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00: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城乡道路规划,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内容,为了更好地完善一体化规划工作必须要抓紧进行道路建设,通过网络化道路建设发展全面开展农村道路建设的相关措施。
1 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中道路建设的重要性
1.1 网络化发展
乡村道路建设是整合城乡发展的要素,是发挥“以城带乡”辐射作用的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其重要作用在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公共设施一体化、要素流动一体化、生活质量和保障一体化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道路建设能够为产业布局、公共设施建设提供网络化发展的可能,并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首先,道路建设的规划对象是一种区域(地域)。这就决定了它属于一种区域规划的类型。在建设过程中自然要界定规划对象的范围,这就为城乡的统筹发展提供了前导性调研工作。因此,它就不同于单纯的产业模式建设,而是有着城乡整体化布局的网络化建设作用,能够从道路网络的角度上将省域、市域、县域、镇域、乡域等区域进行整体化的规划,与传统的道路建设规划程序有别,这种一体化的规划必然会带来更为广泛的实际发展效应。 例如:319国道黄桥大道建设过程中,就针对城市和农村的商业发展区域进行了整合研究,从网络化城乡发展的角度出发,一方面规划先行,桥建设定位在都市农业休闲区、地方特色商贸区、高档优雅住宅区。另一方面,进行了建设分步实施,全面实现了城乡同步发展建设的目标。总之,道路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建设项目,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新农村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必须先行先试,主动探索,统筹抓好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建设,保证尽快地统筹城乡规划,推进空间布局一体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1]
1.2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
道路建设对产业化结构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明显的,道路交通自然会影响产业布局,为了更好地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产业布局,在道路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产业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优化形式,全面促进了统筹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的表现主要在这样几个方面:(1)道路建设提供了运输能力。运输能力是产业发展的重点支持,使乡村与城镇的联系更加便捷、紧密,提高了农产品的运输效率,扩大了流通范围,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2)激活了农村农业经济。农村交通方便了,山区群众与外界接触多了、交流也广了,各种信息渠道更加通畅,有效促进了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全面激活了农业经济的发展。(3)乡道路一体化,有利于破解二元机制的予盾,方便城乡居民的出行,缓解城市压力;有利于统一规划和道路客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有利于有效规范客运市场,为广大经营者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有利于城乡经济的进一步融合和共同发展。总之,城乡一体化规划下的道路建设能够将城市和乡村建设融合起来,优化配置。建立起城乡一体的规划制度。在市、县域范围内,制定包括市区和乡村在内的长远总体规划,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发展。在规划中,要按照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科学的区域功能定位,合理安排。
2 当前城乡一体化道路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公路密度不平衡
目前,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由于在早期建设过程中缺少规划,使得公路建设过于草率,出现了很多公路密度过大、地区差异等问题,这种问题严重影响了道路建设的长远规划,同时不均衡的发展现状也使得公路的使用情况出现不同的问题,公路的快捷运输出现隐患。[2]
2.2 农村道路质量问题严重
我国农村道路质量问题一直困扰着道路建设,由于农村道路原始情况不佳,弯曲、坡度等问题严重,加上修缮不当往往会出现破损的情况,导致农村公路之间、农村公路与干线公路、高速公路之间尚未完全畅通,仍有部分乡镇、行政村还存在残缺不全的“断头路、泥巴路”。
2.3 农村道路建设资金问题严重
新农村道路建设中,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融资困难,资金缺口大,目前公路建设资金仍以国内贷款和地方自筹资金为主,很多地方农村交通道路还待休整,交通条件急需改善。缺少资金的情况下,道路规划和全面建设陷入困境,年久失修的公路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一体化道路建设。
3 城乡一体化道路建设的对策
3.1 做好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要在确定规划期限、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交通调查、分析和预测以及社会经济效益估价等,制订的交通结构与道路网的规划。不能为了节省时间,节约资金就盲目进行建设,这样与城乡一体化规划相悖,往往会产生过多的建设问题。要做好交通规划,首先要严格执行规划规范,合理布置道路所占面积,满足城乡协调发展的功能要求。其次,要遵循道路规划设计原则,协调道路规划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最后,要加强自身艺术审美观点,使道路规划设计真正体现功能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
3.2 拓宽资金渠道
利用好市场,各种政策扶持的优势,通过多渠道筹集新农村公路建设资金。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拓宽筹资渠道,通过向上级政府争取,向市场筹集资金,向群众筹集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在大力抓好各项交通费征收的同时,积极向上级争取各种扶贫优惠政策和资金;通过相关部门内部挖潜,压缩各种经费开支来支持乡村公路建设;广泛发动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带头捐资,通过对大型企业的资金筹措获得资金,利用公路广告设施获得市场经济的资金回收。这些资金的渠道都能使得农村公路建设获得更多的资金,避免了资金不足引发的建设问题。
3.3 实施道路建设措施
针对道路维修情况不良的情况,农村道路建设必须要全面巩固相关的建设措施,首先要全面建设农村公路联网工程,通过公路网络的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完善。二是要针对农村公路的实际情况,实现道路亮灯工程。在主干线公路上尽量安装路灯,实现全面的“农村光明”建设。三是实施全面维修工程。对车流、人流量大,路面破损严重,影响交通安全的公路进行大中修,四是公路安全防护工程。为了保障公路安全,对一些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事故频发的路段进行改造。
综上所述,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中道路建设对产业化建设有经济促进作用,对城乡网络化的发展有推动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积极面对农村道路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实际问题进行道路交通规划、拓宽资金渠道、实施道路建设措施。
参考文献
关键词山地城市 道路竖向标高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由于地形地貌复杂多变、高低起伏,山地城市在道路竖向设计中,除了遵循一般城市建设的共同原则规律外, 还应结合用地竖向、土方工程、管线规划等问题进行统筹考虑。如何使山地城市道路竖向设计更科学、更合理,是一件值得好好研究的事情。本人从事城市道路设计工作多年,在这方面深有感触,详述如下:
1 一般原则
(1)纵坡拟定原则:从汽车行驶方面来考虑,为确保道路行车安全、舒适,城市道路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道路纵坡度i的取值宜符合如下条件:0.3%≤i≤2.5%。i=0.3 %是保证路面雨水能顺利排出的最小排水坡度,在雨水多且雨季长的地区,道路竖向设计要特别考虑到下暴雨时的路面水能顺利流出,此时应选取适当的i值以减少路面积水现象的发生。i=2.5%是自行车的最大爬坡度,一般城市道路上自行车较多,其爬坡能力不如机动车辆强,在城市道路竖向设计时,宜考虑按自行车的爬坡能力控制道路最大纵坡度。但在山地城市道路设计设计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必要时可采取较大的纵坡。
(2)线位标高确定原则:线位标高应略低于临街建筑物的地坪标高,以保证临街建筑物出入口的纵坡平缓和建筑物向路面的横向排水通畅。线位标高是指道路中线的路面设计标高,一般应比临街建筑物的地坪标高低20~30cm,如果高差相差太大,将导致临街建筑物出入困难。道路标高不可随意确定,宜比原地面高程略高或略低,避免大填大挖。只有因地制宜地进行竖向设计,才能大大减少路基土石方和路基防护工程的数量,和尽可能地做到全线土石方平衡,降低道路工程造价,才能使道路更易于与原有临街建筑的立面布置保持协调[1]。
2道路竖向与用地竖向相结合
道路竖向是确定城市其它用地竖向规划最重要控制依据之一,也是规划管理的重要控制依据之一。基于它的地位和作用,要求道路竖向规划,既包含自身技术要求,又强调与其它用地竖向上的协调。具体之,道路竖向规划与平面布局紧密相联,相互影响,平面线型变化往往取决竖向高程变化,在控规中通常可采用调整平面布局来解决竖向中矛盾关系。特别是山地城市道路竖向规划,应与平面规划相互反馈、交叉进行这是优化方案必由之路;城市中已确定控制高程如现状道路、铁路、对外公路、主要景观点以及防洪(潮)堤高程等都将成为道路竖向规划基础;城市道路服务于各地块,只有竖向规划结合才能满足用地交通需要,对于山地城市来讲,道路的断面可设计在不同标高上,直接为地块功能服务,同时也为景观视线通廊创造条件。除外还必须为无障碍交通提供条件。
3道路竖向与土石方工程相结合
土方合理平衡是竖向设计的一个原则。所谓合理是指竖向规划设计在满足建筑物布置、排水、交通等要求情况下,填挖方量达到最小,土方运距最短。一般在地势平缓区在考虑道路竖向设计标高时尽可能与原地形相适应即可,而在山区地势高低起伏的地区,在考虑道路竖向设计标高时必须结合土石方工程进行设计,正确处理好挖、填关系,在考虑挖、填关系时,应立足少填少挖,填挖接近就地平衡。如果自然地形、变化较大,必须进行较大的挖、填方才能满足道路竖向布置要求时,应在保证挖、填方总量最小且达到基本平衡的情况下,遵循下列几项原则:
(1) 多挖少填。由于填方不易稳定,且往往导致道路路基处理工程量增多。而挖方区则可降低路基工程造价,如果弃土方便,可考虑多挖少填。
(2) 重挖轻填。就是把重型建、构筑物放在挖方地段,而把轻型道路、铁路等放在填方地段。
(3) 上挖下填。这有利于创造下坡运土的条件。
(4) 避免重复填挖。
4道路竖向与防洪排涝相结合
城市规划设计中不同性质的用地,其防洪要求并非只有单一的标准。如规划中的生态湿地,其位于河道沿岸的滩涂地,属于行洪区,其用地性质定位必然是与水体紧密相连,而且在受淹后无明显损失,因此这类用地在发生洪水时可以受淹(用于生态循环湿地处理系统的湿地则为不可受洪水冲击的地区),换个角度来看,在某种意义上地块受淹也可以是一种自然景观。又如一些重要的居住区、商业区及工厂企业,其用地定位较高,各种建筑设施受淹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进行竖向设计时必须满足20年一遇的标准。
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因素,规划时必须对规划用地的不可受淹地区作出划分,把地块范围内规划为建设用地、道路交通用地、储备用地及重要的节点景观区作为不可受淹地区;一般的生态湿地、绿化用地、水景湖泊等用地作为可受淹地区。
对于不可受淹区域,进行道路竖向标高设计时,其周边的路网标高将满足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地坪标高满足规划要求;对于可受淹的区域,区域的路网需满足20年一遇防洪标准。
当然一般来讲山地丘陵地带的地势较高,又地处河涌的上游,一般不易受洪涝威胁,因此,对山地城市道路竖向标高的控制主要把握以下原则:①尽量利用现有地形坡度,减少土石方工程量;②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使道路的通过最大限度的减小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③道路的通过要与当地的景观相协调,尽量保持通视走廊的完整性,同时可以考虑形成新的通视走廊,美化城市景观。
5道路竖向与管线规划相结合
按照管线综合布置的一般原则,小直径的管道须避让大直径的管道;可弯的管道须避让不能弯的管道;新设的管道须避让已建的管道;临时性的管道须避让永久性的管道;有压力的管道须避让自流的管道。根据这些原则,道路下管线的埋设顺序一般较浅为给水、煤气、电力、电讯、有线电视等管线,较深的为雨水管,最深的为污水管。而城市的污水管网为统一的排放系统,即从城市上游一直敷设到下游,直到进入污水处理厂中,最后处理排放,而在山区由于地势高低起伏,道路竖向标高如果太过于迁就现状地形将造成管线埋深过高或者无法利用重力流排放等问题。另外,如果道路竖向设计标高没有结合管线规划进行统筹考虑也可能使一些可以浅埋的管线处于地下水位以下,从而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和保护性工程措施。基于这些原因,在地形地势复杂的山区,兼顾到管线规划的因素,道路和地坪的竖向标高在设计上应给予充分的考虑。
结论
山地城市道路竖向设计是一项复杂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其合理、经济与否,不仅是竖向设计本身的问题,也影响山地城市的面貌,相邻用地的建筑布置以及建筑艺术等。特别是山地城市竖向设计做多方案比较,充分和合理地利用自然地形,使竖向设计获得优美、安全的效果,满足建筑物布置要求,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建设费用等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陈旭娟.城市道路竖向标高设计的经验体会[J].湖南交通科技,2001,(9) :6-7.
