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乡一体化教学范文

城乡一体化教学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09:59: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城乡一体化教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城乡一体化教学

篇1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农村学校体育 路径 方法

一、农村学校体育开展现状的分析

1. 教育管理部门重视不够

教育局仍然以中考升学率为标准,以此来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加之乡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家里家外、校里校外,形成统一"思路"。尤其到了中学,只要是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去“浪费”时间。基于这一思想,体、音、美自然成为可有可无的"小三门",被视为正常教学的附属品。在素质教育的推行下,各中小学为了应付教委艺体检查,写一些假材料或者照几张照片就算合格了。主管部门从来不追究真实性,这样所谓素质教育其实只是一句空话。

此外,乡村小学大都实行包班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到一位思想活跃、又有一定体育爱好和体育素质的包班教师,还可能灵活地给孩子们安排几节体育课;反之,孩子对体育活动的渴望也就成了奢侈品,这对于无数渴望运动、爱好体育的儿童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2.体育教师的素质偏低

目前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素质越来越来高,学校体育工作者从体育专业院校毕业的占90%,但是,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却普遍偏低,再加上体育教师不注重对新知识的学习及身体的锻炼,不刻苦钻研专业知识,不重视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师中存在着不平衡、不全面、不规范、不科学等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教学随意性较大。主要表现在:体育教案的编写不规范、教学内容不全面、不具体、实用性差,直接影响了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体育教学大纲、教材、各年级各项体育教学内容、目的、任务,要求、考核标准、考核办法、评分标准以及教学计划、课程的总目标和分段目标不够明确;对一些非常规性的体能训练如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不热心、不积极,没有认真负责起来;运动会、校会、组织整队速度慢、调动队伍的能力不强;训练没有面向全体学生,也没有全面系统地进行训练,教师在教学中讲解与示范能力弱;对口令应用节奏掌握不准,动作术语不清楚,抓不住重点和关键,示范的位置、距离不合理等等。教师缺乏应有的敬业精神,责任感不强。有的教师上课衣着不整,穿拖鞋不穿运动服,穿鞋不穿袜子等,没有注重良好的自我形象,德育教育不能有机渗透到体育教学的各种活动之中,只注重教学任务完成,而忽视了思想品德的教育。

另外,体育教师的地位低和作用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评先、评优、评职称只能等待或靠边站,体育教师得不到公正对待,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对体育教学管理、检查落实的制度也不健全,久而久之,形成了“山高皇帝远”,“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心理,未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应有的作用。

3.体育课开设异常

学校体育是以育人强身为准则,把增强学生体质,改善人体状况作为核心目标,强调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从大的方面说,学校体育是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天学校的体育工作将直接影响到21世纪建设人才的素质。从小的方面说,学校体育对孩子的健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孩子造就完美的人格也是极为重要的。

学校体育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正应为如此,国家教委明确规定,九年义务教育要求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开足每周三节体育课,确有困难的学校经县级行政部门批准,可暂时安排两节课。

据了解,从小学到大学,没有一所学校每周安排了三节体育课。一般情况是:小学至初二阶段每周两节;初三在体育中考前开两节,考试后取消;由于多数人们无法意识到体育的功能,这使大多数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也仅仅局限为“玩”、“打篮球”,导致每周仅有的两节体育课也是“放羊式”教学。

4.体育设施严重滞后

在我国大多农村学校中,很少能看到标准篮球场和田径场。有些学校甚至连课间操都无法进行,有的下过雨后学校操场就变成池塘了。所谓的器材就是几个橡皮球,更别说器材室了,体育课就是做操或者跑步。教学条件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但许多乡村学校因对体育教育的漠视,不可能投资于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有的学校连一块普通的垫子也没有,更谈不上横箱、踏跳板、体操棒、音像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还有的学校即使有一些体育教学设备,也大多不真正用于日常教学,而只在少有的公开课、比赛课时偶尔亮相一下,其余时间则束之高阁如同文物展览。

尽管国家在教育事业上的投资越来越多,但真正用在体育教育上的却是少之又少。大多数中小学的体育设施十分简陋:一块稍大的空地就是操场,操场上也只有几个破旧的篮球架。一些学校曾购置过单双杠、肋木、爬梯、吊环等器材,但由于常年日晒雨淋,无人养护,也是锈迹斑斑,可利用率极低。体育器材室形同虚设,里面几乎找不出可以利用的器材;更有甚者,少数学校的体育器材室里包罗万象,就是没有体育器材。

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农村经济条件所制约。因为经济薄弱,办学效益低,学校也没有能力拿出更多的资金来改善这种状况。但是,学校体育设施的简陋也与人们的观念有很大的联系。由于人们对体育的偏见,使学校体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自然不会在这上面花费更大的财力物力。

二、农村体育教学发展路径和方法

1.体育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转换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各项运动中去。学校也要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不断提升体育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

2.学校要加强领导监督,要定期不定期的检查体育教师的教学计划,对教学内容、教学时数严格把关,确保体育课保质保量完成。还要明确规定将体育理论教学纳入体育教学中去,使学生掌握相关的运动知识,了解国内外体育先进文化。

3.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制定合理科学可行的成绩考核标准,运用多种体育资源,培养学生体育意识。

4.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加强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力度,明确各项经费,保证体育教学经费的投入。体育教师也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身边资源,积极动手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体育器材,来促进各项运动的开展。

5.加强安全教育。体育课本身危险性较大,教师平时要有责任心,课前应对器材进行检查,学生也要作好准备活动。(作者单位:天津体育学院在读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樊临虎,山西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9):32-33.

篇2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海第六中学 厦门灌口中学 漳州云霄火田中学

关键词:英语听说一体化,师生型共同体,施教策略,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学习语言是为了交流使用,因此听说能力的培养是关键,是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基础和底座,就好比“飞机的羽翼”。农村中学总体资源不足,学生的英语学习起步较晚,师生如何共同合作,建立起师生型共同体,摸索・落实行之有效的施教和学习策略,是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

一、研究的背景

1. 城乡结合部学生在小学时候没有系统正规地学习英语,音标学习很浅显,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模仿或跟读英语单词难度大,课后很快就忘记,也记不住单词,慢慢的学生词汇障碍越来越大,自然影响到学生的听说理解,课堂上学生就不主动参与听说活动,学生听说能力培养不起来,自然就影响到学生今后学习英语的情绪。

3. 教师在开展学生听说训练的过程中,采用的形式比较单一,而且操练得不够,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听与说的协调方面教师也处理得不好,只停留在学生听,学生说的较少。

二 、国内外研究概况:

1,国外听说教学策略研究现状

Littlewood(1981)在他的书中指出一个人的交际能力是自身知识和技能的复杂体系。这种能力的核心是用这种语言来学习,和学会使用这种语言,而不是仅仅学习某一种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这种能力应该在交际的环境中得以培养。Littlewood(1981)介绍了在听力教学中如何使用交际方法。他认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来理解所提供的材料,并能做出自然的反应。因此,听力练习的设计应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并为学生提供明确的目标。

Jeremy Harmer(2000)在他的《如何教英语》一书中阐明如何教听力和口语。他指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在实践中语言应用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交际活动参与投入到英语的学习之中。他建议“说”的教学活动要遵循参与式学习的模式,即教师给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学生操练的同时教师观察倾听。对于听力教学,他提出以下六个原则:语音设备非常重要;听力前的预习热身很关键;反复操练;鼓励学生对听力内容而不只是τ镅员旧淼淖鞒龇从Γ徊煌的学习阶段需要不同的听力任务,教师要全面帮助学生理解材料。对听力策略训练的研究结果显示:策略训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受过策略训练的学生其成绩比没有受训练的好。 所以各种类别的学习策略究竟应该教哪些怎样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英语听力水平较高的听者比水平较低的听者更多地使用联想发挥、推论、预测、下结论、自我描述等策略。研究结果是英语听力水平较低的学习者应该接受上述的策略。

2,国内听说教学策略研究现状

许多中国学者和教师也对英语听说教学作了研究。其中颇有影响的是文秋芳(1999)的《英语口语的测试与教学》和何林松(2000)的《何林松谈英语听说能力训练》。前者为大学生的跨文化口语交流能力和口语测试提供了精确的方法。后者主要阐述了作者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原则,他认为听说能力是实现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目标的基础。

三、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贯彻《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其中听是理解的技能,说是表达的技能,学生能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为现代课堂听说教学研究发展的理论提供实证性资料。

2.研究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和人际互动原理。 人际互动原理强调人与人交往频率增加,人与人之间不是单项联系,而是多项交流互动。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合作,师生、生生之间用英语口语交流,实现提高听说能力。

(二)实践意义

1. 有利于培养中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突破农村学生听说难的问题。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听说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已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课题。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而初中是学习英语的起始阶段,也是学生能否养成积极的听说习惯和提高听说能力的最重要阶段。因此研究具有很好的实践意义。

2. 通过研究,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探索出农村英语听说课有效教学的教学模式。

3.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养成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克服厌倦和畏惧的心,成为积极的、乐观向上的新一代。

4. 通过研究,对英语口语策略探究中出现的问题或现象进行总结,使英语教学过程所采取的方法更加符合农村中学生的心理规律,以取得英语教学与英语口语实践的最佳效果。

5. 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我们校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学校,之前的学生反映上高中不适应高中老师的全英文上法,上课听不懂,需要很长的一段适应时间。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推进,加强初中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培养,突破听不懂、说不出的瓶颈,缩短学生的适应时间,确实有利初高中的衔接。

四、研究的目标

(一)改变教学中较为普遍的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现象,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教育部明确指出,中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学生能有效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教学理念的更新必将引起教学模式的变革,原来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必须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又更加注重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贯彻新的教学理念并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听说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探讨教师在新教学理念指导下,如何把握教材的特点,有效实施听说课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听说并举,具有重要意义。

(二)引导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探索英语听说教学方式的优化整合,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责任感,以教促学,优化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使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共同体成员可以相互启发、补充、促进,从而产生“整体效应”,提高学习效率。

五、研究的内容

(一)基于听说一体化教学的教学策略

研究假设:运用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探索语言学习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师生找到真正的“诗意地栖息”。

1. 教师大胆创新,根据学情,整合增删教材,减少学生负担,树立自信。教师通过示范,创设多种情景,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参与各种形式的表演,或自由表达。克服不利于学习英语的心理因素。

课堂上,教师尽量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营造学习英语的氛围,这是训练学生听说能力最直接的方法。

