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09:59: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工业一体化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供电企业;一体化管理;ERP
一、前言
目前中国电力工业的装机容量和供电量均居世界第二位(据分析,在2015年很可能跃居世界第一)。我国已形成了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北、川渝和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南方七个跨省的电网和五个省级电网,最终将形成全国统一的联合电网,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电力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电力工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电力工业要不断适应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必须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要在发展中调整结构,在调整结构中发展;二是我国人均社会供电水平还很低,加强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开拓电力市场,降低用户负担,仍是一项长期重要任务;三是要调整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区域及全国联网,必须要协调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四是企业内部管理难度日益增大,以国家电网公司为例,其经营区域就覆盖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覆盖国土面积的88%,供电人口超过11亿人,公司员工超过158万人,要维持这个庞大“电力帝国”的运转,其管理的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第三次浪潮,中国的信息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与工业化同步推进,信息化本身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可以有力地地支持企业应对市场化、全球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变化。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支持企业正确决策和快速决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越来越明显的效益。
电力行业是应用信息技术较早的行业之一,但是直到今天,电力行业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化标准规范。传统上电力企业比较习惯于按照各个职能部门自身的需求单独立项,开发或采购功能比较单一、开放性不是很好的专用系统,几十年的积累,往往使一个大型电力公司内同时运行着几十上百套计算机信息系统。这些不同的系统功能不同,开发工具不同,结构也存在很大差异,而最大的问题就是数据的不可兼容,最终形成了数量众多的“信息孤岛”。这种情况给企业领导的经营和决策造成了很大的混乱。
目前国家电网在推行“三集五大”管理模式,即:人力资源、财务、物资集约化管理;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这就需要建立在统一平台上应用的一体化管理方案。这个方案不但要涵盖各个层面的应用需求,而且必须是管理高度集中、数据高度集成,从而真正消除“信息孤岛”的现象,最终实现对资源最大限度的节约。
二、供电企业管理一体化解决方案
供电企业管理一体化解决方案是既基于供电行业产生、又基于供电行业发展的解决方案。电力行业是能源转换性行业,电能不能储存,生产销售在瞬间完成,即顾客的需求在瞬间实现,而供电企业要保证系统安全、经济运行,必然关心电网调度管理、设备管理、抄表管理、电力营销管理、电力市场管理等业务,上述行业特性决定了电力行业不同于制造型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
1.方案目标
供电企业管理解决方案定位于为供电企业提供一体化应用平台。在此平台上,集成各个组织、各项业务、各种活动的应用,从而消除电力企业大量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满足供电集团“数据集成、业务协同、管理集中”的管理要求。
2.方案特点
(1)一体化
电网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的整体,是电能采购与电能销售的必然渠道,这些业务的统一性、一体性决定了系统应用的整体性。“一体化”的概念旨在帮助集团性企业实现管理集中、数据集成、业务协同。
(2)专业化
把ERP的普遍原理同电力行业的特殊性结合起来,形成符合中国电力行业实际情况,并具有一定先进性、专业性是供电企业一体化应用平台的第二个特征。
(3)国际化
世界各国的电力工业比我国电力工业早走几十年的历程,其管理模式相对成熟。在保证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和同行最佳业务实践的引进的同时又充分考虑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力行业发展特点,将先进的模式和具体的国情特点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适合中国供电企业应用的企业管理解决方案,促进供电企业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3.方案架构
供电企业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一个统一的应用平台,能够很好的满足供电企业在业务操作、管理控制、决策支持和电子商务等诸方面管理需求。在生产运行方面,供电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非常高,且此类系统都与电力系统的运行设备结合非常紧密,因此在我的方案中,通过一体化应用解决方案提供的数据交换平台,将外部专业的生产运行系统产生和收集的数据实时的集成到一体化平台的相关应用中,通过对这些基础数据的集成、分类、检索和加工,快速形成直观的、准确的、多维的、全面的管理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
4.方案应用
(1)电子商务应用层
供电企业管理一体化解决方案集成了企业级电子商务,包含网上物资采购招投标体系、物资采购结算体系,电能销售交易结算体系、银行联网结算体系、对外信息体系等基于INTERNET的商务应用,物资采购招投标体系是以供应商为基本对象进行扩充的功能,电能交易结算体系是以电能供应单位(发电公司)和电力用户为基本对象进行的扩充,银行联网结算体系是以交易单位与银行为基本对象的应用扩充,对外信息体系是以电网门户网站为基本对象的应用扩充。
(2)决策支持应用层
通过一体化的应用平台,将供电企业各类业务数据集成到数据仓库中,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为决策者提供多维的、直观的、全面的数据分析。
(3)管理控制应用层
供电企业管理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全面的管理控制平台,为企业在电网设备、电网管理、抄表管理、财务管理、电力营销、电力市场、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的管理提供统一的控制平台,帮助企业在一个集成的系统内完成日常的各种管理工作。
(4)业务操作应用层
针对供电企业在电网资产、电网管理、抄表管理、财务管理、电力营销、电力市场等诸方面的管理需求,供电企业管理一体化解决方案为供电企业各项管理工作提供具体的应用平台,通过此平台优化传统的业务流程,统一以往参差不齐的统计口径、改善以往人浮于事的工作格局。
(5)数据交换应用层
供电企业一体化应用平台通过数据交换应用层与电网设备进行联接,采集供电设备中产生的各种生产数据,进行存储、整理和分析,转换成管理控制的数据依据和领导决策的数据支持。
(6)生产运行应用层
电力的生产运行过程有赖于一些专业系统的支持,这些系统和硬件设备共同组成了电力自动化设备,供电企业一体化应用平台通过数据交换应用层可以实时的接收生产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业务数据,将这些业务数据集成到的应用平台中。
5.管理模块
(1)统一电网管理
统一电网管理系统基于电力GIS,实现“发、变、输、配、表计、测试点、供电点”的统一管理,体现它们的位置关系、功能关系、连接关系,从而描述一个真实的电网,消除了传统上电力公司各个业务部门独立运行专业系统产生的信息孤岛。电网统一管理是基于设备生命周期,从规划、设计、施工、投运、验收、运行、倒闸操作、改造、检修、防护、检查、巡视直至报废全过程,从而保证电网的安全可靠和稳定运行。
(2)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能力及核心竞争力。财务管理系统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分为对外的财务会计和对内的管理会计两大部分,针对供电企业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和目标,从集中管理的思想出发,在会计核算层面实现财务与业务的集成,在财务管理层面实现全面预算管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从决策支持层面实现智能的财务分析。通过财务业务集成应用,集团和下属企业数据的集中管理,推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应用财务管理系统,可以实现以下管理目的:
建立集团财务集中管理模式,显著改善目前财务分散管理模式的弊端;
提高财务信息准确性、及时性,改变目前信息被动接收状况;
财务工作重心由财务核算向财务管理职能转变;
加强对业务环节的实时监控,实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监督;
统一调度、统筹各公司资金和资源,发挥供电集团整体资源优势;
显著加强预算分析、分解、控制、考核的深度和准确性;
针对不同的管理要求分别在不同程度上实现财务集中监控,为供电集团领导的决策提供有效支持;
建立一套高效的集团报表体系,满足企业内外需求,支持全方位的财务分析功能。
(3)统一资产管理
供电企业是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企业,设备的安全、稳定、经济、可靠运行是供电企业运营基础,加强企业资产设备管理(EAM)是供电企业管理重心之一。应用的资产设备管理系统可以达到以下管理目标:
实现资产与设备信息在公司的集中,使集团公司能方便查询的整个公司以及下属单位的资产设备信息。
实现设备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全面掌握设备的信息与状态以促进状态检修的管理。
为重复故障处理和计划性维护建立标准的检修工艺知识库(包括检修步骤、材料计划、工具计划、劳动力计划,检修文档等)。
为需要计划维护的设备建立详细的维护计划策略。
实现检修预算对检修过程的有效控制。
建立全面的设备检修与备品备件采购策略的有机关联。
加强公司对于所属企业各项大修/技改/科技项目的预算、计划、跟踪、控制管理能力,提高复杂项目管理的水平,节约成本提高效益;
通过基于周期、事件和测量等的预防性维护手段提高设备维护维修中的预见性和计划性,将企业员工尤其是生产人员从庞大的紧急性维修的工作重担下解放出来;
(4)统一抄表管理
统抄表管理系统可实现关口抄表与客户抄表的统一管理,加快抄表频率,缩短抄表周期;从技术上进一步加强计量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利于更准确地计算线损。
统抄表管理系统包含以下几个业务模块:抄表计划、抄表线路、抄表周期、抄表人员、表计装置、表计录入、线损计算等。
(5)电力营销管理
电力营销管理系统以满足用电客户需求为核心理念,用电客户所有的服务请求,都通过客户服务中心这个唯一的对外窗口进行处理,从而真正实现“一口对外”的服务管理。
通过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可建立统一的计费管理,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收费机制,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
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包含以下业务模块:客户申请、客户工程、客户计量、客户电费、客户交费、客户检修、客户校验、违章用电等。
(6)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管理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管理,人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和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系着眼于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化,通过建立全面和集中的人事数据结构,协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有效地实施员工发展战略、实现全面的企业薪酬战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保持和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可以实现以下管理目标:
实现人力资源在供电企业规划、录用、保持、发展、考评和调整的全周期管理;
建立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规范人力资源业务流程,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集中管理人力资源信息,实现全集团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与监控;
建立全面完整的人力资源分析体系,借助各种分析报表和灵活的查询能力,为员工考核和绩效评价提供强有力支持。
三、方案价值
供电企业管理一体化解决方案以“信息化带动管理现代化”为基本出发点,建立“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运行模式,实现业务流程、信息流程、管理流程的集成,实现事前和事中控制的管理目标,带动企业管理水平的飞跃,提高经济效益。
供电企业管理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价值主要可从两大方面得到充分体现:
1.加强公司管理集中,促进公司治理结构扁平化
集团型供电企业在公司治理结构上非常突出的问题是管理结构层次过多,从供电集团到基层的变电站,中间要经过若干个管理层次,在每个管理层次中,又存在若干个组织层次。这种复杂的管理结构,导致集团公司的所制定的制度、措施很难及时有效的在整个集团内贯彻下去。
集团型供电企业一体化解决方案实现了在整个供电集团内部管理信息的完全透明和快速传递,这种透明化的信息体系为集团公司实现集中管理奠定了数据基础和信息基础。而管理信息快速传递则可以保障供电集团制定的管理制度、管理措施能够快速、有效的在底层的业务单位得到贯彻,而底层业务单位产生的日常信息可以通过供电企业一体化应用平台实时传递到集团决策层。这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信息高速传递将直接导致整个集团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环境的重大变化,使得传统上自集团到基层这种多层组织结构中的若干管理层次设置的必要性不复存在,从而推动整个集团公司治理结构扁平化的实现。
2.集成企业管理应用平台、全面提升企业运作效率
电力企业管理一体化平台集成各个组织、各项业务、各种活动的应用,从而消除电力企业大量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实现供电集团“数据集成、业务协同、管理集中”的管理目标。
(1)为用户提供一个信息平台
用户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能打破信息的部门和时间界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对信息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和实时利用,消除信息查询的人为障碍,简化工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2)为工作者提供一个工作平台
工作平台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人直接在计算机上工作就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各种资源,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3)为管理者提供一个控制平台
供电企业管理一体化方案为供电企业的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控制平台。控制平台就是管理者能通过业务控制平台,把企业的各项制度、标准,通过程序控制落实到企业各项工作活动中去,对工作流进行设置与监控,从而能严格控制企业的活动的各项动作,实现事务的有效管理。
(4)为决策者提供一个决策支持平台
供电企业管理一体化方案为供电企业的决策者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决策支持平台。决策支持平台即为决策者提供一套完整的数据分析平台,把决策者需要的各项数据、指标,通过程序实时地反映给决策者,以便决策者及时地对经营方针、管理制度进行调整。
针对目前国内电力企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化管理存在条块分割、信息壁垒等诸多问题,提出了基于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现有的ERP系统、PPM系统和基建项目辅助管理系统构建一体化工程造价管理平台设计方案,通过系统功能和应用范围的扩展及深化,实现内外网的流程贯通和数据共享。一体化工程造价管理平台建成后,能够实现项目全过程的造价业务流和信息流管理,将造价管理的管控节点前移至项目的施工阶段,使项目建设阶段的造价数据真实、可控。
关键词:
电力企业;一体化工程造价管理平台;基建项目辅助管理系统;工程造价管理;过程结算
0引言
