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8: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情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
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公布数据,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达3000万,2013年应届高校毕业生高达699万,被称为"大学生史上最难就业年",大学生群体备受高度关注。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后备力量,他们不仅需要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和精湛的文化素质,而且更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而作为大学生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日益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随着高校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大以及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给高校的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首先,放宽招生范围和扩大招生规模后,改变了高等院校的生源成分,不同知识基础、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都能进入高校,大学生思想素质呈现复杂化、多样化倾向。其次,受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再次,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影响着大学生,导致以短期实际效益衡量一切,以实用作为衡量标准,忽视自身长期发展。
基于高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较差已成为普遍的现象背景下,本文围绕大学生(本科)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认知状况展开研究,力求找到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求点,"体学生之情、思学生之想、解学生之惑"。
一、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的认知。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关键性前提和有效途径。提及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感知时:40.4%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仅为一般性的知识表述,22.1%的学生认为很无趣。而50.7%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个人的发展没有用、课程可有可无,大部分人只为拿学分和应付考试。当个人思想方面出现问题时,诸如正确的人生观导向错误、价值观念多样、面对学业和生活压力表现出的压抑和迷茫,理想、信念、道德面临考验和抉择等,49.8%的学生则通过与家人、朋友和同学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而通过阅读教材和向老师请教仅占21.1%。
可见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并没有正确的认识,这也是导致其出现诸如国家意识薄弱、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正确信仰缺失、诚信意识淡泊、道德观念淡化、道德行为失范等问题的根源。
二、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认知。
思想政治理论课能以其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内在地规定着学生的心理取向和行为定势,对学生个体的其他行为目标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和制约,具有引导大学生个体行为的旗帜性、方向性、导向性作用。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67.9%、55.2%、54.7%的学生期待能够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养成科学的理论思维方式,就业观、法制观的教育。相对而言,选择道德修养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占34.4%,思想政治理论课对道德的影响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隐性影响。
由此我们看出,虽然由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社会环境影响、功利主义等不良影响,导致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注度不高,但是他们期待能够得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法制观等的正确导向、得到心理健康辅导、职业生涯规划、人生发展规划等教育,期待能在课上能有所收获,帮助自己成长和发展。
三、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认知。
问卷数据显示:53.5%的学生认为现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分过时,20.7%的学生认为完全脱离实际,而13.1%的学生认为完全老套,认为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具有新颖性的仅占12.7%。63.8%学生喜欢"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学生认为该课程与实际生活结合紧密、经常关注国际形势和国家大事、具有新颖性和时效性,能够引起大家广泛关注并进行课堂讨论。问卷中提及大学生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因中,41.8%的学生认为出于个人兴趣和爱好,34.7%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授课方式是影响课堂效果的重要因素,而认为老师个人魅力和学术水平的也占到了32.4%。由此我们看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们对于教师的个人综合素养也有极大的关注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接触信息广泛,对各种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尤为敏感和关注。
四、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认知。
"05方案"的实施,全国统编的四本教材(最新为2010年修订版)形成了高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教材。在调研中,认真看过教材的学生仅占4.2%,14.6%的学生没有看过,而有选择地看过和随便翻翻的学生则占了81.2%,在问及原因时,学生表示为了应付考试和拿学分、考研、考公务员等才会认真阅读教材。而26.1%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中紧密联系实际,操作性和应用性强会具有吸引力,21%的学生则认为教材应该通俗易懂,20.3%的学生认为教材本身应该图文并茂、设计美观等外在因素会具有吸引力。在问及教材存在哪些问题时,30.4%的学生认为内容脱离实际,套话、空话、官话较多,18.8%的学生认为教材文字太多、内容繁冗、不感兴趣,18.1%的学生认为理论性太强,而15.6%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与初高中政治课有重复。
关键词:网络;思想教育;评价体系
一、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现状
1.互联网带给高校大学生的正面影响
(1)拓宽学生视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QQ、微信、微博等信息渠道,逐渐渗入我们的生活,学生可以第一时间获得信息,并且可以探讨和评论,为他们融入社会,了解世界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2)引导学生创新,开拓进取。高校的大学生具有独特的时代特征,对网络上各种思想、信息都能更快地包容和接纳,同时互联网高效、快捷的信息交流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借助互联网可以获得传统课程中无法获得的信息,引导学生想得更多、更远。
(3)助推学生个性化发展。网络社会是虚拟的,网络环境也与现实社会区别很大,因为在虚拟世界交流都看不到对方,人们可以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以此来彰显自己,使自我意识加强。
2.互联网带给高校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1)判断能力下降。随着互联网传达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传统的观念更难深入人心,加之世界各国、东西方观念更直接更有冲击性,导致学生的判断能力下降。
(2)过度强调自我。高校大学生因为还未走入社会,他们的情绪化和社会经验的不足,导致总是以自己的是非标准来批判自己看到的一切,特别是对现在互联网上的各种社会现象,他们缺乏客观的认知,很少理性地分析和探究根源所在。
(3)缺乏理性思维。学生因为自小受到父母的保护,他们的独立能力以及心理素质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和培养,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年龄落后于生理年龄,但又期盼独立自主。
二、互联网环境下给大学生思想教育带来的机遇
1.创新了思想教育方法和手段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一切的教育资源、著作,或者相关素材等,都可以便捷地通过网络、微信、微博等进行广泛传播,甚至可以通过网课的形式共享,使学生足不出户地学习到更多的内容。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收集学生的动态信息,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关注的信息,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快捷、准确地传播健康、科学的思想政治信息,营造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舆论氛围。
2.增大了思想教育的效果
思想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查询,掌握最新最全面的信息,依靠教育资料的共享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甚至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及时、准确地获取学生的心理动态,进一步提高高校教育工作者危机干预的时效性。
三、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教育评价体系构建
1.网站建设评价
互联网作为新的传播途径,在现在以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会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所以目前高校建立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是否真的能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起到促进作用,从而引导大学生思想走向更加正面,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互联网在学生教育中的作用已受到了高校的高度重视,这就迫切地需要建设切合学校实际的网站,并运用评价的手段进行跟踪,保证网站的有效应用。
2.网络思想教育管理评价
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与教育者息息相关。互联网时代,我们要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的培训、选拔更加严格。网络教育队伍既需要有全面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又需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情况时刻做出警觉,并且通过网络的途径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情况做出及时的引导和教育。对网络教育者队伍的评价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队伍的构成、专职队伍的专业水平和层次、开展的具体工作、网络工作事例、培训经历等。
参考文献:
[1]杨智.网络环境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2]张玉奇.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3).
