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9:35: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国内素质教育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从作者对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研究的发文量来看,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北京大学的李武和武汉大学的宋琳琳,两人均著有5篇论文。其次是中山大学的朱伟丽和江南大学的彭奇志,均著有4篇论文。青岛农业大学的张格丽、东北大学的陈艳梅和天津师范大学的高洁分别著有3篇文章。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北京大学的李武和武汉大学的宋琳琳是研究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核心作者,但从发文时间来看,李武的发文时间较宋琳琳早,并且研究内容较系统。从作者所在单位的分布来看,排在前10名的大学依次是武汉大学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多,共有9篇;排名第二的为中山大学,共6篇;之后依次是北京大学5篇,江南大学4篇,青岛大学、东北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郑州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均为3篇。以上数据说明,武汉大学不仅有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研究的核心作者,还有一个该领域的研究团队,是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研究的学术带头单位。其它高校仅为一个或少数人对在线信息数据教育进行研究,学术力量略显薄弱。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研究还处在一个探索研究的阶段。
2我国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研究方式
从检索出的相关文献中,通过对文献主要内容的整理分析,得到研究者对在线信息素质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例分析研究、不同国家地区对比研究、网上和问卷调查研究、实践研究和相关技术研究等形式。
李武在对美国和香港地区开展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网站中的用户指南、课程设置等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其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特点。他认为将美国和香港地区大学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先进经验与国内大学图书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后,即可弥补在此领域的不足,也可以促进相关事业的发展。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向海华在论文中,通过网上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中美大学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形式内容特点,以及服务指南、在线课程的开设进行了对比研究,找出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宋琳琳在文章中对20所美国大学图书馆调查后,总结出美国大学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特点,并针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提出了丰富形式、合作共享、增强对教研活动的支持和建立健全信息资源评价体系四个方面的建议。
2.2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调查和实证研究
刘二稳调查了山东省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发现山东省50所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存在形式和手段单一、教学活动缺乏互动性、教学内容匮乏和缺乏统筹规划与管理等不足,并针对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建议。王慧利用问卷调查和网上调查方式,对“211工程”高校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形式、内容、媒体形式、开放程度、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当前"211工程"高校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制定信息素质标准、进行统筹和规划、改进教育内容、结合专业教育、加强与用户的交流互动和注重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开放性五点策略,用以改进高校信息素质教育。
2.3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操作研究
武汉大学的黄如花教授结合所在武汉大学利用Blackboard建立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的教学实践,分别从丰富平台内容、增强平台的交流功能、增强平台友好性、加强教学环节的管理和开展更广泛的合作与交流五个方面,详细的论述了国内在引进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是应该注意和完善的内容。江波等在《基于开源软件Moodle构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网络平台》一文中,详细地分析了Moodle构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网络平台的可行性,指出了Moodle在构建信息素质教育网络平台的优势,并对平台的课程管理、学生管理、考试管理、在线交互等功能进行了详细介绍。
2.4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相关技术研究
陈淑珍在文中指出,将Web2.0技术引入到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网络平台建设中来,有效的对现有学习模式进行了有效转变,即Web2.0支持下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中,在教学中的角色分工不再明确。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来,并能够由多人参与完成教学活动并进行知识分享。丁青等认为,Lib2.0技术的应用使在线素质教育形式多样化,包括:博客、RSS(站点摘要)、网摘、SNS(社会网络)、Wiki(百科全书)等。在Lib2.0广泛应用于图书馆在线信息教育活动中,就为合作开发和共享在线信息资源实现了可能,并通过在线的方式用最快的速度将信息传递给读者。
3中国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现状分析及对未来的思考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 文化素质教育 研究现状 研究方法
一、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现状
(一)十年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总体情况
人文素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界一个常说常新的研究领域,目前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热情和实践兴趣仍然与日俱增,但就整体水平而言还需提高。
1995年9月原国家教委在武汉召开了第一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之后又在全国32所大学建立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并在52所高校开展了人文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十余年中,国内各大学努力构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入,为提高教育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概括地讲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华中科技大学牵头,对国内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状况、百年来中国理工科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社会对高等工程人才文化素质的要求、国外高校艺术教育情况等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此基础上,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定位、目标、规格、模式、特点、体系等问题提出了初步方案,并讨论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难题和实践经验,分析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地位、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功能、人文素质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基础问题。第二阶段主要是立足于我国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进行比较系统的调查、分析,对不同类型高校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方法、效果与问题进行研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对素质、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内涵进行了理论层面的深入研究。通过多年人文素质教育,加深了我们对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的认识,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付诸实践,为构建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观念、模式和体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高等学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构建课程体系面临着诸多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是唯知识、唯技术、唯功利的教育导向过度突出了人文类课程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削弱了其人文性和思想性。二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重形式、重娱乐,轻教育、轻文化,很难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三是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分道而行,专业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多半被忽略,二者相互促进的作用不被重视。四是对课程效果的评价缺乏研究与检验,大多停留在传统的唯分数评价方式上。人文素质教育中认识有待深化,课程体系急需规范,教师素养亟待提高,发展还相当不平衡等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成为下一步工作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各高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较多方案。
(1)对大学生文化素质课程设置原则的研究。张岂之认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不同,具有人文性、相通性、可接受性、可感知性、引导性等特点,在大学的课程网络结构中,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起着连接和聚合其他课程的作用。(2)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内容与框架或途径的研究。杜方智等认为,整个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分为四大板块。一是传统优秀道德课程;二是中外优秀文化课程;三是思想法律类课程;四是基础自然科学课程。梁祝平认为,哲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应该突出哲学课的作用。郭春林等认为要充分利用活动课程对文化素质课堂教学的延伸作用;要充分重视隐性课程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这些提法基本上代表了目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方向。(3)个案研究。如李惠对西南农大、龙莉等对中山大学、刘晓明等对天津大学和石家庄铁道学院、王静对山西省本科院校等个别院校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情况进行了研究,但个案研究还是较少。(4)对不同类型的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较多,比较性研究很少,财经类院校的研究则没有。王琳琳针对东北师范大学理科学生人文素质问题的现状,从构建校园文化、课程设置等诸方面提出了强化东北师范大学理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黄婷婷则对理工类院校学生进行了研究,认为理工科大学生入学前后的人文素质欠缺问题呈累积性的延续状况,提出要科学地配置学科课程体系(必选)与活动课程体系两大板块,再通过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其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与科学精神。医学院校建立有针对性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比较少,尚缺乏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纳入教学计划和考核系统的研究与实践探索,缺乏可操作性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魏来敏等认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应分试点期、适应成长期和成熟期来进行。
二、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 孕育 中西方 教育思想 比较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10-01
当前,“减负”和“素质教育”无疑已经成了教育行业的热门话题,国内近年来的出国热潮也持续高温不退,针对这些社会现实,我们希望一探其中究竟,将中西方目前的教育模式、教育思想进行一番比较。
一、教育之意义及对当前国内教育现状的反思
如果将教育比作一条大河,那么文化便可谓是这条大河的源头以及源源不断注入其中的河水。文化给予教育以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教育给予文化以生存依据和生机活力。《学记》中有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由此可见教育对于国家社稷大业之重要。人生来互有不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及生存状态,教育对于人的积极作用从来都是被肯定的。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日新月异,教育愈来愈被社会所关注。教育不仅仅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明发展程度,一个国家的教育现状也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在我们国内出国热潮持续增温,国人大有一付倾家荡产挤破头也要把子女送出国门的背景下,我们是否应该深思:难道西方的教育就真是如国人所想象之完美?我国现行的教育思想果真难有可取之处吗?经过笔者的调查研究分析,对我国的教育有很多感受和想法,也对其怀有很大希望。
二、中西方学校教育上所存在的差异
(一)我国“素质教育”尚未能真正得以施行
我国现阶段正在大力推广普及“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提高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而在实行素质教育之前,我国历来施行的基本都是传统的应试教育,通俗点说即是“填鸭式”以考试分数为目的的落后教育模式。
表面上看来,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过渡是一个极大的质的飞跃。但是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很多学生对目前所施行的素质教育却并不十分满意,学生中普遍认为真正的素质教育远没有渗透到他们的日常学习中。经深入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我国现行的教育机制问题。
在部分家长和学生眼里,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升学率,升学率成为了学校、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唯一看中和追求的目标。在这一大环境下,学校只能是一味地追求考试分数,老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也只会着重去讲解所谓的考试热点知识,不设计考试范围的知识就会被忽视甚至干脆从不在课堂上涉及,这样的做法无疑对于学生的知识面增长毫无裨益,长此以往,又谈何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呢?
