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如何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范文

如何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8: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如何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如何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篇1

一、经济责任审计相关问题探析

1.审计工作缺乏计划性

经济审计工作具有相当的严谨性,主要表现在计划性和规范性。例如离任审计工作,如果属于临时追加和临时决定,会和预先制定的常规性审计工作相冲突,导致事前准备工作不足、产生仓促审计,从而对审计工作的规范性、有效性产生重大影响。此外,经济责任审计要覆盖国有资产使用、管理、保值增值情况、财务收支、债权债务情况等内容,对任期较长的离任审计工作,往往对审计工作时间要求较高,容易出现所有经济事项难以审计到位的现象,使得审计结论不完整,审计评价不公允,审计风险加大。

2.审计结果缺乏时效性

目前,诸多现实案例显示,离任审计一般采取“先离后审”的方式,即采取后置的审计方式。这种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在审计的各个环节如搜集证据、征求当事人意见、具体问题处理、结论落实等方面都存在无法完整衔接的可能性,产生的评价结果往往会有一定的偏差,对干部任免决策的影响力也有所削弱。一些被审计对象容易在“先离后审”中逃避相关责任,特别是对于转任、离任、升迁的领导干部,约束力较差,一旦发现其在履职期间的重大违纪违法行为,将给相关组织部门处理问题带来很大的难度。同时,审计报告置后于组织部门任用,审计结果缺乏时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结果的运用,削弱了审计监督的作用。

3.审计评价标准不一,结论难规范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和审计结论的最终体现。目前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尚处于摸索阶段。审计人员仍难以真正贯彻运用现颁布《实施细则》中的有关条款,原因在于《实施细则》中的部分内容没有足够细化,覆盖范围过于宽泛,使审计人员在操作实务中无法把握,最终造成审计评价结果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另外,审计评价指标不够精细化,影响了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客观评价,削弱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实际效果。

二、新常?B下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对策

1.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性,大力推进任中审计

内部审计部门应加强与干部管理部门沟通,以便对当年可能发生的人事任免情况有所了解,尽早对经济责任审计做好安排,纳入当年审计计划。建立重点部门主要领导干部任中审计制度,坚持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相结合,以任中审计、任期内轮审等为主,逐步前移审计监督关口。同时建议领导干部任免一般情况下须“先审后离”,审计监督常态化成为领导干部任免的重要程序,审计评价成为领导干部任免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有效性。

2.健全相关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推进审计监督标准化建设

审计评价事关干部奖惩和任免,是相关组织部门、纪检监察部门衡量领导干部工作业绩、评价履职责任的主要参考依据。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应坚持独立性、客观公正性和谨慎性相统一,按照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企事业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设计审计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可包含完成上级下达各项任务情况、经营决策、经营管理和廉洁自律情况等。同时评价时需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进行界定,如工作失职和工作失误的界线、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界线、现任责任和前任责任的界线、直接责任和其他责任的界线。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和关键,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

篇2

关键词:公安现役部队 领导干部 经济责任审计 规范审计制度 强化经济监督

中图分类号:F2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115-03

一、开展公安现役部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意义

1.明确公安现役部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内容。公安现役部队内部审计工作在公安部审计局的指导下,紧紧围绕部队中心任务,按照“强基础、促规范、增效益、重质量”的工作思路,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益和经济效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公安现役部队审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一起对承担一定经济责任的支队级以上单位和部门主管或分管经济工作的领导干部,依法对其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对其决策行为、管理行为以及行为效益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所进行的审计监督。公安现役部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主要包括对在职领导干部任现职两年以上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对提升、调动、免职或退出现役的领导干部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对负责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经济方面有反映需要核实的领导干部的专项经济责任审计等。