[2]徐玉莲.丘陵地形城镇竖向工程规划的思考[J].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9) :23-25.
关键词:道路规划;城市发展;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道路是城市的动脉,道路规划的合理与否更是关系着一个城市未来交通的便捷以及经济分腾飞,合理的规划能清晰的将城市划分,反过来为道路的建设提供更加便捷的条件以及环境,因此,二者之间是双赢互惠的关系。本文针对城市道路规划与城市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道路规划对城市发展的有利影响
(1)道路规划一方面改善了城市的交通状况,通水也是城市发展战略的关键因素。合理的规划,可以全面的利用并有机的融合城市的各项资源,提高整个城市的效率,并有效的整合城市周边的资源,更广阔的拓展城市的影响空间,对城市的发展起着决定行的作用。
(2)便利的城市交通环境,尤其在现在的环境下,对于一个城市的准投资者来讲,是必须考虑的头等大事,交通可以促进资本的流动,甚至克服一些生产中因所处环境而造成的资源瓶颈,实现经济的扩张,并且,便捷的交通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娱乐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交流过程中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拓宽城市发展的思路,也从另一层面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3)除了直接的经济影响以为,道路规划还能够影响城市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和传统价值。例如厦门环岛路宽60米,双向6车道,依山傍海而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建设中考虑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土地开发、旅游景观等多种因素,使长达43公里的道路建设成为厦门美丽的滨海风景带。环岛路之美和环岛路之长也使它成为世界上少有而最漂亮的马拉松跑道。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在众多历史悠久的大赛中脱颖而出,被国际田径联合会评为国际金牌赛事。可以看出,道路的规划促进了城市设施附属功能的开发利用,提高了城市现代文明和社会经济价值。
二、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是:
1)城市发展目标的研究与确定;
2)安排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利用:
3)确立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
4)城市各建设的部署和安排。
这些内容决定了城市规划具有综合性、政策性、前瞻性和长期性。根据城市规划的上述特性.城市规划应当立足长呢故事的实际,从城市发展的全局和长远着眼,对各系统、各部门、各单位的发展实行统筹兼顾的,综合部署,以不断提高城市发展的整体综合效益。
三、城市规划工作的上述特性
要求它在制定规划与实施规划的过程中应当处理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关系:
1)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城市总体规划以2O年为期,同时要求对三、五十年以后城市发展有远景设想。有无远见。是衡量规划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
2)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既要有科学预见.又要充分考虑显示的可能性,是规划尽量切合实际。
3)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局部服从整体,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准则。各局部区域是城市的有机构成部分。比如。在城市基础设施大系统中,给水、排水、道路、供电、通信、防洪、防洪、消防等系统.必须全市“一盘棋”。
4)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经济发展是国家的中心任务.城市是经济中心.为经济发展服务是长呢故事规划的基本任务之一。保护城市环境.改善城市生态,是城市规划的根本原则.应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比如:要求排放污染大气物质的企业和单位必须建在城市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方位.一切恶臭、严重噪声的单位不得健在城市居民稠密区。
5)处理好城市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土地。城市发展中合理用地是城市规划的根本任务。“珍惜用地、合理用地、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城市规划必须全面贯彻这一国策。
6)处理平常时期与非常时期的关系: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这些自然灾害。特别注意供水、供电、通信等防灾减灾“生命线”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城市规划应将防灾与减灾作为重要任务,力求城市安全。
7)处理好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的关系:我国是历史文化大国.对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其他有价值的古建筑、传统街区等应当认真加以保护。
8)处理好城市功能与城币形象的关系:在充分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在讲求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注意形象建设,做到适用、经济、美观相结合。
四、当前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建筑行业的发展,我国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规划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从不同程度上制约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具体来讲:
1.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尤其是北方一些旧城市的交通规划问题,仍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其一是我国现阶段处于城市新旧交替的发展时期,城市原因交通系统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很难在新的规划中予以一次性取缔,因此需要一个漫长的过渡过程。其二是由于城市整体交通战略和规划中缺乏前瞻性、科学性及合理性。如对于影响到交通发展的政策未给予充分的考虑,对整个城市及城市间的交通规划缺乏整体协调性。
2.随着城市交通建设速度的加快,以及城市交通运输网络的不断完善,城市交通容量不足的问题却日益凸显。同时大部分城市的交通运输仍没有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及时的整顿,城市交通发展速度和质量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难以满足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城市交通拥挤状况得不到明显的缓解,交通压力巨大。交通堵塞问题必将直接影响到运输及经济活动的开展,同时也对于城市形象建设和宣传造成不利的负面影响。
3.城市交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经济的支持。从我国城市交通发展实际情况来看,首先,经济发展的落后以及发展失衡的问题,使得我国很大一部分城市交通的发展缺乏有力的经济基础。尤其是许多地方政府受财力限制,对于城市交通发展重视明显不到位,形成恶性循环,经济发展滞后导致城市交通的不发达,城市交通的落后及不完善而进一步加剧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难度。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城市道路规划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将是一个大的难题。其次,我国部分地区政府直接忽视经济快速发展对城市交通提出的更高要求,政府财政收入用于诸如形象性工程的建设方面,城市交通发展难以得到持续发展。
五、道路规划与城市发展的思考
1.加大城市规划投入力度。
针对我国当前城市规划落后的情况,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加大城市交通、道路规划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合理规划和专项的自己费用,加强资金的管理以及使用,从而积极推展城市规划的发展。应重点针对扩大城市道路容量、优化城市交通结构和系统,为城市经济发展过程的商品流通、扩大市场等提供便利的基础服务,以便于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另外,鉴于城市规划及交通建设的特殊性,可以再保证公众利益最大化的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和私人机构资金的参与,从而共同推进城市规划的发展。
2.要进行规划层面的思考。
加强城市道路的生态规划,在考虑城市长期生态质量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加强城市道路的生态规划,将先进的通讯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同先进的交通管理理论结合在一起,规划并建立一套智能化的交通运输系统。这样既能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又能协调处理城市生态发展的问题,还人们以健康、生态的城市交通环境,为城市发展注入一些和谐的元素。
3.合理的建设方式。
道路交通地面建设的原则为,在保证交通顺畅的基础上,尽量减少道路的面积。并非道路越宽对于行驶的性能越好。据研究资料表明:2.7-3.2m是车行道最合适的宽度,道路过宽反而会影响交通的流畅。合理的道路宽度与充足的绿地空间,降低道路对于城市温度的影响,并且建设完善的道路和地下排水问题,才能实现城市道路的可持续发展。
六、结语
城市道路规划与经济建设、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提高城市的社会文明程度,又可能会对城市的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一定的破坏。因此,在进行城市道路规划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城市道路建设的生态化规划,以实现城市的未来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道路工程建设的现状 存在的缺陷 应对的措施
中图分类号: U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当前我国道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道路工程建设项目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法。但是随着我国经济迅猛的发展,道路工程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新材料核心的工艺也在层出不穷的出现,施工的技术也在先进化,复杂化随着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体制的改革深入,道路工程建设的有关法律法规,也在相继建立并逐步完善,特别是我国在建设工程管理中已全面实施市场准入制度,项目法人制,建设监理制,工程质量管理制,而传统的道路工程建设项目公共组织管理制度还没有全部上升到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和现代科学化管理的层次上来,还存着很多与现代科学相违背的弊端,需要及时改革和调整,才能适应当下新型道路工程建设项目发展的需求。
二、施工组织设计内容没有全面的系统化规范化
实施规范化的管理就是要重点体现管理过程的系统化,管理内容要全面合理化,还要有质询的管理功能和实施科学的管理方法,目前在道路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设计仅仅规范了设计阶段和招标阶段的施工组织设计内容,但却没有对实施阶段中的组织设计内容作出系统全面的规范化,这严重脱离了现代科学的管理原则,也使局部与整体严重脱节,致使整体的管理无法正常有序的进行,这样对施工组织对整体的施工组织设计受到严重的影响。
三、施工组织重技术轻管理的现象严重
我国传统的道路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包括:工程的概况,施工技术的整体方案,施工进度的整体规划,资源的供应计划,施工图纸的设计等
尽管有些施工单位组织,不断的完善施工措施的计划和内容,其目的也只是从保证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和工程的施工进度而制定出的相应的保障措施,施工组织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在工程技术上,却忽略了工程的管理和组织措施和经济管理措施这样致使道路建设项目的技术管理与非技术管理严重不协调因此在主抓技术的同时也要兼顾以下非技术措施。
(一)缺乏施工部署措施
在现代经济发展的今天,施工的单位的仙姑一般通过招标取得,而施工的项目经理全权负责整个施工项目,施工项目经理在施工前一定要与施工的单位签订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目标,而传统的施工承包模式已严重不适合当下的发展需求。
(二)缺乏施工管理风险措施
每一个施工项目的施工都存着一定的风险,都技术风险也有非技术风险,因此在施工前一定要全面系统的对施工项目进行风险的识别,和分析,针对隐含的风险提前做出应对的方案,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这样不但给施工方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也节省了施工的时间和成本,而不注重甚至忽略施工的风险对整个施工将是致命的打击。
(三)缺乏全面的技术保障措施
在一般的道路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中,仅仅保证质量,安全,是不够的。还要全面的制定保障措施把成本和环保,文明的施工措施也要得到全面的保障,成本直接关系着施工单位的利润,施工单位也要增强环保意识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噪音污染和空气污染,肉则将会是企业被迫停止整顿,导致施工单位无法正常施工。
针对道路工程建设项目规范化的应对措施
对施工单位的规范化
1、对于承包道路工程建设的施工单位一定要正规化,具备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的实施安全生产的基本条件,不得随意偷工减料降安全标准生产施工。
2、对于施工单位的施工操作人员例如:垂直运输机械的作业人员,安装拆卸工作人员,电工、焊工等等必须通过国家规定的特种操作资格,并具有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上岗前必须接受专业的安全作业的培训。
3、要把责任落实到施工单位和施工单位中的个人,坚持落实“生产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4、各施工单位根据自基所承包的工程项目来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体系,对应设置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业的安全监督管理人员加强安全管理务必把道路安全建设项目落实到实处。
(二)建立健全完善的道路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体系
1、根据国家有管道路工程建设项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施工组织单位的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体系。
2、投标人在投标前一定要制订标前施工项目管理的规划大纲,以此来规划从投标到交工验收的项目管理。
