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德育目的的概念范文

德育目的的概念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5: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德育目的的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德育目的的概念

篇1

    由于控股式收购并不改变B公司的组织形式,其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对外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因此,除法律有特殊规定,B公司对外的所有行为都应当以B公司的名义作出,A公司无权以其本身的名义代替B公司对外作出任何行为,而只能在内部通过其持有的B公司的绝对优势的股份来行使支配或控制B公司的权利。

    股权收购的目的

    指购买目标公司股份的一种投资方式

    它通过购买目标公司股东的股份,或者收购目标公司发行在外的股份。或向目标公司的股东发行收购方的股份。换取其持有的目标公司股份(又称吸收合并)二种方式进行;前一种方式的收购使资金流^目标公司的股东账户;而后一种方式的收购不产生现金流(还可合理避税)当收购方购买目标公司一定比例的股权。从而获得经营控制权,静之为接受该企业。而来取得经营控制权的收购称之为投资。报明显收购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控制权而投资的目的则可能是看准了此项投资未来有较高的回报革,也可能是为了加强积方的合作关系或为了令进入某个产业领域作准备,还有可能是为了获得目标公司的无形资产(商誉、人才、销售网络)

    收购股权是购买目标公司的股份

篇2

[关键词]二语界面知识习得;母语概念迁移;二语概念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 2015 13-0093-02

[作者简介]韩婷 1988― ,女,山西晋中人,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3级在读硕士。

一、引言

近年来,二语习得研究表明,母语的概念迁移会对二语界面习得产生影响,如句法―语义界面处致使结构这一重要论元结构的习得。Wong在早期讨论了中国学生习得英语致使结构的研究,她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比其他国家的英语学者使用使役动词make多,探究其因是受汉语“使”字句的影响,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中发生了被动概念思维的迁移。对母语迁移现象深入研究发现,母语对二语界面习得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语言的表层上,更深入到概念层面上。根据概念迁移理论,表层的语言形式是由底层的概念组织的,底层的概念是表层语言形式结构存在的基本理论。在句法―语义、语义―语用、句法―语用界面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会受到母语心理概念结构的影响,发生概念迁移。下面本文对母语概念迁移对二语界面习得的影响进行具体阐释。

二、母语概念迁移对二语界面习得影响的表现

一 母语概念迁移对句法―语义界面习得的影响

句法―语义界面一直是二语习得界面研究的热点,翻译是二语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句子翻译中限制因素的本质是句法学和语义学界面的问题。研究发现,语义和句法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在翻译过程中语义起更基础的作用。下面以例子具体阐释母语的概念迁移对句法―语义界面习得产生的影响。下面是两个译本的比较:

那周瑞家的又和智能唠叨了一回,便往凤姐处来,穿过了夹道子,从李纨后窗下越过西花墙,出西角门,进凤姐院中。

杨宪益先生翻译为:After chatting for a time with the nun,Mrs.Chou went on to His-feng’s quarters.She walked through the passage,past Li Wan’s back window,and skirting the west wall,entered His-feng’s compound by the west side gate.

Hawks翻译为:After gossiping a bit longer with Sapientia,Zou Rui’s wife made her way to Xi-feng’s quarters.To get there,she had to go down a passage-way between two walls at the back of Li Wan’s apartments,along the foot of an ornamental wall,and through a gateway in the west corner of the compound.

运动是跨语言概念迁移的八个概念域之一,它是讨论人们的行动结果和过程的各种方法。在Hawks 的译本中可以看到go down,under,along,through等词。邵志洪解释:“自然物理运动时空是英语句子所看重的,把英语作为母语的学习者通常会用使用途径等词语,形成一种化零为整的格局,给我们呈现的是单一的静态画面。而汉语句子则非常重视心理时空,母语是汉语的学习者会顺时间事理移动,连续使用排列性的动词性词组,从而形成一种化整为零的效果。铺排的动词也使画面具有动态性,而这正是和英语是截然不同的,而究其原因是汉语与英语不同的概念思维模式。”分析发现,杨宪益的译本更接近源语言的风格,而Hawks的译本更接近于目标语语言风格。两位语言大师在翻译时,他们各自的母语深层运动域概念对句法―语义界面这一知识点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

