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09:59: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一体化行业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金融监管一体化;监管效率;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9-0046-03
金融监管一体化模式的运用,世界各国一直存在争论,就是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经济、金融发展时期也有不同的做法。1997年,英国政府把英格兰银行的银行监管职能分离出来,将原来的9个金融监管机构合并,成立了金融服务管理局(FSA),对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实行一体化监管。[1]随后,韩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纷纷效仿,掀起了“金融监管一体化改革”的浪潮。但由于金融监管体制的选择受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不存在一个适应于所有国家或各种金融产品的一个完美的模式;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所有制形式的金融机构所要求的监管技术水平和监管侧重点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同一监管政策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监管效应。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金融机构众多且组织形式复杂,金融风险及其表现形式也存在较大差异。对于我国是否适于实行金融监管一体化模式,能否实现一体化改革所倡导的监管标准和手段的统一,实施后的效果如何,是值得金融理论界认真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金融监管一体化的优势分析
从国际金融发展情况来看,具备下列条件的国家适合建立统一金融监管机构:经济发展水平高;资本市场发达;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完善,内部控制水平高;混业经营在金融体系中居主导地位;监管人员综合素质高;金融监管水平高。统一金融监管有以下好处。
1.成本优势。一体化监管不仅能节约人力和技术投入,降低监管成本,更重要的是它可以降低信息成本,改善信息质量。
2.提高监管效率。一体化监管能够全面真实反映被监管机构所有经营业务,监管组织结构更具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金融机构已日益多样化,不同类型机构之间传统的职能分工已经消失。尽管有多种办法可解决多样化经营机构的全面审慎监管,但是一个一体化的综合监管机构可能更有效地监督这些机构的所有经营,而且可以更好地察觉不同业务潜在的风险危机。在日常监管中,一体化的监管机构可以用更加一致的监管规则和监管标准来加强监管,同时又能更有效地考虑各业务品种的区别,提高监管效率。
3.改善监管环境。一体化监管不仅可以避免重复机构体制容易引发的不公平竞争性、政策性的不一致性及监管的重复交叉与遗漏,而且能够避免由于监管者的监管水平和监管强度的不同,使不同的金融机构或业务面临不同的监管制度约束,可以使消费者在其利益受到损害时,能便利地进行投诉,降低相关的信息搜寻费用。
4.适应性强。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金融工具多样化要求的不断提高,金融业务日新月异,―体化监管能迅速适应新的业务。可以避免监管真空,有效降低金融创新形成的新的系统性风险,也可以避免多重监管,降低不适宜的制度安排对创新形成的阻碍。
5.应变协调效率高。由于所有的监管对象被置于同一个监管者的监管之下,监管者的责任认定非常明确。在处置金融风险的过程中,一体化监管机构更具有政策的一致性、协调的权威性和反映的及时性,能更加有效地利用监管资源处置、平息金融风险或金融危机。例如在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中,银行管理委员会和证券管理委员会不仅在各自的管辖范围内对危机处理不当,而且当危机升级的时候,两家机构还配合不力,互相推委。危机过后,墨西哥立即统一了金融监管机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韩国也是如此。[2]
二、金融监管一体化的缺陷分析
虽然理论上一体化监管有诸多优势,但是没有证据表明统一监管机构的监管效率高于分业监管机构,而且实行金融监管一体化改革的国家至今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障碍。
首先,尽管建立了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但并没有真正实现监管标准和手段的同一,分业监管下的以机构为基础的监管仍在发挥作用。其次,已实行一体化监管的国家,其监管机构内部运行机制不够完善,相关的监管法律制度也不健全。绝大多数国家的一体化监管机构表示,他们目前遇到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目标不明确、权责不清楚。由于各监管目标之间往往存在冲突,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不仅难以达到强化监管责任的目的,而且使监管道德风险的情况更加严重。尤其是在转轨经济国家,由于操之过急,相关的配套改革措施没能及时到位,使改革跌入了片面化、简单化的陷阱。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古德・哈特先生所说:改革没有充分体现出统一监管的好处,却集中了两者的坏处。最后,统一监管机构缺乏监管者之间的竞争,容易导致低效率,而且由于监管权力过分集中还容易产生,甚至滋生腐败现象。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先生认为,多家监管机构并存可以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从而促使金融监管工作不断创新。因而,美国在1999年实行混业经营后,金融监管体系并没有太大变革,美联储、货币监理署与证券交易委员会均在不同场合表示没有合并的打算,但是,美国却是世界上金融监管最为有效的国家之一。这也从某种意义上说明,混业经营不是建立统一金融监管机构的必要条件,多家监管机构并存同样能够提供高效率的金融监管服务。
三、我国金融监管正处于一个两难境地
1.从我国金融发展总体状况看,我国尚不具备金融监管一体化的条件。一是我国GDP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GDP较低,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经济发展质量较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二是我国资本市场虽然近几年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远未达到国际惯例所公认的发达程度,资本市场还不十分成熟和完善,投资者非理性表现较强,市场投机成分仍然较浓。三是国有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革尚在进行中,股份制银行还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和相应的约束机制不健全,整体内控水平不高,各种各样的案件发案率较高。四是金融法规还不十分健全,金融监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对金融风险的识别、监测和分析能力不高,对国际上先进的风险监管计量模型掌握不精,运用也不娴熟,金融监管水平较低,金融创新处于较低层次。[3]
