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乡教育一体化范文

城乡教育一体化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09:59: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城乡教育一体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城乡教育一体化

篇1

关键词:城乡教育;公平化;师资力量

一、城乡教育的不公平现状

1.教育管理制度不规范

就教育的管理问题而言,目前主要由我国的地方政府来负责,大多停留在县级领域上,而县级之间很难实现统筹调控,外加政府之间权责的推脱,导致了农村教育管理的不明确,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

2.师资力量投入不均衡

由于农村的工作环境恶劣、待遇低、晋升困难,很多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更愿意选择在城镇学校就业,因此,城乡教育在师资力量和人员水平上也存在着很大差距。

3.教育资金投入的缺乏

由于受地理位置、地方财政现状和地区性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和限制,农村院校很难得到充足的经济支持,而教育资金投入的薄弱又阻碍了农村教育的正常运行。

二、如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1.树立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理念

要想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化的目标,首先就要树立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理念,消除城市教育中心论的价值观念,建立平等的、公平的大众教育体系,将城镇教育与农村教育看作一个整体,营造一个良好的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氛围。

2.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制度

要想真正地实现城乡教育的平等化,仅仅树立一体化的理念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运用制度的手段将理念得以落实与实践。目前,我国仍实行两种制度对城乡教育进行管理,管理体制主要以县为主,管理范围限于县级范围内,很难实现大范围的统筹,而由于县级政府在经济和人才上的局限性,导致其很难真正地做到城乡教育一体化,所以,应该将管理的主体由县级政府提升到市级政府和省级政府,由省级政府或者市级政府对所管理的区域内进行统一的教学资金、师资力量和管理人才的规范化投入,进而实现城乡教育的公平公正。

总之,目前我国的农村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现状,尤其是与城市教育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所以,要想实现城乡教育的公平化,最重要的便是树立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理念,并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制度。

篇2

[关键字] 教育信息化; 城乡教育一体化;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宋乃庆(1948―),男,浙江杭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基础教育政策研究。E-mail:。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我国政府为破解城乡教育二元结构、推动城乡教育公平与和谐发展、满足城乡教育发展需求的部署,是在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取向下,打破城乡二元对立局面,建设城乡教育共同体。[1]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人口众多,且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空间距离与经济文化差异。在此基础上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必然需要一个跨时空且有利于交流合作的平台作为保障。教育信息化不仅打破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得大量丰富的教育资源能为全体学习者共享,教育活动时空更少受到限制,人际合作易于实现,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由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产生的教育水平的差距。[2]而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保障措施。因此,依据现有国情,以教育信息化作为保障,应该是推动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重要手段。但如何以教育信息化保障城乡教育一体化,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必须在探索中前行。

一、城乡教育一体化对教育信息化的需求

(一)缓解农村学生“上学路难”的问题

从2000年开始,在义务教育学校合并中将一些办学规模小、教学质量差的村校和教学点予以撤销,导致农村中小学生不得不去离家很远的城镇上学,产生了“上学路难”的问题。当前,政府为了解决中小学生“上学路难”的问题,提出由政府承担全责,大力发展校车。虽然此举有助于解决“上学路难”的问题,但与高昂的校车购买费用、使用和维护费用、较低的校车使用效率以及近百万驾驶员的编制等问题相比,政府通过购买校车解决“上学路难”问题的“性价比太低”。因此,与其花大力气购买校车解决“上学路难”的问题,不如在当前财政不足以支持全国中小学配备校车的情况下,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和空中课堂来解决这一问题。此举不仅能让农村中小学生在当地分享城市里最优秀教师的授课内容,尽量避免农村学生去离家很远的寄宿制学校上学,还能促进当地农民获得继续教育的机会,可谓一举数得。

(二)满足农村学生“上好学”的需要

当前,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布的过度不均衡,导致农村学生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较少,产生了农村学生“上好学”困难的问题。农村学生“上好学”困难,不仅会严重削弱农村学生在学习上同城市学生的竞争力,加重城乡教育之间的不公平,还会对农村学生未来生活造成不良影响,使其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等就业的不平等收入的不平等生活的不平等下一代的不平等……”[3]而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就是可以把城市里最优秀的教育资源(如优秀教师、图书、讲义等)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方式引入农村地区,拓展、丰富和革新农村学生的学习视野、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等,让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享受一样的优质教育,充分满足农村学生“上好学”的需要,不断缩小城乡学生之间的教育差距。

