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8: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孩子毅力培养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留守儿童;毅力培养;必修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2B-0004-01
由于特殊原因,在留守儿童身上普遍存在做事草草了事,凡事得过且过,甚至半途而废的缺乏毅力现象。家务不做不说,就连学习也严重缺乏毅力,很多时候都是虎头蛇尾,草草了事,导致学习上出现了严重问题。
一、点中信心之“穴”
留守儿童之所以失去毅力,大部分是因为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逐步失去信心,又没能得到及时的纠正。所以在对留守儿童进行毅力培养时,首先要想办法树立孩子的信心,只要我们能点中信心之“穴”,就能对留守儿童进行毅力训练。
1.经常沟通。父母要通过多种途径经常和孩子进行沟通,做到一周至少要打一次电话,一个季度至少回家看孩子一次,每年的寒暑假和重大节假日尽量和孩子在一起。通过一起对话,一起交流,一起活动等形式鼓励孩子做事要有始有终,实实在在,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习要一气呵成完成作业,不能拖拉,最好是家长能陪孩子一起作业,并给予孩子适当鼓励。
2.转变思想。留守儿童的实际监护人爷爷奶奶要转变教育思想。爷爷奶奶是隔代长辈,不能溺爱孩子,不能对孩子听之任之。一定要教育孙子(孙女)按时完成作业。孩子做作业时,爷爷奶奶尽量在旁边陪着孩子,在这段时间里,爷爷奶奶不要看电视、聊天,更不能打麻将、玩游戏,做其他有诱惑力的事情。要定时和老师做好沟通,了解孩子的第一手资料。要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劳动,在劳动中锻炼自己的毅力。
3.及时鼓励。教师要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优点,并及时鼓励。通过鼓励,让他们认识到做事的重要性,并且规定孩子在单位时间里完成任务。教师要适时进行总结,对按时完成任务的留守儿童给予肯定,对做得不到位的孩子要帮助分析原因,鼓励其下次一定要到位。不能让任务留到明天,要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
二、打通思想之“筋”
要充分发挥留守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其主观能动性进行毅力培养。万事起于思想,“要我做”和“我要做”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收到的效果也截然不同。孩子们在自己的思想认识里有争先恐后的意识,做各种事情有时间观念,有质量意识,那么孩子的毅力培养就能取得显著效果。但如果这些留守儿童的思想认识里对毅力这个概念毫不在意,对自己的言行毫不在意,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收效甚微。因此,从主观认识的角度来打通留守儿童的思想“筋脉”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如何打通留守儿童思想认识的“筋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呢?首先是家长和老师平时都要做到多和他们沟通,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多鼓励,让他们意识到按时完成任务光荣、拖拉落后可耻的观点。还要帮助孩子及时解决自己克服不了的困难,帮助他们培养毅力。
三、筑牢习惯之“脉”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柏拉图说:“人是习惯的奴隶。”英国诗人德莱敦说:“首先我们养出了习惯,随后习惯养出了我们。”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也有一段名言:“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从这些名言中我们不难看出习惯对于留守儿童毅力培养的重要性。那么如何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呢?
1.从生活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中有很多小事,但这些小事正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基础。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就要教育留守儿童早上按时起床,一起床就把被子叠好,床上整理干净,洗漱、读书、做饭、吃饭等都要在规定时间里完成,甚至连上厕所的时间都要固定下来,长此以往,就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做好在学校的各种事务,养成好习惯。学习的生活涉及方方面面,教师就要引导留守儿童养成相关习惯。比如,主动做值日,看到老师主动问好,主动捡拾地面的纸屑杂物,主动擦黑板,主动把自己的书包、桌面整理得干干净净等,这些都是学校生活的习惯,如果能都养成了,孩子的毅力也会得到发展。
3.通过多种途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比如,良好的预习习惯、听课习惯、记录习惯、写作业习惯、思考和回答问题习惯等,留守儿童能坚持做到这些,那么,孩子们的毅力就一定能得到培养。
毅力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我们只有做有心人,及时和家长沟通,及时鼓励和鞭策留守儿童,及时总结经验,及时上好毅力培养的“必修课”,才能尽可能帮助留守儿童培养好毅力。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连云港市“十二五”规划课题《苏北留守儿童毅力培养案例研究》阶段成果。
家庭教育与学生成长密不可分,但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对在高中读书的子女放任自由,对其心理健康教育不闻不问。很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只重视子女的学习成绩能否考上大学、只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存在着重智轻德,重身体锻练轻心理保健的误区。所以,家长必须先洗洗脑。
一、让家长知道了解孩子的重要性
“近朱者红,近墨者黑”,孩子在高中阶段,刚刚从父母的保护中走出来,进入到一个新集体中,如果他们身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便很容易不知不觉被拉下水,染上不良习惯。家长在履行监护责任的过程中,应充分关注他们的成长情况,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情感、思想等精神世界。给孩子充分倾吐和宣泄心理感受的条件和机会,与其建立真挚的情感基础,这样,孩子的感情世界会更纯洁。
二、让家长懂得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重要性
家长对子女的关心并不等于对其物质上的绝对满足,也不是对其精神上的无原则放纵。真正的关心和爱护是从小培养子女的自立自强精神,锻炼子女的艰苦奋斗的毅力。
如今,太多的家庭让孩子长期处于顺境中,锻炼机会少,家长要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学校和班集体各项活动,特别是参加他们不擅长的活动,这样既增长他们的才干,又培养了他们坚强的意志。这样,孩子才能经得起挫折,富有进取精神和具有不屈不挠的毅力。
三、让家长懂得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作为一名家长,首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做好表率工作,在工作、生活及与孩子的交往中表现出自己好的一面,以自己的良好人格形象感染孩子,在儿女心目中树立威信,使儿女信服并效仿。如果家长自己赌博,怎么禁止儿女参赌?自己乱堆乱扔,怎么禁止儿女乱堆乱扔?自己花天酒地,怎么禁止儿女铺张浪费?
