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法律有关的知识范文

法律有关的知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09:59:4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法律有关的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法律有关的知识

篇1

 

关键词:法律诊所教育 知识产权 创新 法律服务平台 公益 

    法律诊所教育,对于大多数中国法律工作者而言是一个新鲜名词,对于普通公民来说更是闻所未闻。所谓法律诊所教育(clinical legal education),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法学院普遍兴起的一种新型课程,又称“临床法学教育”。顾名思义,其特点在于仿效医学院利用诊所实习培养医生的形式。通过诊所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实际的法律应用过程,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对法律的深人理解,缩小学院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的距离。另外,此项教育还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准。

一、法律诊所教育的价值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法律诊所教育无疑是一种创新,对我国法学教育的改革是一种促进。它将实体法以及法学理论、实践、技巧、信念、态度和价值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律师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法律诊所课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身无偿法律援助案件。学生通过为社会弱者提供法律帮助,能获得职业成就感,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也是目前我国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目标。

    法律诊所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教育,它的特殊性不仅在于其与传统的法律教育方法不同,更在于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法学教育的模式。从单纯的理论去指导实践的演绎式模式到通过实践获得更加全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归纳式模式,让学生学会从实际的个案着手探索法律的基本精神并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通过法律诊所教学使法律院校的学生开始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认识法律、了解社会、体味人生。

    目前,拉丁美洲、西欧、东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南亚的尼泊尔、印度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法律院校已经广泛而成功地应用了这种教育方式。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法律诊所教育已经成为东欧、南非等国家和地区法治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顺应世界法学改革潮流,我国部分高校教师经过充分的探索、研究与论证后,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政法学院、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于 2000年9月相继开设了诊所法律课程,尝试运用比较模式进行教学。2001年起,又有中山大学、西北政法学院、四川大学、云南大学开设了诊所法律教育课程。2002年7月28日,经中国法学会批准,由上述11所院校成立了“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到2010年6月1日已发展了130位单位委员。经过10年的推广,法律诊所教育已在中国高校扎根、发展并完善,日常运作管理有条不紊,法律服务活动对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与此同时,参加法律诊所活动的学生在分析法律问题、提高法律实践能力、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观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目前,各具特色的专门性法律诊所正在逐步形成,如劳动者权益保护诊所、消费者权益保护诊所、环境法律诊所、知识产权法律诊所、公益法诊所、社区法律诊所等。

二、知识产权法律诊所的创立及意义

    引人法律诊所教育是高校在新形势下改进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法律实践教育的重要举措。

  (一)知识产权法律诊所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律诊所创设于2005年9月,是目前为止全国高校唯一以“知识产权法律诊所”命名的法律诊所。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律诊所由一支具有较强实力的教师队伍组成,均具有高级职称、律师资格证书,具有教学和律师执业经验,并经过中国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的专门培训,能够规范、专业地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学习和基地实践任务。

    知识产权法律诊所教学分为课堂讲授和基地实践两大部分。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律诊所教育简介,律师职业道德,知识产权法实务,系统技巧训练,接待当事人,参与咨询与调查,仲裁、诉讼和非诉案件的专业技能等。基地实践的主要内容包括在教学基地值班;为当事人提供咨询意见;起草法律文书初

稿;在指导老师参与下修改法律文书;与对方当事人或律师谈判;接待来访;阅读、整理案卷;配合执业律师开展业务、参与办案全过程等。

  (二)知识产权法律诊所的性质及意义

    法律诊所教育通过学校和社会两个场所的实践和共同作用,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促使学生将在课堂上所学到的法律知识在活生生的具体案件中加以运用,也能通过和当事人接触得到社会经验等多方面的积累。概言之,知识产权法律诊所对学生是法律课程的实践训练平台,对社会是知识产权事业的公益法律服务平台。

    1.实质上是法律课程的实践训练平台

    知识产权法律诊所的优势在于该法律课程是在律师事务所真实环境中进行的,并由老师负责指导。这一实践训练平台还具有强调职业道德、注重实践操作和人际关系协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等特点,有助于克服传统法学教育过于理论化、学生动手能力较弱的缺陷,让学生保持和社会实际、法律实务接触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在深入理论探讨的同时,学习如何像法律从业者一样工作和思考,培养全面的法律素养、优良的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感。这一教学模式深受学生的欢迎。

  2.客观上是知识产权公益事业的法律服务平台

    法律诊所教育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办案,既是服务社会公益事业的法律资源的有益补充,将对我国的教育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带来冲击和变革,也为我们培养高素质、综合能力的法律通才提供了可操作的平台。如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律诊所的活动经费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及其民商经济法学院和社会公益性组织(如美国福特基金)、律师事务所的支持,其对外开展的任何法律服务活动均不收取报酬。目前,知识产权法律诊所的服务项目主要有诊所法律教育研究与培训,疑难案件会诊,接受知识产权案件当事人的委托提供非诉法律服务或者担任诉讼人,接受商标、专利行政诉讼案件、行政复议案件原告和申请人的委托提供非诉讼法律服务或者诉讼,普法宣传,法制状况调研,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法律分析以及其他公益法律服务。

    3.为法律援助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

    知识产权法律诊所具有创新意义,突破了学界认为“法律援助是穷人的专利,拥有知识产权的权利人都是富人,无需法律援助”的普遍观点。学生通过模拟场景和实践操作,以律师助理身份办案,既能学习律师的各种执业技能,又能为因经济困难,不能支付知识产权纠纷处理和诉讼费用的知识产权人,以及遇到难以解决的知识产权事项或案件的知识产权人提供法律援助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从实际情况看,知识产权法律诊所的学生都能把为弱者提供法律援助看作学习的机会、社会的责任和神圣的使命。与专职律师相比,学生没有繁忙的工作,不期待任何物质上的回报,专心于此;与社会团体相比,学生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能得到富有经验的教师的指点。所以说,法律诊所教育的设立必定会为中国的法律援助事业注人新鲜血液,带来崭新面貌,对促进我国法律援助事业的深人开展有着现实的意义。

三、知识产权法律诊所模式创新的对策建议

    综合各高校开设法律诊所及法律课程的情况,基本上都是依托学校成立法律诊所,采用“校内真实当事人诊所”的模式,但其内容、目的和运作方法也各有特色。如北京大学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律师制度和律师规则,熟悉律师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了解律师办案程序、诉讼程序和律师事务所工作规程,学习和掌握处理案件的技巧;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法律实务的技能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合作精神和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既注重诊所的课堂教学,又鼓励学生承办法律援助案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主要通过向社会提供法律援助来培养和锻炼学生。其它大学开设了以法律援助为特色的法律诊所,也都旨在提高学生分析法律问题和法律实践的能力。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律诊所通过与律师事务所合作设立校外实践基地,指导教师除了进行每周一次的理论讲授外,几乎每天都要到实践基地对学生进行单独指导。法律诊所的教学过程包括“三步”。即对上述环节进行计划、行动、评估,通过讨论、模拟、反馈及单独指导等方法,从而构成一个实践环节的完整的学习过程,思考贯穿其中。法律诊所需采取双循环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在不断提高熟练程度的同时,能跳出原来的思维模式,从全新的角度、有预见性地思考问题。以实现法律诊所教育的日标,即“帮助学生培养经验式学习的能力及凭借经验进行反思的能力”。

   (一)

明确性质定位

    由于知识产权法既是实体法,又是程序法,而且涉及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广泛的权利范围,因此,知识产权法律诊所的实践场所应当是开放的,其服务对象亦应是开放的。为进一步推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贯彻落实,参照有关专家意见,建议发挥各方资源优势,将知识产权法律诊所定位于产、学、研合作促进组织,使其成为开放发展的公益法律服务平台,为产、学、研合作组织自身及相关科技创新机构、企业维权等提供专业的公益服务。

   (二)创新服务功能

    对知识产权法律诊所实行产、学、官、研合作模式,拓展与产、学、官、研各界的合作,推动法律诊所承担知识产权法律研究及知识产权发展与促进方面的工作,其服务功能包括但不限于:y)接受企业、政府及相关机构委托的法律实务研究课题,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分析、预警以及保护策略研究、品牌战略研究;(2)接受企业、政府及相关机构委托的知识产权促进工作,进行统计、调研、评估、规范管理及其它相关工作;(3)向企业、社区及相关机构提供法律知识普及、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4)开展企业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研究,以及面向企业、行业的知识产权策略实施研究、咨询;(5)为企业、社区及相关机构提供法律咨询、法律策划和预警服务;(6)为企业、社区及相关机构投资融资、贸易发展以及海外市场开拓提供法律服务;(7)面向社会提供法律保护调查、相关信息检索;(8)提供其它服务,如维权援助等公益服务。

(三)突出法律援助

    我国的法律援助机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政府性质的法律援助机构、律师事务所内设的法律援助中心以及各种社会团体。法律援助主要是国家的义务,理应由政府出资建立各级法律援助机构。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财政压力很大,不可能为法律援助机构支出大量费用;另外,我国地广人多,法律援助机构在现阶段还较难能深人基层农村;更关键的一点在于,能够胜任法律援助的专业人士数量太少。为此,我国应寻求多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方法来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显而易见,开展法律诊所教育,发挥法律院校师生的专长,为弱者提供法律服务,不失为一条完善中国法律援助制度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且与其他法律援助模式相比又有其优越性。

    2007年1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关于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定位为政府公益性公共服务机构,承担政府知识产权部门的工作职责,不仅为知识产权纠纷当事人提供援助服务,同时也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其它服务。基于此,知识产权法律诊所与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具有契合性,可以承担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的任务,以突出法律援助服务特点,扩大法律援助队伍。

篇2

20 世纪初期,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产业发展起来。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现在旅游产业在全球的发展势头仍然十分强劲。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旅游产业一方面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提高,旅游业目前为止已经成为服务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一、我国旅游产业的现状

在当代社会中,旅游已经不再是一个孤立个体的存在,改革开放以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旅游产业的经济功能。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带动了餐饮、住宿、客运交通、工艺品及其他销售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就业岗位,拉动经济发展,旅游的功能在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旅游管理也以发展经济为导向。旅游活动在产

业化的进程中,由于其独特的社会属性及经济发展的需要,所承担的角色在不停转变着,价值取向也随着社会进步而改变,在不同的阶段,旅游管理的价值导向先后从创取外汇向拉动内需、提供就业发展,在总体上遵循着经济管理的导向,旅游产业也在这种导向下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1]目前旅游产业在我国现在已成为许多省市的支柱产业,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为云南、四川等。在部分城市中,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最主要的经济收入之一,城市与旅游产业也在双向发展,因为城市的特色产生了旅游产业,同时,因为旅游业也带动了一个城市的经济。作为一种新型服务业,在全世界各地迅速的开展起来。

二、存在问题

旅游产业的发展势头迅猛,很多地方的旅游管理呈现出经营机制单一、发展模式落后等现象,地区保护主义盛行,政府及旅游企业普遍存在重视经济效益而轻视社会效益的现象,在以经济管理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下,旅游管理呈现出一种粗放和短视的形态。例如,在商业发展诉求情况下的古城,已然不是我们旅游者想看到的东西,那种原生态的东西早就已经因为经济需求消失不见了,我们看到的多半都是后来仿造的。忽视旅游者、当地居民的精神诉求,对自然资源及文物古迹保护不善,很多文物遭到损坏,造成很多问题亟需解决。旅游业是一种特殊的服务业,人们对陌生环境的猎奇心态,这个行业对人们提供一种人们平时自己看不到、感受不到、听不到的东西,旅游中间往往会出现很尴尬的状况,在出去看风景的同时也会让你购物,商店的回扣很高,让人们很不满意,总的来说,旅游业呈现出一种低消费、大众化、低水平的状况,旅游基础设施虽然在不停的完善中,但是仍然不能适应旅游发展速度的要求。