[3]方珏.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新性思考[J].考试周刊,2010(16).
关键词: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本人多年在三本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以下是我对做好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些看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要地位的确立
目前三本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存在很严重的问题,学校管理人员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促进三本院校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出发,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然而,仅仅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对于提高三本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是不够的,还要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归纳到三本院校的全面建设和发展规划中,真正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地位落到实处,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及整体素质。
二、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三本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做到以人为本,做好三本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管理者要注意到三本院校学生的特殊性。本人去年对2010级新生做了一项关于学生思想政治情况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这样的特点:政治上进步积极,要求入党,兴趣爱好广泛,有很强的社交能力,对新事物接受比较容易。但同时,新生也存在一些不好的状况。例如:学生吃苦精神较弱,有很强的个人主义,团结协作不好,对学校没有很好的认同度,心理素质较差;没有很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针对三本院校学生具体的思想政治状况,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校管理者和思想政治教师要多做调查研究,从而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这样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从而能提高三本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另外,思想政治教师要结合三本院校学生的具体特点,分析研究更多、更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三、探索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1.高校校园的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所形成的人文环境、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提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综合素质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通过大力宣传“爱”的文化,将“爱校,爱家,爱国”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还可以通过爱的文化开展相关的演讲比赛、文艺演出、书画展览、各类征文竞赛等活动。以此增强他们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
2.通过网络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如何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校来说是很重要的问题,一方面要利用网络思想教育宣传学校取得的成果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招生就业等各类信息,服务学生。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密切相关,三本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如果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三本院校要适当加大资金的投入,引进一批素质较高的辅导员队伍。
总之,要做好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教育工作要具有针对性、教育途径要多样化、重视教育队伍的建设。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植入学生的心田,并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2.035
Abstract At present, some college students have personal heroism and collectivism are short of consciousness of the problem. Throug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help students to establish patriotism,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First of all, the present stage of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n the use of the method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analyzed. Then it discusses the innov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0 前言
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的整体思想政治情况较为稳定。从形式上讲,目前大学生不但能够保持积极、健康并且稳定的思想政治状态,还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表现出了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但需要注意到的是,虽然整体上我国高校在校生的思想政治情况较为乐观,但个别大学生在思想政治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一问题具体表现为部分大学生具有极端的个人英雄主义,集体观念较为淡薄。
同时,还有的大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经济条件较为优越的环境中,导致其在面对困难时,经爱不起打击。甚至有的大学生受到了来自网络上不同声音的困扰,而出现了在思想认知上和意识形态上不坚定的问题。出现上述问题与现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普遍对大学生期望和要求过高而增加了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是密不可分的。在这一背景下,作为高校中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的部门和教师则要充分发挥出我党长期以来传承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法宝,通过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理念指引大学生面对考验和困难。同时,通过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坚定意识形态和培养优良作风。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分析
目前,在我国高校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教育方法。首先是由辅导员通过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方法要求辅导员在面对学生时,借助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帮助大学生对自身进行定位,还要求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能够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及能够产生思想共鸣。在辅导员与大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辅导员可以通过充分了解现阶段大学生在思想上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压力和困难,进而可以有针对性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由于现阶段中,高校的辅导员大多是由本校的学生在毕业后留校任教,这样从年龄上辅导员和大学生之间也较为接近。同时,辅导员大多是同一专业的高年级毕业生,这从一定程度上也拉进了辅导员和大学生之间的距离,进而使得辅导员和大学生之间容易建立的融洽关系。需要认识到,虽然较为年轻的辅导员有助于与大学生之间建立起较为融洽的关系,但由于辅导员过于年轻,造成了处理问题的经验较少。这就使辅导员在面临思想政治上存在问题的学生时缺少足够的方式和方法对其进行教育和与其沟通交流。
