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8: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职历史教学要求,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历史课;课堂教学;素质教育;历史课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372-01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应侧重以下几方面:
一、改革及创新的意识
现代社会发展推动着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从理论观念上、办学体制上、考试评估上、课程教材上、教学方法手段上不断推陈出新。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则出现了推理式、辩论式、程序、图示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法。改革与创新意识已成为现代历史教师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改革教材内容呈现方式。激活学生思维现行历史教材的部分内容设置深奥而缺乏趣味性;部分内容设置过于枯燥;教学易受教材的束缚。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首先应抓住同学们的心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引入课堂,不要将学生认为“冗长”和“缺乏生动感”的结论、结果告诉他们,应通过讲故事、看图片、史料介绍等方式给他们展示更多的历史现象,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并得出结论。用联系今天讲述昨天的方式,结合时事热点将历史课上的前卫而具有现代气息的观点介绍给学生,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充满兴趣和了解的欲望、才能使历史课程符合时代的需求。教师对课堂训练进行点拨讲评时也要讲究科学性和有效性。既不能面面俱到,每条题目都逐一讲解,浪费学生大量时间,也不能仅仅是报答案,不做任何解释。而应当对一些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注意分析原因、点拨解题方法,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个别学生的个别性错误,可以个别辅导。当然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也可让学生自己分析,查找原因,培养学生自我纠错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训练中捕捉信息,发现问题,及时弥补,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二、应具备再学习能力,提高多方面的文化素质
要成为受学生尊敬、欢迎的历史课教师,需要有过硬的本领、渊博的学识去征服学生。要做到这点就需要教师要有更高的目标追求,要投入更大的精力,精通学科知识,充实和更新业务知识,做到教一知十或教一知百,从而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如今单是知识结构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关注本学科及相邻的、交叉边缘学科的最新进展,以达到"一专多能、博学多才"的水平。终身教育已不是一种口号,教师必须用"一桶水"对付学生的"一碗水"。因此应坚持多渠道、多形式的再学习,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
要想教好历史课,,就要不断学习教育理论,积极参加教改和教研活动,研究和总结经验,不断拓宽知识面。作为历史课教师,应多读文史类书籍,还要多关注科技新发展和当前国际形势。为此要多读书、勤看报,坚持每天必看新闻联播和手机报、勤写读书笔记、勤作资料卡片。这样讲起课来,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巧譬善喻,发人深省,有利于诱发学生进行思考探索的兴趣。教师的知识越广泛,学生学习所付出的时间和劳动就越少,才能真正地把学生吸引到历史课上来,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历史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具备其它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并且要有敏锐的思维能力。教师思维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历史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要利用研究性学习.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性学习不同于真正的科学研究,它强调的是学生对研究过程的一种感受和体验。另外,由于学生受个人文化知识积累程度的制约,搜寻资料来源也有限,学生之间必须团结协作,将信息资源共享。
三、准确、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
历史教师的语言既要准确无误地表达教学内容,又要丰富生动,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历史事件的发生常常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对于基本历史史实的讲述,可以抛开教材,融入教师的声情语调,用趣味性的、幽默的语言像讲故事那样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把学生带入教师所设定的历史时空中,而对于难以理解的部分,如历史事件的横向比较、经验教训的总结等,则运用简练、严谨的语言加以阐
教师的幽默能力分为语言幽默能力和形体幽默能力两种,即能够运用丰富、生动、形象、准确的具有幽默气息的语言调控课堂,完成传递知识信息和释疑解惑;能够运用表情举止及具有象征意义的无声语言传递知识信息,调控课堂,组织学生学习活动。
四、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关键词: 物理教学 演示实验 观察能力
物理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运用仪器、设备,使物理现象再现,有目的地进行观测研究的一种方法。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检验物理学理论的唯一标准。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实验的目的就在于给学生学习物理创造一个基本的环境,使学生主动获取物理知识,发展能力,促进其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演示实验在中学物理实验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的一种独特的手段,它能够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
一、演示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演示实验运用于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有不同的目的,也就有不同的要求。有无必要演示,选择什么样的演示,怎样演示,都必须从具体的目的出发。如我们在学习平抛和斜抛的内容时,可选择的演示实验很多,在课堂上抛出一个粉笔头就是一个简单的演示,还可以用闪光照相等。在运用演示引入课题或巩固所学的知识时,教师应力图增加实验的趣味性,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2.演示实验要明显直观。可以说演示实验的一切功能都离不开观察。因此演示实验的直观是最起码的要求。一人演示一群学生在观察,所以现象要明显,能否使每个学生看到演示的现象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为使现象明显,仪器的尺寸要足够大,仪表的刻度线要适当加粗,声、光及观察物体与背景的对比要强,过程的变化要显著,必要时可借助投影、机械放大、放大电路等手段增强现象的效果。仪器要简单,过程要明了,它的目的在于突出要观察的物理现象和过程,降低无关因素的干扰。如用椭圆形墨水瓶演示微小形变的现象,用复杂的光杠杆系统装置比较好。在演示实验中要让学生的视听感官并用,心理学告诉我们只靠听觉一般只能记住内容的百分之十五左右,只靠视觉只能记住内容的百分之二十五左右,如果两者结合起来可记住内容的百分之六十五。因此,调动学生的不同感官的共同作用效果好于单一感官。如在沿着斜面滚下的小车后面拖着一条磁带,磁带上录有一段不变的音乐,把录音机的磁头用导线接出来,当小车沿着斜面向下运动时,小车拖着磁带运动,使录音机发声,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用视觉观察到速度的变化,并由听觉感受到速度的变化就是加速度的变化。
3.要安全可靠。课堂时间是很宝贵的,如果教师在演示中出现失误或差错,不仅会浪费时间,而且会引起学生对所得结论的怀疑,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要确保成功。这就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安全,并正确对待演示中的失误,不弄虚作假。
4.演示实验要有启发性。演示实验能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变抽象为形象,它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启发思维,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发展能力,培养兴趣。这就要求在设计实验时要在启发性上下功夫。
二、演示实验教学中的观察指导
在演示方案确定后,要想达到演示的目的,关键在于对学生的观察进行指导。同时,对演示观察的指导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在演示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观察的指导,一方面演示本身应能吸引学生的观察注意,另一方面教师在演示中要及时指导,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1.明确观察目的,做好观察的思想准备。教师在演示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以及打算怎样进行,出示仪器时要有所介绍。如在自感现象的教学中,观察接通电路的自感现象,必须让学生带着“如果线圈自身的电流发生变化,那么线圈自身是否也会产生感生电动势”的问题,认清演示电路的特点,把观察的注意力集中到接通电路的瞬间所发生的现象上。我们做过调查,对于演示实验,事先告诉学生观察的目的与不告知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2.突出观察的重点,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还举自感的例子,通常教材中会介绍断路时自感现象的电路装置,常选用一只灯泡与电感线圈并联的电路,设想按这一装置进行演示时,学生会看到开关断开后灯泡并不立即熄灭。但由于时间常数L/R太小,这种延时现象无法看到。而灯泡突然一闪的现象却十分明显,它给学生建立自感的概念带来了困难。如果在开始演示时只给出一个简单的电感线圈、灯泡、开关与电源的串联电路,提出“在断开开关的瞬间线圈中是否有感生电动势产生”的问题,与学生共同设计实验电路来验证感生电动势的存在。一种简单的方案就是观察开关拉断时闸刀与闸刀座之间的火花放电现象证明感生电动势的存在;另一种方案就是将示波器或者高内阻的电压表并联在自感线圈两端,观察其电压的变化;第三种方案就是将一只氖泡并联在线圈两端,开关接通时氖泡不导通,其电阻为无穷大,可视为它对电路没有影响,切断开关时线圈中的电流迅速减小,原来串联的灯泡熄灭,而并联在线圈两端的氖泡发光了,它的发光电压要比电源电压要高许多,由此说明感生电动势的存在。这个实验还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说明日光灯的发光原理。
3.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培养观察思路。我们应当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思路。如我们常用“圆锥上滚”的实验来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把倾斜的轨道展示在学生面前,倾斜轨道的表面特征给学生造成假象,把双面旋转体放在轨道的中部,学生几乎毫无例外地预感到旋转体将沿着斜面滚下,然而见到的却是意料之外的现象。学生在渴望得到解答之际,从各个方面对仪器进行观察,注意圆锥体与轨道之间的联系,最终发现圆锥体在轨道低端的重心位置最高。于是学生在恍然大悟中获得了观察方法的启示。
论文摘 要:随着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意识的培养与实践探索已成为历史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而这一点正是以往历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本文从知识、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师交流等方面,提出了对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
国际意识,又称全球意识、世界意识,指的是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评价本国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意识。历史上,我们曾经因世界意识的缺乏而吃尽了苦头。当今全球化不可逆转,国际意识蓬勃兴起,中国并非一块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中国是世界的,中国历史绝不能被人为地隔绝在世界历史之外。历史学科在渗透国际意识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这一点恰恰又是以往历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随着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意识的培养与实践探索已成为历史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国际意识教育的培养也对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素质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学历史教师应具有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
国际意识教育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具有历史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具有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
