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基础大全范文

高中语文基础大全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5: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语文基础大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语文基础大全

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方法

最近十几年来,许多理论界人士,以及高中语文教师从现实出发,围绕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以及改革过程中所发现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诸多探索。一些专家以此问题为基础,分析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以及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多种问题。正因为语文课程蕴涵着高度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所以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独特体验和感受,精彩生成理应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一、从留白入手,批注出多元解读

文贵含蓄。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总会有意无意地留下诸多残缺、中断、反常、隐蔽的环节,所谓“笔所未到,意有所忽”。读者依靠思维去发现文本隐藏的密码,在发掘和推想“留白”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适当的填补。

批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阅读期待,以已有能力为跳板,以阅读期待为津梁,把学生导人课文中去。比如鲁迅先生《秋夜》“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为什么不直接说“在我的后院有两株枣树”,而是重复?这一反常表述必然会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反常必有其特殊作用,这个作用是什么?

批注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本中语义含混、表达朦胧、含蓄甚至有歧义的地方;要注意句子成分缺失或者搭配反常的地方;要注意结构跳跃、穿插转换及时空错乱的地方。合情合理的填补,就是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任何一个文本,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隐藏的矛盾,利用矛盾之处巧激疑惑,可以及时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激活多元思维。拿对于人物形象的评价来说,人性是复杂的,那种一律“高大全”或者“矮丑猥”的形象很显然不符合实际生活。那些有血有肉的形象是不可能给予唯一的评判的。司马迁对项羽、李广、刘邦、韩信等人的“赞”中,不是一味地褒,也不是一味地扬。比如说韩信的“怒绝亭长”,就有学生对照后面的“太史公日”自问自答“何以称‘绝’?此固可见其自尊自重,然极度的自尊亦极易带来极度的自卑”,也有学生批注为“韩信在人家一吃就是数月,逼得人家晨炊蓐食而不自省,反怒而去,这正是心胸狭隘的体现”。这些都是激发疑惑而获得的好批注。[1]

二、开展有效的对话教学的方式

弗莱雷在 《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中曾提到 “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因此,对话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来看,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地方就在于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所谓工具性,讲的就是语文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无论是听、说,抑或是读写,都发挥着非常强的实用性,因为语文学科是以语言为基础的。而人文性,就是指语文学科很多时候承担着从为学生提供的文本中提炼出人文情怀的任务,这门学科注重学生的心灵感悟和思维情绪的发展。

这点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看法是非常相似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多重对话的过程,对话的对象则包括师生、教科书编者和文本本身。在教学^程中,交流对话是以学生的个人阅读体验为目标的,这种交流方式传递的是心灵的感悟和思想的火花。因此,从这点上来看,语文学科的这两个特点,尤其是后者,与交流对话的目标是非常符合的。

要让对话策略真正落实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去,首先我们必须开放课堂的对话过程。巴赫金说:“世界是敞开的,是自由的,一切都在前头,而且永远都在前头。”与传统的语文教学只重结果不一样的是,后者对结果的注重程度来的远不及对过程的关注。 教师是一个引领者,他帮助学生达到性灵和灵魂发展的高度,探索生命的成长,教师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不断地为学生提供有广度和有深度的拓展延伸,让学生能在文本学习的同时拥有更为完善的思维方式和更丰富的思想。

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多重网络包括:师生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和学生与文本对话。而在这个片段中比较多涉及的是生本对话。学生沉浸在文本中,通过对字词,句子的感悟、体会,与老师和同伴一起就 “文本”进行对话和交流。

三、选择有效阅读形式

古代的诗词歌赋大多是诗人以吟唱的形式生成的, 现代人读诗词大多是以诵读的形式呈现的,不出声是读不进去的。一些文质兼美的现代散文、 古今中外小说的精彩片段以及言辞思辨、 睿智和深刻的杂文等都是适合朗读的。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中适合朗读的诗歌、 散文和小说类文章特别多, 如《观沧海》《春》《木兰诗》《最后一课》 等,仅靠默读和讲解是肯定不够的, 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读出曹操的博襟和豪迈气概, 读出朱自清春天的笑靥和心情, 读出花木兰深明大义、 淡泊名利的风采, 读出韩麦尔的悲愤与痛苦……特别是作品中鲜活的人物形象, 更需要通过朗读来展现。

高中生开始步入抽象化的轨道,表现在阅读的方法和阅读心理的需求上就是对默读的倾向性增强, 并且该阶段的学生还要解决阅读功利性需求的问题,那就是学生必须学会默读思考的方法, 以便应对中考和高考的 “阅读理解” 考试。因此,对进入高中阶段的十五六岁的学生应该逐步强化其默读训练能力的培养,使其渐渐适应并掌握默读的方法。

四、结语

实践以及理论创新永无止境,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属于重大的系统性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此过程中,要敢于跳出既有指导理论以及阅读实践的制约。当然,笔者所提出的相关理论改革内容也仅仅是非常肤浅的,笔者希望这些内容有助于眼下阅读教学改革提供一些理性判断和建议。

作者简介:王艳金(1978-),女,汉,湖南衡南一中高中语文教师,全日制本科。

篇2

1 现有教材和教辅资料在编写上存在“先天不足”的缺陷。新课标下的各家高中语文教材依然沿袭“文选”的思路编辑,这使文言文的教学只能依然走研读文本的老路。“费、慢、差”的问题依然无法解决。

受新课标淡化语法教学的思想影响,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文言文语法的编写上倾向简化,存在着分量轻、归纳不完备的缺陷。

目前,绝大多数的学生很少阅读文言文,“先天不足”导致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较差,想以“文本阅读”走“积累整合”“感受领悟”的路子是很艰难的,甚至是不允许的――时间、效益不允许。

新课标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文选”式的教材和新课标精神的指引,却使师生在组织教学中自然而然地倾向于“人文性”,文言文的教学也不例外,因此,需要有一本“工具性”特征鲜明的教材来辅助教学。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和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依然是高考备考中需重点复习的内容。这些词语在教材中无序地分散出现,不易归纳,难以形成条理清晰的认识,也容易出现简单重复、无效学习。某些词语可能学了又学,某些词语却又难得一见,教学的时效性难以保证。虽然大量的备考资料都归纳了这些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但都是以纯知识呈现出来的。这种呈现方式适合看,不适合教。更何况还缺少一定量的配套练习,就算是学生自己看,其效果也难以保障。

新课标下的“一纲多本”,使高考备考中整合课内和课外,整合知识的系统性和训练的有序性的需要犹显迫切,但现实中却缺乏一本能适合这种需要的教材。

2 现有文言文教材和教辅的选编形式无法将掌握实词和文本阅读有效结合。“文选”式读本,如《唐宋家散文鉴赏》(语文版)、《唐宋散文选读》(粤教版)、《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等。“词典”式手册,以知识大全的形式出现,如《高中文言文学习手册》(袁诚主编)、《高中文言文知识表解》(延边大学出版社)等。“考点”式的高考备考资料,侧重于按考点来编辑,以练习为主。如《名师领航》(广东经济出版社)、《高考核按钮》(湖jE大学《中学语文》杂志社)等。

3 高考考查文言文的题型依然以实词为基础。高考的语文试题,在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上,基本集中在理解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句式、信息筛选和整合、断句和翻译。除了断句和翻译,其他都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而解答这些题目的基础就是对文言实词的掌握。

4 我校学生阅读文言文普遍存在障碍及学校高速发展的需要。我校每年招收1100个学生,学生的语文入学成绩普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特别是文言文阅读普遍存在障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的文言文实词积累量普遍偏少。近年来。我校的本科上线率都在70%左右,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学校的高速发展要求在教学上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实验与探索