第二种在高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为网络舆论引导法。近年来,互联网在高校中逐渐普及开来,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配备了手机和电脑,并连接了互联网。不仅如此,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论坛,供学生和教师在论坛上发表意和建议。借助网络舆论引导的教育方法就是要高校充分利用学校论坛这一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在论坛上通过发表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并结合生动的文字和动画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学习。同时,在面对社会上较为广泛讨论和关注的热点话题,高校也可以借助论坛开展学生和教师的讨论。通过在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和观念,进而在无形中借助网络舆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 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现阶段在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面临着教育模式和方法过于单一的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扰。由于来自西方国家的干扰,使得在网络上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以人权和宗教等问题为借口对我国进行抨击的现象。而由于大学生年纪较小、自身判断能力不足,很容易被网络上的错误思想所蛊惑。但在面对这一现象时,高校辅导员显得应对手段过于单一。往往是网络上出现了大量与事实不符的错误舆论引导,并激发了学校中个别、乃至群体学生的错误认识,而高校辅导员却没有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辅导员本应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告诉学生网络上观点认知存在的问题,但大多数辅导员由于缺乏这方面的处理经验,往往选择过于单一的说教式管理,借助强压的手段勒令学生改正。虽然这种方法在短时间内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自身思想政治意识的树立。而且,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大多以书本上的内容为基础进行教育,这种填鸭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但降低了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更不利于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其次,高校辅导员自身能力也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由于大多数辅导员都是本专业的毕业生,这从所学专业上就造成了辅导员自身不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辅导员的工作并不全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这也是辅导员工作中较为重要的任务。而且,由于大多数辅导员较为年轻,在其处理人际关系、以及个人意志和能力上本身就存在着不足,而当学生面临上述问题时,辅导员自身也难以有更好的办法帮助其处理和解决。而且,受制于编制的影响,目前高校辅导员大多难以获得正式的编制。这就降低了辅导员的积极性,进而造成了辅导员难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分析
3.1 突出典型事迹和先进个人
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创新,首先可以通过树立较为典型的事迹和先进个人的方式,激励包括辅导员和大学生在内的两个群体积极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和学习。通过上述讨论可以看到,对于辅导员而言,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积极性不足以及自身能力缺失的问题;对于学生而言,则存在对思想政治学习的抵触情绪。在这种大背景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借助突出典型事迹和先进个人的方式,建立积极进行思想政治学习的良好氛围。由于在高校中,大多数大学生都是对思想政治的学习持有肯定的态度,而且对于辅导员而言,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能力缺失,但从出发点上看,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持积极态度。因此,通过建立一定的良好氛围,不但可以对学生起到激励和感染作用,同时还能带动辅导员自身开展业务能力的学习。而且,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够让大学生和教师认识到学习思想政治的重要性,还能认识到积极开展教育和学习能给自身带来一定的肯定和荣誉。在这种激励措施下则更能够激发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
3.2 积极引导网络舆论
对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创新,还可以从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入手。目前,互联网对高校学生的思想具有较高的影响力。这就决定着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要与互联网进行结合。通过对学校论坛的维护以及借助新兴的自媒体平台,对思想政治学习进行宣传将有助于学生从主观上增加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而且,由于高校大学生利用网络的频率以及对网络的依赖日益提高,借助网络这一平台,也是顺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同时,借助网络舆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有效与境外有关势力散播的错误信息和误导意识形态进行斗争,进而更好的促进在高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3 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自主进行思想政治学习
事实上,对思想政治进行学习不能仅仅局限在校园之中、维系在理论之上,还需要深入到实际工作中,从实际中吸取一定的经验进而加强思想政治的学习。因此,对思想政治学习进行创新还要通过组织包括深入社区进行义务劳动、参观历史博物馆展览馆以及组织辩论赛的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并在活动的过程中体会老一辈革命者的优良作风,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净化自身的思想,更深层次的提高认识。而且,学生通过参加各类活动,也能更好的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具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以其广泛性、实效性、便捷、快速等特点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一大接受群体,正在享受着新媒体带来的变革。新媒体以其先进的技术为大学生在信息交流、娱乐等方面提供了便利,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新媒体产生了依赖,在思想上也受到新媒体带来的巨大冲击,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新环境下如何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成为了当前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一)创新教育主体,提高素质水平
教师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之一,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有任课教师、机关工作者等,采取的是言传身教的传统教育方式。传统教育方式所获得的教育效果,取决于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更丰富的内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形成了新媒体与传统方式并存的局面[1]。高校教师要能够充分认识并利用新媒体,运用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教育理念,并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与新时期学生的身心特点相结合,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与思想政治素养。
(二)借助新媒体手段,创新教育渠道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交流等呈现出了便捷、高效、多样、多元等特点,高校可以利用新媒体的这一特点,借助新兴的多媒体手段,创新教育渠道与方式,拓展教育空间,并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发展。高校教育者可以以传统课堂教育为根据,借助多媒体手段,融入多媒体的声音、视频、图片等优势,创新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的多样性与个性化。当前新兴媒体中利用最广的新媒体方式当属微博、ins、微信等交流平台,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些新兴手段,建立微博、微信公众号,选择当前大学生比较易于接受且能够产生共鸣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向学生传递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思想与要求,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形成良好的信息交流局面。让大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得到思想的升华,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
(三)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新媒体时代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席卷了社会,各种新兴手段层出不穷,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与生活方式。因此,高校要做好迎接新媒体的挑战,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新媒体在信息方面确实具有当前任何一种信息交流方式都无法相比的先进性,但是新媒体自身是无法对信息作出有效筛选的,在传递有价值的信息的同时也伴随着无用信息的传递,当前网络暴力事件也频频发生,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念。那么就需要高校要建立严格的信息管理体制,并加大落实力度,对于暴力、虚假等不良信息,加大监督与管理力度,最大程度上净化网络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环境[2]。同时高校还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信息观念,规范学生利用新媒体的行为,提高学生网络道德水准,坚决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为安全、有效的新媒体环境做出贡献。
