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09:59: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工业一体化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供电企业;一体化管理;ERP
一、前言
目前中国电力工业的装机容量和供电量均居世界第二位(据分析,在2015年很可能跃居世界第一)。我国已形成了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北、川渝和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南方七个跨省的电网和五个省级电网,最终将形成全国统一的联合电网,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电力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电力工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电力工业要不断适应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必须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要在发展中调整结构,在调整结构中发展;二是我国人均社会供电水平还很低,加强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开拓电力市场,降低用户负担,仍是一项长期重要任务;三是要调整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区域及全国联网,必须要协调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四是企业内部管理难度日益增大,以国家电网公司为例,其经营区域就覆盖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覆盖国土面积的88%,供电人口超过11亿人,公司员工超过158万人,要维持这个庞大“电力帝国”的运转,其管理的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第三次浪潮,中国的信息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与工业化同步推进,信息化本身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可以有力地地支持企业应对市场化、全球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变化。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支持企业正确决策和快速决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越来越明显的效益。
电力行业是应用信息技术较早的行业之一,但是直到今天,电力行业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化标准规范。传统上电力企业比较习惯于按照各个职能部门自身的需求单独立项,开发或采购功能比较单一、开放性不是很好的专用系统,几十年的积累,往往使一个大型电力公司内同时运行着几十上百套计算机信息系统。这些不同的系统功能不同,开发工具不同,结构也存在很大差异,而最大的问题就是数据的不可兼容,最终形成了数量众多的“信息孤岛”。这种情况给企业领导的经营和决策造成了很大的混乱。
目前国家电网在推行“三集五大”管理模式,即:人力资源、财务、物资集约化管理;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这就需要建立在统一平台上应用的一体化管理方案。这个方案不但要涵盖各个层面的应用需求,而且必须是管理高度集中、数据高度集成,从而真正消除“信息孤岛”的现象,最终实现对资源最大限度的节约。
二、供电企业管理一体化解决方案
供电企业管理一体化解决方案是既基于供电行业产生、又基于供电行业发展的解决方案。电力行业是能源转换性行业,电能不能储存,生产销售在瞬间完成,即顾客的需求在瞬间实现,而供电企业要保证系统安全、经济运行,必然关心电网调度管理、设备管理、抄表管理、电力营销管理、电力市场管理等业务,上述行业特性决定了电力行业不同于制造型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
1.方案目标
供电企业管理解决方案定位于为供电企业提供一体化应用平台。在此平台上,集成各个组织、各项业务、各种活动的应用,从而消除电力企业大量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满足供电集团“数据集成、业务协同、管理集中”的管理要求。
2.方案特点
(1)一体化
电网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的整体,是电能采购与电能销售的必然渠道,这些业务的统一性、一体性决定了系统应用的整体性。“一体化”的概念旨在帮助集团性企业实现管理集中、数据集成、业务协同。
(2)专业化
把ERP的普遍原理同电力行业的特殊性结合起来,形成符合中国电力行业实际情况,并具有一定先进性、专业性是供电企业一体化应用平台的第二个特征。
(3)国际化
世界各国的电力工业比我国电力工业早走几十年的历程,其管理模式相对成熟。在保证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和同行最佳业务实践的引进的同时又充分考虑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力行业发展特点,将先进的模式和具体的国情特点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适合中国供电企业应用的企业管理解决方案,促进供电企业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3.方案架构
供电企业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一个统一的应用平台,能够很好的满足供电企业在业务操作、管理控制、决策支持和电子商务等诸方面管理需求。在生产运行方面,供电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非常高,且此类系统都与电力系统的运行设备结合非常紧密,因此在我的方案中,通过一体化应用解决方案提供的数据交换平台,将外部专业的生产运行系统产生和收集的数据实时的集成到一体化平台的相关应用中,通过对这些基础数据的集成、分类、检索和加工,快速形成直观的、准确的、多维的、全面的管理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
4.方案应用
(1)电子商务应用层
供电企业管理一体化解决方案集成了企业级电子商务,包含网上物资采购招投标体系、物资采购结算体系,电能销售交易结算体系、银行联网结算体系、对外信息体系等基于INTERNET的商务应用,物资采购招投标体系是以供应商为基本对象进行扩充的功能,电能交易结算体系是以电能供应单位(发电公司)和电力用户为基本对象进行的扩充,银行联网结算体系是以交易单位与银行为基本对象的应用扩充,对外信息体系是以电网门户网站为基本对象的应用扩充。
(2)决策支持应用层
通过一体化的应用平台,将供电企业各类业务数据集成到数据仓库中,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为决策者提供多维的、直观的、全面的数据分析。
(3)管理控制应用层
供电企业管理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全面的管理控制平台,为企业在电网设备、电网管理、抄表管理、财务管理、电力营销、电力市场、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的管理提供统一的控制平台,帮助企业在一个集成的系统内完成日常的各种管理工作。
(4)业务操作应用层
