发布时间:2023-09-27 10:00: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供水现状 供水管网建设 城乡一体化
1.1全县供水现状。随着经济的发展,县河网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给水水源,加上本区域内的工农业、生活污染难以控制,饮用水源的保护时常受到多方面的压力与困难,尤其时逢枯水季节,水质难免出现波动,造成我县面临无好水可取的困窘局面。地面的急剧沉降,给城市基础设施、防洪防汛、交通和农业生产等各方面造成了严重后果,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部分水厂由于长时间的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水质水压不稳定,已面临抽不上水,供水困难的危险局面,高峰停水,定时供水现象时常存在,已严重危及到全县农村的供水安全。
1.2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的必要性。城乡供水一体化是指通过城市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 实现城乡供水同网同质。近几年, 我县积极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 推动乡镇水厂改造扩容, 输入管道延伸入户,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供水模式弊端已日益明显, 迫切需要按照城乡一体化供水需求, 彻底消除供水的安全隐患, 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一是全县小水厂均来自河道取水, 由于生活工业污染排放, 水污染相当严重。取水口或被住宅区包围, 或离工业园区较近, 水源污染更加难以控制,供水管网分散互不相通,水厂设施简陋、无净化工艺、无消毒措施, 供水水质难以保证。二是我县原有早期铺设的供水管道材质低劣, 管网普遍老化,管网漏损严重,水资源浪费严重,而且已出现流经三级管网的自来水到户后就变成水质严重超标的不合格自来水,严重影响农村人口的身体健康。三是重复建设问题突出。各水厂建设各自为政, 缺乏统筹规划及其相适应的实施机制, 造成重复投资, 有限的建设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四是部分水厂发展后劲不足, 大多数水厂规模小, 成本高, 管理水平低, 难以做到良性运行。
2.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对策和建议
一是逐步建立健全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体系,必须建立统筹城乡均衡发展,要打破区域,打破界限,确立全县“一盘棋”,对全县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开发、统一调配、统一供给、统一核算、统一核价、统筹盈亏”的运营体制,以实现资源共享、联网联营、盈亏共担、均衡发展的供水一体化管理体系。 二是加强领导,加速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投资、建设的进程。确立乡镇供水网络与县城供水网络相连接,实现 “联网、、联供、联营”的运营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余缺互济、应急互助的一体化供水要求。 三是加大投入,切实加快水资源开发利用步伐。要从形成城乡一体的管理机制出发,及早梳理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突出重点抓关键,内部挖潜提素质,降低漏失求效益,确保供水求稳定,循序渐进求实效。 四是加强安全供水保障。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既要抓扩面,使更多的百姓用上自来水,又要高度重视供水安全,使群众用上“放心水”,要把安全供水能力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强化水质检测工作,提高监测频率,确保城乡自来水水质达标。要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和备用水源建设,加大投入提高供水水源保证率,进一步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 综上所述,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目标,必须坚持和践行科学发展观要求,遵循城乡统筹、兼顾均衡发展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把着眼点和落脚点归结到这项惠及民众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实事工程上,顺应民意、强势推进,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把这项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3.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必要条件
3.1政府重视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保证。城乡供水一体化既是一项民生工程,又是一项环境建设工程,同时也是供水企业拓展市场、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工程实施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已经决定。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3.2严格工程建设管理是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关键。城乡供水一体化是功在政府、利在百姓的好事,把好事办好,严格工程管理是关键。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一是坚持统一规划。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改善的长远需要,做到立足现状、着眼长远、适度超前,精心做好项目的前期策划论证和设计。二是坚持质量标准。从工程使用材料,适用规范到建设,到水质、水压标准等方面真正做到城乡一体化。三是严格落实材料招标采购制度、投资预算审核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工程验收制度、工程决算审计制度、质量责任制度等工程建设制度,规范工程建设管理。以上措施保证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综合效益的实现。
3.3把握机遇,因地制宜,共建共享是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有效途径。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难点在于资金问题,实践证明:只要用科学发展观总揽工作全局,树立发展意识,牢记服务宗旨,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在于把握机遇,因地制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资源优势。 (四)加强后期运营管理是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综合效益的落脚点。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综合效益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解决民生问题,具有公益性的社会效益;二是老百姓作为自来水这一特殊商品的消费者的根本利益;三是供水企业的投资和经营利益。加强后期运营管理是实现三者利益的有机结合的落脚点。 实践证明,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能够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明显的环境效益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是显著的社会效益。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大大改善了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改变了农村人口的生活习惯,缩小了城乡差别,减少疾病流行,真正让党和政府的政策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社会和谐。同时也为促进就业,拉动内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是明显的环境效益。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实现区域间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改善农村能源结构。降低农村污染物排放,推动了清洁乡村工程建设和农村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三是良好的经济效益。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为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农村经济的开放度、工业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反过来,乡镇城乡经济的发展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市供水事业的发展。
4.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的具体措施
4.1政府重视、出台政策、明确职责。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是一项面广量大,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的系统工程。为了做好这一民心、民生及实事工程,在明确了一级供水管网为实施主体并投入,镇负责政策处理;二、三级供水管网由镇为实施主体并负责政策处理;二级供水管网的建设资金由县政府投入。三级供水管网由镇的建设资金由镇投入后,全县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政府每年将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列入了政府的实事工程,力争用较短时间,全面完成全县的供水管网工程建设,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目标。
4.2加快供水管网工程建设步伐。为了遏制地面沉降,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采取的优质自来水通过一、二、三级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供应,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的途径。
4.3实施二级供水管网联网工程。水压、水质及高峰用水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全县农村的供水状况大为改善,受到了广大农村用户的拥护和肯定,但我们在感受成就的同时,也看到目前的供水管网在设置上还存在一定的隐患,如果供水主管网发生意外,就被迫停水,这将直接导制农村居民及生产企业全面无水供应的局面,对居民与生产企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我们做供水管网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能让农村居民及生产企业能够有一个安全、稳定的供水环境,能喝上保质、保量、安全可靠的自来水。
4.4加强工程运行管理、确保农村供水安全。为了能全面的、有效的、合理的对新建供水管网进行管理,以使新建供水管网产生最佳效能,为全县的农村居民的生活、生产提供安全的、保质、保压、放心的优质自来水,各镇自来水管单位通过采取以下几项目措施,确保安全供水:
(1)建立完善供水企业的岗位责任、财务管理、服务承诺、考核奖励等各项规章制度,并要求全体人员认真执行,并通过对具体工作人员的工作效能与工资挂钩,不断提高职工的工作效能和工作积极性。
(2)做好对供水企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培养企业人员爱岗敬业的良好职业道德,不断提高技能水平和应变能力。
(3)建立供水管网巡查机制,成立供水管网巡查小组,定期对供水管网进行巡查,并建立巡查台帐。
(4)建立供水管网的检漏机制,成立检漏小组,配备专用检漏仪器,定期对供水管网进行检漏,并把检漏情况记录在案。
(5)各站成立应急抢修队,并由单位领导直接负责。要求在接报或发现供水管网漏损后,应急抢修队必须在半小时内赶到现场,并在一小时内关闭漏损管网的控制总阀,制定抢修方案,抢修材料的准备,确定抢修所需时间,完成向供水单位办公室报备停水区域,并由供水单位办公室向停水区域内用户发出停水通知,抢修工作完成后把抢修现场清理整洁。
(6)建立供水管网水压的监测点,每天进行数据的读取及备案,以对整个供水管网进行监测,随时掌握供水管网运行情况。
(7)建立应急预案,针对不可抗力造成的部分面积或全面各停水,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启用战备用深井,同时对战备深井所网进行定期检查与维护。
4.5为做好水质保障工作。一是通过县卫生防疫部门,按国家标准对农村供水管网自来水定期进行化验检测,对农村供水管网的水质检测每月不少于1次;二是加强对供水管网末梢水的定期冲洗,对因供水管道中停留时间过长的自来水,及时冲洗,对抢修施工中的二次污染,抢修完毕后,要进行排污和消毒;三是对部分屋顶水箱存在的二次污染情况,则是进一步加快农村一户一表改造工作。
5.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使农村吃上放心自来水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情况;问题;建议
荆州水务集团在1998年开始尝试向周边集镇供水,城区至纪南镇供水干管于当年开始供水,当时的供水范围仅仅局限于镇区。2008年底水务集团会同规划设计院对荆州市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做了研究规划,项目从2009年正式启动,现将荆州市实施城乡供水化的构想及实施情况分述如下,与同行探讨。
1、城乡供水一体化整体规划
1.1规划区域 城乡供水一体化已列入了荆州市给水专业远期规划。荆州市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主要解决以下区域:荆州区下属的李埠、太湖、八岭、马山、川店、纪南、郢城;沙市区下属岑河、观音垱、锣场、关沮、联合、窑湾、省江北农场,项目涉及14乡镇198村,受益人口480008人。
1.2供水状况 荆州市中心城区的供水企业为荆州水务集团,下辖五座净水厂,日供水能力71.5万立方米。规划最高日用水量82.0万吨/日,含周边集镇区域用水10万吨/日,供水量有保障。
乡镇自来水厂现有6座净水厂,水厂水源取自地下水,供水工艺简单,供水规模不大,供水范围为镇区内,且由于环境的污染,水源水质变差,供水工艺简单,设备陈旧老化,管理水平低下,供水水质及供水的保障性不能有效保证。
村级供水设施为上世纪80年代建设,以自然村组为单位建设。深井水加水塔供应,经过二十多年的运行,由于供水水质超标,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不明,没有资金投入维修养护等原因,现已全部倒闭报废。
农村分散式供水设施主要是农户简压井,普遍铁锰含量、耗氧量、细菌学指标超标,水质不安全的。
2、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思路
结合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特点,为促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顺利实施,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城乡供水一体化实行一级管理和二级管理想结合的管理模式。水务集团对乡镇供水服务站实行一级管理,乡镇供水服务站对下属单位及居民实行二级管理。一级(城区—集镇)供水主管及相关配套设施由水务集团负责;二级供水管网(集镇—村组)及相关附属构筑物由各镇区与水利局共同建设,近两年来已基本完成或已列入建设计划。
2.1项目建设内容 (1)一级供水管线(城区—集镇)。结合个村镇的分布情况,采用城市管网延伸分8个片区进行供水。由水务集团与集镇负责建设;(2)城郊配套建设改造管道。为满足乡镇的正常供水要求,保证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后整个管网的正常运行,对城郊东方大道等8条供水干管进行改造,由水务集团建设;(3)二级管网(集镇—农户)。二级管网(集镇—农户)由各镇区与水利局共同建设,近两年来已基本完成或已列入建设计划。
3、项目实施情况
3.1已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
由于资金上的原因,荆州市城乡供水一体化一直进展缓慢,主要因为一级管网建设成本过高,现已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区域大都是多年前通过地方与水务集团共同建设完成一级管网,最初也仅只为集镇供水,近两年由集镇与水利局利用农村水改资金建设完成二级管网后,实现该区域的供水一体化。
至2011年底,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范围内,纪南镇、关沮、锣场、观音垱、岑河等5个乡镇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郢城镇、立新、联合、窑湾等4个乡镇部分实现一体化供水。
3.2荆州市实施供水一体化的基本模式
(1)项目资金来源。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涉及的资金较大,主要涉及的是两块内容:一级管网(市区——集镇)及加压泵站,二级管网(集镇——村组——农户)。一级管网建设一般由集镇与水务集团协商,议定双方出资比例,共同出资建设。水务集团通常出资占到80%—100%,水务集团出资部分多为商业贷款和国家相关管网建设补助资金。
二级管网建设资金由水利部门牵头,利用水利口的国家安全饮水资金,向镇区及农户筹集部分资金,共同建设。
(2)管理模式。水务集团对于已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区域实行一级管理和二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一级管理,实行一级供水的由水务集团所属市自来水公司负责,如郢城镇、关沮、立新、联合、窑湾供水管理由水务集团就近的营业所管理,其人员、经费、资产全部纳入市自来水公司统一管理。
二级管理,不属一级管理的乡镇设立隶属于镇乡管理的自收自支、独立核算的独立法人供水企业或机构,水务集团以批发价的形式向镇供水企业售水,镇供水企业再向区域内单位、居民零售自来水。实行二级管理的供水区域,由镇供水企业负责各自区域内管网的维护、改造、连网,做好与供水主管网的衔接。市水务集团为主投入建设的二级管网也委托各镇(街道)供水企业或机构实施运营、维护和管理。采用这种模式的主要有纪南镇、锣场、观音垱、岑河等4个集镇。
供水的具体经营管理可引入市场机制、成立供水经营机构进行组织实施。
(3)水价体制。荆州市的供水价格目前为城乡统一价格,执行的是政府定价,居民水价为1.956元/吨(包含各类代收费用)。自来水批发价格目前政府尚没有明确的文件规定,根据相关文件,城市排水管道未延伸到的地域可不收取排污费,通过向政府请示,批发价中暂未收取0.8元的排污费。
