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道路运输监管范文

道路运输监管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09:59: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道路运输监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道路运输监管

篇1

    论文摘要:文章面对我国道路运输市场监管存在的诸多问题,指出了加强行业管理的重要性,认为规范道路运输管理行政执法,强化道路运输管理服务职能,健全高效应急指挥体系,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加强基拙建设和管理是提高运输市场监管的必要措施。 

    目前,交通部《关于促进道路运输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未来5到10年,道路运输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道路运输业的比较优势,着实提高市场监管能力,推进道路运输业实现运输安全高效、服务文明诚信、节能减排主导、技术装备先进、市场规范有序、站运协调发展的目标。道路运输市场监管作为道路运输业的管理部门,落实《意见》,就是要以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构建和维护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秩序,提供安全、便捷、可靠、经济、优质的道路运输公共服务,充分地满足道路运输服务消费者和道路运输经营者的需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但是近年来,我国道路系统已发生多起重大运输灾害事故,这暴露出道路运输安全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应引起有关管理机构高度重视。因此,在这种形势下,对道路运输现状加以研究尤为必要,并有针对性地改善道路运输条件,提高道路运输的市场监管。 

    一、我国道路运输市场监管的必要性 

    从道路运输业的业态,尤其是我国道路运输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看,我国道路运输业基本不具备自然垄断的条件,决定其必须要在政府主导的市场监管下进行工作。某些公用事业性质的企业并不是自然垄断的,并且也不是所有的自然垄断企业都是公用事业。当前对道路运输行业进行监管主要是出于以下的考虑。第一,包括汽车运输在内的交通运输业对公众的影响是非常显着的,政府不能对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道路运输失去控制和主导。第二,道路运输业内存在着极其不公平的恶性竞争,严重地影响了行业内众多守法企业和行业外消费者的公共利益。所以尽管道路运输业内的自然垄断并不明显,但作为一类公用事业的道路运输业,政府对其进行监管是完全必要的。在市场监管中,政府具有以下权:政府保留控制进人的权利;政府保留管制价格的权利;政府保留为公共利益而指定质量标准和某些其他服务条件的权利;被授权者有责任向所有的消费者提供上述两条确定的合理务。总之,政府主管部门为了保证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条件,必须对该行业的市场进人进行监管,必要时还可对价格进行管制。但是监管并不是对竞争的全然抹杀,恰恰相反,监管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或者保持一种必不可少的条件,使全社会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同时保持竞争的机制。 

    二、当前道路运输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 

    1、立法环节步伐缓慢 

    首先,从道路运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来看,客观上要求有一部效力相应的全国性法律文件引导、规范道路运输行业的健康发展。但是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分歧很难形成统一的制度安排,所以长期以来国家依靠部门规章对全国庞大的道路运输行业进行引导、规范。受效力的影响,部门规章往往起不到统一监管的作用,这种局面,客观上造成了道路运输行业管理的地方化、多元化。其次,从1985年开始起草的《道路运输条例》,历时19年才出台,立法步伐缓慢,对道路运输业的秩序要求回应迟滞,从一个侧面反映国家对道路运输行业管理重要性认识的艰难转变。还有一些地方道路运输行业立法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沦为国家立法的翻版使得地方道路运输立法对中央立法的具体化、补充性功能弱化,缺乏可操作性。在实践中往往表现为国家立法没有解决的问题,地方立法也没有解决,国家立法的空白恰巧也是地方立法的空白。 

    2、常现多头监管局面 

    《意见》对道路运输的各个环节做出了严格的规定,设置了多个运管机构,各机构均可对外执法。但相互之间协调、配合不够,人员、车辆调动不便。因此,不能形成管理合力,对运输市场监管力度不够。在一些地方几个运管机构分属多个领导分管,管理层级多、关系复杂、内部协调困难、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管理关系不顺。比如,2007年液氯泄漏事故中肇事车本身,按现有管理体制,就涉及到3个部门,槽罐归质检部门管,车体属交通部门管,车辆上路通行又涉及公安部门。安全监管各部门之间存在着管理职能交叉的问题,进而造成了安全监管的漏洞。 

    3、安全监管不到位 

    近年来,我国在道路运输安全监管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针对道路运输的安全监控与事故应急处置能力仍相对较弱,难以适应道路运输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一是静态管理严谨,动态监管薄弱。道路运输的证书情况、运输状况等进行检查询问仍未跳出静态监管的模式,运输汽车的整个运输、装卸过程监管不够,未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从静态监管到动态监管的转变:二是全程动态监管体系尚未建立。人力、物力资源的不足制约了全程动态监管的实施,科技设备不能满足动态监管的需要;三是道路管理机构内部管理、运政等部门对危险品运输的监管行政执法效率不高:四是道路运输信息化管理十分落后,大部分部门和单位依靠经验进行管理,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如果没有信息系统,就难以为危险货物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和应急处理指导,难以对道路进行有效的跟踪管理。 

    4、从业资格证的定位存在偏差 

    目前人员资质成为道路运输市场安全一作的重要一关。但是我们认为,从业资格证不具有安全管理功能,只有驾驶证才具有安全管理职能。《营业性道路运输驾驶员职业培训管理规定》提出从业资格证制度的目的是“为规范营业性道路运输驾驶员职业培训活动,提高营业性道路运输驾驶员职业素质,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提高道路运输服务质量”。这可以看出,从业资格证制度中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的职能相对较弱。相比而言,安全管理职能应该是驾驶证的职能,驾驶员持有从业资格证只是要求其必须掌握关于营业生运输的知识。 

    5、道路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很多道路特别是农村道路点多、面广、战线长,大多数是农民群众自筹自建。坡陡弯急,路况差,晴通雨阻现象严重。 

    三、加强道路运输市场监管的措施 

    1、规范道路运输管理行政执法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目标的重要措施。道路运输管理系统要坚持依法行政理念,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履行《道路运输条例》赋予的道路运输监督检查的职能,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公正、规范、严格、文明执法,切实尊重和保护道路运输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强化行政执法监督,继续完善执法责任制,落实执法责任追究制度。以全面贯彻《交通行政执法检查制度》等行政执法责任制度为重点,健全完善道路运输执法监督机制,做好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层级监督,主动接受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要创新法律培训和普法宣传机制,提高道路运输管理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和文明执法水平,提高广大道路运输经营者的守法意识。 

    2、强化道路运输管理服务职能 

    道路运输关系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关乎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因此,道路运输管理系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务理念,创新管理制度,推行阳光化作业,简化办事程序,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和便民。比如要努力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大力开拓跨省和农村客运班线,建设“三优”、“三化”标准客运汽车站,为社会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道路运输服务。同时围绕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求,积极引导货运企业利用现有场地、设备、设施,建立集仓储、包装、修车、加油、货运、停车食宿为一体的等级货运站,鼓励运输企业与生产企业、销售企业联合拓展物流配送业务,创造安全、高效、便民、和谐的道路运输环境。 

    3,健全高效应急指挥体系 

    道路运输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快速性和严重危害性,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健全完善应急指挥体系、提高应急反应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道路运输事故的危害。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形成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道路运输应急指挥网络,以促进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的形成。确保各级应急指挥机构成员的结构合理。指挥机构中,既要考虑相关部门代表的合理性,也要考虑道路运输的特殊性,确保应急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的合理比例。通过建立健全应急工作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完善落实应急会议制度、演习制度和培训制度,提高应急指挥机构的指挥权威和指挥效能。 

    4、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关系到道路运输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和作业规范能否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措施能否落实到位。当前道路运输从业人员多数素质偏低,不能完全适应道路运输特别是危险品货物运输和管理工作的需要,一些环节的不安全隐患不能发现,对执行法律、法规和运输生产过程的监督到不了位,这是当前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为了迅速提高道路危险品货物运输从业人员的素质,必须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做好人才培训工作,使驾驶员、押运员人人技术熟练、个个职业素质好。比如装卸管理、押运人员应持相应工种的《岗位资格证》上岗作业,驾驶人员必须获得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其中所有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都要严格按照《汽车运输、装卸危险货物作业规程》进行操作。 

篇2

 

关键词:道路运输 市场监管 从业人员 

目前,交通部《关于促进道路运输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未来5到10年,道路运输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道路运输业的比较优势,着实提高市场监管能力,推进道路运输业实现运输安全高效、服务文明诚信、节能减排主导、技术装备先进、市场规范有序、站运协调发展的目标。道路运输市场监管作为道路运输业的管理部门,落实《意见》,就是要以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构建和维护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秩序,提供安全、便捷、可靠、经济、优质的道路运输公共服务,充分地满足道路运输服务消费者和道路运输经营者的需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但是近年来,我国道路系统已发生多起重大运输灾害事故,这暴露出道路运输安全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应引起有关管理机构高度重视。因此,在这种形势下,对道路运输现状加以研究尤为必要,并有针对性地改善道路运输条件,提高道路运输的市场监管。 

    一、我国道路运输市场监管的必要性 

    从道路运输业的业态,尤其是我国道路运输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看,我国道路运输业基本不具备自然垄断的条件,决定其必须要在政府主导的市场监管下进行工作。某些公用事业性质的企业并不是自然垄断的,并且也不是所有的自然垄断企业都是公用事业。当前对道路运输行业进行监管主要是出于以下的考虑。第一,包括汽车运输在内的交通运输业对公众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政府不能对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道路运输失去控制和主导。第二,道路运输业内存在着极其不公平的恶性竞争,严重地影响了行业内众多守法企业和行业外消费者的公共利益。所以尽管道路运输业内的自然垄断并不明显,但作为一类公用事业的道路运输业,政府对其进行监管是完全必要的。在市场监管中,政府具有以下权:政府保留控制进人的权利;政府保留管制价格的权利;政府保留为公共利益而指定质量标准和某些其他服务条件的权利;被授权者有责任向所有的消费者提供上述两条确定的合理务。总之,政府主管部门为了保证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条件,必须对该行业的市场进人进行监管,必要时还可对价格进行管制。但是监管并不是对竞争的全然抹杀,恰恰相反,监管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或者保持一种必不可少的条件,使全社会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同时保持竞争的机制。 

    二、当前道路运输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 

    1、立法环节步伐缓慢 

    首先,从道路运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来看,客观上要求有一部效力相应的全国性法律文件引导、规范道路运输行业的健康发展。但是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分歧很难形成统一的制度安排,所以长期以来国家依靠部门规章对全国庞大的道路运输行业进行引导、规范。受效力的影响,部门规章往往起不到统一监管的作用,这种局面,客观上造成了道路运输行业管理的地方化、多元化。其次,从1985年开始起草的《道路运输条例》,历时19年才出台,立法步伐缓慢,对道路运输业的秩序要求回应迟滞,从一个侧面反映国家对道路运输行业管理重要性认识的艰难转变。还有一些地方道路运输行业立法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沦为国家立法的翻版使得地方道路运输立法对中央立法的具体化、补充性功能弱化,缺乏可操作性。在实践中往往表现为国家立法没有解决的问题,地方立法也没有解决,国家立法的空白恰巧也是地方立法的空白。 