二 母语概念迁移对词汇语义―语用界面习得的影响

词汇语用学是语用学领域新兴的分支学科,它是从语言学的界面接口处探究语用学与语义词汇学的深层联系。研究表明,对于二语学习者,隐喻的学习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难点,而隐喻的学习也正是语义―语用界面所关注的问题。隐喻是我们日常会话中一种重要的言语表达手段,它反映着我们人类的认知思维活动。以不同语言作母语的人,其认知思维模式也是不同的。母语概念迁移是隐喻语言能力发展中无法避免的现象。下面我们就对英汉谚语、成语中动物隐喻这一语义―语用界面知识点做初步分析。

英汉隐喻学习中,都会学到动物隐喻,下面将以“狗”隐喻为例进行分析。在汉语中关于狗的成语、歇后语有:狗仗人势、兔死狗烹、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等。而英语关于狗的谚语有:Dog does not eat dog. 同类不相残。 Love me,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发现,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对于同一动物所产生的联想意义是截然不同。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狗”的释义和释义中包含的情感因素是不同的。情感是跨语言影响的八个概念域之一。当二语学习者在学习“狗”这一隐喻知识时,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情感上的概念迁移。所以教师和学生要正确对待母语概念迁移对语义―语用界面隐喻知识习得产生的影响,在二语教学中重视学习目的语语言文化、概念思维方式。

三 母语概念迁移对句法―语篇界面习得的影响

句法―语篇界面指的是句法和语篇之间的互动。句法―语篇界面是语言的外接口,亦是语言学习的难点。那么母语的概念迁移对二语句法―语篇这一界面又产生了什么影响?研究者对省略这一句法―篇章界面的知识习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因为汉语中隐藏和省略的成分太多,所以其句法分析比印欧语系更为困难。所以当我们对相同的语义句子进行语篇表达时,英汉母语者会有不同的句法结构。母语是汉语的学习者会很不自觉地把汉语的思维模式和语言概念范畴化方式迁移到英语学习中。下面就英汉主语省略知识的学习做一简要阐释。

西方人的客体意识比较浓,但需要时也会以“人”作主语,所以语言表达形成了以客体为主,主客体融合的特点。对于中国人,尤其是早期道家,提倡的是天人合一、人法自然。人们的主体意识较强,语言上表现为多以“人”作为主语,而且也会大量省略主语。英语与汉语相比,主语成分是句子中不可或缺的,因为英语的句子最讲究主谓一致,其句子里的谓语动词单复数和人称等变化主要由句子的主语决定,如果像汉语一样省略了主语,句中的谓语动词的型和态就无法确定,导致句子不成形。而汉语的句子主语与谓语动词的关系较松散,所以省略主语的句子在汉语中很常见。正是因为母语思维模式和语言的概念范畴化方式迁移的影响,句法―语篇作为二语习得外接口,一直以来是学习的难点。

三、母语概念迁移的影响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通过研究母语概念迁移对界面习得的影响,教师应更加重视母语概念迁移现象,努力重建二语习得的二语概念模式。

第一,在二语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目的语言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目的语的思维方式,尽量克服母语概念负迁移产生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母语和目的语进行两种语言的对比学习,让学生了解目的语和母语思维方式的异同,逐步克服母语概念负迁移的影响,学者应用目的语的文化模式进行思考。

第二,在二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尤其注重二语界面知识的习得。在过去的外语教学中,教师过多地关注单个语言模块的学习,而忽视了语言模块间界面知识的学习。其实语言的各模块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内外接口,尤其是外接口会给二语学习者造成了学习障碍。教师在二语教学,要让学生知道语言的各单元模块是紧密联系的,要进行全方位的学习。

第三,在二语教学中,要重视母语的迁移作用。迁移理论指出母语对二语的学习有正迁移和负迁移,概念迁移理论强调二语学习者对已有的母语概念重构,建立新的二语概念。

本文在概念迁移和界面假设理论的指导下,尝试性地探讨了母语概念迁移对二语界面习得的影响。通过研究母语概念迁移对句法―语义、语义―语用、句法―语用界面现象,认识到语言界面知识学习和目的语概念思维模式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给以外语教学诸多启示,在外语学习中学生克服母语概念迁移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对已有的母语概念重构,建立新的二语概念,从而更好地促进二语界面处知识的习得。

参考文献:

[1] Wong S.Overproduction,under-lexicalization and unidiomatic usage in the “make” causatives of Chinese speakers:a case for flexibility in interlanguage analysis [J].Language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1983 2 .

[2] 姜孟.概念迁移:语言迁移的新进展[J].英语研究,2009 2 .

[3] 戴曼纯.语言接口与二语接口的习得[J].外国语,2014 1 .

