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09:59: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卫生资源的配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Key words urban areas;health resources;allocation;countermeasures
摘要: 合理配置城市卫生资源是卫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本文针对南通市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就城市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提出思考:制订并实施区域卫生规划,调整存量资源;构建以城市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结合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发展非公医疗机构,依法加强卫生全行业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覆盖广泛和功能齐全的公共卫生体系。
关键词: 城市;卫生资源;配置;对策
城市卫生资源是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做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工作,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是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内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合理配置城市卫生资源,实现卫生事业又快又好地发展,是广大卫生管理专家当前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文在调查了江苏南通市卫生资源配置现状的基础上,就城市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提出如下思考。
1 制订并实施区域
卫生规划,调整存量资源 以区域卫生规划基本要求为原则,实施医疗卫生机构的全行业管理,根据市区发展规划,对卫生机构的布局、卫生资源的分布、结构进行合理调整,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层次分明、互相支持、资源共享的完善的卫生服务体系,减少卫生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现有的大型医疗设备按功能状态进行估价,将功能完好但闲置的设备,按照其现有价值,有偿调剂到需要装备的单位。对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服务范围,根据居民卫生服务需要特点进行重新明确,疾病归口管理,各级、各类机构间建立相互协作、双向转诊的良性关系,而不是恶性竞争,从而实现市区医疗机构功能齐全、定位明确、服务规范的新局面。
2 构建以城市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结合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城市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关键是要调整城市医疗服务体系,逐步构建以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的二级结构,建立起分工合理、双向转诊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1 明确政府办医责任,集中力量办好城市医疗中心
2.1.1 合理确定公立医疗机构的规模和数量 按照保障基本医疗供给和履行公共卫生职能的总体要求,卫生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将那些主要承担基本医疗任务、代表区域医疗水平、在医疗服务体系中起重要作用的医疗机构由政府继续办好,以充分发挥区域医疗中心在主导基本医疗服务、调控服务市场、平抑服务价格等方面的功能。对那些市场机制较难发挥作用的专科医疗机构承担的传
染病防治、精神病防治、妇幼保健服务等,主要由政府举办,逐步实行购买服务。急救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等,由政府举办。对政府不再继续举办的医疗机构,要本着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分步实施、保证稳定的原则,通过适宜的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地级城市市区办好1~2家综合医院和1家中医院。
2.1.2 大力扶持城市医疗中心的发展 医疗机构体制改革和规模调整以后,政府要集中力量加大对公立医疗机构的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和维修、重点学科和人才建设、执行政府指令性任务等方面的投入。要改革和完善财政投入方式,及时解决公立医院在发展、改造、用地、科技进步等方面的问题,确保公立医院稳定健康发展。公立医院要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建立和完善现代化医院管理运营体制,切实提高国有资产和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和社会效益。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可吸纳民资或外资参与合作建设,合作后其非营利性质不变,允许合作者有一定的回报。
2.1.3 推进公办医疗机构运行机制改革 一是建立出资人制度。为明晰公立医院的产权关系,加强对国有医疗卫生资源的管理,按照管资产、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出资人制度。探索成立卫生国有资产管理与投资发展中心,履行政府出资人代表职责,代表出资人聘用院长,通过契约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使医院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经营自主权,形成法人治理结构,做到政事分开、权责明确。二是实行以“两权分离”为核心的院长负责制。对继续由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按照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原则进行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探索风险抵押、委托经营等管理方式,严格考核制度。积极探索效益工资、绩效工资、岗位工资、年薪工资等多种报酬实现形式。三是创新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公立医疗机构人事制度,打破人员身份限制,实行全员人事和全员合同聘用制,促进公立医院员工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2.2 实施重心下移,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
2.2.1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定位 所谓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指以全科医师和全科护士为供给主体,对所负责的社区人群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和健康教育等综合性的卫生服务。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急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对家庭和居民进行卫生指导、健康教育和管理,组织开展社区卫生活动;负责一般伤病的治疗,开设家庭病床,提供家庭医疗卫生服务;负责围产期保健和儿童计划免疫;提供医疗信息和转诊服务;提供急性病人出院后家庭恢复期的服务;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卫生信息等。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可以从全科医疗开始,逐步过渡到医疗与防保工作的结合,从集体对社区人群负责制过渡到全科医师对社区人群负责制。
2.2.2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原则 发展城市社区卫生,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为指针,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加快整合卫生资源,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必须符合三点原则:一是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社区居民卫生保健需求为导向,以健康为中心,合理规划布局;二是与社会事业同步协调发展的原则,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和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以社区建设带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并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的原则,立足现有卫生资源,对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统筹规划,通过重建、改建、转型或功能转换等途径,建成符合要求的卫生服务机构。
转贴于
2.2.3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 原则上每个街道(镇)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人口5万人左右。服务人口超过5万人以上的街道(镇),考虑到便民的原则,可增加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由政府举办的一、二级医院和企事业单位的卫生机构改建,部分三级医院按照统一规划,承担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组建任务。在坚持以政府为主办好社区卫生服务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根据公平、择优的原则,打破部门、所有制界限,吸引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快形成多元化兴办社区卫生服务的格局,培育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市场。
2.2.4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标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使用面积分别不少于1000m2和100m2,功能分区合理,符合卫生学标准。按规定设置科室、配备常用仪器设备及卫生技术人员。
2.2.5 建立双向转诊制度 卫生行政部门引导和组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城市综合性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制定双向转诊的临床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强考核监督,确保双向转诊工作有序开展,真正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和“救治在医院、康复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指定专门的职能科室和人员负责双向转诊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双向转诊流程和处理规范,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来的患者要开通“绿色通道”,及时提供选择科室、预约检查、组织会诊及安排住院等服务,同时将康复期患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住院患者转回社区,并提供跟踪服务。
2.3 制定服务和价格规范,引导居民合理消费 无序的竞争降低了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不规范服务既增加了患者负担,又浪费了有限的卫生资源。因此,应该按照机构功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服务规范和服务范围,规范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同时,理顺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实现各级医疗机构服务价格的合理梯度,引导病人合理流向。另一方面,在规范了各级医疗机构服务行为的前提下,通过政府的协调,与职工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加强合作,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到医保服务范围,并建立鼓励病人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医保报销规定,提高基层卫生服务的补偿比,这样既可以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又有利于节约医保基金支出。
3 发展非公医疗机构,依法加强卫生全行业监督管理
3.1 发展非公医疗机构以扩大服务提供量 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在公平有序的竞争下,各医疗机构会更加重视医院的运转成本核算,重视设备的投入和基本建设的可行性论证,避免浪费,从而达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凡符合投资要求的任何境内外资本投资主体,应当可在市区域内申请举办各类医疗机构,不受数量、地点、类别、性质的限制。以需求为导向,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者到医疗资源相对薄弱、需求比较迫切的城市新区、城郊结合部、开发区等区域投资举办医疗机构;引导社会资本向特需医疗、康复医疗、老年病院、医疗美容、中西结合等特色明显的适宜领域投资;放开举办主体,鼓励各类社会资本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鼓励各类民资或外资参与政府不再举办的公办医疗机构的改组、改造或改制。近年,南通市在市开发区利用民间资本举办了南通瑞慈医院,规模和效益都较理想,对市区医疗机构的深化改革和拉动竞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很好地加以总结。