3、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体系,监督工作人员一定要把监督工作落实到位,坚持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三)加强工程项目经理的深造教育
当下市场项目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由于知识的进步,也对项目经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项目经理进行二次培训和继续深造已是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
(四)加强对在校生的工程项目管理的知识的培训
在校大学生走出校门即将成为今后的项目管理者,所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尽可能的让他们多学习项目管理的知识对日后参加施工项目的管理是很有帮助的,因此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提高学生对项目管理课程的积极性从而对醒目管理知识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学校要加大力度对项目管理课程的设置。
学校要对项目管理课程实行多元化的管理,同时还要给寂静毕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就业的机会。
总结
随着当下经济的发展,道路工程建设项目的规范化管理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道路工程建设管理当下解决的首要问题,所以我们首先要把规范化深入人心,制定科学的管理体系,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善施工的管理缺陷,一切以规范化作为施工项目建设的根本出发点,这样才能使施工单位和项目管理工作有序、循环渐进的开展,才能实现规范化的真正目的,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9期
关键词:城市道路工程;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互动关系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land price is rising, the land use of the growing tension, urban roads and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of land use of the more complex. Previous city road engineering special planning and the urban master planning of land use planning disconnected from the long-term, cause of negative consequences gradually emerges. This paper use urban road engineering special planning framework of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to both of them for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Key words: the city road engineering; Overall planning; Land us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中图分类号:U412.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互动关系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从多层次多方面对城市的发展进行预判和研究,在空间上主要落实在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因此对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研究实质上是对城市道路与土地利用的研究。
1.1 城市道路和土地利用二者概念的关系探讨
城市道路和土地利用两者之间的基本关系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循环作用与相互反馈关系。首先,城市道路系统的实际运行水平会对城市空间结构及城市的规模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城市土地利用状况,特别是城市交通可达性对城市商业、文化、教育等公共设施的空间分布具有决定作用。其次,城市土地利用是城市交通需求的根源,决定了城市交通源、交通量及交通方式,从宏观上规定了城市道路系统的结构与基础,不同的城市的空间格局及土地利用状况要求有不同的城市交通模式、道路格局与之相适应。
同时,城市居民出行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关系,居民出行的空间分布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功能分区、土地利用格局的特征,因此,在规划设计中应该从居民出行的角度对城市道路发展、土地利用布局提出了建议。
1.2城市道路和土地利用二者空间布局的关系探讨
城市道路和土地利用在空间上是相辅相成、互为基础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是道路系统布局的前提,同时城市道路系统布局引导城市土地利用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影响到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城市远期发展方向。自19世纪以来,交通工具及交通技术的多次创新带来相应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形态的演变,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1.3城市道路和土地利用二者规划关系的探讨
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都对指导城市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道路工程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有很大的共生性,两者必须紧密结合、相互协调,应在不同层次上取得密切配合与协调,促进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一体化。
2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编制的目的和原则
2.1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编制的基础
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的编制应通过现状调查、数据资料收集等对现状道路网结构进行分析,并对路网密度、路网级配、道路断面形式、交通设施等进行研究,再对城市的道路工程进行系统规划,从而保障规划方案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2.2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编制的目的
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的规划范围及年限应与城市总体规划保持一致。其编制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四点:
(1)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确保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使城市道路建设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
(2)配合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合理确定城市道路的预留用地;
(3)协调好道路用地和城市其他用地之间的关系,为城市道路的规划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4)为市政管线专项规划提供基础支撑。
2.3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编制的原则
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编制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符合现行的有关规范、规定等技术标准;并可持续性原则,即与现状道路、在建道路合理衔接;整体性原则,即兼顾线路的整体性及局部路段的特殊性;实用性原则,即满通、工程管线的要求;可行性原则,即规划成果在经济、技术上要合理,可操作性强;美观性原则,即注意道路的功能定位及周边环境,尽量达到功能与景观相协调。
3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编制的内容
3.1路网结构规划
(1)对外交通规划:主要包括高速公路、各级公路的走向及与城市内部道路的衔接,客运枢纽、货运枢纽等的对外交通设施的布点。
(2)城市道路等级:确定城市道路网的形式与结构、道路级别构成与各级道路布局,一般城市道路有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级。
3.2道路平面规划
(1)道路红线宽度设计:对城市各条道路的红线宽度、机动车道条数提出了控制要求。考虑到目前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红线宽度的设计可在《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要求上适当进一步提高标准。
(2)设计行车速度:对城市各条道路的机动车行驶速度提出控制要求,通过控制速度既能保持城市道路好的交通秩序,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又可作为指导道路设计与交通各项管控的依据。
(3)道路定位:确定道路交叉口坐标、圆曲线坐标、半径等,对道路进行定点定位。
3.3道路竖向规划
落实新建道路、拟建道路的竖向标高,依据现有地面高程确定道路设计高程,并确定每条道路的坡度和坡向。
3.4道路功能规划
依据已确定的城市道路等级,对各等级道路的功能进行确定,以便于根据其承担的功能确定合理的断面形式。城市道路按功能分类主要有快速路、交通性主干道、生活性主干道、综合性主干道、交通性次干道,生活性次干道、综合性次干道、支路等。道路的功能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最为紧密,临道路的土地利用性质直接决定了道路的功能,道路性质一旦确定,也必然对两侧地块临街建设提出控制要求。例如,交通性主干道以城市各组团的快速对外疏散为主要功能,一旦确定交通性主干道的道路功能,就必然对两侧地块提出控制:不宜作为地块主要出入方向,禁止路内停车。
3.5道路横断面规划
根据道路等级、道路功能确定各条道路横断面的形式。道路横断面的布局为合理组织行人交通、非机动车交通等创造条件;规划尽量保留道路中间及两侧树木绿化,改善人行和非机动车交通环境。
3.6交叉口规划
明确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形式,并对异形路口、与铁路交叉路口等提出控制要求,特别路口可做方案设计;对主要平面交叉口提出渠化设计要求,包含交叉口进口道宽度、进口道展宽段、转弯半径、拓宽车道等要素控制。交叉口规划可以通过图示对主干与主干、次干与次干、主干与支路交叉口等典型路口进行渠化设计示意。交叉口渠化后的道路控制红线,应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确定。
3.7停车设施规划
停车设施规划是道路设施规划的最重要内容。停车设施规划应充分考虑城市结构、土地利用规划、交通需求预测及城市停车特征等多方面因素,提出停车配建分区,并针对不同分区制定差异化的停车发展政策和目标。
机动车停车设施规划应合理确定社会停车场的布点及规模。为增加停车场控制的灵活性,可采用刚性和弹性相结合的方式对机动车停车场进行控制,刚性布局即规划严格确定停车设施的位置、规模、形式等,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半刚性布局即确定地块内总的泊位供应量,但停车设施的具置、形式尚未确切落实,可根据地块的开发性质进行设计,但必须保证社会停车位的供应量。此外,还应考虑划定路内停车的道路路段,提出建筑物配建停车场指标。
3.8道路设施规划
对公共交通停靠站、慢行交通设施的形式及设计要点提出控制要求。
4结束语
目前,我国多数城市在道路工程的深化设计及实施的过程中,总是会面临着与城市总体规划不一致的问题。笔者建议将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同期进行,以便于更好的指导下层次的规划编制,例如道路施工图、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也有利于规划管理部门实施操作。
【参考文献】:
[1]《集约化的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模式研究》孙玉;同济大学出版社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张,城市的门户地区随之不断外移,城市原先的门户逐渐成为城市的中心区域。相应的,原本主要承担对外交通职能的道路必须承担起日益增加的市内交通功能,肩负着城市对外交通和内部交通的双重使命。其结果是既无法较好的服务于对外交通,又无法保证市内交通的通畅,并且对城市景观环境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通过道路改造及城市设计的手法,实现对外交通道路向城市主要道路的转变?本文将以连接西安、咸阳两市的世纪大道为例,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2、对外交通性道路向城市道路转变涉及的主要内容
在城市对外交通性道路向城市生活及景观道路转变的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职能定位的转变
城市对外交通性道路主要指以城市为基点,与城市外部空间(其它城市、乡村)进行联系的交通运输形式,多以公路出现,其职能也主要是对外交通为主。
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主干道又分为生活性主干道、交通性主干道等,同时又可兼有景观性道路的功能。重要的城市道路也可能同时具有交通、生活、景观多种功能,或者成为城市重要的发展轴线。明确城市道路的等级、职能是道路改造的首要问题。
(2)绿化景观改造
城市对外交通性道路由于多处于城乡结合部,大部分缺少有规划的绿化景观,以乡村景观或郊区景观为主,或仅在入口及门户空间规划具有标志性的门户空间绿化景观。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应从美学的观点出发,在满通功能的同时,充分考虑道路空间的美观以及与周围景观的协调性,为了让使用者(驾驶员、乘客以及行人)感觉安全、舒适、和谐所进行的设计。它涉及到城市规划、环境设计、建筑设计、道路美学、园林学、环境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殷立文,李铁军,米江。浅谈道路景观设计,黑龙江交通科技,1999(4):16 17]。结合对外通道路现状绿化,同时与周围景观协调,并突出改造道路的特点,是道路改造需要考虑的第二问题。
(3)道路交通规划与对外交通的疏解
对外通道路多以公路形式出现,与城市道路断面形式的设计也有所不同,如何在现状道路断面的基础上,结合城市与区域道路交通体系规划,将城市公交系统、慢行系统等规划引入其中也是道路改造需要考虑的又一问题。并且考虑对过境交通的屏蔽和疏导,使区域内生成的集散车流能便捷的与的干道系统尤其是快速路系统衔接,避免过境交通对城市生活的影响。
(4)沿街建筑整治与改造
对现状保留建筑及近期改造建筑提出具体整治措施,分段实施,统一沿街立面。整治措施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围墙遮挡、绿化遮挡和广告牌遮挡,第二类为清洗粉刷立面、统一门头牌匾等。并结合周边土地利用规划,提出新建建筑在建筑风貌,高度、色彩等方面的实施建议。
(5)城市标识与城市家具
城市标识作为一种视觉识别艺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所有的人,城市标识系统设计是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实用与美观的高度统一,又是探寻民族文脉的点睛之笔。人们在感知城市标识系统所表达的形象的导引信息时,还可以充分感受其周边的环境品味,了解地方文化特色和文化习惯。 城市家具也是对应城市公共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并与城市发展的历史密切相关。城市是一个大的容器也是一个大的舞台,人类借助各种舒适和富有艺术性质的“道具”——“城市家具”,导演了丰富多彩的生活。
