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小学学科德育范文

中小学学科德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5: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小学学科德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小学学科德育

篇1

     学科德育特点及其实施 

    (1)学科德育有共同特点又有各自学科的特点

     学科德育的共同特点:一是以知识为载体。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各学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 本门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语文学科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文质兼美的爱国篇章的学习相结合; 历史学科以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实为载体,尤其是通过近代落后挨打的史实、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反侵略斗 争和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地理学科通过祖国的地理环境、辽阔的 疆域、丰富的资源、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运用我国 灿烂的科技文明史,我国历代科学家热爱祖国和创造发明的事迹,解放后我国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对 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以上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 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

     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 教育相联系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二是面广量大时间长。仅以必修课来说,小学有10门学科,初中有13门学科,高中有12门学科。这些学科 遍布所有知识领域,其延续时间,短的一年两年,长的贯串12年。授课的时数,义务教育九年,23门学科7792 课时,高中三年,12门学科2513课时,普通教育12年35门学科共10305课时。各门学科都具备德育渗透的功能, 其教育力量是十分强大的。 

    三是有切实保证。学科德育有固定的课程、相对稳定的教材、排进课表的课时、专职的教师和评价考核的 制度,而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学科的学习上。这些条件切实保证了各学科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在 教学中实施德育。 

    四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 础,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接受、内化是关键,实践、认识不断反复由量变到质变是过程。各学科教学给学生提 供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学科德育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采取灌输的方式,不少又是采取渗透的方式,使 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 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 

    学科德育又有各自学科的特点。这次课题研究中,我们分析了中小学所有必修课20门学科德育渗透的主要 内容和特点(详见《学科德育渗透一览表》)。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显性课程,担负着比较全面和 比较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既是学科德育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学校德育体系中的 一条主线,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文科类,包括语文、英语、历史、地理和作为史地综合课的“社会”,具有广泛的德育内容和很强的感染 力,既有显性教育的特性,又有隐性教育的特性。  

   理科类,包括数学、自然、物理、化学、生物和理化生的综合型课程“理科”,结合自然科学知识进行辩 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最具特色,说服力强,效果一般都比较好。

     技艺类,包括体育与保健、唱游与音乐、美术、生活与劳动、劳动技术、职业导向和计算机,这些学科的 德育都同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其德育内除共同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外,在思想、品德、 行为等教育方面又各具特色。 

    (2)学科德育的实施 

    课程改革方案是学科德育实施的依据。

     课程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了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在总的培养目标中,规定了提高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 质”,“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目标,并相应地规定了思想品德素质在小学、初中、高中的分阶段、有层 次的目标;设计了显性与隐性结合的“三线一面”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德育课程体系,要求面上各门学科、各 个领域都要渗透在贯穿德育工作,落实到各科课程标准和各科教材中去,使显性德育课程外的各科,都作为德 育的隐性课程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     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有明确的德育要求和内容。 

    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教学的依据,这次我们分析了中小学20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和部分教材德育渗透 的情况。总体上看,课程改革方案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得到了贯彻和实施,各学科的课程目标、教 材编写要求、实验操作和练习、教学评估,都有相应的学科德育要求。各学科课程教材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 我们在《学科德育渗透一览表》已作了归纳。这里仅举高中数学的课程标准为例作为说明。     学科德育渗透在教师的教学中逐步得到体现。

     课程改革方案、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所有关于加强德育、进行学科德育渗透的要求,都必须通过各学科 教师的教学来实施,而对教师是否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最有发言权的则是学生。为此,我们于6月底、7月初在 10所小学(一师附小、二师附小、虹口区三中心、复兴东路第三小学、长宁区实验小学、江宁路小学、青浦县 实验小学、金山县实验小学、控江路第二小学、曲阳路第四小学)作了1000份学生问卷调查;在11所中学(大 同中学、育才中学、曹杨二中、向明中学、松江二中、梅陇中学、娄山中学、尚文中学、罗店中学、青浦中学 、下沙中学)作了1006份学生问卷调查,了解中小学各项德育内容在各科教学中的体现。调查问卷显示,在小 学各类课程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德育显性课程,学生认为是最直接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其次为小学社会 学科、小学语文学科,而学科之间在德育渗透方面的不平衡性也不同程度地在调查中得到进一步了解。中学学 科德育的问卷调查则比较清楚地反映了各学科德育的特点和实际。详细请见《中学学科德育调查问卷》汇总表 。从调查问卷的汇总表上可以明显地看出:(一)思想政治课在20个德目中,除“审美能力”占40%,其余都在 50%以上,“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占到90%,显示出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并为学生所公认。(二) 语文和历史是学生所接受德育内容最广泛的学科,地理相对次之。(三)音乐、美术学科在德育方面审美教育 和情操熏冶最为突出,而体育学科在爱集体、团结互助和顽强意志锻炼方面的教育作用就比较显著。(四)纵 向看,在理想志向、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尊重事实以及一丝不苟的态度等四个方面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等方面则为文科、特别是理科所共有。(五)职业导向、中学社会、综合理科等三门课 程,由于试点的学校不多,尚不能充分反映实际和说明问题。调查结果清楚地表明:课改方案中加强德育的指 导思想,课程教材在实施学科德育任务方面的要求,在各学科教师的教学中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落实;而学科 德育渗透所具有不同的学科个性和侧重,已为广大教师所认识。

     实施学科德育渗透的成效

     一、不少学校的领导重视并组织教师进行学科德育渗透的专题研究,取得可喜成果。例如虹口区教育局总 结了该校学科德育渗透的三条经验:一是具体内容的直接渗透;二是思想方法和观点的渗透;三是结合课堂和 学生实际的随机渗透。南市区尚文中学。对初中各门学科的教材,逐课排出了德育点,并印发给全体教师,使 学科德育扎扎实实地进行。青浦县青浦中学组织各科教师研究在学科教学中发挥新教材德育功能的做法,各科 都总结出各具特色的经验。

篇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引导各地各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教育部将组织开展全国中小学“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和“育人精彩瞬间”征集评选工作(具体方案附后)。

各地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把全国中小学“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和“育人精彩瞬间”征集评选工作作为今年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力抓手,使征集工作过程成为推动德育深化的过程,要做好活动的宣传发动工作,组织广大学校积极参与,并按要求及时高质地报送相关材料。

各省份组织开展全国中小学“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和“育人精彩瞬间”征集评选工作的有关情况,请以总结报告的形式与参评材料一起报送我司。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

二一二年四月十三日

(详见)

附件1:“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征集评选方案

一、目标和任务(略)

二、参评对象及要求

(一)参评对象为体现学科德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学理念的一节课。由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所列课程均可申报参评。

