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发展的最强大动力范文

经济发展的最强大动力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5: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经济发展的最强大动力,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经济发展的最强大动力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好!我来自担保集团,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坚持科学发展观 建设和谐发展的全省信用担保体系》。

科学发展观,它凝聚着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奇迹。担保集团,三年的励精图治,信用担保体系成员翻了二番,担保、再担保额同比翻了三番。构建省级信用担保体系的探索,开全国先河,创造了我国信用担保业改革发展的安徽模式。担保集团,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已经崛起成为我国最大、最强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之一;初步担当了政府投资的放大器、银行信贷的减压器、企业信用的孵化器、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社会和谐的稳定器。这是一个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奇迹!这是一个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奇迹!

学习科学发展观,我们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建设全省信用担保体系,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业强省”的发展战略,有利于提高全省担保机构的业务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全省中小企业。建设全省信用担保体系,既是我省经济崛起的内在要求,更是我省担保业发展的必然需求。1 2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诠释着发展与跨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力争在3到5年的时间里,使担保资本金增加至不低于50亿元,年担保、再担保规模达到或超过180亿元;建成以担保集团为龙头,市、县、区担保机构为成员,覆盖全省、运行高效、功能完善、风险控制良好的全省信用担保体系。

风雨西来,秋凉透衫。目前,世界金融危机给我省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新的形势催使我们必须更加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新的机遇需要我们更加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

风潮汹涌,自当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加鞭。我们一定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指示和财政厅党组的具体部署,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加快建设“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全省信用担保体系,最大限度地改善我省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支持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篇2

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世界人口总量将达到93亿,其中三分之二居住在亚洲。居住在城市的人口比例将由现在的50%多增加到70%。日益加快的城市化将成为亚洲内需旺盛与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给城市的承载能力与发展模式带来巨大挑战,但不管怎样,预计亚洲未来10年-20年经济发展速度仍将显著高于西方国家。

危机之后,亚洲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明显提高,中国、日本、印度作为全球三大经济体都在亚洲,使亚洲在世界经济所占份额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二战以后,亚洲先后经历了日本崛起、“四小龙”腾飞和中印快速发展三轮大潮,经济实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全球影响力明显上升。此次金融危机更加快了世界经济重心东移的步伐。

2009年全球投资的40%发生在亚洲,相当于美国和欧洲的总和。在世界零售销售市场,亚洲占三分之一,成为许多产品的最大市场,汽车销售占35%,手机销售占43%,能源消费占35%。亚洲股市占全球股市市值34%,超过美国的33%和欧洲的27%。以实际汇率计算,2009年东亚经济总量在全球占比达25%,超过了美国。

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必然推动金融格局的变革。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基本上是美国和日本银行业力量角逐的时期,1970年全球前10大银行中,美国占7席,没有一家日本银行,后来到90年代初,日本占据7席。2000年以来到这次危机大爆发前,欧洲银行地位上升,新兴市场银行业高速发展。

这次危机后,全球银行体系和货币体系将会继续发生变革与调整,美元的霸主地位下降,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将加速,中国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银行存款总额也将在未来几年超过美国,有望跃升为全球第一大银行业市场,成为国际银行业竞争的主战场之一。

虽然发生了全球金融危机,但银行的基本属性和基本功能没有变化,银行业筹集资金、配置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的没有变,为客户提供账户、产品和服务的作用没有变,在经济调控中的重要地位也没有变。

后危机时代银行业经营制度与环境会发生很大变化,给银行业带来了严峻挑战与不确定性,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银行在经济低增长环境中如何持续盈利?在经济再平衡与转型中如何加快发展?在严格监管条件下如何经营管理?

应对这些挑战,不同的银行可能会有不同的策略与偏好,但不管怎样变化,最关键、最根本的还是要加强银行核心能力建设。

6月,英国杂志《银行家》评全球“最赚钱银行”,前5位中,中国国有银行占据了前三席。可是该杂志还有“最强银行1000家”名单,前5席中并没有上述“最赚钱银行”的踪影。最能赚不一定最强,国有银行痴肥却不强壮。

事实上,中资银行在核心竞争力上和国外银行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篇3

2006年11月,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名下的Cascade投资公司和沙特王子阿勒瓦利德名下的王国国际酒店集团斥资37亿美元联手收购加拿大著名的四季酒店,这是私人股本公司最新的一次大动作。这条并购消息成为当天推动纽约股市上涨的主要动力。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目前全球已有数千家私人股本公司,越来越多的资本流入到私人股本领域。而私人股本公司在经济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却一直没有得到外界足够的认可。德国《商报》日前报道说,20世纪80年代,私人股本公司在德国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由此可见,私人股本公司的历史并不长。但它是一个高度专业化和合理化的行业,其中不乏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

目前推动私人股本行业高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良好的全球经济发展前景、大公司中的部分业务出让、低利率以及资金的高流动性。欧洲私人股本协会的数据显示,自1980年以来,该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为10.3%。另外,自2002年以来,私人股本公司在欧洲企业兼并市场中所占份额基本稳定在19%至22%之间。有资料显示,黑石、凯雷、KKR及得克萨斯太平洋集团4家实力最强大的私人股本公司近来已募集了约530亿美元资金。考虑到杠杆效应,如此规模的资金相当于价值超过1500亿美元的交易。

私人股本公司的运作方式基本上是:先低价买入一家公司,然后对公司进行结构重组,待有利可图时再以高价转手卖出,从中获利。私人股本公司收购企业时,所需资金有1/3来自自有资金,其余2/3通过借债方式获得。收购一企业后,它们通常会经营该企业4至5年的时间。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对2005年被私人股本公司重新卖出的欧洲最大的100家公司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从买入到卖出这段时间,投资者所拥有的股份价值翻了一倍。

私人股本投资风险很高。私人股本公司收购的企业涉及各种行业,交易金额在逐年攀升。它们的胃口也越来越大,通常收购的目标以中型企业为主,现在已开始瞄准大型上市企业。

篇4

关键词:建成区绿地率;经济发展;计量分析;时空差异

中图分类号:TU9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6-4317-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6.06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至2014年底,年均增长率在9.5%以上[1]。城市经济发展既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其快速提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1981-2014年中国建成区绿地面积从11.00万hm2增至182.00万hm2,建成区绿地率从14.79%增至36.29%[2]。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到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时期[3],城市绿地建设也步入新的发展阶段[4],且不同地区间的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与绿地建设水平均存在较大差异[5],故探究前者对后者影响的时空差异,对全国及各地区城市绿地建设有针对性地把握经济发展新契机,更好地利用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目前,尚未有学者就城市经济发展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影响的时空差异做出研究,相关研究侧重于讨论两者间的内在关系。例如,吴彤等[6]以南京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出经济发展水平与绿地规模存在显著相关性;刘鹏等[7]以绵阳作为研究对象,借助软件SPSS 10.0,分析出绵阳市经济增长与绿地建设水平间存在密切关系。在上述成果基础上,开展以下方面的探讨将使研究体系更加完整,针对全国层面、不同地区层面等多个空间单元分别进行实证分析,比较不同空间单元城市经济发展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影响的差异;分析比较不同时间段内城市经济发展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影响的差异及演变趋势。

