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劳动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性范文

劳动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8: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劳动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劳动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性

篇1

幼儿年龄虽小,但身心发展的水平已具备了参加劳动的条件。再加上幼儿好奇、好动、好模仿,在正确的教育影响下,他们会很乐意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劳动。然而,由于社会、家庭和幼儿园条件限制等诸多因素的困扰,幼儿劳动教育得不到全面实施,致使幼儿缺乏为他人、为集体劳动的意识,不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一、现状分析

1.劳动教育的观念

教师认为劳动不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比较注重幼儿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开发,对幼儿劳动教育的观念不足。许多家长认为时代不同了,教育孩子珍惜劳动果实已经过时了。他们认为孩子年龄小,劳动教育为时过早,而不注意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

2.幼儿劳动的内容较少

幼儿劳动包括诸多方面,如自理、为他人服务等。在家里,有的家长工作忙,嫌孩子动手能力差、动作慢而耽误时间,包办代替太多,幼儿没有动手锻炼的机会。同时,也剥夺了幼儿积累生活经验的机会。家庭和幼儿园劳动教育脱节,多以成人劳动代替幼儿劳动教育,使劳动教育得不到实施。

3.幼儿劳动教育的方法较单一

幼儿的劳动教育在内容、形式上过于简单,主要是教师在教学后进行品德教育的一种总结性谈话,采取的一般方法是“说教法”。而幼儿没有劳动实践的亲身体验,教育也空洞无力,教育意义并不深刻。现在多数家长希望孩子聪明、学习好,孩子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并不注重幼儿的劳动教育。对于幼儿自发的劳动,家长不能正确引导,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幼儿劳动的积极性,影响了劳动习惯的培养。

由于教师和家庭对幼儿劳动教育的观念不正确、教育方法不适当,幼儿劳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不能全面发展和实施。表现在幼儿身上: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不会自己穿脱衣服,系鞋带需要教师帮助,上厕所后不能很好地整理自己衣服等;幼儿劳动意识差,家长经常包办代替,使幼儿误认为事事都由家长做,如搬椅子、收拾整理玩具等;幼儿对玩具图书不知道爱惜,不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二、正确认识对幼儿的劳动教育

1.加强成人对幼儿劳动教育的认识

首先,教师要转变劳动教育的观念,克服以往重教育、轻劳动的思想,要认识到幼儿劳动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把幼儿劳动教育渗透到一日生活中,使幼儿劳动教育充分实施和发展。

笔者和家长及时沟通,帮助家长了解、认识到幼儿劳动的重要性。与家长交流,使家长认识到在家里培养幼儿劳动习惯的重要性,要处处为幼儿创设劳动的条件,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要与幼儿家长经常交流、沟通,共同协作,让幼儿学会劳动,在丰富的劳动中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

2.使劳动教育得到落实

在幼儿园里参加集体劳动,可以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增强幼儿的集体观念,从小培养幼儿热爱集体、团结友爱的好习惯。在餐巾摆放活动中,幼儿都争先恐后地说:“老师,今天我要摆毛巾。”在参与生活劳动、不断走向独立的过程中,幼儿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和快乐,从中获得了一些知识和劳动技能。

笔者利用一日活动,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组织一些游戏活动。如:在“看看谁能干,谁的本领大”的活动中,笔者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教师告诉他们:“我们要比赛穿衣服,看看谁能干。”到最后,幼儿兴趣可高了:“老师老师,你看我穿得多整齐!”“我把扣子扣好了,还没有错呢!”在劳动过程中,教师要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而不是观察幼儿“是否需要帮忙”。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1.讲解法

创设情境,增强教师语言讲解的感染力,利用各种方法、谈话、故事等对幼儿进行教育,使幼儿从中学习,增强劳动的意识。

2.示范法

教师和家长可以示范方法,教给幼儿自我服务和其他的劳动方法和技巧,供幼儿直接模仿和学习。

3.实践法

要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就要让幼儿亲自参加力所能及的全面劳动,使幼儿亲身体验劳动过程的辛苦,亲眼目睹自己的劳动成果。让幼儿感到劳动的快乐,有利于培养其劳动习惯。

4.正面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篇2

摘 要: 学前教育是高职院校开设的重要专业之一其为提高我国学前教育质量、呵护儿童茁壮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从高职院校教学现状分析,一些高职学生表现出职业责任淡薄、劳动意识缺失的特征。结合新时期高职院校办学目标,进一步结合专业,开展高职生劳动教育课程已经成了当前的重点教学任务。本文从高职院校教学特点出发,结合学前教学专业教学实际情况,对基于职业素养的高职学生劳动教育课程进行探究。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前教育 劳动教育课程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同时社会岗位对人才的劳动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让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需要拥有更高的劳动素养。学前教育是高职院校开设的重要专业之一,其为提高我国学前教育质量,呵护儿童茁壮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劳动素质作为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现状还有待改进。

一、一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劳动课程教学现状

1.一些学生责任意识淡薄

由于学校、社会、家庭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使得现阶段学生劳动能力下降,责任意识淡薄。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暴露出岗位适应能力弱、岗位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爱,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相应的锻炼,表现出生活自理能力弱的特点。另外,在当前高职学生生活环境中,由于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给大学生生活提供了大便利,但同时滋生了学生的懒惰思想,例如:食堂就餐基本实行餐厅花管理,学生吃完东西直接把餐盘往餐盘回收处一放就走人。加上受到偏颇教育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一种重视专业技能课程、轻视劳动品质培养的教学格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劳动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具体表现为一些学生不喜欢劳动,轻视体力劳动,把专业技能、文凭获得作为奋斗的唯一目标和最终追求,甚至厌恶和逃避劳动,缺乏对劳动人民的情感,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等等。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都认为劳动是很辛苦的,近48%的人不喜欢劳动或拒绝劳动,部分学生不喜欢劳动甚至厌恶劳动,看不起清洁工人或劳动的学生。刚毕业的一些高职学生找工作,在选择企业的时候不是以单位发展前途适不适合自己为标准,而是以“工作越清闲越好,工资待遇越高越好”为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不劳而获可耻”的劳动观念正面临挑战。

2.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成果不佳

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成果不佳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呈现出重视专业技能课程、轻视劳动品质培养的教学格局,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中,学生学习态度往往消极散漫,认为劳动教育课程没有意义;甚至一些教师未对劳动教育课程加以重视,认为劳动教育课程可有可无。二是教学体系存在缺陷,教学内容单一,没有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教育方式过多靠学生在扫地、擦窗户中领悟。对于这种简单乏味的劳动教育课程,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丧失热情,更谈不上从参与中获得劳动素养。据问卷调查统计,69.8%的学生认为目前开设的劳动课程内容形式都过于单一,不能起到劳动教育的作用;50.2%的学生对目前开设的劳动课程的教学方式感到不太满意;58.6%的学生希望劳动课程内容向更丰富有趣的方向发展。甚至在部分高职院校中,将劳动教育课程等同为岗位实践,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基础操作,这种单调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使得高职劳动教育课程枯燥无味,长期发展下去难免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三是劳动教育课程管理体系尚未健全。高职劳动教育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其更倾向于实践教学。然而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实践较短,相关的管理制度、实践体系还不够完善,校企合作项目不足,使得很多劳动实践教学课程难以开展。

二、基于职业素养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探究――以贵阳幼高专为例

1.强化师生对于高职劳动教育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高职院校劳动素质培养的相关内容较为匮乏,劳动素质在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有占有一席之地,被排斥在课程体系之外,关于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劳动精神的教育则是散落于各门课程教学之中,泛泛而谈,内容甚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逐步做到制度化、系列化。”贵阳幼高专按照要求,把劳动素质培养纳入教学教育计划,并把其作为一门必修课进行考核。规定学生在每年必须修够一定学时的劳动课学分,劳动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成为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

贵阳幼高专开展高职劳动教育课程首先让师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做好这一点工作,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出发。教师要拟订相应的劳动课程教学计划,以具体教学目标的形式量化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教务处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对于完成教学任务较好的教师给予奖励,以激励教师切实开展好劳动教育课程相关教学工作。对于学生而言,需要培养其责任意识,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未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阐明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2.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并不是任何劳动都能教育人,只有那些按照教育原则组织的、作为教育过程总的体系的一部分的劳动才有教育意义。贵阳幼高专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从两个方面考虑,即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规划为两个部分――共同劳动课程教育部分和专业劳动课程教育部分。贵阳幼高专共同劳动教育部分安排学生参加学校的勤工俭学、社会活动(调查、志愿者等),通过这些公共劳动教育,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在校生平均每学期要以分散或集中方式参加劳动课程学习,有专门的课程表、有专门的机构、有指导教师、有相关配套的规章制度,并以必修课学分制进行规范。专业劳动课程教育部分充分考虑到学前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坚持以实践为主,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延伸到劳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专业劳动教育课程开始之初,教师规划好专业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以现场感受(组织学生定期参观幼儿园,与幼儿亲密接触,感受其日后的工作环境)、教育模拟(教师模拟幼儿环境,学生客串幼儿角色、家长角色等,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为主,让学生了解幼儿园各年龄段教学班的全日教学活动内容及幼儿园的工作性质与过程。完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制度,增加劳动教育课程所占学分比重,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完善课程管理体系将劳动课程纳入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范畴,不断完善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同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校方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明确相关人员的管理责任,督促其履行好管理义务,保障劳动教育课程的安全性。

3.加大对劳动教育课程的投入力度

高职劳动教育是提高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为了保障相关教学工作的稳定开展,贵阳幼高专提高对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投入。学校相继建立蒙台梭利教学、儿童阅读等多个实训中心,建立系统、全面的操作平台,模拟相关专业的岗位操作模式,组织学习在实训平台上进行劳动实践。劳动教育是关系到学生就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拥有教学必需的软硬件设施),才能保障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取得显著教学成果。

综上,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劳动教育课程对于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劳动教育必须结合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和学生实际情况,紧密围绕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目标,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对劳动的重视程度,加强其劳动技能的培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劳动素质培养的新方式、新方法,才能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培养出真正德才兼备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一、培养集体服务劳动对幼儿成长的好处

