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理课教学方法范文

地理课教学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5: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地理课教学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地理课教学方法

篇1

一、全面打好知识基础的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将考纲中所要求掌握的内容按章节顺序讲授一次,力求将各章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一一落实 , 全面掌握 . 这是因为目前的考试多采用标准化试题 , 知识覆盖面广,得分点分散,所以必须将所考范围的全部知识熟悉,要全面了解教材内容 , 掌握基础知识。在教学方法上是依纲〔教学大纲)课本,逐章节讲授 , 务求将基本内容讲细、讲透。在作业的处理上,要求完成课后的问题和练习及填充图册的相关内容.要做到单元过关 , 章节过关,每章(单元) - 测练,加强学生的机械性记忆。对课本上出现的主要城市、山脉、河流等地理事物,要通过填图,强化记忆.

二、掌握知识规律和知识系统化的阶段

在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后 , 大多数学生对基础知识巳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记忆,但主要还是靠机械性记忆 , 容易遗忘 , 难以让学生牢固地树立完整严格的知识科学体系。学生感觉到地理知识难学,要死记硬背,复习效率不高。所以这一阶段的学习,应突出原理的复习 , 掌握知识结构,形成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将繁杂的地理现象,原理等内容,加以归纳,总结形成一条线,以较少的提纲式的理解记忆代替机械性记忆。在教学方法上,可将课本章节打乱,按知识系统分成专题复习。将有关章节中的内容归纳成带普遍性的有规律的知识,突出异点。如按照知识系统可分成地图知识、地球知识、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等专题复习,每个专题又分为若干个专题,散射到各知识点,形成一个明隙的知识网络。如生物圈和自然带的专题,其知识结构体系归纳为:

概念、范围、核心部分

生物与地理环境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物系统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特点

生态系统中所物质循环

概念、标志

生态平衡 特点

认识自然规律 , 保护生态环境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分异

陆地的主要自然带

地带性

非地带性

地带性因素

非地带笥因素

这样既便于学生记忆又便于系统复习。通过用文字较少的提纲式来记忆、理解、归纳大量的地理现象,原理,提高记忆效率,也有利于把初、高中所学的地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评价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各种地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地图多是卒学科的一个特点,也是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力的高低主要在读图题上体现。地理试题中,图的考核内容逐年增多,比重增大。所以,地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地图教学。在教学和复习中,要教会学生读图、用图,以提高学生的读图、填图能力,培养学生利用地图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图的种类很多,诸如课本中出现的地形图、政区图,各种地理事物 ( 物产、城市、降水等 ) 分布图、示意图,各种等值线图、柱状图、曲线图等。如何在平时的教学及复习中使学生学会读图、 填图、用图呢 ?据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主要是通过两方面进行。 一是文图转换,实际上是填图。将前面两个阶段所记忆的地理事物名称埂到相应类型的地图上去,反复练习,使学生从中树立牢固的准确的空问概念。二是图转文,实际上是读图分析回答问题这在高考或会考中的试题中普遍出现的。根据题千的要求,从图中诸多的信息中提取有用的信息,用准确、简练的文字表述出来。这样的练习要多次反复,始终贯穿在教学和复习中,在复习中还必须坚持图文、图表的结合,使学生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由于地图的图幅小,信息容量大,表现又具直观性,如果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就可以减少许多死记硬背的文字记忆,提高学习和复习效率。

四、改进课堂教学和开展课外活动结合

篇2

关键词 地理课堂教学方法探索

中学地理课全面恢复以来,我国的中学地理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教师队伍日益壮大,教师素质显著提高,教材建设不断加强,教学设备渐臻完善,教学改革也逐步深入,这些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地理教学谈一些看法:

一、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脱离不开教育观念和教学目的。素质教育旨在“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而已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较陈旧,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不适应现行教材的特点.应大刀阔斧地改革教学方法,变注入式教学、题海战术为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现行教材虽然降低了难度,但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却有了更高的要求,照本宣科显然不行了。现行教材编者的用心良苦,突出语文知识的趣味性,旨在创造意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自觉学习,教学方法应该体现这个意图;知识的传授应该是引导学生动脑动手,通过想一想、做一做扩大教学效果,而不能以偏题怪题让学生钻“牛角尖”;现行教材知识面广,伸缩性大,目的是要面向全体,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学中一定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二、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一具民主和谐和学习氛围。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这忍俊不禁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的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让其有自由驰骋、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学生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和宽松的思维想象空间,从而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地理的心理自由,从而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心,敢于开口,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说不的教学氛围。教学中,我提倡六可以:错了可以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同意见的可以争论,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发问,对老师的教法可以提意见。这样,学生才真正享有自主、自由的权力。

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三、结合地理教学内容,加强思想教育

地理教材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地理教育的素材。教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要善于根据不同学段,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很好地发挥教材的思想地理教育的功能,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并强化学生的现代观念和现代意识。在这方面,应进一步搞好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1、通过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教学。如通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比较,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科学技术成果的比较,治山、治水、改造自然成就的比较,家乡人民文化、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比较,特别是通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用事实雄辩地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

2、以国情教育为依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地理教学中,既要善于通过展示我国地理国情的优势,来激发和强化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又要善于通过指出我国地理国情的劣势,例如:山区面积广大、自然灾害多发;许多地区环境严重污染,生态条件恶化;人口压力大,人均资源和各种产品占有量偏少;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综合国力还待于进一步加强,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等等,使学生在产生必要危机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难得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以上两方面的教育,达到让学生逐步树立无限热爱祖国,立志建设祖国,改变祖国面貌的雄心壮志。

3、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等世界性的重大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强化学生的全球意识、忧患意识、未来意识、开放意识、开发意识和创新意识等,从而促使学生思想素质的健全和提高。

四、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发挥学生主体性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地理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刻板沉寂的的氛围。学生的课堂行为也就相应地被规范为:正襟危坐,目不斜视,不得随便乱动,不许私下讨论,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主体性如何能发挥出来呢?