    2、常现多头监管局面 

    《意见》对道路运输的各个环节做出了严格的规定,设置了多个运管机构,各机构均可对外执法。但相互之间协调、配合不够,人员、车辆调动不便。因此,不能形成管理合力,对运输市场监管力度不够。在一些地方几个运管机构分属多个领导分管,管理层级多、关系复杂、内部协调困难、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管理关系不顺。比如,2007年液氯泄漏事故中肇事车本身,按现有管理体制,就涉及到3个部门,槽罐归质检部门管,车体属交通部门管,车辆上路通行又涉及公安部门。安全监管各部门之间存在着管理职能交叉的问题,进而造成了安全监管的漏洞。 

    3、安全监管不到位 

    近年来,我国在道路运输安全监管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针对道路运输的安全监控与事故应急处置能力仍相对较弱,难以适应道路运输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一是静态管理严谨,动态监管薄弱。道路运输的证书情况、运输状况等进行检查询问仍未跳出静态监管的模式,运输汽车的整个运输、装卸过程监管不够,未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从静态监管到动态监管的转变:二是全程动态监管体系尚未建立。人力、物力资源的不足制约了全程动态监管的实施,科技设备不能满足动态监管的需要;三是道路管理机构内部管理、运政等部门对危险品运输的监管行政执法效率不高:四是道路运输信息化管理十分落后,大部分部门和单位依靠经验进行管理,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如果没有信息系统,就难以为危险货物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和应急处理指导,难以对道路进行有效的跟踪管理。

  4、从业资格证的定位存在偏差 

    目前人员资质成为道路运输市场安全一作的重要一关。但是我们认为,从业资格证不具有安全管理功能,只有驾驶证才具有安全管理职能。《营业性道路运输驾驶员职业培训管理规定》提出从业资格证制度的目的是“为规范营业性道路运输驾驶员职业培训活动,提高营业性道路运输驾驶员职业素质,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提高道路运输服务质量”。这可以看出,从业资格证制度中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的职能相对较弱。相比而言,安全管理职能应该是驾驶证的职能,驾驶员持有从业资格证只是要求其必须掌握关于营业生运输的知识。 

    5、道路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很多道路特别是农村道路点多、面广、战线长,大多数是农民群众自筹自建。坡陡弯急,路况差,晴通雨阻现象严重。 

篇3

关键词:道路运输;运输安全;市场价监管

一、当前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环节步伐缓慢

首先,从道路运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来看,客观上要求有一部效力相应的全国性法律文件引导、规范道路运输行业的健康发展。但是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分歧很难形成统一的制度安排,所以长期以来国家依靠部门规章对全国庞大的道路运输行业进行引导、规范。受效力的影响,部门规章往往起不到统一监管的作用,这种局面,客观上造成了道路运输行业管理的地方化、多元化。我国一些地方道路运输行业立法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沦为国家立法的翻版使得地方道路运输立法对中央立法的具体化、补充弱化,缺乏可操作性。在实践中往往表现为国家立法没有解决的问题,地方立法也没有解决,国家立法的空白恰巧也是地方立法的空白。

(二)监管局面混乱

在一些地方几个运管机构分属多个领导分管,管理层级多、关系复杂、内部协调困难、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管理关系不顺。比如,2007年液氯泄漏事故中肇事车本身,按现有管理体制,就涉及到3个部门,槽罐归质检部门管,车体属交通部门管,车辆上路通行又涉及公安部门。安全监管各部门之间存在着管理职能交叉的问题,进而造成了安全监管的漏洞。

(三)监管不到位

近年来,我国在道路运输安全监管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针对道路运输的安全监控与事故应急处置能力仍相对较弱,难以适应道路运输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一是静态管理严谨,动态监管薄弱。道路运输的证书情况、运输状况等进行检查询问仍未跳出静态监管的模式,运输汽车的整个运输、装卸过程监管不够,未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从静态监管到动态监管的转变:二是全程动态监管体系尚未建立。人力、物力资源的不足制约了全程动态监管的实施,科技设备不能满足动态监管的需要;三是道路管理机构内部管理、运政等部门对危险品运输的监管行政执法效率不高:四是道路运输信息化管理十分落后,大部分部门和单位依靠经验进行管理,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四)资格证定位偏差明显

目前人员资质成为道路运输市场安全一作的重要一关。但是我们认为,从业资格证不具有安全管理功能,只有驾驶证才具有安全管理职能。《营业性道路运输驾驶员职业培训管理规定》提出从业资格证制度的目的是“为规范营业性道路运输驾驶员职业培训活动,提高营业性道路运输驾驶员职业素质,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提高道路运输服务质量”。这可以看出,从业资格证制度中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的职能相对较弱。相比而言,安全管理职能应该是驾驶证的职能,驾驶员持有从业资格证只是要求其必须掌握关于营业生运输的知识。

三、关于监管的一些想法

(一)规范道路运输管理行政执法

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公正、规范、严格、文明执法,切实尊重和保护道路运输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强化行政执法监督,继续完善执法责任制,落实执法责任追究制度。以全面贯彻《交通行政执法检查制度》等行政执法责任制度为重点,健全完善道路运输执法监督机制,做好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层级监督,主动接受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要创新法律培训和普法宣传机制,提高道路运输管理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和文明执法水平,提高广大道路运输经营者的守法意识。

(二)强化道路运输管理服务职能

道路运输关系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关乎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因此,道路运输管理系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务理念,创新管理制度,推行阳光化作业,简化办事程序,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和便民。比如要努力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大力开拓跨省和农村客运班线,建设“三优”、“三化”标准客运汽车站,为社会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道路运输服务。同时围绕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求,积极引导货运企业利用现有场地、设备、设施,建立集仓储、包装、修车、加油、货运、停车食宿为一体的等级货运站,鼓励运输企业与生产企业、销售企业联合拓展物流配送业务,创造安全、高效、便民、和谐的道路运输环境。

(三)缺少高效的应急体系

道路运输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快速性和严重危害性,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健全完善应急指挥体系、提高应急反应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道路运输事故的危害。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形成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道路运输应急指挥网络,以促进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的形成。确保各级应急指挥机构成员的结构合理。指挥机构中,既要考虑相关部门代表的合理性,也要考虑道路运输的特殊性,确保应急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的合理比例。通过建立健全应急工作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完善落实应急会议制度、演习制度和培训制度,提高应急指挥机构的指挥权威和指挥效能。

(四)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关系到道路运输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和作业规范能否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措施能否落实到位。当前道路运输从业人员多数素质偏低,不能完全适应道路运输特别是危险品货物运输和管理工作的需要,一些环节的不安全隐患不能发现,对执行法律、法规和运输生产过程的监督到不了位,这是当前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五)从基础建设和管理入手

篇4

    论文摘要:文章面对我国道路运输市场监管存在的诸多问题,指出了加强行业管理的重要性,认为规范道路运输管理行政执法,强化道路运输管理服务职能,健全高效应急指挥体系,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加强基拙建设和管理是提高运输市场监管的必要措施。 

    目前,交通部《关于促进道路运输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未来5到10年,道路运输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道路运输业的比较优势,着实提高市场监管能力,推进道路运输业实现运输安全高效、服务文明诚信、节能减排主导、技术装备先进、市场规范有序、站运协调发展的目标。道路运输市场监管作为道路运输业的管理部门,落实《意见》,就是要以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构建和维护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秩序,提供安全、便捷、可靠、经济、优质的道路运输公共服务,充分地满足道路运输服务消费者和道路运输经营者的需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但是近年来,我国道路系统已发生多起重大运输灾害事故,这暴露出道路运输安全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应引起有关管理机构高度重视。因此,在这种形势下,对道路运输现状加以研究尤为必要,并有针对性地改善道路运输条件,提高道路运输的市场监管。 

    一、我国道路运输市场监管的必要性 

    从道路运输业的业态,尤其是我国道路运输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看,我国道路运输业基本不具备自然垄断的条件,决定其必须要在政府主导的市场监管下进行工作。某些公用事业性质的企业并不是自然垄断的,并且也不是所有的自然垄断企业都是公用事业。当前对道路运输行业进行监管主要是出于以下的考虑。第一,包括汽车运输在内的交通运输业对公众的影响是非常显着的,政府不能对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道路运输失去控制和主导。第二,道路运输业内存在着极其不公平的恶性竞争,严重地影响了行业内众多守法企业和行业外消费者的公共利益。所以尽管道路运输业内的自然垄断并不明显,但作为一类公用事业的道路运输业,政府对其进行监管是完全必要的。在市场监管中,政府具有以下权:政府保留控制进人的权利;政府保留管制价格的权利;政府保留为公共利益而指定质量标准和某些其他服务条件的权利;被授权者有责任向所有的消费者提供上述两条确定的合理务。总之,政府主管部门为了保证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条件,必须对该行业的市场进人进行监管,必要时还可对价格进行管制。但是监管并不是对竞争的全然抹杀,恰恰相反,监管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或者保持一种必不可少的条件,使全社会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同时保持竞争的机制。 

    二、当前道路运输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 

    1、立法环节步伐缓慢 

    首先,从道路运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来看,客观上要求有一部效力相应的全国性法律文件引导、规范道路运输行业的健康发展。但是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分歧很难形成统一的制度安排,所以长期以来国家依靠部门规章对全国庞大的道路运输行业进行引导、规范。受效力的影响,部门规章往往起不到统一监管的作用,这种局面,客观上造成了道路运输行业管理的地方化、多元化。其次,从1985年开始起草的《道路运输条例》,历时19年才出台,立法步伐缓慢,对道路运输业的秩序要求回应迟滞,从一个侧面反映国家对道路运输行业管理重要性认识的艰难转变。还有一些地方道路运输行业立法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沦为国家立法的翻版使得地方道路运输立法对中央立法的具体化、补充性功能弱化,缺乏可操作性。在实践中往往表现为国家立法没有解决的问题,地方立法也没有解决,国家立法的空白恰巧也是地方立法的空白。 

    2、常现多头监管局面 

    《意见》对道路运输的各个环节做出了严格的规定,设置了多个运管机构,各机构均可对外执法。但相互之间协调、配合不够,人员、车辆调动不便。因此,不能形成管理合力,对运输市场监管力度不够。在一些地方几个运管机构分属多个领导分管,管理层级多、关系复杂、内部协调困难、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管理关系不顺。比如,2007年液氯泄漏事故中肇事车本身,按现有管理体制,就涉及到3个部门,槽罐归质检部门管,车体属交通部门管,车辆上路通行又涉及公安部门。安全监管各部门之间存在着管理职能交叉的问题,进而造成了安全监管的漏洞。 

