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09:59: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对环境卫生的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一、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规划不合理
大部分中小城市在旧城改造后和新区建设时,环卫基础设施没有同时规划建设,造成选址难、建设难。已经建成的设施既不配套,分布又不合理。由于城市规划的不合理和利益驱动,原有的公厕改装成了门店,城区公共厕所少。露天垃圾网站由于长时间暴露在外,晴天灰尘飞扬,雨天污水遍地,影响市容观瞻。
(二)环卫投入不足
基层城市的经济发展受较多因素的限制和影响面对的形势比较困难,更有一些位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较慢,市场经济发育缓慢,体系不完善,没有大型骨干企业,农业产业唱主角,群众的思想观念落后,致使经济效益不高,地方财政压力较大。政府部门虽然主观上重视,可是财政压力较大,缺乏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环卫建设事业的发展,最终促成环卫工作不良循环的发展态势。
(三)对城市卫生重视度不够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要想真正的落实,则必须法制化、市场化和明确社会管理的思想和观念,而各地的政府的工作重心都是针对于城市建设的大项目和城市发展的经济效益,对城市的环境卫生管理不够重视,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更别说法制化与市场化了。
(四)各个职能部门配合不合理
城市环境卫生保护措施的建设是离不开各个职能部门相互搭配的,比如对于一座垃圾消纳场来说,他的建设需要发政委部门、规划建设部门、国土单位、环保部门、林业单位、财政部门、城管部门等办事处共同参与,如果这些部门不能够进行良好的合作、良好的配合,就不能够进行协调统一的工作,就会使垃圾消纳场的建设工期不断的增长,所以说各个职能部门的配合是至关重要的。
(五)管理体制不健全
城市的环境卫生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又精细的工作,涉及面比较广泛,比如要涉及到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国土部门、城管部门、街道管理部门和社会教育部门等各个方面,在此则需要各个部门能够和谐统一的进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而当今大多数城市都是仅凭环卫部门在进行城市环境卫生的管理工作,这样是顾头不顾尾的。
二、对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问题的建议
(一)明确责任,综合管理,是实现环境卫生长效管理的关键
城市环境卫生,是城市管理相关职能部门的共同职责,全面治理和维护城市环境卫生仅仅靠环卫部门是不够的,同时还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协作。营造良好的环境卫生管理的社会环境,形成人人参与、共同管理、个个有责的良好氛围。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要主动加强与街道、小区、房产开发商之间的协调,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之间的沟通,加强与所属区域政府的联系,落实好区域间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责任区,不留管理和作业的重复点、空白点,避免空位、缺位和盲区。对重点地区和易造成脏乱的难点地区,要严格按照责任界定,采用挂牌方式将责任区域、地段、责任单位、工作标准予以公示,做到范围明确、内容公开、责任到位。从而促进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责任的落实、对工作效果的有效监督,推动城市环境卫生治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开展环卫队伍政治业务教育,法律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业务工作综合素质水平。建立和完善内部考核、监督、激励和约束机制。实行分工负责制,绩效工资制,责任追究制,奖惩兑现制,末位淘汰制等,提高从业人员严格管理、文明执法、优质服务的标准。
(二)将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进行有机结合
为了切实地做好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将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进行有机结合就是不错的环境保护与管理措施。比如:变生态环境的无偿使用变为有偿使用;对企业的排污费进行改革;对于环境保护的项目提供优先优惠的贷款;建立健全的环境税征收制度,对于那些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的行为征收自然资源税,对于那些产生环境污染物的行为征收污染税等。
(三)发挥主动性,拓宽经济来源,弥补经费不足
一是环卫行业实行承包管理,实行简政放权,让基层负责人独立经营。二是开办环卫服务公司,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实行企业化经营。三是用市场手段经营环卫设施。按照经营城市的方式,向社会公开拍卖环卫设施管理权,吸引社会资金按规划统一建设公厕、垃圾转运站等环卫设施,形成政府投资引导、社会投资主导,既有政府行为、更有市场手段的多元化投资新格局。
(四)城市垃圾减量化与资源化
