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乡一体化调查范文

城乡一体化调查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09:59: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城乡一体化调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城乡一体化调查

篇1

一、 海宁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基本情况:

“城乡公交一体化”,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公交化运作方式, 打破原来的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发挥客运资源效益最大化,以达到城乡公交相互衔接、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协调发展过程。据调查了解,海宁的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目前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尤其是“公车公营”的运行模式,更是全国的首创。一年来,海宁市已经投入改造资金3000多万元,新添置空调中型客车130辆,开通公交线路30条,其中城乡公交一体化线路20条,辐射全市147个行政村,城乡公交通村率达到91.3%,预计2005年底,全市所有道路全部达到通车标准,力争实现村村通公交,路路有公交。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城乡居民对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政策表示非常赞成,认为公交城乡一体化给出行带来方便,乘公交车进城明显人数增多,能促进经济发展,而且经济实惠,是一项利国利民,使居民、经营者、社会多赢的好措施,为海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了条件。(详见问卷调查汇总表)

二、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的主要效果:

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对原有农村客运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重大举措, 海宁市“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实施,为城乡客运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主要表现在:

(一)理顺了管理体制,实现城乡资源共享。

由于历史原因,城市公交由城建部门管理,客运班线由交通部门管理,一直是“两张皮”。经过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公交统一由交通行业管理,城市道路及站点向农村公交开放,大大方便了农民进城

(二)优化了运营结构,实现“公车公营”。

海宁在城乡公交的经营方式上完全吸取城市公交车优点,实施“公车公营”。即全部收回原来的个人产权,通过招投标的方式,交由公司运营。并实行车辆循环,旅客上车买票,途中设置站点,到站停靠的运营方式,彻底解决了农村客运市场出现的“三客”问题(拉客、骗客、甩客)问题。

(三)实行了区域经营,提高农村班车覆盖率。

海宁公交车实行区域经营,经营企业可以灵活安排线路走向和车辆数量,合理安排班次,提高车辆使用率,降低运营成本;通过实行划片经营,可以把热线的经济效益弥补冷线,解决客运矛盾,提高农村班车的覆盖率。

(四)改革了公交票价制度,确保农民从中受益。

实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有利于进行成本核算,大大降低了班车票价,城乡公交一元钱的同票同价,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真正让老百姓感到实惠。

三、海宁城乡公交一体化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 农村客运集约化程度低

前几年,受有路大家走,有车大家开的影响,导致了农村客运单车承包经营现象十分普遍。经营费用高,服务质量差,抢拉客源、超时间运行,恶性竞争,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制约了城乡公交一体化规范健康发展,

(二)农村乡镇客运场站太少。

虽然海宁市日前的行政自然村通车率和道路覆盖率都居全国前列,但大多数的乡镇没有汽车客运站场,客远站点太少,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客运需求。

(三)村级道路建设速度不快。

道路建设状况是城乡公交一体化基础和前提,趋势影响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进程,海宁现在公路网密度达61KM,居全省前列,但提出的“等级公路通行政村的目标”还没有实现,尤其是村级公路建设速度还不快。

(四)农村客运使用的车型多,适用车型少。

现有农村客运的车型多、杂,但这些车型备有较大的空间装货的不多,有下置式行李仓的车也不多,与农民所期望的车型不一致。农民出行需随身携带一定数量的农副产品,所以农民还是不得不选择农用车、三轮车进城。

四、海宁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改进措施

调查中,我们6个人都为海宁的公交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取得的成效感到由衷的自豪,觉得海宁的经验应该在全省乃至全国进行推广,但是海宁公交自身也应该不断改进和完善。改进措施大体可考虑:

(一)使路、站、车一体化、高效化。

在新建或改建通村公路时,应使路、站、车一体化。建路时,应该考虑设置旅客停靠站点(最好是港湾式),同时推荐使用适合农村客运的经济客车车型,把路、站能进行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建成,则更能避免重复建设,体现高效。

(二)合理调整客运线路。

要根据海宁农村的村镇公路规模、人口密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行政村公交的通车需要,合理调整客运线路。避免现在不同程度存在的弃冷线争热线和挤干线的做法,保证城乡客运有序、健康发展。

(三)完善公车公营体制。

对原有的农村客运个体经营户逐步进行公司化改造, 实行公车公营。尽可能地使公交车安装统一样式的线路标志牌,实行统一站点,统一票价,统一车型、颜色和标志,统一结算,统一着装, 提高城乡公交的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

(四)加大公路建设的资金投入。

我市还应该加大对县乡公路建设的资金投入,尤其是鼓励、补助乡镇或村级组织甚至于个人投资建设村级公路,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还存在的道路不通,网络不全的问题,为城乡公交一体化创造基础条件。

篇2

一、金融支持城乡一体化主要方式

1.银行贷款、融资平台为主要来源。近三年来,全市金融机构累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银行贷款220.16亿元,截止2012年12月底,全市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银行贷款余额达到70.1亿元,其中政府融资平台贷款55.3亿元。从贷款方式来看,一是通过商业银行融资,由郴州城市建设投资发展公司等平台公司为主体,凭借政府信用,与商业银行签订借款授信协议,获取城市建设资金,如2012年12月末,市城司在商业银行有贷款余额10.5亿元,目前正在对接当中的贷款有4亿元;市出口加工区高科司在商业银行的贷款余额5亿元;二是通过国家开发银行贷款融资,国家开发银行以其作为政策性银行的特征,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为郴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贷款。如市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2009年,与国家开发银行湖南省分行签订了3年100亿元合作框架意见,截止2012年12月末,市城建司在国家开发银行有贷款余额19亿元。

2. 民间融资、居民自筹分量不小。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业产业化需要大量的金融支持,但除了部分龙头农业企业,大多数的农业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还是面临资金短缺难题,在银行系统融资不大的情况下,只好靠自己想办法,大部分资金是靠自筹,向亲朋好友借款。在缺口比较大时,一般是通过民间借贷的方式筹集资金,据调查,有70%的小微农业企业都是靠自筹和民间借贷的方式来筹集资金的。另外,在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大多数居民在建造房屋、购买大件家用电器或交通工具时,也是通过向亲朋好友借款或民间借贷的方式来筹集资金。

3.土地出让收入不容小视。近年来,郴州市将原来实行的土地有偿使用、协议出让的做法,转变为对除工业项目用地外的经营性项目用地一律以招标拍卖或挂牌交易供给的方式,建立了政府统一规划用地、土地储备收购、土地市场交易等与市场经济发展相一致的供地制度,实现了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为城市基础建设募集了大量资金。据统计,2010年以来,郴州市(只含市城区及苏仙、北湖两区,其他县市财政直接归省管)累计实现土地出让收入约127.3亿元,其中2012年,市本级出让土地7399亩,121宗,通过招标拍卖、挂牌交易土地等完成土地出让收入达40亿元;2013年上半年拍卖土地40宗,实现土地出让收入21.2亿元。

4.财政投入不断加大。财政拨款是当前郴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不但直接用于城建基础设施项目,也作为稳定的收入来源用于支付平台公司银行贷款的利息。据统计,2012年,通过立项争取中央、省、市财政补助资金14.8亿元,郴州市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财政拨款达到75.6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4.3%。郴州城市建设投资发展公司2009年成立以来,公司累计筹措的136亿城市建设资金中,财政拨入城市建设资金达17.9亿元。另外,2012年财政还安排偿债(贷款及利息)基金40亿元,增强后续融资能力。

5.招商引资持续增长。据统计,2010年至2012年,郴州市实际到位外资19.1亿美元,实际到位内资676.8亿元,其中2012年实际利用FDI7.5亿美元,增长19.5%,实际利用内资268.7亿元,增长19.1%,新批内联引资项目745个,增长7.3%。招商引资对城乡一体化建设意义重大,招商引资的资金大多用在新城区、工业园及农村观光旅游等项目的建设,加强了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解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6.其他融资方式创新。 一是BT、BOT融资。据统计,全市近三年BT融资195.6亿元,BOT0.5亿元。其中,市城司采用BT模式建设的项目已达27个,BT融资达71亿元;二是发行市政债券。如市城司2011年、2012年分两次发行城市建设债券,募集城市建设资金36亿元;三是采取信托方式。2010年,与湖南省信托公司签订了3年10亿元的战略合作意向,2012年,又与湖南省信托公司签订了10亿元的战略合作意向,使郴州成为迄今湖南省信托在湖南除长沙外最大的投资城市。近三年全市采用信托方式募集城市建设资金23.5亿元,其中,仅2012年市城建设投和市出口加工区高科投分别通过湖南省信托投资有限公司融资6.5亿元和1.5亿元;四是发行基金方式。如市出口加工区高科投有限公司通过工商银行承销,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发行了湖南省第一支城市建设基金,金额3.34亿元。

二、金融支持郴州市城乡一体化面临的困境

1.县域金融机构少,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不丰富。郴州市现有银行类金融机构18家(含5家村镇银行),但大多集中在郴州城区,新入驻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在城区,县域只有工农中建4家国有商业银行,加上农发行、邮储银行及农信社等机构,甚至桂东、汝城、嘉禾、临武几县连上述机构都未配齐。在县域,农村镇以下地区的金融机构只有农信社或邮储银行,据调查,有41%网点集中于县城和周边城镇,80%以上的乡镇没有ATM机或POS机。目前除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外,其他县级金融机构几乎无信贷审批和产品服务创新权限,严格的层层报批程序降低了县域经济融资效率,使金融辐射薄弱的城镇更加难以享受到便利化的金融服务。各金融机构产品单一、雷同,信贷门槛高,审贷环节多、时间长等问题仍普遍,难以适应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金融服务需求。

