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9:35: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风险决策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风险决策 效用理论 前景理论
一、概述
期望效用理论,是人们惯用的风险决策分析方法,本文通过引入几种经验主义的效应,对这种传统的理性选择的规范模型进行批判,指出了其中错存在的缺陷不足,进而提出了一种风险选择的替代模型——前景理论。最后文章还讨论了前景理论如何说明观察到的风险态度,以及因参照点转移而导致的选择问题的二中择一表达,并勾画出当前处理的几个扩展。
对期望效用理论的批评
期望效用理论应用于前景选择是基于下列三条原则的:
1.期望:前景的整体效用,用U来表示,就是所有结果的期望效用。
2.资产整合:如果期望资产的效用大于资产的单独效用,则这个组合是可以被接受的。
3.风险厌恶:假设人们更偏好于确定的资产。
二、经验主义效应
接下来文章论证了违背期望效用理论这些原则的几种现象。
1.确定效应
所谓确定效应,就是在确定的收益和“打赌”之间,做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确定的收益。用一个俗语概括就是“落袋为安”,用一句话打比方就是“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正所谓见好就收。本文列举了一些实例,说明相对于将一个最初不确定的前景改变为更加不确定的前景,将一个确定收益的前景改变为可能的前景,会产生更大程度上的愿望减少。并且对期望效用理论的有效性提出了几点质疑。
2.反射效应
当一个人在两种损失中进行抉择时,会激起他的冒险精神。在确定的损失和“打赌”之间,做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赌”,这就是“反射效应”。这也就是所谓的“两害相权取其轻”。由于人们对不确定的较大损失的偏好大于对确定的较小损失的偏好,所以期望效用理论的结果可能违背人们真实的意愿。
3.概率保险
安装防盗自动警铃、更换旧轮胎、长期吸烟者决定戒烟都可以看作概率保险。保险人通常更偏好提供范围有限的、较低或者零扣除的保单,而不是更大范围的、较高扣除的可比保单,这不同于风险厌恶。
4.隔离效应
为了使选择变得简单,人们通常会自动排除二者相似的部分,而将精力集中于二者不同的部分。而这种对待问题的方法可能会引起不一致的偏好,因为对于同一种期望,可以将其按不同方法,分为不同种类的,共有的和不同的部分,不同的分解有时会导致不同的偏好。将这种现象称就被称为隔离效应。偏好的改变是因为对特别重大事件的喜爱,但它有可能会违反期望效用理论分析的基本假定,即不同效用之中的抉择仅被最终的概率决定。
以上几种经验主义效应都对期望效用论的可行性提出怀疑,这些效应使期望效用理论作为一种描述性模型看来是失效了得。
三、前景理论的提出
前景理论是描述性的一个决策性模型,它首先假设风险决策过程可分为编辑和评价两个部分。在编辑阶段,人们凭借“框架”(frame)、参照点(reference point)等采集和处理信息;在评价阶段则主要依赖价值函数(value function)和主观概率的权重函数(weighting function)对信息进行判断。价值函数是经验型的,它有三个特征,一是大多数人在面临确定收益时是风险规避的;二是大多数人在面对损失时是风险偏爱的;三是人们对损失比收益更敏感。所以,人们在面对收益时往往是小心谨慎的,不愿承担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会不甘心,所以容易激进冒险。人们对损失和收益的敏感程度不同,损失时的痛苦感会大大超过获得时的喜悦。
1.价值函数
价值的载体是财富或福利的变化,而不是最终拥有多少。人们在面对收益时规避风险,而在面临损失时则偏爱风险,而损失和获得又都有相对于的参照点,所以,改变人们在评价事物时所选取的观点,会改变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
比如M公司面临两种投资决策,投资方案A会获得肯定的盈利400万,投资方案B有50%的可能性盈利600万,50%的可能盈利200万。这时候,若公司的盈利目标比较低,比方说是200万,那么方案A看起来会多赚了200万,而B则是只会刚好达到目标,或者多盈利400万。A和B看起来都是获得,这时候员工可能不愿冒风险,而更倾向于选A方案;而如果公司的目标定得较高,比如说600万,那么方案A就像是少赚了100万,而B可能刚好达到目标,或者少赚400万,这时候两个方案都会损失,所以员工反而会抱着试试也可能可以达到目标的心理,更倾向选择有风险的B方案。可见,公司可以通过改变盈利目标进而改变员工对待风险的态度。
2.权重函数π(p)
在前景理论中,每一个结果的价值都要乘以决策权重。人们会倾向于高估低概率的事件、低估中高概率的事件,在中间阶段人们对概率的变化则相对不太敏感。对极低概率的事件赋予0的权重,而对概率极高的事件赋予1的权重。
设立一个决策权重函数概率p的非线性函数,该函数单调上升,它给小概率事件较多的权重,给大概率事件特别小的权重。
决策权重函数具有以下特点
(1)决策权重不是概率,不符合概率公理。
概率公理:一次随机抽样中最容易出现的事件是概率最高的事件。也可以反过来表述为:一次随机抽样中概率最高的事件是最容易出现的事件。
(2)π(p)是p的增函数,且π(0)=0,π(1)=1,可见不可能事件的偶发性被忽略,而且度量是标准化的。
(3)决策权重更倾向于高估小概率的事件(π(P)>P)和低估高概率的事件(π(P)
权重函数可以解释人们面对80%的概率赢300,以100%的概率赢200时,人们往往选择后者的现象。80%的概率因权重函数而使真实概率减少,而100%的概率却不变,人们趋于选择确定性的结果。
权重函数还能够对一些常见的经济行为提出较合理的解释,比如人们喜欢购买彩票,即使赢得大奖的概率极低;人们也可能会过度支付车辆运输保险费。
四、对前景理论的讨论
1.风险态度
在前文所提的阿莱斯实例中所观察到的偏好占优形式可以得出:只要两个结果的v比率受到各自的π比率的限制,那么期望效用理论就会以上述方式被违背的。
在给定损失概率超估时,就可以根据前景理论来证明为什么常规保险的偏好胜过概率保险的,即如果(-x,P)与(-y)是无差异的,那么(-y)的偏好胜过(-x,P/2;-y,p/2;-y/2;1-p)。
2.参照点的转移
【关键词】物流外包 决策分析 风险防范 研究
一、物流外包的决策分析
(一)物流外包在经济方面的决策标准
1.是否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或者是物流成本的最低化。在市场经济条件能否切实降低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绝对是企业选择物流运营模式的首要考虑因素。具体的行使准则是,企业可以通过计算与分析现有的物流运营模式,在成本比较的基础上来选择可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其他经营模式。
2.能否有效地减少企业的资本投资。对于众多企业来说,资本绝对是企业在经营发展中起到核心生产力作用的要素,如果企业并非是专营物流的经济组织,那么通过物流外包的形式减少企业在物流上的投资资本,实现资本的最优化,绝对是物流企业选择物流外包的首要考虑。
(二)物流外包的战略决策标准
1.能否提高客户的服务水平。在买方主导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是客户的多少与优劣,因此运用较高的服务水平吸引和挽留客户是企业实现长久稳定经营的制胜法宝。而企业物流水平作为决定企业客户服务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企业在选择物流模式时必须将能否提高客户服务水平作为物流外包决策的参考标准。
2.是否能够获取物流相关的专业技能。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中,拥有并保持专业的物流相关技能是企业物流管理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因此,物流外包能否使企业拥有并保持专业的物流相关技能就成了企业决策的重要战略决策标准。
3.能否为企业市场拓展战略的实施增添助力。企业物流是企业进军新市场的先锋,因此企业所选择物流运营模式能否为企业市场拓展战略的实施增添助力,就成为企业在物流运营模式选择的重要决策标准。
二、物流外包风险的防范探讨
(一)与物流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关系
与物流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对于企业来说有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方面,企业与物流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关系,能够实现双方信息上良好沟通,从而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或者是信息丢失引起的摩擦和可能发生的信任风险。另一方面,企业与物流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能够实现利益上的共享和锋线上的共担,这将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各项资源上的拓展带来无可估量的优势。企业与物流供应商构建战略联盟关系的具体实施举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与物流供应商建立起利益共赢体的关系。企业在与物流供应商的合作过程中,应该树立起利益共赢的理念,不仅要在技术、资本以及知识等方面与供应商实现资源上的共享,还应该在风险规避上与风险分担上与物流供应商共进退。
其次,企业应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与物流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具体的实施措施是企业在利益分配与合作程序上应该秉持公平的原则,既关心企业自身的经营利益同时还应该关心对方的经营利益,在合作流程的实际操作上还应该在计划实施之前考虑一下对物流供应商产生的影响,确保不损伤对方的切实利益。
最后,建立起迅速、准确、高效的双方信息沟通交流机制。在知识信息时代,信息的准确、迅速以及有效与否是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同时也是合作双方高效与否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建立有效的双方信息沟通交流机制,让物流供应商了解企业的物流战略目标,并对企业所存的不足之处给予迅速的反馈,既有利于拓展双方合作的利益,同时也有利于企业不断创新发展。
(二)规范外包合同的签订与管理
物流外包企业在签订合同之前,应该对自身的物流需求进行科学的调研,对自身的物流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的模块化整理,对企业物流流程进行重组,对物流数据库的结构、信息系统的应用环境,甚至操作系统的界面模式等都要进行反复的论证,企业自身经验不足时,还可以委托顾问公司或咨询公司来完成。除了对合同的各项条款认真审查之外,还应该明确合同中的理赔条款、仲裁条款以及合作终止条款等。
(三)加强对物流外包全过程的监督与控制
在知识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物流外包风险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就是合作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信息不对称的任何途径都可以降低物流外包过程的风险。具体的措施主要有:首先,企业应该根据物流外包的切实需求来建立物流外包的专门管理体制,专们负责物流外包的监督与管理。其次,与物流供应商共同建立物流业务的管理体制,以便于对物流全过程进行监督与管理,并定期向企业物流外包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工作汇报。最后,建立企业物流外包评价体制。有企业管理层、物流负责人以及财会人员定期对外包的物流业务进行全面评价,以便于及时地对外包物流业务进行科学的调整。
三、总结
关于物流外包的决策分析与风险防范,本文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论述。具体的内容和措施可能由于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以及制定措施的出发点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总的来说,物流外包的决策与风险防范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同时也因为企业的物流需求和相关的条件不同而不尽相同,需要我们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有区别的对待。在此,也希望有更多的专业人士以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参与到这项课题的研究中来,为保障国内现代化物流的快速发展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决策分析 TREEPLAN 蒙特卡洛模拟
管理学界唯一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把管理的定义为“管理就是决策”,该定义一语中的地指出了管理的要害。企业管理实际上是由一连串的决策组成的,决策质量的好坏对于管理各项职能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决策分析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管理基本技能,在管理学、管理运筹学、物流系统工程等多门学科中反复出现,特别是关于定量决策,面对数学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如何才能实现有效教学?笔者认为应该适当淡化理论技术的教学,转向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相关的工具软件以辅助决策。
面对不同的类型的决策问题,适合学生学习以处理问题的主要的方法一般认为是优化和仿真两种类型。优化方法是通过计算期望值,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最大值,如适合于风险决策的决策树法和决策表法。仿真方法包括静态的蒙特卡罗仿真和动态的事件仿真。
一、EXCEL求解决策树
决策树分析法是常用的风险分析决策方法。它利用概率论的原理,利用一种树形图作为分析工具。在该方法中,决策节点代表决策问题,方案支代表可供选择的方案,用概率支代表方案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经过对各种方案在各种结果条件下损益值的计算比较,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用于决策树法的计算机软件主要有DATA-Tree Age,TreePlan,DPL, Decision Pro and Precision Tree,它们的共同点就是用户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操作(例如指明不同节点的数量和类型)就可以构建出决策树。在我们的教学中使用的是EXCEL的决策树插件TreePlan。
在文献1中有关于决策树方法的部分有这样一例:有两家摩托车厂联营准备建立一家专卖商场,拟定了大、中、小型三个方案,各种类型的商场在不同的市场销售状态下收益预测如表1所示,试问该联营商场应选择哪种方案?