为了探索出大面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的途径,笔者尝试以常用文言实词为纲选编校本文言教材,并在高三级和高一级实验班学生中开展实验。

1 利用电脑检索120个常用文言实词在粤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古诗文中出现的频率和意义、用法,从而明了某一个常用实词重复出现的次数以及意义、用法的异同。在教学中就能够做到突出重点词语及其义项,减少无效重复。清楚哪些词语是多次重复出现的,哪些词语是被忽视的,出现次数太少的,需要用补充读物来弥补强化的。

2 利用电脑检索历代散文名篇,看哪些文章出现120个常用文言实词个数最多,文言实词的义项最具有代表性,并把这些文章收集起来,选编为校本教材。例如,在清代散文中,120个常用文言实词就有93个出现在《少年中国说》《口技》《促织》《黄生借书说》《祭妹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显然,把这几篇文章作为教材,可以有效地学习和复习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提高教学时效性。

3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领略不同的行文风格,锻炼学生推断实词的语境义的能力,我在选文上也兼顾不同时期的散文。依据传统的划分,共选择了从先秦、魏晋南北朝、唐宋到明清的散文16篇。之所以选择16篇,因为这16篇足以将120个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呈现,而一个学期能用于校本课程的上课时间大约是16周,这本校本文言教材刚好可以在一个学期学完,方便做学习效果检测和评价。

4 确定每篇选文的编排体例为正文(用着重号标出文章中属于120个常用文言实词的字)、注释、出现在本篇中的120个常用文言实词的汇总表、译文、字词练习、阅读理解练习。

5 确定实验对象和重点。从2006年10月开始,以高三备考文言文复习为起点,开展课题研究。重点思考了高考文言文备考教学中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如粤教版教材文言文课文中文言知识的梳理,常见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题选编,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等。工作重点是整理和归纳。从2007年9月开始,我们把研究的重点从高三移到高一,侧重研究校本教材的运用和完善。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设计划,从高一级学生中挑选了约30名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作为试验对象,每周开一节课,名为《中国古代散文选读》,由课题组老师轮流上课,借此来反思和完善我们的自编教材。

6 教学效果良好。2007年高考,我校学生的高考语文成绩进步明显,尖子生和平均分均明显超过同类学校。高一实验班学生的语文成绩也进步明显,多数同学在必修本模块考试中语文成绩位居年级前列。

实验与反思

1 古代启蒙教材的经验在必修本古诗文的选编上依然意义重大。古代启蒙教材如《三字经》等的编写经验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必修本教材在选编上也应尽可能让常用实词的出现有序化,使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就能自然而然的学习和复习常用实词,从而提高积累实词的效率。

2 条理清楚地梳理归纳常用实词意义和用法的教学方式,只是一种貌似高效的学习方式。对多数学生来说,由于文言文阅读量不足,积累的实词量更是少得很,在缺少语言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来梳理归纳常用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只是貌似在做梳理归纳,实际是在灌输、硬塞。只有在学生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实词的基础上来做梳理和归纳,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构建起有效的实词知识网络。

篇3

关健词:高中 作文 教学

一.高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育界越来越重视作文教学,提出了很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作文教学理念,但是,很多理念在实行的过程中问题不断,抑或虎头蛇尾,不能坚持到底。作文教学的过程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教师方面的问题

1.作文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能与时俱进。很多教师的作文教学过程就只是把一些固定的模板告诉学生,学生的作文演练就是套模板,没有创新可言。教师本身很少深入研究作文,也几乎不亲自去写作文,作文教学课堂空洞、乏味。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与时俱进,更新知识、理念显得尤为重要。作文教学不应仅仅再是老一套的模板家演练,而应该在教学过程自己不断摸索、不断创新。

2.学校教学大环境迂腐、陈旧。近年来,很多充满梦想和斗志的80、90后毕业生进入教师岗位,这些具有新思想、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教师,本来已经准备好大展身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育神话,但随着学校大环境的影响,那份斗志和勇气大都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磨殆尽,变得老气横秋,最终和现实妥协。革新思想是长期的过程,所以学校应该为新理念撑腰,努力改变教师的思维观念,创造出优良、新鲜的学校大环境。

3.作文教学无计划、具有随意性。在一线的教学中,作文被当成讲授内容的一个缓冲地带,对于作文没有明确的教学计划和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既缺乏作文训练设计,更没有每次作文课的施教方案。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对作文题目的布置很随意,往往教师在课堂上随着自己的兴趣随意命题,对学生提出几点要求,然后让学生苦思冥想。这样的作文计划非常非常盲目,没有训练梯度,没有明确落实的目的,这样的作文教学不但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敷衍的心理,这对作文教学来说绝对不是好事情。

4.调动学生写作动机意识的缺乏。长久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课堂变成老师一个人的课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自行命题,对学生的写作的主动性是严重的限制,对学生的作文兴趣也不注意培养,更很少注意学生在作文学习中是否保持一种积极良好的心态和动机。很多老师在自觉和不自觉地把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直接删除,取而代之的是把所谓的作文模板强加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缺乏明确的作文目标,作文动机更是无从谈起。作文动机是产生作文需要的驱力,驱力实际就是内部动力,在作文教学中,缺少调动学生作文写作动机的意识,学生对写作提不起兴趣,很难主动去训练写作。

(二)学生方面的问题

1.学生对作文的重视不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学生自己有意识地重视作文,并且主动去学习、练习如何写好作文,这样的效果绝对是事半功倍的。在应试教育下,当下学生仍然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数理化的学习上,对语文只是应付为主,对于作文也是浅尝辄止。

2.语文素养的积累不足。众所周知,提升文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但是,现在很多家长功利心很强,不重视孩子的写作,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理科的学习上,期望孩子未来能上一所好的大学。父母应学习老子反向思考,表面无用,日后终身受用。学习语言非常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有助于提升孩子的个人素养,而且写作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这更是生活的需要,能够帮助孩子健康、高素质成长。

二.高中作文教学策略研究

叶圣陶曾说:“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工作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升学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写作犹如喝水吃饭,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生活本身就需要的能力。如何切实提高作文教学教学水平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教师角度

1.教师自身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高中语文教师要想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到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首先,教师要扩大阅读量,养成每天都看书的习惯,并且记录自己阅读后的感受。其次,教师要亲自“下水作文”,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很提倡教师“下水作文”,教师“下水作文”是指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语文教师自己要经常动笔写作,在学生写作的同时,教师自己也在课堂上和学生写相同的题目,或者,也可以写一些其他相关习作,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最后,教师之间应该加强交流,互相听课、评课,提出中肯意见,积极总结。

2.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理念,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对于传统作文教学理念,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传统模板中的不同文体作文的基本框架,仍然需要采纳,因为高考对于学生作文的考察必定是在一定的规则之内的。但是,教师、学生不应该成为高考作文框架、规则下的奴隶或顺从者,应该变被动为主动,不是因为高考需要考作文,才练习写作文,像陶行知先生说的,写作是一辈子都需要的能力,是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事项。

3.坚持“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主导,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之为教,不是在于全盘授予,而是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所以,语文教师教学写作,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学生将受益终身。叶圣陶先生还指出:“教师当然要教,然而尤宜要导,导者,多方努力,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之谓也。”所以,教师应多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就像父母“扶孩子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

4.将作文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高中学生的思想已经相对成熟,因而,教师对高中生的教导应逐步上升到思想层面,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应当根据不同的作文主题,积极联系现实生活,打开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索习惯,提高学生思想的深刻性、现实性。