2.从我国金融业最近几年发展的情况看,似乎已经逐渐出现了对统一金融监管的客观要求。一方面,随着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无论是金融产品交易,还是金融组织、金融市场之间的合作与结合都将从广度和深度上日益加强。从业务合作到股权重组都将使我国金融与全球金融的联系更加紧密,即金融全球化对我国金融的影响日益深远。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金融与国外金融的联系日益紧密,对金融业的监管和控制也变得更加复杂、更加困难,尤其是国内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与全球混业的趋势、国外大型金融集团的合作使得监管的难度更加凸现。这就要求金融监管体系更加灵活、更加综合、更加统一,以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从国内的情况来看,尽管金融混业还没有成为金融发展的主流,特别是还存在着一些金融混业经营法律上的障碍,但是,不同金融部门间的业务合作和交叉、金融集团的发展等已经初露端倪,例如,中信集团、中国光大集团,以及中国建设银行控股中金公司、中国银行组建中银国际等。而银证合作、银行与基金的合作等这些不同金融机构在业务方面的相互结合更是势不可挡。
目前,商业银行越来越多地参与证券资金的清算服务,而证券商进入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允许银行开办券商股票质押贷款,允许保险资金通过投资基金进入股市等政策创新,则开辟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之间的资金流动渠道。不同种类金融机构提供具有替代性的金融产品,扩大了银行、信托、证券、保险之间混业经营的基础。与此同时,证券公司股民保证金账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银行储蓄存款的功能。
在保险业务方面,新的业务创新不断涌现,这些新的保险业务,既有投资功能,又有储蓄功能。[4]银行、证券、保险之间的业务融合,已初步形成了三者之间业务渗透、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利用现有市场资源、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所有这些都在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作为前瞻性的金融监管建设,应积极做好混业经营监管的各项准备工作。这既是金融机构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金融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必然。而各种形式的混业必然呼唤金融监管的统一。
尽管我国存在金融全球化与金融混业对统一监管的客观要求,但由于全球化和混业的广度与深度不够,从而决定了目前我国实行统一监管还存在许多困难。一方面,我国金融融入全球金融的程度还不深。多年以来,我国的金融业可以说一直处于未开放的状态,最近几年,我国金融业尽管从业务合作到股权合资逐渐开放,但开放的规模和比例还非常小,尤其是作为金融体系核心的银行业更是如此。并且目前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也多限于一些小商业银行、证券机构和基金公司的合作与合资。另一方面,我国金融混业的规模和比例还较小。就金融组织体系来说,无论是银行业、保险业还是证券业,独立的金融机构占大多数,还是一种主流。银证合作、银行代销基金等也还只是表层的业务合作,完全突破分业界限的分属不同金融行业的业务交叉、股权交叉等也才刚开始。除此之外,法律也还没有为混业经营提供畅通的途径。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客观现状和现实条件都决定了金融监管一体化在短期内实施还缺乏稳固的基础。现实告诉我们,做好分业监管工作是实现金融统一监管的前提和基础,如果立即抛弃当前的金融分业管制结构,推行全面的、激进化的改革,可能会使我国陷入金融混乱之中。
四、当前我国金融监管需要做的重点工作
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金融发展阶段,当前提高金融监管效率的关键在于群策群力、专心致志地做好银行、证券、保险的分业监管工作,不断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监管的专业化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团结协作,形成监管合力,强化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提高金融运行效率,重点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立法,加强金融监管执法。金融监管法律法规是实施金融监管、保障金融安全的法律依据,也是金融监管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保证。在完善我国金融立法的过程中,应根据形势和客观条件的变化,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加强研究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同时,应强化金融执法,赋予监管机构更大权利,并使其在运作上保持独立性,增强金融监管的严肃性,维护监管人员的正当权益,树立监管部门权威,更好地维护经济、金融秩序。当前,在金融监管立法方面,应重点做好如下工作:一方面,全面审视现行的金融法规,修改已不符合实际或不适应金融监管发展趋势的条款;另一方面,根据新形势、新业务的发展要求完善有关条文。
2.加强金融监管手段的创新,完善金融监管方法,提高金融监管效率。一是量化金融市场准入和退出标准,实现动态监管和现场监管的有机结合;二是建立金融监测、预警机制及金融风险的防范、化解机制;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加快金融监管手段的创新;四是制定和完善对金融监管人员的再监管措施,实行监管责任追究制度。
3.建立严于自律的监管客体系统,完善金融监管客体的自律机制。一是建立系统完整的自律机制;二是以完善各类责任制为契机,强化自率机制的真正落实,增强自律制度的执行力度;三是健全内审机制,增强自律机构的权威性;四是鼓励金融机构实施ISO9000标准,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五是加强银行同业公会的同业自律监督作用,对金融机构自律机制实行有效监管。
4.加强金融机构内控体系建设,尽最大努力把经营风险降到最低程度。一是重视内控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内控文化氛围;二是建立相对独立和权威的内控机构,负责内控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三是明确各管理部门职责,建立权责制衡机制;四是建立对内部控制科学有效的综合评价体系。
