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籍测量与地籍管理范文

地籍测量与地籍管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09:59: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地籍测量与地籍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地籍测量与地籍管理

篇1

关键词:规模性地籍测量地籍管理;无缝衔接

中图分类号:P2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 言 :目前,日常的地籍管理工作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和各种图件资料的过时,严重地阻碍了地籍发证工作的开展。近年来,国土管理部门为寻求地籍管理工作瓶颈的突破,相继适时地开展了规模性的地籍更新调查工作。在调查过程中,国土部门及专业队伍大胆地突破常规的作业方法,高起点、高效率地完成了调查工作,并建立了完善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但几年以后,通过对相关国土局的回访,近63%的土地部门未能充分地利用已建立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日常管理工作,仍然停留在人工丈量绘图和发证的阶段,最新数据不能及时地进行入库,已发证的宗地信息在数据库内也不能保证经常性地更新,这样时间一长,就造成了数据的时效性较差,频繁地出现图、表、册和实地不一致的状况,给每年的汇总统计和上报工作造成了影响。

1无缝衔接的前期工作

1.1 技术规范方面的衔接

要保证做到无缝衔接就必须使日常管理工作的技术依据与规模性地籍测量的技术规范完全一致。而技术规范包括了基本依据、参考标准和数据标准三个方面。

1.1.1 基本依据

a. 1998 年 8 月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b. 1998 年 12 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1.1.2 参考标准

a. CJJ8-99《城市测量规范》(下称《规范》);

b. GB/T 7929-1995《1:500、1:1000、1:2000 地形图图式》(下称《图式》)。

1.1.3 数据标准

a. GB/T13923-92《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b. 《城乡一体化数据字典》;

1.2 技术路线方面的衔接

如果打算确保规模性地籍测量与日常地籍管理的无缝衔接,在大规模地籍测量的技术设计阶段就应开始着手考虑,技术设计书的编写和修改完善应充分体现贴近实际、着眼运用的原则,在实地权属调查中的具体技术操作环节方面,因地制宜地制定既不违反规程又适应本地历史习惯的技术指标,特别是针对一些疑难问题的处理和变通办法,一定要结合日常发证工作的惯例进行衔接,从而避免造成一种情况两种处理模式的尴尬局面。 在编写技术设计书中,涉及应提交的成果资料的时候,更应从地籍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尽可能地遵循必要的不能少,多余的是浪费的原则。 另外,在大规模地籍测量结束后,必须认真地进行技术总结,在总结里实事求是地对工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阐述,对工程的一些遗留问题的处理,进行详细的交代和建议,便于在以后日常管理工作中,方便地操作和使用。

1.3 技术人员方面的衔接

人员的衔接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第一个层面主要是技术管理人员,必须一开始就参与工程技术设计书的起草、修改和完善工作,在工程进行的过程参与技术协调和问题处理,并要求对调查工程结束后尚余的事宜了如指掌,这样一来,就能保证在技术方面的平稳过渡。

第二个层面是外业调查和测量人员,他们应脚踏实地参与从控制测量、权属调查、资料整理、细部采集和图形编辑等各个工序,概略地了解各工序的关键环节,确保日常测量工作能正常地衔接和运转。第三个层面是内业人员,他们主要参与图件的制作和输出、汇总统计以及数据入库等工作,其实他们的责任最重,因为成果资料和信息系统移交后,主要使用工作由他们承担,并充当了技术骨干的角色。

2 无缝衔接的几个要点

2.1 地籍编号的衔接

在地籍调查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由于城市建设或旧城改造的原因,造成原有的街道、街坊成片的拆迁而全部灭失或部分灭失,因此,对于全部灭失的,原街道、街坊编号不再使用;对于部分灭失的,原街道、街坊编号发生了改变,为便于日常管理工作的方便,应编制“新旧街道、街坊编号对照表”。 由于以前地籍调查工作没有大面积地统一开展,加之,频繁地进行个别宗地的发证,因此,造成了宗地和界址点编号的不统一,甚至可以说是混乱,使得资料的保存和提取极为不便,而规模性的地籍测量以后,宗地和界址点编号采用了规范的和统一的编码原则,保证了使用和数据入库的方便,但却出现了新旧编号的混杂,故在调查工程结束后,为达到无缝衔接的要求,还应编制“新旧宗地编号对照表”和“新旧界址点编号对照表”。

2.2 文件资料的合并

针对一个宗地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在历史的沿革中会出现划拨、征用、转让或抵押等变更方式,经过若干次调查测量,也形成了多套调查资料,其中不排除还有相互矛盾或抵触的地方,为何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各个时期的资料没有统一存放和适当合并,造成了在进行权属审核时,依据不足、判断不清、考虑不周的遗憾,为此,在探讨地籍资料的无缝衔接时,不得不提出对同一宗地的相关资料进行有效和适当合并的要求。 对此,建议不妨采用这种方法:将旧的或各时期的宗地档案汇总于新的宗地档案,在旧的档案袋封面注明宗地的变迁方式和档案由来。

2.3 数据库的试运行

在大规模的地籍测量工程全部完成并验收通过后,所有的相关成果包括数据库成果都将全部移交国土部门,如果如前所述,已做好了确保调查成果的无缝衔接的工作后,应该说高效快捷的地籍管理工作将随之登场,但在距离最后的成功前还有一件极为重要的事,绝对不能遗忘,那就是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试运行。通过试运行可以检验外业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可以磨合内外业方面的一些衔接关系;还可以衡量信息系统软件的稳定性;最重要的是通过试运行,总结出内业日常管理的经验,找到提高服务水平的捷径。

3无缝衔接工作的几点体会

3.1 及时抓好修补测工作

对系统的更新工作应采取被动变更和主动变更相结合的方法,即除了因日常的发证工作而产生数据变动外,应该定期地对城区范围进行全面巡视和变更调查,以便及时地进行修补测量工作。 在进行修补测量工作时,必须采用初始调查测量时建立的坐标系统,即便施测区域附近的控制点被破坏,也必须从其他地方用引点的方法,将控制点补上,否则,简单地采用独立坐标进行测量,今后其数据将无法进入信息管理系统。

3.2 确保表格数据的一致性

在日常发证时,如涉及到地籍调查表的更改, 应及时地将调查表相应栏目进行改正,同时,应顾及相邻宗地的相关信息也应随之改变。 在地籍调查表的更改后,计算机系统内的地籍调查表数据库应立即进行更改,同样,应修改本宗地所涉及的相邻宗地的数据。

3.3 定期完善数据库

定期做好信息数据库内的面积计算和汇总统计工作,特别是在数据发生变动之后。 定期做好信息数据库内的街坊图、地籍原图、地籍二底图和宗地图的相应修改工作。

4结束语

规模性地籍测量与日常地籍管理的无缝衔接探索出了如何把单一的调查测量工程变为以工程为载体进行全方位立体的服务系统工程,把以前地籍工作的被动管理模式改变为主动和科学管理。也有利于尽早地把GIS地理信息系统引入日常管理工作,使地籍基础管理水平上新台阶。 一旦做好了无缝衔接工作将可以解决原来自由坐标的隐患,避免了重复征地发证的可能性,将日常发证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管理轨道。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地籍测量;技术;管理

Abstract: Ground measurement belongs to mapping the behavior of government, is the foundation and basis for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its key purpose is to clearly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urban land situation in detail, covering property, the position, size and purpose and valu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ous do certain research and investigation, lay the foundation and prerequisit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rehensive national land management system.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speeding up the process, the national large-scale cadastral survey continue to carry out and promote,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requirements and the status quo, cadastral survey becomes increasingly critical and important, the demand of Cadastral Surve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s increasing. Below mainly to do a brief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cadastral measurement technology.

Keywords: Cadastral Survey; technolog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 P27

要使土地管理工作顺利进行与开展,必须做好地籍测量工作,为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与基础,地基测量首先要以地籍调查作为根据,同时结合相应的技术方法,从控制到碎部,对各类土地进行精准的测量,包含其大小、位置以及权属界线等,继而形成地籍图纸,供土地管理部门或者其他相关建设机构参考与研究。

一、地籍测量的主要涉及内容与意义

地籍测量的主要环节与内容涵盖以下几点: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在要求的测量范围内,根据有关规定要求对控制点进行相应的科学合理的须选取,逐步对平面的相关位置信息作出测量的阶段),地籍细部测量(以上述所提到的平面控制点为依据,对地籍的相关内容以及附属物的信息做相应的调查与测量,并按照规定的相关比例要求形成图纸完成测绘过程),地籍原图绘制,测量计算地籍面积大小,对整体面积做统计与汇总,对测绘成果进行核准与校对。要进行地基测量首先要对土地的权属情况进行了解与知悉,这是测量工作的先决条件与要求,要在现有的地籍调查表和宗地草图的前提下开展,城市要进行城镇化建设要在地籍测量成果是开展与进行,同时城镇以及农村土地管理也要以测量数据与信息为主要基础与根据。

地籍测量的结果与数据信息有相对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反面(1)地理性质的作用与功能,测量的成果能够将土地的方位、规模以及权属等情况进行几何性质或者数字性的反映,同时能够显示在全国统一的坐标体系之中。(2)法律性的作用与功能,测量成果能够反映不动产的权属状况,比如其租赁或者其他使用情况都能够做出详细的反映,这些数据与信息一旦经由规定程序进行相关的法律认证,便能够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3)税收或者经济功能与作用,测量数据能够对不动产进行评价、定级、征税、转让等。(4)能够为土地规划与建设提供依据,这是管理或者规划。测量成果能够为城市建设、规划以及环境保护或者旅游建设开发等提供详细的依据与信息,并提供土地管理与规划治理的依据。

二、地籍管理的方式、相关技术以及管理状况

1.地籍测量工作开始之前,要有比较扎实的前期准备阶段与工作,做好地籍调查阶段的工作。要做好地籍测量工作,首先必须保证地籍调查工作的质量,调查情况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测量的成果质量。通过地籍调查能够对土地的基础情况做到比较清晰详尽的了解与知悉,继而形成相应的表格或者图标进行反映,这些信息能够为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利用规划等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信息与基础依据,此后,才能够为征收税收、城市规划与建设、等管理工作提供基础并可以为国民经济各部门使用与查询,当前,地籍信息化不断进步与发展,要不断满足社会日益高涨的要求。要将土地工作做好做到位,首先必须对土地情况做出全面的调查与知悉。地籍调查等工作属于政府行为与活动,所以,,地籍调查相关工作必须当地政府组织相关人员开展与进行,并设置相应的部门机构,开展地籍调查的市、县有必要成立以主管市(县)长为首的地籍调查、土地登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地籍调查和土地登记工作,研究处理地籍调查和土地登记中的重大问题,特别是研究、确定、仲裁土地权属问题。领导小组必须责令调查辖区内各级国土部门和行政部门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负责本辖区内地籍调查工作的实施,对辖区内的地籍调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组织协调及检查验收,使地籍调查工作的质量有管理上的保证。

