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9:35: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德育目的的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由于控股式收购并不改变B公司的组织形式,其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对外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因此,除法律有特殊规定,B公司对外的所有行为都应当以B公司的名义作出,A公司无权以其本身的名义代替B公司对外作出任何行为,而只能在内部通过其持有的B公司的绝对优势的股份来行使支配或控制B公司的权利。
股权收购的目的
指购买目标公司股份的一种投资方式
它通过购买目标公司股东的股份,或者收购目标公司发行在外的股份。或向目标公司的股东发行收购方的股份。换取其持有的目标公司股份(又称吸收合并)二种方式进行;前一种方式的收购使资金流^目标公司的股东账户;而后一种方式的收购不产生现金流(还可合理避税)当收购方购买目标公司一定比例的股权。从而获得经营控制权,静之为接受该企业。而来取得经营控制权的收购称之为投资。报明显收购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控制权而投资的目的则可能是看准了此项投资未来有较高的回报革,也可能是为了加强积方的合作关系或为了令进入某个产业领域作准备,还有可能是为了获得目标公司的无形资产(商誉、人才、销售网络)
收购股权是购买目标公司的股份
[关键词]二语界面知识习得;母语概念迁移;二语概念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 2015 13-0093-02
[作者简介]韩婷 1988― ,女,山西晋中人,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3级在读硕士。
一、引言
近年来,二语习得研究表明,母语的概念迁移会对二语界面习得产生影响,如句法―语义界面处致使结构这一重要论元结构的习得。Wong在早期讨论了中国学生习得英语致使结构的研究,她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比其他国家的英语学者使用使役动词make多,探究其因是受汉语“使”字句的影响,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中发生了被动概念思维的迁移。对母语迁移现象深入研究发现,母语对二语界面习得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语言的表层上,更深入到概念层面上。根据概念迁移理论,表层的语言形式是由底层的概念组织的,底层的概念是表层语言形式结构存在的基本理论。在句法―语义、语义―语用、句法―语用界面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会受到母语心理概念结构的影响,发生概念迁移。下面本文对母语概念迁移对二语界面习得的影响进行具体阐释。
二、母语概念迁移对二语界面习得影响的表现
一 母语概念迁移对句法―语义界面习得的影响
句法―语义界面一直是二语习得界面研究的热点,翻译是二语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句子翻译中限制因素的本质是句法学和语义学界面的问题。研究发现,语义和句法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在翻译过程中语义起更基础的作用。下面以例子具体阐释母语的概念迁移对句法―语义界面习得产生的影响。下面是两个译本的比较:
那周瑞家的又和智能唠叨了一回,便往凤姐处来,穿过了夹道子,从李纨后窗下越过西花墙,出西角门,进凤姐院中。
杨宪益先生翻译为:After chatting for a time with the nun,Mrs.Chou went on to His-feng’s quarters.She walked through the passage,past Li Wan’s back window,and skirting the west wall,entered His-feng’s compound by the west side gate.
Hawks翻译为:After gossiping a bit longer with Sapientia,Zou Rui’s wife made her way to Xi-feng’s quarters.To get there,she had to go down a passage-way between two walls at the back of Li Wan’s apartments,along the foot of an ornamental wall,and through a gateway in the west corner of the compound.
运动是跨语言概念迁移的八个概念域之一,它是讨论人们的行动结果和过程的各种方法。在Hawks 的译本中可以看到go down,under,along,through等词。邵志洪解释:“自然物理运动时空是英语句子所看重的,把英语作为母语的学习者通常会用使用途径等词语,形成一种化零为整的格局,给我们呈现的是单一的静态画面。而汉语句子则非常重视心理时空,母语是汉语的学习者会顺时间事理移动,连续使用排列性的动词性词组,从而形成一种化整为零的效果。铺排的动词也使画面具有动态性,而这正是和英语是截然不同的,而究其原因是汉语与英语不同的概念思维模式。”分析发现,杨宪益的译本更接近源语言的风格,而Hawks的译本更接近于目标语语言风格。两位语言大师在翻译时,他们各自的母语深层运动域概念对句法―语义界面这一知识点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
二 母语概念迁移对词汇语义―语用界面习得的影响
词汇语用学是语用学领域新兴的分支学科,它是从语言学的界面接口处探究语用学与语义词汇学的深层联系。研究表明,对于二语学习者,隐喻的学习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难点,而隐喻的学习也正是语义―语用界面所关注的问题。隐喻是我们日常会话中一种重要的言语表达手段,它反映着我们人类的认知思维活动。以不同语言作母语的人,其认知思维模式也是不同的。母语概念迁移是隐喻语言能力发展中无法避免的现象。下面我们就对英汉谚语、成语中动物隐喻这一语义―语用界面知识点做初步分析。
英汉隐喻学习中,都会学到动物隐喻,下面将以“狗”隐喻为例进行分析。在汉语中关于狗的成语、歇后语有:狗仗人势、兔死狗烹、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等。而英语关于狗的谚语有:Dog does not eat dog. 同类不相残。 Love me,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发现,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对于同一动物所产生的联想意义是截然不同。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狗”的释义和释义中包含的情感因素是不同的。情感是跨语言影响的八个概念域之一。当二语学习者在学习“狗”这一隐喻知识时,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情感上的概念迁移。所以教师和学生要正确对待母语概念迁移对语义―语用界面隐喻知识习得产生的影响,在二语教学中重视学习目的语语言文化、概念思维方式。
三 母语概念迁移对句法―语篇界面习得的影响
句法―语篇界面指的是句法和语篇之间的互动。句法―语篇界面是语言的外接口,亦是语言学习的难点。那么母语的概念迁移对二语句法―语篇这一界面又产生了什么影响?研究者对省略这一句法―篇章界面的知识习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因为汉语中隐藏和省略的成分太多,所以其句法分析比印欧语系更为困难。所以当我们对相同的语义句子进行语篇表达时,英汉母语者会有不同的句法结构。母语是汉语的学习者会很不自觉地把汉语的思维模式和语言概念范畴化方式迁移到英语学习中。下面就英汉主语省略知识的学习做一简要阐释。
西方人的客体意识比较浓,但需要时也会以“人”作主语,所以语言表达形成了以客体为主,主客体融合的特点。对于中国人,尤其是早期道家,提倡的是天人合一、人法自然。人们的主体意识较强,语言上表现为多以“人”作为主语,而且也会大量省略主语。英语与汉语相比,主语成分是句子中不可或缺的,因为英语的句子最讲究主谓一致,其句子里的谓语动词单复数和人称等变化主要由句子的主语决定,如果像汉语一样省略了主语,句中的谓语动词的型和态就无法确定,导致句子不成形。而汉语的句子主语与谓语动词的关系较松散,所以省略主语的句子在汉语中很常见。正是因为母语思维模式和语言的概念范畴化方式迁移的影响,句法―语篇作为二语习得外接口,一直以来是学习的难点。
三、母语概念迁移的影响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通过研究母语概念迁移对界面习得的影响,教师应更加重视母语概念迁移现象,努力重建二语习得的二语概念模式。
第一,在二语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目的语言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目的语的思维方式,尽量克服母语概念负迁移产生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母语和目的语进行两种语言的对比学习,让学生了解目的语和母语思维方式的异同,逐步克服母语概念负迁移的影响,学者应用目的语的文化模式进行思考。
第二,在二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尤其注重二语界面知识的习得。在过去的外语教学中,教师过多地关注单个语言模块的学习,而忽视了语言模块间界面知识的学习。其实语言的各模块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内外接口,尤其是外接口会给二语学习者造成了学习障碍。教师在二语教学,要让学生知道语言的各单元模块是紧密联系的,要进行全方位的学习。
第三,在二语教学中,要重视母语的迁移作用。迁移理论指出母语对二语的学习有正迁移和负迁移,概念迁移理论强调二语学习者对已有的母语概念重构,建立新的二语概念。
本文在概念迁移和界面假设理论的指导下,尝试性地探讨了母语概念迁移对二语界面习得的影响。通过研究母语概念迁移对句法―语义、语义―语用、句法―语用界面现象,认识到语言界面知识学习和目的语概念思维模式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给以外语教学诸多启示,在外语学习中学生克服母语概念迁移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对已有的母语概念重构,建立新的二语概念,从而更好地促进二语界面处知识的习得。
参考文献:
[1] Wong S.Overproduction,under-lexicalization and unidiomatic usage in the “make” causatives of Chinese speakers:a case for flexibility in interlanguage analysis [J].Language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1983 2 .
[2] 姜孟.概念迁移:语言迁移的新进展[J].英语研究,2009 2 .
[3] 戴曼纯.语言接口与二语接口的习得[J].外国语,2014 1 .
[4] 邵志洪.英汉运动事件框架表达对比和应用[J].外国语,2006 2 .
[5] 曾衍桃.词汇语用学概观[J].山东外语教学,2005 4 .
[6] 石进芳.母语概念迁移能力、隐喻能力与语言水平的发展关系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 3 .
[7] 寇福明.英汉谚语共性和个性渊源的认知探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5 .
[8] 苗兴伟.语篇语用学:句法结构的语篇视角[J].外国语,2008 5 .
摘要:在全球化不断渗透的时代背景下,英语的国际地位日益凸显,英语作为我国第一大外语,是各个教育阶段重点授课的学科。以往英语教育多以掌握基本知识为授课目的,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但是随着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英语已经成为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有力技能。为了培养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创新英语学习新思想,许多高校不断转变教育理念,从当前国情出发进行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希望能为社会培养出新型的理论与实践技能都丰富的英语人才。
关键词:大学英语;改革目的;改革理念
引言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学府,主要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群体,除掌握专业知识外,还会设置许多公共课程,大学英语作为其中最为重要的课程,深受高校重视。国内高校大学英语教育改革,不仅是为了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交际能力,促进大学生可以在社会上使用英语,创造美好未来。
一、改革前大学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英语是高校公共课程之一,任何专业学生都要在大学期间参与大学英语课程。然而许多大学生认为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对提高自身英语能力缺乏有效的帮助。一直以来,大学英语作为公共课程一周只有两节课,在课堂上教师也缺乏针对性的训练,这使得大学英语的教育价值远远低于学生和社会的期待。大学英语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以下对此进行分析。首先,大学英语教学中缺乏科学教学理念。从实践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高校大学英语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发挥主体作用,并且始终是按照大纲和教材的节奏进行讲解,教师本身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们缺乏口语锻炼,在课堂上被动的学习一些英语结构和单词,这使得大学生对英语的兴趣逐渐降低,甚至有可能出现逃课现象。
长期以往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也不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全能型英语人才。其次,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重心有所倾斜,一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四、六级英语通过率,更倾向于“教”与“学”,对于灵活运用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缺乏指导和训练。当然这与我国国情存在密切联系,英语四、六级考试可以说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比较有影响力的考试,这对毕业后的就业、学习都会产生影响,所以高校的学生和教师都非常重视这两次考试[2]。学生是为了取得四、六级证书,为毕业后的简历增添色彩,而教师重视学生的考试通过率与高校将教师职称评定、评优与学生取得证书挂钩有直接关系。所以,教师与学生在受到种种原因的影响下会不自觉的倾斜教育重心和学习重心,许多学生采取题海战术,所以在四、六级笔试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然而在口试环节中学生的缺陷就暴露出来,很多人无法流畅的阐述答案,这就是“学”与“用”之间脱节的表现,偏离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
二、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目的
(一)培养全能型英语人才
当前,全球化的发展已经涉及到越来越多的层面,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已经实现了全球化发展,这表明我国英语教育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改革弊端,建立起新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全能型英语人才。从上文分析中可以看到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教学效果的提升,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大学生们接受的是“灌注式”教育,导致许多高校大学生对英语产生厌恶之情,甚至放弃学习英语,这与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目的完全相悖。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是与国际形势、我国社会发展存在直接联系的,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国内就业形势严峻,许多外企进驻国内市场为高校学生提供了数个工作岗位,这是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外企招聘毕业生的一个硬性条件就是要求学生熟练外语,可以用英语流利的进行表达,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改革是必然趋势。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当前高校大学英语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样才会在社会上得到认可,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当前全球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许多地方都急需人才储备,然而在实践中却存在着全能型人才的稀缺与普通劳动力剩余的矛盾。在英语人才中也存在着全能型英语人才缺乏的问题,因此,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首要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全能型的英语人才,使他们能够适应各个工作岗位,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体现英语人才的价值。
(二)突出大学生主体地位需要
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后,非常重视大学英语教育,寄希望于大学英语培养出更多的英语人才,推动社会发展,提高国内高质量人才的综合竞争力。不过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许多高校无法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仍旧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在这一教育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并没有得到较大的提升,反而造成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将英语作为机械性学习任务的后果。为何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提倡要进行大学英语改革,并且一直在探索新的改革方式和改革内容,这个问题围绕在人们的心中,虽然无法全面的概括大学英语改革的原因,但是高校大学生都可以体会到目前进行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是十分必要并且十分迫切的,尤其是需要明确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伴随着素质教育理念而开始的,这与我国社会发展形势相符合,关系到教育界的整体发展。当代社会下,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目的应该放在培养人才方面,体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增长,促进大学生成为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融会贯通英语技能的全能型人才。
三、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理念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使得英语人才有了更多的立足之地。而要想抓住这一机遇,还需要加强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创新英语教学理念,从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不断改革和创新,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理念,致力于提升高校大学生的英语技能,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使当代大学生跟上国际形势,能够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
(一)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理念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英语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技能,任何时候都会看到英语的身影,由此可以看出英语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大学英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培养英语人才的主要课程,需要不断融入新的理念,推进改革之路,目前来看,大学英语教育改革要以学生为中心作为基础改革理念,在实施改革过程中绝不能忽视学生,要全面的服务于大学生,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出发。前文提到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就业形势严峻,外企招聘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对此高校更应该抓住机会,坚持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高质量教学,强化学生个人能力,使本校学生在毕业浪潮下找准自己的位置。
(二)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改革理念
为了促使大学生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高校大学英语教育改革还要以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改革理念。综合素质能力不仅包括学习能力,还包括交际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等,如果说以“学生为中心”是大学英语教育改革遵循的基础改革理念,那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则是教育改革中主要的实现路径和方向。
四、实现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目的与理念的策略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况,学校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却忽视训练学生实际运用能力,这与改革的目的是相违背的。只有为学生提供可实践的平台,让学生融入到实践中,实际运用英语技能,才会让高校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不足之处,这样也会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大学课堂上。例如,高校可以接洽一些外企,建立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创造优良的实践环境。这样可以让学生提前走出校园,通过2~3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英语应用氛围,感受到社会压力,继而可以促使学生融入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二)完善考核方式
完善考核方式是辅助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目标顺利实现的有效手段。传统的应试教育考核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对英语知识点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沟通能力,面对这种情况可以构建以笔试为基础,以语境考核为重点的考试方式。语境考核中重点考核学生综合方面的英语技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核定分值。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是具有深远意义的,这一改革举措需要高校领导、专业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推动其顺利完成。未来,高校要坚持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目的和理念的初衷,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质的英语人才,促进我国人才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绍杰.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目的与理念[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85-87+96.
