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志愿者法律培训范文

志愿者法律培训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09:59: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志愿者法律培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志愿者法律培训

篇1

目前,在我国举办的各种大型活动中,我们不难看到志愿者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志愿者能力的高低影响着活动的效果,因此,及时看到我国大型活动中志愿者管理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于今后大型活动志愿者的管理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大型活动;志愿者管理

近几年来,我国的志愿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参与志愿服务的个人和集体越来越多,在各类大型活动中更是涌现出不少优秀的志愿者。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到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再到各类国家级、亚洲级、世界级体育赛事、商贸活动等大型活动的成功举办,都离不开志愿者的辛勤劳动。纵观我国大型活动的志愿者管理,有进步的同时依旧存在不少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让志愿工作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是本篇文章研究的重点。

1大型活动志愿者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在我国,志愿者事业起步较晚,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完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我国基本没有志愿者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一般也只是各个志愿者组织自行制定的管理规则。这在一定的程度上给志愿者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第二点就是,法律在保障志愿者相关的权益方面也是空白,这一点直接影响到志愿者在志愿工作中的合法权益甚至生命安全得不到合理的保护。志愿者的积极性也会因为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受到极大的影响。在园博会中,组委会为每一位志愿者购买了商业保险,以此来保证志愿者的安全问题,但是如果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将此事合法化,志愿者的合法权益还是没有办法得到保证,志愿者的管理也始终存在问题。

1.2招募机制落后,志愿者过于集中首先,在我国大型活动的志愿者招募过程中,一般的招募过程比较烦琐,占用志愿者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由此只能让很多非举办地之外的志愿者望而却步。其次,过于志愿者的招募,基本集中在举办地的高校之中,以当地大学生为主力军。学校的组织和推荐也占据很大的名额,给很多其他行业的志愿者一种很难竞选的感觉,而当地大学生被选上的概率则很大。这些就造成了选拔过程不够公平、公开和透明。很多活动招募的志愿者比较单一,一些专业岗位志愿者招募明显不足,严重影响志愿工作的效果。武汉园博会志愿者的招募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方式就是高校推荐,武汉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将招聘要求、条件和名额下发给各个高校,高校团委和志愿者协会进行招募,最后推荐成为武汉园博会的志愿者。对于一些园林专业的志愿者,组委会则面向全社会进行招募,但是招募效果不如高校志愿者好。

1.3对志愿者的培训不足大多数的志愿者在经过选拔以后都会进行一定的培训才能上岗,但是大多数的培训没有针对性,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的介绍,志愿者并不能从中得到实质性的知识。另外,志愿者在正式的工作中分属不同的部门,志愿者除了接受通常培训之外,还要接受本岗位的专业培训,这方面没有专业的人员,一般都是部门负责人随意交代一些注意事项就算培训。同时,各个部门之间对接出现问题,导致培训脱节。在一些大型活动,比如北京奥运会,对志愿者的要求相对较高,要接受的培训也相对增加,甚至比志愿者的服务时常还要长,这让不少的志愿者也感到心力交瘁,在服务之前就将热情消耗殆尽。武汉园博会在初期招募一批骨干志愿者以及负责教师,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培训。第一批志愿者在上岗前也进行了誓师大会和岗前培训,但是由于园博会持续时间长,需要的几批志愿者在不同时期上岗,给培训工作也带来一定的难度。

1.4志愿者激励措施不足志愿者和其他的工作岗位不一样,由于它的公益性,决定了管理的特殊性。志愿者的激励制度不健全,严重影响到志愿者的积极性。我国对于志愿者的激励比较单一,而国外很看重志愿服务工作,如果没有足够多的志愿服务时长,将影响到将来的上学和就业。在我国,志愿者的激励通常是以精神鼓励为主,集中在口头的表扬。虽然早就出台根据志愿服务时长来评选星级志愿者,但是实施中大多并没有兑现。武汉园博会的志愿者可以得到统一的志愿者服装、帽子、水壶等,服务结束后会参与评选一定数量的优秀志愿者。但是对于志愿者的激励仅此如此,如果志愿者在工作过程中有好的表现,遇到不少的委屈,除了志愿者自身的调整以外,也应该给予一定的激励,以免志愿者心理变化,影响志愿者的积极性。

2大型活动志愿者管理问题的解决方式

2.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志愿者管理始终存在问题的根源还是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因此,解决志愿者管理问题的首要就是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从志愿者招募机制、志愿者相关权利和义务,到志愿者人身安全再到志愿者的激励都应该法律化和规范化,让志愿者的参与零风险,也让更多的非志愿者愿意成为志愿者。相关志愿者法律法规的完善与否是大型活动志愿者管理问题解决的关键,因此要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放在首位。

