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9:35: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全面信用风险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含义
信用作为经济学名词,必须建立在信任基础上,在获取资金、物资以及服务时无需支付现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信用担保。信用担保是由专门机构提供的一种制度化的保证,是一种保证和金融中介行为。信用担保的涵义包含三个要点:1)由专门机构提供的担保,法人、自然人不能提供;2)担保存在于政策、法规、制度框架安排体系中;3)只对社会提供担保,并不对内提供。第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与债权人必须依法登记注册,经过政府及其指定部门审核批准的就是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通过信用担保,中小企业不但满足了融资要求,降低了融资风险,而且提高了企业信用意识。这就使中小企业对信用意识更加的重视,间接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
二、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
全面风险管理就是在整个企业内,将承担不同风险类型,客户种类,性质业务等风险的各业务单位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并通过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和对各个风险统一标准测量的加总将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风险管理体系全球化。在当前的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下,企业必须根据业务和利润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中心,对国外风险的转化和转移进行预警评估,对国内风险管理体系相互衔接和配合,实现全球化。第二,风险管理全程化。现代的风险管理必须对风险的各个环节划清职责,分别把关,从宏观到微观覆盖每个环节,把合理的风险管理架构涵盖到业务发展的全过程中去,并落实与管理到位。每个环节和部门都要渗透风险管理的责任。第三,风险管理全员化。风险管理全员化是风险管理有效运作的前提,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风险管理和识别分析工作,必须由风险管理人员和各部门共同合作完成。只有员工的风险管理文化增强了,他们对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增强。第四,管理方法全新化。国际上使用各种数理统计模型来体现风险管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征,企业也呈现出对定量分析重视的新趋势。它的关键在于准确地找到每个业务暴露的风险点,通过风险计量模型加以度量,然后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分配资产、配置资本等。
三、全面风险管理的原则
对于发展中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来说,要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应从构建操作风险的管理的基本框架着手,并按照以下原则推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的原则主要体现在:第一,独立性与开放性的统一。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原则是风险管理制约性的关键。风险管理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必须有独立的机构和人员,以独立的视角对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客观识别、度量和控制。在保证独立性的前提下,同时保持风险管理的开放性,并时刻注意风险管理方法的创新。这样,企业才能与时俱进、顺势而为、不断发展。第二,统一性和差别化的统一。企业承担风险的大小、多少及风险收益配比等都是企业经营管理中任何部门和业务必须贯彻的基本原则。可以说,一个企业风险管理的理念、战略、发展方向是统一的。另外,企业经营领域的广泛性、客户需求的复杂性、业务和产品的多样性等要求企业需要实行差别化的风险管理原则。因此,企业要根据不同业务的特点、各类风险的特征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政策。第三,控制性和服务性的统一。企业风险管理还具有双重性的特点,一方面,企业要想使收益和风险相匹配,必须要合理控制自身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风险管理从根本上说又服务于企业的业务发展、服务于客户。因此,只有实现企业风险管理的控制性和服务性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企业风险管理价值的最大化。第四,矩阵式和扁平化的统一。企业只有在风险管理涵盖所有业务领域的基础上,对不同业务部门实现矩阵式管理,并在原有的企业垂直化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管理的层次的压缩,也就是进行扁平化管理,继而时刻强调风险管理应讲求效率。才能实现对企业整体的风险监控,从而保证业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有效性。
四、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实践模式
目前,我国的信用担保机构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既有政府出资组建的政策性的信用担保机构,也有商业银行和个人出资组建的商业性的担保机构,还有为中小企业缓解自身融资困难而组建的担保机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实践模式大概有以下四种:
4.1社会化组建,市场化运作