    3、安全监管不到位 

    近年来,我国在道路运输安全监管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针对道路运输的安全监控与事故应急处置能力仍相对较弱,难以适应道路运输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一是静态管理严谨,动态监管薄弱。道路运输的证书情况、运输状况等进行检查询问仍未跳出静态监管的模式,运输汽车的整个运输、装卸过程监管不够,未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从静态监管到动态监管的转变:二是全程动态监管体系尚未建立。人力、物力资源的不足制约了全程动态监管的实施,科技设备不能满足动态监管的需要;三是道路管理机构内部管理、运政等部门对危险品运输的监管行政执法效率不高:四是道路运输信息化管理十分落后,大部分部门和单位依靠经验进行管理,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如果没有信息系统,就难以为危险货物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和应急处理指导,难以对道路进行有效的跟踪管理。

    4、从业资格证的定位存在偏差 

    目前人员资质成为道路运输市场安全一作的重要一关。但是我们认为,从业资格证不具有安全管理功能,只有驾驶证才具有安全管理职能。《营业性道路运输驾驶员职业培训管理规定》提出从业资格证制度的目的是“为规范营业性道路运输驾驶员职业培训活动,提高营业性道路运输驾驶员职业素质,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提高道路运输服务质量”。这可以看出,从业资格证制度中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的职能相对较弱。相比而言,安全管理职能应该是驾驶证的职能,驾驶员持有从业资格证只是要求其必须掌握关于营业生运输的知识。 

    5、道路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很多道路特别是农村道路点多、面广、战线长,大多数是农民群众自筹自建。坡陡弯急,路况差,晴通雨阻现象严重。 

    三、加强道路运输市场监管的措施 

    1、规范道路运输管理行政执法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目标的重要措施。道路运输管理系统要坚持依法行政理念,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履行《道路运输条例》赋予的道路运输监督检查的职能,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公正、规范、严格、文明执法,切实尊重和保护道路运输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强化行政执法监督,继续完善执法责任制,落实执法责任追究制度。以全面贯彻《交通行政执法检查制度》等行政执法责任制度为重点,健全完善道路运输执法监督机制,做好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层级监督,主动接受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要创新法律培训和普法宣传机制,提高道路运输管理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和文明执法水平,提高广大道路运输经营者的守法意识。 

    2、强化道路运输管理服务职能 

    道路运输关系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关乎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因此,道路运输管理系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务理念,创新管理制度,推行阳光化作业,简化办事程序,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和便民。比如要努力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大力开拓跨省和农村客运班线,建设“三优”、“三化”标准客运汽车站,为社会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道路运输服务。同时围绕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求,积极引导货运企业利用现有场地、设备、设施,建立集仓储、包装、修车、加油、货运、停车食宿为一体的等级货运站,鼓励运输企业与生产企业、销售企业联合拓展物流配送业务,创造安全、高效、便民、和谐的道路运输环境。 

    3,健全高效应急指挥体系 

    道路运输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快速性和严重危害性,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健全完善应急指挥体系、提高应急反应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道路运输事故的危害。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形成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道路运输应急指挥网络,以促进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的形成。确保各级应急指挥机构成员的结构合理。指挥机构中,既要考虑相关部门代表的合理性,也要考虑道路运输的特殊性,确保应急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的合理比例。通过建立健全应急工作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完善落实应急会议制度、演习制度和培训制度,提高应急指挥机构的指挥权威和指挥效能。 

    4、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关系到道路运输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和作业规范能否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措施能否落实到位。当前道路运输从业人员多数素质偏低,不能完全适应道路运输特别是危险品货物运输和管理工作的需要,一些环节的不安全隐患不能发现,对执行法律、法规和运输生产过程的监督到不了位,这是当前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为了迅速提高道路危险品货物运输从业人员的素质,必须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做好人才培训工作,使驾驶员、押运员人人技术熟练、个个职业素质好。比如装卸管理、押运人员应持相应工种的《岗位资格证》上岗作业,驾驶人员必须获得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其中所有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都要严格按照《汽车运输、装卸危险货物作业规程》进行操作。 

    5、加强基础建设和管理 

篇5

[关键词]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安全

中图分类号:O2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3-0369-01

1、危险化学品相关概念

1.1 危险化学品

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在生产、经营、运输、储存、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容易对人体、设施、环境造成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

1.2 道路危险化学品运输

道路危险化学品运输,是指使用载货汽车通过道路运输危险化学品的作业全过程。

2、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从而使执法过程中缺乏相应法律依据,导致执行力不够

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执法过程中缺乏相应法律依据,制约了对违法行为人和企业的惩处力度。交警在日常检查过程中,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关法规执勤执法,但这些法律法规对于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的违规行为不够明确,处罚力度较小,只处罚驾驶人,而不涉及危化品运输的源头企业,从而使得一些危险化学品运输单位逃避了法律的制裁。

2.2 监管部门较多,管理责任不明确,容易造成管理的盲区

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公安机关负责危险化学品的公共安全管理,核发危化品相关许可证以及危化品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安监、质检、环保以及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负责危险化学品企业的行业管理。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为危险化学品运输过程中的监管主体,负责危险化学品运输许可管理,车辆的安全管理以及运输相关人员的资格认定工作。然而危险化学品运输过程较静止状态容易引发事故,因此应当加强危险化学品的动态管理,但在具体工作过程中,一些监管部门未能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造成源头与动态管理的不协调,致使管理脱节,各项措施难以落实,阻碍了危化品道路运输行业的有序发展。

2.3 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为降低成本,将危险化学品混装

一些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安全意识不足,为节约运输成本,在危险化学品运输过程中时,将化学性质相抵触的危险化学品混装,一旦出现泄漏等紧急情况就有可能引起更严重的事故。

2.4 运输危险化学品的驾驶人员、装卸管理人员、押运人员培训不到位

从事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的工作人员,不了解所运输的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和应急处置方法,一旦危化品发生泄漏,他们不能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甚至有些驾驶员、押运员责任心和安全意识不强,无视其运输的危险化学品的安全运输规定,存在违规驾驶等现象。这些因对从业人员培训力度不足,导致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事故的频发的现象也是不可小视的。

3、危险化学品运输过程的监管对策

为营造良好的危险化学品运输环境,我们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环境。

3.1 从源头上控制,建立、健全相关法规体系,明确各监管部门责任,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

要确保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监管工作取得实效,就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法规体系,在政府部门统一领导下,公安、交通、安监、质检、环保以及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应明确各自的监管职责,统一协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及监察力度,保证整治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对安全要求高,政府部门应根据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道路运输安全责任追究制度, 完善岗位责任制,制定强制的运输车辆定期检测和维护制度, 加强动态管理。由政府牵头,组织公安、安监、交通、质检等部门,成立联合执法队伍,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开展联合检查,强化路面日常管理,坚决制止违规的车辆和人员从事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工作。

作为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企业,装运危险化学品的车辆及装卸工具的性能应符合相关法律规定,并按规定定期接受相关部门的年度检测。同时,要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在明确了政府及企业的职责后,做到政府严格监管,企业认真负责,形成长效机制,使危化品道路运输行业有序发展。

3.2 加强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安全宣传教育,提高监管人员、从业人员及社会舆论的的安全意识

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问题需要政府、运输企业及社会公众形成合力,联合保证危化品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各监管部门应各司其职,做好危险化学品安全宣传培训工作。公安机关作为公共安全管理机构,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交警开展有针对性的危化品知识培训,熟悉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了解常见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掌握安全检查的要求和基本的现场处置方法,从而提高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同时还应当加强对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等形式开展宣传工作,让社会公众参与进来,认识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企业负责组织监督其工作人员上岗前经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考核,取得从业资格,才能从事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相关工作。同时还应有针对性的将各类危险化学品的特性和防护措施等对从业人员进行日常安全教育,通过开展活动如发放安全宣传资料、组织安全生产知识竞赛等,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应急处置能力。政府、企业、从业人员及公众共同参与,共同维护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的安全。

3.3 建设全国性的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信息管理系统,强化对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的路途监管

为确保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道路交通安全,就必须严格实时监控和管理, 确保驾驶及押运人员严格遵守相关规定。通过建设全国性的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信息管理系统,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企业使用监管平台办理危险化学品运输的相关手续,监管人员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及时了解和掌握危险化学品道运输企业、车辆及从业人员的情况,以此加强对危险化学品运输过程的动态监管。

3.4 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应急机制

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过程中防范是重点工作,而发生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出现违规行为或事故,需要有效地加以处理、控制事故的发展, 因此建立有效的违规处理方案和专业的应急处理机制至关重要。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应配备专业的人员防护和应急救援装备,对于超载的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车辆,一经查获,除依法处罚外,还须专业处置人员将违法车辆押运至专用停放场所进行卸载处理。同时还应加强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的应急管理, 健全应急救援技术和信息支持系统, 培养高素质的应急救援队伍,根据危险化学品的特性,保证不同的应急事件有与之相对应的处置方法,形成快速反应的应急救援机制。此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活动, 以提高应急处理的能力。

4、结束语

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是动态危险源, 发生事故危害严重。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安全受管理、人、车等多种因素影响,对上述因素均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在管理方面要加强相关规章制度的建立,明确职责,加强执法力度,对人要加强培训教育,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对车辆要加强检查,对违规车辆要严格监管。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我们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将安全工作放在首位,预防和减少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发生,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令第591号.《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11.

[2] 卜全民,童星.《我国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工业安全与环保,2012(38-4):90-93.