[4] 邵志洪.英汉运动事件框架表达对比和应用[J].外国语,2006 2 .

[5] 曾衍桃.词汇语用学概观[J].山东外语教学,2005 4 .

[6] 石进芳.母语概念迁移能力、隐喻能力与语言水平的发展关系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 3 .

[7] 寇福明.英汉谚语共性和个性渊源的认知探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5 .

[8] 苗兴伟.语篇语用学:句法结构的语篇视角[J].外国语,2008 5 .

篇3

摘要:在全球化不断渗透的时代背景下,英语的国际地位日益凸显,英语作为我国第一大外语,是各个教育阶段重点授课的学科。以往英语教育多以掌握基本知识为授课目的,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但是随着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英语已经成为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有力技能。为了培养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创新英语学习新思想,许多高校不断转变教育理念,从当前国情出发进行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希望能为社会培养出新型的理论与实践技能都丰富的英语人才。

关键词:大学英语;改革目的;改革理念

引言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学府,主要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群体,除掌握专业知识外,还会设置许多公共课程,大学英语作为其中最为重要的课程,深受高校重视。国内高校大学英语教育改革,不仅是为了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交际能力,促进大学生可以在社会上使用英语,创造美好未来。

一、改革前大学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英语是高校公共课程之一,任何专业学生都要在大学期间参与大学英语课程。然而许多大学生认为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对提高自身英语能力缺乏有效的帮助。一直以来,大学英语作为公共课程一周只有两节课,在课堂上教师也缺乏针对性的训练,这使得大学英语的教育价值远远低于学生和社会的期待。大学英语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以下对此进行分析。首先,大学英语教学中缺乏科学教学理念。从实践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高校大学英语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发挥主体作用,并且始终是按照大纲和教材的节奏进行讲解,教师本身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们缺乏口语锻炼,在课堂上被动的学习一些英语结构和单词,这使得大学生对英语的兴趣逐渐降低,甚至有可能出现逃课现象。

长期以往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也不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全能型英语人才。其次,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重心有所倾斜,一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四、六级英语通过率,更倾向于“教”与“学”,对于灵活运用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缺乏指导和训练。当然这与我国国情存在密切联系,英语四、六级考试可以说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比较有影响力的考试,这对毕业后的就业、学习都会产生影响,所以高校的学生和教师都非常重视这两次考试[2]。学生是为了取得四、六级证书,为毕业后的简历增添色彩,而教师重视学生的考试通过率与高校将教师职称评定、评优与学生取得证书挂钩有直接关系。所以,教师与学生在受到种种原因的影响下会不自觉的倾斜教育重心和学习重心,许多学生采取题海战术,所以在四、六级笔试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然而在口试环节中学生的缺陷就暴露出来,很多人无法流畅的阐述答案,这就是“学”与“用”之间脱节的表现,偏离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

二、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目的

(一)培养全能型英语人才

当前,全球化的发展已经涉及到越来越多的层面,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已经实现了全球化发展,这表明我国英语教育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改革弊端,建立起新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全能型英语人才。从上文分析中可以看到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教学效果的提升,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大学生们接受的是“灌注式”教育,导致许多高校大学生对英语产生厌恶之情,甚至放弃学习英语,这与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目的完全相悖。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是与国际形势、我国社会发展存在直接联系的,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国内就业形势严峻,许多外企进驻国内市场为高校学生提供了数个工作岗位,这是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外企招聘毕业生的一个硬性条件就是要求学生熟练外语,可以用英语流利的进行表达,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改革是必然趋势。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当前高校大学英语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样才会在社会上得到认可,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当前全球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许多地方都急需人才储备,然而在实践中却存在着全能型人才的稀缺与普通劳动力剩余的矛盾。在英语人才中也存在着全能型英语人才缺乏的问题,因此,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首要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全能型的英语人才,使他们能够适应各个工作岗位,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体现英语人才的价值。

(二)突出大学生主体地位需要

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后,非常重视大学英语教育,寄希望于大学英语培养出更多的英语人才,推动社会发展,提高国内高质量人才的综合竞争力。不过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许多高校无法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仍旧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在这一教育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并没有得到较大的提升,反而造成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将英语作为机械性学习任务的后果。为何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提倡要进行大学英语改革,并且一直在探索新的改革方式和改革内容,这个问题围绕在人们的心中,虽然无法全面的概括大学英语改革的原因,但是高校大学生都可以体会到目前进行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是十分必要并且十分迫切的,尤其是需要明确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伴随着素质教育理念而开始的,这与我国社会发展形势相符合,关系到教育界的整体发展。当代社会下,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目的应该放在培养人才方面,体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增长,促进大学生成为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融会贯通英语技能的全能型人才。