“社会化组建,市场化运作”模式是由企业或个人出资组建的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它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具有独立的法人、产权明晰、同时兼营其他业务等特征。这种模式针对中小企业担保机构起步早、发展缓慢的劣势,完全按市场机制运作,易于提高效率。但由于当前我国总体的信用状况较差,使得信用担保机构面临的强大的外部风险,加上投资者的积极性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4.2政府组建、政策性运作
“政府组建、政策性运作”模式是由政府组建的信用担保机构,是中小企业走向社会化的服务体系重要组成之一。其特点是信用担保机构应充分遵循政府政策,它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以盈利为目的,接受政府机构的监管。虽然有政府作后盾,但它违背了政府职能转变的总体要求。政策性担保主体单一、作风险分散、形式僵硬,且财政投入比例过高,经营水平多依赖于经理人的道德水平。
4.3政府组建,市场化运作
“政府组建,市场化运作”模式是以“政府出资为主,市场筹资为辅”为原则组建的信用担保机构。它突出的反映了国家或政府产业政策的结构导向,具有独立法人,主要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运作,不以赢利为主要目标,贯彻保本微利的经营理念。但是,由于市政府组建,难免会受到政府政策法规的制约和影响。
4.4自我出资,互助担保
中小企业为缓解融资困难而自发组建的信用担保机构就是互助担保。主要特征是自我出资、自我服务、自担风险、独立法人、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单个机构规模较小;大多分布在城乡社区,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通过申请再担保来分散风险;担保机构与区县级同业公会密切结合。政府应鼓励、支持、倡导中小企业自愿加入互助担保机构,使之健康发展。
五、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各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较快,因此,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时间较短,缺乏经验,从而制约了信用担保职能的有效发挥。
信用担保在发展的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资金规模较小,来源单一。大部分地区的中小企业其它渠道资金来源相对过少,主要以政府的财政资金为主,而且缺少补偿机制。这便与信用担保机构资金来源的多元化背道而驰。再加上政府拨给各地担保机构的资金有限,导致担保基金规模偏小,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对担保资金的需求,并且从而导致了担保机构放款规模小、融资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第二,管理水平低,专业人才短缺。目前,许多担保机构仍未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缺乏透明度和相互制衡的机制,且担保机构专业的人才相对匮乏,严重阻碍了担保行业的发展。从担保前的调查到担保后检查的各环节,都仅仅集中在个别操作人身上,加上操作人员缺少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因此不能适应担保机构的需要,这些都阻碍了担保机构的健康发展。第二,风险管理机制缺乏有效性。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作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在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中小企业在担保项目风险的预警系统上,普遍缺乏科学、明确的风险识别与评估体系。导致在风险发生后,对受保企业的资信状况缺乏真实的调查与准确的评判。第四,政府干预,担保机构控制少。目前,在我国的担保决策中往往会出现“行政指令担保”和“人情担保”等不良现象。主要是因为我国的担保机构大多是由政府出资或以政府为最大出资者建立的。在这一特殊性的基础性上,政府可对担保机构施加压力,甚至改变决策意向,这便给担保机构的运作和发展带来很大风险,甚至拖垮担保机构。
六、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对策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想要继续稳定健康发展必须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主要有:
6.1提高对外部风险的抵抗能力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应提高对外部风险的抵抗力。信用担保机构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应对担保外部风险:
(l)建立受保企业资信评估系统。目前,信用担保机构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资信评估正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对受保企业进行资信评估时应考虑:1受保企业的还款能力;2资信评估应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2)自主建立担保行业联盟。主要是针对当前担保资金规模小、担保实力弱的弱点。能有效地防范担保信用风险、避免恶性竞争,达到行业自律、合作共赢,实现担保行业的有序发展。
6.2优化担保业务风险的内控机制
中小企业在信用担保机构在防范担保风险时,还应注意内部风险的发生。在担保业务流程的设置上应体现明确各业务环节的职责,避免出现权力失衡的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业务流程中,应当考虑以下的内控机制:(1)项目调查阶段的项且经理实行A、B角制度。(2)项目审批阶段实行委员会评议制度。(3)项目办理阶段实行手续落实制度,等等。
6.3设置灵活的反担保措施