1 变量选取、数据基础与研究范围

1.1 变量选取

城市经济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通过人口、资本、技术等高度聚集,形成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及结构不断优化的地区经济[8],其促进绿地建设水平提高主要体现在总产值增加、人均产值提升、地均产值增长、产业结构升级、绿地建设投资增加等方面。体现城市经济发展及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的变量选取如下:

1)二、三产业总值(INV),单位为亿元,表征城市经济总产值。由于第一产业的产值占城市经济总产值比例较小,且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影响程度较弱,故选第二与第三产业产值之和表征经济总产值。

2)人均二、三产业总值(PNV),单位为万元/人,表征人均产值。计算该指标的人口变量选城区常住人口更具科学性,但其统计口径发生过变化,故选统计口径一致且数据连续性强的城市非农人口作为替代。

3)地均二、三产业总值(MD),单位为千元/m2,表征地均产值。计算该指标时选建成区面积作为其分母。

4)三产比重(SC),单位为%,表征产业结构。该指标是通过第三产业产值与二、三产业总值相比得到的。

5)园林绿化固定资产投资(TZ),单位是万元,表征城市绿地建设投资。此类投资为城市园林绿化固定资产再生产活动,包括改建、扩建及新建园林绿化等活动[2]。

6)建成区绿地率(GBD),单位为%,表征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反映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的指标很多,有建成区绿地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但建成区绿地率具有统计口径一致、数值精确、作为相对指标更适合用于不同地区间进行比较等优势[9]。

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以上各指标来自《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报)》、《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与《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为尽可能消除异方差对实证检验的影响,对部分指标采取对数化处理[10],处理后各变量名称为lnINV、lnPNV、MD、SC、lnTZ、GBD。

1.3 研究范围

在空间尺度上,根据《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按区域经济带划分地区的方式,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区。在时间尺度上,根据中国二、三产业产值年均递增速率的逐年变化情况,将1996-2014年划分为3个时间段(图1)。1996-2004年总产值年均增速不断加快;2005-2010年为总产值年均增速处于波动起伏阶段;2011-2014年为总产值年均增速下降阶段。

2 实证分析

2.1 单位根检验及协整检验

在回归分析前需验证各指标序列是否平稳或存在长期均衡关系[11]。针对全国1996-2014年面板数据进行检验(表1),各指标的差分序列均在1%显著性水平下接受LLC、Im-Pesaran-Skin、Fisher-ADF、Fisher-PP检验,说明各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在此基础上需考察变量间是否有长期均衡关系,故有必要进行协整检验。

由于Pedroni检验允许存在较大程度个体差异,故本研究选此方法进行检验[10]。由表2可知,Panel PP-Statistic、Panel ADF-Statistic、Group PP-Statistic与Group ADF-Statistic均通过5%显著性水平检验。由于研究样本数量较小,故主要参考Panel ADF-Statistic与Group ADF-Statistic的检验结果,确定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综上所述,全国面板数据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2.2 建立计量模型

通过F检验及Hausman检验,发现全国及三大地区的面板数据均拒绝常截距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研究,考察不同时空内城市经济发展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影响的状况及差异[9]。建立计量模型如下:

GBDit=C+β1lnINVit+β2lnPNVit+β3lnMDit+β4lnSCit+β5lnTZit (1)

式中,C为常数项,β1~β5为回归系数,GBDit、INVit、PNVit、MDit、SCit、TZit分别代表第i个省份第t年的建成区绿地率、二三产业总值、人均二三产值、地均二三产值、三产比重和园林绿化固定资产投资。

2.3 城市经济发展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影响空间尺度分析

由表3可知,全国及三大地区城市经济发展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影响的回归结果。全国经济变量T值均显著,且显著性水平高;三大地区由于各自特点,其内部个别经济变量T值不显著。模型调整后R2均较高,F值较高且显著,表明各模型拟合度均较好。回归结果说明基于全国及三大地区,各经济变量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的解释力强[12]。

2.3.1 全国SC回归系数最大,MD影响效果最弱 从全国层面看,经济总产值增加、人均及地均产值提高、产业结构升级与园林绿化固定资产投资均较大程度促进建成区绿地率提高。在各变量增幅相同的前提下,SC最大程度促进GBD增加。SC回归系数为0.199 4,表示其每增长10%,GBD将提高19.94%。INV、TZ、PNV对GBD的影响效果显著且作用力较强,T值分别为9.474 1、8.828 6与2.316 5,回归系数分别是0.021 7、0.012 2与0.011 3。MD对GBD的影响效果及作用力度均较弱,T值为1.920 6,回归系数为0.018 6。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①城市产业结构与城市绿地建设水平间的联系十分密切,前者的调整与升级既对后者的提高提出了迫切需求,也为后者创造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与有利条件;②城市经济总产值及人均、地均产值增加都会为城市绿地建设提供必备的物质基础与资金保障;③园林绿化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一部分资金用于修复、改造原有建设,仅一部分用作新增投资,且投资的绿地仅为建成区绿地的一部分,故园林绿化投资对城市绿地建设的促进力度相对较小;④研究时段内,建成区面积扩张过快,导致地均产值的增长相对较慢,其影响效果及作用力度相对较弱。

2.3.2 东部SC作用力度最大,MD影响效果不显著 从东部尺度看,SC对GBD的促进力度最大,回归系数为0.267 9,表示SC每增长10%,GBD将提高26.79%;INV对GBD的促进力度排第2位,回归系数为0.020 9;PNV、TZ对GBD的作用力度较小且接近,回归系数分别是0.015 9与0.013 2,但PNV的T值仅为1.922 3;MD对GBD的影响效果不显著。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①东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很快,比重不断加大的第三产业对城市绿地的需求最强烈,且其所给予后者的发展空间最大,同时,与城市绿地建设相关的产业也大幅增加;②东部产业总值高,提升速度快,对绿地建设水平提高的支撑作用十分明显;③研究时段内,东部城市人口数量与建成区面积增长均过快,减缓了人均产值及地均产值的提升速度,导致其对绿地建设水平提高的作用效果减弱。

2.3.3 中部SC作用力度最大,PNV影响效果不显著 从中部尺度看,SC对GBD的促进力度最强,回归系数为0.166 8;MD对GBD的促进力度较弱于SC,回归系数为0.034 9;TZ的回归系数为0.017 4,与全国、东部、西部相比,其在中部的促进力度更大;INV的促进力度最弱,回归系数为0.015 2;PNV的影响效果不显著。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①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处于不断加快阶段,与城市绿地建设水平间的联系不断加深;②本地区城市绿地建设基础相对薄弱,强有力的园林绿化投资使其建设水平能够快速提升;③中部人口基数较大,导致人均产值增加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④中部建成区面积扩张速度相对较慢,地均产值的提升则相对较快,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的促进作用相比其他地区更为明显。