(二)参评的课堂要能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方面目标的有机整合。要能够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并恰当处理文化知识和德育融入的关系。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所蕴涵的德育资源,把育人目标有机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同时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申报时应提供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和教学视频光盘。教学设计以文字(含开发的PPT或课件)形式呈现;教学实录主要记录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以文字形式呈现;教学视频光盘应包括现场教学录像和专家或同行点评录像,其中现场教学录像可以是多机位拍摄视频综合剪辑而成,但应完整记录该堂课的实施情况(小学40分钟,初高中45分钟),点评专家或同行不超过两人(时长一共不超过10分钟)。

(四)为保护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学校须事先告知参与视频课拍摄的教师和学生有关课程视频有可能网上公开等事宜。

三、报送程序及要求

(一)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组织学科德育精品课程的推荐和评选工作,确保质量,择优申报。请于2012年10月15日前向我司推荐申报,每门课程每个学段(小学、初中、高中)推荐不多于3节课,其中综合实践活动、地方和学校课程总计不超过5节课。

(二)报送材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1.学科德育精品课程推荐汇总表

2.学科德育精品课程申报表

3.教学设计(每节课一份)

4.教学实录(每节课一份)

5.教学视频光盘(每节课一份)

请将以上材料纸质版和视频光盘报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同时将精品课程推荐汇总表、学科德育精品课程申报表、教案电子版打包发送到邮箱lishuiping@ncct.省略。教学视频光盘表面打印或粘贴标签注明学科、年级、执教教师姓名、省份等信息。

有关电子表格可在教育部网站基础教育一司主页下载。

四、评选组织及程序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组织专家对参评的课堂进行评审。评审通过的课堂,教育部将其纳入“全国中小学学科德育精品课程”,颁发荣誉证书,并在教育部网站和中国教育电视台果实网上向社会免费开放,交流展示。

五、联系方式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联系人:刘长海陈文涛010-6609227566096369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联系人:李水平010-58556767

材料寄送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4号富盛大厦1座11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邮编:100029)

电子邮箱:lishuiping@ncct.省略

中国教育电视台(果实网省略)

技术支持:杨杨010-58611815

附件2:“育人精彩瞬间”征集评选方案

一、目标和任务(略)

二、参评对象及要求

(一)学校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学校管理、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典型做法、感人事例、精彩过程,均可以视频、照片或短文的形式报送参评。

(二)报送材料应真实记录中小学教育相关内容,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充分挖掘“瞬间”背后的育人内涵,体现科学的教育方法,反映学校在日常教育工作细节中能精心设计,把握教育契机,达到较高育人水平,实现良好教育效果。

(三)视频应反映连续的教育过程,可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故事、教育活动或者常年坚持做的教育项目,如一次国旗下的讲话、一次班团队活动等,不能是学校各种教育活动的简单拼接。视频长度不超过8分钟。片头、片尾时长一共不超过10秒,应包括学校名称、视频标题、录制时间等信息。

(四)照片应同时提供纸质版和数字版,并附不超过150字的文字说明。纸质版照片大小不超过10英寸,数字版照片大小规格控制在2-3M。

(五)短文应如实描述一件真实的教育故事,须同时提供纸质版和电子版,正文采用宋体四号字,篇幅不超过1000字。

(六)为保护教师、学生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学校须事先告知有关资料有可能网上公开等事宜。文字描述内容如涉及个人隐私及其他敏感问题允许使用化名。

三、报送程序及要求

(一)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组织“育人精彩瞬间”的推荐和评选工作,确保质量,择优申报。请于2012年10月15日前向我司推荐报送,视频不超过20部,照片不超过50张,短文不超过50篇。

(二)报送的材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1.“育人精彩瞬间”推荐汇总表

2.“育人精彩瞬间”申报表

3.省略。

相关电子表格可在教育部网站基础教育一司主页下载。

四、评选程序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组织专家对参评材料进行评审,优秀者将在教育部网站和中国教育电视台果实网上集中展示,并颁发荣誉证书。

五、联系方式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联系人:刘长海 陈文涛010-6609227566096369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德育杂志社联系人:刘烨010-62003990

寄送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中国教科院中国德育杂志社(邮编:100088)

篇3

科学课程标准中确定的学科课三维目标“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非常明确地提出了要在科学课中渗透思想教育。但是小学科学课不像思想品德课一样,会提出明确的道德目标,它的道德思想蕴藏在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整个教程中。因此,科学课中具体如何渗透实施思想教育,怎样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教育内涵,使科学知识的传授与德育教育相互结合非常关键。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加强科学课中的德育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第一,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挖掘教材,揭示“知识点”和“德育点”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把二者结合起来,同步进行。如讲《养蚕》一课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学生介绍我国是世界上利用蚕丝最早的国家,为人类利用生物资源开创了先例。公元前2世纪,我国的丝和丝织品就开始运往西亚和欧洲各国。在讲《磁铁》、《纸》、《鞭炮》等课时,向学生说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都是我国古代的发明,有的发明早于世界其他国家几千年。通过多种手段向学生渗透爱国思想,能够起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作用。

第二,进行科学自然观的启蒙。教育充分利用自然科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进行科学自然观的启蒙教育。通过教学有关水、空气、动物、植物、地球和宇宙等知识,让学生感知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通过指导学生做各种观察记录,使学生领悟到自然界中的物质都在永恒变化着,并且变化是有条件的,使学生对浅显的唯物辩证思想有初步的了解。

第三,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在自然教学中,要通过大量的观察与实验,造就一个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德育环境。要抓住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向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形成科学求实的学风。在自然课的教学中,有很多的观察或实验,由于受到非本质因素的影响而使学生产生误解。因此,应特别注意教育学生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第四,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学校依然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劳动教育被剥夺、被忽视的现象,如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到过度的“呵护”,而家长的不良教育也导致了劳动教育的缺失,使孩子的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也变差,从而使孩子的人格形成受到影响。因此,更深刻地认识劳动教育的本质,从单纯地传授劳动技能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切实地转到以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上来,要让学生亲历研究过程,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从而全面培养小学生勇于探究、善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第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培养一个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基本条件。小学科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当然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良好的习惯必须从小培养,而且良好的行为习惯来源于生活细节,只要老师善于利用教学中的各个细节,从点滴入手,对学生进行反复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自然水到渠成。例如,在科学教学中,我时刻注意指出、纠正学生的不良坐姿、站相;教育他们爱护循环使用的教材;教育他们收发作业都要有秩序、讲方法;到实验室上课让班干部带队过去,且要求做到轻声、慢步,进入教室要做到“快、静、齐”,适时提醒他们做好保洁工作,要求每次上完课室内外要清洁如初,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 寓德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第一,以生命世界为例,教材中就有多处涉及德育活动。比如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中第三课“大树和小草”,最好选择修剪下来的植物枝条和田间地头的狗尾草来观察,第五课“植物的叶”中动员学生在校园里捡拾落叶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设计和实践活动。

