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籍测绘的成果范文

地籍测绘的成果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09:59: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地籍测绘的成果,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地籍测绘的成果

篇1

【关键词】质量保证;测绘成果;房地产测绘

1、前言

2013年3月,据相关新闻报道,某人将租过来的房子出售赚钱,事后对这种事情调查发现,根源就在于一些购房者忽视了房地产测绘作用。随着房地产发展越来越快,各种一手房、二手房交易市场更是逐渐庞大,因此当房地产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就会产生房产测绘,确保了各种交易信息公正、客观、正确及完整。但是从实况来看质量上还存在各种问题,因此探究其质量保证具有现实意义。

2、房地产测绘概述

2.1 房地产测绘内容

事实上,房地产测绘就是根据产权确权所需,采用测量手段以权属作为核心,并且以权属的单元界作为基础,房地产的形状、平面位置、面积作为测量重点而绘制出房产图。通过专业测绘来实现出房屋与房屋用地信息,从如今房产测绘现象来看,测绘主要包含了房地产的平面控制测量、房产要素测量、房产调查及房地产绘制等多个方面。随着房地产测绘快速兴起,逐渐形成相对统一测绘技术标准,而且随着不断深化改革,对测绘精度要求越来越高,虽然被房地产带动房地产测绘得到发展,但是作为一种新兴产业,依然还存在许多质量问题。

2.2 房产测绘作用

房地产测绘就是采用常规测绘技术和房产管理相结合专业测绘,通过这种测绘所得到房屋面积、产权界址及房屋产别等各种结果都具备法律效力,并且将这些载入到房屋产权证书中,因此房地产测绘就成为了财政税收与房屋权属证书的重要依据,具备财政、权属以及城镇规划几个方面的功能,主要功能有:

1)管理方面;在现代化建设中房地产管理与住宅建设至关重要,房地产管理部门与规划建设单位都要全面了解房地产的位置、权属、现状及数量等等基本情况,这样才能够妥善管理与合理规划建设,较好调配使用的土地与房屋,计划好修建改造城区住宅,并对新区进行规划建设。同时房地产测绘成果,还为房地产管理提供重要基础资料。

2)经济管理;通过房地产测绘能够提供出图纸资料,正确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清理出公私所占房屋数量与面积,构建出产权产籍与产业管理图形档案,统计出各类数量与比重等各种可靠数据,为研究房地产经济提供重要数据。通过房地产测绘还能够给税收、城镇财政等各个部门确定税费标准提供重要根据,保证各项税费的征收。

3)法律方面;通过测绘得出房产图中所示各个用户房屋权属范围,就可能对房屋进行逐幢清理产权,通过各个用户的申请登记,通过主管部门审核后进行确认。房产图也成为了房屋所有权证书附图,这种图纸具备法律效力,加强了核定产权、房产管理及保障房屋所有者合法权益,强化了法律管理重要依据。

3、加强房地产测绘以及房地产测绘成果质量措施

房地产测绘至关重要,确保测绘成果质量直接关系着房地产的正常发展,因此必须要采取具体措施强化质量。

3.1加强规范测绘工作

健全机制,要对国外先进的测绘经验进行借鉴,政企分开、官办分离;强化房产行业的监管力度,对各种乱挂乱收费违规现象进行清理,对市场行为进一步规范。并且还要严格控制测绘准入制,加强测绘机构与资质审查,严防问题企业进入到测绘市场。并且测绘市场还要以市场作为导向,以法律为保障,逐步对测绘市场进行开放,确保测绘机构依照市场进行运作,竞争中要促进测绘市场的专业化、市场化及规范化。

3.2 构建测绘系信息的交流平台,避免出现信息不对称性的障碍

二十一世纪属于信息时代,通过共享信息来消除信息的鸿沟,实现共同发展。同时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也实现了信息交流和共享。如果站着测绘角度可知,测绘要求较强技术,一旦许多部门共同组建的信息平台就能够实现信息共享,这样有效防止了各自实施而浪费资源,造成恶性竞争,而且测绘单位与房管局还要通力合作,制定出规范的测绘操作规程与统一技术标准。通过测绘技术的信息平台,就能够形成统一的操作流程、运作模式以及成果质量监督机制,进而实现勘测、派件、检核、绘图以及收费等各种自动化的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交流和资源共享、方便信息技术的统一管理,这样才能够推动整体的技术进步。

3.3 加强测绘协会作用

成立房地产测绘行业协会就是弥补有效管理,所具备的独立性与第三方特性能够健全市场的作用。特别是日渐增多的市场主体,行业协会作用重要性逐渐突出。因此站在测绘角度,控制自身产品和质量,行业协会的优势明显超过政府主管部门。所以就需要构建房地产测绘协会,确保第三方评定机构的性质独立,一定要官办分离。比如构建健全的理事会及产业委员会制度,还要引导公众参与进来,以多身份主体的体现来代表质量管理,确保协会的客观性、公正性、独立性及自主性。并且政府是不能缺位,只有这样才能够培育与扶持测绘行业协会发展,促进测绘行业立法进程,通过立法来确保协会的合法性与正确管理,并且要促进协会的监督与引导,促使协会能够良性发展。

3.4 构建测绘成果的公示制度

其一要制定出房地产测绘成果的通告制度,对于测绘审核通过并使用到产权登记测绘成果,必须要通告目标资料,包含了房地产的名称、开发建设单位、坐落、测绘成果编号及测绘单位名称等,并且要在政务信息网进行公布。让购房者可以及时了解楼盘在竣工之后是不是要委托测绘,其测量成果是不是通过了核准,这样才有利于开发建设单位能够查阅相关成果,进而催办相应产权证;同时还要便利于人民群众,将相应测绘数据公开透明。同时还要将详细测绘成果公示与公开查阅。建设单位一旦得到预售许可证之后,就要采取审核房屋测绘技术的报告书,同时还要分摊相关情况到政务信息网予以公示;其一所分摊共用部位用途、名称、面积以及所存位置;其二参与到分摊共用面积商品房的用途、名称、面积等;其三不分摊共用部位。通过公示测绘成果能够切实保护权利人知情权,业主就能够尽快尽早了解到资料的详细情况,减低审核面积以及办证后面积出现纠纷现象。

3.5 建立自我完善、自我检查以及自我改制机制

必须要强化单位内部的考核与监督,将质量监督和日常质量考核相结合,并且单位质量的主管领导及质管人员,都要利用内部与外部各种检验信息记录、审核结果、不合格记录、顾客反馈信息、监控过程结果等各种相关信息,分析结果并且查找出不合格的原因,制定出切实可靠预防策略,控制与纠正不合格的产品与服务,落实相应的预防措施,进而形成了自我完善、自我检查及自我改进,控制好测绘成果质量。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房地产测绘属于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加之我国所用房地产登记制度属于法律登记制度,是以国家的强制力作为后盾,属于一种行政措施,因此房管迫切所需就是要确保其连续性,但是测绘中最大难度就是对测绘现时性具备较高要求。所以要确保测绘成果质量,不但要应用测绘新技术,还要具备相应人才以及各种技术保证措施。

参考文献:

[1]阳静浅.议房产测绘市场[J].河北企业,2008,(20).

[2]宋舟霞.新形势下房产测绘单位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09(15).

篇2

[关键词]工程地质;测绘技术;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U4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1-0095-01

工程地质测绘是工程勘察工作中最基本工作。现代工程地质测绘技术的核心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其中,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和遥感技术是航天技术、卫星技术、传感器技术、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综合集成的结果,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空间分析与模拟(虚拟现实)技术综合集成的结果。因此,现代测绘技术是空间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的综合集成。

1 工程地质测绘的主要内容

工程地质测绘是按一般勘察程序,主要是在可行性研究和初步勘察阶段安排此项工作。但在详细勘察阶段为了对某些专门的地质问题作补充调查,也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测绘是运用地质、工程地质理论,对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各种地质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初步查明拟建场地或各建筑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将工程地质条件诸要素采用不同的颜色、符号,按照精度要求标绘在一定比例尺的地形图上,并结合勘探、测试和其他勘察工作的资料,编制成工程地质图。这一重要的勘察成果可对场地或各建筑地段的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评价。

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工程地质测绘可分为综合性测绘和专门性测绘两种。综合性工程地质测绘是对场地或建筑地段工程地质条件要素的空间分布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为编制综合工程地质图提供资料。在测绘地区如果从未进行过相同的或更大比例尺的地质或水文地质测绘,那就必须进行综合性工程地质测绘。专门性工程地质测绘是对工程地质条件的某一要素进行专门研究,如第四纪地质、地貌、斜坡变形破坏等;研究它们的分布、成因、发展演化规律等。所以专门性测绘是为编制专用工程地质图或工程地质分析图提供资料的。无论何种工程地质测绘,都是为工程的设计、施工服务的,都有其特定的研究目的。

2 地质测绘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

2.1 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发展

GPS即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PosiDtioningSystem)。它最初是由美国国防部开发的,利用离地面约两万多公里高的轨道上运行的24颗人造卫星所发射出来的讯号,以三角测量原理计算出收讯者在地球上的位置。GPS采用的是全球性地心坐标系统,坐标原点为地球质量中心。

2.2 遥感技术的发展

遥感技术在近一、二十年内飞速发展,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新型传感器的研制和应用的日新月异,其发展的特点如下:

a).不断研制新型传感器,既有框幅式可见光黑白摄影、多光谱摄影、彩色摄影、彩红外摄影、紫外摄影,又有全景摄影机、红外扫描仪,红外辐射计、多光谱扫描仪、成象光谱仪,CCD线阵列扫描和矩阵摄影机、微波辐射计、散射计,合成孔径雷达及各种雷达和激光测高仪等。

b).形成多级空间分辨率影象序列的金字塔,以提供从粗到精的观测数据源。传感器的研制在向更高的空间分辨率方向发展的同时,也向全方位的立体观测能力方向发展。

c).可反复获取同一地区影象数据的多时相性。一般是空间分辨率低的而时问分辨率高。遥感多时相性,提供了人们长期、系统和动态研究地球表面的变化及其规律的可能性。

3 工程地质测绘的应用

3.1 在地震灾害中的应用

地震的发生受地质构造控制,因而,研究地震与构造的关系、建立活动构造与地震响应关系、划分不同地震构造类型是地震构造环境研究的主要内容。利用震前、震后,不同时效的卫星影像信息,结合地震构造,尤其是活动构造研究,地震地质工作者寻求卫星影像动态变化与孕震过程的关系,对地震预报研究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提供的宏观、快速、动态的信息源,可为地震预报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条件。

3.2 在水文地质勘查中的应用

在水文地质勘查的各个阶段,充分运用航空像片、卫星图像的解译和其它遥感手段,使我们能更准确地掌握该地区地下水形成、贮存、运动特征、水质、水量的变化规律,为地下水利用和排除措施的制订,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3.2.1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测绘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利用遥感图像解译地貌、水体和含水岩体,具有效果明显的特点。通过对遥感图像的解译,能够迅速地总结出该地区的水文地质规律。

3.2.2地下水资源的调查。用遥感地质方法寻找地下水及估算地下水资源,由于遥感图像解译得到的含水层和含水构造的边界相当准确,所以用遥感技术进行地下水资源调查,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3.2.3矿区水文地质勘查。利用遥感图像的解译,就可以有效地查明含水层的分布和地质构造,能够做到合理布置矿井,进行有计划开采。这对于有效地减少矿井透水事故的发生,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有重大意义。

3.2.4水利工程的水文地质勘查。在我国三峡水利枢纽、二滩水电站、飞来峡水利枢纽等许多大型工程都应用了遥感技术,并取得重要成果。

4 地质测绘技术的发展

4.1 控制测量技术的发展

控制测量是地质测绘的基础,地质矿区布设平面控制的方法,一是在国家一、二等三角控制下进行三、四等三角点的加密,另一是在国家一、二等三角点下不能加密情况下布设独立的三、四等三角或五秒小三角锁网作为矿区基本“平面控制.独立的三角锁网必须测定锁网的起算边长。对于内部范围不大的测区来说,采用光电测距仪、全站仪进行三角锁、导线的测量,生产效率比丈量基线也提高几十倍。所以对于小范围测区来讲,光电测距(半站仪、全站仪)除测定起算边外,还应用于测边网、测距导线代替常规的测角网。大地控制测量成果的平差计算,以往用对数表人工计算,进度慢、差错多,现在也普遍引入计算机软件进行处理,象GPS后处理软件、控制精灵等等,又提高效率也减少误差出现的几率,所以在