中学历史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尤其是国际意识教育,必须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作为基础。中学历史教师只有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发展过程、发展特征全面了解,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了解中学历史教育现状,才能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等。只有这样,中学历史教师才能结合教学实际,正确地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指导教学过程,公平、客观地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国际意识教育的同时,让中学的学生得到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中学历史教师应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国际意识教育所需的知识是多方面的,往往涉及到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例如语文、政治、地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中学历史教师为了能够更好地对学生加强国际意识教育,必须掌握这些相关学科的知识。
另外,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国际意识教育,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同时,还要具有人文知识;具有事实性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方法论知识和价值观知识。只有具有综合性的、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的中学历史教师,才能为学生提供国际意识教育的广阔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教学过程中才有可能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现代教学手段,为培养国际意识的人才服务。
三、中学历史教师应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以及历史研究的新成果
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以及历史研究的新成果,不但可以丰富国际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而且为我们重视并加强国际意识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有益的启发。
为此,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广泛涉猎,善于积累,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还要具有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更要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更好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国际意识教育。
四、中学历史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
在历史教育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更应努力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二是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三是构建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四是注重探究的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其核心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及国际意识。
五、中学历史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提高教学能力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国际意识教育,需要我们中学历史教师从实际出发,一方面考虑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各个年级教材结合的可能性。我们中学历史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具体地反映出国际意识系列教育的目标计划,精心设计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实施。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国际意识教育,要求我们中学历史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进行知识结构重组;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从传授型转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面对机遇与挑战,大胆进行教育教学创新,重组知识结构,进行创新,不拘一格地选题,独特新颖地进行教学设计,灵活合理地处理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六、中学历史教师应增强国际意识、科研意识,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国际意识教育,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以博大的胸怀、世界的眼光、自尊理性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认识世界历史的一体化和多样化;认识中国和世界的互动关系,容忍、理解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差异,尊重并理解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逐步提高自己的国际意识、科研意识,同时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深入探索中学历史教学的国际意识教育领域,以适应新时代的中学历史教学。
总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展开之际,我们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广大教师一定要行动起来,为历史教育做贡献,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培育青少年的国际意识,落实课程改革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赵克礼.历史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关键词】新课改 历史教师 素质教育
一、历史教师专业知识素质要求:夯实史学理论基础,做到有的放矢
历史教师的素质:首先具备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其次拥有渊博专业知识和高超教育科学理论;三要掌握一定教学技能,如语言表达能力等。在新课改目标要求下,中学历史教师一要注意不断充实与提高自身的历史专业知识素养,使自己对重要历史知识既熟悉史实又深刻认识,这是因为中学历史教学涉及的知识领域多而广,教师只有自己具备“百科全书”式的基础,才能更好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中学历史教师二要在史学理论方面多下功夫,多读几本中外通史、专业史等,努力加宽加深自己的历史专业知识,使教师自己首先成为博学者。中学历史教师三要及时学习心理学、方法论、学科教育的新方法,并不断地把这些新方法运用到日常课堂教学之中,使自己的教育方法更加科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善于把实际教学经验与理性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中学历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二、历史教师教学技能素质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实现对症下药
(一)理解新课改教学目标,以“三维”目标统领课堂
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新课程实施的纲领性文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认真学习、理会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与要求,以课改为依据指导历史的教育教学:第一,正确理解、把握新课标历史知识与能力的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要求;第二,正确理解新课改的课程、教学与考试目标。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教师要在认真学习领会课标三个维度的基础上,要把“三维”目标统筹考虑到每一课的具体运用中,才能真正落实“三维”目标。
(二)创新新课改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创新,旨在挖掘学生久蕴心底的无限潜能,展示学生开放、自主个性,丰富其聪明睿智的精神世界。新课改使课堂的师生关系由“师道尊严”主客体关系向民主平等的双主体关系转变,因而我们的教学方法要由“传道、授业、解惑”向“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转变。新课改教学模式目的在于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心智在教学过程中较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技能,构筑一个民主、自由的平台,有意识的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探索求知本身产生兴趣。切记陶行知先生的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三)树立科学教学评价观,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
历史教学评价主要是根据新课改理念,在有效收集历史教学系统信息的基础上,采取各种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以及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价值判断。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因此,历史教学传统评价要有相应改变:
1.课堂评价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课堂评价要改变以往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得以培养。因此,课堂评价要作五方面转变:第一,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体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第二,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师生之间是否有良好的合作与交流。第三,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学生是否敢于质疑提出独创性的问题并展开讨论、积极地思考。第四,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的情绪。第五、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成状态。学生是否能生成预设内容和非预设内容,得到意外的收获。
英语作为世界最广泛使用的语言,是与其他国家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国内学习英语的热潮一直不减。高校英语教师多年来形成了一系列传统特点,如教学内容以英语语法和课文翻译为重点,课堂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习效果以考试分数为参考指标。这种以单一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全靠自觉,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随着实用性强的交际用语日益得到重视,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面临着质疑和挑战。为了让学生们掌握实用型的英语,交际语言教学法被逐步引入到我国高校英语课堂中。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在1992年颁布的新英语课程标准中,将培养英语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定义为教学目标之一(2)(P78-82)。
从教师层面上看,很多教师没有正确区分交际语言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的区别,部分教师的职业素养甚至无法满际语言教学法对传授者的较高要求。基层英语教师从刚进入工作岗位,就面临巨大的教学工作量,导致无法进行知识的更新,教学方法手段的更新。虽然有以老带新,相互听课等学习手段,但是对交际语言教学法的实际运用还存在很大的误区。当今教育技术的进步使得大学英语课堂模式有了极大的变化。从最开始的以课本为主导辅之以黑板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以多媒体为辅助的传统模式( 教师依然为主导) ,并进而转化为以教师为主导但学生为中心的当下教学模式。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仍然脱离不了教师,书本,黑板这个传承了几十年的铁三角。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这个铁三角又变成了教师,多媒体两点一线。把以前纸质的教案变成电子的课件,以前的板书则变成PPT,课堂上仍然是以讲解语法和课文翻译为主,对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起的作用非常有限。根本没有利用到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精髓。