5.加强各监管主体间的高效配合。在现阶段,三大监管机构各自独立行使监管职能,如何协调各个监管机构,提高监管质量与效率至关重要。应切实发挥联席会议制度的功能,定期或不定期就监管中的问题展开讨论,研究对策,建立公告制度、通报制度、督办制度、咨询制度、金融机构整体测评制度等,建立三者之间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
6.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一是加强对证券业的合作监管;二是加强对金融衍生工具和对冲基金的风险监管合作;三是完善国际金融统计,加强会计与信息批露的国际合作与标准化;四是加强与国际监管组织和外国监管当局的合作与交流。
参考文献:
[1] 陈元.美国银行监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2] 高鸿业.全球金融风险监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纵向一体化;策略效应;交易成本;生产成本;不确定性
[中图分类号] F407.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4-0062-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煤电纵向交易关系研究》(06BJY088)课题。
一、 引 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能源对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以煤电产业为例,煤炭产业链由电煤加工、批发、零售等阶段构成,涉及煤炭企业、电力企业、批发零售商以及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长期以来,电煤主要由煤炭企业以重点合同价的方式提供,并经由铁道部长途运输至电力企业。近年来,在神华集团、淮矿集团以及鲁能集团等大中型煤炭企业的带动下,出现了以一体化为支撑体系、向电力企业提供电煤的新型煤炭产业链。在新型煤炭产业链内,煤炭企业与电力企业通过并购、联盟、参股等方式建立了纵向一体化关系。但是,多数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仍然缺乏密切合作,还是维持着传统的订货合同交易模式,这样的交易形式不仅给电力企业带来供应数量、价格和质量的不确定性,也给煤炭企业带来生产和销售的困难,并使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煤荒”、“电荒”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由于中国存在众多分散的煤炭企业,如何有效地将煤炭企业组织起来,使煤炭企业与电力企业实现有效的纵向一体化,从而提高煤炭产业链的效率并有效地保证电力安全,是目前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调查研究能源企业通常选择纵向一体化方式时考虑的因素,进而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能源企业对纵向一体化的选择行为。
二、文献回顾
对企业选择纵向一体化方式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国外进行了非常多的研究。W.J. Kruwant,C.E. Moody and P.L. Valentine(1982)指出:1972年~1977年,发电厂与煤矿纵向一体化,煤矿的生产率提高[1];Joskow (1985)的研究表明,在美国,使用现货交易的煤炭供应主要是位于东部的老电厂,而在西部基本上不存在煤炭现货市场,纵向一体化最可能应用于坑口电厂[2];Joseph P.Fuhr,Jr.(1990) 针对美国电力市场的研究指出,煤、电企业纵向一体化,可能造成煤炭企业生产率降低,但他同时承认,纵向一体化后有明显收益时,煤、电企业还是应当实行纵向一体化;长期合约带来的收益可能较纵向一体化多,但是纵向一体化较长期合约的优势在于,纵向一体化可以较低的产出价格规避政府规制[3];Joe Kerkvliet(1991)研究指出,一体化与非一体化电厂在配置效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一体化电厂具有更高的技术效率,非一体化电厂的买方垄断行为更明显,而煤矿的专用性投资导致非一体化电厂更多的买方垄断行为,而不是一体化电厂。纵向一体化减轻了电厂买方垄断行为导致的无效率[4];John E.Kwoka(2002)针对美国电力市场的研究指出,煤、电企业纵向一体化带来的成本节约相当明显,较之纵向一体化,控股公司也可以带来成本的有效节约[5];Sergio Jara-Diaz(2004) 使用多元回归的方法,构建多产品二次成本函数的计量经济模型,针对1985 to 1996西班牙电力市场的横向和纵向一体化的研究指出,煤、电企业纵向一体化可以带来节约6.5%的成本,低于美国类似的研究结果[6]。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纵向一体化也给予了相当多的关注。刘斐、贺文哲(2006) 采用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综合评价方法对中国上市公司纵向并购的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纵向并购虽然在并购当年和并购后一年对企业的正面影响不大,但在并购后两年开始业绩就有了很大的提升[7]。里昕、揭筱纹(2007) 以我国沪深两地14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企业纵向战略联盟实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的发展战略、规模水平和企业高级管理者对纵向战略联盟的实施呈显著正相关;在控制住行业类别变量后,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行业类别对纵向战略联盟实施的影响也存在显著性差异[8]。里昕(2007) 以我国22个行业中407家公司为样本,从行业层面对企业纵向战略联盟实施的动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行业的成长性对纵向战略联盟的实施显著正相关,行业资本密度、进入壁垒则对纵向战略联盟的实施显著负相关[9]。周林(2007) 通过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纵向并购进行实证研究,结论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纵向并购的目的有相当一部分并非出于要降低公司的交易成本[10]。
三、数据来源
本文原本选择煤电行业作为考察对象,但由于煤电行业的样本太少,因而扩大一步,选取了能源行业。根据能源行业特点,选取了2001年~2003年深沪两市中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能源、材料和机械电子设备批发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和煤炭采选业5个行业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消除企业的非持续经营对企业实施纵向一体化行为的影响,选择了2001年以前上市的公司,并从中剔除了ST公司和2001年~2003年间主业有重大改变的公司,最终共得到74家企业,三年共计222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于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及报告全文汇编披露的信息,数据的处理采用SPSS12软件。
四、实证分析
1.变量选择