针对不同单位、不同部门、不同类型的领导干部,根据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职责确定其经济责任中经济决策、经济执行、经济管理、经济报告行为和与审计内容相关的遵守廉洁从政规定的情况,以被审计领导干部直接决策、管理、批办的经济事项为主。主要内容包括贯彻执行国家、部队财经政策、法规情况;履行工作任务和部队全面建设的保障状况;重大经济决策、重大经济事项的程序和效果;所有经费的财务收支和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预算(计划)的制定、调整、报批、执行情况;工程建设、有偿服务和装备、物资、器材采购情况;实物资产管理情况、家底经费、债权债务变化、遗留问题清理处理情况;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和涉案财物管理情况;内控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单位廉政建设和本人廉洁自律情况及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各级领导干部自接受任命之日起就开始对本单位履行其所担负的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针对经济责任要正确区分几种相关的责任,如财务责任和管理责任、历史责任与现实责任、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等。

2.充分认识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完善公安现役部队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环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公安部审计局关于《公安现役部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都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审计部门的重要职责,规范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也是公安现役部队的明确要求。近年来各级部队历次党委扩大会议都强调:“抓好工作落实,必须建立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严格的责任制”,为规范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重要的法规依据,为全面实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规范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完善公安现役部队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环节,必将有力地促进各级部队军事经济监督管理的全面建设。

3.规范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是公安现役部队军事经济监督管理的迫切要求。为适应公安现役部队建设发展的需要,各级部队在后勤保障方式、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如何在新时期强化后勤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的管理能力。审计实践证明:同样的单位、同样的地理条件、同样的经费标准,哪个单位领导敢管会管,哪个单位经费使用效益就高,就能在现有财力内有所发展,有所作为;哪个单位领导瞎管乱管,哪个单位经费使用效益就低,甚至会出现违法乱纪问题。所以规范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对他们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价和监督,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行为提出改进意见,从而支持领导干部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促使领导干部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增强向管理要效益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4.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完善干部考核制度,促使领导干部恪尽职守,谨慎决策。新时期部队经济活动逐渐步入市场经济后,自成体系、自我运转的封闭状态被打破,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必然对部队主管经济工作的领导干部带来冲击和影响。经济运行中各级领导干部所拥有投资、立项、分配等经济决策的权利及所承负相应的经济责任都有了相应的扩大,各种决策的风险性也随之增大。与此同时盲目决策带来的不必要损失的现象屡见不鲜,有少数领导干部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管理能力较差,想管不会管;还有少数领导干部事业心责任感不强,会管不想管;也有极少数干部,瞎管乱管,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有极个别干部,贪污受贿,沦为腐败分子。这些问题说明,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进行审计监督,是审计工作为宏观军事经济管理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公安现役部队审计监督是高层次、综合性的军事经济监督活动,就领导干部而言从任职之日起就考虑自己的经济行为要接受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必须自觉地对自己的经济行为进行约束,恪尽职守,谨慎决策,并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更好地履行其所担负的经济责任。同时,要促使领导干部自觉学习市场经济和军事经济管理知识,更新管理观念,科学管理决策,严格遵纪守法,成为部队政治素质好,适应能力强,敢管家,会理财的明白人和清正廉洁的带头人。

新形势下经常性地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不仅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疏忽和失误,为审计对象提供相关信息,而且对主管经济工作的领导干部建立一种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对他们运用经济权力,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经常性监督,促使他们尽职尽责,提高驾驭经济活动和拒腐防变的“两个能力”。通过加强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监督,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作出准确、客观的评价,弥补干部考核时的评价不全面、不科学之处,起到完善干部考核制度的作用。

二、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公安现役部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1.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监督合力。公安现役部队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政策性强,涉及面宽,难度较大,而有些审计制度本身也有不完善的地方,在实践中遇到了不少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把这项工作搞得更加扎实稳妥,卓有成效,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研究对策,完善制度,增强监督合力,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当前,有的领导干部对经济责任审计还存在模糊认识,认为审计谁就是与谁“过不去”,不太愿意接受审计;有的职能部门认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部门的事,“与己无关”,不太积极配合。解决好这些问题,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意义。二是要定期公布审计成果。不仅要反映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更要大力宣扬审计发现的先进典型,不断扩大审计影响,使广大官兵进一步认识审计、理解审计、支持审计,创造良好的审计氛围。三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要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军政主官经常过问,加强指导。四是要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审计部门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尽职尽责地当好骨干,主动向有关部门通报党委下达的审计任务,共同领会好党委意图;主动请有关部门参与研究实施方案,保证计划严密可行;主动向有关部门通报审计结果,便于及时得到处理。各级干部、组织、纪检、财务等部门要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份内”的工作,积极选派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的干部参加审计。同时,认真研究,积极采纳审计意见,对德才优秀的干部,干部部门要列入重点培养使用计划;对成绩突出的干部,组织部门要按条令规定给予奖励;对有严重违纪问题的干部,纪检部门要按党纪党规给予严肃处理;对触犯刑律的干部,司法部门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充分发挥党纪、政纪、司法和审计监督的整体效能。