2.丰富地籍管理的技术与方法。

2.1 GPS-RTK技 术。实 时 动 态 (Real-TimeKinematic,简 称RTK)测量技术,是以载波相位观测量为根据的实时差分测量技术。通过无线电接收设备,接收基准站传输的观测数据,然后根据相对定位的原理,实时地计算并显示用户站的3维坐标及其精度。通过差分定位,对于GPS定位中存在的多台接收机共有的误差(如卫星时钟差、卫星星历误差)、信号传播误差(如电离层折射误差、对流层折射误差)以及与接收机有关的误差等公共误差,可以得到很好的消除或削弱,从而提高测量定位结果的精度。

2.2动态定位技术CORS及应用。CORS系统是GPS系统突破性的发展技术,它分为设备控制网、数据采集网、数据处理中心、定位测量等四大部分,来实现与各个数据终端的链接,进而形成专用的数据通道的过程。CORS系统是使用基站的方式来实现连接的,用户随时可以观测,使用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

2.3VRS-RTK技术。VRS-RTK精密的实时定位是地籍测量与基准控制网联测的有效方法,并为光电测距或全站仪提供局域测量控制数据。如果不考虑信号遮挡的话,在农村或多数城郊施测时,也可用于直接细部测量,如边界标记和地形目标观测。

2.4白纸成图法。白纸成图法属于图解法的一种,在地籍测量中应用广泛,有大平板仪、小平板仪配合经纬仪等多种作业模式。平板仪测图技术,在地籍测量建立图解的初期运用,并以此为基础。使用平板仪测量法的缺点是对野外实测的数据不够精确,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在实际的地籍工程测量中逐渐被替代。

2.5摄影测量法。摄影测量法一般采用航空摄像的方式对获取的目标进行相关的测量。通常采用全数字的方法形势求得界址点点位坐标。如果地面通视情况不佳,采用高精度方法是首选,能够有效的提高效率。对于采用其它方法施测界址点坐标而言,利用此种方法进行地籍测图,是目前比较常用和普遍的方法。

3.加强人才培养与培训是提高地籍测量水平的关键。地籍测量工作,和其他的工作相比,技术要求比较高,这就要求相关的技术人员整体素质要过硬。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测量的时候要综合地形条件进行科学测量,目的是为了保证数据的更加准确。所以,从地籍测量部门角度来说,要不断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使得他们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能够在不同的条件下,选择最科学合理的测量方法。为了保证勘察记录及结果的准确性,一定要结合先进的地籍测量技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地籍测量的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先进的地籍测量技术能够提高自动化程度、提高精度、提高现势性、提高数字地籍测量的实用性,通过利用这些先进的技术,及时发现解决传统测量中存在的问题,保证整个地籍测量工程的施工质量。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更加注重地籍测量的质量,地籍测量本身的专业性很强,这就要求专业技术人员有着过硬的素质,切实在实际中做好地籍测量工作。在新形势,研究地籍测量用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它不仅可以促进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还能促进当代高新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不断的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张普.数字地籍测量技术标准的探讨[J].测绘标准化.2002(06)

篇3

关键词:地铁施工测量多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 U231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地铁施工建设过程中从前期勘探到项目竣工,施工测量工作贯穿始终,服务期长。各项测量工作有严格的限界规定,施工误差裕量已很小,对施工测量精度有较高的要求。地铁工程施工测量工作的特点,联系测量时质量控制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轨道结构采用整体道床,铺轨基标测量精度要求高。但是,在施工测量实施过程中,由于施工单位较多、部分施工单位的技术力量欠缺或对施工测量工作重视不够等问题的存在,管理工作有一定难度。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施工测量多级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广州地铁、沈阳地铁、哈尔滨地铁施工期均采用了施工测量多级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施工测量三级管理的目标

地铁土建施工期间采用施工测量多级管理的总体目标:

确保土建施工及装修阶段各个部位按照设计图纸准确就位,地面控制网施工期间完整、连续、可控、正确;围护结构中心正确;开挖初支断面满足净空要求(衬砌厚度满足设计要求);盾构掘进始发边正确、姿态可控;隧道中心线偏离在误差范围以内;各个贯通面满足规范要求的横向贯通测量中误差不大于±50mm、高程贯通测量中误差不大于±25mm;断面测量及限界测量满足调线调坡要求;铺轨控制基标检测满足精度及施工进度要求。

3施工测量多级管理的实施

3.1施工测量内容

地铁施工测量按照服务性质分为:施工控制测量、细部放样测量、竣工测量和其他测量。

3.2地铁施工测量主要工作内容

(1)施工控制测量

施工控制测量包括地面控制测量、联系测量、地下控制测量等三部分:

1.地面控制测量:维护施工期间地面平面、高程主控制网,维持其完整、可靠、可用;为方便施工加密的地面平面、高程控制点并维持其可靠、可用。

2.联系测量:地面近井导线测量、近井水准测量;通过竖井、斜井、钻孔的定向测量和传递高程测量;地下近井导线测量、近井水准测量;高架工程的向上传递高程测量。

3.地下控制测量:明、暗挖工程地下主导线控制测量;明、暗挖工程地下主水准网控制测量;平差地下平面、高程主控制网,各段工程间的衔接测量;隧道贯通后平差确定地下主控制网的坐标、高程。

(2) 细部放样测量工作

1.建(构)筑物的结构和装修工程放样,设备、管线安装工程放样,包括暗挖法中的施工导向、初支断面、模板台车就位等;盾构法施工时盾构环圆心定位,盾构机定位、纠偏和管片的拼装等;明挖法施工的基坑围护结构、开挖及隧道结构等施工作业要求而进行的测量工作。

2.高架部分桩基、承台、墩、柱位的放样,预制梁的拼装架设(砼梁浇注)及其相关的测量作业。

3.精确铺轨要求的测量作业。重点是控制铺轨基标(包括控制基标和加密基标)测设来保证轨道的设计位置和线路参数,同时亦保证行车隧道的限界要求。

(3) 其他测量作业

在工程前期和工程后期,为工程措施服务的其他测量作业。

3.3管理的二级复核体系与三级复核体系

(1)二级复核体系

细部放样测量工作按照标段监理、施工承包商二级复核管理体系进行现场复核控制。由监理单位对承包商的所有施工测量工作进行过程控制和管理。

图1二级复核程序

(2)三级复核体系

施工控制测量按照:承包商、标段监理、第三方测量三级复核管理体系进行现场复核控制。

图2三级复核程序

需要进行三级复核的内容包括:

1、 矿山法区间:地面加密控制点;地下导线及水准在隧道掘进(含联络通道)至50m处、100-150m处和距离贯通面150-200m处分别进行一次包括联系测量在内的检测(若单向开挖长度超过1km时,掘进至150m后每600m要增加一次,此类施测及检测均须加测陀螺方位角校核方位。);隧道贯通测量。

2、盾构法区间:地面加密控制点:基线及始发前的圆心定位及地下高程点;地下导线及水准在隧道掘进至150m处、300-400m处和距离贯通面150m-200m处分别进行一次包括联系测量在内的检测(若单向掘进长度超过1km时,掘进至400m后每600m要增加一次,此类施测及检测均须加测陀螺方位角校核方位。);隧道贯通测量。

3、地下车站:地面加密控制点;地下导线及水准在施工完第一块底板后、 至整个车站长度的1/2处及车站底板结构完工时应进行检测;暗挖车站参照矿山法区间执行。

4、明挖区间:地面加密控制点;地下导线及水准在施工完第一块底板后、 底板施工至整个区间长度的1/4、1/2、3/4长度处及底板完工时应进行检测。

5、地面线、地面车站:地面加密控制点及中线控制点(含曲线要素点)应进行检测。

为了确保隧道正常贯通和满足设计的净空限界,以上各项检测,必须有严格的检查和检测制度。凡承包商的施工控制测量方案及成果,必须满足《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的要求,经自检和驻地监理审查,向测量中心提出检测申请(报申请单与测量资料),经检测合格后,上报业主备案审定。

4第三方测量与参建各方关系

4.1第三方监测与业主、承包商、监理的关系

第三方测量与业主之间是一种经济、法律关系,是委托与被委托的合同关系。这种关系通过第三方监测合同确定,并各自负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第三方测量与标段监理、承包商是一种工作关系,即工程施工期间确保施工测量顺利开展工作中的监督和被监督关系,这种关系通过业主与承包商签订的工程承包合同来确定。

4.2第三方测量工作的特点

测量检测是在收到承包商申报的测量自检合格资料后进行的独立测量工作,根据工程进度,受业主委托对测量质量进行的复核控制。在地铁建设工程中,测量检测工作需要随时随地解决各施工单位中出现的有关测量问题;检测单位应该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开展工作;检测人员应该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经验丰富、严格管理、精心施测,确保成果质量;检测队伍具备良好的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和时间意识。

5地铁施工测量多级管理的实践

5.1哈尔滨地铁一号线施工测量多级管理 .

哈尔滨地铁一号线通过施工测量管理办法实践施工测量多级管理,通过确定施工测量质量管理目标,规定承包商、监理及第三方测量检测单位的责任和主要任务实施施工测量多级管理复核。目前哈尔滨地铁一号线已顺利运营通车,各区间贯通误差不超过20mm。

5.2第三方测量与监理、施工单位配合方案

(1) 第三方测量与监理单位配合

1、同驻地监理一起学习有关测量规范、沈阳市地铁工程施工测量管理办法并认真贯彻。

2、对驻地监理测量力量薄弱的章节进行培训。

3、同驻地监理建立信息平台即时掌握承包商测量进度和质量,严格把握测量三级复核制。

4、会同监理单位一起解决现场测量问题。

(1) 第三方测量与施工单位配合

1、对测量力量薄弱的承包商进行培训。

2、即时掌握施工进度,提前同承包商联系测量检测工作,安排测量检测工作宜在不影响施工进度下进行,比如机械维修保养时段进行。

3、积极主动深入工地现场,掌握各工程的测量工作情况,认真审核承包商测量方案,督促承包商严格按照规范和管理细则要求作业。

6结束语

虽然建立了三级管理模式进行测量管理,地铁施工参建各方也经常强调测量工作的重要性,但施工中还是会出现各种测量问题,有的影响到设计改线,给工程造成重大损失。

篇4

关键词:道路桥梁;软土地基;施工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一、软土及软土地基的定义

1、软土

软土是指滨海、湖沼、谷地、河滩沉积的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的细粒土。具有天然含水量高、天然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固结系数小、固结时间长、土层层状分布复杂、各层之间物理力学性质相差较大等特点。

2、软土地基

目前,我国尚未对软土地基作定义。根据其他国家高等级公路设计规范将其定义为:主要由粘土和粉土等细微颗粒含量多的松软土、孔隙大的有机质土、泥炭以及松散砂等土层构成。在给出软土地基定义时指出:软土地基不能简单地只按地基条件确定,因填方形状及施工状况而异,有必要在充分研究填方及构造物的种类、形式、规模、地基特性的基础上,判断是否应按软土地基处理。

3、软土地基的工程特性

软土地基是指淤泥、淤泥质土及天然强度低、压缩性高、透水性小的一般黏土。其天然含水量大部分在30%-70%之间,孔隙比1.0-1.9,渗透系数为10-10cm/s,压缩性系数为0.005-0.02,抗剪强度低,具有触变性和显著的流变性。