针对供电企业在电网资产、电网管理、抄表管理、财务管理、电力营销、电力市场等诸方面的管理需求,供电企业管理一体化解决方案为供电企业各项管理工作提供具体的应用平台,通过此平台优化传统的业务流程,统一以往参差不齐的统计口径、改善以往人浮于事的工作格局。
(5)数据交换应用层
供电企业一体化应用平台通过数据交换应用层与电网设备进行联接,采集供电设备中产生的各种生产数据,进行存储、整理和分析,转换成管理控制的数据依据和领导决策的数据支持。
(6)生产运行应用层
电力的生产运行过程有赖于一些专业系统的支持,这些系统和硬件设备共同组成了电力自动化设备,供电企业一体化应用平台通过数据交换应用层可以实时的接收生产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业务数据,将这些业务数据集成到的应用平台中。
5.管理模块
(1)统一电网管理
统一电网管理系统基于电力GIS,实现“发、变、输、配、表计、测试点、供电点”的统一管理,体现它们的位置关系、功能关系、连接关系,从而描述一个真实的电网,消除了传统上电力公司各个业务部门独立运行专业系统产生的信息孤岛。电网统一管理是基于设备生命周期,从规划、设计、施工、投运、验收、运行、倒闸操作、改造、检修、防护、检查、巡视直至报废全过程,从而保证电网的安全可靠和稳定运行。
(2)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能力及核心竞争力。财务管理系统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分为对外的财务会计和对内的管理会计两大部分,针对供电企业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和目标,从集中管理的思想出发,在会计核算层面实现财务与业务的集成,在财务管理层面实现全面预算管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从决策支持层面实现智能的财务分析。通过财务业务集成应用,集团和下属企业数据的集中管理,推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应用财务管理系统,可以实现以下管理目的:
建立集团财务集中管理模式,显著改善目前财务分散管理模式的弊端;
提高财务信息准确性、及时性,改变目前信息被动接收状况;
财务工作重心由财务核算向财务管理职能转变;
加强对业务环节的实时监控,实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监督;
统一调度、统筹各公司资金和资源,发挥供电集团整体资源优势;
显著加强预算分析、分解、控制、考核的深度和准确性;
针对不同的管理要求分别在不同程度上实现财务集中监控,为供电集团领导的决策提供有效支持;
建立一套高效的集团报表体系,满足企业内外需求,支持全方位的财务分析功能。
(3)统一资产管理
供电企业是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企业,设备的安全、稳定、经济、可靠运行是供电企业运营基础,加强企业资产设备管理(EAM)是供电企业管理重心之一。应用的资产设备管理系统可以达到以下管理目标:
实现资产与设备信息在公司的集中,使集团公司能方便查询的整个公司以及下属单位的资产设备信息。
实现设备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全面掌握设备的信息与状态以促进状态检修的管理。
为重复故障处理和计划性维护建立标准的检修工艺知识库(包括检修步骤、材料计划、工具计划、劳动力计划,检修文档等)。
为需要计划维护的设备建立详细的维护计划策略。
实现检修预算对检修过程的有效控制。
建立全面的设备检修与备品备件采购策略的有机关联。
加强公司对于所属企业各项大修/技改/科技项目的预算、计划、跟踪、控制管理能力,提高复杂项目管理的水平,节约成本提高效益;
通过基于周期、事件和测量等的预防性维护手段提高设备维护维修中的预见性和计划性,将企业员工尤其是生产人员从庞大的紧急性维修的工作重担下解放出来;
(4)统一抄表管理
统抄表管理系统可实现关口抄表与客户抄表的统一管理,加快抄表频率,缩短抄表周期;从技术上进一步加强计量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利于更准确地计算线损。
统抄表管理系统包含以下几个业务模块:抄表计划、抄表线路、抄表周期、抄表人员、表计装置、表计录入、线损计算等。
(5)电力营销管理
电力营销管理系统以满足用电客户需求为核心理念,用电客户所有的服务请求,都通过客户服务中心这个唯一的对外窗口进行处理,从而真正实现“一口对外”的服务管理。
通过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可建立统一的计费管理,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收费机制,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
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包含以下业务模块:客户申请、客户工程、客户计量、客户电费、客户交费、客户检修、客户校验、违章用电等。
(6)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管理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管理,人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和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系着眼于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化,通过建立全面和集中的人事数据结构,协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有效地实施员工发展战略、实现全面的企业薪酬战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保持和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可以实现以下管理目标:
实现人力资源在供电企业规划、录用、保持、发展、考评和调整的全周期管理;
建立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规范人力资源业务流程,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集中管理人力资源信息,实现全集团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与监控;
建立全面完整的人力资源分析体系,借助各种分析报表和灵活的查询能力,为员工考核和绩效评价提供强有力支持。
三、方案价值
供电企业管理一体化解决方案以“信息化带动管理现代化”为基本出发点,建立“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运行模式,实现业务流程、信息流程、管理流程的集成,实现事前和事中控制的管理目标,带动企业管理水平的飞跃,提高经济效益。
供电企业管理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价值主要可从两大方面得到充分体现:
1.加强公司管理集中,促进公司治理结构扁平化
集团型供电企业在公司治理结构上非常突出的问题是管理结构层次过多,从供电集团到基层的变电站,中间要经过若干个管理层次,在每个管理层次中,又存在若干个组织层次。这种复杂的管理结构,导致集团公司的所制定的制度、措施很难及时有效的在整个集团内贯彻下去。
集团型供电企业一体化解决方案实现了在整个供电集团内部管理信息的完全透明和快速传递,这种透明化的信息体系为集团公司实现集中管理奠定了数据基础和信息基础。而管理信息快速传递则可以保障供电集团制定的管理制度、管理措施能够快速、有效的在底层的业务单位得到贯彻,而底层业务单位产生的日常信息可以通过供电企业一体化应用平台实时传递到集团决策层。这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信息高速传递将直接导致整个集团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环境的重大变化,使得传统上自集团到基层这种多层组织结构中的若干管理层次设置的必要性不复存在,从而推动整个集团公司治理结构扁平化的实现。