因此,城市标识和城市家具也是在对外交通性道路向城市道路转变过程中,需要补充和完善的内容。
(6)城市夜景照明
对外通道路大部分缺少统一的照明规划,甚至没有照明。而城市夜景照明已经成为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城市的照明水平体现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经济实力。城市夜景照明也面临着如何将城市景观和城市功能照明相结合,如何将绿色节能的理念融入其中,如何体现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等问题。在对外交通性道路向城市道路转变的过程中,城市夜景照明也是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而不可缺少的环节。
3、案例分析
3.1项目背景
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获批,西安(咸阳)大都市将成为国家级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及关中地区的中心城市。以此为契机,省政府提出了建设“西咸新区”的目标。作为西咸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沣东新区的发展建设也正在快速推进。
沣东新区所在地,是原西安、咸阳两市城乡结合部,世纪大道是沣东新区内唯一一条已建成的东西向主干道,西接咸阳,东连西安西三环, 全长约13.5公里。世纪大道区域的开发建设也是沣东新区率先启动与形象展示的区域。
曾经的世纪大道作为连接西安与咸阳的重要交通干线,为两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如今,在西咸新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她正经历着从城市边缘地带向城市中心区的过渡和演变。如果说西咸新区唱响了城市建设的新乐章,那么世纪大道作为新区的门户,正是这乐章的绚烂前奏。
3.2、职能解析
世纪大道的职能根据沣东新区建设做出相应调整,逐步弱化其交通职能,提升其城市道路职能,由原来的交通性为主的对外交通道路向生活、景观性为主的城市道路方向转变,使其成为展示西咸一体化成就,展示沣东新区新风貌的平台。规划在分析沣东新区规划基础上,将未来城市道路的多重功能融入其中:
(1)城市交通空间——拥有机动车、行人、自行车、公交车等多种出行方式,各自独立、便捷换乘的空间
(2)城市艺术展示空间——展现城市活力、反映城市特色的艺术文化空间
(3)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拥有公众参与场所、休闲活动的空间
(4)城市绿色廊道空间 ——拥有树木、绿地,低炭、低能耗的生态空间
(5)城市生活功能空间 ——城市交通与周边土地使用相得益彰的空间
3.3注重可实施性与示范性的改造方案
3.3.1道路交通概念规划
(1)对外交通
现状西安至咸阳的交通连接主要由世纪大道来承担。随着昆明路延伸段及秦汉大道的实施通车,预计未来昆明路与秦汉大道将分担世纪大道70%以上的交通量,远期世纪大道入口空间应特别强调对过境交通的屏蔽和疏导,使区域内生成的集散车流能便捷的与的干道系统衔接,促进世纪大道由对外交通性向生活性转变,提升城市景观。
(2)公交系统规划
实现沣东新区一条线串联几个点,带动一大片的城市TOD发展模式。倡导并实践绿色、生态、环保的城市新区发展新思路。
规划在区内形成半环加两纵的快速公交主干线。快速公交可为全区发展以及区内各片区发展的系统性、连续性、关联性、互补性提供交通保证。
规划常规公交线路覆盖区内各主要区域。规划体现直达性,同时通过枢纽站与BRT相连来实现长途出行。
通过设计慢行优先的道路系统鼓励核心区内的自行车交通。并通过与常规公交以及快速公交的换乘保证运输效率。
(3)慢行系统规划
自行车作为公认的绿色健康环保的出行方式,符合沣东新区,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是新区风貌的一个代表物。规划中央自行车专用道是在国内道路设计方面的一个创新。建设成本低,见效快。世纪大道的建设将在新区起到示范作用,未来的新区建设应形成独立的自行车系统,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
3.3.2详细方案构思
世纪大道全长13.5公里,根据现状道路的断面形式与绿化植被的不同,将现状分为A、B、C三段。
根据现状三段道路断面形式以及绿化植被的不同,本次规划提出两种设计方案,分别为大改造方案与小改造方案。
本着改变西安市道路特色不鲜明、地标性不强的现状,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规划方案一的大改造方案在道路中央布置了包含自行车道的宽阔中央分隔带,两侧设置快速公交车道,宏伟大气,最大程度彰显了沣东新区低碳生活的理念,通过对路面的整合增加了人行道的宽度,沿街设计街边线性公园,为市民提供了休闲的场所。
6米宽的自行车专用道通过绿化带与机动车道相分隔,形成安全、独立的自行车专用空间。在满足双向通行的同时,将身着装备的骑山地车的人、滑板运动爱好者引入其中,体现年轻的活力的气息。兼顾交通、娱乐、健身多种功能。15米的三机动车道满足现状通行量。
绿化景观以树冠浓密,四季分明的栾树与榉树为主要行道树,结合红叶李,小叶女贞等灌木,形成层次分明,四季变化多端的绿化景观效果。
从汉砖纹理提取出人行道透水砖的纹样,体现传统元素与现代文化的交融。花岗岩结合卵石铺地作为漫步道主要材质。
在保证专向转向车道前提下十字路口实行四相位信号灯配时控制,中央自行车道可通过在等待区域之间的转移,依照信号指示,在一个信号周期内无冲突实现各方向的通过,并实现与常规自行车道在两侧的道路的衔接。
规划方案二的小改造方案最大优点是改动量小,以最小的投入引入快速公交,可实施性更强。同时坚持对自行车优先、自行车道优化的设计原则。自行车道与人行道共面设计,与机动车道通过绿化完全隔离。中央设置快速公交车道。
现状绿化茂盛却没有达到很好的景观效果,原因是缺乏层次感和色彩不够丰富。小改造方案绿化景观近期整治措施通过对适合西安种植的乔灌木种类分析,选择适合普通栽植,成本较低,色彩效果显著的如樱花、红瑞木。针对现状植被种植情况,采用见缝插花的种植模式。力求实现一盏灯将建筑点亮,一棵树将景观提升的效果。
快速公交停车进站方式的详细规划设计。通过对开门方式、能否超车、中间是否设自行车道进行多方案比较。结合沣东新区规划,人口容量估算,公交运行量估算等因素,为以后快速公交专项设计提供依据。
3.3.3标识及公共家具设计
标识及公共家具主色来源于沣东新区LOGO图形中“山”与“水”的基本色,山青水蓝正是沣东新区高品质环境的外在表现。
快速公交车站的设计源于沣东新区LOGO水波纹图形,以防腐木质与钢化玻璃为主要材质,结合藤类植物的点缀,给人以贴近自然的原生态感觉。
常规公交候车亭顶面采用太阳能板,使太阳能转化为DC电源,用以供应道路两侧路灯照明,实现全段照明分段供应。改变了独立太阳能路灯不美观,太阳能利用率低的现状。
规划设计透景围墙、半透景围墙和实体围墙三种标准围墙。满足沣东新区不同路段的不同遮挡需求。
3.3.4夜景照明设计
以“推进绿色照明,保护全球环境”为设计理念,街道照明整体风格以朴素、大方为主,突显百年大街的稳重,局部通过灯具的新颖设计,又不失现代、时尚的气息。
人行道照明采用行道灯结合镶嵌于地面铺装的LED光源共同照明的方式,通过LED灯低能耗的特点体现绿色照明的理念。
3.3.5沿街立面整治
对现状保留建筑及近期改造建筑提出具体整治措施,分段实施。整治措施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围墙遮挡、绿化遮挡和广告牌遮挡,第二类为清洗粉刷立面、统一门头牌匾等。
关键词:电气化;轨道电路;分析;处理
中图分类号:U2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4-0000-01
交流电气化区段的轨道电路因牵引电流回流不畅或牵引电流不平衡,而使送或受电端熔断器烧断,造成轨道电路闪红光带。根据现场电气化改造施工及设备的维护经验,并与设计厂家有关技术人员进行交流,经过详细的调查、测试、分析,找到了主要原因,采取了有效措施,保证了车站信号设备正常运用。下面就对不平衡牵引电流对轨道电路的影响进行简单分析并提出控制措施。
一、不平衡牵引电流的形成
牵引电流的回流总是经过钢轨及大地流电所的,当电力机车运行在某一区段时,牵引电流通过两根钢轨以相同的方向进行传输而且同轨道电路信号电流共用一个通道后返电所,当流经两根钢轨中的牵引电流Ia=Ib时,在扼流变压器的初级线圈上形成的磁场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合成的交变磁场等于零,根据电磁场感应定理及右手定则可知,其感应电势是相互抵消的,即在扼流变压器的二次侧不产生感应电压,牵引电流的干扰不会侵入轨道电路,当Ia≠Ib时,牵引电流不平衡,即当ΔI=|Ia-Ib|存在时,扼流变压器的一次侧所产生的磁通不能相互抵消,则相应的在次级产生一个感应电压,大小等于E=±KΔф/Δt,方向看Ia、Ib的值谁大而定。由于牵引电流不平衡所造成的这个感应电压,直接侵入轨道电路的回路,当ΔI达到一定值时,有可能使GJ发生误动。如果按目前4000吨的吨位计算,牵引电流约200A左右,按部标的不平衡系数计算,在扼流变压器(EB600/25变比为1:3)上允许产生10A的不平衡电流来考虑,不平衡电流等效流过初级线圈的半边即折算变比应为1/2×1/3=1/6,这样感应到扼流变压器的二次侧的不平衡电流I1/I2=n2/n1,I2=n1/n2×I1=1/6×10=5/3A,也就是说5/3的不平衡电流就造成轨道电路不平衡。
二、几种控制防护措施
(一)在轨道电路中加装抗干扰适配器,这个方案是有关技术单位在近几年来为克服电流不平衡问题,经现场测试和试验室分析中所提出的,即把适配器接在扼流变压器信号侧与受电端输入电路之间。主要是对50HZ呈低阻抗,对25HZ信号呈匹配状态。据了解在京广铁路已有部分车站加装适配器,这个方案大大提高了25HZ轨道电路的可靠性。
(二)防止绝缘单边破损。非电化区段,绝缘单边破损不会造成红光带,但电化区段,单边绝缘破损极易造成轨道电路红光带。因破损后,牵引电流可不经扼流变压器直接越过此绝缘节而造成不平衡,特别是上、下的渡线绝缘在维修时更要注意,因此绝缘管、绝缘垫等一定要采用高强度绝缘材料,并要求工务部门将镙栓扭力拧到规定值,以保证行车安全。
(三)防止扼流变压器固定引入线的螺丝松动。这个螺丝松动后,形成了一个接触电阻,其上面相应产生的压降,很容易造成不平衡,特别是在区间,当列车经过时产生振动接触电阻增大造成红光带而使信号关闭,车越过以后又恢复正常,很容易让信号人员误判为外界影响。
(四)要对吸上线加强检查和维修。对吸上线丢失的要及时补足,否则造成电流不平衡,烧毁熔丝影响轨道电路设备。
(五)供电部门塔杆、水泥电杆、回流线的防雷有一些通过间隙放电器连接在钢轨一侧上。当它与钢轨连接的钢筋和其它金属设备(如电缆护套、桥体等)相混或穿过了潮湿的泥土和水沟时也会造成电流不平衡,而这类故障不易查找,维修时应注意检查。
(六)工务在换轨或换岔心等工作中,如果短路防护线未连或接触不良时,不平衡电流会烧坏25HZ轨道电路防护盒及熔断器。工务在工作中习惯于把换下的钢轨摆在线路旁,压在引入线上,振动后与使用钢轨相碰也会造成电流不平衡。这就要求工务部门进行此类作业时,电务部门要及时配合,加强监督。
(七)当牵引电力机车所在钢轨上有沙子、有霜、有锈时,机车启动和运行时会产生很大的不平衡电流,也容易烧毁轨道电路设备。要加强钢轨的检查清扫工作。
(八)防止塞钉线及连接线的塞钉头松动。塞钉头松动后,也产生接触电阻,特别是岔心部分的连接线必须认真检查,松动易造成轨道不平衡,因此轨道电路的各种连接线必须采用双接化,最好采用双线的连接方式。
(九)防止横向连接线接触不良。因牵引电流经过它而流向吸上线返电所,回流线不畅,牵引电流受阻,就会把信号设备烧坏,为防止其接触不良,建议把横向连接线改用信号电缆替代。
(十)现场要对扼流变压器低压侧两个线圈的电压进行经常性测试,两个低压线圈的电压必须相等,必须等于1/2轨面电压。两个低压线圈电压如不相等,必须认真查找,大多为端子与箱盒间绝缘破损或扼流变压器故障。这一点对有空扼流的区段尤为重要,因其在电路中不接受检查,出现故障时不能导向安全。
三、结束语
在交流电气化区段,轨道电路是信号设备与线路和接触网结合的部位,产生故障的原因比较复杂,信号设备的供电属于弱电,容易受到牵引电流的干扰,通过对因牵引回流不平衡而影响轨道电路的分析,使的信号人员对信号设备抗电化干扰有更清楚地认识,在设备施工和维护中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关键词:农村公路, 发展规划, 问题, 对策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ural highway development planning in huzhou problems, aiming at these problems proposes strengthening rural highway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rural highway, development planning,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干线公路的延伸、扩展和补充。农村公路是县(区)、乡(镇)、村之间的空间联系纽带和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沟通脉络,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先导性、基础性设施,也是保障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截止2011年底,湖州市公路总里程达7988公里,其中农村公路7254公里,全市基本形成以 “三纵两横”的高速公路网为主骨架,104国道、318国道等国、省道干线为次骨架,农村公路为脉络的“对外开放、对内循环、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现代化公路网络,路网整体效益得到显著提升。然而,公路网发展规划是公路建设的重要依据,加强农村公路发展规划研究,科学制定农村公路规划,能够保证县乡村公路网的合理布局,克服农村公路网建设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实现有计划、更协调的建设发展,从而提高全市农村公路建设的投资效益。
一、目前我市农村公路发展规划存在问题
1、责任主体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农村公路主要是依靠农村群众自发建设的。农村公路纳入公路管理部门实施行业管理前,各区县政府均没有系统开展过针对农村公路建设的规划工作。近年来,公路主管部门加大了对区县农村公路规划的指导力度,但由于农村公路项目小、里程短、数量多,普遍存在区县乡镇政府对规划工作重视不够、实施过程中调整大、投资效率不高的问题。
2、农村公路发展规划科学性不强。规划依据中缺乏科学的交通观察与统计数据,对未来的情况缺乏定量分析,对中、长期的规划目标一般都是根据经验,提出一个静态的设想,没有具体的、分步骤的实施方案,规划的科学性、连续性和可操作性不足,与周边地区以及整体路网的协调性较差,影响了对路网建设的指导作用,不可避免地导致路网建设对于落实规划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农村公路实施方案较为粗糙。由于发展规划数据多数为根据经验主观确定,并没有大量的统计数据作支撑,也缺少定量分析的过程,因此,在实施方案上,即便是较为详细的规划,也仅涉及部分主要乡道,均无村道和多数乡道的具体表述,操作性不强。对已列入规划,并做出实施计划的项目,在实际当中也经常存在受投资影响,而调整、变更甚至是取消的现象,规划的严肃性得不到保证。
二、加强农村公路发展规划对策及思路
(一)遵循农村公路规划研究的基本原则
农村公路是全市公路网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干线公路网的延伸与补充,其整体效益只有放在全路网这个大系统中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农村公路规划过程中,不能将其孤立出来单独考虑,而应该充分考虑干线公路网与农村公路网的配合方式与途径,保证整个路网布局的系统性与连续性。
1、服从宏观经济发展战略要求原则。农村公路规划必须适应全市宏观经济发展战略要求,服务和服从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与当地的产业布局、小城镇建设、资源开发、文化建设等相结合。
2、服从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原则。农村公路规划要重点考虑城乡一体化建设,考虑城镇总体规划尤其是乡镇整合及行政村撤并趋势、工业园区建设等对农村公路的影响,充分考虑现有公路网布局,避免重复建设,注重保护耕地,节约土地和建设成本,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3、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原则。在纵向上,要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在横向上,要与高速公路网,普通干线网、城市道路网统筹规划,配套衔接,形成有机的路网体系。同时,要处理好新建与改建、建设与养护的关系,促进路网由粗放型、数量型向规模型、质量型过渡。
