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意义范文

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意义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09:59: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意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意义

篇1

关键词:供水;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V674文献标识码:A

1、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背景

侯马市地处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南端,东毗曲沃县,西邻新绛县,南依紫金山与闻喜县、绛县接壤,北傍汾河与襄汾县隔河相望。北距山西省省会太原市340公里,南离陕西省省会西安市300公里。全市总面积220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25.5万人。

2009年,山西省政府批准侯马市设立“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推进

一体化综改试验区的建设,侯马市提出了“1+4”城乡一体化建设战略,突出“全域侯马”理念,以侯马市城市核心区为中心,围绕东、南、西、北四个乡镇的城镇化建设,形成“1+4”的城乡一体化格局,通过实施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四大工程,全面提升侯马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供水系统作为侯马市的重要民生工程,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可以直接解决城乡供水差距问题,实现农村与中心城区同网、同质、同价供水,提高用水保障率,而且侯马市水务局大力配合,同意自筹部分资金进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因此,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建设条件已经成熟。

侯马市现状供水能力为35000 m3/d,主要的供水设施有水源地3处:分别为上马驿桥水源地、南杨水源地和下裴庄水源地,3处水源地共有水源井33眼。供水水厂有2座:上马水厂和凤城东水厂。现状供水范围为市区、城中村及周边宋郭、汾上、西侯马等21个村,其余57个村未接通自来水。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其实质是解决目前剩余57个村的供水问题。

2、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设条件已经成熟,工程的建设使得剩余57个村居民多年的愿望得意实现,可以说该工程的实施,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但工程建设推进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2.1 工程规模确定问题

侯马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工程规模的确定需结合总体规划和当地现状实际用水

况,合理确定用水量标准。对于农村用水定额的选取,由于总体规划中并未对农村的发展情况做具体说明,且现状缺少相应的计量数据,农村定额的选取就成为制约工程规模的关键性因素。

2.2 供水水压问题

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设中,若对农村和中心城区实行统一的供水水压,势必造成中心城区的供水水压较高,造成能量的浪费,若不实行统一的供水水压,又有可能造成规划期末,农村供水水压不足。

2.3 供水水质问题

侯马市由于地理构造的原因使得SO42-、F-等超标,水质不达标,现状农村自备水源井缺少相关水处理设施,无法保证供水安全性。要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就意味着城乡实行统一供水水质,然而由于资金、管理等问题,工程建设前期只能实施城市出厂水达标,由于中心城区至农村的转输管线较长,在后期的运行中如何保证农村管网末梢的水质达标,也是工程建设中需考虑的问题。

2.4 水价问题

侯马市现状乡镇水厂的供水水价较低,还有部分村民自行打井取水,无需缴纳水费。实施城乡一体化后,将本着“同城同待遇、同城同服务、同城同价格”的原则,实行同网、同供、同价。供水价格比原来水价高,居民对水费争议较大。

3、由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引发的思考及处理措施

3.1 统一规划水资源量,保障各区域供水量

要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首要条件是保障供水量,因此,在进行具体的规划之前,应对项目区的水资源进行详细论证评价,以确保项目区的水资源总量满足规划期的用水需求。在水资源论证的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这样才能在确定供水标准和工程规模时,确实做到有据可依。

3.2 依据总体规划和给水专项规划,合理确定供水水压

根据侯马市城乡总体规划及侯马市“1+4”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的要求,结合侯马市的实际情况,确定中心城区供水水压按6层楼考虑,即满足最不利点水压不低于28m。

侯马市农村供水水压的确定,根据现状农村与城市管线相接处的剩余水压进行确定,按4层楼考虑,即满足最不利点水压不低于20m。

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设中,对于农村供水应进行给水专项规划,结合专项规划合理确定供水水压。

3.3 结合项目区的水质情况,合理选择水处理方式,保证供水水质

城乡供水一体化要求农村与城市实行同一水质进行供水,考虑农村庭院灌溉等用水量较大、浪费较多的特点。若要实行同一水质进行供水,势必造成浪费。诸如有些地方的地下水水质硫酸盐超标,采用反渗透方式进行水处理,若将净水厂膜处理后的水用于农村庭院浇灌,过于浪费。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可考虑仅对居民生活饮用水部分进行相应的水处理,在农村居民家中安装小型家用水处理器,对生活饮用水进行处理,对村内其他用水不考虑做水处理,即采用分质供水方式进行供水。这不仅可以解决村民的安全饮水问题,还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治水成本。这种简单的水处理措施,局限性很大,面对很多较为复杂的水质情况,目前市面上的家用型水处理器的水处理效果并不理想,致使处理后的水质达不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只能由城市净水厂统一处理后直接供给用户,或者在农村建设小型的集中水处理站。

鉴于以上情况可见,实行城乡同一水质进行供水,需结合当地实际的水质情况,并考虑城市净水厂和周边农村的相对位置和距离,以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合理选择水处理方式。

3.4政府协调,供求双方民主协商,合理制定水价

供水价格对于供售双方都是十分敏感的问题。由于原乡镇水厂水价较低,部分村民自打水井,无需缴纳水费。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后,对于水费的收取,首先应加强宣传教育,让居民逐步提高供水安全意识,自愿选择优质水、放心水。

水价问题还存在水耗的分摊问题,按国家建设部有关规定,供水企业的产销差率应控制在15%以下,而一般企业都很难达到,尤其是城乡供水一体化更是难以控制,因农村的地理位置比较偏远,管网长,加上人为的破坏及偷盗水,产销差率高居不下,在水价测算时水损成为比较矛盾的问题,标准以外的分摊若全部由用户负担显然不合理,而全部由供水企业负担也有失公平,所以也只能结合实际情况协调解决。

3.5采用“水表出户,一户一表”方式,规范收费,为实现阶梯水价提供条件

计量问题关系到供售双方的计量准确性,是供水系统中供售双方都比较关注、重视的问题。

侯马市现状部分老城区采用总表计量,农村的供水有的没有计量设施,有计量的也是总表计量,这样就造成村民对于缴纳水费存在纠纷,对水费收取造成不便,因此城乡一体化实施后,要将“水表出户,一户一表、收费到户”视为硬性规定,这对用户来说公平合理,对供水企业来说为今后创造了阶梯水价的条件。

“水表出户,一户一表”的实施,对于计量设备的选择,应选择高精度智能性预付费水表,该水表相比于老式的IC卡水表,加入了智能电子模块,采用基表脉冲进行控制,能够在起始流量不大于2L/s的条件下平稳转动,真正实现滴水计量,有效避免了一些违法用水行为。

4、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成后的成效及意义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是保障城乡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础工程,也是实施侯马市“1+4”城乡一体化规划,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资源保障。其成效及意义如下:

1、侯马市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之后,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政府可实行宏观调控,对水务部门统筹调度,有利于缓解供需矛盾,提高供水保证率。

2、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之后,有利于供水市场秩序的规范化、标准化。通过供水系统的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定价,提高供水保证率,提高饮用水质量,让群众喝上放心水,彻底解决城郊用水供需的矛盾,实现由原来的“定时供水”向现在的“24小时供水”转变。

3、城乡供水一体化有利于实施供水、排水价格政策。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后,根据相关产业政策和水价政策,从促进水资源保护、节约用水到优化资源配置,按不同时期确定统一价格政策标准,实行“同网、同质、同价”,有利于降低成本及运营费用,有利于水价政策的统一实施。

4、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之后,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侯马市现状供水方式缺少合理的管网设计和计量设施,缺乏统一的收费管理模式,节水宣传教育不够,尤其是在农村,节水意识非常淡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浪费用水现象。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后,可建立起从源头到水龙头的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按照“一户一表,计量收费”的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阶梯水价制度,保证人民群众既能喝上放心水,又做到合理用水、节约用水,有效地保护资源。

五、结语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要求,“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设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对于其他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侯马市城乡总体规划・规划纲要・总报告[R] 2012

2侯马市“1+4”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 2012

3侯马市“1+4”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 2012

4侯马市“1+4”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网建设项目初步设计[R] 2013

5崔宏胜 周新超. 杭州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探讨[J]. 城镇供水 2011,2:97-99.

6马丹. 论城乡一体化的供水体系规制[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1,7(7) :52-53

7王浪 景臻. 山区城乡一体化供水系统研究――以浙西某县为例[J]. 城市规划 2010,3:112-114

8盖海英. 关于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后续管理机制的研究[J].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2010,4(14):280-285

9曹静. 城乡一体化供排水系统规划研究――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7,8(4): 41-45

10黄芳. 义乌城乡一体化供水的价值观[J]. 公共事业财会 2006,3:75-80.

篇2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情况;问题;建议。

1陕西省城乡供水基本情况。

陕西省南北延伸达800 km以上,所跨纬度多,从而引起境内南北间气候的明显差异。气候使得全省的年降水量的分布是南多北少,由南向北递减,年降水量陕北400~600 mm,关中500~700 mm,陕南700~900 mm,其中陕南的米仓山、大巴山和秦岭山地中、西部高山地区,年降水量多达900~1 250 mm。年降水量的不同,使得陕西省对于不同地区的城乡供水有着不同的标准。

陕西省内的主要河流有无定河流域、延河、泾河、渭河、北洛河、嘉陵江等。江河年径流量为899×108 m3,地下水量为235×108 m3,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的重复量,全省水资源总量为785×108 m3。2009年对全省地表控断面水质监测结果进行统计,有66.4%的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水体的污染特征为有机污染型。据统计,2009年全省城乡供水综合生产能力为1 777×104m3/d,城镇用水普及率为95.97%,农村用水普及率为65%;城镇饮用水合格率为98%,农村饮用水合格率仅为48.3%。

2陕西省用水发展趋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陕西省的城镇用水近年不断增长,也反映了城区居民生活和建筑、公共环境等用水量的增加。而大规模的经济开发区的开工建设和生产后,用水规模必然大量地增加和长期持续地使用。因此,城市的用水矛盾将逐步突出,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协调性的规划或建设实施方案,必将造成水资源利用的混乱和严重浪费。

相比城区的用水现状,陕西省的农村用水则仍被供水量和饮用水质的问题所困扰,由于陕西省境内的河流沿岸排污口众多,造成水体污染。目前,城市污水主要排放在泾河、渭河、嘉陵江等处,根据陕西省水务局2008年上半年水质简报:泾河断面以上水质类别为Ⅰ类;嘉陵江水库水质类别为Ⅱ类,其中磷超标0.39倍。可见目前江河水质受城镇村居民生活及周围企业污水排放影响显著。如今市区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城区大部分生活污水可以得到处理,但企业、村镇的污水仍无法有效地解决,必须采取城乡一体化供水,以求转变对农村安全饮用水的控制力度。

在2010年,城乡一体化的供水体系,已经为陕西省的城乡供水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全省年新增供水能力1000×104m3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34%,384万人摆脱用水难,喝上甘甜水,一批骨干水源工程使大中城市供水能力提高。有关部门提供的最新数据表明,2000年至今,陕西省城乡供水快速发展并不断取得新突破,农村饮水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五”解困目标,城镇供水设施面貌一新,城乡供水为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利保障。

2010年是农村饮水工作执行“十一五”规划,要实现省政府“全部解决296万饮水困难群众问题”和“将延安市、榆林市建成国家农村饮水安全示范市,将岐山县、淳化县、志丹县、印台区建成国家农村饮水安全示范县(区),将阎良区、麟游县、杨陵县建成省级农村饮水安全示范县(区)”。为了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陕西省的水利主管部门围绕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要求,抓住国家加大民生工程投入的历史机遇,加强了对一体化水利制度的监督指导,积极争取、统筹谋划、健全体制、提升管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使得全省城乡供水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1]。

