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范文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5: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

篇1

谁不想做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呢,但是要想成为一名真正学习好的学生,第一条就要好好学习,就是要敢于吃苦,就是要珍惜时间,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政治哲学大题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政治哲学大题答题技巧高中政治哲学答题注意事项

①(辨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人生观与价值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②哲学道理(世界观+方法论)、哲学原理(世界观)、哲学依据(世界观)、哲学启示(方法论)的区别。

1、是什么:

①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或运用哲学道理分析上述材料:哲学原理(名称+内容)+方法论+联系材料。

②运用具体哲学道理分析:哲学原理(名称+内容)+方法论+联系材料。

③哲学启示型:方法论+原理名称+联系材料。

2、为什么:①哲学依据(哲学原理);

②书本中的含义、地位和现实意义;③归纳材料,提炼要点。

3、怎么办:①含义;

②书本要点;③提炼材料,作为要点。

4、谈认识、谈看法(辨析题):①下判断(正确、错误和不科学);

②正确的部分要论证(运用正确的哲学道理);③错误的部分要纠正(a、摆出正确的道理内容;b、指出错误的实质及危害);④总结一个正确的结论。

政治哲学的答题技巧总结明晰设问,不仅有利于考生明确试题立意与正确理解情境,也有助于考生正确把握主旨,有的放矢地答题。考生可以利用“三定法”即“定知识”“定题型”“定材料”来研读设问,把握设问主旨,清晰试题“用什么材料来考”“考什么知识”“出什么题型”等指向性。

政治哲学主观题的材料往往是对来自生活的时鲜素材的凝练,具有内在的逻辑层次,通常用叙事方式进行描述。考生可通过“句读+分层+关键词”研读材料的句读,把握材料的逻辑层次及其关系,通过抓“关键词”等方法明确“用什么(哪些)材料来考”,从材料中筛选、提取、整合有效信息,提升材料阅读能力。

知识犹如粮食需要颗粒归仓、仓储到位,不能散乱一地、混杂一堆。考生可从宏观上照单元标题——课标题——框标题——目标题的“目录体系法”进行纲举目张式的知识建模,明确知识条目所在的目录层级,把握内在关联,准确定位知识,灵活调取知识。从微观上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三W追问法”精读框(目)题及相应考点,精细仓储知识,这才能更大的解答出政治哲学的原理。

虽然高考政治哲学主观题设问方式多样,总体可概括为“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等常见题型。考生在遵循政治主观题的“有理有据、理据对应、分点作答”答题普适套路的同时,还要注重图表题、措施类、关系类、认识类、原因依据类等题型的一般思路的归纳与梳理。

高中政治哲学具体的答题方法一、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方法论: 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丶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 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这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四、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①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 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 ①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②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①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抓住这几点,高中政治轻松学1.划分句子成分──全面地把握概念

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像很复杂,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迅速地、准确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2.区分易混词──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俗话说:一字值千金,所以读书须仔细。这些年高考的选择题和辨析题,有些题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词上做文章,用来检查学生是否对知识准确地掌握。

3.抓住近义词──培养信息转换能力

信息转换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都有一些材料题,要求阅读后完成一定的题目。这种题就属于检测信息转换能力的题目。在这种题目中,往往有一些通俗的词语,其实就对应着我们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课本中的名词概念。重点、中心、关键、首要,这四个名词与主要矛盾就是近义词;主流、大局、方向,这三个名词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近义词在教学中,对于这些近义词,我们可以在课本上做好旁批,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4.注意对应词──学得灵活

篇2

一、高中政治答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审题思路不清晰。

审题思路不清晰的直接后果就是答题出现方向性错误,没有按照问题信息中提示的范围来找原理知识点。首先,审题不仔细。因为审题不仔细导致信息导向错误,答案与题干的要求相差太大。其次,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对原理的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能力缺乏也是造成审题不清的原因。

2.语言表述不规范,缺乏条理。

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心里所想的不能用准确的政治术语表达出来;答题没有条理,知识点混乱,很多原理只是点到为止。主要表现有:首先是不能从材料中捕捉到提示的信息;其次是不能做到用材料中的句子来作为答案,在每条原理的后面没有与材料进行有机的联系,给人有头无尾的感觉;再次是对一年来的重大时政新闻不了解,知识面过于狭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待提高;最后,在答题之前构思不缜密,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造成时间的浪费和对客观题整体把握的失控。

3.书写不规范,内容混乱。

书写不规范的直接后果是给阅卷老师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大家都知道,高考阅卷采取的是集中的网上阅卷形式,每个阅卷老师的任务量很大,在改卷的过程中基本上是根据考生答题的关键词和句子来进行评分。书写不规范会导致改卷老师费力地去找关键词,这是时间所不允许的。万一老师找不到关键词或句子,直接给出零分都是完全可能的。

二、规范化答题的基本策略

1.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学科素养。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很明显,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薄弱,表达能力欠缺是造成高考政治主观题成绩不佳的基础性原因。为此,教师必须首先要引导学生答题的大方向正确,其次在训练中注重审题的质量,并善于捕捉提示的信息,排除一些无用的前提和信息,明确答题范围,使用规范的答题术语。

2.坚持能力立意,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

能力立意是高中政治课堂所倡导的。所以,要以“双基”为基础,将能力的提升贯穿于课堂的每个环节,重点是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制订合理的训练步骤和计划,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挖掘学生的潜力为目的,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对材料的阅读能力,以及对有价值信息的捕捉能力,高效地筛选知识点。例如,在解答有关哲学材料题时,要引导学生善于用问题中涉及的范来进行哲学原理和方法论的陈述,最后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要特别注意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会运用哲学所提供的各种方法论来审视、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素质。

3.理论联系实际,避免教条主义。

篇3

【关键词】高考 生活与哲学 复习方法 探究

人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植根于人的情操、情趣和情爱的感性世界之中。本文以其为主线,通过对哲学学习方法的归纳总结,具体地、现实地领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为中学《生活与哲学》的高考复习提供学习方法,以及学生将哲学真正应用于学习提供一点哲理上的启示。

一、哲学范畴复习法是通过对哲学范畴的分类了解来学习《生活与哲学》的方法

哲学范畴是哲学里概括与抽象程度较高的概念,如物质与精神、信息与能量、运动与静止、必然与偶然、规律与混沌、对立与统一、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建构、理性与信仰、利己与利他等。在这里我们将其分门别类。主要分为四大块: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通过从宏观到微观的学习,掌握哲学范畴的整体思路和框架。