2.2完善大型活动志愿者的招募体系首先,招募渠道需要拓宽。在遇到大型活动的时候,组委会一般都会选择高校来招募志愿者,这就造成志愿者来源单一,专业性不强等问题的出现。因此,在今后大型活动志愿者招募的过程中,组委会应当加大志愿者招募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让更多的人看到消息,吸引多行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其次,招募过程保证公平公正。在我国,其实愿意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年轻人很多,但是在一些活动志愿者招募中,高校推荐占据大部分名额,让很多想做志愿者的人无法入选,打击了其积极性,不利于志愿者队伍的扩大和国家志愿者事业的发展。再次,一些岗位的志愿者需要专业的能力,所以要严格选拔过程,让真正有技术的人在专业岗位上发挥应有的力量。

2.3建立志愿者储备队伍纵观我国大型活动志愿者的招募,不难发现,大多具有突击性。我们举办地没有足够优秀的志愿者后备力量,每次大型活动都要突击招募,这样招募的志愿者良莠不齐,很多志愿者的专业素质不够,严重影响到志愿服务的效率。因此,在平常,各省市、高校志愿者协会都要建立志愿者储备队伍,参与常规志愿服务,并定期进行培训。这样,在举办地拥有大型活动的时候,可以拿出一支能力出众的队伍在大型活动志愿军中担任主力。志愿者的储备也有利于提高志愿服务工作的质量。

2.4完善志愿者激励制度志愿者都是义务的劳动,因此,能否建立有效的志愿者激励制度对于安抚志愿者的心理有良好的作用。首先,组委会不应把志愿者看作“免费劳动力”,而要把他们看作整个活动的贡献者,为志愿者准备相应的纪念品、吉祥物等有代表性的东西来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其次,组委会应该给予志愿者足够的精神鼓励,并且保证公正、公平,看到真正努力的志愿者,并且给予相应的荣誉证书,加大对志愿者的宣传力度,看到每位志愿者的辛勤劳动。再次,组委会应有相应的人员对于志愿者的工作进行考核,如果有优秀的志愿者,要提供锻炼的机会,比如参与赛事的组织,志愿者的管理,媒体的宣传等工作,让志愿者看到自身的价值。

2.5加强志愿者的培训大型活动一般分工复杂,对志愿者有较高的专业要求,志愿者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活动的效果。因此,加强志愿者的培训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志愿者能力有差别,组委会对于骨干志愿者、专业志愿者和一般志愿者的培训应该有差别性。其次,志愿者岗位不同,在培训中,不同岗位的志愿者也要接受不同的培训。再次,志愿者的通识培训,每名志愿者都不可少。培训后还应该对志愿者进行考核,对于业务能力不达标的志愿者进行再次培训,最终促使志愿者为大型活动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志愿者在我国的发展越来越快,我们任何一个大型的活动都离不开志愿者的辛苦付出。近几年来,我国志愿者在大型活动中的作用逐渐突出,但是,我们依然要看到我国大型活动志愿者管理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全社会要齐心协力,共同解决这些问题,使得我国志愿者事业有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闫锋,黄旭聪,何丽静.第16届亚运会城市志愿者管理的难点、对策和实践研究——以广州市海珠区为例[J].青年探索.2010(03)

[2]党秀云,蒋欢.我国志愿者权益保障:困境、问题与对策[J].新视野.2010(03)

篇2

【关键词】大型赛事;志愿者管理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举办大型赛事愈加频繁。志愿者是大型赛事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志愿者管理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赛事的成败。

一、大型赛事志愿者的特点

大型赛会往往时间集中、参赛人数多、规模宏大、波及范围广泛,具体到某一大型赛会,还会有其赛事属性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招募合适的志愿者,并能够有效管理志愿者队伍。大型赛事中的志愿者既有普通志愿者自愿性、公益性、组织性等一般特征,还具备以下几点特征:

(一)志愿者服务时间相对集中。由于大型赛事的举办时间大多固定为某一时间段,因此志愿者的服务也只在该时间段内实施。比赛一旦结束,志愿服务即终止。在这期间,志愿者的工作强度大,工作节奏快,对志愿者管理培训提出了挑战。

(二)志愿者参与人员同质性。由于赛事多在某一城市举行,志愿者招募的主要群体基本集中于该城市,且以在校学生为主,年龄层次较低,社会阅历少,同质性较强。

(三)志愿者参与动机异质性。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复杂,大多数志愿者参与是志愿帮助他人的,但也不排除参加志愿的利己性和其他需求。

(四)志愿者群体具有临时性、动态性。志愿者不仅是自愿加入大型赛事从事服务工作,而且可以自愿退出,志愿群体规范的非强制性,常导致志愿者的半途“逃逸”,造成这一群体的动态性。