三、晚上旅游管理的策略

(一)政府方面

旅游产业可以是一个综合性十分强的重要产业,必须得到许多相关部门以及产业的积极配合,同时所提供的产品又应当最终体现出无形服务的特殊行业之一。首要因素就是不能离开政府部门的全面管理与协调:第一,国家在税收方面,对实施旅游福利的企业进行税收减免,鼓励企业对员工以旅游的方式发放福利;对个人所得税旅游进行扣减,降低旅游成本。避免因为税收问题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第二,由政府承担具有公共设施的建设的旅游服务设施如城市公园、博物馆等的建设,实现旅游景点免费开放,保证低收入群体的旅游以及获取知识的权力。第三,由政府向旅游景点进行补贴,使部分旅游项目由经营性质变为福利性质,从而降低公民的旅游成本,保证旅游福利的实现。[4]例如云南每年政府拨款促进旅游业。

(二)旅游景点方面

首先,在定价问题上,应当以福利管理引导定价策略,主要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既要保证经济利润又要保证剩余价值,在这两者之间寻求平衡点。其次,系统考虑旅游业发展对环境的各种影响,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彻到旅游管理中,大力发展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等新型环保旅游,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服务、绿色消费,实现旅游业与自然和谐发展。最后,应当关注景区居民生活质量,加强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引导游客注意保护景区环境,对各种文化遗产能自发地爱护尊重。

四、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闲暇时间增加,大众旅游逐渐普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人们对旅游的要求也会随着提高和增加,在社会福利理念深入发展下,旅游的福利性特征被人们日渐重视。人们不仅追求旅游的经济效益,更强调旅游作为国民福利重要组成部分给社会福利带来的积极影响。对于旅游管理的价值导向,也逐渐从经济管理转变为福利管理,这体现了在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公民福利的公平获取。今后的发展中,政府、旅游机构和游客应当共同努力,提高旅游管理的建设,争取将旅游管理给社会总体福利带来的增值达到最大化。不断的满足大家对旅游产业的要求,不仅可以不断增加城市的经济收入,也更加吸引了人们。

参考文献:

[1]韩雪.基于福利经济学的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8

篇3

关键词:金融监管;自由裁量权;法律控制

中图分类号:D91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0)05-0081-04

一、对金融监管自由裁量权法律控制的必要性

金融监管自由裁量权是金融监管机关在金融监管法规定的裁量范围内合理地选择法律结果的权力。它是一种较为灵活的权力,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权力滥用的情况,因此,对金融监管自由裁量权进行法律控制是规范金融监管行为的需要。

1.对金融监管自由裁量权的法律控制是保证金融监管目标得以实现的条件

金融监管有着明确的目标。《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3条规定:“银行业监督管理的目标是促进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维护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虽然此规定只涉及银行业的监管目标,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整个金融业的监管目标,即促进金融业的合法、稳健运行,维护公众对金融业的信心。因此,这就要求金融监管机关树立适度监管的理念,从传统的以行政管理为依托的监管向依据适度监管原则确立的现代金融监管转变。适度监管要求金融监管机关应当遵循金融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其监管行为不能干涉金融活动各方当事人的权利,要通过制度和规则使金融活动各方当事人积极、合法参与,让金融业获得良性的发展。这无疑有利于金融监管目标的实现。从实质意义上看,适度监管避免了监管的专横与金融监管自由裁量的丧失。因为对金融监管自由裁量权的过度限制等于取消自由裁量,而没有限制则易形成监管专横。因此,对金融监管自由裁量权的法律控制必须是适当的。总之,规范金融监管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对有效地促进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实现监管目标,正确发挥监管职能具有重要意义。

2.对金融监管自由裁量权的法律控制是实现依法监管的关键

依法监管是指金融监管必须依据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金融监管机关地位的确立和监管权力的取得源于法律。金融监管法需要对金融监管机关的地位和职责权限作出明确规定,在法律中赋予金融监管机关以支配性的地位和权力主体资格,确保金融监管机关的监管行为具有正当和合理的双重根据,充分维护和保障金融监管的权威。第二,金融监管机关应依法行使监管权。金融监管机关必须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行使权力,其金融监管行为不仅要符合金融监管实体法的规定,而且要符合金融监管程序法的规定,不得逾越权限,损害监管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第三,金融监管机关的监管权行使应受到法律限制。迈内克指出:一个被授予权力的人,总是面临着滥用权力的诱惑、面临着逾越正义与道德界线的诱惑。“不受限制的权力乃是世界上最有力的、最肆无忌惮的力量之一,而且滥用这种权力的危险也是始终存在的”[1]。为了防止金融监管机关或越权行为的可能性,必须使其监管权的行使受到相应制约和监督。依法监管是金融监管的核心,直接关系着金融监管的水平和力度。金融监管自由裁量权主要发生在具体监管过程中。因此,对金融监管自由裁量权进行规范和制约,使监管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不仅符合法律的规定,而且符合立法的精神和意图,这是实现依法监管的关键。

二、对金融监管自由裁量权法律控制的反思

从我国金融监管自由裁量权的运行现状来看,无论是在金融监管立法上,还是在执法上,都对金融监管自由裁量权缺乏有效的控制。究其原因,在于金融监管自由裁量权的法律控制在制度上的缺失,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金融监管法规中缺少对金融监管自由裁量权控制法律原则的规定。由于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以及金融监管制度的长期影响,金融监管自由裁量权缺少个人本位理念的文化积淀和对相对人权利的充分尊重,表现为对金融监管自由裁量权控制的制度体系中缺少基本的、公理性的法律原则。众所周知,法律原则是指可以作为众多法律规则的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原理和准则。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其一,直接决定了法律制度的基本性质、基本内容和基本价值取向;其二,使法律规则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一致性,同时,还是后继立法的出发点;其三,指导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其四,补充法律漏洞,强化法律的调控能力;其五,能把国家机关的自由裁量权限制在法定的和合理的范围内。[2]反观西方国家,金融监管自由裁量权控制的法律原则已十分发达,并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英国的合理性原则和德国的比例原则。

第二,在金融监管机关内部缺乏规定裁量基准规则。由于金融监管活动的专业性、技术性以及复杂性等因素,立法机关赋予金融监管机关较为广泛的监管自由裁量权,而金融监管机关有大量的监管实践经验,有可能进一步“提炼”出具有实际可操作性、更细致深入、明确的标准,这样,金融监管机关为了执行金融监管法规中的规定而制定规则都可能对其拥有的监管自由裁量权的范围进行限制,因此,“为了对行政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进行有效限制,应当鼓励行政机关通过连续的行政立法,将行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理性和智慧规则化”[3]。裁量基准的建立在科层制管理下有利于抑制金融监管裁量行为的恣意和专横,保证金融监管裁量行为的一致性、可预测性;有利于加强对金融监管裁量行为的层级监督,制约其腐败。但是,目前各级金融监管机关均没有建立此类规则,金融监管执法的统一性和公平性得不到保证,也使对金融监管机关内部的监管执法权的监督成为空中楼阁。

第三,金融监管行为说明合理性理由制度的缺失。金融监管自由裁量权的不断扩张,客观上提出了加强对监管权的制约,防止其滥用的要求,但是,事后的司法审查制度难以对滥用金融监管自由裁量权进行预防性控制,人们开始在金融监管自由裁量权行使的过程中寻找法律控制的基点,这个基点就是理性的金融监管程序制度。因此,“现代行政法强化了程序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控制行政自由裁量”[4]186。而在所有的金融监管程序制度中,对控制金融监管自由裁量权起着核心作用的程序制度就是监管行为说明合理性理由制度,该制度要求金融监管机关在作出影响监管相对人权益的监管行为时,除金融监管法规有特别规定外,必须告知监管相对人监管决定的内容,并说明事实根据、法律依据以及行使金融监管自由裁量权时所考虑到的相关因素等。从当代金融监管法的发展趋势来看,金融监管机关必须对监管行为尤其是监管自由裁量行为说明理由渐成一般原则,特别是当金融监管机关作出不利于监管相对人的监管决定或对一般原则作出例外规定时尤为显得重要。而遗憾的是,在我国金融监管程序制度中,并未明示这一制度。

第四,金融监管的事后救济制度缺乏对金融监管自由裁量权的实际控制。金融监管复议制度与司法审查制度相比较,在控制金融监管自由裁量权方面有其自身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金融监管复议程序具有简易、迅速的特点,可以避免将监管争议诉诸法院,启动费时、费力和不经济的司法程序,同时可以减轻法院的案件负担,达到救济目的,充分体现了公正和效率的统一;二是金融监管复议机关作为上一级金融监管机关,具有监管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知识,且熟悉金融监管立法的目的、监管规则、大量的有关监管纠纷处理的先例以及裁量的基准、政策和着眼点,能有效地对金融监管裁量行为的正当性、合理性进行实质性的审查,并予以纠正和补救;三是有利于金融监管机关加强自我控制,通过金融监管复议可以使金融监管机关再一次审视监管行为的合理性,可以保证监管裁量行为的统一性和公平性。为了解决金融监管纠纷,减少法院的案件负担,世界许多国家在存在大量裁量行为的金融监管领域设立复议前置制度。但我国至今没有建立金融监管复议制度,不利于金融监管良好秩序的建立。此外,对金融监管裁量行为的司法审查面临诸多的障碍:一是金融监管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使司法部门对金融监管自由裁量权的控制实际上很少能奏效。从专业的角度看,金融监管需要具备金融监管和法律等诸多方面的知识,要求法官都掌握,确实是苛求;二是法院对司法自由裁量取代监管自由裁量的做法一直持一种谨慎的态度;三是从法经济学的角度看,面对巨额的诉讼费用和严格的诉讼程序,当金融监管裁量行为涉及到的利益是“小额”时,当事人一般不愿诉诸法院。

三、完善金融监管自由裁量权法律控制的构想

针对我国金融监管自由裁量权法律控制在制度上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措施予以完善:

1.在金融监管立法上移植西方国家的一些控制原则

虽然金融监管法规中规定了大量的、广泛的针对相对人的监管自由裁量权,但在总则中并未揭示这些权力的运行和控制原则。要真正实行依法治理金融监管,有必要在金融监管立法上移植西方国家经多年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控权原则,如英国的合理性原则和德国的比例原则。合理性原则是判断自由裁量权是否合理或是否被滥用的标准。比例原则要求作为实现某种目的(或结果)的手段的措施,必须具有适当性、必要性和相称性。虽然英国和德国在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和法治环境等方面与我国存在诸多差异,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法律的全球化要求必须建立稳定的、可预期的、透明的法律制度包括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以扫清法律原则移植的障碍。

2.在金融监管机关内部建立裁量基准规则

由于金融监管机关有大量的监管实践经验,金融监管机关有可能进一步“提炼”出具有实际可操作性、更细致深入、更明确的裁量标准。经过层层的细化和明确,裁量标准有可能涵盖金融监管实践中的大多数事实情形和法律后果,进而对金融监管执法中的监管裁量行为进行实质性的层级控制,避免监管决定考虑不相关因素,不考虑相关因素和相同情形不同对待,不同的情形相同对待等问题,确保金融监管裁量行为的统一性和平等性。同时为对金融监管裁量行为的复议和司法审查提供参照并进行自我约束。作为一种内部规则,裁量基准规则不应设定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一般不具有直接的外部法律效果。但在德国法中,一般认为这种内部行政规则具有间接的外部法律效果,无正当理由,行政机关偏离稳定的、为行政规则确立的行政惯例,构成违反平等原则,相对人可据此提出行政诉讼。[5]另外一种可行的做法是,金融监管机关在实践中发现并制作、公布一些金融监管裁量行为的典型案例来指导和规范监管裁量行为。