鼓励在全社会所有的部门推广废物最小量化,力争建设“零垃圾填埋和零废物”的循环型社会。可回收的废品包括纸张、塑料、金属罐、玻璃瓶和旧衣服等。为引导和方便居民小区(组屋、有地房产和私人公寓)的废物循环,垃圾箱要设置分类,在人流众多的公共场合也有这样的废品回收箱。 大力开展城市垃圾的回收综合利用, 提高回收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中的纸类、塑料、织物、玻璃金属、动物骨头等是重要的再生资源, 因此, 要大力扶持垃圾的资源再生和综合利用工作。同时, 对于可堆腐的生活垃圾经高温堆肥处理后, 可加工成有机肥料, 支持农业生产。总之,通过垃圾的分类回收、资源再生,来保持城市良好的卫生环境。
(五)分级管理的原则
我国城市管理是以市、区、街道三个层次组成的,要对城市环境实行全方位的管理必须实行“二级政府、三级管理”。一级是市政府管理,负责对全市整体动态因素的管理。一级是区政府管理,负责对本区动态因素的管理。一级是街道办事处及其居民委员会管理,负责对小区和群众自治的管理。三级管理不是各自为政、块块分割,而是统一指挥下的有机的协调管理。在三级管理中,街道一级如何发挥关键作用,这一问题应该日益提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来加以思考和研究,因为从城市环境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向看,只有有效地实现管理重心的下移,把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的各项管理工作纳入街道、居委会、小区管理的范畴,并成为其主要工作,才能真正保证城市市容环境管理的各项职能落到实处。
(六)选择合理的城市垃圾处理的技术路线
城市垃圾处理的技术路线是指垃圾末端处理所采用的技术、工艺体系及其优先级别、结构层次的部署或规划。它是实现垃圾管理策略的中心环节和关键。技术路线的确定同样需要遵循一些普遍原则,还要将本地实际与前沿发展趋势结合起来,对比筛选出可行的经济性方案。首先,城市垃圾处理技术路线的选择应以城市垃圾的本身特性为依据,以最大程度的无害化、资源化和减量化为标准,即在保证处理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实现垃圾的减容和减量,并尽可能地回收利用其处理过程所产生的资源和能源,以提高处理过程的经济性。其次,要充分考虑技术工艺的适应性和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不能盲目引进高成本的高新尖端的技术设备,还必须保证处理对象始终符合所选择的工艺要求。
(七)增强环境执法力度
在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相关法规的基础上,还必须要将其落到实处,增强环境执法的力度,提高环境执法的地位,这样才能够促使国家与地方环境行政法规发挥真正的环境保护与管理作用。除此之外,必须要做的就是摆正环境监理人员的位置,令其真正以公务员的身份执行环境执法的任务。
三、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城市的环境卫生的要求也不断增多。于此同时,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的不断增多,使得城市环境十分的复杂,加大了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难度。笔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为提供城市环境卫生的管理水平做出一些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明. 如何加强城市市容环境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2).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城市环境卫生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广大市民的积极配合下,经过有关部门和广大环卫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查字典网城区环境卫生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但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某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一、城区环境卫生基本情况
目前,我县县城建成区面积近7.5平方公里,其中:旧城区4.5平方公里,新城中吉片区3平方公里,辖14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约15万人,垃圾日产量约180吨。现有日处理能力250吨的生活垃圾处理场1座,垃圾中转站6个,临时垃圾池44个,公厕19座,果皮箱300个,环卫专用车20台。全城道路面积49万平方米,环卫从业人员314人,其中环卫处25人,垃圾处理场25人,临时工264人。
二、城区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环境卫生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近几年来,虽然政府加大了环卫设施建设的投入,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导致环卫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城市日益发展的需要。目前,城区只有19座公厕,新城中吉片区2.5平方公里按标准至少应设置公厕6座,垃圾中转站4—7个,而现在只有6座公厕,无垃圾中转站。在中吉片区的建设中,住宅楼院、住宅小区、商业区等未将公厕、垃圾中转池等环卫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进行设计、施工、验收、使用,客观上造成市民如厕难,无处倾倒垃圾,给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二是部分市民在环境卫生方面的公德意识差。由于多年形成的陋习,加之新城正处于大建设时期,大量农民涌入县城打工、经商、居住,市民的环卫意识仍然较差,随地吐痰、乱扔乱倒垃圾,在车站、街头随意散发宣传资料,宠物在公共场所随地便溺等不爱护公共环境卫生现象较为突出。
