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范文

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09:55: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

篇1

一、企业社会成本的内容

1.税务成本。税务成本是指企业以税金的形式将其创造的利润按一定比例无偿上交给国家的支出,主要包括企业上缴的税收种类,如企业上缴的流转税(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关税、营业税金及附加)、所得税、资源税等应交税金及附加。

2.职工责任成本。职工责任成本是指企业为其内部职工的各项事业所发生的耗费与支出,主要包括集体福利、教育培训支出、向社会保险机构交纳的在职职工的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障费、医疗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职工社会统筹保障金。

3.环境成本。环境成本是指企业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经营行为对环境的影响而发生的支出,以及企业因执行环境要求而发生的其他成本。主要包括企业为改善生态环境,对环境污染进行有效防护,减轻并消除环境污染,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稀有资源的耗用,为净化社会环境利用三废的支出,如环保贡献奖、利用“三废”生产产品的收益、环境治理机会收益、矿产资源补偿费、环境治污费、环境绿化保护费等项目。

4.产品质量效益成本。产品质量效益成本是指企业增加产量、提高质量,生产发展效益,技术革新效益等的支出。主要包括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提供价格合理的产品,做好产前售后服务,及时更新产品,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如广告费用节约的机会收益、产品售后服务费、退货或返修费用。

5.公益福利成本。公益福利成本是指企业为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所发生的各项耗费和支出。主要包括企业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参与社会活动情况,提供财力或人力支持和发展公共交通事业、医疗保健服务、市政建设、游乐设施;为文化教育事业提供人、财、物的支持;为社会弱势群体(如失业者、妇女儿童,残疾人)提供各种便利和帮助;对灾区进行的捐献和赞助等的支出。公益福利方面的信息主要包括企业对公益事业、社会福利机构以及慈善事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以必要的捐赠和帮助,为社会创造平等就业机会,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为所在社区做出应有贡献。如社会福利事业贡献奖、公益福利及公益捐赠支出、社区服务费、降低原材料、产成品和成品消耗量、节约工业、运输设备修理费用、防止农、畜产品的产量下降、减低居民发病率、提高林业生产率、节约住房、公用事业和居民的费用成本。

二、企业社会成本计量特点

1.企业社会成本计量具有复杂性。研究企业社会成本计量首先明确什么称为企业社会成本;企业社会成本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对企业社会成本进行计量;采用何种方式对外提供企业社会成本的信息。而且企业社会成本问题与科技发展水平等多种社会因素有关,要求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心理学家、医生、律师、统计学家、工程师等各领域的专家和会计师一起来进行研究。

2.企业社会成本计量不能单纯以实际支出为前提。企业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有些是在生产经营中实现的,却没有实际支付行为,而有些则混合在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当中,所以某些外部经济很难直接计量,有的项目不能按照实际支出的金额计算。

3.企业社会成本不能仅限于货币单位计量。企业社会成本涉及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计量形式的多样性。除了可用货币计量外,还可用实物指标或指数及文字来说明反映企业的各项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

4.企业社会成本计量具有模糊性。所谓模糊性,是指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由于企业社会成本计量方法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且受到成本效益原则约束,所以只能做到相对准确,而不是绝对准确,但这并不排除其对决策的有用性。

三、企业社会成本的核算

1.确定核算的基础数据。以国家各级相关部门公布的相应数据作为核算的基础数据,包括反映相应项目的数据,反映的社会状况。这是计量企业社会成本的基础,在企业社会成本会计中属于原始数据的取得和整理阶段。

2.计算企业引起的显性效益。显性效益,是指企业行为给外部造成的具有可视性或可测性的实物型效益,与此相对应的是隐性效益,即目前尚不可能完全确认,具有较低或很低可视性或可测性的效益。显性效益是目前能够计量且必须计量的社会成本,隐性效益是否纳入社会成本的计量则取决于人们对其认识程度,如果确认程度低的可不予计量,如果确认程度高的则可估算计量。

3.效益的货币化。它将实物表示的效益量值以货币量表示,计算综合的社会成本价值。这个转化过程是社会成本核算中的比较复杂的部分,涉及到实物型效益的分类和各类实物型效益的计算价格。任何一项对社会造成的效益都是多方面的,有对社会造成的直接效益,也有对社会造成的间接效益。从计算原理上看,对与现时利益相联系的直接实物型效益量,可采用市场价格来计算成本;对与现时利益相联系的间接实物型效益量,可采用影子价格或替代价格来计算成本,同时可选用各种计量价格相对应的计量方法。

4.加总和处理。它对各种效益分量进行总计,确认效益的制造者和各自应承担的份额。企业社会成本会计进行归集和分配,应由企业上缴部分被汇总后,列入财政预算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专款专存专用。资金入库后,大部分资金由国家相关财政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并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专项账户作为专项资金,通过法定程序由财政按时、足额划拨给社会机构专门用于社会支出。而企业已经支出的企业社会成本部分,经过相应核算和上级管理单位确认后,可以在应上缴部分中扣除。

篇2

摘 要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水利基建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水利基本建设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其水利基建工程日益壮大,不仅对其会计核算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而且水利基建工程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日益突出。文章通过分析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结合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的具体情况,为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人员提出具体要求,并针对于提出的会计核算问题提出可行性对策,保障水利基建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水利基建工程 会计核算 问题 要求 对策

建设单位是执行国家基本建设计划的基层单位,它是基本建设工程的组织者,同时又是基本建设投资的支配者,其会计核算遵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执行。具体会计核算方法是:

1、收到上级主管部门拨款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基建拨款”科目。分别按资金性质记入相关明细科目。

2、建设资金进行使用时借记“基本建设支出”有关总帐科目及其明细科目,贷记相关科目。

3、建设资金转销时借记“基建拨款”科目,贷记“交付使用资产”、“待核销基建支出”、“转出投资”等科目。

水利基建工程是指除涝、灌溉、防洪、发电、围垦、供水、移民、水资源保护以及水土保持等工程及其配套和附属工程的统称。水利基建工程对我国防洪、防旱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水利基本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人和水利基本建设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引发了涉财内容、方法、方式的新变化。为了正确核算新增资产的价值,水利部对原1992年制定的《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竣工决算编制规程》(以下简称原规程)进行了修订,于2001年2月8日颁布了新的《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编制规程》(以下简称新规程),《新规程》与《原规程》比较,《新规程》对报表内容和格式及编制方法作了较大修改。现结合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大多对外承包的具体情况,就如何按《新规程》准确核算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成本、及时编制项目的竣工决算、正确交付各种使用资产等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准确的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指标

会计核算指标为水利基建工程开展会计核算指明了发展方向。水利基建工程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对于我国现行水利基建工程而言,其会计核算指标难以定位,再加上,水利基建工程单位监督管理力度不足,导致其缺少准确的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指标。

(二)缺乏健全的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体制

基于水利基建工程具有工程量大、施工时间长等特点,因此,其大多数水利基建单位通常设置临时性指挥部进行管理,这种形式的管理严重缺乏科学依据,不利于形成健全的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体制,同时,该工程单位还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等机制,造成其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体制难以充分发挥其职能。

(三)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成本核算意识薄弱

会计成本核算在水利基建工程财务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就我国现行水利基建工程来说,其大多数领导层尚未全面认识到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要性,以至于其缺乏会计核算意识,导致自身难以置身于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中,为实现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成本核算的高效开展贡献自身力量。

二、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人员的要求

会计核算人员直接关系到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因此,本文对我国现行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人员提出以下四点要求:

(一)熟知工程概算基础知识

水利基建工程概算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基本建设程序、工程造价以及水利工程初步设计概算编制基本方法。首先是基本建设程序。水利基建程序具有八个阶段,其概念和内涵对推动水利基建工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是工程造价。工程造价主要来源于建筑工程、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临时工程、金属结构设备及安装工程、其他费用等;最后是水利工程初步设计概算编制基本方法。会计核算人员依据掌握的概算基础知识,实现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以及成本控制的有效融合。

(二)熟知各项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概算的批复内容

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概算批复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设置会计明细科目和编制竣工财务决算的依据;第二,工程资金管理和使用的依据;第三,考核概算执行情况的依据。水利基本建设过程中,必要将工程资金流量控制在概算批复允许范围之内,若出现工程量增加或减少状况时,需上报概算批复部门,待其部门审核通过之上,方可执行。

(三)熟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水利基建工程普遍实行招投标,在招投标时,建设单位和承包商之间的施工合同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成本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的核心依据,因此,应保障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人员积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确保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业务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为水利基建工程开展会计核算工作提供前提基础。

(四)熟知《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策编制规程》的基本内容

《水利基建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策编制规程》的基本内容包括:一是编制依据内容复杂多样,即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项目概算、年度投资计划、年度财务决算、支出预算;二是编制的重点应放在掌握编制质量要求和时间进度要求之上;三是编制的方法。要求不仅能够正确分摊待摊费用,而且还能够保证会计核算口径和项目概算费用的一致性。

篇3

    一、 行业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关系问题的提出,始于本次会计改革的起步阶段

    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原服务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分所有制、分部分、分行业的旧行业会计制度越来越暴露出同迅速发展中的社会经济环境不适应性。尤其是在由计划经济体制一步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大背景下,必须对传统会计核算模式进行彻底的改革,自然就成为社会各界,特别是经济、会计界人士的共同呼声。但究竟怎么改,当初还没有来得及在整个会计界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和讨论。"用会计准则体系取代行业会计制度"这一主张,就是在那种情况下提出来的,并很快被确定为我国会计核算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至今还几乎被当作会计学中的一条公理来看待。