2.3.4 西部MD作用力度最大,SC影响效果不显著 从西部尺度看,MD对GBD的作用力度在各变量同幅度增加条件下最大,且在全国及各地区间相对最大,回归系数为0.040 8,表示其每增加10%,GBD增长4.08%;PNV的促进力度排第二位,回归系数为0.027 6;INV与TZ的促进作用较为接近,回归系数分别为0.010 6与0.008 6;SC影响效果不显著。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①西部建成区面积相对较小,人口相对较少,两者的扩张速度均较慢,而随着西部大开发等政策制度的落实与实施,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使西部地均产值与人均产值相对较快提升,成为促使城市绿地建设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②西部产业结构较落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小,较难在短时间内改变现状。

2.4 城市经济发展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影响时间尺度分析

本研究不仅基于空间尺度进行分析,也从时间尺度考察了不同时间段中国经济发展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影响的差异及演变情况。对1996-2004年、2005-2010年、2011-2014年3个时间段分别进行检验,得到回归结果(表4)。模型调整后R2均较高,F统计量均在1%水平显著,表明各模型整体拟合均较好,即在不同时间段内城市经济发展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提高均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2.4.1 1996-2004年SC作用力度最强,MD与PNV影响效果不显著 此时间段内,在各变量同幅增加条件下,SC对GBD的作用力度最大,回归系数为0.351 3,表示SC每提高10%,GBD增加35.13%;INV促进力度较大,回归系数为0.035 1;TZ促进力度较小,回归系数为0.008 4;MD与PNV的影响效果不显著。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①此阶段的城市产业结构进入到加速调整与升级时期,三产比重不断提升,对城市绿地建设的需求不断提升,且为其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②城市产业总值快速增加,为城市绿地建设的多方面均提供了必要保障,在基本物质层面支撑了其水平稳步提高;③针对城市绿地建设的专项投资还相对较少,对其整体水平提升的促进力度相对较弱;④在本阶段内,城市建成区规模与人口均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人均及地均产值的增速相对减缓,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影响不显著。

2.4.2 2005-2010年SC作用力度减弱,TZ作用力度增强 此时间段内回归模型的拟合度在3个模型中最高;SC回归系数为0.218 8,对GBD的促进作用与前一阶段相比开始减弱,但作用力度仍最大;MD对GBD的作用效果变得显著,作用力度排第二位;TZ的回归系数为0.019 5,相比前一阶段,其对GBD的促进力度相对增强;INV与PNV的作用效果不显著。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①该阶段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上一阶段,其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②促进城市绿地建设水平提升的各方面因素增多,产业结构升级对其的影响比重开始下降;③该阶段城市绿地建设更加受到重视,由于相关政策、建设理念等影响,对城市绿地的投资力度不断增强。

2.4.3 2011-2014年各变量作用力度减弱 此时间段内经济发展的大多变量对GBD的作用力度均减弱。SC的作用力度仍最大,回归系数为0.167 7,但较前一阶段已大幅减小;TZ作用力度较大,回归系数是0.012 4,但也较前一阶段有所减弱;INV的作用力度最小,回归系数为0.004 9;PNV与MD的影响效果不显著。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①中国整体经济增速较上一阶段开始放缓,制约了经济发展,尤其是在总产值、人均及地均产值增加方面对绿地建设的促进作用;②在转型时期,经济发展更加侧重于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促进城市绿地建设水平提升。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1)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绿地建设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升级、总产值增加、人均产值增长、地均产值提升、固定资产投资加大均不同程度的为其提供了强大动力。在相同幅度增加的条件下,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提高的促进力度最强。

2)从空间尺度看,城市经济发展对不同地区城市绿地建设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产业结构升级在东部和中部的促进力度最大,而在西部的影响效果不显著;经济总产值增加的促进力度在东部排第二位,在中部与西部均排第三位;人均产值提高的促进力度在西部排第二位,在东部排第三位,而在中部影响效果不显著;地均产值增加的促进力度在西部排第一,在中部排第二,而在东部影响效果不显著;园林绿化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效果均显著,但除中部外,在其他地区的作用力度均最小。

3)从时间尺度看,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的促进力度呈现为先加强,后不断减弱的趋势。产业结构升级虽在不同阶段均保持最强促进作用,但随时间推移,其作用力度不断降低;经济总量增加的促进强度在大多数时期处于第二位,且促进力度也在逐步下降;园林绿化固定资产投资的促进力度先大幅加强,后又小幅减弱;地均产值提高的促进效果经历了由不显著转为显著,后又变为不显著的过程;人均产值增加在各阶段的影响效果均不显著。

3.2 讨论

1)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不断减弱是客观趋势,需深刻认识与积极利用两者间的规律及作用机制,把握好现阶段产业结构升级与园林绿化固定资产投资加大为城市绿地建设带来的良好契机,发挥好转型时期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促进效力。

2)各地区需就各自经济发展现状做出合理判断与部署,为城市绿地建设水平提高探寻新的动力源。东部应在经济总产值快速增加、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人均产值及地均产值的提高;中部应更加重视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总产值增长;西部应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园林绿化固定资产投资,带动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快速提升。

3)促进城市绿地建设水平提高的因素众多,经济发展仅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用地规模、城市人口数量、相关政策、建设理念、自然地理条件等均对城市绿地建设起到了推动或抑制作用[4]。在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减弱时,可通过扩张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等途径,在更多方面合理且较快地促进城市绿地建设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 伟.经济新常态与经济发展新策略[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2):5-1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4年)[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5.

[3] 何菊莲,张 轲,唐未兵.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测评[J]. 经济学动态,2012(10):17-26.

[4] 刘 颂,何 蓓.城市用地分类新标准导引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应对[J].华中建筑,2015(12):118-120.

[5] 刘志强,王俊帝.基于锡尔系数的中国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地区差异实证分析[J].中国园林,2015,31(3):81-85.

[6] 吴 彤,倪绍祥.南京市城市绿地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08-111.

[7] 刘 鹏,董廷旭,邓小菲.绵阳城市绿地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24):7535-7536.

[8] 孟德友,李小建,陆玉麒,等.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演变[J].经济地理,2014(2):50-57.

[9] 邢琳琳,刘志强.我国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失调特征及差异[J].规划师,2015,31(6):108-113.

