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09:59: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统筹发展规划,构筑城乡文化一体化整体框架。荣成市把打造“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发展战略作为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基础工程来抓,规划构建了“一城、两带、三片区”为框架的现代城镇体系,结合产业分布状况、区域文化特色,按照“整合资源、海陆联动、统筹发展”的思路,确定了打造以海洋文化为中心的蓝色文化品牌,着力构建以城区为中心的休闲娱乐文化、以石岛为代表的海洋民俗文化、以成山头好运角为标志的好运文化、以伟德将军碑廊为载体的将军文化、以铁槎山为依托的宗教文化“五大文化板块”。依托五大板块辐射带动周边镇,实现了镇镇有文化特色,村村有文化归属,人人有文化认同的文化氛围。
实施共建共享,打造城乡文化一体化服务网络。荣成市按照服务半径1.5公里、带动周边3-4个村、服务人口2000人左右的标准,将全市951个村(居)规划为310个中心社区,并相应选定了市直部门和企业联系进行帮扶。在帮扶社区发展经济、改善环境的同时,兴建社区文化中心。每个社区文化中心都配备了农家书屋、文化广场、信息资源共享站点、庄户剧团或群众演艺队伍。在所有镇街道配备了宣传委员、文化站长、通讯报道员、网络评论员、舆情信息员,在社区、企业和农村都配备文化活动指导员和辅导员,建立起市、镇(街)、村(居)上下联动、分级负责、协调统一的宣传文化队伍。
促进城乡互动,搭建城乡文化一体化活动平台。荣成市大力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城乡文化交流互动,促进文化交融发展,切实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现实需求。成立了书法、美术、摄影、演艺等文化类协会13个,拥有会员1万多人。组织书法、文艺、科技等专业人才开展“培训进百村、艺术进万家”下乡培训。在基层演出方面,为保证农村可以观赏到高水平的文艺节目,市政府拿出专项资金进行补贴,确保每年专业文艺团体到农村演出在150场以上,农村免费放映公益电影1.2万场以上。在公益服务方面,实行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政策,市文博中心、图书馆、体育场、滨海公园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全部对城乡群众免费开放。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 A
一、城乡一体化催生新的金融需求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城乡一体化意味着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使得农村大额资金需求逐渐趋旺,产业化资金需求迅猛增长;现代农业发展呈现生产经营专业化、经济组织形式多样化的特点,相应的金融需求也日趋多元化;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需要资金的支持;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产生新的资金需求;土地耕种的逐步集中化可能放大农业经营风险,将加大对农业保险业务的需求。
(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需求。城乡一体化过程也是农民向市民转化的过程,其中蕴含着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和升级,也意味着巨大消费潜力的释放。一方面农村转移人口急需就业创业、居住服务、购买耐用消费品、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信贷服务;另一方面随着进城农民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增加,迫切需要合适的理财产品,实现资产的增值。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加大金融创新,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优质的服务。
(三)城镇中小企业发展的需求。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吸纳农村转移人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城镇中小企业呈现成长型企业增多、产业转移集聚加速等新特点,新兴产业、工业园区以及技术创新等领域的金融需求明显增加,需要金融机构创造更多的新产品、新服务。
(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所必需的生产和生活设施包括农田水利、电力通讯、水电煤气、医疗教育、科技文化等,还有为适应现代城镇经济与生活所需要的生产与生活设施,如城市住宅、工业聚集区、商业网点及娱乐设施等。建设这些基础设施仅靠政府财政投入和自筹资金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二、目前农村金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以九原区为例,目前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为农村信用社,信用社承担了主要的支农、农村微小企业信贷需求,并且信用社也是网点分布最广、最多的机构。除信用社之外,农业发展银行、邮储银行、村镇银行也各自发挥着相应的作用。即便如此,当前的农村金融也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
(一)在支付结算方面,票据化程度低,农村商品交易现金结算为主的传统模式仍然占据了农村结算的主流,结算手段相对落后,中间环节多,延缓了客户资金周转。
(二)在产品服务方面,新金融产品匮乏,商业保险、证券投资、信托、租赁、理财、网上银行、银行卡等业务需求无法满足。
(三)在融资方式方面,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是“一条腿短,一条腿长”,一方面表现为近年来企业在直接融资市场上融资难,直接融资成“短腿”;另一方面表现为近年来企业更加依赖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发展长期以来极不平衡,社会融资的重担绝大部分都压在了商业银行的肩上。
(四)在贷款对象方面,随着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业生产的规模扩大和专业化程度提高,农户或是农村企业对资金、贷款的期望越来越高,这种期望已经远远超出了农村金融机构能给予的贷款额度。而由于大额的贷款都需要提供抵押担保物,而小型的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业、企业,他们一般不能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物,或者对他们提供的抵押担保物的价值估算非常困难,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贷款增长。另外,农村城镇化建设一般以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为主,其承办单位一般是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而不具有承贷主体资格的部门,银行只好通过政府投融资平台垫贷方式介入项目。而因为一些地方政府银行投融资平台的监管并不到位,导致腐败滋生和银行放贷收不回来等问题,国家已经强制叫停了地方融资平台的项目贷款。这样,金融业对农村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就会非常有限。