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活动气氛,让学生身体在课堂中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内环境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让学生阅读教材时,借用媒体充分地利用脑、眼、手等感觉器官,反复地去体验。在理解教材、领悟人生意义的同时,不断地提高思维能力。

篇3

关键词:物流经济地理;移动教学;实践

一、移动教学方法的概述

一直走在思潮和技术前沿的教育界,在日新月异的大数据信息时代积极探索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将移动教学植入教学的媒介、资源、过程、评价等方方面面,从而使教学地点不再拘泥于课堂,让教学活动更具多元化、开放性、个性化、自主性与资源的共享性等。移动教学,就是指教师与学生全面或部分借助个人移动终端和移动教学平台进行教与学的一种教学模式。个人移动终端文中主要有移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教学平台有超星泛雅、蓝墨云班课等,文章主要以超星泛雅为例说明。移动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区别在于平台。移动教学方法利用移动教学平台构建一个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学习与教学的平台。课前,教师利用移动教学平台将所收集整理、分析、加工后的资源在平台上,同时根据课程内容布置课前预习任务以便学生能够在课前学习以及完成作业,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课中,移动教学平台成为老师与学生互动的媒介平台,同时该移动教学平台具有任务通知、小组讨论、多元评价等功能。课后,移动教学平台不仅仅是学生完成作业的平台,更是记录了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学习行为、学习效果等多方面学习数据,进而帮助教师对教学的各环节进行反思与改进,以此来完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诸如超星泛雅此类移动教学平台很好地实现了以上这些功能,为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助力。

二、物流经济地理课程移动教学方法的实践

目前,许多高职学校顺应时代需求,在物流经济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单一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而是也纷纷利用移动教学平台建立网络资源课程,使得教学内容更多样化,教学方式更丰富生动。但是,在使用推广移动教学平台课程的建立过程中,往往只是追求形式,为使用移动教学平台而用,没有很大的实质性突破。意识到此问题后,为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掌握物流经济地理相关知识,首先立足物流经济地理主要解决的是物流货源的分布的观点基础之上,利用移动教学平台重新构建了课程知识体系。在物流经济地理移动网络平台课程中构建了课前预习、电子教材、课堂活动、课件、多媒体资源、课后练习等多个模块。课前,教师根据纸质化的教材设计课前预习任务并通过移动教学平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及时预习并完成相关题目。同时教师需要编写电子教材,方便师生在有互联网的情况下可以随时随地浏览学习,实现碎片化记忆学习。之后,教师利用平台对学生课前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的统计数据分析,设置本课的重难点并有效收集相关各种教学资源、制作课件和微课、设计思考问题,从而利用课堂的有限时间实现突破,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课中,教师结合重难点,讲授知识点的同时利用各种资源,灵活使用移动教学平台的签到、问题、抢答、小组讨论、投票等功能,多样化的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为主动的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并利用信息化的便利性,可使用智能手机随时查阅相关资料来拓宽视野,并到平台上共享,进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学习与进步。同时,教师也能够通过平台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课堂活动与作业的完成情况,对本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尤其对重难点的理解。课后,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反馈设计课后作业并,让学生及时巩固知识点。同时收集一些相关的拓展性资料,让学生课后自行阅读,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此外,教师和学生可利用移动教学平台的统计分析,了解学生在此次课的学习中的学习进度,班级的整体情况,进而为以后旧知的复习与新课的授予提供借鉴意义。移动教学方法在现今物流经济地理课程的教学中具有极大的作用,但在整个教学应用过程中仍然会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一)题目类型单一

在设计课前预习题及课堂或者课后巩固题目时,为实现批阅的简单化,教师容易选择一些单一题型,如仅有选择或判断等客观题型,缺乏主观类等题型。由此导致教师无法深入地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情况。

篇4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地理;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迷茫和抵触情绪的现象,有些学生甚至抱怨花了很多功夫在地理上,却收效甚微,因此导致学习情绪不高。针对这种情况,为解决当前课堂教学遇到的困惑,新的课程培养方法势在必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地理的学习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地理学习服务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而地理的教学过程也应该是学生体验积极情绪和情感的过程。但要产生这一效果,就必须改变当前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进行课程的改革。

一、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1.深挖教材,寻找兴趣,拓展思维

兴趣无疑是高效学习的基础。兴趣不单指的是一味追求课堂的气氛,更重要的是从心底激发起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喜爱之情。因此在兴趣的培养上,教师要注重技巧的掌握,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和内容,先从设置有趣的课堂导言开始,再结合教学素材,引导学生挖掘本质,让学生在主动发现奥秘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另外,新的地理教学目标应该改变过去单纯的以文字表达为主的、枯燥的教条式学习,而应增加更多鲜活的、跟生活相关的实例,利用这些实例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对于课本中的鲜活案例,教师应该结合案例内容,深挖其中的内涵,让学生由浅入深,大胆构想,从而延伸思维和行为能力。这样,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就不仅仅是“教学”,而是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学生也在主动学习中找到了兴趣。

2.课外延伸,创造情境

相比于其他课程,地理课需要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作支撑。因此,除了课堂式学习之外,教师还应该多创造些外在的条件,帮助学生走出课堂,拓展思维和视野。在平常的地理学习中,教师应该注意善于捕捉跟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经验和生活实际,创造条件,设置情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及地理问题转变为大家熟知并能容易理解的道理,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研究去寻找合理的答案和对策。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地理问题的讨论,通过开设“地理角”给大家提供讨论的场所,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到启示。教师还可以引用媒体设备,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地理问题和地理事物。总而言之,高中地理课堂的学习不应该是死气沉沉的教条式学习,而应是能真正为学生生活实际服务的,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学习。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

1.地理学习观念的改变

在很多中学生看来,相比于语、数、外等主要科目,地理学习是一门副科,既然是副科,自然不必投入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因此他们通常采取得过且过的态度。这种心底上的不重视,使得地理学习停滞不前,而多数地理教师也过于强调逻辑和理性思维,从而使地理课变得没有生机,导致课堂的积极性不高。地理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观察、分析、判断、概括等能力缺一不可。因此,改变当前的教学观念迫在眉睫,教师和学生只有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目标,才能使地理学习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才能使地理课程的教学活动变得行之有效。

2.教学方式的创新

无疑,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教师通常过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牢记而忽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种“填鸭式”教学也许能在短时间内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没有益处。新的地理学习目标应当着眼于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开发智力,健全身心,培养多方面的地理技能。而教师也应改变同学生的关系,在学习上给予其有效的指引,在课堂上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课下与学生平等相待,答疑解惑,孜孜不倦,这样才能形成教与学良好互动的场景。

3.地理思维的培养

由于地理学科涉及的面非常广,包括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而自然地理中又涉及到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各要素,人文地理则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要素,因此它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很高。新课标下,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应关注学生对基本规律的发掘和掌握、运用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掌握基本的地理规律对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大有裨益,这也是新课标对地理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而培养分析和判断能力,则能使所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实际,让地理课成为一门实用的学科。

4.实践教学的引进

和其他课程的创新目标一致,新课标也要求高中地理教学走出课堂,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地理解地理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深刻理解知识。因此,教师一方面可以借助先进的教学设备,模拟教学,让学生能有深刻和直观的印象;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勘察、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进行简单的地理调查,比如,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对当地的博物馆进行参观、调查当地居民区的迁移状况、对当地的水污染情况进行勘察等,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易的地理模型制作,如地貌、景区、建筑等。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便于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知识。

三、结语

总之,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学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克服传统学习和教学的弊病,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智力和行为能力都能有所提升。教师应该适时转变教学理念,运用多种有效的课堂创新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给予学生主动发言和畅所欲言的机会,让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只有这样,高中地理课教学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栾春波.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成功(教育),2011(08).