4、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4.1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 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是一项系统性的公用工程,牵涉到规划、建设、水利、市物价、各镇区、开发区、公路及水务集团等很多部门。荆州市的城乡供水一体化还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水利、水务集团、乡镇等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领导;工作中各部门往往沟通缺乏,单从自身利益出发,造成衔接不上的问题;资金不能统筹安排,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4.2资金上存在较大缺口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涉及资金量大,二级管网(集镇——农户)建设有水利口的农村安全饮水资金扶持,乡镇、农户可自筹一部分,资金可基本解决。一级管网(市区——集镇)由于管线长、资金量大,水务集团仅依靠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单纯市场化运作有很大困难,主要由于一次性投入大,初期水量收益也有限,造成项目缺期内没有效益。财政资金对城乡供水一体化也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和扶持政策,水务集团由于的资金原因不会主动推动。
4.3镇区水厂权属问题是阻碍项目实施的一个大问题 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区域内尚有不少集镇有一些小型供水企业,如太湖农场、李埠镇、八岭镇等,这些小水厂所有制层次不一,资产结构复杂。虽然这些厂的供水模式管理成本高,资源浪费严重,水质经常不能达标,部分小水厂甚至也经营困难。但这些厂由于资主产结构复杂,它们往往并不支持实施城乡供水一体,成为很大的障碍。
5、顺利推进项目实施的建议
一、溱潼镇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做法和成效
一是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着重在古镇、新城区、村庄布局规划方面统筹城乡规划,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规划审批、论证、公示制度,进一步简化和规范规划审批程序。
加强对影响城乡长远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规划调控,围绕事关全局的重点项目,探索以规划手段推动全镇建设发展的办法和措施。同时,将村庄布局规划放到溱潼镇总体规划中通盘考虑。
二是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坚持旅游兴镇、工业强镇的发展道路,以园区为载体,以产业为支撑,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抓手,引导产业布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具体措施上突出四个“着重”:根据镇东部紧临戴南镇的地理优势,着重在镇东工业园区发展不锈钢产业;结合企业转型升级需求,着重在西工业园区发展船舶附件产业;按照打造绿色生态走廊建设和旅游观光带的要求,着重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充分放大“溱湖八鲜”及溱湖绿色有机食品品牌效应,着重发展溱湖八鲜特色产业,建设旅游商品一条街。
目前,溱潼镇工业已形成以不锈钢、船舶附件为主的两大产业。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超过80%,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3个。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040元,同比分别增长14.8%和15.81%。
三是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对城乡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统一规划,每年实施10个事关民生的工程,城乡建设整体空间布局日趋合理。2013年实施的项目有:加快实施饮用长江水二期工程,启动汽车站搬迁,打通新城大道与会船大道的连接线,完成湖镇大道以及府前路西入口景观绿化工程 ,建成镇政法综治工作中心、镇宣传文化中心,新建、改建水冲式公厕6座等。同时,全力推进镇村环境综合整治。
目前,溱潼镇10个村中,1个村已通过省级村庄环境整治试点村初验,2个村已创建省三星级康居示范村,其余7个村均已通过二星或一星级验收。
四是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村村通网络、通有线电视、通公路,农村公交村开通率80%。整合村卫生室资源,做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村庄全覆盖。整合教育资源,2011年投资800万元新建的溱潼中心小学幼儿园及溱小食堂已投入使用,充分发挥镇中心幼儿园优质园的示范辐射作用,将中心幼儿园分园延伸至3个村幼儿园。全面实施饮长江水工程,确保全镇人民喝上“放心水”。
五是城乡就业社保一体化。着重从三方面推进:首先,全力推进镇村级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在全镇10个行政村均设立劳动保障服务站,每村配备1名劳动保障专管员,站长由村党支书或村主任兼任,劳动保障专管员从高校毕业生、转业军人以及热心劳动保障事业的社会人员中择优录用。目前,镇社会保障服务所、村社会保障服务站均统一配备了电脑、打印机、LED电子显示屏、触摸屏等现代化设备,为实现劳动保障服务信息“市、镇、村”的三级互联共享,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其次,全力推进服务规范化建设。 全镇统一制定了服务流程、工作人员行为准则、网络管理等管理制度,完善了用工信息、创业技能培训、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就业困难人员帮扶等台账,确保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服务管理规范有序。再次,全力推进服务手段信息化。狠抓劳动保障信息网络建设,并通过电视、触摸屏向群众相关信息,使城乡劳动者足不出村就能全面及时掌握全市的就业服务信息,有效降低了求职务工成本。同时,组织开发基层劳动保障平台专用软件,各平台通过劳动保障数据库,查询了解所属镇村每一位服务对象的相关信息,上传下载相关信息和资料,有效提高了平台服务质量和效率。
六是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统揽,深入开展平安、法治建设,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更加健全,虚拟社会管控有力,“六五”普法全面展开,成功创建江苏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镇。安全监管得到加强,应急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得到增强。深化政务公开和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监察、审计监督力度加大,经济发展软环境集中整治取得初步成效,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
二、溱潼镇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资金投入情况
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实践中,溱潼镇通过预算内安排、上级补助、举借债务等途径,积极筹措城乡一体化建设所需资金。
从2012年溱潼镇资金投入情况看,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资金共计投入6095.23万元。其中:本级财政预算内财力安排3261.93万元,上级补助200.3万元,借款2633万元。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公共服务、城乡就业社保、城乡社会管理、工业园区建设等方面。
未来5年, 溱潼镇将进一步完善小城市建设的规划体系,突出旅游重点,强化产业支撑,增强城市经营理念,加快实施项目建设,以富民强镇为目标,全力推动溱潼城乡发展一体化。重点构筑大通道、实施大配套、改善大环境等三个方面。进行学校建设、路桥工程、长江水管网改造工程、敬老院、环卫设施建设等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
三、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议
一是部门与镇政府之间存在权力分割。主要是机构设置条块分割,镇政府职能不健全。目前,除镇党委、政府内设机构外,还有区(市)直部门在镇的派出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大部分派出机构人财物管理权限都在区(市)直部门,他们实际控制着小城市建设的各种要素资源,掌握着各种调控权力和执法手段。镇政府在推进工作、处理具体事务时,会受其权力和手段的制约,降低了政府有效、灵活、独立地处理行政事务的能力,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工作有体制障碍。
一、现状
吴江市位于和江苏省最南端,南连浙江,北接苏州,东临上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称,2010年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25强吴江位列第五名。近年来,吴江市抓住苏州被列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试验区的契机,在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基础上,加快了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在吴江的实践,确立了工业企业向规划区、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三集中”新目标,探索农村发展融入城市化、就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三形态”路径,通过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土地股份合作和专业合作“三大合作”改革,为农民持股离乡离土、进城创业就业创造条件,加大农村集体资产、农民承包土地和农民住宅“三置换”力度,促进城乡资源一体化整合配置,取得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一是城市化发展步伐加快。通过1176平方公里的全域规划,确定松陵、盛泽两个主城区和汾湖、震泽两个副中心建设框架,巩固扩大沿苏、沿沪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及时推出滨湖新城区建设,超前规划太湖温泉旅游度假区建设,全面推进“乐居吴江”建设。目前全市农村工业企业进园区比例达到77.6%,农业规模经营比例近60%,形成粮油、桑养、林果、畜禽、水产5条年产值超10亿元的产业链,初步形成同里科技、平望高效和横扇生态三大农业园区和39个规模型农业生产基地;已建成农民公寓250多平方米,安排近万户农户入住,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率达到41%,农民集居新型社区的步伐明显提速。吴江农行在去年对东太湖综合治理一期工程投放2个亿贷款的基础上,今年又对东太湖综合治理二期工程授信8个亿,目前已投放5亿元;另外还对同里科技农业示范园贷款支持1.2亿元。
二是综合配套改革有力推进。完成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237家;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137家,入股土地面积19.14万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42家,带动农户3万户。完成乡镇机构、财税体制以及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
三是城乡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对68个苏州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市级就投入引导资金7000多万元,着力对新农村集中居住点基础设施、农村居民房屋和村庄环境进行改造整治。目前吴江农行已完成吴江市盛泽镇城乡一体化亭心安置小区一期工程8个亿的项目贷款的前期调查、评估和申报工作。
四是农民进城条件日趋成熟。全市31.6万农村劳动力中有24.9万人从事二三产业,占78.8%,农民的工资性、创业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三项占人均纯收入的77%。吴江农行近年来通过发放各类个人贷款,大力发展惠农卡、好时贷、存贷双赢等业务,积极为农民置业、创业提供优质服务和融资支持。
五是均等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全市 “十一横十一纵”公路网基本建成,完善提升区域供水工程,加快天然气管道向农村的覆盖延伸,实现重点高中全部城区,义务教育全部进镇(区)就学,外来子女教育统一管理;建成江苏首家县级惠民医院,农村集居点全面建立卫生服务站,完成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推进数字电视、农村宽带入户,实现“农家书屋”村村全覆盖;高标准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吴江农行已重点支持吴江市经济开发区总公司区域道路项目建设功能提升工程,信贷授信8亿元,目前已投放1.5亿元。
六是富民强村扎实推进。建立城乡统筹就业制度,就业管理平台延伸到农村,注重农村劳力就业技能培训,落实农民就业优惠政策、创业贷款担保和财政补贴政策。
二、对策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吴江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日益具备。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结构性的矛盾和体制机制上的制约,尤其反映在资金筹措上的“瓶颈”问题日渐突出。城乡一体化需要大量、长期的资金投入,而财政投入非常有限,现行的建设投融资运作平台又相对较少且融资难度较大。因此,作为一家唯一定位在服务“三农”的县域农行,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支持地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神圣职责,这不仅是振兴和繁荣地方经济的需要,也是做优做强做大自身业务、实现各项工作新跨越的需要。
一是未雨绸缪,抢争主动。要密切关注和积极跟进地方城市化发展整体规划布局和节奏,尤其要针对地方城乡生态环境、土地、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综合目标,抢先一拍,寻觅商机,拼抢市场,大力发掘和拓展城镇住宅区、商业区、工业集中区、农业生态区、农民集居区的优质客户,提前做好客户细分和人财物资源的优化配置;要确立前瞻意识,进一步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密切合作,超前做好各相关项目的评估、储备和申报工作,抢占业务制高点。
二是抢抓载体,做大市场。吴江市目前已形成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鲜明特点,但外来人口增多、土地资源紧缺、农户分散居住较为突出,农房闲置不断增多;农业规模经营不够,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制约了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此,我们要在农村宅基地置换工作中寻找突破口。目前吴江农行要在完成吴江市盛泽镇城乡一体化亭心安置小区一期工程项目贷款的前期评估、申报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这类融资项目的市场覆盖面,并要以此为切入点,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农行的各项综合业务,做长业务链。同时要积极支持地方构建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完善快速交通体系,提升路网密度和深度。积极支持地方加强区域供水建设,提高农村供水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积极支持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高农村电网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加快天然气管道铺设,完善燃气体系建设;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网络,实现网络的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和个性化。要继续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农村加强绿化,注重村庄整治,美化村容村貌;全面推进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水系规划实施,营造“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文化”四位一体新格局;着力帮助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健全“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垃圾处理机制。
关键词:城乡规划;经济社会;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城乡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战略思想,“统筹城乡”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首次明确提出了“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 2007年十七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明确提出;再到2012年党十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标志着我国城乡关系已进入了国家战略主导下的“以城带乡”阶段。国家在战略上对城乡关系的认识由“城乡分治”、“大力推进城市化”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发展一体化阶段。城乡关系转变为阜阳市城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为了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解决好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加快推进阜阳市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加强规划的龙头作用,从引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一、阜阳市城乡规划建设的总体情况
1.城乡规划编制、修编情况
