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09:59: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国土资源监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工作目标
根据全县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及工业、交通、水利工程、城市基础设施等用地需求,加大土地申报力度,力争新增建设用地2000亩,其中:工业用地1500亩(重大项目建设用地500亩、一般性工业用地1000亩),城市建设及商住用地500亩;实现土地收益1.6亿元;继续大力实施“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全面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目标,全面实现耕地整理1500亩,新增耕地1500亩,新增土地储备500亩,盘活存量及清理闲置土地300亩,全面落实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实施“金土工程”,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进一步强化国土资源监管工作,治理整顿整合矿产资源秩序,规范用地及矿产资源管理,实现矿产资源收益2000万元以上。
二、工作措施
(一)全面完成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科学合理规划用地
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积极服务新建设。今年月底前,全面完成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充分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用地需要。科学合理规划用地,进一步强化土地用途管制,严格依照规划把好项目用地预审关,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加强农村宅基地规范化管理,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确保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顺利实施。
(二)积极做好用地申报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确保经济发展用地需要
一是积极做好各类建设用地报批工作。用足用好用活土地政策,全力争取上级用地计划指标和重点建设项目,开辟建设用地新空间。对符合立项标准的建设项目,力争挤进省里的项目笼子,使用上级用地计划指标,增加我县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减轻县内用地指标压力。根据我县2008年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依法组织农用地转用、土地报批。今年拟报批用地2000亩,其中:工业用地1500亩、城市建设及商住用地500亩。二是大力推进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完成全县“造地增粮富民”工程项目的验收。按要求认真做好国家投资的艾城镇土地整理项目施工的监督指导,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今年拟向省国土资源厅申请耕地开发规模1500亩,并积极做好申报立项,争取早日实施,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三)进一步强化土地储备功能,积极盘活存量及清理闲置土地
进一步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不断强化土地储备功能,做到“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按照“严格控制增量、盘活存量、管住总量、集约高效”的原则,积极运用政策、行政、经济手段,收回、收购包括工业用地在内的一批闲置和低效率利用的土地,增强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科学配置土地资源的能力,积极盘活土地资产,缓解经济发展需求和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今年力争新增土地储备500亩,盘活存量及清理闲置土地300亩,为我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用地保障。
(四)切实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深入推进土地市场建设,发挥土地最大的效益
继续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特别是对基本农田的保护不动摇。严格落实耕地占用补偿制度,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的目标。进一步加大对违法用地和破坏耕地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依法加强耕地保护,坚持守住基本农田这条红线决不能逾越。
有效地规范土地市场秩序,坚决执行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制度,严格执行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规范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和工业园区入园企业供地程序。加强对房地产用地总量的控制,注重房地产供地结构。严格控制城市规划区内建设用地的审批,严格规范农民建房,坚持“一户一宅”;坚决杜绝城市规划区、景区及国道两侧违法用地建房现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全面推进国土资源有偿使用。有效地推进土地资源的市场配置,保障土地供应,促进经济发展。进一步规范健全经营性用地的公开交易制度,切实搞好城市土地资产经营,实现土地收益1.6亿元。着重开展推动乡镇国有土地招拍挂出让工作,不断加强政府对乡镇所在地国有土地资产经营管控,为地方财政增收创造条件。
(五)切实加强矿产资源管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
按照“依法调查、依法解除合同、依法申请探矿权、依法开采、突出重点、有序开发”的原则,全面完成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规范的各项任务。大力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全面整治矿业小、乱、散和资源粗放型经营,实现从单纯开发型转向规模效益型,从简单加工型转向精深加工型,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做大做强矿业经济,重点抓好金属钒矿区的整合工作。向省国土资源厅申请暂缓我县境内探矿权审批工作,加快我县矿业公司成立运作的步伐,摸清全县矿产资源分布和开采情况,抓紧制定出台全县矿产资源治理整顿整合工作方案,确保3月底前开始组织实施矿产资源整合工作,实现矿产资源收益2000万元以上。严格执行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加强矿业权出让管理,规范矿业权出让行为。打击无证开采、越界开采、乱采滥挖、以采代探的违法行为,规范我县矿产资源开采秩序,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维护正常的矿业秩序。不断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储量动态监测,按季足额征缴矿产资源补偿费。积极配合做好矿山安全生产工作。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防治体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坚持汛期巡查制度,严格岗位责任制,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险情,切实加强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监测,引导群众采取避让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受损失。
(六)健全执法网络,进一步完善国土资源联合执法机制,提高依法管理能力
【关键词】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GIS技术
一、系统概况
国土资源监管的对象复杂,监管范围广阔,任务繁重,社会公众的需求越来越高。为适应国土资源管理新形势、新要求,加快国土资源管理方式根本转变,全面提升管理水平,需要全面开展监管平台建设,建立集信息采集与动态监测、信息比对核查、信息综合分析研究功能于一体的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贯穿四级国土资源管理。
综合监管平台由综合监管数据库、信息采集与动态监测、综合分析、预警与处置等部分组成,集成土地利用现状、基本农田、遥感监测、基础地理等多源信息,并迭加对国土资源的计划、审批、供应、补充、开发、执法等行为的动态监管。实现对“一张图”数据中心、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平台、国土资源门户等方面进行“全数据、全业务、全过程、全覆盖”实时动态监管,以及国土资源形势的科学分析研判。
二、系统技术架构及技术路线
2.1总体框架
(1)数据层:为整个平台提供数据服务,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库,土地、矿产、地质及其他专题数据库,业务数据和非业务数据库。
(2)服务层:为平台提供数据管理及各类应用服务。
(3)应用系统层:为系统应用平台,分为土地资源监管系统和矿产资源监管系统。应用建设保持和已有业务审批平台的兼容性和技术一致性,避免重复开发建设。
(4)展示层:分为可移动和不可移动两类,平台面向的用户,包括市局、各县国土资源局、经开区、产业集聚区、分局内部用户和外部用户。
基于ArcGIS10强大的图形数据管理及处理能力,集成开发面向管理及应用的“一张图”数据管理平台,运用该平台进行集中的数据质量检查、入库及图形数据浏览、查询等功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该平台建立集地图制作、数据服务、数据服务申请与核准使用的管理机制,对外数据服务为其它应用所服务。
2.2技术路线
数据分为数据库方式和文件方式两种方式进行存储,数据库采用Oracle,应用服务器操作系统采用Window 2003 Server,在前端应用服务器上面分别安装ArcGIS、Server等软件,与数据服务器直接进行连接。主要功能是将数据库中的数据转化为用户可视化的地图服务,为地图服务提供数据浏览和下载。中间的地图服务器安装ArcGIS Server和Web Service,接收来自应用服务器对服务的请求,将数据以标准服务的方式进行提供。应用系统服务器安装应用系统(数据管理系统、数据应用服务系统、数据共享服务系统),通过IIS对外进行。客户端安装Window 7操作系统,通过IE浏览器访问应用系统。
三、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入库包括基础数据、专题数据库和业务数据库、非业务数据库。基础数据库包括以基础地理框架为基底的正射遥感影像数据以及地名、行政边界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专题数据库包括土地数据、矿产数据和地质数据三大类别;业务数据中包括已经建成的建设用地预审、建设用地审批、探矿权审批、采矿权审批等数据。
(1)数学基础。国土资源各类业务数据的数学基础都不相同,需要建立统一的坐标系(或者是可相互转换的坐标系),既可以统一管理,也能够分类、叠加、按照区域分级、或者按照专题展示。由于国家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数据统一到“1980年西安坐标系”,因此把“一张图”数据库空间数学统一设计为该坐标系。
1、坐标系: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2、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3、地图投影: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2)数据格式。数据库的数据格式比较繁多,根据不同的数据内容和采用的存储和应用软件,形成不同的格式: 1、空间矢量数据:通过ARCSDE的方式保存在Oracle数据库中;2、影像数据:以Raster的方式保存在Oracle数据库中,数据进行应用的时候,以图片文件的形式进行切片,以文件方式保存; 3、DEM 数据:以文件方式保存,根据最终的应用形式所采用的管理软件的格式保存。
四、结论
随着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的完成,围绕国土资源“一张图”基础数据,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系统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对数据进行深化整合与应用,通过充分挖掘与分析,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辅助决策,从而推动国土资源信息化为国土资源业务管理更好的服务。
其特点如下:
1、多源专题数据统一管理;2、全业务融合,实现一体的业务关系图;3、实现业务落地,达到真正 “以图管地、以图管矿、以图防灾”; 4、底图清晰、操作简便、一目了然;5、全方位数据共享,让监管更精细;6、土地、矿产等资源动态监测及实时预警分析;7、实现国土资源土地资源“批、供、用、补、查”及矿产资源“探、采、储、查”的统一监督管理及领导决策支持;8、全时段动态管理,让效率更高。
参考文献:
[1]赖学强、张江辉、徐海涛,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建设构想[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2-04
【关键词】互联网+ 国土监管 云服务平台 智能监控
[Abstract] In face of problems of domestic land resource such as illegal occupation, overly development, waste and etc., the paper researched and analyzed system architecture and practical solution of “Internet+ Land Resource Surveillance”, concluded that “Internet+” can make progress in land surveillance intelligence and automation, which lowers investment and increases efficiency of law enforcement. By typical cases the paper also illustrated the extended value of “Internet+”.
