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8: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林业生产; 环境保护; 森林资源; 生态建设Abstract:The production of forestry is an important basic industry and public utility, responsible for the n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people's life to provide a variety of forest products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multiple tasks. Developed forestry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national prosperity, national prosperity, social civiliz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the prevention of pollution, a task to prevent ecological damage.
Keywords: forestry produc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orest resources;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
1. 1 中国林业现状
根据第六次( 1999 - 2003 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显示, 中国森林面积达到17 491万公顷, 比第五次( 1994- 1998年)全国森林资源增长10.0%;森林覆盖率为18.2% , 增长1.7个百分点。2003至2006年全国共完成营造林面积2 901万公顷, 年均完成725万公顷; 2006年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面积320万公顷, 占全部营造林面积的76.3%。
1. 2 存在的问题
当中国林业从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中受益时, 天然林的破坏情况正在恶化, 导致在森林面积总体扩大的情况下, 森林质量下降。中国森林资源的结构性变化体现为成、过熟林的比例下降。森林退化的后果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与生物多样性的丧失。2006年全国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9 749万公顷, 1998年长江大洪水与松花江洪水的主要原因也是由于森林质量退化。此外, 中国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 见表1。
表1 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
2 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2. 1 荒漠化
中国是第三大荒漠化国家, 现有荒漠化面积约153.3万km, 并以每年约2 500 km 的速度发展。荒漠已对大约4 亿人口造成威胁, 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5亿美元, 包括农作物和土地的丧失、公路和铁路的阻塞及埋没、灌溉坝和运河被淤泥堵塞等等。
2. 2 洪涝和沙尘暴
洪涝灾害每年威胁着约1亿人的生活, 也限制了主要河流流域的经济发展, 每年由于沙尘暴的经济损失估计为45 亿元。潜在损失估算表明, 护牧林、沙漠恢复绿洲支持了畜牧业和果树, 每年因此而增加的收入约200亿元。
2. 3 生物多样性
中国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尽管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 但由于气候变化等自然原因和历史上滥伐森林、滥捕滥猎、环境污染等人为破坏, 中国自然生态环境形势仍"总体严峻"。由于森林、草场、湿地、河流湖泊等野生物种生境退化或遭破坏, 中国的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减少。《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 种世界濒危物种中, 156 个在中国, 约占总数1/4。
3 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人类对直接利益的需求往往掩盖了保护资源所带来的长期利益; 对直接利益的需求错误地将环境和林业生产割裂开, 而人们一般选择短期利益。
森林的急剧减少是造成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 因为森林可以起到保持水土, 净化空气, 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功能。在中国森林减少主要原因有:
3. 1 林木生长量低
长期以来由于树木存在重采轻造, 加上国家资金投入不足, 大部分幼林没有进行抚育, 致使林分质量差, 林木生长率很低, 见表2。
表2 树木平均生长率
如表2所示, 中国林木平均生长率跟一些林业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3. 2 资源消耗量大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快速时期, 各种原材料需求量大, 加上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没有按自然规律和林木生长特点办事, 生产加工技术比较落后, 不能充分利用各种林业资源, 所以造成现在林业资源消耗量大于森林生产力的水平。据统计, 中国森林在10年间锐减了23% , 可伐蓄积量减少了50%, 云南西双版纳的天然森林, 自50年代以来, 每年以约1.6万公顷的进度消失着。当时55%的原始森林覆盖面积现已减少了一半。
3. 3 开垦林地
由于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快, 土地资源有限, 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 中国开垦了大量的林地, 特别是农民非法烧荒耕作, 刀耕火种, 造成了对森林的严重破坏。随着人口增长, 所开垦林地的耕作强度和持续时间都增加了, 加剧了林地土壤侵蚀, 严重损害了森林植被再生和恢复能力。
3. 4 采集薪材
中国农村约有一半人口用薪柴作炊事的主要燃料, 随着人口的增长, 对薪材的需求量也相应增长,采伐林木的压力越来越大。
4 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解决措施
由于现阶段中国林业生产出现严重问题和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严峻形势。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与林业资源的过量开发有直接关系。
4. 1 合理的生态采伐
生态采伐的原则是, 采伐不影响或尽可能不影响森林生态系统, 不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损伤。其采伐设计不仅考虑木材收获, 而且要考虑维持天然林固有的生物多样性、树种组成和搭配、林相和森林景观及其功能等因素。这也正是这种理念与传统采伐方式的根本区别。
生态采伐设计涉及3个层次: 林分、景观和模仿自然干扰。
在林分水平上, 要系统地考虑林木及其产量、树种、树种组成和搭配、树木径级、生物多样性的最佳组合、林地生产力、养分、水分及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 使采伐后仍能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充分反映自然- 社会- 环境的和谐及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景观水平上, 使采伐过程模拟自然景观特征。模仿自然干扰则是模仿森林在自然生长过程中会自然燃烧或遭遇风倒等现象, 通过外力干扰帮助森林成长。如有计划地人工助燃, 可以消灭森林中的病虫害, 烧死一些过密的林下植物。风倒可以形成林窗、林隙, 大小不同的林窗、林隙, 其实就是多种生物的乐园。
4. 2 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自然保护的宗旨就在于管理和保护整个生物界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使之可持续合理利用。保护森林资源, 已成为实现自然保护宗旨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自然保护区则是世界各国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手段。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发展很快, 截至2003 年, 中国自然保护区已发展到1538处, 总面积达到1.18亿公顷, 占国土面积12.3%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164 处; 全国拥有国际重要湿地20处, 面积有303公顷。设立自然保护区, 建立起一定的组织机构、管理队伍、管理规则和资金来源渠道, 有利于防止人为干扰破坏和任意改变林分的经营方向, 还有利于保护珍贵树种, 特别是稀有种和濒危种。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对环境资源林建设, 有很大推动作用。
4. 3 不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是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措施, 2002年,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 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当年, 据对全国57 个最早实施退耕还林县的典型调查, 工程实施四年来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 1)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治理初见成效。57个县的水土流失面积四年间减少了41.97万公顷, 沙漠化减少了5.05%。
( 2)促进了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调整。1998年, 57个退耕还林县25°以上坡耕地面积为50.6万公顷, 占耕地总面积的17.32%, 到2002年, 已累计退耕35.6万公顷, 其中25°以上坡耕地退耕16.8万公顷。
( 3)农林牧产业结构有所调整。57个县2002年的林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比1998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 提高幅度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高1.6个百分点。“十五”期间, 退耕还林工程已经涉及到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500 多个县、6亿多农业人口, 工程建设区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50% 以上, 涉及中国生态类型的2个大区(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11个类型区(热带、亚热带、温带、暖温带水土流失区、风蚀沙化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区等)。
5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讨论, 我们能清楚地认识到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是息息相关的, 一方面我们要利用林业资源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我们又要保护林业资源来维护生态平衡。为了改善生态环境, 我们必须加强教育, 加强环保、法律、经济方面的专业学习, 培养技术管理人员, 提高技术人才的比例, 加强城市绿化, 有计划植树造林,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使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与环境质量水平协调增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自然观 生态环境问题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026-01
自然观是马克思理论中的重要思想,尤其是在当今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这一思想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但是,如何从学习自然观中明确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思路也就成为了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所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为了能够改善生态环境问题,也为了给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本文我们就从什么是马克思的自然观、当今社会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从马克思的自然观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得到启示三个方面入手进行研讨,以期能够为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找到理论依据。
一、什么是马克思的自然观
马克思自然观没有其他观念那样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而是在逐渐发展中形成的,其核心思想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而对立的关系,说明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下的自然观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第一,物质观。物质观是的基础,也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础。也就是说,自然界的物质是多种多样的,如: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等,这些都是自然界中的物质。但是,这些物质之间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比如:因为水土流失导致了一些水库淤泥增加,被迫报废,河道被堵等等,而且,因为水土流失的问题也影响采矿工程的进行等等。可见,物质之间是紧密联系。
第二,系统观。系统观是自然观中的一个根本观点。自然界中的物质之间都是有关系的,都能形成一定的系统。
总之,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也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指导思想。所以,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中,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的自然观,并从多角度入手来解决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以期能够为解决环境问题找到思想依据。
二、目前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哪些
近年来,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很多生态环境问题暴露的也越来越多,那么,目前生态环境问题都包括哪些呢?