培养方法之一:增强兴趣,激发欲望。
首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至于方式可有多种,比如自由发表看法、同桌互相交流、小组间互相交流等。要给每个学生表达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锻炼听说能力,培养每一个学生具备演说家的素质。
培养方法之二:各种渠道,多样空间。
1.以课堂教学为主,培养听说能力。2.通过综合学习口语交际课,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3.积极创造条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听说能力。
培养方法之三:有效方法,提高能力。
方法一,通过朗读提高能力。可让学生听录音朗读和教师范读,这中间还可以配合分角色朗读、换角色演讲、“课本剧”表演等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方法二,通过复述提高能力。在学生熟读、记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复述,按课文内容有的课文可以详细复述,有的课文可以简要复述,而有的课文可以创造性复述。详细复述就是复述时,要求把原文中的对话记下来,从读到说再到表演。简要复述就是突出文章中扼要复述的部分,然后引导学生集中地用词和句连成扼要的一段话,要求学生简要口述。
方法三,通过讨论提高能力。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写作方法等展开讨论,展示自己学懂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再集体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方法四,通过看图提高能力。首先要选好图画,其次要把提出的问题和观察理解的内容说出来,充分运用图上提供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方法五,通过情境提高能力。可创设一种情境,比如在表演买卖东西之后,评价并说明理由。
方法六,通过故事提高能力。可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听有较强趣味的故事,并要求说出重点。
总而言之,听说能力的提高,将训练落到实处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就培养语文素质来说,读写是另外两条非常重要的途径。读和写我们分开说,先说读,阅读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无论对他知识的丰厚、思想的建设还是品德的完善都有家长、学校、社会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就仅仅拿培养语文素质这点来说,就应该让孩子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有方法的:
培养兴趣第一步――晓之以理,不断告诉他只有善于读书、善于思考才能增长知识、增长智慧。
再以他崇拜和喜欢的成功人士作示范,比如,也可以举身边的人作例子。
培养兴趣第二步――以身作则,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
虽然对没有阅读习惯的家长而言,做到拿起书本来再读书比较难,但家长以身作则这点非常重要。首先一点是你可以了解自己怎样由没兴趣到有兴趣的过程随时帮助孩子,这非常重要。其次,你有和孩子谈论的谈资,孩子也有谈论的对象,跟孩子共同欣赏和共同探讨,会使内容和问题更清晰,越发激发他读下去、深入读的欲望。
培养兴趣第三步――给孩子足够的读的自由。
不加限制,只要是有益书,无所不可读,而且没有对阅读的要求,可精读,可泛读,保持一种好兴致,增加阅读乐趣,不给孩子精神负担。陶渊明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正是这个意思。
培养兴趣第四步――初读也要靠毅力。
读书,特别是读大部头古典名著,是艰难和枯燥的,初读是要靠毅力完成的。大部头名著往往几百万字,尤其是古典名著是文言文,所以当良好的读书习惯还未形成的时候,不靠毅力无法完成阅读。实际上第一遍阅读是最困难的,最缺乏兴趣,但是坚持下来一遍之后,就会体会到付出的收获,体会到乐趣。
培养兴趣第五步――结合一些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
比如结合电影、电视和音乐、戏剧、美术等对作品进行分析解读,也能提高兴趣、加深理解。
以上这几步阅读方法只要坚持不懈,必能使孩子品尝到阅读的乐趣,手不释卷,读得津津有味。
再说写,写作和阅读有很多相通之处,要提高写作的能力,就必须提高写作的兴趣和习惯。
提高写作兴趣的方法有几种:
其一,要给予足够的自由,只要写就很好,放弃过多的限制,先把兴致调动起来,逐步养成写作的习惯,保持好兴致,不给他负担。时常写而不加限制这一点很重要。
其二,鼓励写得多,只要是真实的内容,事情越详细越好,感情越细致越好。
其三,增加他生活的经历,随时提醒他事情的一些细节,引导他注意观察生活、体会生活和总结生活。
其四,锻炼他口述平时的所见所闻,复述故事和讲故事。
摘要:幼儿园教育是对儿童认知能力的提高,是孩子进行小学教育的基础,在整个教育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由于幼儿的天性活波好动,玩心较重,因此课程游戏化是幼儿园教学的一个重要举措。本文主要是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重要性及实践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践
幼儿园教育是指3-6岁儿童上小学之前所接受的教育,是儿童认知能力建立的一个阶段,也是开发孩子智力、培养孩子想象力和毅力的一个重要时期。但由于孩子的天性,在进行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必须是寓教于乐,一切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我国,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还处于发展阶段,在很多地区都没有得到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相关人员的重视。
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重要性
正所谓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因此教育应从娃娃抓起。但在我国,人们往往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如创造力、认知能力、毅力等的多元化发展。在家长追求孩子学习成绩的要求下,幼儿园老师也是一味地向孩子强行灌输课本知识,而不是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爱上学习,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3-6岁的小孩正是玩性大发的时候,强行灌输的教学方法往往会使孩子变得惧怕学习,排斥学校,也让孩子的童年失去了本该特有的无忧无虑和快乐童年。
课程游戏化则是将知识融入在游戏之中,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培养探索世界的兴趣。课程游戏化不仅能让孩子爱上学习,还能够让孩子参与其中,体现孩子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幼儿教师针对孩子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游戏方式,将教育与游戏相结合,才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和注意力,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课程游戏化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体,可以让孩子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和计划,让其在游戏中成长,在游戏中结识更多的小伙伴,使其身心放松,有利于建立更加健全的人格。由此可知,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一种适宜儿童健康成长的一种教学方式,强调孩子的自我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可以大大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践方法
(一)建立适合的游戏化教学环境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施,需要建立完善的游戏化教学环境。这里所指的游戏化环境不仅包括物理环境,还包括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是多方面的一个综合体。适合的游戏环境可以使课程变得生动和有趣。
物理环境是指幼儿园要建立适合孩子进行游戏的空间和设备,使其既具有教育性,又能将游戏融入其中。物理环境的建立是为了使游戏教学直观化、形象化,让孩子能够快速理解教师的讲解,引起其好奇心。此外,所建立的物理环境要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更要保证设施和游戏进行中的安全。
人文环境是指幼儿园老师及其他相关人员的教学态度、习惯和行为方式等。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过程中应该能够保持一种身心愉快的状态,学生和老师及其他人员之间是一种和谐、平等的相处模式,孩子可以自由自在地参与到其中,不会感到束缚和压力。
制度环境是指为了保证孩子在幼儿园的安全和快乐,幼儿园应该设置一些相关的规章制度,在有效保障教师基本权利的同时,能够保证学生的自身利益不受到伤害。为了确保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幼儿园应该对一些教学活动进行规定和监督,杜绝空喊口号,不实际落实的现象出现。
(二)丰富游戏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幼儿园学生的另一主要特点就是注意力容易转移,而且很容易对事物失去兴趣。而传统的幼儿园教育模式往往过于单一、呆板,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禁锢孩子的思想,很容易让孩子形成定势思维,不利于孩子想象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对孩子而言,游戏化教学更应该强调多样性,否则会使其出现厌学情绪,不愿参与到游戏教学中去,那么教学内容将得不到全面展现。丰富的教学内容,会让孩子充满好奇心,愿意融入到其中,同时也可以扩展孩子的思维,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对一些事情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优秀人才。
(三)将游戏设计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游戏的内容将直接决定学生对所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由于幼儿园孩子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游戏设计一定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而且要生动形象,便于孩子理解和参与。幼儿教师设计游戏要结合儿童的实际情况,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增强孩子的自信息,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参与到游戏教学中去,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对于孩子来说,信息的获取一般来源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所看的电视节目,老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最近所感兴趣的事物,如动画片、音乐等进行游戏设计,让孩子可以更加容易的理解和融入,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反映进行提问,促使孩子进行想象、模拟和思考,培养其创造力。幼儿园教师值得注意的是,游戏的情节和动作设计不能太难,否则孩子容易失去信心或者难以理解,从而对游戏失去兴趣,导致教育产生不好的效果。此外,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游戏可以激发孩子对生活中所遇到事物的思考,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生活的能力。