反担保措施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效控制担保风险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反担保措施的设计实施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应着眼于灵活设置的原则,积极探索,努力发掘业务空间,从而创造人无我有的附加值。反担保的设置原则应体现几点: (l)反担保措施的设计要突出中小企业关键资源的控制。 (2)反担保措施要充分挖掘企业内部资源,避免出现第三方反担保。(3)要根据企业还款能力的来掌握反担保措施的实施,实现反担保措施的质量、数量和反担保措施组合。
6.4建立高素的专业管理团队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运作规律与基金管理公司类似,它管理的主要是特殊的、高风险的业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业务具有高风险的特点要求担保机构的员工应具有很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可以说,优秀的人力资源是信用担保机构的核心资源。因此,建立良好的鼓励和约束机制,组织一支具有高度责任心并具备管理、投资、技术等专业知识与从业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才是中小企业的必由之路。
6.5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政策支持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管理的可持续经营方面入手,通过政策和制度的创新,为自身的可持续经营创造条件。例如,改善政府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的投入方式;建立科学合理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特定业务风险的补偿机制。目前,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运行中,政府干预过多、担保机构自主经营权少。因此,防止信用担保机构日趋“政府化”倾向成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面临的重要问题。另外,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是保证其可持续经营的主要做法。政府的风险补偿政策应当针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本身,并限定风险补偿的范围。
6.6完善担保机构可持续经营的监督和管理体系
如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管理机构较混乱,资本实力与风险管理能力以及可持续经营能力密切相关。因此,明确信用担保机构的监管主体和建立完善的市场准入制度是中小企业完善担保机构可持续经营的监督和管理体系的重要策略。由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组织形式多且政出多门,可由金融监管部门行使其监督管理职能,对担保机构的风险评价、业务经营、市场准入等方面加以明确规范,建立以资本与技术能力为标准的市场准入制度,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出口信用机构;全面风险管理;巴塞尔协议
一、官方出口信用机构的概况和特点
官方出口信用机构包括3种形式:出口信用担保、出口信贷支持以及二者相互之间任意的组合。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运作有明显区别的是,一般来说,官方出口信用机构不参与商业性业务的竞争,其是专门服务于本国对外贸易活动,为促进本国出口、对外投资或出于某种外交意图而设立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包括进出口银行、出口信用担保与保险公司和海外投资或对外援助机构以及海外投资信用担保公司等。
首先,官方出口信用机构的特点是其具有一般贸易政策工具所不具备的扩张性和开放性,以及一般政府干预手段所不具备的易操作和低成本等特点,体现了金融发展的新潮流和新动向。其次,在金融监管方面,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对官方出口信用机构不实行资本约束等监管制度。同综合性金融机构相比,官方出口信用机构具有资产规模远远低于大型商业银行、机构的员工数量相对较少、管理层级偏扁平化等特点。最后,金融创新也促进了官方出口信用机构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比如在支持基础建设开发、产业政策等方面。
虽然,官方出口信用机构与综合性银行、大型保险企业在机构、组织、目标市场、产品等方面有较大差别,实施全面风险管理难度较大,但是,借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仍将有助于提升官方出口信用机构的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促进其稳健经营和管理,提高经营运行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
二、我国官方出口信用机构的风险种类分析
官方出口信用机构的主要风险类型可为以下几种: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或银行贷款而违约的可能性。信用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制定信息政策,指导和协调各机构业务活动,对从客户资信调查、付款方式的选择、信用限额的确定到款项回收等环节实行的全面监督和控制,以保障应收款项的安全及时回收。现代信用风险管理已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巴塞尔委员会根据国际活跃银行成功的信用风险管理实践,逐渐统一信用风险的计量方法,目前该方法已逐渐被多数国家的银行业采用。
官方出口信用机构其借款人的类型主要是企业、金融机构、外国主权政府,信用风险管理的特点为:①长期以来,其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局限于传统的管理和控制手段,并且主要基于定性分析,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其管理成本会随着授信对象的增加而迅速上升。②与日新月异的市场风险管理模式相比缺乏创新和发展,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缺乏有效的风险对冲管理手段。③在信用风险定量分析和模型化管理方面,存在着由定性向定量化转变的困难。
