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00: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土地面积测算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Abstract:The influence of Gauss projection distortion to several land survey and area calculating methods of land survey are discussed. Calculating discrepancy of land survey brought by these methods is stated with examples.
关键词:平面面积,高斯投影,坐标系
Keywords:flat area;Gauss projection;coordinate system
中图分类号:P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3-0052-01
0引言
土地面积测量是土地部门经常开展的测量工作,一般采用边界点法在投影平面上计算地块坐标封闭区域的面积,采用的投影平面在我国通常为高斯投影面,此方法简单、实用,但当采用国家统一的坐标基准,在测区投影面高程较高时,在离中央子午线较远地方会产生较大的长度变形,引起较大的面积计算误差,因此,在土地测量工作中有必要讨论一些其它的土地测量面积的计算方法,以限制高斯投影变形的影响或统一土地面积计量。下面以广州市为例,分析高斯投影变形对土地面积测量的影响,给出其它实用的几种土地测量面积计算方法。
1高斯投影对土地面积测量的影响
高斯投影会产生长度变形,由文献[2]可知因投影面高程引起的长度变形为:
ΔS1=S•Hm/RA(1)
因参考椭球面投影至高斯平面所引起的长度变形为:
ΔS2=S•y2m/R3m(2)
式中,Hm为归算边高出投影面的平均高程,RA为归算边方向参考椭球法截弧曲率半径,Rm为参考椭球面平均曲率半径,S为归算边长度,ym为归算边横坐标平均值。其中ΔS1为负值,即投影面高程总是引起归算边变短ΔS2为正值,即由椭球面投影至高斯平面总是引起归算边变长。为了便于计算,设RA=Rm=R (R取6363km,采用80椭球参数计算的平均曲率半径)可得高斯投影变形所引起的综合面积变形比m,为:
ms=(1+-)2(3)
2土地测量面积计算的几种方法
在地籍、房产和矿区等对精度要求较高的土地面积测量工作中,当所测地块投影变形超过相应规范要求时,可以根据不同要求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计算土地测量的面积:
2.1 计算土地的椭球表面面积
利用文献[3]所提及的梯形椭球表面面积计算公式:
F=∫∫MNcos(B)dBdL(4)
其中,子午圈曲率半径M和卯酉圈曲率半径N的计算式为M=(a为子午圈长半径,e2为第一偏心率)N=。经进一步推算,可得某一经度和纬度范围(L1,L2)、(B1,B2)组成梯形的椭球表面面积S梯。为:
S梯=∫B2B1∫L2L1dBdL=•ln()|B2B1(5)
由于测量地块通常是不规则的,直接采用上述公式计算地块椭球表面的面积不现实,因此,可在设包围地块的梯形椭球面投影至高斯面产生的变形比与地块投影至高斯面产生的变形比相同的情况下,来求取任意地块的椭球面面积S椭为:
S椭=S平(6)
式中,S平为地块在高斯平面投影面面积,S投为包围地块经纬度组成的梯形椭球面面积,S为投包围地块的梯形在高斯平面上的投影面积。
2.2 采用抵偿投影面高程或任意带高斯投影方法建立临时以测量地块为中心的局部高斯投影坐标系。通过选取适当的中央子午线和高程面,使上述(3)式求得的面积变形比ms最小,计算土地测量平面面积。
2.3 直接采用投影变形进行面积改正计算方法。根据高斯投影变形的特点,当地块形状为南北狭长,东西跨度较小时,地块各边投影变形约相等,此时设地块面积总体变形比与地块中心点处面积变形比一致,根据上述公式(3)计算地块中心处的面积变形比m,则有:
S投=(7)
其中,S投为经投影改正后地块面积,S平为地块在原高斯平面上的测量面积。
3计算实例
设在离中央子午线约98km处有一地块,在西安80坐标系下测量的土地面积为5146246.688平方米,平均高程为21 m。经计算地块所处位置在国家统一的西安80坐标下长度变形约为12 cm/km。
相对实地平面面积,在国家统一的西安80坐标系下计算该地块的土地面积增加了1284.416平方米,产生了较大的变形,相对椭球面积产生了6090.975平方米的变形。
4结束语
高斯投影的特性决定了土地测量面积投影到高斯平面上均会产生变形,采用不同的高斯投影坐标系计算的土地面积结果各不相同。在大范围的土地测量面积计算中,为统一土地面积计量直接计算地块的椭球表面面积是适合的。对一般的土地测量的面积计算,为取得土地测量面积计算结果与实地平面一致需要采用上述减少投影变形的计算方法,其中方法(3)适宜东西跨度不大的地块,该计算方法简单实用,无需经过高斯投影正反算等复杂的计算过程。
参考文献:
[1]CJJ 8-99.城市测量规范[S].