首先为EXCEL加载好TreePlan插件。若成功则在菜单栏的加载项的功能视图中就可以看见菜单命令Decision Tree。
打开EXCEL,鼠标选中适当的位置,打开Decision Tree菜单,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中New Tree(新建树),系统会自动出现一个带有两个分支的决策节点。在本例中有三个可选方案,所以需要在初始树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分支。选中决策节点所在的单元格,选择Decision Tree,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add branch(增加分支)。接下来,开始绘制状态事件分支。选中决策分支1末端单元格,选择Decision Tree,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change to event node(转变为事件节点),branches(分支数目)选择Three,将该决策分支的子树做适当设置后复制粘贴到其他分支(不熟悉此操作的可以直接绘制)。录入相关数据信息并根据需要对部分函数做简单修改后系统自动进行计算并显示最终结果,如图1所示。
根据计算结果可知,应该选择建立中型商场,其期望收益值为10.5万元。
包含有多个决策方案的一类特殊例子是决策是连续的并且决策结果被看作是一个关于连续概率分布的函数,在这类决策中,就需要选择其他的方法而不是决策树方法了。
二、蒙特卡罗(Monte Carlo)模拟
蒙特卡罗模拟方法的原理是当问题或对象本身具有概率特征时,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产生抽样结果,根据抽样计算统计量或者参数的值;随着模拟次数的增多,可以通过对各次统计量或参数的估计值求平均值的方法得到稳定结论。
由Decisioneering公司开发的Crystal Ball以及由Michael Middleton开发的RiskSim都是实现蒙特卡罗模拟有效工具。在我们的教学中,采用Crystal Ball来讲授蒙特卡罗模拟方法。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库存问题一直是管理的一个热点和难点。该领域的一个经典模型就是报童问题(newsvendor problem)。问题叙述如下:一个报童每天以1.00元的价格购进某种报纸,然后以2.00元的价格售出,每天内有售完的报纸以0.40元的价格退回给报社。据长期统计,报童在任意日期的销售量服从均匀分布,请帮助报童确定最佳订购数量使总收入最大?
在加载了Crystal Ball模型附件的电子表格中建立如2所示,订货数量(C9)是任意假定的值,作为可能值的首个推测值。假 定需求(C12)输入的是通过Crystal Ball生成的概率分布而不是单个恒定的数值。实际需求(C13)中输入公式“=ROUND(假定需求,0)”,销售收益(C15)中输入公式“=单位售价*MIN(订购数量,实际需求)”,购买成本(C16)中输入公式“=单位成本*订购数量”,总残值(C17)中输入公式“=单位残值*MAX(订购数量-实际需求,0)”,利润(C19)中输入公式“=销售收益-购买成本+总残值”。
利用EXCEL和Crystal Ball运行图2所示的模拟过程需要经过四个步骤。
图2 利用EXCEL进行蒙特卡罗模拟
1.定义随机输入单元;
单击C12,输入任意值,单击Crystal Ball工具栏上的Define Assumption按钮,从分布库中选择需要输入的概率分布,在弹出的分布对话框中输入分布参数,可以引用这些参数所在的单元格。
论文摘要:本文简述了培训存在的风险及相关的防范措施,通过在职培训于当今必不可少的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对管理者如何防范人力资本流失的风险进行了相关的决策分析。
1培训的风险
培训对企业而言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同其它的资本投资一样,既有收益,亦会有风险。因为风险和收益是共存、不可分割的。就企业而言,培训风险在于:
1.1投资主体的多元性企业和个人均为投资者,企业投入钱、人力、物力、设备等,个人付出体力、精力、时间及放弃其它的机会和收入。不同主体对人力资本形成的贡献难以区分,在收益分配时会产生矛盾,以至于会造成一方甚至双方的损失。
1.2投资客体的不确定性人力资本存载于人体中,与承载者不可分割的。承载者个人的经历、个性、思想、偏好等及激励程度与奖惩制度的科学性等会影响其能动性及创造性的发挥。
1.3投资的长期性人力资本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市场需求的变化、科技创新等会使投入收不回来。
1.4对象选择不当企业选择人员并对其加大培训投入,但其人力资本承载者在投资回收期内发生职业流动或丧失工作能力会使投资收不回来。
2培训的必要性及防范措施
从企业角度而言,既使存在上述诸多风险,培训仍然是必要的。由于我国现阶段处于转轨时期,相当一部分传统企业处于衰退阶段,而新兴产业的发展又没有来得及及时跟进,产业结构处于活跃、升级的关键期。新兴的高科技产业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造成人才供给不足(注:由于外部供给不足使培训成为必要的决策分析模型请参见附录),而传统行业中低素质、低技能人才过剩。因而一方面仅靠外部来寻找再生产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可能满足不了需要且成本昂贵。另一方面,知识的更新日益加快,任何人不对自己的知识及时更新,赶上时代步伐,仅让他吃老本,最终会丧失竞争力的。
所以,现在加入WTO,面临严峻的人才短缺,管理者不仅需要明确存在哪些风险,还要知道怎样有效地防范这些风险。总地来说,以下几方面可有助于降低风险。
(1)对于投资的主体多元性风险,可通过划分投资领域。企业应注重投资于为企业带来收益、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性劳动技能,个人应注重投资于一般性劳动技能。
(2)对于客体的不确定性,企业应注重对人力承载者有效的激励,使人力资本得到充分发挥。个人的适度流动对社会而言可能会使人力资本得到更好的发挥,但对企业而言,就是损失,所以应通过制度安排对企业投资者予以适度补偿。比如用转嫁风险的办法受训者承担部分培训成本,或通过契约规定受训者的服务年限及离职赔偿金。
(3)对投资行为的长期性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企业应加强对政府施政行为、法律法规的研究,注意政策的变动,加强对市场的调查研究,注意行业的调整,投资应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地跟踪行业的技术前沿,科技创新要先进,发展信息服务,以有效的信息为支撑,对投资方案作充分地论证,防止盲目投资。
3风险防范的相关决策分析
对于有些风险,诸如员工的突然死亡或新技术的创新等是不可抗的,我们无能为力。但对于人员的流失可以通过一些制度上的安排来减少风险。管理者需要考虑的决策是培训时怎样防范或减少人才流失的风险。根据贝克尔模型,人力资本投资者包含了企业和受训者,且将在职培训分为一般技术在职培训和特殊技术的在职培训。下面就这个决策问题也分为一般技术在职培训和特殊技术的在职培训两种情况作一分析。
3.1一般在职培训划分投资领域可有效地减少风险,即让企业投资于特殊技术培训而员工则投资于一般技术培训。贝克尔认为,对于一般技术在职培训,它可以使所有或许多企业都有可能从中获益,提供该培训的企业全无特殊优势或额外利润,因而企业只有在不承担培训费用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对员工提供培训。因为企业承担了培训费用,必然要求得收益,即未来员工的边际产出要大于其工资,企业才能获得收益。但员工接受培训,提高了生产率,也要求与其生产率相当的工资,否则会威胁离职,因其受训的是一般技术培训,在别的企业也能有相同的生产率,可以得到与生产率相当的工资。因而。此时,提供培训的是个人,与企业无关,员工承担所有的培训费用,收益也全部归员工所有。它与其它的个人投资人力资本没有实质区别。
对一般在职培训来说,作者认为,其实企业亦可承担部分费用,这有两点理由。
一是可以在招募时对员工产生吸引力。二是企业承担的这部分费用是可以得到回报的。
由于在培训期间员工是通过接受低于其边际产出率的工资来承担培训费用的,员工愿意承担这部分费用。
但费用到底有多少才能使企业不必担心员工会在培训后追求工资等于边际产出而流失呢?对一个员工来说,流失时,要考虑很多成本的,只要其边际产出与工资差额不足以弥补其流失成本时,员工是不会作出离职决定时,这也给企业提供一个承担费用的可选择的边界。
假设员工是完全理性的,即所谓的经济人假设。对于员工,离职的成本有:实现流动而付的成本、信息费、交通费及安家费C。;员工放弃现有职位带来的机会成本C2;离开熟悉工作环境、亲朋好友所带来的心理失落C3;不确定因素如失业、伤病等带来的成本。当对某一时期t而言,只要,即员工预期在本企业的工作期限内边际产出与工资差额的现值之和大于其离职成本时,员工就有可能作出离职决定。MPt为员工在t时期的边际产出,W为员工在t时期的工资。由于
其中K为培训费用,MPo—Wo为培训期间员工承担的培训费,MP,一Wt为培训后t时期员工承担的培训费,即员工在培训结束后以低于边际产出的工资来支付企业在培训期间为员工承担的培训费用。因而对企业来说,只要员工培训后在预期的工作期限内不离失的话,企业是没有损失的。
对于企业为员工承担的费用即培训后的员工承担的费用是受到其流失成本的限制的,上限是流失成本。企业可以在它承担的费用和员工培训期间承担的费用之间的比例作些调整。它承担的费用比例大些,则员工培训期间承担的费用比例就可小些,增加招聘时的吸引力;员工培训期间承担的费用比例大些,企业的负担可小些。此时,企业承担费用的举动完全是出于吸引新人加入到企业中来这一目的的,而且企业也可收回这部分成本费用的。
3.2特殊在职培训对特殊在职培训,贝克尔认为,它只对或者说主要对提供培训的企业有利,企业要全部或部分承担这类培训的费用。在市场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企业进行培训的均衡条件为
对于进行特殊技术在职培训的企业来说,MP0和w为其它企业工人的边际产出和工资,而MPI—Wt则为其培训收益,C为企业所花费的培训成本。
人们一般会问,特殊培训基本上只在提供培训的企业中才能用到,因而企业就应承担全部的培训费用。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企业愿意承担全部费用,包括受训者付出的时间精力的补偿,受训者可能知道他比企业更有优势,他的流失与否与他本人没有损失,但企业的投资将会丧失它的投资。
因而最好地办法则是企业与受训者共同分担培训费用,投资收益在这两个投资者之间分配。企业可以支付低于其边际产出的工资,这样企业就可获得回报。个人若不满意于工资低于边际产出而流失的话,由于其受到企业的特殊培训所花费的成本在其它企业很难收回,会受到损失的,因而最好的选择是呆在原来的企业,不光可收回成本,还可得到收益回报。
3.3培训对象的选择然而现实中仍有受过专门培训的员工发生流动,造成企业、员工个人的不少的损失,可通过培训对象的选择来解决。对于受到一般技术培训的员工(此时企业不承担培训费用),企业不需要决定谁该受到培训,员工自己会作出决定。对企业而言,谁接受培训都是一样的,企业不会支付比员工的生产率更高的工资。任何希望得到培训并愿意支付费用的员工,都可参加培训。对经过特殊培训的员工或企业承担部分培训费用的受过一般培训的员工,因为企业承担全部或相当部分的费用,因此仔细选择培训的对象有利于减少员工流失的损失。一般来说,应选择那些较为年轻的愿意以较低起薪为代价支付部分培训成本的员工并计划在企业呆较长时间的员工。因为对这些员工而言,支付的培训成本必然要求在后来的工作期限内得到可观的回报。只有年轻员工或计划呆的时间长的员工才可能得到大的回报。对企业也是有好处的,它也有足够的时间来收回成本及取得收益。
【关键词】风险-收益相关性 SWOT 发展战略 行业环境
企业作为若干寻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个体集合,在进行决策特别是战略决策时尽可能发挥理性优势。尽管企业总在规避风险,然而为谋求收益,规避倾向会随收益上升而渐弱,必要风险则随之上升。根据这种规律,风险与收益通常被认为存在正相关关系。
从定量角度看,CAPM资产定价模型中的β系数检验也对此正相关关系提供了支持。长时间来,这种正相关关系往往是在收益决策分析中的理论基石。
一、风险-收益相关性讨论
近年来,国外学者在风险与收益的关系问题上发展出了新的观点:鲍曼从管理组织理论角度提出“鲍曼悖论”;法马和弗兰由股票市场回报率差异提出“三因子模型”;费根鲍姆则在不同行业内部的企业风险战略进行了研究。他们对传统“风险收益正相关”观念提出挑战,认为二者在很多情况下以负相关形式出现。
托马斯、费根鲍姆、杰格斯、莱纳尔几位学者通过计算一些企业的资产收益率(或股票收益率)均值和标准差,并以行业险指数和回报率中位数作为分界线,将同一行业内的企业进行了四种类型的划分,为:高风险-高回报、高风险-低回报、低风险-高回报和低风险-低回报。在这些探究成果的基础上,学者们得出如下结论:若收益率低于行业中位数(或样本中位数),风险-收益往往呈负相关关系;若收益高于行业中位数(或样本中位数),风险-收益呈现传统的正相关关系;在较为稳定的时期或行业环境,高收益行业风险-收益呈正相关关系;所处时期或行业环境波动较大,低收益的行业风险-收益呈负相关关系。根据上述四种风险收益关系,企业在选择相应的战略分析框架、建立适合的战略决策模型时,应结合二者思路对风险与收益重新审视。
二、借助SWOT矩阵进行的风险-收益战略分析
SWOT分析法来自麦肯锡咨询公司,它对企业的分析从内外两方面展开,包括企业优势S、劣势W、机会O和威胁T。通过矩阵式组合,企业发展背景通常被划分为SO(优势+机会)、ST(优势+威胁)、WO(劣势+机会)和WT(弱势+威胁)四种类别,相应地,应分别选择增长型、多种经营、扭转型和防御型战略。
(一)SO模块
SO模块内企业通常被认为拥有获取高于行业平均收益的能力,且行业具备较好的发展前景。然而由风险-收益相关性分析可知,企业即便具备SO两利,高风险的战略决策也未必是高收益的充要条件:外部机会存在的因素不仅是行业总体环境发展良好,也有可能是较为动荡的状况,如主导者变更、市场容量剧增、产业变革等。决策者不仅要清楚机会根源,更要判断行业发展波动性及其强弱,分析行业利润率高低。即使自身收益较高,企业也应分析究竟是内部盈利能力高,还是行业整体具备较强利好。若是前者,企业需警惕是否处在动荡行业或细分市场。此时,风险-收益相关性与平稳高收益行业中很可能完全相反,出现企业自身风险-收益正相关而行业负相关的境况。企业应在高收益条件下保持均衡的风险偏好,避免过度追加资本或大幅提升负债水平,防止做出过激的增长型战略决策。
(二)ST模块
ST模块内企业一般采用多种经营战略,具体表现为:市场开发战略(低风险模式),一体化和多元化战略(高风险模式)。企业开发新市场或挖掘细分市场以规避威胁,若外部收益率或稳定性降低,企业此时谋求低风险高收益。若采取扩张型战略,扩大企业或产品线规模,一旦外部威胁被克服,企业在高风险中获得较高收益。ST模块在风险-收益上与SO存在类似之处,只是被讨论企业从动荡受益者变为受害者。具体情况可能为:领导地位受到威胁,目标市场容量饱和或收束,新技术、产品、服务出现等。一旦上述威胁对企业产生影响,风险-收益相关性可能由正到负发生变化,相关性从强到弱递减继而从弱至强递增。若忽略两阶段的拐点,就可能做出错估风险的决策。
(三)WO模块
WO模块决定企业主要借助产品开发战略,以利用机会弥补或克服劣势。至于“补短”还是“避短”,则需通过环境对风险偏好的需求来判定。无论行业环境如何,WO意味着企业多为高风险-低收益,需采取扭转型战略。而行业本身的风险-收益相关性则可能出现正负两种情况。
当外部环境整体稳定,行业整体呈平稳发展或成熟态势,企业快速发展主要依赖能突破行业瓶颈的高风险战略。这类战略突出特征在于短平快,以获取时间先机并集中优势资源,不着眼于行业普遍优势,而是绕开短处,寻找机会成为“搅局者”或占据利基市场。通常,劣势企业在稳定环境下更倾向于采用这种战略,目的在于谋求行业高风险状况下的高收益。