(二)我国现行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性操作
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纸上谈兵”的理论化训练,却忽视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运用结合教育,如此一来,学生往往掌握了大把的理论知识,却不懂得如何在生活中去应用所掌握的这些理论,更加难以体会前人是如何得到和积累这些理论知识的。换言之,我们的学生缺乏动手实操的基本能力,缺乏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缺乏科学鉴别力。这种教育现状直接导致了我国很多学生的知识基础扎实,但缺乏创造力,学生主动性差,心理压力重。子女依赖性强、任性,没有自己的见解。
(三)我国当前教育模式的优势所在
当然,我国现行的教育也并非一无是处。由于我们的教育重视文化基础课,学生学到的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知识比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学生要多,这无疑在某些方面上提高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而且我国的学校管理相对严格,要求学生在上课的时候精力集中,洗耳恭听,对书本上的东西记得牢固。这种教育方式在继承优良传统、掌握知识、规范行为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
(四)西方国家教育现状及其优势
反观如英美等西方国家,情况则与我国大为不同。学生一星期只要求做一到两次的家庭作业。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也都是以肯定和鼓励为主,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出发,英美国家学校从来没有考试排名的做法。学生因随家人旅游缺勤这类现象在英美国家的学校中也是很普遍的,然而这在我国简直可谓是天方夜谭。此外,英美国家的教育中提倡个人的生存能力训练,有意培养学生在特定简陋甚至是恶劣环境下的个人户外生存能力,其意义就是让学生经受磨练,训练学生的体能、冒险精神和生存能力,然而在我们国家的学生中间,这几乎成为仅仅是在电视上才可能出现的事情,多数学生毕生难有这样的实践机会。
(五)西方国家教育思想的弊端
英美国家的教育对学生的管理比较放任于宽松,学校很少强制学生去做一些事情,包括上课的状态,考试成绩,课后的作业等。这样一来,往往会造成学生的勤奋度降低,缺少上进心,有调查数据就表明,西方学生的勤奋程度远远少于中国学生。社会评论家认为美国居高不下的犯罪率至少部分归咎于学校管理不严格。概括地说,西方教育的优点是重视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从而为进入一个重视创造性思想的社会做好准备。而它的弊端是,学生基本功不扎实,性格放任,纪律涣散。
三、结束语
有人说:“除非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现在的考试制度,否则老师和学生将永远是考试的奴隶,素质教育的美好愿景也将难以真正得到施行。”这一观点看起来有些偏激,但却点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要改变中国落后教育现状的最好方式就是改革当前的教育体制,从细节上点滴改变令它更具科学性,更加适合学生的身心成长。在继承以往优势的同时,取西方教育思想之长,补自己教育模式之短。
参考文献:
[1]王维国.刍议我国当前教育体制的若干弊端[J]青年与社会.2011年08期
[2]唐丽萍.探讨解决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冲突的有效途径[J]陕西教育.2012年03期
[3]周娜.新课程下学校素质教育改革浅谈[J]中学时代.2012年11期
[关键词]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高校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41(2013)05-0021-04
1 研究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文献信息中心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承担起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的重要任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内的图书馆人不仅在信息素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教育实践领域也做出了诸多有益的尝试。一般而言,目前的信息素质教育方式主要包括新生入学教育、各类资源利用培训讲座、制作各种宣传手册、网站宣传、文献检索课教学等。但仅仅依靠图书馆员或信息检索课教师的力量在图书馆或信息检索课的范围内做文章,往往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科研内容脱节,导致信息素质教育的效果不够理想。
笔者曾于2012年下半年对广东省40所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采用文献调查、问卷调查、网络调查和访谈对话等方法,对图书馆网站内容和相关研究学术成果进行分析,并对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师、馆员和读者进行了问卷和访谈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文献检索课程仍是广东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方式,超过70%的图书馆独立承担和负责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工作,超过90%的文献检索课程教师由馆员兼任;超过70%的高职院校并未将高职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纳入正规教学计划之中,文献检索课通常是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大部分学生觉得信息素养教育可有可无,没有明确而强烈的需求,对开设课程的参与度不高。
如何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从信息素质教育中受益,是信息素质教育需要继续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2 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研究现状分析
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是一种新型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即图书馆馆员作为教学助手嵌入到课堂或者网络教学平台中,将信息素养与专业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信息检索技能、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通过与专业教师的协作使学生掌握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1]。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这种方式能够深入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科研活动中,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为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和信息能力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有效弥补当前信息素质教育的诸多不足。
在国外高校图书馆中,以读者为中心的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已经开展多年,在实践领域也已进行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模式的尝试与探索。如波尔州立大学图书馆与护理学院合作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针对不同学生对象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包括入门课、研究生课和指标性课程,通过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的信息素质有了系统性的提高[2]80;美国马里兰大学建筑图书馆学科馆员与建筑学院教师合作构建了一门独具特色的建筑学荣誉课程,该课程在实现专业课教学目标的同时,还将培养学生完成课程所需的信息素质能力作为其教学目标,课程结束时设置专业课和信息素质能力的测评,在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及信息素质提升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佛蒙特州立大学图书馆为社区学院教师与图书馆馆员合作嵌入课程平台中。教师在课程平台的工具栏中设置“课程馆员”讨论板,馆员在评估了课程大纲及作业后,在讨论板中相关的馆藏资源、检索技巧、学习指南或视频等信息,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同时利用IP视频和网络会议有效地提供及时的培训与指导[4]。
近年来,国内图书馆界也开展了诸多关于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馆员—教师”合作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研究,其中既包括宏观层面的理论性探索,也包括微观层面的一些尝试,如胡芳等对美国高校图书馆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及特点进行了分析[2]80;谢守美对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及实现模式进行了论述[5];王蘋对“馆员—教师”协作提供信息素质教育的三种教学方式(支持专业课程教学的协作、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协作、与专业课程相整合的协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6];姜化林对馆员与教师合作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三种途径(馆员培训教师的信息素质、馆员与老师合作授课及以学科项目为纽带推动合作)进行了探讨[7]。
部分高校图书馆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也逐步加强与各院系的合作,尝试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各专业学科的日常教学和实践。如北京大学图书馆采取物理嵌入、虚拟嵌入及互相融合的模式,由相应专业的学科馆员通过参与课程设计、联合授课、建设教学平台、学科导引类工具等方式与授课教师合作教学[8];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与航海专业方向课程教师合作,以《船舶结构设计》导论课程为主体课程进行了嵌入式教学实践[9];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在推进IC2创新学科服务过程中,嵌入媒体与设计学院的《传媒市场调查与分析》和《英文报刊导读》两门课程,分别对全程跟踪式和一次介入式的嵌入课程式信息素养教育进行了探索和尝试[10]44;江西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茶艺专业《中国茶史》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文献阅读与知识体会”的形式进行了完全式嵌入信息素质教育的尝试[11];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在生物技术与应用专业《食品营养学》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与专业教师进行合作,进行了信息素养与专业课程的整合[12]。
就目前而言,国内高校开展的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虽然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有不少问题值得深思:1)国内关于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大多是关于国外先进经验及研究成果的介绍,但我国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的体制、模式等均和国外存在很大差异,既未建立起终身性的信息素质培养体系,也无权威的和可操作的信息素质评估标准。图书馆馆员在信息素质教育内容的设计、嵌入模块的选择以及课程目标的设定上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单纯移植国外方法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势必要结合国内教育的实际情况开展本土化及可行性研究[13]。2)国内开展的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只有少数图书馆进行了实践尝试,而这些实践是结合特定的馆情与具体课程设置开展的,尚未形成具有普适性的教育模式,可推广性较低。3)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是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但它并不能取代其他信息素质教育形式,而是应与文献检索课等其他多种教学方式共同发展,形成互相借鉴同时有所侧重的发展局面。
3 高校图书馆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3.1寻求教师支持合作
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展需要嵌入到院系的专业课程中才能开展,所以获得专业课程教师的认同和支持非常重要。首先,馆员应当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保持联系,努力融入院系教学环境。如积极参加院系教学会议、新教师入校讲座等活动;走访教师,了解教师和课程;在了解教师的科研课题与项目的基础上,主动为其查找提供学术资料等。其次,馆员应当重视对教师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培训。馆员可通过为教师开设数据库检索技能等信息素质知识方面的讲座,发放一些有关信息素养教育、技能及评价方面的小册子,逐步使教师认识到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获得教师的信任和支持。如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图书馆制定了专门的“教师合作行动计划”,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包括信息素质教育和评估的基本概念、信息素质教育标准和现状以及信息素质教育的Big6模型,以引导并协助教师将信息素养的理念融入到课程教学中[2]81。
3.2 有效整合教育内容
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应当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教育几个方面的内容,不仅应强调资源的检索能力、信息处理和利用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更应注重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的培养。国内高校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往往集中于信息检索技巧的培训,而忽视了学生获取信息后的筛选、分析、评估方面的内容,教学过程中也常常缺乏信息道德培养的环节。因此,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能够通过准确有效的信息筛选、分析与评估,将获取到的信息融入学科领域,进行论文写作或相关研究。同时,还应向学生传授信息获取和利用的过程中涉及的知识产权等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有关信息技术的使用所产生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水平。
3.3 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嵌入式课程式信息素质教育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相关方式,指信息素养教师对专业课或是专业课教师对信息素养教学的部分或局部介入;另一种是完全方式,即信息素养教师对专业课和学科的全面参与,包括教学目标计划的确定、研究性任务的设计、相关成绩的评定等自始至终的过程[10]44。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制下,完全方式比较难以实践和操作,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大多采取的是馆员局部介入学科课程教学的方式。这种方式通常只能在专业课中嵌入3—4课时的信息素质教学内容,而在这样有限的课时内不可能细致、深入地开展较为系统的信息素质教学,更谈不上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信息分析能力。图书馆也可尝试在保留信息检索课程独立授课的模式,主动结合专业课程的学习来开展教学,在局部内寻求专业教师的协作,在信息检索课内创设一种问题导向式的专业学习情境,以引导学生探究与自身学科课程或专业相关的学术或科研课题的方式组织教学,这种整合模式不仅能够更广泛地吸引专业课教师参与合作,避免了对专业课教学计划的干扰,也能够通过完整的科研体验,有效地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信息素质和科学研究素质[14]。
3.4 不断引入新技术,丰富教学形式
在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可采取更加灵活丰富的教育方式,不断引入新技术,利用新型信息软件与工具,最大限度地吸引信息用户,以实现唤醒用户的信息意识、强化信息能力、规范信息行为的教育目的。1)将面向新生开展的入馆教育嵌入图书馆虚拟导航服务中,帮助新生熟悉图书馆的环境、资源、馆藏分布、服务等各个方面,如香港浸会大学建设的library online tutorial。这种教育方式给予了新生更大的自由性和可选择性,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依托在线信息平台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当前建设比较有影响力的平台有Blackboard、WebCT、Cose、Moodle等。这种教育方式具有时空开放性、资源丰富性以及利用交互性等特点,不仅有利于促进馆员与专业教师的合作,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将信息素质教育嵌入掌上移动设备。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手机、iPAD、MP4等掌上移动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始建设移动图书馆。这种移动服务更加便利、灵活、互动性强,可以缩短学生与图书馆之间时空的距离,也有利于扩大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范围[15]。
4 结 语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质已成为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作为信息素质教育基地的高校图书馆, 要充分发挥教育职能, 大力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 以信息素质教育作为新的立足点与重要的发展方向。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正是传统信息素质教育寻求变革的一种新途径,它能够有效地加强图书馆与专业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信息素质水平,它的推广和应用有待于国内图书馆同行的进一步实践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龚芙蓉.国外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之“嵌入式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启示[J].图书馆论坛,2010(3): 147—149,178.