三是社区环境卫生管理较薄弱。长期以来,城市管理工作一直采用行政手段来达到工作目标,但由于城市是一个人口密集,构成复杂的有机整体,随着人口流动性增大,就需要社区加强管理,而目前的状况是社区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尚未形成,环境卫生工作无人管,导致背街小巷“脏、乱、差”现象较为突出,特别是沿河两岸倾倒垃圾严重,每逢重大活动,环卫部门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进行清理。
四是环境卫生管理和执法沟通协调不够。环境卫生工作实行管理和执法分离后,管理单位期望通过加强环卫执法来保障环境卫生工作,但执法部门则期望管理部门加强管理来减轻执法工作量,加之执法部门集中行使的行政处罚内容较多,人员相对紧张,环境卫生执法力度不够,以至于出现互相埋怨的现象。
五是新城正处于大建设时期,建筑渣土装运车增多,客观造成环境卫生管理工作难度增大。
三、加强城区环境卫生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市民环境卫生意识
“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人民是城市的主人,应当使广大市民成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城市管理主体。巩固环境卫生管理成果,提高环境卫生质量,关键在于市民素质的提高,因此要将环境卫生宣传教育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一是要加强新闻舆论引导,利用广播电视、开辟专题宣传栏目、加强街头宣传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形成大范围、高频率舆论宣传声势;二是积极开展创建“红领巾义务监督岗”、“老年志愿者监督岗”、“社区文明监督员”等活动;三是坚持创建行动与宣传教育紧密联系,继续开展城区“万人保洁”活动;四是从学生抓起,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开设“做文明市民”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二)完善环卫设施,夯实环境卫生管理基础
1、加大公共环卫设施建设力度。实行公共环境设施(公厕、垃圾中转站等)与房屋建筑工程同步规划建设,一方面有利于与市民生活设施的同步配套,缓解环卫设施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在建成房屋后再规划建设环卫设施时,选址附近的居民反对。针对旧城和中吉片区垃圾中转站、公厕不足的问题,应在旧城环城路一带已搬迁拆除的地方适当增设闭封式的垃圾池,在中吉片区根据规划要求利用空地增设垃圾中转站、公厕,在选址时既要考虑服务半径能满足需要,又要尽量把影响群众的因素降低到最低。在新城安康、平桥新区建设时,要按设置环卫设施的规范要求,及早规划好环卫设施,要对环卫设施的建设留足发展空间。
2、严格住宅小区、商业区等开发项目业主自建环卫设施的审核工作。建设单位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建设封闭式垃圾池、公厕、果皮箱等环卫设施,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环卫设施未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不予验收,不能交付使用。为此,环卫管理部门应参与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过程,以便加强环卫设施的监管。
(三)进一步明确职能职责,建立环境卫生区域管理责任制
随着居住的社区化,暂住、流动人口和无单位归属人口的成倍增长,以及过去依靠单位来管理环卫体制的衰落,现有的管理办法使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出现了“横管不到边,纵 管不到底”的新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和完善社区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十分必要。建设社区环境卫生管理体系有利于组织动员辖区内各单位、各团体、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搞好自己所在社区的环境卫生。社区建设主要以社区居委会为基础,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和广大市民共同参与的热情,使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落到实处。
社区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必须根据《重庆市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规定,严格遵循属地管理原则,划清管辖区域,明确责任。汉丰镇人民政府组织社区居委会划定辖区背街小巷、社区内各部门、各单位的卫生责任区,各部门、单位与汉丰镇政府签订责任书,加强监督考核,充分发挥全社会的作用,提高背街小巷、社区的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工作水平;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负责主要道路的清扫保洁工作,改革作业方法,切实控制道路扬尘,提高保洁质量,严格按照行业规范上岗作业,早晨6:30前完成清扫,根据季节变化,调节洒水次数,主要道路每月至少保证一次冲洗。
(四)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执法
