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09:59: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法律专业相关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我国现代的高职院校教育目标已经明确规定,将实践与教学结合,重视学子的实践能力培养,培养人才不仅仅是一项阶段任务,更是长期的任务模式。项目教学法便是基于此种原因进而诞生应用的,通过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的帮助高职院校向社会有序输出人才。
一、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该将创业设计作为重点内容,不仅仅向人才灌输基本的成才模式,同时帮助学子了解自我创业基本职能。落实到旅游管理专业而言,首先应该修订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方案设定来了解具体的规范等,进而确立课程。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便是注重能力培养,现代中引入了“三维一体“培养模式,三维主要代指专业能力、关键能力和创业能力,主要模式为教师参与指导,进而学生中间产生一种连续、群体性的创业实践活动。笔者认为,该模式将服务精神放大, 模拟具体职场生活,在培养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真实能力,减少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学识培养等,使得教育和实践相结合,更加新颖的突出了现代的教育理念。
二、项目教学法在创业设计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一)项目教学法含义
项目教学法,顾名思义在教学中增设一个项目,进而师生为该项目服务,使得教学活动展开更贴近实际生活和实际工作环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项目作为教学整体的主要线索,进而知识点往往都融入到项目中,可能项目展开的某一环节和某一知识点契合,进而项目的展开便如同正常教学的推进一样,通过学生实际的投入,使得其对问题认识更加深刻,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自行摸索出解决方案,一方面既学习了具体知识,另外一方面同样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二)具体应用
前文具体介绍了项目教学法的含义,进而在稿纸高专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主要的教学项目便应该是创业设计,通过创业设计中所需要的细化,实际工作中可以将项目划分,使其分为多个子项目,子项目的设置可以根据课程体系完成,然后根据每一个子项目的具体需要配备教师,最后达成整体项目的实施。笔者以某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为例,具体分析项目教学法应用,主要如下:
将学生分组,根据具体学生兴趣爱好等完成分组,教师应该了解每一个小组的基本学生信息,进而有侧重的选择带队教师,然后由教师设置每一个学期的阶段性任务,可以说项目教学法一旦实施,便势必要跟随受教育学生两个学年,然后教师分配具体子项目工作,通常来说项目的具体划分应该遵循以下步骤:
1、确定开题。根据项目教学法的实际效果,第一个学期应该为创业设计初级阶段,在此期间主要配套的专业知识为管理学的一应基础知识,此步骤属于地基步骤,帮助学生成功认识创业。在此期间,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便是完成人员职能分工,确定小组内所有成员的具体任务,然后根据每一个成员所搜集的创业信息,进而得出对应的创业开题报告。报告的内容主要便是创业基本思路,确立创业项目的核心内容等,同时对创业中可能涉及到的具体事务做出一定说明,此步骤应该通过PPT向教师展示,并且得到教师的认可方可开始下一步骤。
2、调研市场。此阶段,便是在开题报告阶段完成后,由学生小组做好基本的调研工作,帮助学生了解并且调查分析市场信息,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具体而已调查周围的旅游服务具体项目,进而通过统计并且分析此类资料,得出自我创业项目的基本市场调研,然后确定自我的基本服务项目,得出最终的市场调查报告。
3、成立公司。根据第二阶段的市场调查,可以在该基础上创立自我的公司,此阶段针对学生小组的任务主要便是确定名称、地址等具体事务,包括公司选择哪里的市场完成开拓等,最后通过公司成立报告的形式向指导教师报告该事务。
4、制定营销策略。公司成立后,便落实到具体的营销中,营销并不是盲目展开的,需要制定营销策略,根据既定的公司策略进而选择自我的营销市场,包括自己的主打项目等,通过营销策略明确自我的基本营销手段,最终向指导教师上报一份市场营销策划方案。
5、报告财务。该阶段便属于结束阶段了,报告财务只属于总结的一部分,更多的便是根据创业公司运营具体状况来做出阶段性总结和项目总结。通过PPT的方式向全体教师展示小组的阶段运营成果,同时财务报表也是必不可少的,此类硬性证据都属于最为良好的完成总结,针对一部分运行良好的学习小组,可以帮助其推向市场,转换为实际生产力,同时对于学生自身而言,该方法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机会。
三、总结
农业局全体公务员、参公人员和事业人员。
二、学法内容
(一)学习宪法相关知识;
(二)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相关知识;
(三)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关知识;
(四)学习党的十有关民主法治建设相关知识以及中央、省、市、县有关依法治国、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县相关知识;
(五)学习农业、农机、林业专业法律、法规和规章。
三、学法方式
采取集中培训、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一)集中培训
以局为单位,邀请法律专业人员、法律顾问、上级法制执法部门领导授课,对全局职工进行集中培训。主要培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及依法行政基础知识,宪法、合同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等公共法律及行政执法规定等。
(二)集中学习
以股(站、室)为单位,组织职工进行集中学习。主要学习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法律、法规和规章等。
(三)个人自学
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法律法规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四、工作要求
(一)各股(站、室)要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认真组织落实好职工学法工作。
(二)各股(站、室)每年组织职工集中学法次数不得少于7次,学习时间不得少于35学时。
(三)各股(站、室)要作好职工集中学法的学习记录,并于每年12月底前将集中学法学习记录交政策法规股考核、备查。
(四)职工个人要作好个人学法学习记录,个人学法学习记录作为法治档案考核的重要依据。
五、考核与结果运用
(一)建立职工个人法治档案,职工的学法用法守法情况纳入个人法治档案考核内容,个人法治档案与个人年度考核一并存入职工个人档案。
(二)没有集中学法学习记录的部门,其部门职工法治档案考核不合格;没有个人学法学习记录的职工,法治档案考核不合格。
医护人员的执业知识,直接影响到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医疗执业行为。营利性医疗机构的人才匮乏且流动性较大,人才基础薄弱,同时也难以形成人才培养机制[1]。闵行区卫生监督所2007年启动的综合卫生监督执法模式,其中一个重要监管方式就是通过召开医务人员法律知识、护理人员法律知识、新进医务人员卫生知识等培训会,以期提高医护人员的依法执业水平。我们通过对医护人员执业知识基线调查和终末调查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评价该监管模式的效果,分析尚存的不足,为进一步完善该模式提供政策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全区10家营利性综合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作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医护人员执业相关知识调查包括基础知识、法律知识以及专业知识,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医护人员执业知识的掌握情况。问卷分为护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5种。医生问卷内容以历年医师资格考试题库,随机抽取后,由临床专家审核确定;护士问卷从区护士三基考试题库中抽取。2006年底,对10家营利性医疗机构的106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2008年底,在干预完成后,采用同一调查问卷,对这10家机构的93名医护人员进行了调查。两次调查均在调查当日随机抽取当班医生和护士,确定为调查对象。两次调查的问卷回收率均为100%。同时,对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经营者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内容主要包括:经营理念、发展计划、对综合监管模式的建议与意见。
1.3干预措施
2007年初,闵行卫监所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一支队伍进医院的综合卫生监督执法理念,也就是通过增加医疗执业监督科室的临床背景监督员比例,提高监管能力;一支队伍综合执行机构、人员、传染病、放射卫生、医疗质量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和有关部门开展联动,通过错时执法、明查暗访相结合的手段,减少盲点,以责令改正、不良执业行为记分、行政处罚、卫生监督信息公示为主要处理手段,提高监管力度;同时高度重视执法过程中的服务意识,通过开展有特色的专业法律法规培训和座谈会,提高管理相对人依法执业意识和能力。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医护人员执业知识整体得分情况
调查显示,营利性综合性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执业相关知识整体得分普遍较低,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很不理想。内科、外科、妇科、儿科4个专业2006年、2008年的平均得分均低于60分(表1),判定为不及格。而且,干预后的2008年的得分未见提高,医生合计的平均分低于干预前,各类人员中除儿科外,平均分均低于干预前。被调查护理人员的平均得分略高于医生,但得分水平在2008年也出现下降。
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专业的医护人员执业相关知识得分分布情况,我们把得分情况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5个档次,具体标准为:好(>80分)、较好(70~79分)、一般(60~69分)、较差(50~59分)、差(
