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09:59: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统筹发展规划,构筑城乡文化一体化整体框架。荣成市把打造“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发展战略作为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基础工程来抓,规划构建了“一城、两带、三片区”为框架的现代城镇体系,结合产业分布状况、区域文化特色,按照“整合资源、海陆联动、统筹发展”的思路,确定了打造以海洋文化为中心的蓝色文化品牌,着力构建以城区为中心的休闲娱乐文化、以石岛为代表的海洋民俗文化、以成山头好运角为标志的好运文化、以伟德将军碑廊为载体的将军文化、以铁槎山为依托的宗教文化“五大文化板块”。依托五大板块辐射带动周边镇,实现了镇镇有文化特色,村村有文化归属,人人有文化认同的文化氛围。
实施共建共享,打造城乡文化一体化服务网络。荣成市按照服务半径1.5公里、带动周边3-4个村、服务人口2000人左右的标准,将全市951个村(居)规划为310个中心社区,并相应选定了市直部门和企业联系进行帮扶。在帮扶社区发展经济、改善环境的同时,兴建社区文化中心。每个社区文化中心都配备了农家书屋、文化广场、信息资源共享站点、庄户剧团或群众演艺队伍。在所有镇街道配备了宣传委员、文化站长、通讯报道员、网络评论员、舆情信息员,在社区、企业和农村都配备文化活动指导员和辅导员,建立起市、镇(街)、村(居)上下联动、分级负责、协调统一的宣传文化队伍。
促进城乡互动,搭建城乡文化一体化活动平台。荣成市大力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城乡文化交流互动,促进文化交融发展,切实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现实需求。成立了书法、美术、摄影、演艺等文化类协会13个,拥有会员1万多人。组织书法、文艺、科技等专业人才开展“培训进百村、艺术进万家”下乡培训。在基层演出方面,为保证农村可以观赏到高水平的文艺节目,市政府拿出专项资金进行补贴,确保每年专业文艺团体到农村演出在150场以上,农村免费放映公益电影1.2万场以上。在公益服务方面,实行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政策,市文博中心、图书馆、体育场、滨海公园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全部对城乡群众免费开放。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 A
一、城乡一体化催生新的金融需求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城乡一体化意味着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使得农村大额资金需求逐渐趋旺,产业化资金需求迅猛增长;现代农业发展呈现生产经营专业化、经济组织形式多样化的特点,相应的金融需求也日趋多元化;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需要资金的支持;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产生新的资金需求;土地耕种的逐步集中化可能放大农业经营风险,将加大对农业保险业务的需求。
(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需求。城乡一体化过程也是农民向市民转化的过程,其中蕴含着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和升级,也意味着巨大消费潜力的释放。一方面农村转移人口急需就业创业、居住服务、购买耐用消费品、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信贷服务;另一方面随着进城农民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增加,迫切需要合适的理财产品,实现资产的增值。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加大金融创新,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优质的服务。
(三)城镇中小企业发展的需求。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吸纳农村转移人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城镇中小企业呈现成长型企业增多、产业转移集聚加速等新特点,新兴产业、工业园区以及技术创新等领域的金融需求明显增加,需要金融机构创造更多的新产品、新服务。
(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所必需的生产和生活设施包括农田水利、电力通讯、水电煤气、医疗教育、科技文化等,还有为适应现代城镇经济与生活所需要的生产与生活设施,如城市住宅、工业聚集区、商业网点及娱乐设施等。建设这些基础设施仅靠政府财政投入和自筹资金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二、目前农村金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以九原区为例,目前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为农村信用社,信用社承担了主要的支农、农村微小企业信贷需求,并且信用社也是网点分布最广、最多的机构。除信用社之外,农业发展银行、邮储银行、村镇银行也各自发挥着相应的作用。即便如此,当前的农村金融也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
(一)在支付结算方面,票据化程度低,农村商品交易现金结算为主的传统模式仍然占据了农村结算的主流,结算手段相对落后,中间环节多,延缓了客户资金周转。
(二)在产品服务方面,新金融产品匮乏,商业保险、证券投资、信托、租赁、理财、网上银行、银行卡等业务需求无法满足。
(三)在融资方式方面,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是“一条腿短,一条腿长”,一方面表现为近年来企业在直接融资市场上融资难,直接融资成“短腿”;另一方面表现为近年来企业更加依赖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发展长期以来极不平衡,社会融资的重担绝大部分都压在了商业银行的肩上。
(四)在贷款对象方面,随着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业生产的规模扩大和专业化程度提高,农户或是农村企业对资金、贷款的期望越来越高,这种期望已经远远超出了农村金融机构能给予的贷款额度。而由于大额的贷款都需要提供抵押担保物,而小型的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业、企业,他们一般不能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物,或者对他们提供的抵押担保物的价值估算非常困难,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贷款增长。另外,农村城镇化建设一般以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为主,其承办单位一般是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而不具有承贷主体资格的部门,银行只好通过政府投融资平台垫贷方式介入项目。而因为一些地方政府银行投融资平台的监管并不到位,导致腐败滋生和银行放贷收不回来等问题,国家已经强制叫停了地方融资平台的项目贷款。这样,金融业对农村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就会非常有限。
农业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弱质性及其生产经营的高风险性,使得涉农金融服务具有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这也成为制约涉农金融业务增长的主要因素。
三、对策建议
(一)各司基职。对于商业性金融,政府要通过制定减税、费用补贴等政策,引导其回归农村市场,并鼓励其开发适合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微型金融服务产品。对于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的农村合作性金融机构,从其萌芽到注册成立,都离不开集体经济管理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的扶持和引导。对于政策性金融机构即农发行,因其本身是由政府发起,理应贯彻和配合实施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政策。
(二)降低涉农业务成本。对主要经营涉农业务的远郊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实行税收优惠,进一步减轻支农负担,增强支农实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让农村信用社继续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他们支农、助农的积极性。协调相关部门对目前“财税库银”和粮食直补农民资金业务收取合理的手续费,以降低在该业务运行中发生的亏损额。
(三)建立和完善农业贷款担保和保险体系,降低农业生产的资金经营风险,提高农村信用社放贷积极性。
(四)完善农户征信体系建设,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向农村推进。加快推进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信贷信息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实现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全国范围内信贷信息的全采集与查询服务的全覆盖,为农村金融机构准确识别借款人身份,充分判断借款人信用状况,有效防范信贷风险提供科学、便捷、有效的参考依据。
(五)完善农村支付结算体系,支付结算体系应覆盖到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以及偏远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
关键词:周村区;城乡一体化;实践启示
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央、省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出的重大决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举措,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区(县)作为连接城乡的结合点,集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于一身,是城乡统筹最直接的操作平台,也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重大突破口。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要解决哪些关键问题?有百年商埠之称的周村区在这方面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近年来,周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谱写了一曲城乡共荣的新篇章。
一、规划先导——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区域相对集中,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全区城镇化率达到65%,具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利条件。近年来,周村区积极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
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周村区深刻认识到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是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先导、前提。为此他们坚持城乡规划一张图、发展一盘棋、区域全覆盖,城乡一体、科学构建城镇框架。按照“融合中心、一主两翼、三级联动、统筹发展”的总体思路,围绕“主城区、中心镇、中心村(社区)”三个层级,将全区统一规划为1个主城区、2个中心镇、22个中心村和29个居民点,构筑紧密衔接、布局优化、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城镇体系。融合中心,是指主城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按照”东新、西古、南商、北工“的总体布局,完善设施、提升品位、做大规模、壮大实力,全面融合中心城区,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承载力。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特色突出的要求,以产业支撑推动建设发展,全面提升城镇综合实力和承载服务功能。
