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范文

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8: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篇1

摘要:新闻采访学是新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以记者的新闻采访实践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中;从狭义解释,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本文就从这几次的个人经历浅谈新闻采访学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关键词:新闻采访;研究性学习;实践能力;自由与合作

研究性学习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是一次全新的学习体验机会。第一,研究性学习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传统式教育解决不了的问题,是教师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意识的好开端。第二,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改变了以往在课堂上老师灌输式的讲课方式。第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很大益处,特别是在新闻采访中研究性学习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新闻采访课中,老师先讲了新闻采访的理论内容,然后开始了实践课。在新闻采访课的研究性学习中以小组合作研究为主要组织形式,我们班共54人,共分成6个小组,每组9人,学生自选组长,自定课题,我被分到了第2组,确定小组之后,各组组长提交选题,师生共同在课堂上讨论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因为不是每个课题都适合研究,也不是每个课题都有研究的价值,另一方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让学生意识到原来自己身边都这么多可以值得研究的问题。小组确定选题后。小组成员各有分工,相互协作,互相帮助,然后将收集的资料分类整理、讨论、总结,再由各研究小组选派一位代表在所限制的时间内向全班同学和老师简要汇报开题报告,通过和方案的实施过程,主要分工情况,介绍取得成果以及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要收获。老师和全班同学均可提出问题,小组内成员均可参与回答提问,之后老师对研究方案进行评价,或提出研究方案建议和修改意见。第二次的研究性学习的作业是开新闻会现场模拟,由各小组自选选题,然后有一周的时间进行准备,临发前一天通知全班同学,全班同学都是记者,可以模拟提问,最后由老师和各个小组对其新闻会进行点评。在会之后剩余的时间里是每个小组的每周播报,每个小组选派一位代表对这一周觉得非常重要的新闻进行分享,然后老师进行点评。第三次作业是田野采访,对学校周围的村庄进行采访,然后形成一个议题由各组各选派一个代表进行上台陈述。对于这三次实践作业研究性学习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使我在研究性学习中不断收获,得到锻炼,提升自我。下面是我对研究性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1、准备充分分工明确

经过这三次的实践作业,研究性学习转变了我们的学习观念和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以我们小组而言吧,每一次的实践作业关于确定选题的意见分歧很大,因此对于选题的确定我们开了好几次会,经过讨论,最终确定选题,然后分工,各司其职,之后把每个人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在信息收集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麻烦,特别是关于采访这一方面,其实采访就是对人性的测试,记者在和采访对象打交道的时候,也就是考验记者对人性的洞察力。人性的优点和缺陷,在一场采访中,就可以暴露无遗。采访注定是一场在一定时间内结束的“战争”,而记者的人物就是打赢这场战争。所以在采访前得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第一个问题应该怎样问,要是采访遭到拒绝怎么办等问题,对于采访我做过一次记者,我在采访前做了大量的准备,例如:采访前尽可能收集有关被访者的资料,另外在访谈时要掌握好发问的技术,善于洞察被访者的心理变化,关于访谈所提问题,要简单明白,易于回答等。我采访的那次很成功,拿到了第一手资料,这给了我很大启发,在采访过程中要以诚相待、热情、谦虚、有礼貌。有时访谈的失败正是在于沟通不够。对待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过程中,我们能够设计简单的调查方案,然后将信息进行分类,比较。最后依据积累的信息进行分析说明,运用口头和书面方式进行交流。在交流表达过程中,大家能相互学习,找出自己的不足,使自己向专业的新闻采访不断靠近。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有利于学生发挥个性特长而且为激发学生的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团队精神合作至上

研究性学习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依靠一人之力是很难完成的,这时我们需要的是团队的力量,所以我们的进行合作,成员之间各有分工,又紧密合作,这就锻炼了学生与不同人之间相处和合作的能力。在这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解决分歧,化解矛盾,互相谅解,而且通过这几次的合作,我们组成员之间的友谊更加深厚了,这几次我们一起收集、整理资料,一起外出采访、调查,一起解决问题等,一起经历了这么多,我们之间的情谊不知不觉间建立起来了。这对我们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3、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研究性学习首先是解放了我们的思想,改变了以往迷信权威、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以往的教育主要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它强调了机械的记忆,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特点恰恰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的、民主的、宽松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对于第三次的实践作业,我们小组向学校周边的村庄进行了采访,我们不在拘束于课堂而是走向户外,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创新空间和实践机会,转变了我们对学习和生活缺少思考新发现的一些依赖观念,改变了我们“死读书”的学习方式,开创了另外一种的学习方式。无论是在社会实践能力上还是社交能力上,我都在这几次活动中得到了提高和进步,学会了学以致用,了解到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这为我以后适应社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且在亲历探究过程中我们经历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使我们明白成功的不易,这对于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改善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几次的实践作业,老师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在我们遇到困难时老师总是及时给予帮助与鼓励,使我们建立信心并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和老师一起去户外实践,这使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平等相处、真诚理解、相互信任的合作的师生关系。而且实施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老师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且也经常与我们在课堂上交流,这让我们觉得老师是那样的亲切,这更大的激发了我们学习的热情。

5、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现在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很少有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造成了思维狭隘,实践能力差、生存能力缺乏。通过研究性学习特别是去户外实践使我们了解了社会的一些现状,特别是作为未来的新闻工作者更应该关注社会的动态,多积累社会经验,这对以后我们进入社会有很大的帮助。而且研究性学习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机会。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这几次小组的选题来看体现了她们对身边社会的关心,认识到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尽管听讲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各有长短,但是研究性学习确有它独到的好处,探究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把钥匙,通过探究所获得的知识是我们真正理解、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陈艳红:《研究性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影响》

篇2

首先是以撰写历史小论文的形式出现的带有研究性学习性质的材料题。这种题型最早出现于1997年的高考试题中。当年的第四十四题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四段材料,结合时代背景来评述李c的治国方针、措施和后果。同时要求表述成文,限150字左右,超过180字要扣分。该题在其它方面(如形式上,材料仍以排列方式出现)与以往无多大变化,但在设问、答题要求上考查考生综合性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在阅读理解的前提下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这就使得考生在作答过程中,不仅要顾及答案的整体性、连续性,还要避免无用的多余的文字。在评分标准上,也采取了分档给分方式。事实上,分档给分就是在检验考生自主研究学习的情况。