二、中西比照下我国大型赛事志愿者管理现状

国外志愿者管理起步早,发展相对成熟。而我国的志愿者服务才刚刚起步,发展相对滞后,和西方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本土化的志愿精神缺乏,参与动机伦理色彩浓厚。西方的志愿精神是以人人平等为基础对人的一种关怀,对志愿活动参与者的满足既考虑经济因素,也考虑了社会因素。中国的志愿精神主要是以传统道德为基础,强调对他人的利他奉献,是被道德化的精神,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对于志愿的宣传偏向于“利他”,忽视了“利己”,对个体正当利益的压抑,不利于志愿事业的发展。

(二)志愿服务的管理主体行政色彩浓厚。在西方国家,各种民间非营利组织往往是志愿者们自发成立的,主要从事政府和市场不能做和做不好的事情。专业化的组织使其在从事志愿事业时就具有先天优势。而我国公共领域发育不成熟,严格地按志愿性、公益性、非营利性、自治性来衡量,中国几乎不存在真正的非营利组织。政府凌驾于社会之上,是志愿事业管理的核心。政府管理的优点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过多的行政干预只会导致志愿服务工作僵化。

(三)志愿者社会参与度低,专业性不强。在国外,志愿者既有退休老人、学生、司机,也有市长、大学教授、医生,志愿者活动普遍且参与社会化程度高。许多志愿者终身在做志愿服务,且志愿服务水平高。而目前我国志愿者仅有8000多万,与志愿服务发达国家比较,不仅占全国总人口比例低,而且多为青年和在校学生。这种结构尽管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受年龄、经验、专业的限制,服务难免有局限性。加之招募志愿人员多为临时招募的,缺乏专业知识,影响了志愿服务的顺利展开。

(四)法律法规保障不完善。完善的志愿服务法律法规体系,是志愿服务活动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从世界范围看,关于志愿服务立法较为普遍,将志愿服务活动法制化已经成为常态。我国目前对志愿者组织实施管理的依据主要有《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基金会管理办法》以及《公益事业捐赠法》。这些法律主要是针对志愿组织的建立及其日常的管理活动,法律规定笼统简单。例如,1998年国务院颁布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某些规定仅仅是套用过去社团登记原则,与当前志愿者组织实际发展状况不相适应。对志愿组织双重管理的规定限制了志愿服务的发展。而志愿者的权利义务、志愿服务的法律地位、志愿者与组织关系、志愿者与服务对象关系等问题在法律层面都没有确切的规定。

(五)志愿者管理缺乏战略眼光。西方志愿者活动起步早,形成了包括志愿者选拔、培训、激励等一整套的志愿者管理体系,。而我国志愿者服务起步晚,与西方还存在很大差距。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科学的志愿者招募制度。志愿者招募就是以赛会需求为导向招聘和筛选志愿人员的过程。招募事前缺乏统一的人员需求规划,招募单位常常与实际的志愿者用人单位不一致,缺乏针对性,导致招募后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志愿者实际需求。由于缺乏科学统一的招募制度,常常在招募过程中出现人员数量不足、人员岗位不匹配、甚至人员富余。

第二,专业化培训不足。志愿者的培训工作,直接关系志愿者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虽然志愿者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很高,但多数志愿者是初次参加志愿工作,志愿服务能力不足,单凭一腔热情很难把工作做好。由于我国志愿者管理工作是政府主导的,缺乏专业化管理机构,也就没有专业的培训方式、手段和相应的培训机制,培训宏观性强、实用性差,直接削弱了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加之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培训地点选择的不科学,导致了培训的不足。

第三,志愿者激励机制不健全。激励是志愿者努力工作的推动力,要通过满足志愿者各方面需要激发志愿者工作积极性,从而实现整体目标。激励应贯穿大型赛事的全过程,以吸引和留住志愿者,避免因激励不足造成人员流失。但当前志愿者的激励存在某些问题:激励不足:忽视志愿者内心需求;缺乏必要的物质保障等。归根结底是缺乏一个良性的激励机制。

第四,志愿者分配过于随意。我国多数城市大型赛事志愿服务活动以随机分配工作岗位为主,即对志愿者分组集中指定服务任务,不考虑志愿者个体意愿和特长。导致在服务中女生去搬箱子,男生去搞接待,不仅浪费了志愿者资源,而且打击了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第五,志愿者循环利用不足。大多数赛事都是临时招募志愿者,赛事结束,志愿者回到原先岗位。没有志愿者相关信息的登记和日常维护与联系,导致下一次赛事需要重新选拔、招募、培训志愿者,造成资源浪费和人才的流失。

三、重大赛事志愿者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培养公民志愿精神。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大力宣传志愿服务益处。树立志愿服务模范典型,帮助公民认同志愿事业。倡导社会主义新型道德规范,融入“奉献、友爱”的志愿精神,使志愿精神深入公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之中。