(1)因变量
纵向一体化(ZXYTH)。企业纵向一体化是一种产权式纵向联结,纵向一体化方式包括一体化伙伴实施合资公司、交叉持股,合并重组等等。根据企业一体化建立的形式和纵向一体化特征,本文将以下的企业行为界定为企业实施了纵向一体化:①本企业与上下游领域的伙伴企业建立合资公司;②本企业与下游领域的企业交叉持股;③本企业与上下游领域的企业实行合并重组。企业是否实施上述三项行为,以该公司在年报与公告中披露的信息为准。当企业有纵向一体化的实施行为时,ZXYTH =1;否则,ZXYTH =0。
(2)解释变量
①策略效应(CLXY)。企业将策略效应作为纵向一体化的一个重要变量。如果企业决定在某一行业挖深做强,则可能会在本行业上下游实施纵向一体化,以抬高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成本;或者,如果企业追求垄断利润,也可能实施纵向一体化,进行市场圈定,以免在同一行业竞争企业获取必要的投入产品。M. N. Cooper(1986)表明,强战略相互作用与没有战略相互作用在各种供给和需求弹性组合下普遍增加了1倍的市场势力[11]。本文以上市公司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的本公司发展战略为依据,如果公司发展战略是做大做强主业,则CLXY=1;如果公司采取其他发展战略(如多元化发展),则CLXY=0。
②交易成本(JYCB)。影响纵向一体化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交易成本。Coase(1937)认为,企业的边界取决于市场交易成本与企业管理成本的比较,由此可知,企业的最优边界为利用市场交易的边际成本等于利用企业管理的边际成本[12]。这一结论决定了现实中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和分解边界:当外部采购的成本高于内部制造的成本时,企业采用内部制造的方式,企业纵向边界扩大;反之,企业纵向边界将缩小。本文选用营业费用表达交易成本的大小(以JYCB 1表示),选用管理费用表达交管理成本的大小(以JYCB 2表示)。
③生产成本(CSCB)。生产成本的降低也会促使企业纵向一体化。在纵向一体化文献中, Paul Milgrom and John Roberts(1990) 认为一个企业发生的总成本一般被表示为生产成本(它们只依赖于技术和所使用的投入品),和交易成本(它们只依赖于交易的组织方式)之和。在一般情况下,这两类成本必须被同时考虑,有效率的组织并不仅仅是最小化交易成本[13]。对于生产成本对纵向一体化的影响,学者们的研究结论却不尽一致。在针对研发一体化的研究中,有的人发现,企业的规模越大,越易减少生产成本。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专业化经济的企业倾向于减少生产成本。本文以主营业务成本表达企业生产成本(以CSCB表示)。
④不确定性(BQDX)。对纵向一体化的一种解释是,下游企业试图确保其投入品的供应。确保供应动机产生的前提是,市场是不完全的,且这种不完全主要来源于不确定性。Green(1974)、Perry(1984)、Bolton and whinston(1993)以及Emons(1996)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指出了纵向一体化中不确定性的重要性[14] [15] [16] [17]。在纵向一体化中,企业的不确定性来自于上下游行业的联系程度,它对纵向一体化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一般而言,上下游企业的联系紧密程度越低,不确定性越高。本文以BQDX1和BQDX2分别表达企业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销售客户联系程度,BQDX1=向前五位供应商采购金额/企业采购总金额,BQDX2=向前五位销售客户销售金额/企业销售总收入金额。
2.模型建立
为了进一步分析影响煤炭企业采用纵向一体化方式意愿的因素,将煤炭企业对纵向一体化方式的意愿作为被解释变量,肯定会参加纵向一体化方式为1,其余的为0,被解释变量为0~1型变量。根据企业实施一体化与否的两种状态特点,选用了二元逻辑回归进行实证研究。当因变量取值仅为二元变量时,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法是较好的选择,能较好地反映出自变量(影响因素)与因变量(纵向一体化)之间的数理关系。以二元逻辑回归方程建立计量模型,研究企业纵向一体化各种影响因素与纵向一体化的关系。
P (ZXYTH) =1/[1+exp (-Zi)]
其中,Zi=β0+β1・CLXY+β2・JYCB1+β3・JYCB2+β4・CSCB+β5・BQDX1+β6・BQDX2 +ε,β0为截距,ε是随机误差项,式中,Pi是能源企业愿意参加纵向一体化方式的概率,Zi表示解释变量。式中各解释变量代码含义如表1所示:
3.结果分析
(1)描述性统计
我国企业实施纵向一体化行为的比例挺高。从表2可以看出,一般地,每年实施了纵向一体化行为的公司也仅占样本公司的40%以上。从2001年~2003年统计数据来看,实施纵向一体化的企业数量趋于稳定,但由于统计时间跨度较短,并不能据此断言纵向一体化的发展一直呈高速发展态势。从表3可以看到,有将近1/3的公司三年中没有实施过一次纵向一体化行为,另有2/3多的企业三年中仅有一年实施过纵向一体化,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纵向一体化在我国已成为企业运用的主要手段。
(2)实证结果
利用样本资料,本研究对模型进行了估计。分析结果后发现,企业的策略效应、交易成本等变量的回归参数显著,说明煤炭企业参加纵向一体化方式的意愿对上述几个变量反应敏感,而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不确定性等变量的回归参数不显著,说明煤炭企业参加纵向一体化方式的意愿对上述几个变量反应不敏感,其计量模型回归结果反映在表4中。
从表4可以看出,策略效应和交易成本与纵向一体化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呈正向相关,这说明策略效应和交易成本对纵向一体化的实施与否起关键作用,当企业决定纵向一体化时,它首先考虑的是企业的策略效应和交易成本节约,这有力地支持了产业组织理论和交易成本经济学对纵向一体化的研究。相反地,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不确定性因素等指标均与纵向一体化没有显著性关系。
五、简要结论
以上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企业实施纵向一体化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1.处于不同产业类型的企业,由于供求关系和竞争格局等因素各不相同,其策略效应对纵向一体化有重大影响。从本文的实证结果来看,企业的策略效应对上市公司实施纵向一体化有显著性影响。设法作强主业的上市公司比采取多元化战略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收购上下游企业。因此,企业的策略效应对上市公司实施纵向一体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2.交易成本是纵向一体化实施的关键因素。纵向一体化使企业与所在产业上下游公司的交易关系转化为内部交易关系,这极大地节约了企业获取中间投入品所花费的市场交易成本,因为公司进行市场采购中间品的交易成本是很高的,这由能源这个特定行业投入的资产具有较强的专用性决定的。另一方面,本文的实证结果没能证明企业的管理成本对纵向一体化有显著影响,一体化中的企业并没有因管理成本的变动而不愿进行纵向一体化。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能源行业的上市公司的企业规模巨大、本身的管理成本投入就十分可观,而所实施的大部分纵向一体化的形式都是参股持股,收购一些小企业或者合资等等,这相对于公司本身就高昂的管理成本来说微不足道,管理成本的变动可能较小,对企业实施纵向一体化的影响也就不很重要了。