2.集成企业管理应用平台、全面提升企业运作效率
电力企业管理一体化平台集成各个组织、各项业务、各种活动的应用,从而消除电力企业大量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实现供电集团“数据集成、业务协同、管理集中”的管理目标。
(1)为用户提供一个信息平台
用户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能打破信息的部门和时间界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对信息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和实时利用,消除信息查询的人为障碍,简化工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2)为工作者提供一个工作平台
工作平台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人直接在计算机上工作就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各种资源,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3)为管理者提供一个控制平台
供电企业管理一体化方案为供电企业的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控制平台。控制平台就是管理者能通过业务控制平台,把企业的各项制度、标准,通过程序控制落实到企业各项工作活动中去,对工作流进行设置与监控,从而能严格控制企业的活动的各项动作,实现事务的有效管理。
(4)为决策者提供一个决策支持平台
供电企业管理一体化方案为供电企业的决策者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决策支持平台。决策支持平台即为决策者提供一套完整的数据分析平台,把决策者需要的各项数据、指标,通过程序实时地反映给决策者,以便决策者及时地对经营方针、管理制度进行调整。
针对目前国内电力企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化管理存在条块分割、信息壁垒等诸多问题,提出了基于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现有的ERP系统、PPM系统和基建项目辅助管理系统构建一体化工程造价管理平台设计方案,通过系统功能和应用范围的扩展及深化,实现内外网的流程贯通和数据共享。一体化工程造价管理平台建成后,能够实现项目全过程的造价业务流和信息流管理,将造价管理的管控节点前移至项目的施工阶段,使项目建设阶段的造价数据真实、可控。
关键词:
电力企业;一体化工程造价管理平台;基建项目辅助管理系统;工程造价管理;过程结算
0引言
近年来,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内蒙古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内蒙古电网建设与改造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电网建设工程数量的增加、建设及投资规模的加大,工程造价管控程度及水平对电网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如何做好电网工程建设项目的造价管控、合理利用有限的建设资金是电网工程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工作[1-2]。
1电力企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现状
近年来,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3]。国内电力企业的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比较单一,通用的行业管理软件基本定位在概预算编制和清单编制管理阶段,缺乏全过程和全方位的工程造价管控,过程中的造价控制管理相对薄弱,缺少信息化手段的支撑。以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内蒙古电力公司)为例,目前公司基建工程造价管理软件使用的是博微单机版软件,用于工程造价的概算编制和清单编制,使用ERP系统完成项目执行过程中设备材料、建筑安装、其他费用3大类费用的最终结算,2大信息系统数据无法实现有效共享。ERP系统中的建筑安装类费用结算主要是以合同付款为节点的结果性结算录入和记录,并不能体现基建工作中各类费用发生的明细以及费用在执行过程中的各类变更情况,结算数据的管理相对粗放,缺少过程管控和监督,难以对工程的过程造价实现有效监管和合理规划。
2一体化工程造价管理平台设计分析
为加强内蒙古电力公司基建工程全过程的造价管控力度,提升公司总体造价管理水平,公司工程建设部在基建工程全过程的造价管控方面提出了具体实施要求,在开展基建工程施工全过程造价管控时,关注工程过程阶段的总造价和过程阶段的造价组成部分,便于合理控制过程阶段造价,进而提升公司基建工程造价管理水平。为此,急需利用信息化手段将参与全过程造价的单位及数据纳入信息系统,提升造价管理数据的规范性、合理性,提升公司基建工程全过程造价管控的精细化水平。
2.1设计目的
内蒙古电力公司一体化工程造价管理平台的构建,其主要目的是实现项目全过程的造价业务流和信息流管理,将造价管理的管控节点前移至项目的设计和施工阶段,实现概算、清单、过程结算、竣工结算全口径、全流程的在线业务处理[4],提升工程技经数据互联互通、高度融合与共享的信息化支撑能力,做好工程实施过程中工程量的管理,实现施工阶段“工完量清”的管理目标,提高工程结算效率,提升造价管理分析能力。
2.2设计思路
为避免同一工作多系统交叉重叠、用户操作不畅的问题,一体化工程造价管理平台的应用架构设计基于内蒙古电力公司现有的ERP系统(构建在内网环境)、PPM系统(构建在外网环境)和基建项目辅助管理系统来扩展。通过深化基建项目辅助管理系统的造价管理功能和应用范围,构建业务环节覆盖从初步设计到竣工阶段全过程,实施单位覆盖包含公司本部和各盟(市)供电局的两级工程建设管理部门,以及设计、监理和施工等外部参建单位,实现基建项目造价管理业务的上下联动及内外协同。通过系统功能和应用范围的扩充及深化,并结合网络技术实现内外网之间的流程贯通和数据共享,实现一体化工程造价管理平台的构建。具体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完善造价基础数据库(定额库、清单库、设备材料库)的建设,实现工程技经数据在各系统之间的顺畅流转;(2)规范公司过程结算编制标准及业务流程,实现工程量在线编制及组价形成过程结算报价,并实现工程量及组价的在线审核;(3)利用信息系统实现工程结算与财务资金支付流程的整合与集成,遵循工程进度款拨付额度不得超过过程结算累计计量计价额度,确保施工阶段资金支付规范并及时到位;(4)利用信息系统快速准确地出具竣工结算报表的特点,丰富造价实时管控手段,提升过程造价管控水平。
3系统功能设计
3.1造价基础数据库建设
造价基础数据库建设包括定额库、清单库、物料库、供应商库、合同库、项目库的建设和管理。造价基础库需在ERP系统和PPM系统中同时搭建,实现与各个数据系统的无缝链接。
3.2输变电工程及审核流程管理
设计招标结束后,通过ERP系统下达项目信息,系统自动识别项目的设计单位,并将工程任务推送至设计单位;设计单位可在当前工程列表中查看到具体的工程,并在PPM系统中直接进行工程概预算的编制,编制任务完成后提交概预算书至ERP系统,由建设单位进行概算造价的审核;提交审核后,系统会将工程状态更新为“审核”;审核通过后,工程状态设置为“审定”,并且归档。
3.3物料清册生成
造价工程中的设备材料库通过与物料系统编码绑定,在工程审定后,可在造价工程的“物料清册”页面直接查看当前工程的设备材料汇总,并支持推送至ERP系统形成设备清册,同时支持导出Excel文件。
3.4概预算编制