2. 教与学方式多样性研究。不同内容、不同教师以及不同班级,教师的教学方式往往不同,不同学生听相同的课、一个学生听不同的课,所采用的学习方式也是不同的。教与学方式会随影响课堂教学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具有相对性、显隐性特点。

3. 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现代英语最常用的教学工具是多媒体和录音机,是学生练习听力和口语的好帮手。听的方面可以使用一些比较优美的英文歌曲,脍炙人口的经典电影,和通俗易懂的幽默故事。在课堂上穿插时间播放,提高学生听的兴趣。口语教学可以依托教材,或自编情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听是一项重要的语言交际技能,而说是人们交际的基本形式,作为一种输出和输入的技能活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不断改进创新。

4.加强各种语音的模仿和跟读训练,准确学习语音语调,纠正发音错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模仿和跟读了。通过播放一些生动的・标准的声像资料,让学生进行模仿跟读,实行听说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语音对话要有真实情景,其语音的连续性・吞音・语调必须要有感情性。,如此,学生才不会感到乏味,跟读和模仿起来才更有趣。通过对听力材料的模仿和跟读,使学生不断掌握一些词汇・惯用语的表达技巧,并利用所听得材料不断充实其口语表达的形式和内容,实现即学即用。

5.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实行听说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语言材料的真实性・生活实践性。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向学生展现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情景内容,让他们感知英语学习跟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可分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看完一段视频之后,立即做简短的讨论,从而促进实践应用。通过这种方法实行听说并用,提升英语学习的效果。

(三)基于“听说一体化”的英语课堂的策略构建研究

研究假设:通过主题研究、问题会诊、同课异构、片段教学、课堂观察等形式,开展基于“听说一体化”的英语生本课堂研究,重点研究“教学设计、有效教学、课堂管理、教学评价、校本研修”等几个专题。

1. 施教策略的优化整合研究。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付诸于教学过程的整体方案,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学习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和学生共同遵守的教学秩序。系统优化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2.学习策略的优化整合研究。很多语言学习者和教师认识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教学格局相应的发生变化,教学由teacher-centered向student-centered转变,教师不再控制一切,而是让学习者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开始承当更多的学习责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即 how to learn.指导学生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3. 优化整合推进策略的研究。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自主与他主、独立与合作、探究与接受、开放与规范等关系,从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角度,师生共同对教与学方式进行通盘考虑、精确权衡、动态考察,共同寻找最佳的高位“平衡点”,培植典型,样本引路,发挥示范、先导、辐射作用。

4. 组织形式优化整合的研究。对课堂教与学的全过程统筹兼顾、精心设计、有效链接,共同诊断、分析和反思,师生形成“学习型组织”,组合个体的智慧能力、发挥整体效应

(四)听说一体化整体评价

将教与学作为统一体,侧重于教与学的有效融合和整体效应、师生全面素质的共同发展和提高、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和生成、师生群体意识和相互适应能力等;

六.研究的主要问题和创新点

1.主要问题:

(1)课堂时间有限,教材词汇量和内容增多,教师忙于应付教材的知识点,教学目标还不能完全达成,很多学生不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把学到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技能。

(2)学生缺乏语言的习得环境,导致学生掌握外语难度增加,厌学情绪比较浓厚。.

2. 新点

(1) 理论研究层面:有助于突破学生听说的“难题”,形成自觉运用英语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的策略和方法。

(2) 实践操作层面:有利于弥补一线教师对英语听说课型的重视和听说教学整体研究的不足;有利于扭转中学阶段学生二语习得收效不佳的现状。

(3) 教师发展层面:有利于一线教师以一种更贴近教学实践的认识论视角理解和内化理论知识,创造个人实践意义;有利于更好地研发运用理论知识的策略和技能。

(4)教育发展层面:有利于研发促进城乡基础英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鲁芮汐,贵州铜仁学院教师 《听说一体化教学改革探讨》

《文学教育(上)》2011年08期

2. 陈和珍 福建省永安市第九中学

《浅谈初中英语听说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对策》

篇3

(一)师资力量城乡差距巨大

农村小学生师比为平均为13.6,县镇小学生师比为14.9。农村学校因学生不足、班额小,师资数量相对县镇而言较为缺乏,特别是部分学科教师,如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配备不全。从教师职称和学历结构反映的师资水平,县镇学校远远高于农村。据调查,惠民县第一实验小学教师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3人,本科及以上143人,专科及以上46人;高级职称及以上29人,中级职称及以上72人,中级职称以下91人。惠民县辛店镇中心小学教师中本科学历11人,大专学历16人,中专学历7人。可见,县镇小学师资水平的人员配备、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均远远好于农村小学。

(二)教学条件城乡差距明显

惠民县教学资源配置农村小学均落后于县镇小学,小学教育整体投资水平较低,城乡差距显著。县镇和农村学校生均图书蔵量分别为14.0册和8.3册,农村学生生均图书为城镇学生的58.8%;县镇和农村学校生均固定资产总值分别为3751元和1774元,农村学生生均固定资产总值为城镇学生的47.3%。体育用场面积、理科实验室仪器,县镇所有学校全部达标,达标率100%;农村小学达标率分别为47.5%和86.9%。

(三)教育投入乡镇差距较大

惠民县小学校舍总建筑面积为17.30hm2,小学在校学生6.28万人,生均校舍面积2.75m2,远远低于7.43m2米/生的全国平均水平。生均校舍面积不达标,校舍存在安全隐患,农村地区尚有部分小学亟待新建、改建、扩建、迁建,学生宿舍及其配套设施、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严重不足,教学技术装备落后。

(四)农村生源流失问题突出

惠民县城乡小学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村小学生源流失十分严重。根据惠民县教育局提供的资料,惠民县全县小学正常转入44人,转出96人,分别占全部小学人数的0.11%、0.24%;初中阶段转入164人,转出276人,尚有辍学125人,分别占初中阶段学生总人数的0.17%、0.28%、0.13%。生源的流失使农村中小学校面临许多困境,尤其严重的是部分学校面临着无生可教的地步,甚至被迫撤并。

二、惠民县农村小学空间布局特征

(一)农村小学分布密度差异显著

惠民县农村小学空间分布不均。各镇小学数量最多的是胡集,全镇16所小学,其次是石庙,全镇13所小学,还有李庄、何坊,全镇各有10所小学。小学数量最少的是麻店,全镇仅4所小学。全县共有小学114所,平均每个小学服务的区域面积为12km2,服务的自然村数量为11.3个,服务的人口数量为5629.9人。除县城外各乡镇每个小学服务的区域面积为11.75km2,服务的自然村数量为10.67个,服务的农村人口数量5110.9人。县城小学服务人口数量最多,达11308.6人。各镇办中,麻店镇小学服务人口数量7522.3人,李庄、魏集、大年陈、辛店、皂户李等5个镇小学服务人口数量超过5000人,胡集镇小学数量最多,每个小学服务人口数量最少,为3750.9人。每个小学服务的区域面积和自然村数量比较,姜楼最多,分别为26.6km2和23.6个自然村;胡集最少,分别是8.6km2和5.9个自然村。惠民县县镇学校规模比较大,在校生人数多;乡镇学校在校生人数少,特别是某些村级教学点规模偏小。有的小学只有1个年级或2个年级,如桑落墅镇的明德小学只有一年级55人,苏堡小学只有五年级和六年级共60人,徐家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共83人;胡集镇的于桥小学四个年级仅63人,白桥小学四个年级76人;李庄镇大周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136人;石庙镇奎星刘小学五年级六年级共73人,九龙小学五年级六年级共33人;淄角镇大魏小学只有六年级13人。惠民县村级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校生源严重不足,个别小学或教学点的学生不到20人,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二)农村小学与村落空间分布不协调

惠民县小学达到了4.8km的全覆盖,其中距离小学1.2km以内的村有600个,占47.73%;1.2~2.4km的村庄有529个,占全部村庄的42.08%;距离小学2.4~3.6km的村占9.22%;距离小学3.6~4.8km的仅有12所。可见,惠民县小学集中分布在距离村庄2.4km以内。总体看来,惠民县农村小学能满足大部分村庄学生就近入学的要求,但部分村庄上学距离偏远,如大年陈镇的西南部、石庙镇与皂户李镇交界处、皂户李镇与淄角镇交界处、辛店镇与麻店镇交界处等部分村庄。

(三)农村小学空间聚集特征分析

惠民县小学主要设置在乡镇中心驻地附近的村庄,围绕乡镇中学驻地出现聚集趋势。以5.25km为半径,孙武镇大孙小学邻近村庄最多,有25个;其次是何坊街道办小学邻近村庄24个,大年陈镇孙家中心小学邻近村庄21个。邻近村庄最少的小学是清河镇中心小学,只有1个邻近村庄;其次是胡集镇东西屯小学,有3个邻近村庄。桑落墅镇明德小学、魏集镇中心小学、清河镇学区小学各有4个邻近村庄,有11所小学邻近5个村庄。个别乡镇小学数量过多,部分区域小学存在过度聚集。如桑落墅镇的徐家小学附近的村庄可以被桑落墅镇中心小学和苏家堡小学、韩龙章小学覆盖;李庄镇聂家小学、大周小学、蔡冯小学三所小学处于聚集现象;石庙镇的梁家小学和老关赵小学存在聚集现象等。

三、惠民县小学教育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化解城乡教育差距必须从单项制度的改革转化为整体教育环境的改善与提高,其根本的措施是城乡教育一体化。惠民县城乡教育差距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农村教育落后问题,因此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关键是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具体措施主要有:

(一)调整城乡小学空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

针对惠民县农村小学校布局存在的问题,应在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做好学校的合理规划,本着“学生就近入学,学校均衡布局,适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教学点跨村联办”的布局调整思路,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前提,科学合理地调整农村小学的布局。从农村小学生的身心条件来看,低年级学童单程徒走上学的时间,平原地区以不超过30分钟、行程约1.5公里为宜;高年级以不超过40分钟、行程约2公里为宜。如以上述标准考察惠民县的农村小学,则以低年级学生的体力和身心条件,惠民县所有乡镇的小学数量均偏少;而以高年级的身心条件,则有姜楼镇、麻店镇、辛店镇、大年陈镇、皂户李镇等高年级小学数量偏少,其余乡镇小学的服务半径均能符合小学生步行的距离要求。对于小学相对聚集的区域,如桑落墅镇徐家小学、苏家堡小学、明德小学,李庄镇聂家小学、大周小学、蔡冯小学,石庙镇的梁家小学、老关赵小学等,应在不违背学生就近入学原则的条件下,将小学在校生人数少、规模小的学校合并到邻近的小学。但对于小学数量本来就偏少、学生入学距离远的区域,如大年陈镇的西南部、石庙镇与皂户李镇交界处、皂户李镇与淄角镇交界处、辛店镇与麻店镇交界处等,则应考虑增设学校,以满足学生就近入学的要求。