(三)满足农村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需要

农村师资薄弱是一个受到政府与社会重点关注的教育问题。尽管国家和各级部门采取轮岗、支教、挂职等推动城乡教师流动的方式,为农村教师创造向城市优秀教师学习的机会。但基于一些“非经济的现实因素”,如生活环境、朋友圈子、居住条件、饮食习惯、子女教育等,即使给予城市教师一定的经济补偿,他们也很难全身心投入到农村地区的教学工作中。并且,这种城乡教师的流动都是短期行为且存在较大的管理难度,难以长期满足农村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需要。但通过网络平全可以解决或者避免上述问题,实现城乡教师一体化协同发展。[4]城市教师可以不离开本校,通过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实现城乡教师的城乡一体化讲授式和探究式课堂教学、网络教研互动,帮助农村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教育信息化不仅可以促进城乡教师互动交流,还可以丰富和改变农村教师在职培训与继续教育的方式,减少农村教师进城培训过程中人财物的损耗,进一步激发农村教师参加培训的热情。

二、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经验

(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经验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从1982年至今已有30年历史,实现了由试验探索到全面推进。回顾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历程,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一是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将信息化作为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举措;二是从我国的教育实际出发,把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作为解决教育现实紧迫问题和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三是把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放到突出位置,加强统筹协调,以教育信息化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四是大力推进教师培训,把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关键环节,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五是把普及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为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服务,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5]尽管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暴露了不少问题,尤其是城乡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如城乡教学软件资源差异巨大,缺乏贴近农村生产生活的教育信息资源,农村师生信息素养滞后,城市优质教育得不到有效共享。

(二)国外教育信息化的经验

教育信息化始于国外发达国家,美国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在教育信息化方面不但走得早,而且始终走在世界前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教育部1996年提出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国家目标(因为它大大加快了美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1)全国所有的教师都要接受训练,教师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计算机和信息高速公路方面的需要都得到支持;(2)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中运用现代多媒体计算机;(3)每一间教室都要连上信息高速公路;将有效的软件和在线学习资源作为每一门学校课程的内在组成部分。[6]而与我国紧邻的日本,依靠良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机制已经在教育信息化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机制特点在于: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合作;政策和制度的先行;全面的信息化建设观;硬件、软件和应用的协调配合;重视师资的培养培训;形成良性的投入机制;统筹社会力量。[7]

除了面向全国的教育信息化,国外在农村教育信息化上也走到了我们前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开始着力实施推进农村(偏远山村)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策略,在实践中产生了一定的成效,对我国以教育信息化保障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例如,瑞典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模式来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第一,灵活教育的模式;第二,打破了日常生活和学生学习的分离,提出 “应用技术增进学习”的概念,该概念意味着技术已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在各种场所(工作地点、学校、家庭等)的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手段;第三,实行在线学习和基于数码游戏的学习。[8]美国在农村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主要强调以下四点:其一,强调远程教育应用层次的广泛性;其二,发挥技术和媒体的多样化优势;其三,强调资金和资源的整合;其四,促进远程教育意识的普及。[9]

三、以教育信息化保障城乡

教育一体化的调查研究

为了全面了解有关人员对教育信息化保障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需求和建议,课题组对城乡师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并对有关专家进行了深度访谈。

(一)问卷调查

课题组通过自编问卷了解我国中小学师生的远程教育兴趣与机会。问卷调查涵盖广西、湖南、天津、安徽、福建、甘肃、广东、贵州、河北、河南、湖北、江苏、江西、山东、山西、陕西、四川、云南、浙江、重庆等20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有4512名中小学生,城市学生1342名,农村学生3170名;重点学校学生1459名,普通学校学生3053名。866名中小学教师,城市教师284名,农村教师582名。在本问卷调查中,“农村”指的是村、乡、镇,城市指的是“市、区、县”。问卷采用5点评分,最高分为5分,最低分为1分,中等临界值为3分。

经方差分析表明(具体见表1),城乡中小学生在获取远程教育的机会上存在显著差异,但两者在远程教育学习的意愿上没有差异,并且两者动机的平均值都在3.7分以上,表明城乡中小学生对远程教育都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同时,城乡中小学教师在获取远程教育的机会上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但对参与远程教育的意愿上没有差异,平均值都在3.6分以上,表明城乡中小学教师都对远程教育有比较浓厚的兴趣。

为了深入了解城乡学生在获取远程教育机会上的差异,我们将学生所在地分为城市与农村,学校类别分为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并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来考察其影响作用。发现在城乡之间,农村普通学校获取远程教育的机会最少,与其他三者差异明显,说明农村地区的普通学校是在城乡教育信息一体化的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可见,城市化倾向与重点学校思维定势已经明显影响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