2.进一步注重质量,提高审计效果。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至关重要。审计扎实稳妥,评价客观公正,结果处理得当,就能起到教育干部、稳定部队、调动积极因素的作用;反之,就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和后果。因此,各级审计部门一是要坚持量力而行。根据有关规定,按照“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结合部队实际,统一制定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报经公安部审计局批准后,以审计任务书的形式,将审计数量层层分解,确定适当的审计对象。二是坚持质量第一。各级审计部门必须确立数量服从质量的观念,每审计一名领导干部,都要事实清楚、责任分明、评价公正、建议合理,确保审计报告、审计意见、审计决定经得起检验。三是改进审计方法。尤其要加快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与运用,以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四是严格质量检查。各级党委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在审计立项、审计方案、审计报告、审计结果处理上实施全程审查把关。上级审计部门对下级审计部门要经常进行审计质量检查,督促各级审计部门严格执行审计程序,保质保量地完成年度审计任务。

3.坚持依法审计,正确行使职权。依法审计是实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原则。各级审计部门必须严格执行审计法律、法规,正确行使审计职权,切实纠正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例如在问题认定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审计执法上,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等等。这种现象直接影响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实际效果。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对策:一是各级党委要把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依法治警、从严治警的重要措施来抓,坚决支持审计部门依法履行审计职责,对干扰审计工作、甚至打击报复审计人员的人和事要敢于进行批评教育,严肃处理。二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积极主动、真心诚意地接受审计,虚心听取审计意见,认真改正工作中出现的缺点或错误,以实际行动支持审计部门严格执法。三是各级审计部门要紧紧依靠单位党委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配合,坚持原则,秉公执法,对审计发现的违反财经法纪的问题,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四是要加强对审计意见或审计决定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各级审计部门要督促被审计单位及时报告审计意见或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同时,组织力量有重点的进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后续审计,对认真落实审计意见或决定的,要给予通报表扬;对拒绝或者拖延执行审计意见或决定的,要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以维护审计监督的严肃性,提高审计监督的权威。

4.明确审计主体构成 不断完善审计规范。《公安现役部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操作指南》明确指出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构成都宜采用以审计部门为主,干部、纪检、财务等部门配合,按照党委下达的审计任务,合理分工,各有侧重,共同完成好此项工作。审计部门在执行审计任务时所要达到的审计目的就是找到各种证据来证明被审计人履职程度,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并使党委及时了解掌握审计对象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便于指定有关部门做好审计结果的处理工作,目的是为了从根本上加强对公安现役部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监督,通过监督各级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来客观公正地评价其领导经济工作的业绩,促进各级领导干部严格遵守财经法规,自觉提高经济管理水平,保持清正廉洁。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一项新课题,作为一项军事经济管理与监督的重大改革,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逐步实现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今后要进一步以《公安现役部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操作指南》为依据,吸取审计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拟制统一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准则,明确对审计部门及其审计干部应当具备的资格条件和职业要求以及在组织实施审计、反映审计结果、审定审计报告、出具审计意见书和作出审计决定时应当遵循的标准,从而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避免审计工作的随意性,预防和减少审计风险。各级审计干部要严格遵守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范,自觉用审计规范约束自己的审计行为。各级审计部门对审计干部遵守审计规范情况要经常进行检查,大力表彰严格遵守审计规范的单位和个人,严肃处理违反审计规范的问题,做到赏罚严明,保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科学、有序、高效运行。