从学生层面上看,被动的学习态度以及英语语言基本功底的缺失也妨碍了交际语言教学法发挥其优越性。而且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公共英语教师更显缺乏。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堂少则40-50人,多则达到70-80人左右,这样的课堂严格意义上讲已经是讲座(lecture)的规模,脱离了交际语言教学中大班(big class)的范畴。学生的英语水平也而这样人数较多的课堂规模对于推行交际语言教学来说是有难度的,因为交际语言教学依托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模式。
二、交际语言教学法在实际运用的要点及实例
(一)交际语言教学法在实习运用中的要点。要在课堂上运用交际语言教学法,首先公共英语教师必须把教材内容理解透彻。只有深刻理解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师才能把教学内容分解成不同的教学活动,并把各个教学活动有机的组织起来。其次,教师要能了解学生的英语能力层次,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来决定教学内容的难易。对英语水平高的班级,课本中简单的内容可以进行拓展,对英语水平低的班级,课本中较难的内容可以进行压缩或是简化,讲授基础内容。第三,教师还要能够灵活的运用互联网的大数据,云数据。互联网上的大量最新的,学生感兴趣的音频,视频,文字资料,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能容,根据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选取甚至是替换教学内容。第四,教师需要知道并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活动。只有理解了每种教学活动的优缺点,这样才能灵活的选取合适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第五,教师必须经过必要的锻炼,能够清楚说明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组织形式。只有教师给出简单,清晰的指示,学生才能在接下的教学活动中使用正确的语言。否则就会造成学生没有使用目标语言来表达,那么教学活动就失败了,就根本不能说使用的交际语言教学法。第六,教师要有很好的控制课堂的能力。交际语言教学法相对于传统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在课堂管理上,需要教师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又能够及时收拢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来。如果不能够做到以上四点,那么就无法正确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交际语言教学法,仍然是传统教学方法的实质。
(二)交际语言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实例。《实用英语教程》把每个单元的内容分成听说导入,课文A,语法知识,课文B,综合练习这几部分。每个单元都围绕某一主题,配有充足的背景知识和教学设计。下面就以上海外语出版社的《实用英语教程》第三册(第二版)和交际语言教学相结合为例,浅析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使用目标英语的兴趣。
《实用英语教程》第三册(第二版)第一单元的听力的主题是关于互联网的一段听力材料。课堂的教学目的是让同学们通过听力练习,能熟练的掌握和运用互联网相关词汇。
在听力之前,教参建议的教学活动是讨论,“What can we do on the internet?”。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新学期的第一堂课如果直接进行学生分组讨论,那么学生对于同学的假期生活会更感兴趣,目标语言的使用率会非常低,造成教学活动的失败。因此我把讨论变成头脑风暴法,既能关联学生头脑中关于互联网的相关词汇,又便于课堂管理。
我首先会给出活动指示(instructions):“I will give you ten seconds to think one word or phrase to tell us about the internet.”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唤起记忆中的所有有关互联网的词汇,有助于学生在听力活动中能够更好的理解听力内容。活动进行中,我在黑板上通过形象的方式,如配合简笔画,来总结学生说出的词汇。头脑风暴活动的好处是让学生能尽可能多的回忆所学到的词汇,学生给出的词汇范围会非常的广泛,包括互联网的组成,性质,用途,好处,弊端等等。不足之处在于,个别学生不参与活动,这时,我可以通过点名的方式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在5分钟之内,平均每个学生都给出8-10个单词,达到了教学目的。课时安排时间5分钟。
接下来,就是进行听力的训练。通过前面头脑风暴,我发现,学生对于互联网相关单词非常的了解,课本上听力训练的问题对于学生相对就比较简单。因此,我把这部分听力训练由回答问题变成听写全文。活动方式为分组 running dictation 的方式。这部分教学活动的目的在于通过听一段对有关互联网的文字,训练学生听取细节的听力技巧。
首先准备10份左右的听力原文,分别贴在教室的不同地方;把学生分组,每组人数6-7人;每组学生选出一个人去看听力,回来给本组其余的同学听写,先写完的小组为优胜。这种活动指示与头脑风暴的活动指示相比较为复杂,因此,为了确保活动能够正常的经行,可以在做完指示后,再提几个简单的有关活动的问题(CCQ).如: “how many students in your group?”;“who is going to read and speak in your group?”。类似的CCQ问题,能够很好的让学生了解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的目的,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课时安排时间15分钟。
最后,是关于目标语言在听力课堂的提高运用。这部分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向全班做演讲的形式,每组选派代表做一个3分钟以内的演讲。来训练学生运用目标语言的能力。课堂安排时间30分钟。
在这节听力课上,因为学生对于互联网知识的了解,对于相关单词掌握度比较高。所以,我把听力训练的难度进行提高,使学生的听力技能能够得到充分的训练。同时,课堂的教学过程不再是简单的使用多媒体播放听力材料,而把学生能够正确的使用互联网相关词汇来进行口头表达当做课堂活动的重点。通过上文所述的教学过程组织,较好的完成的教学目标,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训练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如果听力材料较难,或学生对于相关知识不够。那么,我们可以降低难度,把重点从比较困难的听取细节变成听取全文概要。把让学生了解陌生单词的拼写及意义作为听力训练的主要目的,弱化学生对听取材料细节这方面的能力训练。
(三) 教学效果测评及学生反馈。实施以上教学后,我对班上各层次抽取30名学生经行测试。测试的内容包括单词的拼写,单词的意义,以及词汇用法。根据测试的结果来看,学生对本单元应掌握的词汇掌握的很好。在口头演讲中能正确的使用。除此以外,学生还能灵活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知识,对互联网相关问题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课后,学生认为这样的教学过程循序渐进,由简到难,在听力课上融入了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训练。他们也能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启发他们思考,启发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新专标;旅游服务类专业教师;能力要求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0-0117-02
2014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公布首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目录的通知,其中旅游服务类中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景区旅游与管理、旅游外语四个专业教学标准已被正式组织学习、研究和实施。2015年3月,导游服务专业教学标准正式下发。
新的中职旅游服务类专业教学标准的实施,对于加强中职旅游服务类专业基本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旅游服务类专业教师,除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职业素养、较强的专业能力外,必须对新专标认真学习、研究,探索新专标对专业教师的能力新的要求,进而真正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运用专业教学标准的能力,为专业教学标准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确保教学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一、具备过硬的实践教学能力
1.旅游服务类专业实践技能
新专标规定专业技能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2/3,可见技能实训课(简称实训课)在中职旅游服务类专业教学中占的分量很重。能否上好实训课,是衡量中职旅游服务类专业教师是否合格的一项重要标准。上好实训课不仅要求教师有流利的讲授,更要求教师有正确的示范,这需要教师在课下进行大量的练习。教师必须能做到,在规定时间内,动作规范,娴熟、自如地完成操作示范。这是上好一节实训课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教师赢得学生尊重的资本。同时,新专标要求专任教师每两年应有不少于两个月的旅游行业企业实践经历。因而旅游服务类专业教师既要掌握所教授课程的相关专业知识、专业操作技能,也要具备实际工作经验;具备酒店服务、导游、旅行社计调、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等方面的能力和工作经历,即定期去相关企业参加实践锻炼,走访实习实训基地,并开拓校企合作新领域,为学生顶岗实习以及将来就业搭建良好的平台。
2.旅游服务类专业实践教学能力
目前,旅游服务类教师大多考取了导游员资格证书、餐饮、客房职业资格证书等,但真正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寥寥无几。在日常教学中,有过实际岗位从业经验的,在课堂上的驾驭和引领与其他没有从业经历的教师相比,在课堂上的教学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新专标中注重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训课程所占的比例增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带着学生实际去景区(点)、酒店实训、顶岗实习等,同时教师本身的从业经验,要迅速地融入到教学当中去,即职业与行业相结合对于中职教师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3.旅游服务类专业实践指导能力
旅游服务类专业实践指导能力是指承担具体实践教学的相关能力,主要分为校外实践教学和校内实训教学。新专标下,专业教师进行实训课教学时,还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针对性的指导能力。教师不仅要能“做”,还要会“看”,要能一眼看出学生的毛病,并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敏锐的观察力和针对性的指导能力,一方面来源于课下的勤学苦练。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积累经验,
中职旅游服务类专业教师应具备的实践教学能力对每次课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多作总结和记录,提高有针对性的指导能力。
二、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能
由于旅游服务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加之旅游业发展瞬息万变,因而专业教师的沟通协作能力和自身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能力就更尤为重要。具体包括:
1.沟通交流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或反思,进而有针对性地完善专业知识和提升操作技能。应该与学生、家长和旅游行业专家保持良好沟通,共同分析、讨论和反思其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学习评估以及教学技能和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参加专业知识培训、学术会议和行业会议,积极与旅游企事业单位、旅游兄弟院校沟通交流,促进学生就业。
2.社会协作能力
主要包括:组织学生开展行业调查、参观调研、实习等教学活动过程中所需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学校同事保持良好协作关系;与其他职业教师和行政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与中等职业学校、高等院校旅游服务类专业教师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将自己的关注点延伸到给学生提供深造学习机会的场所;与旅游企事业单位人员、旅游行业权威、旅游职业岗位群协会成员等各方人员保持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增加学习机会,以此获得该领域更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善于与旅游行业相关人员合作建立综合项目、课题研究等。
3.教学研究能力
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承担者,也扮演着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重要角色。这就要求中职旅游服务类专业教师必须掌握相关的教学研究方法和教育理论,并结合旅游服务类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开发和优化,解决旅游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应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促进中职旅游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积极为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产品升级换代、旅游业发展方向提供建议;积极参与旅游“产学研”合作。
4.创新能力