篇5

一、科学方法教育的界定及功能

1.科学方法的界定

什么是科学方法?不同研究者界定科学方法的角度虽不尽相同,但均认为科学方法是学习者或研究者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手段,而且都强调手段的有效性。周光召院士认为科学方法是在严格的科学条件限制下,通过严谨的观察实验,严格的逻辑推理,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找到事物内部各部分以及事物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中相互作用,确定有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构,运动变化和因果关系,形成规律认识。

2.科学方法的功能

教育家杜威重视科学方法教育,认为科学本身是不断发展、更新的,因此,教育主要不是去传授那些现有的知识,而应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1)科学方法促进学科的发展

从物理学的发展史看,伽利略的实验法拉开了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序幕。洪堡和李特尔就指出,使地理科学理论化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人们对于地理学方法论的认识水平。洪堡将比较法引入自然科学中带动自然地理学的发展。

(2)科学方法构建获得科学知识的桥梁

知识是在一定方法上形成的,而一定方法又是知识发展的产物。较早关注科学方法教育的教育家洛克(J.Locke, 1632―1704)认为良好的方法有助于掌握知识、领会事物。伏尔泰(Voltaire, 1694一1778)从唯物主义感觉论出发,强调感觉和经验,认为观察、实验和实际锻炼是学习科学知识的最重要的方法。

(3)科学方法培养创新

现代教育家布鲁纳提出:能力=知识+技能+科学方法。在教学中灵活恰当地运用类比、模型法、假说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英国科学教育家阿姆斯特朗(H. E. Armstrong, 1840一1937)指出:“理科的教学目的之一:使他们掌握社会生活中必要的基本能力,而培育这些基本能力要靠科学方法的训练”。

(4).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观

科学方法是联结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纽带,哲学对自然科学的指导作用是通过科学方法这条纽带来实施。皮尔逊强调:“科学方法是通向绝对知识或真理的唯一入口”和“唯一道路”。在赫特纳看来要揭示地理知识中所蕴涵的辩证法,并向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也要通过科学方法这条纽带来实施。

二、我国中学地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现状

我国地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使得目前关于科学方法教育的目标及内容还没有系统的理论。但就目前的教学实际,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科学方法教育存在很多的问题,较为突出的问题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学科科学方法知识的缺乏

很多地理教师把科学方法等同于学习方法,一些地理教师对除观察、实验、和比较方法外的地理学科特殊科学方法了解较少,如区域比较和区域综合分析法、地理实验法、空间定位法等。

2.教育观念未转变

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指导, “双基”教育也几乎成了教育界上下一致的共识。部分教育工作者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割裂,缺乏对科学教育的整体认识,甚至完全抛弃了探求科学知识中运用的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得不到体现。

3.科学方法教育目标难把握

美国著名的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教学的组织不能只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也要考虑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美国国家地理程标准根据k一4,5一8,9一12年级三个阶段分别对学生所应知道地理技能做了详细制订标准,对4、8、12年级学生划分了“不达标”、“达标”和 “超标”。和美国相比,a.我国地理科学方法目标过于抽象、笼统。b.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思维和心理发展特点都不相同,选择适合学生思维和心理发展特点的科学方法进行地理科学方法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认、识地理特点及专门科学方法。

4.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不明确

地理课程标准虽提出“过程与方法”为地理教学三个目标之一,但地理科学方法教育培养什么;教育应达到何种层次的目标等都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在实践上也远没有像科学知识教学那样,教学内容具体、明确。在教学实践中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自觉性去把握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因而科学方法教育一直还处于较盲目和随意状

态。

三、中学地理科学方法教育的重点领域

1.地理观察法

地理研究主要在野外进行。新课程改革中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了解地理。新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很多活动题在这方面都有体现。如湘教版地理I中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部分有个活动题是,用观测日影的方法,粗略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所用的道具是一跟细竹竿和一快空地,学生通过观测不同时期的日影长度,运用相关知识计算得出该学校大概的经度;通过地理观察,使学生对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有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将书本知识联系到实际中,既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理解能力。

2.区域分析综合法

在地理学中,地理空间定位是解决问题的前提,通过空间定位,根据该地区的相关要素的特征,综合分析该区域的特征。区域分析综合法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能力。

如分析欧洲西部的气候特征,这是一道经典的区域分析综合题,首先确定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为下垫面、降水、气温。

① 区域定位:欧洲西部,位于北大西洋的东岸,北纬40-60之间,地形平坦,南部有东西走向的阿尔卑斯山脉。

② 分析:北纬40-60之间且位于北大西洋的东岸,所以降水丰富;北纬40-60为温带气候;欧洲西部地形平坦,气流可以深入大陆内部。

③ 综合:由以上分析可知,欧洲西部的气候特征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显著,且深入大陆内部。

3.地理实验法

地理学科的知识及体系本身是人类实践的结果,实验教学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方面,通过实验高效率、高质量地掌握地理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与现代教育追求的在教育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是一致的。实验在设计时应该简单可操作性强,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如湘教版地理I中第三章第二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中一个活动如何保持土壤不被冲刷,该实验设计为自己用土壤堆积成个圆锥状,并在其中一个土堆上覆盖一层草皮,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方法(纸片、树叶、麦秆)当无草皮覆盖时,怎样保持水土不被流失,并观察最佳方法。通过实验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求知欲及动手能力,能有效地促进创新教育。

四.地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模式

在进行地理科学方法教育中,主要有个两个模式,既显形模式和隐性模式。显性科学方法教育是指在教学明确要进行科学方法及具体的方法,在进行教学前告诉学生关于该方法的知识,在教学中应用该科学方法,并告诉学生应用该方法的步骤。隐性科学方法教育模式主要是指在教学未明确要进行科学方法教育,但是教学中,运用科学思维及科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让学生了解该方法的使用。

参考文献:

1. 马蔼乃.思维科学与地理思维研究[J] .地理学报.2001,(3).

2.金姝兰,毛尚俊,毛汉玉.中学地理实验课的开设对中学地理教学目标的影响[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6,(6).

3.张郁.浅谈地理空间定位能力的培养[J] .学科教学.2005,(10).

篇6

关键词:学生 自主学习 地理图像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从有指导的学习转向独立学习,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从而最终提高自学能力。

一、注重启发式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师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在备课中尽心设计,明确课堂上问什么,怎么问,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做出统筹安排,摒弃那种随意性应景式的发问以及违背地理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的发问。地理课堂提问要循序渐进,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带有启发性,并且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发问如果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把问题设的笼统庞大,使学生无从下手,或是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无需思考,都会直接影响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和持久性。只有学生学习一些基础的地理知识后,能够运用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才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学习知识。例如,新学期第一节课时,我提问:“今年春节前后的一个热门话题是‘雪灾’,那么引起‘雪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是由于强寒流的影响,他们还利用上学期学的有关季风等知识进行了分析,同学之间也进行了交流。虽然学生对“雪灾”形成的分析还不是很全面,但对于中学生来讲,学能所用,拥有自己的观点,这是一个极大的进步。