篇6

运输市场监管三个基本阶段

运输市场存在一个生命周期,即形成、生长和消亡三个阶段,而从行业管理的角度而言,又可分为准入、监督、退出三个阶段。在准入阶段,监管任务是进行正确的指导,节约社会资源,避免盲目投资。管理措施包括开展市场调研,定期行情信息,建立和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在监督阶段,监管任务主要是对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服务质量进行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合法经营。措施包括签订行政合同、行政指导意见书、建立运输经营者的诚信考察机制、完善运输行业协会制度、创新和提升运政稽查手段和方式。在退出阶段,监管任务主要是淘汰已达不到道路运输经营条件、违约严重、失信经营、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经营者。管理措施是建立完善而健全的市场退出机制。

运输市场监督与管理的主要措施

1.运用法规规范运输主体的营运行为

管理人员运用政府相关的行政法规和具体的运输法规规范运输主体的营运行为,依照法规批准合格的营运者进入运输市场;依照法规监督检查运输主体的经营行为;依照法规勒令不合格的经营者退出运输市场。同时对运输主体的违规行为依照法规进行适当的处理。在我国道路运输行业当前的形势下,运输市场的监督管理包括对企业的监督管理,同时也包括对从业人员、营运车辆、场站设施、服务质量、运输价格、运输安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与管理。

2.定期开展运输市场调研与统计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运输市场中的竞争不断加剧,造成运力过剩和竞争无序,不利于行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在市场准入前运政管理部门除了按照法律规范性文件规定做好市场进入的条件认定以外,还需要定期对运输市场进行调研,及时汇总、宏观指导报告和市场信息,并结合这些实际数据做出准予许可或不予许可的决定,指导欲进入市场或已进入市场的运输经营者及时调整自身的经营走向,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优的目的。

3.建立与完善运输企业信用考核机制

信用考核机制主要是建立质量信用评价体系和质量信用评价指数,据此健全和完善本区域企业的质量信用档案,信用档案包括建档企业的基本情况和信用记录。

信用档案平时由运政管理机构负责记录和管理,可以每半年进行一次汇总作为一个考核周期,得出考核结果。并可以在考核中以积分的形式进行量化,实行信用等级制。根据企业信用指标所反映的信用状况,可以将企业信用等级标准分为三类,规定守信标准、警示标准和失信标准并对企业实行分类管理。信用考核结果可作为道路运输企业年度审验、确定经营范围、线路招投标、企业资质评定的主要依据。

同时,将“信用修复”的概念引入到信用监管体系中。信用缺失企业,通过实施主动纠正违法失信行为等措施,恢复企业信用,并经运政管理机构考核和评价后,在遵循《行政许可法》的前提下,获准提前解除失信行为公示和市场禁入的限制。“信用恢复”赋予信用缺失企业以悔过自新的机会,体现了运政管理机构的“人性化”的管理思想,使市场退出机制更为规范,同时对完善社会信用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4.加强运政管理行政导向工作

行政导向工作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健全官方信息、提示制度。在充分组织开展运输市场调研与统计的基础上,应深入开展运政管理行政指导工作。主要表现在运输市场分析、站场规划、运输企业资质调整、运力市场需求报告、货源信息等方面。向社会公开的形式有很多,比如建立官方信息网站、提供书面行业信息指南,以便相对人查阅和复制有关文书、资料等。但在行政指导工作中应注意:指导内容必须合法明确,过程必须公开;在具体实施时应说明进行指导的理由依据;设立有关规划的听证制度。

(2)建立健全行政表彰、鼓励、奖励制度。通过这些方式引导和影响相对人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比如,运政管理机构可以定期通过媒体或者网络向社会公开运输质量守信企业名录,加以褒扬,运政违章经营者名录,加以警示。

5.建立健全运输经营招投标制度

运输经营招投标制度的目的是控制市场规模、优化市场结构、保证运输服务质量。当前,运输经营招投标的主要工作集中在客运线路经营权的使用上。

6.签订完备的运政管理行政合同

行政合同就是指行政主体为了行使行政职能,实现某一行政管理目的,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通过协商的方式所达成的协议。行政合同与行政命令相比,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这种约定实质上是对运输行政处罚的互益补充,从监管角度而言,运政管理机构在许可以后可以以质量服务、安全管理、违章违规记录、群众满意度等为主要合同方面与运输经营者签定行政合同,是《道路管理条例》所规定的“普遍服务”原则的细化,是运输经营者所承担的“普遍服务”的责任和义务。

完善的市场退出机制是有效临管的保证

如果没有完善的市场退出机制市场就不能吐故纳新,一方面造成了运力的过度进入,另一方面又不能体现对违规者的处罚力度。因此,在进一步推行运输市场监督与管理的各项措施的同时,必须建立和完善运输市场的退出机制,把那些严重违规的、资质不符合要求的运输主体清理出运输市场,从而维护运输市场的正常秩序,保证市场中的有序竞争,进而促进道路运输行业的健康发展。

篇7

一、主要目标

建立更加全面、高效的道路运输信息化网络及公共服务信息系统、行业监管系统和基础保障系统,进一步提升道路运输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水平。

二、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基本架构

天津市道路运输行业综合运输管理服务信息系统是在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基础上,实现对整个行业全监督、应急管理和社会服务。包括:系统用户、应用展现、应用系统、应用支撑、基础支撑等层次组成。

(一)系统用户层

系统用户主要由业务管理部门、综合决策部门、社会公共用户、交通运输企业等组成。

这一层次是整个系统的需求部分,把信息化的需求放在首位是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根本驱动力。设计紧紧围绕道路运输行业管理、公共服务和用户需求进行,合理确定项目实际功能结构、业务量、信息量、信息处理能力等。重点推进和实现信息化在运政管理、社会服务、安全应急和辅助决策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二)应用展现层

应用展现层是面向道路运输系统内外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窗口。包括市、区县两级运管机构安全监督、应急管理和服务指挥调度平台、道路运输信息服务系统(政务网站)、政务外网和内网门户、热线服务电话、交通广播等多种访问取道。还包括移动或固定等多种服务手段。

(三)应用系统层

应用系统层包括:协同式道路运输业务管理系统、IC卡道路运输电子证件管理系统、道路运输移动稽查管理系统、运输行为动态监管系统、危险品IC卡电子路单管理系统、客运车辆IC卡报班及进出站管理系统、营运车辆及从业人员身份认证系统、客运站场联网售票及视频监控系统、应急运输调度保障系统、区域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子系统组成。

1.协同式道路运输业务管理系统

系统是交通运输部及省、地市、县三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对道路运输经营行为行使相关政府职能(管理与服务)的工具,是一种现代化新型的道路运输行业管理工作模式。主要包括行政许可、监管与服务等管理业务。系统管理功能包括:道路运输旅客运(班线、线路)、货运、危险品运输、机动车维修、运政道路稽查、客货运场站、从业人员等行业管理中的许可业务、日常管理业务及内部监督服务等业务管理职能。

2.IC卡道路运输电子证件管理系统

IC卡道路运输电子证件是指IC卡道路运输证及IC卡从业资格证,是道路运输信息化的重要载体,是便携的营运车辆和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的电子档案。

IC卡道路运输电子证件实现对车辆、从业人员管理手段的创新,充分发挥IC卡信息量大、安全保密性好、易于实现数据共享的特性,提升行业管理和公众服务能力,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监管能力,满足全国一体化道路运输管理的实际需要。IC卡道路运输电子证件管理系统是以协同式道路运输业务管理系统为依托,实现无缝结合。

3.道路运输移动稽查管理系统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路通讯技术和信息化手段,通过对道路运政系统中心数据库基础信息资源的访问,实现道路运政稽查人员在稽查过程中能够快速获取相关的政策法规、车辆、从业人员、企业等管理信息。在已经建成的运政系统集中式数据中心基础上,针对现场稽查工作对移动性、实时性以及对网络的要求,采用先进的车牌号码自动识别、电子标签识读(RFID)以及“3G上网卡+VPDN”通讯技术和一系列应用软件,为现场执法管理与内业执法管理提供完整、高效、便捷、灵活、安全的系统支撑。综合应用示意图如上。

4.运输行为动态监管系统

是依托交通运输部已开展建设的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动态服务平台,实现对旅游包车、三类以上班线客车和危险品运输专用车辆(以下简称“两客一危”车辆)及重型载货汽车,开展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及动态跟踪和数据交换工作。重点实现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危险品运输车辆全程监控、客运、货运车辆紧急调配和紧急物资运输管理等功能。

5.危险品货物运输IC卡电子路单管理系统

通过对危险品运输车辆的运行状态、装载的危险货物类型数量、行驶路线以及驾驶员、押运员等信息的全程监控管理,实现了对危险品运输从车辆调度、装载、运输、卸货全过程的闭环管理,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安全隐患发生。

利用GPS技术、辅以地理信息技术(GIS)以及无线通信技术(GPRS)、IC卡、网络和数字化等高新技术建立起来的监控管理系统。准确及时掌握重点车辆各个环节的运行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资料管理、车辆监控、行业监管、应急处理、统计分析、系统管理等功能。

6.营运车辆及从业人员身份认证系统

基于全国车辆及从业人员数据库及IC卡道路运输电子证件,采用CA认证技术,通过“IC卡认证+网络认证”方式,为社会公众提供运输从业人员、车辆资质认证服务,方便用户核对相关证件的真实性、合法性,并选择具有正规资质的营运车辆和从业人员委托运输业务,将有效的规范运输市场,维护正常的运输市场秩序。

7.客运站场联网售票及视频监控系统

联网售票系统将全市客运站的票务资源整合起来,利用网络、电话、代售点等多种方式,实现多种订票、购票方式,可极大地提高售票效率、解决购票难、旅客疏散难等问题。通过对出票情况信息的实时监控可防止超载超员情况的发生。

客运站场视频监控系统主要是利用网络、视频技术实现对客运站场旅客进出站口、售票处、候车室、车辆检验、车辆进出站口等关键点位、进行视频信息的掌握。

8.应急运力调度与运输保障系统

应急运力调度与运输保障系统,是全力配合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做好政府指令性物资的应急运输与组织保障工作,统一调度,落实应急保障车辆,及时补充运力储备,科学制定运输指令,高效调配运输车辆斌监督落实,确保应急运输工作能及时、安全、顺利的完成。

9.区域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平台总体定位是一个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它具有整合物流活动中所包含各类信息资源的能力,并进行充分挖掘、加工和利用,成为开展物流管理服务的重要信息支撑。平台应能够提供各种信息服务,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如GPS、GIS 等,加强物流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面向各级各类不同用户,提供强大的物流信息服务,为行业监督管理、运输与物流管理、生产与服务提供技术支撑,全面促进整个区域物流信息化的发展。

(四)应用支撑

应用支撑层在整个框架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处于应用系统层和信息资源之间,为实现信息共享、应用系统功能、业务协同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是构建工程核心应用系统的基础。

(五)基础支撑层

主要用于提供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的基本条件和基础环境,要按照集约化原则组织建设。主要包括系统软件、信息采集设备设施、通信信息网络、主机存储设备和配套设施等。

篇8

一、政府支持、部门配合,重拳整治非法营运行为

近年来,针对道路运输市场出现市场无序,特别是非法营运冲击市场,引起各种矛盾日趋尖锐等问题,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争取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以严厉打击非法营运行为为重点,坚持“依法整顿、突出重点、疏堵并举、标本兼治”的原则,扎实开展了客运市场、机动三轮车和出租车市场、维修市场等治理整顿工作,有效维护了经营者和乘客的合法权益。

1、开展客运市场整治,建立城乡一体化管理体系。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壁垒”逐步消除,建立城乡一体化客运管理必然趋势,我们以此为目标,着力加强了客运市场的整治。在整治过程中我们积极采取了普遍清理与突出重点相结合、本地整顿与外地协调相结合、清理整顿与规范管理相结合、清理整顿与争先创优活动相结合的整治措施,在城区客运市场管理上按照“两归四统一”管理办法,强化进站经营、始发签证等有效方法,基本杜绝了乱停乱靠、兜圈打转、无证经营等违规行为,使营运客车挂牌率达99%,进站率达100%;在农村客运市场管理上通过严把农村客运市场的准入条件,严格客运班线的管理,严处坑、宰、甩客和不依线运行的经营行为,并对全市230辆农村客车客运票价行为进行了规范,按班线、里程、车型等实际情况,调整拟定道路运输价格,统一制作成梯形价格表,一车一表,悬挂在车内醒目位置。目前,农巴车已全部退出客运市场,营运客车持证率98%,缴费率100%。全市现有各类线路342条,其中跨省3条,跨市71条,跨县(市)23条,市内245条。我市连续四年被孝感市评为客运市场城乡一体化管理第一名。