3.建立以金融监管行为说明合理性理由为核心的理性金融监管程序制度

程序理性亦即程序的合理性。它不仅是指通过法律程序所产生的结果从实体角度看仍是合理的,符合实体正义,而且主要指一个法律程序产生该结果的过程是一个通过事实、证据以及程序参与者之间平等对话与理性说服的过程。因此,可以认为,程序理性是程序正义的一项基本要求。就行政程序而言,程序理性的中心问题是通过一系列的程序机制(包括程序原则和程序制度)限制自由裁量权,尽可能地保证自由裁量权行使的理性化。[6]金融监管程序对监管自由裁量权的有效控制是通过一系列的公正、理性的程序制度实现的。这些制度包括监管听证制度、监管回避制度、职能分离制度、监管告知制度和监管行为说明理由制度。对金融监管自由裁量权的控制起着核心作用的是金融监管行为说明理由制度中的说明合理性理由制度。金融监管裁量决定的运作过程是一系列的理性推论过程,理性的决定者在作出决定前必须仔细考量一系列的事实和法律因素,根据理性的原则和规则对行为进行理性的选择,这个考量的、选择的过程和这一系列的因素构成了金融监管行为的正当性理由的内容,形诸于外,则构成了金融监管决定的重要部分。金融监管行为说明合理性理由的作用主要在于促使金融监管机关在作出监管行为时,能就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进行认真考虑,慎重做出决定,以避免草率。在西方国家,按照“正当法律程序”原则和程序理性观念,金融监管裁量行为如果未说明理由或说明理由错误被视为无效的或可撤销的监管行为。因此,我国必须建立以金融监管行为说明合理性理由为核心的理性金融监管程序制度。

4.建立金融监管复议制度

无救济即无权利。金融监管复议制度对于金融监管自由裁量权运行的监督意义在于它是金融监管机关内部的一种层级监督机制,是一种内部纠错机制。在构建我国金融监管复议制度时,必须做到:第一,金融监管复议应由政府比较超脱的部门来承担,这样可以保证公正、合理地处理金融监管裁量行为的复议,实现公平保护,节约社会资源;第二,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金融监管咨询事务所在金融监管裁量行为的复议中的作用,改变金融监管相对人在信息和保护等方面的弱势地位。第三,对金融监管复议的资格和条件作出合理的规定,这样有利于金融监管相对人的救济权利的实现,避免大量的金融监管裁量行为游离于司法审查之外,从根本上解决金融监管纠纷。

5.创新金融监管自由裁量权的司法审查制度

司法对金融监管自由裁量权的审查始终处于要求加强合理性控制和要求“监管自治”的一对矛盾和悖论之中。因此,人们试图在这一对矛盾中寻找两者的契合。大家普遍认识到:司法审查的目标是制约金融监管自由裁量权,而不是代行监管自由裁量权,应从监管和司法各自的职能出发来找寻司法审查的目标和标准,“司法审查之所以有存在的必要,不是因为法院可以代替行政机关做最理想的事,而是因为法院可以促使行政机关尽可能不做不理想的事”[4]256。一方面,对于金融监管裁量行为的司法审查的着力点在于通过案件审理,明确滥用金融监管自由裁量权和“显失公正”的司法审查标准,给金融监管机关以外部强制和压力,迫使金融监管机关进一步细化裁量标准,完善监管裁量行为的运行程序,改进对监管裁量行为的复议。保证金融监管裁量结果的合法性、统一性和公平性,促使大量的金融监管裁量纠纷在金融监管机关内部得以公正解决。另一方面,由于对金融监管自由裁量行为的司法审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要对大量、复杂的金融监管裁量行为进行司法审查,因此,应借鉴大陆法系国家,如法国和德国的经验,在行政法领域引进判例法制度的做法。判例法具有具体性、可比较性和可区别性的特点,可以增强对金融监管裁量行为司法审查的准确性、一致性和效率,同时可以对金融监管自由裁量权的运行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46-347.

[2]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72-74.

[3]王锡锌.自由裁量与行政正义―阅读戴维斯《自由裁量的正义》[J].中外法学,2002(1):27-35.

[4]孙笑侠.法律对行政的控制――现代行政法的法理解释[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篇4

【关键词】园林绿化;施工;质量管理;有效方法

伴随着城市化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相应提高,同时对园林绿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对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质量管理人员在工作当中应该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不断创新质量管理的方法与手段,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全过程的管理,以保证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目的的实现,提高项目建设的社会综合效益。

一、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作用

1、 城市园林绿化能提高城市生态水平和人民居住环境质量

城市的园林绿化能够大量吸收城市的废气和有毒气体,杀死空气中的细菌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在调节城市小气候方面能够起到保持水土、防止噪声等作用,这样能够大大提升居民居住的生活质量。大量植被的地下根系能够减少水分的流失,高大树木的树冠以及枝干能够阻挡部分噪音对居民的干扰。这些都为人们创造出了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2、 改善城市容貌

绿植被添加到城市的园林绿化之中,这样能够改变城市中建筑物的单调性,让城市变得有层次感,逐渐让城市慢慢变得更加多彩生动,从而充满生机和活力,城市容貌更加美丽,人们生活更加舒适。

二、园林绿化施工质量管理的有效方法

1、提高项目规划及施工的前瞻性

施工单位在进行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时,要认真对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分析,发现设计方案中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后,要及时与设计单位、业主等进行沟通,避免出现因设计问题造成施工质量不合格的现象。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制定施工方案,并制定完善的施工管理方案,同时要对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咨询城市的发展规划,从而保证园林施工与城市建设同步进行。

2、 做好施工工序质量管理

在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如何做好施工工序质量管理工作,是施工单位必须思考的问题。施工工序质量管理包括:土壤处理工作、定点放线处理、植物种植穴与槽的挖掘深度、植物的质量等几个方面。在具体的施工环节,施工技术人员必须结合整个施工方案,重视土壤处理工作。在进行植物种植与布局设计时,注意检查栽植前各种苗木的根系、树冠剪修得是否符合施工设计理念。对于其中的浇定根水苗木,必须要在24h内浇透根部,尽量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同时,处理好定点放线与植物种植穴挖掘深度的问题,对施工现场的植物进行精心选择,确保植物的高度、根系发达程度、种植效果符合施工方案的设计理念。

3、严格控制园林绿化材料的质量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是工程质量管理的基础,而工程施工材料质量也会对工程质量管理带来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在质量管理当中应该做好园林绿化材料质量管理,保证工程施工中所用到的土方、苗木、管线、材料、亮化设施控制设备达到施工质量要求。首先,在采购环节项目部采购专员应该对绿化材料,从订货到采购等环节加以控制,要求所有材料必须有质量检验合格证书。其次,材料采购以后还必须认真做好检查验收取样和实验等工作,层层把关、强化控住、明确责任,做到从源头到使用整个过程当中质量控制,保证园林绿化材料的质量,从而为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储存及使用之前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应该及时同供货商及生产厂家联系,更换材料产品,提出赔偿,从现有的材料中挑选合格的材料使用,避免影响到工程施工进度。

4、遵循植物生长规律,把握苗木栽植时间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与苗木的成活率有紧密的关系。苗木材料是有生命的绿化植物,这与建筑材料等有明显的不同,不同的绿化苗木因其生长规律、栽种季节、栽种时间、栽种条件等有较大的差异,选择最佳的栽种时间是保证苗木成活率的关键。这就要求施工管理人员在质量管理当中应该详细了解每一种苗木的生长特性、栽种季节及时间的要求,确定其最佳的栽种时间,同时栽种时间能够满足工程绿化施工的工期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苗木成活率的基础上,做好工程质量管理,同时保证施工工期。

5、 实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监理制

为了更好地发展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应实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监理制,为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提供坚实的保障。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发展的日趋完善,使实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监理制成为现实。实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监理制,可以从科学的发展准则出发,促使园林绿化监理工程师能够兼顾业主与施工单位的利益,做到科学、公正地验收绿化工程施工各个阶段的成果,针对个别施工质量问题,及时提出解决的有效措施。此外,实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监理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合理规范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中仍存在的问题,有效解决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从而促进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6、 加强安全施工管理

在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中,加强安全施工管理,是确保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顺利完工的重要工作之一。在进行施工工作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将安全管理工作放在施工工作的第一位,才能有效确保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进度目标的实现,进一步确保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符合相关建筑施工的各项标准。

7、协调施工现场,加强技术控制管理

土建工程和绿化工程是园林施工中的2 大部分,合理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交叉式施工是最为科学的技术管理方法。比如在进行植物栽植前要将护框内的碎石清除掉,并且植物护框通常具有50cm 的高度,为了保证植物的种植深度不会过深,要严格按照先做护框后植树的顺序进行栽植。在施工现场合理安排工作,是保证工程各个环节有序开展的基础。比如在安排种植植物时,要提前安排好人员,并明确职责,这些具体的人员调配工作都需要事先考虑好,这样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8、减少人为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人为因素对园林绿化工程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在园林绿化工程当中,常见的施工质量问题一般是因为违反操作程序、操作规程,土方治疗苗木质量、规格不达标等导致的,而这些问题只要能够强化施工人员的质量管理观念、增强工作的责任心,完全是可以预防、控制和避免的。这些都是施工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人为因素,对此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应该对施工现场的所有施工人员,包括园林绿化单位施工人员以及临时聘用的施工人员进行系统的全面的质量管理教育,使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质量管理对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将质量管理与薪酬管理结合起来,明确质量管理对其自身利益的影响,从根本上增强他们的质量管理意识,从而避免人为因素对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不利影响。

总之,园林绿化工程是国家、政府关注民生的表现,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可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还能满足居民的精神上的追求,所以,园林绿化企业要着重提升自身的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我国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园林绿化可以充分发挥其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李培仙,沈嘉钬,张福军. 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14(22)

[2] 李孝济. 园林工程施工要点及措施[J]. 北京农业. 2014(36)

[3] 谢国红. 园林绿化管理对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性研究[J]. 北京农业. 2014(36)

篇5

Fan Kun; Liang Jing

(Xiany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Xianyang 712000,China)

摘要: 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基础条件,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根本保障。本文首先提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针对高职旅游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建设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的创新举措,以期对高职旅游实训基地的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Abstract: The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for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 is the basic condition to implementing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and vocational quality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of students. This paper first proposed the importance of enhancing training bases in vocational tourism major, and based on the problems described the innovative measures of building vocational training base for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 with a view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vocational tourism training base.