2.融资平台受政策调控,平台公司融资难以为继。一是投融资风险逐年加大。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运作手段落后,缺乏主营业务收入,“造血”功能不足,自身不具备偿债能力。融资平台的贷款名义上是公司贷款,实际是地方政府的隐性负债;二是融资平台贷款政策收紧。国家金融政策明确规定,地方政府性融资平台公司除了保障性住房项目以外,金融机构禁止给公益性项目新增贷款,以前年度贷款也要“逐包打开、重新审核”,严禁“以贷还贷”,而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多数为非保障房类公益性项目,无法从银行获取贷款。截至2012年末,郴州各类投融资平台银行贷款融资余额54.68亿元,占全市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的9.7%。但随着国家加大对融资平台清理整顿力度,相关政策使地市、县级城市融资平台融资业务停滞。

3. 政策制度不完善,信贷融资基础缺乏。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实现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收入。为解决“三农”贷款难题,国家对有效抵押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土地流转、林权处置已经步入进一步深化改革阶段,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依然存在法律和政策瓶颈,如由于抵押政策落实还有不到位等情况,抵质押物的有效性降低,涉农信贷风险难以分散,使得金融机构信贷介入城乡一体化建设“有心无力”。如《物权法》规定农村集体土地、房产不能用于贷款抵押,限制了基层抵押担保资源作用的发挥,使不少乡镇企业和个人难以获得贷款。同时,在调查中不少农户反映,虽然国家鼓励农村土地流转,但由于相关法律缺乏,土地流转困难,扩大特色种养的规模直接受到制约。而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中,金融体系提供安全可靠的中长期资金难度较大。调查发现,银行贷款期限多比较短,而且多需担保,融资成本也较高,加上限制条件较多,贷款门槛高,一定程度限制了贷款的可得性,同时,大部分银行都还没有出台针对城镇化的信贷政策。另外,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存在周期长、资金占用额大、成本回收时间长的特点,并多为公益性项目如城市道路、水电管网等,项目本身不产生现金流,需要政府财政补贴或提供政策优惠维持运营,还款来源较难保障,也无法做到贷款风险项目收益全覆盖,制约了信贷支持的力度。

4. 地方财政投入有限,土地财政不可持续。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主要由地方政府投资建设,但由于地方政府的投资事权和财权不匹配,造成城乡基础设施尤其是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资金缺口。为了解决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地方政府借助融资平台过度负债,加上由政府担保的银行贷款最终还得由财政资金来偿还,导致了财政“包袱”越来越重。尽管郴州的财政收入增长较快,2012年财政收入达到182亿元,比上年增长20.8%,但随着郴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扩大,资金需求也大幅增加,目前的财政收入水平难以满足资金需求。另外,2012年出让土地的收入也不过40亿元,对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庞大的资金需求而言,也只是杯水车薪,况且,土地作为有限的稀缺性资源,政府掌握的可以出卖的土地有限,征地、拆迁安置和建设用地报批更是难度大,依靠土地出让收入不可持续。再者,地方政府在“政绩”激励下,通过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抬高相关地皮的地价来获得建设资金这,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初衷相违背,土地财政的弊端日益显现。

三、促进郴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创新融资模式,提升资金供给能力。一是探索多种物权担保形式的产权抵押贷款;二是组织大型项目银团贷款。允许多家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组成的银行集团采用同一贷款协议,按商定的期限和条件向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项目的投资人提供融资,开展和批发性融资服务;三是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利用股票、债券市场融资规模大、期限长、使用稳定的特点,鼓励符合条件的城市基础建设主体上市发行股票、债券;四是鼓励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面向城镇化建设发起专项私募基金。五是利用租赁融资工具。六是将一些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在社会上公开招标招股。

2.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引进民间资本投资。一是改革和完善相关产权制度,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在坚持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前提下,逐步放开一级土地市场,允许农民依法自愿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建立一定区域范围内产权交易市场,为金融机构创新土地金融产品提供条件;二是坚持政府规划引导、市场和民间主导的资本运作方式;三是稳妥推进农民和农村合作基金,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实现农民自己建设新城镇、新农村,如通过农民合作基金、农村合作基金、农民入股等方式,让农民参与建设,让农民在扩大城镇化投资规模的同时,得以分享城镇化建设、产业化建设带来的回报,使农民从拥有土地变成拥有财产,获得向产业工人和股东的身份转变,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实现农民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

篇3

关键词:城乡;统筹;一体化;临潼区

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条件下实现城乡互补、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选择过程。临潼区如何以科学发展为指导,突出解决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临潼区统筹城乡发展情况

临潼区总面积915平方公里,辖23个街道、乡镇,耕地面积77.5万亩,人口70万,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区。近年来,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城乡一体化建设初显成效。

第一,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更加明晰。科学规划“1366”城市空间发展布局。即围绕秦始皇陵这个中心,构建骊山、代王、新丰三大组团,打造临潼新区、旅游商贸开发区、新生代工业园区、新丰工业园区、秦文化旅游区、唐文化旅游区六大经济板块,培育装备工业基地、食品工业基地、临渭经济协作区、渭河生态区、农家乐聚集区、旧城和棚户区改造六个新的经济增长极。编制了《临潼城乡总体规划》、《临潼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城乡综合交通规划》、《城乡线网落地规划》等规划,完成了全区16个街道、乡镇169个村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修编工作,为推进城乡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二,坚持项目带动,推动城乡经济共同发展。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城乡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农业发展上,奶畜业已初步形成产业化格局;蔬菜业形成了一批产业化骨干龙头企业;以石榴、火晶柿子等为重点的杂果种植面积达到14万亩,临潼区成为西安市重要的蔬菜供应基地和全国最大的蕃茄制种基地。在工业发展上,全区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2家。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16家。在旅游业发展上,狠抓秦、唐旅游文化区建设,着力打造“中国御温泉之都”,积极发展以休闲为主的农家乐,带动和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2008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101.03亿元,增长15.3%;地方财政收入32694万元,增长19.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489元,增长20.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28元,增长20.1%。

第三,城乡基础建设得到加强,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城市建设方面,临潼区坚持“一手抓旧城改造,一手抓新区建设”,到2008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达33平方公里。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大力实施“千村百镇”建设工程、“1188”工程、“关中百镇”建设工程,累计投资1.5亿元,使小城镇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初步形成了工业带动型、商贸流通型、特色农业型、综合发展型的城镇化发展格局。新农村建设坚持从最薄弱的基础设施抓起,2006年以来,投资1亿多元,完成了10个示范村和36个重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全区2085个村民小组配备了保洁员,初步建立了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第四,城乡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和谐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落实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两免一补”政策,不断加强教师转任交流和支教工作,帮助农村提升教育质量。城乡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区建起了文化中心、图书馆和博物馆,农村建成标准化文化站5个、村组文化室50个、农民体育广场58个。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192家,其中县级医院5家、乡镇卫生院28家、村卫生室355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8年参合率已达到96.01%。农村养老保险正在逐步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实现“应保尽保”。大力开展劳务输出和职业培训工作。2008年,培训各类人员3.5万人,劳务输出6万人次。

第五,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各街道、乡镇和部门也成立了专门机构。制定出台了《西安市临潼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实施意见》,并将新丰街道作为试点镇,将代王街道宋家村、秦陵街道秦陵新村作为试点村,为全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探索路子、积累经验、推动发展。

二、临潼区统筹城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城乡规划体系不够健全,规划实施工作亟待加强。受资金和规划力量的限制,在分区规划的基础上,未能及时编制控制性详规。对农村建设、产业发展等规划的编制和执行重视程度不够。执行中存在着衔接不到位、工作不得力等问题。

第二,城乡经济发展不够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区域内产业全而不大,结构不尽合理、层次较低。表现在第一产业较重,发展缓慢;第二产业薄弱,竞争力不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新兴产业较少。受区位、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各街道、乡镇的发展很不平衡,差距在不断拉大。特别是渭北、山区等边远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劳动力转移难,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2008年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普遍在2000元左右,远远低于全区的平均水平。2008年城市居民与农民人均收入差距达到7661元。

第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小城镇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仍没有一个积极有效稳定的支持政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费用靠农民自筹,建设发展的投资与项目需要仍有巨大差距。许多小城镇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量很小,支持小城镇发展的特色产业不明显,辐射带动作用不强,未形成以业兴镇、以城带业的良性局面。

第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公共服务较为滞后。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农村教育相对滞后,职业教育相对薄弱。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匮乏,基层群众文化、体育活动难以开展。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落后,新合疗补助标准偏低,看病难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第五,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推动难度较大。受城乡户籍制度的制约,农民工在子女上学、享受低保、医疗保险、就业、安置和事故赔偿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较大的政策差距。在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中,由于组织协调、监督考核机制不完善,工作协调、项目资金整合比较困难,影响了工作推进。

三、对临潼区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几点建议

第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着力构建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努力编制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注重把小城镇建设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及社区规划等各方面的规划有机配套,形成完善的规划体系。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把村庄规划、产业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和城乡统筹规划有机衔接,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创造条件。

第二,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一是要加快六大板块和六个新的经济增长极建设步伐,将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板块流动,使园区成为引进项目和建设项目的聚集地。二是要科学确定城镇布局,加强重点镇建设,推动产业向小城镇集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三是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和规范土地流转制度,采取反租倒包、互换、转包、转让、租赁等方式,合理流转土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第三,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一是要大力推进通乡通村水泥路工程建设。二是要继续实施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三是要加快城乡电网改造步伐,满足城乡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保证农村用电安全。四是要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广播电视、通讯及养老等基础设施,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五是要以“关中百镇”建设为契机,力争将更多的小城镇纳入省、市重点发展范围,完善服务功能,增强集聚力,不断提高城镇化建设水平。