近年来,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内蒙古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内蒙古电网建设与改造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电网建设工程数量的增加、建设及投资规模的加大,工程造价管控程度及水平对电网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如何做好电网工程建设项目的造价管控、合理利用有限的建设资金是电网工程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工作[1-2]。
1电力企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现状
近年来,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3]。国内电力企业的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比较单一,通用的行业管理软件基本定位在概预算编制和清单编制管理阶段,缺乏全过程和全方位的工程造价管控,过程中的造价控制管理相对薄弱,缺少信息化手段的支撑。以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内蒙古电力公司)为例,目前公司基建工程造价管理软件使用的是博微单机版软件,用于工程造价的概算编制和清单编制,使用ERP系统完成项目执行过程中设备材料、建筑安装、其他费用3大类费用的最终结算,2大信息系统数据无法实现有效共享。ERP系统中的建筑安装类费用结算主要是以合同付款为节点的结果性结算录入和记录,并不能体现基建工作中各类费用发生的明细以及费用在执行过程中的各类变更情况,结算数据的管理相对粗放,缺少过程管控和监督,难以对工程的过程造价实现有效监管和合理规划。
2一体化工程造价管理平台设计分析
为加强内蒙古电力公司基建工程全过程的造价管控力度,提升公司总体造价管理水平,公司工程建设部在基建工程全过程的造价管控方面提出了具体实施要求,在开展基建工程施工全过程造价管控时,关注工程过程阶段的总造价和过程阶段的造价组成部分,便于合理控制过程阶段造价,进而提升公司基建工程造价管理水平。为此,急需利用信息化手段将参与全过程造价的单位及数据纳入信息系统,提升造价管理数据的规范性、合理性,提升公司基建工程全过程造价管控的精细化水平。
2.1设计目的
内蒙古电力公司一体化工程造价管理平台的构建,其主要目的是实现项目全过程的造价业务流和信息流管理,将造价管理的管控节点前移至项目的设计和施工阶段,实现概算、清单、过程结算、竣工结算全口径、全流程的在线业务处理[4],提升工程技经数据互联互通、高度融合与共享的信息化支撑能力,做好工程实施过程中工程量的管理,实现施工阶段“工完量清”的管理目标,提高工程结算效率,提升造价管理分析能力。
2.2设计思路
为避免同一工作多系统交叉重叠、用户操作不畅的问题,一体化工程造价管理平台的应用架构设计基于内蒙古电力公司现有的ERP系统(构建在内网环境)、PPM系统(构建在外网环境)和基建项目辅助管理系统来扩展。通过深化基建项目辅助管理系统的造价管理功能和应用范围,构建业务环节覆盖从初步设计到竣工阶段全过程,实施单位覆盖包含公司本部和各盟(市)供电局的两级工程建设管理部门,以及设计、监理和施工等外部参建单位,实现基建项目造价管理业务的上下联动及内外协同。通过系统功能和应用范围的扩充及深化,并结合网络技术实现内外网之间的流程贯通和数据共享,实现一体化工程造价管理平台的构建。具体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完善造价基础数据库(定额库、清单库、设备材料库)的建设,实现工程技经数据在各系统之间的顺畅流转;(2)规范公司过程结算编制标准及业务流程,实现工程量在线编制及组价形成过程结算报价,并实现工程量及组价的在线审核;(3)利用信息系统实现工程结算与财务资金支付流程的整合与集成,遵循工程进度款拨付额度不得超过过程结算累计计量计价额度,确保施工阶段资金支付规范并及时到位;(4)利用信息系统快速准确地出具竣工结算报表的特点,丰富造价实时管控手段,提升过程造价管控水平。
3系统功能设计
3.1造价基础数据库建设
造价基础数据库建设包括定额库、清单库、物料库、供应商库、合同库、项目库的建设和管理。造价基础库需在ERP系统和PPM系统中同时搭建,实现与各个数据系统的无缝链接。
3.2输变电工程及审核流程管理
设计招标结束后,通过ERP系统下达项目信息,系统自动识别项目的设计单位,并将工程任务推送至设计单位;设计单位可在当前工程列表中查看到具体的工程,并在PPM系统中直接进行工程概预算的编制,编制任务完成后提交概预算书至ERP系统,由建设单位进行概算造价的审核;提交审核后,系统会将工程状态更新为“审核”;审核通过后,工程状态设置为“审定”,并且归档。
3.3物料清册生成
造价工程中的设备材料库通过与物料系统编码绑定,在工程审定后,可在造价工程的“物料清册”页面直接查看当前工程的设备材料汇总,并支持推送至ERP系统形成设备清册,同时支持导出Excel文件。
3.4概预算编制
实现对电力工程概预算的编制、费用调整、报表生成,同时兼容标准Excel格式造价文件上报并转换为具有完整造价数据的造价工程文件。概预算编制功能使用标准的电力预规目录,每个目录都使用标准的WBS编码标准进行编码,概预算编制完成后,系统支持多个工程多阶段的费用自动抽取及对比。该功能需同时在ERP系统和PPM系统中搭建,并实现数据的交互和共享。
3.5清单编制
清单编制包含了清单招标控制价、招标工程量清单编制、中标清单的导入,支持完整的工程量清单编制及报表结果输出,支持工程清单的合同绑定。项目进入招投标阶段,ERP系统中的项目信息下达后,系统自动根据项目信息创建工程清单并识别清单编制单位,清单编制单位可在PPM系统中直接打开工程清单,进行清单招标控制价的编制;编制完成后,编制单位需提交清单审核,系统会将审核任务推送至ERP系统中的建设单位并最终完成审核流程;审核通过后,系统生成适用于招标要求的工程量清单文件。
3.6过程结算管理
过程结算管理用于电力工程从中标到结算过程的监管及控制,提供了清单完成工程量监控及计价功能、清单综合单价组成分析功能与施工单位工程量申报及审核流程管理功能。施工单位在PPM系统中申报完成工程量时,需打开工程清单,输入实际完成的清单工程量,提交工程量审核申请;系统进入审核流程,工程的监理单位、咨询单位、建设单位根据各自的职责流程在PPM系统或ERP系统中审核施工单位提交的工程量;工程量审核通过后,汇总至已完成工程量,系统实现清单工程量的计价,建设单位可实时监控项目投资情况。工程量审核时,各审核单位均以只读方式打开清单工程,展开清单明细,在系统中查看清单详细的组价方式,使用的人材机消耗量详细信息、取费方式、设备材料价格等完整的工程量信息。
3.7变更及签证管理
变更及签证管理功能包含设计变更、非设计变更与签证的管理。工程变更与签证的发起单位根据变更和签证的类型确定,变更及签证发起后则进入审核主流程,各审核单位根据流程的角色完成变更、签证的审核工作。
4设计功能的实现及建议开发方向
4.1基础数据标准化
该设计方案实施的关键和难点是基础数据的标准化工作和系统集成设计,现阶段已实现了以ERP系统中的WBS编码和物料编码为基础关联概算、清单和结算数据的功能,基础数据编码贯穿初设、工程招标、工程实施和竣工结算所有阶段,满足了工程造价各阶段数据的可追溯、可对比和可分析的管理需求。
4.2一体化平台建设建议
(1)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必须结合大数据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研发完善、科学的数据指标体系,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将传统经验值数据变得更为庞大、更加系统、更具价值。因此可以考虑借助专业软件公司的力量,吸取成功企业管理系统的经验,形成软件系统,对造价信息进行深加工,不断扩大造价信息成果数据库规模,提高造价管理的技术含量。
(2)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涉及项目的概算和结算数据、施工技术、施工质量、设备材料供应等多方面,因此,如何健全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工作机制也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在充分调研的前提下,相关部门应制订符合工程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从健全工作机制入手,完善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实施方案,出台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制度,明确相关利益主体的职责;建立信息化咨询方机制,降低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的风险,推进信息资源的共同开发利用[5]。
5结语
通过对电力企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内蒙古电力公司一体化工程造价管理平台建设的必要性、设计思路,并展望了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的未来。一体化工程造价管理平台建成后,能够实现项目全过程的造价业务流和信息流管理,将造价管理的管控节点前移至项目的施工阶段,使项目建设阶段的造价数据真实、可控,为提升造价管理分析能力奠定基础。
作者:常虹 单位: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马楠.工程造价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7-31.
[2]聂金明.论述工程造价管理目的和意义及改革建议[J].大科技,2012(3):434-435.
[3]刘志勇.关于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完善与应用的分析[J].科技风,2010(5):15.
关键词:农工贸一体化企业;供应物流;分级库存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0510016)
作者简介:王恩创(1970~),男,河南信阳人,重庆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物流、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任玉珑(1944~),女,湖南长沙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能源经济、投资决策、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刘贞(1973~),男,河南驻马店人,重庆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博弈经济学仿真研究。
中图分类号:F7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4-0128-04 收稿日期:2008-06-06
供应物流是企业物流系统的输入,它是企业物流过程的起始阶段,是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马士华等,2005)。农工贸一体化企业的供应物流主要是通过来源于农产品的生产资料的采购、运输、库存管理、用料管理和供应运输等,促使农产品适时、适量、齐备、成套地完成供应活动,保证企业顺利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由于农产品具有生产季节性,消费连续性,保质期短,运输和储存过程中易腐烂变质等属性,据统计我国有1/4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了,其中主要是库存浪费(金海和等,2007),故农产品的供应物流核心是对库存的控制与管理。目前国内外有不少文献对存储时受易腐项影响的库存模型进行了研究(谢五洲,2005;刘志硕等,2007;Hariga Met al,1997),然而这些文献多是从成本控制角度进行研究,且多为面向工业产品,很少结合农产品的特性从渠道控制上对库存进行控制和管理。
本文从农工贸一体化企业供应物流组织模式的分析开始,总结了农工贸一体化企业供应物流的特点,基于整个物流供应链渠道控制上对库存进行管理和控制,提出了一种适合农工贸一体化企业的分级库存管理模式。分级库存管理模式充分考虑农产品的特性和农工贸一体化企业的实际情况,将农户纳入到供应物流库存控制的链条上来,实现农工贸一体化企业和农户的整体共赢。
一、农工贸一体化企业供应物流组织模式
企业供应物流管理是为了保质、保量、经济、及时地供应生产经营所需各种物品,对采购、储存、供料等一系列供应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以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农工贸一体化企业供应物流组织模式如图l所示。
在这个组织模式中,种养基地、农户与辅料生产厂家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企业的生产供应则是供应链的主导部门,它是信息的控制中心、是供应链的驱动机构,上承接生产和库存信息,下为生产基地和农户提供信息服务。
供应物流主要包括主生产原料即农产品、辅料和生产设备三个方面。其中辅料供应具有持续性,随着生产的进行持续供应,其供应与一般工业企业类似,即根据企业需求,辅料供应企业随时运送产品,故有别于主生产原料供应;而企业生产的设备供应一般具有临时性和偶然性,并且数量比较少,并不是企业供应物流的主流。因此,本文农工贸企业的供应物流主要研究主生产原料的供应。
目前我国农工贸一体化企业主生产原料的运行模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企业的供应源只有种养基地,企业参与种养基地的农产品生产、管理和运作,此种模式农产品直接运送到企业库房;第二种方式是农产品完全由农户提供,此种方式农户多、分散广、单位农户供应量少,一般由企业根据乡镇设立收购站,集体收购农产品,再由收购站运送到企业库房;第三种方式是两种方式的结合,既有种养基地,又有农户供应。
二、农工贸一体化企业供应物流特点
由农工贸一体化企业供应物流组织模式可以看出,农工贸一体化企业与工业企业相比,其供应物流有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生产原料距离近。农工贸一体化企业的主生产原料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企业的种养基地,二是农户。前者是企业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为方便生产需要而建立的,相对于常规农业而言,具有一定规模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后者虽然数量多,分散广,主要依托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产业基础和条件形成,供应物流相对复杂,企业一般是就近采购,因此,总体上说两者都距企业的生产车间较近,运输方便,便于采购。
(2)供应物流量大期短。农产品与工业品不同,是动植物产品,一般是季节性生产,尤其是植物性产品,因而农产品原材料是季节性供应,品种多、数量大,供应期短,物流量大。在供应期内,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农产品的采购上,而且仓储与运输资源有限,企业在资金、调度等方面统筹难度较大。
(3)仓储管理难度大。由于农产品的季节性生产,企业农产品收购也非常集中,而农产品的销售是全年性的,因而供应也是持续性的,导致大量的农产品的库存管理比较困难。一是因为数量大,导致企业的仓储资源紧张,二是由于农产品的保鲜要求,特别是要求绿色物流,其保管对仓库、冷冻设备等要求非常高,加之农产品体积大,因此需要企业在此方面加大投入,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物流成本。
(4)供应物流组织较为复杂。供应物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生产基地的供应物流,另一部分是农户的供应物流。两部分的组织存在较大差异,前者物流组织相对简单,因为生产基地属于企业,且基地规模大,地域集中,供应物流较易组织;后者物流组织相对复杂,因为农户分散地区广,分布不均,单位供应量小,企业组织供应物流时需要结合距离远近、供应量、运输车辆和经济性等因素综合考虑。此外,加上农户生产标准性差、信息薄弱等因素,其供应存在较大不稳定性,农工贸一体化企业可能因此而不能及时收购充足,高质量的农产品,影响生产。
从以上分析可知,由于农产品受生物、季节、气候等自然环境影响,仓储、配送中对保鲜、冷冻的要求非常高,并且农产品具有季节性生产,企业集中收购,全年销售,连续性消费的特点,可以看出农工贸一体化企业供应物流管理,其核心是对库存的管理和控制。
三、农工贸一体化企业供应物流分级库存管理模式
(一)农工贸一体化企业供应物流分级库存管理模式及其优点
根据农工贸一体化企业供应物流的特点,当地农产品一段时间内的供应量是可以估算的,关键是库存管理,传统的库存管理方法是只有一级库存,如图2所示。
这种方法的主要运作方式是:农产品收获季节,企业组织收购,将农产品都储存到企业库房,企业集中仓储,持续供应生产,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为生产加工保证了足够的
库存,不足之处在于企业积压了大量的库存,不仅原材料占用了大量资金,而且由于农产品的仓储要求高,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仓储设施和人员,物流成本太高,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刘秀玲等,2006)。
为解决上述传统的供应物流管理方法的不足,农工贸一体化企业需要改变其供应物流管理方式,尤其是其库存的管理和控制,本文根据农工贸一体化企业的模式及其物流供应特点,提出一种适合农工贸一体化企业的基于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供应物流的分级库存结构(Monczk R et al,1998),如图3所示。
在上述分级库存结构中,供应物流库存一共分为三级,第一级是农户储存,很多企业忽略了农户储存。实际上,农户由于多年的生产经验,已经有一套较好的仓储管理方法,而且农户的产品量小,易于管理,同时因为是私有财产,对农产品的储存更细心、全面,即农户VMI库存管理方法;第二级是仓储中心,主要是承接农户和生产供应物流,集中管理库存,在生产提前期内持续收购农产品,是一个集散中心,仓储容量比较大;第三级是生产供应,仓储容量小,直接供应生产。