(二)学生角度

1.转变观念,重视语文的学习。作文是语文最重要的一部分,写作能力的好坏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直接体现,学生要树立将作文作为自身终身学习的科目的观念,从思想上转变观念,重视语文尤其是写作的学习。学生自己有意识地重视作文,并且主动去学习、练习如何写好作文,这样的效果绝对是事半功倍的。学生转变重视数理化、轻视语文和作文的学习观念,未来教育改革的趋势是加大语文分数比重。

2.增强自身文学修养,养成阅读习惯。由于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受应试教育影响,从学校领导到班主任以及家长大都认为语文不像数学英语那样见效快,出成绩,对语文特别是作文普遍不重视。认为语文成绩提高慢,作文水平提高更慢。不少家长反对学生课外阅读,只允许学生阅读与教材有关的教材辅导读物以及一些写作大全类的书。他们认为,课本应好好读,课外书是闲书,会影响学习,看不到课外阅读对写作的帮助,看见学生读课外书就没收、撕毁。再加上,电视、游戏和通俗读物的冲击,学生读课外书有限,同时学生即使读一点书,也只读一些消闲娱乐的书籍,对所读之书不加选择,更不作笔记。针对这一现象,女作家徐小斌说过:这一代孩子基本上是在电视机、计算机前长大的,他们更热衷于那些卡通、图画,对文字的迷恋程度大大降低了。阅读的启蒙教育太晚了,看书并不是为了领略文字的精彩,而是图消遣,寻开心。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必然会导致一代人知识贫乏,思想贫乏,文学素养贫乏,影响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3.缺少写作知识、写作技巧的知道。有些学生读了很多书,积累的材料也不少,但是写作时一点都用不上,写作思路打不开,不知道作文的标准,不会评价作文的好坏,缺乏写作知识的指导;或对写作知识运用不熟练。再者,多年的应试作文,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被迫按应试模式写作,以致头脑僵化、思维阻塞、文思枯竭,创造性精神被消磨,创造性思维被扼杀,并逐步形成盲目从众的思维惰性,题材雷同,矫揉造作。

4.要克服作文懒惰心理。部分学生对待作文非常懒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种类型:一是情绪懒惰。学生或家庭等外界环境的影响,或因个人非正常的心境影响,这种懒惰一般来说周期比较短,情绪周期过后就能恢复正常;二是疲劳惰性。这是学生学习高度紧张休息不够或者体力劳动过度后出现的。当身体器官不能支撑大脑运动的政策运转时,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高中面对升学压力,无穷无尽的作业,在对待作文时容易出现作业敷衍和拖拉;三是习惯性懒惰。这是很多同学都会有的,由于思想上对待作文不够积极主动,习惯性把作文放在最后。

三.总结

简而言之,要改变高中作文教学现状任重而道远,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不能回避问题,提高教师自身的作文水平和文学素养、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坚持“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将作文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学生也要不断转变观念,逐步重视语文尤其是作文的学习,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作文教学的明天会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集―从出题到修改[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201―202.

[2]叶圣陶.写什么―和教师读写作之七[J].教师报.1958,6.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育书简五[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719.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唐诗宋词”教学;思考

高中新课程实验于2004年启动,山东省是首批进入高中课改的试验区之一。截至目前,山东省新课程改革已经完成了一个周期的实验。我有幸参与了青岛地区高中骨干教师新课程培训的工作,承担高中“唐诗宋词”选修课程的培训和跟踪指导等工作。

从实际工作效果来看,新课标下高中选修课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选修课的建设与校本课程的建设互相促进。但是,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教学方面,都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具体到“唐诗宋词”选修课程,缺乏传统诗词理论学养和符合诗词教学规律的成型教学模式,是较为突出的问题。鉴于此,我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以与同行交流。

一、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选修课“唐诗宋词”的课堂教学效果好坏,关键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扎实的唐诗宋词理论基础。

鲁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目兼顾典范性和广泛性,既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又有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等较少传诵的篇目。在跟踪指导过程中,有部分教师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加重了备课负担;也有部分教师将“唐诗宋词”当作课外读物来处理,失去了选修课的意义。究其原因,教师缺乏坚实的诗词理论基础,无法对教学材料作出规律性总结,造成了“唐诗宋词”选修课的教学困境。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

1.全面了解和掌握古典诗词的题材。中国古典诗词的题材发展到唐宋时期,可谓大全。鲁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所选取的诗词题材众多,有别情,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等;有情爱,如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等;有边塞戎旅,如王维《使至塞上》等;有伤春悲秋,如杜甫《登高》等;有田园山水,如孟浩然《过故人庄》等;有政事,如李白《行路难》等;有思乡怀人,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教师应该认真梳理各类诗词题材,掌握其发展历程,熟知各类题材的表现方式。如别情诗词,作者大多会从两种情感体验来反映别离之痛,一是别离之时的难舍难分;二是别离之后的无尽相思。以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为例,诗人以暮春时节百花凋零来烘托分手之时的悲戚情感,而别离之后的相思,诗人以誓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极写之,并以“对面”写法描摹“夜吟”的场景,来侧面摹写。以此为基础,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同类题材就能驾轻就熟。

2.全面、深入地掌握诗词体裁。鲁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取诗词体裁丰富,既有近体诗,七律如杜甫《登高》,七绝如刘禹锡《乌衣巷》,五律如孟浩然《过故人庄》,五绝如贾岛《剑客》;有古体诗,如李白《蜀道难》;有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词,大多是双阕,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有三阕,如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

古体诗不限句数,格律也较为宽泛,如李白《将进酒》。反之,格律诗就有严格的限制。以律诗为例,题目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律诗题目限定了内容,诗句必须紧扣题目,全诗完全围绕题目来写,题目的每层意思都必须写到,如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首联即点明“左迁”,颔联点明“蓝关”,尾联点明“示侄孙湘”。有些词也遵照律法,题目紧紧限定了正文。律诗的结构讲究“起、承、转、合”。起,即破题;承,即承接,承上而来;转,即转折、转换;合,即收合、总结。起贵“突兀高远”,有高屋建瓴之势;承与起连得越紧密越好;转最忌衰弱、疲沓,尽量做到如异军突起,别开生面;结有三种情况,或总结前意,或做期望和联想,或与前面诸联、特别是起联相响应。

3.对诗词意象和意境有较为深入地理解。诗词创作是形象思维活动,是创作主体内在情志与外界触媒的感发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国古典诗词形象性的表述主要有“象”、“意象”、“意境”等范畴。“象”是对自然物的模拟、形容和象征,设象以表“意”。象又分物象、意象。物象指对外物或景象的模写,意象指意义的形象。情与景,一直被认为是古典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谢榛,《诗家直说》)。情与景的关系,也往往就是意与象、兴与寄的关系,意(情)因象(景)而物态化,象(景)因意(情)而意象化,这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

诗词是思维跳跃性很大的文体,意象与意象之间内在联接,构成完整意境。连缀意象、填补空白的工作要靠联想和想象去完成。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每句各由三个名词或名词词组构成,是三个意象连缀,构成黎明野外独行的画面,虽是写景,但旅途的清苦和野行的孤寂都蕴含其中。诗词中情与景往往不能截然分开,正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删稿》)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再美妙的景物在伤心人看来也只会唤起感伤情绪。诗常一句一境,一联一境,通篇合起来,又构成一个整体的意境,故诗之境阔,博大雄浑,旷远开阔;词常是一阙一境,一首一境,故其境多尖新轻巧,精工密丽。