    但这一主张,基本上只是仿照以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国家会计规范体系构成模式的一种设想,既未经过理论上的周密论证,也未经过最起码的(无论经从时间上,从地域上,还是从经济部门上来说)实践检验,不可能具备坚实的理论根底和足够的对于客观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的适应能力。正因为如此,在小平同志南巡谈话推动起来的迅猛发展的形势面前,"制定基本准则知应用准则形成一套全新的会计核算制度体系,待时机成熟时一步到位,取代现行的会核算制度"的改革思路,不得不调整为"通过制定基本准则改革会计核算模式,通过修订行业会计核算制度使改革内容能够具体操作落实的第二种思路。"①由于这种改革思路上的调整,才大大加快了改革的进程,得以在短短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初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会计核算模式向市场经济会计核算模式的转轨和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这实际上就是研究对"用会计准则体系取代行业会计制度"这一主张的第一否定。但随着《企业会计准则》和新行业会计制度的相继制定、实施,“取代论”之争仍在继续,并将"一步到位取代论"分化为"立即取代论"和"并存过渡论"两种观点之争。但这两种观点的分歧,仅在"取代"的理由已转变为:新的行业会计制度还是不能适应和满足跨行业经营企业的需要,而这个问题只能在制定了具体会计准则之后,用“跨所有制、跨行业、跨经营方式、跨国内外的会计准则体系”来解决。

    其实,由于各个行业部门有着不同的生产经营特点和核算管理要求,行业间的会计差别总是客观存在的。这对会计准则来说,也只能使之尽可能普遍地通用于一般的生产、流通和服务行业,而对少数特殊行业,就必须另行制定相应在的制度和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立项和拟立项的特殊行业会计准则已有农业、采掘业、保险业和运输业等行业的,并在考虑是否应当立即着手其他行业会计准则的制定。我国适用于所有行业企业的现金流量表准则,也对金融保险企业现金流量的项目归类作了特殊的规定。这些都说明会计准则并不可能是跨行业的。

    当然,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企业会计准则》不能适用于所有的行业会计。"《企业会计准则》主要就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会计基本概念的定义和外延以及会计报告的原则要求等作出了规定。它的基本内容,或者说它的雏形,最早却是以会计制度的名义出现的。从1985年3月印发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到1992年6月印发的《外资投资企业会计制度》,特别是1992年5月印发的《股份制试点企企业会计制度》,人们可以从中看到《企业会计准则》孕育、成形的轨迹。而且,就其具有的功能来说,在现阶段,它仍然在起着行业会计制度"总制度"的作用。

    同时,作为拟议中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还在起着"准则的准则"(基本准则)的作用,即指导和评价具体会计准则制定的准绳作用。这种兼有"总制度"和基本准则的双重身份,是由它的基本内容所具有的那种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双重身份,是由它的基本内容所具有的那种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性质所决定的。它本质上相当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论财务会计概念》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关于编制和提供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而不是一份直接用来规范会计实务的会计准则。正是从这个意义,我们说它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会计准则,并且"以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为内容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这一提法持有异议。因此,在提及"会计准则体系"时,都冠以"拟议中的"这个定语。

    而如果从相对意义上来说,1992年5月份印发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和1998年1月印发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都是不分行业的。尤其是最后一个制度,还附有建筑安装、房地产开发和商品期货等特殊行业和特殊业务的会计处理规定(若有需要、也可把这部门内容扩充到制度正文中),更增强了它的行业适应性。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可以跨行业,其他经营方式的企业会计制度为什么不可以跨行业呢?可见,适应和满足跨行经营企业需要的问题,并非只有会计准则才能解决。

    那么,究竟是加快制定会计准则以尽早取代行业会计制度,还是对行业会计制度作进一步的完善,才是解决跨行业经营企业问题的良方呢?只要从现实可能性来分析,就能得出是后者而不可能是前者的结论。

    首先,会计准则的建设,必须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我国的市场经济目前还不很发达,不很成熟,不很规范。特别是作为会计准则产生和发展直接动因的股份公司和证券市场,八、九年来虽有较快发展,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如1998年12月31日在深、沪两股上市的公司仅854家,成交金额只有33.6亿元,上市公司在全部企业中所占的比重很小(1993年仅独立核算的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就有1.37万家),证券市场能够发挥的社会资源导向作用还微乎其微。其次,还应看到,我国关于会计准则方面的理论,大部门是从西方特别是从美国引进的,尚需一个与我国的会计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要制定出能足以取代行业会计制度的一系列会计准则,其现实可能性是可想而知的。

    二、统一会计制度不只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会计管理模式

    在持"最终取代论"观点看来,统一会计制度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不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这些年来,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统一标准和原则要求,对旧行业会计制度作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后制定的新行业会计制度,已基本适应了当前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各类企业的需要,并已初步同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可见,统一会计制度不只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会计管理模式,在先进的会计思想指导下,以正确的会计理论作基础,它同样能适应、服务于市场经济体制。

    事实上,统一会计制度模式,不只是社会主义国家有,部分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同样有,如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的统一会计方案,比利时的统一会计制度和瑞典的宏观会计制度。德国虽无这种统一会计制度,但也制定有统一会计科目表。美国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统一会计制度。

    其实,统一会计制度的基本内容,即关于会计核算的方法和程序的规范,是任何国家的会计所不可缺少的,只不过各国采用的规范形式或名称不同而已。如许多国家把这些内容话公司法、商法和税法中。英美法系国家,一般不是以成文法而注重以惯例来规范会计核算方法与程序,这容易给人造成一个这些国家不需要统一规范会计核算方法和程序的错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1998年4月在吉隆坡会计上原则同意新上项目之一的"发展中国家会计问题"中的第1个议题就是针对这一情况而提出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企业没有完备的会计系统,也没有就如何建立和维护这类系统提供指南"。②作为国际会计准则,有助于这些国家顺利进入世界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排除"语言"障碍。

    三、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是两种不同的会计规范

    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在规范内容、本质属性、产生的历史背景、结构形式特征以及内容的稳定性等方面,都有明显区别。在规范会计实务时,两者的关系应该是各司其职,相辅相成,而不应扬此抑彼,甚至轻率加以取代。

    1.从各自规范的内容看,会计制度主要规范会计核算的方法和程序,会计准则主要规范会计核算和披露的政策。

    以存货为例,如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设置了各种存货科目,并在附件中增设了建筑安装、房地产开发和商品期货等特殊行业和特殊业务需要的存货科目。在各存货科目中,又分别规定了各该科目的核算范围,不同增减方式下的核算方法(主要列出应借应贷科目),入账价格、发出时实际成本的几种计价方法,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时应增设的会计科目和核算方法,清查盘点的核算方法,明细分类账的设置原则和核算依据等,都是属于会计核算方法和程序方面的规范。至于企业应当或可以选择什么样的计价方法方面的问题,并未作任何规定。而〈〈企业会计准则第×--存货〉〉(征求意见稿)则是主要就哪类存货和哪类企业应当采用哪种计价方法及相应调整的事项,以及应在会计报表及其附注中披露的事项,作为详尽的说明。这就属于对会计核算的披露政策的规范。

篇4

一、公路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

(一)公路财务管理。公路财务管理包含了固定资产的管理、流动资金筹划、资金管理、财务的预算、成本控制、财产清查等主要内容。加强公路财务管理可以有效控制会计事前预算、强化事中预算,完善事后预算,提高资金的利用率。财务管理将整套的会计信息统一进行核算,形成准确完整的财务会计报告,为公路部门的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从而有效推动公路建设快速发展。

(二)公路会计核算。公路会计核算主要是指对公路的资金进行核算,计算并反映出公路资金的流动情况,例如公路的使用资金、生产成本等核算情况。准确的会计核算能对会计的工作质量提供保障,并且可以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从而提升整个公路事业的会计核算质量水平。

二、公路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所面临的问题

(一)公路财务管理方面

1.公路部门的财务管理意识薄弱。提高公路财务工作质量水平首先必须要拥有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就目前而言,很多公路部门缺乏正确财务管理理念,对先进的财务管理知识没有较强的学习意识,不明确科学的财务管理方式。这就导致了我国公路建设在质量上出现问题,工作效率也大大降低,同时受到传统财务管理观念的影响,没有做到正确运用科学财务管理方法。还有一方面是由于公路部门的管理者过分追求自身的利益,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私自擅用资金,这就使资金无法得到有效运用,从而使财务管理的难度增大。

2.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公路建设的经营者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其中包括事业单位、外资企业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导致在公路财务管理制度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无法得到一个准确的界线。所以在公路财务管理中,缺乏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是最根本的问题,必须要马上制定相应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

3.缺乏完整的预算管理。在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要有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在事前管理过程中,预算管理由预算的主体和执行的主体两方面组成,两者必须要协调统一,才能保障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完成,从而吸引更多的公路建设投资。但是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缺乏相对应的约束制度,导致了实际的投资情况与预算投资情况不对应,从而导致了财务管理失去控制。

4.缺乏完整的财务监督制度。在公路财务管理中,没有一套完整的财务监督制度也是重要的问题之一,财务监督在整个会计核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公路施工的准备阶段到竣工阶段都必须要有财务监督作为保障,才能保证公路建设的质量,所以,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监督制度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公路会计核算方面的发展现状

1.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出现混合现象。一般情况下,会计核算是对公路建设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正确的记录核算,是对财务管理进行评价的标准,必须要将两者的关系进行明确的区分。而当下很多公路部门将两者混合了,这就造成了会计核算本身作用发挥不出来,并且只能提供有限的信息给财务管理,直接影响了财务管理的工作进度。