(二)增加农村小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改善农村小学的.校舍条件和各种教育设施条件,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根本保证。惠民县是山东省典型的农业县,财政收入少,难以保证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所以,惠民县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在本县经济甚为落后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首先要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其次,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财政的扶持。惠民县必须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的教育投入,才能满足城乡教育一体化对财政投入的要求。第三,要注意教育投入的合理分配,使教育投入进一步向农村小学倾斜,促进惠民县城乡中小学校硬件设施均衡配置,进一步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设施的规模和质量。

篇4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学生的审美教育日益被关注,音乐教育作为塑造人们审美品质的重要分子影响着现今的素质教育发展进程。音乐以其与人类情感的空间与时间的同构关系传递着情感体验的精华,音乐以其与人类情感的微妙传动作用牵动着人类本质力量的释放。人们在音乐的情感体验之中感受着人性与自然的和谐,感受世间爱的萌动。音乐以其独特的品质构建着人类审美的彩虹桥。在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小学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基础阶段更是不可小觑。然而现今我国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境况让人堪忧。在我国很多乡村小学没有音乐课,有很多学校即使有音乐课也不是专业的音乐教育老师在教授。严重的音乐教育城乡失衡影响着全民素质教育的实现。教育作为我国公民享有的权利,更应以公平的姿态彰显教育的光辉。教育公平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师资的公平才是重中之重。师资公平才能有效地实现教育公平。

解决师资的均衡发展,仅仅靠政府政策扶植是远远不够的,问题的症结在于对教师职业审美的解决。这有赖于高师音乐教育对于学生执教审美理念的引导与塑造。

一、 音乐教师执教审美的正确引导

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由于长期受到专业音乐院校教学要求的深刻影响,导致了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的不相符,教学的实施无法真正地实现高师培养合格基础音乐师资的目标。在高师教学中,由于完全采用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更迷恋于“上舞台”而对于“上讲台”则抱着消极的态度。高师是在培养基础音乐师资,是在培养实施美育的人才,无法体会到教师这一伟大职业的美怎能热爱教师这一角色?又何谈“传道、授业、解惑”?

现今社会人们扭曲了物质观的理念,把金钱和功利这些狭隘目标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向,忽视了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大义。全民物质的发展才能实现全民文明进步。狭隘的物质价值观只会让人民沉迷于贪图享受的堕落中。

审美是牵引人实践的内部动因。美是人们产生心理愉悦的符号外显,审美是人们对于美的倾向。人们会按照自己的美的规律认识、改造世界。高师音乐教育应该树立学生崇高的学习观念,让师范生的学习摒弃功利的世俗做出音乐执教者应有的审美判断,把学习目标定位为:传播音乐情感,实现全民审美提升。高师音乐教育应该教学生拥有一颗艺术的心去感受生命和世界,感受一种诗意的生存和审美精神。让音乐审美教育者做出学习音乐师范专业的基本判断。让学生去升华自己的自我价值实现方式,站在全面推进全民音乐教育的高度,带着教师职业修养的信念到音乐教育发展薄弱的地方去实现音乐师范的审美价值。只有水桶的每一块木板都长高了,华人的音乐审美之水才能越聚越高,人类的素质教育才会长足发展。因此农村教育这块木板要加固提升才能更好地保障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音乐教师的师范情操的引导不仅要在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中渗透更要在教学实践的情感体验中去感悟升华。

二、.通过职业实践引导执教价值观

人类通过学习营造着这个世界。但是学习过程又必须融入到人类通过彼此对话而建立的能够被共享的,并能被理解的个人体验之中。体验学习是在让学习者与正在被研究的真实世界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并与正在被研究的现象发生直接的碰撞。人们只有通过实践,与人、与事交往才会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审美观念。由此可见要形成师范审美就要建立人们与工作的交往实践平台,提供给学生塑造师范审美的情感体验机会。

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职责是“育人”。在国外的艺术院校的学生会走上街头演绎自己的音乐,让这个流动的街头品评他们的音乐修养,对于这些学生来说走上街头时如此荣幸的事情。演员可以在街头演绎,那么我们的教师同样也可以走上街头,形成街头教育啊。街头教育是教育平等的现实写照。是十教育公平的体现。我们应该给予所有想接受教育的人应有的教育,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抽出几个小时来,满足这些孩子的求知渴望。如果我们高师能够把这些孩子组织起来。根据这些孩子的不同程度划分小组,让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实践。不仅是给予我们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检验自己的所学,总结教学经验。也是在给予这些孩子们走进音乐殿堂的机会。

我国应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发展贫困落后地区素质教育,高等师范院校可以通过与收容所和希望小学结对子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体悟作为音乐教师的真实价值,明晰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从而提升师范生的职业素质,让学生能够积极投身于农村音乐教育之中,以国之大义为己任,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篇5

关键词:艺术美学视角;城市文化;城市形象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173-02

当前社会中,城市之间相互比较的内容主要是城市文化水平。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魂魄,而城市的形象决定了城市的品位。一种独特的城市文化能塑造一种比较独特的城市风格。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底蕴,城市的文化能使城市的形象更加鲜活,也能将城市的无形资产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扩大,可以将城市的内涵提升。在艺术美学的视角之下思考和塑造城市的形象,这样能将城市的软实力提高,也能将城市的影响力扩大,使城市的凝聚力增强。

一、城市文化

(一)城市文化的含义。城市是物质和精神的结合体,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人类文化。有相关研究学者认为,文化和文明在某个方面来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整体,主要包括知识、信仰、法律和习俗等很多方面。而城市文化是由城市中的居民在角色互动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也是在特殊的环境背景下产生的。每一个城市在其自身的形成以及发展过程中因为其地理位置、交通环境和发展程度上的不同而产生不同文化特质。城市文化是一种大文化,不单纯指城市的文化教育设施方面,还和城市中居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受教育的程度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城市文化包括城市中的所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这些总体作用的景象。与此同时,城市文化也是综合认识的一种结果,不仅仅是一个人对城市的认识,也不是一群人对城市文化中的某个要素的认识,而是大部分人对这个城市总体上的认识。

(二)城市文化的特征。城市文化随着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形成,并在自然经济等因素之下形成一些特征:

首先城市文化有一种集中性,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城市文化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在世界的文明发展史中,城市文化都发挥了其载体和存储流传上的作用。城市文化对城市市民产生的是一种凝聚性,当城市将市民用一种比较独特的方式凝聚成一个文化上的统一整体时,城市本身的形象也就构建出来。而城市形象不但能够显示城市的个性,也是凝聚市民精神的一种力量上的来源。城市也正是有这种凝聚力量才能不断的发展壮大,才能在众多城市中标新立异,脱颖而出。

城市文化还有一种层次性,因为城市文化是一个层次比较多、综合性很强并且比较复杂的统一体。不同的城市文化层次的功能和目标都是不一样的,也正是这些不同的层次使城市文化有着动态上相互关联的特点。城市文化的层次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状态上的多样性,也正是这种多样性让城市文化有内在蕴含的张力,这种张力的存在对文化的发展会起到一种很强的驱动作用。对一个城市的认识,也要从这种内部存在的张力中深入的认识。

还有一种特性就是地域性,鉴别文化要充分考虑其地理上的因素。城市文化是历史性的一种进程,因为各个城市在地理位置上、气候条件上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上都是存在差异的,所以说不同地方的地域文化也是不尽相同的。城市文化的地域性是城市文化能产生一定的认同感的基础,同时也是城市的个性形成的决定性原因。

二、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是一种文化上的感知,也是城市整体上给公众的印象,是城市文化在景观这一方面的一种反映。城市形象塑造的核心内容就是城市文化,它给城市形象赋予了很美好的品质。城市形象能在一定程度上将城市中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凝聚在一起,使其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内涵。

三、艺术美学视角下以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是一种文化上的感知,也是城市中历史内涵和外在的表现特征的一种综合性的表现,是城市给公众的一种印象。城市形象还是城市风貌和精神的一种具体的表现。表面上的城市形象具体表现在城市中的建筑风格、居民的民俗风情等特征习惯上;而比较深次的城市形象主要体现在市民的日常行为举止以及精神风貌这两个方面。

我国的艺术美学有比较明显的民族特征,在提升城市形象的时候也是有着很独特的角度。要从各个感官的感受上塑造城市的形象,这样城市给公众的形象才会更加鲜活和灵动。现在我们国家的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乏艺术性,其实城市形象的构建就是一种艺术文化,艺术美学的相关思想,能给城市形象的塑造工作一种启发。

具体而言,城市文化在城市形象的塑造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使城市的历史精华得到传承,使城市形象得到延续。城市中都有历史的精华存在,这些精华部分往往在比较老的城区和街道中保存着。但是这些地方在城市建设中也是最容易被破坏的部位,这些历史遗留下的精华如果被破坏,那么一定不复存在,无法恢复。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可以将原有的旧式的建筑进行维修以及比较小的改造,将原来规划的布局尽量保留。这样既能将原来的建筑风格保留下来,也能使开发城区的目的实现,这样来达到一种双赢。所以说,城市历史中精华的部分能给城市形象的塑造起一种推动的作用。

(二)营造城市的文化环境,使城市的形象得到传播。城市文化的环境是城市文化的一种外在上的表现,每一个城市塑造自己城市的文化环境的时候,首先要谨记的是将历史继承,并在当代的情况之下对未来进行展望。一定要在自己城市的文化基础之上建设城市文化,这样能准确的体现城市的文化精神,而且能将城市的文化精神落实在城市文化环境的要素之中。

(三)塑造城市的魅力,将城市的形象进行提升。每个城市的形象和自身内涵都是不同的,最有文化魅力的城市一定是有着特殊的文化品格。城市形象和城市特色的形成,都是历史的积累中得来。近年来打造城市魅力已经逐渐成为了提升城市形象的主要内容。要打造城市魅力,主要有如下方面需要注意:第一个是要使城市中的人文设施特点突出,这样利用城市的人文设施将城市的文化品位进行一种反映,也使城市文明得到延续;第二点是要营造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要重视群众的反应,尤其是比较特殊的群体的相关需求;第三点是要使城市中充满健康积极的社会风气;第四点是要构建一种结构上比较合理、资源也充裕的人才环境。

结语:城市形象的建设中需要采用艺术美学方面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建设出有魅力和品位的城市。同时要注重城市文化的创造和保持,这样才能更好的将城市形象加以提升。城市文化能塑造城市形象,能给城市形象一种美好的品质,也能使城市形象充满魅力。

参考文献:

[1]董奇,戴晓玲.城市公共艺术规划:一个新的研究领域[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3).

