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范文

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8:2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篇1

中小学班主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须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重点是让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与人沟通交往的交际能力,学会自我情绪的调节与控制,学会正确对待成败与得失。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必须从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不同年龄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性的具体教育内容:初中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其学习方法;了解自己,学会克服自己的缺点,学会调节和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主动去帮助老师、同学,养成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逐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各种变化。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指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思想。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的同时,更应注重了解每个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区别于其它学科课程的特殊的教学原则。

1.典型性原则。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班主任在上课前,应该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中常见的、典型的心理问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切入点,从积极的角度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其自己身心的发展规律,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有两项基本的教育任务,一是面对全体学生,积极普及心理卫生常识,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二是对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学生的指导性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同,因此,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遵循发展性原则,使每一位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都能自觉地发展心理健康水平,逐步杜绝或减少学生不良心理问题的产生。

篇2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心里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158-01

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中学生有较强自信心的比例只有43%,抗挫折能力强的仅占38%,意志力强者占20%。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其中5.3%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自信、意志力不强、与人难相处、经不起挫折、报复心强、敌对情绪高、厌学、单相思等、冷漠与孤独、过度自卑、嫉妒、抑郁和焦虑、缺乏耐力、注意力差、缺乏观察力等等。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教育部1999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所以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生物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在生物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下文是我根据生物课学科的特点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初步掌握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一、生物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在生物课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根据学科特点并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例如,初中生进入青春期,性生理开始成熟,同时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和发展,包括性意识的觉醒、性别角色的确认,的萌动,开始对异性关注,有与异往的需求等,依据这些特点,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的教育。

2.主体性原则。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科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例如,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相互分享自己制作的植物标本、泡菜、酸奶等产品。通过这些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能力的平台。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差异性原则。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生物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训练、辅导、暗示、感染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是现代教育理论和社会发展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要求。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更好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做好了以下几点:

1.以自身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塑造高尚人格。“身教胜于言教”是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重要的方式。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教师的心理健康为基础,教师是学生认同与模仿的主要对象。教师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应当以自身为榜样,在学生面前,尤其是在课堂上,一定要表现出愉快乐观、积极进取、自信、自尊、自爱、自强、民主平等、宽容等良好的心理品质,用自己合理的需要、正确的动机、积极稳定的情绪、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健全的个性、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使学生在模仿中完善自己的人格。

2.运用生物素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具有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价值。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学习的冷淡态度,比学习成绩不良更可怕。”在生物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如各种挂图、实物、实验以及化教学手段,如实物投影、幻灯片等,都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尤其是通过实验设计、操作、观察和结论分析,更能激发学生。

3.运用生物素材提升学生耐挫折的能力。“人生挫折十之八九”,加强挫折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例如,在“遗传规律”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揭示两个遗传学基本规律的艰难曲折历程:经过整整8年的不懈努力,才发现并揭示出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直到35年后,才受到重视和公认。通过遗传学史的学习,引导他们学会合理认识挫折,正确地对待挫折,一定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克服困难、勇于战胜困难的毅力。

通过几年的实践, 由于在生物课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不但丰富了学科教学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智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了学生的正常的情绪反应力、心理适应力、心理耐受力和心理控制力。使学生具有健康的情绪、积极的意志品质、适度的反应能力和统一的人格,并能够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以来班级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形成了团结协助、积极进取、勤奋好学的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参考文献

[1]俞国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

[2]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篇3

    【摘要】护士是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在承担健康教育责任时,要明确并遵守一定的道德要求、其中包括健康道德的要求、健康教育者的道德要求、健康教育接受者的道德要求。所以做为护理教育者,有必要在进行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将相关的道德内容传授给未来的护理健康教育者,为此,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得出一点认识和体会。

    随着医学模式和健康观的转变,整个卫生工作的重点相应地进行了转移,护理工作的范畴也由医院扩大到社会,护士并成为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中的一支重要的主力军。为此我校从1995年开始组织编写了近20万字的护士专用健康教育学教材,并开设了30学时的健康教育学课程,然而当今人们对健康的要求愈来愈高,保健意识也越来越强,所以护士在从事健康教育工作时不应再盲从,而应有一定的理性思考,即做为健康教育者起码要了解健康道德的要求和健康教育者及健康教育接受者应遵循的道德要求,明确各自的道德规范,才能成为自觉的行动者,这也是在开设健康教育学课程中,笔者认为应特别注意的问题,具体认识体会如下。

    一、要使学生明确健康道德要求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健康道德当然也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依靠舆论、信念、习惯、传统、教育的力量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健康环境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规定了在健康准则下人们相互之间和个人对社会、集体、他人的义务和态度等,也是以健康为准绳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善恶、荣辱评价的标准。其要求主要概括为:

    ①重视自身保健

    ②注意维护益于健康的环境。我们在传授有关健康教育学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树立一种信念,这种信念就是要把健康当做人的最基本的权力的需求,是人的最大财富,要把健康看成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潜在动力,是物质文明的保证和精神文明的体现。在教学中,我们列举了一些壮志未酬就英年早逝的革命者和科学家的典型事例,说明健康对个人、家庭、事业、社会的重要性,并使同学们认清在这众多遗憾的背后恰恰是与人们自身缺乏健康意识和观念、整体社会没有形成良好的健康道德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进而让学生明确健康才是人必备的最超越的素质,健康行为不再取决于个人的好恶,而是个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二、要教学生掌握健康教育者的道德要求

    护理健康教育者除了自身要有较强的健康意识外,还要对全体民众都树立起健康意识、增强自我保健能力有很强的责任感,这就是对每个护士总的道德要求。具体的内容可概括为:

    ①恪尽护士职责。

    ②自觉在各种场所开展健康教育。

    ③敢于制止并善于纠正人们的不健康行为。

    ④创造有益健康的环境。

    ⑤主动培养人们的健康习惯。只有遵循了这些要求的人,才会真正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为了阐明以上的观点和内容,在教学中,我们特别注意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1.讲清护理道德与健康道德的关系:

    护理道德是护理人员(包括护理健康教育者)在工作中应遵循的职业道德,对这点学生在学习护士素质学课程后,对此多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由于我国现有医疗卫生体制及人们的习惯认识和传统观念,往往还是把目光主要放在病人身上,护理道德的基本规范也框在如何对待病人方面。如“要忠于病人的利益、对病人高度负责”等。而健康道德要求护理健康教育者要把整个社会人群都看成自己的护理对象,护理道德规范中要求护士对病人做到的,同样适用于健康人。

    2.讲清护士职责与健康教育者职责的关系:

    护士的基本职责为: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而健康教育者的职责则是通过健康教育达到如下目的:

    (1)增进人们的健康,使个人和群体为实现健康目标而奋斗。

    (2)提高和维护健康。

    (3)预防非正常死亡、疾病和残疾的发生。

    (4)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人们的自我保健能力。由此看出两种职责不仅总方向一致,而且还有许多具体的共同点,也就是说护理工作者要担负起护理职责,也必须是一个合格的健康教育者,或者说履行健康教育职责绝不是护士份外的事。在向学生分析这一点时,我们还例证了许多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践的结论,如早在1860年南丁格尔在其开办的世界上第一所正规护校的教学基本原则中就指出:“教育是护理的一部分”。她号召“护士应当同时也是卫生导师和宣传鼓动家”。英国在最近发表的国民健康白皮书中指出:“所有护士都应使自己成为一名健康教育者”。世界银行组织甚至在1993年世界发展状况报告中已将初级卫生保健中的大部分工作,希冀落在护士的身上。这都是一些了不起的认识和理解,由此使学生充分认识和感受到健康教育确实是护士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树立起今后工作的信念。

篇4

关键词:个性 心理潜能 和谐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1、普遍存在着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上的误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行动动力。

2、缺少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专职心理辅导教师。

3、没有系统的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相对系统的教育内容。

二、加强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路

1、抓住心理教育的最佳时机。根据数据调查研究显示,14-17岁这个年龄段时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期,而大部分职校学生恰好处于这个年龄段,而他们也正好处于心理问题的多发期。

2、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作为心理教育的最终目标。

3、营造良好健康教育氛围。采用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如设立心理健康墙报专栏、心理健康教育广播、开展心理健康演讲会、课外小组活动等方式。在师生中大力提倡:勤勉、健康、合作、奋进的校风,乐学、善思、自信、志远的学风,以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环境。

篇5

北京市是教育部基教司确立的全国八个实验基地的重点实验点,教委德育处便成为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龙头”。董柏林处长作为此“龙头”的负责人,多年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董处长的正确领导下,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蓬勃开展起来,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了将董处长的成功经验让更多的人所了解,让更多的心育工作者从首都北京的工作部署中得到启迪,我们采访了董柏林处长。

问:董处长,您好!北京市在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听说,城区的很多学校都聘请了专职心理教师,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对部分学生还建立了个人心理档案,这与您的正确领导是分不开的。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北京市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基本做法吗?

答:北京市教委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视,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①政策指引――北京市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市教委《德育整体化工作纲要》及“九五”规划之中。《纲要》指出:全面启动心理健康教育。

②重师资培训――积极培训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市教委颁发结业证并与教师的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现已举办市级培训三期,参加培训的教师近500名。

③组织心育工作者探索、交流心育途径及方法――北京市确立了54所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

④发挥首都院校多、专家多的优势帮助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⑤利用现代化手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北京市已制作出心理健康教育的软件。

⑥注重科研,进行课题研究――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确立家教主题。

问:现在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知从何入手,请您谈一谈北京市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好吗?

答:北京市各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各有特色,概括讲,大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辅导课,举办专题讲座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②设立心理咨询室,开通热线电话,建立咨询信箱。

③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

④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品质。

问:您认为北京市各区、县在开展中小学心育工作方面是齐头并进,还是有一定差距?请您介绍一下各个区、县中小学心育工作的现状。

答:崇文区、宣武区、西城区、东城区、海淀区、大兴县等开展心育工作较早,处于领先地位,而其他区县相对比较薄弱。比如宣武区自1997年就为全区应届毕业生发放心理咨询卡,并为学生及家长开通两部热线电话,就考前学生心理保健、饮食、心理调节、应试心理等八个问题接受学生及家长的咨询;崇文区目前已有50%的中小学建立心理咨询室,区教委要求各校从98年开始建立心理档案;西城区心理咨询中心从97年开始在专家的指导和参与下,对部分中学的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大兴县教育局从98年初开始在初一、二,高一、二年级利用选修课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工作等等。

问:您认为新时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什么原则?

答:结合心育实践和北京市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当遵循4条原则:

①教师指导点拨,学生主体参与的原则。不能上成“教育学”、“心理学”,不留作业,面向全体,预防为主。

②营造环境氛围,学生体验与实践的原则。

③各方协调一致,社会、学校、家庭全方面实施的原则。

④教育者自我优化的原则。

问:请您给我们谈一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及学生考试成绩三者之间的关系好吗?

答:心理健康教育和必要的考试都是为素质教育服务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北京市教委与金蓝鲨公司合作对学生及家长开展了考生心理的辅导活动,帮助孩子调节心理,提高适应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排斥必要的考试,但必要的考试是为素质教育服务的。在考试与素质教育沟通的环节上,心理健康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问:您从事心育工作多年,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请您对广大心育工作者谈谈您个人的感受,您为什么要选择这一事业来做?