二、加强软土地基处理的重要性

由于我国的国土面积广阔,使得在不同的地区,其地质情况也是不同,各地的地形也是存在着不同的情况,因此,在软土地质情况上也是不同。在道路桥梁施工过程中如果软土地基不进行很好的处理,就会出现地基下沉情况,进而导致软土地基的路堤出现沉降情况,而且自沉降的过程中会出现变形非常大的情况,同时在沉降的时候时间也是非常长。

在道路桥梁建设过程中,软土一旦受到振动,就会导致强度出现降低的情况,这样就会出现软土形成流动的状态。对地基进行处理的时候,处理的方法不当也是会导致道路在行车之后出现很多的问题。道路在使用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路基不均匀沉降的情况,这样就会导致路面结构出现裂缝的情况,不但会对行车安全带来很大的影响,同时,在维修费用方面也是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再进行处理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项目施工的时候,就要对路基施工质量非常重视,在路基施工中要对软土地基处理非常重视,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公路建设工程的稳定发展,同时也能更好的保证公路工程未来的使用安全。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就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工程的质量,降低工程在未来的维修费用,因此,公路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三、软土地基危害的主要形式

1、浸水沉陷破坏――路堤的衔接处发生沉降

公路工程在进行软土路基处理的时候对处理的质量没有进行严格的要求,这样是会导致很多的问题出现,其中对路段进行排水的时候,如果出现排水不畅的情况是非常容易导致水对路基进行侵入,这样在行车过程中路基会在水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下出现衔接处沉降的情况,同时也是会导致路面出现开裂的问题,这样会导致路面出现局部凹陷的情况,导致行车过程中是非常颠簸的。

2、剪切拉裂破坏――路堤侧向发生整

土体强度出现下降的情况是会导致地基出现整体流动性非常强的情况,因此,会导致出现软土层整体滑动的情况,路基出现不均匀的沉降,剪切拉裂破坏会导致路面出现裂缝,在情况严重的时候,是会出现贯通的裂缝,这样就会导致整个公路的使用效果受到影响。

四、软土地基处理时应考虑的因素

1、 地基的状况

土质条件的影响。黏性土: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压实法。在施工中采取的处理方法对地基的扰动必须尽量小;砂性土:采用挤实砂桩法或振动压实法对可能发生液化的砂性土进行改善,这主要是因为黏土一经扰动,强度会降低很多。地基构成情况。在软土层较浅的情况下,需要进行简单的表层处理。重要的构造物基础常用开挖换填法。

2、道路性质

对于设计要求的公路道路等级越高,平整度要求也越高,越需要采取强有力的软地基沉降处理措施。反之,公路等级较低时,可先铺设简易公路路面,等待地基沉降结束后,再铺设常规的公路路面以达到节约资金的目的。公路道路的形状。

3、道路桥梁施工的周围环境

道路桥梁施工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如处理地基时的振动、噪声及地下水的变化和多余的泥水散落等,因此在选择软地基施工方法时必须详细地加以考虑。对于路堤高度较高而地基特别软弱。在施工过程中,周围地基可能会经常发生大的隆起或沉降。

四、常用的软土地基处理对策

1、竖向排水法

排水法固结地基原理就是地基在荷载作用下,通过布置竖向排水井,使土中孔隙的水被慢慢排出,孔隙比减小,地基发生固结变形,最终使地基土的强度逐渐增长。为了加速固结,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天然土层中增加排水途径,缩短排水距离,设置竖向排水井,用以加速地基的固结,缩短预压工程的预压期,使其在较短时期内达到良好的固结效果,能够使沉降提前完成;并且加速地基土抗剪强度的增长,使地基承载力提高的速率始终大于施工荷载增长的速率.以确保地基的稳定性。为了加速堆载预压地基的固结速度,常常与砂井法同时使用,称之为砂井堆载预压法。沙井法适用于渗透性较差的软弱粘性土,对于渗透性较好的砂土和粉土,则无需用砂井排水固结处理地基;含水平夹砂或粉砂层的饱和软土,在水平方向透水性良好,不用砂井处理地基也可以获得良好的固结效果。

2、加载换填法

加载法就是要促使软土沉降,提高地基的强度,以避免在填土的上方或者紧邻填土的路面以及抛填物,因而造成的有害破坏。使地基沉降固结的方法有:在地基上方施加总压,以减小填充物之间的空隙等。一般使用填土加载法,也可通过竖井等方法来降低地下水。采用填土加载的方法时,要使地基有良好的稳定状态。而降低地下水法就不必考虑地基的稳定状况。

3、抛石挤淤法

此法常用于常年有积水的洼地等有较厚软土层的地方。其软土层一般位于水下,土壤的更换比较困难。若对软土基地处理不恰当会导致公路不能正常使用。一般向路基中填充片石,通过片石的挤压将路基范围的淤泥挤出,然后再铺上一层厚沙,最后回填土。抛石挤出淤泥要按照设计要求施工。当软土层道路较为平坦时,要从路堤中心按三角形进行抛石填满。逐步从两侧填到全宽为止。使软土或者沼泽从两个侧面挤走。若软土的边坡系数不小于1:10,就要从高侧开始投抛,逐步向低侧进行,必要时应在低侧多抛填一些片石,与此同时要保证低侧的边部有平台顶面,并且平台顶面不小于2m。待抛出的片石在软土以上或者浮出水面后,这时要使用颗粒较小的石块进行空隙的填充,在空隙填平后,再进行碾压夯实。

4、粉喷桩加固法

粉喷桩是深层搅拌法加固地基的一种形式。深层搅拌法是软粘土地基加固饱和的一种新颖方法,利用石灰、水泥石灰等材料作固化剂的主剂,由特制的搅拌机械就地将固化剂和软土强制搅拌,利用固化剂和软土之间产生的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使软土硬结成具有水稳性、整体性以及一定强度的优质地基。粉喷桩则是采用粉体状的固化剂进行软基搅拌的处理方法。粉喷桩则适合于加固不同成因的饱和软粘土,目前在国内常用于淤泥质土、加固淤泥、粉土及含水量较高的粘性士。

篇5

关键词:预算绩效管理;地方财政;高质量发展对策

方法深度和绩效管理是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可以把人财物完美整合的一套科学管理办法。政府部门在进行实际的预算过程中,一定要根据不同的职责范围,差异化制定绩效目标,这样才能精确的计算完成一个目标应该需要的资金数额;项目资金分配必须根据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效益性立项配置资金,以期增强财政支出的绩效意识。

一、加强基层财政预算绩效的意义

(一)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提高公共财政制度透明度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近些年来,我国的公共财政越来越透明,民众的知情权也越来越广泛,政府自身公开信息的意识也在不断的加强。目前,公共财政的透明度一定程度上还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改善公共财政管理的关键手段。地方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预算方面的公共参与力度,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对公共财政制度的监督,规范政府权力行使[1]。政府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以财政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绩效管理,它可以帮助基层政府建立科学完善的公共财政制度,合理分配公共资源,最大程度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公共财政制度的透明度。

(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科学的绩效管理体制,同时预算绩效管理体制也是财政承担支柱角色的重要体现改革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管理工作要将绩效管理的理念融合到财政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将绩效管理参与到地方财政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以及公共财政的公开中来,使地方财政的预算管理工作“有预算编制目标,能监控预算执行,有预算完成评价,有评价结果反馈,有反馈结果应用”,逐步形成地方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三)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化的财税体制呼唤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在新时代背景下,完善公共财政管理制度是建立现代化财政制度的必然趋势,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是建立法治规范、公开透明,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为响应国家号召,财政部门要不断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财政管理体制,充分发挥财政在经济建设中的支柱性角色,同时,建立现代化的财政制度也需要实施预算绩效管理。

(四)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可以有效发挥出财政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优化作用在地方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中,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要使预算绩效管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务求实效,逐步推进,着重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妥善推动部门预算范围,持续提高绩效管理资金的使用范围,进而提升公共服务质量[2]。

二、当前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一)绩效观念树立不牢,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牢固的绩效理念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一些部门还是存在轻绩效重支出,轻管理重投入的旧观念,还有一些地方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绩效管理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财政审批后的绩效情况追究不到位,没能做到笔笔花钱必问效的效果,绩效管理的约束性有待提升,不同地方之间的绩效管理推进不一致不均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二)管理广度深度不足,目标体系有待完善许多单位要资金和跑项目,只是重视财政资金的合法性和来源出处,缺乏对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认识的广度和深度。现在看来,我国的财政绩效管理还处在一个比较初级的极端,建立完备的绩效管理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缺乏统一的目标管理体制,创新性不够强,战略性比较缺乏,因此,无法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有效性、真实性和公正性。

(三)激励约束作用不强,制度有待规范激励约束作用不强,缺少制度性约束条件,畏难情绪总是存在于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值的实际情况会对以后年度的预算产生借鉴和参考价值。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地方各部门在进行绩效评价的过程中,将着重点放在发现问题、政治管理上,这就离原本的绩效管理初衷有比较大的差距,不仅如此,在实际的绩效考评中没有长远的战略性,过于追求某一个单一性的项目的规范,没有创新性,评价出来的结果还不能对今后的绩效预算管理提供借鉴意义和价值,除此之外,还存在计息哦啊评价结果的各项措施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

(四)工作进展不够均衡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也存在不一样的模式,着重点也存在差异,这也是导致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不均衡的重要原因。绩效评价才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但是实际上在指标的设定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没有一套足够明晰量化的指标,没能深入到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目标对象之间的共性和特性上,缺乏定量定性分析,绩效考核也是生搬硬套,运用到实际的灵活性还有待提升。除此之外,一些地方在实际的运用中存在随意性和单一性,缺乏统一科学的标准,更没有科学的数据支撑进行测评[3]。

(五)绩效管理的制度不健全绩效管理专业性、技术性较强,加强制度建设是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目前,地方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制度还不够健全。从近几年的具体实施情况来看,由于财政绩效考评方面的工作制度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直接或间接造成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效果责任难以落实,监督主体责任难以有效约束。绩效审计目标单位的绩效管理材料不完备,问题的合规性难以有效判定。支出核算管理不明晰等导致难以落实绩效监督中的主体责任。

三、提升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进一步转变部门绩效意识首先,基层政府和主管部门需要高度重视。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整个经济大环境时刻发生变化,使用单一不变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模式是完全不可取的,要时刻督促工作人员根据当前经济环境对工作的方式方法进行调整,保证相关制度可以满足针对性的基本要求,从而提升部门整体绩效意识,进而提升单位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二)进一步强化绩效队伍建设提升单位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强化绩效队伍建设,打造大数据信息化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团队,保证信息和数据收集的时效性,要强调掌握有效的第一手资料,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绘制动态性趋势图,提高信息和数据处理工作的时效性和连续性,为顺利开展预算工作提供有效且连续的信息保障。主管部门要引进政治站位高、素质能力水平强的中介机构为政府预算绩效提供综合评价,提出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有效建议。

