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09:59: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地籍测量的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地籍测量 数字化测图 地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一、数字地籍测量的意义和内容
数字地箱测量数字测绘技术在地箱测量中的应用,其实质是一种全解析的,机助测图的方法。数字地籍测量是以计算机为核心,在外连输入输出设备及硬、软件的支持下,列各种地籍信息数据进行采集、输入、成图、绘图、输出、管理的测绘方法。数字地箱测量是一个融地箱测量外业、内业于一体的综合性作业系统,是计算机技术用于地籍管理的必然结果。它的最大优点是在完成地箱测量的同时可建立地箱图形数据库,从而为实现现代地箱管理奠定了基础。
二、数字化测图技术的特点
(一)劳动强度小,自动化程度高
外业采集的数据可以自动记录于电子手簿中,避免了传统测图繁琐的记簿、计算、检核,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电子手簿中的数据可以通过电缆直接向计算机传输,在室内通过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的简单操作,即可完成图形编辑,大大减少了外业工作时间。
(二)精度高
传统的测图,地物点平面位置的误差主要受解析图根点的展点误差和测定误差、测定地物点的视距误差、方向误差等影响。测量数据作为电子数据格式可以自动传输、记录、存储、处理和成图,在全过程中原始数据的精度毫无损失,不存在传统测图中的视距误差、方向误差、展点误差。很好地反映了外业测量的高精度,获得高精度的测量成果。
(三)信息量大
数字地图包含的信息量几乎不受“测图比例尺”的限制,甚至可以没有“测图比例尺”的概念。数据可分层存放,使地面信息的存放几乎不受限制。比如将房屋、道路、水系、电力线、地下管线、植被、地貌等存于不同的层中,通过关闭层、打开层等操作来提取相关信息,便可方便地得到所需测区内的地籍图。在数字地籍图的基础上,可以综合相关内容补充加工成不同用户所需要的城市规划图、城市建设用图、房地产图以及各种管理的用图和工程用图等。
(四)信息存贮、传递方便
数字信息可以通过磁盘、光盘以计算机文件的形式保存或传递,还可以通过电缆或计算机互联网传输。在数据的存贮、传递方面优势是传统测图无法比拟的。
(五)便于成果更新
数字化测图的成果是以点的定位信息和绘图信息存入计算机的,当实地有变化时,只需输入变化信息的坐标、代码,经过编辑处理,很快便可以得到更新的图,从而可以确保地面的可靠性和现势性。
三、数字化测图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数字成图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原图数字化、航测数字成图、地面数字测图。原图数字化是将原有图件进行矢量化处理,使图形数据变成矢量数据,通过各种编辑,获得数字化地籍图的一种方法;或者将原有图纸通过扫描仪扫描,通过一些矢量化软件,将由扫描得到的栅格数据转化为矢量数据,然后通过编辑处理,进而得到数字化地籍图的方法。航测数字成图是将航摄像片通过解析测图仪,获得地面立体模型,采集地面模型数据,从而得到数字化地籍图的一种方法。这些方法的主要作业过程均需要三个步骤: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编辑以及成果图件的数据输出。这三种方法适用的情况和作业方法各异,应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在没有符合要求的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地区,可直接采用地面数字测图的方法,即内外业一体化数字成图。
关键词:地籍测量;数字化测图
Abstract:Digital mapping in the cadastral surve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cadastral content and digital mapping technology features with emphasis on the digital mapping technology in the Cadastral Survey analyzed and studied.