答: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从这点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及时雨”。另外,学生急需。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机遇和挑战,学生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否则,很难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从事心育工作多年,我深切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不单是给一代代的孩子带来了幸福,给我们的时代也会带来希望。社会转型时期,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心理波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调节,达到心理平衡,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心态,会给人带来生机,否则,会给人带来苦闷。教育者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义不容辞,同时也是大有可为的。

问:您最想嘱咐广大中小学心育工作者的一句话是什么?

篇6

众所周知,不同的健康教育活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不完全相同,即使同一名称的活动,如果目标定位不同,对幼儿发展的意义也会有差异。这里以笔者和部分幼儿园教师正在研究的健康教育活动为例加以比较、分析。

例1:活动名称:酸甜的水果(小班)

原定目标:

1.知道各种水果的名称,喜欢吃水果。

2.能根据水果的颜色将水果分类。

修改目标:

1.认识常见水果。

2.能够自己剥香蕉和橘子,喜欢吃多种水果。

修改理由:原目标1中“知道名称”这一要求太狭隘,实际上幼儿若能真正说出水果的名称便意味着幼儿对水果的形状、颜色、大小等有了整体认知,因此“认识常见水果”比“知道各种水果的名称”要贴切;原目标2的提法司空见惯但不太适宜,因为许多水果的表皮不是单色的,小班幼儿为此常常左右为难,犹豫不决。有时按水果形状(并不标准的几何形状)分类也会出现类似问题,因为“分类”必须以事物的典型特征为线索。

修改价值: 只有遵循幼儿心理发展的实际和事物的实际,才能开展有效的教育,牵强附会的“领域整合”不足取。

例2 : 活动名称:禽蛋宝宝的衣服(中班)

原定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禽蛋。

2.喜欢吃各种有营养的蛋,愿意同时吃蛋黄和蛋白。

3.学习用蛋壳拼图。

修改理由:原目标1形同虚设,因为活动中幼儿无法体验吃了禽蛋是否”有益于身体健康“;而“剥蛋壳”不仅为活动预设了操作环节,更重要的是这是幼儿应该掌握的基本生活技能;“用蛋壳拼画”则关注到健康教育领域与美术教育领域之间的整合。

修改价值:避免了幼儿无法亲身体验却要幼儿有所感受时常常出现的说教;体现了幼儿健康教育是生活教育的理念,提倡幼儿从小做力所能及的事;自然地预设了领域整合内容。

二、幼儿健康教育与其他各领域教育关系解析

从以上两个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健康具有自身特定的目标体系。修改后的目标就是较为典型的健康教育目标,这些目标是其他任何一个领域的教育目标都无法完全替代的。由于目前我国幼儿健康教育理论研究还十分薄弱,实践中常常出现幼儿健康教育活动目标定位不当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从概念来看,幼儿 体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幼儿体育包含幼儿身体保育和幼儿身体锻炼,狭义的幼儿体育是指 通过发展幼儿的动作增强幼儿体质的身体锻炼活动。幼儿健康教育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提高健康认识,改善健康态度,培养健康行为,保持和促进健康的教育活动。幼儿健康教育是广义的“幼儿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帮助幼儿获得基本的健康常识、形成健康态度、养成健康行为作为主要任务,与狭义的“幼儿体育”共同构成幼儿身心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即身心保健与身体锻炼。

篇7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 教育课程 教学效果 评价 

随着高校心理事件的激增,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根据教育部于2001年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很多高校纷纷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1],并以此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而是要落实到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上,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体验性、实践性、互动性很强的课程,这也造成了该课程的教法、学法及教学组织存在诸多争议。故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进行探索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增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综合性、应用性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社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及思想道德修养、职业生涯规划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同时,它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依据心理学、教育学和团体动力学的有关原理,把抽象的心理知识和生动活泼的操作实践结合起来,强调学生将课堂体验所得向生活情境迁移,进而提高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具有应用性特点。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实施活动化的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活动课程的互动性与开放性,强调以活动课程的形式组织实施课程内容。通过各种各样亲身参与的活动,学生能够获得丰富而真实的感悟、体验和反思,进而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情感与行动重新考察,并以更深刻的方式重建经验和重新解释,提升自我感和价值感,不断内化那些经过活动中的交互作用而培植的观点,最终达成人格和谐发展之目标[2]。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教学组织预设生成化的特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学科领域,要服从学科课程的目标,具有学科课程的计划性、系统性。在具体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依据教材内容进行备课,形成预设式的教学安排。与其他传统学科相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以传递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为宗旨,而是强调学生在活动情境中体验、分享,所以教学安排并不严格地按照预设的程序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利用学生互动分享的生成性资源组织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实现学生自我觉察、自我教育,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增进心理健康、开发心理潜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是一个预设生成式的教学安排,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大纲的框架下借助于现实活动而协作的过程。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师生关系平等协作化的特点 

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尊重的关系有助于课堂形成安全的气氛,促进学生产生新的体验和感受,实现不合理认知和行为的转化,进而提高心理素质。后现代课程理念也强调教师与学生是学习社区里平等的成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全部运作应贯穿一个基本原则:师生双方在民主平等上的协作。随着课程的进展,师生关系愈加融洽,双方的协作也不断地向纵深发展[2]。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法的探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育,它关注的是学科知识的内化和各种心理调控技能的完善。教师教学的重点不是引导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和抽象的理论,而是把学生引导到心理健康知识的真正应用上[3]。具体的教学方法可归纳为: 