(四)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
只是一腔热情地喊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口号,出台一些规章制度并不能保证其能够具体实行,还需要有专业素养的幼儿教师做后盾。现阶段我国的幼儿园教师在课程游戏化教学中并不专业,不能再教学实践中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设计合理的适宜的游戏,或者不能准确拿捏游戏在教学中的尺度,经常会使课程出现僵局、课堂混论的状况,导致教学失败。更有甚者,在农村很多地方的幼儿园教师并不是专业院校毕业的科班出身的幼儿园老师,而是随便在农村找一些年轻人进行临时教学,教学方法往往简单粗暴,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应该对课程游戏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法进行系统学习,提高自身的相关技能,加强教师的游戏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确保其有能力、有信心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落到实处,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在游戏中享受快乐,为学生的学前教育打上扎实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是适合幼儿园儿童学习知识的一种教育模式,是适合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理念,可以有效地提高孩子对事物和社会的认知能力,培养起独立自主的性格和坚定的毅力、丰富的想象力和优秀的创造力,值得推广和普及。但我国的幼儿园游戏化教学还不成熟,处于发展阶段,教学设施和能力还有待提高,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种迫切的要求,需要幼儿教育工作者更加努力。
参考文献:
[1]陈金华.试论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践探讨[J].新校园(中旬刊),2016,(9).
[2]李芳芳.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5,(8).
体育“体现了人类意志力的能量”,为了让广大青少年学生从思想上对体育有足够的认识,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体育素质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总结如下:
一、体育锻炼可以强身健体,减少疾病,提高身体免疫力
身体是一切的本钱。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现在学生的课业负担又很重,除正常上课外,课后各种辅导班还让他们“应接不暇”。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就无法保证课上和课外活动的有序进行。有一个好的身体,才可能有充足的精力学习。可能有学生会说,我每天的时间都被学习安排得满满的,哪有时间从事体育锻炼啊?这里我们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并且,学习学习再学习,没有调节剂,效率也不会很高。学生应每天锻炼一小时,持之以恒,养成习惯。坚持下来,将会受益终生。
二、有利于锻炼身体各部分的协调能力
很多体育运动如韵律操、健美操等,能开发人的身体各部分的协调能力。体育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发展不光是智力和体力强弱,还有身体各部分协同配合的能力。人的身体是一个整体,体育素质正是着眼于提高人的综合心智和体能素质水平的。多参加体育文化娱乐活动,还可以掌握人体生理变化规律,有利于学生更了解自身。
在体育活动中,要重视一些体育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体育和人自身,从而增强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有意识地锻炼身体的各项机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要“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知道如何自己去学,掌握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单纯的被动学习。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任何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既要独立,又要合作,缺乏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的人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因此,教育就要培养有着强烈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的人才。一些体育运动如篮球、足球等,单凭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完成。必须多人配合,通力合作,有主攻,有后卫,几个人或者十几个人作为一个整体,团结一心,才有可能取得胜利。培养全面发展,可以融入集体和社会中的人是教育的目标所在。体育素质教育也不例外。
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耐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关键词:小学低年段;学习力;“3+1”;“1+1”;案例分析
一、四维动力,缺一不可――学生学习力的界定
依据小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我将它概括为学习的动力、能力、毅力以及创造力四个方面:①学习动力,是学生的内在需要;②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后,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会学。所以,学生只有懂得“会学”,才能实现“学会”,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③学习毅力的重点是学生的专注力、抗挫力和乐观自信精神。有了毅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知难而进,勇往直前;④学习的创造力不仅强调学习的结果,更注重学习的过程。创造力,是学习力的最高级别。
二、众人推车,动力失衡――小学低年段学生学习力现状
作为班主任,我将学生学习力的差距归纳为一个模式――“3+1”模式,这一模式是小学低年段所特有的。“3”就是老师、家长、辅导班,“1”就是学生。
而学生理想的学习状态应该是“1+1”模式,即“学习力+学生”。
三、抽丝剥茧,问题突显――学生学习力问题形成的不同成因
1.关键年段――不可忽视的早期教育
0~6岁幼儿的早期教育是人的学习生涯中的“关键期”,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只要错过了这个时期,孩子的发展就难以弥补。
2.个体差异――无法更改的教育事实
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呈现多样性,有智力水平上的差异、学生发育速度差异、智力结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力。
3.恣意妄为――家庭教育的不连贯性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极大。虽然有许多父母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虽心有余却力不足。家庭教育连贯,才能最大程度促进学生学习力的发展。
四、找准源头,追寻策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力的探索之旅
1.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家庭教育缺失性弥补
家庭教育这一方面,上文已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此处重点分析已经缺失的家庭教育该如何弥补的问题。
(1)习惯。学习力强的孩子,首先要会做人。比知识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重要的是道德。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是教会孩子求知的重要前提。
(2)榜样。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和读书一样,会伴随我们一生。孩子不爱读书,就应该让孩子们看到家长在读书。
(3)过程。过程和结果同等重要。家长需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不仅仅看重分数,要多了解孩子学习的全程。
(4)乐趣。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喜欢教育本身。多给予孩子时间,家长的陪伴比什么都重要。
2.理解差异,关注个体――教师注重课堂的差异教学
要应对智力发展水平不同的学生,就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1)允许差异,个性进步。学生的气质特点影响巨大,这种影响既体现在学生的情绪情感表现、动作状态,还有学生上课和做作业时的表现。
(2)多样需要,民主课堂。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是民主的,和谐的。要构建这样的课堂,教师就必须要做到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要。因为需要而改进,是每个教育者的最终诉求。
(3)纵向评价,灵活应对。在多样性和有特殊需要的课堂中,评价也应很有讲究。
参考文献:
梁启超作为一名教育家,他用自己特有的家庭教育思想和方式教育儿女,注重情感的表达,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根据儿女的个性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对儿女进行挫折教育,磨炼意志;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言传身教。这对当代家庭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梁启超;家庭教育;当代家庭教育;启示
一、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