2.会计核算工作和实际的工作出现矛盾。目前我国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监督制度都不够完善,缺乏统一的控制支出费用的标准,这就使会计核算不能做到正确的核算,与实际的支出费用情况不相同,同时,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大部门的交易都是使用现金,导致了会计账目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记录不准确。

3.市场体制下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传统的会计核算和公路管理体制严重制约着核算管理的发展,使目前的市场体制与经济发展难以形成统一发展形势,同时缺乏完整的、标准的计核算法律体系,这就导致了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难以实行,从而也就使会计核算不能快速发展

三、加强公路财务管(转36页)(接42页)理和会计核算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改进工作作风。思想是决定活动的根本原因,解决公路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问题,首先必须要使公路部门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提高个人的基本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公路从业人员必须重视公路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培养财务管理人员建立认真负责的工作意识,使他们拥有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改善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不良风气,努力建立一支专业化、能力强的财务管理团队,只有改变从业人员的心态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在公路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促进公路建设的稳步发展。

(二)建立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的公路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监督制度,可以有效的推动公路建设发展,完善科学的法律制度有助于公路建设的顺利完成。针对现在我国在公路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公路部门必须要高度重视起来,研究制定科学的法律制度。只有建立了完善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才能为公路管理者提供真实、完整、有效的会计信息数据,使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行为。预算管理和监督两者要同时发挥作用,才能使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发挥自己真正的能力,推动公路建设发展。

篇5

[关键词]报刊行业;会计核算模式;探讨

我国文化事业正在以迅猛的速度发展,媒体行业也蓬勃兴起,报刊行业作为当今媒体行业的重点,也正在快速发展。在报刊行业发展过程中,要想保证能以理想的速度持续发展下去,就必须做到会计核算模式符合自身的发展水平,会计工作必须能为企业提供有效的预算机制。会计核算是企业的一项基本职能,对企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规范会计核算已经成为报刊行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想提升报刊行业的会计核算水平,保证企业资产安全,就要对会计核算的内涵进行深入了解,并以此为基础,对当前我国报刊行业会计核算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与更正,要对报刊行业总体发展趋势做全面分析,对会计核算结构和报刊行业的发展模式进行优化。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报纸行业健康发展。企业生产经营的多个方面都会涉及到会计核算问题,因此,报刊行业的会计核算人员应当在充分了解业务操作流程和不同环节所需的核算与财务监控的前提下,从本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充分把握最基本的财务运行节奏。

报刊行业会计核算模式改革的重要性

1.面对新的行业环境,需要做出更多改进

以前,报刊行业所需要处理的款项比较单一,资金来源的种类较少,因此当时报刊行业的会计核算模式也较为简单。但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报刊行业所需要处理的款项增加,核算模式更加复杂,除订阅费用和发行费用外,诸如广告收入等项目也都列入其中。由于当今各类资本的涌入及经济形势的变化,使得报刊行业的资金来源多样化,报刊行业的会计核算模式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改变,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在此基础上,报刊行业的会计核算模式要想适应新的社会发展环境,就必须与新型工作系统相配套,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监管和预算工作顺利进行。

2.报刊行业经营模式的改变

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会受到计划管理的约束,其发展形式单一。但在市场经济不断推进的时代,我国各行各业都逐渐摆脱了计划经济的制约,发展形式多种多样。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显露头角,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占有份额,就要不断优化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模式。在当今市场经济模式下,报刊行业必须从各个角度全方面地考虑成本,力图把成本价格控制在最低,并对各项费用按照压缩弹性的程度进行精确分析,从而不断提高企业整体运作效率。

3.为决策参考提供帮助

在会计核算中对发行成本予以合理控制,是会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它能够保证企业的运转资金更加充足,保证企业的各项基本费用能够压缩到最低。合理地对报刊的发行量和发行范围进行控制,有助于提升报纸的有效阅读率,将无效发行方式尽可能降到最低,以保证报刊行业的经济收入。将广告投送到特定用户群体,也是报刊行业在进行读者筛选后要做的重要工作,无论是对发行成本的控制,还是对广告的投送,都要对这些成本进行合理核算,都需要对报刊行业的会计核算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进而优化核算模式,为经营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

当前报刊行业会计核算模式存在的问题

1.缺少健全的会计核算制度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逐步实现,国际会计准则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会计核算也逐步进入正规程序,当今许多国外企业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为企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企业的会计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未能对现有的核算制度进行改革,对会计准则的落实还不到位,企业会计核算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核算方式和核算效率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此外,报刊行业中还有部分企业的核算工作是交由企业中的财务部门主管处理,还没有设立专门的会计核算机构或核算中心,部门建设不健全容易造成职责不明、资金走向不清的问题。对于建立了相关的会计核算机构或核算中心的企业,其中仍有部分企业内设机构层次不清,各部门的分工不明确,容易造成会计核算管理性差、工作效率低的问题,这会成为会计核算工作发展的障碍。

2.缺少强有力的会计核算管控制度

我国部分报刊企业由于对财务管控和监督等职能没有深刻的认识,造成在对会计制度进行管控时,未能建立相应完善的会计管控制度。此外,有些报刊企业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对会计制度进行合理改革,使得财务监管职能受到多方制约,工作效率较低。具体表现在:没有建立完整的会计核算科目和会计核算账目,使得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数据混杂;没有按照《会计法》的相关要求设立相应的会计机构组织,使得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常出现一个会计人员担任多种职务的现象,这样不但会造成会计人员身心疲惫,还会出现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低的问题;会计制度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常常是摆设。会计管控制度是基本的会计工作内容,也是整个工作的关键,如果不够健全,会使会计核算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上容易出现信息错误,这样必然会严重制约企业的正常运行。

3.财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较低

会计从业人员是会计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会计法》是会计从业人员工作的准则,其基本内容必须掌握,每项工作都应以《会计法》的基本要求为出发点,这样才能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报刊行业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较低,他们对《会计法》的内容了解不多。根据统计数据发现,会计从业人员虽然有多年的从业经历,但在实际工作中接受系统教育的机会较少,从业人员很难得到企业组织的专业培训,这会造成会计人员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会计核算制度与核算系统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创新,也会造成从业人员想要提升自己能力的意识比较淡薄。此外,在报刊行业中虽然拥有一些高素质的从业人员,这些人员凭借自己在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对会计核算的基本知识有深入了解,但有些高素质从业人员的电子操作技能较低,他们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普遍采用手工操作。财务工作比较繁杂,要想达到高速、高效的会计核算效果,就必须将核算工作电子化。只有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从业人员,才能保证会计核算速度快、数据准、及时高效。

4.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形同虚设

对会计核算模式进行整改优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确保会计规范化作业和会计核算整体水平提升。但就目前实际发展情况看,许多报刊管理人员注重其市场扩展与开发,对会计核算工作关注较少。有些会计人员虽然已经开始使用电脑办公,但他们对会计核算系统不熟悉,仍采用最为传统的记账方式和对账方式,这就使得工作效率低下,会计核算系统不能很好地跟进;或者部分企业的会计核算设备较为落后,未能得到及时升级,资源存储性能低,容易出现核算数据丢失的问题,甚至有些企业根本就没有引进会计核算系统。这些都会导致报刊企业会计核算速度缓慢,会计核算数据不能及时为企业决策服务,企业的工作效率降低,最终核算出来的数据错误率不断升高。

5.在科学引导方面会计核算模式不占优势

当今社会市场竞争强烈,随着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许多报刊行业都对新市场开发格外关注,但企业的精力是有限的,在新的市场开发上投放的精力大,就会使得企业对内部的关注度下降,造成企业内部制度管理工作出现不同程度的漏洞。在这些漏洞中,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控制制度显得格外突出,造成会计核算模式缺乏专业制度的引导。虽然许多报刊企业都追求全方位的发展,但有些企业对会计工作的控制制度严重违背会计核算规章的基本要求,使得企业无法适应当今市场的发展趋势,无法在市场经济的潮流下更好地发展。

如何对报刊行业会计核算进行改革

1.进一步调整会计核算内部制度

报刊企业要想保证会计核算能够良性运作,一定要保证会计人员深入理解和掌握《会计法》中的基本内容。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调整:第一,企业要为会计从业人员提供培训机会,帮助他们提升工作效率,要善于发现与更正企业运行过程中的问题,着力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鼓励员工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帮助企业不断提高整体效益水平。第二,严格遵循《会计法》中的基本要求,对会计核算机构进行完善,保证工作人员能够将各自的本职工作做到最好,要避免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保证专门工作人员对其工作内容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推动企业不断进步发展。第三,建立强有力的行业监督机制,要不断提高企业内部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不定期地对其员工的业务技能进行综合考察评定,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保证各项工作能高质量高效率完成。

2.创新意识对核算人员非常关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报刊企业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要想促进报刊行业良好运行,就要保证报刊行业的专业人员能够做到专业化,因此要对其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只有得到专业化的技能培训,才能更好地执行各自的任务。当报刊行业的专业人员接受专业化培训后,有利于他们掌握新技术,领悟新法规,使他们逐渐抛弃以往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对新型的会计核算方式有深入了解,主动对会计核算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企业要帮助会计人员充分认识当今经济发展趋势和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对企业所处的发展环境有更精准、更深入的了解,这有利于促进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要保证会计核算人员能够与时俱进,要对其进行不定期的考核,对其工作质量予以评定,对其工作技能进行严格考核。此外,企业的监督管理也必不可少。只有对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才能保证工作井然有序,才能保证会计管理制度能够合理有效地运行,才能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的工作激情和专业潜能,企业的业绩才会得到提高。