(三)全面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强化事前绩效目标设置,事前的预算绩效评估严控新增项目,强化预算自我约束;根据实际对重大项目进行全面评估,要建立事前评估,也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这不仅是政府部门提出的新的任务,也是实际发展的必要,更是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必经之路。开展事前评估一定要明确其目的,目标就是这一个项目到底有没有必要性,另外还要评估这一项目要具体通过什么方式才能做好,做好这个项目是否具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它的重点是评估该项目是否具备做下去的充足条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能不能具备充足的财政支持。

(四)强化事中监控评价项目能否顺利开展离不开事中的评价监控,科学有效的事中监控评价可以最项目起到很好的制约和引导,只有良好的事中监测才能让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得到基本的保障。所以,基层财政部门要完善现有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不仅具有普遍性、共同性,还应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预算单位作为预算绩效管理的主体,在项目进行中,要做到事中评价,实施事中绩效目标动态监控,对质和量有准确把握,确保项目的每个实施环节都要朝着目标方向发展。

(五)加强评价结果运用规范和强化预算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推动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明确预算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是将评价报告中所反映的内容、事项及结论,用于衡量各预算部门工作成效、资金管理水平,用于提高各部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管理水平、公共资源配置水平和行政效能。评价组织部门要做好绩效评价工作总结分析,真正发挥评价结果的积极作用。评价组织部门要按年度建立绩效评价信息库,做好数据分类管理和信息共享工作。财政部门要将事前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资金是否列入年度预算或支出项目库的重要依据,将事中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资金进度款拨付及预算调整的重要依据,将事后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年度安排部门预算的重要依据;同时,引进绩效评价监督机制,逐步建立绩效评价信息公开制度,将绩效评价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篇6

关键词:地籍测量;任务;特点;内容

Abstract: as everyone knows the cadastral survey is a survey and mapping work. The purpose of the work is to get information.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ety, people on the cadastral management the job raised taller require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science progress, making it to the cadastral management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to realize gradually, thus forming the modern cadastral measurement associated with complet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technology.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some basic knowledge of cadastral surveying and cadastral surveying discipline development trend.

Key words: Cadastral Survey; task characteristics; content

中图分类号:O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引言

地籍测量是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的重要方面。为编制计划和规划,合理确定土地税和征地补偿标准,制定有关土地政策等提供基础资料和重要依据。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必须完善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切实掌握我国的自然资源,充分合理的利用每一寸土地。其前提是管理好土地,管理好土地则要求为管理机构提供必要的基础性地籍管理资料。其中,地籍图就是地籍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地籍图必须由地籍测量来产生。由此可见,地籍测量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二、地籍测量学的定义及任务

地籍测量学是以现代测绘科学技术为基础,立足于土地权利和土地利用的空间特征,以土地的管理、经济及其法律为导向来研究土地信息的采集、处理和表达的工程技术学科。其基本内容是测定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等。简单说就是“凡涉及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利的测量都可视为地籍测量”。地籍测量学所研究的是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其形状和大小,具体指地块的空间位置及其形状和大小。地块是人们在土地利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并具有法律、经济和社会关系的特征。

地籍测量学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地块的位置、面积,保持土地利用过程中所发生的地块的分割、合并、产权转移和利用类别变化的现势性和精确性。

①研究测绘地形图的理论和方法;

②研究在地形图上进行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③研究建(构)筑物施工放样、建筑质量检验的技术和方法;

④对大型建筑物的安全性进行位移和变形监测。

三、地籍测量的具体内容及特点

1、地籍测量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其基本内容是测定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等其具体内容有以下几点:

(1) 地籍控制测量,测量地籍基本控制点和地籍图根控制点;

(2) 界线测量,测定行政区划界线和土地权属界线的界址点坐标;

(3) 地籍图测绘,测绘分幅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房产图、宗地图等;

(4) 面积测算,测算地块和宗地的面积,进行面积的平差和统计;

(5) 进行土地信息的动态监测,进行地籍变更测量,包括地籍图的修测、重测和地籍簿册的修编,以保证地籍成果资料的现势性与正确性;

(6) 根据土地整理、开发与规划的要求,进行有关的地籍测量工作。

2、地籍测量的特点

地籍测量与基础测绘和专业测量有着明显不同,其本质的不同表现在凡涉及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利的测量都可视为地籍测量,具体表现如下:

(1) 地籍测量是一项基础性的具有政府行为的测绘工作,是政府行使土地行政管理职能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政性技术行为。

(2)地籍测量为土地管理提供了精确、可靠的、大众易接受的具有法律意义的地理参考系统;

(3) 地籍测量具有勘验取证的法律特征。

(4) 地籍测量的技术标准必须符合土地法律的要求。

(5) 地籍测量工作有非常强的现势性。

(6) 地籍测量技术和方法是对当今测绘技术和方法的应用集成。

(7) 从事地籍测量的技术人员应有丰富的土地管理知识。

3、地籍测量所获得的结果:

(1)每一宗地所在的位置;

(2)每一宗地的边界线的界址点位置;

(3)每一宗地的面积及土地的等级;

(4)每一宗地的利用状况;

(5)每一宗地的权属;

(6)宗地上的主要建筑物地籍信息的表现形式。

4、从地籍测量所获得的结果我们可以用以下形式表现出:

(1)地籍图形集

用图直观形式描述土地和附着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地籍图、专题地籍图、宗地图和土地质量评价图等;

(2)地籍数据集

用数字的形式描述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数量、质量、利用现状等要素,如面积册、界址点坐标册、房地产评价数据等。

(3)地籍簿册集

用表的形式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法律状态、利用状况等进行文字描述,如地籍调查表、土地登记表和各种相关文件等。

四、地籍测量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测量技术提供了一个更加精确、可靠的手段,地籍图的几何精度和地籍的边界数据精度越来越高。在技术方面,土地质量评价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日趋完善,土地的质量评估资料被纳入地籍中。

(1)对传统的土地测量理论、技术和方法进一步地拓宽思路,使其理论更加丰富和完善,技术和方法更加规范化,土地空间信息获取将在快速和内外业一体化方面取得突破 ;

(2)建立土地信息系统,并不断地改善数据质量,使土地工作更加合理和高效;

(3)高新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的应用。高新测绘技术是地籍测量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快速、高质量地获取土地空间信息的技术手段之一。

结论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管理的问题越来越受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土地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地籍管理,地籍测量作为为地籍管理提供最基本的测量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国务院也正在组织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控制测量地籍测量的基础,理应得到重视,各种方法的合理应用,可以使地籍测量工作更好更快的完成。

参考文献

[1] 詹长根主编.地籍测量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 钟宝琪.地籍测量.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3] 杨德麟等.大比例尺数字地籍测量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篇7

[关键词]地籍测量;方法;问题;措施;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367-01

当前,地籍测量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如何以科学的地籍测量方法、利用现代土地测量技术快速准确的对快速变化的城市土地权属界线等进行测量成为了现代地籍测量部门的首要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及航空航天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在地籍测量的应用不断增加,这也为地籍测量工作带来了便捷的方法,为保障国家利益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一、地籍测量的现代特点

地籍测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地籍测量是一项政府行使土地行政管理职能的具有法律意义和行政性技术的基础性测绘工作;

(二)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精确、苛靠的具有法律意义的地理参考系统;

(三)地籍测量是在地籍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测量成果根据的管理要求提供不同形式的图、数、册等资料;

(四)地籍测量具有勘验取证的法律特征;

(五)地籍测量的技术标准必须符合土地法律的要求;

(六)地籍测量工作具有非常强的现势性;

(七)地籍测量技术和方法是对当今测绘技术和方法的应用集成。

(八)从事地籍测量的技术人员应有丰富的土地管理知识。

二、地籍信息系统的实现目标

(一)海量地籍信息的管理

地籍信息与其他地理信息相比,除具有相当的空间数据工作量(融合了栅格、矢量、图像和属性数据)外,其属性数据量、数据结构复杂性和现势性远远超出一般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因此,地籍信息系统最基本的目标就是用信息化手段来管理结构复杂、现势性强、数据巨大的地籍信息,克服手工管理不到位、效率低的缺点,并且把“死”数据变成了“活”数据,从而提高地籍信息的管理效率、使用效率和变更速度,为土地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现办公自动化

地籍信息的另一个特点是日常地籍管理业务和相关的土地管理业务随时都会发生新的信息产生和已有信息会快速发生变更的情况,即新登记产权和变更产权。所以地籍信息系统也是一个地籍管理业务系统,即以前用手工完成的地籍调查、房地产登记、地籍资料的归档查阅等日常工作,现在都可以交给计算机来处理,从而大大提高地籍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提供地籍信息服务

任何一个地籍信息系统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把信

息提供给本部门及相关部门使用并进行社会化服务,即系统具有多用途性。地籍信息系统首先是满足地籍数据查询、统计、更新和分析,还应给城市规划、建设用地管理、产权登记、土地税费的使用征收提供丰富的基础数据,给社会和政府提供决策数据。土地管理内部和政府决策的地籍信息服务可直接由地籍信息系统的相关功能提供,而社会化服务则要通过调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建立专门的地籍社会化服务数据库来实现。

三、现代地籍测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地籍管理要求土地信息可靠,能满足一定的精度指标。所以,地籍测量当然就应有完整的测量原则像其他测量工作一样,地籍测量也遵循一般的测量原则,即先控制后碎部、从高级到低级、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

(一)GPS应用技术的推广使用

GPS(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高精度、全天候和全球性的无线电导航、定位与授时的多功能系统。整个系统由空间卫星、地面控制站和用户接收机三部分组成。GPS接收机通过实时接收空间卫星发送的导航定位信息,解算接收机所在空间位置,实现米级、分米级及至厘米级和毫米级的定位。GPS为实时、实地、高精度地获取土地利用和地籍管理基础数据提供了一种快速、便捷的技术手段。

(二)GIS在地籍、地形测量中的运用

目前GIS正向着数据标准化、平台网络化、数据多维化、系统集成化、系统智能化和应用社会化的方向发展。互操作地理信息系统是GIS系统集成的平台,它实现异构环境下多个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系统之间的通讯协作。

(三)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支持下,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及地面分布有关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

(四)RTK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地籍和测量中应用RTK技术测定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以及测绘地籍图,同上述测绘地形图一样,能实时测定有关界址点及一些地物点的位置并能达到要求的厘米级精度。将GPS获得的数据处理后直接录入GPS系统,可及时地精确地获得地籍图。但在影响GPS卫星信号接收的遮蔽地带,应使用全站仪、测距仪、经纬仪等测量工具,采用解析法或图解法进行细部测量。

在建设用地勘测定界测量中,RTK技术可实时地测定界桩位置,确定土地使用界限范围、计算用地面积。

(五)CORS技术的应用

CORS技术进行测图时,只需一人和一台流动站,在要测的碎部点上呆上几秒一钟,在点位精度合乎要求的情况下,就可以把一个区域内的地形和地物点位测定后回到室内,由专业绘图软件进行内业处理就可以输出所要求的地形、地籍图。CORS技术测定点位不要求控制点和碎部点之间通视,仅需一人操作,便可完成测量工作,大大提高了测量的工作效率。