[2]刘,金广君.当代城市设计实践中的城市空间调研方法论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1(01).

[3]任绍斌,吴明伟.西方城市空间研究的历史进程及相关主题概述[J].城市规划学刊,2010(05).

[4]王智勇.快速成长期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框架及其保护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篇6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操作技能

随着技工教育的不断发展,如何采用更加有效和直观的教学方法是技工学校的一大教改课题,其中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形式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作为一名从事多年实习和专门工艺课教学的教师,在一体化教学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应用,在此,就一体化教学的具体应用谈几点体会。

一、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1、应遵循的教学原则

(1)从生产实际出发的原则教学为生产实际服务,很重要的方面是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2)以培养实际操作技能为主的原则提倡此原则,符合技能培训的培养目标。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贯彻文明生产,安全操作的原则培养一个良好的安全文明生产习惯,是关系到国家,学校,企业乃至个人利益的。故教学中应强调文明生产,安全操作的教育,并严加督促,这也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2、教学方式与方法

一体化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学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技能训练的目标来进行,可采用先实践(参观或演示)形成直观印象后,讲解有关理论知识,最后再进入实训练习,做到实习与理论空间结合,采用多种方式。

3、教学内容课题化

课题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为达到教学目标、完成这一任务,学生必须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从而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自然地由一个以目标为指向的链带所串起。

4、教学实施的关键是教师

无论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多少优点,但如果缺少执行这一模式的人,那么再完美的模式只能是空谈,教师是一体化教学实施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一体化教学的具体应用

针对某一具体的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实践(演示)——理论——实践提高——总结讲评”四步骤循环教学。

现以铣工技能训练中长方体的铣削为例,说明具体的教学过程。

零件如图所示:

㈠、对零件进行工艺、结构和精度分析

通过分析读出零件图给出的所有加工信息和加工该零件所需的理论知识。将其分为理论模块和操作模块,为后面的教学作好准备。

㈡、按上述步骤进行过程教学

第一步实践(演示)

教师通过演示需要完成教学任务的工作步骤,使学生感受到最直接、具体、生动、形象的动作形态,获得最清晰地影像记忆,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怎么做”,对任务有一直观印象。演示动作应规范、流畅、准确,并强调安全操作及文明生产问题。本过程应做好:

(1)演示的准备工作,包括机床、刀具、量具及材料的准备。

(2)完整有序的加工出长方体。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问题:

A、检查毛坯尺寸:

B、选择较平整的无浇口面靠向固定钳口;

C、思考圆棒位置对精度的影响。

D、观察各参数的检测方法。

在铣削过程中,各相邻面的垂直度控制是难点,特别是2面与基准面1面的垂直度是关键,所以在演示过程中可以人为地设置不同超差情况,并进行修正,让学生观察,理解修正的原理,掌握修正方法。演示完毕后,可以考察一下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讨论回答。

第二步理论

针对演示环节出现的内容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对其中的工艺方法、零件加工中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讲解。讲解内容以完成零件加工全过程所需的“能力”作为标准,遵循“适度,够用”的原则。通过讲解进一步加深对演示环节的理解,实现理实结合。从长方体零件的加工要求来看,要想完成它,学生需要掌握包含原有《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金属工艺学》《专门工艺学》等几门课程的知识,对如此多的内容,如果一次讲解会造成内容庞杂,学生不易接受,为了更好地完成本次教学任务,可以将内容按照长方体的加工顺序分解为三部分讲解,学生分段进行操作练习:

(1)基准面的铣削,讲解与单一平面铣削有关的知识:

①基准的概念,定位基准的选择原则:

②切削用量的选择:

③平面的测量(项目及方法);

④表面粗糙度对零件性能的影响:

⑤平面零件加工质量的含义:

⑥铣削用量对加工质量的影响:

⑦铣床主轴垂直度误差对平面质量的影响。

以上讲解完成后,组织学生上机床练习单一平面铣削,并铣出1面。

(2)平行面、垂直面的铣削

①平行度、垂直度的概念及具体测量方法:

②用端铣刀铣削垂直面时垂直度的控制及修正:

③平行度与平面度关系:

④用端铣刀铣削平行面时,尺寸及平行度的控制;

⑤零件尺寸的控制方法。

以上讲解完成后,组织学生上机床铣出2,3,4三面,并保证相应的要求。

(3)两端面的铣削

①铣削两端面时,工件的装夹与校正;

②工件常用材料,刀具常用材料:

③铣刀切削部分材料的性能等内容。

以上讲解完成后,组织学生铣出5,6两面,重点注意第五面的找正方法。

第三步实践提高

通过前面的分步练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与该课题有关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但是对零件的加工是分步进行的,不是一个连贯过程,没有一个整体概念,下面将以上的分段练习进行合并,具体操作如下:

(1)对前面所讲内容进行回顾融合。

(2)组织学生写出长方体铣削的完整工艺过程。

(3)缩小零件尺寸,组织学生进行综合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达到熟练操作的目的。

在进行综合练习时,应明确训练的具体要求和练习时限,控制训练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教学进度以及学生掌握技能的快慢进行适当的控制,必要时指导教师还需再次进行示范操作,并进行多次练习,直至技能形成。

第四步总结讲评。

对练习及检查结果进行讲评,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效果。该阶段应简述理论知识,简评学习情况,对练习认真,加工质量好的学生给予表扬,针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将安全规范、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融合其中,训练职业技能,同时培养职业精神。从上述教学过程可以看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每一课题都能演示、讲解、训练同步进行,既突出了操作训练,又使学生学到了扎实的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减少了学科重叠和资源浪费,较好地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了理论课与实习课之间的知识重复,发挥了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

综上所述一体化教学是符合教学优化的原则,符合现代教学要求,也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的一种教学模式。作为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技工学校只有突出技能训练,实施一体化教学,才能够使培养的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实际生产岗位的要求。一体化教学的应用应从教学理念到具体实施过程中,探索出适用于本地区本专业的具体执行过程,做到真正提高技能培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职业技术院校岗位培训教材《教师岗位培训教程》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职业技术院校岗位培训教材《技能训练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3.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通用教材《铣工工艺学》第三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4.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通用教材《铣工技能训练》第三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5.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材《平面零件铣削》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篇7

【关 键 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教育良性互动;策略

福建省晋江市作为中国百强县之一,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人口流动也进一步加剧。同时,信息化和高铁时代的来临,不仅改变了晋江人通讯出行的方式,还深刻影响到晋江居住民的生活习惯、人口结构、思维方式、社会价值观等领域,并对现行的晋江学校教育产生诸多的影响,甚至于触及了晋江教育的一些传统习惯。如何有效地降低社会综合发展带给学校教育的影响,优化教育的整体氛围?笔者通过对晋江部分中小学的调研和分析,认为以学校为中心建立起“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良性互动模式,可以有效地优化学生的自我教育体系,稳步提升教育的整体成效。

一、相关概念

本课题涉及五个重要的概念,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教育良性互动、自我教育,笔者先做如下概念定位,以揭示它们间的内在联系。

(一)家庭教育

本文指一个未成年个体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生活习惯、教育方式等综合因素对其成长产生作用的过程。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其教育作用位居儿童六大雕塑家之首,是一个人教育的起点和基点。

(二)学校教育

本文指适龄的人集中到学校,以课程体系、授课形式、组织方式等一系列有目的地施加影响,促进成长的过程。它在人的成长作用中位居第二。

(三)社区教育

泛指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未成年个体,受到社会风气、人际关系、生活氛围等社区环境因素综合影响的过程,也属于社会教育的狭义范畴。它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影响人成长最主要的三个要素。

(四)自我教育

即未成年个体自我反思外部现象,以自身情绪感受、接受程度为基础的自我教育内化过程。以上三种教育最终均会转化成自我教育的能力,影响自我教育的基本价值定位。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与自我教育在人发展不同阶段的影响结构图体现如下:

(五)教育良性互动

教育是未成年个体成长中受到综合影响的过程,由于施加影响的各方因素在个体身上产生作用的不确定性,它们所施加的影响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相反或多方向的。本文中的“教育良性互动”,就是指在遵循未成年个体成长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一定措施的矫正和相互间的良性作用,致使未成年人接受社会正能量的综合作用,激励自身树立起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正能量气场。

二、一线调研与现状分析

立足学校教育的需要,从观察学校营造教育合力的基本现象出发,课题组对晋江市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的现状做了近三年的跟踪和分析,采用了现场调查和报道分析两种基本形式,现场调查主要立足笔者所在学区的中小学,报道分析的信息主要来源于晋江市教育信息网。经过梳理分析,晋江市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存在着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

(一)功能孤立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三者的存在相对孤立,教育间的合力缺乏整合,教育作用此消彼长,常常出现“5+2

图2 “家―校―区”教育功能孤立示意图

(二)活动零散

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三者监管主体责权的不明确性,导致在教育活动协同上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晋求学学生的家庭教育,家庭单位间存在着重视程度、方法艺术等方面的巨大差距,在大部分家庭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家长的基本素质。学校教育的监管主体相对比较明确,主动性较强,但仍会受到家庭、社区教育不同程度的影响。社区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就算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布置要求下,其教育活动也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并且依托于辖区学校开展,走过场的多,效果极不理想。

(三)形式单一

从时序角度分析,“整合家庭、学校、社区教育,共同构建教育合力”的话题越来越得到一些学校的重视,在此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也比往年有了很大进步。但在整合教育的活动形式上仍然相对单一。如学校、家庭教育整合仍以家长会、家访等为主,再如学校、社区教育整合上,主要也以进社区老人院慰问老人、进烈士陵园祭扫活动为主,而且组织的次数、参与的学生数都很有限;社区、学校教育整合上,最常见的是公安部门安全教育进校园的活动交流。这些都说明在家庭、学校、社区间教育合作的形式、深度、广度都还很有限,作用也很有限。

三、理论分析与策略构建

在整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的合力,促进未成年个体自我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把握好哪些基本理论,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去设计教育良性互动的策略,构建起良好的教育互动呢?