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政府指导和调控城乡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手段,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的重要工作。随着阜阳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级领导越来越重视城乡规划工作,阜阳市城市规划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规化、系统化的轨道。在城市规划区内现已形成以城市总体规划为纲,各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相辅相成的较为完善的规划编制成果体系。临泉县、颍上、阜南已率先完成新一轮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已经上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太和县、界首新一轮总体规划的编制正在进行中。小城镇规划工作进一步深化。在阜阳市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下,市域交通沿线90%以上的集镇编制完成集镇总体规划,各个县市区新编制完成30个中心村的建设规划。
2.城乡规划的监督管理情况
阜阳市人民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实施办法》的要求,制定了《阜阳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先后出台了《阜阳市拆除违法建设暂行规定》、《阜阳市私人建房审批办法》、《小街巷建设项目审批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使阜阳市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步走上了依法治市的道路。
3.城乡规划的实施成效
在城乡各类规划指导下,阜阳市城镇化水平、城市规模、人居环境显著提高和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初步显现;颍上、临泉、阜南、太和及界首市等4县1市城乡面貌显著改善。
二、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受长期以来城乡分割传统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工农差别、城乡差别扩大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扭转。
城乡经济发展上的差距。由于受体制、机制的约束,城市、农村在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上不平等。城市聚集了各类城乡资源要素,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而农村只是廉价提供土地、农产品和劳动力等基础性资源,大量的收益最终落在了城市,从而导致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特征还很明显。
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差距。由于资金投入上的“城市偏向”和缺乏统一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明显的二元化现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越来越快,而农村道路、交通、通讯、水利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农村集中供水、排污、垃圾集中处理等设施配套性和共享性差,环境脏乱差问题严重。
三、推进我市城乡规划建设工作全面发展
1.构建政策支撑体系,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对于我市城乡规划重视的差距和乡村规划滞后的问题。政府要抓紧出台“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文件”,切实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推进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推进城乡政策措施一体化等“六个一体化”,改变旧的城乡关系,将城市和乡村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城乡一体化市场的建立和基础设施网络化的建设,赋予城市和乡村同等的发展机会。
2.制定科学规划,努力实现城乡规划满覆盖
一是建立与城乡一体化相适应的规划管理体制。为了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战略引导、综合调控和资源配置作用。建议切实加强规划管理机构建设,以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建设。组建阜阳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规划信息技术中心等部门,形成 “统一规划、属地管理、分级审查、强化监督”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二是努力实现规划满覆盖。开展农村地区规划研究,形成城、镇、村构成的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开展阜阳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形成城乡一体的空间格局,以抓社会主义美好农村规划为重点,努力实现城乡规划满覆盖。三是提高规划的质量和水平。为保证空间布局、资源调控、工业集中发展与保护环境相协调,形成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三规合一”。
3.坚持区域中心城市、中等城市、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并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优化城镇规模结构,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4.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城乡均衡的社会事业发展机制。一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二是推进就业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体系。三是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四是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力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农产品特色产业科技示范等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四、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途径
1.加强中心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把阜阳建设成为皖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强大的中心城镇是带动阜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提升阜阳区域竞争力的核心。中心城市是市域经济活动的核心。完善中心城市的经济功能,构建城乡经济中枢、技术支撑点及文化创新高地,对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有着决定性意义。
2.加快加强工业发展,壮大第二产业,为城镇化提供经济支持。工业化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发动机,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工业化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也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坚持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发展战略,按照总量快速增长、结构优化升级、优势行业突出、产业集群带动、区域协调推进、发展模式转型的战略要求,主攻外向,激活内源,紧紧抓住煤炭开发的机遇,着力培育新的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工业经济总量,提升运行质量。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以产业信息化和现代物流业为促进手段,重点围绕煤电、煤化工、机电、生物医药、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林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3.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中小城镇经济,抓住产业转移有利时机,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县城和重点镇工业聚集区集聚,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吸纳农村人口加快向小城镇集中,使之成为有效转化剩余劳动力的基地。完善加快小城镇发展的财税、投融资等配套政策,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计划要支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
4.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一是围绕社会主义美好新村建设,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以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为统领,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主要任务,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为关键,以完善带动农户的组织制度和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基础。二是着力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围绕区域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调整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聚集,农业龙头向基地和农户辐射,服务业向生产生活靠拢,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间优化配置、合理流动,加快构筑布局合理、特色鲜明、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三是加强要职业培训,积极促进劳务输出,努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整合培训资源,规范培训工作,增强农民科学种田和就业创业能力。
5.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繁荣城乡经济。城镇人口的扩张需要有第三产业的充分发展,只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才能够吸收大量的劳动力,从而加快城镇化进程。阜阳市第三产业发展的战略是:着眼于苏鲁豫皖边际地区10万平方公里,5000万人口的大城镇围空区,充分利用阜阳市区位居中和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实施大商贸战略,形成大区域商贸中心城镇。
6.通过制度创新,支持城镇化进程
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城镇化进程;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引导生产要素向城镇集中;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关键词 农村饮水安全;管网城乡一体化;建议;河北沧州
中图分类号 S27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180-01
2005年以来,沧州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机遇,加大工作力度,到2012年底,全市564.34万农村人口,已有375.71万人饮用上安全达标水,仍有188.63万人饮用不安全水。沧州市东部地区基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供水管网,户户通水;西部地区正有条不紊地推进城乡一体的供水网络建设,实施联村集中供水。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成效非常显著,但在工程实施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 农村饮水安全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重复出现
2009年沧州市对农村饮水不安全情况进行了重新复核,复核结果:新增用水不安全人口165.52万人。其原因:一是部分供水工程规模小、标准低。河北省水利厅通过调查比较认为,在平原地区农村联村供水规模在2万人以上比较合适。而沧州市2005—2006年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单村供水工程为主,2007—2008年以联村供水工程为主,每处供水人口小于2万人,供水规模较小。且所建联村集中供水工程一般只建设到村口,村内工程利用原有工程,由于一些村内工程老化或管材质量低,承受不了供水压力而损坏。二是设计不合理,致使居住在管道末梢或地势较高的居民不能喝上符合饮用标准的水。三是由村管理的供水工程建后管理不规范。沧州市农村供水工程建后管理形式有2种,即县水务局供水公司管理和村委会管理。由县水务局供水公司管理的供水工程管理规范。单村和大部分联村供水工程建成后由村委会管理,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门培训就上岗,管理水平较低,不能对净化设备进行很好的保养和及时维修。四是一些人对饮用不安全水的危害认识严重不足。由村委会管理的供水工程供水形式为分质供水,即安装小型净化设备向村民供符合饮用标准的桶装水,其他生活用水通过管网供不符合饮用标准的水。一些经济条件差或对水不安全危害认识不足的村民就不购买符合饮用标准的水,仍饮用不符合饮用标准的水,桶装水利用率比较低[1-2]。
1.2 一些供水工程水价制定不合理,没有落实工程维修养护经费
由县水务局供水公司管理的供水工程,水价经过了物价部门的批准,落实了工程维修养护经费,实现了以水养水;由村管理的供水工程,执行水价由村委会制定,水费收取标准有2种:一是按电费和管理人员的工资收取水费;二是按人头每人每月1~2元。水价定得太低,不能实现以水养水。
1.3 利用地表水供全市农村饮水的思路需调整
沧州市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的总体思路:2010—2012年,沧州东部地区建成以“引黄、引江”外调水源为支撑,深层地下水水源为备用补充,以大浪淀水库和杨程水库2座地表水水源地为基点,以现有沧州市区及各县市水厂为支撑点,采取就近供水、因地制宜的方式,通过供水管网和配水站(点)辐射,最终实现供水到户、城乡一体化的供水网路格局,到2012年,沧州东部地区的所有农业人口全部喝上黄河水、安全水;西部地区先利用地下水建设联村集中供水工程,并管网入户,而后通过水库建设,利用南水北调中线引水切换水源,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到2014年在全市范围内建成以地上水为主、地下水为补充的集中供水网络,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3]。
目前,沧州市东部地区集中供水工程网络体系已基本建成,但由于引黄水量有限、南水北调项目正在前期准备阶段,东部地区农村饮水水源仍以地下水为主。据统计,2011年沧州市东部地区年总用水量27 181.28万m3,2011年引黄水供水量8 845.14万m3,东部地区若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部用上地表水的目标,地表水还差18 336.14万m3。
从农民经济承受能力上来看,引黄水水价4.5元/m3,引江水价初步测算6元/m3左右,这样高的水价对于市区、县城及距城市较近收入较高的农民可以接受,但对于收入较低的农民难以承受。因此,需要调整农村饮水水源的思路。
2 解决沧州农村饮水不安全的建议
2.1 调整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的思路,全市统一调配水资源
考虑到引黄水、南水北调水的水量、水费和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沧州市解决农村供水水源思路调整为:沧州市区、各县城区和渤海新区所有用水户均用地表水;市(城)区周边农村居民可因地制宜地实现饮用地表水的目标;有条件的县可通过县财政补贴水费,使农村居民实现饮用地表水的目标。其他农村居民饮用水源仍为地下水。
2.2 全面加快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网络建设
实践证明,城乡管网一体化,农村供水工程由县水务局供水公司管理,是克服重复出现农村不安全饮水人口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沧州市要着力实施“三大工程”。一是实施调水工程,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谋划开辟李家岸和小开河引黄线路,不断完善位山和潘庄引黄线路,增加引黄水量,扩大供水范围。建设好石津、保沧2条跨市干渠工程和水厂以上输水管道工程等南水北调配套工程,2014年可引来南水北调中线4.53亿m3的优质水源。加紧跑办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该线路上分配河北省的水量指标是7亿m3(主要供应沧州),是解决沧州市缺水问题的根本出路。二是实施水库工程,提高水资源调蓄能力。2010年,市委、市政府部署实施了“十百千”水资源调蓄工程,其中的“十”就是建设10座水库。东光观州湖水库作为河北省首座县级平原水库已于2011年底建成蓄水,并实现了向城区及周边农村供水;肃宁水库也于2012年开工建设;任丘水库基本具备开工条件;河间、献县、青县、泊头、吴桥等水库前期工作日益完善。这些水库工程全部建成后,全市将新增一次性蓄水能力2亿m3以上。三是实施水厂工程,提高集中供水能力。近年来,沧州市把供水保障能力更高的集中供水水厂作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重点,积极打造覆盖全市的集中供水网络。在此基础上,今后的管网建设要进一步优化设计,管网要建设到村内,确保供水范围内村民全部喝上符合饮用标准的水[4]。
2.3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饮用不安全水危害的认识
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新闻媒体开展形式多种多样的宣传,使饮用不安全水的危害家喻户晓,进一步提高人们对饮用不安全水的认识,增强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3 参考文献
[1] 陆鹏.广德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实践[J].江淮水利科技,2012(4):42-43.