新专标要求旅游服务类专业教师应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紧跟旅游业发展观念和技术,科学预测旅游业发展方向,创造旅游教学,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训活动。教师应积极参加旅游行业学术会议,不断接受新知识新观点;应积极进行企业调研,了解旅游企业的从业需要;应积极进行教学创新,在教学内容中体现最新的旅游理念、管理制度、素质要求、服务标准等;应积极进行顶岗挂职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
5.终身学习能力
业界人士认为,旅游业发展变化日新月异,旅游服务类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要随行业的发展变化而及时更新。因此,教师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针对行业发展趋势和发展状况,不断调整和更新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与旅游业需求相契合。
三、具备最新的科技应用能力
关键词:中职 历史教学 因材施教
指导中职学生多学习一些历史知识、多了解一些历史事件、多掌握一些历史经验,将有助于他们开阔眼界,在认识问题时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因而对中职学校历史教师来说,怎样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历史常识成为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纵观中职历史教学,发现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中职历史课堂难以形成有效课堂,究其原因,是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一、中职历史教学要求对学生因材施教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因为初中基础弱,对学习文化课缺乏兴趣,而且经历了中考的失利,大部分学生都有自卑感,加上现在大部分职校都很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对历史教学并不重视,因而在学生脑子里形成一种历史可学可不学的态度。这种现状的存在增加了历史教学的难度,不因材施教很难收到教学效果。
二、中职历史教学因材施教实施的目标与途径
1.制定适当切实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中职历史教学制定教学目标时不宜要求太高,要分析中职生历史学习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历史学习的能力,制定符合学生的目标。制定目标宜分成两份,一份是写在教案里的三维目标,它具有一般性,即大部学生能达到的标准;另一份是写在教师心中隐藏的教学目标,它更有针对性,它因人而异,因专业不同而有区分,针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而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如中国历史里《列强对中国发动的大规模侵略战争》的教学目标笔者是这样制定的:认知目标是掌握西方列强发动几次大规模侵略中国战争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目的和实质。情感态度目标是谨记“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必须警钟长鸣,千方百计地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使中国永远屹立于世界先进行列。能力目标是通过比较一些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性质和危害性,提高学生比较和概括问题的能力。而隐含目标则是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对责任感不强的同学重点以增强其责任感为教学目标;对目标很明确的学生以重点激发他们更加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为教学目标;对认识有误的学生则以调节其思想意识为教学目标。隐含目标是考验教师基本功和灵活应变能力的,因而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师首先要让自己拥有更丰富的知识和宽阔的视野。
2.因教学对象而异
普通高中教学时以年级为单位分不同的教学对象,而中职学校就不同了。中职学校开设许多不同的专业,各个专业对学生要求不一致,同一年级的学生,同一门课的学习也会要求不同。教学时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有时在文科学生中很适用的教学方法就不适合理科,在这个专业能收到良效的教学手段在别的专业却收效甚微。
如讲授中国古代服饰这一节内容,在以女生为主的旅游服务与管理班级里,可以通过课前先布置,课上通过投影仪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不同的服饰特点,然后让学生分组用纸裁剪、制作各朝的服饰,最后各组相互评定,这样不仅完成了课堂教学目标,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在历史教学中得到良好的运用。可是同样的方法却不适合以男生为主的机械加工专业的学生,对他们则可以重点通过古代服饰发展史和加工方法的讲解,对比机械加工的发展史激发学生对机械的强大功能产生自豪感。
3.教师要有效使用教材
历史知识浩瀚无边,且具有可塑性,不同专业的历史教育应有它独特的重点内容,在教材选择上要因不同专业而选择合适的教材。如旅游专业的学生因偏重于古代史,对文物古迹、著名古都、著名景点等方面的知识应面面俱到地讲解,对他们专业学习能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对信息技术专业,数控专业则应偏重世界近现代史上工业文明史的发展;而对非遗传承专业如微雕专业,除了偏重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外,还应开设很有专业特色的徽州文化史,让学生了解歙砚的发展史等内容,一则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二则可以增强他们学习本专业的自豪感。
4.需要建立积极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中职历史教学不能仅以是否完成教学目标,考试分数好坏来评价。对中职生的历史教学评价主要以课堂评价为主,因历史学科关系,对学生的评价重点放在课堂是否完成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学生通过学习有没有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能不能“以史为鉴”,做一个优秀中职生,将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成绩。
关键词:反馈推动原则;历史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058-02
所谓的反馈推动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及时获取学生的教学反馈情况,并加以分析和研究,根据中职历史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学习需要,重新组织或补充新知识,融入新的教学思想和观点,采用更加适宜的教学途径与方法,增强学生的知识接受兴趣和学习动力的一种教学原则。中职历史教学在贯彻这一原则的过程中,应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构建双方良好的关系为基本原则,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要标志,这对于中职历史教学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要主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1.主动接触学生。从生源的角度来看,中职生多数都是中考的失败者,受到中考失败及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在学习上缺乏信心,具有一定的自卑感,有自暴自弃的倾向,他们渴望教师能够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能够重获学习的信心。这是一个劣势,但是也给了教师拉近学生距离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之余可以主动走进学生,创造更多的与学生接触的机会,通过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还可以在上课的时候,主动与学生交谈,下课以后主动留下来回答学生的问题,要把困难生、问题生作为联系的对象,积极参加学生组织的各种班级文化活动等等。
2.主动倾听学生的心声。尽管可能在学习上存在一些困难,但是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仍然会主动地思考课文的内容,他们也有自己的问题和心声。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主动倾听学生的心声,比如说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针对某一问题积极地要求学生回答问题,不管学生回答的对错,都要耐心地听完他们的回答,不要动不动就要打断学生的回答。学生回答的不正确,要积极地纠正学生的错误,并对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回答正确的要求告诫学生要戒骄戒躁,也给予他们一定的鼓励。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能帮助他们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同时,还能了解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
二、构建完善的教学反馈体系
1.学生评价反馈。学生是教学服务的对象,在学生与教师之间构建良好的反馈体系,能够帮助教师收集更多的教学信息,及时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策略。在学生评价反馈当中,教师除了采用传统的问答法、讨论法和问卷调查法等之外,还可以运用一些比较新的反馈机制,比如说采用卡片教学法,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卡片、白板等教学工具,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能够让反馈更加及时,还能扩大反馈的信息量。同时可以尝试通过QQ群、微博、手机短信等形式进行反馈,大大提高的反馈的效果,能够全面地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过程中、成果的评价。在评价反馈机制当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一些学生可能有一些评价和意见,但是怕受到老师的批评而不敢评价,这将极大地影响到评价的效果,对于此类的学生,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当中,与他们多一些沟通和交流,破除他们评价机制上的心理障碍,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评价的过程中。
2.其他老师的反馈。每个教师对教学活动也有不同的认识,相对于学生的反馈,其他教师的反馈比较严谨和可信,因此中职历史教师要重视其他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反馈。尤其是其他历史任课老师的反馈,在教学之余中职历史教学可以与其他同事就历史教学活动展开深入细致的探讨,了解他们对自己教学过程、内容、课堂组织、教学设计等方面的意见,根据他们的反馈审视教学中的不足,并将其他教师的合理意见运用到教学中。此外,还应该重视班主任的反馈,班主任一般都是代表学生进行反馈的,由于在班级管理当中,他们更加接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最密切,这种情况下他们也非常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的反馈可能通过班主任反馈给历史教师,因此历史教学是重视班主任的反馈。中职历史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向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反馈情况,必要的时候可以要求班主任利用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优势,深入到学生当中了解他们对历史教学的意见,同时提出自己的评价和意见,这样能够保证中职历史教学从不同的角度获得评价,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三、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
1.认知与情感结合。情感对人的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对于学生的学习影响也非常明显,如果学生能够在某一课程学习当中融入自己的情感,那么对于该课程的学习无疑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因此,在中职历史课堂教学当中,除了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之外,还应该重视和加强学生思想认识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教师所完成的任何一次反馈,都不能单纯约束在知识范围内或者情感方面,而是应该将认知与情感有效地结合起来,让知识能够带着情感输出。这样的输出活动,能够利用知识性、思想性的情感活动感染和激励学生,使学生能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当中学习知识。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教师现在课堂教学当中应该先融入自己的情感,带着情感教学,这样能够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教学中的情感,进入在情感上对教师的教学产生认同。这样不仅能够集中精神进行学习,也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2.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职历史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断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一方面,教师要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积极尝试合作教学、提问式教学、情境教学等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紧密关系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关注度,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总之,在中职历史教学当中必须遵守反馈推动原则,利用这一原则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水平,实现教学与学习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历史教育