关键词:土地面积量算 投影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and area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alcul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pecific measuring methods, for your reference.
Keywords: measuring and calculating the area of land projection
中图分类号:DF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土地面积量算是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登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管理与地籍测量中的一项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它是摸清土地家底及各类用地结构比例的具体手段,也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依据。因此,土地面积量算工作是准确掌握土地资源数据的重要技术手段。
2 土地面积量算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采用的土地面积量算方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量测面积与实际面积并不相等,产生面积失真的原因很多,主要有:
实地量测时存在的测量误差。实地测量时,由于人、仪器和客观环境等观测条件的影响而产生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会直接导致量测面积与实地面积不相等。
图解法量算时,地图投影中产生的扭曲变形。从地图上利用图解法量算的面积是高斯一克吕格投影平面上的面积,而非地球椭球面上真实面积。虽然高斯投影采用了分带投影,部分地控制了扭曲变形,但在每带的边缘部分变形还是很大的,且带宽越大,变形越大。
倾斜地表投影到平面图土产生的变形。对于大比例尺地形图,图上对应的实地面积,范围较小,因此可以把地球椭球面近似看作为平面来计算。但是,当区域范围较大时,看作平面误差就会很大。实际地面是凸凹不平的倾斜地表面,当投影到平面上必然产生变形,且面积变形的大小随着地面倾角的增大而增大。
多宗地面积平差时存在不合理现象。城镇及农村地籍中,解析法测算土地面积时,对带有控制条件的多宗地面积平差,一般常采用按面积大小比例分配的方法,这种平差方法比较直观,计算方便,一直在使用。但这种平差方法也有缺陷,平差时只顾及地块面积的大小,没有考虑地块的地产价格。
3 土地面积量算方法
面积量算方法分为解析法和图解法两种。根据实测数据计算土地面积的方法称为解析法,包括解析坐标面积计算法和几何图形面积计算法,是城镇普遍采用的方法。数字地籍测量用解析坐标面积计算法,其计算公式为:
或
式中,P---宗地面积,m2;
Xi,yi---宗地第i个界址点坐标,m;
n―宗地界址点数。
几何图形面积计算法是根据实地勘丈的距离计算土地面积的方法。其原理是将多边形面积分割成若干个基本几何图形(如矩形、梯形或三角形等),分别计算面积并相加,从而得到所求多边形面积。实测中计算面积所用边长量至cm。一般不具备数字测图条件的小城镇多采用此法。所谓图解法就是直接在地籍图上量取面积或通过在地籍图上量取求积元素,再用公式计算的方法。包括光电面积量测仪法、求积仪法、图解坐标法、几何法以及方格网和网点法等。
4 土地面积量算要求
《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量算面积,均宜独立进行两次。图上量算时,两次量算的较差在限差内取中数。采用解析法进行勘丈时,应采用坐标面积计算法计算每个宗地的面积,并独立计算两次进行检核。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量算面积,均应独立进行两次量算,以便校核。数字地籍采用坐标解析法计算面积,其两次计算结果应当一致。采用部分解析法进行地籍丈量时,应采用解析法求出每个街坊面积,用街坊面积数控制本街坊内各宗地面积之和。各宗地面积之和与街坊面积误差小于1/200时,将误差按比例分配到各宗地,得出平差后的宗地面积。但边长丈量数据可以不变。完全用实测数据计算的规则图形的宗地面积可不参与平差。
5 数字测图面积计算与汇总
对于数字地籍而言,由于各宗地的界址点都有外业实测的解析坐标,因此,各宗地的面积均由计算机按式自动计算,如同时输入了宗地内建筑的楼层数,则测图系统会自动算出各宗地的建筑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以及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同时,面积计算和汇总结果均可按规定格式输出打印报表。其报表类型主要有:
(1)界址点成果表。内容包括界址点号、界址点坐标,如外业测有高程,还包括各界址点高程。输出范围:宗地、街坊。
(2)宗地面积计算表。内容包括界址点号、坐标、边长,以及各宗地内建筑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输出范围:宗地、街坊。
(3)宗地面积汇总表。内容包括地籍号、地类号、地类代码、面积。输出范围:街道、街坊。
(4)地类面积统计表。内容包括输出范围内按城镇土地分类统计的各类面积及汇总结果。输出范围:街坊、街道、区、市。在生成报表时,人工只需指定报表输出的范围及区、街道、街坊号,然后一切计算和汇总均由测图系统自动完成,避免了许多人工差错。
6 消除多宗地面积不合理平差的两种方法
(1)定权平差法。由测量误差理论得知:当面积相同时,面积误差大的那块宗地的权小;面积误差相同时,面积大的宗地权也大。各宗地权确定后,我们可以利用多宗地面积总和与总面积测控值的面积闭合差,计算出面积的加权平差值和面积误差的二次估算值,从而进行多宗地面积平差是比较合理的。