Keywords:Cadastral survey;Digital mapping
一、地籍测量的内涵
地籍测量主要是指利用现代测绘技术以一定的精度测定土地境界、土地权属位置、土地面积并以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状况以及质量等级的专门测量,它为国家土地管理部门提供具有现时性的土地详查资料,并为土地登记提供依据。地籍测量不同与普通的地形测量,地籍测量应随着宗地的土地登记的变更而不断地更新,时时保证地籍资料的现势性。地籍测量是测绘技术与法律的综合应用,地籍测量是一项基础性的具有政府行为的测绘工作,是政府行使土地行政管理职能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政性技术行为;地籍测量为土地管理提供了精确、可靠的地理参考系统;地籍测量是在地籍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地籍测量具有勘验取证的法律特征;地籍测量的技术标准必须符合土地法律的要求;地籍测量工作有非常强的现势性;地籍测量技术和方法是对当今测绘技术和方法的应用集成;因此测绘人员不仅要具有熟练的测绘技能,而且还应熟知相关的法律法规。从事地籍测量的技术人员应有丰富的土地管理知识。
数字地籍测量是数字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其实质是一种全解析的,机助测图的方法。数字地籍测量是以计算机为核心,在外连输入输出设备及硬、软件的支持下,对各种地籍信息数据进行采集、输入、成图、绘图、输出、管理的测绘方法。数字地籍测量是一个融地籍测量外业、内业于一体的综合性作业系统,是计算机技术用于地籍管理的必然结果。它的最大优点是在完成地籍测量的同时可建立地籍图形数据库,从而为实现现代化地籍管理奠定了基础。
二、数字化测图技术的特点
(一)劳动强度小,自动化程度高。外业采集的数据可以自动记录于电子手簿中,避免了传统测图繁琐的记簿、计算、检核,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电子手簿中的数据可以通过电缆直接向计算机传输,在室内通过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的简单操作,即可完成图形编辑,大大减少了外业工作时间。
(二)精度高。传统的测图,地物点平面位置的误差主要受解析图根点的展给误差和测定误差、测定地物点的视距误差、方向误差等影响。测量数据作为电子数据格式可以自动传输、记录、存储、处理和成图,在全过程中原始数据的精度毫无损失,不存在传统测图中的视距误差、方向误差、展点误差,很好地反映了外业测量的高精度,获得高精度的测量成果。
(三)信息量大。数字地图包含的信息量几乎不受“测图比例尺”的限制,甚至可以没有“测图比例尺”的概念。数据可分层存放,使地面信息的存放几乎不受限制。比如将房屋、道路、水系、电力线、地下管线、植被、地貌等存于不同的层中,通过关闭层、打开层等操作来提取相关信息,便可方便地得到所需测区内的地籍图。在数字地籍图的基础上,可以综合相关内容补充加工成不同用户所需要的城市规划图、城市建设用图、房地产图以及各种管理的用图和工程用图等。
(四)信息存贮、传递方便。数字信息可以通过磁盘、光盘以计算机文件的形式保存或传递,还可以通过电缆或计算机互联网传输。在数据的存贮、传递方面优势是传统测图无法比拟的。
(五)便于成果更新。数字化测图的成果是以点的定位信息和绘图信息存入计算机的,当实地有变化时,只需输入变化信息的坐标、代码,经过编辑处理,很快便可以得到更新的图,从而可以确保地面的可靠性和现势性。
三、数字化测图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一)数字化测图的主要方法
目前我国数字成图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原图数字化、航测数字成图、地面数字测图。原图数字化是将原有图件进行矢量化处理,使图形数据变成矢量数据,通过各种编辑,获得数字化地籍图的一种方法;或者将原有图纸通过扫描仪扫描,通过一些矢量化软件,将由扫描得到的栅格数据转化为矢量数据,然后通过编辑处理,进而得到数字化地籍图的方法。航测数字成图是将航摄像片通过解析测图仪,获得地面立体模型,采集地面模型数据,从而得到数字化地籍图的一种方法。这些方法的主要作业过程均需要三个步骤: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编辑以及成果图件的数据输出。这三种方法适用的情况和作业方法各异,应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在没有符合要求的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地区,可直接采用地面数字测图的方法,即内外业一体化数字成图。