4.2 全野外数字化的测量技术

新型的全野外数字化的测量技术的优势是传统的大平板仪不能达到的,单单就工作量来说,全新的数字化测量技术是大平板仪的十几倍,甚至几十上百倍,两者的工作效率没有可比性。以前在控制地形测量的加密图根的问题上,是在测绘区的基本控制点之下,架设测角图根线形锁和测角的交汇点,这种手段需要大量的时间以及工作人员大量的工作,而且测绘出的精度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先进的测量技术可以采用导线测量的方法,测绘的精度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且,测绘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会大大的减少,测绘工作的效率因此得到提高。

5 结束语

在工程地质测绘中,随着现代测绘技术的逐步扩大应用,我们应当不断的完善地质测绘技术,以及提高测绘技术的科技水平,促使地质测绘技术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中国学界对底层研究的引入时间并不长,且主要局限于政治学、社会学和文学学科领域,这主要与中国底层社会形成的结构有密切关系,同时也与中国学者在60多年中国社会变迁中所不断固化的国家意识形态式学术研究特性有关系。中国底层要么被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话语所代言,要么被国家主导的主流社会话语所遮蔽,这个在“断裂”、“失衡”和“博弈”的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不断壮大的抽象群体是一大片沉默着的、碎片状的、分散化的同时也是相互冲突着的石墨型个体,这些石墨型个体所组成的底层迫切需要发出主体性的利益诉求,以尽量避免被社会结构体系抛出更远。因此,引入底层研究视角,在确认城乡二元社会单位中真实底层主体的基础上,关注高度分化的底层群体其各自不同的教育利益诉求,实质上是中国教育政策设计进一步走向精细化、对象化和服务化的真正起点,进而有效实现政府在公共政策设计中“主动与回应”、“发展与维持”、“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1]的法理性统一。

二、实现城乡底层社会教育公正的困难:缺乏精细化社会分层基础上的有效底层表达

笔者认为,忽略城乡不同单元内部高度分化的社会结构而模糊覆盖所有城乡主体的城乡教育政策设计,使得城乡教育政策设计中的诸多措施明显与城乡社会中的真正底层无关,反而让城乡社会中的中上层,特别是上层搭了底层的便车而获益,从而导致城乡空间内部的阶层结构在理想性的教育公正政策实施中进一步断裂,进而拉大城乡阶层内部差距。另外,真正的城乡底层因为缺乏自我真实利益诉求的公开表达,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政策设计者天然地形成了对真正城乡底层的利益代言,而这种代言显然没有经过真正的底层同意。

事实上,当前中国教育公正的短板正是因为没有合理实现社会各阶层利益的整合,特别是缺乏对社会底层利益的主体性关照,而强势的精英话语又遮蔽了中国城乡底层社会的真实声音,在政治主流和社会生活之间制造了一定程度的割裂;这种割裂直接体现在一种利益相关者主体缺位的政策设计上。作为精英的政策设计者总是以价值判断先于分析论证的方式代言底层利益,而实质上中国城乡社会内部的各底层群体是庞大且分化的,各自有其独特的阶层属性、形态和诉求,他们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些时候甚至是微妙的。因此,当前实现中国城乡教育公正的政策设计有必要在变化的动态社会分层与分化的利益诉求基础上予以精细化与类属化,在与国家(中央、省、县)城乡教育公正政策的总体思路(目标、原则、程序、内涵、性质、制度边界等等)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得出具有合理性与可操作性的中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共识性方案,一方面防止精英独断和代言,另一方面则防止民粹武断情绪。可见,对当前中国城乡教育政策设计中真正底层群体的再界定其背后的政治哲学是为了真正实现中国城乡社会中各主体教育利益公正诉求的共识性整合,因为只有保障了最弱势最沉默的真实城乡底层以实现教育政策设计的真正人性化和对象化,才能够有效确保“诉求-反馈”动态政策公共治理的程序合法性和实体合法性。

三、教育公正的传统理论更新:从“规范正义”到“反规范正义”

确定真正的城乡教育政策底层主体的同时,需要引入“反规范教育公正”,即反思性教育公正思路。“教育程序公正与教育实体公正”、“教育起点、过程与结果公正”、“教育权利机会公正与分配结果公正”等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育公正本身在不同阶段、不同场域内的教育公正危机,但是它们均属于“规范教育公正”范畴,并没有很好解决公正的另类危机,即没有探讨“谁的教育公正”、“什么内容的教育公正”、“怎么样的教育公正”等问题,而是隐藏了主体、内容和方式。而从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南茜·弗雷泽和阿克塞尔·霍耐特《再分配,还是承认:一个政治哲学对话》[2]所导出的“反规范性正义”[3]思路去综合设计中国城乡底层社会教育政策,对创新当前实践具有理论价值。.

其一,反规范教育公正要追问“谁的教育公正”的问题。即教育公平正义的主体是谁?是个体还是群的共同体公正?如果是个体的公正,那么教育于个体到底是哪方面的公正?如果是共同体的公正,那么在共同体框架下又具体是哪个阶层共同体的正义?规范教育公正隐匿了教育公正的主体追问,但并没有让这个主体缺位,他们都将教育公正主体预定为自己或者巧妙地虚拟了一个作为他者而存在的对象,而这个他者却是集体失语的。

其二,反规范教育公正要追问“什么内容的教育公正”问题。与规范公正单纯将公正定位为资源分配范式而拒斥其他公正要素相反,反规范的公正就是要在厘清“谁的教育公正”的基础上通过公共平台吸收各种不同的教育公正要素,这不仅仅包括教育资源的公正分配,还包括教育文化选择上的相互承认与理解、个体发展路径中的共同尊敬与鼓励、教育政策参与时的平等与有效等等,这就是为什么要格外强调底层不同视角下教育公共治理参与的根本原因。同时还要认真厘清不同教育类别的公共性情况,分清不同教育其内部不同的三种公共属性:纯公共产品或接近于纯公共产品、中间性准公共产品、接近于市场产品的准公共产品[4],并在此基础上做好不同属性的教育供给区分,灵活选择公共财政供给方法和公共选择的方法来配套分类解决。

其三,反规范教育公正要追问“怎么样的教育公正”的问题。即让教育公正的实现程序保证与权威认定问题。规范的教育公正默认了民族国家内部政府教育决策是公正实现的唯一程序保证与合法途径,可是,国内目前实现教育政策参与的程序法与实体法实在薄弱,那么诸多非法律法规的各种软法或规则能否成为教育公正实现的另类途径?若这些非正式的软法设计能有效运行,那中央政府的权威政策设计与之又是什么关系?其间,不公正的城乡教育政策申诉如何实现如何可能?等等。

四、一项公共政策体系开发思路设计:以“中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为例

当前中国城乡底层社会教育公正实现的核心在于加快推进中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以“中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这一具体公共政策治理设计为例,中国城乡底层教育公正实现的就需要在“城乡真正底层主体确定”与“反规范教育公正”的理论进路中,从中国城乡底层教育公正发展的主体性视角出发,从上下两个动力轨道形成一个有益于教育公共治理实践展开的共识性方案。

第一,城乡二元单位下中国底层社会各主体确定的标准问题研究。这里要在“职业”、“收入”等阶层分类标准基础上引入“社会评价与声望”、“民权资源(公共政策参与能力)”、“社会资源与社会认同”、“文化区隔”等其他分类标准进行动态的社会分层,鉴别出不同标准下的底层主体,再在不同标准共叠中排除假主体,确立真底层主体。

第二,“反规范性教育公正”下的中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政策设计研究。这里要首先涉及对“规范性教育公正”政策设计的优缺点研究,具体体现在对中国近30年以来,特别是2003年实施统筹综合改革试验以来,“规范性教育公正”下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问题及纠偏,进而明确“反规范性教育公正”视角思考的必要性,深化“反规范性教育公正”下的城乡底层教育公正制度设计的原理性思考。

第三,城乡不同底层群体视角下的中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研究。从“城乡底层分类”与“反规范性教育公正”的理论进路出发,从不同底层主体本真的去看其受教育的不公正状态、研究其对于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这一项涉及城乡教育公正发展核心的政策到底有哪些真实的主体性利益诉求。

第四,国家视角下的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研究。这里主要以中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各省和典型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以及当前各典型区域纷纷展开的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方案角度出发,提出国家思路下的“中国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基本分析框架”、“基本内容总体图型”、“宏观治理策略”等。这里主要是从中国城乡教育公正政策的国家思路出发,得出总体性的反映国家自上而下城乡教育公正发展的政策思路,形成一个顶层设计分析体系。

第五,中国城乡底层教育公正实现的共识性方案设计。主要是在综合比较城乡不同真实底层主体诉求报告与国家政策思路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共识性的能够融合公共治理与顶层设计二维的合理性改革方案,进而达成底层教育公正实现的政策目的。

五、一个具体公共政策案例分析:中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体系中的“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

中国城乡底层社会教育公正目标下的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政策体系建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部涉及诸多要素改革,而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无疑是其核心改革要素之一,笔者以这样一个具体的公共政策案例来尝试作一个具体的底层研究。在1979-2009年的三十多年间,全国共撤并小学和初中66.79万所,其中近十年(2000-2009年)减少了27.98万所,占三十年学校减少总量的41.9%,平均每天约有77所学校消失。[5]很明显,伴随着中国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纵深推进,其背后深层的调整动因显得愈加复杂,一方面来自于国家视角下的被动政策调适,另一方面来自于地方政府利益驱动下的政策配套,再一方面则是来自于农村社会中产阶级主动的改革诉求。

(一)国家视角下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

中央政府推动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可以代表国家视角,而十年来国家视角下对农村中小学进行较大规模调整具有充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所面向的人口状况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推动农村教育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政策确实需要调适。

其一,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了社会学龄人口。该社会政策的深入实施改变了中国人口结构,使中国的农村人口出生率明显降低,农村学龄人口急剧减少,这直接导致中国农村中小学面临招生困难,大量的农村“空教室”与“空学校”现象出现。2000年到2010年,我国学龄人口降幅达23.7%,农村小学招生数总共减少338.5万人,减幅达27%;农村初中学生招生数总共减少694.2万人,减幅达54.8%。[6]

其二,工业化、城镇化等因素导致乡镇与行政村的减少。2000年到2011年间,中国农村行政区划有较大幅度调整,全国乡镇由4.4万个减少到3.3万个,行政村由73.2万个减少到59万个。十年来,中国农村社会进行较大幅度的行政区划调整,一方面源于必要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另一方面,则是被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中城镇化、工业化的必然进程所推动。2011年,中国农村人口为6.5656亿人,城镇人口为 6.9079亿人,这较之2000年分别降低了18.7%和增加了51.5%(2000年中国农村人口为8.0739亿人,城镇人口为4.5594亿人)。

其三,人口流动的自主性提升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社会学龄人口的减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城乡社会差距显著,重点体现在资源分布层面和社会保障层面,这为农村人口努力摆脱农村社会以进入城市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要性依据。而伴随着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城市社会劳动力吸纳能力的增强以及农村土地利用政策灵活性的提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长期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广阔,这又为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依据。两种依据的现实结合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学龄人口也随之离开农村。2011年,中国流动人口总量已达23000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5300万人,增幅高达29.9%;2010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达1167.2万人,比上年增加170万人,增长17.1%。

其四,国家地理环境和战略工程的实施在客观上也需要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国家地理环境的特征决定了要合理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中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特征差异巨大,人口分布多样,但总体而论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69%,山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6%,而地处山区的县数占全国总县数的65%,而大多数山区的道路交通仍旧不便。因此适度集中办学,加快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优化有限的教育资源形成合力的规模办学效应,是办大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国家和地方的各项战略工程客观上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十年来,国家和地方实施了诸项利国利民的大工程,如移民并居类工程(三峡工程)、生态保护类工程(退耕还林、还草、还牧工程)、灾害修复类工程的实施(四川、青海、云南等地震地区的灾后重建工程)等等,均导致人口积聚和农村形态发生了诸多改变,这在客观上也推进了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的调整。

(二)地方政府视角下的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

这里的地方政府主要是指县级政府。为适应农村义务教育管理重心的适度上移,2001年颁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后,义务教育即实施“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县级政府因此成为了义务教育管理的直接主体,故其具有快速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动力因素。

首先,县级政府积极推动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有益于快速形成良好政绩。现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使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成为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核心指标之一,而推动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客观上能够解决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派遣困难、课程开足开齐率不高、教育教学质量偏低等农村教育发展的现实困难,同时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县域内义务教育的整体水平提升,这有助对于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在短期内快速形成良好政绩。