4.对诗法、词法有一定的了解。如“离合”,是一个表现手法的问题,是离题旁涉与紧扣题目,是侧写、旁写与正写的关系问题。诗里的离合问题以咏物诗最为突出。前人曾有“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粘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和“不切而切,切而不觉其切”的说法。这就是说,咏物诗如果只求形似,虽然刻画得很逼真,品格也不能算高;如果能写其形而传其神,通过咏物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那才是好的咏物之作。如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含义的。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与“留”谐音,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折柳”寓含“惜别怀远”之意。故友离别最为感人。“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玲・塞蝉凄切》),“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都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情。诸如此类的还有“赋比兴”、“空与实”、“直与曲”等。

二、“唐诗宋词”选修课要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离不开有效的教学方法。

目前,“唐诗宋词”选修课的教学法宏观上具有代表性的是“三步”法,即知人论世、直观感受(观词、观象、观景)、整体领悟。微观上较有代表性的是阅读教学法,即将阅读分成读准字音、找准节奏;知人论世,读出文意;品味语言,读出意境;把握主旨,读出感情;放飞想象,联想阅读等五个环节。应该承认,这些教学法在发挥学生主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选修课的设立,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取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比较而言,“合作学习”是一种能有效促进学生非认知性品质主动获取的教学模式,应该受到重视。

以李贺《李凭箜篌引》一诗为例,细化“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我们可以设定目标为“感受音乐”;动机为“完成感受音乐的教学目标”;资源可以使合作小组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及实物等资源来说明、演示箜篌;角色,可以让小组成员讲述各自承担的任务;程序,即合作学习过程,是细化“合作学习”的重点,在这个环节中要适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模拟,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或已解决类似课文进行模拟学习,如可运用已学《琵琶行》中对琵琶音乐的感受来合作学习《李凭箜篌引》;外部压力,可规定时限、可规定文本报告等检查方式;环境,可规定在规定场所,即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合作学习;同一性,合作小组内部对该课文结论的沟通统一。

细化“合作学习”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细化“合作学习”的环节不必求全,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其次,教师要进行适度引导,如控制时限、不同文本的特性引导等。再次,“合作学习”要充分结论,应对各小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从而使课堂效率提升。最后,“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不应过多过滥,要注意和其它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 刘怀荣等著.唐诗宋词名篇导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篇5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是现代教育和未来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标。要解决这一课题,完成这一内容,实现这一目标,以下做法便是自己在教学中的尝试,并收到了初步的效果。

一 把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观察的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对所接触的人、事、物处处留心、时时留意。要养成这一习惯,实现这一过程,就要树立大语文观,把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并在轻松愉悦中有所收获。我经常给学生讲,生活时时是语文,生活处处是语文。逛街时,一抬头一俯首,都能看到门牌标语;与人交往,是在练习表达;听广播看电视,是在关心时事、了解社会。“小草可爱,请别伤害”的标语牌,教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车尾上的“我是新手,别吻我”,让我们学会谦虚与幽默。“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时时处处关注生活、融入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习惯,语文的素养就会提高。

二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起学习的主导作用,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实践。教师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次在讲词语时,“小蛮腰”一词引起了学生的争议,因为“蛮”在汉语里有“粗野”之意,在方言里是“粗”和“胖”的意思,无论怎么想也难和褒义词联系起来。于是我就鼓励同学们去查字词典。经过查资料,同学们知道了“小蛮腰”语出唐朝孟棨的《本事诗·事感》:“白尚书(白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即美姬樊素的嘴小巧鲜艳,如同樱桃;小蛮的腰柔弱纤细如同杨柳。“小蛮腰”原来是指白居易的家姬小蛮的腰,后指很小很细的腰,旧时用来此喻年轻女子纤细灵活的腰肢。此后,同学们对成语的学习兴趣大大提升,凡是在阅读中遇到不懂的成语,都要追根溯源,一探究竟,渐渐地养成了自主探究的习惯。

三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语文学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首先,教师要把学案引入课堂。在每篇课文教学前,把学案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边读边想,自主探究,独立完成学案上的练习。教师在检查时,对认真做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以此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质疑,多与邻桌讨论。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出的结论要给予充分肯定、认真分析,使学生体会到获得成功的愉悦感。

四 养成正确应用工具书的习惯

现在的不少学生一本《新华字典》从小学到高中,反复使用甚至不用,远远不能满足高中学习的需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成语词典大全》和《现代汉语词典》等应成为必备工具书。对生字词要求预习。平时在阅读和写作中遇到不会读写的,一定要通过查工具书弄懂。尤其应强调的是,在文言阅读中遇到问题一定要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通过这些具体的要求督促学生养成自觉和正确应用工具书的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将终身受益。

五 引导学生学会课外阅读,养成自觉积累的习惯

篇6

网站的应用以服务教师的教学工作为根本宗旨,目的就是通过收集、各学科最新的教研信息、教学理论、同步教学、教师研修等资源,搭建学习、交流的网站平台,指导我市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同时吸引外市教师也关注我们的网站,借此宣传、提高我市教育的知名度。

采用动易内容管理系统架设学科信息中心网站,搭建稳定的教师学习平台

采用SQL版的动易内容管理系统架设学科信息中心网站,具有以下优点:

1.运行稳定,使用流畅。

2.安全性高,不会出现被恶意攻击的现象。

3.数据采用加密算法,不易丢失。

4.模板设置灵活,界面精美。

5.管理便捷,尤其是用户管理设置细致入微。

6.文章、图片、软件等诸多功能模块能够满足网站需求。

鉴于以上优点,我们使用正版SQL版动易内容管理系统2006版架设学科信息中心网站,运行于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服务器平台之上。

网站的设计立足于更好地服务教师的网上研讨学习,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根据不同学科、学段的特点,我们建成了17个学科信息中心网站,它们分别是:高中语文、初中语文、小学语文、高中数学、初中数学、小学数学、高中英语、初中英语、小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音体美、信息技术学科网站。每个网站均建立符合自己学科特点的频道、栏目、子栏目。如高中英语信息中心网站设置了“教研篇”、“语法篇”、“听说篇”、“下载篇”、“基础篇”、“指导篇”等频道,“语法篇”频道又设置了“语法大全”、“语法精华”、“语法练习”等相关栏目。栏目下列出相关文章标题,点击标题可查看关于英语语法文章的详细内容。这样的设置,使网站层次分明、界面清晰、使用便捷。

在学科信息中心网站的设计上,具备四大教学功能:

1.文章浏览功能:通过图文混排的文章浏览方式,教师阅读教学文章更加方便、直观。

2.软件下载功能:提供相应学科的专用软件、教学课件、教学视频资料的下载,实现教师间软件资源的共享。

3.图片展示功能:上传的精美教学图片素材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很好的课堂教学资源。

4.留言板交流功能:通过主题与跟贴的形式,教师之间畅所欲言,探讨、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疑惑。

网站的管理着眼于分工、沟通、协作,随时解决教学实践当中存在的问题

1.分工合作管理:为了切实做好网站管理工作,我们采取了由学科教研员、学科网编、技术人员分工合作管理的方式。

教研员是第一责任人,负责教研员专栏版块的管理,如在教研员专栏中提出教学建议、教学进度安排、样本课程培训等方面教学指导内容。此外教研员还要做好与学校教师之间的沟通工作。

为畅通沟通渠道,精选骨干教师担任学科网编,使他们成为教研员与学校全体教师之间联系的纽带。教研员与学科网编精诚协作,听取、采纳学校教师提出的有关网站建设方面的建议,研讨网站建设的新思路,促使网站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此外,针对本市教师上传的待审稿件,学科网编须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审核工作。审核通过的稿件经学科网站平台直接展现给广大教师学习,未审核通过的通过网站邮件的方式将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原作者,让其修改后,再次投稿。

技术人员由电教人员担任,负责维护网站的正常运行,解决教研员及学科网编教师在网站管理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