第四,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城乡社会服务一体化。一是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增强教育服务“三农”的能力。二是要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不断健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切实巩固和提高农民参合率。三是要加快推进乡村文化站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努力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四是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工作,逐步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市有关农村低保、社会救助等政策。

第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一是要建立更加有力的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机制。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强化领导干部对统筹城乡发展内涵和意义的认识,进一步理顺机制,完善措施,形成推动城乡共同发展的工作合力。二是要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要建立健全支持“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保障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区财政在安排年度预算时,应列出用于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村公共产品投入的专项资金,并要保持稳定增长,同时,每年还要统筹安排一批专项资金,重点解决城乡统筹发展中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努力抑制城乡经济社会差距扩大的趋势。三是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整合城乡各种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四是要研究建立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城中村改造中所涉及的居民户籍管理试点工作,为临潼区全面实现“一元化”户籍管理工作积累经验。对迁入小城镇的人员实行有条件准入的管理办法,加速城镇人口、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集聚。五是要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金融制度。要坚持“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农民参与”的原则,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合作组织,不断提高金融机构对“三农”的贷款比重,缓解农村贷款难的问题。激励和引导农民群众投入资金、劳动,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推动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临潼区区级领导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成果汇编[Z].2009.

2、姚秀兰.户籍、身份与社会变迁――中国户籍法律史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4.

3、李玉亮.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N].莱芜报,2008-04-11.

篇4

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也是促进我国住户调查科学发展,提高住户调查质量的迫切需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向城镇转移,大规模的流动人口对城乡劳动力就业和人口布局构成了新挑战,改变了城乡住户调查的覆盖范围,对搞准城乡居民收入真实情况带来很大难度,城乡分割的住户调查不利于不重不漏地覆盖城乡居民,难以准确把握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另外,推进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还可以减轻基层工作量、提高调查效率,而且也有助于统计数据与国际接轨。

正因如此,在2008年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被正式列入今后一个时期统计调查方法改革的重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进城务工人员与日俱增的情况下,这种以户口作为分类方式并分别进行统计的模式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首先,调查样本代表性和调查数据质量的保证面临困难。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城乡界限在很多地区已变得十分模糊,过去单纯通过居住区域就能区分居民身份的作法已成为历史。加之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在城乡、城市间流动,大量农民工家庭在城市里就业、居住和生活,这一庞大群体中的很多人实际上已仅仅是户籍意义上的农村居民。在此情况下,现行的城乡住户调查体系按照传统城乡地域概念或者我国市镇建制和行政区域划分调查区域,根据户籍进行人群分类抽选调查样本的方式,样本的代表性难免存在瑕疵。另外,城乡一体化建设已经给广大城乡居民的生活和收入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如何记录这样的变化?如何用统计的方法准确的描述城乡一体的居民生活状况?这些都对我们现有城乡住户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提出了新的挑战。其次,难以统一描述全体居民生活状况和进行国际比较。城乡住户调查在调查覆盖面、调查设计、调查内容和范围等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区别。对城镇住户、农村住户各自的统计目的和作用、统计项目、统计指标都有所不同,进而造成两类统计数据无法对接,对城乡居民的生活状况只能进行分类描述,不能形成统一反映全体居民生活状况的统计数据。城乡住户调查的分类统计数据不但不能整合统一,而且在概念和定义上与国际标准也存在很大差异,这就使得统计的数据难以直接进行国际比较,在统计的方法上也不能与国际上通行的统计方式接轨。

探索并建立一套适合我国目前实际的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体系,仍然面临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难点和问题。

一、我国目前城乡基本现状是一体化改革所面临的最大难点。当前,尽管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大量农民流向城镇就业和生活,但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还没有根本的改变,城乡户籍依然存在。与之相适应,城乡居民在生活方式、就业模式、收入来源、支出和消费投向、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诸多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开展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首先要建立一套能够全面和综合反映城乡居民就业、生活、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调查指标体系,城乡居民的上述差异无疑为调查指标体系的建立提出了挑战。另外,根据我国原有的城乡地域划分和行政管理模式,城乡两套住户调查体系分别采取了适合各自特点的调查组织、管理模式和调查方法。在城乡地域划分仍然明显,行政管理方式仍有所区别的情况下,建立和采用能够适用于这种现状的统一的调查组织、管理模式和调查方法,确实需要进行大量的探索和尝试。

二、城乡住户调查的需求对一体化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自开展城乡住户调查之日起,由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侧重点不同,各级政府对城乡住户调查的需求也有所区别。因此,目前城乡住户调查除调查居民收支等基本生活情况,满足国民经济核算需求外,都根据政府宏观管理的需求,分别设计了各自不同的调查主题和内容。根据各自的调查方案,城乡住户调查的内容除了居民收支等基本生活情况外,农村住户调查需要调查的内容包括监测农村摆脱贫困和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情况,大量农民流向城镇就业和生活情况。

三、现行方法制度的差异性增加了一体化改革的难度。我国现行的城乡住户调查制度是在结合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的,在抽样方案、指标体系和调查表式的设计,以及各种调查内容和报表的汇总上报时间等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从住户调查样本的抽选方法上看,尽管都是采取分层多阶段抽样方式,但具体操作过程仍然有所区别,如调查样本量的计算和确定方面,农村住户调查采用MPPS抽样程序计算样本容量,计算时除了考虑收入、人口和从业人员的调查主题外,还要将粮食亩产、棉花亩产等其相应的播种面积两项调查主题结合在一起考虑。从调查指标体系上看,区别则更加明显。如在收入指标上,尽管城乡居民的总收入均包含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农村为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但在指标内涵和包括的内容方面还是有着一定的区别。同时,考虑到目前城乡居民生存的实际状况,城市住户调查的收入核心指标为可支配收入,而农村住户调查的收入核心指标则是纯收入。收入分类指标的设置方面,城市住户调查在转移性收入类指标方面设计并突出了社会保障的内容,而农村住户调查指标则是侧重于了解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情况。在支出指标上,针对农民家庭既是生活也是生产单位的特征,突出并设置了家庭经营费用支出、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和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等指标。消费支出方面,由于农村居民在食品、住房消费的来源方面区别城市居民,因此城乡调查在消费指标的设计和分类上也有一定的区别。

四、现有的组织管理体制和工作模式与一体化改革不相适应。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住户调查体系,首先要求在开展上要实现一体化组织管理。目前这种两套调查体系分别组织管理,城乡两个调查系统和部门分别调查的体制和模式也面临改革的必要。组织管理体制和工作模式的改变既是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的重点,也是改革难点。涉及到自上而下的机构人员变动,组织管理方式改变。即使是在现有基础上不进行较大规模的调整,也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一)必须增强紧迫感,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村住户一体化改革,有助于推动我国城乡住户调查改革,加深我们对现代统计实践和理论的认识,加快我国住户调查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加强和完善我国的统计核算工作,还能够全面提高我国统计调查的综合能力,提高住户调查数据的质量,加强CPI和劳动就业的调查统计工作。因此,必须充分认识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篇5

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可以说是统计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也是借鉴国际先进住户调查方法成果、完善现阶段统计调查制度的重要内容。这项工作从2001年开始着手研究、试点、论证,如今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笔者认为,各级统计部门和有关人员在落实的过程中,具体做到“四性”,将能为一体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选取样本要坚持科学性

城乡住户调查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故核心在于抽样。抽样框的编制、抽样方法的确定、样本的代表性和随机性直接关系着住户调查的数据质量,也关系着统计的社会公信力,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一些经济学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

住户调查抽样工作由国家统计局负责,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为住户抽样框,按照统一的方法对所有居民进行分层随机抽样,选取调查户,实现所有地域和人群不交叉,全覆盖。

实行高度统一的抽样办法有三大优势。减少了各级统计部门对抽取样本理解和操作的偏差,为调查数据的真实性打牢了基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没有居民收入方面的内容,以此为抽样框,杜绝了抽样时可能出现的偏向性,避免了人为选择样本与收入高低的关联,可以真实反映居民的收入情况;减轻了工作难度和工作量,为基层统计部门开展调查提供了便利条件。

各级统计部门必须坚持选取样本的科学性原则。一是不擅自调整,严格按照抽样方法的要求抽取样本,做到准确无误;二是遇到特殊情况及时报告,例如选定的抽样框所在地域拆迁了,要及时向上级部门如实报告,再另外进行抽样,做到不隐不拖;三是加强监督,特别是要到实地进行监控,做到监督到位。

宣传动员要坚持有效性

有效的宣传动员是做好住户调查的重要保障,要深刻分析住户调查的特点,全面把握住户调查宣传的规律,努力扩展住户调查宣传的实际效果。

大力宣传住户调查数据的重要性。当前,一些居民不配合调查,与居民对住户调查作用不理解有关。前不久,东城区统计局、经济社会调查队组织了统计知识进社区活动,向广大居民讲解了住户调查的数据至少在十个方面有重要作用:制定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的依据;制定最低工资标准的依据;制定与居民生活有关的物价改革的依据;制定城镇低收入家庭房屋补贴及租房标准的依据;研究居民消费及结构变化情况的参考资料;制定粮油等物资储备与市场供应措施的依据;作为交通、火灾等事故赔偿的依据;研究居民用水、节水情况的基础资料;研究制定惠民政策等参考。