1.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在课堂中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对案例的选择。因此在选取案例时力求选用的案例具有现实性、代表性、生动性。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最关注、最渴望解决的问题,综合成典型案例呈现给学生。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所要讲授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最后教师做出小结,并将有关的心理学理论知识浓缩进去,传授给学生。概括起来,此方法的操作程序是:案例导入——思考讨论——总结提高。 

2.团体心理辅导法 

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是一个借助于成

员之间的互动而获得自我发展的学习过程。它非常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自我评估、自我改善,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它可以通过团体成员的自我体验,成员间的相互分享,改变其行为模式,达到使团体成员成长和发展的目标。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方式,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民主参与性原则。教师作为团体的领导者和团体成员之间是平等、尊重的关系,应使团体保持一种安全、信任的基调。(2)活动性原则。教师应根据团体目标,选择设计团体活动,诱发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3)潜力开发原则。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启发,激励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相信学生是有发展潜力的。(4)灵活性原则。教师课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理论、技术、团体程序等,取得辅导效果的最大化。 

3.心理测试法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讲授内容插入心理自测量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教师应注意心理测试的指导语和对测试结果的解释。例如,在讲自我意识这一章时,教师可采用自尊量表评定学生对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在施测前教师应给学生科学的指导语,说明测试的结果没有好坏对错之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作答。在对结果解释时,教师应向学生说明自尊在心理学上的界定,以免学生受日常生活观念的影响而误解了其科学含义,说明测试只是帮助自己进行自我认识和问题评估的工具,学生应结合自己平时的行为表现去思考,而不能根据结果随意给自己贴标签。

4.行为训练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应以行为训练为核心使学生有效地实现从知到行的转换。行为训练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通过特定的程序,学习并强化适应的行为、纠正并消除不适应行为的一种心理辅导方法。[4]教师在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从易到难的原则。教师可将行为训练的总目标分解为多个简单的子目标行为,并且从较容易训练的子目标行为开始,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吸纳复杂的目标行为的学习。(2)示范性原则。为了避免学生在行为训练时获得负性经验,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行为示范,供学生模仿。(3)及时强化的原则。教师对学生表现出的适应性行为给予及时地肯定和认可,以增进行为在实际情景中呈现的可能性。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学法的探索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因此,教学本身要让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学生本位的课程,学生如何将课堂习得经验转化为日常行为,进而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掌握本门课程正确的学法显得尤为重要。本门课程的具体学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 体验 

体验性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学生只有在情感交流和思维碰撞中产生深刻情绪、情感体验,才能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的发展。故体验是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重要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营造安全、无条件接纳的心理环境,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达到教学心理相容。同时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运用语言艺术,促进学生产生内心体验。 

2.团体讨论 

团体讨论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一个技术,它是指团体成员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发表各自的意见,并听取他人的意见,及时修正自己原来的看法,互相进行合作、深入的探讨。团体讨论的目的不在于讨论之后的结论,而在于借助讨论过程促使成员充分地参与。它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地认知自己的和他人立场的差异点和共同点,培养尊重他人的习惯,促进学生从多个角度理性的思考问题并做出有效选择,这对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是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必不可少的学法。教师在团体讨论中应注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于学生意见不予批评,使学生自始自终保持轻松自由的心态。 

3.课外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要以教材为基础。通过课堂专题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但任何教材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对于课堂教学的不足,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进行弥补,这是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重要学法。教师可以根据课堂讲授内容,为学生提供心理学书籍杂志、心理电影、心理学网站。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更容易帮助学生体验、学习、接受课堂学习的知识和理论,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探索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养的最终目的,所以该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不仅仅是检查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更多的是关注学生

所学的知识能否促进其心理认知的发展、心理品质的提升和心理问题的矫治。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都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和课程功能的落实。鉴于此,依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及学习内容,我们建立了如下的评价目标:(1)学科基础知识: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2)能力方面:掌握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压力管理、自信心培养等方面的技能,能够对自身状况和问题有所了解,有效应对各种突发性事件及负性情绪,维持自身良好的心理状态。(3)心理素质方面: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观点,并能将其与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紧密联系,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 

该课程的评价方式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平时的练习作业进行评定,着重分析学生各章节知识的内化程度。终结性评价指期末测试,通常以案例分析、影评或开放式问卷的形式进行,旨在鼓励学生超越教材,强化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认真的总结、反思,并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要求及具体目标的达成情况,寻找差距,分析原因,真正有效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郭名询.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全书[m].北京:银声音像出版社,2004. 

[2]程迪.后现代课程范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构[j].2005,1:37-39 

[3]杨秀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初探[j].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5,4:78-80 

篇8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 对策

一、当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认识模糊、观念落后、行动迟缓

农村中学生之所以游离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潮之外,主要缘于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举”;“教师中心”的观念;学校应该是学生的乐园,学习应该是学生的需求、乐趣、享受。目前,在教育的指导思想上仍一味地追求高分,偏主科、设重点,使教师、家长、学生都背上沉重的包袱,而心理负担最大的还是学生,违背心理规律教育手段,加重了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学习压力,使他们更加丧失学习的兴趣,造成心理上各种矛盾的激化和混乱,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学习。压抑着学生个性的张扬;不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雷声大、雨点小。