4、需要与可能相结合原则。坚持农村公路为区域经济和农村居民服务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农村公路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未来的发展可能,综合考虑建设效益、资金能力,合理控制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同时,要树立合理密度理念,纠正密度越大越好的简单认识,减少不必要的建设资金及养护费用的开支。
5、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原则。要按照城乡城镇体系发展的梯度和层次,分清轻重缓急,分期安排,逐步实施。要优先抓好重点区域、重点乡镇的公路建设,尽快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要按照既定的序列,详细制定每个阶段发展目标,遵循可操作性,确保农村公路有序发展。
(二)改进农村公路规划研究的方式方法
1、引入影响因素分析技术。影响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的因素很多,从逻辑分析和直观经验来看,其中主要的有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进步程度、自然地理条件、人口分布、土地面积、城镇发展进程、旅游资源开发、综合运输体系构成、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汽车保有数量、交通运输需求大小、农村公路现有基础和实际条件等。这些因素相互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内在联系,而每个因素的影响作用又不尽相同,对其进行分析的目的,就是要找出主要矛盾,把握关键因素,以便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决策,制定切实可行的公路建设发展思路和目标。
2、加强量化分析研究。湖州市在2010年开展了全市OD交通调查,大量的OD调查数据对于远景交通量的预测、道路类型和等级的确定、交通服务设施的配置、规划方案和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等提供了定量依据,但当时仅对县级以上公路进行了调查,建议今后将主要乡道列入调查范围,以获取公路网规划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要对全市农村公路通达情况进行专项调查,进一步摸清乡镇及行政村公路的具体情况,结合城镇体系规划的布局,制定更符合实际情况和未来需要的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确保农村公路网有效服务,充分发挥应有功能。
3、优选决策方法。应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模型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农村公路网的布局规划。通过对节点重要度、路线重要度和路网重要度的计算,由点到线,由线及网,按照重要度最大的原则,确定公路网重要度最大树,并在重要度最大树的基础上,以单位里程的路线重要度最大为优化目标,并以预测的未来公路网发展里程数为约束条件,结合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各条路线的布局与走向,使公路网由树状结构向网状扩展完善。
(三)合理确定规划目标、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
全市农村公路发展目标要根据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对农村公路的要求、根据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和城镇体系建设规划的要求,结合干线公路网发展规划来确定。各区县实现“网络化、等级化”的农村路网布局结构,使绝大部分基层村至少有两条等级路相连,主要县道要实现二级标准化,主要乡道要实现三级标准化,一般乡村道要实现四级标准化,完善路网结构形态,提高道路等级。
农村公路发展的规模应与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相适应,在增加公路通车里程的同时,也应注重提高公路的技术水平,以达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满通需求的目的。合理确定农村公路网发展规模,可以通过系统分析来加以综合判定。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农村公路网是在干线公路网的基础上布局成网,因此在预测农村公路网合理规模时,可从路网整体出发进行结果预测,再分离出已经规划好的干线公路网规模,即得到农村公路网规模。
在合理确定农村公路发展目标、发展规模的同时,要结合农村小城镇化建设,制定合理的农村公路建设标准。根据现状分析和工作实践积累,在路面宽度方面,建议乡道路面宽最低7m,推荐9m;村道路面宽最低5m,推荐7m(条件受限的地区可适当减低标准)。在路面结构方面,现状结构多是两步灰土+5cm沥青砼,建议沥青砼层加厚(二级路9-12cm,三级路7-9cm,四级路维持现状),并增加一步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或二灰碎石作为半刚性基层。
(四)维护规划工作成果的严肃性、权威性
规划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高质量做好规划的研究制定和落实工作,可以避免盲目决策造成的资源浪费,避免因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的短期行为。建议从计划、立项、安排资金(补贴)三个方面进行规范,凡未纳入规划的项目,不能随意列入建设计划,项目也不能立项审批,不能安排投资或补贴资金。通过上述措施,切实维护规划工作成果的严肃性、权威性。
关键词:公路建设;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现阶段对于农业、农民、农村的问题十分关注,这一问题可以直接影响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不仅可以为村民造福,也可以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做出重要的铺垫。一个城市的发展主要体现就是公路的建设,农村公路建设是我国推进新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农村的公路建设不仅能够有效的增加农民的收入,为农民创造高质量的生活水平,也使得公路变的更加的平滑顺畅,这样就能确保农民出行的安全问题。
一、农村公路建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根据国家的有关条例规定农村公路,是指纳入农村公路规划并按照国家或者省制定的公路建设技术标准修建的县道、乡道和村道及其附属的桥梁、隧道和渡口。农村公路是实现农村经济建设的基础条件,是国家三农政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目前来看,我国现阶段对于农村公路建设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对于农村公路建设的投放资金的问题,还有就是公路的规划建设问题。我国的相关法律中明文规定了对于公路的建设问题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的相关规定进行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提到将我国的公路按照其在公路网中地位的不同大致分为国道、省道、县道、乡道,而并没有将村道公路列入等级公路的范畴,这就使农村公路建设缺少了建设的有效依据。我国交通部的法律中有提到农村公路建设的管理办法,规定中提到将农村道路列入农村公路的管辖范围内,规定中明确的提到了对于农村公路的建设必须通过民主的形式进行建设,在村民委员会的作用下,对村民采取民主决策、一事一议的方式,最终统计结果。由于农村公路的建设并没有我国相关法律的支持与认可,这就在建设资金的筹划时少了国家的贴补,这也使得农村公路建设变的十分困难。
(一)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农村的公路规划工程中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农村的公路建设存在啊、大量的“形象工程”没有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发展状况,过于追求形象和美观,实用性和质量不能充分保证;此外,在公路的规划中过渡的占用大面积耕地、林地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并对农民的利益造成了损失;在农村公路规划过程中,基本上是对老路的进一步整修,老路的设计要求往往不能满足农村公路使用的实际需求,质量也不能保证。
(二)地区存在发展上的差异
对于一些地区本身的地质基础条件好的原因,其发展就相对于其他地区较快,这也使得资金丰厚,在对农村公路建设的事业中就不需要为资金的筹划而烦恼,这也使得农村的公路建设能够更好更快。相较于基础条件较差的地区来说,由于自身的条件较差且薄弱,地方给予的帮助又很少,这就导致了农村公路建设的滞后性,这也使得发展落后。
(三)工程项目建设中质量不过关
对于农村的公路建设而言,都是通过村镇的一些集资才得以建设的,由于集资的资金较少,因此在道路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就要对建设的成本有所控制,这就直接影响了公路建设的质量问题,在没有好的施工材料和设备建设的条件下,建设的工艺以及建设结构都很差,建成后的公路也存在很多的质量隐患。
(四)公路建设资金短缺
目前,农村公路建设经费以上级政策性资金和地方政府自筹方式为主,而上级政策性资金缺乏连续性,地方财政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又严重不足,造成农村公路建设的融资难度逐渐增大,资金缺口也逐渐增加。
二、农村公路建设的管理措施
(一)规划建设的措施
在农村的规划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地质条件进行规划,要对农村重点使用的道路进行重点规划,按照规划的标准进行。国家对于公路规划建设的主要相关政策有: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实行施工许可制度,县道、单独的桥梁和隧道建设项目的施工许可由省辖市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乡道和村道建设项目的施工许可由县级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农村公路规划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编制,与国道、省道规划和其他方式的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相衔接,形成不同等级农村公路比例适当、有效衔接、布局合理的农村公路网络;县道和乡道一般按照不低于三级公路技术标准建设;村道的建设标准应当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和经济条件,一般按照不低于四级公路技术标准建设;农村公路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设置交通标志、标线、防护等安全设施;施工单位一定要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规定进行公路的规划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使公路规划规范的进行。
(二)公路建设责任的确立
针对我国的农村公路建设来说,首先要依照我国的相关法律执行,其中交通部门和各级政府都应该根据国家的相关要求进行管理。对于公路建设中所涉及到的质量监督部门、项目设计部门等等都应该明确负责人。这样才能便于管理,才能建设处高质量的公路。
(三)建立公路建设资金管理部门和政策
由于农村的公路建设并未列入我国的相关法律中,因此,国家就没有相应的补助,所以对于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经常会出现短缺的状态。针对这样的问题,农村政府应对公路建设资金问题专门建立一个管理的部门并制定一个对筹划资金的管理制度,这样就能有效的控制资金的使用。现阶段的拼盘投资方式被广泛应用,拼盘投资方式的实行可以为短期的建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四)建立公路建设的维护体系
对于公路建设维护资金的来源一定要保证其稳定的状态,否则,在农村公路出现质量的问题时候,就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维护与保养,这样就会造成公路建设的失败。对于公路建设的维护资金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体系,这样才能保障公路的可用性。
(五)制定公路维护的相关条例
目前来看,我国对农村公路的维护并没有相对应的条列去制裁。一旦没有了法律的规范,农村的公路就会被肆意的破坏,因此,我国地方政府应尽快的制定出合理、科学的管理制度,要对肆意破坏公路的人员进行惩处,不断的提高人们的公德心,这样才能有效的保护公路。
(六)加强公路的管理
加大对农村公路路政的相关管理的力度,将路政的管理触角延伸到乡村公路上面去,使公路路政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地进行,由于农村公路的路线较长,所以仅靠目前的专职路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很难完成管理,因此,建议聘用乡村路政协管员来进行乡村公路的分片管理,对协管员进行专业的培训符合职位需要后上岗。因为协管员没有行政处罚权,其主要职就在于宣传有关政策,提供信息、及时制止侵路、损路事件。
(七)不断创新公路资金的筹划措施
要实现乡村公路的路路通这一目标,首先要先实现农村公路建设的财路通。交通主管部门要努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与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增加建设资金总量和税收、对前期的征地以及拆迁等方面进行大力度政策扶持,并深入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增加贷款的额度,以此拉动其他金融机构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支持。制定优惠政策,以增强投资者的信心,鼓励社会资金的投入; 捆绑使用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严格督查,确保地方配套补助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加强资金的监管工作,完善招投标制度,实行建设资金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专项核算、跟踪管理,加强资金监查、审计力度,以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并发挥公路建设的最佳效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公路建设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性管理工作,如果能在前期提前预判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就能在实施前思考相应的解决办法,提前制定处理措施。同时,农村公路建设也需要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并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这样才能使农村公路建设实现又好又快的长期持续与高速发展,广大农民群众才能更好地享受到农村公路建设发展所带来的实惠。农村公路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关于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主要问题,对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还有效的带动了农村经济,扩大了内需推动了农业的快速发展。在广大人民群众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农村的公路建设必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第一基础工程、第一民心工程、第一富民工程。
参考文献:
[1] 何良香,江凯.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招投标中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2).