3.2 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 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为非营利性质,原则上不鼓励公有资本新设医疗机构。由公立医院改制的民营医院和新设立的民办医院,其性质实行自主申报,鼓励其定为营利性医疗机构;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主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执行政府规定的医药指导价格、所获利益主要用于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的,可核定为非营利医疗机构。民办医院在获得执业许可证后,定为营利性的医疗机构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工商注册登记,定为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则到民政部门进行民办非企业登记。民办医疗机构享有充分的用人和分配自主权,在人才引进、技术职称评定、参加学术组织和学术活动、政策知情等方面,享有与公立医院同等的待遇。按照政事分开和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建立健全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卫生监督体制,实行对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结合监督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中介组织对医疗机构的指导和服务功能,规范并引导医疗服务市场竞争。
关键词:医疗卫生资源 配置 经济学 优化措施
一、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方式
医疗卫生资源,就是人类进行医疗、卫生、保健等活动中,耗用的社会资源,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有限性,即人们的需求和社会可提供的资源之间具有差距;二是选择性,即医疗卫生资源的用途不同,使用时要考虑到机会成本;三是多样性,要想提高民众的健康水平,应该从医疗、保健、预防、环保、计划生育等方面开展工作。
就目前而言,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市场机制,即个人或组织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私人产品交易行为,在信息传递中,价格起到关键作用。只有保证市场的完全竞争性,才能够保证配置工作的有效率。第二,政府机制,即政府将部分资源从私人部门转移到公共部门,再由公共部门将资源分配到医疗卫生产业,具有强制性、无偿性的特点。
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的表现
(一)城乡差距大
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资源占比达到80%以上,而农村和社区的资源相对缺乏。城市居民少,但享受的资源多,占有量能够达到农村的3倍,而且两者的差距还在扩大。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医疗机构、器械药品的数量上,还表现在医疗人员和技术水平上。
(二)人力资源结构失衡
城市中,医疗工作人员充足甚至过剩,而在县级以下基层则严重缺乏。受限于经济社会的影响,一方面,医学高校毕业生往往不愿在基层医疗单位工作;另一方面,经验丰富、技能水平高的基层医疗人员,又会通过多种途径流向城市。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人力资源结构的失衡现象。
(三)健康筹资不公平
世卫组织在2000年,利用经济学中的垂直公平理论,对191个国家的健康筹资绩效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我国健康筹资非常不公平。在该理论下,认为经济收入多的家庭,对健康事业的贡献应该大,而经济收入少的家庭贡献相对较小。
三、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资源配置的化措施
(一)采用机会成本理论
在经济学中,资源优化的目的在于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将其应用在医疗卫生领域,就是对现有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从而实现最高的健康价值,具体关系到医疗卫生资源的成本、收益等指标。
(二)加强农村卫生资源支持
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应该在农村卫生资源的支持上给予倾斜,具体包括财政支持、政策支持、卫生教育支持等。就目前而言,资源配置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农村对医疗卫生资源的需求大,但是获得的资源少,由于卫生经费低于城市,因此会影响公共卫生安全。
(三)提供卫生服务产品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医疗卫生服务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公共服务,属于必备服务的行列,常见如疫情防控、医疗培训等;二是私人服务,主要是针对具有医疗保障需求的人群,实施个体化的服务。对医疗卫生资源进行配置,首先应该分析服务的类型、性质、目的,分析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从而提供合适的服务。
(四)加强卫生防疫工作
在医疗卫生领域,预防为主一直是工作开展的重要原则,同时也能够体现出卫生服务是否公平。近些年,SARS、手足口病等疫情的出现,暴露出我国卫生防疫体系的脆弱性,难以有效抑制疫情进展,因此造成严重的传染。针对于此,政府应该改变轻预防、重医疗的理念,在资源配置上,优先开展卫生防疫机构的投入增加工作,尤其是解决基础建设问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疗卫生资源具有选择性、有限性、多样性的特点,目前资源配置主要包括市场机制、政府机制、第三部门机制、混合机制等。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体现在城乡差距大、人力资源结构失衡、医防比例失调、健康筹资不公平。对此,应该采用机会成本理论,加强农村卫生资源支持,提供卫生服务产品,加强卫生防疫工作。
参考文献:
[1]康海媛,孙焱林.我国各省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水平的比较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3,(11):41-43
1 资料和方法
1. 1 资料来源 某年某区域后方医院、疗养院编制情况汇总; 某年某区域师以下部队卫生专业技术干部和卫生士官队伍调研资料。
1. 2 方法 以现有资料、现场调查资料为基础,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将描述性研究与分析性研究相结合,对军队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
2 结 果
2. 1 总体分布不均衡 超缺编并存 中心医院以上医疗机构普遍超编,基层部队和艰苦岗位缺编。大医院超编现象较中、小医院明显。
2. 2 医院、疗养院人才结构不合理 “断层”现象逐步显现 一是职称结构倒置。某区域医院系统卫生技术干部呈现高职超,中、初职缺的倒“金字塔”现象。由于近年来中、初职人员分配少,引进难,流失多等原因,导致缺编缺口越来越大,人才结构出现“断层”。二是专业结构比例失调。调研结果显示,某区域中心医院及以上医疗机构的护理、医技和药剂专业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编现象,尤其是护理专业人员缺编严重,对医护质量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三是人员成分结构复杂。随着编制员额的进一步缩减和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军队医院中聘用人员占比例越来越大,不利于严格正规管理[1 -2]。
2. 3 部队卫生机构技术水平不高 专业队伍不够稳定 部队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存在学历低、技术水平低、专业不对口等现象。任职教育和继续教育跟不上,加之收治对象单一,接触伤病种类少,临床锻炼机会少,导致基层部队卫生机构救治能力不高; 由于基层部队环境艰苦,业务发展受限,加上晋职困难,致使人才保留困难,流失率较高[3 -5]。
2. 4 卫生士官队伍体制编制不合理 培养层次较低一是编制数量不足。卫生士官在部队卫生机构中的工作负担越来越大,但编制数量却明显不足。二是培训机制不健全。首先是培训层次和水平较低。相对院校来说,卫生士官训练队普遍存在着师资队伍不强、训练条件差、训练方法手段落后等问题。其次是培训专业设置不完善。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官兵健康需求的变化,卫生士官的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但是目前我军仅开办了护理士官专业,尚未达不到卫生士官实际的岗位分工需求。再次是继续教育制度不完善。目前尚未建立卫生士官晋级培训和进修学习等继续教育制度。
3 讨 论
3. 1 优化卫生人力资源结构
3. 1. 1 加大青年人才的补充和培养力度 一是每年分配到医院、疗养院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应控制在合理比例,同时确保分配到部队的应届生在基层锻炼完成后能够及时调配到医院、疗养院工作。二是通过落实培养计划、加大资助和奖励力度等措施,加强中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对达到任职标准的、有特殊专长和贡献的中青年技术骨干可破格使用,遏制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流失的趋势[6 -7]。
3. 1. 2 加强对边远艰苦地区和军事医学人才支持力度 一是增加边远艰苦地区医院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编制比例,同时在特招入伍方面可以适当降低引进人才的学历要求。二是安排后方医院高、中级技术人员参与边远艰苦地区医院轮岗工作。三是加大对军事医学学科人才的倾斜力度,从经费、人员配备上加大建设支持力度,作好军事医学人才储备。
3. 1. 3 制定军地不同身份人员管理办法 一是增加非现役文职人员编制员额,使现役军人与非现役文职人员编配合理。二是将聘用人员管理工作作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大事来抓,合理制定聘用人员人才建设规划,规范人才引进、管理、奖惩等相关制度,吸引优秀地方卫生技术人才为我所用[2 -5]。
3. 1. 4 建立配置合理的卫生人力资源梯队 一是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岗位人员的实际需求,进行医、药、护、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强化培训。二是加强人才竞争激励机制建设,严格落实职称晋升续任制,创造人才合理流动的环境,建立合理的高、中、初级卫生人才梯队,推动人才队伍沿着规范化轨道健康发展。
3. 2 提高部队卫生人才数量和质量
3. 2. 1 调整编制结构 着眼实际需求,培养部队用得着、留得住的人才,努力打造基层实用性人才队伍。适当增加部队卫生机构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编制比例,并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以稳定基层部队卫生人才队伍[8]。
3. 2. 2 改进管理模式 一是推广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在中心以上医院完成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训后再进行二次分配,着力解决分配到部队毕业生的医疗水平不高、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二是建立卫生部门和干部部门联动管理机制。赋予卫生行政部门在卫生技术干部的晋升、调配、进修等方面的参与权和建议权,推进基层卫生技术干部的合理流动。三是强化双向交流,严格落实政策要求,规范卫生技术干部双向代职制度,加强后方医院对部队卫生机构的结对帮带力度[3,9]。
3. 2. 3 加强任职教育和继续教育 一是根据部队实际,科学设计任职培训的班次、内容和方法,使培训切合部队需要,提高技术水平。二是加大经费投入,设立基层部队卫生人员继续教育专项经费。
3. 2. 4 培养全科医学人才 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调“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军队应重视发挥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引导作用,提高基层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对全科医学工作能力的培养。
3. 3 强化军医大学培养的地位与作用
3. 3. 1 适当扩大培养规模 以军医大学为主体的军队医学教育,为军事医学人才培养、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技术和智力支持。目前部队卫生机构还存在缺编问题,医疗保健机构虽然略有超编,但结构性矛盾突出。从实际需要考虑,建议增加军医大学招生规模,满足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2,4 -5]。
【关键词】新医改 卫生资源配置 效率 问题 措施
近年来我国的卫生事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之后,正式实施新一轮的医改方案。在新医改的背景下,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一、我国卫生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第一,资源投入方面的问题。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加大对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不过在卫生资金、卫生人员以及服务机构建设等领域的投入还存在比较大的缺口,特别是在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医疗机构的卫生服务无法有效满足人们要求。部分医疗机构的人力缺乏、设备陈旧并且房屋匮乏。尤其是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虽然数量众多,但是卫生技术人员匮乏,特别是缺少有着高级职称的卫生技术人员。边远地区部分卫生院缺乏基本的医疗卫生设备,并且医疗环境也无法满足就诊的需求。
第二,卫生组织体系方面的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以及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医学服务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服务人群的需求也不断改变,从而导致卫生组织机制的问题不断暴露出来,严重影响到卫生资源配置的效率。研究人员认为已有的管理机制以及运行体制束缚我国卫生医疗机构健康发展,导致医疗卫生机构的领导责任机制、投入机制以及补偿机制等都没能顺利建立起来,使得卫生机构的业务量降低,效率低下甚至出现卫生工作人员的流失,进一步加剧了卫生资源浪费问题。
