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范文

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09:59: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篇1

关键词: 城乡规划;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Abstract: in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oday's society, urban and rural civilization is the embodiment of modern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t is to measure the material civilization the main way. Urban planning, construction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purpose is to promote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mprove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live and life environment. Rural and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mutual basis. No good for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t is hard to make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 rapidly. So the rural and urban planning in urban development in occupied first place.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Existing problems; solu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城市化理论中,关于城乡结合部概念的描述语较多,如“城市近郊区”、“城市化地”、“城市边缘区”等,虽各有涵义,但其所表述的内含及其地理概念基本相似。本文所研究的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建成区周边、介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乡过渡地带,是城乡的社会、经济等诸多要素相互碰撞、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交接地区。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所依附城市的发展而不断产生地域变化,体现出从城市到农村在层次结构上的土地利用变化,其内层由于紧邻城市区域而明显具有较多的城市特征,而外层则主要以农村土地利用为主,但其中也穿插有一些城市景观和城市设施。

一、城乡一体化的含义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主要包括城乡职能一体化和空间一体化等内容。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不是消灭城乡差别,而是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的持续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过程中的高级阶段,其中城市规划的作用必不可少。

二、当前城乡规划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乡结合特有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环境,相对较好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以及较低廉的土地价格,使之成为城市中最具有活力和吸引力的区域。但是,近年来城乡结合部农民在市场化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所产生的个体和集体的急功近利、各自为政,破坏了城市土地利用的整体性,造成城市土地资源巨大浪费,环境污染情况日益严重。由于城市政府对城乡结合部的规划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及管理工作力度上的欠缺,目前那些逐渐失控的农村集体和个人的建设已成为城市政府的一个沉重的包袱,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着愈来愈明显的负面影响。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从宏观的角度看:(1)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产业发展不平衡。政府更注重城市的产业调整、投资环境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忽视了乡镇的同步推进,以至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出现失衡。(2)城乡规划不科学,布局不合理。城乡规划受短期利益的驱动,缺乏长远发展计划。空间布局过于分散,“中心地”功能偏弱,工业的空间、产业和人口等集聚度很低。(3)条块分割,整体协调不足。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包含着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并且需要有机组合协调发展,但行业之间,部门之间和地区之间发展相当不平衡,发展水平、速度和拓展面的落差都比较大。(4)生产要素的区域可流动性仍太低。上至城区之间,下至村与村之间,都在不同程度上形成自我封闭的区域单元,并力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它不仅使布局过于分散的产业和人口难以集聚和优化组合,而且不利于扩大经营规模,对城乡的总体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构成重要制约因素。(5)城乡管理体制不健全。

三、解决城乡规划一体化问题的途径

如何遏制城乡发展的失衡现象,加快解决二元结构的突出矛盾?逐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转变。而要实现这个转变,最大的障碍就是现行的城乡分割的体制。所以要从体制上下工夫,打破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建立城乡统筹的管理体制。

1、构建城乡一体的规划体制。将城乡分立、多头分设的规划部门统一于一个统筹城乡规划的部门之中,对城乡建设中涉及的土地利用、工业园区建设、城镇建设、城乡住宅建设、城乡道路建设、水面和绿地分布、生态环境等进行统一规划和空间布局。

2、构建城乡一体的行政管理体制。把市政府有关部门的经济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由只管城市或城乡分割管理一律向农村延伸,实行统一管理,创造城乡一体的行政管理模式。

3、构建城乡一体的土地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的各项权利。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出租、入股、质押、置换等各种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及时给予农民合理补偿。实行多种补偿安置办法,切实解决好土地被征占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城市要构建完善的土地开发制度。土地开发要适度。

4、构建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体制。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实行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平等就业,加快清理和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政策、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行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健全农民进城就业的服务体系,建立适合进城就业农民的社会保险体系,加强对进城就业农民享有平等合法权益的保护。

5、构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体制。①加快城乡公路建设,构建城乡一体的公路交通体系。②深化水利体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健全供水、防洪和水生态环境保障体系。重点抓好江河防洪安全工程、微水节灌工程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③加快城乡电网改造和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电网输送体系。

6、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制。建立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接轨。

四、加强规划工作充分发挥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

城乡结合部地区作为城市发展的前沿地带及城市职能的疏散地,是城市建设活动十分活跃的区域。因此,加强城乡结合部地区的规划工作,发挥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重视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充实城市总体规划的内涵,城市规划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是城市政府指导、调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城市政府已将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应进一步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进行调整完善,缩短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周期,充实近期建设规划的内容,增强城市总体规划的可操作性,统筹安排空间资源和城市功能,促进城乡布局与结构的调整优化,从而保障城乡结合部的有序健康发展。

2 做好乡镇企业特色工业园区规划,确保乡镇企业合理布局。乡镇企业的发展是符合现阶段中国国情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加速城市化进程的科学选择。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乡镇农民企业家追求规模经济的内在动力使乡镇企业的空间集聚具有客观必然性,乡镇企业特色工业园区的设置正是顺应了这种客观发展规律。因此,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应重视对乡镇企业特色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根据不同的产业特点和区位条件,利用当地已经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销售或科研等产业链,建成生产要素集聚、资源共享的特色工业园区,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便于对基础设施进行合理配置和布局,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集中处理工业污染,提高环境质量。

3 做好农居点规划工作,改变城乡结合部环境“散、乱、差”的局面做好农居点规划工作,促进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有序化、合理化、科学化。在农居点规划中,应打破现有行政村界限,通过农居点的合理布局,实现农居用地的集中有序布置,最大限度地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并使农居点的功能分区趋向合理布局,便于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加强绿化和环境卫生建设,改善居住环境。

篇2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住户调查 现状

一、关于城乡一体化及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的意义

所谓城乡一体化,即为了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统筹规划建设城乡之间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而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由农 村向城镇集中,使城镇工业由分散向园区集中,农村耕地由一家一户经营向规模经营集中,使现代文明由城市向农村传播,公共财政由城 市向农村覆盖,公共设施由城市向农村延伸,不断加快“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的进程,实现整个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为国民经济核算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权重制定提供基础数据。监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和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的生活质量,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的一体化调查体系。基尼系数是用来反映收入分配的差异程度、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居民收入方面的调查是城乡分开的,且城乡差距较大。实行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会为计算全国居民统一的基尼系数提供资料基础。

二、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工作总体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调查数据质量和调查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了影响。

(一)几个不到位

首先,督导不到位。从了解到的情况来看,辅助调查员只是在平时见面时进行口头的督促,每月亲自入户辅导督促记账的力度不够,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起到检查指导记账的作用。

其次,宣传不到位。由于宣传不到位,导致个别调查户对记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记账只是大概记一下自己或家庭主要的现金收入和开支,对于其他成员或一些琐碎的或实物方面的认为不用记,他们的记账笔数少,出现漏记,没有做逐日逐人逐笔。

再次,重视程度不到位。个别调查户怕麻烦不愿记账。从目前城乡一体化调查入户检查情况来看,因为觉得前期的开户调查摸底工作比较繁琐,就出现个别记账户怕麻烦、有为难情绪的现象。此外,调查户对于银行存取现金账不重视,他们的家庭日常生活开销没有计划,对于家庭每月花多少钱心中无数,甚至不结算收支总额。更有甚者,很多家庭都不愿意透露自己的收入详细总额。经调查人员再三询问,他们也只是说出一个大概数,极为模糊:几百或是几千。

(二)记账不够规范和完整

首先,家庭收支填报不准。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四种情况:一种是少报收入,即在登记收入时不记零头,只报整数。另外一种是瞒报收入,即有些家庭出于思想顾虑,怕露富,将个人的部分收入隐瞒不报。第三种情况是农村外出打工人员的打工收入和其他零星收入做不到如实记账。第四种是嫌麻烦。少数人任凭调查员苦口婆心的劝说与讲解,他们仍嫌记账麻烦,为了图省事,他们会把账单纯记成家庭主妇购买食品和日用品的生活账,或只记少部分收支情况,而不是家庭全部收支情况。上述这些情况的存在导致上报的收支缩水很大。

其次,现金和实物收支日记账表及家庭成员就业情况等信息填写不够完整。个别记账户有在外饮食和互联网购物支出发生时,也没有如实地将用餐人数和支出金额等信息填写在日记账表皮的相应信息栏中。住户调查内容还包括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就业情况以及耐用消费品拥有情况等问卷信息,由于调查内容比较细比较多,个别记账户嫌烦或觉得涉及个人隐私,不愿意提供真实完整的信息。

再次,工资收入中未纳入代扣款。在填写工资收入时有时只记“实发工资”,而对于单位或雇主按月从工资中代缴的各种社会保险缴款(如五险一金、个人所得税)等未得到反映。此外,还有由单位或雇主从应发工资中代扣的房租、水费、电费、托儿费、医疗费、借款等,只记实发工资自然会出现反映不全不实的现象。

第四,漏记利息收入。银行存款利息至少每季度要计算一次,在调查期内,如果有记账户提取储蓄存款或定期存款自动结存、转存利息的现象,当笔存款的利息并未被记入当月帐本,就会出现漏记。特别是工资收入的发放大多数不是以现金方式而是直接打入工资卡,这笔钱所产生的利息就更容易出现漏记情况。

第五,医疗费支出和报销医疗费的记录不全。在日常消费支出中,医疗费是很多家庭的必要部分。对于使用医保卡即时报销的,在调查记录中一是没有根据单据将报销部分记入“转移性收入”中的“报销医疗费”,二是没有将全部医疗费用记入“医疗总费用”。尤其对于公费医疗免费拿药或进行治疗的,其账中划走的部分就更是没有被作为报销的部分进行记账。

(三)样本结构不合理,代表性较低

把统一抽选的一千多户调查户的资料放在国家统计局的大样本库范围内,数据代表性还是可行的。但是这样随机抽选样本户如果缩小范围比如到县市一级,那么这些数据的代表性就不够了。比如某市经济情况相当的两个县,其农村户都是以种植经济作物如大棚蔬菜、工业辣椒、工业番茄等为主,因其中一县被调查的80户农村户中有属于种植大棚蔬菜的大户10户,每户有几百亩的种植面积,调查所得此县收入和邻县农民纯收入相差两万多元。这样出现的差距就是由于样本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这种差距就导致出现较大的偏差性,难以真实反映被调查县的整体农民收入情况。

(四)数据评估难

数据评估制度不能很好反映实际情况,数据评估难。如某市参考了各省辖市的收入评估标准评估了各县区城镇、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理论上看,这种评估做到了尽可能全面、客观。但实际上,居民的实际收入生活状况并不能由这个评估标准得到客观真实地反映。比如在城镇居民评估标准中,有两项即在岗职工工资和财政支出和城镇居民实际的关联并不多。而国家所抽选的样本户中,多数为普通打工工人,只有极少数是享受财政供给的人员。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城乡水务一体化;存在问题;运行机制;改革措施构想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water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necessit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water management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well as the main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some ideas on the management structure, operational mechanism and the reform measures.