2、开展机动三轮车和出租车市场整治,净化运输市场环境。在1999年、2002年、2004年,我市分别开展了三次机动三轮车、出租车清理整顿工作,整顿的主要内容是审查营运车辆的牌证,完善各类手续,取缔无证、无牌、无照非法经营的机动三轮车和出租车,控制车辆总量;对照有关条例和法规,重新核定各项税费,制定“税费明白卡”;按照有关规定定价出让或设价拍卖城区道路运输经营权;对所有符合营运要求的机动三轮车、出租车换发“T”牌。在整治工作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指挥部,并抽调有关部门人员加强了联合执法,为整治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通过三次清理整顿,共取缔非法营运出租面的80多辆,机动三轮车近300辆。将城区出租面的总量核定为120辆,机动三轮车总量核定为600辆(含残疾人50辆),并按照有偿使用的原则,确定了出租车面和机动三轮车的出让经营权限,有效净化了运输市场环境,维护了社会稳定。目前,120辆出租面的挂靠市昌隆汽车维修中心(100辆)和市装缷运输总公司(20辆)管理经营。同时,为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我们积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安全法》和《湖北省出租汽车客运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制定了《应城市出租车客运管理办法》,现已呈报市政府审定,即将出台。

3、开展机动车维修市场整治,保障维修业的健康发展。为规范我市机动车维修市场秩序,提高机动车维修质量和服务水平,建立良好的机动车维修市场秩序,我们积极联合工商、物价、质检、劳动等部门,对机动车维修市场进行了全面、深入地整顿。一是深入现场解决无证经营、占道经营、超类维修的问题,打击非法经营。二是查处假冒伪劣配件、“三无”零件充斥维修市场的问题,确保车辆安全,维护车主的合法权益。三是理顺维修价格混乱的问题,打击欺诈行为,增强整体诚信。在清理检查过程中,下整改通知书32份,一类维修企业限期整改的2家,二类维修企业限期整改的1家,取缔4家违规三类维修业户。目前,我市现有一类维修企业7家,二类维修企业6家,三类维修企业42家。

二、严格监管、常抓不懈,有效规范运输市场秩序

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加强行业监管,常抓不懈是巩固整治成果,管理好运输市场的最直接、最有效的管理手段,它可以增强行业约束机制,有助于运输市场的规范化。近年来,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强监管:

1、强化宏观调控。道路运输市场宏观调控是确保道路运输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为了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其效能的最大化,我们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的手段,加强对道路运输市场的宏观调控,按照道路运输业的发展规律和长期发展规划的要求,一是加强运力调控,认真执行先审批后购车的政策,没有运管部门的审批计划,车辆一律不能办理经营手续参加社营运,有效地遏制了社会动力盲目增长。同时,引导运输企业走集约化、规模化的经营之路,鼓励、支持他们加快营运车辆更新步伐,进一步提高道路运输业的运输装备水平。市八达运输有限公司近年来,先后投资600多万元,更新车辆42台,不断优化了运力结构,提高了竞争力。二是加强线路调控,对应城至孝感、应城至武汉等“热线”线路加强限制管理,防止过剩。同时,我们积极参与由孝感市开展的孝感至应城线路信誉等级招标工作,以此改善了该段线路的经营环境。

2、强化源头管理。源头管理是管理工作的核心。我们以此为抓手,严把“五关”:一是严把市场准入关。完善道路运输市场准入制度,严格资质条件,把经营者的安全生产条件作为市场准入和确定经营者的重要依据;二是严把车辆技术状况关。严格执行车辆技术等级评定制度,加强营运车辆定期维护和综合性能检测,确保车辆技术状况良好,减少因车辆机械故障原因造成的事故;三是严把从业人员资格关。严格实行从业人员资格制度;四是严把安全监督关。督促客货运站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严格履行安全管理职责,严禁旅客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品进站、上车,防止超员车辆出站;五是严把市场稽查关,我们抽调精兵强将,成立4个稽查专班,采取定点稽查和流动巡查相结合的方法,在节假日、休息日或夜间,对城区重要路段实施24小时的布控,同时争取乡镇当地政府和派出所的支持,对发现的违章行为及时查处。

3、强化社会监督。一是强化执法监督。公开了执法社会承诺,聘请了20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为行风评议员,定期发放征求意见表和召开座谈会,严格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对群众反映的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举报一起,查处一起,并及时将处理结果向举报人反馈。二是强化业主监督。公开业主社会承诺,明确机构,制定了责任,完善配套服务措施,对客运车辆营运标志进行规范,要求所有客车、出租车车身喷有举报电话,车内悬挂线路牌和梯形票价表,努力做到应诉及时。

二、转变观念、强化服务,全面提升依法治运水平

服务是管理的延伸。工作中我们将服务寓于管理之中,加强依法行政,全面提高了运输市场管理水平。

1、增强服务意识。一是建立了运政服务大厅。为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增强办事透明度,市运管部门克服困难,挤出有限资金3.2万元,建立了运政服务大厅,把原运政股、机务股、费收股、信息股合并为一,实行办证、缴费、签章、票证等一条龙优质服务。二是开展“回归工程”。针我市客货车大量外流情况,我们积极采取措施:用优惠政策吸引。凡愿意过户回应城的货车一律取消申报制,做到随到随办,承诺零罚款,运管费可按月、季、年等灵活缴纳,成建制单位或一次性缴费的,可享受30%的优惠;用企业实体牵引。我们协助成立了孝合集团应城通达运输有限公司,专门从事营业性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为车辆和驾驶员办理了专业牌证,已有20台车挂靠该企业。为方便专业运输企业,我们还将专业运输税票直接发放到企业,极大地方便了经营者;用货源信息指引。我们成立了货运信息服务中心,并购买了电子显示屏、电脑等专用设备,及时免费为本地车辆提供货源信息、旅途信息、气象信息等服务,正在筹备与全国货运信息点联网。

篇9

【关键词】道路运输;信息化;关键技术

道路运输信息化是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道路运输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对道路运输的全过程进行优化和控制,从而达到运输生产与管理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推进道路运输信息化能够建立起高效、完善、协调发展的道路运输体系,为社会公众提供高效智能化的运输服务[1]。因此,建设和完善道路运输信息系统,实现管理方式智能化,能够促进道路运输由道路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实现运输资源合理配置和优化,从而推动运输生产力快速发展。

1 我国道路运输信息化发展进程

道路运输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信息化建设则是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关键。我国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步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机的事务处理到网络化运输管理,经历了艰难起步阶段、探索及网络化发展阶段、综合集成发展阶段[2]和全面现代化阶段。

1.1 艰难起步阶段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交通部从国外引进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并应用于科学计算、工程设计和自动控制,信息技术开始应用于交通行业。1985年,交通部开始了公路、水运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1986年,编制了《交通运输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系统结构方案》。1987年,根据国家经济信息系统总体方案的要求及其技术指导原则,同时结合交通运输管理现代化的实际需要,编制了《交通运输信息系统总体规划方案》。该方案的出台,标志着传统交通开始向信息化交通转变[3]。

1.2 探索及网络化发展阶段

上世纪90年代我国进入信息化建设阶段。1991年交通部批准并组织实施“交通部(机关)信息系统工程的初步设计”,并于1994年5月正式开工建设。1997年下半年,启动了以中国交通运输信息网络(CTInet, China Transportation Information Network)建设为主体的“金交”工程,CTInet 成为覆盖全国交通系统的信息网络。“九五”期间,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得以加速发展,基于网络平台的信息系统迅速覆盖规划、建设、运输、管理等应用领域,并且向交通智能化控制与管理逐步发展,为交通运输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2]。

1.3 综合集成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我国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取得了长足发展。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先后建立了针对各省道路运输信息管理的省内道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自上而下的省市县三级网络化办公[4]。同时实现了部省联动,提高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在交通运输动态信息采集与监控、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开发与利用、交通运行综合分析辅助决策和交通信息服务四个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信息化发展开始进入协同应用和综合服务的新阶段[5]。

1.4 全面实现现代化、智能化阶段

进入“十二五”建设阶段,道路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逐步进入现代化、智能化阶段。监测感知网络建设得到加强,应用智能化传感器技术,实现对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和交通运输运行环境的可视、可测、可控,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水平。逐步扭转原有信息化建设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局面,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系统全网联动、协同应用程度,提高行业信息资源共享、业务协同能力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效益[5]。

2 道路运输信息化关键技术

实现道路运输信息化、智能化,需要建设道路运输行业管理信息平台和道路运输公众服务信息平台,在这些平台上运行着运政管理信息系统、道路运输决策支持系统、道路运输违章处罚系统、道路运输市场参数及预警系统、运输企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道路运输指挥监控系统、车辆维修检测系统、公路规费征收管理系统、客运站安全门检系统、视频系统、交通事故现场处理系统、GPS跟踪定位系统、汽车故障救援系统、道路公众信息服务系统、客运联网售票和统一清算系统、道路货运信息管理系统、道路运输车辆管理和智能调度系统、客货运场站智能管理系统等若干子系统[4]。因此,推进道路运输信息化涉及的关键技术很多,其中主要包括:通信技术、移动数据库技术、卫星定位导航和地理信息系统、图像/视频处理技术等。

2.1 通信技术

早在2006年,交通运输部租用中国电信以及中国联通的2M带宽SDH(同步数字体系)传输电路连接分布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建设兵团、长江、珠江航务管理局等单位所在地的分支节点,组建覆盖全国的交通运输行业信息专网,实现数据、语音和图像的实时传输,并依托该网络初步建立了交通视频会议系统和可视电话系统[6]。此后,对信息专网进行了改造升级,网络性能得到提升,越来越多的应用得以上线。

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社会已经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基于第二代、第三代移动技术远程数据/视频监控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行业。而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即将进入商用,数据速率将从2Mb/s提高到100Mb/s,移动速率从步行到车速以上,对全速移动用户能够提供150Mb/s的高质量影像等多媒体业务,这些特性必将进一步推进运输信息化快速发展。

2.2 移动数据库技术

道路运输信息系统离不开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处理,必然需要数据库技术的支持。数据库技术是信息处理的重要工具和组成部分,在信息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应用需求的不断变化,数据库技术面临着新的挑战。特别是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移动终端的大量普及,许多计算结点需要在自由移动的过程中实现网络连接,“移动计算”和“移动数据库”的概念应运而生,并成为数据库技术新的研究发展方向之一。所谓移动数据库是指移动计算环境中的分布式数据库,它是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的延伸和发展[7]。