1.让幼儿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家长几乎包办了所有事情,锻炼的机会少,导致形成依赖、娇气等不良习性。而培养集体服务劳动,可以让每位幼儿都有施展身手的机会,因为看到同伴们个个那么能干,他也会不甘示弱,长此以往,可以帮助幼儿树立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小班下学期,有很多家长向我反映,说自家的宝宝自从上了幼儿园后,动手能力提高了,不像以前一遇到不愿做或不会做的事情就哭,现在变得不怕苦和做事有耐心了。

2.让幼儿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也称社会交往能力。资料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使工作成功率与个人幸福达成率达到85%以上;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因素中,85%决定于人际关系。因此可见人际交往的重要性。而培养集体服务劳动,可以让幼儿在劳动中学习别人的优点,会赏识他人;学习“礼尚往来”,别人这次帮我擦桌子,我帮他擦椅子或者下次我也帮他擦桌子,等等,让幼儿尝试学习与人交往的能力。

3.培养幼儿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在集体服务劳动的过程中,看到每个为大家服务的身影,都让幼儿感到大家都生活在一个集体里,为了我们的集体大家都在努力付出,当看到劳动成果时,心里都充满自豪感。我曾经在幼儿进行集体劳动的时候对多名幼儿作过调查,他们都一致认同:这是我们班;我们班在劳动;教室让我们打扫得干干净净,再苦再累也值得;不容许谁破坏我们班的环境卫生。可见,集体服务劳动可以培养幼儿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而一个人具备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就更能融入集体,更能让集体接受。

二、培养集体服务劳动的实施方法

通过对不同年龄班幼儿能力发展的研究认识及一些因素的考虑,我特制定了以下不同的集体服务劳动实施方案。

1.小班。

(1)上学期:观看、感受、分享。

考虑到小班幼儿身心发育及动作能力发展较差的特点和天气变冷等因素而不安排集体服务劳动。我们通过观看老师劳动,让他们比较老师劳动前后教室的不一样,让他们一起分享老师的劳动成果,培养对劳动价值的认识。我具体是这样做的:我拿来劳动工具,先让幼儿猜猜它们的用处,激起幼儿的好奇心。请幼儿观看我劳动的过程,在劳动结束后,请幼儿说说教室有什么不一样,如变干净了、老师流汗了……我告诉他们虽然劳动很辛苦,但看到教室变干净,我很开心。

(2)下学期:每周五下午一节劳动课。

通过对上学期观看老师劳动,幼儿也想试一试,再加上幼儿的动作发展更加协调了、天气也暖了,我便让幼儿亲身体验劳动。先是擦桌椅,每人一块小毛巾,我示范浸湿毛巾、拧干、擦等方法,再让幼儿自由擦,可以擦自己的,也可以擦别人的,或其他摆玩具的桌椅。我在意观察、帮助能力稍差的孩子,防止幼儿玩水或因不会拧毛巾而导致衣服湿了。在劳动结束后,我表扬了所有的孩子,说所有参与劳动的孩子都是勤劳的孩子,因为有大家的劳动付出使得我们的教室干干净净,最后总结劳动时还要注意什么细节及下次劳动时候我的期待。并在幼儿完全能较好地擦桌椅后,开始增擦窗户的任务,让劳动内容变丰富,幼儿能劳动的范围更广。

家园合作:幼儿在幼儿园学习并掌握了擦的技能,家长在家里也可以有针对性地给幼儿派任务,如每次晚饭前后擦饭桌。在搞卫生时别怕麻烦,请幼儿和家长一起擦桌椅,即使他做得让你不够满意甚至要返工。对有突出表现的幼儿,如有一个幼儿能在一段较长时间内坚持擦饭桌,除了对他进行表扬外,也要让家长尊重他的劳动成果并感谢,这样就会让他觉得他的付出得到了肯定,看到了劳动的价值,更激起了他爱劳动的积极性。

2.中班:每周五下午一节劳动课。

中班幼儿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更好的发展,对劳动过程要求的细节也实施得相对准确了。所以,在劳动的时候我先增加了擦黑板、倒垃圾等简单的任务,同时还教他们扫地、拖地板。刚开始我都轮流分配劳动任务,保证每位幼儿都有实施的机会,这样才能熟悉各项劳动任务的内容。在每位幼儿都掌握了扫地(从同一方向扫,扫成一堆后再用垃圾铲一起铲)、拖地板(侵湿拖把要注意的细节、怎样拿拖把才会省力、拖地板时要注意不要碰对别的小朋友)的要领之后,可以让幼儿自己选择,但要防止一窝蜂的现象出现,可以规定每项任务的具体人数,也可以让幼儿互相交换劳动内容。

家园合作:幼儿在幼儿园里学习并掌握了教室里的所有卫生实施技能。家长在搞卫生和安排家务的时候可以适当分配相应的任务,让幼儿在家里也有表现的机会,体验和家长一起劳动的乐趣。如有一位家长家园合作做得特别好:她鼓励她的宝宝经常帮助他人,而且让幼儿坚持每天帮隔壁的伯伯下楼到特定的信箱拿报纸。在知道这个情况后,我专门利用一个特定的时间在班上对这个能干的宝宝进行表扬并鼓励别的幼儿也向他学习,做个乐于助人的好宝宝。

3.大班:安排值日生。

为了让幼儿提前体验小学生活,我特意制定了幼小衔接内容:周一至周五,每天安排值日生,具体职责是负责本班教室的一切卫生事务及其整理并摆放好各类玩具、物品,让他们自己协调每次各自要负责的任务。我每周五下午进行评比,对表现突出的幼儿和表现最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

篇4

家园共育即幼儿园和家庭都应把自身当作促进幼儿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联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教育中,家长和幼儿园都是学习者,都需要相互学习、沟通达到一致,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并学会科学有效的方法,更好地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

一、幼儿园教育为主力,提升幼儿劳动技能

1、创设劳动环境,学习劳动技能

幼儿园的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幼儿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环境作为幼儿发展的一种刺激条件, 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而有目的地创设劳动环境,能有效地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让幼儿在环境中通过自身探究,激发幼儿劳动的兴趣。如:大班以劳动为主题创设环境,把农家的现实生活作为教育的源泉,从农家生活世界中选取优质素材,创设“农家乐”劳动生活坊和农家小餐馆。“农家乐”劳动生活坊我们投入的乡土材料有各种稻草,芦苇,樟叶及竹叶和桌面上摆满了各种豆类、谷物、农作物秸秆,竹子。幼儿在用他们的小手操作、编织、串等劳动技能来演绎着各种神奇,这种劳动操作具有“做中学”、“情境性”、“与农家劳动生活密切相关”等基本特征。我们还创建了“农家小餐馆”, 将孩子们经常尝到的米饭,投入到区域中,引导幼儿尝试自制美味小吃,通过动口、动脑、动手,让幼儿体验自制食物的乐趣,提升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班级环境以这种“农家劳动区”的创设让孩子在活动中玩的更加投入,更加有兴致,更加走进生活。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学习方式,蕴含了劳动技能的学习方式,在生活中得到劳动技能发展,获得经验,感知农家事、体验农家乐、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喜悦和光荣。

2、开展劳动活动,学会劳动技能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 劳动活动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劳动技能的掌握、自理能力的提高、劳动习惯的养成都是在劳动实践中实现的。只有让幼儿积极的投入实践劳动,在劳动活动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的提高幼儿劳动技能。如:我园中班段组织的生活活动《美味的饭团》中,将生活中孩子经常尝到的米饭作为主题来开展劳动活动。首先引导幼儿赏饭团并品尝饭团,萌发幼儿自制饭团的兴趣。其次,说饭团,进一步了解饭团制作过程,让幼儿讨论饭团制作食材,说颜色,说形状并合理搭配健康饮食;接下来让孩子做饭团,体验自制食物的乐趣,提高幼儿按,捏等劳动技能;最后尝饭团与评饭团,体验品尝与分享的快乐,让幼儿懂得尊重劳动成果。孩子们在劳动实践中体验了劳动的乐趣,提升了按、捏等劳动技能,并体会了厨师的辛苦,学会了尊重别人的劳动。

二、家庭教育为辅助,提高幼儿劳动水平

为了全面了解幼儿在家劳动习惯的基本情况,我们进行了家长问卷调查。通过调查,从以上表格可看出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家长作为幼儿的启蒙老师,往往只重视幼儿的智力发展,忽视了劳动的教育。劳动是作为一个个性健全的人应从小就学会的基本生存技能。因此,家长要转变观念,了解幼儿劳动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科学育儿造就健康快返暮⒆印

1、转变教养观念,提高幼儿劳动技能

家长劳动教育观念、指导策略的进一步提高,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是提高幼儿劳动技能必不可少的。同时积极配合幼儿园进行劳动教育,就可不断提高幼儿劳动技能,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如:小一班子轩家长的直接介入法:在家分发碗筷时,孩子会抓起一大把筷子散落在桌面上,抱起一叠碗直接搁在餐桌上,这时家长就走过去拿起两只筷子并为一双,拿出一个碗配成套,摆放在桌面上,无需说明,孩子就知道该这样做了。又如大一班思美家长的情境语言提示法:孩子擦桌椅时,桌子只擦了两条腿就又转向擦椅背去了。家长用情境语言提示这样告诉孩子:“宝宝,小桌子哪些身体部分在上面,哪些身体部分在下面?你应该先擦哪里?(桌面),再擦哪里?(桌腿),请你按照同样的方法去给小桌子洗澡。小椅子的家在哪儿?它怎样才能回家?(小椅子应该轻轻地塞到桌子下面)”。孩子们情绪高昂的就把事情做了,同时也掌握了劳动技能。