[2] 安浩东,蔺继平,乔建忠.浅谈临河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J].内蒙古水利,2012(6):141-142.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建设规划局的指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县纪委的监督支持,以及县属各部门、单位的配合下,建设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团结一心、共同努力,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社会和谐发展为主线,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企业服务年、项目推进年”活动等为载体,围绕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推进城市化,带动城乡一体化的总体目标,努力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完善城市功能,强化民生,提升队伍素质,使我县城乡规划建设工作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㈠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
以推进实施我县“二基地,一胜地”战略为目标,我局自开始致力加快完善城乡规划体系:为“启动年”,为“成果年”,、为“深化年”。,我局高度重视规划的“龙头”作用,积极推进“阳光规划”,倡导“务实规划”,进一步完善规划编制体系,拓宽规划编制领域,努力创特色、出亮点,全面推进我县城乡规划工作:《县县域总体规划(-2020年)》编制完成并上报省政府审批。《县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上报到市局并通过市局审查鉴定。县城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石卡下垟陈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县域道路交通规划、分区规划、县城建筑风格色彩景观规划等正在加紧编制。基本完成了46个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民住房改造试点村的规划编制、审查、批复工作。通过努力,我县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城市规划体系。
㈡规划管理更趋规范
积极推行“阳光规划”。为着力推进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公开、公正、廉洁、高效,不断加强城乡规划的民主决策和社会监督,逐步建立形成了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阳光规划”体系,进一步提高城乡规划领域的依法行政水平和办事效率,确保城乡规划的顺利实施:制定了城乡规划委员会运行机制,筹备召开了五次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会议。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批前公告、批后公布、建设项目批前公告、批后公示和违法案件查处公示等制度,充分听取利害相关人意见,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筹备召开了县城建设规划专家咨询会,听取省内外专家对县城建设规划工作的意见。起草了农房建设管理规定,管线工程规划管理暂行规定。
办事大厅建设规划窗口共受理各类办件2553件:其中产权类项目1751件、“一书三证”757件、施工许可证29件、道路挖掘审批11件、商品房预售许可5件,按时办结率100%,收费370.5万元。
积极推行“阳光执法”。为切实保障规划实施严肃性,监察大队不断加大了城建监察力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跟踪监察责任制度、行政处罚案件集体审议制度和《县城乡违法建设案件处罚裁量标准》,将办事程序、处罚标准、处理结果和举报电话公示于众,增强执法工作的透明度,限制自由裁量权,逐步统一了处罚标准。全年共查处违法建筑案件60件,处罚违章面积32600㎡,处罚金额1882057元。
加强测绘管理。开展了永久性测量标志分类保护管理工作,完成全县61个标志点的普查、维(修)护、发证资料整理、宗地地籍图测绘等工作,预计在12月底完成各标志点的土地权属发证及验收工作。完成了《县卫星影像图》编制及“一县一图”工程建设(含县行政区域图与网络地图)。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数字”基础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建设实施方案和县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写工作,为全县各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统一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平,促进我县的信息化建设,预计在12月上旬通过专家评审。完成市级一座GPS连续运行参考站的土建工程,并积极配合省测绘局对国家级GNSS连续运行基准站的选址工作。加强了城乡建设的测绘保障工作,全年由测量队完成测量项目300多个,产值100多万元;完成新农村1:500地形图测绘约40个村,累计面积约5k㎡;并配合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及时完成了县城重点地段1:500地形图的修补测工作。
加强档案管理。一是认真做好建设项目竣工档案的接收审查工作,全年完成建设项目竣工资料接收审查16个单位、70幢工程资料。二是完成建设项目竣工档案编目、上架共计1571卷。三是做好局内各科室度所有档案的接收、分类、整理工作,共计整理档案1277卷,完成度局办文书归档共计443件。四是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完成档案条目输入13600条。
㈢城乡建设快速推进
1、推进重点工程建设
污水工程。污水工程运行良好,1月至9月,污水处理厂共处理污水421.43万吨,日处理平均为1.54万吨,已达到设计负荷的77.2%,COD共削减1178.6吨。完成县城污水处理工程污水管网三标、四标段工程(包括环城南路、环城东路、月塘新路、药厂截污管网工程,全长3.3公里)建设任务。全面推进县城污水管网工程五标段工程(包括晨曦路、穿城中路、穿城南路、环城南路西延段以及2号泵站溢流管,全长4.28公里)建设,计划12月底前全面完成。
供水工程。完成通、管道和一期给水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初步设计,及县城管网改造工程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报告和初步设计。年底前计划将供水管道沿环城南路向西延伸至镇村(投资达650万元)、沿向南延伸至乡外宅村(投资达445万元),完成环城北路西延的供水管道工程(投资达650万元),解决沿线30多个村的饮用水问题,目前工程已完成施工图设计,等待资金进入招标,已争取到省建设厅补助资金400多万元。
镇供水工程正在加快推进建设。规划建设规模为2.00万m3/d,服务范围为镇镇区、周边的村庄及邻近的埠头镇镇区,服务人口10.25万人。净水厂位于镇大爿地村,工程总投资为2303.49万元,已于8月正式开工建设,争取在春节前通水。至10月底已完成净水厂厂区场地清理、平整及进厂道路路基建设;完成西一路的供水管道安装;完成主体工程施工图设计和审查;完成镇区供水管网的投标工作。
道路工程。实施完成了南段工程、环城南路改造工程、穿城南路改造工程、两岸整治工程、穿城北路与城北东路交叉口改造工程、环城西路与城北西路交叉口改造工程,县城道路面貌和通行能力大大改观。并计划年底前动工建设环城北路西延工程、三条背街小巷整治工程、民兵训练基地道路以及配套工程、环城西路和环城北路人行道改造工程等。
2、加强城市绿化、亮化工作
城区绿化总投资1500多万元,新增绿化面积15万平方米。全年5次对城区绿化进行了修整,累计修整绿化面积80多万平方米。实施完成了环城南路西延段两侧绿化带、绿化、现代工业园区绿化、环城北路绿化、工艺品城主道路绿化、穿城南路绿化和两岸整治绿化、6个规范化路口绿化和福应路行道树建设。实施了乔木进城工程,城区实施垂直绿化30多处,乔木进城7万多棵,完成市局下达指标的4.6倍。完成了泥鳅山公园公厕改造和三小边庆丰公园建设。完成了南峰公园山体滑坡处理工程和南峰公园路灯基础设施修复建设。正在实施艺城公园和南岸公园,面积分别为1.6万平方米和6000平方米,计划春节前完工。实施了建设东路道路排水工程、省耕路雨水管道工程、环城北路路灯工程、龙皇山路灯工程,并圆满完成春节亮化工程,获得了上级领导和市民的好评。
3、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一是开展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根据省政府“强塘固房”工作要求,全面完成农村危旧房现状调查。完成农民建房需求调查。并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工作理念,积极推进300户农村困难家庭危旧房改造工作,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改造和补助资金发放。
二是推进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民住房改造工作。制定了《关于推进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农民住房改造建设的实施细则》;并基本完成了46个整治改造试点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审查、报批工作。
三是创新农房建筑形式,推进示范村建设。帮助示范村搞好村庄规划,创新农民建筑形式,免费提供各种建筑方案,并积极做好示范村建设指导工作。
㈣行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1、房地产业
房产企业管理:目前我县共有21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其中二级3家、三级8家、四级10家。今年共完成房地产业投资2.8亿元,总计开发面积7.6万平方米,核准预售建筑面积10.5万平方米,上缴国家税收5500多万元。继续加强了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为促进我县房地产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打下基础。配合市局对我县的房地产市场进行专项整治,重点开展了中介市场的专项整治,同时开展了房产预售违规的专项检查,对检查发现的违规行为进行纠正,并对发现的不良苗头倾向及时予以制止。对我县2009-2011年的廉租住房保障规划进行了重新修偏。开展了我县房地产开发项目网上透明购房活动。完成了东方华庭等五个楼盘的物业验收及物业维修基金、保修金的收缴工作。
保障住房工作:制订并出了《县保障住房建设及管理方案》、《县经济适用住房货币化补贴制度实施细则》等。完成了今年廉租保障住房对象的调查、建档等工作。针对市政府对我县的考核任务,对我县的22000平方米经济适用房、1000平方米廉租住房、1000平方米的农民工公寓建设任务进行了分解落实,力争年内全部开工建设,完成考核任务。按要求与县财政局一起共归集廉租住房建设资金500余万元。
2、建筑业
建筑企业管理:我局积极引导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引导企业拓展县外市场,积极扶持企业上资质,为建筑企业争取政策上的扶持。目前共有建筑企业16家:其中交通一级企业1家、正在申报一级的交通企业1家,市政一级企业2家、二级2家、三级1家,建筑二级企业6家(其中1家正在申报一级)、三级3家。1-9月建筑业总产值达27.9亿,税收入库1.03亿。
质量安全管理:通过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落实黑名单制度和企业计分考核制度等,切实规范了企业建设行为,全年无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发生。通过规范建筑业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继续实行劳动保障金制度,有效解决劳资纠纷,保障建筑工人切身利益。
招投标工作:我局继续加大对建设工程招投标的监管力度,严格贯彻落实《市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投标办法》等相关招投标制度,大力推行公开招投标制度,国有投资建设项目的公开招投标率达100%,20万以上公建项目均实行公开招投标,增强了交易透明度,维护了公共利益。
㈤队伍建设工作进一步加紧推进
加强作风建设。通过行风监督员座谈会、人大政协提议案办理三见面会议等,加强了与社会各届的沟通,虚心听取社会各届对本单位的意见建议,并落实整改。进一步推进实施“四通工作法”,深化落实建设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制度: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我县投资软环境,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着力打造服务型、亲和型、便民型机关,制订实施了《关于创新服务机制优化投资软环境的若干意见》,对建设项目实行“审批从快、管理从严、服务从优、验收从简”。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增强拒腐防变能力。一是以增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完善学习制度。做到将政治理论学习与业务专业知识相结合,并将学习计划下发科室纳入年度考核。二是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政令畅通,努力构建惩防体系。着重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执法不规范等妨碍政令畅通行为进行严肃查处。三是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按照“全面落实、及时便民”的原则,创新审批模式,清理、简化各个审批环节。认真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疏理行政许可内容,确保行政许可行为的合法性;不断完善规划审查例会制度,提高群众参与性与公开性;加强了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加强了房地产市场和市政公用市场的监督制度落实。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一年来的努力,我县规划建设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城市功能面貌明显改观,但是,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建设规划工作离上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划编制进度有待进一步加快;二是违章建设形势依然严峻,监察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监察模式亟待创新;三是城市基础设施投入资金短缺、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四是城市建设中无序开发、分散建设现象仍有发生,不利于规划的有效实施。五是队伍凝聚力、战斗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理清思路,找准根源,认真对待,着力破解。
三、工作思路及工作重点
是继续贯彻落实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推进城市化、带动城乡一体化关键的一年,是城乡规划建设快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各项事业进步,完善和提升建设系统新形象的关键一年,做好明年的各项工作尤为意义重大。按照县委、县政府和市建设规划局的部署,结合我局实际,提出如下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
㈠工作指导思想
,我局将积极按照县委县政府和市建设规划局的工作部署,坚定克难信心,合力加快发展,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围绕“解放思想、着力创新,科学发展、服务大局,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依法行政、扎实工作”,深化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步伐,加大城乡规划管理力度,发展建设产业,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提升建设系统的整体形象,为推进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㈡建设规划工作总体思路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事业发展。在新的一年里,以科学的态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念,主动把建设工作融入到社会和经济发展之中,努力谋求更大的发展动力,发挥更大的发展空间。一是要立足于加快建设步伐,目前县城框架已经全面拉开,人民群众对城市建设的渴望不断提高。因此,作为建设规划部门必须要认真落实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要努力培育和发展建设产业和房地产业,推进县域经济增长,提高城市品位。二是建设工作要服务于统筹发展。城市规划是实现统筹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要在有效的空间范围内,深化区块地域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促进县域的统筹全面协调发展。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实施城乡互连布局,提高区域基础设施共享性和规模效益,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要坚持“突出重点,适度超前”的原则,运用规划手段,谋划好区块规划,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
2、树立全面的城市化观念,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在新的一年里,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重新审视城市化的发展谋略。以城乡一体化为切入点,加快城市与农村的双向突破,向着城乡基础设施配置一体化、服务功能一体化、产业分工一体化、社会进步一体化和建设管理一体化,逐步实现城乡资源整合共享的目标。要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建设,要突出城市功能的完善,发展特色的公共设施,提高城市品位,适应新的发展需要。要通过旧城改造、公园、雕塑、标志和创建卫生县城等载体,反映仙城独特风貌,打造人间的城市名片。
3、坚持改革创新,推行市场化运作方向,加快建设步伐。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坚持改革方向,加快建设事业市场化运作,促进建设事业发展。首先要观念创新,加大改革力度,一要进一步打破计划经济沿续下来的不适应发展要求的一些运作模式,二是要正视我县当前建设规划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如规划滞后、建筑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还不太规范,管理机制与市场取向相脱节等因素,因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从改革中创新,从创新中求发展。其次是加快机制创新,转变建设事业的运行机制。按照上级“管养分离、管干分离、作业分开”的原则,深入研究城市排污、排水和污水处理,以及园林绿化等运作方式,探索新路子,把绿化养护、市政养护、建筑测绘等推向市场。
