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现代诗词精选范文

现代诗词精选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5: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现代诗词精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现代诗词精选

篇1

一、古诗词阅读

唐诗、宋词和元曲陪伴我们成长,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网站,进一步领略诗词的美好。首先“古诗文网”(http://www.gushiwen.org/),这里不仅有最经典的精选,还有描写不同场景的古诗的合辑,比如描写夏天,描写月亮,等等。以后在作文中引用一下这些词句,绝对加分不少。再推荐“诗词名句网”(http://www.shicimingju.com/),这个网站是根据诗人的合辑排列的,要是对某一个诗人特别感兴趣,不妨通读他的作品过一下瘾,这里还有诗人的故事,了解多一些对于理解他们的作品还是很有帮助的。无论是从牙牙学语时听的《静夜思》还是到现在所学的李白杜甫的壮丽诗作,这些诗歌都带我们领略了中国文化的波澜壮阔,其实在很多诗歌里面还有巧妙的构思,动人的故事待我们细细品读。

二、现代诗歌阅读

现代诗是用我们现在熟悉的语言编织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扣人心弦。虽然现代诗比较年轻,但是还是有很多诗人,形成不同流派和多种风格的。怎么样?想知道得更多些吧,那就来“中国现代诗歌大全”(http://www.shigeku.org/xlib/xd/sgdq/),这里收录了从20世纪20年代起的各种流派的诗人创作,绝对能激起你的求知欲。如果你觉得这个网站太专业了,那就再给你介绍一个平易近人的网站“九九文章网诗歌版”(http://www.jj59.com/shige/),这里的诗歌更贴近生活,相信也更能打动你的情感,比如“我该怎么感谢你”“花儿的心事”。如果你也有温暖的小情怀,就来这上面转转吧,说不定一下子就看到了感动你的文字。

三、歌词阅读

有人说歌曲是音乐和诗的结合,那歌词一定就是歌曲中的诗了。有很多歌词不仅押韵而且表达出了细腻刁钻的情感,我们时不时都要引用一下,似乎只有它们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既然这样,那平时遇到喜欢的歌词,为什么不积累一下呢?首先介绍“我爱歌词网”(http://www.5ilrc.com/),这里面有各种流行歌的歌词,大家可以根据歌手或者歌名查找,点开即看到,十分方便拷贝和欣赏。然后再来“中国原创歌词网”(http://www.cnycgc.com/),这里有热议的话题,各路神人的各种风格的创作。如果你突然也有灵感,或者对别人的作品有一些建议,那来这里就对了,让思想碰撞出更美的歌词吧!

四、英文诗歌阅读

篇2

【关键词】新课程 选修课 瞄准高考

2009级高中是河北省新课改起始年级,即将接受2012年高考的检验,现总结我们的选课情况及选后反思、建议,请各位方家指正。

一、我校选修情况介绍

1.计划早,方案细。

几乎在必修一开课同时,学校教研处就开始安排各科选修设置,给全体老师预订了全部的选修教材、教参,供大家提前进入研讨备选状态。最终,在高一下学期制定了详细的选修方案,在网上公布给全体师生,举例如下:

2.广借鉴,通有无。

我们全体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学科骨干,集体到北京参加神州智达新课标课程设置培训,远赴宁夏、郑州等先期进入新课改高考地区,与课改区老师面对面交流,沟通。听取建议。建立五校联盟(石家庄、邯郸、保定、张家口、唐山),邀请省教科所张瑾琳主任讲解省教科所对选课的指导意见。

3.瞄高考,重落实。

选修内容无非就是高考的几大考点。选课指导思想即为高考备考铺路。新课程改革中语文学科选课可以放开。语文内容本身博大精深,无穷无尽,但有了高考一张卷做指挥棒,方向清楚目标明确。高二选修课开放方案,选修课数量与高考选作题之间的关系怎样?现摘录五校联盟各校高二备考思路如下:

唐山一中:选修课与高考选做题关系密切,高三上学期复习基础知识,选修课瞄准高考。

张家口一中:高二讲完选修课,高三复习。

邯郸一中:高二讲完选修课,高三复习。

保定一中:某些没讲的诗歌散文高三复习时带讲,高三先复习现代文阅读。

4.过程艰辛,结果相同。

各个地区、学校,选课内容各不相同,五校联盟各校选课情况:

石家庄一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语言文字应用、文章写作与修改、新闻阅读与实践(选讲)、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专注于文言文阅读)、小说阅读专题、校本课程(26门任选一走班上课)。

邯郸一中:诸子百家、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着重讲散文)。

张家口一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人物传记、杜甫诗歌、鲁迅(拓展)、外国小说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一个儒家代表、道家代表,其他学生自己选读)。

保定一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中国小说欣赏、名人传记、影视文学欣赏、校本课程。

唐山一中:语言文字与应用、古代诗文、现代诗文、文章写作与修改。

最终的等级评分结果,统统2分。

二、选课中的困难、困惑与解决方案

1.困难、困惑

选修内容过于杂乱,阅读量增大,教师备课任务量超重,有些观点难于自圆其说。

2.解决方案

将五个模块分为三类:

必选的:语言文字应用、文章写作与修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可选可不选的:外国小说欣赏、先秦诸子选读、新闻阅读与实践

建议不要选的:中国民俗文化、演讲与辩论、影视名作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精选辅助资料与自编资料:辅导资料《核按钮》,配合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一至五的复习订了《核按钮教材知识梳理》,自己编写的小知识点每日练,使得每天的教与学目标明确。

三、开发校本课程选修

我校开设21门校本课程选修,学生任意选课,真正走班上课。

篇3

一、古典诗词歌曲的艺术特征

纵观中华五千年的辉煌历史,诗词文赋是古代文化的伟大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的缩影。从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唐诗、宋词、元曲,一相传,为中国文学留下丰硕的成果。文学和艺术自中国古代开始就已经相提并论了,因此在中国艺术歌曲诞生之初,文学的代表――古典诗词便与艺术之精华――音乐结伴同行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大多以诗词为蓝本,包括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其中以古典诗词创作的艺术歌曲尤为突出,这样的歌曲数量较多,其歌词严谨、典雅,形象生动、内涵深刻,耐人寻味,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与欣赏性。近现代作曲家在根据古诗词谱曲时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不遗余力地在创作中探索如何应用西方现代创作技法来表达中国诗词所特有的神韵,无一例外地努力在作品中体现民族气质、民族风格,在音乐如何体现诗词的意境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二、声乐教学中发挥古诗词声乐作品的作用

(一)加强理论研究

中国古诗词教学应在系统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我国几千年的音乐历史,历代音乐家都曾对民族声乐艺术作过理论总结,如战国时期的《乐论・师乙篇》《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唐代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论》、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音乐论著,不仅精辟地论述了歌唱中的咬字、呼吸、发声、润腔等技巧,而且详细地规范了民族声乐的审美标准,鲜明地体现了民族声乐的审美意识,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将这些典籍中有关声乐艺术的理论进行精选,并从现代声乐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加以系统整理,从而为古诗词教学夯实丰厚的理论基础。

(二)建立教材体系

编写教材《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及辅助教材《中国古诗词歌曲萃选》,包括简谱、五线谱对照的声乐演唱谱与钢琴伴奏谱。教材中对每首古诗词歌曲的教学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1)古诗词的文学赏析(作者简述、创作背景、文学风格、诗境与艺境、白话体译文);(2)歌曲的音乐本体分析(曲式结构、调式风格、旋法特征、钢琴的背景与歌唱);(3)古曲演唱提示(基本音乐情绪、重要的吐字归韵、有特点的行腔、声音色彩的把握)。

(三)调整课程设置

为声乐专业所有学生开设学科基础课程“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掌握古诗词歌曲的一般知识以及能够演唱一定数量的古诗词歌曲应成为声乐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同时,为那些立志研究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学生开设专业选修课程“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与研究”,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以上课程的教学都应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切实按纲实施教学。在声乐教学中有系统和针对性的选用中国古诗词歌曲,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民族声乐审美趣味的理解,提高传统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而且有利于有效解决学生气息、语言、音色塑造、风格把握等技术问题。

(四)加强技法传授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创作的一开始就体现出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的一体性。演唱与伴奏二者在各自的领域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完成对艺术歌曲的完美表达。钢琴伴奏上的特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钢琴伴奏上注重营造诗词的意境,常采用采用富有民族色彩的音乐织体,强有力地烘托和渲染歌唱声部,刻画和补充音乐形象,充分、有效的发挥了钢琴伴奏的艺术功能。演唱者与伴奏者呈现一幅“和与度”的古画。例如-唐,李商隐词;许树坚\刘小明曲. 在声乐教学和演唱时,需要有极高的演唱技巧,同时在气质上要有了无颓唐痕迹,通过与伴奏织体的细微变化、融合贯通,达到了诗词意境,向人们展示出艺术与人生的觉悟,凸现生命价值.从这意义上看,演唱好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仅是一个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文本,它还向人们展示了创作者的心路历程,并昭示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层面.演唱、演奏古诗词还符合民族的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优美的旋律、丰富多彩的伴奏编配、清晰的意象,是一个极有意义的探索领域。

总之,中国古诗词声乐作品的艺术特点使其成为声乐教学中重要的内容。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有系统的让学习者涉猎中国古诗词歌曲,可以使其由浅入深,逐渐积累文化知识,丰富歌曲诠释手段,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同时,如何与钢琴伴奏达到“和”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许讲真.歌唱艺术讲座[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杨曙光.中西多种风格演唱研究与教学曲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3]徐竞存.戏曲声乐教程[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4]左霞.浅议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旋律风格[J].中国音乐学,2001,(03).

篇4

这种“游子与思妇”的主题在中国传统诗词中历咏不衰。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中本是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的,结果反而引起满腔的惆怅,思念起在外奔赴前程的丈夫来了。还有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闺中月夜倚楼眺望,思念久别未归的丈夫。王昌龄和白居易将倚楼而望的思妇刻画得情态毕现,缠绵悱恻。而《错误》一诗,可说是继承了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传统。它以江南的小城为中心意象,写思妇盼望归人的执着的爱情,意境优美而深婉。因此,我们在读这样一首诗的时候把它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意境结合起来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诗人在诗中以特有的形象,展现了自己对爱的理解,以传统的意象搏动现代的心灵。首先,诗人精选了一个动人的意象:莲花。在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中,“莲花”的意象有圣洁,有清雅不群之意,也常常用来形容女子的容颜。武元衡《赠道者》:“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妆入梦来。若到越溪逢越女,红莲池里白莲开。”写麻衣女道士来到越国的一条溪水边,走进一群穿着红色衣裳的浣纱女子中间,就象是开放在一片红色荷花中的一朵亭亭玉立的白莲。《错误》中的女子颜如莲花般滋润,情如莲花般清纯,却在期盼归人的悠久等待中打发掉无穷的寂寞与失望。“莲花”一开一落,说明季节、时光的轮回,一个女孩子的容颜,经得起几开几落呢?王昌龄在《闺怨》中把一个思春,无可奈何的“怨”的形象全面展示了出来。红颜易老,青春几何,再漂亮的女孩子也是经不起时光折腾的。但在这里,除了“等”之外,毫无他法,诗人用了“莲花”这个意象,以开落暗示时光无情,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这女孩子还要等多久?她已经等了多久?她还要等下去吗?