3.使用更加先进的数字化系统

篇6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问题;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与普通企业的会计不同,全面系统和连续是行政事业单位记录和反映内部资金使用情况的主要特征。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以及相关的工作受到经济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出现了各种问题,如会计核算工作中不规范的会计行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信息的失真、企业会计风险发生的潜在因素等。因此为了使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更好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核算工作,从而将会计核算工作对行政事业单位所起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本内容

会计核算工作能够全面、综合、具体的反映和监督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作情况,所以行政事业单位日常会计管理活动开展的主要核心工作就是会计核算。货币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会计核算的基本量度,会计核算通过对单位内部的经济活动以及预算执行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督和记录后,相关工作人员通过出具会计报表、工作报告等一系列活动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实现以财务、成本数据为指标的科学数据分析。虽然与企业相比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不算复杂,但是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也给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所以通过积极的创新和完善及规范,实现现代化的会计核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目前的主要工作。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部门预算工作不够规范和制度不完善

传统、粗放、落后是行政事业单位现行预算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且与当今社会经济市场体制的建立和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要求不相符。其中财政资金分散、不集中,缺乏严格、有效的监督和管控等现象是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且大部分行政事业对于部门预算工作的实行还未真正落实和实现,在财政资金支出方面存在的随意性也很大、预算的控制和约束功能也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导致制定的各项管理规范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对工作人员起到约束的作用;另外内部控制制度设置方面不够严格和科学,导致单位内部形成了不科学、不严谨的财务制度体系,给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开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二)资产核算环节存在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体制中资产核算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一项环节,资产核算能否顺利开展直接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开展情况,但是就目前来看大部分事业单位在资产核算环节普遍存在着各种问题。如行政事业单位在核算固定资产数据方面的精准度不够、内部的净资产不真实、透明,资产的实际价值无法切实体现出来、对于无形资产的核算也存在问题,无形资产的核算问题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会计制度体系中一直处于无关紧要的状态,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行政事业单位无形资产核算体制的不完善以及相关会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无法对单位内部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合理的评估,进而使行政事业单位无形资产的价值白白浪费和流失,不仅降低了单位自身的效益,也对社会造成了资源上的浪费和缺失。另外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存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会计报表存在信息不全面、表外信息的披露不充足等问题都给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核算工作增加难度。

(三)会计核算的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会计凭证的不规范,如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存在漏填、少填、甚至不填等现象,一些工作人员核算的原始凭证根本不符合国家的法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与被纳入会计资料中的原始凭证是否符合规则有着直接关系,且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预算执行率也会随着原始凭证的不规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进而引起各种问题。如编制部门在进行预算时,虽然总是使上年的基数有所增长,但实际却没有按照零基预算来进行编制,导致预算编制不准确;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部门没有对单位的日常基本开支和项目资金使用作出具体的规定,导致事业单位无法实现资金专款专用、也无法对单位的各项支出进行严格的监控,因此大部分的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内部超支、资金不合理占用、浪费等严重现象;另外,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部门在对相关项目资金进行管理和考核时并没有一套完善、科学、严谨的制度,甚至普遍存在重拨款预算审核、轻管理实际的现象。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策略

(一)实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类型的转换和管理体制改革

核算型的会计核算方式是行政事业单位过往一直在采用的一种方式,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应逐渐将传统、落后的核算型会计核算摒弃掉,并开始逐步向先进的管理型会计核算发展。但是仅仅对于核算方式的转变只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核算部门起到作用,要想全面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体制改革,还要进一步加强会计管理与单位内部的联系。通过定期的业务培训,能够使相关工作人员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流程进一步的了解。加强对财务会计工作的专业知识培养和素质提升,能够有效的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质量。另外可以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形成内部牵制制度,将各部门工作人员的职能进行明确,并通过对会计核算制度的完善来保证资金的安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进行积极的改革,并科学扩大预算范围,有效保证预算的合理性。

(二)完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核算方式

在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应做到遵守当前企业实行的会计制度方法,同时科学设置单位内部的累计折旧科目,取消专用基金制度。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对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可以将折旧费用科学安排在资产负债表中,从而将固定资产的原值减项、新旧准确的反映出来;在进行固定资产集体折旧时,要在扣除预计净残值后将余额计入相关支出中。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无形资产核算时选择的方式要根据无形资产的计价方法来正确选取,首先要对单位的无形资产进行系统、科学的分类,并将相关的无形资产进行登记和建立台账,使台账的作用充分出来。

(三)深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

行政事业单位要对现行会计制度进行深化改革,首先需要加强会计核算的集中管理。通过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质量、以及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建立良好的会计环境,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形成依法行使会计管理职能和监督的良好风气、并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掌握会计电算化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行政事业单位上级补助收入和上缴上级支出等科目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科目体系中需要额外增加补充的内容。

四、结束语

在逐渐发展和创新的经济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财务关系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复杂,且会计核算作为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的工作,更应该加强和改善会计核算相关的基础工作以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工作、监督管控力度等,有效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会计核算水平,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韦汝宜.试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4:133-135.

[2]吴文臣.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4,07:102-103.

[3]徐克银.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22:311.

篇7

关键词:企业会计核算;预算会计核算;核算原则;核算理念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其经济制度也随之完善,企业在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必须要找到新的发展契机。因此财务会计核算便得到了企业和相关学者的关注。由于部分企业发展的较快,其财务会计工作跟不上企业的步伐,导致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企业管理者应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对其财务会计工作的各方面进行改革,摒弃其原来的传统制度,积极吸取新知识,使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预算会计核算原则

(一)预算会计特点

1.广泛性

预算会计是反映企业执行情况的预算,可以反映物质生产部门也可以反映非物质生产部门的资金分配情况;其还可以反映有关于行政工作的建设性和非生产性资金的使用与分配情况。总的来说,预算会计具有广泛性的特点。

2.局部性

预算会计主要是对经济、财政过程的宏观分析,来检查和考核其预算的执行情况,其在给企业进行预算的过程中,大部分企业需要国家对此进行拨款,因此,行政单位的财务会计的核算仅仅是通过单位的预算、资金的监督来反映其经济效益,而不需要计算其盈利和亏损。足以见得其预算会计在盈亏计算上的局部性[1]。

3.统一性

国家的预算体现了国家的发展水平,规范了政府的前进方向。作为监督和核算国家预算执行的预算会计,其体系必须与国家的发展相适应,进而形成了一个以预算执行为中心的核算体系。使其在以后的核算工作中,达到了统一性的目的。

(二)预算会计核算需要遵循的原则

预算会计核算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遵循真实性原则,预算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的经济支出为依据,照实反映企业的收支情况;第二,遵循适应性原则,预算会计核算应当符合企业预算的要求,适应国家对财务管理的要求;第三,遵循可比性的原则,预算会计核算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会计处理方式进行[2]。

(三)预算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部分企业在预算会计账中,存在大量的暂付款,这些款项均有着时间跨度长、金额巨大的特点。造成这一重大问题的主要原因便是,企业隐瞒其真实收入和支出。为避免其事故再一次的发生,国家应定期对企业进行财务检查,并严惩有不良挂账的企业。

二、企业会计核算原则

(一)企业会计需要遵循的原则

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便是财务会计核算原则,其对工作员工有着约束性的作用,同时也是落实其工作的首要依据。企业会计需要遵循原则的基本内容如下:第一,熟知企业财务会计的基本原则,了解会计核算计量。财务会计核算要素和计量不仅要满足收益性和资本性的发展趋势,还应满足其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的要求;第二,有效准确使用核算信息质量的原则,这一原则主要要求相关工作者在处理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事务时必须站在客观的角度上,遵循连贯性、可比性、明晰性等基本要求,以保证在财务会计核算工作中资料和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第三,修订财会核算惯例,在修订惯例时应有着谨慎的态度,并且对于所遇到的问题有着足够重视,确保修订的核算条例有着可行性的原则[3]。

(二)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部分企业由于岗位设置的不合理,致使其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大部分企业虽然已经认识到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其岗位没有明确的工作内容,促使其工作员工向着待遇较好的企业流动,使企业存在着人才流失的现象。一些企业为图省事,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违规行为,例如:账目不清、不良挂账等,这些行为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副作用,也将因此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三)解决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较低的问题,企业应改变其原来的管理模式,多关注企业财务会计的工作,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提升其工作的积极性,避免人才流失的现象。面对企业的违规违纪行为,国家应对其进行全方面的检查,严惩账目不清、不良挂账等违纪行为的企业,使其在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中减少此类违纪行为。

三、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核算原则的比较研究

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核算之间既有着相同点又存在着不同之处,二者之间主要存在以下几点差异。

(一)主体微观性不同

企业财务会计是针对每一个企业,以企业为主体,其核算的主要内容只能是企业内所产生的经济收入与支出,以本企业为核心,其不是自己对本企业进行核算,而是对方对本企业的核算内容;而预算会计则是以国家的预算为核心,进而组织核算,其不仅要核算物质生产部门的利税上缴情况还要核算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收入和支出情况。

(二)过程复杂性不同

生产、供应、销售这三个过程是企业会计在核算过程中必须要涉及到的过程,而且收付对于其中的每一个过程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核算过程较复杂;而在预算会计核算的过程中仅仅涉及收入和支出,没有涉及到销售和生产,因此其核算的过程较企业预算而言相对简单。

(三)目的盈利性不同

通过核算是会计核算的最终目的,使企业使用最少的人力资金,取得最大化的效益;而预算会计最主要的目的是预算的执行情况,其目的不在于营利。

四、结论

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虽然有很多的共同点,但其也存在着很多的不同之处,两者的个性原则是相对的,各有各的优点所在。本文主要阐述了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的特点,分析了两者在实际企业生产中存在问题,进而对两者不同之处进行叙述。

参考文献:

[1]张琦,张娟,程晓佳.我国政府预算会计系统的构建研究[J].会计研究,2011,11(01):24-30-95.