[2] 胡 芳,彭 艳.美国高校图书馆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及启示[J].图书馆建设,2011(12):79—82.
[3] 王 朴.一个独具创意的信息素质教学案例——美国马里兰大学世博会荣誉课程探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5(5):65—67.
[4] 李金芳.美国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典型案例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2(11):73—77.
[5] 谢守美,赵文军.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教育的新途径[J].情报资料工作,2012(1):108—111.
[6] 王 蘋.馆员—教师协作的信息素质教育及思考[J].情报资料工作,2009(6):104—107.
[7] 姜化林.馆员与教师合作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途径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2):241—243.
[8] 刘素清,艾春艳,肖 珑.学科服务的多维拓展与深化——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聚焦与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30(5):18—22.
[9] 唐艳春.基于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整合模式的应用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0,30(4):133—135.
[10] 汤莉华,潘 卫.IC2创新服务模式下的嵌入课程式信息素养教育[J].图书馆杂志,2010(4):43—44.
[11] 李 伟.高职院校图书馆嵌入专业课程式信息素质教育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2,30(5):84—86.
[12] 覃伟凤,薛娟萍.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整合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25):180—183.
[13] 于春萍,李艺纹.关于嵌入式信息素养教学本土化的思考[J].现代情报,2013,33(3):17—19,23.
[14] 杜安平.项目驱动和专业整合——基于科研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J].图书馆论坛,2009(4):140—143.
[15] 赵雪莹.高校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实现模式及案例研究[J]. 现代情报,2013(3):161—163,167.
[收稿日期]2013-06-15
[关键词]职业院校 素质教育 语文 实践
在全国都在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那么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职业院校的学生现状如何呢?本文结合自身课堂实践来论述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和有效途径。
一、 职业院校教育面临的现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生源素质良莠不齐
职业院校生源大多来自农村,且多数为初中毕业,由于农村地区间教育质量存在很大差异,学生素质良莠不齐。所以必须狠抓学生思想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如果教师不能及时为他们进行思想品德和人生观的培养教育,只教他们专业技能,一些学生就很容易自暴自弃,更有甚者会中途选择辍学。另外,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而言,大部分是第一次进城市学习和生活,面对许多新鲜的事物及各种诱惑,很难辨别是非曲直。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很可能走上歧途,甚至犯罪。在生活习惯上城市与农村有着很大的区别,如果不能在教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及职业道德习惯,他们毕业进入社会,也很难适应各种工作环境。
2.素质教育与职业院校发展密不可分
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职业教育有只重视职业技能培训的倾向,素质教育难以落实。职业教育素质化,是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所以在职业教育中学生素质教育比专业技能培养更重要。国内和国外许多企业的用人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对生产一线专业技术工人的要求,他们在招聘技术工人时不再把专业技能放在首位,而是把职业道德素质、个人道德修养放在首位。国内一家公司招聘时,在笔试中就有:请问你所在原公司的“成功秘诀”是什么?的问题。多数人都在奋笔疾书写答案,只有一个人早早交卷,最后只有这个人被录用。因为他的答案是:这涉及到原公司的商业机密,将其泄露违背我的职业道德。很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就特别强调学生的个人品德修养及日常生活习惯,而把专业技能放在了第二位。三星电子某部门主管曾表示,学生的专业技能在进入企业后可以继续培养,但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则是在企业无法培养的。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的重要途径之一。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已是大势所趋。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
语文素质则是人的综合素质中最基本要素。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在语文课文中,就应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修养。
坚持我国科教兴国战略,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是单纯地从事语文知识的传授,而是必须加强语文综合素质培养,充分发挥其形成学生健康心理的作用,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因而还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富有新颖性、启发性、直观性、创造性和兴趣性,渗透和体现素质教育。
1.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树立正确教学观与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保障:
(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思想是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和人的发展需要的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总称。素质教育着眼于发展,培养能力教育。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并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勇于实践。
(2)提高语文教师素质
素质教育的实施关键还在于教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人尚且懂得将传道作为教师的第一要任,身为当今语文教师,更要有超前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加强个人知识修养、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尊重学生,善于引导,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只要我们把握了正确的方向,便可让它成为现实。
2.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结合专业特点,强化学生实用写作能力
在信息时代,实用文体写作能力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重视,职业院校学生有必要提高这方面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为此,语文教学有强化学生实用写作能力培养。如文秘专业应强化应用文写作,财会专业应强化财经类应用文写作等。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就业中学以致用。
(2)加大语言教学力度,培养交流沟通能力
在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的同时,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例如,在《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拓展训练中,结合说明方法的应用,开展课堂的语言实践。这样的“说话”训练,既能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更能增加学生发言的自信和勇气。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抓住了语言训练的最终目标,也就提高了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3)注重课堂细节教学,提高学生个性心理素质
个性心理素质,即个人的心理面貌。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可以利用细节培养学生个性心理素质。例如,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教学中,通过阅读海伦•凯勒凭借丰富想象所写下的光明世界,去感受精神的愉悦。让学生体会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乐观坚定,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同时还可利用鼓励表扬等激发学生奋进,从而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合格人才。
总之,在语文教学要多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积极参与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敢于实践的良好个性,把语文素质教育作为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如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归纳以及联想能力;在写作教学中,训练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在听说训练中,培养学生能言善辩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施语文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要根据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需要传授最基本的具有发展前途的知识和技能,致力于开发学生的潜能。要在语文教学中注入能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情境教育,使之成为整体性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催化剂,进而促进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音乐教育 素质养成 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191
1 音乐教育在国内高校开设的现状
目前,国内设置音乐专业的高校主要集中在综合性院校和师范院校,课程设置主要集中于选修课,开设时间仅限于第一至第二学期,学习的内容和时间均非常有限。另外,根据国内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394名学生中,90%的学生表示喜爱音乐,其中,喜欢通俗歌曲的占78.53%,认识简谱的占48.5%,认识五线谱的仅占3.5%。可见,国内普通大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在对大学生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开展音乐教育迫在眉睫。
2 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养成的作用
2.1 音乐教育有利于大学生道德体系的构建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建设工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工作和生活,更能促进大学生道德体系的建构。音乐的陶冶对于人们道德素质的养成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曲《国际歌》,激励着战争年代的仁人志士为了崇高的革命理想信念抛头颅、洒热血;一曲《义勇军进行曲》,鼓舞着新一代热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为革命献身。欣赏与聆听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引导学生直面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锻炼他们奋发图强、积极进取的精神,培养他们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由此可见,在大学生道德体系构建中,音乐教育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2.2 音乐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情意素质的培养
音乐是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一门艺术,每个优秀的音乐作品背后都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与内心世界,蕴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与生活写照,通过跌宕起伏的旋律、独立变幻的节奏、美妙悦耳的和声,把欣赏者带入另一个世界。学生可以在音乐的旋律中洗涤心灵,感受责任,坚定对未来的信念。由此可见,音乐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情意素质的良好媒介,无论对学生心灵的塑造、情感的培养还是自身综合素质提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3 音乐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
当美妙的音乐通过人的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刺激大脑神经中枢时,人体便会产生多种有益的生化物质,起到加强血液循环、消除疲劳、改善情绪状态等作用。如,在演奏器乐的过程中,当学生因为不熟悉谱子、动作练习太少而导致乐曲的演奏得断断续续时,如果老师能够多鼓励学生,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为其将来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扎实基础。此外,在类似“大合唱、乐队”等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各自特长和技能进行分工,使他们各负其责、各尽其职,通过活动中的不断调整与配合,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和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等。
3 在大学生素质养成过程中实施音乐教育的途径
3.1 教育理念多元化
在教育理念方面,在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学家杜威首次提出了“多元文化”的概念,随着“多元文化”在音乐教育领域的推广,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渗入多元文化为其本身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学校在制定音乐教学目标时,要转变传统的单一音乐教学目标,将中西方音乐的文化内涵渗透到教学目标中去,通过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拓宽学生视野,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能够独立、终身地进行音乐学习,能够从音乐学习中获得美感体验和审美修养。
3.2 教学内容丰富化
在教学内容方面,可以精选富有欣赏价值和教育作用的音乐作品,把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世界各族文化的介绍、内容健康且水准高的流行音乐等纳入教学内容中,把音乐教育当成文化普及的一部分,让学生在审美的享受中得到熏陶,引导其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另外,可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通过即兴创作和指导性命题创作等形式,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赋予作品新的意义和内涵。总之,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可以提高学生在感受与鉴赏、表现与创造等方面的能力,实现音乐与文化的有机结合。
3.3 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教学手段方面,目前国内大学的音乐教育主要是教师的一味的讲解和灌输,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在音乐教育的课堂上采取讨论和实践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和感受力,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此外,还可以信息技术作为音乐教育手段的突破口,利用网络资源实现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其协作、探索和创新能力,并使之个性得以全面发展。总之,音乐教育要在教学手段上实现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4 教学成效实践化
在教学成效上,高校可以把音乐教育的成效运用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充分利用各种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把文艺活动深入到学生所在的系部、班级、寝室,通过广泛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使音乐教育达到普及化的目的。学校可以组建艺术团、合唱团、器乐团等社团,由音乐老师担任社团指导老师,不定期地开展各类文艺演出、合唱比赛、歌手大赛等,为热爱音乐、有艺术才能的同学提供展示的舞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这些文艺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个性发展、学生适应能力的提高均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积极营造一个拥有音乐美感的素质教育环境,为学生今后踏上社会奠定基础,真正实现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庆权.音乐欣赏课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8).