3城乡一体化的供水体系的规制建议。

3.1统一部署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规划。

统一部署是完成城乡一体化供水的重点,在进行一体化供水规划时,要对规划的内容做出统一部署。同时,单一项目的规划部署要与全省的规划相统一,要将城乡的供水一体化与污水处理、节水处理等问题统一起来,保证规划的统一完善,编制出合理、统筹的建设设施。统一部署的成效已经呈现在对一些单项供水项目的建设上,例如:为满足日趋增长的城镇用水需求,陕西省统一部署了一批向大中城市、工业园区供水的骨干水源工程,在统一部署、集体规划、统一审批之下,先后完成了黑河水利枢纽、神木瑶镇水库、延安红庄水库和西安引乾济石调水、石门水库向汉中市供水、冯家山水库向宝鸡市供水等水源工程。这些蓄水调水工程的建成投用,有效地缓解了陕西省大中城市的水资源供求矛盾,进一步增强了大中城市的供水能力,提高了用水保证率。这些成绩进一步地标明,统一规划部署是安排城乡供水一体化的首要程序环节,要不断地深入部署环节,将规划理论与实践实施相结合,做到先统筹、后规划;先规划、后施工。

3.2加大管理监督力度。

城乡一体化的实施要依靠不断的管理监督来进一步的完善,针对监督管理要明确法律和经济的双重手段,要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行业监督标准,从根本上做好监督管理工作。除了要建立监督管理制度之外,水务一体化建设要依靠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对监督标准进行统一部署。

3.2.1建立水质保障体系。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人们对新污染物的认识不断提高,城市供水水质要相应提高。为提高水质,在《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基础上,2001年卫生部提出《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陕西省在按照《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等相关法规进行水质要求的同时,在自来水厂和省内的各江河流域的水源取水处取水验质,调查统计当前供水水质中该项目的实际指标值,对有问题的水源采取保护措施。除了治理之外,省内的自来水管理部门应该坚决杜绝企业在水源上游排放污染物,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制订应急预案,使水污染事故的机率和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的限度。根据薄弱环节的分析,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和必要的工程措施,确保在发生影响农村饮水安全突发性事件时能及时、有效地处置。

3.2.2建立供水信息自动测报系统。

供水信息自动测报系统的建立是通过GIS管网管理系统的安装,对自来水厂的供水信息进行全面的测报监控,其内容包括:建设管道压力监测点、余氯监测点、浊度监测点、流量监测点,安装监测软件等。通过监测系统自动采集供水管道的压力、余氯、浊度、流量等信号,达到可视、可控、可调、远传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提高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信息化管理水平[2]。

3.3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的市场化道路。

水利工程的完善必然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现状,基于这点的考虑,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也要走向市场化的道路,供水部门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将中央的“民生用水”政策贯彻到底,创造农村饮用水的体系化之路。在市场化程序的运作之下,供水体系建设一方面要争取国家的补助资金,另一方面也要自主解决资金问题,要将水利工程的建设推向市场化的运作程序之中,注重工程的配套建设,以便经济适用地完成水利工程建设。

另外,开放供水企业经营市场,允许跨地区、跨行业参与市场竞争。推行城市供水企业特许经营管理,建立特许经营制度,要明确市场准入条件,界定政府主管部门与受委托经营企业双方间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确定运营价格、产品质量和服务标准、违约责任、经营期限和终止程序等。实行合同管理,不得为投资者和经营者提供固定回报。在做好对外开放的同时,要重点培育有实力、有进取心的市场法人主体自主经营的省内供水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鼓励参与市场竞争。

总之,陕西省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的建立要明确当前用水发展趋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一体化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加大管理监督力度,鼓励工程竞争企业走市场化道路,全面促进城乡用水的统一发展,统一调控。

[参考文献][1]刘文朝,高占义,胡孟,等。“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材料设备市场需求透析[J]。中国水利,2006,(5):61-62.

[2]郭杰昌。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为契机促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J]。广西水利水电,2006,(3):85-87.

篇3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问题;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 A

一、农田水利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是关系到农业、农村、农民的工程。因为农业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只有搞好农业发展,才能使其他产业得到较好的发展基础。农田水利工程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无疑成为重点。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规划时,要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以及所需浇灌的农作物的特点,合理的进行规划,最大限度的利用当地的资源,这对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才能有效的促进其它产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二、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和设计的具体内容

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和设计主要包括对以下几个内容的规划和设计,按照其主次程度以及发挥的不同作用排序依次为农田水源工程设计和规划、灌溉渠系工程的设计和规划、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及和规划、排水工程的设计和规划、农村河道清淤整治工程的设计和规划、田间配套工程的设计和规划这七个组成部分。这其中主要的是针对为农田提供水源灌溉和使用以及供应各个私人大量水资源储蓄支持的农田水源工程进行设计和规划,它主要包括有中小型塘坝、引流量较小的引水、和功率较小的渠泵站的建设和选址以及出水量的实际调查等,此外、雨水集蓄池(容积小500m)、相关的机井设施的供水量等也可以算入其中;灌溉渠系工程则主要是指大型灌区和中型灌区的末级渠系工程的规划情况,除上述的灌区末级的渠系工程布置与设计之外,还应该有相应的渠系配套附属建筑物以及下灌区的渠系工程的规划和选址设计问题等等;所谓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和设计,就是指低压管灌、喷灌、微灌布置问题等;排水工程的规划和设计是指排水泵站(装机容量小于000kW),控制面积以下的排水沟道及配套建筑物等的规划和设计;农村河道清淤整治工程是对承担灌溉、排涝功能的调查和规划,以及流域控制面积在50km 以内的某些农村河道的清淤整治;最后的是田间配套工程的规划和设计,它主要包括机耕道路、生产桥、相关的量测水设施和配套布置等、斗闸门以及灌溉试验设施的配套和布置设计等。

三、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勘测不到位。我国的大多数农田水利工程都兴建于建国初期,由于当时的科学水平与技术条件的关系,多数工程并没有进行合理的环境勘测,这就导致了农田水利工程与当地的自然环境配合不密切。在使用这些水利工程时,造成了大规模的资源浪费,并且对农作物的增产起到的作用十分微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农业发展的需求。

(二)工程设计不合理。我国现有的大多数农田水利工程都兴建与上个世纪,在建设时多数工程都是一边兴建,一边规划的,兴建时并没有考虑到水利工程的设计合理性。这就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灌溉的效果不明显,据资料显示,在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中水资源的利用率只有60%~70%,严重的制约了农业的积极发展水平。

(三)工程设施较为老旧。早期的水利工程在兴建时,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加之施工人员的不熟练,导致水利工程存在着许多技术上的问题。因为施工时间较早,设施现在也较为老旧,在灌溉时使本就不高的水资源利用率进一步的下降,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与进步。

(四)农田水利相关工程模式古老

我国大多数水利工程自身使用时间都比较长, 特别是平原地区中大多数的水利工程都是以前建立的, 而新建立的水利工程极少。并且其水利工程对应的设计方案基本都不完善, 这就导致了水利工程自身渠道大多都无法和水利工程自身进行配套,因此在对农田进行灌溉的时候,经常会有不同农田之间出现串灌或者是漏灌等不良现象, 从而导致水利工程自身灌溉效率过低, 并且因为水利工程对应的水库存水量损失过大, 其水利工程方面的绩效比例也会严重失调。

(五)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与实际联系不紧密

不管任何工程建设都需要严格与现实情况联系起来,才能可持续性的发展,才能在飞速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立足。然而,在有些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中,为了获取更多的效益,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规划设计几乎会在超负荷的情况下运行,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完成设计任务,导致设计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实地考察,也没有足够的空间去想象更加完美的规划设计方案,最后的规划设计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实用价值,这将会直接导致工程的设计在执行过程中变更、施工联系单增加,整个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工程投资等都不会得到很好的控制。

四、对农田水利工程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明确水利工程规划的核心思想和目的。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初期,要充分了解水利工程的目的与核心思想。在进行工程项目的规划过程中要紧密的联系工程的核心思想与目的,并结合政府的相关政策合理的进行工程规划。确定好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思想和目的,尤其是一些各地方政府融资的水利工程的建设,更要注意这个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够保证水利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开工。

(二)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要切合实际。在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时,要结合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与当地农作物生长的特点合理的进行规划。对于工程所需的材料以及施工人员方面,要尽量采用当地的材料进行施工,这样可以有效的节约工程的施工成本。当然对于技术要求较高的部分,要选用合适的材料进行施工,不能因为省事而随意选用当地的材料,严防工程出现质量事故。对于施工人员要进行相应的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施工技巧,这样可以有效的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三)实施前做好预备工作。a.实地考察、因地制宜。在工程规划设计前,要先到工程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多向当地政府或村民了解农田的情况,深入了解以后再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规划和设计,这样就会减少问题的出现。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质和地形,然后设定方案,这样工程进行时才更具目的性和有序性。b.有计划地进行工程施工。以前农田水利工程的实施过程都是按照“做一步,计划一步”的方法进行,导致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都逐渐开始不能运作。新开始实施的水利工程一定要避免这样问题的发生。没有计划的工程是不能稳步向前的,不对工程进行一系列财力、物力的规划,便不能使整个农田水利工程得到保障。

五、注意事项

(一)技术能力。在农田水利工程中,拥有好的规划和合适的技术才能使水利工程稳步发展。设计者具有高的能力、好的素质,对于整个施工过程都是有利的。相对于设计者的技术能力来说,施工者的技术能力更为重要,素质较高的施工者就会对自己的施工项目认真负责,他们的工作会对施工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现今很多农田水利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都会找当地农民当施工人员,但是一般农民都不具备相应的施工技术和实施能力,在这一点上相关的管理人员要做好提前的速成辅导工作,使每个施工者都能学会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的基本要领。

(二)安全问题。农田水利工程不像楼房建筑那样在高空进行作业,虽然看起来危险性也没有那么大,但是不能因为危险性小就不去重视安全问题,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施工人员要多加小心。无论是什么工程,不管是建筑高楼还是修建农田水利工程,只要是在施工场地就要把安全问题摆在首位。农田水利工程中,相关的管理人员要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配备安全设施和安全员,严格掌控施工过程的安全问题。

结语

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当中,农田水利工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保证粮食安全,防治农作物受到自然灾害影响同时促进粮食增产具有重要意义搞好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和设计,是建设可使用的、效率高的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环节,只有充分注意到引流量灌溉率及田间工程设计的实际问题,才能及逆行最合理最优化的设计,同时设计出的农田水利工程才最实用,方便农作物在需水时进行及时灌溉需要。

参考文献

[1]姜伟. 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J]. 门窗,2014,(10).