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

教师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潜力,学生喜爱什么学科,往往与任课教师有密切联系。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塑造自我形象,做好“言传身教”。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做到感情充沛,平易近人;课后辅导一视同仁,耐心细致;批改作业,一丝不苟。这样,学生就会不自觉地亲近教师,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引起感情上的支持,就会对教师所教授的课程产生兴趣。如果用“晓之以理”来描述教学过程中的智力活动,那么“动之以情”则是教师感染学生、培养感情、激发兴趣的主要手段。此外,教师还应该挖掘教材的内在吸引力,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丰富多彩、时空广阔、文理兼备的地理学科,对激励学生的情感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并在形象和感情上对教材加以润色和加工,这样就会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国的山河壮丽,风光秀美,有气势雄伟三山五岳,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桂林山水、漓江风光,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千姿万态的云南石林等等,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材料。例如,讲到乌江天险、冰山雪峰时,教师可对学生讲述爬雪山过草地、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等历史事件,这样就会深深地吸引学生,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以及对地理课的情感,从而深化了学习内容,对教学效率的提高也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力图展现地理信息的多样性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应以多媒体技术辅助地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用多样的新型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保证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信息技术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集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插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模型,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图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讲解我国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时,我们可以先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视,再用动画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黄河中游流经支离破碎、土层疏松的黄土高原,支流也多。由于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出了黄土高原,黄河流入下游平原地区,由于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慢了下来,大量的泥沙沉积于河底,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地理解了“地上河”是由河流泥沙淤积形成的。由于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床高出地面,学生也可以分析出,为什么黄河下游支流很少,流域面积狭小。这是因为河道高于地面,使得地面流水不能汇入河道,所以支流少,流域面积狭小。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四、培养学生善于从热点问题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高考地理命题的根本指导思想之一,并在近两年的高考试题中得到了具体体现。如近两年高考试题考查了我国的农业问题、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自然灾害、西电东输、旅游黄金周、上海、伊拉克和南联盟、全球大气环境问题、经济全球化等。这些问题既是当前的重大问题,又是热点问题,更是人们共同关心的话题。解答这些问题,需要考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理论去分析他们,并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措施。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将趣味性有机地与科学性、思想性和实用性融合起来,对教材中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内容,就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做到具体内容生活化,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社会价值和实用意义,引起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兴趣。人生活在地理环境中,每个人都体验到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与自己的密切关系,这是学生最关心最有兴趣的内容。对此,教师可带领学生调查一些社会事件或进行野外考察。这样,学生通过亲身体会,耳濡目染,就会被千变万化的大自然所吸引,从而对地理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加积极地学习地理知识。

参考文献:

[1]刘德辉.新课标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初探.中学课程指导.

篇7

关键词:财政学;综合能力;教学方法

课题项目:本文为2009年湖南商学院教研教改课题“专业能力导向――我校财政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温桂荣(1970―),女,陕西户县人,湖南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财税政策和财政学专业课堂教学规律。

一、财政学课堂教学方法基本状况分析

财政学是以经济学为核心,结合管理学、政治学等相关内容形成的一门课程,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都是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课堂教学目的就是使经管类本科生能够系统掌握财政学基本理论与知识,提高学生在财税以及公共经济方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课堂教学方法基本情况

湖南商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自1994年正式开设财政学。十几年来,财政学课堂方法100%实现了多媒体教学。但是,由于财政学课程自身的特殊性,很多老师将多媒体手段简单化,出现了很多教学问题。

2.课堂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法设计。偏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财政学教学过于偏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能力培养。财政学科是一门由多学科渗透而成的科学,财政研究方向和领域的成果众多,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教学内容过多与教学时间有限的矛盾。我校在实行16教学周以来,这种矛盾更加突出。课堂教学内容往往通过播放PPT,突出学科知识比较确定的一面,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对现有体制的解释,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但对学生思维能力、深层次分析能力和综合判断能力的实践训练不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很少有机会运用财政理论提出问题并讨论问题,只是在考试的指引下学习教材所限定的知识点,所学的知识主要是现成结论,难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2)教学方法运用。

遵循传统,缺乏创新。目前,财政学的教学方式大多采用教师播放PPT、学生复制PPT死记硬背,考试大部分考PPT的内容,整堂课教学方法单一、单调,而且层次、重点不够清晰,再加上PPT和板书不同,播放结束后一般不会回头再看,学生往往学了后面忘记前面,很难将各知识点之间的脉络有效地联系起来,极大地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目前这种方法几乎占据了财政学不同学分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

(3)教学方法考核。

只看结果,忽略平时专业积累。我校目前考试方式仍然是以笔试为主,考试内容主要是以已经确定的基本理论知识为主,成绩评定上则是以期末一次考试定结论。这样的教学和考核方式,教师省事,但缺乏创新,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应用型人才,有悖于我校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我校财政学课堂实施案例教学的具体形式

案例教学法自1870年在哈佛法学院创立以来,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逐渐扩大到经济学类的课堂教学中,包括财政学课程的课堂教学。由于我校为地方商科类院校,财政学每年开课班级和人数都接近1000人次之多,因此,如何将案例教学引财政学课堂成为当前财政学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1.结合课程大纲合理设计案例教学整体思路

(1)总量设计。

我校财政学课程分为财政学专业3个学分和非财政学专业2个学分两种课程。案例教学思路可以设计为:3个学分的财政学课程,安排3~4次大的案例教学,2个学分安排2~3次大的案例教学。至于小的穿插案例和新闻解读可以控制在4~6个左右。从整体上看,大小案例总量控制在7~10个左右。

(2)思路设计。

按照财政学教学规律和主线设计一个案例教学体系。财政学课堂教学内容的主线可以概括为:财政收支为主线,基本分为三大块内容。第一块:基本理论。包括财政概念和职能,授课主线和契入点可以围绕政府与市场的基本关系展开。第二块:基本内容。包括财政收支基本理论、预算管理基本理论,授课主线主要以财政收支为主线展开,最后涉及预算管理及财政赤字。第三块:基本运用。此部分内容主要围绕财政政策展开,属于基本理论的应用和分析。

基于以上主线,大案例设计基本思路为:第一块设计收入分配职能案例,讨论式。第二块设计两个。其一是财政基础设施投资――三峡案例;其二是农业补贴可以采取辩论式,辩论家电下乡和直补的利与弊。第三块讨论现时财政政策实施背景、内容和初步效果。小案例:

我国行政管理成本的国际比较;教育支出结构分析;社会保障支出的现行改革;国债规模各项指标的比较分析;分税制改革的最新进展等。

2.案例教学的具体讲授形式

从案例教学基本方法来概括,一般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并注重前沿案例解读的基本原则,一般可以采用大案例讨论式和小案例穿插式。

(1)大案例教学一般采用讨论或辩论形式。

大的案例教学一般要求提前布置背景材料,要求学生提前熟悉和掌握材料并准备问题。可以提前将学生分组,最好是圆桌式或分组布置的实验室。上课时,老师先用5分钟左右时间提出讨论主题或辩论主题,并要求每组代表总结陈述自己小组观点,然后互相讨论或辩论(约30分钟)。最后由老师分组点评,总结观点,提出继续改进的方向(约10分钟)。建议采用45分钟,并且以小班课(45~50人)为宜。