2.2 干预前后医护人员执业知识分专业得分情况
执业相关知识的得分评价在“不同专业”中的变化情况不同:内科、外科分布在“较差、差”两档的人数在上升,2008年比例与2006年比例的差值分别为15.45%、20.31%;护理专业得分评价也在下滑,但幅度较小(“较差”和“差”两档的比例差值为4.84%);妇科和儿科不及格人数所占比例有所下降,执业知识水平略有提高(见表2、表3)。
2.3干预前后医护人员三类知识分类得分情况
为进一步了解各科医生对不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我们对不同专业医生的分类知识得分进行了统计(表4)。总体来看,各专业人员的三类知识得分水平都较低,绝大多数在及格线以下。三类知识中,法律知识水平有所上升,但不管是干预前还是干预后,医生法律知识水平都是最欠缺的;基础知识水平2008年较2006年有所下降;专业知识水平有所上升,但幅度不大。分专业来看,内科医生在2006年时基础知识得分相对较高,但2008年三类知识水平都较低;外科医生除了法律知识得分略有升高,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得分都下降到了及格线以下;妇科医生的法律知识得分略有上升,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也在下降;儿科医生的基础知识得分下降也较为明显,专业知识得分则上升,另外法律知识得分也有所上升。综合看来,不管是干预前还是干预后,医务人员执业知识水平都较为欠缺,特别是基础知识,随着时间呈下降趋势。
3 讨论
从2006年和2008年的数据分析结果对比来看,开展的干预措施未能收到预期效果,营利性医疗机构医护人员执业相关知识水平未见明显提升。人才引进与培训是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和依法执业的瓶颈。营利性医疗机构虽然有用人灵活的优势,但是由于受到多种条件制约,引进人才几乎成了不可逾越的门槛,离退休人员和刚毕业不久的医学生成了主力军。定性研究结果显示:“民办医院的职工培训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一方面,与人事制度管理有关系,职称晋升制度虽说和公立医院一样,但至今没有很好的实施,不能实质上约束。一旦进了民办医院,技术职称就到此为止了,没啥盼头。另一方面,流动性大,公司花了钱,人跑了,没有制约,不愿意出这个钱。尤其是护理队伍。医生的流动性还可以,多半是公立医院退休而来的,一旦觉的还可以就不会跳来跳去的,流动性大主要集中在护士上。我们培养护士的流程:刚毕业没证-导医-培养考试-有证,就跳到公立医院。相对医生而言,护士收入会少,由于医院效益也不是很好,所以很难用提高待遇来留住护士。我们的护士基本都是外地人,基本理论和动手能力都很差,常常工作几年培训好就回老家结婚去了。这些都造成了我们医院侧重使用人才,而轻培训人才。”
卫生主管部门尽快出台医务人员和护理人员执业能力考核管理办法,并建立系统化的医务人员业务知识、技能培训。虽然知识并不能代表能力,但知识掌握的减少,势必会影响能力发挥。本次研究显示,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长期缺乏系统、正规、科学的执业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缺乏可行的职称晋升渠道。医务人员一旦到了营利性医疗机构,就意味着正规职业培训的基本结束。目前卫监所对医护人员培训只有新进医务人员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卫生系统内其他部门尚未对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提供培训机会。而限于成本、机制等因素限制医疗机构自身培训较为困难。卫生主管部门尽快出台医务人员和护理人员执业能力考核管理办法,并建立系统化的医务人员业务知识、技能培训,理论联系实际,督促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加强学习,提高能力,同时建立便捷的培训途径。
4 参考文献
[1] 肖源,龚勋. 我国民营医院生存和发展现状述评[J]. 医学与社会,2008,21(3):19-21.
关键词:护生;输血质量;输血安全;培训效果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3-00-03
护士在输血治疗环节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护生作为一名未来的护士,其输血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其护理工作质量和医疗安全。为改进临床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合格人才提供理论依据,作者对2011届 “护生安全输血知识和法律法规培训”的效果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人员
1.2 资料设计
参阅曾庆娥[1]和徐晖[2]的调查表格、输血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并结合临床实际后自设问卷,在经我院输血科专家审议评价后进行调查。培训前的A卷内容包括四个项目:①护生的一般资料;②护生对输血的一般认识;③输血相关知识及法律法规培训前后的认知人数比较。其中单选题17题;多选题18题,每题答案全对为掌握、答对部分或未答对为未掌握。④护生对输血相关知识教学方式的需求。培训后的B卷仅有A卷的第三个项目,采用回答内容少于2/3的答卷为排除标准。
2 方法
由医院护理部安排对护生集中进行“安全输血知识和法律法规培训”:培训前向护生讲解本研究的目的、意义、调查结果保密且不影响实习成绩,要求护生用10分钟时间自愿答卷,不得与他人讨论和查阅资料,答完后当场收回。考虑到问卷的回收和统计因素,采用实名答卷并在培训结束后立即用B卷调查。各发出问卷166份,A卷回收166份,有效回收率100%;B卷有效回收142份,有效回收率85.5%。
3 结果
由表2和表3可见护生对输血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1)护生对输血存在不安全因素了解欠缺(P
(2)对输血前检查的内容和目的了解欠缺(P
(3)对护士有感染危险的认识不足(P
(4)对各血液成分制品的保存条件、输用注意事项了解欠缺(P
(5)对输血的查对内容掌握得不全(P
(6)对输血时的沟通、观察、记录内容和输血反应应激预案了解欠缺 护士在输血前应与病人和家属充分的沟通,告之可能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同时做好心理安慰,嘱咐病人牢记自己的血型。输血前、中、后都要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病情和输血速度,保证血液在规定时间输完,如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减慢或停止输血,用0.9%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配合医师及时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
(7)与输血有关的法律法规了解欠缺(P
4 讨论
4.1 护生对输血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而且护生输血实践操作少
4.1.1 实习基地和教学资源相对不足:护理专业大幅度扩招使大量护生涌向实习医院,导致护生不可能轮转所有科室,而有的科室很难有输血的病人,即使有也不可能使每个护生都有亲自操作的机会。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近年因病员增多,护理人员缺编使得护士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承担大量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
4.1.2 部分护士的带教意愿不强:目前临床上的护士多为人事编制,因而缺乏主人翁意识[10]。护生在实习期间发生护理差错的最严重后果是既给患者造成损失,也将对护生及其带教老师的未来职业生涯产生不利影响[11]。输血治疗方法的特殊性和输血费用高,一旦操作失误造成损失既耽误病人的治疗易导致医疗纠纷,且会增加输血操作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因此带教老师不敢放手让学生操作,同时护生也心存畏惧心理。
4.2 加强输血知识的教育培训,保障实施临床安全输血。
4.2.1 由于临床医护人员输血知识欠缺的情况普遍存在[12]:而加强对护生实习期间的输血知识的教育培训能加深她们对输血法律法规、输血理论和操作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其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在工作中及时、正确的发现输血隐患,杜绝不良输血的发生[13]。我院先后多次请输血科专家给全院医护人员讲授安全输血的相关知识,多次派谴医生和护士参加“四川省输血知识培训”,要求全院医护人员认真学习《临床输血安全护理指南(试行)》并考核过关;每年对护生进行安全输血知识集体培训,并将多媒体课件放在医院共享文档里以方便大家学习,输血操作示范定在输血治疗较多的集消化、泌尿、血液为一体的综合科室。建议护理部充分利用护生希望进行输血相关知识技能培训的意愿,将输血操作定为必考项目,让所有护生在实习期间都能看到输血和有亲自操作的机会,以保障其通过实践切身体会并牢固掌握。
4.2.2 认真选拔带教老师:选拔专业知识与技能较高、经验丰富、品德优秀、有良好的沟通技巧、责任心强和肯讲解的护士担任带教老师。带教老师要反复示范、讲解操作要领,放手让护生操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带教积极性,我院将逐渐增加护士人力资源的配备、对带教护士进行教学培训和发放带教津贴。
综上所述护生输血相关法律、法规、输血知识掌握不够,实际操作少,输血文书书写欠规范。知识了解掌握的不足严重妨碍护生成长为全面合格的护士,她们也迫切需要实习期间增强输血这一必备操作的学习和实践。因此安全输血知识及技能的培训要从实习护生入手,充分弥补其在校时输血知识的不足势在必行。本次调查显示培训效果较好,但由于护生单凭听课后的短时记忆回答问题,并且讲授内容较多,为真正牢固掌握输血知识,还须对护生加强输血知识的自主学习和培养良好的责任意识,今后按照我们的计划采取更有利的措施,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将取得更好的效果,使护生能成为实现安全输血的合格护理人员,切实保护好医院、患者和自身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曾庆娥,丁永艳,李文娟.护生输血相关知识认知现状及需求分析.护理学报,2008,15(6):35-36.
[2] 徐晖.低年资护士临床输血知识和技能培训效果分析.中国当代医药,2010.
[3] 陈颜,廖菁,王乃红,等.受血者输血知识与服务需求的研究.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1):2082-2084.
[4] 武红梅.输血前检查血清感染性指标的临床分析.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8.
[5] 蒋冬玲,李志强.实用临床输血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6] 孙伯英,李明艳.医务人员血源性疾病防护教育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 6,41(6):562-563.
