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9:35: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航天知识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Wen Xin, Zhang Wenhao, Qin Yuqi
Shenya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Shenyang, 110136, China
Abstract: Discussed the problem of knowledge structure which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ing problems at the present stage, combining with the aerospace and aerospace general education. By their own personal experience, the author summed up the content, meaning and purpose of the aerospace and aerospace gener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various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Introduction to aerospace technology” as a liberal textbook, this article given the teaching improvement and reform proposals about the textbook of aerospace and aerospace.
Key words: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此同时,由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航空航天技术开始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观念。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更加引起人们对航空航天技术的关注。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目前国内很多知名高校先后成立航空航天专业,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与此同时,一些普通高校,如南京财经大学,也将航空与航天(也有的学校称为航空航天技术概论或航空航天技术博览)作为通识课。笔者结合自己的授课经历和体会,并参考欧美高校开设通识课的教学模式,探究航空与航天通识教育教学内容、目的和方法等。
1 我国专业化教育模式的问题与通识教育
1.1 现阶段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专业化教育模式是高等教育在特定时期(20世纪80年代)和特定社会背景(生产力亟待恢复)中的选择,这个选择尽管在当时有合理性,并对我国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却不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过分强调专业划分,把学生的学习限制在一个狭窄的知识领域内,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过去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专业对口”已经不再是一个最优目标了,高等教育的专业化做得越好,学生就越难适应变换了的工作,面临的情况可能就越糟糕。
社会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旧的工作岗位不断消失,新的工作岗位不断出现,高校里专业调整的步伐,无法跟上社会职业更新的速度。应对工作岗位的变化,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
1.2 通识教育起源和目的
通识教育,国外称“General Education”,也称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1-4]。
通识教育源于19世纪[6-8],当时大学的学术分科过于精细、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提出通识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对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20世纪,通识教育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今天,欧美大学仍在不断完善其通识教育。如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已经经历五次较大的通识教育改革[7-10]。
在我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古代。《易经》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论衡》认为“博览古今为通人”。所以,通识教育旨在培养“通才”,它的培养目的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强调整合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重视培养人的思维方法及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也重视培养人的情志等。
2 航空与航天通识教育的意义
航空与航天课程在我国一直是航空航天专业院校的公共必修课[1,2],其目的首先是为学生未来从事航空航天及其相关领域工作培养兴趣,更主要的是为学生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专业导论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一些普通高校将航空与航天课程纳入通识教育,其教学目的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1 提高大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开展通识教育不仅能增加大学生专业课以外的知识,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航空与航天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航空航天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2 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作为东方的文明古国,向往飞翔的梦想由来已久,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万户飞天的勇敢实践,表明了古老的中国人渴望飞向蓝天的美好愿望。通过航空与航天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取得的瞩目成绩,学习伟大的航天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2.3 鼓励大学生在困难面前勇于攀登
学生通过航空与航天课程的学习,了解航天先驱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在航天开拓者的眼里,“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没有做不到的事情”,通过这样的教育,激发学生努力奋进,敢于开拓创新。
2.4 启发学生规划未来人生
航空与航天知识可以启发和拓展人们的思维,尤其是航天器的出现,极大地推进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人们对宇宙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感受到重新思索自身存在的价值的意义。飞过天的宇航员大多存在一个共识:“地球在宇宙中是非常渺小的,生命仅仅是宇宙形成过程中的一个产物。”记得有位美国宇航员说过,“昨天的梦想是今天的现实,今天的梦想是明天的现实。”随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很多人开始重新思索这些问题,人类存在的意义何在?人类怎样存在?