3.生产成本对纵向一体化建立的影响不大。生产成本对纵向一体化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实施纵向一体化使得企业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这也能降低公司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纵向分解可以利用产业链中各分工公司的专业化生产而降低生产成本。因而,生产成本对纵向一体化的影响需要纵向分解衡量专业化分工带来的好处和纵向一体化获得的协同效应的大小。从本文的实证分析来看,这两种效应互相抵消的可能较多,从而使得生产成本与纵向一体化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4.不确定性对纵向一体化所起的作用不明显。不确定性作为企业纵向一体化的一个决策变量,对企业的战略行为有直接的影响。然而,在本文的实证研究中,不确定性对纵向一体化的实施没有显著影响。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上市公司所收购、参股的企业大部分都是具有惯例交易的企业,这些企业本来就和上市公司在产业链上下游的联系密切。上市公司和这些企业一直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包括采购和销售关系。因此,上市公司纵向一体化与否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另一个原因是能源行业的上市公司大部分都是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的企业,在中国的现行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市场风险还是很小的。
[参考文献]
[1]Kruvant, W.J. Moody. C.E., Valentine. 1982. P.L.,Sources ofproductivity decline in U.S. coal mining, 1972-1977.[J].TheEnergy Journal, (3):53-70.
[2]Joskow,paul. 1985.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long term contracts[J].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1): 33-80.
[3]Fuhr, Joseph P Jr. 1990. 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regulation in theelectric utility industry[J].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March, 173-87.
[4]Joe Kerkvliet. 1991. Efficiency and Vertical Integration: The Caseof Mine-Mouth Electric Generating Plants[J].The Journal ofIndustrial Economics , Vol. 39, No. 5 (Sep.),467-482.
[5]Kwoka, J.E., 2002. Vertical economies in electric power: evidenceon integration and its alternativ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Industrial Organisation. 20 (5):653-671.
[6]Sergio Jara-Díaza, Francisco Javier Ramos-Real and EduardoMartnez-Budra. 2004. Economies of integration in the Spanishelectricity industry using a multistage cost function[J]. EnergyEconomics. Volume 26, Issue 6, November :995-1013.
[7]刘 斐,贺文哲.我国上市公司纵向并购效率实证分析[J].开放导报,2006,(3):107-110.
[8]里 昕,揭筱纹.企业纵向战略联盟组建影响因素分析[J].财经论丛,2007,(2):97-102.
[9]里 昕.企业纵向战略联盟动因:一个行业层面的分析[J].财经科学,2007,(11):106-112.
[10]周 林.上市公司纵向并购行为及其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7,(12):127-132.
[11]Cooper,Mark N. 2001. Back to Basis in Analyzing the Failure ofElectricity Restructuring Acecpting the Limits of Markets[A].Available at http:省略.
[12]R. H. Coase.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J]. Economica, NewSeries, Vol. (4): 386-405.
[13]Milgrom P, Robert.1990.Bargaining costs, influence costs, and the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N]. in J Alt, and K Shepsle (Eds.). Perspectives on positive political econom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55-89.
[14]Green, J. R. 1974. 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Assurance of Markets[N]. Discussion Paper no.383, Harvard Institute of EconomicResearch, Cambridge, MA.
[15]Perry, M. K., 1984. Vertical Integration:Determinants andEffects.Economic theory of the industries[M]. Cambriger:Cambridge University Pass.
[16]Bolton, P. and M. Whinston.1993. Incomplete Contracts, VerticalIntegration, and Supply Assurance[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60: 121-148.
[17]Emons,Winand,1996. Good times, bad times, and verticalupstream integr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Organization, Elsevier, vol.14(4): 465-484.