[2]李建伟.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体系规范化研究[J].会计师,2013,12(05):18-19.

篇8

所谓会计集中核算,是指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纳入政府专门机构(以下简称“会计中心”)进行集中核算的会计工作组织管理形式。建立会计集中核算体制的原理,是单位资金使用权和管理权相分离,其性质是会计管理方式的改革。

会计集中核算的内容和遵循的四项基本原则:一是会计制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单位不再设置会计机构,取消会计和出纳岗位,只设报账员。单位的会计工作,由会计中心安排人员在会计中心集中办理。二是单位财务主体资格不变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单位的资金使用权不变,单位原有的资金筹措渠道和债权债务关系不变。三是单位资金由会计中心管理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取消单位所有的银行账户,在会计中心的银行基本账户下设立单位的分账户,对单位资金实行集中管理。单位的资金拨付和经费支出报账事宜,需经会计中心同意后,由报账员在单位的银行分账户上办理。四是会计中心负责单位会计工作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单位的各项支出审批、凭证审核,以及会计资料的收集、立卷和保管由会计中心负责。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看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只是会计工作的责任发生了转移,没有改变单位的财务主体资格和财务责任,也没有改变单位负责人的《会计法》规定责任。因此,无论是对纳入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还是对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以及会计中心相对应的会计责任,以及会计中心相应的会计责任,都离不开政府审计的监督。

二、会计集中核算对审计的影响

1、对审计对象的影响。由于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没有改变纳入单位的财务主体资格和财务责任,只是单位会计工作的责任部分发生了转移,所以,纳入单位作为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被审计对象的地位没有变化,单位负责人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被审计对象地位也没有变化。根据《审计法》第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都应当接受审计监督,根据中央两办关于《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暂行规定》,在会计集中核算后,政府审计不仅要把纳入单位作为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审计对象,把单位负责人纳入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对象,同时还要把会计中心纳入审计监督的对象。

2、对审计目标的影响。会计集中核算影响到单位部分会计责任的转移,相应的影响到审计目标的调整。新的《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负有责任”。一方面,会计集中核算,与原有会计管理形式相比较,使得单位原有的会计利益的一致化和会计责任的完整化格局被打破。主要是会计和出纳人员不现是在单位负责人领导下开展会计工作,而是依法、独立的行使会计工作职责,如果出现了会计监督不力、核算不规范、甚至出现违反《会计法》和《审计法》的行为,会计中心及其有关会计人员要承担相应的会计工作责任,这种责任是不能推脱的。另一方面,会计集中核算,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被审计单位及其单位负责人仍然负有完全责任。如果单位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提交虚假的会计资料,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核算不准确,单位负责人和财务主管人员则应承担相应的会计法律责任,如果对审计结论的真实性造成了影响,还要承担审计法律责任。因此,在审计中,审计不仅要查清被审计对象的会计责任,还要分清会计中心的工作责任,任何否定相应会计责任的独立性,或者否定会计责任的联系性,都不能算作完整的审计。因此,会计集中核算后,政府审计应当及时调整审计目标。

3、对审计内容和审计重点的影响。审计目标决定审计内容,会计管理方式决定审计重点。由于会计集中核算运作存在着阶段性,决定着审计在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有所不同。会计工作移交阶段。审计要把纳入单位的财产清理、财务清理和会计移交手续情况作为审计重点,同时按照政府要求,审计要担任好会计移交工作的“监交人”。会计中心运行初期。审计需要针对会计、出纳不在纳入单位工作,身份发生变化,情况不熟悉,会计核算与单位财务脱节,会计核算不准确的问题加强三个方面的监督:一是要围绕与单位职能相关的专项资金和重点问题展开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执行国家经济政策的情况;二是要围绕单位预算内、外收入开展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的情况;三是要围绕单位各项支出以及发放津补贴开展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和有关会计集中核算纪律的情况。会计中心稳定运行时期。审计要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情况实行全方位的审计监督,其目的是维护财政经济秩序,保障会计集中核算体制的健康运行。

4、对审计方式和方法的影响。由于会计集中核算,与原会计管理模式比较,开展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在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增加了会计中心这个中间环节,它使得审计程序执行环节增加,审计方式方法得到调整。如,会计资料的收集和取得、审计方案的制定、审计准备、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形式、审计意见和审计决定的下达方式、审计罚款资金的收缴,审计决定、建议督促落实方式、审计的工作方法等都带来了影响。对此,政府审计及其审计人员需要更新观念,增强开拓创新意识,一方面要依照审计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审计,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新的审计模式和审计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为会计改革服务。

三、审计应采取的对策

1、建立健全审计制度,为审计监督提供法律保障。为了支持会计改革,审计要建立健全与会计集中核算方式相适应的审计法律制度。以法规形式明确,审计机关有权依法对进入会计中心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同时,明确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的职责权限、工作程序和法律责任;明确被审计单位的义务和责任;明确审计中会计中心的义务和责任。使得审计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做到依法审计。

2、规范审计行为,防范审计风险。会计集中核算方式下,更加需要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加强审计风险的防范。与原会计管理方式相比较开展审计,审计需要不再是从被审计单位提取会计资料,而是从会计中心取得被审计单位的帐薄,凭证等会计资料,审计在环节上、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上难度增大。取消了被审计单位的银行账户、被审计单位失去资金管理权,也对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有否账外收支、资金体外循环等问题的难度和风险。因此,执行审计程序,审计人员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审计对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同时也要抄送会计核算中心;履行审计承诺手续,审计应当与被审计单位和会计中心分别签订承诺书,承诺书的内容要符合针对性和合法性要求。二是审计报告要向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涉及相关内容要求会计中心有关人员参加;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在主送被审计单位的同时,审计机关认为需要的,可以抄送会计中心;审计对涉及问题的处理意见和处罚款额的收缴,由于被审计单位的资金集中在会计中心管理,这样,在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后,审计应当要求会计中心积极配合审计决定的执行、审计处罚款额的清缴,以及审计决定和意见的落实。三是对会计中心业务质量方面的问题,审计机关应当下达审计建议书,并督促其进行整改。

3、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审计质量。为了适应会计改革和提高审计质量,审计要积极推行“一、三、五、七”的工作法。一是要实行审计立项的“一个改进”。实行对所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周期安排、轮番审计的立项。二是建立“三位一体”的审计目标:即,通过对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活动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达到查清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中心责任的工作目标。三是实行审计“五个结合”的方法;即,把单位的定期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等专业审计相结合,把审计与专项调查相结合,把账面收支检查与检查单位内控制度审计相结合,把详细全面审计与抽样审计相结合,把账内审计与账外经济活动检查相结合。四是审计要突出七个重点内容的检查:一是会计移交环节,二是会计中心会计核算管理环节,三是被审计单位财务“活”情况,四是专项资金、社会公共性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五是罚款、收费的票据使用、管理以及“收支两条线”执行情况,六是固定资产管理及政府采购规定的执行情况,七是特别是要防止乘机乱发钱物,“三乱”回潮、小金库,公款私存,贪污私分公款情况的蔓延,维护会计集中核算体制的健康运行。

篇9

针对于从未接触过会计的学员来说,《会计基础》科目应该是较难的,其中经济业务分录的编写及应用更是重点、难点,而《会计基础》与《财经法规》、《初级会计电算化》又有联系之处,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可将重点先放在《会计基础》的学习上,但是不能将另外两门完全搁置起来,三门学科应齐头并进!

第一章 总论主要是概念及特征、会计职能、会计对象、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展开叙述,是会计最基础的知识,学习时要注意领悟知识的本质。

第二章 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本章是基础知识章节,是对会计要素的进一步细分。要注意区分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之间的区别,掌握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以及会计科目的分类及设置。

第三章 会计等式与复式记账主要介绍会计等式与复式记账,学习时要注意好好体会借贷记账法的本质。

第四章 会计凭证主要是会计凭证的概念、作用、种类,及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概念、种类、基本内容、填制要求、审核内容的要求、传递保管的方法。

第五章 会计账簿本章的会计账簿是会计报表与会计凭证的中间环节。学习过程中结合老师的讲义实际接触一些会计账簿,对学好本章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学员应通过做题加以巩固。

第六章 财务处理程序本章主要讲解了三种不同种类账务处理程序的内容,包括基本编制步骤、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本章学习的重点是在理解账务处理程序的基础上,掌握各种账务处理程序的主要特点、适用范围,能够根据不同单位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账务处理程序以及掌握各种账务处理程序的编制方法。

第七章 财产清查本章主要介绍财产清查的概念、意义、一般程序,财产清查的方法以及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学习时要结合老师的讲义,再做些题目加以巩固相关知识点。

第八章 财务会计报告本章属于次重点章节,在学习本章内容时,要重点体会各章财务报表中的各个项目,是如何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的。

第九章 会计档案本章主要介绍会计档案的概念、内容、整理归档、保管、复制查阅以及销毁等规定。内容不多,但各个小的知识点都需要通过老师讲解,再加上适当的做题加以巩固和掌握。

第十章 主要经济业务事项账务处理本章主要介绍主要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处理,要想学好本章需要对前面一些章节的学习进行巩固,只有这样才能灵活的账务各类经济业务事项处理的思路。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学习计划

法规法条内容较多,需要加以理解和记忆。第三章关于税的内容涉及计算内容。由于无纸化考试的推进,已经没有重点章节可言,每一章都是重点!因此一定要全面把握!