Key words :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water supply; existing problems; operation mechanism; reform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407.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水务管理一体化的含义

水务管理一体化是水务管理所涉及的各项职能和各个环节之间协调、统一的管理机制,对区域的防洪、排涝、供水、需水、节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回用、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地下水回灌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取水许可、统一配置、统一调度和统一管理。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是处理各种与水有关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其实现了由一个部门对地表水与地下水、水量与水质的统一规划与调度。该管理新模式提出更加注重对城乡涉水事务以城市水务管理为平台进行规划与管理,提出建设一个科学的、高效的水务信息管理平台及管理体系。

二、城乡水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依据部分地区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现状分析,结合水务管理实际情况,城乡水务统一管理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管理体制方面

部分地区水务局目前仅有水资源管理职能、城市防洪职能和城乡供水管理职能,城市排水管理职能、城市节水管理职能和污水处理管理职能属其他单位管理,可以看出部分地区水务局没有真正实现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且与城建系统、环保系统的分工协作关系没有完全理顺,系统内政企、政事不分的问题较为明显。

2、运行机制方面

合理的水价(包括自来水和再生水的水价,同时应考虑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用户权益来制定)形成机制尚未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的投融资渠道尚未形成,水务现代企业运营机制改革滞后。

3、政策法规方面

现有的行政法规不适应城乡水务统一管理新体制的要求,水务管理技术标准体系有待建立和完善,尤其是有关农村方面的水务规划与管理规范条例尚未建立。

4、队伍建设方面

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思想观念、人员结构和业务素质不能适应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新体制的要求等。

5、信息化建设方面

部分地区城乡水务统一管理信息系统尚未建立起来,不利于管理信息的处理与共享,难以使水务管理系统科学、高效的运作,尤其是乡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更不完善,甚至空白。

总之,最根本的问题是管理体制不顺,职能划分不够明确,各部门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协调磋商机制,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公民平等权等未有明显体现,监督体系不够完善,水务信息一体化管理平台尚未完全建立。

三、实施城乡水务管理一体化的必要性

根据我国水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实施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有其必要性与必然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是适应新形式的要求

随着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用水量不断增加,并且对供水、用水的安全保障要求越来越高,这必然要求改变旧的、不合理的水管理模式,实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新模式,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2、是贯彻中央方针政策的体现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是贯彻中央治水方针,实现管理方式转变的必然趋势。当前,水利工作正处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关键阶段,今年,我国又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这就要求我们顺应时代的潮流,实现管理方式的转变。实现水务一体化管理后,必将有力地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是促进城乡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障城乡饮水安全的必然要求

水资源系统的内在联系,也要求城乡水资源进行一体化管理,以便更好地促进城乡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是合理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体制保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供水安全与农村用水安全必然要求。

四、水务管理一体化的运行机制构想

1、是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全面贯彻中发[2011]1号文件水价改革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和《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推进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实际,兼顾效率和公平,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要逐步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稳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调整水价要与改革水价计价方式相结合,真实反映水价成本,加大污水处理征收力度。从水源到供水、从供水到排水、从排水到污水处理逐步建立统一的水价体系,以价格杠杆促进节水。

2、是建立多元化的水务投融资机制。

国内外经验表明,供水、污水处理单纯由政府承担,无法保证正常投入,运营效果不好,必须走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路子。在充分发挥统一管理的体制优势的同时,继续用好现有投资渠道,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向水源工程、城市污水处理和回用设施的建设与运营,切实减少对政府的依赖,减轻财政负担。

3、是建立市场化的企业运行机制。

涉水事务统一管理后,必须建立“产权清晰、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水务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水务部门也要建立责权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健全国有资产补偿和保值增值运行机制。

4、是建立法制化的行业监督运行机制。

坚持依法管水、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和《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管理水资源,保护水环境,建立水资源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让公众参与水量分配、水价调整及涉及公众权益的用水管理。建立自动化、网络化的水量、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定期公布水资源状况,加强监测和监督管理,保证水量、水质安全,依法管水,健全供水应急预案。

五、水务管理一体化的改革措施构想

实现水务管理一体化,必需改变当前的水务行政管理体制,积极推进水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水务体制改革,具体措施详述如下。

1、推进水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整合行政职能。

a、整合行政职能。改变目前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管治污的不管回用的水资源以及相关涉水事务城乡分割、部门分割的管理体制,将分散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涉及城乡防洪、水源、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等行政管理职能调整归并为一体,统一由一个部门对城乡水资源和相关涉水事务实行集中管理。

b、理顺职责关系。水务主管部门管理的重点是涉水的执法、规划、许可、保护和调配等事务。政府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能,协调配合、积极支持水资源和相关涉水事务的集中统一管理,避免出现新的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的问题,逐步建立新型的水务管理体制。

c、优化资源配置。按照新型的水务管理体制,相关部门要加大水利基础设施、防洪保安、污水处理、水环境监测等建设的投资和治理力度,保证水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供需平衡,逐步形成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治理协调推进的局面,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2、推进水务体制改革,组建水务集团。

建立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的水务管理体制,明确界定政府、企业、事业和社会中介组织在城乡水务中的职责,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盈利性企业、公益性组织、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参与,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的水务管理模式,建立所有权、经营权、监管权相互制约的城乡水务发展模式。在上述框架内组建水务集团。

a、水务集团的整合范围。将由水利部门管理及公用部门管理的自来水公司、排水公司、污水处理厂等涉水单位的固定资产、债权债务、工作人员无偿整体划归新组建的水务集团。

b、水务集团为企业性质。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监督有力、激励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c、水务集团的机构设置和职责。水务集团隶属政府,政府委托水行政主管部门代行管理。集团内设办公室、计划发展部、财务管理部、劳动人事部、技术设备部、稽查大队。负责城乡水源、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规划编制工作及工程的设计、施工、投融资工作;负责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供给;负责源水、供水、排水及污水处理管网建设与管理工作;负责水费收缴工作;负责节水工作。

3、加强领导,明确任务,积极稳妥推进改革顺利进行

a、加强领导、建立组织。为加强对水务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成立水务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水务集团筹备组,组长由预任的水务集团董事长或总经理担任。

水务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水务体制改革工作,各有关部门要从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出发,协同动作,密切配合,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篇4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发展;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12.008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化的最前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城乡结合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如果不及时处理或者处理得不好,会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也会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笔者系统梳理了城乡结合部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探寻了目前城乡结合部广泛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管理城乡结合部的对策建议。

1 城乡结合部的内涵

城乡结合部一词首先是德国地理学家在1936年提出来的,现在国内学者对城乡结合部的理解,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们分别从地理位置、性质特征、形成过程[1]等角度来界定城乡结合部。许月明[2]、金平[3]探讨了城乡结合部的空间地理位置,他们认为城乡结合部分布于城市建成区周围的郊区土地,是城市与乡村互相结合的特殊经济地理单元;赵自胜[4]、杨向荣[5]等学者从形成过程定义城乡结合部,他们认为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过渡、交界区域,是城市向乡村扩展、乡村向城市发展的特殊地理区域。黄公元[1]提出城乡结合部是一个综合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吕维真[6]从性质特征角度来理解城乡结合部,他指出城乡结合部的形成是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是人们自主地在城乡交接的边缘地带构建的城乡社会区域和利益共同体。

综上所述,从地理位置上讲,城乡结合部位于城市与农村之间,是城市内部市区和郊区相衔接的地带;从经济社会特征上讲,城乡结合部是除城市、农村之外的第三类社区,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从发展过程来讲,城乡结合部是动态发展的,随着城市扩张和农村城市化,原有的城乡结合部变成城市,在城市周边地区又形成新的城乡结合部[7]。

2 城乡结合部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城乡结合部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其内在规律又有外部诱因,有经济原因也有社会原因。当前学术界研究城乡结合部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三个观点:一是城乡结合部形成的内在规律,即经济增长导致生产要素流动,最终产生新的地理单位城乡结合部[6];二是随着城市化发展和农村社会变迁,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大城市转移,从而推动了城乡结合部的发展[7];三是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土地所有制之间的内在矛盾以及社会转型过程中形成的制度真空等是城乡结合部形成的主要原因[8]。

笔者认为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城市化是城乡结合部形成的原因,而房地产的巨大需求和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促进了城乡结合部的迅速发展壮大。

2.1 城市快速发展是城乡结合部形成的外在诱因

城市的发展带来城乡结合部的产生和不断扩大。第一,城市规划和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使现代城市得到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土地可使用面积越来越少,成本日益升高,处于城市周边的农村拥有大量的土地,土地价格也往往低于城区,从而吸引了众多的企业、商家到农村投资,由此城乡结合部迅速生成,并不断扩大。

第二,城市的发展和扩大使农村大量的农业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化。由于农地转为非农地及工业用地转为商业用地对土地使用权人来说,经济效益都是几何级增长。土地的非农业用途收益远远高于农业用途收益,在追求比较效益的动机下,农民热衷于变农用地为建设用地,用种植粮食、蔬菜的集体土地建厂房、私宅出租出售。农地向非农用地转化直接导致城乡结合部的迅速膨胀。

2.2 农村城市化是城乡结合部产生的原动力

处于城市边缘的乡村有交通、通讯和基础设施等方面优势,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大批乡镇企业、村办企业和家庭作坊在城市与乡村连接的地带迅速崛起,这些企业对土地的需要越来越多,使原有的农用地被大量占用,而建设用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由此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发生了改变,相对典型城市而言的亚城市地带逐渐显现。因此,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乡结合部也随之产生和发展。

2.3 郊区房地产需求的旺盛促使城乡结合部进一步发展壮大

城市的发展促使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由于城市周边地区的房价便宜,这些外来人口更愿意在城市周边租房、买房,从而形成了巨大的农村住宅需求量。此外,城市周边的农民通过征地补偿、出租房屋或进城务工先富起来,他们对住房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很多村委会开发集体土地,建筑住宅楼,再分给本村村民,村民不仅改善了自住房屋,还可以通过出租获得收益。总之,受这两大房地产需求拉动,城乡结合部迅速扩大。