本文提出的分级库存不同于以往用于工业产品的分级库存,也不是简单的将工业产品库存分级的思想简单运用到农产品供应物流上。其具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将农户纳入到整个供应物流的链条上来,充分利用农户自身的仓储条件,分解企业的资金和仓储压力。二是各分级库存各有分工,不是简单的分级,各自有其专注的职能,同时又由企业统筹组织、相互协作。如收购站的仓储功能较弱,只起中转的作用,而仓储中心既是仓储的重要单元,也是企业的信息处理中心,企业的供应物流均由仓储中心根据信息组织协调运作,强化整体库存效率。具体来说,在农工贸一体化企业供应物流中运用分级库存管理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1)分解仓储压力。传统的库存管理方法,由于企业单方面承担库存责任,压力较大。此时,一方面因库存量非常大,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仓储设备,针对农产品鲜活易腐的特点,仓储还需要特定的容器和设备,具有较强的资产专用性,另一方面企业集中库存管理会使库存变得较为复杂,难度加大。而分级库存管理方法中各级库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使得企业的库存大大减少,压力随之减轻。
(2)分解资金压力。传统的库存管理方法,因为库存量大,积压了大量的原材料库存资金,不利于企业现金流的流通,容易阻碍企业的发展。而分级库存管理方法,企业是按照生产计划陆续采购,集中储存供应,大量减少了资金的积压。此外,也减少了投入到企业仓储设备上的资金,即减少了固定资产的投入。
(3)充分有效利用农户的仓储资源。传统的库存管理方法由于企业忽略了农户的储存能力,造成农户仓储资源的无序管理和浪费,而分级库存管理方法将农户纳入到供应物流库存控制的链条上来,通过有效的组织和保证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发挥农户的仓储管理优势,实现农工贸一体化企业和农户的整体共赢。
(二)农工贸一体化企业供应物流分级库存运行模式与保证机制
1 农工贸一体化企业供应物流组织与运行模式
农工贸一体化企业供应物流分级库存结构供应物流组织模式如图4所示。
如图4所示,仓储中心既是仓储的重要单元,也是企业的信息处理中心,其通过完善的信息系统采集、分析、反馈信息,对企业生产计划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组织协调企业的供应物流,从而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
具体的供应物流运行模式如图5所示。
供应物流的组织模式根据拉式生产为拉动式供应,由生产车间制定生产计划,下达给生产原材料库房,原材料库房根据生产计划一方面将本库房的原材料供应给车间,一方面向集中仓储中心提出调拨请求,集中仓储中心是企业供应物流的核心部门,接收到运输请求后,中心向运输部门提出运输请求,准备货物,运送给生产原材料库房,集中仓储中心不仅承担集散功能,也是企业的供应物流的决策部门,根据仓储中心的储存情况和生产计划,决定何时采购,采购量的多少,协调运输等等。收购站是供应链中的分类中转部门。接受集中仓储中心的采购请求,直接向农户采购,农户可以送货上门,也可以由收购站调配运输车辆输送,在收购站对农产品进行分类,然后送入集中仓储中心,即收购站的仓储功能较弱,只起中转的作用。
由于供应物流的特点,企业根据自身规模可以采用自营运输或运输外包的方式(谢五洲,2005),如果企业规模大,物流量大,此种分级库存物流结构可以采用自营运输的方式,便于协调管理,如果企业规模小,物流量小,可以采用第三方货运公司协调运输的方式。目前第三方物流企业主要以运输和仓储为主。而企业的集中仓储中心,如果条件允许,应该采用自建方式,因为农产品的库房有特殊要求,一般的库房不能达到要求,而且农工贸一体化企业一般地处偏僻,可供选择的第三方仓储企业不多,很难达到企业的仓储要求。
2 农工贸一体化企业分级库存的保证机制
虽然分级库存相比传统库存管理方法有许多优势,由于分级库存管理方法关系到多方的协调与合作问题,因此仓储主体间需要风险共担,故对彼此间信任程度要求较高,同时更需要一些机制来保证分级库存管理的顺利运行,结合目前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分析分级库存管理的保证机制如下:
(1)契约保证。分级库存管理中,大多数原材料是由农户保存的,如果农户与农工贸一体化企业没有契约关系,由于市场需求变动以及为减少库存风险的诱因,农户储存的农产品存在随时通过其他途径进入市场的可能,致使农工贸一体化企业可能收购不到原材料,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针对这种物料供应的不稳定性,企业可以与农户签订种植收购协议,在提高农户生产和仓储积极性的同时,得以保证农产品的充足供应。
(2)合作保证。合作相比契约而言,企业在与农户的合作中更具有主动性(李军民等,2007)。以植物性农作物生产为例,企业一方面可以为农户提供优质农作物种子、肥料、杀虫剂等,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另一方面还可以依据自身掌握的科技技术优势,通过技术培训、宣传资料和疑难解答、生产跟踪等方式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以自身科学技术知识与农户的生产经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农作物生产,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同时在这种合作方式下,由于有企业的前期投入,农户对企业有一定的依赖性,农户的忠诚度高,更能保证农产品的供应。此外,在这种技术辅导的方式下,企业也可以为农户提供农产品储存知识,进一步保证农产品的供应质量。
(3)价格保证。通过分级库存管理,农工贸一体化企业的库存成本大幅度降低(Cryer et al,1997),此时,企业可以而且应该将一部分节约成本转让到农户手中,以保证农户储存农产品的积极性。同时由于收购时间上的差异,也需要逐步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格,体现农户为企业储存农产品的时间价值。
(4)区域保证(大多数农工贸一体化企业是依据当地的资源优势,以当地的农产品供应为主,供应半径相对较小。因此,可以将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划分区域,按生产要求分时间先后顺序对不同区域的农产品进行收购。采用这种方式,有利于企业的供应物流的组织,减少采购站的数目,同时也减少了采购站的相应的设施,如运输、临时仓储点和相关人员等。企业的采购站是流动的,而且是常年工作的,可以提高采购站的工作效率。
四、结论
当前,虽然企业的物流供应已经深受人们的广泛关注,并运用多种方法来研究这个主题。然而,由于农工贸一体化企业的特殊性,对其库存管理模式的研究至今仍存在空白。本文通过对农工贸一体化企业现有供应物流组织模式的研究,总结了农工贸一体化企业农产品供应物流的特点,指出了要实现对农产品的有效供应,必须对其库存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并根据农产品的特点提出了分级库存管理模式。分析了分级库存相对于传统的库存管理方法的优势,将农户纳入到整个供应物流的链条上来,充分利用农户自身的仓储条件,分解企业的资金和仓储压力,同时该种分级库存并不是简单的分级,而是根据农产品的特有属性,各分级库存仓储功能各有强弱。最后讨论了分级库存的组织和运行模式,研究了其保证机制。
当然,由于农工贸一体化企业千差万别,尤其是其原材料的特殊性质,本文提出的分级库存管理机制在具体实施时也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在采用分级库存管理方法时,必须是农产品能够在常温下储存一段时间,如粮食、苹果、棉花、药材、花椒等的存储。因为当农户参与存储链条时,其一般不会有大型专门冷冻冷藏设备,储存条件、技术都相对有限,故对其储存要求不能太高。而对于新鲜蔬菜和家禽类动物性产品等,则不适于分级库存管理。
(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温州供电公司,浙江 温州 325000)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强化市县财务基础工作目标的方法,及强化市县财务一体化管理的评估与改进问题。
关键词 :强化;市县;财务基础工作
中图分类号:F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9-0141-02
收稿日期:2015-06-12
作者简介:林瑶(1981-),女,汉族,浙江省温州市人,硕士,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理论。
一、强化市县财务基础工作目标描述
1.管理理念:以市县两级供电企业一体化财务基础工作为对象,运用系统化管理方法,通过夯实财务基础、规范会计核算、强化财务管控与财务监督、推行财务稽查、落实绩效考核并总结与提升基础管理的闭环体系运行,并以流程化管理、精细化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的思想与理念为指导,高效辅助过程实施管控,不断提升市县一体化财务基础工作管理水平。
2.范围与目标:一体化财务基础工作范围涵盖市局本部及下属子公司、分公司的各项财务职能履行所对应的各项工作,包括财务基础管理、会计核算、财务管控、财务监督、财务检查、绩效考核等方面。其实现目标为财务岗位工作标准化、会计核算规范化、财务管控科学化、财务监督常态化、财务检查高效化等目标。
3.指标体系及目标值:强化市县一体化财务基础工作的指标体系包括相对指标与绝对指标两种。相对指标包括会计业务规范率、会计凭证集成率、资金安全率、问题整改完成率四项指标,目标值均要求达到100%;绝对指标包括会计报表及时性、财务管控覆盖范围、财务监督次数、财务检查评分等四项指标,目标值主要以满足省公司管理要求为目的。
二、强化市县财务基础工作的主要做法
1.全面有效夯实财务工作基础,构建有效财务沟通机制
(1)统一设置岗位与明确岗位分工,提供高效会计业务保障
鉴于下属子、分公司的不同组织形态,基于消除财务工作差异化的目的,以市公司本部为标准,结合子、分公司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要求,统一设置财务会计岗位,并统一各岗位业务范围,明确关联业务、独立业务和不相容业务,根据内部牵制与均衡工作量原则,妥善分配到责任人,实行统一定岗定人管理。
(2)构建高效纵横向沟通网络,提升财务工作质量
基于岗位设置与工作分配标准化管理,建立高效财务沟通机制:横向在同一单位内部建立财务工作沟通平台,加强财务关联业务关联的相互沟通;纵向在市局本部与下属子、分公司同岗位之间建立岗位沟通渠道,加强同岗业务处理的沟通与交流。建立纵横双向、快捷通畅的财务沟通机制,不仅提升了各单位财务工作质量和效率,而且就统一性方面提升了市县一体化财务工作质量和效果。
(3)建立重大财务问题上报制度,预控重大财务风险
基于一体化财务风险管控,建立重大财务问题上报制度,明确要求各单位财务机构或财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若发现包括违规资金运营、内部控制失效、风险管理缺位、关联交易显失公平等重大问题事项,需及时向市局财务主任书面报告,情节严重与性质恶劣的财务重大问题由市局财务主任向总会计师报告,预控市县一体财务风险。
(4)加强财务档案管理,提高会计档案管理水平
基于会计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规范化管理,要求市县财务资产部严格执行浙江省电力公司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明确管理岗位,规范会计档案的装订、归档、登记、查阅、借阅、复印、归还等手续,明确管理责任界面与管理责任,并强化电子会计档案管理,严格控制风险,保证电子会计档案与纸质会计档案的全面和完整。
2.加强会计核算业务管理,保证会计信息准确、及时、有效
(1)严格执行内部牵制与轮岗、交接等制度,防范财务风险
强化市县两级供电企业严格执行财务基础工作相关制度,要求各单位财务资产部首先要认真学习浙江省电力公司内部牵制、岗位交接、轮岗管理、会计档案管理方面的具体规定,并要求市局率先、市县一体地从严执行各项规定,力求市县一体各项财务基础管理管理规范,从根本上最大限度地防范财务风险。
(2)加强会计凭证流转审核,保证会计业务质量
从严把控市县会计凭证质量,明确财务审核岗位,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实行层层审核、层层把关,原始凭证未经审核不得作为编制会计凭证依据,会计凭证未经审核不得执行记账,并将凭证差错率(月差错凭证份数占月编制凭证总份数的百分比)作为岗位考核的重要指标,以保证市县会计业务质量。
(3)从严执行会计核算手册,提升财务报告质量
市县财务会计人员组织会计核算须严格执行会计核算手册规定,保证市县两级供电企业会计业务处理的规范性和统一性,提升财务报告质量。
(4)加强报表编制影响因素分析,提高报表编制效率
按季召开针对会计报表编制影响因素的专业座谈分析会,就影响会计报表编制的各项因素重点是导致会计报表编制缓慢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症结,并探讨采取恰当科学的措施,进行改进与完善,以达到提高报表编制效率的目的。
3.强化财务管控与财务监督,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1)加强费用报批审核控制,保证费用支出真实、合规、有效
市县财务资产部以预算为起点,规范费用报销凭据的种类和管理要求,规范资金支付审批流程,加强财务审核力度,依托财务管控系统,严格履行财务管控职责,保证费用支出真实、合法和有效以及资金支付的恰当性。
(2)加强集成业务前端财务管控,保证集成业务质量
市县财务资产部对集成业务实行动态财务管控,履行必要的财务职能,以保证前端业务的客观真实性,具体包括对工程、物资合同履行情况及履约完成率的管控,对工程(下转155页)(上接141页)项目真实形象进度的管控,对物资验收环节的管控,对抄表环节的管控等。
(3)强化财务盘点监督,保证静态账实相符
市县财务资产部全面落实财务盘点、核查等监督职能,主要包括定期或不定期地抽查盘点仓库物资、临时周转库物资和年终盘点低值易耗品等,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保证账实相符,以及有效控制资产管理风险。
(4)加强电费发票保管使用监督,预防票据管理风险
市县一体强化电费发票保管、使用尤其是增值税专用发票保管、使用的监督,保证各单位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及下属供电所、供电营业所普通发票、收据等保管安全、妥善,其使用合规、规范,全面预防由于票据管理不当或遗失可能引发的各种风险。
4.全面实施财务检查,促进提升内部控制效果
(1)加强组织与管理,有序推进工作
市公司财务资产部编制年度财务检查计划,根据计划安排和预期检查工作量组建财务检查组,抽调检查员,并委任检查组组长,实施现场检查负责工作,对财务资产部主任负责。财务资产部主任负责财务检查的统筹管理,重大事项须向总会计师汇报。
(2)制定财务检查标准,实施精细化业务指导
市公司财务资产部制定财务检查标准,内容涵盖财务岗位管理、SAP系统会计业务管理、财务控制、财务监督、会计档案管理和财务绩效考核等内容,为财务检查及评价工作提供精细化的指南,其宗旨系为了促进下属子、分公司全面履行财务职能。
(3)设计财务检查流程,提高财务检查效率
市公司财务资产部对下属子、分公司的财务检查工作实行流程化管理,其流程包括制定年度财务检查计划、实施财务检查、落实问题整改、撰写财务检查报告等重要环节,通过发现问题和整改问题,促进下属子、分公司财务基础工作不断完善,最终实现统一化、标准化、规范化目标。
(4)实行问题整改跟踪管理,提高整改效果
问题整改环节是财务检查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是体现财务检查效果的关键环节。市公司财务资产部对检查组发现的问题实行跟踪监督管理,对于未及时整改问题或难以整改的问题,及时向财务主任及总会计师汇报,切实将整改工作落到实处,不留整改缺口。
5.实行财务绩效考核,促进会计业务质量循环上升
实行市县财务基础工作绩效考核管理,具体考核指标包括会计业务规范率、会计凭证集成率、资金安全率、问题整改完成率四个相对指标和会计报表及时性、财务管控覆盖范围、财务监督次数、财务检查评分等四项绝对指标,共八项指标。年终实行集体打分评选,评出前三名进行奖励,全方位实现目标值的单位被评为并列“先进财务集体”,以此手段促进各单位会计业务质量和财务管理水平不断上升。
三、强化市县财务一体化管理的评估与改进
[关键词]化工仪表;自动化;管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TQ0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8-0083-01
1 前言
我国化工工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底子较薄,发展过程异常艰辛。由于化工企业本身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如:易燃、易爆、易中毒、高温、高压等特点。所以,化工行业一直以来都伴随着危险事故的发生,一旦出现事故,小则企业财产受到损失,大则环境被污染以及对人的生命都会受到威胁等。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工业自动化程度也不断提高,技术先进的新型的仪表出现标志着化工生产逐渐完成自动化过程。目前对于化工仪表的管理逐渐向自动化方向发展。而在目前状况下,国内缺少具备高水平的理论知识以及实际动手能力优秀的相关仪表自动化人才。不仅如此,在化工生产的过程之中,仍然存在维护质量不高、对出现的故障难以进行及时而有效管理的问题,这些对企业的生产造成较大程度上的影响。因此,相关企业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实现对于仪表自动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2 化工行业仪表自动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人才缺失
现如今由于行业的薪酬问题,社会对人力资源的分配呈现出2:8现象,即80%的大学毕业生涌入到20%行业中去,其中化工行业一直以来都属于社会边缘行业,工业的性质以及发展空间都制约了该行业人才的出现,因此专业人才的缺失是目前化工行业仪表自动化管理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2.2 发展空间受限
由于化工行业的特殊性,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使得相关技术人员的发展空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些因素主要包含企业的性质、企业所在地点的地域特征以及传统观念等。而这种情况的发生会使得工作人员停留在原先的岗位上而不能获得进步与突破,而长期以往的积累,势必会对化工仪表自动化人才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导致管理失位。
2.3 培训机制存在缺陷
2.3.1缺少主动培养意识
目前状况下,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注重对员工的技能以及素质进行一定程度的培养。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之中,往往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培训内容不具有实际意,重视理论研究,轻视实际操作。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培训的实际效果。不仅如此,化工生产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正是这一特点,使得在对化工仪表维护人员进行培训时,经常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尤其是对一些老同志来说,他们往往具有十分丰富的实战经验,但缺乏相关的理论体系,这样一来,他们对于工作不能进行正确而有效的描述或者书写,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培训的效果以及员工的积极性造成不利的影响。