[Key words]Internet+ land surveillance cloud service platform intelligent monitoring
1 国土监管的背景现状
国家土地是非常宝贵的资源,近年来项目违法用地、越界滥采、资源浪费等问题时有发生,因而需要对土地的使用情况加强监测管理,但国内地域广、地理情况复杂等原因加大了土地监管的复杂度和难度。
在常用的土地监管方案中,工作人员携带执法终端到现场采集被监测土地的坐标、外形图片等信息,并进行电子化的存储和管理,后续需要定期收集被监测土地的现场图片等信息,再将被监测目标的历史图片与在不同时间点下采集的图片进行比较,基于视频图像的变化特征来判断是否有土地违规使用问题的存在。因为采用的是纯人工的土地监管方法,所以存在无法及时准确发现问题、人力成本高等缺点,实际应用中只能针对少量的重要目标进行监测,不适用于对区域较大、数量较多的农村耕地、山区土地等的监管。
为减少人工的工作量,也有在目标土地的监测现场安装视频监控摄像头的优化方案,采集现场图片并通过有线网络传至后台,后台监控室内有专门人员通过比对视频是否发生变化来实现土地的监管,但这种方案需要现场具备施工布线的条件,以实现供电、有线网络传输等功能,同时繁琐的图像比对工作仍然需要较多人工的投入。因而该方案只能在城区等场所实施,存在投入成本高、施工复杂等问题。
综上,国土监控的传统方案存在人力投入多、部署成本高、实现复杂等问题,导致实用性较差、难于复制推广,因而需要探索和提升国土监管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以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目标。
2 “互联网+”推动国土监管的智能化应用
“互联网+”是国家近期提出的行动计划,其基于新的生产要素(如信息技术)和通信设施(端、管、云)与行业应用相结合,促进生产方式的升级从而产生新的价值,因而在国土监管应用中引入“互联网+”技术,可实现国土监管的智能化、高效化,并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践。
2.1“互联网+国土监管”的系统架构
图1为“互联网+国土监管”的系统架构,主要包含互联网监控终端(如带云台控制功能的高清智能视频监控摄像头、执法手机等)、4G移动通信网络和云监控平台三个部分组成,即基于“互联网+”的“端、管、云”体系架构。这种“互联网+国土监管”的方案已在某地市由电信运营商与当地的国土局联合开展探索与实践,未来可在国内推广。
(1)4G互联网终端
智能视频监控终端定期主动采集被监测目标土地区域的视频图像,再通过4G移动通信网络传输至国土监管云平台。智能视频监控终端(如支持高清视频拍照、摄像功能的球机)主要集成了数据采集模块、4G通信模块、图像的智能分析模块和业务接口模块等,如图2所示。
监控终端内部的智能分析模块通过对图像特征信息的提取和预分析,在本地实现对被监测土地发生变化的初步识别和判断,若判断被监测对象可能发生变化(如被非法占用等),现场实时采集图片并通过业务接口模块通知国土监管平台,实现及时的告警通知;业务接口模块负责与国土监管平台的对接,通过4G通信模块实时传输视频和图片。
国土监控的执法人员可通过执法终端(如定制的4G工作手机)接入国土监管平台,实现告警的接收处理和被监管土地现场视频、图像的查看,以提高执法的及时性和高效性。
(2)通信管道
智能视频监控终端内嵌4G移动通信模块,其通过4G无线网络实现视频和图片的传输功能,因而使得国土监管的落地应用不再受场地和施工布线(即部署有线网络)的限制。随着将来4G信号的全国覆盖,可在全国范围内灵活低成本地部署智能监控终端,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工和资金投入。
(3)云服务平台
国土监管云平台在收到视频监控终端定期采集的视频图像后,在本地存储并建立被监测对象的特征数据库,通过智能算法来实时分析采集图像的变化情况。若发现可疑情况,如土地被非法违规占用等,通过短信或触发工作手机的形式通知执法人员确认并及时到现场执法。
与视频监控终端内的智能分析模块相比较,云服务平台的监测算法更为复杂,其采用大数据、历史经验库、智能学习等机制对图像特征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因而互联网终端相当于第一层监测、云服务平台相当于第二层监测。
2.2 “互联网+国土监管”的实践方案
智能视频监控终端外接太阳能电板供电、内置4G移动通信模块,因而不需要在现场进行布线等复杂的施工操作;现场安装时,高清视频摄像头对准被监测土地,固定好安装位置,保障能清晰地抓拍被监测土地的完整视频图像。智能视频监控终端默认在每天固定的时间点(如9点、12点、16点)抓拍一次图像并实时远程传输至国土监管平台,后台进行图片存储以作后续可能的举证等用途。
智能监控终端在本地先对抓拍的图像进行分析处理,初步判断是否有异常情况。图3为相关工作流程示意,终端内的嵌入式软件支持相关的图像处理和智能分析算法。
(1)智能监控终端的数据采集模块(即视频摄像头)每次拍摄一张或多张(一般三张)被监测土地的图片后,对其进行预处理,消除干扰噪音(每天拍摄图像的时间点、抓拍次数、每次拍摄图像的数量等参数可通过国土监控平台进行远程配置)。
(2)基于一幅图片采样获取多个目标图像块,每个图像块可选取长宽分别为2像素或3像素大小的尺寸,第一个图像块位于整幅图片的中心,以其为基点,分别向上、下、左、右方向每间隔2个或3个像素(即两个图像块边缘之间的间距)来采样获取图像块,一直到整幅图片的边缘为止;同时分别对每个图像块按采样的顺序进行标号。
(3)对于每个图像块,提取并计算每个像素点的色调、灰度等特征信息。
(4)以图像块为单位,对其内所有像素点的特征信息进行统计平均,将平均化的特征值标识为该图像块的特征值;若每次拍摄多张(如三张)被监测土地的图片时,可再统计平均多张图片中相同标号(即同样位置区域)的图像块的特征值。
(5)若系统首次获取被监测土地的图像的特征数据,则在终端内进行存储;否则与已存储的信息进行相似度计算,若相似度较低,智能终端通过4G网络向国土监管平台告警,国土监管平台对图像进行深度分析并确认异常后,再通过短信或APP告警等方式通知执法人员确认。
国土监管平台存储被监测目标土地的原始图像,当收到智能监控终端的告警通知时,通过提取相邻时间点的视频图像的主色调和纹理特征信息,进行相似度匹配以确定被监测目标是否发生变化。相关的工作流程系统自动完成,不需要人工干预,仅当监测到异常情况时才通知执法人员确认后再到现场执法。国土监管平台支持接入多路智能监控终端,执法人员可通过电脑或手机登录平台并选择查看任一被监测对象的实时视频信息、所有被监测土地的当前状况等。
2.3“互联网+”的应用价值
综上分析,“互联网+”利用了信息采集与智能分析、无线宽带通信、云服务等技术,实现了对国土的智能化监管,对比传统的模式,带来了如下方面的诸多优势:
(1)通过互联网终端、云平台提供智能视频的分析与处理,实现全天候、自动化的多层监测,提升了国土监管的可靠性和持续性。
(2)智能分析的结果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方式(如短信、手机APP消息通知等)通知执法人员,提高了执法的及时性和高效性。
(3)前端智能监控设备采用4G通信,不受场地和施工方面的限制,因而系统部署更灵活、方便,从而节省大量人工和费用投入。
(4)“互联网+”的应用模式可以直接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
“互联网+”的方案模式同时可在其他行业内应用,以实现其价值的延伸。
3 “互联网+”的价值延伸
“互联网+国土监管”应用方案中的视频采集、智能分析、4G网络传输、云平台服务等相关功能可作为一种通用的能力复用到其他需求场景中,如在旅游业、家庭安防等领域中应用。
以旅游业为例,游客在计划前往新的景点前,有提前了解景点相关信息的需求。在风景区的特色景点现场安装4G智能视频监控终端,实时连续采集视频图像并传输至后台,游客可通过手机APP(登陆后台)查看视频的形式来提前“访问”景点的实际场景,根据视觉感官体验等来决定是否现场参观景点。进一步拓展,可在手机APP内增加景区购票、点评等服务,这就是“互联网+”的价值延伸,即实现传统业务的O2O(线上线下相结合)转型,实现智慧旅游服务。
以家庭安防为例,其基于家庭宽带面向家庭用户提供远程视频监控服务,用户可通过手机APP在4G、Wi-Fi等网络下远程视频实时查看家庭内的场景,满足用户的监控、安防、家庭看护等需求,如实时查看老人、小孩、宠物在家的具体活动情况等。图4为家庭安防业务的应用架构,主要包括前端智能监控摄像头和家庭业务云平台,前端摄像头安装于用户家内,实现视频图像的采集并通过标准接口传输至安防业务平台;业务平台实现视频流的接入、转码、分发和用户管理等相关功能。
4 结束语
“互联网+”是一种产业创新,其促进了互联网信息化与各个行业的深度融合,“互联网+国土监管”的应用,解决了传统土地资源监控中碰到的诸多问题,实现国土监管的智能化、高效化和低成本化,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同时“互联网+”带来的相关核心能力可在其他行业内复制应用,延伸了其价值内涵。
参考文献:
[1] 叶敏. 信息为王:互联网+国土管理提升[J]. 中国发展, 2015(6): 15-18.
[2] 黄超. “互联网+”思维下的市级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 2015(12): 74-75.
[3] 王建兵. 国土资源综合监控系统建设[J]. 国土资源信息化, 2013(3): 12-16.
[4] 方从刚.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国土资源监管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D]. 成都: 成都理工大学, 2013.
[5] 黄郁淇. 土地资源综合监管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 经营管理者, 2015(19): 297.
[6] 张超. 智能视频系统中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 合肥: 安徽大学, 2014.
[7] 曹昌盛. 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北京: 华北电力大学, 2014.
[8] 杨德坤. 图像纹理特征的研究[D].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12.
[9] 雷少坤,冯新,于登秀,等. 家庭远程安防系统设计与实现[J]. 机械与电子, 2013(4): 51-54.