4、坚持服务观点,切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提升建设系统整体形象。建设事业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坚持为民服务,勤政廉政为民的工作导向,这对建设部门尤为重要,特别是当前,群众对城市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更需要我们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措施,拓宽服务渠道,转变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在新的一年里,一要继续抓好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树立服务观念。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建设规划、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二要切实关注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把供水、排水、道路、绿化建设管理等热点问题作为重点,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逐件抓落实,认真加以解决。三要切实转变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力争为群众多办几件好事实事,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提升建设系统整体形象。
㈢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总体思想,的工作重点为:
1、着力规划深化,切实完善城乡规划体系
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是一个地区经济综合实力的体现,一个城市要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规划是龙头是核心。首先,要深化规划研究,以县域总规和县城总规为指导,加快单元控规和各专项规划编制,快速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县城范围的全覆盖,形成一套科学、系统、严密的规划体系。其次,在规划创特色上下功夫,做好城市形象研究,编制并执行好县城建筑风格、色彩景观规划,使建筑风貌和建筑色彩控制有章可循,逐步改善城市建筑景观。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充分体现“科学、民主、阳光、效能、务实、廉洁”的精神,做到前期研究、后期论证与项目策划相衔接,为领导决策做好参谋。
主要规划任务有:一是启动编制二中以北周岩头区块单元控规、东门历史街区保护与控制规划、旧城区单元控规、分区规划;二是继续推进工业新城控规编制和行政中心建筑设计等。
2、着力推进建设,切实完善城市功能
要充分发挥城市建设在城乡互动发展中的龙头作用,牢固树立抓城市建设就是抓发展、优民生的意识,着力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提高城区车辆停放能力,促进县城建设和管理上新阶,不断提升县城品位。
在改革城市建设管理体制上下功夫。继续呼吁县政府创新城市建设理念,加强市场运作,彻底改变多头投入、多头建设、多头管理的局面。
在加快重点工程建设上下功夫。大力推进污水工程建设,延伸县城污水管网;加快、污水厂建设。继续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加快建设自来水厂。大力推进城市道路工程,进一步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城区车辆停放能力,打通环城北路西延段,建设南五路、西三路中段,实施环城东路、城北路改造和两岸北段整治改造。
在为民办实事工程上下功夫。继续实施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继续抓好保障住房建设工作,在完成市政府对我县的考核任务前提下,做好保障对象的申请落实,将国家解决低收入住房困难对象的保障措施落实到位。
3、着力管理规范化,切实提升管理新水平
(1)切实加强规划管理,促进城市规范有序发展。
进一步推进实施“阳光规划”,通过实行城乡规划委员会审议制度,批前公示、批后公告制度等,扩大社会各界参与城乡规划的程度,促进城乡规划领域的利益协调,促进重大规划事务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切实保障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科学性,避免个人喜好替代民众偏好。严格执行好《县规划技术管理规定》、《容积率指标计算暂行规定》、《规划选址管理规定》、《规划批后管理规定》及规划条件研究制度、规划条件核实制度、建筑面积预测实测制度、城乡规划公示制度、城乡规划监督检查制度。
对违章建筑,坚持“先管后理”、“堵新理旧”的原则,坚持严管重罚与教育引导相结合、日常管理与突击整治相结合,规范执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寻求行之有效的新型监察模式:规范执法上,切实加强监察队伍建设,继续推行阳光执法,统一处罚裁量标准,增强执法透明度。执法力度上,一是加大项目批后跟踪监督力度,将违法建设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加大综合执法力度,积极探索城建综合执法新模式,节约行政执法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加大巡查和拆除力度,特别是对重点易发区块和节假日期间坚持全候巡查,做到发现一处,拆除一处,绝不手软。监察模式上,探索建立各乡镇、街道、村委会、居委会共同参与城建监察的新型监察模式,建议县政府在违章查处上落实对各乡镇的责任考核,强化各乡镇政府违章处理主体意识。
(2)高度重视行业管理,扶持企业做强做大。
房地产业发展改变了城市面貌,完善了城市功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逐步成为我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业税收占地税总额的份额逐年增大。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对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作为该两个行业的主管部门,我们将继续在做好服务、扶优扶强上做好文章:
发挥我县房地产业后发优势,扬长避短,走出一条适合我县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新路子。一要加强和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主要是根据市场发展的要求,解决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问题,防止大起大落,实现房地产市场供求总量的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二要加强房地产项目的质量管理,开展住宅产业化工作,落实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技术在住宅建设中的应用,全面提高住房建设质量和水平。三要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强化民生保障。四要营造良好的房地产投资市场,引导和扶持房地产企业做强做大。
支持建筑企业通过重组兼并等形式,扩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资质,走集团化道路,鼓励扩展县外乃至省外、国外市场。出一系列和工业企业类似的优惠政策,给予税收奖励,在企业建造办公场所等方面给予支持。
4、着力服务提升,切实树立队伍新形象
进一步完善“阳光规划”体系,充实审批“绿色通道”范围,缩短办事时限。加强对城建服务热线的管理,畅通民情诉求渠道。落实首问责任制,切实增强集体荣誉感。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工作纪律考核奖惩办法》、《效能建设督察员工作制度》、《六条禁令》、《效能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将效能考核情况纳入年终考核,并与科室评先挂钩,努力通过制度来规范干部职工的日常行为。注重文明服务礼仪,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重视信息宣传工作,并加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的沟通,扩大他们对城建工作的知情面,抵消因误解引起的对城建部门的不良情绪。设立工业园区城建分局,为企业建设服务。
【关键词】农村 饮用水 安全管理
本人根据我县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和发展思路及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在运行管理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1.目前我县饮用水安全现状
长期以来,我县高度重视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始终将其作为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近年来从解决农民饮用水困难到解决饮用水不安全问题全县相继建成了一批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以规模化集中供水为主要形式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格局已初步形成。但由于长期以来,受重视城市忽视农村等因素影响,造成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在饮用水方面表现1、生活饮用水水质差。自来水普及率低,农村饮用水多为地表水或浅层地下水。一些农村集中式供水消毒净化设施简易,无卫生防护设施,水质达不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2、有的地方饮用水缺乏,主要通过就地打井取地下水,基础设施达不到卫生需求。3、水污染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县河网均有不同程度污染,严重影响给水水源,加上本区域内工农业、生活污染难以控制,导致周边用水环境差。4、硬件设施投入不足。据了解,有些水厂没有消毒设备设施,消毒检测设备配备不足,地下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输送到管网中,存在着严重的水质安全隐患。加之设备管网陈旧老化,“锈蚀、破损、跑冒滴漏”严重,不能实现全天候供水,停水时管道破损处形成负压导致污染物回流倒灌,水质极易受到污染。5、管理不到位。多数水厂为个人经营或民营,绝大多数水厂未取得卫生许可证,无人值班,无工作制度,负责人只管到时间收水费,健康体检率和卫生知识培训率极低,镇政府也无相应的管理机构,这些水源随时可能遭受农药、污水等污染,甚或不能有效防范人为投毒,随时可能酿生严重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2.加强农村饮用水安全措施
当前,我县进入城乡统筹发展新阶段,为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充分认识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做到城乡管理供水全域覆盖,确保全县人民吃上放心安全饮用水。具体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2.1加强领导,落实农村饮水安全责任。饮水安全工程是民生工程,要认真落实政府对广大农民安全饮水的责任,切实加强对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工作的领导,落实行政领导负责制,建立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责任目标考核机制,健全县、镇两级饮用水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层层落实责任。要明确各部门职责,协调相关部门的职能,科学合理地制定实施方案,逐步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
2.2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建议在全县开展大规模饮用水安全和节约用水科普宣传,要使宣传活动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户,普及节水和卫生知识,增强农民群众的水资源忧患意识,环境意识和饮用水安全意识,以营造浓厚的饮用水安全舆论氛围。
2.3科学规划,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大力推行农村供水向集中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真正实现城乡居民供水服务均等化。加快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是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根本措施。要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工程布局,通过 “新建、扩建、延伸” 等措施大力发展规模化供水工程,对已建成规模较小的供水工程要进行扩建改建、整合联网、扩大供水规模。在县城近郊以县城自来水供水管网为依托,加快向周边村庄延伸辐射,逐步与农村现有的自来水管网连接以实现城乡联网供水全域覆盖,使全县农村居民直接饮用县区自来水,彻底解决我县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同时,加大投入,按照标准对现有镇到户供水管网进行改造,保证能承受主干管网相应的压力标准,确保城乡联网供水,让安全卫生的自来水顺利输送到农村居民家中。同时规划中要严格按照合理供水, 循序渐进, 先急后缓原则既要立足当前又要放眼长远, 既要处理好供水需求矛盾又要确保水质达标。
关键词:金融支持 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 应对措施 金融市场发展
现在来看,新型城镇化更注重的是可持续发展以及协调性,因为十已明确指出了中国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其坚持的理念便是以人本、生态文明、四化同步、文化传承。对于新型城镇化来说,不同于以往的城镇化发展,其需要的资金总量以及技术支持等都要比以前多得多,所以便要求金融支持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不断协调,即完善金融体系,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有保障的资金支持,并对城镇化的投资融资机制不断改革和创新。
一、内涵及特征
(一)内涵
本文研究的主题即基于协调发展的视角研究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对金融体系自身的发展进行完善和优化;金融对人口、资源、城镇一体化、空间、环境的分类支持以及对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总体支持;发展新型的多元化的融资模式;建立城乡一体的政绩考核机制。
总结来说,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就是为了使金融支持和城镇化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给予新型城镇化在人口、资源、环境、城镇一体化以及生活方面更多的金融资金支持。包括金融服务以及金融市场的完善和优化;使产业升级、产业集聚有效结合;支持城乡一体化,有效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完善原有的包括银行贷款、土地融资等有关融资渠道;发展新型融资方式,大胆尝试吸引外资、公私合营的融资形式。
(二)特点
1、政策性
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包括很多公益性的项目,在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会不断加强和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镇化公共服务,包括城镇交通、供水、发电、通讯、文化、教育、养老、住房、居住环境、医疗等,这些项目都具有公共性的属性及特征,它们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才能运转,而如果仅仅依靠原有的资金支持形式进行投资并不能有效完成既定目标,所以政策性支持便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公共设施及服务通过依靠政策性支持会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作用,从而促进城镇化进一步发展。
2、多元化
所谓多元化的特征其实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新型城镇化资金需求的多样化,二是融资渠道的多样化。这两者是因果关系,因为城镇化需要的资金是多元化的,所以为了配合这种方式,自然而然便要求金融支持的方式变得多元化。城镇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并不单单是增加城镇人口扩大城镇规模那么简单,城镇化的核心其实是改善人民生活状况、完善制度体系。正因为城镇化建设的过程非常多元化,这也便使资金需求变得更复杂更多元化,比如“三农”融资对于城镇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规模小、频率高;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资金的需求却是需求多周期长。但其实从目前来看,尽管城镇化的资金需求是多元化的,但是由于金融支持体系和结构并不完善,甚至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金融支持并不能完全适应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的多元化。
3、均衡性
金融支持与城镇化发展之间应更注重均衡协调发展,要想更好的完善和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必然要加大金融支持规模,但是现在金融支持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供给处于一种严重失衡的状态,比如金融机构及人员、相关配置等都流向了城市,甚至有很多的农村资金也都流向了城市,农村的金融资源配置和城市相比严重不足,城乡发展严重失衡。所以推进城镇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已刻不容缓。
二、作用及影响
金融支持对城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城镇化提供资金支持,二是为城镇化提供资本配置效率,三是为城镇化优化产业结构。城镇化对金融支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镇化的集聚效应对金融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二是城镇化的扩散效应对金融发展的影响。不管是企业集聚、人口集聚还是产业集聚,只要是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农村资源向城市转移的现象,从而集聚在城市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与此同时,城镇化的发展也伴随着扩散效应,所以在集聚和扩散的作用下会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农村的经济也会不断得到发展,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三、应对策略及建议