3 航空与航天通识教育的教材问题与改革
3.1 教材方面的问题
航空航天技术在非专业大学生眼里,是十分神圣的,因为宇宙的奥秘神秘莫测,很多大学生对航空与航天课程比较感兴趣。作为通识课,目前我国没有一本适合通识教育的教材,大多采用“代用”教材,如《航空航天技术概论》《航空航天技术》等,由此带来很多问题。
(1)专业性很强
翻开《航空航天技术概论》教科书,插图不少,可是大部分是平面图、结构图、流程图和设计图。对于非工科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内容过深,尤其是文科学生,没有工程概念,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2)内容单调乏味
细看“代用”教材的文字内容,大多是定义和概念,枯燥乏味,对非专业学生而言,即便把这些内容熟记于心,又有何意义?另外,由于书本的空间有限,介绍性的内容往往类似于纲要。
(3)课后练习或思考题没有价值
思考题是运用大脑思考后得出答案的题目,而目前的“代用”教材章节后的思考题,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以第一章课后思考题为例,“试述直升机的发展史,试述火箭、导弹发展史”,很多学生认为是“百度题”,学生只要灵活运用手中的工具,就可以“百度”到答案,这类题能算是思考题吗?
(4)条理性很强带来的问题
航空与航天是两个明显不同的概念和领域,尽管有联系,但对于非专业的学生而言,不能混为一谈。目前的大部分“代用”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每章都是以飞行器设计为主线,航空器、航天器和导弹与火箭等内容相互交叉[1,2]。如不管是火箭发动机还是航空发动机,统统纳入同一章节,对于非专业学生,理解起来稍显费力。再如,《飞行器构造》这章内容中,既有航空器的构造,也有航天器的构造,根据整体教学效果分析,这种航空航天结构的相互交叉会导致概念的混淆。
另外,由于中国基础教育多年形成的以学科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加之应试教育的长期导向作用,使基础教育在单一学科教育上越来越深入,学科分化加剧,基础教育功利性越来越明显,而在人文、心灵和智慧等通识教育方面却越来越弱化。基础教育已经走向思想单一、思维狭窄、僵化,缺乏思辨性、创造性思维的模式,对中华民族的智慧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综上所述,航空与航天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不是必修课的陪衬,更不是专业课的附庸,其重要性并不比专业课低。“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学好航空与航天课程,掌握其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更好地开阔思维。
3.2 教材改革的建议
对于航空与航天课程,只有拓宽知识面,全面介绍不同学科研究对象的特点,才能更准确地反映这门课的内涵。为使学生具备开拓新领域的基础,课程内容应具有前瞻性,把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最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在反映学科前沿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航空航天技术涉及领域之广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因此,如何保持课程的完整性也值得探讨。作为面向非航空航天专业学生的通识课,该课程内容应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需要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由风筝飞行延伸到飞机,由早期火箭延伸到各种导弹,由嫦娥奔月延伸到阿波罗飞船,由恐龙灭绝延伸到宇宙探索,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实例中汲取航空、航天和航宇知识。国外有一本航天知识方面的书,名字起得非常好,叫“没有公式的航空航天技术”,值得我们借鉴。
以笔者在神舟飞船、卫星及空间防御领域的工作体会以及在北京、南京几所大学讲授航空与航天知识的教学经验来看,对于航空与航天的通识教育,其知识与内容应该注重“启蒙”,致力于开展大众化的教育,太过学术化反而会让人失去兴趣。教材应该具有趣味性,可以漫画的形式展开。现在已经有的《漫画线性代数》《漫画统计学》等一系列的趣味教科书,以漫画的形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欣赏之余学习到很多知识,两全其美。航空与航天通识教育课程的教科书可以参照这种形式。
关键词:航天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048-03
众所周知,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就是创新,创新亦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在当下国家实施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突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方法和途径,是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主题之一。众所周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需要以一定的学科专业为载体和依托,而且各学科专业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亦各具特色。本文以航天控制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为考察对象,分析探讨当前航天控制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实践对策。