通过讲座,居民对住户调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纷纷表示,因为过去不了解“记账”是关乎百姓生活的一件大事,而不愿承担“记账”任务,现在觉得成为“记账户”是一件光荣和有意义的事情。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开展点对点的宣传。我国的社会动员有着显著的特点和优势,在北京奥运会重大活动中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统计部门要善于运用这种体制和方式开展社会动员,发动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开展务实多样的宣传动员,将社会动员渗透到居(村)委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渗透到居民的生活中。要组织老党员、退休教师、退休干部作为住户调查宣传的志愿者,既带头参与调查,又带动身边的居民配合调查。

努力营造全社会支持住户调查的良好氛围。利用党和政府的宣传资源和媒体,发出“谁记账、谁光荣”的强烈信号,作为调查户要受到社会广泛尊重,成为时下流行“最美的居民”,对于涌现出来的模范事迹要及时报道、广泛宣传,营造住户调查良好的社会氛围。

调查数据要坚持真实性

真实的调查数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是宏观调控的“化验单”,有利于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而失信的统计数据则误国误民,阻碍生产力发展,因此要切实保障住户调查数据的真实性。

解除疑虑,如实申报。要把为住户单项资料保密的规定讲清楚。做出郑重的承诺,并在实际工作中很好地贯彻,确保居民如实申报;要开展思想工作,解除居民怕麻烦、怕耽误自己时间的观念,积极推进住户调查信息化进度,确保居民认真记账;要适当增加记账户的补贴,让调查户在记账过程中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调动居民参与住户调查的积极性。

教会方法,不遗不漏。住户调查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要帮助居民正确掌握。哪些可以计入居民的收入,哪些不能计入居民的收入必须讲清楚。还要讲清楚为什么这样规定,具体作用是什么。只有居民准确理解了调查的方法制度,才能确保居民正确的填报。

选择人员,全面细致。一个家庭都有一个核心成员。住户调查记账员也应选择家庭的核心成员,既能动员家庭其他成员如实提供收入和支出情况,同时自己也能掌握家庭收支的主动权。在实际生活中,因为每个家庭成员的工作环境、个人收入及从业类型都不尽相同,存在着家庭成员内部不互通消费和收入信息的情况,尽管这是社会进步、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增强的体现,但为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带来了不确定性,值得关注和研究。

调查工作要坚持规范性

住户调查是政府行为,调查员作为直接参与调查的工作人员,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因此规范调查行为,是顺利开展住户调查的基础。对住户调查行为必须做出明确规定,并认真执行。

依法开展调查。中国法制建设正在顺利推进,依法行政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住户调查也要坚持依法开展。在开展住户调查中,要以政府统计部门的名义,告知被调查对象住户调查的法律依据,在调查中享有的权利和义务。调查员必须持证调查,调查的小区必须公示调查员的基本信息。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要依法履行义务,不能仅凭个人的理解给予支持和配合。

篇6

为贯彻落实国家统计局《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总体方案》和《__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家统计局__调查队等部门关于开展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淄政办字〔2013〕51号)精神,根据国家统计局印发的《山东省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实施方案》(国统制〔2013〕46号)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目标任务

(一)改革目标

建立指标统一规范、抽样科学严谨、手段高效便捷、调查扎实可靠、公开透明的住户调查新体系,统一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支指标,标准统一、城乡可比的居民收支等相关数据,提供全体居民及分城乡居民收入、支出以及家庭就业、消费、住房等有关信息,客观揭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及其变化。

(二)改革内容

1.调查对象。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工作调查对象为__区内的住户,既包括城镇住户,也包括农村住户;既包括以家庭形式居住的户,也包括以集体形式居住的户。无论户口性质和户口登记地,均以住户为单位,在常住地参加本调查。

2.调查主要内容。一是统一调查指标,完善调查内容。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改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设置农村、城镇和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指标,建立城乡可比的、以可支配收入指标为核心的居民收支指标体系。二是统一抽样方法,提高样本代表性。三是统一调查过程,规范调查行为。通过统一的调查网络,采用统一问卷和记账格式,直接采集原始数据。四是统一数据处理,改进调查手段。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以网络直报为主渠道,以统一的数据处理平台为保障,努力实现住户所记收支账册或调查员现场采集的收支资料通过网络直接报送。五是统一数据。住户调查数据按年度和季度,季度主要全体居民现金收支数据,年度不同收入层次居民收支数据,以及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数据等细化指标。

3.样本抽选。调查的抽样方法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抽样使用国家统计局统一确定的抽样框,并由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统一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选调查小区。在调查小区内,通过摸底调查建立住宅抽样框,由山东调查总队统一采用随机起点等距抽样的方法抽选住宅,确定调查户。抽中调查小区的调查周期一般为五年。

4.样本数量。调查样本包括能代表全区水平的“分区县住户小样本”和代表各镇(街道、开发区)水平“分镇(街道、开发区)住户大样本”。按要求,为满足地方代表性的需要,“分区县住户小样本”需在全区抽选12个小区,每个小区抽选10户调查样本,共计抽选调查样本120户;“分镇(街道、开发区)住户大样本”需在每镇(街道、开发区)抽选3个小区,每个小区抽选10户,全区共抽选30个村,300户调查户。“分镇(街道、开发区)住户大样本”调查工作,按上级要求进行。

(三)时间安排

2013年7月上旬,国家统计局__调查队(以下简称__调查队)部署__区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工作。

2013年7月中旬,落实调查小区并上报全区调查小区名单。

2013年7月底前,完成抽选调查小区的摸底调查及调查住宅和住户的抽选。

2013年8月25日前,落实调查户,完成新样本的开户。

2013年9月1日起,“分区县住户小样本”调查户试记账,试记账周期为1个调查季度。

2013年12月1日起,新调查户正式开始记账。

二、精心组织实施

按照《山东省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实施方案》要求,由__调查队布置、培训和组织指导全区的“分区县住户小样本”及“分镇(街道、开发区)住户大样本”调查工作。

(一)数据采集

调查采用日记账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采集基础数据。由__调查队负责统一组织实施。被抽中调查户每日登记日记账和接受问卷调查,辅助调查员每月收集调查户的日记账和调查问卷,并对其进行审核、编码和初步数据处理。

(二)数据处理与数据上报

“分区县住户小样本”数据:由__调查队直接汇总后上报__调查队。“分镇(街道、开发区)住户大样本”数据:由各镇(街道、开发区)进行采集、录入、审核后,上报__调查队,__调查队通过相应权数汇总生成分镇(街道、开发区)数据,并对分镇(街道、开发区)的数据进行审核评估,经上报__调查队和市统计局核准后反馈各镇(街道、开发区)。

(三)调查数据

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依次市、区、镇数据。全区和分镇(街道、开发区)数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数据,只合计数及其一级分类指标。调查数据未经上级核定、反馈,只能供内部分析使用。

三、切实加强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

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是适应科学发展采取的一项重大改革,调查周期长,工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各镇(街道、开发区)和基层组织要高度重视,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职责,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明确工作职责

__调查队要按照山东省方案要求,组织实施好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工作,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居民生活状况,为各级党委、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可靠依据,同时要发挥牵头单位作用,切实加大工作力度,确保调查顺利开展;区统计局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各镇(街道、开发区)统计所和基层组织被抽中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完成各项调查任务;财政部门要对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工作所需经费给予支持和保障;宣传部门要配合做好相关宣传工作;发改、农业部门要给予记账户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帮助;民政部门要配合做好相关数据和资料的提供工作;各级工会组织要配合做好抽中职工家庭的沟通工作,提高抽中职工家庭的样本户接受记账和问卷调查的比率。各镇(街道、开发区)统计所和基层组织要按照区政府的统一部 署,认真落实本辖区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具体调查工作。被抽中调查小区所在镇(街道、开发区)和社区(村)要充分发挥作用,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配合统计调查部门做好辅助调查员的选聘和样本户的入户调查工作,确保高质量完成调查任务。

(三)保障经费投入

__区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工作需要选聘约42名辅助调查员。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等部门关于开展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字〔2013〕24号)要求,各区县要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落实调查工作所需经费,确保记账户记账补贴和辅助调查员补贴按时足额发放,并将常规性经费支出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加强宣传解读

各镇(街道、开发区)要积极宣传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的意义、目的、内容,取得理解,大力倡导“为国记账”光荣,加强对记账户记账工作的督促指导,切实帮助记账户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争取社会各界特别是记账户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为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的顺利推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切实做好统计调查结果的分析解读工作,帮助公众正确看待统计改革,正确使用统计数据,引导媒体正确宣传统计调查结果。

篇7

日前,北京市海淀区统计局把一款预装家庭记账系统的3G智能手机,免费提供给近500位记账户。利用这种新型家庭记账工具,以往一月上报一次的统计数据,从此实现“实时上报”。这一开创性举动,将颠覆数十年来纸质账本记账的历史,大大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并在国内统计领域,实现率先垂范。

传统记账方式面临改革

我国城镇住户调查统计工作中,“记账户”是不可或缺的民生数据采集源。

在北京市,每个记账户都要在市统计局统一分发的纸质账本上,一笔笔详细记录一天中全家的收入开支。每到月底,各区县统计局的工作人员就上门去收回账本,然后回来把“白菜”“酱油”“肥皂”等消费类信息,一项项对照“翻译”成专业“统计编码”,审核汇总数据后上报北京市统计局。