其次,县级政府积极推动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有益于快速获得经济收益。尽管中央加大了对地方的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但义务教育发展的经费缺口仍然很大,这不仅体现在日常教育运转上,还体现在教育历史欠债偿还与必要的教育发展投入上。现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转移了以前乡镇政府的教育财政压力,但并没有扩大县级教育财政的总量,而农村税费改革又进一步减少了县乡政府的财政收入,以前用于补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缺口的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也被取消。事实上,尽管中央政府对县级政府实施了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但对于中西部地区诸多处于“吃饭财政”和“负债财政”的县来讲,教育财政支出压力仍旧很大,因此加快推动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压缩农村校点,扩大城市学校规模,能够大幅度压缩县级政府的教育财政支出,同时还能够获得国务院为加快布局结构调整而配套的相关奖励,因此这对于县级政府来讲尤其具有积极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高度动力。

最后,县级政府积极推动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中膨胀的趋利性缺乏制衡。现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使县级政府在推动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中的权力膨胀缺乏合理有效的制衡与监督,导致县级政府在推动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中并非严格按照中央政府“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的原则而展开。县级政府的“公司化”倾向导致其在进行布局结构调整规划和实施过程中的自我趋利性压倒了布局调整的设计科学性,如县级政府希望通过教育移民来巩固和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规模和进度、通过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来加快城市教育园区的建设并进一步推动房地产和服务业等相关配套产业经济链的开发、通过对撤并各式农村学校以让学校原有土地复耕并进一步刺激附近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政策来圈占土地以使政府获得高额的土地出让金等等,诸多此类因素共同致使地方政府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过热。

(三)农村社会分层视角下的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

第一,农村社会各阶层总体上在价值应然层面需求更高质量的免费义务教育。农村社会生活条件的总体改善,促使农民各阶层呼吁政府办出高质量的义务教育;但高质量的义务教育主要聚居在城镇,这导致农民各阶层均将优质教育资源习惯性地等同于城镇教育资源,故在国家实施免费的义务教育政策以后,农民群众对政府提供的免费义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义务教育普及之初的“有学上”到如今的“上好学”,农村社会中各阶层具有将农村教育办成城市教育雷同的诉求共性。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要求类似于城市教育的农村教育公共服务被农民各阶层普遍认为是政府分内之事,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的呼吁并不需要农村社会中各个阶层为此付出额外成本,因此在这点上各阶层之间并没有利益抗争与冲突;且因为在义务教育免费后农民阶层自身不再直接付出涉教的成本投入,因此,对农村教育质量的更高诉求将极可能在价值应然层面永恒持续下去。但在当前优质教育仍旧是社会稀缺资源的现实情况下,在价值应然层面和现实实然层面的差距又必然迫农村社会各阶层在实践中对优质教育的选择出现分化,而合理的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总体上被认为是能够促进教育质量提高,因此,调研发现,农村社会各主体在价值层面上总体是支持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但前提是必须合理和科学。

第二,农村社会各阶层内部相互教育攀比心理驱使。调研发现,农村社会中,各阶层送孩子到城镇学校入学已越来越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而逐渐演化为了农村社会中各社会阶层之间身份区隔和地位分类的社会问题。根据笔者在重庆市、四川省38个乡镇(其中重庆32个、成都6个)的量化调研和吉林省D县4个乡镇的访谈调研相关资料可发现如下现象。

按照农村社会中职业务工关系所划分的各阶层(普通农业劳动者、农民工、雇工、农民知识分子、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管理者、农村管理者)来看,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管理者、农村管理者90%以上都已将孩子送入到了城镇学校,农民知识分子和个体劳动者将孩子送入城镇学校的意愿最为强烈,他们也是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中的最积极支持者。而普通农业劳动者则充满矛盾,他们95%以上也希望能将孩子送入城镇,但又担心自己没有后续经济承担能力,因此更倾向于通过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实现就近入学并享受较好的义务教育,这个群体主要担心的是布局结构调整后孩子上学的交通安全,因此,这个群体中的大多数表示如果有条件会愿意主动接送孩子。农民工的态度则最为复杂,他们一方面想将孩子带入自己打工城市所在地,但又担心城市教育的不开放和歧视,另一方面又想把孩子送入农村所在的乡镇或县城,但又没有足够的经济和人力去陪读,同时又担心布局结构调整后孩子的寄宿安全隐患和生活照顾困难,另外还担心孩子不在家时,家里的老人也同样存在诸多生活隐患与不便,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家中留守老人的隐形工作负担。可见,农民工群体实际上是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政策中影响最大的利益相关者,他们对保留必要的农村学校和教学点的意愿最为强烈。

从按照农民与土地结合关系所划分的各阶层(脱离土地的农民阶层、半工半农阶层、在乡兼业农民阶层、普通农业经营者阶层、农村贫弱阶层)来看,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对脱离土地的农民阶层、半工半农阶层影响不大,因为这两个阶层大部分都将孩子送入了城镇学校。在乡兼业农民阶层最希望发展校车,因为他们接送孩子的能力是所有农村社会阶层中最弱的,而普通农业经营者阶层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最大的期望则是学校不要离家太远,农村贫弱阶层最希望保留以前的农村学校和教学点,对布局结构调整支持率最低。据访谈,这是因为农村贫弱阶层健壮劳动力不多,本希望孩子成为家庭的劳动力补充,放学回家后还可以帮忙做做农活和家务,而布局结构调整后只能寄宿,一方面不能增加家庭劳动力投入,一方面还要本来就紧缺的家庭劳动力周日去接送,所以他们对农村布局结构调整最为抵触。

从财富拥有关系所划分的阶层(村庄富豪阶层、村庄富裕阶层、农村中产阶层以及村庄贫弱阶层)来看,与土地关系所划分的阶层意愿极为吻合,总体上分别占村庄5%左右的富豪阶层和10%左右的村庄富裕阶层对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最不关注,因为他们有良好的教育选择能力为孩子谋取所需要的教育服务,占70%左右的农村中产阶层希望对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最大的关心点是教育质量,只要教育质量优异,孩子成绩有所提升,他们就支持调整,而占15%左右的村庄贫弱阶层,很明显更关心孩子就学距离,能否每天都能回家是核心,他们并不十分关注教育质量,因此发展校车也是他们最为关注的。

另外按照受教育年限这一指标反映的文化资本拥有量所导致的文化区隔程度划分的阶层(文盲、小学文化、初中文化、高中文化和大学文化的社会阶层)来看,文盲、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家长最关心布局结构调整后孩子的就学远近距离和有无违纪行为,高中文化的家长更关心布局结构调整后孩子的日常生活和交通安全是否有保障,而大学文化的家长则更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无提高。按照民权资源(公共政策参与能力)这一指标反映的社会资本拥有量所划分为的阶层(大社员、普通社员、村委会成员、老弱孤寡成员以及乡村能人)来看,大社员比其他群体更关注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问题,这主要反映对“新学校如何建”、“调整后原学校怎么处理,产权如何归属”等核心问题的讨论上,另外,作为“普九”欠债中的债权人,诸多普通社员也很关注原学校的债务问题如何偿还,其产权归属怎么办。同时,从年龄分层情况来看,80后新生代农民工父母的教育预期最高,也最不满意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急剧增加,特别是80后新生代农民工生育高峰的来临,在城镇中已经习惯了的80后新生代农民工父母将更不愿意让子女放回到早已不再熟悉农村去接受义务教育,因此他们认为过去十年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力度还不够,应该加快实现农村学校的全部撤并,全部合并到城镇学校去,这个群体具有最为强烈的陪读意愿。

针对当下的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笔者认为应该充分针对农民工群体的教育选择制定城乡分类分流制度。针对在乡兼业农民阶层和村庄贫弱阶层,一方面经过科学预算合理有效地发展校车,并严格遵循校车管理条例;另一方面,则是尽快停止省域内指标式的大规模布局结构调整,规范县域内布局调整行为并充分制度化降低布局调整中地方政府过高的非理性盈利预期,建立和规范撤并校点申报程序,提高县级政府撤并现有农村校点的政策成本,有意识地恢复和保留农村校点,并采取“走教”、“捆绑”等多种模式努力提高农村校点教育质量。同时深化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合理规范和有序调整部分乡村社会中宅基地过于散居的现状,充分挖掘和培养农业审美的文化情调,促进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农村景观审美价值的生成,以缓和城市文化单向度空间殖民。

篇4

[关键词]底板扰动 底板突水 电阻率 破坏深度

[中图分类号] TD8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3-215-1

煤矿底板突水实质是下伏承压水冲破底板隔水层的阻隔,沿采煤工作面底板隔水层岩体内部导水通道,以突发、缓发或滞发的形式向上涌入工作面采空区的过程。破坏隔水层底板的力源有多种,例如地应力、矿山压力、水压力[1]。

1我国煤层回采底板扰动监测方法

1.1突水系数法

我国对煤层底板破坏及突水规律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2],矿山科技人员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提出了突水系数公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入研究探讨,使突水系数公式不断得以改进,历经了近几十年的研究和改进,所考虑的引发底板突水的各项影响因素逐渐接近客观实际。王计堂、王秀兰[3]2011年提出了新的突水系数计算公式:

P为煤层底板隔水层承受的水压力,MPa;

Mi为底板隔水层中第i层岩层厚度,m;

ξi为底板隔水层中第i层岩层等效隔水系数;

CP为采矿对底板扰动的破坏深度,m;

hd为承压水导升高度,m;

M0为奥灰顶部相对隔水层厚度,m。

M0可采用矿区钻探、测井等水文地质资料确定,在隔水缺陷区M0=0。

1.2下三带理论

“下三带”理论最早是由原山东矿业学院、峰峰矿务局等一批科技人员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下三带理论提出将煤层底面到含水层顶面这个范围的岩层划分为三带[4-5],从上到下依次为:底板导水破坏带,完整岩层带(或保护层带),承压水导升带。

底板导水破坏带,是指煤层底板在开采过程中, 岩层连续性遭受破坏, 所产生的裂隙范围。完整岩层带(或保护层带),是指底板岩层在采煤的影响下具有隔水能力的部分。承压水导升带,是指在开采矿压作用下, 下伏含水层上覆岩层中充水裂隙分布的范围。

在煤层底板扰动分析中运用“下三带”理论,可以提高了评价煤层底板破坏的可靠性,为煤矿制定防治水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1.3高密度电阻率法

高密度电阻率探测技术,是在煤层工作面内浅部地带布置测线,或者进行深部钻孔在孔内布线等方法。如:孙希奎,许进鹏等[6]用将测线安装于工作面浅部监测沟中,以唐口煤矿4309工作面为对象进行底板破坏规律的研究,得出该工作面底板的电阻率变化与工作面底板扰动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并且得出工作面的显著扰动深度范围等内容。冯中贵[7]利用高密度电法对金凤煤矿011802工作面进行勘探,很好的对该煤矿含水层富水性划分及断层导水性进行评价。

1.4 双端封堵测漏测试方法

钻孔双端封堵测漏装置是近几年由山东科技大学发明的专利技术,双端封堵测漏装置试验时利用钻机将孔内封堵器送入钻孔中,在不加压的情况下,钻杆两端的胶囊是处于正常状态,呈圆管状。开始测试时,利用堵孔操作台首先注入高压水源或气源,使孔内封堵器两端的胶囊迅速膨胀至钻孔孔径的大小,从而使得两个胶囊之间的钻孔呈现一个密闭的空间,这个时候将堵孔操作台关闭,开启注水操作台,通过细径耐压软管往钻杆中注入高压水。如果胶囊之间封堵的岩层有裂隙存在,则注入钻杆的水源就会通过裂隙流失,通过操作台流量表的变化,可以测出规定注水压力条件下该密闭空间内的漏失量,然后通过钻机的控制,重复相同的工作,测出在相同的单位时间,其他单位距离内的漏失量。

漏失量的大小反应了岩体内裂隙的发育程度,如果裂隙发育,则漏失量就会偏大,如果漏失量很小甚至为零,则岩体内裂隙不发育或没有。

根据各段注水漏失量的变化情况来确定裂隙发育下界,以此探测确定底板岩层破坏规律。如黄彪,冯有利采用此种方法对城郊矿2703工作面破坏深度及裂隙发育进行了预测,得出该工作面裂隙集中发育在煤层底板垂直深度13~31m范围段内。煤层最大破坏深度在斜孔78、79m的深度,在垂直深度方向发育到煤层底板下39m处等内容。

除了以上煤矿回采过程中底板扰动检测方法外还有:原位张裂与零位破坏理论、底板岩体“两带”的模型、采场底板岩体的KS理论、“下四带”理论、微震检测法、声波探测法、现场原位应变(感应)法、窥视镜原位探测法、数值模拟和现场超声成像测试相互验证的方法等。在此就不做详述。

2 我国煤层回采底板扰动监测的发展趋势

以上各种探测方法为我国煤炭开采的各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由于以往对煤层底板破坏认识的限制,在工作的过程中往往对于底板扰动的探测多采用一种方法,为此导致测试结果较为单一,不能更好地解释煤层底板的破坏情况。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各种技术的改良与优化和工作人员的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知识面的拓宽,以后的底板扰动的监测将采用传统方法和现代高科技相结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立萍.煤层底板突水机理及评价[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5):514-519.