2、举行亲子活动,体验劳动艰辛与乐趣

劳动本身是一种枯燥的活动,幼儿年龄小,模仿性强,要坚持好的劳动习惯,就要采用多种形式,激起幼儿劳动兴趣。而亲子活动无疑是幼儿喜爱的活动模式,把劳动融入到亲子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让劳动习惯渐变成幼儿的一种习惯行为。如:亲子活动《挖地瓜》,首先家长带幼儿观察地瓜种植基地,初步了解地瓜特性,接着,组织幼儿与家长一起亲自动手尝试用各种方法挖地瓜,最后,为了进一步让幼儿体验劳动的乐趣,家长带领孩子们一起制作地瓜粉,收获劳动果实。

整个活动过程,孩子们快乐并累着,他们浑身汗水、满身泥巴,笑着探究了“地瓜”奥秘,了解了地瓜的生长环境及用途,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辛苦和不易,学会了尊重别人的劳动,这是他们成长路上宝贵的经验。

篇5

劳动技术课程;劳动体验学习;生涯教育

张德伟,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世界劳动教育的两大源流

从教育史的角度来考察,自学校教育这种正规教育形式产生以后,教育就与生产劳动分了家,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割裂状态一直延续到了近代职业教育产生以后。虽然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和职业直接相关的,但是由于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相对而言、作为双轨制中的旁轨而出现并演进的,所以一直到19世纪末近代教育终结时,普通中小学仍然实施的是与生产劳动不甚相关的知识教育和学术教育。而将劳动教育引入普通学校之中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近代教育向现代教育过渡时期的事情。

从世界范围看,在普通中小学中引入劳动教育有两个源头:一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沿着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思想理论和实验实践的谱系发展开来,创立了“劳作学校”模式和“做中学”模式;二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教育和生产劳动关系的学说,创立了“统一劳动学校”模式。虽然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点上,这两大理论体系具有共同性,甚至在新型学校直接针对旧学校的传统教育这一点上,两者也有共同点,然而由于这两大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在理论基础和终极目标上存在根本性的不同,所以世界上中小学中的劳动教育可以说有两个源头。

二、世界劳动教育的两个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国家将劳动引入学校课程和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创造了多种劳动教育模式。这些模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重视劳动教育与经济、生产、职业的关联及其效果,单独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比较典型的有苏联及其后的俄罗斯在中小学中实行的劳动与综合技术教育、德国中小学实行的劳动技术教育、法国中小学实行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其二,不特别注重劳动教育的经济效果,侧重于其人格陶冶功能,不单独开设劳动教育课程,而将劳动教育寓于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比如,日本主要在社会科、技术与家政科、“道德”时间、综合学习时间、特别活动等课程教学和劳动体验学习等活动中开展劳动教育。

(一)通过专门的劳动课程实施劳动教育――以德国的劳动技术教育为例

在德国,各州普遍重视对中小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其劳动技术教育不是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职业训练,而是为双元制职业教育奠定基础的“职前普通教育”,具有“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的性质,[1]各州“把它视为学生职业生活和走上社会的重要准备和基础,是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

早在20世纪50年代,德国就在普通学校里实行了基本的技术经济教育。1964年,德国教育委员会提出《关于在主体中学建设劳技课程的建议》,主张将劳动技术教育引入主体中学之中,在主体中学开设劳技课,其“劳技教学”“具有自身独立的形式,而不是其他课的附属”。这样,劳技课就确立了独立的学科地位。自此,德国的劳动技术教育大体经历了学科建立阶段、学科调整阶段和学科改革阶段三个阶段。

德国的劳动技术教育贯穿在基础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在小学阶段(1-4年级,有的州把5-6年级视为小学的延续),各州劳动技术教育的课程名称不一,一般叫作“常识课”,即劳技课程包含在常识课之中。例如,巴伐利亚州小学各年级常识课每周4节,其中2节为史地、自然常识,2节为手工劳作[2](另有资料表明,该州小学1年级的劳作课为每周1课时)。其中的“手工劳作”就是劳技课,其教学内容主要有纸工、编织、木工、陶器等。巴伐利亚州和勃兰登堡州小学劳技课的设置情况如表1、表2所示。[1]

在中学第一阶段(综合中学、实科中学、主体中学的5-9或10年级),开设劳技课,各州劳技课的名称五花八门,有“综合技术课”“劳技课”“劳动―经济―技术课”等30多种。各州劳技课的基本目标在表述上不尽相同,其相同部分可以归纳为:对学生实施全面的劳动、经济、技术教育,使他们具备适应目前及将来生活的基本能力;引导学生有责任心地、高度负责地从事生产和劳动,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环境的行为;帮助学生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使他们有能力在技术和经济影响越来越大的社会中谋求发展。[1]其课程内容各州也不完全一样,其相同部分主要有:自我服务方面的劳技分支专业,如家政、营养与烹饪、纺织品材料与加工等;技术及职业准备方面的劳技分支专业,如金工、木工、电子电工等;经济学、信息学、环境科学方面的分支专业等。[1]巴伐利亚州、勃兰登堡州和柏林州中学劳技课的课时分配情况分别参见表1、表2和表3。

表2 勃兰登堡州技术和社会经济教育概况

学段 小学 中学

中学第一阶段 中学第二阶段

1-4年级 5-6年级 综合中学 文理中学 实科中学 文理中学高中部

形式 含在常识课中 必修课 必修课/选修课 必修课 必修课/选修课 技术、信息或经济课作为选修课

课时/周 2 2/2或4 2 2/3 2

表3 柏林各类学校劳技课课时分配情况

学校类型 7年级 8年级 9年级 10年级 形式

主体中学 4 4 8 8 必修

实科中学 0/4 0/4 2/4 2/4 必修/选修

综合中学 1/4 2/4 2/3-6 2/3-6 必修/选修

在中学第二阶段(10或11年级-12年级),有的州(黑森州、不莱梅州、勃兰登堡州等)也开设一定的劳技课,如表1所示,巴伐利亚州的部分完全中学在11年级开设劳技课;再如表2所示,勃兰登堡州的文理中学高中部将劳动技术作为专业开设选修课。

德国开设专门的劳动技术课程有其特定的价值取向。比如,1964年,德国教育委员会对于在主体中学中设置劳技课提出的建议期望,劳技课能够“帮助学生熟悉了解当代生产、服务等领域内各种职业的基本特征,并为其今后能做出明智的职业选择奠定基础”。[3]441969年,德国各州文化教育部长常设会议对改革主体中学提出的建议期望,主体中学7-10年级的劳技课要担当经济―劳动世界的入门指导的任务。[3]441987年,德国各州文化部长常设会议指出,学校劳技课教学的任务是使所有年轻人学会及时调整自己以适应随时可能出现的与劳动、技术、家政、经济等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3]45这些意见比较充分地说明了德国劳技课的独特作用。

(二)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实施劳动教育――以日本的劳动教育为例

与通过专门的劳动课程实施的劳动教育不同,日本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实施的劳动教育是另一种模式。

二战后,日本确立了智、德、体协调发展的教育方针,因此劳动教育在日本没有十分显著的位置。然而,日本的中小学开展一定的劳动教育是确切无疑的。1947年制订、2006年全面修订的《教育基本法》对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作了如下规定:为了实现“完善人格”等教育目的,要实现“重视(教育与)职业和生活的关联,培养尊重劳动的态度”等教育目标。1947年制订、2007年重大修订的《学校教育法》对劳动教育也相应地作了规定:义务教育要实现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关于职业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尊重劳动的态度和适应个性选择未来出路的能力”;高中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在发展、扩充义务教育的成果的基础上,“(使学生)基于对在社会上必须履行使命的自觉,适应个性,决定未来的出路,提高普通教养,掌握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技能”。

笔者以教育与经济、职业、劳动的关系为线索,考察日本现行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习指导要领,发现日本的课程分为学科课程、时间课程和活动课程,三类课程中有关劳动教育的内容:

社会、地理历史、公民学科。小学“社会”科:参观、调查当地人们的生产和贩卖工作;参观、调查和查询当地人们生活所需的饮用水、电、燃气的确保和废弃物的处理;调查所在县(都、道、府)的主要产业的概况(3、4年级);调查和查询日本的农业与水产业、工业生产、信息产业与信息化社会的状况(5年级);调查和查询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与日本有密切联系的国家人们的生活状况(6年级)。初中“社会”科:在“地理领域”,认识日本国内产业的动向,概观其特色;考察以产业为核心的地区,把握其区域特色。在“历史领域”,理解古代日本列岛农耕的扩展与生活的变化、中世纪农业等各种产业的发展、前近代产业与交通的发展、近代日本的产业革命与近代产业的发展、现代日本的经济高速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与国民生活的提高。在“公民领域”的“我们与经济”单元,教授“市场的作用与经济”“国民生活与政府的作用”等内容。高中“地理历史”学科:“地理B”科目中设有“现代世界的系统性地理考察”单元,教授“资源、产业”等内容。高中“公民”学科:“政治与经济”科目中设有“现代社会的各种课题”单元,教授雇用与劳动、产业结构变化与中小企业、农业与食材等问题。

家政、技术与家政、“家政”学科。小学“家政”科:了解在家庭中支撑自己和家庭成员的生活的是工作,能做自己分担的工作;想方设法快乐地饮食;学习烹饪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衣服的穿着和整理以及房间的整理、整顿和清扫的方法;制作生活上有用的物品。初中“技术与家政”科:在“技术领域”,设有“材料和加工技术”单元,对“利用材料和加工技术的制品的设计与制作”等进行指导;设有“能量转换技术”单元,对“利用能量转换技术的制品的设计与制作”等进行指导;设有“生物培育技术”单元,对“利用生物培育技术的栽培和饲养”等进行指导;设有“信息技术”单元,对“关于数码制品的设计与制作”等进行指导。在“家政领域”,设有“饮食生活与自立”单元,对“日常食物的烹饪与当地的饮食文化”等进行指导;设有“衣、住生活与自立”单元,对“衣服的选择与整理”“住居的功能与居住方式”等进行指导。高中“家政”学科:“家政基础”科目中设有“生活自立和消费与环境”单元,教授“饮食与健康”“被服管理与着装”“住居与居住环境”等内容。“家政综合”科目中设有“生活的科学与环境”单元,教授饮食生活、衣着生活、居住生活的科学与文化等内容。“生活设计”科目中设有“饮食生活的设计与创造”“衣着生活的设计与创造”和“居住生活的设计与创造”等单元,教授衣、食、住生活的设计与创造方面的内容。