二、关键词复习法

是根据高中《生活与哲学》每单元的小章节关键词理解和扩展记忆的学习方法。在《生活与哲学》这门课程里,学生对关键词的把握异常简单,如下图就清晰的建立了关键词链接起来的整个学科知识点,学生根据关键词对课程有了详尽的了解,通过关键词引导学生思考回忆知识点,在这里就起到了从学习到复习的整个方法和思路。

三、原理复习法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等30多个哲学原理构建了《生活与哲学》的整个框架,通过对原理的掌握是学习哲学的重要方法,这也是哲学课目考试惯常的考试重点。学生具体的理解原理的内容,按照原理的分类了解哲学的整个脉络和思路,从而学好高中《生活哲学》这门课程。

四、利用热点材料进行问题探究和分析归纳法

这是通过对时事热点的主动分析方法,是通过学生对具体材料运用哲学的方法分析理解,提高学生运用哲学思想的习惯,同时帮助他们养成哲学的思维习惯,将来源于生活的哲学应用于生活,从而轻易在考试中取胜。发现生活里的哲学,学习和应用应有效结合。

为什么有《教师法》没有《学生法》?为什么国学热?我们失去了,我们的教育忘了本,所以速食文化应运而生;第一:舍本逐末,对外来文化激励表彰,跃跃欲试,英语四级六级八级,却看不懂古汉语。哪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有中国深厚经典,有中国人的直接、豪爽、血腥。韩非说法治的时候,西方发达国家还给我们纳岁币着,当时他们的名字还叫蛮夷、异族。庄周梦蝶 《逍遥游》 一辈子学一点点庄子的潇洒,你活得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怡然自得。孔子说“贤者,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活着,追求什么舒服而已。第二:过分的注重全面发展,培养不出来高精尖人才,领头羊迷失了方向——没有绝对的对、错,这是辩证法。聪明的人最早闻到变质的气息。SARS好多人发了财,口罩,大蒜,体温计;汶川地震的时候有照片拍到有人在废墟里捡破烂,他们有两种人,第一种生活所迫;第二种想发国难财,我觉得很合理,他自己愿意冒险,去追求他的利益也不犯法,为什么要谴责,这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什么要鄙视。

哲学来源于对生活的思考,神秘的错误观念是学生对其本质的模糊接触造成,对《生活与哲学》的教授,正确的方法,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准确地了解哲学的本源,从而使学生发现哲学对生活真切的解析和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温和的指引,知识在这个时候才能成为学习的欲望,考试当然迎刃而解。无论是应试还是学习,《生活与哲学》都是很好的方法论启蒙。

【参考文献】

[1]卢邦柱. 高中生活与哲学原理课教学存在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 教育导刊,2010(01).

篇4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重要意义;兴趣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真正让学生投入学习中,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探索和认知,提升教学效率。高中政治教学中,由于政治理论性较强,教师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在枯燥的政治理论学习中感受到政治学习的意义,增强政治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一、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中生的年龄已经接近成年,此阶段是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因此,教育工作者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正确的、完善的价值观念的形成。高中政治教育的内容涵盖范围较广,除了哲学原理、市场经济知识这些内容外,还有许多关于道德观念及个人素质的知识,这些理论能够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并指导其在实践中应用这些理论,使自己的思想观念在无形中得到完善,并以其作为今后发展道路上的准则。同时,政治教育中的理论都是经过前人实践检验过的,是正确的、具有先进性的行为指导准则,因此学生可以直接应用这些理念,使自己在成长道路上少走弯路,促进自己快速成长和提高,成为有远大理想目标并为之努力的人才。

2.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高中学生的课业较重,尤其临近高考的学生,常常需要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倘若不能及时排减、缓解压力,将会造成心理负担过重,不利于学生正常学习及生活,因此,教师和家长需要时常关注学生的心理情况,为其排忧解难,但是,教师和家长的精力有限,无法全方位地顾及学生,因此,还需要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正确看待学习压力,促使自己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高中政治教育中,有许多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如什么是健康的心理、不健康心理的危害及如何有效调节个人情绪,这些知识都能有效指导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另外,政治教育弘扬的都是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和精神,鼓励人们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面对生活,无形中给予学生力量,鼓舞他们奋发向上、克服困难,为心中的理想目标而奋斗。

3.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优秀人才的定义不断变化,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是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时,才能做到应对自如。在当前教育形势下,学生更多地被要求将大部分精力集中在提高学习成绩上,从而使个人素质或能力的发展被忽视,这样不利于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高中政治教育传授的理念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践行,经过长时间积累,就能养成个人习惯,使学生素质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二、高中政治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1.创造良好的课堂导入。倘若在课堂开始时没有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热情不高,便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利于课堂顺利进行。因此,教师要创造良好的课堂导入,使学生的注意力在短时间内迅速集中到课堂,提高教学效率。高中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业常常感到疲劳,倘若教师上课时直接讲解理论知识,更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使用更轻松愉快的方式,为学生适当缓解疲劳。例如,讲解经济学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时为学生讲几个关于经济学的小笑话,使课堂更富有趣味性,也可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消费过程中遇到的事情,以此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感受到政治课的乐趣,从而兴趣得到激发,教师再顺势引导,将授课内容代入其中,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轻松理解知识。

2.运用多媒体,丰富教学方式。目前,大多数学校都配备较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但其在政治课上的利用率并不高,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要将这些设备积极利用起来,一方面使教学方式更丰富,另一方面防止教学资源的闲置浪费。例如,在讲解我国政体结构等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将各级机构从上至下地展示出来,再配上实际图片,如每年人大召开时的新闻照片等,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以此增强教学效果,同时,学习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上的文字知识,而是更多生动形象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播放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电影片段等,如讲解经济学知识时,可以分几节课为学生播放电影《华尔街》,让学生体会经济学在生活中的巨大用处,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短暂的休息和放松,为接下来的学习积蓄能量。

3.利用情景模拟,给学生更直观感受。高中政治教学中许多内容息息相关,同时,其中许多结论是在实际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那么,教师可以将生活情景融入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例如,在讲解供求关系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请几位学生分别扮演生产者、消费者、银行等金融机构及政府等不同角色,以模拟市场运作的情景,使学生真切体会这几者之间的关系,并知道在不同情况下的最佳解决方式是什么。再如讲解我国政治体制及决策方式时,教师可以利用班会的时间,让学生模仿国家决策的形式,对班级各种事务进行探讨,最终得出结论,这样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对相关政治知识理解得更全面,同时,这种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的知识灌输,学生能体验到新鲜感,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大幅提升,有助于其学习进步及学习能力培养。

4.联系实际,结合热点。政治教育中的哲学原理认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还需在教学中联系实际,以此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讲解完经济学所有知识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他们选择当地经济发展中的某一方面调查研究,了解市场信息,并找出其中自己认为的不足之处,给出相关改进建议,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书本上的知识走出来,真正应用到实践中,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通过理论结合实际,学生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更在实践中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高中政治的学习积极性。

三、结语

因此,教师教学高中政治的时候,要改变传统应试教育学习方法,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利用情景模拟、多媒体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叶琼 单位:福建省龙海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孙佰玲.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No.17903:151-152.

