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籍测量与地籍管理范文

地籍测量与地籍管理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09:59: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地籍测量与地籍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规模性地籍测量地籍管理;无缝衔接

中图分类号:P2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 言 :目前,日常的地籍管理工作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和各种图件资料的过时,严重地阻碍了地籍发证工作的开展。近年来,国土管理部门为寻求地籍管理工作瓶颈的突破,相继适时地开展了规模性的地籍更新调查工作。在调查过程中,国土部门及专业队伍大胆地突破常规的作业方法,高起点、高效率地完成了调查工作,并建立了完善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但几年以后,通过对相关国土局的回访,近63%的土地部门未能充分地利用已建立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日常管理工作,仍然停留在人工丈量绘图和发证的阶段,最新数据不能及时地进行入库,已发证的宗地信息在数据库内也不能保证经常性地更新,这样时间一长,就造成了数据的时效性较差,频繁地出现图、表、册和实地不一致的状况,给每年的汇总统计和上报工作造成了影响。

1无缝衔接的前期工作

1.1 技术规范方面的衔接

要保证做到无缝衔接就必须使日常管理工作的技术依据与规模性地籍测量的技术规范完全一致。而技术规范包括了基本依据、参考标准和数据标准三个方面。

1.1.1 基本依据

a. 1998 年 8 月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b. 1998 年 12 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1.1.2 参考标准

a. CJJ8-99《城市测量规范》(下称《规范》);

b. GB/T 7929-1995《1:500、1:1000、1:2000 地形图图式》(下称《图式》)。

1.1.3 数据标准

a. GB/T13923-92《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b. 《城乡一体化数据字典》;

1.2 技术路线方面的衔接

如果打算确保规模性地籍测量与日常地籍管理的无缝衔接,在大规模地籍测量的技术设计阶段就应开始着手考虑,技术设计书的编写和修改完善应充分体现贴近实际、着眼运用的原则,在实地权属调查中的具体技术操作环节方面,因地制宜地制定既不违反规程又适应本地历史习惯的技术指标,特别是针对一些疑难问题的处理和变通办法,一定要结合日常发证工作的惯例进行衔接,从而避免造成一种情况两种处理模式的尴尬局面。 在编写技术设计书中,涉及应提交的成果资料的时候,更应从地籍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尽可能地遵循必要的不能少,多余的是浪费的原则。 另外,在大规模地籍测量结束后,必须认真地进行技术总结,在总结里实事求是地对工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阐述,对工程的一些遗留问题的处理,进行详细的交代和建议,便于在以后日常管理工作中,方便地操作和使用。

1.3 技术人员方面的衔接

人员的衔接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第一个层面主要是技术管理人员,必须一开始就参与工程技术设计书的起草、修改和完善工作,在工程进行的过程参与技术协调和问题处理,并要求对调查工程结束后尚余的事宜了如指掌,这样一来,就能保证在技术方面的平稳过渡。

第二个层面是外业调查和测量人员,他们应脚踏实地参与从控制测量、权属调查、资料整理、细部采集和图形编辑等各个工序,概略地了解各工序的关键环节,确保日常测量工作能正常地衔接和运转。第三个层面是内业人员,他们主要参与图件的制作和输出、汇总统计以及数据入库等工作,其实他们的责任最重,因为成果资料和信息系统移交后,主要使用工作由他们承担,并充当了技术骨干的角色。

2 无缝衔接的几个要点

2.1 地籍编号的衔接

在地籍调查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由于城市建设或旧城改造的原因,造成原有的街道、街坊成片的拆迁而全部灭失或部分灭失,因此,对于全部灭失的,原街道、街坊编号不再使用;对于部分灭失的,原街道、街坊编号发生了改变,为便于日常管理工作的方便,应编制“新旧街道、街坊编号对照表”。 由于以前地籍调查工作没有大面积地统一开展,加之,频繁地进行个别宗地的发证,因此,造成了宗地和界址点编号的不统一,甚至可以说是混乱,使得资料的保存和提取极为不便,而规模性的地籍测量以后,宗地和界址点编号采用了规范的和统一的编码原则,保证了使用和数据入库的方便,但却出现了新旧编号的混杂,故在调查工程结束后,为达到无缝衔接的要求,还应编制“新旧宗地编号对照表”和“新旧界址点编号对照表”。