在问答题中,近几年带有研究性学习的试题就更为典型。如2001年的第三十四题:自南宋末年至明清,民众服装、被褥原料和主食品种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有何积极影响?这道题以中国古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为研究对象,把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衣服被子的原料和主食品种的变化作为主线条,要求考生分析它们这间的因果关系,阐述其积极影响。此题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

2001年的上海高考卷更是直接创设了研究性学习的典型情景。请看当年的第题:“海市中学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对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兴趣盎然。下面列出了学生的三个研究课题名称。课题一:小区居民用水问题的探讨;课题二:近代文化名人云集多伦路原因考;课题三:上海市中学生自行车牌照税交纳现状调查。在上面列举的课题中,请选择其中一个作为你的课题,并回答下列问题。37、写出所选课题名称,并简述选题理由。38、简述你的研究计划与研究方法。39、该课题最终的成果形式是(什么)?”从试题的选材来看,它十分贴近现实和生活,更富有研究性学习的特征。从评分标准来看,也极具开放性,具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此外,2002年上海历史试卷的第三十七题也是研究性学习试题的典型例子,在评分标准上,其创造性、探究性、开放性也十分明确:按“选题”、“变化”、“背景”、“启示”和“创意”等五个方面酌情给分。它较为完美地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创造性、探究性等特点。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呢?首先,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育者,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从目前多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是开展这一课题的有效途径。这是因为,在许多地方和学校,学校的领导、教师和家长都有所顾虑,他们担心研究性学习会影响高考,因而不希望学生或学校花更多的时间去搞研究性学习。所以,我在教学中,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法,有意无意之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开展这一学习活动的基础,树立超前意识(意识到位),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其次,编演小历史剧(即我们所说的课本剧)。通过对课本知识的表演,实现研究性学习。如我在讲授中国近代史中的和这一部分知识时,在让学生了解了基本概况之后,我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指定一人负责,将所学知识编排成节目进行表演。如对战争过程的体验,课堂上光靠教师口若悬河、铿锵有词、绘声绘色的描述,哪怕是讲得口干舌燥,结果给学生的印象和感染力并不是很大。即使是借助于今天的现代教育技术,将战争场面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也只是给学生一个更直观的感觉罢了。如何让学生有更亲身的感受呢?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让学生深入体验的场景:由一部分学生扮演士兵,并且事先明确好角色要求,其余的学生扮演亲戚、朋友和同学,当战争需要这些士兵上前线为国效力的时候,大家去欢送这部分学生去当兵,给他们戴上大红花,说了很多鼓励的话,大家互相道别。战争一直在持续着,战场上硝烟弥漫,……空隙中一位士兵给同学写信,讲述战争的残酷、艰难与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室里,一位同学有表情地读着士兵的来信。……战争结束了,当兵的这部分学生,有的已经阵亡,有的留下残疾。虽然活着的人胸前都戴着军功章,但想到已经长眠地下的战友,他们的脸上并没有笑容,而是一脸木然。表演结束后,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就战争问题发表各自的看法,这样,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就十分深刻了,而且也理解了为什么说当今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流这一问题。

第三,撰写历史小论文或开展辩论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主要是重视对过程的操作,这种过程渗透于学生的所有活动之中。现行使用的中国近现代史教材中,关于成功与失败、改革开放后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研究性课题,就是现成的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发掘学生的主动性,在所教的两个班中举行了一次关于“”是否是中国的起点的专题辩论会。学生们在经过一个来月的充分准备后,最后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有一位学生在其最后的陈词中这样写到:“曾几何时,当史学界把‘’作为起点的观点永恒地记录下来的时候,我们遗忘了马占山将军江桥抗战的枪声;遗忘了东北抗日联军用鲜血染红了的土地;遗忘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时全国欢腾的景象,遗忘了不甘做亡国奴的中华儿女胸中熊熊燃烧的抗日烈火,……是问,我们应该忘记这一切吗?不!它们不应该被忘记!我们要还历史本来面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告慰革命先烈的在天之灵。所以,我们必须用全新的眼光,重新去审视这段历史,那就是:‘’是中国的起点!”

篇3

一、确立阅读目标

研究性阅读是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阅读活动,要求学生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并广泛地联系相关信息,从中筛选、处理信息,以便实现阅读目的。因此,明确阅读目的,为阅读活动定向是研究性阅读的首要任务。

二、初读感知

这是研究性阅读活动的准备阶段,要求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熟悉内容,为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做准备,为深人探究教材打下基础。

三、提出问题

在阅读目的的引导下,通过初步感知课文,提出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这里所说的研究性阅读,是和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我们提倡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同教学目标结合在一起的问题。当然,在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有意义的、值得探讨的问题。

四、收集处理信息

研究性阅读把阅读材料看成一个信息集,通过识码、解码、编码达到对它的有效理解与把握。因此,要求学生围绕阅读目的和提出的问题,独立自主地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也就是过滤次要信息,筛选主要信息,压缩有用信息,使无序信息条理化、隐性信息显性化,把信息原码重新组合加工,衍生出新的信息。所收集的信息,既包括已学习过的课文,又要注意向课外扩展。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指导探究的途径,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能够针对自己的研究对象进行研读。阅读是读者获取信息的一种手段,要关注的是语言表达了什么信息、哪些信息,什么是重点信息,如何阐述、扩充关键信息等等。教师的这些指导是帮助学生了解进一步收集信息的大方向,通过宽泛收集信息与初步的加工,帮助各学习小组明确进一步的学习视角与主题,这个主题的选择源自于学生的特定兴趣与感受。

五、归纳整理,阅读理解

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各自收集的资料加以归类。在归纳整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整理、归类信息的一般能力在提取素材本质属性的过程中,提供了发展学习者抽象、逻辑推理等能力的可能。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反映,随机地创设情境,具体地帮助学生发展上述一般能力;通过对各类素材本质属性的提取,帮助学习者把握各类信息内容的要素,从而较为深人地理解拓展原阅读范文所包含的意义。这一过程是信息的具体加工过程。