(2)按精度平差法。在地籍图测绘及面积量算当中,为了摆脱控制误差传播及投影变形对实测面积精度的影响,为了在面积平差时既顾及地块面积的大小,又考虑地块的地产价格,可采用保证面积精度要求的平差法。例如在城镇地区,各权属单位的面积量算精度要求比较高,城镇的街道、马路、巷道等属于国有的公共用地面积量算精度放的比较宽。因此,我们可以保证各宗地及街坊平面面积精度,把控制面积的闭合差分配到由道路、巷道等公共用地面积内,保持各权属单位的面积不变,从而提高了各宗地及街道坊平面的面积量算精度。这种方法不仅不会影响地籍成图质量,反而提高了地籍图主要内容的精度。
在测绘技术和国土资源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这些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还需反复实践和进一步改进。
内容摘要:本文对生态足迹的概念、理论背景、模型、计算方法及近期研究实践进行了综述,分析了该模型的特点,并指出其不足。
关键词:生态足迹 可持续发展 研究进展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国际上提出了一些简单明了易于操作的发展指标体系、计算方法和理论模型,如“驱动力-状态-响应”指标、“人文发展指标”、“国家财富指标体系”、“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生态足迹方法”、“可持续性的晴雨表”等(王书华等,2002)。这些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及模型已经在评价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程度实践中得到了应用与验证。
其中,生态足迹方法主要衡量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和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发展所消耗的能源所提供的支持,是近20年来定量测量可持续发展领域最重要的进展。生态足迹概念最早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Rees W于1992年提出,之后他和Wackernagel M对这一概念不断完善,又提出了生态足迹理论的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该方法因其理论基础科学完善、指标体系简洁统一、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而得到广泛流行和关注,成为以上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概念、模型和计算方法
(一)概念
Catton在1986年提出承载力和人力负荷概念:一个环境的承载能力是其最大持续支持的资源负载。其后主流经济学普遍认为贸易和技术可以扩大生态承载力,因此忽视了承载力的可持续性,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承载力不能支持持续快速增长的人口的情况已经大量出现。Rees W认为,主流(新古典)模型忽视了生态结构和功能,不能妥善解决以上问题,经济发展本身就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集,一个城市的发展依赖于和它具有一定距离其他城市的资源生产力及负面影响,基于这一理念,他提出了生态足迹理论。他和Wackernagel M对生态足迹概念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定义,认为生态足迹是“一个国家范围内给定人口的消费负荷”“……用生产性土地面积来度量一个确定人口或经济规模的资源消费和废物吸收水平的账户工具”。这一概念最终被定义为: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Wackernagel M,1999)。具体的说,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需要消耗一定的自然资源,由此产生的自然压力需要一定的土地面积来支持,这一土地面积就是生态足迹。
(二)模型
生态足迹方法通过对生物生产面积的计算来实现对区域发展可持续性的定量测度。所谓生物生产性面积是指具有生态生产能力的土地或水体,是通过对各种能源和能源消费项目进行折算得到的,主要有以下六种类型:化石能源地、可耕地、牧草地、森林、建成地、海洋。生态足迹方法假设这六种生物生产面积是互斥的,这种互斥性使得在计算过程中可以对这六种生物生产面积进行加权求和,其计算结果就是生态足迹。在加权求和过程中对各类生物生产面积乘以一个均衡因子,均衡因子等于全球某一类土地潜在的平均生态生产力和全球土地的平均生态生产力的比值,体现了不同土地类型间生物生产能力的差异。然后通过当量因子把各类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转换为等价生产力的土地面积,当量因子是指某一类特定空间与世界平均空间的相对产量之比。通过这一转换可以有利于国家或地区间生态足迹的比较。产量因子是一种生产空间类型的局地产量和全球平均产量之比,表示了特定区域各类空间类型单位面积产量超过或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情况。计算出生态足迹之后,通过产量因子计算生态承载力,将两者结果进行比较来分析可持续发展程度。
生态足迹的一般计算模型(谭兴尧,2009)为:EF=N×ef=N∑(aai)=∑rjAi=N∑(ci/pi)
式中,EF为总的生态足迹;N为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aai为人均种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面积;rj为均衡因子;Ai为第i种消费项目折算的人均占有的生物生产面积;ci为i种商品的人均交易量;pi为i种消费商品的平均生产能力。
(三)计算方法