关键词: 高职 旅游专业 实训基地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tourism major; training base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283-01

0引言

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有知识、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旅游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类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培养职业素质的必备条件。学生通过实训,能够受到良好的技能训练,掌握当前一线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和职业技能,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因此,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必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1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高职旅游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对旅游专业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保障,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校期间的实训基地实习,对学生以后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

1.1 校内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场所通过校内实训室的实训来完成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通过模拟仿真训练,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条件好的校内实训基地还具有职业资格技能培训与鉴定功能。学生在校内通过技能鉴定取得职业技能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毕业时获得“双证”,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就业。

1.2 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实习和转变为“职业人”的重要场所 校外实训基地不仅为学生创造了真实的实践环境和氛围,提升了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校外实习,面对的是客人,学生的身份也转变为“职业人”,可以真正的了解企业文化和需求,学习一些管理理念和经验,了解旅游企业运营情况,培养良好的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积累工作经验,为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 实训基地又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平台很多高职学院的教师一般都是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走向讲台,因此会缺乏一定实际操作能力和相关的专业技能。而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使其在掌握较高的理论教学水平上,同时也具备了实践操作的能力,为将其培养成“双师型”教师奠定了基础。

2高职旅游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校内旅游实训基地建设水平低主要表现在实训基地数量少,导致很多专业实训课程不能够开设,严重制约了实训教学质量。而且校内实训场所普遍存在条件差、功能有限、设施陈旧,缺乏针对性,不能很好地与专业技能训练有效对接等问题。其次是实训设施设备陈旧、落后、功能单一,使得实训教学的不规范和不完整,从而严重影响实训教学效果。

2.2 校外旅游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校外实践基地数量不足、质量不合格,从而导致学生缺少轮岗实习的机会,并且有些实习岗位与专业不对口。二是校企合作形式单一、合作层次低、合作内容少,合作不紧密,严重影响实习效果。

2.3 实训师资力量薄弱,影响实训效果师资队伍是实践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资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也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授课教师不少,但实践经验丰富、眼界开阔、高质量的专业师资却极端缺乏。师资队伍薄弱已经成为制约旅游高校实践基地建设的重大障碍。

3高职旅游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创新举措

3.1 提高思想认识,加大资金投入充分认识到旅游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实训可以将学生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操作能力,也可以检验和巩固理论教学质量。为学生日后的就业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因此对于一些实训硬环境差,实训教学设施、设备及相关视听资料严重匮乏的学校,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建设。

3.2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根据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建立一个设备齐全、功能先进,能够满足技能模拟训练的需要,为学生创造仿真模拟特征的实训室。给学生提供一个直观形象的多功能现场教学与扩大专业视野的场所。校内实训基地要有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全面、系统地了解实训设备,有利于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能尽快适应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3.3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是对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和实际工作进行现场培训。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校外实训基地应该是多样的,至少在旅行社、旅游景区及三星级以上的酒店各具一个。为做到对学生高起点、严要求,在选择时要求实训基地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学生通过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亲身体验、处理、解决服务与管理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3.4 加强实训教材建设,编写实训大纲,制定实训规章没有合适的实训教材,实训教学内容很难规范,教学质量很难保证。编写出版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教材,使实训更加正规和系统。组织教师编写实训教学大纲。规定实训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实训的组织与实施办法、实训的过程管理和实训教师上岗制度及职责。

3.5 加强实训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要采取措施大力加强实训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专兼结合的实训师资队伍。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质量、特色的保证。实训是培养技术型或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手段,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一个重要场所,是高职学生走向社会的起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必不可少的条件支撑。加强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对旅游类专业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保障。学生只有通过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训、实习,才能形成良好的职业技能,形成高职生的就业优势,使旅游专业毕业生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伏六明.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与实习监控管理模式的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9(5).

篇6

关键词:实际利率法;直线摊销法;商业银行会计管理;货币时间价值

中图分类号:F830.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11(C)-0267-02

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涉及应付债券的溢折价或未确认融资费用及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的摊销时,一律采用实际利率法,而不再采用直线法摊销。实际利率摊销的账户法,就是根据期末有关账户的余额结合实际利率来计算各期摊销额的一种方法。

持有至到期投资初始计量时,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和相关的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入账金额,后续计量中,在持有期间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乘积确认利息收入。以商业银行发行的债券为例,在实际利率法下,债券不管是溢价还是折价发行,都先把发行债券时的账务处理登记入账,并结出余额;按该余额和实际利率的乘积计算的利息,记入借方科目“利息支出”,按债券的面值和票面利率乘积计算的利息,记入贷方科目“应计利息”,两者的差额即为本期利息调整的摊销额记入“应付债券――利息调整”(债券溢价或者折价)账户,并随时结出余额;用此余额再乘以实际利率就得出下一期应确认的利息费用。以此类推,最后一期采用倒计法求出。而直线摊销法就是平均年限法,是按照债券发行时取得的价款与债券票面价值之间的差额除以年限,得出每年利息调整的摊销额的方法。

下面以商业银行发行3年期票据为例。

2010年1月1日,ABC商业银行通过证券市场发行三年期面值为100元的债券100000张,债券年利率为4%,每年12月31日付息一次,到期时归还本金和最后一次利息。实际利率为5%,实际收到的金额是972.7675万元。(假设发行债券的借款费用均不能资本化,全部计入当期损益-财务费用)

40×(P/A,5%,3)+1000×(P/F,5%,3)=40×2.7232+1000×0.8638=972.7675

实际利率法摊销利息支出=上期期末摊销成本×实际利率

期末摊销成本=期初摊销成本+本期计提的利息-本期收回的本金和利息-本期计提的减值准备

按照实际利率法计算有关财务数据如下:(单位:万元)

2010年实际利息支出=972.7675×5%=48.6383

2011年实际利息支出=(972.7675+48.6383-40)×5%=49.0729

2012年实际利息支出=49.5238(倒挤法)

按照直线摊销法,每年折价摊销额为(1000-972.7675)/3=9.0774

将实际利率法和直线摊销法相比较,得出以下表:(单位:元)

((P/F,5%,1)=0.9524),(P/F,5%,2)=0.9070,(P/A,5%,3)=2.7232,(P/F,5,.3)=0.8638)

由上可知,直线摊销法下每年的发行成本(相对于发行方)来说是可以预见的,不需要像实际利率差法一样,必须通过上期的数据层层计算,才能得到下期的数据,在发行成本上,基本是每年持平的,容易理解,计算简单,便于管理。因此此方法深受税务部门的青睐。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实际利率法真正反映了每年实际得到的收益和成本,客观精确的计算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当实际利率和票面利率不一致时,表面上是现金的流入和流出,实际上是商业银行当期实际承担的债务。因此该方法能更好地满足市场信息变化的需要。同时由于实际利率反映了资源的真实供给状态和包括通货膨胀因素在内的货币时间价值,因而进一步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由以上例子可知,在实际利率法下,商业银行作为债务的发行方而言,当实际利率大于票面利率时,分摊的成本是逐年递增的,上述例子成本费用分别是486383,490729,495238。通过直线图可以知道,债务发行的前几年,其分摊成本要低于按照直线法下分摊的成本。

根据财务成本管理的理念可知,现值是个重要的概念,货币的时间价值告诉我们现在的一元钱的边际效用是要大于将来的一元钱。按照实际利率法,债券折价发行,分担的成本是逐年递增,净利润减少额的折现额要低于直线法下相应的折现额。由上述例子得出,两者每年的成本费用的差额分别是4391,45,-4464.此差额考虑到所得税和货币时间价值影响折现后(以2010年12月30日为报告日),现值分别为3293,32.1432,-3036,三者之和等于289.4632,为正值。说明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按实际利率法折价发行的机会成本是要低于按照直线法摊销的机会成本。从这方面来看,商业银行更应该争取此发行方式。反之,溢价发行亦然。

按实际利率法摊销对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影响

按照实际利率法摊销能更好的反映会计信息,同时也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挑战。

1、实际利率的获取难度比较大,实际利率即为市场利率,就本质而言是公允价值,对于那些有活跃市场报价的资产可以通过活跃市场报价来获取,对于那些没有活跃市场的,需要“盯市”和专业人员的专业判断而获取,因此准确地获取实际利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须建立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获取全面的信息,确定资金的供需状况。

2、配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采用实际利率法,必须建立新的会计核算体系,同时要加强信贷管理,实施科学的减值测试。

3、要求管理会计建立相应的会计计量模型,认真估计各种风险,对商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上述分析可知,在实际利率摊销法下,当实际利率大于票面利率时,间接地减少了债券发行的机会成本,且实际利率和票面利率相差越大,对商业银行越有利。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作者简介:李玉良(1989― ),湖南,西安交通大学本科生,专业金融学,辅修会计。

参考文献:

[1]会计.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财务成本管理.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篇7

关键词:实习;规范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2

当前,在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上,一个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是,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的思想。实践教学主要承担着如下任务:为学习专业理论提供权威性认识;使书本知识深化并提高观察理解、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应用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由于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是操作性强,内容直观,学生能力素质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加大实践课的内容比例。

一、重视实践基地建设,提高学生能力素质

高职高专类院校在教学中定位于培养素质高、能力强、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就要在课程设置、学科建设、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强力度,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在实践基地建设上不断的开拓创新,从各个角度拓宽学生实习实训途径。

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要按照“全面规划、分布实施、逐步完善”的思路,建成服务于旅游企业,集导游、旅游企业管理、酒店管理、餐饮管理等专业方向,形成一个多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综合旅游实践教学基地,成为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高职高专院校在实习实训环节一般根据课程的需要,有目的的选择实习方式,有在校内设置的校内实习基地,有与各大企业共建的校外实习基地。

(一)校内实习基地

校内实习基地,主要是根据旅游管理专业设置需要,按照学校设施条件来确定校内实习基地的规模。校内实习基地主要承担面向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学生参加导游现场模拟训练、旅行社团队组织、旅行社计调业务、景点线路设计、旅游景区规划等实训任务。校内实习经济实用性强,学生可以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直接实践,教学效果直观,学习兴趣浓厚。

(二)校外实习基地

旅游管理专业操作性强,能力素质直观,现代企业不愿在培训员工上投入更多精力,往往看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成为学生就业的一个硬性指标。如果实践能力不过关,势必影响学生就业和学校声誉。因此,每个学校都非常重视与管理经验丰富,硬件设施优质,实地对客服务优良的旅游企业进行合作,帮助完成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训练。

二、合理安排实践环节,严格要求、规范管理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实践环节的有效进行,我们不仅要在严格要求和规范管理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安排,还应考虑设定合理的实践环节考试考评模式,帮助简化实习管理工作,对学生实习实践结果有一个正确、严谨的验收,从各个环节把住实习实践质量关。

(一)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实习实践环节

实习前,必须将实习时间、实习地点、实习要求、实习内容和实习负责人等情况详细准确进行安排。依照实习实践教学计划,对实习实践各环节安排进行审核,然后制成实习计划表进行备案。

(二)严格组织系统,保障实习实践环节的实施

1、组织管理系统

学生实习实践管理的组织工作,一般由校实践教学部门统一管理,具体指导实施工作由各系自行完成。在实施的过程中,各系组织安排相应的任课教师作为实习带队指导老师,实习基地也同时派出相关人员管理指导实习生的具体实习工作。

2、主要职责

(1)实习实训工作的组织实施。按照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习实训计划及实习实训大纲,明确实习实训的目的、内容、要求、时间安排和考核方法;依据实习实训大纲、实际条件及校历制定具体实习计划和实习经费预算,填报实习实训计划申报表,由校实践教学部门和系主任审核同意后执行;组织有实习实训教学经验的教师编写实习实训指导书,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进行修订;选派责任心强,有实习实训教学经验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教学管理单位要认真组织好实习实训前的准备工作,签订实习协议,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做好对学生的动员工作,带队教师要联系落实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最后做好学生实习实训成绩的评定、管理和实习实训工作的总结工作。

(2)系教学部门在实习实训工作中的主要职责。研究制订有关实习实训工作的政策、条例、规定及汇总、编辑实习实训大纲。在实习实训中,对实习工作的情况进行督促、监督和指导。

(3)实习实训领队和指导教师的职责。实习实训领队和指导教师是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校方管理人员,工作具体而琐碎,工作难度较大,职责如下:参加制订实习实训计划,做好各项实习实训准备工作;认真执行实习实训计划,保证实习实训任务的完成;全面关心学生的思想、纪律、生活和安全;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严格管理学生的考勤;对违纪学生及时进行教育,发现严重违纪等情况应及时汇报;不论什么原因缺席实训1/3以上者,本门实习成绩不及格,不予毕业;检查学生业务学习情况,检查实习实训日志或笔记,解决学生在技术业务方面的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完成实习实训调研报告。