2.3.2培养经费不足
进行对于化工仪表自动化人才的培养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为物质保障。而且,化工仪表往往较为先进,实现对其的有效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出于技术保密等需要,化工仪表生产厂家一般都对此严格控制。除非特殊需要,才会提供有限的相关技术资料,并需要缴纳相关费用才肯提供培训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仪表自动化人才的培养。
2.4 专业技术档案管理缺失
2.4.1产生与收集脱节
化工仪表专业技术档案主要指各种设计图纸、仪表使用说明书等。当前,化工仪表专业技术档案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不到位等原因,使化工仪表专业技术档案技术文件资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出现部分真空,使专业技术档案出现了一定的脱节和遗漏。特别是由于部分人员跳槽,为提高身价,利用工作之便,带走部分技术资料,更使企业应有的技术资料出现空白,影响了后续人才的培养。
2.4.2管理人员能力不足
目前状况下,企业化工仪表专业技术档案,多游离于企业档案管理部门范围之外。特别是一些较先进的技术资料,如新进仪表的说明书,仅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某种程度存在着人为原因造成管理真空的现象,使化工仪表专业技术档案管理工作出现断层,难以为员工在实际工作中提供借鉴。
3 提高仪表自动化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3.1 齐抓共管推进仪表自动化人才培养
化工企业仪表自动化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作,企业的人力资源部要把该工作作为企业员工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制度上加强对仪表自动化人才培养的分类指导、监督、检查。要主动与生产、设备、研发等部门,共同促进仪表自动化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开展,并要及时总结和推广人才培养的经验。同时,各相关部门也应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做好企业的仪表自动化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和创造有利条件。
3.2 努力形成重视化工仪表专业技术人才的氛围
企业各级领导,特别是主管生产工艺、设备的领导和部门,要把化工仪表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和使用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和企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积极发挥推动作用。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应积极制定政策,对于那些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土专家,要采取科学考评,综合认证等形式,做好首席技师评选等相关工作。
3.3 健全化工仪表专业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制度建设是规范化工仪表专业技术档案的根本保证。要健全制度,应该做好以下方面工作。一是要依法治档,提高档案意识。各部门和各单位的主要领导要坚持依法治档,把化工仪表专业技术档案管理工作提上重要日程,大力宣传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要制定细则,做好协调工作。化工企业化工仪表专业技术档案,涉及到企业的生产、研发、设备、档案管理等部门,需要各部门协调解决。因此,必须要建立管理细则,使每一环节均有章可循。三是强化管理,解决实际问题。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者要深入到化工仪表专业技术档案的主要产生单位,了解和掌握实际情况,为收集整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4 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
人才缺失问题并不是不可弥补的问题,工作的重点在于如何做好化工仪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首先,需要打破传统观念,提高主动培养意识从制度上提高辅助单位的地位,同时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的机制,为化工仪表自动化人才提供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
4 结束语
工业仪表自动化问题是任何一个工业必须经历的发展过程,我国化工行业仪表自动化起步晚底子薄,但是发展速度很快,成绩是显而易见的。虽然从目前来看化工仪表自动化人才发展空间受到了限制,化工仪表自动化人才培训制度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只要我们认清事实,端正态度,转变观念正确看待问题就可以在问题面前纠正错误,只要秉承坚定不移的进取心我国化工行业仪表自动化的管理水平一定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肖红,王德心.浅析自动化仪表安装技术及发展趋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03):112-115.
[2] 王春雪,李国成.工业自动化仪表标准化现状及下一步工作重点[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13(02):143-146.
[3] 高家会,方佳慧.石油化工自动化仪表的浅析[J].科技资训2011(04):103-109.
一、供应链一体化下企业物流管理的新特点
当今企业的物流管理包含在各个供应链的管理当中,而供应链的管理范围也已经包括了外包和其他渠道伙伴关系的管理等多方面的的管理范畴,因此,许多企业在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水平下提高了企业的办事效率与管理水平,而这些方面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市场反映性。作为企业来说应该要对市场的需求变化有一个快速的反应,以便更快的做出相应的对策,这就要求企业在供应链的上下环节根据市场需求,来制定相应的生产、采购以及各环节的配送都能有一个非常顺畅的条件,从而加快物流的流通速度,对市场需求做出更加快速的反应,这就要求在在物流配送的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使整个物流管理水平更加高效同时也更加标准,从而提高整个物流管理水平。
2.信息技术性。传统的企业物流管理由于信息普及还不是那么广泛,加之企业对于物流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使得对数据的处理还比较落后,容易造成数据上的误差,与企业内部之间的信息交流不能及时反馈,这就造成了物流水平比较低下。而如果运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则能很好的解决上述出现的问题,使得企业在供应链的链接上更加迅速准确,与企业内部之间的交流也更加高效,大大降低供应链的运营成本,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
3.物流服务性。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供应链的一体化进程,而现代企业通常是利用物流职能当中的外包形式来达到整合利用资源,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从而提高整个的物流服务水平。物流服务商的形成,在整个物流供应链当中充当着一个协调者的角色,提高整个物流管理水平,减少与客户之间的矛盾,提高物流服务的质量,使物流服务水平更加多样,满足不同群里之间的需求。
二、供应链一体化下企业物流管理的有效对策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物流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给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加快供应链一体化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的方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树立正确的物流服务供应链一体化意识。供应链要想更好的发展首先应树立物流服务供应链一体化意识同时还应该加快各信息之间的共享,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拓展范围,在管理上企业应根据自身经济发展实际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市场服务的变化,从而与供应链形成一种战略伙伴关系,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服务。因此,加快建设行之有效的供应链一体化物流管理就显得十分的紧迫,企业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首先应看他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产品的质量是否达到标准等等这些方面都是企业需要考虑的地方,从而与之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减少供应商数量的同时提高产品的质量,优化供应商的管理。
2.完善供应链一体化中企业的物流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供应链一体化中的物流体系,首先要对整个供应链当中的物流体系进行整合,以往的往往是追求以利润为主,分工较为分散整个物流管理体系分工不明确,造成资源浪费,而通过完善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模式则可以简化很多不必要的程序,使得整个物流的工作效率加快。其次,应重视维护客户关系管理,在企业加快供应链一体化的过程中维护客户关系的管理越来越重要,管理上不再是被动的与客户进行沟通而是更加主动的开发那些潜在客户了解他们的需求,所以,加快完善规范的客户管理体系网络,了解客户需求来指导整个物流体系的工作,从而满足不同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3.建立企业供应链一体化的库存管理模式。在企业加快建立供应链一体化的进程中建立联合库存模式也是非常需要的,以往的库存管理往往是多个库存中心,而这种分散的库存中心容易分散企业的资源,同时也不利于企业管理,而如果建立一个以企业为核心的库存管理模式则能为企业节省很多的存储成本,双方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承担存在的风险。建立联合库存是一种全新的库存管理模式,供应商可以随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生产计划,从而集中更多的资金来提高市场竞争力。
4.提高物理管理的服务质量与技术含量。提高物流的服务质量也是供应链一体化中所需要提高的地方,只有服务质量提高了才能构建一个更加高效和谐的供应链一体化体系,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提高供应链一体化中物流管理的技术含量,现代任何一项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物流管理也同样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供应链一体化本身也是需要在技术的支持下才能形成,物流管理只有不断提高技术含量,才能更好的适应供应链一体化的需求,才能在市场上保持足够的竞争力,提高物流市场的流通速率。
项目成本管理是为保证项目质量、项目工期和项目利润等项目目标所开展的项目专项管理,成本管理在施工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位置重要性无毋庸置疑。
第一,加强项目成本管理是由有限的资源所决定的。在项目立项时,项目业主往往是在资源允许的范围内选定项目,所以项目成本的大小就成了项目可行性的根本指标之一。同时,在实施项目的时候必须对项目的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否则,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成本一旦超出最初的项目成本预算,就会导致人们面临没有足够资源去完成项目,而最终导致项目的失败。
第二,加强项目成本管理是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建筑施工行业已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发展的战略重点转向内部管理,向管理要企业的竞争力。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运用一系列成本管理方法来达到家底成本和加强战略位置的目的,而成本核算就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一环。通过项目成本核算,取得进行项目管理需要的信息。企业只有推行成本战略,逐步建立信息资源优势,才能适应战略发展的需要。
第三,加强项目成本管理是施工企业项目的营利性的要求。作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经营主体,企业在实施项目时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营利,而项目营利的主要实现途径是节约项目成本。项目成本管理是为实现项目成本最小化和项目价值的最大化所开展的一种项目专项管理。施工企业在推行项目经济承包过程中,只有以工程项目成本为中心,加强项目成本管理,才能避免资源的浪费和超支,提高经济效益。
二、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项目成本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在保证项目质量、项目工期和项目成本等项目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开展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管理活动,实现既定的项目成本目标。目前,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第一,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目前的项目成本管理体系中没有建立相应的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机制。成本管理体系中项目经理在成本管理及项目效益方面对企业总经理负责,其它业务部门主管以及各部门管理人员都应有相应的责任、权力及利益分配相配套的管理体制加以约束和激励。而现行的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体制,没有很好地将责权利三者结合起来,没有形成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
第二,忽视工程项目质量成本的管理和控制。质量成本是指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而发生的一切必要费用,以及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蒙受的经济损失。保证质量往往会引起成本的变化,但不能因此把质量与成本对立起来。长期以来,企业习惯于强调工程质量,而对工程成本关心不够,造成工程质量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增加了提高工程质量所付出的质量成本。在施工环节却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质量。
第三,忽视工程项目“工期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工程项目都有其特定的工期要求,保证工期往往会引起成本的变化。施工企业对工期成本的重视也不够,虽然各个项目对工期有明确的要求,但企业往往对工期与成本的关系很少进行深入研究,有时会盲目地赶工期、要进度,造成工程成本的额外增加。
三、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问题提出几点解决措施
第一,建立规范、统一、标准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对成本管理体系中的每个部门、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和范围要进行明确的界定,以充分有效地履行职责;在责任支配下完成工作任务后,需要用一定物质奖励去刺激。这样层层落实,逐级负责,使项目成本管理工作做到一切有章可循,充分调动项目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系。
第二,从质量成本管理上要效益。正确处理质量成本中质量损失(内、外部故障损失)、预防费用和检验费用间的相互关系,必须能找到一个质量成本最低的理想点。采用科学合理、先进实用的技术措施,在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水平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程成本。
第三,从工期成本控制上要效益。需要通过对工期的合理调整来寻求最佳工期点成本,把工期成本控制在最低点。由于内外部环境条件及合同条件的制约,保证合同工期和降低工程成本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工期成本的两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在确保工期达到合同条件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期成本。