以“两区三村”建设为载体,统筹规划城乡社区建设。把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农村社区建设、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等相结合,全区统一部署,加强规划引导,全面整体推进。计划3年时间,投资20.36亿元,完成全区2个棚户区、6个老旧工矿居住区、9个城中村和12个城郊村改造任务。目前“两区三村”改造建设全面推进,全区开工建设5个项目,完成拆迁面积7.2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面积9万平方米。预计到2012年年底,全区城镇和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35平方米和38平方米,城乡居民生活居住条件将得到切实改善。周村区已被表彰为“全省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区”。
周村区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是先导,是前提。工作中,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特别是要先构建起适合本地的城镇建设体系,在此基础上,才能搞好其他方面的衔接规划,才能增强规划的统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四两拨千斤”——“两区三基地”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架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桥梁
产业聚集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物质基础,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以产业发展为支撑。近几年,周村区坚持“一二三四”总体发展思路目标,以“传承商埠文化、激活商埠经济、打造幸福周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此总的指导思想下,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突破以往城乡行政界限和政策“垄沟”,勾画出了“两区两带两基地”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以“两区三基地”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这个“四两”,巧拨城乡一体化这个“千斤”,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架起了一座金色的桥梁。
“两区三基地”的构思主旨。周村区的“两区三基地”就是为了突破以往城乡分割的行政界限政策“鸿沟”,把过去以镇和办事处为“点”零散布局的相关联产业,统筹规划成片状和带状的产业聚集区,实现资本、人才、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跨越城乡、高效配置、集约发展。
“两区三基地”的实施。“两区”即西部老城区、东部新城区,唱好“双城戏”,深入推进以周村古商城为核心的西部老城区优化提升,改善周村人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充分发挥孝妇河滨河区域优势,加快推进东部新城区规划扩建。“三基地”即北部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南部现代物流基地、王村高档耐材基地,突出抓好309国道市场物流产业带发展,建设大市场、发展大物流、实现大增值;目前,309国道串接起的物流产业带上已崛起了全国最大工业用不锈钢市场,中国家具行业十大商品交易市场、山东省最大的综合性多功能机床销售维修服务中心、辐射华北地区的中国周村轻纺科技城等一大批市场,年交易额达100多亿元,从业人员近4万人。北部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南部高档耐火材料生产基地。两基地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00多家,垄断了周村企业的半壁江山,业已发展成为我国对外出口耐火材料的主要基地和重要的精密机床制造基地。在“两区三基地”的发展战略实施的同时,周村区还注重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实施“优一壮二活三”方略。进一步调优调精农业、调高调强工业、调大调活服务业,推动产业加速向“集约化、集群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加快培植壮大丝绸纺织、机电设备、轻钢结构、精细化工、耐火材料、沙发家具6大特色产业集群,努力推动周村老工业区实现新的转型发展。着力构建以先进加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为基本框架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带动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布局已初步形成。
我们坚信,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有各界朋友的热情关怀,有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奋斗。嫩江城乡一体化发展,一定会阔步前进;嫩江经济社会发展,必将迎来一个春意盎然、百花争艳的美好明天!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按照黑龙江省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战略部署,黑河市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指导意见,嫩江县在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注重解决“三农”问题,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县域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努力打破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实现区域内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和可持续发展,让全县人民群众共享现代文明。
2010年7月,省委、省政府把我县双山镇,确定为与农垦九三管理局合作共建城乡一体化全省试点。我们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敢于创造,先行先试。投资7,3亿元建设28个重点项目。规划与建设同步实施,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同步推进,产业培育与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加快了基础设施、居民新区、产业项目、社会事业“四项建设”,实现了耕地向垦区、产业向园区、农民向社区、劳力向非农“四个转移”,推动了农业现代化、镇域工业化、农村社区化、经营市场化“四化进程”。破解了体制、资金、土地流转、农民进城社会保障“四个难题”,在双山镇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搬迁、大拆迁、大建设的“造城运动”。实现了耕地向农垦转移,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实现了产业向园区转移,推动了镇域工业化;实现了农民向社区转移,推动了农村社区化:实现了劳力向非农转移,加快了经营管理市场化。双山镇城乡一体化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全国各地经验和双山镇试点实践告诉我们,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举措,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
关键字:城乡一体化 村庄整治 布局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当前,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成为了影响与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与城市偏向发展的战略是引发城乡差距扩大的主要根源之一。在这制度与战略下,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乡村人口涌入到城市之中,导致城乡人口萎缩,其人力资源逐渐薄弱,进一步限制了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开始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进行村庄整治与布局规划,通过整治与规划,将乡村规模较小、人口较为分散的村庄向中心村或重点村进行整合,从而集中乡村人口,推动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区域协调。
一、新形势下乡村人口迁移的特征
(一)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对乡村人口迁移的影响
在城乡一体化战略实施过程中,乡村人口的迁移主要包括整合与集聚两种状态。其中整合指的是以政府为主体,在国家政策与当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乡村人口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整,其主要方式是将乡村分散居民点与偏远地区的人口通过调整与合并,实现乡村人口的集中。集聚指的是为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与质量,推动处于乡村偏远地区的居民,逐渐向环境较好、设施较为完善的城镇或居民点进行集中。以城镇及居民点为核心,进行乡村人口的聚合,可以节约社会资本并发挥规模效益,推动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城乡一体化战略实施能否顺利进行,与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规划、区域人口发展及居民意愿存在着极为紧密的关系。
通过城乡一体化战略实施,对乡村人口迁移的方向与规模进行引导,推动规模较小、较为分散的居民点,向环境较好、服务设施较为完善的居民点进行迁移,最终将乡村人口进行聚合,从而形成大中型居民点,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战略目标。
(二)新形势下乡村人口迁移的空间特征
从整体来看,当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依然是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随着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大量乡村人口迁移到城市之中,而城市向农村流动的人口较少,这就导致了城市人口问题,激化了城市人口与土地矛盾,同时,由于大量人口离开乡村,导致乡村出现空壳化现象,进一步扩大城乡差距。城乡一体化实施可以有效解决区域内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的问题,通过一系列措施,引导并调整乡村人口流动方向与规模,实现区域人口有机分散与有序集中。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形势下,人口迁移的方向出现变化,向城市方向流动的乡村人口减少,向乡村内部流动的人口逐渐增加;在地域的角度来观察,可以发现,乡村人口逐渐向乡镇或大型居民点迁移,形成了乡村辅助城市发展,城市支持乡村建设的局面,实现了区域内人口的有机分散与有序集中。
(三)新形势下乡村人口迁移的渠道
为有效落实城乡一体化战略,需要通过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及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引导乡村人口迁移。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为乡村人口迁移提供了较多的渠道,如:确定区域内重点村与中心居民点,完善基础设施引导乡村人口迁移;建立区域基础设施,调整乡镇体系的等级与规模,引导乡村人口迁移;加强现有村庄的整治与改造,整合发展条件较差的村庄,推动村庄集约式发展等。
二、城乡一体化为导向的村庄整治与布局规划
村庄规模较小,村庄分布较为分散,制约了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与共享,进行村庄整治与布局规划,集中乡村人口,是共享公共服务设施与缩小城镇差距的必然要求。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整治乡村居民点,通过布局规划,引导规模较小、较为分散的村庄向重点乡镇或大型居民点进行集中。结合新形势下乡村人口迁移的主要特征,并按照区域人口调整有机分散与有序结合的宗旨,对村庄的规模体系与空间分布进行调整,在调整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综合考虑规模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尊重居民迁移意愿;比较优势原则;量力而行原则。
进行村庄布局规划,引导与控制乡村村镇体系,推动乡村集约式发展,建立乡村聚落体系,并与区域城乡发展相协调。在进行村庄整治与布局规划时,需要做好总体安排,做好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设施、环境保护措施、产业结构等的规划与安排,明确乡村聚落体系的规模等级与空间组合,在此基础上,编制村庄搬迁、合并等的总体方案与具体措施。