对统计工作人员而言,月底集中几天上门收账本,不是个轻松活儿。这种纸质账本记账的方式,在全国已实行了57年。

伴随时代的进步,出于隐私意识和对家庭信息保密的考虑,城镇居民对入户调查逐步出现抵触情绪,传统记账方式存在计账开户难、收发账本难、录入编码难、数据审核难、汇总统计难等诸多难题,并且无法实现对记账户记账数据的实时动态管理和审核,统计工作期待新的变革。

手机记账除了无需人工编码、录入外,还实现了各级统计人员对调查数据同步共享,集中审核变为日常审核等工作流程的优化,大幅缩短了数据生产周期。此外,系统具备的“热审”功能也便于住户及时核实、修改填报的数据。系统的实时统计、催报功能也可以自动给一定时间内未记账的调查户发送短信,交互方便,快捷高效。

智慧统计

实现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

基于智能手机的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信息平台是北京中海纪元数字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海淀统计局的大力支持下,创新研发的一项移动应用系统。该平台创建了一套全新、高效、科学的调查统计工作模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统计精度。

该平台是适用于省、市、县各级统计部门的记账管理体系,在建立智能化记账体系过程中建立全新的业务和数据管理体系,使业务人员从繁杂的数据采集工作中解脱。达到了即时数据收集,自动数据编码,从而减少数据录入的中间环节,进而降低了再生性差错。

篇8

前言

自广州、佛山等公共图书联合模式取得卓越成就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后,作为邻省的广西也加快了建立联合图书的步阀。南宁市作为广西的省会城市更致力于在借鉴广州、佛山等公共图书联合模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南宁市公共图书馆的实际,建立一套符合本土特色的联合图书馆模式。2010年,南宁市图书馆正式启动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项目研究,并于2012年正式落地建设。到目前为止,已建立覆盖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及社区)的四级公共图书馆网络集群,将分散的、隶属关系不一的本市各级公共图书馆组合成正式的、相对固定的、联系紧密的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网络。尽管如此,南宁市因属不发达地区,其思想理念、经济实力、管理水平、技术能力不可避免存有局限性,最终也影响到了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的建设。文章在调查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建设真实情况的基础上,试图对遇到的问题做思考并提出参考性意见建议。

一、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建设基础

2012年,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建设之初,南宁地(/县)公共图书馆共有14个,其中地市级的公共图书馆共2个,分别是:南宁市图书馆、南宁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县市级的公共图书馆共12个,分别是:横县图书馆、宾阳县图书馆、武鸣县图书馆、马山县图书馆、上林县图书馆、隆安县图书馆、青秀区图书馆、兴宁区图书馆、邕宁区图书馆、西乡塘区图书馆、良庆区图书馆、江南区图书馆。

1.藏书量(如表1)

从各馆总藏量来看,2012年两个市级馆总藏量相对较大;各城区馆、县馆总藏量不均衡,江南区图书馆是城区馆、县馆总藏量中相对较多的。

2.计算机开展业务情况(如表2)

从各馆计算机开展业务情况来看,2012年度各馆均已在采访工作、编目工作、流通工作、书目检索业务工作中实现了计算机管理。

3.自动化情况

从各馆自动化情况来看,除马山县图书馆和邕宁区图书馆没有使用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外,其它馆均使用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南宁市图书馆始建于1977年,在1998年5月以前都是使用传统手工编目、借阅方式进行业务工作。从1998年6月迁址新馆后开始使用ILAS5.0图书自动化集成系统,2004年起用ILAS系统的升级版ILASII2.0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软件,基础业务管理实现自动化至2012年已有9年。南宁市少儿图书馆是在1988年成立的,在1996年始开始使用ILAS5.0图书自动化集成系统,2006年起用ILAS系统的升级版ILASII2.0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软件。青秀区图书馆、兴宁区图书馆、西乡塘区图书馆、良庆区图书馆和江南区图书馆五馆是在2005年加入市图书馆的ILASII2.0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由于当时五个城区图书馆的建设受到投入经费低、不具备自动化管理系统所需的软、硬件条件、管理人?T流动性大且没有图书馆专业管理人员和计算机技术人员配备等各种原因制约,五个城区图书馆馆藏文献资产数据是以南宁市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馆藏地点的存在而存储的,一直由南宁市图书馆负责对五个馆的进行数据维护、读者办证、借阅业务信息数据统计等一系列的管理工作。邕宁区图书馆截至2012年仍未购置自动化管理软件。六个县图书馆的情况:截至2012年,隆安县、马山县图书馆仍未实现自动化管理,武鸣县图书馆使用的是新洋图书管理系统,宾阳县、上林县、横县三个县级馆在不同程度地使用中数创新图书馆管理软件开展本馆的基础业务工作。

4.基础业务重要参数的构成情况

从各馆基础业务重要参数的构成来看,各馆的读者条码与文献条码构成不同。南宁市图书馆、宾阳县图书馆等六个馆读者条码是6位,文献条码是8位,且均是以纯数字作为流水号进行读者号登记和文献资产登记;其他馆读者条码和文献条码无论是长度,还是类型均有差异,个别馆因未购置自动化系统其基础业务参数在此无法做比较。

二、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建设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后台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难

从表3不难看出,南宁市各公共图书馆存在包括ILASII2.0、中数创新等多个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进行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建设,就是打破行政、地域、系统等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但因存在多个自动化系统,后台数据库结构不尽相同,要实现各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平台后台数据库中的读者信息、文献信息、借还记录信息等各种数据表之间的数据读取互连互通,满足读者跨馆互借互还需求,就显得非常困难。

2.读者条码和文献条码重号严重

要在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的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中实现通借通还功能要求具备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在数据库可以实现数据信息互连互通的情况下,要确保数据信息在数据库中存在的唯一性,即数据库各数据信息表中数据记录不能存在重复性,如各馆代码、读者条码和文献条码的唯一性。但表4显示,14个公共图书馆基础业务重要参数有将近半数的图书馆以纯数字作为流水号进行文献资产登记和读者号登记,且读者条码、文献条码位数相同,非常容易出现馆与馆之间读者条码和文献条码重复、重号问题。

3.馆藏文献数据化程度低

据表1统计,截止到2012年12月底,14个公共图书馆总馆藏量合计200多万册(件)。其中南宁市图书馆和南宁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图书、期刊、报纸馆藏文献已实现数据化;但六县和六城区公共图书馆中由于人员匮乏、技术力量薄弱等原因,有些馆能基本实现数据化,有些馆只能实现部分图书书目数据化,期刊和报纸则无法实现。馆藏文献数据化低,一方面限制了可共享的资源总量,另一方面也影响了书目数据采访编目顺利开展。

4.书目数据质量不高

在对各馆馆藏书目数据进行抽查比对中发现:各馆的书目数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由于各馆编目工作制定的要求和编目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同,在没有联合编目的优势下,书目数据质量也参差不齐,特别是县、城区馆的书目数据信息包含的MARC字段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缺失,甚至有部分文献书目MARC数据信息中只包含题名、作者、价格三个必备字段,其它字段均为空值等现象,这严重的影响文献编目数据的质量,非常不利于图书馆编目工作的长期发展。

三、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建设采取的一些主要措施

1.统一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平台

因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不统一带来的包括数据库互通互访不顺畅、基础业务重要参数制定不规范、读者条码和文献条码重复混淆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的建设进程。为了使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建设能有效地开展,统一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平台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经过多方商榷、比较、筛选,最后选定了广州图创计算机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软件――Interlib?D书集群管理系统来作为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建设的软件平台。之前多数馆用的ILASII2.0是一个较早版本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软件, 该软件较适合单馆的管理;另外的中数创新图书馆管理系统是由国家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下发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经过两次升级后仍无法满足书目数据资源共享、文献通借通还的服务要求;而Interlib图书集群管理系统在东莞市、杭州市、宁波市等图书馆的“一卡通”资源共享的建设中成效显著,通过其可以建立一个区域图书馆群的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立体信息空间,同时通过开放的多层结构达到与其它图书馆的资源共享与协作,既能在形成各成员馆的馆藏分离、管理分离、财经分离的新格局下,又能较好的实现各馆之间书目数据共享,文献通借通还,非常符合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建设功能需求。此外,通过Interlib图书集群管理,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可以做到分布式集群管理,将服务器及软件系统配置在中心馆――南宁市图书馆,各成员馆开展业务工作只要通过浏览器便能访问本集群管理系统平台。分布式集群间再通过集群与集群间的共享策略实现书目数据、读者信息、借阅行为信息互通互联。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压力大多在中心馆,成员馆或分馆在系统管理和维护方面不需要专业的计算机人员做维护工作,大大节省了人力资源方面的支出,解决了基层馆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降低了系统投入和运行的成本。

2.规范联合图书馆基础业务参数

因之前出现了基础业务重要参数混乱问题,为使文献工作走向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达到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目的,就需要建立起统一的标准。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文献联合编目中心应工作要求,本着“资源共享、合作建设、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发展原则,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了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制定了《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文献联合编目中心章程》、《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业务参数制定规范》、《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文献联合编目中心连续出版物机读目录细则》、《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文献联合编目中心条形码管理细则》,形成了涵盖图书馆代码、文献类型代码、读者代码、文献代码、MARC字段、借阅制度规范等标准化的图书馆业务标准化体系。

3.规范编目MARC字段模板,提高联合编目工作效率

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文献联合编目中心根据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制定联合图书馆编目文献MARC字段和连续出版物MARC字段联编模版,以供所有成员馆共同使用,促使各成员馆在编目工作中实现书目数据信息模板化。联合编目避免了成员馆编目员大量的重复劳动,如县、城区图书馆在编目过程中,编目人员只需通过联编检索找到与国图数据或市图数据相同的文献书目数据,便可直接共享书目数据,增加本馆馆藏信息字段即可完成此文献的编目记录工作,最大程度地实现了编目的共知、共建、共享,降低了编目成本,加快了编目速度,做到了优势互补、提高了编目的一致性、标准化和规范化。