当外部环境动荡,行业内常出现高风险-低回报及低风险-高回报的模式。此时,企业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应积极利用机会弥补劣势,追赶行业均衡水平,寻求较为稳固安全的发展方式。
(四)WT模块
在自身劣势和行业威胁的双重打击之下,风险与收益的相关性“负负得正”,即典型低风险低收益。WT模块意味着保留价值和退出壁垒低,通常战略为收缩、清算或另谋出路,即放弃此块市场,故在此不多做讨论。
三、结论
通过将风险-收益相关性的正负变化同SWOT矩阵相结合,即在优势-机会,优势-威胁,劣势-机会及劣势-威胁组合中,风险与收益的相关系数将矩阵划分为8区间。在新体系之下,企业不仅应研究自身的优势、劣势,行业环境的机会、威胁,更应考虑风险决策的重新定向。
综上,企业在进行战略决策时,风险-收益相关性对战略背景有极大影响。决策者须关注其不同的内外战略环境中发生的重要变化,正确评估可能面临的风险、承担风险的能力、可能获取的收益以及寻求收益的可能性,进行适应内外变动的战略决策。
参考文献:
【关键词】房地产投资;投资风险;税收因素
1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住房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我国的房地产业逐渐恢复和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新的、十分活跃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由于其对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的敏感性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首先是政策对房地产市场投资和消费的拉动效应,国家先后出台的一系列税费、简化手续等政策刺激了住房消费;其次,房地产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为市场提供了交易场所和畅通的信息渠道。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房地产业是一个高风险,盈利水平可能较高但又难以确定的行业。房地产投资虽然有着较高的投资收益,但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房地产投资数量大、投资周期长,涉及的风险广泛复杂,而且很容易受到国家和地区经济情况的影响,难以预测市场未来的走势。另外房地产投资本身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如变现能力低、交易纠纷多、筹措资金困难等。这些都导致了房地产投资成败的极大不确定性。
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者,都希望以最少的投资获得最大的收益避免投资失败。因此,本文分析了影响房地产投资的主要要素:风险因素和税收约束,研究了这两者对房地产投资的效果影响。
2 房地产投资风险要素
风险的定义最初出现于1901年美国A.M.willet所作的博士论文《风险与保险的经济理论》中:“风险是关于不愿发生的事件的不确定性之客观体现”。目前,风险分析在国外房地产投资实践汇总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日益系统化、规范化。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了风险的理论研究。在此之前,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经济风险问题一直都是否定和回避的。当前,房地产投资风险分析在国内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很多房地产企业还未真正建立起完善的房地产投资风险分析系统[1]。
3 房地产投资的税收约束
住宅项目从取得土地使用权到销售及再次转让完结,需要经过土地征用、开发建设、交易转让、装潢和使用等诸多环节;涉及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契税、耕地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教育费附加等相关税收。
住关人民的基本生存和生活需要,住宅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因此住宅市场也是国家公共政策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除税收政策以外,还有其他的政策因素,例如经济适用性住房建设政策、个人住房信贷政策、利率调整政策和消化空置商品住宅政策等。这些政策因素都从不同程度上对房产供需双方的开发和购买决策行为产生着影响[2]。
4 房地产投资的风险控制
对房地产投资各个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使企业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损失,获得较高的安全保障。
4.1 投资决策阶段的风险控制
投资决策阶段需要考虑的风险因素最多,风险因素对项目的成败的影响也是最关键的。因此,企业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4.1.1 重视可行性研究,确保投资决策的正确性。
4.1.2 加强市场监测、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4.1.3 采用房地产保险的方式来间接降低风险。
4.1.4 灵活运用投资组合理论。
4.2 土地获取阶段风险的控制
在土地获取阶段前,必须对地块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以及使用属性进行认真确认,一决定或放弃对某一项目的开发。在征地过程中,应主动争取有关部门和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帮助,以化解众多风险因素,减少来自各个层面的干扰;在拆迁和安置补偿问题,统一原则性和灵活性,以防止矛盾激化。
4.3 项目建设阶段风险的控制
强化安全意识,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动态结合,采取系统的项目管理方法使项目顺利进行,并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前提下,尽快完成开发项目,缩短建设周期,减轻开发商所面临的未来的不确定性。
4.4 经营管理阶段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在经营管理中,房地产商应关注市场的动态发展,了解需求状况,采取灵活合理的定价措施,避免或减轻因高价或低价带来的风险。为回避企业自身营销经验不足、营销手段不当的风险,可通过营销,以充分利用人丰富经验。采用灵活多变的营销方式,拓宽营销渠道,降低营销风险。
5 房地产投资的税收筹划
税收筹划是纳税人通过对投资、经营、理财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以达到合理合法减轻税收负担目的的一种管理方法。它是纳税人的一种积极、主动的经营筹划行为,它以国家法律为依据,采用经济学中常用的比较分析方法选择最佳的纳税方案,目的在于减轻税收负担,获得最大的税后收益。其基本特征是:合法性、超前性、目的性和方式的多样性[3]。
房地产开发投资涉及的税种很多,所以投资具有很大的税收筹划空间。主要的税种包括: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
5.1 营业税的税收筹划
发生在房地产的交易环节,即销售房地产应以房屋售价5%的税率缴纳营业税。作为营业税的附加,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纳税义务也相应产生。《营业税暂行条例》中规定:“销售不动产”税目的营业税,应在不动产所有者有偿转让不动产所有权行为或者单位将不动产无偿赠与他人的行为发生时,才进行征收。出售者可以通过合理推迟所有权转移时间达到税收筹划的目的。
5.2 土地增值税的税收筹划
进行税收筹划时,增值额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土地增值税实行四级超额累进税率。税率为30%-60%,增值额越高,需缴纳的土地增值税就越多。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进行土地增值税筹划时,关键是要合理地控制、降低增值额。《土地增值税暂行条理》规定,纳税人建造普通标准住宅出售,如果增值额没有超过扣除项目的20%,免征土地增值税。同时还规定,纳税人既要建造普通标准住宅,又有其他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应分别核算增值额;不分别核算增值额或不能准确核算增值额的,其建造的不同标准住宅不享受免税优惠。因此,如果一个房地产开发企业既要建造普通住宅又搞其他房地产开发项目,分开核算与不分开核算税负会有很大差异。在分开核算的情况下,如果能将普通住宅的增值额占扣除金额的比例控制在20%以内,则可以免缴土地增值税,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通过增加可扣除项目的金额,使税基缩小,达到减轻税付的目的。
合理选择筹资方式也可以达到减轻税收负担的目的。根据制度规定,企业为开发房地产的借款利息,可记入房地产开发成本,并作为计算房地产费用的扣除基数,特别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可加计20%的扣除,加大了扣除项目金额,从而增加企业的税后净收益。
参考文献:
[1]顾孟迪,雷鹏.风险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98~99
[2]高慧琼.价格构成及形成因素对大城市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分析[D]:[硕士论文].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05
[3]孟国鸿.运用税收政策调控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5
作者简介:
关键词:风险投资 多目标决策 评价指标 评价模型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二战以后,美国哈佛大学在波士顿创建了名为ARD的第一家现代风险投资公司,这是风险投资开始的标志。风险投资业在美国兴起,又很快拓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风险投资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主要特点是高风险,高收益,且是一种权益投资。我国的风险投资业开始于80年代,被称为创业投资。从起步到现在的十几年中,我国风险投资理论和实践都发展的比较慢。
在风险投资中,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联系的风险。是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而分散的,因此又称作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重要的系统风险有政治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和政策风险等。
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可分散风险,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带来的,如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与开发、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市场营销风险以及法律诉讼等,其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风险。重要的非系统风险有决策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完工风险和市场风险。
作为风险投资者,其关心的往往只是项目的系统风险,因为非系统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而得到分散。
现行的评价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传统投资决策理论中,评价指标有:期望净现值;方差(或标准离差);标准离差率。
假定现有n个互相独立的方案Pi (i=1 ,2 ,…,n)可供选择,相应于以上三个评价指标,为了比较这n个方案的优劣,通常采用以下原则之一。
最大期望净现值原则:期望净现值最大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最小方差或最小标准离差原则:方差或标准离差最小的方案最优;
最小标准离差率原则:标准离差率最小的方案最优。
在现行的风险决策评价方法中,一般都采取单目标最优化方法:如果只追求最大收益,则采取最大期望净现值原则;如果只追求安全,则采用最小方差或最小标准离差原则;如果既要考虑安全,又要追求较大盈利,则采用最小标准离差率原则。上述风险决策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简便易行,但是如果仅按此决策,常常会导致决策失误。
现有的风险投资决策无论从评价指标、还是从评价方法上看,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需要补充和完善风险投资的评价指标,采用多目标决策原理和方法,全面考虑风险投资的经济效益和风险大小,综合评价指标,使之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风险投资的多目标决策模型
评价指标的建立
期望净现值指数:UI=期望净现值/投资总额(现值)=u/I。因为初始投资数额的不同,使得期望净现值指标难以适用,所以应该采用期望净现值指数这个指标来反映预期收益的大小。
标准离差率:η=标准离差/期望净现值×100%=S/u×100%。
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系数θ:投资失败率很难确定,不同的风险投资公司,他们对风险的规避程度有所不同,有的风险投资者更偏爱“高风险”,因为高风险背后隐藏的是“高收益”。而有的风险投资者则规避高风险,因为“高风险”也意味着更大的失败的可能。根据这个差异,假定某个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系数为θ,对收益大小的看重程度为1-θ。
评价模型的建立
评价模型如下:Max R=(1-θ)R1+θR2 其中R为投资总效用,R1为收益的边际效用, R2为风险的边际效用。
θ值一般由投资者的经验和对项目的分析判断后作出的。这里我们主要确定边际效用u1和u2。
第一步:计算各方案的指标值,并列制成表。由于项目的收益和风险是既定的,追加投资其收益和风险不变,因而边际收益可以用期望净现值指数来表示,边际风险可以用标准离差率表示,对净现值指数和标准离差率进行标准化处理即可得到R1、R2;
第二步:对各指标进行单目标排序,并判别是否存在最优方案。若存在每个单目标值都是最优的方案,则选定此方案,项目评价到此为止。若不存在这样的方案,继续下一步。