[2]李成汉.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No.22905:101-102.

[3]李兰改.浅谈高中政治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5,No.26626:27.

篇5

关键词:高中政治 课堂教学 提问技巧

1.前言

课堂教学中,提问是基础,是教师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维的有效方法,课堂提问主要是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种有效的教学行为手段。所以说,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提问可以通过师生相互作用,达到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高中政治课堂提问必须遵循提问的地方要恰当、提问的难易程度要恰当、提问的时机要恰当等基本要求,以学生思维过程不断生成的新问题为落脚点,以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为发展指向,把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境作为教学的着力点。笔者就此以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为例探讨提问的技巧。

2.掌握教材内容与知识结构

2.1 考查识记水平。识记水平是对学生学过知识的有效性进行考查,也可以称为识记考查。通常是在课前进行复习性的提问或课后总结性的回顾分析。主要是提问学生对具体原理和一般方法论等记忆,提问的主要形式通常包括:是什么和为什么并且要求举例说明。尤其应该注意的是考查学生识记水平而进行的提问应该是提问基本知识,因此必须进行恰当的处理。由于是对简单知识进行重复提问,如果提问过多,可能难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束缚其思维的发挥,降低了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

2.2 考验理解水平。理解水平主要是考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把握程度,提问的层次不在局限于记忆,提问主要是看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概述及分析说明的能力,是通过自己语言对所学内容进行描述的过程,主要是能够推导出简单的方法论及哲学原理。考验学生理解水平而进行的适当提问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与把握,并且能够学会正确的运用过程。

2.3 检查运用水平。运用水平主要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情况,提问达到更高的层次。主要是检查学生对各种概念、规则和原理等的运用程度。运用水平的提问主要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分析和概括以及理解等,并通过题目进行相关的训练,这样的提问可以有效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运用于问题的解决能力。能够更好的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对所学知识更加理解和把握,并能够熟练运用。

3.驾驭课堂,善于设置提问

3.1 围绕中心提问。每节课的内容都有中心,应该围绕中心进行提问,教师应该为解决政治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设置提问,不能没有目的的乱问。发问重点,设问难点,多问关键点,所有的提问都应该围绕教学任务而进行,把握问题数量和原则。如关于"债券、商业保险"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所知的各种投资方式,并要求学生对各种投资方式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不但突出了重点难点,还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3.2 启发式提问。高中政治教学具有比较强的理论性,教师应该采取启发式的提问,激发学生思维,吸引其注意力,使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恰当的提问,可以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提高语言组织能力,使表达更加流畅。教师应该明确目的且在恰当的时机进行提问,让学生站起来都能够顺利回答,才是成功的提问。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能够学会运用,帮助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因此,政治教师应该采取启发式提问。

3.3 趣味式提问。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欲望与动力。要想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对政治进行学习,必须先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才能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所以,激发学生兴趣,是学好思想政治的前提条件。政治教师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不断学习与探索,了解学生性格特点,把握其真实的想法,真正把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调动起来,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政治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政治课堂教学中,通过讲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小故事和小笑话,活跃课堂气氛后,再根据故事结合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3.4 适当性提问。自古以来,教学方面就一直提倡因材施教。所以,政治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应该从实际出发,避免所提问题过难或者过于容易。对于传统中的"是不是"、以及"对不对"这个过于简单的提问,学生不经思考就顺口回答,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启迪其思维。相反的,如果所提的问题过于深奥,导致学生无所适从。这样不但没有能够激发学生思维,还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因此,政治教师在设置问题时特别要注意对度的把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使问题难易适中,让学生动脑才能找到解决的途径,这样,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兴趣。

4. 结语

高中思想政治,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而且大多数都是抽象的概念,缺乏趣味性,如果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死板的按教材进行,学生就会觉得非常枯燥乏味,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因此,高中政治课进行课堂教学应该重视提问技巧。课堂提问不仅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艺术。巧妙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主动思考。同时,政治教师在提出有质量有技巧的的问题时,学生的各种答案,也能够启发政治教师,实现教学相长。课堂提问,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问题进行精心且适度的设计,围绕中心进行设置,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及解决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姚汝庆.地理课堂教学中探究性提问的思考[J].滁州学院学报

[2]朱玉巧.探究性提问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实践研究[J].林区教学

[3]匡美兰,张波.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例谈[J].思想政治课教学

篇6

【关键词】高中政治;哲学;教学改革

科学的理论思维对一个民族的发展非常重要。中华民族的振兴需要的理论依据是哲学。因此在教育中贯穿哲学非常重要。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无法对哲学理论课产生兴趣,对哲学原理的掌握是非常零散的,无法整体了解和把握哲学。哲学理论课无法发挥对学生心灵启迪的作用,也无法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无法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面对这种现状,教师需要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对哲学的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一、高中政治哲学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1.灌输性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持忽视态度,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只是一个舞台,教学这一过程的导演是教师。学生的地位是道具和观众,学生只和教师的表演相互配合。这样教学过程实际上围绕的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习持忽视态度,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没有很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学生只是机械记忆基本内容,教师不顾学生的感受,照本宣科给学生灌输知识。

2.轻视学生的实践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理论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视,对实践不重视。哲学的基本特征就是实践性。哲学的重要来源就是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和检验哲学。此外,哲学重视结合理论和实践,强调理论要付诸实践。大学生对哲学的学习,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实践活动进行指导。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习理论知识,缺乏和实践的紧密联系。