在进行城乡一体化为导向的村庄整治与布局规划工作时,需要充分考虑地域特殊性,因地制宜地进行整治与布局规划工作。实现城乡一体化为导向的村庄整治与布局规划的技术线路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城乡一体化为导向的村庄整治与布局规划的技术线路示意图
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的村庄整治与布局规划,需要制定出针对不同发展区域的措施,确保分区整治,杜绝盲目建设与发展;在配置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时,需要结合近郊、远郊、郊区等实际情况,重点改善人居环境;居民点建设,需要体现出城乡一体化独特的景观风貌,打造出地域特色。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乡村人口涌入到城市之中,在引起城市人口问题的同时,导致乡村人力资源逐渐薄弱,严重制约了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实施城乡一体化为导向的村庄整治与布局规划的战略,引导乡村区域人口迁移,实现乡村区域人口的有机分散与有序结合,走乡村集约式发展道路,可以有效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乡村人口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推动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石培基,李得发,李巍,王录仓. 城乡一体化导向的村庄整治与布局规划[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04:147-152.
[2] 张素红,李志,吕金嵘. 浅谈基于城乡统筹的村庄整治规划[J]. 价值工程,2011,24:71-72.
关键词:统筹城乡;一体化;城镇化经济
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及社会事业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实行城乡统筹发展,走一体化发展之路是必然趋势。我国在21世纪之初就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这个目标的重点之一,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一、确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基本方略
围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就是要构建农村变革和城市化进程相互依存的关系,使一部分农民在依托农村而较少后顾之忧的前提下,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迈进,逐步经历由“离土不离乡”向部分“离土离乡”和完全“离土离乡”的过渡,使传统的城乡矛盾在国家控制下逐步得到化解,避免大批失地、无业、无资农民盲目涌向城市。
(一)协调推进城镇化和产业发展转型。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大战略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对于促进工农和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城乡居民收入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同时,城镇化需要不断强化产业支撑,两者具有双向互动的功效,因此,需要协调推进城镇化和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一是实施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战略。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保障国家安全的高度出发,着眼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统筹研究制定和实施与中国实际相符合的城镇化战略。二是加快产业发展转型。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有力支撑,也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产业发展必须实体产业和服务业两手抓,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政策,改善服务业发展质量,提高服务业整体发展能力。
(二)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是十明确提出的要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关键问题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公共资源,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提高配置效率,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我认为应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既要着眼于公平,使农村居民可以像城镇居民一样公平地获取公共资源,享有公共服务,同沐公共财政的阳光;更要着眼于发展,提高城乡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城乡发展能力。
二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应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通过政府行政力量和公共资源,统筹城乡规划,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社会事业向农村侧重,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
三是输血与造血的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需要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力度,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更要提高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能力,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增强“造血”机能。
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是前提,是基础,是重点,同时城乡一体化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协调、整体推进。
二、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一)统筹城乡发展。在战略指导思想上,要以化解城乡矛盾为重点,使农村的发展不断靠近城镇化目标,用“城”的定位引导和把握好同“乡”的建设。同时要克服就村建“村”的狭隘认识,改变短期行为、重复建设、低水平维持型发展的工作思路,切实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二)推动综合变革。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实际上是一个包括有农业产业化、生产标准化、机制市场化、发展城镇化等在内的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综合性变革过程。这诸多变革既各有侧重又相互依存,仅靠农业一个方面的发展和变革是无法完成的。谋求在全方位、深层次上推动“乡”与“城”发展方式的有机统一,是从根本上化解城乡对立的必经之路,也是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抓手。
(三)破除体制障碍。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也是一场城乡之间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大变革。由于长期以来采取城乡分割管理体制和城乡不同的治理模式,我国城乡一体化面临一系列的体制,缺少合理规范的融通促进机制。当前,应以户籍制度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改革,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人口之间的均等享有,让农民切实分享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成果。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将是长期艰巨的任务
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身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一个壮举,没有样板可循。尽管现在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发展基础,但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人口众多且呈现老年化趋势,城镇化的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农业基础薄弱,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城乡一体化制度建设刚刚起步等等。因此,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将是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从思想、政策、制度建设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稳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一、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
1.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
传统的农村职业教育是以“在农村”“为农村”为发展方向,面向广大农民,以服务农民发展为主要目标。城乡一体化推进后,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出现了转变。第一,城乡一体化下农村职业教育正在加速发展,但是城市教育发展的脚步优先于农村;第二,农村依附于城市,甚至取消农村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要求的是协调的发展和动态的均衡,而不是其中某一方面的突出。在城乡一体化格局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不明确,造成城乡一体化进程缓慢。
2.农村职业教育结构体系不规范
我国农村现有的教育结构体系中,主要包涵两方面内容――农业培训和职业技术培训,由政府投入、教育部门经办,实施全日制教学。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主要是分区、分条进行,缺乏条理性,不能够进行合理、统一的规范。例如,农村职业教育的管理部门,就有教育部、农业部、人事部等10多个部门,造成农村职业教育管理重复等现象。正是由于农村职业教育结构体系的不规范,造成农村职业教育不能够统筹发展,从而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3.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模式适应性差
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主要有“以城带乡”“三段培养”“县域统筹”等,由于发展模式都是以单一的“离农”或“为农”的方向开展的,导致我国农村职业发展模式只能应用于局部城乡建设,不能够在全国大范围开展应用。在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下,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虽然已经开展,但适应性差,不能满足中国社会主义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式
1.明确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农村职业教育应明确培养目标。国务院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以培养出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能专门人才。”现阶段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可以建立优势学科和优势专业,开展职业教育讲堂,通过教育局和政府部门进行统一讲解,树立正确、清晰的发展方向;将城市资源与农村资源结合发展,实行资源共享;对城市人民和农村人民进行思想宣传,鼓励大学生回村开展工作,以带动乡镇教育发展。
2.发展多元化农村职业教育结构体系