5.规范审计程序,把握审计工作重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审计一样,在受领任务以后,一般都经过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报告阶段。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所特有的综合性,使其各个阶段的工作重点与财务审计有较大区别,把握住各环节的工作重点对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具有重要的作用。(1)审计准备阶段。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对象是各级领导干部,这就决定了开展这项工作也必须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每年所审计的领导干部要由党委批准决定。审计部门根据党委批准决定的审计计划,结合被审计对象所承担的经济责任情况,拟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审计内容、人员分工、方法步骤、收集各相关证据的数量、质量及工作完成时间。并提前30天向审计对象所在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要求审计对象按照《审计通知书》的要求,提交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述职报告,审计对象所在单位财务和有关部门准备好反映财务收支、家底、债权、债务和事业成果的报表和资料。(2)审计实施阶段。审计工作进入了整个审计程序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要按照事先预定好的实施方案,运用各种审计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审计对象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现代审计多是基于制度基础,首先要考查的就是管理责任中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对该领导干部的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其次是考查其财务责任时抽查会计资料的内容范围和程序,据以对领导干部所担负的其它经济责任进行考查,即分别考查经济决策情况,预算的编制、执行情况,债权债务及“家底”经费的开支情况,本单位经济效益情况和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情况。进而明确领导干部在经济决策、经费物资预算管理使用、执行财经法纪及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需要说明的是,此段工作的重点是在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较全面的掌握领导者的业绩和功过。第三是审计报告阶段。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公安现役部队各级党委、首长越来越重视审计工作的审计结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对审汁对象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直接关系到审计对象工作的可信任程度。因此,我们在作出审计结论时,一定要本着对党委、对审计对象个人和对审计机关自身负责的态度,全面、合理地分析审计证据所能作出的证明力度,客观、公正地评价审计对象,组织专人审核审计报告和结论,以期完善审计部门的内部责任制,使报告达到“事实清楚、责任分明、评价公正、建议合理”的要求。在考虑被审计单位党委意见的基础上,对报告中存在的分歧进行认真复核,对报告的结构、格式及措辞严格把关,全面评述审计对象履行经济管理责任和经济决策情况,取得的主要成绩和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确保审计报告的质量。在征求审计对象及其所在单位党委的意见后,经派出单位的审计部门审查,报单位党委审批。审计报告应分别报上级审计部门和干部部门存档,作为考核、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篇3

一、亟待出台统一、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法规

经济责任,一般是指作为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对本单位全部法人财产及其净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承担的经营责任及其他经济责任。主要包括:

(一)本单位全部法人财产及其净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本单位业务经营活动及与之相关的财务收支活动的合法性;

(三)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

(四)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

(五)应承担的其他经济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指对经济责任关系的主体之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所进行的监督、鉴证和评价活动。

据此,经济责任审计主要目的在于鉴证、评价责任主体任职期间的工作业绩和经济责任。如果是由真正独立审计主体实施该项审计工作,就更能体现经济责任审计的本质,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也便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但在现实中,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强制性又是相对的。因此,亟待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法规。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分别为:

第一,从社会对内部审计的认同程度,内部审计远远未达到其应有的地位和权威性。比如:内部审计职能不明确,内部审计工作不到位,内部审计容易受长官意志的影响,甚至遭到阻碍和干扰等等。如果有了全国统一、明确的配套法规,为内部审计“对症下药”,那么内部审计就有法可依;就可避免在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内容甚至审与不审等方面的随意性;就可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审计结论的真实可靠。

第二,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其查账标准和评价标准有别于其他审计,对于考核指标如何设定(特别是考核责任主体如何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关系等涉及后劲指标),如何评价责任主体在其任职期间的功与过,如何达到定量与定性的结合。如果没有统一、可行的工作标准,那么在鉴证、评价上就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第三,尽管经济责任审计已成为考核责任主体的有效手段,但内部审计由于缺少处理依据,对于涉及个人问题的处理,主要是向有关部门提出审计建议,而执行起来力度是不够的,使审计处理意见落实较难。