第三步:指标的标准化处理。对于n个不同方案,同时考虑m个目标(指标)。用Xij表示i方案j指标的指标值。由于各个指标的单位不同、量纲不同、数量级不同,因此会影响决策的结果。为了统一标准,需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处理方法为:对于效益指标fj,取fj=max{Xij} (i=1,2,…,n),则各方案该指标标准化处理的标准分为:fij=Xij/fh;对于成本指标fj,取fj=min{Xij} (i=1,2,…,n),则各方案该指标标准化处理后的标准分为:fij=fj/Xij。其中:0≤fij≤1(i=1,2,…,n), (j=1,2,…,m) ;
第四步:根据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系数θ分别计算各方案的总效用R;
第五步:对各方案的总效用排序,得到最优方案。
显然,这个综合评价,充分考虑了风险投资的收益和风险的大小,能帮助我们进行正确的决策,它是现行评价方法的综合,当θ=0时,此方法等同于最大期望净现值指数原则;当θ=1时,此方法等同于最小标准离差率原则。
实证分析(取θ=0.5)
以下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风险决策现行评价指标和方法存在的问题。
现考虑5个相互独立的风险投资项目Pi(i=1,2,…,5),它们的初始投资Ii,期望净现值ui,标准离差Si,标准离差率ηi都已计算出来,见表1:
计算各方案的指标值,列表(如表2)。
方案单排序如下。
根据期望净现值:P2>P1>P3>P4>P5
根据望净现值指数:P1>P3>P4>P2=P5
根据标准离差率:P3>P1>P4>P5>P2
不存在最优方案,继续进行下一步。
对期望净现值指数和标准离差率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表3。
计算各投资方案的总效用(取θ=0.5)。
由R=(1-θ)R1+θR2计算得到5个方案的总效用分别为:0.9936、0.7111、0.9、0.8012、0.7405
优劣顺序为P1>P3>P4>P5>P2,并且可以验证,不管θ取值多少,方案P2都是最劣方案,而本文的参考文献3中,两位作者最后改进出的决策方法竟得出方案2优于方案4和5的结果,这是不合理的,如果决策者有40万元钱,他应该选择方案P1,P3,P4,P5,而不应该选择方案P1,P3,P2。
风险投资的评价是一个多因素、多目标的决策问题。现有的风险投资决策无论从评价指标、还是从评价方法来看,都存在很大的问题。本文从传统投资决策方法出发,结合风险投资的特点,对现行决策方法进行了改进,综合考虑了收益和风险的影响,应用了多目标决策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风险投资多目标决策模型,较好地为决策者正确地选择风险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岳超源.决策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房地产风险投资多目标决策敏感性分析权重方案排序
一、引言
房地产行业的高风险与其高收益相辅相成,且其评价指标多而杂,形成房地产行业特有的多目标决策问题,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目前主要有基于模糊数学的建立模糊综合评价各类方法求解的方式,构建熵优化多目标决策模型对投资方案进行优选排序,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投资方案进行优选的方式,采用贝叶斯公式对风险概率进行参数修正并通过线性加权和法求解,用不可分散量将房地产投资分解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多目标规划模型。笔者在客观权重的基础上,给出当前属性的方案排序,并在动态区间内进行敏感性分析,成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动态研究方法。
二、确定指标客观性权重
评价指标(属性通常分为成本型、效益型和适度型指标。设有m个决策方案的集合,属性集,且m个方案关于n项评价指标(属性)的指标矩阵为:。建立房地产风险投资理想初始最优方案模型和最劣方案模型。其中:
然后将归一化得到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
三、敏感性分析
1.权重最小变化量的确定
对任意和任意权重,假设目前的排序是,对应的评价函数的优先关系为,可得出在属性上的当前权重所需减少(或增加)的最小绝对变化量必须满足当时,;当时,,且。相应的权重最小相对变化量:当时,;当时,,且。
2.方案排序对权重变化的敏感性
设为属性的临界值,对应着权重所有可行的最小相对变化量中的最小值,即满足;再设为属性的敏感性系数,该敏感性系数对应着的倒数,即满足,当临界值为不可行时,其敏感性系数被设置为0。由此可得,对于所有的,临界值越小的属性的敏感性系数越大,说明此方案排序对属性权重变化的敏感程度越高。故方案排序中临界值越小或敏感性系数越大的属性越敏感。
四、仿真算例
有5个相互独立的风险投资方案,表1列出5个方案的由初始投资推算出的7项指标值。要求对各方案进行排序择优。
表1各个方案对应的属性值
从表1可知,决策矩阵为:A=[6,0.6,5.508 ,0.226,5, 0.082 ,0.82;7 ,0.35, 5.369, 0.165, 5.5 ,0.233 ,4.66;5, 0.5 ,4.52 ,0.283, 4, 0.096, 0.96;5.5, 0.55 ,4.774, 0.198, 3, 0.132 ,1.32;3 ,0.3, 2.238 ,0.176, 3.5, 0.254 ,2.54]。
对评价指标值做规范化处理,由于前四项指标属效益型,后三项指标是成本型,归一化处理得各属性权重为=(0.1855,0.1234,0.1128,0.3087,0.1363,0.1473,0.1333),各方案初始权重V=(0.1511,0.1308,0.3087,0.2761,0.1333),理想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分别为:=(7.0,0.60,5.508,0.283,0.082,0.28),=(3.0,0.30,2.238,0.165,5.5,0.254,4.66),
相对偏差矩阵为:R=[0.25 0 0 0.4831 0.8 0 0;0 0.8333 0.0425 1 1 0.8719 1;0.5 0.3333 0.3021 0 0.4 0.0814 0.0365;0.375 0.1667 0.2245 0.7203 0 0.2907 0.1302;1 1 1 0.9608 0.2 1 0.4479];r=[0.75 1 1 0.5169 0.2 0 1;1 0.1667 0.9575 0 0 0.8779 0;0.5 0.6667 0.6979 1 0.6 0.7965 0.9635;0.625 0.8333 0.7755 0.2797 1 0.5872 0.8698;0 0 0 0.0932 0.8 0.1221 0.5521]。
再由夹角余弦公式得到,此算例的初始排序为,相比于文献,各属性权重的选择更加客观、理性,能更有效的作出决策。通常情况下应优先考虑。通过计算得,所给问题的决策矩阵以及方案的当前排序为表2:
计算得到所有可能的最小绝对变化量/最小相对变化量
(),“-”表示不可行见表3。
得各属性权重变化的临界值和敏感性系数为见表4:
从表中可得:最敏感的属性是,相应的最小临界值为 =19.6625,敏感性系数值为=0.0510。即内部收益率(IRR)是最敏感的属性,相对于文献[1]中通过矩阵迭代计算得出权重系数指出 ,优先考虑,文章此处的结论更加符合实际。因此我们在选定主案及主案指标时策划者还应密切关注影响IRR指标发生变化的各因素的未来走向,保证在允许范围内获得动态条件下的最优决策。
五、结束语
房地产风险投资决策由于其多因素多目标以及各评价指标属性具有动态变化的趋势,将最优决策发生变化的属性变化区间给出,并标注出最敏感的属性以便房地产开发商做出最优决策,在实际操作中具有普遍性、一般性,为此类最优方案的决策提供了一种基于动态变化研究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 周书敬,曾维彬.房地产风险投资的模糊多目标决策[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5(1):85-87
[2] 王广月陈继光付志前:房地产风险投资的多目标决策分析和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3,33(5):26-29
[3] 王铁钢:大中型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组合优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34-35
[4] 曾维彬:房地产风险投资的多目标决策[D].河北工程大学,2008:21-25
[5] 管学雷: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房地产投资风险的决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41-42
[6] 王微:基于模糊主成分分析法房地产投资决策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172
[7] 孙海彦:中国房地产企业融资结构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07:35-36
[8] 禹云志:新华联丽景房地产项目投资决策研究[D].河南大学,2007:45-59
[9] 李会峰:基于多目标规划的房地产投资决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17-38
[10] 商如斌杨若晶:现资组合理论在房地产投资中的应用[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04,33(4):45-49
关键词:互联网保险;风险;解决方案
互联网的发展为几乎所有传统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传统保险行业不断经受着冲击与挑战,其线下运行的模式已经逐步被互联网保险的运行模式所替代。
1互联网保险发展的特点
顾名思义,保险是一种为个人、单位提供的一种付费交换服务保障的形式,通常情况下由个人或单位付出一定费用,由国家或大型企业银行做背景的保险公司为个人或单位承担风险赔付的业务。伴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信息技术的创新,保险也由原有的线下操作模式向互联网形式转变。这种保险方式的转变更大程度上提高了保险行业的普及程度,加大了保险行业的受众群体,拓宽了保险行业的业务范围。在《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中,把互联网保险界定为保险公司或者保险中介运用网络技术来为消费者们进行相应的服务,从而在网上开展相关业务;在网上销售有关方面的产品,并经过第三方来收取相应的费用。从运行特点来看,互联网保险具有以下几方面基本特征。互联网保险依然需要依托于保险机构本身,是基于第三方支付及线上申请与线下办理相结合的运营方式。线上申请主要通过电子商务公司、公司及其他类型的融资公司或融资机构通过利用大数据、信息传输技术等来实现。大部分互联网保险采用的方式是在互联网上吸收资金的同时,又将资金应用于互联网投资,因而互联网保险的资金链与互联网金融存在共生关系,这一共生关系导致了互联网保险在承担传统保险业风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互联网金融的部分或全部风险。互联网保险从其本质而言,依然是一种保障服务的运营方式。与传统保险企业的业务形式大致相同,互联网保险同样也是在收纳保险金的同时,为个人或企业提供不同形式的保障服务。互联网保险行业与客户之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P2P模式,而是一种基于保险公司自身长期的服务保障体系,与其他类型的网上金融业务相比,保险公司的信誉度尤为重要。从受众客户角度来看,互联网保险是保险行业发展与网络金融业发展相结合的一个必然趋势和重要补充。在业务发展过程中,互联网保险扩展了保险公司的地域优势,对于保险客户而言,空间上的距离已经不能成为互联网保险行业业务投保的阻碍,互联网保险可以让客户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通过上传相关证件、提交相应材料,接受保险服务。互联网保险行业自身又依托不同产品和不同服务的独有特点,整合互联网保险业务,将互联网保险的业务风险调整为一种可控的状态。网络大数据的运用对于互联网保险行业风险的控制有着极大的帮助,并且该模式也使得保险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有了极大提高。比如,通过购车渠道的大数据管理、交通信息的大数据管理可以促进互联网保险行业在进行车辆保险的同时,对车辆的情况进行综合了解,进而降低互联网保险的风险。毫无疑问,互联网保险是保险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保险为传统保险业提供了更广大的市场范围,让传统保险在互联网模式下获得了新生。
2互联网保险面临的风险
互联网保险发展至今已有十几个年头,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导致了互联网保险所面临风险的加剧。
2.1信息数据的真伪性风险
保险公司办理业务一般情况下是通过业务员与客户之间直接签订保险合同,客户则需当面提供相关佐证材料,比如体检证明、车辆相关证明等。在此过程中,客户提供的相关证明存在造假的可能,且保险及公司核验证件真伪的能力也有待加强。在互联网保险时代,互联网保险业务的信息数据来源主要依托于互联网的大数据信息。但是,大数据信息由于信息孤岛等各方面原因从而导致数据信息不完善、不准确等问题直接影响了互联网保险的相关产品决策,增大了互联网保险业务面临的风险。
2.2互联网产品设计中存在的风险
保险作为一种商品服务,摸不到也看不着,没有任何实体,具有无形特性。保险产品所提供的往往是一个较长时间段内的保障服务,具有长期可持续性。由于某些特殊情况下很难界定所保险产品的完好程度,保险产品同样也具有模糊性。以上的多种特性直接导致了保险产品本身的复杂性特点。再加上通过公司在互联网上进行发售,就使得互联网保险业务在网上的销售具有极大的不可测控性,而这种不可测控性又同时具有长期性的特点,会伴随着一个较长的周期过程中逐渐显现。在这些情况下,如何规避潜在风险,如何合理设定互联网保险产品的服务内容与定价就变得越来越困难。
2.3互联网保险的服务风险
互联网保险与传统保险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不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客户可以在任何时间段、任何地点申请想要的互联网保险服务。对于互联网保险行业而言,逐步扩增的网络用户直接导致了保险公司的业务量增加;业务量的增加也同时会面临着业务理赔数量及投诉数量的增加。互联网保险理赔同样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就极大地挑战了互联网保险行业的业务拓展能力、现场勘查能力及实际理赔结算能力等一系列的工作能力。在理赔工作量增长的同时,伴随着工作量的增加,客户对保险公司的投诉量也随之激增,给保险业务的开展带来更多风险困扰。从客户角度而言,互联网保险行业的业务开展直接体现为申请保险服务与原先相比容易许多,可以依据自身的需要随时申请,并且会有网络保险服务人员进行全天候一对一的主动服务,方便快捷。但是当客户提出理赔的时候,往往将会耗时很长,手续十分烦琐。同时受限于时间和地域,保险理赔业务往往不能得到及时处理与赔付,进而严重影响了客户对互联网保险乃至整个保险行业信任度。对于互联网保险行业而言,由于其过于注重保险业务的销售量,为提高销售业绩从而对业务开展尽可能简化业务办理流程;又或者通过有意无意拖延甚至拒绝保险理赔的手段来降低风险,是国内所有保险公司的不可言说的通病。