道德。小学:感知劳动的美好,为大家而劳动(1、2年级);知道劳动的重要性,不断地为大家劳动(3、4年级);理解劳动的意义,知道服务社会的喜悦,为公共发挥作用(5、6年级)。初中:理解劳动的尊贵和意义,具有服务精神,致力于公共福祉和社会的发展。

综合学习时间。小学:各学校要积极地采取自然体验、社会体验(志愿活动等)、物品制作、生产活动等体验活动,以及观察与实验、参观与调查、发言与讨论等学习活动。初中:各学校要积极地采取自然体验和职场体验活动,志愿活动等社会体验、物品制作、生产活动等体验活动,以及观察与实验、参观与调查、发言与讨论等学习活动。高中:各学校要积极地采取自然体验和就业体验活动,志愿活动等社会体验、物品制作、生产活动等体验活动,以及观察与实验实习、调查与研究、发言与讨论等学习活动。

特别活动。小学:在“班级活动”中,理解清扫等值日活动的作用和劳动的意义;在“儿童会活动”中,协力进行学校例行活动;在“学校例行活动”中,参加劳动生产与服务性例行活动。初中:在“班级活动”中,对于“适应、成长和健康安全”,要理解志愿活动的意义并参加该活动;对于“学业与出路”,要理解学习和劳动的意义,斟酌出路的适应性和利用出路信息,形成理想的劳动观和职业观,自主地选择出路和设计未来。在“学生会活动”中,协力进行学校例行活动,通过志愿活动等参与社会。在“学校例行活动”中,参加劳动生产与服务性例行活动。高中:在“班会活动”中,对于“适应、成长和健康安全”,要理解志愿活动的意义并参与该活动;对于“学业与出路”,要理解学习和劳动的意义,理解出路的适应性并利用出路信息,确立理想的劳动观和职业观,自主地选择和决定出路并设计未来。在“学生会活动”中,要协力进行学校例行活动,通过志愿活动等参与社会。在“学校例行活动”中,参加劳动生产与服务性例行活动。[4]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日本劳动教育都是“隐居”在其所在课程之中的。其所隐居的课程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关于劳动的内容仅是其课程内容的一部分。

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实行课程改革时引入“劳动体验学习”以后,日本表现出日益重视劳动教育的动向。日本的劳动体验学习,是指“让学生在一定的期间体验实际社会的职业,期望(达到)多样化教育效果的学习活动”。[5]日本在1977年、1978年修订小学、初中和高中学习指导要领时,将劳动体验学习引入了中小学之中。当时,日本强调实行劳动体验学习的背景大体是:其一,过去的学校教育陷入了“偏重智育”之中,学校“填鸭式地”教授大量的学科内容,而实行劳动体验学习,就是为了纠正这种弊端;其二,伴随生活环境的变化,儿童们制作物品、培育生物的场合越来越少,因此希望学校通过有组织地开展“制作”和“培育”活动,让学生体验工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6]此后,日本的学校教育中关于劳动的体验性学习活动不断加强。“现在,作为儿童们直接体验活动的一种,各地都在实施劳动体验学习”。[5]从实施主体来看,日本的劳动体验学习主要有三种:(1)以学校为中心进行的劳动体验学习;(2)以行政机关为中心进行的劳动体验学习;(3)以地区的组织和团体为中心进行的劳动体验学习。[5]日本中小学在“道德”时间、综合学习时间和特别活动中实行的关于生产、劳动的体验性活动基本是这种劳动体验学习。

三、当代劳动教育的新趋向:

通过生涯教育实施劳动教育

当代世界的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各国的教改趋向呈现多元化态势。从宏观上看,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教改趋向莫过于生涯教育(Carrer Education,亦译为“生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在学校教育中推行生涯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时任美国联邦教育总署署长马兰的倡导。马兰倡导生涯教育,最主要的是为了消除“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鸿沟”,消除“学术与职业之间的藩篱”。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马兰倡导的生涯教育是一种“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教育”。美国学者萨珀认为,不能把“生涯”作狭义的专门职业或者职业指导来理解,应该从广泛范畴和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人生全部生活之中来把握人的作用,人的作用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多样化的,这样应当把“生涯”理解为人的生涯发展。[7]那么,生涯教育就是促使人们在人生的各个生活阶段,掌握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实现生涯发展的教育。在美国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下,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了一场生涯教育改革运动。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的生涯教育又出现了新的发展势头。美国的生涯教育主要有四种模式,即以学校为基础的模式、以家庭为基础的模式、以雇主为基础的模式和以地方寄宿制为基础的模式。[8]其中,最基本、最广泛的是以学校为基础的生涯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把从幼儿园到中学后的职场或大学的期间分为四个阶段:(1)从幼儿园至5或6年级的生涯认知阶段;(2)6或7年级至10年级的生涯探索阶段;(3)11-12年级的生涯定向阶段;(4)中学后教育阶段。[9]这样,美国的生涯教育贯穿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各个生涯阶段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让学生认识和接触劳动世界,探索和参与职业生活,为学生将来的职业选择和定向作准备。美国中小学实施的生涯教育有多种形式,包括组织生涯教育活动和把学科教学与生涯教育结合起来等等。

生涯教育在美国肇始以后,逐渐传播到了西欧、美洲其他国家和日本等。生涯教育在被“嫁接”到输入国的教育体系中时,其内涵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比如,日本自上世纪末和进入21世纪以来引入生涯教育后,其生涯教育成为自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重视与社会和职业的关联的指导理念,在实践中正在采取适应学生发展阶段的系统性生涯教育政策。[10]但实际上,日本的生涯教育几乎被当成了培养学生“理想的劳动观和职业观”的有效手段。

应当指出的是,生涯教育和劳动教育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只是由于生涯教育具有面向职业生活和劳动世界的特点,因而与劳动教育发生了交集,这样,生涯教育只能说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一个平台。

参考文献:

[1]傅小芳,周俪.德国基础教育中的劳动技术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5(2):35-40.

[2]姚静.德国中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及启示[J].基础教育参考,2007(10):26-29.

[3]萧枫.各国学校的特色教育[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1.

[4]文部科学省.小学校学指бI案[EB/OL].http://mext.go.jp/a_menu/shotou/new-cs/news/080216/002.pdf.

[5]m地孝宜.地域M主Г巍盖禾弪Y学のg践と抗[J].国立オリンピック念青少年t合センタ`研究o要,2003年,第3号:225-232.

[6]高.学校教育における「作I活印工韦猡囊馕丁―その二つの教育C能を分析して[J].横浜国立大学教育o要,1985年,第25号:89-104.

[7]崎尚子,家城子.アメリカの家庭科教育におけるキャリア教育にvする研究――教科分析を中心にして[J].富山大学人gk_科学部o要,2006年,第1第1号:139-147.

[8]李亦桃,周谊.浅谈美国的生计教育及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3(9):14-20.

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劳动课教学;培养策略

劳动课程的教育目标是通过劳动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从而提升学生的素质,对素质教育的推行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劳动课程教学,通过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深化素质教学成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

一、素质教育与劳动课程之间的联系

劳动课程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还能从整体角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与此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增强其综合素养。此外,还能帮助学生强化劳动观念,提升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劳动课程教育至关重要,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教学引导。从整体角度分析,劳动美德是传统美德,也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能够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更能磨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帮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克服一切困难,促使学生平衡发展。劳动课教学还能帮助学生强化智能训练,在知识与技能的转变过程中强化意志品质,在实践过程中积极开动思维,提升学生的创造及动手能力,形成清晰的逻辑思维,这是素质教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给予足够重视,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

二、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优化素质教育成果

1.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在相对融洽的范围内,从教学内容着手创设相应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从中学到技能,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促进素质教育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对所学知识感兴趣,这样他们才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增强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进行剪纸手工课程教学时,可以从以往的作品中挑选优秀样品,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对手工制作课程感兴趣,从而增强学习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由此展开的教学活动必然能够推动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也收获素质教育的精髓。

2.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注重技能学习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劳动课程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感性层面去引导学生,使其具有一定的感性J识,并在实际生活中筛选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让他们能够真正了解劳动课程开展的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现阶段人才培养的措施,劳动课作为重要的教学部分更应当给予重视。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考虑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真筛选教学内容与方法。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断提升,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劳动课程的实施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还能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成为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3.完善实作教学,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创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教育作为国家重要的组成要素也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改革就是创新的产物,素质教育是创新的主要实施点。劳动课程与素质教育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劳动能让学生的思维不断拓宽,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养成良好的技术素养。因而在劳动课程操作过程中,教师需要完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机会,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借助不同的教学资源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尽量让学生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这样才能加深他们的认知体验。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第二课程开展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使他们养成极好的劳动习惯,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益处。

总体来说,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的主流趋势,劳动课程由于自身的教学优势对素质教育的推广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完善劳动课程教学是现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对此展开了深入探究,并全面阐述了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以推动素质教育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白雪苹.对当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缺失的“冷”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4(13).

[2]陈静,黄忠敬.从“体力教育”到“能力教育”――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发展与变迁[J].中国德育,2015(16).

[3]田华.以学生公益劳动课为载体的学生素质培养路径的实践研究[J].高教学刊,2015(19).

篇7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认识到,一个没有道德感的人,就是有再多的知识学问,也难以成材。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子做人。这里我们和广大家长一起来讨论一下:道德教育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怎样进行?家庭德育主要内容和方法?