根据《重庆市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规定,强化执法工作,在加大宣传的基础上,对违章行为予以重处。市政监察大队要成立环卫执法中队,专门负责环境卫生管理的执法,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五)深化体制改革,逐步推行市场化运着模式
必要性。城市环境卫生工作,无论是清扫保洁、垃圾清运,还是垃圾处置,政府部门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20xx年12月27日,建设部《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指出,“通过招标发包方式选择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非经营性设施日常养护作业单位或承包单位”,20xx年7月22日,县政府全体工作会再次提出“利用政府掌握的特许经营授权职能,对城市公共设施的特许经营权、依附于公共设施之上的冠名权、广告设置权等进行公开拍卖转让,将一些由政府直接从事的清扫保洁、垃圾收集、街道绿化、市政设施维护等市政事业委托给企业经营”,明确要求将环卫作业逐步推向社会,施行市场化、产业化。针对我县环境卫生管理与作业实际情况,为整合资源,适应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理顺环卫管理体制,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降低环境卫生管理成本,节约城市维护资金,结合前期开展的环卫作业市场化调研工作,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养分离”的原则,组建环境卫生作业公司,将环卫作业企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势在必行。
操作方案。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养分离、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的原则,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环卫作业社会化、市场化进程。城市的环境卫生作业主要包括街道、人行道的清扫保洁,生活垃圾的收集、中转、运输及垃圾的处置。其中,街道、人行道的清扫保洁是环卫作业的源头;生活垃圾的收集、中转、运输是环卫作业的中间环节;垃圾的无害化处置是环卫作业的最后结果。街道、人行道的清扫保洁量大面宽、质量要求高,其费用由城市维护费供给,不存在有偿服务,是纯粹的公益事业。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置目前已是企业化运作,独立性强,其费用最终来源于垃圾处置费,不足部分由政府财政补贴,故暂不纳入此次改革。故现阶段只对街道的清扫、保洁及水域生活垃圾的收集、中转、运输作业实施企业化运作,即率先将街道的清扫、保洁及垃圾的收集、中转、运输作业从环境卫生管理处的环卫作业中分离出来,组建“开县水域生活垃圾清运有限责任公司”,独立作业。实施“管养”分离。通过运行,再逐步将其推向市场,通过公开竞标、发包方式给予有经营能力的作业队伍,真正实现环卫作业提高质量、适应发展、降低成本的目标。从而真正使具体的环卫作业实现“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社会化服务”。
一是按照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164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对主城区易撒漏物质实行密闭运输的通告》要求,结合开县实际,将开县环境卫生管理处现有清运车辆进行密闭改装,再与开县城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厂现有垃圾清运车和待购置的垃圾清运车及办公设施评估作价入股,共同出资组建股份制国有独资企业—开县水域生活垃圾清运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因此,组建公司的第一步就能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发挥设备功能,提高清运工作质量。
潜在环境是指环境中的声音、温度、气味和照明等非视觉部分所构成的环境。声音、温度、气味等作为稳定的环境特质,人们可能不会明显意识到,但它们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却有着较大的影响。在学校教学环境中,这些因素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尽管不那么显而易见,但是对学生的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
一、温度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温度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极端的温度(高温或低温)会影响人的健康、攻击行为和人际吸引等人的社会行为。学校是人口比较密集的地方,一些中小学校为了节约教育资源,班级人数相对较多,降温设备又比较落后,夏天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效率受到很大影响。研究表明,高温的持续会导致筋疲力尽、头疼、易怒、昏昏欲睡、精神错乱、心脏病等(S.Schuman,1972)。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上课,心浮气躁,又忙于散热降温,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所讲的内容上。冬天的时候,有的班级为了保持教室的暖和,将门窗关上,导致室内外空气不能流通,教室里的空气质量非常差,很容易导致流感等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应该改善降温和取暖设备,保证夏天有风扇,冬天有暖气,教室里要适当通风,这样不仅可以保证高效的课堂教学,还可以降低疾病的传染率,使师生保持良好的教学状态和身体状况。