2.4 便捷的交通运输助推了城乡结合部快速发展

城市交通运输越来越便捷,位于城市周边的城乡结合部地理位置的优势日益显现,受益于此,城乡结合部不仅能够与中心城区、远郊乡村地带联系便捷,而且还能够加强与更大区域范围的联系,这使城乡结合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于有利的地位,因此,便捷的交通运输促进了整个城乡结合部的开发与利用[9]。

3 城乡结合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土地利用松散随意

由于城乡结合部的用地类型多样,有用于城市发展的建设用地,又有用于农业生产的菜地、粮田和果园等农用地。城市建设用地选址往往随意,整体布局常出现插建、散建的现象,而且建设用地与农业生产用地混杂在一起,出现城中有郊、郊中有城的景观,造成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复杂混乱[10]。

3.2 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管理体制

城乡结合部是农村社区城市化的产物,因此城乡结合部的经济结构表现为发达的现代工业和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二元结构。具体来看,一是产业结构二元性,既有先进的工业体系,又有落后的、传统的农业体系;二是就业结构二元性,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城乡结合部的就业人员可分为两种,一个是从事城市现代生产的就业者,另一个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二元管理体制长期存在于我国城乡之间,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城乡结合部已经逐渐被城市化,但是城乡结合部仍然由原来的村委会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对于快速发展的城乡结合部已经发挥不了作用。

3.3 基础设施落后不完备

城乡结合部位于城市,其基础设施落后且不健全,与城市社区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主要是因为城乡结合部一般处于辖区交界处,政府各部门存在利益纠缠关系,市、区、街道各级政府都缺乏管理和投入的积极性[11]。加之大量外来人口涌入所带来的巨大压力,造成了道路、绿化、水、电、燃气、供热、管线、环卫设施严重不足,公共交通短缺,居民生活不便。

3.4 人口管理难度大

由于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较快,交通十分便利,致使大量外来流动人口越来越多,人员复杂,造成户籍管理难度越来越大。此外,由于无固定职业的外来人口相对集中,加上城乡结合部对外来人口缺乏有效管理,使私搭乱建、造假、贩假、偷盗、抢劫等现象十分严重,治安混乱,各种违法现象滋生、蔓延,成为影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12]。

3.5 环境污染严重

很多城市周边的城乡结合部环境状况持续恶化,污染现象十分严重。从污染源来看,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由于在城乡结合部建有污染性很强的工业企业,这些企业不重视污染物的处理就排放到大气和地下,使大气和地下水遭到严重污染,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其次,有些城乡结合部地区尚未形成规范的垃圾管理系统,垃圾露天堆放或简易填埋的现象很普遍[13-14]。而且很多城郊地区市政设施不配套,很多街道污水横流、垃圾遍地,几乎难以下足,人为污染问题严重。

4 对策与建议

要解决现在城乡结合部广泛存在的问题,实现城乡结合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各省市应探索出一条产业优化升级、民生持续改善、人口总量控制、资源有效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是依靠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引导城乡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政府资源调配、协调组织的优势,充分调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制定符合实际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内部生活功能、产业发展布局,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保持政策执行的连续性、稳定性。

二是找准自身优势,制定好产业发展战略。深入剖析区域发展面临的时空特征,认清优势与不足,利用资源禀赋的差异制定切合自身的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大环境,找准产业定位,发挥产业互补优势,秉承差异化发展策略。

三是不断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功能。协调城乡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的节奏,优化美化区域内城乡发展小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宜居的生活环境。

四是注重经济发展与人口、土地、环境等资源的协调。掌握经济发展与人口、土地、环境等资源内在的联系规律,产业的规划要考虑到人口、土地、环境等资源的承载力,产业布局要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出发,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发挥产业发展对劳动力就业的带动作用,实现产业发展与人口、土地、环境的良性互动[15]。

五是将人口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掌握区域内人口构成情况,依据人口的户籍、年龄、教育程度、密度等信息,合理制定引导政策,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控制好人口规模,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开展职业教育、技能教育培训工作,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16-18]。

六是城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产业先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须有产业支撑,不能简单造城,要将城镇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城镇化推进的速度,要与工业化的进程相适应,与其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匹配。推进城镇化,要为农民创造融入城市生活的基本条件,做到“三个确保”:要确保失地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要确保被拆迁的农民住房条件改善、要确保解决好养老等相关社会保障问题[19]。

参考文献:

[1] 黄公元.城乡结合部的流动人口[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1):119-124.

[2] 许月明,梁山.城乡结合部耕地保护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1998(10):34-37.

[3] 金平.论城乡结合部[J].开发研究,2001(1):9-10.

[4] 赵自胜,陈金.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研究——以开封市为例[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6(1):67-70.

[5] 杨向荣.城乡结合部的犯罪特点和治理对策[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1):61-62.

[6] 吕维真.城乡结合部的发展模式研究——以大连为例[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

[7] 宋国恺.城乡结合部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4(2):104-108.

[8] 王娟.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管理问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7.

[9] 关欣.西安城乡结合部建设管理问题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10] 郭爱请,王月霞.城乡结合部特征及划分方法[J].经济论坛,2004(1):132-133.

[11] 周学义.土地·经济·就业——简论城乡结合部的形成及其解决对策[J].劳动保障世界,2003(10):30-32.

[12] 刘杰.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的功能定位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3(4):28-32.

[13] 戚本超,周达.北京城乡结合部的发展演变及启示[J].城市问题,2007(1):61-64.

[14] 李晓瑞.我国农村环境问题浅析与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08(12):137-138.

[15] 胡慧. 农地非农化利益驱动的博弈分析——基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3):66-68.

[16] 崔三常.天津市农村文化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3):74-78.

[17] 张新民.中国农村人才的现状与演变趋势[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1):64-68.

篇5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问题;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 A

一、农田水利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是关系到农业、农村、农民的工程。因为农业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只有搞好农业发展,才能使其他产业得到较好的发展基础。农田水利工程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无疑成为重点。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规划时,要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以及所需浇灌的农作物的特点,合理的进行规划,最大限度的利用当地的资源,这对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才能有效的促进其它产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二、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和设计的具体内容

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和设计主要包括对以下几个内容的规划和设计,按照其主次程度以及发挥的不同作用排序依次为农田水源工程设计和规划、灌溉渠系工程的设计和规划、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及和规划、排水工程的设计和规划、农村河道清淤整治工程的设计和规划、田间配套工程的设计和规划这七个组成部分。这其中主要的是针对为农田提供水源灌溉和使用以及供应各个私人大量水资源储蓄支持的农田水源工程进行设计和规划,它主要包括有中小型塘坝、引流量较小的引水、和功率较小的渠泵站的建设和选址以及出水量的实际调查等,此外、雨水集蓄池(容积小500m)、相关的机井设施的供水量等也可以算入其中;灌溉渠系工程则主要是指大型灌区和中型灌区的末级渠系工程的规划情况,除上述的灌区末级的渠系工程布置与设计之外,还应该有相应的渠系配套附属建筑物以及下灌区的渠系工程的规划和选址设计问题等等;所谓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和设计,就是指低压管灌、喷灌、微灌布置问题等;排水工程的规划和设计是指排水泵站(装机容量小于000kW),控制面积以下的排水沟道及配套建筑物等的规划和设计;农村河道清淤整治工程是对承担灌溉、排涝功能的调查和规划,以及流域控制面积在50km 以内的某些农村河道的清淤整治;最后的是田间配套工程的规划和设计,它主要包括机耕道路、生产桥、相关的量测水设施和配套布置等、斗闸门以及灌溉试验设施的配套和布置设计等。

三、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勘测不到位。我国的大多数农田水利工程都兴建于建国初期,由于当时的科学水平与技术条件的关系,多数工程并没有进行合理的环境勘测,这就导致了农田水利工程与当地的自然环境配合不密切。在使用这些水利工程时,造成了大规模的资源浪费,并且对农作物的增产起到的作用十分微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农业发展的需求。

(二)工程设计不合理。我国现有的大多数农田水利工程都兴建与上个世纪,在建设时多数工程都是一边兴建,一边规划的,兴建时并没有考虑到水利工程的设计合理性。这就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灌溉的效果不明显,据资料显示,在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中水资源的利用率只有60%~70%,严重的制约了农业的积极发展水平。

(三)工程设施较为老旧。早期的水利工程在兴建时,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加之施工人员的不熟练,导致水利工程存在着许多技术上的问题。因为施工时间较早,设施现在也较为老旧,在灌溉时使本就不高的水资源利用率进一步的下降,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与进步。

(四)农田水利相关工程模式古老

我国大多数水利工程自身使用时间都比较长, 特别是平原地区中大多数的水利工程都是以前建立的, 而新建立的水利工程极少。并且其水利工程对应的设计方案基本都不完善, 这就导致了水利工程自身渠道大多都无法和水利工程自身进行配套,因此在对农田进行灌溉的时候,经常会有不同农田之间出现串灌或者是漏灌等不良现象, 从而导致水利工程自身灌溉效率过低, 并且因为水利工程对应的水库存水量损失过大, 其水利工程方面的绩效比例也会严重失调。

(五)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与实际联系不紧密

不管任何工程建设都需要严格与现实情况联系起来,才能可持续性的发展,才能在飞速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立足。然而,在有些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中,为了获取更多的效益,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规划设计几乎会在超负荷的情况下运行,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完成设计任务,导致设计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实地考察,也没有足够的空间去想象更加完美的规划设计方案,最后的规划设计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实用价值,这将会直接导致工程的设计在执行过程中变更、施工联系单增加,整个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工程投资等都不会得到很好的控制。

四、对农田水利工程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明确水利工程规划的核心思想和目的。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初期,要充分了解水利工程的目的与核心思想。在进行工程项目的规划过程中要紧密的联系工程的核心思想与目的,并结合政府的相关政策合理的进行工程规划。确定好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思想和目的,尤其是一些各地方政府融资的水利工程的建设,更要注意这个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够保证水利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开工。

(二)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要切合实际。在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时,要结合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与当地农作物生长的特点合理的进行规划。对于工程所需的材料以及施工人员方面,要尽量采用当地的材料进行施工,这样可以有效的节约工程的施工成本。当然对于技术要求较高的部分,要选用合适的材料进行施工,不能因为省事而随意选用当地的材料,严防工程出现质量事故。对于施工人员要进行相应的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施工技巧,这样可以有效的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三)实施前做好预备工作。a.实地考察、因地制宜。在工程规划设计前,要先到工程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多向当地政府或村民了解农田的情况,深入了解以后再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规划和设计,这样就会减少问题的出现。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质和地形,然后设定方案,这样工程进行时才更具目的性和有序性。b.有计划地进行工程施工。以前农田水利工程的实施过程都是按照“做一步,计划一步”的方法进行,导致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都逐渐开始不能运作。新开始实施的水利工程一定要避免这样问题的发生。没有计划的工程是不能稳步向前的,不对工程进行一系列财力、物力的规划,便不能使整个农田水利工程得到保障。