2.页面布局管理:对每一学科网站页面的设计,均要求布局合理、紧凑、简洁、美观。

我们定期组织教研员、学科网编教师参加学科网站管理的培训,详细教授他们学科网站的后台管理操作及相关软件的使用,如Photoshop、flash等软件的使用。经过培训,他们普遍提升了网站管理水平,优化了网站的页面布局。

3.用户管理:根据网站使用权限的不同,我们将网站会员分成了三个组,分别是注册用户、本市教师用户、外市教师用户。

(1)注册用户:游客登录网站后,可以进行新用户注册,成为注册用户。注册用户只可浏览、查看网站部分开放内容,没有上传稿件的权限。

(2)本市教师用户:顾名思义,这部分会员由本市教师组成。本组的用户名均设为教师的真实姓名,这样更便于日常的管理。本市教师用户可以浏览、查看、下载学科网站内所有教学资源,并且可在感兴趣的栏目内上传自己的待审稿件。

为调动本市教师共同参与网站建设的积极性,我们定期对教师发表的文章数量进行公示,另外对于点击率高且优秀的文章自动设为热点文章或将其固顶显示。

(3)外市教师用户:外市教师要完全使用本网站资源,须参照已制定的《网站收费管理办法》,缴纳一定费用,升级为外市教师用户。当然,收取的费用将用于奖励那些曾为学科网站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以此推动网站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4.管理上所遇问题:学科信息中心网站自运行以来,在维护与管理方面我们确实遇到了很多问题。如修改模板失误,网页无法显示,管理登录链接找不到,如何恢复等问题;网编教师审稿时,收费选项如何设置的问题;上传稿件稍大时容量限制的问题;数学图形在网站文字编辑区无法显示的问题;弹出公告页面无法查看下方内容的问题;本市用户无权限的问题;首页频道排列出现错位的问题等等。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技术人员会及时研讨解决方法,尽快排除问题。

网站的建设以开拓创新为主体,以教师间的互动交流为主导

组织教研员、学科网编教师参加培训,教授他们更多的网站管理技术、技巧,共同研讨网站的下一步建设方向,优化网站,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学科信息中心网站的建设中来。

篇7

关键词:文言文 侧重 人文性 正能量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文言文作为交际工具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是文言文对于传承传统文化,熏陶人文素养还是有着重要作用的。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语法现象和知识都应该是学生看懂文字的手段,而读懂作者的“为什么”才应该是学生阅读文章的终极目的。在文言文成为“古文”之前,它们也曾是人们用来表情达意的手段之一,也是人们思想流传的主要载体,古代之时周敦颐就曾提倡过“文以载道”,而韩愈更是将“文以明道”作为自己发起的古文运动的核心理念,也就是说古文与“现代文”出现的原因别无二致,文章出现的最初公用就是为了传情达意,不忘初心,记住最初的衷心,才能真正读懂传统文化中的文言语段。文言文的工具性和文化性从来都不是矛盾对立的,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笔者认为,在高中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有这么几点需要我们注意:

一、教师“读懂”文意要以适度为原则

“字字落实”是现在许多教师对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一个常规要求,这本是为了对文章内容做到准确到位的理解,然而在对分数的强烈渴望下,“字字落实”这一基本的能力要求却逐渐变了味,“正确率”、“得分率”仿佛才是翻译的结果,对文意的理解变成了退而求其次,而对文言字词含义的较真带来的后果往往是让学生觉得无所适从的同时老师的解说也很难服众。

例如,在解释《指南录后序》中的一句“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时,惯例讲法是把“当”解释为“应当”,整句翻译为“痛骂元军统帅应当死,辱骂叛国贼应当死”,但当时就有学生提出异议,学生通过查字典,找出“当”的其中两个不同意项:“应当”和“面临”,并认为“当”解释为“面对”也可以理解这句话:“痛骂元军统帅时面临死的情况,辱骂叛国贼面临死的情况”。这两种翻译对原文理解都很到位,就是在告诉读者,文天祥常常因为自己的激昂义气面临着被杀的状况。唯一的区别就在于对“当”的理解,因为“应当”和“面临”是两个不同的意项,如果考试是辨析实词、虚词的用法,那么学生的不同识记就有可能造成得分或不得分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这其实就是真实教学过程中的无奈,你能够理解文意,知道它在讲什么,但有时候你就是不能得分,这也不是教与学的规范问题,因为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合理的,他们给出的答案也是合理的。而这种矛盾的根本来源就在于,我们对文言文的教学和检测不是以是否“读懂”为标准,而是以是否能够说出“标准答案”为标准。但是同样的思想含义,表达方式却千变万化,何来唯一的标准答案呢,我们实在不应该让字词绑架文意。

所以我认为在设置文言文教学目标的时候,讲清字词的意思和用法固然重要,但是应该以能够水到渠成地理清文意为前提,在不影响句式变化、文句理解的前提下,多几种译法又有何妨?在这种理念下,我们讲解文言文时其实可以两条路并行:

一是打好基础,注重阅读。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教师应该进行透彻合理的讲解并严格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如果没有大量并准确的文言知识积累,那么希望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能够拥有独立自主的思维想法就是空话,空中楼阁再高也需要平底而起,当然,这里的字词基础我还是比较倡导字词应为文意服务;除了课内文言文的讲解,还应该及时的运用好课外文言文及适量的习题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论付诸实践才更让人记忆深刻;同时老师也可以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经典例句,帮助学生总结规律,形成理性认识,并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总结和将所学知识系统内化的能力。

重视学生的课后阅读、自我阅读可以积累字词句的整体推断和整体感知能力。如《红楼梦》《三国演义》这样的名著很适合用来训练学生对古文作品的接受度,《史记》《资治通鉴》等作品既是文学经典也是高中常常会接触到的古文素材,这样的阅读可以解除学生学习古文时时刻伴随的识记、背诵压力,更有利于学生语感和古文素养的培养。

二要敢于放手,善于引导。都说名师出高徒,这讲的其实是教师自身对于学生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就应该先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在教学过程中以引导为主,只要我们的设置的问题、引导的思路科学合理,其实学生自己就能完成对文意的提炼把握。在讲解《季氏将伐颛臾》时,我就大胆地做了这样的尝试,放弃常规的串讲加分析,而是以文中的三对应答为主线贯穿全文:第一对冉有和季路对孔子说“季氏将伐颛臾”,孔子责备道“求!无乃尔是过与”;第二对冉有辩驳“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以“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驳斥;第三对冉有说出真实想法“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毫不留情的以“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揭穿冉有的借口。提出这三对冉有与孔子的对答后,再引导学生关注孔子说这三句话的依据分别是什么,而这些依据就是全文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所在,在关注过程中为了彻底明白文意,学生运用字典工具结合书下注释,很快就排清了阻碍理解的难点字词,更是找出了孔子说话的落脚点。如果是常规串讲,固然可以做到基础与思想面面俱到不偏不废,但真正在读书的变成了老师,学生变成了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这样的教学也很容易淡化文中孔子师徒间的思想矛盾,而在争锋相对的矛盾中才最容易发现文章的精华之处,即孔子真正的政治主张。

二、教师要以传承传统文化正能量为己任

《秋水》语段中河伯对自我的诚恳反思,《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强调为人臣者应当承担的责任,定下“陈力就列”的结论,《谏太宗十思疏》里对于个人私欲、恶性的相应调整改变,《史记・刺客列传》荆轲知其不可而为之,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这些都不是简单的掌握几个字词句式就能把握的,脱离了文本的精神内涵,文本将不再是文本,而只是需要我们自己找答案的知识点罗列大全。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者,就是要把这些文章精华融化在课堂中,主题内涵呈现要有技巧,有重点,并有意识地用自己的热情和讲述感召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实实在在、真心实意的接纳作品的思想精华。