2.4互联网保险的概念混淆风险
互联网保险从本质上是一种保险活动,也就是由客户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不间断地付出合适的费用,互联网保险行业或者保险公司对其提供风险赔付。传统保险或者互联网保险开展的前提是客户付出购买服务的费用,保险公司则提供风险赔付服务,这是一项正常的商业业务往来,与慈善扯不上任何关系。它既不是所谓互助,也不是所谓众筹。以某宝的互助宝为例,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保险,充其量是互联网上的互助关系。这种概念上的混淆直接导致了真正的互联网保险的客户群体受到了冲击的同时,互助宝的受众又认为自己已经投了保险,而理应享受保险服务,在需要赔付的时候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2.5理财风险与法律风险
最原始的保险行业并不存在理财问题。直到十几年前,保险公司在出售保险服务的同时,开始增添了理财服务。由于投保客户经常会有保险服务周期过长,如未发生风险可能就浪费了持续投保费的顾虑,最初的理财服务由此应时而生,主要目的是为了安抚客户的顾虑。后续发展中,理财的收益随之越来越高,甚至出现理财服务成为主打,保险则成为其附加功能。互联网保险是兴起于理财之后,承袭了理财与保险相结合的方式。与传统保险业相比,互联网保险更加注重理财,往往能够提供更大的收益。同时,理财服务的投资属性也直接导致了互联网保险行业自身的投资风险。为了实现向客户许诺的理财收益,互联网保险行业更加注重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运营,从而造成互联网保险行业面临的风险不断加大。在现阶段,我国并没有正式的投资理财相关法律,只是通过一些暂行办法来进行约束,整个互联网金融很不规范。同时,我国保险方面的相关法律只是针对传统保险公司相关业务方面建立的,而对于互联网保险理财则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以至于当前互联网保险行业及互联网金融业的乱象频出,严重制约了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发展。
3互联网保险行业的风险解决对策
互联网保险是传统保险行业的一个良性补充,从广义上看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发展是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为传统保险行业开辟的新领域和新的业务增长点。同时,互联网保险也为保险行业开辟了新的战场,增添了更多风险点。从我国当前的互联网保险发展态势来看,互联网保险行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风险还很严峻。在此情况下,可以通过如下对策来规避相应风险,保持互联网保险行业的经营活力。
3.1提高互联网大数据技术
从互联网技术角度来看,大数据的完善与安全性是保障互联网保险行业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数据的不断完善直接影响到互联网保险行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大数据的安全性的发展在保障了客户信息安全的同时,也增强了互联网保险行业自身的竞争能力。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数据支持,互联网保险行业最珍贵的发展积累也是数据。
3.2产品的设计与创新
目前来看,互联网保险行业的产品设计无外乎一个模式和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模式显然是其收费模式;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互联网保险行业的理财计划,另一个则是互联网保险行业的保险计划。互联网保险行业必须要针对不同客户群体、不同社会群体,同时结合客户群体的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的组合方式,做到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更。
3.3强化互联网保险的概念
要将互联网保险与其他的网络众筹等模式区分开来,全面提升互联网保险的赔付能力、赔付效率和赔付力度。从法律的角度保障互联网保险客户的利益,在保障互联网保险行业及其他补充行业发展的同时,让客户能够更好地理解区分保险与公益的差别,做到对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合理选择与应用。
关键词:战略 风险 战略决策风险 形成机理
引言
战略决策是关于组织未来发展方向和实施路径所作的选择,战略决策的结果创制出一种资源配置模式,资源配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的绩效。战略决策失误常伴随着重大损失,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的经营失败,战略决策风险常常是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随着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战略决策的难度和复杂程度也在加大。本文对战略决策风险形成机理进行分析,以探索战略决策风险产生的根源,为企业规避战略决策风险提供指导。
战略决策风险形成机理
战略决策通常是在部分无知的情况下作出的决策。“未来是不可确知的这一事实意味着商业企业的规划是建立在对未来预期的基础上的,不同的预期有不同的置信度;而且预期本质上也就是对某一特定行为或一系列行为未来各种可能结果的估计”(彭罗斯,2007)。决策者对未来的预期是依据所掌握的信息对外部环境的发展趋势和对组织自身资源和能力的主观估计,这种预期和未来情况的吻合程度直接影响战略决策的质量。决策者决策质量如何,取决于战略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决策者所占有的信息量、决策者认知模式以及组织因素。战略决策风险来源于决策者对未来的预期与未来实际情况的偏离。本文拟从战略环境、战略信息、战略领导者的认知模式以及组织因素四个方面,阐述战略决策风险形成的内在机理。
(一)战略环境与战略决策风险
通常企业战略决策所面临的环境是一个由大量互动要素构成的复杂动态的系统(戴维·斯诺顿、玛丽·布恩,2007)。这些要素之间的互动是非线性的,而且每个要素的细微变化可能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系统的各个构成要素共同演进,并随环境变化而演变,且具有不可逆转性。尽管回过头看,一个复杂的系统似乎是有序的、可以预测的,但历史经验不能给人以先见之明,因为外部条件和系统在不断变化,这意味着未来无法完全确知。
战略环境的复杂、动态的特点,同时也意味着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决策的模糊性,降低了战略决策的可靠性,增加了决策风险。不确定性程度不同对战略决策产生的影响不同。休·考特尼(Hugh Courtney)、简·柯克兰(Jane Kirkland)和帕特里克·维格里(Patrick Viguerie)根据不确定性程度将不确定性划分四个等级,即足够明朗的前景、多种可能的前景、一定范围内的前景、完全模糊的前景。
尽管从本质上讲,任何商业环境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在前景足够明朗,环境基本可以预测的情境下,管理者还是能将预测控制在足够小的范围内,为企业指明一个明确的战略方向,即第一级的剩余不确定性对战略决策的影响微乎其微,战略决策相对风险较小;在未来可能出现多种结果或多种不同情境下,虽然分析研究可能有助于判断各种结果的出现概率,但无法确定最终结果。在这种情况下,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增加,战略决策风险增大。通常出现在法规或立法出现重大变化的情况,或公司战略的价值主要取决于竞争对手的战略;在未来的可能结果会落在某个范围之内时,在这种情况下,环境相对模糊,战略决策的不确定性增大。对于新兴行业内的或进入新的地域市场的公司而言,通常会面临第三级不确定性;在各方面的不确定性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根本无法预测的环境时,在这种情况下的战略决策风险非常大,但这种情景很少出现,并且随着环境的变化,逐渐向其它等级的不确定性转化。
(二)战略信息与战略决策风险
风险存在的基础是不确定性,是信息和知识的缺失(黄津孚,2010)。在具有某种不确定性的环境下,机遇收益(或净收益概率)和风险损失(或净损失概率)的数值主要取决于信息占有率和应对能力,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信息占有率指实际掌握的信息与所需要的信息之比。企业决策和行动的风险主要来自不确定性及抵抗未料事件的能力,如果不确定性减少了,遭受相应的风险损失的概率也必然减少。
如果企业抵抗未料事件的能力一定,那么风险损失的大小与信息占有率相关,即信息占有率高则风险损失较小,信息占有率低则风险损失较大。因此,战略决策风险的大小与战略决策信息占有率紧密相关。即便在第一级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如果组织缺乏充分有效的信息,也可能引起战略决策失误,导致决策失败。同样即便在动荡的环境中,如果组织对信息比较敏感,也会降低环境不确定性引起的决策风险,提高决策质量。
战略决策所需信息的获取常常受企业自身资源的投入和组织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信息获取的数量和质量上存在一定偏差,从而影响战略决策的有效性。
战略信息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等特点,为了占有更多的信息,降低决策的风险,通常要求企业投入一定的资源,建立有效的信息决策支撑系统。但现实中,企业常常存在信息保障差距,即企业所需信息与实际所获得的信息之间存在差距。信息保障差距的存在,无法为战略决策提供充足的信息,影响决策的质量。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共有的基本假设和信念,在不知不觉中发挥作用,并以一种相当自然的方式形成对组织及其周围环境的看法(格里·约翰逊、凯万·斯科尔斯,2001)。组织文化对战略决策信息的收集起过滤作用,不同的组织文化有不同的信息偏好,起不同的过滤作用,影响组织对自身和环境的认识。
综上所述,战略信息受企业资源投入的不足、企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战略信息的占有量和实际所需量存在差距,影响战略决策的质量,引起战略决策风险。
(三)战略领导者的认知模式与战略决策风险
战略决策者在进行战略决策时,通常面对大量战略信息,需要对信息有一个吸收、加工处理和理解的过程,这种信息处理过程,依赖于决策者的认知。正确的战略决策建立在正确的认知上,一个战略制定得完善与否取决于决策者的认知水平。认知的相对正确性一方面受外部环境与信息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决策者的各种心理因素而产生各异的认知偏差阈限影响。
1.认知模式与战略决策。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依赖于个体已有的知识结构,这种已有的知识结构对个体认识新事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个体在接受新信息、新概念、新思想时,只有把它们同大脑里已有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才会理解它。通常人的所有的已有知识在大脑中经过整理类化形成一定的组织,这种组织被称为图式。在心理学领域,图式的概念首先由德国认知心理学家巴特利特(Bartlet)在其著作—《记忆:一项实验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提到。图式是认知的基本单元,是所有信息加工所依靠的基本要素,用于表示对外部世界已经内化了的知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图式又被称为认知模式(李林英、刘平青、孟凡臣,2005)。认知模式是长期建立起来的理解所处环境的思维。
这种依赖于已有的知识结构经过整理类化形成的认知模式,是决策者作出决策的基础,它通过影响决策者的信息敏感度、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和对信息的理解来影响决策者的决策行为。
人的认知功能是通过将外部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而被激活的。战略决策者在面对大量的信息时,认知模式起到信息过滤的作用。个体通过感官从外部接收信息,然后将信息与大脑中已有的知识进行比较,如果接收的信息符合现有的知识框架,那么个体的认知功能就被激活,产生内部知觉期望,以指导感觉器官有目的地搜寻信息。如果接收的信息不符合现有的认知模式,则信息将被忽视。因此,决策者的认知模式会对信息起到过滤作用,不同的认知模式对同样的信息的敏感程度不同,从而产生决策差异。
经过认知模式筛选过的信息,需要进行加工处理。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脑的信息加工过程包括三个动力分析系统:一是对环境输入的信息的知觉分析;二是在长期的生活经验中建立的对外部影响的内部模式,即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期望、需要或意向的认知加工;三是情境事件的知觉分析与基于过去经验的认知加工之间进行比较(高玉荣、吕立才,2008)。因此,在信息处理过程中,需要借助存储在大脑中的内部知识,把内部知识外加到外部信息上,是用内部知识处理外部知识的整合过程。显然,信息加工处理过程需要认知模式的介入。由于在认知加工系统中,不同的人,其背景、生活经验、期望和需求不同,即使面对同一客体信息,其整合结果往往也不同。而信息加工的差异会导致人产生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情绪以及不同的行为。因此,其决策就会不同。
认知模式从根本上说就是对客观世界的理解方式。由于认知模式的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做出不同的理解。而且其理解深度或层次,以及理解的角度和所赋予的意义也不同,因此决策存在差异。这种对环境理解的不同主要受认知模式对外界刺激的能动性影响。认知模式对外界刺激的能动性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形式。所谓同化(Assimilation),是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是主体利用原有的图式对外来信息过滤、加工、整理的过程;所谓顺应(Accommodation),就是主体“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就是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原有图式再不能同化新的信息,而必须经过调整建立新的图式的过程(贺颖,2003)。根据同化、顺应理论,决策者对环境的理解除了受外界信息输入的质量和数量的影响外,同时也受决策者调整和改变自身认知能力的影响。