家庭是一个人出生后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是孩子进行基本社会化的最重要场所,因此,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的社会化有很大的作用,甚至会对孩子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重大的影响。研究表明,一个人生活的早期阶段是成长的关键期和敏感期。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是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经典概括。梁氏子女均受到了良好的早期教育,直接奠定了他们成才的基础。[1]所以,当代的家庭教育要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当然,这里的早期教育不单单是指孩子的学习方面,还包括孩子的做人、做事等。在这些早期的教育里,始终贯穿的一个词就是务实,即踏踏实实的学习、做人和做事。在学习方面,在孩子学习会了基本的社会技能之后,如说话、走路、跑步、吃饭等,要对孩子进行早期的知识教育,教孩子数数、识字、背诵一些经典的词句,如三字经、弟子规、一些简单易背的儿歌等。这些可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为以后进入学校学习打下一些知识基础。在做人方面,早期的孩子肯定不会懂得什么是做人的道理,那么家长就应该用简单易懂的话给孩子讲解一些名人的典故,解释简单的事情,要孩子从小就懂得做人要踏踏实实的、诚实,不撒谎;在做事方面,家长也要教育孩子踏踏实实的做事。
二、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与鼓励
这里所说的关爱和鼓励可以说是情感支持,在各种社会环境中,家庭所可能给予个人的情感的交流和爱的体验是最多的,这样的情感可以使孩子既懂得接受别人的爱,也能给予别人爱,从小懂得关心别人、体谅别人的快乐与健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应该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和鼓励,这关爱和鼓励可以是一句简单的话语,一件简单的小事,但这些简单的关爱和鼓励却可以让孩子时刻体会到父母的关怀,家庭的温馨,从而使他们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这种关爱和鼓励就是一种正能量,比如,孩子学习取得了好成绩,家长可以用一些赞扬的话语:“孩子你真棒,孩子加油”等,这些可以让孩子对学习更加有兴趣,可以学习进步的更快;孩子做对的事情,给予肯定,让孩子知道对错的区分,以后做事做得更好;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让孩子勇敢的面对困难,从而找到克服困难的方法。关爱和鼓励可以使孩子变得更加自信和自强。一方面,孩子自信起来之后,就会对很多事情充满信心;另一方面,这种自信的培养进而可以使孩子能够自强起来,独立面对生活和学习。所以说,家庭应该充分认识到对孩子进行关爱和鼓励的重要性,并且通过有形或者无形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关心和认可。
三、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
没有独立人格就没有责任感,就没有个性,也就培养不出富有创造力的人才。[2]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就要求家长应该以朋友的方式和孩子相处。我们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是不同于其他人的,有不同于他人的优势、特点、兴趣和爱好。因此,家长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优势和兴趣爱好,和孩子一起探讨分析关于孩子的每一件事情,都尽可能地分析利弊,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引导子女们按照自己的个性特长与兴趣爱好去进行舍取,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这样才能在一定的领域有所成就,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孩子总是要长大的,总有一天是要离开家庭和亲人自己去生活和学习的,因此,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家长要时刻鼓励孩子必须自主、自立、自尊、自强、不依附于他人。除了鼓励孩子应该独立去面对生活和学习,还要鼓励子女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四、培养孩子坚强的毅力并磨练孩子的人格
现代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优胜劣汰是普遍现象。残酷的竞争将使孩子面临极为严峻的考验,未经锻炼的翅膀难以搏击人生的风雨,难以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所以挫折教育在家教中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知道,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因此,在家庭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使其经历一些挫折,受到一些磨炼,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行,必然有利于其更好地适应社会。[3]作为父母,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放开手脚,让孩子去做自己能做的事。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要过分溺爱。例如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了,我们应鼓励他自己去思考和解决。再次,鼓励孩子树立起克服困难与挫折的勇气。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如果一直躲避困难,他永远不会获得成功。家长应该在孩子遇到困难时,鼓励他们端正态度,勇于面对困难,并想办法努力克服困难。最后,父母必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生活体验,教育引导孩子,使他们认识到,经受挫折是人们现实生活的正常现象,是不可避免的。通过这样的挫折教育,培养了孩子坚强的毅力并磨练了孩子的人格,使他们能够经受生活中的一切困难,能够有所作为,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都有用的人。
作者:董辉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15级社会学
参考文献:
[1]张红霞.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11.
一、让德育活动走向生活,培养孩子生活技能
现在的孩子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长辈对孩子的宠爱超越了极限。孩子自理能力很差。不少学生劳动观点淡薄,回家后能主动帮做家务的学生微乎其微。基于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生活这个广阔的天地,把德育活动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首先让每个学生学会生活技能,增强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1.主动积极参加劳动锻炼,参加社会公益服务工作。如经常组织孩子打扫公共场所,做环保小使者。
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庭的事情帮着做,集体的事情踊跃做。系鞋带、叠被子、整理房间、炒蛋炒饭、给自己的父母或老师同学做贺卡、包装礼品盒、举办“今日我当家”等活动。
3.学会保护自己,组织德育活动,让孩子有机会学习正确使用煤气灶、正确使用灭火器、认识食品保质期等生活技能。
培养孩子生活的技能,加强劳动教育,既是培养学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需要,也是弥补目前某些家庭教育有缺陷的需要。通过劳动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生价值的实现全靠劳动和创造”的道理,让孩子从此不再是“娇娇娃”。
二、创设有效的德育活动,促进孩子合作技能的提高
合作是指为了共同的目的一起工作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合作精神是现代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合作精神是指在教师的带动下使队员具备与他人协同完成工作或任务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如果只是对他们进行空洞说教,收效甚微。那么作为老师,如何做好这些孩子的思想工作,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呢?我认为要有意识地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有效合作技能的提高。
我们在学校德育活动中,放手让学生们自己想主题,搞活动。由大、中队干部策划好,谁来主持,谁来导演,谁来演出,谁来做幕后工作,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如:每个月的生活技能考核,放手让学生他们自己搞,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参加,而且从中选择较早掌握此项生活技能的同学做“小先生”,让他们在活动中对同学进行指导,这样,比我们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效果要来的好,而且学生积极性更高,更使他们懂得了团结同学和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本学期以来,我校各年级学生举行“自理能力考核”,每个年级有不同的项目,每月月初申报两项,月末进行考核。如我们三年级组,10月份的申报项目是认识保质期、踩高跷,11月份是做贺卡和认识蔬菜,每8人为一组,需完成系列规定项目,这就要求每组中的8位成员必须紧密合作,才能做到既快又好,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样既增强了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又营造了一种和谐、共振的氛围。使每个孩子学会了与人合作,并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培养了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完善自身良好的个性。这样的德育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技能和彼此的交往技能,让学生深深地感到“人多力量大”的真理。
三、开展德育竞争活动,培养竞争意识
竞争无处不在,学校里的三项竞赛,每个月的体育活动小竞赛,及各种来自各科,各部门,各班级,各小队的种种比赛,甚至是来自家长之间暗暗的较劲。当今世界就是竞争的世界。
正确的竞争意识主要是指具有不甘落后,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和积极进取的状态。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创造条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正确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我和蔬菜交朋友”活动中,要求学生收集各种蔬菜,查找蔬菜营养价值,同时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评比活动,看谁找的蔬菜全面,营养价值的介绍清晰明了。此类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孩子们竞争的意识。
四、在德育活动中培养毅力,享受成功
【关键词】体育;新课程;兴趣;身心健康;提高
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教育界共识的今天,能够增强体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从以前人们眼中可有可无的“副科”,成为小学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那么作为小学生体育教师,如何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出发,从而有效的提高体育教学效率,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呢?