二、内部审计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相辅相成

经济责任审计有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审计两种方式。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责任主体进行的阶段性审计监督和鉴证;离任审计,是指对离任者整个任职期间所承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所进行的监督、鉴证和总体评价。

现行的经济责任审计有关文件规定,对领导干部因任期届满、提拔、调动、免(辞)职及离(退)休等离开工作岗位前,应当对其进行离任审计,未经审计不得离任;特殊情况先离任后审计的,未经审计不得解除其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但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坚持“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往往是已离任,再审计,而且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所以,为了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效率,减轻下阶段离任审计的“工作压力”,使离任者放心,接任者安心,必须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际上并不局限于财经法纪审计,它是站在管理者、主管部门的角度,认识和分析企业存在的问题,研究和解决企业存在的不足,它实质上是管理审计。为此,内部审计要从以财务审计为主转移到以管理审计、效益审计为主。审计的范围要从单纯的对会计资料的审计,扩展到对管理组织结构的合理性、管理机构职能的有效性、管理机制运行的灵活性进行审查监督;审计要参与对企业风险的评价和分析,要对投资、生产进行事前的可行性研究,提供制定最佳方案的分析报告,等等。

篇4

【关键词】 高校 处级领导干部 经济责任审计 问题 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二级学院、系部不断增多,校办产业也不断增加,高校所属二级单位处级领导干部的经济决策权、支配权等方面的权力越来越大。因此,作为对高校处级领导干部监督和规范高校内部经济管理的审计工作显得尤其重要。但怎样搞好高校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不仅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且也是高校审计工作者所研究的新课题。本文结合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对高校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展开论述。

一、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1、审计意识不强,存在认识的误区和偏见

(1)一些高校的领导不重视经济责任审计,认为高校不是生产经营单位,内审作用不大,只要抓好教学和科研工作就可以了。

(2)部分处级领导干部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经济责任,误认为对其审计就是不信任他,审计就是对自己挑毛病、找错误,从而产生消极或抵触的行为。

(3)有些教职员工存在错误的看法,片面夸大或贬低曲解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表现在:认为被审计者的调任或晋升已有意向,经济责任审计不过是搞形式罢了;认为是哪位处级领导干部有了经济问题,学校才委托审计部门审查;对审计工作的期望值过高,认为只要审计了,就能解决干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个别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敢坚持原则,甚至产生畏难思想和厌战情绪。

2、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

根据《高等学校有关行政责任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办法》的内容,对领导干部评价什么,没有明确要求;对领导干部怎样评价,没有规定格式。特别对行政部门、教学部门和后勤集团等不同模式的单位,考核指标都无规定。虽然2009年《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中有一章阐述了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原则要求,也提出了一些定量化的指标,但总体来看,目前仍没有形成科学统一、便于操作、定量与定性有机结合的审计评价标准。这样使审计人员对高校处级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工作只能依据个人经验分析和评价,出现审计结论随意性、偏差较大等问题,增大潜在的审计风险。

3、审计程序滞后,时效性不强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高校对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往往是先离任后审计,有的甚至离任一段时间后才进行审计,出现了经济责任审计程序滞后的情况。这样,一方面产生了配合难和执行难的情况。因为被审计者己到新的岗位走马上任或己退休,有些新任领导者存在“新官不理旧账”的想法,在资料提供、人员配合上不积极、不主动,使得审计人员在收集、查证等方面都很被动;另一方面,对审计查出的违纪违规问题不好处理,比如追缴款项等需要在原单位落实,新任领导者有怨言或认为这是前任的责任,可能对审计结论置之不理,降低了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4、审计结果不公开

经济责任审计结束后,高校普遍存在审计部门依据审计情况写出审计结果报告,并按程序将此报告提交给学校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后,报送学校有关主要领导,同时抄送组织部门、审计者所在单位及其本人,未将审计报告在校内一定范围内公示。除了上述人员之外,其他人员无从得知审计情况。这种做法不利于广大教职员工对审计工作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使得经济责任审计的价值难以真正体现。

