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09:55: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财政收入与税收的关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税收征管;财政收入;误差修正模型
[DOI]10.13939/ki.zgsc.2015.23.023
1.1 我国财政收入现状
2014年以来,我国多数省份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低于前一年,近十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从2007年开始回调。构成这种形势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由于我国宏观经济的下行使得与之密切相关的财政收入也会下行;其二,与我国宏观经济下行相对应的作为宏观调控中的财政政策方面的调整是适度降低税率以支持我国经济增长。预计2015年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将大幅放缓,地方及国家性的财政收入将出现同比负增长。
1.2 我国税收征管现状
在2015年的税收征收管理法的修订草案中将给自然人终身不变的“纳税识别号”,这将为税收改革铺路。该修订使买房买车缴社保都要登记纳税人识别号、“灰色收入”无法逃税、依据消费监管收入将成为可能、个人网店收税将不再有障碍。
1.3 我国财政决算收入与税收的理论关系
在《中国统计年鉴》中得到1978年到2013年国家财政决算收入和与之对应的各项税收这两组时间序列。国家财政收入和各项税收总额随着年份的变化折线图见图1。
为使这两组时间序列更平稳且消除异方差,故先对其取自然对数。对处理后的这两组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两组数据都非平稳,对其进行一阶差分,数据平稳,故这两组数据都是一阶单整。接下来进行协整性分析,首先作两变量之间的回归,然后检验回归残差的平稳性,结果表明该序列平稳,这说明两者具有协整性关系,即两者之间有长期的均衡关系。但从短期来看,可能会出现失衡,为了增强模型的精度,现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将我国财政收入的短期变化与长期变化联系起来。最终得到的长期均衡模型――误差修正模型为:
InY1=-0.035773+0.9244191nYt-1+0.3310341nXt-0.2401191nXt-1
其中:x-国家财政决算收入中各项税收
Y-国家财政决算收入
其修正的可决系数达到0.999295,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非常好,模型的F检验以及各系数的t检验均通过,DW检验表明该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
该模型说明,不仅税收的当期波动对我国财政收入有显著性影响,前一期税收收入与前一期财政收入对我国财政收入的影响同样显著。
根据这个模型我们可以通过前一期的税收收入、财政收入以及当期的税收收入来预测当期我国财政收入。
2 税收征管对我国财政收入的影响
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可以说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力军,我国只有认真落实税收征收管理法才能使财政收入达到甚至超过预期的目标。税收征管制度是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一个税制设置合理、税种构造科学、税负适度的税收征管机制是实现我国财政收入目标的必要条件。没有好的税收征管制度支撑,再好的财政政策也难以有效地实施。西方经济学认为,实施机制是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有效,除了具有完善的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外,更主要的是这个国家的实施机制是否健全。离开了有效的实施机制,任何制度尤其是正式规则就形同虚设。因此,税收征管是实现我国财政收入目标的前提和保证。在上述的误差修正模型中,我国当期的财政收入取决于当期的税收收入、上一期的财政收入以及上一期的税收,并且上一期的税收收入与我国当期财政收入呈现负相关。这说明我国当期的税收收入并不能完全决定我国当期的财政收入,上一期我国的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对其也有显著影响,并且从系数上看,上一期我国的财政收入对当期我国的财政收入影响最大。综上所述,认真落实税收征管制度是实现我国财政收入目标的前提。
3 当前我国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
3.1 纳税人不了解缴税的意义
征收制度在当代这个市场经济不断变化的大背景下不断修改和完善,是为了更好地调节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促进充分就业和社会稳定,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合理的税制,统一的税法,公平的税负,对于理顺和规范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促进企业公平竞争,对于理顺和规范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的税收征收管理制度在制定和完善的过程中所召开的听证会波及范围小,并没有广泛地征求纳税人的意见,这样一来,自觉缴税没能在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中落下烙印,人民群众对于为什么要缴税,缴税对国家及自己有什么重要意义等一系列问题都不太了解,因此人民群众对缴税的积极性普遍偏低,这严重地影响了税款征收的效率。
1994年的分税制是在界定了中央地方政府职能的基础上建立的,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能未重新划分,地方分税制只是在地方各级政府间大致划分了税种。这样,尽管财政能力包括财政收入能力和财政支出能力,但测度地方财政能力应仅测度财政收入能力,因为分税制前后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能相同。河南地方分税制自1994年建立以来,历经1996年、2004年和2009年三次比较大的调整。1996年和2004年的调整是为了缓解因分税制实施致使财力上移、事权不变给基层财政带来的收支压力,实现财力下移。2009年的分税制完善是为了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财政体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本文以分税制调整为线索,分析分税制调整前后河南各级财政收入能力的总量变化和上下级财政关系的纵向变化。前者体现河南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总量水平,后者反映各级财政自给能力的均等化程度。据此,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设计提升各级财政收入能力和实现财政自给能力均等化的财政体制的改革路径。
二、河南各级财政收入能力的总体性衡量
由于财政支出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财政收入是财政能力形成的基础,因而,河南地方财政收入在政府间如何划分就决定各级财政能力的高低。
(一)河南各级财政的收入规模财政收入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各级财政收入的多少和增长速度直接关系着各级政府辖区内公共服务的规模和质量。尽管上级的转移支付也可作为公共服务的资金来源,但
一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资金主要由本级政府的财政收入来解决。而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主要有绝对量指标和相对量指标,绝对量指标指一级政府财政收入的绝对数量,相对量指标指一级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于GDP是地区概念,而这里论述的是不同级次政府的财政收入规模,因而就不能使用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来度量不同级次政府的财政收入多少,只能采用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绝对指标。1995年,河南省级财政收入为16.42亿元,比1994年增长39.36%,比全省财政收入增长率高5.85个百分点。市级为46.43亿元,县级32.85亿元,乡级28.93亿元。2003年,河南财政收入为338.05亿元,比1996年增长108.6%。省级收入为55.71亿元,增长177.21%。市级收入为108.94亿元,增长89.69%。县级收入为74.13亿元,增长82.59%。乡级收入74.13亿元,增长82.59%。就财政收入增长率而言,1996年分税制调整未能实现政府财力的下移。2008年,河南地方财政收入为1008.9亿元,比2004年增长135.3%。省级财政收入为79.55亿元,增长87.07%。市级财政收入为363.96亿元,增长118.5%。县级财政收入为397.94亿元,增长178.55%。乡级财政收入为167.45亿元,增长117.98%。市、县、乡三级财政收入增长率均高于省级,2004年分税制调整增加基层财力的效果明显。2010年,河南财政收入为1381.32亿元,比2009年增长22.67%。省级财政收入为107.26亿元,增长24.14%。市级财政收入为514.74亿元,增长26.81%。县级财政收入为529.68亿元,增长20.03%。乡级财政收入为229.65亿元,增长19.34%。由于2009年省级财政对增值税、资源税和非税收入分成收入的增加,2010年省级财政收入增长率比2004年提高。1995年—2010年,河南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08倍,省级增长6.53倍,市级增长11.09倍,县级增长18.31倍,乡级增长7.94倍。财政收入的增长有力促进了财政能力的提升、公共服务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但市、县级财政收入增长得快,省级、乡级财政收入增长得慢,尤其是省级增长得最慢。各级财政依靠本级收入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并不均等,省级财力下放过度,省级、乡级财政需要上级的转移支付来履行政府职能。
(二)河南各级财政收入结构
财政收入结构是财政收入中税收与非税收入的比重。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国家,税收比重越大;相反,税收比重越小。财政收入中税收比重的高低就成为衡量财政收入质量的重要指标。1995年,河南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为82.99%,省、市、乡级税收比重分别为94.52%、89.36%和86.59%。县级税收比重为62.59%,居四级财政之末。随着1996年分税制调整,地市以上企业增值25%部分的增量省级不再分成,各地市也不再集中县市增值税25%部分的增量。1996年—2003年,省、市级税收比重由94.51%和83.99%分别下降到74.41%和76.94%,财政收入质量下降;县乡级税收比重由57.65%和83.67%上升到69.44%和94.7%,财政收入质量提高。2004年河南省财政对地市下放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当年省级税收比重下降为39.8%,2008年也仅为40.57%。市县乡级税收比重由2004年的76.63%、64.88%、90.95%分别上升为2008年的77.17%、69.05%、92.19%,财政收入质量提高。2009年河南省级财政提高了增值税和资源税类税收的分成比例,税收比重提高到49.29%,市县乡级税收比重下降到76.93%、66.53%、89.94%。2010年省市级税收比重下降为38.69%、76.68%,县乡级上升为69.77%、91.79%。1995年—2010年,省市级税收比重下降,县乡级税收比重上升。省市政府需要提高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保障其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三)河南地方财政收入中各级财政收入的比重
地方财政收入中各级财政收入的比重是反映各级财政从分税制中直接获得的财力水平,影响各级财政的自主程度,受制于分税制的集权和分权设计。1996年、2004年和2009年的分税制调整都没有改变省级、乡级财政收入比重比较低,市级、县级财政收入比重比较高的状况。省级财政收入比重最低,2003年之前略高于10%,2004年起低于10%,并从2004年的9.92%下降到2008年的7.89%,2009年再下降到7.67%,2010年回升为7.77%。乡级财政收入比重2004年前略高于20%,2004年后明显下降,从2004年的17.91%下降到2008—2010年的16.59%、17.09%、16.62%。2008年前,市级财政收入比重最高,均在30%~40%之间徘徊;自2008年起,市级财政收入比重低于县级财政收入比重,市级略高于36%,县级略高于38%。1995年—2010年,省级、乡级财政收入比重下降,市级、县级财政收入比重上升。省级、乡级财政需要上级的转移支付提供公共服务。
(四)对河南各级财政收入能力总量关系的合理性判断
1995年—2010年,由于省级、乡级财政收入增长率低于市级、县级,因而省级、乡级财政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低于市级、县级财政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然而,省级、市级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低于县级、乡级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却是不合理的。因为,根据国际经验,政府的层次越高,财政收入中税收比重越大;反之,财政收入中税收比重越小。
三、河南政府间财政收入能力的纵向均衡性判断
判断上下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需要借助于财政自给能力的概念,而财政自给能力是各级政府在不依赖高层政府援助的情况下独立地筹措收入的能力,通常以财政自给能力系数来表示。①财政自给能力系数=本级负责征收的收入÷本级公共支出如果系数等于1,说明该级政府刚好具有财政自给能力,虽然没有能力向其他级别政府提供转移支付,但也不需要其他级别政府提供转移支付,也不需要举债。如果系数大于1,说明该级政府具有充分的财政自给能力,除了满足本级政府支出外,还可向其他级别的政府提供转移支付。如果系数小于1,则该级政府的自给能力不足,需要其他级别政府向其提供转移支付,或通过举债满足财政支出需求。由于2011年之前我国地方政府无权举债,财政自给能力系数小于1,意味着需要接受其他层次政府的转移支付来提供公共服务。1995年,省级财政自给能力为0.38,居于河南四级财政之末;乡级财政自给能力为0.84,居于河南四级财政之首;市级财政自给能力为0.69,高于县级财政的0.53。各级财政自给能力均显不足。1996年—1997年,各级财政自给能力均有所提高。2002年—2003年,县级财政自给能力低于省级,乡级依然最强,市级位居第二。2004年之后,各级财政的自给能力的对比关系又恢复了1995年的状况,表明2004年和2008年的分税制调整对各级财政自给能力的影响相同。特别是2008年后,四级财政自给能力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趋势更加明显。例如,2010年,省级财政自给能力系数为0.17,县级为0.3,市级为0.66,乡级为1.04。1995年—2010年,除乡级财政自给能力是上升的并在2010年超过1外,省市县级财政自给能力均是下降的并小于1,省市县级财政需要上级的转移支付完成提供公共服务的重任。
四、政府间税收划分的国际经验及河南税收配置的缺陷
(一)河南税收在政府间的错位分配
1.政府间税收分布经验。一般而言,政府层次越高,税收占政府总税收的比例越大;政府层次越低,税收占政府总税收的比例越小。单一制国家中较高层次的政府的税收比例一般高于联邦制国家。在联邦制国家中,澳大利亚(2007)中央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税收比例为81.93%、15.3%、2.94%,加拿大(2007)为48.04%、42.19%、9.78%,德国(2007)为49.44%、37.3%、13.26%。在单一制国家中,匈牙利(2007)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税收比例为82.98%、17.02%,挪威(2007)为84.27%、15.73%(单一制国家一般不设州政府),法国(2007)为81.59%、18.41%①。