[2]冯新华.大学英语教师个人通识教育信念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3]王婷.浅析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目的与理念[J].校园英语,2015,27:39.
近十年来,为更好地促进社会和学前儿童的发展,美国不断改革学前教育课程目标。2002年初布什政府了《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N0 Child LeftBehind Act),明确指出要着重提高处境不利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学生的英语熟练程度以及通过将阅读放在首位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2003年,全儿教育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ducation fnrYoung Children)和早期教育联合会在联合声明中指出:早期学习标准是全面的、高质量的幼儿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它有助于学生早期学习经验的获得和未来的成功。2005年,全儿教育协会在诸多会员、幼儿家长和各界人士的努力下,重新修改了《幼儿教育方案和认定指标》(NAEYC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tandards and Accreditation Performance Criteria),明确指出学前教育课程标准旨在发展儿童在审美、认知、情感、语言、体能和社会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该标准努力使儿童的学习达到最优。同年,从因“开端计划”(Head Start)而被重新授权制定的《入学准备法》(School Readiness Act)中可以看出,美国学前课程的目标注重幼小衔接,注重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2008年的布什总统国情咨文和2009年3月奥巴马在拉美裔全美商会上所倡导各州制定世界级的课程标准,都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2010年美国首部全国《州共同核心课程标准》的出台,旨在改变各州课程标准混乱的局面,该课程标准面向K-12年级的学生,包括数学和英语两个学科,主要是因为这两门学科所培养的技能将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2012年初,在《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实施十年后,有26个州纷纷提出在实施该法时需要有一定的自由度,美国教育部门为了让学校更好地专注于改善办学质量、缩小学生间的差距,同意给予各州一定的自由空间。
由民间组织联合发起的《州共同核心课程标准》中有关英语标准(English language arts standards)与数学标准(Mathematics standards)的课程目标包括:1.连接升学与就业;2.涵盖严密精确的课程内容与高层次的知识应用;3.基于各州现行标准的优点与经验之上;4.在全球经济与社会中,确保所有学生能够开展学习;5.采取证据本位(evidence-based)或研究本位(research-based)策略(CCSSO&the NGA Center,2010)。虽然《州共同核心课程标准》的实施权在各州,但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依旧是美国学前教育课程目标总的发展方向。
由于美国是一个多种族的国家,其中融合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这会导致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差异。2001年美国联邦教育部提出的《2001-2005年战略规划》,反映了美国近年来的教育改革思路和未来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其战略目标之一是让所有儿童接受高质量、适宜的学前教育,为进入学校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2002年1月8日,布什政府正式签署了《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该法确定了这样一个目标:在美国,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每个孩子都应受到发挥其全部潜能的教育。联邦政府必须帮助缩小来自不同背景幼儿之间的差距,努力为处境不利的幼儿提供一个更为公平的教育环境。2007年1 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个为期5年的教育法案《2007为入学准备改善“开端计划”法》(Improving Heard Start For School Readiness Actof 2007),该法案为无家可归儿童、流动儿童、身体残疾儿童及非英语母语儿童参与开端计划项目提供了机会。布什政府围绕开端计划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处境不利儿童的入学准备,真正实现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它对美国社会的稳定、缩小不同背景幼儿之间的差距和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奥巴马执政初期,遇到突出的教育问题是有关学前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具体表现为中低收入阶层与高收入阶层学生所接受的学前教育质量与未来所取得的学业成绩差距在不断扩大,这非常不利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升。因而,奥巴马政府在2010年初宣布了新的教育政策,加大早期教育投入,以缩小不同背景幼儿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的公平。
美国幼儿教育领域逐渐形成了以儿童为中心、倡导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2002年美国联邦政府提出了“良好的开端,聪明的成长”(Good Start,GrowSmart)议案,在该议案的鼓励下,各州已基本上完成了适用于各类型早期保育和教育机构的早期读写识字、早期数学和语言发展方面标准的制定。各州在制定早期学习标准时以发展教育适宜性为原则,既考虑幼儿年龄和个体的适宜性,也考虑幼儿的文化背景,做到充分尊重幼儿,注重幼儿未来和整体的发展。在美国,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只要是没有受到虐待,身体没有疾病,那么他们在学校都应该是非常渴望学习,并相信自己今后能够取得成功的。学前期是整个教育发展的开端,学前期教育目标的实现能为整个教育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应当保证儿童拥有成功的早期学习经验,建立终身学习的模式;保证儿童有机会继续发展他们个人的兴趣;保证儿童发展热爱学习的品性。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儿童学习经验的获得和将来的成功。
2002年《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专门就阅读问题制定了两项方案,注重从学前班到小学三年级的阅读教育。如果州政府实施了定位于幼儿园到二年级的科学研究综合阅读项目,那么在新的“阅读第一”(ReadingFirst)项目下则可以获得资助。美国联邦教育部的《美国教育部2001-2005年战略规划》中提出,首要的战略目标就是要为所有儿童的学习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要让所有儿童有接受高质量和恰当发展的学前教育的经历。三年级结束之前,每个儿童都能建立 良好的独立阅读习惯;到八年级结束之前,每个儿童都能掌握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技能。《美国教育部2002-2007年战略规划》再次强调确保所有学生达到年级阅读水平,保证实现《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提出的“到2014年所有学生阅读与数学技能都能达到年级合格的水平”,这反映了美国近年来的教育改革思路和未来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2009年奥巴马总统延继了布什总统的阅读教育政策,在《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The American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中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并在2009年签署了综合性计划,规定在小学阶段开展广泛的阅读活动,实施新的阅读课程,重点提高儿童的口语能力,增加他们的词汇量。美国早期阅读委员会提出了“早期儿童阅读教育目标”,如,5岁~6岁儿童能够知道一本书的组成部分及其不同功能;聆听熟悉的书面语言内容;或者读自己“写”的文字内容时,开始认识对应的文字等。
《幼儿教育方案标准和认定指标》中指出,课程要帮助儿童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并能恰当地表达出来,要让儿童有机会在交往中发展亲社会行为,用一些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方式解决矛盾,能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想问题。所有儿童,包括残疾儿童、有行为困难和特殊需要的儿童及其家庭都应能参与到社区活动中,让儿童的社会情感得到充分发展。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每天都有户外游戏活动,日常安排表注重静态游戏时间和动态游戏时间的平衡,注重大肌肉和小肌肉活动的平衡,并保障儿童健康和环境安全。2007年,美国科学院儿科(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的文件显示,游戏不仅能促进行为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大脑的生长。课程的设置应重视通过儿童游戏开展相关课程内容,亚利桑那州3岁~5岁幼儿学习标准,在语言与文字标准中就做了这样的规定:通过游戏,在丰富的语言刺激和书面材料环境中掌握有关书面材料的基本概念。在数学标准中也要求儿童在日常生活别是在游戏中学习相关的数学概念。全儿教育协会倡导发展适宜性教育(Development Appropriate Practice),认为游戏应居于发展适宜性教育的中心。美国教育工作者根据这一思想,建构了游戏中心课程,将游戏作为课程的中心内容、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和课程评价的主要工具。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美国幼儿课程目标的设置越来越注重幼儿社会情感和自由游戏的发展。
(一)以幼儿为中心,目标注重参与性
(二)充分考虑幼小衔接,目标体现适宜性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主要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要想发展,就离不开优质能源的开发和能源技术的改进。现今世界,能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全世界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以煤、天然气和石油等为主的传统化石能源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仍将是人类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要能源。但是,这类不可再生的传统能源在未来百余年间将无力支撑人类的生产生活,而且还会造成环境污染。有关能源问题不再仅仅是专家们讨论的热点,已经成为普通百姓关心的话题。
“能源的综合利用”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以这样一个主题作为项目,有利于将学科知识和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借助各种探究手段和活动以及与项目相关的各类资源对学科核心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从而实现学生综合智能的发展。
二、项目设计
本项目立足于能源的综合利用,将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内容进行整合,设计了四个专题:“认识能源”“燃料篇”“电能篇”“化工原料篇”。首先让学生对能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在探索化石燃料作为生活中稳定能量来源原因的任务驱动下,先从宏观角度认识化石燃料的燃烧性质,建立能量观、发展变化观,再深入微观本质认识化学反应――燃烧反应提供能量的本质原因,最后定量认识燃料燃烧释放能量的能力大小;之后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弊端,通过探索氢氧燃料电池能否实现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直接转化,建构原电池认识模型,从而发展学生的利用模型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变化守恒的科学素养;通过对化石燃料为原料直接或间接转化成的基础化工原料甲烷、乙烯、乙醇、乙酸及苯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化工方面用途的探讨,帮助学生理解综合利用传统能源的方法,形成对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学生绿色应用的科学素养;最后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新能源对解决能源问题及对能源发展的作用和价值,引导学生对能源有全面的认识和发展的眼光。
项目具体方案设计如图1所示。
三、项目教学中的关键问题
1.项目教学内容分析时,要确认教学内容的基本观念,建立项目中事实性问题、核心概念知识及核心观念之间的联系。
新课标对这两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1)理解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是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建立从微观结构的变化看化学反应与能量观。(2) 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本专题以“研究化石能源作为燃料的本质原因”为中轴线,辐射到化学反应的本质的探讨,为核心概念知识的落实提供了较为丰富的事实性问题。本专题根据解决实际问题时涉及的核心概念知识及这些概念对学生核心观念的建构的作用来安排教学顺序。其具体联系可用图2来表示。
2.以观念为核心分析学生在主题知识内容与基本观念方面的发展程度。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认识化学反应的视角由关注物质变化转向关注能量变化,拓展了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角度。第二,由学生已有的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的感性认识,去探索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宏观原因;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途径和形式,如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第三,通过实验,定性地感受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化学键”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展学生从物质结构角度认识分子再分、原子重新组合的原因。第二,由学生已有的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的定性认识,去探索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微观原因;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途径和形式。第三,通过计算,定量地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总之,从整个专题看,要求学生的认识方式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并且发展和完善学生的微粒观、变化观和能量观。
3.教学中要想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有整体把握,必需理清事实、概念及观念之间的关系,抓住关键性内容,教给学生有组织的知识体系,而不是将孤立零碎的、毫无联系的知识教给学生。
化学反应过程中不仅有物质变化,而且伴随着能量变化。从能量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能量观”“变化观”建构的重要方面。
4.教学过程中,以核心概念为桥梁,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核心观念。