(二)数字化测绘在地籍测量中的作业流程
1.地籍测图准备。目前应用数字法进行地籍测量前,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根据城镇地籍调查的范围,划分好区、街道街坊;进行地籍权属调查,实地标出每宗地界址点的位置;布设控制网;划分每个作业小组测区范围。
2.地籍控制测量。地籍控制测量是为地籍细部测量和日常地籍测量服务的,它具有传递点位坐标及限制测量误差传播和积累的作用。在地籍测量工作中,为限制测量误差的积累,保证必要的测量精度,使各街区测绘的地籍图能够拼接成一个整体,就必须首先在全调查范围内选定一些控制点,构成一定的几何图形,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和精确的测算方法,在统一的坐标系统中,确定它们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再以这些控制点为基础测算其他细部点的坐标。通常采用GPS卫星定位技术建立控制网。
3.地籍细部测量。地籍细部测量采用GPS(RTK)、全站仪配合的草图方式测图,关键部分绘制在草图上。草图的清晰、明了对内业工作至关重要,草图绘制的比例尺不宜过小,地物之间的相对关系大体能够得到体现。地籍细部测量主要包括:野外数据采集。数字法地籍测图时,野外数据采集的方法按记录器的不同可以分为:电子手簿记录模式、便携机记录模式、电子速测仪数据存储卡记录模式、GPS测量模式。数据传输。野外数据采集后,用专用电缆将外业采集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一般每天野外作业后都要及时进行数据传输,以避免数据丢失。数据处理。首先进行数据预处理,即对外业采集数据的各种可能的错误检查修改和将野外采集的数据格式转换成图形编辑系统要求的格式。接着对外业数据进行图形生成,建立图形文件等操作,再进行等高线数据处理,即生成三角网数字高程模型(DTM)、自动勾绘等高线等。
4.地籍图生成与编辑。对照宗地关系图与宗地草图,根据分幅地籍图的坐标范围,选定该幅图所波及的作业分区数据文件,由测点平面坐标和地块描述信息自动生成平面图。地籍图生成完毕后,在输出前利用制图软件的图形编辑功能进行图形编辑处理。图形编辑处理后,要对其进行全面检查,查看是否有漏测及处理不当的地方,并加以修改,消除一些地物、地貌的矛盾,进行文字注记说明及地形符号的填充,进行图廓整饰等。也可对图形的地物、地貌进行增加或删除、修改。如果没有什么重大问题,则可以生成界址线等地籍要素,注记相关的地籍要素内容,打印初步地籍图。进行外业巡查,根据初步地籍图利用钢尺对测量精度进行审核,这一步是质量控制的关键所在。
5.面积量算汇总。在错误修正后,按照从整体到局部,层层控制,分级量算,块块检核,按面积平差的原则进行面积量算、面积平差、面积汇总等工作。
6.图表生成。最后在检核无误的情况下利用制图软件的功能生成地籍图、宗地图、界址点成果表、宗地面积绘总表、土地面积分类表等图表文件。
7.地籍信息系统的建立。进行图表一致性、勘丈边长与反算边长一致性的检核,经检核无误或对检核问题修改后,建立初始地籍调查数据库文件,再进行人库前的数据检查,如无错误则可以人库,即建立了地籍信息系统。
在地籍测量工作中采用数字化测绘技术,可以提高数字化测图技术和效率,保证成图精度,满足小城镇建设的需求,为后续的规划和调整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贺丽娟,曹振一.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西北水电,2002
[2]覃其进.浅谈数字化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J].广西地质 2001
关键词:GPS;地形测量;地籍测量;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美国国防部和美国陆、海、空三军,为了满足军事导航的定位而开发建立的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该系统自1973年就开始研究,直到到了1993年全部的卫星组网工作基本完成。该定位系统是由分别分布在相隔60°的6个轨道层面24个卫星组成,卫星的高度是20200km,轨道的倾角55度,卫星的运行周期是11h58m,这样就实现了在地球上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收至少有4颗卫星的运行定位。因为GPS具备了即时提供三维坐标的能力,所以他在在商业、民用和科研领域被广泛利用。其不但具备全天候、全球性和连续的精密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还具备良好的抗干扰性和保密性等优点。从静态定位到快速定位和动态定位,GPS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测绘工作当中。