一、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兴趣是是人类力求认识、探索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重要动力。所以常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我国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纠正了以往传统意义上体育教学过分注重竞技比赛的内涵,而忽视其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作用的误区,提出在小学阶段体育教学要采取多种措施,让小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从而有效地培养和保持小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能够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精神,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例如可以在跑步、跳高、跳远等需要毅力和顽强意志坚持到底的运动中,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在需要相互合作协助的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等各种球类体育集体活动中,学会融洽的处理人际关系,从而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小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与特点
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于未来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全面和越来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必须具备各种专业文化知识,而且身体与心理健康也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当代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却不容乐观,在2010年进行的全国学生体质测试中,显示结果是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体质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瘦弱的“豆芽菜”体形,和“小胖墩”占有不少比例,而近视眼人数从小学开始就不断攀升,而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原因,有不少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着怕苦怕累的畏难心理,心理脆弱,面对困难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甚至沉溺于网络游戏逃避现实,还有不少小学生存在着怕羞,自卑,不善于与人交往的社交困难情况,而现在的小学生们将来都是祖国的建设人才,如果不充分重视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那么将来这代人在将来如何适应社会令人堪忧。
爱动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体育活动应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体育活动,但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小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怪现像,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教学内容过深过难,不能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小学生觉得再认真再努力也得不到成就感;老师教学方法过于死板,照本宣科,对于小学生统一要求,不能做到分层教学,缺乏激励性评价,对于学生的评价,比较简单粗暴,过多的进行严厉的训斥,让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小学生的主观原因,由于在家里娇生惯养,缺乏吃苦精神,怕苦怕累,缺乏毅力和耐挫意识。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只是浅表的叶公好龙式的喜欢,如果遇到跑步、跳高等需要耐力和勇气的运动项目时,则不能持之以恒。
三、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多种途径
1.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选择适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游戏性较强的体育运动项目,让学生有“跳一跳,够得着”的能力,从而能够在体育运动中得到成就感和自信心,而且可以根据孩子们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让学生选择具有竞赛性质的体育运动,以达到充分激发小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效果。
2.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尽可能的尊重学生的意见,为学生选择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项目,并深入了解所教班级中不同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外向和内向性格的不同等个性特点,做到分层教学,对学生要多进行表扬和鼓励,耐心细致的指导学生弥补和更正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表现出来的不足之处,和学生建立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近而不是敬而远之,让学生从“亲其师”到“信其道”,从而对体育教学产生深厚的兴趣,水到渠成的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3.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提高身体素质,还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教育和引导学生要克服懒惰和娇骄二气,在体育运动中胜不骄,败不馁,不怕苦不怕累,并对体育运动从小产生深厚的兴趣,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使小学生们不仅在小学阶段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运动,乃至成为终生兴趣,锻炼自己的意志和毅力,提高心理耐挫能力,对于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会受益菲浅。
总之,作为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肩上所担负的重要职责,从小学阶段就根据《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紧紧围绕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充分激发小学生的体育兴趣,让体育运动成为小学生生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提高心理素质,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宝根.小学低年级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探究.《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年03期
[2]袁广锋.终身体育动机、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J]. 体育学刊,2000年第3期
[3]何晓洁.浅谈如何激发和培养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中国校外教育》.011年09期
关键词:数学活动 合作 自信 欣赏 健康成长
在课改进行的如火如荼的今天,每位老师们都希望通过探索,找到使课堂高效,让学生轻松学习的有效途径。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觉得在数学课的教学过程中,适时的进行数学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实践活动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能使孩子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健康的成长。