[7] 毛秀英,金德燕,于荔梅等.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损伤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10-112.
[8] 李小英,黄红玉,刘小兰.实习护生经血液传播疾病防护知识调查.现代护理,2007,13(4):259-360.
[9] 李爱琴.护士在预防输血纠纷中应重视的问题.中华护理杂志,2004.
[10] 李兴华.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置与政府财政补助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9:598.
[11] 任海蓉,陈先华.护生实习差错危险行为自评量表的初步研制.中华护理杂志,2009,44(3):281-283.
关键词:技工院校;法制教育;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近几年,不断发生的校园犯罪事件引起了我国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反思,本身技工院校的学生就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而且我国大多数的技工院校还不重视对法制教育的开展和推广,技工院校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培养,本身的教育体系也有着很大的不足。本文分析了技工院校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浅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1技工院校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法制教育缺乏明确的定位
根据国家相关教学规定,学校的法制教育是属于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之一,这就说明法制教育在技工院校里的教育体系里没有明确的定位,在技工教育中,与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相比,法制教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这就直接导致在法制教育上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许多老师和学生把法制教育看成是一门老师传授法律知识,学生接受的一种普遍的课堂学习方式,老师希望把法律的相关知识都传授给同学们,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还有一种情况是老师把法律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知识互相混淆,把法制教育课上成政治课,课堂效果甚微。在有些技工院校,法制课上与不上一个样、上好上坏一个样。学校的法制教育由于没有硬任务、硬指标,因而也就没有明确的责职和目标。
1.2技工院校法制教育的师资力量十分薄弱
从总体看,技工院校里法制教育的教师队伍力量薄弱,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这种现象导致了在法制教育的课堂上出现了许多问题,许多法律老师不是正式的法律专业毕业的,一般都毕业于政治教育、社会学等专业,还有的根本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法律知识,这样的老师在法制教育的课堂上更倾向于传授政治内容。薄弱的师资力量使法律课成了纯粹的知识讲授课,学生没有积极参与性可言,忽视了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更达不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素质教育目的。
1.3教学内容的繁重和复杂
目前,技工院校的法制教育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几乎包括了整个法律体系中的所有相关知识,还有国家的根本大法的基本精神和含义。由于教学课时少、教学内容的繁重导致了传授知识成为了一种形式,知识为了赶学习进度,导致了学生学习知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对法律知识死记硬背,这样就违背了进行法制教育的真实目的,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掌握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
2技工院校中法制教育的解决对策
2.1建立完善的法制教育体系
技工学校要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体系,使法制教育制度化、规范化。法制教育不能走过场,要保证学生能学到法律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了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享有的权利和义务,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增强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要加强对技工院校教育教学的监督与管理,重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不定期的检查学校的法制教育情况,可以在学校内开展问卷调查活动,检查法制教育的落实情况,增强学校的法制教育,创建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
2.2优化技工院校的师资队伍
技工院校要加强法律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科学的法制教育体系。加强和完善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和水平的教师队伍,加大对法律教师师资培训的投入力度。还可以聘请长期从事司法实践或法学教育工作的兼职教师来补充师资团队,组建成实用、高质量的法律教育团队。也可以请一些有实际经验且热心于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法官、警察来学校作报告、讲座。学校也可以组织从事法制教育的老师去未成年管教所或者少年法庭去培训、锻炼,提高教师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案例分析能力。
2.3完善法制教育教学的多样性
2.3.1建立科学的法制课堂体系
在法制教育的课堂上,教师要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多运用启发和参与式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把现实中的案例和专业的法律知识相结合,丰富课堂教学,列举社会治安、学生违纪、青少年犯罪等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教学生从法律的角度思考社会问题。在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适当渗透相关的法律知识。这样,法制教育就会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大大提高法制教育课程的教学效率。
2.3.2积极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技工院校除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外,也要经常在校内外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实践活动来充实课堂的法律知识。积极开展法律知识的演讲比赛,举办法律知识的报告会,用黑板报的形式宣传法律知识。班级要经常组织开展法制教育的主题班会,增加学生的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引导同学们利用媒体学习法律知识、并要求同学们写一些观后感或者对法律知识展开讨论。技工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案件的审理,去参观看守所等活动,让学生直接真实的感受到法律的严肃,把法律的价值与社会、自身联系起来,形成出于内心对法律的信仰。
3结束语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作为技工院校,要在充分认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制教育体系。让学生尽快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现状、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降低青少年的犯罪事件,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真正的用到法律知识来保护自己。
参考文献:
[1]苑凤华.技工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探析[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2(11):3
[2]聂炎.技工学校法制教育的若干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2(6):26
随着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进一步深化,经济实体对知识产权越来越重视,对知识产权价值界定的需求逐渐增多,知识产权评估需要资产评估从业人员按照专业标准进行,为了保证资产评估人员客观、公正地出具合理的知识产权价值意见,资产评估从业人员需要具备与知识产权评估相应的执业能力。
一、知识产权评估人员执业能力概念界定
《辞海》中对能力的解释为:能力通常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定义职业能力是“一种以能干的、有效率的和恰当的态度履行高标准工作的才能”。
《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中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应具备的胜任能力定义为:“注册会计师能够在实务工作环境中按照设定的标准完成工作任务。胜任能力是以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为基础的。专业素质,是指注册会计师为实现胜任能力而应当具有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对处于不同职业阶段的注册会计师,其专业素质的水平存在差异,且需要通过终身学习加以培养、保持和提高”。
参照以上定义,笔者将知识产权评估人员应具备的执业能力定义为:为了能够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资产评估执业标准对知识产权出具合理的价值意见,资产评估人员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具体包括职业道德素质、专业评估技术能力、知识产权相关知识能力等。
通过以上对知识产权评估人员执业能力内涵的界定,可以看出执业能力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产权评估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包括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操作标准的要求,独立、客观、公正地出具评估意见,不断提高学习使自己的执业能力适应知识产权评估能力要求,对执业过程中获知的客户信息保密等;二是知识产权评估人员应具备的专业技术素质,包括知识产权涉及的专业知识、经济行为及价值要求,知识产权服务对象相关要求,知识产权评估相关技术要求等。
二、知识产权评估人员执业能力内容
(一)知识产权评估职业道德相关要求
笔者认为知识产权资产评估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包括独立客观、守法遵规、执业胜任、保密尽责、职业态度、身心素质。
1.独立客观:是指知识产权评估人员在对知识产权价值出具咨询意见的过程中,一方面评估人员要客观、公正地出具评估结果意见,另一方面评估人员要取得可靠、详尽的资料作为基础对评估对象价值出具意见。