[2]周姝.论音乐欣赏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一)信息素质的定义和信息素质的内涵。国际上,信息素养也称为信息素质或信息能力,其概念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Zurkowski于1974年在给美国全国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的一份报告中提出,他认为,具有信息素质的人,是那些经过训练,掌握了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的技术与技能,并能将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其基本的思想是:信息素质是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与技能。这一基本思想一直影响着人们对于信息素质的研究,人们认同信息素质是信息用户根据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为解决实际问题对信息获取、处理和利用的技能。国内学者对信息素质内涵的研究各有特色,又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陈爱璞将国内关于信息素质概念内涵研究归结为二要素(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三要素、四要素、六要素等方面。2周均兵总结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提出,除去语言表述上的分歧以及“语义”意义上的重叠,国内学者基于内容特征的信息素质概念建构可大致归纳为以下6个相辅相成、互为基础且关联紧密的部分,即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法律和信息道德(伦理)。[33对信息素质内涵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2003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国家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委员会、国家信息论坛在布拉格召开了信息能力专家会议,讨论并发表的《迎接有信息素养的社会》的布拉格宣言认为:“信息素养包括人对信息重要性和需要的知识,以及为解决面临的问题确定、查询、评价、组织和有效生产、使用与交流信息的能力,这是有效进入信息社会的前提条件,是终身学习的基本人权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值得人们关注的信息素质的描述,它向我们传达了关于信息素质更为深刻的内涵,即对信息素质的理解已不仅是人所具备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等,而且是人(信息主体)所拥有的进入信息社会所应当具备的前提条件。
(二)信息素质教育的课程设计。国内学者普遍认为信息素质教育应该针对不同对象划分为多个层次进行。刘崇欣与安娜都提出,应根据信息素质的构成要素,将信息素质教育分为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个层次,分别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进行教育。曾晓牧提出由基础信息素质教育、通用信息素质教育和专业信息素质教育组成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体系。。涂颖哲提出从理论、实践和应用三个层次来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杨勇提出,应用构建主义来策划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内容,初级层次构建学生的信息意识,中级层次构建学生的专业信息知识体系、形成相应的信息能力,高级层次构建综合性信息知识体系。¨具体到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国内学者的研究基本集中在针对高等学校的教育、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等。这与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主要集中于高校,并依托于高校图书馆的特点密不可分。如符绍宏提出,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信息环境改变和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信息需求日渐提高的今天,信息素质的培养已远远超越了传统“图书馆利用教育”以及一般的“文献检索与利用”的范围。_6杨勇则提出,要让大学生懂得作为一个数字时代的人,不能仅满足于课堂教学内容,更应当学会具备走出校门后仍能继续发展的知识和能力。
(三)信息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目前我国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中,普遍应用的是传统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即单纯的“灌输型”、“模仿型”简单化教学;在知识的教学中,重视结论的直接呈现、求同思维的培养;在实习中,要求学生反复进行模仿练习,使其熟练化为一种定势的思维模式。国内的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和研究也尝试引入新技术和新理论。杨丽认为,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图书馆用户教育的趋势。涂颖哲则提出了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并以华南理工大学的信息素质与《船舶结构设计》专业课程整合式教学实践作为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黄如花与张建国等提出了泛在学习环境下的信息素质教育的新思路。
二、与信息素质教育相关的知识理论
(一)知识的构成要素
关于知识的构成要素,自古以来便是众说纷纭。陈洪澜综合多个学派的研究,提出知识的构成要素包括经验、信念和信息。¨9皿七。知识的作用之一就是能够消除人对事物的不确定性,消除了“不确定性”的信息也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知识。知识和信息在内容上有共性,作为认识对象的信息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前者具有客观性,后者具有主观性,二者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关系的反映。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客体发出的信息并非能完全为主体所接收,接收到的信息也并不一定都能转化为知识,只有当主体理解了信息的意义和内涵时才能把信息称之为知识。简单地说,知识是从信息提炼中得到的精华部分,提炼的过程就会有经验与信念参与其中。_9信息素质教育中,教师向学生传达的是信息,这些信息需要被学生接收并转化为知识,才能达到教育目的。但这个过程的发生需要很多条件的配合,首先学生需要产生参与信息素质教育的需求,也就是说,学生必须切身理解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有了这样的信念,学生才有可能从信息生活的经验中进行学习和总结,从而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质,这才是信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知识的分类
1.依据知识效用分类。知识分类的理论与方法多种多样,早期的知识分类大多是按照知识的用途进行分类的。因此,我们研究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应该从更广泛的领域选取教学素材。早在2003年的《布拉格宣言》中就曾经提出,信息素质是终生学习的基本人权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应该从“人”的角度出发来考虑学生的信息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基于不同层次的信息素质教育。
2.依据知识表征分类。知识表征是人类认知的基础,讨论的是信息如何转化为符号并与已经存储在大脑中的其他事物相结合的问题¨0l。在考察人类知识本质、起源和局限的哲学分支——认识论中,对“知道是什么”和“知道怎样做”进行了区分,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在信息加工心理学中,对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所进行的更为深入的研究认为,程序性知识是个体掌握了一套能够支配其行为的程序。在两者的关系方面,概念和规则既是陈述性知识的核心成分,也是程序性知识的核心成分。前者侧重于说明由概念和命题构成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后者重在阐述概念和规则如何支配人的行为,使概念和规则由陈述性形式转化为支配人的行为的程序。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就是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知道某一规则并能陈述该规则,就是学习者了解自己将要掌握的规则并能将其陈述出来的过程。第二阶段,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由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第三阶段,是程序性知识发展的最高阶段,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表现为规则不必挂在嘴边,而是高度内化,自如地指导人的操作。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更侧重于哪一个类型的知识。从信息素质的定义和内涵我们可以看出,信息素质是一种技术或者技能,它更侧重于概念和规则的运用。因此,信息素质教育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特点,在课程设计等方面突出程序性知识学习的特点,以避免刻板的照本宣科,从而使教学过程止步于陈述性知识的教授,而更重视程序性知识转化的过程。
三、提高信息素质教育效果的几点认识
(一)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念
首先,作为信源的教师,或者说信息素质教育任务的承担者,将自己的知识以信息的形式传递给信宿,即学生,学生在信念的支持下接收信息,并通过一系列思维活动,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在此过程中需要有两种信念的支持,即相信信息素质教育中所传授的知识是有用的信念和接受信息素质教育能够掌握相关知识的实际使用技能的信念。最后,受教育者接受信息素质教育后,掌握相应的技能,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从经验中不断总结,并将经验转化为知识。在信念部分,“相信有用”和“学会使用”两个信念的建立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信息素质教育的理解和重视程度。要使学生建立“相信有用”的信念,就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进,为学生提供切实有用的信息,使学生产生迫切需要学习的信念,并对信息进行积极的思维加工,从而形成知识。同时,要使学生建立“学会使用”的信念,在教学方法上充分考虑到信息素质教育最终要完成程序性知识教育的教学任务,建立起完整的由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有针对性地接收信息,有目标地进行思维加工,以完成有效的学习过程。
(二)改进课程设计
目前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课主要开设在大学,这一现状一方面使教育者容易将教学内容集中于高校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和高校学生学习中可能产生的信息需求上,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缺乏完善的、体系化的信息素质教育,使信息素质水平参差不齐。这两种现象在现行的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发生冲突,学生需要的不是教师传授的,从而造成学生对信息素质教育缺乏重视。另外,从目前信息素质的研究来看,很多学者将信息素质的内涵和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视为同一概念,比如将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能力等作为教育内容,并根据高校学生的年级进行分层次的教育,这也是造成学生忽视信息素质教育重要性的原因。我们探讨的信息素质的内涵,不论分为二要素、四要素甚至二十要素,这些都是构成信息素质内涵的构成要素,它们的意义在于作为客观的评价指标对信息素质进行评价,而并非能够作为独立的教学单元,亦非能够按照层次来进行排列的教学体系。因此,在信息素质教育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信息素质作为终生学习的基本人权的一部分,以此为起点来理解学生的信息需求。对此,可以参考知识效用的分类,从实用知识、学术知识、闲谈与消遣知识等不同层面来安排教学内容,打破当下信息素质教育仅仅局限于学术知识的局限。一方面通过对知识效用的分类,还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加有效的层次划分。另一方面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实用和休闲生活方面的信息素质教育,使学生从生活的层面体会到信息素质教育的实用性,由浅入深地建立起提高信息素质的坚定信念。只有以此信念为支撑进入相对繁琐、抽象的高年级的学术知识的信息素质教育阶段,学生才能以更加认真的心态进行学习,从而保证信息素质教育的成效。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信息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1.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41(2013)05-0027-04