在学《鸿门宴》时,有学生在预习时对于项羽居然轻易放过刘邦表示不解,更有学生对项羽直接贴上了“傻瓜”的标签,认为刘邦只是运气很好。针对这种情况,我将文章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补充文章背景,《鸿门宴》开始前,项羽已经入关遭力拒而勃然大怒,并分析了大怒的原因。以此为铺垫过渡至正文中项羽得曹无伤密报再起怒火,并再次分析两次大怒不同的原因,将项刘两方进行对比,点明项羽集团在作出“击破沛公军”的英明决定时潜藏的失败危机;第二阶段,侧重分析刘邦活动,刘邦对张良信任与警惕兼具,第一次面对项伯就哄骗他成为了自己在鸿门宴中的救兵,面对项羽以低姿态道尽自己的“委屈”,宴后逃跑更是果断舍弃兵马,种种行为都表明了他心机之深沉,计划之周密;第三阶段,分析项羽在全文中说的六句话,并以他说出这六句话分别对应的原因结果,得出项羽的“傻”不在于他没有杀刘邦,而在于他没杀了刘邦的原因,不是心软,而是他始终没有意识到刘邦是秦朝灭亡之后与他争夺天下的真正对手,也一直没有对刘邦有警惕之心。

在随后的随笔中很多学生依然觉得项羽“傻”,但是这时候他们已经会以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来表示对项羽的遗憾,我相信在这样的分析理解下写出的项羽“傻”要比预习时候仅仅因为全文结局而仓促下的结论要深刻得多。如果全文匆匆串讲而过,那么学生会在简陋匆忙的课堂上漏掉文中许多精彩的细节,也就很难体会司马迁行文的匠心妙笔,更难以在内心认同鲁迅对《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

三、结束语

古典名著由于题材、体裁、时代等原因渐渐在学生群体中式微,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看到作品的闪光点,也有义务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评价作品,只有学生逐渐学会自己发掘名著作品的精华,才能真正让古典文学巨著在学生的阅读经历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参考文献:

[1]曾凡香.高中文言文教学法浅谈[J].文理导航,2011,17:43.

篇8

面对教辅书在校园里不断升温的现象,近日,本刊对江西、辽宁、北京、吉林等省市部分高中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认为有必要看教辅书的占75.5%,可看可不看的占16%,不用看的占8.5%。可见,教辅书受到了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的青睐。

那么,应该如何选择教辅书并将教辅书与教科书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让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下面就听一听学生、家长的说法,看看教学一线老师、校长以及专家们的观点。

A)高中生:教辅书让我欢喜让我忧

江西省南昌市某高中姜媛媛:

老师并不怎么主张我们买教辅书,但很多同学和家长还是四处求购,特别是寒暑假期间。以高考教辅书为例,现在以“状元”为书名的辅导类书籍特别多,买的时候有时没注意看,回去才知道又买重复了。

其实,平时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够多的了,买了书也没多少时间看,很多新买的教辅书,我连翻都没翻开过,既浪费了精力,又浪费了钱财。我们学校的老师教学经验丰富,他们常常会根据考试大纲,给我们选择习题做,避免了重复劳动,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北京市大兴某高中徐蒙:

我不是经常买教辅书,我认为学习仍要以课本为主,牢记老师课堂上讲的知识点。即使是买教辅书,我一般只选择自己薄弱的科目购买辅导书,比如物理、化学,因为这两门要多做练习题才可熟能生巧,但也不能一味地搞题海战术。

我觉得只要讲究方法。在做题的过程中总结规律,就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并不一定要做大量的习题,因为很多参考书上的题目都是类似的,重复做相同的题目只是浪费时间,不如把这些时间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面,比如放松心情与同学聊聊天,或者帮助家长做些家务活等等。

四川省成都市某高中程娟:

我的参考书不是很多,大部分是妈妈给买的。妈妈帮我买书有一个特点就是“跟进”。每次去买辅导书的时候,妈妈都会带上我班上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去书店,看她买什么教辅书,然后就给我买什么书,一点也不顾及我的学习实际。我们学校老师给成绩好的同学订了一些类似“尖子生题库”的参考材料,妈妈知道后也非得给我弄来一份不可。从不问我是不是“尖子生”,学那些东西吃不吃力。

不过。有些辅导书也是很管用的,老师讲完课之后,随后做些辅导书上的练习,既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又复习了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一举两得。

湖南省益阳市某高中卢倩鑫:

我主要买关于数理方面的辅导书,因为我数学和化学不是很好。买书时主要看是否有答案和详解,不然买了也白买。我买书时会参考老师的意见,老师向我们推荐的书目或是告诉我们上课可能讲到哪本书上的题目,我才会去买。即使是自己买来的,也会请老师帮忙“鉴定”,如果老师说没有什么利用价值,我是不会花多时间在它上面的。

B)大学生:教辅书的“帮补”有必要

辽宁师范大学刘阳:

转眼间高中毕业已经两年了。回首过去的学习生活,我觉得教辅书对我的帮助很大。从小偏科的我高中时更加明显了,文科较好而理科却一塌糊涂。高考复习时,多亏班主任向我推荐几本教辅书,才让我对书本知识有了一个深入的巩固和提高,考上了一所理想的大学。

当初,我对选择教辅书很头疼,教辅书的种类太多,而且大同小异,如果不精挑细选、优中选优,就会做许多无用功。所以,我建议学弟学妹们。看教辅书是很有必要的,但不要图多,更不能面面俱到,要选择几本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教辅书来看,做到有的放矢。

东北大学丁雪鹏:

我对教辅书的看法是,选择的种类不宜过多,但也不能一本都不看,应把时间重点放在几本好的教辅书上仔细研究。

教辅书毕竟是辅的材料,作为高中生还应该以书本知识为主,吃透课本考试时也就胜券在握了。当然,高中时期的教辅书与大学的教辅书也不一样,高中的侧重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消化,而大学的则更多是知识面的拓展和延伸,不同时期要选择不同的教辅书来充实自己。

C)家长:课堂要“学”。课外要“辅”

山东省龙口市学生家长王源庆:

我会为孩子选择主要学科的教辅书,如语、数、外等。我认为教辅书主要是对教科书上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补充,使孩子更系统更全面地掌握知识。现在升学竞争这样激烈,只靠学校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几本教材也不能涵盖所有考试的要点,有不少学生反映中考或高考的试题,他们都曾在练习册上做过,可见教辅书的重要性。

湖北省十堰市学生家长李晶然:

我觉得孩子在中学阶段只学习教科书上的内容,成绩是很难拔尖的。做大量的课外习题,能多方面接触不同类型的题目,既巩固了书本知识,又增加课外的知识。比如,最近高考作文的阅读材料是从一些杂志上摘录的,如果孩子平时能够多阅读课外书,多看辅导材料,就会在脑海里形成印迹,考试也就轻松多了。

吉林省长春市某高中学生家长宁海波:

现在给孩子买教辅书是一件极为头疼的事情。各家出版社为吸引读者眼球,想尽办法创造新奇名词,如“黄金搭档”、“阅读先锋”、“金牌”、“五星教练”等诱人的标题,似乎只要购买了这类书,就可以“一书在手,考试无忧”了。但事实并非如此,有很多书目只是换汤不换药,结果浪费了孩子很多时间。因此,家长在为孩子购买教辅书时,一定要细心。要有选择,考虑到教辅书和学校的课程是否同步,能不能即时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D)老师:选择要有针对性,切忌杂乱无章

辽宁省葫芦岛市杨利伟高中语文组韩淑娟:

高考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掌握以及能力的运用。而目前绝大多数高考教辅书都是按知识块进行编排,因此高中生在选购教辅书时,应该选择那些能提升综合知识体系,和课堂教学相配套、紧扣教材的同步训练。

语文学科重在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近年来,高考试卷也在力求设计一些开放性试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作出有个性的解答。从高一开始,学生就应该有意识地接触一些指导高考的考试类书籍,选择题量适中并难易适度、能真正拓展学生视野的进行练习,提前开发自己的潜能,培养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家长给孩子买教辅书,要做到不能让孩子对教辅书产生依赖性,更不能将教辅书取代教材。教

辅书的使用贵在精。如果太多就会显得杂乱无章、没有主次。此外,还应根据孩子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特点的书籍,可适当选择具有指导分析性的教辅材料,习题集要尽量少选。

辽宁省沈阳市138中学数学组李兵:

现在教材改革的力度较大。新数学教材形式上比较活跃,内容反而相对简单,考察的是学生的能力,要求学生知识面广泛,这一教育的大环境导致学生们只做书上的习题肯定不行。数学这门学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的东西往往是表面的、肤浅的,需要通过一定量的课后练习。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现在学生家长盲目地给孩子购买教辅书,有的教辅书与地区考试不相符,有的知识点是过时的。我觉得在购买教辅书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选择与孩子教材的版本相符的,还要结合孩子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购。比如,基础较差的学生,最好选择一些以巩固性练习为主的教辅书:而成绩不错的学生,则可以买一些提高类的辅导书。第二、检查教辅书是否有正规出版社的书号,是否为正规出版物,有的教辅书装帧非常精美,动辄十几二十元,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并不在少数。第三、要注意看看里面的一些题目、题型是否“很眼熟”,有无创新,最好选择在业内有知名度的名师、名校、名社编写和出版的优秀正版辅导图书,或者购买任课教师指定的教辅书。

辽宁省沈阳市91中学外语组丁智慧:

英语方面,选择图文并茂的音像型课外教辅资料是最好的,能让学生产生由感性到理性的理解。听、说、读、写当中,“说”的课外练习是最少的,这是我们学习英语的难点,也是家长最容易忽视的地方。我认为,家长要多选择那些符合高中生自身特点、题材适当或以日常交际为目的的口语课外习题,少选那些以应试为目的。以解题为中心的,要善于利用好教辅书,在课余时间里,多侧面多角度地提高孩子“说”的能力。

与此同时,还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孩子进行英语阅读,课本、教辅、阅读各占1/3为好。这就要求学生多看资料,增大课外阅读量,特别是多读一些地道的英文原版材料,多做一些有代表性的、考查语言运用能力的题目。这样多读、多看、多做,拓宽阅读面,就能形成自己的见解,增强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江西省南昌市某高中政史组李老师:

教辅书买来之后如何使用呢?这是一个关键。我认为不在于做题的量,而是能否把握关键的题型。一般来说,好的习题集可以做,但要有挑选。首先学的是什么版本必须做什么版本。其次,根据每年的高考题,挑相关题型做,挑自己的薄弱环节做,比如在历史科上,学生如果对历史年代及相关历史事件不熟练,那就有针对性地多做这类题目。

教辅书只是对平时学习的一种补充,不能作为“主粮”。另外,看答案比做题本身更重要,因为很多时候,学生在做题时理解并没问题,但表述起来却出现了漏洞,往往会出现前后矛盾、回答不到位的情况。所以学生在使用辅导书时,不要一味做题,可以尝试着从答案看表述,看一下别人是怎么论述、怎么安排结构的。比如,政治的论述题和材料说明题,高考试卷的答案并不统一,如何使回答条理清楚,不漏知识点,而且主次分明,这就需要语言组织能力了。

E)校长:教辅混乱,缘于高考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高中马凤云校长:

一年一度的高考去之又来,来之又去,一直是高中生学习的“指挥棒”,而教辅书的急剧升温也是在围绕高考“指挥棒”下大做文章的。无论是身处高三,还是高一高二的学生,选购辅导书、参加辅导班甚为关键。按常理,教辅领域是一片不容玷污的“文化净土”,然而如今鱼目混珠的教辅资料、良莠不齐的辅导班,让高中生跟花缭乱,不知如何是好。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到了老师的正常教学,也影响了高中生正常的学习和备考,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据某校高三学生讲,高中三年他买参考书共花掉1500多元,参加课外辅导班花掉3000多元,这些费用远远超过了学费,可是学习成绩却一无是处,结果只考个了专科。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疑问,如何看待教辅书?

当前,“高考经济”的丰厚利润使一些商家和一些与教育根本不搭边的出版社也蜂拥而上,打着“权威专家”、“名师名校”的幌子乘虚而入,造成教辅市场混乱。另外,人们攀比心理还在作怪,有的学生以为“别人有教辅书就能考出好成绩,我也应该有,否则考试就会掉队的”。家长们也大都存在这种想法,特别是寒暑假时,一定要给孩子买厚厚一摞教辅书,不管孩子有没有精力看,他们都要买全了。因此,学生和家长盲目地购教辅书,就很容易给不法出版社和商家以可乘之机。

F)专家:科学选择,理智“加餐”

渤海大学王香老师: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大量信息扑面而来,应该学会选择和加工,否则就等同于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面对知识的竞争和升学的压力,教辅书已成了学生及家长课后关注的重点,有的家长片面地认为孩子成绩不好是因为题做得不够,教辅书看得少,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其实,教辅书只是起到辅助作用,重要的还应该以课堂学习和课本知识为主。但是,我们并不否认,好的教辅书对于学习是有帮助的,我们只能利用教辅但不依赖于它,不能把提高学习成绩完全寄托在教辅书上。教辅应少而精,每科最好选择一两种质量较好的并完整地利用。在备考复习之初,学生还是要以一两本教辅为主,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

南宁师范学院曾茂林老师:

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辅书,首先要根据个人的能力和兴趣选择。作为学生,应该有自己的目标定位,树立起自己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由于学生的自身情况各不相同,学校不可能全面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有目的地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教辅书,提高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还有,在选书时应“以人为本”,从实际认知能力出发,针对自己薄弱的知识结构,选择难易适中的教辅书,才能较轻松地学好功课。

沈阳工程学院赵洪恩老师:

中学生仍是一个相对比较稚嫩的群体,所以教师不仅要给他们传授知识,也要让他们学会分析辨别信息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竞争的需要。面对种类繁多、鱼目混珠的教辅类图书市场,我们一定要注意一个“质”和“量”的关系。适量的课外习题训练,能够使学习达到一种“质”的飞跃;而一味地追求“量”,则会引起学生精神上的疲劳,会产生负面情绪,严重者甚至会看到教辅书就反胃。

从近几年教辅图书市场销售

情况来看,名校、名师、名牌出版社出版的教辅书,是学生购买时的首选。与此同时,学生不要一味地去追求难度,如果理解能力很强,可考虑多做难题,但对于理解力一般的学生,则应该做合乎自身知识基础与结构的题目。而且在做题的过程中,要做到教辅书与课本的有机结合,相互弥补。

G)相关链接:低质量教辅以应试为目标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曾花2万余元购买了市面上85%~90%的教辅材料,并专门组织了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学科的30多位专家对这些教辅书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了目前的中小学教辅读物存在着不少问题。

[质量分析]

从抽样调查看,低质量的教辅读物。普遍以应试为基本目标,以习题为主要素材,特别是以高考、中考、小学奥赛的试题为重点内容,所以基本不能体现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与要求,难度大大地超标,又背离教学辅导的基本原则,难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学习欲望,只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家长的经济负担。

[取向分析]