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应发展多元化农村职业教育结构体系。首先,政府应明确自己的职责,通过各级政府相互协调整合,设立农村职业教育管理部门,改变原有的零散化管理。其次,将农村职业教育进行系统化规范,明确办学地点、办学数量等基本要求,积极建立重点学校,完善教育机构。管理部门设立具体的行为规范和奖励措施,以调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性。学校设立规范性学科,通过专业细化,从整体上改善原有的教育模式,节约教育资源。最后,农村职业教育应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趋势,以城市教育体系为基础,结合乡镇地方特色进行新教育体系的构建,以满足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3.开展具有普适性的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蓬莱市城乡;发展
一、城乡一体化与美丽乡村的内涵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十二五”期间,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加大强农富民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是一个城市管理者应正确妥善处理好的问题,为此,必须梳理出城乡一体化及美丽乡村的具体与建设要求。
(一)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指导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带动,逐步缩小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进而使城市和乡村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高度依赖、共同繁荣的整体系统。
(二)美丽乡村。美丽乡村的“美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二是指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特色鲜明、社会和谐。具体包括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治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村文明素质美等四个层面的“美”。由此可见,美丽乡村之“美”既体现在自然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层面。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的意义
(一)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难点,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实现党的十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蓬莱提出了“人间仙境、美酒之乡、休闲天堂”的建设目标,就必须统筹城乡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增加收入,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二)建设美丽乡村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体现,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一体化是基础。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就要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建设,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三)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美丽乡村建设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和管理民主等目标任务,其中蕴含着生产集约高效、生态环境良好、生活低碳富裕等现代文明要素以及社会各要素的和谐统一。没有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农村现代化的建设、没有农民住房条件、生存环境的改善和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建成真正小康社会。
三、蓬莱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中应着力加强的几个方面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义在于构筑平等、协调、相互配合的新型城乡关系,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取向是立足于特色基础,依托于特色优势,取胜于特色发展和农民的自觉参与。结合我在北沟镇贺家沟村的住村帮扶情况来看,我觉得从北沟镇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来解决实际问题。
(一)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缩小城乡差距。既然制约“三农”问题有效解决的深层次矛盾是城乡二元结构,那么,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发展一体,这是解决好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力度,加快城乡公路网规划未修编和调整,完善干线路面、聚焦区和中心村路网。结合今年的“道路网格化”建设,北沟镇年内投入2800万元完成57.4公里村内路硬化和连村路打造,彻底解决村民的出行难题。
(二)搞好规划,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创建。科学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在对各村全面摸底的基础上,梳理出一批重点建设的村,分等级分批次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工作。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努力打造一批综合实力强、基础设施好、社会服务完善、乡风文明的示范村。及时组织各村进行交流和学习,相互借鉴好的做法,重点做好点、线、片、面结合三篇文章,以“连点成线,以线带面,全面推进”的创建思路,把“点”上的景连成“线”上的景,再构成“面”上的景,使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成为推动我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源动力。今年以来,北沟镇的“蓬莱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将按照“一轴、一片、两区、两中心”思路进行创建,重点对以北姜路为轴心的区域进行重点打造。“一轴”,即整体打造以北姜路沿线村为轴线全面铺开;“一片”,即对以蔚阳山为中心的刘家、大姜家、西吴、曲家庄、孙陶、小姜家、河润、两铭等八个村为区域进行连片打造,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创建品质。
(三)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全民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氛围。通过召开动员会、现场推进会、农户座谈会等途径,发动农民群众、依靠农民群众,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群众对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知晓度、支持度和参与积极性。一方面,是加强对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宣传发动,使他们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的重大意义、工作重点和基本要求,从而调动他们的政治热情和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另一方面,要求各新闻单位通过开设“美丽乡村”专题栏目进行宣传报道和讨论,正面宣传报道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在互利互惠的原则下方形资金筹集渠道,引入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城乡文化 文化一体化 公共文化 文化产业
城乡文化一体化,是指通过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农村居民文化生活,促使城乡文化差距进一步缩小;发挥城市文化对农村文化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强城乡文化的交流和共享,推动农村文化的繁荣,实现城乡文化的融合。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城乡文化发展。2006年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就提出:“坚持城乡、区域文化的协调发展,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大对农村及中西部地区的文化投入,形成城市带动农村和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当前,必须通过以下途径,加快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发展:
一、切实发挥教育基础作用
一是通过城乡教育的均衡,促进城乡文化的一体化。我国城乡文化的差距,很大一定程度上源于城乡教育的差距。由于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差距、城乡居民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各各方面的原因,目前城乡教育的发展差距明显。必须通过摆脱“城乡二元结构”思维的束缚、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确保城乡居民获得相对平等的教育机会,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从而逐步缩小城乡居民的文化差距。
二是通过教育促进农民从观念上向市民转变,从而缩小城乡文化差距,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可以说,我国城乡文化的发展差距,深刻地表现为传统农民转变为现代农民,甚至很大一部分农民进一步转变为城镇居民的动态发展过程中的差距。而教育是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民在观念上发生转变的必经途径。只有各种途径、各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才能促使农民从观念上向城镇居民转变,从文化上与城镇居民接轨,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城乡文化差距,实现城乡文化的一体化。
三是通过教育推进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是推动农村文化发展和城乡文化融合的基础力量。要通过文化学习、业务培训等方式,不断培养和提高基层文化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从而提升农村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逐步缩小城乡文化的差距。
二、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
一是建立城市对农村文化的援助帮扶机制,不断提高农村文化服务水平。要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基本指标,建立城乡文化帮扶责任制,鼓励和引导政府机关、团体和城市居民开展多形式、多途径的城乡文化结对共建和结对帮扶活动,大力促进城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馆、影剧院等公益性文化单位向农村提供网点服务、流动服务,建立流动服务站,促进城市文化资源向农村地区转移、流动和辐射,带动农村文化站、农家书屋、科普室等文化设施的建设,促进农村文化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推动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二是建立城乡文化的共享和互动机制,促进城乡文化的协调发展。要将农村文化纳入城市文化发展的范畴,扩大城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传媒、文化场馆、图书出版在农村市场的覆盖范围,不断提高文化传播的内容的质量,增强其对农村文化的针对性,将城市文化资源广泛地引入农村,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要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推动城乡文化信息共享网络建设,促进城乡的信息文化交流,推动城乡居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不断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发展。