5、审计的手段和方法落后

高校虽然基本上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但真正利用财务审计软件开展工作较少。当前,很多高校的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仍通过查看账目、翻阅凭证等方式,来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审计信息。但有些违法违纪问题不一定就在会计资料中明显反映,如“私设小金库、私分公款”等问题。这种相对落后的审计技术和手段使审计人员无法全面准确了解经济责任人的真实情况,因而审计质量难以保证。

6、审计队伍素质不高,审计风险较大

高校大多数审计人员都是会计专业出身,在管理、法规、信息等方面的知识还掌握不够,业务水平相对较低。在实践上还存在经验不足,尤其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之时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时,往往缺乏审计专业的判断和识别风险的能力,造成审计评价偏差,形成了审计风险。同时,审计部门一般存在人员少、任务重,后续教育及培训跟不上,缺乏创新动力,这也影响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成效。

二、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成因分析

1、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较差

一方面,有些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机构不独立设置,基本上都是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或在财务部门设置一个审计岗等,致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难以向纵深层次有序发展;另一方面,审计部门与主管领导之间、部门之间及其人员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特别是有些主要领导的意见参与其中,使得审计人员很难依法独立行使监督和评价的职责。

2、审计工作规划缺失

由于高校普遍实行了人事制度改革,高校中层干部一般三年或四年一竞聘,干部的变动比较集中,审计部门对他们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任务重、范围广,审计人员要承受的压力和风险增大,也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批量的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甚至有些项目还要跨年度审,即便是完成了审计任务,审计效果也大大降低。所以,没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审计工作规划,可能导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流于形式的后果。

3、审计力量严重不足

高校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员配置普遍不足,一般高校只配备专职审计人员2至3人,学生规模超过万人的本科院校也只有4至5人,个别高校仅有1人,甚至有些高职院校还没专职的审计人员,无法开展审计工作。有审计人员的高校中这些人不仅要承担经济责任审计,还要承担基建工程结算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工作。如何利用有限的审计资源完成经济责任审计任务,这也是高校广大审计人员亟待解决的难题。

三、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审计意识

首先,学校领导要把审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审计工作会议,积极解决审计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其次,审计部门不仅要主动向领导汇报工作中碰到的难题,而且还要介绍兄弟院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使领导在指导工作时更有针对性。最后,审计部门要通过校报、校园网络等各种形式大力宣传经济责任审计的业务知识、有关政策和规定等,使广大教职员工充分认识到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理解审计行为,配合审计工作。

2、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

根据目前的实际状况和高校自身的特点出发,高校主管部门要制定分部门、分层次的《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内容包括评价、考核两个指标体系。并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确定出不同性质的部门领导干部的评价标准。通过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使审计人员的审计评价有章可循,从而降低审计风险,确保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实效性。

3、灵活应对,提高审计成效

要有计划安排好审计工作,尽量减少突击审计和“成批量”式审计等做法。组织部门在对领导干部调换届或离任前三个月,向审计部门送交审计通知书,使审计人员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来搜集相关资料和审计信息。同时,审计部门还要将离任审计与届中审计相结合起来,实现审计监督关口前移,这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和堵塞漏洞。更有效地贯彻“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从而解决现实中“先离后审”或“先任后审”引发的审计被动、审计配合难等一系列问题。

4、实行审计结果公开

除审计结果中涉及保密的内容外,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公开审计结果:(1)以会议宣读形式向被审计处级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干部职工公开;(2)在校园网或审计部门内网上予以公示;(3)以校内文件形式下发到全校各学院、处、室、所等二级单位。通过对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公开,不仅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透明度,发挥了群众监督的作用,而且提高审计的权威性。

5、改进审计手段与方法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电算化会计的广泛应用,高校审计部门要在传统审计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计算机审计的新路子,促进审计手段现代化。如对后勤服务集团或校办企业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审计软件等先进技术与被审计者及其部门的财务数据接口连接,进行专用网络审计、在线审计等,从而保证所提取资料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审计部门因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取证比较困难,所以审计方法必须有所改进或突破。比如,为了扩大学校审计线索的来源途径,可在校园审计内网上公布对学生乱收费、滥发职工福利等违规违纪行为的受理电话和电子邮箱,让知情者有机会提供审计相关线索,同时做好保密工作。这样使审计人员从蛛丝马迹中获取信息,进行调查取证和分析判断,提高了审计质量。