第三,卫生资源结构方面的问题。我国卫生资源的投入结构不够合理,也是资源配置效率重要的影响因素。部分医疗卫生机构的固定资产投入较快,从而出现设备以及房屋闲置的问题,病床的使用率比较低,未能达到理想的产出规模。除此之外,卫生资源投入的结构不合理,同样反映在卫生人员专业结构方面。部分卫生机构医护人员以及保健人员的比例失衡,甚至缺乏专业保健人员,从而导致预防保健服务的产出低下并加剧重医轻防问题。
二、新医改环境下提高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的措施
第一,规划调整医院布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镇地区的居民聚集密度越来越高,同时伴随区域的扩张发展,区域内部的卫生规划也需要适应新的发展趋势,调整医院卫生资源,重点协调医院的类别以及数量,从而方便人们就医,改善卫生资源利用的效率,进一步减轻患者的负担,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除此之外,在城市区域的规划当中,也需要包含卫生规划的内容。卫生行政部门需要主动摸清家底,从而有效进行预测,并且协同有关的部门,制定区域的卫生服务发展计划,严格根据计划内容执行落实。根据当前医院的布局情况,尤其是部分地区医院布局过多摈弃给类别不够合理的问题,相关部门要重视区域卫生规划工作,从而在改善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方面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第二,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在医疗改革引入市场机制的初期,因为缺乏政府监管以及合理监督,导致各级医院间互相协作分工的关系破裂,最终陷入到了无序竞争的境地当中。国外相关经验表明,要想有效利用医疗资源,需要构建完善的医疗服务梯队,同时各级医疗服务间需要明确分工并且相互合作,从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要充分发挥财政补偿的杠杆调节作用,主动引导不同的医院主体确定自身的定位,努力培育发展竞争有序的医疗服务市场。各个行政区需要根据医院的布局情况,来实施相应的引导战略。一方面需要在综合医院布局密集的地带,改变财政支持的领域,重点引导中小医院想着特色医院以及专科医院发展,综合医院则着重发展内涵。有条件的医院则可以考虑跨地区发展,建立连锁医院。在综合医院匮乏的地区,则需要强化扶持的力度,并培植发展专科医院,从而构建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力度引导中小医院并开发细分市场,鼓励它们向着特色医院以及专科医院的方向发展,摆正自身的位置,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除此之外,政府也要引导各个专科医院以及中医医院不断改善技术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在理顺医院主体关系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医疗保险机制、医疗服务价格机制以及医院级别的考核评价机制,从而更好培育医疗市场,为各种医院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创新投资融资机制。公立医院应当建立资产经营公司,这也是我国公立医院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的要求。医疗卫生系统可以借助于资产经营公司,明确公立医院产权关系以及投资主体地位,规范划分医院经营权与所有权。通过hey举措,有利于医院活用产权交易、资本运作、兼并剥离以及资产重组等投融资的手段,从而盘活不良资产,增加优质资产,筹措社会闲散资金。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医院可以借鉴相关经验,由国资办组建资产经营公司,财政局、卫生局、人事局以及审计局等部门广泛参与。公司的所有权属于国资办,公司的经营运作则应当进行社会招聘。这样一来医院的集团化机会迈上新的台阶,同时卫生资源配置也会进一步优化,并且推动新型卫生投资融资机制的形成。医院的资产经营公司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清产核资,确定医院的资产存量,并且分清产权归属。其次是要推动医院建立现代管理制度,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再次是进行有序的资产运作。最后是建立健全资产退出机制,最大限度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保健意识的改善,人们对卫生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虽然我国的卫生服务事业持续发展,但是面临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医疗体制改革等问题的影响,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提高卫生资源配置的效率,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卫生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文辉、黄小平.基于DEA方法我国各省市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4,12(3):44-46.
[2]韦英婷、覃家盟.运用RSR和DEA法评价广西卫生资源配置效率[J].中国卫生统计,2013,10(4):277-280.
[3]陈小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卫生资源配置的若干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11(6):404-406.
[4]韩曦.我国基层医疗卫生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12(7):106.
[关键词]基层卫生 人力资源配置 医疗卫生服务 新医改
新医改前夕,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使得我国约7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其中优质资源又多集中在大中型医院,公共卫生和城乡基层医疗机构资源严重不足;约11%的行政村没有村卫生室,加之服务能力低下,服务质量不高,农村和城市之间差距不断加大,群众不能方便可及的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的日益凸显,使得新医改提上议程。新医改方案要求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在这一建设过程中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尤为重要。
一、我国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回顾
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方面,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资源配置和城市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2009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简报》表明,从卫生人力资源数量上来看,2009年底,全国卫生人力总量预计达731万人,其中:卫生人员数641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90万人。与上年比较,卫生人员增加24万人,增长3.9%,然而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减少3万人。2007年乡村医生总数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4.08%,乡村医生卫生服务的效果和质量由此可知而知,因此,无论在卫生人力资源总量方面还是人员素质方面,我国农村卫生机构卫生服务人力资源均严重欠缺。
二、关于我国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性的原因分析
1.财政投入不足
我国基层卫生院属于事业单位,虽然经费及时足额下拨,但卫生院还要承担公共卫生及改善房屋、设备等方面进行常态投入等等。基本的医疗服务条件难以改善等经济因素导致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弱化,卫生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差,使得医务工作者待遇不高,工作积极性受挫,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2.激励政策缺位
乡镇卫生院普遍由于工作环境差,医务人员待遇较低等原因,很难引进和留住人才,更难开展新的医疗服务项目,甚至原有的服务项目因为人员流失而被迫停止,远不能满足乡镇卫生院开展卫生服务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需要。对于基层卫生人力资源,政府未形成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有效的激励措施,基层卫生人员工资微薄,甚至难以维持生计,这种现状严重影响其工作积极性,进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人才外流甚至转行。
3.城乡配置失衡
相对于城市医疗机构高层次人才集中、设施设备先进而言,我国乡镇基层卫生院基础设施设备落后明显,而且承担着医疗、防保、健康教育等多项任务,业务多样且工作繁杂。城乡之间工作生活环境差别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地处偏远山区,经济效益差,使得优秀卫生人才不愿到基层工作,现有的基层卫生人员由于发展空间狭窄、晋级晋职困难等因素不能安心工作,流失严重,更加重了城乡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失衡的现状,使得基层卫生院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更加恶化。
三、对基层卫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建议
1.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在物质激励方面,应健全基层人力资源的薪酬体系,在基层卫生院低质量的服务环境中应该加大物质激励,保证其生活需求,也可以吸引更多人才到基层中去。在精神激励方面,要创造惜才、护才的良好环境,尊重人才,使其获得事业上的成就感,自身价值实现与否也是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采取职称、工资、福利待遇方面的倾斜政策在物质和精神上建立长效激励机制以留住基层卫生人才。
2.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通道
各级卫生部门在使用和选拔人才时应注重选拔农村基层人才,应当允许有一定基层工作经验的人才向城市流动。政府应当提供一定的制度保障以监督城市医院优先考虑来自基层的卫生人才,有过基层工作经历的人才,在技术上能得到全面的锻炼,基础夯实,且工作责任心高,这些优势是城市医院自己培养的人才难以具备的,这种做法既有利于吸引人才投身乡镇卫生院,也有利于城市有效改变人才知识结构,拓宽人才来源渠道。
3.增加财政投入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府需要加大对基层卫生院人力资源的投资,逐步建立乡镇基层卫生院在编人员薪酬福利的保障机制。需加大财政投资以保证基层卫生院的基本建设和人才培养保证乡镇卫生院的正常人员经费,为乡镇卫生院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提供先决条件。财政的投入应该有着制度化的安排和保障,在长期来看,应该随着财力的不断增长同比递增。
要积极探索并完善基层卫生院人才培训引进和用人的激励机制,畅通人才进出渠道,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加大卫生财政投入,营造良好待遇制度留人的氛围,才能最终有效解决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配置失衡的问题,实现我国基层卫生事业的高速发展。一支高质量、高效率的基层卫生人员队伍也是缓解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现象的关键,更是新医改得以全面落实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程晓明:卫生经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韩俊 罗丹:中国农村卫生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3]国研中心课题组.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J].中国发展评论,2005(1)
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卫生领域的人权及政府责任等问题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精神疾病的产生原因十分复杂,很多是个人无法控制的,因此政府必须承担对国民精神健康保障的主要责任,为所有公民(不管他们住在国内的任何地方)提供大致相同的基本精神卫生服务。但前述统计数据显示,精神卫生资源空间非均衡配置问题仍然十分严重,许多地区的精神病人因当地精神卫生资源的匮乏而遭遇到了社会排斥。“社会排斥”一词是由法国社会政策分析家和经济学家勒努瓦(ReneLenoir)于1974年在《被排斥群体:法国的十分之一人口》中首次提出,即用LesExclus(被排斥者)来表征“社会排斥”这个概念,这一概念强调了特定个人、群体和地区与其他个人、群体、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分离和排斥关系。按照勒努瓦的语境,“被排斥者”主要是指那些“没有被传统的社会保障体系所覆盖的人包括单亲父母、残疾人、失业者、精神或身体有残障者、自杀者、老年病患、受虐儿童、药物滥用者等易受伤害人群”[2]本文中的制度性社会排斥是指一些地区因未能被社会制度所覆盖而导致精神卫生资源匮乏,这些地区的精神病人被排斥出社会制度,无法在社会制度中寻求自身的合法身份和地位。精神卫生专门法律制度的排斥。
由于各地财政对精神卫生的供给能力差异较大,加之目前还没有从制度体制上很好地解决扶持贫困落后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问题,致使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精神卫生的贫弱地位未能得到有效改善,在精神卫生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这直接导致当地精神病人在参与精神卫生资源的分配过程中受到排斥进而影响到精神病人的最基本社会生活的实现。此外,“只给政策不给钱”的政策性投入策略则只是为财政能力强的地区提供精神卫生投入的政策依据,而对财政能力弱的地区造成了制度实施结果上的排斥。
医疗保险制度保障水平低的地区,精神病人的支付能力也相应较低。无论是当地的精神卫生资源配置,还是精神病人,都未能受惠于医疗保险制度。精神卫生资源空间配置中制度性社会排斥的消解构建普惠型制度体系。我国当前精神卫生资源空间配置存在制度性社会排斥的一种重要原因在于制度的不统一。因此,政府首要的责任在于构建普惠型制度体系。即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将有利于为全国范围内的精神卫生工作提供一致的法律保障。而财政制度、医保制度的全国统一工作还任重道远。其次是加强政策执行的强制性。