(六)RS应用技术RS(遥感)通常是

指利用飞机、飞船或卫星等载体(统称遥感平台)在距地物几公里到几百公里、甚至几千公里的高空,通过装载的光学、电子光学仪器等(统称传感器)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号,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载体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经过加工处理开形成遥感影像图(航片或卫片),结合地物的光谱特征来识别和解译它们,从而获得地物空间尺寸和属性信息的一种技术。

(七)“3S”集成应用

可将GPS技术、RS技术和GlS技术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即可向用户提供目标区域空间几何数据、属性数据等丰富的信息,又可动态监测目标区域的变化信息,通过综合分析,为科学决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3S”集成技术为实现国土资源管理“以图管地”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其在地籍测量工作中的不断深入应用是国土资源管理发展的趋势之一。

(八)计算机技术在地籍地形测量中的运用

MAPGIS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图形和属性之间的联系紧密。图形处理功能强大。在其上建立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除了图形处理能强大以外,还提供了一套符合土地系统的解析图形编辑法及十分强大的历史管理功能,解决了图形与属性数据历史信息管理的难题。

结束语

伴随着光电技术、GPS新技术(RTK和CORS)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在测绘中的普遍应用,测绘的作业方式和应用领域也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作业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合测绘工作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要刻苦学习测绘方面的新知识和新方法,为我国的测绘工作向数字化、信息化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胡伍生,高成发.GPS测量原理及其应用[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2] 顾孝烈,鲍峰,程效军测量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篇8

关键词:地籍测绘 现代测绘技术模式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传统的测绘方式主要是手工作业,外业测量人工记录,人工绘制地形图;为用图人员提供晒蓝图纸,在图上人工量、算所需要的坐标、尺寸和面积等。随着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土地管理人员所使用的地籍图可以直接显示于屏幕,各项数据可以在计算机中随时查寻、变更。在交互式计算机图形系统的支撑下,工程设计人员可直接在屏幕上进行设计、方案的比较和选择等。因此,地籍测绘方法,必然要经历一场不可避免的革命性变化,变革最基本的目标就是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使地籍测量工作实现科学化、现代化。

1 地籍测量的任务与作用

地籍测量是地籍管理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技术工作是地籍管理的中心内容,它要保证土地信息的可靠性与精确性,所以地籍测量是以一定的精度测定土地境界、土地权属位置、土地面积,并以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状况以及质量等级为目的的测绘工作。它为地籍管理和其它土地管理工作服务。具有专业性强等特点,表现在四个方面:

⑴带有法律性行政行为;

⑵具有较高的能满足地籍管理的精度指标;

a⑶有配套的成果资料,包括图、表、册、卡等成套的成果;

⑷须保持地籍成果资料的现势性,当地籍要素变化后,应及时同步地进行变更测量。

地籍测量是调查和测定土地极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范围大小、质量等级、土地利用类型等土地基本状况信息的测绘工作。包括: ⑴地籍调查; ⑵地籍平面控制测量; ⑶地籍界址点细部测量; ⑷地籍地物点碎部测量; ⑸计算机数据处理; ⑹各种成果输出。

2 现代地籍技术的测量模式

地籍测量专业性强, 地籍数据具有法律效力,对数据精度要求高,配套的成果资料现时性强, 同步变更需及时。因此, 根据地籍测量所特有的专业性, 现代测绘技术对于地籍测量来讲,主要有野外数字测量、GP S测量、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内业扫描数字化测量4 种模式。受环境和技术的约束,这些模式各有优、缺点,但能相互补充,从而实现地籍信息的全覆盖采集。

2 . 1 野外数字澜置模式

数字测绘技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产业和计算机制图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 成为现代测绘的主流。全野外数字测绘产品主要是全野外测绘的基础数字地形图、地籍图, 是建立适用于国土、规斯.房产、城建、水利、电力等部门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基础信息库来源。地籍也是如此,地籍数据库和地籍管理系统质量的好坏, 取决于运用这种测量模式采集的数据。同时如果基础数字测绘产品质量标准较好, 可供不同部门使用,避免资金的重复投入。

2.2 GPS 测量模式

G P S本身就是现代测绘技术的一种标志。GPS 技术在进行地籍测绘工作时,一主要有两种模式:静态相对定位和实时动态相对定位,静态相对定位操作工序简单,台地面接收装置只要排列好,就可以进行同步观测,但是过后需要专业人员对数据进行处理。如果如出现精确度不高的情况必须重新测量。载波相对观测量是GPS 技术实时动态相对定位技术的基础,通常情况下,控制基站选取的测量点位都比较精确,并且通过安装一台或多台地面连续接收装置实时观测不同角度传送的观测数据。

在GPS 系统中,计算机绘图和虚拟现实技术是追主要的两个部分。对于GPS技术测得的结果,计算机对其进行分析处理,快速、有效地得到一系列数据图形。这些图像可以在计算机屏幕上清楚地显示地籍测绘的全部流程。此外,在进行测绘工作之前,流程模拟工作分析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保证测绘工作实现可操作、高技术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保障。由此看来,计算机在测绘工作之前的模拟流程及对GPS 所测得的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的工作中不可或缺,计算机技术不仅仅能够实现基础工作的需要,还能够得到虚拟现实技术,对保证GPS 测量技术在地籍测绘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 . 3 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模式

应用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模式进行地籍测量前景非常广阔。随着航空航天影像信息获取手段朝着多平台、多时相、多传感器、高分辨率、高光谱和快速机动的方向发展,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将成为地理空间信息获取与更新的主要数据源, 以激光测距系统(LI DAR )、激光成像雷达、双天线SAR系统、数字摄像机、GPS/INS为主体的机载三维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等多种数据获取手段的迅速发展,不但能完成地籍线划图的测绘,还可以得到各种专题的地籍图,同时利用卫星遥感进行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为快速及时的变更地籍测量作好参照。由于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较高, 数字摄影测量主要以大比例尺航空像片为数据采集对象, 利用该技术在航片上采集地籍数据, 其控制点和目标点主要采用航测区域网法和光束法进行平差,即所谓的空三加密, 进而通过专有数字摄影测量的数据处理软件, 完成地籍测量的内外业。

2.4 内业扫描数字化测量模式

用扫描数字化方法对已有地形图或地籍图采集数字化地籍要素数据, 而界址点的坐标数据则由之前所述的两种模式测出和计算得到, 或把已有界址点的坐标数据输入计算机,然后将这两部分数据叠加,并在数据处理软件的控制下得到各种地籍图和表册。

“准地籍测量”就是近年来出现的内业扫描数字化模式, 即在已有的地形图上根据地籍台账实地标绘宗地界址线, 划分街道、街坊、调查区及编号,调查宗地座落、地名、门牌号码、房屋结构及层数, 标示不清或精度不符时, 可待日后做地籍调查和变更填补; 这种地籍测量模式的前提条件是要求测区内的地形图或地籍图现时性强,并且具有完备的控制点和目标点。鉴于现代测绘技术存地籍测量中的几种模式, 可以总结现代地籍测绘技术的几个特点:专业性、数字化、网络化,即以数字化的采集模式获取具有很强专业性的地籍要素, 并最终建立地籍数据库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以实现网络办公自动化。但是上述四种模式以及各种组合方式各有优、缺点和适应范围,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单独使用。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各种模式的适用环境和作业单位的实力背景, 可以选择经济、高效的测量模式,以达到地籍测

量的精度要求。

3结束语

中国幅员辽阔,地籍测量相当重要。地籍测量是服务于土地管理的一种专业测量,有其自身的特殊背景,它是城镇地籍调查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土调查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保障,而且与现代测绘新技术结合紧密,研究地籍测量不仅可以促进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还能促进当代高新测绘技术在城市测量中的应用不断向前发展与创新。

参考:

篇9

关键词:地籍测绘;方法选择;常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城镇地籍测量工作的不断推进,在社会建设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方式,同时也能够实现国家的建设工作与测量工作相结合,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从而实现良好的社会发展情况,而测绘技术也越来越重要。虽然在测绘技术的发展中,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同时也在很多测量项目中,发挥着重要的测量作用,实现良好的测量工作。在对城镇地籍测量中的测绘技术应用过程,不仅推动了城镇地籍测量工作的良好发展,满足城镇地籍测量工作中对于精准技术的工作标准,同时也能够实现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只有实现良好的测绘技术发展,才能够大力推进城镇地籍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障国家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从而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地籍测量的内容

地籍测量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地表覆盖物的位置,土地权属界、土地使用者及土地资料、地籍资料的动态监测及更新,其中地表覆盖物位置是指我国国境内地表面的图形以及覆盖物的几何位置,地籍测量时应把具体的位置和数据用几何图形编制成图;权属界既定出界址的位置和界址的坐标,以方便土地权属的管理;土地使用者资料包含使用者的姓名、住址、拥有土地编号、面积、土地等级,建筑物占有面积等资料;地籍的动态监测包括地籍图的重测、修测、重新定级以及地籍簿册的修编,并依据我国土地管理与规划的要求,进行土地整治与划分的测量工作。地籍测量可以有效的控制不动产的位置、面积、质量和权属关系,并能建立具体的坐标数据,为地籍管理提供有利的依据,同时经过测量的地籍数据可以为土地的租凭和利用提供资料,使地籍测量成果具备了法律效力。地籍测量还可以促进区域规划、城镇建设、环境保护、旅游开发和古迹保护、国土整治等方面的管理,为土地的利用与规划提供决策。

二、城镇地籍测量方法的选择

1、测量经费的合理性

城镇的地籍测量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其需要对不断变化的地籍信息进行测量,同时还要考虑到经费支出问题,因测量方法的不同,单位面积所需的经费也不同。针对一个发展中的城镇这种测量经费往往无法接受,针对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所以在城镇地籍测量中一定要选择适宜的地籍测量方法。

2、城镇地籍测量方法的实用性

城镇地籍测量方法的实用性主要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选择较为适宜的测量方法以满足测量过程中对坐标、面积、界址的需要。测量过程中对一般城镇和村庄都可以利用解析法和图解法进行测量,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建筑物密集程度增大,宗地面积变小,界址密度也逐渐增大,需要利用现有的比例尺对现行的地籍图形进行似画,并根据实地测量绘制成地籍图。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利用部分解析法进行宗地坐标的划分,解析法可以计算出地籍数据,但有部分地籍数据还不够精确,这时利用实际测量确认部分解析的数据,以达到节省工作量和资金的目地,所以说城镇地籍测量要充分利用好测量方法,突出测量方法的实用性。

3、原有地籍资料的可利用性

原有地籍资料具有一定的可追溯性,在地籍信息收集中一定要强化对原有地籍资料的再利用,这可以极大的缩短地籍测量图的成图周期,体现地籍成果资料的现势性。目前,我国的土地测量单位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仪器与设备相对落后,在开展地籍测量时存在难度大,任务重的情况,实际测量中如果测区内有现成的地籍图,可首先进行选用,如有平面地物缺失可进行修补,然后结合实地测量数据对宗地勘丈数据和地籍要素进行绘图,这样既节省了资金又缩短了成图周期,达到了土地管理的要求。