(一)心理学理论相关论断的运用

1. 过去的经验对现在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来源于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启示:教育良性互动策略的确定要立足于对服务区学生以往共性状态、喜好、心理等因素的分析。

2. 一切行为都是环境影响造成的,行为的形成和维持是强化的结果。来源于行为学派的观点――启示:教育良性互动策略要有可持续操作的程序,要有利于活动的持续开展。

3. 人人都有向上和向善的可能,每个人都可以积极健康地实现自我。来源于人本主义学派的观点――启示:教育良性互动策略要有普及功能,对每位学生都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社会学理论相关论断的运用

1. 一切组织都具有自动调整、顺应和改变的功能。来源于功能学派的观点――启示:教育良性互动策略是一个在实践中逐渐完善的过程,它需要以实践做为平台。

2. 组织成员间的冲突,有助于成员重新思考自己的行为和角色。来源于冲突学派的观点――启示:教育良性互动策略设计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到家庭、学校、社区等责任主体的互动,促进互动策略中临时组建组织的结构进一步优化。

3. 人们的互助、互惠行为是出于自身的利益需要。来源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启示:家庭、学校、社区教育良性互动具有良好的需求基础,有效的互动策略可以优化三者的教育合作氛围,促进未成年个体的良性成长。

(三)“家―校―区”三位一体教育良性互动模型设计

综合以上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及教育良性互动策略的设计条件和特点,“家―校―区”三位一体教育良性互动策略建构模型阐述如图3所示。

四、策略解读与实施建议

教育良性互动是依赖于家庭、学校、社区三个责任主体分别开展有效的活动,并以活动为载体来实现的。按家庭、学校、社区三者在教育中所承担的不同作用,在学校统一协调分配下,共同承担起对未成年个体进行良好教育的责任。

(一)学校教育――教育良性互动策略的设计培训、协调实施者

本文中的“学校教育”,狭义指学校良好的内部学习环境以外,在营造教育合力所应承担的教育责任。在不考虑学校课程设置、文化建设、氛围营造等内部因素的前提下,在“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教育良性互动策略的构建过程中,学校教育应承担起对互动策略的设计、培训、协调、督促等责任。如图3所示,其主要工作职责有:负责建立教育互动委员会、开展家长素质培训工程、构建信息化服务沟通平台,并以此作为教育良性互动的基础工程。

1. 建立教育互动委员会并指导工作的开展。教育互委会由学校德育主干、家委自治会主干、社区教育主干、学生代表等部分组成,旨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沟通协调学校、家庭、社区、学生等主体关系,设计、指导各项互动策略的组织实施。

2. 推进家长素养工程,发挥家长学校的效果。家长素养工程,即通过案例分析、方法学习、现场对话等方式,促进家长教育素质的提升,优化家庭教育环境,降低家庭负面行为带给学生成长的不良影响。

3. 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保持教育主体沟通的即时性。依托计算机网络和手机移动终端等技术,以QQ、微信等平台,建立起教育互动相对稳定的沟通途径。如建立班级QQ群,加强班级学生群体或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通报,作业督促和指导,成绩汇报与策略沟通,延伸学科课堂学习,发挥统筹课内外、学科间的作用。也可建立班级微信群,作为出勤通报、一分钟家长会、好方法推荐等平台,统筹校内外对学校教育的关注度。

(二)家庭教育――教育良性互动策略实施的中坚力量和榜样示范

目前,晋江大部分家长都是被动地关注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很多时候参加家长会、家访等活动也都由老师牵着鼻子走。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家长缺乏主动性、对孩子关注度不够、素质不高等诸多因素,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能够激起家长兴趣的参与平台。因此,教育良性互动策略在实施过程中,建构起能够强化家庭教育作用的平台至关重要。

1. 建立家长督学制度,引家长到学校管理中来。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呵护未成年人成长的过程。从图1分析可得出,中小学是学校教育逐渐占重要地位、家庭教育影响逐渐降低的阶段,二者对此时未成年个体成长都产生着重要作用。因此,学校可以主动建立家长督学制度,整合中小学阶段两股最重要的教育力量,通过学校的教育平台,为学生平稳渡过叛逆期保驾护航。家长督学可通过学校安全管理(如学校大门接送轮值等)、解决学校投诉案件、班级听课巡课、校外活动组织等方式,引导家长代表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中来,在寻找家校教育相互谅解的基础上,收获家校教育合作效益的最大化。

2. 成立家委自治会,由家长沟通协调自己孩子的事。由家长委员会牵头,成立家长委员会在校常驻机构――家委自治会,设定其工作职责:第一,履行家长督学的责任;第二,围绕学校敏感问题(如学生在校用餐问题、校服问题等),负责组织召开家长听证会;第三,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产生冲突时(如家校教育方式出现分歧等情况),做为第三方机构介入调解,谋求统一的解决意见。

3. 开设家长讲坛,让成功家长传递成功的经验。一所学校的人才资源是极其丰富的,除了教师、校友资源外,还有一股随时不断丰富的对象,即家长资源。由学校提供场地,家委自治会负责邀请组织,请每一届学生家长群体中,在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为学生做人生、职场、学习等方面的讲座,为家长做家庭教育方面的辅导,用一个个生命经历去引导、感染一群生命的成长。

4. 组织家长接待日,让家长也做些孩子的事。缺乏家庭沟通,缺少相互理解,往往是导致家庭矛盾的重要原因。学校可以依托家委自治会,组织较为广泛的家长接待日活动,邀请一些特定的家长参加,让他们也做做学生在校所做的事,如食堂接待日,家长也吃吃平常孩子在校的饭菜;在校活动接待日,家长也过过学生在校的生活;开展亲子活动日,家长和学生一起接受挑战完成任务等。通过家长接待日活动,让家长与学生多些谈论的话题,促进相互理解;也让家长深入了解学校办学的情况,促进家校理解。

(三)社区教育――教育良性互动策略实施中的社会导向和助推器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社区文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社区文化背景将助推教育环境的进一步净化,家庭和学校教育效果的进一步优化。

1. 建立社区助学制度,创设学生动手与实践的平台。社区助学制度,在本文指社区依托社区资源,开发一些学生社会实践平台,以弥补学校教育中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少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社区教育代表通过实地考察和评估,选择几处配套比较完善的定点实践单位,与学校配合组织做好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社会阅历和动手实践训练量。

2. 开设社区论坛,开通行业精英职业指导的渠道。初高中学生都面临着中高考后的重要转折,要选择职业教育还是选择常规的升学教育。在适当的时间里,邀请社区主干企业精英,开设社区论坛,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职业知识,提供职业与兴趣磨合的导向,有利于学生做出更符合镇域经济模式的升学选择。社区论坛可以采取学生走课的方式进行,进而给学生提供最大的行业信息量。

篇8

1 教学做到“一活”“二要”“三统一”

教师的任务是在全部教学活动中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自觉、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为此,教师必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入分析化学之“迷”。要达到这个要求,教师不但要从思想上,而且要在分析化学教学实验、实践活动中逐步地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成为教学和学习的主体。实践证明,教学实践中逐步做到“一活”“二要”“三统一”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活”的要求 “一活”就是让学生的学习活起来。分析化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不要被迫地学,要克服“死记硬背”“呆板地照猫画虎”无目的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做到这一点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调动学生各个器官的活动。在分析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动手(体现实验和实践过程)、动眼(观察和感觉过程)、动脑(积极思维过程)的积极性。为此打破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采取独特的“角色反串”式教学方法,通过“角色反串”式教学促使学生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分析化学混合碱分析的教学中,让学生抽签选择五个混合碱试样中的一个,拿到混合碱试样的学生自己先制订分析方案,并在讲台上向全班同学简要地陈述自己的分析方法,同学们可以就其分析方案的合理性和分析方法的相关问题进行提问。在个人陈述结束后对混合碱试样进行模拟实验分析,并把分析结果以及在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处理的方法向老师和同学作详尽的回答。教师要当好“学生”,认真听课并做好记录,特别要将学生讲错、讲漏和讲不清、讲不透的地方认真记录下来,以便后面有的放矢地补充。在课堂上,教师要及时发挥“导”的作用,把握课堂的节奏和课堂秩序。

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教师针对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讲解的具体情况,及时地强调重点,剖析难点,分析教学中的得与失。这一环节是“师生角色反串”的教学,学生此刻听课效率达到最佳状态。教师对学生的讲课作出综合性评价,点评时要强调学生所忽略的内容,补充学生教学知识的欠缺,让学生知道自己教态的优缺点,并且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以培养医药类专业学生对分析化学教学方法的兴趣。

2)教学要民主。分析化学教学的全部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的过程。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作为主体,要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激发学生对自己的挑战,激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驳与质问。出现矛盾应允许学生讨论或展开辩论,必要时还可以通过实验、实践或到生产现场加以解决。这是让学生活起来的关键——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如在分析化学实验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让学生讲解演示、让学生指导答疑、让学生评价分析等灵活的方式组织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在这些方法的实施中鼓励学生多提问,善于用不同方式组织思考,尽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3)从繁重的作业堆里把师生解放出来。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积极探索优化教学内容、讲授方法、讲课效果,减轻学生负担,指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科研创新和思维创新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做到给学生更多的自学和思考时间和空间,使他们能根据自己学习的实际和兴趣,有针对性地学,并在不断解决问题矛盾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不但让学生学会自觉、主动地钻研,逐渐体会学习分析化学的乐趣,而且也能提高其他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的智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为此,周末全天开放分析化学实验室,让学生进行自选操作和验证练习;开展化学信息技术交流和分析化学实验课件制作[2],让学生涉猎更广的新知识、新技能。在这些活动中尽量保证让学生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和活动的开展,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钻研教材内容的完善和更新、研究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考虑教法的适用和有效、组织好指导等教学活动上。

为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持续下去,分析化学教学中还要多创设“问题和案例”情境,以“问题和案例”带动教学,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学会质疑问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进行设计性试验、障碍性试验、制作性试验、综合性试验等,推动体验性教学。对于作业不是不留,但要考虑它是否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的掌握是否有利,是否有典型性、规律性和针对性,同时还应允许学生有选择余地。