五、注意事项

(一)技术能力。在农田水利工程中,拥有好的规划和合适的技术才能使水利工程稳步发展。设计者具有高的能力、好的素质,对于整个施工过程都是有利的。相对于设计者的技术能力来说,施工者的技术能力更为重要,素质较高的施工者就会对自己的施工项目认真负责,他们的工作会对施工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现今很多农田水利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都会找当地农民当施工人员,但是一般农民都不具备相应的施工技术和实施能力,在这一点上相关的管理人员要做好提前的速成辅导工作,使每个施工者都能学会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的基本要领。

(二)安全问题。农田水利工程不像楼房建筑那样在高空进行作业,虽然看起来危险性也没有那么大,但是不能因为危险性小就不去重视安全问题,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施工人员要多加小心。无论是什么工程,不管是建筑高楼还是修建农田水利工程,只要是在施工场地就要把安全问题摆在首位。农田水利工程中,相关的管理人员要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配备安全设施和安全员,严格掌控施工过程的安全问题。

结语

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当中,农田水利工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保证粮食安全,防治农作物受到自然灾害影响同时促进粮食增产具有重要意义搞好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和设计,是建设可使用的、效率高的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环节,只有充分注意到引流量灌溉率及田间工程设计的实际问题,才能及逆行最合理最优化的设计,同时设计出的农田水利工程才最实用,方便农作物在需水时进行及时灌溉需要。

参考文献

[1]姜伟. 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J]. 门窗,2014,(10).

篇6

一、园林绿化工程结算审计存在问题

1、苗木价格难以确定。一是苗木属于非标准化商品,影响苗木价格因素较多,包括品种、产地、苗龄、规格、养护条件等。尤其是较大的绿化工程涉及苗木品质繁多,需求量大,部分树种无法全部从本地或附近区域内获得,需要外地供给,苗木价格易受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影响。二是现行的造价信息公布的苗木指导价存在品种、规格不全,尚未形成规模、动态调整的价格库,特别是大规格的苗木、造型树以及珍贵苗木无行业部门指导价,或者指导价滞后,动态更新慢,这些都是造成结算审计时产生争议的原因。

2、苗木规格及数量难以准确核实。苗木是有生命的植物体,绿化工程三分栽七分养。过早审计,由于施工单位没有及时补种或更换死亡苗木,易导致审计数量、规格、质量都成为不确定因素。过晚审计,绿化工程已过了养护期和质保期,就会存在苗木死亡、苗木生长差的责任划分不清。如我市某城区通道绿化工程项目,在送审时已经超过养护期一年多,经审计人员现场察勘,发现有大批苗木死亡、被砍伐或移走,而此时该项目有关责任已难以划分清楚,加大了审计难度。

3、签证、工程变更频繁。一是绿化施工单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压低投标报价,待中标后在施工过程中通过“盈利靠变更”的经营策略来寻求利润最大化。二是苗木种植后,由于效果不够理想,业主要求增加或者改变苗木规格,或为了达到立竿见影的建设效果而改变设计,引进大树、景观石、造型树等特色景观,由此造成工程变更签证增多。三是因不可抗力或施工现场被其他专业交叉施工破坏,需要重新补种造成现场签证。园林绿化工程中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较多,新增项目往往需要重新市场询价并组价,给结算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园林绿化工程结算审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1、以苗木信息指导价为基础,广泛收集苗木市场价格信息,严把价格签证关。由于苗木的品种规格较多,市场行情变动较大,审计单位在审核苗木价格时,应以本地或附近区域苗木的市场价格作为依据,对比同期类似工程中同规格的签证单价,综合判定。对品种稀缺、规格较大等市场不常见的苗木,必要时可采用市场调查或咨询其他业内人士,防止施工单位虚高报价和漫天要价。同时建立动态的苗木价格管理系统,分时段反映不同苗木的价格,避免同一时期不同工程出现不同价格。 如某公园项目实施中,为增加景观效果,设计两株大规格罗汉松。为了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审计机关、财评中心、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共赴苗圃基地现场考察,对初步选定的苗木进行价格、规格、造型进行详细的比对。最后通过协调及谈判综合确定下来的苗木价格较施工单位之前报价少了5万元/株。

2、以合同养护期为节点,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合作,严把审计时间关。园林绿化工程送审时间过早或过晚都会给结算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审计风险。因此,经审计部门建议、市政府发文(衡政发[2014]12号):“园林绿化工程经市城管执法局验收合格,并盖章后第二个工作日,由业主组织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城管执法局,监理方和承包方对苗木数量进行现场清点,清点的数量经各方签字后作为工程结算的依据,承包方编制工程结算书交财政、审计部门审计,审计部门的审计结论作为财政部门拨款的依据”。

篇7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主要是根据当前城乡运输发展的需要,为能够更好地适应城乡一体化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改革现有的城乡运输管理模式,改变原有的城乡公交分割的现状,减少城乡公交运输之间的障碍,实现城市和农村的运输发展。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客运量逐渐增加,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也是城乡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的需要。

一、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城乡之间的客运量逐渐增加,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出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实行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保障,目前相关的条件并不十分健全,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当前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不完善

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发展对于加强农村和城市的联系,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发展规划刚刚实行,相关的规划并不十分完善,导致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中存在众多的问题,严重影响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当前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规划并不十分严密,公交线路的衔接方面未能进行合理的组织和调配。大部分公交车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但是由于乡镇的村落分布并不十分集中,如何进行公交线路的选择才能更好地节省成本,提高公交运行的效率成为当前公交一体化进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城乡公交一体化缺少相关的资金

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虽然农村的经济逐渐发展,但是公交一体化进程的资金仍然存在短缺的现象,这对于公交一体化进程的实现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另外由于城乡实现一体化建设是城市和农村公交管理的一体化管理,这部分资金由谁支付,这也是城乡公交一体化实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城乡公交运行中存在距离上的差异,如何对公交运行中的票价进行合理的规划,公交车运行的成本问题逐渐成为当前公交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研究问题。这些因素都成为当前公交运行中资金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如何保障城乡公交运行的资金成为当前公交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公交城乡一体化的政策不完善

当前农村和城市之间有一些线路班车在运行,但是线路班车在票价、运行方式和执行国家相关政策等方面与公交车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很好的体现公交的公益性属性,让农民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但是当前政府对于这一建设缺少比较完善的政策支持,比如如何对原有的线路班车进行改造,如何有效地落实改造等等,由于政策的缺失,导致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受到严重影响。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客运量逐渐增加,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对于农村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中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当前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还存在众多的问题,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合理规划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行,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成为当前城乡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的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中需要对城乡公交线路以及公交运行车辆进行统一的规划,制定出详细的运行规划,这对于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乡公交运行的监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农村村庄分布比较分散,对城乡公交运行进行合理的规划,可以有效地减少公交运行中的线路分布不合理现象,在节省资金的同时提高运行的效率。

(二)增加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资金支持

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保障,在今后的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中需要加强政府的资金支持,为公交一体化进程的建设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另外政府还可以鼓励一些社会人员对公交一体化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丰富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的资金支持。同时政府还需要建立专门的部门监督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资金使用情况,避免出现资金的不合理使用现象,保障资金的落实,促进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建设。

(三)建设完善的城乡公交一体化网络

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公交车的管理,建立城乡一体化公交网络,对公交车的运行进行合理的监管。对于公交车的运行线路,公交车的票价,公交车的车辆进行统一的标准化管理,这对于提高公交车的运行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现城乡公交车的网络化管理可以对公交车的运行进行实时监控,这样可以更好地掌握公交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加强公交车城乡网络化管理可以保障公交车运行的有序进行,对于提高公交车的运行效率和运行秩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当前公交车的管理体系并不十分健全,加强网络化管理可以减少公交车的不公平竞争,对于城乡客运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加强公交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支持

公交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公交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相关的政策并不十分完善。政府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政策支持,对城乡一体化建设制定相关的规划目标,在原有公交线路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公交班车,可以依据就近原则改变原有的线路,这可以有效地减少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的阻力。政府还可以通过出台一些优惠的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力量为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建设进言献策,可以通过网络积极吸收和鼓励人们提出合理的建议,促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建设。

结语: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交流逐渐加强,城乡之间的客运量也随着增加,加强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经济之间的交流和发展,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实现城乡公交车一体化建设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今后需要进一步完善公交车一体化网络,合理规划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促进我国城乡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路伟平.加速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J].运输经理世界.2011(7).

篇8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皖北城一体化建设研究

――以宿州市为例

欧晓倩章梦雪

(宿州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摘要】首先,在了解城乡一体化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建设意义的基础上,以宿州市为例,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调研方法对宿州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其次,从社会层面、政府层面、城镇居民层面分析了宿州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状,得出了有关于城乡一体化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最后,城乡居民层面、政府层面以及社会层面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二元结构;城乡差距

绪论

在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在城镇化发展中隐藏了愈多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但这并不能阻碍城镇化的步伐,在面对这些问题时,皖北地区给自身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即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还兼具和谐发展的目标,另外坚持在发展中体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可发展等。

同时城镇化进程中,它至少涵盖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人口城镇,二是经济城镇化,三是社会城镇化,在这三个层次发展中,社会的矛盾也尤为突出,例如人口不断的增多,但土地的使用率却低,这也是现在政府采取土地集中使用的原因,在面对这些潜在的风险和问题时,皖北地区采取一套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即与周边地区一起联合探索出适合皖北地区城乡发展的道路,以实现皖北地区城乡间的共同发展与富裕。

一、研究现状描述

(一)宿州市与安徽省其他直辖市的城镇化率情况

根据2014年安徽省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安徽省各个市的城镇化覆盖率中,合肥为69.10%,增福为1.31;淮南市为67.90%,增福为1.25;蚌埠市为50.91%,增福为1.24;淮北市为59.76%,增福为1.23;阜阳市为37.50 %,增福为1.27;宿州市为37.43%,增福为1.27。

单从城镇化率角度来看宿州城镇化率在不断的增长但城镇化水平还是相对较低的,增长幅度与其他城市相比并不突出。这样单一发展会使得宿州等一些城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无法持续发展,也无法从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多个角度来实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皖北城乡一体化建设。