(二)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实际上是由于利率、汇率、股票、商品等价格变化导致银行损失的风险,通常所指为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计算市场风险的方法,主要是内部模型var值计算,即根据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水平,在给定的持有期间内,计算某一投资组合预期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
利率风险,主要源于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到期期限(就固定利率而言)或重新定价期限(就浮动利率而言)之间所存在的差异。
汇率风险是指为客户提供外汇交易服务或进行自营外汇交易活动,通常所做外汇即期交易,还包括外汇远期、期货、互换和期权等金融和约的买卖等,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另外,对交易对手信用的识别,交易对手的实力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都是市场风险的考虑范畴。因此,市场风险管理部门要定期审核交易对手的信用等级,并对交易产品的准入进行授权和风险评估。
(三)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客户、设计不当的控制体系、控制系统失灵以及不可控事件导致的各类风险。国际金融界和监管组织开始致力于操作风险管理技术、方法和组织框架的探索与构建,银行业界中操作风险管理目前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鼓励银行实施操作风险计量方法。
对于操作风险管理,官方出口信用机构按照3个步骤进行。首先,要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业务类别操作风险的关键风险指标,建立记录风险事件的数据库。其次,加强业务系统操作平台建设,全面查找设计上的漏洞,完善系统软件。最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数据积累后,根据风险事件的数据建立相关模型,准确计量操作风险并计提准备金。
(四)流动性风险
我国的官方出口信用机构①的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主要包括金融债券、中央银行贷款和资本金。其流动性风险主要表现为资产到期不能如期足额收回,进而无法满足到期负债的偿还和新的合理贷款及其他融资需要,从而带来损失的风险。
事实上,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水平体现了官方出口信用机构整体的经营状况。流动性风险也包含其他类风险的综合性风险,如在信用、市场、操作风险等领域的管理缺陷同样会导致流动性不足,阻碍和影响其长期发展能力,甚至引发风险扩散。
(五)国家风险
对于出口信用机构来说,其海外的项目比重较大,面临最大的风险是国家风险。国家风险是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可能发生的、由于债务人所在国的某些国家行为而引发的重大事件,使得债务人拒绝或无法偿付国外债权人和投资者的债务,从而给国外债权人和投资者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国家风险涉及的范围广,主要有国际项目贷款和企业出口流动资金贷款,风险种类除了主权政府或政府机构的行为给贷款方造成的主权风险外,还有因东道国政府的政策或法规禁止或限制资金转移而对贷款方构成的转移风险等。
对于国家风险管理,首先应当坚持的国际观立场,其虽不代表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外贸政策,但服务于中国的外交和外经贸工作。我国官方出口信用机构国家风险分布在多个大洲的不同国家,传统的互惠贷款主要分布在亚非拉美等国,主要出口支持对象分布在发达国家。
近年来,一些新兴国家经济迅速崛起。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我国出口信贷支持的范围不断扩大。
根据国际银行业务的经验,对国家风险的评估指标主要由数量指标、比例指标、等级指标构成。数量指标、比例指标和等级指标是对国家风险的关键因素的不同方面进行衡量,只有通过对3类指标进行分析和综合,对一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通过进行国与国之间的横向对比,才能客观地掌握该国的国家风险的等级和程度。
(六)声誉风险
官方出口信用机构为国家的外交等政策服务,接受服务的对象多为国外政府机构、国有大中型企业,对负面信息敏感度较高。一旦发生声誉事件带来的危害性很大,甚至造成项目所在地区的群体性事件,影响政府的声誉。
声誉风险是由于社会评价降低而对行为主体造成危险和损失的可能性。维基泄密事件表明,在政治外交活动中大量的机密信息可能会遭泄露,使得利益相关方对自身负面评价的风险加大,官方出口信用机构需要密切关注声誉风险事件发生和处置。
三、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原则和建议
(一)坚持科学、辩证、务实的原则
官方出口信用机构全面风险管理应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不能绝对地搞拿来主义,要坚持研究和实践同时进行。
全面风险管理建设不不能一蹴而就,而应坚持循序渐进。官方出口信用机构要明确发展目标,坚持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态度,不掩盖风险或视而不见,采取主动管理的方法而不是消极防范风险的发生,并进行适度的组织机构和流程的优化调整,以尽早实现风险集中统一管理。
(二)重视计量模型开发和应用
首先,适度引入外部的评级数据作为参考,以解决内部数据积累的不足。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数据已经成为制约官方出口信用机构乃至计量经济学发展的重要问题。应重视数据质量问题,对数据的可得性、可用性、可靠性进行认真的推敲,从数据质量方面去找原因。
另一方面,对模型的验证要十分严格,计量经济学模型必须通过四级检验,即经济意义检验、统计学检验、计量经济学检验和预测检验,并可按照聘请第三方机构认证的程序进行。