4.馆际读者文献借阅服务标准化

在统一更换的管理平台、数据库实现数据信息互连互通和规范基础业务重要参数的基础上,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文献联合编目中心归集各馆意见,制定馆际读者文献借阅行为规范。在Interlib图书集群管理系统中,允许同时存在两种文献借阅规则和流通规则:一是本馆读者借阅规则和文献流通规则,二是集群读者借阅规则和文献流通规则。各馆在保留原有的读者借阅规则和文献流通规则的前提下增设集群读者借阅规则和集群文献流通规则,读者在借阅开户馆文献时适用本馆读者借阅规则和文献流通规则,在借阅其它分集群成员馆的文献时适用集群读者借阅规则和文献流通规则。集群读者借阅规则和文献流通规则为不同图书馆的读者的借阅行为建立起统一的借阅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管理思路更清晰,服务更透明。

篇9

关键词:一体化 多尺度数据 坐标系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308-01

要实现城乡土地调查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就要首先解决好已有城乡调查数据的整合、多尺度数据的整合及编码与分区方式的统一等关键环节,已有的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多数以1:500比例尺为主,而农村调查数据则以1:5000及1:10000为主,且调查过程为两种调查分开开展,采集的方法、流程及执行的标准也不相同,调查的重点更是一个以权属为主一个以地类为主,这给城镇地籍与农村土地调查数据的整合带来了很多困难,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中的几个关键技术点提出了自已的解决建议。

1、已有城乡调查数据一体化整合现状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中辽宁省各地区均完成了城镇地籍调查及建库工作、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建库工作,但均为双库独立运行状态,二者的一体化均为图层的简单叠加显示,接边工作为以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中的城市图斑为城镇地籍调查的控制范围线,二者采用图形地类硬接边方式处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且统计时为二者分别统计后手工整合。

2、不同尺度数据一体化整合关键技术解决

城镇1:500地籍数据、农村1:1000宅基地数据及1:5000、1:10000农村土地利用数据的融合是本研究工作中的一个核心内容。由于大比例尺城镇数据与中小比例尺的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在调查方法、管理重点、建设标准、统计规范及投影坐标系的选择上都存在着差异,所以,简单地将其硬性地叠加在一起只能做到图形显示的一体化,而不能真正地达到一体化显示、统计、分析及应用。本文针对其中的投影坐标系及比例尺方面提出了建议。

(1)、投影坐标系的解决

根据现行的国土资源调查相关规范、特别是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规程的规定,调查及测绘需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高斯――克吕格3度带投影,当1:500城镇地籍测量的投影长度变形大于每公里2.5cm时,需选择抵偿坐标系或地方独立坐标系,且多数的1:500城镇地籍测量都需要选择抵偿坐标系或地方独立坐标系,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测绘及调查按统一的3度分带就可以满足,如果将地方坐标系的数据直接转换至统一3度分带数据库中则地方坐标系的数据必然会出现投影变形超限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多重投影的概念,其方法核心是采用三层数据应用体系,即数据存储层、中间层和应用层,其中数据存储层为数据的存储系统,传统数据存储的坐标信息多为投影后的平面坐标系和投影信息,而本研究中采用地理坐标为基础坐标存储格式,同时,每一个图元中均记录有数据采集时的投影坐标系统信息,这样的存储不必考虑数据的投影方式和投影变形问题;中间层,作用是根据应用层的不同应用请求,将地理坐标转换为投影平面坐标,并提供应用层使用;应用层,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图形的表现部分,另一部分是数据计算、统计、分析及应用部分,当用于在计算机屏幕中显示时,其只是为了直观的表现出图斑、线状地物、宗地等地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及相邻关系等,可不必考虑其中大比例尺的投影长度变形和面积变形,所以,可使用统一3度分带的高斯投影显示。而当应用层用于计算宗地面积及统计分析或打印大比例尺地籍图时,则需要考虑投影长度变形的问题,这时,中间层返回的数据则是根据其图元中的坐标系信息计算的投影平面坐标数据,从而保证了投影变形对长度和面积的影响在限差范围内。同时,由于存储的是地理坐标,这与农村土地利用现状的面积计算要求采用椭不球面积的要求也相吻合,可以直接用于计算,减少了由平面坐标计算回地理坐标的计算过程,提高了其计算的精度。

(2)不同比例尺数据接边问题的解决

城镇1:500数据与农村1:10000土地利用数据由于其采集的精度不同、采集重点不同,前者是以宗地权属为主,后者是以地类为主,所以将两者进行一体化整合时还要充分地解决好两者的接边问题,在本研究中采用了以精度为准,两权分离、权类分离的方式进行了补充调查,并根据低精度服从高精度,使用权权属实测的方式进行两者的接边工作。具体的解决方法如下:

{1}权属接边

在进行城镇地籍数据与农村土地利用数据整合接边工作中首先对权属进行了接边。以城镇地籍实测数据的最宗地边界为准(界址点线均按1:500地籍图精度实测),修改农村土地利用数据中的调绘权属边界,从而保证了其权属的准确性。

{2}地类接边

在对权属进行接边后,还要对边界两边的地类进行接边。当城镇地籍数据与农村土地利用数据整合到一起后,在地类上需要打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分类中的农村部分适用的内容,而直接使用统一的分类标准,其接边工作主要是将界线两边的同一地类进行统一。将城镇地籍内部不同用途的地类进行补充调查细化分类。保证其实际地类的准确性。

{3}线状地物接边

在农村土地利用数据中存在线状地物,而在城城镇地籍调查数据中由于其比例尺较大,所以,不存在线状地物的,两者的接边工作主要是对其线状地物的权属、地类、宽度属性进行接边,从而保证其地类一致性。在本研究中还将城镇地籍数据内部的线状地物按农村土地利用调查的标准进行补充绘制其面状中线线。使其在进行统计计算时可以按农村土地利用统计的方法和标准进行统计。

3、结论

本文仅仅是对城乡调查数据的一体化整合关键技术中的坐标系与比例尺接边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设想,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数据的无缝整合,还需要解决好城乡统一编码、城乡统一调查地类标准、解决好城镇宗地与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图斑的关系问题。因此,要实现真正的城乡一体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新农村;地籍;城乡一体化。

随着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城乡经济和建设日趋融合以及对集体土地产权管理逐渐加强,对地籍管理提出了城乡地籍一体化管理的要求。根据《地籍管理“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我国将在2010年前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建立土地统一调查制度;全面、准确掌握全国土地数据,建立城乡一体化、四级(国家、省、市、县)联网互通的土地数据库;城镇地籍调查覆盖率达到100%以上,村庄地籍调查覆盖率达到95%。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如何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建设城乡一体化地籍,以促进农村健康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对搞好地籍管理工作,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国土资源,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地籍建设的现状

我国目前的地籍管理实际上被人为的分成了两块。城镇地籍管理注重资产管理主要是完成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变更调查及相应的统计等工作,管理的范围主要是建成区国有土地,包括建制镇和独立工矿。农村的地籍管理则偏重资源管理主要是土地利用现状管理,主要是管理土地的利用情况和集体土地权属状况、完成地类变更,统计等工作。目前城镇地籍的主要管理模式:按市—区(县)—街道—街坊—宗地—面状图斑对数据进行组织和管理,管理单元为街坊;农村地籍管理主要方式:按市—区(县)—乡(镇)—村—面状图斑对数据进行组织和管理,管理单元为行政村[2]。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导致了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多年来实际上按照不同的体系分别进行操作,实施的是城乡分割的地籍管理。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颁布和土地管理部门的成立,使得城乡地籍一体化建设有了基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一体化地籍建设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各地的土地管理部门及专家学者也都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提出了一些具有前瞻性,可行性的思路。但是由于各地的情况不同,现实情况比较复杂,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形成城乡一体化地籍建设的统一认识和模式,只是各地在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城乡地籍的一些改革,思路和方法不尽相同。

2、城乡一体化地籍建设的探索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要以地籍信息化带动地籍管理工作的跨跃式发展,推动土地资源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地籍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满足和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信息建设的需要,以及具体细致的掌握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信息,明晰土地产权关系,全面提升地籍管理工作水平,建立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已势在必行。国土资源部在地籍工作“十五”计划纲要中曾明确指出,将地籍信息化和城乡地籍一体化作为奋斗目标,同时颁布了新的城乡一体的土地分类标准,为城乡一体化工作做了标准化方面的准备.城乡一体化地籍建设不仅业务性强,而且涉及大量的技术问题。因此,必须着眼未来,科学设计,规范实施,确保可持续发展。纵观城乡地籍建设的历史和现状,目前我们应该优先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索。

2.1功能设计与系统结构

城乡一体化地籍建设首先要确保当前及未来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因此,系统在功能设计上,应以需求为导向,不仅要满足当前所需的初始土地调查、统计、登记、土地利用分析、变更调查、变更登记、查询、信息等功能,而且要为以后的发展预留扩容空间,以便适时调整完善,发展多功能地籍。同时也应兼顾性价比因数,确保上下联网并可持续发展。系统可采用四层体系结构:第一层为用户操作界面;第二层为自动流程控制;第三层为逻辑处理、数据访问和数据隔离,最低层为系统空间数据库[4]。