第二,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做到教学活动前有德育先行意识,先要设计一些问题或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体验;教学活动中重视德育活动,另外,在教学语言上、教学情境中也能渗透一些观点;教学活动结束后要讨论和反思,争取在下次或以后的活动中做得更好。

三 放宽视野,关注课程标准,为的是能有源头活水

篇4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小组合作;意义;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课具有不同于其它课程的特点,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尽量采取适合这门课程特点的方法,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型学习方法,将其应用于小学科学课程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对小学科学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以及小学科学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合作学习的概念。

一、合作学习概述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互助合作,从而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由于合作学习又总是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的依据与参考,所以又被称为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产生和出现的,符合我国现阶段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要求,目前已经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应用。

二、小学科学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科学课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随着近年来人们对小学生受教育问题的重视与关注,如何才能保证小学科学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从总体上来看,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应用于小学科学课中所具有的意义与价值基本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学生“合作学习”意识的增强。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等方式,注重其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团结合作的意识。实践结果已经表明,通过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组员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都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提升,特别是形成了比较和谐的组员关系。

其二,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与主导作用,比如引导学生正确地开展学习合作,对其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提供帮助等,实现了既保持学生独立又推进教师主导的状态。

其三,教学效果的明显改善。教学效果的改善是建立在学生对科学课程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之上的,事实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推进与运用,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也就不言而喻了,这也是在小学科学课程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最主要目的。

三、小学科学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鉴于小组合作学习所具有的优势与效用,如何才能更好的将其应用于小学科学课中,并保证其取得较好的效果呢?为了理解与阐述的方便,我们可以将应对策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合理建立小组。在具体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对其进行科学分组,比如男生女生搭配、学习好与学习困难学生搭配、性格外向与性格内向学生搭配等,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二,明确任务分工。对于任务的分工也必须尽量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比如口齿清楚的可以担当汇报员、管理能力较强的可以担任小组长、字写得较好的可以担当记录员等,只有进行明确分工,充分发挥每组成员的优势,才能更好的保证本小组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与成绩。

其三,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学生合作效果的好坏与否也和评级机制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要想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各项活动能够正常有序的开展,首先必须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在建立评价机制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结合起来,以更好的促进组员之间的互帮互助;第二,将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学习结果的评价结合起来,以更加全面、客观地对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情况进行评价。

为了更好的应对新课程改革,小学科学课程也需要在教学方法上作出一些改变。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产生和出现的,将其应用于小学科学课中,必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本文从合作学习概述、小学科学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以及小学科学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希望可以为以后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某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在具体进行阐述的过程中,可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在以后的研究与实践中要加以规避。

参考文献:

[1]徐连寿.浅谈小学科学课中小组合作学习[J].新课程:教师,2011,18(3):50-50

篇5

【关 键 词】 环境教育;科学课;小学;教学

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但同时,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也向人们提出了挑战。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土地沙化、森林植被的大面积破坏、酸雨、赤潮和沙尘暴的泛滥……因此,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关键。环境和发展研究成当今世界的重要课题。学校是传播人类精神财富,培养青少年环境意识和参与能力的重要场所,而在学校加强环保教育,提高环境素养,可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更加重视对环境的保护。环境教育不仅能使学生的环境素养得以提高,学校环境得以改善,还能通过学生带动家庭,通过家庭带动社会,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本文浅论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环境教育的问题。

一、挖掘教材中的环保素材,实现环境教育目标

在现行科学教材中,有许多章节都有环境教育的内容。如教材中噪声污染、臭氧层的破坏、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空气污染、温室效应、热岛效应、核泄漏、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等内容,都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好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揭示科学与环境的关系。如通过学习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坏境”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作为生物圈一分子的人类,对生态坏境的影响力目前已超过自然力量,而且主要是负面影响,已成为破坏事宜平衡的主要因素。

新科学课程《标准》规定:“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学生要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发展。”指导学生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的道理,以及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保护、改造和探索的一些情况,从而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结合生活中的典型实例,增强环保意识

环境对人而言主要指人类的生存环境。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教育主要是借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并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产生新的环境问题的知识和技能,使人们在与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

在我们身边,经常会有环境问题发生,在科学课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一些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这样能增强教育的效果。

如1998年我国发生百年罕见特大洪灾,从松花江到长江,再到珠江,全国几大主要流域纷纷出现险情,数以亿计的居民处在洪水威胁之中;2007年7月17日,璧山县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袭击等等,都对国民经济及人民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这些洪灾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环境恶化、森林植被大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使蓄洪防洪能力下降。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绿色植被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师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老师在学生面前应该做保护环境的榜样。在教室里不吸烟,不随地吐痰,粉笔头和废纸不乱丢,讲桌上实验器材、教具摆放整齐,办公室清洁干净,办公桌上整洁清爽。在公共场所严于律己爱护环境,随身带一个塑料袋,把自己用过的食品袋、废纸、果皮等装入塑料袋内,然后投放到垃圾桶内而不乱扔,做学生的表率。外出旅游也要爱护景区环境,不乱写乱画。

四、要求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爱护环境

充分利用“4·22”世界地球日和“6·5”世界环境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知识讲座、报告会,开展坏境知识竞赛,引导学生积极投入2012年璧山县创建“重庆市环境保护模范县”活动中。

1. 要求学生不乱扔、乱倒垃圾,条件允许时可将垃圾分类放入垃圾桶内,以便回收利用,废旧电池不乱扔在普通垃圾桶里,而应交环保部门统一处理。

2. 鼓励学生少用一次性筷子、塑料餐具、塑料袋,多用环保用品。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做科学实验,如用废旧易拉罐制作小孔成像装置,用矿泉水瓶制作量筒,用废玻璃瓶做声学实验。这样既利用了废物,减少了环境污染,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 要求学生在公共场合不高声喧哗,在上课时要遵守纪律,不成为影响同学学习的噪声声源。在家里,别人休息时不要把音响设备的音调量开得太大。

4. 要求学生做清洁时要先洒水且扫地时扫帚不要扬起,避免灰尘弥漫污染环境。

5. 调查当地环境污染的情况和已采取的防治措施,提出治理污染的建议。积极参加每年的植树造林活动。因为森林植被既可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又可保持水土、吸收噪声,防风挡沙。

6. 选择自行车、步行、公交车等绿色出行方式。

人类要生存、要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实现这一目标,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任务,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在精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国家有关可持续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政策法规,关心和了解国内外环境问题的动态,加强自身的环境修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根据客观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为提高青少年一代的环境素养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邹谨向. 小学科学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的思考[J]. 中国教育改革与教学研究,2011(1).