(二)宿州市近几年城镇化率情况

数据显示,宿州市近几年的城镇化覆盖率非别为:11年33.1%、2012年34.8%、2013年36.2%、2014年37.4%。可见城镇化率一直在提高,但增速却在减缓,增长幅度也十分微小。

(三)宿州各地区的城镇化覆盖率

数据显示,宿州市各区的城镇化率分别为:桥区为45.1%、砀山县为35.9%、灵璧县为25.3%、萧县为21.9%、泗县为18.5%。可以的初步得出:桥区的城镇化率最高,泗县的城镇化率最低;桥区的城镇化率比泗县高22.2%,各地区发展不均衡。

(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根据宿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2014年间,城乡绝对收入差距从13190到18925。城乡收入差距比高达300%,而且每年都会增长。

从表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存在将近3倍的差距,这也体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发展失衡。但从这表中也可以看书,城乡收入差距也在不断的减少,但总体减幅不是很大。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城镇化增速滞缓,县域城镇化水平不均衡

在城镇化的过程当中,随着各种问题的出现,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开始减缓。宿州市与安徽省其他地级市的城市化覆盖率对比也不是很突出,还是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这就说明人们应该意识到不能一味地走老城镇化道路,而是要寻求一种新的突破。

由图2 3可以清晰地看到,宿州市各地区的城镇化率差别非常大,县域城镇化水平不均衡。各个区域都在建设,但由于每个地方建设的力度、效度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不同等等原因,导致了城镇化水平不均衡。

2.城乡一体化建设不彻底,乡镇居民思想落后

从实地调研结果显示,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有些地方建设的不够完善;有的是建设完了之后,后期的工作却没有持续下去,导致已经建设好的成果毁于一旦;还有的是在建设途中就停滞不前。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政府的政策实施的力度和绦辛τ泻艽蟮墓叵怠

还有就是城乡居民对城乡一体化概念没有深刻的认识,导致在建设中有些居民不支持政府的工作,导致建设中出现困难。还有许多农民思想文化水平达不到,使经济发展与人文发展脱节,有可能会导致造成只是建立了城镇,却没有可此续发展的动力的局面。

3.城乡差距明显

城乡之间在经济、教育、空间上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这些差距阻碍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如在空间方面,城乡之间存在着有形和无形的隔离,城市带和乡村带之间空间差的减少速度远跟不上近几年的发展形势。

通过调查研究数据显示,现如今城乡居民在个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近几年的产业发展虽迅速,但从数据中可得出农村居民远跟不上现代产业的发展。所以如何解决此类问题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成为我们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城乡社会发展的程度差,农村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滞后性和保守性,这种文化上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从城乡的差距可以看出宿州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还有待提高,应该从多个角度多维的综合发展,使宿州在迎合发展政策的同时能结合自身的情况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让城乡一体化建设得到理想的效果。

4.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认识不足

宿州等一些地区近几年将改善重点放在扩大城市空间和城市数目增加方面,出现了“虚假城镇化”、“城镇化不彻底”的现象,在这种现象下城镇化率虽然得以提高,但是农民并没真正的享受到城镇居民的待遇,并没有从本质上得以改善从而致使城乡一体化建设改善不突出发展缓慢。

要想使城乡一体化建设能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要对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意义进行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5.单一发展,没有寻求新的突破

就研究结果显示,宿州地区在皖北城乡一体化建设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发展体系不够完善较为单一。这致使宿州的一体化建设速度较其他皖北地区相对比较缓慢。

纵观宿州近几年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主要将改善重点放在扩大城市规模和城市数量增长方面,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皖北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从多维角度来发展宿州在新城镇背景下的皖北城乡一体化建设。没有解决阻碍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三农问题和二元化结构等主要问题。

(二)出现问题的原因

1.城乡二元制结构制约城乡一体化建设

城市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由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即使实行户籍制度,可以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却隔离了城市与农村,使得二者存在于相对封闭的空间中,这种情况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城乡二元制结构加剧了社会经济增长的不均衡。近几年城镇人口数目增加和城镇空间的扩张使得城镇化率提高农村户口转化为城镇户口但只是伪城镇化。在消费的形式方面,农村人的消费属于没有城市人丰富多彩,他们解决温饱问题就可以,而城市人更懂得享受生活。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建设问题,使得城乡二元结构更加制约城乡一体化的建设。

2.三农问题突出

宿州近几年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皖北城乡一体化建设并没有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民的收入低且增收难,导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大,解决三农问题主要就是缩小城乡居民贫富差距。

各部门通过采取一些措施,使三农问题在生产方式、生产结构等方面得到相应的改善,但是这个的发展速度远远跟不上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脚步。

3.政策的贯彻落实和乡镇居民的文化水平

由于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不够深刻,导致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的阻碍。原城镇中的人会不接受农民,而农民也会适应不了城镇的生活,他们还是习惯于自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些都是政策能否彻底落实、落实到位的关键约束因素。

在调查的几个地方,我们发现虽然城镇建设中的基本设施都是齐全的,但是后期被损坏的程度非常的严重,居民们根本没有珍惜公共设施的意识。因此,在城镇化建设当中一定要坚强居民思想道德建设。让人们意识到建设城乡一体化最终都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那么才能可持续的发展、和谐的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一)贯彻新型城镇化对城乡一体化的指导作用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却带来了许多经济、社会方面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加剧了城乡二元分割。所以,宿州市城镇化路径也需要改变过去不够科学的城市化,而是要转向基于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首先,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这个层面上就要求加速推进农村居民转化为市民的过程,比如现在对于农村居民的城市户口问题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问题。再者,产城的融合、城乡的协调、工农的协调等方面的发展一直都是新型城镇化要求。

可以看出,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指导思想都对解决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告诉我们接下来的城乡发展的新道路,那就是不但要走可持续、良性的发展道路,而且要在发展中考虑到人的重要性,建立一个经济、人文、环境都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城镇。

(二)加强小城镇的建设

发展小城镇,可消化农村劳动力,消除城市就业压力。小城镇建设是新型城镇化一个重要的部分,同样适用于城乡一体化建设。小城镇有较强的经济、科技、人才等优势,有利于带动周边乡村经济发展。但现实却是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对于小城镇的建设较弱,没有得到彻底实施。在此层面上,小城镇有必要作为城乡一体化战略的重要一步。

(三)改革户籍政策

城乡二元结构是造成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原因。想要减少这类收入分配上的差异,就必须转变城乡户籍管理制度。有很多地方的城镇化的有户籍人口市民率与非户籍人口绿的差别仍旧很大,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这种现状,从而使城乡间的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实现平等就业。

(四)提高乡镇居民的受教育水平

我国一直强调“科教兴国”,并且一直努力建设为一个人才大国。因为只有有了人才,国家才能更好地发展。同样的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教育水平同样很发达。由此可见,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树立到“硬实力”重要,但“文化软实力”更重要的观念。在建设中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们的受教育水平,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既然大力发展人才,那么就相应的要出台一些政策去留住人才,为家乡的建设做出贡献。

四、结论

宿州虽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较其他城市发展速度还是相对比较缓慢。其主要原因是城乡二元制和三农问题突出制约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只有在相关程度上减少二元制问题和三农问题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影响和从根本上消除这两个问题,才能使宿州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格局。实现城乡共同发展,p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城乡一体化发展联系个社会的各个层面和人民的思想、认知、文化等方面。在建设城乡一体化时要全面协调,不可突出冒进,相互之间做加减法磨除棱角,实现全面现代化科学的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和一体化的要求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在目前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通过城乡一体化来缩小城乡差距已刻不容缓,而新型城镇化立足于我国目前的大背景下,则更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其贴近经济发展本身,创造出新的投资需求,提高农民收入,利于城市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此论文主要围绕城乡二元制和三农问题来探索研究,了解发展现状、取得的相关成就和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国家和人们的共同愿景,是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要途径。各地省市应贯彻落实总体规划,也要在落实的同时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叶莲松.新型工业与城镇化[J].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曾赛丰.中国城市化理论专题研究[J].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06)

[4]李树踪.中国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J].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05)

[5]马海发.农村城镇化发展探索[J].新华出版社,2004,(01)

[6]姜伟新.城镇化既要积极又要稳定[J].求是,2011,(02)

[7]肖良武,张艳.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现模式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篇9

>> “一体化”的城乡 城乡一体化环境卫生治理市场化运作的思考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城乡物流体系构建 城乡一体化在城乡总体规划中的应用初探 统筹城乡一体化中的博弈问题 城乡一体化中的土地流转问题 城乡一体化中的小城镇规划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政府责任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信息服务问题研究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经济组织创新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金融共生路径选择 城乡一体化中的乡村债务问题研究 浅谈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村庄住宅规划建设 城乡一体化中的农村金融与农地制度创新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消防规划编制 城乡交通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道路问题及对策 浅析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困境及对策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循环经济 城乡一体化中的财政政策探析 浅谈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民居环境的变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李强.特色小镇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J〕.今日浙江,2015(24).

〔4〕李强.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N〕.浙江日报,2015-01-27.

〔5〕〔6〕〔7〕陈文文,刘刚.特色小镇“特”在哪――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您全面解读〔N〕.浙江日报,2015-06-17.

〔8〕杭州市西湖区门户网站.关于加快推进云栖小镇建设的政策意见(试行)〔EB/OL〕.(2016-03-23)〔2016-08-03〕..

〔9〕云栖小镇介绍〔EB/OL〕.(2015-07-18)〔2016-08-04〕..

〔10〕宁波市政协.科学规范建设特色小镇〔EB/OL〕.(2016-02-25)〔2016-08-04〕..

〔11〕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关于做好2016年特色小镇推荐工作的通知〔EB/OL〕.(2016-08-03)〔2016-08-04〕..

〔12〕邱h,徐琛.我国将培育1000个特色小镇〔EB/OL〕.(2016-07-19)〔2016-08-04〕..

〔14〕班有识,吴悠.学习“五水共治”和特色小镇经验〔EB/OL〕.(2016-07-20)〔2016-08-04〕.http:///2016-07/20/c_1119248969.htm.

〔15〕〔英〕埃蒙・坎尼夫.城市伦理――当代城市设计〔M〕.秦红岭,赵文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17.

〔16〕〔美〕马克・格特迪纳,〔英〕莱斯利・巴德.城市研究核心概念〔M〕.邵文实,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6.

〔17〕〔21〕〔美〕戴维・哈维.叛逆的城市〔M〕.叶齐茂,倪晓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20,69.

〔18〕王小章.特色小镇的“特色”与“一般”〔J〕.浙江社会科学,2016(3).