在线信息素质教育(Online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s,OILI)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通讯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现代技术为依托,通过网络教学的方式来培育和提高用户的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1]。OILI既不受时空的限制,又具有互动性、开放性和个性化等特性,成为当前信息素质教育的趋势。本文以广东省80所高职馆为例,对广东高职馆的OILI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试图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以期为高职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1 广东省80所高职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现状的调查
1.1 调查方式和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采用网络调查方式,调查时间为2013年1—3月,以“中国教育在线”网站所列出的广东省80所院校为调查对象。在调查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中,有21所无网站或网页无法打开,最终调查样本为59所。主要调查内容有“在线用户培训”“在线教学课程”“在线参考咨询”“在线互动”“学术指南”“信息道德教育”以及“特色资源和个性化服务”7个方面,共计16项调查指标,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1.2 调查结果
由表1可知,广东省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OILI的形式多以FAQ、新生入馆教育、OPAC检索及数据库使用指南、在线参考咨询服务、网络及学科资源导航、信息检索课程教学课件和专题培训讲座等为主,这些也是图书馆开展OILI的基本形式。其实现的方法相对简单,一般通过文档、PPT、网页链接或视频完成,其中,有“本馆资源使用指南”的馆有16所,占27%;开展了网上新生入馆教育的馆有12所,占20%;提供“相关课件下载” 的馆有19所,占32%;有“网络资源导航” 的馆有28所,占47%,有学科导航的只有12所,占20%;在线参考咨询则以留言板和E-mail咨询开展得较为普遍,有28所,占47%,以QQ咨询为主体的实时咨询也较为普及,有18所,占31%。
广东省高职院校图书馆在最为重要的在线信息素质教学网站及在线教学平台方面的发展方面则相对落后,仅有2所馆建有OILI平台或网站;而在国内外大学较为看重的信息道德教育方面,所调查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为0;另一方面没有一所高职院校图书馆对不同层次读者或对不同学科专业读者提供分层的专题培训。这说明广东省高职院校OILI教育在平台开发、信息道德及分层教育等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与高校图书馆相比有较大差距。
2 广东省高职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特点
2.1 网站建设力度不够,服务内容和形式不够丰富
在调查的80所院校中, 59所院校图书馆主页链接内容稳定,但同时有21所高职馆的链接无法打开,占总数的26%,其中绝大部分是民办院校图书馆。可见,广东高职院校图书馆网站数量相对较少,明显低于高校馆。在已建成使用的网站中,有少数院校的网站更新较慢,信息的及时性和新颖性不够。
广东省高职院校图书馆OILI实现方式较为集中和单一,一般为新生教育、图书馆简介和FAQ等传统服务方式的网络化延伸。在调查中,有12所图书馆网站只有基本的馆情介绍, 有的只有主页上的链接服务,但往往不能打开,形同虚设;多数馆提供给用户的在线学习主要是静态文本格式的浏览或下载,缺乏音频、视频、动画等形象生动的动态课件,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或激发读者的兴趣;有的课件仅是简单的文本堆积,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教育内容无视用户个体差异,一概而同。
2.2 综合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建设缺乏
综合信息素质教育平台是基于Web在线信息素质教育一种比较常见的形式,本次调查将只简单提供PPT或PDF课件的教育形式不视作真正意义上的综合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广东省高职院校图书馆综合信息素质教育平台的建设相对比较缺乏,在所调查的59所图书馆中,仅有2所有自建综合OILI平台或学习网站: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建设的“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学生可通过网络教学平成学习、提交作业,是国内高职馆中建设较早且较完善的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图书馆的专题学习网站除了提供基本在线教学、在线作业及在线实训,还可以进行在线学习交流互动,可算是比较全面的综合在线信息素质教学网站。
2.3 忽视信息法律与道德的教育
完整的信息素质教育应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教育,因此,OILI内容应包括知识产权、学术规范、信息安全和信息道德教育,使读者尊重知识产权,合理并合法地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
而调查结果显示,广东省高职院校图书馆对信息道德及信息意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在所调查的网站中,没有一所图书馆有版权公告的相关信息,且均未明确涉及信息道德内容。在信息检索课程和新生入馆教育中,大多数图书馆只注重于信息检索能力的培养,忽视了信息道德教育和法律的教育。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中普遍存在注重技能教育、轻视法律道德教育的倾向。
1 创新素质的内涵及结构
创新素质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在人的基本素质基础上所形成的、能创造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综合能力素质,包括认知领域的创新素质和操作领域的创新素质两大类[3]。医学创新素质则是指指导医学生进行发明和创造所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知识和创新行为五个因素。[4]创新意识因素是指一种敢于挑战权威、不满足现状的意识。创新思维因素是指引导医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所具有的思维方式。创新人格因素是指一种稳定、独立的品格,它是在创新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非智力因素。创新知识因素是指创新活动所需要的牢固专业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创新行为因素是指在一系列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实际动手能力。
2 我国医学教育模式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医学人才特别是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封闭状态尚未根本解除。医学教育特别是中医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不高,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密切融合缺乏主动性。而且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改革的内在动力不足,课程体系落后,过分强调传统的中医药理论知识。实际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中医药创新研究的需要。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医学事业特别是中医药专业的自我发展与创新。
2.1 只注重专业教学,轻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
文化素质教育包括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两个方面。人文素质教育指的是将人类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渲染以及自身实践等方式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等,成为人内在的相对稳定品质。现有研究表明,国内医学院校普通存在重视科学素质教育而轻视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领域尚未形成成熟完善的教育体系:人文教育目标不明确,教育教学实践无方向性和目的性;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割裂现象较为严重,没有实现相互渗透和整合;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模式单一,大多以传授人文知识为主,没有针对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实践训练与成效研究。
2.2 只注重专业理论的教学,忽略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医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资源条件的有限性,实践教学多限于临床观摩学习,而没有让每个学生真正掌握实践和实际动手能力[5]。我国现存的医学教育模式仍然是以教师的“知识传授”为主,学生的自主学习为辅的模式。这种被动“接受性教育”模式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缺乏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和追求创新的动力,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产生。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未经临床实践和实验的锻炼和培养,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和应用所学的医学理论,也无法将医学理论指导今后的临床工作,更谈不上如何进行医学创新活动。
2.3 只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缺少具有特色的创新教育模式
缺乏有特色的创新教育模式和适合人才培养机制的课程设置是现代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比如有些学校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比较单一,教学培养方案按照同一个计划走完全程,学生没有自主选择必修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机会。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的学分制,没有给学生留出更多的空间和选择的余地。这种长期存在的以必修课程为主线条的课程体系的设置,既不能适应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也不可能让学生的创新素质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6]。
3 医学院校创新素质教育模式探析
长期以来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和传统,轻实践与创新,不能适应中医药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素质的需要。因此,探索和构建适合于中医药创新人才教育的培养模式,是当前医学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当务之急。我校在总结多年与校办产业成功办学和医学生素质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产学研合作培养中药创新人才教育模式”和“医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模式”,成立了“中药科研实践班”和“双惟实践班”。为我校以及其他医学院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树立了典范和榜样。
3.1 针对医药专业采取的创新素质教育模式
我校于2003年成立“中药科研实践班”以来,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为基础,着力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中药创新人才。“中药科研实践班”确立了“早实践、多实践,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实践型、创业型人才”的指导思想,按照科研、行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力求贴近生产、生活实际需要,适应行业、职业、岗位的需求和特点,教学环节上采取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科研活动、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办法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综合协调发展[1]。
3.2 采用特色素质教育模式培养医学生创新素质
江西中医药大学针对全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模式,成立“双惟实践班”即,形成了双惟育人理念:教无类、学为先、重激励、育特长、促实践、有思想[6]。该创新素质教育模式从心理素质、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思想素质四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经过8年的实践-理论-实践的模式训练,该实践班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并取得一系列较有代表性的成果,在国内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医学教育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目前,我校正积极探索和创新我校的素质教育模式和教学体系,并采用循证医学的评价方法对其进行科学有效地测评,以检验我校创新素质教育的成效性,从而把我校的创新素质教育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刘红宁,左铮云,薛铁瑛,朱卫丰.中药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6(8):71-73.