六、切磋分析,解决问题

研究性阅读的最佳组织形式是小组合作研究学习,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研究问题。小组在研究问题过程中,互相切磋,讨论启发,促进发现,从而提高了阅读效能。学生正是在切磋、研讨中发现规则、定义,明白了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研读发现可以是师生在交流中促成的点滴积累的发现,也可以是一段时间的独立学习后的系统总结。

七、交流评价,深化认识

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重要意义

一、研究性教学在高中数学课中的应用

研究性学习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或者生活中选择一定的专题来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主动的思考和学习获取相应的知识并能够应用所获得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居于主导地位,更多的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思考和解决相关问题,而教师则起到一种指导和启发的作用,对于学生研究专题内容的选择等给予指导并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解答,从而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在高中数学课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教师在授课时的渗透及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思考。高中数学的内容与实际生活有着一定的关系,比如排列组合,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来促进学生对相关定理和规律的理解掌握。同时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但是应该充分考虑到高中教学所承担的高考等方面的压力,在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过程中掌握适当的度,保证其适用于高中数学课的最初目的的实现。

二、高中数学开展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意义

高中数学课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对于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学校的角度讲,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利于学校素质教育的推进及整体教学结构的合理规划和设计。研究性学习在某种程度上看似将教师解放出来,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学校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未发生变化的前提下,便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该目标的实现。为了保证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学校要为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使得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课堂的开展具备现实性。高中数学较之初中数学难度有了很大的提升,新的学习方式的推广不能降低高中数学本身的难度,如何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相对较难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如何在传统数学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便成为高中学校所面临的问题。当学校给予研究性学习所带来的一些教学上的新问题进行改革创新时也便从整体上推动了学校教学的发展。

从教师的角度讲,研究性教学使得教师的作用更为突出。高中数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并未将教师从课堂中解放,而是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责任。研究性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考虑高中数学教学的性质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教学方式的改革,使学生意识到研究性学习重要性的同时还要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根本上保证高中教学目标的完成。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从课堂教学到课外研究都起着指导与评价的作用,对于学生研究行为的有效指导及学习过程中和结果的评价能够及时发现解决相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保证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对学生而言,研究性学习能够提高其自身的综合能力。高中阶段的学生具备了较强的认知能力,承受着高考的压力,高中数学难度的提升也为他们的学习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主的研究性学习,对数学原理和公式的推导等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同时提高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研究,能够使其用更加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通过与同学的互动形成一种融洽的“相互促进、

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并且教师对相关问题的解答能够增加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交流中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关怀,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成林.在高中数学课中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39).

篇5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主要问题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75-01

一、现阶段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维障碍现象严重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维方式单一。教学过程中,多数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过于单一,没有形成多重思维方式,这一点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二,结论过早。学生普遍存在轻率下结论的问题。

第三,缺乏创新。学生经常采用单一学科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忽略想象、灵感的重要性,活动过程缺乏活力。

第四,思考偏执。许多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朝着一个方向思考,不懂变相思考,固执己见。

2.形式化现象严重

有些学校在进行教学安排时并没有为学生设计适合其研究性学习的条件,大都延续传统的教学安排。一些授课教师不能够对学生进行十分系统的学习指导,不能够领会研究性学习的旨要。因此,一些学生仍旧不能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因而也就不能将研究性学习与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学生的探究思维也并没有得到实质上的提高。形式之风盛行,表面功夫大起,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达不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3.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其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然而现在一些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不高,这严重阻碍了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尤其在物理教学过程当中,要将研究性学习与物理学习结合到一起,必须依靠教师的职业素质,必须依赖于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需要重建。

第二,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需要时时更新。

二、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主要角色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二)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动手“学物理”、动脑“想物理”,不仅获得了物理知识本身,更在于获得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其主动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例如,研究“铝管中磁性小球的下落规律”实验中,把两只外形完全相同的小球分别从竖直放置的铝管上端放下,一只小球很快地从下端掉出,而另一只要等数秒后才从下端管口落出。根据这一实验背景,对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探究:

1.你猜一猜出现这种奇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请分析小球进入铝管后运动状态的变化过程。

3.能否用实验来验证假设?

4.你提出的实验方案是什么?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测量?

5.给你电火花计时器的一套装置,能否用它来研究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如果用图像分析的话,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

这样的设计比单纯的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更能让学生接受,关键是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并获得对新知识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合作交流,就是在学生自主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分享探究性学习的成果。

例如,在学完“动量”一章以后,学生对火箭的内容很感兴趣,由几个学生自发组成了一个“研制水火箭”的研究小组。首先研究小组集体论证,研究小组一致认为,制作中应考虑四个方面的原理:动量守恒、增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控制。通过近一个月的细心研究和精心制作,研究小组最终成功地制作了水火箭模型,并在交流会上获得教师和学生们的一致好评。同学们感慨地说:“活动中我们学会了如何提高动手能力,如何积极主动地配合其他成员形成默契,锻炼了我的表达能力。学会了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了理解和宽容,学会了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

(四)引导探究,就是将所学的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于解决问题的探究实践之中,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重点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实践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这对培养和提高学习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楞次定律”的教学中,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课堂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实验(将演示实验改变为学生自己做探索性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楞次定律课堂讲练课堂练习。教学中主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自己得出楞次定律。

(五)评价体验,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主要任务在于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主动发展的能力。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是对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评价,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二是要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重点是提炼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思维方法和有效策略,使学生对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有所体悟,以提高主动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彩珍.研究性学习思想与物理探究式教学的有机结合[J].基础教育研究.2009(10)

[2]国家基础教育课程项目:《研究性学习》指导手册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篇6

关键词:中职数学 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172

笔者从事中职数学教学工作10余年,对中职数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也在不断的摸索,目前国家对职业教育进一步重视,学校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着彻底的改革。那么数学作为一门必修基础课,研究性学习显得十分必要。

1 目前中职学校的几种人才培养模式

1.1 校企合作,订单培养

以上饶市中等专业学校为例,学校大力发展订单教育,与国内80多个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如与杭州贵义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联合开设有高铁、银行定向、移动电信定向培养班,与北京中航天使教育集团联盟,校企合作共同成立了以航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以航空服务类特色专业为主导的二级学院,学校以“学历教育+岗位技能培训+企业化实训成长”的培养模式交叉定向培养,入学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书,毕业生按专业培养方向安置就业。