[10] 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篇5

关键词:风险投资 区域集聚 循环累计效应 空间邻近效应

1.风险投资区域集聚现象

1946年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ARD的成立标志着风险投资的诞生,至今风险投资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国内外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来看,风险投资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地域性。美国的风险投资主要聚集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地区,麻省的128号公路区及纽约州。这些地区集中了全美国70%的风险资本和60%的风险投资公司。在英国,大约75%的风险投资公司位于伦敦和东南地区。在世界其他各地,如加拿大的渥太华地区,印度的班加罗尔地区也凸显出风险投资的区域集聚现象。

我国的风险资本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深圳这三个城市。2010年,这三个城市所集中的风险资本总额高达近1200亿元,约占我国风险资本额的50%。

由此可见,风险投资的区域集聚现象使得不同地区之间的风险投资发展极不平衡,从而对不同地区的技术创新活动和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研究风险投资区域分布不平衡现象及其形成原因,对于各地区制定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战略、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我国风险投资主要集聚地区及其特征

2.1北京地区

北京是中国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和商业中心,诸多的金融机构、国家金融宏观调控部门、中国主要商业银行、全国性保险公司等都汇集于此。同时,北京还是大部分国有大型企业总部所在地、大量境外跨国公司中国地区总部所在地等。北京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智力资源密集区,科技成果的数量和水平一直处于我国前列。北京拥有全国最多、最著名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40多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为代表的科研院所130多家。因此,众多的VC/PE机构落户北京并从事风险投资活动。北京地区的风险投资发展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根据CVCRI统计,从被投资企业所在地域分布来看,北京地区的被投资企业的数量和获得的投资金额都是最多的,其中,被投资企业有176家,占总的被投资企业的23.44%;北京地区获得的投资金额为299.02亿元,占总金额的29.30%。

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北京市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关村聚集着全国重要科技战略资源,蕴涵着技术创新的强大动力,是我国规模最大、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高新技术及企业的聚集地,始终引领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凭借这些优势,中关村成了众多投资机构入驻首选地之一。截止到2010年上半年,入驻中关村西区的股权投资机构已达188家,管理基金规模超过1000亿元。

2.2上海地区

上海是我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可以说是风险投资机构云集之地。数据显示,2010年1月一9月,上海合同利用外资113.41亿美元,同比增长15.3%,其中,第三产业合同利用外资92.86亿美元,占比达81.9%;实际利用外资81.82亿美元,同比增长3.8%。据CVCRI统计,从被投资企业所在地域分布来看,上海被投资企业的数量和获得的投资金额仅次于北京,位居第二。其中,被投资企业数为88家,占总的被投资企业的1172%;获得的投资金额为84.46亿元。

上海作为未来的国际金融中心,致力于发展风险投资、股权投资业。为吸引股权投资机构落户,上海比照国际金融机构奖励政策而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补贴、现金奖励、人才吸引等办法。同时,上海市黄浦、杨浦、徐汇等区也纷纷出台了区域性的激励措施,筑巢引凤。此外,上海也十分注重结合地区特点,在吸引外资投资机构发展上大做文章,有针对性地出台了鼓励外国投资者在浦东新区设立外商投资股权投资管理企业的相关办法,在吸引海外投资机构落户上形成特色。

2.3深圳地区

深圳90%以上的研究开发机构设在企业,90%以上的研究开发人员也集中在企业,使得企业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直接面对市场、消费者展开研究开发活动,形成了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良性循环,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全国平均不到20%)以上。

作为中国第一个风险投资试点城市,深圳较早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风险投资发展的政策措施,成为全国风险投资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经过十多年的积极探索,已初步形成了由项目、资金、股权交易市场和中介机构组成的创业投资市场体系,风险投资已成为推动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创业投资最活跃的地区,十多年来,深圳创投机构数量、创投资本总额等多项指标一直保持全国第一。截至2009年底,全市共有私募基金300多家,管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总规模约为250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35%。其中创业投资基金的总规模为600亿元,其他类型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总规模为1900亿元;管理私募证券基金规模超过4000亿元,其中信托私募证券管理规模达到200亿元以上,约占全国的30%。2010年深圳的风险投资发展依然迅猛。据CVCRI统计,深圳市被投资企业数量排名第三,占比达7.32%,位于上海之后;投资金额位于第七位,占总投资额的3.48%。

3.我国风险投资的区域集聚原因

篇6

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省商务工作会议精神,市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市商务工作会议。分析掌握当前面临形势,谋划布置今年各项工作任务,全面推进我市商务经济再上新台阶。刚才,洪波同志回顾总结了市“十一五”时期和2010年商务工作,分析了当前商务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安排安排了2011年的商务工作,讲得很好很全面,完全同意,希望同志们认真抓好落实。下面,就全市商务工作再强调四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我市商务经济发展成果

也是自2005年4月市商务局组建以来,商务经济规划发展的第一个完整的五年,同时也是形势变化最快、政策变化最频、经受考验最深的五年,更是商务工作得到各级领导重视最多、各方支持力度最强、社会关注水平最高的五年。五年来,全市商务经济在市、区(县)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和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经过全市商务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商务工作各项主要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成为我市经济发展中推动增长、增加税收、带动就业的重要力量,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出十分突出的重要贡献。十一五”期间,市酒类产业强势崛起,销售收入及利税等主要指标总额连翻两番,年均增幅超越40%一举奠定了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的重要地位,十一五”期间是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五年。国家的一系列中心和活动在建立举行;市场体系建设效果显著,商贸物流中心初见雏形,大商贸、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已初步形成;对外贸易逐步扩大,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亿元大关,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入驻;商务经济发展内在动力继续增强的同时,市商务工作各项指标也在快速增长。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10年,全市商务战线紧紧抓住扩大内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打造成渝经济区、建设川南经济区的重大机遇,切实落实酒类产业、搞活流通、扩大消费、促进外贸增长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实现了全市商贸工作的快速发展。酒类产业继续坚持较快增长,累计完成产量98万千升,同比增长16.4%实现销售收入352亿元,增长40.3%实现利税8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0.9%主要指标几乎占据了全省酒业的半壁河山”酒业集中发展区顺利实现产值和服务性收入100亿元目标;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实现202亿元,同比增10%实现税收56亿元,服务业税收占全市税收比重达57.7%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市场消费呈较快增长势头,累计实现社消零259.3亿元,同比增长18.5%居全省第七位;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西南商贸城等市场建设,生猪定点屠宰换证规范工作效果突出;进出口总额达1.32亿美元,入口1.05亿美元,增幅均超过60%实际到位外资3051万美元,同比增149%外经合作、民生工作等工作也有序推进。