2.认知偏差与战略决策风险。战略决策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对客观信息的认知或理解是否正确。而认知的正确性不仅取决于外来信息是否全面和真实,还取决于主体的知识结构是否适应客观信息,以及运用认知主体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信息的过滤、加工、整理过程是否正确,即同化是否成功。当外部信息与其知识结构产生很大差异之后,旧的知识结构不再能够有效地接纳、吸收新的信息,同化也就不能取得成功。这就迫使个体运用自我调节的能力进行知识结构的更新与重建,变旧知识结构为新知识结构,即顺应。所以顺应对于个体来说是一种革新的作用。当决策者不能够成功同化或无法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建立新的知识结构时,即无法成功顺应时,则会出现认知偏差,即主体认识和处理各种信息,并由此诱发的行为与客观实际不一致的表现。认知偏差是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
由于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认知偏差是客观存在的,从决策者感知信息、处理信息、产生决策、采取行动的整个认知链条中,认知偏差贯穿其中,并居中心地位(张谊浩、陈柳钦,2004)。认知偏差是战略决策风险的重要来源。
3.决策陷阱与战略决策风险。人的认知是依赖于已有的知识结构的,这种已有的知识结构是过去知识、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一定的组织方式储存在人的大脑中。决策者在做复杂决策时,就会不自觉地从记忆中调用这些知识,这种运作方式,被称为“经验法则”或例行程序。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够很好地满足我们的需求,但是大多数经验法则并不可靠。学者们已经发现了一系列在决策时大脑思维方式中存在的缺陷。其中一些缺陷属于感官错觉,有些表现为偏见,还有些干脆就是非理性的反常思维。这些陷阱深深地隐藏在人类的思维过程中,不易察觉,以致人们已经掉进了陷阱还不自知。这此陷阱是导致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约翰·哈蒙德(John.S.Hammond)、拉尔夫·基尼(Ralph.L.Keeney)和霍华德·雷法(Howard.Raiffa)在《决策中的陷阱》中将已经得到充分论证,特别可能危害企业决策的心理陷阱归纳为锚定陷阱、维持现状陷阱、沉没成本陷阱、寻求有利证据的陷阱、表述方式陷阱、估计和预测陷阱。
(四)组织因素与战略决策风险
1.组织感知与战略决策风险。战略决策形成涉及环境条件与组织能力和资源的匹配。为了取得战略匹配,组织对环境的感知可能在管理者作出的战略选择上起到关键的作用。组织对环境的感知是影响战略决策的重要因素。组织是通过对环境信息的过滤来体现对环境的感知的。
组织的未来可能性信息来自环境和历史。历史信息包括企业的业绩信息,如销售额、利润等;也包括对过去绩效起决定作用的事件和力量,如市场结构、技术变革、竞争行为等;也可包括随时间推移,企业开发能力和行事能力的变化。历史信息可以依照两个关键维度进行综合:事件的预计性和它们与以前的经验不连续程度。这两个维度一起描述了过去环境的动荡性,如图2所示。用[A]H表示过去环境的动荡性,下标H表示动荡水平。除历史事件外,企业还可以观察环境未来变化的类型:过去事件和趋势相对重要的变化、新出现的事件和趋势、决定未来绩效可能性力量之间的新关系。用[A]T表示未来的动荡性,下标T表示环境未来动荡的可能水平。图2表示过去环境和未来环境在可预计上相当,但未来将更加动荡,许多新的事物将会发生。
企业获取的信息需要经过滤器过滤后才能进入决策流程。绩效预测是过去企业常采用的预测方法,它一般是根据过去的业绩进行趋势外推,因此绩效预测滤器过滤掉了大部分未来环境信息。
随着环境动荡程度加大,绩效预测滤器逐渐被环境预测滤器所取代,但环境预测并不能提供一个完整的环境观念,仍可能滤掉部分未来环境信息。
在环境预测后的信息经过绩效预测滤器过滤后,传到决策者,决策者根据自己对环境的察看,仍需被管理阶层的感知滤器所过滤。管理阶层对信息的过滤受自身的价值观和权力因素的影响。例如,将经过环境预测滤器和绩效预测滤器过滤后的信息量设为M,经过管理阶层感知滤器所过滤的信息为K。如果M=K,则信息量保持;如果K>M,可能存在管理层认为预测太简单,需重新预测,则信息量需要增加;如果K
式中,E是某个绩效维度的管理绩效预期,P-t是向后看的经理们的绩效预期,P0是相信现在的经理们的绩效预期,Pt是那些未来导向的经理们的绩效预期。从集体对过程的影响结果来看,在此情况下,α、β、γ是不同经理们的相对权力系数,经理们的权力最终影响组织预期的选择,从而影响组织对环境的感知。因此,组织对环境的感知除了受环境预测和绩效预测的影响外,还受经理们的价值观和权力大小影响,并起到一定的过滤作用。
组织固有的感知特点,对战略决策信息起到过滤作用。因此,如果组织感知到的环境信息不完全,可能引起战略决策风险。
2.群体思维与战略决策风险。半个多世纪以前,学术界就对“群体思维”(groupthink)下了定义,即人们会迫于群体压力达成共识。绝大多数战略决策是由群体共同作出的。显然,在考察思维认知偏差是否会对战略决策过程产生负面影响的问题时,群体背景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变量。心理学家简尼斯(Irvin Janis)指出,许多群体表现出一种被称为群体思维的决策过程并且因此导致错误的战略决策。
群体思维指的是决策者群体在从事行动时没有质疑其主要假设(underlying assumption)。群体通常围绕着一个核心人物或一项核心政策。它会忽略或排除可能质疑政策的信息,为其决策提供事后(after-the-fact)的合理化论证。对使命和目标的承诺更多是基于感情而不是对“正确的”行动过程的客观评估,结果将导致错误的决策。这一现象至少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拥有完善的战略管理系统的公司仍然作出错误的决策。群体思维主导的群体往往急于显示内部的统一,这导致其成员不愿意提出不同意见、质疑或阻止不健康的思想。
结论
战略决策的实质是在战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评估与选择。战略决策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使决策结果偏离于实际是引起战略决策风险的根源。战略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反映决策情境和决策的复杂程度,是外部环境因素。战略信息是降低决策环境不确定性的重要条件,战略信息受组织信息占有率、领导者的认知和心智模式以及组织感知过滤的影响,常常存在信息不完全、不充分或认知出现偏差,导致决策质量下降,引起战略决策风险。战略决策也受群体思维的影响而导致战略决策有效性降低。因此战略决策风险的规避应以提高信息占有率、改善领导者的认知与心智模式、组织感知和决策程序入手,同时应注意组织文化和管理层权力也是战略决策不可忽视的内在因素。
参考文献:
1.安索夫.新公司战略[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2.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戴维·斯诺顿,玛丽·布恩.领导者的情景决策[J].哈佛商业评论,2007,11
4.休·考特尼,简·柯克兰,帕特里克·维格里.不确定性下的战略选择[J].哈佛商业评论,2009,5
5.黄津孚.机遇及机遇管理—理论与方法[M].科学出版社,2010
6.格里·约翰逊,凯万·斯科尔斯.战略管理[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7.李林英,刘平青,孟凡臣.图式、心智模式及其管理[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6)
8.高玉荣,吕立才.制造战略决策者的认知模式对制造战略决策的影响[J].科技管理研究,2008(3)
9.贺颖.情报用户知识结构的认知视角分析—布鲁克斯方程式的进一步探讨[J].情报杂志,2003(7)
10.张谊浩,陈柳钦.投资者认知偏差研究综述[J].浙江社会科学,2004(2)
一、模型简介
(一)决策树算法
决策树是对已知类别的数据样本进行归纳学习获得的树形结构,树内每个非叶节点代表对一个属性取值的测试,每个叶节点代表一个类别。决策树方法利用信息理论的信息增益选择具有最大信息量的属性来建立决策树的一个节点,再根据属性字段的不同取值来建立树的分枝,如此对每个分枝重复递归建立整个决策树。产生决策树的基本算法如下:输入:训练样本,各属性均取离散数值,可供归纳的备选属性集合为attribute_list。输出:决策树算法:Gen_decision—tree创建一个节点Node;IF该节点中的所有样本均为同一类别cTHEN返回Node作为一个叶节点并标志为类别c;IFattribute_list为空THEN返回Node作为一个叶节点并标记为该节点所含样本中类别个数最多的类别;从atribute_list选择一个信息增益最大的属性test_atribute;将节点Node标记为teste:_atribut根据test_atribute=Vi条件,从节点Node产生相应的一个分枝,且设si为根据该分枝条件所获得的样本集合;IFsi为空THEN将相应叶节点标志为该节点所含样本中类别个数最多的类别,ELSE,将相应叶节点标志为由Gen_decision_tree(Si,attribute_list,test_atribute)返回的值。其中,信息增益的计算方法为:设S为一个包含S个数据样本的集合,类别属性可以取N个不同的值,对应于N个不同的类别ci,j∈{1,2,3,…,Nl,S为类~lJlcj中的样本个数。那么对一个给定数据对象进行分类所需的信息量为:Infor(S1,S2,…SN)=一pjlog2(pj)(1)j:1其中,PJ是任意一个数据对象属于类SJc;的概率,~pj=Sj/S。设属性V取v个不同的值{vv:…,V},则利用属性V可以将集合s划分为v个子集{s,s…,s},其中S包含了集合S中属性V取V值的那些样本。设S为子集Si中属于c;类别的样本个数。那么利用属性v划分当前样本集合所需要的信息熵可以计算如下Entr(v):∑Sil+Si2+""*+SiNInfor(sS,…SN)(2)Infor(Sil,s一SiR)一pijlog2(p)(3)pSi…i+s(4)这样利用属性v对样本集合进行划分所获得的信息增益为:Cain(V)=Infor(S1S2,…SN)一Entr(V)(5)
(二)K最近邻法
K最近邻法简称KNN算法,在理论上是比较成熟的方法,最初于1968年由Cover和Hart提出,其思路非常简单直观。KNN方法是一种有监督学习的分类算法,它并不需要产生额外的数据来描述规则,它的规则就是数据(样本)本身,并不要求数据的一致性问题,也就是说K最近邻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噪声样本对分类的干扰。KNN根据未知样本的K个最近邻样本来预测未知样本的类别,K个最近邻样本的选择是根据一定的距离公式判定的。KNN分类算法的基本原理为:首先将待分类样本Y表达成和训练样本库的样本一致的特征向量;然后根据距离函数计算待分类样本Y和每个训练样本的距离,选择与待分类样本距离最小的K个样本作为y的K爪最近邻;最后根据Y的K个最近邻判断y的类别。KNN算法必须明确两个基本的因素:最近邻样本的数目K和距离的尺度。K表示选择参考样本的数目,距离尺度对应一个非负的函数,用来刻画不同数据问的相似性程度。在KNN算法里对于模型的选择(尤其是K值)往往是通过对大量独立的测试数据、多个模型来验证最佳选择。
(三)Logistic回归模型
Logistic回归模型是一种非线性概率模型,其因变量是分类变量只有0和1两个取值。回归模型可表述为1ps=∑ckx其中x(k=1…2.,m)为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定中的影响变量,c(j=l,2…,m)为回归系数,通过回归或极大似然估计获得,Logisticl~归值P∈(0,1)为信用风险分析的判别结果。P是的连续增函数,S∈(一,+∞)。并且p=丽1=1p=1=0对某上市公司i(i=l…2.,n)来说,如果其Logistic回归值P。接近于0或(P一0),则被判定为一类经营差的企业,若其Logistic回归值pl接近于l或(Pl一1),则被判定为经营好的企业。并HPi/l~越远离0,表示该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越小;反之,表示该企业陷入则务困境的可能性越大。
二、基于决策树的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实证分析
(一)指标体系建立
通过综合考虑信用风险的各种影响因素,借鉴我国财政部统计评价司的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和国有商业银行企业资信评估指标体系以及国内外有关文献的相关指标,在分类、汇总、整理的基础上,同时兼顾数据的可获取性原则和可量化原则,从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4个方面,选取了lO+财务指标。(1)盈利能力指标。企业获利能力是企业信用的基础,企业只有盈利,才有可能按时偿还债务。本文选取的反映企业赢利能力的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x1、销售(营业)利润率X2。(2)偿债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是企业资信的保证,企业偿债能力如何,通常是评估企业资信评级最直接的依据,偿债能力归根结底是企业自有资产的变现能力。本文选取的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有流动比率X3、速动比率X4和资产负债率X5。(3)营运能力指标。营运能力分析是对企业资金周转状况进行的分析,资金周转得越快,说明资金利用效率越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越好。本文选取的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指标有总资产周转率X6、存货周转率x7和应收账款周转率X8。(4)发展能力指标。发展能力反映企业未来发展前景及潜力。本文选取的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指标有资本积累率X9和总资产增长-~Xl0。将上市公司分为两组,第1组包含sT公司,认为该类企业具有较大的财务风险。非ST公司作为第2组,认为该类企业财务状况正常。若模型将sT组样本判为非sT组,则称为犯第一类错误;将非sT组样本判为ST$1~I,则称为犯第二类错误。
(二)样本选取
样本的选取为两分类模式,即违约和不违约。将ST上市公司作为财务状况异常一类,也即会发生违约的一类;将非sT公司作为财务状况正常的一类,即不会发生违约的一类。sT公司是指出现财务状况或其他状况异常,导致投资者难于判断公司的前景,权益可能受到损害的公司。本文实证分析中的原始数据来自于色诺芬数据库,随机选取我国深、沪两市交易所2009年公布的6O家sT公司作为一类经营“差”的企业,同时另随机选取75家不亏损公司作为一类经营“正常”的企业与之相匹配,因此,数据样本集由135家上市公司组成,然后从中任选30家sT公司及38家非sT公司组成训练样本集,余下的67家公司组成测试样本集。
(三)模型构造与检验