Vertical Integration Choic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the Energy Industry
Xu Bin1,2
(1.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onomics,Nanchang 330013,China;2.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116025, China)
关键词:垂直非一体化 产业升级 行业外向度
引言
国际分工的深化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原本自己生产的投入品放到其他国家生产,并通过国际贸易等方式再购买这些投入品,这种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的国际分工,称之为垂直非一体化或垂直专业化。根据Hummels(1999)研究,垂直专业化应该满足三个条件:产品的生产可以分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连续的阶段;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提供了增值劳动;至少一个国家在其生产过程中必须使用进口投入品,并且其产出的一部分必须用来出口。
垂直非一体化对生产力的影响机制
垂直非一体化会提高外包国的全要素生产率,至于它是如何影响生产率,则依赖于产业的特征,不同类型的行业受到垂直非一体化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见图1)。
(一)对生产函数中技术参数的影响
垂直非一体化所带来的分工最主要是通过生产函数中的技术参数来作用于生产力。与只采用国内投入品的企业相比,垂直非一体化的企业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前沿技术;而对于行业内企业都能够获得的先进技术而言,加入全球价值链的这些企业能够以更加低廉的成本获取这些技术。
(二)投入要素密集程度
进口的中间投入品即可以用于消费品生产,也可以用于投资品生产。投资品在产业链中产业关联度高产业拉动效应大;消费品产业关联度较低循环积累效应不明显。而投资品生产行业多为资本密集型行业。此外,资本密集型行业规模经济效应和技术扩散效应更明显。这些都可能导致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中,垂直非一体化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而技术的高低在技术密集型行业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垂直非一体化带来的技术扩散效应有可能在这些行业中的表现尤为突出,从而带来更大的促进作用。
(三)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
行业外向度反映了商品出货值在工业销售产值和工业增加值中的构成情况。行业外向度越高,出口中商品价值增值的比例越高,也就更多地融入了国际生产体系。外向度越高,企业越容易从国际市场获取信息,在谈判时也就更有优势;同时更多的交易信息也能帮助企业降低交易费用和成本,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与国外联系比较多的企业,其实施生产非一体化所需要的很多资源都是可以与原有对外经济联系共享的,从而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率。
模型与数据
首先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出发。垂直非一体化对于生产率的直接影响大部分都是通过改技术参数A来完成的,可得
lnOUTit=c+γVDLit+αlnCAPit+λlnLABORit+еi
其中VDI代表垂直非一体化指数。常数项c和误差项ε包含了生产函数中所没有体现出来的技术因素,以及其他一些未观察到的影响因素。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分类,工业行业共分为39大类,由于数据获得的限制,本文选取了其中的23个行业进行分析。
(一)关于产出、劳动、资本以及VDI的说明
模型中产出使用各行业的增加值,劳动使用职工人数,资本使用各行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以上数据都来自于1993-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根据Hummels等(2001)所建立的VDI指标,垂直非一体化程度的衡量使用投入产出表的相关数据计算进口中间投入品占总投入、总产出或者总出口的比重。本文运用中国1992年到2010年的投入产出表以及联合国COMTRADE数据,对VDI进行计算。由于投入产出表的不连续性,计算过程中采用了近似替代法。
(二)关于行业外向度的说明
为了反应行业参与全球经济的状况,我们采用各行业的外向度指数来衡量。行业外向度指数指该行业内商品出货值与当年的工业销售产值之比。分别计算全国工业总的外向度指数和各行业的外向度指数,然后把各行业的外向度指数值与全国总水平进行对比,高于全国总水平视为外向型行业;否则,则视为非外向型行业。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实证结果分析
(一)对工业行业的总体影响分析
本部分采用面板数据分析,由于样本并未包括所有行业,因此采用随机效应分析;同时考虑到样本包含不同行业的时间截面数据会造成异方差问题,在回归时使用加权最小二乘法,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的回归结果看,回归方程与方程中所包含的解释变量均具有统计显著性。为了避免投入要素的内生性所带来的误差,本文又使用了滞后一年的投入要素数据,采用随机效应法和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分析,并选择怀特异方差修正法。分析结果并没有太大差别,但使用当期数据的拟合度要明显优于滞后一期。理论分析和经验事实分析的结果基本相一致:全球价值链中的垂直非一体化对我国工业的生产能力有着正面的影响。
(二) 行业外向程度与垂直非一体化对生产率的影响
依据前文中对不同类型行业外向程度的划分,采用固定效应分析、截面加权最小二乘法和怀特异方差修正方法,分别对外向型行业和非外向型行业进行回归,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
结果显示,垂直非一体化对外向型行业的生产力促进作用大于对非外向型行业的影响,但是两者的差距比较小。造成两者差距较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比较主要的一点是在中国经济开放的大背景下,既便非外向型企业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随着通讯工具的不断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企业获取信息越来越方便,从而缩小了外向型和非外向型行业在信息获取方面的差距。因此,外向型行业对非外向型行业的优势就主要体现在前文所分析的第二个方面,也就是生产非一体化与原有对外经济联系的资源共享方面。而随着世界同一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外向型行业的优势有可能进一步被弱化。
启示和建议
在过去二十年间,不管是外向型行业还是非外向型行业,垂直非一体化都对它们的发展产生了或多或少的促进作用。但接下来我国要继续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立足于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实现价值链治理关系的转变(见图2)。
立足于我国的劳动力优势。目前的低端分工地位应该成为我们今后向高度化发展的一个跳板。只要能够进入国际分工体系,然后通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干中学”和“用中学”效应,把价值链转变为学习链,再把学习链转化为创新链,使中国产业自身的动态竞争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在承接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时也应该注意有所选择,应该重点发展产值比重大、要素生产率提高较快、技术提升空间大的行业。