“三全并举”走出执法困境
武冈市国土资源局从动态巡查、部门联动、内外问责三个方面下功夫,基本构建了国土资源执法监察联合监管机制。
一是巡查全方位。首先是健全巡查网络。该局党组8名领导带领机关工作人员分片包干;各国土资源所工作人员包村包矿,村组干部包片包组;聘任驻村干部任信息员、村干部任协管员、组长任联络员,形成了“市、乡、村、组”四级联动巡查网络。同时,邀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担任监督员,巡查专业队伍与社会力量相结合,形成了完善的国土资源违法行为预警机制。其次是明确巡查职责。规定市级负责国土资源动态巡查的督查、指挥和考核工作,负责大、要案及县道以上主要公路两旁整宗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乡级负责辖区土地、非煤矿山违法行为的巡查及制止和处罚工作;村、组负责国土资源违法信息联络、反馈、上报和制止工作;矿管所负责煤炭资源违法案件的动态巡查和查处工作。再次是严格巡查责任。每年市政府与各乡镇签订《耕地保护与维护矿产资源管理秩序责任书》;局机关与各国土资源所、执法监察大队、矿管所,乡镇政府与各村均签订《国土资源动态巡查责任状》;各巡查单位与成员签订《国土资源动态巡查分片(分矿)包干责任状》;同时制订《国土资源动态巡查责任追究制度》、《国土资源动态巡查督查制度》,规定巡查责任。最后是实行分区巡查制度。因地制宜科学明细地划分了三级巡查区。一级巡查区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城市规划区、乡镇政府所在地、集镇规划区、主要公路两侧及违法行为易发区,其他区域为二级或三级巡查区。规定一级巡查区每周巡查不少于一次,二级巡查区每半月巡查不少于一次,三级巡查区每月巡查不少于一次。执法监察大队对各巡查区域实行“一季一督查一通报”。
二是联动全创新。首先是创新法院提前介入机制。通过与法院的沟通协调,创建了制止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法院提前介入机制,即国土资源部门在向违法当事人下发《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后,如果当事人拒不停止,就通知书内容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审查后,即可对违法施工现场进行查封,如当事人擅自启封则由法院对其实施司法拘留等强制措施。通过法院提前介入,使司法介入时间由原来的2个月缩短为3天,降低了执法成本,减少了当事人的损失,有效地将土地违法行为制止在萌芽状态。其次是创新煤矿监管机制。出台了《武冈市预防和治理煤矿超深越界开采管理办法(试行)》和《武冈市煤矿越界开采井巷密闭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国土资源、安监、煤炭等部门的职责,建立了相互通报、共同监管的责任机制。与公安部门联合采取扣押设备、拘留非法采矿业主、网上追逃涉矿犯罪人员等措施,形成对矿产资源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其三是创新国土资源联合执法机制。从纪检监察、规划、建设、公检法等部门抽调专人成立联合工作组,每年开展国土资源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对涉案人员采取党纪政纪处分、行政(司法)拘留甚至刑事处罚等多种手段严厉惩处。凡涉案国家工作人员,一律由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对当事人实行“停职、停薪、停岗”,对非法矿山采取“停水电、停火工品、停税费票”的措施。两个“三停”的实施,较好地遏制了国土资源违法行为。
三是问责全刚性。首先是对内问责。制定了《国土资源动态巡查和违法案件查处暂行办法》和《武冈市国土资源系统行政问责办法》,对系统工作人员规定了41种问责情形,视情况不同分别给予罚款、取消年度目标责任奖金、取消评先评优资格、免职、停职待岗等处罚。并实行按季考核,考核结果在全系统通报。其次是实行乡镇、村级国土资源监管问责。出台了《武冈市乡镇(街道办事处)村级负责国土资源监管问责试行办法》,规定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党政主要负责人为本辖区国土资源监管第一责任人,分管副职、驻村干部为第二责任人;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为该村国土资源监管第一责任人,其他村干部为第二责任人。明确了问责方式和问责情形,对监管不到位的扣发津补贴,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免职处分,并对单位全年工作实行一票否决。
构建联合监管机制中存在的难题
“三全并举”虽然总体上使武冈市资源执法监察从以往的“一家管”转变为现在的“大家管”,但由于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约,还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关键词:国土资源;综合监管系统;设计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3-0229-02
近年来,“一张图”工程取得如下成果:一是建立了全国所有县的土地利用现状本底数据库(包括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二是将依法批准的基本农田范围形成全国所有县的基本农田数据库。三是2008、2009年通过多源数据采集,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最新遥感影像数据库。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全国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及年度利用快速变更维护新机制,建成了一批覆盖全国的不同比例尺,区域地质,矿产资源,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等级数据库,全国四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累计近6000TB的海量数据,基本完成了国家、省、市三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体系的建设。但目前我国国土资源部各类业务及专题数据分散在各个业务科室独立存储和管理,并没有进行统一的管理,业务数据之间不能进行有效共享和充分利用,不能为相关部门提供辅助决策,也成为推进我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催化剂。
1 课题意义
为保护国土资源,国家了很多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但如何做到令行禁止,又如何使最基层的数据能真实的反馈到国土资源部,以使国家制定出更有效、更完善的政策,便成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最迫切解决的问题。
(1)通过“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的建设,将各项审批与各类数据库密切关联,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弄虚作假,同时减少了国土资源管理人员腐败的可能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日常审批和管理数据通过综合监管平台实时入库,按设定的更新机制及时更新。
(2)“一张图”核心数据库,能够保证数据的唯一性、实时性、准确性,以此作为调查评价、监测工作和数据分析的基础,来调查、分析结果正确性。通过“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对国土资源数量、质量、分布、潜力及开发利用状况等数据进行分析,能够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供调控资源供应总量、布局、结构、时序的依据。
(3)“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具备监测和预警功能,通过对各项审批、各类市场、土地利用计划、供地率、违法违规等指标的监测和预警分析,并分级、分类预警,帮助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发现的问题,改进相关法规。土地督察机构可充分运用“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的数据成果,提高土地督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例如能够避免一个批文多地使用等违法事件的发生。
2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1 研究目标
依照“金土工程”的总体要求和四川省对信息化建设的整体部署,以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带动国土资源信息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方式的根本改变,全面提升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与服务水平,实现“数字国土”信息化建设。县级国土资源数据管理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国土资源各类数据为核心,依托地籍数据库成果、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成熟的数据库管理、GIS平台和网络系统,按照统一的标准,建立具有信息管理、数据综合分析、数据分类查询、综合统计分析及信息服务等功能的国土资源数据管理体系,形成标准统一、上下一致的国土资源基础数据采集、更新、传输与应用服务的机制与技术体系,为国土资源管理业务提供顺畅的信息渠道。
2.2 建设内容
2.2.1 h级“一张图”数据库建设
收集、整理全区的土地征收、土地供应、土地利用、耕地保护、土地储备、执法监察、矿产资源、地质环境、土地规划、建设用地审批、土地开发复垦、城乡地籍、业务数据、遥感影像、变更调查等各类专题数据和基础数据,构建西充县“一张图”国土资源数据库。并采用统一标准及技术体系,及时、动态更新各类专题数据和业务数据。
2.2.2 数据应用服务系统建设
采用GIS及数据共享利用技术,将“一张图”数据库中的各类数据内容按要求、按权限到用户桌面,为用户提供数据浏览、查询、定位等功能,统一数据资源,实现“一张图”数据库及服务系统的充分利用和共享。
2.2.3 综合分析利用及监管服务系统建设
紧密结合业务需求,针对县委县政府、领导及业务管理需要,采用数据挖掘与GIS空间分析利用技术,提取国土资源各类信息,以地图、统计图、表格、报表等多形式的直观展示,为领导分析决策提供信息保障。
2.2.4 移动及离线应用服务系统建设
采用移动GIS应用报告及数据共享利用技术,将核心、重要的数据进行离线打包,在移动办公设备中采用轻量或移动GIS技术进行加载,为用户提供数据查询、地图浏览、信息展示服务,并可输出到大屏或进行投影,在项目决策、项目分析与选址、用地规划与审批等提供即时服务。
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是为了更好地全面掌握国土资源状况、改进国土资源监管方式、提升国土资源信息服务能力。通过县级国土资源“一张图”建设,形成覆盖全县土地“批、供、用、补、查”,做到资源状况“一览无余”。为更好的实现一系列任务的同时有以下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3.1 建立“一张图”核心数据库
在国土资源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撑下,按“一张图”建设的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对不同类别、不同专业的海量、多源、异构数据进行梳理、整理、重组、合并等处理,利用提取、转换和加载等工具以及其它必要的手段,将处理、加工好的数据按照统一的建库标准进行入库,数据按分层分类管理,形成国土资源核心数据库。主要内容有卫星遥感影像、行政区域、地形数据、中心城区规划、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行政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利用现状、城市乡镇规划等。“一张图”核心数据库还包括建设用地审批系统(农转用、土地征收、土地供应等数据)、执法监察管理(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土地矿产动态巡查、低效闲置用地清理等数据)数据库等。
2.3.2 开发B/S架构在线地图浏览服务及C/S结构编辑管理系统
按照满足国土资源核心数据管理共享服务和维护的要求,开发“一张图”B/S架构在线地图浏览服务及C/S结构编辑管理系统,实现对全县土地资源相关数据的集中浏览、管理与更新维护。系统具备数据采集、检查、入库、处理、更新、交换(输入输出)、元数据管理以及数据备份、系统监控、数据迁移、日志管理等较为完备的功能。实现以图形、表格、GIS和虚拟化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准确、动态地展示全县国土资源信息。
开展成果应用服务。在国土资源核心数据库及“一张图”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基础上,充分利用“一张图”成果,开展国土资源信息服务。一是将不同业务环节、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通过空间位置关联起来,为领导决策、业务管理提供综合性信息。二是将地理信息服务(图形浏览、定位查询、空间分析等)进行功能封装,为建设用地等各项行政审批业务系统提供统一的图形数据支撑。三是开发土地利用分析、市场分析和内外业一体化土地执法等专项应用服务。
2.3.3 建立运行环境和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国土资源“一张图”及核心数据库运行网络环境,完成全县国土资源系统业务内网建设,逐步实现县到市的网络互通;二是建立县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在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对主机系统和存储系统进行升级,完成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采取有效的安全管理和技术措施,建立计算机信息安全综合防护体系,确保全县“一张图”数据运行安全,并建立全县国土资源数据生产、汇交、管理、更新、应用服务制度,规范数据生产和汇交流程,建立数据更新机制。
3 课题的研究方法、设计及试验方案,可行性分析:
3.1 课题的研究方法
文献复查法、个案研究法、咨询法、需求分析法、实地调研法。
3.2 设计及试验方案
3.2.1 设计原则
本课题在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了实用性及操作等因素,并为今后的发展、普及、改造等因素留有扩充的余地,具有以下原则:
(1)易用性原则:在技术上,应用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本系统的最终使用用户是土地资源相关部门以及普通的大众。由于用户的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所以,在设计系统的同时会考虑系统的简易性、通俗性。
(2)一致性原则:在设计完整的业务流程过程中,充分安排好各环节的衔接,保持数据流与业务流的一致。系统将用户权限等统一纳入管理,整个系统所有数据采用统一的编码、统一的数据存储格式、统一的用户界面。
(3)可扩展性原则:系统的数据内容会一直随着系统的运行发生动态的改变。除了一些基础数据库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之外,随着土地资源监管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升级,其他各类数据库以及业务管理模式将可能会发生改变。同时,各种办公的流程以及和这些流程相关的表格也会发生变化,在设计系统时会适应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预留一些扩展升级用的接口。
(4)安全性原则:在设计系统时会遵循安全性原则,充分考虑到网络安全、用户权限以及数据的保密等情况,并能够提供数据的备份功能。系统会严格按照相关的信息安全与保密制度和规定,采用安全措施,保证业务部门的数据安全,防止系统外部的非法访问。
3.2.2 技术路线
本文立足于数据管理论、信息论、综合监管系统论及现代管理学、国土资源管理、电子政务、等多学科理论,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技术设计与综合应用示范互为补充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土资源管理的目标、内容、方法的全面分析,界定国土资源监管的基本内涵,并提出土资源监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国土资源监管的目标及主要内容和环节,面向国土资源管理与决策分析,针对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国土资源监管的需求,构建国土资源监管的模型,提出实现国土资源监管的基本思路和监管模式,形成国土资源监管的理论框架。基于形成的国土资源监管理论框架,依托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手段构建实现国土资源监管的技术架构,并根据该技术架构设计和集成所需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以南充市西充县为综合应用示范区进行实证研究,验证其理论的科学性和技术的合理性,以期望真正能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国土资源的精细化管理。
3.3 可行性分析
(1)经济可行性:“一张图”数据库系统由于建设意义巨大,得到了国家的资金支持,建立数据库系统的人力和设备条件充足,保证了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数据库建成后,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2)技术可行性:GIS平台和网络系统应用比较普遍,操作性实用性较强,建设难度不是很大,进而为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的外部条件。
(3)具备的优势: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岗位优势,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和技术的支持。
(4)具有较好的资料收集和整理能力以及论文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玲.市级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建设思路[J].北京测绘,2011,(4).