(二)专家访谈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围绕教育信息化在保障城乡教育一体化中的政府策略、基础设施、资源建设、信息素养培养等4个方面,我们深度访谈了三类不同的教育专家。一是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过城乡教育一体化类或教育信息化类文章的大学教授或政策研究者2人;二是近年来关注城乡教育一体化,并了解重庆城乡教育一体化实施情况的重庆市教委行政干部2人;三是重庆市城乡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改革试验区或县的教育政策研究室负责人2人。

访谈结果表明,以教育信息化保障城乡教育一体化,在政府策略上,专家普遍认为政府应承担起主要责任,但同时也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需要重点照顾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在资源建设上,在继续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同时,要突出城乡共享;在信息素养培养上,专家普遍认为现在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较低,导致他们对信息设备的利用率偏低。

除上述问题外,一些专家在接受访谈时还从自己的研究和实践出发,就教育信息化保障城乡教育一体化提出了具体意见。例如,“将城市重点学校教育资源全部整理成信息资源,以便更多农村学校学习”、“重视农村中的薄弱学校,这些学校往往最需要外面的信息和知识”、“除政府与学校外,应鼓励更多企业参与到教育信息化之中”、“在建设教育信息资源时,不要总是以城市文化生活为模板,要突出农村特色”、“对农村学校而言,城市里优质学校的教育资源已经足够丰富,如何将这些资源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城乡共享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等。另外,有位专家提出一个问题,“当前部分发达地区计算机升级换代较快,那些被淘汰的、但仍具有较长使用寿命的设备能否考虑无偿捐献给贫困农村地区?”

四、以教育信息化保障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策略

(一)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在以教育信息化保障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过程中,政府要承担起统筹规划教育信息化的重任,根据当前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实际,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经济和教育发展规划,对一定时期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规模、速度等作出整体规划,以保证教育信息化的城乡发展比例的均衡;根据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和特点,在经费投入上保证对农村地区倾斜力度的同时,优化教育信息化资金的投入比例和投入偏向;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等多种管理手段,投资、扶持和鼓励教育信息化产业的发展,为教育信息化争取支持与广开渠道。同时,政府可加强同社会各方力量的合作,通过各种优惠措施,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共建、协助、捐赠等方式参与教育信息化事业,实现多方合力推进教育信息化。

(二)优先发展农村基础设施

根据国家发展需要以及调查结果,教育信息化在保障城乡教育一体化中必须确立农村地区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做到农村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优先建设。加大农村地区电视机、DVD等进教室的力度,加快普及以卫星电视为主的现代远程教育,争取全面完成农村地区“校校通”工程。在此基础上,加强农村地区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的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网络设备和信息资源的普及率,逐步创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系与支持体系,形成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此外,鉴于农村普通学校在接触远程教育机会上落后于农村重点学校,为了防止在农村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出现“马太效应”,即农村重点学校教育信息化越来越好,而农村普通学校教育信息化停滞不前,甚至越来越差。因此,在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应重点考虑农村普通学校。

(三)综合推进农村特色的信息资源建设

不同于一般教育信息化中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在以教育信息化保障城乡教育一体化中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不仅需要国家与地方共同推进,还要突出农村的特色与需要。其中,国家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重点是把握全国农村地区教育资源需求,开展面向农村学校的信息资源搜集、信息库的建设和软件开发等。如为农村学校统筹建设与主流教材版本相配套的课堂教学资源、学习辅导资源、多媒体教学素材等。区域教育资源的建设要突出当地农村生产生活的特点与需要,通过收集、加工、整理当地农村特色文化与特色经验,开发大量适合农村教育特点的、反映当地农村特色与优势的课程资源。这既有利于培养农村学生的农业知识和技能,形成热爱农村、服务农村与扎根农村的意识,也有利于城市学生真实全面地了解农村,激发他们对农村生活的新鲜感与友好度。

(四)进一步加强农村师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即使农村地区有了精良的信息设备,如果农村师生不会用或者乱用(用于游戏而非学习),将会严重制约他们在教育信息化浪潮中的“受益率”,远离在教育信息化保障下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教育发展目标,并且,信息素养是师生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终身学习的前提和条件。[10]所以在以教育信息化保障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过程中,一是要通过多种途径开展面向农村教师且“经济实惠”的教育信息素养培训,充分保证培训的实用性,同时减轻农村教师的经济负担,促进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可持续发展。如通过顶岗实习的方式派送农村教师到城市里接受应用为主的信息技术培训,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进入农村的大学生向农村教师普及教育信息化观念、传授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技能。二是要全面培养农村学生的信息素养,特别是信息能力。此外,为了避免部分农村学生因为滥用电脑和网络造成对身心发展的不良影响,还要注重培养农村学生使用电脑和网络的正确认识和道德伦理,规范网络学习资源的审核与管理,以及采取适当的技术手段建立必要的防范机制,使农村学生在教育信息化浪潮中健康成长。