二、高中政治哲学教学改革策略

以上主要分析哲学教学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加强对哲学的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紧密联系我国时代的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以下主要探析哲学教学改革策略。

1.改革考试方式

加强对教材内容的重视,能够改革考试方式。哲学是一个可以感悟人生,升华智慧的学科。教育者和学习者都可以通过哲学让自己变得更加智慧。哲学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哲学家思想,站在中立的立场对各种哲学派思想进行评价,对哲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进行研究,对哲学中各种范畴的关系进行讨论。为了摆脱原来灌输性和僵化性的教学模式。需要对考试方式进行改革,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的提升,注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将课程论文考核形式和通用闭卷结合起来,通过写作内容,学生可以表达思想和觉悟,教师可以对某位学生该课程的学习状况进行判断。

2.充分协调教与学

学生在校学习的关键场所是课堂,不能只强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的讲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些专家的学术讲座通过精辟的演讲吸引听课者。教师讲解哲学必须建立在自己对哲学的研究上,教师的专业素养要高,授课艺术也要高。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课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相互协调,对一方的强调和忽视都是不可行的。教师要通过批判的眼光和思维对这些思潮智慧进行研究。学生对哲学的学习要经得起考验,不会受到各种庸俗事物的干扰,脱离极端束缚的思想,拥有深刻的理性思维和高远的胸怀。

3.通过合作教学模式开展教学

合作教学模式的展开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将分组、合作和探究融为一体,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的学习模式,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观探究学习,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首先要建立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再对资料进行收集,分工合作,得出结论,再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验证结论。教师可以直接给出各小组论题,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论题,加强小组之间的分工合作,学生可以走上讲台和全班同学分享学习成果。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同时也能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增强。

4.通过自主探究模式开展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究模式,要对学生加强引导,学生可以围绕特定主体自主学习和探究。自主探究模式要按照问题的提出,资料的搜集,资料的分析,得出结论和对结论的验证等方面进行。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给学生主题,在课后学生可以搜集资料,再对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在课堂上全班学生讨论后,可以得到较全面的结论,对学生独立思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综上所述,文章主要分析传统哲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探析哲学改革的科学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哲学教学水平的提升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孙民.我国高校哲学教学改革刍议[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33-138.

[2]李凌云.哲学教学改革新探[J].改革与开放,2011(8):166-167.

篇7

高中政治课程中有许多富于思辨性的教学知识点,理解起来并不容易,想要让大家更好地吸收这部分内容,就需要让课堂教学立足于学生生活。本文拟对高中政治教学的生活化教学模式展开具体探究。

一、借助生活实例展开教学分析

高中政治课程是对学生思想理念的一种指引,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明确的是非判断标准的一门课程。想要让学生对于一些重要的理念、思想有更好的理解,就要立足于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生活,留心生活中的人与事,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让学生对生活有更多有价值的感知,才能让学生对一些核心的教学要点有更为深刻的体验。

“把握思维的奥妙”这一课的主要目的是研究意识,在认识了哲学原理的核心理念——物质是世界的组成后,本节进一步探究了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关系。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容易,教学中,我会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尽量选取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案例来辅助对于相关知识点的剖析。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大家已经慢慢明白: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为了很好地解释这一点,我引入了一些非常常见的生活实例。例如:滴水穿石、铁生锈,这说明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植物向阳,动物条件反射,这些生物常见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心理)都说明了意识是产生生物反应的前提。这部分内容还谈到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例如:一些高等动物有复杂的心理反应,但是却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这说明:①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劳动,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②劳动、社会交往促进了人脑的生成、语言的产生,这些都提供了丰富的意识内容。透过实例的剖析后学生不仅对意识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对意识的各种特征、含义也有了更好的掌握。

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知能力

基于学生生活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于生活的感知能力。许多学生都会觉得生活中的一些细节、片段是理所当然的,对于其中的因果关系、价值取向等并未有过较为深入的思考,而这种对于生活的漠视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

“实现人生的价值”是很重要的一节课,它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有所感悟。为了更好地贴近学生生活,教学前我安排了如下对话:

师:你能和我谈谈你的人生目标吗?

生:能。我要好好读书。

师:为什么呢?

生:为了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

师:很好,考上了大学,找到了好工作以后呢?

生:娶个好老婆,生个好儿子。

师:娶了好老婆,生了好儿子以后呢?

生:儿子读好书,考上好大学。

师:然后呢?

生:找个好工作,娶个好老婆。

师:(哑口无言)(学生哄堂大笑)

这样的想法在学生中十分普遍,这个情境的设计也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人生问题:人应追求怎样的人生?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透过对于这两个问题的探讨也很好地实现了本节内容的核心教学目标。

三、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践

想要让课堂教学过程更好地反映学生生活,让大家展开对于所学知识的应用实践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将学到的内容很好地放到生活中进行检验,也能够很好地深化学生对于教学要点的认知。

篇8

一、情景创设独具匠心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景”相联系,在实际情景中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因此,上好一节课,创设情景是关键;而情景创设必须基于教师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知识以及教材蕴含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此,教师在选择情景材料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纵观该老师的教学过程,不难看出,本节课的思路引领就是教师紧扣教学目标,独具匠心地挑选和设计了最适宜教学情景创设的地方乡土材料――客家世界大埔县,并将大埔县的旅游、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融汇成一个有趣的情景故事,并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而随着情节的变化推进,又把抽象的哲学原理自然地融入其中,使学生在情景中学习与思考,大胆地去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而事实上,其所创设的情景从实施效果来看,也的确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既提高了他们学习和求索的热情,也使得课堂生机盎然。回想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生活例子的情景材料似乎也在用,但总觉得有时候例子过多过滥,反而颠倒主次,适得其反。因此,“如何使课本知识的系统性与情境创设的系统性达成有机统一”,应该是我们今后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的一个重要议题。

二、课堂导入声韵兼备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不断证明,人在有笑声的课堂和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学习会更主动,接受知识更快。因此,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为整堂课的“曲子”奠定美的基调,这也就要求教师须做到“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教学氛围中,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本课导入时,该老师就通过向同学们展示有关“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大埔县”的精美图片与资料,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美感,唤起了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兴趣,荡起了探究前的涟漪。紧接着,教师又设计了与情景故事和目标达成相匹配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一个趣味性的任务活动。

情景再现:在学生感受大埔的人文自然气息的情节推进中,教师引出所要探究的第一个材料:“大埔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特产极为丰盛。其中,岩山云雾茶以“清、香、甘、滑、醇”而享誉海内外,多次获得国家农业部金奖。”那么,请发挥你的智慧和想象力,完成这个任务:“针对不同游客设计1分钟精彩恰当的推销词,并说明理由。”

稍等片刻,学生们纷纷踊跃抢答。

生1(针对年轻女孩):此茶有助于降低油脂,是理想的减肥美容之物。

生2(针对老年人):经常喝此茶能长寿,对健康有益。

生3(针对生意人):此茶乃至清至雅之物,用来送礼可是最好的礼物,每天就会让喝茶的人想到是关心他的人送的……

师:(这时才切入正题)很好。那同学们思考一下,同样是推销茶叶,为什么用了不同的推销词?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工作方法呢?