综合法。最早由Wackernagel M提出,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利用整合的国家层级的归纳数据的方法,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综合法在国家层级上的应用较为规范,但是由于这种方法一般要涉及到生物质消费对应的足迹、能源消费对应的足迹、净进口商品携带能源对应的足迹和建筑用地对应的足迹,对资料的整体性要求很强,因此不适用于计算较小区域如省、市、县、企业和个人的生态足迹。
成分法。成分法最早由Simmons和Chambers提出,后经Barrett等进行了进一步完善,计算实质与综合法一致,但是改变了综合法从上至下利用整体数据进行分析的方式,在低于国家层级的区域范围内自下而上的利用当地数据计算生态足迹。成分法用生命周期法衡量了该地区的生产、消费行为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其难点在于对消费项目进行分类,当消费项目考虑的越充分时,其结果也就越接近于真实消耗情况。但是由于对消费项目的划分主观性较强,消费项目难以界定,因此其计算结果随机性较大。最终结果的准确性, 依赖于成分列表的完整性和对各组成项目生命周期估价的准确性。
投入产出法。投入产出法最早由Leontief于1931年提出,后来由Bicknell K将这一方法引入到生态足迹计算中。该方法将国内土地类型按生产部门划分为农业用地、林地和退化土地三类。基于投入产出的生态足迹模型,增强了生态足迹模型的结构性。投入产出法的计算结果体现了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和某一固定人口数的持续消费对进口贸易的依赖程度。该方法在概念界定和计算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特别是由于难以获取数据因此在现实中应用还不够广泛。
研究实践
(一)空间尺度方面的研究实践
生态足迹法被应用于从全球到各个区域不同的空间尺度研究。Wackernagel M(1997)等对全球人口数量可利用的生态空间和生态占用空间两方面分别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1999年全球人均生态承载力仅为2.2hm2。Begum R等(2009)对马拉西亚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马来西亚人均需要0.304公顷的土地面积来支持资源消费现状,大大低于国家生态足迹账户(NFA)计算出的人均1.13公顷,产生如此大差异的原因是由于这两者计算生态足迹的方法不同,而克服这一计算差异需要获取更为详细的可利用土地数据。生态足迹法于1999年被引入中国,主要被应用于测算省、市级地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贺成龙等(2007)对沪苏浙的可持续发展做了基于生态足迹的评价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该地区已经出现了生态赤字并且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张志强等(2001)对中国西部12省(区市)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研究表明西部地区12 个省(区市) 总人口的生态足迹赤字达16215×104km2,反映出人类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和压力之下。
(二)关于计算方法的研究实践
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完善和发展。Barrett S针对成分法消费项目本身难以区分和定义的缺点提出了系统的成分法Stepwise法,把国家的足迹核算分解成直接能源、原材料、废弃物、食物、私人交通、水、建筑用地,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物流分析,研究物质在不同产业部门、人口与环境之间的流动,从而将消费数据转化为组分。Wiedmann等和Barrett等(2001)提出将货币投入产出分析和现有国家生态足迹账户(NFA)相结合的方法,改进了原有的生态足迹和物流分析法,建立了生态足迹和物流方法与经济活动间联系,反应了由产业间依存关系产生的间接环境影响。Helmut Haberl等(2001)在对奥地利长达70年生态足迹研究中关注了长期时间序列中生态足迹的变化,从而使计算结果更能反映未来趋势。Wackernagel M和Monfreda等人(2006)在研究中区分了全球产量,区域产量和不变产量的含义,将生态足迹的计算推广到时间序列的计算上,弥补了计算指标的静态性的缺点。
结论
(一) 优点
概念形象生动,易于理解。生态足迹法将人类的行为比喻为留在地球上的“脚印”,形象的反映了人类活动所消耗的资源对环境的影响,当土地面积不足以承载人类活动的“巨脚”时,将产生生态赤字,进而可持续发展也将难以维持。
系统性的评价指标。生态足迹法衡量的六种生物生产面积较全面的反应了自然资源内容,通过均衡因子对这些直观的生物生产面积进行测算,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有效地联结起来,体现了人类的经济活动即是生态经济活动的理念。
计算结果的可比性强。通过将各种能源和能源消费项目折算成生物生产面积,并通过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消除不同类型土地和不同地区生产力的差别,能够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域之间的生态足迹状况,从而有助于对比衡量可持续发展程度。
模型可操作性强。与其他发展指标体系和方法模型相比,计算生态足迹的资料更易获取且直观形象,通过折算能够将不同的国家和地域能够进行相同的衡量,计算方法可重复性强,因而在现实操作中易于普及。
(二)缺点