本专题以“化学键”为桥梁发展和完善学生的微粒观、变化观和能量观。学生核心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以相关具体概念性知识的学习为基础的。本专题通过化学键概念的建立,帮助学生认识到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发展学生从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构成和化学反应;同时,化学键的概念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变化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过程,这也是解释化学反应有能量变化的原因。
5.教学中需要立足学科的整体高度,利用学生多次认识化学能与热能的机会,在化学事实和相关概念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理性思维不断拓展和深化能量观。
整个专题一围绕“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这一学科基本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相应的认识思路和方法,进而转化为学生从能量角度分析和解释相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
四、项目教学在概念原理学习中的价值
关键词:项目教学;液压与气动;课程改革;实践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10-02
引言: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许多教育学者对于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徐晓歌等人对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教学机制的创新进行了研究[1]。刘华提出了以学生探索、解决“真实问题”的“类实践”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2]。胡文龙对于工科多层级探究式教学进行了研究[3]。本文基于项目教学理念的液压与气动课程教学是围绕多个能涵盖知识点的实践项目并结合传统教学方式而开展的全新教学模式,该模式综合了当前传统类型教育、任务驱动类教学[4]和案例型教学[5]的特点,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有机地融入到了所设计的实践项目中去,让学生以设计实践为导向,进行积极地、自主地完成课程知识的建构。也就是说所有课程大纲中学生需要学习、掌握和理解的知识都必须围绕实践项目这个核心展开,而且这些知识能够与项目很好地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一、总体设计思想
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在机械制造、工程建筑、交通运输、军事器械、海洋工程、矿山冶金、食品加工等各个领域的应用均十分广泛。本课程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及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将课程教学内容与项目式教学相结合,通过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一步改进,增加项目的设计实践环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动手操作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更好地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理解和应用。具体的改革首先应从教学大纲的修订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开始,以项目实践教学为导向,增加学生设计实践实验环节的学时。其次,转变思路,改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项目教学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和动手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加强师生教学互动交流。同时,将现有的实验课程进行全新的编排,并针对学生存在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的问题,安排相对应的操作性和综合性强的实验,尽量让所有的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并全身心的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中。最后,改革考核方式,列出考核细则。例如本课程(液压与气动)的考核可以由6部分组成,分别为平时出勤成绩,占6%;平时作业成绩,占12%;随堂测试2次占20%;实验成绩,占5%;项目成绩,占7%;卷面考试成绩,占50%。因此,最终本门课程的总成绩为上述6部分成绩之和。同时,部分知识点的讲解可以结合实际项目及实验进行边操作边讨论的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核心――“主动者”。
二、项目实践教学环节内容
该项目教学是把液压与气动知识与工程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学生大量查阅资料,总结工程实际中所遇到的液压与气动问题。运用到的知识点包括液压泵、液压马达、液压缸的选取,各类液压阀在回路中的作用,液压辅助件的应用,液压基本回路的设计,液压系统的设计计算等。项目设计的过程包括:(1)设计任务;(2)设计思路;(3)液压回路图设计;(4)最终方案的确定;(5)元件的选取;(6)项目报告及答辩。
三、项目实施方案
1.总体实施步骤。首先,梳理课程体系,整理课程知识点,制定教学改革方案,修订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其次,根据教学计划,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施;再次,进行实验教学环节改革,将实验与项目结合起来进行实验教学;然后,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考核;最后,汇报总结,提出意见及建议。
2.实践项目的实施。项目采用分组形式进行完成,每4个或5个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对应一个项目题目,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由组长负责任务分配,分工要明确。这个过程中,老师能够实时地对学生的操作进行指导,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并纠正错误,对知识进行细化的讲解,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同时,每个项目都需要小组内成员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在小组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上,做好组织、分工、配合等各方面的工作,培养了学生在团体中找准定位、发挥特长、与人协作等能力,为以后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打好基础。同时,这些活动也增加了学生之间互相了解互相交往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3.实践项目的进程安排。实践项目的题目下发后,同组的负责人根据项目的安排及各位同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任务分配,依据课程的进度,积极开展资料搜集、查阅、整理及方案的设计等工作,并按时进行答辩验收,上交项目报告,其学时安排如表1所示。自课程开始,一直到课程结束,学生利用课外14学时完成该项目。
4.实践项目的成绩评定及评分标准。课程进行期间,严格考勤。本门课程课堂上共讲14次,要求每个学生每次上课提前5~10分钟到教室,在主讲老师所提供的签到表上由签到(不得代签,如果通过对比每次签到的笔体发现有代签的,当事人平时出席成绩均计零分)。无故缺席4次或迟到6次,平时出勤成绩为零。平时出席成绩占6%,出席成绩为零的学生不能参加结课考试。按时交作业,同时杜绝抄袭,如有雷同,无论抄袭者还是被抄袭者,其成绩一律为零,平时成绩占12%。
在课程进行期间,会进行两次随堂测试,占总成绩的20%。本门课程还有4个学时的实验项目教学,占总成绩的5%。实验课程的要求与理论课程一样首先每位同学每次实验必须提前5~10分钟到指定的实验室签到;其次,在教师及实验师的安排下认真完成每个实验,同时在课后认真书写实验报告并按时统一提交,杜绝抄袭;最后,按照学校的安排采取笔试的方法进行结课考试,卷面总分100分,卷面成绩的50%为结课考试的成绩。
课程中所进行的实践项目成绩占总成绩的7%,其主要包括三部分:本组学生自评(3分),指导教师评分(2分),答辩成绩(2分),三部分之和为项目总成绩。其中,各组学生自评部分,由该组学生之间相互打分,最后由小组负责人签字后上交给任课教师,每组学生互评的平均分不超过2.5分,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分差不小于0.5分。打分过程中要以小组成员在整个项目完成过程中的贡献大小为依据。指导教师部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出勤、平时表现、讨论的积极性、承担的任务、项目完成情况、报告书完成情况及PPT演示文稿完成质量等给学生打分。答辩部分,由现场评委打分,包括项目的完成质量,讲解清晰度,汇报时间,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等。
5.实践项目报告要求。项目说明书应该叙述完整,文理通顺,字迹工整,公式、图表规范,总字数要求1500字以上。各组的项目报告应独立完成,不允许出现严重雷同的情况,若出现将会严重影响成绩,而且项目报告中应明确说明小组成员中每个人负责的内容,以及在整个完成项目中的贡献和工作比例等。同时,所完成项目中研究内容的完成度会影响到每组成员的最终成绩,因此鼓励各个小组进行讨论选取比较感兴趣的方向进行设计和深入研究。同样严禁从网络或通过其他途径进行剽窃抄袭,如有发现,选择该项目的小组所有成员的实践项目成绩以零分计。
四、总结
在理解并掌握液压与气动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项目汇报的形式,使学生了解液压与气压传动在实际中的运用,提高查阅资料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以实际项目和实验项目等带动教与学,并从中组织协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克服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增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性,使知识从原理性向应用性、综合性转变,这样的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创造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沟通和协调的能力,达到国家对工程应用人才需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晓歌,张晋恺,张徽.高校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研究[J].职业教育,2013,(29):196-197.
[2]刘华.课堂教学的新范式:以整合性“类实践”学习活动为中心――来自美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课堂教学研究,2014,(8):6-12.
[3]胡文华.基于CDIO的工科探究式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163-168.
关键词:真实性;对话;《新概念》;《新目标》
教材在英语教育中非常重要。在中国,英语学习更多依赖教材对话学习和其语法阐释。因此教材应当反映真实的语言,学习者才能够真正了解如何与外国人进行日常沟通。最近几年,对话真实性研究吸引了很多学者的关注。由于《新概念》和《新目标》在中国学生中比较普及,那其中的对话真实性也确实值得探究。中外学者如Schmidt,张莉娟等都在此领域做过研究,但是没人比较过这两本颇为盛行的教材中对话的真实性。
一、对话真实性的概念
Roger T.Bell(1981)在《应用语言学导论》中提到,对话真实性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句法方面,语义方面和语用方面。句法方面指对话中的语法的正确性。语义方面是观察语义连贯和模糊,即每个句子语义表达是否清晰,整个对话是否连贯。在语用方面,应注意可信性,可能性,和恰当性。可信性指这个情景是否可信?可能性指每一个参与者所扮演的角色是否可能?这些角色是否是我们所预期他们扮演的?恰当性指他们是否选择了符合语境的话语?
在本文研究的两个对话,来自于《新概念》的第71课和《新目标》8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这两课都与过去式学习有关。新概念中的对话有18句话,其中15句话涉及过去式。新目标中整个对话由15句话,其中9句话涉及过去式。数据分析主要集中在句法,语言和语用三方面。
二、对话对比
在《新概念》对话中,对三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在句法方面,总的来说,这个对话涉及过去式的肯定和否定式,过去式的一般疑问和特殊疑问句以及间接引用,没有语法错误。其次在语义方面,对话描述了一个可恶的人一直打电话骚扰玻琳以及玻琳如何反应。对话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没有任何歧义句,并且整个对话是连贯的,最后在语用方面,参与者,背景和目的:玻琳和简年龄约25的未婚女子,两人是好朋友。这个对话可以发生在朋友相聚的任何场合,她们在谈论她们对一位男性朋友的看法。
这个情境是可信的,因为朋友之间经常会谈论对他人的印象当她们第一次遇见一个人,并且有问有答。参与者所扮演的角色不太可能。因为当一个人向她的朋友倾诉最近坏状况时,她更希望得到别人的建议。朋友也经常给出建议或对此进行评价,而不是像简那样一直在发问而没有给出任何的回馈或建议。当玻琳说“I said ‘this is Paulines mother,please dont telephone my daughter again!”,这其实是此次对话的,而简表现得却是很平静。换做别人也许会说“how bright you are!”或“did you really do that?”这个对话的语言不是很恰当。从语言功能来说,两人在交换意见时,她们的谈话方式并不丰富。她们经常使用这样的句型“he telephoned again” “did he telephone again?” “what did somebody say to him?”。这个对话有18句话,其中 “he telephoned again…”出现4次,“did he telephone again…?”出现2 次,“what did somebody say to him?”出现2次.telephone 在9种不同的句中出现了9次。这个频率明显超过了平常词汇的使用。在日常交流中,我们不会再相邻的几句话使用同样的词汇。一些其他形式也经常使用,如he called again,the phone rang again,To get sb.on the phone等。因此,这个对话不是很可能,很恰当。因此,在语用学层面,对话中存在一些不恰当的现象。在日常交流中,我们不会这样使用语言。这个会话显得很机械,很多可供选择的表达方式没有得到体现。
《新目标》中对话分析如下,首先在句法方面,对话中没有语法错误。其次在语义方面,对话是关于两个朋友在谈论上个月的假期。对话按照打招呼-提及话题-评价假期-问对方假期-谈论对方的假期。因此意义是连贯的且没有歧义。最后在语用方面,参与者,背景与目的分别为海伦和里克(同学或同事),度假回来刚刚见面。这个对话可能发生他们相遇的任何地方。两人在讨论他们是如何度过假期的。
首先,这个情景是可信的,每次度完假我们会和朋友或同事谈论自己的假期。其次,每个参与者所扮演的角色也是可能的。两个朋友很长时间没有见面,他们会互相交换信息,讨论他们最近所发生的事。最后,语言运用也是非常恰当的。在实行询问信息,评价以及问候等功能时,对话没有限定于一种形式,也涉及其他的形式。与《新概念》中的对话相比,《新目标》教材中的对话更加自然。然而,对话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其中没有涉及足够的可供选择的表达形式,其核心仍然在形式的练习。事实上,也许编者考虑到学习者的能力,只给出了基本的形式,但是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能力而给出一些其他的表达方式从而使外语交流表达更自然。
通过对比可以得出,《新概念》中的对话句法正确,语义正确但是语用错误。因此对话仅用于练习语法形式,并不灵活真实。而在新目标教材中,对话是句法正确,语义正确,语用上也相对恰当。对话在注重语法形式练习的同时,相对来也说比较真实。但对话的真实性仍比不上自然发生的对话,这需要教材编写的学者和老师进一步的提高。在英语教学中,形式固然重要,但真实性也要进行相应的关注。
三、结论
总而言之,教材中的对话比新概念中的对话相对较自然,但是还有提升的空间。对话真实性与跨文化交际中英语运用有着很大的联系。本文对教材的编写以及老师的授课方式提供了一些借鉴。(作者单位:长安大学)
参考文献:
[1]Bell,R.T.An Introduction to Applied Linguistic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London:Batsford Academic and Educational Ltd,1981.