一般而言,航天控制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好的动手实践和自我思考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他们普遍有进行创新的愿望和要求,但总的来说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所必需的知识体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创新人格亦未形成。而上述能力和素质的形成是需要授课讲师和教辅人员逐步引导和培养的。作者在长期的教学构成中发现航天控制专业学生通常具有一定的创新动机和欲望,但从学校层面而言,国内大部分高校所能为学生提供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条件少的可怜,学生的创新愿望和需求无法得以实现,因而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能力也就无从培养。从学生角度而言,大学生群体不善于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创新环境,更不能想办法来积极创造自己所需的环境。从教师角度来看,部分教师教学模式单调乏味,无法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拘泥于陈旧老套的课堂教学理念,照本宣科和填鸭式的现象时有发生,一成不变的考核形式和内容,这通常都会误导学生死记书本上内容。总之,学校层面、教师层面以及学生自身都存在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航天控制专业学生培养创新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培养航天控制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涉及到各个环节的诸多方面。就当前情况而言,航天控制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具体化,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一定意义来说,航天控制专业特色课程的设置,对培养航天控制专业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由于航天控制专业所涉及到的知识面比较狭窄,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另外,航天控制专业很多必修课(比如航天器轨道姿态动力学与控制)的内容普遍较难、课时重,往往导致本专业的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获取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这就大大限制了学生知识结构的拓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学内容僵化,教学方法不能与时俱进。目前,航天控制专业继续沿用了以教师在课堂集中讲授知识为主的授课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对具体学科的教材、教学大纲,甚至试卷考题都进行统一化处理,这种培养模式必然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大同小异。因此,这种高度归一化的教学行为,必将导致学生陷入被动学习的魔咒,无法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也往往局限在教材和教师所划定的框架之中。
3.实验教学模式亟待革新,实验教学效果亟待提高。航天控制专业实验教学中所涉及到的仪器设备、实验方法等都由授课教师事先统一布置安排,实验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模仿各种操作流程,没有时间对实验室流程进行自我思考,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在本质上是一种机械的模仿教学,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4.大学生参与科研的氛围淡薄,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就目前航天控制专业培养体系而言,学生们的学习目的仅限于掌握专业理论知识,通过考试,从而在主观上没有积极参与科研实践意愿。另一方面,大部分授课教师自身的科研成果考核压力较大,也没有主动的意愿参与学生科研的指导工作。即使有部分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也只对项目研究成果把关,至于具体的研究内容则让学生自行决定。由于很多学生特别是本科生是初次参加科研活动,缺乏进行科研所必需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导致科研活动成果甚微,严重挫伤了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此外,现行的高校科研管理体制重教师、轻学生,导致学生科研平台建设严重滞后,学生参与科研氛围淡薄。
5.现有的师生两方面的考评机制和规章制度亟待革新。目前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是看学习成绩,这势必导致学生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忽视其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对教师的考评则过多侧重于教学和科研的数量,而不注重质量。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体制导致教师为了申请到更多的科研项目而无暇顾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考核也仅仅是统计教学课时量,而从未涉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航天控制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对策