篇4

【关键词】水利工程规划,存在的问题,注意的事项

1、水利工程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的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部分地域的基础设施较少,难以满足当地的实际水力资源需求。同时存在着随意建设,边建设边规划的现象,很难将分布的工程统一起来进行利用。目前,我国水利工程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1初期规划方案论证不足

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是协调设计方案和工程技术及经济要素的重要步骤。合理的工程规划方案应该包括工程选址、工程建筑物结构设计、工程的总体布置情况等内容,并从经济效益、环境影响、工程施工工期、工程总投资、竣工运行条件等诸多角度和量化指标对各个工程建设整体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最终选出最佳方案。现阶段,水利工程规划方案,没有注重量化的数据分析,常以经验进行选择,论证工作进行得不够深入。对于工程建设与区域经济的结合程度、工程客体结构质量需求等要求的考察不够具体,很难避免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投资过大超预算、结构设计存在缺陷等问题。

1.2工程规划评价标准模糊

当前建设的大中型水利工程,由于其工程规模和整体投入较大,所谓更加强调工程规划中的评价标准。然而在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一些规划设计人员认为这些工程规模很小,只要保证其建设过程中的安全和竣工后的质量即可,进行高标准的经济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是多此一举,所以忽略了评价工作的深度,制定的标准也较为模糊。其实工程建设不分大小,水利工程的规划也要进行全面的评价,在综合环境、经济、技术等多方面考虑的基础上,明确工程的可行性,并将最终结果在水利工程中进行汇总。

1.3工程规模划分缺乏科学合理性

作为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依据,水利工程等级划分尤为重要,其决定了工程实际规模和工程投资情况,对于规划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不进行科学的等级划分很难保证规划工作的合理可行,从而出现因为水利工程等级划分过高造成了工程建设人力物力超标准投入,这些投入超出了水利工程的实际需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或者是因为工程等级划分过低导致水利工程质量无法承担实际使用需求。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引入水文资料、预期目标、预期效益等参考标准,依据抗洪等级、工程级别等等要求进行工程的规划。表l为水利工程项目规模划分表。

表1水利工程项目规模划分表

1.4工程设计图纸缺乏严谨性

地形图与实际不符。部分项目设计为节省开支,不进行勘测,没有实测地形图或在以往几年前的地形图上设计,造成与实际情况不符,致使工期拖延或投资超预算。图纸不全,尺寸标注不完整。有些设计细部图不全,一些特征点无剖面图或尺寸标注不完整,给工程量计算和施工都造成困难。图纸与文字说明不符。部分设计因制图人与报告编制人不同又缺乏必要的沟通,造成图纸与报告中的表格或说明不符的现象。之后无法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

2、水利工程在规划和设计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2.1水利工程引水流量规划

水利工程的规模小,分布又不集中,而且相关的资料少之又少。这些都对水利工程的规划和设计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因此有必要在规划和设计时引进引水流量设计。引水流量设计Q的公式是:

2.2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规划

作为水利工程的规划的重要指标,供水能力和当地的自然条件息息相关。供水能力水平的确定应该同当地水资源拥有率相关,也和当地农业生产、作物特征相关。比如:小麦的地下水位一般在1.0~1.5m。大豆一般在地下0.3m左右。地下水位的确定不仅和作物的种类有关,更和作物拔节前后、开花前后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因地制宜,从实际情况出发。

2.3根据实际环境进行规划

在进行水利工程的规划时,对当地地形以及村庄布置格局进行分析,科学设计规划可能涉及的当地渠、田、林、桥涵、路等原有区域设施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规划。在进行农田区域明渠自流灌溉的规划时,引水渠的位置越高,灌溉的面积越大,因此尽量将引水渠设置在高处。梁道则要避开农田,并采取经济性更高的土渠。对少数影响农业生产较大的排水沟,可以采取浆砌石渠,并且建立跌水和陡坡避免渠底受到冲刷,减少两侧岸塌掉现象的产生。另外,进行防护林规划时,要依据排渠沟进行布设。

3、结语

作为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水利工程的建设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作为整个水利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水利工程在县乡地区的农田耕地灌溉等方面的作用极为显著。作为决定工程建设质量和使用功能的重要决定因素,水利工程的规划问题是当前行业内普遍关注的要点问题。在工业园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尤其更要重视水资源、水环境论证工作,应该妥善处理有限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利用的双赢,同时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因此,对于以往这些规划工作中的问题要尽早发现,有针对性地及时处理,进一步发挥这些水利工程的实效,促进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湖州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湖州313000)

[摘要]我国正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供水一体化便属于其中一项最为主要的工程。该工程将针对农村居民用水的安全性提高问题,确保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安全以及为其改善生活质量的方法进行规划。本文从城乡供水一体化现状入手,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城乡建设;供水一体化;供水改造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280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均离不开水。不安全的水资源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当中的无形杀手。国家为解决该严重性的问题,要求尽快改善农村用水条件,提高农村用水的安全性能,为农村居民用水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同时加快城乡费一体化进程步伐,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具有重大的意义。

1城乡供水现状

近年来,由于政府加大了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力度,使得城乡供水已经逐渐的向集中供水化发展,但是,对农村供水建设当中仍然存在大量的、急需解决的重要安全问题。

大部分将要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城乡周边均会有大量的水资源,但是该水资源供水对象多为城镇或城市,对农村的用水支持力度并不足,流向农村的水资源甚少,使得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进展缓慢,不能够快速的解决农村居民用水安全问题。同时,个别农村正在进行的供水一体化建设,工程质量不过关,不能够保障居民的安全用水,使得农村居民产生了强烈的反应。另外,现有的一体化工程较规划的一体化工程规模而言,相对较小,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整体供水网络正在建设当中,其管理以及建设均有待进行整合[1]。加之,个别城乡当中的供水一体化工程的运营机制并不完整,对水资源的管理,用水价格的控制并不严格,使得工程运营当中的经费运转不合理,必须要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管理以及规划。

2城乡供水一体化当中存在的问题

2.1供水骨干网络建设力度不足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镇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大部分农村居民已经转移到城镇进行发展,其收入亦得到了提高,对用水质量和用水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同时,多数农村现存的供水工程仍旧是单村的供水工程,其中存在问题比较多,亦比较突出,因此,整体供水的骨干网络需要加大建设力度,从而满足人们的需求。

2.2城乡供水工程运行受到制约

城乡供水工程由各农村村内供水管网组成,而村内供水管网一般是在实行“村村通”时期,由各个村自主进行建设,无论是整个管网的用料,抑或管网的建设质量,均低于正常标准[2]。加之部分村内供水管网进行了多年的供水作业,已经产生了损坏,无法继续实行供水作业,即便是其他村内供水管网为出现严重问题,依旧多数为“带病”工作状态。而城乡供水一体化需要将各个村内供水管网进行连接,接入较大的管道,该项举措将会为原有的村内供水管网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在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时便考虑放弃个别农村的村内管网连接,导致整个城乡供水工程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2.3部分农村供水并网积极性不高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是现今推行城乡一体化进程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相当一大部分农村的村内管网并网积极性并不十分高涨,主要是因为:第一,部分农村的村内供水管网虽然处于“带病”工作的状态,但是仍旧能够进行供水作业,村民认为只要有水用并能够解决生活用水问题,并不注重对水源质量的要求。第二,现今多数农村虽然实行村内供水管网进行供水,但是其供水并不需要花费资金,实行免费政策,而正常的税费是由整个机体承担[3]。村民担心在实行供水并网之后,其用水费用会提高,因此,不主张实行并网供水。

2.4供水一体化配套设施不完善

(1)产生污水现象比较严重。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当中必定会有重要的水源,对重要水源的保护虽然得到了相对的重视,但仍然存在水质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导致污染水源进行蔓延,影响整个城乡供水系统。

(2)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城乡供水一体化需要现今的科学技术和发达的网络技术进行配合,使整个工程建设以及运转均能实现信息化、自动化,现有的水平达不到要求。

(3)运营体系不够完善。在该工程当中,其监管体制以及整个工程的运营体系均未得到完善,并不健全,对农村供水的管理不严格。

3城乡供水一体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1)加强供水骨干网络建设力度。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应该按照规划建设的总目标进行建设,以便于加强整个供水骨干管网的建设,完成预期目标,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2)水管网建设步伐。由于村内供水管网的建设制约整个城乡供水进程的运行,因此,必须对村内供水管网的建设加快步伐,最主要的便是筹集村内管网建设的资金[4]。在建设过程中,上级应该予以相应的改造资金,但只能够满足少量村内管网建设,需要进行大规模改造的乡村则需要自主进行资金的筹集。同时,为了保障建设后的村内管网能够适应一体化建设,应该对村内管网的建设与改造进行统一的规划、建造、监管。

(3)提高供水管理以及服务水平。首先,要提高整个建设当中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整个工程进行信息化、自动化的监测与控制,安装实时监察装置,对问题的出现能够及时进行处理。其次,要提升建设中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供水单位需要设立便捷的供水热线,组建解决供水问题的队伍,对居民在用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及时进程处理。

(4)考核制度。城乡供水一体化需要多个部门联合进行管理,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成立较为完善的多部门领导机构,对其人员的配备以及职能进行明确,便于解决在建设与运营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5]。同时,要对整个供水工程进行考核,确保能够正常、安全供水,为农村居民的用水提供安全保障,推荐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

4结论

综上所述,在农村用水安全问题几位突出的时代,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推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不仅能够为农村居民的安全用水提供保障,减少不安全水质对农村居民身体上产生的危害,更能够加快整个城乡一体化进程。政府在进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方面,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并发挥政府职能,对该工程予以资金与政策上的支持,使建设者与城乡居民能够完全积极的投入到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当中,为城乡的统筹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鹏.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5,(3):132.

篇6

近年来,我区在城市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打造生态宁海,正确处理城乡统筹发展关系,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7,为区域经济社会构筑了新一轮的发展体系。在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加强实施城乡统筹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重点突出实施以下五大统筹建设:

一、统筹城乡“供水网”建设,提高城乡供水质量

为了优化城乡供水资源,改善城乡饮水条件,确定20__年全面实现全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全区城乡供水由区一级政府统一编制规划,统一投资建设,统一管理经营。已经开展和即将开展的工作和计划:

一是实施统一规划。全面开展了城乡水资源保护、利用、开发专项规划和全区城乡一体供水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完成了全区城乡供水资源和供水设施共亨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二是实施统一建设。为了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成立了归区水利局管理的“宁海区水资源保护开发投资公司”和归建设局管理的“宁海区供排水建设投资公司”,分别承担投资建设管理城乡供水资源和城乡供水设施建设管理。已经完成城关第二水厂万吨扩容工程,使城区日供水能力达17万吨;已实施建设临港水厂、宁东水厂和长街水厂等三个区域性上规模的新水厂。计划今年还将启动建设宁海北部重镇区域性上规模的新水厂。其他区域性的新水厂在20__年前完成建设。

三是实施统一管理。为了加强全区城乡供水统一管理,以供排水投资公司为龙头,把各个区域性水厂作为独立核算的分公司管理,建立完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同时,及时做好原乡镇水厂的产权合并和供水并网工作,最后逐步建立“宁海区水业集团公司”,实施全区城乡水务工作一体化,实现城乡水业给、供、排一条龙建设管理机制,即合并现有建设局、水利局两个水业公司为一个建设管理主体。

二、统筹城乡“污水处理网”建设,提高城乡排水质量

为加快我区的生态建设步伐,优化我区环境保护工作,确定2020年全面实现全区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建设,实施城乡污水处理由区一级政府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投资建设,统一经营管理。为了实现这一工作目标,近年来,主要开展了以下三点工作和计划:

一是实施统一规划。从20__年开始着手规划建设城北污水处理厂,去年又继续进行了全区城乡污水处理网建设规划,完成了全区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共亨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二是实施统一建设。城北3万吨规模污水处理厂去年已建成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城区污水排放标准,优化了城区环境保护。计划20__年前建好城南、临港、宁东等三个区域性规模污水处理厂,2015年前建成西店、岔路、长街等三个中心镇污水处理厂;2020年前全面实现全区城乡污水处理网建设达标覆盖。

三是实施统一管理。以供排水建设投资公司为龙头,把各个区域性的污水处理厂作为独立核算的分公司管理,建立完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实行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一条龙管理。以后逐步实现招商引资,嫁接外资,转换建设投资和经营管理体制。

三、统筹城乡“垃圾处理网”建设,提高城乡环境质量

为了进一步搞好全区城乡垃圾处置工作,净化城乡环境,建立了村负责集中收集、镇乡负责垃圾集中清运、区负责垃圾集中填埋处理的三级联动建设管理机制,有效地解决全区城乡垃圾统筹处置问题。实施区、镇、村三级联动建设管理的责任主体和工作运行机制,既可降低建设管理成本,又可提高建设管理效能。