(二)健全志愿者管理法律法规。法律健全,志愿者行动才会有所皈依。志愿服务立法要明确志愿者享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制定相应的志愿者管理措施办法,明确具体保障机制,严格志愿者准入退出。同时应以法律形式规范志愿者与服务组织的关系,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以及其他各方的配套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志愿者服务有法可依。

(三)建立完备的招募程序。招募前,充分了解本次赛事所需人员状况,并做相应人力需求规划。对所需志愿者岗位进行分析,包括志愿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所需培训、志愿者将获得的经验补助等,以确保对工作岗位的充分认识。做好招募信息的和宣传,保证应聘者和招募者充分了解岗位信息,做出正确选择。特别需注意的是,志愿人员信息的收集与管理。在招募后应建立志愿者信息档案,搜集和整理志愿者相关信息,增强与志愿者经常性联系,培养一批志愿者骨干和“精英”。

(四)制定完整的培训策略。完善培训内容,并根据大型赛事的实际需要适时调整。既要有对赛事知识、志愿者知识、应对突发事件知识的常识培训,也要有对志愿者专业(下转第119页)(上接第116页)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赛场竞赛相关知识培训以及岗位培训。通过培训,志愿者应熟悉岗位工作职责,熟练应对各种事件。在培训方式上,要将理论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多种方式并行。

(五)做好志愿者的激励工作。志愿者激励工作要坚持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相结合,坚持多层次全方位的激励,形成科学激励机制。首先,重视志愿者内在激励。多数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是为了满足自我实现的价值要求。应帮助志愿者认识大型赛事志愿工作的意义,增强志愿服务者的自豪感,及时满足志愿者精神需求,促使志愿者享受工作的乐趣,激发志愿者工作积极性。其次,不忽视外在激励。例如给予适当物质激励,发放纪念品,组织娱乐活动;提供津贴,弥补参加志愿服务的成本等。

综上,赛事的开展依托于大批志愿者,某种程度上志愿者就是赛事的核心,因此,对大型赛事志愿者管理现存的问题反思和总结是必要的,在此提出一些具体的办法措施,试图能够完善志愿者管理,为日后大型赛事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向红.祝健敏.城市重大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管理机制中的问题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4).

[2]吴鹏.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管理机制完善途径探索[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方俊等.2010年广州亚运会志愿者管理探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4]阚军常.中外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对比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3).

篇3

[关键词]志愿者管理 必要性 问题 优化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026-02

一、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的必要性

很多非营利组织在物质资源和资金资源的处理上下了很大心思,而忽略了对组织中人的管理尤其是志愿者的管理。这种重心的偏移长期以来给非营利组织带来了不少问题,如高员工流动率、低组织效率等。由此,组织管理者们认识到,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组织内部引入人力资源管理。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志愿者管理。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的一项重要的资源。若不能进行良好的管理,不仅是组织人力资源的浪费,更是社会资源的浪费。因而,进行有效的志愿者管理是极其必要的。

二、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制度层面

我国在保障志愿者权益方面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这不仅会挫伤人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也会影响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立法缺位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志愿服务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除有非营利组织登记注册的相关规定外,尚无具体细则规定,也无活动运作方面的规定。

2.缺少保护志愿者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文件。志愿者在提供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自身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其人身生命安全无法得到保障,无疑会挫伤其参与服务的积极性。

(二)组织管理层面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使志愿者既实现自我价值又顺利开展工作,提高组织绩效,是非营利组织管理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我国国情特殊,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人员大多是机关事业单位的离退休人员,年龄结构较大,专业素质较低,并不具备专门的管理技能、知识去管理不同个性、不同能力水平的志愿者,低效的管理降低了志愿者的服务热情。

(三)人员自身层面

1.志愿者资源不足。我国现有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大约为两千五百多万人,较之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该比例是相当低的。而许多西方国家,志愿者通常占本国人口的40%以上。

2.志愿者流动性较大。由于志愿者群体不固定,参与活动的随意性较大,流动性也较大。志愿者们通常因某个事件而临时组织起来,一般选择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参加志愿活动,这样会因组织安排的活动时间与志愿者时间相冲突,致使志愿者不能及时参与并完成志愿服务;另外志愿者会因情绪或其他主观原因退出组织,而影响组织活动的顺利开展。

3.志愿者素质参差不齐,服务质量很难保证。由于志愿服务的业余性质以及志愿者自身知识储备不够,加之缺少专门的培训,志愿者在组织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得热心有余而专业素质不足,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缺乏从事服务工作所需要的技术和知识。志愿者专业化程度如何直接关系着志愿服务质量的高低。由于志愿者缺乏从事志愿服务所需的专业技术和知识,导致他们的服务质量较差。加之一些非营利组织并未给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岗前培训,这样就很难保证志愿者的服务质量,致使志愿服务工作成效欠佳。