篇6

一、改变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是有效指导课外阅读的基础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专家提出,小学生一个月应该读至少1~2本课外书。为了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畅游,在知识的滋润下茁壮成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最好切入点,笔者认为应该从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开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切实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落实这一点,建议广大语文教师应该灵活采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措施,积极采用“创设有目的的教学情境”“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之类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环节。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更加浓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制订出比较系统的课外阅读指导计划,每学期开始向学生公布一批课外阅读的书籍和要求,帮助学生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和时间表,合理安排好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衔接、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时间分配,做到课内课外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有效指导课外阅读的关键

首先,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更多地应该在父母的参与下完成。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建议家长在家中营造读书的氛围。在学校,当孩子有了零星的时间,可以要求他们进行短暂的课外阅读。如午休的时间,还有在课堂上,有的学生作业书写速度较快,这时可以要求他们拿出随身携带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这样做既节省了时间,又不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其次,既然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必须保证他们足够的阅读时间。为此,教师应该精心设计练习作业,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营造宽松的环境,留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放下心来,走进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大胆地进行阅读。再次,要求学生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组织他们在阅读后就书中的角色、情节等问题开展适当的讨论。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不同要求。有些学生接受能力强,他们能够挤出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阅读量可能要大些,内容要深些。相反,有些学生就可能少些,内容浅些。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要注意由浅入深、由少到多,根据掌握知识的多少安排阅读量,循序渐进,积少成多。

三、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有效指导课外阅读的根本

阅读要有取舍。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给学生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尽力避免让学生触及一些带有负面影响的书籍,帮助他们提高精神免疫力,让学生的心灵保留一方净土。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使其在读中积累语言。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给他们列出每学期的课外阅读指导书目,供学生阅读参考,也可以推荐他们订阅一些优秀的刊物,尽量使学生所读书刊适合年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育。根据学生语文课本中课文的学习,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读物。小学生主要阅读的是童话、寓言、民间故事、科普读物等。所以,我们应该向他们推荐的《十万个为什么》《格林童话》《西游记》《宇宙探索》等。另外,还要考虑儿童的个性,儿童的个性千差万别,对读物的喜好各有差异,有的喜欢文学,有的喜欢历史,有的喜欢自然。要因人而异,尊重儿童的个性,鼓励自由发展。

四、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是有效指导课外阅读的平台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小组合作

教改,是从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业持续跟进的话题,尤其是在2003年新课改出来后,对小学教学的要求更是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小组合作学习尤为重要,不仅能集思广益,还能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认识集体。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存在着教师参与度不高、教师在评价中重视整体而忽略个体、讨论的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教师则主要从参与度、分组、评价等角度出发对小组合作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调整。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有:

一、教师参与度不高

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小组合作中起着引导作用,一旦轻视这种引导作用,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无头绪,甚至独立思考的状态,以至于最后的小组成果展示是个人成果,不是集体结晶。有的教师只是把主题轻描淡写地说出来,之后让学生自主讨论,坐等成果,全然是学生参与、老师旁观的现象。

二、评价中未做到整体和个体的有机结合

小组合作的成果主要通过最后小组的发言来展示,因而,老师的评价在学生心中尤为重要。一个主题的成果,是离不开集体的思考与讨论的,但是在集体中,也存在着论点提议者、给予意见者、发言者,不同的工作要求所付出的也不同。在学生展示完之后,收到的评价大多数都是小组的总体评价,对于个人付出的部分没有评价,让学生产生心理落差。

篇8

爱因斯坦说:“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探究为主,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通过主动的探索学习发现问题,并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合理推理验证,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在探究中提高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提升思维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仍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设置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在“杠杆”学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让班上力气最大的男生和一个柔弱的女生比力气,在这样一个看似很不合理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发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在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推动学生探究的源动力,并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爱因斯坦说:“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更为重要。”问题不仅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更能为教学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大多学生依然不敢提出问题,不会提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一方面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问题环境,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有问题可提。

三、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实验是探索真理的过程,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应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实验在科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严谨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大地控制实验中的零乱现象,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探究能力。如“声音的产生”,引导学生探究声音是怎么样发出的,让学生通过实验收集信息,最终得出结论,让学生亲身经历在实验中让知识得到验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篇9

关键词: 生机; 活力; 注意力; 插图漫画; 科学性; 趣味性; 与时俱进; 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4-0152-02

作为职业教育的职业中专德育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将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如何让德育课课堂唤发出生机和活力,以便于中职生能主动地去学习呢?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既是职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笔者从五个方面作了探索和尝试。

一、采用日常生活中能引起学生注意力的事例来导入新课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说明了兴趣是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和主动学习的催化剂,对课堂教与学中有着巨大的推动促进作用。引发学生去自主学习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很多,学生们不见得都会发生兴趣,这主要要由教师来选取,选取那些能让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事例。如《经济与政治》课本中讲“货币的产生及本质”这一框题时,在教学中我选择了时装专卖店的事例,我市近几年来时装专卖店越来越时髦,也越来越多,经营的都是名牌时装,当你们走进专卖也一定十分渴望自己能拥有它,穿上它。是企求营业员无偿奉送,还是像孔乙己那样窃书不算偷?用什么样的正当方法去获取呢?学生们自然而然会说:用钱去买。“钱”又是怎么样来的?我们现在手中的钱(指纸币)为什么能买回自己所需要的名牌时装、鞋子、电冰箱、电脑等产品,钱为何会如此神通广大,纸币与货币之间有关联吗?想要了解和掌握其中的奥秘吗?现在就请同学们一起学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货币的产生及本质。有了这样的新课导入,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会被调动起来,也肯定急着要知道货币是怎么样产生的,什么是货币等知识,直到点出本节课要讲述的知识与重点,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热情,达到对知识的全面掌握。

二、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漫画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职业中专的德育课本中,有为数不少的插图,这些插图有可能被忽略,如果能加以充分地利用起到的效果是非常好的。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有思考问题的空间,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法律基础知识》课中有讲述“宪法”的知识点,书中有一插图:根深叶茂。我先让学生们去仔细观察,然后再提出问题:图中有一棵大树,树干特别粗(宪法),枝叶特别茂盛(各种法),有老人和未成年人,老人在给未成年人讲解。通过学生们的观察分析,得出:树干被喻为宪法,枝叶被喻为基本法如民法、刑法、行政法和经济法等各种法律,没有树干的粗壮就没有枝叶的茂盛,没有根深哪来的叶茂,由此形象地说明了根深才能叶茂,从而说明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同其他基本法相比,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任何其他一部法律的制定与修改都要以宪法为根据,为其指导思想否则违宪无效。通过插图的方式在教学中,给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既让学生掌握了本节的重要知识,避免了空洞的纯理论的说教,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才智,挖掘潜力,大大地提高了德育课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文中的小栏目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职业中专德育课课本中有许多的小栏目如杳一杳、议一议、想一想等,编者在设置这些小栏目时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有很多学生会主动来问我,由此说明已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师就可以充分加以运用了。如在《法律基础知识》课中,有小栏目:法人。学生就问:什么是法人这样的问题,通过对内容的分析讲解,学生懂了,还能去联系现实,了解哪个算法人,哪个不算法人。可见在教学中用小栏目对课堂教学,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对于培养学生概括分析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讲科学性,另一方面要讲趣味性,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在德育课的教与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仅仅重视书本中理论和科学性,课堂的教与学就会变得死板呆滞,我认为趣味性并非是外加的东西,而是存在于科学文化知识中,要靠教师挖掘教材中的大量感性的材料,要求教师在平时去收集积累以供教学中可用的材料,选材时要注意新、近、精、实,要有时代感,与学生们的心理上能接近的、典型的、真实的材料,这样才能让学生理解教材中难懂的理论知识,并能从中悟出本节课里的知识和观点。如我在讲解“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知识时,引用了一则材料:陕西省的一个乡镇比较偏远的小山村,一记者到那边去采访,下面是此记者与一小男孩的对话:

记者问:小孩你今年十几岁了?

小孩答:16岁了。

记者又问:怎么不上学?

小孩答:我放羊

记者问:你放羊是为什么?

小孩答:为了挣钱。

记者问:挣了钱干什么?

小孩答:娶媳妇。

记者问:娶媳妇干什么?

小孩答:生娃娃。

记者最后问:生下娃娃干啥?

小孩最后答:放羊

通过记者与小男孩的对话,学生们的兴趣被提起,也能从中意识到我国控制人口数量的计划生育政策是非常正确的,控制人口增长利国利民,有利于提高我国人口的整体素质。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达到了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的目的,明白了不能盲目地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势在必行的道理。

五、增强课堂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进行实践教学

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最突出的区别在于它贴近社会,深入行业把课堂教学向社会延伸。如在讲解“职业选择的竞争意识”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我国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明确双向选择与竞争就业的真实涵义,增强竞争就业的意识,把课堂引入到“人才市场交流中心”,进行模拟就业实践,对同学们认识当前就业形势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同学们精心准备模拟简历,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各人的兴趣做了就业选择,甚至还认真准备设计面试的问题。当我带着学生进入“人才市场交流中心”时,学生们首先感到的是喘不过气来,再就是扑面而来的招聘广告和眼花缭乱的聘用条件等等,给学生的震动不小,团队的“协作意识”、“学历问题”、“专业问题”、“个人素质问题”等都面临着考验,这次以实践为主的教学尝试,使学生们非常认真地参与其中,这样不仅摆脱了传统的课堂说教形式,而且也使学生们亲身感受“就业压力”,认清“就业形势”,清楚社会对各类专业的需求情况,以及各种岗位对人才素质的具体要求和各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性等许多本章内容所引伸出的相关知识,实现传统课堂教学理论阐述所达不到的教学效果。

六、了解职业中专学生,明确教育目标,讲求教学的针对性

现在的职业中专学生缺乏艰苦创业的意识,也经受不了挫折,受不得委屈,在意志力、忍耐力、吃苦耐劳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从我省近几年中职毕业生就业后的信息来反馈,不难发现的问题是:

1. 企业要求职工要爱岗敬业,而学生却向往‘人往高处走’频繁跳槽现象;

2. 企业要求职工遵守规章制度,而学生却欣赏个性张扬标新立异;

3. 企业要求职工发扬团队精神,奉献精神,而学生却追求自我奋斗,考虑自我价值实现;

4. 社会需要的职业榜样――如徐虎、李素丽,却得不到学生的崇拜,面学生追捧的偶像却是歌星,影星等。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出职业中专学校的学生其本身缺乏社会所提倡的团队合作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等高尚道德的理念,而这些恰恰是作为德育教师在教学别是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中要传授的知识。所以由此也说明这门课程在学生目前阶段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七、在职业中专加强德育渗透的具体方法

1. 紧扣教材,自然渗透。德育渗透要从教材实际出发,寓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科学性与思想性水融,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如果生拉硬扯,像贴标签一样贴上去,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2. 寻求最佳结合点,增强针对性。德育不仅要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结合,而且要选准德育要求与学生精神要求的最佳结合点,才能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收到较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善于体察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在渗透德育时对症下药。

篇10

【关键词】 数学教学;课堂参与;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1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抛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和“表演式”教学方式,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学生创设数学学习情境、提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大胆积极思考上,增强学生的数学课堂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能力。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多年,通过在教学中的不断磨练与总结,现就我自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大家分享。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课堂参与度

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是他对知识掌握的内在动力,如果没有了兴趣就是再有用的知识也是懒得学,所以在数学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掌握知识尤为重要。如:我在教学小数点搬家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讲动画故事:【山羊开了一家快餐店,顾客真不少。小数点说我去玩一玩,顾客都跑光了,山羊急忙打电话:小数点快快回家。小数点接到电话急忙回家。他随便找了个位置就跳了上去(¥4.00)。过了一会儿,小数点觉得很奇怪“没有顾客?为什么会这样呢?”小数点想了想,说:“我要搬搬家!”于是小数点搬到了4的前面(¥0.40),这时就有一些动物来快餐店了。小数点很开心,想着“太棒了,那我再搬一次吧!”小数点又往左搬了一次家(¥0.04)。山羊快餐店的生意好极了。小数点开心极了,想着“我真是个天才!”】学生认真听完故事,积极热烈的谈论着山羊快餐店从一个客人都没有到现在生意比以前更兴隆。通过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学习兴趣浓,不但掌握了知识,还和小数点结上了朋友。

二、因材施教,面向全体,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十个指头不一样长。”这些话说的真好,在每一个班里学生的个性都存在差异,教师不能偏向某个学生或不管某个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数学,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所以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特别是在数学课堂练习这部分,我根据数学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数学题可做。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给了这样五道题:

1.圆的直径是4厘米,它的半径是多少?

2.圆的周长是16厘米,它的半径是多少?