一、GPS RTK技术的工作特点
GPS RTK技术系统配置主要包括基准站接收机和移动站接收机以及数据链。基准站的接收机设置在已知坐标的参考点上(当然如果地势较高,也可以没有已知坐标,然后持续接收所有的可视GPS卫星信号,并把测站的坐标和观测值、卫星跟踪状态以及接收机的工作状态经过数据链传送出去,移动站的接收机于跟踪GPS卫星信号的同时又接收来自于基准站的数据,之后通过OTF(On The FLY)的算法快速求解出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依据相对定位模型来获的所在点相对于基准点的准确坐标与精度指标。
高精度的GPS测量必须依据载波相位的观测值,RTK定位技术又是在载波相位观测值基础上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所以其能够实时地显示测站点在特定坐标系中的准确三维定位结果,并且能够达到厘米级的精度。以RTK作业模式为基础,基准站可以经过数据链把观测值以及测站的具体坐标信息一并传送到流动站。流动站既要通过该数据链接收来自于基准站的数据,又要收集GPS得各项观测数据,并且在系统内部组成差分观测值和进行实时处理,在一秒钟之内,迅速给出厘米级的定位结果。流动站既可以处于静止的状态,又可以处于运动的状态;既可以在固定的点上预先进行初始化以后再进入到动态作业,也可以在动态的条件下直接开机,并且在动态的环境下,完成全部周模糊度的搜索求解。当整周末知数解固定以后,就可以进行每个历元的即时处理,只要能够保持5颗以上的卫星相位观测值的即时跟踪包括必要的几何图形,那么流动站就可以迅速随时给出各项数据。
二、GPS RTK与传统测量在地形地籍测量中的优势
地形地籍测量的工作,就是要精确测定土地权属界址点的具置,与此同时测绘出供地与房产管理部门使用大比例尺的地籍平面图,再量算出土地和房屋面积。我们传统常规的测量方法是用经纬仪和测距仪等等工具,先进行控制网点的布设,而这种控制网一般都是在国家高等级控制网点的基础上,再加密次级的控制网点;然后根据图根控制点和加密的控制点,测量确定界址点的具置,依照确定的规律和符号来绘制宗地图;此种传统的测图方法不但要求测站点和界址点通视,而且需要至少两到三人来操作,测量作业效率非常低;采用用RTK技术以后,不但能快速、高精度地确定各级控制点的具体坐标,还能够不用布设各级控制点,仅仅依靠较少数量的基准控制点,就能够测定出界址点。在地籍界址点测量中运用RTK技术,于宗地间指界的过程之中,就已经完成了界址点的平面坐标数据采集,而且得到了厘米级甚至更高的精准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三、地形地籍测量GPS定位步骤:
1 选定和建立基准站。基准站的安址是进行RTK测量的关键,所以在选址的时候必须注意避免选择到无线电干扰比较强烈的区域;基准站的站址和数据链的电台发射天线应当具备相当的高度;为了防止多路径效应和数据链丢失的综合影响,周围必须没有GPS信号反射物比如大面积水域和大型建筑物等等。
2 外业施测。在基准站架好仪器以后,外业人员就可以开始测量,一般情况下两人一组,一个人站在基准站上,另一人可以携带仪器到达每一个界址上立杆和记录数据,一般需采用三秒做为一个记录单元,记录数据的时候,测量人员必须立点准确,尽可能放稳对中杆,并画出草图,为内业整图工作提供较完整的参考。
3.作业的方法与步骤。首先要依据当前的已知点采用合适的坐标系,如果不清楚,那就采用国家基本坐标系。然后设置好投影参数,如果知道已知点坐标为中央子午线,那就采用实际中央子午线,如果不知道,就要选用当地的经度作为中央子午线,投影尺度比用1,Y常数用500000,X常数用0。 并将七参数和转换参数设置成OFF态。设置基准站,分为两种情况。如果基站设置在非已知点上,等到基站完成架设并且已进行单点定位,输入基准站坐标的时候,按下Tab键获得单点定位坐标并把它作为基准站坐标。若基站间设在已知点上,等到基站架设完毕并开始单点定位且进入碎部点测量,按下Tab键储存坐标,命名为Pr1。在输入基准站坐标的时候,按下R键获得已测点的坐标Pr1作为为基准站的坐标。如果是前一种情况时,还要分别于测区的两个已知点上(当然两个已知点的距离一定要尽量远,并且已知点必须有足够的精准度),进入到碎部点测量,然后在RTK Fixed下分别存储到点名Pr2和Pr1(这时要输入天线的高)。在后一种情况,要到测区的另外一个已知点(两个已知点必须要有足够的精准度),然后进入到碎部点测量,于RTK Fixed下存储Pr2。