(2)小的案例教学一般采用课堂穿插或新闻解读形式。

财政学的前沿热点很多,小案例每年的具体数据和政策也会有新的变化。小的案例建议在老师讲授完某个知识点之后,利用3~5分钟的时间穿插一些新闻或整理好的实证数据,进一步论证知识点。小案例建议短小精悍,迅速概括要点。

(3)课后案例巩固可以采取专家讲座形式。

对于某些年度热点并且对本年经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问题,可以采取邀请财税界知名学者或实践部门的专家来校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建议安排在课堂案例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课后充分自学相关资料,和专家面对面交流。这种形式需要学校的支持。

篇8

关键词:地理学科 思想方法 教学

知识、能力与思想方法是学科学习的三大要素。要实现地理课易学易教,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就必须在教学中重视学科思想方法教学。

一、地理学科的思想方法

目前,地理教学中涉及的思想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整体性与系统论思想

这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重要思想。地球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地幔和地核等各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密切联系又相互作用的整体,是一个动态系统,气候、水文、地貌、土壤和生物五大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口、聚落、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等人文地理环境要素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并与自然地理环境一起构成了地理环境整体系统。

2.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区位论思想

这是人文地理的核心思想。地理教材中有关人类空间活动的章节中贯穿了区位理念。区位分析的一般模式是从自然与人文两大要素分析区位,具体分析时,应全面更要突出主导因素。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在地理区位分析的基础上,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克服不利条件,扬长避短,同时还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即要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3.地域空间性与尺度思想

这是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地理空间概念包括地理事物所处的位置和范围,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地理事物的区域特征及差异等,表现在地理空间方面的特征与规律。地域性通过空间尺度的选择来体现,地理空间尺度有大有小,并有一定的等级,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要对尺度大小进行选择。地理区域内部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是由尺度决定的。大小尺度间相互依存,深入了解地理现象要在大小尺度之间做相互转换。一般情况下,随着尺度的增大,空间异质性将会降低,即在大尺度上,较多地关注空间的整体性;在小尺度上,较多地关注空间的差异性。

4.综合分析法与比较思想

这是研究和学习区域地理的重要方法。地理学科的区域性与综合性决定了综合分析与比较是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方法,运用综合分析法学习区域,具体思路与程序一般为:明确区域空间范围―综合分析区域自然特征―综合分析区域人文特征―归纳区域特征―区域开发利用评价。比较法常用的是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5.地图法

这是学习和研究地理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地图是最直观的地理“书”,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图的种类和用途多种多样,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地图法。

二、地理学科思想方法教学的主要策略

1.在基础知识教学中渗透学科思想方法

地理教学内容大致有两个层次:一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深层知识即地理学科思想和方法。教师在讲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渗透相关的学科思想方法,会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领悟到深层知识,使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再庞杂和零散,基本技能不再停留在浅层次水平。要注意,地理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应与整个基础知识的讲授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学生逐步掌握有关的深层知识,提高地理能力,形成良好的地理素养,避免因单纯强调地理学科思想和方法而忽略基础知识的教学。

2.开展学科思想方法的主题式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有计划地进行一至两种学科思想方法的主题式教学活动。具体做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某一地理思想或方法为主题,选择并组织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思想方法主题教学,一般适合复习课教学;二是以某章节、某单元、某模块知识的学习为主题,渗透学科思想方法,一般适合新课教学。

3.借助练习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思想方法的意识

在平时的作业、练习和考试中,引导学生运用地理思想方法解题,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觉运用地理思想方法意识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典型练习题和问题指导学生练习。

三、重视地理学科思想方法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重视地理学科思想方法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有利于促进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学素养,进而推动地理学科教学的发展。

篇9

关键词: 地理课堂 素质教育 教学方法

课堂不但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素养,是时代对学生的要求。

过去我们强调教师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现在还应加上一条:备素质教育。即使有些学生因成绩不好,最后未能接受高层次教育,我们也应该使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能具备比较好的自身素质,使他们一旦走入社会,就能成为一个遵纪守法、自食其力、有一定文化知识、有一定承受能力的普通公民,这应该是素质教育应达到的下限标准。这也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本质上讲,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正是为了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准确地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同时,素质教育既体现一种教育思想,又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决不是否定个体的差异,恰恰相反,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要注重因材施教,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因学生、因教材配以适当的教学方法,才有可能使素质教育的思想得以贯穿下去,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一、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实施现状

自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结合自身的教育发展状况对如何发展素质教育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做了许多积极的尝试。但是研究传统的教学方法多,而研究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少;研究个人的教学经验多,而进行教学科学实验的少;分散的零星的专题研究多,系统的全面的理论研究少。运用传统教学法,教师的学问要传授给学生;学生需要的知识也只是教师自认为要传授学生知识的较少部分,这当中是授受关系。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老师讲,学生记,教师抄笔记,学生记笔记,教师考笔记,学生答笔记,把学生的头脑当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像灌水瓶一样向学生灌注,像北京的填鸭一样,形成地理教学八股。在传统教学中虽不断有新的教学方法出现,什么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谈话教学法等,但都没有脱离教师提出问题、设疑、并通过讲述解决问题的模式,最终与素质教育的初衷,效果相差甚远。

二、适合地理课堂推行素质教育的几种方法

素质教育效率的大小,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方法是否得当。方法对头,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

(一)巧施情感教育注重引导方法

国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情商大于智商。高尚的情感具有巨大的诱发力和无形的钳制力,它能牵动人的情丝,拨动心弦,产生出一种感化人心的奇妙力量。有道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只有注重情感教育,讲究方式方法,才能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亲密无间。为此,教师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心交心,诚心待人。其次是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水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们探索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精神力量。笔者在给学生讲课时,先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边看书边思考,再在黑板上画上相关的图形,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了,他们都踊跃发言。能力高超的教师,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先导,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取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当学生对你坚信无疑时,你的主导地位也就确立了起来。

比如利用现代媒体教学法培养学生地理兴趣,而非流于形式,现代教育媒体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视听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对象由小变大、化远为近,可使反应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可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我将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软件装上计算机,然后模拟两亿年前直到现在的大陆漂移过程,再演示板块运动过程,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利用设疑推进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所谓设疑推进法就是将某章节设计成若干个循序渐进的问题,这样可促进学生看书、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加以解决,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早日养成自己学习掌握知识的习惯和本领,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多变灵活的启发诱导方法。这样做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积极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学生地理的创造能力

让学生动手操作比教师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这会促进其思考、探索,在不断失败中求得成功。经常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可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提高,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甚至会迸发出创造发明的火花。比如教师跟学生讲解地轴、两极、经纬度、经纬网等有关知识点时,有些学生弄不清楚。经试验,改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办法,让学生在课后自做一个小地球仪。经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比较顺利地掌握了有关的知识点,还向教师提出了不少在制作地球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培养创造性人才很有帮助。