一、通过活动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学习的一种形式,是一种以小组为基本单位,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内互相帮助、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从而达到思维和方法上的碰撞,最终形成共识的一种学习形式。例如:在一年级上册,要求学生用平面图形拼出美丽的图案,活动中他们观察其他人不同的方法,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的配合,在同伴出现错误时给出善意的提醒。同时,也会为了坚持自己的观点而进行辩论。总之,实践活动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升和发展,也调动了多方面的情感因素,在活动中体验到乐趣,并学会建立民主、平等、互助的人际关系。
二、通过活动学会承担责任
现在的孩子以独生子女占多数,家庭的重视和溺爱,使他们过度的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家庭和集体严重的缺乏责任感。在实践活动中,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老师可以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和特长,分配他们完成不同的任务。例如:六年级上册《统计》中有一个数学活动,调查本班男女生穿鞋的号码,完成数据的搜集整理,并制成复式条统计图。活动中,可以让细心、善于交流的学生负责数据调查和整理,善于动手的学生负责制图。每个人分工不同,同时又是整体活动的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当他们合作完成活动时,成功所带来的喜悦会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重要性,从而加深他们的责任感。
三、通过活动建立自信
一个内心充满自信的孩子,会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会主动的去帮助同伴,会乐观的接受老师和同学的批评并及时改正。可是,每个班都有这么一些孩子,不爱说话,不敢举手,不能接受别人善意的提醒。他们总是害怕自己做的不够好,对自己没有信心。作为老师帮助每一个学生正视自己的优点,在学习生活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有很多展示的机会。例如:学习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时,要求每个小组在课前准备制作图形的材料,在课堂上制作,观察图形的特点,并提出一个认为有价值的问题。这项活动,需要动手、动脑、动口,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重要性,善于表达的同学也找到了自己展示的机会,而那个数学思维灵活,不善于动手也不爱说话的孩子也有了用武之地。在数学教学中,要把握一切教育时机,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开发内在的动力,逐步建立起他们的自信心。
四、通过活动学会欣赏
欣赏自己是一种自信,欣赏别人是一种胸怀。在这个个性化的时代,大家越来越重视自我欣赏,这不是坏事。但是对于一个孩子,过分的自我欣赏,会让他们们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变得自私、狭隘。所以,老师在欣赏自己的每一个学生的同时,也要教会孩子们互相欣赏。在每一次实践活动之后,老师都要做简短的总结,除了总结活动的成果和意义,还要在小组内部进行互评。就是通过本次活动,你看到了本组同学中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哪个同学表现最优,优在哪里,选出你心目中的明星。通过这样的评选,学生会逐步的学会看到他人的长处,进而对比会看到自己的不足;而自己的优点也会被其他同学看到,内心也会得到满足。在这样的互相欣赏中,孩子们就会从自私、狭隘的状态中走出来,会用宽容大度的心态面对自己,面对他人。
五、通过活动战胜自我
古代思想家墨子曾说过:“志不强者智不达。”在小学数学课堂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碰到稍微难一些的题目不愿意去思考就问别人,或干脆放弃;碰到复杂的计算也会放下;考试时,前面的题目完成的很好,到了后面就书写潦草,答案频频出错等等。出现这些现象,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所以,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孩子们长久的耐力和坚韧的毅力是决不能少的。做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们要教育学生“决不放弃”只用语言是不够的,应该把这种信念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当中。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要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多环节的活动内容。例如:每一册的数学都会有整理复习,老师可以在这个阶段设计活动,让学生运用位置与方向的知识不断前进,每完成一些任务,就会有新的方向指示,到达正确的地点,又会有新的任务,这样不断吸引着学生向前走,耐心和毅力不足的同学,也不会轻易放弃,因为放弃会影响到整个活动的圆满完成。所以,孩子们从小就学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解决问题,如果尽了力还是不行,首先想到的不是放弃,而是换一种方法,直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止。所以,老师一定要交给学生一句话,就是“再试一次”、“再坚持一下!”。
在我教的这个班里就有这么一个典型的事例。班级有一个男孩,在一年级收新生时,我发现这个孩子比较聪明,但是他的个子小,做事慢。我曾经找过家长沟通,让孩子等一年再上一年级,可是家长不同意,我把利害关系与他们讲了一遍,但他们坚持让孩子上一年级。没有办法,我只好让孩子跟着,平时多关注他。在一二年级时,他就比较爱动,上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那时,都是小孩,还看不出这个孩子与别人在自制力、自控力,做事情有无恒心几方面的差距。但是到了三年级学生写字数量多了,阅读量要多、快时,这个孩子显出了不足之处,上课动口时他最能说,说的还比较准确、完整。可是练习写字时,他一是速度跟不上,二是做事坚持时间不长。没有人看着他时,他就在那里玩,别人用10分钟完成的习题,他要用20分钟。原因是他管不住自己,坐不住椅子。这个习惯我从一年级就开始强调,有时甚至是强迫他坐在椅子上,在我面前,他还能坚持坐一会,在家里他一会都坐不住。其实,我也知道,他的家长只注重他的学习,在生活、娱乐等方面没有关注孩子恒心的培养。只是在学校时老师培养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了。现在我们来讨论这个孩子能不能成功还有一些早。但是作为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深刻理解恒心是成功人生的保障这个深刻的道理。如果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成功的人,那么必须在各方面千方百计培养孩子的恒心才行。否则,你会大失所望。
那么,要从哪些方面培养孩子的恒心呢?我认为孩子恒心的培养,关键在于培养做事、读书的好习惯。
今天孩子的恒心坚持不下来,实际上是我们成年人从小剥夺了孩子的责任感。现在父母对孩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其他什么都不用你管。”这句话是非常可怕的。孩子光学习好就行吗?有多少考进中国高等学府的骄子,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而选择退学甚至自杀的报道,这些应该引起我们家长的深思。所以,为了避免这些事情的发生,从小就应培养孩子自己动手做事的能力,并培养他们有责任心,做事有持久性。
记得我的孩子还在上二年级时,我就让他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例如扫地、整理书桌、洗袜子等。现在每周休息的时候,他都要打扫一次房间,把所有的东西擦一遍、摆放整齐,只要是他自己能干的活,我从不伸手,只是适当的做场外指导。每次他欣赏着自己打扫的整洁明亮的房间时,他不感觉累,而是非常的高兴,经常提醒我们要保珍惜他的劳动成果。孩子从小就有这种意识和责任,我们做家长的只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久而久之不就能持之以恒了吗?