第一章 会计法律制度会计法律制度是《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这门课程的基础章节,也是重点章节,且与《会计基础》的内容相关性比较大,可以同步学习。

第二章 支付结算法律制度本章知识点比较多,但是内容之间具有相关性。学习时可以采用比较式的学习方法,例如比较各种银行结算账户的异同、各类票据之间的异同来归纳学习。

第三章 税收法律制度本章知识点较多,从税收的概述到各个具体税种以及后面的税收征管内容,都会在考试中涉及。涉及计算内容都较为简单,学员无需心里压力过大。

第四章 财政法规制度本章为新大纲中的新增内容,从内容上看,本章比较晦涩难懂,从近几年的考试中可以看出本章节所占分值不输给其他章节,所以学习时也要提高警惕,不能放松甚至放弃对本章的学习。

第五章 会计职业道德本章主要介绍会计职业道德,考点比较琐碎,可涉及所有题型,但复习难度不是很大,建议在学习时可以通读几遍教材,结合做题来练习掌握。

《会计电算化》学习计划

对于计算机知识需有一定的把握,同时重点是财务软件的熟练操作。

第一章 会计电算化概述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会计电算化简介与会计核算软件,学习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必要的记忆,善于总结规律,辅以足够的练习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第二章 会计电算化的工作环境本章主要内容是计算机基本知识、微型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与计算机安全。有些属于常识性内容,但有些还需要通过记忆以及习题来加以巩固。

篇10

关键词:报刊行业;会计核算;核算模式

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媒体行业的迅猛发展,作为媒体发展的重点行业,报刊行业的会计核算模式是否符合自身发展水平,会计工作能否为企业提供有效的预算机制等,都会对企业的综合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为了提升报刊行业的会计核算水平,保证企业资产安全和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在充分理解会计核算内涵的基础上,对我国报刊行业当前会计核算模式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把握行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优化会计核算结构和报纸行业发展模式,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会计核算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报刊行业的会计核算人员需要从本行业的发展情况入手,全面了解业务流程和不同环节所需的核算模式、财务监控模式,从而把握基本的财务发展节奏,并在业务熟悉过程中调试当前核算结构,准确找到更适合行业发展的基本核算流程。

一、报刊行业会计核算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新型报业环境的要求

在计划经济时期,报刊行业所需处理的款项较为单一,主要是订阅费用和发行费用。但在市场经济时代,经济形势的复杂和各类资本的涌入为报刊行业发展提供了多样的资金来源,尤其是广告收入这一项,就为报刊行业的会计核算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为了适应新型的社会发展环境,会计工作也需要建立新型工作系统,为企业财务的有效监管和合理预算提供必要保障。

2.新型经营模式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发展让企业摆脱了计划发展的约束,有了更多的发展道路,同时也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让报刊行业不得不从印工费、纸张费、采编费、发行费等各个角度入手,严格把控成本价格,按压缩弹性程度分析各项费用的压缩弹性,并利用有效的会计核算保证企业整体运作效率的不断提高。

3.提供决策参考的需要

控制发行成本作为会计核算的内容之一,同样也是企业压缩基本费用,保证更多运转资金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提升报刊的有效阅读率,其发行量和发行范围也需要进行控制,尽可能减少无效的发行方式,增加底利标准。同时,广告主也需要报刊在进行读者筛选后将广告投送到特定用户群体中,这些经营决策都需要会计核算提供有效的成本预算。

二、当前报刊行业会计核算模式的问题

1.会计管控制度不健全

一些报刊企业在进行会计制度管控的过程中,由于对财务管控、监督等职能认识不到位,并未建立完善的会计管控制度;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会计制度,但由于缺乏有效实践,工作方式沿用传统的财务核算模式,财务监管职能受到多方制约,具体表现在:不按照《会计法》要求设置会计机构组织,会计人员一人身兼多职;没有完整的会计核算账目和会计核算科目;会计制度形同虚设,资料未及时进行归档和整理。作为基本的会计工作内容,会计管控制度不健全会导致会计工作的控制失效,进而制约企业的正常运行。

2.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较差

会计作为单位会计工作的主要负责人,需要熟悉《会计法》的基本内容,保证会计资料的有效、真实和完整。不过从现有报刊行业会计核算方式来看,多数单位的从业人员对《会计法》内容了解较少,使得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难以保证。同时,会计从业人员在多年的工作中,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较少,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会计核算制度和核算系统更新缓慢,更使得从业人员缺乏自我提升意识。3.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形同虚设会计核算模式整改的基本要求是促进会计的规范化作业和会计核算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报刊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市场开发上,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关注度不够,一些会计人员虽然开始使用电脑办公,但对会计核算系统不熟悉,记账方式和对账方式依然较为传统。有些企业甚至没有引进核算系统,从而导致会计工作的整体效率低下,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失真现象严重。

4.会计核算模式缺乏科学引导

当前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报刊行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市场开发上,对内部制度的管理和建设关注度不够,尤其是会计工作控制制度不健全,使得核算模式缺乏专业的制度引导。虽然多数报纸企业将“多元化”作为基本的发展要求,并积极响应灵活发展的号召,但个别企业的“灵活度”已经严重超出会计核算的规章要求。换句话说,许多企业的会计核算没有固定的章程可循,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报刊行业会计核算模式的改进策略

1.完善会计核算内部制度

报刊企业在改善会计核算制度的过程中,要帮助会计人员认识到《会计法》的重要性,使他们在充分理解现行基本制度和了解企业运作模式、发展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内部制度调整。具体来说:第一,按照《会计法》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机构的完善,保证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对其工作内容和对企业发展负责。第二,帮助会计从业人员树立效率意识,不断发现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的问题,比如广告的投放质量问题、印工费的使用问题等,从而促进企业整体效益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三,建立完善的行业监督意识,加强对企业内部从业人员工作质量、职业道德水平、业务技能的考察。

2.提升会计核算人员的改革意识

在市场经济的要求下,报刊行业需要进行专业化的技能培训,改变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对会计核算制度进行整改,帮助会计人员明确经济形势、企业发展环境,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同时,对会计人员进行工作质量和职业技能考核,对整体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和整合,保证会计管控制度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激发会计人员的潜力和工作热情,激励整体业绩水平的有效提升。

3.采用先进的数字信息系统

数字信息系统作为提升基本工作效率、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的必要内容,能够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负担,帮助其从传统的记账、对账模式中解放出来,让其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制度学习和整理,进行核算技能的强化。因此,报刊企业需要按照自身发展情况进行数字信息系统的引进和及时更新。先进的数字信息系统能够帮助会计部门及时了解当前的工作进度,如纸张利用率、油墨的使用率、投放广告的市场反馈率等,从而对企业的资金进行合理安排,提升企业的资金利用率。

4.优化行业管理工具

ERP作为一种数字化管理工具,主要用途是为企业资源提供更加方便、快捷、合理的规划方式。如对印刷任务进行合理管控,了解当前的印刷进度,并根据具体的印刷内容调整总体的印刷安排和印刷时间,提升整体效率,提高工作质量。从会计部门的工作来说,通过ERP系统,可以调阅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资料,从而实现对基本资金内容的有效梳理;也可对不同部门的分配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监督,了解当前纸张的供应情况、各部门的维修费用、采编工作的开展情况,为企业的纸张招标、部门维修管理费用的安排等进行合理调配。总之,会计核算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能够为报刊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实现良好的市场预估、明确持续性的发展道路提供有效支持。在会计核算模式建设过程中,报刊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完善内部管控制度,提升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建立完善的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并进行行业管理工具的有效优化,从而促进报刊行业的高效、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①曾红宇:《浅谈报纸的有效发行》,《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篇11

关键词:医院 新制度 会计核算

一、医院会计核算的内涵

医院会计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医院经济活动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其通过对医疗服务过程中所拥有和控制的经济资源及其成果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实施会计监督,目的是通过会计核算,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

医院会计核算的对象是医院进行医疗服务过程中的资金运用情况和结果。包括财政资金、科教项目资金、经营活动资金,对不同资金应当分别核算,加强管理,保证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医院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

新制度与1998年11月17日印发的《医院会计制度》(财会字[1998]58号)(以下简称旧制度)相比,新制度的基本内容进行了重大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适度引入权责发生制

公立医院是较为特殊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一般事业单位适用的收付实现制难以满足医院管理和运行发展的需要,适度引入权责发生制核算原则,能够正确反映各个会计期间实现的收入和应负担的费用,从而准确披露各期的财务状况、财务成果、以及现金流量信息。

2.调整制度适用范围

新制度适用于独立核算的公立医院,包括综合医院、中医院、专科医院、门诊部(所)、疗养院等,不包括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3.增加财政预算改革相关核算内容

“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是核算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医院根据财政部门批复的用款计划收到的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是核算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医院应收财政返还的资金额度。应设置“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个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4.将基建账并入医院“大账”

在新制度下,“在建工程”科目核算范围比旧制度扩大,其主要核算医院为建造、改建、扩建及修缮固定资产以及安装设备而进行的各项建筑、安装工程所发生的实际成本。医院至少按月根据基建账中相关科目的发生额,在“大账”中按新制度进行处理。医院应当在“在建工程”科目下设置“基建工程”明细科目,核算由基建账套并入的在建工程支出。