全面发展各地经济。我国精神卫生财政投入结果存在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方财政能力差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逐步拉大,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不仅导致地方财政对精神卫生的供给能力差异,进而转化为精神卫生资源配置上的不均衡,而且通过影响当地患者的支付能力而影响精神卫生机构的自我补偿能力,并最终对当地精神病人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实现全国各地经济的全面发展,对消解精神卫生资源空间配置中的制度性社会排斥具有深远意义。改变观念。有调查表明经济能力并不是影响政府向卫生领域投入的唯一因素,陈洋等[4]调查上海精神卫生筹资状况时发现浦东新区的政府财力较强但对卫生服务的投入不高,而经济能力较弱的崇明县由于政府重视而对卫生服务的投入很高,说明政府理念对于精神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影响甚大。有专家指出,政府观念在精神卫生工作中的作用是第一位的。[5]因此,改变观念是消解社会排斥的重要方法。
作者:陈艳
关键词:职业能力 开放教育 资源建设
开放教育专业课程资源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开放教育如何开展课程资源建设,《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在谈到今后改革的重点时指出: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发展趋势,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与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知道“课程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呈现和支撑”,既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坚持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核心,因此,我们开展开放教育专业课程资源建设亦必须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宗旨,要遵循人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建设以精品课程为主打,各类优质课程资源为补充,覆盖专业所有课程的优质学习资源体系,努力适应学生多样性的需要,为社会大力培养职业性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开放教育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现状
国家教育部于2003年在全国高等院校启动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电大系统2004年前学校教学资源建设基本停留于单一课程资源建设阶段,并且主要停留在探索和研发多媒体技术层面,此时还尚未树立课程建设的理念。2004年以后各校才系统推进教学资源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2006年以后相继出现一批中央电大精品课建设项目,2007年开始有了国家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现在全国电大系统以建设开放大学为目标,开放教育开始进入以各级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的全面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阶段。
回顾近几年开放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历程,无疑开放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涌现了一批国家和中央电大精品课程,各校立项建设了一大批校级精品课程,优质课程教学资源亦层出不穷;各种课程资源建设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条件的学习需要;组建有一批专兼结合素质过硬的教学和课程建设团队;现代化教学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校园网、卫星电视接收、双向视频教学系统、电视录像、多媒体网络教室、视听阅览室等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为远程教育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电大学历教育本质上也是一种职业教育,站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的角度分析,近年我们的专业课程建设亦存在如下几点不足:一是课程建设项目的确定上级主管部门把申报重点往往定在公共课、基础课,学校为了多争取建设立项则把举荐重点放在有什么人申报什么课程上,围绕建专业围绕职业能力突破课程建设考虑的少。二是课程建设目标定位上较多的注意了素质、知识目标的描述,但职业能力培养意识往往相对薄弱。三是教学设计上,理论性课程课时较多实践性课程课时偏少,教学内容重知识性传授轻技能性培养;四是实践性办学条件有限、投入相对不足;五是课程建设,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专业上的系统规划比较欠缺。
现在国家十分重视远程教育,确定未来几年要大力兴办远程教育学院,全国电大系统以建设开放大学为目标,中央电大等五所学校率先进入开放大学行列,开放教育开始进入以各级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的全面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阶段,专业和课程资源建设务必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来开展。
二、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课程资源体系的重大意义
(一)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课程资源体系是贯彻国家“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教育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
“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主要内容,它是十二五期间国家对高校办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当然也是对我们电大开放教育课程建设的一个规范性要求。电大开放教育主要定性为开放在职继续教育,学生主要是两大来源:一是高中、中技和高职毕业参加工作者;二是在读中职学生。据湖南电大统计,2012年和2013年两次春季本专科招生39988人,30岁以下的占67.6%,在职生占59.2%,其中学历为中职者占63%。从湖南的招生来看,学生年龄呈低龄化趋势,中职学生是我们开放教育的主体,中职学生选择电大开放教育主要目的还是提升职业能力问题,他们或需要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岗位,解决就业,或希望通过开放教育在职学习,获得职业上的更好发展。但无论是在职还是在读生源,他们主要工作还是在社会基层生产一线,更多的是掌握实际生产技能。因此,开展课程资源建设,构建专业学习资源体系是坚持以学生为根本,真正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重大举措。
(二)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课程资源体系是遵循职业能力发展规律的客观需要。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目前学者们关于职业能力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职业能力的内容包括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两个层次。第二种观点认为职业能力由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构成。第三种认为职业能力包括职业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及职业岗位能力。由于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战略”中提出了对我国劳动者的能力要求,把劳动者的能力分为职业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岗位能力,我国目前1800多个职业,其职业标准的制定,以及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考核活动均以此为限进行,因此这一提法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同。运用这一理论来分析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我们发现旅游职业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岗位能力都有特定的内涵、都有相应的培养课程及培养要求。
1.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及课程建设需要。职业核心能力具有职业上的普适性和广泛性,是人们在职业生涯和日常生活中必需的最基本的技能。以国家劳动部关于行业职业核心能力8项指标为参照,通过比较不同专业职业核心能力标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上的要求是:具有一定的外语阅读及简单交流能力、有较强的计算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交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具有自主学习精神和较强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勇于实践、具有较强的创新工作能力。这些能力是学生从事旅游职业或其他职业活动的基础,又影响辐射到旅游行业通用能力和旅游职业特定岗位能力领域,对人的终身发展和终身成就影响极其深远。这些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反映到专业课程教学上主要需要搞好《地域文化》、《大学英语》等通识课、公共基础课的课程建设。
2.旅游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及课程建设需要。通过研究旅游业职业相关行业规范,旅游行业通用能力的要求是:探索具有较强的运用汉语和英语进行口头、文字表达及人际沟通的能力、具有熟练的旅游管理专业技能、具有旅游产品营销与旅游项目活动策划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活动组织及实际问题处理的变通能力、具有一定的旅游美学鉴赏能力、具备酒店管理基本知识和客服能力。这些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建立良好的专业基础课课程资源来保障。
3.旅游职业特定岗位能力的培养及课程建设需要。目前旅游企业大体有计调部等7个部门,7个工种岗位,每种岗位都有相应的能力要求。见下表:
从上述旅游企业岗位能力的表述来分析,一般来说旅游行业企业特定岗位能力通常由专业主干课在发生着独到的培育作用,客观上需要我们加强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
三、开放教育专业课程资源体系建设的对策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学习条件的改善,现代远程教育理念日新月异,云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不断涌现。既然人的职业能力是一个由职业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及职业岗位能力所组成的能力系统,学生进入职场前的各种能力都是需要学校通过各种课程、采取特定的教育方法培养的。因此我们开展专业课程建设应该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适应学生不同学习需求、不同学习条件的需要,树立专业课程系统论建设的理念,为学生提供全面可选择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1.坚持全面开展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的原则。远程开放教育一个显著特点是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学生学习的好坏既要靠自觉也要靠课程资源,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培养高素质精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专业管理教师的职责主要就是全面开展专业课程建设,为学生学习提供全面可选择的优质资源。湖南电大2012年春开始全面清理课程资源建设情况,提出三年内要将各专业实施计划中省管课程全面建好,充分把握了开放教育发展的大势,专业管理教师纷纷申报建设校级精品课程,有望“十二五”内全面实现课程资源建设的目标任务。
2.突出搞好专业主干课程建设。一个专业主干课程一般就是5-7门,专业主干课在培养学生特定岗位能力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课程学好了方便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增强其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资源建设应该是一个由各级精品课程和优质资源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专业主干课程具有优先建设地位,要力争把它们建成校级乃至国家级精品课程。
3.组建若干课程建设团队。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机制与普通院校相比具有特殊性,落实到各教学院部通常一人主管一个专业、承担多门课程建设任务。这种体制的弊病是课程建设深受教师精力和能力的制约,因此,开展专业课程建设必须利用社会资源,学校应鼓励支持教师整合社会各方资源,以课程或课程群为单位组建若干课程建设团队开展课程资源建设。同时,目前电大教师不少缺少行业实际工作经验,加上近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很快,行业企业日新月异,学校应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有计划的选送教师深入企业实习、调研,掌握行业企业发展大势,准确把握专业人才培养能力需求,以保障专业资源建设需要。