[2]刘玉,辛晓燕.医学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11):43-44.
[3]张淑春.创新素质的内涵、结构及特征[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7,9(3):54-55.
[4]何志芳,等.医学生创新素质结构模型的构建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2012, 20(8):1269-1270.
1、高职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的意义
高职院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渴望成才并准备献身报效祖国,其危机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但是,我们也应清楚的看到,部分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道德和观念上产生了错位与倾斜,使得他们的思想也产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政治素质薄弱;思想道德心态逆转,理想追求淡化;心理素质不高,抗挫能力差;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注重综合能力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基本职能是培养社会需要人才,信息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的基础,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素质教育既是生存的需要,又是发展的需要;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个人自我完善的主观需要;既是个人的需要,又是社会、国家以及整个人类持续发展的需要。所以,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动力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十分现实的。
2、国内高职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现状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信息社会,在教育领域,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信息素质是大学生将来生存于社会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学图书馆协会制定了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由大学图书馆承担信息素质教育,研究并应用网络教学系统、各种交流互动技术,在研究中也注重对大学生学术道德和信息法律的培养。近年来逐步研究外在资源与校内教学科研之间的交流,充分开发网络媒体资源,推进高校馆际资源合并,将校外资源充分整合。对于高职院校信息素质教育通过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包括是否建立平台、是否提供评价体系、是否提供网络教学、是否开展信息意识教育等,调查的结果是建立平台的学校少,有些建立起来的也是内容单一、不充实,系统不够完善,方式不多样,网页内容上大多以综合性居多,技能分析、信息道德培训方面较少。
二、高职院校发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举措
1、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建设的理念
随着我国网络教育的发展和数字图书馆建设已显成效,在科技高度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信息瞬息万变的社会里,信息的巨大作用越来越明显,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已变成在接受信息、传播信息、创造信息和运用信息上的较量。作为一名大学生,其任务已不仅仅是从老师那里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独立学习和创造知识。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逐步变革的今天,高职院校应以育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实施名校战略,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素质教育办学之路。
2、构建信息素质教育的理想模式
(1)构建高职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平台
学校应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建立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平台包括几个模块:(1)自学模块;(2)测评模块;(3)互动模块、虚拟社交网络;(4)资源与服务模块;(5)在线交流。这种平台集信息检索技巧、科研方法指导、论文写作与投稿、信息能力自测、信息交流答疑为一体的信息服务园地。通过系统化的指导、大量的课件以及信息素质导航图,学会信息查询、信息检索、信息利用、科研方法的基本知识。信息素质教育服务平台能提高信息素质、提升科研能力,这种新型学习模式可以培养学习者主动地、独立地、个性化地获取信息,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能够不受时空的限制,顺利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
(2)从入学教育做起
通过学生入学教育,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通过组织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校园的消防安全知识、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能使他们以后尽快适应社会,引导学生把握就业形势,尽早做好职业规划。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新课改要求教师职业必须有凸显的专业态势和应变能力。无论专业知识多么精深,但不能通过实际能力运用到教学过程中还是徒劳。教师的能力素养分别体现为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诸多方面。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同时,可以精心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及各类文娱、体育竞赛活动,发挥学生个体特点,通过活动全面提升素质。
4、创新信息素质教育实践
要将信息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工作中,一方面以课堂教学为主,授予专业知识;一方面要应用专题讲座、专业课扩展学生知识面,并以活动为主,成立各种科技小组。改革检索课程,设立专职信息服务人员,举办各种专题讲座,鼓励全员参与,包括任课教师、辅导员等,并且要重视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
5、利用信息源中的实物信息源
在对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时,以专业思想教育为主线,首先使学生树立学好专业的信息,并以企业用人标准教育他们,树立职业理想。可以聘请企业专家、优秀毕业生到学校作报告。我院就经常请优秀毕业生、全国劳模邓建军来学校作报告,使学生了解企业的发展情况,全面形成职业素质。大学生通过信息素质教育,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奠定了基础。
三、结语
关键词:学生素质教育中日
在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有机会去日本留学和工作。在日本近6年的时间里,作为留学生,接触了周围的日本同学们,并会情不自禁地与自己在国内大学的学习生活作了比较;又由于带着当时是小学生的女儿共同生活,又从家长角度观察到日本启蒙教育阶段的学校培养方式。
本文结合自身在日本多年的留学生活经历和目前在国内大学工作的感受,并以此作点滴思考。
1 何为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至今没有公认的定义,1997年10月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素质教育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经历、阅历、教育和环境等培养的。而真正的素质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品格,并不局限于学术上的才能。
2 中日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2.1 中国大学生的现状
有调查显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是进步向上的:但是,而今的大学生,正是1997年教委推进素质教育时,处于中小学生阶段的那批学生,在提倡了十多年的素质教育,但在各项指标上,有些还是显得不容乐观。
某高校在2009年对在校大学生自身评价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自评项目不良率有在45%以上,甚至高达58.7%(见表1①)。
此外,大学生在职业道德、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工作责任感、语言表达及文笔表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人文知识和文体活动、心理素质等方面都有所欠缺,与教委的“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的要求作对照,还有差距,具体表现为:
做人方面:不少大学生存在价值观念混乱问题。例如缺少公德,有时为发泄个人情绪而损害公共利益和公共财物,不爱惜大学校园里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举止不雅,乱扔垃圾、吐痰等不符合文明人的行为也会发生在大学生身上;诚信下降,考试作弊在大学校园内屡禁不止,学校为此费了不少心思,然而还是阻止不了大学生渴望作弊成果带来的利益。
求知方面:当今的大学生,从小接受应试教育,到了大学依旧将大把精力花在学习上,对他们来说,大学与中小学没什么不同,还是以听课为主。缺乏创新能力,知识面狭窄。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工科大学生缺乏文化素质,文科生缺少科技素质的现象。
健体方面:身体素质方面,虽然大学将体育课列入必修课中,但仍有不少同学在混学分。调查显示,大学生在耐力、灵敏、柔软等素质都有明显下降。心理素质方面,近年来不少大学出现杀人以及自杀现象,反映出少数同学心理状况较为极端。
审美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懂得欣赏艺术,包括传统艺术或者现代艺术,我国传统民族艺术、地方艺术缺乏观众、缺乏后继者,就是非常说明亟待提高审美素质。
劳动方面:大学生动手的机会越来越少,许多人都只在中小学开设的劳技课上动手制作过,“高学历,低技能”的说法,也反映了一部分大学生的现状。
2.2 日本大学生的现状
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学生素质教育问题,自二战以来进行了多次的改革,尤其是1990年后的改革所起的作用尤为突出,②直至今日已取得不错的成效。虽然日本大学生也存在无朝气、丧失进取目标、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缺少积极行动能力、忍耐力下降、“高学历、低学力”等现象,但是整体而言是乐观的。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发现课题、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主地判断、行动、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等。
在客观条件方面,日本文部省(相当于中国的教育部)以自身为媒介,联合大学和企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大量的国际合作来提升日本教育水平等,从各个角度资助大学素质教育发展。
学校方面也做了不少的努力。(1)在学分设置方面,学校一般安排必修课只占总学分的1/2左右,以便让学生们有较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来选修本专业以外的课程。③(2)在课程设置
[1] [2] [3] [4]
方面,为了防止理工科大学生缺乏文化素质,日本高等院校普遍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人文、社会的一般基础知识,一些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社科课程已经占基础课的~.%。④()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会更多让学生参与到互动当中,而教师只进行总结和指导,学生们通过课堂发言和演习课来提高自己研究和报告的能力。长期受到这样训练的日本学生,在发言时一点都不感到拘束,每个人都坦然自若地发表自己的意见。⑤()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备受重视,具有时间充裕、活动范围大、内容多样化、组织规模化、经费来源多、学校管理完善等特征。⑥
对比分析
. 同样是应试教育,日本大学生的素质相对较好
与素质教育相对应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阻碍我国学生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然而应试教育在目前的中国教育中仍处于主导地位,尤其是中小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不择手段,导致学生习惯了“填鸭式”的学习方式,除了会做题目外什么都不会,即使是考上了大学,这种习惯依旧伴随着整个大学生活。
日本的高考制度不同于国人所熟知的模式,并非由考试院统一出考卷,而是由每个大学各自出题的,考生则前往自己有意向报考的大学进行入学考试。日本的高中升学率在年就已超过%,然而日本的平均大学升学率仅为.%(年),对于日本高中生来说,高考的淘汰也是非常残酷的,因此在高中毕业后直接就业的也不在少数。可以说,下决心上大学的日本高中生,从小也是上各种辅导班,来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争取将来考上好大学。
. 中日大学生素质差异原因探究
同样是从应试教育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中日大学生,在素质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笔者结合自身在日本的生活经历,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社会环节: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整个社会风气呈现价值取向矛盾化、精神躁动、道德理念弱化、追求个人正当利益与个人主义泛滥,有许多名人、官员,学术造假、文凭造假,政府对此而处罚力度很轻,有的只是撤销授予的奖项,有的仅仅是道德层面的谴责,造假者所得利益巨大而犯错成本低。当代大学生把这些都看在眼里,诚信教育显得虚幻无力。相对而言。无可否认,日本总体的国民素质要好于中国的平均值,日本的大学生从小受到的教育和周围的风气要平和的多。即使有造假,如曾是日本考古界的翘楚藤村新一,但随着他通过自制、自埋、自挖、自我宣传,虚构的日本史前史骗局被揭穿以后,他本人也由于声誉尽失,只能在精神病院里度过余生了…在巨大的造假成本面前,胆敢以身试假的人少得多。
对做出过激行为的学生,社会舆论也为了吸引民众眼球,基本会选择站在学生一边,去指责批评过当事学生的教师,把学生采取过激行为的责任全部推给老师。殊不知,这如同南京法官对扶跌倒老人者判罚一样有示范效应,甚至有的学生在轻生前,为了给家里争取补偿,特意留下指责老师的文字材料…事实上当下很多老师不敢批评学生了,怕学生心理脆弱出什么事要自己担责任。“师道尊严”好像比别的国家好像更淡化了。舆论造成了一批不敢批评学生的老师,这样的教育能正常吗?