(四)服务保障层面

1.物质依托不足,活动资金匮乏。志愿者不追求报酬不等于不应该得到报酬,组织为志愿者报销车费、通讯费、基本食宿乃至最低生活费等活动相关费用,以及办理保险等,是尊重志愿者劳动的体现。然而,这些都需要活动资金来保障。物质资源与经济资源的匮乏使志愿者服务活动受到较大限制。

2.专业性培训不到位。对于志愿者而言,除拥有热情待人的服务态度外,还需具备与服务活动相关的专业技能。一些非营利组织未把组织技能、沟通技能、专业技能、募捐技能等纳入培训范围,未能根据活动性质、特点,因人而异地提供培训,因而弱化了志愿服务的成效。

3.对志愿者激励不足。非营利组织运作的不成熟使之对志愿者激励不足。较低的志愿服务参与率和社会认同度,使志愿者很难从身边的环境中感受足够的精神支持,加之动摇志愿者信念的个别负面因素存在,导致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和自我满足感下降。

三、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问题优化

针对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条优化策略:

(一)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非营利组织和志愿者的社会地位应从法律的高度予以确立,志愿服务需要法律的支持。相关法律规范应该涉及如下内容: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志愿服务工作的招募、培训等相关管理程序的规定;志愿者的激励措施;志愿者人身安全的保障措施等。

(二)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

志愿者的“无偿”特性使人们忽视了他们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这一事实。所以,应该转变观念,重新理解志愿服务的社会意义和志愿者的自身价值。真正做到挑好人、用好人、管好人、关心人、重视人,这样才有利于非营利组织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有计划地招募志愿者

合理评估组织的宗旨、目标以及对志愿者的需求,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志愿者招聘体制,广泛招募志愿者,以扩大志愿者资源库。

(四)增强志愿者凝聚力,减少流动

非营利组织的工作目标是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推动力。组织管理者应适时地向志愿者阐明组织目标,为其指明工作努力的方向。志愿者依此明确分工,互相协作,提高工作绩效,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增强凝聚力,减少流动。

(五)提供技能培训

此处培训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对管理人员进行的管理素养培训,使其具备专门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以较高的管理水平有效地管理志愿者,保障志愿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部分是对志愿者进行的专业知识培训,使其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工作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整个组织的工作绩效。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网络提供培训课程(包括组织技能、沟通技能、专业技能、募捐技能等各个方面的知识),让各类志愿者依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行下载学习。

(六)完善志愿者激励

志愿者激励应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来加以完善。内在激励即自我激励,是激发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内因。自我实现的满足感愈大,志愿者参加服务的积极性就愈大。因此,在设计志愿服务的活动项目时,要把志愿者的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满足志愿者需要。对志愿者的外在激励应以精神激励为主,辅以适当的物质激励。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优秀志愿者事迹,在公开场合表扬、表彰志愿者,或联合政府、团委、妇联等部门及时给予志愿者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组织应时刻关注志愿者的思想动态,尤其是在志愿者遇到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困难时,给予关心和帮助,使其感受到组织大家庭的温暖。

总之,非营利组织应该特别重视志愿者,把他们当做重要的人力资源来进行管理,为其提供良好的环境,进行有效的管理,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热情地投入到志愿服务中来,这将从根本上发展和壮大非营利组织。

【参考文献】

[1]王名.非营利组织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篇4

所谓志愿者,是指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在没有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各种服务的人,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点。所谓社区教育志愿者,是志愿者的一个分支,概念、特点与普通志愿者并无本质区别,但其服务的对象特指社区教育教学工作,自身综合素质一般高于普通志愿者。所谓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就是这样一群有志愿精神、有高尚情操的人的组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区教育志愿者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能极大地充实社区教育的人才资源,提高社区教育的社会影响力,深化、细化社区教育教学目标,丰富社区居民的生活、学习所需,和谐社区现实环境和精神世界。但由于它仍是新生事物,仍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所以难免出现一些问题。下面笔者试从社区教育管理者的视角,对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做一些思考和探讨。

一、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志愿者队伍法律缺位

在国际上,通常对志愿者、志愿者队伍及志愿者活动有非常完善的法律保护,如在英美发达国家,对于公民参加低偿和无偿的社会服务活动,是有明确的《公民服务法》或《劳动法》来作为法律保障的。但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基本缺失,这对志愿事业的发展极其不利,使得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先天不足。

(二)志愿者队伍结构单一

目前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以退休老人居多、中青年较少,普通人员较多、专业技术人员有限。许多志愿者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并非自愿参加志愿者队伍,有些不了解社区教育的范畴和意义,有些由于能力所限无法满足社区居民多种多样的学习需求。单一的结构只能带来单一的服务对象、单一的服务项目。

(三)志愿者队伍素质不高

目前,社区教育志愿者大多缺乏专业知识和实用知识,没有专门的技术职称证书和执业资格证书,没有接受过相应的培训和业务提升指导。有些志愿者在社区教育教学活动中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服务。有些志愿者自身服务意识不强,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工作的方式方法也有待改变。