4.促进职业能力形成的教学设计。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景,通过对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的迁移,并得到特殊的发展与整合才能形成职业能力。这些规律要求开放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无论是课程整体设计还是单元设计,在理念上应去除把开放教育仅仅看成知识传承的平台的不良认识,注重强化实践性教学;在内容上应更多的关注是什么、如何做,以够用为本,精讲多练;在方法上应更多的选择性使用模块化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模拟职场、问题调研、互动答疑等教学法,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5.改善实践办学条件。实验、实训是学生能力养成的基本途径。也许知识是讲教出来的,但能力则是训练而成的。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学习条件的改善,现代远程教育理念日新月异,云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不断涌现,它们在知识的传播上充分展现了远程教育的优势,但远程教育的短板,实践性教学方面实习实训不足的问题也日益彰显,特别是电大开放教育本专科生操作技能不足的问题十分明显。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是现代高校办学占领科研、教学制高点,实现教学、人才引领的必要条件。开放教育必须重视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只有通过先进优良的设备设施才能训练出一流就业竞争力的学生,增强学生职业发展的后劲。开放教育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根本,需要各省校、分校和教学站,一方面要深入拓展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途径,建立完善校外办学基地,另一方面要加大实践性教学条件建设投入,为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创造优良的物质条件。
参考文献:
[ 1] 张璇. 开放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与问题思考[ J]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5
[ 2]郭炯.职业能力研究的文献综述[ J] .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9.04(2)
[ 3]戴兰萍,陈晓斌. 旅游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湖南省发改委立项课题 2007
陈晓斌(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经管教学部,湖南长沙,410004)
作者信息:陈晓斌,男(1964.8―),汉族,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乡村旅游
因此,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对教育主体和主导者双方积极性的调动。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结合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合理设计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激发广大师生员工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培训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开展汽车文化系列活动,促进学生热爱所学专业,树立技能成才的思想意识
教育学家威廉・格拉瑟在他的“选择性教育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所有的动机都源自内心,学生在学校里表现不佳,其真正的理由是,学生没有在学校里找到足以令他满意的学习动力。“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职业学校的教育只有真正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使学生树立技能成才信心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实现育人成才的办学目的。笔者学校通过一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所学的专业上。
1.开展汽车百科知识竞赛和汽车文化手抄报比赛
学校6个班级70余名学生参加了汽车百科知识竞赛,比赛内容涉及汽车发展历史、汽车品牌文化、汽车新技术知识、汽车驾驶技术及交通法规;手抄报比赛中,学生们将自己喜爱的汽车品牌和车型,将自己掌握的汽车维修知识和对未来汽车技术发展的展望图文并茂地展示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版面中,学生上交的60多幅作品排版新颖、绘图精美、内容丰富。两项赛事集知识性、趣味性、创新性于一体,既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又使学生通过参加比赛,增长知识,扩展视野,锻炼思维,树立信心,促进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和热爱,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
2.组织学生开展汽车维修技能竞赛
学校61名学生报名参加了校内汽车维修技能比赛,通过初赛,评出24名学生参加复赛。经过复赛,选出4名优秀选手参加北京市技能竞赛。学校参赛的冯俊伟同学获得理论比赛和实际操作比赛总成绩第一名,王亚伟、张勇强、伍俊成三位同学分别获得总成绩第3、4、6名。学校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经过层层选拔,优中选优,2名学生最终代表学校参加了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北京赛区选拔赛汽车技术项目比赛。一系列专业竞赛的开展,大大激发了学生钻研技术、提高技能水平的热情,有效提高了学生敬业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开展规范化技能竞赛,创新竞赛内容,促进学生形成比知识、比技能、技能操作比规范的职业意识。
二、以团组织和班集体建设为阵地,向学生传达正能量,促进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
教育的首要问题在于养成学生健全的人格。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作为公交集团的人才培养基地,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要具备适应公交企业发展的健康人格。健康的人格不仅有助于学生适应社会,更能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学校非常重视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去感受正能量,接纳正能量,从而树立积极健康的人格。
1.积极组织团员青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学校“七星志愿者服务队”是一支以在校学生为主体的志愿者队伍,曾经被评为北京公交集团公司级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队。这支队伍不仅常年活跃在校园里,而且经常走进敬老院、公交场站开展社会实践,积极开展以“我志愿、我快乐”为主题的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学雷锋日,学校团总支组织青年志愿者在校园内大扫除,擦洗宣传橱窗;教师节来临,志愿者们向辛勤奋战在教学一线的老师献上感恩的鲜花;志愿者服务队走进了房山区光荣院敬老院,看望退伍老兵,学习老的革命精神,为老人送去图书,为光荣院种上敬老树;到前门快速公交1线参观学习,开展站台服务、义务指路;十一期间到天安门广场疏导客流、协助安检。公益小组积极开展校内勤工俭学公益劳动,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在助人为乐的过程中志愿者们的自身人格得到不断完善。
2.以班级团支部建设为阵地积极开展“天勤活动”
笔者学校十分重视发挥班集体这一阵地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如2013级预备技师班团支部精心设计了以“感恩、责任”为主题的“成人礼”主题班会,“成人礼”上全班学共同回顾了班级成立以来的每一个精彩的瞬间,观看以“感恩、孝亲”为主题的视频故事,庄严的“成人礼”誓词使学生树立起对国家的公民意识,对父母、师长的感恩意识,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意识。通过成人礼主题班会,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道德情操得到升华。该项目参加了公交集团公司“2013年-2014年度‘天勤计划’好项目评选会”,学生们设计的活动项目得到了集团公司团委的充分肯定,获得了集团公司团委的天勤活动资金支持。
对此,学校团总支根据学校工作特点合理设计团总支活动计划,编制团支部“天勤活动计划项目书”。各班团支部利用“天勤活动”资金开展本班团活动,先后开展了以“参观汽车博物馆、弘扬现代汽车科学”为主题的天勤活动,以“健康校园、活力青春”为主题的篮球比赛天勤活动和以“我运动、我健康”为主题的天勤活动。系列天勤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团员青年的团队合作意识。
3.通过班级建设的系列活动,开展养成教育
叶圣陶先生曾深刻地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行为规范的意识,既要靠日常的管理检查与纠正,更要靠班级集体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建立自我管理的思想意识。笔者学校每年新学期的入学教育涵盖了集中军训、开学典礼上优秀毕业生回访母校、蓝领精英进校园现身说法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职业人理念,增进学生对先进企业文化的了解,切实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学习《技工学校学生行为规范》竞赛活动,政府奖学金获奖学生演讲活动,“创建文明校园,争做优秀学生”主题征文演讲活动以及以拔河、跳绳、踢毽等体育类班级竞赛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4.开展评优表彰活动,树立典型,引领广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
学校团总支积极开展团员教育评议活动,根据德育积分和期末学分绩点,各班团支部召开民主生活会对团员进行综合评价,评选集团公司级优秀团干部和优秀团员、校级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和优秀志愿者。年底组织召开学校共青团年度“达标创优”竞赛表彰大会,对获得集团级的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校级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志愿者和学生会优秀委员进行表彰,颁发奖状和荣誉证书。表彰会上全体与会成员重温入团誓词仪式,借以增强团员青年的责任意识。同时学生科组织政府奖学金获奖学生表彰大会,弘扬正气,树立典型,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
三、开展教师队伍建设系列活动,提升师资队伍和班主任的职业素养
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也就是说,教师须德才兼备,智慧如泉水喷涌,道德、言行可以作别人的榜样。教师的社会角色是“知识的源泉”“伦理的化身”“社会价值的代表”。事实也证明,成功的教学活动必须由教师来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师的这一职责和职业特征是参与教学活动的其他任何因素所不能代替的。我们学校通过岗位练兵、专业竞赛引进教研等活动的开展,加强对教师职业素养的建设。
1.积极组织教师进行岗位练兵,开展技能竞赛活动
学校先后组织了教师教学论文比赛和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比赛,通过比赛达到教师间互相交流经验、提高业务能力的目的。比赛得到了广大教师的热烈欢迎,参与度达到100%。
教学部门与工会积极配合,开展《创新工作室》活动。活动内容涵盖了教师的教案编写能力、课件制作能力、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力及课堂管理组织能力展示,以及考察教师按照现代教学理念,科学、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和要素,充分利用现有多媒体资源,有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能力。活动促进了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方式、考核与评价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2.组织教师进行典型任务工作页的编写比赛
此次比赛共收集到31名教师设计的典型工作页60个,参赛作品内容新颖,难度适合学生现有水平,有很强的实用性,有利于在今后的教学及培训中突出一体化教学特点,为今后教学及培训工作的开展和质量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合学校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设立不同的活动主题,在主题活动的开展中促进学校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
1.开展“面对学校当前的现状我们自身如何调整”大讨论活动
2014年6月,针对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工主观上的消极懈怠现象,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整顿教学秩序专项工作,并在全校教职工中开展“面对学校当前的现状,我们自身如何调整?”主题大讨论活动。活动中,教学管理部门组织全体教师宣讲教学常规,加强对教师的思想动员;学生管理部门组织全校学生加强课堂常规、行为规范和学籍管理制度的宣讲;各科室组织本部门教职工针对当前学校现状、结合岗位要求以及对专项活动的相关建议开展讨论。大讨论活动后,学校认真听取各科室、部门讨论情况的汇报。结合讨论结果,制定整改措施,使活动的成果转化为推动学校科学发展、提高教育培训服务整体水平的动力。
2.以迎接建校三十五周年为契机,在师生中开展“提升师生素质,加强文明校园建设”(“十个一”)系列活动