分局,各乡镇、街道办事处管理所:
根据区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明确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的通知》(涪府发20__9号)、《关于进一步明确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的补充通知》(涪府发56号)精神,由区安监局牵头,区国土资源局、公安局、工商分局、环保局、林业局参加,建立了《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涪安监发136号),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的安全监管职责,现将国土资源部门在非煤矿山管理中的安全监管职责通知如下:
一、各分局、管理所负责非煤矿山采矿许可证换、发的初审工作,在初审时,必须到矿山现场进行核实,严格审查矿山开采范围和开采技术条件。
二、各分局、管理所负责辖区内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含非经营性开采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并承担相应的监管责任,按规定参与上述矿山事故的调查处理。每个季度对矿山企业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作好检查记录,区局将进行抽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合法非煤矿山企业,及时告知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进行处置。
三、各分局、管理所负责查处无证非法开采、超层越界开采和持过期采矿许可证开采行为。必须建立(来源:文秘站 )非煤矿山档案,随时审查企业的采矿资格,在采矿许可证有效期满前1个月通知矿山企业办理采矿延缓登记手续,逾期未办理采矿延续登记手续的依法停止开采行为,并告知相关部门按各自职责依法进行查处。
四、各分局、管理所负责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环保条件,有关部门决定限期整改的对采矿许可证予以暂扣,有关部门决定关闭的对采矿许可证予以收回,交区局依法注销或吊销其采矿许可证。
五、各分局、管理所负责配合有关部门对新建矿山的矿址进行初步审查。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要求
严格规范国土资源管理,统筹部署地质勘察、地质环境治理、土地利用和耕地保护工作,着力转变资源管理方式,健全完善国土资源市场体系,加强基础工作,严格执法监察,全面提升国土资源综合管理水平和支撑能力,构建保障科学发展的新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二)主要任务
1、全面加强管理。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耕地保护责任,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政策措施。
2、不断提高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能力。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逐步建立促进发展、加强保护、实现“双赢”的长效机制。
3、大力加强地质找矿工作。按照“统一部署、合理规划、加强基础、整装勘察、多元投资、加快勘察、完善机制、保证质量”的原则,积极争取地质勘察项目,不断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4、积极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坚持有利于改善民生、有利于实现废弃物综合利用、有利于恢复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原则,全面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二、工作措施
(一)认真编制“十二五”规划,完善国土资源规划体系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土地矿产资源优势,为全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全面落实“节约利用土地、严格保护耕地”的方针和政策,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加大地质矿产勘察力度,坚持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矿产资源与治理恢复地质环境并举的原则,调整开发利用布局和产业结构,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高资源保障程度和有效供给能力。重点编制全旗矿产资源勘察与综合利用、全旗土地利用与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
按照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与合理预留发展空间的原则,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年6月底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的编制及报审工作。
(二)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确保项目用地需求
严格执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规范土地市场行为,逐步扩大以招拍挂方式供地比重。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优先保证重点工程项目和民生工程项目用地。充分发挥土地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优化利用建设用地存量,确保各类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
进一步做好闲置土地的清理工作,对于闲置一年未使用的建设用地,依法收取闲置费,闲置二年的限定处理时间,超出时限仍未使用的,由旗政府无偿收回重新予以出让。在供地过程中,要认真签订出让合同,明确相关约定,为处置可能产生的空闲地问题提供依据。
(三)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1、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建立完善耕地和土地管理责任制与考核体系,落实耕地保护责任追究制,积极探索建立土地管理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旗政府与的耕地保护责任状签订率达到100%,到年底,全旗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254,682.85亩(150312.19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227,850.70亩(148523.38公顷)。
2、进一步加大土地整理项目的争取与实施工作。积极把握国家和自治区对粮食主产区及基本农田整理加大投入的有利契机,主动争取,积极协调,认真做好土地整理项目的申报工作。扎实做好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工作,按照土地整理项目的设计要求,协调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和项目涉及到的政府,对项目的实施进行全程监管,严把工程质量关,把项目打造成惠民工程和德政工程。完善土地整理资金管理的刚性机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及时将资金下达和项目安排等情况上报上级部门备案。
3、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按照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的原则,以公布实施的全区征地统一年产值和区片综合地价为基础,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征地补偿安置和社会保障工作,坚决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4、夯实国土资源管理基础工作。全面完成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继续开展农村牧区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发证率达到90%以上。进一步加强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城镇地价动态监测、农用地产能核算和农用地定级估价工作。
(四)加强矿产资源管理,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1、按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建立完善群测群防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宣传网络、信息网络,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区宣传普及率达到100%,地质灾害监测人员、联络员达到100%,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将地质灾害监测和防治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2、按照《自治区盟市、旗县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指南及成果要求》,继续开展矿产资源规划第二轮修编工作,进一步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切实增强规划在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审批、管理、勘查、开发利用活动提供重要依据。在规划送审稿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及时上报自治区进行评审。
3、进一步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力度。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方针,明确矿山开发者权利与义务,严把新建矿山的生态环境准入条件,加强对现有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检查,督促矿山履行治理义务。坚持“边开采,边治理”,对因矿业开发造成的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地质灾害,要有计划地进行恢复治理,促进矿业开发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严格按照《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向各矿山企业收取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为保护矿山环境、有效防治矿山开发造成的地质环境及诱发的地质灾害提供资金保障。同时,于年8月份完成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的编制工作。
关键词:GIS;ArcSDE;Oracle;国土资源数据库
1 背景及意义
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总理强调指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是一次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应用价值高,要充分利用土地调查成果,为提高土地管理水平提供数据支撑,为民政、建设、水利、农业、统计等部门提供调查成果的共享和应用,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此,国家于2008年在全国启动了“一张图”工程,2009年全面推开。