(三)加快风险偏好等战略层面决策的确定
风险偏好是指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愿意接受的风险的数量。风险偏好的概念是建立在风险容忍度概念基础上的,风险偏好与企业的战略直接相关,官方出口信用机构在制定战略时,考虑将该战略的既定收益与风险偏好结合起来,选择与其战略相一致的风险偏好。
对此,官方出口信用机构应根据长期的经营实践经验,将经营理念进行总结,以摸索出可以上升为风险偏好的经营战略,从而使得模糊不清的风险偏好得以清晰化,优化和合理配置经济资源,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和壮大。
(四)风险管理要保持独立性
一方面,防止“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海外投资业务个别领域成功发展和突破,会导致该种类业务的发展在组织机构中话语权增加,风险管理应把握宏观面,服务于大局,不能为了片面地追求业绩。
另一方面,需要坚持实践验证。全面风险管理首先应把管理中最短板的方面作为提升的突破口,将银行内部的管理和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统筹安排,减少管理范畴中的“木桶效应”,以务实的态度推动整体的风险管理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五)加强组织建设和内部人才的培养
决策系统各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机能,客观地反映着决策机体的运动变化规律,并决定着决策行为的有效性程度。对官方出口信用机构而言,要逐步完善和健全决策机制,实现科学民主、权责利相一致的决策机制,打破自上而下的行政性领导过程,避免出现各层级决策的动力不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偷懒和“搭便车”行为。
人才的引入和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多种人才层面的培养,逐步将培养对象培养成为关键岗位的继任者和后备人才,要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培养为辅”原则,并采取“滚动进出”的方式进行循环培养。关键岗位主要指根据当前或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一些重要中级和高级岗位,后备人才主要是指为适应未来发展变化而储备的一些可胜位本机构某些中、高级岗位的具有培养潜质的人才。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商业银行逐渐占据中国金融行业。为竞争需求商业银行产生信贷业务,这将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银行对于信用风险管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发展,同时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也起到抑制作用。受到2008年金融风暴的影响,商业银行更加注重信用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主要侧重指信贷业务的风险。把握好信用风险管理,是促使商业银行正常运行的保障。
一、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所处的形势
1.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不足
(1)对于存储、管理数据方面的信息技术做得不到位。伴随着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在银行内部信息技术的管理与应用也较为普遍。在发达国家电子信息运用到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包含三点:建立信息完整的数据库、信息进行分类处理、信息的分析、审核。在信用风险管理中信息库的建立是最主要的,是后续一切活动的基础。我国电子信息系统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存在很多不足,信息收集不全面,信息处理环节不细致,数据的分析结果有偏差等,这就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存在一定风险。
(2)对于信息的操作技术使用不当。电子信息在银行内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已成为一种趋势。电子信息相比手工操作而言,准确性高,工作效率快。但在技术操作上要求较为严格。我国商业银行在对客户信贷方面评估时,需要对企业或客户的基本资料、收支情况、社会背景等大量工作进行审核,由于对信息操作技术的不健全,有些工作还停留在手工报表的形式上,导致工作量增大,加大了信贷风险。部分商业银行在信控额度的管理系统分析不全面,使得信贷额度存在不确定的因素。
2.信用风险管理机构存在弊端
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分为行长、科室长、经理等进行分级管理,银行下面设置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营业网点等,在机构组织和管理方面呈现锥形分布,由上到下垂直管理。而国外合资的银行的管理体系上呈现矩形结构,纵向有分行、支行,横向各个部门分工合作、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更好的协调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而我国商业银行下面的设置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等分支太过繁琐,机构的设置分工不明确,对各个分支的监管不全面,不能相互协调管理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
3.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审核工作不全面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一直以来受到信用风险的制约,客户、企业不还贷的现象频繁发生。主要基于商业银行为了竞争大客户,在信贷方面对于客户资料的审核环节做的工作不细致,只是片面的审核客户资料的合法性,对于客户内部不做详细分析、调查。导致银行借贷给他们,而客户由于企业内部的各种原因不能偿还贷款,从而导致商业银行经济的巨大亏损。