为促进新学年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2014年9月,学校组织开展了“提升师生素质,加强文明校园建设”的“十个一”系列教育活动,以此推动学校全面提升教育教学培训质量。“十个一”评选即:在教师中开展一次“最好任课教师”“最佳教案”“优秀论文”“最生动的模拟课”评选活动;在班主任中开展一次“我最喜爱的班主任”评选活动;在班级中开展一次“最好班集体”“主题班会”“班级环境和学生宿舍环境”评选活动;在学生中开展一次“最佳读书心得体会”“最佳活动创意”评选活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最好任课教师”“最佳教案”“优秀论文”“最生动的模拟课”评选活动,促进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激发了教师对加强课程、教材、教法研究的积极性,提升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有利于形成热爱职教、关爱学生、为人师表、钻研业务,积极进取的教风。也为教师们搭建了一个展现自我才能的平台。“我最喜爱的班主任”评选活动,促使班主任更主动地发挥其在学生德育工作的中坚和骨干作用,努力建设奋发向上、文明守纪、团结友爱的班风。“最好班集体”“主题班会”“班级环境和学生宿舍环境”“最佳读书心得体会”“最佳活动创意”评选活动,极大地调动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动性,营造了技能成才、劳动光荣的学习氛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活跃学生课余生活,培养了良好情操和道德风尚,提高了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有利于形成知荣明耻、乐观向上、热爱专业、勤奋好学、苦练技能的学风。
同时,学校将“过程管理”的意识渗透到“十个一”教育活动中,并使之深化到学校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争做十个一”产生的正能量在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中得到体现。为确保“十个一”活动的落实,真正发挥主题教育活动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学校先后制定并出台了系列岗位考核责任制,并充分发挥数字化校园设备的监控职能,加强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与考核,将考核约束与引导激励有机结合,使师生在参与“十个一”活动的过程中自觉接受过程管理、参与过程管理,从而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与经营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文献计量;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
卫生资源是指提供各种卫生服务而使用的投入要素总和;卫生资源配置是指对相对稀缺的卫生资源在各种可能用途之间进行选择、安排和搭配,以获得最佳效益的过程;卫生资源分配公平性主要是指按需分配卫生人力资源、物力资源[1]。卫生资源配置公平作为卫生服务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卫生服务利用公平的前提,对促进社会公平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文献计量法,回顾和分析2000-2015年我国关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相关研究,了解以往研究的优点和不足,为深入研究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提供理论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选取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统计源,以“主题”为检索项,以“卫生资源配置and公平”为检索式,采用“模糊”检索方式,时间限定为2000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共检索出文献1184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指标包括年代、关键词、作者、期刊、论文内容等。其中,年代分析、关键词分析、作者分析以1184篇文献为研究对象,期刊分析、论文内容分析以654篇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
二、结果
1.文献总量的年度变化
如表1所示,2000年至2015年6月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相关的文献共1184篇,其中期刊论文654篇(占55%),硕博论文463篇(占39%),会议论文28篇(占3%),其它论文39篇(占3%),即期刊论文、硕博论文是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相关文献的主要组成部分。文献总量从2000年的19篇增长到2014年的140篇,其中,2010年开始超过100篇,文献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由此可见,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卫生经济学科的发展和医疗改革序幕的拉开,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2.中文关键词分布
统计分析某领域研究论文的关键词,可以发现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问题[2]。在1184篇文献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中文关键词是“公平性”(305次),其次为“基尼系数”(153次),“卫生资源”(135次),表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得到广泛关注,其评价指标主要是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尤其是基尼系数。同时,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公平性也是重要的研究领域(见表2)。对1184篇文献的作者所属单位进行统计,排名前十的机构都为高等院校,其中综合性大学7所,医科大学4所,说明高等院校是该研究领域的主力;医科大学的发文量低于综合性大学,可能与卫生经济学科的交叉性有关(见表3)。发文量超过4篇的作者共有33人,表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有较为稳定的研究队伍。
3.论文的期刊分布
根据布拉德福定律,刊载论文总数占33%的期刊是这一学科的核心期刊[3]。结果显示,在654篇期刊论文中,《中国卫生经济》《中国卫生事业管理》《中国卫生资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中国医学伦理学》《卫生经济研究》《医学与哲学(A)》《医学与社会》《卫生软科学》9种期刊共刊载225篇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相关的论文,占期刊论文总量的34.40%。其中,《中国卫生经济》《中国卫生资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医学与哲学(A)》《卫生经济研究》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医学伦理学》《医学与社会》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表明2000年以来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相关的论文质量较高。
4.论文的研究内容分析
(1)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马国芳[4]等运用Lorenz曲线和基尼系数分析2001-2010年新疆13个地州市卫生资源(卫生技术人员、床位、医生)配置情况,发现其卫生技术人员、医生的配置处于不公平状态,建议从卫生投入、人员培训等角度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李贞玉[5]运用泰尔指数分析评价辽宁省医院(卫生院)卫生总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医师和护士(师)等配置公平性,显示其总体公平性较好,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存在较大差异。(2)卫生财力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郭锋[6]等分析了2010年辽宁省政府卫生支出的资金分配情况,发现政府补助在不同级别机构之间分配不公:城市医院(包括城市中医院)所占比重最高,为70.35%,县医院(包括县中医院)为11.26%,城市社区和乡镇卫生院分别为8.68%和9.71%,也就是说,城市高级别医疗机构获得了大多数的财政补助。吴欣[7]等运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析2008-2011年我国社区中医服务财政投入的区域差异情况,认为东部地区的社区中医服务财政投入波动较大;中部地区总额持续最低,且有逐年减少的趋势;西部地区逐年持续增加。(3)基层医疗机构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王春晓[8]等利用Lorenz曲线和基尼系数对广州市115个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进行评价,认为其核定编制数、在编在岗人员数、卫生技术人员数按服务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数处于正常公平状态;按服务面积分布的基尼系数处于高度不公平的危险状态。闫亚玲[9]等以29省乡镇卫生院数据为样本,评价我国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卫生资源配置情况,结果表明:我国乡镇卫生院核心人力资源配置在较大程度上关注了当地的健康水平状况,配置公平性较好,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好的一致性。(4)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存在问题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但城乡发展不协调、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10]。罗志红[11]等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江西省城乡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存在明显的不公平现象,资金、物资、人力等资源都偏向城市,乡村公共卫生资源难以满足广大农民卫生保健的需要,农村人口均等的生存权和健康权得不到保障。贺买宏[12]等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卫生资源配置的地理分布公平性进行评价,表明我国卫生资源按地理面积配置处于高度不公平状态,政府部门在制订区域卫生规划时,应着重考虑卫生资源配置的地理公平性,同时注重卫生资源结构的优化。
三、讨论
1.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的总体关注度上升,论文质量较好
从文献的数量变化可知,文献总量呈增长趋势,说明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重视,同时,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的水平较高。对此,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要挖掘新的研究方向,创新研究方法,发表更多高质量论文。
2.研究主体较为单一,研究内容较为集中,有待进一步探索
根据对1184篇文献的作者单位统计,排名前十的机构都为高等院校,也就是说,研究主力为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而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涉及多方面内容,应得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科研团体等共同关注。从论文的中文关键词看,相比其它领域,人力资源和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配置公平性得到更多的关注。同时,从论文的内容看,对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的研究较为集中,对其它如物力、财力资源的研究较少;以实证研究为主,侧重省级以上的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评价指标主要为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因此,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研究领域及理论体系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柏高原,王耀刚,杨文秀,等.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政策选择[J].中国卫生资源,2014,6:477-481.
[2]李范,赵玉虹,何欢.我国DRGs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国病案,2013,2:65-66.
[3]马志强,唐青,朱永跃.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研究现状———基于CNKI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3:173-176.
[4]马国芳,潘雯,安尼瓦尔•阿木提,等.2001年~2010年新疆13个地州市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J].医学与哲学(A),2013,7:68-71.
[5]李贞玉,孔祥金,高丽敏.基于泰尔指数的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J].医学与哲学(A),2013,7:65-67.
[6]郭锋,马月丹,万泉.辽宁省政府卫生支出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2,7:40-42.
[7]吴欣,许仁丹,叶清丽.我国社区中医财政投入的公平性分析:基于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视角[J].中国卫生经济,2014,6:55-58.
[8]王春晓,廖军娟,彭荣春,等.新医改框架下广州市社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77-180.
[9]闫亚玲,张志明,陈颖.我国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研究:基于29省乡镇卫生院数据[J].中国卫生经济,2013,6:37-39.
[10]高建民,杨金娟.健康公平性概述[J].卫生经济研究,2014,10:51-54.
[11]罗志红,朱青.公平正义视阈下城乡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研究:基于江西省的实证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201-203.