实习实训领队要主动与实习实训接收单位联系,汇报实习实训情况,争取实习实训单位的支持,密切与实习实训接收单位的关系。实习实训结束,领队组织全体指导教师总结工作,写出书面报告。还清借用物品,结清账目,最后将实习实训教学文件及实习实训成绩交管理部门留存。

3、严格执行实习实训验收工作

组织实习实训考核,评定实习实训成绩。实习实训是必修课,不得以任何理由免修。在实习实训过程中,要分步骤、全方位地进行。

(1)考核人员上,采用全方位多角度的360度考核方式,参与考评的人员也就是在实习工作中的所有参与者,包括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带队教师、实训单位客人、学生之间的自评和互评。

(2)考核梯度上,学生的工作实际能力训练有一个渐进性发展过程,这样在实习中才能检验在学校学习的成果,并找到不足不断进步。在学生实习期间,分梯度进行实习结果测评,分期初测评、期中测评和最后测评。在不同梯度中,学生可以找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在实习中及时锻炼该方面的实践技能。

(3)成绩结果上,学生全部完成实习工作后,要写出相应的实习实训报告方可参加实习实训考核。考核成绩要严格掌握,尤其严格控制优秀和不及格的比率,真正防止实习实训流于形式。

(三)严格的反馈制度

为保证实习实训的质量,严格的反馈制度是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

1、实习实训定期检查制度

教学部门要以实习实训大纲作为检查依据,对该学期开设的实习实训进行检查,总结阶段性情况并及时调整安排,提出改进意见,并把检查及调整结果记录备案。

2、期末总结制度

篇8

【关键词】 平板运动试验;室性心律失常;冠状动脉造影;冠心病

平板运动试验以其简便、快捷、无创而又重复性好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临床辅助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手段。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标准以出现缺血性ST-T改变为主要指标,实践证实,仅凭ST-T改变来诊断冠心病存在一定假阳性。近年来,提倡多因素、多指标综合分析来评定运动试验阳性结果成为共识。本文总结了117例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患者所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由运动试验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对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17例,男性82例,女性35例,年龄37~66(51±5.0)岁。既往史:高血压22例,高血脂42例,糖尿病12例,烟酒嗜好者22例,均为临床疑诊冠心病。主要症状为胸痛、胸闷、心悸、气短、乏力。首发症状最短2周,最长近3年。排除甲亢、心肌病、心瓣膜病、心包炎、束支阻滞等病史。将其分为两组:A组,室性心律失常伴缺血性ST-T改变者65例,男性50例,女性15例,年龄38~66(52±5.0)岁;B组,仅有室性心律失常不伴有缺血性ST-T改变者52例,男性32例,女性20例,年龄37~61(49±4.0)岁;两组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平板机为北京美高仪软件有限公司生产的蓝牙式活动平板监测系统,采用Bruce方案行次极量运动试验。目标心率=(190-年龄)×0.90,每级运动时间3 min,连续监测同步12导联心电图及血压,发生心律失常随时记录。每级末、运动终止即刻、1、3、5、7 min均描记12导联心电图,运动结束后观察10 min以上。检查前1周停用影响试验的药物。运动终止目标为:(1)运动中出现典型心绞痛症状;(2)运动中出现严重心律失常;(3)心率达到目标心率;(4)ST-T改变达到诊断标准;(5)运动中患者血压或心率反常变化;(6)患者不能坚持运动。

1.3 阳性判断标准

(1)缺血性ST-T改变:以运动中或运动后ST段呈水平或下斜型压低≥0.1 mV或缓慢上斜型压低≥0.2 mV[1](J点后0.08 s),持续时间>2 min;(2)室性心律失常:以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Lown分级Ⅱ级以上为阳性判定标准;(3)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采用Judkins法穿刺右股动脉,选择多、多角度进行冠脉造影。以冠脉造影阳性为真阳性,至少1支冠状动脉腔内直径狭窄≥50 %为阳性,

1.4 观察指标

观察运动中、运动结束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性质、类型,出现的数量、时间以及伴发的相应症状情况,分析室性心律失常的特点。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ST-T改变

运动后A组患者心电图出现缺血性ST-T改变显著,均达到阳性判定标准,65例ST段压低幅度为0.15~0.55 mV,平均值0.35 mV,T波呈双相或倒置。B组仅个别患者出现ST段压低≤0.05 mV。

2.2 室性心律失常类型及发生率

A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Lown分级、例数及发生率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平板运动试验的广泛应用,其对冠心病的辅助诊断作用已被肯定。平板运动试验通过逐级递增速度和坡度,不断提高心率,增加心肌氧耗量,诱使狭窄的冠状动脉发生供氧与需氧失衡而揭示出潜在的心肌缺血。运动诱发心肌缺血,心电图可出现缺血性ST-T改变外,还可诱发各种类型心律失常,近年来,相关报道也渐增多。然而对心律失常的诱发率,各家报道不一,有报道其发生率在38.5 %~8.93 %之间。据统计,由运动诱发的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常见,约占60 %~70 %,且多发生于运动试验阳性患者,以冠心病患者发生率高[3 , 4]。本文A、B两组117例,经冠造确诊冠心病72例(61.5 %),与上述报道基本相符。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发现A、B两组患者,不论是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Lown分级、例数、发生率以及伴发的胸痛、胸闷等典型临床症状A组都明显高于B组,且A组患者运动时间短、级数低。以冠状动脉造影阳性为标准,A组对冠心病的诊断率(81.5 %)显著高于B组。A、B两组均以单支血管病变占多数,后者单支血管病变比例明显高于前者,但A组多支血管病变比例高,3支血管病变比例可高达14例(26.4 %)明显高于B组3例(15.8 %)。以上结果表明,运动试验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高级别性室性心律失常伴缺血性ST-T改变者,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明显优于仅有室性心律失常者,前者阳性率和准确性高,属运动试验强阳性,可显著提高冠心病的确诊率。同时,结果亦提示,运动诱发室性心律失常伴缺血性ST-T改变者,病变范围广、程度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在严重心肌缺血基础之上。此类患者心功差,运动耐量低,为运动试验高危人群,运动早期即可发生严重心律失常而导致心脏事件。本文A组2例,均于运动中止Ⅱ~Ⅲ级时发生室速、室颤,患者出现啊-斯综合征,经积极抢救成功。

有研究指出,部分冠心病患者心电图无缺血性ST-T改变,而以心律失常为首要表现,此类患者以单支血管病变占多数,病变范围窄、程度轻。本文B组52例,经冠造证实仍有19例冠心病(36.5 %),其中2支、3支病变者10例,故对由运动试验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即使心电图不伴有缺血性ST-T改变,综合其他因素,也应注意是否有冠心病的存在,不容忽视,以免漏诊。也有研究认为,运动试验中出现的心律失常对冠心病无诊断意义[4 , 5]。通过本文结果,我们认为,运动试验可以诱发各种心律失常,而由运动试验诱发的高级别性室性心律失常综合其他因素,可以作为冠心病的诊断依据以及判定运动试验阳性标准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目前,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不断增高,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成为导致心源性晕厥或猝死的常见原因,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和健康[6]。实践证实,通过平板运动有利于发现更多的潜在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7]。正确分析和评估运动试验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有助于临床诊断冠心病和评价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其预后,预测和防止心脏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Mark DB,Hlatky MA,Califf RM,et al.Painless exercise ST deviation on the treadmill:long-term prognosis\[J\].J Am Coll Cardiol,1989,14(4):885-892.

\[2\] 陈在嘉,徐志枢,孔华宇,等.临床冠心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120-210.

\[3\] 李晓芳. 522例平板运动试验心律失常分析\[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1,10(1):19-20.

\[4\] 洪丽,林春燕,潘晓杰,等.平板运动试验诱发的心律失常分析\[J\].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2004,27(1):24-25.

\[5\] 陈新,临床心律失常学-电生理和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023-1026.

篇9

【关键词】冠心病;平板运动试验;室性心律失常

目前,临床诊断冠心病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平板运动试验是应用较多的辅助措施之一,而在行平板运动试验时可能会诱发心肌缺血及各种心律失常现象[1]。我们在评判平板运动试验结果时主要以心电图ST-T改变来作为临床判读标准,但是非ST-T改变在临床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未来平板运动试验需要重点研究的方向[2]。本研究中笔者收集整理84例疑诊冠心病患者的平板运动试验结果资料,深入分析平板运动试验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研究中所有对象均为最近几年来收治的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共计84例,其中男女比例为3:2,平均年龄(48±8.7)岁;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心悸、胸闷、胸痛、乏力、气短等,患病时间为15天-2.5年。根据平板运动试验结果中是否出现缺血性ST-T改变分为出现缺血性ST-T改变的A组62例,未出现缺血性ST-T改变的B组22例。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心肌病、心包炎、心脏瓣膜病、甲状腺疾病等。所有研究对象基本临床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体重指数、血脂、血糖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实验方法所有平板运动试验平板机均采用美高仪(MEIGAOYI)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HK-2008K运动平板系统,同时采用Bruce方案实施次极量运动试验。目标心率=(190-年龄)×0.90,运动时间3分钟/级,运动中全程连续监测血压及12导联心电图,随时记录心律失常情况,运动后再观察10分钟。

运动终止标准:①患者在运动中出现严重心律失常现象;②患者在运动中出现典型心绞痛症状;③患者在运动中出现心率或血压变化反常;④患者心率达到目标心率;⑤心电图ST-T改变达到诊断标准;⑥患者无法坚持要求终止运动。

1.3冠状动脉造影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并多投照,至少2位有相关经验医生采用国际通用的直径法进行CAG结果评判。阳性判定标准:至少有1支主要冠状动脉狭窄≥50%;阴性判定标准:冠状动脉狭窄50%或者CAG显示正常者。

1.4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数据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P

2结果

2.1心电图ST-T改变情况本文选取的84例疑诊冠心病患者行平板运动试验,其中A组患者心电图出现显著的缺血性ST-T改变,均到达阳性判定标准,患者的ST段压低幅度在0.2-0.65mV之间,平均值为0.4mV,T波呈现出倒置或者双相;B组患者未出现明显的缺血性ST-T改变,只是个别患者出现ST段压低≤0.05mV。

3讨论

目前,在长期的临床实践研究中已经证实平板运动试验是临床诊断冠心病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临床行平板运动试验,采取逐级递增坡度及速度,通过增加心肌耗氧量及加快心率,导致狭窄的冠状动脉出现氧含量供求失衡,从而显示出部分潜在的心肌缺血现象。但是在行平板运动试验过程中诱发的心肌缺血,不仅引起心电图出现缺血性ST-T改变,还可诱发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3]。本文选取的84例疑诊冠心病患者中,在平板运动试验未出现缺血性ST-T改变的患者中心律失常发生率40.91%(9/22),而室性心律失常占77.78%(7/9),最终经CAG证实为冠心病者有7例,占31.82%,这也给我们一个提示,对于平板运动试验中未出现缺血性ST-T改变的患者中,如出现明显心律失常,则仍存在有较高的冠心病发病率,需进一步检查明确病情。临床行平板运动试验在尽早明确和评估患者的病情中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除经典的缺血性ST-T改变外,我们还应重视非ST-T改变的其他临床参数,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这也可作为冠心病诊断的一个重要提示指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曲哲,黄从新,李建军.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对诊断冠心病的意义[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4,18(2):64.