2.税收在河南政府间分布的错位。2010年,税收占河南财政收入的73.6%以上,其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划分并不均匀。市级税收占全省税收的比重超过38.83%,税收比重位居各级政府之首。省级税收比重为4.08%,税收比重最低。县级税收比重为36.36%,乡级税收比重为20.73%。与上述国家相比,河南省市县乡政府占有的税收比例与其政府层次高低不相适应,省级政府②的税收比重太低。
(二)税种在政府间的错位配置
1.税种在政府间的分布规律。一般来说,高层次政府的商品税、所得税和其他税种的比重较大,较低层次的政府财产税的比重较大;单一制国家较高层次政府各种税的比例一般高于联邦制国家。在联邦制国家中,澳大利亚(2007)中央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商品税比例为81.98%、18.06%、0%,财产税的比例为0.05%、67.87%、32.12%,中央政府占有所得税的100%。加拿大(2007)中央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商品税比例为39.15%、60.14%、0.71%,财产税的比例为0%、19.17%、80.83%,地方政府拥有其他税种的100%,所得税的62.8%、37.2%、0%。德国(2007)中央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商品税比例为63.56%、34.73%、1.72%,财产税的比例为0%、54.17%、45.83%,所得税的40.87%、38.33%、20.8%。在单一制国家中,匈牙利(2007)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商品税比例为86.84%、13.16%,财产税比例为37.72%、62.23%,所得税比例为80.44%、19.56%。挪威(2007)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拥有商品税的99.21%、0.79%,财产税的52.26%、47.74%,所得税的77.1%、22.9%,其他税的100%、0%。法国(2007)中央政府拥有所得税、商品税的100%,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产税为20.5%、79.51%。
2.河南政府间税种配置的缺陷。2010年,河南省市县乡政府分别拥有商品税③的2.77%、39.56%、34.83%、22.84%,所得税的14.64%、39.85%、29.16%、16.35%,财产税的0%、39.44%、42.8%、17.76%,其它税种的0%、26.04%、48.97%、24.99%。与上述国家相比,河南省级政府的商品税、所得税与其他税种的比例较小。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河南省级财政收入增长率、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省级财政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和省级财政自给能力均是最低的,河南财力严重向县级、市级倾斜。另外,2012年,河南要全面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而省管县体制包含着省级财政加大对县级财政的支持。为此,必须改变河南省级财政收入能力最低的状况,以便有更多的财力来增加对县级财政的支持。目前,河南的“乡财县管”体制也在积极探索之中,乡级政府将要虚化。有鉴于此,本文基于2009年的分税制框架,以省、市县两级政府为例,构建提升财政收入能力和均等化水平的改革方案。
1.增值税。市县增值税收入(25%部分)以2008年为基数、增量部分省级分成20%的规定,促进市县实现第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省级企业的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仍归省财政所有(原体制规定)。
2.营业税。省级企业营业税全部归省财政,取消原省级企业营业税下划市县的规定,扩大省级税收中营业税的比重,使营业税成为省级政府的主体税种。
3.资源税。为促进节约资源、保护耕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市县资源税收入以2008年为基数,增量部分省级集中30%;市县耕地占用税收入以2007—2008年两年加权平均数为基数(分年权重为2007年1/3和2008年2/3),增量部分省级集中20%(原体制规定)。
4.企业所得税。省级企业所得税除重点企业、特殊行业、跨省经营集中纳税企业和跨市经营企业外,其他企业所得税全部下划市县。企业所得税(包括市县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增量部分省与市县维持现行的15∶85比例分成,鼓励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5.个人所得税。原下划县市的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省与市县改按6∶4比例分成。这一分成比例与个人所得税中央与地方分配比例一致。由于省级财政占有了个人所得税分成中较大比例,其便逐渐成为省政府具有调控收入分配性质的税种。
6.除了上述税种以外的其他税种归市县所有,真正使财力下移,满足市县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实现其职能的财力需要。
一、财政收入组成与GDP对税收影响分析
财政收入包括各项税收、企业亏损补贴退库、教育费附加和非税收入四部分。各项税收的增幅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关,财政补贴、教育费附加和非税收入与国民经济发展不相关。因而,各项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主体,其增长速度决定了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税收的增收因素主要有三:一是“制度性增税”,即提高税率、开辟新税种、扩大征税范围、或者税制的某些具体政策调整导致税收增加;二是“管理性增税”,指由于税收部门加大征管稽查力度而带来的税收增长;三是“自然性增税”,即在税制不变,管理方式和力度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导致的税收增加。显而易见,只有其中第三个因素与GDP增长存在最直接的关系。
2004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36875.9亿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5%:财政收入26396.47亿元(财政收入中不包括国内外债务收入),(2003年财政收入21715.25亿元。)按照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1.6%。
在26396.47亿元的财政收入中,各项税收收入为24165.68亿元,比上年增长20.72%,2003年为20017.31亿元。影响财政收入增幅19.10个百分点。以退库负数形式存在的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为一217.93亿元,比上年-226.38亿元降低了3.73%,影响财政收入增幅0.04个百分点;征收排污费和城市水资源费收入、教育费用附加和其他费用2004年总计2448.72亿元。2003年为1924.32亿元,比上年增长27.2%,但对财政收入影响的幅度为2.41个百分点。
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受税收因素的影响,在财政收入21.6%的增幅中,19.1%受到税收的影响,影响率达到84.25%。
二、影响税收的其他特殊因素分析
在财政收入中,税收对其影响最大,而财政的增长主要依托GDP增长。那么是否可以说税收的增长只依托GDP增长呢?显然不能就此下结论。税收的增长除依托GDP增长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因素。
(一)统计口径上的差距
我国2004年税收收入增长20.72%,是按照现价计算的;而GDP增长9.5%是按照可比价格计算的,没有考虑价格的变化因素。根据2004年我国的各种物价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9,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2.8,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6.1)计算,按现价计算的GDP增长率为16.6%(2003年我国GDP为117390.2亿元),这样各项税收与GDP两者幅度差距就小了很多。
(二)各税种与GDP相应产生的效果不同
我国2004年三大主体税种,入库的收入分别为9017.94亿元、3581.97亿元,3957.33亿元和1737.06亿元。这三项收入占全国税收总额24165.68亿元的75.7%。地方税收收入总和为9999.5亿元(包括2004年中央本级出口退税增加200亿元,增加地方财政本级收入中增值税200亿元),地方收入的三大税种,(增值税2404.43亿元,营业税3470.98亿元.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分别为1596.00亿元和694.82亿元。)入库的收入占全部地方收入总额的81.6%,各税种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的关系是:
1、增值税
从经济运行的整体看,增值税的总规模是由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的工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中的商业增加值来决定的,因而增值税的增长速度也是由这些部门的增加值增长速度决定的。2004年我国增值税完成9017.94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其中工业增值税对应的税基是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增加值,2005年工业增值税中免抵调库比上年多2-3个月,增收250亿元左右,扣除免抵调库不可比因素后增长16.7%,而当年第二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恰好为16.7%。2004年第三产业中的商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增加值为19.57%。这两个指标的平均增幅为18.14%,远高于GDP增长率的9.5%,与增值税的增长幅度基本同步。
2、营业税
是对交通运输、金融保险、邮电通讯业、建筑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等第三产业取得的营业收入进行征税。2004年我国营业税完成3581.97亿元,比上年增长25.9%。营业税增量中的一半来自房地产业和建筑安装业,去年房地产业投资增长19.8%.来自房地产业和建筑安装业的营业税分别增长18.2%和21.5%,大体上与税基对应。这些产业的增加值的增长率要大大高于总的GDP增幅。所以营业税是按营业收入的固定比例征收的,与GDP增长9.5%没有同步关系。
3、所得税
企业的盈利状况决定着企业所得税的多少,个人收入的高低决定着个人所得税的高低。2004年我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完成3957.33亿元,比上年2919.51亿元增长了35.5%,与之相关的企业效益指标也是情况良好的。其中,由于2004年企业利润增长38.1%,当年预缴所得税增长低于利润增长,使得2005年汇算清缴收入比较多,增幅达86%;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2.6%,当年预缴所得税增长了23%。
(三)我国目前一定程度的多环节重复课税与GDP的核算口径不一致
例如,生产型增值税已经实行多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对固定资产投资还不允许抵扣增值税。但近年来,一些部门和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不低的,从而带动了这部分税收的相应地增长。又如。营业税也存在重复征税的现象,例如建筑安装购进材料已交了增值税,到总的建筑安装价值里又征收了营业税。再如,废品、下脚料的出售也同样存在重复征税,因为废品的过项税金已作进项税转出不予抵扣。销售自己使用过的游艇、摩托车、应征消费税的汽车,依照6%的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因为此三者一般作为固定资产在购进时进项税不予抵扣,而在销售时又要交税。明显重复征税。
三、对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关系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认为:总的来说,当前财政收入的增长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当然,当分析我国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关系时,我们应该注意:
第一,不能简单地以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速判断财政收入增幅是否正常。如果比较,首先要统一比较的口径,即需要剔除制度性增收和管理性增收因素。同时,一定要注意统计口径,注意指标的内涵与外延。
关键词:财政收入;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拉弗曲线;计量经济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5-0114-02
1 理论基础
根据财政学理论来讲,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之间应形成相依相存的长期稳定关系。威廉・配第在《赋税论》中,比较深刻地分析了税收与国民财富、税收与国家经济实力之间的关系。而瓦格纳在《财政学》中也提出了他所主张的社会政策的财政理论。他认为财政政策原则即是税收能灵活地保证国家经费开支需要的原则。该项原则包含两层含义,即收入充分原则和收入弹性原则。
对于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拉弗为代表的供给学派还提出拉弗曲线理论。严格的说,拉弗曲线是用来指出一个命题的,即总是存在产生同样收益的两种税率。税收决定于经济,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拉弗曲线大体描述了税收与经济之间的这种辨证关系。当税率为零和100%时,都不会有赋税收入,从原点至拐点C处,随着税率提高将增加税收额,C点是税收和经济增长最大处;从C点到B点间,随着税率提高,税收额将逐步减少直至重新为零。
图1 拉弗曲线图
拉弗曲线表明,当税负增长率一定时,税负增长初期,国民经济增长水平即GDP迅速增长,GDP增长率大于税负增长率,图1中表示为D点至E点;当税负增长超过某一点后,尽管其增长率不变,但GDP的增长率迅速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图1中表示为EA线段和AB线段。拉弗曲线的这种形态变化,在曲线上表现为DE段平缓,即税负有一定增长,但GDP以更快的速率增长;EA段陡峭,即税负有一定增长,而GDP增长率很小,也就是说GDP增长率小于税负增长。大于A点时,出现过高的税负,长期看会对消费、储蓄和投资产生负面效应,从而抑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ABC区域被称之为“”。在以拉弗为首的供给学派看来,要维持税收行为的有效,政府只能在OAC区域征税。可见,只有合理的财政收入水平才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2 四川省财政收入现状的实证分析
2.1 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现状
注:LGR:地方财政收入,GDP:国内生产总值