实现对电力工程概预算的编制、费用调整、报表生成,同时兼容标准Excel格式造价文件上报并转换为具有完整造价数据的造价工程文件。概预算编制功能使用标准的电力预规目录,每个目录都使用标准的WBS编码标准进行编码,概预算编制完成后,系统支持多个工程多阶段的费用自动抽取及对比。该功能需同时在ERP系统和PPM系统中搭建,并实现数据的交互和共享。
3.5清单编制
清单编制包含了清单招标控制价、招标工程量清单编制、中标清单的导入,支持完整的工程量清单编制及报表结果输出,支持工程清单的合同绑定。项目进入招投标阶段,ERP系统中的项目信息下达后,系统自动根据项目信息创建工程清单并识别清单编制单位,清单编制单位可在PPM系统中直接打开工程清单,进行清单招标控制价的编制;编制完成后,编制单位需提交清单审核,系统会将审核任务推送至ERP系统中的建设单位并最终完成审核流程;审核通过后,系统生成适用于招标要求的工程量清单文件。
3.6过程结算管理
过程结算管理用于电力工程从中标到结算过程的监管及控制,提供了清单完成工程量监控及计价功能、清单综合单价组成分析功能与施工单位工程量申报及审核流程管理功能。施工单位在PPM系统中申报完成工程量时,需打开工程清单,输入实际完成的清单工程量,提交工程量审核申请;系统进入审核流程,工程的监理单位、咨询单位、建设单位根据各自的职责流程在PPM系统或ERP系统中审核施工单位提交的工程量;工程量审核通过后,汇总至已完成工程量,系统实现清单工程量的计价,建设单位可实时监控项目投资情况。工程量审核时,各审核单位均以只读方式打开清单工程,展开清单明细,在系统中查看清单详细的组价方式,使用的人材机消耗量详细信息、取费方式、设备材料价格等完整的工程量信息。
3.7变更及签证管理
变更及签证管理功能包含设计变更、非设计变更与签证的管理。工程变更与签证的发起单位根据变更和签证的类型确定,变更及签证发起后则进入审核主流程,各审核单位根据流程的角色完成变更、签证的审核工作。
4设计功能的实现及建议开发方向
4.1基础数据标准化
该设计方案实施的关键和难点是基础数据的标准化工作和系统集成设计,现阶段已实现了以ERP系统中的WBS编码和物料编码为基础关联概算、清单和结算数据的功能,基础数据编码贯穿初设、工程招标、工程实施和竣工结算所有阶段,满足了工程造价各阶段数据的可追溯、可对比和可分析的管理需求。
4.2一体化平台建设建议
(1)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必须结合大数据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研发完善、科学的数据指标体系,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将传统经验值数据变得更为庞大、更加系统、更具价值。因此可以考虑借助专业软件公司的力量,吸取成功企业管理系统的经验,形成软件系统,对造价信息进行深加工,不断扩大造价信息成果数据库规模,提高造价管理的技术含量。
(2)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涉及项目的概算和结算数据、施工技术、施工质量、设备材料供应等多方面,因此,如何健全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工作机制也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在充分调研的前提下,相关部门应制订符合工程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从健全工作机制入手,完善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实施方案,出台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制度,明确相关利益主体的职责;建立信息化咨询方机制,降低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的风险,推进信息资源的共同开发利用[5]。
5结语
通过对电力企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内蒙古电力公司一体化工程造价管理平台建设的必要性、设计思路,并展望了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的未来。一体化工程造价管理平台建成后,能够实现项目全过程的造价业务流和信息流管理,将造价管理的管控节点前移至项目的施工阶段,使项目建设阶段的造价数据真实、可控,为提升造价管理分析能力奠定基础。
作者:常虹 单位: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马楠.工程造价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7-31.
[2]聂金明.论述工程造价管理目的和意义及改革建议[J].大科技,2012(3):434-435.
[3]刘志勇.关于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完善与应用的分析[J].科技风,2010(5):15.
关键词:农工贸一体化企业;供应物流;分级库存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0510016)
作者简介:王恩创(1970~),男,河南信阳人,重庆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物流、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任玉珑(1944~),女,湖南长沙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能源经济、投资决策、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刘贞(1973~),男,河南驻马店人,重庆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博弈经济学仿真研究。
中图分类号:F7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4-0128-04 收稿日期:2008-06-06
供应物流是企业物流系统的输入,它是企业物流过程的起始阶段,是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马士华等,2005)。农工贸一体化企业的供应物流主要是通过来源于农产品的生产资料的采购、运输、库存管理、用料管理和供应运输等,促使农产品适时、适量、齐备、成套地完成供应活动,保证企业顺利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由于农产品具有生产季节性,消费连续性,保质期短,运输和储存过程中易腐烂变质等属性,据统计我国有1/4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了,其中主要是库存浪费(金海和等,2007),故农产品的供应物流核心是对库存的控制与管理。目前国内外有不少文献对存储时受易腐项影响的库存模型进行了研究(谢五洲,2005;刘志硕等,2007;Hariga Met al,1997),然而这些文献多是从成本控制角度进行研究,且多为面向工业产品,很少结合农产品的特性从渠道控制上对库存进行控制和管理。
本文从农工贸一体化企业供应物流组织模式的分析开始,总结了农工贸一体化企业供应物流的特点,基于整个物流供应链渠道控制上对库存进行管理和控制,提出了一种适合农工贸一体化企业的分级库存管理模式。分级库存管理模式充分考虑农产品的特性和农工贸一体化企业的实际情况,将农户纳入到供应物流库存控制的链条上来,实现农工贸一体化企业和农户的整体共赢。
一、农工贸一体化企业供应物流组织模式
企业供应物流管理是为了保质、保量、经济、及时地供应生产经营所需各种物品,对采购、储存、供料等一系列供应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以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农工贸一体化企业供应物流组织模式如图l所示。