金融支持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之间的协调性不断增强,说明相关政策及措施对缩小城乡差距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目前来看,其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金融支持水平不能完全协调于城镇发展水平,即金融支持水平较城镇化水平要远远落后,究其原因,一是金融发展的规模小,二是金融体系结构不完善,三是金融发展效率太低。针对这些现象及原因,主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及要求。
四、结束语
提高金融支持的水平和质量。金融机构类似于各种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业银行等等一定要依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加大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其次是调整金融体系结构。要促进融资方式的多元化,完善财税制度、信贷结构,有效推进城镇化发展金融支持的多元化,从而使金融支持结构更合理。最后是建立健全金融制度。加大政策性银行对相关企业的引导作用,建立基金引导资金投入,从而加大城镇化发展的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林勇,郭庆.政府投资、民间投资与城镇化发展――基于PVAR模型的实证分析[N].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4(05)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
1山丹县农村用水现状
甘肃省山丹县位于河西走廊中部,东邻永昌县、南接青海省、北靠,全县辖6镇2乡,110个行政村,总人口20.6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7万人,占总人口的82%。年平均降水量195毫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600立方米。自2005年国家开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至今,共完成农村自来水工程39项,建成供水站(水厂)34座,解决了8个乡(镇)110个村39886户173666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通村率达100%,入户率达100%。
2农村饮水安全运行管理的主要做法
2.1争取项目资金,巩固提升供水安全
自《甘肃省农村饮用水供水管理条例》实施后,我县高度重视,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严格落实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将农村饮用水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根据市“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规划要求,实施了利用国开行贷款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试点县建设项目,共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9处,解决了6镇2乡89491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三五”期间,相继实施了山丹县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2017、2018年度工程,巩固提升了7个乡镇、38个行政村,44743人的饮水安全问题。2019年开工实施了山丹县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2019年度工程,计划巩固提升2个乡镇、9个行政村,10707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工程于2019年月开工建设,截止目前,已完成项目投资390万元,预计2019年10月底建成并投入运行。
2.2落实主体责任,规范运行管理
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竣工验收后,按照管辖权限与管理范围移交所属灌区或村社进行管理。2006年1月,县政府以批复执行供水价格1.5元/立方米,由管理单位收缴,用于工程的正常运行管理。2009年成立了山丹县农村供水工程管理总站,制定下发了《山丹县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农村供水工程的运行管理,确保工程建的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2013年,根据县政府批复的《山丹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基金管理办法》,按水费提留维修养护基金,专门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有效缓解了农村供水工程点多面广、主管网及控制设施老化严重等问题。
3工程运行管理优化措施
一是合理确定水价,规范运行机制。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尽快制定出台《农村自来水价格管理办法》,在充分考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益性质的前提下,实行农村自来水“两部制”水价或“单一制”水价制度,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节水增效。要逐步建立起政府合理定价、群众积极参与、水管单位计量收费的运行管理机制。积极推行水费、水量和水价三公开制度,让老百姓吃上明白水、放心水。二是积极推行城乡水务一体化建设进程。城乡一体化供水是统筹城乡发展,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程。将有条件接入城网的农村人饮工程,提升改造后连接并入城网自来水工程,归属县自来水公司集中管理,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实行水费计收,设备(设施)运行,维修养护,水质化验专业管理,这是解决城乡水资源管理现状的唯一途径,也是实现城市与农村、水源与供水、供水与排水、用水与节水以及治污和回用于一体的统一管理机制。同时,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也是在推动涉水事务统筹考虑、更加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开发以及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实践。因此,加快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建设,城乡一体化供水是统筹城乡发展,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程,以便更好地推动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三是明确职责职能。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明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主体责任。根据相关文件要求,以国家和集体投资为主的乡镇集中式供水工程由供水管理单位负责管理,水管单位负责供水、设备维修养护、水费收缴等管理工作。以国家和集体投资为主的单村供水工程由所在村社自主管理,具体负责本村人饮供水管理工作。
4结语
关键词:广州;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策
基金项目:2015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生态城镇化发展的广州城乡一体化思路与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15G69)。
1 引言
城乡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本关系,整个社会都会随着城乡关系的改变而改变。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关系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然趋势,而城乡二元结构是城乡关系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1]。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从城乡割裂发展转向城乡统筹的一体化发展是城镇化加速时期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和目标。
广州是我国东南部最发达的省会城市,在农村城镇化方面都取得了卓著的成绩。但是,在广州市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环境污染严重,资源代价大等突出问题。城乡一体化强调的是城乡之间经济社会生态等全方位的协调发展,其本质在于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对立,赋予城乡居民平等的国民待遇和社会权利[2]。本文研究广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为广州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的对策,对广州城乡发展破除二元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2 广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2.1广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广东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广州在工业化进程中拔得头筹,其城市化也进展迅速。据统计,截止 2015 年,广州各区、县总面积 7434.4 平方千米,常住人口 1263 万人,设街道办事处 155个,镇 34 个。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81万亿元,“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10.1%,比2010年净增7352.13亿元,连续27年居国内城市第三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美元,实现了新的跨越,广州正在从一个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向国际化大都市转变。
然而,作为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大背景下的经济体,广州也不可避免地产生我国经济转型的典型产物――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制约着广州经济的健康发展,二元结构带来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政府资源投入差距越来越引起公众的关注,也易引发种种社会问题。城乡一体化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改善社会结构的必经之路。搞好乡村城镇化建设,是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战略选择。
2.2广州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规划落实不到位,建设的随意性过强
虽然广州在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方面做出了努力,但是,城乡建设中不执行规划和无规划可执行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各项建设行为缺少控规的约束和指导,因此城镇建设无论在宏观控制上还是在建设特色上均出现了零乱和随意的感觉。不少农村城镇照搬大城市模式,规划、建设、管理的职能不突出,市场机制和政府服务双双不足,导致公共产品服务短缺,小城镇利用市场机制实行市政公用设施市场化运营尚未起步,市场机制的作用尚无法充分显现。再者重复破坏建设现象严重。由于缺少供水、供气等专项规划,导致这些行业在建设中没有规矩可循,出现了大量的行业间重复开挖路段、重复建设等现象,破坏了城镇基础设施,影响了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
2)建设资金不足、规划建设用地缺口大
有关研究表明,建设一个 20 万人口的新城,仅对外联系交通设施、水、电、气、通讯设施、环卫设施、公共安全设施等市政基础设施就要投入资金 30 亿元。目前,广州农村城镇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城镇建设的机制还未形成,广州农村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滞后,致使每个农村城镇能够运用的就是每年投入的1500万元,这给农村城镇起步阶段的建设带来很大的困难。同时,规划过多的开发区,大量占用耕地导致中心镇用地不足。同时有些中心镇开始追求“现代化”,盲目拷贝大城市,形象工程太多太乱,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3)城市化水平明显落后于工业化水平
广州市农村城镇教育、科技、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规划建设相对滞后。调查显示,目前各城镇几乎没有针对科技发展的任何规划与管理。省科技厅的调研报告也表明,广州农村城镇多项城市化指数在全省排名滞后:社会保障覆盖率排名第 16,是单项排名第一的深圳评估值的 25%;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排名第 17,是单项排名第一的梅州的 42%;人均绿地面积排名第 15,第一名肇庆市是它的三倍多。以城镇公共绿地建设指标为例,2005 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在广州市 15 个重点建设的中心镇中,人均共同绿地面积平均值为 2.3 平方米,其中,太和镇 9.35 的人均共同绿地面积还是基于太和镇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基础上。
4)不公平的户籍管理制度
自从1958年我国以法律形式将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固定下来之后,便衍生出就业、税费、教育、医疗、社保、电力、土地、国资、人才、金融、组织(城市有工会,农村无农会)等等诸多二元制度。由户籍制度演化而成的“城乡分治,一城两策,一地两民,一事两制”的管理体制,不仅限制了农民人身自由,也阻碍了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制约了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农民要想改变自己的身份,成为城镇人口,成本太大。农民工及其子女在城市遭受“二等公民”的恶劣待遇,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即使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和居住多年,仍然拥有不了城市户口,享受不到城市居民待遇。
3 广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发展,突出城镇规划优先原则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扶持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业流动。推进区域统筹,势必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和行政区划界限,要加强对各区县的协调,要建立跨行政区域的规划建设协调机制,协调全市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城镇与区域建设、重大设施共享、区域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合作循环,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提高管理效能。
规划是城镇化发展的先导,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工作,只有规划好未来城镇建设,才能科学的建设好。城镇规划要完善功能、突出特色,充分利用各自的自然条件、资源优势、文化传统,对城镇发展进行准确定位,充分保护和挖掘地方文化,展现城镇特色面貌,防止千镇一面、马路城镇的呆板现象,避免“各自为政,遍地开花”无序的城镇扩张。
3.2完善农村城镇发展金融支持体系
政府应致力于改善市场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局限性,构建并完善农村农业发展金融支持体系,加大财政支农力度,调整财政支农资金分配结构,“以城促乡、以工哺农”。
建立和发展农村城镇金融服务体系,引导资金向农村城镇倾斜。扶持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城镇金融机构网络,帮助定位各农村城镇金融机构职能,健全农村城镇保险体系,以此加大信贷资金对农村城镇建设的支持力度。
3.3 突出生态环保优先的建设原则
广州市应围绕建设生态友好型城镇,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放在推行新型城镇化的突出位置,彻底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在城镇建设中努力做到先保护后开发,先配套后施工。为此一要突出抓好节能减排,积极构建城市节能减排产业体系,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加快重点能源消耗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二要努力改善生态环境,结合城镇规划,根据功能定位以及生态环境容量,对城镇建设规模、发展形态和开发方式进行分区控制;加强城镇湿地生态系统、绿地生态系统和城镇绿化建设,着重抓好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搬迁生态敏感区有污染的工矿企业。
3.4 推动二元户籍结构改革,突破城乡户籍束缚
以二元户籍结构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是城乡发展统筹的最大障碍,必须深化户籍配套改革。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就是在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基础上,全面放开中小城市、县域、城镇的户口迁移政策,以合法固定住所为基本落户条件,鼓励农村劳动力就近有房转移[3]。同时逐步剥离城乡二元体制附加给户籍制度的各种职能,要使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加快其市民化进程。户籍改革是基础,就业、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相配套的措施是内生性核心。要创造条件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保障水平适当、确保待遇发放的原则,推行以个人账户为核心的养老、医疗保险办法。教育资源要在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对农民工无条件开放。通过完善保障机制等,降低农民进城的成本和门槛。
参考文献
[1] 李刚.城乡一体化内涵及动力机制[J]. 勒海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2] 何雄伟.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J].企业经济,2014年01期.
[3] 张桂文.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促进城乡二元结构转型[J].当代经济研究,2014年3月.