[2] 杨毅川.浅论农村公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J].科技资讯,2009(5).
[3] 张玉领.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公路建设融资机制及对策分析[D].西北大学,2008.
关键词: 城乡公共交通;现状;分析;措施
Abstract: at present, many factors in the common influence, China's urban traffic in general not satisfactory, the traffic problem has become China's serious city one of the disease. This paper to zhejiang Ryan as an example, the urban and rural public traffic situation of Ryan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some relevant measures, so as to improve the urban development and Ryan people transportation needs.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public transportati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C91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瑞安市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表明,只有坚持城乡统筹,全面均衡,才能为瑞安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打破城乡二元分割,消除城乡差别,促进农村繁荣,是瑞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为了加快瑞安市城乡公共交通发展,促进同城化进程,切实贯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交通政策,需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交通系统,有效促进瑞安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2、瑞安城乡公共交通现状及其分析
瑞安市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是温州大都市区的南翼中心城市,也是我国东南沿海城镇发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温州模式”的重要发祥地,瑞安北靠温州市区,位于南部各县与温州市区的必经之地,交通区位十分重要。但是,瑞安城乡公共交通的现状不尽如人意,现介绍并分析如下:
2.1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为“东强西弱”。
瑞安市域经济呈现东强西弱的趋势,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其中中西部地区陶山镇、湖岭镇、马屿镇、高楼镇经济比较不发达。
2.2城乡交通一体化程度不高,表现为“东密西疏”。
目前,瑞安市境内城乡交通主要通过56省道和瑞枫公路两条东西纵向轴线贯穿瑞安东、中、西部地区,将瑞安市区与各重点镇相连,辅以一些县道实现与其他一般乡镇的连接。县道路网等级普遍偏低,三级和四级路段占了很大比例,严重影响各个乡镇与瑞安市区的联系。
⑴东部地区较发达,初步建成完善路网结构,与市区的联系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瑞安市区与中西部主要乡镇联系通道较少,等级不高,缺乏便捷连通的高等级公路,制约了市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联系。
⑵中西部地区各主要乡镇间也缺乏联系通道,现有公路技术等级低,服务水平不高,适应不了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
⑶农村联网公路取得突破,但农村公路交通仍然十分落后,等级低、质量差、总量少、客货运场站滞后、联网不全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公路危桥改造任务艰巨。
2.3交通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
⑴近年来全市汽车保有量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导致市域部分地区交通拥堵日益严重。在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巨大的财政支持以及强大的政策保障的情形下,公共交通难以在城市交通体系中确立主导地位。
⑵根据瑞安市统计年鉴,瑞安市的公路客运量和公路客运周转量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05年到2010年,公路客运量年均增长3.4%,公路客运周转量年均增长7.3%。公路乘客的平均乘距和年人均公路出行次数也都逐年递增,说明人们的公路出行范围逐步扩大,出行频率也逐步增加,客运需求充足。
3、措施
城乡公共交通统筹发展必须综合考虑政府、企业和群众的切身利益,最终实现“三个满意”:群众满意、政府满意、企业满意,所以瑞安市城乡公共交通统筹发展规划不能脱离瑞安市城乡公共交通现状。要实现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引导交通结构和出行方式指向“公共交通优先”,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满足城乡居民出行需求,解决交通拥堵现状,需要一系列措施的保障。
3.1政策保障措施
实施公共交通优先的成效将取决于法规、财政、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方面的可操作性和执行的效果。虽然公共交通优先政策已被各级政府所重视,而在法规上还没有相应的条文来支持;虽然政府在增加公共交通的财政补贴,由于机制的问题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这些环节的缺失造成公共交通优先政策的执行效率大打折扣,这些都造成公共交通优先难以实施。
因此政府在明确始终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政策的同时,必须在法律、投资、财政、税收、规划等各个环节,为公共交通发展提供优先条件:
⑴加大对公共交通的财政扶持力度,瑞安市要形成城乡公共交通财政扶持的长效机制。
⑵确保公共交通提供优质服务,瑞安市要形成城乡公共交通运行基本制度。
⑶通过各种地方交通管理条例、法规,引导瑞安市民合理使用各类机动车。
⑷明确瑞安城乡公共交通车辆乘员核定标准,提高了企业改造的积极性。
3.2基础设施保障措施
⑴完善城乡道路网络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加快城乡统筹的交通运输发展。因此,完善区域对外通道同时,还必须建设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城乡交通网络和城乡公共交通客运网络,大力提升市区到重点镇、一般乡镇的路网畅通水平。东部地区路网结构相对完善,各重点镇基本实现高等级公路连接,但仍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中西部地区道路等级偏低,路网结构不完善,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加大农村联网公路建设力度的同时,加快城乡道路建设,进一步拓宽城乡道路主干道,改善城乡之间通行条件,同时优化完善城乡公共交通线网布局,延伸城区公共交通线路至周边乡镇,构筑市区至中心镇“半小时”、至一般乡镇“一小时”的交通圈,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统筹城乡交通发展,促进瑞安市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
⑵完善城乡公共交通设施
在道路规划和建设中,为规划线路预留出应有的路权,公共交通首末站、调度中心、维修保养场的用地规划方案的确定需要政府部门共同制定,以保障实施公共交通优先的道路空间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用地。
同时要有相应措施保障各个公共交通规划的组织实施,防止违反规划,侵占公共交通设施和建设用地行为,有明确的政府管理部门负责监管公共交通专项规划的实施,措施有力、保障性强。
优先实施公共交通项目,包括道路建设、公共交通枢纽场站建设和公共交通车辆更新 ,在这些项目的工程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公共交通优先的原则。
加快现城乡巴士中途停靠站点建设,确保人车安全,交通顺畅;公共交通中途站应设置候车亭,亭内设置夜间照明、防雨防晒的顶棚、站牌标志、线路指示板等,改变现状部分中途停靠站标志不清楚,统一公共交通中途站站点标识,使乘客能快速、便捷的辨识公共交通车站。
3.3城乡公共交通技术保障措施
需有相应的技术手段和技术能力,保障公共交通优先的效果,对公共交通优先的投入制定合理的标准,监管使用并检测其实际效益。
⑴提供运行管理技术支持
运行管理技术需要建立统一的公共汽车管理中心(BMS),主要包括网络和通信系统、调度管理系统、车辆优先系统、信号优先系统,可以采集车辆的行驶里程、载客量、准时性。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对公共交通车辆运行数据、公共交通客流检测数据的实时记录,用信息化手段监管企业服务质量及营收,以此作为政府给予补贴的依据;支持基于距离收费、免费换乘的技术,建立公共汽车票款清分中心。
⑵提供信息服务技术支持
乘客信息服务系统能够通过有线通信、无线通信等手段以图形、文字等形式实时向乘客提供乘车相关信息,使乘客在出行过程中随时能获得道路交通状况、所需时间、换乘方式、所需费用以及目的地各种相关信息等,从而指导乘客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
车站信息系统是乘客信息系统的一部分,是运营调度中心通过车站的信息查询和显示装置向乘客提供公共交通路线的路线安排、行车计划、下一班到达时刻等实时信息,以利于乘客选择,提高出行的便利性。
除了之前已介绍的车站信息服务之外,车上信息服务系统也是乘客信息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保证公共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行及适应未来ITS(智能交通系统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的要求,从向乘客提供优质交通服务的角度出发,车载设备应具有双向通信的能力来实现面向乘客的车内静态及动态信息服务,从而方便乘客出行,提高运输系统效率。
一、农村公路建设成就与问题并存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农村公路建设,无论在质量和数量上都不断跃上新的台阶,公路总里程迅速增加,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占公路网比重逐年增大:技术等级和建设质量明显提高,路面状况明显改善,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络初步建成;农村公路管理、建养队伍素质明显提高,等等。这些都决定了农村公路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据统计,到2003年底,全国列入统计的农村公路里程1371200km,占公路总里程的比重达75.77%,已有99.6%乡(镇)和91.9%的行政村通了公路。从河南省的情况看,全省列入统计的农村公路里程54324 km, 占公路总里程的比重达73.6%,已有100%乡(镇)和89.4%的行政村通了公路。
但是,也应当看到,农村公路建设从总体上来讲仍然比较落后,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一是农村公路网技术等级低,等级结构配置不合理,路面状况差,桥、涵等防护设施不完善,通行能力弱。
二是发展速度不平衡,布局不合理,通达深度不足。一些县(市)区只考虑局部利益,缺乏全局观念,造成农村公路的布局不合理,起不到县乡路网作为支路网为干线路网及时集疏客货流的作用。三是行业管理薄弱,资金严重不足,农村公路缺乏系统规划,尤其是村级公路基本上处于无序发展状态。这些问题,亟待在发展中加以解决。
二、规划滞后制约了农村公路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在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中,规划滞后是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规划滞后已经严重影响着农村公路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当前,在农村公路规划中存在的主要误区有.