篇3

一、农村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

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财政支持的增加,我国已全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居民受教育水平逐渐提高,然而在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落后农村地区的教育状况并不容乐观。农村教育基础设施、财政支持、教学质量等问题一直伴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

1.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简陋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教育慈善事业的发展,有效的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教育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城市教育设施的先进和完善相比,农村教育基础设施还存在着众多的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的校舍过于陈旧;大部分农村学校地区的教学设施还不健全;农村地区学校教学设施的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乐器、计算机等教学设施还比较缺乏。在一些农村学校,学校的基础设施只能维持学校基本教学。教学设施陈旧、体育设施老化、校舍安全无法保障等问题成为影响部分农村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

2.农村学校教学质量普遍较低

经济的发展使得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与此同时,城乡的教师工资和待遇也出现两级分化的现象,一面是城市老师的高工资高待遇以及现代的生活,一面是乡村老师低工资低待遇以及贫困的生活。工资待遇的差别使得更多的高水平老师走向城市学校,留在乡村学校的非正式民办老师占据了乡村老师相当一部分的比例。而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老师因为工资待遇比较低,生活和家庭的压力使得他们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农村教育事业中,农村师资水平可想而知。财政对城乡学校区别性对待,使得乡村学校受到的财政支持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农村地区学校的财政支持除了维持学校日常运行和维护外,很难有更多的财政资金支持农村教师去进修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得城乡师资力量差距逐渐拉大,即使农村有个别老师能力突出,也会想办法去城市学校教学。特别是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后,虽然提高了农村适龄学生入学率,但也使得农村学校的资金更加缺乏,这都会使得农村学校的质量很难得到有效提高。

3.农村生源分布与学校分布矛盾明显

由于城市中居民区较为集中,生源分布也比较集中。但与城市生源分布不同的是,由于农村地区各个村庄的分布比较分散,居民点也十分分散,因此,生源分布也显得相当分散。但出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考虑,政府会减少学校的数量,使得农村地区平均几个村甚至十个村才能有一所学校。这样才能保证这个学校学生的数量,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比较分散的教学资源集中起来使用,以减少农村地区教学资源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在这样的生源分布与学校布局的情况下,农村生源分布与学校分布之间的矛盾很明显。虽然这样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集中使用了教学资源,但是却间接增加了农村学生的上学成本,同时由于学校离一些居民点比较远,也使得学生的安全问题变得比较突出。在财政支持一定的情况下,学校分布的集中化和学生生源分布的广泛性变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除非增加财政资金对农村学校的支持力度,否则这一矛盾很难得到有效解决。

二、农村教育困境原因分析

农村教育设施落后、教学质量较低、生源分布与学校分布的矛盾等诸多农村教育事业问题的形成,既有历史上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因素。在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教育事业出现问题在所难免。深入分析农村教育困境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1.传统城乡二元体制下,相关政策影响的惯性

建国初期,中央政府为了很好的进行经济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实行农村支援城市,城乡严格区分的城乡二元体制。在城乡二元体制机制下,更多的资源和财政被集中到城市。在教育领域,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强大的师资和丰富的资源都涌向了城市学校,促进了城市学校的快速发展和对城市学生的全面培养。在农村地区,由于受财政上的制约和人们对教育的不重视等诸多原因,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队伍的培养均远远落后于同时期的城市。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城乡二元体制逐渐得到改正,政府对于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开始增加,但短期的投入已经无法有效直接的去弥补历史上留下的短板。再加之政策制定的惯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虽有所强化,但还不能有效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在财政和资源支持都有限的情况下,采取减少学校数量、提高学校质量、农村地区集中办学的办法,也就成为了比较可取的方案。