2.2 文件资料的合并

针对一个宗地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在历史的沿革中会出现划拨、征用、转让或抵押等变更方式,经过若干次调查测量,也形成了多套调查资料,其中不排除还有相互矛盾或抵触的地方,为何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各个时期的资料没有统一存放和适当合并,造成了在进行权属审核时,依据不足、判断不清、考虑不周的遗憾,为此,在探讨地籍资料的无缝衔接时,不得不提出对同一宗地的相关资料进行有效和适当合并的要求。 对此,建议不妨采用这种方法:将旧的或各时期的宗地档案汇总于新的宗地档案,在旧的档案袋封面注明宗地的变迁方式和档案由来。

2.3 数据库的试运行

在大规模的地籍测量工程全部完成并验收通过后,所有的相关成果包括数据库成果都将全部移交国土部门,如果如前所述,已做好了确保调查成果的无缝衔接的工作后,应该说高效快捷的地籍管理工作将随之登场,但在距离最后的成功前还有一件极为重要的事,绝对不能遗忘,那就是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试运行。通过试运行可以检验外业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可以磨合内外业方面的一些衔接关系;还可以衡量信息系统软件的稳定性;最重要的是通过试运行,总结出内业日常管理的经验,找到提高服务水平的捷径。

3无缝衔接工作的几点体会

3.1 及时抓好修补测工作

对系统的更新工作应采取被动变更和主动变更相结合的方法,即除了因日常的发证工作而产生数据变动外,应该定期地对城区范围进行全面巡视和变更调查,以便及时地进行修补测量工作。 在进行修补测量工作时,必须采用初始调查测量时建立的坐标系统,即便施测区域附近的控制点被破坏,也必须从其他地方用引点的方法,将控制点补上,否则,简单地采用独立坐标进行测量,今后其数据将无法进入信息管理系统。

3.2 确保表格数据的一致性

在日常发证时,如涉及到地籍调查表的更改, 应及时地将调查表相应栏目进行改正,同时,应顾及相邻宗地的相关信息也应随之改变。 在地籍调查表的更改后,计算机系统内的地籍调查表数据库应立即进行更改,同样,应修改本宗地所涉及的相邻宗地的数据。

3.3 定期完善数据库

定期做好信息数据库内的面积计算和汇总统计工作,特别是在数据发生变动之后。 定期做好信息数据库内的街坊图、地籍原图、地籍二底图和宗地图的相应修改工作。

4结束语

规模性地籍测量与日常地籍管理的无缝衔接探索出了如何把单一的调查测量工程变为以工程为载体进行全方位立体的服务系统工程,把以前地籍工作的被动管理模式改变为主动和科学管理。也有利于尽早地把GIS地理信息系统引入日常管理工作,使地籍基础管理水平上新台阶。 一旦做好了无缝衔接工作将可以解决原来自由坐标的隐患,避免了重复征地发证的可能性,将日常发证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管理轨道。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地籍测量;技术;管理

Abstract: Ground measurement belongs to mapping the behavior of government, is the foundation and basis for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its key purpose is to clearly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urban land situation in detail, covering property, the position, size and purpose and valu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ous do certain research and investigation, lay the foundation and prerequisit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rehensive national land management system.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speeding up the process, the national large-scale cadastral survey continue to carry out and promote,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requirements and the status quo, cadastral survey becomes increasingly critical and important, the demand of Cadastral Surve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s increasing. Below mainly to do a brief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cadastral measurement technology.

Keywords: Cadastral Survey; technolog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 P27

要使土地管理工作顺利进行与开展,必须做好地籍测量工作,为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与基础,地基测量首先要以地籍调查作为根据,同时结合相应的技术方法,从控制到碎部,对各类土地进行精准的测量,包含其大小、位置以及权属界线等,继而形成地籍图纸,供土地管理部门或者其他相关建设机构参考与研究。

一、地籍测量的主要涉及内容与意义

地籍测量的主要环节与内容涵盖以下几点: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在要求的测量范围内,根据有关规定要求对控制点进行相应的科学合理的须选取,逐步对平面的相关位置信息作出测量的阶段),地籍细部测量(以上述所提到的平面控制点为依据,对地籍的相关内容以及附属物的信息做相应的调查与测量,并按照规定的相关比例要求形成图纸完成测绘过程),地籍原图绘制,测量计算地籍面积大小,对整体面积做统计与汇总,对测绘成果进行核准与校对。要进行地基测量首先要对土地的权属情况进行了解与知悉,这是测量工作的先决条件与要求,要在现有的地籍调查表和宗地草图的前提下开展,城市要进行城镇化建设要在地籍测量成果是开展与进行,同时城镇以及农村土地管理也要以测量数据与信息为主要基础与根据。