篇10

山西省土地管理局:

你局《关于认定土地违法性质和适用法律条款的请示》(1993第4号专报)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一、对集体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转让、出租或抵押等的处理,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

二、根据来函所述情况,对吉祥公司的非法行为,应当合并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条和第四十七条予以处罚。

篇11

关键词 :影视旅游 ;双重价值 ;融合发展

一、问题的提 出自2010年12月22日电影《非诚勿扰2》上映以来 ,影片镜头里涉及的慕田峪长城、798(YI HOUSE酒店)、尚8创意产业园等景区一时成了旅游胜地 ,其实早在2008年《非诚勿扰》第一部上映后 ,影片中的浙江西溪和日本北海道等地唯美浪漫的景色就已经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高涨,此次续集的拍摄乃是在与北京旅游局的合作下完成,影片中加入了很多北京的旅游景点,由此电影对旅游的推动作用可见一斑。现阶段由于缺乏商业运作的空间和意识,以及盗版严重等原因,我国的电影收人主要依靠票房 ,这严重制约了电影产业的发展空间。而电影是一个依靠产业链经营最突出的产业,这个产业链包括图书故事、剧作创意、影视图像作品、音乐、DVD、授权播放使用和部分 肖像授权 、开发后续产品等『l1。我国电影产业急需延长产业链 ,进行后电影产品开发增加赢利能力。旅游产业作为一种战略性产业 ,具有资源消耗低 ,劳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 ,综合效益好的特点。根据旅游消费自身的发展规律,其将经历一个消费升级的过程,即先经历观光游(人均收入1000美元起步 ),然后是休闲游(人均收入2000~3000美元起步),最后是度假游(人均收入3000~5000美元起步)三个阶段嘲。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的 日益提高,消费者的旅游需求也逐渐发生变化 ,观光性的旅游产品不再能够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 ,消费者更加注重追求彰显个性化的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体验性旅游,旅游产业由此面临着不断加快自身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挑战。在电影产业急需延长产业链,旅游业面临产业升级挑战之时,影视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模式,将电影业与旅游业完美融合 ,发展前景被学者及业界人士所看好。影视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与发展对于突破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各 自的发展瓶颈,实现二者相辅相成、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 ,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影视旅游发展情况概述

目前关于我国影视旅游现在所处的阶段,被学术界广泛认可的是刘滨谊、刘琴的观点。他们二者以国内外影视旅游发展兴衰为依据 ,总结概括出影视旅游的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特点 ,指出中国影视旅游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三个阶段 ,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13),即游客仍以游览拍摄地和影视主题公园为主,旅游活动的内容仅限于参观 、娱乐 ,旅游特征虽然已经体现出动静结合、注重参与互动和体验的特点 ,但是发展程度不高,距离成熟阶段游客完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特点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总之 ,我国的影视旅游从最初萌芽时期开始,历经20年的探索与发展,走过了从低到高的三个阶段 ,分别是:影片外景地或旅游景区、电影拍摄基地或影视城、电影节或主题公园,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收获 ,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与不足,比如发展进程缓慢 、影视旅游产品单一 ;文化内涵体现不够 、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 、顾客忠实度低 ;各地区重复建设严重 、资源严重浪费 ;经营管理不善、环境破坏严重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地研究并加以合理解决。所以,只有正确认识我国影视旅游的双重价值 ,才能更好地促进影视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与发展 。

三、影视旅游的双重价值体现 影视旅游作为影视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产物 ,是二者双赢的表现,对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双重的价值体现。

1.影视旅游对于旅游产业的价值体现。影视旅游又称电影引致旅游,由此首先想到的便是影视作品对于旅游业的价值体现,即通过影视作品带动旅游业的发展。由于影视作品包含信息的广泛性 、中立性,观众的移情作用及影视作品的美化作用 ,使得影视作品在促进 目的地旅游方面具有其他手段无可 比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经济效益。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影视业与旅游业珠联璧合,给影视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最直接的经济效益体现在旅游人数增长后,随之而来门票 、餐费、饮料费以及购买其它旅游纪念品消费的增长上。Riley与Baker:~~其《电影旅游》一文中得出结论 :影片对拍摄地的旅游影响至少4年 ,使游客数量增长了40%~50%。吴晋、葛全胜等学者借鉴旅游经济学的贡献定理,定量地估算 了《乔家大院》影视引致旅游收入对祁县经济增长的贡献及拉动效果。2006年影视引致旅游收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最高为8.95%,超过了同期祁县对晋中市经济的贡献率6.6%。2006年恰为电视剧《乔家大院》播出的时间,由此表明影视旅游对于地方经济有十分显著的拉动作用。其次,影视旅游具有十分明显的联动效应,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迅猛发展 ,诸如餐饮、住宿、交通等产业。浙江横店影视城2000年开始实施影视拍摄免费制度,剧组明显增多,2002年共有47部剧组进驻。2008年宣布摄影棚免费,仅2010年11月17日当天就有31个剧组在影城内拍新片 ,而这31个剧组直接带来的是2000问客房的消费。“这是横店的独特营销模式 ,除门票外,衍生消费占40%。”~2010年11月份为止,光剧组在酒店消费已经达~4000万元,群众演员创收也有700万至800万元。就连这些剧组一年在当地租用车辆的费用也已经超过1000万元[41。②社会效益 ,宣传旅游目的地形象。在国外学者的研究案例中发现 ,影视剧在短时间内显著地改变了目的地的形象。

Butler(1990)认为,在不久的将来,视频(电视 、电影)中播放的内容在塑造旅游地形象方面要远远重要于印刷媒体。观众在观影中随着剧情的推进,在不知不觉中对目的地留下深刻印象并产生去 目的地旅游的强烈念头。旅游地应该利用这个大好机会 ,大力推出旅游景区。影视作品相对于其他营销方式而言,能够更加全面、立体和持久的宣传旅游 目的地。一部影视作品有着长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从而对旅游 目的地有更长时间的展现 ;故事情节能够使人产生强烈的旅游欲望,加上特技效果的应用。明星效应和最佳的拍摄角度更加强化了旅游 目的地的形象阎。

2.影视旅游对于影视产业的价值体现。目前学界对于影视旅游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视旅游对于旅游业的促进作用 ,鲜有提及影视旅游对于影视产业的影响。作为一个双向过程,在影视业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必有一个反作用力作用在影视产业上 ,从而影响影视产业的发展 ,意识到影视旅游的双重价值对于更好地促进二者的融合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尚军辉与聂建波总结出影视旅游对于影视产业有四方面的影响嘲:①有助于影视产品竞争力的提高与增强。影视旅游能够增加观众 、降低拍摄成本 、丰富影视 内容 、规范影视拍摄,从而提高与增强影视产业的竞争力。②有助于形成平衡协调发展的影视产业格局。③有利于实施产业融合 ,丰富并深化影视产业链。借影视旅游拓展影视产业项 目,进行“后影视产品”的开发 ,向宾馆 、博物馆、玩具、游戏、网络、服饰 、教育等领域延伸 ,逐步整和为跨行业 、复合型的影视产业链。④有利于影视产业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完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影视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融合模式 ,对于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各 自的发展以及二者的融合发展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价值体现是双方面的,能够顺利帮助实现突破二者 自身发展瓶颈的目标 ,同时促进我国影视旅游向着更完善 、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篇12

关键词:问题导向教学法高职旅游管理教学理念

旅游管理的教育会涉及大量的旅游实践知识,在实际的教育环节中,应当加强对教育细节的培育,采用全新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的知识和理论。为提升实际的教学质量,老师需要降低自身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开展互动交流,以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确保课堂上的教学水平。

一、问题导向教学法的概述

问题导向教学法本质上是一种通过规划学习情景的方式而开展的教学,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以学生为核心,将学生摆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在此环节中,老师会将内容予以深层次的加工处理,以心理学为互动交流过程中的核心理论,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主动性。老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之前,应当针对课程做出系统化的研究,合理规划结构,防止出现架构不科学的状况,可以分析学生的学习进度,通过自主学习的模式对不同的问题和任务予以强化引导。为保障教学的质量以及问题的回答效果,需要将学生分化为多个小组,以便于能够结合实际的进展,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探讨,促使学生可以强化自身的主动性。此类教学引导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切实的掌握更多知识点,建设较为完善的体制。在采用问题引导为核心的教育模式时,老师需要正视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将教学的进度和问题的提问予以充分融合,有利于在后期的辅导教学的环节中,学生被不断的激发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能力。

二、问题导向教学法应用在高职旅游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理念过于传统

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是教学方法的实施者,而这种你讲我听的教学模式往往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尤其是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经常要用到大量的真实案例来进行理论分析,如果教师理念过于传统,只是通过陈述案例,把案例往课程内容上靠拢,会使得课堂气氛过于平淡,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不能很好的抓住核心的知识点。

(二)教学不具针对性

而理念传统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难以做到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庞杂,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很容易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在面对繁多的知识点时无从下手,只能靠单纯的记忆。但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永远是要优于记忆的,单纯的记忆而不去有针对性的理解很容易在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都学了,但是什么也都没记住、没学会。

(三)教学环境不够完善

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利益的驱动和资金方面的问题,不能经常完善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设备也相对陈旧,这使得在运用新型教育方法时存在着硬件设施上的困难。不完善的教学环境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没有主动性的学习也永远是没有效率、没有效果的。

(四)教学评价方式较为陈旧

很多院校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时忽略了对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仍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以结果为导向,以期末考试考评成绩为主,一些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平时不注重对知识的吸收,只在期末考试之前临时突击,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对较常考察的知识点进行记忆。虽然有可能考出还可以的成绩,但根本没有理解知识内容,不懂得如何应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很难考察出这部分学生的不足,长此以往,对院校培养素质人才的目标也有不利影响。

三、完善高职旅游管理教学在问题导向教学法为导向的具体措施

(一)转变教师理念

在开展问题导向教学的阶段中,学生往往会在老师的引导之下,针对问题所涵盖的知识体系开展系统的分析研究,实现对知识体系的有效延展,掌握概括性构架体系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在学生研究众多学科特征的过程中,学习到较为核心的知识点。在此阶段中,需要老师分析当前旅游教学管理环节中较为重要的核心点,强化对学生的专业性以及综合性的深层次研究,把握旅游管理的实践案例分析重点环节,增强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为保证整体的教学质量,学校的管理层应当加强对老师思想观念上的指导,让其在实践的过程中,摒弃传统的教育思想以及以往的教学习惯,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才有助于保证整体的教学质量。比如可以定期开展观摩课,在校内评选出较为优秀的、运用问题导向教学方式的老师开展实践教学,老师能够在观摩课上不断地实现交流探讨,促使老师之间会交换不同的教学理念,以便于推动整体问题导学的进展。

(二)开展针对性教学

为培育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应当在实际的教育环节中,不断地强化有针对性的课程教育,以便于学生能够明确核心的知识点,并在此前提下树立自身的综合思维架构。在采用此类教育方式的过程中,老师应当集中培育综合素质高、整体业务能力较强的学生,结合当前的旅游管理专业细节和学科的教育特征,强化对学生的引导。例如,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一味地讲述核心知识点,往往会导致学生过于呆板,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在互联网的支持之下,听取网络平台上专业人士的经历讲座,有助于学生主动的总结自身知识理论,并在分析的过程中结合大量有效的经验分享,促使学生能够掌握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在观看完视频之后,为巩固学生的知识,加强其思维的研究效果,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在其中增加对众多事物的延展,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思维延伸效果。

(三)改变教学环境

要想提升以问题为核心导向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应当在此环节中先对自身的发展状况予以明确的分析和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较为合理的教学管理目标,并配备相对应所需要的设施和进行环境建设。在针对环境的建设中,不能只将目光停留在针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平台建设上,同时还需要强化学生的社会环境建设。例如,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老师事先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教学,并在学生学习完理论知识之后,尝试抛出不同等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带着疑问投入到相对应的实践活动中,有助于学生发散自身的思维,并主动学习和思考更多的知识。