描述片面性。Wackernagel M(2006)曾指出生态足迹法没有完全描述自然系统提供资源、消纳废物的功能。另外此方法也忽视了对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的衡量,因此计算出的生态足迹面积应该是小于人类实际占用的生态足迹面积的。生态偏向性。生态足迹法强调了人类生产消费行为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形象以及可持续性,没有衡量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的可持续性,也不能体现人类对现有消费模式的满意程度。此外,生态足迹法对温室气体排放与生态足迹的关系定义过于武断,并忽略了土地退化和生态足迹的关系。静态分析无法反应未来趋势。生态足迹法衡量了不同国家或地域某一时点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而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生产消费水平都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其没有考虑技术因素这一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对环境的影响,忽略了对以上要素的考虑,生态足迹法对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是缺乏趋势性的。
综上所述,生态足迹法是一个衡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有力工具,但是此模型也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方面,特别是当涉及到解释一些此模型本身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争论是不可避免的。本文认为,由于计算时误差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应尽可能获取更为详细的资料。在应用该模型时,不能完全按照已有研究的标准设定,而应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对要素情况、衡量指标进行及时调整,使模型的现实解释力得到加强。另外,还应充分考虑国家间、地域间生态环境系统的相互影响,以此来尽量减少计算误差,使生态足迹法更全面的反应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书华,毛汉英,王忠静.生态足迹研究的国内外近期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2(6)
2.Wackernagel M et al.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 [J].Ecological Economics,1999(3)
3.谭兴尧.生态足迹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9(23)
4.Wackernagel M,Rees W.Perceptual and structural barriers to investing in natural capital: economics from an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spective[J].Ecological Economics, 1997(1)
5.Begum R et al.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calculations for Malaysia[J].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2009(53)
6.贺成龙,吴建华.基于生态足迹的沪苏浙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建筑经济,2007(6)
7.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陈东景.中国西部12 省(区市) 的生态足迹[J].地理学报,2001(5)
8. Wiedmann T et al.Allocating ecological footprints to final consumption categories with input-output analysis [J].Ecological Economics,2006(1)
在对研究区未利用土地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未利用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通过特尔菲法测算研究区未利用土地的综合评价指数,然后选择新增耕地系数理论开发潜力最大和根据已实施项目确定开发潜力两种情况,求取未利用土地的新增耕地面积,最终确定兰白都市经济圈的新增耕地面积潜力测算值。
1.1特尔斐法
特尔斐法的运用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主要被作为预测未来的工具,应用在未来学的研究中。在解决各种形式的复杂问题,如某一指标的重要性程度时促进信息交流并取得一致意见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评价中的特尔斐法实际上是为了取得对某一指标或某些指标重要性程度的一致性认识而进行的专家意见征询法。以发放问题表的形式征求、汇集并统计一些资深人员对某一项指标重要性程度的意见或判断,以便在这一问题的分析上使大家取得一致的意见[6~9]。
1.2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的一种评价方法,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以及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10~12]。
2结果与分析
2.1研究区未利用土地开发潜力评价