一、引言
在课程改革大潮影响下,中职历史课教学也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使历史教学真正成为一门借古鉴今,长知识、增活力、练思维、积经验的教育学科。中职学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一线现代产业工人的重要基地,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载体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知识贫乏厌学情绪浓厚自信心不足,这就要求我们中职历史教师紧密结合学生职业培养目标知识基础和就业需要,对教学进行必要的优化 以期更好地发挥历史在学生综合素质形成中的推动作用,真正将学生培养成实用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历史教育在中职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一)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有力杠杆
由于高校扩招带来的普高热, 中职生源差已是不争的事实, 据预测, 中职应届生生源质量在若干年内没有好转的趋势。这种状况使中职学生知识浅薄、文化基础普遍低下, 难以适应社会对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求。著名教育史家康内尔在《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中说:“进入20 世纪以来,‘历史课也逐渐变得重要起来, 它开始被看作智力训练的源泉。’”可见, 历史课能肩负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责任。通过引领学生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纵向认知和横向比较, 增强他们的人生体验和积蓄, 来达到提高他们人生质量, 为成年后的工作及休闲作珍贵准备。
(二)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张伯苓说:“研究学问,固然要紧;而熏陶人格,尤其是根本。”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因此普遍缺乏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再加上就业压力过大带来诸多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正确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优秀历史人物的事迹可以对学生进行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教育, 有助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当前在各个中职学校学生以学习技能为主,文化基础课只是众多课程中的点缀。当然这样说并不是想否定专业课的重要地位,因为中职学生不仅要掌握技术知识,还要具备文化知识,不但要有从事目前工作的技术和文化,还要有为今后继续学习作准备的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从何而来,就是从历史等文化课程中来。
三、中职学校历史教育有效性的提高
(一)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在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到达教学目标的一条亘古不变的铁律。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所学材料的兴趣”。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在促进学生学习进步,提高教学有效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中职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而以教学主导者的身份,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利用生动形象、有节奏的教学语言,感染学生,是学生思想上、感情上和老师达到共鸣;其次,建立负有意境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确定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创造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有效促进教学活动的展开。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
中职学校主要是为本地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实用性技术人才,确定的人才培养方向使得中职学生对专业有特殊的情感,专业学习也是他们在平时学习中最重视的一部分 如何将历史知识与专业相结合,让历史在专业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中发挥作用,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教师应该从学生专业素质提高的需要出发,分析学生专业特点,明确学生应该学什么教师应该教什么有针对性地梳理教材内容,对教材知识点进行适当的增删和归并,形成新的知识框架体系,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促进专业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历史教师需要更新教育观念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历史教学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而不是大量史实的记忆,以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学水平是应试教育时代的做法,现在的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还应该教会学生认识、理解历史知识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考察社会、认识社会的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教学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毋庸质疑的,而提高中职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那么如何有效的提高中职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呢:(1)教师应有加强自身修为建设的观念,在教学生怎么学、如何学的时候,自己也要不断的学习,给自己充电,努力使自己的思想和教学方式做到与时俱进。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多看书、多学习、多交流,唯有这样,教师才能使自己的思想跟上时展的步伐,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发展;(2)学校组织相关的教学能力提高培训。这种培训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式的讲师培训,还可以组织教师到兄弟学校进行听课学习和交流,这样便能在教师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增进新的教育知识,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四、结语
中等职业教育不同于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区别于高中教育的,以培养技术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目的的教育,而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中职学校中的历史教学和高中历史教学有着不一样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所以要提高中职教学的有效性,绝不能将其与高中历史教学一概而论,必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后有针对性的对教学中所遇见的问题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赵胜利.狠抓行为养成教育 提升中职历史教学水平,职业技术.2012,(1);
关键词:中职历史;教学;创新精神;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370-01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中职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让中职学生能够了解基本的历史知识,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判断和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历史教学在要求学生充分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作为一名中职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依托中职历史教材探求创新素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技能加素养(2S)的职业教育模式下,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尽量挖掘教材中的创新素材,有效地激励学生,坚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例如,讲唐代农具曲辕犁时,我首先启发学生思考当时人们改造曲辕犁的原因:直辕犁犁臂太长,操作起来笨重不灵活,既不利于深耕,又浪费畜力。然后再启发学生对这些缺点加以克服,从而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规律:善于观察,发现事物的缺陷,并找出克服事物缺陷的方法,进而萌发创新意识。
2.优化中职历史教学活动环节,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的大教育学家跨美纽斯曾说:"应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校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小组探究学习法等教学方法,而我更多的是关注同学的学习方式,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除此以外,我认为还要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机会、更多的口语表达和探究的机会以及社会实践的机会。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史第三章《夏、商、周》中,我找数控专业的学生制作了不同时期的农用生产工具的模型,进行探究式教学,假如你从事某一项生产活动,你会选择什么生产工具?如此这样,学生们动脑思考问题,动手选择生产工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引导中职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中把现成历史结论"喂给"学生的方式,要引导学生探究式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提高思考力和创新能力。问题是放飞思维和想象的钥匙,问题的出现会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渴求,形成学习的动力、创新的因素,因此可通过巧设具有开发性、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问题的开放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给学生提供质疑的空间,对教材内容可以任意提出意见和观点。其次所提出的问题常常是不确定的,例如,讲授《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时,教师是这样提问的:"明成祖时期已经具备了航海出行的条件,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这样的问题结论不是唯一的,只要合乎情理就可以,这样可以开阔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在讲授世界史《日本明治维新》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日本明治维新与我国的相比,在背景和内容方面有何相同之处?为什么二者结果不同?(2)明治维新对日本最显著的影响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影响?(3)日本的明治维新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思考、讨论、总结、发言,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总结能力,突出了史鉴功能,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在历史教学中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方法
思维是创新的载体,没有思维也就没有了创新,因此创新首先要学会思维。中学生是思维最敏锐最活跃的阶段,又是思维定型的最关键阶段。因而引导中学生形成多维的思维意识和思维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历史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对不同事物进行不同的分析,和对同一事情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重性,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打下基础。其次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是创造人才从事创造性活动并取得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导引和诱因。浓厚的兴趣引起创造人才的高度的创造热情和对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的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执着的爱好,并进而引起对感兴趣和爱好的事物和现象的要求。