2.2土地分类与数据标准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根据新土地管理法的要求,国土资源部已经颁布了以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3个一级地类,15个二级地类的新的土地分类标准以及《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和《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新的土地分类标准较原有城乡两套不同标准更能适应现代土地管理的需要。考虑到全国各地的发展状况和实际情况不同以及实施的进度和新旧资料的衔接,全国马上全面执行新的土地分类有一定的难度,国土资源部又颁布了现阶段的过渡方案,原有资料可以作为过渡方案实施操作,但新开展的城乡地籍一体化建设必须以全新的土地分类标准为依据,确保各项调查直接到位。另外由于目前尚无统一的城乡数据库标准,所以,各地在执行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应结合实际制定城乡统一的数据标准,确保与国家标准的转换,以便最终形成覆盖全国的城乡地籍数据库。

2.3坐标系统与成图比例

目前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主要是54坐标系,城镇地籍调查部分是80坐标系和54坐标系,而且绝大多数是各个城市的自有坐标系,而必须要在同一投影方式和同一坐标系下对相邻地区不同比例尺空间数据进行拼接,对于不同投影方式和坐标系统下的坐标必须进行转换。所以,城乡地籍一体化建设必须有统一的坐标系和投影方式,确保城乡地籍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坐标系一致,同时确保与原有成果、与周边单位的成果数据衔接。此外,为形成统一的成果,日常开展的建设用地勘测定界工作也必须采用该坐标系[5]。

城镇与农村地区的数据精度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城乡不同比例尺势必存在接边问题,必须按照“不重不漏”的要求,从应用的角度,积极探索大比例尺地籍调查,以提高基础图件的精度,拓宽成果的应用领域同时又要确保无缝连接,以解决城乡结合部位普遍存在的权属关系混乱、权利主体不明等问题。

2.4数据组织模式和结构

城乡一体化地籍建设的重点是城乡地籍数据统一的组织模式和结构,在这种模式下不再对城乡地籍进行区分,而只有业务管理要求上的不同,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组织管理模式为:市—区(或县)—街道(或乡、镇)—街坊(或行政村)—权属单位—图斑,数据组织的最小单位为街坊,一个街坊可包含多个权属单位,如城镇地籍中的街坊;时一个权属单位也可由多个街坊组成,如农村的一个行政村。

2.5编码方式

原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采用县(区)-乡镇-村-图斑编号体系,以图幅为数据管理单元,在数字化地籍实现之前,不失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有效的管理体系,但由于图幅线为理论界线,不仅实地无法确定,而且人为造成了许多宗地和图斑的分割,实际使用存在许多问题,也很不方便,在当前数字地籍情况下,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编号体系和城镇地籍调查地籍编号体系相比缺乏科学性。城镇地籍调查地籍编号体系按照《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的要求,执行街道-街坊-宗地编号体系,对于同一宗地的不同地类反映的不够全面、科学。要建立统一的方式来管理城镇和农村的地籍数据,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制定一个城镇、农村统一的分类和编码标准。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编码,前提是要兼容以前的城镇和农村的编码标准。该要素编码不仅能用于建库后的数据库管理,而且要能够知道前期的数据采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其作为编码标准的作用[6]。

3、政策建议

1)土地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要解决好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下的土地管理工作。找准土地管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佳平衡点和切入点。要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契机,促进城乡地籍管理,建设城乡一体化地籍。

篇11

为贯彻落实《国家统计局关于加强和改进分市县住户调查工作的通知》、《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总体方案的通知》和《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全市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经区政府同意,现就做好我区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工作的重要性

城乡住户调查是准确及时了解居民家庭收入、消费及其生活状况,客观监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和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民生统计调查工作。开展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有利于准确完整地提供本地全体居民收入、支出以及家庭就业、消费、住房等有关信息,及时监测农民工、贫困人口等群体的生活状况;有利于客观反映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及其变化,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制定民生改善政策提供真实、可靠、有效的依据,对于更好地满足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居民生活状况信息的需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关镇和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推进,确保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切实做好调查网点的运行工作

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样本由国家统计局统一抽选。我区有20个村(社区)中的20个小区被确定为新一轮城乡住户调查点(详见附件),调查点一定5年。每个调查点抽选10户作为常规记账户,每年轮换50%的记账户。2013年全区200户常规记账户已落实到位,已于2012年12月1日开始正式记账。有关镇要切实加强城乡住户抽样调查网点的维护,一方面要继续向记账户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使其树立大局意识,努力把记账工作坚持到规定的期限,同时按要求及时、准确地记好账;另一方面要做好每年的轮换记账户工作,在整个城乡住户调查工作中,每年轮换50%记账户是关键任务,届时,抽中的镇、村(社区)要过细做好调查样本户的思想工作,确保调查样本户按要求落实到位。

篇12

关键词:一体化 地籍数据库 地籍管理模型

1前言

1.1地籍概述

地籍是为征收土地税而尽力的土地登记簿册,这是地籍最古老、最基本的含义。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地籍管理、策划那个是管理等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配合,发展成为了多用途地籍,也可称为为现代地籍。现代地籍(简称地籍)是指由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信息等,并用数据、表册、文字和图等各种形式表示出来。

1.2一体化城镇地籍管理的概念

我们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一体化城镇地籍管理。

1. 一体化城镇地籍管理的对象

地籍管理的对象是作为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的土地。城镇地籍管理的对象是城镇的建成区的土地,以及独立于城镇以为的工矿企业、铁路、交通等用地,不包括城镇郊区集体所有土地、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国营农场用地等。

2. 一体化城镇地籍管理的内容

城镇地籍具体的管理内容包括:

1) 文字型地籍资料:包括测量控制点说明数据、地名数据、各种数据字典等;

2) 人文资料:包括人口状况、教育状况、文化与公共设施等;

3) 自然资源资料:包括能源、韩静、水系、植被等;

4) 经济资料:包括工厂、市场、景荣、商业等;

5) 地籍栅格数据:包括地籍图、规划图、影像图、权源资料扫描件等;

6) 地籍矢量数据:包括测量控制点、行政区划界线、宗地界线、界址点、地类图斑等数据。

3. 一体化城镇地籍管理与城乡一体化管理的关系

上个世纪已经有学者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管理的概念,并阐述了城乡二元管理模式的种种弊端,以及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城乡一体化地籍的建设就是要将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基础上建立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和在城镇地籍调查和土地登记基础上建立了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两个系统合并,建设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地籍信息系统,充分满足地籍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

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完整的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和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城镇地籍管理是介于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和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一种管理模式。

1.3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目前,城乡一体化管理系统的建设仍然处于探索实验阶段,只是在少数发达城市建立了自己的城镇地籍管理系统。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先前的经验,先将城镇地籍管理系统再向前推进一个阶段,建立起一体化的城镇地籍管理系统,将原先的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和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到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两步走发展模式转变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和城镇地籍管理数据库到一体化城镇地籍管理系统再到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三步走战略(如图1.1),最终建立城乡一体化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相比之下,一体化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具有以下优势:1)管理对象主要是城市及建制镇建成区的土地,以权属为核心,系统需求相对简单;2)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的建设遵循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数据共享程度高;3)系统设计具有一定的扩展性,在其他主、客观条件具备时,系统可升级至城乡一体化管理系统。

2.城镇地籍数据库

城镇地籍管理系统可以把城镇地籍调查的资料统一管理起来,进行常规的数据查询与分析,能够准确的对城镇地籍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各种文字报告、表格、图形的方式进行灵活而生动的展示,便于政府各业务部门进行科学的管理与决策。

2.1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

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建设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准备工作阶段:主要包括人员准备、软硬件准备、管理制度建立、制定建库方案、数据源准备、数据质量检查、其他工作准备等;

第二阶段为数据采集与处理阶段:主要包括土地权属调查、界址点测量、基础地理信息采集以及数据接边、拓扑处理、质量检查等;

第三阶段为数据入库:主要包括矢量数据、权属调查表、DEM数据、正射影像数据、元数据、及其他数据的检查和入库;

第四阶段为成果汇交阶段:主要包括数字成果、表格成果、文字报告、图件成果等;

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建设流程见图2.1:

3 系统实现

3.1系统结构设计

3.1.1逻辑结构设计

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逻辑结构设计主要是指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构成及之间的相互关系。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部件由多个功能模块和城镇地籍管理数据库组成,其中功能模块是面向城镇地籍管理的多个操作方法,城镇地籍管理数据库是面向地籍基础数据的。城镇地籍信息管理系统逻辑结构简化后如图3.1所示:

3.1.2物理结构设计

系统的物理结构设计实际是建立系统的逻辑结构设计与实际的运行环境和工作对象的有机联系。运行环境包括软件、硬件、网络等。工作对象包括应用部门和操作人员。城镇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物理结构简化后如图所示3.2:

3.2系统基本功能

3.3系统实现

3.3.1数据库连接

主要功能是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与数据库的连接。目前,市场上比较主流的数据库有Access、SQL server、Oracle、DB2等,综合考虑数据库性能、可扩展性、安全性等特点,SQL server、Oracle常被用来建立空间数据库。界面如图3.4.:

3.3.2数据处理

在系统总体设计时数据处理的主要功能矢量数据采集、拓扑处理、空间分析等,数据处理在城镇地籍系统的工具菜单下,如图3.5:

3.3.3调查表管理

在城镇地籍数据库中权属调查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数据,因此,在管理系统中单独设计工具进行调查表数据处理,管理系统中设计地籍调查菜单。

管理系统中调查表管理如图3.6-3.10:

3.3.4系统设置

系统设置主要是对系统的管理字典、用户设置等进行管理。

4.关键技术分析

4.1空间数据关联

传统的地籍图属信息挂接是对照图形逐一进行属性数据挂接,建立图形与属性的一一对应关系。本系统设计应用批处理方式进行属性挂接、检查、入库,建立城镇地籍图形库,如图4.1。