家庭德育的不同要求

一、对婴幼儿说“好”或“不好”

任何儿童在1岁以前,还不可能有道德判断,也不可能做出什么道德行为。1岁以后,在儿童与儿童的交往中(游戏是最主要形式),就可观察到各种积极和消极的关系。如为抢夺玩具而呈现的攻击性动作,因失去玩具而放声大哭等,这可算是儿童道德行为的最初形态。随着儿童依呀学语,逐渐掌握语言后,道德行为就同时在成人的影响下,开始逐渐强化。如当儿童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时,成人投以愉快的表情,并用“好”、“乖”等词语给予正刺激,或负刺激。这个过程,就可促使儿童不断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会十分有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与此同时,儿童很自然地会认定成人赞许并说“好”、“乖”的行为是好的行为,而被成人斥责并说“不好”、“不乖”的行为是不好的行为,这就是婴幼儿的最初的道德判断。只是这种最初的道德判断,仅仅只有“好”、“不好”两大类而已。从儿童很小的时候起,就用合乎年龄特征的方法来培养儿童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对儿童以后的个性品质的形成,有非常巨大的意义。

二、对学龄前孩子明确提出要求

学龄前儿童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对事物已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评价,在道德行为方面,有了各种道德感的明显表现,如:大些的孩子乐于照顾小孩子,同情被欺侮的小朋友,互相谦让玩具等。然而,学前儿童的道德感以及被这些情感激发出来的行为虽然多是真诚的,但道德行为的动机往往受当时刺激所制约,需要成人对其提出明确的要求。而且,学前儿童在道德判断方面,还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情绪性和受暗示性。有实验证明,学前儿童对于道德观念的理解还是很空洞、模糊,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大多数学前儿童常把英雄与混为一谈。还不能将“英雄”提高到道德原则上来加以评价。因此在对学龄前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中一定要注意,让孩子有实际的道德体验。对良好行为进行练习是这个时期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而空洞的道德说教绝难奏效。同时,鉴于学龄前儿童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的特点,家长的示范作用很重要。要孩子做到的,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三、对学龄期孩子要规范其行为,强化道德意识

学龄初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也是加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时期。因为,从这个时期开始,儿童正式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学习成了他们负有责任的主导活动,并且是逐步掌握书面语言和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真正开端。有研究确认:自觉地运用道德意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是从小学时期才逐步开始形成的。

学龄初期儿童道德意识形成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1.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对道德知识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本质的理解;2.从只注意道德行为的效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3.道德判断从受外部情境制约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道德信念的制约。需说明的是,学龄初期儿童虽然形成和发展了道德意识、道德判断,但并不能因此绝对保证他们一定会有良好的道德行为,因为,这一时期儿童言与行,认识与行动脱节的现象时有所见。因此学龄初期儿童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帮助他们把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动,还应注意的是,作为一个人的道德观点、道德原则、道德感情相联系的道德意识的高级形态——道德信念,也是这一时期儿童在已有的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的,它是道德行为的推动力量。通过教育,可望使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小学生)明确学习动机,从而表现出认真完成作业,用心听课,遵守纪律等良好道德行为。

家庭德育的主要内容

一、爱心教育

具体讲,爱心教育包括: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尊老爱幼等。

对孩子来讲,进行这方面教育,应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通过具体的人和事,培养他们的爱心。爱心教育要从孩子生活的环境开始,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升华。比如,先引导孩子爱家庭,爱父母,爱自己周围亲近的人,进而开阔他们的眼界,引导他们爱自己的家乡、居住的街道和村庄,爱名胜古迹、壮丽山河,最后升华到爱祖国爱人民。

如今的孩子,大多独生,得到了太多的关注与爱,可是很多家长却常忽视孩子的爱心教育。不少家长认为:现在我们疼爱孩子,孩子长大后一定会回报的。其实不然,你从不教孩子爱父母,孩子从哪里学会爱你们?

爱心是要父母精心培育的。

二、文明礼貌教育

文明礼貌是一个人有修养、有道德的反映,许多国家把文明礼貌看作是国民教育的头等大事。如果人人都很文明礼貌,生活就会很愉快、健康,社会秩序也会更有保障,国家建设就能更顺利进行。

文明礼貌教育具体有以下一些内容:1.礼貌用语。2.待人接物的礼节,如大人讲话时,小孩不能随便插嘴;不经允许不能随便拿他人东西;到他人家中要先敲门。3.文明行为规则,如讲究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果壳;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不破坏公物等。

三、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让孩子理解劳动的意义,懂得劳动的艰辛,知道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中磨炼孩子意志,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学会勤俭节约等。

劳动教育内容主要有:1.生活自理,劳动教育要先从自我服务开始,让孩子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2.家务劳动,这是要求孩子逐渐懂得自己是家庭的一员,应该主动去干点家务,培养孩子责任感。3.集体公益劳动,孩子入学后,应积极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社会上组织的劳动,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及社会责任感。

四、良好品格教育

诚实、正直、勇敢、毅力、进取心、自尊心等等,这些都是做人的一些不可缺少的品格。一生对电学做出杰出贡献的富兰克林,从青年时代起就为自己制定了一个“达到道德圆满的勇敢而艰苦的计划”,他为此特地做了一本小册子,将“节制”、“诚恳”、“俭朴”、“正直”、“谦虚”等十三项美德记录在册,每项占一页,并用红笔画成空格,每天晚上都要做一番反省。如果日间犯了某一项过失,就做一个黑点,记录在相应的空格里,一星期换一本小册子,他这一计划一直坚持了五十多年,始终严格躬行。因而,富兰克林的美德和他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一样,永载史册,留芳百世。

家庭德育的主要方法

一、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

父母自己德行如何,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品行。一个老是对亲人、同事、朋友说谎的父亲想要教育孩子“做人要老实,不能说谎”是绝不会取得相应的教育效果的。因为他自己的行为起了恰恰相反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启蒙学校,要让孩子品行端庄,父母要做出榜样,以身作则。

二、寓教育于故事游戏中

儿童心理,具有容易接受暗示和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特征,而且,儿童对道德的认识也是从无到有,由浅到深,从简单到复杂,由零碎到系统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注意形象性、榜样性、渐进性和针对性,而游戏、故事是儿童最容易接受的形式。

三、教导结合,启发思考,培养孩子言行一致

教导结合,即正面教育和引导行动相结合,使孩子切实达到言行一致。

有些家长,虽然也给孩子讲故事,带孩子看电影、电视、录像,但往往不考虑孩子能否辨别其中的是非、恶善,不明确怎样引导,让孩子从中学到一些什么,而是听其自然。这样即使是有教育意义的文艺材料,也往往达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尤其是现在家家有电视,家长常管不住孩子看电视,这就更需要家长的引导教育。如5—6岁的孩子看了武打片,如果不加分析,孩子只会对武打姿势感兴趣,容易产生一些副作用。

四、道德教育必须从小抓起

篇8

良好的品德行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幼儿时期进行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幼儿以后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如何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始终是我们幼教工作者探询的问题。《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德育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

一、加强师德修养,确立幼儿德育教育目标

幼儿园德育工作体系中明确提出了幼儿德育总目标:萌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的良好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教师本身的品质是养成幼儿品格的重要因素,身教重于言教。模仿是孩子学习的手段,只有品质优良的教师才能培养优良品德的人才。我们结合幼儿园工作实际情况,加强师德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学习,规范教师们的言行,使教师起到榜样的作用。

二、树立强烈的渗透意识,使德育教育结合幼儿生活

一个人小时侯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会起到作用。幼儿园一日生活及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德育因素,“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教师们在掌握本学科教育要求的同时,还应理解德育大纲的精神实质,使德育要求渗透到具体计划中去,并根据这些要求来设计活动,布置环境,使之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不仅如此,老师在日常生活和各个环节中,善于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偶发事件,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既注重德育的显性渗透,也不忽视德育的隐性渗透,真正把德育要求落实到每个幼儿。

三、探索幼儿德育教育应从周边做起

1、注重园内大环境的设计

应在教学楼的墙壁上设计各种小动物欢聚一堂的场面,渲染友爱和平的气氛;走廊上,张贴着孩子们设计的画,内容包罗万象:保卫祖国的、勇敢自信的小飞行员、克服困难的探险家、彬彬有礼的小猫咪……,在每个活动室的右侧墙壁上都布置着有关道德行为教育的名言和图片,楼梯口还悬挂着富有民族特色的“灯笼”等手工饰物。环境作为一种工具,辅助教师进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的教育,使孩子们在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启发。

2、活动室的布置应体现德育内容

教育环境中渗透德育内容,往往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而它对幼儿的作用及其影响是巨大的。如:“东方雄鸡图”——中国地图,“可爱的家乡、可爱的祖国”展览等,幼儿在师生共同收集、布置展览的过程中,可在教师们真实的、健康的情绪感染下,熟悉可爱的家乡,熟悉伟大的祖国,了解家乡、祖国各地的特产,从而自然的激发起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真情实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建设家乡、振兴祖国的种子,从而潜移默化的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教育。教师与幼儿用灵巧的手,剪出各种图案、窗花,制作宫灯,体验民间艺术的美;教师们还可利用活动室的区角,建立“我是小小建筑师”、“娃娃家”、“阅览室”、“美发店”等活动角,孩子通过阅读图书、听音乐、玩积木等活动,通过书中、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去认识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事情,如:故事《贝贝的手帕》中贝贝的手帕不小心丢了,很多小朋友帮贝贝找手帕,反映了乐于助人的典型。孩子通过读、听、看建立一种正确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我们除了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外,还注重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我们的幼教工作人员,时时处处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包括幼儿园全体工作人员集体的团结、协作,教师的言语行动以及幼儿中间的好人好事,都成为幼儿的良好榜样。

四,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幼儿各种活动中去

3—6岁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黄金时代。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从而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教师应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使幼儿获得好的发展。我们设计、组织的活动,注重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从而发挥教育的整体效益,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乐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气氛中,懂得道理,受到熏陶,达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1、利用节日活动,进行德育教育在每年传统的节日里,我们在欢庆节日的同时,都会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2、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时的德育教育

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幼儿园体育游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这就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3、善于抓住锲机,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德育教育

《幼儿园指导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五,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促进幼儿德育的发展

篇9

【关键词】幼儿教育;美育;素质教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它是通过审美活动,即通过认识周围事物和艺术之美,以培养审美能力的过程.美育具有德育、智育、体育无法替代的作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个人和社会最为重要的事业之一,幼儿阶段处于人生成长发展的最初阶段,这时期的教育对以后人生有着重要影响。人的身体素质、智力发展水平、个性品质的形成都与幼儿阶段的教育有密切关系。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的社会成员,除了重视对幼儿智力的开发外,也要注意其他方面的教育,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林斯基所说:“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互相交融,使这方面的教育呈现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因此,要使幼儿全面发展就不能忽视美育的重要作用。