(二)社会家庭学生自身的因素

1.社会因素;学生求知欲强,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敏感,又敢于幻想和冒险。但是一些消极思想和生活方式,加上不良宣传的误导,同样冲击着身心还很幼稚的学生,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干扰他们的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2.家庭因素;放纵、溺爱的家庭,导致自私、任性、粗暴、孤傲、异常心理等,残缺家庭日益增多,对学生造成的心理创伤也是不可低估的。父母离异、家庭不和而放弃了对子女的教育,使子女产生委屈,抱怨仇恨等情绪,造成自卑、孤僻、偏执、逆反等病态心理。走向极端的家庭和不利的家庭因素,使学生心理素质不健康。3.自身因素;学生特别是青春期非常注意外表形象。个头高低,长相好坏是造成他们自傲、自卑、多疑等不良心理的重要因素。性心理的发育成熟,使他们的注意力更多地转向异性,出现幼稚和盲目的早恋意识,学习和升学的竞争,人际关系的紧张所造成的心理压力都容易导致焦虑、悲观、抑郁、冷漠、孤僻、恐惧、偏执等异常心理。

(三)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从教人员绝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来源十分复杂,而且很不稳定。这些人的共同点是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没有持证上岗。以这样的师资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后果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二、在农村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全面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生心理健康维护;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①智能训练,针对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设计不同的训练活动。②学习心理指导。即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③情感教育。

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控制、调节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进行相关的训练和自我表达、放松训练。④人际关系指导。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关系学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活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和原则。⑤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⑥自我心理休养指导。通过训练和指导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自己,并在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始终做到能较好地悦纳自己。

(二)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要求和人心理发展的规律而提出的。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一定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心理品质教育必须坚持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科学化。在教学中,教师要有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同时耐心正确地回答学生的各种问题,摈弃那种自以为是、主管武断的做法。 2.现实性原则;由于目前大多数学校缺乏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因此要根据本校实际,教师实际的教育能力,学生发展水平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3.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原则;学校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正面教育,同时注意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展个别谈心,个别辅导。4.活动性原则;根据实践性、应用性的需求,在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中,应创造性地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角色扮演、绘画、想象、辩论、演讲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参与中、在亲身体验中获取成长与发展。

(三)从实际出发,确定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在国家颁布统一的实施纲要前,各校要借鉴发达地区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体系,根据所在学校和学生的具体实际,确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提高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篇9

健康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标志之一,是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人人需要健康,人人需要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研究健康与促进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是一种有计划、有目标、有评价的、系统的教育活动,通过疾病相关知识的教育,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行为,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维持和促使个体的健康。现代护理学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渴望健康,希望了解和掌握所患疾病的病因、治疗和康复过程,出院后如何保健等等。

1 饮食指导

卧床休息时进清淡、易消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的通畅;出院后可逐渐恢复普通饮食,切忌暴饮暴食,避免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如有其他并发症时应遵循该病的饮食原则。

2 运动指导

2.1术后3天内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右侧卧位。3-5天后可下床活动,并逐渐增加活动量。

2.2术后72小时内,术侧肢体不做外展运动,1周内避免剧烈活动上肢,伤口愈合良好者拆线后可活动上肢并逐渐抬高举过头顶,以触及对侧耳垂为佳。

2.3出院后可从事一般家务劳动及日常工作,尽量不要搬抬重物,避免从高处往下跳和剧烈重复的甩手动作。

2.4起搏器植入术后可根据心功能及自身情况选择轻度运动,如慢跑、散步、钓鱼等,以不出现胸闷、气促等不适为原则。

2.5注意保护埋置起搏器部位的皮肤,避免外力撞击影响起搏器的正常使用。

3 用药指导

3.1未安装起搏器时的药物治疗常用于紧急治疗或临时挽救生命,但要求严格控制剂量,常用的药物有: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舒喘宁等,药物治疗易出现副作用,常引起其他心律失常,不宜长期使用。

3.2积极治疗原发病,遵医嘱服药,不可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改药。

4 复诊

4.1时间 出院后1个月复查一次,3个月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半年后每半年或1年复查一次;当起搏器接近使用有效期限时,可增加随访次数。

4.2内容 心电图检查、起搏器程控。

4.3若出现黑蒙、头晕、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或原发病加重时立即就诊。

5 起搏器使用注意事项

5.1现代起搏器具有较好的抗干扰功能,日常生活中使用微波炉、电脑、电视等电器不会影响起搏器的工作,使用手机最好距离起搏器15厘米,如有异常移开手机后可恢复正常。

5.2可以乘坐飞机,但要避免接触电焊机、超短波理疗仪、核磁共振、高电压区等磁场强的环境。

篇10

关键词:二级心理辅导站;评估体系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78-02

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部办公厅2011年年初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1],文件强调我国将从人员配备、设施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硬指标”,要求全国各高校应有健全的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院(系)应安排专兼职教师负责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同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因此,积极探索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势在必行。

一、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设置及现状

笔者所在的学校一直致力于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早在2009年,率先在广东省高校中全面设立了二级心理辅导站,形成了以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为指导,以各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为核心,以各班级心理委员为依托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二级心理辅导站相对于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具有咨询的便利性、活动的针对性、人员的熟悉性等优势,但同时由于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工作者一般由学院的辅导员兼任,只有个别学院由心理学专业的老师专职负责,存在专业性不强,与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在职责定位方面存在重复、不清晰等问题,到目前为止,我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发展的瓶颈。二级心理辅导站仍然是个新生事物,当前的相关研究很少,主要集中在探讨二级心理辅导站设立的意义方面,对于如何积极推动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各项工作深入发展,进一步完善二级心理辅导站的评估体系,提升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工作积极性和有效性,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绩效评估与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发展