“二要”的要求 “二要”就是要在分析化学实验、实践教学中,一要变教师讲学生听为学生讲教师听、学生问教师答、学生学教师导;二要变教师讲规律学生用规律为学生自己发现规律、运用规律和验证规律。为了充分开展好“二要”教学活动,根据医药类专业自身的特点,自编分析化学实验主教材、分析化学实验指导教材、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录像和课件,建立分析化学虚拟实验室,开通分析化学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利用在线网络 技术和教学平台等形式,合理安排辅导答疑,使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常态化、及时化。同时对医药类专业分析化学实验内容进行优化,将应用较少的内容进行压缩或删减,增加本学科前沿性、实用性的实验内容。在实验类型的设计上减少基础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使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率高达70%,形成医药类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新的教学体系。在实验分析对象上主要选取与临床检验、疾病诊断、病因调查、新药研制、药品质量控制、中草药有效成分分离和测定、药物代谢和药学动力学、药物制剂稳定性等方面有关的对象进行分析。

为了及时掌握和了解“二要”教学活动的效果,建立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学生信息反馈体系和分析化学实验设计能力评价方法[3],通过学生有效信息反馈体系和实验能力评价,不断优化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设计,增强实验教学效果。

“三统一”的要求 “三统一”就是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培养能力与发展智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它们是学生学习中相互联系着的有机整体,必须注意在不同教学阶段它们的侧重点不同。在分析化学开始的学习阶段要着重打好“双基”的基础,并同时注意能力的培养与智力的发展,随着学习的深入要逐渐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能力和智力促进“双基”的掌握和深化。为此,摒弃以“知识为中心”的框架束缚,采用“模块式”课程教学体系,每个教学模块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要求。整个教学模块群构建以计算机应用能力、实验基本操作能力、仪器维护保养能力、化学分析技术应用能力、仪器分析技术应用能力、物理常数测定能力、采样和处理样品能力、处理实验数据能力、实验室管理能力、实验室安全及救护能力等十大技能为主线的新教学模块体系,有机地实现分析化学课程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觉悟目标的“三统一”,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

2 教师掌握两个硬功夫

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全面领会教材,在教学大纲的精神指导下掌握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 在分析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分析化学同其他相关课程的内在联系,把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深浅度及其发展过程,做到教材的掌握要努力达到四通八达的程度,使无机、有机、分析、物化课程的内容衔接自然、层次清晰,避免有关知识的重复学习。教师还要不断地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教学能力和课堂艺术,使自身的教学“活”起来。只有教师教得“活”,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影响下学得“活”。同时教学活动不是静止的,它本身存在很多可变因素。当前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必然反映在教材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上。这个变化不仅是“人”的变化,伴随着教学过程,学生的思想、知识水平、思维方法和能力以及技能技巧的变化。每个教学对象变化程度和变化规律是不同的,总会有新的问题摆在面前需要去解决,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选择适应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不断地修改教学计划,才能解决所面临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做到教学游刃有余,教师必须下硬功夫[4]。

教学过程必须自始至终对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教师只有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心理活动、对问题认识的方法和途径、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学习中的困难和来自各方面的障碍以及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兴奋中心,才能有的放矢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处处做“有心人”,无论是讲课、课堂讨论、批改作业、实验操作、答疑、提问等,都必须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座谈会、课余和学生一起活动和聊天,都可以为教师提供很多“活”的真实情况。

教学中做好对学生调查研究的关键是师生关系,只有当学生在实践中感觉到教师是真心关心、爱护、帮助他们,教师才能得到他们的一些真实情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核实和修改这些情况,使其尽可能地接近真实,保证教学活动有目的、有对象、有方法、有区分、有重点地组织进行。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地掌握学生的情况,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这些情况,在实践中运用和验证这些情况,教师必须下硬功夫。

3 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教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从千变万化的分析化学对象和分析化学理论中总结出学生能接受和认识的东西?最主要的途径是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到生产实践中去观察,对科学实验现象的观察以及对一些实物、标本、图表、模型的观察,让他们取得感性认识,然后通过思维,分析并掌握事物变化的本质,进而联系所学知识,并用其解释分析一些基本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真实事物的观察(特别是科学实验现象的观察、人体解剖标本的观察)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分析化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直观性、形象性和趣味性教学的运用。

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必须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发现知识规律以及知识的应用,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所以思维能力提高的过程[5],就是对学过的知识加深理解的过程,也是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这个过程既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4 结论

医药类专业分析化学的内容系统性很强,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相互联系的,基础知识的内容随着医药分析对象和分析技术的深化而发展。在分析化学教学实践中应构建以实验为导向、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体的新型教学过程,引导医药类专业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地位推向主动获取知识的前台,给学生更多的主动和自由,让学生以参与者的信念和心态学习,使医药类学生真正感知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樊惠芝,马林.生物医学类专业分析化学课程内容的改革[J].大学化学化工课程报告论坛,2008(1):97-98.

[2]潘谨,白雁.仪器分析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其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0):89-90.

[3]李志富.分析化学实验设计能力评价方法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0):114-115.

篇9

【关键词】中职学校 电冰箱维修技术 一体化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B-0048-02

随着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课题。为使中职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地完成从学生到技术工人的转变,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一体化教学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旨在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而一体化教学体系,就是整理、融会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订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对于如何做好中职学校一体化教学改革工作,本文以广西经贸高级技工学校电冰箱维修技术课程为例进行探讨。

一、电冰箱维修技术课程开展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中职学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如制冷与空调、电气运行、机械制造等专业,需要学生掌握较强的专业技能,具备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的能力,为成为社会中的技术型先锋做好准备。电冰箱维修技术是制冷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学好这门课程,不仅可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而且对于学好其他的专业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结以往电冰箱维修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制冷教研组认为可以在这门课中应用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一方面,中职学生的文化素质较差,抽象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较差,他们对于理论方面的教学大都有抵触情绪,而对于实训操作方面却很感兴趣,因此,可在电冰箱维修技术课程中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在电冰箱维修技术课程中进行一体教学的实践,也可以为后面的空调器原理与维修、制冷与空调作业、冷库、中央空调等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一体化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经验。

二、电冰箱维修技术课程开展一体化教学的准备工作

(一)制定教学目标。广西经贸高级技工学校的制冷班又称“申菱班”,制冷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相当一部分人到广东申菱空调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工作,一部分人到制冷空调公司从事安装、维修工作。我们首先明确了学生的专业岗位方向主要是“生产、安装、维修”,然后结合企业的意见明确制定电冰箱维修技术课程开展一体化教学的教学目标。

通过征求申菱空调设备有限公司、东莞国顺制冷设备公司、梧州格力空调公司等企业专家的建议,确立制冷与空调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的学生是在生产第一线、服务第一线从事制冷与空调设备制造、工程安装调试、系统运行管理,低温物流设备运行管理、维护保养,中央空调系统运行管理等岗位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术人员。整个教学计划的思路是:紧密围绕市场,以培养学生小型制冷和空调设备原理及维修技术职业能力为主线,技能应用能力为主体。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与组织安排上,突出实用性和先进性,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使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与国家制冷维修工职业技能鉴定全面接轨。

根据制冷与空调专业设定的教学目标,制冷教研组全体教师在一起共同讨论,确定电冰箱维修技术和制冷技术基础知识这两门课的教学目标为:了解制冷的基础知识和电冰箱知识,掌握电冰箱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能熟练使用电冰箱的检修工具和仪器;掌握制冷管道加工、制冷管道的气焊技术和电冰箱维修过程的各种技能;熟识电冰箱制冷系统的检修过程,掌握电冰箱基本维修技能,能对电冰箱常见故障的原因进行分析及维修;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在以往的教学中,制冷专业在第二个学期的专业课有制冷技术基础知识和电冰箱维修技术,这两门课一般是由两位教师担任。制冷技术基础知识只是学习制冷和空调方面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制冷原理等内容,基本上没有什么实验和实训,学生学起来觉得比较枯燥。电冰箱维修技术课程是以技能为主的一门课程,同时也需要相应的制冷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在进行课程改革时,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有必要将制冷技术基础知识这一门基础课和电冰箱维修技术这一门课融合在一起进行一体化教学。否则,不仅教学的内容容易脱节,同时教学效果也不明显,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在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时,制冷教研组的教师共同讨论,将制冷技术基础知识和电冰箱维修技术这两门课融合在一起来制订教学计划。在具体安排上,将所有排列出的教学内容分割成一个个模块,每一个模块列出重点、难点、技能的具体要求和考核办法。在教学的课时安排上,安排每一周12个学时,为了方便教学和减少辅助时间,安排每周3个早上连续4个学时的教学时间,充分保证教学的连贯性。

(三)教师、教学场地和设备的准备。广西经贸高级技工学校很重视制冷专业进行一体化教学的实践,在人员、教学场所、教学设备等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为了确保一体化教学的顺利开展,教研室起用既精通制冷专业理论,又熟识操作,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来负责这一门课的一体化教学工作。一体化教学实践基本是在实训室进行,由于制冷专业2010级只有一个班共33位学生,教学场地、教学设备都能够充分满足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四)教学过程的监督。在教学监督方面,教研室和教务科全程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跟踪,在教学过程中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检查,了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问题很快就给予解决。经常对学生进行了解,询问学生对一体化教学方式的意见,在跟踪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建议,确保电冰箱维修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电冰箱维修技术课程开展一体化教学的主要内容及过程

将制冷技术基础知识和电冰箱维修技术这两门课的内容分解为13个教学模块,这些教学模块内容不是随意拼凑的,也不是按照课本先后顺序排列,更不是简单地将课本的内容进行分解,而是按照知识结构和电冰箱系统的工艺流程按顺序将各个知识点、技能点进行罗列,也就是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制冷考工考证的内容进行安排的。