由上表可看出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四川省财政收入也随之增长,但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低。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以1997年重庆直辖为界,1986到1997年,1997到2000年两段均呈下降趋势,而从2001年起该比例较为稳定。
2.2 财政平均收入率、财政收入弹性及财政边际收入率现状
从1997年重庆直辖以后,财政边际收入率多数高于财政的平均收入率,表明财政收入有提高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收入弹性跌至最低-0.14,重庆刚直辖前后即1996、1997两年的财政收入弹性都小于-1。财政收入弹性在1998年之后大部分年份都大于1,这也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财政收入也相应增长,且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
3 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
3.1 对变量进行定义并建立模型
3.1.1 变量的定义
解释变量的确定:从经济理论和实践来看,经济增长可以用GDP来表示,文以GDP作为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的确定:本文以财政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解释四川省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3.1.2 建立模型
设定财政收入与GDP相关关系模型。
T=α+βG+μ(1)
其中:T为各年的财政收入,G为各年的GDP,α为常数项,β为回归系数,μ为随机变量。
为获得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设立模型(2)。
LnT=η+δLnG+ε(2)
3.2 模型的检验与处理
(1)对模型(1)的检验。
用最小二乘法估计上述模型,可知方程的拟合度高,R^2=0.966495,纠偏后R^2=0.964633,F=519.2310总体显著性较好,G的t值为22.78664>1.73,通过检验。在а=0.05下查DW检验临界值表,得dl=1.20,du=1.41,1.537775∈(du,4- du),因此可认为其不含自相关。
(2)对模型(2)的检验。
对原始数据取自然对数,再对变量进行一次回归,可得方程的拟合度高,R^2=0.956296,纠偏R^2=0.953868,LnG的t值为19.84595>1.73,通过检验。但在а=0.05下查DW检验临界值表,得dl=1.20,du=1.41,DW值=1.133874∈(0,dl),因此可认为εt存在一阶正相关。用科克伦-奥克特迭代法,得DW值=2.060926,在95%的置信度下∈(du,4-du),因此可认为不再具有自相关。
3.3 得出回归方程
方程(1)为:
T=8.246207+0.058918G(1)
方程中β=0.058918 表明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亿元,财政收入可增长589.18万元。
方程(2)为:
LnT=-1.072110+0.787717LnG(2)
由方程(2)可知,四川省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为0.787717,这与学术界普遍认为的0.7~0.8基本接近③。这表明,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财政收入仅增长不到0.8个百分点,这一比值显得过低,这不符合瓦格纳所提出的财政理论,四川省的财政收入并未保持充分的收入弹性。
3.4 财政收入的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关系
四川省1987年到2005年财政收入的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通过Eviews软件得出两者的散点图,可知直到2005年四川省财政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还没形成明确地相依增长的关系。这不符合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因此四川省应加大对财政收入与当地经济的协调关系,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协调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税收征管
进一步完善税收体制和加强税收监管力度。尽管拉弗曲线存在着不足,但它的确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并为我们带来新的思想。适度的财政收入规模才能够有效地保证财政职能的发挥,与经济增长水平相适应,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从四川省实际需要出发,使税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促进经济的增长。四川省应继续坚持依法治税,加强税源监控,打击偷、逃、抗、骗税行为,从而减少税收流失,增加税收收入。但是,在加大税收征管,获取必要的税收收入,提高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尽量避免劳动者因税收而选择休闲或生产者因税收选择从事地下经济或放弃投资,防止进入拉弗曲线的“”。
4.2 提高企业效益
四川省应加快国有和集体企业产权改革,减少对民营经济发展制约,优化吸引外商投资的环境,促进外贸出口。同时,改善企业所有制结构,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改善四川省的企业运作效率,使其利润水平、经济效益稳步提高。这样,按照现行税制,企业经济效益提高有一定的税收累进效应。四川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就为其财政收入提供了良好基础和保障。
4.3 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
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经济增长对财政收也有促进或抑制作用。大力发展地方经济,提高GDP的增长率,也就提高了财政收入。国民经济各产业在收入水平、适用税种和税率等方面有明显差异,提供税收的能力并不一样。按照我国现行税制以及产业特点,第二、第三产业比第一产业的宏观税负要高。例如四川省是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并且其环境美丽,气候宜人,有大量的休闲景区和文物古迹,是旅游的圣地,因此应进一步加大对其旅游业的发展。四川省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本省的经济,从而促进财政收入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闫茂斌.析财政增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5,(34).
[2]曲振涛, 周正. 我国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财政研究.2004,(8).
[3]钟友明.财政收入与GDP的相关性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4).
[4]高黎,聂华林.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税务与经济,2006,(5).
关键词:财政收入;税收;国内生产总值;就业人数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7.068
1问题的提出
财政收入是一国政府实现政府职能的基本保障,主要有资源配置、收入再分配和宏观经济调控三大职能。为了研究影响中国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预测中国财政收入未来的增长趋势,需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
2文献回顾
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一支,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推动或抑制的作用。对于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王小平基于1994-2011年29个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在《地方财政收入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中揭示了人均GDP对人均财政收入差异有正向作用。纪跃芝、邓波、王继新在《影响财政收入增长的相关因素分析》中,研究了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以及居民消费对财政收入增长的影响。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财政政策到底是什么,是我们所关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分析近年来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对帮助国家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
3数据来源与实证分析方法
3.1变量设置
通过对财政学理论和实际经济生活的学习和研究,选择“财政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Y;选择税收、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就业人数为模型的解释变量X1、X2、X3。本文数据以《中国统计年鉴1995-2014》和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为数据源,数据均为中国官方给出,来源真实可靠。
3.2模型构建
通过变量的试算筛选,最终确定以下变量建立回归模型。
被解释变量:财政收入,解释变量;X1:税收;X2:国内生产总值;X3:就业人数。
3.3数据来源
(1)本文数据处理以及分析操作均借助Eviews8.0软件。
(2)数据来源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5-2014》和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4实证结果分析
4.1实证分析过程
由表中数据可得模型估计的结果为:
Log(y1)=-3.563884+0.911336log(x11)+0151785log(x21)+0.243140log(x31)
(-1.705620)(21.08214)(3.170006)(1.371209)
R2=0.999964F=149221.4D.W=3.174106
4.2实证分析结果与解释
要对建立的初始模型进行包括经济意义检验、计量经济学检验的两级检验。
4.2.1经济意义检验
(1)税收与财政收入的关系是正向,税收增加1%,财政收入增加0.91%,说明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国内生产总值与财政收入的关系是正向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财政收入增肌0.15%,符合经济现象。
(3)就业人数与财政收入的关系也是正向的,就业人数增加1%,财政收入增加0.24%,符合现实。
4.2.2模型的统计推断检验
(1)T检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n-k-1=16的T统计量的临界值为t0.025(16)=21199,初始模型中只有X3未通过检验,表明模型存在一定偏误。
(2)F检验:方程F检验结果F=34910.00,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得临界值为F0.05(3,16)=3.344,结果显示在95%的置信水平下,模型总体线性关系成立。
(3)R2=0.999964,表明模型拟合较好,中国财政收入变化的99.99%可以由其他3个变量来解释。
4.2.3模型的计量经济学检验
(1)异方差检验――Glejser检验。
用eviews作异方差的Glejser检验如下:
得出R-squared=0.324705,可看出,nR2=64941,由检验知,在=0.05下,查χ2分布表,得临界值χ2(9)=16.9190,nR2
(2)序列相关检验―拉格朗日乘数检验。
一阶自相关拉格朗日乘数检验Included observations:20R-squared=0.431105
一阶自相关检验:LM=20*0.431105=8.6221,该值大于显著性水平为5%,自由度为1的χ2分布的临界值χ20.05(1)=3.84,由此判断原模型存在1阶序列相关性。
二阶序列相关拉格朗日乘数检验Included observations:20R-squared=0.619692。
进行广义差分得出新模型:
Log()=-5.014569+0.945294log(x21)+0432204+0.956029AR(1)
(-0.454220)(5.813107)(0.413244)(26.45672)
R2=0.999432F=8795.158D.W=1.470556
AR(1)前的参数值即为随机干扰项的1阶序列相关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DW=1.470556>du=1.4,则经过广义差分变换后的模型已经不具有序列相关性。
(3)模型设定偏误检验-拉姆齐检验。
结论:F=117180.2,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得临界值为F0.05(3,16)=3.344,结果显示在95%的置信水平下,原假设式无模型设定偏误。
由此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性质,通过了包括经济意义检验、统计推断检验、计量经济学检验,模型符合现实经济理论和计量经济学的相关假设,可以较好的提供经济信息。
5结论与政策建议
5.1结论
(1)从模型的估计到检验,到得出最后的模型,可以看出财政收入主要取决于税收。X1的系数为财政收入的税收弹性,即税收增加1%,财政收入将增加091%,税收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巨大的。
(2)从经济意义上面分析,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就业人数的关系均为正向,有一定关系,且经过计量经济分析通过了检验,符合经济现象。
5.2政策建议
5.2.1加强税收管理,保证税收的稳定增长
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实现职能的关键保障。税务部门要加强税收的监管,避免偷税,漏税等犯罪行为的发生,保证税收作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再分配职能的地位。依法征税,依法治税,是未来相关部门需要不断改进的。
5.2.2加强税费改革,推动税制改革不断向前发展
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具有自动稳定器的功能,对经济运行起到调节作用。进行税费改革,不仅仅要求政府在合理的范围内完善税收的各个环节,还要求政府必须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不断通过税费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发展。
5.2.3积极促进就业,带动经济发展
促进就业作为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之一,对拉动经济增长,扩大人民收入进而推动财政收入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积极促进就业,不仅有利于缓和当前略为低迷不振的经济境况,促进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同样对未来预期的财政收入增加也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统计年鉴(1995-2014)[Z].