“一张图”综合数据库平台是指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建设用地动态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92号)要求,建立“一张图”国土资源核心数据库,在全面、快速和准确地掌握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和空间布局的基础上,结合国土资源管理各项业务信息,将遥感影像和监测信息集成化系统管理,准确记录资源开发利用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批、供、用、补、查”的全面监管,推进资源监管方式的改革,提高国土资源监管的质量和效率。
国土资源“一张图”系统的功能最终体现在应用与服务上,如:提供全国土地、矿产等资源状况的查询、浏览;为土地等行政审批过程的应用程序提供数据服务;为政府部门、相关行业和社会需求提供数据下载等多元化信息服务。另外,还有技术上的服务方式,如:图片快速浏览、数据查询浏览与展示、数据调用接口、数据分发与产品定制服务等。而这些服务内容的实现都是基于对不同类型海量空间数据的管理工具——国土资源数据库的建立。
在上述背景下,论文从当前国土管理部门管理及宏观决策的需求出发,对GIS支持下的国土资源数据数据库建设关键技术进行了探索。
2 国土资源数据库总体框架
图1 国土资源数据库总体框架
国土资源数据库是集测绘技术、土地信息与管理、网络信息技术、GIS数据处理技术、大型数据库技术与一体的综合型系统工程,是在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库、测绘信息数据库、土地信息数据库等为基础,结合GIS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工程设计原理等,构建出可动态更新数据的综合性国土资源数据库。
3 关键技术
3.1 空间海量数据管理技术
国土资源数据库建设涉及到的数据量巨大,并且数据量还将随着数据更新将不断增长。为此,需要研究海量空间数据存储管理关键技术,采取有效策略和方法,对数据物理存储、数据索引、数据压缩、空间数据引擎、数据提取、数据缓存以及显示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进行优化创新,提高海量空间数据的查询、浏览和调用速度。论文选用ArcSDE、Oracle来实现空间海量数据的管理。
3.2 海量数据浏览展示技术
国土资源数据量的持续增大使如何快速浏览图形数据成为当前“一张图”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该情况,采取使用图片切片和高速缓存技术来达到快速浏览全省图形数据的目的,即预先对海量数据进行预处理(主要是瓦片金字塔:图像切割并建立索引),同时结合高速缓存技术(利用静态图片快速提供地图),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响应速度。其操作时可按经纬度方式显示全省数据,实现数据的快速浏览、查看。
3.3 对外数据服务技术
国土资源核心数据库需要对外提供各种各样的数据服务,良好的服务模式,可以保障国土资源核心数据库对外服务的高质量、通过性。基于上述考虑,本方案在WEB通用服务关键技术上选用Web Service作为主要服务模式。Web Service是一个可互操作的分布式应用程序的新平台,它定义了应用程序如何在Web上实现互操作性。用任何的语言,在任何平台上写Web Service,只要通过Web Service标准就可以对这些服务进行查询和访问,形成一个开放的共享体系,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1]。
3.4 GIS与WebGIS技术
随着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GIS系统以其丰富的空间查询、空间分析及属性管理功能,逐步成为Internet或Intranet的一个重要内容,促使WebGIS成为GIS目前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GIS系统与网络技术各自优势,利用Internet在Web上空间数据,为用户提供空间数据浏览、查询和分析的功能,形成一个网络化的地理空间集成平台,已经成为GIS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2]。
与传统的GIS相比,Web GIS具有以下特点:访问范围更大;平台之间相互独立;系统成本大大降低;用户操作程序简化。
3.5 多源异构数据整合技术
国土资源数据的多源、异构、多态和海量等特征表明了数据高度的复杂性,由此决定了数据的整合与整理是一项巨大、艰巨而又繁重的工作任务。在制定统一的数据整合、整理以及数据建库的标准规范前提下,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资源监管、宏观调控和辅助决策等的需求,确定国土资源数据库所需的数据内容和整理工作内容。从数据来源、业务内容、空间参数、存储格式、数学基础、标准化程度、数据规模、存储介质、应用需求、工作程度、数据更新等方面调研分析各类数据源的现状。在此基础上,选择和开发有关数据整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完整性检查、标准化处理,数据项补充、数据格式转换、坐标转换、拓扑重建、数据入库、构建数据索引等工作。
4 核心数据库设计
4.1 设计思路
通常将系统数据库中需管理与维护的数据分为两类,即:空间数据和非空间属性数据。
空间数据是指具有公共地理定位基础的数据,主要分为两类:基础空间数据和业务型空间数据,二者联系紧密,基础空间数据是系统的空间定位核心,业务型空间数据在不同的专题应用中具有不同的侧重点,是专题信息管理的基础,是子系统专题的核心。
非空间属性数据是实现系统各项基本功能的必要基础,按数据性质分类,包括表格型数据与多媒体数据等;按逻辑结构分类,包括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是指以表格形式表达的具有一定结构并可划出固定基本组成要素的数据;非结构化数据主要是指文档或多媒体数据,是不能划分出固定基本要素的无明显结构的数据。
在Oracle9i + ArcSDE系统应用框架下,国土资源数据库的组织逻辑如下:
1)Oracle系统管理表空间主要有System 表空间、Users表空间等,负责基本数据管理功能的数据库基本逻辑单位结构;
2)SDE表空间用来完成空间数据的索引管理。SDE表空间可根据系统需要,建立包括数据管理等表内容进行空间数据管理,并将该信息保存到SDE表空间中;
3)空间图形信息表空间:建立专门的空间数据存储表空间存储空间图形数据,主要是为减少数据检索等操作,提高系统性能;
4)非空间业务属性数据表空间:主要用来管理和记录各种专题应用的空间数据信息,与空间图形相关时可以和图形数据建立对应关系,对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进行关联。
4.2 数据库逻辑结构
国土资源核心数据库逻辑结构划分成5个层次:总库、逻辑分库、子库、逻辑层、物理层。以分库存储基础地理数据库、耕地数据库、矿产资源数据库、地质灾害数据库、土地资源管理数据库等,以要素数据集、栅格目录作为逻辑层,实现对各类数据物理层的存储。
4.3 数据库物理存储结构
在数据建库前,需要为各数据库分配用户和存储空间。数据库物理存储结构创建包括数据库表空间创建、数据文件创建和用户创建。由于国土资源核心数据库涉及的数据量巨大,数据种类多,各数据库图层数量也较多。
4.4 元数据库设计
(1)数据内容。元数据文件内容主要由两种数据文件的元数据内容:矢量和栅格数据文件,用来存储有关数据源、数据分层、产品归属、空间参考关系等方面的信息。
(2)元数据结构。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基础数据库的元数据文件存放有关数据源、数据分层、产品归属、空间参考关系等信息,这些数据集由主表、单位与发行情况表、关键词表、坐标范围表、数据更新记录表、空间数据表、图层数据表和非空间数据表这8个数据表进行描述,数据集中的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特征主要由其中的空间数据表、图层数据表和非空间数据表进行描述 [3]。
5 数据处理与整合
5.1 矢量数据入库
针对国土资源数据库的数据内容,按统一的要求进行数据整理。在国土资源数据库数据调用时,根据数据服务的内容不同可进行不同程度的数据处理。矢量数据整理主要包括完整性检查、标准化处理、数据项补充、数据格式转换、坐标转换、拓扑重建、数据入库、构建数据索引、建立数据字典、符号和词表等工作。
5.2 影像数据入库
卫星影像处理是指采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对原始遥感影像进行影像融合、几何校正、影像重采样、图像镶嵌与分割等处理过程,使其能与其他数据进行叠加应用。
卫星影像的处理软件有很多种,可以选择支持海量数据的美国ERDAS IMAGINE专业遥感图像处理系统。该软件由基本模块+Virtual GIS模块组成,具备影像浏览、编辑、影像融合、几何校正、正射纠正与矢量数据叠加、3D景观表现、输出各种比例尺影像图集与各种景观图、飞行效果动画等基本功能。ERDAS IMAGINE8.7还扩充了IKONOS、QuickBird等卫星数据的严格轨道模型的正射纠正模型。
数据的处理需要收集校正图像区域的数字地图、或经过校正的图像、或注记图层,作为地理参考。GPS测量、或摄影测量等途径获得的控制点的坐标数据,将其转换为ERDAS IMAGINE的控制点文件格式或ASCⅡ数据文件后可用于纠正遥感图像。如果是地形图图纸,还应进行地形图扫描纠正处理。
6 结束语
国土资源管理是—个复杂的、综合性的业务管理过程,需要对其各因素进行有机组合,并梳理调顺各业务间衔接关系才能真正满足管理的需求。论文结合国土资源管理的特点,国土资源“一张图”建设背景下,对基于GIS的国土资源数据库构建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索,通过综合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GIS技术,提供数据查询、统计、共享等功能,为公众需求提供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郑小元.基于GPS技术的土地变更调查GIS设计及应用[D].东南大学,2004
[关键词]国土资源 一张图 数据库建构
[中图分类号] F061 [文献码] C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218-1
1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库
国土资源“一张图”是指基于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面向国土资源监管和服务目标,集成管理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等各类数据的多源数据集。“一张图”数据库能满足全国、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国土资源部门数据共享的需求,采用海量空间数据存储技术、高效低损影像压缩技术、XML与WebService技术、组件式GIS与WebGIS技术、历史空间数据管理技术、海量影像数据管理技术、海量影像并行入库技术、海量影像金字塔并行计算技术和多尺度空间数据管理技术,实现海量数据的组织管理,快速浏览、数据查询、对比浏览、应用分析、统计汇总、权限控制等管理及应用功能。开发建设“一张图”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多源、多尺度、多类型数据的有序存储,通过元数据管理和目录服务对国土资源“一张图”海量数据进行集中、高效和规范管理;通过国土资源调查及“征、供、用、保、查”等应用系统对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进行及时更新,管理历史数据,保证“一张图”数据库的现势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2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库建构关键技术
2.1空间海量数据管理技术
国土资源数据库建设涉及到的数据量巨大,需要研究海量空间数据存储管理关键技术,对数据物理存储、数据索引、数据压缩、空间数据引擎、数据提取、数据缓存以及显示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进行优化创新,提高海量空间数据的查询、浏览和调用速度。建议选用ArcSDE、Oracle来实现空间海量数据的管理。
2.2海量数据浏览展示技术
采取使用图片切片和高速缓存技术来达到快速浏览全省图形数据的目的,即预先对海量数据进行预处理(主要是瓦片金字塔:图像切割并建立索引),同时结合高速缓存技术(利用静态图片快速提供地图),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响应速度。其操作时可按经纬度方式显示全省数据,实现数据的快速浏览、查看。
2.3对外数据服务技术
国土资源核心数据库需要对外提供各种各样的数据服务,可在WEB通用服务关键技术上选用Web Service作为主要服务模式。Web Service是一个可互操作的分布式应用程序的新平台,它定义了应用程序如何在Web上实现互操作性。用任何的语言,在任何平台上写Web Service,只要通过Web Service标准就可以对这些服务进行查询和访问。
2.4多源异构数据整合技术