第一,温室效应。温室效应这个词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这几年很多现象的出现都是因为这一效应产生的后果。比如:海平面上涨;全球气候变暖;土地干旱;土地沙漠化现象严重等等,这些现象的产生都是因为温室效应产生的。
第二,雾霾现象严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私家车的数量逐渐增多,再加上,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很多地区的厂房都是不合格的,他们排放出来的废气越来越多,这也就造成了雾霾现象的出现。而这一问题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很多人容易患上呼吸道疾病等等,严重不利于人们健康的成长。
当然,除了上述的两个问题之外,还包括:上文提到的土地流失问题,还有物种灭绝问题、森林面积不断缩减、臭氧层破坏等问题,这些都是当今存在的生态危机,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很多研究者开始从的自然观中寻找解决的方法,以期能够化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关系。
三、马克思的自然观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启示
1.改变人的需要方式
从马克思的自然观的核心理念中我们知道人与自然之间的是统一的。而要实现这一统一必须率先改变人的需要,这样才能逐渐实现两者之间的统一。从目前存在的生态问题来看,很明显人在追求自己的需要时对环境产生了破坏。众所周知,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中我们可以知道,人们在满足生存、安全等需求后,自然要对社交、自我实现等需求进行追求,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开始买私家车、穿貂皮衣服等等,以彰显自己的地位、品味等,事实上,这就直接或间接的对生态问题造成了影响了。所以,要想解决生态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人的需要,改变人们的物质观念。
2.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人与自然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依存的,是共生关系。这也是马克思的自然观中的系统观中的体现之一。所以,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要让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属于一个系统,我们是不可分开的。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不能每天都要依照政府的指示或者是政府的强制命令,比如:汽车限号问题。也就是说,当每个人都能真正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观念后,才能不再依靠政府的命令来支配行动,而是自觉的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真正解决环境问题。反之,如果我们没有和谐发展的观念,肆意的从大自然中掠取,大自然也会给我们一定的“回报”,事实上,不是大自然惩罚我们,而是,我们自己惩罚自己。
四、小结
随着生态危机的越来越严重,我们要认真研究马克思的自然观,要有效的将其思想、观念与实际的问题结合起来,并通过相关活动的开展来落实马克思的自然观,进而,真正让人类与自然结合在一起,真正实现统一。
参考文献:
>> 论目前我国植保机械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财税体制改革进展及主要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目前我国煤炭市场运行遇到的主要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港口企业筹资的主要困境及对策思考 论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平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目前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简析目前我国失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析目前我国汽车维修与检测行业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简论目前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刍议目前我国社区护理所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我国目前建筑工程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旅游环境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主要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 姚伟,曲晓光,李洪兴,等.我国农村垃圾产生量及垃圾收集处理现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9 (1):10~12.
[4] 李干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J].理论前沿, 2009(7): 5~8.
[5]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6] 国家统计局.2001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7]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8] 国家统计局.2011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9] 陈润羊.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初探[J].环境保护,2008(11B):31~33.
[10] 朱兰保,盛蒂,周开胜.当前农村环境问题及对策[J]. 特区经济,2007(12):175~176.
更新环境生态学教学内容的出发点
环境生态学教学内容更新的出发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环境科学专业的需要选择教学内容。环境生态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专业设置这门课程主要目的是把环境生态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用于环境问题的研究、评价和治理,所以根据环境科学的专业需要选择教学内容是很必要的。当然,为了用环境生态学的知识、理论与方法研究、评价和治理环境问题,相关的生态学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也是必要的。二是增加我国当前生态环境建设很需要的密切联系实际的内容。这方面的内容在过去的教学大纲中没有包括在内,讲授这些内容能够满足国家当前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增加这些内容有重要现实意义。三是增加社会需要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内容,目前这方面的任务较多,很需要加强。四是精简与环境科学专业其他课程重复的教学内容。五是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需要精简压缩的教学内容
过去的环境生态学教学内容中的基础性教学内容偏多,实用性内容与结合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内容明显不足。如原来的生态因子、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各自成为一章(表1),虽然这些内容是必要的,但讲得过多过细,有许多内容是不必要的,需要精简和压缩。精简与压缩后的内容是将这三章合并为生态学基本原理这一章,由14学时变为8学时(表1)。在过去的环境生态学教学内容中,有一部分明显与环境科学专业其他课程重复,这是需要精简的内容。如过去环境生态学教材中和讲授内容中的环境污染的生态对策一章中包括水污染与微生物处理方法、水体富营养化与生物防治、土壤污染与微生物净化、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的微生物技术、大气污染及防治,在这些内容中,除了大气污染与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高等植物学方法应当保留和加强讲授之外,其他内容在环境工程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学和环境生物学课程中都有详细的介绍,而且是这些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我们建议不讲该章的内容,这样可以节省8个学时(表1)用于其他重要内容的讲授。
环境生态学应当增加的教学内容
根据我国存在的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和需要长期进行的生态环境建设任务增加新的环境生态学教学内容是很必要的。我国北方环境退化严重,南方也存在生态环境退化问题,全球许多国家都存在荒漠化问题。从2000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我国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开展持续50年的大规模生态环境建设。针对这一宏伟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增加生态环境建设与调控一章的内容(表1)是很必要的。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北方的荒漠化与防治和南方的土地退化及石漠化都是需要经过长期治理才能得到控制的问题,有丰富的内容需要讲授,需要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学习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知识、措施和技术,需要该专业的人才投入这一宏伟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中。我国西北生态环境脆弱,西南石灰岩地区生态环境也很脆弱,石漠化严重,生态系统极不稳定,加上人类活动的干扰,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为促进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应当增加我国脆弱生态环境与保护一章的教学内容(表1)。在程胜高等编写的教材中,就有一章专门讲述我国西北脆弱生态环境与保护的内容。
关键词:绿色税收;重要性;问题;对策
一、绿色税收的内涵
绿色税收是一种环境税,是对投资于防止污染或环境保护的纳税人采取的减免一定程度税收,或征收污染行业和污染物使用税的税收政策。将课税目标的区别作为标准,绿色税收包括污染型税收手段和税收导向型税收手段,分别针对污染、破坏环境行为的惩罚和防治污染、保护资源行为的优惠,将事前警告和激励密切结合,从而实现利用税收手段控制环境恶化、改善生态状况的目标。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绿色税收运用税收价格效应对生产和消费行为进行了有效调控,削弱了污染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消费者的购买力,激励了环保型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就绿色税收的特点来看,绿色税收体现着生态效率的原则,能够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同时,绿色税收还能够促进环保成本和环保效益实现对称,将纳税人的环保回报和环保努力调整到正相关的状态,从而彰显了税收的公平性原则。此外,作为国家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绿色税收有着其它调控措施所不具备的优势,既是一种经济手段又是一种法律手段,运行实施相对稳定。
二、我国推行绿色税收的重要性
绿色税收是促进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经济手段,通过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推进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方式,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促进相关环保产业兴起和发展的功能。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迅速普及,绿色税收的实施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我国来说,推行绿色税收政策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环境问题现状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枯竭成为了制约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就我国而言,生态环境问题也同样严峻。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时期,不断加快工业化产业进程、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然而,受传统落后技术以及对环境资源忽视的影响,我国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日益枯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必须制定各项战略,采取科学的措施进行环境问题的全面控制管理。其中,绿色税收作为重要的经济手段,是利用税收的方式对生态环境恶化进行的有效改善。因此,绿色税收是我国环境问题现状的必然要求。