犹太人很聪明,这是被全世界所公认的。就因为犹太人酷爱读书。据说,犹太人在婴儿期,他们的母亲就把蜂蜜滴在书上。让婴儿去舔书上的蜂蜜,使他们从小就感觉到书是甜的。从而养成喜爱读书得好习惯。也许有人说,读书是一件又苦又累的事,可是对于酷爱读书的人来说,读书是一种快乐的享受。
一、舞蹈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生理发育
与体育教育相同,舞蹈教育也是以人的肢体训练为主要教育内容的,舞蹈是一门关乎于人体动作的艺术,技术性很强,学生必须经过长时期艰苦卓绝的锻炼才能有所成就。同时,舞蹈也是一种强度较高的运动形式,跳舞需要耗费较大的体力,压腿、跳跃、吸气等舞蹈中必须的锻炼形式都可以提升学生的运动强度。长时期的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
此外,舞蹈还可以矫正孩子的体形,塑造形体美。现代学生驼背、抠胸等问题极为普遍,这往往是由于其站姿、坐姿不正确所致,而舞蹈训练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矫正体形,长期跳舞的孩子在仪态、气质上会更胜一筹。
舞蹈教育还可以锻炼学生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等特质,培养学生的坚韧品质,增强其耐力与毅力。因为练习舞蹈绝不是一日之功,要想有所成就必须长年累月地学习锻炼。在小学教育中普及舞蹈教育,对锻炼学生的耐力及毅力无疑有一定的作用。
二、舞蹈教育是一种美育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策划能力
舞蹈作为一门艺术,需要与音乐、形态、灯光等各个因素完美结合,在舞蹈创造的艺术环境下,每个细微的环节都是创造者的思想表达,都是对于生活中美的提炼与升华。舞蹈通过调动人体的各种生理和心理机能,再结合各种外在条件,能够为学生提供欣赏美和创造美的空间。没有接受过舞蹈教育的人对舞蹈美的认识是比较浅层的,对于舞蹈中蕴涵的深层的美则往往欠缺欣赏能力。而舞蹈教育则可以通过教育学生辨别舞蹈的美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其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学生在接受舞蹈教育时,通过教师的讲述,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对美的欣赏能力自然会有所提升,而各种艺术往往具有相通性,自然而然的,学生的审美能力就会在无形之中得到提高。
可以说,舞蹈教育以其独有的形式,教会了学生欣赏大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性之美,让其热爱世间的各种美好,憎恶所有的丑恶。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就会产生对美的感知能力,产生追求世间美态的动力。普及舞蹈教育并不在于培养每个人都成为舞蹈家,舞蹈教育更多的是一种美育,在于提升学生感知美、欣赏美的能力。
三、舞蹈教育是一种德育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舞蹈并不是空洞的,而是具有故事性的,是具有深刻的内涵的。每支舞蹈都在讲述故事,而能够成为舞蹈内容的故事往往蕴涵着诸多德育因素,都是在提倡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因此,学生在舞蹈的学习中还能够学到一些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通过学习各个民族独具特色的舞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其他民族的真与善,进而对其他民族的文化产生兴趣。这样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异域文化的尊重,进而扩展到对他人的尊重。
舞蹈并不是一个人的艺术,往往需要集体的配合,在与他人的配合中,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都能够得到锻炼。同时,学生的各种不良心理因素也能够在与他人的磨合中渐渐被克服,从而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另外,一个舞蹈节目的成功与否,决定于每个人的表现完美与否,只要有一点瑕疵,那么就会破坏舞蹈的整体完美性。因此,舞蹈训练还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其明白自己在集体中的重要性,进而自觉地维护集体荣誉。
四、舞蹈教育还可以提升学生编导、策划等方面的能力,促进智力发展
舞蹈艺术并不是僵化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每个时代对具体的舞蹈内容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诠释,这就要求每一代的舞蹈工作者能够结合时代特征发现美、表达美。同时,舞蹈需要与各种艺术形式相配合,只有相得益彰才能出新、出彩。因此,舞蹈教育对于舞蹈工作者的策划能力、编导能力都有极高的要求。虽然普及舞蹈教育并不是要培养舞蹈家,但是舞蹈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舞蹈的各个环节都有所了解,通过互相交流,使学生在编导、策划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推而广之,这些能力都可以在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得到运用。
关键词 体育中考 培养爱好 养成习惯 提高认识
一、研究目的
体育中考是遏制青少年体质下滑的又一重大举措,利用体育中考把体育锻炼作为磨练学生毅力和克服“懒”的一个平台;学生不能片面寻找原因和借口,自身才是变化的根据;充分利用体育中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对小学养成不良锻炼理念和行为习惯改进,不能把体育中考看作是初中阶段的事,小学阶段良好的锻炼行为习惯很重要,应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培养,把体育课从“自由活动”中解脱出来;体育中考是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重任都压在初中体育老师身上,光靠初中体育老师努力是不够的。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学生自身等协调配合,督促学生主动的参与体育活动,培养体育爱好,在校内在老师监督下能积极主动的坚持体育锻炼;让越来越多学生离开学校时(周末和两个长假期)坚持体育锻炼。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美好的童年。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我校2015年刚入校初一新生锻炼行为习惯和体质测试的成绩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对初一新生14个班随机抽查5个班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当场回收,有效问卷200份。
2.文献资料法:利用报刊杂志、学术报告、网络科研(搜索,下载)等查阅相关资料,对目前的研究现状作一个全面的了解,为本文提供理论基础。
3.数理统计法:以初一新生14个班体育测试成绩作为调查对象,获得学生测试信息,并加以分析研究。
本文还采用了:比较分析法、教学经验的反思、观察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等。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现状
1.尽管体育中考2015年为50分,但大多数同学还是无所谓,老师盯着就练,顾不上盯就坐着休息,大多数同学在小学常常把体育课当“自由活动课”,有些同学在练习过程中,给老师讨价还价,对老师的建议置之不理,甚至抵触;学生“只说不动”、“以静代动”现象普遍。无自觉站队意识、跑操没有集体责任感、做操不用力、课外锻炼不积极、在家懒的使不动……部分学生早操、课间操宁可搞卫生或躲在厕所逃操;由于体育中考体育教学没有自由活动时间,许多同学不适应,老师教学很吃力,学生练习有抵触。常常借故身体不适不能完成练习任务,体育课不思进取,对完不成学习任务缺乏应有的耻辱感。
2.2015年初一参加测试学生585人,男生302人,50米平均成绩8″93,立定跳远平均成绩1.65米,坐位体前屈-2.92,引体向上平均0.9个,210人引体向上为0;女生283人,50米平均成绩9″94,立定跳远平均成绩1.45米,坐位体前屈+1.61,仰卧起坐平均成绩一分钟27个。
(二)缘由分析
1.困惑:(1)通过初一学生的测试成绩看出,身体素质让人担忧,再加上不良行为习惯,体育中考压力可想而知。(2)体育以前不中考,现在中考为50分,为何还不能引起家长的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3)许多家长、学生认为养成锻炼习惯很容易,有没有体育爱好不重要,只要学习好就行。(4)家长、班主任老师等认为坚持锻炼费时、费力、影响学习,会拉大成绩距离和名次。(5)“起跑线”的焦虑和追求是家长身上的枷锁,也是孩子的枷锁。(6)是谁改变了孩子活泼好动的性格,以孩子快乐的童年为代价,宁可让孩子学“傻”也不让孩子玩“疯”。(7)许多家长、学生认为体育中考是在给学生又增加负担,家长担心孩子一旦有了体育爱好,就不安心学习怎么办。
2.反思:通过对初一年级5个班200名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统计显示:50%的同学把自身因素排在没有养成锻炼习惯的第一位,其次父母、班主任老师,学生承认由于自身懒惰不能积极主动的坚持体育锻炼。
(1)我校绝大多数学生是职工子弟,家庭条件优越,独生子女,娇宠、懒惰、个性强、个人主义相对浓厚、逆反心理等造成对养成锻炼习惯的难度加大。当孩子随着年龄增长学习尽力了,厌学或不学时,性格内向,懒得不动,没有体育爱好,家长这时候让他“动”可能吗?他已习惯了“静”。班主任为了班级考核、给家长一个满意的交代,利用课余时间促学习。
(2)“健康第一”在“中考”、“升学率”、“期中、期末考试和班级考核”等形形的排名下,竟然是那么苍白无力。家长、学校、社会等都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玩是孩子的天性;在孩子成长中,把体育锻炼的热情扼杀在萌芽状态中。在实际行动中,怕苦、怕累思想严重,缺乏毅力和坚持,片面寻找原因和借口,不从自身找问题,不自我反省。