[2]王小平.地方财政收入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J].财政监督,2014,(13):6365.
[3]纪跃芝,邓波,王继新.影响财政收入增长的相关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19).
【关键词】 财政收入;ARMA模型;协整分析
1978~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的规模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而增长,由1978 年的1132.26亿元到2007年的51304.00 亿元,扩大了近45倍。目前,我国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远远高过经济增长,体现出高态位、高偏离、高离散和高依赖的特征。我们要警惕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如国民和企业负担过重,社会不平等加剧使矛盾激化等。
一、研究与分析
本文选取1990年到2007年的税收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作为我国财政收入的变动因素。定义变量:Y财政收入(亿元), X1税收(亿元),X2GDP(亿元)。我国财政收入的有关数据(为了消除异方差,对数据做取对数处理)。
1.对序列Y的研究
(1)分布图
(2)对序列Y的相关性和平稳性研究
从自相关图来看,除了延迟1阶和2阶的自相关系数大于两倍标准差外,其它的都在两倍标准差内,说明该序列具有短期相关性。各阶滞后的Q统计量的P值都小于0.05,说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序列存在序列相关。由上述结果可得出白噪声检验结果:由于在各阶延迟下,Q统计量的P值都小于0.05,所以拒绝纯随机性假设,此序列不是纯随机的,序列非平稳。
(3)对序列Y进行差分处理,根据差分表做出折线图
(4)对序列Y进行单位根检验(ADF)
得到二阶差分序列较平稳,从分析结果中,可知ADF统计量的值小于显著性水平α=0.01,0.05和0.1时的临界值,拒绝原假设,即认为序列Y近似服从一个平稳的二阶自回归模型。同时,二阶差分的白噪声检验结果:在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条件下,由于6阶和12阶延迟的Q统计量的P值都大于0.05,所以该差分后的序列可以视为白噪声序列,即二阶差分后的序列几乎提取了所有的相关信息。
(5)模型选择
从差分序列Y2的自相关图可以看出,自相关图和偏自相关图均显示出显著的拖尾性质,所以考虑用ARMA(p,q)模型拟合二阶差分后序列。根据最小信息量准则(AIC准则)ARMA(2,2)是最优模型,该模型的口径为:
S=[AR(2)=-0.067115,BACKCAST=“1990 2007”]+[MA(2)=-0.318943,BACKCAST=“1990 2007”]。
(6)模型优化(用残差的一阶差分对模型优化)
该优化后的模型口径为:
Y=-2.566325D(SER02(-1))+0.601096D(SER02(-1),2)+0.012679
可以看出,优化后可决系数R2变大了,模型更有效。
(7)模型拟合
2.对序列Y和的协整分析
由于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与财政收入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本文着重分析财政收入与GDP之间的关系。
(1)协整分析
在这里我们使用Eviews3.1软件对各变量分别进行ADF检验(Augmented Dickey- Fuller Test),检验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所有变量的对数序列在5%的显著水平上都是非平稳的,而所有变量的对数序列的一阶差分在1%的显著水平上都是平稳的。
根据单位根检验,由于LCZSR和LGDP均为一阶单位根过程,可以利用“Engle Granger两步法”来检验其协整关系或长期均衡关系。首先对LCZSR和LGDP进行协整回归,得到协整方程为(括号中的数据为t统计量,以下同) :
LCZSRt=-0.6139+0.7388+ut(-7.30) (31.67)
R2=0.953 Adjusted-R2=0.952 F=1002.93 DW=0.381
S.E.=0.1821
对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 检验的模型为:
ut=-0.2579ut-1+0.344ut-1+et(-2.82) (2.46)
残差序列为平稳的,因此,我国财政收入和GDP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根据协整模型可知,长期内,我国GDP每变动1%,财政收入将同方向变动0.739%,即从长期来说,我国的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为0.739,同时也说明了我国的财政收入与GDP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根据Granger定理,如果两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那么一定存在误差修正模型的形式。用ECM表示上述模型中的残差序列,利用Eviews3.1软件进行反复尝试,建立如下误差修正模型:
LCZSRt=1.322LGDPt-0.585LGDPt-1+0.361LCZSRt-1- 0.17ECMt+u2t(7.73) (-2.29) (2.41) (-1.94)
R2=0.658 Adjusted-R2=0.636 S.E.=0.095
D.W.=1.9524
根据误差修正模型,短期内,我国财政收入与GDP之间具备显著的正相关性。从误差修正项的估计系数(-0.17) 来看,其值为负,调整方向符合误差修正机制,虽然调整力度不是太大,但可以保持我国财政收入与GDP的协整关系,自动调整两者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2)协整分析结论
第一,根据协整检验,尽管我国的财政收入和GDP都具有非平稳性,但它们之间却具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就长期而言,我国的财政收入与GDP之间具有统计上的高度相关性。从误差修正模型来看,短期内我国的财政收入与GDP之间存在动态调整机制,由于误差项的存在,可以自动地实现我国的财政收入与GDP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第二,从协整方程可以看出,我国的财政收入对GDP 的弹性为0.739。弹性小于1,说明财政收入的增长率小与GDP的增长率,财政收入的增长落后于经济的增长,因此,仍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
二、结论与建议
1.积极推进税费改革,规范政府收入机制
各国规范的财政收入都是由税收与收费两部分组成,以税收为主,收费为辅。一般税收占90%左右,收费占5%~10%,且收费都纳入预算内管理和统计。税费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彻底规范税收与收费的范围,理顺政府的收入行为。当前应进一步清理整顿各种不合理收费,标本兼治,从体制和机制上解除滥收费根源,解决各种收费对税基的侵蚀,逐步建立“以税收为主,少量收费为辅”的公共财政收入分配体系。
2.调整和完善现行税制
进一步完善增值税,实现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型,解决现行增值税的重复征税问题,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适当调整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和征收内容:尽快合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规范所得税税前扣除制度,合理确定税收负担;清理整顿税收优惠政策,取消按纳税人性质、所在地区给予的优惠;实行以产业政策和地区优惠相结合,以产业为主的优惠方法,并对外资在产业和科技含量上给予特定的优惠。
3.健全财政秩序,规范财政分配
依法管理政府的非税收入,依法将这部分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取消预算外分配,一切收费、罚款和基金收入,必须全额上缴国库,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收支两条线:收入上缴、支出按预算执行。政府要按照普通公民的意愿来决定公共财政项目,通过预算支出提供普通公民需要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使公众享受到经济增长的实惠。要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部门的技术含量,并且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提升传统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从而带动财政收入结构合理化。
参考文献
[1]李子奈,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张晓峒.计量经济分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杨丹,陈晓毅.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实证分析.统计与信息论坛.2004
【关键词】财政;税收;关系
1.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其来源
所谓国家的财政收入,是指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如发行货币获得的收入,公债取得的收人以及税收取得的收人等等。总的来说,政府的财政收入包括利润收入、债务收入、税收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利润收入主要是国有企业税后按规定上缴的利润收入即国家从参股企业中取得的分红收入;债务收入是指国家以债务人的身份,在国内发行国库券和国际债券,并向外国政府、国外商业银行、国际金融组织提供借款等取得的收入;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主要和最普遍的形式,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
2.税收的内涵和特征
2.1税收的内涵
人们通常习惯将税与税的征收合称为税收,从根本上来说,有国就有税,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执政职能,凭借其拥有的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国家通过税收取得的财政收入,为其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物质经济保障。由于税收是一个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也决定了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2.2税收的特征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是可以凭借其政治权力来进行强制征税,这主要表现在纳税人依法纳税是其最基本的公民职责,税务机关依法征税是其最基本的工作职责。税收的无偿性表现在作为国家的财政收入,纳税人是无偿获得国家的回报的,即不需要将税收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从纳税人那取得收入而付出任何代价。但税收的征收并不是随意的,是根据不同的征税对象收取不同的税收,这是在征税之前,国家就以法律的形式给予规定了的,即具有固定性。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其必须要有强制性,没有强制性,无偿性就缺乏保障,只有依靠国家的治权力,才能依照法律强制性地从征税人那里进行无偿征收。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决定了税收不可随意性,如果国家可以随意征税,缺少标准依据,就会致使国家经济生产无序,最终将危及国家利益,因此,必须具有固定性。总之,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者之间不可分割,共同体现税法的权威性。
3.财政和税收的关系
税收是一个国家财政收入最为稳定的部分,作为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是国家发展最基本的物质保障。2010年,我国财政收入实现了83080亿元的收入,比2009年同比增加14562亿元,增长率为21.3%。其中,税收就占了财政收入的88%,共计73202亿元,非税收收入9878亿元,可见,税收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最主要的主体。
在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每个公民作为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财政和税收的关系决定了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从民那取得的税收收入为主的财政收入为民提供各种服务时,公民作为纳税主体,也应承担相应的纳税义务。
总的来说,税收和财政是不可脱离的一体,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一种基本手段,国家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了公民的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另外,税收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承担着经济监督的重要作用。通过税收,可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以及纳税人的行为进行监督与控制,并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相关信息。如通过税收收入情况,可以了解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对税收收入结构的分析,了解行业结构的变化,看出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中捕捉经济发展中透露出来的信息。
4.正确处理好财政和税收的关系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税收作为财政收入最主要的形式,其有着极其重要作用。如何正确充分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达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税务部门应该思考的,如何做到聚财为国,执法为民,发挥税收应有的作用是每个税务工作者需要努力和提高的。
4.1正确认识财政和税收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财政支持,财政可以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国民的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通过国家的财政支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而税收可以作为调节个人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减少贫富悬殊,促进社会和谐。正确认识财政和税收的关系,是相关部门执政为民的需要,也是我国在新的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
4.2加强税收征管,强化分配调节
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人的基本来源,是国家对国民收人进行分配最为主义和规范的形式,加强对税收的征收和管理,强化分配与调节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对于我国各个地方的税务部门来说,合法征收应有的税收收入,确保依法治税的有力执行,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做好准备。
4.3推进依法治税,建立和谐的征纳体系
推进依法治税,建立和谐的征纳体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相关税务部门应优化纳税服务,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税制改革,推进依法治税,充分发挥税收作用,通过国家财政和税收,不断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4提高公民纳税意识
当前,我国公民的纳税意识还不够强烈,这是阻碍我国税管工作进一步开展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相关税务部门应加大对税和税法的宣传力度,严格执行税法制度,以身作则,做到严格守法。加大税法的执行力度,对于违法者,严惩不怠。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制度,建立纳税人编码制度。对于个人所得税,其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建立健全的个人所得税税源监控机制。因此,在继续完善代扣代缴与自行申报制度的前提上,应建立纳税人编码实名制。通过发达的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银行、海关、公安以及法院的配合,对纳税人的账户进行全面的监控,防止税源流失。
4.5调节个人收人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和谐
现阶段,我国现行的税务体制是在1994年税制改革的基础上建立的,其是以所得税和流转税为主要内容的,并以行为税、财产税、资源税为辅的税制结构。税收作为调节居民贫富距离,缩小收入差距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国目前现行的税务体制还不够完善和合理,征管力度有限,使税收政策在矫正贫富差距的功能还有不足,不能很好地促进社会的公平和谐。就拿所得税来说,我国现行的所得税存在征收项目少,收入规模小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很好地达到税收对个人收入调节的作用。因此,完善现行的税制结构,尤其是扩大所得税的征收范围,如提高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税基在整个税收收入中的比例,强化税收调控功能,更好地达到调节的功能,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公平和谐。
【参考文献】
[1]韩永文.财政与税收政策需协调一致.财经界,2000(4).