绩效评估(performance apprasial)是识别、观察、测量和开发组织中人的绩效的过程。绩效评估的研究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它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与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等四种主要管理职能有关,是组织决定奖惩、晋升、培训及解雇的重要依据。绩效评估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它的研究领域己从最初工业领域、公共组织领域扩展到教育领域。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绩效评估研究仍在探索阶段,制定并实施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通过关键词“绩效评估”和“心理健康”组合共搜索到40几篇论文,为数不多,综合分析所有文献资料,包括教育部、各省教育厅印发的各类文件,当前有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研究对象来分,当前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研究主要针对中小学、普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而展开

例如广州市教育局于2006年在全市中小学中开展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达标学校”、“示范学校”评估工作,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置、硬件建设与资金保障、师资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状况和科研开发与实际效果五个方面;马艳秀[2](2006)指出普通高等院校要从组织管理与机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活动与科研、咨询与辅导、条件保障等5项一级指标,28项二级指标设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系统;蔺薇[3](2009)强调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考评要立足实际,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的保障条件、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工作和整个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五个方面开展系统评估。

(二)从评估体系来分,当前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研究主要围绕评估原则、评估方法和评估指标等几个方面展开

1、就评估原则而言,钱兵[4](2004)认为,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应遵循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张秀敏[5](2005)指出,在对学校心理教育绩效进行评估时,必须遵循客观原则、动态原则和封闭原则;石秀英[6](2008)强调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绩效评估要注重以人为本原则、动态考察原则、层次分析原则、结果与过程兼顾原则以及SMART原则。

2、就评估方法而言,刘庆华[7](2011)认为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价的研究可以解决评价中内容的模糊性和范围的不确定性问题。

3、就评估指标而言,柴兴泉[8](2011)认为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要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不能以个别极端事件发生的数量来衡量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要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目标体系、组织计划管理、师资力量、活动场地及设施、学生心理档案材料等多方面因素展开系统评估;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包含组织领导、基本条件、队伍建设、普及及教学工作、咨询工作、宣传普及工作、心理测评与科学研究及工作效果八个方面;上海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标准(试行)包含组织管理工作、队伍建设、保障条件及其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工作、特色项目六个方面。

三、当前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绩效评估的不足之处及建议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见当前对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研究无论是研究成果还是研究方法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特点:

(一)从评估对象看,现有的研究偏向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第一级网络,即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的研究,很少有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第二级网络,即学院层面的二级心理辅导站的绩效评估体系的研究。事实上,由于学院承担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的人员和学校的专职人员具有专业差异、职业差异,必然存在职责定位的差异,相应的绩效评估体系也应该随之有所不同。否则如果要求相同,在某钟程度上会打击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者的积极性,难以有效的实现绩效评估的目的。

(二)从评估指标看,现有的评估指标偏向于结果的评估,忽视过程的评估。由于人的心理具有内隐性,其发展具有渐进性、累积性的长期过程,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果短时间难以看出成效,工作效果周期长。因此,相应的评估指标不仅仅要关注教育的结果,还要考察教育的过程,教育者的工作态度与工作热情应该做为过程评估的重要内容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中。

(三)从评估方法看,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采用的方法多集中于文献资料评估法和观察法,获取的资料只能静态地反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行情况,没能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特征,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量性评估和质性评估发生割裂,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质量。因此,需要将定性评估法与定量评估法、相对评估法与绝对评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综合运用,构建严谨科学的多元评估方法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对二级心理辅导站的绩效评估研究很少,对高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绩效评估研究也存在方法和内容上的一些不足。由于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多由具有心理学、社会学、医学背景的专业人员担当,而二级心理辅导站多由辅导员兼任,因此二级心理辅导站与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在定位方面应具有一定的差异,具体体现在:

(一)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侧重于专业的个体咨询,二级心理辅导站侧重于团体性的宣传普及教育。

(二)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侧重于严重个案的心理问题,二级心理辅导站侧重于轻微个案的发展问题。

(三)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侧重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二级心理辅导站侧重于通过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

总之,针对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绩效评估在某种程度上既要体现教育部、各省、以及学校层面的评估要求外,还要根据学院特有的属性和特点专门设置特定的指标体系,既要保证全面执行上级的相关部署和文件精神,同时还要提高基层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最终为二级心理辅导站更加科学地开展各项工作提供指导,通过较为客观的绩效评估,为学校人事部门开展奖惩、晋升、培训及解雇等方面提供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

[2]马艳秀.关于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6.

[3]蔺薇.浅谈高职院校中院系二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的组建[J].科技风,2009,(20):5-6.

[4]钱兵.浅谈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的建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1):17-18.

[5]张秀敏.学校心理教育绩效评估体系初探[J].华东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16-519.

[6]石秀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绩效评估体系的初步构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15):12-15.

篇11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健康 素质 原则

一、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因为青少年有其特有的心理发展特点,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符合其心理发展的需要。青少年时期是人的发展关键期,由于意识发展及诸多社会原因,此时青少年的心理充满了矛盾,他们处于三种矛盾抉择之中,既有强力要求又缺乏独立的能力;充满理想又面临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要改变现状又有着很大的阻力。因此青少年在适应社会和谋求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失败和挫折。由于经验不足,缺乏应付苦难的策略与技能,往往会经历心理困扰而不能解脱,这样就需要及时的恰当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中来。这比等到其有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再来治疗要有效的多,省事的多,解决也要彻底得多。同时,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能帮助青少年减少对社会的不适应,减低不良的心理反应外,还能培养青少年对理想的积极追求,高效率的学习状态,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独立自主的人格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所以这种发展性、积极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符合青少年心发展的实际需要的。

(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要符合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学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场所,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是通过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加以实施。作为青少年整体素质的一个部分——心理素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与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相提并论的一个重要素质,那么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发展是否可以从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呢?