取得的效果令人鼓舞,回顾“十一五”市商务工作效果显著。市委、市政府对商务部门的工作是满意的对所取得的成果是充分肯定的这些效果不只为我市“十二五”商务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我市商务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贵经验和宝贵积累。效果既可喜可贺,也来之不易,既是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各级、各部门、各单位通力协作、拼搏进取的结果,凝聚了商务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智慧和辛劳。借此机会,代表市政府,向大家取得的突出效果和受到惩处的先进集体、先进单位、优秀品牌表示热烈祝贺,同时也向一年来辛勤工作在商务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准确掌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是严峻挑战前所未有,当前我省商务发展形势面临两个“前所未有”一是发展机遇前所未有。但总的看,商务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商务工作机遇大于挑战。要抓好“十二五”时期的商务工作,就必需正确认识和掌握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商务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但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入的趋势不会改变,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继续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形势不会改变,市的区位、资源和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依然存在从宏观层面分析,今年我市商务经济面临四大机遇。一是整体经济形势回暖。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从急剧滑落到缓慢复苏,世界贸易出现局部改善迹象;从国内看,近年来我省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形势向好。二是市场环境趋优。国际产业转移重新开始活跃,外资向中国流动加快。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尤其是具有较高附加值和科技含量的高层次产业,一)准确掌握当前我市商务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尽管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存在不确定性。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速度也呈现出继续加快趋势,这对区位和综合商务利息优势突出的市极为有利。三是宏观经济政策向好。今年,中央将坚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重点在扩内需、调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特别是首次把拉动内需放在三驾马车”首位,为商务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心剂”四是成渝经济区打造启动。省委、省政府“一极一轴一区块”发展战略和成渝经济区整体打造全面进入了实施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推进,为我市对接川南经济区,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壮大区域经济提供了有利时机。

今年经济发展环境总体向好,但形势依然严峻。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稳定,多数国家经济出现回升主要依靠强力政策安慰,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明显缺乏;国际金融领域风险尚未完全消除,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体制机制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难度加大,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和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仍不稳定。从国内环境看: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方面的科技效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需要一定时间,引领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条件尚不具备;世界各国贸易维护呈现升温趋势,引进来”和“走出去”面临多方面制约;通胀预期强烈,企业投资意愿和消费者信心缺乏,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趋缓,坚持国内消费快速增长的难度明显加大。从自身看:纵向比拟,开放型经济一年一个台阶,商贸物流发展一年一个突破。但横向来看,市开放型经济总量与周边地市相比仍然偏小,商贸行业组织化水平仍然较低,二)深刻认识当前我市商务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新型业态发展仍然较慢,继续发展的基础还不稳固。

今年我市的商务工作,可见。机遇与挑战同在优势与劣势并存。商务战线的同志们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对经济工作的决策布置上来,切实增强做好商务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敏锐的视角、抢抓的意识和只争朝夕的精神捕捉发展机遇、赢得发展优势、扩大发展效果,不时开拓创新,努力推动我市商务经济“高位求进、加快发展”

三、围绕重点工作精心谋划

刚才同志在工作演讲中已经进行了具体布置,关于今年的商务工作目标和重点工作。这里不再重述。对于下一步工作,各级、各部门要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包括商务经济在内的第三产业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肯定趋势和推动一、二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我市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占的比重还不够大,还需要进一步做强做大。同时,与周边乡村相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还非常小,离区域中心乡村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这就要求我要花大力气、下真功夫弥补经济结构中的这块短板。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第三产业发展,连续出台了加快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意见,今年将继续加大力度促进商贸业发展。各级各部门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要高度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奋力推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切实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商务工作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引擎,更要挑起发展第三产业的大梁,承担更多的任务。

强势推动酒类产业发展。省委、省政府对白酒产业一直高度重视。并将出台《省酒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同年6月,奇葆书记莅临视察时,也特别要求我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中要有所作为。要继续强龙头、培巨人,建名酒名园名镇名村,实施品牌战略,走优质高效之路,做优做强做大酒业。要加大对老窖、郎酒两大企业的支持力度,优势资源的配置上尽量倾斜,促使其健康运行、加速发展,真正成为酒业发展的航空母舰”要加快酒业集中发展区南区开发建设,加快推进白酒交易中心等项目建设,实现园区产值和服务性收入年年超百亿元,成为全省品牌“百亿园区”要加快二郎名酒名镇建设,打造建设独具特色的世界名镇。要继续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发展品牌酒,积极引导原酒企业向瓶装品牌和名酒企业股份合作转变、瓶装品牌向知名品牌转变,着力发挥“酒”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效应;大力实施品牌振兴计划,继续鼓励酒类企业争创品牌,全面提升泸酒品牌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要加大名酒知识产权维护和酒类企业的监管力度,促进泸酒产业优质高效健康发展。

着力推动商贸物流业发展。构建川滇黔渝结合部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出台了进一步加快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今年的工作重点是继续加快西南商贸城建设,以培育白塔商圈和商贸龙头企业为重点,完善商业功能空间布局。要认真研究白塔商圈各个商城的发展定位,实行错位发展,防止过度的同质化竞争;要认真落实家电、汽车以旧换新、汽摩下乡”等促进消费政策,不时活跃城乡消费市场;要完善城乡市场网络,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扩张市场能级;要加大物流园区建设,大力引进和培育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方面有所突破。

努力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当前。仍是当前我市商务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必需坚持以大中型入口企业为龙头,以衔接产业转移、硬件设施建设和保税港区打造为抓手,积极培育我市入口产业集群,积极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要大力支持协助机械工业集中发展区、轻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合江临港工业园区和泸县中小企业守业园区衔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和外商投资项目,着力把园区培养发展成为开放型经济产业园区。当前,要紧紧抓住产业转移契机,推动与长三角的战略合作;要做大做强赫克力士天普化工、南方硝化棉、天宇油脂、长江起重机、邦立重机和老窖等大中型入口企业,切实增强龙头带动作用;要加快建设港集装箱码头二期续建工程,力争建成进港铁路专用线,推进港集装箱码头围网、仓储等硬件设施建设,力争完成保税仓建设,积极申报保税物流中心,为建设保税港区奠定坚实基础。

四、强化工作措施。着力营造商务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

职能重要,商务工作关乎百姓利益、关乎经济建设、关乎社会发展。责任重大。但是市商务部门又是新组建部门,随着国家“稳外需,扩内需、调结构”等若干政策出台和我市“四个四”战略的推进,商务工作的任务将会越来越繁重。推进商务事业发展,单靠商务部门一家还不行,必需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单位和商务企业的支持和参与,这样才干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为此,也借此机会提三点要求:

充分认识商务工作在协调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全市重大战略实施和保证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商务工作。日常工作把商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着力解决机构不健全、职能不到位、人员不落实等问题,确保机构、班子、人员、经费的保证落实。

篇7

江南小县、快递巨头、民营企业、白手起家、顺应电商发展、立足国内走向世界……这几个元素是不可多得的创作题材,更是深入探究民营快递业乃至浙江民企发展的第一手资料。为揭开“三通一达”的崛起之谜,以文学的笔法解读其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我花了10个月时间,写了一部20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快递桐庐帮》,由红旗出版社出版,在读者中激起了较大的反响。

“三通一达”让我涌起强烈的创作激情

正如作家黄亚洲在专文评论《中国快递桐庐帮》时所说,快递与别人、与我不同,它“在于走过我们手心的时候,呈现的是各式快件包裹,走过孙侃手心的时候,呈现的是一部报告文学”。

之所以把“三通一达”视为同一个群体,不仅因为它们有着相似的发展经历、类似的经营方式、齐头并进的发展速度,更因为它们都是由桐庐籍人士创办,如今担任掌门的、成为业务骨干的都来自桐庐,而且大半还是钟山乡的村民!