地籍测量的结果与数据信息有相对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反面(1)地理性质的作用与功能,测量的成果能够将土地的方位、规模以及权属等情况进行几何性质或者数字性的反映,同时能够显示在全国统一的坐标体系之中。(2)法律性的作用与功能,测量成果能够反映不动产的权属状况,比如其租赁或者其他使用情况都能够做出详细的反映,这些数据与信息一旦经由规定程序进行相关的法律认证,便能够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3)税收或者经济功能与作用,测量数据能够对不动产进行评价、定级、征税、转让等。(4)能够为土地规划与建设提供依据,这是管理或者规划。测量成果能够为城市建设、规划以及环境保护或者旅游建设开发等提供详细的依据与信息,并提供土地管理与规划治理的依据。

二、地籍管理的方式、相关技术以及管理状况

1.地籍测量工作开始之前,要有比较扎实的前期准备阶段与工作,做好地籍调查阶段的工作。要做好地籍测量工作,首先必须保证地籍调查工作的质量,调查情况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测量的成果质量。通过地籍调查能够对土地的基础情况做到比较清晰详尽的了解与知悉,继而形成相应的表格或者图标进行反映,这些信息能够为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利用规划等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信息与基础依据,此后,才能够为征收税收、城市规划与建设、等管理工作提供基础并可以为国民经济各部门使用与查询,当前,地籍信息化不断进步与发展,要不断满足社会日益高涨的要求。要将土地工作做好做到位,首先必须对土地情况做出全面的调查与知悉。地籍调查等工作属于政府行为与活动,所以,,地籍调查相关工作必须当地政府组织相关人员开展与进行,并设置相应的部门机构,开展地籍调查的市、县有必要成立以主管市(县)长为首的地籍调查、土地登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地籍调查和土地登记工作,研究处理地籍调查和土地登记中的重大问题,特别是研究、确定、仲裁土地权属问题。领导小组必须责令调查辖区内各级国土部门和行政部门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负责本辖区内地籍调查工作的实施,对辖区内的地籍调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组织协调及检查验收,使地籍调查工作的质量有管理上的保证。

2.丰富地籍管理的技术与方法。

2.1 GPS-RTK技 术。实 时 动 态 (Real-TimeKinematic,简 称RTK)测量技术,是以载波相位观测量为根据的实时差分测量技术。通过无线电接收设备,接收基准站传输的观测数据,然后根据相对定位的原理,实时地计算并显示用户站的3维坐标及其精度。通过差分定位,对于GPS定位中存在的多台接收机共有的误差(如卫星时钟差、卫星星历误差)、信号传播误差(如电离层折射误差、对流层折射误差)以及与接收机有关的误差等公共误差,可以得到很好的消除或削弱,从而提高测量定位结果的精度。

2.2动态定位技术CORS及应用。CORS系统是GPS系统突破性的发展技术,它分为设备控制网、数据采集网、数据处理中心、定位测量等四大部分,来实现与各个数据终端的链接,进而形成专用的数据通道的过程。CORS系统是使用基站的方式来实现连接的,用户随时可以观测,使用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

2.3VRS-RTK技术。VRS-RTK精密的实时定位是地籍测量与基准控制网联测的有效方法,并为光电测距或全站仪提供局域测量控制数据。如果不考虑信号遮挡的话,在农村或多数城郊施测时,也可用于直接细部测量,如边界标记和地形目标观测。

2.4白纸成图法。白纸成图法属于图解法的一种,在地籍测量中应用广泛,有大平板仪、小平板仪配合经纬仪等多种作业模式。平板仪测图技术,在地籍测量建立图解的初期运用,并以此为基础。使用平板仪测量法的缺点是对野外实测的数据不够精确,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在实际的地籍工程测量中逐渐被替代。

2.5摄影测量法。摄影测量法一般采用航空摄像的方式对获取的目标进行相关的测量。通常采用全数字的方法形势求得界址点点位坐标。如果地面通视情况不佳,采用高精度方法是首选,能够有效的提高效率。对于采用其它方法施测界址点坐标而言,利用此种方法进行地籍测图,是目前比较常用和普遍的方法。