〔19〕〔美〕迈克尔・斯彭斯,帕特里夏・克拉克・安妮兹,罗伯特・M.巴克利.城镇化与增长〔M〕.陈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44.

〔20〕〔美〕_伯特・L.西蒙.社会政治哲学〔M〕.陈喜贵,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4.

篇10

【关键词】医疗保险 城乡统筹 新医改

前言:吉林省是我国一个农业大省,统计人员数量大约在2800万左右,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占据吉林省总人数的98%左右,基本上已经将全民医保落实。但是吉林省医疗保险由于历史及城乡发展建设等原因,吉林省医疗保险现在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及新农合,都分属于不同机构管理。进而造成吉林省医疗保险统筹性管理水平较低,医疗保险结构较为零散,主要呈现碎片化及城乡分割特征。

一、吉林省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保险基金抵御风险能力低下。伴随着吉林省城市化不断深入性建设,城乡之间人口流动十分频繁,但是城乡还是应用分割管理模式,对于城乡之间人口流动造成了严重影响,本就有限的医疗保险基本划分在不同区域内管理,城乡医疗保险管理不贯通,信息资源难以做到共享,造成城乡人员难以享受到应有的待遇,农民工在向城市流动中医保难以转移。

(二)不同管理部门重复建设,造成了大量人力、财力及物力的浪费。现阶段,吉林省所拥有的医保统筹机构一同有52个,工作人员数量为1620,医疗保险及农合中有6个部门还没有进行信息网络化建设,其中的部分都已经将信息网络化建设落实到了实处,并且独立管理。据统计发现,吉林省在城乡医疗保险部门上面每年需要投入资金数量大约到7000万左右,这部分资金还不包括信息网络化建设所需要的维护资金。

二、吉林省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的可行性分析

(一)政策基础。我国所制定的《社会保险法》就将吉林省现在所拥有的三种基本医疗保险全部包含在内,同时还将新农合也归纳在基本医疗保险范围之内,政府部门需要对于该地区社会保险管理工作承担起相对应的责任,对于该地区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性规划。在我国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实施方案》中就明确要求,加快落实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建设进度,对于城乡医疗保险管理制度制定统筹性规划,整各城乡管理职能及资源。中央对于积极探索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地区,给与了高度支持。

(二)经济基础。社会经济水平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必然趋势,也是表示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近几年,吉林省经济取得了显著提高,经济总量不断提升,就吉林省2012年所得到的GDP总值就已经得到了11937亿元,在全国位于 11,城市化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较发达水平。正是由于吉林省经济快速发展,为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奠定了经济方面基础。

(三)经验借鉴。就世界各国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流程分析可以发现,德国在上世纪就已经开始落实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发达国家在落实社会保险制度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但是从这个国家社会保险制度制定发展形势可以发现:任何一个国家在落实社会保险制度上面,都是先从城市开始,进而在到农村,逐渐将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落实,在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刚开始落实的时候所能够涉及到的人数有限,逐渐才能够根据人们的实际需求制定各种社会医疗保险。在中央政策引领下,我国其他地区已经对于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积极试点,例如在2004年的时候广东省就已经到开始对于城乡医疗保险统筹性管理,也是我国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最速度的城市。

三、吉林省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意见

(一)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改变医疗资源城乡分布不均的局面,提升城乡就医的可及性。我国现在所拥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在城乡上面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卫生资源全部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所拥有的医疗卫生资源严重短缺,造成农村地区卫生医疗机构每年就诊患者数量逐渐减少,患者逐渐向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流动。吉林省应该增加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的投入,逐渐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拥有的硬件及软件水平,对于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开展定期性教育工作,提高基层医疗人员专业技能,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基层医疗卫生行业中,同时对于基层现有医疗人员所待遇水平应该逐渐提高,改变现有就诊问题。

(二)加快制定社会保险法细则,完善政策的顶层设计。《社会保险法》现在虽然已经开始实施,但是《社会保险法》中与医疗保险有关的内容阐述还较为模糊,虽然已经授予医疗卫生机构众多权益,但是对于医疗卫生机构实际工作帮助还较为有限。为了能够推动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满足医保制度变化,应该对于《社会保险法》中与医疗保险有关的内容细致划分。在细致划分医疗保险内容时,应该从医保制度长期发展角度分析,逐渐完善顶层设计,在国家有关政策的统一指导下,将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整体发展趋势等内容明确制定,让这些内容成为各地区落实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凭证。

结论:吉林省作为我国主要省份之一,城市化建设不断深入开展,基本上已经落实了医疗保险,但是吉林省医疗保险在实际管理中还存在统筹性低等问题,造成农民在向城市流动过程中那以享受到应有的医保待遇。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能够有效解决吉林省医疗保险所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程翔宇.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研究综述[J].中国

卫生政策研究,2012,09:58-61.

[2]陈天祥,饶先艳.“渐进式统一”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模式

――以东莞市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10,01:16-24.

[3]韩连贵,李振宇,韩丹,吴庆岚,杨微,易继平,王恒,张照利

,鲁川.关于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略

规程的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2013,03:3-68.

篇11

事实上,城乡一体化是城市与乡村两个不同特质的经济社会单元和人类聚落空间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区域范围内谋求融合发展、协调共生的过程[4],因此其发展必将涉及特定地域范围的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生态环境等诸多问题。重庆市作为我国最年轻的直辖市,近年来发展较快,特别是其都市区域有着更为有利的地理空间优势,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有助于打破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格局。另外,重庆都市区在自然地理环境、城市空间结构、经济空间布局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就相应问题进行分析,探寻适宜的城乡一体化模式,不仅具有实践上的针对性,也具有理论上的现实意义。

1 重庆都市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

重庆都市区包括城市中心及周边共9个行政区5473km[2]范围,人口约500万。都市区由内往外大致可划分为3个层次(如图1):一是核心区,指城市中心区域12个组团约713km[2]范围;二是主城区,由核心区12个组团和11个外围组团共同构成,面积约2616km[2];三是都市区,即包括9个行政区的全部范围。与外围地区相比,都市区经济发展较快,生产力水平具有一定基础,随着城乡交流日趋紧密,该区域已具备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但从当前现实状况看,仍存在一定问题。

附图

图1 重庆都市区空间结构

Fig.1 Spatial Structure of Chongqing City

1. 1 都市核心区产业过度集中与产业空间协调均衡发展相互背离

都市区在产业空间分布上存在二、三产业过度集中于城市核心区的现象,特别是工业,在主城核心区12个组团内仍大量存在。一些企业不仅占据了核心区发展第三产业的有利空间,而且存在环境污染和影响居民生活等问题。重庆主城区空间曾经历过几次大的变动,但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对都市区延伸形成阻隔,以及政府过于关注加速中心城区发展,将大量财力、物力投入其中,所以相关产业疏散一直较为迟缓,造成当前中心城区外围产业过于单一和薄弱的客观现实(以农业为主),阻碍了城乡一体化推进过程中产业空间一体化的均衡发展。

1. 2 城市空间结构面临调整和优化

按照1996年《重庆市总体规划》,都市区现已初步形成“有机分散、分片集中”的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但由于开发建设过快以及规划管理薄弱等因素影响,当前都市区空间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一,在城市空间扩展上,出现了无序“蔓延”趋势。部分区域的组团之间相互粘结,组团结构已有所破坏,从而使城乡一体化的空间发展陷入新的矛盾。其二,外围组团发展不均衡,除个别组团外,规模大多较小,发展缓慢,对农村的带动能力不足,因此有待重新整合。城市空间是产业空间调整的直接载体,为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都市区城市空间将面临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1. 3 城市边缘区与小城镇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

城市边缘区和小城镇是较为独特的两种空间类型,由于它们是城乡之间的融合地带和过渡性节点,所以最具动态性,同时对促进城乡互动、实现城乡均衡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城市边缘与小城镇最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产业上由于缺乏与核心区的密切联系和一体化配置,造成当前这类区域产业特色不够鲜明,产业趋同明显;二是由于这类区域城市化进程较快,导致城市发展同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三是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城市边缘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各类生产和生活设施还很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核心区与外围乡村的均衡发展,因此亟待以城乡统筹的思维加以解决。

从总体上看,目前都市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水平还处在一个较低层次,要通过产业空间调整、城市空间优化、加强重点区域建设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需要确立城乡统筹的思维,采取全方位举措,加快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2 都市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2. 1 城乡一体化的经济支撑较为薄弱

近年来,重庆都市区域经济发展迅速,但作为城乡一体化的推动性因素,其经济支撑仍有待巩固,这突出表现在核心区外围经济的薄弱性上。首先,在产业空间分布上,由于都市核心区产业过度集聚,从而削弱了外围空间的增长动力;其次,从核心区外围空间的内生发展看,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农村内部产生了大量的乡镇工业,但大多属于初级层次,所以都市区外围乡村工业化程度较低。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外围地区农业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广阔,是典型的都市现代农业特征,但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其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制约了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国内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表明,推进城乡一体化有赖于经济作为先导,所以当前核心区外围区域的经济弱势问题有待解决。

2. 2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政策与制度尚待完善

从当前实际情况看,都市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制度保障尚未健全,缺乏对城乡一体化推进具有促进作用的引导性政策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事实上,都市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涉及产业空间调整、城市空间优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其它方面的很多内容,各项活动的有序进行与加速推进,都需要有相应的政策引导和激励,所以当前政策供给的相对不足对都市区城乡一体化发展产生了一定制约。另外,都市区城乡一体化的顺利推进,也需要在制度上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对于当前最为突出的农村土地、社会保障、投融资体制等问题迫切需要制度创新。

篇12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城乡物流;文献综述

Abstract: Urban and rural logistics integr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domestic scholars have been on the urban and rural logistics for more than a decade of research, covering the basic concept of urban and rural logistics,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context, necessity and power mechanism, the integr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and so on. The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of urban-rural theoretical macroscopic, while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logistics angle, while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focusing on the urban-rural interactive logistics system is less. Therefore, the future study of urban and rural logistics should focus on starting from the micro,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complementarity, combined with new technologies, new ideas to explor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logistics development ideas.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大,20世纪80年代国内就提出并开始了对城乡一体化的研究探讨,并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等方面进行了多方探索,尤其是在党的十以来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向前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尤其是统筹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要大力调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缩小过大的城乡差距,协调城乡发展,使城乡实现一体化发展。

城乡一体化提出已有三十多年,作为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城乡物流的研究成果主要出现在近十多年,本文在对国内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城乡物流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总结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城乡物流互动发展规律,以期为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提供依据与借鉴。