关键词:以人为本 新型城镇 和谐发展
上冈镇自2011年被确定为市级统筹城乡发展试点镇以来,坚持“四化同步”,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发展,探索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发展之路。2013年,该镇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应税销售收入21.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264元,今年7月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1 上冈镇主要做法
1.1 坚持规划先行,高标准推进全域城镇化
上冈镇立足区域特点,按比较效益优势来确定产业定位,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布局,引导城乡居民向新园区、新镇区和新型社区集聚。先后投入千万元,编制了《上冈镇总体规划》、《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上冈镇区建设详细规划》、《副中心物流商业网点规划》、《建湖港区上冈作业区工程建设规划》等规划,将专项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相衔接,实现了规划融合覆盖。
1.2 加快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上冈镇按照协调发展的思路,积极推进“农业园区、工业园区、三产物流园区”建设,不断加快产业向园区聚集。一是构建现代农业发展空间布局,建成园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上冈现代农业园入驻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已达34家,今年农业园区被评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二是建设百亿级工业园区,在镇西南片建成建湖县上冈产业园,实行镇区合一管理。目前,入园企业达62家,园区经济总量达3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6.2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开票销售收入达24.3亿元。工业集中区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仅江淮动力集团就委托镇就业中心培训上岗了近千工人,园区被认定为省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三是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该镇先后建起易家乐生活广场、盐阜建材城等商贸园区,配套建成四星级上冈国际大酒店,为开展大型活动和园区企业接待客商提供了方便。
1.3 加强功能配套,完善城乡基础设施
上冈镇坚持抓好道路、水、电、气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功能。一是完善道路框架,构建城乡交通网。先后兴建20多个重点项目,建成6条主干道和3座串场河大桥,形成“六横四纵”的镇区主干道骨架,新增城镇道路9公里、25万平方米;建成苏北二级客运中心上冈客运站,日均发车350班次,客流量近万人次。二是着力实施安居工程,引导农民进城入镇。采取招商引资等方式,建成南苑小区、上冈新城、都市名城和隆世达财富广场等10多个规模住宅小区,为产业工人安家落户提供了保障。出台鼓励农民进镇购房置业的意见,按照把“农民集中安居工程”和“农民转化市民工程”有机结合的要求,加快安居工程建设,近年来进镇入户农民达2000多户。三是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服务产业发展与城镇生活。投资近亿元,建成年供水能力2.5万吨的上冈地面水厂,铺设Ⅰ级管网40多公里,Ⅱ、Ⅲ级管网300多公里,改水1.5万户。
1.4 加大民生投入,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
上冈镇通过加大投入,强化区域教育、医疗、文化、商贸流通等优势,着力提升城镇软实力。一是加大教育医疗项目建设投入。新建成上冈高级中学新校区,共18轨54个班,可容纳2700多名学生。上冈小学西校区主体已经建成,明年秋学期将投入使用。镇区拥有幼儿园5家,儿童入园率达100%。新建的县第二人民医院医疗区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床位300张,即将投入运行。二是加快构建城乡就业服务网络。把解决流动人口和进城入镇农民的就业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依托劳保服务中心,开通就业服务网站,建成标准化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实现全镇就业管理系统求职登记、用工信息、技能培训等资源共享。2013年,举办技能培训9场次2500人,被评为“省级充分转移就业镇”。三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5 立足生态建设,打造宜业宜居的人居环境
上冈镇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新型城镇建设全过程,努力做到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一是加大镇区环境整治力度。上冈产业园区实现了雨污分流,工业、医疗废水处理率和消毒率为100%,医疗废弃物实行联单转移制度,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上冈污水处理厂已由县污水公司进行运营,同步建成污水管网30公里。二是加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投入近3000万元,整治156个自然村庄,建成压缩式垃圾中转站3座、集运点22个、垃圾房1442个。成立了镇农村环卫所和绿化办,配备了305人的农村保洁队伍,各村均落实了专职环保员,环保设施全部投入使用,实现村居垃圾处理全覆盖。三是加快绿化造林步伐。2013年,该镇完成成片造林2600亩,新建和完善高标准农田林网3万多亩、围村林4个,道路绿化总长3.5万米。投资3000万元,建设了占地200多亩绿树成荫的上冈人民公园。上冈镇通过几年的努力,在生态立镇上已迈出坚实的步伐,正在迎接国家生态镇创建专家组验收。
2 几点建议
2.1 加强规划深度融合,引领城镇协调发展
盐城市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已经初步形成大市区和各县(市)“1+7”的城乡规划体系,但与城镇总体规划、国土利用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的衔接融合不够。建议在编制完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规划过程中,坚持“一核三轴四片区多节点”的空间布局,整合空间资源要素,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提升城镇化水平。
2.2 强力推进产业提升,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四化同步”,提升产业发展能力。一要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突破口,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在特色产业、配套发展上下功夫,大力实施城乡工业集聚发展,集中建设一批重点工业集中区和中小企业园区(农民创业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城乡经济互动性。二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方面积极实施全民创业行动计划,用财政、社会资金鼓励和扶持城镇居民和农业转移人口初始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回乡创业人员、农村劳动者、就业困难人员到乡镇和农村从事三产服务业。另一方面依托丰富的生态农业资源,按照产业提升、文化挖掘、村庄整治、庭院美化、生态保持的原则,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将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和旅游服务结合起来,着力推进“一产特色化、一产二产化、一产三产化”。
2.3 加大镇村建设力度,优化镇级资源配置
一是加强重点中心镇建设力度。在政策、资金、资源等要素的配置上向重点中心镇倾斜,激发其发展活力,使其尽快形成较强的吸纳承载辐射能力,吸引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创业,乐业安居。二是大力提升一般镇发展内涵,加快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配建,加强镇区规划建设管理,以较高的城镇品质吸引农民就地就近转移。三是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升村级造血功能。
2.4 活化农民财产权能,引导农民进城入镇
固化农民承包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重要课题。一是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固化农民土地财产权利。二是加快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激活农民财产权能。三是加快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保障农民集体资产收益权利。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全面开展清理核实、界定权属,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合理确定股份。
2.5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把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作为打破人口流动壁垒,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关键环节,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一是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二是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成本分担机制。
2.6 提升城镇管理水平,逐步改善镇村面貌
把整治镇村环境和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结合起来,加快提升城镇管理水平,推动整村面貌的持续改善。一是建立健全城镇管理长效机制。积极推动管理法治化,把经常性管理与集中整治结合起来,建立落实镇容镇貌、市场秩序、交通秩序、广告秩序、绿化管护、环卫保洁管理长效机制。二是推进农村环境整治。继续坚持“点线结合、突出沿线,重抓典型、以点促面”的基本思路,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三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立生态环境源头保护、生态资源有偿使用、生态环境补偿和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做到“规划先行,源头严防,过程严控,后果严惩”,完善推动城镇化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徐国均,赵寿华,周庆干.盐城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农村经济,2013(10).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运营管护;相关改革与发展
1将乐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基本情况
将乐县共有13个乡镇,当前各乡镇的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已经基本完成,还剩部分供水工程正在进行全面的巩固提升,全县共建成集中式供水工程200余处,其中,千吨万人以上的集镇供水工程共7处。通过不断地建设与改造,乐县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而且部分规模化水厂采用智能化的设备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保障了将乐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安全运行。
2将乐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营管护的形式
将乐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营管护模式正在不断的探索发展中,运营管护形式多种多样,能够针对不同的规模采用不同的饮水安全工程运营管护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政府依托集镇供水工程成立独立自来水厂进行管理;②政府组建供水保障办公室负责整个乡镇的饮水工程管理;③集镇水厂承包给个人管理;④村集体自行管理[1]。这几类运营管护都属于小规模的维护工作,不能实现完全独立运营,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运营较好的是郊区管网延伸的供水工程,项目建成后移交由县水厂管理,日常维护工作也是通过县自来水厂进行把控和管制,完全实现了市场化运营。
3将乐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营管护中存在的问题
3.1水源保护地划定不全面,保护困难
目前,将乐县经相关部门划定的水源保护地仅县水厂及部分集镇水厂划定饮水水源保护区共9处,村级供水工程的水源地基本由村民自行划定。近年来,由于城镇化的推进,人口异地搬迁,部分集镇、行政村所在地人口增加较多,已划定的水源保护地集雨面积不够,需要增加水源点。由于将乐县为福建省林业重点县,商品经济林比重较大,新增项目水源地或多或少地包含商品经济林,进一步增加了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定工作,造成大部分水资源保护地的规划不能按照实际情况进行,不能全面满足当地居民对生活用水的需求。
3.2水处理工艺不规范,出厂水水质不稳定
目前,将乐县农村供水工程水源水质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评价为Ⅱ类水。出厂水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检测主要存在问题是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浑浊度、肉眼可见物、色度、pH值等指标超标。由于水处理不规范,仅采用人工或简易的加药设备投放消毒剂,造成消毒剂残留物量没得到有效控制,很难保证出厂水的水质稳定。加之村民的用水习惯,不愿意使用消毒剂,造成部分供水工程的处理不能完全按照“沉淀—过滤—消毒”步骤处理。
3.3工程完工后管护问题
水费收取过程没有很好的规划,应针对不同地区的情况分别进行讨论,入户水表安装不到位,可能对水费收取过程造成很大的阻碍,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浪费,造成供水量不足,给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工后管控工作的带来很大的挑战。由于近年来政府采取易地扶贫搬迁及地质灾害点的人口异地搬迁集镇所在地的水量不足及缺乏良好的节约用水习惯,进一步加剧了用水矛盾。
3.4备用水源问题
乡镇备用水源建设是当前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通过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合作来完成,但是当前的备用水源还没有得到落实,一些备用水源的建设还在进行中,面对水量不足或干旱天气,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对策。
4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存在问题的对策
4.1多部门联合解决水源地划定及制度保护措施
面对当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出现的各种问题,需要各地区各部门的联合来,加强水源备用工程的建设,提高各地区水源地规划的合理性,对当地的水源规划予以支持和保护,保证饮水安全工程的顺利运行。
4.2规范水处理工艺,提升出厂水合格率
要让农民了解水源安全处理方面的知识,使农民接受此类消毒方式,并且不断完善当前的消毒处理方式,采用新型智能化加药处理设备进行水质消毒。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使乐县的饮用水水质得到明显提高。
4.3使用智能化净水设备进行升级改造
智能化净水设备相较于传统的的净水工艺主要有以下优点:①安装方便,只需在供水主管上安装一台净水器,升级改造快;②管理便捷,设备进行自动反冲洗,操作简单,减少劳动力等。目前,将乐县巩固提升过程中已经使用了部分智能化设施,并获得了用户的一致好评。
4.4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项目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本地区水厂的规模,对相关管网设施进行更新与改造,让更多的农民受益,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统一相关水厂的管理,不断进行改革改造,让水的处理过程朝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摘要】本文在总结北京城乡一体化取得进展的基础上,分析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北京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二元体制;公共服务
【作者简介】王朝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农业经济。
作为首都,北京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暴露。由于受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农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与城市差距明显,有些差距呈逐步扩大趋势,成为制约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展
(一) 资源由主要向城区集聚调整为向郊区和农村延伸,“三农”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2011 年, 北京市人均GDP 首次突破1 万美元,这不仅意味着北京经济实力有了大幅提升,同时也意味着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有了强大的经济基础。近8年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向郊区注入的比例逐年攀升,从2003 年的20%、2004 年的40%,到2005年接近50%,而且50%以上的比例已经连续保持5年。其中在2009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80.2 亿元,同比增长63.5%。就收入来源而言,农民收入已经由以前单一的经营性收入拓宽为目前的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四种渠道。2009年,北京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986元,增幅13.4%。其中,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例首次突破60%。与此同时市民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亲近自然、体验生态正在成为他们日常生活和休闲度假的现实需求,这种变化直接促进了北京的农业功能由单一向多元转型,客观现实的需求,引导北京农业形态和功能深层次变革。
从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农村传统产业的提升,城市新兴产业的延伸,城乡人员交流的加速,需要在中心城之外寻找契合点。北京未来发展的潜力将蕴藏在过去被当作城市神经末梢的农村。集新农村建设、生态治理、种植养殖业、民俗旅游业、观光农业发展为一体的沟域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统筹7个山区县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70条沟域正在进行或完成整体规划,17条沟域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并起到了示范作用。在“乡村旅游改造提升”等工程的带动下,2011年前三季度,全市农业观光园收入9亿元,同比增长21.3%;民俗旅游接待收入4.4亿元,同比增长39.5%。
(二) 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向农村延伸和覆盖
2008年北京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若干意见》,提出稳步推进300个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初步完成了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四年规划。2009年北京市新农村“5+3”工程总投资达80多亿元,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建设,覆盖1700 多个村庄。农村居民参与“5+3”工程达到600万人次,获得劳务性收入5亿多元,120多万农村人口直接受益。2008年,出台《关于推动区县合作促进生态涵养发展区协调发展的意见》,东城、西城、朝阳、海淀、顺义、亦庄与生态涵养发展区5个区县及房山区签署了5年的区县合作发展框架协议,促进区县间的互助合作。率先在全国建立了集体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在实现巩固绿化成果的同时农民也得到了经济补助。2011年村庄的街坊路硬化绿化、老化供水管网改造和一户一表、污水处理、垃圾分类、户厕改造和公厕建设等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资金达70多亿元,120万农民直接受益。