电冰箱主要是由箱体、制冷系统,电气控制系统组成的,教学的主线是先进行冰箱制冷系统教学,再到冰箱电气控制系统教学,然后再到整体冰箱的教学。在冰箱制冷系统的教学中,按照事物的认知规律,先从制冷管道加工技术到制冷管道的焊接及排污到制冷系统的检漏,再到制冷系统的抽真空,然后到制冷系统充制冷剂,从而完成整个冰箱的制冷系统的教学。在电冰箱电气控制系统各模块的教学中,也是按照认知规律,先熟识电冰箱的控制电路,再到各电气部件的原理及检测,然后到电冰箱控制电路的连接及检测,从而完成冰箱电气控制电路的教学。最后,进行简易电冰箱的组装、调试和故障的检修。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电冰箱的基本知识、制冷的理论和原理等部分内容融合相应的模块中去,使整个教学过程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在教学过程中,将全班33位同学分成11个小组,每个小组为3人,小工具人手一套,大一些的工具设备基本上是每个小组3位同学共用一套,每个小组3个同学之间在每一个模块既要进行单独的练习,又要进行相互之间的合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边讲课,边演示,边指导;学生边学习,边动手,边提问,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的真正融合。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是以学生为主体,是以学生的技能学习为主线,教师只是进行相应的讲解和指导。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比较明显。这样的教学情境,比较接近真实的生产环境,解决了以往在课堂上无法讲解的生产一线的技术问题,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这种一体化教学方式,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做到教、学、做合一。

四、电冰箱维修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的考核办法

在电冰箱维修技术课程的考核中,淡化理论考试,以技能考核为主。在完成每一个模块的教学后,都要进行相应的考核,根据技能的要求和标准,考核采取的是一一过关制。在期末这一门课的考试,按照考工考证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考试,同时,也增加职业素质考试,强化实践技能考试,考试标准完全参照生产一线的技术要求制定。按照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基本上能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一线技术的零距离培养。

五、电冰箱维修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效果

笔者从事制冷专业的教学工作有十多年,经历了从传统的教学方式到强调以实验、实训为主的教学,再到现在的一体化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枯燥。学生有厌学情绪,专业技能普遍较差;以实验、实训为主的教学,虽然学生的专业技能有所提高,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脱节,也没能真正解决学生知识、技能脱节的问题;一体化教学方式,是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融为一体进行教学,学生是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做到教、学、做合一,基本上解决了学生厌学和知识、技能脱节的问题。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接受一体化教学后到企业实习实训,均能很快适应不同的技术岗位,且很快就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尤其是制冷专业的学生在岗位适应性、技能水平、团体协作能力、职业素养水平都比以往各届学生都好。

总之,中职学校采用一体化教学有助于改善目前中职生普遍厌学的现象,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课的教学质量都大有帮助,能大大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完善一体化教学,培养更多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孙立群,彭爱红,李利花.电冰箱维修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制冷技术基础[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3]宾泽云,覃维献.汽车电气系统检修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初探[J].广西教育(C版),2010(30)

篇10

1. 一体化项目教学与改革分析

1.1一体化项目教学的目的

一体化课改的目的是要使得我们的学生“会工作,能胜任工作”。学生不再是光学习学校提供的知识,而是要对学习的内容熟练运用,把学到的知识能够应用到实际生产中。通过对不同级别的学生教学特征和学生能力特征及要掌握知识的分析,制定相应程度的学习任务,因材施教,做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加他们的学习成就感。这样学生不断的树立了自信和信心,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他们会以一种新的积极的心态去学习。

1.2一体化项目教学的含义

一体化项目教学,其内涵主要是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以项目教学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思想,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实习车间、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中心转变。要实现这三个转变,一体化项目教学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2.1教师一体化,即专业课教师既是理论教师又是实践指导教师;

1.2.2教材一体化,即教材既是理论课教材又是实训课教材;教材的内容和形式应该做到授人以“鱼”的同时应着重授人以“渔”。

1.2.3教学过程一体化,即把课堂搬到实习、实训基地,在教中学在学中做为一体的模式。

1.3一体化项目教学的优势

一体化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相比,以项目讨论是项目教学中的中心环节的授课方式,主客体的角色和责任的定位和转变等方面较好地解决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脱节,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知识的重复,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基准,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知识、能力如何在工程上得到应用与发挥,学以致用。使学生真正达到“懂专业、精技能、高素质”的要求。

2. 一体化项目教学在电气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2.1重新制定教学计划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根据社会需求,从培养多类型、多规格的人才培养思想出发,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出发,对实训、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全面的、系统的优化与完善,明确各实践教学环节在总体培养目标中的作用。把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教学、实践各个环节的共同作用,注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坚持产、学、相结合的方向,逐步形成完善的、能够体现基础性、系统性、实践性和现代性教学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

2.2建设先进的实践教学队伍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一体化项目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开展项目教学的重要保证。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项目技术人员,积极开展业务培训、校际交流,建立实践教师知识、技术不断更新的科学有效的教育培训制度,形成一支教学理念先进,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勇于创新的实践教学队伍。

2.3结合教学内容精选工程项目

教学过程采用变化的发展的新观念,不用一成不变的教材,教师根据企业要求或市场背景、目标、要素等提出适合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真实项目,作为任务向学生提出。

2.4实现教学过程一体化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行为能力为目标,根据学生和教学项目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等方法与手段,以“实训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整个教学内容先基本、后高级、再综合,循序渐进;选、讲、演、练、考案例结合,并在现场巡回指导时发现、总结、归纳问题,做到共性问题集中讲解、个别问题个别指导。

2.5改变考核、考试模式

一体化项目教学的考核模式分为技能考核与项目设计、项目制作评判式考核两种。

2.5.1技能考核:要求学生通过有关部门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考核或职业资格证书考核。通过这些形式的培训与考核,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之更好的适应现代人格市场与岗位的需要。

2.5.2项目设计、项目制作评判式考核:在项目设计完成后在小范围内由指导教师与企业有关人员进行评判,以明确的考核指标评出优劣等级,并告知学生。项目制作由考评验收,以质量指标、制作过程及工艺等考核指标评为主要内容。

3. 一体化项目教学目前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3.1项目教学中教学项目的选择、设计是重点也是难点,难就难在所确定的项目必须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否则就失去其“项目性”的价值。典型项目的设计、开发是对教师能力的考验。因此需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工作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3.2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过程再创新。使用教学需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大学习的信息量,用仿真把讲、演和练更生动、直观地结合起来,组建虚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听、看、想、做的一体化、个性化的学习和课后自学的机会,进一步激发出学生更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篇11

(一)借助教学方法改革动力,提升教师专业教学水平。

《中国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方法改革,为提升任课教师教学水平提供了必要动力。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促使教师把大量精力用于教学改革的理论、方法研究;在更好地把握教材各个章节主要内容、重点难点的基础上,提出、整理需要通过课堂教学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行教学改革的方案设计,构建基于研究性教学的考核体系;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总结评价改革效果,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操作思路和具体方案。

(二)激活课堂教学研究氛围,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兴趣。

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被动听众。在大学较为宽松的学生管理制度面前,只有自控能力强的学生才能始终成为忠实听众,而不少学生往往表现出课程听课过程的随意性。教师讲得精彩,抬头率随之提高;讲课激情消逝,课堂重归沉寂。

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性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兼顾教材和学生两个方面。内容来自教材甚至新鲜于教材,问题的表达和切入需要考虑学生的参与、接受程度。课堂问题解析、学生研究过程中,教师发挥的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启发者、引导者、鼓励者、促进者的作用[1],学生成为教学任务的重要参与者,甚至是疑问提出者、思路提供者、问题解决者与课题完成者。在持续推进的研究性教学活动中,师生间将形成明显的合作氛围,学生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和专业水平。

(三)落实专业培养方案,造就社会适用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坚持能力为重,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2]。根据国家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往往会特别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学习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问题为导向的专业研究性教学实践,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借助讨论、交流、分析、归纳、原理应用等,不断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通过参与研究性的教学活动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专业技能,锻炼学生不怕困难、攻克难题的意志、毅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创造力和学习精神,从而更好地体现专业培养方案要求。

二、以问题为导向的《中国化》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步骤

(一)模仿课题形式呈现教材各个章节的重点难点。

在梳理、分析、掌握教材有关章节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课程教学课时的总体安排,将需要教师进行讲解的每个章节主要内容转变成三至四个课题,每次讲课过程师生共同解决一至两个课题。如第一讲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就可以用以下三个课题形式进行探究:时展中的中国化;与时俱进的中国化;中国化的思想路线和理论精髓。

这里采用的是课题的形式,或者说是用课题研究的方式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确定课堂教学课题时,虽然不需要像正规课题那样必须选题新颖、立意深广,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但也应该有一些具体要求。一是表达的形式要尽量接近于正规课题,具有一定的新意。为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帮助学生打好科研基础,课堂教学课题的设计应尽量参照正规课题,既要有形式之美,又要短小精悍、简明扼要。二是反映的内容要体现章节的重点难点。在有限的课时内尽量讲清问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国化》各章节的主要理论、主要观点,并善于运用其立场、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是涵盖的范围只涉及本章节中的一部分,不宜跨章节大调整。教材体系,是一种相对成熟的知识、理论建构,前后安排具有内在逻辑性。教师在进行课题设计时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体现一定的灵活性,但不宜彻底打乱教材结构,另起炉灶。

(二)将解决课题形成的主要论点转换成待研究的关联问题。

确定每一章节需要解决的几个课题之后,教师在备课中,一方面,应认真进行课题解剖。分析清楚课题中包含的主要内容及主要内容间的逻辑关系,构建解决课题的基本框架。另一方面,要分析本章节里与该课题相关的材料,凝练形成解决课题主要论题的若干论点,再转换成课堂上师生共同研究的具体问题。

由于教材并非是按照课题形式编写的,教师备课中呈现重点难点的课题不一定能完全反映教材相关内容,从课题本身出发构建的解析框架与根据教材资料凝练的课题主要论题论点框架很难完全吻合。考虑到教材的权威性和课堂教学的规范性,在二者不一致的情况下,应主要以教材为参考依据。课题本身包含的教材所不具有的内容,可以留到课后,供学生开展进一步研究。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在教师事先做好准备、心中有数的前提下,探寻课题主要论题论点的任务也可以放在课堂研究之中。

(三)运用多种方法对设定问题展开探究、解析。

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以设定问题为起点,以相关资料为分析背景,由学生或学生小组展开研究性学习,在解决问题中拓展对课程知识的认识深度。此时,教师教学的任务不是提供现成的答案、权威的解释,而是根据学生在课堂现场的反应情况、研究进展,及时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纠正错误的认识、补充分析的材料、提供讨论的思路,点评鼓励、推动研究。

为调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通过过程性考核的方式对学生参与研究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的成效给予鼓励性评价记分。