在这个组织模式中,种养基地、农户与辅料生产厂家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企业的生产供应则是供应链的主导部门,它是信息的控制中心、是供应链的驱动机构,上承接生产和库存信息,下为生产基地和农户提供信息服务。
供应物流主要包括主生产原料即农产品、辅料和生产设备三个方面。其中辅料供应具有持续性,随着生产的进行持续供应,其供应与一般工业企业类似,即根据企业需求,辅料供应企业随时运送产品,故有别于主生产原料供应;而企业生产的设备供应一般具有临时性和偶然性,并且数量比较少,并不是企业供应物流的主流。因此,本文农工贸企业的供应物流主要研究主生产原料的供应。
目前我国农工贸一体化企业主生产原料的运行模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企业的供应源只有种养基地,企业参与种养基地的农产品生产、管理和运作,此种模式农产品直接运送到企业库房;第二种方式是农产品完全由农户提供,此种方式农户多、分散广、单位农户供应量少,一般由企业根据乡镇设立收购站,集体收购农产品,再由收购站运送到企业库房;第三种方式是两种方式的结合,既有种养基地,又有农户供应。
二、农工贸一体化企业供应物流特点
由农工贸一体化企业供应物流组织模式可以看出,农工贸一体化企业与工业企业相比,其供应物流有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生产原料距离近。农工贸一体化企业的主生产原料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企业的种养基地,二是农户。前者是企业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为方便生产需要而建立的,相对于常规农业而言,具有一定规模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后者虽然数量多,分散广,主要依托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产业基础和条件形成,供应物流相对复杂,企业一般是就近采购,因此,总体上说两者都距企业的生产车间较近,运输方便,便于采购。
(2)供应物流量大期短。农产品与工业品不同,是动植物产品,一般是季节性生产,尤其是植物性产品,因而农产品原材料是季节性供应,品种多、数量大,供应期短,物流量大。在供应期内,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农产品的采购上,而且仓储与运输资源有限,企业在资金、调度等方面统筹难度较大。
(3)仓储管理难度大。由于农产品的季节性生产,企业农产品收购也非常集中,而农产品的销售是全年性的,因而供应也是持续性的,导致大量的农产品的库存管理比较困难。一是因为数量大,导致企业的仓储资源紧张,二是由于农产品的保鲜要求,特别是要求绿色物流,其保管对仓库、冷冻设备等要求非常高,加之农产品体积大,因此需要企业在此方面加大投入,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物流成本。
(4)供应物流组织较为复杂。供应物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生产基地的供应物流,另一部分是农户的供应物流。两部分的组织存在较大差异,前者物流组织相对简单,因为生产基地属于企业,且基地规模大,地域集中,供应物流较易组织;后者物流组织相对复杂,因为农户分散地区广,分布不均,单位供应量小,企业组织供应物流时需要结合距离远近、供应量、运输车辆和经济性等因素综合考虑。此外,加上农户生产标准性差、信息薄弱等因素,其供应存在较大不稳定性,农工贸一体化企业可能因此而不能及时收购充足,高质量的农产品,影响生产。
从以上分析可知,由于农产品受生物、季节、气候等自然环境影响,仓储、配送中对保鲜、冷冻的要求非常高,并且农产品具有季节性生产,企业集中收购,全年销售,连续性消费的特点,可以看出农工贸一体化企业供应物流管理,其核心是对库存的管理和控制。
三、农工贸一体化企业供应物流分级库存管理模式
(一)农工贸一体化企业供应物流分级库存管理模式及其优点
根据农工贸一体化企业供应物流的特点,当地农产品一段时间内的供应量是可以估算的,关键是库存管理,传统的库存管理方法是只有一级库存,如图2所示。
这种方法的主要运作方式是:农产品收获季节,企业组织收购,将农产品都储存到企业库房,企业集中仓储,持续供应生产,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为生产加工保证了足够的
库存,不足之处在于企业积压了大量的库存,不仅原材料占用了大量资金,而且由于农产品的仓储要求高,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仓储设施和人员,物流成本太高,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刘秀玲等,2006)。
为解决上述传统的供应物流管理方法的不足,农工贸一体化企业需要改变其供应物流管理方式,尤其是其库存的管理和控制,本文根据农工贸一体化企业的模式及其物流供应特点,提出一种适合农工贸一体化企业的基于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供应物流的分级库存结构(Monczk R et al,1998),如图3所示。
在上述分级库存结构中,供应物流库存一共分为三级,第一级是农户储存,很多企业忽略了农户储存。实际上,农户由于多年的生产经验,已经有一套较好的仓储管理方法,而且农户的产品量小,易于管理,同时因为是私有财产,对农产品的储存更细心、全面,即农户VMI库存管理方法;第二级是仓储中心,主要是承接农户和生产供应物流,集中管理库存,在生产提前期内持续收购农产品,是一个集散中心,仓储容量比较大;第三级是生产供应,仓储容量小,直接供应生产。
本文提出的分级库存不同于以往用于工业产品的分级库存,也不是简单的将工业产品库存分级的思想简单运用到农产品供应物流上。其具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将农户纳入到整个供应物流的链条上来,充分利用农户自身的仓储条件,分解企业的资金和仓储压力。二是各分级库存各有分工,不是简单的分级,各自有其专注的职能,同时又由企业统筹组织、相互协作。如收购站的仓储功能较弱,只起中转的作用,而仓储中心既是仓储的重要单元,也是企业的信息处理中心,企业的供应物流均由仓储中心根据信息组织协调运作,强化整体库存效率。具体来说,在农工贸一体化企业供应物流中运用分级库存管理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1)分解仓储压力。传统的库存管理方法,由于企业单方面承担库存责任,压力较大。此时,一方面因库存量非常大,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仓储设备,针对农产品鲜活易腐的特点,仓储还需要特定的容器和设备,具有较强的资产专用性,另一方面企业集中库存管理会使库存变得较为复杂,难度加大。而分级库存管理方法中各级库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使得企业的库存大大减少,压力随之减轻。
(2)分解资金压力。传统的库存管理方法,因为库存量大,积压了大量的原材料库存资金,不利于企业现金流的流通,容易阻碍企业的发展。而分级库存管理方法,企业是按照生产计划陆续采购,集中储存供应,大量减少了资金的积压。此外,也减少了投入到企业仓储设备上的资金,即减少了固定资产的投入。
(3)充分有效利用农户的仓储资源。传统的库存管理方法由于企业忽略了农户的储存能力,造成农户仓储资源的无序管理和浪费,而分级库存管理方法将农户纳入到供应物流库存控制的链条上来,通过有效的组织和保证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发挥农户的仓储管理优势,实现农工贸一体化企业和农户的整体共赢。
(二)农工贸一体化企业供应物流分级库存运行模式与保证机制
1 农工贸一体化企业供应物流组织与运行模式
农工贸一体化企业供应物流分级库存结构供应物流组织模式如图4所示。
如图4所示,仓储中心既是仓储的重要单元,也是企业的信息处理中心,其通过完善的信息系统采集、分析、反馈信息,对企业生产计划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组织协调企业的供应物流,从而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