构造决策树,关键是找到样本空间的最优划分,ID3算法的属性选择策略就是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属性作为测试属性,从而确定样本空间的一个划分。但ID3算法存在着输出分支多,预测可靠性性差的问题。C4.5算法从ID3算法演变而来,提出用信息增益比来作为测试属性选择的依据,通过大量的实验测试表明:用C4.5算法构造的决策树较ID3算法的预测效果有更好的可靠性和健壮睦。实验模型运用数据挖掘软件WEKA3.6.3,根据C4.5算法以信息增益比最大为原则选取节点生成决策树,如图1所示。最终选出了6个好的属性作为决策树节点,x5为根节点,也就是资产负债率对于违约和履约分类的贡献程度是最大的。括号中的数代表平均有几个样本数据根据条件被分到了相应的类中,用10次迭代交叉验证法来验证模型的误差率,验证结果如下:正确分类的样本数5886.5671%错误分类的样本数913.4328%
(四)结果分析
【关键词】 养老基金; 投资运营; 风险管控; 信息化养老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0-0046-03
一、引言
随着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养老基金的规模日益扩大,由于社保制度转型、人口老龄化及预期寿命的延长等因素,养老基金未来面临一定的支付危机。如何管理和运营好养老基金,并使其保值增值,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预测到2033年,我国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上升到25.4%;2050年将上升到1/3,接近发达国家。面对30多年后的人口老龄化高峰,国家管理的公共养老金收支会有较大缺口,尽快推出养老金整体投资运营方案显得尤为迫切。在目前管理运营体系下,我国养老金年均收益率不到2%。2001—2011年,我国年均通货膨胀率高达2.47%。以此推算,养老保险基金此间损失约6 000亿元。此外,目前我国养老金多以存款甚至是活期存款的形式存放在银行,未来养老金投资还需拓展多元化投资渠道。
人社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至2012年末,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23 941亿元。其中,绝大部分为财政专户存款,高达20 170亿元;协议存款1 058亿元;债券投资仅为196亿元,委托投资运营918亿元。
二、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现状及缺陷
按照现行政策规定,为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养老基金只能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以及投资包括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企业债、金融债等有价证券。而从我国现阶段养老基金投资运营方式来看,主要还是存入商业银行和购买国债,其他投资方式因其安全性、收益性、社会性和流动性,相关部门一直采取审慎的态度加以约束限制。
存入商业银行的养老基金,大部分为活期存款,按活期利率计息,即使完全按照优惠利率计息,收益率也非常有限。购买国债,虽然安全性较强、收益相对高,但利率是事先确定的,在市场利率变动时,或许发生损失,在没有保值补贴的情况下,收益性也较差。另外,购买国债还要受发行时间限制。很显然,将养老基金的投资运营仅局限于“存银行、买国债”,并不是养老基金保值增值的最佳途径。
三、进一步完善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决策
预计“十二五”时期末,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增长到2.21亿,老年人口的比重将增加到16.0%,随着人口逐渐老龄化,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绊脚石。因此,如何负担成本转嫁、有效地解决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就成为异常重要的问题。目前,我国养老基金投资渠道都比较单一,主要是以财政专户存款为主,还有另外一部分购买国债。还包括股票、证券基金、国债、企业债、金融债等有价证券。养老保险累计基金年均收益率不足2%,但是,在过去的11年里,我国年通货膨胀率却高达2.47%,据此测算,损失约为6 000亿元。养老金改革,任重而道远。政策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拓展投资范围,大力发展和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未来将面临巨大的养老金支付压力,因此,需要提前筹划建立稳定、可靠、多层次的养老资金来源渠道。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拓展投资运营范围,完善养老保障体系。世界上允许养老基金进行投资运营的国家,一般投资于股票、债券、贷款、实体和海外投资等领域,一些国家经投资运营后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2011年部分国家养老资产的配置比重明细表(如表1)。
目前,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拓展养老基金的投资范围,除继续保留一定比例的银行存款和国债外,还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购买企业债券。第二是委托银行发放抵押贷款。第三是投资基金产品。鉴于投资基金“专家理财、分散投资”的特点,可以进行适量的投资。但基金产品投资必须对该产品的投资目标、投资理念、投资策略、选股原则以及基金管理公司的诚信和业绩进行考察,并评估其与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要求是否相符。第四是投资于实业领域。从近期来看,银行存款和国债将是养老基金投资的主要方式,投资于国债和银行存款的比例不应低于50%和10%;股市是拓展投资领域的重要方向,但股市投资不应高于30%;企业债券和实业投资比例都不宜过高,不应高于10%。
一般来说,能源、交通、通讯、公用事业等行业项目投资规模较大、风险较小、发展前景好。因此,当养老基金积累到较大规模时,将一部分养老基金以入股形式投资于国家基础建设事业,取得收益后,按股份提取红利。进行这种长期投资,既解决国家基础建设资金缺口,又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养老基金运用效益,是养老基金一种较为理想的运营方式。而养老金的特殊性质能够为资本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增量资金,因为其投资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对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例如,英国和日本的两大养老基金于日前宣布:各自“试水”能源产业的交易。其中,英国养老保障基金(PPF)计划接管英国最大煤炭生产商英国煤炭(UK Coal),日本养老基金协会(JPFA)则与加拿大安大略省政雇员退休基金(Omers)联手购买美国燃气电厂。业内普遍认为,国家大型养老基金涉足能源或将成为全球未来新趋势,标志着以养老基金为首的更多公共基金打算跳出传统领域,寻求多元化投资发展。
2.进一步改革完善资本市场,为养老金投资运营、保值增值做好服务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应抓住机遇让全国社保基金做强做大。一是未来应将国有资产划拨提上日程。“这个特殊的融资渠道已经讨论很多年,应尽快进入实际操作层面。”二是扩大地方基础养老金委托运营的试点范围,按照广东的模式委托给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三是做实个人账户资金可以尽快实行委托投资。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保证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过程的顺利进行。一方面,良好的1级市场有利于相关金融产品的发行,保证投资者认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流动性较强的2级市场可以为投资者转让相关产品提供便利的渠道。与此同时,资本市场监管层也需要不断提高资本市场监管水平,增加市场的透明度,强化保护投资者机制;同时还要发展长期机构投资者,创新和丰富金融产品,为养老金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更好、更成熟的平台,创造更加公平有序透明的市场环境。
3.培育专业的长期机构投资者
我国资本市场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投资者现在还是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机构投资者数量相对来说较少,两者比重相差较大。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主要是以投机为主,其投资行为取决于个人对证券产品的投资偏好,这种投资偏好的市场随机性很强,增加了不稳定性;而机构投资者则更注重对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选择策略投资对象进行理性的价值投资,是稳定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
要加快培育成熟机构投资者。养老金入市不仅需要成熟的市场,也需要一批有经验的成熟的机构投资者队伍。2011年底,我国股市内证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保险机构、信托机构等机构投资者占比为15.6%,境外专业机构只有1%。在欧美等成熟市场,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股票市值达70%左右。可见,发展长期机构投资者,对于实现我国资本市场与养老金良性互动意义重大。
4.加大税收政策支持力度
各国对补充养老保险金的税收优惠政策往往取决于它在养老金体系中的地位。国际经验表明,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计划往往是养老保障体系的主体。以美国为例,2010年底401(K)资金规模达到3.1万亿美元,占美国养老金总资产31%,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1%。而我国2011年底企业年金累计结余3 570亿元人民币,仅占当年养老金总资产的10%左右,占当年GDP比重不到1%。企业年金计划是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补充,但是近年来发展滞后、缓慢。从国外实践来看,税收优惠是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有必要明确和完善相关延迟纳税和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推动企业年金制度发展,使其成为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撑。
5.加强对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监督检查
大力提高常规监管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在完善养老基金财务、会计、统计、审计制度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对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监管机制。通过国家立法来完善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监管的法律和制度,加强养老基金监管体系建设。不仅对基金日常收支管理进行监督,而且还要监管各项基金投资运营流程,及时查处投资运营中违规行为,维护基金安全和完整。
6.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信息平台,保证养老基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养老信息化是整个养老体系的技术支撑,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养老服务水平的高低,它能够对养老基金实行严谨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强化养老基金监管的透明化程度,提高监督管理制度的效率和效力。
大力发展信息化支撑网络。通过养老信息平台可以定期收集、核对基金监管数据,对养老基金的征收和利用进行全程的监督与管理,并对基金监管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合理的分析与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且积极地预防、化解潜在的危机。同时,在“十二五”养老服务业标准体系总框架中的业务支撑标准中也把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标准的建立作为核心标准来建设。从根本上改变养老传统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有效杜绝重复支出养老基金、非法套取养老基金等现象,保证养老基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四、结论
综上,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的形势下发生的,且呈现加速增长之势。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增加了未来养老支出的压力,要化解老龄社会日益加剧所带来的潜在危机,必须加强养老基金投资运营,实现养老基金结余的保值增值,为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高峰积累足够的支付资金,以实现我国养老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敏.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中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6):1-4.
[2] 韩丽.对我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1(21):65-67.
[3] Andreev, A., and Kanto, A. Conditional Value-at-Risk estimation using non-integer degrees of freedom of Student’s t-distribution, forthcoming, Journal of Risk[Z].2004.
[4] 刘佳.我国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 王勇.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相关性研究:基于泰勒规则的实证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 史玉然,等.据现状分析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缺陷及产生根源[J].新财经(理论版),2011(1):78-78.