1.2 把企业引进学校

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与中国长城计算机深圳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城公司”)有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2012年末,这种合作进入了一个深度融合的新层次。双方确定,在“云计算”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战略合作。他们共同制订了“云计算”专业的人才标准和课程标准,共同开发了国内第一本“云计算”中职教材;第一职校在计算机应用专业开设了“云计算”选修课程,长城公司派出一线工程师来校授课。双方共建了“云计算”实验室,由学校提供场地、长城公司优惠提供云计算平台软、硬件产品,以及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服务,满足“云计算”课程教学、学生实验(工学结合)和教师科研的需要。

1.3 把课堂搬到企业

深圳宝安职业技术学校创造性地提出了“把学校搬到企业,把课堂设在车间”、“建设企业校区,打造没有围墙的校园”的构想,率先启动了“企业校区”建设工作,形成了校企合作的“宝安模式”并进一步提出了“三层融合,三双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 中职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定义

中职学校数学研究性学习就是指中职学校的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本,结合他们的专业以及研究特点,以书本上的内容和学生原本具有的知识量作为基础,在课堂中设计问题情境,指引学生采用像科学研究一样的那种方法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一种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提升学生发现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简单地说,中职数学研究性学习终极目标一般可以定位为下面几方面:一学生科学态度的形成得以促进,二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得以培养,三学生自主研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得以发展,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培养。

中职数学研究性学习一般可以分以下几步骤:一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出几个问题,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分析所提出的问题,根据自己已积累的知识并可查阅资料得出自己的结论,三老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把问题展开讨论,四老师立马做出总结,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并总结这种掌握知识的方法。

3 中职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必要

我们在上面已经介绍了目前国家中等职业学校的几种人才培养模式,从整体上看,学校对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跟传统的这些方面相比那是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学校明文规定,学生在学校实践课时的比例要达到50%以上,好多中职学校的好多专业都想把数学课直接拿掉,但是中职学校毕竟不是技工学校,数学课仍是一门必修基础课程,所以,各个中职学校的各个专业给出的数学周课时最多也就两节,这么少的课时的情况下,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去给学生上数学课,那么学生能掌握多少知识?少的可怜。前面我们又介绍了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因此这种学习模式显得十分重要。中职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与中学生不同,中学学校虽然目前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目前毕竟还是最终看分数来决定一个学生的升学情况,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能数学能做多少题,能考多少分,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十分重要,那么重要的是什么呢?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3.1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一种学习模式,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好不好,就看老师主导得怎样了,所以老师的作用仍然十分重要。

3.2 提升学生能力

数学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已有的知识,还要主动去查阅大量资料掌握大量信息,最终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在这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分析、动手、思考、总结的综合能力很明显地得到提升。

3.3 形成师生和谐关系

篇7

关键词:化学实验 素质教育 研究性学习 重要途径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的感性认识主要靠化学实验提供,重视化学实验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搞好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一、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经常让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欣赏感受化学美,就会消除对化学的误解,激发探索化学的浓厚兴趣,产生热爱生活、愉悦和谐、乐观向上等积极的情绪,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1.化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学科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学科的学习特点,在实验中学习化学无疑是最有效而又最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之一。在化学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和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化学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化学研究性学习。

2.化学实验本身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化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有计划地实施探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化学实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地探究的过程。化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化学科学的任何一项重大的突破,无一例外地是经过化学实验而取得的。正如波义耳所说,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中学生化学学习中的化学实验,虽然绝大多数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再认识,但从本质上看,这一过程与科学家进行的科学研究中的化学实验是一致的。当化学实验被用作探究性学习的途径时,化学实验的创造性和探究性便充分显示出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家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研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所以,在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实验这个手段进行探究性学习。

3.化学实验为探究性学习中验证假说提供了科学方法

和科学家进行的科学探究一样,探究性学习也具有问题特征、收集信息特征、假设特征、验证特征和评价反馈特征。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针对发现的问题,在回忆总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基础上,作出大胆假设或猜想,并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假设或猜想进行证实或证伪。所以,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探究性学习时验证假设或猜想的主要方法,也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

二、化学实验作为研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1.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系列学习活动。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在化学学习中,除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外,教师更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而化学实验是最形象、最生动、最直观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之一。

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的情境,要特别注重化学实验中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现象纷繁复杂,有目的、有条理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的思考,才能从复杂的化学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如在进行高中化学有关“原电池”的学习时,组织学生完成“将一根铁丝和一根铜丝放入稀硫酸中,观察实验现象并与同学交流”的实验,由于铁丝和铜丝放置的位置问题,可能有些学生观察到铁丝上产生气泡,铜丝上没有气泡产生;有些同学观察铁丝和铜丝上都有气泡产生。而从观察到铁丝和铜丝上都有气泡产生,到产生“为什么铜丝上也有气泡产生”的问题,就需要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维能力。

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将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和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内容开发成化学实验。因为学生在其感到熟悉和认为有用的情境别能发现问题和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例如在进行初中化学的关于“燃烧条件”的学习时,从实验室酒精灯的熄灭、燃烧木柴要把木柴架空、液化气灶及煤炉都留有通风口等学生非常熟悉的实验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

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要使化学实验呈现的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影响化学实验现象的因素很多,产生的化学实验现象也错综复杂。教学中要通过精心设计实验方案、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等多种途径,以最佳的实验方式呈现化学问题,使学生通过努力能够顺利地解决化学实验呈现的问题。如可用浓盐酸、浓氨水、酒精等的挥发实验来呈现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停地运动的问题,用氯气使潮湿的有色布条退色的实验呈现次氯酸的漂白作用的问题等,都能使学生顺利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2.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经过多渠道的收集信息和深入的思考,将会提出有关问题解决的方案和问题答案的假设或猜想。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猜想或假设进行验证,是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常用的方法。

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体验和经历用化学实验验证假说和猜想的机会。教师要指导学生,特别是要帮助和指导那些有困难的学生完成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如在初中化学中物质构成微粒知识学习时,对“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是有空隙的”的假设的验证,学生在设计方案时可能产生一定的困难,这时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一定体积的水和酒精混合”的实验方案和“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的压缩”实验进行验证。