具体的供应物流运行模式如图5所示。
供应物流的组织模式根据拉式生产为拉动式供应,由生产车间制定生产计划,下达给生产原材料库房,原材料库房根据生产计划一方面将本库房的原材料供应给车间,一方面向集中仓储中心提出调拨请求,集中仓储中心是企业供应物流的核心部门,接收到运输请求后,中心向运输部门提出运输请求,准备货物,运送给生产原材料库房,集中仓储中心不仅承担集散功能,也是企业的供应物流的决策部门,根据仓储中心的储存情况和生产计划,决定何时采购,采购量的多少,协调运输等等。收购站是供应链中的分类中转部门。接受集中仓储中心的采购请求,直接向农户采购,农户可以送货上门,也可以由收购站调配运输车辆输送,在收购站对农产品进行分类,然后送入集中仓储中心,即收购站的仓储功能较弱,只起中转的作用。
由于供应物流的特点,企业根据自身规模可以采用自营运输或运输外包的方式(谢五洲,2005),如果企业规模大,物流量大,此种分级库存物流结构可以采用自营运输的方式,便于协调管理,如果企业规模小,物流量小,可以采用第三方货运公司协调运输的方式。目前第三方物流企业主要以运输和仓储为主。而企业的集中仓储中心,如果条件允许,应该采用自建方式,因为农产品的库房有特殊要求,一般的库房不能达到要求,而且农工贸一体化企业一般地处偏僻,可供选择的第三方仓储企业不多,很难达到企业的仓储要求。
2 农工贸一体化企业分级库存的保证机制
虽然分级库存相比传统库存管理方法有许多优势,由于分级库存管理方法关系到多方的协调与合作问题,因此仓储主体间需要风险共担,故对彼此间信任程度要求较高,同时更需要一些机制来保证分级库存管理的顺利运行,结合目前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分析分级库存管理的保证机制如下:
(1)契约保证。分级库存管理中,大多数原材料是由农户保存的,如果农户与农工贸一体化企业没有契约关系,由于市场需求变动以及为减少库存风险的诱因,农户储存的农产品存在随时通过其他途径进入市场的可能,致使农工贸一体化企业可能收购不到原材料,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针对这种物料供应的不稳定性,企业可以与农户签订种植收购协议,在提高农户生产和仓储积极性的同时,得以保证农产品的充足供应。
(2)合作保证。合作相比契约而言,企业在与农户的合作中更具有主动性(李军民等,2007)。以植物性农作物生产为例,企业一方面可以为农户提供优质农作物种子、肥料、杀虫剂等,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另一方面还可以依据自身掌握的科技技术优势,通过技术培训、宣传资料和疑难解答、生产跟踪等方式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以自身科学技术知识与农户的生产经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农作物生产,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同时在这种合作方式下,由于有企业的前期投入,农户对企业有一定的依赖性,农户的忠诚度高,更能保证农产品的供应。此外,在这种技术辅导的方式下,企业也可以为农户提供农产品储存知识,进一步保证农产品的供应质量。
(3)价格保证。通过分级库存管理,农工贸一体化企业的库存成本大幅度降低(Cryer et al,1997),此时,企业可以而且应该将一部分节约成本转让到农户手中,以保证农户储存农产品的积极性。同时由于收购时间上的差异,也需要逐步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格,体现农户为企业储存农产品的时间价值。
(4)区域保证(大多数农工贸一体化企业是依据当地的资源优势,以当地的农产品供应为主,供应半径相对较小。因此,可以将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划分区域,按生产要求分时间先后顺序对不同区域的农产品进行收购。采用这种方式,有利于企业的供应物流的组织,减少采购站的数目,同时也减少了采购站的相应的设施,如运输、临时仓储点和相关人员等。企业的采购站是流动的,而且是常年工作的,可以提高采购站的工作效率。
四、结论
当前,虽然企业的物流供应已经深受人们的广泛关注,并运用多种方法来研究这个主题。然而,由于农工贸一体化企业的特殊性,对其库存管理模式的研究至今仍存在空白。本文通过对农工贸一体化企业现有供应物流组织模式的研究,总结了农工贸一体化企业农产品供应物流的特点,指出了要实现对农产品的有效供应,必须对其库存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并根据农产品的特点提出了分级库存管理模式。分析了分级库存相对于传统的库存管理方法的优势,将农户纳入到整个供应物流的链条上来,充分利用农户自身的仓储条件,分解企业的资金和仓储压力,同时该种分级库存并不是简单的分级,而是根据农产品的特有属性,各分级库存仓储功能各有强弱。最后讨论了分级库存的组织和运行模式,研究了其保证机制。
当然,由于农工贸一体化企业千差万别,尤其是其原材料的特殊性质,本文提出的分级库存管理机制在具体实施时也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在采用分级库存管理方法时,必须是农产品能够在常温下储存一段时间,如粮食、苹果、棉花、药材、花椒等的存储。因为当农户参与存储链条时,其一般不会有大型专门冷冻冷藏设备,储存条件、技术都相对有限,故对其储存要求不能太高。而对于新鲜蔬菜和家禽类动物性产品等,则不适于分级库存管理。
(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温州供电公司,浙江 温州 325000)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强化市县财务基础工作目标的方法,及强化市县财务一体化管理的评估与改进问题。
关键词 :强化;市县;财务基础工作
中图分类号:F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9-0141-02
收稿日期:2015-06-12
作者简介:林瑶(1981-),女,汉族,浙江省温州市人,硕士,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理论。
一、强化市县财务基础工作目标描述
1.管理理念:以市县两级供电企业一体化财务基础工作为对象,运用系统化管理方法,通过夯实财务基础、规范会计核算、强化财务管控与财务监督、推行财务稽查、落实绩效考核并总结与提升基础管理的闭环体系运行,并以流程化管理、精细化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的思想与理念为指导,高效辅助过程实施管控,不断提升市县一体化财务基础工作管理水平。
2.范围与目标:一体化财务基础工作范围涵盖市局本部及下属子公司、分公司的各项财务职能履行所对应的各项工作,包括财务基础管理、会计核算、财务管控、财务监督、财务检查、绩效考核等方面。其实现目标为财务岗位工作标准化、会计核算规范化、财务管控科学化、财务监督常态化、财务检查高效化等目标。
3.指标体系及目标值:强化市县一体化财务基础工作的指标体系包括相对指标与绝对指标两种。相对指标包括会计业务规范率、会计凭证集成率、资金安全率、问题整改完成率四项指标,目标值均要求达到100%;绝对指标包括会计报表及时性、财务管控覆盖范围、财务监督次数、财务检查评分等四项指标,目标值主要以满足省公司管理要求为目的。
二、强化市县财务基础工作的主要做法
1.全面有效夯实财务工作基础,构建有效财务沟通机制
(1)统一设置岗位与明确岗位分工,提供高效会计业务保障
鉴于下属子、分公司的不同组织形态,基于消除财务工作差异化的目的,以市公司本部为标准,结合子、分公司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要求,统一设置财务会计岗位,并统一各岗位业务范围,明确关联业务、独立业务和不相容业务,根据内部牵制与均衡工作量原则,妥善分配到责任人,实行统一定岗定人管理。
(2)构建高效纵横向沟通网络,提升财务工作质量