(四)创新教学评价方式

篇13

关键词: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海关法律制度 调整和完善

一、贸易自由化与投资自由化:中国参与未来国际贸易竞争的新优势

(一)当前国际贸易竞争的背景

面临中国廉价劳动力优势日渐消退、美国等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的呼声日益高涨、WTO多哈回合停滞不前、TPP等地区性协定尚未成气候、双边投资协定如雨后春笋的大背景,中国必须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抓住机会,通过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抓紧练兵,以占据未来国际贸易竞争的制高点。

上海自贸区扮演的正是处于该前沿阵地的排头兵的角色。

(二)中国国际贸易竞争的目标

经过20多年的积累, 依靠廉价的劳动力优势,通过承接定牌加工, 中国的对外开放既解决了就业和出口创汇问题,又初步建立了珠三角、长三角和中西部等几大产业集群以及配套的物流体系。当前,已进入关键的由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跨越阶段。

中国对外开放的目标和理想状态是晋升至国际产业分工的高级阶段,意味着既包括生产制造和供应链(即产业链的低端),同时还包括研发设计、销售结算、乃至资本运作(即产业链的前端和后端)。换言之,面对欧美传统的国际贸易强国,以及巴西、印度、越南、缅甸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中国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创造和培养新的具有竞争优势的要素或禀赋,既留住现有的产业,同时吸引和发展高端产业,往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

(三)国际贸易竞争中相关的基本假设和基础理论

“理性”的“经济人”是国际贸易中的一个基本假设。其假定人们对法律是熟知的,对自己在一种法律关系中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是清楚的,会通盘考虑适用法律行为所引致的法律后果。跨国公司恰好具有该特征,即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运营成本和运营效益的比较分析,最终决定其营运中心的所在地。

根据法经济学的科斯第二定理,交易是有成本的,在不同的产权制度下,交易的成本可能是不同的,因而,资源配置的效率可能也不同。所以,为了优化资源配置,产权制度的选择是必要的。正如英美法中的择地诉讼(Forum Shopping),经济全球化为跨国资本的自由流动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因此,中国政府和海关必须重视研究跨国资本在比较和选择投资地的法律制度时参考的主要指标。新加坡和香港之所以成为国际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依靠的正是跨国公司看重的自由港所具有的自由和高效等要素。

(四)中国打造竞争优势的策略

中国政府希望以上海自贸区为契机,推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体制改革,营造新的资源配置模式,即贸易自由化与投资自由化,同时培养新的竞争要素,即高端的本地企业和优秀的金融人才。

打个简单的比方,即筑巢引凤,蓄水养鱼。只有把庙修好了,才能请到更多的、法力更高的菩萨。相应地,也会带动更多的居士、和尚和香客前来,从而带动消费以及咨询等高端增值服务。

二、以开放促改革:自贸区制度改革的精髓在于国际化和法治化

(一)所谓倒逼机制,体现了通过对外开放促进对内改革的国际化的思路

任何现有利益格局的打破,都需要一个突破口。要么是强有力的自上而下的推动,要么是由外而内的示范与引导。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验证了国际化是一个成功的进路。例如,在加入世贸之前,有种种“狼来了”的担忧,但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的事实证明,随着一大批行政审批得以废止,外贸管制真正放开,各种经济力量得以自由参与国际贸易与分工,最终促成了中国在短短10年间跃升为世界第二贸易大国。

(二)强调制度创新,否定政策洼地,体现了法治化的精神

中国历来习惯于靠政府补贴来达到鼓励扶持的目的。这固然有直接和见效快的优点,但缺点是不具有可持续性,受补贴企业容易产生等、靠、要的思想,弱化了其自主创新的动力,即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所必需的“狼性”。且由于涉及行政审批,还可能导致政府资源的浪费和寻租腐败的产生。近年来日益增加的WTO反补贴上诉案件也证明了政府补贴行为不符合市场经济的精神。

2012年的“营改增”项目,通过先在上海试点,使得上海注册的企业具有领先的优势,从而倒逼全国其他地区的政府不得不紧紧跟上,主动要求扩大实施“营改增”的实施范围,最终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制度。“营改增”项目的成功实施,证明了制度改革是实现统一、中性的法治化的必由之路。

三、境内关外:商界对自贸区的期望是真正实现货物进区自由流动

(一)与国际公约接轨

根据《京都公约》关于自由区的附约的规定,自由贸易区不仅就进口税和其他各税而言,被认为是在关境之外,通常还免予实施惯常的其他海关监管制度。众所周知,中国目前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其实仅就关税和进口税而言,符合自由贸易区的定义,就其他的海关监管制度而言,例如进境申报、货物查验、海关估价、保税区域之间的结转等,与其他关境内的管理措施并无太大的差别。因此,目前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际上仍属于“境内关内”,其统称为保税区(Bonded Zone)是恰当的,但其英文的名称(Free Trade Zone)则是不准确的。

上海自贸区应当逐步全面、准确地还原自由区的的本来含义。

(二)反映跨国公司的商业需求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保持和提高其行业竞争力。跨国公司竞争力的直接体现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高额的利润率。

以手机和电脑等电子产品为例,影响市场占有率和保持高额利润率的关键因素是对市场需求的反映速度和新产品的周转速度。具体而言,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新技术转化为新一代的上市产品,谁就能够掌握新产品的定价权,从而获取最高的利润率。拥有足够的利润则意味着有条件投资下一代产品的研发或通过并购等方式直接消灭潜在的竞争对手,从而实现良性循环。这也是三星公司尽管在技术创新方面不如苹果公司,但却因为掌握了全面的供应链,因而能够不断率先推陈出新,而其他老牌巨头如摩托罗拉、诺基亚则在竞争中纷纷倒下的重要原因。

跨国公司彼此间的商业竞争是残酷的,时间就是金线,效率就是生命。因此,跨国公司相当看重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相关的原料和成品进出关境时的通关效率问题。但现实中,由于仍须履行除进口税外的其他普通的海关手续和监管措施,通关效率一直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统计,2012年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物流成本依然较高,社会物流总费用约为9.4万亿元,占GDP比率约为18%,而发达国家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仅为8%-10%。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的物流成本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可以预见,自贸区通过放宽海关监管和外汇管理等优惠政策,将有利于降低跨国公司的营运成本,促进其在中国开展更多的全球调拨业务,从而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与其配套的加工、制造、贸易和仓储物流企业的聚集。

四、一线彻底放开:海关制度改革的方向在于不断推进贸易便利化

尽管采取分账管理等措施,但资本项目开放等金融领域试点能否成功,因其本身固有的风险应该说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比较而言,对于包括海关监管管理体制的改革等与经常项目相关的贸易体制和投资体制试点,业界则抱以更高的期望。

已公布的自贸区总体方案对于海关监管体制的表述是,将实施"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所谓创新监管服务模式。“一线放开”首先将允许根据舱单信息,先入区,再申报。而所谓实行货物分类管理,以及由事前审批,向事后和事中审批转变等提法,也早已在海关风险管理思想中提及。上海自贸区要解决的只是如何贯彻落实的问题。

就总体方案中尚未提及的内容,下一步,应该是视试点情况,朝着类似于新加坡和香港的自由港方向发展。即,在以企业为监管单元和对其财务实施有效审查的前提下,对于从境外进入自贸区的货物,过境和转口的货物,以及非保税货物仅通过仓储系统实行最简单的备案管理,区别于二线进口时的海关申报,且对区内企业的经常项目账户,放开外汇管制。

另外一个可以实现突破的是保税间结转制度。

中国目前有上万家企业分布在几十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如何通过在自贸区框架内的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之间的试点,将简化后的保税区到保税区的快速运输制度推广到全国所有的特殊监管区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大多数跨国公司在中国开展加工贸易的主要特点是:全球采购、境外结算、国内代工。由于涉及到供应商(Supplier)、品牌制造商(OEM)与代工厂(ODM)等三方,物流与资金流也形成复杂的三角关系。目前不同的保税区之间的运输仍使用传统的转关模式,送货前须事先在两地海关提前完成报关。这不仅给基层现场海关关员的审核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也严重影响了供应链的效率。如果是空运货物,整个流程还将涉及到四个相关的海关区域:出发地保税区、出发城市的机场、抵达城市的机场,以及抵达或收货地保税区。根据目前标准的保税转关流程,需要完成在这四个海关机构之间的三次保税转关手续。

但实际上当位于海关特殊监管区A的供应商向位于另一个也属于“境内关外”的B区的代工厂开展保税结转时,其仍属于一线放开的业务。如果海关能够简化对此类业务的审核,考虑到全国有数万家加工贸易企业散布在不同的特殊监管区中,每天有不计其数的保税结转和海关审批在进行,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双赢的结果,不仅意味着每天有数以万计的企业能实现当天出货,同时海关也能解放该部分人力资源用于其他领域以开展更有意义的监管。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生态乡村;景观植物;乡村规划;乡村旅游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5017103

1生态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和乡村生态旅游兴起

1.1生态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

随着优美人居环境建设的开展,城市在景观规划的基础上加强了人居环境的创建,并以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城市等来提升城市环境生活品质。而乡村情况不同,在城市建设取得一定成就后,乡村环境建设才受到重视。比较早期的乡村环境建设是以“清洁乡村”、“美丽乡村”建设为起点的,各地对乡村卫生环境特别关注,加之“村村通”项目实施,“宜居乡村”、“幸福乡村”等概念的提出,“美丽乡村”的实质性评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导向,都大大提高了乡村建设的热度和紧迫感。

特别是国家旅游局出台了通过生态旅游开发加快乡村经济发展,提高民众收入的具体指导意见。该政策意见中,明确了生态旅游开发在乡村致富中的现实意义,要求有一定资源基础的村屯,要摸清资源情况,在政府的扶持下,因地制宜确定各类乡村旅游建设发展类型,选择精准到户到人的脱贫模式。各项旅游建设尽可能利用原有建设用地,在乡村h境、乡村风貌、乡村文化等方面形成乡村的旅游特色。

又如广西编制了《“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规划纲要(2013~2020)》,从政府层面全力推动乡村生态环境建构,至2016年底,用2年时间打造了第一批10000个山青水秀、环境优美、人康物饶的生态乡村。村屯绿化规划设计以村屯周围、道路两旁、房前屋后、农村校园增绿为重点,营造护村林、护路林、护宅林、休闲林区和生态小区,利用农户庭院和房前屋后空间发展“小花园”、“小果园”、“小茶园”等“微田园”,提升乡村的绿化果化美化水平,形成“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的乡村生态格局。

1.2乡村生态旅游兴起

目前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迅猛,生态旅游社会需求强劲。根据2017年春节假期调研情况及近期数据,以柳州市区、柳城、鹿寨、融水及三江为考察点,对8个乡村型旅游点进行实地调研,结果让人振奋。这几个乡村旅游点在春节期间游人如织。从调研看,旅游大众面更广了,以前多是城市人到乡村中来,现在乡村群众也参与了生态旅游,成为旅游群体的一部分。主要表现在心理上人们对乡村自然生态旅游更为渴望,更乐意体验乡村生态文化;出游方式上以家庭游、同事游、同学游、单位游十分普遍;旅游层次上出现生态科普考察、乡村文化感受、乡村特色餐饮、乡村劳作体验等;从参与性看,果树采摘、田园漫步、闹鱼鱼、养生休闲等大受欢迎;从观赏方面,大片花海、大片果园、大片荷地、古村民居等吸引大批游人;从乡村个体游览,乡村古树独树、乡村古屋故居、乡村传统圩市、古街码头、泉井瀑潭、山石奇峰等均是很好的景物。正是由于乡村特殊旅游空间及旅游景观深受大众喜爱,乡村生态旅游才能快速发展,并能成为地方扶贫工程的新进展。