充分利用本土市场,加强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有了首先加入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生产阶段带给我们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接下来,产业升级的重任就要落到技术创新身上了。中国的本土市场非常巨大,本土市场需求中的规模效应与价格效应对创新具有强大的引致功能,实现“市场创造技术”。
以全球价值链低端的“渠道控制”为突破。凭借在劳动力方面的比较优势,中国目前在全球价值链中主要集中在较为低端的劳动密集型环节的生产。我们应该立足这一事实,不断构建和扩大在这些环节的市场势力,实现“渠道控制”为向高端的研发、营销以及品牌建设等环节发展提供扎实的基础,并通过互动使得这些高端环节成为有源之水。
参考文献:
1.Hummels,D.,Jun Ishii and Kei-Mu Yi,2001, "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4(1)
2.刘志彪,吴福象.全球化经济中的生产非一体化-基于江苏投入产出表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5(7)
3.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出口贸易中的垂直专门化与中美贸易.世界经济,2006(5)
关键词:调控一体化;电力系统;自动化
电能是我国运用最为广泛的能源之一,涉及全国各个行业,遍布全国各地。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掀起了各个行业的改革浪潮,应时代要求,电力行业发展也提出了新的需求。传统电网的运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电力行业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引进,并且要对电网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以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调控一体化基于当前背景应运而生,在电力系统中应用非常广泛,它在调度电网的同时,与变电站的监控相结合,最后实现三者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而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1电力系统中调控一体化技术基本科学内涵
较新兴的调控一体化技术来说,传统的电力系统管理模式存在某些缺陷。传统的电力系统监控由调度监控班完成,电网的调度工作由调度班来完成,运维管理由运维班来完成。这样,造成工作量非常大,浪费人力的现象,且还存在分工不均匀、不明确等问题,导致部分工作环节不能实现完美的衔接。调控一体化实质上是由调控班进行设备监控、调度指挥工作,最终实现一体化,进而实现对电力系统监控、调度以及运维的管理。调控一体化技术的运用不仅明确、细化了电力系统的分工,而且实现了各个部分之间能够相互良好的配合和衔接,从而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节约了人力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电力系统中应用调控一体化,不仅会有效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节约了成本。最终也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有效的运行。
2调控一体化系统顶层规划设计
电网系统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庞大的系统,调控一体化技术在电网系统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为保证整个电网有效的运营,对调控一体化技术进行顶层规划设计必不可少。对调控一体化技术进行顶层规划设计应首先对实现什么的功能,怎样实现功能,包含哪几个流程、需要哪些硬件设备及软件设施等关键环节问题进行重要技术进行回答。形成完整的调控一体化系统的运营体系,进而保证电网调控一体化技术安全有效的落地。调度控制中心、运行维护操作是电力调控一体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两个部分。在进行顶层规划设计中,调控一体化系统的总体方案关键之一是要保证这两个部分安全有效的实施,离不开搭建硬件平台和配置相应软件系统。调度硬件平台的建设是指利用硬件平台接收传输信息、数据,对运行维护操作下达调度指令。因此,硬件配置必须备有SCADA服务器、历史服务器、网络服务器、PSA服务器、前置服务器等设备,形成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整合数据及调整传输数据一体化功能。硬件设备的配置对整个调控一体化后期运营有着密切的关系,是调控一体化的基础,只有保证硬件设备性能良好的情况下,才会使电能系统运营稳定,进而实现资源共享、数据采集整合及其他功能。最后不仅可以成为搭建软件系统的良好基础,还保证了调控一体化稳定高效的运营。除此硬件配置外,调控一体化也离不开软件系统。软件系统是调控一体系统的支撑。要想实现数据分析,报表服务,软件构架必须具备以下设备才能满足以下功能。主要由图模库、图形服务、数据服务、报警服务、曲线服务、报表服务等组成。硬件是承载软件的基础,软件则是作为实现调控一体化功能的支撑。在总体规划设计中,软件调控一体化系统应当是重中之重,要保证电能系统调控一体化,软件系统必须具备智能化、开放化以及灵活化的特征才可实现电能系统智能化。
3调控一体化在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实际应用
综上所述,可知调控一体化通过数据库信息采集及交流层、建模层几个层级实现了整个电力系统智能化。下面将对各个层级中调控一体化技术的运用进行具体论述。3.1建模层中调控一体化技术的运用智慧城市的发展对电力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电力系统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对电力系统中设备及相应技术进行更新换代势在必行。传统的设备层设备落后,功能机械,不能胜任系统业务需求。因此,对设备层实行调控一体化必不可少。建立设备层调控一体化模型,要对当前设备水平进行深入分析,对电力系统设备进行模拟控制,降低可能会发生的环节及风险,以免实施过程中,系统运行不稳定。了解其具体情况后,才可设计出与之相匹配的建模技术,实现设备层、站控层和间隔层智能一体化联动响应。这一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控制关联测量点和装置信号点,只有这两者实行一体化联动响应,二次开发模型的功能才可得到充分发挥。3.2调控一体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采集和分流数据信息的应用调控一体化技术除了在建模中有所运用,提高了设备层工作的效率,还可在电力数据信息中进行运用。传统的电力数据信息通常依靠电力工作人员进行处理,其工作复杂繁琐。调控一体化技术通过对站点端数据进行自动收集,并作出相应的响应,进而保证这一环节的正常运营。因此,调控一体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流的主要应用是对电力数据进行收集,并进行整合、分析,最后作出综合判断,实现电力系统智能化决策。3.3调控一体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人机展示层的应用调控一体化技术的运用不仅涉及电力系统的各个方面,同时在电力系统中关键技术环节人机展示层也有所应用。传统的电力系统需要对电力信息显示、分层及管理进行操控。然而随着现代化对工作效率要求的提升,传统的人机信息展示技术已不能满足时代需求。对人机展示层进行提升,并引入调控一体化技术,使电力系统传统管理模式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开拓了电力系统发展新领域。人机展示层中需对监控和调度工作进行整合,将整个工作融为一个系统,继而进行处理才可保证系统内部各个信息分流到位,保证各个功能按其职责顺利的运行。除此以外,还需对电力系统中数据进行分层处理。主要包括:系统处理工作、系统内容备份工作等分类工作,以保证整个电网的安全、稳定的运营,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不出现纰漏。