2.我国环保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人类行为思想不断发生转变,生态环境对于环保措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环境保护将管制和命令作为主要手段,在具体的实施中效率水平较低,不能适应现代环境保护的需求。因此,寻求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势在必行。诸多理论和实践经验表明,绿色税收的开展是对政府环保干预有效性的提高,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环境保护并未作为我国相关税法的重要目标,实施困难大。这就要求必须推行绿色税收,完善绿色税收体系。因此,绿色税收是我国环保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3.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绿色税收是提高改变国家税收结构,对劳动征税转向对经济活动中使用的自然资源征税,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向生产者和消费者发出正确的市场信息,从而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绿色税收的实施,有利于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三、我国绿色税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为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顺利实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绿色税收作为促进宏观调控的税收手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现状而言,我国现行的绿色税收制度存在着明显缺陷,绿色税收体系的建设并不完善,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排污费征收严重不足
排污收费制度是我国环保法律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虽然对环境污染单位有排污费的征收,但收费标准低于污染的防治费用,使得企业宁愿缴纳排污费也不愿投资于防治污染。同时,挤占、挪用、拖欠排污费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到污染治理资金的使用效果
2.缺乏独立的绿色税收税种
在我国目前的税收体系中,缺少专门的、具体化的保护环境税种,限制了税收对治理环境污染的能力,弱化了税收在环保方面的作用。同时,也使得专门用于环保的税收收入来源单一,单一收费很难满足日趋严峻的环境形势的资金需求。
3.绿色税种环保特殊功能缺失
我国现行资源税采取从量定额征收,属于级差性质的资源税。同时现行的资源税征税范围过窄,主要是对矿产品开采和盐的生产征税,使水、森林、草原、滩涂、海洋等资源长期处于税收监控之外,导致了这些非税资源的过度消耗和严重浪费。
4.绿色税收优惠形式单一
我国现行的税制在许多税种中都直接或间接地含有环保性质的税收减免优惠,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税收优惠主要以减税和免税为主,形式较为单一。勉强和环保结合,受益面比较窄,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不能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
四、我国绿色税收体系的构建完善
受社会进步的影响,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污染的恶化、资源需求的增大,使得社会环境问题造成的矛盾愈演愈烈。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发展阶段,生态环境问题的突出给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制定实施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因此,绿色税收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势在必行,直接关系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对此,本文对绿色税收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绿色税收体系的策略。
1.扩大宣传,深化绿色税收理念
作为一种新型税收制度,我国绿色税收的实施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未成为人们所熟知的国家政策。因此,为促进我国绿色税收体系的建立,需要从观念上进行转变,使得绿色税收理念深入人心,将社会建设的重点由经济增长的速度转移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上来。这就要求必须扩大宣传,深化绿色税收理念,提高全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转变对劳动征税的传统认识,确立在经济活动中使用自然资源征税的观念,从而为绿色税收的实施提供思想基础。
2.改革现行制度,完善传统税种
面对我国绿色税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对现行制度进行改革,促进传统税种的改革。这就要求对现行的资源税、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进行绿色改造。目前,我国大量的自然资源是免税的,这就使得自然资源利用的无成本、无代价,导致生态失衡,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扩大资源税和消费税的课税范围,降低自然资源的损耗。同时,要调整现行增值税中有关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规定,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重视环境保护新产品的开发。
3.开征环保税,增设污染控制型税种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税收的实施具有规范性和有效性的优势,比收费政策更具约束力。因此,要开征环保税,将排污收费转变为税收的形式进行征收,从而实现对污染企业拖欠和拒交排污费现象的有效控制。可以从水污染税和大气污染税两个方面进行税种增设,并将环保税定位在共享税上,将环保税款制定为环保专项基金,用于污染源头的治理和专门环保设施的设立,为科研部门提供研究经费,研发用于节约资源和降低污染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
4.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优惠政策是绿色税收中对环保行为的激励,能够对企业行为进行正确导向,促进环保型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从而减少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因此,要完善税收优惠政策,调整企业所得税政策,对企业在环保方面的投资实行税收减免,调整增值税,将环保设备的销售纳入增值税的免税范围,鼓励环保行为。同时,要调整营业税、关税、财产税等相关税种,给予从事环保高新技术开发的科研人员相应的税收优惠,促进有利于生态保护资源产品的进口,实现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的目标。
五、结语
在当今社会,面对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环境问题的加剧,绿色税收体系的建立是促进环境污染控制、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绿色税收体系的建设并不完善,现行的相关税收制度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缺陷。因此,必须对原有的税收政策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和完善,开征新的环保型税种,并不断加大贯彻和实施的力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税收体系,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制度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戴星翼: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方式[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03):65-69.
[2]计金标:生态税收论[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3]梁云风 马发展:我国环保税制的构建[J].中国财政,2001,(11).
[4]周明达:我国费税改革的再思考[J].学习与实践,2003,(07).
[5]葛察忠 王金南:利用市场手段削减污染:中国资源环境形势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城镇化进程;生态环境治理;解决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2-0130-01
如今,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实质上也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但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尽管农村经济建设和基础建设取得了繁荣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生态问题也影响了我国现代化的建设进程。生态破坏日趋严重,不仅影响到人民的身心健康,而实质上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如果对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够重视,不仅与我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相背离,同时也会制约我国城镇化建设。而为了更好推动城镇化建设进程,就必须借鉴世界各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理论,同时要结合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提出更有效的发展途径,同时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探索一条有效解决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的道路。
1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概述
生态环境实质是一个有机系统,伴随人类的介入,物质与能量实现输入、输出平衡。在城镇化进程中,由于人类的过分集中,使得大量资源集聚,而资源的集聚带来的是生态系统平衡的被打破,在现阶段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环境问题凸显,在某些地方甚至影响了城镇化发展进程。而环境问题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具体如下。
1.1 土地资源的污染和浪费问题
城镇化建设实质上是立体化、多元化过程,在这一建设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土地资源的利用问题,在现实建设中,我国许多城镇在土地利用方面上存在许多问题,土地浪费现象严重。由于土地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不能够从土地实际应用出发,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污染严重。在城镇化建设中,往往误解城镇化的实质和内涵,单一将城镇化理解为建筑设施建设,这使得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城镇化建设水平和当地经济发展阶段明显脱节,造成大量公共资源浪费。同时,许多城镇在建设过程中,成本过高,原有城镇土地没有被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同时不切实际的规划方案、不合理的用地结构、凌乱的建设布局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低,从而大量空闲土地荒废。