1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城乡物流关系研究

1.1 基于城乡物流基本概念研究

城市物流是指槌鞘蟹务,包括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设备以及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用品、食品、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用品、垃圾废物等在内的物流。它服务于城市经济和人们生活的需要。城市物流具有集中性、常年性、同质性、复杂性、广泛性等特点[1]。

关于农村物流的概念,学界还未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已有的学者在不同角度对农村物流相关概念进行了定义,大致可归纳为如下[2-6]:农村物流指在农村范围内服务于农村居民生产、生活以及其他经济活动提供包括仓储、运输、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及其相关一切活动的总称。农村物流包括农村居民工业消费品物流、农产品物流、农业生产资料物流、农村逆向物流。相对于城市物流而言农村物流具有分散性、季节性、差异性、特殊性、多样性等特点。

在概念认同上,学者对于城市物流这一概念达成了一致,但在农村物流这一概念上却出现了分歧和争议。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并未发生改变,城市流通体系与农村流通体系发展差异较大,而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从一开始是以城市为中心来展开的,因此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相对缓慢,这便导致了城乡物流发展呈现出“二元”形态。另一方面,物流本身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中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的定义中指出: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的结合。基于这两点,一些学者认为农村物流虽然是相对于城市物流而存在的,但它只是城市物流的一个延伸,并不能完全脱离城市物流而单独存在。

1.2 基于城乡物流差距的比较研究

与国外相比,我国农村物流研究起步较晚,由于种种原因,城乡物流发展也呈现出“二元”形态,城市物流与农村物流表现为两个“物流孤岛”。从多个学者相关研究[7-12]可发现城乡物流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乡物流市场方面,农村物流市场相比于城市来说,市场体系分割,物流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但是缺少大型的物流市场主体。其中农户作为农产品市场主体之一组织化程度低,没有承担起其主体角色,不成熟的市场主体,有限的流通渠道,难以保障农村市场需求与供给,使农产品流通陷入“小流通”与“大市场”的矛盾之中。(2)城乡物流功能方面,城乡差距主要体现在物流网络、运输、仓储、配送等功能上。由于农村物流分散性、特殊性的特点导致农村物流网络不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设施落后、密集程度低,远远没有城市物流高效、便利、快捷。(3)城乡物流环节方面,物流环节包括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装卸搬运、包装、信息和客服八个环节,农村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程度不高,环节之间流通不畅,导致物流效率低下、成本偏高,农民增收困难。(4)城乡物流配套体系方面,农村物流表现为物流政策法规不健全、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程度低、农村物流技术落后、金融体制不完善、专业物流人才匮乏等。

1.3 城乡一体化与城乡物流关系理论研究

城乡一体化是为解决我国特殊的二元经济结构而提出的,城乡一体化内涵是指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展的条件下,城市与乡村实现结合,以城带乡,工农互促,城乡互动,以乡补城,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达到城乡之间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空间上协调发展的动态过程。

城乡物流是城乡之间经济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刘宝认为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小农经济体制的阻碍、农村和农业物流的特殊性以及国家在发展现代物流进程中“重城市、轻农村”等原因导致我国物流发展呈现出城乡“二元”形态,并导致了一系列负面效应,因而提出了协调城市与农村物流联动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物流的破解思路[13]。丁俊发指出城乡物流体系的核心是物品在城乡间的双向流动,首要解决的是流通环节过多,物流成本过高的矛盾,以达到供求的相对平衡,保障生产建设与人民生活的需要;其物流体系的关键在于培育物流运作主体[14]。

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发展城乡物流有助于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农村内需,提高农村居民收入。赖盛中认为城乡差距扩大,城乡双向物流发展滞后制约农村消费增长,因此应从城乡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平台、专业人才多元主体、创新模式等多方面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促进城乡物流发展,从而促使农民增收,促进农村消费[15]。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消费的制约,以及城乡互动流通体系的建立促进农村消费并深入探讨了其机理,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乡互动物流体系主要通过丰富流通业态、加速流通组织创新、整合提升流通网络等方面来促进农村消费[16-20]。

2 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

关于城乡物流一体化的内涵,是指一体化的互动物流体系,并不是要求城乡物流一样化,而是为了我国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统筹协调,最终达到城乡之间商流、信息流和物流的一体化。这是我国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一元结构形态过度的必然阶段。城乡物流的薄弱环节是农村,难点是农产品的“卖难”问题,重点是促进农产品和消费品的双向流动,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村消费,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2.1 农产品流通视角下城乡物流一体化研究

相对于其他商品而言,农产品具有易腐易逝性、季节性、随机性等特点,这也给农产品物流增加了难度,导致了农产品流通效率低、成本高、损耗大等问题。农产品物流是物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乡物流实现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环节。许多学者为此展开了大量研究,当前农产品物流模式主要分为四种: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的运作模式、以连锁超市为核心的农超对接运作模式、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的运作模式、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运作模式。李敏基于城乡一体化背景,从农产品物流视角分析了其物流活动的技术经济特性,提出优化资源利用科学配置物流要素,立足城乡一体化和现代物流经济理论,进行农产品物流现状分析,做好战略选择组织模式规划等一系列建议[21]。王彩霞分析并指出了湖南果蔬农产品物流环节过多、成本高、损耗大、效率低的现状,提出在物流主体中发展核心企业,构建果蔬农产品供应链实现一体化运作模式[22]。白晋湘提出在湘西以怀化、张家界、吉首为中心城市的区域内构建“乡村超市+城乡配送中心+城市生鲜便利店”城乡物流一体化模式[23]。郎喜庆等结合安徽省农产品物流现状,分析了其现有农产品物流模式并进行对比,提出了适合安徽省城乡统筹的农产品物流创新模式[24]。胡云涛以“盐源苹果”为例,从城乡双向物流的流通物Y生产主体、流通主体、物流主体三个角度,探讨了西南地区特色农产品物流一体化发展的双向流通模式及相关对策[25]。

2.2 农村物流视角下城乡物流一体化研究

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现状还不足以内生出具有辐射城市市场能力的物流主体,因此怎样解决农村物流发展的问题是城乡物流一体化的重点和难点。从政府职能角度,应从以下几方面转变:(1)加强农村物流基础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2)发挥政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使物流市场各主体组织完善起来。(3)完善物流体系政策法规,弥补市场不足,为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26]。从农村物流发展角度,史晓艳、吴委哲提出基于第三方物流的物流连锁超市并结合城乡客运一体化―小件快运网络,形成农村物流动态联盟,实现物流服务从城市向农村的延伸[27-28]。上官绪明结合农村物流特征,将农资、农产品、农村居民消费品相关市场信息整合,形成基于信息网络的农村物流系统城乡双向流通优化模式[29]。梁晓音、张毅提出基于电子商务流通模式的农村物流体系,并对政府部门、农企合作组织、第三方物流企业、监管部门战略实施进行了部署[30-31]。针对农村物流配送的问题,张强波提出城乡一体化农村连锁经营配送理论,运用配送网络规划的三阶段控制模型等构建了江苏城乡一体化的农村配送体系[32]。彭永涛运用超网络模型对城乡物流配送网络进行了优化[33]。

2.3 基于城乡统筹的城乡物流一体化研究

现实当中许多学者将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混为一谈,事实上这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城乡统筹的含义是指以城市和农村一体发展思维为指导,以打破历史和制度设计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为出发点,立足城市发展,着眼农村建设,以最终实现城乡差距最小化、城市和农村共同富裕文明为目的的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城乡一体化作为城乡关系的高级状态与最终目标,城乡统筹则是走向这一目标的路径,并是贯穿城乡一体化的主线[34]。秦星红等基于城乡统筹运用SWOT全面分析了重庆城乡物流发展特点和现状,提出以生产加工企业为中心和以连锁经营为框架的两种城乡统筹双向物流模式[35]。董威选取浙江松江县数据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城乡物流一体化各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得出城乡物流业产值、城乡公路里程、城乡物流量等因素影响城乡经济发展,并提出城乡物流一体化相关对策建议[36]。夏春玉等通过对沈阳蒲公英和南京苏果两家企业案例研究,讨论了消费品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所主导的城乡互动双向流通的互动机制,并提出了以连锁经营为主要经营形式整合批发企业的农产品、消费品城乡互动双向流通模式,并提出相关系列政策建议[37]。密海英分析了我国区域物流配送信息平台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城乡统筹发展对其的影响,最后从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平台功能完善、信息平台内容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城乡统筹发展下的区域物流网络配送信息平台相关建议[38]。王秀荣提出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整合、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结合、可持续和协调发展原则、系统目标整体最优化四项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构建原则。同时构建了城乡物流一体化基本框架,并给出了相关推进建议[39]。

3 城乡物流一体化测度与评价研究

任保平以城乡商流一体化、城乡物流一体化、城乡信息流一体化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综合考虑指标特征和各种评价方法特点采取客观性较强的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权重,然后对我国1991~2008年进行测度考察,得出了加大农村流通主体培育、构建城乡双向一体化流通体系、加强城乡信息一体化建设三方面建议[40]。卢美丽从城乡物流一体化框架构建的总体方向、内容建设、网络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然后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体系并对A、B、C三地物流一体化程度进行了评价[41]。姚舜等选取地区物流水平、交通基础设施、物流信息化水平、物流发展环境为一级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长春地区物流一体化发展现状进行评价,最后得出该地区以长春为中心扇形的极核式物流网络空间结构[42]。高志飞通过对城乡物流一体化相关内容建立起的5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综合分析,选取了因子分析法,然后对山西省情况进行了评价[43]。濮帅综合对物流系统的多种定性与定量评价方法,综合选择了德尔菲法、熵权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现代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进行评价[44]。

4 研究评述

纵观已有研究可以发现,以城乡物流一体化为目标的研究成果涉及城乡物流基本理论、城乡物流一体化的问题与实现路径、城乡物流一体化网络布局与对接模式等多方面内容。在研究方法上,既有基于城乡物流基本理论、农村农产品物流模式探讨、物流体系框架构建等问题的定性研究,也有基于城乡物流与经济影响因素、城乡物流配送网络、城乡物流一体化水平发展评价等问题的定量性研究。

针对已有文献,笔者对当前研究状况和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以下看法:

(1)研究内容方面。首先,目前研究虽涉及城乡物流的诸多方面,但多数都将研究重点放在农产品物流以及农村商品物流网络上,笔者认为今后的研究更应注重从城乡统筹的角度,以一体化的视角协调城乡双向物流一体化的发展,真正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实现城乡一体化。再者,针对我国生鲜冷链农产品物流理论与实践远远落后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情况,国内研究还不够具体化,应该与多门学科包括食品科学、农学、车辆运输、管理学、运筹学等相结合以达到理论与现实技术实践同步。最后,结合当前社会趋势,随着技术及理念发展,可更加注重与其它新兴领域诸如“互联网+”、信息网络、云物流、物联网等相结合进行城乡物流一体化研究。

(2)研究方法方面。已有研究较多集中在定性方面,如策略探讨、路径探讨、体系框架和对策建议等,少量定量研究多为现代物流理论中常用方法在农村物流的应用,对于城乡物流关系理论研究部分也多是浮于表面的影响因素或系统评价分析,只是提供了宏观对策及模式运作,而对于具体细节方面缺乏深入的实证等定量分析。因此,笔者认为以后研究重点应更多的从微观视角入手,定量研究城乡物流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具体性问题。

参考文献:

[1] 聂家林,沈晶. 苏北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的构建[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12):60-62.