一、股权众筹概念,现状,优点
“众筹”源于英文 crowdfunding 一词,是指项目发起人通过在互联网上公布其创意,以实物、服务或股权等为回报,向大众募集资金的模式。众筹按照投资回报不同,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 奖励众筹,股权众筹,捐赠众筹,债券众筹。其中,最重要同时发展最快的是股权众筹。股权众筹主要是指融资者借助众筹网络平台向广泛的投资者募集项目资金,并以相应的股权作为回报的融资创新模式。
较之于传统的融资方式,股权众筹能借助互联网技术简化融资程序,降低融资者和投资大众之间的信息传递成本和资金支付成本,提高融资效率,为小微初创企业提供资金、客户资源等各方面支持,提高小微初创企业创业的成功率,间接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借助其优点,股权众筹近年来发展迅速。据上海交通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所及京北智库研究团队数据统计,2011年,股权众筹运营模式刚刚从国外引进中国,平台数量占总数的1.87%,2012年增加至2.80%,2013年增加至6.54%。进入 2015年以来,我国股权众筹平台快速发展,仅上半年平台兴起的数量就占总平台数的35.51%。截止到2015年7月,全国113家股权众筹平台交易额突破 54 亿元大关,达到 54.76 亿元。
二、我国股权众筹面临的法律风险
尽管近年来我国股权众筹发展迅速,但在实践中却仍面临诸多问题和风险,其中法律风险是制约其进一步有序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证券法》及《公司法》的限制
我国《证券法》第十条规定,公开发行证券,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并依法报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或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核准;未经依法核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公开发行证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公开发行:(一)向不特定对象发行证券的;(二)向特定对象发行证券累计超过二百人的;(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发行行为。
依据该条证券法规定,企业要进行公开发行,需要经过证监会批准,经过相关的核准程序,其高昂的发行成本对于以小微初创企业为主的股权众筹企业来说困难重重。同时,由于股权众筹企业多借助互联网宣传信息募集资金,投资者容易被认定为不特定对象,很难规避公开发行对于不特定对象的规定。即便股权众筹企业严格遵守非公开发行的规定,其股东人数既受到《证券法》对于非公开发行人数不超过200人的限制,也受到《公司法》对于有限责任公司50人,股份有限公司200人的股东人数限制。股权众筹的投资者多为中小投资者,每次从投资者个体中募集的资金额一般较少,《证券法》和《公司法》对于股东人数的限制导致股权众筹企业能够筹集的资金有限,可能无法满足众筹企业的资金需求。
(二)刑事相关法律的限制
在刑事方面,股权众筹因其特点存在触犯三项刑事罪名的可能性,分别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和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和合同诈骗罪。
首先,关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 吸收资金的行为,同时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的,除刑法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①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②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③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④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结合股权众筹的特点和操作模式来看,股权众筹借助互联网进行宣传,承诺以股权作为对价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在实际操作中很容易触及非法集资罪的法律红线。在操作中,为了规避这一法律风险,不少众筹平台要求投资者先注册成为网站的实名会员,再向其项目相关信息,希望将不特定对象转换成为特定对象,并避免公开宣传。对于通过注册成为网站的实名会员可以将不特定对象转化为特定对象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尽管在被誉为“股权众筹第一案”的案件中,法院在判决书中支持了这一观点,但理论界和学界仍然争议不一。
进言之,如融资公司在吸收资金过程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其可能构成集资诈骗罪。
再次,前已述及,众筹企业在证券法和公司法的限制下,为避免高昂的发行成本只能选择非公开发行,但股权众筹小额公开大众的特点导致非公开发行不能契合其特点,满足其融资需求,在非公开发行的弊端下,一些股权众筹平台或融资企业冒险在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发行股票或者公司、企业债券,触犯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
最后,现在国内不少股权众筹平台采取的是“领投+跟投”的模式,即指定一名具备资金实力,投资经验或某方面专业技能的人员充当投资的领导者与协调人,其他投资人追随领投人进行投资。这种模式有助于解决投资者专业知识缺乏,或不愿花费时间和金钱成本进行调查的问题,有助于提高投资效率。但在信息不对称或缺乏监督的情况下,如若领投人和融资者恶意串通,利用投资者信任进行合同欺诈,当融资完成后以各种借口进行推脱,往往容易造成投资者的重大损失。
(三)民事相关的法律风险
由于股权众筹特点是小额,大众,从每个人中募集的资金有限,为了规避证券法和公司法对股东人数的限制,避免由于人数限制导致募集资金有限,不少投资者会采取委托他人代持股的形式以规避法律规定。尽管目前我国法律认可委托持股的合法性,但委托持股中由于隐名股东不会在工商登记中显示出来,如若加上实名股东和隐名股东之间缺乏书面约定或其他能证明双方委托持股关系的证据时,隐名股东往往难以正常行使自己的股东权利,隐名股东和实名股东之间,隐名股东和众筹目标公司之间,都存在产生大量民事纠纷的可能性。此外,在股权众筹平台和投资者之间,由于投资者资金被挪用,平台倒闭或者平台未能尽职履行对项目的基本筛选职责,也容易导致股权众筹平台和投资者之间民事纠纷产生。股权众筹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非法发行证券而引发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
三、解决对策
(一)小额豁免
我国《公司法》、《证券法》对于公开发行的严格要求和限制,不能契合股权众筹的特点和满足融资企业的融资需求,制约着股权众筹的发展。那么是否存在在不增加发行成本的情况下给股权众筹以公开发行便利的途径?参考借鉴域外的立法经验,“小额豁免制度”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小额豁免制度是指对于小额的证券发行免于发行核准程序。
参考美国相关立法,美国1933年证券法第3(b)条及之后相继的A条例和D条例中的规则504和规则505对于一定额度内的证券发行进行了免于注册的豁免,2012颁布的JOBS法案也针对股权众筹规定了豁免规则,其规定允许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对于发行人以不超过100万美元的众筹融资予以豁免。
股权众筹的特点是公开小额大众,希望从人数众多的小额投资者中汇集资金,非公开发行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而公开发行有受到现行相关法律的限制,且发行成本过高。对股权众筹的公开发行予以豁免,有助于解决公开发行成本高于收益的尴尬困境,因此建议在《证券法》等相关法律修改时,增加小额豁免制度,以鼓励股权众筹的发展。
(二)引入第三方资金托管平台,防范“资金池”的形成
众筹平台在筹集资金过程中,极易形成“资金池“,如缺乏监督容易诱使平台滥用资金,甚至引发其触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罪等刑事罪名。对此,建议引入独立的第三方资金托管平台,规定众筹平台所筹集的项目资金只能由第三方资金平台托管,防止其自行掌控资金池。
(三)加强信息披露
加强信息披露是解决信息不对称,保护投资者的重要方式。众筹平台和融资企业对于项目开展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信息都应该及时披露,以利于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对其监督,减少众筹平台和融资企业侵害投资者的可能性。当然,过高的信息披露要求也会增加股权众筹企业的融资成本,对此,可以参考美国jobs法案对于股权众筹财务信息分级披露的规定。JOBS法案规定:当发行额度在10万美元以下时,发行人只需要提供最近一次完整年度的所得税申报表,以及经发行人的主要行政人员确认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财务报告;当发行额度在10万美元和50万美元之间时,发行人应提供独立的公共会计师按照专业标准和程序审核的财务报告;当发行额度超过50万美元时,发行人必须提供经审计的财务报表。Jobs法案对于不同发行额度的发行人的信息披露义务做了区别性规定,有助于在加强信息披露以保护投资者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中取得平衡。
(四)加强投后管理
融资企业在融资完成实际经营过程中,是否按照之前的承诺使用资金,是否存在利用经营管理地位损害投资者权益的问题,容易引发融资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纠纷。融资企业除了将经营管理中的一定信息进行披露外,鉴于众筹投资者众多,投资额度小不一定能够或者有意愿参与到经营管理监督中,应该允许投资者推选代表参与投后管理中,确保股东权益得到保障。
关键词:税务风险 管理成本 决策
企业在涉及税务的问题上如果意识不够明确,比如企业在税务方面没有按照国家的税法等的规定进行,从而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利益遭到不应有的损害,使得企业不能健康正确的往前发展,这就导致了企业税务管理存在一定的风险。这涵盖以下方面。
一、企业的税务管理所存在的风险
(一)企业的纳税与税法的规定冲突,不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
这样就会导致企业在税务方面违反了规定,违反了相关的法律,出现应该缴纳的税款却没有按时交纳,或者没有交纳足够的应该交纳的税款,这就造成了税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是相关的惩罚,比如罚款、补全税款、加收滞纳金等,最终还会造成企业的名声被损坏的后果,影响企业的发展甚至阻止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纳税所执行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准确
有些法律法规为了鼓励企业的发展制定了部分优惠政策而企业并没有充分的了解,导致企业多缴纳了税款,这本不是企业该缴纳的范围,而企业却缴纳了不该缴纳的税款,使企业受到了不必要的损失。
(三)大多数企业对缴纳税款的工作不重视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大多数的企业自己可以预见到税款本身就是企业所应该承担的成本之一。但是仍有多数企业很少想到把缴纳的税款编入企业的预算中进行管理。对于一个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于缴纳税款这件事一般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心态;大部分管理者都认为税款只是到时候交纳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专门的对其进行管理,履行法律的义务,不需要进行专门的管理控制。他们认为只要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能够按照国家规定的税务法律法规按时缴纳申报即可了,这是税务风险产生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二、对企业税务管理所存在的风险进行管理
(一)明确对风险管理的一般原理,把这些原理运用到对税务风险管理中去,实现税务的风险管理
对企业税务风险的控制,就是要对企业的税务风险进行管理,就要先明确对风险管理的一般原理,进而把这些对风险管理的原理运用到对税务风险管理中去,实现税务的风险管理。这样做的主要是为了以下目的:对企业应缴纳的税务进行管理;是这些税务的缴纳符合相应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在制定企业的税务规划时,要注意以企业的成本节省为主要目标。另外,在企业制定本企业的各种决策时以及在正常的经营活动中要考虑这些决策和活动都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还有税务事项中涉及会计处理的部分一定要符合相应的会计制度和法律法规的要求。再次,对于实际操作中,纳税的程序以及纳税的申报等的方面一定的符合相应的法律法规的要求。最后,还要注意一定要在管理等方面符合税务相关法律的要求,比如在对企业的账簿进行管理的时候,在对税务进行登记的时候以及在本企业的税务的档案管理中都要注意做到这些活动符合企业管理的要求,符合相应的法律法规的要求。
(二)在进行企业税务管理的时候要对企业在税务方面所能遇见的风险进行充分的预计和推测,并且积极的应对
把所能想到的企业遇到的税务风险进行充分的分析。在对这些进行分析的前提下,才能把企业的税务风险降到最低,这样在涉及税务的方面尽量的减少损失和风险,以此得到最大的利益,促进企业的发展,这样我们在对企业在税务方面所经历的风险进行分析管理的时候,要对企业进行税务管理方面的支出进行分析。这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和利润的最优化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企业的健康成长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转变企业税务管理的研究方向
对于企业的税务管理的要求,一直以来主要是围绕着税务对企业产生的影响中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方面的可能性进行研究和管理的。这样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虽然有很多方面,企业在进行管理时主要围绕着影响企业的价值的风险动因进行管理的,企业的税务风险根据我们的分析来判断是始终与企业的收益相随相伴的,企业一定要明确的知道,企业需要对这些对自己的价值影响很大的税务方面的管理风险加强其管理,这样才能把企业的利润也就是企业的价值做到最优化。
三、对企业税务风险的成本及相应对策进行分析
对企业所遇到的税务方面的风险进行分析管理必须明确的知道企业所遇到的税务风险的管理所包含的方面,以及企业税务风险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成本。
一般情况下企业所遇到的风险造成了企业的成本的增加,作为企业的风险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的税务风险也不例外。企业中存在的税务风险的程度,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税务风险所需要的成本和支出。企业的税务分析和管理的成本主要包括在对企业所遇到的税务风险和应对这些风险中包括管理和其他方面的支出所需要支付的一切费用,还包括其中所遭受的损失。这是企业在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支出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企业税务风险的管理可以包括:
首先,有句话叫做“不战而屈人之兵”。企业的税务管理也是这样的,要在企业的税务风险发生之前,就对企业的税务管理所需要的成本进行充分的预测。并且在企业的内部要为了应对企业的税务风险制定并采取相应的目标制定措施。要对企业的税务管理进行跟踪、对企业的税务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要注意事项的识别,并且要明确应对税务风险采取的措施所应该承担的成本也就是支出。这样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增加企业的操作环节包括企业的经营和控制税务风险的环节,从而降低企业在这一方面所造成的损失,保证企业的利润,维护企业的利益。很多的企业采取了合理的措施将企业的税务管理做到了成本最低。比如有的企业把税务管理这一个必要环节进行前移,把以前的风险出现后进行管理和风险发生中进行监督转变为事情发生之前就进行预防,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做好防范的工作。随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其次,除了要做好预防工作,企业的税务风险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是就要求企业对随时发现的影响企业利益的税务风险进行完善管理。也就是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出现的可能导致税务风险的项目进行纠正,这就会增加企业相应的纠正的风险。这要求企业必须要在税务风险出现的时候及时发现,需要设置专门的企业税务管理部门,保证将企业将要遇到的风险进行化解, 不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不造成不应有的明显的损失。但是这样就会增加一部分的支出就是企业在纠正税务行为不违反税务的管理过程中所需要的支出成本,我们叫做纠正成本。纠正成本是企业在纠正税务风险过程中所不能避免的,纠正成本对于企业的利益最大化是极有益处的。企业应该明确这一点。
再次,企业对所能遇到的风险进行了预测并采取措施,对企业可能造成风险的方面进行了管理纠正的同时,还要注意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违背相应的法律法规,这是就不得不接受相应的惩罚,前两点做的好的话这一点就会支出的比较少,有时企业内部为了规避税务风险进行相应的改革,这方面所需要的费用我们称为惩治费用,惩治费用完全可以降到最低,从而使企业获得最大的利益,最小的影响企业的正常的发展和成长。
最后,现代企业在对税务风险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如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投入较少等。这时就要明确企业的损失成本,由于企业经营过程中很难分析和具体明确的指出企业对税务相关的法律法规违背时候所造成的损失,所以企业对于损失的成本不能有全面的真实的统计。
四、结束语
企业的对于税务风险的管理的程度,很大一方面就是企业对于税务管理的力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税务的管理,影响着企业的总体利润,从而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前途。企业应该明确风险管理方面的制度,一个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建立相应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保证健康发展。此外还要建立健全评估制度,完善应对的机制,并且重视企业税务管理的考核。这些都是税务管理方面所能采取的减小风险的很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许鲁才.张晓.试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期刊论文]-企业导报 200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