农业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弱质性及其生产经营的高风险性,使得涉农金融服务具有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这也成为制约涉农金融业务增长的主要因素。
三、对策建议
(一)各司基职。对于商业性金融,政府要通过制定减税、费用补贴等政策,引导其回归农村市场,并鼓励其开发适合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微型金融服务产品。对于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的农村合作性金融机构,从其萌芽到注册成立,都离不开集体经济管理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的扶持和引导。对于政策性金融机构即农发行,因其本身是由政府发起,理应贯彻和配合实施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政策。
(二)降低涉农业务成本。对主要经营涉农业务的远郊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实行税收优惠,进一步减轻支农负担,增强支农实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让农村信用社继续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他们支农、助农的积极性。协调相关部门对目前“财税库银”和粮食直补农民资金业务收取合理的手续费,以降低在该业务运行中发生的亏损额。
(三)建立和完善农业贷款担保和保险体系,降低农业生产的资金经营风险,提高农村信用社放贷积极性。
(四)完善农户征信体系建设,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向农村推进。加快推进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信贷信息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实现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全国范围内信贷信息的全采集与查询服务的全覆盖,为农村金融机构准确识别借款人身份,充分判断借款人信用状况,有效防范信贷风险提供科学、便捷、有效的参考依据。
(五)完善农村支付结算体系,支付结算体系应覆盖到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以及偏远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
关键词:周村区;城乡一体化;实践启示
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央、省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出的重大决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举措,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区(县)作为连接城乡的结合点,集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于一身,是城乡统筹最直接的操作平台,也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重大突破口。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要解决哪些关键问题?有百年商埠之称的周村区在这方面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近年来,周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谱写了一曲城乡共荣的新篇章。
一、规划先导——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区域相对集中,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全区城镇化率达到65%,具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利条件。近年来,周村区积极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
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周村区深刻认识到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是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先导、前提。为此他们坚持城乡规划一张图、发展一盘棋、区域全覆盖,城乡一体、科学构建城镇框架。按照“融合中心、一主两翼、三级联动、统筹发展”的总体思路,围绕“主城区、中心镇、中心村(社区)”三个层级,将全区统一规划为1个主城区、2个中心镇、22个中心村和29个居民点,构筑紧密衔接、布局优化、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城镇体系。融合中心,是指主城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按照”东新、西古、南商、北工“的总体布局,完善设施、提升品位、做大规模、壮大实力,全面融合中心城区,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承载力。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特色突出的要求,以产业支撑推动建设发展,全面提升城镇综合实力和承载服务功能。
以“两区三村”建设为载体,统筹规划城乡社区建设。把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农村社区建设、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等相结合,全区统一部署,加强规划引导,全面整体推进。计划3年时间,投资20.36亿元,完成全区2个棚户区、6个老旧工矿居住区、9个城中村和12个城郊村改造任务。目前“两区三村”改造建设全面推进,全区开工建设5个项目,完成拆迁面积7.2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面积9万平方米。预计到2012年年底,全区城镇和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35平方米和38平方米,城乡居民生活居住条件将得到切实改善。周村区已被表彰为“全省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区”。