全日本有42209家出版社,31家图书批发商和22000家书店以及大量分布在超市、便利店中的销售点,其中90%的出版社和80%的图书批销机构都集中在东京地区。
尽管受到互联网的冲击,日本出版行业书刊的总销售额及数量在近三年来呈现小幅下降的趋势,但目前市场上还是有80万种书刊杂志,2006年总的销量仍达到34亿5423万册,市场的需求也同样显现多品种、少批量的特征。
桶川计划
以“沟通媒体和大众的信息流通网络企业”为定位的大型图书经销商――东贩株式会社(以下简称东贩),是日本规模最大的图书批销企业之一,公司成立于1949年,2006年的销售额达到6414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00亿元)。
2005年,东贩在关东地区的琦玉县桶川市实施推进书籍连贯流通的“桶川计划”,新建了东贩桶川供应链(SCM)中心,这个中心拥有独特的流通功能,在整个日本出版行业内以最大规模而称雄,该中心承担了东贩耗资300亿日元推进的书籍连贯流通系统――“桶川计划”的中枢功能,引进了最新的书籍专用高速分拣设备以及料箱式自动化仓库等物料搬运系统,实现订单处理、拣货处理、出货处理、退货处理的高度自动化,并在节省人力及提高处理的精确度的同时,对全国的书店、出版社的物流信息、商品库存信息 进行一元化的管理,构建了崭新的出版流通体系。
2007年年底,《物流》杂志社记者在日本大福株式会社的安排下访问了该中心。
东贩的桶川物流中心位于隶属于东京地区的桶川市,该中心占地20000坪(一坪约合3.3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为4000坪,主体是一幢长150米,宽80米,楼层间距比较高的五层建筑,从2005年9月开始,各楼层依次投入使用,按照既定的计划2007年9月实现全面启用,整个中心不但是集中进行各种物流作业的基础设施,而且还是东贩和出版社、零售商共享的数据枢纽,据该中心的负责人片桐先生介绍,数据中心是由三方共享、共同管理的,保安级别最高,连他本人都从未进去过,为保证数据的安全,中心的信息系统不是采用常见的两套系统相互备份的方案,而是采用系统冗余的设计,就是说每一次操作的每一条数据,都同时在两套系统上进行处理,换言之就是中心有两套信息系统同时运作。据介绍,公司在信息系统上的投资不菲。
除了先进的系统及设备投资,中心也注意在最初的方案设计时就考虑尽量降低运营成本,片桐先生特别提到,在建筑顶部的雨水收集系统可以把雨水收集起来存放在地下的水槽中,经过处理之后用于洗手间的清洁,片桐先生说,整个中心有两千多名员工,几乎是24小时工作,清洁的用水很利害,在这方面的设计可以大大节约无谓的开支,他还笑言,如果长时间不下雨的话,也许别人是高兴的,而他则会为水槽中的水长时间得不到补充而忧心忡忡。
其他节能环保设计在中心也是随处可见。
适应市场变化的系统设计
日本的出版业普遍执行委托代销制度,即根据出版社、批销商、书店三方之间的合同,在其有效期内,卖不出去的商品书店可以退货。批销商和零售商必须按照出版社的定价进行销售。
现在与东贩有着业务往来的出版社在日本约有4000家。随着读者需求的多样化,每年的新刊物数量达到75000种,约是20年前的2.5倍,但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日益远离印刷品,整个行业的销量停滞不前。伴随着这种情况,书店便利店(约3万家)的退货率也增加了。现在约有4成书籍会被退还到出版社。
另外在书店也发生了一些问题,要求送书时,若经销公司没有库存,则需要10天至2周的时间才能交货;入库时的验货作业以及退货时的传票流转作业需要很多时间;除一部分大型书店外,库存管理没有彻底执行过。
“桶川计划”就是为彻底改善这些问题而制定的。其目标是日本全国的书店、出版社、东贩及时共享实时信息,构建出版供应链、管理体系。目的在于通过把握读者需求以及需求预测减少退货,并同时创造新的需求,增加整个出版界的销量并削减整个流通环节的损耗。作为实现该计划的中枢据点, 桶川供应链(SCM)中心也就应运而生。据片桐店长介绍,早在十年前,建设这样一个中心的构想就已经有了,相关的系统也在七八年前就搞好了,中心在两年前开始试运行,直到2007年9月才开始全面投入使用。
24小时,365天运营的新中心为5层楼构造。最大可存放80万种、l800万册的书籍库存。一楼是订购品分拣、出货的书籍订购品中心;二楼是处理退货书籍的退货处理中心,主要用于回收从各个销售渠道退回的各类书刊,分类后退回出版机构。保管和管理库存品的书籍商品中心在三楼、对应电子商务的EC流通中心/书籍定期速递中心在四楼,主要功能是BtoC模式下的订单处理,处理读者直接通过网络和传真来的订单、五楼是38家出版社共同办公的QR(快速反应)中心。即出版社的临时应急处理中心,承担退换书籍的修补调换等工作。
另外还在事务楼内设置了供应链数据中心,对各楼层的业务进行一元化管理,掌握出版社和书店的库存信息以及需求预测,在另外一幢楼内设置了高速料箱自动仓库,用于临时保管被退货的书籍。
从总体上看订单处理、数据处理及共享、市场预测、退换货处理几项功能都在这个中心得以实现,这也是东贩把这个中心称为供应链管理(SCM)中心,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流中心的缘故。
B2C模式下的订单处理
中心的4楼是书籍流通中心,是整个中心处理读者通过网络和传真等方式下达的零散订单的场所。这一层实际上是东贩属下的一家子公司在运作。这里存放有80万种,1200万册图书,书籍都按照一定的分类原则,存放在轻型货架上,读者下达的订单一般可以在两天时间内处理完毕。
现场的工作人员向笔者一行演示了按照订单进行的拣货作业的流程:工作人员接收从拣选台车的数据终端输出的拣选订单,按照编码。找到书籍所在的库区,进行拣货,在将书放入周转箱前要对书籍的条码进行扫描,进行复核,如果出现错误,就会有声音报警。看来编码简单、对设备要求不高、操作简单、准确率高等这些优点,使条码技术在多品种货品的拣选作业中具有的明显的优势。作业现场配备了40台拣选台车。
拣货作业结束后,就要进行包装作业,目的是把顾客订购的书籍进行订单合并(顾客买的书有可能是由不同的工作人员在不同的地方拣选的)并用不同规格的纸箱进行包装、贴标,这里的流程十分的繁琐,据现场观察,这里的工作人员比较多,基本都是采用半自动化作业,在一摞书中每个订单都简单用纸条进行间隔,看起来非常简单,但仔细一想,要完成这个订单合并的工作,在流程设计上应该还是很有讲究的,譬如如何区分第一个和最后一个货品、如何把所有的货品和订单进行对应等,由于条件所限,笔者未能进一步明悉。
在最后包装的环节,每个订单都要在高精度的电子称上进行称重,最终用重量这个参数进行复核,而不需再用扫描器对每一本图书进行扫描复核,如果总的实际重量和预计将达到的总的重量不符,则再对每一本书的条码进行扫描进行复验,找出原因。
用电子称依据重量参数进行复核。在中心的批量出库环节也有应用,现场人员告诉我们,由于书籍的重量会由于环境因素有变化,但根据经验可以为系统设定一定的误差范围,在批发环节出货复核时,误差范围设定为80-100克。
顾客的订单合并后,经过称量、包装、通过输送线传送到出货区由专业的物流公司投递到顾客的手中。
迅速处理多达200万册的退货
如果说四楼订单拣选处理在日本尚比较常见,而且不能完全体现中心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水平和特点的话,那来到位于二楼的退货中心,则完全可以用震撼两个字来表述。
在12000平方米的场地上安装着一套由大福公司提供的高速自动化分拣设备,从工作原理上看应该是倾翻式的自动化分拣设备,按照书籍的尺寸,整条自动化输送分拣线设置了800个标准尺寸和200个小尺寸的分拣口,分拣口就是输送装置运行到指定位置,然后通过倾翻动作,让书籍滑落,装进周转箱的装置。这套装置看起来简单,可是如果要考虑到书籍如何在这个动作中,不会被损伤(因为大部分退回的书籍还要重新投入销售)?书籍如何可以整齐的放入周转箱?如何判断周转箱还剩多少容积?
要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所涉及的技术和设备就要复杂的多。现场的技术人员委婉的回避了笔者的问题。只强调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类似的输送分拣线是没有的,因为用这样的设备会让“书籍感到疼痛”,而东贩和大福合作解决了这个问题。
从零售网点退回的书刊,通过12条标准尺寸、8条小尺寸的输送线投入口,进入高速自动化分拣系统,每小时可以分拣3000册杂志和5000本各种尺寸的书,在现场可以看到,工作人员对装着退货书刊的纸箱上的条码进行扫描之后,确认所属门店的信息,然后从纸箱中取出书刊,依此投入输送线,分布在输送线上下两个面上的条码扫描仪可以自动读取条码,完成数据采集工作。在各个分拣口,工作人员把装满书刊的料箱推入输送线,通过大福提供的一套有十一台堆垛机、22个巷道、5000个库位的AS\RS系统进行临时存放,等待下一步退回出版机构。同时退货的信息将在每天工作结束之后和零售网点、出版社自动进行核对。从而免除了过去零售网点、物流中心、出版社三方之间票据流转带来的问题。
“三方都必须认可这套系统的数据,这是前提。从系统运行的情况来看,准确率是百分之百,三方都比较满意。”片桐店长介绍说。
一楼是书籍定购品中心,主要是运用一台滑块式的高速分拣系统,对出库的货品进行分类,将配送到店铺或同一方向的货品进行集中出库。在这里出库时同样要对每一个单元的货品在高速输送线上进行自动称重,进行最后的验货。
在主要承担物流功能的l、2楼层中由于采用了新开发的书籍专用高速分拣装置以及在输送带上核对书籍重量的自动验货装置等。使每天多达200万册(用10t卡车换算就是l00辆卡车的量)的订货/退还书籍,袖珍本、新版(文库/新开版(42开以下)、普通开数(B5尺寸为止)、大开(A4尺寸为止)等等,这些尺寸、重量、厚度各不同的书籍的分拣、验货作业完全实现了自动化。
这样,与以往的人工作业相比,分拣、验货的速度得到很大提高。大幅度地节省了人力(人员大约节省一半左右)验货错误率也降低到了10万分之3以下,提高了出货精确度。而且书店无需验货、发行传票,也减轻了店铺作业。另外,店铺的销售成绩和退货记录可以说是及时地被收集到物流中心数据库的电脑里,从而能实现实时信息的共有化,完善了依靠需求预测控制因缺货导致销售损失这样的一个体系。另外一方面,出版社通过掌握市场库存信息制定适当的再版计划也降低了滞销风险。
集中全国库存缩短交货期
[关键词]人工成本;管控;企业经营;管理效益
中图分类号:F04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269-01
企业竞争的实质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动力就是科技与资本,然而科技必须由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完成,人才是每个企业不可夺得的宝贵资源。随着企业竞争力的加剧,人才彰显了巨大作用。从劳动报酬和企业福利方面千方百计吸引人才。因此人工成本便成了企业所要关心的问题,管控的重点。企业生产中生产材料是既定的,投入资本是既定的,就是人工成本却比较难把握。这与劳动效率和劳动技能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要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益首先必须从人工成本管控开始。
1.企业人工成本的含义
人工成本是指企业在一定的时间内,在生产经营中,需要给所用劳动力支付所有直接和间接的费用,这些费由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福利、教育、劳动保护、住房和其他人工成本费用七个部分构成。人工成本指标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人工总成本指标,它由人事费用率和平均人工成本构成;二是主要产品人工成本指标,有人工成本比重和单位产品人工成本两个方面。其次,在人工成本中要注意对企业员工薪酬总额的计算,只有控制好员工的薪酬部分,才能够有效的做好人工成本的控制。现如今企业针对人工成本也制订出了一些措施,规范人工成本结构,对于企业管理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2.现代企业人工成本的控制体系
现代企业的人工成本控制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控制思路。一是人工成本弹性控制。它主要目的是为了考察人工成本的增长状态。以一种变化的视角通过搜集数据把人均人工成本变动幅度与人均增加值、人均销售收入、人均总成本变动幅度分别进行对比,做出一种可行的方案,也就是把人工成本水平控制在经济效益和投入产出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另一种是人工成本水平状态控制思路。企业从水平状态考察人工成本最有效的方法是人工成本比率控制体系,它主要是从分配角度控制人工成本,目的是为了使个人、企业、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更为协调,使企业后续能够更为健康、稳定的发展。人工成本的水平钐的考察指标是人工成本的比率,它是把行业平均劳动分配率、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这三个比率指标作为比照,通过自身企业与行业对应比率指标的对比,发现自身企业的不足。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是企业要想健康发展,这三项比率指标都应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且都不能为负值,也就是说综合偏差率应在0和1之间包含1不包含0,如果符合这一综合偏差率,那么这个企业是人工成本控制能力比较好,反之就说明该企业在人工成本控制方面缺乏一定的能力和方法。
3.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人工成本如何控制
3.1 加强企业对人工成本的管控意识
现代企业的人工成本管理工作仍是企业整体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如何加强企业的人工成本管理工作,我们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从思想上,企业应该认识到人工成本是关系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是否拥有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二是在分配上,企业人工成本控制的好,国家、企业、职工三者之间的利益就协商的好,从而劳动力资源配置就比较全面和有效,有利于企业形成良好的的激励机制,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斗志;第三是从管理上,企业在工作多少盒强度的投放上要认真考虑,做出合理的安排。做到人力的有效开发,从而更好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2 对人员进行合理配置
对于企业的工作,我们要合理有效地展开,所以必然要求对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安排。因此精减人员、合理定岗定编是节约活劳动、降低人工成本的有效方法。若企业冗员太多,必然对人工成本投入造成不小的压力,职工收入水而难以提高。精减人员应做好富余人员的分流安置工作。企业可以将抽出额富余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达到规定标准后再重新竞争上岗。如果有新的项目或产品工作需要增加人员的,都应该首先想到消化吸收本单位的富余人员,让其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为企业做出贡献。
3.3 人工成本的比率应该进行优化
加强比率控制的方法有:
(1)细化控制标准,把不同企业进行分类,建立各自相应的人工成本分析与控制体系。
(2)在政策上进行相应的引导。对比率控制较好的企业,我们需要在保持人工成本合理的同时,可以适当地提高员工工资收入,以便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侧面来说又加快了企业目标尽早实现。对于那些比率控制不到位的企业,必须要加强人工成本与增加值、销售收入、总成本之间的调整。企业也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工资总额进行控制,制定一套合理的工资发放制度,把人工成本控制指标作为平时公司成本考核的重要方面,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对与造成人工控制失调的主要负责人进行处罚或革职等。
3.4 对人工成本进行弹性控制
企业要对人工成本进行弹性控制,其核心问题就是让人均人工成本增长低于人均增加值及人均销售收入增长值,使人工成本与产出效益有合理的配置。人工成本其实质来说就是一种消耗,这种消耗必然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影响产品的销售成本。所以。为更好地进行人工成本的弹性控制,我们可从从以下几方面下手:
(1)定期对企业的人工成本进行弹性分析,总结经验与教训,建立一种合理的人工成本配置制度,加强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采用创新有效的方法对企业员工做出合理的安排。
(2)从生产经营上找突破口,使产出量增加,也就是说增加产品的收益。我们在这方面常常用的方法是寻找有效的方法开拓市场,扩大销售额,采用新科技创造新产品,采取有利的销售战略等。
(3)使经济的增长变成集约型的方式,加强产品生产的管理,使产品生产时间越来越少,员工劳动效率越来越高,降低无用人员对成本的消耗,从而在总成本上降低,用很少的人员成本获得相似的企业产销总量,增加利润值。
(4)严格限制人员数目、对无效消耗人员进行剔除,减少冗员现象,最大限度降低人力资源的无效损耗。
3.5 规范人工成本结构
我们要想在人工成本利用中找到最有效的方法,那无疑工资是最好的途径,也是人工成本中最核心的部分。可以说工资总额水平要想控制的好以及各类人员工资水平要想被合理地拉开档次,企业就必须严格执行按劳分配、效率优先的工作方式。现在中国市场的经济状况表明,企业应该进一步加强人工成本结构的管理意识。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职员基本工资作为最基本的人工成本外,职工福利费用可以按照百分之十四的比例从工资总额中提取,职工教育经费按工资总额的1.5%提取。因此,对于这部分人工成本,企业要严格按照按国家规定的标准执行,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
4.结语
总之,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加强人工成本控制,防止企业人工成本超效益提高,这是振兴企业经济、加快企业发展、增强竞争实力的重要方法,为此企业不仅仅要跟从市场发展潮流,紧抓机遇,做出相应的改革和创新,还需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人工成本的降低,使人工成本处于最佳水平,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郝伟.强化项目成本管理提高施工企业效益[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03):172-173.