紧接着诗中又写到:“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诗人在此,用了好几个意象:东风(不来)、柳絮(不飞)、城(小小的、寂寞的)、街道(接近黄昏,青石铺面,凄清之意透满心扉,城是空城,街道无人,典型的黄昏迷离,心寒乍起)、跫音(不响)、春帷(不揭)、窗扉(紧掩)。“东风”这一意象取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意:唯其相见之不易,故而离别之尤难;百花如何才能盛开?东风有力之时,等到东风力尽之后则百卉群芳,韶华同逝。而《错误》中“东风不来”则可以理解为:在女子的小小的世界里没有春天,更无相见。

“柳絮”在古典诗词中则总是传达诗人忧愁与伤感的情绪的。贺铸《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词人把自己没办法说清的闲愁闲恨比做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和满天的梅雨,或者说它们增添了自己无限的愁怀恨绪。“柳絮不飞”则把女子无法用语言诉说的伤感与愁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让诗歌笼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

“跫音不响”,“春帷不揭”表现了女子独守春闺的细节:不敢揭开窗前的帷幕,去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光。怕春色惹起自己的相思,也怕看不到情人再次失望。但又时刻留意着青石街道的“跫音”,凝神细听,希望能听到那熟悉的脚步声在自己的耳畔响起。但始终没有,于是只有日日等待。同时诗人又用了两个比喻含蓄深婉地写出了思妇的心,“我的心是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我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她的心如江南的这座小城一样,封闭、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样落寞、孤单;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闭;更像紧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闭了起来。虽然作者未言一“愁”字,从这里我们完全可以感觉到刘方平《春怨》中“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句的内涵。

我们可以想见,一切都在死寂之时,突然出现“达达”的马蹄声,这静中之动,打破了所有的寂静,使寂静在动态中显得分外美丽,对心有所属的人来说。我们可以想见,女孩子此时的内心走向,那种兴奋与喜悦,那种难以遏制的激情,就在这马蹄声中全面爆发。心上人终于出现了,前面的春帷不揭,此时全揭;前面的窗扉紧闭,此时全张。作者在这里,把所有的感情都倾泻出来,把所有的残酷也倾泻出来。诗人没有写女孩子具体的表现,可在最后一句,什么也明白了,“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女孩子所有的美梦再一次被彻底击碎,女孩子专心的等待,换来了无限的失望:清脆的马蹄带来了美丽的梦想,可缓缓而去的背影却是一个不可更改的错误。美丽的错误在无意之间,捉弄了女孩子,这种无意的伤害甚至比故意更可怕,正如我们的无知的善良一样。在此,不言怨恨而怨恨自现,罪魁就是“达达”的马蹄,这个美丽的错误再一次使人受到伤害。女子以为来者是归人,但情景转瞬逆转,“我”不是归者,而是路人,与这个女子等待的一切毫无关系。

这一“美丽的错误”正是全诗的精髓所在,诗歌的古典意味也在此处得到完整的体现。从这个错误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中的那个女子。她倚楼望归舟,极尽惆怅之情。此处女子凝望之投入、凝恨之深重可见一斑。也能体会到柳永《八声甘州》“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中游子登舟无计,只自淹留的无奈。我们想象一下,这位过客走了之后,如果窗外又一次响起马蹄声,她会怎样?显然,她会在心里嗟叹“应念我,终日凝眸。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然后,她又会在“期待”到“惊喜”再到“失望”之间不断地反复。即使“过尽千帆皆不是”,但当第一千零一片帆过来之时,她还是会举目远眺,随帆移动自己的目光,无怨无悔。情至深处,“肠断白洲”啊。

篇5

20xx打工诗歌征稿启事一

一、目的意义

20xx年5月31日,民间诗报《打工诗人》在广东省惠州市发起、创办,标志打工诗歌发韧。打工诗歌的出现是中国诗歌的一次革命,引起中国文学界、评论界和社会学界的强烈关注和争议。由诗报到诗刊,出刊30期,推出《1985-20xx年中国打工诗歌精选》、《20xx年中国打工诗歌精选》、《20xx-20xx中国打工诗歌精选》,举办《打工诗人》创刊十年纪念诗会等重大活动,《打工诗人》所倡导和推出的打工诗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打工者,已成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品牌。为推出优秀诗人和优秀打工诗歌作品,进一步提升打工写作,建设整合打工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特举办此次活动。

二、基本原则

坚持民间立场,保持赛事的独立和公正;关注底层生态,注重作品的创新与质量选出真正的打工诗歌好作品。

三、奖项设立

《打工诗人》20xx-20xx打工诗歌双年奖设3名获奖者,奖金总额人民币10000元:(一)双年奖杰出诗人奖1名,奖金5000元;(二)双年奖优秀诗人奖1名,奖金3000元;(三)双年奖潜力诗人奖1名,奖金20xx元。

四、评委设置

双年奖设顾问、初评评委和终评评委:

(一)顾问(2人)

孙文涛(著名诗人、诗评家,《打工诗人》特邀顾问)

柳冬妩(著名打工文学评论家,《打工诗人》理论顾问)

(二)初评(6人)

罗德远、徐非、任明友、许岚、黄吉文、汪雪英(《打工诗人》编委)

统筹:罗德远(兼)

(三)终评(7人)

名单略,为使评奖公平公正,终评评委名单待评选结果出来后再行公布。

五、征稿要求

(一)征稿对象:投稿者职业、年龄、学历和性别等均不限,凡打工诗歌写作者均可参加。

(二)征稿时间:20xx年8月1日20xx年1月15日,以邮箱发送时间为准。

(三)征稿范围:20xx年1月1日20xx年12月31日期间,在杂志、报纸、专著等刊发(国家、省、市、县级、企业内刊和民间报刊等均在此列)的打工诗歌作品。

(四)作品要求:打工诗歌作品含现代诗、歌词(只需要歌词,不包括谱曲的打工歌曲)、诗词、散文诗,非打工诗歌题材勿投;每位作者投寄作品时请慎重考虑,只限一次投寄(多次投寄不予处理),首数不限,但总共不超过200行(超过不予处理)。要求参评作者提供作品发表刊物名称、时间、刊期、编辑单位及作品发表复印件。

(五)投稿地址:所有邮发稿件请发《打工诗人》公共邮箱:。样报、刊复印件请寄:511300广东省广州增城荔城街文化路11号罗德远,联络电话:。

(六)投稿要求:所有来稿请在发送邮件主题栏注明《打工诗人》20xx-20xx打工诗歌双年奖征稿字样;每篇来稿采用Word文本,同时以粘贴的形式一并发送一份备用(避免无法打开文件);来稿务必注明姓名、邮编、地址、电话、QQ、手机(或确保能联络的电话)等个人资料;作者简历请勿超过200字。

(七)温馨提示:谢绝20xx年1月1日之前在刊物、报纸、专著等刊发的作品,一经发现,取消资格;谢绝抄袭之作,一经发现,曝光处理。

六、评选活动

征稿活动结束,由6位编委进行初评,评出100位作者的优秀作品,交由终评评委,根据每个奖项的评奖作品标准,以得票多少评出获奖名单,20xx年五一劳动节期间在珠三角召开颁奖会、诗歌朗诵会、打工才艺表演、《20xx-20xx中国打工诗歌精选》首发式等。

七、重要说明

(一)精选作品。凡参加《打工诗人》20xx-20xx打工诗歌双年奖的参赛稿件,视作同时投寄《20xx-20xx中国打工诗歌精选》,双年奖获奖作品同时入选精选。精选从所有来稿中选出100位作者的优秀作品,入选作品不付稿酬,赠样刊一册。

(二)编委联络。罗德远QQ:441051325;徐非QQ:645339628;任明友QQ:286222427;许岚QQ:764149945;黄吉文QQ:223316199;汪雪英QQ:329708089。

(三)活动解释权属于《打工诗人》编委会。

民间诗刊《打工诗人》编委会

20xx年8月1日

20xx打工诗歌征稿启事二

上个世纪80年代伊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南方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打工潮,后来的北漂、沪上漂泊、西部开发等,导致上亿人的流动,波及千家万户,成为一个时代浩浩的人文景观。发轫于珠江三角洲的打工文学因此历经20余年不衰,并逐渐扩散至长三角直至全国。打工诗歌作为打工文学最为活跃的部分,业已在民间产生深远影响,并开始引起主流文坛的关注。

伫立于中国这块打工者热血涌动的土地,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时时激荡着我们的内心:千百万打工者背井离乡,以汗水泪水血水,以青春生命,在屈辱中抗争,在绝望中梦想,在迷茫中求索,谱写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打工时代。拥有打工和写作双重身份的我们,有理由记录下这段历史,让同时代和后来者更深刻、全面地了解这个身处社会边缘的群体这些泪水多于欢笑的文字,恰如一个时代馈赠给我们的裂变和阵痛,像珍珠一样放射出生活的光芒,成为这个时代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认为,打工诗歌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贴近时代,关注社会底层的生存与命运,这样的诗歌绝不会曲高和寡,这样的艺术更有血有肉,形象丰满,才可能在千百万人心中越传越远。

为进一步推动中国打工诗歌的发展,《打工诗人》报决定从20xx年开始,每年编辑一本打工诗歌年度精选本,今年我们计划编辑《20xx中国打工诗歌精选》。本诗集将由国家级出版社出版,计划印量5000册,由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公开发行。

由于我们一直从事的是打工诗歌的公益推广,故入选者无稿费,均赠送样书一册。本书将于20xx年2月前正式出版发行。

所有写作打工诗歌的朋友均可以向我们投稿。

请在发来的诗作主题注明《20xx中国打工诗歌精选》----姓名----投稿字样。

投稿邮箱:

20xx打工诗歌征稿启事三

在广大读者、作者支持下,在编辑人员不懈努力下,宝安日报《打工文学》周刊已出刊180余期。始终践行打工者写,写打工者的办刊原则。为了持续创新,完善细节,新的一年里,决定增加部分栏目,并长期征稿,特发启事如下:

一、免费交友信息栏目。本栏目以公益目的出发,免费为广大劳务工朋友以文会友搭建信息交互平台。劳务工朋友和本刊读者,本着拓展交际面,扩大生活圈,认识新朋友,提升文化素养的理念,都可在本刊免费刊登交友信息。要求:1. 写明个人真实姓名、性别、交友诉求和联系方式;2.每条信息不超过50个字;3.交友信息内容与个人详细通联方式一起放入本刊公共邮箱;4.因个人动机不纯以及由此引发的法律后果,悉由信息提供者个人负责。

二、《青工情感故事》栏目征稿。务工人群,男女万千,追求梦想,拥抱情感。长期征求身边朋友的经典爱情和情感故事。强调真实性、故事性和文学性兼胜,配上主人公的影像尤佳。谢绝杜撰和虚构。篇幅25005000字为宜。

三、《打工文学》周刊的封面、封二、封三、封底长期征求摄影作品。要求:1.必须是反应打工群体和个人工作、生活风貌的图片;2.图片要求真实、生动、有视觉冲击力和一定质量;3.清楚注明被拍摄者的姓名、场所、日期和作者姓名及联系方式;4.可以为图片配上精短诗歌和散文诗;5.一个主题组照,不超过4幅,并配详细图说。

篇6

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学校应高度重视经典诵读工作,成立诵读工作领导小组,使领导率先垂范,使教师全员参与,使学生日有所诵,热情高涨。

二、营造经典诵读氛围

“环境育人”已是尽人皆知的教育信条。教师可在校园为学生营造浓郁的诵读氛围,让经典浸润校园。一廊一柱、一室一楼都可展示经典佳句,每个班级也可创造富有特色的诵读环境,如开辟“我爱经典诵读”、“经典伴我成长”等专栏,让校园文墨飘香,书声琅琅,使学生走进经典,学习优秀文化。

三、师资力量

建设一支业务精湛、能力超群的诵读师资队伍,是开展经典诵读的有力保障。学校要成立教师诵读俱乐部,建立学习制度,组织教师参加诵读培训和诵读活动,拓宽视野,提高教师的诵读水平。

四、精选内容,开发校本课程

为了使诵读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应从丰富语文教学内容的角度出发,开发校本课程,编写适合学生诵读的篇目,以国学经典名篇为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分类诵读,循序渐进,体现校本诵读教材的经典性、序列性和趣味性。

例如,一年级可以阅读《千字文》和短小有趣的童谣。由于《千字文》所选文字,大都是常用字,一年级学生易于识读。二年级可以阅读《三字经》和充满生活趣味的儿童诗。《三字经》是中国早期的启蒙读本,自成系统,流畅和谐,易读易诵,家喻户晓;内容涉及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使学生诵读起来既有兴趣又能增长知识。三年级可以阅读《弟子规》和课内文本的精彩片段。《弟子规》是启蒙养正的最佳读物,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规范。诵读《弟子规》,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品性。四年级可以古诗文诵读为主。古诗是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最光辉灿烂的一页,让学生从小学习这些文化尤为重要。五年级可以阅读《论语》和现代诗歌的经典篇章,如冰心的《纸船》、余光中的《乡愁》、卞之琳的《断章》、顾城的《远和近》、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让学生从经典中汲取营养,从先贤的身上获取力量,从诵读中感受诗歌语言的意境之美。六年级可以阅读《古今贤文》和声律启蒙读物,让学生在经典诵读中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情感美,陶冶情操,内化行为。

五、保证诵读时间

经典诵读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可以将经典诵读融入教学,与教学同步,与学生生活联系。如固定诵读时间,长期坚持,做到“一日三诵”(早读集体诵读经典美文,中午阅读经典读物,晚上完成老师布置的诵读作业)。语文课课前的经典诵读、课堂教学的适时链接、课外阅读的有效拓展,都可以构建学生与经典对话的环境,使学生随时随地感受经典的魅力。

六、开展活动,推进诵读

为了让经典文化渗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内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活动,引领、推进学生诵读。

1.举办全校型的诵读活动。如“诵经典,庆六一”、师生美文诵读大赛等,以活动促诵读,以诵读促学习,以学习促成长。

2.在各学段开展不同的诵读活动。低年级以童谣、童诗为主,展示形式为说唱表演、编演童话剧等;中年级以成语、对联、名言警句为主,展示形式为成语擂台赛、对对子比赛等;高年级以诗词、古文、现代美文为主,展示形式为“我与经典有约”征文比赛、课本剧表演、手抄报比赛等。这些展示活动,让学生受到了情的渲染、美的熏陶。

3.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教师要将诵读活动与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结合起来,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让经典融合在现实教育、实践过程中,在读中行,在行中读,做到读、行并举,确保诵读活动取得实效。

4.评价激励,树立榜样。学校通过对诵读情况的检查,评选出“优秀诵读班级”、“诵读之星”和“优秀亲子诵读之家”,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和家长参与诵读的积极性。

篇7

一、重点开发课堂资源

(一)、以教科书为凭借,以课堂为平台,力求学习资源最大化。

教材不仅是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载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养成良好习惯等诸多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竭力倡导学生自主的合作探究,让学生主动理解、体验、思考。比如学习现代诗歌单元时,要求学生借鉴所选诗歌善用意象说话、融情于景或是以细节传神写意的诸多写法,来尝试着创作诗歌。学生学以致用,涌现出不少优秀的诗歌,尽管笔法还有些稚嫩,诗味还不够浓郁,但给学生以很大的写作欣喜和信心。学习《失街亭》后,我让学生将曲折有致的情节模仿改编为戏剧样式,当然我事先给他们讲了戏剧的要素,并印发了高考满文作文中的几个剧本范例,结果学生给了我很大的惊喜。有时我也让他们把小说中的情节搬到舞台上进行表演。课文中人物形象的生命特质更是给学生以很大的教益,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储备了经验,激发了他们的潜能, 唤醒了课堂学习中的生命意义。

(二)、教师情感的开发

我认为语文教师的一个神圣职责就是:使学生少一分粗糙、冷漠、庸俗,多一分细腻、温情、浪漫,逐步引领学生由感性的天地走向理性的王国。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大胆地在课堂中引进新思路新方法,在与学生的交流、碰撞中,善于捕捉学生的眼神以及观察他们对所讲的内容的注意力,努力以自己纯真饱满的情感,丰富深厚的的学养去营造大民主、大宽松的师生关系,力求实现语文学科改变学生灵魂的功用。力求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让兴趣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使他们享受到幸福快乐的学习境界,让课堂充满感动。当今社会何等浮躁,似乎容不下古典的精美,能静下心来读书的人越来越少。语文老师更需要以书来培养儒雅的气度,并且能让书的灵秀、雅致、睿智,穿过岁月的尘烟,浸润到自己的心底里,然后以这种翩然的风度,迷人的气质来感染学生,带动他们去疯狂阅读,疯狂积累,慢慢的他们的心灵会丰盈饱满起来,语言不再苍白无味,流淌出来的文字会更澄澈透亮。

(三)、学生情感的开发与利用

庄子有言:“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目前,灰色作文、虚假作文甚至病态作文竞相登场,症结何在?我认为, 这不仅是应试教育的问题,也是一种社会庸俗化、功利化的集中反映。找到症结,而教正乏术,这是为师者的最大悲哀。我认为重真情实感,以情感驱动写作活动,才能真正开掘出学生的写作潜能。吟咏《离骚>>,学生能体悟到屈原九死未悔的情志,解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学生在细腻可感的文字中探寻到母爱在心灵上投射的光辉;至于徐志摩独抒性灵的文字,又哪能不打动学生甘心做康桥柔波中的水草……学生在文本中不断积淀自己的情感,积累一些写作经验,日积月累,形成自己不菲的资源,慢慢的他们会用智慧的真情去触动读者的灵魂,会用火样的激情点燃读者的感情了。

二、积极开发课外资源

(一)、品析经典,在传统文化中开发资源。 高中作文教学中,不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很有必要。比如每一届高一新生我都引导他们根据大纲开列的推荐书目,自己规划每一学期的阅读内容,然后一式两份,师生都存档,以便以后自查或互查。教师可为学生精选一些助读篇章印发,我曾为学生印发过邸瑞平《红楼撷英》对人物形象的特色解读,于丹的《论语心得》 ,鲍鹏山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等,帮助他们评析人物形象,探究阅读作品的深层意蕴。教师指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摘引有温度的词句、经典段落;也可捕捉自己转瞬即逝的思维的火花,随心而走,不拘长短去批注,附上心得;或者选个参照点,进行仿写、化用等,使他们的阅读成为立体动态的、读写交互的过程。

(二)、建构专题 ,在时文选粹中开发资源。 专题阅读可以有效扩大学生的信息资源,建构专题时,教师引领学生理出自己清晰的脉络,或是以时代来划分,或者以有类似风格的作家辐射开来,还可以就某一作家分层次深入阅读,比如课内我们学习了《念奴娇 赤壁怀古》,感受到了苏词的豪放之风,我就以“走近苏轼”为专题,让学生以豪放、婉约、旷达的不同风格分组搜集坡的诗词,进行研究性学习,安排一课时展示研究成果。学生背诵苏轼的诗词,然后补充阅读当代学者余秋雨的《坡突围》和林语堂为他写的传记,当自己对苏轼有了深刻的认知后,他们写起东西来不再艰难,,感觉自己也确实有话想说,我就趁热打铁,让他们完成随笔《东坡,我想对你说》,然后班内评比交流,教师把颇有灵性的文字摘引出来让学生赏析。

(三)、关注热点,在多彩的生活中开发资源。诗意的语文生活世界要具有开阔的视野, 让学生拥有尽可能多的文化的、精神的、主题的体验和氛围。我们的地域特色和民俗文化,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招牌、标语、对某个景点的解说词等,都可以用来作为语文学习的资源。教师和学生 一起观看热播的影片,畅谈观后感;一起参与班级广播体操比赛,为他们助阵呐喊;一起看《焦点访谈 》,谈论社会热点问题,因势利导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带入课堂写进作文,这是多么丰富美好的精神生活,这样的语文学习有着数不清的梦幻和快乐,难以穷尽的真滋味和大意趣。

三、高效开发技术资源

篇8

关注名师・孙双金篇

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曾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 全国首届十大明星校长”“全国名校长”“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南京市首届基础教育专家”“江苏省首届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和“2007中国十大小语年度人物”“2011年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等称号。出版《美丽课堂》《孙双金语文教学艺术》等多部专著,发表文章300余篇。