(四)借助新媒体手段,加大与学生的沟通
新媒体新兴交流手段,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加方便的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例如微信、微博等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并做出信息汇总,根据学生的思想政治情况与学生展开深入交流,有效改善了传统思想交流与教育方式。通过新媒体手段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畅所欲言,教师也能够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辅导与教育,根据学生的情况创新教学方式与内容,选择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符合学生当前在思想政治方面的需求。教师使用新媒体手段可以减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与时代感,为学生与教师之间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氛围,拓展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与内容。
二、总结
新媒体时代在为大学生提供新的信息交流方式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高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的特点,让新媒体时代更好的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培养出与时俱进具有先进理念的合格人才。高校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与途径,跟随新媒体发展的脚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变革,实现新媒体环境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辅导员 职业化 专业化 瓶颈 突破
我国高校建立辅导员机制的时间较早,辅导员职位的建立主要是起到优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使我国大学生成长为具有正确思想价值观的人才,因此这对于辅导员的要求是极为严格的,不仅要求其具备专业化的知识,同时也要具有职业化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以其言行举止影响到下一代的发展,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建设与辅导员的工作无法脱离,所以本文重点探讨了如何更为有效地落实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以及职业化的建设,以实现高校现代化的发展建设。
一、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必要性
学生在大学校园中主要的任务是学会如何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并且尽快投入到这个社会大家庭中来,因此,辅导员的工作就相当于指导学生进入社会的领航者,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显得十分必要了。要想使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规律,就要从思想上入手,由思想指导社会实践的活动,就目前高校学生价值观偏失的现象,主要还是因为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导致的,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就会造成问题向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一个社会上的大问题。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其一言一行都影响着社会的风貌,所以如果不能严格加以约束,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所以说,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指导工作十分必要,与其依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却没有效果,不如转换管理模式,采取开放性的管理,相信这样思想政治方面的质量就会得到显著的提升。而要使辅导员对这类工作变得更加游刃有余,就需要不断提升其专业化以及职业化的素养,强调对这两方面的建设,以此实现现代化高校办学的管理目标。
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风气显得过于浮躁,学生刚刚步入社会,对社会生活还处在迷茫的状态,对一些事情的判断也显得过于幼稚,所以就需要在高校生活中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明确真假善恶的划分,学校被称作是一个小社会,大学生活与中学的校园生活有所不同,学生们需要面临更多的问题与困扰,这些都是需要他们自己去解决的,所以辅导员的责任就是要使他们尽快的适应这个小社会,加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使他们在高校生活中重拾自信,找到人生的价值,为今后真正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高校中加强对辅导员的专业化以及职业化建设对于突破辅导员工作现有的瓶颈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实现高校全面建设的基础,也是新时期确保学生能够更加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应该得到重视。
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
1.辅导员职业前景不明确
从当前的现状上分析,我国的高校辅导员目前正处在瓶颈的时期,因为高校对辅导员的职业前景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划,所以造成辅导员对他们的职业缺少必要的认识,如果认识不足,就会造成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职业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直接体现,在职业中发展个人最大化的价值是实现职业目标的重要途径,所以如果不能对职业具有深刻的认识,对辅导员的工作具有更加深入的认知,就无法在精神上以及物质财富上得到满足,所以针对目前高校辅导员缺乏长远的眼光,对未来发展认知不足的情况,急需得到高校领导者的重视,采取有效的方式予以解决。
目前,我国在职业规划中主要采用的方式为职称评定的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实际上是对工作中的表现进行评判,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也存在相应的不足之处,优势是对工作者的工作可以进行有效的评定,而不足之处在于缺少有效的监管,辅导员的工作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得到有效评定的,其集中体现在对辅导员的定位不甚明确,如果仅仅将其作为政党管理干部,那么明显过于单薄,其同时还是专业教师,所以在对职业进行认定的过程中,职称制度并不适用于辅导员,所以对辅导员进行准确的定位是实现职业化发展的必然前提,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不断激发辅导员职业化的发展,这样才能走出瓶颈,实现辅导员朝着更加职业化的方向进步。
2.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偏低
当前在高校的管理建设中,辅导员的作用十分重要,大学生的思政政治教育都需要从辅导员处获得,所以如果辅导员专业化的素质不高,培养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可想而知,也必然是得不到有效提高的,众所周知,思想政治的理论与实践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行为举止,所以辅导员在这一活动中的影响重大,基于这一原因,辅导员的专业化程度对于大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我国高校中目前的辅导员选拔机制漏洞百出,尤其是对专业化能力的要求不高,因此也就导致了在这一机制的影响下,辅导员的专业化素质不高。所选用的人员大多都不是政治专业的学生,所以对于思想政治的相关内容存在一定的盲点,这是造成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不强的重要原因,在实践工作中,辅导员因为工作繁忙,也很难具有接受再教育的机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对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提出有效的参考意见,那么对于今后专业化队伍的建设必然是存在严重影响的,不但不能实现大学生思想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影响了高校自身的发展,使之陷入局限化的过程中。
3.辅导员队伍专家匮乏
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当前受到世界一体化的影响,大学生的思维也较原来更加活跃,并且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但是与此同时,面临社会上复杂的竞争,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也逐渐增大,基于这一情况的出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情况正处在一种矛盾的过程中,如果辅导员不能及时做到有效的辅导工作,缓解他们的思想压力,一些大学生就极有可能走向极端,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见的一种情况。但是怎奈辅导员的工作繁忙,无法一一对大学生的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所以辅导员的专业化以及职业化特点均不能得到有效的凸显,这也是当前工作中面临的瓶颈问题,针对上述的问题,急需找到具有专业素养的专家对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予以指导,这样才能保证辅导员潜心钻研自身的工作,不断提升专业化以及职业化的建设。
三、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对策
1.转变观念