[2]Schmidt T.Authenticity in ESL,a study of request.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e university,1994.
[3]新目标(2013)学生用书八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原产国形象;国家形象;目的地形象;概念;模型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1)09-0012-07
1、引言
国家形象(country image)是国际商务和国际营销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原产国形象概念的发展。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产品的生产和营销日益国际化,消费者需要在越来越多的国际产品和品牌中进行消费选择。大量关于原产国的研究文献表明,原产国形象是影响消费者产品评价和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目的地形象(destination image)是旅游营销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成果非常丰硕,研究表明,目的地形象是影响旅游者旅游决策、目的地选择、主观感知和后继行为的重要因素。虽然国家形象和目的地形象都是研究形象问题,都是各领域的研究热点,都有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历史,都是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且当旅游目的地是一个国家时,两个形象客体的空间范围基本一致,但一直以来,国家形象和目的地形象研究似乎沿着两个平行的轨道运行,很少有交叉。国家形象的文献一般发表在国际商务和营销期刊上,如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InternationalMarkeing Review;旅游目的地形象文献则通常发表在专门的旅游期刊上,如Tourism Management、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近些年来,有些学者开始关注两个概念的相似性,试图在两个研究领域间建立一个沟通的桥梁。但国家形象和目的地形象是两个较为复杂的概念,目前关于两者关系的研究还非常缺乏,学术界对两个概念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能否将两个概念纳入同一个消费决策模型中、这两个概念与其他影响消费决策的社会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何等等问题尚缺乏明确的认识。本研究期望在回顾两个领域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分析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探讨将两个概念纳入同一个旅游意向模型的可能性,为在旅游领域整合两个概念做些努力。
2、国家形象和目的地形象的定义
2.1 国家形象的定义
在国际商务和营销领域,国家形象(CI)研究与有形产品的原产国(COO:country-of-origin)研究密切相关。原产国效应(COO effects)研究表明,消费者对不同原产国的产品会有不同的评价,最早提出原产国效应的斯库勒(Schooler)以危地马拉学生为样本,研究危地马拉消费者对中美洲四国产品的评价,结果发现,消费者对萨尔瓦多和哥斯达黎加产品的评价低于对墨西哥和本国产品的评价,从而证明了原产国效应的存在。此后,有关原产国的研究大量涌现。早期的原产国效应研究主要关注对不同国家产品的评价和偏好差异,被调查者只被提供给国家的名称,如中国、美国。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原产国形象(COI:country-of-origin image)的概念被提了出来。罗斯和迪曼托(Roth&Diamantopoulos)认为,传统的研究只分析消费者是否对不同国家产品和品牌有不同评价和偏好,而原产国形象的研究可以分析消费者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评价和偏好。为了进行有效的原产国形象效应研究,学者们首先必须对原产国形象概念进行明确界定,但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原产国形象的定义没有达成统一认识,相关的用词也不统一。country-of-originimage,country image,product-country image通常被用来表达同样的意思,李东进等将这三个词翻译成国家形象,田圣炳等则用原产地形象来表达。
罗斯和迪曼托在全面回顾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所关注形象客体的不同,将原产国形象概念分为三类:(1)国家形象,这一类概念关注国家的整体形象。如马丁和伊洛格鲁(Martin&Eroglu)将国家形象定义为“个体对于某个国家所具有的描述性、推断性和信息性信念的总和”;奥尔雷德等(Allred,et a1.)认为国家形象是“组织和消费者对一个国家所持有的感知和印象,这种国家印象或感知是建立在国家的经济状况、政治结构、文化、与其他国家的冲突、劳动力状况和对环境问题的立场等基础上的”。(2)产品一国家形象(PCI),这一类定义关注国家及其产品的形象。如李等(Li,eta1.)将原产国形象定义为“消费者对不同国家以及这些国家制造的产品的形象”;李东进等认为国家形象是“消费者对某国及某国产品的整体知觉”。(3)产品形象(PI),这类定义关注某国家产品的形象。如罗斯和罗密欧(Roth&Romeo)认为,“国家形象是指消费者基于他们对某国产品和营销优势和劣势的知觉而对来自该国产品的整体感知”。
为了避免概念混淆,下面的论述中用原产国形象综合反映以上三类概念,用国家形象特指第一类概念,即反映国家的整体形象,不与产品相联系。
由于对原产国形象概念认识的不一致,经验研究中对原产国形象概念的操作化和使用的测量工具也存在较大差异。罗斯和迪曼托回顾原产国文献后发现了30个具体测量国家形象的量表,不过由于有些量表是在他人量表基础上做的修订,实际上有18个互不相同的量表。莱拉等(Lala,et a1.)根据原产国形象概念化的差异,将原产国形象量表划分为三类:国家形象量表、产品形象量表、产品和国家形象量表。其中,国家形象量表多包括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题项,如纳多和赫斯洛浦(Nadeau&Heslop)使用的国家形象量表包括国家特征(权利自由/环境污染控制/世界政治地位)、国家能力(劳工技艺/技术/经济)、人民特征(礼貌/可信赖/真诚)、人民能力(职业道德/勤奋/教育水平)、国家情感评估(与当地人一起/整体评价/该国知识/与自己国家结盟)和期望的联系5个维度。
2.2 目的地形象的定义
目的地形象研究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但与原产国形象研究一样,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仍未达成共识,虽然许多学者在研究中用到“目的地形象”这一概念,但很少有人对该概念进行精确界定,几乎每一 个研究形象概念的学者都会给形象下一个定义。较早研究目的地形象的亨特(Hunt)认为,目的地形象是“人们对其非居住地国家(州)所持有的印象”;加特纳(Gartner)认为目的地形象“是通过具有层次性的三个成分(认知、情感和意动)之间的相互联系而形成”;克朗普顿(Crompton)将目的地形象定义为“个体对目的地所持有的信念、思想和印象的总和”;埃其特纳和里奇(Echtner&Ritchie)认为目的地形象是“对目的地个别属性的感知和对目的地的整体印象”;墨菲等(Murphy,et a1.)则认为目的地形象是“与目的地相关的各种信息及其联系的总和,包括目的地的多种成分和个体感知因素”;塔帕沙伊和沃瑞斯扎克(Tapachai&Waryszak)将目的地形象定义为“旅游者所持有的与期望利益和消费价值相关的目的地的感知或印象”。
分析各种目的地形象定义,发现:(1)目的地形象是个体对非居住地的印象,旅游者通常需要通过一定的交通媒介,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到另外一个能满足其旅游需求的地方居留一段时间,这个地方也即旅游目的地;(2)目的地形象的定义基本明确了形象的客体是目的地或地方,旅游目的地根据空间范围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国家目的地、区域目的地和城市/乡村目的地,但目的地形象定义没有对此进行区分;(3)目的地形象定义没有对形象主体作明确界定,大多数定义用“个体”或“人们”表述形象的主体,这里的“个体”或“人们”可能代表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少数定义明确了形象的主体是旅游者;(4)形象内容的复杂性,目的地形象即包括对目的地多种属性的知识、信念和印象,也包括对目的地的情感表达和整体印象;(5)形象内容与旅游需求紧密相关,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地方拥有多种属性,目的地形象主要反映与满足旅游需求相关的属性及由此引发的情感和整体体验;(6)形象的主观性,目的地形象是主体对客体的心理印象和表征,这种印象和表征由于受到个体和媒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与目的地实际情况不太一致。
目的地形象的定量研究中,测量量表的维度和题项在各研究间也缺乏一致性,研究者一般根据所研究目的地的吸引物、形象定位和研究目的来确定题项的选择。比利和马丁(Beedi&Martfn)回顾已有的目的地形象量表,将目的地形象测量分为9个方面:自然资源、公共基础设施、旅游基础设施、旅游者的休闲与娱乐、文化历史和艺术、政治经济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地方氛围。
3、国家形象与目的地形象概念异同的分析
3.1 共同的理论基础:态度理论
尽管国家形象和目的地形象分属不同的研究领域,但两者却拥有共同的理论基础――态度理论。态度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在管理和营销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菲什拜因和阿杰恩(Fishbein&Ajzen)将态度定义为“对一个既定对象以一贯的喜欢或不喜欢的方式行动的习得倾向”。在各种态度理论中,态度三成分理论是管理和营销领域引用较多的一个理论。态度三成分理论认为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向三个成分(ABC)。认知成分是从态度对象与各种资源相关的信息的直接经验组合中获得的知识与知觉,这种知识及由此产生的知觉通常表现为信念;情感成分是对态度对象的感情或感受,反映个体对态度对象的直接或全面的评价,如喜欢或不喜欢,好的或坏的;意向成分是个体对态度对象采取特定行动或举动的可能性或倾向性,通常表达为购买意向。但由于三成分之间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存在因果关系,近年来的研究提出了态度的两成分观点,即认识和情感成分;或者将态度看成一个ABC序列,A指情感,B指行为,C指认知,行为意向是认知和/或情感的结果变量。
基于态度理论的国家形象和目的地形象研究倾向于从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两个方面对各自概念进行定义和测量,只是国家形象和目的地形象研究都更多关注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关注相对较少。罗斯和迪曼托对国家形象众多定义分析发现,多数定义用“感知”、“刻板印象”、“图式”和“信念”等词来表述国家形象,但这些词只具有认知性质,只能反映态度的认知成分,即认知形象部分,只有少数定义同时提到了认知和情感两个成分。目的地形象的定义和测量也反映了同样的问题。
除了在关注认知形象方面比较一致,国家形象和目的地形象研究对其他形象成分的使用上却存在较大差异:(1)相对国家形象研究而言,目的地形象研究更多地关注情感形象,特别是近些年来,认知一情感相结合的方法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接受,成为目的地形象研究的一种趋势。这可能与旅游产品的体验性质有关,旅游者通过参加旅游活动期望获得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与有形产品相比,旅游活动给旅游者带来的效用更多是情感方面的。(2)有些国家形象研究遵循态度三成分理论,将意向成分纳入国家形象范围之内,目的地形象研究一般将意向成分作为形象导致的行为后果,而不是将其作为目的地形象的一部分。(3)有些目的地形象研究将总体形象纳入目的地形象的定义范围和测量维度中,国家形象研究很少有对总体国家形象的测量。
随着目的地品牌化作为一个最新研究领域的兴起,一些旅游学者开始探讨目的地形象与目的地品牌化的关系。蔡(Cai)首次区分了目的地形象和目的地品牌化两个概念,认为虽然目的地形象形成是目的地品牌化的核心,但目的地形象形成不等同于目的地品牌化,通过“品牌认同”可将目的地形象作为核心要素纳入目的地品牌化模型中。在模型中,蔡将目的地形象分为三个成分(3A),即属性成分、情感成分和态度成分,属性成分对应于传统三成分模型中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对应于传统模型中的情感成分,态度成分则包含了对目的地的总体评估和行为基础。这样,态度成分就包容了总体形象和行为意向两个方面。蔡等还基于3A模型,在中国和美国的研究情境中分别对目的地形象进行了实证研究。
3.2 形象主体和客体的差异
既然国家形象和目的地形象都是一种态度结构,那么就存在态度主体和态度客体的问题。国际商务和营销领域的原产国形象主要关注有形产品,原产国形象的态度主体也主要是有形产品的消费者和组织购买者。但随着原产国研究的深入,原产国形象概念演进为国家形象,研究者们不仅关注国家形象对有形产品评价和购买决策的影响,也开始关注国家形象对国外投资、移民、国际关系和旅游等方面的影响。这样,国家形象的态度主体已大大超出消费者的范围,除了有形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以外,企业和个人投资者、居民、政府和旅游者等都成为国家形象的态度主体,只是不同主体重点关注的国家属性有所不同。目的地形象的态度主体是旅游者,旅游者根据自己的旅游需求和愿望对目的地形成一定的态度。旅游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消费者,旅游消费与有形产品的消费存在许多差异。消费者购买有形产品一般不需离开居住地,购买前可以接触甚 至试用产品,而旅游产品的消费要求旅游者必须离开居住地前往目的地,只有在离开居住地之后,旅游者才能接触并同时消费旅游产品。
形象的客体即是态度的对象,原产国形象研究中的态度客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国家、产品一国家、产品,分别对应国家形象、产品一国家形象和产品形象。其中,国家形象是脱离具体产品的、更概括和更整体的态度,涉及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环境和人民等多重属性的信念及整体的情感评估;产品形象则主要针对整体产品或具体产品而言,包括对产品创新、工艺、设计、安全等方面属性的信念;产品一国家形象则同时包含国家形象和产品形象两部分。目的地形象的客体根据其空间范围也可分为三个层次:国家目的地、区域目的地和城市/乡村目的地。学术界对旅游目的地概念并没有统一认识,但要成为一个旅游目的地,一个地方必须具备一些基本要素:吸引物、公共基础设施、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服务和环境等,所有这些要素组合起来共同构成目的地产品,用以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旅游者在目的地的消费体验取决于以上要素的综合效果,目的地其实就是一种旅游产品。无论是国家目的地、区域目的地,还是城市/乡村目的地,都应该是包含上述要素的目的地产品,有所不同的是,三种目的地分别针对不同的市场,如国家目的地主要针对海外市场,区域目的地主要针对区域外的国内外市场。因而,目的地形象的客体其实对应于原产国形象研究中的产品形象的客体,即产品。莫斯伯格和克莱普(Mossberg&Kleppe)曾从形象客体的角度分析原产国形象与目的地形象概念的异同,他们认为两个形象的客体基本是一致的,可以找到与原产国形象三个层次分别相对应的目的地形象内容,如苏格兰是干净的、绿色的,对应国家形象;苏格兰威士忌,对应产品一国家形象;具体的威士忌品牌,可与旅游吸引物相联系。本文认为,尽管从内容上看,目的地形象可能与国家形象有重复的地方,但从形象客体的角度而言,目的地形象的客体应是目的地产品,对应于国际商务和营销领域的有形产品(图1)。
3.3 形象具体内容的差异
由于形象的主体和客体存在差异,国家形象和目的地形象的测量内容也就有所不同。目的地形象研究并未就不同层次的目的地给出不同的形象测量内容,而是从作为一个目的地产品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和旅游者在目的地的消费需求出发来确定目的地形象的测量内容。因而,三个层次的目的地形象测量内容不会因为目的地空间范围大小而表现出太大差异。
原产国形象研究中的三个层次分别针对不同性质的客体,测量内容有明显不同。国家形象的客体是国家,这与目的地形象研究中的国家目的地空间范围一致,但由于国家目的地是旅游者消费的旅游产品,而国家是国家目的地产品所处的更宏观的环境,类似有形产品与原产国之间的关系,因而,国家形象和目的地形象的概念和测量内容应该有所区别。国家形象不单是旅游者从满足旅游需求的角度对某一国家的认知和感觉,它还应该反映消费者、企业和个人投资者、寻找宜居地者和其他国家政府部门等态度主体的不同需求,这样,国家形象在概念上应是更概括、更抽象的国家属性感知及全面的情感评估,以同时满足对不同类型主体研究的需要,国家目的地形象则是作为旅游产品的具体属性的认知和情感。
尽管有以上区别,国家形象和目的地形象在测量内容上还有可能重复,如“居民热情友好”是两个形象测量中都会用到的题项,但在国家形象研究中,“居民热情友好”一项通常无法经过检验而在分析过程中被剔除。
4、国家形象与目的地形象整合的可能性
4.1 国家形象和目的地形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国家形象和目的地形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那么两者之间是否会存在因果关系呢?原产国形象研究表明国家形象影响产品信念和感知质量,旅游目的地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可能也受到国家形象的影响。国家形象可能是目的地形象的前因变量,旅游者对某个国家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环境、教育等方面的信念及对这个国家的整体情感评估,会显著影响他们对这个国家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旅游者对国家形象感知越正面,对其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也就越正面。这种影响的机理可以用光环效应来解释,即旅游者对目的地国家的旅游吸引物、旅游接待设施、旅游服务等了解不多时,他们对该国家的固有印象就会影响其对该国家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和信念。如旅游者对某个国家有经济落后的印象,那么他们可能会对该国家的吸引物管理水平、旅游接待设施质量和旅游服务水平持消极态度。