(3)毛振明教授说:“其实现在学校体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还学生在儿时所欠下的体育运动的债”。季浏教授认为,“学生的健康问题是体育课程解决不了的问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营养过剩、应试严重、家长成才观偏差,学校领导教育观存在问题,学生身体活动的时间大大减少和睡眠不足等,体育在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方面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把体育中考作为学生克服不良锻炼行为习惯的一种手段,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改变学生的锻炼现状,促进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通过体育中考这个平台,家长、学校等齐抓共促,关注学生的个性,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帮助学生克服懒散,怕苦、怕累的思想,先强迫学生坚持练习,培养兴趣和爱好,这也是形成锻炼习惯的开始阶段,一般要经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慢慢的随着水平的提高,对这项运动改变了看法,喜欢这项运动,积极主动去参与这项运动。教师是教学的实践者,最后的裁决者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运动乐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让每个学生能充分的“动”起来和“出汗”基础上表现出深度的运动参与,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兴趣,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如果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也就越强。学生们之所以打篮球不觉得累,就是因为他们非常喜爱篮球这项活动。随着我们对这项活动的深入,学生从“只知乱打到打出些门道”,打篮球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的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及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的过程。
2.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体育中考作为改变锻炼行为习惯的切入点,激发运动兴趣,培养运动爱好,促使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1)宣传效应:教师可以利用本校典型的案例向学生宣传参加体育锻炼的乐趣及重要性。
(2)偶像效应:经调查发现,热衷于某项体育运动的学生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运动偶像。利用这个效应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录像,使学生心目中产生自己的偶像,激发起锻炼兴趣,积极的进行锻炼。
(3)奖励效应:在练习中自己和自己比较,有进步就奖励自己。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解决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
(4)分数效应:利用学生、家长、班主任很关注分数、排名的特点,把体育中考50分作为提高家长、学生、班主任老师思想理念与行为的催化剂,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体育兴趣和爱好,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5)重视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克服惰性,培养积极进取、勇敢顽强的品质。对那些怕吃苦、毅力较差的学生降低标准。如:长跑练习,跑不动的快走多走一圈,以治懒病。
(6)学校、家长、班主任应加强合作和交流,学校欢迎家长来观摩体育课,了解孩子的锻炼情况,眼见为实,以求家长支持,解决学生“以静代动”的问题。
(7)精心实施的健身理念宣传、大课间活动、体育竞赛、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特长生招生、等级考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七大工程”,改变学生锻炼现状,培养体育爱好,形成体育锻炼习惯。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好的习惯贵在坚持,坏的习惯源于惰性。消除父母、自身的错误观念和行为;把体育中考作为磨练自己毅力和克服“懒”的一个平台;只有提高大家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学生才能积极主动的去参与体育活动,培养自己的体育爱好,享受运动的过程与乐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充分利用体育中考50分作为改变我校运动现状的突破口,齐抓共促,提高学生自觉锻炼的积极性,增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氛围,只有参与了,才能体会到“我运动、我快乐”,不能把体育爱好放在口头上,要有毅力和实际行动才行。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说到: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2.懒和运动这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懒是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腐化剂、绊脚石、障碍物。利用体育中考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用体育锻炼的良方“治懒”最有效,要想方设法鼓励孩子动起来,使每个学生有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回归学生健康快乐的童年。
(二)建议
1.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也可以说是所有人的天性。但有多少家长,自打孩子一上学,就与这个“天性”死磕上了呢?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作业写不完不许出去玩。貌似在培养学习习惯,实质是不尊重学习规律。最后就演变成孩子始终在磨磨蹭蹭学,学也没学好,玩也没玩成。我们的体会是,学很重要,玩也很重要;要学好,首先得玩。
2.运动好习惯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需品。运动项目很多,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意愿,他喜欢哪一类或哪几个项目,我们就支持他,提供相应的条件。运动的习惯一定要从小培养,尤其是小学之前。孩子大了后,再去培养就比较困难。
注释:
此论文获2016、8甘肃省第三届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二等奖。
参考文献:
[1] 耿培新.体育与健康[M].七年级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全一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6.
[2] 刘永和.学思结合做教研[R].兰州交大东方中学:甘肃省教科所―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培训会.2015.3.21.
一、本班情况分析:
幼儿情况:通过在学前一年的生活和学习,孩子们升入了大班,即将成为小学生,自豪感、责任感、荣誉感均较强,各方面的进步也特别快,大班的孩子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性格开朗、活泼、自主,富有个性。人际交往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两方面有突出进步。但各别大班幼儿在常规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说小话、插嘴等)倾听的习惯需要加强。其次,大班孩子们之间相互学习、自主性、决策能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培养。部分大班幼儿动作发展和动手能力需个别辅导,自我反省的智能还需巩固。数学逻辑智能,推理运算能力方面还需多培养。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整个大班风貌积极向上、有礼帽、有爱心。
我们活动材料的有一个主题是《进入小学》,在这周让幼儿了解和熟悉小学的学习环境及学习活动。了解和熟悉小学生的生活作息制度。认识小学生的学习用品,知道他们的使用方法。有向往小学、向往小学生的情感。所以培养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非常重要,让幼儿认识到对决定了的事是必须完成的,养成认真做事的习惯,学习一些执行任务的技能,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做事有信心、有毅力。本学期也延续了上学期的值日生工作,分配好擦桌子和扫地的小朋友,孩子们非常热爱这项劳动,班级的卫生搞得井然有序。
在班级管理上加强了幼儿的安全管理,排查班内
通过学习新《纲要》,我更加深深地认识到幼儿园和家庭合作的重要性。本学期,我利用多种形式与家长交流,及时反馈幼儿的发展情况,认真倾听家长的意见,及时更换家教宣传栏,向家长宣传科学的,做到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鼓励引导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中,既调动了孩子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充分发挥了家长的教育作用。
今年新开设的蒙氏数学和早期阅读对幼儿的兴趣及能力培养进行了智力开发。
蒙氏数学:提供丰富多样的学具寓教于乐,对幼儿进行了操作习惯的培养,动手动脑,让幼儿在学知识的同时又体验了游戏的快乐,大大的。提高了儿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