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要注重引导学生设计一些与假设或猜想“相违背”的实验方案和采用反证的实验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演绎的思维方法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如学生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时,可能会提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增大、不变和减少三种不同的假设,并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一些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质量增加”,“木炭在空气中燃烧质量减少”等“反常”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在探究中产生新的问题,以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实验中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探究性学习中验证假说或猜想的实验方案,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实验现象,要使实验能够用来验证假说或猜想,实验条件必须与题设条件相吻合。通过实验验证过程中对实验条件的控制和选择,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了解到实验条件控制是实验的灵魂,从而有效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3.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

在化学教学领域中,长期以来人们过分夸大了实验所起的验证原理、通过形象直观的方式获取知识和培养实验技能的作用。以化学实验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途径,就必须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恢复化学实验探究性的本来面貌。

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要不断研究开发适合于探究性学习的化学实验,要注意从生产、生活实际中挖掘素材设计实验方案,因为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的实验探究性强,能极大程度的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如钢铁的锈蚀和防护、燃烧和灭火、金属的活动顺序、气体和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都可以设计成很好的探究性实验。

三、借助典型化学实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第一,借助典型实验,恰当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例如借助葡萄糖跟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的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有机物的官能团结构是化学变化的内因,而反应条件是外因。反应条件不同,有机物表现的性质就不同。葡萄糖在常温下跟Cu(OH)2悬浊液反应生成降蓝色溶液,是多羟基表现的性质。从而树立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和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观点。

第二,借助典型实验,增强爱国意识。例如借助侯氏制碱法实验原理介绍侯德榜的感人事迹和我国纯碱工业的发展概况,激发学生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第三,借助典型实验,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例如结合每一个演示实验的特点有侧重地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遵规守纪、不怕挫折、保护环境的教育。介绍化学家钻研实验要着重加强爱护公物、尊重他人、乐于协作、注意安全、整洁有序的品德教育,大力纠正学生在实验中浪费药品、乱放乱倒等不良实验习惯。

四、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

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研究性学习

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但并非是惟一的途径。有些内容用探究性学习并不一定需要通过化学实验来进行,特别是对学生具有较多知识背景的内容和物质微观结构的学习更是如此。如学生对原子结构模型提出质疑,我们无法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但可以通过化学史料,沿着科学家的研究足迹,去想象、去思考。有些内容的研究性学习可以通过包括化学实验在内的多种途径来进行。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学习内容和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选择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2.营造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学生对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学习的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自然倾向的激发。教师必须注意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在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实验方案,即使是在对学生提出的不全面、不完善甚至错误的实验方案,也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在提出实验方案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精神和创新意识。另外,教师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和探究性行为,允许他们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研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受挫折的磨练,并体验研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注意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篇8

高中语文学习,需要大量阅读。可学生习惯了“赶牛”式学习,不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给语文教学带来许多的无奈。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在比较广泛的教育资源的背景下开展的自主、开放、探究式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主动、实践、开放、研究的优点,恰好可以改变语文教学的困境,给语文学习注入无穷的活力。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这是积极的学习,是一种大语文学习。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启发,激发他们的兴趣。如,学习了《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氓》,组织学生对边塞诗、古代诗词中的爱情诗进行研究。在学生研究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的文言文知识,识记了很多名篇名句,大大提高了学生文言文的阅读水平。

但语文研究性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要把课堂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生活中,每个人每天要说不少的话,要听不少的话,引导学生怎么说好话,怎么听懂话。又比如,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对联、广告的语言特点进行研究。

篇9

关键词:细胞形态学;临床检验;必要性

随着各种先进仪器的使用,目前,在临床上,医生对血细胞形态学的检查结果并不是很看重,一般只是根据“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的数量来判断患者的病情。然而,由于今年来广泛应用抗生素,致使患者的血细胞在数量上变化不是很明显,不能真实的反应患者的病情。故而,作为一名临床工作者,血细胞形态的改变所反应的病情是值得我们了解并熟悉。本研究旨在让临床工作者重新认识血细胞形态改变的重要性和意义,从而更好的知道临床工作。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1月6日~2014年1月6日期间在我院门诊因腹泻、发热、乏力等检查血常规提示有显著异常值而住院治疗的患者,并从中随机选取236例作为研究组;与此同时,选取2013年1月6日~2014年1月6日期间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236例作为对照组。其中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实验方法首先采集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液并制成相应的标本,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每组的细胞形态,并记录下每组中每个标本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形态”是否发生改变,若一个标本中只有一种细胞形态发生改变,本类细胞记为“阳性”,若此标本中有2种、3种细胞或都发生改变,根据患者病情,选取此标本中的最能说明病情的细胞类型记为“阳性”。而对照组的“阳性”计算,如果一个标本中只有一种类型细胞形态的改变,直接将此细胞记为“阳性”;如果遇到一个标本有几种细胞形态的改变,则根据患者综合体检的结果酌情选取最接近本人的细胞改变类型记为“阳性”。然后计算细胞形态改变的阳性概率,并应用统计学分析两组细胞形态改变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

1.3 形态改变判定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镜下血细胞形态的改变,以下是不同血细胞改变的方式。中性粒细胞形态改变的方式:(1)核左移;(2)核右移;(3)是否有中毒颗粒及空泡形成;(4)细胞肿大退行性改变等。 淋巴细胞形态改变的方式:(1)空泡型、不规则型、幼稚型;(2)大颗粒淋巴细胞;(3)核固缩、核碎裂、微核等。 红细胞形态改变的方式: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央淡染区明显扩大。 血小板形态改变的方式:(1)成堆出现;(2)血小板粘附聚集减少;(3)血小板无聚集现象,呈分散状。

1.4 统计学方法以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形态改变阳性率比较研究组的细胞形态改变阳性率为78.0%,对照组的细胞形态改变阳性率为26.8%。研究组的细胞形态改变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形态改变阳性率比较

组别 例数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红细胞 血小板 阳性概率率(%)