5.激发中职学生的创新品质,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所谓创新意志是指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是人们从事的主要活动。既然是创新,就预示着风险。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人们只有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始终不懈地坚持创新,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应该是历史学科的优势。
6.培养中职学生创新精神需要注意的问题
6.1创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达到教学相长。
6.2给学生时间和机会。创新需要时间,创新需要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置需要深入思考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通过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开发创新的潜能。没有时间和机会就不可能培养创新能力,因此,给学生时间和机会是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培养具有创造才能、创业本领和创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之根本,是推进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依托学科教学,培养中职生的创新精神是职业学校非常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摘要:历史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中职阶段的历史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其在课程设置、课时分配、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甚至是教材编写方面都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试图从“两个搭配,三个结合”入手,探讨中职历史教育改革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中职;历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247-02
历史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中职阶段的历史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职学生历史知识的欠缺,阻碍了他们人文素养的培养。在职业教育加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使职业教育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这当中,让历史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应该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一、中职历史教育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由于教育观念陈旧,历史教育不受重视,课程开设少,再加上社会偏见,导致历史专业人才不愿意进入中职学校,因此在中职学校中,历史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2.课程设置边缘化。目前各中职学校课程开设大致可以分为两大块: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专业课程大都课时紧、专业性强、实践性强,需要耗费学生大量精力和时间。导致历史课程课时分配不足,课程设置边缘化。
3.教学方法落后。中职历史教师中大部分是从普通高中升入大学的,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深,进入中职学校之后不能及时转变观念,倾向于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严重挫伤了中职学生原本就脆弱无比的“历史兴趣”,导致学生厌学。
4.教材更新缓慢。中职历史教材存在编写体系落后,内容简略等问题。目前比较常用的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历史教材编写组编著的《中国历史》,这本书采用章节体,各部分历史高度简化,导致内容庞杂而抽象,缺少趣味性。其实,这种现象在其他中职历史教材中也存在,可以说这本书只是中职历史教材的一个缩影而已。
二、中职历史教育的改革构建
1.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搭配。历史课程在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方面有着独特的地位,是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大量增加历史课程安排不切实际。因此对历史课程资源进行分类整合,将其分为通识历史课程和专业历史课程是一种可行的方式。通识历史课程可以作为基础课开设一到两个学期,课程内容以主干历史知识为主,重在使学生了解大致的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脉络。专业历史课程是针对不同专业开设的历史课程,例如在汽车维修专业可以开设汽车发展史、汽车维修技术史等。旅游专业可以开设社会文化史、地域史、历史地理等课程。机电数控专业可以开设科学技术史等。这样一来既整合和优化了原有的历史课程,去除繁杂的历史细节,减轻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有利于解决历史课程边缘化的困境,同时又针对不同专业,进行针对性的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脉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技术。
2.大众教材与校本教材搭配。鉴于目前市场上适合中职学生的历史教材较少,而且质量不好,因此中职学校应该在此基础上开发校本教材。当然通识历史教材可以以市场上常见的历史教材为参考,稍加简化和改编就可以使用了。至于专业历史教材则不能过于依靠已有的专业历史著作,更多的是需要中职历史教师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开发适合学校情况和学生情况的专业历史教材。当然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与专业课教师联合起来,共同完成校本教材的开发。
除了开发专业历史教材之外,中职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出具有鲜明本地特色的校本历史教材。例如地处红色革命老区的职业学校就可以挖掘红色历史资源,开发出当地革命历史的校本教材,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
3.知识传授与价值指引结合。历史教育应该是指向现实的,中职教育是面向就业的教育,这意味着中职学生要比普通高中的学生要更早地走上工作岗位,进入职场。因此他们也就需要更早的了解社会,了解人情世故。我们之所以强调历史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因为通过历史教育可以达到使学生对世事人生有更加深入的理解的目的,从而为他们步入社会打好基础,做好准备。[1]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即中职的历史教育必须打破普高应试历史教育的模式。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历史教学强调历史知识灌输和死记硬背,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知识点的落实和对重点难点的掌握上,忽视历史本身所具有的强烈的人生指导价值。当前,中职学生需要的历史教育当然不是应试教育下的历史教育,而应该是能够帮助他们更好更快适应就业环境,更好理解社会的历史教育。这样的历史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呢?第一,历史知识是对历史理解的基础,因此基础知识的传授在任何时候都必不可少,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对基础知识的传授不再是以应试为导向,而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导向。第二,价值指引要成为历史教育的主要目的。所谓的价值指引,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要根据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微观方面来说就是要让学生在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之际,让他们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学会辩证的思考,学会面对困难等。
4.学校课堂与社会课堂结合。目前中职历史课程在学生上升渠道中并不作为直接的考试内容,这对于历史教学来说应该是一大幸事,因为这有助于避免中职历史教学走上应试教育的老路,中职历史教师应该抓住这样一个机会,为促进历史教育回归本真大胆的开拓创新,说不定能开辟一条素质教育的康庄大道。从操作层面来说,主要是在学校课堂之外开辟社会课堂,探索新的课堂模式。仅仅局限于学校的历史教学是苍白的,不利于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尤其是在职业学校,多数学生本来就是传统课堂教学失败的产物,再走这样一条老路自然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当前,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把社会课堂纳入教学过程,使其成为传统课堂的补充和延伸。在社会课堂中,书本上的历史知识和道理可以得到印证和补充,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使其得到更生动、更鲜活的体验,从而进一步启发学生更深刻的思考,最终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
5.传统课堂与信息技术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学生的行为习惯,作为教师应当与时俱进,主动适应变化,积极研究信息技术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把二者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率。中职历史教师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历史教学的备课方式。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只要知道网址,就能获取海量的资料。教师要改变传统备课方式,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备课效率。中职历史教师还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改变。[2]首先,教师要把自己从烦琐的历史细节中解放出来,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获取知识,从而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历史事件的解读上,通过解读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其次,要把历史教学拓展到课堂之外,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以及合作者。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方式更灵活、更方便、更有针对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
三、小结
针对当前中职历史教育面临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两个搭配,三个结合”的解决方案,本方案既使学生能接受通识性的历史教育,又可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需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是单纯强调历史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发挥历史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着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另外,我们既注重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又大胆引入现代技术手段,丰富拓展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通过这些综合手段的运用,力求提升中职历史教育的成效,真正发挥历史教育在培养中职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饶玲.浅谈历史教学与中职素质教育[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
关键词:中职历史教学;学习兴趣;实用性和针对性;运用现代技术
历史学科的自身的特征决定了历史知识的是十分宽广的,具体表现在历史贯通古今史实,包罗万象,时间上横跨中华五千年的朝代更迭,空间上包含了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世界史等范围,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这“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就是以史为鉴认识世事兴衰的因缘,要考察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思考避免重犯历史错误的途径和方法。读史使人明智,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中职生来说,更是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客观正确的认识自己,把理解历史当作把握人生的一把钥匙,并自觉把握人生的现在和将来。那么作为中职历史教师,如何才能化解当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进而搞好中职历史教育教学呢?