要想加强辅导员专业化以及职业化的建设,重点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这样才能实现辅导员队伍的建设。首先,观念的转变是影响辅导员行为的基本前提,针对当前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就需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考评制度,结合辅导员自身工作性质的不同,以此建立起更加健全的制度,使辅导员能够看清未来自身职业的前景。将教书育人、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当作重点的任务来抓,进而实现现代化的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建设。
传统意义上的辅导员队伍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前途令人担忧,并没有像其他职业一样具有明确的发展方向,随着社会职业建设的日益完善,在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不断激励的机制鼓励辅导员的工作,使辅导员自身感受到受重视的感觉,具有自我提升的意识。专业技术人才在工作的过程中因为具有了努力的目标,所以才积极的开展工作,辅导员的工作也是如此,只要掌握了正确的管理方式,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出发,与实际指导教学工作相结合,并且尊重他们的工作成果,使辅导员这一职业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尊敬,这样一来,就可以真正的实现辅导员工作的长远发展,成为一份大有可为的职业,并且要在辅导员的工作能力提升时给予一定的鼓励,使广大高校的辅导员看到这份职业的价值,如此一来,他们才能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主动提升自我的专业化与职业化教育,以实现更高水平的队伍建设为根本出发点,树立起正确的职业道德,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作出重要的贡献。
2.加强学科建设,提高专业素质
随着社会的开放化程度越来越广阔,大学生的思想活动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在生活与学习中自然而然就会出现一定的困扰,辅导员需要在第一时间为他们“答疑解惑”,使大学生过上正常的高校生活,不同学生还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辅导员的专业素质一定要跟得上学生的思维活动,只有想他们之所想,在思想觉悟上高于大学生,才能解决学生的个人问题,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这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而是需要多学科的结合才能实现的。
高校应该加强学科建设,依托本身具有的学科,如、哲学等专业开设专门针对培养辅导员的专业。根据辅导员工作所要完成的任务所需的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公文写作等知识安排相应的课程。通过专业的、系统的学科培训,培养出一大批既懂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又具备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学生日常管理、心理健康辅导、职业规范、法纪安全教育、社团活动组织等的复合管理型人才。
3.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
高校辅导员在开展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兼顾其他的工作,所以十分繁忙,这样一来就没有时间进行专业化的学习与深造了。长此以往,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就会与时代的发展相脱离,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因此,学校应该专门为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提供一个培训的平台,指导他们定期开展专业化以及职业化的培训,可以开展一些先进性的讲座,使其掌握最新的发展趋势以及队伍建设的最新动态,需要重点强调专业化队伍建设的必要性,认真钻研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样才能与时代的发展相联系。高校还要下拨专门的资金对辅导员的队伍建设进行培养,或者可以设立专门的建设资金,积极的鼓励辅导员开展专业化的研究,从而使他们逐渐形成一种对自身工作的自豪感,在大众的严重,辅导员的工作已经变得愈发重要,没有辅导员专业化以及职业化队伍的培养,相信也很难实现高校优良的作风建设,广大学生也无法在正确思想政治的教育下进行学习与成长,所以为了提升辅导员这方面的建设,就一定要将这一问题当做重点的工作任务来抓,并且长期的坚持下去。
此外,要夯实辅导员培养,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一些高校根据培养高素质辅导员的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专业平台基础上,通过调整课程结构来满足辅导员培养的岗位要求;二是辅导员培训基地所在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纳入培训基地专业支持平台,按照辅导员的职业要求进行专业口径调整,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岗位要求转换为专业特色,打牢辅导员的专业基础。从目前情况来说,后者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做法,因为既然是辅导员培训基地,就要建立和完善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各个阶段的适应辅导员职业需要的学科专业培养与培训体系,这是打牢培养高素质专业化辅导员的基础工程的重要环节。同时,必须要高度重视辅导员职后培训体系建设,形成系统的辅导员培训模式,为辅导员的职业提升提供保障。
四、结语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政治领路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承担着指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工作,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教育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所以,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质量和工作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这就要求辅导员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也就成为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陈军绘.论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职业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品德;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作者简介]袁力,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学院助教,江苏徐州221008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5―0174―03
环境是指生物体生存空间内各种条件的总和。人类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精神环境。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要以一定的环境为前提,而且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形成和发展的,特别是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起决定性的影响。同样,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也要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科技现代化、社会信息化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外部宏观环境和内部微观环境的变化都非常巨大,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要研究各类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从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殊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由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环境要素所构成的。这些环境因素一方面存在各种差异,另一方面又具有多种相同或相似之处,而正是这些环境因素的共性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殊性。
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结构的整体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的有机性与统一性。有机性是指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的诸要素、各部分密不可分、相互协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结构的统一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诸要素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进行影响时在作用方向、方式上的一致性。
2.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结构的有序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诸要素存在方式上呈现的格式化倾向以及这些因素更替作用的规律性。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环境因素的格式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诸因素一旦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相结合,构成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外部环境之时,这些环境因素的存在方式就会发生变化,从无序变为有序,形成一定的结构形式。这一变化过程,可以称之为环境因素的格式化过程。二是环境因素更新的规律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改变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被教育者社会化程度来逐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环境因素更替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违背规律的惩罚。