三、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理念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使得英语人才有了更多的立足之地。而要想抓住这一机遇,还需要加强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创新英语教学理念,从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不断改革和创新,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理念,致力于提升高校大学生的英语技能,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使当代大学生跟上国际形势,能够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

(一)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理念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英语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技能,任何时候都会看到英语的身影,由此可以看出英语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大学英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培养英语人才的主要课程,需要不断融入新的理念,推进改革之路,目前来看,大学英语教育改革要以学生为中心作为基础改革理念,在实施改革过程中绝不能忽视学生,要全面的服务于大学生,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出发。前文提到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就业形势严峻,外企招聘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对此高校更应该抓住机会,坚持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高质量教学,强化学生个人能力,使本校学生在毕业浪潮下找准自己的位置。

(二)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改革理念

为了促使大学生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高校大学英语教育改革还要以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改革理念。综合素质能力不仅包括学习能力,还包括交际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等,如果说以“学生为中心”是大学英语教育改革遵循的基础改革理念,那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则是教育改革中主要的实现路径和方向。

四、实现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目的与理念的策略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况,学校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却忽视训练学生实际运用能力,这与改革的目的是相违背的。只有为学生提供可实践的平台,让学生融入到实践中,实际运用英语技能,才会让高校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不足之处,这样也会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大学课堂上。例如,高校可以接洽一些外企,建立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创造优良的实践环境。这样可以让学生提前走出校园,通过2~3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英语应用氛围,感受到社会压力,继而可以促使学生融入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二)完善考核方式

完善考核方式是辅助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目标顺利实现的有效手段。传统的应试教育考核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对英语知识点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沟通能力,面对这种情况可以构建以笔试为基础,以语境考核为重点的考试方式。语境考核中重点考核学生综合方面的英语技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核定分值。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是具有深远意义的,这一改革举措需要高校领导、专业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推动其顺利完成。未来,高校要坚持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目的和理念的初衷,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质的英语人才,促进我国人才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绍杰.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目的与理念[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85-87+96.

[2]冯新华.大学英语教师个人通识教育信念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3]王婷.浅析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目的与理念[J].校园英语,2015,27:39.

篇4

近十年来,为更好地促进社会和学前儿童的发展,美国不断改革学前教育课程目标。2002年初布什政府了《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N0 Child LeftBehind Act),明确指出要着重提高处境不利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学生的英语熟练程度以及通过将阅读放在首位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2003年,全儿教育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ducation fnrYoung Children)和早期教育联合会在联合声明中指出:早期学习标准是全面的、高质量的幼儿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它有助于学生早期学习经验的获得和未来的成功。2005年,全儿教育协会在诸多会员、幼儿家长和各界人士的努力下,重新修改了《幼儿教育方案和认定指标》(NAEYC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tandards and Accreditation Performance Criteria),明确指出学前教育课程标准旨在发展儿童在审美、认知、情感、语言、体能和社会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该标准努力使儿童的学习达到最优。同年,从因“开端计划”(Head Start)而被重新授权制定的《入学准备法》(School Readiness Act)中可以看出,美国学前课程的目标注重幼小衔接,注重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2008年的布什总统国情咨文和2009年3月奥巴马在拉美裔全美商会上所倡导各州制定世界级的课程标准,都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2010年美国首部全国《州共同核心课程标准》的出台,旨在改变各州课程标准混乱的局面,该课程标准面向K-12年级的学生,包括数学和英语两个学科,主要是因为这两门学科所培养的技能将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2012年初,在《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实施十年后,有26个州纷纷提出在实施该法时需要有一定的自由度,美国教育部门为了让学校更好地专注于改善办学质量、缩小学生间的差距,同意给予各州一定的自由空间。

由民间组织联合发起的《州共同核心课程标准》中有关英语标准(English language arts standards)与数学标准(Mathematics standards)的课程目标包括:1.连接升学与就业;2.涵盖严密精确的课程内容与高层次的知识应用;3.基于各州现行标准的优点与经验之上;4.在全球经济与社会中,确保所有学生能够开展学习;5.采取证据本位(evidence-based)或研究本位(research-based)策略(CCSSO&the NGA Center,2010)。虽然《州共同核心课程标准》的实施权在各州,但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依旧是美国学前教育课程目标总的发展方向。