纳多和赫斯洛浦等通过对尼泊尔冒险旅游目的地的实证研究检验了国家形象与目的地形象的关系,他们将目的地形象置于更广泛的国家形象的情境中,并基于态度理论构建了一个镶嵌模型,检验国家特征、人民特征、国家能力、人民能力和期望联系几个国家形象维度对自然环境信念、人工环境信念、目的地评估和旅游意向几个目的地形象维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能力和人民能力、国家特征和人民特征分别通过影响人工环境信念和目的地评估对旅游意向产生影响,期望联系直接影响旅游意向,说明国家形象是目的地形象的前因,作者认为目的地形象研究应该包含更深层次的国家和人民信念,这将有利于对有关目的地及其吸引力的各种观点的解释。
但纳多和赫斯洛浦更强调国家形象和目的地形象重叠的部分,且完全基于态度三成分理论,将意向成分也纳入形象范围之内。关于意向成分能否纳入形象范围内,还是作为形象引发的后果,旅游领域基本没什么争议,即普遍认为意向成分应是后果变量,目的地形象也正因为能对满意度和行为意向等产生影响而获得了广泛关注,成为热点研究领域。在原产国研究领域,一些学者将意向成分作为国家形象的一个维度加以测量。罗斯和迪曼托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将意向成分作为国家形象的一个维度不太合适,并综合以往研究成果,提出了国家形象的四种模型:两成分模型、高涉人层次模型、低涉入层次模型和体验层次模型。两成分模型认为国家形象包括认识和情感两个维度,如果态度对象是享受性客体(如旅游),情感形象对行为意向的影响会高于认知形象;层次效应模型强调认知、情感和意向之间的序列联系,实际上认为态度只有情感一个维度,认知和意向只是情感的前因或后果。
4.2 国家形象和目的地形象对顾客价值、满意度和旅游行为意向的影响
已有的研究表明目的地形象可以建构成一个二阶模型,莱拉等也通过两个研究和一系列的检验程序证明国家形象可以建构成包括7个维度的二阶模型。这样就可以在纳多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游客忠诚度模型,构建新的、容纳更多变量的旅游者购买意向模型,以推动游客忠诚度模型研究的发展,理解国家形象在游客忠诚度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在游客忠诚度模型中,顾客价值和满意度是影响旅游意向的重要因素,一些研究将目的地形象纳 入游客满意度模型或忠诚度模型中,研究结果说明,目的地形象对忠诚度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目的地形象主要通过满意度等变量的中介作用对重游和推荐意向产生间接影响,如蔡等基于美国国家目的地营销组织进行的游客特征调查数据,检验目的地形象与游客忠诚度之间的关系,研究识别了三个基于属性的形象维度和一个基于情感和态度的形象维度,分析发现,基于情感和态度的形象维度对游客忠诚度有显著影响,且高于属性维度对忠诚度的影响;池等(chi,et aI.)以美国阿肯色州的尤里卡斯普林斯(Eureka Springs)为案例地,研究目的地形象、属性满意度、整体满意度、忠诚度之间的结构关系,发现目的地形象主要通过属性满意度和整体满意度的中介作用对忠诚度产生间接影响。但也有研究表明,目的地形象直接影响重游和推荐意向,如陈等(chen,et aI.)建构了一个包括目的地形象、旅行质量、感知价值、满意度和行为意向的概念模型,并以台湾垦丁为案例地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也发现,目的地形象不仅通过旅行质量一感知价值一满意度的中介作用对忠诚度产生间接影响,还直接对忠诚度产生显著影响;卞显红以无锡市的锡惠公园和鼋头渚风景区为例研究景区形象、质量、满意度、重游和推荐意向之间的结构关系,得到了与陈等类似的结论,景区形象对重游和推荐意向均有直接影响,并通过质量或满意度对重游和推荐意向产生间接影响。
以往研究表明,目的地形象与顾客价值、满意度、旅游行为意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国家形象对游客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极少见,唯一的研究就是纳多等提出的镶嵌模型,该研究表明,国家形象通过目的地形象对旅游意向产生间接影响。但由于国家形象与目的地形象之间存在较密切的关系,目的地形象又直接影响顾客价值和满意度,国际营销领域的研究也表明,国家形象对产品质量感知、感知风险、感知价值、购买决策和购买行为有显著影响,因而可以尝试将这些因素纳入同一个模型(图2)。另外,以往研究也表明,以上变量之间的关系可能受到其他一些变量的调节,因而在模型中加入调节变量的影响,可以提出以下命题:
命题1:国家形象对旅游意向有显著直接影响。
命题2:国家形象通过目的地形象、顾客价值和/或满意度间接影响旅游意向。
命题3:旅游经历、旅游目的、文化和个性等旅行和个体因素对旅游意向模型有调节效应。
5、总结
为了促进国际商务营销和旅游实践领域在形象战略上的整合,推动管理理论发展,本研究对国家形象和目的地形象的概念异同和整合的可能性作了详细分析。
从对国家形象和目的地形象定义的分析看,虽然两个领域都有较长时间的研究历史,但两个概念的定义至今都未达成共识。分析两概念之间的关系发现,他们都依赖共同的态度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且倾向态度二成分理论。在分析形象的主体、客体和具体内容的基础上,本文提出目的地形象的客体(目的地产品)主要对应于原产国形象中产品形象的客体(产品),这不同于莫斯伯格和克莱普的观点,他们认为目的地形象的客体与原产国形象客体基本是重叠的。
虽然在原产国形象领域,大量研究表明,原产国形象影响产品质量感知、感知风险、感知价值、购买决策和购买行为,但这些研究主要针对有形产品,极少有研究在旅游领域对这些关系进行检验。本文在分析国家形象与目的地形象,目的地形象与顾客价值、满意度、旅游行为意向等变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国际旅游者旅游意向模型,在模型中整合以上变量,并提出三个命题,这些命题和模型需要在将来的实证研究中加以验证。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土木工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传统教学存在问题
我国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递相关知识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和主体的作用,传递知识的过程局限在教室、教材和教师身上。 一方面,土木工程施工的理论与实际工程的需求和行业发展脱节,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偏重于对学生传统理论知识的强化学习,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工程技能力、综合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高校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的开展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高校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教学方式单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体和主导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加上土木工程施工是一门专业性比较强的工科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倦怠心理,也容易产生学科压力,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效果。
2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理念下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措施
2.1加强学生主体地位
通过在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引进卓越工程师的教育理念,突破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理念,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引导学生的作用,而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土木工程施工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征,结合实际工程需要,不断丰富好完善教学方式方法,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和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科竞赛,可以将教学目标项目化分块教学等等。由于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比较枯燥的工科课程,通过丰富教学形式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在土木工程施工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2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应该在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培养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建设一支同时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和培养土木工程施工教师的综合能力:(1)根据实际教学需求将土木工程施工教学中实践工程能力较差的教师,定期安排在合作企业中进行实践,使教师在实际工程施工中积累一定的现场施工经验和实操能力,为实践技能的教学打好基础。(2)对于高校土木工程施工教师在土木工程专业取得的科研成果等,应该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奖励,促进教师不断深入实践的积极性。(3)不断改善和更新传统的教师考核制度。应该拓宽对土木工程教师教学的考核范围,不能只是局限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和学生的分数,而应该将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突出教学的综合效果,促进教师能够全力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学生。(4)高校可以聘请企业的现场施工技术人员作为土木工程课程的兼职教师。由于企业一线施工人员具有丰富的现场施工经验,对学生教学过程中,能够从实际现场的需求和目标出发,无论是对学生的理论教学方面,还是毕业设计指导方面等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2.3加强基地建设
土木工程施工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只有通过具体实践,才能真正将书本理论知识转化成相关的施工和操作技能,才能真正将土木工程施工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提升自我职业技能以及创新能力,应该在高校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强化实习基地。在土木工程施工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工程实践和校内实验充分利用并结合起来,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可以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和健全一些先进的、功能性较强的现代化实验室以及实习基地,使得学生能够利用这些实践教学平台和基地建设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4其它措施
在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理念下的土木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中,还可以采取其它一些方法和措施,比如可以施行一定的经费保障政策和措施,促进专业人才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可以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对整个卓越计划教学改革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督并落到实处等。
参考文献
收稿日期:2012-08-26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改革项目;黑龙江工程学院教育改革项目
作者简介:武鹤(1963-),男,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学与教学管理研究,(E-mail)。
摘要: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一次检验。基于CDIO理念,以“大工程观”和“全寿命周期”为主线,以学科交叉与专业综合为基础,开展基于团队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采用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联合指导的方式,重在培养学生“大工程观”、团队合作意识、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实践创新精神,促进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不断提升,以期为推动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土木工程;CDIO;毕业设计;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3-0119-03 一、前言
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综合性、总结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技术及平时教学训练基础上,按照规范化的设计研究程序与方法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专业范围内有关工程应用问题,以及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使学生的知识、素质及技能得到进一步锻炼、充实和提高。
土木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内容涵盖设计、施工、维修养护、管理等方面。近年来,毕业设计在适应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质量也不断提升,但毕业设计的基本模式却仍停留在“一师多生、一师多导”的层面,毕业设计的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指导教师的能力和水平,缺乏企业界的深度参与、指导与评价。归根结底,毕业设计的改革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突破原有禁锢,更需要实质性地创新。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如何发挥土木工程专业“大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专业特点,使毕业设计选题更贴近工程实际,充分体现学科交叉与专业融合,是毕业设计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积极探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模式,采取基于团队的毕业设计模式和校企合作的指导方式,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CDIO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直接从事着解决土木工程设计、建设、管理、服务等工程实际问题的工作,工程系统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基于CDIO(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正是适应这一要求而进行的。
(一)基于CDIO的毕业设计理念
CDIO教育模式和方法是近年来国外工程教育发展的新思想和新理念,对工程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越来越受教育界的关注、重视和研究。CDIO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哥德堡查尔姆斯技术学院、瑞典皇家技术学院和瑞典林雪平大学等4所工程技术类大学发起的一项工程教育改革计划。以全寿命周期为主线和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以获取工程能力和经验,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素养、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CDIO模式教学主张用产生于真实环境中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由此支持并鼓励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式的学习、拓展性学习、案例学习和项目学习。CDIO模式重视学生的观点和体验,让学生在项目开发和讨论中获得经验,并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3]。CDIO教育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4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4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毕业设计正是培养学生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的重要而关键环节。基于CDIO模式的毕业设计改革,强调用真实复杂的案例呈现设计题目,营造设计需要解决的环境,使学生在毕业设计执行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活化。