12岁以前的语文是经典的语文。所谓经典,就是经过历史的检验,被大众和专家所公认的典范作品。它具有几个特征:一是典范性,二是广泛性,三是历史性。为什么要强调12岁以前的语文是经典的语文呢?因为,人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而需要读的书籍却是无限的。用有限的时间去读无限的书籍,那就要筛选,就要精选。经典的文本思想经典,它能给学生思想以永恒的启迪。经典的文本语言经典,它的语言形式永远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因此经典性是12岁以前语文的首选要求。

12岁以前的语文是种子的语文。所谓种子的语文,就是像种子一样能够自己生长,生根,开花,结果。我坚持认为,知识是分类的。有的是“叶的知识”,这样的知识虽然枝繁叶茂,美不胜收,数不胜数。但是因为多,所以难以全部掌握。因为多,所以难以全部消化。更因为是叶的知识,它自己不能生根生长,这样的多反而成了累赘,成了包袱。爱因斯坦说过“负担过重必然使人肤浅”。而“种子知识”则不同,它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更主要的是它能自己生根开花结果。什么样的知识是“种子知识”呢?那就是最基础的,最经典的,最必需、最永恒的知识。所以12岁以前的语文应该是种子的语文,是能够自己生长的语文。

12岁以前的语文是不求甚解的语文。所谓不求甚解,就是在孩子的懵懂期,不求透彻理解,不求深刻理解,不求深度理解。而是先吃下去,然后逐步反刍,慢慢消化,慢慢领悟。我有一个观点,12岁以前在学习经典语文的时候,遵循的原则是熟读背诵,不求甚解。当然不求甚解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求适度的理解,儿童能接受的理解,儿童喜闻乐见的理解。那就是快乐理解,趣味理解,儿童深度的理解。

12岁以前的语文是为一辈子奠基的语文。要能为一辈子奠基那就是要练好语文的童子功。大家知道,练武之人从小要练武术基本功,只有基本功扎实,底蕴深厚的人,他的武术才能走得高远。同样道理,要使自己的语文素养走得高远,必须从小练就扎实的语文童子功。而这语文童子功,就是要从小背诵大量的经典诗文,做到熟读成诵,滚瓜烂熟,张口即来,出口成章,达到厚积薄发,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理想境界。

12岁以前的语文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呢?我认为由三“大石块”组成。

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一块“大石块”是国学经典。中国文化是儒释道三家文化,其中尤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主脉。《现代汉语词典》上说:“经典,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那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声律启蒙》《增广贤文》就是国学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二块“大石块”是诗歌经典(我把诗歌作为韵文单独列出)。有人说,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中国教育的核心是诗教。孔子对儿子孔鲤的教育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在广大中国民间,孩子牙牙学语,首先背诵的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要熟读这些朗朗上口的五言绝句。

小学诗歌怎么筛选,我个人认为应以中国古代诗词为主,以现代诗歌为辅。一二年级可以历代著名绝句为主,80首左右。三四年级可以唐诗为主,80首左右,五六年级可以《诗经》《古诗19首》《楚辞》《宋词》节选为主大约80首。现代中外诗歌可以名家短篇为主,精选冰心、泰戈尔、普希金等名家适合小学生诵背的名篇约60篇,这样小学阶段古诗加现代诗约300首。真正达到古人所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诗使人灵秀”的境界。通过诗教涵养我们民族的气质,培养有高贵气质的一代新人。

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三块“大石块”是儿童文学经典。如果说国学经典、诗歌经典更多地的是面向过去,面向历史的话,那儿童文学经典就是面向现代,面向儿童。因为儿童文学是专门写给儿童阅读的文学,它充满幻想,充满想象力,充满情趣和童心。

我认为小学阶段儿童文学可大致分为:低年级以阅读绘本为主,中高年级以童话和儿童小说为主。当然教师要给学生精选名家名篇,在激发阅读兴趣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由阅读,共享阅读,亲子阅读。

为了学好12岁以前的语文,我们语文教师要创设12岁以前的课堂为之匹配。那12岁以前的课堂应该是怎样的课堂呢?我认为12岁以前的课堂有以下特点。

一、12岁以前的课堂是“四小”课堂

“四小”课堂是我一直所提倡的理想课堂。它指语文课要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小脸通红”是指课堂要吸引学生,要充满情趣,充满魅力,让学生的脸红起来。脸红了说明孩子的情绪被调动了,思维被激发了。“小眼发光”是指课堂教学触及到了精神领域,触及到了学生智慧领域,学生思维的琴弦被拨动了,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小手直举,小嘴常开”是指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在课堂中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见,所疑,所获,所感,所悟。“四小”课堂真正体现了儿童的生命成长,是儿童精神生命自由生长的快乐家园。

二、12岁以前的课堂是“登山”课堂

所谓“登山”课堂,是指在课堂中让学生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登山”课堂说到底就是成长课堂,就是发展课堂。新课改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许多活泼的课堂,好玩的课堂,热闹的课堂。但是透过表面的热闹我们发现学生在课堂中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没有得到发展,那样的热闹是假热闹,是虚假的繁荣。

“登山”课堂要引领学生登三座大山。一座是知识的大山。哲人说:“知识就是力量。”孩子到学校来首先是学知识的,只有掌握好知识,他们才能成为有力量的人。一座是思维的大山。哲人说:“我思故我在。”好的课堂一定是对学生的思维有挑战的课堂,要让学生有紧张的智力生活,充满合适难度的智力挑战。有专家说,评价一堂好课的最主要的标准,就是看学生在课堂中有效思维的长度。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苹果,这跳一跳就是对学生思维的挑战。我曾经说过,上山是身体流汗,上课则要让学生大脑流汗。一座是情感的大山。古人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学生还处在情感的萌发期,发育期和成长期,在这个时段我们特别要对学生加强真善美情感的培育。只有用真善美的情感去熏陶学生幼小的心灵,才能让学生心灵更纯洁,情感更高尚,人格更善良。

三、12岁以前的课堂是问题课堂

所谓问题课堂就是课堂要向学生的问题敞开。传统的课堂,是由教师主宰的,所有问题都是由教师提出来的。这有它合理的一面,问题由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一环套一环,教学流程精致而省时。但是它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学生永远处在被动的接受地位,而当问题向学生打开时,学生则变被动为主动,他们可以主动地思考,主动地提问,主动地探究,主动地与教师平等对话。在创设问题课堂的时候,教师要注意这么几个方面。其一,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够提出问题,相信学生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其二,要引导学生,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近及远地去思考,去发现,去表达。其三,要鼓励学生,刚开始的时候学生恐怕提不出很有水准的问题,但是教师要充满期待地肯定学生,赏识学生。俗话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学生只有在充满激励,充满赏识,充满赞美的氛围中才会思如泉涌,滔滔不绝。

四、12岁以前的课堂是故事课堂

所有的人都喜欢听故事,尤其是12岁以前的儿童,他们更会沉浸在故事的世界中,乐此不疲,流连忘返。故事的魅力在哪里呢?故事是一个奇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我们现实世界中所不及的美好想象。故事中有宝葫芦,故事中有功夫熊猫,故事中有变形金刚,故事中有青蛙王子,故事中有八仙过海……故事有动人的情节。小红帽有没有被大灰狼吃掉呢?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没有见到她可爱的奶奶呢?哈利・波特有没有战胜伏地魔呢?小王子在其他星球中见到他崇拜的人没有呢?这些情节都紧紧扣住孩子们的心弦,让他们欲罢不能。故事能潜移默化陶冶孩子的心灵。读了《小红帽》的故事,小朋友对大灰狼充满了憎恨。读了《皇帝的新装》,小朋友觉得那皇帝是多么的可笑可悲,对骗人者提高了警惕。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对那在大年夜中冻死的小女孩充满了同情和悲悯。我希望我们的语文课堂要相机穿插故事,让课堂充满故事的魅力。你会发现,当你开口讲故事的一刹那,学生的所有眼睛都变得闪闪发亮。

为了达到以上理想课堂的境界,12岁以前的语文的实施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让教学富有画面性或场景性

什么是教学的画面性或场景性呢?具体来说,就是教师要善于挖掘文章中可能隐藏着的情感画面或场景,在教学时,根据文本的文字和叙事逻辑,进行创造性发挥,或演绎成一段故事,或编织成一个戏剧性的场面,或描绘成一幅生动的画面,由此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

在创设教学的画面性或场景性时,可采用如下手段:

1.教学语言的画面性。教师可用一两段富有形象性、画面感的语言营造教学的画面性或场景性,在学生面前展示文本所描写的生动场景。

2.电教手段的情境化。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在学生面前显现栩栩如生的画面和场景,能增加教学的情境可感知性。

3.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视觉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可以想象场景,可以想象画面,可以想象故事,通过想象,能够把学生带入那如诗如画的场景。

二、紧扣语言“披文入情”

我认为“披文入情”是语文教学里有情感性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它是遵循语文学科规律,能充分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所谓“披文入情”,就是紧扣文章的重点,理解句子的句面意思,探寻句子的内在情意,体悟作者思想深处的情思,直至走进人物心灵的深处和作者发生情感上的共鸣。

“披文入情”的一般方法有:

1.咬文嚼字品意蕴。语言文字如美酒香茗一般讲究品评滋味,咀嚼、品尝、回味,在把玩中领略其中的韵味。

2.层层剥笋探情思。语言特别是有意味的语言往往有字面义、字中义、字外义,教师面对这一类文章就需要引导学生层层剥笋,走进语言内在的情感世界。

3.上下关联悟真情。文章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我们读者在阅读时必须上下联系,前后照应,沿着作者思路,体悟到他真正的感情。

三、教学是挑起矛盾冲突的艺术

语文经验告诉我们,所谓要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就是要能敏锐地捕捉到隐藏在文本中的各种矛盾冲突。

智慧如何体现呢?要有矛盾冲突。有的矛盾是学生发现的,有的矛盾是教师挑明的。送别可以在家里送,在家门口送,为什么汪伦一直要送到桃花潭边,还是刚知道才急急忙忙赶来送别?这就跟我们的生活情景、生活实际产生了矛盾。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个矛盾,这里面就产生了智慧的火花。

纵观语文教学实践得较好的教师教学艺术,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善于挑动学生去发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并在理解这些矛盾冲突中启迪智慧、深化情感体验。

篇9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 兴趣 鉴赏能力 写诗能力

在我国大海般的民族文化中,诗歌就像是海洋里一颗明亮纯洁的珍珠,高贵典雅。从《关雎》到《将进酒》、《长歌行》,再到优秀新诗《再别康桥》、《雨巷》,一首首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诗歌,净化着人们的情感,扣击着读者的喜乐悲愁,丰富着人们的心灵。怎样使源远流长的中国诗歌文化不在历史的洪流中消亡,在当代中学生身上得到传承和发扬呢?这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必须认真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一、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诗歌产生兴趣,才能步入诗歌的大门。教师怎样激发学生的诗歌学习兴趣呢?