2.经济导向下,优秀师资向城市聚集

人具有经济人的属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要趋利避害和追求理性和最优的生活工作方式的。作为老师也不例外,在日益物质化的时代里,我们很难要求教师只考虑奉献而不去考虑维持自己和家庭生存的工资福利待遇。而与城镇学校相比,农村学校很难为教师在工作上提供优越的环境,也很难对教师的生活待遇起到实质性的帮助,再加之城市重点学校花重金挖掘优秀师资力量。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上的绝大部分优秀师资向城市聚集,使得城乡学校师资力量差距逐渐拉大。在优秀师资流向上向城市集中的同时,由于城乡学校条件的不同,在教师能力培训上,农村学校没有城市学校做的好。“城市偏向”的价值取向使教育资源配置政策与制度一直存在着缺位、错位现象。“所谓‘城市偏向’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战略上以城市为中心,集中国家各种资源优先发展城市和工业,并设想在未来以先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带动农业和农村共同发展的模式。”[1]在农村学校,由于学校财政的问题,教师培训的人数、时间和内容都不能和城市学校教师培训相提并论。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师资自身水平就与城市师资有一定差距,教学环境也有一定的差距,农村师资的培训还跟不上。最终就导致了农村教学质量较差的问题。

3.农村生源分布的广泛性制约农村学校质量的提高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村庄分布不具有规律性,也不集中,较为分散。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农村的生源分布就呈现出分散和广泛的特点。在这种特点的生源分布下,为了照顾到绝大多数的适龄儿童能够安全方便的上学,政府只能在几个比较集中的村设立一个学校。这样农村教育就出现了“学校数量多,每个学校就读生少”的情况。由于需要照顾到每个学校,农村地区有限的教学资源又被分给若干个学校,这样就直接阻碍了教学资源的集中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政府教育部门为了在财政和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解决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问题,只能实施合并学校的策略,把比较分散的农村学校集中合并为主要的学校。在这样的情况下,走读生的安全问题、住宿生的食宿问题都成为学校需要考虑的事情。因此,学校分布情况与生源分布情况和学校教学质量成为农村教育事业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

三、城乡一体化下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出路

城乡一体化是破解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重要策略。在城乡一体化的指导下,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实现工农协同发展,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重要发展格局。我国农村教育事业也必须按照成效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去发展,也只有实现教育事业的城乡一体化,才能真正的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1.加大农村教育事业财政支出,保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资金

较为充足的财政资金支持是一项社会事业良好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定教育事业财政预案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城乡一体的指导思想,城乡共同对待,特别要重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改变以往的只重视城市教育而忽视农村教育的错误做法,使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获得充足的财政支持。“事实和研究均表明,教师心理健康素质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是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它直接关系到教师身心健康和学生的健康成长。”[2]因此,加大对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的投资尤为重要。

2.以城带乡,实施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帮扶计划

实施以城带乡,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帮扶计划。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实施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一对一帮扶计划,加强城镇重点中学与农村落后学校的联系,学校间进行教学经验与方法的交流、城乡学校教师进行交流教学。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提高农村地区学校的办学质量、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引进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促进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3.提高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实施大学生农村教学计划

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比较完善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方案,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对于那些为农村教育做出重大贡献的模范代表应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使得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能够维持其日常的生活工作需要,只要这样,才能使老师全身心的投入到农村教育事业中去。政府应实施大学生农村教学计划,制定大学生农村教学定向培养计划。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和提高精神和物质奖励来激励广大大学生、特别是师范生到农村学校去发展。通过制定大学生农村教学定向培养计划,对于有志于去农村地区学校教学的大学生实施减免学费和其他激励措施。

4.继续推动希望工程等慈善事业发展

篇4

1、强化政府职责,实现城乡教育责任考核一体化。

一是不断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列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科学制定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和具体措施。先后制定下发了《市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市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市教育体制改革实施办法》等文件,在加强义务教育领导、经费投入、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等方面对县级人民政府作出了具体明确规定,促使县、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统筹、教师队伍统管、教师工资统发在2006年就全部落实到位。二是明确各级政府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责任。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市政府下发了《市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落实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责任。2007年全市教育总经费7.1亿元,预算内教育经费4.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17%、81.22%。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共安排资金3852.5万元,城乡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免学费和贫困生免教科书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全市补助公用经费资金1173.7万元,市直义务教育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由省规定的小学154元/生、初中178元/生,提高到300元、500元。三是完善党政领导教育考评制度。按照《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建立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制度的意见》(〔2004〕8号)的要求,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建立各级党政领导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的意见》,把当地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发展状况纳入县级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任期内的政绩考核内容。将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情况,确保教师工资、中小学公用经费、校舍建设维修改造经费等教育投入情况,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四是积极化解农村“普九”债务。按照“制止新债,摸清旧债,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总体要求,积极化解了“普九”1.1亿多元的债务工作,同时建立起制止发生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稳定机制。