5.取消修购基金和固定基金、计提折旧

新制度在固定资产核算方面的主要变化是:固定资产价值标准提高,一般设备单位价值由500元提高到1000元,专业设备单位价值由800元提高到1500元。会计核算科目由“固定基金”科目核算转为“待冲基金”科目核算,提取修购基金转为计提折旧,明确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会计处理,明确盘盈固定资产的计价变化。

6.合并医疗药品收支核算

新制度将“药品收入”科目并入“医疗收入”科目核算、将“药品支出”并入“医疗业务成本”,取消了“药品进销差价”科目,将药品按售价核算改为进价核算。这种改革弱化了药品加成对医院的补偿作用,逐步取消“药品加成”,避免“以药养医”的理念。

7.完善医疗成本归集核算体系

为了强化成本意识,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院绩效,新制度在“医疗业务成本”科目下按成本项目设置“人员经费”、“卫生材料费”、“药品费”、“固定资产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费”、“提取医疗风险基金”、“其他费用”等一级明细科目,并按照各具体科室进行明细核算,归集临床服务、医疗技术、医疗辅助类各科室发生的能够直接计入各科室或采用一定方法计算后计入各科室的直接成本,在制度中兼顾了成本核算与管理的需要。

8.规范科教收支

非财政科研、教学项目收支需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因此,与非财政科教项目收入相对应,设置非财政科教项目支出,按照科教资金管理办法以收付实现制作为记账基础反映科教项目支出情况,期末和科教项目收入配比后形成科教项目结余。

9.梳理完善会计科目体系及核算内容

新制度设置5大类52个会计科目,其中备抵会计科目3个,坏账准备、累计折旧、累计摊销。新增会计科目14个,短期投资、 预付账款、累计折旧、固定资产清理、累计摊销、长期待摊费用、应付票据、应付福利费、应交税费、待冲基金、财政补助结转(余)、科教项目结转(余)、科教项目收入、科教项目支出。通过对会计科目的增减变化,对部分科目核算内容的调整,从而使会计核算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10.改进完善财务报告体系

新制度增加财政拨款预算收支执行情况表、基建投资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将旧制度中医院财务分析评价的内容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表述,并规范财务情况说明书的内容。详细列示了预算管理指标、结余和风险管理指标、资产运营指标、成本管理指标、收支结构指标、发展能力指标等6类财务分析评价的具体指标。

11.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新制度增加了对财务报告审计的要求,医院应当按月度、季度、年度向主管部门(或举办单位)和财政部门报送财务报告。医院年度财务报告应经注册会计师审计。通过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能够加强对政府卫生投入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确保医改资金使用安全、有效,对于规范医院会计核算,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三、当前医院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1. 新制度规定,医院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但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满足会计核算的需要。例如,医院的财政项目补助收入、财政项目补助支出、科教项目收入、科教项目支出的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在编制决算时就不适应政府预算管理的有关要求。

2.固定资产未计提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是医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医院开展医疗服务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既是真实性原则和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也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内容,是报表使用者了解资产质量和资产使用效率的衡量标准,从而做出正确决策。现行制度没有对医院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医院会计核算的基础性规范,不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原则,不符合资产确认、计量方面的谨慎性原则。

3.卫生材料核算存在问题

卫生材料是医院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在业务活动中,一次性消耗的物品。卫生材料的品种规格数量繁多、采购渠道广、价格差异大、管理起来非常困难。目前我国多数医院采用以领代销的方式核算卫生材料的消耗成本,这会造成卫生材料收入与卫生材料费不配比的现象,无法真正反映实际消耗的成本。由于卫生材料的核算环节不严格,容易形成“库外库”的现象,造成卫生材料账面数与实际数不符,甚至会出现卫生材料流失的隐患。

4.低值易耗品核算存在问题

医院因执行新制度,提高了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使得低值易耗品在整个有形资产的使用和效用上占有很大比重,医院低值易耗品由使用科室自行管理使用,无其他科室进行统一管理,无相应的低值易耗品管理制度,容易产生低值易耗品的浪费行为。

5.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核算科目不配比

新制度把利息收入记入“其他收入―利息收入”,把利息支出记入“管理费用―其他费用―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利息支出”,很显然,这两个核算科目不配比。

四、完善医院会计核算体系的措施

1. 必须采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并行的会计基础进行医院会计核算

新制度规定,医疗收入和医疗支出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但对于医院的财政项目补助收入、财政项目补助支出、科教项目收入、科教项目支出的确认未做明确的规定。为了适应部门预算改革和政府预算管理的有关要求以及医院自身管理的需要,医院的财政项目补助收入、财政项目补助支出、科教项目收入、科教项目支出应当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进行会计核算。因此,单独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或收付实现制基础很难满足医院会计核算的需要,必须采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并行的会计基础进行医院会计核算。

2.正确认识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重要性

如果医院的固定资产不能为医院带来经济利益或者带来的经济利益低于其账面价值,该固定资产就不能再确认,或者不能再以原账面价值确认。否则无法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结果会导致结余的虚增。因此,为了保证医院固定资产质量和医院会计信息质量,医院至少应当于每年年末对固定资产进行减值判断,如果发现固定资产有减值迹象,就应当根据谨慎性原则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把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实际价值。

3.卫生材料要严格按照医院财务制度的规定进行管理和核算

医院应根据业务需求,统一进行卫生材料的采购,加强卫生材料验收入库管理,保管要实行限制接触控制,改变以领代销的方式核算卫生材料的消耗成本,领用前先记账收费,根据记账收费凭证到库房领取卫生材料,实行实耗实销的方式核算卫生材料成本,使得卫生材料收入与卫生材料费相互配比,真实反映实际消耗的成本。严格执行会计监督,避免形成“库外库”的现象,使卫生材料账面数与实际数相符,有效防止卫生材料的流失。

4.建立健全低值易耗品的核算和管理制度

医院应当设置专门管理机构或专人,使用科室应当指定人员对低值易耗品实施管理,对每一项低值易耗品进行登记、建账,定期对低值易耗品进行盘点,每年至少盘点一次,加强对低值易耗品的监管,防止医院低值易耗品流失和浪费给医院带来损失。

5.根据配比性原则设置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核算科目

把利息收入记入“其他收入―利息收入”科目,把利息支出记入“其他支出―利息支出”科目,这样设置会计科目核算既符合配比原则,也方便医院成本核算,能够直观、准确地提取利息收支的数据。

参考文献:

[1]戴琼.最新医院会计制度操作实务与报表审计应对.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

[3]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医院财务制度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讲解.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

[4]段静雯,王戈红.对新《医院会计制度》实施中若干会计核算的思考.卫生经济研究,2012年第02期

篇12

关键词:资产负债观;资产类科目;会计核算;体会

在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中,资产类科目会计核算效率和质量的提高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节省成本,提升利润空间,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本文结合资产负债观对当前国内资产类科目会计核算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引子:所谓的资产负债观就是在明确资产和负债两个因素的过程中,根据这两个方面的收益来进行计量,当资产价值增加或者是减少时都会存在着一定的收益。因此,对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考虑。资产负债观则认为,企业的收益=(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资产-期初负债)-投资者投入+向投资者分配。可见,在资产负债观下,损益表成为资产负债表的一种附属产物。

企业的经济事项比较繁杂,为了便于进行有效管理和会计核算,企业会按照国家会计准则设定相应的会计科目。会计科目即企业按照经济业务的内容和经营管理的要求,对具体的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的科目。企业会计核算的原则要遵守合法性、相关性、实用性和清晰性原则。企业会计科目一般包括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收入类科目和费用类科目。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增强,国内企业越来越多的走出国门,进入其他国家和地区投资生产。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压力,这种竞争压力不仅来自于国内市场,还来自于国际市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会计准则的设定起步较晚。早期中国会计准则的设定许多都借鉴了欧美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企业的发展壮大,国家对会计准则越来越重视,先后出台了许多关于企业会计核算的相关法规。国家对事业单位和企业的会计工作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实践中不断修订与实践不符的规定,使得我国会计科目的设定和我国会计准则越来越适用于中国事业单位和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要求。

当前中国企业的会计核算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会计核算工作存在不利影响。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如果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不到位,不仅对企业的会计工作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还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和运转。资产类科目作为会计核算科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会计核算工作水平对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水平具有重要影响。

国际上会计核算准则和我国的会计核算准则存在一些不同,这些不同会影响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从当前中国国内国情和国内经济发展实际来说,中国会计核算准则在长期内会与国际会计核算准则存在一些差异。中国会计核算准则与国际核算会计准则的磨合过程是漫长的,中国会计核算准则与国际会计核算准则之间差距的消除不是一日之功,需要从中国会计事业发展实际出发,改善中国会计核算准则,促使中国会计核算准则能尽快与国际会计核算准则接轨。

一、资产类科目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公允价值不容易计量

根据财政部有关通知,公允价值在计量时应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企业在计量日能获得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报价的,以该报价为依据确定公允价值;第二层次是企业在计量日能获得类似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的报价,或相同或类似资产或负债在非活跃市场上的报价的,以该报价为依据做必要调整确定公允价值;第三层次是企业无法获得相同或类似资产可比市场交易价格的,以其他反映市场参与者对资产或负债定价时所使用的参数为依据确定公允价值。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公允价值有时是很难计量的,尤其是对广大非上市公司而言。不能计量会计上就不能确认,导致在实务中资产负债观不能很好地落实。