学校有开展教育活动的有力因素,无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教育的设备、氛围都有其独特的优势,更为重要的事学校有着教育自身的良好特点,教育活动的计划性、系统性、目的性都能保证心理健康活动的持续有效的开展,除此之外,教育活动也符合青少年的需求,满足其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的需要。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和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是传授心理活动,分析心理现象;解决心理问题的一门全新的综合、应用性学科,它涉及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卫生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知识,即属于心理学范畴,又属于教育学范畴,还属于社会学范畴,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其根本目标在于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提高青少年的基本素质、培养青少年优良的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他们的自主发展潜能。其可分解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发展性:面向学校的全体青少年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其具有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层次:预防性:面对的是部分在学习、心理上有可能发生问题的青少年,对他们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其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或避免心理疾患的产生。

第三个层次:治疗性:及时矫正青少年的心理疾患,排除其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健康。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上,其重点是第一个层次,主要目的是预防和发展,主要面对的是全体青少年学生,是一种发展性的教育,并非矫正教育,防范于未然要比治疗简单的多,这就好比流行性感冒,事先打预防针要比患病后再打针吃药效果要好得多,治疗只会事倍功半,而预防会事半功倍。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渐形成,智力、体力、道德意识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时候的青年年一方面渴望自由,开始拥有自己的秘密,对未来充满希望,朝气蓬勃;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面对学业负担的逐渐加重,升学就业等等激烈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显得无所适从。国外屡屡发生的校园枪击案正是这一问题的极端表现。

这些心理具体表现在:1、由青春期性成熟带来的问题,如与异往恐惧、、性幻想等。2、学习问题,如成绩不理想、升学受挫等。3、情感、个性问题,如情绪的不稳定、冲动性、极端性;自恋、闭锁等。4、人际关系问题;如交往恐惧,与老师、同学之间关系不良等。5、家庭方面以及个人身体隐患引起的心理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青春期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校开设相应课程让青少年学习性知识、性道德、性法律势在必行。2、培养青少年学习兴趣、学习心理障碍及用对措施;学习策略训练、考试心理等。3、教育青少年如何有效调节自身的情绪情感;情绪情感训练包括个体的性格、气质、能力、兴趣培养等。4、针对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撒谎、逃课、打架斗殴、吸烟酗酒、人际交往障碍以及缺乏责任感,自我中心、自卑、自负、多疑、嫉妒等心理进行剖析、调节训练帮助这些孩子认识这些行为和心理,促进其良好行为和心理的养成。

四、心理健康教育中应遵循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要求教育者认清心理监看教育的根本目标,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

2、科学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内容、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的科学性。要用科学的方法以科学、先进的心理卫生知识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对青少年进行教育。

3、疏导性原则:教育者要循循善诱,疏导青少年的心理障碍,要利用各种机会因势利导,反对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有问题的青少年学生。

篇12

毋庸置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当今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开展这项工作,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学作了一些探索,供同行参考。

首先,全体教师统一认识,明白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与动机很重要;明白学生是发展中的人、都有自我完善的内在愿望;明白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体验和感悟;明白德育应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明白学生的健康人格与积极情绪有助于对事物的感知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上,玉溪市民族中学注重构建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立体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1.心理活动体验课

学校将心理活动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中,以教学班为单位,选取适合学生心理需要的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将“个别活动―小组活动―班级活动”相结合,按照“教师―学生―教师”的三段互动形式,遵循“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自然引导―反馈应用、未雨绸缪”的思路;引导学生总结正确处理心理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2.心理主题班会课

主题班会是学校、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的主渠道、主阵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主题班会中,既达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又给班会注入了新内容、新思想、新方法,给主题班会带来了生机与活力,避免了与日常教学安排的冲突。针对我校班级多、心理老师少的情况,我校确定了“以学生为演员,班主任为导演,心理老师为编剧”的心理主题班会课思路。从2004年起,学校每年组织一次全校师生参加的“银桥杯”主题心理班会课竞赛,邀请省市的专家、领导、教师及学生家长参加,促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沟通。

3.成立心理健康自我教育团队――“新欣”俱乐部

自我教育,即个人能动地对自己进行教育,目的是使自己更加健全完善,最大程度地提升人生价值。包括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自我教育和群体的心理健康自我教育。心理健康自我教育遵循“他助―自助―互助―助他”的过程。

首先,我校成立了一个师生团体――“新欣”俱乐部。在师生中挑选部分对心理学感兴趣、热心于公益活动,乐于助人,理解和表达能力强,性格开朗大方,有一定亲和力,能贯彻保密原则者为成员。其次,培训俱乐部成员,教会和激励他们认识、发展、优化自己的心理,成为自己的教师与咨询者。再次,辅导他们慢慢地将这一过程中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成长经历与他人分享,在启发他人中进一步深化自我认识、激发自我成长的需要,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由于心理问题的隐蔽性,加之师生间的代际关系,使得学生之间的朋辈辅导更为有效。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掌握了心理调节方法,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辐射到了每一位学生。

4.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问题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解决,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才能真正做到实处。

我校对学科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组织教师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教师用科学的方法来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教师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三年多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学生“师源性”心理问题不断减少,二是教师分层分类研究学生、个别教育引导学生的能力不断提高;并探索出了在学科教学目标设置、内容挖掘、过程设计、方法选择、课堂气氛营造与问题处理、评价标准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5.心理咨询与辅导

除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辅导外,我校还组织相同问题的小组,进行咨询与辅导,小组活动由心理老师策划组织、“新欣”俱乐部发起、学生自愿结合组成,并推举活动热心、态度热情、工作负责的学生当组长;小组人数十余人,其成员多为有类似问题的心理困惑者;小组活动十来次,每次一课时。