一、幼儿美育的重要性

要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绝不可忽略美育的重要作用.这是由幼儿身心特点和美育的性质所决定的.幼儿很早就能够表现出对美的感知,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在外部条件的影响下,四个月的婴儿,有的已喜听钢琴的声音,一岁的婴儿爱看颜色鲜艳的衣服;两岁多的幼儿已有他们喜爱和不喜爱的颜色;五岁的儿童能欣赏落日和晚霞。所以幼儿美感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起点,也是美育的始基。

1.美育能促进智育、德育等的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首先美育能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感。在美育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能逐渐正确地分辨出善恶美丑,在爱美之心的驱使下,自觉地抑制和抛弃丑,去掉自己的不良习惯,追求和创造美,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其次,美育能够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美育对智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美育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比如学生在欣赏自然风光时,如画的景色会让他们不自觉地展开思维的翅膀,去想象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是怎么来的,鱼儿为什么在水里游?鸟儿为什么在天空飞?总之,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美育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养成健全人格

美育是一种侧重于感性而又能够促进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的教育。这使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世界的多元性也决定了人类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美育不仅从感性出发而且能使感性得到升华,它使人的感觉――知觉――想象――情感――欲望通过审美获得熏陶和理智的滋养,潜移默化地形成感性和理性意识的交融与和谐,从而培养了健全的人格。

二、幼儿美育存在的问题

如前文所述,幼儿美育在促进智育、德育协调发展,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养成健全人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的教育状况来看,还存在着以下不足:

1.忽视美育的重要性

由于应试教育制度和思想的恶劣影响,加之“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的教育观念的盛行,幼儿教育的单纯知识化现象也开始流行。不少幼儿园过分偏重于对儿童科学知识的灌输,有意或无意地忽略其他方面尤其是对幼儿的美育。

2.错误理解美育的内涵

美育涵盖内容宽泛包括音乐和舞蹈,绘画,影剧欣赏,文学;自然美以大自然为审美对象所感受和体验到的美;社会美以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为对象而感受和体验到的美;科学美以科学的内容和形式为对象所感受到的美。因此,对幼儿的美育自然不能只侧重一点或某一方面,当前部分学校或教师错误地认为美育就是教教孩子画画,这种对美育片面的理解很容易对孩子的全面发展造成伤害。

三、幼儿美育的实施策略

根据美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并针对当前幼儿美育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改进幼儿美育。

1.在游戏中实施美育

幼儿普遍存在着好奇心重、想象力丰富的特点。针对幼儿这一特点,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多组织孩子参加具体、形象、生动、愉快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受到美的教育。如安排孩子当“演员”或者让孩子组织小游戏,老师参与,让孩子在玩的同时感受美。

2.在教学中实施美育

在教学活动要创设情境,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美育熏陶。如,春天来了,就让孩子到室外去观看花儿的美丽,春风的轻抚,使幼儿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在绘画课上让儿童把看到的花儿按自己的印象画下来,并讲讲自己的感受。这样,孩子们不但丰富了语言,而且对自然之美有了进一步感受。通过让幼儿观察、画画、交流等活动,让他们感受美、理解美。

3.在生活中实施美育

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关于艺术领域的“目标”要求让幼儿“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爱护花草树木,不踩踏花草,不乱写乱画,讲究卫生等,这些能使他们感受到什么是行为美。教育孩子要学着自己穿衣服,午睡时衣帽要放在固定的地方,注意个人卫生,养成整洁的好习惯,使幼儿知道这就是仪表美.要保持环境卫生,每天吃完水果,果皮要放在塑料口袋里,培养幼儿不乱扔果皮等杂物的好习惯。老师要鼓励幼儿和老师一起美化环境,见到别人有困难要尽力给予帮助.教师对幼儿的点滴进步,可以用“小红花”的形式加以赞扬、鼓励,从而培养幼儿具有美的心灵。

四、教师要提高自身水平。

篇10

关键词:消费 节俭 言传身教

经济快速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消费勇气。在我们积极消费的生活的今天,我们的孩子们——消费王国的无疑主力,他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勇气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每个家庭的孩子基本是独生子女,长辈都视之掌上明珠,捧为“小皇帝”,过分宠爱,百依百顺,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形成极其消极的作用。同时社会环境中良莠兼备、真假难辨的信息、摆阔气、讲攀比、比吃穿,社会思潮也对学生影响和熏陶。现就勤俭节约方面来说,在我们学校里,虽然孩子们都是来自农村和外来民工子女,应该有勤俭朴实的特点,但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学生不珍惜粮食,大手大脚乱花零用钱,浪费水电,不爱惜课业用品等不良现象。

通过这些现象全面可以看到现在的孩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意识薄弱,存在着不珍惜劳动成果、不爱护公物、铺张浪费等不良的行为习惯,为此必须引起我们每一个家长的重视。

“勤俭节约”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由于3、4岁幼儿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对他们进行节约教育有一定的难度。从小培养孩子的节约美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必将使孩子终生受益,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培养孩子的节约习惯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从小事做起,强化孩子的节约意识

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很多成人往往是采取反复讲道理和提要求的方法,来对孩子进行节约教育。然而,孩子们在没有亲身体验和感受时,节约教育常常是流于形式的。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物质生活较优越。想要让他们养成节约的好习惯,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为了帮助孩子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就必须让孩子对节约有一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从而调动起孩子们节约的内存需求。例如,为了让孩子节约用水,有一天,我把班上的自来水总开关关上,带孩子们到操场上玩,故意让小朋友们把手弄脏,回到教室里,我对小朋友们说:“停水了,怎么办?”大家都像泄了气的皮球,小朋友们你看我,我看你,还忍不住笑起来。我趁这个时候,便对孩子们说:“没有水方便吗?”小朋友们都说:“不方便。”这样通过实例来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在体验到没有水所带来的不方便,从而做到节约用水。

二、做好表率、陪养幼儿节约习惯

由于幼儿处于爱模仿的年龄阶段,善于模仿成人的行为,我们在孩子面前应该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我们的节约行为会使幼儿渐渐地领悟到一定的道理,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说教、讲道理,给幼儿规定不许这样和那样,幼儿只是被动地去执行。要知道教育不是被动,教育应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所以要用日常的节约行为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幼儿。如:随手关灯节约用电,不浪费自来水,爱惜粮食等,以自己良好的节约举止、行为为表率,去感染教育孩子,使孩子提高行为的理智性,真正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

在进行教育时,应着重在如何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周围的环境等道德教育,不要求幼儿死记硬背,而是去创造各种机会,让幼儿用内心去感受和领悟。要教育孩子节约粮食,就要在进餐之前的几分钟,让幼儿说一说肚子饿的滋味和感受,想不想在肚子饿时吃到东西;再体验一下,如果肚子饿了,一直都得不到东西吃又是什么感受。同时也告诉幼儿:饭和菜都会给我们的身体补充营养,如果没有饭和菜,我们的身体就会缺营养,个子长不高。让孩子知道粮食的重要性,加上教师的表率作用,让幼儿能在教师的影响下,养成节约习惯。

三、参与劳动、让幼儿体验辛勤果实

平时可结合劳动教育,指导孩子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和家务劳动。通过劳动实践和自我服务活动,使孩子体验劳动的辛苦,懂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如农忙时节,让孩子去拾稻穗等,使他们真正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道理,

从而培养孩子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可以教育孩子搜集废旧物品,卖掉的钱可以存起来,捐助贫苦孩子。家长还要让孩子学会利用废旧物品,比如可利用易拉罐做个花篮,

将旧凉鞋剪成拖鞋。这样既可培养孩子节约的习惯,又是一种手工劳动练习。

四、言传身教、指导幼儿合理理财

要培养孩子理财意识。首先家长给孩子零花钱要有计划,要限制数额,不要有求必应,应根据孩子年龄大小、实际用途和支配能力,定时定量给予。幼儿园的孩子可以一个星期给一点零花钱,甚至不给,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没有消费意识,不知道如何利用手上的钱;其次,家长要问清每次钱都花在哪里,如果最近阶段钱的去处无法说明,家长应暂停“发放”,弄清楚钱的去处再考虑。同时找时间和孩子讨论以后哪些地方是不需要花钱的,哪些是必须花的,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很多孩子每年都有大量的“压岁钱”,对于这笔钱的用途,家长各有方法。但是如果钱的数量过多还是放在家长那,留一部分给孩子,可以设立一个“学习基金”,现在学杂费减免后开学的学费很少,可以让孩子动用“学习基金”,自己平时购买学习用品也可以从中支出。

篇11

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较差,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时期,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良机,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因此,从幼儿阶段开始实践养成教育对幼儿的终生发展有益。

一、家、园、社会三合力的养成教育

在养成教育过程中,保持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观念一致,保持家长和班级教师教育要求的一致性,以及孩子家庭内部要求的一致性,是十分重要的。否则,会使孩子无所适从,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探索实践过程中在三位一体的家园共育方面的做法如下。

知——通过外请专家讲座、园本家长学校培训、养成教育观念学习,让家长认识到养成教育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明确幼儿时期养成教育的细则内容。

参——请家长积极参与家庭生活养成教育和协助幼儿园的养成教育活动,例如问养成教育卷调查、“大手牵小手”亲子活动、劳动教育、礼仪宝宝评比等。

推——通过养成专题宣传栏、养成课题阶段性回馈会、清洁社区、“我爱幼儿园”“养成行为宣读”等活动,将养成教育推向社区和社会,不断传播推广。

二、重视养成教育环境对幼儿的熏陶

携手家庭和幼儿园从以下三个方面注重环境熏陶。

(一)人文德育环境

要求家长、教师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自身言行去感染孩子、引导孩子。在家庭和幼儿园内实行5S管理法,培养家长和教师从他律走向自律,成为孩子行为模仿的典范。