(一)规划缺乏前瞻性、统筹性、科学性
1.少数地方干部群众对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农村公路规划缺乏必要的常识,有些地方连规划都不搞,完全凭主观愿望,造成农村公路规划不切实际,不系统、不全面。
2 一些领导从地方利益、眼前利益出发,为项目而项目,规划没有全局观念,缺乏统筹性,影响了公路整体效益和网络效益的发挥,使本来不多的农村公路建设资金造成了浪费。
3.有的领导贪大求洋,不顾地方财政和群众的实际承受能力以及交通量的实际需要,盲目追求宽马路、高标准,规划缺乏科学性,在实施过程中举步维艰。
(二)规划政策不配套
《公路法》明确规定,公路的规划、管理、监督等职责均由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负责,对于国省道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管理、监督的模式,县乡道规划、管理、监督等职责均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负责。然而~些地方乡村公路的管理模式、运营养护机构和条件不一,发展不平衡。管理主体不明、职责划分不清,不利于调动地方各级政府和群众的积极性,不利于农村公路的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
资金严重不足已是制约农村公路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地方交通主管部门搞好农村公路规划的积极性,造成了农村公路规划与建设的恶性循环。农村公路建设除交通主管部门补助少部分资金外,大部分建设资金要靠地方自筹。《公路法》实施已近四年,但是与《公路法》相配套的法规迟迟不能出台,致使《公路法》确定的许多原则得不到落实。由于公路法制建设跟不上实际发展的需要,农村公路的规划也大多只能停留在口头上,很难有效实施。
(三)规划管理监督不力
尽管《公路法》赋予了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负责公路规划的职责,但是很多市、县(市)均没有设立专门的规划机构,没有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严重影响了基层规划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
目前,农村公路规划缺乏一种监督机制,各级交通主管部门没有必要的执法管理手段。一些地方不搞规划,或者动辄行政干预,不按规划办事,造成了一些“半拉子”、“卡脖子”工程,不但造成了不必要的投资浪费,而且也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公路规划的权威性。
三、搞好农村公路规划的出路在于创新规划管理
(一)树立新观念,开拓新思路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搞好规划首先必须更新规划观念。要加强对农村公路规划工作的领导,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新思路,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的高度,提高对搞好农村公路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创新规划观念,充分发挥规划在农村公路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的规划引导农村公路建设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二)深化改革,创新体制
农村公路是沟通农村和城市的桥梁,是沟通农业和市场的桥梁,是直接服务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础条件,对加快农村物流、信息流,改善出行条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繁荣农村经济均起着重要作用。交通主管部门要切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深化农村公路管理体制改革,做到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减少环节,把该下放给基层交通部门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权力都放下去,进一步优化农村公路规划和建设的环境。在具体制订农村公路规划时,要按照“因地制宜、先急后缓、统筹兼顾、积极进取”的原则,合理确定公路的发展规模和技术标准,把握好公路技术等级的确定,优先解决好通乡、通村工程以及对地方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重要道路,优先发展“经济路”、“出口路”、“旅游路”,为当地群众提高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创造基础条件。要坚持“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提高为主“的方针,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新建与改造、需要与可能、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近期与远期、微观与宏观”的关系,采取长规划、短安排的方法,进一步明确规划目标,避免低水平的重复投入,实现农村公路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统筹性。
体制创新是搞好农村公路规划,加快农村公路发展的关键。我省要加快农村公路发展,必须创新体制,深化交通体制改革,实行建、管、养统筹安排,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尤其是要建立精简高效、职能明确、权责一致、运转协调、办事规范的新型农村公路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级地方政府和群众的积极性。
第一条为了加强农村公路的建设、养护和管理,促进农村公路事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省农村公路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的规划、建设、养护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农村公路,是指纳入农村公路规划并按照国家和省技术标准修建的县道、乡道和村道。
第三条农村公路的发展遵循保护环境、节约土地、保障投入、建养并重、确保质量、安全畅通的原则,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面规划、分级负责。
第四条市交通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农村公路规划、建设、养护和管理的监督和指导,负责县道的管理和养护,其所属的公路管理机构负责具体工作。
各镇政府、石岛管理区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负责本区域内乡道、村道的规划、建设、养护和管理工作。
市发改、国土、财政、公安、林业、农业、审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各镇政府、石岛管理区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应当根据农村公路养护的实际需要,多渠道、多方式筹措资金,并鼓励、引导社会经济组织或个人投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
第六条农村公路受国家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损坏或者非法占用农村公路、公路用地及公路附属设施。
第七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农村公路上非法设卡、收费。
第二章规划建设
第八条农村公路规划应当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符合国家和省、市农村公路发展目标,与国道、省道发展规划和其他方式的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相协调,并与城乡规划等相衔接。
第九条县道规划由市交通主管部门会同发改、国土等有关部门编制,并按规定程序报批。
乡道、村道规划由市交通主管部门协助镇政府、石岛管理区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编制,报市政府批准,并报市交通主管部门备案。
经批准的农村公路规划需要修改的,由原编制机关提出修改方案,报原审核、批准机关审核、批准。
第十条县道、乡道建设不得低于四级公路技术标准。村道建设根据区域实际需要和经济条件确定技术标准,一般不低于四级公路技术标准。
农村公路防护、排水以及交通标志等交通安全和其他附属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步建设。
第十一条农村公路建设贯彻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道路进行改建和扩建,并按照国家和省、市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进行。
第十二条下列区域为农村公路用地,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
(一)农村公路两侧边沟(截水沟、坡脚护坡道)外缘起1米范围内;
(二)无边沟路段公路两侧路肩外缘3米范围内。
第十三条农村公路应按规定程序和要求进行设计。
第十四条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符合法定招标条件的,应当依法进行招标,并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队伍施工。
第十五条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施工经市交通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第十六条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实行工程监理制度,并按照规定确定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或人员进行监理。
第十七条市交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和施工安全的监督。
市交通主管部门、各镇政府、石岛管理区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可以聘请技术人员或群众代表参与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和施工安全的监督工作。
农村公路建设施工现场应当设立质量责任公告牌,公告有关责任单位、责任人、主要质量控制指标和质量举报电话。
第十八条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
农村公路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应当明确安全和质量管理责任,落实安全和质量保证措施。
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实行质量缺陷责任期和质量保证金制度,质量缺陷责任期为交工验收合格后不少于一年。
第十九条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应当按照规定进行交工、竣工验收。
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第二十条农村公路建设应当按照档案管理有关规定,及时收集、整理、保存工程资料,建立工程档案。
第三章养护管理
第二十一条农村公路养护应当按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农村公路养护质量应达到以下标准:
(一)沥青或水泥路面整洁、无积水,无堆积物,无病害,路缘石顺直、无缺损;
(二)路基宽度标准、线形清晰,路肩顺直、平整、无堆积物,边坡稳定饱满、无取土现象,防护工程和排水设施完好,边沟顺畅;
(三)桥涵配套和安全设施齐全,技术状况良好;
(四)公路沿线交通安全设施符合规定;
(五)公路沿线两侧合理绿化,且抚育管理及时、生长良好。
第二十二条农村公路养护实行专业养护与群众养护、日常养护与集中养护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实现专业化养护。
鼓励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择优选定具备资格条件的养护单位,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
第二十三条县道大中修养护工程计划由市交通主管部门编制,报市政府同意并报上一级交通主管部门备案后组织实施。
乡道、村道大中修养护工程计划由所在镇政府(区管委会)负责编制,经市交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四条农村公路大中修养护工程,应当按照规范和标准进行设计,履行建设程序,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验收。
农村公路大中修养护工程,应当实行工程监理制度和质量保修制度,保修期限不少于一年。
第二十五条县道的小修工程和日常养护由市交通主管部门负责;乡道、村道的小修工程和日常养护由各镇政府、石岛管理区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负责。
各镇政府、石岛管理区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应当适时组织开展乡道、村道集中养护。
村(居)民委员会协助镇政府、石岛管理区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做好村道日常养护的组织实施工作。
第二十六条因自然灾害造成县道交通受阻,市交通主管部门应及时组织抢修;因自然灾害造成乡道、村道交通中断的,镇政府、石岛管理区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应及时组织抢修。一时难以修复的工程应设置警示标志,修建临时便道,并及时上报灾情。
第二十七条农村公路养护单位进行养护作业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养护作业人员应当穿着统一的安全标志服。
第二十八条农村公路养护作业用地、砂石料场以及因养护需要挖砂、采石、取土、取水的,由市交通主管部门、各镇政府、石岛管理区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统筹解决,并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九条市交通主管部门、各镇政府、石岛管理区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应当组织农村公路沿线的单位和个人对所管辖农村公路实施绿化。
农村公路用地上的树木不得擅自砍伐,确需更新砍伐的,应当经市交通主管部门同意后,依法办理审批手续,并完成更新补种任务。
第四章资金筹措与管理
第三十条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的筹集与使用管理遵循多方筹措、分级管理、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的原则,实行年度审计制度。
第三十一条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的主要来源:
(一)国家和省、市农村公路养护专项补助资金;
(二)市镇政府、石岛管理区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安排的专项资金;
(三)社会捐助资金及通过农村公路冠名权、路域资源开发权、绿化权等市场化运作方式筹集的资金;
(四)村民委员会通过“一事一议”方式筹集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
(五)其它可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的资金。
第三十二条市政府每年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根据需要逐步增加,保证农村公路正常养护。
各镇政府、石岛管理区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根据需要,安排配套资金,用于乡道、村道的小修和日常养护,不足部分在其财政收入的增量中解决。
第三十三条对农村公路大中修养护工程,市政府安排专项资金予以补助。县道大中修养护工程由市政府安排投资;乡道、村道大中修养护工程由各镇政府、石岛管理区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负责安排投资,不足部分由市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解决。
第三十四条市财政部门按年度将农村公路专项养护资金拨付至市交通主管部门,由市交通主管部门根据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考核情况发放和下拨。
第三十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筹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时,不得增加农民负担。
第五章路政管理
第三十六条市交通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的路政管理。
各镇政府、石岛管理区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应当组织成立综合性管护队伍,以农村公路管养为主,同时做好绿化养护、农村生活垃圾、沟河保洁等工作,并协助市交通主管部门开展路政执法。
第三十七条农村公路两侧自公路边沟(截水沟、坡脚护坡道)外缘以外,按照县道不少于10米、乡道不少于5米、村道不少于3米划定公路建筑控制区。
第三十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挖掘、损坏农村公路。
需要在农村公路用地范围内开设平交道口,架设电杆、铁塔、变压器,埋设管线、电缆等永久性设施或设立其他非公路标志的,应经市交通主管部门同意;影响交通安全的,应征得公安机关同意。
第三十九条在农村公路大中型桥梁周围200米以及在农村公路两侧规定距离内,不得挖砂、采石、取土、倾倒废弃物,不得进行爆破作业及其它危及农村公路、农村公路桥梁、农村公路附属设施安全的活动。
第四十条在农村公路上禁止下列行为:
(一)摆摊设点、设置集贸市场;
(二)堆放物料及设置其他障碍物;
(三)挖沟引水、漫路灌溉;
(四)堆粪沤肥、倾倒垃圾及撒漏污物;
(五)其他损坏、污染农村公路和影响农村公路使用的行为。
第四十一条除农业机械因田间作业需要在农村公路上短距离行使外,铁轮车、履带车和其他可能损害农村公路路面的车辆、机具,不得在农村公路上行驶。确需行驶的,应当经市交通主管部门同意,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并按照公安机关指定的时间、路线行驶。对农村公路造成损坏的,应当按照损坏程度给予补偿。