[2] 施龙青.底板突水机理研究综述[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3):17-23.

[3]王计堂,王秀兰.突水系数法分析预测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的探讨[J].煤炭科学技术.2011,39(7):106-111.

[4] 李白英. 预防矿井底板突水的"下三带"理论及其发展与应用[J].山东矿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8(4):11-18.

[5] 凌良辅.以"下三带'理论对开采受承压水威胁煤层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3(10): 192-193.

篇5

一般而言,测绘作业的软件要求是必须直接具备GIS的建库功能,并能够使图形相互联系。另外,还必须能够进行拓扑处理,并完全符合地籍测绘的数据库标准.此外,作业的软件还应十分符合DOM的生产标准模式,能够使得图形与数据都能得到无缝管理,从而,产生巨大的编辑功能,方便对图文数据的检测与录人.最后,它还必须要能够进行非常全面的拓扑检测、计算功能,大大提升工作的效串和成果质量;满足信息化条件下的地籍调查的要求,使得地籍测绘的信息化与数据库处理协调配合与发展。

2信息化地籍测绘的质量控制分析

众所周知,要保证信息化地籍测绘的成果,就必须要对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这是保证测绘成果的重要方面。对信息化的地籍测绘的质量进行控制,主要包括对数据搜集的质量控制、对内业的过程的质量进行控制和对测绘数据的成果进行的质量控制等多个方面的控制。

2.1数据采集的质量控制地籍调查的内容应该与实际的情况相一致,还要保持地籍调查内容的完整性、有效性和外业数据采集的信息化。地籍要素信息化的数据搜集,要求的是地籍测绘在野外的全数字化搜集。目前,先进的测绘仪器对地籍测绘的要素的精度的要求很高,但是经过提高还是可以达到标准。外业测绘的工作人员在数据搜集时严格按照了测绘数据的高标准,坚持做到时刻按照信息化的原则去进行数据采集,制定地籍测绘的数据库标准。北京市目前开展的地籍测绘项目,就要求严格按照《北京市国土资源和建筑管理局地地籍信息的数据库标谁》去户外进行数据的搜集。内业过程的质量控制十分钟要,它是当今信息化时代地籍测绘质量控制的核心内容。目前,北京市国土建筑局在对信息化地籍测绘的内业过程控制方面,数据库检查方面已形成了完整的网络体系。在地籍空间数据质量的控制方面不仅要注重外业空间数据采集的精度,还要注重数据搜集的有效性,重视对数据生产过程的多方面进行检查。鉴于此,我们开发了北京市城乡地籍三维空间数据检测系统(以下简称检查系统),该系统用了GIS高兴技术、数据库链接技术、检查功能自动制数技术、信息化激光技术、计算机自动化编程技术等高新技术,从而实现了对空间数据的全面有效的检查。将信息化地籍测绘的数据质量控制,渗透在空间数据生产的全部过程之中。同时,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检查的数据进行自动化的标准评定。

2.2对地籍测绘数据成果的质量进行控制对地籍测绘的结果进行控制,主要是对测绘数据成果的电子文档资料的真实性、电子数字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检测。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三点内容:第一,对电子文档资料数据的完整性和文字资料的有效性进行检测。第二,对具体的地图和地籍测绘结果的登记表、审批表进行检测。第三,对电子资料结果记录的目录(包括数据结果的格式)、图形的精确性、属性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出图数据要素效果表达的正确性及图幅整体的正确性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检测。

3结语

篇6

关键词:地籍测绘 现代测绘技术模式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传统的测绘方式主要是手工作业,外业测量人工记录,人工绘制地形图;为用图人员提供晒蓝图纸,在图上人工量、算所需要的坐标、尺寸和面积等。随着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土地管理人员所使用的地籍图可以直接显示于屏幕,各项数据可以在计算机中随时查寻、变更。在交互式计算机图形系统的支撑下,工程设计人员可直接在屏幕上进行设计、方案的比较和选择等。因此,地籍测绘方法,必然要经历一场不可避免的革命性变化,变革最基本的目标就是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使地籍测量工作实现科学化、现代化。

1 地籍测量的任务与作用

地籍测量是地籍管理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技术工作是地籍管理的中心内容,它要保证土地信息的可靠性与精确性,所以地籍测量是以一定的精度测定土地境界、土地权属位置、土地面积,并以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状况以及质量等级为目的的测绘工作。它为地籍管理和其它土地管理工作服务。具有专业性强等特点,表现在四个方面:

⑴带有法律性行政行为;

⑵具有较高的能满足地籍管理的精度指标;

a⑶有配套的成果资料,包括图、表、册、卡等成套的成果;

⑷须保持地籍成果资料的现势性,当地籍要素变化后,应及时同步地进行变更测量。

地籍测量是调查和测定土地极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范围大小、质量等级、土地利用类型等土地基本状况信息的测绘工作。包括: ⑴地籍调查; ⑵地籍平面控制测量; ⑶地籍界址点细部测量; ⑷地籍地物点碎部测量; ⑸计算机数据处理; ⑹各种成果输出。

2 现代地籍技术的测量模式

地籍测量专业性强, 地籍数据具有法律效力,对数据精度要求高,配套的成果资料现时性强, 同步变更需及时。因此, 根据地籍测量所特有的专业性, 现代测绘技术对于地籍测量来讲,主要有野外数字测量、GP S测量、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内业扫描数字化测量4 种模式。受环境和技术的约束,这些模式各有优、缺点,但能相互补充,从而实现地籍信息的全覆盖采集。

2 . 1 野外数字澜置模式

数字测绘技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产业和计算机制图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 成为现代测绘的主流。全野外数字测绘产品主要是全野外测绘的基础数字地形图、地籍图, 是建立适用于国土、规斯.房产、城建、水利、电力等部门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基础信息库来源。地籍也是如此,地籍数据库和地籍管理系统质量的好坏, 取决于运用这种测量模式采集的数据。同时如果基础数字测绘产品质量标准较好, 可供不同部门使用,避免资金的重复投入。

2.2 GPS 测量模式

G P S本身就是现代测绘技术的一种标志。GPS 技术在进行地籍测绘工作时,一主要有两种模式:静态相对定位和实时动态相对定位,静态相对定位操作工序简单,台地面接收装置只要排列好,就可以进行同步观测,但是过后需要专业人员对数据进行处理。如果如出现精确度不高的情况必须重新测量。载波相对观测量是GPS 技术实时动态相对定位技术的基础,通常情况下,控制基站选取的测量点位都比较精确,并且通过安装一台或多台地面连续接收装置实时观测不同角度传送的观测数据。

在GPS 系统中,计算机绘图和虚拟现实技术是追主要的两个部分。对于GPS技术测得的结果,计算机对其进行分析处理,快速、有效地得到一系列数据图形。这些图像可以在计算机屏幕上清楚地显示地籍测绘的全部流程。此外,在进行测绘工作之前,流程模拟工作分析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保证测绘工作实现可操作、高技术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保障。由此看来,计算机在测绘工作之前的模拟流程及对GPS 所测得的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的工作中不可或缺,计算机技术不仅仅能够实现基础工作的需要,还能够得到虚拟现实技术,对保证GPS 测量技术在地籍测绘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 . 3 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模式

应用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模式进行地籍测量前景非常广阔。随着航空航天影像信息获取手段朝着多平台、多时相、多传感器、高分辨率、高光谱和快速机动的方向发展,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将成为地理空间信息获取与更新的主要数据源, 以激光测距系统(LI DAR )、激光成像雷达、双天线SAR系统、数字摄像机、GPS/INS为主体的机载三维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等多种数据获取手段的迅速发展,不但能完成地籍线划图的测绘,还可以得到各种专题的地籍图,同时利用卫星遥感进行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为快速及时的变更地籍测量作好参照。由于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较高, 数字摄影测量主要以大比例尺航空像片为数据采集对象, 利用该技术在航片上采集地籍数据, 其控制点和目标点主要采用航测区域网法和光束法进行平差,即所谓的空三加密, 进而通过专有数字摄影测量的数据处理软件, 完成地籍测量的内外业。

2.4 内业扫描数字化测量模式

用扫描数字化方法对已有地形图或地籍图采集数字化地籍要素数据, 而界址点的坐标数据则由之前所述的两种模式测出和计算得到, 或把已有界址点的坐标数据输入计算机,然后将这两部分数据叠加,并在数据处理软件的控制下得到各种地籍图和表册。

“准地籍测量”就是近年来出现的内业扫描数字化模式, 即在已有的地形图上根据地籍台账实地标绘宗地界址线, 划分街道、街坊、调查区及编号,调查宗地座落、地名、门牌号码、房屋结构及层数, 标示不清或精度不符时, 可待日后做地籍调查和变更填补; 这种地籍测量模式的前提条件是要求测区内的地形图或地籍图现时性强,并且具有完备的控制点和目标点。鉴于现代测绘技术存地籍测量中的几种模式, 可以总结现代地籍测绘技术的几个特点:专业性、数字化、网络化,即以数字化的采集模式获取具有很强专业性的地籍要素, 并最终建立地籍数据库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以实现网络办公自动化。但是上述四种模式以及各种组合方式各有优、缺点和适应范围,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单独使用。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各种模式的适用环境和作业单位的实力背景, 可以选择经济、高效的测量模式,以达到地籍测

量的精度要求。

3结束语

中国幅员辽阔,地籍测量相当重要。地籍测量是服务于土地管理的一种专业测量,有其自身的特殊背景,它是城镇地籍调查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土调查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保障,而且与现代测绘新技术结合紧密,研究地籍测量不仅可以促进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还能促进当代高新测绘技术在城市测量中的应用不断向前发展与创新。

参考:

篇7

关键词:测绘技术;地籍;测量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1、地籍测量的特点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地籍测量的手段更加的丰富,技术更加的先进,更能很好的进行地籍的测量。另外,地籍测量都是政府进行的,只有进行地籍测量,才能切实维护个人的土地产权,保证国家的土地税收。在另一方面,地籍的测量都是由法律保障的,切实的维护人民的土地权利,与此同时,土地的测量必须要符合土地管理法规的规定,切实的保障人与土地和谐发展。因此,地籍测量的特点不单单要求技术上的先进,更要求符合法律上的标准,不断的发展地籍测量,以满足地籍管理的需要。地籍测绘是地籍测量的前提条件,因此要想进行好地籍测量的工作必须要加强对地籍测绘的重视,促进地籍测绘工作的发展。

2、现代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基本框架

2.1、分析资料

首先提取待测地区的已有地籍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然后依据这个地区的自然和自身条件及地形和地貌,在现存的装各库中选择最为合适的设各来完成地籍测量的任务。

2.2、获取数据

一般来讲,获取数据就是按照要求的格式,直接去目的地收集和采集诸如控制数据、地类数据、地籍数据和地形数据等,根据这此数据来建立新的地籍资料。当然,如果本地国上部门已经有了详尽的且准确的地籍资料档案,最简单的途径就是直接调取分析。

2.3、数据的处理和管理

为了使最终的地籍数据管理系统更加完善,那么就必须对收集和采集到的所有数据依据以下流程进行技术处理,最后形成地籍数据库的雏形,以利更好的管理数据库。

3、现代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具体运用

3.1、遥感测绘技术

遥感技术让测绘工作变得简单易操作,有了遥感技术,再进行地籍测绘就不再需要工作人员实地到野外进行测量,我们可以直接通过遥感技术进行遥控测量,这样既减轻了工作强度,又得到了更为精准的数据。遥感技术测量比起以往的野外测量所测量的范围,明显变宽了,摄像条件也不再受动态或者静态约束了,都能瞬间成像:摄像效果也不再受天气、地理位置、时间的限制,主要是通过电磁波波段来实现遥控测量,从而降低了测绘地籍所产生的费用。不过目前的遥感技术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如,不能准确的测出面积,不能主动监测变化等,同时目前还暂时不能满足测绘地籍所需求。

3.2、全野外数字测绘技术

纵观我国现在的测绘技术,全野外数字测绘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壮大。在地籍测量中,要保证其测量质量,主要在于作业流程的科学化、规范化,还有合理分配作业工具。另外,数据测绘依旧占据着数据测绘的重要位置,这种技术大多被运用于各类部门。它的作用很独到,可有效地避免重复投入资金。