3.圆的半径是2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4.圆的直径是6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5.圆的周长是12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在练习时,我让学习中下等的学生做第1、2、3题,中上水平的同学做完第1、2、3题后,再开动脑筋做第4、5题。这样,不仅使大多数学生能“吃得了”,而且让少数学生能“吃的饱”。这样的分层练习不但在课堂上进行,还在课后的练习中我也采用这样的方法。给有能力、学习好的学生留一些发散思维的题,为中、下等的学生留一些针对本课时较简单的习题。

三、利用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提高数学课堂参与度

奥苏泊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学的知识作适当的“降格处理”,让学生都在课堂上劳有所获。如:教学整十数乘法时,可以先让学生背乘法口诀,然后出题:

2×3=4×5=12×3=

20×3=40×5=12×30=

20×30=40×50=120×30=

从上往下做,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规律,自然对整十数相乘会做了。

四、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提高数学课堂参与度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在数学课堂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数学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例如:我曾在教学六年级“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推导时,我先复习前面学习的圆的面积公式推导,然后组织学生直观操作,把圆柱体沿底面直径切成8份、16份……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并利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圆柱体的体积=底面圆的面积×高=πrh。在此时的引导过程中学生兴趣浓,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认真观察与思考,大胆尝试自己推导。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五、设计游戏活动教学,提高数学课堂参与度

数学知识的学习不像语文那样可以自由发挥,它要求语言精确严密,因而在学习时有些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在课堂上添加游戏,利用游戏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在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还是挺高的。如:在学了百分比的知识后,我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方法是:在一个布袋里放6个同样的小球,分别标上1—6六个数字,老师和学生轮流每次从袋中摸出2个小球,如果摸到的球上两数相加和为偶数,学生赢,加起来和为奇数,教师赢。比赛结果教师赢的次数多,学生不相信,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把各种情况一一列出,得知,和为偶数的有6种情况,和为奇数的有9种情况,老师赢的可能性占60%,学生赢的可能性占40%,所以老师赢的次数多。

六、还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课堂中

篇11

论文摘要: 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在新疆从事双语教师培训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对双语教学的认识,指出了在小学数学课进行双语教学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笔者是新疆一所承担小学教师培训学校的数学教师,曾承担过数学双语班教师的培训任务,同时作为乌鲁木齐地区双语课题子课题组的成员,一直都在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笔者在听数学双语班的课、对数学双语班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逐步对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有了以下的认识。

一、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

1.什么是双语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直接的意思就是Twolanguages,译成汉语即为:一个能运用两种语言的人,在他日常生活中能将一门外语和本族语基本等同地运用于听、说、读、写当中。当然,他的母语知识和能力通常强于第二语言。

2.什么是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就是指能在学校里使用本民族语言及第二种语言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换言之,使学生习得的第二语言,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能代替或接近母语水平。笔者在本文中所提到的双语教学指的是用维语和汉语作为媒介语进行的教学。

3.什么是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

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就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数学教学媒介语的教学。笔者这里所指的是维语(第一语言)和汉语。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既是一般意义上的双语教学的一个学科分支,又是一般意义上数学教学的一个特例。它具有双语教学的一般功能,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的是,它应该依附于数学教学的框架开展,应该完全地遵循数学教学的各个基本原则。

二、数学学科双语教学的实际意义

1.民族的发展需要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

新疆的民族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近十年的改革,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教育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影响民族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是语言问题。“民汉兼通,汉语授课”是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在新疆的民族教育中,传统的民族语文教育占主导地位,其不足是忽视了理科学科的教育。中小学的理科教学全部是用本民族语言进行的,由于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限制、本民族语言的局限性等问题,理科教学质量一直无法提高,严重影响了民族教育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逐步做到理科各课程全部使用汉语教材,用汉语授课,是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迫切之需。

2.汉语学习需要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

学科的双语教学是汉语教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对于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

(1)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汉语的时间和空间。众所周知,环境因素对学好汉语很重要,而汉语课堂上的短短几十分钟时间显然满足不了学生学好汉语的需要。双语数学课为学生打开了另一个接触汉语的空间。

(2)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可以作为汉语教学的一种应用层面的延伸。学生在汉语课堂上接触的汉语大都是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很少能见到学科性很强的语言材料。这样的材料中包含了大量的专用词汇、很多的学科特有的表达方式,学生如果没有经过一些训练是很难读懂的。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文字、应用这些表达,既能复习一般意义上的汉语,又能学会在数学这个特定学科范围内应用汉语。

(3)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用汉语进行数学思维。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学习的高级阶段是能够在使用英语的时候直接用英语在头脑中进行思维,而不是先有中文句子然后翻译成英语。汉语的学习也是这样。当然,要达到这样的层次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恰恰能为学生提供这样一种实践的机会。教师要求学生用汉语记忆那些数学上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是一种较好的训练办法。

三、在数学学科中实施双语教学的途径

1.强化数学学科中的汉语教学

在少数民族学校,汉语教学是一项具有独特学科性质的工作,是推进双语教学、实现“民汉兼通”目标的基础。因此,加强汉语教学对推进数学双语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加强汉语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环境对语言学习的影响是毋庸质疑的。新的语言教学体系应该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框框,由课堂教学活动和社会交际活动两个层面组成。首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加强交际性的教学活动。其次,把用作语言实践的各种课外活动纳入到教学计划中来,进行精心的设计安排。最后,充分利用汉语的社会大环境。这是课外活动范围以外学员在社会里的日常交际活动,常常不为一般的教学计划所注意,但恰恰是学员自然习得汉语、提高其应用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2)加强对小学数学双语教师的专业汉语使用能力的培训和考核。这就要求在对小学数学双语教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考核及评价标准。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应该正确反映汉语学习的本质和过程,满足发展的需要。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唯有重视形成性评价,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新的评价体系的形成。形成性评价是对参加培训的学员的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进行的评价,旨在确认他们的潜力,改进和发展他们的学习,帮助他们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他们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3)文化障碍的消除。维汉语言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汉语口语教学是否成功,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指能否帮助学员消除文化障碍。在教学中,教师除了使学员掌握和提高语言的基本功外,更要使他们了解汉语特定的语言环境,特定的文化母体,以及特有的文化观念,努力扩大知识视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弥合文化沟壑,才能在应用中随机应变,达到预期的目的。

2.大力培养双语教师

实施双语教育是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双语教育要取得高质量,必须有合格的师资队伍作保证。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语言能力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语教师除了要熟练使用两种语言并且具有一般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外,还要懂得双语教育的理论和方式,有双语教育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是既熟悉维族民族文化又了解汉族文化的双文化的人才,这样的教师从事双语教学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但我们在这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双语教师数量不足、掌握汉语文化知识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双语教师的培训力度,因为我们的双语教师都承担着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要在课堂上努力为学生营造愉快的学习、应用汉语的氛围,这就要求我们的双语教师必须有很高的汉语水平和很好的使用汉语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在课堂上准确地教授数学知识,这就要求我们的双语教师必须有扎实的数学学科的专业基础。所以我们在培训的过程中既要加强对双语教师的汉语培训,又要提高双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民族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育平.小学双语教学的语言环境构建[J].教育评论,2005,(7).

[2]胡岩.基础教育阶段双语教育初探[D].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3]张倩,蔡清吉.浅论双语师资的现状与培养[J].民族教育研究,2005,(2):89-92.