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阶级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因素所体现的与特定阶级利益相一致的属性,它决定着环境因素的基本内涵与价值倾向性,并影响环境因素的发展变化。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特殊性来看,尽管我国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阶级斗争已不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阶级依然存在,不同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依然存在。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来看,环绕于人周围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们的社会生活环境,而社会生活环境的状况受到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行为的影响。
4.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社会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社会活动的产物,社会性要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发生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个人来看,人们是通过社会化来使自身符合社会的要求、适应社会的生活。从阶级角度来看,一定的阶级或组织试图通过对人的社会化来培育符合本阶级或组织的思想意识、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社会成员,维护本阶级或组织的利益。影响人的社会化的因素中起关键性作用的还是社会性活动。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来源来看,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故不可避免地具有社会属性。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构成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中社会性要素占据主导地位,在人的社会化(包括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发挥关键性作用,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就具有社会属性;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作用范围来看,它也是指向社会,服务于社会的。
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主要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是指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微观环境是指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进入2l世纪,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加入WTO,民主政治建设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无论是宏观环境还是微观环境,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精神环境,都将对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不同于以往的深刻影响,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1.从经济环境来看。经济环境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经济环境是诸因素中最基本的因素,它最直接影响着培养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和规格,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水平。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保持高速稳定增长,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科学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加入WTO,现代化的广泛深入,由此而带来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分配方式的变化,价值取向的转变,思维方式的改变,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产生了重大而又直接的影响。
2.从政治环境来看。社会政治环境是指环绕着人的社会政治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了很大的提高,社会政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受改革开放负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社会一些自由化思想泛滥、个人主义盛行、公民道德思想滑坡、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犯罪现象增多、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蚀,所有这些都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影响。
3.从社会文化环境看。社会文化环境是通过融合在人们周围的各种教育因素,间接地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全球现代化一体化的发展,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反思和对西方外来文化的对比、借鉴、吸收、消化,我国现阶段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许多标志性的成果,但由于信息化、全球化的不可阻挡,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
4.从家庭环境来看。家庭环境对人的思想影响有一种特殊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家庭成员的个性发展,对子女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家庭结构单一,独生子女占多数,家庭的稳定和睦,不仅对家庭成员的幸福而且对整个社会的稳定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离婚率的增长、单亲家庭的增多、独生子女的娇惯、家庭暴力增加、家庭道德约束力的下降等社会家庭问题十分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
5.从学校环境来看。学校环境对培养人的思想政治道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是一种专门培养人才的特殊单位,校园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人际环境都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但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出现了“弱化”现象,中小学把升学率放在第一位,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教育,高等学校注重对学生文化知识和个人能力的培养,轻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严重制约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6.从工作环境来看。工作环境对成年人来讲是最重要的环境,是一个人实现自身价值、表现自己才能、获得生存发展的生活资料的重要场所。工作单位的风气、人际关系、员工的素质以及工作的性质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好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不利的工作环境压抑人的思想,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7.从传媒环境来看。传媒环境是社会舆论环境的一个方面,借助人际传播媒介、组织传播媒介特别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形成。传媒环境是影响人们意识和行为的强大的舆论力量,是进行道德评价的重要手段。
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必然性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极为广泛而且复杂的系统,是一个具体的、特定的概念,是不同层次的环境因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对人的思想品德产生着决定性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祖国美好的自然环境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内容,能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同时,社会环境中各种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因素能催人奋发向上,能树立崇高的理想,能培养高尚的品德。但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也会使人们悲观消沉,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挥积极因素的作用,消除消极因素的影响,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人们健康向上地发展。