(四)志愿者队伍地位不高

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志愿者队伍发展时间短、底子薄、地位低。这一方面是由于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许多时候志愿者队伍名不正言不顺。另一方面是由于社区教育管理者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社区居民对志愿者的认知度低、互动性差。这直接导致许多志愿工作和活动雷声大、雨点小,一阵风、难长久,反过来使志愿者队伍的社会地位不高。

(五)志愿者队伍服务面窄

目前,我国志愿者队伍的建立,大多围绕政府工作或某一项目被动设立,往往把志愿活动当成了政治活动,非政府组织变成了变相的政府组织。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也同样存在这一痼疾,结果使志愿者队伍和志愿者活动形式化、表面化,缺乏自主性、灵活性,服务面窄,难以真正提供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教育教学项目。

(六)志愿者队伍管理不善

目前我国各种志愿者队伍一般自成系统、条块分割。由于彼此缺乏默契、缺乏协调,所以活动中往往出现重复服务或服务盲区。许多志愿者队伍管理方式松散,导致有些志愿者对教学服务活动缺少责任心。也有一些志愿者队伍实行政府行政式管理,导致有些志愿者只当作任务来完成,应付了事、缺乏热情,教学效果差。

二、解决方法

(一)建立和完善法律机制

志愿者队伍要成熟规范,志愿服务事业要深入持久发展,都需要法律的保驾护航。志愿者投身志愿服务,如果得不到相关法律对其合法权益的保障,会直接挫伤志愿者的热情,阻碍志愿者队伍的壮大。虽然我国不少地区已经出台了志愿服务的一些地方性法规,但由于各地的法规存在较大的差异,各有自身的局限性;而且这些地方性法规在地位上低于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无法满足蓬勃发展的志愿服务事业所需。因此,迫切需要国家和政府出台一个全国性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志愿者队伍建设,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二)建立和完善领导机制

社区教育志愿者就其性质而言,属非政府组织,采用非官方管理模式,但这绝不意味着政府对其无能为力,更不能放任自流。从我国国情来看,社区居民对政府的信任度、依赖度较高,政府对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应该恰当引导和适度介入:相关部门要宣传树立社区教育志愿者的正面形象,大力倡导社区教育志愿行为;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社区志愿者队伍的指导、协助和服务工作;相关部门要保障和监督有关资金的运行,对一些必须投入和运作的资金给予充分的保证。

(三)建立和完善招募机制

社区教育管理者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这相当于事前控制,主要规划包括社区教育志愿者招募的目的、需求量、组织机构、权利和义务、注册和管理、考核和评价等方面。其次招募要公开透明,明确选拔标准,严格操作流程,把握德才兼备原则,同等程度可以优先招募“五老”人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老模范、老艺人)、教师、行政事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第三还要完善志愿者人才库的注册、日常维护和管理;队伍建立只是初级阶段,关键还要靠后续的精心维护和管理。

(四)建立和完善培训机制

社区教育管理者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对社区教育志愿者进行各种知识培训,如专业知识、教学知识、社交知识、心理知识等,提高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还要对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意识培训,弘扬志愿精神、培育志愿文化,提高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这些培训活动,一方面可以为志愿者提供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分享经验成果,有效地融入队伍整体;另一方面也能使他们获得更多的人生体验,完善自身的人格,实现更高的精神追求。

(五)建立和完善支援机制

志愿者是社区居民的服务者,而社区教育管理者则是志愿者的服务者,所以要有更加积极的服务意识、更先进的服务理念。一方面应确保志愿者在规范的轨道上开展志愿活动,避免出现一些不正常问题,如法律问题、安全问题等。另一方面也要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提供好后勤保障,成为他们的后盾和支撑。只有解决志愿者的后顾之忧,才能更好地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加入志愿者队伍,才能让他们更义无反顾地提供优质志愿服务。

(六)建立和完善保护机制

志愿者活动是基于人性向善的一面,但现实活动过程中,志愿者常常要面对人性中不完美的一面,如少数部门、少数社区居民嘲笑、冷遇、不理解和不配合等,这会对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造成挫伤;同时,志愿者也是普通人,会有劳累、病痛,会有不良情绪,这些都会给志愿服务工作带来消极影响。所以社区教育管理者应建立和完善一种保护机制,尽己所能让志愿者解除疲劳、排解不良情绪,正确处理少数社区居民的不配合问题,有效保护志愿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七)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

志愿者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几乎没有经济利益方面的诉求,他们更加看重自身人格的完善、人生的体验、精神层面的追求,他们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加高尚的人。所以社区教育管理者应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志愿者考核评价体系,并让这种体系成为志愿者参加活动的主要动力,适时适当地给予精神层面的表彰奖励,这将大大激发志愿者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提升志愿服务的效能和质量。