(一)介绍写作背景时适时穿插一些故事、传说。

中学生爱玩、好动,对故事、传说比较感兴趣,而很多诗歌的作者或者诗歌本身就有很动听的故事或者传说。因此,在教学诗歌时,有必要详细介绍写作背景,适时穿插一些故事、传说,以引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带着自我生活体验读诗,激发学习兴趣。

真实是指诗歌的现实性。一首贴近生活、引起共鸣的诗,会让人领略到诗歌不可言传的妙处。我们可以身边的事物为引导,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体验进入诗歌。如春天来了,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让人感受到春天挡不住的生机和热闹;秋天来了,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又让人领略到秋天的萧索和悲凉。

此外,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增加学生接触诗歌的机会。比如开展课前两分钟诗歌欣赏会、诗歌朗诵会、诗歌鉴赏会,组建诗歌爱好社团等活动,让诗歌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在活动中所选诗歌既可以是古诗,又可以是现代诗,还可以搜集一些讽刺社会不良现象的打油诗,以及一些名篇佳作更应该拿来欣赏。

二、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诗歌是高度浓缩的艺术精品,它的语言凝练而富有形象性,具有节奏美与韵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奇葩。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有利于中学生正确地理解、运用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诗歌鉴赏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诗歌意境。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会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如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含在这种生活的场景中。这种包含着作者感情的场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

(二)艺术手法。

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中学诗歌鉴赏中的作用最为重要,但却是常常被忽略的。诗歌的艺术特色一般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入手:①从炼字角度:着重分析该字词的表达效果,对主旨所起的作用;②从名句角度:着重分析该句的情感哲理所在,对主旨所起的作用。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这些蕴含哲理的句子;③从修辞的角度。重点讲解该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常见的修辞手法有这样一些: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反问、设问、借代、双关、互文。如余光中《乡愁》把不同年龄阶段的乡愁分别比喻为“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把“乡愁”具体化了;④从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⑤从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想象联想、烘托或对比衬托(动静相衬、以有声衬无声等)、托物言志、化用典故比喻象征等。

三、培养学生写诗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诗歌鉴赏能力,并不是终极目的,运用诗歌表达感情才是根本。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诗能力呢?

(一)加强仿写能力的培养。

诗歌是诱人的玫瑰,大家都喜欢,但写诗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语文教师要在丰厚的理论积累的基础上,由易到难地进行系统训练,把学生引上诗歌创作的道路。

如台州一位老师在一节诗歌写作课上安排了这样一道题目:

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为下面的语句补写一句以上带有诗歌意味的句子。

1.清清的小溪,躲藏在森林深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夕阳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先做了示范:1.清清的小溪,躲藏在森林深处,但耐不住海洋的呼唤,驾着小河,驰着大江,奔腾着奔腾着,投身于海洋的怀抱里。

在教师的分析引导下,学生的写诗兴趣被调动起来,这节课出现了不少佳句。如:“夕阳啊,/消失了今天的光明亮丽,/是为了创造明日的光辉。”“那颗最亮的,/是我童年的回忆;/它一闪一闪犹如摇篮一般,/摇回了我童年的故事。/那颗最远的,/金灿灿亮闪闪,/是我期待着的未来。”等。

教师也可以精选(有水平的也可以自创)一些典范的诗词鉴赏片断提供给学生,以作为学生的范例。我相信:通过多次这样的系统训练,学生一定能消除写诗的畏惧心理,提高诗歌的写作能力。

(二)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强学生写诗的信心。

1.经常鼓励、夸奖学生。

对学生写的诗歌里运用得好的手法或写得好的诗句,要提出表扬;对其中不太好的地方也要找出可取之处,对学生进行鼓励。经常对学生和他们的诗歌进行鼓励、表扬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写诗的信心。

2.推荐发表。

篇10

关键词:朗读水平;深沉悲壮;祖国山水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268-0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家都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如在小学语文第八册教学中,安排了《古诗词三首》、《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等文章,教学中要不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一草一木,热爱大自然;又如《詹天佑》一文的教学,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比较陌生,本文的难点之一便是学生对清朝末年的政治、经济背景不了解。我便不急于展开课文,让学生从学校图书室有关书籍中,以及看过的有关电影、电视剧(如《》、《林则徐》、《大清炮队》等)中,搜集清朝末年的背景资料。我先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言交流,然后进行补充、概括,突出讲解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铁路这一运输动脉的控制欲和占有欲。然后再展开课文。在读到“他们认为这样一要挟,铁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不得不求助于他们”时,学生们表露出了对帝国主义的愤慨之情,我就引导学生说,光恨不能解决问题,我们科学技术发展不如人家,就要被欺辱,詹天佑就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毅然接受了修筑铁路的使命。当读到“消息一传出,全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时,学生们的情绪变得兴奋起来,表现出对詹天佑的敬佩之情。我抓住时机问学生:“詹天佑怎么敢接受重任?”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詹天佑是铁路工程师,懂技术。我补充说,当时懂技术的可能不仅詹天佑一人,詹天佑敢于冒风险接受重任,是受爱国主义思想的驱使,为中国争一口气。在课文教学临结束时,我激励学生说:现在,我们在一些科学技术领域方面还落后于外国,这就得靠你们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争气了。

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一样,都具有语言精练,节奏感强,形象思维丰富,感彩浓厚等特点,它不但以它独特的风采在文学园地中占一席之地,而且还有不少深沉悲壮的爱国主义诗篇。

小学语文教材第九、第十册中的几首诗都是赞美祖国山水之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真是妙不可言。雄伟壮丽的庐州瀑布,奔腾咆哮的万里黄河,幽清脱俗的滁州西涧,别样风情的寒山霜叶,都饱含着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足以使学生豪气顿生,心旷神怡,思想感情受到熏陶,内心情感得以升华。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诗,借多姿的柳树来赞美春天。它运用了新奇的想象,生动的比喻,巧妙地刻画了春柳的秀丽印象,歌颂了春天给大自然带来的蓬勃生机,给人以美的享受。

刘禹锡的《浪淘沙》,更是以豪迈的笔调配以奇妙的神话,叙述了黄河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直到牵牛、织女家的丰富想象,把诗人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学生顿感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又如杜牧的《山行》,以另一种清新的笔调,寥寥数语,便描绘出寒山霜叶绰约的风姿,教师抓住前两句中的“远”、“斜”、“白云深处”等词让学生展开想象:弯弯曲曲的石头山路向前延伸、延伸,一直到山顶,山高险峻,山顶上白云缭绕,几户人家择地而居。此景清丽幽雅,如临仙境,接着紧扣后两句中的“晚”、“红于”等词,使学生联想到夕阳斜照,霜叶红艳,曲径之巧,白云之神,令人陶醉,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一草一木的思想感情。

例如《再见了,亲人》一课中,有志愿军对朝鲜大嫂说的这样一句话:“您为我们付出了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里,“代价”是个关键词语,教师可先让学生查字典,然后把它放到课文中去进一步理解。学生把“代价”这个词与课文所叙述的朝鲜大嫂为了志愿军而负伤的事迹联系起来思考,便认识到,这时的“代价”,指的是朝鲜大嫂为了支援志愿军所付出的鲜血。这种用鲜血凝成的情谊的确“比山还高,比海还深”。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既受到了语言训练,又受到了国际主义的思想教育。

又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加深同学们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对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无比痛恨。

再如《金色的鱼钩》一文,课后我布置同学们以6~8人小组排演课文剧,在班上表演,并选出优秀的一队,老师再作辅导。从道具到音响、舞台设计等都作精心的编排,并让他们为全校师生作汇报表演,孩子们的表演轰动了全校。同学们通过朗诵表演,使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了人们心中。

篇11

【关键词】经典美文;语言;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文也是如此。文章要讲究文采,讲究美。没有文采的文章,就难以传播。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见,语言表达对于作文的重要性。然而许多初中生在写作时,常常叙述不清楚、描写不生动、说明不准确、论理不精辟,要么词语匮乏,要么词不达意。那么,如何做能帮助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语言美丽起来呢?在语文课实践中,我感受到: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经典美文,朗读背诵,造句、仿写运用,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美化学生语言的一种好办法。那么,如何有效发挥经典美文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呢?

一、指导学生晨读,背诵经典美文

写作离不开语感,语感的形成离不开积累,没有词语的积累,就不可能造出精彩的句子。前期,全校语文组老师集思广益,精选经典美文,每篇文章都配上诵读提示,分年级编成校本教材《李子风》,并分发给每位学生。然后,每天早晨,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晨读,背诵对应的经典美文,积累写作素材。我所教学的七年级学生背诵下来的美文包括:《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等传统经典著作的节选内容;《满江红》、《春江花月夜》等经典古诗词和卞之琳、冰心、汪国真等人的经典现代诗歌。此外,还要求他们熟读林清玄、张爱玲、毕淑敏等的经典散文,背诵他们作品里面的一些经典段落,及时摘抄好词、佳句,有意识有计划地积累语言。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词汇的丰富,语感就会不断加强,很多词汇便会慢慢积淀在脑海中,日积月累,一旦需要,就会“脱口而出,信手拈来”。

二、把握词语特点,有序进行造句专项训练

造句,即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词语,是学习和掌握规范化语言的重要途径,对巩固所学词语、发展思维有着重要作用。在小学阶段,造句训练是受教师重视的,然而进入初中后,造句却遭到冷落,很难看到有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专项造句训练,以致学生对很多词语的意思理解不透,不懂运用。为此,我将每天课前口语训练的时间用来进行造句专项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紧扣词义,造完整的句

《李子风》挑选的是经典著作,里面有很多的好词,这些词汇就是很好的语言训练资源。例如,诵读了冰心小诗“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笑了。”后,学生接触了“惊羡、明艳、浸透、泪泉、孤芳自赏”等词语,我首先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上下文,把这些词的意思弄明白;然后指导学生紧扣词义,运用单个好词分别口头、书面造句,并根据学生表达情况,及时反馈矫正,直至熟练运用为止。

(二)多词组合,造通顺的句

每篇文章接触的好词都不止一个,除了单词造句外,有时我还适当增加难度,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把几个美词进行组合,连词成句,造通顺的长句(复句),表达一个相关的主题。如把“惊羡、明艳、浸透、泪泉、孤芳自赏”等词语先不按顺序,优化组合,融入一段话中;然后再提高要求,教师指定词语出现的先后顺序,再让学生按序造句。由于难度的增加,学生不仅要考虑单个词语的意思,还要统筹考虑部分与整体的协调,考虑词语出现的逻辑顺序。这样既训练了他们的词语运用能力,又提高了布局谋篇的能力。由于这种连词成句(特别是不按顺序的连词成句)造句的方式,能造出许多不同效果的优美句段,所以学生很是欢迎这种造句方式。