3.加强人才培养与培训是提高地籍测量水平的关键。地籍测量工作,和其他的工作相比,技术要求比较高,这就要求相关的技术人员整体素质要过硬。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测量的时候要综合地形条件进行科学测量,目的是为了保证数据的更加准确。所以,从地籍测量部门角度来说,要不断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使得他们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能够在不同的条件下,选择最科学合理的测量方法。为了保证勘察记录及结果的准确性,一定要结合先进的地籍测量技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地籍测量的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先进的地籍测量技术能够提高自动化程度、提高精度、提高现势性、提高数字地籍测量的实用性,通过利用这些先进的技术,及时发现解决传统测量中存在的问题,保证整个地籍测量工程的施工质量。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更加注重地籍测量的质量,地籍测量本身的专业性很强,这就要求专业技术人员有着过硬的素质,切实在实际中做好地籍测量工作。在新形势,研究地籍测量用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它不仅可以促进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还能促进当代高新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不断的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张普.数字地籍测量技术标准的探讨[J].测绘标准化.2002(06)

篇3

关键词:地铁施工测量多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 U231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地铁施工建设过程中从前期勘探到项目竣工,施工测量工作贯穿始终,服务期长。各项测量工作有严格的限界规定,施工误差裕量已很小,对施工测量精度有较高的要求。地铁工程施工测量工作的特点,联系测量时质量控制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轨道结构采用整体道床,铺轨基标测量精度要求高。但是,在施工测量实施过程中,由于施工单位较多、部分施工单位的技术力量欠缺或对施工测量工作重视不够等问题的存在,管理工作有一定难度。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施工测量多级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广州地铁、沈阳地铁、哈尔滨地铁施工期均采用了施工测量多级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施工测量三级管理的目标

地铁土建施工期间采用施工测量多级管理的总体目标:

确保土建施工及装修阶段各个部位按照设计图纸准确就位,地面控制网施工期间完整、连续、可控、正确;围护结构中心正确;开挖初支断面满足净空要求(衬砌厚度满足设计要求);盾构掘进始发边正确、姿态可控;隧道中心线偏离在误差范围以内;各个贯通面满足规范要求的横向贯通测量中误差不大于±50mm、高程贯通测量中误差不大于±25mm;断面测量及限界测量满足调线调坡要求;铺轨控制基标检测满足精度及施工进度要求。

3施工测量多级管理的实施

3.1施工测量内容

地铁施工测量按照服务性质分为:施工控制测量、细部放样测量、竣工测量和其他测量。

3.2地铁施工测量主要工作内容

(1)施工控制测量

施工控制测量包括地面控制测量、联系测量、地下控制测量等三部分:

1.地面控制测量:维护施工期间地面平面、高程主控制网,维持其完整、可靠、可用;为方便施工加密的地面平面、高程控制点并维持其可靠、可用。

2.联系测量:地面近井导线测量、近井水准测量;通过竖井、斜井、钻孔的定向测量和传递高程测量;地下近井导线测量、近井水准测量;高架工程的向上传递高程测量。

3.地下控制测量:明、暗挖工程地下主导线控制测量;明、暗挖工程地下主水准网控制测量;平差地下平面、高程主控制网,各段工程间的衔接测量;隧道贯通后平差确定地下主控制网的坐标、高程。

(2) 细部放样测量工作

1.建(构)筑物的结构和装修工程放样,设备、管线安装工程放样,包括暗挖法中的施工导向、初支断面、模板台车就位等;盾构法施工时盾构环圆心定位,盾构机定位、纠偏和管片的拼装等;明挖法施工的基坑围护结构、开挖及隧道结构等施工作业要求而进行的测量工作。

2.高架部分桩基、承台、墩、柱位的放样,预制梁的拼装架设(砼梁浇注)及其相关的测量作业。

3.精确铺轨要求的测量作业。重点是控制铺轨基标(包括控制基标和加密基标)测设来保证轨道的设计位置和线路参数,同时亦保证行车隧道的限界要求。

(3) 其他测量作业

在工程前期和工程后期,为工程措施服务的其他测量作业。

3.3管理的二级复核体系与三级复核体系

(1)二级复核体系

细部放样测量工作按照标段监理、施工承包商二级复核管理体系进行现场复核控制。由监理单位对承包商的所有施工测量工作进行过程控制和管理。

图1二级复核程序

(2)三级复核体系

施工控制测量按照:承包商、标段监理、第三方测量三级复核管理体系进行现场复核控制。

图2三级复核程序

需要进行三级复核的内容包括:

1、 矿山法区间:地面加密控制点;地下导线及水准在隧道掘进(含联络通道)至50m处、100-150m处和距离贯通面150-200m处分别进行一次包括联系测量在内的检测(若单向开挖长度超过1km时,掘进至150m后每600m要增加一次,此类施测及检测均须加测陀螺方位角校核方位。);隧道贯通测量。

2、盾构法区间:地面加密控制点:基线及始发前的圆心定位及地下高程点;地下导线及水准在隧道掘进至150m处、300-400m处和距离贯通面150m-200m处分别进行一次包括联系测量在内的检测(若单向掘进长度超过1km时,掘进至400m后每600m要增加一次,此类施测及检测均须加测陀螺方位角校核方位。);隧道贯通测量。

3、地下车站:地面加密控制点;地下导线及水准在施工完第一块底板后、 至整个车站长度的1/2处及车站底板结构完工时应进行检测;暗挖车站参照矿山法区间执行。

4、明挖区间:地面加密控制点;地下导线及水准在施工完第一块底板后、 底板施工至整个区间长度的1/4、1/2、3/4长度处及底板完工时应进行检测。

5、地面线、地面车站:地面加密控制点及中线控制点(含曲线要素点)应进行检测。

为了确保隧道正常贯通和满足设计的净空限界,以上各项检测,必须有严格的检查和检测制度。凡承包商的施工控制测量方案及成果,必须满足《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的要求,经自检和驻地监理审查,向测量中心提出检测申请(报申请单与测量资料),经检测合格后,上报业主备案审定。

4第三方测量与参建各方关系

4.1第三方监测与业主、承包商、监理的关系

第三方测量与业主之间是一种经济、法律关系,是委托与被委托的合同关系。这种关系通过第三方监测合同确定,并各自负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第三方测量与标段监理、承包商是一种工作关系,即工程施工期间确保施工测量顺利开展工作中的监督和被监督关系,这种关系通过业主与承包商签订的工程承包合同来确定。

4.2第三方测量工作的特点

测量检测是在收到承包商申报的测量自检合格资料后进行的独立测量工作,根据工程进度,受业主委托对测量质量进行的复核控制。在地铁建设工程中,测量检测工作需要随时随地解决各施工单位中出现的有关测量问题;检测单位应该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开展工作;检测人员应该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经验丰富、严格管理、精心施测,确保成果质量;检测队伍具备良好的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和时间意识。

5地铁施工测量多级管理的实践

5.1哈尔滨地铁一号线施工测量多级管理 .

哈尔滨地铁一号线通过施工测量管理办法实践施工测量多级管理,通过确定施工测量质量管理目标,规定承包商、监理及第三方测量检测单位的责任和主要任务实施施工测量多级管理复核。目前哈尔滨地铁一号线已顺利运营通车,各区间贯通误差不超过20mm。

5.2第三方测量与监理、施工单位配合方案

(1) 第三方测量与监理单位配合

1、同驻地监理一起学习有关测量规范、沈阳市地铁工程施工测量管理办法并认真贯彻。

2、对驻地监理测量力量薄弱的章节进行培训。

3、同驻地监理建立信息平台即时掌握承包商测量进度和质量,严格把握测量三级复核制。

4、会同监理单位一起解决现场测量问题。

(1) 第三方测量与施工单位配合

1、对测量力量薄弱的承包商进行培训。

2、即时掌握施工进度,提前同承包商联系测量检测工作,安排测量检测工作宜在不影响施工进度下进行,比如机械维修保养时段进行。

3、积极主动深入工地现场,掌握各工程的测量工作情况,认真审核承包商测量方案,督促承包商严格按照规范和管理细则要求作业。

6结束语

虽然建立了三级管理模式进行测量管理,地铁施工参建各方也经常强调测量工作的重要性,但施工中还是会出现各种测量问题,有的影响到设计改线,给工程造成重大损失。

篇4

关键词:道路桥梁;软土地基;施工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一、软土及软土地基的定义

1、软土

软土是指滨海、湖沼、谷地、河滩沉积的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的细粒土。具有天然含水量高、天然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固结系数小、固结时间长、土层层状分布复杂、各层之间物理力学性质相差较大等特点。

2、软土地基

目前,我国尚未对软土地基作定义。根据其他国家高等级公路设计规范将其定义为:主要由粘土和粉土等细微颗粒含量多的松软土、孔隙大的有机质土、泥炭以及松散砂等土层构成。在给出软土地基定义时指出:软土地基不能简单地只按地基条件确定,因填方形状及施工状况而异,有必要在充分研究填方及构造物的种类、形式、规模、地基特性的基础上,判断是否应按软土地基处理。