三、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一是重点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要落实国家关于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和基金等政策措施,采取专项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中央、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乡镇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
二是继续推进城镇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统筹协调的力度,发挥不同部门文化资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推动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扩展功能、互联互通,形成一体化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四、促进城乡文化产业发展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模式;经验教训;路径
作者简介:郭晓君(1956-),男,汉族,辽宁营口人,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文化与人的发展;
郝宗珍(1962-),女,汉族,山东莱西人,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与人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1.4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1-122-03
在国外的理论研究中,人们一般不用城乡一体化发展一词,出现较多的是“城乡融合”。明确阐述城乡融合思想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恩格斯最早提出了城乡融合的概念,他认为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多种教育、工作转换,共享福利可以消除城乡差别,马克思也主张通过大工业的流动、城乡融合,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从经典作家到现代城市学家,都提出了许多好的理论观点,认为走城乡融合(即城乡一体化发展)发展道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尤其是经典作家特别注重人的发展和福祉。
一、不同的城乡发展模式
由于各个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文、地理等环境具有特殊性,城乡发展的模式也不同,即使是同一国家,城乡发展的模式也有很大差别。
(一)国外的模式和经验教训
国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模式很多,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深刻的教训。
1、国外模式。
国外城乡发展的模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拉美模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模式、前苏联模式和亚洲模式。①
拉美国家的土地实行“大庄园制”,这种所有制对土地分配不公平,弊端很多。因为农民没有地种、经济贫困、生活艰难,农民被迫流入城市。由于劳动力大量过剩,城市就业机会相对有限,从而造成了“城市过度饱和”,出现了城乡贫困并存,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指数。
美国政府采取的是先城市化,然后再向城郊过度的自由发展模式;法国采取“新城”建设和城乡环境一体化发展模式;德国则注重土地整理和乡村计划;英国注重“新镇建设”;瑞典加强“农民合作社”制度建设,都有自己的特色。
前苏联采取的是政府主导市场经济模式,由于社会制度的原因,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有所不同。前苏联在工业化早期强调计划、重视科技,优先发展重工业、注重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通过农业支持工业,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但后期因为缺乏正确的改革,最终导致了失败。
亚洲国家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前苏联的经验和教训,选择了“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亚洲的农村改革许多是成功的,城市化进程也相当迅速。韩国持续开展了“新村运动”, 获得了成功,成了许多国家学习的样板。日本的“村镇综合建设示范工程”,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经验教训。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走过了艰难的路程,留下了许多经验和教训:一是工业化早期农村地权的剧烈变动。二是城市工业发展失控,吸引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城市出现人口膨胀,物价飞涨,污染和社会矛盾加剧。三是早期城市化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隐患。整个资本主义国家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用了很长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在二战前),产生了一些灾难性的后果:就业长期需求不足,劳动力被剥削,劳动条件恶化,工人的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动荡不安。
工业革命早期,在英国和西欧国家,都出现了城市病:大城市人口畸形膨胀,污染严重,有的出现了雾霾天气。同时,工农分裂、城乡差别加剧、城乡对立严重,产生了一些灾难性的后果。结果使整个资本主义国家用了很久的时间来消化矛盾。此后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照搬前苏联后期的经验,把大量资金投放在城市,忽视农业和乡村发展,没有及时进行正确改革,导致城乡差别逐步扩大,乡村更加贫困和落后。
其成功经验是:政府通过反思,加强了对城市的治理:城市制度建设、城乡规划、环境污染治理、城市的社会保障、对农业的反哺、政府对农业农民的保护、消除贫困等,都得到了加强。其后,一些国家出现了蓝天白云,福利社会,这既是人们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认识的升华,又是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结果,它缩小了城乡关系、缓和了阶级矛盾。
(二)国内的模式和经验教训
国外的城市化与我国不一样,是一种“逆城市化”,即城市中心产业向郊区转移,我国则相反,近20年主要是产业向中心城市、向市区转移。城乡一体化在我国已经有了20多年的实践,也有多种模式;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深刻的教训。
1、几种模式。
国内城乡一体化尚在形成中,各地做了许多探索,较典型的有两种:一是苏浙模式,其网络体系包括若干个中心城市、城市群、城市郊区、农村中心城镇。其实质是以现代社会结构代替城乡二元结构。二是京沪模式。它们追求一个中心城市、城市群落及其郊区的协调发展。②
北京的城乡一体化从1986年开始起步,主要是为了解决郊区发展滞后于中心城区发展的矛盾。但是,由于“多功能城市”的定位,造成了城市发展失控,形成了“摊大饼”状况,城区不断扩大,向乡村蔓延,吞噬了许多农村,城市病日益严重,治理成本很高。
上海的城乡一体化是在实践中提出来的,由于当时巨大的发展压力,中心城区不断向工业和郊区扩散,于是1984年上海市率先提出了“城乡通开”,“城乡一体”的概念。1986年1月按照分期推动的思路,他们将13个集镇作为建设的试点,及时总结了经验教训,“九五”期间,形成了初步体系,其实践在全国领先。
苏南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经过了艰苦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前期,围绕耕作机械化、农艺科学化、经营规模化、富裕社会化、农民知识化,80年代中后期形成了的苏南模式。90年代以来提出了农田、工业、农民“三集中”。目前,它已经成为长三角的共同行动。到了本世纪,在统筹城乡的背景下又提出了一些新的战略。
浙江省2004年出台了《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纲要》,还制订了7个专项规划,包括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交通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就业与社会保障一体化、社会发展一体化、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等。这套规划是比较全面的,并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经验教训。
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我国也积累了许多经验:一是多方面探索,南方和北方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大胆实践,出现了不同模式。二是生产力要素迅速向中心城市集中,提高了城市竞争力和辐射作用,带动了周边地区发展。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的崛起,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的提高,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三是注重城市教育、科技、卫生、医疗等公共事业的发展。四是加强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同时,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也有一些教训:一是国家没有及时培养大批高层次的城乡管理人才,许多城市长期处于“外行管理”的状态,许多管理者缺乏基本的城乡管理理论素养,对城乡发展规律缺乏认识。二是缺乏顶层设计,缺乏科学的城乡发展规划。三是盲目扩大城市规模,造成城市病,同时忽视中小城市、城镇和农村建设,城乡二元结构日益突出,乡村贫困加重,城乡两级分化严重。四是投资、产业布局结构不合理,多数向东部、沿海倾斜,造成东中西部城乡发展不平衡。五是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教育、科技、卫生、医疗、社保等公共事业发展缓慢,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居高不下。六是缺乏法治、人治现象严重,长官意志,许多城市一届领导一套思路,好的制度和规划缺乏执行的连续性。
二、选择正确的城乡发展道路
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了50%,这标志着我国已经从一个农业大国,进入了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时期。③
实现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选择国内20所重点高校与世界名校联合办学,实行后备干部国内外城市挂职锻炼的办法,加快培养数以万计的复合型城市管理人才;提高城市管理者的理论素养,改变城市由“外行管理”的状况,更好的按城乡发展规律办事,提高城乡管理水平,做到现代化、科学化。
2、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变人治为法治,为城乡一体化提供完善的法律、政策和制度保障。深化城市管理改革,建立科学的城市管理体系,搞好顶层设计,搞好城乡发展规划。
3、通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统筹推进城乡产业发展,把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新格局。 要优化产业和资源配置,实施产业“下乡战略”,将大城市中心城区的产业转移到中小城市、城镇和农村,拉动其发展。
4、建立城乡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严格界定各级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职责。中央政府侧重于制度安排,重要供给,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等;各级地方政府侧重于公共服务供给的执行,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量入为出,努力解决农村教育、保障、卫生、安全和公共基础设施等问题。④