2生态乡村植物景观规划基础

2.1景观植物选择的原则

2.1.1尊重乡村自然生态风貌的原则

生态乡村规划要求遵循“尊重乡村自然原貌,回归自然人文生态,综合展示乡村风景特色”的原则及“整合空间功能布局,凸现乡村山水要素,确保景域主题特色”的规划理念,以生态旅游基本要素及生态伦理观融入旅游规划,进行综合创新布局。提倡自然循环和自然生态,坚持生态原貌为先,适当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利用山水空间的优势,突出对生态原貌与自然环境空间的保护,综合展示乡村自然风貌和文化特质。因此,保证乡村原有植物资源是规划的基础。

2.1.2尊重乡村生物多样性需要的原则

乡村景观规划要体现对乡村人居生态环境与乡村文化的关注,倡导自觉生态旅游,创建乡村旅游产品特色。乡村景区的多样性表现在生物的多样性(如湿地植物、湿地动物、农业作物、花海果蔬、山林翠树)等,景物的多样性(如体验、观光、科普、探险、养生等),游览空间的多样性(点线面空间、时间序列、空间序列)等。由此,植物景观设计要重视乡村生态资源保护,发挥植物配置功能,通过植物要素形成乡村绿色景障。

2.1.3尊重植物生态特性与乡村环境协调的原则

乡村原貌多样,反映在乡村建址、乡村起源、乡村集聚、乡村风格、乡村劳作、乡村风貌及乡村习俗等诸多方面。例如许多乡村是由于乡民的迁移而择址建立的,并且多为依山傍水之地,能农耕劳作,能生活居住。部分村庄保护得好,周围环境资源没有被破坏,但很多村屯因人口发展、农田扩大,林地种养等使田园山地植被大大减少,生态居住环境脆化。城市打工热潮兴起后,部分乡村农业用地耕作滞后,乡村旧居无人居住,房前屋后植物资源保护不力,乡村绿化面积减少,生态绿化景观大受影响。

因此,在生态乡村规划建设中,必须重视乡村的原生环境和民居建设空间,尊重植物生态特性,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花则花、宜菜则菜。突出植物与景观建筑、乡间道路、湖溪水景的协调,满足乡村四季树花交替、适当营造名贵珍稀树种的需要。

2.2景观植物选择的艺术心理

乡村景观植物的选用还需考虑特殊的文化审美性。植物的审美就可视性来说,指植物的几大部分,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常通过这些器官的色、质、形、态等进行观赏,例如春天的花、秋天的果等。但植物的审美特性中还有无形的,只有通过内心感化才能体会,即必须通过心理感受才能有美感。例如人们通常讲到的植物意境就是如此。因此,松树、柳树、桃花、梅花、荷花、竹子、枇杷、柿子、金桔、柚子、石榴、银杏、枣树、木棉、桂花、罗汉松、马尾松、海红豆、芭蕉、槐树、枫香等都有其认知意境。

在乡村植物选用中,古人也有总结,认为适合庭院种植的树种有石榴、银杏、白玉兰、桂花、北京玉兰、芒果、龙眼、枇杷、海红豆、海棠、龙爪槐、芭蕉、铁树、枣树等。如:“海棠+白玉兰”表示“金玉满堂”; 种石榴隐喻“多子多福”;屋旁种植枇杷有“万树黄金”之说;几株海红豆能挂满“对故乡的思念”等。

古代文人在造景时有“前不种桑,后不种柳,中间不栽鬼拍手”之说。就是说一些树种如桑树、楝树、榕树不能种于屋前,柳树则不宜植于屋后。置于方位普遍认为“东植桃杨、南植梅枣、西栽桅榆、北栽桔李”、“门庭前方种双枣,四畔有竹多进财”、“一株石榴花开发,隐喻居所家三多”、“酸柚能种庭院角,家业兴旺孙满堂”。因此,进行乡村景观绿化规划设计,应了解熟悉这些传统的民间审美思想。

3当前生态乡村植物造景中存在的问题

3.1生态乡村绿化层次比较低,缺少绿化整体规划

由于乡村环境的特殊性,多年来一直没有从环境生态及艺术景观方面去规划,多数村屯在各地林业部门指导下,依据自有用地空间,随意无序种植,不讲章法,没有规划设计指导,因此显得比较乱,难以形成园林景致。在立面上没有生态层次,植物选用单一,与乡村自然田园风貌不协调。

3.2乡村绿化树种城市化,不讲究植物配置手法

主要原因是城市绿地建设经验比较成熟,很多的园林绿化种苗均为城市苗圃培育,除少量城郊乡村有种苗外,绝大多数村屯没有绿化苗木,因此在生态乡村建设中绿化苗多由城市苗圃供应,这就使乡村绿化城市化。例如南方很多乡村绿化时选用的植物如洋紫荆、小叶榕、桂花、银杏、紫薇、秋枫、樟树等均是城市多年园林树种。过多选用城市绿化苗木,会减少乡村特色,影响乡村生态特质。

植物配置讲究技巧,有其章法。乡间道路水线宜列植,村旁屋边应丛植、散植,坡地山脚要群植、片植,村前屯口,应考虑孤植、对植。就植物类型,果树应有果园或村内屋院点式分散种植,古树大树要独种且有大空间,果蔬植物宜在菜园或棚架栽培,花海植物应片状栽培,竹类植物要沿溪沿水线绿化,如此等等。但现在的绿化种植是见空地就种,不管规则不讲艺术,问题比较多。

3.3乡村绿化后续养护管理不到位,绿化景观功能欠佳

当前生态乡村绿化建设很重视种,不重视管。种为任务,管是随意,虽有种植验收,但不规范,难以按合同进行。比如很多村屯被确定为生态乡村建设点后,由地方政府部门按点开展建设,本应有较好的效果,但施工单位种植后,在合同期限内进行常规养护管理,过了合同期,养护管理交由村屯来管,因村屯养护管理技术差,人员不足,管理意识滞后,使种植点放任自流,所以种植竣工后没多长时间,就出现枯黄损败、成活率差、生长不良等现象。如此,就难以达到应有的绿化效果。

4乡村植物景观提升技术措施

4.1生态乡村植物选用要突出乡村自然风貌

正如上述分析,乡村生态环境绿化应尽量避免树种城市化,所选绿化树种应切合乡村实际,能反映乡村固有风貌。这方面广西南丹县歌娅思谷乡村景区经验值得学习:如村中民房前保留小庭院,通过矮墙灰瓦加小型花带点缀环境,显得十分自然生态,又富有农家味;在屋宇廊道、门窗都悬挂农作物玉米、花生、高粱、小米、h椒等,散发浓浓的乡情;乡村绿化环境建设层次较高,建筑民居间通过前庭后院相互空间分隔,沿路种植杨梅、酸柚、三华李等果树,乔木下又多种花木及铺地植物,加之养护管理到位,会显得非常整洁,成为景区一大亮点。

因此,对于乡村植物景观营造,笔者以为乡村原生植被应首先加以保护再适当改造。许多乡村植物资源丰富,特别是屋背山或风景山,原生有甜竹、撑篙竹、樟树、芭蕉、柿树、马尾松、盐肤木、构树、香棒、芦苇、芒草、肾蕨、铁线蕨、水草、野草莓等,必须严格保护。

其次在提升植物景观方面,应根据需要进行设计配置。如比较适宜乡村种植的洋紫荆、银杏、黄槐、红花木棉、加拿利杨、桂花、樱花、柳树、桃花、黄花悬岭木、罗汉松、本地枣树、山茶、黄花梨、青檀、红椎、青冈、楠木、红叶乌桕、小山蕉、杨梅、枇杷、沙塘桔、金桔、石榴、沙田柚、杨桃、柿子等。

三是对于特殊植物种类,可根据生态旅游开发种植田园时花植物,如油葵、黄秋葵、草莓、月季、薰依草、格桑花、马鞭草、非洲菊、红梦草等;特色果蔬草药类如蛇瓜、金丝瓜、南瓜、砍瓜、长柄葫芦、变色瓜、老鼠瓜、福彩瓜、田七、落地金莲、何首乌、曼陀罗、十大功劳、两面针、当归、人参花等;藤条植物如三角梅、紫藤、百香果、锦屏藤、爬山虎、迎春花、罗汉果等;池沼湿地植物如水生美人蕉、水葱、水草、荷花、睡莲、龟背竹、芦苇、伞草、苦草、千屈菜、水蓼、矮慈姑、花叶芦竹、穗状狐尾藻、马来眼子菜等。

4.2乡村植物景观应依地依景进行生态配置

乡村景观植物配置一样需要讲究技巧,体现生态园林意味。比如特色生态农业种植类植物,就可根据村屯用地布局,从特色果蔬、时花栽植、生产作物几类按功能规划整体设计,成大片状、田园状种植,形成花海、农业田园风景。而观花观叶植物的种植,要按树花和草花进行差异配置。

树花植物,指以观赏开花的乔木、大灌木为种植对象,目的是改变和营造乡村生态园林色彩,丰富景色。树花选择以花形好、季节变换有致、比较容易种植养护的树种为主,如桂花、桃花、洋紫荆、白玉兰、红花紫薇、樱花、山茶等。种植方式有沿水体护岸、乡间道路列植,专类园片植、点缀式种植等。草花植物是吸引游人的重要旅游吸引物,要选择以多年生、容易成片生长、深受大众欢迎的花卉种类,如马鞭草、薰依草、萱草、油葵、油菜花、格桑花、非州菊、红梦草等。种植方式为片状式、带状式、波浪式。

色叶植物造景能体现乡村四季物候变化,可沿道路两侧种植银杏林,成为秋晚~黄景观;山峦留空地群植枫香、黄庐,打造 “枫香霜晚”景色;湖塘池沼岸坡种植加拿利杨、秋枫、红叶乌桕,共同构成观叶观花且意境深远的湖光水色。

乡村中多有池塘、溪水、灌渠等构成的生态湿地,湿地在乡村生态环境中不可多得,要加强保护。在湿地植物优化中,除保护好原有植物如芦苇、野芋、水草等湿地植物外,可适当增加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等,为湿地生物提供健康稳定的觅食、栖息、繁衍的生态环境。目前,可考虑种植的有水生美人蕉、水葱、荷花、睡莲、龟背竹、伞草、水蓼、花叶芦竹、苦草、黄菖蒲、溪荪、西洋滨菊、千屈菜、马蓟、水生鸢尾、硫华菊、蛇鞭菊、藿香等。

4.3乡村生态绿化必须提高整体管护水平

由于乡村种植点分散,种植面积差异大,各村屯对生态绿化积极性不同,有些村非常重视,而一些村根本不放心上,于是出现种归种、管归管,种管分离的现象。为此,笔者建议,生态乡村环境绿化管护要引入机制,建立规范的保护模式。由项目部门或园林公司作为管护主体,聘用村屯民众参与管理,建立“政府+村委+民众”或“政府+公司+村民”的共管模式,组建环境管理小组,指定养护管理人员,制定养护技术规范和标准,加强监督检查,并通过技术培训提高村民管护水平。同时,要选派村中年长者作为管护带头人或监督人,以发挥老者的权威。

5结语

美丽乡村、生态乡村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的生态环境建构除保护好原有自然乡村环境,更重要的是在原有资源基础上如何提升乡村的景观水平,采取何种途径来增进乡村的空间风景和生态文化。村屯生态种植与风貌提升必将是今后努力的方向,景观植物的选择能否适合乡村环境,植物配置能否反映乡村风貌,正在检测着建设者的智慧。

参考文献:

[1]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2]佚名.庭院水景与休闲建筑[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3]陈少亭.植物景观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