3.3、内业扫描数字化测绘技术

内业扫描数字化测绘在现代社会科学管理中发挥了其明显的优势,在工程测量、地籍测量、房产测量等等测量中,很好地体现了测绘技术不断发展更新的价值,它不仅能提供详细的数字化信息,又能确保其高精度;同时,还能够满足其信息管理系统的需要。它是一种全解析、机助成图的技术方法,比传统测图技术更精确、更高效、更能快速满足当今科技发展的需求,有更广阔优越的发展空间,引领了测绘技术发展的前沿。扫描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带来了卓越的成效,以下是它的优势。一是扫描数字化测绘能够通过模拟计算机方式在荧屏上直观地体现反应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地籍要素,生动形象且一目了然,包罗万象。二是扫描数字化测绘技术有很大的优越性,在计算机辅助作用下,使统计测量中更方便、更精确、更规范、更科学,成为今后测绘技术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3.4、摄影测量技术

在地籍测量过程中,摄影测量技术具有明显优势,最主要的便是不受天气和季节的影响,操作简单便捷。初次在外,在地籍测量中提供高精度的数字化地籍数据,并且实现自动化成图。它还适用于城市密集地区的大面积成图,为我国土地信息调查提供测绘基础。摄影测量技术得到的地籍数据信息丰富全面、时效性强;地籍图不受通视条件的限制,直观明了,具备几何特征;不仅减轻了工作强度,而且具备高效的特点,是一种发展不断完善广有前景的测量模式。摄影测量技术优点众多,且地籍测量对于各项数据要求过于偏高,而利用该技术可以增大效率的采集地籍数据,控制点和目标点都能得到很好的把握,这样能为我国城镇建设规划快速提供测绘数据,方便结果更新。

3.5、GPS技术

测量时根据地籍测量的要求,需要采集两类数据:一是地块的地理坐标数据;二是属性数据,例如权属、利用类型等。每测一个地物,同时填写野外记录表。

(1)GPS一RTK接收机+测图软件。

(2)(2)GPS一RTK接收机+全站仪+掌上电脑+测图软件。

GPS技术的优点表现为:减少人力费用,定位精度高,测站间无需通视,在没有现成基准控制点的遥远地区能进行高精度的定位计算,且定位不受人眼视线的限制:控制网儿何图形已不是决定测量精度的重要因素,点与点之间的距离长短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自由布设:操作简便,容易使用。

随着GPS接收机不断改进,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体积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精确地3维系统24小时免费使用,全天候作业。由于GPS接收机的自动化程度高,操作非常方便,因而减低了野外测量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控制点之间无通视的要求,顾客省去人量建造标志的费用,同时野外实测时间短,人员少,大大降低了测量成本,精度高,使用大地测量型双频GPS接收机,根据载波相位测量原理进行静态相对定位,目前达到的典型精度为lppm;能在同一坐标系统中提供二维信息,GPS定位是在国际统一的坐标系中计算的,因此不同地点的测量成果相互关联,可实现数据共享。由于信息自动接收,数据自动存储,内外业紧密结合,减少了繁琐的数据记簿和人工计算工作,由于配备有功能完善的数据处理软件,可以迅速提交控制测量成果,提高了测量成果的可靠性和规划程度。GPS测量也有一定的局限。在建构筑物密集的地域。由于多路径效应而造成测量精度降低,有些位置如楼房角和树荫下由于卫星信号被遮挡,接收机接收不到足够的卫星数量而无法正常工作,可以利用GPS在开阔地区实测布设控制点,解算和处理结果。然后,利用全站仪及GPS控制成果来完成细部测量作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解决了GPS存在的技术缺陷。但测量的仪器昂贵,人员技术要求高,对于农村地籍测量明显支出过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测绘技术与地籍测量的紧密结合,为地籍工作降低了难度,大大提高了精确性,这为土地建设工作和土地普查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尤其是现代化测绘技术中GPS技术的运用,能在地籍测绘中减少人力费用,而且体积小、自动化全天候工作、降低成本,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现代测绘技术打破了传统的手工测绘理念,从而自发形成了目前最高效的一套数字化测绘方案。

参考文献:

[1]蒋植兴.浅谈测绘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4,05:208.

篇8

关键词:地籍测绘 土地开发整理 房地产开发 作用

中图分类号:P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254-01

1 地籍测绘概述

地籍测绘是指对土地的权属临界点、临界地址进行测定,并将相关土地的权属、具置、实际使用面积、利用情况等因素测绘到图纸上。地籍测绘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而开展的测绘工作,是在地籍调查中实现依法确定权属及利用状况的技术手段,因而能够为地方地籍档案的建立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时期建设对地籍测绘的需求日益增长,无论是地区资源环境管理和开发建设,还是工程勘探设计等,都离不开地籍测绘的支持,在地籍测绘技术、产品及服务方面表现出强烈的需求。因此,地籍测绘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备受关注。从我国新时期建设的趋势来看,土地开发整理和房地产开发尤其具有代表性。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使农村、城镇土地资源呈现出迫切的开发需求,而立足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土地资源开发整理必须具备科学的依据,地籍测绘不可或缺。同时,房地产业近十几年来保持快速发展的趋势,其测绘的成果直接关系到业主的利益,关系到行业的和谐稳定。因此,新时期建设应充分发挥地籍测绘的优势,促进土地开发整理的顺利实施,以及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2 地籍测绘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作用

在土地开发整理方面,地籍测绘将服务于工程的不同阶段。首先,在工程前期的决策和设计阶段,地籍测绘工作需要对该地区的地形地貌、旧村改造及搬迁人口、损失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对旧城镇的地下道路、基础设施等进行详细的信息测定。这些地籍测绘信息的形成将作为项目可行性分析的依据,用于建设审批和开发决策。其次,进入工程实施中期,施工单位需要应用地籍测绘提供的数据进行设计方案的施工测控,同时政府部门及监理部门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参考。最后,项目竣工验收阶段,地籍测绘的数据以工程项目成果图的方式存入档案,因而对测绘精度具有更高的要求。土地是我国宝贵的资源,土地开发整理对地籍测绘准确性、现势性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地籍测绘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为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土地开发整理是我国新时期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土地资源使用应保持科学审慎的态度,避免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及不合理开发;从地区经济建设角度,土地开发整理应与本地经济发展保持协调,满足地区生产生活对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需求。因此,地籍测绘的作用首先体现在为土地开发整理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支持。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涉及不同部门间的协调合作,地籍测绘信息的形成要确保真实、准确,将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设施建设、资源环境建设等信息汇总,根据测绘的原始结果,反映所开发地区的地形地貌、人口、交通等特征,以便政府部门对开发的土地进行科学选择,实现资源的合理使用。

第二,节约建设投资。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的工作,地籍测绘信息不仅是政府部门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更要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始终,伴随开发投资的全过程。而从工程项目建设的实践来看,前期对设计方案的分析决策对工程建设成本的投入有着更显著的影响,设计方案的优化避免了后期工程建设问题的反复发生,而且即使是发生工程变更,如果是在设计阶段发生,其损失也远低于发生在施工阶段。因此,对设计方案的选择、投资的合理计算等都需要一套科学准确的测绘成果,地籍测绘的有效实施将促进建设成本的节约。

第三,规范土地开发工程。地籍测绘的结果是土地开发整理的决策依据,是项目设计方案形成的依据,因而也成为规范工程建设的依据。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开展建设,要做好符合实际的设计,测绘资料就必须详实。所以地籍测绘也对土地开发工程形成有力的约束。

3 地籍测绘在房地产开发中的作用

房地产业已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支柱产业,住房问题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我国房地产业自兴起以来,发展速度快,建设规模大,在满足群众住房需求、促进城乡建设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过程中,地籍测绘的作用不容忽视。

第一,地籍测绘关系着业主的切身利益。地籍测绘工作形成的信息量很大,工作细致而复杂,其地籍测绘信息的形成关系到业主的切身利益。经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服务广大人民群众,而地籍测绘在维护群众利益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商品房开发项目为例,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呈现出异常火爆的发展态势,即使经历金融危机考验,经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引导,房价仍存在居高不下的问题。从群众利益来看,业主买房是根据单位价格乘以相应的面积,最后得出总房款。对房屋面积的测绘稍有差错,就会导致业主利益受到损失。比如实际面积小于购房合同中约定的面积,这意味着业主没有购买到足够的面积。而通过地籍测绘工作的开展,房地产企业最终向业主发放购房合同时,可以根据地籍测绘结果进行总房款的多退少补。因此,地籍测绘的结果具有严格的法律效力,对维护业主利益至关重要。

第二,地籍测绘促进了城乡房地产业的发展。地籍测绘的结果不仅具有法律效力,其对地区地形地貌、人口、建设条件的分析也将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信息。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以及新时期城市建设的发展,各地都在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地区的权属界线、地块用途、所属位置、面积大小等都是使用者、投资者关心的问题,详细地籍测绘结果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而地籍测绘又是一项动态性的工作,其数据会不断更新,以反映当地的最新建设成果。因此,开发商可根据某地区近年来的规划发展情况做出投资开发决策,其房地产开发建设不仅能够直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而且可以带动建筑工程周边的交通发展,地籍测绘还可以详尽地表示地区现有的交通状况,为地区交通管理提供信息支持。

第三,地籍测绘可以为公共管理提供支持。经济建设与公共管理是相辅相成的,科学有序的公共管理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房地产项目开发及销售还伴随着权属界定、税收征缴、灾害赔偿、环境保护等重要工作。地籍测绘的结果可以为权属纠纷问题提供依据;使纳税人按照实际使用的土地面积进行纳税;使房屋财产在发生灾害后能够具备赔偿依据;使房地产开发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等等。所以地籍测绘发挥作用的范围非常广泛。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地籍测绘 加强地籍测绘 国土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现阶段,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冲突日益严重。因此,科学、合理、持续利用好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是解决资源、生态环境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矛盾的关键。地籍测绘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前期性、先行性的基础工作。既为土地资源等部门和社会各方面提供基础地理信息,又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一、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里程碑

1、GPS技术: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称为全球定位系统,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的,是一种高精度、全天候、高效率、多功能的测绘工具,通过GPS建立控制网、利用RS快速的采集数据,更新基础地理信息,运用GIS来管理基础地理信息,完成基础地理信息的建库与动态更新任务,使3G技术能在地形测量测绘技术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扩展。

2、随着以数字测绘、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现代测绘技术体系的建立,4D产品以及高精度、高效率的新型测绘仪器的出现,现代地籍测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手工测量方式。地籍测量与现代测绘新技术的结合逐渐紧密,使地籍测绘从理论到实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代地籍测量主要是指利用现代测绘技术以一定的精度测定土地界、土地权属位置、土地面积并以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状况以及质量等级的专门测量。

二、 地籍测绘的主要内容及服务功能

(一)地籍测绘的主要内容。

1、本区域性土地资源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更新。

2、建立经省级人民政府或其测绘主管部门批准的基础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网和空间定位网及加密和复测。

3、对国家1:500、1:1000、1:2000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测制和更新。

(二)地籍测绘的服务功能。

1、可以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服务。

2、可以为土地利用管理提供服务。

3、可以为土地监测调控提供服务。

三、地籍测绘数据库的建立及对国土资源管理的作用

现代地籍测绘主要是采用自动采集地籍要素的方式,利用全站仪、计算机或PDA采集地籍要素,并传输到计算机上,运用专用的地籍数据处理软件,对其进行分析、整理、编辑和入库。其基本流程为:

1、资料分析:对测区已有的地籍数据进行分析,熟悉测区地形,根据本身已有的设备和最终建立地籍数据库的要求确定采用何种测量技术。

2、数据获取:数据获取途径包括两种:第一种是通过上述分析,直接利用已有的资料,如原始的正确的地籍档案资料等;第二种是野外直接采集与收集。数据采集必须根据建立数据库的要求,得到适宜的数据格式。数据获取的内容,包括全要素地形数据、地籍数据、地类数据、控制数据,并编辑入库。

根据上述测绘成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可直接通过地籍档案资料,进行土地资源的规划、布局、合理利用;以达到科学、合理、统一地管理土地资源。

四、国土资源管理对地籍测绘的需求

(一)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地籍管理对地籍测绘的需求分析。

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的基础,地籍测量是地籍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地籍测量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其基本内容是测定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权属界线、类型、面积等。它具有提供计税依据、产权管理依据以及用户需要的地块信息等功能,而且地籍信息系统还是多种信息系统的空间定位系统,它为土地登记确认权属提供依据。

(二)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动态监管对地籍测绘的需求分析。

现代化的国土资源管理已经上升到卫星遥感检测,真正实现了“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国土资源立体监管体系。具体到如何查,那就需要落实到每一宗土地的详细情况,地籍测绘便是基础工作。地籍测绘的基础工作是如实准确地测量土地面积,绘制地形图,建立地籍资料,形成数据库。能够为土地管理提供详实、准确的基础数据和基础图件。一方面,为土地违法行为的监管和查处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另一方面也为土地利用、土地规划的动态控制提供地形图、数据库;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工作目标。

(三)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对地籍测绘的需求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势必会造成土地利用状况的改变,为保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的现势性,必须选择快捷有效的方式来更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以实现真正意义上对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与管理。为此我们需要用现代测绘科学技术来发现和提取土地变化信息,以满足土地利用数据建设的需要。

总之,随着地籍测绘的快速发展,使得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不断丰富,为科学决策提供基础信息,能有效地提供土地管理工作质量。同时土地管理信息系统还是土地管理部门面向社会的窗口,它的运行所提供的信息服务有助于国土资源管理执法行政公平、公正、公开。伴随着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必将增强土地管理的综合效益,进一步提高土地管理的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平。

五、加强测绘队伍建设

在我国现阶段,地籍测绘成果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物权法》的实施对测绘尤其是地籍、房产测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土地确权、房产面积等纠纷可能大大增加,这就要求测绘成果经得起公开查询、经得起行政诉讼。当前因为编制的限制,测绘队伍普遍存在人员少、技术人员紧缺的现象,有不少业务人员对政策业务还不够熟悉,以致引起土地权属和房产面积的争议、行政复议诉讼等。这需要加强宣传,学习政策法规,并通过培训提高测绘人员的政策和业务水平。进而让地籍测绘工作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从而促使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向更快、更好、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作者:河南省淮滨县国土资源局,1996年毕业于河南省郑州市机电学院;2003年在河南省淮滨县国土资源局测绘股从事测绘作业至今;2008年取得测绘助理工程师资格)

参考文献:

[1]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工作指南.地质出版社.