二、提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措施
1.合理的信用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1)合理的信用风险预警系统制度的建立。任何系统管理的建立都必须有制度、法规作保障。信用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也必须依靠健全的制度来开展。对于信用风险管理中最主要的数据库来说,预警制度的建立必须有科学性、合理性,为银行信用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提供保障,为信用风险的管理打下基石。
(2)风险预测模型的使用及方法。商业银行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风险预警模型和方法,能有效地进行风险预警。例如,利用要素分析进行评估的方法中,对于客户的道德品质、收支能力、经营环境及担保进行分析评估,对于各个环节的评估使用信息数量化,最后对信用风险的预测提出正确的分析。
(3)提高风险预警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的运用。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需要一个全面的、准确的风险预警系统作保障,通过实施预警在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中的应用,有效的减少了商业银行信贷的信用风险。
2.注重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型人才的培养
对于信用风险的预防,主要实施靠人来完成,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人才的培养应该引起重视。首先,注重信用风险的管理人的思想观念的培养,让管理人员意识到信用风险对于银行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定期组织对管理团队的专业知识和信息化系统的培训。此外,对于优秀的信贷管理人才应得到重用,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一定的帮助。加强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型人才的培养,从而有效提高信用风险的管理,保证银行健康发展。
3.提高全体银行人员的信用风险管理思想
在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中,把信用风险管理思想渗透到每个业务工作环节中,银行的全体人员自上而下自觉形成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养成良好的风险文化。在每个工作流程中每个人都应该做到事前做好调查分析、事中加强监督管理、事后把握好跟踪服务。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提高全体银行人员的信用风险管理思想,有效促进商业银行的经济利益发展。
4.加强商业银行体系创新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中介,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加强商业银行体系创新。从根本上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减少信用风险的发生。因此,商业银行通过设置合理的管理结构,注重公平,构建市场机制和激励机制,实现了商业银行体系创新。
商业银行是以利润为经营目标的,信贷业务作为其主要的经营内容,如何能减少信用风险是最关键的。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上的管理,提升了整个行业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信用风险管理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形成了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由若干全国性、区域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及部分政策性银行一起组成的银行体系。银行业,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不高,银行面临着巨大的信用风险:不良贷款额巨大、资本充足率偏低、信贷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虽然这些问题通过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剥离、发行特种国债、实现上市等手段得到了改善,但信用风险的管理仍旧没有得到本质上的改变。当前,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负责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是贷款部门的信贷员,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信用风险管理的需要。
2.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部分商业银行贷款的审批与发放主要凭借个人主观判断,无论是贷前调查还是贷时审查,都缺少科学而完整的客观评价,且缺乏完善的贷后检查机制。贷款资金发放后,银行极少就企业对贷款资金的使用状况及企业的重大经营管理决策等进行检查、监督和参与。
3.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企业信用分析时,采用定性方法者较多,缺乏系统科学的定量分析。对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也主要是由各个银行自己进行,主观性强。另外,我国商业银行电子化管理起步较晚,很多银行缺少关于企业详尽完整信息的数据库。