家庭环节:在当今中国,孩子几乎都是独身子女,因此生活上父母非常纵容。学习上又太过包办:挑选好学校、到处报班补习、周末前往少年宫、每日作业的检查等,剥夺了孩子自己锻炼能力、各展所长的机会。经过高考的奋战,考上大学后,父母认为万事大吉了,放手不管孩子了,而学生突然没有家长的管束,有部分就在放任中迷失了自己。
然而在日本,整个社会风气就是培养小孩子的生存能力,即随着社会的变化能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我确立、自我实施,更好地积累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
笔者女儿从幼儿园至小学年级的年间,过着每天早上:到校,下午三点左右放学,之后想去操场玩耍就去玩耍、呆在图书馆看书就看书、回家就回家的惬意生活。
在这样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学到小学四年级,回国后也没有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回国后马上就遇到了按正常年级插班还是降低一级插班的抉择。当时上海的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上英语课了,而女儿一天也没上过。而且连中文也说不了几句,语文课简直听不懂。那天带着女儿见小学校长时,校长害怕笔者女儿跟不上同龄人,建议降一级插班。做家长的没有越俎代庖拿主意,当场由女儿自己决定,不知道是无知者无畏还是对自己非常有信心,女儿一定要跟同龄的学生同班学习。笔者尊重了她的决定,只是告诉她:()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只要能考到班级倒数第二,就是进步。到现在不仅跟上了同龄人,还凭她自己的实力考上同济大学了。现在每每想起女儿的这个决定,都暗自庆幸当时没有大包大揽,使女儿的独立思考、判断、责任心得到了一次锻炼。
关键词 高校 信息素质 教育 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信息素质的涵义
信息素质的概念,最早是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会长Paul Zurkowski首次提出的。他认为:信息素质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质概念一经提出,便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传播。三十多年来,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对信息素质的内涵和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当前,信息素质事实上已经成为人类素质的一部分,是由人类社会的信息知识、信息意识、接受教育、环境因素影响等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基本的、内在个性的心理品质。具有信息素质的人,不仅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还能够有效地发现、检索、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并能够利用信息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2 高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信息素质教育引起了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1998年,英国国家与大学图书馆标准协会提出了信息素质能力模式,2000年,美国大学与图书馆协会了《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2004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高校信息联合工作组推出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我国的教育部门也把推动信息素质教育列入了议事日程。2002年,教育部下发了要在普通高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文件,推动了国内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2008年,图工委在《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推出了《中国高校信息素质指标体系及信息素质教育知识点》(讨论稿)。
走出校门的大学生都会感觉到社会需求的复杂性。很多时候,学校的书本知识远远满足不了工作要求,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寻找信息和补充知识,并将找到的信息和知识科学地融入到自己的知识框架中,最终创造出新的成果。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将信息素质教育纳入高校的必修课程,培养大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3 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国内高校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已有十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从高校的角度来说,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教学计划缺失、教学手段陈旧、师资力量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等种种问题,导致信息素质教育走过场、开课率低、效果差。有一部分高校甚至出现观念偏差,以为信息素质教育就是教会学生文献检索的技能,简单地用文献检索课程来代替信息素质教育。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说,由于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大多采用传统的灌输知识的方法进行教学,缺乏师生互动,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对信息素质教育课程缺乏兴趣,应付了事。因此,现有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质量普遍较低,无法培养出具有良好信息素质的大学生。
4 创新高校信息素质教育
4.1 要对信息素质教育高度重视
要创新信息素质教育模式,首先,高校必须破除旧的思想观念,树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想观念,把信息素质教育纳入到教学计划中,使信息素质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保证教学活动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其次,高校要加强信息素质教育课程的师资力量培养。信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因此,必须在开课前为教师提供系统的培训和进修,在开课后尽量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
4.2 要探索信息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
4.2.1 推行嵌入式教学模式
嵌入式教学最早被应用于高校软件专业,是将软件企业的开发项目按照“项目驱动、案例教学”的思想嵌入到软件专业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把理论学习应用到实践中,再由实践反馈到理论。通过不断循环往复,学生逐步巩固现有的知识,同时不断获取新的知识。
要实现嵌入式教学,就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效整合。在教学环节,要注重专业课程和嵌入课程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在考核环节,要学会运用嵌入课程的知识解决专业课程的疑问;在评价环节,要实现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和嵌入课程教学目标的统一考评。
根据嵌入式教学模式的特点,高校可以做一些有益的尝试。把信息素质教育与网络工程、信息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的某些课程结合起来,探索将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嵌入到这些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对信息的需求来引导学生发现、检索、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让学生的信息素质伴随着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而不断提高,伴随着专业课程的教学结束而完成信息素质课程的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模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但是,嵌入式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时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考虑信息素质教育课程能否与被嵌入的专业课程高度整合,信息素质教育课程能否深度嵌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做到高度整合和深度嵌入,则信息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结果会不尽如人意。
4.2.2 推行体验式教学模式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理论为指导,让学生亲身去感知知识、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总结知识、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不仅要用脑去思考问题,而且还要用眼看,用手做,用嘴说。
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以学生为中心,后者以教师为中心。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以课堂授课的形式讲授书本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记笔记,接受讲课知识;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根据学习知识引导学生自我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全面、系统地理解和吸收所学知识。它是一种开放的、交互式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技能,使学生终身受益。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既然体验式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那么,运用体验式教学来尝试信息素质教育不失为一种大胆的尝试。
在信息素质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课程内容根据重点、难点提炼为一系列的学习问题,每一章节有章节问题,每一单元有单元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或通过信息检索工具逐个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获取了课程知识。教师甚至可以根据课程的不同侧重点,圈定若干个研究范围,鼓励学生自拟研究课题,围绕课题边研边学。这种带着问题来学习的教学方法既能培养学生概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科研能力。
5 结语
21世纪最激烈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要靠教育。高校要重视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努力创新信息素质教育模式,为国家培养出具备良好信息素质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学校地理教具较少,活动无法开展。地理在近年来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副科,家长不够重视。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使地理教学有一个崭新的面貌,针对当前农村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落实教育政策,完善管理制度,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今天,学校在推进素质教育时,不能光打雷不下雨,教育主管部门在地理师资上要尽量向农村倾斜,不断的为农村地理教学倾注新的力量,学校领导也要改变意识,更新观念,用全新的素质教育思想指导学校教育,尽快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上来,制定相关的教学制度,完善目标管理,给老师一个宽松的环境,平等对待每一位教师,提高地理教师的地位,充分调动全体老师的积极性,严格按教学大纲开课,给地理课开足课。加大对地理学科的资金投入,鼓励教师开展活动。众所周知,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加大对地理学科的投入,将会使地理课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地理学科中往往一个有效教具的应用会使学生很快的掌握知识并达到长期不忘的效果,比如在讲《地形》的时候,一个地形模型的展示便会让学生掌握住各部分的名称,假如在黑板上画出来,既浪费时间,也达不到让学生快速记忆的目的,可见在农村地理教学改革中,加大对地理学科的资金投入尤为重要。另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一个地理园,平时便可以给学生一个地理的空间,是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学习地理。地理学科有它自身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初中地理要求使学生获得地球、地图的初步知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而这些知识的获得,直观教学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教学手段,它通过学生的视觉、听觉直接感悟地理事物的特征,因此学校必须增添一些硬件设备,例如:地球仪、地型标本、图片等运用投影、幻灯、录像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尤其是多媒体教学,多鼓励地理教师做课件,这样做既可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增加对地理的感性认识,尽量避免纸上谈兵。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要适应素质教育,就得在平时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可通过网络交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高素质的地理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宽厚的其它学科综合知识,注重地理学科和国内国外的形势发展,关注前缘科学。例如在讲非洲政治地图的变化,巴基斯坦与以色列,长江的开发,黄河的治理时,光从地理角度去讲,显得苍白无力,必须联系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动态来讲。在讲“西气东送”、“南水北调”、“西电东送”、“青藏铁路”时,还必须关心当前这四大工程的进展情况。因此,学校在推进素质教育同时,要提倡、鼓励地理教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业务水平。