高温还与人的侵犯有关。一般来说,高温使人的侵犯增加。中学生正值青春期,是易冲动的年龄,在高温的影响下,言语和行为较平时要粗鲁一些,情绪容易急躁,可能因为控制不住情绪,导致打架、斗殴等事件的发生。因此高温天气时,一方面校方要做好降温工作,保证学生饮用水供应充足,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养成一种健康的心态,合理应对生活中的一些不利因素,在炎热的天气中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避免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二、光线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光线是潜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人们对自然光线的偏好超过人工光线。明亮的光线会使人处于较高的激发状态,使人们对环境刺激作出更多反应;而黑暗会放松社会抑制,人们在黑暗的掩饰下较容易发生攻击和冲动行为。
不同性别对光环境的舒适感觉也有差异,C L BMccloughan等人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在暖色灯光下女性的负面情绪减弱,而在冷白色灯光下,负面情绪增强,而男性在这两种环境下情绪表现平稳;在高照度灯光下女性的负面情绪减弱,而男性的负面情绪增强。
一些中小学走廊的转弯处照明设施不完备,有些灯泡坏了,也没有及时维修,很容易成为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光线太强或者太暗都不利于学生学习,学生长时间处于偏亮的照明条件下,保持较高激发状态,容易疲劳;偏暗的照明条件则会抑制学生的情绪,影响他们学习的效率。
同时,不同的季节,人对光照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冬天的时候,日光摄取量减少会引起人体内荷尔蒙分泌变化,引起生理反应,导致生物节律紊乱。因此,冬季教室内照明除了适当调节灯光的冷暖外,还应适当提高室内光环境的照度,这样有利于调节学生的生物节律;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在冬季多晒太阳,增加光照的时间;第三,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加户外运动,通过体育锻炼减轻焦虑、抑郁的状态,改善因冬季光线照射不足引起的心理和生理不适。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安装人性化的照明设施,根据不同季节和时间段的明暗度进行调整。班级中应该常年准备蜡烛等备用照明设备,以便在停电时能及时恢复照明。学校的重要场所,如走廊、楼梯都应该安装应急灯。停电的时候,授课教师应首先稳定学生情绪,避免学生情绪过分激动,防止不良行为的发生。
三、声音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这里的声音主要指噪音。环境心理学家认为,那些令人烦躁、使人不愉快以及不需要的声音均可称为噪音。噪音是我们生活的一大公害,它不仅影响人的生理机能,对人的心理活动也会带来不利影响,会造成人不愉快、烦恼、易激动、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易疲劳、学习能力下降等。
噪音对人心理的影响突出表现在情绪反应上,会令人产生兴奋不安、焦虑、厌烦等各种不愉快的情绪和情感,给人造成烦恼。研究发现,在强噪声环境中工作的人比在安静环境中工作的人更易寻事挑衅,他们常常会无端猜疑,动不动就发怒。所以,校址的选择应远离工业区和影院、歌厅等地方。同时,学校的工程建设最好选择在学生放假期间,避免噪音对学生产生影响。
噪音对学生学习的直接影响也很大,在噪音刺激下,人们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噪音会影响我们加工信息的能力:一方面,噪音会抑制负载必要信息的声音信号,从而形成干扰,限制信息通过听觉分析器的传递,甚至使声音信号无法传入大脑;另一方面,噪声会使人分心,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从而成为信息加工的障碍。学生在噪音环境下学习,很可能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效率大打折扣。在一些大城市,学校周围整天施工,严重影响了学生和老师的身心健康,影响正常的学校教学。学校应和施工方协调,将影响降到最低。
总之,潜在环境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容易被我们所忽略,但它的作用不容低估。学校是教学的场所,很容易受潜在环境的影响,为了保证学生更有效率地学习,学校领导和老师应该对潜在环境加以重视,保证学校有一个正常的、健康的教学环境。
论文摘要:医生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患者的医疗消费状况。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医生处于信息优势地位,极易引发道德风险。医生行为扭曲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医生存在诱导需求、患者自身对医生行为的约束作用不够以及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时医生行为约束不足。控制医生的诊疗行为,是从根本上建立医生声誉机制、建立医患长期的合作制度和建立有效的第三方激励与约束机制。
医患关系是基于医生诊疗行为和患者就医行为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医患关系受到经济、社会、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医疗卫生事业自身的特殊性,医生和患者之间拥有不对等的信息,双方掌握的医疗技术或服务的价格、质量等信息不一致,存在天然的信息不对称。本文基于北京市医生与患者对医生职业行为特征的认识差异,探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医生行为的激励与约束问题。