2.3 卫星定位导航和地理信息系统

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美国的GPS、欧洲的伽利略、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并称为全球四大导航系统。卫星导航系统能提供高精度的定位、测速、授时等服务,它通过实时测定运输设备在途的位置(坐标)、速度、时间或姿态等动态参数,经过数据分析和计算,确定一条对速度、时间等方面有要求的科学的路线及行驶方案,并引导和控制运输设备沿着已确定的路线行驶[8]。

地理信息系统(GIS)综合了地理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成果,以地理空间数据管理为基础,将具有空间特征的信息可视化,为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更为直观、清晰的表达形式,并具有很强的空间分析能力[9]。

卫星定位导航和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公路建设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实际应用中,对“两客一危”车辆(长途客车、客运包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和重点营运货车进行动态定位跟踪监测更是离不开卫星定位导航和地理信息系统。

2.4 图像/视频处理技术

图像/视频处理技术包括利用计算机以及其他电子设备完成的一系列工作:图像/视频采集、编码、存储和传输,图像/视频的显示和输出,图像变换、增强、恢复和重建,图像/视频的分类、表示和识别等。

图像/视频处理技术在现代道路运输信息系统中应用广泛,道路运输信息系统中不仅通过成像传感器获取道路交通图像,而且利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处理与识别,包括目标的检测、跟踪、识别、行为理解与事件发掘等,以此模仿人的视觉功能。例如,智能车辆导航中的道路识别、驾驶员的视觉注意力监视、障碍物检测,交通监控中的车辆自动检测、识别、跟踪、违章报警、流量统计,以及智能收费系统中的车牌识别和车型识别都需要利用图像处理技术[10]。

3 结束语

信息化建设是道路运输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道路运输信息化系统庞大而复杂,涉及到道路运输、计算机、信息、通信、电子、控制、导航、检测、法律、政策等多个方面,其中关键技术主要包括:通信技术、移动数据库技术、卫星定位导航和地理信息系统、图像/视频处理技术等。随着这些关键技术的不断发展,道路运输的信息化建设会不断加速。

【参考文献】

[1]于家杰.对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运输经理世界,2012(8):73-74.

[2]刘敬青.我国交通运输信息化30年发展回顾[J].中国交通信息产业,2009(1):4-29.

[3]穆好强.甘肃省道路运输信息化发展纪实[N].甘肃经济日报,2010-09-09.

[4]鹿应佳.吉林省道路运输信息系统设计[D].吉林:吉林大学,20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Z].2011.

[6]陈钧君.交通运输行业信息专网改造的设计与实现[D].辽宁:大连海事大学,2011.

[7]朱茵,王军利,等.数据库技术在城市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12):132-137.

[8]刘美生.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综述(一):导航定位技术发展的沿革[J].中国测试技术中国测试技术,2006,32(5):1-7.

篇10

关键词:道路;运输管理;保障体系;建设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陆续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自然灾害,灾害发生时如何确保道路畅通、转移受灾群众、运送救灾物资等问题给交通运输应急机制屡屡带来考验,也逐渐暴露出了很多问题,集中体现在我国当前的道路交通运输应急保障机制不够健全。进一步完善和健全道路运输应急保障机制,搞好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及运输保障已刻不容缓。

2 构建道路运输管理保障体系的意义

2.1交通运输管理保障体系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社会各个方面及各个层面都在发生深刻变化,道路交通也不例外,市场经济形势下的运输业是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交通格局,这种变化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很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此新形势下,研究和探索道路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新机制,已成为交通运输管理者工作内容的重中之重。

2.2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当前,道路运输方式已发展成为交通运输行业的主体,但与运输业的快速发展相比,运输安全管理还显滞后,特别是近些年呈现的道路交通运输安全重特大事故频发。针对道路交通运输的特点,构建有效的运输安全保障体系,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减少道路交通运输事故发生,降低交通事故损失,对保证交通运输安全、畅通,促进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及提高运输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具重要意义。

2.3客观经济环境促进了运输业的快速发展

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有力促进运输业的大发展,交通与经济两者是紧密相连的。改革开放特别是我国加入加入WTO后,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人员的流动和物资的流通日趋频繁,形成了全国商品大流通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随着交通量的大幅度增加,交通事故频发,这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进程中都无法回避的有一定规律性的现象。依据国外专家的统计分析和对比研究表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超过6%即会引起交通事故的大幅增长升,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自1994年始GDP增长率已连续十几年超过8%,处在一个经济快速增长时期,所以说客观的经济环境是目前事故多发的一个重要诱因。

3 构建道路运输保障体系的措施与建议

3.1不断完善道路运输管理技术支撑体系

与交通相关的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特别是交通部,应提高交通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速度,要重视运用科技途径提高针对道路交通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不断加强道路交通保障相关理论及政策的研究,以及对决策技术和事故救援及处置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提高道路交通保障的科技水平。

3.2加强运输队伍建设,强化运输保障体系

要加大对道路事故救援及运输保障方面的人才建设力度,特别是要加强专业人才、技能人才及应急救援管理人才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技术专业优势及特长;以地市为单位整合组建应急救援及运输保障队伍。合理规划省级运输保障队伍和应急救援布局,提高事故应急救援及运输保障的覆盖面;发挥和利用社会救援力量的作用,努力构建“专群结合、军地结合”的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及运输保障体系。积极构建运用市场机制组织协调专业运输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救援的应急管理服务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专兼职队伍结合的道路突发事故救援及运输保障队伍,勇于探索建立健全社会参与的动员机制,力争实现道路突发事故应对工作的社会化。

3.3加快对道路运输应急救援机制的建设进度

加快对道路运输事故预警机制的建设步伐,结合现实情况可建立四级预警体系,形成规范科学的预警信息、更新及解除程序,并对有关的违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制度的制定和完善;逐步构建起与相关政府部门及新闻机构的信息沟通制度,及时准确地收集道路突发事故的相关信息,实现信息筛选、统计及分析的相关机制,提高信息分析研判的能力和预警水平。加强信息报告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应急信息的报告、举报、传递和共享机制,建立事故应急值班、渠道联络、应急会商、信息报告等制度,明确各个级别的应急信息报告标准、时限及相关程序,实行分级上报、归口处理、同级共享的信息报告制度。加强应急决策机制建设步伐,尽快建立责任明确的科学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危机决策问责机制,明确责任追究的相关细则,积极探索构建应急保障事后独立调查制度。加强对事故相关信息机制、社会动员机制、恢复重建机制、应急运输补偿机制等的建设。

3.4加强道路交通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应急演练

构建道路交通事故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各级、各类交通应急预案的衔接和互补,针对事故损害严重程度编制相应级别的事故救援应急保障预案,形成覆盖面广、种类齐全,有很强实用性及操作性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对道路交通应急危险源的相关调查,结合风险隐患进行风险评估方面的调查分析,尽快建立分级和分类管理制度,就道路突发事故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详细设置相关人员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工作责任的追究制度,明确工作流程,努力实现动态监控和管理。规整现有的各类各级道路事故应急救援及保障的相关培训和演练设施等资源条件,逐步构建起事故应急科普、宣教、培训及演练基地,进一步规范培训内容,逐步形成基本上能覆盖各类道路突发事故的应急培训和演练体系,推动事故应急救援管理工作的深入全面开展。

结束语

道路运输管理保障工作是积极有效应对当前交通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道路运输保障能力和事故应急处置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务必要下大气力积极构建运输管理保障体系,开拓思路,提高认识,全面提升道路运输管理保障水平,维护运输企业合法权益,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华,刘丽.浅谈构建道路运输生产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及其完善措施[J]. 黑龙江交通科技,2009(8).

[2]孟明,左琳.浅析北方地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及运输保障体系的建设[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2).

[3]肖殿良,田雨佳.公路应急运输保障体系现状及对策[J].交通企业管理,2009,(1).

篇11

关键词:道路运输;运输管理;保障体系;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的购物也由逛街采购变为了网上订购,网购的发展带动了物流的发展,尤其是最近几年,物流行业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在物流行业的发展的同时,人们对于道路运输的安全和通畅性问题渐渐开始关心起来。加之近几年我国各地自然灾害频发,物资的运输也给予道路运输管理体系更多的考验。可见,加强我国道路运输管理保障体系的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1 构建道路运输管理保障体系的意义

1.1 就目前我国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都有着显著的变化,道路交通自然也不例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道路运输行业已经成为了保障经济运行的最主要途径。交通运输线路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环节,交通运输的发展对于各项事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这种影响和发展也使得人们对于道路交通安全也愈加的重视。有关单位建立了道路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新机制,以保障交通运输的安全。

1.2 目前,道路交通运输方式已经成为了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主流,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道路交通的运输,可以说道路交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是与我国飞速发展的道路交通运输行业相比,我国的道路运输安全管理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则很落后,使得我国道路交通运输事故频发。要解决这种交通隐患,就必须要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道路运输管理保障体系,这样可以有效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减轻交通运输事故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对保障交通运输的安全和通畅有着积极的作用。加强道路运输管理保障体系的建设对于促进交通行业的发展和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3 我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在这样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运输行业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交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经济的发展促进着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交通行业的发展刺激并带动经济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随着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交通运输量和物流的流通量大大增加,使得交通运输的事故也逐渐增多,这不仅是我国的道路交通面临的问题,也是世界范围内交通运输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国民经济的发展超过6%就会加剧交通事故的发生频率,而我国的经济在近十几年国民经济发展一直处于8%以上,所以可以说我国道路运输事故的发生是受到了客观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

2 构建道路运输保障体系的措施与建议

2.1 不断完善道路运输管理技术支撑体系

道路运输管理的最主要行政部门就是交通部,交通部对于道路运输管理具有最直接的责任,要想不断完善道路运输管理保障体系,最主要的就是要先明确交通部的职责,并加强对道路运输管理保障体系的建设,加快交通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速度,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通过科学的途径加强对交通事故的处理能力。对于各个部门的相关道路运输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重视道路运输安全的重要性。对于道路运输安全相关理论和政策进行细致的研究,包括对各项事故的处理技术和决策都要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提高道路运输安全保障体系的科学化水平,加快道路运输管理保障体系的建设步伐。

2.2 加强运输队伍建设,强化运输保障体系

要加强对交通事故救援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大对交通运输保障方面的人才建设力度,培训专门的人才,在技能上对其进行强化,使其在道路救援中能够充分发挥其职能,保障事故人员接受及时的治疗,减少事故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加强高素质救援人才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技术专业优势及特长;以地市为单位整合组建应急救援及运输保障队伍。发挥和利用社会救援力量的作用,努力构建“专群结合、军地结合”的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及运输保障体系。积极构建运用市场机制组织协调专业运输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救援的应急管理服务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专兼职队伍结合的道路突发事故救援及运输保障队伍,勇于探索建立健全社会参与的动员机制,力争实现道路突发事故应对工作的社会化。