1.2 新城镇规划布局不合理、水源、空气污染严重
新城镇建设往往使大量农村人口聚集到新的城镇当中,人口的大量聚集对水、土地等消耗需求巨大,同时人口大量集中会产生大量废弃物,而废弃物过分集中使得自然排污系统无法消耗,从而不能有效分解。进而造成了生态恶化、环境污染。人口急速集中在新城镇之中,就需要我们对新城镇进行合理规划,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完善排污系统。同时大量人口集中在有限的新城镇之中,使得汽车等交通工具使用不断增加,大量废弃被排放。
2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2.1 环境管理力度不足、体系建设不到位
我国目前在环境管理方面,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一个环境问题关系到多个部门,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而在具体环境管理方面,政府投入力度往往不足。伴随城镇化发展的还有工业化,政府部门由于受到不合理政绩观的影响,往往以GDP来衡量自身发展,而忽视对环境治理的投入和财政支出。而对企业来说,因为环境污染所遭受的惩罚和代价较低,相对于自身所得来说,破坏环境所得收入往往高于处罚金额,环境部门的不作为往往给环境污染企业带来一定发展漏洞,环境保护工作进展困难。
2.2 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力度不足
法制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向和指导,然而事实上,我国环境法法规建设远远不到位,不能够对经济社会环境起到保护作用。法律法规的不足,就为违法环境活动助长了气焰,同时也无法做到有法可依。而有些违法行为尽管有所涉及,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各部门缺乏有机协调性,使得执法力度不足,不能对违法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同时我国的立法范围主要集中在重要的环保领域,存在界定不明晰的问题,在惩治具体违法企业时,执法难度大。同时,我国目前具备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多为较早时期制定的,缺乏行之有效的指导和管理约束。
2.3 政府及公民环境保护意识的不足
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公民及政府部门环境保护意识往往不强,政府部门不重视环境保护建设,而公民对环保知识的熟知度更是有限。政府在实际过程中,只顾经济发展,对违反环境保护的企业大多纵容,是的整个环境治理困难加剧。
3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治理解决方法研究
3.1 完善和发挥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主导作用
政府作为生态环境治理的主导者,要重视普及环保教育,提高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较为低下的环境保护意识势必会影响到公民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只有大力推动公民生态环境意识的培养,将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坚持实施生态环境治理。
3.2 加强环境保护执行能力建设、提升城镇生态管理水平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环保队伍建设不足严重无法解决生态环境治理,因此要加大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建设能有效解决环境污染的环境监管单位。同时要不断学习,用最新知识武装实践,提升环境监管部门城镇生态管理水平。
3.3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不合理问题的重要解决方法,要改变传统的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的经济发展,走新型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从根本上改变生态环境质量。同时结合最新科学文化水平,创造和发展环保产业。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环境问题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5.095
水利水电工程和环境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关系,在建设水利水电工程之中,应当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以下主要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常见的环境问题,并且提出了在工程建设当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以供参考。
1水利水电项目的建设与生态环境的联系
进行工程建设工作之初,首先要就环境因素做出相关考量,要适度开采水资源,杜绝浪费现象的出现,以此降低在建设工程开展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开展水利水电工程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其波及到的区域非常广阔,加之其中的一些人为因素,有很强的不可预测性。针对这一特性,必须提前制定好项目的流程,全面掌握好在开工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各种影响因素,其中,利好的方面可以合理运用,不利的方面就必须要尽快采用有效手段加以回避,努力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环境问题越来越得到重视,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当生态环境已经被毁坏再去保护它就来不及了。只有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切实做好生态保护,完善工程建设管理,才能兼顾工程的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
2水利水电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水利水电项目对于周围的环境将造成一定的影响,主要包括对下游水位、土壤、地理环境、当地气候以及当地居民造成的一定负面影响。对此,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完善。
2.1影响到下游水位
在建设水利项目时主要是要在上游截获水流,这会大大降低下游地区的水位,开工后出现的废弃水、污染水都会感染下游地区的水质量。在水利工程完工后,流域中的温度和质量也会发生变化。而流域中的温度如果发生变化,会影响到水中的生物,流域温度一旦没把控好,被下游水浇灌的农产品会出现问题;在水位上涨时,水利工程要及时把水流储蓄起来,在这时使用水利发电或者农作物浇灌,流域下游的水位将大幅度降低,导致流域的自我恢复受阻,水质就会开始变差,严重威胁到水产养殖业、农作物浇灌以及居民饮水。
2.2影到土壤环境
水利工程项目在工程进行时会增加对土壤的占有率,在项目完成后水库对河流的截流会破坏流域下游的土壤环境。在开展水利水电项目时,对土壤展开挖掘工作会对地面产生严重影响,比如会使当地的地理环境发生改变,再比如会破坏生态环境等,将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工业废物随意堆积、建造简易住所、工作人员的生活痕迹等都会危害到周边环境。水利水电工程完工后,水库自发进行截流,会降低流域下游土壤的肥沃程度,对下流的农作物产生极大影响。开展水利水电项目还容易导致水土流失、河床淤塞的情况。
2.3影响到施工区域的气候
水利水电工程是无法改变气候的,气候变化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来自于大气的运行情况。但是对小范围地区的气候还是能改变一些的,比如当大型水利工程完工后,原本的土地被水流淹没形成了湿地,导致整片地区的空气更加潮湿。这种变化具体体现为降雨量的增多,从而相应影响到温度。
2.4影响到生态、地理环境
水利水电项目会让当地的地理环境发生变化,例如原本的土地区域可能会成为湿地或流域的一部分,原本的水域可能水位会上升,活水可能变为死水,原本的流道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等,这一系列改变都威胁着流域周边的生态环境。如果流域周边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从而诱使生态结构改变,其中物种结构的多样性减少会严重到破坏流域生态系统。比如,流域周围绿色植物面积的骤减,微生物种类的骤减,水生物的生活环境被转变,流域周边禽类、两栖动物以及爬虫类的生活环境改变从而离开寻找更合适的生存地区。
2.5影响到居民正常生活
水利水电项目要使用以火药制成爆破工具,爆炸时制造的巨大声响严重干扰到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使用这类工具会产生一些对人体不利的气体、大量粉尘,在进行材料运输途中汽车的排放以及汽车经过时扬起的灰尘都会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而在施工人员简陋的临时住所中,极易感染各种疾病,可能会传染给周边居住的普通居民。当水利水电工程完工后,原本的土地可能被变成湿地或水域,湿地是细菌的温床,当地居民被传染的可能性非常大。
3针对水利水电工程造成的环境问题的主要对策
针对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应当在施工前期做好调查工作。施工中期做好环境保护以及施工后期进行必要的维护。
3.1施工前期进行调查、规划
要想水利水电项目、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三个目标同步进行,一定要在开展项目前进行适量的调查,做好相关规划,全面构建环境影响评估机制。开展水利水电项目前,要选择合理的地理位置设计合适的项目规模,确保在该位置实施建设能降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避开自我恢复能力不足以及需要进行生态保护等不宜遭受破坏的地区。除了以上这些直接影响,水利工程可能导致的一些间接影响也不容忽视,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对生态环境、地理环境的破坏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将其中利好与不好的影响因素找出来,针对其中的不好影响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那些会对生态环境形成不可挽回后果的工程项目,必须要再次审核评估。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必须要适度,科学控制各段流域的水量。合理分配水资源的使用比例,保持充足的生态用水,使流域下游区域的土壤不会出现荒漠化现象。项目实施前还应该把可能被浸没的名贵树木转移到其他地方,载入档案中保护起来。
3.2施工途中环境的保护
在各种施工方式中最先考虑的一定要是最环保的方案,施工所用材料也必须是对环境能起到保护作用的材料。工作人员在施工途中,要经常维护相关的环境保护设备,关注其运行情况,这方面的管理工作一定要到位,针对已经形成的环境污染,要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努力将施工造成的影响控制在施工区域内,防止危及施工区域以外的生态环境,对高边坡开挖要管理到位,减少水土流失。针对开工过程中的真实情形,使用遮挡、隔离、喷锚护坡等防护办法,或在周边土地上播撒小草种子。在厂、坝的周边采用将地面硬化的方式,同时在公路旁种植大量矮灌木,可适量种植一些景观树,在绿化环境的同时还可以预防水土流失。还需要积极对施工产生的有毒气体、灰尘、噪音进行处理,工程中产生的污水废水要处理后在排放,将施工带来的环境危害降到最低。
3.3施工完成后对环境维护
在水利水电项目临近完成时,要设立起因工程实施而造成的环境影响的监控与回馈机制,及时对环境变化进行监测,当有不利情况出现时,要快速制定出解决方案去降低污染,能有效控制住施工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效果,维护生态平衡。一般来说,水利项目完工后,会给生态环境与地理环境带来持续性的、不可逆的改变。所以,在施工后应该不断对该区域的土地进行绿化,多种植绿色植物,使地表植物的种类变得更为多样化,从而优化土壤的结构。对施工过程中的废弃材料堆积地或其他相关施工用地都要进行适当的维护,以免发生意料之外的水土流失情况,这是能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生态和谐的基础。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建设水利水电的过程中,会影响到下游水位、土壤、施工区域的气候以及居民正常生活。对此,应当施工前期进行调查、规划、施工途中对环境的保护措施、施工完成后对环境进行维护。
参考文献
[1]马立嵩.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09):226.
[2]陆娇妍,王静逸.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J].绿色环保建材,2017,(01):169.
[3]郑国.浅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03):118120.