(八)建立和完善反馈机制

志愿者活动的效果可以通过反馈机制来获得客观的评价和反映。反馈目的是让社区教育管理者及时了解志愿者活动的进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活动的效果,以便及时做出有效的调整,改进志愿者活动的方式方法,提高志愿者活动的效果。这种反馈机制应该与志愿者的考核评价相结合,方式上可以灵活多样,如开展各种调查、活动回访、成果展示、项目跟踪、案例发现等。这既是对上一阶段志愿者活动的事后控制,同时也是对下一阶段活动的事前控制。

(九)建立和完善退出机制

篇5

关键词:博物馆;志愿者;服务管理

志愿者也叫义工,英文为Volunteer,都是指基于社会责任及义务,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技能,为促进社会的改善和发展,无偿参与社会服务的人员[1]。笔者认为,博物馆志愿者是文化领域的志愿者,除了广义上的志愿者外,还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并以传播文化遗产知识为己任。目前,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已经把招募志愿者工作列上日程,并希望通过志愿者管理,更好地发挥志愿者效用。但由于各方面原因,使博物馆志愿者服务管理工作仍有许多不足。

一、博物馆志愿者服务管理现状

(一)博物馆志愿者来源

1.高校学生。高校学生由于有相对充裕的时间,较专业的知识水平,且自主社会实践意识较强,已经成为博物馆志愿者的主要来源。

2.中、小学生。目前,有一部分对博物馆志愿服务感兴趣的中、小学生,在家长的鼓励下,逐渐成为博物馆志愿者的重要补充。

3.社会志愿者。主要包括大学教授及博物馆研究专家、退休文化工作者、对博物馆及文物感兴趣者等,该群体共同特征是对博物馆及文物研究工作兴趣很浓,甚至有些是专业爱好,该群体主要是在工作之余从事志愿者服务。

(二)博物馆志愿者服务内容

目前,博物馆志愿者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服务台咨询、观众接待引导、志愿讲解、展厅维护等。

二、博物馆志愿者重要性

2008年2月5日,国家文物局出台了《博物馆评估暂行标准》,该标准明确提出了将博物馆志愿者服务作为评估博物馆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规定一级博物馆的志愿者服务应是:“有稳定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博物馆志愿者队伍,并结合本馆特点和社会服务需求(要求)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培训合格的志愿者每年应为博物馆或观众服务4次以上”[2]。博物馆志愿者的引入无论是对博物馆还是对志愿者本身都具有积极作用,这是一项“双赢”举措。

1.目前,我国博物馆基本上都是财政全额拨款单位,编制有限,随着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激增的参观者对博物馆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情况下,引进志愿者服务可有效改善博物馆人员短缺状况。

2.由于博物馆志愿者来源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有着不同的社会阅历,可以更好地为不同的参观人群服务,满足参观者的不同需求,提升博物馆服务能力和质量。

3.博物馆的职能不单只有收藏、研究、展示,更具有宣传和教育的社会功能。志愿者在参观者和博物馆之间发挥了很好的纽带作用,他们来自广大市民,对于参观者来说更具亲和力,宣传更有针对性,从而使博物馆社会教育基地的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

4.对于志愿者本身而言,通过志愿服务不仅服务大众,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而且可以满足个人内心和精神需求,消除个人消极情绪和不自信,锻炼自身能力,尤其对于在校学生,可以获得一个社会实践机会,丰富生活阅历。

三、博物馆志愿者服务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一)志愿者相关法律不健全

目前,我国志愿者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虽然一些地方已经出台志愿者服务条例,比如《南京市志愿者服务条例》等,但在国家层面上还没有涉及志愿者服务方面的法规,因此,使得志愿服务缺乏法制保障和规范性,开展起来也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且志愿者权益在法律上得不到保障,也影响志愿者工作顺利开展。

(二)博物馆志愿者服务管理制度缺失

目前,大多博物馆缺乏科学、系统的志愿者服务管理制度,导致志愿者管理松散、服务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博物馆志愿者学历及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性不强,培训难度较大

由于博物馆志愿者是面向社会统一招募,其学历及素质参差不齐,而且由于志愿者大多是非专业人员,增加了培训难度。博物馆延用传统的统一、简单的培训方式,显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也无法最大效益地发挥志愿者的作用。

(四)博物馆志愿者服务单一

大多数博物馆志愿者从事的志愿服务还仅局限于观众服务及志愿讲解上,没有参与到更深一层的服务及管理工作,使得志愿者服务比较单一。其实有很多人愿意来博物馆担任志愿者,但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而无法胜任。因此,服务内容的单一性无法充分发挥志愿者的效用。