一、医生职业行为与信息不对称
(一)医患双方时医生职业行为的认识
医疗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服务的职业性行为。医生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存在,它首先是一种职业。那么,与其他职业相比较,医生职业究竟具有哪些特点?2007年“医患关系的经济学研究”课题组在北京市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向医生和患者做了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医患双方都认为医生职业具有高技术的特点,但是他们在医生职业的风险、压力、收人等方面的认识差距比较大(如图1所示)。
与其他行业不同,医疗行业具有进人壁垒高、专业知识要求高、人才培养周期长等特点。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医疗技术,而且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经验积累。从图1可以看出,患者对医生职业具有“高技术”性也是非常认同的,甚至比医生的认同度还要高,患者医疗需求只能通过医生的诊疗来得到满足,所以,患者也非常期待通过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然而,患者对医生职业高风险、高压力的认识明显不足,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医疗行业存在高风险以及由此给医生带来的压力。调查数据显示,医患比例平均相差大约40个百分点。由于疾病千变万化,不同患者身体素质存在差异,即便是对已经有丰富临床经验的疾病,在治疗手段上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的结果。此外,医生职业是否具有高收人也是医患双方之间认识差距最大的一个特征。在社会现实中,患者就医成本高、医院药品收费高以及红包、回扣等问题都会使患者认为医生属于高收人群体。
(二)医疗体系中的信息不对称
医疗职业的特殊性、疾病的复杂性、不可预见性、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以及医学技术的局限性,必然造成医疗职业具有其他职业所没有的高风险性,也造成医患双方对于病情和诊疗方案的信息不对称,医生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患者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医患双方对医生职业行为的认识差距以及信息不对称,在中国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尤其是社会浮躁、利益导向严重、缺乏信任的状况下,医生职业行为可能发生扭曲,患者也会怀疑医生玩忽职守,激化医患矛盾。
在医疗体系中的三方主体中,除了医患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外,医疗保险机构作为医疗费用的筹集和支付主体,它与医生和患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当医疗保险机构介入医疗服务市场后,相对保险机构而言,患者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更加了解,患者相对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保险机构处于信息劣势地位;患者参加医疗保险之后,保险机构就会充当人的角色代表患者向医生购买医疗服务。在这两者之间医生同样处于相对信息优势地位,而医疗保险机构相对处于信息劣势地位。
二、医生职业行为发生扭曲的原因分析
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医生处于信息优势地位,极易引发道德风险。在医患关系中,医生具有双重身份,他既是患者的人,又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患病治疗时,首先由患者选择医生,然后由医生代替患者选择治疗方法。然而,人的利益与委托人的利益往往不一致。当两者利益不一致时,在一定的激励和约束条件下,人可能利用信息优势,采用对自己有利的行为进行诊疗活动,如重复检查、乱开大处方、延长住院时间和防御性医疗等。
(一)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医生诱导需求
诱导需求理论认为,医疗服务市场有需方被动而供方垄断的特殊性,供方医生对卫生服务的利用具有决定作用,能左右消费者的选择。在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医生可以创造需求,于是就出现这样一种现象:随着医疗供给的增加,医疗需求也呈上升的趋势。一项研究表明,平均每人受诊数与一定人口拥有的医生成正相关的关系。国内外的很多研究也都证明医生具有诱导需求的动机。
这些研究主要是从客观的人口因素、医生供给量(人口比例)、医疗供给价格等方面来证明引致需求的,即医疗服务量的增加会引起医疗需求的增加,在医疗这一特殊的市场上,供给决定需求。从理论上讲,这些现象在我国的医疗卫生行业也可能存在,但在我国现实中,供给诱导需求更多地是由激励与约束机制扭曲和医疗道德滑坡的因素导致的。
医生的诊疗方式和诊疗行为是医疗费用产生的根源。由于医生具有专业技术,掌握着患者没有掌握的健康信息,具有信息优势,而患者对于医疗服务的内容、质量、效果、价格等信息不是很了解,这给医生选择什么样的治疗方案留有很大的余地,医生就有可能产生道德风险,从而做出对自己有利的行为。