另外, 造句时难免出现造出病句的现象:有误用词语的、有成分残缺的、有搭配不当的等。通过诊断、修改病句,师生共同分析问题所在,找出补救措施,在纠错中提升词语运用能力。由于,形式多样,难度不大 ,很多中下学生也能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对作文的兴趣也大大增加了。

三、拓展思维,仿写出精彩的句子

使用好词,仅仅造完整的句、通顺的句是不够的,最终的目的是要写出精彩的句子。在实践中,针对七年级学生实际,我分课时引导学生选择那些语言优美、运用修辞、难度较小的短句进行分类仿写训练;然后由句的仿写提高到段的仿写。每次,注重一种修辞手法的仿写。

首先,挑选学生们最熟悉的“比喻”入手:比喻能使语言生动、形象,恰当的比喻会使你的语言文采斐然。例句: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也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了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P27,张爱玲《秋雨》)

学生仿句:雪,像无数各具特色的花,连成一条洁白的帘,盖住了整个冬的世界。路也是白花花的,像刚刷的墙壁涂满了还未干的白漆。那些在树梢的淡白色雪花,就像夜晚天空中的星星。

其次,是学生们比较容易上手的“排比”: 排比就是用一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成串地排列在一起,用以增强语势,抒发感情,给人以整饬美。例句:忘记是一种记忆的洒脱,一种胸怀的和境界的开阔,一种绅士的风度和勇气的超脱,一种对过去和成功的淡然处之,一种对痛苦和忧愁的嘲讽和不屑,一种对人生轻轻松松处世之真谛。(P60,《忘记是一种风度 舍得是一种智慧》)学生仿句: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理会嘲讽的微笑,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篇12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7)07-0097-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7.045

[本刊网址] http://hbxb.net

引言

随着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影响力越来越重要,汉语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关注,汉语学习人群不断扩大。如今在国内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对外汉语教学课程,在国外,有孔子学院。总之,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时期,吸引了众多学习者。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汉语学习者掌握汉语的交流方法,能够读懂中国字,说清中国话。语言本身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除了要教授基本的汉语知识之外,还需要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通过采用有效的传播策略,让更多的汉语学习者,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一、常用的传播策略方法

(一)课堂渗透法

对外汉语作为一门课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有限的课堂时间,合理的运用策略,巧妙地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在课堂上,教师要适当的“见缝插针”地导入中国传统文化。

例如,授课中出现的“你好”日常问候语句时,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深入的阐述讲解:与同龄人、平辈份的人打招呼、问候是用你好即可,但是,在遇到老年人、长辈等,打招呼问候时,就要用“您好”这一词语。在这其中,教师可以接着向学生们讲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长幼尊卑,以及敬老爱老的儒家思想。

又如,讲授“帽子”这一词汇时,教师可以对学生们说明,中国人不喜欢戴绿颜色的帽子,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绿帽子”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代称,可以告诉学生们关于“绿帽子”背后的故事。这种方式,既能够让学生们学习到地道的汉语知识,也能了解中国的文化,同时,还可以活跃课程氛围。

再如,教师在运用PPT授课,展示婚礼中的祝福语、红包等,汉语知识时,学生们会说出自己对新人的结婚祝福贺词,“祝你们幸福!”。在展示的中国式婚礼中,新娘都用盖头盖着,这种情况,会引起学生们好奇心,所以,教师可以掺入一些关于中国婚礼的传统文化习俗,例如,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结婚之前新郎新娘不见面等,虽然是一种旧式的文化,在今天已经不流行了,但是,其中一些合理的成分,还是可以和学生们讲述一下的。

(二)文化专题展示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知识的教授,不是单调的进行。在不影响整体课程教学进度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教材内容接近的文化进行专题展示。集成一些传统文化资料,巧妙合理的嵌入到汉语教学中去。

例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材中出现的一些诗歌,教师可以专门收集一些代表性强的诗歌作品,来给学生们进行讲解分析,并调动学生们对诗歌背后的文化思考。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中华传统诗歌文化的深厚底蕴。从先秦的诗经、礼乐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及近现代诗歌等。每一时期的经典代表作品、时代背景等,教师要有选择性的向学生们进行介绍。这种专题性的传统文化传播教育方法,会大大加深学生们学习印象,从而逐渐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古代诗词歌赋。

(三)课外活动实践传播法

有条件的学校,在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时,除了要利用好课堂时间外,还可以通过设计一些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们主动研究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例如,学校可以利用某些文化性较强的传统节日,开展相应的活动。对于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学校,在端午节期间,鼓励学生们到食堂观看包粽子,学生们在观看并品尝粽子的同时,一定会思考,这种做法特别的事食物,到底是怎么来的。在这时,教师可以为同学们讲解清楚,粽子的故事。北方人,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种经典的历史故事,会大大增强学生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又如,在重阳节期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去登山。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九九重阳,登高望?h。重阳节亦称“登高节”,秋高气爽、遍地黄花时节,登山游览,欣赏深秋美景,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受,重阳节登高,除了避祸消灾之外,还有步步高升的含意,“高”又有高寿含义,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学生们在登山过程中,可以加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还可以抒怀胸臆。教师通过对学生们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们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传播策略

(一)在传播内容方面,要专注异同,循序渐进。

对外汉语教学,教师在传授汉语知识的同时,要注意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十分复杂庞杂。对于一般的外国学生,如果不加选择的进行传播教育,不仅会给学生们造成较大的学习压力,还会引起学生们抵触心理。从这个角度分析,在传播传统文化上,一定要掌握一定的策略。在内容层面,要专注异同,遵循循序渐进的顺序。例如,在学生所在国家与我国历史背景方面的相似,这就是一个较好的文化传播切入点。这种准确的切入,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在接触新文化时产生的抵触心理。在基于相同的文化基础上进行介绍讲解后,教师就可以把我恰当的时机,讲述一些我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们对中华特色传统文化的兴趣。一般来说,教师要按照先物质文化,再抽象文化的顺序进行介绍。因为,物质类的文化,具有可感可知,具有实物形态,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的接触和掌握,而抽象文化,大多是一些人文精神,需要学生们在掌握一定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才能理解。教师在选择讲述一些物质类文化时,还需要注意,要尽量回避一些比较敏感的政治、军事话题,这样有利于集中学生们注意力,能够让学生们在学习汉语基础知识的同时,去用心思考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物质类的文化,如饮食、武术、剪纸等,这些具体的东西,本身也承载着一定的精神类文化,教师要善于引导并进行合理的解释。让学生们在理解物质文化背后的人文故事后,可以向学生们讲解一些古代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等。通过这些深刻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在传播方式上,要多元展开,零距接触。

面对初次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外国学生,在传播过程中一定要开展形式丰富的活动,将文化融入到零距离接触活动中,这样才能显得的更加生动有趣。单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述,不能真正影响学生们的内心,尤其是对于国外留学生,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较少,需要通过切身的体验才能感受到。所以,对于教师来说,要在传播方式上,?M行丰富和创新,开展面对面的交流活动,或者其他课外实践活动,例如折纸文化,告诉学生们古代中国的剪窗花、皮影、戏曲等文化,其实是有一定联系的,让学生们在折纸游戏、玩耍皮影游戏过程中,领悟到这种文化的艺术魅力,通过学生们的切身体验,才能真正明白传统文化的价值。对外汉语教学背景下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应尽多可能的以文化活动展开,让每一位汉语学习者都成为活动的参与者。例如:中国书画、太极拳、剪纸的亲身学习等;观看中国电影,学唱中国戏剧等,让学生置身于中华传统文化,保持一种零距离的亲近感。又如,在一节特别的文化课上,教师可以带领外国留学生在学校教室里体验中国茶文化。学生们和教师围坐一起,学习中国茶道礼仪,品味亲手泡好的香茗,直接地感受着中国文化的魅力。像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喜爱中国文化,提升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这也是我在海外当汉语教师志愿者时所收获的重要经验。还有葡萄牙米尼奥大学孔子学院举办的“当中国茶邂逅葡萄酒”为主题的中葡文化交流活动,活动场地设在葡萄牙的一家著名酒庄内,现场很有欧洲风情,葡萄牙学生表演了古筝演奏和舞蹈,现场同时提供中国淡雅清香的茶叶和葡萄牙清爽独特的葡萄酒,中外文化地融合在活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些精心设计的文化传播活动,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借鉴。

三、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一些建议思考

(一)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

中华传统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作为对外汉语教学教师们来说,负有十分重要的责任。汉语文化知识内涵丰富,其中包含的优秀文化知识和精神价值,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传播给学生。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水平,要能够将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融入学生们的精神世界。同时,教师要注重将传统优秀文化同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比照,弘扬现代经典人文精神文化。作为新时期的对外汉语教学教师,除了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素养外,还要具备深厚的中国文化知识,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文人师表,精神引导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化著作,参加传统文化研究班,听取专家讲座等方式,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素养。在工作中,边学边用,注重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同对外汉语教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有效结合,实现文化价值精神的有效弘扬传播。

(二)精选独具中国特质的文化进行传播,提高传播的穿透力

中华传统文化系统非常庞大,在实际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对经典的传统文化的进行有效筛选凝练,其传播效果必然不会太理想。从这个角度来讲,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凝练和筛选,在分门别类后精选一些领域影响力大的文化进行精准传播,例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其影响力非常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有儒家文化的传播者,对这种文化,要凝练其核心精神内涵,制作符合受教者的传播内容,融合汉语教学的相关知识,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像对方方言文化、中华美食文化、经典文学文化等,在每一个细分领域的代表作品,都是非常好的传播素材,要运用这样的传播素材,提高传统文化的辐射力和穿透力。

(三)鼓励和支持民间组织的文化传播,深化立体的多层次的推广和交流

要使中国文化取得更为深远的影响,还应当发挥和加强民间组织的作用。民间组织能以更灵活的传播方法和更多样的合作方式吸引更多的受众。民间组织更多参与,能使中华文化在国际范围内传播更广、影响更深;同时也可以避免文化传播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别而受到质疑,进而阻碍受众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和认同。因此,有必要对从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事业的民间组织从政策、资金、人员、资讯等各个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

篇13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策略;课堂渗透;文化魅力

引言

随着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影响力越来越重要,汉语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关注,汉语学习人群不断扩大。如今在国内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对外汉语教学课程,在国外,有孔子学院。总之,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时期,吸引了众多学习者。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汉语学习者掌握汉语的交流方法,能够读懂中国字,说清中国话。语言本身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除了要教授基本的汉语知识之外,还需要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通过采用有效的传播策略,让更多的汉语学习者,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一、常用的传播策略方法