基于岗位设置与工作分配标准化管理,建立高效财务沟通机制:横向在同一单位内部建立财务工作沟通平台,加强财务关联业务关联的相互沟通;纵向在市局本部与下属子、分公司同岗位之间建立岗位沟通渠道,加强同岗业务处理的沟通与交流。建立纵横双向、快捷通畅的财务沟通机制,不仅提升了各单位财务工作质量和效率,而且就统一性方面提升了市县一体化财务工作质量和效果。
(3)建立重大财务问题上报制度,预控重大财务风险
基于一体化财务风险管控,建立重大财务问题上报制度,明确要求各单位财务机构或财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若发现包括违规资金运营、内部控制失效、风险管理缺位、关联交易显失公平等重大问题事项,需及时向市局财务主任书面报告,情节严重与性质恶劣的财务重大问题由市局财务主任向总会计师报告,预控市县一体财务风险。
(4)加强财务档案管理,提高会计档案管理水平
基于会计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规范化管理,要求市县财务资产部严格执行浙江省电力公司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明确管理岗位,规范会计档案的装订、归档、登记、查阅、借阅、复印、归还等手续,明确管理责任界面与管理责任,并强化电子会计档案管理,严格控制风险,保证电子会计档案与纸质会计档案的全面和完整。
2.加强会计核算业务管理,保证会计信息准确、及时、有效
(1)严格执行内部牵制与轮岗、交接等制度,防范财务风险
强化市县两级供电企业严格执行财务基础工作相关制度,要求各单位财务资产部首先要认真学习浙江省电力公司内部牵制、岗位交接、轮岗管理、会计档案管理方面的具体规定,并要求市局率先、市县一体地从严执行各项规定,力求市县一体各项财务基础管理管理规范,从根本上最大限度地防范财务风险。
(2)加强会计凭证流转审核,保证会计业务质量
从严把控市县会计凭证质量,明确财务审核岗位,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实行层层审核、层层把关,原始凭证未经审核不得作为编制会计凭证依据,会计凭证未经审核不得执行记账,并将凭证差错率(月差错凭证份数占月编制凭证总份数的百分比)作为岗位考核的重要指标,以保证市县会计业务质量。
(3)从严执行会计核算手册,提升财务报告质量
市县财务会计人员组织会计核算须严格执行会计核算手册规定,保证市县两级供电企业会计业务处理的规范性和统一性,提升财务报告质量。
(4)加强报表编制影响因素分析,提高报表编制效率
按季召开针对会计报表编制影响因素的专业座谈分析会,就影响会计报表编制的各项因素重点是导致会计报表编制缓慢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症结,并探讨采取恰当科学的措施,进行改进与完善,以达到提高报表编制效率的目的。
3.强化财务管控与财务监督,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1)加强费用报批审核控制,保证费用支出真实、合规、有效
市县财务资产部以预算为起点,规范费用报销凭据的种类和管理要求,规范资金支付审批流程,加强财务审核力度,依托财务管控系统,严格履行财务管控职责,保证费用支出真实、合法和有效以及资金支付的恰当性。
(2)加强集成业务前端财务管控,保证集成业务质量
市县财务资产部对集成业务实行动态财务管控,履行必要的财务职能,以保证前端业务的客观真实性,具体包括对工程、物资合同履行情况及履约完成率的管控,对工程(下转155页)(上接141页)项目真实形象进度的管控,对物资验收环节的管控,对抄表环节的管控等。
(3)强化财务盘点监督,保证静态账实相符
市县财务资产部全面落实财务盘点、核查等监督职能,主要包括定期或不定期地抽查盘点仓库物资、临时周转库物资和年终盘点低值易耗品等,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保证账实相符,以及有效控制资产管理风险。
(4)加强电费发票保管使用监督,预防票据管理风险
市县一体强化电费发票保管、使用尤其是增值税专用发票保管、使用的监督,保证各单位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及下属供电所、供电营业所普通发票、收据等保管安全、妥善,其使用合规、规范,全面预防由于票据管理不当或遗失可能引发的各种风险。
4.全面实施财务检查,促进提升内部控制效果
(1)加强组织与管理,有序推进工作
市公司财务资产部编制年度财务检查计划,根据计划安排和预期检查工作量组建财务检查组,抽调检查员,并委任检查组组长,实施现场检查负责工作,对财务资产部主任负责。财务资产部主任负责财务检查的统筹管理,重大事项须向总会计师汇报。
(2)制定财务检查标准,实施精细化业务指导
市公司财务资产部制定财务检查标准,内容涵盖财务岗位管理、SAP系统会计业务管理、财务控制、财务监督、会计档案管理和财务绩效考核等内容,为财务检查及评价工作提供精细化的指南,其宗旨系为了促进下属子、分公司全面履行财务职能。
(3)设计财务检查流程,提高财务检查效率
市公司财务资产部对下属子、分公司的财务检查工作实行流程化管理,其流程包括制定年度财务检查计划、实施财务检查、落实问题整改、撰写财务检查报告等重要环节,通过发现问题和整改问题,促进下属子、分公司财务基础工作不断完善,最终实现统一化、标准化、规范化目标。
(4)实行问题整改跟踪管理,提高整改效果
问题整改环节是财务检查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是体现财务检查效果的关键环节。市公司财务资产部对检查组发现的问题实行跟踪监督管理,对于未及时整改问题或难以整改的问题,及时向财务主任及总会计师汇报,切实将整改工作落到实处,不留整改缺口。
5.实行财务绩效考核,促进会计业务质量循环上升
实行市县财务基础工作绩效考核管理,具体考核指标包括会计业务规范率、会计凭证集成率、资金安全率、问题整改完成率四个相对指标和会计报表及时性、财务管控覆盖范围、财务监督次数、财务检查评分等四项绝对指标,共八项指标。年终实行集体打分评选,评出前三名进行奖励,全方位实现目标值的单位被评为并列“先进财务集体”,以此手段促进各单位会计业务质量和财务管理水平不断上升。
三、强化市县财务一体化管理的评估与改进
[关键词]化工仪表;自动化;管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TQ0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8-0083-01
1 前言
我国化工工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底子较薄,发展过程异常艰辛。由于化工企业本身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如:易燃、易爆、易中毒、高温、高压等特点。所以,化工行业一直以来都伴随着危险事故的发生,一旦出现事故,小则企业财产受到损失,大则环境被污染以及对人的生命都会受到威胁等。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工业自动化程度也不断提高,技术先进的新型的仪表出现标志着化工生产逐渐完成自动化过程。目前对于化工仪表的管理逐渐向自动化方向发展。而在目前状况下,国内缺少具备高水平的理论知识以及实际动手能力优秀的相关仪表自动化人才。不仅如此,在化工生产的过程之中,仍然存在维护质量不高、对出现的故障难以进行及时而有效管理的问题,这些对企业的生产造成较大程度上的影响。因此,相关企业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实现对于仪表自动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2 化工行业仪表自动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人才缺失
现如今由于行业的薪酬问题,社会对人力资源的分配呈现出2:8现象,即80%的大学毕业生涌入到20%行业中去,其中化工行业一直以来都属于社会边缘行业,工业的性质以及发展空间都制约了该行业人才的出现,因此专业人才的缺失是目前化工行业仪表自动化管理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2.2 发展空间受限