二、提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1.资本有效配置。随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不断发展,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资本能否足够应对风险而不被风险所侵蚀,这同时也是监管当局最关心的问题。为了避免银行资本不足而设置的资本充足率指标是对银行自有资本的硬性约束,同时也制约了银行无限扩大杠杆作用的冲动。假设在资本充足率达标的前提下,能够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进行有效的资本配置,从而节约资本,增加收益,就能成为提高薪用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
2.战略、偏好、架构、过程和文化的统一。风险管理的战略是指导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全局的计划和策略,无论战略如何表述,都必须清晰地指明承担什么样的风险、承担的风险水平、预期的风险调整后的收益。风险偏好则是风险管理战略的具体表现。在承担风险的水平与收益期望对风险容忍水平一致的前提下,它体现了银行总体及各个业务部门承担风险的性质和水平。而这些战略和偏好的组合能否成为指导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行为的指南与管理组织架构设计和运作是否得当息息相关。管理的架构一定要服从风险管理战略的需要,合理的架构设计和运作必定是涵盖了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包括识别、度量、监控在内的风险管理过程要保证所有的信用风险都被有效管理,不留“死角”。
3.风险管理工具的综合运用。如果说风险管理战略、偏好、架构、过程和文化的统一为强大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功能提供了制度保证,那么各种风险管理工具是实现强大管理功能的技术保证。风险管理过程的不同阶段运用不同的风险管理工具,这就决定了风险管理效率的整体不取决于任何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的单独运用,而是所有风险管理工具综合运用的结果。
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
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由保守型向进取型转变,由单纯控制信用风险转变为零为运用信用风险。越来越多的银行界人士认识到,信用风险是与商业银行贷款及各种投资业务、表外业务共存的金融风险,商业银行无法回避。放弃风险同时也意味着放弃可能获得的收益。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范围逐渐拓展,其面临的信用风险广度和深度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于更加巨大的信用风险,应该摒弃保守的回避和分散策略,采取更加积极的、富有进取型的管理手段来管理信用风险,以在可以接受的信用风险暴露水平下,实现风险调整收益率最大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重视信用风险管理的银行将在长期内获得越来越多的收益。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从内部控制发展到外部交易。随着国际大型商业银行有关信用风险管理观念的转变,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和工具也发生了变化。除了采用传统的管理手段,如严格的授信标准、规范的贷款条件、要求提供抵押等内部措施进行信用风险管理外,商业银行还通过各种交易对手进行交易来实现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如采取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工具等新方法来管理信用风险。从发展趋势看,它们将逐渐取代传统方式而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
3.商业银行从单纯的信用风险管理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变。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各种金融创新的出现,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不再表现为单一的、独立的金融风险,而是日益与市场风险交织在一起、信用风险暴露和交易对手的违约都会受到市场风险的深刻影响,商业银行的很多损失是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和市场风险管理日益结合。因此,商业银行应该更加重视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的综合模型,努力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其他各种风险纳入到同一体系。根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进入全面风险管理阶段。
参考文献:
[1]邹新月: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技术经济,2002(7)
[2]章 彰 于雅宁:论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新金融,2002(7)