研究组 236 65 43 40 36 78.0

对照组 236 20 16 15 10 26.8

3 讨论

血液细胞学的检查主要是检查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种检测血细胞的仪器应运而生,也为现代医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许多传统的细胞检查手段也相继淘汰。但是,由于血细胞分析仪尚不具备识别红细胞、白细胞、 血小板形态的能力,不能完全替代显微镜对血细胞的识别和分类检查[1]。 在临床工作中,如果我们医生一味根据各血细胞的数量来判断病情,很容易导致误诊,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如白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意义:(1)用以肯定或基本肯定诊断(可检测出白血病细胞,可确立白血病的诊断等);(2)为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白细胞增多更支持心肌梗死的诊断,白细胞正常支持心绞痛的可能);揭示疾病的严重性或监测治疗效果(通过白细胞增高的程度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急性细菌性炎症感染时白细胞的增高更为明显)[2]。显然,这些血细胞形态改变的检验结果是我们临床医生单从血细胞数量上而无法获取的。

本临床观察实验研究显示:研究组的血细胞形态阳性概率为78.0%,对照组的血细胞形态阳性概率为26.8%;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比较(P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自主学习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对信息领域的探究越来越多,技术越来越成熟,可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却始终不够重视,所以教学内容也单调、枯燥。这样,就抑制了学生在科技方面的了解,对整体学生学习信息方面的认知水平都是无益的。想要利用有限的课时训练对高中生信息方面的学习成绩与了解得到最大的提升,就需要用一种新颖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一、改善学生学习热情低落现状

由于高中的信息技术不列入影响高考成绩的课程,很多学校、教师、学生都不是很在意,因此教师也就是按照课程进度讲解内容,没必要也没机会了解学生的偏好和问题,学生也往往因课程枯燥无用而放弃在这门课程上的钻研。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讲解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一起进行讨论和研究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改变课堂的枯燥、乏味,还让学生在研究的同时可以互相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也容易激发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学习的兴趣。

二、研究性学习教学对兴趣培养的好处

很多学生在毕业后对信息技术的了解还是知之甚少,能应用到的也就是简单的文档操作,不清楚自己在信息技术这方面的爱好,也没有什么机会做什么研究或者了解自己在这方面的天赋。学生在一起学习、研究时,会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和知识,有的人对硬件方面感兴趣,有的人适合做编程方面的工作,有的人更愿意学一些制作网页方面的知识……这样,通过大家的研究性学习,分享了自己擅长方面的知识,学到更广泛的知识内容,也让一些对信息技术接触较少的学生找到了自己擅长的方向。

三、以特长分组研究性学习更有效率

在了解了自己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兴趣偏好之后,可以先选出几个在不同方面比较有特长或者兴趣较大、学习较快的学生作为代表,分出几个不同学习方向的分组,再根据爱好特长自主分组。这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可以在一起研究学习,互帮互助,讨论都不理解或有争论的问题,再提问给老师解答,既减轻了学习压力,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研究性学习方式就是把教师灌输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形式转换成学生自主研究学习的形式,为了让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水平得到有效、快速的提升,可以将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灵活地运用在信息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张晓燕.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创造力培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

[2]王红.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1.

篇11

[关键词]化学实验 问题 创设情景 探究学习 策略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活动过程。它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几个要素。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学生通过实验来研究和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景,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一、化学实验作为探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

1.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景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情景下产生的一系列学习活动。问题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发探究活动的前提。化学实验是最形象、生动、直观的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之一。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教材在讲述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时,主要是强调其强氧化性以及与水、二氧化碳的反应。对过氧化钠的漂白性只作了简单的表述,教师可以增加“过氧化钠使品红褪色”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过氧化钠使品红褪色的原理是什么呢?

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情景:(1)需要特别注意化学实验中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化学实验现象纷繁复杂,只有有目的、有条理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的思考才能从复杂的化学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2)还要注意将与人类生产、生活有密切联系和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内容开发成化学实验。因为学生在其感到熟悉和认为有用的情景别能发现问题并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3)化学实验所呈现的问题最好是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解决它。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方案,以最佳的实验方式呈现化学问题。

2.利用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适时、适当地对学生思路进行引导,使其在已有的化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对问题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想和假设,并就猜想和假设设计出实验的方案,由教师审阅批准,然后进行实验。如前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次氯酸、二氧化硫等物质的漂白原理和漂白效果,使学生的思考有一个基本的方向,学生发表猜想后再启发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假设,然后让学生设计并进行实验等等。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帮助并指导那些有困难的学生完成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有体验和经历用化学实验验证假设和猜想的机会;要注意引导学生设计一些与假设或猜想“相违背”的实验方案并采用反证的实验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演绎的思维方法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也能使学生在探究中产生新的问题,从而提高探究性学习的质量和效果;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因为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实验现象,要使实验能够用来验证假说或猜想,实验条件必须与题设条件相吻合。通过实验验证过程中对实验条件的选择和控制,使学生了解到实验条件的控制是实验的灵魂,从而有效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3.营造良好的探究性学习氛围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给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开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实验方案,即使对学生提出的不全面、不完善甚至错误的实验方案,也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在提出方案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精神和创新意识。另外,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和探究性行为,允许他们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受挫折的磨练,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二、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探究性学习

化学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有些内容特别是对学生具有较多知识背景的内容以及物质微观结构的内容,不一定需要通过化学实验来进行。比如对原子结构模型的质疑,我们无法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但可以通过化学史料,沿着化学家的研究足迹,去想象、去思考。有些内容的探究性学习可以通过包括化学实验在内的多种途径来进行。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学习内容和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选择探究性学习的途径。

2.注意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活动,可以把观察、实验控制、收集事实、分析和统计结果等科学方法融于一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因此,在实验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并努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求实、不畏艰难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精神,使他们在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篇12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等均将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提到了重要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和实施,将党和国家关于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医院中西药房合并,社会药店中西药物兼营,将以前的“两站式”服务变为“一站式”服务,符合《处方管理办法》的规定,符合民众的需求,可以避免因处方分散在两个药房无法审核导致的重复给药、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的现象。这样既提高了合理用药水平,也保证了患者用药安全。然而中药介绍是需要专业术语和技巧的,介绍不好,会起到相反的效果[1]。但一些药学服务人员对中药以及中成药的专业知识掌握不足,对其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没有及时掌握,用药差错时有发生[2]。所以中西药房的合并,社会药店的中西药兼营,药学专业人员对中药知识的学习也同等重要,药品调剂、用药指导都需要中西药复合型人才。培养中西药复合型人才是当前中职药学教育适应市场需求、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我校进行了如下探索。

 

1修订药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中药调剂课程,增强中药知识储备能力

 