4实施调控一体化后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4.1缩短事故处理时间电力系统中运用调控一体化技术后,使原本复杂繁琐的电力工作流程得以简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如电网发生故障时,监控站会第一时间发出警报,调度员可在第一时间对电网进行复查,快速对电网当前情况进行了解,并通过数据分析,判断出是哪个环节发生了问题,进而在最短时间内做出最有利于电力系统恢复正常运营的决策。除此以外,调控一体化的运用还在设备抢修,用户断电抢修等环节起到重要作用。总体而言,调控一体化技术提高了电力系统事故应对能力,缩短了事故处理时间。 4.2提高工作效率结合调控一体化技术分析,不难得知调控一体化技术对电力工作效率进行了大力提升。从技术层面上来讲,调控中心对工作流程进行了调整,使业务流程更精准,管理模式更集中。从人员配置上,调控一体化使人员分工更明确,资源分配更加合理,提高了人员工作效率。最后调控一体化技术对电力核心数据资源进行优化调整,通过科学设计为电网数据安全提供更有有利的保障。4.3提高电网安全性调控一体化技术的运用对电力系统安全性能的提升包括三个方面。①对事故处理的应变能力得到提升。其主要表现在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状况,各项设置参数了解更深,因此,发生异常情况时,监控中心可在第一时间获取故障信息;②对电力数据核心资源进行监控后,其安全性能得到提升,发生数据泄露的可能性大大降低;③调控一体化技术的运用完善了电力系统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使电力工作人员操作水平提高,从而保证了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营。
5结束语
智能电网的大力推进使调控一体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运用非常广泛,解决了传统电力系统中存在的各种故障,进而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为推进我国电网智能化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未来的电力行业发展的道路上,电力行业人员应针对调控一体化技术当前运用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争取让我国电力行业发展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李红蕾,戚伟,陈昌伟.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研究[J].陕西电力,2010,(5):90-93.
[2]韦平.全方位管理提高变电站安全运行水平[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254-255.
[3]王天一,汤泉.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研究[J].管理观察,2015,(18):57-58+61.
一、技术基础的共同点
机电一体化技术系统一般由机械本体、传感检测、执行机构、控制及信息处理、动力系统等五部分组成。而电梯可以分为系统即曳引系统、导向系统、轿厢系统、门系统、平衡系统、电力拖动系统、电气控制系统和安全保护系统。两者的相关技术基础是相同的,有机械技术、传感技术、接口技术、伺服驱动技术及信息处理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因此,电梯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一体化教学项目有着共同的技术基础。
二、教学侧重的不同点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作为机电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在各大本专科院校均有开设。是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必修课程,开设范围广。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学习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三大理论体系,掌握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系统设计能力和系统分析的能力。然而,从解决电梯人才缺口而对电梯的学习的教学计划来看,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电梯的结构与各大功能系统的同时,还要掌握电梯日常运行的维护和管理的相关知识。为此,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为此对于课程的设置上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要有所取舍。
三、解决方案的探讨
首先,技术对应。现行的专业教材上多用CNC机床(计算机数控机床)作为教学的案例,其优点在于CNC机床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满足《机电一体化技术》中所提及的技术基础及功能要素。从技术基础来看,《机电一体化技术》所讨论的技术基础在电梯这个典型的机电一体化设备上都能找到。在这一点上为电梯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教学内容提供了可能。对此,可以将电梯的各大系统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组成系统根据技术基础的一致性做一一对应的融合。此外,完整课程体系。介于课程重点在于机电一体化技术,所以课程上必定有一个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完整课程体系。课程定位为让学生掌握电梯这种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系统设计能力和系统分析的能力,通过理论的学习和电梯的动手拆装,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后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尽量加入电梯日常运行的维护和管理的相关知识。
四、课程优点
该种课程的优点有三方面。首先,让更多机电类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的时候了解电梯,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继续学习进入电梯这个行业,解决电梯行业人员缺口的问题。其次,将学生熟悉的电梯设备作为教学案例给学生讲述机电一体化技术,能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通过电梯各大系统理论知识的拆分和系统技术的学习,学生可以将理论的知识通过对电梯动手的组装和维修得到强化。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两门课程最后融合成一门课程,增加了知识的内容,却减少了学习的时间和难度。
五、推广难点
从技术理论上看,电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技术基础是相通的,但是电梯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教学项目在各大高校开展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有师资和教学设备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高校专业教师大多没有电梯行业工作的经验,缺乏专业的团队针对性的进行课程的开发,完整课程开发的难度较大。另外一方面,鉴于电梯行业属于高危行业,普通电梯不太适合教学的使用。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需要建设专业的电梯教学设备,这些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困难是电梯作为机电一体化教学项目推广困难的关键因素。
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