如今的网络、报刊、电视等传媒上,与“三通一达”相关的各类报道、资料已浩如烟海,根据这些素材加以整合改编、敷衍成书,对我来说不是难事。然而我想叙述的,是“桐庐帮”民营快递业鲜为人知的创业经历,是它们作为浙江民企发展样本的历史还原和规律探寻,是这群民营快递人独特的内在秉赋、执着精神和决策动因,这就容不得我在书斋里闭门造车。这个春季,这个夏天,我以各种方式与“三通一达”的老总们、员工们零距离接触,与这群创业者老家的村民们交流,与民营快递业的关注者和研究者探讨,创作这部作品所需的第一手素材渐渐汇聚,结构框架和全书主旨也开始成形。

在上海西郊的青浦区,“三通一达”总部的汇集地,我与四位掌门人促膝而坐,无话不谈。四位老总虽然事业有成,平日间也忙得脚不点地,但依旧保持了山里人最原始的随和、亲切和淳朴。他们明晓这部作品的意义所在,也知道此时的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四位老总的观点非常清晰,分析非常中肯,尤其对各自企业前世今生的回忆和阐述非常客观,而在分拣中心、转运中心、服务中心等处及各派送点的实地体验,更让我对民营快递业已有的宏大规模和发展成果由衷赞叹。

江南小县何以奏响民营快递最强音

桐庐一地人文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来工农业发展基础扎实,加之靠近杭州、上海等大城市,桐庐人既不缺开明开放意识,又保持着淳朴、踏实的可贵本性。尤其不能忽略的是,这儿的山里农民不怕吃苦、不怕受累,背负着数百斤的物品出入于大山深处乃为常事,而对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带来的种种弊端早已铭心刻骨。可以说,他们如同一条升帆的船只早已候在富春江上,一俟春风便穿过七里泷、子胥渡直奔大海。

对此,钟山乡乡长也曾给我分析过。他认为,“桐庐帮”民营快递企业家之所以能成就其事,除了以上所述,还因为坚守诚信。无论处于怎样困难的境地,他们总是以山里人的淳朴忠厚,始终以高度的诚信赢得客户信任、赢得市场;再是发挥智慧。他们及时捕捉各类信息,积极适应市场环境,在实战中培养自己的从商技能,从而在商海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还有讲求共同致富。在事业上有所起色后,他们总是帮助他人尤其是扶持家乡人共同致富。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已有4万多名桐庐人被吸纳到“三通一达”为代表的桐庐籍快递企业中,成千上万的桐庐人成为各快递企业总部、分公司及网点的“老总”级人物和业务骨干。大量的桐庐剩余劳动力纷纷投身于民营快递业,成为普通快递员,甚至连妇女和老人都成为快递企业后勤服务人员。家乡强大的后盾无疑为“桐庐帮”民营快递业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桐庐各乡镇,尤其是在钟山乡各村,漂亮的农家别墅比比皆是,最新款式的轿车穿行其间,众多“快递村”有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现象,已成为今日桐庐的一道亮丽风景。而在桐庐县城及部分乡村,还有民营快递企业家回馈家乡,兴办的快递机械、印务、信息、商贸、房地产、人才培训等相关企业和商业机构,投资额从几千万元到几亿元不等,为发展桐庐当地经济提供了新的支撑。

由此我认为,江南小县何以奏响民营快递最强音,正是因为桐庐籍快递人始终怀有人生完美梦想,努力化梦为实。他们在体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更在积极实现社会价值。

炼成了民营快递,也炼成了自己

“三通一达”四位老总的创业史,留给我无法泯灭的深刻印象。

我沿钟山乡歌舞村的简易公路前往一个名叫天井岭的小村庄。山谷间踞伏着几幢朴素民居,“中通快递”董事长赖梅松的家便坐落在最高处。

赖梅松的大伯母领着我看小村背后一条掩映在杂草丛中的羊肠小道,说这是当时从这里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我看到这条小路顺着山坡直上,既陡又险,没有一定的腿力和胆魄无法行走其上。“从这里到当时的歌舞乡中心小学有七八里路,梅松就是走着这条路每天来回上学的,后来又从这条路走出去闯世界。”

描述一位知名民营企业家的老家景况,目的是为了说明青少年时期的他,便有了飞出大山、飞向广阔世界的梦想。闭塞的地理环境让人思变,不愿受桎梏的心灵更加渴望改变自己的人生。我在采访中得知,因拿不出学费而辍学之后,赖梅松在创业道路上吃了很多苦,然而他的决心从未动摇过,因为他明白,任何一次退缩就意味着返回原点,倔强的他不甘永远憋在大山深处。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圆通速递”董事长喻渭蛟身上。当年的他因装修生意亏本,转行从事民营快递。他的快递公司起初办在上海一个居民区的仓库里,工作、吃住都挤在一起,公司的全部“设备”就是两辆自行车和两部电话机。日常经营最困难的时候,喻渭蛟不得不一次次地向附近的米店老板赊账。喻渭蛟始终没有退缩,终于点滴积累汇成巨流。“申通快递”的前身“盛彤”物流服务部的掌门人聂腾飞是从一辆别人送的三轮车起家的,他后来在一次业务活动中遭遇车祸丧生,妻子和妻兄承继了他的事业,一番艰难打拼后办成了“申通快递”,而他的弟弟聂腾云则发展了哥哥所创设的加盟制模式,使得麾下的“韵达快递”得以不断壮大……

有人说,“三通一达”四位老总的故事都是相同的,一个人是另一个人的翻版。但我在仔细倾听了他们的叙述后,觉得这样的评价未免有失偏颇。老总们各自创业史上的艰辛,成就了自己人生的欢欣。写出他们个性化的创业之路,我相信读者会为他们的勇敢、毅力、诚信、智慧所折服,也会对他们有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

心里怀有更大更远的“快递梦”

电商业方兴未艾,民营快递业还有待于加速发展。

“我心里的‘圆通梦’有着三个目标:一是打造一家受人尊重的企业,二是创设一个民族的品牌,三是在未来的十年时间里,壮大为产值千亿元以上的企业,在国际上成为知名的快递企业和物流的集成商……再奋斗十年,不论经营方面,还是航空物流、国际化程度,以及整个产品的架构,都将更加完善、更加强大。”

此番话语出自圆通速递董事长喻渭蛟之口,他是一位已经拥有两架自有货机、五架租赁货机的国内一流快递企业的掌门人,他所描绘的未来景象岂有不信之理?事实上,“三通一达”其余几位老总也都有已经成熟的宏大计划。