2.守法遵规:是指知识产权评估人员在知识产权价值的评估过程中要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以及资产评估相关主管部门的文件和行业执业标准。
3.执业胜任:一方面指资产评估机构承接知识产权评估业务应具备相应的执业能力,进行业务安排时要充分考虑资产评估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胜任能力;另一方面,资产评估人员应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执业水平。
4.保密尽责:是指资产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在评估过程中,对涉及客户知识产权评估相关的经济行为和知识产权技术等方面的商业秘密,不得向外部机构和人员及公司未参与项目的员工泄露,但在执业过程中,对于评估结果有重大影响的事项不得因客户推说属于公司机密而放弃追问或对相关资料的索取。
5.职业态度:是指知识产权评估人员对工作专业的认可程度、在评估实践活动中的敬业精神和在评估专业方面对成就的渴望。
6.身心素质:是指知识产权评估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二)知识产权相关技术、交易、价值要求
知识产权具备鲜明的特性,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特性不同,每一行业的同一类知识产权特点不同,同一行业同种类的不同企业持有的知识产权也具有其独特的性质。因此,知识产权评估人员对知识产权的价值进行评估,需要熟悉知识产权的自身特点,具体包括知识产权相关的技术特点,知识产权相关的交易特点,知识产权相关的价值特点。
1.知识产权相关的技术特点:是指具体作为评估对象的某项知识产权或者知识产权组合的技术应用状况、技术先进性、技术可替代性等方面的内容。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技术的内涵可能不同,但知识产权技术特点的基本点是作为评估对象的知识产权的核心独特性。
2.知识产权相关的交易特点:是指具体进行的知识产权评估涉及的经济行为的特点。知识产权评估涉及的经济行为主要包括抵押融资、出资、转让、知识产权诉讼纠纷、财务报告目的、风险投资等,知识产权评估人员需要掌握评估涉及的经济行为的交易特点,如出资行为知识产权评估中国家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对评估的影响、抵押融资知识产权评估中地方政策对评估的影响、财务报告目的的知识产权评估中会计政策对评估的影响等。
3.知识产权相关的价值特点:是指知识产权评估涉及的经济行为对资产评估出具评估对象价值意见的内涵的不同,最常见的价值用途有现有使用价值、市场价值、清算价值。现有使用价值是指在现有市场、经营和财务战略下对于知识产权所有权的价值,用途主要包括许可合同、财务报告目的、诉讼等;市场价值是指公开市场上,公平条件下买方和卖方都可以接受的价值,用途主要包括合并/并购、转让等;清算价值是指假设无形资产不作为继续经营的一部分并且资产是在强制情况下售出,用途主要包括拍卖、借款担保等。
(三)知识产权服务对象相关要求
作为评估对象的知识产权都具有权属性,其或者为法人实体所拥有或者为自然人所拥有,而作为对评估对象出具价值意见的资产评估人员需要熟悉作为评估对象拥有者――知识产权服务对象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知识产权服务对象拥有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况,知识产权服务对象运营相关知识,跨国并购相关知识等。
1.知识产权服务对象拥有知识产权基本概况:是指知识产权服务对象所拥有的知识产权的基本内容、原理、构造等方面的内容,如某企业拟转让某项专利技术,评估人员需要了解和熟悉作为评估对象的该项专利技术的基本内容、技术原理等,如果对于特别专业的知识产权无法对其专利技术内容进行判定,资产评估人员应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出具专业意见,资产评估人员借助专家意见对其内容进行判断。
2.知识产权服务对象运营相关知识:是指知识产权服务对象的企业经营相关的知识,包括企业经营对知识产权的依赖程度、企业所处行业的发展情况、企业在行业中的经营地位、知识产权在企业所处行业中的状况、企业的财务状况等方面的内容。
3.跨国并购相关知识:知识产权服务对象委托进行的评估行为如果涉及国际事务,资产评估人员需要具备跨国并购相关的知识,如并购方或被并购方所在国的知识产权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
(四)知识产权评估相关技术要求
评估人员对知识产权价值进行评估需要具备的技术知识主要包括价值评估知识、战略管理知识、财务管理知识、统计分析知识等。
1.价值评估知识:是指资产评估人员所具备的价值评估的方法。从方法途径来说具体包括成本法、市场法、经济评估法等。成本法是以成本为依据的评估方法,包括历史成本法和重置成本法;市场法是以市场为依据的评估方法,包括可比市场价值法和可比使用费率法;经济评估法受两方面的因素影响,一方面是知识产权产生的现金流量,另一方面是现金流量的资本化。从方法的复杂性来说具体包括行业标准法、评级/排名法、经验法则、现金流量贴现法、蒙特卡洛估价法、实物期权法等。评估人员需要根据知识产权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当的评估方法,因此评估人员需要掌握知识产权评估的方法内涵、应用条件、估算方法等。
2.战略管理知识:是指知识产权评估人员需要掌握的关于行业发展分析、企业战略等方面的知识。其可为判断知识产权拥有者未来的发展提供帮助,进而为估算知识产权的价值提供专业判断。
3.财务管理知识:是指知识产权评估人员应该掌握的财务分析、投融资等相关知识。对于资产评估人员,如果采用特定方法对知识产权价值进行估算时,需要对知识产权服务对象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以估算知识产权拥有者的未来收益状况。
4.统计分析知识:是指知识产权评估人员运用特定分析方法时需要具备的统计分析相关知识。如许可评估中蒙特卡洛方法的运用等,资产评估人员需要完成统计分析相关知识的学习,并在知识产权评估实务操作中熟练使用。
三、知识产权评估人员执业能力分级
对知识产权进行评估,不同层次的评估人员,需要具备的执业能力的标准不同,笔者将其分为甲级、乙级、丙级。
甲级能力是指知识产权评估人员精通执业能力知识,能够高质量、高效率地从事与知识产权评估业务相关的各种工作;乙级能力是指知识产权评估人员经过知识产权评估工作经验的逐渐积累,执业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并将其有效地运用到评估实践当中去,对知识产权评估业务的处理达到相应的水平;丙级能力是指知识产权评估人员执业具备的最基本的执业能力。具体内容含义见下表。
参考文献:
[1]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中央财经大学资产评估研究所.知识产权战略与资产评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理查德・瑞兹盖提斯[美].企业知识产权估价与定价[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3]尼克・伯特洛蒂.知识产权的评估方法[J].中国资产评估,1997(1).
[4]丛森,支芬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第二条粮食行政执法人员必须参加省粮食局组织的粮食流通行政执法培训,经考试合格,由省粮食局颁发《粮食监督检查证》后方可上岗。
第三条本局根据工作需要和上级要求适时组织粮食系统行政执法人员进行培训,具体工作由监督检查科负责组织实施。
第四条培训对象:我市所有粮食行政执法人员。
第五条培训内容:
(一)综合法律知识,《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等;
(二)专业法律知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暂行办法》、《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粮食监督检查工作规程(试行)》、《粮食监督检查行政处罚程序(试行)》等;
(三)粮食行政执法人员举止、仪表方面的基本知识;
(四)省、市粮食局制定的各项执法规定;
(五)粮食行政执法人员必须具备的其他相关知识。
第六条培训方式、时间:
采取集中培训与专项培训,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一)集中培训:邀请法律专业人员授课或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学习法律知识;
(二)专项培训:对新的法律、法规、规章出台后及时组织学习;
(三)参加国家、省粮食局及有关方面组织的行政执法知识培训班;
(四)每年行政执法相关知识学习时间不少于60小时。
第七条培训目的:
(一)掌握粮食流通行政执法业务基础知识和岗位工作必备的基本技能,正确执行与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具备基本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
(二)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秉公执法、文明执法、清正廉洁;
(三)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粮食流通政策,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
一、国际法课程教学的特点和教学中面临的困难
从教学经验来看,学生普遍反映国际法课程内容枯燥、学习难度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其原因与国际法课程的特点不无关系。
(一)国际法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现实距离较远,因此理解困难并且学习兴趣不高
国际法调整的是国家、类似于国家的政治实体(民族解放组织)和政府间的国际组织之间的公法上的关系,例如上述主体之间涉及领土、、外交、战争的政治关系及在人权、环境保护、航空、航天活动等方面产生的各种关系。国际法教学的知识基础与民法、合同法、婚姻家庭法、刑法等学科不同,后者的背景知识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便于他们借助现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加以理解,因此学习起来感觉比较容易,学习的兴趣浓厚、富有信心;而国际法课程在学习中涉及到的内容则与学生们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距离较远,因此在学习中有些知识难以理解,并且容易产生枯燥的感觉,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都受到影响。根据这种情况,如何调整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就成为国际法教学改革的突破点。
(二)国际法规范缺乏完整清晰的成文法律规范,因此学习难度较大不同于国内法拥有专门的立法机构和完整的成文法体系,国际法规范是国际法主体在长期的国际交往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规则和做法,因为没有凌驾于国家之上的立法机关,所以国际法也就没有完整的成文法体系。国际法规范主要存在于一些国际公约、国际习惯和宣言、章程等国际文件中,表现为成文法的比较少;并且这些法律规范还会随着国际关系的演变而发展变化。因此对国际法的学习和运用都构成一定障碍,这也是学生感觉国际法难度较大的一个原因。
针对以上国际法课程教学的特点和难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将相关的国际关系知识作为背景知识引入国际法教学内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将国际关系相关知识引入国际法教学的意义
(一)将国际关系相关知识引入国际法教学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通过对诸如冷战格局、巴以冲突、中东战争、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国际格局演变等重点知识的介绍,使许多同学对过去陌生的知识有所了解,在此背景知识基础上来解决相关的法律问题,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法律制度本身,而且引导学生透过法律现象思考国际关系,再对法律制度进行反思和评价。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不断的知识积累,使得同学们课堂发言十分主动,无需老师点名就会主动举手发言;课堂讨论也十分热烈,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常常感觉意犹未尽。