按照这个统筹运行要求,去年已全面落实好镇、村环卫管理组织和人员,配好镇乡垃圾清运专用车,启动城乡垃圾统筹集中处置工作。同时,要求在20__年前建设好各镇乡垃圾中转站,扩容建设二期垃圾集中填埋场建设,不断完善垃圾中转和集中填埋设施,不断提高垃圾中转能力和集中填埋能力。

四、统筹城乡“管线网”建设,提高城乡建设秩序

城乡地下管线建设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管理,完善设施功能,杜绝多部门交叉重复挖掘建设,规范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秩序,不断提高城乡地下资源共享度,主要实施了以下三点工作和计划:

一是实施统筹建设。从20__年开始,我们就组建了“宁海区地下管线代建公司”,统筹代建城乡地下通讯、电视等管线设施,并出台《宁海区城乡地下管线统筹建设管理实施办法》,做到与城乡道路设施同步规划、设计和建设。为进一步理顺统筹城乡地下管线建设关系,今年要搞好从统筹代建公司转变为直接统筹投资建设的经营公司,全面实施城乡地下管线统筹建设管理新机制,为城乡地下管线使用单位提供统一建设和维护服务。

二是实施统筹档案。为了准确把握现有城市地下设施的建设现状,决定今年全面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现状普查工作,摸清现有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现状,建立城乡地下设施档案库,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建设信息资料计算机动态管理。

三是实施统筹规划。今年启动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的长远统筹规划,严格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工程建设档案备案管理制度,使城乡地下设施建设做到统筹、长效、有序建设。

五、统筹城乡“供气网”建设,提高城乡生活质量文秘站版权所有

城乡管道燃气是现代城乡的重要设施,建设城乡管道燃气,对提高城乡品位,净化城乡环境,提高城乡生活质量,发展地方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浙江省天然气利用规划,东海天然气将在20__年前后在宁波北仑三山登陆。为了加快我区城区的管道燃气建设,重点实施了以下三点工作和计划:

一是完成了管道燃气建设规划。去年已完成了《宁海区城市燃气建设专项规划》,规划分近、中、远三期建设。近期为20__年前,主要建成200立方米储量液化中心气化站和相应天然气管网,给龙珠大厦、银海嘉园等5个小高层住宅区的3

篇7

关键词:东营市;供水管网;城乡供水一体化;供水模式;行业先锋

1、引言

东营市 历史 上属山东省农村饮水困难地区之一,2004年以来,东营市全面开展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目前东营市所有乡镇都开始了工程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体现了以人为本,统筹城乡 发展 的 科学 发展观,对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东营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建设内容进行论述。

2、分析东营市供水工程存在的问题

2.1饮水安全方面,水源水质和供水水质不达标,存在安全隐患。

东营市南部井灌区由于地下淡水超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了398平方公里的地下漏斗,引起咸水入侵、污水下渗,造成110多个村饮用水不达标。东营市大部分地区以黄河水作为饮用水源,由于沿黄地区排污量增大,黄河水在引水口前的水质达不到三类水标准。而以单村供水工程为主体的农村饮水工程不利于进行水处理,水质难改善。根据普查和分区水样化验,我市有76.12%的农村人口饮用苦咸水、含藻水、污染水和高氟水。

2.2工程建设方面,单村供水工程老化快。

已建的农村饮水工程多为单村供水工程。单村供水工程具有很强的动态性,使用年限一般在15年左右。我市大部分村庄自来水管网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设的,现在每年都有100个左右的村因工程老化导致供水保证率下降,造成新的缺水。小清河以南饮用地下水的村庄,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造成原有水井出水量减少甚至报废。

2.3工程管理方面,单村供水工程规模小,管理难,效益低。

单村供水工程以村为单位,单元小,供水量少,形不成规模,没有可支撑工程良性运行的效益产出。没有效益产出也就进不了市场,造成管理难到位,喝“大锅水”的现象较为普遍。单村供水工程大多为定时供水,管理相对较好的村,也只能维持工程的简单运行,无力更新改造。

3、建设目标

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城市化。供水管线铺设到村头,与村内原有供水管网对接,进行24小时不间断供水。水源水质和供水水质达到国家部颁标准。水量和水压达到村镇供水工程规范要求。农村人口受益率达到100%,规模化集中供水覆盖率达到98%以上,让东营市农民喝上安全、放心的自来水。

4、工程建设方案

总体上以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为主体,以单村供水工程为补充。根据东营地区的特殊性,集中供水工程包括管网嫁接、新建水厂、机井群联片三种工程模式。广饶县南部,深层地下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建设机井群实施集中联片供水,可靠性好,投资省,效益高;利用油田矿区和我市农村交叉分布的有利条件,东营区、河口区大部、利津县西部、垦利县部分地区靠近城区或油田自来水管网,实施主管网嫁接,延伸辐射供水,与新建水厂比较,容易实施,投资省,效益高;广饶县北部、利津县中部、垦利县大部不具备依托地方或油田自来水公司水厂实施管网嫁接延伸供水的条件,依托平原水库新建水厂实施集中供水。

集中供水工程覆盖1788个村庄,受益人口1130501人,占全部人口的99.75%。其中管网嫁接11处,覆盖796个村庄,受益人口43.96万人;新建水厂4处,覆盖547个村庄,受益人口34.37万人;机井群联片7处,覆盖445个村庄,受益人口34.72万人。极偏远的村庄实在联不成片的,最后选择单村供水,单村供水工程3处,覆盖东北坞、刁口乡2个村和盐场共2823人。

5、工程方案设计

5.1集中供水工程

1)管网嫁接工程

选择现有水厂的骨干管网作为嫁接点,进行最大限度的延伸辐射,是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最佳方式。根据现有水厂及主管网的分布情况,确定为管网嫁接工程的有龙居、史口、牛庄、耿井、河口、郝家、垦利、明集、利津北、北宋和利津南项目区,共11处。共需铺设管线1063.41公里,新建加压泵站20座,管理房797座。

2)新建水厂工程

对于不能实现管网嫁接,又没有地下水可用的地区,规划依托平原水库建设水处理厂,实施联片集中供水。根据区域分布,选定高店水库、胜利水库、永镇水库和驾屋水库作为水源,依托水库新建水处理厂,实施辐射供水,形成高店、胜坨、永镇和陈庄4个项目区。共需新建水厂4座,铺设管线827.773公里。

3)机井群联片供水工程

广饶县南部,深层地下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建设机井群实施集中联片供水,可靠性好,投入少,效益高。规划为机井群联片供水工程的有李鹊、大王、广饶、稻庄、西刘桥、石村和大码头项目区,共7处。共需新打机井40眼,铺设管线540.85公里,新打机井处和每村修建一个阀表井,共计567座,管理房492座。

5.2单村供水工程

在集中供水工程覆盖不到的偏僻地区,采用单村供水。单村供水工程共3处,为广饶县的东北坞、广北农场的盐场和利津县的刁口乡,受益人口2823人。

6、工程效益与环境影响

6.1 经济 效益

运用arima预测模型进行了 计算 ,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国民经济效益非常突出;项目的国民经济效益涉及领域广泛,工程经济内部收益率、效益费用比等指标,相对国家同行业具有公益性质的水利项目而言,非常理想,且呈现良性 发展 特征。由于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实施产生巨大的国民经济效益,从而增强了对东营市整个 农村 经济发展的贡献,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有利于促进农村小康目标的早日实现。

6.2社会效益

东营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是一项宏伟的事业,仅就其社会效益来讲,对从根本上解决东营市广大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提高农村群众饮水质量,节约水资源的利用,促进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6.3环境效益

考虑到东营市农村基本情况和工程建设实际,工程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改善水质、土壤环境和人群健康等。

7、结语

城乡一体化供水是一项关系到东营市整体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广大市民日常生活的实事工程,通过整合行业资源,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可以有效解决我市供水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确保饮用水安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本工程在东营市范围内进行供水管网整合,是东营市水利建设事业上的开创性工作,在山东省尚属首例,工程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切实可行;实现了以城带乡的 科学 发展观,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人民的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是一项利民工程。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才能达到工程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 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改投资[2005]1302号,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管理办法

[2]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sl310-2004,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

[4]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标准〉准则

篇8

【关键词】城乡供水;水质安全;二次污染

供水安全对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作用,已经被纳入国家安全的体制之中。供水安全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供水水质在使用中不应该给人体带来短期或长期的健康危害,即供水在自然属性上的安全性。二是供水系统对遭受突发事故的威胁,包括事故型供水水质危机有自然灾害、突发性水质污染事故、内源性水质恶化、水厂运行事故和破坏性水质危机(有人为蓄意破坏或恐怖袭击)时,具有良好的预防、保护、应急和恢复功能,即供水在社会意义上的安全性。

一、我国城乡供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环境的变化,一些水源日趋受到有机物的污染,保障城乡供水安全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有报告显示,我国城乡供水的格率非常低,说明饮用水水质状况令人十分担忧,若不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范,有可能导致肠道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构成潜在的危害。主要是由于以下问题造成的,只有解决好了这些问题,人民的供水安全才有保障。

(一)有机物对水源的污染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大量的有机化学物的使用,使得水源有较大程度的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加强,大量水生物的生长,会导致河道堵塞,不利于水体流动,影响了水源的质量。

(二)水中微生物繁殖对水质的污染城乡供水虽然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永标准》,但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纯净水,水中依然含有大量的细菌和微生物,消毒杀菌只是降低了细菌的比例,水中的这些细菌微生物同样可以对水中造成污染。

(三)给水管材的影响

城乡供水的输水管道也会对水质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供水管道一般有金属管道、混凝土管、塑料管材、复合管等。金属管道可能会由于自来水中的氯而发生点解,从而腐蚀生锈污染水质;混凝土管具有强度高、无需防腐处理等优点,但弯道处不易生产必须采用其他材料代替,在该部位往往由于管材不同而导致污染;塑料管材其具有重量轻、耐腐蚀等系列优点,但该类管材在使用中可浸出化学物质而将管内水质污染。因此,给水管材的选择与使用也会影响到供水的质量。

(四)管道施工污染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管道爆破、管道修理、新装管道、事故抢修等情况。这些需要在关闭水闸的情况下进行,非常容易污染管道。

(五)水池和水箱设计的不合理

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只关注水池、水箱容积,供水是否方便,将水箱的容积设计较大,这样虽然达到了供水需求,但是水在水箱中停留时间过长,储存的水变为老化水,致使水质恶化。另外就是水箱没有定期进行清理、消毒,有点水箱几年甚至上十年都不清理,细菌数量严重超标,危害着人体身体健康。

二、探索改善供水水质的决策

水是生命之源,在城市供水中存在诸多问题,我们怎么样解决这些问题才是事物的关键所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重视水源安全

2012年初,武汉市发生大规模的供水问题,水中含氯量较大,水的气味较浓,甚至无法进行日常生活,超市中的饮用水也被抢购一空。我们应该好好的反省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对水源的重视度不够,要做到早预防,早制止,将一切不利的因素扼杀在摇篮之中。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证自来水质量,从生产传输和监管等各方面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例如为了保障水源的安全,德国各地都建立了水源保护区,还在含水层周围按不同的距离划分了三级水源保护地带,其中在采水点周围l0米范围内的一级保护带要求最为严格,禁止一切有污染的物质渗入地面,违者将被罚以巨款。这一点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也应该重视水源的安全,加大管理力度。

(二)改用合适的管道

管道污染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自来水公司出来的水经过检测达到国家标准,但到居民家中时不合格。如果在输送过程中出现问题,那么前期的监测就等于是无用功了,也就是说从水厂到千家万户的管道成为影响自来水质量最关键的因素。据了解,日本东京供水局将不锈钢波纹管作为标准用材,表明不锈钢用作自来水输水管道和建筑内给水管道步入了标准化轨道。

(三)因为不锈钢管道的抗腐蚀性强。此外,不锈钢管道的卫生性好。人们可以放心使用。

(四)加强管理力度

对于城乡供水我们必须加强管理,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因为管理的不得当。英国大部分地方的水质很硬,容易滋生水垢。但是在英国家庭和办公室中,很少看到运输的桶装水,人们喜欢随身携带水壶。在家里,滤水壶十分常见。许多英国人用滤水装置,并非不信任自来水的安全性,而是想软化水质,因为因此英国饮用水监察局提醒民众,发现家里自来水变色,应立刻通知自来水公司,并有权索赔。欧盟1998年出台的《饮用水水质指令》被誉为最严格的自来水标准,最新指标参数高达48项。但是由于标准严格,政府投人巨大,一些欧盟国家在享受可直饮的高品质自来水的同时,也必须承担较高的水价。

三、总结

城乡供水安全已经被纳入国家安全体系概念之中,因此我们必须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安全。要想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必须从源头抓起,重视水源安全。二是要加强运输管理,降低供水运输过程中的污染概率。三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供水体系,管理好供水安全。四是要加强全民保护环境,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李红彦.玛纳斯构建统筹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的实践[J]. 中国水利. 2013(19)

[2] 胡石华,张娜.加强流域供水规划 保障城乡供水安全[J]. 人民长江. 2013(15)

[3] 徐子春.加快城乡供水管网建设 着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J]. 管理观察. 2013(19)

篇9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规划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planning to do some 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paper mainly includ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planning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planning subject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his own advice.