2.3 加快对道路运输应急救援机制的建设进度

加快对道路运输事故预警机制的建设步伐,结合现实情况可建立四级预警体系,形成规范科学的预警信息、更新及解除程序,并对有关的违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加强信息报告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应急信息的报告、举报、传递和共享机制,明确各个级别的应急信息报告标准、时限及相关程序,实行分级上报、归口处理、同级共享的信息报告制度。加强应急决策机制建设步伐,尽快建立责任明确的科学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危机决策问责机制,明确责任追究的相关细则,积极探索构建应急保障事后独立调查制度。

2.4 加强道路交通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应急演练

构建道路交通事故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各级、各类交通应急预案的衔接和互补,针对事故损害严重程度编制相应级别的事故救援应急保障预案,形成覆盖面广、种类齐全,有很强实用性及操作性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对道路交通应急危险源的相关调查,尽快建立分级和分类管理制度,就道路突发事故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详细设置相关人员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工作责任的追究制度,明确工作流程,努力实现动态监控和管理。规整现有的各类各级道路事故应急救援及保障的相关培训和演练设施等资源条件,规范培训内容,逐步形成基本上能覆盖各类道路突发事故的应急培训和演练体系,推动事故应急救援管理工作的深入全面开展。

结束语

道路运输管理保障工作是积极有效应对当前交通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道路运输保障能力和事故应急处置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务必要下大气力积极构建运输管理保障体系,开拓思路,提高认识,全面提升道路运输管理保障水平,维护运输企业合法权益,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华,刘丽.浅谈构建道路运输生产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及其完善措施[J]. 黑龙江交通科技,2009(8).

篇12

【关键词】无损检测技术 优势 锅炉压力管道 检验

一、引言

锅炉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因此,为了保障锅炉的安全运行其日常检测工作就显得十分关键。对锅炉的检测工作主要包含对锅炉材料以及设备各项性能的检测,目的是为了保障锅炉安全、高效的工作。锅炉压力管道是锅炉检测的一个重要部位,为了保证锅炉不被破坏且同时获得准确的检测结果就需要无损检测技术应用于其中。

二、锅炉压力管道一般检验中存在的客观性问题分析

当前,许多工厂的日常生产都离不开锅炉,但是锅炉的运行环境又十分复杂,因而导致运行故障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故障有大有小,严重的甚至能够引发安全事故。而锅炉的压力管道的一般检验存在着下述三大客观问题:第一,来自锅炉本身的质量问题。在锅炉生产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锅炉的压力容器密封叉、强度与刚度没有达到设计指标,同时还存在着诸如保护距x不足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到锅炉的可靠运行。第二,辐射物质与异常物质会对检验产生影响。这里的辐射物质主要是指射线现场辐射以及辐射扩散,这些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从而影响设备的安全运行,而这里的异常物质主要是指腐蚀物质、有毒物质与高低温粉尘等,这些物质会影响到人员健康安全,严重的甚至导致烫伤事故等。第三,缺乏相关规范管理,在进行锅炉检验的设备没有进行校正,且检验记录信息的不完善等问题。锅炉运行中容易出现结垢现象,一旦结垢程度超标就容易出现管道的堵塞,大大降低材料利用率。此外,对锅炉运行质量的影响因素还有许多,比如不合理的设计参数使锅炉压力管道厚度不够,或者缺乏制作过程中的工艺等相关控制都容易导致严重的钢架扭曲以及承重大板梁挠度超标等问题。此时,将无损检测技术应用锅炉压力管道的检测中可以大大提升检测效率同时有效的保障相关操作人员的健康安全,同时在检测结果的准确度上也十分精准,是一种十分可靠的技术支持。

三、无损检测技术基本概述和特点分析

(一)基本概述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的工业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锅炉在工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针对锅炉压力管道的检验也出现了一种新兴的检测技术―无损检测技术,该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我国的工业化水平,也是工业生产质量的重要保障前提。该技术实际上就是指在压力容器的检验过程中,通过运用先进的专业设备和仪器来进行检测,且不损坏压力容器自身。就无损检测技术本身而言,其不是单单的一种技术构成,而是包含了多种技术,所以在实际检测中应该根据压力容器的材料、结构、制造工艺以及使用条件等因素来决定选用的无损检测方法。

(二)特点分析

就名称上就可以看出无损检测技术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在进行全面检测过程中对检测试件的结构、材质以及介质,通常压力容器经过无损检测技术检验后其合格率能够百分之百。无损检测技术的主要特点主要包含下述三点:第一,采用该技术无需使用大量试剂;第二,利用该技术进行检查前无需提前进行处理工作,同时试样的制作工艺也较简单;第三,整个检测基本不会对试样造成损害,且检测过程无污染。

四、锅炉压力管道检验中所采用的无损检验技术

通常情况下,运用于锅炉压力管道的无损检测技术主要有四种,它们分别是渗透检测技术、超声波检测技术、磁记忆检测技术和射线检测技术,下文将分别进行介绍。

(一)渗透检测技术

渗透检测技术是在锅炉处于运行状态下对锅炉压力管道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测的技术,该技术的操作实现过程主要是依靠渗透液的注入和显像剂的显示来判断锅炉压力管道内部存在的种种缺陷。该技术在锅炉材料的材质比较疏松时效果最佳,尤其是检验裂纹上质量十分过硬,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渗透液的污染问题等。

(二)超声波检测技术

顾名思义,超声波检测技术主要是利用超声波仪器进行检验的技术,它主要是通过对存在缺陷的压力管道进行检验时,发出的超声波由于受阻被返回而确定缺陷的存在。该技术具有投入成本少,操作简单以及不威胁人身安全等优点。

(三)磁记忆检测技术

磁记忆技术能够检测到锅炉压力管道内部的裂缝,同时还能够准确判断裂缝的位置与裂纹走向,但该技术的使用必须有辅的检测技术配合使用,而不能够单独使用来对管道缺陷进行判断。

(四)射线检测技术

射线检测技术主要是利用γ射线对锅炉压力管道内部的焊接缝进行检验,具体操作是检验人员利用γ射线照相,在相应的照片中就会显示出缺陷及其所在位置,其中要十分注意拍照角度的选择,同时由于射线的辐射性会对人体造成一定危害,因此相关人员必须事先做好防护工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与传统的检测技术相比,在锅炉压力管道检验中引入无损检测技术具有诸多优势,它具有效率高、准确度高、对试样无损坏且能够实现压力管道缺陷位置的准确定位,从而为管道的生产工艺优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也保障了检测工作的安全。通过将无损检测技术在锅炉压力管道中的实际应用,我们能够发现它对管道中存在的缺陷问题有准确的发现,因此,运用好无损检测技术能够为安全生产提供高质的指导,同时它也是符合未来发展综合需求的新兴检测技术。

参考文献:

[1]沈功田,陶雪荣.压力管道安全检测与评价技术研究[J].中国特种设备安全,2015,(11).

篇13

关键词:道路运输管理部门;三基三化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也在蓬勃飞速的发展着,道路运输行业占全国GDP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这给我们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如何管理好道路运输市场提出了不小的挑战,道路运输管理部门需要跟随时代的脚步,能够发展成为与道路运输市场相匹配的行政管理部门。提出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行政执法机构,我们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应该走在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前列。2012年9月26日在全国交通运输法制工作会上,交通运输部提出各地交通运输部门要以建设法治政府部门为目标,以素质形象建设为重点,深入开展“三基三化”建设。“三基三化”内容为基层执法队伍职业化建设、基层执法站所标准化建设及基层管理制度规范化建设。这对道路运输管理部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一些难点也显现出来,如何解决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难点,成为我们道路运输管理部门思考的问题。

(一)基层执法站所标准化面临的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管理条例》规定,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主管全国道路运输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领导本行政区域的道路运输管理工作。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具体实施道路运输管理工作。由于道路运输管理部门由各地的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领导,不同的地方政府对道路运输管理部门要求不同,很长时间运输管理部门的执法标志、执法证件、执法场所外观、执法服装都不统一。基层执法站所标准化都包含了这些内容,在交通运输部提出了《加强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形象建设指导方案》,明确提出了交通运输行政执法部门“四统一”即执法标志统一、执法证件统一、工作服装统一、执法场所外观统一后各地方道路运输管理部门积极响应,基本实现了“四统一”,但是在一些地区“四统一”还没有达到。基层执法站所标准化建设除了“四统一”外,还需要建设的内容很多,现在我们基层的执法站所办公环境的标准化、办公设备的标准化都没有达到,办公软件没有做到全国性联网。办公环境和办公设备的标准化除了需要交通运输部统一规范标准,还需要资金的支持,现在很多基层执法站所办公设备老化,办事效率低下,为群众办理业务带来了很多不便。道路运输管理部门管理的都是运输车辆,运输车辆的车辆技术安全是重中之重,由于运输管理系统没有全国联网运输车辆每年的年审都需要运输车辆到车辆户籍地的道路运输管理部门进行,这让经常跑长途运输的车辆苦不堪言,常常因为车辆年审而耽误运输经营活动。由于各省的运输管理系统软件开发商不同,没有统一的对接方式,实施全国道路运输管理系统联网较困难。

(二)基层执法队伍职业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作为行政执法部门,除了要进行业务的受理和审批工作,行政执法工作也不可缺失。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提高,执法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我们的一些执法同志并没有转变执法方式,蛮横执法,粗暴执法,导致很多不必要的冲突。现阶段执法人员结构老龄化,一大部分年龄分布在50岁以上学历不高,“官本位”思想没有转变。由于执法人员结构老龄化,人员逐渐减少。如今政府部门提出精简人员编制,导致执法队伍逐渐缩小。而道路运输市场随着经济建设发展一直扩大,这给我们基层执法队伍带来了很大的执法难度。在道路运输执法队伍的长期执法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规范化标准,造成我们执法人员执法中易与群众发生冲突。

(三)基层管理制度规范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现阶段,全国的道路运输管理部门管理方式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各地区道路运输管理部门由本地区交通局主管,单位性质不统一,有些地区为公务员编制,有些地区为事业单位编制。各地区道路运输管理部门的名称没有统一,有“道路运输管理局”、“道路运输局”、“交通运输管理局”、“运输管理局”等等,县一级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名称更是混乱,“纷繁多杂”的名称,不仅给管理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带来了诸多的不便,更致使运输业主难以甄别主管部门,妨碍道路运输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更制约了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建设。由于单位的名称、性质不同导致单位资金来源方式不同,人员管理和人员编制都不统一,这给基层管理制度规范化建设带来一定的难度。各地区的道路运输管理部门跟据本地区的自身情况下设各科室,随着时代的变化一些内设机构职能缩减或扩大,但是内设机构名称和职能并没有及时更新,这不利于各地方道路运输管理部门的工作开展,在遇到责任问题的时候各部门出现互相推诿,逃避责任。在开展基层管理制度规范化建设的时候应要明确责任,做到权责一致,这给基层管理制度规范化建设带来不小的挑战。