设置好RTK工作方式与发射间隔后,并设置成基准站工作方式之后开始转换参数。重新测量P1或者P2点的坐标,并检查点坐标和已知点是否一致,误差要保持在2cm以内,如果有条件,也可以到第三已知点去检验转换参数的正确性。
4 内业处理。外业测量并存储的RAT文件属于专用的数据库文件,要使用“测点成果输出”功能把RAT文件转换成用户所需要的格式。转换之后的格式就和我们所使用软件CASS5.0软件格式实现一致,这时候结合外业的草图,就能够快速地完善数字化的内业成图。
四、GPS RTK应用体会
目前GPS正在越来越多的测量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地形地籍测量中,RTK技术和其它测量仪器与测量方法相比,优势无可比拟。在RTK方式出现以后,也不要马上就开始测量,要等到GPS稳定大约二十分钟左右才能测量,不然就会有很大的误差,另外电台的信号不要太远,依据我们多年作业经验,RTK的范围最好不要超过10km,不然解算的速度和精度就会大受影响。
参考文献:
[1] 廖咏峰. RTK在地形测量中的应用[J]. 中国科技信息. 2008(08)
[2] 巫向荣. 动态GP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J]. 科技资讯. 2009(15)
[3] 蔡建忠,张志勇. 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在土地勘测工作中的应用[J]. 测绘通报. 2003(05)
[4] 杨冬梅,杨永. GPS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 科技传播. 2011(16)
【关键词】GPS技术;控制测量;数据处理
一、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
地籍测量是获取地籍信息的重要手段,基础地籍测量工作包括地籍控制测量、界址点测量、土地权属界限测量、土地碎部测量、土地变更测量等。
(一)地籍控制测量精度要求
地籍控制测量必须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由高级到低级分级控制(分级布网,但也可越级布网)的原则。地籍控制测量分为基本控制测量和地籍控制测量两种。基本控制测量分一、二、三、四等,可布设相应等级的三角网(锁)、测边网、导线网和GPS网等。在基本控制测量的基础上进行地籍控制测量上作,分为一、二级,可布设为相应级别的三角网、测边网、导线网和GPS网。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坐标系统尽量采用国家统一坐标系统,条件小具备的地区,也可采用地方坐标系或任意坐标系。精度指标是GPS网技术设计的一个重要的量化指标,它的大小将直接影响GPS网的布设方案、观测计划以及观测数据的处理方法。地籍控制测量的精度是以界址点的精度和地籍图的精度为依据而指定的。根据《地籍测量规范》规定,地籍控制点相对起算点中误差不超过±0.05m。
(二)地籍碎部测量精度要求
地籍碎部测量即界址点和地物点坐标、地类要素的获取,包括定境界线,土地权属界址线和界址点,房屋及其他构筑物的实地轮廓,铁路、公路、街道等交通线路,海岸、滩涂等主要水上设施的测绘。界址点是界址线或边界线的空间或属性的转折点,而界址点坐标是在某一特定的坐标系中利用测量手段获取的一组数据,即界址点地理位置的数学表达。界址点坐标的精度,可根据测区土地经济价值和界址点的重要程度来加以选择。在我国。考虑到地域之广大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界址点精度的要求也应有不同的等级。
二、GPS技术在地籍控制测量中的优点
GPS系统是以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研制的最初目的是为海陆空三军提供实时、全天侯和全球性的导航、核爆监测、情报收集、爆破定位以及应急通讯等服务。而对GPS技术的应用开发表明,GPS系统不仅能够达到当初的目的,而且用GPS卫星发来的导航定位信号还能够进行厘米级甚至毫米级精度的静态相对定位、米级至亚米级精度的动态定位、亚米级至厘米级精度的速度测量和毫微秒级精度的时间测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GPS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许多领域,尤其在测量界的控制测量中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GPS技术具有全天候、精度均匀等优点,且选点、埋石比常规方法更具灵活性,它不象常规三角网那样要求网型和点位通视的条件十分苛刻,并能大大提高地籍测量首级控制网布设的精度和效率,因此在地籍控制测量中已经广泛采用GPS技术。