而作为地理教师自身而言,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技能,关注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地理学科发展的动态,这样才能具有娴熟的业务技能和驾驭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能力。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应该彻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转变育人观念,在平时教学中,要备教材、备教法、目标要明确、重点要突出,难点要突破,更注重备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设计教案。在具体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当“导演”,而不是当“演员”,脚踏实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切不可好高骛远,机械灌输和填鸭式喂学生,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力,在时间上向学生倾斜,鼓励学生质疑和争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民办高校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0-0147-02
大学生作为中国梦实现的主力军,在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均衡发展的当下中国,国内部分高校过分追求专业技能培养,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匮乏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忧虑。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必须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尤其是要构筑完整的、科学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帮助学生造就富有人文关怀意识的健全人格。
1 国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状况
二战以前,由于社会物质生产过度发展引起的人文精神缺失问题,并没有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然而,二战结束后,欧美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20年黄金时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教育缺失引发的社会问题凸显。国外的著名高校,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纷纷开始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这些高校在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的理念、内容和组成等层面,都有非重点高校值得借鉴的地方。
首先,从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的理念上,体现重全人格、重能力的培养而非简单地知识掌握。西方教育者们普遍认同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格的完善,而不仅仅是培养某种拥有专业技术的人。因此它们在培养的目标上将大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学校教育要尊重学生是学习主体地位的一般规律,教育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能力。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上就应突出课堂与课外结合,讲课方法上注重讲授与研讨结合,所设置的人文素质课程既考虑到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又让学生学会思考和独立评价。
其次,从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的内容上,体现不同课程之间的相互交融与和谐共生。人文素质课程内容广泛,包括文学、史学、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美学、艺术、伦理等,如何将这一系列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的内容完整呈现而非分割、独立,国外的著名高校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以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例:国外一些著名高校将两者合二为一,开设法律道德教育课程。
最后,从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的组成上,体现“通中有专”的设计理念。“通”指的是课程设置要覆盖几乎所有人文学科,“专”指的是要求学生选课在广博的基础上也要有所偏重。国外高校的人文素质课程设置不尽相同,笔者将常见的模式分为三大类:
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核心课程模式”,即将全部的人文课程分为七大类:外国文化课、历史研究课、文学与艺术课、道德课、科学课、社会分析课及定量推理课程。哈佛大学要求学生在整个大学四年期间,7个大类中都要求至少选择一门,总共修完8-10门课程,否则无法获得学位。哈佛的做法,既让学生知晓各个大类的一般知识,照顾到知识基础“广博”的要求,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多选择一到两门辅修,照顾到知识基础“专精”的要求。哈佛之所以为哈佛,在课程设置的高屋建瓴、文理交融体现得淋漓尽致。
以麻省理工大学为代表的“两层”模式。早在19世纪建校之初,麻省理工大学就将人文素质教育摆在了学校建设的突出位置,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建设,麻省理工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形成了规范化,具体体现为“两个层次、多门课程”。“两个层次”是为了满足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不同要求的:一类是对于人文学科的集中展示和全面介绍,另一类体现分布介绍和重点研究。前一类的课程包括文学和文本研究,这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包括语言、思维和价值,视觉与表现艺术,文化与社会研究,历史研究等。在这一类课程基础上,学生还可以选择一些分布介绍课程,如在地域的区分上有美国研究、欧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在学科的区分上有伦理学、经济学、人类学、考古学、音乐、哲学、政治研究、心理学等;在时间意义上有古代、中世纪研究和近代、现代研究。第二类层次的课程,进一步将整体研究当中的一些问题细化、专门化以供一些具有研究兴趣的学生选择,这样整体概览和局部研究的相互结合方式,既增加了学生选择的兴趣性,又可以让学生在专精方面有较大的选择余地。
以圣约翰学院为代表的“经典著作选读”模式。圣约翰学院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又较为精密的具体安排。按照历史沿革的时间顺序,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都有不同历史阶段的经典著作让学生选读。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以学习古希腊名著为主,包括15位大思想家和一些著名科学家的40多篇传世之作。到了二年级则以学习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前后的经典著作为主,包括33位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的作品50多部。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主要研读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名著。到了大学四级年,学生侧重从18世纪和19世纪到当代的一些名著,包括26位思想家、科学家、作家、艺术家的作品30多部。国外这些著名大学的做法,都有其合理之处,这些思路、实践或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对国内非重点高校人文素质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2 国内高校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国内一些著名高校也开始对人文素质课程重视起来。上个世纪末,教育部设置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使各高校将此类课程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设置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国内高校纷纷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尝试,至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以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为代表的“文理交融”模式。清华大学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人文素质课程的探索,学校提倡理工类大学生选修一系列人文素质课程,以此推动文科与理科之间的交融与互动,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作为选修课,并不作硬性规定。相比之下,复旦大学的人文素质课程分类设置则更为清晰、具体,但也体现着“文理交融”的特点。该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分为三大部分:综合教育课程、文理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综合教育课程是指大学德育课设置的一系列课程,和可以选修的美育、法学基础、计算机与艺术等教育课程。文理基础课程包括汉语基础和课程写作等,对文科、理科生能力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指的则是学生的专业课。其中前两类课程有利于培养的历史眼光、世界视野、文化素质、人生态度、核心素质和生活能力。
以华中科技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为代表的“文史哲”模式。复旦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分为“文”“史”“哲”三大类,并作为核心课程和必修课。文学类课程包含唐诗宋词赏析、中西音乐赏析,美学概论;史学类课程包括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哲学类课程包括中国先秦诸子百家原著选读、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古典哲学等。学生必须按照较为严格的课程安排在规定的学期内选择这类课程进行学习。上海师范大学的人文素质课程设置与华中科技大学的大体类似,但特别突出语言类课程在师范生培养中的突出作用。因此,该校人文素质课程分为人文学科类(大学语文、现代西方哲学、古典诗词鉴赏、中外文学赏析、西方古典哲学、应用文写作、西方文化概论)、语言类(英语、日语、俄语、法语、德语)和艺术类(电影艺术、音乐赏析、书法、舞蹈欣赏)三部分。
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代表的“通识教育”模式。独特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使香港中文大学,一方面接受西方文化所提倡的通史教育,另一方面也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理念。该校的通识课程按照不同标准又分为多个层次,如必修通识课程与选修通识课程、书院通识课程与大学通识课程,正式通识课程与非正式通识课程等。通识课程课程在该校总共开设有200多门,每学期都会开设100多门。学校要求选课学生在规定时间修完,合格后方可记入总学分。
3 启示
我国高校开始探索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时间较晚,但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较短时期内也积累丰富经验,尤其是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文理交融”模式,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文史哲”模式和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代表的“通识模式”,为国内其他院校的人文素质课程的开设或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据权威部分的一份调查显示,国内的非重点高校(新成立的二本院校、三本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堪忧。由于办学历史较短缺乏文化积淀,缺乏国家补助资金,学校为了招生因而顶着热门专业上导致的专业结构单一,学校管理部门以经济效益来衡量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学生成材意识较差等各方面原因,导致人文素质教育普遍不被重视。通过对国内外著名高校人文素质课程设置思路及实践的考察,以下几点启示值得深入思考。
一是高校应从顶层设计上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国内外的著名高校早在二战后就开始注意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危害,着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开发与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要重视,但绝不是随意开设几门人文素质课程就能解决问题,学校管理者要从全人格培养、从学生全面发展角度,建立比较全面、系统的人文素质课程。
二是课程设置应体现文理交融、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洪流中,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充斥,加强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尤为迫切。专业课使学生会“做事”,而人文学科让学生会“做人”,让他们活出人应有的尊严和价值。在理工科大学生的课程体系中有序地融入人文素质课程,不仅是文理交融的需要,更是万事万物和谐共生的客观要求。
三是根据学校的文化底蕴、办学历史等应体现出独特性和差异性。通过国外著名高校人文课程设置的考察,不难发现几乎没有哪两所学生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完全一样,这是因为各个学校的办学历史、文化底蕴等存在较大差异。人文素质课程开放和设置既要体现培养现代大学生的一般性特征,又要体现出各个高校自身的独特性和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