生4:因为游客不一样,他们的知识水平不同,要关心的问题也不一样。(这时水到渠成)。

生5: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

于是,学生在老师所创设的情景和声韵兼备的导入下,自然地进入了“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学习之中。总之,这个探究活动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而且师生双方进行了多次交流,营造出民主、温馨与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问题设计环环相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从心理学角度讲,课堂提问是一种刺激。良好的问题设计能刺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也是催醒学生求知欲的“春风”。该老师在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考虑了问题之间的衔接与过渡,设置了环环相扣而又有针对性和梯度性的问题链,通过及时引导和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情景再现:在引导学生探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时,老师首先向学生呈现了故事情节的演进:为了发展经济,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大埔县决定大力发展旅游业,但受到以下几个条件的限制:

第一、资金短缺。

第二、缺乏优秀导游等人才。

第三、交通不够便利。

第四、宾馆等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接待能力弱。

第五、宣传力度、知名度不够。

……

紧接着,马上呈现问题1:上述五个问题中,你认为哪个是关键,为什么?这就是一个很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是有自由度和广度的。教师的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纷纷议论起来。

为了把问题讨论引向深入,老师根据教学重点和疑点又抛出了另外两个带有递推性的问题:

问题2:其他问题是否可以忽视?请举例说明;

问题3:如果“问题1”中的难题解决了,你认为哪一项又会成为制约大埔发展的关键?这些问题一经提出,就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和想象空间。大家各抒己见,讨论激烈。

由此可见,教师通过精心的问题设计不断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了让学生自主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相互转化”这一知识点的目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关键就在一个“诱”字上,即问题的诱导要环环相扣、有梯度,这样就能给学生搭建思维的“支架”;诱思结合,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会不断提高。

四、知识生成清新自然

“教育即生长”,这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名言。学生品味智慧生成的快乐,这是情景创设的直接目的,也是我们实施新课程理念的根本目的。高中政治是与经济、社会、时政热点联系密切的课程,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生成”的条件,更要带给学生“生成”的品性和勇气,使学生在政治领域里感受知识的魅力,品味这种“生成”的快乐。这一点我们透过本节课的教学可见一斑。

情景再现: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老师引导学生们又回到情景中去,材料展现:据新闻媒体报道,拥有大面积原始森林的大埔县境内探明蕴藏着大量的煤炭资源。有人提出,可以开采“黑金”,建立煤化工厂。请同学们谈谈建立煤化工厂的利弊。怎样正确认识兴建煤化工厂的影响?

问题提出后,学生们积极发言,有的讲到:“此举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美景不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具有不可逆转性……”也有的认为:“当前能源需求量大,开采煤炭资源、建煤化工厂可以快速获得经济利益,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把问题讨论结果进行有机整合,权衡利弊,得出了“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这一哲学论断;于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这一重要哲学原理就在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中生成,这种生成过程清新自然。“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生灵光。”课堂的价值也就在于通过这种思想碰撞生成新的东西。鉴于此,这节带有生成性的课亦可称为一堂丰实的课。

五、教学过程返璞归真

篇9

[关键词]政治创设情境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070

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笔者认为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要把握情境创设的“度”

不少学生反映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照本宣科、语言平淡、语调平直,很难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高中政治教师应认真研究教学内容,积极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重大时政热点、新颖的命题考点,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

高中政治课堂设计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不能认为每一个知识点必须对应一个情境,而是应科学地整合课堂教学资源,综合归纳知识点的联系、衔接。在此,笔者列举必修四《创新意识与辩证否定》中采用的教学情境。该课主要讲授辩证否定观的知识点,通过手机发展这个教学情境贯穿整个教学,一例多镜,以2分钟的手机发展视频导出,综合设置了三个探究活动。

笔者在讲解辩证否定观的内涵时,设置了第一个探究活动:手机之过去。通过探究上世纪80年代移动电话的发展过程,如最初的摩托罗拉3200既笨重价格又昂贵,引导学生讨论在当时“大哥大”有哪些优点和缺点,接着总结出辩证否定的含义。

在讲述辩证否定的实质时,设置了第二个探究活动:手机之发展。从传统手机到视频4G手机的发展,引导学生讨论:“大哥大”被淘汰是否意味着对它全盘否定了?从手机的发展历程看,它们有哪些“”与“不变”?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哲学道理?通过三个问题的分组讨论,得出扬弃这个辩证否定观的实质。

在讲述辩证否定的创新意识时,设置了第三个探究活动:手机之未来。学生畅想未来手机可能有哪些功能,如何创造出人们喜欢的手机,引导学生得出树立创新意识的方法论要求。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现代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了教学课堂,其表现为形象直观、动静结合、灵活便捷。下面笔者结合实际工作谈谈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课堂有效教学。

1.正确制作课件,防止现代化“灌输”。笔者在讲授必修二第八课《走进国际社会》后,经过反思发现课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课件制作太面面俱到,每个知识点都有材料、图片素材佐证,PPT近40张,淡化了重点,教学过程成了课件放映的过程。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出现,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精选情境,小开口、低起点,切忌高大上、假大空的素材,一定要突出重点,适当取舍。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掌握的不重点介绍,学生通过讲解仍然无法掌握的知识可以大胆放弃,课堂教学应坚持小而精,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有效使用网络交互教学模式。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本地区中小学教室已全面覆盖交互一体机,网络交互模式一定会成为一种主流教学模式得到广泛的运用,这也必将提高思想政治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笔者在讲授必修一第6课《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时采用了多媒体网络交互模式。自制的网页课件,以网站形式在网络上,学生在引导下浏览预设网页,探究检索,弥补了教材中相关金融知识的滞后。这样学生既自主构建了知识体系,又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并解决了新的问题。网络交互模式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替代的优势。