国土资源数据的多源、异构、多态和海量等特征表明了数据高度的复杂性,由此决定了数据的整合与整理是一项巨大、艰巨而又繁重的工作任务。从数据来源、业务内容、空间参数、存储格式、数学基础、标准化程度、数据规模、存储介质、应用需求、工作程度、数据更新等方面调研分析各类数据源的现状。在此基础上,选择和开发有关数据整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完整性检查、标准化处理,数据项补充、数据格式转换、坐标转换、拓扑重建、数据入库、构建数据索引等工作。
3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库建构
某地区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库建构结合该地区国土资源数据现状,就各国土资源数据的内容、覆盖范围、质量、管理方式、数据的所有者、数据的提供方式等有关的信息进行制作、整理、入库,使用户通过利用数据,可以迅速了解已经建库的各类国土资源数据的名称、质量、比例尺、组织、获取方式等描述信息。
3.1数据库建设内容
3.1.1基础地理数据
包括全区1:1万基础地理数据(包括DLG和DEM),2005-2011年度已有的遥感影像、航摄影像资料,全区1:2000地形数据。
3.1.2地政数据
具体为:土地利用数据(土地利用现状、权属调查、强度分析、潜力评价等)、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城镇权属)、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数据、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土地综合整治规划、重大专项规划等)、土地分等定级和估价数据、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数据、建设用地数据(包括征地、供地数据)、基本农田数据、土地储备数据、地价数据、土地巡查、查处、执法监察数据、数据。
3.1.3矿政数据
矿产资源规划数据、矿产资源储量数据、矿产资源现状数据、矿业权数据、矿产资源监测数据、地质灾害监测数据。
3.2核心数据库建设过程
本地区“一张图”的国土资源空间数据框架以金字塔结构的数字正射影像数据为本底,主要为覆盖全省2.5米分辨率标准分幅遥感影像(DOM)。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高斯-克吕格投影,将1:5万标准分幅高程模型(DEM)数据以及各比例尺的基础地理数据,通过数据格式转换、坐标系统转换、拓扑构建、数据入库等,建立覆盖全省的“一张图”空间框架。
在整个地区“一张图”的统一空间数据数学基础,形成统一的多尺度三维地理空间信息平台上,加载不同比例尺的空间专题数据。按照统一的分类代码、统一的命名规则、统一的数据结构、统一的数据格式等要求,整合各类数据,分层叠加各类国土资源专题或专业数据。建立数据快速索引目录。
对各类业务及管理空间数据进行数据检查、整理后,使用数据迁移技术通过数据临时存储库将数据内容迁移,或通过数据格式转换、坐标系统转换、重建拓扑,使各类数据在横向上,同业务、同时期的标准分幅和行政区数据能在统一空间参考下,按照行政区组织成逻辑上无缝拼接的一个整体。在纵向上,使各类数据与基础地理数据可实现一致的空间定位、相互叠加和套合。通过数据整理,使各类数据在全省范围符合统一的规范、标准、编码和格式,元数据整理符合“一张图”数据库元数据模型要求。按标准分层整理数据,创建统一共享的数据字典。将原不同GIS软件采集的空间定位数据,依据“一张图”数据库所采用数据技术格式,进行坐标系统转换。抽取属性数据和元数据,通过数据转换加载到“一张图”数据库。
3.3系统软硬件支撑
3.3.1服务器配置
本地区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本底数据库数据量庞大,在系统投入运行之后,每年还需更新遥感影像、地形数据、国土资源管理专题数据,加上日常管理业务办理过程中积累的数据,若干年后总体数据量将会非常庞大。为避免出现数据存储空间不够的情况,数据服务器的要求相对较高,应当采用数据工作站机型、大容量硬盘、高内存配置,以确保系统数据的可靠性。同时应配备大功率UPS电源,确保数据使用可靠。
一、扎实做好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基础性工作
(一)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各市、县(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作为重点,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目标,精心安排,稳步推进,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凡有矿产资源开发活动的县(市、区)政府,要组织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分片负责,逐级落实,责任到人,责任到矿”的方式,定期对各矿区进行清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二)坚持高标准,继续抓好治乱工作。进一步完善“一矿一卡”和“一勘查项目一卡”的清查制度,严厉打击无证采矿、无证勘查、越层越界采矿和违法转让探矿权、采矿权等违法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保证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基本稳定。
加大对越层越界开采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按有关规定和各市、县(市、区)的职责分工,由国土资源、煤炭等部门定期对矿山进行实测检查。经实测发现越层越界采矿的,要依法从重处罚,责令违法矿山对越界井巷工程进行密封,打上永久性封闭墙,建立专项档案;同时通过新闻媒体公示越层越界情况和处理结果,责令矿山出具不再越层越界采矿的书面承诺。发现再次越层越界采矿的,要依法吊销其采矿许可证,坚决予以关闭。
(三)全面清理探矿权、采矿权审批事项。省和各设区市国土资源部门要集中时间,全面清理本部门审批的尚在有效期的采矿许可证和勘查许可证。依法逐件、逐卷清理检查,主要检查审批事项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审批要件是否齐全、审批程序是否正确。对存在问题的要坚决予以纠正。
二、重点解决资源配置和矿山布局不合理问题
(一)认真落实各项要求,加快矿产资源整合进度。各设区市政府要按照《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整合矿产资源调整矿山布局的实施意见》(冀政〔*〕84号)要求,统一组织对行政区域内的矿区进行摸底调查,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各整合矿区的整合方案,经省整合资源调整布局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查后报省政府批准实施。
整合工作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首先做好煤矿的整合工作。各设区市政府要按照省政府冀政〔*〕84号文件要求,确定煤矿重点整合矿区,先行安排整合工作。煤矿重点整合矿区的整合方案,要在*年4月底前报送省整合资源调整布局领导小组办公室,6月底前开始组织实施,*年底前基本完成煤矿的整合工作。其他矿山的整合方案要在*年9月底前报送省整合资源调整布局领导小组办公室,11月底前开始实施。全省所有矿山的整合工作,要在2007年上半年基本完成。
(二)统筹安排,确保整合工作扎实开展。各设区市政府要根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结合采矿权设置方案编制资源整合方案。整合期间,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不再受理采矿权人变更矿区范围的申请。对以各种手段抵制整合矿产资源工作的,其采矿许可证到期后予以关闭,并取消其参与整合的资格。
(三)严格整合条件和标准。坚持“先治乱,再治散”、“先关闭,后整合”,对按照有关规定应予关闭的矿山,首先严格按标准予以关闭,不得以整合为由规避矿山关闭工作;对有违法行为的矿山,要严格依法查处,查处到位后方允许其参与整合;对有严重违法行为,依法应吊销有关证照、予以关闭的矿山,要严格按规定关闭,不得参与整合。
一个矿体原则上只设立一个采矿权。对确因地质条件限制、开采技术限制和历史形成的开采条件限制不适于设置一个采矿权的,经专家论证后,可以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采矿权。对跨两个或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矿体,由其共同上级政府组织整合工作,不得按行政区域划分和设置采矿权。
三、严格探矿权、采矿权审批管理
(一)理顺矿业权管理体制,促进权力与责任的统一。省国土资源部门新设采矿权审批、登记以及中型以上生产或储量规模矿山采矿权延续、变更登记等事项应及时向省政府报告;设区市国土资源部门新设采矿权审批、登记,应及时向设区市政府报告。
市、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要积极帮助申请人组织探矿权、采矿权新设或延续、变更申请资料,提前介入核查申请资料,对照申请资料深入现场进行实地核查,提出核查意见,与申请资料一并递交登记管理机关。
设区市国土资源部门颁发采矿许可证后,要及时报省国土资源部门备案。省国土资源部门批准探矿权、采矿权并登记发证后,要及时通知设区市国土资源部门。对设区市国土资源部门违法、越权或错误的采矿权登记、发证,省国土资源部门一经发现要及时予以撤销和纠正,由此给探矿权、采矿权申请人造成损失的,由原登记机关依法给予赔偿。
(二)严格矿业权设置标准,实行探矿权、采矿权设置方案制度。每年第一季度,各设区市国土资源部门要依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矿产资源勘查规划、国家产业政策等要求,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探矿权和由省国土资源部门登记发证的采矿权设置方案,经设区市政府审查同意,报省国土资源部门审查,经省政府批准后实施。不跨县级行政区域的采矿权设置方案,设区市国土资源部门可委托县级国土资源部门组织编制,经县级政府审查同意后,报设区市国土资源部门审核汇总,经设区市政府审查同意后上报。
省和设区市国土资源部门要按照批准的探矿权、采矿权设置方案,以申请在先或市场出让的方式确定探矿权或采矿权人,按规定程序审批并登记和颁发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没有探矿权、采矿权设置方案的,不予设置新的探矿权和采矿权。
已有探矿权、采矿权增加勘查区块或扩大矿区范围,要纳入探矿权、采矿权设置方案管理。没有探矿权、采矿权设置方案,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不再受理增加勘查区块或扩大矿区范围的申请。
由市、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登记发证的采矿权设置方案编制、审批,要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三)严格审查地质勘查和矿产资源开采利用方案,严格评审储量核实报告。地质勘查方案、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和储量报告,由探矿权或采矿权申请人委托有资质的地勘单位或矿山设计单位编制,由探矿权、采矿权登记管理机关组织专家或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审查,审查单位出具加盖公章的审查意见,登记机关依据审查结果审查申请事项。
(四)建立健全勘查和采矿许可证延期预警机制,切实解决持超期证勘查、开采问题。各设区市和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要按照监督管理权限,提前6个月书面告知探矿权人、采矿权人准备前期勘查工作总结、进一步勘查实施方案或储量报告、开发利用方案等延续登记手续;提前3个月书面告知探矿权人、采矿权人提出延续登记申请,办理延续登记手续。国土资源部门的告知,不作为探矿权人、采矿权人申请延续登记的必要条件。勘查许可证或采矿许可证逾期后即自行废止,并视为灭失矿产地。在灭失矿产地新设立探矿权、采矿权,有多家参与竞争的,要以市场方式公开出让,原探矿权人、采矿权人的机械设备等财产权益经评估后由矿业权竞得人予以补偿;只有原探矿权人或采矿权人一家提出申请时可采取协议方式出让矿业权。
四、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监督管理和执法监察工作
1 信息化概念