GPS技术在地籍控制测量中主要有全天候作业、测站之间无需通视、观测时间短、定位精度高、作业效率高等特点:GPS观测可在一天24小时内的任何时间进行,一般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测站之间无需通视这样既可节省大量的费用,也可使选点工作更为灵活,不必考虑控制点间的通视问题或控制点与放样点间的通视问题,可根据点位位置需要,可稀可密。但测站上空必须开阔,以使接收GPS卫星信号不受干扰;观测时间短采用实时动态定位的方法,可随时定位,流动站与参考站相距在15KM以内时,流动站观测时间只需1~2分钟,每个测站上的观测时间一般仅需几秒钟;采用快速静态定位方法,观测时间更短。
三、GPS地籍控制网的建立
地籍控制测量就是测设地籍基本控制点和地籍图根控制点,是为开展初始土地登记、建立基础地籍资料、以及日常地籍的动态管理而布设的平面测量控制。根据国家土地局颁布的相关规定来看,地籍平面控制网布设为一、二、三、四等三角网、三边网及边角网,一、二级小三角网(锁),一、二级导线网及相应等级的GPS网,并且各等级地籍平面控制网点,根据城镇规模均可作为首级控制。利用GPS技术进行地籍控制,没有常规三角网(锁)布设时要求近似等边。
(一)基准设计
GPS网的基准包括网的位置基准、方向基准和尺度基准。而网的基准的确定是通过网的整体平差计算来实现。GPS网的基准设计,一般主要是指确定网的位置基准问题。确定网的位置基准,选网中一点的坐标值并加以固定或给以适当的权,或者网中的点均小固定,通过自由网伪逆平差或稳拟平差,来确定网的位置基准。这种以最小约束法进行GPS网的平差,对网的定向与尺度没有影响,平差后网的方向和尺度以及网的相对精度都是相同的,但网的位置及点位精度却不相同。在网中选若干点的坐标值并加以固定,或者选网中若干点的坐标值并加以固定,或者选网中若干点的坐标值并给以适当的权,在确定网的位置基准的同时,将对GPS网的方向和尺度产生影响,其影响程度与约束条件的多少及所取观测值的精度有关。
(二)选点与观测方案的拟定
由于GPS测量观测站之间小要求相互通视,而且网的图形结构也比较灵活,所以,选点上作为较经典控制测量的选点上作简便。但由于点位的选择对于保证测量结果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选点上开始之前,应充分收集和了解有关测区的地理情况以及原有测量标志点的分布及保持情况,以便确定适宜的观测站的位置。所选点应对空通视,远离大功率电视塔、微波站、高频大功率雷达和发射天线等,远离大面积水域,玻璃围墙,点位尽量不选在斜坡上,并且要便于观测和加密发展,交通方便的地方。用GPS建立地籍测量控制网,点间不必都要求通视每个点有两个方向通视就可,少数点一个方向通视也可以。点间距离可长可短,不必顾及图形结构,一个GPS网,其最短边可为600m~1000m,长边可达20km~30km。点位应从实际出发,以使用方便为原则。
[关键字] 地质工程 数字化 测量技术
[中图分类号] P258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112-2
1 地质工程测量技术在应用中的常见问题
(1)忽视测前方案设计测前方案是整个工程测量工作的指导文件,对保障测量精度、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是不可跳跃的工作步骤,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工序常被轻视甚至忽略。没有认真编制测前方案便开始测量工作,产生的不良后果一般有以下几点: ①在控制测量与碎部测量中难以把握后期工作需求,造成了后期工作的被动,增加了整体测量工作量;②发生测区控制布网漏布现象, 破坏了统一性; ③测区精度要求布局欠合理; ④为提高经济效益,采用一次性布网方式,精度标准降低,误差太大,不能满足工程要求。
(2)地下数据获取存在较大误差我国测量技术的一个短柄就是地下数据的欠准确性, 目前获取手段主要是通过平面控制测量技术。平面控制测量一般有三角测量法、导线测量法和交会法定点测量法,通过使用精密仪器和精密方法测量出控制点间的角度、距离要素,并根据已知点的平面坐标、方位角计算出各控制点的坐标。但对于地下数据的获取则有些鞭长莫及,测量的数据准确度往往不高。地下数据的获取存在很大难度,原因有:①一般无自然光,测量条件差,对人员和机械的干扰性大;②测量控制点的埋设受到环境与空间的制约作用,测量网形收到限制;③需要实时监测结果,给监测工作带来难度。