(三) 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实行农民转移就业登记制度,将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全部纳入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服务范围。通过实施再就业援助制度,2009年全年累计转移就业10.3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72%。让农民转移就业、有效就业、享有城乡均等就业政策,一直是北京市近年来最为关注的民生大计之一。截至2009年,北京基层就业服务体系已经实现了全覆盖,乡镇100%建立社保所,行政村100%建起就业服务站,京郊163万农村劳动力,已有88.4%以不同形式实现了有效就业。北京市社保“扩面提标”有序推进,养老、医疗实现制度全覆盖,“一老一小”大病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48.2万人。在全国率先消除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社会保障制度盲点,实现制度全覆盖。《北京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和《城乡无保障老年居民养老办法》全面实施,新农保的实施范围、缴费水平和领取年龄得到规范和统一,实现了“城保”与“农保”的城乡互转。
(四) 公共产品和服务建设向均等化方向迈进
为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搭建了“北京市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建设工作平台”,深入开展了医疗、养老、低保、就业、教育、文化、邮政等民生工程,进一步确立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近郊区低保实现城乡并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7%,门诊和住院补偿率分别提高到32%和50%。2009年,乡镇综合文化站和行政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基本完成,实现每个乡镇所在地、每个行政村均有一个综合性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2009年实施了“新四统一”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即全市统一规范“特殊病种”门诊补偿范围、统一试行乡镇卫生院“零起付”补偿政策、统一住院补偿“封顶线”18万元、统一推行“出院即报和随诊随报”。2009年1月启动了《北京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法》,新制度打破了城乡户籍界限,将符合参保条件的本市城镇和农村居民统一纳入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体系,并实现了缴费、待遇等标准上的城乡一致,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养老保障制度的城乡全覆盖和一体化。
(五) 探索建立金融支农联合工作机制,城乡二元体制有所突破
出台《关于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在农业信贷、保险、担保、投资、信用等方面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机制。批准《北京市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实施办法》,即将开展试点工作。2011年12月10日,第一家以北京银行为独立法人的新型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在延庆挂牌开业。在全国率先对种植小麦、牧草的农户实行生态补贴政策,率先构建了农保、农投、农担、农贷、农信、农基、综合改革试验区等“七农”平台,支持、保护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利益。修订了政策性农业保险条款和费率,承保险种由10个扩大到16个。随着北京村级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也在迅速推进之中,目前全市已有812个乡村的52万农民“变身”农村集体资产股东。合作社法实施一年来,全市正式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计2136个,已覆盖到种植、养殖及农产品销售、加工等多个领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完善了《北京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扩大试点指导意见》,研究起草了《北京市征地多元化补偿安置指导性意见》。
二、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城乡公共服务失衡,生活水平和发展条件的差距不断扩大
由于长期对农村投入不足,且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偏重于农村生产,社会公共资源配置的城乡不均衡状态没有明显改善,农村教育、环境、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相差悬殊。远郊区县道路长度、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环卫机械等城市公共设施的人均占有量只相当于近郊区的1/3~1/8。郊区城镇地区污水处理、垃圾清理等基础设施不配套,限制了其缓解市区人口压力功能的发挥。目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已经实现城乡统一,而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却按照户籍不同实行分轨运行,因制度分设、管理分离、资源分散形成了二元医疗体制。实行区县统筹的新农合在筹资方式、定点医院、起付标准、报销水平等方面均不相同,政策标准达35 种。原本最基本的、覆盖所有市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却因为居民和农民的身份被区别对待。
(二) 城市对农村补偿缺失,导致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利益受损
一是对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的补偿不足。为了减少北京发生沙尘暴和涵养水源实施了封山育林、绿色隔离带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但与此相对应的生态补偿机制2005年才建立。中心城区主要发展二、三产业,中远郊区主要承担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功能,符合区位理论,然而,这也造成了不同区位条件下土地发展权的不公平。虽然近年来北京不断完善土地收储和绿隔补贴政策,但是,现有补偿标准基本只考虑对农业生产直接成本的补贴,且多以专项转移支付形式出现,没有考虑对农地发展权限的补偿,弱化了对农业发展的政策鼓励和补偿效果。二是城市扩张占地补偿机制不完善,区域内价值创造和利益分享机制不健全导致部分失地农民不能获得持续、稳定收益。征地拆迁补偿标准不统一,相邻土地的拆迁补偿和安置政策有较大差异,因而引发征地纠纷。由于城市对乡村的补偿不足,相应的补偿缺乏可持续性,使得一些地区在以土地开发带动村庄整理的过程中,整理动力不足,延缓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 未形成城乡产业联动发展趋势,乡村内生发展能力不足
由于北京城市中心区发展吸纳了周边的人才、资金和自然资源,使农村地区的发展受到限制,缺乏补充产业的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乡村旅游综合配套能力不足,山区交通基础设施滞后,旅游一线和辐射景区的联络不通畅,影响了当地农民收入。郊区小城镇发育程度低,对农村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有限,缺乏聚集效应。农业收入在农村家庭平均年收入中所占比重变化不大,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有所下降。转移性收入增加得益于政府近年来扩大对农村的财政支出,而财产性收入增加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房屋出租收入,这些结构变化反映出乡村内生增长能力的不足。
(四)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扩大倾向
只有更多的农村居民在城市定居下来,其他农村居民才能够获得更多的人均资源,从而更快地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北京城乡收入差距虽然从总体上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近年来却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虽然北京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农业劳动力比例下降缓慢,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在农村耕地大幅度减少的同时,农村人口数量保持了相对稳定,进一步增加了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难度。
(五) 城乡管理依然分割,城市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一是城乡结合部地区城镇居民管理体制与村民管理体制并存,出现管理“重区”与“盲区”并存现象。二是大龄农民转为城市居民后,由原集体经济承办的农村养老保险转入城镇居民或职工养老保险体系时,由于制度基本构成要素的差异,需要补缴较大数额的养老保险费,由此给集体经济和个人造成巨大压力。三是流动人口和户籍制度需要不断创新。在对流动人口的信息管理、治安管理、公共服务供给、社会矛盾排查和利益疏导等方面都需要加强工作,需要平衡户籍制度改革与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城市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关系。
三、北京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 促进城乡产业联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
1.形成城乡不同产业发展的功能分区,建立城乡产业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农村空间广阔、资源丰富、生态良好的优势,大力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各类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村产业向城市扩展。出台农村休闲产业扶持政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走规模化、规范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子。引导城乡产业对接,实现城市产业向农村延伸。
2.寻求不同产业园区与周边农村地区产业发展的有效衔接,在生态环境优良的远郊区积极发展大型娱乐公园、主题文化旅游等现代绿色服务业。发展有利于拉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物业、商贸服务、旅游、物流、保洁、保安等服务业。积极发展具有北京特色、文化品位、历史传统的农村手工业。
3.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主要包括进城农民安居乐业工程、山区移民搬迁工程、农业产业化工程、社区支持农业工程、景观旅游农业工程、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工程以及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工程。
(二) 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促进优质公共资源城乡共享
1.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采取政策引导与激励措施,鼓励城镇学校教师下乡进村任教,组织农村教师到城区进修学习,定期对现有农村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建设和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2.优化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市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郊区布局,重点加强乡镇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建设,建立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解决设备短缺问题。定期派乡村医生到区级以上医院进行培训,通过返聘、弹性退休等方式鼓励城市有丰富工作经验和较高医疗水平的医生到农村工作。
3.推行城乡居民医保政策、管理、服务、核算、监管“五统一”,建立新型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打破户籍界限,做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可衔接,使所有未参加职工医保的城乡居民都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之中。
(三) 理顺利益分配机制,推进城乡市场整合,实现资源自由流动
1.全面启动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理清资产关系,盘活集体存量资产,建立与市场经济接轨的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为农民转居和农村城镇化奠定基础,消除农民进城的顾虑。
2.创新征地补偿方式,提供多样化的补偿方式供农户选择,让农民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得到实惠。
完善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土地权利保障机制,不能强行要求农民放弃土地承包权利和宅基地用益物权。
3.加快土地市场的制度创新,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开展村庄土地整理,妥善实施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管理。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用地的规模化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新型村级集体土地经营管理公司。在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开展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试点工作,将土地规划直接落实到村。保障符合规划的农村集体建设土地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建立农村土地房屋交易中心,建立较为完备的交易规则和管理办法。
4.探索城乡统一的土地交易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交易市场。建设用地指标竞得单位除土地储备机构外,还可有各类园区建设单位、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建设用地挂钩指标,特指包括农村宅基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规定程序批准复垦为耕地后,经过严格验收,可用于建设用地指标。这种用地指标背后所体现的土地流转,需要通过农村土地交易所交易来完成,具体流程可参考建设用地挂钩指标交易图(图1)。
(四) 加强农村金融支持力度,拓展融资渠道,建立普惠性的农村金融体系
1.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保险相结合的农村保险市场体系,创新保险产品,努力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逐步形成农业灾害风险补偿和转移分摊机制。
2.加大财政资金贷款担保力度,扶持区县开展农业贷款担保,提高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积极性,缓解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难题。
3.拓展农村信贷渠道,建立以财政贴息为主、财政补贴和以奖代补等多种手段为辅的财政支持制度体系,引导金融资本向农业和农村流动。4.开发多元农村金融产品,根据农户借款的用途,设置不同的金融产品。放宽小额贷款的额度,将城市成熟的金融产品延伸推广到农村。
5.创新抵押担保制度,探索以农民的承包土地经营权作为抵押物向金融组织贷款的具体办法。建立专门的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从事农业担保服务,可以由政府出资支持成立农村信用担保的基金和机构,也可以通过鼓励措施引导商业担保机构开展农村担保业务,探索实行动产抵押、仓单质押和权益质押等担保形式,满足发展农村社区经济对风险控制的需求。
(五) 培育现代新型农民,加强农村人力资本
开发和新型农民培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1.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构建新型农民培训体系。在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整合城乡教育培训资源,构建由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新型农民培育体系。
2.加强对培训对象的管理,对新型农民培训实行分层、分类、分级统一管理,逐步实现新型农民培训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3.鼓励中青年农民扎根农村务农创业,以奖励、担保、贴息等手段留住本地素质较高的农业劳动力,扭转目前农业劳动力素质急剧下降的局面。4.对农村社区实行开放政策,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引导涉农高校、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人才开展农业项目合作,实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以实实在在的举措鼓励大学毕业生、农业科技人员和企业家走进农村当农民,使之成为新型农民的生力军。
(六) 创新农村社区经济组织
1.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努力把现代文明引向农村,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2.引导和规范行政村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将农户的承包经营权折股量化到村民个人,在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同时,推进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
3.引导和规范行政村组建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将原有的村集体经营性存量净资产折股量化到村民个人,以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取代村民委员会成为村集体的经营主体,使农村社区经济的发展拥有充满活力和凝聚力的载体。
4.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向社区化和综合化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相对分散的、功能单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难以实现有效的产销对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区化和综合化有利于地域联合和一体化经营。应该扶持和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区化和综合化,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和农业技术推广组织联合,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举办联社的方式实行紧密合作。
参考文献
[1] 韩俊. 统筹城乡发展破除二元结构[N]. 人民日报,2010-2-10.
[2]蔡昉,杨涛.城乡收入差距的政治经济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0,(4):11-21.
[3]洪银兴,陈雯.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4):5-11.
[4]李永进.北京城乡一体化进程评价研究[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5]顾益康,许勇军.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9,(4).
[6]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M]//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分析制度学派文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250-256.
[7]杨勇华.当前广东发展阶段和未来趋势研究[J].广东经济,2009,(7).
[8]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农村建设之重[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