2、科学合理布局,实现城乡学校规划建设一体化

一是推进学校布局合理化。按照“高中阶段学校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镇集中,中心小学、幼儿园向乡镇所在地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的原则,制订并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为缓解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市委汪德和书记、市政府副市长亲临一、二、三小现场办公,当即决定投资1200万元扩建三所小学,共新建校舍面积8475平方米,增加教室、多媒体室60间。市委汪书记召开市委常务会,决定在市区新建扩建了暨阳学校、明志小学、弘德小学、四小4所,下拨300万元用于市三中搬迁到市一中老校区,市三中原校址由区政府建设四小,市西湖小学新征地10亩扩建校园。乡镇所在地逐步将规模小的中心小学合并到乡镇中学举办九年一贯制学校,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罗坊镇投资650多万元将危房严重的草池中学、下山桥中学合并,在集镇兴建了罗坊二中。高新开发区在市十六中的原址上规划了一所能容纳四千学生的新学校。九龙山乡将危房较多的中学与乡政府所在地进行互换,增加校园面积15亩,规划一所全新的高标准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总投资600万元。二是实施学校建设标准化。几年来,通过多方筹措资金,全市共投入近亿元对农村中小学危房进行改造,新建、扩建农村中小学80所,校舍面积30多万平方米,基本消除了D类危房。从2006年开始,区共投入近5000万元对农村各中小学重新进行校园规划,进行改造扩建,使全区农村学校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6.92平方米,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14.62平方米,生均图书小学12.23册,初中16.22册。分宜县中小学实验教学开设率达100%,分组实验开设率达95%以上,其它教育技术装备利用率达98%以上。

3、激励约束并重,实现城乡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

一是改革学校人事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农村学校人事管理权限,实行管事管人相统一。县(区)农村中小学取消级别,人事任免权归口教育部门,组织、宣传部门实行监管;校长实行聘任制,教师实行合同制,工资实行动态制,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建立一种全新的用人和分配机制,把教育成果与收入挂钩,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区从2004年9月开始,全区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称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考核、副科级以下干部任命就已全部归口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二是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为促进教师向农村流动,实现教师队伍的均衡,我市城区学校将增加5%的机动编制,用于安排新进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支教;今后城区(含县城)学校招考教师,除特殊专业和紧缺专业外,报考教师均需具有5年以上农村教龄;城区学校新进大学毕业生均需先行安排到农村学校支教两年。三是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水平。一方面,加大农村教师住房问题解决力度,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公积金财政补助的缴交部分适当高于城区教师,在农村任教达15年以上的教师可享受城市经济适用房政策。另一方面,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差距,在确保农村教师各种政策性补贴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的基础上,从2006年9月1日起,对全市农村教师按人均月增248元的标准增加岗位津贴。四是利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加强教师继续教育。进一步理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和培训职责,推进教师培养和在职教师继续教育改革,利用投资近1200万元的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建设工程,让每位农村教师不出远门就能享受到中央电教馆的优质教学服务,节约教师外出成本进一步更新了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农村教师业务素质和学历、学位层次。

4、加大扶持力度,实现城乡学校教学质量一体化

一是开展了结对帮扶和支教活动。从2006年起全市组织开展了“三个一”帮扶活动,即一个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帮扶一所农村学校,一位行政事业单位县级以上干部资助一位贫困学生,一所城区学校帮扶一所农村学校。2006年起全市94个市直单位帮扶了94所农村学校,498位县处级领导干部资助了509名贫困学生,城区学校结对帮扶50所农村学校,帮扶资金、达数百万元。建立了城区中小学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服务制度。2007年秋季开始,城区学校已选派了61名教师赴农村中小学支教。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既优化了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又稳定了农村教师安心在农村执教。二是完善扶贫助学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家庭困难学生助学教育制度,广泛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捐资助学,落实对捐资助学单位和个人的税收优惠政策,设立专项资金。为全市中等职业学校6311名贫困生发放了资助金631.1万元,完成率为121.67%;为普通高中贫困家庭学生数1961人,发放资助金额156.88万元,完成率为115.22%;为高中生考入大学的贫困家庭478位学生,发放资助金额达239万元。三是强化了农村教师师资培训。从2002年起,市里每年都会举办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会,聘请北京等地专家学者为农村教师授课;举办农村学校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班。开展城区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开放月活动,每年3月,市教育局组织城区中小学骨干教师面向全市农村教师上示范教学课,每年都有近万人次参与听课。组织开展教研员、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送课下乡”活动,每年一万节以上;提高了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四是进一步扩大优质高中均衡招生名额。出台了系列中招改革措施,扩大优质高中均衡招生名额。从去年秋季起中招扩大优质高中招生名额1000名,扩大比例约30%。实施30%的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各初中学校招生的制度,减少择校生招生名额,做到优质教育普及化、平民化。