信息化是人类社会从工业化阶段发展到一个以信息为标志的新阶段。信息化与工业化不同。信息化不是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而是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过程。在信息化这个新阶段里,人类生存的一切领域,都是以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分配为基础的。信息化是从有形的物质产品创造价值的社会向无形的信息创造价值的新阶段转变,也就是以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为主向着以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为主的阶段的转变。信息化将导致一场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和社会革命,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力。信息化对于工业化社会而言,是在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由传统工业为主的社会向以信息产业为主的社会演进的过程。
信息化生产力是迄今人类最先进的生产力,它要求要有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一切不适应该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将随之改变。完整的信息化内涵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1)信息网络体系:包括信息资源,各种信息系统,公用通信网络平台等;2)信息产业基础: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信息装备制造,信息咨询服务等;3)社会运行环境:包括现代工农业、管理体制、政策法律、规章制度、文化教育、道德观念等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4)效用积累过程:包括劳动者素质,国家现代化水平,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不断进步等
2 当前国土资源信息化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被迅速普及与应用,社会各方面都发生着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信息传递、人际沟通、社会生活等方面。发展和应用信息技术,加速信息化进程,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发展电子政务是当今经济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已经受到国家与上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随着《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实施,全国各级政府都把电子政务建设列上议事日程,在全国形成了一股电子政务建设的热潮。其中尤以“金土工程”的实施为代表。
总理也提出过“以信息化带动国土资源信息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抓住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机遇,加快国土资源管理的信息化,以管理信息化带动管理科学化和服务社会化”。
2004年1月,曾培炎副总理明确提出要实施“金土工程”,并强调:“国土资源信息化大有可为。目前取得了较大进展,希望进行一步加大运用,提高国土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平,通过地上查、天上看、网上管,不放过对每一块土地的监管”。2004年10月22日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中明确要求要组织实施“金土工程”。
2.1“金土工程”是国土资源信息化整体框架中的“旗舰”
国土资源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其基本任务是实现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政务管理和社会服务三个工作主流程的信息化。
“金土工程”是国土资源信息化的主体工程,是在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下,在政务管理和社会服务信息化领域内,选择耕地保护、矿产资源管理、地质灾害防治等涉及关键性、迫切性问题的重要业务管理工作。在现有数据资源基础上,按照统一的标准,开展数据整合处理,形成标准统一、上下一致的数据资源保障体系。
2.2 总体框架
“金土工程”建设在统一电子政务平台上搭建国土资源管理业务管理系统,主要有:土地规划与耕地保护应用系统,矿产资源管理与规划应用系统,地质环境管理应用系统,信息服务应用系统,分析统计与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建设以市级为中心覆盖到县(区)一级国土资源管理系统的数据中心,系统将运行在国家电子政务专网构建的国土资源政务专网网络上。
2.3信息化建设典型应用
国土资源信息是涉及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基础性信息,各行各业、社会和公众对国土资源数据信息呈现出强烈的需求。如:
从2007年启动的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全面查清了本地区的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土地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控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建立农村和城镇一体化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其中就应用了gis系统和大型数据库建设,满足了国土资源海量数据的处理和应用。
每年利用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技术开展的土地变更调查和卫片执法检查。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是应用遥感技术,监测土地利用及其动态变化的一种方法。以遥感手段为技术依托,对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实施宏观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实地发生的变化,并作出相应的分析。
[关键字]执法监察 国土资源管理 土地违法滥用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码] A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2)-10-27-1
伴随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及土地的肆意开发、违法滥用的情况频繁的发生,导致我国土地资源的情况日趋严峻,可耕种的土地面积在日益的减少。就九台市的情况,全市土地面积为3375平方公里,其中在耕地372.5万亩,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4亩,其中粮豆作物面积217.5万亩,人均3.62亩,市属林地面积97.4万亩,草地面积19.68万亩,水域面积37.92万亩。我市人均耕地面积虽然高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但对于我市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利用还是值得关注和重视的问题。目前我们在执行和贯彻《土地管理法》中,以严格的执法监察为工作重点,以保护耕地面积为工作核心内容。
1加强执法宣传,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由于一些管理阶层的干部及农民对土地法律的无知和独断,法律意识的浅薄,导致违法用地、违法建筑的事情时有发生,在进行执法的在过程中不能够认识到违法用地及违法审批用地的危害性、严重性。面对这种问题我们每年都制定周到细致的宣传计划,认真的执行落实到位,不做形似化的工作。对在宣传工作中有突出表现及特殊贡献的同事,给予奖励和表彰。我们定期在村所开展座谈会,对土地法进行讲解和讨论,提高农民对与土地的重视程度,增加对土地的保护及管理,并对国家一些新的土地政策,进行普及。我们每年印制派发宣传手册5000多份,宣传单1万多份,设置宣传栏500多个,每年在我分局管辖的17个自然村开展30多个座谈会及宣传土地法律知识讲座。
2针对薄弱执法环节,制定有效措施,解决执法难点
获得良好的土地资源管理、使用秩序,必须加大执法监察的力度,以国家制定的《土地管理法》为执法管理的标准及核心。依据本地特点总结工作重点,找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进行加强,以获得更好的土地使用及管理的秩序。
(1)提高执法强度,加强防范意识
在工作中我们一直坚持以防治为主,以预防同违法发生处理措施相结合的形式。建立土地监察的网络管理模式,分别进行市、县、乡三级管理,任命各乡镇的主管领导、民主选取的村民代表、土地的监督管理人员为土地监管信息员,设置土地违法使用及审批案件举报箱、告知举报电话,利用群众的力量辅助对国有土地资源的监察管理。其次要进行分工巡查责任制,把我局所分管的17各自然村及城区管理区域进行划分,落实到个人。对街道、工业区及交通不便。容易发生违法使用及违法审批建设的土地使用的区域,进行周期性或是随时的巡视监察早期发现、及时制止。
(2) 秉公执法,加强执法力度
对于性质恶劣,导致极坏不良影响的违规、违法占用、转用农用耕地,不论涉及到哪些单位及个人,都要坚持原则追查到底,依据我国《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绝不姑息。例如在2010年在镇郊,有一户农民为村书记的直系亲属,在没有审批手续的情况下,于路边建造门面房打算自用开设店铺,在当地群众中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多次进行教育及通告,均无悔改及消极对抗执法,在我局集体会议的研讨下进行没收所建房屋充公,进行作价拍卖的处罚。
(3)积极配合执法,提高联合执法力度
由于国土资源监察工作的地域广、执法人员紧张、执法情况较为复杂、政策性较强,在面对特殊案件时,对一些疑难案件,多个部门协商研讨进行直接处理,如还存在一定困难的情况下报请上级部门给予支持及处理性意见。及时进行公安、检察院、法院,纪检监察等多个执法部门的沟通合作,加强执法监察的力度。例如在今年初,我局对一起私自承包及买卖农用耕地,建造养鱼池的案件进行查处,遭到暴力的抗拒执法,我局联合多个执法部分,将主要责任人进行刑拘处理,参与及共同违法人员进行治安处罚,依据相关法律对其进行,追求其法律责任。
3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执法队伍建设
(1)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每年都定期举办国土资源部门人员的学习进休班,聘请资深的专家、上级的领导及工作战线上的老工作者,进行讲授,执法监察的理论知识,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加深掌程度。参加及研讨一些相关疑难、复杂案件的处理,增加实践经验,提高执法队伍监察、查处的水平。近期我局共开办学习、培训班、研讨会及知识问答竞赛等20余次,参加人数达到300人次。
在进行执法监察的过程中,应该严格的遵守执法程序集各项规章制度,在进行执法监察的过程中应进行统一的着装,在执法时告知所在相关部门及出示执法证件,拒绝盲目执法的发生。在工作中要严格要求自己不乱收费、罚款,清楚告知被处罚人所违反的法规政策、公开收费标准及收费的项目。对为了明确责任,实行"一包五定"责任制,即领导包案,定办案责任、定办案人员、定结案时限、定查案方法、定办案质量,以提高办案质量、缩短办案时间、增加办案的效率。设立公示板对疑难复杂性案件进行公示,接受公众的监督,实行办案透明化。
(2)是树立服务意识,转变执法观念。
国土资源的主要工作内容和核心是在保持我国国有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进行合理的来发利用,保持我国国土资源的使用及管理秩序。为后代子孙留有经济开发及农业发展的大好未来。土地监察执法是控制违规、违法使用土地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所以我们要明确工作的目的和注意正确对待严格执法及同群众搞好服务的关系,在为群众良好服务的情况下,进行严格执法监察。
在对省、市重点建设工程项目,要充分发挥部门职能服务于民的作用,提供良好的用地保障及优质服务态度。给我市的经济开发建设及招商引资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为农民群众保证了其应有的利益,为更好的进行服务于人民及对土地的执法监察,我们还应继续不懈的努力,在促进经济发展;合理性增加建筑;保持土地使用及专用的秩序的大前提下,保持丰富辽阔的国土资源,给予子孙万代。
参考文献
[1] 曲姗姗, 宋来.如何建立有效的土地监察体制[J].科学与财富,2011(12):136.