3、软土地基的工程特性

软土地基是指淤泥、淤泥质土及天然强度低、压缩性高、透水性小的一般黏土。其天然含水量大部分在30%-70%之间,孔隙比1.0-1.9,渗透系数为10-10cm/s,压缩性系数为0.005-0.02,抗剪强度低,具有触变性和显著的流变性。

二、加强软土地基处理的重要性

由于我国的国土面积广阔,使得在不同的地区,其地质情况也是不同,各地的地形也是存在着不同的情况,因此,在软土地质情况上也是不同。在道路桥梁施工过程中如果软土地基不进行很好的处理,就会出现地基下沉情况,进而导致软土地基的路堤出现沉降情况,而且自沉降的过程中会出现变形非常大的情况,同时在沉降的时候时间也是非常长。

在道路桥梁建设过程中,软土一旦受到振动,就会导致强度出现降低的情况,这样就会出现软土形成流动的状态。对地基进行处理的时候,处理的方法不当也是会导致道路在行车之后出现很多的问题。道路在使用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路基不均匀沉降的情况,这样就会导致路面结构出现裂缝的情况,不但会对行车安全带来很大的影响,同时,在维修费用方面也是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再进行处理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项目施工的时候,就要对路基施工质量非常重视,在路基施工中要对软土地基处理非常重视,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公路建设工程的稳定发展,同时也能更好的保证公路工程未来的使用安全。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就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工程的质量,降低工程在未来的维修费用,因此,公路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三、软土地基危害的主要形式

1、浸水沉陷破坏――路堤的衔接处发生沉降

公路工程在进行软土路基处理的时候对处理的质量没有进行严格的要求,这样是会导致很多的问题出现,其中对路段进行排水的时候,如果出现排水不畅的情况是非常容易导致水对路基进行侵入,这样在行车过程中路基会在水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下出现衔接处沉降的情况,同时也是会导致路面出现开裂的问题,这样会导致路面出现局部凹陷的情况,导致行车过程中是非常颠簸的。

2、剪切拉裂破坏――路堤侧向发生整

土体强度出现下降的情况是会导致地基出现整体流动性非常强的情况,因此,会导致出现软土层整体滑动的情况,路基出现不均匀的沉降,剪切拉裂破坏会导致路面出现裂缝,在情况严重的时候,是会出现贯通的裂缝,这样就会导致整个公路的使用效果受到影响。

四、软土地基处理时应考虑的因素

1、 地基的状况

土质条件的影响。黏性土: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压实法。在施工中采取的处理方法对地基的扰动必须尽量小;砂性土:采用挤实砂桩法或振动压实法对可能发生液化的砂性土进行改善,这主要是因为黏土一经扰动,强度会降低很多。地基构成情况。在软土层较浅的情况下,需要进行简单的表层处理。重要的构造物基础常用开挖换填法。

2、道路性质

对于设计要求的公路道路等级越高,平整度要求也越高,越需要采取强有力的软地基沉降处理措施。反之,公路等级较低时,可先铺设简易公路路面,等待地基沉降结束后,再铺设常规的公路路面以达到节约资金的目的。公路道路的形状。

3、道路桥梁施工的周围环境

道路桥梁施工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如处理地基时的振动、噪声及地下水的变化和多余的泥水散落等,因此在选择软地基施工方法时必须详细地加以考虑。对于路堤高度较高而地基特别软弱。在施工过程中,周围地基可能会经常发生大的隆起或沉降。

四、常用的软土地基处理对策

1、竖向排水法

排水法固结地基原理就是地基在荷载作用下,通过布置竖向排水井,使土中孔隙的水被慢慢排出,孔隙比减小,地基发生固结变形,最终使地基土的强度逐渐增长。为了加速固结,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天然土层中增加排水途径,缩短排水距离,设置竖向排水井,用以加速地基的固结,缩短预压工程的预压期,使其在较短时期内达到良好的固结效果,能够使沉降提前完成;并且加速地基土抗剪强度的增长,使地基承载力提高的速率始终大于施工荷载增长的速率.以确保地基的稳定性。为了加速堆载预压地基的固结速度,常常与砂井法同时使用,称之为砂井堆载预压法。沙井法适用于渗透性较差的软弱粘性土,对于渗透性较好的砂土和粉土,则无需用砂井排水固结处理地基;含水平夹砂或粉砂层的饱和软土,在水平方向透水性良好,不用砂井处理地基也可以获得良好的固结效果。