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土地资源的浪费,水资源、空气资源的污染两大类问题。
(一)土地资源的浪费问题
土地资源的利用问题一直是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许多地区对城镇化发展的实质与内涵的理解存在着误解和偏差。单纯的以建筑设施的数量作为衡量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唯一标志,大肆的进行土地开采和建筑建设,没有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进行合理规划,造成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同时一些地区当局没有制定提出切实可行的城镇化建设方案,使得土地建设的布局,土地的利用结构相当的不合理,大量土地的利用率低下。
(二)水资源、空气资源的污染问题
城镇化发展使得大量的人口集聚。过度集中的人口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要求巨大,大量人口的生产生活垃圾远超过了自然对其的消耗分解能力,而无法得到正常的分解。无法分解的垃圾对生态系统始终存在着巨大的威胁,而如今排污系统和排污技术的落后使得工业生产的废水废气、人们生产生活造成的废水,大量交通工具产生的废气等问题使得水资源、空气资源的污染进一步加剧。
二、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欠缺执法力度
目前,我国还需在环境保护和生态维护方面加强法律建设的力度。只有健全完善的环境法律、法规,才能为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提供正确的引导,否则环境法律的漏洞就会给破坏生态的任何行为以可乘之机,必须健全环境的法律、法规。在此前提下,才能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国家在对环保问题时,不仅要针对重点的环保区域,还考虑到一些相对较小的、现在还没有引起人们太多注意的区域,要避免立法界限不明确的问题。
(二)环境管理的力度不足,环境保护体系不完善
国家应该建立一个明确的关于城镇化环境保护和生态维护的体系,避免以往一个环境问题牵扯多个部门,各个部门要么互相推诿,要么互相掣肘,以致于管理效率低下,政府要加大环境管理的投入力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能再单纯的以9FR来衡量本地区城镇化的发展程度,而不加大在环境治理的投入。依法加强对破坏环境的企业和部门的处罚力度。
(三)政府及个人的环境保护意识不足
与西方的国家相比,无论我们的国家还是我国的公民,都欠缺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因为西方的发达国家经历了传统的工业化城镇化的传统模式,亲身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巨大破坏。我国公民目前对生态环境的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限,所导致其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不足。政府环境保护意识不足则表现在对于城镇化的生态环境管理时,一般还偏重于经济的发展,对于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企业都还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纵容,这就在整体上加剧了环境治理的难度。
三、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治理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治理生态环境问题中的主导作用
政府在治理城镇化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时,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普及,加大宣传生态环境保护对于城镇化发展和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好处,以提高公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如果公民的环保意识普遍较高,则对于城镇化的整体发展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有较低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公民占据社会主流,则会直接制约城镇化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要加强环境的法律法规立法工作,完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以法律为根据,引导有关部门和企业治理生态环境问题。此外,政府还要树立正确的城镇化评价体系,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起来作为城镇化的评价措施。
(二)加强生态环保治理的执行能力,提高生态环保的管理水平
要贯彻和加强环境保护的执行能力,1)要保证环保资金的投入,为环境保护设备的购进,环保队伍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2)要设立专门的城镇化发展的环境监管机构,能在解决城镇化环保问题中起到引导,保障,监督的作用,要制定关于环境保护的措施,引导企业和个人在城镇化发展中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和保护程度,保障城镇化发展中的环境治理工作正常进行,解决环境治理中出现的问题,对城镇化发展的各环节进行监督,对生态环境污染大的企业做出相应的处罚措施。此外,环境监管机构要通过学习以提高其在城镇化中生态环境治理中的管理水平。
(三)走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在对待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上,我们要创新思想,摒弃传统观念的束缚,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转变观念,事先采取措施避免或尽量减少城镇化对生态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因此要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所谓新型城镇化道路,就奔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高效的利用自然资源为城镇化发展服务,从总体上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减少环境的污染;同时城镇化发展要以科学为依托,提高科技水平,大力创造和发展环境保护产业。
四、结语
1目前我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环境问题
由于农村原有的工业化水平低,具有较低的人口密度,长时间的农村的环境问题比较严峻,出现了诸如土地荒漠化,土壤侵蚀,野生动物和植物资源减少,耕地面积较少等生态问题,但是环境污染问题并不是很突出。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逐步改善城市环境和工业污染的举措不断加快的同时,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是越来越突出,在城市工业污染得到遏制的同时,农村的污染愈演愈烈。整体来说,各种污染威胁到了数以百万计的农村居民的健康,空气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这是一种恶性的循环,忽略了生态环境问题,因此这还将最终影响城市人口。目前,我们对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概述。
(1)工业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的趋势愈演愈烈。
农村工业化主要发生在中国的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其农村工业化发展过程特别明显的地区主要在浙江、江苏等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工业化发展进程成为当时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和核心力量。但农村工业化在不断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这是经济发展带来的极端代价。据相关资料不完全显示,目前,中国的乡镇企业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污染物,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另外,考虑到乡镇企业布局存在严重不合理的现象,当下污染物处理率明显低于工业污染物的平均处理率,由于乡镇企业布局的原因,大部分乡镇企业和农业用地之间相互交织,更容易造成直接污染。最近几年来,城市环境保护的意识普遍加强,农村的环境监督普遍加强,工业企业不断退出城市,进一步向郊区和农村地区分散,这样使得很多工业园区多在郊区和农村地区建设,这虽然给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随着工业污染地区的转移,农村的水和土壤环境受到严重损害。2013年以来全国大面积的雾霾,在农村地区也愈加突出,究其原因,是因为空气中弥漫着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由于一年当中雾霾天数的越来越多,可入肺颗粒物数据在整个农村地区不容乐观。虽然农村的环境容量大,但是这种污染物由点到面的不断累积的过程,使得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其生态问题不容忽视。
(2)地表和土壤污染问题严重。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重污染点源污染控制力度的不断加大,农业面源污染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日益突出,特别是对地表水和土壤的影响更为严重。农药、畜牧业废水、废物的排放,使得农村生活污水氮磷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其富营养化远远大于城市污水点源污染和工业点源污染,因为地表径流与土壤入渗、降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农业面源污染更难以评价和控制,整治难度较大。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得牲畜和家禽养殖业成为农业总产值来源的一个重要的渠道,在增加农民和农村的收入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也有增加水产养殖业污染的发展趋势。整体来说,各类畜禽粪便污染程度已接近工业废水,水体中的化学肥料氮磷量已超过化肥,地表和土壤污染问题在农村地区越来越严重,另外,每个作物收获季节秸秆的大量燃烧产生烟雾的空气污染,进一步危害人类健康,对雾霾的产生和集聚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此外,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垃圾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在农村,简单的填埋是农村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农民现代生活和农村生活垃圾的数量和组成特点,与城市类似,其垃圾污染物数量猛增,原有的简单填埋已经不能成为其处理的方式,这些都将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2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
(1)国家立法对农村环境保护力度相对薄弱,行政执法力度不足。
在中国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中,专门为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法律条款仍然是空白,一些法律法规条款只是一味原则性地要求和限制,其可操作性不够强,执法机构不明确导致国家对乡镇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的监管和处罚缺乏根据的法律法规。此外,城镇和农村环境保护单位财政支持力度小,出现了很多行政机关的常见问题,如执法人员业务素质和能力低,农村环境监管薄弱,容易得过且过,此外,由于农村土地产权不明确,导致其与环境资源污染成为“公共财产”,利益纠纷问题频频出现,这些都是由于在城镇化进程中,对于农村环境保护的立法制度不完善,行政执法能力不强,很多执法人员不按原则办事,一味姑息和纵容这种境况。
(2)资金投入方面,城市和农村间不公平现象过于严重。
城市和农村地区在相关资源的获取,以及资金的支持等存在明显差距的现象由来已久。长期以来,大部分的污染防治和控制资金投入到工业和城市当中,即便在城市环境污染正在蔓延到农村的当下,这部分投放的资金还主要是城市。城市支持大量的投资资金主要限于生活垃圾的处理系统的完善,污水处理网的建设和完善,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设施缺乏,生活污水沿河排放的当下,农村的专项环境保护资金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很难适用于污水处理等专项处理。此外,农村环境保护部门缺乏适当管理资金,相当部分的资金用于解决乡镇工业排污费收费,排污费不能用于环境治理,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得不到有效的落实,使得环境管理困难重重。当下,在实施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和建设项目,部分投放的资金分散的情况还相当严重,重复建设的现象比比皆是。农村各部门之间缺乏合作,治理效果受到严重影响,这使得在资金投放和利用方面,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远远不能与城市相企及。
3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环境保护的对策
(1)优化城乡环保规划,健全城乡环保政策。
农村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引入城市和农村规划环境保护的相关概念,根据农村的特点,服务的内容应该是确定的。在农村地区,大力推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公共设施向农村地区辐射,实现污染物集中治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污染点源的分散,缩小城市和农村经济系统,以及环境治理方面的差距。统筹城乡产业结构链,降低环境管理成本。既要考虑产业布局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同时也要从环境污染和扩散的角度分析。由于对农村和城市环境特点不同,现行的环境政策在农村地区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因此要积极推出环境政策的创新,使其适合农村地区,或者说是适合当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为此,首先,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结合市场发展的特点,利用辅助的一些调控手段,促进该地区的利益,以弥补损害区域。其次,逐步建立环境政策引导体系,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引导农民自觉采取保护环境,这一切都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