立足航天控制专业教育教学实践,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我们提出在培养航天控制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过程中应着力采取以下对策。
1.重新修订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优化航天控制专业课程群的体系结构。众所周知,创新需要以扎实的基础知识储备作为基石,换言之,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无法进行创新的。因此,应该进一步优化控制专业课程结构,构建宽口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依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一些核心课程,重点打造具有航天控制专业特色的精品课程。同时,要增加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的比重,允许学生跨专业、跨系、跨学院选修各类课程,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拓宽自己的知识体系。
2.革新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知识体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之一。因此,参与授课教师的角色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上,更应该是创新教育的积极推动者。授课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结合大学生认识学习的具体特点和日常生活体验,注重书本理论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自我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和积极性。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注重营造一种鼓励学生创新的课堂氛围。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多样化的课堂授课模式,针对某一具体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地融入课题教学活动中。同时,授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应注重向学生介绍航空宇航学科最新飞行任务和发展动向,从而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航天创新的积极性。
3.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改革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根据航空航天院校现有的硬件设备资源和师资力量特点,我们对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改革,致力于探索新型开放式实验教学理念和方法,并将其应用到日常的课堂教学和创新活动中来。这个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应该创建多模块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其中较为有效的做法是创建航天院系与航天相关企业“零距离”合作的产学研结合示范实践基地,此类实践基地能突破产学研结合过程中的空间瓶颈,使学生在第一时间深入生产实践现场,有助于课堂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化和转化,亦给创新提供更大的空间。
4.探索新型学生科技创体系,建立校内外创新实践基地。具体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建立学生科研创新立项制度,从政策和经费上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鼓励学生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这有利于通过科研活动促进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学术涵养以及培养创新精神;其次,开设大学生航空航天论坛、聘请航天控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为学生作学术报告,使学生了解国内外航天专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动向。总之,应该充分发挥航空航天院校的科研优势,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将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的教学、研究与服务航空航天发展相结合,从而创建有专业特色的校内外创新教育基地。