Key words: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今天的中国,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与此同时,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社会竞争加剧,社会分化加速,社会危机易发,人口、资源、环境、贫富差距、效率公平、民主多元等自然和社会矛盾亦日渐凸现。这其中,城乡二元对立的矛盾日益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问题,也是诸多社会矛盾的根源所在,突出表现在城乡经济发展不合理、城乡基础设施不平衡、城乡社会保障不均、城乡建设无序、生态环境恶化等方面。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机构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并日益成为制约城乡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互动,实现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1]。

1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基本原则

1.1科学规划原则

城乡一体化规划是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为了实现城市和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协调城乡空间布局、地域职能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性部署。把握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本质首先需要对其科学性加以认识,城乡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涵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学科等诸多领域,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典型特点,此外,城乡一体化规划也是建立在对城乡发展演变深度分析基础上,对城乡未来发展的一种科学预测与引导。因此,科学规划的原则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当地经济和社会现状,坚持规划先行,合理布局,统一步骤,逐步推进。

1.2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指导思想,对于提高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科学性、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并深刻影响着城乡未来的发展走向。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可持续发展注重长远与未来,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一种发展模式。就城乡一体化规划而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就是要立足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充分考虑各类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再生能力,注重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秉承集约式的空间增长理念,适度控制城镇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寻求一种具有其自身发展特色的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2]。

1.3以人为本原则

坚持城乡一体化规划的以人为本原则,就是要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把群众需求当作发展的根本动力,尊重民意,群策群力,时时处处着意于营造和谐适宜的人居环境,优化区域、城镇空间形态,以健全的生活服务设施配置、积极主动的各方参与,来满足广大群众多样性与多元化的生产生活需求。城乡一体化规划,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编制、实施、评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需要以社会民意为基础,以科学方法为指导,在体现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履行各级政府社会服务、统筹城乡建设的政府职能。

2城乡一体化规划主体框架的构建

2.1城镇与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方面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另一方面,前者又是后者重要的实施途径。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首要就是考虑如何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都是通过特定措施,调整城乡两大区域的资源配置,通过市场机制,使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有序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城乡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最终目标与过程是一致的。因此,加强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创新农村管理机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组织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人口城镇化,意义重大。

2.2 区域产业发展升级

区域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和依托,可以为城乡一体化提供强大经济支撑。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区域的发展(区别于增长)的主体动因是新兴产业的不断出现,夕阳产业的及时淘汰。换言之,产业结构的调整于优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现代区域发展的过程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于升级的动态变化过程。区域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一方面可以有效促进区域发展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产业结构的升级可以促进城市化模式以及区域形态的有序演进,反过来,产业结构的发展升级也离不开区域空间扩展、城乡职能体系调整等城市化过程中诸多方面的支撑与拉动。总之,区域产业发展升级与城乡一体化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内在关联。

2.3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

基础设施是支撑和保障社会经济活动运行的基础性结构要素,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不仅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和供电等生产性设施,还包括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体育、文化、金融保险等社会公用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作为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城乡建设发展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支撑,更是城乡各种网络要素进行流通的依托和保障。因此,要重点做好城乡交通、供水、供热、供电及垃圾处理厂、商贸市场、休闲广场、工业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使之成为城乡一体化空间良性运作的有力支撑,并对空间优化起到促进与引导作用。

3结论

总之,城乡分割的二元机构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并日益成为制约城乡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互动,实现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思路

中图分类号: TU991 文献标识码: A

一、上杭县基本县情

上杭县位于福建省西南部,地处汀江中游,建于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全县总面积2860平方公里,大致呈“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经济地理结构。现辖11镇11乡、343个村(居)委会,总人口约50万。境内交通便利,是闽西、粤东、赣南的交通枢纽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县情特点可概括为:著名苏区、建筑之乡、黄金宝地、客家祖地、旅游胜地、冠军摇篮。201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9亿元,财政总收入23.3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2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60元。

二、上杭县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情况

为促进和规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2007年7月,上杭县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列为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实施年限为2007~2009年。三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上杭县严格按照《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建设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于2009年底全面完成了国家规划内21个乡镇合计10.1507万人的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并于2012年7月被国家发改委、水利部联合授予“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称号,充分肯定了上杭县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工程规划、建设进度、质量、效益发挥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取得的明显成效。

在此基础上,2011年,上杭县作为福建省唯一的农村饮水安全整乡推进工程建设试点县,要求通过二年(2011年10月--2013年9月)的努力,以乡(镇)为单元,实行整乡(镇)整村推进建设集中式供水工程的方式,基本完成全县31.231万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工作,精心组织,突破难点,按照“五个统一”(统一工程规划、统一水源配置、统一建设管理、统一资金运作、统一水质监测)的建设管理思路,全面完成了201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安排实施的古田镇等15个乡(镇)的291个工程点和临城镇、旧县镇、南阳镇8所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解决了20.2553万农村居民和1.8152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项目总投资10405.5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8323万元,地方投资2082.5万元。2013年实施了临城镇等6个乡(镇)87398人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总投资4265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3414万元、地方投资851万元。目前,6个乡(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均已开工建设,预计将于12月底完成。

通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后,进一步加快了上杭县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步伐,新建了一大批净水设施,提高了水质,解决了我县广大农村居民和中、小学校师生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三、饮用水源地保护方面

1.城区饮用水源基本情况。目前,上杭县城区饮用水源地共有3处,分别是横滩饮用水源地、石禾仓饮用水源地和铁东水库。横滩饮用水源地取水口位于珊瑚乡的横滩自然村所在的汀江西岸,位于该地的兰地水厂于2009年下半年开工,2011年1月顺利竣工,总投资近2亿元,总规模为12万吨/日,近期为6万吨/日;划分有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面积分别为3.33平方公里和13.41平方公里。石禾仓饮用水源地位于临城镇黄竹村,距离城区约5公里,日供水量0.4万吨/日;划分为一级保护区,面积为7.64 平方公里。铁东水库位于旧县镇铁东村,划分为一级保护区,是县城区的应急备用水源。

2.乡镇集镇饮用水源基本情况。全县共有20个乡镇(除临江、临城镇)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共划定23个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面积共50.02平方公里。

四、饮水安全监管方面

(一)城区饮用水源安全监管落实情况

1.加强监测。一是定期监测水质。每月对城区石禾仓和横滩水源地水质监测一次、对水源水质进行抽检2次,水质监测结果全部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II级标准、国家饮用水取水标准。二是加强在线监控。投入了600多万元,在横滩水源地上游和下游分别建设了回龙水质自动监测站和三潭水质自动监测站,对水源地上下游水质的主要监测指标总铜、pH、化学需氧量(COD)等进行在线监测,在线监控平台与省、市环保部门联网,实现远程实时在线监控。三是强化运行管理。认真落实水源地保护职责,实施横滩取水泵站24小时专人值班和每日水源地巡查制度,及时清理或打捞取水口周围漂浮物,确保源水水质卫生。同时,加强水源水质检测,做到日检测日报告,并编制应急预案,必要时将迅速落实应急措施。

2.加大整治。一是加强水源地环境整治。投入资金26万元建成2公里珊瑚横滩水源一级保护区隔离设施;投入资金65万元完成横滩码头搬迁,开展横滩村环境卫生整治,新建排污沟500米,铺设混凝土路面600米。根据《龙岩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重点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龙政综〔2013〕79号)文件要求,有序推进横滩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户数为4户17人、二级保护区1户5人的搬迁工作。二是强化水源地流域的污染治理。对横滩饮用水源地周围养猪场进行了规范整治,拆除2家、关闭2家、治理12家;取缔非法采砂场2家,矿山整治1家。关闭了横滩饮用水源地上游的2家矿厂,关闭辖区内5家水泥厂,引导2家水泥厂转产。三是抓好垃圾处理。分别在官庄村、回龙村各建一座日处理5吨垃圾焚烧窑。建立健全垃圾处理机制,增强垃圾处理能力,做到每村垃圾集中回收、集中处理、专人负责。四是开展河道保洁工作。县直有关单位和有关乡镇建立了水法律法规宣传和贯彻落实运行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采用定期、不定期和包片巡查相结合的方式,保证每星期至少巡查一次汀江(上杭段),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记录在案,立即责令整改,并监督落实到位。五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出台城区饮用水源地乡镇(官庄、珊瑚、旧县、泮境、才溪)生态补助资金政策,每年补助官庄、珊瑚乡各30万元,泮境、才溪、旧县各20万元,到目前累计补助360万元。

3.强化保障。一是制定出台文件。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制定了《上杭县饮用水水源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上杭县汀江流域藻类暴发应急预案的通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和《上杭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杭县汀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为饮用水源监管和应急提供了相关依据。二是明确工作职责。根据《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和《龙岩市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落实责任,要求环保部门对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按照各部门各司其责,各级政府属地管理原则,认真履职,确保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三是加大宣传教育。利用“4·22”世界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等环保纪念日,组织相关县直部门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及饮水安全知识普及活动;在集镇所在地和进入水源保护区的主要道口设立了水源环境保护大型宣传广告,利用短信平台、电视台及有关媒体,宣传环境保护、饮用水源地保护的重要意义,提高群众保护意识。

(二)乡镇饮水安全监管落实情况

1.加强农村水源地监测。我县农村饮用水源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水源地主要有河道、水库及地下水等类型。我县对集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每年监测一次,对集镇供水厂每年检测二次,确保水质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

2.强化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一是加强水源水质管理。出台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杭政综〔2011〕603号),对农村饮用水源、水质的管理作了明确的规定,每年设立200万元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护奖励基金,把水源保护好、水质检测到位作为申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奖励补助资金的必备条件。二是加强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督促各乡镇政府按照有关规定,对乡镇集镇及村级较大型的供水水源地和供水工程设施划定明确的保护区,并设立明显的保护标志牌,制定水源地保护措施。

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三五”建设思路

篇11

关键词

供水产销差率 控制 实践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产销差率,在国外它被称为“未计量水百分率”,指的是供水企业提供给城市输水配水系统的自来水总量与所有用户的用水量总量中收费部分的差值定义为产销差水。供水产销差率作为制约企业赢利能力的重要因素,已经得到企业经营者的关注,控制供水产销差率正成为各供水企业的工作重点。现就海宁水务在控制和降低自来水产销差率方面,所采用的一些方法、措施概要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措施到位,有效控制产销差率的保障。