(二)国内资产类科目会计核算准则与国际会计核算准则存在差距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中国的经济改革已经到了攻坚克难的阶段,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指出中国进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阶段。企业是市场经济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经济的活跃分子。企业的经营发展不仅关系到企业经营者利润的获得,同时关系到就业问题和社会稳定问题。资产类会计核算是企业会计核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并不完善,国内企业资产类科目会计核算准则与国际资产类科目会计核算准则存在一定差距。企业的会计监管体系仍然存在一些漏洞,如果我国的会计核算准则与国际会计核算准则趋同,这些问题和困难必须克服,建立国际上通过的标准会计核算准则,建立有效的市场监管体系。有效的监管可以增强国家对企业会计项目的监督,防止出现扰乱市场正常秩序的行为,防止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逐步建立起规范的会计核算准则和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

(三)国内对资产类科目的会计核算重视程度不够

篇13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腾飞,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都是不容小觑。而发展之际也带来了不少令工作人员颇为头疼的问题。随着人口的增长,房地产行业悄然走俏,近年来的发展势头极为迅猛。而投资性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中就存在不少问题,会计核算就是影响非常重要的其中一个。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以及投资性房地产内部行业的有关准则,明确指示了投资性房地产的发展方向以及会计核算的有关要求。本文接下来将针对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的说明和研究,并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投资性房地产 会计核算 改进建议

近年来投资性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也间接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市民的基本居住问题以及反映投资者对当前房产形势的预测。但是一切预测都是需要以丰富的数据和精密的计算为基础的,所以对于投资性房地产中的会计核算显得非常重要,它真实正确的反映当前房地产的各种走势以及投资风险等等。由于存在不确定性,所以投资性房地产中的会计核算势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众多房地产投资者所重点关心的问题。

一、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

(一)基本概念

所谓投资性房地产,就是投资人先对某一房地产搜集相应的数据再进行初始化成本计量,然后再与建筑方的管理人员就房产的出租日期和使用权进行细节的研讨。一旦房产总经理或者主要负责人进行了房产交接的书面协议,即使没有正式的租赁或者买卖协议,都称之为投资性房地产。

(二)会计账簿

会计核算的关键所在是会计人员负责的会计账簿,它集中了投资性房地产整个交易过程的所有数据,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一本信息完备条款清晰的会计账簿才能正确真实的反映出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各种信息。具体而言,会计账簿有自己专属的记录格式和信息分类。帐页由连缀纸张构成,这样有利于分类而且能全面记录房地产中的各种业务。

(三)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

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会计核算与其它行业的会计工作大致相同,通过平时的数据收集,然后在后期自主记账、算账和报账。这中间需要会计师对账簿实行一定的编制工作,如填制凭证、确定记账方案以及账务来源等等。这些都需要一一记录在案,便于投资者在后期进行账簿核查、财产分类和汇报工作等等。总之,掌握正确科学的会计核算方式,对投资者的选择方向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

二、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允计量问题

投资者对某一房地产进行投资前,一定会结合大量的数据信息对所选择的房地产进行全面的价值评估。在投资性房地产的这个评估过程中,对于房地产价值的计量问题有多种选择,如果是选择的方式或者核算的过程出了问题,那么就会导致会计账簿的资产负债表中的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收益错误的加入总投资中,这样显然不利于投资者的利益,严重情况下将会失去大批的客源。

(二)转换计量问题

投资性房地产是一项风险投资事业,对于个人投资者或者是团队投资企业而言,获取直接经济效益是最终目的,但是一旦投资性房地产的用途发生了变化,譬如住宅小区变为了私人别墅,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对房地产的价值进行转换计量。而在转换成本计量的过程中存在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仅仅只能转换为对应的投资性房地产项目。

三、对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的改进建议

(一)改进公允计量方式

在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核算中,假如房地产的估计价值发生变动,那么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需要进行一定的浮动,具体做法是将房地产的资本公积向公允价值变动公积的方向浮动。通过这样的改进方式可以最大程度保障投资者的权益,同时能够大大提高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的公信力和顾客回头率。

(二)改进转换计量方式

在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计量问题上,可以采用如下改进方式,将当日公允价值转换为自用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并以此作为房屋计量的基础,这样一来就会使得投资的房地产的真实价值能够更加直接的反映给投资方,投资者将会有更多的选择进行会计核算的工作。

(三)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的研究

一般有三种计量方法:市价法、类似项目法、现值法。具体内容如下:

1、市价法

如果需计量的资产或负债本身没有活跃市场的公开标价,或即使有但可靠程度不高,应优先采用市价法估计公允价值。

2、类似项目法

要特别注意其使用条件:首先,要求所挑选的相似资产或负债具有相关性和替代性;其次,要求有足够数量的比较对象,并且交易数据是真实可靠的。

3、现值法

其基本思路是:将项目所引起的未来的经济收益按照一定的比率折现,得到的现值作为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

总之所有的计量方法都需要围绕一个特定的流程图(如图)来进行,而公允价值评估模型如下:

总而言之,投资性房地产事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房地产交易,还需要参考很多额外的因素,而会计核算内容作为房地产中经济效益的直接反映,是房地产相关工作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国民经济也在日益增长,房地产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在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中也势必还会出现许多令人头疼的问题,而这也要求我们众多的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师能够精密准确的完成数据核算的每一步,有效降低核算中出现问题的概率。

参考文献:

[1]李燕.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计量模式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会计处理及分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7).

篇14

会计的本质是一项管理活动,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林业企业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如森工企业对维简费和育林费的征收核算职能和将林木的培育和木材的采伐生产作为一个连续完整的生产过程进行会计核算,这是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一大突破。会计核算是指会计主要利用价值形式,对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连续、完整、系统、综合地记录、计算、加工整理,汇总并提供和输出会计信息的过程。会计核算提供的会计信息资料是会计预测、会计决策、会计控制和会计分析的重要依据,是会计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会计核算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它既包括事后的核算,也包括事前、事中的核算。事前核算是对将要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的记录和计算,也是编制财务计划的过程;事中核算是在经济活动进行过程中,对会计事项进行记录进行记录和计算,它为会计控制提供依据;事后核算是指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历史性的描述,通过记录和计算产生历史信息资料,为会计分析、会计预测、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林业作为国家资源产业,在资金管理上必须专款专用,严格规范会计核算上出现的问题。

2现在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2.1没有统一的林业会计制度

目前林业经营单位根据不同的经济业务分别设置了四种不同的会计核算制度,形成了多种会计核算并存的局面,不同的帐户,分别的计算成本,导致各种经济活动之间的核算差异较大,导致不同体系之间的会计处理方法不一致,会计报告体系没有统一、可比性。

2.2在林业会计核算当中,森林资源的消耗都忽略不计入木材的成本之内,这就导致了森林资源的消耗被排除在了经济循环之外,但森林资源消耗过后的再生产过程,却需要育林基金来进行补偿。这就导致了核算成本和育林基金的冲突。

2.3传统的林业核算体系中的,只体现商品林的成本、收益部分进入了核算系统,而森林资源所引起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投入和产出却没有在核算体系中体现出来,所以林业部分生产经营者个别收益高于社会效益或个别收益低于社会效益的情况。

2.4传统林业会计计量体系中的成本部分中只包含经济成本,不包含林业经济活动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的消耗,造成某些林业生产者(单位)的个别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由于森林生态资源使用价值的公共品属性,那些个别收益小于社会收益、个别成本大于社会成本的林业生产者(单位),其为社会的贡献成果为他人无偿享用却得不到回报;而那些个别收益大于社会收益、个别成本小于社会成本的林业生产者单位),其对社会的损害后果,也由他人无偿负担。

3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建议

3.1建立林业会计分类核算体系

林业分类经营的思想是发展现代林业的指导思想。按照主要用途的不同,将森林资源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很多学者都认为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应当分成两个会计核算体系,对商品林业实施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对生态公益林业实施事业会计核算体系。商品林的经营原则是追求经济效益,应采用经济组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管理体制,按投入产出方式来管理,计算完整的林木资产生产经营成本,核算盈亏,建立和完善林木资本金制度,以此为基础设计商品林生产的会计科目及其使用方法,设计有关会计报表及其编制方法,以及林木资产的成本核算办法等。公益林的经营原则是追求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其投入采取专款专用的原则,按收支平衡的方式来管理,建立严格的预决算制度,完善林业基金制度,以此为基础设计反映公益林经营的会计科目及其使用方法,会计报表及其编制方法,以及林业基金的使用和费用归集核算方法等。要建立林业生态会计核算体系和林业产业会计核算体系,并以生态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为重点。林业生态会计的基本性质是社会公益事业活动的核算,核算体系应按国家事业会计制度进行构建,林业产业会计核算体系则按国家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构建,从而结束当前林业会计政企不分、企业事业不分的核算格局。因此属于林业生态会计核算体系的应在国家统一的事业会计制度基础上,结合林业的具体情况,制定林业生态会计的核算办法。至于林业产业会计制度,由于多年实践已经形成了相对系统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因此应把其中的事业性核算分离出去,依据国家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并结合林业产业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3.2进一步加强林业的内部会计核算制度。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对森林资源的日益重视,林业的发展又开始有了新的起色,林业会计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也日益明显起来。由于林业的特殊性,林业企业的会计监督机制不完善,所以对于林业企业的会计来讲,更应加强林业内部的会计控制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会计核算、内部信息传递和信息系统等内容的会计控制体系,并完善其会计核算制度的合理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3.3利用生态观来指导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建设

林业从简单的角度来看,感觉是主要供应木材来实现经济效益的,大家从根本上都忽视了林业的生态功能和社会效益。林业的商品林是产生经济效益的林木,但在开采前也同样具有生态功能,开采时也应该考虑不能破坏生态平衡的角度来进行林木的采伐。所以在林业的会计核算上,不仅要计量商品林的经济效益,还要考虑林木的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同时还要对森林资源的生态环境发展和林木的维护成本进行计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