地下数据的准确度不重影响了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是测量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3)水下数据获取技术的空白我国分布有大量的水面,水下测量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水下测量的测深数据出现粗差(异常)的概率远远大于陆地,且进行重复测量的难度很大,并缺乏必要的几何图形检核条件,给粗差的处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按照目前的技术水平还不能实现水下数据的完全获取。目前常用的获取方法有两种,一是利用实时动态载波相位差分技术(RTK)与测探仪相组合;二是运用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导航软件对水深数据进行记录,结合平面坐标得出水下数据。用以上方法测得的结果都属于侧面数据,准确性和有效性很差。因此,这个技术领域可以说是国内空白,践去填补这一技术缺陷。
2 数字化的相关对策
做好测前方案的设计工作在确定测量对象、测量任务、测量精度后,必须依据合同文件,严格按规范的要求,编制测量方案。
(1)设计原则:①先整体后局部,不但照顾眼前利益,更要兼顾后续发展;在满足工程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效益;②认真考察作业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踏勘调查,充分掌握地理地质条件,选择最佳方案,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③对于已有的资料和产品充分利用,对新工艺、新技术要积极采纳。
(2)编写要求编写要求:①文字简练,突出重点,不重复叙述;②表述规范,与标准保持一致,不能带个人色彩;③对涉及到的新工艺、新技术要阐明其可行性及预期结果; ④分级布网,提高测量精度。
3 数字化的技术展望
提高地下数据精确度为了提高地下数据的精确度,建议先进行导线计算,做好各方面的精度设计,设计好测量关键点,并把这些关键点都标示在被测量物平面图上,这样获得的地下数据准确度会有很大提高。导线计算方法如下:
闭合导线计算GPS技术在水下地形测量中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GPS差分技术,它是利用已知精确三维坐标的差分GPS基准台,求得伪距修正量或位置修正量,再将这个修正量实时或事后发送给GPS导航仪,对用户的测量数据进行修Ⅱ:, 以提高GPs定位精度,水平精度可达到lOmm±2×lO-6D, 高程精度20mm±2×1O-6D,精度较高,但测程有限制一般小于1Okm。GPS-RTD(伪距差分),精度可满足水下地形测量的需要,测程可达3OOkm。
水下地形分析是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获取了大量数据之后,要针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生成有用的信息,即是水下地形分析。水下地形测量常做的数据分析有:等值线生成、数字高程模型建立、工程计算、利用DEM进行冲淤分析、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任意剖面线生成和模拟水下飞行等。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在工程量计算、水库淹没分析等应用中非常重要。通常采用近似的方法计算体积,利用GIS平台软件,结合已有的数据可以实现指定区域土体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
对"孤点"的判定一般采用测线法,用于比较被检测点与其相邻的点的高差或者坡度。例如,某点与其相邻点的高差符号相反且大于一定的值,或两个相邻的坡度符号相反且:大于阈值,可判断此点为异常点而剔除。运用测线法判定"孤点"一般剔除点数比例占总点数的3%左右。
本文简单地从测前方案设计、地下测量数据与水下测量数据三个方面分析了目前地质工程测量技术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地质工程测量技术是一门应用科学,:为了更好地为国家建设服务,需要相关人员不断探:素研技究,克服作业中出现的各种难题,提供更加符合工程需要的高准确度的测量数据,提高工程质量。
本文简单地从测前方案设计、地下测量数据与水下测量数据三个方面分析了目前地质工程测量技术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地质工程测量技术是一门应用科学,:为了更好地为国家建设服务,需要相关人员不断探:素研技究,克服作业中出现的各种难题,提供更加符合工程需要的高准确度的测量数据,提高工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