[2]吴贵才.地形测量出版社.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p2.

[3]王运昌.地形测量学.冶金工业出版社.1993.p2.

篇10

地籍测绘的基本要求、房产测绘的基本要求,不动产测绘包含着地籍测绘、房产测绘。首先我们要对地籍测绘、房产测绘基本要求应了解;按照特定的投影方法、比例关系和专用符号把地籍要素及其有关的地物和地貌测绘在平面图纸上的图形称地籍图。地籍图、地籍数据和地籍表册通过特定的标识符建立有序的对应关系。

【关键词】:不动产 ; 地籍;房产;测绘

1、是地籍测绘的基本要求

1.1根椐地籍管理要求,确定地籍测绘方案。地籍测绘是为获得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其基本内容是:测定土地及其附着物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等。具体内容如下:

(1)地籍控制测量,测量地籍基本控制点和地籍图根控制点。(2)界线测量测定行政区划界线和土地权属界线的界址点坐标。(3)地籍图测绘,测绘分幅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房产图、宗地图等(4)面积测算,测算地块和宗地的面积,进行面积的平差和统计(5)进行土地信息的动态监测。进行地籍变更测量包括地籍图的修测、重测、和地籍薄册修编,以保证地籍成果资料的现势性与正确性。

1.2根椐地籍测绘方案运用不同类型控制网的作用,选择控制网布设方案,确定地籍控制施测方法。地籍控制测量是地籍图件的数学基础,是关系到界址点精度的带全局性的技术环节。它根据界址点和地籍图的精度要求,视测区的范围大小、测区内的现存控制点数量和等及等情况,按测量的基本原则和精度要求要进行技术设计、选点、埋石、野外观测、数据处理等测量工作。地籍控制网点不但要满足测绘地籍图需要,还要以厘米级的精度(城镇)用于土地权属界址点坐标的测定和满足地籍变更测量的需求。地籍基本控制网的种类:各等级三角网、各等级三边网、各等级边角网、各等级GPS网。

1.3根椐地籍管理要求,选择用于用地籍调查的基础图(调查工作底图)的种类和成图的比例尺,确定成图方法。工作底图一般为1:5000或1:10000的地形图或摇感影像图。成图方法一般为数字测图的成图方法、摄影测量方法、遥感的方法。

1.4根椐地籍项目测绘要求,选择地籍测绘方法,实施地籍(地形)要素测量。成图方法一般为数字测图的成图方法、摄影测量方法、遥感的方法

(1)界址点。包括各级行政界址点和土地权属界址点。不同等级的行政境界相重合时只表示高级行政境界境界线在拐角处不得间断,应在转角处绘点和线。当土地权属界址线与行政界线、地籍区(街道)界或地籍子区(街坊)界重合时,应结合线状地物符号突出表示土地权属界址线,行政界线可移位表示。(2)地籍要素编号。包括街道(地籍区)号、街坊(地籍子区)号、宗地号或地块号、房屋栋号、土地利用分类代码、土地等级等,分别注记在所属范围内的适中位置,当被图幅分割时应分别进行注记。如宗或地块面积太小注记不下时,允许移注宗或地块外空白处并以指示线标明。(3)土地位置。由行政区名、街道名(或地名)及门牌号组成。土地权属者名称:选择软大宗地注记土地权属者名称。

1.5根椐地籍测绘项目要求,在正确的权属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面积测算,明确权属范围,保证精度。正确的权属资取决宗地权属调查的质量。面积量算,一般是一多层次的水平面积测算。例如,一个行政管辖区的总面积、各宗地面积,各种利用分类面积等。面积量算方法比较多,但概括起来无非两种:即解析法面积测算(简称解析法)、与图解法面积测算(简称图解法),面积测算方法的选择主要由面积测算的精度要求决定,目前由于整个测量技术水平的发展,地籍图已基本上是数字化图。

1.6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水准越来越高,图解法已基本淘汰不用了所以解析法已成为面积量算主要方法(甚至是唯一的方法)。我们应对地籍的精度、原则、图边处理、检查和验收等了解

(1)绘制精度主要指图上绘制的图廓线、对角线及图廓点、坐标格网点、控制点的展点精度,通常要求是:内图廓长度误差不得大于±0.2mm,内图廓对角线误差不得大于±0.3mm,图廓点、坐标格网点和控制点的展点误差不得超过±0.1mm。

(2)基本精度测绘,地籍图的基本精度主要指界址点、地物点及其相关距离的精度。

(3)地物测绘的一般原则

地籍图上地物的综合取舍,除根据规定的测图比例尺和规范的要求外,还必须首先充分根据地籍要素及权属管理方面的需要来确定必须测绘的地物,与地籍要素和权属管理无关的地物在地籍D上可不表示。对一些有特殊要求的地物(如房屋、道路、水系、地块)的测绘,必须根据相关规范和规程在技术设计书中具体指明。

(4)图边的测绘与拼接测绘,为保证相邻图幅的互相拼接,接图的图边一般均须测出图廓线外5―10mm。地籍图接边差不超过规范规定的点位中误差的2 倍。小于限差平均配赋,但应保持界址线及其他要素间的相互位置。避免有较大变形,超限时需检查纠正。如采用全野外数字化测图技术或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则无接边要求。

(5)地籍图的检查与验收

为保证成果质量,须对地籍图执行质量检查制度。测量人员除平时对所观测、计算和绘图工作进行充分的检核外,还需在自我检查的基础上建立逐级检查制度。图的检查工作包括自检和全面检查两种。检查的方法分室内检查、野外巡视检查和野外仪器检查。在检查中对发现的错误,应尽可能予以纠正。如错误较多,则按规定退回原测图小组予以补测或重测。测绘成果资料经全面检查认为符合要求,即可予以验收,并按质量评定等级。技术检查的主要依据是技术设计书和测量技术规范。

2、是房产测绘的基本要求,

2.1 根椐房产管理需求选择房产项目的测绘方案,房产测量的任务就是对房屋本身以及与房屋相关建筑物和构筑物进行测量调查和绘图工作;对土地及土地以上人为的、天然的荷载物进行测量调查和绘图工作,对房地产的权属、位置、质量、数量,利用状况等进行测定,调查或绘制成图的工作。它主要包括:房产平面控制测量、房产调查、房产要素测量、房产图绘制、房产面积测算、变更测量以及成果资料检查与验收等基本内容。

2.2根椐房产测绘方案,运用不同类型控制网的作用,选择布设方案,确定施测方法。房产平面控制测量属于房产基础测量。其目的是为了整个房产测绘工作提供一个准确的控制框架和定位基准并控制误差累积。它的作用主要有如下三点:a为房产要素测量提供超算数据;b为房产分幅 、分丘图测绘提供测量控制和超算数据,c为房产分幅 、分丘图变更测量和修测补测提供超算数据。布设方案和施测方法同地籍控制测量。

房产图是房屋产权产籍管理的基础资料,它全面反映了土地和房屋基本情况和权属界线,是房产测量的主要成果。按房产管理的需要,房产图可分为分幅房产平面图(以下简称分幅图)、分宗房产平面图(以下简称分宗图)和分户房产平面图(以下简称分户图)。分幅图是全面反映房屋及其用地的位置和权属等状况的基本图,是测制分宗图和分户图的基

原则上,分幅图是在已有地籍图的基础上加上房产调查的成果制作而成的,也可以以地形图为基础测制分幅图,还可以单独测绘分幅图。分幅图上主要表示房产管理需要的各项地籍要素和房产要素,如控制点、行政境界、宗地界线、房屋、房屋附属设施和房屋维护物、宗地号、幢号、房产权号、门牌号、房屋产别、结构、层数、房屋用途和用地分类等。这些内容要根据调查的资料以及相应的数字、文字和符号在图上加以表示。分宗图是分幅图的局部图件,是绘制房产权证附图的基本图。分宗图测绘的有关规定分宗图是分幅图的局部图件,它的坐标系与分幅图的坐标系一致;比例尺可根据宗地图面积的大小和需要在1:100―1:1 000之间选用;幅面大小在32―4开之间选用。分宗图可在聚酯薄膜上测绘,也可选用其他图纸。分宗图是房屋产权证的基本图。分宗图的测绘精度要求是地物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误差不超过0.5mm。

分宗图测绘的内容和要求

(1) 分宗图除表示分幅图的内容外,还表示房屋产权界线、界址点、挑廊、阳台、建成年份、用地面积、建筑面积、用地面积、宗地界线长度、房屋长、墙体归属和四至关系等房产要素。

(2) 房屋应分栋丈量边长,用地按宗地丈量边长,边长量测到0.01m,也可以界址点坐标反算边长。对不规则的弧形,可按折线分段丈量。

(3) 挑廊、挑阳台、架空通廊,以栏杆投影为准,用虚线表示。

2.3根椐房产测绘项目,选择权属调查方法,实施房产要素测量。权属调查方法较简单,类似地籍调查。房产要素测量分为:界址测量、境界测量、房屋及其附属设施测量。要清楚其等级要求和施测内容。

2.4 根椐房产测绘项目的需要,选择房产图的种类和成图比例,确定成图方法。房产图的一般选用1:500―1:1000比例尺。按房产管理的需要可分为分幅平面图(简称分幅图)、房产分丘平面图(简称分丘图)和房屋分户平面图(简称分户图)。成图方法一般为:数字测图的面图方法、摄影测量的方法、遥感的方法。

篇11

【关键词】二次调查地籍调查精度分析;成果利用;日常变更地籍测量;作业技术方法分析

0 引言

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全面查实查清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地籍管理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以后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保证土地资产的保值、增值,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城乡土地利用率,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科学规划、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坚守好耕地红线,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使土地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发展的轨道。国家部署从2007年7月1日起开始在全国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为按时、保质完成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任务,在人员组织、财政经费保障、技术支持、工程监理和精度控制等方方面面作了充分准备。各地都成立了土地调查领导工作小组,通过招投标,全国有许多支优秀专业测绘队伍参与到二次调查工作中,现大部分地区调查工作已经结束并提交了二次地籍调查成果。

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库的建立可以满足整体的、数字的、动态实时的地籍管理建设需求。同时建成一个统一的、现势性好的数字的城乡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也为土管部门各方面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为土地管理工作进入数字信息化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是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因此我们土地测绘部门在如何充分利用好二次调查地籍测量成果,怎样科学合理,更好地更新完善二调地籍图件成果,逐步提高变更地籍测量的精度,保持地籍图件的现势性和准确性,满足土地管理对测绘图件成果的要求,确保发放土地证件质量,是日常变更地籍测量工作中值得交流和探讨的问题。

1 做好地籍变更测量工作的重要性

地籍测量技术性要求强,质量要求高,是搞好土地地籍管理和登记发证管理的基础性工作,而日常变更地籍测量,既是我们国土部门日常土地管理各项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又是一项经常性长期工作。