(五)博物馆志愿者流失率较高

据笔者调研,博物馆志愿者流失率较高一方面是由于其本身的原因,如高校学生毕业、工作调整等都导致其无法继续参加志愿服务。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博物馆客观原因,如没有合理利用志愿者的时间、博物馆未给志愿者搭建更好的志愿服务平台、博物馆未正确认识和志愿者之间的关系,甚至把志愿者当成免费劳动力等。当前,博物馆志愿者流失率较高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四、博物馆志愿者服务管理对策

(一)国家应尽快出台志愿者相关管理法规,规范志愿者服务

美国制定了专门的志愿服务法,并在其他法律中设置有关支持志愿服务的条文,以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和支持志愿服务的发展[3]。我国应尽快制定志愿者服务管理相关法规,使志愿者服务也有法律保障。

(二)加强博物馆志愿者服务管理制度建设

1.制定管理制度

(1)博物馆需设立志愿者服务部,由专门的部门及人员来负责志愿者管理工作,包括前期的招募、建档,到后期的培训、考核、激励等,每一个环节都是相互关联的,需要进行统筹安排。

(2)制定适合博物馆实际情况的志愿者服务条例。明确志愿者应尽义务和权利,进一步规范志愿者服务工作,保障志愿者的权益。

(3)了解志愿者的日常工作学习及闲暇时间,根据不同的服务内容,制定博物馆志愿者工作时间表,合理安排志愿者的服务时间,避免与其工作学习时间相冲突。

2.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

为了使博物馆更好地发展,博物馆工作人员有必要定期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培训内容除了让志愿者了解博物馆基本情况外,还要集中传授讲解技巧,可以在展厅直接言传身教,提高志愿者讲解水平。博物馆也可以由馆内专业人员或者是外聘的专家学者以讲座的形式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不仅局限文物知识方面,还可增加服务礼仪、历史文化、讲解技巧和心理素质等。此外,有能力的博物馆也可组织志愿者外出参观学习,激发志愿者服务和工作的热情。培训要落实到实处,根据博物馆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及课程,循序渐进。

3.完善志愿者考核、激励制度

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建议每半年统一考核一次,根据志愿者平时的出勤率、服务时间、讲解次数、服务质量等评定是否为合格志愿者,对于考核成绩优异的志愿者,可通过授予“志愿者之星”等荣誉称号,或奖励外出参观学习及参与其他活动的机会,给予激励。

(三)针对博物馆志愿者不同层次进行不同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由于博物馆志愿者多元化的特性,需要进行差异化培训,比如高校学生和小学生应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根据他们的年龄、性格特点制定不同的培训教材及计划,在他们没有负担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服务质量。

(四)针对博物馆志愿者个性及特长实现志愿者服务多元化

目前,大多数博物馆志愿者参与博物馆的工作还仅限于咨询引导、讲解服务、展厅维护等传统的服务项目,这种长期、单一的服务会使得志愿者的特长得不到发挥,容易产生枯燥情绪,不利于调动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博物馆应逐渐让志愿者参与更专业、更高层次的服务及管理工作,如教育推广、资料的整理建档、各种活动的支援,以及参与策划博物馆各种宣传、布展活动等。博物馆还可根据志愿者的特长为志愿者增加多元化的服务项目。如精通外语、手语的志愿者,可以让他们为特殊群体提供针对性讲解服务,以避免沟通障碍;擅长计算机的志愿者,可以增加博物馆网站维护方面的志愿服务;优秀的志愿者可以成为志愿者服务部中的一员,为志愿者工作出谋划策,协助开展博物馆培训等。通过志愿服务多元化,志愿者可以更好地锻炼自己能力,发挥自身的价值,同时,博物馆也可以充分利用志愿者各自的特长更好地为受众服务。

(五)减少博物馆志愿者流失

博物馆志愿者流失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志愿者管理的难点,除了定期招募新的志愿者外,还要在其他各个方面下功夫。首先,博物馆要认清和志愿者的关系,不能把志愿者当成免费劳动力,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要对他们的服务工作表示尊重、肯定和感谢。其次,要完善管理机制,合理安排志愿者服务时间和工作内容,使志愿者在正常的工作学习之余提供志愿服务,避免时间冲突。最后,对于志愿者的激励方式应该多样化。志愿者服务大多不求物质上的回报,更希望精神层面上得到满足,除了对优秀志愿者进行精神奖励外,还可以通过学习激励、工作激励、培训激励等激励方式,使志愿者可以通过志愿服务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激励志愿者长期坚持志愿服务。

志愿者服务已成为博物馆服务工作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志愿者服务有效地缓解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社会文化需求与博物馆人力不足的矛盾。探索并构建更适合博物馆发展的志愿者服务管理体系和机制才能使博物馆志愿者发挥最大的优势和效用,才能使博物馆更好地服务大众、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 洪文梅.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管理的探讨[J].图书馆论坛,2010,(2):164.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