(2)强化科技支撑,提高自身环境保护能力。
目前,农村环境问题,主要依靠两种力量:一是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环境保护科技公司,使其运作于中国的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方面,因为以往这些科技公司的设立主要在城市,为此,在解决现有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方面,要实现职能的快速转换,使其对农村的污染问题进行专业的治理,这里面有技术和经济上的障碍。因为工业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浓度,污染物相对单一,在大多数情况下,环境处理的终端方法是适用的,甚至是唯一的。但是,农村生活污染种类繁多,污染的乡镇企业集约化畜禽和畜禽养殖污染现象严重,需要根据具体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进行治理和修复。二是农民群众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在生产和生活污染控制实践中,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根据当地情况制定合适的技术处理,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和废物资源化利用。此外,还应重点推广适合农村地区使用的清洁能源太阳能、沼气等。
(3)完善农村环保法律体系,增强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针对现有的农村环保法律体系相对薄弱的情况,我们应该增加对农村环境保护立法的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有关法律和法规,制定针对农村环境污染控制的政策,增强各级政府干预环境污染的法律依据,填补在环境保护方面,一些针对农村法律法规问题的空白,使得农村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在农村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此外,环境保护是国家的公共事业,要全方位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的监督制度,多层次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环境信息的公开,建立一定的环境质量公报,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相关污染事故进行通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创建一个具有广泛的公众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唯有如此,我们在一些核心问题上,才能增强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才能使得农村的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完善,也只有这样,在进一步推动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才能针对农村的城镇化进程的特点,制定适合现有农村情况的法律法规。
4结论
1引言
自然生态环境的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自20世纪初到21世纪现在的这100年来,生态环境遭受了巨大的损伤;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简单地说是指影响到人类生存和致使人类生活质量发生不可逆转的生态重大有害问题;换而言之,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正遭受着各种因素的损坏,足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各种人为或非人为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它具有较大的范围性和扩张性,在全世界各地都存在生态环境问题;就其影响程度而言,它具有非常深刻的严重性,而且时间跨度较大,具有弹性伸展;环境问题涉及到的是人们普遍关注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或者间接对人类有潜在的威胁,这里包括:大气质量恶化、水资源的溃乏和污染、森林草原植被遭受破坏、野生的和稀有的动植物资源减少, 土壤沙化, 耕地面积减少、废弃物和噪声污染、核污染等重大环境问题。看似单方面的问题,其实却是纵横联系,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2农业生产综述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所需的各种生活资源,这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基础,综合起来看,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依赖性最大,它借助自然环境中的热量、光照、水、地形、土壤等,进行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操作,利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投入,获得一定的农业生产劳动产出。随着科技的发展,为了获取较高的农业生产劳动产出,不仅仅用机械科技手段取代了老套的手工农具来提高生产效率,在具体生产资料的投入上也采用化肥农药来辅助农业生产,增加农业产品的产出。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上,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环境中土壤土质的要求以及自然环境中的气候条件。农业生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其在人们生产活动中的地位是其他行业、其他生产活动无可取代的。
3生态环境综述
在地球生态系统中森林植物是其中主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地球生态平衡和稳定产生深刻的影响;部分地区由于科学技术的缺乏和经济局限性,往往还是采用原始的木柴作燃料,致使大批森林遭到毁坏,森林变成了一毛不拔、一草不生的沙漠;美国《时代》周刊曾报道说,地球上的原始森林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尤其表现在森林面积锐减,森林环境遭受严重的损毁;原来大部分可用于耕种的湿地,目前基本上退化消失;并且我们人类用于饮用水的质量已经大大降低。基于我国而言,总体森林覆盖率只有10%左右,仅为世界人口平均水平的1/10左右;仅仅从数据上看,生态系统非常脆弱,而由此引发的风沙侵袭、耕种土地面积急剧萎缩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当地大部分农业经济的生产。
4农业生产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利弊
4.1农业生产对自然生态环境有利的方面
自然生态环境中的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它不仅影响农业生产产品的种类,也能够影响农业生产的规模;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的依附性。在目前农业生产对自然生态环境有利的方面体现在三点:一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在相对贫瘠的土地上进行耕种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地施用农家肥等可以改良土壤土质,顺应了自然生态环境的要求;二是人们通过种植农作物等促进物种的改良,使得物种得以优化,促进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三是通过人为灌溉系统的修建,能够改变河流的流向,一方面使得河流不再泛滥,另一个方面起到了均衡自然生态环境可利用资源的作用。
4.2农业生产对自然生态环境不利的方面
农业生产的主体是人类,因而农业生产不是自然界中无意识的生产活动,不可避免地掺合一些人为的因素在内,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伤害,具体表现在:一是为了获取农业生产耕地,采用极端的方法进行土地的开发和耕作,如滥砍滥伐森林扩大耕地面积;二是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可能会对自然生态环境中的植物造成一定的破坏和对动物存在捕杀的行为,这对自然的生态平衡产生巨大的影响;三是在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为了提高产品的产出使用了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非自然界的化学合成物,会对植物环境、水资源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5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
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人们现在都在觉醒;“拯救环境、拯救家园”已经不再是一个口号;在全球化经济推动的同时,人们采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措施进行着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国际会议上,多次探讨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各个国家都达成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识,区域之间的合作极度广泛;全球化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全球化的统一协调和治理,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只是局限于某一个地域或者地区采取有效的措施远远不够,只有协调起来,在共同发展的前提之下,携手并进才有可能使得绿色家园得到有效的保护。我们知道,在任何一个国家农业都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就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所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主宰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就提出“农业现代化”这个口号,历经30多年,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国家农业基础建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也赢得了广泛关注。在新的发展时期,如何将农业构筑成国家经济发展现代化、科学化的坚强堡垒,需要我们思考众多的问题,这里面关键就是如何在维护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保证生态系统不遭受破坏。农业资源、农业生产与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要想营造“双赢”的局面,就必须加大农业基础建设与生态系统环境协调性的研究工作,从政策上、技术上予以对农业环境保护的工作支持,从而减少在农业生产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农业生产活动对于环境有力的改善作用,从而使得人类生存的环境与生活的质量得到充分的保障。1992年我国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着重强调了环境与发展的协调关系,制定了了我国新世纪环境与发展的策略,由此对合理利用、保护与改善自然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给予了外部条件的充分保障。
6基于环境保护原则我国在农业生产中
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对策
6.1基于环境保护原则我国在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
的问题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较,我们国家的农业整体运作水平并不高,这首先体现在农业科技水平技术含量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产生的结果就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产出,与当前国内改革开放时期其他各个行业快速发展显然还有滞后的情况;这是由于我国农业长期走的是低技术组合基础上依靠高物质投入来支撑的格局,这种投入和产出之间的矛盾不仅对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结果产生影响,也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一定伤害,造成了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不良后果。同时,日益被破坏的环境因素如: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资源等农业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污染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不可再生资源的流失等等都是对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6.2基于环境保护原则我国在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
对策目前,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膨胀,我国农业的发展任务极其艰巨,与之相联系的自然生态环境也面临严峻的形势:一要促进粮食增产,确保中国十几亿人口的食物生产量和储量;二要保证粮食食品的安全,维护人民身体的健康;三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使得在有限的生态资源环境下,确保农民收入的稳定性,以及农业物资供应的及时性;四要在农业产业结构方面进行不断的调整,找出农业生产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和制约的因素,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掠夺自然资源、追求短期利益为前提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那种只顾眼前没有持续发展前瞻性的思路和想法,都会给我们国家农业生产的长期稳定性带来不确定因素。我们要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制定有效的措施,具体可在国内人口的规模与数量的控制、农业生态环境的意识思想教育、基本的农业产业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相互的关系上清醒的认识,同时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的监测,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管理机制;并且协同农业有关技术部门,在生态农业研究、开发、建设的项目上达成有效的共识,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将生态农业产业结构搭建起来,并强调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使得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有效降低非自然物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五是淘汰旧的农业产品结构,对现有污染环境的项目和活动进行约束和整治;通过技术革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化肥利用率,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有效控制农业自身污染源。