5、坚持公平的原则,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第一,要遵循客观规律,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禀赋,不能强制推行城乡一体化,要尊重城乡居民的选择权。第二,防止农村人口“平移”到城市。强化农民的主体地位,使农民能够合理分享城市化红利。尤其要防止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通过圈地剥夺农民的利益。对这种倾向,要全面加强监督,严肃查办。第三,根据农村资源禀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色加工业,实现产业集群。鼓励城市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进入农村,实现城乡资源双向流动。第四,要科学配置公共资源。要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制度对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6、积极探索城乡互动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各级政府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巨大变化,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建立有效的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等机制,提高社会管理质量;同时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以人为本、环境优良、设施完备、和谐文明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总之,发展阶段不同,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不同,对策也不同。城市化已经来临,它必将成为推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巨大引擎。我国各地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必须有自己的特色,适合国情、省情、民情;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稳步推进,不能急于求成、一刀切。
注释:
① 熊艳、罗洁.国外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职业圈,2007,(06):9-10.
② 王景新.城乡一体化理论和实践的新趋势[J].中国改革论坛, 2006,(11).
③ 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化水平超过50%[N].北京日报,2013-01-30.
④ 高尚全.新阶段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几个问题[A].第68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2009-12-5.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思.马克思恩格思选集(第27卷)[M].人民出版社,1972.
一、集聚城乡产业是统筹城乡的首要任务
我县要实现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就既要要统筹规划全县的产业布局,又要突出城乡各自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把农民的持续增收建立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要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规模成片”的要求,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特色产业支撑作用,建设产业基地,发展高效农业,着力建设现代化农业体系,推动农业发展升级。围绕特色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完善流通体系,切实提高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适应市场的能力。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业,扶持开发农家乐项目,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二、科学制定规划是统筹城乡的行动指南
为确保新农村建设科学有序,必须规划先行,以科学完善的规划为指导,减少村镇建设的盲目性、随意性,提升建设水平,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立足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好城乡建设规划。着眼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将城市规划理念引入乡村建设,编制新农村综合体规划、中心村规划和居民聚居点规划。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发展带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高水平地科学谋划农村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建设等布局和实现途径。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利用新一轮土地总体规划调整的有利时机,盘活村庄建设用地,尽可能将村庄建设的留用地留出来、调整好。
三、加快城乡建设是统筹城乡的根本保证
XX作为城镇化水平较低的西部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就必须加快城乡开发建设步伐,完善城镇承载功能,促进城乡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要高度重视城乡开发建设,坚持县、乡、村三级联动,丰富县城内涵,强化城镇基础,提升新农村档次,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全面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在县城建设上,要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建设品位,增强县城对生产要素的吸纳辐射功能。在小城镇建设上,要加快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活跃商贸,吸引农民入驻,构建起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在新农村建设上,坚持板块推进、集群发展,以中心村建设为重点,狠抓民居和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以乡镇为重点、中心村为支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四、发展社会事业是统筹城乡的关键环节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积极推进各项改革,破除制约城乡融合的传统体制。结合XX实际,一是要完善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打破“二元制”户口管理体制,实现“一元化”管理体制。二是要完善农村土地政策,在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稳定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着眼于集约化经营、最大化收益,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转包、转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扎实推进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林地产权,搞活林业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三是要完善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把城镇就业与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纳入统一的就业规划和管理,建立完善城乡统一就业政策。四是要完善公共财政分配,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覆盖范围,建立有利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财政体制。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增长机制。五是要完善城乡金融政策,积极鼓励引导企业、民间资本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投资多元化、运作市场化。
关键词:信息化;城乡一体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044-02
一、引言
信息化生产力是迄今人类最先进的生产力,它加速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受到学者的关注与重视。许大明等[1]从多角度分析信息化对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带来的影响,并就城乡制度政策改革、统一市场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如何利用信息化趋势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罗苑龙[2]以南海市为例,分析了信息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情况,包括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工业一体化、商业市场一体化、空间一体化等角度分析,推断出信息化对城乡一体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曹晖[3]通过对哈尔滨市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哈尔滨市充分利用信息化所带来的各方面发展条件、以信息化促进城乡一体化的优势和已起到的重要作用。“信息化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对策研究”在以往的研究中比较少,虽然有一些实践的样本,但缺乏理论的提炼和总结。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生产力水平或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城市与乡村相互融合形成一体的过程[4]。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不利于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严重影响中国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如何有效实现城乡一体化,信息化是不竭动力。本论文正是从这一角度着手,系统全面地研究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促进中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二、信息化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自2005年以来,中央在多次文件中连续提到以“农业农村信息化”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整合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网络资源,搭建三网融合的信息服务快速通道”就是要把已经建成的信息基础设施整合利用起来,结合各种新技术新模式,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5]。
虽然2011年的中央1号文件重点关注水利问题,但提出“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金水工程”,加快建设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利管理和工程运行的信息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可见信息化推动农村现代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把提高农民收入作为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关键
信息化建设在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可以向农民群众提供信息查询、信息的功能,让农民群众及时了解农村政策、农业科技、农副产品的供求动态,掌握农产品的行情,便于产品推向全国、推向世界;另一方面信息化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便于农民及时、准确地获取就业的信息,改善农业就业的结构,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例如,农民可以在网上投简历,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当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时,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就会越来越快。
(二)把提高农村基础设施作为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核心