【关键词】工程施工;财务管理;水利建设
随着水利工程的建设规范进一步明确,水利工程的质量、进度、安全成为了水利施工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然而工程项目能否按期完成,企业良好的资金支持能起到决定性作业,因此良好的资金管理能力也就决定了水利施工企业能健康的长远发展。就目前我国实际的市场竞争来说,面对相同的项目,竞争企业为能中标,通常项目都会以低金额中标。为了能争取最大利润,企业必须要通过财务调整管理来达到建设方与施工方达到共赢,以避免过分压价而导致利润微薄,使企业难以面对目前激烈的竞争,最终面临严重的困境。
一、财务管理对水利施工企业产生的效益
从财务管理的管理根本上来说,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是进行资金的预算、支出的决策、资金总额的控制和资金支出收入的分析等等。在水利施工企业来说,随着信息化手段的新形势的出现,财务管理还可以出现新的职能,比如说对信息进行采集分析等。
(一)进行项目数据收集以提高企业决策能力传统的财务管理是通过纸质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收集的,然而这种方式必然会出现数据的流失或者失误,而除此之外,传统的财务管理对数据进行收集之后很难进行分析,这也是由于纸质数据进行统计较为繁琐的缘故,而通过强化水利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后,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动态实时对有效数据进行行为收集,并且在使用和分析时可以尽快的调动加快处理和决策,并且在企业整理层面进行核算和分析时速度较快因此在计划的制定和规范方面就是良好的作用,尤其是通过电子信息技术所得的数据都是确实可靠的,这可以很大程度上加强企业的决策能力,使得企业在面临各种问题时,可以通过大量数据进行显然快速决策,以尽早的解决各位问题。
(二)项目成本控制的具体核算管理内容探索对水利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加强,首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对材料成本、劳务成本、机械成本进行控制,在确保在水利施工质量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对成本进行降低以获取经济效益,而这也是水利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目标。而就实际来说,对水利施工企业在优化机械设备使用、强化劳务用工管理进行探索,减少因水利施工组织设计而导致重复用工、用料的现象。可以对一些预测偏差的问题进行解决,寻找出企业所在的市场环境经营误区,比如说对材料的设备管理和维护是许多水施工企业所忽视的,然而实际上在成本支出中,很有可能由于两者的管理维护不定,最终导致较长的经济损失,因此虽然要进行行使有效的成本控制,却不能是对一些必要进行的项目减少为代价,这对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进行资金调动信息和使用明确就水利施工企业来说,任何一个项目都离不开资金的运作,因此要严格重视资金的分配问题,对于资金的来源和去路要进行明确,其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保障项目的稳定进行,以避免由于资金到位的不及时而导致项目出现问题,最终延缓了水利施工的施工周期,而在经济和信誉方面受损。
(四)工程结束后的财务反思和评价施工企业的施工其实也是获利的一种行为,这就意味着这是一种经济活动,而其中最主要的经济支出就是设备、人员以及材料,它们会决定着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和收益能力。因此企业要在工程的各阶段及时进行财务分析和评价反思,对分析中所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改正和跟进措施,并且在企业对未来新承建工程项目战略中进行调整,这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是较为重要的。
二、具体通过财务管理强化提
高水利施工企业效益的手段就目前水利市场激烈竞争来说,强化水利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是提高水利施工企业效益的重要手段,然而具体强化的方式方法也是需要探究的。就实际而言,在新时代最为主要的是加强对电子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对信息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能力,其次则是根据时代的发展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规则体制,掌握市场大数据并对于相关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而这一培训则主要体现在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上,而相应总的来说,也就是具体通过以下四方面的措施实施对财务管理进行强化,进而提高水利施工企业效益。
(一)加强信息化管理在水利施工企业的应用信息化管理在水利的施工企业的加强并非只是形式和表面上的,而是应该根据水利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软件的挑选和设计开发。对网络电子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是保障财务管理发展运行的重要措施,尤其是要尽可能使财务管理透明化,以便于管理监督问题,这一点也是信息化管理所带来的重要优势,也就是在财务监督管理方面的加强。通过这一途径可以尽可能避免财务管理中出现的缺漏和失误,并且可以还可以使领导层对于财务有一定的掌握能力,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财务工作中出现的道德风险,这也是对于水利工程的重要施工保障。
(二)完善水利施工企业各阶段的财务管理控制就水利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说,可以借鉴建筑行业的bIm技术,也就是对水利施工的全过程进行把控,从开始的投标到中期施工阶段,都需要对资金的支出进行详细的把控,尤其是在最后的工程结算阶段,要对预计支出和实际支出进行对比,对其中出现的偏差和问题进行反思,在下一次工程进行时多加注意。
(三)把握市场动向对采购管理进行加强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对市场的动态进行把握也是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也就是将市场变动的每一个数据进行确实收集并进行分析,尤其是对于水利施工其关键作用的材料价格数据变化,一旦出现较量的波动就应该立即专案预防风险,尤其要注意在接下来的施工中是否会有影响,并及时通过对市场波动的分析把握解决问题。这是互联网电子信息大数据所带来的财务管理优势,对财务分析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就上例来说,它也有较强的风险规避能力。相应的,对大数据进行使用就是需要专业的人才和专业的软件进行,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人才引入,然而就其实实际效用可知,将会对未来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加强财务管理相关人员培训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是当前时代所需要尽快加强的,就上述给出的诸多措施来说,都是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进而加强财务管理手段措施,那么,企业也要对相关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综合素养的培训加强,尤其是针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任何一个企业只有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才能得到更快的发展和进步,而财务管理中大量的信息技术应用也必须要求相关人员具备相应的素养。
——以M公司为例
摘要
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知识占经济的比例在逐渐增长,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已逐渐变为科技的竞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始崭露头角。在企业的激烈的竞争中,企业若想生存下去,并占有知识主动性,其科学技术就需要不断创新,科创活动就要持续的进行。而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核心,业已成为各国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原动力。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高新技术产生于20世纪40-50年代,并在70-80年代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化发展,1998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关于知识与经济问题的论述引发了21世纪全球对于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浪潮。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核心,业已成为各国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原动力。由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对各国和地区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因此21世纪世界各国纷纷调整产业结构与技术结构,加大对高新技术领域的投入力度,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将发展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确定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核心以及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引擎动力。从产业化过程而言,一项科研成果需要经过R&D阶段、中试阶段、产业化阶段和产业化阶段的发展,才能形成以此科研成果为核心的新产业,完成产业化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是内外部主体合力推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果。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这种产业所拥有的关键技术往往开发难度很大,但一旦开发成功,却具有高于一般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内与国外对高技术产业的认定有所不同。美国商务部借鉴其研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主要根据两项内容,一是从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二是R&D占销售额的比重。德国高科技战略最大的特点在于把相关产业、智力和财力整合起来,包括零部件工业和配套设施,属于“综合性解决方案”。日本的高技术产业,科学技术高,资源节约,循环利用,不同产业相互连接,具有产业化的特点。有学者对影响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不同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其以下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一是市场潜力,二是科技,三是政策。学者又通过收集各项数据,对我国高技术产业产出进行探究,发现加大对专业人员的投入,提升R&D的比例,都能使高技术产业的产出效益得到提高。
2.关于技术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研究
技术创新理论认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是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一种特殊的高级形式;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主要是通过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作用而达到的产业扩散过程。
XX认为技术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强调技术革新和方法变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认为技术创新会带来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而由此所引发的新产品和新市场是使利润不断处于动态运动之中的主要力量。
XX(ChristopherFreeman,1982)指出尽管受到潜在需求的影响,技术创新还是以一种非特定的方式进行流动,同时技术创新会导致现存市场结构的不均衡而使得个人或企业获得额外的增长速度和暂时的垄断利润。
万君康(1996)、蔡希贤(1996)等从经济的角度研究技术进步,将技术创新确定为需求拉力与技术推力的复合函数,并从时序和空间角度分析技术创新的过程,指出只有将技术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才能形成技术经济的良性循环机制。
2.关于市场拉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研究
市场拉动理论认为市场需求对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
迈尔斯(1969)、马奎斯(1969)等人相继从不同的侧面论证了需求拉动论,并提出了市场需求引导模型。他们认为需求与技术潜力相比,是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并将其作为引发技术创新的动力;同时提出只有那些能够为满足广义需求,给市场上带来新产品的活动才称为技术创新。
XX(2018)技术创新活动都是以市场需求信息为出发点,而以实现满足市场需求的具有独创性的产品所获得高额利润为归宿。因此社会需求的变化会刺激新一轮的技术创新竞争,推动新技术的研究和旧技术的革新以及进一步的技术扩散。
3.关于政府驱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研究
政府驱动理论认为制度安排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制度是促进和保障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政府合理的介入规制是弥补市场缺陷、消除外部性的重要方式。
XX(2018)对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制度分析,并指出对经济增长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制度创新。其认为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好的制度选择会促进技术创新,不好的制度设计将扼制技术创新或阻碍创新效率的提高。
XX(2018)强调了制度对创新活动开展和人的潜能发挥有着重要的作用,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轨迹提出需要建立一个符合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制度以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二、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一)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内涵及特征
1.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内涵
高新技术,是高技术和新技术的有机融合体。其中,高技术是指在技术内涵革命过程中处于技术结构体系顶端或前沿的技术,它以技术的不断创新与突破为核心,强调技术发展的动态效应及知识密集程度,总体技术难易系数较高;新技术则更多的体现技术的自然属性,它从时序角度出发,针对传统技术和原有技术,强调技术形态和特征的相对新鲜性。因此,对于高新技术这样一个概念,既包含着高技术的尖端性、独创性,也包含着新技术的新颖性。此外,由于高新技术的影响和覆盖范围,使其除了拥有其纯技术领域内的自然属性外,还因为在经济贸易活动范围内的交换关系而产生了经济属性以及一定的社会功能和效益。
产业化是一个市场不断启动,产业与市场双方共同培育的过程。它主要是指借助市场这个平台来实现产品的供给以及产业活动的规模化。技术与产业不是同一层面的范畴,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却是相互支撑,相互作用。产业需要技术的支撑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技术也只有和产业相融合才能发挥其变革资源配置方式的巨大潜能,实现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个动态的技术向产业的转化工程,是高新技术项目由产品到产业的发展过程。其主要通过高新技术的研制开发、生产应用和市场交换不断扩散渗透,实现科技成果的产品化、商品化和规模化,成功进入市场、实现市场占有率、形成生产力并辐射为具有该项技术特征的产业群的过程。
2.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特征
高新技术的技术创新性及知识密集性,使其在产业化过程中具有区别于传统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特征。
(1)技术速度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个以技术变革为核心的连续不断创新的高速动态发展链。其产业化过程中的高新技术不是原有技术的简单复加或累积,而是在R&D基础上,通过知识的开拓和创新,以及技术创新所具有的渗透性、分享性,使各种知识在不同场域之间转化,形成此过程中知识、技术、信息等要素的快速流动和加速更新。
(2)资本集约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目的是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由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知识密集和人才密集的特点,使知识产生的附加值不断提高,导致了高新技术产业资金密集性的性质。在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无论是中前期的技术研究与开发,还是后期的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方面都需要比一般的传统产业更大的资金投入。
(3)风险巨大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础在于高新技术,而由于高新技术的研发是一项处于科学技术创新链的前端,具有开创性的过程。从抽象的高新技术研发计划的设立到付诸实践的原理探索和研发实施,其间会因为研制时间长、技术不成熟、攻关难度大、成熟定型差、不确定因素多、前期投入大等方面的原因而使得高新技术的研发道路充满风险。
(4)关联带动化。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过程,不仅会带来高成长和高收益,还会促使技术、企业和产业三个层面的关联带动。
(5)企业群聚化。高新技术企业群聚化、规模化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本质要求。可以说,高新技术产业取得规模化效益是高新技术完成产业化的主要标志。
3.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动力主体
任何一项经济活动的开展都是参与该活动的行为主体在一定的动力支配下发生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过程,在其进程中,企业、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政府、金融机构、科技中介机构等主体都对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企业是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技术创新的实施主体;高等院校和研发机构提供高新技术进行产业化所必须的各种资源,其中包括人才、技术、知识和文化;政府是政策支撑主体,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系统的设计者;金融机构和各种科技中介机构主要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各种服务。这些动力主体通过动力机制进行相互作用和流动组合,形成了一个在特定范围内多元主体参与的、有多种创新资源流动的、开放的系统网络。
三、案例分析:M企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一)M企业山梨酸技术产业化介绍
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球范围内使用的防腐剂均为苯甲酸类,此类防腐剂价格低廉但毒副作用强。当时作为榨菜厂厂长的王国军发现了一种高效、安全的食品防腐剂——山梨酸和山梨酸钾,该类防腐剂受到世界粮农组织和卫生组织的大力推荐,但由于没有突破规模化生产技术而仅限于实验室小范围研究。王国军认为山梨酸技术作为一种国际公认、广谱的产品,必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因此,他毅然投身山梨酸技术产业化的创业中,联合原子能科学院的研发力量,创立宁波M企业。