由于美国是一个多种族的国家,其中融合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这会导致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差异。2001年美国联邦教育部提出的《2001-2005年战略规划》,反映了美国近年来的教育改革思路和未来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其战略目标之一是让所有儿童接受高质量、适宜的学前教育,为进入学校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2002年1月8日,布什政府正式签署了《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该法确定了这样一个目标:在美国,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每个孩子都应受到发挥其全部潜能的教育。联邦政府必须帮助缩小来自不同背景幼儿之间的差距,努力为处境不利的幼儿提供一个更为公平的教育环境。2007年1 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个为期5年的教育法案《2007为入学准备改善“开端计划”法》(Improving Heard Start For School Readiness Actof 2007),该法案为无家可归儿童、流动儿童、身体残疾儿童及非英语母语儿童参与开端计划项目提供了机会。布什政府围绕开端计划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处境不利儿童的入学准备,真正实现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它对美国社会的稳定、缩小不同背景幼儿之间的差距和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奥巴马执政初期,遇到突出的教育问题是有关学前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具体表现为中低收入阶层与高收入阶层学生所接受的学前教育质量与未来所取得的学业成绩差距在不断扩大,这非常不利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升。因而,奥巴马政府在2010年初宣布了新的教育政策,加大早期教育投入,以缩小不同背景幼儿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的公平。

美国幼儿教育领域逐渐形成了以儿童为中心、倡导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2002年美国联邦政府提出了“良好的开端,聪明的成长”(Good Start,GrowSmart)议案,在该议案的鼓励下,各州已基本上完成了适用于各类型早期保育和教育机构的早期读写识字、早期数学和语言发展方面标准的制定。各州在制定早期学习标准时以发展教育适宜性为原则,既考虑幼儿年龄和个体的适宜性,也考虑幼儿的文化背景,做到充分尊重幼儿,注重幼儿未来和整体的发展。在美国,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只要是没有受到虐待,身体没有疾病,那么他们在学校都应该是非常渴望学习,并相信自己今后能够取得成功的。学前期是整个教育发展的开端,学前期教育目标的实现能为整个教育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应当保证儿童拥有成功的早期学习经验,建立终身学习的模式;保证儿童有机会继续发展他们个人的兴趣;保证儿童发展热爱学习的品性。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儿童学习经验的获得和将来的成功。

2002年《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专门就阅读问题制定了两项方案,注重从学前班到小学三年级的阅读教育。如果州政府实施了定位于幼儿园到二年级的科学研究综合阅读项目,那么在新的“阅读第一”(ReadingFirst)项目下则可以获得资助。美国联邦教育部的《美国教育部2001-2005年战略规划》中提出,首要的战略目标就是要为所有儿童的学习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要让所有儿童有接受高质量和恰当发展的学前教育的经历。三年级结束之前,每个儿童都能建立 良好的独立阅读习惯;到八年级结束之前,每个儿童都能掌握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技能。《美国教育部2002-2007年战略规划》再次强调确保所有学生达到年级阅读水平,保证实现《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提出的“到2014年所有学生阅读与数学技能都能达到年级合格的水平”,这反映了美国近年来的教育改革思路和未来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2009年奥巴马总统延继了布什总统的阅读教育政策,在《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The American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中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并在2009年签署了综合性计划,规定在小学阶段开展广泛的阅读活动,实施新的阅读课程,重点提高儿童的口语能力,增加他们的词汇量。美国早期阅读委员会提出了“早期儿童阅读教育目标”,如,5岁~6岁儿童能够知道一本书的组成部分及其不同功能;聆听熟悉的书面语言内容;或者读自己“写”的文字内容时,开始认识对应的文字等。

《幼儿教育方案标准和认定指标》中指出,课程要帮助儿童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并能恰当地表达出来,要让儿童有机会在交往中发展亲社会行为,用一些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方式解决矛盾,能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想问题。所有儿童,包括残疾儿童、有行为困难和特殊需要的儿童及其家庭都应能参与到社区活动中,让儿童的社会情感得到充分发展。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每天都有户外游戏活动,日常安排表注重静态游戏时间和动态游戏时间的平衡,注重大肌肉和小肌肉活动的平衡,并保障儿童健康和环境安全。2007年,美国科学院儿科(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的文件显示,游戏不仅能促进行为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大脑的生长。课程的设置应重视通过儿童游戏开展相关课程内容,亚利桑那州3岁~5岁幼儿学习标准,在语言与文字标准中就做了这样的规定:通过游戏,在丰富的语言刺激和书面材料环境中掌握有关书面材料的基本概念。在数学标准中也要求儿童在日常生活别是在游戏中学习相关的数学概念。全儿教育协会倡导发展适宜性教育(Development Appropriate Practice),认为游戏应居于发展适宜性教育的中心。美国教育工作者根据这一思想,建构了游戏中心课程,将游戏作为课程的中心内容、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和课程评价的主要工具。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美国幼儿课程目标的设置越来越注重幼儿社会情感和自由游戏的发展。