(二)生活礼仪环境

家长和教师要求幼儿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说话有礼貌、做事讲文明、有秩序,做到心中有事、眼中有人,那么平时家长和教师自己就应该随时随地做到,言行一致,身先垂范;再如,家长和教师自己脱下的外套,不随意放在椅子上、桌子上,而且放在隐蔽的固定地点,折叠整齐。那么在要求孩子随时把脱下的外套挂好、物品放置好,幼儿就容易做到。家长和教师的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只有家长和教师从自身做起,注重言传身教,才能率先垂范,给幼儿树立良好的示范。

(三)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的创造中从以下三方面营造和实施:(1)和谐家庭、和谐幼儿园团队的打造(2)家园共同营造良好教育氛围(3)多以正面引导和鼓励性的教育,让孩子大胆实践养成行为。引导家长和教师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多用赏识教育。对于幼儿好的行为表现,家长、老师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当幼儿的某种行为每次出现都不能获得成人的肯定时,幼儿就会有所反思:“为什么老师没有表扬我,是不是我这样做不对?”为了获得成人的肯定,幼儿会尝试自己纠正。

三、积极开展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

习惯是在不断重复中逐渐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因此,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在积极开展养成教育的途径探索中,课题研究从三个方面开展并深入:1.养成教育的生活化2.养成教育的游戏化3.养成教育的全程化。如何理解呢?教育中一日活动皆课程。家长和教师要坚持在每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中、每个活动中渗透养成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始终如一,持之以恒。

养成教育的生活化——行为习惯培养的生活化,坚持养成教育的每日培养。

养成教育的游戏化——在亲子互动、体育、音乐、语言等各领域中渗透。

养成教育——行为习惯培养的全程化,注重在园、在家、在社会的实践。

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家园共育注重挖掘孩子内部的原动力,坚持正面鼓励教育,内心引导幼儿。幼儿具有持久性差,易于转移和喜欢听夸赞的特点。因此,养成教育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并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加强反复训练,耐心引导,达到长期培养的目的。经过探索与实践,我们发现:

1.幼儿的成长

学会了关爱和互助;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自理能力等各方面习惯的养成行为得到长足进步。

2.教师的成长

教师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家园共育开展养成教育过程当中,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教师团队也在成长。实践证明,教师们的礼仪形象越来越好了,专业技能也提升了,通过不断的学习与钻研,越来越有活力、正向着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队伍迈进。

3.家长的成长

在三位一体的养成教育互动中,家长看到孩子们的可喜变化;在家长学校中,家长们也在成长,越来越喜欢上家长学校,越来越理解幼儿园和老师们的工作和要求。

养成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中之重,养成教育抓得好不好,影响幼儿的一生。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幼儿从他律到自律,使常规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孩子受益终生。家园共育开展养成教育实践工作使家长的教师都深刻体会到,落实《指南》的过程是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是提高管理水平、保教质量的过程。

篇12

【关键词】品德教育渗透环境活动家庭

【中图分类号】G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091-02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那么,怎样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品德教育的熏陶,真正达到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呢?

一、有机融合、注重环境的潜移默化效能

一是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人的道德情感主要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教师是幼儿园教育环境的核心,教师的待人接物,说话方式,行为举止,穿着打扮都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幼儿,所以教师要时时处处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并以教师的积极性、兴趣性诱发幼儿愉快情绪,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向幼儿显示出自己健康的情操和真善美的行为习惯,引导幼儿发现、分辨身边世界中的真善美,诅咒、厌恶身边的假恶丑,让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中受到熏陶。

二是创设展示道德美的环境。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品德教育需要布置环境。如:以"我是中国人"主题的爱祖国教育环境,以"谁的小手本领大"为主题的爱劳动教育环境,以"我爱我家"为主题的爱父母、爱家庭教育环境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教育重点,幼儿的品德在师生共同布置的环境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可开展"娃娃家"、"图书大家看"等活动,帮助幼儿培养友爱合作、慷慨大方、共同分享等良好品德。

二、有效整合、注重教育教学活动的潜移默化功能

一是在各科领域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

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要抓住各科特点,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有机渗透。教唱《毕业歌》时,开展"我要感谢的人"活动,让幼儿表达、交流:"我们就要毕业了,在幼儿园学习的这几年里你最想感谢的是谁呢?你怎样来表示感谢呢?"有的说要感谢老师,有的说要感谢阿姨,有的说要感谢XXX小伙伴,还有的说:我会经常给你打电话的,有的互相抱在了一起。天真稚嫩的话语,留下了他们对老师、阿姨和小朋友的爱。再如:在教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之后,开展"扣纽扣、系鞋带、穿衣裤"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自己穿鞋系鞋带、穿衣系纽扣、互相帮助等自理能力和良好行为习惯。

二是利用节日活动进行品德教育。

一年四季有不少的节日,可在欢庆节日的同时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如"三八节"的感恩教育:教师可向幼儿介绍节日的名称、日期,同时,要求幼儿了解妈妈、阿姨、奶奶的辛苦,从中使幼儿萌发尊敬妈妈、尊敬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妇女们的情感。节日当天,引导小朋友把亲手做的大红花、节日贺卡献给妈妈、老师。还要求幼儿在家为妈妈、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进行交流。孩子们在交流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懂得了尊敬妈妈、奶奶等长辈,知道了感恩。结合"五一"、"十一"、"九九重阳节"等节日,组织幼儿收集、倾听、观看、说唱、表演、绘制、剪贴等,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进行品德教育,深化幼儿道德认识和情感。

三是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进行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渗透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直接的教育。应当从情感教育入手,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入园时,启发幼儿"问好"、说"再见"; 盥洗时,提醒幼儿排队不推也不挤、节约用水等,教育幼儿守纪律,讲谦让;进餐时,要求做到碗里、桌上、地上都干净,进行爱惜粮食、不挑食的教育;午睡起床让幼儿自己整理床铺与衣服、翻好衣领,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学会的事情坚持做"。让幼儿轮流做值日生、归类玩具、摆桌椅、整理图书、给自然角的种植物浇水,以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为他人、为集体服务的意识。

进行竞赛性游戏时,激发幼儿的团结意识,使幼儿明白团结一致、互相协作就会胜利的道理;在玩跳皮筋、跳绳、拍皮球游戏时,教育幼儿互谦互让,不争抢器具;走独木桥有幼儿产生畏惧情绪时,教师及时而恰当地进行勇敢与尝试教育。

三、双向教育、注重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功效

篇13

关键词:幼儿 品德 习惯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a)-0217-02

随着计划生育的落实,我国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有其在经济上的优越性,在品德上却存在很多的问题,不少孩子是小霸王、小懒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起了孩子的早期教育,甚至胎教。却是关注知识教育的多,关注品德教育的少,而教育不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如何做人。幼儿期是人生的起步期,因此,注重幼儿的品德教育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1 养成幼儿良好品德习惯的重要性

有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对夫妇晚年得子,把儿子视为掌上明珠,一天夫妇要出远门,担心孩子饿死,临行前烙了一张大饼套在儿子的脖子上,告诉他想吃的时候就咬一口。可夫妇俩回来时儿子还是饿死了,因为他只知道吃嘴边的饼,却不知把饼转着吃。也许你会笑它的过于夸张和荒诞,可现在有的孩子上大学了,母亲在学校附近租房住,照顾生活起居的事并非没有。

听朋友讲起报纸上刊登的这样一件事情:一位学业优秀的研究生后到一家知名公司应聘,约好八点钟面试,他八点多到了那里,递上自己的材料后,老总说:“你去左边第二会议室把我放在桌上的黑色公文包拿来。”当时这位研究生觉得我如此优秀的一个人才,还没有面试就对我指手画脚,没听清第几会议室,便又问了一遍,才磨磨蹭蹭地把包拿来。老总说:“面试已经结束,你可以走了。”他为什么没有通过面试呢?第一,迟到,不守时;第二,对方说话时没有仔细倾听;第三,去拿东西时磨磨蹭蹭无效率,且态度不好。此后不久,此应聘生的一位同学(在校成绩平平)来此公司应聘,被录用了,而这位学业优秀的学生去了一家不知名的企业,两个月后他跳楼自杀了。由此可见,良好的品德习惯对人的一生多么重要。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孔子曰:“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它仿佛是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要不了多少天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里的“本性”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在很大程度上,与长期形成的习惯有关。

道德习惯在德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过去我们的教育,整天唱高调,说的多,做的少,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培养。抓紧行为习惯的培养,才能使孩子成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可以说德育的中心是行为习惯的培养,它是德育里看得见、摸得着的“质”的指标。

现在教育界提出了一个名词叫“关键期”,是指人生学习的最佳时期。在这个年龄阶段对孩子实施某种教育,可以事半功倍,而一旦错过这个年龄阶段,再进行这种教育就差多了,有时不只是事倍功半的问题,甚至终生都难以弥补。

大家都知道狼孩的故事,印度狼孩卡玛拉1920年被发现时8岁,人们努力通过教育和训练企图使她恢复“人性”,但至1929年死去,她的智力才能达到3岁孩子的水平,其根本原因就是错过了关键期。另一个相反的事例是,1972年人们在东南亚大森林里找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迷失的日本士兵横井庄一,他远离人类生活了28年,当他获救后,人们只用了82天时间的训练,就使他恢复了人的习惯,一年后还结婚了。虽然他过野人的生活比卡玛拉多20年,但是因为他没有错过受教育的关键期,使对他的教育训练比狼孩容易的多。

那么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是什么时候呢?一般认为,是幼儿和小学阶段,初中为辅,尤其是小学一、二年级以前。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不是毫无道理的。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就象一包融化了的铁水,可以浇铸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但等孩子长大了,如冷却的铁水变成了砣,改变就难了。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可塑性强,因而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易见效。

所以,幼儿期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是极为重要的。

2 良好品德习惯的内容设置

在对孩子的品德习惯的培养方面,有许多家长和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盲目性太大,今天孩子懒了,进行劳动教育,明天孩子骂人了,进行文明教育,这种孩子出了什么问题就进行什么教育的方法是错误的,我们应当制定具体的德育计划,使他们便于理解掌握。