此次毕业设计改革,采用“设计院模式”,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项目建设为依托,从项目可行性研究到项目内容实施,充分体现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大工程、大系统、大视野”的毕业设计理念。
(二)基于团队的毕业设计模式
立足于CDIO国际工程教育模式和理念,以大工程观和全寿命周期为毕业设计的基本主线,构建毕业设计团队培养模式,使人际团队能力培养和工程系统能力培养在毕业设计中得以体现。
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选定符合毕业设计的工程项目,从学校2011届和2012届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班中遴选15位毕业生组成毕业设计团队,分成6个专业方向组(每组2~3人),即项目可研组、路线设计组、路基路面组、桥涵组、隧道组、概算与施工组织设计组(如图1所示)。团队各组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共同开展项目设计工作,完成基于团队合作下的毕业设计项目训练,全面锻炼学生的工程系统能力、人际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专业综合素养。
图1 土木工程专业(道桥方向)毕业设计改革分组设计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指导方式
紧密围绕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综合性、工程性、系统性、团队性”的规律和要求,开展毕业设计指导方式改革。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强化企业工程师的参与及合作。引入“双导师”指导制度,即由学院骨干专业教师和来自工程设计、施工及科研和管理单位的知名高工、技术人员组成指导教师组,共同担任毕业设计指导工作。通过企业导师的参与,推进毕业设计指导方式的改革,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保持与工程界同步,使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感受到技术的进步,体会到工程师的社会责任。
此外,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组采用“毕业开题+2周一次团体汇报+中期大检查+毕业设计答辩”的过程管理,从毕业设计开题到毕业设计答辩整个过程,始终坚持邀请工程界知名专家和一线工程师参与,让毕业设计选题更贴近工程实际。学生通过汇报并与知名专家和企业导师交流,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工程设计与建造的本质与要义,实现了教学到工程,理论到实践的对接,获取工程经验,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素养。
三、结语
基于CDIO模式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传统方式相比,让学生得到了更为全面的锻炼,正如答辩评审专家们所言:该毕业设计改革形式新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大工程观和对项目的全局把握;在设计过程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创新成果突出,大胆进行了新型路面结构的设计和理论探索,应用先进的空间三维计算软件Midas进行设计验算,在一定程度上走在了设计院的前面。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体现出选题真、任务实、模式新的特点,同时积极探索了校企合作双导师制,强调企业工程师的参与及指导,使毕业设计更贴近工程实际和未来发展需要。通过基于团队的毕业设计,学生的工程系统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创新设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改革效果显著,为毕业后较快适应工作需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推进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对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启迪.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07(4): 3- 12.
[2] 肖琦,屈成忠,刘春城.基于适应社会需求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思考[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11(Z1):32-36.
[3] 孙德发,赵全振,等.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9,(1): 98- 100.
[4] 张亦静,何杰.基于团队协作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探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3): 107-109..
[5] 童乐为.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创新体系建设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2010, 19(2): 111- 114.
[6] 杨光,张兆强,李文涛.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改善措施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1): 114-117.
[7] 刘铮等.宽口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4(1):100- 102.
[8] 黄明奎.加强过程控制 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1): 121-123.
[9] 何志鹃,杨立军.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建筑,2007(2): 201- 202.
Reform and practice of graduation design of civil engineering based on CDIO concept
WU He, GE Qi, ZHANG Jiaping, SUN Ling, YANG Yang
(Civi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50, P. R. China)
摘要:冶金机械专业是典型的工程专业,在专业课程《板带轧机系统自动控制》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存在形象化缺失、锻炼性不足的问题。基于OBE的工程教育理念模式,加强学生在校内课程中的锻炼,实施了全课程跟随式项目教学的实践,得到了有益的效果,对专业课程改革推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冶金机械;OBE;项目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098-02
《板带轧机系统自动控制》是冶金机械专业的主干课程,教授轧机生产设备的自动控制和板带产品质量的自动控制两方面内容,强调实用性和系统性相结合。本课程是典型的由工程实践推动理论体系建立的专业理论课,工程应用特点鲜明,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多,是轧机设备、轧制工艺、力学、自动控制和通信系统等多领域知识的综合。之前的教学过程主要以课堂讲解理论知识的方式进行,内容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消化,也不能很好地将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中,造成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的情况。面对目前行业发展的现状,需要探索教学和企业实际生产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建立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还应该认真总结与分析以往的教学经验,结合学科科研成果,以建立一个体现优势与特色、符合行业培养需求的课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高等学校的理论科研工作不断加强,但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却越来越弱,高校教育与就业的不匹配问题越来越明显,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国内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借鉴国外经验,提出“工程教育回归”的理念,重视工程教育的实践性本源,针对高等教育机构的工程类专业实施了工程教育认证。OBE理念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强调的三个核心理念之一[1]。燕山大学是一所具有传统机械优势的高校,近十年来在工程教育方面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借鉴我校在教学改革上的成果,我们开展了《板带轧机系统自动控制》的课程教学改革,对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进行了探索。
一、基于OBE理念的课程能力目标
结合工程认证的OBE理念,修订了板带课程教学的具体目标(教学的产出,即计划培养的学生能力)。基于OBE工程教育认证的12条毕业能力要求及课程规划,修订的课程培养能力是:(1)使学生掌握板厚控制、板形控制的相关概念,熟悉相关控制方法,了解其基础理论;(2)使学生能够理解常见的厚度控制方法及模型、板形控制方法及模型,能将课本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运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3)使学生具备实验数据分析和解释的能力,能够结合专业知识和课程知识对复杂现场工程问题进行数据分析和综合,并得到有效结论。
课程能力目标的核心是让学生了解理论,学会运用,能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能从复杂问题中提炼解决对象并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项目化设计与CDIO教学思路
在课程中,采用CDIO教学模式开展学生能力的培养。CDIO是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的新思路[3],充分体现了“做中学”思想,在高校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借鉴和应用。
1.项目化设计。在课程中设置板厚板形综合控制项目,设定的原则是:项目内容覆盖课程主要内容;项目题目以具体工况为背景;对项目实施不求全责备,根据学生完成项目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进行模糊评价。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科科研成果资源,从中提取教学案例,持续更新并注意课程案例的故事性,提高学生兴趣。在课堂上,以短课堂形式授课,关注3―5个关键词,将案例简化集中于课程知识点,辅助以小组形式讨论和知识总结的互动交流。结合各小组项目,提出知识点的案例实训要求,与所提取案例的成果相对照,加深知识理解。为避免产生过大的学习压力,项目随教学过程分段完成,分段渐进式配合教学进度,包括分阶段的作业(完成知识点考核与项目指导)、实验(完成知识点的应用与项目验证),通过这些贯穿教学过程的安排,逐步推进项目实施,课程过程中的能力考查也有了相对明确的判定依据。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深入了解、充分调研与进行项目交流。
2.课程项目的执行。在课程的开始时期,就要根据学生名单划分小组。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讨论、作业、实验和项目。课堂分散而小组凝聚。这种形式的确立,有助于加强学生的集体感,也使得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活动的进行有了明显改善。形成小组后,每个小组自由选择互不相同的实际工况作为题目,并明确所选项目的总体要求及考核标准。教师以一个完整的项目案例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则带着自己项目中的问题去理解、思考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对于已经提出的项目,教师不要急于分析或讲解,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智慧,独立或几个人协同对提出的目进行讨论、分析,然后就需要完成的项目提出问题。在提出的问题中,对于一些以前已经学过的问题,学生必须自己给出解决的方案;对于另外一些没有学过的内容,即在项目中隐含的新知识、新观点或新方法,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采取学生小组讨论等方式或方法,必要时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这样既能使学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提高学习效率,又能促进学生间良好人际合作关系的发展,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对科学知识的勇于探索精神。教师根据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体现的课程知识点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综合评判。通过这种安排,课程的知识传授形成三层次逐步推进的模式:第一种是传统的老师教给学生;第二种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运用知识进而解决问题;第三种则是学生学、老师教,即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学习。
三、课程考核与能力评价
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内容和质量的重要环节,结合OBE的能力培养观念,我们提出能力考核、全程考查的想法,以知识点运用为关注点,轻理论,重实践,轻课堂,重课外,将课程考核分布到整个教学环节中,特别是能力训练的环节。具体措施如下:
1.考核包括结课考试40%,实践考核(实验、项目)40%和平时考核(作业、考勤)20%。
2.结课考试中按照60―40的比例安排理论教学知识点考题和实践性知识考题。理论教学知识点考题侧重于认知概念,不过多要求理论深入。实践性知识考题来自于课程实验和项目的实施过程,重点考查学生能否进行问题分析和知识点运用。
3.通过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完成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判断,考查学生完成具体项目的能力,不再进行简单的数值量化评价,而是以“能不能做”、“做不做得了”等实践能力判断标准进行。基于项目与作业、实验的关联,能力考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同时根据这些信息在后续教学过程中,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4.通过以上考核,我们可以在课程结束时得到明确的学生能力的培养达成度指标。目标能力1的达成度通过作业和结课考试综合考评;目标能力2的达成度通过作业、实验、项目和结课考试综合考评;目标能力3的达成度通过实验和项目综合考评。
四、效果与展望
通过教学改革,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性明显增强,在实验中能形成明确自我思路的学生比例大大提高,实验的锻炼效果明显改善。同时,通过一体化的项目实训体系,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学生对课程项目的理解得到了加强,项目完成度的优良率相比往年有很大提高,学生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对于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个人认为拟重点关注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和学习其他课程建设的优秀成果,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加强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联系,促进专业培养要求的一体化体系建设。
2.深刻理解OBE的能力培养理念,进一步挖掘课程项目,提高项目的设计质量。
3.继续加强课程教学与实际的联系,计划开展校外课堂、现场教学课堂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顾佩华,胡文龙,林鹏,等.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27-37.