篇12

论文摘要: 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在新疆从事双语教师培训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对双语教学的认识,指出了在小学数学课进行双语教学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笔者是新疆一所承担小学教师培训学校的数学教师,曾承担过数学双语班教师的培训任务,同时作为乌鲁木齐地区双语课题子课题组的成员,一直都在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笔者在听数学双语班的课、对数学双语班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逐步对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有了以下的认识。 

 

一、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 

 

1.什么是双语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直接的意思就是twolanguages,译成汉语即为:一个能运用两种语言的人,在他日常生活中能将一门外语和本族语基本等同地运用于听、说、读、写当中。当然,他的母语知识和能力通常强于第二语言。 

2.什么是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就是指能在学校里使用本民族语言及第二种语言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换言之,使学生习得的第二语言,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能代替或接近母语水平。笔者在本文中所提到的双语教学指的是用维语和汉语作为媒介语进行的教学。 

3.什么是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 

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就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数学教学媒介语的教学。笔者这里所指的是维语(第一语言)和汉语。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既是一般意义上的双语教学的一个学科分支,又是一般意义上数学教学的一个特例。它具有双语教学的一般功能,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的是,它应该依附于数学教学的框架开展,应该完全地遵循数学教学的各个基本原则。 

 

二、数学学科双语教学的实际意义 

 

1.民族的发展需要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 

新疆的民族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近十年的改革,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教育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影响民族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是语言问题。“民汉兼通,汉语授课”是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在新疆的民族教育中,传统的民族语文教育占主导地位,其不足是忽视了理科学科的教育。中小学的理科教学全部是用本民族语言进行的,由于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限制、本民族语言的局限性等问题,理科教学质量一直无法提高,严重影响了民族教育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逐步做到理科各课程全部使用汉语教材,用汉语授课,是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迫切之需。 

2.汉语学习需要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 

学科的双语教学是汉语教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对于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 

(1)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汉语的时间和空间。众所周知,环境因素对学好汉语很重要,而汉语课堂上的短短几十分钟时间显然满足不了学生学好汉语的需要。双语数学课为学生打开了另一个接触汉语的空间。 

(2)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可以作为汉语教学的一种应用层面的延伸。学生在汉语课堂上接触的汉语大都是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很少能见到学科性很强的语言材料。这样的材料中包含了大量的专用词汇、很多的学科特有的表达方式,学生如果没有经过一些训练是很难读懂的。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文字、应用这些表达,既能复习一般意义上的汉语,又能学会在数学这个特定学科范围内应用汉语。 

(3)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用汉语进行数学思维。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学习的高级阶段是能够在使用英语的时候直接用英语在头脑中进行思维,而不是先有中文句子然后翻译成英语。汉语的学习也是这样。当然,要达到这样的层次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恰恰能为学生提供这样一种实践的机会。教师要求学生用汉语记忆那些数学上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是一种较好的训练办法。 

 

三、在数学学科中实施双语教学的途径 

 

1.强化数学学科中的汉语教学 

在少数民族学校,汉语教学是一项具有独特学科性质的工作,是推进双语教学、实现“民汉兼通”目标的基础。因此,加强汉语教学对推进数学双语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加强汉语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环境对语言学习的影响是毋庸质疑的。新的语言教学体系应该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框框,由课堂教学活动和社会交际活动两个层面组成。首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加强交际性的教学活动。其次,把用作语言实践的各种课外活动纳入到教学计划中来,进行精心的设计安排。最后,充分利用汉语的社会大环境。这是课外活动范围以外学员在社会里的日常交际活动,常常不为一般的教学计划所注意,但恰恰是学员自然习得汉语、提高其应用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2)加强对小学数学双语教师的专业汉语使用能力的培训和考核。这就要求在对小学数学双语教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考核及评价标准。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应该正确反映汉语学习的本质和过程,满足发展的需要。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唯有重视形成性评价,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新的评价体系的形成。形成性评价是对参加培训的学员的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进行的评价,旨在确认他们的潜力,改进和发展他们的学习,帮助他们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他们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3)文化障碍的消除。维汉语言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汉语口语教学是否成功,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指能否帮助学员消除文化障碍。在教学中,教师除了使学员掌握和提高语言的基本功外,更要使他们了解汉语特定的语言环境,特定的文化母体,以及特有的文化观念,努力扩大知识视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弥合文化沟壑,才能在应用中随机应变,达到预期的目的。 

2.大力培养双语教师 

实施双语教育是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双语教育要取得高质量,必须有合格的师资队伍作保证。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语言能力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语教师除了要熟练使用两种语言并且具有一般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外,还要懂得双语教育的理论和方式,有双语教育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是既熟悉维族民族文化又了解汉族文化的双文化的人才,这样的教师从事双语教学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但我们在这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双语教师数量不足、掌握汉语文化知识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双语教师的培训力度,因为我们的双语教师都承担着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要在课堂上努力为学生营造愉快的学习、应用汉语的氛围,这就要求我们的双语教师必须有很高的汉语水平和很好的使用汉语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在课堂上准确地教授数学知识,这就要求我们的双语教师必须有扎实的数学学科的专业基础。所以我们在培训的过程中既要加强对双语教师的汉语培训,又要提高双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民族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育平.小学双语教学的语言环境构建[j].教育评论,2005,(7). 

[2]胡岩.基础教育阶段双语教育初探[d].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3]张倩,蔡清吉.浅论双语师资的现状与培养[j].民族教育研究,2005,(2):89-92. 

篇13

【关键词】中职 德育课 教学效果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可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学工作。然而,据调查,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许多德育课存在内容单调乏味,课堂沉闷现象:教师缺乏激情,学生缺少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对待作业考试无所谓,考试成绩较差等。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增强德育课教学实效,真正实现其育人教化功能,是当前摆在每一位德育课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下面就如何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谈谈几点看法:

一、加强德育课教师自身素质,深化教师队伍建设

在新的形势下,德育课教师如果没有积极进取、奋力开拓的精神是难以胜任这门课程的。另外,为人师表是我们德育课教师师德的优良传统,教师是学生理想中的道德形象,德育课教师一旦失去了学生在道德上的信任,他的一切教育都将丧失说服力。因此,德育课教师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召学生,使他们领悟做人的道理,同时,也使学生乐于上德育课,从深层次上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吸引力。同时,学校、上级主管部门和德育课专业指导委员会要按照《大纲》要求,重视德育课教师的培养,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教师培训力度,适当组织教师外出参观、考察、研讨、学习交流,为德育课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提高环境。

二、从课堂教学入手,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相同的教学内容,常常会引发不同的学习态度,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教学艺术。德育课教师只有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改变“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才能增强德育课教学效果。

1.重视课堂导入。

一堂好课的开头如同一出好戏的序幕。开讲得好,能先声夺人,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探究反射”。教师应以饱满的激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方式,导入新课,达到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目的。疑是思维的开端和启动器。趣是激发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它能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高度活跃。