2、加载换填法

加载法就是要促使软土沉降,提高地基的强度,以避免在填土的上方或者紧邻填土的路面以及抛填物,因而造成的有害破坏。使地基沉降固结的方法有:在地基上方施加总压,以减小填充物之间的空隙等。一般使用填土加载法,也可通过竖井等方法来降低地下水。采用填土加载的方法时,要使地基有良好的稳定状态。而降低地下水法就不必考虑地基的稳定状况。

3、抛石挤淤法

此法常用于常年有积水的洼地等有较厚软土层的地方。其软土层一般位于水下,土壤的更换比较困难。若对软土基地处理不恰当会导致公路不能正常使用。一般向路基中填充片石,通过片石的挤压将路基范围的淤泥挤出,然后再铺上一层厚沙,最后回填土。抛石挤出淤泥要按照设计要求施工。当软土层道路较为平坦时,要从路堤中心按三角形进行抛石填满。逐步从两侧填到全宽为止。使软土或者沼泽从两个侧面挤走。若软土的边坡系数不小于1:10,就要从高侧开始投抛,逐步向低侧进行,必要时应在低侧多抛填一些片石,与此同时要保证低侧的边部有平台顶面,并且平台顶面不小于2m。待抛出的片石在软土以上或者浮出水面后,这时要使用颗粒较小的石块进行空隙的填充,在空隙填平后,再进行碾压夯实。

4、粉喷桩加固法

粉喷桩是深层搅拌法加固地基的一种形式。深层搅拌法是软粘土地基加固饱和的一种新颖方法,利用石灰、水泥石灰等材料作固化剂的主剂,由特制的搅拌机械就地将固化剂和软土强制搅拌,利用固化剂和软土之间产生的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使软土硬结成具有水稳性、整体性以及一定强度的优质地基。粉喷桩则是采用粉体状的固化剂进行软基搅拌的处理方法。粉喷桩则适合于加固不同成因的饱和软粘土,目前在国内常用于淤泥质土、加固淤泥、粉土及含水量较高的粘性士。

篇5

关键词:预算绩效管理;地方财政;高质量发展对策

方法深度和绩效管理是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可以把人财物完美整合的一套科学管理办法。政府部门在进行实际的预算过程中,一定要根据不同的职责范围,差异化制定绩效目标,这样才能精确的计算完成一个目标应该需要的资金数额;项目资金分配必须根据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效益性立项配置资金,以期增强财政支出的绩效意识。

一、加强基层财政预算绩效的意义

(一)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提高公共财政制度透明度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近些年来,我国的公共财政越来越透明,民众的知情权也越来越广泛,政府自身公开信息的意识也在不断的加强。目前,公共财政的透明度一定程度上还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改善公共财政管理的关键手段。地方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预算方面的公共参与力度,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对公共财政制度的监督,规范政府权力行使[1]。政府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以财政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绩效管理,它可以帮助基层政府建立科学完善的公共财政制度,合理分配公共资源,最大程度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公共财政制度的透明度。

(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科学的绩效管理体制,同时预算绩效管理体制也是财政承担支柱角色的重要体现改革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管理工作要将绩效管理的理念融合到财政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将绩效管理参与到地方财政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以及公共财政的公开中来,使地方财政的预算管理工作“有预算编制目标,能监控预算执行,有预算完成评价,有评价结果反馈,有反馈结果应用”,逐步形成地方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三)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化的财税体制呼唤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在新时代背景下,完善公共财政管理制度是建立现代化财政制度的必然趋势,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是建立法治规范、公开透明,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为响应国家号召,财政部门要不断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财政管理体制,充分发挥财政在经济建设中的支柱性角色,同时,建立现代化的财政制度也需要实施预算绩效管理。

(四)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可以有效发挥出财政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优化作用在地方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中,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要使预算绩效管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务求实效,逐步推进,着重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妥善推动部门预算范围,持续提高绩效管理资金的使用范围,进而提升公共服务质量[2]。