一、取丰富多彩的课堂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进行一切学习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它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以及乐于学习的情绪体验。而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不喜欢读书,对于枯燥乏味、单调死板的历史知识更是没有学习的兴趣。试想,学生连最基本的学习动力都没有,又何谈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呢?因此,在中职历史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促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这就需要作为中职历史教师的我们除了利用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有趣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外,还应当采取丰富多彩的课堂组织形式,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比如,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将游戏引入历史课堂,当然游戏内容必须贴近教学进度的设置,这样就能保证全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课堂;也可以根据历史事件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历史短剧,使历史教学融生动、形象于一体;也可以针对一些历史事件组织辩论赛,学生通过激烈的争论,既锻炼了口才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组织形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强化了学生对某些历史知识点的记忆,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根据不同专业适当改变讲解内容,突出不同专业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中等职业学校在培养人才时基本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因此,根据社会需要,中等职业学校设有不同专业,每个专业需要了解的历史侧重点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在中职历史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不同专业适当改变讲解内容,并将不同的历史侧重点作为不同专业的教学重点,以突出不同专业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从而为学生将来参加社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面对美术专业的学生,我们可以向学生详细介绍达・芬奇、梵高等这些传奇人物,让学生了解这些传奇人物的创作背景,以使学生明白历史知识对提高他们的绘画技巧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我不会要求他们掌握过于深奥的内容,而是偏向故事性、趣味性较强的历史内容的传授,以为他们将来从事幼师教育工作提供可以开发儿童智力的学习材料;对于旅游专业学生,我则会比较偏重古代史,向学生重点讲述文物古迹和著名景点等内容。这样,在中职历史教学中针对不同专业选择不同授课内容,既突出了中职历史的教学特色,同时也加强了培养不同专业学生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有利于为中职学校学生将来参加社会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可谓一举两得。
三、改进历史考核方式,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如今的中职历史考核方式,由于深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依然在采用传统考核方式,即闭卷考试,以学生的历史考试成绩当做对学生学习历史的评定标准。这种传统、守旧的考核方式是与新课程强调的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相违背的,它根本无法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历史水平,而且也违背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历史教学理念。《中职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中职历史教学要改进考试考核方式,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做考核学生的方式之一,并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因此,我们应当改进历史考核方式,不可再把学生的学业成绩当做评定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而是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行综合性的考查,还应该把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所体现的学习态度、学习表现等列入考核范围,然后建立笔试测试和实践测试相结合的考核模式,使中职学校的学生既能掌握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具备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注重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原则,因为中职学校的学生与普通学校学生相比,心理压力大、自信心不足,甚至还有一定的自卑心理,所以我们在对这些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应当尽量使用一些鼓励和赞美式的语言,这样他们就会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欣赏和肯定,从而使他们焕发出更高的学习热情,并逐渐建立学好历史的自信心。
四、运用现代技术,丰富课堂内容
关键词: 历史教育 中职生 历史责任
引言
一个青年只有在其自身发展中,充分热爱自己的祖国、民族,愿意正视历史,才能真正承担起促进祖国繁荣发展、振兴民族的重任,才能真正形成一种极强的历史责任感。
1.中职历史教学中历史责任培养现状
虽然在整个社会发展及人才培养中,党及政府对历史责任意识增强极为重视,但实际状况是,现今某些中职生历史责任意识不强。站在历史教育角度上看,历史教育中存在两大问题:一方面,历史教育中,对其塑造学生鲜活灵魂的积极作用较为忽视,将满足学生需求作为重点甚至全部。在将历史成绩作为重点的大教育背景之下,历史教育无法受到教师及学生的广泛重视,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大部分教师会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一些野史,并针对历史事件表达一些个人观念,但准确性有待考究。在教师略显失当的引导教育之下,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极为注重“创新”及“个性”。另一方面,历史教育逐渐成为应试工具。课程改革活动中,虽已对学生理论知识丰富及能力培养提出众多全新要求[1],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将成绩作为重点开展教学工作的状况频繁出现。而关于历史教育对育人的积极正面作用则仅存在于课标、教学大纲之中,贯彻落实依旧需依赖教师的个人思想。
2.中职历史教学中历史责任培养的必要性
2.1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有效方式。
在中职历史教育中对学生的历史责任感进行培养,可进一步加大对学生的德育培养力度,健全其优良品格。将以往历史教育模式完全打破,将德育与成绩教育放置在合理位置之上,积极践行素质教育宣扬的全面提升学生基本素养的理念,培养学生日常良好生活习惯,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使其成为一个于社会及民众均有益的人才。
2.2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切实需求。
新课程改革明确规定,需积极促进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的统一融合,在价值观培养中注重对学生历史责任感的培养,激发学生努力、认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奉献社会的热情,将学生塑造成为一名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性作用的社会建设者。所以,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历史责任感的培养,可帮助促进我国新课程改革,全面提升学生整体素养。
3.中职历史教学中历史责任培养的科学策略
3.1转移历史教育观念重心。
所谓教育,分为“教”与“育”两部分,简单而言,便是教书育人。教育的目的在于:积极培养提高学生的日常生存能力,全面提升其整体素养,丰富人们的道德品质及涵养。教育活动中,需注意指导学生掌握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促使其掌握学习、创造知识及生存的技能。所以,中职历史教育中,需在追求优异考试成绩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优良的行为习惯,促使其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
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将自身作为中心,将迎接高考作为主要导向,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理论,利用成绩评定学生学习状况优劣。传统教学中,普遍观点认为成绩好代表着人品好,其他都不重要,从而对学生的整体素养、历史责任感培养较为忽视。新课程改革活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极为重视,使中职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观念发生极大转变,即将教学重心转移到学生身上,促使其成为学习主体,教师扮演的角色为引导者及辅助者。教学中,教师需为学生创设出广阔的展示自我平台,促使其养成优良的习惯[2]。如讲授改革后的外交局面时,教师可先向学生简要说明外交政策调整背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1.外交政策的调整内容?2.外交政策的调整会造成什么影响?3.外交新局面具体展现在哪儿?促使学生实现由知识接受者至探究者的转变,进而使其从历史课程学习中充分感受到当时历史状况及内涵,感同身受,增强历史责任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及负责的人生观。
3.2挖掘历史教材,开展历史责任意识的正面宣传。
中职历史教材中包含许多弘扬时代精神、凸显社会责任感的专题性课程内容。在历史教学中讲述这些内容时,历史教师需充分结合学生此阶段的“向师性”特点,对其实施正面化的历史责任意识宣传及教育。如在对谭嗣同四位维新人士的介绍中,可向学生展示谭嗣同将重要文件交到梁启超手上,劝导其“不用行者,无以图将来”时,拒绝日本人提出的“保护”条件,坚持留在国内,为革命而牺牲,以丰富课外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详细的介绍说明,将勇谋双全的爱国人士形象展现于学生面前。与此同时,学生充分感受到在当时时代背景下,民族知识分子具有的极强历史责任心,促使学生不自觉受到历史责任感及爱国情怀的熏陶。
3.3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对历史的客观思考。