2014年10月绿色科技第10期
王璐: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自然与生态
关键词:环境工程;影响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P6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城市环境逐渐恶化,严重威胁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命健康,改善当前的环境质量成为人们共同的心声。环境工程建设作为一种生态工程,主要是致力于防治环境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科学技术工程,环境工程建设在我国的工程建设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由于环境工程建设发展时间比较短,影响因素比较多,环境工程建设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充分发挥其对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建设的贡献。
一、影响环境工程建设的因素
环境工程建设作为一种新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对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转变人们的观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环境工作由于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不仅仅要受到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人们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国产生的环境问题的影响。环境工程建设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建设水平和进程逐渐受到影响,导致生态环境建设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影响环境工程建设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环境恶化
环境建设工程致力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环境污染的治理,但是生态环境的变化有时候是不受人力影响,一些自然灾害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往往会会周围的环境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由于一些地区地势比较复杂,水灾,地震或者是泥石流导致的山体滑坡等。这些自然灾害对于环境工程的建设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未能充分发挥环境工程建设的作用。
(二)人为的生态破坏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自然的开发利用逐渐增加,一些不合理的开发行为严重破坏了周围的环境。由于人们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导致自然资源的枯竭。比如过度开采树木,导致周围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等等现象;一些煤矿由于过度开采导致地面塌陷这严重影响了周围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对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破坏。
(三)经济发展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
经济的发展往往需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一些能源企业的发展,随着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增加,资源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但是人们往往会过于注重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往往忽视了环境保护以及环境容量,由于过于追求经济发展而对环境破坏的恶果最终还是有人类承受。经济的发展并不是是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社会的发展是经济环境的双赢。由于经济发展造成的环境质量恶化,雾霾等等城市病逐渐凸显,这对于城市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威胁。
(四)环境工程建设自身因素
环境工程建设对于建设技术以及管理工作有着比较高的要求,但是由于环境工程建设发展时间比较短,相应的管理工作并不十分完善,由于环境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原因,导致的环境工程建设质量不高问题比较多,严重影响了环境工程建设作用的发挥。目前环境工程建设专业的管理人员数量比较少,由于建设管理人员缺少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严重影响了环境工程建设水平。
二、提高环境工程建设质量的建议
环境工程建设作为一种生态工程有助于改善当前城市发展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工程建设是以环境保护和科学发展为主要理念,解决城市发展存在的环境问题。但是由于环境工程建设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环境工程建设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一)加强环境工程建设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随着城市发展和建设,城市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增加,通过环境工程建设改善当前城市环境污染现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增加环境工程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可以有效地落实环境工程建设,为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做出重要的贡献。环境工程建设由于对技术要素要求比较多,环境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除了政府的资金支持,同时还需要一些企业投资,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环境工程建设的资金需要。由于目前我国环境工程建设项目比较少,一些企业对于这一项目的认识不足,政府需要增加政策支持,鼓励环境工程建设,为城市建设和改善环境质量做出重要的贡献。
(二)提高环境工程建设的技术水平
环境工程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和污染的治理对于技术要求比较高,但是环境工程建设技术并不十分完善,一些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开发和应用。目前环境污染等问题主见凸显,环境问题的治理难度逐渐增加,环境工程建设中需要不断完善环境问题治理技术,对于环境的检测,治理等等都需要技术创新。目前我国的环境工程建设发展时间比较短,一些相应的技术并不十分完善,同时一些开发的技术也未能正式应用于环境工程建设中。在今后的环境工程建设中需要增加技术创新,完善环境工程建设技术,通过技术创新改善当前城市环境问题,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加强环境的监督工作
环境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于环境污染的监督和治理工作不到位,导致环境问题愈演愈烈,严重威胁人们的生活环境。在今后的环境工程建设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环境的监督和治理力度,环境建设过程中需要增加对环境问题的监督和检测,及时发现环境污染问题,并对相关的污染进行严格的治理,避免环境污染问题影响城市环境。针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对一些污染严重的行为进行相应的法律治理,严厉打击污染行为,为环境工程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在社会中还需要增加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减少对于环境的破坏,提高自身的环境保护责任意识,为环境保护以及环境工程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提高环境工程建设管理人员素质
环境工程建设对于技术的要求比较高,作为环境建设管理人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 提高环境工程建设质量,保障环境工程建设顺利进行。一方面环境工程建设管理人员需要增加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环境工程建设管理人员不仅仅要掌握相关的工程建设知识,同时还需要了解相关的环境工程建设理论和技术,这对于今后环境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及时发现环境工程存在的问题,减少由于环境工程管理人员问题导致的环境工程质量问题。另一方面环境工程管理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作为环境工程管理人员需要由较高的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能够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为环境工程建设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环境工程建设单位需要引进一些具有管理经验的工作人员,不断完善现有的环境工程建设管理队伍,逐渐提高环境建设管理水平,保障环境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环境工程建设作为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环境治理的重要工程对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人们的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
结语:
随着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逐渐增加,人们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环境工程建设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环境工程建设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环境工程建设受到严重的影响。在今后的环境工程建设中进一步增加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为环境工程建设提供良好的保障,同时在环境工程建设中还需要鼓励和支持技术支持,为环境工程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其对环境改善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楠.简析影响环境工程建设的因素及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36).
(一)土地资源的浪费问题
土地资源的利用问题一直是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许多地区对城镇化发展的实质与内涵的理解存在着误解和偏差。单纯的以建筑设施的数量作为衡量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唯一标志,大肆的进行土地开采和建筑建设,没有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进行合理规划,造成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同时一些地区当局没有制定提出切实可行的城镇化建设方案,使得土地建设的布局,土地的利用结构相当的不合理,大量土地的利用率低下。
(二)水资源、空气资源的污染问题
城镇化发展使得大量的人口集聚。过度集中的人口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要求巨大,大量人口的生产生活垃圾远超过了自然对其的消耗分解能力,而无法得到正常的分解。无法分解的垃圾对生态系统始终存在着巨大的威胁,而如今排污系统和排污技术的落后使得工业生产的废水废气、人们生产生活造成的废水,大量交通工具产生的废气等问题使得水资源、空气资源的污染进一步加剧。
二、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欠缺执法力度
目前,我国还需在环境保护和生态维护方面加强法律建设的力度。只有健全完善的环境法律、法规,才能为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提供正确的引导,否则环境法律的漏洞就会给破坏生态的任何行为以可乘之机,必须健全环境的法律、法规。在此前提下,才能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国家在对环保问题时,不仅要针对重点的环保区域,还考虑到一些相对较小的、现在还没有引起人们太多注意的区域,要避免立法界限不明确的问题。
(二)环境管理的力度不足,环境保护体系不完善
国家应该建立一个明确的关于城镇化环境保护和生态维护的体系,避免以往一个环境问题牵扯多个部门,各个部门要么互相推诿,要么互相掣肘,以致于管理效率低下,政府要加大环境管理的投入力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能再单纯的以GDP来衡量本地区城镇化的发展程度,而不加大在环境治理的投入。依法加强对破坏环境的企业和部门的处罚力度。
(三)政府及个人的环境保护意识不足