(二)将国际关系相关知识引入国际法教学有助于对法律规范的理解和运用
法律属于上层建筑,它是由构成经济基础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并且法律的发展演变最终来源于以生产力发展为动力的社会进步的步伐。所以,学习和研究法律问题绝对不能局限于法律知识和法律视角,必须要从社会关系发展变化的背景中去理解和分析法律现象和法律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将国际关系相关知识引入国际法教学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国际关系知识对国际法教学的这种辅助作用,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验证,特别是对于以下两类教学难点十分有效:
一是有助于对重点知识的讲解。例如在讲授国际刑事责任部分的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时,通过介绍二战结束时形成的东西方两个阵营的国际关系,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法庭的审判结果及其局限性;在讲解国际人权法部分的前南斯拉夫国际人权法庭案时,通过对南斯拉夫民族历史和内战状况以及北约东扩的国际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认识人权问题的政治属性,使学生能够对国际人权法在国际实践中发挥的作用形成客观的评价;在讲解国际法的自然资源永久原则和国有化制度时,通过讲解殖民地独立后的南北关系和南北斗争,帮助学生理解自然资源永久原则和国有化制度的产生及演变过程,使学生能够运用现实的眼光看待国有化问题的法律争端;在讲解引渡制度中的洛克比空难引渡案及后续发展时,通过介绍西方国家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及演变,帮助学生理解引渡制度的政治色彩,以及国际关系对法律制度的影响。对国际关系背景的了解使学生不仅理解法律制度本身,更重要的是理解了法律制度产生的原因,了解其发挥作用的空间,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
二是有助于对国际法制度演变的理解。国际法具有习惯法即不成文法的特点,所以在学习中对其变化不易把握。而通过对有关制度演变的国际关系背景加以介绍,就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且教会学生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和学习国际法。例如国际法中领土取得方式的变化;国际法从允许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常用手段,到禁止以武力解决国际争端原则的转变;国际责任制度从传统国际责任到国际刑事责任和国际赔偿责任制度的发展等等。
三是对国际法有关制度的不同观点和争论的理解。例如国家豁免中的绝对豁免主义和限制豁免主义问题,自然人是否构成主体的问题,国际组织决议是否是国际法渊源的问题,国有化的补偿标准问题等等。对于类似问题的不同观点,其实并不存在绝对的正确与错误,关键在于不同立场所代表的不同利益决定了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法律主张。所以,只有在使学生了解法律争论背后的政治关系和利益较量,才能正确理解教材的观点;也因此能够对法律制度的作用及其发展演变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将国际关系相关知识引入国际法教学有助于丰富学生知识机构,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高等教育应当具备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的特征,因此素质教育、实训教学、学科合并、学科创新等成为高等学校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现象。将国际关系相关知识引入国际法教学的改革方法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要求,使学生在国际法课程的学习中同时还掌握了国际关系的基础知识,对学生的帮助远远超出了国际法课程学习本身。
首先,对国际关系基础知识的学习激发了学习课外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全面。在多年教学改革的实践中笔者发现这样一个普遍的规律:在学期之初,大多数学生对国际新闻和国际关系问题既不了解也不感兴趣,对一些重要的国际关系历史与震惊和影响世界的大事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是闻所未闻;但是随着国际法课程教学的推进,随着对一些国际关系背景知识逐步了解,学生们对国际关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除课堂学习之外,同学们还会主动上网搜集资料,了解国际关系历史;关注最新的国际事件和新闻报道;传阅有关国际政治、国际金融贸易以及军事等题材的著作,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外知识;课后与老师的交流也大大增加,涉及的内容不限于国际法领域,更多的是关于对于国际关系问题的思考,对课外读物的学习心得,乃至关于自身未来就业和深造的规划。
其次,对国际关系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学生开启了一扇了解世界、关注世界的窗口,使他们学会站在更高的视角、以更加专业的眼光看待和分析国内、国际关系,从而指导自己的人生。可以说,引入了国际关系内容的国际法教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知识结构,训练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许多同学学会了不仅仅局限于法律的视角来看待法律问题,而是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视角分析法律问题,并能够以评价的眼光去学习和钻研法律;不仅仅从自身的、朴素的出发点看待国际问题,而是学会以国际关系和国家利益的视角看待问题,并且将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相结合,有目的地规划自己的人生。所以说,学生们在国际法课堂学习中的收获远远超出国际法知识本身。
三、将国际关系相关知识引入国际法教学的方法技巧
将国际关系相关知识引入国际法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也很重要。
(一)教学内容的设置技巧
一是要注意教学内容安排和课时分配,切忌本末倒置。国际法课程是法学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还是以国际法为主,教学目的也是使学生掌握国际法的各种理论、原则及制度体系;而国际关系知识只是辅的教学内容,其教学目的只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国际法制度并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和课时分配上要区分主次,合理搭配。笔者建议国际关系部分占全部教学内容和课时的10%为宜。
二是在国际关系授课内容方面,应当根据国际法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安排。由于课时所限,国际关系部分不可能容纳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而只能选择相关部分纳入到国际法的课程教学中来,因此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就十分关键。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是按照以下原则组织国际关系部分教学内容的: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国际关系格局发展演变的大致过程,以建立整体性的知识脉络体系;其次,根据国际法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有选择地介绍国际关系事件的背景知识,以帮助学生进行国际法相关知识的学习;最后还要注意,在两部分教学内容的进度安排上,不能割裂分离,而应当以国际法的进度安排为主线,根据需要将国际关系部分的教学内容穿插其间,以便更好地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技巧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除了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提问式教学、讨论教学、互动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之外,还总结出以下经验和技巧:
您好!
根据本人所学专业及贵公司所设岗位的要求,我认为我能完全胜任贵公司的工作。就此,我希望加入贵公司,成为贵公司的员工。为贵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本人具有物理专业、法律专业两个专业背景,针对贵公司的工作需要,我主要应聘XXX技术员或XXXXX工作人员两个岗位。
1、本人在大学阶段所学为物理专业。对物理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了认真、扎实的学习,同时,选修了计算机专业的相关课程。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本人在电工、电路、无线电、计算机编程、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知识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毕业之后,本人在中学从事物理教学工作7年,并参与了所在中学微机教室、物理实验室的组建、维护工作。本人通过了解,贵公司下属XXX是以XX为媒介的互动平台,其工作内容包括数据的上传、权限发放、网络的链接、维护等。其主要运用计算机网络、编程等知识,例如Dreamweaver、Fireworks、Flash等。而这些知识在我以前学习、工作过程中都有所涉及、掌握并有较好的实际运用能力。
在我到贵公司应聘的过程中了解到,XXX尚有岗位空缺,如果我能进入该部门,一定能很好的胜任领导交办的工作。我对做好XXX工作的设想是把握“取长补短”的原则,由于网络技术存在更新快,专业性强的特点。在具体工作时要根据XXX有关的应用技术要求与特点,结合本人所掌握的相关知识,认真分析总结,自己哪些工作能做好,哪些工作实际处理时存在暂时困难,那些工作还暂时无法胜任,分步骤、有计划的将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不足部分及时补充;不懂的地方认真学习,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本职工作,同时寻求更高层次的突破,将自己的工作做得精益求精。
2、本人在研究生阶段所学专业为法律,并取得律师执业资格。我拥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经过在律师事务所及在企业中的一段时间的实习,使我具备了一定的处理法律实务的能力。XXXXXX有限公司自成立至今,规模不断扩大,业务不断扩展。所涉及的法律问题林林总总,我经过了解和分析,贵公司所涉及的法律事务以相对人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为对外法律事务(重点针对公司以外的任何人的行为),再为对内法律事务(重点针对公司内部员工的行为),其中对外法律事务又可以划分为由外聘专业法律顾问为主处理的诉讼类事务及审阅对外合同等重大有关法律的事务,和由以XXXXX部为主的内部工作人员为主处理的涉及报案、保险理赔、纠纷解决等日常法律事务。对外法律事务已有完备的力量来完成,而对内诸多涉及法律的问题则由于缺少相关工作人员,而存在一定不够完善的地方。其中包括,人事管理,各类规范性文件的等。这些方面的工作,由于大部分工作人员并不具备相关的专业法律知识而在处理相关文字的过程中表达的并不严密,或者由于不了解目前法律更新、修订的动态而使许多规范性文件出现内容滞后。这些很可能成为日后引发法律纠纷的隐患。而这些问题是需要有较好法律基础的人员才能处理的。例如,本人在XXX等地所见的文件表达不严密的事实,本人所了解的内部一些重要规章制度由于未根据最新的法律作出修改而出现的滞后的现象。我希望凭借我的法律知识能够成为在XXXXX部为公司处理对内法律事务的合格的工作人员,为公司在内部把好法律关。
此致
敬礼!