3.强化课堂教学信息量。网络教学集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内容为一体,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又可以把难懂枯燥的理论特别是哲学原理和经济学基础概念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易于学生理解和消化吸收。我校在推进此项工作时,专门为教师备课注册了中学学科网会员、金太阳教学资源网会员以及百度网盘、江苏高考信息邮箱等信息资源。笔者在讲授必修三《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课时,利用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导入,并配以青花瓷图片,从青花瓷的各个角度导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原则等知识点。

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篇10

最新的高中教学理念提倡要重视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用教学相长的手法激发学生最大的学习兴趣,深刻挖掘出隐藏在生活背后与生活要素相互关联的因果链条,也可以认为生活逻辑是最朴实的生活本质。理论逻辑同时也是系统化的生活逻辑。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指导生活,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将所有的理论化概念和结构原理形成新的理论体系,使得我们的生活内容走入课堂,课堂的知识也引向生活当中。高中英语课程以生活实际为基础,根据学生的生活使用发展而来,让学科的知识生活化,打破那些枯燥、乏味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更加感兴趣,在一个轻松熟悉的环境中完成英语知识的学习。

一、高中英语知识教学,做到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结合

理论逻辑是生活逻辑系统化、理论化的产物,理论逻辑源于生活逻辑,其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生活逻辑,即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存在辩证统一关系。然而,理论逻辑又不同于生活逻辑,其相对稳定性和滞后性迫使理论逻辑要不断向前发展,与时俱进。高中政治教学的思想就是要把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辩证统一关系付诸以实践,使授课与被授课者以方法论的启迪。

事实上,教学并非课本教材这单一的资源,教材只能作为一种理论依据。成功的教师则可以将生活与理论相结合,用学生熟知的生活和社会逻辑去了解和掌握政治课本上那些理论观点、哲学原理,使理论源于生活,用以生活得到充分的诠释。目前,许多英语课程的安排都遵循了“以生活为基础”的教学理念,布置、安排的众多,诸如《用英语交际》、《生活用语对话》等课程。

同时,英语课更是一门和我们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课程,我们要把高中学生的价值观明确之后,采取正确的教学手段加以引导。对于他们这个年龄的孩子而言,都有很强的求知欲,在实际应用方面的潜力也是很大的,作为高中英语课程教师,应该做到把生活实际引入到教学当中,借助我们的生活实例来教育学生学好英语理论相关知识。

二、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高中的英语教学课程要把生活中的学生融入进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联系生活中遇到的实际交际用语和日常用语来指引教学过程,充分体现英语来源生活中的教学新理念,突出英语教学的日常生活化和现实生活化。如果我们抛开英语理论教学,高中的英语学习如果可以与生活紧密联系那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教学过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现阶段高中教育出现的教学效率低等问题。其实很多学科的教学效果不明显主要是教学脱离了生活世界,在我们英语教学中,必须坚持树立生活之上的教学准则,让我们的英语教学做到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通过日常的实际应用也可以正确地理解英语这一学科的价值所在,从而激发出自己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

三、在英语课程教学中,创设生活逻辑来提高教学质量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5008503

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我国中小学进行了一场深刻的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新的地理课程思想从关注课程的“工具性价值”转变成关注课程的“终极性价值”即人的发展,这代表着我国中学地理教育进入了新的篇章。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构建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体系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式。地理学研究对象纷繁复杂,自然、人文等要素相互交织,在不同的区域中地理要素的组合和联系多种多样,而且地理事物和现象在不断地变化、演进。”(陈红,吴燕坤,田甜,2016)

笔者在实践新课改的过程中发现哲学思想的运用在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哲学与生活”是高中政治课程的必修内容,学生通过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哲学基础。其中,哲学原理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知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地理作为一门具体科学,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是哲学原理具体呈现的载体;反之,哲学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如果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这些哲学原理改进教学,不仅有助于教师转化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助于学生掌握地理规律,构建地理综合思维模式,更有助于学生辩证地看待客观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一、把自然地理环境当作“系统”来研究

“综合思维”要求学生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产生是多种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是有规律可循的。在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时要有“系统”的眼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环境就是由气候、水文、土壤、生物、地形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组成的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其发展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人们在改造环境的活动中要注意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平衡。

系统与要素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作为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但它不是部分简单的堆积和集合,而是部分按一定方式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区别于部分的、独特的、新的属性和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要大于、高于、优于其组成要素各自功能相加之和。这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含义。

二、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培养学生时空综合分析能力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现象。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世界上不存在孤立的、不联系的事物。我们不能把事物“割裂”开来看问题。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关于工农业区位的分析就是对这一原理的具体体现。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农业的区位选择既要充分考虑当地发展农业的气候、水源、土壤、地形等自然因素,又要考虑劳动力、市场、交通、机械、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企业和政府在进行工业区位选择的决策时同样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既有矿产、水源、土地等自然因素,也有劳动力、市场、交通、科技等社会经济因素,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必然导致工业联系,最终形成工业地域。由于联系具有多样性,学生在具体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往往会犯两类错误:一是对各因素进行归纳时的不全面性,易出现遗漏;二是忽略联系的不同形式和联系的条件性。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帮助学生对不同的地理区位因素进行归类、整理,例如划分成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等,引导学生形成此类问题所特有的分析“模型”,并注意将不同的“模型”进行对比,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同时,在教学时也应当区分不同的联系形式,例如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即区分区位因素中的决定性因素、主导因素及非决定性因素、非主导因素。譬如,在分析影响江南丘陵地区茶树种植的主导因素时,许多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都与这一事物的区位选择产生联系,但是各种联系是“不平等”的、有区别的。“土壤”因素是众多因素当中对茶树种植影响最大的因素,即主导因素或决定性因素。