“申通快递”董事长陈德军告诉我,中国是网络大国,网购市场极为巨大;从目前看,美国网购能力仍为中国的50多倍,但相信以后中国用户被激发出来的巨大购买量,将呈排山倒海之势,这表明民营快递业的发展前景可以用“壮丽”二字来形容。

《中国快递桐庐帮》对民营快递业的未来趋向和发展走势的分析和展望,大多留给了这些在实战中的民营企业家,而非言辞高深的经济学家。现在,已经有若干高校和研究机构把我的这部作品列入研究素材。

“小包裹,大事业”,“小快递,大民生”。这是对快递业最为简洁且准确的描述。快递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贴得太紧了,更大更远的“快递梦”还在展开,这当中,每一位民营快递人功不可没。所以,该书除了详述“桐庐帮”民营快递企业家的创业史,还大量地描摹了民营快递企业普通员工的追求和梦想。

篇8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院长

国务院关于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意见的,给上海跨越式发展现代服务业带来重大契机。上海要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必须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率先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要以国家层面政策突破和地方层面环境营造为重点,加快扩大高端服务业发展规模,全面提升高端服务业集聚辐射力,推动上海经济发展转型,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准确把握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内涵特征和客观规律

高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高端领域,是现代服务业中技术含量最高、附加值最高、集聚辐射力最强的行业,被誉为现代服务业皇冠上的“明珠”。

1、高端服务业的兴起是经济结构向服务经济高级阶段演进的结果

20世纪30年代,新西兰经济学家费舍尔提出著名的经济发展三阶段论,即社会经济的发展首先从农业占优势的经济形态,逐步过渡到工业占优势的经济形态,然后再过渡到服务业占优势的经济形态。高端服务业起源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时期,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结构高度化而发展,是服务经济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结果。

高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与信息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全球信息革命的兴起带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与产业的加速融合,产生全新的高端服务行业,如通信、广播影视、服务外包等;促使中间服务环节从制造业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业,如研发、设计、技术支持等;加快对传统服务业的信息化改造,赋予其崭新内涵,如金融、现代物流等行业。

与传统服务业相比,高端服务业具有高附加值、高知识含量、高信息技术含量、高开放度、高产业带动力、强辐射、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税收;有利于集中资本、技术、人力等高能级生产要素,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拉动高端消费,推动消费升级;有利于推进技术外溢,激发自主创新;有利于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有利于增强集聚辐射力,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国际竞争力。

2、国际化大都市高端服务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和基本趋势

国际化大都市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一般遵循从传统服务业向高端服务业演进、从低层次服务业向高层次服务业演进、从最终消费向中间消费演进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

(1)从传统服务业向高端服务业演进。在工业化前期,商业、交通等传统服务业占据服务业主导地位,高端服务业处于萌芽状态。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化的蓬勃兴起带动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等高端服务业开始发展,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20世纪以来,全球发达经济体向服务经济时代快速迈进,金融、保险、商务服务、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高端服务业加快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扩张,成为推动发达经济体发展的强大动力。

(2)从低层次服务业走向高层次服务业。低层次服务业包括零售、餐饮、邮政、洗染、修理等,属于普遍需求。随着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运用,部分低层次服务业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能级提升并发展成为高端服务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交通运输业转变为现代物流业,医疗业转变为医疗保险服务业,生活服务业转变为保健护理业等。

(3)从最终消费走向中间消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生产经营的规模不断扩大,复杂性日益提高,引发了对中间服务的大量需求,推动以最终消费为主的服务业向以中间消费(生产者服务)为主的服务业加快演进。大部分中间消费属于高端服务业,如金融、法律、研发、创意、广告、物流仓储等。

3、高端服务业是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目前,高端服务业产值已经占到全球GDP的40%以上,国际化大都市高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60%以上,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1)高端服务业成为服务业的主要产出。当前,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增长80%以上来自服务业,其中服务业的60%以上来自金融、电信、设计、咨询等各类高端服务业。高端服务业已经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2)高端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高端服务业占据服务业金字塔的顶层位置,和其他产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比如,发达的金融市场能够为所有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和融通功能,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3)高端服务业具有极强的集聚辐射力。高端服务业具有较高的开放度和国际化程度,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集聚资源和辐射能量,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

从内涵和特征看,根据联合国经济活动标准产业分类和我国国标分类,高端服务业主要为十个门类:(1)金融业,包括银行、证券、期货、信托、保险、基金等金融相关行业;(2)航运与现代物流业,包括航运业及相关行业、现代物流、仓储、分拨等行业;(3)房地产业;(4)专业服务业(中介服务业),包括研发、会计、审计、评估、法律、咨询等行业;(5)信息服务业;(6)文化、体育、娱乐业,包括广播影视、媒体传播、创意设计、体育、文化娱乐等行业;(7)旅游、会展、酒店业;(8)教育业;(9)卫生、社会保险业;(10)服务外包业,主要指为第三方(国外)客户提供信息管理、数据处理、财会核算、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各类服务。

二、高端服务业发展供求“双约束”是结构调整的主要瓶颈

上海要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必须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率先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目前,上海结构调整面临的突出瓶颈是,高端服务业发展存在供求两方面的双重约束。

1、高端服务业发展存在供给约束

(1)产业能级不足。从供给角度看,上海高端服务业能级总体偏低,主要集中在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集中在服务产业链的中低端,金融、航运、信息服务、文化、医疗等高端服务发展不足。

(2)产业渗透性不强。上海高端服务业发展“单兵突进”现象明显,对整个产业链的带动作用,以及对相关产业的渗透作用不强。比如,上海金融市场无论是规模还是广度都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比重过低,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较低。

(3)高端服务创新不足。对高端服务业而言,创新不仅是丰富高端服务的重要手段,而且创新本身就可以创造高端需求。上海高端服务业在产品、业务、工具、制度等方面的创新能力不强。比如,金融衍生产品缺乏,期货市场品种较少,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尚不健全。

2、高端服务业发展存在需求约束

(1)中间需求不足。中间需求行业(生产业)目前已经占到国际化大都市全部服务业产出的70%以上,上海高端服务中间需求仅占到服务业总需求的40%左右。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的中间需求尚未从产业链中脱离出来,产业链的社会分工体系尚未形成,导致中间需求弱化。

(2)最终需求不足。2008年上海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传统服务需求趋于稳定,高端服务需求潜力巨大,但一些高端服务需求还没有充分激发出来。

3、高端服务业发展存在人才约束

(1)高端人才需求缺口巨大。目前上海通晓国际惯例、具有国际市场经验的开放型、创新型高端服务人才十分缺乏,成为制约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2)高端人才生活成本较高。突出体现在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低、税率高,导致人力成本高企。从所得税率看,上海最高档所得税率为45%,而香港为16%,新加坡为28%,横滨为37%,巴黎、伦敦为40%。较高的所得税率不仅导致金融、保险等高端人才难以留在上海,而且容易产生收入跨国转移的避税行为。