如何更好的在道路运输管理部门中开展“三基三化”,提高道路运输管理部门的形象和工作效率,应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加快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四统一”的脚步,实现全国道路运输管理部门执法标志统一、执法证件统一、工作服装统一、执法场所外观统一,这将大大提升道路运输管理部门的形象。加大财政拨款力度,拨付专项资金进行执法站所标准化建设。可以全国或省为单位进行集体采购,既节约建设资金又统一了执法站所的各项配备。完善执法站所的办公网络,实行全国道路运输管理网络全部联网,提高办事效率。制定基层执法站所标准化配备名录,方便各基层执法站所开展建设。在全国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开展优秀基层执法站所评比工作,选取优秀基层执法站所作为示范,提高各基层站所标准化建设热情。

(二)现阶段面对各地道路运输管理部门执法人员老龄化的困难,应在各地人员配置允许的情况下吸收优秀人才,通过公开招聘的形式面向社会招录高学历人才,吸收道路运输行业紧缺人才,完善人才结构优化人才配置,让道路运输管理部门能够良好的发展下去。对学历不高的执法人员,可以统一开展再学习,提高执法人员的学历水平。组织执法人员进行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定期开展业务水平竞赛,提高执法人员的学习热情。在全系统内选拔优秀执法员工,到基层执法队伍中与执法人员沟通畅谈,提升基层执法人员的执法认识。对执法过程进行规范化培训,严格遵守各项执法规章制度,在系统内制作规范执法示范宣传片,选取典型执法案例进行宣传,使基层执法人员在面临恶劣的执法环境时也能够依法依规的完成执法任务。在基层执法队伍中开展文明执法,依法依规执法活动,让基层执法人员摒弃“官本位”思想,基层执法人员中的党员同志应发挥带头作用,文明高效执法。基层执法队伍应加强运用“互联网+”开展执法活动,提高办公和执法效率,减轻执法人员的工作量。

篇14

摘要:在铁路工程建设中,为保证将所需材料设备运送到施工现场,有的区段需要修建汽车运输便道。此文根据《铁路大型临时工程和过渡工程设计暂行规定》的要求,就汽车运输便道选线应把握的要点,设计应遵循的标准和技术条件进行详细阐述。并以某新建铁路5km的双线区段为例,修建1km汽车运输便道需要的投资编制了概算,大约33万元。

关键词:铁路建设;汽车;运输便道;设计

1引言

为保证铁路建设工程的顺利开展,有的建设项目,需要修建大型临时工程,如汽车运输便道(以下简称运输便道),来运输工程建设所需的材料设备。修建运输便道,应针对所建项目的线路长度、工点的布设、工期要求、地形条件等,将项目当地的公路干线、国道或等级公路与施工现场材料存放场及重点控制工程工点连通,形成运输网络,来保证工程施工所需材料设备的供给。目前,修建大临工程执行的是《铁路大型临时工程和过渡工程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8]189号)(以下简称《大临暂行规定》),《大临暂行规定》中对汽车运输便道的设计规定了3条,其中第6.3.2条中规定:……根据运量、地形条件,参照现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中四级公路标准设计。……。在《大临暂行规定》的基础上,正在修订的《铁路大型临时工程和过渡工程设计规范》(送审稿),对汽车运输便道的设计规定有所细化,但原则上仍然要求参照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中三级、四级公路标准设计。如何参照设计,各设计单位在执行中的理解和把握“度”就高低不一了。为此,很有必要对汽车运输便道设计标准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2运输便道选线应把握的要点

在铁路建设工程中,修建的运输便道属于临时性工程,能满足运送材料设备的载重就行,因为工程开通后,一般都要拆除,所以采用的设计和建设标准较低。那么在现场勘察和选线时,应在保证运输安全和施工要求的前提下,节约投资和把握以下方面的要点。(1)全面了解新建或改建铁路的走向,在1:10000平面CAD图上,绘制出铁路的线位,并标出路基(路堤、路堑)、桥梁、隧道工程的分布,以及铺轨基地、制存梁场等大型临时工程的布设。(2)运输便道选线,应尽量靠近新建或改建铁路,以缩短引入线长度。引入线应连通用料点,避免二次倒运。(3)为减少对改建铁路行车的干扰,运输便道应尽量避免与铁路线交叉,实在不可避免时,应采用平交或立交,交叉角度大于45°。(4)运输便道选线,应尽量避开滑坡等不良地质地段。如在山区,运输便道应尽量选在铁路线的上方,以免施工材料堵塞运输便道。(5)运输便道选线,应尽量避免拆迁建筑物、穿过良田和河流;在高寒地区,避开可能发生雪崩的地段。(6)根据项目当地交通状况,如能利用乡村道路,可对原道路加宽或路面改造。

3运输便道的设计标准及技术条件

3.1设计规范的选用

运输便道设计,应遵循行业设计规范和《大临暂行规定》,针对具体建设项目所处的地形条件和交通现状,还应参照执行公路行业有关设计施工方面的规范,如:(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4)《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

3.2设计原则

3.2.1平原和丘陵地带遵循的设计原则

(1)修建运输便道应尽量选在铁路红线界内。在桥梁地段,运输便道内侧距承台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小于0.5m。(2)修建运输便道原则上依原地面标高为准,种植土不作清表处理,淤泥土、腐殖土等应挖除后换填,不增设路堤,不开挖路堑,不设排水设施(影响地方灌溉系统的除外),要绕避水塘、小山丘、房屋等障碍物。并考虑平整场地、压实后回填和路面的费用。(3)能利用乡村土路改扩建的尽量利用。(4)利用县、乡、村级沥青和混凝土道路的,按恢复原既有路面考虑费用(有补偿标准的按补偿标准计列费用)。

3.2.2山区地带遵循的设计原则

在山区地带修建运输便道,可能会遇到2种地形,一种是半挖半填的地形;另一种是盘山(长度换坡度)地形。对半挖半填的地形,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1)尽量在缓坡且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段选择线位。(2)在考虑挖填平衡点时,应将挖坡高度控制在8m以内。(3)横断面设计应符合《公路路线设计规范》标准。(4)开挖面侧底应设排水沟,土质地段应设浆砌片石沟面,石质地段沟面裂隙处应采用水泥砂浆封堵。每300m长需设横向排水涵,路堤面应设浆砌片石排水沟槽。(5)填方侧,坡度大于1∶5的原地面,应在清除表层土质后开挖台阶。台阶宽度按满足摊铺并有利于机械施工为原则,土质路段横向宽度不小于3.0m,石质路段横向宽度不小于1.5m,台阶顶做成2%~4%(取3%)的内倾斜坡。砂类土上则不挖台阶,但必须将原地面以下20~30cm的表土翻松。对盘山(长度换坡度)的地形,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1)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第8.3.3条的规定,公路连续上坡或下坡时,应在不大于规定的纵坡长度之间设置缓和坡段;缓和坡段的纵坡应不大于3%,其长度应符合最小坡长的规定。(2)应按照现场实测地形(1∶2000)图,做好拉坡展线方案设计,选择挖填土石方小、路径最短的线位。(3)陡峭山岭地段,运输便道外侧应设计安全防撞混凝土构筑物。

3.2.3运输便道中的钢便桥设计

(1)河流流水量较大的江河类便桥,应采用钢便桥。(2)桥面与平常的水位应相差1.0m;荷载应满足装有6m3的混凝土搅拌车通行,满足Ⅳ级公路活载标准要求。(3)按公路工程概预算定额,计算所建钢便桥的费用。

3.2.4横坡设计

(1)路面设2%横向“人字”坡;干线运输便道两侧设排水沟,其他设单侧排水沟,山岭地段设急流槽。(2)在透水性不好的压实层上填筑透水性好的填料前,应在其表面设2%横坡。(3)新填路基土每层回填碾压厚度为20cm,预留2%的坡度,以利于排水。

3.2.5其他几个方面的设计原则

(1)错车道设置。错车道最大间距300m,错车位置至少可以看到2个相邻错车道位置。(2)安全设施。山岭地段的运输便道,其外侧应设防撞墩;边坡应考虑防护网、设挡墙。(3)用地宽度。即运输便道两侧实际占地水平宽度。(4)双车道与单车道的确定。以满足施工期间最大行车密度为原则,来确定运输便道是设计成双车道,还是设计成单车道。在昼夜行车密度不小于200辆时,设计成双车道;昼夜行车密度小于200辆时,设计成单车道。(5)复垦。运输便道占用耕地、鱼塘等,应进行复垦设计,恢复至原状。由县、乡、村级沥青和混凝土道路改扩建成运输便道时,可不考虑复垦,工程开通后移交给地方使用。

3.3主要技术条件

(1)执行《大临暂行规定》中表6.3.2-1的规定。(2)参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中四级标准,不同纵坡的最大坡长、不同设计速度的最小坡长、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等。(3)纵坡。参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越岭的运输便道线路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相对高差在200~500m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5%;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任意连续3km路段的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5%。(4)路堤最大高度及边坡坡度,执行《大临暂行规定》中表6.3.2-2的规定。(5)路堑高度及边坡坡度,执行《大临暂行规定》中表6.3.2-3的规定。

3.3.1路面种类和路基填料选择

临时运输便道路面,原则上选择以下3种类型:(1)泥结碎石路面;(2)碎砖路面;(3)砂土路面。设计中,应结合当地建筑材料来源及价格,进行经济比较后确定路面类型。采用碎砖材料的路面仅考虑运输费。(5)路基填料选择应就地(近)取材,以节省投资。

3.3.2运输便道路基压实度设计标准

参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四级标准。

4概算编制实例

某新建时速200km的客货共线铁路,线路全长152km,站前工程工期3年。其中5km的双线铁路路段,地形平坦。需修建一条1km的双车道运输便道,路面采用泥结碎石材料,其一半宽度可占用铁路红线内征地,并利用铁路路基同侧的排水沟。按照以上所述的建设和技术标准,完成了运输便道的施工图设计,计算出了工程数量。按可参照的工程定额和概算编制办法等,编制的该运输便道的概算。

5结束语

在铁路工程建设中,有的建设项目需要修建运输便道,来运输工程建设所需的材料设备。本文根据《大临暂行规定》的要求,对运输便道选线应把握的要点,设计应遵循的标准和技术条件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并以某新建铁路5km的双线区段为例,修建1km运输便道需要的投资编制了概算,大约33万元。

参考文献

[1]铁建设〔2008〕189号,铁路大型临时工程和过渡工程设计暂行规定[S].

[2]JTGB01-201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S].

[3]JTG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S].

[4]JTGD30-201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S].

[5]JTG∕TF20-201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