由于化工行业的特殊性,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使得相关技术人员的发展空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些因素主要包含企业的性质、企业所在地点的地域特征以及传统观念等。而这种情况的发生会使得工作人员停留在原先的岗位上而不能获得进步与突破,而长期以往的积累,势必会对化工仪表自动化人才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导致管理失位。
2.3 培训机制存在缺陷
2.3.1缺少主动培养意识
目前状况下,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注重对员工的技能以及素质进行一定程度的培养。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之中,往往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培训内容不具有实际意,重视理论研究,轻视实际操作。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培训的实际效果。不仅如此,化工生产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正是这一特点,使得在对化工仪表维护人员进行培训时,经常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尤其是对一些老同志来说,他们往往具有十分丰富的实战经验,但缺乏相关的理论体系,这样一来,他们对于工作不能进行正确而有效的描述或者书写,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培训的效果以及员工的积极性造成不利的影响。
2.3.2培养经费不足
进行对于化工仪表自动化人才的培养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为物质保障。而且,化工仪表往往较为先进,实现对其的有效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出于技术保密等需要,化工仪表生产厂家一般都对此严格控制。除非特殊需要,才会提供有限的相关技术资料,并需要缴纳相关费用才肯提供培训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仪表自动化人才的培养。
2.4 专业技术档案管理缺失
2.4.1产生与收集脱节
化工仪表专业技术档案主要指各种设计图纸、仪表使用说明书等。当前,化工仪表专业技术档案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不到位等原因,使化工仪表专业技术档案技术文件资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出现部分真空,使专业技术档案出现了一定的脱节和遗漏。特别是由于部分人员跳槽,为提高身价,利用工作之便,带走部分技术资料,更使企业应有的技术资料出现空白,影响了后续人才的培养。
2.4.2管理人员能力不足
目前状况下,企业化工仪表专业技术档案,多游离于企业档案管理部门范围之外。特别是一些较先进的技术资料,如新进仪表的说明书,仅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某种程度存在着人为原因造成管理真空的现象,使化工仪表专业技术档案管理工作出现断层,难以为员工在实际工作中提供借鉴。
3 提高仪表自动化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3.1 齐抓共管推进仪表自动化人才培养
化工企业仪表自动化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作,企业的人力资源部要把该工作作为企业员工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制度上加强对仪表自动化人才培养的分类指导、监督、检查。要主动与生产、设备、研发等部门,共同促进仪表自动化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开展,并要及时总结和推广人才培养的经验。同时,各相关部门也应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做好企业的仪表自动化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和创造有利条件。
3.2 努力形成重视化工仪表专业技术人才的氛围
企业各级领导,特别是主管生产工艺、设备的领导和部门,要把化工仪表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和使用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和企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积极发挥推动作用。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应积极制定政策,对于那些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土专家,要采取科学考评,综合认证等形式,做好首席技师评选等相关工作。
3.3 健全化工仪表专业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制度建设是规范化工仪表专业技术档案的根本保证。要健全制度,应该做好以下方面工作。一是要依法治档,提高档案意识。各部门和各单位的主要领导要坚持依法治档,把化工仪表专业技术档案管理工作提上重要日程,大力宣传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要制定细则,做好协调工作。化工企业化工仪表专业技术档案,涉及到企业的生产、研发、设备、档案管理等部门,需要各部门协调解决。因此,必须要建立管理细则,使每一环节均有章可循。三是强化管理,解决实际问题。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者要深入到化工仪表专业技术档案的主要产生单位,了解和掌握实际情况,为收集整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4 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
人才缺失问题并不是不可弥补的问题,工作的重点在于如何做好化工仪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首先,需要打破传统观念,提高主动培养意识从制度上提高辅助单位的地位,同时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的机制,为化工仪表自动化人才提供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
4 结束语
工业仪表自动化问题是任何一个工业必须经历的发展过程,我国化工行业仪表自动化起步晚底子薄,但是发展速度很快,成绩是显而易见的。虽然从目前来看化工仪表自动化人才发展空间受到了限制,化工仪表自动化人才培训制度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只要我们认清事实,端正态度,转变观念正确看待问题就可以在问题面前纠正错误,只要秉承坚定不移的进取心我国化工行业仪表自动化的管理水平一定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肖红,王德心.浅析自动化仪表安装技术及发展趋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03):112-115.
[2] 王春雪,李国成.工业自动化仪表标准化现状及下一步工作重点[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13(02):143-146.
[3] 高家会,方佳慧.石油化工自动化仪表的浅析[J].科技资训2011(04):10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