(四)结合地理教学实际可用野外观察法

以往地理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实践能力,理论脱离实际。素质教育提倡在实际中运用。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到野外观察是学习地理所必须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须的。

例如,讲到陆地地形时,我就组织学生考察本地地形的种类和特征;讲到环境保护时,我就组织学生到废品回收站和垃圾处理站参观,然后要求学生回校写考察报告;讲到岩石时,可带领学生到野外采集各种石头带回教室由教师逐一讲解等。让学生走出校门,有利于学生了解自然、了解社会,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老师引导的学生自我表现法

其目的是让学生免除机械记忆、重复练习之痛苦,以自我表现的形式,一方面消化、深化知识,并内化成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凸现主体、张扬个性、加强合作,养成活泼自信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这就需要在“动”字上下功夫,要力求做到身动、心动、人动。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可以采用或模拟表演,对抗辩论,或演讲朗诵,或趣味游戏等形式鼓励学生动。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在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在动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

三、地理课堂实施素质教育教学方法运用的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虽多,但并不是都适合地理教学的每一章节,所以不管运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与实际教学内容相结合,这就需要教师找到教学方法与各章节的结合点。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基于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深入钻研、灵活处理教材。基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教给学生求知的工具和手段,就是符合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改变过去在应试教育中以考试为目标形成的教学习惯和方法,努力探讨和实现教学过程中要素关系的转变。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课堂转变为教师为学生指导和活动组织的课堂。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把知识内容设计成一个个联系或可以启发学生感性认识的趣味性的知识点,让学生得以主动发现和认识。

教育的过程应是灵活地传授课本知识,而不是为完成限定的教材而教学。教学活动重视学习地理知识能力的培养和对地理知识兴趣、情操的培养,让学生获得比较充裕的时间运用地理学习工具学习,特别是读图填图训练、发言讨论。让学生有学和做的充裕时间,在一定的宽松条件下学习。

也许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讲述的内容减少了,但学生更多地获得了对地理知识兴趣的培养和地理求知能力的培养,更有益于他们今后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和学新.教学策略的概念、结构及其运用[J].教育研究,2000,(12).

[2]闫承利.课堂教学的策略、模式与艺术[J].教育研究,2001,(04).

篇10

【关键词】地理;学习

地理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方式的变革,从我个人的观点出发,即是应该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一、发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论,我们一般认为“自主学习”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①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②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③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如我们以《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部分内容为例,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掘和体现。

首先,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应该确定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学习目标:了解海洋资源的组成和一般特点,建立起立志开发我国海洋资源的目标等。在制定了这一节内容的学习目标后,我们的同学还应该略微的制定一下学习的进度时间(一般这样的自主学习在课堂进行,时间应定在一节课以内)。

在制定了学习目标以后,学生就可以开始投入学习了,学习的方法可以查询一些书籍资料的内容,也可以是通过网络查询与这部分内容有关的知识(我们可以把课堂搬到阅览室或互动多媒体教室进行),通过这两条途径,我们的学生应该能够获得了相当多的知识内容。当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还应该立足于课本,知识结构的体系还应在某种程度上依据于书本展开。

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应有着内在动力的支持,并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另外还应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这时我们的老师必须认真的从旁指导以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获得最大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方式

地理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在地理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

关于合作学习,新课程理论认为:①无论是什么方式的合作学习,都必须以学生扎扎实实的独立学习为基础,合作学习不是以尖子生做小老师,中下学生做听众的学习方式,而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人人贡献出思维成果,人人既是老师,又是学生。②教学中,合作学习可以是同桌议论,也可以是四人小组讨论,还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对象,三四个、七八个都行,只要有利于合作学习,应当有多种选择:内容简单的题目,可以同桌合作;难度大的问题,可以四人小组讨论,学习的内容不一样,应当选择相同学习内容的伙伴合作。③合作学习在安排上必须遵循“宁少勿滥、宁短勿长”的方针,做到可有可无的不安排,不适当的不安排,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时间可短些,有半数小组结束讨论时,应当及时打停,转入新的学习。④小组学习后,同伴讨论得出的结果,用于集体,每个学生都有所有权,在全班学习汇报时,应当由小组推选一位同学汇报,其他同学来补充。在评价时,教师应肯定的是这整个小组的学习成功,而不是某一个尖子生的成功。

如高中地理下册(必修)的许多内容多可以通过学生的合作调查学习来完成,尤其是《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这一章的中许多涉及工农业生产的内容,就可以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来完成。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的老师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去,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效益;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我们的教师自身素质得到长足的进步。校园网可以成为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平台。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共同实现资源的开发、资源的共享。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实行网络合作学习,完成小组作业及让电脑扮演同伴角色达到自我学习。如在地理学习中教师可以把教学所用的知识搜集好,做成网页的形式,让学生上网学习,讨论与教师交流,在网络上自主完成本节的学习。这种学习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搜集资料的能力、归纳能力与合作的精神。

三、建构学生的探究学习模式

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实现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新课程理论中关于探究性学习的阐述将其拓展到地理学的领域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地理探究性教学把地理教学活动的本质看成是“学生的发展过程”,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地理世界只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即是达到学生发展目的的手段与条件。因此,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不是盯着学生“地理课本知道了什么,知道了多少”,而始终着眼于学生“地理素质发展得怎么样”。所以,在课堂中,我们认为不是看教师讲得什么样,而是应该看学生学得怎么样。即增加学生紧张的交互活动时间和尽可能提高学生紧张的地理活动的品味,不断提高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智力加工的思维质量,只有通过这两方面的努力,才能真正体现一堂地理课的效益。这样,才体现了“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本质。

(二)地理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法以“启发”式为方法论的指导思想,以野外实习、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为探究方式,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与探究,培养他们的探究创新能力,所以,探究性学习还须注重实践锻炼方法的运用。

(三)积极探索地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体系。我们认为探究性学习更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否掌握某个具体的知识当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

在地理探究式学习中我们往往训练学生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完成对一个地理问题、一件地理事件的思维过程,也通过野外实践来完成具体的探究活动。这种学习重视思维过程训练,淡化思维结果追求的做法,会逐渐使学生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种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探究性学习的评价趋向全程化、多元化和弹性化是势在必行的了。

篇11

关键字:高中地理;学科联系;方法思考

【中国分类号】G633.5

引言:高中地理知识学习起来比较难,是因为高中物理知识与多种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不是单独存在的,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高中老师应该根据高中地理所具有的这些特,把高中地理知识跟其它各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把地理教好、让学生得到较好的教育。比如,有些地理现象、地理原理,如果单独用地理知识来解答很难解释清楚、让学生听明白,这时老师可以用思想迁移的方法,把其它学科的学习方法迁徙到物理学习中,并将物理知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相结合来解决地理问题。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记牢物理知识,而且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1地理与多种学科的关系