6、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降低审计风险

一是要加强审计人员政治理论学习,并有计划安排审计人员进行后续业务培训,才能适应高校审计工作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二是要借鉴兄弟院校先进的审计经验和方法技巧,才能更好地去化解和避免审计风险;三是要鼓励审计人员进行、申报课题等一些审计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工作,从而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四是要制定合理激励机制,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尤其在福利待遇、升迁考核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以稳定审计队伍并发挥其作用。

总之,高校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只有高校领导重视和支持,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才能充分发挥出审计的最大效力。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入开展,高校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也会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特别在健全领导干部监督管理体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进而推动高校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旅游 党政领导 经济责任审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有些地方甚至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因此,许多地方都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掀起了旅游资源开发的热潮。但在以往的旅游开发中透露出了急功近利的思想,人们对旅游资源重开发,轻保护,使生态环境和遗产遭到了破坏,影响了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此,党政领导难辞其咎。因此,我们必须选择合适的监督和约束机制来掌控经济发展的方向,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有效地缓解经济增长造成的生态问题。在我国,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权力制约监督制度。以往的观点认为,对党政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应集中于财务收支与财经法纪等微观经济责任上,但随着现代审计功能的拓展与创新,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经济责任审计还应该关注党政领导的宏观经济责任乃至社会责任。

1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及特色

1.1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

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的经营管理责任进行监督与评价的一种审计类型。本文强调在旅游区县任职的党政领导针对旅游开发项目决策、实施、成果进行监督与评价。

1.2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特色

由于在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基础上加以旅游区县的限定,所以与一般经济责任审计相较而言有其专门的特色。

(1)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属于交叉边缘学科,其融有审计与旅游专业知识,相较一般的经济责任审计专业性更强。

(2)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评价标准的地区差异性要求更高。

(3)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刚刚提出不久,正处于试点探索阶段。

2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缺少有针对性的审计操作指南

审计署对党政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出台的审计操作指南,其内容仅仅是在宏观上进行概括性的规定,并未针对旅游业的特点做出有区分化地详细说明。

(1)在我国,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提出时间不长,国内审计工作开展范围小、次数少,缺乏可以借鉴的工作经验。

(2)就国外而言,一方面在国外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尚未提出,因此没有类似的操作指南可以借鉴;另一方面,国内外的国家政策不同,地理性质不同,因此也无法直接引用。

想要更好的开展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就要结合旅游区县当地实际情况,但我国各区县旅游资源差异较大,无法适用统一的执行标准,这就更加强调具有针对性的审计操作指南提出的必要性。

2.2旅游区县党政领导评价标准不够完善

我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党政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不能一概而论。同时,区县旅游带动的其他行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应该纳入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中。

(1)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在于对区县领导工作进行监督与评价,审计成果应上报给区县领导的管理部门,但审计署对于评价标准的制定并未考虑到相应部门的管理要求。

(2)各个地方的自然资源情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无法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但目前我国尚未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

(3)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融入了旅游新概念,而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多擅长于财务审计,因此对新领域的审计评价标准的制定能够做出的贡献不大。

2.3旅游专业性审计人员缺乏

目前,我国的审计人员绝大多数是会计、审计等经济类专业,缺乏对于旅游方面专业性的知识;其次,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是近些年来才提出来的,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缺乏可以借鉴的经验,当下针对这一审计工作的开展正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同时,专业性审计人才也处于开发阶段,难以形成一支较为成熟的审计队伍。

(1)我国的高等教育对于审计学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的开设是十分独立的,这就导致目前具有旅游专业知识的审计人员的短缺。

(2)旅游业能够以行业的形式存在并且成为当下国家关注的重点,说明其影响力的重大,影响面的广泛。这就要求这一领域的审计人员要有足够丰富的知识面。但目前这一领域的审计人员大多是财务审计人员出身,很难胜任这项工作。