2.优化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具有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影响不是强制的、有形的,经常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即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智慧的启迪。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都是环境的影响力量。
3.优化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人们的行为都会受到周围环境和人们舆论的评价以及法律、道德、纪律、规范的检验,凡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和行为,会得到社会的认同,使良好行为得到强化、巩固和继续发扬;反之则不然。因此,加强环境的优化有利于思想品德向良好的方面形成和发展。
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途径
1.依靠政府和社会力量。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环境。党和政府有关部门是优化社会宏观环境的主体,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正确的舆论导向。社会导向分为社会的政策导向和自觉的舆论导向。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将党和政府认可的政治规范、思想规范和道德规范转化为群众的思想政治品德。强有力的社会导向无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大气候”,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公认的制约力。在社会导向正确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将事半功倍。加强立法,整治、违法犯罪,整顿社会秩序,强化社会治安,加强环境管理,普及环保知识等,确保社会宏观环境的积极增长,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传媒环境。
2.营造良好氛围,建设微观环境。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社区这些微观环境的建设,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形成优良的社会风气,培养高尚的道德风尚,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培养积极向上的政治思想,而且还可以影响和改善宏观环境。要优化家庭环境,家庭成员要和睦相处,父母要和孩子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循循善诱地引导孩子,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要优化学校环境,重视思想理论建设,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广大教职工和学生,解决他们的精神支柱问题,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要优化工作环境,创造公平、民主、团结的理想氛围。
3.加大社会投入。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物质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条件,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加大人力、物力投入,美化环境,改善设施,合理布局,创造高雅别致、使人心旷神怡的舒适环境,能增强教育效果。加大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和场所建设,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必要的精神文化活动场所,开展富有教育意义的各种文体活动,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德育;意识形态性;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2-0238-03
新媒体是区别于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也被称为第四媒体,也有人认为是第五媒介(区别于报纸、广播、电视和杂志)。无论是第四媒介论还是第五媒介论,都无法改变的事实是新媒体成了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不开分割的部分,它是以网络计算机技术为支撑,利用各种移动终端为人们传播信息的一种信息媒体形态。这种大众媒体已经成了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但是由于新媒体的自由性和开放性,信息网络中包含着大量信息,而其中的网络“民主”以及西方意识形态通过新媒体逐渐地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些给高校德育的意识形态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新媒体的环境下保证高校德育的正确方向和性质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一、新媒体的特征
从新媒体传播信息的角度来看,新媒体大致有以下几点特征:首先是信息的大众性与开放性。以往传统媒体是单向传播,传播受众不具有主动权,这也意味着信息的内容会受到制约,传统的媒体会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意识形态的要求传播符合要求的信息内容和价值观,意识形态必然会受到控制和影响。这种受到制约的信息传播形成一种封闭或者半封闭的信息状态。但是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不再是单向性的,而是大众的。只要借助手机、电脑和网络,信息主体都可以是信息的者和接受者。信息的内容也更加开放,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心情状态以及政治倾向随意各种各样的信息。其次是信息的及时性和跨地域。无论是电视、广播还是报纸都有固定的时间要求,基本上是一天一期,而且从事件的发生到信息的还存在着加工和制作的过程,因此无法做到及时。并且传统媒体由于受到地域和传播条件的限制往往局限于部分区域。但是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真正实现了全球化,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卫星以及海底光缆,信息彻底打破了时间、空间、速度上的限制。再次是信息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微博、论坛、微信和QQ等交流平台都可以让每个人成为信息者和信息的接受者。在如此庞大的信息中,必然有主流价值观的内容,也有非主流价值观的内容,有积极健康的信息也有消极颓废的信息甚至是黄色血腥的内容。在新媒体环境下,只要有着可以连接互联网的客户端(手机、电脑)就能在浏览器和各种交流平台中接触到一些不良的信息。
二、新媒体环境对于高校德育话语权的挑战
新媒体的网络环境下,网络信息的过度泛滥和复杂化严重地挑战和动摇了高校德育一元主导的原则,高校德育的一元主导就是将“的基本原理同我国教育具体情况相结合的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服务”[1]。但是由于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庞大而又复杂,使得许多非意识形态的内容影响学生,甚至是资本主义价值观毒害学生。
(一)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复杂性容易淡化德育的意识形态性
首先要清楚一点:德育不仅仅是道德教育,也是意识形态和思想品德的教育。任何阶级社会都存在德育,因此存在着超越阶级的共性。正如恩格斯在谈到道德问题时所说:“由于处在同样的或差不多同样的经济发展阶段,由于有共同的历史背景,道德论必然是或多或少地互相一致的”[2] 。但是德育不仅仅“是或多或少地互相一致”,它还包含着阶级性,而且它的阶级性才是德育的本质。朱开轩在《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纲领》中指出:“德育……,贯穿着一定社会制度的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某些特殊要求,后者体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教育性质的本质区别”[3]。德育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才是德育最为根本的特性。不同的阶级总是依据本阶级的价值观、政治思想、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去培养符合自己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德育对象。
而在新媒体的信息时代下,信息庞大而又复杂,许多信息并不是包含传统的意识形态性,或者说是包含着隐性意识形态性。这种”非意识形态性”的错觉会使人们认为新媒体网络环境中存在的信息并不具有意识形态性,认为高校德育是培育无阶级意识形态差异的道德品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新媒体的途径大肆传播主义以及反的内容、消极思想文化以及各种违公德的信息。大学生在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时,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党和国家主流的声音往往会被其他非主流的声音所掩盖。一些警觉性差的德育工作者们在选取网络信息和素材作为德育内容时,会不知不觉地选取一些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观”作为德育的内容,严重侵害了大学生的政治观和道德观。
(二)西方网络话语霸权的挑战
西方网络话语霸权主义一直使我国在意识形态的“攻防战”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从东欧剧变开始,西方妄图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彻底地颠覆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新媒体网络是其活动的主要平台和途径。国内受支持的各种基金和网络“公知”大V竭力宣扬西方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竭力诋毁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充当发达国家对华文化侵略的帮凶。而且由于网络资源的不平衡,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控制着绝大多数的网络资源。英语用户占全球互联网用户的29%,位列第一名,是全球第一大用户群。发达国家垄断网络话语权,给中国贴上所谓的“威权”和“专制”等标签,竭力地否定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强大的网络资源和世界舆论话语权向全球输出资本主义的道德观、文化理念进行隐形的政治意识形态输出。