(一)课堂渗透法

对外汉语作为一门课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有限的课堂时间,合理的运用策略,巧妙地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在课堂上,教师要适当的“见缝插针”地导入中国传统文化。例如,授课中出现的“你好”日常问候语句时,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深入的阐述讲解:与同龄人、平辈份的人打招呼、问候是用你好即可,但是,在遇到老年人、长辈等,打招呼问候时,就要用“您好”这一词语。在这其中,教师可以接着向学生们讲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长幼尊卑,以及敬老爱老的儒家思想。又如,讲授“帽子”这一词汇时,教师可以对学生们说明,中国人不喜欢戴绿颜色的帽子,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绿帽子”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代称,可以告诉学生们关于“绿帽子”背后的故事。这种方式,既能够让学生们学习到地道的汉语知识,也能了解中国的文化,同时,还可以活跃课程氛围。再如,教师在运用PPT授课,展示婚礼中的祝福语、红包等,汉语知识时,学生们会说出自己对新人的结婚祝福贺词,“祝你们幸福!”。在展示的中国式婚礼中,新娘都用盖头盖着,这种情况,会引起学生们好奇心,所以,教师可以掺入一些关于中国婚礼的传统文化习俗,例如,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结婚之前新郎新娘不见面等,虽然是一种旧式的文化,在今天已经不流行了,但是,其中一些合理的成分,还是可以和学生们讲述一下的。

(二)文化专题展示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知识的教授,不是单调的进行。在不影响整体课程教学进度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教材内容接近的文化进行专题展示。集成一些传统文化资料,巧妙合理的嵌入到汉语教学中去。例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材中出现的一些诗歌,教师可以专门收集一些代表性强的诗歌作品,来给学生们进行讲解分析,并调动学生们对诗歌背后的文化思考。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中华传统诗歌文化的深厚底蕴。从先秦的诗经、礼乐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及近现代诗歌等。每一时期的经典代表作品、时代背景等,教师要有选择性的向学生们进行介绍。这种专题性的传统文化传播教育方法,会大大加深学生们学习印象,从而逐渐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古代诗词歌赋。

(三)课外活动实践传播法

有条件的学校,在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时,除了要利用好课堂时间外,还可以通过设计一些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们主动研究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例如,学校可以利用某些文化性较强的传统节日,开展相应的活动。对于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学校,在端午节期间,鼓励学生们到食堂观看包粽子,学生们在观看并品尝粽子的同时,一定会思考,这种做法特别的事食物,到底是怎么来的。在这时,教师可以为同学们讲解清楚,粽子的故事。北方人,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种经典的历史故事,会大大增强学生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又如,在重阳节期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去登山。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九九重阳,登高望远。重阳节亦称“登高节”,秋高气爽、遍地黄花时节,登山游览,欣赏深秋美景,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受,重阳节登高,除了避祸消灾之外,还有步步高升的含意,“高”又有高寿含义,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学生们在登山过程中,可以加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还可以抒怀胸臆。教师通过对学生们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们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传播策略

(一)在传播内容方面,要专注异同,循序渐进

对外汉语教学,教师在传授汉语知识的同时,要注意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十分复杂庞杂。对于一般的外国学生,如果不加选择的进行传播教育,不仅会给学生们造成较大的学习压力,还会引起学生们抵触心理。从这个角度分析,在传播传统文化上,一定要掌握一定的策略。在内容层面,要专注异同,遵循循序渐进的顺序。例如,在学生所在国家与我国历史背景方面的相似,这就是一个较好的文化传播切入点。这种准确的切入,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在接触新文化时产生的抵触心理。在基于相同的文化基础上进行介绍讲解后,教师就可以把我恰当的时机,讲述一些我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们对中华特色传统文化的兴趣。一般来说,教师要按照先物质文化,再抽象文化的顺序进行介绍。因为,物质类的文化,具有可感可知,具有实物形态,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的接触和掌握,而抽象文化,大多是一些人文精神,需要学生们在掌握一定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才能理解。教师在选择讲述一些物质类文化时,还需要注意,要尽量回避一些比较敏感的政治、军事话题,这样有利于集中学生们注意力,能够让学生们在学习汉语基础知识的同时,去用心思考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物质类的文化,如饮食、武术、剪纸等,这些具体的东西,本身也承载着一定的精神类文化,教师要善于引导并进行合理的解释。让学生们在理解物质文化背后的人文故事后,可以向学生们讲解一些古代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等。通过这些深刻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在传播方式上,要多元展开,零距接触

面对初次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外国学生,在传播过程中一定要开展形式丰富的活动,将文化融入到零距离接触活动中,这样才能显得的更加生动有趣。单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述,不能真正影响学生们的内心,尤其是对于国外留学生,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较少,需要通过切身的体验才能感受到。所以,对于教师来说,要在传播方式上,进行丰富和创新,开展面对面的交流活动,或者其他课外实践活动,例如折纸文化,告诉学生们古代中国的剪窗花、皮影、戏曲等文化,其实是有一定联系的,让学生们在折纸游戏、玩耍皮影游戏过程中,领悟到这种文化的艺术魅力,通过学生们的切身体验,才能真正明白传统文化的价值。对外汉语教学背景下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应尽多可能的以文化活动展开,让每一位汉语学习者都成为活动的参与者。例如:中国书画、太极拳、剪纸的亲身学习等;观看中国电影,学唱中国戏剧等,让学生置身于中华传统文化,保持一种零距离的亲近感。又如,在一节特别的文化课上,教师可以带领外国留学生在学校教室里体验中国茶文化。学生们和教师围坐一起,学习中国茶道礼仪,品味亲手泡好的香茗,直接地感受着中国文化的魅力。像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喜爱中国文化,提升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这也是我在海外当汉语教师志愿者时所收获的重要经验。还有葡萄牙米尼奥大学孔子学院举办的“当中国茶邂逅葡萄酒”为主题的中葡文化交流活动,活动场地设在葡萄牙的一家著名酒庄内,现场很有欧洲风情,葡萄牙学生表演了古筝演奏和舞蹈,现场同时提供中国淡雅清香的茶叶和葡萄牙清爽独特的葡萄酒,中外文化地融合在活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些精心设计的文化传播活动,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借鉴。

三、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一些建议思考

(一)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

中华传统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作为对外汉语教学教师们来说,负有十分重要的责任。汉语文化知识内涵丰富,其中包含的优秀文化知识和精神价值,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传播给学生。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水平,要能够将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融入学生们的精神世界。同时,教师要注重将传统优秀文化同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比照,弘扬现代经典人文精神文化。作为新时期的对外汉语教学教师,除了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素养外,还要具备深厚的中国文化知识,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文人师表,精神引导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化著作,参加传统文化研究班,听取专家讲座等方式,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素养。在工作中,边学边用,注重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同对外汉语教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有效结合,实现文化价值精神的有效弘扬传播。

(二)精选独具中国特质的文化进行传播,提高传播的穿透力

中华传统文化系统非常庞大,在实际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对经典的传统文化的进行有效筛选凝练,其传播效果必然不会太理想。从这个角度来讲,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凝练和筛选,在分门别类后精选一些领域影响力大的文化进行精准传播,例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其影响力非常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有儒家文化的传播者,对这种文化,要凝练其核心精神内涵,制作符合受教者的传播内容,融合汉语教学的相关知识,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像对方方言文化、中华美食文化、经典文学文化等,在每一个细分领域的代表作品,都是非常好的传播素材,要运用这样的传播素材,提高传统文化的辐射力和穿透力。

(三)鼓励和支持民间组织的文化传播,深化立体的多层次的推广和交流

要使中国文化取得更为深远的影响,还应当发挥和加强民间组织的作用。民间组织能以更灵活的传播方法和更多样的合作方式吸引更多的受众。民间组织更多参与,能使中华文化在国际范围内传播更广、影响更深;同时也可以避免文化传播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别而受到质疑,进而阻碍受众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和认同。因此,有必要对从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事业的民间组织从政策、资金、人员、资讯等各个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四、结束语随着汉语在世界语言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更需要进行有效的创新,以适应快速变化发展的文化潮流。在本文研究过程中,我们论述了一些常用的传播方法和策略,并提出了些建议,希望可以对提升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水平和质量,起到一定的积极思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卢江琳.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D].苏州:苏州大学,2015.

[2]王谟勇.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影视作品传播中华文化的原则和策略[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篇14

一、充满哲理思辨:阅读技能培养新设计

在阅读认知过程中,要进行文字辨认、词义理解、句子加工、篇章分析等各种技能活动。阅读技能的培养途径、方法和手段,需要用哲学的眼光来审视,才能改变阅读教学中常常把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训练误认为技能培养的状况。洪编教材,针对语文阅读教学缺少整体阅读思想的指导、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痼疾,采用“单元合成,整体训练”的编写体系,在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的同时,构建了阅读技能的培养体系。

1.在语文技能协调发展中优化阅读技能的培养

洪编教材改变过去诸多教材以单一内容为主线的编选体系,洪宗礼把它概括为“一本书,一串珠,一条线”。“一本书”是说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结构的教学体系。“一串珠”表示教材每个单元像珠子一样,都是听说读写思的“集成块”。“一条线”是说单元相互连贯,教材是听说读写思训练的多股交织的“集合体”。在整套教材、单册课本、教学单元乃至单篇课文中,都能将读、写、说、综合实践以及有关知识巧妙地融为一体,用阅读来带动写作、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等活动,同时又以写促读、以说促读,优化阅读技能的培养。

2.在教材结构元素中突出阅读技能的培养

洪编教材结构包含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助读系统和作业系统等四个系统。其范文系统多用主题合成单元,如“之歌”、“至爱亲情”、“金色年华”、“民俗风情”等,有助于学生对同类题材作品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对朗读、诵读和速读等阅读技能的培养不无益处。知识系统融入单元前的导读、课文后的探究练习、专题学习及附录当中,知识的积累引导阅读、促进阅读,促进阅读技能的训练。助读系统,课文的注脚、富有启发性的读中评注、九年级上下两册中十一个单元的“学会读书”系列所介绍的读书技法和策略,对阅读技能培养有着直接的帮助。作业系统,整套教材每篇课文的作业,都有阅读技能训练的因素,很多阅读技能训练还明确了训练方法和要求。