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课程教学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带动了国际商事活动蓬勃迅猛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我国高校培养既懂国际商事活动又能运用国际商事法律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因此,符合这一要求的国际商法课程日益受到重视,在法学专业、国贸专业都相继开设,甚至发展成为国贸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然而,作为非法学专业开设的一门法律课程,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授课对象的知识背景与法学专业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要根据国贸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培养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
一、明确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商法》课程教学目标:
所谓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任何教学活动均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①教学目标应该和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专业型的法律人才。既包括适合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法律服务和企业法律实务等工作所需要的应用型法学专业人才又包括从事法学教学、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因此,《国际商法》对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仅仅只是一门学科而已,学习只是为了以后面对国际商事活动时,能够较快的进行法律事务的处理。但是国贸专业不同,国贸专业培养的结合贸易、法律、外语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那么,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国际商法是为了使他们懂得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法律,加强他们法律意识的培养,为工作中订立外贸合同、预防和解决国际商事贸易活动出现的纠纷奠定基础,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二、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的主要教学内容:
对于国贸专业的学生来说,《国际商法》是让他们了解掌握规范国际商事主体及国际商事交往过程的各类法律。因此,只要是与国际商事主体、国际商事交往有关的的法律似乎尽可囊括,而不必拘于其法学部门的归属。从现在市面上绝大部分的国际商法教材看来通常包括商事主体法、合同法、买卖法、产品责任法、法、国际货物运输法、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法、国际贸易结算与支付法律、国际商事仲裁法。不过,国际商法内容很多,但往往课时有限,在各类高校32-74个学时不等。如何使得学时和学习内容平衡,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实用性。国贸专业中专门开设有国贸实务、运输、保险、国际结算等等课程,这些课程的一些内容和国际商法的内容是相重合的,这时候我们应该突出国际商法独有应用和实用性强的内容进行讲授。如《商事组织法》、《合同法》、《法》、《产品责任法》等等。
三、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教学方法的使用:
(一)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将学生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等形式,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分析和交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学生面对复杂教育情况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式。1②法律课程的学习,有很大一个作用是为了解决纠纷。案例教学法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能使得案例教学法成功呢?第一,选择合适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选典型性和时效性近的案例---在有限的可是和浩瀚的国际商法内容中选取符合具有典型性的综合性案例,激起学生参与、讨论、调查、解决问题的兴趣。社会在不停的发展,我们要注意选取新案例,不能选取早已经过时的案例。第二,案例准备阶段有的国际商法案例较为复杂,涉及到不同国家的当事人、标的、经济贸易关系,可能相关的知识面太广,为了不耽误课时,加大学生的参与面,在课前可以讲案例的相关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查找案例的相关资料、课前讨论和思考。第三,课堂教学阶段,注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做好引导工作。在学生案例分析的过程中,突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直接讲授法。国际商法课程中,依然还是有一些涉及概念、原则的理论性内容。我们不可能所有的课程内容都能找到具体适用的案例。所以传统的直接讲授法依然有它存在的必要。例如国际商法的概念,发展历史,这些采用直接讲授的方法更能理解和掌握。只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参与和理解,在讲授时要采用比较生活化的语言,适当的结合一些小的例子和习题加深以便学生掌握。
(三)情境教学法。现在国家支持人们创业,国贸专业要培养创业应用型人才。国际商法课程要注重法律知识的应用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应充分使用情景教学法。如何使得学生对国际商法的内容不觉得枯燥,不是死板的条文,在内容传授上引入情景教学法。比如在商事组织法中对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公司的注册内容的讲授上,我会带领他们实际模拟操作注册程序。在学习合同法时,我会将学生分为买卖双方,谈判和签订正式的外贸合同,让他们去解决谈判中的纠纷。在讲产品责任法的时候,会引导他们如何进行产品商标的注册,自身权利的保护等等。通过这些情景教学法的使用,使得学生实践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大大增强,也使得国际商法的书面知识牢牢掌握。
(四)模拟法庭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是法学专业教育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我们在国贸专业学生授课过程中使用也是非常适合的。通过学生对法庭审判、仲裁案件的全过程全真模拟,能够形象、直白的了解法律程序的相关知识。在对理论知识掌握的同时,学生以扮演法官、仲裁员、人、原告、被告的方式,对不同群体的自我权利保护有深刻的认知与体会。通过国际贸易交易过程的模拟,学生通过对进出口企业外贸合同谈判和订立的,处理外贸的纠纷的谈判的演练,能够对国际商法中合同法和国际货物买卖法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五)比较学习法。国际商法涉及到世界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为了更好的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比较学习法是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如在两大法系知识的传授时,可以结合中国大陆法系的法律现象和中国香港的法律现象进行比较,能够使得学生对两大法系的异同有更加直观、形象的了解。在对公司法、合同法知识的讲授时,可以列举一个小案例,引导学生去分析同一案例在中国、英美、国际条约等的法律规定是否相同,分析各自体系法律制度的特性和优劣。在使用比较学习的教学方式时,要注重学生用该种方式归纳、思考总结知识点。
(六)现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教师可以通过中国大学城、微课等校园现代化的管理平台,将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习题、案例、作业等教学资源上网,方便学生查阅、学习、检测,同时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提供一个沟通的平台,实现开放性教学。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解决了传统黑板粉笔教学单一的教学方式。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美观性、实用性等特点。在上课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内容是教师备课时已经写好的内容,不需要像传统的黑板写字,学生在课堂内可以吸取更多的知识,同时,音乐、图案等多种因素的穿插,使得学生在观看多媒体学习时兴趣高昂,参与度更好。
四、总结
我自年日至月25日在接受安全主任培训学习,除去20号周日一天休息未上课,其余总计培训九天时间,培训学习业已结束并考核完毕,现对本次培训学习情况作以下报告:
一、培训课程的大致内容
本次共培训三大课程,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知识》;《安全技术基础知识》;《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
在《法律法规知识》课程中主要针对安全生产有关的法律法规,如《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劳动法》,《消防法》,《安全生产条例》等进行培训学习,并在本课程中学习了注册安全主任制度的相关知识。在本课程中,学习到我国安全生产的方针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从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从危险识别,从生产条件,从对劳动者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操作,从生产的安全保障等阐发了安全第一的内涵,从完善安全生产条件,从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安全素质,从加强和完善安全管理的各项工作等阐发了预防为主的内涵,并学习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等。
在《安全技术基础知识》课程中主要学习了防火防爆,职业卫生,机械安全,电气安全相关知识,主要是从技术层面上分析事故造成的各种直接间接原因,接合我公司实际情况与去年的所发生的几起工伤和火灾事故,本章知识内容与我公司有着密切联系。
在《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课程中主要学习了安全生产的基本观点,安全生产制度管理,安全生产检查,特作业人员管理,现场安全管理,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伤亡事故管理等相关知识,本章主要从管理和制度层面上对安全生产进行了学习。
二、对培训课程几项重点概括
1从国家和企业各类伤亡事故案例中可以得出安全生产十分重要这一结论,因为事关劳动者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事关企业的生产与效益。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能简单的分割,要统一看待。应树立和运用系统,预防,科学的观点开展安全工作和管理。所以加强各级干部的思想态度的转变和全员技术与知识的学习,是一项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工作。
2注册安全主任制度是由省借鉴英国新加坡等国和地区的经验于1994年率先在试行的一项制度。制度的意义在于配备专职安生产管理人员,加强安全生产监管,解决“没人管”和“不会管”的问题,通过专职人员使企业全员增强安全法制观念,提高安全生产意识,掌握安全生产技术,学习和运用安全生产知识,推动和开展各项安全生产相关工作,诸如执行国家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工作档案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
3我国对安全生产的新格局是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社会监督支持。企业安全生产由主要负责人负全责,国家以法律形式对企业负责人和注册安全主任的职责和法律责任进行了规定。安全生产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生产的实质是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因此公司的安全生产相关工作应在主要负责人带领与指导和安全主任的推动与牵头及全员参与全面进行。
4安全生产的主要内容有:(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3):完善安全生产条件;(4):进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5):开展安全生产检查;(6):加强生产现场安全生产管理;(7):做好事故预防和事故处理工作。接合公司实际情况,上述内容将是我公司今后开展安全工作的重要方面和主要方面。
5引发安全事故的直接因素有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间接因素是管理的欠缺。人的不安全行为有违章违纪操作,思想上麻痹大意,技术上薄弱,知识上缺乏,上岗未经培训考核等,物的不安全状态有安全设施装置的缺陷,物体放置工作场所的缺陷,防护用品的缺陷,设备工具方面的缺陷等,管理的欠缺主要是对人对物的监管不力,未能及时发现,及时控制,及时处理等。
三、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现状和不足
根据安全培训学习的三大课程内容,我个人认为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现状还不够理想,从制度建设从人员管理从现场管理从技术环境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公司领导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高度重视,但未能就安全管理工作作以深化强化,使之系统,规范,细致。结合公司现状,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不足概括起来主要有:〈1〉:各级干部的安全生产意识较为淡薄,安全法制意识较为淡薄,安全生产管理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技术比较欠缺,不能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全面性的对员工安全生产工作正确的加以教育培训,指导疏引,监督检查,管理控制等。〈2〉:公司对员工的三级四新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力度不大,日常性持续性安全教育培训,以及对事故责任人对事故案例对特种作业人员的专项教育培训工作力度不大,工作员工不具备或很少具备或具备很少本工种本岗们所必需的安全生产相关知识相关技能而直接从事相关工种相关岗位的工作,未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上岗,特殊岗位人员未能持证上岗,这是导致事故最直接的因素和隐患所在。〈3〉:干部自身素质和员工自身素质诸如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实操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思想品德,文化知识,理论修养,遵章守纪,创新变革等方面存在着不足。〈4〉:公司安全生产管制度和安全文化方面的不足,主要存在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的模糊,相关安全生产责任,操作规程,教、育培训,检查监督,危险作业,安全会议,应急预案,现场管理,档案管理,奖励处罚,值班报告,事故追究等制度的欠缺,员工在公司安全目标,安全价值观,安全意识,安全行为准则,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的认识认同与遵守执行方面的欠缺。
四、个人建议