[2] 吴震,朱亚伟. 论农村物流的中心题[J]. 中国合作经济,2007(9):54-55.

[3] 周建勤,鞠颂东. 区域物流规划中的农业与农村物流问题探讨[J]. 物流技术,2007,26(2):40-42.

[4] 谢水清. 论农村物流的内涵与特点[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51-53.

[5] 王新利. 我国现行农村物流模式分析[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3):70-72.

[6] 李宏宇. 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研究[J]. 学习与探索,2006(2):235-237.

[7] 宋宇. 城乡双向流动的物流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经济纵横,2011(3):32-35.

[8] 钟铃.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城乡物流体系构建[J]. 商业经济研究,2012(22):33-34.

[9] 吴委哲,郅慧,李t艺.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农村物流发展思考[J]. 物流技术,2014,33(1):47-50.

[10] 周凌云,顾为东,赵钢,等. 面向城乡双向流通的江苏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建设[J]. 现代管理科学,2013(7):39-41.

[11] 焦瑞,余晓琼. 我国农村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202-13204.

[12] 李仕蓉. 基于农业产业化的农村物流体系构建[J]. 物流技术,2014,33(1):34-36.

[13] 刘宝. 我国物流发展的城乡“二元”形态及其破解思路[J]. 经济问题探索,2008(4):47-49.

[14] 丁俊发. 城乡经济一体化与物流业发展[J]. 中国流通经济,2011,25(8):8-10.

[15] 赖盛中. 基于促进农村消费的城乡双向物流发展策略[J]. 江苏商论,2012(2):3-6.

[16] 储东涛. 搞活城乡流通驱动农村消费[J]. 江苏农村经济,2009(4):28-30.

[17] 张学海. 农村商品流通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与对策[J]. 广东商学院学报,2007(1):79-81.

[18] 臧泽华. 城乡流通二元结构协调性及对消费二元结构的动态影响[J]. 商业时代,2015(29):11-13.

[19] 汪月. 城乡双向流通体系扩大农村消费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蚌埠: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20] 刘根荣,种Z. 促进消费视角下城乡流通协调发展研究[J]. 经济学家,2012(9):29-36.

[21] 李敏,吴群琪. 基于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农产品物流经济学思考与展望[J]. 物流技术,2015(4):1-3.

[22] 王彩霞,喻凤香,黄大喜. 湖南省果蔬农产品物流一体化形式探析[J]. 物流科技,2014(10):45-47.

[23] 白晋湘. 湘西城乡物流一体化研究[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62-65.

[24] 郎庆喜,陈艳红,赵冰,等.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5(13):300-303.

[25] 胡云涛,张治国,王麒均,等. 基于双向流通的西南地区特色农产品物流模式构建研究――以“盐源苹果”为例[J]. 农村经济,2014(11):121-124.

[26] 赵萌,邬文兵. 我国农村物流发展战略探究[J]. 中国流通经济,2012,26(11):31-35.

[27] 史晓艳. 从城乡一体化农村物流发展引发的思考[J]. 科技视界,2014(23):366.

[28] 吴委哲,郅慧,李t艺.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农村物流发展思考[J]. 物流技术,2014(1):47-50.

[29] 上官绪明. 基于城乡双向流通视角的农村物流系统优化模式及对策[J]. 江苏商论,2012(1):68-70.

[30] 梁晓音. 基于个人电子商务流通模式的农村物流发展体系构建[J]. 商业时代,2014(17):29-30.

[31] 张毅. 基于城乡双向流通的农村E物流模式构建[J]. 商业时代,2016(5):143-144.

[32] 张强波. 江苏城乡一体化农村配送体系的构建[D]. 镇江: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3] 彭永涛,杜建国,罗建强,等. 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城乡配送网络优化研究[J]. 软科学,2016(5):136-139.

[34] 吴丽娟,刘玉亭,程慧. 城乡统筹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关键内容研究述评[J]. 经济地理,2012,32(4):115-120.

[35] 秦星红,魏光兴,周靖. 城乡统筹双向物流体系构建:以重庆市为例[J]. 科技管理研究,2011,31(13):114-117.

[36] 董威,周伟燕,许燕琳,等. 城乡y筹环境下推动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研究――以浙江松阳县为实证案例[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10):3-5.

[37] 夏春玉,张闯,梁守砚. 城乡互动的双向流通系统:互动机制与建立路径[J]. 财贸经济,2009(10):106-112.

[38] 密海英. 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区域物流配送信息网络平台优化[J]. 物流技术,2014(13):426-428.

[39] 王秀荣,刘照军,刘承秀. 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的构建与推进建议[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9):12-14.

[40] 任保平,魏婕. 中国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的测度及其评价[J]. 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26(9):28-34.

篇13

>> 探索城乡一体化新模式 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浅析“大检修”体系下的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新模式 浅析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 浅析一体化教学模式 南宁借、用、还一体化融资平台建设新模式 “社区、医院一体化”糖尿病管理新模式 构建情报分析能力的职教一体化创新模式 阅读写作一体化语文教学新模式 供电安全管理新模式在“城乡一体化”中的应用 应用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新模式 探索变电运维一体化培训新模式 探索台网融合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通信协作产品的“一体化”新模式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业旅游新模式研究 给排水课程群一体化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着力探索片区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探索中职一体化教学的新模式 中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新模式探析 “教学与研发”一体化的校园纪念品新模式研究 产教结合一体化教学新模式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6]王玲凤.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29(11)

[7]志宏.发达国家的老年教育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9)

[8]刘红,张妍蕊.对我国民营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的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2)

[9]洪娜.浅析我国老年教育事业发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2.哲学社会科学专辑

篇14

关键词:城乡;发展;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3)—07-0057-01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党的十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重大举措。目前,丹凤县处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最佳期,全面审视丹凤县城乡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存在问题的思路与对策,必将成为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力引擎。

一、丹凤县城乡发展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丹凤县城乡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公共服务不断加强,社会事业稳步推进,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成效显著。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丹凤县城乡发展一体化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2012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比为3.10:1,陕西省、商洛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比分别为3.60:1、3.68:1、而丹凤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比为3.71:1,分别高出国、省、市0.61、0.11、0.03个百分点。

2.城镇化水平低。2012年全国城镇化率达到52.6%,陕西省、商洛市城镇化率分别达到了50.02%和42.9%,而丹凤县的城镇化率只有38.1%,分别低于国、省、市14.5、11.92、4.8个百分点。

3.产业结构不合理。丹凤县2012年一、二、三产业结构之比为19.57:44.14:36.29。

4.基础设施差距大。县城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脏乱差问题突出。目前,还有部分组没有通水泥路,部分群众没有吃上自来水,一些地方通讯质量不好。

5.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一是教育发展不平衡。县城教育资源优、学校生源多、校舍不足、班额太大,西街小学、龙驹中学每个班的学生人数都在70人左右,学生进教室好像在“插葱”,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农村教育资源弱、学校生源少、校舍多,班额太小,有的班级只有几个学生。目前部分农村小学还没配英语教师和电教设备。二是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多头管理。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条块分割,行政管理多元化。三是文化建设不平衡。县城居民文化生活较为丰富,而农村居民文化生活贫乏。四是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缺乏。随着新农合的推行,农村看病就医群众日益增多,乡镇卫生院工作量大幅增加,但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数量不够,医术急需提高。

6.城乡建设秩序乱。一是房屋乱建问题严重。县城的小产权房“遍地开花”,房子间的距离太近,有的两座楼之间居民开窗可以握手,不但房子采光不好,而且说话都能听见,绿化、美化、净化程度不高。二是非法买卖土地问题突出。有的村民将土地视为私有财产,不经过任何法定程序,任意买卖。三是资源利用浪费。丹凤本来土地就少,但是县城居民都喜欢一家一户一院落,办公楼都在七层以下,房屋上面空间没有充分利用,造成资源大量浪费,空间开发利用不足。

二、丹凤县城乡发展一体化存在问题的原因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引起的:

1.户籍制度障碍。现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户籍制度,人为的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掘出了一条“鸿沟”,构筑了一道“壁垒”,使城乡居民成为两个发展机会和社会地位严重不平等的社会集团,农民在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子女上学等方面遭到歧视。

2.地理环境制约。丹凤县地处秦岭腹地,山大沟深,除国道沿线和部分地方外,边远山区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恶劣,条件艰苦,有些地方自然灾害频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受限制。

3.农民素质不高。一是文化水平较低。农民与城镇居民相比,明鲜缺乏竞争力。二是缺乏劳动技能。进入二、三产业就业至少需要一技之长或懂管理、会经营的劳动者,而丹凤的大多数农民既没有技术,又因为文化水平低而不会管理和经营,因而只能从事收入少的体力劳动。

4.建设规划滞后。丹凤县城建设总体规划虽经市政府批准,但详细规划还没出来;各镇的建设规划是上世纪90年代设计的,早已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城镇建设落后,管理难度加大。

5.资金投入不平衡。县城建设投入的多,小城镇和农村建设投入的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多,产业发展投入的少。

三、丹凤县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对策与建议

1.推动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这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前提。因为规划是先导、是龙头、是方向,这个方向把握好了,发展定位清楚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配置就有了依据。

2.推动城乡配套改革一体化。这是消除城乡发展障碍,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基础。一是改革户籍制度。二是深化农村改革。三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四是整合社保机构。五是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3.推动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这是增强县域经济实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环节。一是大力发展工业。二是壮大特色绿色产业。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4.推动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这是解决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有效平台。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就是要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手,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努力使城乡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弱有所助、贫有所济、灾有所救。一是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二是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三是繁荣农村公共文化。四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