(一)集团下属自来水公司按照以人为本、务求实效、提高服务质量的指导思想,结合公司主办、部门参加、全员参与、宣传互动的思路,经过工作调研和专项讨论,公司统一思想,统一认识。

(二)出台了《关于强化全市供水产销差率核算管理的工作方案》,将漏损率与节能环保相结合,将查漏工作当做重中之重,将控制产销差率看成是对团队精神和队伍凝聚力的体现,从严抓好企业基础管理,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和创建浙江省现代化供水营业所标准的要求。

二、建立队伍,完善制度,有效控制产销差率的基础。

(一)公司在原有市区抢修中心维修工中挑选出工作责任心强、熟悉管网、管道材质、阀门位置、管道埋深、业务精练的人员组成的专业管网查漏队伍,严格按照岗位职责、考核办法和奖励措施的要求开展巡管查漏,按查获的漏点、漏水量的多少进行考核给予奖励。

(二)自2010年7月份开始,在辖区从乡镇基础管网信息排查开始着手,开展管道状况排查摸底、分类排序和逐步构建GIS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信息工作,及时做好农村旧管网改造,落实排气阀、排污口的加装,加强管道施工异物进入管道的清理和检查,从源头上减少水量的浪费。

(三)加大群众提供漏点线索和违章用水的奖励力度,及时出台《用水稽核管理工作程序》、《用水监察管理办法》、《举报违章、违法用水及提供漏水信息的奖励办法》,加大在媒体的相关宣传,强化偷水、违章用水稽核力度。

三、加强管理措施,从严防控制产销差率。

从强化计量管理着手,提高售水计量准确度。

1、把握出厂水计量关。

2、把握用户计量关。

3、把握用水申请关。

4、控制水表抄见率。

5、控制消防表漏损。

6、控制无表用水。

7、调控供水压力。

第二、从强化管道材料和施工质量着手,保证供水管网合格完好。

1、加强管道材料质量管理。

2、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3、加强陈旧管网的改造。

第三、从强化管网巡查着手,制止野蛮施工损坏供水管网。

第四、从保证抢修及时率着手,减少供水管网的漏损。

四、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漏损控制能力。

公司致力于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设备,以增加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管网漏损的控制能力。一是更新和应用先进设备、二是增加管网压力监测点、三是实施供水管道地理信息网管理。

五、海宁水务日常查漏主要采取的的方法。

1、区域测漏法:适用于生活小区。枝状管道也可采用本办法。

2、音听法:城市郊区一般白天可进行查漏,市区白天噪声较大,影响查漏效果,主要在晚间查漏。利用阀门、水表、消火栓、外露管道等直接听漏,效果较好。

3、观察法:在音听法的同时,检查下水道流水量、水质情况,当发现下水道水质较清的,可沿来水方向,查找水源,初步判断漏水区域。

4、水压测漏法:当发现某一地方水压比平时低或用户反映水压低时,在排除阀门、水表等故障后,及时对该区域进行查漏。

5、化验测漏法:供水企业一般采用液氯消毒,管网水保持一定浓度的余氯,对某些流水无法判断时,可采用邻联甲苯胺测定水中是否含氯来判断管道漏水,再进一步寻找漏点等。

6、在线流量比对法:公司在在盐官、丁桥水务营业所区域内构建了区域在线水量监控系统,将村组的瞬间用水量进行比对,通过逐级累进的曲线分析水量损耗,采取对应的查漏抢修,进一步提升了区域产销差率的控制。

7、区域计量法:在各辖区划小核算单位,开展客户信息档案大清查,核对、健全区域内的客户信息档案,安装监控总表、分表(即一级、二级表、三级表和用户表),定人定时监测、比对、分析,根据监测结果,采取针对性查漏,并组织开展夜间排查、区域停水、分段排查、流量分析、管边泥地开挖等多种查漏手段传统工作方式。

8、结合海宁城乡一体化供水的特点,通过运用科学仪器手段,对管网运行参数、压力、流量等数据的测定。

六、其他综合措施。

针对镇级水务营业所由于人员、管材材质、管理等原因造成的漏损率较高的情况,公司制定相关措施,对管网及管线设备开展定期巡查,特别在春秋季查漏的最佳时期,公司发动专业队伍、管理部门和管网运行人员开展了四次专项查漏工作,取得较大成果,四次共巡检路线1298.2公里,查到漏点344个,挽回了390万吨的水量。在此基础上,各水务营业所自行组织专项查漏72项次,查获大小漏点253个,挽回了200万吨的水量。对在整个提升产销差率的过程中,每个参与查漏人员都能按时做好相关查漏记录和数据比对,并按时将资料交上级管理部门,以便总结分析,提高综合水平。主管部门根据阶段性产销差率控制情况定期召开各类工作交流总结会议,并将会议精神和总结成果以会议纪要的形式传到到各查漏人员,以利进一步提升产销差率控制。

我们坚持以控制供水产销差率为重点,做好相关各项工作,已成为我们海宁水务全体员工共同的工作目标。从供水到营业计量收费,从管道工程设计施工到管网营运、维护,从基础管理、现代化技术应用到每个员工、每道工序都形成控制产销差率的共识,是开展产销差率工作的基本保证。当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降低供水产销差率工作,必须立足长期,以科学的发展观,落实工作、指导实践,建立有效和降低产销差率的长效机制,这更需公司内部各部门相互协调,综合治理,需不断创新,从机制上探求科学的管理办法,真正使得漏损达到有效控制。相信,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下海宁水务各方面的工作都将取得突飞猛进,为海宁的水务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12

关键词: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凤凰镇

中图分类号:F291(252.3)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8-0146-0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这种变化更显著地发生在城市。如果说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和发动,那么其收益的主体是城市;如果说城市已经融入了现代化的潮流,那么农村则出现了边缘化的倾向。中国有9亿农民,农民、农村、农业的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且直接决定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的成效。

我国国情决定了通过城市经济的张力或者单纯从农村内部发展来解决“三农”问题是行不通的。在目前情况下,城乡一体化无疑是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之间可持续发展最理想的方式。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研究在作为“城市之尾,农村之首”的区域之内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典型模式,分析其经验的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可以作为学界对目前城乡关系研究的补充,为符合特定的地区变迁提供借鉴。只有正确预见与处理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问题,为下一步城乡发展改革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才能推动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和统筹发展的实现,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1城乡一体化与城镇化概述

1.1城乡一体化的涵义

对城乡一体化至今没有权威的、完整的、系统的定义解释。在党和国家的文件和报告中,还没有直接使用“城乡一体化”这一提法,在相关问题上多采用“城乡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等提法。

陈光庭[1]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城市与乡村实现结合,以城带乡、以乡补城、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达到城乡之间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的过程。给出这样的概念基于以下依据:城乡一体化发生于生产力水平或现代化和城市化水平相当高的时期,其发展进程是由乡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到大城市的郊区化最后迈向城乡一体化,是后工业社会时期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城乡一体化是一个渐进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一种发展理念和思想方法;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互动发展过程,因而在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中,应当校正“城市偏向”,实施城乡平等发展战略,避免出现城市问题突出而乡村衰落萧条的两难困境;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社会现代化的系统演化过程,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诸多方面;城乡一体化要消灭的是城乡对立而不是城乡差别。恩格斯曾经提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目标的两个标志是工农之间阶级差别的消失和城乡之间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的消失。一方面,部分城乡差别只能在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被逐步消灭,而另一部分城乡差别可能是难以被消灭的,旧的差别消灭了,新的差别又会产生。

城乡一体化“并不意味着城乡一样化,也不意味着变乡为城或变城为乡”,它是针对我国城乡之间的户籍、劳动用工、社会福利、住房政策、教育政策以及土地使用制度等不同政策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分割格局而提出来的,其原意旨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城乡之间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隔离,创建城乡之间政治、经济、社会运行的融合机制。也就是说,我国城乡一体化概念是界定在制度、体制范畴中的,而不是界定在地理空间范畴上的城乡产业布局的一体化、工农业用地混杂化。

1.2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模式之一:城镇化

有学者从小城镇出发,研究小城镇在解决农村就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城市化的有效途径。主要观点是:城市的产生来自于农村集镇的发展,我国农村城市化不能抛开农业和农村;发展小城镇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集聚乡镇企业,通过人口、经济要素的集中促进小城镇功能转变、规模扩大,缩小小城镇与城市的差别,而小城镇对农村发展的带动又缩小村与镇的差别,最终缩小城乡差别。

此种模式以小城镇的发展为主导,通过小城镇与上(城市)下(农村)差距的缩小来实现城乡一体化。对大城市(都市区)而言,这种模式也可表现为郊区城市化模式,即通过郊区城市化来缩小城(市区)乡(郊区)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该模式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背景下产生的,实施方向总体来看是自下而上,适应于经济水平较高、市场化程度较高、个体私营经济发达的地区。该模式的动力是农村的城镇化和工业化,靠农村自身的发展缩小城乡差别。

2凤凰镇城镇化发展现状

凤凰镇位于淄博市临淄区西北部,是临淄区西北工业走廊的核心发展区和临淄区规划建设的三大经济片区之一。凤凰镇历经多次合并与整合,2003年,原路山镇与召口乡合并成立了凤凰镇,2005年,凤凰镇与临淄经济开发区实现“镇区合一”,2010年11月,原梧台镇与凤凰镇合并。现辖75个行政村,面积104平方公里,总人口8万,特种钢铁、精细化工、仓储物流等产业是镇域经济的主要支撑。凤凰镇是全国首批小城镇综合发展水平千强镇、山东省中心镇、山东省百亿产业集群镇。2011年,淄博市委、市政府把凤凰镇列为全市中心镇建设试点,成为城镇化发展的排头兵和探路人。凤凰镇的发展模式可以为我国其他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带来很多借鉴之处。

3凤凰镇模式带来的思考与借鉴意义

3.1树立“全域凤凰”理念,统筹镇村发展布局

科学系统的规划是顺利推进镇村统筹发展的方向、依据和基本保障。合镇以后,凤凰镇把编制符合镇域特点的镇村规划作为镇村统筹发展的首要任务,高点起步,分步实施,有序推进,搭建起镇域统筹发展的全新框架。

3.1.1“三大区块”实现规划全覆盖树立“全域凤凰”理念,立足于经济、社会、生态和镇村空间发展的整体性,着眼于区域联动协调发展,根据淄博市中心镇改革发展试点镇发展要求,对全镇空间布局进行了重新研究,把全镇统一规划为西部临淄经济开发区、中部商贸行政居住区和东部高效农业区“三个片区”,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推进科学发展搭建优质平台。在制定总体规划的同时,编制镇驻地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产业、土地、环境、交通、教育、卫生等专项规划,使规划覆盖到镇域每一寸土地。

3.1.2“三种模式”建设农村新社区在规划指导下,全镇75个行政村按照“一个中心社区、四个卫星社区”进行五个居住区布局。中心社区即中部核心居住区;四个卫星社区即金召社区、召口社区、梧台社区和张王社区。实践中,采取了镇里集中开发、村企共建、以村为主的三种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到2015年,完成所有村庄的优化整合,基本形成规划科学、配套完善、环境和谐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

3.1.3“五大网络”撑起统筹主框架一是路网。2011年以来,按照镇域总体规划要求,累计投资9 000万元修建了镇村主、次干道826条,安装路灯2 200盏,总里程204公里,修建排水沟660条,全镇75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通水泥路。

二是安全饮水网。投资1 600万元实施了镇村两级供水管网改造,现已形成总长146公里、覆盖75个行政村、7.8万人口的供水网络,并研究制定了《凤凰镇农村饮水补贴暂行办法》,向全镇农民免费提供定量“同源一网”优质饮用水。