周村区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是先导,是前提。工作中,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特别是要先构建起适合本地的城镇建设体系,在此基础上,才能搞好其他方面的衔接规划,才能增强规划的统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四两拨千斤”——“两区三基地”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架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桥梁
产业聚集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物质基础,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以产业发展为支撑。近几年,周村区坚持“一二三四”总体发展思路目标,以“传承商埠文化、激活商埠经济、打造幸福周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此总的指导思想下,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突破以往城乡行政界限和政策“垄沟”,勾画出了“两区两带两基地”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以“两区三基地”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这个“四两”,巧拨城乡一体化这个“千斤”,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架起了一座金色的桥梁。
“两区三基地”的构思主旨。周村区的“两区三基地”就是为了突破以往城乡分割的行政界限政策“鸿沟”,把过去以镇和办事处为“点”零散布局的相关联产业,统筹规划成片状和带状的产业聚集区,实现资本、人才、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跨越城乡、高效配置、集约发展。
“两区三基地”的实施。“两区”即西部老城区、东部新城区,唱好“双城戏”,深入推进以周村古商城为核心的西部老城区优化提升,改善周村人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充分发挥孝妇河滨河区域优势,加快推进东部新城区规划扩建。“三基地”即北部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南部现代物流基地、王村高档耐材基地,突出抓好309国道市场物流产业带发展,建设大市场、发展大物流、实现大增值;目前,309国道串接起的物流产业带上已崛起了全国最大工业用不锈钢市场,中国家具行业十大商品交易市场、山东省最大的综合性多功能机床销售维修服务中心、辐射华北地区的中国周村轻纺科技城等一大批市场,年交易额达100多亿元,从业人员近4万人。北部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南部高档耐火材料生产基地。两基地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00多家,垄断了周村企业的半壁江山,业已发展成为我国对外出口耐火材料的主要基地和重要的精密机床制造基地。在“两区三基地”的发展战略实施的同时,周村区还注重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实施“优一壮二活三”方略。进一步调优调精农业、调高调强工业、调大调活服务业,推动产业加速向“集约化、集群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加快培植壮大丝绸纺织、机电设备、轻钢结构、精细化工、耐火材料、沙发家具6大特色产业集群,努力推动周村老工业区实现新的转型发展。着力构建以先进加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为基本框架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带动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布局已初步形成。
我们坚信,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有各界朋友的热情关怀,有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奋斗。嫩江城乡一体化发展,一定会阔步前进;嫩江经济社会发展,必将迎来一个春意盎然、百花争艳的美好明天!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按照黑龙江省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战略部署,黑河市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指导意见,嫩江县在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注重解决“三农”问题,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县域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努力打破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实现区域内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和可持续发展,让全县人民群众共享现代文明。
2010年7月,省委、省政府把我县双山镇,确定为与农垦九三管理局合作共建城乡一体化全省试点。我们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敢于创造,先行先试。投资7,3亿元建设28个重点项目。规划与建设同步实施,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同步推进,产业培育与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加快了基础设施、居民新区、产业项目、社会事业“四项建设”,实现了耕地向垦区、产业向园区、农民向社区、劳力向非农“四个转移”,推动了农业现代化、镇域工业化、农村社区化、经营市场化“四化进程”。破解了体制、资金、土地流转、农民进城社会保障“四个难题”,在双山镇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搬迁、大拆迁、大建设的“造城运动”。实现了耕地向农垦转移,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实现了产业向园区转移,推动了镇域工业化;实现了农民向社区转移,推动了农村社区化:实现了劳力向非农转移,加快了经营管理市场化。双山镇城乡一体化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全国各地经验和双山镇试点实践告诉我们,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举措,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