2.把握教学方法的使用。

以灵活的教学方法点拨释疑,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1)启发式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启发,激发学生去探索问题,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方法。例如,老师在讲述“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性”这一观点时,给学生讲这样一个笑话:从前有一个人,他希望所有的人都死掉,只让他一个人活着,但他又想吃烧饼,于是就留下一个卖烧饼的,他又觉的太寂寞,就留下他的老婆,而他们都要穿衣服,就留下卖布的和裁缝……最后就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人。 通过这个故事然后启发学生:一个人能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社会能不能缺乏形形的人?学生自己思考后,从中得出结论――人是社会的人,人不可能离开社会而独立生存。这样把抽象的哲学问题简单化,通俗易懂。

(2)研究式教学法,它是在克服传统“注入式”“一言堂”缺点的基础上出现在课堂的一种民主教学形式,正如茶馆中对谈的顾客一样,师生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进行教学,因而课堂形式显得活跃、灵活、轻松、自由。这种方法能够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的启发式谈话提到首位,它可以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以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体现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它是增强德育课教学吸引力的相当可取的方法。幽默是一种心灵的机智,一种表达的艺术,一种使人在愉悦气氛中接受影响的方法。德育课堂上的幽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更生动、灵活、巧妙地完成教学任务。如在讲“法人”概念时,先提出“法人是法国人” “法人是说法语的人” “法人是守法的人”等一连串荒谬的定义,让学生一一加以否定,再弄懂科学的定义,寓教于乐,真正使德育课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课程。

三、加强学生课外活动内容

(1)根据教学进程,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一定的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此外,还可以安排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总结等。

(2)教师及时把国内外以及身边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与所学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不仅能使抽象、空洞的理论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使学生易于理解记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长知识、长见闻,培养学生关注国际、国内大事的能力,通过视频、广播、报纸了解时政新闻,提高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这是学生非常乐意的事情。

篇14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355-01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虽然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有的是开阔的视野,创新的意识。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日益突出英语的重要性,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目前小学和幼儿园都开设了英语课程,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决策。下面浅谈一下小学英语个人见解:

1.根据小学生特点来设计教学

小学生与成年人学习特点不同,小学生活泼好动,天生爱玩,所以,我们应根据孩子们的特点去组织英语教学。死板的教学对孩子来说没有吸引力,只会使课堂死气沉沉,甚至会让孩子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针对这一特点,结合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把知识和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气氛。

小学生的模仿力、求知欲和表现欲强,但是理解力相对薄弱一些,而且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不喜欢机械的训练和单调的重复。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等来进行教学,来达到激发兴趣、寓教于乐的目的。

小学生探究意识强,我们在授课当中不要抹杀孩子这一特点,要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答案,而不是灌输式的教学,孩子组织语言能力毕竟有限,对于结果不能用简洁准确的字眼来形容,我们不能给予批评,应当给予鼓励,鼓励孩子的勇气,鼓励孩子的创造力,让孩子有成就感,从而提高他的积极性。

2.利用多媒体实行情景教学

现代教学,不能停步在过去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而应适应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利用实物、挂图、录音机、幻灯机、电视机、录像片、电影和计算机进行英语教学,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所学的英语。"所以,教师就要经常利用图片、实物、收录机、幻灯机、录像机等辅助工具,利用情景和设置情景进行教学。这样,就使学生直接地、具体地获得英语知识。如在教Animals时,可先录下牛、狗、猫等动物的声音,在课堂上放录音,学生们有声有色地模仿这些不同动物的叫声:而当录音机放出这些动物相应的单词读音时,他们又兴致勃勃地大声跟读"cow","dog","cat",课堂上响起了"哞哞"、"汪汪"、""等动物叫声和英语朗读声,伴随而来的是一片欢笑声,整个教室洋溢着愉快的气氛。还可用幻灯片将所教的物体或单词显现出来,刺激他们的感官,增强印象。有条件的话,甚至可用录像机拍下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景象,进行录像教学。

3.进行游戏教学

小孩子天性好动,乐于参与游戏活动。若能将知识溶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练习所学的知识,在蹦蹦跳跳中学习英语,学生是非常愿意接受的。虽短短几分钟,但却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

在教人体部位的单词face,mouth,nose,ear时,将几个学生Ⅱ《到黑板前,让他们做"Touch your face /mouth/nose/ear"等动作,做对的,下面的同学说, "Yes!"做错了,下面的同学就说, "no!"也可以由教师说:"Touch your face."让全.班同学做动作。通过这一游戏,学生就很容易地掌握了这些单词。又如在练习26个字母时,可预先将26个字母的卡片分别放在26个同学的手里,让其收藏起来,当老师-说:Whereis M?拿M卡片的同学将卡片高举过头,大声地读:M! M!学习数词时,可设计"Find your neighbour"的游戏来练习。教师把一些数字卡片如"36、37、38、40、42"等发给一些学生,让他们自由组合,拿着"36、37、38"卡片的学生就会挨在一起,高举卡片分别说"thirty - SIX,thiIty-sev-en,thirty-eight",接着一起说:Wevare neighb ours.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泼有序,学习兴趣趋于浓厚,提高了教学质量。

4.创设趣味活动情境,发展学生英语能力

英语教学离不开活动情境的创设,如听说活动、读写活动、游戏活动、比赛活动、表演活动等。教师应当在提高活动的趣味性上多下工夫,让学生在收获快乐的同时逐步发展自身的英语能力。新课程呼唤的是充满生机、富有灵性的英语课堂,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应当是活泼的、热闹的,学生的学习应当是自主的、积极的。因此,教师所创设的活动情境必须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需求,必须适应不同层次和不同特点的学生,让他们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相应的提高。例如,在字母教学中,笔者利用了"字母接龙"、"字母找朋友"、"字母变变样"、"字母你我猜"等活动促进学生进行语言交流。又如,教学英语数字,笔者利用"趣味抢答"、"玩扑克"、"选车牌"、"打电话"等活动将数字融入具体的活动情境,在运用中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5.营造英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英语教师可以与班主任协商,为班级文化氛围抹上英语的色彩。如出版一期英语黑板报专刊,在日常的黑板报中设置英语专栏;开展"每日一言"活动,定期公示一条英语名言;班训用英语进行书写,班级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可尝试用英语表格进行绘制,卫生角、图书角、手工角等都可用英语进行标注;让每一个学生取一个自己喜欢的、富有个性的英文名字,作为进行英语学习交流时的专用代号……营造浓郁的英语文化氛围,能在无形中为促进学生的英语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笔者曾经在"每日一言"活动中送给学生这样一句名言: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后来笔者在批改试卷时发现,有很多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用上了这句名言,并联系自身实际谈了今后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怎样的打算。

6.积极为学生提供主体参与的机会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