6.校园心理环境建设

我校把各种建筑与美化、文化、民族化、人性化结合起来,让喷泉、花木、绿草、书林、中心花园与曲折小道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并通过开展各种民族文化节与艺术节,心理健康宣传周,民族舞蹈操,心理剧、民族剧表演等,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具有现代化意识的民族特色活动中,从而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性情、充实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了师生心理环境。

7.家庭与社会心理环境建设

民族地区因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生活、民族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的特殊性,使心理健康教育遇到了更多的阻碍。比如民族地区成年的观念较早,十四五岁就可谈婚论嫁;民族地区学生从小就会吸烟喝酒;回族学生每年把斋一个月等。因此,我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注意尊重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通过举办家长培训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尤其注重与特殊家庭家长的沟通,传授处理特殊问题的心理方法等。以上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仍在探索中。

篇13

常见的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如下三种:

1、心理忧郁、情绪低落如今,走进农村,村里大多数是老人和小孩,青壮年都出外打了。他们把孩子留在家里老人过,有的托付给亲戚,有的寄宿在学校。由于长年累月见着父母,缺少了家庭的关爱和教育,孩子们成功时得不到欣赏,失败时得不到鼓励,进步叫得不到表扬,退步时得小到指点,这将使孩了在思想、心里、行为上容易发生偏差。这些学生表现出缺乏活力,丧失兴趣,自责自怨,多愁善感,开始对身边的一切人发生怀疑,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成为所谓的受痛苦折磨的差生。

2、迷恋赌博、耽误学业赌博在农村较普遍,身处其的儿童有的直接依偎着成人允当参谋,有的私下里三五成群地嘶一赌,他们常用玻璃弹子、扑克或零星小钱等为嘶具、赌资。有些竟然参与大人打麻将,玩“三公”。这都直接影响了他们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而问题更严重的是,部分中小学生也参与到地下赌博的行列。在学校里,有时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上课时间,交头接耳地猜码,把零花钱凑在一起,集体买码。更有甚者,因为没钱赌码,骗取偷窃同学或家长的东西拿去变卖,这种种情况的发生,已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隐患,由于青少年心理还未成熟,好奇心强,辨别是非能力差,所以容易沉迷其中,耽误了学业,忘乎所以。

3、攻击较严重近年来,社会的各种媒体对学生的影响甚大。一些媒体为了商业利益充斥了大量不健康的或小适宜学生的内容,而中学生既好奇又模仿,且鉴别力低,抗诱惑力弱,这就容易导致攻击行为的萌发。加之多数家长对子女教育无方,管教不严;农村社会风气不正,一些流氓成性的“小混混”,偷鸡摸狗,打架斗殴,可谓“乌烟瘴气”。学生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于是纷纷仿效,在学校常打架、欺凌弱小、进行人身攻击。

加强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应该从原因入手,寻找规律,对症下药,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心理疏导:

1、在心理辅导课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应针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或将要遇到的一些典型问题:如新生入学的适应性,学生在交往中怎样处理与同学的矛盾,学生怎样克服自我中心和任性、考试焦虑等,力求在心理辅导课中。设计各种活动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开展学科渗透,激发学生学习的心理潜能

针对学科的特点,积极开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通过寻找学科教学中的心理训练对应点,如语文课中英雄人物的行为,使他们把书本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实践的动力,在教学中,提倡教师采取多启发、多直观、多引导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提问、辩论,鼓励学生创新,使学生形成乐学、会学的好学风,从而让学生有良好健康的学习情绪

3、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我们应遵循心理学,教育学的原则和力法,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活动。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问卷调查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发展自己,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4、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农村儿童的不健康心理,有的直接来源于其家人的影响,有的是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当。所以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的指导,帮助家长提高认识,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教育环境。如不定时的家访,定期召开家长会等,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力量。

5、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心理

篇14

论文摘要:“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团体心理辅导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的有效途径,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呢?我班分五个单元的活动进行了团体心理辅导——有缘千里来相会、我的自我我最知、生命的价值我探寻、我真的很不错和我的未来不是梦。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的新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可见,心理健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另外,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据报导,在全国两亿多中小学生当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存在着学习、考试、人际关系、环境适应、青春期、与父母沟通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认识与解决若仅仅依靠传统的伦理学与教育学恐怕是不够的,若能借助于心理学,特别是心理辅导的帮助,那么对于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提高自信心,塑造健康的人格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有裨益的!而团体心理辅导日渐成为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式和有效途径,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

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呢?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有针对性,更具实效。第二,活动的选题尽量小,以小见大,便于实际操作,还要考虑是否与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心理需求相符合,是否能得到学生的认可。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要坚持以发展性目标为主,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第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力求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多设计游戏、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使学生快乐地参与,并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启迪。

根据以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笔者针对我班学生的特点和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在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上,面向全班学生进行了团体心理辅导,并取得了喜人的成效,以下是团体心理辅导系列课程的教案设计。

一、课程目标: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消除陌生感和孤独感;使学生学会和他人的沟通探讨,学习自我欣赏和欣赏他人,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价值观,思考自己的人生梦想,增强方向感。希望能在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给予他们指导和启发。同时还希望在团体中培养一份归属感和被接纳的感受,在体验与他人亲密交流、彼此信任的同时,学会关心、倾听和体察他人。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二、活动对象:全体学生

三、活动方式:团体心理辅导,由教师指导,班干部协助

四、活动时间:共五次,开学后每周一次一单元,每次2~2.5小时

五、理论基础: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罗杰斯人本主义发展观

罗杰斯的自我和谐理论

六、活动过程:(见附表)

参考文献:

「1《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培训(C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