[2]曾达幸,李飞,侯雨雷,等.基于OBE工程教育理念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6,(21):57-58.
[3]查建中.工程教育改革鹇浴CDIO”与产学合作和国际化[J].中国大学教学,2008,(5):16-19.
关键词:STS教育;生产实习;改革
“STS教育”即“科学、技术和社会” (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STS)的缩写。“STS教育”思想最早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20世纪60年代后受到西方国家的重视,80年代后传入我国,并已日益受到重视和发展。在中国,诸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及相应的“STS教育”战略――“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等的提出,可以表明“STS教育”思想在中国已经得到了日益的关注。[1]如今的大学教育应当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对一个国家非常重要,但是如果科学技术掌握在政治狂人手里又是一柄“达魔克里斯利剑”,惨痛的历史教训促使人们对科学技术本质进行反思,重新评价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在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基础上出现了“STS教育”思想,它倡导科学、健康社会理念与人文结合,要求教育研究与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考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科学技术的良性发展与实施需要与人文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相联系,需要人文科学的有力支持,他们之间是鱼和水的关系。中国目前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最落伍的恰恰不是科学技术,而是人文科学和良知社会的理念。“STS教育”观应当是:科学知识解决理论问题,技术解决应用问题,科学和技术结合造福于社会。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手段和方法,社会则要求以一定的价值观念作指导,使学生懂得如何正确对待科学和技术。在课堂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结合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既要考虑当前的实际情况,又要考虑长远发展,培养面向未来的能够正确进行科学技术决策的人才。[2]“STS教育”观下所培养出的人才应同时是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能够是促进社会发展、营造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作出贡献的人才。用一句话来概括STS教育的含义:STS教育是关于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关系的教育,它具有多元性、开放性、人文性、前瞻性、互动性和综合性的特征。
一、土木工程专业“STS教育”――科学、技术教育手段的改革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借“口授”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被动接受知识)――是非自主的、主体性的知识获得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师生间的沟通模型有:确认反应型、单向传递型、师生互动型和对话沟通型。从STS教育理念出发应更多采用后面两种沟通模型,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辅导”、“教导”等方面的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课程规划者。从而有必要把传统的“人对人”教学系统往“人对环境”教学系统方向发展。后者是将学生置于由教师所创造的直面应答性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统的教与授,还要创造环境。教师所创设的学习环境可从学校到社区甚至于全球,教师需要设计出能够调动校内外的种种教育资源的教学方案,“人―环境”教学系统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STS教育的理念是相吻合的。这种“人―环境”教学系统,虽然目的是为了摆脱以往以教师、教材及课堂为中心的弊端,但并非完全脱离教师,环境的创设仍需教师控制,只是更具开放和自主性,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自由空间,展现自我,释放个性,但又不逾越教学要求的范围,更能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辩证师生关系,“STS教育”是一种进行科学教育比较适合的教学模式。[3]
STS教学的内容包括:与个人生活、发展密切相关的知识及技能;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并有广泛应用的土木工程知识;土木工程学科理论、技术、设计及施工发展历程;当代土木工程领域学科前沿;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与土木工程学知识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及相关的热点问题(比如美国“9・11”中的建筑、东南亚海啸中的建筑等)。以前的土木工程课程教学并非完全没有这些内容,但做得远远不够,在这里单独专门提出土木工程课程STS教育,目的是希望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出更多的符合STS精神的内容,使“STS教育”能够早日受到专业教师和学生重视、接受和实施。
二、土木工程专业“STS教育”――社会教育手段的改革
实践教学环节如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作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模式,可以比授课更容易灌输这一理念,可以成为“STS教育”面向社会的一个有效的桥梁。
1.采用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紧密结合的教学新模式。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是保证学生教学质量密不可分的重要阶段,将二者分开对待的教学模式已不太适应教学的时代需要。而新的模式应当是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阶段按一个阶段考虑,将两个阶段的时间合并为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灵活处理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课题之间的关系。学生既可以按照毕业设计课题规定的内容进行毕业实习工作,也可以根据所实习设计单位的实际问题确定自己的毕业设计课题(某些在设计单位实习的学生,从设计单位引进实际课题进行毕业设计,这种教学模式既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实践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根据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定期检查学生的进度并对较难的问题进行指导解决,一般的问题可以通过Email、Uctalk、QQ等网络通讯手段迅速加以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完成设计,而设计的成果反过来又丰富了实习的内容,从而有利于达到毕业实习的目的及更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课题。
2.生产实习采用校外施工工地现场实习与校内实习基地实习相结合的新模式。土木工程专业除了应有施工现场实习外,也应完成“施工工艺实习”。土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工科专业,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既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也需要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我院该专业大多数毕业生的去向是到施工单位,面向施工第一线,从事施工管理、施工技术、监理等工作。合格的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应是懂理论、会管理、能动手的综合性人才。土木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本身,历来强调学生既学习施工组织管理又适当参加施工工艺的操作,了解施工的工艺过程和现场组织施工的方法和步骤。但目前的施工企业承受越来越大的市场竞争压力,能接收学生实习已属不易,让学生再亲手操作实践,考虑安全及生产效率等方面因素一般不太现实。针对如此现状,如何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施工工艺技术,成了生产实习急需解决的问题。
作者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孙可平.STS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67-168.
关键词:加油站;项目;转资;工程造价;复合型资产;独立资产;主资产;附属资产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加油站建设项目由于工程周期长,各项成本支出通常先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归集,待加油站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转入相关资产科目,称为转资。其中固定资产的转资较为复杂,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固定资产项目确认的问题,例如附着在罩棚顶的照明灯具应单独作为一项固定资产,还是归入罩棚,或是归入电气线路,这不仅要关注实物功能,更要考虑后续资产管理的需要;二是固定资产价值计量的问题,即怎样在繁杂的工程结算书中理出头绪,将料工费的支出分摊到各项固定资产价值中去的问题。
以上两个问题,相关企业在长期的研究与实践中都或多或少积累了一些经验,本文不准备全面论述,而是仅就一些在应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条件下有利于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率的概念和理论进行探讨,这些概念和理论业已引起企业的重视,但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例如在复合资产的定义、基于复合资产概念的固定资产项目确认、价值计量和后续管理方法等都还存在一些争议。笔者试图借助本文的浅析,为有关的研究与争论提供一些参考。
二、加油站的主要资产
根据实物功能,按照最符合一般认识习惯的原则划分,加油站主要资产包括七大类,每大类又包含若干明细类别,本文后续所述转资资产的确认主要是对这些资产类别的拆分和组合,因此先罗列如下:
(一)房屋建筑物类
包括加油站经营用房、办公用房、配电间、发电机房、杂物间、洗手间、员工厨房、宿舍等,其中通常前五项是一栋建筑的若干房间,习惯称之为“站房”。
(二)构筑设施类
包括电气线路、供水管线、罩棚、罐区、消防沙池、集油沟、隔油池、硬化地坪、围墙等。
(三)油品业务类设备
包括油罐、潜油泵、液位仪、管线、加油机、油气回收装置等。
(四)非油品业务类设备或物品
冰柜、货架、食品加工设备等。
(五)管理类设备或物品
加油站管理系统、监控系统、消防器材、办公电脑、路由器、交换机、打印机、验钞机、收银台、保险柜等。
(六)生活类设备或物品
电视机、冰箱、微波炉、宿舍床、衣柜、抽油烟机、灶具、灶台等。
(七)通用类设备或物品
空调、发电机等。
三、加油站固定资产分类方法
固定资产的分类方法很多,与加油站转资相关的分类方法主要是按照资产发挥功能的方式分为独立资产和复合资产,定义如下:
独立资产是指以较为稳定的资产构成部分发挥功用的资产,一旦改变资产的构成部分,将会对资产既定的功用产生本质性的影响。
复合资产是指资产某些较为主要的构成部分可以增加、减少或者改变,但不对资产整体的既定功用产生本质性影响的资产。
复合资产概念派生出两个子概念,一是主资产,二是附属资产。主资产是指复合资产中较为稳定的构成部分,而附属资产则是指复合资产定义中所指的可以增加、减少或者改变的构成部分。
四、加油站主要资产的会计确认标准
基于上述独立资产和复合资产的定义,以下给出加油站主要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该确认标准包括固定资产的规范名称和包含内容。
(一)加油站主要复合资产
加油站主要的复合资产包括:
1.站房:主资产是指站房的总体框架,而附属资产是指营业室、办公室等具体的房间,这些房间的结构可以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进行调整,可以扩大、缩小或者合并、分拆。
2.加油机:主资产是加油机主体,包括电脑板、显示器、键盘等,附属资产是流量计、加油枪(含胶管、拉断阀)、灯箱等。
3.油气回收装置:主资产是真空泵,附属资产包括油气回收加油枪、同轴胶管、拉断阀、油气分离器及回收管线等。加油机进行油气回收改造的,要将普通加油枪从加油机附属资产中剔除,将专用加油枪、胶管等并入油气回收装置附属资产。
4.监控设备:主资产是监控主机,附属资产是摄像头和显示终端,加油站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或减少摄像头及显示终端的数量,更改它们的安装位置。
5.液位仪:主资产是液位仪的控制器和显示终端,附属资产是探棒,加油站可根据油罐数量的增减而增减探棒数量,当然这种变动往往只是理论层面,极少有加油站会在中途增加或减少油罐数量。
6.加油站管理系统:主资产是服务器、路由器、设备控制系统等,附属资产为电源、打印机、显示器、POS收款机等。
7.台式电脑:台式电脑是结构最为简单的复合资产,主要由主机和显示器两部分构成,其它键盘、鼠标等小型外设可忽略不计。由于其制造标准的通用性,不同电脑间的主机或显示器通常可以串用,一台电脑的主机和显示器往往不会同时报废,为节约资产成本,这种串用在企业中是常见的。但主机和显示器很难说谁是主资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如果主机连接多个终端的,主机作为主资产;一台显示器连接多台主机的,以显示器为主资产;一机一显的,通常以主机作为主资产。
(二)较为复杂的独立资产
加油站的某些独立资产较为简单,例如空调、保险柜、指示牌等,此处不再赘述,而是仅就部分结构比较复杂,但又不能成为复合资产的项目进行阐述。
1.罩棚:单位为座,包括加油岛、立柱、棚顶等部分,棚顶灯视为附着在罩棚上的资产,不计入罩棚价值,而是计入电气线路价值。
2.油罐:单位为座,包括油罐基础、罐体及卸油口、呼吸阀、操作井等附属设施。
3.电气线路:单位为项,包括供电线缆、电路中附带的空气开关箱、开关、插座、无专门支撑物的照明灯具等,配电柜、路灯杆等不计入在内。
4.供水系统:单位为项,多数加油站是直接接驳市政供水管网的,所以供水系统包括管线、阀门及水龙头等;一些加油站还安装有水泵,带有复合资产的性质,但因只在少数,因此供水系统不作为复合资产管理,水泵单独作为一项资产,不并入供水系统。
5.排水系统:单位为项,包括雨水井、环保沟、隔油池及排水管道等相关联的设施。这些设施多是低于正负零基准面的,实物形态不像地上设施那样明显,而且要组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因此不需要分别确认资产。
6.防雷系统:单位为项,包括避雷带或避雷针、导线及接地线网等。
7.洗手间:单位为座,包括房屋、构筑的蹲厕位、洗手台等,不包含外购成品并安装的马桶、洗手台等,这些成品应单独确认为资产。
8.地坪:单位为项,是指加油站用地范围内除房屋占地面积以外的地面,应区分硬化路面、绿化地坪及罐区三项资产分别确认。
五、加油站主要资产的会计计量方法
加油站的许多固定资产是需要单独采购和安装的,例如复合资产中的加油机、油气回收装置,或者独立资产中的空调、保险柜等,它们的会计计量方法非常明确。在转资业务中,比较困难的是新建加油站过程中通过土建施工形成的建、构筑物,以下选取部分此类资产,对其会计计量方法进行浅析。计量过程大致分为三步,首先是将工程结算书中的料和工两项成本进行归类、分摊,形成各资产价值的初步结果;其次按照初步计价结果的比例,对结算书中各项规费进行分摊;最后,如果结算书经过审计的,根据审计结果进一步调整。本文仅就第一步重点阐述,后两步略。为方便叙述,以下将加油站建设的结算书中的建筑项目分部分项工程清单和安装项目分部分项工程清单,分别简称为建筑清单和安装清单。
(一)站房:站房和罩棚这两项资产都涉及基础部分,必须由专业人员依据施工图进行计算。站房的框架结构、立面装饰、门窗等通常列在建筑清单中,较易区分。如果要区分各房间的价值,首先需要对基础及整体框架的价值按建筑面积进行分摊,其次对各房间立面装饰、门窗等项目进行归集,最后要将各间墙价值在相临房间进行平均分摊。