5、完善管理机制,实现城乡学校办学行为一体化

一是妥善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上学问题。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入学联席会议制度,下发了《关于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范围,凡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依据就近入学的原则安排学校就读,其义务教育阶段收费与城区学生一视同仁,保障了流动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维护了教育公平。二是积极推进学制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从2002年起,小学全部由五年制向六年制过渡。严格执行中小学课程计划,既按国家规定开足、开全课程,又坚决制止乱补课现象的发生。对全市中小学教材、教辅用书进行全面审定,坚决制止学校私自乱订教辅用书。三是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严格执行上级有关收费政策,由校长负总责,全面实行“一证(收费许可证)、一卡(明白卡)、两公开(公开收费项目和标准,公开收费使用情况)、四统一(统一制作公示牌,统一时间、统一收费、统一收据)”制度,认真落实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对违反规定的学校实行“一票否决”,情节严重的,按有关规定给予负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行政或者党内处分,行政撤职或者撤销党内职务处分。四是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法;抓好了教育科研基地建设和管理,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多渠道推广应用教育科研成果;加强了新课程教学的监测和评估工作,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建立健全了素质教育督导体系。2007年全市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信息学(计算机)奥赛(赛区)决赛,获提高组一等奖4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获普及组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获初级组二等奖5名。数理化生等学科全国奥赛获国家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3人;获省级赛区一等奖15人次,二等奖34人次。全市已立项的国家级、省级课题达100多个,有50多个省级课题结题,并有近20个课题获奖。

篇5

一、农村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

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财政支持的增加,我国已全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居民受教育水平逐渐提高,然而在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落后农村地区的教育状况并不容乐观。农村教育基础设施、财政支持、教学质量等问题一直伴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

1.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简陋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教育慈善事业的发展,有效的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教育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城市教育设施的先进和完善相比,农村教育基础设施还存在着众多的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的校舍过于陈旧;大部分农村学校地区的教学设施还不健全;农村地区学校教学设施的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乐器、计算机等教学设施还比较缺乏。在一些农村学校,学校的基础设施只能维持学校基本教学。教学设施陈旧、体育设施老化、校舍安全无法保障等问题成为影响部分农村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

2.农村学校教学质量普遍较低经济的发展使得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与此同时,城乡的教师工资和待遇也出现两级分化的现象,一面是城市老师的高工资高待遇以及现代的生活,一面是乡村老师低工资低待遇以及贫困的生活。工资待遇的差别使得更多的高水平老师走向城市学校,留在乡村学校的非正式民办老师占据了乡村老师相当一部分的比例。而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老师因为工资待遇比较低,生活和家庭的压力使得他们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农村教育事业中,农村师资水平可想而知。财政对城乡学校区别性对待,使得乡村学校受到的财政支持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农村地区学校的财政支持除了维持学校日常运行和维护外,很难有更多的财政资金支持农村教师去进修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得城乡师资力量差距逐渐拉大,即使农村有个别老师能力突出,也会想办法去城市学校教学。特别是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后,虽然提高了农村适龄学生入学率,但也使得农村学校的资金更加缺乏,这都会使得农村学校的质量很难得到有效提高。

3.农村生源分布与学校分布矛盾明显由于城市中居民区较为集中,生源分布也比较集中。但与城市生源分布不同的是,由于农村地区各个村庄的分布比较分散,居民点也十分分散,因此,生源分布也显得相当分散。但出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考虑,政府会减少学校的数量,使得农村地区平均几个村甚至十个村才能有一所学校。这样才能保证这个学校学生的数量,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比较分散的教学资源集中起来使用,以减少农村地区教学资源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在这样的生源分布与学校布局的情况下,农村生源分布与学校分布之间的矛盾很明显。虽然这样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集中使用了教学资源,但是却间接增加了农村学生的上学成本,同时由于学校离一些居民点比较远,也使得学生的安全问题变得比较突出。在财政支持一定的情况下,学校分布的集中化和学生生源分布的广泛性变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除非增加财政资金对农村学校的支持力度,否则这一矛盾很难得到有效解决。