近几年随着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征、用地拆迁工作持续不断,土地和房产市场火爆,建设用地需求和增多,土地权利的变更日益频繁发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有地籍图件也要随着现状的变化而需要及时进行更新,所以我们在日常变更地籍测量中要用精度高的测量成果替代原有精度低的成果,不断更新完善地籍成果数据库的内容,才能保持原有的地籍测成果绘资料的连续性、正确性和现势性,才能避免因地籍测量错误引起相邻宗地之间的纠纷,保证土地发证的正确性。

因此认真搞好日常的变更地籍测量工作,提供精度高的变更测量成果,为地籍信息管理系的持续发展建设和保障土地权利者的合法权益,为今后的再次土地变更测量工作打好基础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2 现地籍图件成果情况

我市现有的地籍图成果是通过招标的专业测绘队伍采用城市独立坐标系,在先布设GPS控制网点后,再发展一、二级导线和图根控制点的基础上,用全站仪进行细部测量,大部分界址点都采用解析法实测,部分内部隐蔽界址点采用丈量交会等方法反算,将界址线等地籍要素和地形要素合成地籍图。

解析法测量界址点的精度可以满足表1:

表1

地物点大部分也是采用解析法实测,但部分采用丈量和图解的方法成图的地物精度低。根据现有成图情况在日常变量测量中发现测区建筑物密度较低的地方,因便于控制点的布设及使用仪器支站能观测的界址点和地物点数量较多,界址点和相关地物便于检核,地籍成图精度较好。而在较老城区和镇区及一些古、旧建筑物比较多、宗地个数密集,施测难度大的街坊内,因实测点少,地籍成图精度低。加之当时测量作业人员责任心和认真程度的差异和作业失误产生错误等原因,也可造成个别地方存在粗差。

3 变更地籍测量的作业

现以近年来与本单位同行和其他专业测绘队技术人员现场作业实践为基础,浅谈搞好日常变更地籍测量提高保持图件精度的作业方法。

变更地籍测量的特点是变更测量任务急、发生频繁、作业地点分散、地块范围小,但测量精度要求高。

土地部门在接收提交的二调地籍测绘成果后,变更工作一定要在原始调查成果基础上进行变更,无论是界址点号、地籍号、变更宗地的宗地号还是图形接边,都要以电脑里二调初始地籍成果为基准。在变更地籍测量工作中,存在变更后的界址点、线与初始界址点、线接边问题,当两者衔接有误差时,应当是低精度服从高精度的原则进行接边。变更地籍测量与初始地籍精度高低,主要取决于变量测量时的条件和作业方式、方法等。若在变更测量中控制点全部采用级别高于初始地籍测量控制点,对新增变更地物和界址点进行全解析法测量,则精度显然高于原来采用低等级控制点或没有实测到,通过其他方法计算绘制出的界址点和地物。因而在接边时应修改初始地物、界址线,若新增界址、地物是以原有界址、地物为起始,通过测距交会等方法丈量装图,则精度比初始成果还低,只能依初始地物、界址线为基准进行衔接。

变更地籍测量的坐标系一定要采用二次地籍调查测量选用的的坐标系,在技术上要求采用全解析法测绘,使用测量软件计算机编辑成图和面积量算。

(1)变更地籍测量的图根控制点测量

变更测量时的控制点应选用原二调时所布设的控制网中的各等级控制点,经检查符合精度要求后可直接使用进行地籍细部测量,若变更测量地块距离原控制网控制点较远,测绘单位应布设图根导线。变更地籍测量的图根导线的测量起算控制点应选用原二调控制网中的较高等级控制点,地籍图根导线网的布设,以满足全解析变更地籍测量界址点测定和宗地图及地籍图的精度需要为准则,布设成附合导级方式。在图根控制点的布设应充分满足变更地块施测界址点、地籍图精度基础上的同时,也要考虑该地块附近将来的日常地籍变更测量再次使用,因而应布设为一些不易被破坏并可长期保存利用控制点,点位选择必须保证通视条件良好,尽量选在视野开阔,不影响交通和安全,利于设站,图根导线测量时应采用全站仪三联脚架施测。新设的控制点应设制作好控制点标识,图根点一般在柏油路面应打入钢钉,水泥地和水泥路面上可采用刻“十”字的形式。在土质松软的地方确需保存的点应埋设符合标准要求的混凝土石桩,且点位的基础应坚实稳固。

在通视条件不好,布设成图根导级确实有困难的地方,可采用GPS定位技术测设图根控制点,GPS基站可架设在二调时使用的高等级GPS点上,观测采用快速静态作业模式观测控制点位坐标,点位应选择在方便架设仪器,视野开阔,被测卫星的地平高度角应大于15°,有效观测卫星数≥4,点位距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应大于200米,距高压输电线应大于50米,四周仰角没有高于15°的成片障碍物,点位观测时间应在15分钟以上。精度应满足变更测图精度的需要,并至少与一个方向通视,并实地绘制图根点点之记,以方便将来该地块附近征用地放样、建设用地勘测定界、房地产开发等土地变更测量作业。

对变更测量地块离原二调控制网点较近的,但不适宜布设图根导线及架设GPS信号条件不好的地方,可直接采用支站和支导线方法引点施测,但支导线边数不宜超过3条,总长不得超过100米,并且要做好复查。对重要的公共界址点应在不同支导线下都要测量进行比较,并做平差处理以保证精度要求。

(2)细部测量

细部测量是测定宗地的权属界址点、线位置、形状、面积及其他地物等要素。宗地权属界址点平面位置的测量一定要充分利用已布设好的控制点,观测所能观测到的所有拐点,宗地界线必须看到、走到、测到,有的点时可能需攀爬墙、上房等方式才能直接测量到位,尽量确保变更宗地的权属界线施测准确无误,保证施测界址点和地物点精度。变更宗地全部界址点及内部部分明显界址点,应在图根或图根以上控制点上设站测量,测距不得超过150m。细部点数据采集方法主要采用全站仪用极坐标法进行测量,测量时要常归零,当归零差超过24"时,重测前一阶段细部点并保证每测站重复测量2个以上相邻测站测过的点,用以检查并保证两站的数据精度,测站定向应以较远点作为起始方向,并测定边长,定向边长宜长于测定边。并另选一方向作检查,测站定向完成后选择另一个方向的固定明显目标,应测定其水平角,作为测站观测过程中的检查方向,数据采集过程中和每站结束前应对标定方向进行检查。观测时司镜员在立镜时应按原底图上的实际位置依顺序编号观测,同时注意要加棱镜中心与界址点位置不重合值。

全站仪解析施测后,应对方便丈量间距在50米以下的界址边,应用钢尺或手持式测距仪丈量界址边。并适当丈量界址点与相邻地物点的距离,做好相关记录,以备内业计算机图形编辑时对反算边长的校核。对实在不能观测到的点,无法解析法采集到的部分地物,可利用采集到的地物点通过丈量量距、交会、截距等解析几何方法解算出未测点坐标。丈量时注意墙体厚度加减,公共界址边长应相等,还应多量取一些界址点和地物点之间相关距离,在便编辑图形时检核。

4 结束语

日常地籍变更测量工作,既是一项精确性要求高,又是日常一项长期的工作,变更地籍测量的精度和质量,关系到每个土地使用者的切身利益,是保证发放土地证正确性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土地测绘工作者正确使用变更地籍测量的方法,采取合理的作业方式进行变更测量,并做好与原有地籍成果的无缝衔接,每一次变更测量工作的成果都要及时入地籍信息库,使地籍成果保持现势性和较高精度,为今后相邻宗地和本宗地再次变更测量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成果资料。因此只有认真做好日常变更地籍测量工作,不断提高日常地籍变更测量的精度和准确性,才能夯实土地登记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

以上为一家之言,错误不足之处望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樊志全.地籍调查[M].2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CJJ 8-99 城市测量规范[S].国家建设部,1999.

[3]CJJ/T 73-2010 地籍测绘规范[S].国家测绘局,1995.

[4]CH 5002-94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S].国家住建部,2010.

篇12

关键词:农村宅基地;地籍调查;地籍测量

0引言

农村宅基地是指农村居民因居住生活而建造房屋等建筑物所占用的土地,包括住房、辅助用房与房前屋院用地等。我国农村宅基地分布广、占用面积大,且近年来呈不断增长之势。现今农村宅基地问题是农村土地管理中的一个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区、建制镇及村庄土地利用现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地籍图件资料已无法满足地籍、地政管理工作的需要,影响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为贯彻落实省市政府关于开展村庄地籍调查的要求,满足农村宅基地发证的需要,必须实行新一轮的农村宅基地调查与测量。

1.地籍调查

地籍是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是由国家建立和管理的,地籍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土地产权和合理利用土地。土地权属是地籍的核心。农村宅基地是地籍的一个分类。

农村宅基地调查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每一宗地的位置、权属、界址线、数量、用途、等级等基本信息,为土地登记提供依据资料。通过农村宅基地调查可以较为全面地掌握一个地区的土地类型、数量、分布和利用状况,以及该地区土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在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分配情况,从而为建立科学的土地管理体系,为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及有关政策、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调控土地供需、规范土地市场等提供信息保障。

在进行地籍测量之前,必须进行地籍调查,即调查土地及其附着物的社会、经济和法律方面的信息,在实地确认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界址和利用状况后,填写地籍调查表,为土地及其附着物的精确定位、面积测算等地籍测量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根据调查时间及任务的不同,地籍调查可分为初始地籍调查和变更地籍调查,在地籍调查时,调查的内容应覆盖调查区域的每一块土地,其中土地权属调查是核心。

2.权属调查

农村宅基地的调查与测绘技术要求高,工序繁多、系统性强,涉及面广,除需要对土地管理的统一和作业理解与认识达成一致性外,权属调查实施计划和组织工作的落实将是权属调查的另一重点和难点,权属调查工作的计划和组织工作的落实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整个调查的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也直接影响调查的工作进度,所以必须有切合实际的、周密的调查工作实施计划和组织工作措施,并对其落实,保证调查工作顺利开展。

具体调查时,要根据调查区域的具体情况,对已发证的地区,采用变更调查方法进行土地权属调查;对有图的地区,采用数字化修补测技术对原有地籍图进行地籍、地形要素的变更采集,编绘新的地籍图;对无地籍调查资料的地区,先进行必要的控制测量和采用全野外数字测量技术采集地籍地形要素,并编制地形图;然后采用初始调查的方法,调查后将土地权属调查成果上图,形成地籍图,并为建立新的地籍数据库作好准备。

3.地籍测量

地籍测量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其基本内容是测定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等。具体内容包括地籍控制测量,界线测量,地籍图测绘,面积测算,土地信息的动态监测,地籍变更测量(包括地籍图的修测、重测和地籍簿册的修编),以保证地籍成果资料的现势性与正确性;地籍测量也遵循一般的测量原则,即先控制后碎部、由高级到低级、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

3.1 地籍控制测量

地籍控制测量是根据界址点和地籍图的精度要求,视测区范围的大小、测区内现存控制点数量和等级等情况,按测量的基本原则和精度要求进行技术设计、选点、埋石、野外观测、数据处理等测量工作。

3.2 界线测量

界址点的精度是测量成果的最终体现,点位的准确度直接影响界址线的准确度,界址线的准确度又影响宗地的面积。所以要求测量员采集界址点数据时,应力求测绘标杆垂直,所有界址点应同标示位置重合。按照要求,双方的户主应同时到现场指界,并进行现场界址点确认,同时需要拍照获取资料进行存档。

3.3. 地籍图测绘

3.3.1、宗地草图的制作

宗地草图是地籍资料中的原始记录,它在地籍调查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绘制时候需要注意的是在界址点与邻近重要地物之间的相关精度;能确定界址点的位置。图中应有本宗地号和户名,相邻宗地的宗地号等内容。

3.3.2 内业制作

内业的制作主要包括:地籍要素,数字要素和地物要素。地籍要素中权属界线要有明确的分类和标示。界址要素是指宗地的界址点,界址线,在地籍图上,宗地的界址点应正确反映实地情况,界址点应严格位于中心线上。在地籍图上应表示的数字要素包括;图廓点,内外图廓线,坐标格网,坐标注记,控制点位置及注记,比例尺。地物要素;包括建筑物与构筑物,道路及其附属,水系要绘出其边界等。

3.3.3 宗地图的制作

作为地籍测绘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土地证书和档案的附图,应有以下的详细内容:宗地号,地类号,界址点,点号,界址边及边长,宗地位置,面积,单位名称,四至及其名称,邻宗地的宗地号,界址示意线,相邻的道路、街巷及其名称,宗地内的建筑物、构筑物、指北针、比例尺、绘制年月、经办人与审核员姓名。

3.3.4 作业检查

对测绘工作的每一个过程、每一项成果都必须检查。在具体的工作中要保证每天一检查,在此基础上方可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否则会造成后续工作的困难,甚至全部返工。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测绘成果的可靠性。

4、结束语

农村宅基地的调查与测绘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技术要求高,政策、法规要求比较强。农村宅基地的调查与测绘成果的取得为科学用地、集约用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基础数据。

参考文献:

[1]周荣根,闻卫明 宗地图的标准化制作[J] 现代测绘.2008

[2]《地籍调查规程》(TDT 1001―2012)[S]

[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规程》[S]

[4]王侬,廖云焰,地籍测量[M],测绘出版社,2008.