第四十二条超过农村公路、桥梁限载、限高、限宽、限长标准的车辆,不得在农村公路或桥梁上行驶。确需行驶的,应当经市交通主管部门批准,并按要求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经镇政府、*管理区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同意,村(居)民委员会可以根据村道设计标准,在村道上设置限高、限宽设施。
第四十三条未经市交通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农村公路用地范围内设置公路标志以外的其他标志。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坏或者擅自移动、涂改农村公路附属设施。
第六章考核与奖惩
为加快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依照交通厅《关于印发〈关于农村客运班车通达工程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皖交公运〔〕22号)以及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村村通班车建设工作的意见》(合政秘〔〕138号)精神,结合我县村村通水泥路路网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便农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为出发点,按照“立足需求,合理布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集约经营,规范管理;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安全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快农村客运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客运通达深度,完善农村客运网络,优化运力结构,提升服务水平,推进农村客运市场快速、有序、健康发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途径、多层次的出行需求。
二、工作目标
“十一五”期间,以方便广大农民群众出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规划线路,合理安排运力,以城乡道路为依托,建成以县城和北城区为中心,重点乡镇为节点,城乡相连,村镇相通,安全、经济、便捷的农村客运网络,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体目标为:
客车通达深度:构建南北双城通市区、乡镇通县城和北城区、行政村通乡镇(行政村)的三级农村客运网络,实现农村客运村村相通,城乡一体,安全、经济、便捷的建设目标。年底,全县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到95%,乡镇至、乡镇至县城公交化覆盖率达到50%。
站场设施建设:到“十一五”末,县城要建成三级以上客运站一个;重点乡镇的政府所在地及重点旅客集散地要建成四级以上客运站一个;较偏远的乡镇要建成五级客运站或简易客运站;年底,尚未建设客运站的乡镇要完成站场选址布局、土地占用和停车场建设工作。同时按实际需要建设干线公路、通乡(镇)公路和通村公路的候车亭、招呼站。
运输服务质量:基本形成农村网络化运输格局,客运车辆车型结构和技术等级基本与道路标准和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市场规范有序,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客运网络有效衔接。
三、工作措施
(一)制定统一标准,规范农村客运市场。村村通班车工程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生工程,应体现“优质、优价、便捷、安全”的特点,实行集约经营、规模经营,公司化运营。村村通班车要做到定地点、定线路、定时间、定班次、定票价,统一服务标准,统一车身标识,统一经营期限。
(二)科学规划线网,合理部署运力。为便于管理,我县农村客运划分为Ⅲ级网络,乡镇通的客车为一级网络;乡镇通县城的客车为二级网络;乡镇与行政村互通客车或行政村之间互通客车为三级网络。按照尊重历史、统一政策标准的原则,完善县际、县内班线客运网络,大力推进村村通班车工程,努力做好城市公交与县际、县内客运班线的衔接。认真做好全县村村通班车的线网规划,分片、分乡镇确定经营主体,分阶段、分批完成全县村村通班车工程的运力部署。年7月底完成左店乡、朱巷镇、造甲乡和杜集乡等乡镇的线路规划和运力部署;年8月底完成水湖镇、罗塘乡、庄墓镇、义井乡、杨庙镇、下塘镇等乡镇的线路规划和运力部署;年9月底完成吴山镇、陶楼乡、岗集镇、双墩镇、三十头镇等乡镇的线路规划和运力部署。
(三)规范经营主体,加快客运站场、站点建设。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安全评价高、质量信誉好且有资质的客运企业,具体承担农村客运村村通班车运营工作。投入运营的车辆必须是公司自有车辆,禁止挂靠经营。采取国家投资、社会集资、市场融资等多种方式,加大站场建设投资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努力为实现农村客运网络化创造条件,确保“乡镇有站、大村有亭、小村有牌”。客运场站、港湾式候车亭要按照省交通厅制定的统一建设标准进行建设,使农村客运站场做到形象景观化、环境人文化、服务规范化。等级客运站要有停车场、站房、候车设施和卫生设施;候车亭要有顶棚、座椅、班次表,招呼站要有站牌、时刻表,力求醒目、美观、经济和实用。年底完成双墩、造甲、朱巷、庄墓客运站建设任务;开工建设下塘、义井客运站;做好杜集、陶楼、左店、岗集、徐庙、埠里等客运站规划建设的基础工作。
(四)改善运输组织方式,提高农村客运通达深度。积极探索农村客运一级网络捆绑经营的新模式,按照城市公交的管理方式运作,一线路一公司,有序发班,统一结算,滚动发车,循环经营,做到资源共享、风险同担,努力实现一级网络客运经营公司化管理,股份制经营,市场化运作。二级网络使用19座左右的中巴客车,规定其发车密度。三级网络因地制宜,可根据具体情况,坚持以人为本,方便群众出行,打破客运班车“定班、定点、定线”的“三定”规定,扩大经营者自。从提高实载率的角度,推广使用10座以上的客车,对于一条线路只有一个经营者运营的地区,可只确定每日最低班次,而班次总数、发班时间等事项均由经营者自主决定;对客运量相对较大的地区,可采用滚动发车、定线循环运行的营运方式;在客运量较小的地区,可实行客运班车片区经营:对不适宜开行日班的线路,可视情开行隔日班、周班、赶集班或实行电话叫车。开行隔日班、周班、赶集班的客运班车可同时经营两条或多条客运班线。通过上述措施,确保凡有符合技术标准的公路、具备通车条件的地方,都能及时投放客运运力。
(五)实行优惠政策,扶持农村客运发展。对农村客运站建设和经营农村客运企业给予优惠政策,扶持农村客运发展,保证农村客运线路“开得通、留得住”。
1、对农村客运站点建设予以补贴和支持,在省交通厅对每个新建客运站补贴15万元的基础上,县对每个新建客运站给予适当补贴;同时,县交通、规划、建设、环保、国土、教育等有关部门将在站场建设、土地供应、规划选址、规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按照合法高效的原则,办理相关手续,免征相关费用。
2、按照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村村通班车建设工作的意见》(合政秘〔〕138号)精神,农村客运站建设用地由县政府采用依法划拨方式供给。
3、对农村客运线路实行以奖代补,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适当的农村客运专项补助资金,对部分农村客运班线实行以奖代补。
(六)加强农村客运监督管理,规范客运市场秩序。县交通、物价等部门要合理确定农村客运票价,对农村客运一、二级网络客车票价要严格按国家物价政策执行,三级网络客车要坚持盈利性与公益性兼顾的原则,按照经营户能赢微利和农民群众能承受的目标确定。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县交通运输管理机构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和交通部《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切实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加强客运市场监督管理。从事农村客运的经营者要守法经营。经营期限届满(县内客运班线的经营期限为4年)需要继续客运班线经营许可的,应当重新提出申请。在经营该班线客运期间,无特大运输安全责任事故,无情节恶劣的服务质量事件,无严重违规经营行为的,优先予以许可。同时,农村客运经营者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后,应当向公众提供连续运输服务,不得擅自暂停、终止或者转让班线运输;经营者不得强迫旅客乘车,不得甩客、欺客、敲诈旅客;不得擅自更换运输车辆。凡新增运力和更新车辆,须事先向县道路运输管理部门申报,经批准、履行开业有关手续后方可投入运营。
四、工作要求
(一)深化认识,加强领导。实施村村通班车工程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民生工程。县政府成立村村通班车工作领导小组,县交通、财政、建设、规划、公安、工商、税务、国土、物价等有关部门参加,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村村通班车建设工作。各乡镇和县政府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明晰责任,确保把这项民生工程落实到位。
(二)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县交通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做好组织协调、公司化改造、车辆收购、运力投放、人员安置、站点设置等工作。县公安部门要全力维护交通秩序和社会稳定,对于阻挠村村通班车开通等行为,要依法从严查处。县部门要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主体,落实包保责任,确保稳控措施落实到位。县新闻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为实施村村通班车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交通等有关部门要做好车主的思想教育工作,化解可能引发的矛盾。县监察、物价、建设、规划、财政、市容、劳动和社会保障、国土资源、安监、税务、工商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密切配合,全力支持,切实推动这项工作顺利进行。
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的涵义
本文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是指统筹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逐步形成衔接紧密、运行高效的城乡公共客运服务体系,通过“制度趋同、差距缩小”,使城乡居民享有基本均等的公共交通出行服务。其中,“衔接紧密、运行高效”是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的最基本要求;“制度趋同、差距缩小” 是实现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的基本途径;“服务基本均等”是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的目标,即实现城乡公共交通与城乡居民出行需求相适应。
广东省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现状
随着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的深入开展,在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广东省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取得了一定进展。
1.站场资源共享。不完全统计,2008年广东省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共用的公交枢纽站55个,一般首末站227个,中途停靠站1025个。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共享站场,实现城乡公共交通零距离换乘。
2.公交下乡、农村客运进城。不完全统计,2008年广东省延伸至乡镇的公交线路124条,占统计数的12%,线路里程占线路总里程的7.6%。同时,农村客运进城,与城市公交线路重叠较为严重。
3.短途班线客运公交化、便捷化。部分地区在客流量大、沿途城镇密集的短途班线上,按照公交运行模式滚动发班、开行“公交化、便捷化”客运班车。2009年珠三角地区9个地市的城际公交化客运班线就有17条。
4.创新经营模式。部分经济较发达、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级市或县级市(区)开始探索实施“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组织”的创新经营模式。如深圳的全公交模式、东莞和中山的公交化经营模式、佛山南海的政府采购服务与企业经营模式、佛山禅城TC模式等。
影响广东省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1.政策差异。城市公交在票价、用地、税收等方面均享受优惠政策;而目前没有法律法规将农村客运定位为公益性,农村客运没有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2.规划障碍。受长期部门分治影响,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形成了各自独立的线网和运营体系。目前只有个别地市对城乡客运线网进行统一规划。
3.法规不衔接。如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对超载有不同规定,城市公交可以核定站立乘客,但农村客运不允许。
4.技术标准障碍。如城市道路与公路、城市公交站场与公路枢纽的技术标准不同,使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难以统一。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的车辆技术标准不统一,不利于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管理。
5.投入不足。农村客运经济效益低、缺乏长效补贴与激励机制,缺乏融资能力,资金短缺严重。城市公交政府投入仍不足。虽然深圳等市政府实现了对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全政府投入模式,但大多数地市在城市公交站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不足,政府补助的枢纽站场仅占投资总额的36.68%。
6.地区发展不平衡。珠三角地区与非珠三角地区发展不平衡。深圳市城镇化率达100%;东莞、中山及佛山的南海、顺德等城镇化较高、农村道路建设好的地方,实现城市公交进农村;但城市化程度低的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仍有许多乡村不具备通行农村客运车辆的基本条件。
主要任务与保障措施
(一)主要任务
1.编制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规划。围绕“衔接紧密”与“服务均等”,根据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程度、农村城镇化水平与政府财力,各地因地制宜地开展城乡公共交通路网、站场和线网等一体化规划。
2.加强城乡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加快城乡间断头路规划与建设,提高农村公路通达能力与技术等级,确保城乡道路连接顺畅。加快城乡综合运输枢纽和换乘场站建设,合理功能布局。
3.务实推进城乡公共交通线网一体化。(1)引导城市公交下乡与农村客运进城。合理确定停靠点,促进二者相互延伸。(2)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鼓励城镇化水平和居民出行频率较高的地区进行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促进服务规范化、标准化,逐步趋同城市公交服务。(3)探索创新的经营模式。如以特许经营为手段,以服务质量为诉求,围绕“公司化、片区化、网络化和规范化”,推行片区化经营。
(二)保障措施
1.统一思想认识、强化政府责任。进一步强化对城乡客运公益性的认识,确立农村客运与城市公交同等的公益性定位。进一步强化政府统筹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的领导责任,将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纳入到政府议事范畴,将扶持城乡客运发展资金纳入公共财政。
2.建立跨部门、地区的沟通协调机制。构建由政府指导、交通部门牵头,发改委、公安、财政、规划、国土、建设、物价、税务和农业等部门参加的跨部门协调和联动机制。建立跨区域交通发展的沟通协调机制,促进市际短途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及与两地城市公交的融合。
3.强化城乡公共交通规划地位、确保规划指引落实。确立城乡公共交通规划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指导地位,尤其是运输枢纽等节点规划,使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规划的指导作用落到实处。把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规划纳入地方各级城镇体系总体规划。由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土、财政等部门联合编制,确保城乡公共交通的土地、资金得到落实。
4.加强地方立法,统一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尽快出台广东省城市公共交通相关规章,建立健全城乡公交场站布局规范、农村公路安全通行农村客运车辆和城市公交车辆的技术标准,完善城乡公共交通服务质量标准与经营行为规范,建立统一的市场监管与退出机制。
5.加大政府投入,实现财政投资、补贴政策一体化。整合现有财政资源,建立国家、省、城市(含县级城市)多级城乡公共交通公共财政保障体系,统一燃油补贴政策,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多种补贴扶持政策,为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6.完善配套机制,促进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通过完善城乡客运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财政补贴和补偿机制、定价机制、公共财政监管机制和手段,保证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