信用风险(Credit Risk)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债权人由于债务人或交易对手违约造成损失的风险,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这种风险主要源自借款人或者交易对手违约或资信状况恶化而使债权人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在对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识别、计量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控制风险。工商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就是信用风险,其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贷款,债券投资、资金业务、表外业务等也可能带来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下降、出现流动性危机的主要根源,也是导致区域性乃至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是关系到商业银行乃至全球经济长期、稳健发展的关键,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也成为商业银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2004年6月26日,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该协议的推出,标志着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由以前单纯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转向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并举,信贷资产与非信贷资产并举,加强银行监管透明度,组织流程再造与技术手段创新并举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三、工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工行行长杨凯生在总结2010年度报表的时候,指出“工行信用风险管理等取得十足进步,特别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在全行的实施,目前已达到内部评级初级法要求。房地产贷款很平稳,2006年至今,房地产开发贷款占所有贷款的比重只上升了1.6个百分点,成长稳定、质量可靠。而按揭贷款的平均成数只有0.52,平均贷款额是21万元。另外,本行不良贷款连续五年实现双降,余额和比率分别比年初下降259.71亿元和1.05个百分点,降至1,117.74亿元和2.74%。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由于该行信用风险管理体制改革还未达到全面发展阶段,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尚不完善,不良贷款数额仍然较多,因此工行在实际管理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下:
(一)资产质量较低,不良贷款比率高
主要表现在逾期、呆滞和呆账的不良贷款较多,银行信用风险大,尤其是1998――1999年是国家实施国有企业整体改造,进行破产重组的关键事件,同时也是国家不良贷款上升的主要阶段。随着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工商银行在03年全面启动了内部评级系统的建设,以及一些信贷政策的指导,从06年到2010年资产质量情况呈现好转,2010年工行不良贷款率为1.08%,较2009年年末下降0.46个百分点,但是仍然比率过高。
(二)信用风险管理观念和意识较为淡薄
由于我国工行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业务运作的行政色彩较浓,市场化运作机制未能完全建立,在业务运作过程中,信用风险管理的观念和意识长期以来一贯较弱,对业务运作具体的信用风险研究认识不够,因而造成信用风险管理长期滞后于业务发展的被动局面,且有高比率的不良资产,这极大影响了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健发展。
(三)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贷款质量的下降
对于工行从事的信贷业务,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资金供求方无法达到完全共享,但企业更占优势,为了获取银行资金,隐瞒不利信息。而其信贷活动的收益取决于企业的获利与偿债能力,事实上,银行每笔贷款都会面临到期不能收回的风险,为此,银行通过提高利率来调节资金市场的供求平衡。结果往往是,更多愿意冒风险的人向银行贷款,由于贷款风险水平提高,如此循环,最终导致银行贷款的质量下降。
(四)信用风险管理缺乏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支持
由于社会信用文化的缺乏,和基层信贷人员对信用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没有积极核准企业财务数据,从而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信用管理情况。
此外,对信用风险缺乏全过程的监控,许多工商银行一旦放出贷款,就是坐等借款者上门还款,没有进行贷后的审查和监督,监控不到位,这也使得信用风险加大。
四、改进工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几点建议
(一)信用风险需要灵活管理
越来越多的银行界人士认识到,信用风险与我国工商银行贷款及各种投资业务、表外业务共存的金融风险,银行无法回避,再加上最近几年的金融危机以及央行连续几次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加息,风险无法回避,放弃风险同时也放弃了可能获得的高收益,随着我国工行业务经营范围的逐渐拓展,其面临的信用风险广度和深度均发生了深刻变化。从长期看,重视信用风险的灵活管理,工商银行将在长期内获得越来越多的收益。
(二)建立良好的授信程序
银行必须在良好的、定义明确的信贷发放标准下经营。这些标准应该包括对借款人的全面了解、信贷目的和结构、借款人的偿债来源等因素。银行还应当对单个借款人、借款单位、某行业的借款设定信贷发放的上限。此外,银行还应当就批准新的贷款以及对已有贷款扩大授信额度建立标准的程序。
(三)优化信贷管理支持系统
进一步优化系统使用环境,做好信贷系统流程和显示界面梳理优化工作。规范信贷系统数据录入,做好信贷数据积累,逐步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加快完成信贷报表系统优化升级和推广应用,提高信贷系统统计分析能力。
(五)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人员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