5.完善师生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航天控制专业传统培养体系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弊端很大程度上反映在评价体系的简单划一,不能如实反映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因此,对学生的评价要同时考察其专业知识的完备性全和创新能力的高低。总之,应该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同时,高等学校要加大对创新意识强、创新能力高和创新成果多的学生奖励力度。如在部分高校已实行的创新学分、学生科研奖励政策等。在对教师的评价方面,对教师教学行为评价不能简单停留在课时工作量上,更要看其是否培养和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学院和系两个层面都应建立针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考评环节和规章制度,从政策导向上引导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总之,只有深入改革师生评价体系,建立合理的创新激励机制,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我们应该通过改革航天控制专业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营造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拓宽教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为使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不断深化,学院和航天控制系必须做到长远规划与短期安排相衔接,在找准主攻方向的基础上,集中优势,突出重点,切忌贪大贪全。
参考文献:
航天测试发射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近年来,我国航天发射任务明显增加,载人航天、深空探测、二代导航、对地高分、新型运载火箭试验、多平台发射等新任务连续不断。航天发射将呈现出零窗口发射、连续多窗口发射、快速密集发射、一箭多星发射、应急快速发射等发射新局面,参试人员兼岗、多任务并行情况普遍。高密度航天发射带来参试人员的不足,也对测试发射人才素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航天发射试验任务涉及部门多,直接参与试验任务的指挥和技术人员众多,往往需要各级指挥机构组织协调并联合决策。航天发射试验是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要求万无一失,而决策的问题往往是隐藏很深的技术问题,决策难度大。为了较好地实施靠前决策和联合决策,指挥层次日趋扁平化、管理日趋精细化,应急指挥情况越来越复杂、决策能力需求知识面越来越宽,迫切需要院校培养新型指技复合型人才。航天测试发射专业培训对象主要来自(或即将分配到)总装备部三个航天试验基地、相关研究院所、二炮部队和联合作战相关部队。岗位范围包括操作手岗位、指挥岗位、机关作试参谋岗位及其他与测试发射相关的试验技术岗位。具体岗位涉及测试、发射、指挥、地面设备管理及气象保障和勤务保障任务以及与之相关的组织指挥、总体协调、任务分析、诸元计算、遥外测及其数据处理任务等。航天测试发射专业人才培养包括任职教育和学历教育。任职教育包括现职干部任职教育和生长干部任职教育,学历教育包括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不同的培训对象对知识、技能的需求不同,只有掌握不同培训对象的特点,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施教,提高教学水平。
航天测试发射教研训一体化研究
教学理论研究按照航天测试发射任务对不同层次人才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探讨并构建了测试发射方向的“多层次、多目标、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定量化培训目标,设计培训方式、培训内容、考核方式等,构建具体课程、专题的详细完整的内容体系,严格课程设计、课堂设计、课件设计、试题库设计,制定考核方式等。修改完善了研究生、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创建了生长干部任职培训、试验中级指挥干部任职培训、测发总师系统研讨班等教学对象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航天测试发射人才培养主要服务于部队航天发射试验任务,因此,针对航天发射试验任务现实存在的各种问题开展讨论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具体技术方法,全面拓展“贴近部队、深入部队、服务部队”的教学研究。针对测试发射领域知识广、测试发射可靠性安全性要求高的特殊性,研究并创新了“网络型、实践型、团队型”教学手段。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型”教学平台,通过网络课程弥补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按照学员培训需求和培养目标,积极组织开展实地参观、模拟训练等“实践型”教学,使其通过切身感受,扩展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研究团队教学的特点及优势,创建了“团队型”教学模式。通过集体讨论、集体备课,高度凝练了教学内容;通过集体指导、重点检查,大幅提升了课堂设计水平;通过集体监督与标准化考核,有力督促了年轻教员的成长。教学方法研究在教学中探索了“问题型”专题教学方法,实现了从“收集现实问题——确定教学内容——组建专题教学组和评估专家组——设计教学专题——组织学员研讨——完善教学专题——正式进入课堂”,已建成《航天试验技术》系列专题、《航天发射安全性可靠性》系列专题、《航天试验指挥》系列专题、《航天装备应用》系列专题等。在教学中强化了“案例型”专题教学方法,航天测试发射是一项复杂的大系统工程,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与教训,将这些典型实践进行归纳,挑选合适的实践作为案例教学。为此,针对航天测试发射教学,探索了“案例型”教学。案例教学的关键是选择好的案例,在选择案例时应注重启发性、典型性、真实性和故事性。例如在《航天发射故障诊断》、《可靠性工程》、《安全性工程》课程时,通过典型的国内外大量的卫星发射、载人航天、载人探月、星际探测等航天任务实际案例,极大地调动了学员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激发了对航天发射事业的热爱。对测试发射重大现实问题创建了“研究型”教学方法。