2.1.1未利用土地现状分析依据兰白都市经济圈土地利用现状图及相关资料,研究区其他土地类型主要包括河流水面、滩涂、裸地、沙地、沼泽地、盐碱地和其他草地。基于研究区实际情况,河流水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调节地域气候,改善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这种地类不宜进行土地开发。本文的未利用土地类型为滩涂、裸地、沙地、沼泽地、盐碱地和其他草地。从表1可以看出,研究区未利用土地面积1994581.68hm2,其中河流水面9378.11hm2,占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0.470%;内陆滩涂面积5247.22hm2,占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0.263%;裸地面积为236296.25hm2,占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11.847%;沙地面积为4378.59hm2,占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0.220%;沼泽地面积53.74hm2;占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0.003%;盐碱地面积3023.25hm2;占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0.152%;其他草地面积1736204.52hm2,占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87.046%。总体上来看,兰白都市经济圈未利用土地资源丰富,其中荒草地面积大,且开发利用的障碍因素较少,是重要的宜农后备土地资源。从表2可以看出,未利用土地中其他草地的面积最大,兰州市、白银市分别为728319.38、1007885.14hm2;裸地的面积次之,分别为25874.57、210421.68hm2;沙地的面积兰州市最小,为8.01hm2,沼泽地的面积白银市最小,为0。未利用土地分布各不相同,总的来说,白银市的未利用土地面积大于兰州市。2.1.2未利用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分级首先是确定评价因子及其权重。未利用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因素不仅仅要考虑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水文、地貌、地形、植被、气象等自然因素,还要考虑区位条件、交通条件、人文条件等一系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未利用土地适宜性的因子非常多,影响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应该根据兰白都市经济圈的实际情况进行主导评价因子的筛选[13~17]。采用特尔斐法确定主导评价因子及其权重。聘请土地资源管理、城市规划、农业等学科专家共15人,根据自身经验确定主导评价因子及其权重(见表3)。第1轮打分主要是确定主导评价因子。其次是确定评价因子的分级标准。综合考虑兰白都市经济圈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状况,充分查阅相关资料,并多次与国土资源局相关专家交流,经反复论证,将评价因子进行定量化处理,并对其进行分级,其分级标准见表4。第三是指标分值的计算与可开发未利用土地面积的确定。根据各指标因子的分值和权重,计算宜农未利用土地适应性评价指标总分值(表5)。宜农未利用土地适应性评价指标总分值(E)=土壤类型分值×0.2033+人均GDP分值×0.0987+地貌类型分值×0.2773+海拔高度分值×0.1300+地质灾害分值×0.2907。对计算所得的研究区可开发未利用土地的面积比例进行修正,将修正后的宜农未利用土地适应性评价指标总分值百分比化,则得到研究区可开发未利用土地的面积比例。假设未利用土地开发理论潜力发挥到最大,则兰州市未利用土地新增耕地系数为81.99%,白银市未利用土地新增耕地系数为76.93%。根据新增耕地理论潜力计算公式(理论潜力=兰州市各地类面积×兰州市新增耕地系数+白银市各地类面积×白银市新增耕地系数)可得出,兰白都市经济圈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潜力为1572968.724hm2(表6)。收集2012年兰白都市经济圈已实施的未利用土地开发项目,根据开发规模和实际新增耕地面积,计算兰州市和白银市的新增耕地系数[18~19]。计算公式为:新增耕地系数(a)=新增耕地面积/开发总规模。得出兰州市和白银市已实施的未利用土地开发项目的新增耕地系数(表7)。进而进行未利用土地开发新增耕地面积潜力测算。计算公式为:新增耕地面积=待开发的未利用土地规模×新增耕地系数。从表8可以看出,根据2012年已实施的未利用土地开发项目,得出兰白都市经济圈未利用土地可开发为新增耕地的面积为96737.211hm2。
2.2新增耕地面积潜力测算
综合理论开发潜力测算方法和根据已实施项目确定开发潜力测算方法,一个是假设未利用土地开发理论潜力发挥到最大时的新增耕地面积为1572968.724hm2(理论开发潜力测算);另一个是根据已实施的未利用土地开发项目确定的新增耕地面积为96737.211hm2(根据已实施项目确定开发潜力测算)。将以上2种方法所求的新增耕地面积求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确定的兰白都市经济圈的新增耕地面积潜力测算值,该测算值为834852.968hm。本文来自于《甘肃农业科技》杂志。甘肃农业科技杂志简介详见
3结论
关键词:土地征收;补偿