目前,教育部专业目录从研究生层次、本科层次到专科层次以及中专层次,药学专业依然划分为药学(药剂)专业和中药学专业两类,并无中西药结合专业。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要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推动学校面向社会需求办学,增强职业教育体系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3]。目前执行的中职药剂专业教学标准针对教育部提出的要求做了相关课程设置的调整,但还是存在中药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教学比较薄弱的问题,专业核心课仅有“中医药基础”72学时,占专业核心课的22.2%,专业方向课取消了原来的天然药物学基础和天然药物化学基础,而中药知识在其他课程中出现的很少[4]。

 

我校及调研过的三所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虽然各自作了调整,但中药相关课程的学时占专业课的学时比例也都在20%以下。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导致学生对中药理论知识和调配操作技能的欠缺,与当前药学人才的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不相协调。

 

为此,我校在岗位调研的基础上,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将中药相关课程占专业课的学时比例提高到28.5%。在继续开设《中医药基础》《天然药物学基础》《天然药物化学》的基础上,增设《中药调剂技术》,通过任务引领和项目活动,使学生了解中药调剂的基本知识及中药处方的管理制度;掌握中药处方常用术语、中药处方应付常规、中药的配伍禁忌、中药炮制等相关知识,了解汤剂制备的理论知识及中成药销售的相关知识。从而使学生能熟练完成中药调剂工作项目中审方、计价、配方、复核、发药、炮制、汤剂制备、中药储藏保管等具体工作任务,掌握其相应的操作技能和必备知识。

 

2开展中药知识竞赛,以赛促学,提高学生中药服务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学校自2016年开始,每年开展药学技能大赛,比赛分理论竞赛和技能竞赛,理论竞赛涵盖药学和中药知识,理论成绩占总成绩的30%;技能竞赛分为药学技能赛项和中药技能赛项,各占总成绩的35%。赛前开放实验室、中药标本室,提高学生的中药鉴别能力。2017年在校赛的基础上,参加了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2017年全省医药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药调剂员(学生组)比赛,取得了优异成绩;2018年又组织并参加了烟台市第一届药剂专业中药调剂技能大赛,比赛包括笔试和技能操作两部分,技能操作包括中药性状鉴别、中药处方审核、中成药分类陈列、问病荐药四个项目。其中,问病荐药比赛项目,在莱阳卫校标准化病人(SP)协助参与下,模拟病人,现场演绎,在模拟情境中,全面考察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和现场应变反应能力。通过中药知识与技能比赛,提高学生中药服务能力,真正达到“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

 

3开展现代学徒制,以师带徒,提高中药应用能力

 

我校药剂专业2017年被确定为山东省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018年学校又被确定为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给药剂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平台。学校与合作企业双方针对行业需求开展调研,优化专业服务面向和岗位面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制订药剂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还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坚持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相融合,课程内容与工作过程相融合,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相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教学环境与工作现场相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原则,将药剂专业课程模块化,即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程、学徒岗位能力课程及专业拓展课程,学生(学徒)在完成校内公共基础课程、部分专业技能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在企业培训中心和工作岗位,经企业师傅教学与指导,完成其余的专业技能课程、学徒岗位能力课程及专业拓展课程,例如:中药调剂技术的实操内容、中药的储存与养护技术的实操内容、药店实务及中成药销售等均在企业岗位,经师傅教学与指导完成,从而缩短学徒的岗位适应期,提高学徒岗位适应力,成为具有中西药复合技能的人才。

 

4成立中药社团,培养中药兴趣

 

根据学生的兴趣,充分利用学校的标本资源、植物资源,成立了“本草社”,在学习和实践中激发社团成员对中草药的兴趣。社团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旨在培养中药学习兴趣,提高中药操作技能,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

 

一是组织社团成员游园识药,在校园内开展植物学习活动。让同学们近距离观察校园植物,了解校园百草,加强记忆,接触大自然。学习更多的中草药知识,激发同学们学习中药的兴趣,体验中草药散发的神奇魅力。

 

二是利用中药标本室或中药饮片讲述其来源、植物形态、采收加工以及性味功效。主要针对学生常见病及日常生活常用药的常识性知识,中药茶饮冲泡方法及其治愈病症,让同学们学有所用,真正的把中药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是通过讲授传统中药调剂工具如:戥秤的历史演变、相关故事等,使社团成员认识传统中药调剂工具,并学会使用,通过称量练习,提高操作技能。

 

我校药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是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的,增加中药相关课程的课时,加强中药教学,提高学生的中药技能,把学生培养成中西药复合型人才,是适应岗位需求的重要举措。国务院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培训普遍做法,制订工作方案和具体管理办法,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试点工作要进一步发挥好学历证书作用,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期待国家能够尽早启动药学、中药相关证书的认定,使具有中西药复合技能的毕业生在持有相关学历证书的同时持有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使其岗位工作合法化。

 

参考文献:

 

[1]陈国良.药店要"用好"中医中药[J].中国药店,2014,000(021):74-75.

 

[2]王东方.中西药房合并在医院药学服务中的意义[J].北方药学,2014,(11):135-135.

 

[3]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教发[2014]6号[J].职业技术教育,2014(18).

篇13

一、转变教学理念 实施教育创新

目前,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有两种方法:一是以小组合作学习和研究为主要形式,并做到个体研究与班级集体探讨相结合;二是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现场观摩、体验学习、问题讨论、资料查寻等。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学习方法更为丰富多样,社会性、实践性更加突出,在教学中主张学生全体参与。因此,教师必须确定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念。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广大教师施教的目光大多集中在少数尖子生身上。而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许多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需要依靠全体学生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每个学生有各自的长处,有的擅长实验操作,有的擅长社会调查,有的善于组织管理,有的善于材料整理等,教师要把目光放在全体学生身上,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志趣和才能,塑造他们的创造个性。因此教师必须全面关注他们的发展。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体验、行为培养等进行全面的关注。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考虑学生在获得知识过程中其价值趋向、情感态度、行为调节等变化;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关注学生在现实情况下应达到的水准,而且还要关注对其未来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素质和能力,如学习兴趣、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合作态度、感受和欣赏能力、科学态度和思维品质等:这就要求教师不是把目光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是要在教学中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审美价值,把教学同学生的发展联系起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二、坚持教学民主 鼓励学习自主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 “指导” 和 “帮助”,而不是“传授”和“教导”。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上必须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师生观,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建设性的姿态对教师做出科学性的批评,形成师生相互交流、教学民主的现代师生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自主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度理解,能提高学生在校学习的质量。同时,自主学习能力是个体走出学校后采取的主要学习方式,而如果没有自主学习能力,个体的终生发展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确保学生心理的适应度,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尝试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有序、合理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来,按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调节、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轨迹螺旋式上升。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允许学生出现错误,错了可以重新回答,不完整可以补充,不同意见可以争辩;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姿态进行教学,做到教学相长。