为此,我们从思想上坚定自己,坚定班子,坚定队伍。不断加强自身修养,通过科学发展观学习,从心灵深处接受了一次再教育,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政策落到实处。不断增强班子团结,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每个班子成员,增强班子的团结凝聚力。不断提高国土资源队伍综合素质,加强对队伍的政治思想、法律法规、国土资源业务知识的培训,用高素质的队伍去履行国土资源管理职能,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了构建国土资源管理新机制,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建立了下面四个机制。
第一是以人为本机制
无论什么样工作都需要人去完成,尤其是在需要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今更需要突出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需要知法、懂法、守法的执法监察队伍和公民来共同完成,因此以人为本,对内要为干部职工创造一个终身学习教育的环境,舒适安心的工作环境,打造一支吃苦奉献的国土队伍,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工作氛围,使领导班子和职工队伍真正团结凝聚在一起,去履行国土资源管理职能;对外要建立与社会各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全社会的遵纪守法意识,同时要树立执法就是服务的理念,在服务中执法,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把以人为本真正落实到工作实践中,树立国土资源部门的良好执法和服务形象。现在执法车辆的更新、养老保险金的缴纳和医疗保险体制的逐步理顺以及强化便民服务就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
第二是科学发展机制
一要规划先行。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开发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等国土资源规划放在国土资源管理的首位,以起到规划龙头作用。在土地管理方面,要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征地后配套、先储备后开发、先做环境再出让”的思路,抓好六项配套工作:一是配合相关部门下大功夫修编和完成城镇建设规划,全力以赴修编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规划相衔接,为项目和城市建设提供用地空间。二是以项目建设为纲,积极争取并认真实施好国土资源项目,抓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积极到部、到省,争取政策支持,争取用地指标,尽力为全县重点项目建设提供用地保障。三是垄断土地一级市场,规范土地二级市场,尽力储备一批土地,增强政府对土地的调控能力,把土地用在综合效益好的项目上。四是按照“盘活存量、挖掘潜力”的要求,加大对闲置土地的管理和利用,加强宅基地规范化管理。五是强化耕地保护责任制,依法管地,规范用地,尽快形成“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监管体系。在矿产资源管理方面,要处理好整顿与开发的关系。一切乱采滥乱,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必须依法取缔;一切急功近利,掠夺式开采,造成资源浪费的,必须整顿规范;一切依法开采,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必须保护;一切综合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必须鼓励。要立足长远,抓好矿山企业整合重组,逐步达到一个矿山只设置一个矿权的目标。实现规模开采,减少矿界纠纷,综合利用,提高效率,增加效益。
二要强化执法。把执法监察工作作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加以实施。做好新形势下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执法理念,坚持“防范在前、发现及时、制止有效、查处到位”的执法监察指导思想,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防控违法上,积极引导全社会转变用地观念,增强守法意识,把部门执法扩大为全社会齐抓共管,全方位营造健康、有序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环境。具体的说要强化以下工作:一是要大力推进执法创建活动。建立由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层层落实责任,全社会共同管理的执法工作新机制。变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协助管理,变国土资源部门单枪匹马执法为全社会凝心聚力,逐级夯实执法的组织基础和思想基础,开创执法长效管理的新局面。二是树立服务是执法的首要环节的理念。通过及时了解各类用地需求,引导化解用地矛盾,把违法的苗头控制在萌芽状态,把合理的用地需求通过积极的服务及时落实到位,大幅度减少违法案件的发生。三是严厉打击土地违法违规行为。认真做好历史形成的违法用地的处理工作,区别情况予以处理。严肃查处顶风违法案件,坚决打击破坏基本农田、违反规划和产业政策、侵害群众利益的严重违法行为。坚决做到该立案的立案,该查处的查处,该移送的移送,该追究刑事责任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打出国土资源执法的威力,维护管理秩序的稳定。四是加强执法监察队伍建设。严格执行执法人员行为规范,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加强执法的内外部监督制约,树立政令畅通、执法严格、业务精湛、清正廉洁的执法工作新形象。
三要服务为民。重点要强化依法行政、主动服务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国土资源管理系统拥有一定的行政执法权,这些权力是法定的权利,但这些法定权力又有一定的自由裁量幅度。如何行使好自由裁量权,我认为要切实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增强依法行政的意识,提高落实国土资源管理政策措施的执行力;二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认真落实行政责任考核及追究制度;三是推进法制建设,健全和完善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四是坚持民主决策,规范决策程序;五是提升政务公开水平,深化权利公开、透明运行的体系,真正实现阳光行政。六是强化便民服务,对国土资源所涉及的县域经济项目要主动服务,完善便民服务机制,实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标。在优化环境方面,要强化服务意识,树立起“公务员首先要当好服务员”的思想,由善于“管死”向“主动服务”转变,提前介入,为用户提供服务,帮助用户办理土地申报资料,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报批手续,全程为项目提供最优的“零距离”服务。
第三是构建和谐机制
一要加强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和新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要求,全面推进国土资源系统党的建设。在思想建设上,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深入把握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要组织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新,提高遵守的自觉性,增强党性修养,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组织建设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和行政能力,把国土资源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选拔任用系统干部,继续加大培训力度,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国土资源干部和人才队伍。在作风建设上,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为基层和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着力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高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以求真务实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和依法行政,进一步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工作的执行力、信息的透明度,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部门。
二要做到廉洁勤政。国土资源部门承担着调查、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职能,拥有法律赋予资源管理的审批权、收费权等国土资源管理权限。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构建“教育、制度、监督”三位一体惩防腐败体系,加强廉洁自律教育,深入开展警示教育活动,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独断专行,加强内外监督,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切实贯彻执行国土资源系统行政为民“十项措施”和工作人员“五条禁令”,真正做到清正廉洁、模范执法;真正做到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真正做到用心思考、用心做事,以良好的作风,优质的服务,高效的工作,履行国土资源管理职能。
三要创建文明和谐。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为载体,增强国土资源的团结凝聚力,社会公信力,为民亲和力,创建文明和谐行业,我局要在取得县级文明和谐单位的基础上向创建市级文明和谐单位目标迈进。
第四是服务社会机制
国土资源信息工作是国土资源部门的—项重要工作,我们要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渠道将国土资源信息向社会公开、公告。接受社会监督,以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经济服务。
目前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1、抓安全,保稳定。国土资源安全工作是目前的重中之重,维护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安全稳定是我们国土资源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创造一个安全的大环境,才能保证国土资源的稳定发展。矿业秩序和土地市场是加强安全工作的两个重点,因此,需要用对我们自己和社会负责的态度去履行执法监察职能,确保国土资源秩序稳定。
2、抓项目,增收入。我们陵川局90%的人员都是自收自支人员,国土资源收益是保障国土资源稳定发展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加强项目用地报件项目库的储存,同时加快项目用地出让金的催缴,确保国土资源收益目标完成。
3、抓基础,优服务。一是加快第二次土地调查进度,年底完成崇文镇的地籍调查工作;二是完成1:2000的基础测绘项目和居民点用地调查工作,为今后的土地开发提供依据;三是完善基层所的基础业务工作,强化便民服务,优质高效完成工作。
4、抓党建,促业务。十七大精神明确指出要用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我局除抓好党的思想、组织、作风三项建设外,要结合实际把以党务促业务的工作思路真正落到实处。要求各党务工作小组和纪检监察室要加强对业务工作的督促检查,确保全面工作目标的圆满完成。
关键词:信息化;国土资源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P285.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0-01
一、背景
国土资源管理信息是参与宏观调控,合理配置资源的重要依据,信息不全、不实、不准,情况不明,心中没数,已经成为制约我们全面科学判断国土资源形势与宏观经济形势的一大难题;在未来20多年,资源总的需求量仍将处于线性增长阶段,保障资源供应的压力越来越大,资源已经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瓶颈;在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旺盛而资源又相对紧缺的情况下,我国土地、矿产资源粗放利用及违法违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建设服务型政府部门,严格规范管理,促进廉政建设,更好地服务社会公众,也迫切需要大力推进管理业务网上运行和在线服务,实现“阳光行政”。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摸清资源潜力,强化资源监管,提升服务水平,接受社会监督,对国土资源信息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迫切要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建设需求的扩张与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之间的矛盾日趋加剧,在利益的驱使下,违法用地、乱采矿产资源现象依然严重。同时,在经济全球化与市场经济背景下,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资源的难题都有待破解。因此,要更新管理理念,创新技术手段,提高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效率。其中,加快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法。实践证明,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土地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没有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国土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就将是雾里看花,无法履行好对国土资源调查规划、管理、保护和利用的职能。
(二)国土资源信息化是实现管理方式转变和政务公开的重要途经。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是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效率、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的重要手段。通过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可以优化管理流程,规范权利行为,推进依法行政,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国土资源的管理水平。通过信息化服务系统的建设,把国土资源管理的政策方针,法律法规,行政办理事项、程序和要件在网上公开,有利于与人民群众面对面直接沟通,建立方便的信息查询系统,实现快速的网上报件,为群众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并通过信息反馈,听取群众的意见,采纳合理建议,接受各界监督,对于推进政务公开,开展廉政建设,建立服务型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是提高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战略举措。在国民经济信息中国土资源信息是重要的信息资源之一,具有重要的公益性、战略性和基础性作用。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国土资源工作科学化、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保障国家对土地、矿产、海洋等资源的监测、监管,提高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战略举措。
三、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是构建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国土资源管理主要行政审批业务实现网上运行和网络化远程数据交换,各项行政审批业务实现网上并轨运行,政务大厅实行“一站式”服务,审批过程全透明。实现国土资源全覆盖、全流程的动态监测与监管,实时掌握土地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对辖区内每一块土地的“批、供、用、补、查”和每一个矿业权的审批、勘查、开采等进行实时全程监管。
二是积极推进国土资源“一张图”建设。建立以卫星遥感影像为本底的国土资源“一张图”基本框架,不断丰富数据积累,形成统一标准和汇交管理的数据机制,为整合和积累各类国土资源数据提供基础平台。同时,建立数据更新制度,按照“谁生产谁负责”的原则及时进行数据更新和记录,不断增加信息数量、提高信息质量,做到资源状况心中有数。
三是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既熟悉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又能掌握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要强化人员培训,定期开展岗位大练兵,逐步培养一支业务精通、操作熟练、相对稳定的技术骨干力量。同时要在编制好国土资源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从经费投入、管理方式、技术手段等方面建立起一套长效发展机制,确保国土资源信息化又好又快发展。
四、结论
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对国土资源管理而言,信息化已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成为管理创新和体制改革的重要的推力之一。信息化应当并且完全能够成为解决当前国土资源管理中突出问题和矛盾、有效服务于管理改革和发展的有力抓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必须坚持规范和创新管理方式的原则,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的原则,坚持加强统筹、建用并举的原则,加快构建现代化技术支撑的资源监管与服务信息化体系,实现国土资源管理全业务、全流程的信息化监测与监管,增强资源监管能力和参与宏观调控的主动性,提高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春仔,赵精满.我国国土资源信息标准化现状、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