(3)随着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提出,相关部门对于审计人员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技能开展了培训,但是旅游审计专业性要求高,对于审计人员相关培训的周期较长,导致目前该领域的专业性审计人员处于“真空期”。

2.4审计成果运用有待进一步提升

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一方面是上级领导对下级的监督和评价以及本级领导对自身的工作的总结;另一方面其成果可作为资源与经验进行各机构共享。但目前该领域的审计人员缺乏对审计报告使用情况的跟踪了解,同时相关部门之间不注重沟通交流,因此很难保证审计成果的有效运用。

(1)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区县领导任期的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干部任免的依据。然而,目前却在审计报告出具前,就发生了人动,使得评价工作与干部任免工作脱节。

(2)传统的观点认为审计是基于受托责任产生的,审计人员将出具审计报告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对于委托方如何利用审计报告,一般不进行跟踪了解。而干部管理部门对审计工作的不专业,导致审计成果难以得到有效运用。

(3)目前的旅游区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干部任免的方面往往属于事后审计,审计工作与干部任免工作严重脱节,审计结果的滞后导致审计成果的作用没有发挥到极致。

3对策与建议

3.1如何解决缺少针对性的审计操作指南的问题

(1)结合旅游业的行业特点。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特色在于融入了旅游概念,因此,就要求审计机关在制定操作指南时要考虑到旅游行业特点,如考虑到生态保护,旅游商业开发等因素,提出具有可实施价值的操作指南。

(2)适应旅游区县具体情况。我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各个地方受自然环境、地理特点等的影响,同时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在对不同旅游区县进行审计前就要综合考虑当地的具体情况,采取适用的审计操作指南。

(3)加强审计人员专业性培训。目前缺少针对性指南,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专业型人才的缺乏。旅游区县责任经济审计正处于试点阶段,当下进行这一领域工作的审计人员大多对旅游业涉足较浅,无法结合旅游业特色提出有针对性的操作指南。而目前解决这一困境的主要方法就是加强人员专业性培训。

3.2如何解决旅游区县党政领导干部评价标准不完善的问题

(1)因地制宜。我国各个地区自然资源情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为了能够公平公正地对各个旅游区县的党政领导进行工作评价,就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部评价标准。

(2)评价标准制定权限下放。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是供人事管理部门对党政干部进行工作考核以及人事调动所用。为了能够更好地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更有效地利用审计的评价结果,审计评价标准的制定由各个旅游区县的党政干部管理部门进行可能更为恰当。

(3)丰富评价指标。旅游区县的开发不可避免地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如商铺入驻、房地产开发等等。这些经济指标的提高势必会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在对当地党政领导评价时就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做到综合全面地评价党政领导干部工作业绩。

(4)注重专业型人才开发。一套完善的评价标准体系的提出重点在于具有专业性的人员。因此,为了能够尽早完善我国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就需要审计机关在专业型人才开发机制上“下苦功”。

3.3如何解决旅游专业型审计人员缺乏的问题

(1)在职审计人员再教育。目前从事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人员,对于旅游业方面的知识涉猎较少。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这一领域的审计工作,审计机关可以针对在职的审计人员进行集中的专业性教育,丰富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2)建立行业之间的交流平台。除了通过人员再培训外,还可以加强行业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建立行业之间学习交流平台,使得审计人员熟悉旅游业人员日常的工作流程,增审计人员实践经验。

(3)注重综合型人才的选用。在今后的审计人员选用机制中,不仅仅局限于审计专业能力的考察,更要注重综合型人才的发现和选拔,为审计工作全面性开展提供重要的人才基础,夯实我国审计人员队伍的核心力。

3.4如何将审计成果的运用进一步提升

(1)加大审计成果在干部任免评价指标中的权重。为了避免审计评价工作与干部任免工作脱节,审计机关要求干部管理部门在干部任免工作中加大审计成果指标的权重,增强审计成果的效力,进一步加强审计成果的运用。

(2)明确审计人员的职责范围,推进跟踪审计工作。审计人员的责任不仅仅在于出具审计报告,还要跟踪了解相关部门对审计建议的落实情况。做到全过程的跟踪审计,确保审计结果的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