土地征收是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向国有土地所有权转移的唯一方式,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土地不但是农民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社会保障功能。因土地征收引发的群众上访案件近年来有增无减,影响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研究完善土地征收补偿机制,充分体现并保障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权益,成为目前我国关注、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一、现行土地征收补偿的弊端
我国现行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严重损害了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的产权权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补偿标准严重偏低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中明确规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征用其它土地的参照耕地进行补偿”。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订并公布各市县征地统一年产值或区片综合地价,旨在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保护失地农民利益。但在实际操作中补偿标准严重偏低,与日益攀升的土地出让价格形成很大的落差,征地补偿费仅占土地出让价格的10%-20%。土地出让的暴利使地方政府陷入征地卖地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怪圈,严重脱离了目前我国实行的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
(二)补偿费用分配不合理
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土地补偿费由农村集体组织管理,主要用于发展集体经济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安置补助费谁安置谁管理。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支付给所有者。这样的分配方式存在明显的不足,首先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乡、村委会、村民小组)在法律上尚未明确,因此土地补偿费具体应该有谁管理存在争议。其次补偿费没有包括土地的生态价值补偿。
(三)货币安置存在弊端
货币安置因其简单且可操作性强而成为主要的安置方式。但货币安置存在很大弊端,由于农民普遍缺乏理财观念和再就业技能,对安置款的使用缺乏计划,一旦安置款用完之后,便又丧失了生活保障,大量的失地农民沦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土地补偿费以货币形式发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后,用于发展集体经济、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往往较少,而由此引发的克扣、贪污、滥用、截留却时有发生。
二、土地征收补偿的优化
(一)明确农村集体土地价值内涵,逐步实现土地征收的完全价值补偿
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交换以使用价值为基础,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农村集体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生产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因此农村集体土地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其中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可并称为土地资源的外部性价值,社会价值包括社会保障价值和粮食安全保障价值。
目前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属于不完全补偿,表现为补偿范围窄、标准低。从国际整体发展趋势看,对于国家合法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其补偿范围与标准呈日渐放宽提高之势,对被征用者所遭受的损失给予更充分、更完全的补偿。关于征收补偿国内学者观点不同,有的主张按市场价格补偿,有的主张区分征地目的(是否为公共利益)区分补偿标准。以上观点都存在不妥之处,按市场价格补偿缺少外部性价值。以征地目的和范围不同区分补偿标准有失社会公正。合理的补偿标准应包括土地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损失补偿,即土地征收实施完全价值补偿,《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颁布实施也是对完全价值补偿的支持。
(二)完善价值核算方法,兼顾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
产值倍数法补偿测算方法缺乏理论依据,而且倍数确定有较大主观性。解决这两个问题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对农村集体土地进行完全价值测算,包括经济价值和外部性价值;第二,改进具体测算方法。对于经济价值和社会保障价值的核算,参照《农用地估价规程》中的综合法进行,并对其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采用替代成本法方法对粮食安全保障价值和生态价值进行评估;最后各部分价值相加即为农村集体土地的完全价值。