三、地籍测量的常用方法

1、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

所谓的CPS系统,是一种建立于卫星信号搜寻角度之上的定位导航服务系统,其全称为―全球定位系统。其具有全球覆盖、生成准确、合理的三维立体坐标、操作方法较为快捷方面、能够连续性作业、传送速度快、灵活性强与精准度高等特点。现如今,在地籍测绘技术当中,CPS应用范围极广,成为探测地点的主要方式。GPS定位服务系统主要是依托PTK技术对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进行专业性的技术测算,可精确到厘米的单位,在生成数据或信息之后,将其拷贝到成图识别系统,便可获得需要的地图。下面我们简单阐述一下在采用CPS定位服务系统之后所应注意的事项,具体为:第一,地点问题,接受CPS发出信号的地点要无遮掩、较为开阔,有些树冠林中,能够干扰卫星信号,导致信号与地籍测绘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第二,在进行PTK测量技术之前,应选择卫星数多PDOP值较小的阶段进行操作,确保数据与信息的真实性、精确性与客观性;第三,基准站的上空辽阔无缘,无任何可干扰接收信号的介质,尤其是强大的电磁源,均会影响信号的接受与地籍测量的精确性。

2、摄影测量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

所谓的摄影测量技术,是通过计算机技术与摄影器材,提供立体、清晰、全面、精确的三维信息。其优势为:不需要近距离接触实物,即便是存在一定的距离,依然能测量出精确的地籍数据,如此一来,大大缩减了工作人员在野外的工作量,提高了测量效率,信息获取渠道的种类也愈加多样化。具有明显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各个测量地逐步创建了数字化摄影工作站,可见技术的应用效果十分明显,在中型城市、大型城市的建设发展中均采用了摄影测量技术。摄影测量技术成像比例最高为1:00,能够形成清新线划、影像丰富多彩、数字化的信息效果。具体涵盖了三维立体化坐标测图硬件设施、解析成图方式以及高密度模拟应用测图实施等等,实现了现代化计算机技术的采集与汇总,处理影像数据之后,将其录入到绘图系统当中。

3、遥感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既能够获取影像信息与非影像信息的语义解释与非语义解释,又可进行精确的口标几何定位,通过非接触性传感器获取物理特征与几何相关的信息,为我们改造自然、认识自然提供强有力的参考和依据。遥感技术一般适用于一些中等或小规模的地形图当中,用来获取一些几何数据与物理信息。一般情况下,动态遥感监测技术的监测对象为土地资料及利用率,通过数字或图形等文体形式获取数据,结合现代化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处理一些难以分辨的信息,同时按照相关要求制定对地籍的监测周期,全程实施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测,对土地利用周期变化产生的不同数据记录下来,进行归纳、整理与对比,最终形成一组精准、科学、真实、有效的数据。遥感测绘技术的长足发展让测绘变得更加便捷、客观与科学,现代化计算机处理技术进一步的完善与丰富,让测绘地籍等项目更为合理、精确与科学,充分补充各类地籍信息、比例地形图与城市基本地形图等,提供高效、现代、科学的处理方式。

结束语

要想发展、完善地籍管理工作,必须提高科技水平,进行技术上的革新,掌握地籍测量基础的知识,把地籍测绘和地籍控制测量作为地籍管理中的重中之重,重视地籍控制测量,明确控制测量的要求,建立测量时的坐标系,建立首级控制网和加密控制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测量,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只有保证控制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更好地进行地籍测绘,才能确保地籍图册的准确性,才能更准确的开展测量工作。只有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地籍测量手段,才能促进地籍管理工作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慧,华运知,薛美玲.浅析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华章,2011(17).

篇10

关键词:数字测绘;地籍测绘;要求;模式

随着3S技术在测绘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这些技术应用于地籍测绘的研究也不断增多。GPS应用于地籍测绘的研究贯穿了整个地籍测绘工作,包括控制网的建立、加密、地籍细部测量等。近年来,随着GPSRTK技术的不断成熟,GPSRTK应用于地籍测绘方面的研究也不断增多。数字化地形测绘技术自90年代在我国逐步推广,发展到今天已经较为成熟。目前,数字化地形测绘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据采集多源化,数据结构GIS化。有些研究人员针对地籍测绘的特点,提出了实时拓朴的方法,以便建立基于完全拓朴的宗地数据,以方便实时变更及数据汇总统计。

1地籍测量的原则、内容及成果

地籍测量技术特点除需按国家标准测绘大比例尺地籍图外,还应在测量工作开始前进行地籍调查,取得不动产的地理、经济和法律诸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要求完整、系统、以图形、图表与文字等形式加以表示,并编辑成地籍簿册,它是地籍管理的基础资料,也是地籍测量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籍管理要求土地信息可靠,能满足一定的精度指标。所以,地籍测量应具备完整的测量原则与内容。

1.1地籍测量的原则

在测量原则上地籍测量遵循从高级到低级,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界址点测量、面积量算等工作。由于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一般比较高,尤其是交通繁华地区,所以,通常是大比例尺测图。

1.2地籍测量的内容

地籍测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2.1收集不动产的权属资料、权属位置及拥有土地的编号、土地利用现状类型、质量等级以及与税收有关的地籍要素;

1.2.2进行地籍控制测量,测设地籍基本控制点和地籍图根点;

1.2.3测定行政区划境界线、土地权属界线、界址点坐标值和权属范围的面积;

1.2.4测定测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图形及其上覆盖物的几何位置和面积;

1.2.5土地信息的动态监测,及时对原地籍成果进行变更测量,包括地籍图的修测、重测和地籍簿册的修编,以保持地籍成果资料的正确性与现实性;

1.2.6根据土地整理、开发与规划的要求,进行有关的地籍测绘工作。

2现代地籍测绘技术的基本框架

现代测绘技术是运用到地籍测量中的一些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它是融地籍测量外业、内业于一体的综合性作业系统。现代地籍测绘主要是采用自动采集地籍要素的方式,利用全站仪、计算机或 PDA 采集地籍要素,传输到计算机上,运用专用的地籍数据处理软件,对其进行分析、整理、编辑和入库。其基本流程为:

2.1 资料分析:对测区已有的地籍数据进行分析,熟悉测区地形,根据本身已有的设备和最终建立地籍数据库的要求确定采用何种测量技术。在资料分析过程中,可以考虑能否使用 “准地籍测量”。

2.2 数据获取:数据获取途径包括两种:(1)通过上述分析,直接利用已有的资料,如原始的正确的地籍档案资料等;(2)野外直接采集与收集。数据采集必须根据建立数据库的要求,得到适宜的数据格式。数据获取的内容,包括全要素地形数据、地籍数据、地类数据、控制数据。

2.3 数据编辑、整理、入库:对于获取的各种数据。按照数据库建库技术要求进行编辑、整理、人库,并进行各种统计、分析、汇总,最终建市地籍数据库,形成地籍管理系统。

3现代地籍技术的测量模式

地籍测量专业性强,地籍数据具有法律效力,对数据精度要求高,配套的成果资料现时性强,同步变更需及时。因此,根据地籍测量所特有的专业性,受环境和技术的约束,这些模式各有优、缺点,但能相互补充,从而实现地籍信息的全覆盖采集。

3.1 RTK技术测量模式

地籍测量中应用RTK技术测定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以及测绘地籍图,同测绘地形图一样,能实时测定有关界址点及一些地物点的位置并能达到要求的厘米级精度。将GPS获得的数据处理后直接录入GPS系统,可及时地、精确地获得地籍图。但在影响GPS卫星信号接收的遮蔽地带,则应使用全站仪、测距仪、经纬仪等测量工具,采用解析法或图解法进行细部测量。

在建设用地勘测定界测量中,RTK技术可实时地测定界桩位置,确定土地使用界限范围、计算用地面积。利用RTK技术进行勘测定界放样是坐标的直接放样,建设用地勘测定界中的面积量算,实际上由GPS软件中的面积计算功能直接计算并进行检核。避免了常规的解析法放样的复杂性,简化了建设用地勘测定界的工作程序。

在土地利用动态检测中,也可利用RTK技术。传统的动态野外检测采用简易补测或平板仪补测法。如利用钢尺用距离交会、直角坐标法等进行实测丈量,对于变通范围较大的地区采用平板仪补测。这种方法速度慢、效率低。而应用RTK新技术进行动态监测则可提高检测的速度和精度,省时省工,真正实现实时动态监测,保证了土地利用状况调查的现实性。

3.2内业扫描数字化测量模式

用扫描数字化方法对已有地形图或地籍图采集数字化地籍要素数据,而界址点的坐标数据则由之前所述的两种模式测出和计算得到,或把已有界址点的坐标数据输入计算机,然后将这两部分数据叠加,并在数据处理软件的控制下得到各种地籍图和表册。

“准地籍测量”就是近年来出现的内业扫描数字化模式,即在已有的地形图上根据地籍台账实地标绘宗地界址线,划分街道、街坊、调查区及编号,调查宗地座落、地名、门牌号码、房屋结构及层数,标示不清或精度不符时,可待日后做地籍调查和变更填补;这种地籍测量模式的前提条件是要求测区内的地形图或地籍图现时性强,并且具有完备的控制点和目标点。

鉴于现代测绘技术存地籍测量中的几种模式,可以总结现代地籍测绘技术的几个特点:专业性、数字化、网络化,即以数字化的采集模式获取具有很强专业性的地籍要素,并最终建立地籍数据库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以实现网络办公自动化。但是上述四种模式以及各种组合方式各有优、缺点和适应范围,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单独使用。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各种模式的适用环境和作业单位的实力背景,可以选择经济、高效的测量模式,以达到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

4结束语

综上,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其应用也将会更为广泛。鉴于作者水平有限,文章写作不到之处望行业同仁多批评指正,本人在今后也会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再接再厉,争取为我国的国土测量研究建言献策。

参考文献:

[1]黄德忠 关于现代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及前景探析[J] 建材与装饰 2012 8

[2]李靖 地籍测量与现代测绘新技术的测量模式与精度要求[J] 科技风 2012 20

[3]贺丽娟,曹振一;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西北水电,2002。

篇11

1地籍测量外业的控制

地籍测量的外业工作主要是对地籍进行权属调查,利用测量仪器对土地进行测量获取大量的数据。在外业工作中,工作量较大,需要测量的要素较多,并且测量获得的数据都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所以对测量工作的要求较高。在进行外业测量工作前,需要对现场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申报调查勘测方案,作业组实施全方位的作业模式,可以最大程度的控制数据采集的准确性。现阶段,我国的地籍测量在进行数据采集方面主要是利用全解析法,利用外业的数据软件来进行处理。比如说EPSW测绘系统、CASS系统、DRMS系统等,这些软件的数据采集过程基本都是相似的,界址点、地形点、控制点是基本要素,然后将各项要素汇总后绘制出初步的草图,并把采集数据录入到地籍信息管理系统中,编辑数据和绘制地籍图,最终把完整的地籍数据入库。