[5]冯仲科,余新晓,3S 技术及其应用[J],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6]高芳群,刘小涛,付标 农村宅基地测绘项目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

篇13

关键词:城镇地籍 更新调查 特点 方法

中图分类号:P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3-108-02

1城镇地籍更新调查与城镇地籍变更调查的区别

城镇地籍更新调查是指利用现代先进测绘技术和科学的地籍管理方法,在指定时期内对城镇初始地籍调查成果资料和新增区域进行的有组织、有规模的地籍调查工作。

城镇地籍更新调查的内容:检查、补置、更正实地界址点位;核实、更正、补充相关地籍资料;消除初始地籍调查中存在的差错;提高地籍测绘成果的质量;对新增区域进行地籍调查;形成全新的、完整的地籍成果资料。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具有组织性、规模性、时间性。

城镇地籍变更调查是在完成初始地籍调查之后,为满足土地变更登记和设定登记的要求、适应日常地籍工作的需要和保持地籍资料的现势性而进行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

变更地籍调查具有变更分散、发生频繁、调查范围小、政策性强、精度要求高的特点。变更地籍调查是满足土地变更登记和设定登记而进行的日常性工作,是保持地籍资料现势性的一种重要手段。

城镇地籍更新调查与城镇地籍变更调查的主要区别在于更新调查具有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规模,而城镇地籍变更调查则是一项日常性工作,变更调查通常由一个作业组一次性完成。

云南省于1989年开始城镇地籍调查,至2000年,所有城镇已基本完成城镇地籍调查工作。由于近几年来,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较快,城镇规模不断扩大,而城镇地籍变更调查由于其专项性、复杂性、分散性制约,基本没有彻底的变更,以至影响城镇地籍数据库的建设、城镇土地交易市场的规范化建设,因此为保持城镇地籍资料的现势性,满足日常地籍管理需要,提高城镇地籍成果精度,完善城镇地籍成果资料,建立科学的城镇地籍信息管理数据库,云南省自2000年起在部分城镇开展了地籍更新调查试点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2城镇地籍更新调查的特点和方法

城镇地籍更新调查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前期准备工作,外业测绘和权属调查,内业资料填写、整理和地籍数据库建设,成果资料检查和验收。

2.1前期准备工作

(1)组织准备

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由于调查面积大、宗地密集、原有资料情况复杂、涉及面广,因此应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主要领导任组长,具体工作由地籍管理部门负责,其主要负责权属调查工作、作业单位技术设计书审查和监督工作,同时作业单位应选派技术骨干担任项目技术负责和作业组长。

(2)资料收集

城镇地籍更新调查是对原初始地籍调查资料的更新完善和补充,首先应对城镇范围内不同时期的各种资料进行收集并分析研究,城镇地籍更新调查涉及的主要资料有:

1)初始地籍调查成果资料

主要包括原初始地籍调查工作中形成的技术设计、控制点成果、界址点成果、地籍调查表、地籍图、宗地图、街区街坊分布图、技术总结等。

2)农村地籍调查资料

城镇周边地区开展了农村地籍调查工作,由于近几年城镇规模扩大,该区域已和城镇连接,成为了城镇的一部分,因此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同时涉及农村地籍调查资料。

3)日常地籍变更调查工作中形成的零星资料

4)为满足城镇建设和规划而最新测绘的资料

5)土地勘测定界资料

(3)实地踏勘

实地了解测区控制情况、测区发展变化情况、街区街坊分布情况、城镇建设和规划用地形图的精度情况、核实原有地籍资料的可靠性等。

(4)编写技术设计

根据已有资料和调查区具体情况制定技术方案,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区基本情况、已有资料情况和精度分析、技术依据、权属调查方法、控制测量方案、地籍测绘方案、面积量算方法、地籍数据库建设方案、质量控制方案、提交成果资料等。

2.2控制测量

为满足地籍更新调查和后期日常地籍变更调查需要,控制网应覆盖整个调查区,应根据原各级控制点保存情况,在调查区新增区域和控制点破坏严重的地区布设控制网。

2.3地形地籍要素测绘

(1)将原初始地籍调查界址点成果、零星地籍调查电子数据经坐标统一转换,与最新的城镇建设和规划用地形图套合,形成工作底图。对于没有最新的城镇建设和规划用地形图的城镇可将原初始地籍调查界址点成果、零星地籍调查电子数据展绘到初始地籍调查的地籍图上,形成工作底图。

(2)全数字化野外采集地形地籍要素,登录门牌号、道路名、楼层数、土地用途等,实地丈量界址边长,并标注在工作底图上。由于原权属界线已套合在工作底图上,城镇新增区域相对权属界线较清楚,因此大部分界址边长都可丈量。野外的重点是地籍要素的采集。

(3)根据野外采集数据和实地丈量边长室内编辑形成包含地籍要素的工作底图。

2.4权属调查

(1)集体土地权属界线改变的宗地、新增的宗地权属调查以村(居)民小组为单位进行,首先在工作底图上登记各土权利人名称,对于有疑问的实地核实,然后收集权属证明材料,土地权利人相关信息由村(居)民小组和国土管理所统一收集。国有土地权属界线改变的宗地、新增的宗地权属调查填写指界通知书,通知土地权利人现场指界认界,并收集相关证明材料。权属界线未改变的宗地,调查土地权利人和宗地的最新信息。

(2)城镇地籍更新调查所有宗地应按新调查的信息填写地籍调查表。

(3)地籍调查表填写完成后,对集体土地权属界线改变的宗地、新增的宗地由村(居)民小组和国土管理所统一组织四邻土地权利人签字盖章认可,对国有土地权属界线改变的宗地、新增的宗地由四邻土地权利人签字盖章认可。

2.5相关成果资料形成

(1)将工作底图数据、界址数据用相关软件编辑形成地籍图。

(2)按街区街坊形成各种面积汇总表。

(3)地籍数据库建设。

将工作底图数据、界址数据和宗地属性数据录入并形成一定的格式,经GIS软件建立地籍数据库,并输出宗地图。

2.6成果资料检查和验收

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应实行作业组长检查、项目技术负责检查、作业单位检查的三级检查制度。经过对各种成果资料的内外业检查,再呈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全面验收。

篇14

关键词:数字地籍测绘地籍图界址点地籍调查面积量算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地籍测量的主要地籍要素是界址点,通常使用的仪器设备有:GPS、全站仪、便携机等。数字地籍测绘以其高精度和适用性强的特点,已在地籍调查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本文就地籍调查中使用数字地籍测绘的方案进行了一番论述,并就其实现的方式进行了大致阐述,以期为我国数字地籍测绘在城镇地籍调查中的应用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一、 城镇地籍调查现状

现阶段,调查人员通过权利人指界、调查核实、查阅资料、分析材料等方式来展开地籍调查。在地籍调查表上面填上调查结果、意见以及宗地草图等,并签字确认。其调查的内容包括如下两方面。

1. 调查相关权利人

对本宗以及邻宗土地的使用者状况加以调查。数字地籍测绘指根据精准的测定土地权属的界址点的位置,测绘出供土地、房地产开发商等管理部门占有并使用具有的大比例尺的平面图,并且测算土地和开发商使用地基面积。主要包括地籍图的测绘、土地面积的计算、土地所有权以及土地划分界址,这些都是地籍测绘的重要内容和核心部分。

2. 调查宗地信息

包括宗地界址、用途、四至、面积、权属性质等。此种调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数字化时展的需求,最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手工绘制的宗地草图效率低、精度差;调查结果属于文字描述,在记载信息量的限制作用下,无法对调查信息、宗地信息进行详细描述。假如发生权属矛盾情况,对调查历史进行追溯起来就会比较困难,并且也不利于信息的传递和存储;作业方式太落后,并且费力、费时,效率低下。数字地籍测绘是将储存、处理、传输、共享融为一体的测量活动。是数字测绘在地籍测量上的使用,是一种全新的土地测量和检验的方法,数字地籍测绘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通过链接测量设备和软件,对土地进行测量,获得精准的土地测量参数值,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开采和使用,数字地籍测绘工作是将地籍测绘内业和外业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活动,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建立各个地籍的地籍测绘图和地籍测绘数据库,为地籍调查和地籍管理提供信息。

二、 数字地籍测绘优点

数字地籍测绘目前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测绘方法,与传统的测绘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其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动化程度高

数字地籍测绘采用全站仪测量,其数据作为电子信息在自动记录和存储、 自动传输, 以及计算机处理、成图等全过程中,基本无人工干预。 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适用性强

采用数字形式来对数字地籍测绘的成果加以存储,并按照用户需求的不同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不同图幅大小和比例地籍图的输出。此外,数字地籍图还能对点位坐标、方位角、两点距离、输出地籍表格、量算宗地面积等予以自动提取,并能满足信息系统需求以及地籍数据库建立的需要。

3、精度高

数字地籍测绘在数据记录 、存储、处理、成图过程中,测量原始数据信息的精度基本没有损失,获得与测量仪器同精度的测量成果 ,从而实现了数字测图的高精度。地籍调查中使用地籍测绘技术,发挥地籍测绘技术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水平,实现地籍调查中针对不同地域进行准确的地籍测量工作,随时针对特殊地域情况作出数据调整、修改以及保存,使地籍调查结果及时更新,能正常反应不同地域环境的地籍情况,为土地局和房产商进行土地开发和使用提供准确的信息,确保地籍开发工作顺利安全的进行,为经济发展服务,促进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

三、数字地籍测绘在地籍调查中应用

1、测绘控制点

总共在全测区布置 356 个一级 GPS 点,3 个 C级 GPS 点,并以此作为该控制网的起算数据。运用西安坐标系作为平面坐标系统,平面直角坐标系统使用投影在抵偿高程上的高斯正型投影 3°带。高程基准使用国家高程基准,中央子午线是 114°。此次作业方式为静态模式,按照边连接和点连接彼此结合的形式展开组网观测。其中,每时段的长度在 45 min 以上,数据采样的间隔时间为 10 s,卫星高度角大于等于 15°。将星历预报提前做好,确定最佳的作业时间段,PDOP≤6。同步观测卫星超过四颗,并且分布均匀。对天线高度进行精确量取,并开机进行观察。在各项指标与要求相符之时,接收机便可自动对数据加以记录,同时由观测人员填写观测手簿。使用 GPS 数据处理专业商用软件对数据加以处理,实行网平差处理与基线向量解算。此次操作需严格按照要求来执行,数据质量可靠、精确度高,可以视作一级控制点来使用。

2、界址点测量

采用解析法测定界址点坐标解析法测定界址点坐标的方法有极坐标法、截距法、距离交会法、直角坐标法、前方交会法等,根据不同的条件使用不同的方法施测。

3、地籍平面图

地籍平面图包括数学基础、地籍基础、地物要素和相关的土地利用要素等。运用数学的坐标轴原则、通过地籍测量在平面图上建立坐标轴,对测量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标记批注;利用地物知识判断地籍土壤、水质、地形地貌等要素进行分析测量。同时精准计算地籍图的实际面积,最后进行测量数据的统计和计算,得到完整的地籍调查内容,实现地籍科学合理的使用。运用计算机来完成面积的量算,按照各界限连续点位坐标串,运用辛普森公式进行计算。在对面积加以量算之前,需注意检查各坐标串,从而避免出现线状地物和各种界线打折的情况。

4、数据汇总统计

在全面审查建制镇地籍调查成果的基础上,以宗地或权属单位为基本记录单元,按照街道(乡、镇)、区(市、县)、市三个级别逐级统计汇总并以城镇土地统计台帐(城镇土地统计簿一、城镇土地统计簿二、城镇土地统计簿三)表格的形式打印输出。

结语:

现如今,数字地籍图上面不仅会对每宗地籍详细信息加以记载,同时还会对其附着物的基本状况加以记载。随着高新测绘技术(3S)在土地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数字地籍测绘与传统的土地测量理论、技术和方法相比进一步使其理论更加丰富和完善,技术和方法更加规范化,不仅为土地经济价值的实现以及使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提供了服务,同时还为土地使用制度的深化改革、环境保护政策、土地管理政策、经济发展目标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基础资料。

参考文献:

[1]石伟朋.遥感技术在地籍测绘方面的应用[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6: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