1、经济价值测算
经济价值核算采用收益还原法,收益还原法是将待估不动产未来每年的预期客观纯收益折现到估价期日。具体到农村集体土地是将待估土地未来各期正常年纯收益以适当的利率还原,从而估算出待估土地价格的一种方法。基本公式为:
式中:pp――农村集体土地资源的经济价值;n――收益年期;a1,a2…an――分别第一年,第二年,…,第n年的年末纯收益;r1,r2,…rn――分别为未来第一年,第二年,…第n年的还原利率
2、社会保障价值测算
社会保障价值测算采用替代市场法,替代市场法是一种基于替代品市场的评价方法。农民土地被征收意味着社会保障功能的丧失,采用某种方式又可以重新实现社会保障,实现这种方式需购买的产品即为替代品,而替代品的购买价格即为农地资源的社会保障价值。对社会保障价值计算,可以根据单位土地面积所承载的人口应缴纳的社会保障金额来代替单位土地面积的社会保障价值。具体核算方法可以根据失地农民的性别、年龄构成等,参照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的有关标准计算。在我国农村多数地区都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因此对社会保障价值的核算只包括养老保障价值和失业保障价值。
(1)养老保障价格
养老保障价格测算可依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个人养老保险费率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Psl――养老保障价格;At――农用地总面积;Am――人均农用地面积;Ya――平均年龄为a时可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水平应趸缴的保险费金额;Yam――a年龄男性公民保险费趸缴金额基数;Yaw――a年龄女性公民保险费趸缴;b――男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c――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M1――农民基本生活费(月保险费领取标准)M0――月保险费基数。
(2)失业保障价格测算
本文以保障农民最低生活水平为出发点,采用折现的方法来计算。一般来说,男性在四十五岁以上、女性在四十岁以上再找工作就比较困难,假设其失业,男性到六十岁女性到五十五岁开始领取养老保险金,其间为十五年。也就是说失业保障的存续期间为十五年。根据当地最低生活标准,采用前文确定的收益率即可算出一人所需的失业保障金额,再用农地总面积除以人均农地面积求出要保障的人数,两者相乘即得出失业保障价格。公式如下:
式中:ps2――失业保障价格;M1――最低生活保障金额;r――还原利率;At――征收土地总面积;Am――人均土地面积
(3)粮食安全保障价格的计算
第一,固定资产投入量,假设在开发初期一次性投入,由于投入期和测算时点相距不远,所以固定资产投入部分不计资金的时间价值。
第二,农业生产平均净收益水平在土壤经济肥力形成周期内的折现值。公式为:
式中:pg――粮食安全保障价格;ay――农业生产年平均净收益;r――还原利率;n――土壤经济肥力形成周期;c――农地固定资产投入量
3、生态价值测算
土地资源的生态功能主要包括调节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生物多样性、营养物质贮存与循环、土壤肥力的更新与维持、环境净化等功能价值。由于土地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性,通常土地的生态价值不具备完备的市场评价体系。目前,国内外对生态价值的核算一般采用间接测算法,主要采用替代成本法(影子工程法)、旅行费用法、享乐价值法和条件价值法进行测算。
(三)区分对待征收征用,合理确定补偿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土地管理法》均对土地征收、征用进行了区别。征收是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转移,是没有期限的。而征用仅是集体土地使用权有限年期的转移,并未改变其所有权性质。土地征收补偿价格是集体土地所有权价格,土地征用补偿价格只是有限年期的集体土地使用权价格,因此土地征收价格应明显高于土地征用价格。
在农村集体土地非农流转的过程中,应严格区分土地征收和征用,分别采用不同的补偿标准,以充分保护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的产权利益。充分体现社会公正理论,根据“谁受益、谁投资;谁破坏、谁补偿”的原则,土地征收征用后的受益者和土地资源功能破坏者应该对受损害者相应的补偿。
三、展望
现行的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和农村集体土地的完全价值有很大差距,如何将优化后的土地征收补偿机制上升到制度层面是当务之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不断完善,土地征收将更好地体现社会的公正和公平,土地征收逐渐走向市场化,补偿费用不断提高,安置方式和途径不断拓宽,从而农村集体土地权益和农民利益得到更好的保护。
参考文献:
1、谢忠宝.农村土地征用补偿问题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6(10).
2、杨京平等.生态安全的系统评价[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3、艾建国,吴群.不动产估价[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4、霍雅勤,蔡运龙.耕地资源价值的评价与重建――以甘肃省会宁县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5).
5、诸培新,曲福田.从资源环境经济学角度考察土地征用补偿价格构成[J].中国土地科学,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