建议公司从上至下应对安全生产和安全生产管理高度重视,针对安全生产的主要内容,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条件,进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加强生产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做好事故预防和事故处理工作。
建议公司自行开展或由辅导公司开展对我公司中基层干部进行相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进行培训学习并进行考核。
建议公司在制度的建立健全上应下功夫将其完善起来,并将管理干部对制度的执行作为奖惩,绩效,晋升,调薪等一项重要依据。
1.强化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提升课堂趣味性与互动性。
在原有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提升实践教学的比重,如将主要的教学内容提前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做好准备,在课堂上带着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疑问进行探讨与研究,可以通过小组互动与案例分析的模式进行研究,拓展课程空间的同时促使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增强与交往能力的提升,从而有利于课堂效果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2.变大班授课模式为小班授课,提升教学效率。
传统的法律基础课堂教学,多以教师主导的大班授课为主要模式。变大班为小班授课模式,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甚至还可以实现每个学生与教师多频率互动,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小班授课也为多模式教学体系的开展提供条件,为多种形式的课堂选择、多方面内容的课程开展打下基础,尽可能维护课堂的独立性与灵活性。
3.变考试方式为考核方式,综合评定教学效果。
法律基础的学习,更多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法律观念,学习法律常识,并逐步养成严谨的法律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加强法律道德观念。高校需变考试方式为考核方式,进行法律知识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的评估。考核体系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随着课程的开展而进行,包括随堂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报告、案例分析情况等,注重作业的质量;二是最终的课程总结,包括对法律知识的理解情况、对整个法律基础学习阶段个人的表现进行总结,通过以上两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和教学效果。
二、完善教学课程,推进教学内容改革
1.融合各专业相关内容,适应专业学习和就业要求。
作为各专业都要学习的基础必修课程,法律基础课程的设置必须满足各专业的教学要求,这项要求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面向所有专业学生的基础类法律知识教学,对于任何专业都教授同样的教学内容;二是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律教育,能够满足各类专业的法律知识需求,如会计专业,需要加强包括审计、核算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如人力资源专业,需要强化劳动法等方面的学习,尤其是相关案例的研究。同一专业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需求也有分别,建议将高校法律基础的学习分为公共教育与专业教育两个阶段,在公共教育阶段,采取统一的教学模式;在专业教育阶段,按照专业分班授课的形式进行,并根据各学科的不同特征与需求,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2.结合时事要闻进行讨论,活跃课堂氛围。
高校阶段,学习的目的是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日后工作、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在法律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时事要闻讨论环节,可以由教师引导,以法律的视角对时下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由学生发言互相交流进行;也可以由教师分配任务或学生自行寻找素材,以幻灯片或其他演示方式在课堂上展现,供大家探讨。可以用话题引出教学内容,并进行深入研究,也可以将话题留为作业,供学生自行研究,提交研究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等,并根据分析结果计入最终的成绩。
3.转变教材设定模式,将章节变为专题教学。
转变原有的章节式教材设置成为专题式设置,可以有效地促进法律课堂的教学改革。首先,专题式教学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资料搜集以及案例准备等工作,为课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其次,专题式教学模式对于课程内容的整体性与深入性研究提供便利条件,由此将相关研究内容拓宽或引申,为学生更全面掌握教学内容制造条件。最后,为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帮助,将整体的内容分散成相对独立的模块,并按模块分阶段进行考核,可以有效了解每个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对某项内容不理解等问题并予以改进,为教学效果的实时评估提供有力的依据。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教师带动学生,结合相关知识进行案例分析。
法律知识的运用需要严谨的思维结构以及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单一的教材学习需要引入适当的案例加以匹配,通过运用法律相关知识和逻辑分析工具,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法律思考。在引入案例分析时,要注意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匹配程度,既不能过于简单,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也不能过于复杂,加重教师与学生的负担,花费过多的时间进行案例的梳理与讨论,反而影响教学效率与效果。可以将案例分析加入到期末考核阶段,由教师制定案例或由学生自行确定案例,分成小组或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案例分析,通过课堂演示或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评定考核结果。教师进行评定的指标包括案例选取与课程内容关联程度、思路清晰水平、法律视角分析能力与提出的建议符合实用性与法律性的程度等,以此作为评价依据。
2.运用多媒体教学,强化教学效果。
在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如视频、音频、图像等文件,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的同时,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度。如通过多媒体体现某个案例,或通过某个模拟场景的展示,充分带入情景,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刻的印象,也给学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更频繁地使用多媒体设备,在期末或随时的测验中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丰富考试环节。如引入图片或视频考试系统,在学生输入姓名后进入考试状态,系统自行计时,每道题出现不同的场景或图像,考生根据给出的线索进行判断,选择或回答提出的问题,对于题中的现象进行分析以及提出解决对策,考生自行选择交卷或考试时间结束系统自动交卷,由系统评定最终的分数。也可以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相关的案例分析工作,并采用视频、图像等相关媒体文件的录制进行讲解等。
3.自我展示与团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高校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更需要进行独立性的培养,包括独立思考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而作为教师和学生非常集中的高校课堂,可以给学生的独立性提供良好的展示平台。通过学习,将自己的理解展现给老师和其他同学,将自己的收获与大家分享;通过讨论,与其他同学交换意见,向其他人学习,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是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完善的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形成团队协作能力的基础。在进行法律基础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学习。如在进行案例分析中,在课下布置研究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在课堂上向教师与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这次的学习体验中,并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提升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在团队整体进步的基础上,学生个人的进步会更多。
四、多措并举,保障教学改革措施顺利实施
1.强化法律教学意识,有效开展教学相关活动。
高校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需要充分认识到法律的意义。首先,在课程开始前组织学生参与相关法律学习宣传活动,如聘请本专业的企业人士或已经迈入社会的毕业生,对于法律的重要性以及在本专业内的应用情况作出简要介绍,让学生理解法律与专业、法律与工作、法律与社会的结合情况,为学习意向的形成打下基础。其次,在课程体系设立之初,在学生中展开问卷调研,掌握学生对于学习内容、课程开展模式以及教学形式等项目的偏好,并对学生已有的法律常识等情况进行了解,作为日后开展课堂教学或进行教学改革的依据。最后,将调研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全面了解学生对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需求,并以此需求为导向,进行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安排。法律知识的学习可以以课堂的讨论为阶段性总结,即在课下时间的学习成果,通过课堂的交流予以确认、保留或替换,大部分学习是在课堂之外的时间完成的。培养课堂之外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在法律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自主学习之外,学校可以聘请法律专家定期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学生可以自愿参加,形成以法律专家为核心的法律学习兴趣小组,集聚对法律感兴趣的学生,并定期组织相关的学习。
2.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法律素质。
法律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全面提升法律教师的素质作为前提。首先,需要对教师进行法律知识与法律素质的培训,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需要加强整体法律知识掌握的深度与广度。法律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法律兴趣的培养和法律思维的运用,只有具备较高法律素养的教师才能对学习的内容有更深刻的见解,并准确传达给学生,才能对学生提出的疑问给予完善的解答,强化学生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对于各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要以该专业的角度有侧重地进行法律内容的讲授,对于学生的专业领域也要有所涉及与了解,必要时可与专业教师配合进行课程设置。其次,需要加强教师对课程的研发能力,以及教学内容的把握能力。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直接进行交流,对于其法律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习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有着最为直接与客观的了解,并根据教学效果,进行课堂教学体系的开发,可以聘请相关专家作为辅助,但是要以法律教师为主进行法律基础课程的研发与内容的设定。最后,加强对法律基础教师的考核工作。将课程研发能力纳入考核指标中,并提高教学效果的权重。需要注意的是,在校方统一安排法律基础教师的培训工作后,要重视对培训效果的考核与评估,并将该评估结果计入最终的考核结果中,与教师的薪酬绩效相关联。
3.设立教学效果评估机构,对教学效果进行跟踪反馈。
在高校内部设立教学效果评估机构,由校长直接领导,成员包括教学主任、各专业教学负责人等,对包括法律基础在内的教学效果进行定期评估与审核。评估的数据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期末考试情况以及平时的测验情况,最重要的是掌握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的情况。二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抽查与验收,即不定期地进行听课或走访等,了解学生及教师在课堂中的状态与表现。三是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不定期地开展问卷调研,针对学生对于课程开展情况以及课堂内容与形式的接受程度、满意程度及学习需求满足程度等进行评估。通过三个方面的教学效果评估,评估机构将数据分析后的评估结果进行公示,对于评估效果较好的情况要充分给予肯定,对于评估不合格的情况要督促或帮助进行教学方法与形式的改进,完善教学过程。
4.构建法律实践体系,提高教学效果。
1.1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296名餐饮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相关知识总知晓率为79.14%,其中对餐饮服务人员定期健康检查和培训的知晓率最高达97.27%,对食品的基本卫生要求知晓率最低为47.29%,知晓率在60%以上的内容占78.95%,见表1。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知晓率差异在不同年龄、文化程度、从业年限、餐饮工作岗位和餐饮单位类型5个因素上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性别间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1.2餐饮从业人员对食品安全的相关态度与行为
97.37%的餐饮从业人员愿意定期接受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愿意了解和掌握食品安全法和知识的占85.53%、认为遵守各项卫生制度和操作规程是确保食品安全卫生的重要环节达92.11%,94.73%的被调查者认同保证餐具和食品工用具容器清洁、消毒、可有效地预防疾病传播;在从事餐饮服务活动时按规定穿戴工作衣帽的达89.47%,在接触直接入口食品时,能做到洗手82.89%,在工作中若出现发热、腹泻等身体不适能主动请假休息和去医院检查的达93.42%。
1.3获得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途径
餐饮从业人员获得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途径以卫生监督机构培训和单位培训为主。
1.4希望获得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途径
在296名调查对象中,选择专业人员讲解和组织食品知识有奖答卷及餐饮场所张贴相关知识挂图与餐饮单位组织培训等为主要途径的占63.82%,说明大多数餐饮从业人员还是期望通过上述途径来获得食品安全相关知识。