从1992年创立至今,M企业已经发展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山梨酸及其钾盐的生产基地,年总产量达到60000吨,国际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成为通过企业创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成功典范。M企业山梨酸技术产业化的时间序列及关键事件如下图所示。在此特别强调的是,以上四阶段在企业发展的视角下,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过多次循环发展形成,因此是更为宏观的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阶段。
图3-1M企业山梨酸技术产业化的时间序列及关键事件
资料来源:根据黄速建等著《宁波M企业考察》(2018)整理
(二)M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
1.技术层面
M企业创立之初在技术层面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完成山梨酸的批量生产。当时中国原子能科学院虽然掌握山梨酸的实验室技术,但国内外在批量生产方面均无可借鉴的专利技术,这对于王国军和原子能科学院的技术专家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此过程中,王国军和研究人员攻克许多技术难关,依靠自身实力搭建反应釜、连接管道和其他设备构成的规模生产环境,经过八年潜心钻研终于完成了山梨酸的批量生产,迈出了该项技术市场化的关键一步。之后,掌握了核心竞争优势的M企业在技术上进行二次开发,围绕山梨酸技术打造出一整套精细化产品体系,生产包括医药、农药中间体的山梨酸品种,具体涉及乙酸、甲(乙)酯、醋酸和乙酰等高附加值精细化工品。在此基础上,企业继续加强新技术的研发和新产品的创新,对已有的各项技术进行优化聚合,扩展这种以专业化产品为主的新产品体系。目前M企业正规化建设覆盖多种产品的精细化工加工基地,以满足新一代技术的研发需要。
图3-2M企业山梨酸技术产业化发展过程
2.市场层面
M企业对山梨酸产品初期推广采用的是集中性的市场战略。企业凭借其山梨酸领域的突破性成果,首先重点发展单一的山梨酸及其钾盐类产品,由于企业突出的成本控制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集中性战略在企业发展初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产品区域方面,企业从一开始就站在全球高度制定市场扩展规划,实施国际国内市场同步发展的战略,从而迅速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其中,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是企业海外市场的重点。企业通过建立海外销售,与当地销售网络大客户进行充分合作,这种强强联合的方式迅速提升了企业的海外市场扩展能力。在国内市场开拓方面,M企业成立了上海盐通龙国际贸易公司,专门从事山梨酸的专业化销售工作,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其市场战略也有集中战略发展为多元战略,M企业的产品由最初的食品工业领域拓展至医药、日化、石油、饲料加工等多种工业领域,进一步提高了山梨酸产品的发展空间。
3.资金层面
M企业在创业之初经历了两次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融资过程。第一次是小曹娥镇政府筹集的启动资金和研发资金。小曹娥镇政府通过中国物资部下属投资公司和几家银行贷款向企业提供了启动资金,在山梨酸技术批量生产研究过程中,筹资不断增加至2000万元,然而山梨酸批量生产的研究却陷入困境,此时政府非常犹豫是否还应对企业进行继续筹资,因为几千万的投资相当于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一旦失败将造成巨大的损失。就在这决定企业存亡的关键时刻,企业完成了第二次重要的融资。韩国三星企业决定以45万美元购买企业山梨酸的第二道和第三道生产工艺。技术的初步成果获得了国外知名厂家的关注,这使政府坚定了筹资的决心,进而通过银行继续向绝境中的企业筹集贷款,这次的资金支持促使企业一举突破技术瓶颈,得以继续发展壮大。在企业走上良性发展轨迹后,对核心业务的资金筹措主要通过自身多元化经营来实现。企业敢于突破既有的行业边界,在造纸、不锈钢冶炼、房地产等新领域进行投资运作,获取巨大经济效益,为企业之后进行精细化工产品体系的研究奠定基础。
4.互补层面
M企业创始人王国军的企业家精神是企业互补性资产的核心,是促使山梨酸技术成功产业化的关键。在企业创立初期,王国军的坚持精神使企业渡过了批量技术研发失败的最困难时期,在背负巨额债务的情况下抓住一线希望起死回生;在企业成长时期,王国军的创新精神使企业通过多元化经营积累大量资金发展新产品体,从而不断扩大山梨酸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在供应链管理方面,企业高度关注产业链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并联合其中优秀代表共同创立新公司;在团队管理方面,组织采用高度扁平化的结构增强企业内部反应速度、实现高效互动沟通;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企业采用“专有技术保护为主,专利技术保护为辅”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通过有效区分专有技术与专利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政策管理方面,企业始终紧扣地方经济发展的步伐,引领地方高新技术产业转型,获得了政府有关部门的一系列政策优惠。
(三)M企业的外部协同机制
企业创始人王国军在担任原榨菜厂厂长时,因为偶然机会获知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开发的山梨酸实验技术,凭借自身敏锐的市场判断力和敢闯敢试的企业家精神,决定与中国原子能研究院专家一起研发实现山梨酸及其钾盐的批量生产,从而创立余姚食品加工厂,并最终发展成为业内首屈一指的M企业公司。因此,企业在创业初期就在研发层面与外部组织保持着密切的互动与合作。在与中国原子能研究院专家的合作过程中,采用的是外部专家委员会的弹性组织模式,先后有7名专家进驻小曹娥镇进行合作研究工作。这种外部专家委员会的合作形式既能够使企业获取稀缺的技术知识,又能使技术专家保持原有组织编制从而最大限度规避商业风险,可以说是一种外部互动与合作的有效方式。于此同时,企业在创业初期也获得了当地小曹娥镇政府的大力支持,获得了包括资金和场地投入等一系列的优惠扶持政策。政府期望通过发展高科技企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事实证明,M企业在创业初期的外部协同关系开创了企业的发展局面,为企业今后的不断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M企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的讨论
1.内部管理机制讨论
(1)技术和市场的重点
M企业产品为单向应用型,其在高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由于产品类型单一且专业化,市场层面的用户需求相对固定,市场开发针对性强,因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多体现在技术层面,即企业价值链的前端。企业在商业开发阶段都必须首先攻克新技术研发和批量生产的问题,在商业应用阶段要考虑技术的二次开发等技术升级的问题。在大规模生产实现后要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控制,逐步采用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方式。因此,此类优秀企业都会有大量发明专利并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充分体现了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技术驱动特征。
(2)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
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可分为市场分析、技术开发、技术应用和产业改进四个主要阶段。对于单向应用型产品的企业而言,技术应用阶段是指新产品实现规模生产、进行市场推广并获取规模客户的过程,商业应用阶段是指新产品研发成功后推向市场、确立稳定用户的过程。在商业应用阶段,企业开发的新产品或新平台首次面向广大用户进行推广或销售,商业应用周期反映了用户对新产品或新平台的接受速度,也反映其产业市场的培育速度。高新技术产业化要根据产品特点制定相应的技术应用规划。针对技术应用周期较短的单向应用型产品的企业而言,要制定快速占领市场的相关策略,如广泛的渠道建设和经销商推广;针对技术应用周期较长的产品的企业而言,要尊重市场培育期的相关规律,从发展小规模、高忠诚度的用户入手,随着市场成熟度的逐步提高,未来用户数可能出现指数级增长。
2.外部协同机制讨论
(1)合作关系的来源
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需要与外部相关方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以获得资源融合效益的最大化。这种合作关系的建立既是社会嵌入的重要过程,也是互动创新的基本保证。依据案例所反映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关键活动,在外部协同机制方面,合作关系产生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两个主要方面:
一方面,技术和市场侧重点的不同决定了合作关系的类型。在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技术驱动型和市场驱动型的企业在这两大方面投入的资源也有所不同。因此,作为技术驱动型的企业更需要建立技术开发方面的合作关系,作为市场驱动型的企业则需要与产业链相关各方建立运营合作关系。这种关联关系使创业型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在内部管理模式分类和外部协同模式分类间建立联系,要求企业在创业过程中将内部管理和外部协同统一考虑,通过外部合作的建立,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未来发展过程中需求最紧迫的位置。
另一方面,企业家类型的不同决定了合作关系的类型。在典型案例中,M企业的创业企业家王国军最具特殊性和代表性,他在建立M企业前是一位榨菜厂厂长,对山梨酸钠新技术的研发领域没有丝毫了解。这类没有相关行业背景的创业企业家可以称之为草根企业家。草根企业家虽没有技术背景,但往往具有更强的进取精神和风险承担意识。此类草根企业家需要在新产品研发过程中有固定的科研机构与其产生密切的合作,在新产品批量生产前均采取合作开发的模式。而对于有些公司而言,企业家本身是具有高学历、深厚行业背景的精英企业家,在技术和市场领域都具有广阔的社会资本,只要获得了风险投资或政府注资,企业通过吸纳高技术人才和市场开发人才,依靠自身实力完成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
(2)政府支持
M企业是基于原有资源在本地创立的,主要依据本地社会资本的密集度高,能够获得政府机构或相关企业机构的支持。企业在选择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创业地区时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不必盲目“扎堆”大城市,要充分结合自身优势、产品特征和地区政府扶持力度进行全面考察与衡量。
关键词:质量管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环境管理;一体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9-0066-03
1 前言
建筑是人类活动对资源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筑施工应该满足安全健康、高质量和对环境友好的基本要求。国内很多建筑施工企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重视并积极推行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随后,部分企业又相继通过了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但是,在实际推行中,这些企业普遍感到组织实施的工作量很大,不同认证体系的要求各不相同,甚至有相互矛盾的地方。
对于通过了上述三种管理体系认证的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就质量(Quality)、环境(En―vironment)、职业健康安全(Healfh and Safety)进行一体化管理(即:QEs一体化管理)已迫在眉睫。如果能够成功的实现QES一体化管理,将有利于工程质量、职业健康安全、环境协调发展;有利于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参与:具有明确的QES的目标及反馈系统;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等。
2 QES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基本含义
QES是指质量(Quality)、环境(Environment)、职业健康安全(Health and Safety)的一体化管理。它不是三项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高层次的综合管理,三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QES一体化管理体系由许多要素构成,这些要素通过先进的、科学的运行模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一套结构化动态管理系统。从其功能上讲,它是一种事前进行风险分析,确定其自身活动可能发生的危害和后果,从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手段和控制措施防止其发生,以便减少可能引起的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的有效管理模式。它突出强调了事前预防和持续改进,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激励机制,因此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是现代企业制度之一。
3 QES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
3.1 QEs一体化管理体系目标的制定
QES管理体系对目标的要求如下:
(1)在内部每个相关职能部门和层次,建立并保持文件化的QES目标。制定目标时应考虑如下因素:①风险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②HSE法律和其它要求;③技术选择;④财务、业务和经营要求;⑤相关方的观点:⑥符合方针对持续改进的承诺。
即在制定QES目标时,应根据评价出来的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和重大危险源清单。进一步考虑可选择的技术方案、财务和经营要求、方针对持续改进的承诺以及相关方的观点,确定需要优先解决的质量目标、环境目标和职业健康安全目标。要注意,凡是违反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都必须解决。在制定目标时必须首先考虑QEs法律和其它要求。
(2)组织制定的目标要尽可能量化,以便监测与测量,量化的要求视具体情况而定。制定目标时应考虑风险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
3.2 QEs一体化管理体系方案的制定
为确保质量、职业安全健康、环境目标的实现,QES一体化管理体系要求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方案,各层次质量、职业安全健康、环境目标所对应的管理方案应针对具体的风险及环境影响状况和现有资源配置的能力。管理方案应予以文件化,并包括下列内容:
(1)规定组织的每一个有关职能和层次实现职业安全健康环境目标和指标的职责。
(2)实现质量、职业安全健康、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表。也就是说对于确定的环境目标或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应有一个管理方案与之对应。一般情况下,完成了管理方案,目标就应该实现,否则应该及时进行评审,修改方案,以实现目标。
3.3 QES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制定
在进行不同管理体系的整合时,就注意不同体系要求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将它们生硬地堆砌在一起。有机结合的基础就是组织世纪存在的活动,我们应将标准的要求分拆、应用到组织的活动,而不是相反。基于此,建立的QES一体化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
该模式的建立是以PDCA为框架建立体系的大框架,以组织运作的流程为基础,分析出组织管理体系的大过程,将这些大过程按照PDCA进行组合,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等体系的各自具有不同特点的要求独立编排。这样安排体系结果在整体上具有统一的结构,各管理体系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体系的层次清楚,体系文件之间也更容易建立起相互关系,不仅有利于内部运行,也很方便外部机构的审核。
从图中可以看出,从体系的角度看,一方面,不同体系有相同或相近的要求,就是体系要求、管理职责要求、资源提供要求、测量分析和改进要求,这些相同或相近的要求实质就是不同体系对同一事物的要求;这些可整合在一起。另一方面,不同体系由于要控制的对象不同,对各自控制对象的要求是不同的,如图中的产品实现、环境控制、安全卫生控制等,这部分不宜整合在一起。
4 QES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实施
当前,QES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运作与认证已经成为工程建设行业贯标认证工作的一个趋势。QES一体化管理体系对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起到了十分有益的作用。以下阐述几点一体化管理体系实施的要点。
4.1 结合三个体系运作主线的特点进行系统策划
建立整合型管理体系,主要的基础工作是对三个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与策划。质量管理体系的特点是以过程控制为主线,环境管理体系是以环境因素的识别和控制为主线,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则是以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控制为主线。因此,策划整合型管理体系的思路最好依据三个体系的特点逐一展开。
(1)把识别过程与识别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及危险源结合运作。其步骤如下:①按照施工流程或管理流程将质量过程及活动识别到位;②根据质量过程和活动的内容确定职业健康安全的危险源;③从质量和职业健康安全的相关风险中识别其环境影响。
(2)注意识别并确定质量过程危险源及环境因素的接口关系,包括逐一分析施工、生产活动中的重要因素对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和环境的影响。同时,关注质量、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之间的内在影响,从中辨识出相应的作用和关系,从而为风险或影响评价提供条件。
4.2 围绕特殊过程、关键过程和重要过程进行质量过程、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环境影响的评估
以“关键的少数”为原则,从影响施工活动的过程人手分析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和环境影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应注意,施工现场的准备工作和生产的支持性过程也会产生一些不可接受的风险或重大环境影响因素,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应适当兼顾。
充分关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外包过程识别及控制要求,充分关注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中对分承包方的运行控制要求。在体系整合的策划中关注这些要求,也是建筑行业“总一分包”体制的客观需求。
4.3 合理界定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责、权关系
管理职责的合理确定,是确保“三合一”管理体系正常运作的基础。管理职责应包括两个方面。
(1)最高管理层和一般管理层人员的职责(包括重要岗位员工的职责)。其中,最高管理者(总经理)的职责非常重要,其核心应体现为方针目标的制定和管理评审的实施。建筑企业最好从协调运作的角度建立一个总的管理方针,以此为基础分别设立质量、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的方针,从而制定整合管理体系运作的目标。目标应有一定的可分解性,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之间协调一致,以统一的方式。这样做,不仅便于实施,而且便于测量、分析、改进。
(2)结合建筑企业人员流动频繁的特点,根据管理体系的运作要求确定各级管理层人员的职责。确定职责时,最好以质量职责为主线展开,与质量过程、风险控制、环境因素控制、体系策划相结合,对应各项活动的要求逐一确定职责的内容。其中的关键问题是合理授权,科学地协调三个管理体系职责的接口。