中职历史教学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对历史的客观思考极为重要[3]。首先需做到的是尊重历史。可以在教学中有机结合日本教科书事件及各种歪曲历史的事件,促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对各类历史相关事件的是非予以明确判定。其次是历史使命感。如教学抗战相关历史内容时,教师需让学生充分了解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积极运用历史影视资料促使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实际国际环境,激发学生建设祖国、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历史责任感。最后需做到的是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负责,促使其正确认识到需对自身的行为习惯负责。如教学二战内容中,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在军事法庭中受到了严格审判,由此可向学生说明每个人均需为侵略行为负责。教师要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此段历史便是一段指导人类学会负责的历史,促使学生逐渐成长为勇于为行为负责的人。
3.4针对教学内容不同明确历史责任感培养重点。
3.4.1古代史教学侧重培养民族自豪感及责任感
古代史教学中,重点在于向学生传授说明古代丰厚及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可将民族自豪感及责任感作为重点。中国发展至今,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并创造出了极为辉煌的文化,讲授此历史内容时,需指导学生明确古代历史文化脉络,指导其学会审美的同时,将历史内容放在当时背景条件下,学会理解历史,并充分揭示出丰富的思想内涵。
3.4.2近代现代史侧重培养学生爱国热情
近代现代史教学中,主要内容为:我国人民反抗侵略的事迹及寻求救国救命,挽救民族存亡的经历。针对此历史内容对学生历史责任感培养,可将爱国热情激发作为重点。中国百余年的近代现代史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是一部备受侮辱的屈辱史,与此同时,是中华民族英勇反侵略的抗争史。历史属于对人格塑造极为生动的教材,历史教材中优秀人物的嘉言懿行,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极大的鞭策。当祖国遭受危难时,民族儿女潜藏于心的爱国热情会被充分激发出来[4]。历史教材中含有的爱国主义遗产是民族的共同价值取向,对各类具有丰满血肉的人物及完好英雄形象的充分感知及陶冶,可有效增强学生对整个民族的责任心及爱国热情。
3.5积极展现历史图片及音像资料
历史图片与音像资料均具有形象性、启发性及直观性等特点,与文字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性。新课程改革工作逐步推进,使历史教学越发多样化,在教学中积极应用历史图片及相关音像资料,可帮助增强课堂活力,彻底打破传统教学单一、枯燥的局面,对历史教材进行完善补充。促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感同身受,体会各类民族英雄的爱国情怀及历史使命,进而增强其历史责任感。
中职历史教学中,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现历史图片及材料,促使其在了解基本史实的同时,培养科学历史感,增强历史责任感。如讲授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冶炼技术时,可向学生展现四羊方尊、司母戊大方鼎的图片,促使其对青铜器有一个客观评价,与此同时增强民族文化归属感。
结语
中职历史教学中,增强对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培养,可以更好地促进其发展。本次研究主要从转移历史教育观念重心;挖掘历史教材,开展历史责任正面宣传;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对历史的客观思考;明确历史责任感培养重点;展现历史图片及音像资料方面入手,可获取较好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历史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许国文.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策略探析[J].广西教育B(中教版),2015,(3):91-92.
[2]闵绪国,龙钰.青年历史教育苍白不容忽视[J].探索与争鸣,2012,(7):34-37.
关键词:中职生 历史教育 成功感
所谓的成功感的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改善方式,使学生在多个方面能够获得成功,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心理品质的不断加强,从而在各个方面获得真正的成功。中职的学生在心理方面多少都存在着自卑感,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中职的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信的一个相当好的途径,尤其是通过其中的成功感教育更可以帮助中职学生提高其心理素质。
一、确立成功感教育理念
历史记录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其中虽然涵盖了许多的坎坷和磨难,但是从整个过程来看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还是向前的,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也就是追寻进步和成功。而“成功感”的教育模式,是通过对教育模式的改进,能够让学生在获得不同的成功,逐渐完善其心理品质,成为学习中的佼佼者,从而为其踏上社会,成为社会的成功者奠定基本的素质和能力的准备。相较于普高生来说,中职生由于成绩的原因上不了普高,而在心理上产生了浓重的自卑感,但是他们渴望进步和成功的意识也是相当的强烈的。现在的教育体系必须以人为本,在成功学教育的同时要加之于尊重,中职的教育者不要认为中职的学生素质差、能力低,产生一种没有办法教好的感觉,教育者必须以爱心作为成功教学的原动力,教育者必须发至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并且尊重和信任学生的能力。而这种爱心的能力会让中职生感受到一种被重视的感觉,学生便会更加的积极向上,从而在历史的成功感教学中也能得到颇好的效果。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给学生们,激发他们成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在每天的学习中都能有所收获和成就,从而使他们感到快乐,感到成功,而树立自信心,成为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二、开展历史活动课,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
活动课是一个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施展才能,井在其中获得情感体验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历史活动课是历史课程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在中职学校开展相关的历史活动课,如服装班可以开展古代服饰的展示会、表演会等等,幼师班可以编排历史舞台剧,旅管班可以到历史名胜古迹进行旅游等等。让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不断的提高,使之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其中职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为将来进一步适应社会的挑战打好坚实的基础。
成功是一种使人奋发向上的动力,能给人带来无限的希望。当每个学生能够看见自己的成功,看到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因此,中职的教育者必须给学生创造相关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不断地体会到成功。例如,教师可以在上课时提出一些有层次难度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回答出问题,来感受成功。但当中职生在历史课堂上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他们也获得了足够的自信。自信是成功的结果,也同样促使着下一次的成功,因此成功的次数越多,学生获得的自信心也会越多,这个对于普遍缺乏自信心的中职生来说能带来希望,成功始终是催人奋进的动力。只有让每一位学生体会成功,看到自己相对于原有的基础取得进步。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在课堂上,让学生都能通过思考而回答出来。当中职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就获得可喜的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的产儿,成功记录越多,成绩越大,自信心越容易获得。不断争取成功的机会,创造成功的记录.对于缺乏自信的中职生来说,尤其重要。
三、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
历史教学中采用自我评价体系的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帮助中职学生学会怎么样进行评价,从中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由于一大部分的中职生的自信心不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当他们自信心不足时他们往往会认为是自己太笨,自己不行,自己没有能力等等的诸如此类的自我暗示在不断地否定着他们自己。这样的话,在教导学生在自我评价训练的过程中,要求他们对自己的进步和成果有着较为全面清楚的了解,在此过程中逐渐地肯定自己,充分地认识到只要他们付出努力就会取得成功的。例如,在学习了某一章的历史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来对自己的历史科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内容可以设定为:本章我学了什么?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意义等问题。
他人的表扬和鼓励是一个学生取得进步的巨大动力,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帮助其不断成功和成长的一个关键因素。虽然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对于中职生来讲,本身的自卑心理较重,那么多次的失败更是会让他们一蹶不振。因此教育者要采用鼓励性的教育方式,通过正面评价来指导学生,使其意识到学习历史是有用的,有收获的,并且在历史的熏陶下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中职生在历史教育中获得多次成功的体验,来激发起他们渴望再一次成功的欲望,这样反复,学生的自信心就会被加强,争取获得更多的成功。
四、利用历史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
中职生的一个重要的心结就是没有考上普高,这个是对中职生在学业上的一个重大心结,然而能否在重击之下重新地站起来,这是未来他们生活能否成功的关键。教育者应当发挥历史学的优势,宣传些历史上伟大的历史人物,弘扬他们容纳百川的博怀,他们战胜自我的大无畏气慨。向他们重点介绍一些革命烈士例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等,革命先烈刘胡兰、雷锋等等,他们的建功立业一般都是建立在之前的困苦挫折之上的,通过这些生动的、具体的人物形象来感染和熏陶学生,使学生意识到人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挫折是必然的,只要目标明确,就会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闰萍,祁若华.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成功感”教育[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10).
[3]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