三是电气网。投资4 000万元建成凤凰变电站,投资1 200万元改造提升了电网水平;依托几大企业集团热电厂,镇域农村新社区全部实现了集中供暖。

四是信息网。全镇数字电视、互联网络入户率分别达到95.3%、75.3%;75个村全部开通了现代远程教育并配备了相应设备。

五是垃圾清运网。在镇村修建了234处垃圾池和垃圾中转站,专人负责垃圾的清运、处理,实现了农村垃圾户集、村收、镇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

3.2突出“四大产业重点”,促进产业融合互动发展

凤凰镇把提升镇域综合实力作为突出重点,坚持二产带一产促三产,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全力以赴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以钢铁业为支柱,集高新材料、港口货运、国际贸易、精细化工、建筑安装、纸制品、商贸物流、餐饮服务于一体的产业体系,一、二、三产比例调整为1∶77∶22,实现了产业的良性互动。

3.2.1以骨干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多年来,凤凰镇坚持把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作为突出重点,围绕培植壮大特色产业,积极探索资源型产业科学发展的路子,先后投资建设了干熄焦、超细粉、乾能机械、蓄电池隔板、超细干粉灭火剂、净水剂等一批产业延伸型、综合利用型和生态环保型重点项目,逐步形成了集采、选、烧、炼、铸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链条及相关项目的深度开发,推动南金兆、北金、金顺达三大企业集团和一批潜力大、发展快、效益好的规模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做优做深。现在的凤凰镇已成为全市经济重镇、全省百亿产业集群镇。

3.2.2以园区建设聚集生产要素紧紧抓住临淄经济开发区与凤凰镇“镇区合一”的有利契机,投资3.4亿元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了园区承载能力,增强了园区发展后劲,推动园区成为吸引大项目、荟萃好企业、集聚优产业的优势发展平台。目前,累计落户项目达137个,现有全国500强企业1家,山东省百强企业3家,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8家,规模以上企业64家。

3.2.3以资源基地建设增创发展新优势从2001年开始,南金兆集团与山东金岭铁矿、冶金部山东省地质勘查局一队联合组建了金鼎矿业公司,开发储量5 500万吨的朱台镇王旺庄铁矿;投资1.5亿元买断了泰安市东平县大牛地区矿产资源;在秘鲁、印尼、菲律宾等建立了境外矿产资源基地。北金集团在贵州、内蒙、山东临沂等地建立了自己的矿产资源基地。金顺达集团在内蒙古收购了亚洲储量最大的硫铁矿——炭窑口硫铁矿。西召集团在尼日利亚建立了石材加工基地。

3.2.4以农业综合开发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以齐城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龙头,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和现代都市农业,走生态、精准、特色、品牌农业之路。进一步做大做强康浪河、巧媳妇、兔巴哥、广尔、亿百合等10大农产品加工企业。东部高效农业区现已引进农业高科技项目52个,有4家省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个“山东省著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1个“中国驰名商标”。

3.3健全“四大保障机制”,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凤凰镇健全完善“四大保障机制”,探索建立起覆盖镇村的养老、医疗、救助、住房、教育、文体、就业、收入、保障、稳定等“十大民生体系”,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3.3.1健全就业保障机制一方面依托大企业,充分发挥大企业在安置劳动力就业方面的独特作用,大量吸纳农民就近就业。目前,南金兆、北金、金顺达、西召等企业所在的村,土地由集体统一进行规模化经营,村民全部实现本村企业就业。同时,企业还吸收本镇其他村及周边乡镇18 600余人就业,其中本镇人员占52%。另一方面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积极支持帮扶各村大力推进产业兴村,发展村办实业、规模化养殖和第三产业,为农民提供转移就业岗位,每年转移安置就业800人以上。

3.3.2健全收入保障机制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拓宽收入渠道。

一是依靠农业综合开发和特色种养业增加收入:目前农业综合开发惠及全镇26个行政村、2.92万人口,项目人均增收800元以上,特色种养增收600元。

二是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收入:依托大企业的规模带动,在充分吸纳就业、保障群众收入的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群众收入水平。目前,该镇有10 800人从事服务业,农民人均纯收入的93.5%来源于非农产业。

三是探索“村企合一”发展模式增加收入:在工业基础较好的村,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参股成为股东,获得“三金”收入,即“利金(公司营利分红)+股金(土地经营保底收益)+佣金(在本地从事相关产业务工的工资收入)”,实现了农民增收多元化。

3.3.3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五保集中供养率达100%,五保老人年补贴金达到4 200元/人;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45岁以上参保率达98%以上;健全党内关怀帮扶机制,筹资100万元设立了凤凰镇贫困党员帮扶基金,为全镇所有60岁以上农村老党员进行了免费健康查体,从2007年7月1日开始,为全镇所有60岁以上农村老党员过“政治生日”;成立了凤凰镇困难职工救助基金会,形成全社会都关心、支持和参与困难职工帮扶救助的良好局面。

3.3.4健全公共服务保障机制把推进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作为普惠民生的重要内容,努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先后投资750余万元建设了召口中学办公楼、路山中学学生公寓等;投资800余万元进行了校舍改造;每年投入140万元补贴乘车学生,减轻学生家庭负担;为户籍在凤凰镇的适龄入园幼儿,每人每年发放300元的“幼儿助学教育券”。

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2008年投资170万元对镇卫生院进行了升级改造,投资160万元完成了18处规范化卫生室建设,改善了群众的就医就诊条件;镇财政每年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00万元,全镇村民参合率达100%。

加快发展农村文体事业:建成高标准农村文化大院15处,农村书屋34处、“红十字书屋”1处、“致公同心书屋”2处,综合文化站1处、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点1处、新型农村体育健身工程10处,自办刊物《金凤凰》报,推动了党的政策、科学技术、先进文化、优良道德、法制教育、卫生习惯“六进村”。

4结论

4.1推进城镇化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

科学规划是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凤凰镇牢固树立“规划先行”思想,始终把抓好镇村规划放在首位,以规划节约资源,以规划统筹发展,以规划激发活力,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并持之以恒地贯彻执行,实现了基础配套、产业发展、居民生活、环境保护的协调推进,极大地提升了镇域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4.2推进城镇化发展,必须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

充裕的资金支持是确保城镇一体化发展的首要条件,没有健康的产业发展作为支撑,没有充裕的财力予以保障,统筹发展就无从谈起。凤凰镇作为依托钢铁产业发展起来的工业重镇,产业的发展壮大成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中把保持企业平稳较快发展放到突出的位置,采取积极措施,千方百计帮助支持企业发展,为城镇化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4.3推进城镇化发展,必须把民生建设放在核心位置

城镇化的真正目的是把发展成果更直接、更全面、更持久的惠及群众,从总体上提升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离开了民生这个根本,统筹发展就失去了意义。多年来,凤凰镇坚持把新增财力的绝大部分用于改善和保障民生,扎实解决就业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繁荣发展社会事业、维护镇域和谐稳定等群众的切身关切,营造出一个政通人和、环境优美、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全镇群众心情舒畅、充满激情的在这批热土上干事创业。

4.4推进城镇化发展,必须坚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完善体制机制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有效手段。凤凰镇在实践中坚持把解决现实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有机结合,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完善规章制度的过程并提炼上升为制度性、机制性规定,逐步建立起长效发展机制。围绕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生态绿化、社会稳定、困难帮扶等形成的一系列制度规定,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4.5推进城镇化发展,必须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路子

统筹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各个方面,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充分考虑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和承受能力,决不能盲目地搞“一刀切”。凤凰镇坚持因村制宜、量力而行,从本镇实际出发,科学合理确定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任务,对基础条件不同的村不强求一律,而是采取不同模式和政策措施,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步推进,既保证了整体工作的顺利实施,又最大程度的兼顾了不同群众的现实需要,取得了很好效果。

5讨论

当前,我国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城镇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各方面发展还有不足, 特别是广大中西部城镇在没有丰富自然资源、优越交通条件、先进科技支持的情况下, 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广大城镇发展的道路显得极为紧迫。凤凰镇发展模式提供了一条新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一个城镇的发展与建设新型城镇,不能拘泥于过去的发展模式,利用自身拥有的各种条件,同时结合新型科技, 与时俱进、 积极创新才能实现全面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R].2005.

[2]肖良武,张艳.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现模式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2):46-50.

[3].中国城镇化道路[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

[4]成素英,张秀兰.山东省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土地流转问题与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1,4:115-118.

[5]刘伯霞.甘肃城乡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甘肃日报,2010-03-03.

[6]黄楚平.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N].学习时报,2010-5-11.

[7]王世杰,原东方.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0,8:117-119.

篇13

[关键字]水库 水资源 一体化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码:B

一、两座水库工程概况

尔王庄水库和于桥水库是引滦蓄水的基地,也是天津唯一的水源地。

其中,尔王庄水库也是天津市引滦输水的一座调节水库,始建于1982年8月,1983年7月竣工并投入使用。该水库占地13.03km2,围堤长14.3km,为均匀式碾压土堤,设计库容为4530万m3。正常高水位5.5m,死水位2m。建筑级别三级,抗震级别7级,下游影响耕地13.03km2,投资5873.2万元。水库枢纽工程包括围堤、1号泄水闸、2号泄水闸。

于桥水库位于天津市蓟县城东,是国家重点大型水库之一,是天津市唯一的水源地,兼顾防洪调蓄、引滦储水等功能。水库坝址建于蓟运河左支流州河出口处,控制流域面积2060km2。该库始建于1959年,总库容15.59亿m3,正常蓄水位21.16m(大沽,下同),汛限水位19.87m,死水位15m。水库大坝为一级建筑物,按千年一遇洪水设计,设计洪水位25.62m,洪峰流量8327m3/秒,校核洪水位27.72m,洪峰流量17960m3/秒。水库枢纽工程有拦河坝、放水洞、溢洪道、水电站。拦河坝为均质土坝,全长2222m,最大坝高24m,坝顶高程28.72m。放水洞(兼发电洞)洞径5m,坝后电站设贯流式机组四台,总装机5000千瓦。溢洪道为开敞式堰闸,八孔闸门,净宽80m,最大泄洪能力4138 m3/s。水库下游直接影响范围有蓟县、宝坻、宁河、玉田、汉沽等各县(区)的低洼地区近百万人口,300余万亩耕地。

目前两座水库均属于引滦入津输水工程的调蓄水库,于桥水库除担负为引滦输水调蓄外,还肩负防洪、灌溉、发电、渔业养殖等责任。天津市水务局在引滦入津工程竣工后专门下设两个处级单位――天津市引滦工程于桥水库管理处、天津市引滦入津工程尔王庄管理处。两个单位具体负责两座水库的工程日常管理、水质管理及输水调度。经过30年的工程管理,两个单位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实现了引滦输水30年无重大安全事故的优秀表现。

二、目前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引滦工程管理单位只负责管理水库水体水质监测及工程的安全,而水库水质污染由当地环保部门负责管理,水库水产由当地水产局管理,水库周边旅游船只及周边饭店由当地市容部门管理,水库采砂由当地公安部门管理。由于两座水库尤其是于桥水库水资源的分级、分部门的管理,人为造成水资源管理在不同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分割,导致了权属管理部门之间与开发利用部门之间的相互矛盾,水污染的防治与水资源的保护等管理体制很不协调,尤其是对水质安全的保护没有明确规定责任部门和个人。这种“分而治之”的管理模式日益暴露出其弊端,已经导致目前水库管理存在严重工程隐患,水污染加剧等现象,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已经到了爆发的边缘。

三、工程管理与水资源管理一体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加强水库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急需理顺管理机构和体制。水资源管理实际上就是做好防洪、保证水资源供需平衡、保护水生态环境三方面工作。水资源不仅具有自然属性和生态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在行政区范围内,处理好水资源的社会和经济属性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对城市功能的整体开发更为重要。从防洪、水资源供需和水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看,三者均具有按流域统一管理的客观需求,由此构成了对三者实行统一管理的基础。