关键字:城乡一体化 村庄整治 布局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当前,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成为了影响与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与城市偏向发展的战略是引发城乡差距扩大的主要根源之一。在这制度与战略下,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乡村人口涌入到城市之中,导致城乡人口萎缩,其人力资源逐渐薄弱,进一步限制了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开始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进行村庄整治与布局规划,通过整治与规划,将乡村规模较小、人口较为分散的村庄向中心村或重点村进行整合,从而集中乡村人口,推动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区域协调。
一、新形势下乡村人口迁移的特征
(一)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对乡村人口迁移的影响
在城乡一体化战略实施过程中,乡村人口的迁移主要包括整合与集聚两种状态。其中整合指的是以政府为主体,在国家政策与当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乡村人口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整,其主要方式是将乡村分散居民点与偏远地区的人口通过调整与合并,实现乡村人口的集中。集聚指的是为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与质量,推动处于乡村偏远地区的居民,逐渐向环境较好、设施较为完善的城镇或居民点进行集中。以城镇及居民点为核心,进行乡村人口的聚合,可以节约社会资本并发挥规模效益,推动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城乡一体化战略实施能否顺利进行,与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规划、区域人口发展及居民意愿存在着极为紧密的关系。
通过城乡一体化战略实施,对乡村人口迁移的方向与规模进行引导,推动规模较小、较为分散的居民点,向环境较好、服务设施较为完善的居民点进行迁移,最终将乡村人口进行聚合,从而形成大中型居民点,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战略目标。
(二)新形势下乡村人口迁移的空间特征
从整体来看,当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依然是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随着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大量乡村人口迁移到城市之中,而城市向农村流动的人口较少,这就导致了城市人口问题,激化了城市人口与土地矛盾,同时,由于大量人口离开乡村,导致乡村出现空壳化现象,进一步扩大城乡差距。城乡一体化实施可以有效解决区域内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的问题,通过一系列措施,引导并调整乡村人口流动方向与规模,实现区域人口有机分散与有序集中。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形势下,人口迁移的方向出现变化,向城市方向流动的乡村人口减少,向乡村内部流动的人口逐渐增加;在地域的角度来观察,可以发现,乡村人口逐渐向乡镇或大型居民点迁移,形成了乡村辅助城市发展,城市支持乡村建设的局面,实现了区域内人口的有机分散与有序集中。
(三)新形势下乡村人口迁移的渠道
为有效落实城乡一体化战略,需要通过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及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引导乡村人口迁移。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为乡村人口迁移提供了较多的渠道,如:确定区域内重点村与中心居民点,完善基础设施引导乡村人口迁移;建立区域基础设施,调整乡镇体系的等级与规模,引导乡村人口迁移;加强现有村庄的整治与改造,整合发展条件较差的村庄,推动村庄集约式发展等。
二、城乡一体化为导向的村庄整治与布局规划
村庄规模较小,村庄分布较为分散,制约了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与共享,进行村庄整治与布局规划,集中乡村人口,是共享公共服务设施与缩小城镇差距的必然要求。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整治乡村居民点,通过布局规划,引导规模较小、较为分散的村庄向重点乡镇或大型居民点进行集中。结合新形势下乡村人口迁移的主要特征,并按照区域人口调整有机分散与有序结合的宗旨,对村庄的规模体系与空间分布进行调整,在调整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综合考虑规模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尊重居民迁移意愿;比较优势原则;量力而行原则。
进行村庄布局规划,引导与控制乡村村镇体系,推动乡村集约式发展,建立乡村聚落体系,并与区域城乡发展相协调。在进行村庄整治与布局规划时,需要做好总体安排,做好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设施、环境保护措施、产业结构等的规划与安排,明确乡村聚落体系的规模等级与空间组合,在此基础上,编制村庄搬迁、合并等的总体方案与具体措施。
在进行城乡一体化为导向的村庄整治与布局规划工作时,需要充分考虑地域特殊性,因地制宜地进行整治与布局规划工作。实现城乡一体化为导向的村庄整治与布局规划的技术线路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城乡一体化为导向的村庄整治与布局规划的技术线路示意图
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的村庄整治与布局规划,需要制定出针对不同发展区域的措施,确保分区整治,杜绝盲目建设与发展;在配置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时,需要结合近郊、远郊、郊区等实际情况,重点改善人居环境;居民点建设,需要体现出城乡一体化独特的景观风貌,打造出地域特色。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乡村人口涌入到城市之中,在引起城市人口问题的同时,导致乡村人力资源逐渐薄弱,严重制约了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实施城乡一体化为导向的村庄整治与布局规划的战略,引导乡村区域人口迁移,实现乡村区域人口的有机分散与有序结合,走乡村集约式发展道路,可以有效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乡村人口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推动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石培基,李得发,李巍,王录仓. 城乡一体化导向的村庄整治与布局规划[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04:147-152.
[2] 张素红,李志,吕金嵘. 浅谈基于城乡统筹的村庄整治规划[J]. 价值工程,2011,24: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