二、当前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一)绩效观念树立不牢,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牢固的绩效理念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一些部门还是存在轻绩效重支出,轻管理重投入的旧观念,还有一些地方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绩效管理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财政审批后的绩效情况追究不到位,没能做到笔笔花钱必问效的效果,绩效管理的约束性有待提升,不同地方之间的绩效管理推进不一致不均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二)管理广度深度不足,目标体系有待完善许多单位要资金和跑项目,只是重视财政资金的合法性和来源出处,缺乏对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认识的广度和深度。现在看来,我国的财政绩效管理还处在一个比较初级的极端,建立完备的绩效管理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缺乏统一的目标管理体制,创新性不够强,战略性比较缺乏,因此,无法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有效性、真实性和公正性。

(三)激励约束作用不强,制度有待规范激励约束作用不强,缺少制度性约束条件,畏难情绪总是存在于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值的实际情况会对以后年度的预算产生借鉴和参考价值。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地方各部门在进行绩效评价的过程中,将着重点放在发现问题、政治管理上,这就离原本的绩效管理初衷有比较大的差距,不仅如此,在实际的绩效考评中没有长远的战略性,过于追求某一个单一性的项目的规范,没有创新性,评价出来的结果还不能对今后的绩效预算管理提供借鉴意义和价值,除此之外,还存在计息哦啊评价结果的各项措施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

(四)工作进展不够均衡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也存在不一样的模式,着重点也存在差异,这也是导致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不均衡的重要原因。绩效评价才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但是实际上在指标的设定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没有一套足够明晰量化的指标,没能深入到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目标对象之间的共性和特性上,缺乏定量定性分析,绩效考核也是生搬硬套,运用到实际的灵活性还有待提升。除此之外,一些地方在实际的运用中存在随意性和单一性,缺乏统一科学的标准,更没有科学的数据支撑进行测评[3]。

(五)绩效管理的制度不健全绩效管理专业性、技术性较强,加强制度建设是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目前,地方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制度还不够健全。从近几年的具体实施情况来看,由于财政绩效考评方面的工作制度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直接或间接造成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效果责任难以落实,监督主体责任难以有效约束。绩效审计目标单位的绩效管理材料不完备,问题的合规性难以有效判定。支出核算管理不明晰等导致难以落实绩效监督中的主体责任。

三、提升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进一步转变部门绩效意识首先,基层政府和主管部门需要高度重视。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整个经济大环境时刻发生变化,使用单一不变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模式是完全不可取的,要时刻督促工作人员根据当前经济环境对工作的方式方法进行调整,保证相关制度可以满足针对性的基本要求,从而提升部门整体绩效意识,进而提升单位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二)进一步强化绩效队伍建设提升单位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强化绩效队伍建设,打造大数据信息化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团队,保证信息和数据收集的时效性,要强调掌握有效的第一手资料,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绘制动态性趋势图,提高信息和数据处理工作的时效性和连续性,为顺利开展预算工作提供有效且连续的信息保障。主管部门要引进政治站位高、素质能力水平强的中介机构为政府预算绩效提供综合评价,提出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有效建议。

(三)全面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强化事前绩效目标设置,事前的预算绩效评估严控新增项目,强化预算自我约束;根据实际对重大项目进行全面评估,要建立事前评估,也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这不仅是政府部门提出的新的任务,也是实际发展的必要,更是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必经之路。开展事前评估一定要明确其目的,目标就是这一个项目到底有没有必要性,另外还要评估这一项目要具体通过什么方式才能做好,做好这个项目是否具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它的重点是评估该项目是否具备做下去的充足条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能不能具备充足的财政支持。

(四)强化事中监控评价项目能否顺利开展离不开事中的评价监控,科学有效的事中监控评价可以最项目起到很好的制约和引导,只有良好的事中监测才能让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得到基本的保障。所以,基层财政部门要完善现有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不仅具有普遍性、共同性,还应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预算单位作为预算绩效管理的主体,在项目进行中,要做到事中评价,实施事中绩效目标动态监控,对质和量有准确把握,确保项目的每个实施环节都要朝着目标方向发展。

(五)加强评价结果运用规范和强化预算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推动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明确预算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是将评价报告中所反映的内容、事项及结论,用于衡量各预算部门工作成效、资金管理水平,用于提高各部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管理水平、公共资源配置水平和行政效能。评价组织部门要做好绩效评价工作总结分析,真正发挥评价结果的积极作用。评价组织部门要按年度建立绩效评价信息库,做好数据分类管理和信息共享工作。财政部门要将事前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资金是否列入年度预算或支出项目库的重要依据,将事中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资金进度款拨付及预算调整的重要依据,将事后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年度安排部门预算的重要依据;同时,引进绩效评价监督机制,逐步建立绩效评价信息公开制度,将绩效评价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