4.2数据更新处理

历史数据的追溯技术:某一时期,在对数据库内某一地理范围内的数据进行更新操作前,先创建一个历史数据库,自动生成备份信息元数据,用于备份更新前的数据,再创建一个临时数据库,用于存储拟变更数据。当数据发生变更,待变更完成后先保存至临时数据库,经过上级权限检查审核通过后,根据空间关系正式更新源数据库,生成现状数据库,临时数据库自动消亡。至此,历史数据库记录了每次变更的各个阶段,可以通过分析备份信息元数据重新更新变化,也可以通过历史数据库和现状数据库的空间分析提取变更数据,实现历史数据回溯,如图4.2。

5.结论

本文在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众多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模式,结合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提出了“三步走”的建设模式,为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1) 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是城镇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本文在分析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标准的基础上设计了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的建设步骤,促使建成一个合格实用的数据库,为系统的正常运行打好基础。

2) 空间数据相比普通数据具有其特殊性,本文在分析其特殊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的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模型。

3) 针对土地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与特殊性,本文应用软件工程的相关理论,依照GIS的工程思想,分析了一体化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系统配置等,为城乡一体化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

4) 一体化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众多新的、难以解决的新课题,本文根据系统设计与应用过程中的一些经验,解决了如大量地籍调查数据录入工作量大及图形矢量数据挂接难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杨海荣.基于组件式GIS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4.

[2] 国土资源部.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M].2007.

[3] 敦力民.城市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中科院沈阳计算机所,2006.

[4] 何永健.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空间数据管理模型构建和实践[D].河海大学,2005.

[5] Kiril Fradkin,Yerach Doytsher.Establishing an urban digital cadastre:analytical

reconstruction of parcel 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2002,(26):447-463.

[6] P.J.M van Oosterom,C.H.J Lemmen.Spatial data management on a very puters.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2001(25):509-528.

[7] 张同信.县级地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出路[J].河北国土资源,2004,(2):9-10.

[8] http://ersi.eom.en.

[9] 李小娟.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时空数据模型研究.遥感学报,2002,6(5):370-375.

[10] 李满春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0,36(8):144一148.

[11] OMG.UMLSemnatievesrion1.3.RationalSotfwaereopr.2000,3.

篇13

>> 探索城乡一体化新模式 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浅析“大检修”体系下的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新模式 浅析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 浅析一体化教学模式 南宁借、用、还一体化融资平台建设新模式 “社区、医院一体化”糖尿病管理新模式 构建情报分析能力的职教一体化创新模式 阅读写作一体化语文教学新模式 供电安全管理新模式在“城乡一体化”中的应用 应用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新模式 探索变电运维一体化培训新模式 探索台网融合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通信协作产品的“一体化”新模式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业旅游新模式研究 给排水课程群一体化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着力探索片区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探索中职一体化教学的新模式 中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新模式探析 “教学与研发”一体化的校园纪念品新模式研究 产教结合一体化教学新模式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6]王玲凤.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29(11)

[7]志宏.发达国家的老年教育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9)

[8]刘红,张妍蕊.对我国民营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的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2)

[9]洪娜.浅析我国老年教育事业发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2.哲学社会科学专辑

篇14

 

前言

 

随着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登记工作开展,迫切需要一种既能满足城镇地籍管理、又能满足农村地籍管理,而且可以进行城乡统一的地籍分析、查询等各项管理功能的地籍信息系统。于是,城乡地籍一体化管理研究应运而生。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模式也开始向网络化、数据组织管理、多用户并发、数据共享及深入应用等方面发展,以满足现代地籍管理业务的需要。

 

1 资料准备

 

数据库的建设是在数据准备充分的基础上进行的。数据库建设所需要的数据源内容主要有:二次调查成果、集体土地所有权外业调查底图及权属调查资料、外业调查影像图、外业测量成果资料和其他资料等各项数据源[1][3]。集体土地所有权建库流程如图1所示。

 

2土地利用数据入库

 

2.1地类图斑层转换

 

利用弘图软件加载二次调查地类图斑层数据,将地类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物等图层通过软件功能进行符号代码赋值、重新分层,达到建库数据要求,如图2所示。

 

2.2地籍子区、地籍区入库及字典生成

 

2.2.1 地籍子区、地籍区数据入库

 

打开弘图软件中的空间数据处理工具,用数据加载功能加载初始划分的地籍子区数据。将重新分层后,系统将原地籍区层数据全部移至街坊层。

 

重新分层后街坊层的XZQDM(即地籍子区代码)属性值为空,使用多层空间赋值功能将原地籍区层中的行政区代码拷贝到街坊层的XZQDM字段[2]。

 

同时加载初步划分的地籍子区及街坊层,选择多层空间赋值,将地籍子区层中地籍子区编号和地籍子区名称字段值,赋值到街坊层。对地籍子区执行拓扑检查、属性检查,数据检查处理完成后,点击入库。

 

根据数据库中的所有权宗地生成地籍子区界线,利用弘图软件的行政区融合功能,参考数据层选择所有权,待融合行政界线设置为街坊,将所有权界线融合为地籍子区。同时,在行政区融合功能中,将街坊层融合为街道,即地籍区。完成以上步骤后,将地籍区、地籍子区入库。

 

2.2.2管理区及行政区字典的生成

 

登录弘图软件城乡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利用“生成行政区字典”功能生成行政区字典,然后利用二调核查目录中的权属单位代码表,选中权属单位代码表后,重新登录系统,行政区列表中出现刚生成的字典,根据外业调查,在行政村节点下增加组代码,生成过程如图4所示。

 

2.3 所有权宗地数据处理与入库

 

数据采集完成后,按照面拓扑的要求形成宗地,并保证宗地、界址点拓扑关系正确、逻辑正确。

 

2.3.1界线和界址点的采集及检查

 

根据外业权属调查成果、测量坐标、权属界线协议书及外业工作底图,在计算机上对照数字正射影像图,采集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和界址点。界线采集位置有外业测量坐标点时,则直接引用外业测量坐标。

 

以地籍子区为单位打印输出集体土地所有权地籍检查图,对照外业调查底图进行检查,检查采集的数据与外业调查底图等成果是否一致,修正不正确的数据。

 

2.3.2所有权宗地、所有权界址点拓扑检查及处理

 

登录弘图空间数据处理工具,加载所有权、所有权界址点矢量数据,对所有权宗地及界址点单层共点、拓扑检查,两层叠加共点检查、拓扑检查,检查界址点是否在所有权宗地界线上,如图5所示。

 

依据外业调查资料、最新影像、权属资料,使用空间数据处理工具中的加点减点、移点、分割面等修改工具,对所有权数据进行修改。

 

所有权之间有缝隙处理及利用“共点处理”功能对共点错误进行处理,软件会自动将容差范围内的自动处理,容差外的则需要手工进行修改。

 

2.3.3宗地数据入库及检查

 

执行弘图数据管理系统软件中“ 自动编号器”功能,对宗地代码进行自动编号。执行自动编号前,必须保证所有权宗地上的行政区代码、权属性质值的正确。编号方法如图6所示。

 

将所有权宗地及界址点同时加载,拓扑、属性检查通过后,执行数据入库。

 

2.4面积计算

 

2.4.1所有权椭球面积计算

 

在弘图一体化系统中,执行“成果输出”中“ 椭球面积计算”功能,在弹出窗口中选择街道、街坊、所有权,选择面积存放位置和坐标系。如图7所示。

 

2.4.2所有权面积维护

 

在弘图一体化系统中,执行“统计分析”中“所有权地类分析”功能,在所有权地类分析窗口左侧地籍区树上双击要分析的地籍区划,再勾选“根据实测面积维护发证面积”选项,点击确定。

 

2.5权属资料及扫描件入库

 

2.5.1登记信息入库

 

利用弘图一体化系统中所有权登记信息录入功能,对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的调查信息、权属信息及审批信息进行录入。权属调查信息录入、登记情况录入,土地证号系统将自动生成,同时支持手工修改。在执行土地登记信息录入前,请先到字典设置中对土地登记相关字典按工作实际进行设置,对所有权宗地执行所有权登记信息功能进入所有权登记信息录入表,然后在所有权登记信息界面录入登记资料。

 

2.5.2土地登记归户

 

利用弘图软件中所有权自动归户功能,选择要归户的行政区域,系统将根据权属单位代码进行自动归户,如当前行政区域部分已经归户,系统将原归户信息删除,重新生成归户信息。如图8所示。

 

2.5.3界址点、线说明、扫描件入库

 

在弘图软件城乡一体化系统中将界址点、界址线读取出来,然后使用专题属性功能输入界址点描述、界址线描述,并在城乡一体化系统中把扫描的图件导入到数据库中。

 

界址点信息录入界面界址线信息录入,界址线的起点号、终点号应根据界址点与界址线的逻辑关系,自动获取。

 

2.5.4元数据录入

 

关于元数据的数据,用于描述数据的内容、覆盖范围、质量、管理方式、数据的所有者、数据的提供方式等有关的信息。采用人工和自动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弘图数据库管理软件或数据建库软件录入元数据,形成元数据库[4]。

 

3 成果输出

 

土地利用数据入库后,通过弘图城乡一体化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输出所有权宗地图及所有权地籍图、所有权界址点成果表等,供有关部门使用。

 

4 总结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的建立使城乡一体化系统的完善又近了一步,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逐渐加强集体土地产权管理,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