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在特定的空间与时间条件下不断形成、发展和演化的。世界上任何联系都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可以是时间、地点等。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往往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影响事物的区位因素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由于影响区位的各因素本身的变化性和发展性,同一事物的区位选择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例如,在分析钢铁工业的区位选择时就要注意到区位选择的发展特点。在发展的早期,由于钢铁工业单位产品消耗的煤炭的数量大于消耗的铁的数量,为了降低运输成本,钢铁工业往往靠近煤炭产地。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设备的更新,钢铁工业单位产品消耗的资源数量不断下降,消耗的煤炭的数量逐渐小于消耗的铁的数量,于是钢铁工业在第二次工业选择时靠近铁矿。随着交通事业的大发展和市场地位的提高,许多钢铁工业选择在矿产资源缺乏,但交通便利、靠近市场的地区布局。例如,上海宝钢就是这种“临海型”的布局理念。钢铁工业三次区位选择的变化印证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中原料的地位逐渐下降,不再成为影响工业布局的决定因素,交通和市场等因素的地位不断上升,往往对工业区位选择起重要作用。在农业区位选择中也有同样的现象,教材采用“地中海区农业的变迁”来说明这个问题。一般来说,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

把发展的观点应用到教学中时,我们要帮助学生构建地理思维模式,但也要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式,还要教育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不拘泥于教材中所讲的内容,要在实践中结合科学发展水平,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

三、利用物质与运动的原理加深学生对自然地理规律的理解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作为客观实在是通过运动表现出来的,并通过运动分化出不同的具体物质形态而为人们所认识。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的第一节内容就是让学生了解宇宙,认识宇宙。宇宙是由不同类型的天体所构成的,例如恒星、星云、行星、卫星等。从哲学上来看,这些天体的形成与变化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这些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共同构成了天体系统,是物质的、运动的。人类目前所认识到的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是总星系,它的范畴小于宇宙。由于人类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和手段受到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宇宙还有未知的部分等待着人类去探索。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宇宙是由天体构成的,天体系统具有层次性、级别性,还能够深刻理解宇宙的物质性和运动性,明白物质是可以通过人的感觉被感知的,人的认识可以反映客观实在,但是人类的认知水平具有历史局限性。这不仅保持了学生探索宇宙的好奇心,而且帮助学生与形形的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让学生正确地认识了地球的宇宙环境。

运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属性,是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也就是说静止总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运动要通过静止才能表现出来。讲解高中地理关于地球运动的内容时,很多教师通过各种复杂的模拟演示,试图较为直观地说明地球自转的两种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但是许多学生在观看了那些“直观的”动态演示后仍不能清楚地把握问题的实质。其实这部分地理内容就是运动和静止的选择问题。要使学生正确理解自转的周期,首先要交代这两种周期在选择“参照物”上的差别。“参照物”就是为了说明运动特征所选定的相对静止的物体。恒星日的产生是选择“遥远的恒星”作为参照物来考察地球自转周期。有学生误认为恒星是绝对静止的物体,其实“恒星不恒”,世界上不存在绝对静止的事物,恒星本身也在不断地运动和发展,只不过离地球十分遥远的恒星其自身运动和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位移可以在恒星日的考察过程中忽略不计。而太阳日的产生是选择太阳作为参照物来考察地球自转周期。由于地球不仅自转,还同时围绕太阳做公转运动,所以太阳日作为地球自转周期受到地球公转运动的影响,就不可能是真正的自转周期。

四、利用矛盾原理引导学生走出地理思维误区

1.利用矛盾的对立统一性原理

矛盾的观念在中国很早就产生了。《易经》以阴阳的变化来解释世界,并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就把阴阳的矛盾看成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之道。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关于阴阳、有无、大小、强弱、正反、攻守、静躁、生死、兴废、治乱等一系列相反相成的矛盾概念。在哲学中,矛盾即对立统一被定义为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的统一与斗争的关系。统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最基本的属性。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

在讲解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工业地域的形成”时,许多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之间的联系,局限于书本上所列举的实例,不能“触类旁通”“灵活运用”,或片面地教条地认为“不是工业集聚就是工业分散”,把两者割裂开来看问题,只看到两者之间的对立性,而忽略了两者之间的统一性。工业集聚是指“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近距离集聚现象”。其好处是能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从而扩大总体产能,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但是老工业区集聚到一定的密度和规模时,就会呈现“饱和状态”,如果再建设新的工业部门,就会出现争地、争水、争动力、争公共设施、加剧环境污染等问题。在“弊大于利”的情况下,一些工业开始向外扩散,寻找新的区位条件,使得工业从集聚走向分散。工业分散是工厂企业之间及工业之间相距趋远的现象。工业分散有利于充分利用各地区区位优势组织生产,但不利于管理和降低运输成本。在“分散”的基础上往往又会产生“新的集聚”。集聚和分散就是一组矛盾双方,它们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组矛盾双方还能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2.利用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在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中,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一对矛盾,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外力作用则使地表趋于平坦。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既有内力作用又有外力作用,它们在时间上不分先后,同时产生,共同作用。所以,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均是地球内、外力综合作用的统一体。然而,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往往某一种作用占主导。也就是说,矛盾表现为两个方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指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艾思奇,1978)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提问“喜马拉雅山的成因”时,大部分学生都“条件反射”地回答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虽然这种训练满足了考试要求,但实际上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往往是不全面的。只要将所提问题稍加改变,许多学生就会暴露出认识过程中的漏洞。在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中,内力作用是主要矛盾,占主导地位,但是喜马拉雅山也同时接受着外力作用,如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只不过是次要矛盾,不占主导地位罢了。

深刻理解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准确性。许多学生在遇到“决定美国硅谷工业区布局的因素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常常把教材中有关硅谷布局的区位因素一股脑全罗列上去:“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交通便利,市场广阔……”这些都是问题的次要矛盾。“知识或人才”才是决定性因素,是主要矛盾。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或解决类似地理问题时把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突出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这种矛盾的不平衡性运用到方法上,就是重点论的方法。我们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重点和主次,“在一切工作中必须首先抓住主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其他矛盾也就好解决了”。

五、利用事物的两面性原理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学生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很容易出现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和绝对性错误。在地理教学工作中,指导学生辩证地观察地理事物、研究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有利于学生获得正确的地理认识和科学的分析地理现象的思维方法。

例如,许多教师反复强调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是“热量不足”,这样给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带来一定负面效应。其实“热量不足”既是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也是有利条件。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特征,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热量不足使东北地区发展农业时只能选择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农作物,并且只能一年一熟;但是热量不足能减轻虫害对东北农业的影响,减少农药的使用,还有利于土壤积累有机质,减少化肥的使用,从而为东北地区发展“绿色农业”创造了条件。又如,讲解“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时,我们也要从有利影响、不利影响两个方面来谈。有利的一面是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事生产;不利的一面是季风降水具有不稳定性,容易造成旱涝灾害,往往在农事生产过程中水利工程量较大。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利用这一原理帮助学生摸索出分析地理问题的具体方法。比如,当“评价”某一地理事物时往往要从有利、不利两个方面来剖析;在谈某一地理事物产生的“影响”时,可以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来分析;等等。对立统一的方法是认识一切事物的根本方法,也是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对学生辩证思维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地理问题、思考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笔者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想法和认识,具体实例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在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教学实践中渗透一些哲学的思想,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开辟了大显身手的创新之地,学科教学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思想活跃、举措新颖、策略多样。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新课程不是幻想中的空中楼阁,它需要理论与实践作为支撑。让我们为新课程的崛起鸣锣开道,重塑教师新形象,重筑课程新文化,使课程改革进一步焕发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陈红,吴燕坤,田甜. 基于学习进阶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3).