[2]石坚.充分发挥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税务研究,2002(9).
[3]贺众.收入分配理论、现状及调节措施.税务研究,2002(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极大发展,但国民财富并没有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财政收入的增速超过国民财富。参照国际上通常的发展经验,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国民收入分配在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比例会有此消彼涨的变化,但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国民收入分配在政府方向的比例就会出现逐步缩小的态势,然而在我国则恰恰相反,反而进一步向政府倾斜。对于这种有悖于一般发展规律的现象及其可能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潜在危害,需要予以高度重视。彭爽、叶晓东(2008)、闫肃(2011)等学者对我国收入分配格局进行研究,都认为我国国民收入格局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部门收入比重不断下降,但他们仅对原因做了相关描述性研究。因此本文将视角放在国民收入的部门分配关系上,重点在于财政收入和国民财富增长关系的研究,着重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二、关系及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财政收入和国民财富增长不协调是多种因素影响下的结果,从本质上讲,财政收入和国民财富就是按照一定的收入分配方式将国民收入分配给政府部门和居民部门,因此,国民收入分配是影响财政收入和国民财富增长关系的最主要因素。国民收入分配理论认为,国民收入首先会在宏观经济的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之间进行初次分配,其次国家会通过政策对不合理的初次分配进行调整,也就是再分配过程,不同经济主体在各阶段的总量和份额也会发生显著变化,通常认为,经过再分配,居民所得份额会上升,企业所得份额会下降,政府所得份额的变化依政府行为的不同会有所差异,而在我国则表现为政府所得份额会上升。可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从根本上促进财政收入和国民财富的共同增长,但是受到收入分配政策的影响,这种促进效果对于财政收入和国民财富不尽相同,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财政收入和国民财富增长协调与否,取决于收入分配政策:均衡的收入分配政策下,财政收入和国民财富能够实现协调增长;反之则将会出现不协调增长。
在收入分配过程中,税收除了需要履行为政府筹集财政收入的职能,还要作为调节分配关系的主要政策发挥作用。一方面,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增加必将导致财政收入的增加,两者形成同向变化;另一方面,根据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税收主要通过劳动供给选择和资本投资等途径影响经济增长和国民财富。税收主要通过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实现对经济增长和可支配收入的影响。提高某一要素税负,将同时导致要素边际回报率和可支配收入下降,在前者影响下,相对价格变化影响私人行为选择,减少该要素供给,即税收的替代效应;而在后者影响下,为维持原有的收入水平,可能反而增加要素供给,即税收的收入效应。增加税收在替代效应下会阻碍经济增长,进而阻碍财政收入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在收入替代效应下一方面会直接导致可支配收入下降,另一方面通过更多的要素投入促进经济增长,进而促进财政收入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但是在我国劳动力过剩以及企业“轻劳动重资本”的分配格局下,增加资本和劳动投入反而会间接阻碍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由此可以得出,在我国税收增长在促进财政收入增长的同时会阻碍国民财富的增长,也就是说,在我国税收增长将加剧财政收入和国民财富增长不协调。
根据国民收入分配理论,我国财政收入和国民财富增长关系受到宏观经济状况和宏观政策的双方面影响,除税收增长外,财政支出、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等也对其有比较重要的影响。
财政支出是指国家为实现其各种职能,由财政部门按照预算计划,将国家集中的财政资金向有关部门和方面进行支付以满足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需要的活动。因此,财政支出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带动财政收入和国民财富增加。由于我国收入分配结构向政府部门倾斜,挤占居民部门收入,因而财政支出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未能合理流入政府部门和居民部门,从而加剧了财政收入和国民财富增长的不协调。此外,财政支出主要通过转移性支出实现对居民收入增长的促进,对收入分配产生较大的直接影响,由于我国转移性支出比重较低,弱化了财政支出对居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因此最终将出现财政支出增长与财政收入和国民财富增长差距正相关的局面。
城乡收入差距加大是居民收入内部增长不协调的表现,在我国具体表现为相对于城镇,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过慢,这显然不利于居民收入的增长,更不利于经济的增长,而经济增长受阻又意味着财政收入和国民财富增长受阻。另一方面,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过慢迫使国家加大支农力度,包括降低对农村的征税力度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在缓解城乡收入差距扩大造成的对居民收入增长的阻碍作用的同时降低了财政收入来源,进而对财政收入增长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由此可见,城乡收入差距加大对财政收入和国民财富增长的影响尚难确定,这主要取决于政府支农力度,当政府支农政策对居民收入的促进作用大于目前城乡收入差距造成的阻碍作用时,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将会缓解财政收入和国民财富增长的不协调性,但这种缓解作用是两相角逐下的暂时性状态。
城镇化水平是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城镇化水平提高一方面意味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我国收入分配格局下将加剧财政收入和国民财富的不协调增长;另一方面由于相对于农村,我国征税重心更偏重于城镇,城镇化水平提高意味着税收增长加剧,进而导致财政收入增长加快。由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是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类似,工业化水平提高一方面意味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我国收入分配格局下将加剧财政收入和国民财富的不协调增长;另一方面由于相对于农业和服务业,我国征税重心更偏重于工业,工业化水平提高意味着税收增长加剧,进而导致财政收入增长加快。
市场化是以建立市场型管理体制为重点,以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为标志,以社会经济生活全部转入市场轨道为基本特征的。把特定对象按照市场原理进行组织的行为,通过市场化,实现资源和要素优化配置,从而提高社会效率,推动社会进步。因此,市场化程度加深提高意味着收入分配政策的合理化程度加深,也就意味着财政收入和国民财富增长向协调化的方向发展。
论文关键词:财政收入,重大工业项目,国民生产总值,税收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集中的一切资金的总和,包括税收、企事业收入、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收入、债务收入、规费收入、罚没收入等,财政收入水平高低是反映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1]。一个地区的财政收入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重大工业项目投资、国民生产总值、产业结构、税收规模等[2]。2008年衡阳市财政收入达60亿元,创历史新高,增幅超过25%,2009年衡阳市财政收入预计达65亿元。为保证衡阳市财政收入总量的平稳增长,有必要对衡阳市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进行分析。
1.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
1.1重大工业项目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重大工业项目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重大工业项目往往以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为结果,重大工业项目发展的速度越快,GDP的增加也越快,财政收入的增长有了充分的财源。二是重大工业项目必然会带来物耗比例降低,经济效益提高,产品附加值所占的比例扩大。由于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产品的附加值,所以重大工业项目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重大工业项目各阶段的财政贡献也不相同,呈现一个倒“U”型曲线(图1) [3]。在重大工业项目的初期重大工业项目,由于财政补助或税收优惠,财政效应往往是负的;在成长阶段,重大工业项目的财政贡献转为正向,并处于上升势头;在成熟阶段,它是地方和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增幅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在老化阶段,财政贡献有所下降,但由于税收惯性,仍是地方财政收入重要来源之一。
图1重大工业项目成长与财政效应演化轨迹
1.2国民生产总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国民生产总值(GDP)是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总值的指标,在宏观经济中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理论上,财政收入与GDP增长之间保持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但就二者的相互影响作用而言,财政收入增长对GDP增长的影响作用不显著,而GDP增长对财政收入增长的影响作用显著[4]。
1.3税收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力,运用法律手段,按照预定标准,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税收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政府的收支规模,直接影响到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范围和质量[5]。
1.4产业结构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财政收入结构与产业结构二者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产业结构的不同比例和层次决定着财政收入的规模和水平,表现为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整体中的地位不同,在财政收入中的地位也不相同,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也不同。另一方面,财政又通过自身的收支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产业划分和比例关系,使产业结构向着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调整和变化。
2.衡阳市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2.1衡阳市财政收入与其影响因素数据
查阅2008年《衡阳市统计年鉴》及2009年衡阳市统计月报,可以得到衡阳市从1998年到2009年的财政收入、重大工业项目投资、GDP、各产业产值、税收收入(见表1)。
表1:1998~2009年衡阳市重大工业项目投资、财政收入等统计数据(亿元)
年份
重大工业
项目投资
GDP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地税收入
财政收入
1998
10.26
300.01
97.68
108.71
93.62
4.41
15.46
1999
11.29
326.32
100.68
121.14
104.50
4.79
15.80
2000
12.42
337.68
104.28
115.75
117.66
5.20
16.55
2001
13.66
371.22
104.85
130.59
135.78
5.64
17.91
2002
15.03
378.22
102.00
126.87
149.36
6.12
19.31
2003
16.53
421.22
105.09
149.24
166.89
6.83
21.45
2004
18.18
508.44
136.02
181.94
190.51
8.26
25.99
2005
20.00
590.86
150.49
224.35
216.02
10.08
31.64
2006
30.00
672.07
158.10
272.06
241.90
13.56
40.03
2007
35.00
823.51
223.88
360.14
312.59
18.19
50.49
2008
45.00
1000.09
235.75
412.36
351.98
22.70
60.06
2009
60.00
1027.01
199.44