(一)以幼儿为中心,目标注重参与性

(二)充分考虑幼小衔接,目标体现适宜性

篇5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主要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要想发展,就离不开优质能源的开发和能源技术的改进。现今世界,能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全世界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以煤、天然气和石油等为主的传统化石能源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仍将是人类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要能源。但是,这类不可再生的传统能源在未来百余年间将无力支撑人类的生产生活,而且还会造成环境污染。有关能源问题不再仅仅是专家们讨论的热点,已经成为普通百姓关心的话题。

“能源的综合利用”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以这样一个主题作为项目,有利于将学科知识和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借助各种探究手段和活动以及与项目相关的各类资源对学科核心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从而实现学生综合智能的发展。

二、项目设计

本项目立足于能源的综合利用,将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内容进行整合,设计了四个专题:“认识能源”“燃料篇”“电能篇”“化工原料篇”。首先让学生对能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在探索化石燃料作为生活中稳定能量来源原因的任务驱动下,先从宏观角度认识化石燃料的燃烧性质,建立能量观、发展变化观,再深入微观本质认识化学反应――燃烧反应提供能量的本质原因,最后定量认识燃料燃烧释放能量的能力大小;之后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弊端,通过探索氢氧燃料电池能否实现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直接转化,建构原电池认识模型,从而发展学生的利用模型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变化守恒的科学素养;通过对化石燃料为原料直接或间接转化成的基础化工原料甲烷、乙烯、乙醇、乙酸及苯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化工方面用途的探讨,帮助学生理解综合利用传统能源的方法,形成对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学生绿色应用的科学素养;最后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新能源对解决能源问题及对能源发展的作用和价值,引导学生对能源有全面的认识和发展的眼光。

项目具体方案设计如图1所示。

三、项目教学中的关键问题

1.项目教学内容分析时,要确认教学内容的基本观念,建立项目中事实性问题、核心概念知识及核心观念之间的联系。

新课标对这两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1)理解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是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建立从微观结构的变化看化学反应与能量观。(2) 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本专题以“研究化石能源作为燃料的本质原因”为中轴线,辐射到化学反应的本质的探讨,为核心概念知识的落实提供了较为丰富的事实性问题。本专题根据解决实际问题时涉及的核心概念知识及这些概念对学生核心观念的建构的作用来安排教学顺序。其具体联系可用图2来表示。

2.以观念为核心分析学生在主题知识内容与基本观念方面的发展程度。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认识化学反应的视角由关注物质变化转向关注能量变化,拓展了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角度。第二,由学生已有的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的感性认识,去探索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宏观原因;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途径和形式,如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第三,通过实验,定性地感受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化学键”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展学生从物质结构角度认识分子再分、原子重新组合的原因。第二,由学生已有的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的定性认识,去探索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微观原因;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途径和形式。第三,通过计算,定量地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总之,从整个专题看,要求学生的认识方式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并且发展和完善学生的微粒观、变化观和能量观。

3.教学中要想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有整体把握,必需理清事实、概念及观念之间的关系,抓住关键性内容,教给学生有组织的知识体系,而不是将孤立零碎的、毫无联系的知识教给学生。

化学反应过程中不仅有物质变化,而且伴随着能量变化。从能量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能量观”“变化观”建构的重要方面。

4.教学过程中,以核心概念为桥梁,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核心观念。

本专题以“化学键”为桥梁发展和完善学生的微粒观、变化观和能量观。学生核心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以相关具体概念性知识的学习为基础的。本专题通过化学键概念的建立,帮助学生认识到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发展学生从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构成和化学反应;同时,化学键的概念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变化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过程,这也是解释化学反应有能量变化的原因。

5.教学中需要立足学科的整体高度,利用学生多次认识化学能与热能的机会,在化学事实和相关概念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理性思维不断拓展和深化能量观。

整个专题一围绕“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这一学科基本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相应的认识思路和方法,进而转化为学生从能量角度分析和解释相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

四、项目教学在概念原理学习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