研究性教学开始阶段主要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已学理论和方法,分析材料,得出结论。研究性教学更重要的环节和任务,是实现从教师提出问题到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转变。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围绕课题主要论题、围绕问题提出解决思路。然后逐步打磨,消除粗糙的方面,保留精华的成分。只要持续努力,不断探索,就一定能使专业课程的研究性教学取得实质性效果,实现从教师单向提供结论、解释问题,到师生共同商量、研究确定,再到以学生自主解答为主的转变。

三、提升业务水平,有效推进《中国化》课程研究性教学

为有效推进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性教学改革,《中国化》的任课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一是要熟悉教材内容,掌握相关参考资料。全面了解教材各章节的现有内容及历史变迁,教材主要理论观点,学生应该掌握的主要知识点,以及与这些知识点相关联的经典故事和新鲜的分析材料。任课教师应不断进行专业进修,提高专业理论修养;同时,要不断进行知识积累、更新。

二是要培养广泛兴趣,拥有视频资料编辑技术。《中国化》课程内容面广量大,纵向涉及1840年以来的170多年的历史,横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各个方面。有很多影像资料可以作为问题展开的背景、课堂分析的平台,通过熟练的视频剪辑、编辑技术,可以在非常有限、非常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建立大跨度的联系,把古今中外、东西南北发生的故事,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甚至几十秒时间交代清楚。

篇12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观

一、导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9亿农民的大国,农村、农业、农民的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且直接决定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的成败。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试图通过城镇经济的张力或者单纯从农村内部发展来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是行不通的。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打破二元经济结构,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过程的一个新阶段。在目前情况下,城乡一体化无疑是我们构建新型的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之间可持续发展最理想的方式。城乡一体化关键在于我们选择一条怎样的道路。本文正是循着以上这样的思路进行的,以广西为例,在研究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县域经济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作用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试图找到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

二、理论基础

1.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2.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一般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为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一体化关系。也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制度)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3.科学的发展观

科学的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三、发展现状

广西县域经济虽然在今年来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很弱。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广西无一县(市)入围,说明广西各县(市)综合竞争力很弱。

2.发展失衡。广西县域经济发展失衡,主要体现在,经济总量居前10位的县市GDP总和是经济总量居后十位的县(市)GDP总和的10倍。

3.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虽然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第二产业超过了第一产业,但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较大。工业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没能起到很大的拉动作用。

四、方法建设

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但是应尊重农村居民意愿,目标是让农村居民受益。在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城乡结合的一体化过程中需要统筹好处理好以下关系:

1.经济上增长与农民收入增加的关系。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中小型的企业和农村人口,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应当考虑在经济总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增强财政实力,增加农民收入,使广大的农民能够真正的享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实惠。半工半农是提高农民收入的一个途径,因为很多农业活动并不需要经常管理,农民在农业劳动之余到乡镇企业打些零散工。

2.工业上的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是指工业上的发展,也不能以农业的衰败为代价。工业上的发展要带动和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要以工业上好的理念去规划农业方面的发展,依托本地农产品的特色,努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从而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尤其是科技投入,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

3.突出特色的关系。经济发展因要受到多方面的原因,不可能采取统一的发展模式。所以县域经济发展要充分依托自己所有的资源,从而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产业。

4.城镇扩张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适当扩大城镇的规模,以充分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带动和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但是同时也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资力度和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新型农村,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从而实现城乡统筹与协调发展。

5.地方性保护与共赢发展的关系。地方保护主义是指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本地局部利益所采取的保护性措施。县域经济的发展要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相适应,地方保护主义不利于持续的发展。要实现全面共赢发展的格局,具体途径首先是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打破地方保护主义,鼓励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积极探索区域联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鼓励人才流动,实现知识资本和人才资源共享来转变,打通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并开展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从而发挥产业纽带作用等。

参考文献:

[1]姚士谋,崔功豪,许学强.按科学发展观审视我国城镇建设的大局[J].经济地理,2009,29(1)

篇13

关键词:项目化一体化课堂教学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一、引言

对于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活动来说,随着建筑工程量不断增加,其应用要求日益提升,因此无论是课程性质,还是教学目标,都需要体系化完善。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对教学素材进行体系化应用,通过优化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资源,从而体系化解决当前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项目化和一体化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无疑是当前整个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点。

二、当前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当前我国建筑工程开展过程中,其通常使用的是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而这与整个概预算课程教学活动中使用的方法与内涵并不一致,其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首先,整个教学活动与实践应用之间缺乏体系化融入,学生缺乏应用的应用能力。目前在工程概預算课程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整个教学体系中,对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之间的时间分配、重点分配之间,缺乏体系化的安排,由于未能充足安排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中,以至于学生并没有形成体系化的实践应用能力。工程概预算作为一项实践应用极强的课程,想要达到理想教学效果,就必须注重培养其形成必要的实践应用能力。其次,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中,其使用的教学素材相对滞后,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在工程概预算工作开展过程中,无论是其预算编制,还是工程量清单计价,都与教学活动中所讲述的内容相脱节。这就使得很多学生自身学习的内容无法满足具体应用需要。而当前在概预算课程考核机制上,也缺乏对学生具体能力的考核,其考核体系不够完善,同时也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后,对于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来说,其最大的问题和不足,还是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的局限性,目前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很多教学活动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无论是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度,还是其对当前工程概预算编制方法的应用状况都缺乏体系化融入,因此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三、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

结合当前工程建设需求量不断加大这一客观形势,我们在开展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活动改革时,应该做到:首先,要注重整个教学活动中,实践元素的体系化融入,无论是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还是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对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都必须充分予以融入。通过着重完善实践元素,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进而实现整个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其次,在进行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活动时,想要起到理想效果,必须对当前整个教学活动中使用的教学方法予以补充和调整。目前在开展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活动时,其教学与学生学习,教学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较大脱节,同时也成为制约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原因,因此想要实现理想教学效果,就必须从教学元素丰富,教学方法改革入手,通过实施项目法和一体化课堂教学法,从而实现理想培养目标。最后,在开展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时,必须尽可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不仅有效培养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要让学生理解和认知工程概预算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从当前工程概预算工作开展状况看,想要实现理想教学改革目标,就必须尽可能让学生理解到该课程的内涵与核心。

四、以项目化和一体化课堂教学为融入点的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概述

完善课程教学改革,要在结合理想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元素,引入适合学生学习,满足教学要求的课程教学思路。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将项目化和一体化课堂教学思路融入到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体系中,势必能够实现其理想教学效果。事实上,项目化课堂教学是一种引导性教学方法,其在实施过程中,尤为强调培养学生的具体实践应用能力。在该教学方法应用过程中,其主要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完整项目。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首先要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然后老师依据学生状况和具体能力,选择具有适当工程量的项目供学生学习。当教学内容讲解在二分之一左右时,为各个小组分配某一项目图纸,然后引导学生开始看图,计算,并为学生讲解其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进而让学生先使用手工的方式计算具体的工程量,然后将学生计算结果与专业公司计算结果进行对比,从而检查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客观的讲,该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仅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创新与完善,同时也是从实践应用角度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有效学习。可以说,实施项目化课堂教学法,以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掌握工程概预算课程中各项细节的客观要求。此外,从当前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活动的具体开展状况看,课堂教学与实践应用之间存在较大脱节,尤其是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实际应用需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必须积极完善教学元素,创新教学方法,通过积极构建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客观的讲,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活动是一门实践应用色彩极为浓厚的教学活动,因此想要实现理想教学效果,不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完善教学内容,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力和应用水平。当前工程概预算活动实施过程中,其使用的计价模式是一种全新计价方式,而想要实现对该计价模式的体系化应用,需要工程造价人员数量掌握工程概预算知识,同时还要弄清计价规范的内容和评标细则。但是想要实现对该计价方式的有效应用,就必须丰富对工程概预算活动的了解和认知,同时也要结合当前市场化的客观需要,从而实现理想教学效果。

五、结语

随着当前建筑工程量不断增加,如今工程概预算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想要实现理想的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效果,就必须结合建筑工程开展过程中工程概预算工作的具体应用需要,实施教学改革。在整个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还要将企业的具体需求和整个市场的具体动态来制定课程教学内容和计划。而在体系化开展教学活动改革时,必须选择将项目化和一体化教学理念融入其中,从而实现理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成群.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陕西建筑.2013(05):79-82. 

[2]郭君华.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改革探讨[J]今日财富,2014,(01):191-193. 

篇14

【关键词】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项目课程建设 教学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52-01

一、实施背景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要根据不同专业教学要求和课程特点,创设多元化教学方式,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积极探索和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以深化课程改革、实施课程项目化为切入点,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校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难题,促进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变革。

二、主要目标

以“以点带面、分批建设,契合需求、强调特色,夯实内涵、创造精品,系统推进、制度保障”为原则,利用三年时间(2014―2016),每个重点专业至少有1―2门专业核心课建成项目课程,全校共建成50门左右项目课程和在线开放课程。

三、工作过程

(一)思路

以深化课程改革、实施课程项目化为切入点,实行课程建设与信息化建设融合,课程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课程学习与现代信息手段融合,努力提升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程序

四、条件保障

(一)人员保障

1.制订学校系统教师培训计划,有序、有效开展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工程,让教师树立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2.配备信息化建设人员。负责研究制订学校课程信息化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搞好教师信息化技能培训,指导师生用好信息化设备和资源。

(二)教学条件保障

1.完善已有实训室的配套建设,对新建实训室要按照能开展教学的要求进行建设,将“教、学、做”融为一体,为课程项目化教学提供保障。

2.建设课程学习平台,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主动适应学习者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终身学习需求。

(三)经费保障

学校设立课程建设基金,每年投入课程建设专项经费100万元。学校资助经费标准:课程学时32-46的为8000元, 48-62学时的为10000元,64学时以上的为12000元。学校资助经费分二期拨给,第一期经费为60%,在项目立项后拨给;第二经费为40%,在课程验收合格后拨给。

五、实际成效

我校项目课程建设自2013年10月开始启动,迄今近2年。在这2年里,广大师生勇于探索,不懈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建成了10门项目课程,可供学生在线学习,25门课程正在立项建设当中。

2.学生的学习中心地位显著增强,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显著增强提高。

3.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明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4.课程建设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学校教学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

六、体会与思考

1.学校《项目课程建设进度安排表》,对课程申报、中期检查、评审验收严格管理,是完成课程建设工作的关键。

2.制订具有本校特色的《项目化课程建设评估验收评分表》,引导教师高效建设课程,是学校课程建设工作的核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