1、低龄化。应试类教辅读物由集中于高中和初中毕业生,扩展到中学其他年级,现在又扩展到小学各年级,尤其是小学奥数,近两年已经延伸到小学一年级。

2、成套化。越来越多的出版社,都是成套编写出版应试类教辅读物。

3、“套中套”。有的出版社在出版一套习题集、试题集后,再配套出版一套解答。有的还成套出版课本习题的解答大全,提供完整的解题过程,学生做作业就不必思考,只要照抄。

[存在问题]

■封面自命“灵验”,引诱读者。不少教辅书名起得相当巧妙。打出“考试高分,新招高招”或者“名校教师联手打造”的旗号,内容却名不副实。

■前言公然鼓吹“应试教育”。有些教辅前言里要求学生要“反复演练”,一套题目要做几轮才达到效果,考出高分。

■作者虚名假名,抬高身价。目前有许多教辅编写者不用真名。在虚假姓名的“掩护”下自称是“高考命题组专家”,或者“二期课改编写者”。其实不然。

■暴利定价,增加负担。某语文教辅定价94元。某数学教辅定价173元。有关专家指出,如此定价完全不合理。

■习题超标离本,繁难偏旧。举某本语文教辅为例,在新课标中已经杜绝概念性的知识在试卷中出现,但是该教辅依然搜罗了语音、字型等选择类、填空类题目1000多道,与新课标完全脱节。

■内容重复抄袭、差错屡出。教辅互相抄袭现象严重。加上质量低下,导致错误流传。

■印刷粗制滥造。字体太小,纸张质量太差。

■发行渠道杂乱,花样百出。有的书商甚至直接找到学校的各个教研室,进行回扣交易。

篇9

关键词:中职语文;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一、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基本内涵

应用文是在社会生活中广泛使用的文体。有学者如此阐述:“应用文就是‘应’付生活、‘用’于务实的‘文’章,个人、团体、机关相互之间,公私往来,用约定俗成的体裁和术语写作,以资交际和信守的文字,都叫应用文。”对于职高学生来说,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意义举足轻重。它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技能教学,既是一门与学生的语文素养密切联系的基础课程,又是一门综合性、社会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课程,是职高学生将来就业的一种素养与技能合二为一的彰显。因此,它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掌握应用文写作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技巧,通过训练,能够写出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精当、体式正确的文章,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适应社会需求。它的教学基本原则是:以“用”为指导,体现实用性。即从培养目标出发,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知识起点和接受能力出发,使应用写作教学真正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服务。

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主要症结

长期以来,职高应用文写作教学一直不受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存在着诸多问题。

1.受职高学生素质差异的制约

由于应用文理论性强又远离学生生活,一般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语言简洁、平实,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除文秘专业外,其他专业学生不感兴趣,不喜欢应用文写作课,对应用文文体、内容、重要性等认识不甚清楚,从而导致他们对应用文写作积极性普遍不高,甚至抱着一种敷衍塞责的态度。

2.受教育者本身水平差异的制约

目前授课中普遍存在着“三重三轻”的教学观念,即重讲述教材内容,轻自学指导;重要求基础知识的认记,轻实际写作技能的训练;重在黑板上演示,闭门造车,轻走出课堂,实地感知,现场实践。由此形成的课堂应用文写作教学方式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模式:“定义+作用+分类+格式+要求+举例”。这种偏重知识的授课方法,忽视了培养学生实际动手写作能力的,不少学生走上社会以后,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不会写作应用文,难以适应工作需要,不得不求助诸如《应用文写作大全》之类的工具书。

3.受教材内容的编排的制约

目前广泛实用的教材为国家规划教材书目中由马永飞等编著的《公文写作方法与技巧》。此教科书在原版的基础上有所取舍与改进,删除了一些与时代或职高学生实际不符的例文,增添了一些具有时代特征并相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文,但总体上还是与职高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相距太远。

4.受应用文文体特性的制约

较之其他文体诸如散文、诗歌、小说而言,应用文有很大的不同。它的客观性、程式化与其他文体的主观色彩、自由特征形成鲜明的对比,像小说、散文这样的记叙文体更适合学生书写自己的生活,抒发自我情感,因而更感兴趣。而应用文在学生心目中往往是呆板、无趣的。因此,改进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方式方法迫在眉睫。

三、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策略

1.科学引导鼓励,激发写作动机

当代大学者、散文家张中行在《什么是作文》这篇杂谈中言简意赅地指出:“所谓作文,不过是把经过自己构思、自己组织的话写为书面形式的一种活动。”由此看出,作文在本质上是一种个人的创造活动,它源于人表达自我、寻求沟通的内在欲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将应用文教学看作是激发学生内心欲求,鼓励学生参与创造的过程,而决不能把这一生动、艰辛同时充满魅力的过程当作是唯一的知识传授的过程。如果在应用文教学过程中能使学生感到有写作的欲求,那么就会诱发其写作的动机。例如在开学初,让学生来制订学习计划、学习公约、班级公约等,那么在这特定的、具体的情境中,学生就会产生学写这类应用文体的欲求,从而引发其写作的动机。因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是应用文教学中的首要解决的问题。

2.树立目标意识,强化写作训练

布鲁姆说:“目标是预定的教学效果。”教学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具体可测的目标,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而目前应用文写作教学普遍带有盲目性与随意性。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将教材固有的知识内容与训练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排列,制订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目标系列,由易到难,逐步达标。这样不仅可以克服教学的随意性,还可以实现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使学生的写作能力由量变到质变的提高。例如:前期,可以让学生学习掌握一些常用应用文体的特点和格式,做好读书笔记,摘抄成功范文,学会写请假条、申请书、书信等;中期,从形式到内容,对学生的写作方式、写作行为等进行指导、规范,并能模仿范文创作,会写广播稿、演讲稿、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等;后期,进一步学习各种应用文体的特点和格式,推陈出新,进行自主性创作,做到学以致用,从而达到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目标。

3.加强范文指导,明确写作规范

应用文有其特定的对象、内容和形式,由此决定了应用文写作的规范性。如消息就包括标题、导语、正文、背景和结语;写总结要回顾工作,摆出成绩,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指明方向等。应用文的规范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强范文指导,利用范文稿的示范性、指导性,让学生进行针对性、模仿性训练。其次,我们还必须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习作,指出其成败得失,进一步体味原理,及时地从感性认识中总结出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4.结合生活实际,注重写作实践

应用文,重在一个“用”字。“用”是目的,“写”是核心。只有通过系统科学的“写”的训练,才能具备“用”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适当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将写作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之感受到应用文的作用,从而引起高度重视,增强学为所用的意识,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除加强一般的课堂训练外,还要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注重加强其写作的实践。例如:通过校园广播站,写作通讯稿及时报道学校新人新事;举办演讲比赛,写作演讲稿;开展主题活动时,写作倡议书;实习结束,写作实习调查报告;毕业前夕,指导学生写作“求职信”或“推荐信”等等,让学生结合实际,不时作文,解了生活之需,又提高了写作能力。

5.欣赏品味美文,感受语言魅力

如果能登堂入室,那么我们也会惊喜地发现应用文也有美处。应用文独特之美在于其简洁、准确的语言。如果我们教师能把这种独特之美用智慧的方法传染给学生,我想也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的兴趣。我们可以从范文中或学生的优秀习作中选取一些词语鼓励大家来欣赏、品味,看能否找出更准确、简洁的词语来代替;可以精选出一些段落让大家来精简,看能否在毫不损伤原意的基础上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达文义;还可以让学生读范文或自己的作品,力求传达出语言本身的魅力。通过这样不间断地欣赏,我想大部分学生会理解应用文语言的特征,同时也能体味出这种简洁、准确的独特风格,既能提高他们对语言的表达、感悟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