篇12

一、“问”是“动”的前提

“动”往往以“问”为引领、为前提。课堂教学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分析、讨论和解决来体现“动”,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及积极参与活动的热情,以实现教学的预设与生成。但不是只要有“问”就一定能“动”起来。一石能否激起千层浪,这就涉及到“问”的有效性问题。

根据以往的教学体会,我觉得“问”的难点在于设置什么样的情景,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提出这些问题等。要解决好以上问题,在“问”的创设上要注意以下原则:

1.了解学情,从实际出发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因此问题设置要能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言,否则在教学实践中就难以真正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无法达到预设效果。如:在教学《哲学生活》“关于世界观的学说”这一内容时,可以设置以下问题:有人说:汶川地震是因奥运圣火上珠峰惊醒了神灵,你信吗?人的命运是由上天注定对吗?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自学教材,由于以上问题是从学生的思想状况、认知水平入手,从生活实际出发,它既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又引导学生去体验和理解“世界观人人都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这一对他们来说相对陌生而深奥的哲学原理。

2.层层相扣,突破重难点

在创设问题上始终不忘使命一问题的设置要使本课的重难点得以解决。如一观摩课《经济生活》的“股票、债券和保险”这。一内容时,教师不仅能充分了解学情,投生所好,以《家有儿女》这一受中小学生特别喜爱的电视剧为题材,为这一家人的生活编排上教学所需的内容与情境。

剧情一:夏东海投资股票亏损严重。刘星:老爸,你真倒霉,我同学的爸爸炒股赚了大钱都去开股东大会啦。夏雨:老爸,你买到烂股,就该退还给公司。夏雪:难怪科学家牛顿炒股亏了两万英镑后,感慨地说“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的轨迹,却预料不到人们的疯狂。”剧情二:刘梅回家后给夏东海提出要把剩下的钱买债券。问:刘梅这一建议是否有道理?展开讨论。剧情三:晚上夏东海看报纸发现刘翔有一个亿的人身保险。讨论要给孩子买保险。从剧情到问题的创设上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还做到层层相扣,使课本的重难点得以有效解决。

3.利用探究,有所取舍

新版思想政治课教材增加了大量的与生活联系极为密切的新材料、新信息,并且注重知识的产生过程,注重学生主体探究能力的培养,增设了综合探究内容,为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可见教材本身给了老师很多有用的素材,我们大部分时间很难做到完全撇开教材去创设问题,因此有效利用好教材本身的资源也是很好的选择。

二、“动”以“问”为核心

问题互动式教学追求的是在互动中不仅有效解决教学疑难问题而且能推动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师生情感交融,发挥教与学的两个积极性。这一目标的实现是要依赖于学生的“动”是否围绕“问”而展开的。否则就是一种“假动”,无益于课堂问题的真正解决,不能很好地落实教学三维目标。当然,这种“动”可以是显式互动也可表现为隐性互动。“显式互动”即从课堂上热烈的气氛就可以看出,学生都已经在老师的带动下“动”了起来。如热烈地讨论、争辩、踊跃发言等等;“隐性互动”则是表面上看起来课堂氛围不很热烈,但学生可能都在认真地思考问题或组织语言……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动”,只不过不容易被觉察到。在这里我们注意到,不管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还是生本互动都是以“问”为核心,在“动”中解决一系列预设的“问”以实现教学目标。

1.把握好“放”与“收”的关系

郭思乐教授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位……教育是为学生服务的……”的确,新时期的教育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思路。教学既然是师生共同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是教师“教”的真正目的。因此,当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大胆放手给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但是,教师一定要注意把学生偏离“问”这一核心的“动”收回来。

2.把握好“创新”与“适用”的关系

“动”的过程强调师生之间双向沟通与交流,因此教师总想在沟通交流的方式上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力求出“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在互动的方式上做了许多创新如小组合作探究、小组辩论、表演小品、演绎剧情、网络群聊等。但再好、再新颖的方式都要始终记住它是为内容服务的。因此,“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在方式的选择上一定要因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不同而进行选择,这样的互动才能深入学生、融入学生,才能真正把教学内容与学情有机结合起来,以有效解决“问”。

3.把握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

哲学认为,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解决得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这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学生的主体性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的同时一定注意进行正面引导教育,因为政治教学课堂互动的问题大都是生活中我们常遇到的问题。如政治腐败问题、就业问题、医改问题等,而学生因年龄和认知水平的有限看问题往往比较偏激、不全面看问题、钻牛角尖。那么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就要真正起到了“引领者”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了正面引导,客观而全面地看待认识社会现象。这是我们人民教师应有的责任与义务。

三、“问”与“动”相交融

问题互动式教学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问题的引领下通过互动解决问题,而在解决已有的问题过程中碰撞了学生思维火花并产生新的问题,使已有问题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提升,即“问”中有“动”,“动”中产生新“问”。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活跃了学生思维,也考验了教师的应变能力和专业素养。比如:在《政治生活》的“处理民族关系原则”这一内容地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探讨活动内容是:“我们福建省给少数民族高考考生加20分,这是否违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这一问题的抛出学生讨论热烈,众说纷纭。在小组代表发言中有一小组的观点认为给少数民族加分是不公平、不合理的。还有一小组认为是否全国各省都是给少数民族高考考加20分?可见学生在老师提出的“问”中进行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学生又在“动”中产生许多新的“疑问”。此时就考验教师专业功底或备课是否充分了。教师首先要对“变相歧视”这一有所偏颇的观点进行引导,对加分政策加以补充。并列举广东、浙江等省份的实际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