1.1与语文知识之间的联系

用一些语文中的优美语句来说明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促使学生把地理知识记牢。例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天上就是黄河的发源地,而“奔流到海不复回”中的海指的就是地理当中的黄海。再比如,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中的“坐地日行八万里”说的是地球自转一周的路程约4万千米,正好是地球赤道的长度。在地理学习中多引入一些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自主参加学习的积极性。

1.2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地理学习中,如果涉及到计算方面的问题,大家无疑都会想起数学来,计算方面的难题更是需要数学的帮助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这就要求地理老师能够把数学方面的知识恰当的跟物理知识相结合。例如,当我们用倾角的知识来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时候,我们就要用到数学知识,就要求我们将地理知识跟数学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再比如,在学生好没接触立体几何时,学习光线的垂直照射肯定不好理解,这是老师可以拿教室中的屋角和地面的位置关系来进行讲解,学生就明白了。显然,这些用数学知识解决起来就简单多了。

1.3与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

高中知识中,物理跟地理的交叉很多,高中地理学科中会用到不少物理的知识。比如,行星的运动、太阳发光的机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参照物等等。然而,就目前来看两者还存在一些知识脱节现象,这便成了学生思维拓展的障碍。例如,在地理课上,日食和月食的问题如果单独用物理知识就比较难解决,然而我们可以用物理知识来解决一下。日食和月食都是太阳光直射产生的现象。有所不同的是,日食是地球进入到月球后面太阳照不到产生的现象,而月食是月球进入地球的后面太阳照不到产生的。在不同经纬度上,人们除了不能同时看到日全食和日环食,其他都可以同时看到;地球上不同方位的人月全食和月偏食不能再同一时间看到。老师需要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1.4与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地理方面的物质形成方面的问题单用地理知识不能很好的解释清楚,如果结合化学知识就能很好的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例如,云贵高原石灰岩地形不易保水,其原因如果用化学知识解释是:水中二氧化碳含量高,与水形成了碳酸,而石灰岩与碳酸反应,形成了溶于水的碳酸氢钠,造成易漏水、不易保水的现象。这样解释学生就比较清楚的知道了此现象发生的原因,简单明了、易懂。

2.加强地理学习的方法思考

2.1与其他学科的沟通

相关学科知识的运用能够很好的帮助地理知识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写教案时,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把本课程的知识牢记于心,面对学生的提问能做到游刃有余。还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其他学科教材的阅读、知识的研究,与其他老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探讨。来确定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确定好学科之间的协作、分工。

2.2知识的迁移

在地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各学科知识之间联系,用相关只是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例如,用“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优美的语文诗句来生动地展示冷天气;引用数学知识分析理解垂直照射、倾角、地球上距离问题等知识;用物理学的开普勒第二定律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速度远近点不一样的原因。运用各科知识的衔接、运用,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地理。

2.3设置问题的情境

应用相关学科解决地理知识问题。大家在语文课中都学过《两小儿辩日》,太阳到底是早晨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作为地理老师,完全可以拿语文课中这个问题来引出地理知识中的相关问题。这样,可以深入浅出地讲解地球公转的有关知识,同时,又激发和促进了学生地理的兴趣。

结语:总之,加强高中物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淡化学科间的界限,这对于新时代的新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这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自身知识的学习,要扩大知识面、提升自身的修养、加强情感的渗透。让学生自己心中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建立,使学生能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辛继湘.课堂教学管理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篇12

1 创设新颖情境

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1.1 巧引歌曲。如学习“季风”时,我引入了《黄土高坡》中的歌词:“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然后我问,歌词中唱到的西北风,东南风,黄土高原上是否真的有西北风,东南风?分别在什么季节盛行?为什么会有这些风?用这样的方法把问题提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 巧插趣味故事。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可以用趣味性较强的地理故事,来增强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在讲“中东”一节时,讲了有关阿拉伯国家风俗习惯的一些小故事:阿拉伯人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观是白色的,在电视里也可以看到阿拉伯人戴着白色的缠头巾和穿着宽大的白色长袍。讲完后,我问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他们喜爱白色呢?当然,这与他们的风俗习惯有关,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本地气候炎热干燥,白色对强烈阳光有反射作用,这样吸热就少,人们穿着、风俗习惯等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

2 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也有了变化,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教法,要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会和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又如在学习“我国的黄河”时,提出“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该如何治理?”学生围绕问题,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我在801班上课时,有一位男同学一本正经地提出:将黄河的“几”字形拉直,从甘肃兰州到河南洛阳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流到中下游。而在一次地理观摩课中,我也同样看到了这样的教学情境,也有同学提出同样的治理办法。可见学生的想法很幼稚但又出乎意料,任课教师没有指责、嘲笑他,也没有回避,而是允许学生继续发言。在表扬学生有大胆设想的同时,老师话锋一转:“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学住在这‘几’字形地区,你们是否同意他的意见,为什么?”由此,学生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

3 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目前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非地理专业的地理课任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强调记忆、缺乏地理情趣。地理专业的地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过于强调地理思维、缺乏生动活泼。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老师,那么学生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呢?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由于年龄的差异导致的“代沟”,在讲课时,有些中老年地理教师容易责怪学生不配合老师的想法。其实教师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心理年龄年轻化、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

4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地理教学中牵涉的各种各样的原理图、示意图、综合景观图、系统联系框图、统计图表等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次一级手段,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像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

5 合理地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

篇13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教学方法 地理教学

一、地理教学方法的内涵和基本属性

1.地理教学方法的内涵。

究其教学方法内涵,首先它是一种工具手段。其次它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使用的。“地理教学方法是地理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手段、途径、措施和方法的综合,它是实施教学设计方案,实现既定教学目标的核心,其中有教的方面又有学的方面”。

2.地理教学方法的基本属性。

从地理教学方法的内涵角度讲,其有两个本质属性。其一,它的目的为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其二,它并非教师的单方行为,而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行为体系。地理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使地理教师掌握地理教学的规律以指导教学实践,总结地理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忽视个人能力培养。

传统教学方法的研究主要围绕怎样将知识灌输给受教育者。以往的教学方法,通常是填鸭式教学,将书本上的知识以讲授方式传递给学生,追求学生的优异的考试成绩,并将成绩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终考核标准,而忽视了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培养,个人能力的开发,以及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的培养。

2.过于重视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

我国的教育体制,基本还是应试教育。教育者将教学目标集中在吃课本、重成绩上。一味地向学生传递课本上仅有的知识,忽略学生的自我学习认知能力。认为学习过程是教师的职责所在,统揽教学过程,以至学生不能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我探知能力、小组协调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等等。

三、新课改理念下教学方法实施状况

1.地理教学媒体选择的局限性。

选择地理教学媒体时,应遵循与受教育群体认知水平相一致,与教学方法相匹配,与教学内容、目的相统一的原则。现行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学媒体的选择多局限于板书、地理图册、PPT,很少将野外实践、课堂小组活动、课堂实验等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2.地理教学媒体的选择缺乏组合性。