2地籍测量的数据采集

地籍测量的数据采集是以宗地的关系位置图和编宗地号为基础,突出宗地边长、界址点、关系图的采集与绘制。

2.1数据采集在地籍测量数据采集过程中要对现场宗地的界址点进行设置,同时丈量宗地的边长并填写相应的调查数据表,然后绘制宗地草图。数据采集时要表现的宗地关系的位置,标注好宗地的名称、地号、界址点坐标及顺序号,对权属信息要录入到计算机中分类进行存储,形成宗地的属性文件。

2.2界址点的采集在界址点数据采集时要依据宗地的权属关系进行调查,通过实地的核实找出相应的界址点,并在关系图中标明点号,利用全站义测出界址点的实际坐标值加以记录,同时把采集数据的编号录入到计算机中。

2.3地籍要素地籍要素在数集采集中也是非常重要的,采集中要结合权属调查表中的地物点、线、界址点的数据进行采集,然后根据地物数据转绘到地籍图上,对于绘成地籍图也要进行修测。地籍图中所有的地籍要素要有体现,如居民房屋、楼体、铁路、公路、桥涵、管线等。

3地籍测量采集数据的处理与输出

3.1采集数据的处理采集数据的处理对于以后的地籍管理工作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进行数据处理时应该全面考虑问题。充分地利用相关软件对界址点的坐标、宗地属性以及地物要素等进行转换处理,生成便于后期利用的宗地图以及相关文件。在对分幅图进行处理时,要事先做好数据的预处理工作,注意对绘制质量的控制。对所测量的区域进行统一规划,然后利用解析法对总面积进行推算,根据界址点的坐标算出各个宗地的面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直接关系到地籍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所以数据处理工作非常关键。

3.2采集数据的输出采集数据的输出应根据实测后的坐标进行解析法的计算,然后对数据进行输出处理,把界址点坐标文件转换成中间文件。对于各街道内的水域、道路、管线等非宗地面积的区域,利用求积仪进行计算,并比较宗地面积与非宗地面积,一般比例应小于1:400,并把比较结果输入到计算机中。面积统计应对各街道宗地面进行汇总,并打印宗地面积的汇总表,然后依据地类代码进行各区域的分类,统计完成全区的分类面积统计。输出后的数据也要进行相应的整理和存储,并建立区域性的地籍数据库。

4地籍测量采集数据的质量控制

在地籍测量的数据采集中,数据的质量尤为关键,其直接关系到成图以及地籍管理的质量,是进行土地管理的重要依据。所以对采集的数据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为后期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4.1做好测量仪器的质量控制在地籍测量工作中,采集数据是最为基本的内容,也是开展后期工作的重要基础,所以要使用先进的测量仪器进行数据的采集。在测量工作开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将测量工作中需要用到的测量仪器准备齐全,做好组装和使用前的检查工作,确保仪器能够正常使用。在进行数据采集的过程中,对测量仪器的使用要严格按照规范的要求执行,对于精密度要求较高的仪器要做好保护工作,避免发生碰撞等危险情况。在数据采集结束后,对测量仪器要进行妥善的保存。

4.2测量技术的质量控制地籍测量是一项对技术要求较为严格的工作,所以要想在数据采集中获取精确的数据结果,就需要采用较为严格的测量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量技术也逐渐提高,GPS技术、遥感技术以及摄影测量技术都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地籍测量中,这些测量技术比较先进,对于数据信息的采集比较精确而全面,并且利用先进的测量软件,能够实现数据信息的自动接受及存储,将内外业工作紧密的结合起来,减少了工作量,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其中的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具有精度高、分辨率高、自动化、作业周期短等特点,耗费的成本较低,并且不会受到季节以及气候的限制,所以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先进的测量技术能够获取较为精准而全面的数据信息,是确保数据采集质量的重要保障。

4.3提高数据采集人员的综合素质工作人员是进行数据采集工作的主要执行者,所以数据采集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数据采集的质量。为了提高数据采集的精准性和全面性,首先要选择综合素质较高的测量队伍,测量人员要具有专业的技术水平,在测量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的流程操作,具有认真端正的工作态度。在测量工作开始之前,对测量人员进行集中培训,讲解测量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说明数据采集工作的重要性,为提高数据采集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5结束语

篇12

关键词:GPS地籍控制测量土地管理

Abstract: Firstl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ole of cadastral survey in towns in the land management. Then it describes the method of measuring the modern digital cadastral advantage, method in practical engineering examples in the use of GPS combined with total station instrument of cadastral survey, and summary.

Keywords: GPS; Cadastral Control Survey; land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P271

土地是民生之本,也是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是有限的,所谓“寸土寸金”。在城市,有限的土地资源是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土地管理在城市管理中显得特别重要。

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中的基础管理,而地籍调查又是地籍管理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技术工作,是地籍管理的中心内容,它要保证土地信息的可靠性与精确性。地籍管理的重要依据是大量的地籍数据,而地籍数据主要来源于地籍调查工作。

地籍测绘是获取地籍管理信息的重要途径,在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传统的测量仪器及技术正经历着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巨大改变。GPS以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等显著特点,赢得广大测绘工作者的信赖,并成功应用于大地测量、工程测量、地籍测量、航空摄影测量、运载工具导航和管制、地壳运动监测、工程变形监测、资源勘察、地球动力学等多种学科,从而给测绘领域带来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

一、现代地籍测量方法的优势

1.1传统地籍测量缺点主要表现在:

(1)费工、费时:过去测图时,一般采用经纬仪配合小平板,效率非常低;

(2)点与点之间必须要求通视;

(3)精度分布不均匀。

1.2现代地籍测量优点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地籍测量已实现数字化,数字化地籍测量是利用GPS技术、全站仪在野外进行测量,自动计算测站点及细部的方向、距离、高差,并将采集的测量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中,采用测图软件进行编辑后,按一定比例尺及图式符号生成数字化地籍图,通过绘图仪输出地籍图。这是一种高精度、高速度、高效率的自动化测图方法。其优势主要表现在:

(1)数字化地籍测量打破了内外业的界线,从首级控制到最终成图,实行一体化作业,并且减轻了室外作业的强度,缩短了成图周期。

(2)打破了分级布网、逐级控制的原则。所需控制点数目比传统白纸测图大大减少,图根控制的加密可与碎部测量同时进行。

(3)测量碎部点坐标的方法除极坐标方法外,还可灵活采用矩形两点法、直角偏距法、平行线法、方向线支距法、各种交会法等诸多方法。

(4)碎部量测时不受图幅边界的限制,外业可不分幅作业,由内业成图时自动进行分幅与接边处理。

二、 GPS定位技术和全站仪测量工作原理

1.作业工作原理

实时动态测量RTK(Real Time Kinematic)技术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快速地获得测量点的三维定位坐标值。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接收机架设在已知坐标的参考点上,连续接收所有可视GPS卫星信号。流动站接收机在初始后,通过无线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载波相位观测值、伪距观测值等数据的同时也同步观测采集GPS卫星载波相位数据,通过系统内差分处理求解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实时求算出流动站厘米精度级坐标。而全站仪虽然属于电子测量设备,除了受测站互通视环境影响外,使用范围还是比较广,是一门比较成熟的测量定位技术。它的工作原理是在测站上架设仪器,通过测角、测边确定测量点的位置,或直接测量待定点的坐标值,是常规的三维极坐标测量方法。

2.测量坐标系统转换

GPS卫星观测的坐标系统为世界大地坐标系(WGS-84),而我们在平时的测量工作中通常使用的是国家标准的1954年北京坐标系或1980西安坐标系,这样就存在一个坐标系统的转换问题,坐标转换根据工程特点进行有七参数或三参数的转换。

全站仪测量不涉及到参数的转换问题,如果需要转换也是控制网坐标系统的统一转换,与测量仪器无关。

三、工程实例

3.1地籍平面控制网的建立

地籍测量主要任务是测绘地籍图和测定界址点坐标,为了保证测量成果达到预期精度要求,应根据测区的范围、特征、测图比例尺及其他因素,建立相应的地籍基础控制网。

3.1.1坐标系选择平面坐标系

3.1.2GPS平面控制测量

(1)现场踏勘选点

在测区附近有多个GPS控制点,这些控制点保存完好,可以充分利用。我们在进行选点的时候应将待测GPS点位尽量选埋在通视条件良好、易于保存、交通便利、便于架设仪器的地方;视场周围15°上无高大障碍物;尽量远离无线电发射源、高压输电线;周边无大面积水域,点位标示按规范要求设置,并作点之记。

(2)外业测量

GPS接收机是实施测量工作的关键设备,本次控制测量使用的是双频GPS接收机,按E级网标准进行。在使用仪器前经过全面检查,使用的仪器也有检验资料。通过星历文件预报观测时间内可见卫星的状况,利用卫星信号最好的时间段进行外业观测。在进行外业测量的时候,我们首先将两台GPS安置在附近的已知GPS控制点上,其它五台GPS放置于待测点上。卫星高度角为10°;采样间隔为5s,测两个时段,每个时段50分钟。

(3)内业处理

外业测量结束后,我们开始内业处理。首先处理全部基线,存在不合格的基线,我们进行单独处理,然后进行网平差,最后输出报告(如表1)

3.2高程控制测量

本次高程系统采用国家相关的高程基准。设置的水准路线是四等支水准路线,采用往返测的方式进行。读取中丝和上下丝,计算视距和高差。经过高差闭合差的计算(结果,满足条件),得到各个平面控制点的高程,如表2。

2.3地籍碎部测量

地籍碎部测量的主要任务是精确测出各类土地的位置与大小、界线、权属界址点坐标以及面积量算和地籍图绘制。我们在进行碎部测量的时候采用的是徕卡全站仪。首先进行了界址点坐标的测定(如表3),然后进行地籍图和宗地图的绘制(如图1),最后进行面积量算。

3结束语

从本次地籍测量可以看出,GPS和全站仪在测量过程发挥着各自的优点,确保了地籍测量的顺利完成。GPS技术具有精度均匀、全天候、选点埋石灵活等优点,显著地提高了地籍测量首级控制网布设的精度和效率;而全站仪能够高效率、高精度地测量各个界址点的坐标,通过CASS软件绘制电子图,精确地计算宗地面积。

参考文献

[1] 孙紫英,郭晓虹. 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地籍数据库模型探讨[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4(18)

[2] 张强. GPS技术在控制测量中的应用探讨[J]. 科技创新导报. 2009(34)

篇13

关键词 地籍;农村地籍调查;农村地籍调查的技术方案;技术路线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3)011-0214-01

1 农村地籍调查的技术方案

1.1 农村地籍调查方法

现阶段农村地籍的重点一方面应能确保土地权属的管理,保障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另一方面要有利于农业用地的保护和发展生产。因此在地籍调查上,主要是对非农建设用地的保护的集镇土地登记和集体所有制土地自然村落――宅居地的权属确定。

1.1.1 详查资料与地籍资料的差异

为弄清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中有哪些可借助于于地籍调查中,使其不仅能达到经济、快速的目的,而且还有技术上和法律上的保证,有必要首先弄清楚这两种资料的差异。