1.5食品安全相关知识需求情况
餐饮从业人员对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需求,前3位依次为食品卫生知识(81.76%)、食品原料卫生质量鉴别(81.42%)、食品安全法规(79.73%)、食品污染因素(79.05%)、如何预防食物中毒(76.69%)、而餐饮加工过程卫生与要求(75.34%%)、引发食物中毒主要原因71.96%,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70.61%)和从业人员卫生行为(65.88%)及洗刷消毒方法(61.15%)分列后3位。说明随着食品安全法规与知识的的宣传普及,餐饮从业人员对食品安全意识也在不断提高,相关知识需求的侧重也有所不同。
2讨论
中职院校是为国家、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基地。管理、财会专业为中职院校中的两个重要专业,教育实施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人才。经济法课程为这两个专业的基础课程。因此,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经济法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以中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现状作为切入点,探讨该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旨在为该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促进经济法课程教学效果得到不断提升。
关键词
中职;经济法;教学;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多,同时对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中职院校作为培养实用人才的一个重要基地,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校需要充分利用相关优势,为社会培养并输送更多人才[1]。在中职院校教学体系中,经济法课程直接涉及管理、物流、财会、信息等诸多专业,且各个专业对经济法的要求存在差异性。因此,经济法课程教学面临各种不同的要求。在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该课程存在的特殊性,全面把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积极发挥创新意识和精神,不但加强教学模式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提高,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1中职经济法课程教学现状
首先,教材单一且内容陈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因此,经济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变化性。经济法的定立、废除等均较为频繁。而目前多数中职院校所选用的经济法教材均较为单一,教材内容未能及时根据时展进行变更或添加。其次,教学方法、手段较为滞后。目前,多数中职院校在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2]。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单一,内容较为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未能得到有效激发,课程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生生交流,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未能得到有效培养。再次,考核方式较为单一。目前,多数中职院校在经济法课程的考核均局限于对课本中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内容较为片面,方式较为单一,考核结果未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同时,评价方式多数为闭卷考试,考试的主要内容为知识点、概念记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应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均未能得到考核。因此,多数学生为了提高考试成绩均需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死记硬背,“死读书、读死书”现象普遍存在。
2实施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首先,这是中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客观要求。中职院校的学生在个性特点上表现为思维活跃、个性活泼、好奇心强,同时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普遍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因此,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这样的教学对象实施教学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经济法无论是在教材、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上均需紧跟时展步伐,迎合学生个性发展需求[3]。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其次,经济法自身特点的要求。经济会随着时代的变革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因此,经济法存在鲜明的变化特点。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会较为频繁地进行经济法的改善、废除等。目前,我国现行相关经济法律均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的。一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进而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因此,经济法必须通过不断创新的方式来紧跟时展步伐。
3中职经济法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具体措施
3.1教材的创新
在教材的选择上,中职经济法课程应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及学生特点来选择最佳的教材。在知识大爆炸的社会中,选择合理的教材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教材选择时,中职院校应该保证教材内容深度适宜、轻重恰当。同时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爱好进行充分考虑,选择具有指导性、启发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除了要保证内容知识浅显易懂外,还需保证知识内容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时代性,对相关知识进行科学整合及拓展,从根本上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懂得应用经济法相关知识去解决相应的日常纠纷。同时,中职院校还需及时对教材进行更新换代。经济法为一门与时展紧密联系的课程,如教材内容未能及时跟上时展步伐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果。中职院校可设立专门部门关注社会发展动态,发现有权威部门新出版的教材时及时进行实际考核,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教材的更新换代,保证教材的与时俱进,进而保证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内容符合时展需求,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将与初中法律课程重复的、与会计专业教学交叉的知识内容删除。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应用迁移理论,促进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不断提高。在存在类比、对比关系的相关知识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运用知识迁移方式,可有效降低知识教学的重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2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会对学生自主思维、推理能力的提高产生一定阻碍作用,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严格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重在启发”的原则,积极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创新,促进教学方式得到不断优化,进而提高教学质量[4]。首先,积极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指的是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模拟具体的某个工作岗位或角色,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进行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的一种具有典型性的互动教学法。该种教学方法为一种行动导向方法,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将接近现实生活的工作内容、角色作为场景,让学生进行模拟训练。教师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做法具体表现如下: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好相关案例,并将案例打印出来发给学生。学生自主报名扮演审判长、审判员、原告、被告等角色,教师组织学生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模拟法庭”学习,组织、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法庭辩论”,使学生在辩论过程中复习旧知识、掌握新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知识记忆。同时,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有关经济法知识的实际应用。最后,教师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让学生能够认识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使其学习方式得到不断优化,提高其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其次,积极应用案例教学法。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必须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能够听得懂,学得会相关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改变理论罗列的传统教学模式,多为学生讲述和分析与教学知识相关的典型案例。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寻找自己的角色,从案例角色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这样可促进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理解相关经济法规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和作用。例如,法律规定监事会应该包含股东代表以及一定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并规定中职工代表实际比例需高于1/3,由公司章程规定实际比例。以该条规定作为根据,教师选用典型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又如,在《合同法》相关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合同的订立,引导学生突破课本局限,应用法律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将自己想象成为一名律师,站在律师的角度为当事人进行辩护。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案例对相关经济法条例进行讲解,可提高学生真实感,增强其学习兴趣,提高其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3.3考核方式的创新
目前,多数中职院校在经济法课程教学的评价考核上均普遍表现为书本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这样的考核方式会导致多数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背理论、概念,死读书,读死书,而未能真正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因此,中职院校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特点,应用合理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能够通过考核体现出来。中职院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考核方式的创新:首先,应用模拟经济法庭的方式来进行考核,将社会中出现的真实案例引入考核现场,指导学生进行现场对抗。在模拟法庭上,学生可展现出更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而使教师能够对其素质和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实现考核的综合性和全面性。此外,教师不能再应用传统的考试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传统考试方式的考核内容仅局限于对书本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查。除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之外,还应该引入相关时代热点经济话题,加强对学生知识实际应用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能力的考核,提高考核的综合性。通过对考核方式进行这样的创新后,即可对学生的经济法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同时还可对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进行有效考核,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4结语
中职教学存在其特殊性,中职经济法为一门来源于社会实践,同时又服务于社会发展的课程。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时代性,保证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手段均能紧跟时展步伐。因此,改革创新为该门课程教学质量得到提升的一种必然趋势。在教学过程中,中职院校教师必须全面认识教学存在的相关问题,并积极进行针对性创新,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作者:林宇 单位:福建第二轻工业学校
参考文献
[1]王珺.教育信息化指引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以《经济法》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37):312-313.
[2]么作红.案例教学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创新与应用[J].法制博览,2015,15(10):52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