我国现行医疗保障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医疗供方扮演着提供医疗服务和完成医疗消费的双重角色,而医疗卫生事业的产业化、市场化使得医疗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利用其在信息资源上的优势改变病人的偏好,诱导病人需求,创造消费和提供过度医疗服务。在现有的“以药养医”医生激励体制下,医生提供高质量、高价格的治疗方法或提高患者的医疗消费量会增加医生的收人,而且采用先进设备进行检查有利于降低医疗诉讼风险。在我国某些医院,医生诱导需求的程度还取决于医院承包经营情况,因为医院与科室、科室与个人都签订了承包合同。在承包合同中经济指标多为硬指标,并且科室和个人的收人往往又同这些“硬指标”直接挂钩,谁创造的“经济效益”越高,谁的奖金就越多,谁的“收益”也就越大。在这种经营机制下,医疗过程中医生在众多诊断和治疗方案中常会选择较复杂、档次较高的办法,甚至产生乱收费、扩大住院标准等清况。
(二)患者自身对医生行为的约束不够
在当前的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下,患者虽然是医疗服务的接受者或者消费者,但是对医生行为的监督和控制作用并不明显。在医疗保险制度的作用下,患者对医生行为的激励与约束主要是通过医疗保险机构和医院来实现,而这个过程包含患者对医疗保险机构、保险机构对医院、医院对医生等多重委托关系,而委托问题本身存在一定的效率损失,这样就极易减弱患者对医生的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作用,合理的医生激励机制很难形成。另外,我国医疗资源普遍分布不均,社区医疗卫生水平低,真正意义上的“守门人”制度还未建立,医患之间基本上是一次性的随机配对的短期关系,这给医生道德风险的发生提供了契机,医生不能很好地代表病人的利益,许多医生想做的仅仅是,在避免医疗事故的前提下,为病人消除或控制病情,而不是根据患者的实际患病情况努力寻找在医学和经济意义上的最佳治疗方案。
(三)费用支付方式对医生行为约束不足
医生行为扭曲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医疗费用的支付手段不健全,医疗保险机构谈判能力较低。目前,医疗保险机构向医疗机构支付医疗费用支付手段,依然采用以按服务项目支付和按服务单元支付为主要内容的后付制,尽管这种方式操作比较简单,适应性和灵活性强,而且医疗机构的管理成本低,有利于医疗机构因病因人施治,有利于医学科技成果的及时应用和服务项目的不断更新,但是这种方式对医疗费用开支的约束力最弱。
约束力较低的后付制往往会引发医生采取分解住院、二次住院等手段,增加就诊人次,获取更多单元;或采取降低医疗服务、超“单元标准”停止治疗的手段,节约单元费用留作己用。而且,医生往往也不会严格执行“三个目录”。以药品目录执行情况为例,因医生治疗过程涉及复杂的医学知识,医疗保险机构无法对其进行干预,该用哪种药,不该用哪种药,主治医生才有最终的决定权。因此,医生往往会增加自费药、乙类药的使用比重,甚至在同等药效的情况下,也不会选择使用甲类药。这种做法,一方面会增加患者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会降低保方在调整费用结构方面所做出的努力的效果。
三、医生职业行为激励与约束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医生声誉机制
良好的声誉和形象是医生巨大的无形资产,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潜在的经济效益,对医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声誉能起到激励与约束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医生为了赢得声誉必须不断在医疗技术和医德等方面做出积极努力,起到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医生为了不败坏自己声誉或保留其既得声誉,必然会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减少败德行为的发生。所以,在当前整个社会比较重视经济因素的社会氛围中,只有将医生的职业行为与其声誉这一对其有长远利益的因素相挂钩,才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激励和约束效果。
进行声誉机制建设,需要社会、政府、媒体和医院等多方的共同努力。首先应该在医院内部得到足够的重视,医院管理者应把声誉建设制度化作为一项重大的工程来抓。给医院和医生各项荣誉,并扩大其社会知名度,可以给优秀医生授予各种荣誉称号。对医院的荣誉来说,当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定点医疗制度,医院取得医疗定点资格就是对其各项工作能力的充分证明和肯定。其次,要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对于优秀的医院和医生要树立榜样,并在媒体进行宣传,将其作为同行业学习的典型。对于医疗事故频发的医院或医生也要在一定范围内对其进行披露,从职业道德和医疗技术这些根本层面约束其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建立医患长期合作制度
在医生和病人之间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可以使医患之间的信息更透明,相互更了解,医生的诊疗方案也更迅速,更有针对性,使医生的优质服务能够在未来得到可以预见的回报,从而促使医生产生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改善服务质量的动机,有利于医生行为的约束与激励,最终形成医生、病人和社会“三赢”的局面。