二、农村教育困境原因分析

农村教育设施落后、教学质量较低、生源分布与学校分布的矛盾等诸多农村教育事业问题的形成,既有历史上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因素。在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教育事业出现问题在所难免。深入分析农村教育困境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1.传统城乡二元体制下,相关政策影响的惯性建国初期,中央政府为了很好的进行经济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实行农村支援城市,城乡严格区分的城乡二元体制。在城乡二元体制机制下,更多的资源和财政被集中到城市。在教育领域,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强大的师资和丰富的资源都涌向了城市学校,促进了城市学校的快速发展和对城市学生的全面培养。在农村地区,由于受财政上的制约和人们对教育的不重视等诸多原因,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队伍的培养均远远落后于同时期的城市。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城乡二元体制逐渐得到改正,政府对于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开始增加,但短期的投入已经无法有效直接的去弥补历史上留下的短板。再加之政策制定的惯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虽有所强化,但还不能有效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在财政和资源支持都有限的情况下,采取减少学校数量、提高学校质量、农村地区集中办学的办法,也就成为了比较可取的方案。

2.经济导向下,优秀师资向城市聚集人具有经济人的属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要趋利避害和追求理性和最优的生活工作方式的。作为老师也不例外,在日益物质化的时代里,我们很难要求教师只考虑奉献而不去考虑维持自己和家庭生存的工资福利待遇。而与城镇学校相比,农村学校很难为教师在工作上提供优越的环境,也很难对教师的生活待遇起到实质性的帮助,再加之城市重点学校花重金挖掘优秀师资力量。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上的绝大部分优秀师资向城市聚集,使得城乡学校师资力量差距逐渐拉大。在优秀师资流向上向城市集中的同时,由于城乡学校条件的不同,在教师能力培训上,农村学校没有城市学校做的好。“城市偏向”的价值取向使教育资源配置政策与制度一直存在着缺位、错位现象。“所谓‘城市偏向’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战略上以城市为中心,集中国家各种资源优先发展城市和工业,并设想在未来以先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带动农业和农村共同发展的模式。”[1]在农村学校,由于学校财政的问题,教师培训的人数、时间和内容都不能和城市学校教师培训相提并论。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师资自身水平就与城市师资有一定差距,教学环境也有一定的差距,农村师资的培训还跟不上。最终就导致了农村教学质量较差的问题。

3.农村生源分布的广泛性制约农村学校质量的提高由于我国农村地区村庄分布不具有规律性,也不集中,较为分散。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农村的生源分布就呈现出分散和广泛的特点。在这种特点的生源分布下,为了照顾到绝大多数的适龄儿童能够安全方便的上学,政府只能在几个比较集中的村设立一个学校。这样农村教育就出现了“学校数量多,每个学校就读生少”的情况。由于需要照顾到每个学校,农村地区有限的教学资源又被分给若干个学校,这样就直接阻碍了教学资源的集中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政府教育部门为了在财政和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解决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问题,只能实施合并学校的策略,把比较分散的农村学校集中合并为主要的学校。在这样的情况下,走读生的安全问题、住宿生的食宿问题都成为学校需要考虑的事情。因此,学校分布情况与生源分布情况和学校教学质量成为农村教育事业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

三、城乡一体化下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出路

城乡一体化是破解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重要策略。在城乡一体化的指导下,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实现工农协同发展,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重要发展格局。我国农村教育事业也必须按照成效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去发展,也只有实现教育事业的城乡一体化,才能真正的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1.加大农村教育事业财政支出,保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资金较为充足的财政资金支持是一项社会事业良好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定教育事业财政预案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城乡一体的指导思想,城乡共同对待,特别要重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改变以往的只重视城市教育而忽视农村教育的错误做法,使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获得充足的财政支持。“事实和研究均表明,教师心理健康素质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是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它直接关系到教师身心健康和学生的健康成长。”[2]因此,加大对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的投资尤为重要。

2.以城带乡,实施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帮扶计划实施以城带乡,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帮扶计划。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实施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一对一帮扶计划,加强城镇重点中学与农村落后学校的联系,学校间进行教学经验与方法的交流、城乡学校教师进行交流教学。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提高农村地区学校的办学质量、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引进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促进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3.提高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实施大学生农村教学计划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比较完善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方案,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对于那些为农村教育做出重大贡献的模范代表应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使得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能够维持其日常的生活工作需要,只要这样,才能使老师全身心的投入到农村教育事业中去。政府应实施大学生农村教学计划,制定大学生农村教学定向培养计划。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和提高精神和物质奖励来激励广大大学生、特别是师范生到农村学校去发展。通过制定大学生农村教学定向培养计划,对于有志于去农村地区学校教学的大学生实施减免学费和其他激励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