从水务体制改革的实践来看,实行水库水资源一体化管理是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全面节约、优化配置和有效保护的体制保障。

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有利于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实行水库水资源管理一体化,可以统筹城市供水与库区周边用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用水需求,可以统一管理库区居民生活排水、污水治理,有效地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城乡供水安全。

2、有利于确保防洪安全。城乡河流、水库是一个密切联系的统一整体,水库管理部门统一制定库区防洪规划和防洪预案,建设库区防洪统一调度管理信息系统,使城乡建设布局与流域、区域防洪规划相协调、相适应,有利于提高城乡防洪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水平,确保城乡防洪安全。特别是对于屡禁不止严重危害水库安全的非法采砂行为,应能起到极大的遏制作用。

3、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水库水资源一体化管理体制能够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一事一部门的原则设置相应机构,克服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办事效率低下的弊端,制定统一的办事程序和服务标准,增强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加快作风转变,提高工作效率,做到政府、社会和职工“三满意”。

另外,通过研究国际上的工程管理经验,我们认为水资源一体化管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是可行的。国际上普遍认为,现代化城市要建立统一管理的道路网、电力网、水网和信息网四大网络,水网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水资源管理体制的科学基础,是以流域为基础对水资源进行管理的系统思想。发达国家城市大多建立这种机构管理城市水资源,并且取得了好的实践效果。例如,巴黎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得到联合国的肯定和推荐。我国深圳市1991年闹水荒,直接经济损失达12亿元;1993年又发水灾,直接损失14亿元。自借鉴香港经验1993年成立水务局以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96年陕西率先开始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洛川县城日供水量从800t增加到4000t,年水费收入由20万元增加到100万元。这些成功的实践都证明了一体化管理在理论上的科学性和实践中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于桥水库与尔王庄水库水资源管理一体化有着非常巨大的现实意义,这种科学的管理模式,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利用起到巨大的保障作用,为保障天津市输水安全、促进库区周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周边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也为整个天津市水资源一体化管理提供了充分的的指导、借鉴作用。基于当前水库分管模式的滞后性和一体化管理的科学性,我们在此向市政府提出申请,希望能够批准我们采用更科学,更符合当前形势的水资源一体化管理模式,即由天津市引滦工程管理单位统一管理于桥水库、尔王庄水库的水体及工程的安全、水质、水产、周边旅游及周边饭店等,以保证天津市民及周边居民的饮水安全。

篇14

【关键词】农村饮水;发展;思路;战略

一、山东省解决农村饮水问题做法

饮水问题是一个历史性问题。从历史上看,饮水问题是我省的一个大问题。过去农村饮水,山区饮水主要是依靠山泉水、坑塘水、窖池水,平原地区主要依靠河水、地下水。因此山丘地区主要是地理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平原地区主要是水质性缺水。饮水又是一个发展中的问题。由过去的有水吃到吃上方便水再到吃上安全水。饮水问题一步一个台阶。

近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为干扰,新的饮水困难或饮水安全问题不断涌现。地下水超量开采,导致水资源匮乏;上游做蓄水工程导致下游断水;人为污染导致水质性缺水。人为污染有多种,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等等。

真的出现的问题,我省着力解决了农村饮水问题。基本路子是从解决有水吃开始,到吃方便水,再到吃安全达标水。

1956年到1976年,结合兴建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工程来解决解决饮水困难。到1976年,全省结合兴办水利工程累计解决了302万人的饮水困难。这一阶段突出特点是“顺便解决,水到为止”。

自1977年到1990年,省财政列专项经费解决农村缺水人口饮水问题。至1990年,全省已累计解决11577个自然村、757.15万人和58.95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专项扶持,重点解决”。

1991至2004年,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省出现了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并存的新情况,饮水工作转向发展乡镇供水的新阶段。这一时期解决了1530万人的饮水困难。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集中供水,规模发展”。

2005年以来是我省农村饮水工作开创新纪元的一段时间,在我省农村饮水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特殊地位。2005年以来,我们省农村饮水工作进入了“快速发展,全面进步”的新阶段,不仅仅对现在,对将来都有重要影响。

(1)90%多的农村生活用水方式发生了从取水到自来水的历史性转变,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转变。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一转变,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农村的文明程度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是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体现,是改革开放在水利上给农民群众带来的最大变化之一,是农村的生活用水向世界水平靠近的重要标志。

(2)在量上取得了跨越式的飞速发展。仅2005年到2010年,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42.6%提高到90%,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3100万。特别是2005―2007年三年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期间,全省新增受益人口2726万人,平均每年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达到908万人。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这样的速度,可以说空前绝后我们的发展思路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3)从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一提出,我们就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子,使我们的工程建设既做到轰轰烈烈,又做到扎扎实实,避免过去运动式搞工程建设容易出现的弊端。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的,水利厅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指导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的基本思路。饮水工作发展思路:“两化”目标,“五化”运作思路。“两化”目标――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五化”运作思路――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用水户参与。

山东省“两化”战略 “五化”运作思路

“农村供水城市化”就是农村供水在水质、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等方面达到城市供水的标准,让农民享受城市居民一样的供水服务。

“城乡供水一体化” 主要指4个方面:一是指行政管理上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城市供水和农村供水不再是分部门管理而是通过体制改革归并到一个部门。二是指工程上的一体化,即城市供水工程与农村供水工程一体,消除城乡供水水网分割。三是指供水水质的一体化,农村供水的水质与城市供应的水质完全一致,不再有城乡差别,均达到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四是建设管理理念上的一体化,即不仅城市供水要高标准,高起点,高科技含量建设,实行成本核算,按商品价值规律收取水费,农村供水同样要高标准高起点高科技含量建设,同样要进行成本核算,收取水费。

“五化”运作思路中,规模化发展是基础、是关键。只有走规模化发展的路子,才能真正使工程长久发挥效益,农民群众长期得到实惠。标准化建设是前提,只有坚持标准化建设,在规划设计、水源水质、工程施工、建设用材、设备选型等各个环节都按国家规范和技术要点操作,才能打造精品工程,使工程长效运行具备物质基础。

市场化运作是工程运行的活力所在。市场化运作就是指按照市场规则和原理办事,不要沿用过去那种大呼隆的做法,从融资、确定业主,到按“四制”进行建设,都要按市场的规则办。市场化运作是解决重建轻管的根本性途径,解决了权属不明晰,责权利不明确的体制性问题,所以,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这些年来,凡是真正按照市场化运作搞起来的工程,没有经营不善的,这就是明证。

企业化经营是工程长效运行基本途径。企业化经营是指工程的建后运营要采用企业的管理办法来进行,讲求投入产出,讲求成本效益,工程经营情况与经营者的责、权、利直接挂钩,逐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彻底改变过去“政府建、政府管”或“集体建、集体管”的老模式。

专业化管理是供水安全的保障。专业化管理是指要由专门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人员作为管理主体组成管理团队,按照有关专业要求进行工程管理,以实现农村供水工程高水平、专业化管理,确保安全供水、供安全水。

用水户参与是保证工程良好运行的社会条件。用水户参与是指让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供水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农村饮水工程涉及千家万户,直接服务于广大农民群众,如果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配合和支持,我们的工作不会顺利开展。工程建成后,不让用水户参与管理,工程就很难管好。要积极提倡公开透明的管水方式,让群众用明白水,交明白费。从建设到管理,都要接受用水户的监督,他们对质量问题和服务最关心,只有接受他们的监督,才能更好的保障工程建设和管理。

总结这条路子,我们认为这是形势发展的必然,带有规律性。一是适应了城乡统筹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二是适应了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三是适应了人民群众对饮水安全要求越来越高的要求;四是适应了群众参与、民主政治的要求。

二、近几年农村饮水工作的显著特点

一是更加注重了规模化水平。省里规定山丘地区单个工程覆盖人口不少于1万人,平原地区不少于1.5万人。实际工作中,都大大超过了这个要求。全省已建成万人以上的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900多处,其中1~5万人的工程797处,5~10万人的65处,10-30万人的有51处,30万人以上的有16处。

二是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引入社会力量建设农村供水工程,既解决了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将市场竞争的活力引进来,打破了农村供水僵化的体制,为工程长期良性运行奠定了体制基础。根据我们了解的情况,2005年以来,农村供水工程市场化融资在15%左右,其中既有个体的,也有企事业单位的,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泰安市的社会融资达到三分之一以上。已建成的工程通过拍卖等形式界定产权,使很多工程重新焕发了经营活力,为我省走出一条以水养水的路子创造了经验。

三是更加注重标准质量。近年来,在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中,从规划设计,到具体施工,从建筑物布局,到各个细节,从施工质量,到材料质量,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全省走一走,看一看,我们的饮水工程成为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的标志性工程,看着让人舒心,用着让人放心。

四是更加注重科技运用。可以说,近几年的饮水工程建设是我们水利上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最为密集的一项工程。在水处理上,我们引进了模块化、立体式、天然活性矿物质降氟 、臭氧消毒、活性炭吸附等技术;在压力方式上,普遍采用了恒压变频技术;在信息化上,部分县建设了县信息调度中心、供水单位自动化控制和实时监测、到村的自动测压测流量。

三、农村饮水安全工作

2005-2007年三年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以后,我省农村饮水工作开始进入国家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正常轨道。今后相当一个时间内,我们要按照国家饮水安全工程的要求开展农村饮水工作。所以,我们要了解农村饮水安全的来龙去脉,了解国家和省里的有关政策,了解建设程序和要求,以便我们更有针对性、更高效率的开展工作。

1、农村饮水安全的提出。

由饮水解困――饮水安全,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具有本质的区别。

饮水解困是解决有水吃,侧重于量的概念;饮水安全则不仅注重水量,也注重了水质、方便程度和保障率,比较全面,是一个国际通行的说法。因此,饮水安全工作的开展,可以看做水利工作与世界接轨的一个重要方面。

饮水安全危及世界。目前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缺水地区,五分之一的人得不到饮水安全,平均每天约有6000人死于不安全饮水,发展中国家80%的疫病与有关。特别是非洲的一些干旱地区,缺水成为带有毁灭种族的巨大灾害。在工业化、城镇化初期或中期的一些国家(包括我国),水污染问题极为突出,饮用不受污染的水几乎成为一种奢侈。因此,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引起世界各界的关注。

2、我省农村饮水安全评估和规划情况

根据水利部的部署,我们做过两次评估和规划:

第一次是2005年初,当时全省评估的饮水不安全人数是2928万人,上报水利部后,最后认可我省2002万人,并据此做了“十一五”饮水安全规划;

第二次是2009年,根据水利部和卫生部的要求,我们对饮水不安全人口进行复核评估,并做了2010――2013年饮水安全规划。上报部里的饮水不安全人口是2504万人,其中规划内1004万人,新增1500万人。最后水利部认定我省饮水不安全人口1909万人,需在“十二五”期间完成。

第三次规划,2010年做的“十二五”饮水安全规划。这次规划是去年底,水利部认定我省最终饮水不安全人口后确定要搞的。按照水利部的要求,这次规划分两个阶段,2011―2012年解决规划内人口809万人,2013―2015解决新增规划人口1100万人(包括8万人的林场和农场职工饮水安全问题)。现在各个县的“十二五”饮水安全规划已基本结束,很多已经报到省厅,我们即将组织审查。

3、我省饮水安全工作的基本评价

2005年以来,我省共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饮水安全计划960万人,总投资40.2亿元,其中中央投资9.6亿元,省级配套 8.8亿元。从全国层面看我省的饮水安全工作,我们认为:

第一、我们的规模化程度在各省中是最高的(除去直辖市);

第二、我们工程质量和标准走在全国前列;

第三、我们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有巨大突破,在全国领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