(二)罩棚:罩棚基础按照上一条所述计算,其它包括加油岛、立柱、棚顶等部分在建筑清单中取值计算。
(三)油罐:首先计算建筑清单的油罐区部分,将其合计金额按照油罐数量平均分摊;油罐罐体价值按照相关定制或采购合同进行计量;安装……
(四)供水系统:在安装清单中,对给排水部分的给水管、水表、水表井等项目进行加总计算。
(五)排水系统:首先在建筑清单中,对站区内道路部分的集油沟项目、室外给排水土建部分的隔油池及其土石方回填进行加总;其次在安装清单中,对给排水部分的雨水排水管、污水排水管、水封井、污水井、雨水井等项目进行加总。二者合计为排水系统价值。
(六)防雷系统:在安装清单的电气部分合计接地装置和避雷装置两项的金额。
六、转资的账务处理
在应用资产系统的条件下,转资的账务处理除了编制会计分录,还有资产系统的信息维护,包括资产编码、实物信息、财务数据等内容。在区分复合资产与独立资产的资产确认模式下,首要的是确立资产编码的方法,实物信息及财务数据相应的根据实际情况录入即可。
传统不区分两类资产的模式下,资产编码的确认依赖于资产目录体系,而在新模式下,不需要改变原资产目录体系的框架,只需做适当调整:
1.在资产目录框架中增加“是否复合资产”的标志字段。
2.在资产目录中增加主资产、附属资产所需的条目,例如增加电脑主机、电脑显示器等条目。
3.规定各类复合资产录入时必选的主资产、附属资产。
在完成这些前提条件的准备后,可以进行复合资产的录入。复合资产与独立资产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因此具有相同级别的编码(假定为A类编码),它们的编码都是由资产目录规定的类别码加上流水码构成的,其中流水码是按照录入时间将复合资产与独立资产混同顺序编号的,这些复合资产和独立资产的信息共同构成企业全部固定资产的主数据表。所以,假设录入某项复合资产,例如“电脑”时,首先应与独立资产一样录入与电脑整体相关的信息,包括品牌、价值等,生成与独立资产位数相同的编码。
不同的是,资产目录中“电脑”这一项目标志为复合资产,在录入整体资产信息后,系统应根据必选项的设置提示录入主资产和附属资产,它们同样是在资产目录中选择。这些主资产及附属资产每一项都将被赋予两条编码,一条是基于其所属的目录类别生成的,较A类编码多一位标识码,这一条编码(B类编码)是始终不变的;另一条编码是在其所属复合资产的编码基础上增加一级(C类编码),表示其隶属关系,其中主资产的这一编码不会变化,但附属资产如果被安装到其它复合资产,这一编码可能发生变化。
主资产应录入价值金额,金额不确定的应合理预估。附属资产的价值能够确定并且占资产整体价值比重较大的,应该录入金额,企业可以根据经验确定需要录入金额的附属资产范围并在系统中做出强制性的操作要求。
主资产及附属资产的数据表平行于企业全部固定资产的主数据表而存在。
七、复合资产的核算与管理
复合资产的核算与管理包括计提折旧、盘点、重新组合、调拨、维修改造、报废、处置等,虽然属于转资之后的事项,但各环节中体现出来的优势可以对设置复合资产这一资产类别并进行相应转资的必要性给予佐证,因此以下进行简述。
(一)计提折旧
复合资产的折旧按照整体资产的价值和折旧年限计提。定义复合资产的意义在于,可以为一些新型资产折旧年限的确定提供参考。例如油气回收装置是近年新出现的资产类型,原资产目录中没有,可参照主资产真空泵所属的泵类资产确定折旧年限。另外,必要时可以方便的取得主资产或附属资产单独计算折旧金额的依据,参见下述第(四)条“维修改造”部分。
(二)盘点
本文介绍的固定资产盘点是基于资产系统,使用采集器扫描固定资产条形码标签来实现的。独立资产和复合资产应使用相同类型的资产标签(A类标签)进行标识,复合资产的标签应粘贴在其主资产上,但主资产隐蔽的,可以粘贴在其它合适的位置。复合资产的附属资产应采用区别于上述样式的标签(B类标签)进行标识,标签上应显示该附属资产的B类编码及其条形码。
进行固定资产清查盘点时需准备两套数据,一是基于主数据表的全部独立资产及复合资产的数据(A类数据),二是全部附属资产的数据(B类数据)。盘点时首先扫描全部A类标签,采集器自动与A类数据比对,这一过程与传统盘点没有区别。对于复合资产,扫描到A类标签,既表示资产整体是存在的,也暗含着表示其主资产是存在的。之后再对B类标签进行扫描,与B类数据比对并记录结果。这样设计是为了简化现场辨识的工作量,不需要区分某B类标签的资产附属于哪项复合资产,而是将A类和B类盘点结果导入资产系统后交由系统自动完成判定。
这种盘点方式无疑使企业对资产的管控程度跃升了一个新台阶,避免出现资产残缺或偷梁换柱的情况。
(三)重新组合
复合资产的重新组合是适应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需要。重新组合在资产系统中操作的实质是附属资产的交换。假设企业将两项或多项报废资产的可用部分组合成一项新的可用资产,在系统中实现的过程分为两步,首先是选择需要交换的附属资产,重新设定其所属的复合资产,这时其C类编码会发生变化,其它不变;其次是对重新组合后的资产进行区别处理,重新组合后可用的资产,系统保留其主资产所属的那项复合资产,而重新组合后不可用的资产,其主资产所属的那项复合资产应申请报废处理。
重新组合后各复合资产的价值依据发生交换的附属资产价值进行相应调整。
复合资产部分调拨是对资产重新组合的进一步应用,不再详述。
(四)维修改造与报废处置
主资产具有载体性质的复合资产,例如加油机,主资产为加油机主体,它承载着流量计、加油枪等附合资产,一旦主资产丧失使用价值,复合资产整体也面临报废,具体的报废过程参见上述第(三)条“重新组合”部分。复合资产概念的引入一方面为资产报废的鉴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标准;另一方面也颠覆了传统的资产先报废再利旧的做法,改为先利旧再报废,利旧水平必然提高。
主资产具有核心性质但不具备载体性质的,例如油气回收装置,其主资产为真空泵,虽然为核心资产,但并不直接承载其它附属资产。如果它丧失了使用价值并进行更换,可以视为对复合资产的改造,不需要进行报废。按照会计准则,被替换的主资产的价值应终止确认,金额按照主资产原值及其尚可使用年限确定,所以复合资产概念为会计准则这一规定的执行提供了支持。
八、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独立资产与复合资产的概念,列举了加油站资产划分的实例,虽然没有涵盖加油站资产的全部类型,但就思想方法而言,已经可以基本满足实际业务的需要,而此思想方法不并不局限于加油站,对于其它类型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同样适用。
加油站工程建设结算书的编制虽然遵循国家的标准,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另外在实务中还存在清单内、清单外项目的区别,这些都需要财务或工程人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作者简介:吕志鑫,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佛山销售分公司,副经理,助理会计师。
陈跃新,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汕头销售分公司,副经理,会计师。
朱明清,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汕头销售分公司,会计,助理会计师。
关键词:CDIO;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高职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2-0025-02
一、前言
“计算机文化基础”在高等教育中的每一个专业都将开设,是一门必修的公共课。该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完基础知识点之后,大学生结合上机进行实训巩固。这种教学模式没有针对性,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低,教师也无法有效地掌握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导致课堂教学满堂灌,上机实践课也只是依葫芦画瓢,大学生没有自己的主见,也不知道自己操作的目的,缺乏创新性,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二、传统“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现状
当前,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将“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一门必修的专业公共课写入到学院教学培养方案中。据了解,大部分高职教师在此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先讲知识点,然后学生上机实训。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所举的例子往往也只是为了验证理论知识而设计,没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章节内容各知识点之间一盘散沙,缺乏有效的前后联系。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通常会以讲授和简单的练习作为和学生互动的教学手段,缺乏和实际应用的密切结合,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书本中的知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在上课时往往会感到内容枯燥无味,而碰到具体实际问题时却又无从下手。目前,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入校之前大部分已经接触过计算机基础知识,对其中的部分内容已经了解却不甚精通。因此,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知识点的掌握似是而非。为了解决这种困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必要对此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三、CDIO项目理念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可以借鉴CDIO理念,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其创始人爱德华・克劳利因创立CDIO这一深度影响全球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获得美国国家工程院(NAE)“戈登奖”。CDIO中的C代表构思(Conceive)、D代表设计(Design)、I代表实现(Implement)、O代表运行(Operate),它的工作周期是从产品研发到产品的运行,以其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专业学习。按照CDIO的培养大纲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分为四个方面,分别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以及工程系统能力。这样,就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促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的。
四、CDIO项目化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现在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多媒体设备齐全,教学设施相当先进,上课基本也是采用多媒体教学环境,为实施CDIO项目化教学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借鉴CDIO理念,按照“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步骤,对整本教材进行工程项目的改革,将一个大的项目分解成多个包含各章的知识点的小项目。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各个项目的知识,提高自身能力,然后用这种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延伸和应用创新能力。
以石油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文化基础”为例,首先对整本书进行模块化设计。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设置九个模块,并设置渐进性与融合性的知识点,同时注意项目内容和实际应用相融合,这样有利于项目化教学的开展。其次,课堂教学依项目进行。按照CDIO的理念重构教材内容,以学生应用项目为主体,把教学内容融入到一个个项目中,每一个项目都按照“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步骤组织实施。在课堂教学中,不是直接把项目的实施方案教给学生,而是启发引导学生按照“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思路主动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自主学习课本上没有的相关知识,以项目组的形式集体完成整个项目。再次,实践教学拓展项目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承担实训项目,按照“构思、设计、实现、运行”步骤组织项目实施。项目完成之后,不仅要求学生写出书面总结,还要进行口头汇报与答辩。最后,课程考核多样化。将课程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最终的考试成绩将包含学生的卷面成绩、实训成绩以及平时各项任务的表现。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工作流程如下:确定项目内容确定项目目标整合教学知识点项目实施过程。
具体教学过程实施流程如下:提出项目具体要求和目标小组分工老师讲述项目所需知识点具体实施分组完成小组汇报老师点评知识点拓展总体展示成果评价。
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边实践、边学习、边思考、边总结,增强自己处理同类问题的能力,同时积累实际操作的经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项目描述至项目实现部分,均对各单元的知识点进行了清晰的讲解,对于项目中没有涉及的知识点均以拓展知识的形式出现,方便学生以后学习与使用,使学有余力者可以进一步掌握软件的应用技巧,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总体展示教学成果,使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与技能,对自己的学习成果予以评价,并为后续学习做好必要的准备。以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突破口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之后,我院高职课程教学现有模式得到大大的改进,同时,它也促进了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该模式在我院得到推广之后效果明显,以今年我院学生在期末测评中的表现来看,该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以往更加浓厚。通过上机实践测评发现,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通过对教材模块化进行改革,学生课程考核的通过率达到90%以上,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五、结束语
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引入CDIO之后,教学目标由过去的“学科导向”变为“项目导向”,把“学以致考”变为“学以致用”,在教学内容上由“强调学科知识的完备性与系统性”向“注重项目训练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转移,在教学方法上由“注重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转移,较好地实现了在高职公共课培养方案中把培养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教学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娄建玮.CDIO教育理念在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1(03).
[2]袁良凤.基于CDIO理念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广西教育,2012(09).
[3]李清平.CEC-CDIO模式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3(02).
[4]张文硕,张有志.以学生科技竞赛为切入点探索引入CDIO的高职教育新模式[A].第2届高等教育科学与工程课程研讨会论文集[C],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