3.在教学关系的辩证处理中促进阅读技能的培养

洪编教材试图对语文教学作全方位、多侧面的研究,对语文教学中的诸多矛盾关系作辩证分析。例如:教材阅读技能的培养,在单元编排中都有分与合的问题。从分的角度看,单元内的讲读、扶读、自读,构成了一个从“教”到“不用教”的上升螺旋。从合的角度看,每个单元螺旋都是一个多种阅读技能的“集成块”。再如:从度与量的把握来看阅读技能的培养,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必须适合青少年的认知规律、年龄特征和思维状况,不能脱离学生实际需要和可能。教育学家凯洛夫提出量力性原则,赞可夫提出高难度的原则。单元内精读、略读、诵读三类课文的选择难度递减,既注意量力,又注意难度,能够让学生达到“最近发展区”,使学生通过阅读技能的提升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促进阅读技能的培养。

二、观照阅读方略:阅读技能培养新范例

阅读技能是阅读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可分为普通阅读技能和专业阅读技能。普通阅读技能适用于各种阅读材料,它包括基本的阅读技能精读和评读、常用的阅读技能略读和浏览、高效的阅读技能默读和速读、突破性的阅读技能问读和查读等等。培养普通阅读技能通常采取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猜测阅读、比较阅读、对话阅读、整体阅读等策略。洪编教材中普通阅读技能培养有着清晰的思路,共设计了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技能训练35个点,解决了阅读训练序列问题。

1.教材的知识系统提示阅读技能的养成方法

洪编教材在七、八年级作业练习中分散介绍阅读要求、强化阅读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集中安排十一个单元,突出阅读学知识介绍和阅读技能训练,成为“学会阅读”系列单元,作为九年级学习的重要内容。九年级下册五个单元“学会阅读”系列较详细地介绍了普通阅读技能培养方法。从信息获取方式角度看,有默读、略读、精读、速读等方法;从信息反馈策略角度看,有质疑阅读、感悟阅读等方法,既有显示思维流向的“发问”,又有反映语言再现能力的“复述”;从信息处理形式角度看,有圈点、批注、提要、撰写心得等多种方法;从信息储存途径角度看,有熟读成诵和摘记卡片等形式。

2.教材的范文系统引导阅读技能的培养路径

范文系统循环编选教读、扶读、自读课文,精选和编配一定数量的扶读课文,作为阅读学习过程中由教读到自读的中介,助以读中提示,为教读的“举一”过渡到自读的“反三”架设桥梁,这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洪编教材“单元合成”在扶读课文编排上注意选文的特殊要求,其内容比教读课文略浅,但又比自读课文稍深;语言表达形式上与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有明显的类似处。扶读课文的读中提示多采用评点式和鉴赏式,把课文的重点内容、语言知识、篇章结构等分析过程都展示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自觉地借助扶读课文的助读系统,根据读中提示“寻文觅路”,从接受教师的启发逐步过渡到独立的自主阅读。

3.从阅读的质和量上保证阅读技能的目标达成

洪编教材除介绍“走进图书馆”、“网上阅读交流”、语文实践活动等课外阅读学习方式外,还重点安排了“名著推荐与阅读”。名著荐读将整本书的阅读引入课堂,打破历来课堂上读单篇文章的惯例,扩大了语文学习资源,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洪宗礼主编的《语文读本》倡导“高级阅读”,即阅读文本所反映的水平要高于阅读者的水平,因为学生阅读文本所反映的生活水平如果同他们现实的生存状况基本接近,从某种意义上看,只是一种“同级阅读”。从阅读技能训练角度看,则近乎机械的重复训练。《语文读本》内容,有的与课文内容相联系,有的与课文某些写作方法有共同点,有的选用课文作者的其他文章,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联系起来,用课外阅读加深和补充课内的阅读。

三、呈现人文色彩:阅读技能培养新蓝本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阅读不仅要具备普通阅读技能,还要有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能够体验文本情感的专业阅读技能,如朗读与诵读、悟读与赏读、用读与写读等等。语文的特殊性决定了要有适用于专业阅读技能的培养策略,如感知积累以培养语感的阅读策略、唤情融情以体验情感的阅读策略、引发审美以欣赏意境的阅读策略等等。洪编教材课文的助读提示、作业的阅读要求、单元后的诵读欣赏、专题中的阅读训练、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以及“学会阅读”系列,既注意技能训练材料的人文性,又重视阅读技能培养的可操作性,为学生语文阅读技能培养指引了一条富有人文色彩的绿色通道。

1.用教材助读系统指导语文阅读技能的培养

洪编教材每个单元前都有助读内容,多数课文还有读中提示,为阅读技能的培养提供了明确到位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如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会读书”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要“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吟哦讽诵,就是要放声读,读得正确、流畅,读出文章味道,培养良好的语感。再如七年级下册课文《月迹》、八年级上册课文《苏州园林》、九年级下册课文《出师表》等,都加注了读中提示,便于学生阅读过程中进行信息反馈。教材还专门设计一个单元――九年级上册自由读写单元,让学生仿照“读中提示”范例,自己编写“读中提示”,训练对读物进行圈点批注的阅读技能。

2.用教材作业系统明确语文阅读技能的训练要求

洪编教材的作业练习形成了有利于指导学生学习的综合训练序列。练习中对阅读技能的要求很清楚,便于学生明确训练目标。初中六册语文课本共有35个单元,每个单元后面都编配了诵读欣赏内容,有33个单元的课文后面安排了练习;课文156篇,其中有146课安排了练习。在146课的练习中,共有练习题569题,其中除去阅读思考、理解课文内容的题目外,有阅读技能要求的题目共有122道,这当中要求朗读的有29题,要求诵读的有17题,要求背诵的有45题,要求速读的有2题。这些题目中,几乎涉及了各种阅读技能的练习。其中积累性背诵的段篇已超过50,如果加上每个单元后的诵读欣赏内容,背诵篇目不低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朗读、诵读等训练有助于学生感语、品味、鉴赏能力的培养,在积淀语感过程中体验人文情怀。

3.用语文专题和实践活动培养语文阅读技能

洪编教材中编排语文专题共10个、语文实践活动12次、综合学习与探究11次。专题学最后一个是初中语文学习情况调查,其他都是用阅读来拓宽学生知识面,养成获取信息的阅读技能内容。专题学习分阅读参考、思索质疑、讨论研究三个栏目,如七年级上册的专题《狼》。这一专题设计好就好在把读、写、听、说、思糅合在一起,把“读”放在第一位。了解认识“狼”靠文章选读;比较分析“狼”要拓展阅读;评点欣赏“狼”的形象则离不开搜索阅读。有关“狼”信息的获取过程实际上就是阅读技能训练和阅读策略运用的过程。这里不但要阅读教材,还要查阅相关的工具书和参考资料,浏览网络信息;不但有精读、默读、略读、速读、疑读、查读的练习,还有悟读、赏读、用读、写读等等的练习。这是语文阅读技能的综合应用。

七年级、八年级的语文实践安排,近一半活动与阅读技能是直接相关的。如“走进图书馆”、“网上读写与交流”离不开阅读技能的应用,而“赛诗会”等活动则是语文阅读技能展示和提升的大好机会。九年级的综合学习与探究强调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如主动搜集信息去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整理资料,占有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所以说,综合学习与探究是阅读技能形成、应用和提升的重要演练场。

四、关注文体特征:阅读技能培养新尝试

文体是文字作品反映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具体样式。正确解读文本的方法需要注意文体特征的规定性,需要随文体的不同来选择阅读方法、调整阅读策略。洪编教材有关文体常识分散于读中提示、课后作文练习以及综合学习与探究中,应用文示例等内容安排在附录里,这与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不同。“语文版”国标本按文体组织单元,进行各类文体的阅读技巧训练。从整套洪编教材看,文体意识主要是通过以写促读、读中评注来培养的,教材对文体阅读技能培养作了有益尝试。

1.洪编教材不同文体课文的编配及分布

从单元编排体例上看,七、八年级大多用主题来统帅课文合成单元,九年级则以阅读技法为主合成单元,单元内的文体意识不很明显。但从整套教材的阅读技能培养看,文体意识还是有所体现的,同类文体的阅读技能相对集中地训练,写实作品在前三个学期侧重记叙文、说明文,后三个学期侧重议论文;文学作品选文占66%,七、八年级侧重散文、诗歌,九年级加强了小说、增加了戏剧。

2.用诵读欣赏和课文评注加强文学作品的阅读

“诵读欣赏”是洪编教材单元合成中的固定部分。全套教材35个单元,有35次诵读欣赏,有利于诵读习惯的养成,也有利于这种阅读技能持之以恒的训练。诵读欣赏的内容有97段(首),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独白、对联、警语等等,其中古诗词有38首。这些不同文学体裁作品的诵读,有助于学生在诵读中感知不同文体的差异。

课文评注,可以引领学生进行注读。整套教材的示范注读,每册两课,共有12课,对经典散文、短篇小说和诗歌标注读中提示。这不仅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还示范说明不同文体阅读技巧,从而帮助培养阅读技能。如对朱自清《春》、《绿》、《背景》的评注,对写景散文、写人散文的叙写顺序、层次和表达意图、表达方法、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都作了提示。再如对鲁迅作品《孔乙己》和《故乡》的评注,扣住小说的特点,抓住细节对人物的肖像刻画、心理描写、动作和语言的叙述进行了分析,对小说中情节的深刻含义以及环境描写所预示的变化也作了提示。教材对贺敬之和徐志摩的现代诗歌的评注,也紧扣文体特征,对诗歌《回延安》和《再别康桥》当中词语的锤炼、诗句的节奏、情感的表达、想象的再现、意象的概括、修辞的手法等等都作了赏析。

3.用以写促读的方法增强语文阅读中的文体意识

洪编教材中没有把文体知识单独排列出来,而是融入单元合成的“写作”或综合学习与探究,七、八年级教材中的“写作”把记叙文、说明文等文体的写作注意点分在多个单元中以系列的形式介绍出来。九年级下册课本第一个综合学习与探究谈及戏剧剧本的写作,比较全面地探究剧本写作的注意点。写作技能的训练,也是文体阅读技能的训练。

阅读技能培养目标应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创造潜能的开发。洪编教材对阅读技能的评价思想体现在九年级下册中的专题“我心中的语文”里。编者提示学生按照七至九年级语文学习的目标要求,对语文基本技能进行分项评价,作自我检测评估,共列出22条分三个等级来衡量,其中涉及到阅读评价的有10条。这10条大致是从课外阅读总量、阅读情感态度、阅读兴趣习惯、阅读技能养成四个方面评价阅读,这个评价标准有利于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阅读技能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 马笑霞.阅读教学心理学.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2] 徐宗文,任范洪.洪宗礼初中语文教材研究荟萃.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3] 方韬.从结构思想看“单元合成”型语文教材的理论基础.江苏教育研究,1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