思想品德教育,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三方面。由于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特征表现的差异,在德育内容方面必须有所区别,但在这种差异之中,共性的心理和行为依然存在。德育内容的设置既要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特征表现出的差异,又要注意共性心理和行为表现的特征。依赖性和以兴趣为主的求知需求是儿童个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与其心理发展的特征相联系,儿童期个体在认识上的主要形式是领会,因此在内容设置上应具体、细化,便于理解掌握。比如根据小中大班不同年龄的幼儿设置不同的德育内容,同一内容设置难易与深浅不同。例如幼儿园小班(3~4岁)认识国旗,能分辩是不是国旗。幼儿园中班(4~5岁)认识国旗,知道爱护国旗。幼儿园大班(5~6岁)认识国旗、国徽,知道尊敬国旗、国徽,升国旗、奏国歌时要肃立。

3 养成幼儿良好品德习惯的方法

德育实施的途径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本文着重探讨了幼儿园德育中所利用的教育方法。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可利用的教育方法很多,如言教法、身教法、游戏法、情境教学法、实践指导法等,因孩子年龄小,还处在具体形象的感性思维阶段,对枯燥的言教印象不深,也不感兴趣,我们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3.1 身教重于言教

身教重于言教。在幼儿园,老师是学生崇拜的对象,学生喜欢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所以老师的品质,自觉的道德行为,也会为学生们所效仿,在一定意义上说,品德只有靠品德去培养,行为只有靠行为去指导。在幼儿园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应注意,既使是与其他老师聊天,也有许多小耳朵在听着。今年流行呼拉圈,我们班也有一个,课间老师们便轮流晃,非非的妈妈说,他也跟妈妈要呼拉圈,我们说:“非非真是个爱锻练的好孩子,在家也很爱劳动吧,平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吗?”后来非非的妈妈跟我们说,非非进步很大,在家自己洗脸洗手娟,也不让喂饭了。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对孩子、老师、家长讲话时,彬彬有礼,经常说请、谢谢、对不起,孩子也会经常说不客气、没关系,老师经常习惯性的将垃圾扔进垃圾箱,学生也不会乱丢垃圾。

3.2 情境教学,趣味学习

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着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道德规范的内化,以及道德行为的训练,其结果是收效甚微得不到学生的认同,这些知识的种子不能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形象思维的特点,将有关道德培养的内容设计成情景剧,在班上公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3 奖惩结合,正负强化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环境优越,什么东西都不稀罕,可他们却对老师奖给的东西很看重,哪怕是一张贴画,一枚瓜子,一片黄瓜,很奇怪是吗?因为得到这些东西意味着老师赞美他欣赏他。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我们为幼儿设立了许多奖项:劳动积极分子奖,文明礼貌奖,乐于助人奖,进步奖,卫生宝宝奖等。每日一评,奖品不多,五花八门,有时是枚瓜子,有时是张帖画,有时是粒爆米花,有时是块饼干,却使幼儿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惩罚的办法很少用,最多是让犯错误的小朋友单独坐在一边反思十分钟,讲一讲自己的反思心得,小朋友称那个位置为反思角。还有一种是自然后果惩罚法,比如有的幼儿知道保护自己的书却喜欢撕别人的书,我们就把他的好书与别人撕坏的书交换,让他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3.4 实践锻炼,养成习惯

现在的孩子动手能力差,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嫌孩子做太麻烦,看他做,你比他做还累人,还不如替他做了省事。还有的是心疼孩子,觉得孩子这么小,怎么能让他做,等他长大了自然什么事都会做了。父母的这种心理,培养了一批小懒虫,为了让孩子提高自理能力,我们在大班实行了值日生制度。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周一至周四的卫生由各小组负责,内容包括摆桌椅、擦桌子、扫地、洗勺子,周五的卫生由老师负责。值日生制度实行以后,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主人翁意识也大大增强了,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里也爱劳动了。

3.5 故事吸引,提高兴趣

针对幼儿还处于形象具体的感性思维阶段,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真人真事。形象故事,激发他们的认识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一次《海洋里的动物》常识课上,我由海洋里动物的多样性讲到这些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由此延伸到我们要保护环境。孩子们都说的很好,什么保护环境美化环境不要污染环境,但似乎都在背台词,明显没有引起他们心灵上的震动与共鸣。我忽然想起前几天报上登的一件事,就对孩子们说:“给你们讲件真事吧,就发生在我们济南动园。”孩子们马上坐正身子望着我。“动物园里的一头鹿突然死了,为什么呢?叔叔阿姨都很奇怪,便把鹿的肚子剖开,又剖开它的胃,在胃里发现满满的全是方便袋、小食品袋、雪糕袋……”孩子们瞪大眼睛望着我,“为什么?”他们没有说话,心中却充满深深的疑惑……这堂课给幼儿的影响是深刻的,使他们暗下决心要做个环保小卫士。

3.6 家园联系,合作教育

曾看过这样一个公益广告:妈妈回家很累了,但还是端了盆水到婆婆面前说:“妈,你洗脚”,婆婆慈祥地笑了,这场面被几岁的儿子看到了,儿子用他那稚嫩的小手,跌跌撞撞地端了盆水到妈妈面前说:“妈妈,洗脚”。多感人的场面,这说明教育幼儿不单是幼儿园的责任,更是家长的责任。教师抓了家庭教育可以得到许多帮手,不抓家庭教育就可能增添许多对手。多与家长沟通,取得教育上的一致,才能真正收到教育的效果。我们设立了家园联系手册,每周五发给家长,周一收回,我们会在家园联系册里写上孩子的近期表现,奖励的、改进的,以及我们近期对孩子教育的主要单元要求,这样我们的教育工作延伸到了家庭,得到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综合来说,幼儿德育任重道远,高尚的道德同高度的智慧一样,经过缓慢的过程才能达到。我们要耐心地对待儿童经常表现出来的缺点,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坚持不懈地去努力,使之习惯成自然,培养出幼儿良好的品德习惯。

参考文献

[1] 仇春霖.德育原理[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7.

[2] 翟树刚,刘保良.思想品德教育[M].石油大学出版社,1990,9.

[3] 任宝祥,张蕃.外国教育家论德育[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8.

[4] 张小永,孙明红.山东省幼儿园教育活动材料教师用书(小班上、下)[M].明天出版社,2004,12.

篇14

一、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发展的影响

1.在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方面

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与幼儿的家庭结构有很大的关系。从以往的调查结果看,需要家长帮助脱衣服的幼儿占被调查总数的16%;吃饭需要家长来喂的占被调查总数的15%;玩过的玩具需要家长来收拾的占被调查总数的23%。把这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幼儿与其家庭结构互相对照发现,他们当中有85%是生活在三代同堂的家庭里。三代同堂的家庭中,爷爷、奶奶等祖辈家长视幼儿为掌上明珠,事事不舍得放手让幼儿做,幼儿既得不到学习和锻炼,又养成了懒惰的坏习惯,所以,生活自理能力极差。

2.在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

幼儿学习习惯的好坏与家长的学历有很大的关系。家长的学历越高,知识就越丰富,越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对幼儿的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得心应手。那些学历较低的家长,知识贫乏,使他们认识不到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幼儿以后成长发展的重要性,更不能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家长的职业差异、素质高低等因素,导致家庭教育的侧重点和力度有所不同,使得幼儿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表现迥异。我们应重视家庭教育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中的作用,使家庭教育成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力量,而不是成为幼儿不良习惯滋生的温床。

(二)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1.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鲍姆宁曾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等四个指标,将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行为分成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种教育模式,研究不同的教育模式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专制型教育模式下的儿童不太知足、不安全、忧虑、退缩、怀疑、不喜欢与同伴交往。放纵型教育模式下的儿童是最不成熟的,他们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探索精神,有极强的依赖性,遇到新奇事物很紧张,就会退缩。民主型教育模式下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自我肯定。

2.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影响幼儿心理的发展

相关研究表明,幼儿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与父母素质及文化水平的高低相关。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孩子反应比较迟钝,语言发展迟缓,不善于表达自己的需要,看到陌生人害怕;而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孩子反应灵敏,能说会道,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相对来说,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早期教育抓得比较好,会用自己的知识去影响和教育子女,使孩子潜移默化中形成强烈的求知欲,对事物的理解力较强。

3.家庭生活氛围影响幼儿心理的发展

和谐的家庭氛围能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爱”,能培养孩子可爱、活泼的性格;充斥着矛盾、暴力的家庭氛围会导致孩子形成仇视、怨恨、悲观厌世的情绪。每一个家庭都有责任营造宽松的家庭生活环境。首先,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谅互让。其次,父母要和子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用一颗童心去和孩子交往。

二、家庭教育的策略

如何做好家庭教育,促进幼儿的发展。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仍然很迷惘。本人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了几点建议:

1.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

对孩子进行全面的教育。在体育方面,要注意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和体育锻炼。在智育方面,主要是进行早期的智力开发,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开阔孩子的知识视野,对文化知识的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辅助以及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做到适时而教,循序渐进;在美育方面,培养孩子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创造美的意识;在劳动教育方面,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等。总之,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2.提高家长自身的素养,做到以身作则,榜样示范

提高家长自身的素养,包括要有知识,比如,儿童生理学知识、儿童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等;总之,家长要提高自身的素养,可以从多方面入手,最重要的是做到以身作则,榜样示范。由于身教重于言传,往往产生于潜移默化中,可谓是力量之大。

3.端正家庭教育态度

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能由于孩子一两次表现得不好,就对孩子失去信心,放弃管教。作为子女的教育人,家长一定要有耐心。还有就是不能过分溺爱孩子,要理智施爱,爱而不娇,要有长远的眼光,使爱子女的动机与效果达到统一。对子女的期望也要从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掌握好分寸。

父母既是孩子的保护者,又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因而家庭教育的不同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是尤为深刻和长远的。提出了家庭教育对幼儿产生的影响,提出了现代家庭教育的建议,身为父母要以自身相爱为榜样,言传身教,平等待人,理性施爱,适当要求,为儿童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从而使孩子的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