459.81
367.76
关键词:税收;地区生产总值;财政预算支出;财政收入
1.引言
为了详细了解重庆市税收收入的各项情况,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税收的影响因素、税收如何影响财政收入、重庆市不同类型企业所缴纳的税类差异。
2.重庆市税收收入的影响因素
这里以重庆市的国有税收收入和地税税收收入分别为被解释变量,选取了地区生产总值(GDP)、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以及商品零售价指数三个影响因素作为解释变量,用回归的方法分别分析它们对两种税收收入的影响情况。
选取的原始数据为从1996年到2014年的国有税收收入、地税税收收入、地区生产总值、财政预算支出以及商品零售价指数的数据。
2.1国有税收收入的影响因素
将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去掉,只分析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预算支出对税收收入的影响。
设回归模型为:Y1=B0+B1X1+B2X2+u。
其中Y1代表国税税收收入;X1代表重庆的地区生产总值;X1代表重庆财政预算支出;X1代表商品零售价指数。商品零售价指数对国税税收收入的影响不明显。
分析结果见表1。
由该结果可看出:
可决系数R2值为0.998,调整可决系数R2值为0.997,说明因变量Y中绝大部分可以由自变量x来解释,方程显著。F值为3364.187,明显大于临界值,说明方程拟合程度很好。以上表格也反映出每个变量的t值和P值都表现为显著,说明每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税收收入的影响都是显著的。
所以正确的模型形式为:Y=-398695.889+724.052X1+0.021X2。
2.2重庆市地税税收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设地税税收收入模型为:Y2=B0+B1X1+B2X2+B3X3+Ui。
商品零售价指数以及财政预算支出对地税税收收入的影响不明显。
结合以上分析结果将地区生产总值与地税税收收入做回归。
设模型为:Y=B0+B1X+ui(其中Y代表重庆地区地税税收收入,x代表地区生产总值。)
其分析结果见表2。
由该结果可知:
可决系数R2值为0.985,调整可决系数R2值为0.984,说明因变量Y中绝大部分可以由自变量x来解释,表明方程显著。该表反映出F值为1125.083,明显大于临界值,说明方程拟合程度很好。从P值和f值看,地区生产总值对地税税收收入的影响显著。因此,该回归模型的方程和变量均显著。
因此回归方程为:Y=-1388459.269+891.286X。
经济意义表现为: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每增加1亿元,平均说来地税税收收入增加891.286万元。重庆市地税税收收入主要是受到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正向影响。
2.3综述
综上可知,国税税收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财政预算支出对国税税收收入的影响次之,商品零售价指数对国税收入影响非常小。财政预算支出以及商品零售价指数这两个因素对地税收入的影响很小,地税税收收入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
3.税收对重庆市财政收入的影响
由于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影响财政收入最重要的因素,因此需要分析重庆地区国民税收收入以及地税税收收入两种税收所包含的不同类型的税收收入对重庆财政收入的影响情况。
以下对各种类型的税收以及财政收入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了解它们的相关性,以了解国有税收收入与地税税收收入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国有税收收入与地税税收收入所表现出来的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各种类型税收以及财政收入的相关矩阵如表3所示。
该表格体现了1996年-2014年间财政收入、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以及个人所得税之间的相关系数。从该结果可以看出每种税收与其它类型的税收相关关系都比较强。其中也可以简单看出增值税与消费税的相关性较强,这两项税收属于国民税收;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以及个人所得税的相关性较强,这三项税收同属于地税税收。这说明国有税收收入与地税税收收入的确存在差异。财政收入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相关系数比它与增值税、消费税的相关系数更强,说明国有税收收入与地税税收收入所表现出来的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即地税税收收入对重庆市财政收入的影响更加明显。
4.税收类型与重庆市企业类型关系分析
由以上分析结果可知,地税税收收入对重庆市财政收入具有很大影响,为进一步探究重庆市各个类型企业主要缴纳的哪种类型的地税,即了解缴纳的各类型地税在不同类型企业中的分布情况,以下对各类型地税收入与企业类型进行分析。
4.1构成情况
4.1.1税收类型构成
由于在数据收集阶段固定资产方向调节税和屠宰税数据缺失,因此此处不将这两者纳入分析范围。最终确定为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和城市房地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烟叶税、耕地占用税、契税这几种。
4.1.2企业类型构成
根据统计不同类型的企业,包括内资企业(分别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股份公司、私营企业以及其他企业)和非内资企业(主要有:港澳台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个体经营以及乡镇企业)的税收类型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企业类型与税收在结构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里采用以上13种类型的税收作分析。
4.2对应分析
根据分析,可得因子平面图如图1(图中数字1~11分别表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股份公司、私营企业、其他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个体经营、乡镇企业)。
由该因子平面图可知:11种类型的企业之间距离不大,总的来看区别不大,但仍然可以大致可分为3类:第一类:编号为2、3、4、5、6、8、10、11的样品,即政府从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股份公司、私营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个体经营、乡镇企业这几种类型的企业收取的税收主要为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和城市房地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其中对样品11(乡镇企业)收取的以个人所得税为主。第二类:编号为7的样品,即内资企业中的其他企业所缴纳的税收种类主要是耕地占用税。第三类:编号为1和9的样品,即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它们缴纳的税类主要是印花税、资源税以及城市维护建设税。
在最后分类结果中可看出车船税和烟叶税没有与任何一种类型的企业距离较近。由于数据收集阶段车船税和烟叶税的部分数据已经缺失了,因此此处不对这两种类型的税收进行归类。
5.结论
1978-2010年改革开放以来,按可比价格计算我国财政收入从1132.26亿元增长到了79373.44亿元,年均增速为20.94%。按可比价格计算财政支出从1122.09亿元增长到了93494.47亿元,年均增速为21.64%。此外,财政赤字年均为3859.47亿元。
关于税收和政府支出关系,主要有4种理论假说。一是Friedman (1978)的“税收-支出假说”;二是Barro(1974)和Anderson等(1986)提出的“支出-税收假说”;三是Meltzer和Richard (1981)的“税收-支出相互促进假说”;四是Baghestani和McNown (1994)提出的“税收和支出之间不存在显着的相互促进效应”。关于税收和支出关系的实证研究,如同理论上的分歧一样,也存在许多争议。实证研究多采用协整检验确定财政收支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再根据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确定影响的方向。Von Fursten-berg、Green和Jeong (1985),Anderson、Wallace和Warner (1986)以及Ram(1988)的实证研究发现,美国的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的单向Granger因;Man-age和Marlow (1986)的实证研究则显示美国的税收是支出的单向Granger因。Joulfaian和Mookerjee (1990)对OECE16国的研究支持“税收支出相互影响假说”。Baghestani和McNown (1994)运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研究结论是税收和支出之间不存在相关性。Owoye(1995)对G7国家的实证研究显示,在日本和意大利,税收是支出的单向Gran本文由ger因,而在其他5国,税收和支出呈现双向因果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规模都在不断扩大,赤字也成为我国学者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国内学者大多关注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本身的增长或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过许多理论和实证研究,而缺乏对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之间关系的研究。Tsangyao Chang和Yuan Hong Ho(2002)用1977-1999年的数据对中国的税收和支出关系进行检验,认为中国的税收和支出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其研究的样本期过短,研究结论缺乏可信度。本文拟运用Hakkio和Rush (1991)所使用的经济模型,以1950~2001年我国的财政收支数据为样本,对我国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检验我国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之间的关系。
二、数据与模型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国家统计局网页资料,1978年为基期,消除短期经济因素的影响,此处本文采用1978-2010年CPI指数计算得出历年实际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由于数据缺失,样本数据中不包含1979年、1981-1984年和1986-1989年的相关数据。分别对样本数据去自然对数,并不改变变量的特征,Lfin、Lfex分别表示取自然对数后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有关计量方法模型如下:
1、变量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单位根检验的方法通常有DF检验法、PP检验法和ADF检验法(Augmented DF Test)。由于理论和实践上的原因,人们通常使用ADF检验法,其模型为
其中,{εt}为白噪声,Δ表示变量的一阶差分。原假设为H0:ρ=1,即{ yt}有一个单位根(非平稳)。T为时间趋势因素。若ADF值小于Mackinnon临界值,则序列是平稳的,否则是不平稳的。单位根检验最佳滞后阶数按照AIC(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准则确定,AIC值越小,则滞后阶数越佳。由于实际经济问题的复杂性,我们采用三种检验类型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
2、变量的协整关系检验。对两个变量的协整关系检验通常可采用Engle Granger最小二乘估计法。假设{ yt}和{ xt}通过单位根检验两个变量均为I(2),即两个变量二阶差分下是平稳的,用OLS法建立模型,进行协整分析:
协整方程全面的反应了变量之间长期均衡关系。
3、 变量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协整检验告诉我们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检验。如果变量X有助于预测Y,即根据Y的过去值对Y进行自回归时,如果再加上X的过去值,能够显着地增强回归的解释能力,则称X是Y的Granger因,否则称为非Granger因。其检验模型为:
检验零假设为:X是Y的非Granger因,即。由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滞后阶数非常敏感,通常可以依次多滞后几阶,看结果是否具有同一性。
三、 实证研究
1、单位根检验。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我国的Lfin和Lfex的原水平和一阶差分水平下序列的ADF值大于Mackinnon临界值,而二阶差分以后ADF值小于Mackinnon临界值,因此Lfin、Lfex是非平稳的,且是I(2),即二阶平稳。
由检验结果可知,变量Lfin、Lfex是二阶平稳的,两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2、 协整检验。根据上述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两变量Lfin、Lfex均为二阶单位根过程,可以由“Engle-Granger两步法”协整检验考察其协整关系或长期均衡关系。对Lfin、Lfex进行协整回归,结果如下:
由上述结果可知,协整方程如下:
模型(6)的回归系数比较显着。因此,我国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根据协整模型(6)。长期内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我国财政支出每变动一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将同方向变动1.020个百分点。我国的财政收入增长和财政支出增长之间有着显着的正相关性。
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根据协整关系检验结果,由于我国的Lfin、Lfex均为I(2)过程并具有协整关系,故可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非Granger因,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的非Granger因。我国的财政支出不是财政收入的决定因素,财政支出增长不显着影响财政收入增长;财政收入不是财政支出的决定因素,财政收入增长也不显着影响财政支出增长。
四、 结论与政策
【关键词】 财政收入 经济增长 税收
财政收入是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需要筹集的一切货币资金的总和,它从国民经济增长中取得。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国商品和服务产出的最综合的指标,它是既定年份中一国境内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的货币价值总和。由于财政收入是从国民经济增长中取得的特性,如果一国经济发展水平高,则国民生产总值就高,进而财政收入总额也相应较高;反之,财政收入总额较低。同时,财政收入可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保证经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综上可知,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近期财政部公布的2011年1月至8月份全国财政收入7万4286亿元,同比增长30.9%,远远高于年初财政预算通过的8%的增长幅度。而更让外界吃惊是,据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计算,预计今年财政收入会达到10万亿元。事实上,这可能还是一个相对保守的估算,因为10万亿,是建立在今年后4个月财政收入零增长的基础对此,中国社科院财贸所财政研究室主任杨志勇表示,目前,改革已到了重新反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的时候了。稳定增长机制保证了政府的调控能力,但结果是企业竞争力下降,国家财税竞争力不足,人民消费流到海外。因此,中国迫切需要减税,需要减间接税,需要进行税制结构调整上。笔者就是在当前背景下,从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入手,分析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的原因及其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我国近年来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变动情况
1994年分税改革以来,我国财政收入连续多年超过经济增长。以去年为例,2010年全年,全国财政收入83080亿元,比上年增加14562亿元,增长21.3%。其中:中央本级收入42470亿元,比上年增加6554亿元,增长18.3%;地方本级收入40610亿元,比上年增加8008亿元,增长24.6%。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73202亿元,增长23%;非税收入9878亿元,增长9.8%。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可见我国去年财政收入的增长率远超经济收入增长率,这说明了我国的社会财富越来越多的集中到政府手中,体现了我国宏观税负水平逐年提高。然而这种情况是否正常、合理,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的,应进行多方面的分析。
二、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的原因分析
1、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统计口径不一
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统计口径不一是财政收入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是在GDP的测算中,已经提出了通货膨胀因素,计算所用的价格为可比价格;然而财政收入计算使用的价格是当年的价格。因此,在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财政收入的高增长率有一定的水分,可比性并不高。这一点在2010年的数据中得到了体现。二是两者的统计内容不一致。有些经济内容可以计入财政收入中,但是无法计入GDP范围内。例如对于商品的销售,在GDP的计算中一次性计入,但是在财政收入的计算上却应同时记入与之相关的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和其他有关税种。
2、GDP结构与税收结构之间存在差异
GDP由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税收主要来源于第二、第三产业。我国现阶段,税负低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较低,税负高的第二、三产业增幅快。总体上看,在我国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税负最轻,第三产业税负次之,第二产业税负最高。因此,如果税负较轻的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则整体税负就会上升,从而在GDP总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财政收入会明显增加。因此,在第二、三产业繁荣发展的今天,GDP结构与税收之间存在的差异也成为了致使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的原因之一。
3、财税政策有利于拉动财政收入
1998年起,我国开始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有效地拉动了经济增长,使国民经济得到了健康、稳定的发展。企业作为最重要的纳税主体,随着经济的稳定发展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企业效益的提高保障了财政收入的增长。随着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自负盈亏理念的转变,以及经济核算的强化,企业亏损面和额度在减少,盈利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利润的增长又保证了所得税收入的稳定、快速增长,也保障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
在税收政策上,自二十世纪90年代起,我国做了较大的改革、调整和完善。特别是1994年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进行的分税制改革,其规模之大、内容之多、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分税制改革调动了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使之都加强了对自己管辖范围内的税种的征收管理,加大了偷漏税的打击力度,使得中央及地方税收收入大幅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显著增加也就理所当然了。同时,累进税率制度也促进了税收超经济增长。为充分发挥税收调节经济、调节分配的作用,我国诸如个人所得税等的一些税种和税目的税率设置为累进税率。在累进税率下,当应税所得达到一定规模时,适用税率相应提高从而使税收收入呈现跳跃式增长,增幅大大超过应税所得的增长幅度,从而带来财政收入超过经济增长现象的发生。
4、财税制度的缺陷致使财政收入虚高
当前我国财税制度的缺陷及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财政收入的虚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只对生产者的销售收入,扣除购进材料和其他费用支出后的法定增值额进行课税,而对固定资产的折旧费不予减除。所以我国的固定资产的折旧费被记为增值额予以征税,并且在各年的财政收入占有一定的比重,显然这种情况下的财政收入是虚高的。二是“先征后退”的税收制度也导致了财政收入虚高。以福利企业增值税为例,福利企业应在规定的纳税期限内如实申报应纳的增值税,填开税票并缴纳税款入库,同时由税务机关填开收入退还书将已征税款返还给纳税企业。所以该笔税款实际上并未形成财政收入。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只要税款缴入国库,无论退还与否,均应记为财政收入,这种统计方法也导致了财政收入的虚高。
5、税收征管的加强增加了财政收入
经济增长为财政收入提供了来源,但其产生的财政收入则需要征管的有力保障,因此加强税收征管也是确保财政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税务部门大力推进依法治税,加强税收征管,加大税务稽查力度,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也促进了税收收入的增长。征管方式的改进有效地打击了各种偷逃税行为,为财政收入的健康、稳定增长提供了重要保证。同时,大力清理欠税骗税等案件也是税收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的影响及相关政策建议
1、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的影响
财政收入随着国力的增强而增长是好事,但这需要有一个前提,即财政收入的增长不能与国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偏差太大,否则,则会造成一系列不利于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快速增长意味着国家财富增加,然而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揭示了我国目前局部经济过热、产能过剩、房价飞涨等现象,导致国民负担日益增长。同时,国民负担过重,抑制了消费,从而使企业负担过重,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2)财政收入的快速增加使得各级政府拥有了更多的可支配资金,刺激了地方政府盲目投资规模浩大的开发项目,这些开发项目往往是高消耗、高污染等项目,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但抑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恶化了我国产能过剩矛盾。
2、对我国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现象的相关建议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从主要依靠资金和资源消耗支持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投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技术进步支撑经济增长的方式转变,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消费方式。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推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由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2)继续改革和完善税收体制。应逐步合并性质相似、征收交叉的税种。并使我国的增值税由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方向过渡。重视调整征收范围和税率安排的问题,及时取消那些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税种,制定与税收基本法相配套的征管法规,加强对各类收费项目的管理和监督。政府还应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征税,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持。
(3)推动经济发展以增强经济效益为扩大财政收入基础。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助于经济和财政收入更稳定、更快速地增长。政府部门应充分利用财政、税收等手段,鼓励企业扩大投资、加快技术改造,增强企业竞争力。财税政策应向效益较好的企业倾斜;对那些效益较差,但有发展前途的行业通过减免税收、增加补贴的方式使企业效益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帕斯卡尔・拜伊、阿莱因・穆尼耶、黄语生:增长模式与工业化的历史[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7(4).
[2] 包月阳、李海彬:中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Abstract: The revenue is mainly affected by major industrial project, GDP, tax,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so on. This paper established an econometric model of effective factors of Hengyang financial revenue, and made a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of collected data by using the E-views software. It also pointed out the main affecting factors and their impact, 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increasing Hengyang’s financial revenue.