建立医患长期合作制度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全科医生制度以及双向转诊制度等。建立医患长期合作关系需要医患长期的相互沟通和相互了解,这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疑会为医患沟通提供一个天然的平台。通过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的功能,使广大群众小病不出社区即可得到最大的医疗卫生服务。有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患者患病后首先找社区全科医生,小病尽量在社区解决,大病再逐级转诊到大医院,确诊后再转回社区医院慢病治疗和康复。这样,患者与社区医生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医患之间的合作将是长期的,患者可以通过对医生诊疗行为的多次观察来推断医生的努力水平,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医生道德风险的产生。
医患之间长期建立关系实质上是通过合约的形式来约束双方行为,尽管这种合约关系在法律上还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基于声誉等方面的考虑,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促使医患双方各尽所能。这样,医生与患者之间,在患者对医生的信赖和对生命健康的渴望基础上,才能建立配合与合作的关系,共同完成对疾病的诊疗过程。
当然,建立医患长期合作制度并不是说把医患双方固定地捆绑在一起,患者在就医时仍拥有充分的选择权,只有患者具有充分的选择权,才能促进医院之间、医生之间的竞争,有利于从整体上降低医疗服务价格,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三)建立有效的第三方激励与约束机制
在医患关系中,医生的主导地位决定着病人的医疗消费,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医疗机构很可能在利益驱动下提供过度服务,达到增收的目的,由此引起医疗资源的浪费和医疗费用的增加。而且当前预付制的缺陷使医疗保险机构并没有发挥出其作为购买第三方的真正作用。所以要从医疗保险机构的角度,加强与医方行为的博弈。
一、城区商品市场环境卫生现状
据调查,我市目前共有各类商品市场26个,总营业面积130762㎡。其中大中型商品市场4个(大市场、大市场、大市场、大市场)、农贸市场11个。城区商品市场共有管理人员200余人,其中,专职清洁员120人。从性质上看,事业性管理的商品市场有8家,占30。8%;民营型商品市场16家,占61。5%;股份制商品市场1家,占3。8%。空壳市场1家,占3。8%。4个商品市场配有垃圾站,5个商品市场配有垃圾桶,9个商品市场对厕所每天进行冲洗,9个商品市场有污水管并与市政污水管连接,13个商品市场有公厕,3个商品市场建立了绿化带,15个商品市场聘有保洁员,9个商品市场由环卫部门代运垃圾,11个商品市场每天进行卫生清扫,6个农贸市场有家禽宰杀场地,并每天进行冲洗,1个商品市场对生鲜经营场地每天冲洗,1个商品市场有肉食类保鲜设施,1个商品市场熟食饮食经营人员办有健康证,5个商品市场有专门的物业管理机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贸西街(区局南侧)马路市场(未计入全市26个商品市场内),该马路市场既无专门的管理机构,也无固定的管理人员。但见有人收费,却无人进行管理和清扫,致使市场内臭气熏天,污水横流,垃圾成堆。环境卫生令人堪忧。
近年来,城区各商品市场管理机构,围绕经济发展需要,把环境卫生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为经营者和消费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卫生条件。如市场、市场、市场等,在环境卫生整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相应的卫生设施配备齐全,每年从收取的门面、摊位和卫生费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环境卫生的整治。聘请了专门的保洁员,并做到每天对场地、厕所、排水沟、家禽屠宰场地等卫生角落进行清理,确保了垃圾及时得到清运。区市场服务中心为改变市场环境卫生,先后对市场、市场进行大规模的改造,使市场环境卫生工作得到全面升级。但也有少量商品市场由于没有人员管理,也没有相应的环卫硬件设施,业主自发组织请人打扫卫生。如农贸市场,该市场已整体拍卖,正在改建,原来业主自发组织对市场内环境进行清扫。还有建材市场,该市场原属区农委管辖,由于建筑商离开,致使物业无人管理,业主也是自发组织请人对场地卫生进行打扫。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少数商品市场对卫生工作重视不够;二是卫生投入不足,卫生死角多;三是商品市场周边发展不平衡,易受影响;四是周边环境有待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五是绿化率普遍低下,大多数商品市场没有绿化带;六是个别商品市场环境卫生服务工作走过场、标准低、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七是环境卫生监督力度不够;八是熟食饮食经营人员办理健康证的不多;九是多个商品市场防尘防蝇设施为零;十是治安问题比较严重,经常有被盗现象。
三、对策及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商品市场环境卫生好坏,关系到我市省级卫生文明城市的创建,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把市委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落到实处。
(二)积极服务,建立绿色通道。环境卫生管理有关部门要对商品市场熟食、饮食经营人员进行督查,对没有办理健康证的经营人员,采取上门办证服务,不符合条件的坚决取缔。
(三)继续完善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对商品市场的环境卫生保持24小时清洁,积极加大环境卫生的投入,建立健全环境卫生各项规章制度。
(四)建立绿化带。对有条件的商品市场要逐步进行改造或创建绿化带和公共绿地,提高商品市场的绿化覆盖率。
(五)切实加强市场内的治安管理,建立群防群治、联防联动机制,为经营者和消费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