1.加快发展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中国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农村特别是在老少边穷的地区,信息通信基础建设的覆盖率仍然比较低。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必须提高信息支持与保障系统水平。着力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调整和优化城乡信息化建设的要素投入结构,周密部署和加快实施农村信息化的民生服务工程,重点推进远程医疗、远程教育、农产品安全追溯、社会保障一卡通、村镇政务管理及综合服务、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中小企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土地复垦技术等民生信息化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社会化信息服务水平。
2.建立城乡统一的信息网络化户籍管理制度。1958年,中国制定了第一部户口管理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明确将城乡居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造成了城乡之间的隔阂,妨碍了城乡统筹发展,造成了人为的不平等和社会矛盾。如不同的户籍享有不同的待遇,城乡户籍的人在享受住房、就业、消费、退休养老保险等待遇也是完全不同的。
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对城乡户籍进行统一的信息网络化管理,保障城乡居民在区域乃至全国的个人身份信息凭证,有利于降低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门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影响[1]。突破城乡所有制界限,实施城乡一体化配置资源,实现城乡共同发展与繁荣。
(三)把加强农村基层教育作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法宝
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必须要加强城乡文化的融合。根据城乡不同的文化特色,正确地处理农村传统文化与城市现代文化的碰撞,不仅要提高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还要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要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拥有,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居民都能公平享受均等化的服务,达到城乡公共文化一体化。为了有效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充分地利用电视、电话、录音、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手段,传播先进的文化,促使农民改变传统的观念,培养农民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懂科学、善管理、会操作的新型农民,使之成为城乡一体化的推动器。
(四)把加快小城镇和社区信息化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融合的途径
搞好小城镇规划建设,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中国城镇化水平,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城镇相比城市而言,经济发展潜力大、距离农村近、就业和定居压力比较小、能够发挥聚集效应,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动力。小城镇和社区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领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举措。社区信息化就是社区台账管理系统,也是建设社区信息平台,实现空间地服务定位系统。一方面通过邀请技术人员指导,走出去借鉴学习,举办业务人员培训班,加大督导检查等形式,全面完成各街道居民信息数据的采集、录入、编储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与软件技术开发单位的业务联系,全力推进居民数据与管理平台的技术融合,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五)把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作为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城市环境和农村环境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不可分割。因为生态环境是一种动态平衡,城乡之间的生态环境是相互关联的,某一生态系统发生危机,会威胁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安全,造成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因此,只有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城乡生态环境良性互动,才能不断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运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很好地控制这种后果的发生。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对城乡地域整体发展实施动态监测和跟踪评估,还可以对城乡环境实施污染处理、噪音测试、废弃物回收等方面,从而维持城乡生态平衡,将有力地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城乡环卫;一体化;发展;管理
引言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逐步成为一体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其中农村环境卫生问题首当其冲,是城乡管理水平、社会文明程度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相关部门应按照各地区不同实际情况,以政府主导、以城带乡、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为原则,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建设,合理布局,建立完善的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体系,提高农村环卫水平,缩小其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从而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1、城乡环卫一体化体系介绍
城乡环卫一体化是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的工作,其主要内容是城市环境卫生与农村环境卫生并重,通过统一规划和安排,科学合理地治理农村环境,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该工作属于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对于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具有直接意义。具体来说,当地环境部门应将该地域范围内的乡镇全部归入当地环卫管理体系,并按照资源共享、区域统筹的要求,在环卫体系涵盖的所有地区配置专业的清扫保洁队伍和生活垃圾收运设备,建立一体化的收运系统、工作网络、处置设施以及保障机制。同时,提高城乡环卫一体化规划建设与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的城乡垃圾管理法规体系、推动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回收,并因地制宜得选择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加大农村环境卫生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建立完善的监督考核制度并维持稳定的环卫工作资金投入,尽最大努力缩小城乡环卫工作差距,建设清洁优美的新农村。
2、一体化面临的问题分析
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农村环卫的极度落后。要想建立城乡环卫一体化,首先需要提高农村环境卫生水平。下面对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相关管理法规、制度不健全
制度的缺失是农村环卫问题的一大致命弱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生活垃圾的处理进行了规定,然而具体的下行行政规章制度却并不系统和完善,使得乡镇相关环保部门在对环境问题进行处理时难以寻找到针对具体问题的明确规定,使得许多环境问题处于模糊状态,对农村环卫水平的提高造成了一定障碍。
(2)垃圾收运、处理设备匮乏
硬件不足问题是农村环卫管理工作面临的又一难题。例如垃圾收运车和垃圾分类、处理设备的严重不足,这些基础设备的缺乏将会造成农村垃圾的随意倾倒以及垃圾的分类困难,直接导致了农村垃圾不能够进行有效的处理。问题的症结在于相关部门对于农村环卫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资金不足。若是直接向农民征集环卫资金,由于农民收入普遍较低,也难以顺利实施。因此,建议相关部门提高对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视程度,主动为周边乡镇补充环卫基础设备。
(3)农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近年来政府对环境卫生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在城市和农村中的宣传力度也逐步加大。然而,环卫保护宣传在农村中的效果并不理想,大部分村民还存在“各扫门前雪”的思想。因此,乡镇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并定期组织环境保护各类活动,提高农村居民环境保护的意识。
(4)城乡垃圾管理脱节
我国环卫一体化正经历着将重点由城市转移到农村的阶段。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均衡,以往的城市垃圾管理方法难以完整的应用于农村垃圾管理,致使垃圾管理出现了城乡脱节的现象。对此,应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寻找适于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方法措施,进而缩小城乡环卫管理差距。
3、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发展前景
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发展需要我们在了解当前城乡环境卫生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分清主要问题与次要问题,逐步解决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问题,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进程。
由上文一体化面临的问题分析可以看出,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和环境卫生管理的专人匹配工作是解决农村环卫问题的首要工作,各村委会应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在主要街道和居民聚集地安装垃圾桶和配备垃圾车定时收运。其次,各乡镇以及村落应建立环卫机构,开展各村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并逐级向上建立完整的考核管理和升迁机制,逐步构建统一的城乡卫生管理体系。再次,在进行新农村规划建设时,加入更大比例的环卫工作规划,为将来开展环卫工作做好铺垫。最后,建立专门的环卫资金管理小组,负责环卫资金的筹措与应用,资金筹措具体可从政府拨款、村民自筹和社会募捐三个途径进行。此外,还应加强环卫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意识水平,让农民自发的对环境进行保护和整治。
4、总结
当前我国城乡环卫一体化面临的挑战颇多,还需要我们共同克服难关,推动一体化进程。建议相关部门对此提高重视,把环卫工作落实到实处,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环卫现状。落实到实处,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环卫现状。
参考文献
[1]巫新.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体系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下),2013,(6):9-10.