关键词:财政收入;重大工业项目;国民生产总值;税收
Key words: financial revenue;major industrial project;GDP;tax
中图分类号:F8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1-0034-02
0引言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集中的一切资金的总和,包括税收、企事业收入、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收入、债务收入、规费收入、罚没收入等,财政收入水平高低是反映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1]。一个地区的财政收入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重大工业项目投资、国民生产总值、产业结构、税收规模等[2]。2008年衡阳市财政收入达60亿元,创历史新高,增幅超过25%,2009年衡阳市财政收入预计达65亿元。为保证衡阳市财政收入总量的平稳增长,有必要对衡阳市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进行分析。
1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
1.1重大工业项目对财政收入的影响重大工业项目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重大工业项目往往以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为结果,重大工业项目发展的速度越快,GDP的增加也越快,财政收入的增长有了充分的财源。二是重大工业项目必然会带来物耗比例降低,经济效益提高,产品附加值所占的比例扩大。由于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产品的附加值,所以重大工业项目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重大工业项目各阶段的财政贡献也不相同,呈现一个倒“U”型曲线(图1)[3]。在重大工业项目的初期,由于财政补助或税收优惠,财政效应往往是负的;在成长阶段,重大工业项目的财政贡献转为正向,并处于上升势头;在成熟阶段,它是地方和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增幅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在老化阶段,财政贡献有所下降,但由于税收惯性,仍是地方财政收入重要来源之一。
1.2 国民生产总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国民生产总值(GDP)是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总值的指标,在宏观经济中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理论上,财政收入与GDP增长之间保持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但就二者的相互影响作用而言,财政收入增长对GDP增长的影响作用不显著,而GDP增长对财政收入增长的影响作用显著[4]。
1.3 税收对财政收入的影响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力,运用法律手段,按照预定标准,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税收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政府的收支规模,直接影响到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范围和质量[5]。
1.4 产业结构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财政收入结构与产业结构二者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产业结构的不同比例和层次决定着财政收入的规模和水平,表现为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整体中的地位不同,在财政收入中的地位也不相同,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也不同。另一方面,财政又通过自身的收支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产业划分和比例关系,使产业结构向着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调整和变化。
2衡阳市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2.1 衡阳市财政收入与其影响因素数据查阅2008年《衡阳市统计年鉴》及2009年衡阳市统计月报,可以得到衡阳市从1998年到2009年的财政收入、重大工业项目投资、GDP、各产业产值、税收收入(见表1)。
说明:2009年数据在衡阳市统计局1-9月份数据的基础上估算得到;2005年前重大工业项目投资没有统计数据,按环比1.1估计得到;考虑到地税对当地政府影响较大,这里以地税收入代替税收。
2.2 财政收入与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各变量均具有较高相关系数,都在0.8以上,有的相关系数达到了1.0,表明变量之间高度相关,存在着严重多重共线性,因此,我们利用E-views,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来建立模型[6]。
根据表1数据,对财政收入(Y)与重大工业项目投资(X1)、GDP(X2)、产业结构(第一产业X3、第二产业X4、第三产业X5)、税收(X6)进行对数变换后,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到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LY=-2.394557+0.111503*LX1+0.023951*LX2+ 0.080814*LX4
-2.5309812.2300082.7442273.738709
R-squared:0.998976 Adjusted R-squared:0.998593
Durbin-Watson stat:2.495314
F-statistic:2602.502Prob(F-statistic):0.000000
2.3 模型检验及经济意义
2.3.1 模型检验模型拟合优度X2=0.998976、调整的拟合优度X2=0.998593,这说明X1、X2、X4与Y高度相关,所求得的线性回归方程线性关系显著,可以认为自变量X1、X2、X4与因变量Y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D.W.=2.495314,说明回归方程不存在序列相关。
2.3.2 变量显著性检验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查得相应临界值:t0.025(11)=2.179,上述回归系数所有的t值都大于该临界值,所以拒绝原假设,即通过了变量显著性检验,变量均有显著意义。
2.3.3 方程的经济意义在财政收入的总变差中,有99.8%是可由重大工业项目投资(X1)、GDP(X2)、第二产业(X4)共同做出解释的,剩下的不可解释的0.2%是受这三个因素外的其他因素所影响。而在这三个因素中,由弹性系数(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111503、0.023951、0.080814)知,财政收入受重大工业项目投资因素影响最大,因此回归方程具有经济意义。
3实证分析结论
3.1 由重大工业项目投资的弹性系数0.111503知,重大工业项目已成为衡阳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提供的税收已成为衡阳市财政收入的重要增长点,对推动衡阳市财政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为重大工业项目发展打下了更坚实的财政基础,从而形成了重大工业项目发展与财政效应的良性循环。但与其它发达城市相比,其财政贡献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弹性系数还处于较低水平。这是因为衡阳市重大工业项目大都是近几年开工或投产,还处于成长阶段,暂时还不能完全体现出对财政的贡献。而且,重大工业项目初期存在一定的外部性,并受增值税税收体制影响,所创造的税收主要增加了中央收入,对地方税收贡献不够大。
3.2 衡阳市GDP每增加1亿元,财政收入增加0.023951亿元。虽然,2003年至2008年财政收入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2005-2008年四年连续破30、40、50、60亿元大关,六年的增速分别为:11.1%、21.1%、21.8%、26.5%、26.1%、19%,剔除价格影响,均高于相应年份全市GDP的增长速度,全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从2002年的4.89%提高到2008年的6%,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低于全国14.4个百分点[7],表明衡阳市经济发展质量较低,GDP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较小。
3.3 第二产业产值每增加1亿元,财政收入增加0.080814亿元。表明衡阳市第二产业目前仍处于低端阶段,工业化尚未真正跨入高技术、高加工、高附加值阶段,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和对地方的财政贡献相对不高。而且,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不够理想,与先进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
3.4 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对财政收入贡献不显著。这是因为在衡阳市的农业产值中存在相当一部分的无税产值,如农用生产资料、自产自用产品产值。第一产业大量无税产值的存在及低税政策,使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不可能大。
3.5 从全国来看,第三产业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较大[8],但衡阳市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却相对较弱。这是因为衡阳市第三产业包括的门类中,一类是财政拨款的全额、差额行政事业单位,还有一类是各种服务、文化企业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等。前一类单位不提供财政收入来源,后一类单位一般是国家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所提供的财政收入极其有限,而真正能增加财政收入的现代服务业却很少。
4增加财政收入的对策
4.1 延伸重大工业项目的产业链从第二产业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可以看出,产业发展集聚效应仍不够明显,产业间内在关联机制存在缺陷。虽然近几年在建设“松木工业园、白沙工业园”和“钢铁治炼及管材加工、汽车及零部件、盐卤化工及精细化工、输变电设备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等五大重点产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一批产业带动力强的大项目相继落地,但总体而言,集群化水平仍非常低,特别是产业配套能力明显不足。因此,必须重点发挥大项目产业链的带动作用,积极引进大的研发机构和配套企业,加快发展上下游产业,从而带动税基增长。
4.2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和创税能力。一方面,应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推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高、精、尖等企业,以较小投入获得较大利润,进而增加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另一方面,应鼓励企业加快对科技成果的消化吸收,掌握核心技术,自主开发新技术,尤其是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转让,不仅可以改善工业结构,提高企业进行研发和掌握知识产权的积极性,同时由于技术转让主要涉及到营业税,对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大有裨益。
4.3 提升第三产业衡阳市第三产业以交通运输、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为主,主要靠房地产业推动,金融、信息、咨询、研发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规模以上的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业基本上均是低税负的企业,对地方财力的贡献度较小。因此,需大力发展物流业、金融保险业、文化创意产业等辐射面广、带动力强、聚集效应大、地方税收“含金量”高的现代服务业。
4.4 转变招商引资模式衡阳市应转变招商引资理念,提升招商引资质量,重点引进高附加值、税收贡献大的产业,围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新能源等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同时,应注重引资与增税并重,提高招商引资项目对税收的贡献率,在项目引进环节有针对性地制定税收筹划方案,避免目前部分项目存在引资不增税问题。
4.5 完善投融资体系为保持衡阳经济飞速发展的势头,应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形成滚动发展、良性循环的投融资机制,建立以政府为龙头、企业为主体、银行为后盾的多渠道、多层次的项目投融资体系。一方面,进一步推动金融部门与工业项目良性互动,引导银行资金向工业项目倾斜。另一方面,应组建扶持项目发展的服务公司,专门为工业项目申请贷款提供担保服务,对技术成熟、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高科技项目,还可以投资参股经营。
参考文献:
[1]贾康.我国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原因分析[J].经济纵横,2008.6.
[2]纪跃芝.影响财政收入增长的相关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19.
[3]赵全厚.中国县乡财政收入能力提升的政策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09.9.
[4]李进江.中国财政收入与GDP的因果关系检验[J].科技广场,2008.6.
[5]檀学燕.影响我国税收收入增长的经济因素与趋势预测[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11.
[6]白萍.影响我国财政收入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5.10.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以及财政收入与GDP的相对增长速度应该有一个标准,使得经济发展超额负担最小、效率最高,这也是各国财政收入的目标。但实际上,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政府职能定位、经济体制与财政体制以及统计标准的各不相同,该标准难以统一,只能在考虑多方因素的情况下对财政收入增长的影响加以综合考量。
本文研究目的是探讨影响中国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分析中央财政收入对税收收入的依赖程度,通过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立对未来中国财政收入的增长趋势加以预测。
二、模型假设
1.变量选择
税收收入:税收收入是指国家根据其政治权力向纳税人强制征收的收入,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形式。税收收入包括工商税、农业税和关税, 还包括从1985 年开始征收的国有企业所得税和集体企业所得税。
能源消费总量是指一定时期内由国家或地区用于生产、生活所消费的各种能源数量之和,它从总量上反映了国家或地区能源消耗水平、构成与增长速度。
预算外资金收入,是财政部门按有关规定从财政专户调拨给行政单位的预算外资金,以及部分经财政部门核准不予上缴预算外资金的财政专户,直接由行政单位按计划使用的预算外资金。
2.建立模型
3.模型检验
通过Eviews软件对模型进行最小二乘法全回归分析,有结果如图:
(1)多重共线性的检验
方程在修正后的R-squared值较高,体现了变量对因变量有很好的拟合程度,但应当注意到C,lnX1与X2三者的t值均偏低(在此选择置信度为0.05),检验未通过,因此怀疑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的问题。
检测自变量lnY,lnX1,X2,lnX3之间的相关系数,判断多重共线性的可能如图:
观察易得:各个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比较高,进一步怀疑其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可能,应当进一步加以修正。
(2)异相关White检验
根据估计结果,得到White检验的结果如下:
nR2=17.7399,由White检验知,在置信度为0.05下,计算得临界值为18.3070> nR2=17.7399,表明模型没有异方差干扰。
(3)序列相关检验
根据原模型的回归结果可得,在修正之后R2= 0.9765,F = 416.1494,df =31,DW =0.1915,表明回归方程可决系数较高,回归系数均显著。在样本量为31、三个解释变量、5%的显著水平的情况下,查阅DW 统计表可得,dL=1.229,dU=1.650,模型中DW
三、模型修正
1.多重共线性修正
在对相关系数进行观察,并利用逐步回归法对原模型加以修正,以lnx3为因变量对其他解释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有分析结果如下图:
由分析可知,在加入变量lnx1时,可决系数得到改善,但t检验仍不显著,且参数为负值也不合理,从相关系数可以看出,lnx1与其他变量有高度的相关性。而加入变量x2时,t检验较显著,且可决系数也有很大程度改善。证明多重共线性主要是有lnx1引发,将之剔除。
2.对修正后的模型再次进行序列相关检验
由修正后模型的回归结果得,在修正之后R2= 0.9765,F = 623.8471,df =31,DW =0.2599,回归方程可决系数较高,回归系数都很显著。在样本量为31、二个解释变量、5%显著水平的情况下,查阅DW统计表后得,dL=1.297,dU=1.570,模型中DW
经上述论证,财政收入(Y)主要与税收(x3)成正相关关系。而且,从经济意义上分析,虽然财政收入与预算外收入的关系并不突出,但仍还是存有一定相关性,这在计量经济分析得到了证明,因此予以保留该变量。
四、结论与建议
综合上述的分析,我国财政收入主要受税收收入和到预算外资金收入的影响,能源消费总量对于财政收入的影响可以被其他变量解释,可以直观地发现,税收收入与财政收入呈正向变动关系。自1985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得到大幅增加,这在促进了税收收入的增长同时还激发了财政收入的增长,并且两者的增长率也有着相同趋势。据此提以下建议:
首先,财政政策合理化,进一步支持经济。财政和经济互为表里,经济是财政的根基,没有健康经济的水平,财政就难以作为。所以在研究财政发展时,应当首要考虑的是如何运用好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发展,这是解决财政问题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