从学生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认知的方式来看,他们主要通过听讲观摩,阅读课本,看图识图,课后习题,交流讨论,问题质疑,探索感知等多重方式理解深化地理知识和情感价值观。所以在选择媒体时,教师应注意不同类型知识、不同媒体的选择,并且将不同媒体形式加以科学链接,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高效地提升学生认知水平。

3.讲―听式教学方式的传统僵化性。

大多数地理教学仍摆脱不了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涂鸦式教学模式。地理学习过程是由感觉、知觉、思维、记忆、想象等方面组成的认知过程,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求知意识,让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改变以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局面,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主动化、自主化、科学化、信息化,让他们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

四、地理教学方法与新课改理念相融合的策略

1.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具,加强学生实践操作动手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用具的科技含量也在不断提升,从以前单一的黑板、粉笔到现在的电影、幻灯、电视、录音、投影仪、录像等。教师应该科学组合配置教学用具,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鼓励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发挥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地理课程改革,鼓励地理教师将角色扮演、辩论等方式运用到课堂上,以求让学生更深度地参与教学过程,加强学生实践操作动手能力。

2.与生活相融合,善用生活实例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应该认识到,要传授给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让学生能够用这些知识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应付考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例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而是有用的,是能解决生活中实实在在问题的有用学科,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3.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则主要起组织作用,是合作学习者。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精神,给学生自主学习留有充分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积极地解决问题。

4.将人文思想、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还要向学生传达地理的价值、内涵、理念、演变发展过程等。想培养出综合发展的人才,缺少社会人文的涵养是远远不够的。教育部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将地理学科学习领域划归为“人文与社会”和“科学”,可见人文思想在地理学习领域的重要性。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其本身就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可见,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种发展方式,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灌输、传达给学生的理念,学生只有以人文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去了解地理、认识地理,运用地理学科知识,才是真正学好了地理这门学科。

参考文献:

[1]李家清.走进新课程:论地理教学的设计与创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2).

[2]高家宁.地理教学方法与地理教学模式探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10).

[3]庞艳辉.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8).

篇14

关键词 中学地理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Improvement of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YAN Liujiang

(Tourism and Environment College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19)

Abstract Geography teaching has over a hundred years of history. The times of geography teaching method proposed new requirements, teaching methods to be social,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adapt to outside,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for improvement and change our method also raised new demands. Therefore explore reasonable geography teaching methods can help to improve geography teaching efficiency.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reform

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一方面教学方法应发生相应的变化来适应时代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国目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对中学地理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和建议。但是在实际的中学地理教学中,理想与现实还相差甚远。这也不符合新时代学生探索的需要。因此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有效地进行地理课堂教学,需要对中学地理教学方法做一些改进。

就教学方法而言,虽然从2001年开始我们国家开始第八次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而高中阶段的基本理念则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但是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确未达到这样的理想状态。一些老师做了一些改革教学方法的尝试,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绝大多数的教师依旧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原因是什么?因为他们之中有人是困惑,困惑这些新方法是否真的有效?一些教师是因为觉得较之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使用这些新方法会花去更多的时间,而不愿意采用新方法。另一些教师则是因为自身的能力业务水平有限,而不能够很好地使用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因此抛弃了使用新法。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大趋势,改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这种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改革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1 改进讲授法,扬长避短

在目前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依旧还维持着非常传统的依靠教师讲授为主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讲述、讲解、讲读地理知识,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这么多年以来一直居于教学方法的主导地位。是因为这种方法有其优点。它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用最简单的方式将科学的地理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节约很多的时间和成本。但是一堂高效、优秀的地理课绝对不是仅仅使用讲授法就可以实现的。讲授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它以教师为主导,不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来看,教材的难度较大。很多知识特别需要学生的理解。特别是是第一章、第二章的“宇宙中的地球”、“地球上的大气”。如果仅仅依赖教师单纯的讲解,这种教学方法会产生两方面的副作用。一是不能够将需要讲解的内容讲解清楚。二是,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容易讲得太多,让学生产生畏难的情绪体验。因此,中学地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改革要从改进讲授法入手。既要将讲授法与其它方法有机结合,扬长避短。又要充分发挥讲授法的作用,吸收了启发式原则和直观性原则,改讲授法为启发式的讲授。在讲解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提问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另外,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也给直观讲授带来了便利的条件,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资源。

2 重视实践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改革中学地理教学方法要重视实践的方法。“实践出真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些都说明了实践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实践对于地理这一学科的重要性更为明显。地理科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科学,它具有复杂性、间接性、综合性等特点。因为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地理环境,研究发生在地球表面的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使用实践的方法。实践的方法自中学地理学科开设的初期就已经存在直到现在。它包括考察、调查、旅行、参观、测量等内容。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对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提出,“重视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倡导“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特别是野外考察”。并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案例。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则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和实施野外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实践法可以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地理事物而获得知识,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但是在实际的中学地理教学中,实践法却很少落实,甚至很多的中学地理教学就根本没有离开过课堂。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实践法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学习中,学生在学习气温的变化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温度计测量一天中不同时段的气温,知识一天中最高温和最低温出现的时间,从而使学生形成气温日较差的概念。在学习地球和地球仪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小小的地球仪模型,自己模拟地球的运动,化抽象为直观,方便学生理解。在高中阶段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有很多的内容都可以用到实践的方法。特别是高中的人文地理部分内容。这部分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与同学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平时生活中学生可能并没有对这些问题引起注意。因此实践法是适应这一教学内容的很好的方法。比如学习工业农业的区位的过程中,企业如何决定自己的生产布局。可以带学生去农场、工厂进行参观。使地理学习与社会实际、生产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既能扩大学生的视野,也能将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联系并运用于实际。

3 有效使用讨论法,训练学生的思维力

改革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方法要有效使用讨论法。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方法。很多老师喜欢在上公开课的时候使用讨论法,但是很多教师在使用讨论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使讨论法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原因之一是由于讨论法不好控制,加上一些教师和学生的能力水平的限制,很多时候讨论法往往流于形式。另外一些教师给的讨论题目太过简单,根本就没有讨论的必要,讨论也是浪费时间而已,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导致一些学生在讨论时开小差。或者是讨论的问题太难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讨论法是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和探究学习的方法。讨论法使用得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之,在实行讨论法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使得讨论法行之有效,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培养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首先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选好相应的讨论题目,并指导学生做好资料收集方面的准备。其次,教师要掌控好整个讨论过程,使讨论顺利进行。尽量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做好信息控制和信息反馈。及时处理好讨论过程中的意见冲突。最后,教师既要做一个讨论过程中的倾听者,也要做好讨论结束后的总结。做听众时收集讨论的信息,做总结概括出主要问题、观点、方法,使讨论有所收获。

4 小结

综上所述,中学地理教学必须适应时展的需要与地理课程课改的要求,对中学地理教学方法做出改进。中学地理教学方法要对已经存在的教学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挥已有方法的优势,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造和利用新的教学方法以改进传统方法的弊端,改革与改进地理教学方法。促进中学地理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小宝.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教学内容之变革[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26(2):144-14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