[2]苏琴.浅议城乡环卫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3).
[3]马欣,王冬明,刘志生等.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城乡环卫一体化规划研究[C].2013:375-381.
一、城乡一体化与小城镇生态规划
(一)城乡一体化理念
所谓的城乡一体化,即为基于加快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贯彻落实,以城市为主体,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其辐射拉动作用,从而使得城乡间的各种要素可以互相流动,进而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对资源进行配置以及共享[1]。
(二)小城镇生态规划
所谓的小城镇生态规划即为在小城镇的开发过程中实行生态规划。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要充分遵守相关规划的制度与规则,而且绝对不可以破坏生态平衡,要设法改善城镇环境与居民间的关系,从而促进城镇的和谐发展,实现小镇的可持续发展。在城乡一体化理念基础上的小城镇生态规划,即为能够将城乡做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然后将其统一规划到小城镇中的一种规划形式。其不仅充分重视城乡间的彼此协调、均衡发展,而且还非常重视整体以及局部之间利益的均衡,充分体现公平公正以及高效的原则。这种规划形式可以有效地加强城乡间的交流与协作,能够对各项资源进行统筹配置,以最终获得资源的最大效益。而且,这一发展形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推动城乡经济水平的共同提升。
二、当前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现代美的盲目追求
当前,我国的很多乡镇在建设过程中,只是单纯地追求外表的华丽,致力于美丽乡镇的建设,然而却忽视了对其独有特色的保护,这样就会破坏城镇的生态平衡,破坏其独有的特色以及魅力,进而使得城镇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
(二)对城乡一体化的盲目推崇
当前,我国很多的小城镇并没有充分分析自身的经济条件以及现实状况,而是盲目地将大城市作为模版,开展小城镇的建设。而随着小城镇发展速度以及扩张规模过快发展,造成了对业区以及基础设施等的超规模建设[2]。而且这耗用了大量的资金,然而小城镇周边的一些乡村区域却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无法对一些在医疗以及基础设施进行建设,进而造成了这部分设施的短缺,无法充分满足居民的相应需求,最终导致了城乡建设发展的不均衡。
三、基于城乡一体化理念的小城镇生态规划策略
(一)统筹生态建设一体化
(1)制定科学完善的发展规划。在小城镇的建设过程中,要从全局入手进行深入地分析,要踏踏实实,与时俱进,要努力实现城乡间在文化、经济、环境以及生态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在农村建设方面,要充分重视土地的合理利用,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土地资源的流失;要充分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要将归属于城镇体系的一些核心区域进行重点地规划,加强对这部分地区的建设与发展;要对城镇进行合理地布局,充分重视生态文明,重视环境保护,要将城镇的文化底蕴充分地显示出来,将特有的特点表现出来而且要建设出一种新农村、示范村以及特色镇等比较有特点的城乡空间新布局,进而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特点显著的和谐新局面。(2)强化生态平衡建设。为了能够有效地保持生态平衡,就必须要充分重视对天然林的保护,对于破坏天然林的行为要及时地制止,情节严重者要给予相应的惩罚,要重点发展林业,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态平衡等。可以在乡镇一些废弃的土地上种植一些树木,使得这部分土地资源得以合理利用;可以对产量较低的天然林进行改造;也可在城市公路的两侧种植一些绿化带,这样不但可以有效地维持生态平衡,而且能够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3)加强环境保护。环保是近些年来我国乃至全世界都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也要充分重视环境保护。首先,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对环境的整治。要积极地开展绿色乡镇以及生态村庄的建设工作,要积极地建立健全的生产管理以及实施制度,要鼓励企业寻找并使用清洁生产的方法,并且要制定完善的环境认证体系。除此以外,还要加强对河道的治理,要合理地增加绿化面积。
(二)统筹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
(1)公共卫生的一体化战略。在公共卫生方面,首先要积极地发展卫生医疗事业,要逐渐建立可以覆盖全部城乡居民的医疗体系,使得城乡居民都能够充分享受医疗服务,而且要建立完善的卫生服务体系以及药品供应制度,从而能够充分满足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的多层次要求。此外,还要加强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进而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相关人员与部门能够积极、有效地应对。加强农村卫生医疗基础性设施建设,进而使得农村卫生医疗能够具备充足的基础性设施。要加强乡镇卫生服务制度,努力提升乡镇卫生服务水平。(2)教育一体化战略。在教育方面,要做乡镇以及城市的教育资源的好统一筹备,努力实现对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要加大教育投入,不断地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贯彻落实九年义务教育,要在一定的区域内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要加强教育的信息化程度,进而努力实现城乡教育的现代化。除此以外,还要积极地建设农村寄宿学校,从实际上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要在城乡之间制定符合社会发展的、科学有效的教育机制,并且要保证机制的充分贯彻与落实,从而努力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提升城乡教育的总体水平。(3)公共财政一体化战略。在公共财政方面,首先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相关制度,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并且要做到“四个倾斜”:第一,要倾斜于基础产业。其中包括生态平衡建设以及农业发展等;第二,要倾斜于公共事业。其中包括体育以及卫生建设等;第三,要倾斜于基础性设施建设,其中包括交通以及水力水电建设等;第四,要倾斜于福利事业,其中包括社会公共设施建设以及技术技能培训等[3]。要对这些领域进行重点建设,加大资金投入。除此以外,还要积极地引领更多的民资以及外资前往乡镇进行投资,进而为乡镇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为其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经济保障,从而努力缩小城乡间的经济差距,实现公共财政一体化。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