测试发射专业教学中除了通过集体授课解决共性问题,更多是采取课题研究的方式解决个性问题,即采用“研究型”教学方式。通过组织观摩优秀教员的授课、精品课程的建设,组织学习优秀论文,探讨提高教学的思路和方法。通过资助教员开展教学研究课题,针对教学的经验和问题进行总结。对于任职教育学员,按照预先收集的测试发射相关领域的现实问题,学员自愿组合成课题研究小组,导师负责指导学员组针对特定问题进行研究。对于学历教育,采用课程小论文的形式,针对某一个特定问题开展研究,提高其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构建了“首席教授+专业方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研训团队。学科师资队伍由17人构成,拥有多个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为人才培养保证了充足的师资力量。由航天测试发射学科首席教授牵头,以各专业方向责任教授为组长,以高职和中青年骨干为核心,构建多个教研训团队。通过定期召开会议,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并为学院教学改革出谋划策,从而极大地发挥了教研训团队的集体力量。采取“调研+代职+参与任务+进修+引进+外聘”方式强化师资力量。通过组织和鼓励教员走出校门,进入航天试验部队、航天工业部门代职锻炼、接受培训,了解学员所需,了解产品、了解工程化过程。目前,航天测试发射专业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比较完善,覆盖了从装备的使用操作、工程技术到顶层设计与规划等方面的知识,基本满足了任职教育和学历教育的需求。制定“传帮带+竞争上岗+公平考核”激励制度。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取决于合理的激励制度。对于经验丰富的高职教员,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要对搞得好的高职教员实行合理奖励。同时,对于授课教员,采用“竞争上岗”的方式,促进高职教员,鼓励年轻教员,提高整体授课质量。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估需要做到“公平考核”,由授课质量专家组、学员按照一系列指标打分,结合教员自评,给出综合评定成绩。另一方面,通过净化竞争环境,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积极调动教员的积极性,杜绝“等、混、差”的消极思想。教研训一体化平台建设研究为提高测试发射教学质量,需要为教员、研究生学员和总师班学员的科研和技术推演提供一个平台;需要为学历教育和生长干部任职教育学员的指挥、操作和技术学习提供一个平台;需要为轮训班学员学习测试发射新技术提供一个平台;需要为中级指挥学员进行指挥演练提供一个平台;需要为多层次学员联合演练提供一个平台。为此,开展了航天测试发射教研训一体化平台构建研究。通过将已有试验设施设备、科研试验设备、学科建设新购设备、教学科研训练软件系统,按照模块化、功能化、系统化、网络化等原则集成,构建了航天测试发射教研训一体化平台。使得测试发射方向的基础设施设备得到系统改造,教学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科研环境得到极大加强,训练环境得到全面升级。航天测试发射教研训一体化平台主要新建项目包括:航天测试发射指挥模拟训练系统、新一射场测发信息检测分析系统、CZ-3A系列运载火箭多路测试信息采集处理系统、运载火箭遥测数据判读系统、CZ-3B运载火箭控制系统模拟器等。如航天测试发射指挥模拟训练系统用于对运载火箭测试发射操作、组织指挥级技术勤务保障等方面的训练,系统主要包括发射站指挥所分系统,以及运载火箭控制、动力、利用、遥测、外安、勤务等模拟训练分系统。该模拟训练系统为本科生、研究生、生长干部、测试发射中级指挥干部等提供了良好的训练环境。
航天测试发射教研训一体化实践
今天我们学校组织三四年级去参观航天展。中午吃完饭我们就盛着大巴向着科技馆出发。因为中午玩累了,所以我在车上睡了一觉。“到科技馆了喽”有人喊道,果然科技馆到了。科技馆位于翠湖西路一号,这里的景色很迷人,湖上不时出现几只玩耍的鸭子,偶尔一只小船划过来,在水中央荡起了波纹,几只鸭子围着小船游两圈“嘎嘎”地叫两声,游走了。
进了博物馆,一位叔叔给我们做解说员。他先介绍了一号到四号,又介绍了一级助推器到三级助推器,最后还介绍了各国的卫星和空间站,听完以后我们又了解了更多的知识。我们还体验了宇宙失重的感觉。我心想当宇航员真辛苦,穿那么重的宇航服,体重还不能超标。我们都听完了航天知识以后,我们又到外面去参加航天知识有奖问答。回答问题了,我把手举的高高地,可主持人就不点我。我心想:这些问题我都会,为什么不点我后来我们班的李传良同学答对了问题获得了一架玩具直升飞机。我们都高高兴兴地回学校了,到了学校李传良玩起了他的直升飞机,很得意。
这次活动可真有意义,不仅让我们学到了航天知识,还让我们知道了航天器材的功能与用处。通过这次参观,我了解了中国的航天发展又有了新的提高,并且名列世界前茅,我身为一名中国人,为此感到骄傲。
今天我们学校组织三四年级去参观航天展。中午吃完饭我们就盛着大巴向着科技馆出发。因为中午玩累了,所以我在车上睡了一觉。“到科技馆了喽”有人喊道,果然科技馆到了。科技馆位于翠湖西路一号,这里的景色很迷人,湖上不时出现几只玩耍的鸭子,偶尔一只小船划过来,在水中央荡起了波纹,几只鸭子围着小船游两圈“嘎嘎”地叫两声,游走了。
进了博物馆,一位叔叔给我们做解说员。他先介绍了一号到四号,又介绍了一级助推器到三级助推器,最后还介绍了各国的卫星和空间站,听完以后我们又了解了更多的知识。我们还体验了宇宙失重的感觉。我心想当宇航员真辛苦,穿那么重的宇航服,体重还不能超标。我们都听完了航天知识以后,我们又到外面去参加航天知识有奖问答。回答问题了,我把手举的高高地,可主持人就不点我。我心想:这些问题我都会,为什么不点我后来我们班的李传良同学答对了问题获得了一架玩具直升飞机。我们都高高兴兴地回学校了,到了学校李传良玩起了他的直升飞机,很得意。
这次活动可真有意义,不仅让我们学到了航天知识,还让我们知道了航天器材的功能与用处。通过这次参观,我了解了中国的航天发展又有了新的提高,并且名列世界前茅,我身为一名中国人,为此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