1.1.2 自然村落―宅基地的地籍调查

1)农村宅居地的地籍调查。农村宅居地调查可将核实丈量和权属结合进行,调查的同时添写地籍调查表或调查记录,相邻宅基地界线及时由双方法人或法人代表指界确认并因地制宜设立界标,在调查表上签字盖章,至于在村内、外厂矿企业单位用地仍应采用先申报,后进行权属调查,确立权属界址点位置,再进行地籍测量。

2)宗地界址边的勘丈及宗地草囝的绘制。宗地草图是以权属界为主要内容的实地勘丈图。宗地图形与实地大约成比例,在相应位置注记实量的界址边长和确定界址点的条件距离及界址边与实地相邻地物的关系距离。

3)村庄地籍测量。村庄地籍测量的方法要考虑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灵活性,同一地区视其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

1.2 方案的实施

农村地籍调查方案确定以后,就会用于实际生产中,在实际生产中到底如何去实施以及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去处理,介绍如下。

地籍调查实施方案:

1)土地权属调查。①土地的确权。土地的确权是指在主管部门的主持下,由权属主、相邻土地权属主、地籍调查员或其他必要人员参加的集体依法对土地权属的认定,包括权属类别和权属主的确认。②有争议宗地界线处理方法。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与国有土地之间的土地权属界线,双方有边界协议或正式文件或国有土地使用者已办结土地登记手续的,其协议、法定界线、界址等作为确权依据。③界址点设置。权属界线走向明显变化处及2个以上权属界线交叉处,应设置界标,并在工作底图上标注界址点。

2)地籍测量。地籍测量分为地籍控制测量和地籍要素测量。地籍控制测量是地籍图件的数学基础,是关系到界址点精度的带全局性的技术环节,因此,地籍控制测量必须做到“精心设计、从高到低、分级布网、严密实施”。地籍要素测量必须满足:①测出每宗地的界址点、界址线的准确位置,以及宗地内主要建筑物的位置,以满足地籍图的要求;②测出每宗地内的建设用地、农用地及未利用地的范围,以满足土地利用现状图的要求。测图者要与调查者配合,对每宗地都要进行严格的测量。

1.3 农村地籍调查方案的实例

农村地籍调查在实际生产中应该如何实施,本节将通过实例来探讨。

1.3.1 测区情况

本次调查的地点是土桥镇,土桥镇位于榆树市的东南边陲,东与黑龙江省五常市,南与吉林省舒兰市接壤,是两省三市六乡镇的结合部。全镇幅员面积135平方公里,现有九个行政村,103个社员小组,人口2.6万人,耕地面积7600公顷。省级榆山油柏公路在本镇通过,村村沙石路,村村通公路,交通便利,四通发达。

1.3.2 测绘资料及利用情况

1)控制测量资料。原有吉林省测绘局提供的C、D级GPS控制点(2005年施测)做为本测区首级控制的起算点。

2)图件及其它资料。①由榆树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1:10000地形图(1993年航测),做为本次地籍调查的设计用图和工作标图。②榆树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1:1000地形图(1988年精测),用于本次地籍调查的街坊划分和外业工作参考图。③各级政府颁发的有关地籍调查、测绘的政策、法规和有关文件。④地籍档案:申请书、权源文件、地籍调查表等档案。

2 技术依据

1)GB/T7929-1995《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

2)GB14804-93《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

3)《全国土地分类》国家土地管理局土资发[2001]255号;《试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吉林省土地管理条例》;

5)CH1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6)CH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7)《吉林省地籍调查成果验收办法》;《试行》;

8)本项目专业技术设计书。

3 地籍调查的步骤

1)权属调查。2)地籍测量与勘丈。3)打印数据、表格,成果输出。4)质量检查。5)提交成果。

4 结论

通过本次对农村地籍调查的研究,本论文得出以下结论:

1)本文就农村地籍调查提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调查技术方案,其中运用了比较先进的地籍测量方法,在实际工作当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农村地籍调查工作可按以下步骤来展开:

权属调查――地籍测量――成果输出――质量检查――提交成果

基于现行的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将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1)完善地籍管理制度。

2)实现地籍管理系统化、信息化以及管理信息的数字化。

3)提高地籍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大力培养专业型人才。

4)加强群众对地籍管理的认识 地籍管理涉及千家万户,服务面向全社会。

参考文献

[1]张炳元.农村土地调查之浅谈[J].土地管理:科技情报资料汇编,1990,1:19-21.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A].新华社北京,2007,6,26.

[3]徐冬妮.谈我国现行地籍管理[J].安徽农业科学,2007,24:7633,7635.

篇14

关键词: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运用范围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得地籍信息变更频繁,城镇土地利用及土地权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如此变更频繁、数量巨大、来源丰富的地籍信息,传统的地籍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土地管理的需要。传统的地籍数据管理方式是以文件为载体,简略的数据组合成图幅文件的方式保管起来,对于本来连续而无缝的地理空间造成人为的割裂现象,限制了国土地籍管理应用的灵活性和使用效率。同时,我国城市地籍越来越要求土地地籍数据的集中式管理,服务应用的集中管理,面对这些问题,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尤其是GIS技术、数据库技术手段改进城市地籍管理,提高城市地籍水平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

一、城镇地籍与农村地籍的区别分析

1、城镇是一定区域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居民聚居的地方,因此城镇土地的利用情况和权属状况较农村土地有很大差别。

(1)城镇的土地利用率集约化程度都比农村高,人们生产、生活用的建筑物、构筑物集中于城市,土地价格也比农村高,土地权属也比农村复杂,所以地籍可分为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

(2)城镇地籍管理的对象是城市、建制镇的建成区的土地,以及独立于城镇以外的工矿企业用地。农村地籍管理的对象是城镇建成区以外的广大农村的土地包括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国营农林、牧、渔场和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国有土地。

2、在地籍的内容、技术方法上,城镇地籍与农村地籍也有很多区别,如城镇地籍对土地的权属、面积、位置与分布的精度要求更高,所以在管理上就要用更大比例尺的地籍图件,使用的测量方法也必须能满足对权属界址的精度要求。至于农村居民点(村庄、集镇)的地籍有许多方面与城镇地籍类似,如土地按用途分类,对权属界址、面积数据的要求、调查、测绘的方法等均可采用与城镇地籍相近的要求,所以也可将城镇地籍统称为城镇村庄地籍,以有别于主要是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土地的农村地籍

二、地籍数据库建设相关问题的概述

为满足地籍管理的需要,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借助仪器,以科学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测量每宗土地的权属界线、位置、形状及地类等,并计算其面积,绘制地籍图,为土地登记提供依据而进行的专业测绘工作。它是土地管理的技术基础。要求分级布网、逐级控制,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

1、地籍测量的方法:按设备手段不同,分为普通测量法(地面法)、航测法和综合法;按地籍原图的成图方法,分为解析法、部分解析法和图解法;按基本图件的可用性,分为地籍修测、补测与全测。

2、地籍测量的内容包括: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在地籍测量区内,依据国家等级控制点选择若干控制点,逐级测算其平面位置的过程),地籍细部测量(在地籍平面控制点的基础上,测定地籍要素及附属地物的位置,并按确定比例尺标绘在图纸上的测绘工作),地籍原图绘制,面积量算与汇总统计,成果的检查与验收。地籍测量必须以土地权属调查为先导,在地籍调查表及宗地草图的基础上进行,其成果是土地登记的依据。

3、地籍测量的主要成果是基本地籍图,包括分幅铅笔原图和着墨二底图。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及成图比例尺,取决于所测地区地籍要素的复杂程度及经济发展要求。地籍基本图比例尺一般为1∶500或1∶1000,经济繁荣的城镇地区,精度要求较高,宜采用1∶500,独立工矿区和村庄也可采用1∶2000。随着现代化仪器设备的出现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现代地籍测量区别于传统地籍测量的显著标志,在于地籍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地籍测量资料的管理方面,普遍采用电子计算机支持的现代化仪器设备,以求得较高程度的自动化。

地籍测量和权属调查有着密切联系,但也存在着质的区别。前者主要是遵循规定的法律程序,根据有关政策,利用行政手段,确定界址点和权属界线的行政性工作,后者则主要是将地籍要素按一定比例尺和图示汇于图上的技术性工作。

三、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方式方法的特点

1、完善的自动生成系统。因为地籍图的绘制是采用高科技设备自然生成的数据,并没有像传统的绘制方法那要使用人工进行绘制与记录资料。因此大大减少了专业人士的工作强度,使专业人士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生成后的结果,并且对以后的修改工作也带来了方便。

2、数字化技术节约了人力。传统上,对于地籍测量工作从勘测地貌、整理资料到绘制图纸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一旦采用数字化的地籍测量方法,我们可以将人员进行分组。每个工作组仅需1名专业工程师及1个助理就可以,大大节约了人力。

3、数字化提高了办公效率。因为许多数据都由计算机自动生成,不需要人工进行计算,从而提高了办事效率。另外,在绘制的图纸上进行详细标注,也便于对地籍图检验的重复采点工作,间接提高办事效率。

4、数字化的准确度高。利用计算机对地籍测量的资料进行整理,可以提高因人为失误造成的资料错误问题。在地籍绘制图中录入我们勘测到的资料,计算机就会自动生成一些曾经需要我们大量人工计算的数值,并且生成的数据绝对准确。在地籍图绘制后的修改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对应修改的部分做出调整。计算机就会自然生成修改后的数值,纠正地籍图中的错误,防止因人为修改不注意而产生的细小漏洞。

5、数字化地籍图整体性能好。由于是运用详解法对位置进行标注,因而当建立起完善的地籍图纸后,就可以通过图纸对任意地区进行分布测量,并且结果准确。

四、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的运用范围

因为数字化的地籍图包含了每一个区域,并且标注详尽。因此地籍图不但可以完成对城市规划建设的部署任务,还可以很好的为中国的自然资源提供参考数据。

1、方便化修改地籍图

在地籍的监测过程中,对各个建筑物和采集定点都采用高精准仪器进行测量,并且运用在测量上的方法是一样的。因此,在对地籍图的修改方面就可以利用已测量过的建筑物作为标点进行修改。这种方法使许多工程量得以减少,提高了工作效率。

2、给予经济服务

因为地籍图中的内容对地质地貌有着详细标注,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就发现资源等信息。提高土地利用率,进而使房地产等行业有了更好的资料,让行业可以稳固发展,实现经济的提高。

3、规划未来土地

数字化技术完善的地籍图有其资料完整、数据精准的特点,针对这些优点,建筑部门及城市规划部门就可以很好的对经济、建筑行业进行完善的规划。以切实可行的数据标准,杜绝城市的乱发展情况。对城市的发展,经济的进步,环境的保护都有很好的帮助。

4、便于社会管理

因为地籍图的完善特性,可以更好地帮助社会管理部门对土地的研究。为人类的经济发展提供很好的平台,实现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

结束语

通过对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的研究成果,成功地完成了信地籍数据库的建立。以期能给其他地区的数据建库以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将数据库成果应用于城镇土地日常管理工作中,从而可以方便地实现信息共享,为全国的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提供数据,能更好的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服务,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普.数字地籍测量技术标准的探讨[J].测绘标准化.2010(3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