4.4 QES一体化管理体系运行过程的协调性控制
QES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运行从策划到控制,都需要进行合理的协调。应妥善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1)处理好各类施工策划文件的接口协调问题;
(2)处理好三个体系运行活动的控制内容,包括作业活动中的策划内容和运作方式的协调。其关键问题是针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特殊、关键或重要过程进行一体化控制;
(3)处理好企业活动中所需要的书面策划与口头策划的关系;
(4)合理安排资源,协调基础设施及人员素质的配置过程:
(5)建立一体化体系运作的响应与反应的协调运作关系。
(6)注意协调现场运行活动的标识管理。
(7)关注各施工工序转序(过程转换)的协调运作,包括各过程的质量结果,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绩效分析,评审及改进的协调性。
4.5 QES一体化管理体系运作的测量分析与改进,应把握管理过程内在的有效性
QES一体化管理体系运作的测量、分析与改进的重点在于管理过程内在的有效性。在实施时,应注意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从顾客和相关方满意度的测量和分析人手,确定测量和分析的基本方式和时间频率,包括测量的内容及分析的重点。其关键问题是寻找适宜的改进方向。
(2)有效地把握一体化体系内审的运作过程。应注意从审核员的培训人手,选择具备三个体系运作经验的人员作为内审人员。一方面,内部审核方案的策划应一体化,最好同时进行三个体系的内审或滚动内审。另一方面,审核人员对不符合项的产生原因应进行分析,针对其原因确定其不符合哪一个体系的标准条款,以便及时改进。
(3)将施工现场的产品验收、工序检验与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的检查测量有机结合起来实施。重点是关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验收标准与施工活动中的工序活动及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运行准则之间的改进情况,包括一致性、协调性、适宜性和有效性。
(4)有机运用管理体系的数据分析。应尽量在分析各管理体系运行绩效改进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体系之间(包括目标、过程、因素之间的协调性)数据的协调性分析。
(5)关注施工现场中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日常检查和测量对象确定的合理性。一方面,应注意对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监测重点(如隐、预检,交接检等不可接受风险;重要环境因素控制重点)进行验证,以确认是否有监测漏项,是否有多余的测量功能等。另一方面,重点关注可能对管理体系发生重大潜在影响的过程,对其进行安全风险及环境因素的监测。这种监测应是动态和协调同步的。
关键词:国有企业;通信工程;一体化;建设管理模式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促进着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奋进,锐意改革、不断创新的理念深入到各行各业中,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让行业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将其应用到国有企业中则给国有企业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气息。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建设已经呈现出高度的统一性,其业务的深度也实现了高度融合,进入到一体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针对业务增长的需要,结合项目数量增多的现状,信息化集成共享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国有企业亟待需要通过信息一体化建设管理模式,提升其整体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促进其管理能力的提升。因此,相关人员应当积极探索相应的措施和手段,对国有企业信息工程一体化建设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最佳的方式和途径促进国有企业信息化发展升入到新的高度。
一、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建设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建设管理一般是遵循传统的信息化部门进行管理,由信息部门指导进行统一的领导、规划、执行标准,以及相关的经济统一建设。总部信息化部门通过建立项目管理中心对建设工程进行全面的管理控制。一般执行过程都会安排给总部信息化公司下属的通信专业公司予以完成,比如总部数据中心的软硬件采购项目,项目的下达由总部信息化部门开展,传达给通信专业公司后,总部信息化部门只负责监督管理的工作,执行方则是通信专业公司。随着大型电力国有企业的制度改革,公司的信息系统也正在向一体化方向转变,公司的信息建设系统进一步向总部集中。比如,国家电网集团公司在十一五期间,加强公司内部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使得建设项目的投资比率大大增加,这种情况下,能够极大地发挥资金的利用效率,提高信息化项目的参与度和执行力。
二、信息一体化建设管理内容
1.明确组织职责
明确岗位职责是指通过具体的组织架构,进行责任分工。组织架构分为企业总部管理层面、通信公司管理层面以及地区通信公司管理层面三个层次。相关部门主要由各级通信专业主管部门、各级通信工程项目主管部门以及通信工程建设相关的集体企业和施工、设计、监理单位组成。责任分工是指将工程分配给各个部门,各个部门再细分到各个岗位上,通过细化职责,做到统筹管理。通信专业管理部门主要负责设计方案的审查,建设通信工程的指导以及重大活动的组织,从而保障还未完工的工程能够更好验收。其他分布的主要职责是协助专业通信公司进行对施工现场建设管理工作。
2.深化角色定位
深化通信工程一体化建设管理各阶段的角色定位可以为各个阶段施工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角色定位可以分为六个阶段,主要是:可研阶段、初设阶段、采购阶段、施工阶段、验收阶段、后评估阶段。可研阶段、初设阶段、施工阶段、验收阶段、后评估阶段对应的归口部门为总部项目主管部门。采购阶段的归口部门为总部物资主管部门。当然这些工作的有效进行需要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和协作。做好每个阶段的角色定位有助于工作的更好开展,能够让各个部门的工作进程彼此之间更好的互相配合,推动工作更好的开展。
3.确定阶段成果
确定通信工程可研、初设、物资采购、工程实施、验收及后评估等各阶段管理工作成果,以及相应的责任部门,为确认各阶段工作完成情况提供有力支撑。下面列举出一些阶段的成果。可研阶段的核心成果为《可研报告模板》、《可研报告》;初设阶段的核心工作成果为《招标文件模板》、《中标通知书》、《初设方案》、《初设方案评审意见》等;采购阶段核心工作成果有《采购文件模板》、《技术规范书》、《采购文件》、《采购合同》等;施工阶段的核心工作成果有《施工图审查意见》、《施工方案》、《施工现场管控记录》、《预验收意见》等;验收阶段的核心成果有《验收报告》等;后评估阶段的核心工作结果有《工程总结报告》、《功成后评估意见》等。
三、信息一体化建设管理措施
1.建立工作管理机制
为保障国有企业信息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顺利的开展,需要在国有企业信息工程一体化建设管理过程中建立有关的工作管理机制。建立工作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建立相关部门组织,组织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安全委员,成立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明确的分配工作职责,按照专业公司、省公司、设计部门、施工部门、监理部门等进行分工,按照完成项目的目标制定计划,成立配套的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从而可以更好的部署和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要求,还能够监督和检查整个国有企业信息工程的各项安全工作,组织安全质量管控工作的开展,除此之外的职责还有协调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等。第二,联合成立国有企业信息工程业主项目部。联合成立国有企业信息工程业主项目部是指通信息通信公司组织成立国有企业信息工程业主项目部,还需要省级通信公司的组织。此项目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是对工程建设的安全、质量、工期、投资控制严格控制,以及对特高压配套国有企业信息工程的现场建设管理工作,还有需要将部分业主项目部的员工分配到现场进行现场管理工作。第三,联合成立国有企业信息工程预验收工作组。联合成立国有企业信息工程预验收工作组是指通信公司通过组织相关部门、省级通信公司成立的国有企业信息工程预验收工作组。国有企业信息工程预验收工作组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对特高压配套国有企业信息工程的验收工作严格把关,配合开展竣工验收工作。
2.建设制度标准体系
建设制度标准体系是指通过专业的管理制度对国有企业信息工程进行管理,这种专业的管理制度要遵循一定的标准。通信专业管理制度按照标准体系建立出三种制度等级,一级制度是顶层的管理制度,二级制度是覆盖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建设管理的主要环节的制度,三级制度是相关实施细则和指导原则的制度。顶层的管理制度为各归口部门的有关项目立项、计划、采购管理等通信专业性不强的管理制度。二级制度是跟通信技术管理有关的工程设计、施工、监理、验收、评价的全过程。三级制度是根据国有企业信息工程的特点对其进行相关的指导,还有对有关组网架构、互联互通、资源命名、地址(号码)分配等方面的完善。在国有企业信息工程技术标准方面,通过梳理网络工程建设各个细节,制定出一套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建设标准。国有企业信息工程技术标准要求建设出门类齐全、分类科学、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标准,而且能够作为今后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建设标准制定和修订工作的主要依据。最后建设制度标准体系的实施,规范了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建设,提高了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建设质量。
3.打造专业人才队伍
人才作为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建设中的基础,随着国有企业信息工程的快速发展,一体化建设高品质,高效率国有企业信息工程越来越需要更多专业的人才。而且随着大型电力系统下高压工程发展迅速,工程建设规模也逐年增高,许多工程项目都要求具有较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来完成建设任务,因此,建设一支专业人才队伍对于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建设有重要的作用。这样的人才队伍设置应该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保障有力,而且在选拔人才以及培养人才时注重人才的基本素养。建立一个选拔标准,通过选拔标准选出的人才能够明确通信建设工程的核心,人才选拔后就是对人才的培养,同样需要制定一系列的人才培养计划,通过系统正规的培训提高人才在国有企业信息工程方面的能力水平。然后适当的对人才进行激励,通过企业文化激励和薪酬激励的方式促进人才在国有企业信息工程方面有大的发展。必要时还需要对其进行科研投资,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培养出能力更强的技术与管理方面的人才。在维护人才队伍方面,可以再通信建设公司内部建立起一个人才交流站,通过内部的交流,使人才互相取长补短,不断充实自己,这样对通信建设公司而言还能够提高人才的利用率,还可以发展更多的全面性的人才。这样为以后的公司内调动和今生提供了基础,为建设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强化信息平台建设
强化信息平台建设是指对信息化水平进行项目管控工具的完善、模块研发的优化。最重大型的电力企业对项目管理水平要求逐年增高,对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也成为了紧要任务,只有构建信息化平台才能让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支撑得以建立,才能实现计划的随时转变,以及成本的核算制定的完善等工作。因此,强化强化信息平台建设能够为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提供有力支柱。在此平台构建中,要将立项、合同签订、物资/服务采购、过程管控到验收的整个过程囊括其中,事项项目管控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让管理层能够从信息化平台中随时了解物料的采购、中标跟踪、回款确认、应付应收账款明细,以及风险的分析,命令的下达等等内容,真正让科技进入到国有企业的每一个“缝隙”之中。
四、结语
国有企业是我国企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信息化建设有助于国家企业整体水平的拉升,有助于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推进,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相关人员要积极探索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式,让国有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呈现新的气息,信息深入到国有企业的发展中来,促进国有企业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让信息化建设帮助国有企业晋升到新的水平高度。
参考文献:
[1]曹锋.抽蓄电站工程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J].广东科技,2014,24:92+87.
[2]张巍.建立建设工程市场质量安全一体化监管平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湖北省建设工程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建设为例[J].工程质量,2015,04:20-24.
[3]吕俐.信息化建设: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一体化智能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经验谈[J].中国勘察设计,2014,05:62-65.
[4]严子波.对兵团金保工程“一体化”系统建设的几点思考[J].兵团党校学报,2014,03:38-40.
一、企业物资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缺乏明确的,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
首要原因就是管理者企业对物资管理不关注,没有明确的物资管理制度。各个企业管理者只是强调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对物资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意识上忽略物资管理,没有合理有效的物资管理制度,在物资管理这方面投入的资本严重不足。计算机管理系统越来越被抑制,普遍停留在原先旧一系列的采购和储存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上。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人工管理的时候,导致现在物资管理基础很弱,是最为典型的旧的流程化管理模式,但却不是最科学合理的管理。各种物资计量设备和手段也非常落后。
2.企业内部职责分工不明确
各个企业大多存在内部机构设立不完备的情况,企业为了减少成本,内部人员通常身兼数职。内部职责不明确,企业只关注物质的购买方面,忽略物资自买入之后的剩下的环节,比如处理的方面,从而导致了大量物资的浪费。物资的购买是经过采购人员直接和供应商进行沟通和交流,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人员对市场进行调查,仅仅凭借购买物资的发票来进行报销等后续活动,容易给负责采购的员工和供应商私自勾结的机会。
3.缺乏资金支持,融资困难
我国各个企业普遍出现了融资难,无法进行担保的问题,这一问题已经成了制约各大企业发展和进步的最主要的问题。我国有大约百分之八十的各种企业都有或大或小的资金缺口。各大企业想贷款特别是长期或者是中长期的贷款都很难如愿,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各个企业的发展。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很多的融资渠道提供给企业。在直接融资方面,现在企业的管理机制就决定了各个企业基本没有可能得到股票上市的机会。在发行企业债券方面,由于发行额度小,自身的资金不足还有缺乏信誉等方面使得获得各种金融机构的贷款也是十分困难。所以,各个企业在金融市场上获得的资金和其在市场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出现了非常大的不对称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只依赖企业的内部资金,这就造成了很多企业的资金不足的状况。
4.本身的模式具有缺陷
物资管理关注的是内部物流系统的整合,对企业外部各种资源的利用,比如物流等方面很忽视。企业内部安排了负责前期采购中期储存到后期出库的方方面面,这些都占据了很多的人力资源和很多的物质资源,没有将社会资源和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资源整合,造成资源的浪费。物资管理过程中,对货物的收入和管理进行了非常重视的管理,但是对物资的价值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在管理方式上对数学模型的运用非常重视,确定最好的经济批量和最佳进货时间,但却无视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信息系统的优化建设,对库存管理进行改善。
5.企业缺乏相应的物资管理人才
从人力资源的方面来看,企业缺乏物资管理的相应人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因为物资人员身为生产经营帮辅人员,在企业中处于不是非常重要的首要地位,不能有效的去吸引相关人才、增加活力,这样就导致了很多对物资管理还对金融和法律等相关知识有比较多了解的人才相对缺乏。第二是物资管理人员没有进行专业的相关培训,使得在日常的管理中大部分是依靠自己的经验和直觉而不是专业的判断。第三是大部分的人才机构出现老化的情况,对现代化的精英和管理理念和相关的手段不能很好的接受,好多人不会使用电脑,更不会通过现代化的方式去获取相关的信息。
二、物资管理的优化建议
1.完善和落实物资管理制度
企业应该发挥职能部门的牵头作用,设立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物资管理制度从物资前期的购买到中期的储存保管和后期的出库,报废,全部的物资过程都有相应的制度。物资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现场业务管理和指导,强化信息交流,对物资步骤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要注意控制,真正做到不让工作流于形式和表面。严谨的做好物资资源的管理。
2.重新划分内部职位,做到权责分明
各个企业要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履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逐步设立组物资内部调控制度,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特征,从前期的采购环节到中期的销售,储存环节还有后期的的相关环节都要进行非常严格的监督和控制。还要设立有关供应商以及销售商的相关信息档案,强化对其信誉度和相关资质的管理。深层次的确立各职能部门的对应职责,严格遵守不相容岗位互相分离的原则。充分发挥物资内部调控制度的相互牵制功能。
3.加强资金管理,活跃内部经济
缓解各个企业资金紧缺的问题不仅仅需要政府和国家的扶持和一个较好的金融环境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要凭借各个企业自身。要经过不断注入内部资金来盘活经济。第一是要明确了解企业的现金拥有量,对多出来的现金要及时进行整合利用。第二是加强物资管理,设立科学的库存储备。企业要在加强市场调查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压缩无用的库存物资,并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确定存货资金的最好方式,从而保证资金结构的不断趋于合理化。第三是落实和完善相应的收账系统,严格规范产品购销协议操作。对有些无法避免的需要赊账的生产商或厂家应该强化对他们的相关调查,比如信誉度和资金实力的调查。对现存的已有的应收帐款要进行定期的审查和核对,制定完善还款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