三、优化教堂方法 激发学生潜能

1.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过去教学中,教师只关注自己如何提问,却很少顾及引导学生如何提问,从而使学生养成了被动、消极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课堂提问更切合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学习实际,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首先,教师要认真思考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遇到那些问题,然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示他们可以就教材提问,也可以就教学过程提问,并可将问题延伸到课后或后续课程。

2.经常开展专题讲座

教师在教学中应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可以打破教材原有的章节次序,结合社会现实问题,开展专题讲座,做好研究性学习的示范作用。例如,可以结合有关章节,开展“走进太空”“光的利用与开放”“新科技发展”等知识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3.不断加强学法指导

研究性学习归根到底是学会学习方法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在备课时要备学法指导,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做好学习方法的示范,使学生及时把学习方法内化。具体要做好以下两点:一是提出明确的目标,帮助学生恰当地确定各科的学习目标和各科学习的一般方法;二是指导学生自我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行为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写学习日记,建错题档案,做章节知识整理等,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回顾和反思,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4.培养合作精神

研究性学习任务,往往是通过合作和协作完成的。合作学习时,群体性的互补式竞争能激发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能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的互相帮助,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效率。在“导学设计”的引领下,学生先个人学习理解,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有争议的问题在师生辩论中得以明晰,挑战性的问题在师生交流中得到解决,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起指导、辅导和引路的作用,教师在创设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从学生主体观的角度,设计选择利于学生全程参与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形成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5.探索新的评价方法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书面作业和考试,而研究性学习则可以采用多种评价形式和方法,如小论文、设计方案展示、制作成果展示、口头答辩等。对学生的评价,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步了没有,重在考察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探索评价方案和方案的具体操作就显得非常必要。

四、加强业务学习 促进专业成长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将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1.提高把握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教学思想,教师的教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而研究性学习要求将所学到的知识加以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并应用到实践中去。例如,“物质的状态”这节内容,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入课堂。运用冰块、酒精灯、温度计等,让学生按照教材去探究,教师对学生的结论做出评价。这样,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状态的变化与吸热和放热好的关系,还能提高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学习品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把握教材,根据实际情况将教材做出新的构思和处理。

2.提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学生所选取的课题或专题可能触及深层次的学科专业知识,甚至是本学科研究的前沿和其他学科知识。例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一课题,除了物理学科能量、能量转化、能量计算以外,化学学科原子能、化学反应;生物学科光合作用、微生物发酵;政治学科石油资源与国家、石油与经济关系:历史学科人类开发利用能源的过程;地理学科能源、能源的分类、核电站建设等,涉及面广大,还要了解当代能源开发的先进方法和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回答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教师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是时展的要求,我们必须摒弃“隔行如隔山”的陈旧观念,争取一专多能。

篇14

【关键词】高中地理;分组学习;应用;必要性

分组学习是新课改后现代课堂教学中倡导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然而,很多教师反对这种教学方法,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是浪费课堂时间,认为自己讲得多,学生就学得多,殊不知,教师讲得再多,学生缺乏兴趣,无法对所有的知识进行吸收。因此,分组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方法,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一、高中地理分组学习的开展

高中地理分组学习是指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一起交流,一起解决问题的教学形式。在地理课程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分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倡导者和策划者,协助学生完成活动,并对每个学习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并奖励。鼓励学生就问题互相讨论,解决问题。以“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例:(1)教师先划分小组,在每个小组当中选出一个组长。(2)教师开始讲解本节知识。从多媒体的电影情节中引出水的重要性。概述水资源的概念,以及地球主要的水体和所占的比例。提出问题:水资源储量最多的是冰山,为什么人类的生产、生活用水主要是河流、淡水湖泊以及浅层地下的水?让每个小组根据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期间教师给予一定的方法和指导。讨论完毕后让学生回答该问题,展示成果。(3)请两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水循环的示意图,其他同学自行在纸上画,画完后,进行比较是否完整、正确,并思考水循环有哪些主要的环节?然后参考课本的“水循环示意图”,根据对比自己画的示意图进行总结和补充。(4)让学生讨论水循环主要分几类,分别说明每个循环的过程,在此期间,教师走入小组中,根据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几分钟后,组长派一个代表写出答案,组内其他成员进行补充和修正。(5)教师要求学生参考课本内容,提出“水循环的意义”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之后,各组长派一个小组成员就讨论成果进行发言。(6)最后,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并积极评价各小组的表现。

二、高中地理分组学习的必要性

卡耐基说:“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人际关系占了百分之八十五,而专业知识仅占百分之十五。”由此可见,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但人际关系往往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发展而来。高中地理分组学习主要是根据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这种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如下:(1)培养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地理课堂分组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开展地理学习活动中,学生可以大胆提出对问题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别人的解决方式产生新的思路。(2)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在高中地理分组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个小组就相当于一个团队,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需要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一起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相互竞争,相互鼓励。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相互配合,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的目标。(3)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地理课堂分组学习过程中,既有合作也有竞争,不管哪一方面,都极大地刺激学生学习地理的动力和兴趣。因此,分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4)有利于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传统教学都是一对多,交流机会很少,基本都是老师说,学生听。在分组学习中,每个小组自行交流讨论,老师以小组为主,指导小组解决问题,增加了师生和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5)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高中地理分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经常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方式,如举办辩论赛,可以培养学生辩论的能力以及竞争能力;布置一个小任务,每个小组根据一个课题做一个PPT,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的能力。因此,分组学习可以全方面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6)活跃课堂气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都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师生之间没有互动性,导致课堂沉闷,没有活力,学生更不愿意听讲。在分组学习中,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思考,每个学生都可以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同时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活动,并能有针对性地对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