(三)网络监管的不力
新媒体时代,人们通过各种客户终端(手机、电脑等),利用互联网技术,通信卫星把信息传播到世界各地。互联网的世界是没有国界的,网络传播更加方便快捷,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这种开放性和自由性带来了快捷的讯息和丰富多彩的世界,但是也使得网络监管难度加大,给政府控制信息源增加了难度, 削弱了“把关人”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地位。很多违反伦理道德以及一些主义的信息在网络中大肆传播,却无法做到及时控制。
尽管网络防火墙技术在不断提升,但是黑客和“翻墙”技术也在不断更新,这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防火墙和黑客技术的相互对抗使得网络监管技术只能保持短期的技术优势,再完美的网络监管技术也无法保持长久的优势。而在校园中,很多大学生都有能力应用各种网络“翻墙”软件接触国外的信息。维基百科和Facebook等网络平台中带有明显意识形态和主义的各种讯息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政治观,这些都给高校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
三、提升高校德育话语权的对策
(一)提升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树立学校的网络话语权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应该培养优秀的德育工作者。首先,要有过硬的政治素养和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高校德育工作不仅仅要帮助学生塑造道德观,还要帮助学生培育正确的政治观和价值观,使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如果德育工作者们自身没有正确的意识形态性,甚至是向学生宣扬资本主义腐朽的道德观和政治观,那就完全背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指导原则。
其次,学校德育工作者要正确处理来自学校的信息。德育的过程是人的主观世界的改造活动,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媒介便是信息。学校环境相对封闭,学生理解外在世界的方式之一便是各种媒介。由于学校环境的特殊性,学生接触最多的媒介便是“第四媒介”(手机和电脑等网络)。德育工作者要当好信息的把关人,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信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观。第一,德育工作者要提高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度,提高话题预设的意识和能力,在生活中不断地利用新媒体工具和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互动交流,不断提高话语权威。第二,要帮助学生认清新媒体时代下信息过剩所带来的问题。当今媒介信息是我们了解世界的方式和内容,但是大量无序杂乱甚至有害的信息也是我们的灾难。信息既可以正确引导我们,也可以扭曲我们的价值观。就像斯坦利巴伦所说的:“无论媒介信息来源多可信,对待媒介信息都应该持批评态度”[4]。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要对于新媒体保持一种批判和怀疑的态度,做到不轻信、不盲从、不造谣、不沉溺、不过度。
(二)完善德育方式,提升学校德育的影响力
首先,完善“网下”和”网上”的互补式教育。所谓“网下”是指新媒体环境下,德育工作者除课堂时间外利用新媒体的交流平台实施的教育方式,而“网上”是指学校课堂教育(讲台)为主的传统教育方式。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者们利用大学生较为熟悉的QQ、微信等多种途径实施道德教育,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但是不能一味地使用这些新途径而忽视了课堂的教育和日常面对面的谈心活动。因为网络空间中的主体越发符号化和虚拟化,就易使网络教育活动放松对现实人的人格发展和道德责任。因此在德育工作中人与人的现实交流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人的本质不是网络中的QQ昵称和图像。“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
其次,牢牢占据两大网络活动阵地,发扬社会主义道德观,确保的指导地位。如今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主要是在两大活动区域,一是互联网上高校门户网站以及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网站。二是QQ、微信等信息交流平台。要利用门户网站“服务”特性,将德育内容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和就业相结合。同时发挥出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网站在价值观和道德观、政治观上的引导和宣传作用。同时,利用QQ和微信等网络平台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政治情况。抓住社会热点话题,关注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
最后,实践锻炼人的品质。无论是我国传统的思想还是近代教育理念都强调实践的育人作用。荀子在《荀子・懦效》中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5]。意思是强调了实践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践活动。马克思曾指出:“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他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2]。可见实践活动在孕育活动主体的品德方面有重大作用。
高校的德育活动不局限于学校教育或者是谈心对话的方式,在结合第一课堂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第二课堂(社会实践),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品德。一是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和本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 “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将自己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二是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性质的志愿者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公共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三是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爱国主义和革命主义的实践教育活动。当代大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自我和个体意识强烈、集体意识淡化。青年大学生群体有重视个人的利益、轻视集体和国家利益的不良倾向。这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认识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和我们每个人休戚相关,培养其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 加强和完善网络监管措施
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制定出相关的网络管理法律、法规。同时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还要建立专业化的网络监察队伍,及时处理网络突况,避免网络舆情的失范和失控。其次,充分发挥各大网站和运营商的监督作用,提高网站和网络社区等的运营质量,应用各种技术手段建立信息防火墙,过滤有害信息和垃圾信息,同时也要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要坚决抵制校外的不良网络信息,建立第二道防火墙。要充分利用手机运营商在管理和监督的优势,尤其是手机运营商在信息传播过程的单向性,一些能够引领正能量以及预防性的短信信息,为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和信息环境。最后,网络监管不仅需要相关制度和法规的保障,也不仅仅是网站和运营商的义务。我们每个网民都要做到自律,自己在网络中监管自己。
总之,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高校德育不仅是道德教育,更是一种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教育。高校教育的目标是“培育以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为灵魂,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6]。
参考文献:
[1]郑永廷, 江传月.主导德育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朱开轩. 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纲领[J].宁夏教育,1994(11):8-9.
[4][美]斯坦利・J.巴伦. 大众传播概论:媒介认知与文化[M]. 刘鸿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5]崔华前.试析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贡献[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6]姜希.以德育人是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J].思想研究,2005(2).
Exploration of the Discourse Right of Moral Education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SUN Jinjing,DING Huimin
(Marx School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2,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