论文关键词:农村,卫生资源,配置
1引言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包括医疗资源在内的各种社会资源享有与分配存在着严重不平衡,致使城乡差距日益增大。虽然近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形成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对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城乡差距仍然过大。如何缩小城乡卫生差距,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城乡卫生的均衡发展,让农民也能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样的优质医疗卫生服务,全面提高我国农村居民健康保障水平和生活质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2卫生资源配置的内涵
卫生资源是社会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占用或消耗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称。卫生资源配置是指卫生资源在卫生行业(或部门)内的分配和转移(流动)。其有两层含义:一是卫生资源的分配,称为初配置,其特点是卫生资源的增量分配;二是卫生资源的流动,称为再配置,其特点是卫生资源的存量调整。卫生资源配置的内容主要有卫生机构的设置、医院床位、卫生人力、卫生设备和卫生经费配置等5个方面。
3安徽省农村卫生资源配置的现状
近年来,安徽省政府为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其效率和效益,满足农村居民多层次的健康需求,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不断加强对农村地区卫生资源的投入,使得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方面有了显著改善,农村卫生资源总量不断增长。2005—2009年,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量共增加0.2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持续增长毕业论文ppt,已由2005年的614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4651.7万人,增加了4037.7万人;截止到2009年末,新农合参合率已达到93.57%,有效地减轻了农民就医的经济负担,改善了农民的就医状况,提高了农民健康水平。
在村卫生室总量方面则呈递减趋势,且减幅比较明显。2005—2009年间村卫生室数量由2.3万个,下降到1.9万个,共减少0.4万个。究其原因在于近年来在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方面,安徽省坚持“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的原则,结合各地的乡镇区划的调整、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农村卫生资源的现状,调整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布局,对原有的村卫生诊所进行了整合中国。并按照《安徽省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设置指导意见》的要求,原则上一个行政村设置一所村卫生室。卫生院所在地的行政村可以不设卫生室,人口少的邻近行政村也可以联合设置卫生室。因此,近年来在村卫生室总量方面有所下降(见表1)。
表1 2005—2009年安徽省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情况
年份
村卫生室
(万个))
乡村医生和卫生员
(万人)
农村有医疗点的村
占总村数的比例(%)
参加新农合人数
(万人)
参合率(%)
2005
2.3
4.7
95
614
—
2006
2.2
4.6
96
1384.8
—
2007
2.1
4.4
96
3602
85.7
2008
1.9
5
96
4523.9
90.12
2009
1.9
4.9
96
4651.7
>> 江苏省卫生资源配置效率评价 江苏省南水北调受水区水资源配置 江苏省卫生资源配置的效率评价研究 江苏省地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辽宁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 江苏省工业化阶段水路运输资源配置效率评价 山东省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 对江苏省36个县(市)经济社会公平度的测评及排名 当代教育资源配置对教育公平影响研究 医疗执业监督人力资源配置研究 基于“聚类分析”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地区公平性分析 湖南省病床资源配置区域差异研究 山西省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研究 县域内义务教育公共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研究(下) 县域内义务教育公共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研究(上) 北京市西城区社区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 基于公平和效率视角的城市公共资源配置调查研究 重庆市中医床位及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 教育公平视阈下河南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政府资源配置与教育公平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 江苏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江苏省卫生年鉴[EB/OL]. .
[6] 张楠,孙晓杰,李成,等.基于泰尔指数的我国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2):88-94.
[7] 张彦琦,唐贵立,王文昌,等.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在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08, 25(3):243-246.
[8] 林晨蕾,郑庆昌.福建省城乡医疗资源配置公平度评价研究――基于泰尔指数的检验方法[J].东南学术,2015, 36(1):126-132.
[9] 马晓冬,沈正平,宋潇君.江苏省城乡公共服务发展差距及其障碍因素分析[J].人文地理,2014,135(1):89-93.
[10] 李士同.成都市基本医疗资源配置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4.
[11] 黄成礼,庞丽华.人口老龄化对医疗资源配置的影响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1,17(2):33-39.
[12] 马志强,刘敏,王海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师胜任力实证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2(4):514-518.
[13] 徐伟,柳鹏程.长江中下游地区卫生资源配置区域差异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2012,15(1):48-50.
[14] 张子武,陈文,潘惊萍,等.四川省卫生资源公平性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31(5):357-359.
[15] 王芳,朱晓丽,丁雪.我国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及公平性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9(2):108-110.
[16] 任苒,许晓光,刘明洁.辽宁省医疗资源纵向整合模式特征及效果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2):1-4.
[17] 李少冬,仲伟俊.中国医疗服务公平与效率问题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23(5):146-147.
[18] 王B,蔡筱英,柯贤军,等.2005-2013年武汉市医疗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6,33(5):484-487.
[19] 安艳芳.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分布特点与改善策略[J].中国卫生管理,2011,18(5):110-113.
【关键词】加权秩和比 卫生资源 评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对卫生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卫生资源量与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凸显。为此,本文采用加权秩和比法对6个省市卫生资源配置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探讨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为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卫生资源优化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国家“七五”计划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类地区,根据此标准抽取东部北京市、江苏省,中部湖南省、江西省,西部陕西省、甘肃省的卫生资源配置情况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各省市2011年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为了与全国数据进行对比,特将全国平均数据加入统计范围。根据咨询专家和查阅相关文献,选取反映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的五项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千人口床位数、千人口卫生人员数、千人口卫技人员数、千人口执业医师(助理)数、千人口注册护士数。
2.研究方法
由表1可见,卫生资源配置综合评价的5个指标中,千人口注册护士数权重系数最高(0.24),千人口床位数全中最小(0.08)。6个省卫生资源配置WRSR值最优的是位于东部地区的北京市,最差的是位于中部地区的江西省。其中江西省、甘肃省、湖南省卫生资源配置WRSR值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
如表2所示,将各指标的WRSR值由小到大进行排序,计算向下累计频率,通过查《百分数与概率单位对照表》,求其所对应的概率单位值。将概率单位值Y作为自变量,秩和比WRSR作为因变量,经相关和回归分析,因变量WRSR与自变量概率单位值Y具有线性相关(r=0.992),线性回归方程为:WRSR=0.058Y-0.191,经F检验,F=295.911,P=0.000
由表2的结果,按照最佳分档的原则,根据百分位数P和概率单位Y卫生资源配置分为三档,将概率单位X代入线性回归方程:WRSR=0.058Y-0.191,求得分档标准。由表3可见,对WRSR值的排序与分档进行方差齐性检验(F=0.001,P=0.976>0.05),满足方差齐性检验,采用New man-Keule法作两两比较(F=9.866,P=0.028
讨 论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现状与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联系,位于东部地区的省市卫生资源配置情况明显优于其他地区的省份。位于中部地区的江西省其卫生资源配置最差,说明影响卫生资源配置的因素较多,不只与经济发展有关[1]。因此,我国政府必须通过强化政府职责、加大政府投入,优化我国卫生资源配置,提供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彭志丽,何洁仪.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现状, 存在问题及改革的重点难点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019):21-23.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数据来自2006-2012年《广东省卫生统计年鉴》,包括广东省及各市的卫生人员数、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区域数据根据上述年鉴相关数据整理得出。
1.2研究方法
1.2.1区域划分
以《广东统计年鉴》在统计各区域主要指标时的划分标准为依据,将全省21个地级市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四个区域,粤东地区包括汕头、潮州、汕尾、揭阳4个市,粤西地区包括湛江、茂名、阳江3个市,粤北地区包括韶关、河源、梅州、清远、云浮5个市,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个市。
1.2.2泰尔指数(Theilindex)
泰尔指数是1976年由荷兰经济学家H.Theil提出,广泛应用于测量并评价某地域各种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性,目前已有学者运用这一指数研究重庆[1]、新疆[2]、甘肃[3]乃至全国[4]的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状况,相关理论的运用成熟可靠。采用泰尔指数评价广东省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状况,不仅可了解广东省各类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总体公平性,还可测量广东省内不同区域间和区域内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根据泰尔指数的测算原理,泰尔指数越小,说明公平性越好,反之越差。
各区域内部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泰尔指数为:
其中Pia为a地级市人口数占i区域总人口数的比重,Ei和Ea分别为i区域和a地级市的人均卫生人力资源数。
各区域间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泰尔指数为:
其中Pi为各区域人口数占全省总人口数比重,Ri为各区域卫生人力资源数占全省卫生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
则全省总的泰尔指数T为:
通过计算各区域内及区域间的差异贡献率,可反映全省总体不公平性的主要原因及影响程度。
区域内差异贡献率=Pi*Ti/T
区域间差异贡献率=TL/T
2结果与分析
2.1广东省卫生人力资源的总体情况
2.1.1广东省卫生人力资源总量的现状
至2012年底,广东省卫生总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医师、注册护士分别达到620173人、510288人、192107人、197256人,各类卫生人力资源总量较大,但分析2012年广东省每千常住人口卫生人力资源拥有情况可发现,2012年广东省每千常住人口卫生人力资源除注册护士数外,其余均低于全国水平,此外,各区域间差异明显,珠三角地区的每千人口拥有量远远高于粤东西北地区的水平,也比全省及全国水平好,粤东地区仍明显落后于全国水平。从区域总量来看,广东省卫生人员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占全省卫生人员的65.49%,粤东地区的总量最少,仅占全省的9.58%。
2.1.2广东省卫生人力资源的结构分布情况
从学历结构上看,广东省卫生人员主要集中在本科及大专学历,全省仅有5.0%的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在研究生及以上,执业医师拥有最大比例的高学历人才,研究生学历、本科学历分别达11.1%和39.6%;值得关注的是,2012年注册护士仍主要以大专及以下学历人才为主,仅有10.0%的人员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硕士以上高学历护理人才极为缺乏,仅占总量的0.1%。从职称结构上看,初级职称的卫生人力资源是当前的主体,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医师、注册护士中初级卫生人力资源分别占64.4%、53.5%、77.3%,全省仍有11.3%的卫生技术人员没有职称,高职称卫生人员在执业医师这一群体中所占比例高于注册护士,全省有17.7%的执业医师具有高级职称。从地域分布来看,高学历、高职称卫生人力资源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与非珠三角地区差距悬殊。
2.2广东省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分析
2.2.1广东省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总体均衡性分析
2006~2012年广东省各类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总的泰尔指数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图1),各年度数值高(公平性差)于辽宁省[5,6],但低(公平性好)于重庆市[7]同期数据。从年度变化趋势可见,新医改前广东省各类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性逐年加剧,新医改之后得到明显改善。此外,在各类卫生人力资源中,执业医师的总泰尔指数值最小,而注册护士分布的均衡性最差,至2012年,注册护士的总泰尔指数值仍达到0.0433。
2.2.2区域间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均衡性分析
从图2中可看出,各类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区域间差异呈先升后降趋势,2009~2010年减小的幅度尤为明显,可能是由于新医改初期政策调整力度大,政策效果释放显著造成,新医改之后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区域间差距逐渐缩小,区域间配置有所优化。
2.2.3区域内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均衡性分析
从图3中可看出,2006~2012年各类卫生人力资源区域内泰尔指数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近7年来广东省各区域内部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公平性逐步得到改善,各区域内部配置不断优化。
2.2.4泰尔指数的贡献率分析
从表4中可看出,除执业医师在2010年之后区域间差异贡献率小于区域内贡献率外,各年份其他卫生人力资源分布区域间差异贡献率均大于区域内贡献率,说明区域间差异是影响广东省各类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总的泰尔指数的主要因素。
3讨论与建议
3.1广东省卫生人力资源每千人口拥有量低,卫生人力资源结构有待优化
虽然广东省各类卫生人力资源总量较大,但每千人口拥有量不足,大部分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粤东地区仍远远落后于全国水平,即使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和医护比略高于全国水平,但医护比与全球1:2的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1:4的水平相比[8],存在明显差距,护理人员短缺严重。2006年以来广东省各类卫生人力资源总量得到稳步增长,但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需要加大财政、教育等方面投入,稳定卫生人员队伍并不断壮大。而在卫生人力资源的学历、职称结构上,一般认为橄榄型的卫生人力资源学历、职称结构较为合理[9],目前广东省的卫生人员以大专及以下学历和初级职称为主,高学历、高职称卫生人员不足,在非珠三角地区表现更为严重,而在不同类型卫生人力资源中,执业医师的学历、职称结构优于注册护士,这与当前重视医疗技术、忽视护理质量的大环境有关。广东省应加大继续教育、培训进修等力度,在待遇和提供良好的行医环境等方面出台相应措施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从内部培育和外部引进两方面入手,提高高学历、高职称卫生人力资源的比例,此外,应在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欠发达地区更多倾斜,不断优化广东省的卫生人力资源队伍。
3.2区域间差异是导致配置不公平的主要原因,新医改之后有所改善
从总体上看,广东省卫生人力资源的布局并不合理,各区域间差距明显,大部分卫生人力资源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特别是广州和深圳,这一区域拥有全省大部分三级医院,卫生人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占据绝对优势,且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较高,各类卫生人力资源拥有更多的晋升、进修机会,待遇也较其他区域好,更能吸引并留住各类卫生人才,而在粤东西北地区,各类卫生人力资源仍然比较匮乏,甚至明显低于全国水平,非珠三角地区的卫生人员在晋升、待遇、进修等方面不及珠三角地区,医疗水平也明显落后,较难吸引各类卫生人才,这导致了广东省卫生人力资源布局出现“马太效应”现象,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区域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各类卫生人力资源区域间配置越来越不均衡。这一现象在新医改之后有所改善,特别是在2010年改善明显,这可能与广东省在2010年推出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培训1万名以上卫生技术人员,招聘1千名医学院校毕业生和1千名执业医师等政策有关[10],粤东、粤西地区在这一时期各类卫生人员增长较快,但区域间差异仍未得到有效改善。这提示卫生行政部门在制定卫生区域发展规划时,应充分运用“看得见的手”,通过行政干预手段,克服“市场失灵”,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水平地区的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制定有针对性政策,引导卫生人力资源在区域内和区域间合理配置,逐渐缩小地区差别、城乡差别,采取增量调控手段,重点提高非珠三角地区各类卫生人员总量,改善区域间卫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相对公平些[11]。
3.3执业医师的公平性优于卫生技术人员,注册护士的公平性最差
1.1指标选择进行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分析,指标的选取很重要。只有筛选出有代表性的、易于获取的指标,才有可能进行合理的、可行的分析和评价。该研究是在之前研究成果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借鉴医疗卫生行业其他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所获取的监测数据和山西省妇幼保健工作的实际情况,确定进行公平性分析指标如下: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数、保健科室人员数、临床科室人员数、业务用房面积、实有床位数、1万元以上设备数、卫生事业费、妇幼卫生事业费、妇幼卫生事业费占卫生事业费的比例。
1.2数据分析从网络直报系统中直接导出数据到Excel软件,根据分析的需要重新进行整理,采用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进行资源配置的公平性评价。洛伦茨曲线是一条下凸的曲线,其下凸程度越大,表示配置越不公平;反之,下凸程度越小,表示配置越公平。基尼系数是根据洛伦茨曲线计算出的统计指标,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绝对公平,0.2~0.3之间表示比较公平,0.3~0.4之间较为合理,0.4~0.5之间为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相当悬殊;其中超过0.4为警戒状态,达到0.6以上则属高度不公平的危险状态。
2结果
2.1资源配置的洛伦茨曲线绘制图1~3分别是妇幼保健机构人力、物力、财力按人口分布的洛伦茨曲线。从人力资源配置情况来看,卫生技术人员配置的公平优于保健科室人员和临床科室人员;从物力资源配置情况来看,业务用房面积、实有床位合计、1万元以上设备数的公平性基本持平,但比人力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稍差;从财力资源配置情况看,卫生事业费、妇幼卫生事业费、妇幼卫生事业费占卫生事业费用的比例的公平性也基本持平。
2.2资源配置的基尼系数使用EXCEL2007显示洛伦茨曲线的趋势线,在趋势线选项中选择多项式,阶数调节为2,显示公式即得到曲线的方程,由洛伦茨曲线方程计算其分析指标的基尼系数。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数、保健科室人员数、临床科室人员数、业务用房面积、实有床位数、1万元以上设备数、卫生事业费、妇幼卫生事业费、妇幼卫生事业费占卫生事业费的比例的基尼系数分别是0.128、0.204、0.202、0.300、0.282、0.300、0.180、0.226和0.190。
3讨论
该研究选取9项有代表性的指标,运用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分析了山西省市级妇幼保健机构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结果显示,虽各指标的公平程度有一定差别,但山西省市级妇幼保健机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配置均处于绝对公平和比较公平的范围内。
3.1妇幼保健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指标的选取妇幼保健机构涉及的工作较多,无论是绩效评价还是资源配置分析均为多维建构,测量因素不同其结果也不同。目前,国内有一些研究人员对妇幼保健机构各项工作的评价指标进行了研究,大部分研究运用了多种方法进行了指标筛选,结果较为可靠,但多不系统和全面,而且有些指标的数据在实际工作中较难获取,没有形成一套相对统一的可推广的妇幼保健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非本研究所能完成。该研究指标的选取是基于前人研究
成果、专家访谈及医疗卫生行业其他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而作出的。虽然存在局限性,但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资源配置的整体情况。3.2山西省市级妇幼卫生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较好基尼系数的分析结果显示,人均卫生技术人员数、人均卫生事业费、妇幼卫生事业费占卫生事业费的比例的基尼系数均小于0.2,处于绝对公平范围内。妇幼卫生经费的投入情况直接影响到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配置,因此山西省妇幼卫生事业经费投入的公平性为整个妇幼保健各种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奠定了重要基础,人均卫生技术人员数的公平配置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山西省各市妇女和儿童获得妇幼保健服务的机会和方便程度均等。在今后的妇幼保健事业发展过程中,无论经历卫生事业改革或是其他外部环境的变化,政府在政策调整过程中,应继续保持人力资源配置和妇幼卫生经费投入的公平性。
3.3山西省市级妇幼卫生物力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相对较差但仍然比较公平在9项指标中,基尼系数最大的两项指标为人均业务用房面积和人均1万元以上设备台数均为0.3,按照基尼系数判断公平性的一般标准,0.3处于比较公平和基本合理的临界点。在卫生经费投入公平性较好的情况下,出现物力资源配置相对较差的公平性的情况,说明山西省可能有部分市级妇幼保健机构存在业务用房面积和设备购置方面投入不够的现象,或将应该用于物力资源配置的经费挪用于其他方面。物力资源配置情况直接影响妇幼和儿童接受妇幼卫生服务的环境和质量,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进一步促进物力资源配置的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