与西方的国家相比,无论我们的国家还是我国的公民,都欠缺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因为西方的发达国家经历了传统的工业化城镇化的传统模式,亲身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巨大破坏。我国公民目前对生态环境的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限,所导致其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不足。政府环境保护意识不足则表现在对于城镇化的生态环境管理时,一般还偏重于经济的发展,对于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企业都还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纵容,这就在整体上加剧了环境治理的难度。
三、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治理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治理生态环境问题中的主导作用
政府在治理城镇化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时,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普及,加大宣传生态环境保护对于城镇化发展和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好处,以提高公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如果公民的环保意识普遍较高,则对于城镇化的整体发展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有较低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公民占据社会主流,则会直接制约城镇化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要加强环境的法律法规立法工作,完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以法律为根据,引导有关部门和企业治理生态环境问题。此外,政府还要树立正确的城镇化评价体系,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起来作为城镇化的评价措施。
(二)加强生态环保治理的执行能力,提高生态环保的管理水平
要贯彻和加强环境保护的执行能力,1)要保证环保资金的投入,为环境保护设备的购进,环保队伍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2)要设立专门的城镇化发展的环境监管机构,能在解决城镇化环保问题中起到引导,保障,监督的作用,要制定关于环境保护的措施,引导企业和个人在城镇化发展中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和保护程度,保障城镇化发展中的环境治理工作正常进行,解决环境治理中出现的问题,对城镇化发展的各环节进行监督,对生态环境污染大的企业做出相应的处罚措施。此外,环境监管机构要通过学习以提高其在城镇化中生态环境治理中的管理水平。
(三)走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在对待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上,我们要创新思想,摒弃传统观念的束缚,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转变观念,事先采取措施避免或尽量减少城镇化对生态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因此要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所谓新型城镇化道路,就奔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高效的利用自然资源为城镇化发展服务,从总体上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减少环境的污染;同时城镇化发展要以科学为依托,提高科技水平,大力创造和发展环境保护产业。
四、结语
关键词:环境问题;原因;法律
党的明确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但必须要承认的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该结构对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是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的。而其弊端亦是相当明显的,仅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为例,无论是在具体措施的采取上,还是在相关法律条文的制定上,显而易见,城市都要优于农村。
一、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污染源
(一)生活垃圾污染
早期,因为农村经济落后,消费能力有限,日常生活垃圾尚处在生态环境的可接受范围之内。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生活条件较过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生活垃圾的数量以及种类都日益增多。但相应的,村民的环保意识却没有得到实时的培养。对于垃圾,农民几乎还像过去一样随手一扔了事,而不进行合理规整。这使得在农村,垃圾几乎随处可见。这些垃圾轻则使空气变得污浊不堪,重则使土壤,水源遭受严重污染。长此以往,农村的生态环境质量必将会大打折扣。
(二)农药,化肥污染
科技的进步,为农业的高效增产提供了可能。为了有效的防治病虫害,有效的增加土壤肥力,农民也更愿意去使用农药,化肥。然而在此过程中,农民并没有养成正确的施肥用药理念,随着病虫害抗药性的增强以及土壤肥力的降低,其只一味的加大农药,化肥的用量。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农药对病虫害的有效防治率仅占用用药总量的1-2成,除少部分被发散到空气中外,4-7成的农药被残留于土壤之中,而残存于土壤中的这部分农药,又会随着雨水渗透于地下,最终引发土壤以及水源的双重污染。
(三)小型乡镇企业污染
乡镇企业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活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活跃、刺激了农村经济的繁荣,但与此同时,问题亦随之产生。乡镇企业以小型制砖厂,水泥厂,印染厂,化工厂为主,而就这些乡企自身的特点而言,规模小,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能耗大是其相通之处。这些企业因为规模小,资金有限,客观上没有能力,主观上亦没有意愿去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来对污染物进行有效地治理,这使得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在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情况下便被排出,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水污染以及土壤污染。即便如此,仍然有很多乡镇政府枉顾生态安全,在污染面前选择睁一只眼闭只眼,宁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经济的一时繁荣。
(四)植被破坏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基本设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但在此过程中,农村生态环境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维护,其中,尤以植被破坏最为严重。基于修建乡村公路的需要,原先的林木被砍伐掉,然而随后相关政府部门并没有及时的进行补种,虽及时补种,亦因为没有进行很好的维护,而使得植被破坏严重。虽然在有些地方政府有鼓励民间植树造林,但因林木生长周期长,见效慢,很多农民在当地政府政策的驱使下选择了种植林木,但之后很快便会将其砍伐掉。
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农村村民因受教育程度低,在潜意识里根本没有乃至尚未形成环保理念。这使得他们在处置生活垃圾的时候,几乎都无一例外的采取了随意丢弃的粗放式处理模式,在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对农药、化肥的使用,亦无法进行科学的把握。
(二)乡镇政府的错误发展观。
乡镇政府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选择以牺牲环境利益为代价,对于那些污染严重而又缺乏治污、排污能力的小型企业仍积极引进,并对其在政策上大开方便之门。
(三)资金有限,基层环保设施严重缺位。
因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我国各类发展政策的制定都是严重向城市倾斜的。这使得城乡之间的差异不仅存在于经济发展上,生态环境保护亦是如此。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我国无论是在政策上、法律上、还是在资金上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而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长久以来都被国家有意抑或无意的忽视了。对于乡镇基层政府而言,搞基础经济建设的资金尚且不足,更遑论对环境保护的基层设施进行构建了。
(四)我国立法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缺位严重。
虽然我国业已制定了一部环境保护的基本法—《环境保护法》,六部环境污染防治法,十五部自然资源单行法,三部集自然资源与污染防治于一身的环保法。除此之外,政府机构还颁布了50多项环境保护行政法规,近200件环境保护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1600件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和政府规章。然而这些法律,法规,地方政府规章更多的是针对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对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鲜有涉及,即使有,也只是散见于某些法律条文,规章制度之中,难成体系。
三、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应对策略
(一)重视并加大在乡镇地区的环境保护知识宣传
让农民认识到自己将是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最终受害者,从而帮助农民形成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环保意识,自觉养成不乱扔垃圾,合理用药以及科学施肥的良好习惯。
(二)在资金上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给予帮持
建设并不断完善农村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乡镇政府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以方面农民垃圾投放为前提,兴建垃圾投放点,集中处理厂,并安排专人来对垃圾进行定期、及时的清理,销毁。鼓励农民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变废为宝。
(三)应当树立长远的科学发展观
不应该只顾眼前利益,而以牺牲生态环境安全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的高增长。故而乡镇政府招商引资时,务必要把好环境关,对于那些不具备排污能力,污染严重的小型厂企,一定要坚决查处。除此之外,乡镇政府还应该做好规划,合理划分出生活区,工业区,防止出现交叉污染。
(四)完善农村环境立法。
到目前为止,关于农村生态环境立法几乎可以说是一个空白区。为了给农民寻求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依据,这就需要针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制定专门的、符合农村生态环境特点的法律、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
(五)强化执法力度,严格执法。
对乡镇政府机构的职能进行详细划分,做到权责分明。对于违法不究行为,在发现之后应及时要求纠正,若拒不纠正,可给予相应处罚,后果严重的可追究其刑事责任。只有执法严了,民众才会相信并愿意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生态环境权益。总之,农村地区环境问题产生的有其特殊性。因此对于该问题的解决,不能一味照搬城市模式,而应立足于农村自身实际,以法律为纲,制定出一套契合农村实际环境法律规章,从而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作者:赵亚星 单位:重庆大学
参考文献:
[1]吴云.浅谈土壤污染与防治[J].现代农业,2010(6):30.
为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水、大气和固废等各项治理工作,XX镇组织召开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会议,传达上级重要工作精神和工作要求,30个村(社区)分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两委”参加会议。
会议上播放了第二轮第三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典型案例视频;同时,XX镇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所XXX所长通报了各村(社区)第一季度环保工作考核情况,就目前存在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及整改工作要求进行具体部署,具体方案如下:
一、强化属地管理
各村(社区)要切实履行管理职能,安排足够人力物力全面落实辖区内企业覆盖巡查,重点检查企业环保证、环评手续、验收等环保资料是否齐全,污染治理设施是否配套生产正常运行等,并将巡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向环保部门沟通反馈。
二、加强河涌监管
(一)按要求做好河涌保洁工作,落实专人专职;
同时,村(社区)要做好环保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环保意识,严禁河涌乱扔乱倒行为,保持河涌良好面貌。
(二)对于河涌两岸的乱搭乱建现象,一是要做到严控增量,保证不新增违建构筑物;
二是对于存量部分,要落实责任人,发公告并限期整改拆除,未能拆除整改的将联动镇综合执法办进行强制拆除。
(三)做好各自辖区黑臭水体收集上报工作,后续将由环保部门进行专业监测治理,并制定规划方案;
另外,务必严禁侵占、回填河涌的行为。
三、完善厕所管理
厕所生活污水直排是导致河涌黑臭的原因之一,村(社区)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对辖区内公厕、家庭户厕进行排查。对于住户无化粪池污水直排河涌的、化粪池未清渣导致污水直排的建立台账,并限期整改。
四、保持高效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