(3)高端人才市场主体缺乏。目前上海中外合资高端人才中介服务机构30家左右,仅占全市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总数的4%,且普遍规模较小,难以满足上海高端服务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大量需求。

三、以体制制度创新激活高端服务业的市场活力

上海高端服务业要加快发展,必须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着力构筑国际化、市场化、规范化的运作模式,不断增强市场主体的活力和竞争力。

1、放松行政管制。放松行政管制是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条件。要调整完善现有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着力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

(1)放松进入管制。降低高端服务业准入门槛,扩大非公有制经济在高端服务业中的比重,强化多元市场主体发展格局,促进高端服务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的增长。

(2)放松经营管制。放宽高端服务业企业经营范围限制,打破垄断,强化行业竞争格局,着力增强高端服务业整体竞争力。

(3)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推动服务业国有资本向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集中,加快竞争性领域国有服务企业股份制改造,推进事业型服务机构企业化改制,使其成为市场化的竞争主体。

2、扩大服务业开放。扩大开放是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打破所有制限制和地域限制,鼓励外资、民资加快进入高端服务行业,鼓励外地企业来上海参与服务业资本重组,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高端服务业竞争。

(1)大力集聚吸引国际高端服务企业。鼓励外商投资现代服务业,鼓励国际高端服务企业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与上海企业开展合资合作、战略联盟、品牌共享、技术交流、管理创新,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2)鼓励企业集团向高端服务转型。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推动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加快剥离生产业,或整体实现向高端服务业的战略转型,大力推进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加快培育高端服务业市场主体。

(3)鼓励高端服务企业“走出去”。拓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的带动力和辐射力。支持上海高端服务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支持有条件的高端服务企业到海外资本市场融资。

3、完善政策法制环境。政策法制是高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高端服务业发展更需要建立一整套规范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以规范服务业市场发展,特别是高端服务业发展全球化一体化趋势,客观上需要符合国际惯例的政策法制环境。

(1)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对一些高端服务企业和项目实施财税、政策扶持,如对从事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的生产企业;高端服务企业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的落户,国际服务外包企业,金融市场各类机构投资者,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等。

(2)进一步完善法制环境。加快完善高端服务业法律法规体系,及时清理制约高端服务业发展的不合理法规,加快制定和完善促进高端服务业发展的规章制度。

(3)进一步完善人才环境。积极构建宽松的人才引进环境。调动各方力量在住房、医疗等方面,强化人才奖励和保障制度。努力形成灵活的人才引进、培养和保障机制,增强服务业发展的智力支持。

四、以政府管理创新营造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环境

服务业发展环境与制造业截然不同,特别是政府管理方式和手段不同。必须加强政府管理创新,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着力营造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1、加强市场规范

(1)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按照知识产权国际公约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打击侵权、不正当竞争等行为,加大对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等的保护力度,规范服务业市场秩序。

(2)鼓励高端服务企业成立行业协会或建立跨领域高端服务联盟。研究制订行业行为规范和自律规则,建立健全高端服务业务流程、服务内容、市场价格和质量评估等标准体系,推进高端服务标准与国际接轨。

(3)完善高端服务行业信用体系。建立和完善高端服务业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信息数据库,纳入全社会征信服务系统,促进高端服务企业加强自身信用建设。

2、加强政府服务创新

(1)尽快制定高端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上海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行业、规划布局、政策措施、管理体制等。

(2)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高端服务企业的审批事项和收费项目,提高行政效能,为服务业创新发展创造条件,降低高端服务企业进入市场的成本。

(3)加强和改进政府服务。把握服务业领域的国际惯例和规则,提高服务业公共管理水平。帮助企业运用WTO规则,提升应对竞争能力。强化政府服务意识,深入了解高端服务企业诉求,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

3、健全服务业统计制度

(1)扩大服务行业统计覆盖面。结合基本单位名录库,建立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和滚动调查相结合的统计制度,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篇9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法;变革

[作者简介]肖雯,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部国际法专业在读硕士,重庆400031

[中图分类号]DF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2-0122-03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西方学者西奥多・莱维特提出来的,然而,对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却众说纷纭,到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定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

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来局限于各个不同国家疆域内的诸多经济活动、制度正在冲破国界的局限而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全球化是自由市场、民族国家和信息科技前所未有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相互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这就要求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国际经济法必然受到其一定的影响,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推动国际经济法变革的几大动力

(一)国家

国家是国际经济法的制定者,在当今它仍是国际经济关系中最重要的主体。经济全球化要求尽量扩大市场规律的作用范围,尽量减少政府对国际商业交往的限制,这就使国家行使的范围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首先,某些在传统上一贯被认为属于各国国内法管辖的事项进入了统一的国际经济法规则调整的范围。例如GATI和WTO的一个主要职能就是通过谈判来降低关税并约束关税,这无疑就是一种国家经济的让渡。其次,国际经济法的调整范围扩大,将越来越多的各国国内政策纳入其视野。WTO协定从货物贸易拓展到服务贸易、投资措施就是国际经济条约调整各国国内政策的表现。最后,经济全球化导致单个国家无法单独对某些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必须通过国际合作、借助于国际性组织协调管理,这样政府间国际组织特别是WTO的作用日益凸显起来。

诚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家的确在向市场让步,适当放松了其对国际商业交往的管制。但是,国家对经济全球化也不能采取完全放任的态度,如果缺乏国家对市场进行有效调节和控制,资本的扩张不一定能带来综合的社会发展,相反地,会使财富的集中程度进一步提高,这是不利于全世界经济平衡发展的。因此,国家在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要积极探求建立某种有效的调节机制,以减少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同时,还应当意识到,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程度不同,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影响力,其在国际组织的发言权也不同。一般说来,国民经济最强大的国家总是要求最迅速、最广泛、最强烈地推进贸易、资本、人员、服务流动的自由化。如果经济落后的国家不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则会处于被进一步边缘化的境地。

(二)商人

在目前的国际经济交往中,商人中影响力最大的无疑是跨国公司。经济的全球化实质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那么商人就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为了追求最大的商业利润,商人会冲破各种限制,将价值规律推向全国,进而也推动了国际经济法向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商人可以编撰统一的商事规范并使其得到普遍运用和政府的承认;另一方面,商人还可以借助国家的力量,推动国家创设他们所需要的法律规则。为了保障他们利益的最大化,他们会利用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来影响国家赋予其更加优惠的投资条件,进一步放松对商品、资金和人员流动的限制,并对本国商人的海外利益给予更为严格的保护,要求本国政府对来自国外的竞争加以限制。

(三)非政府组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非政府组织也得到迅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在国际层面上协商和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影响到国际社会的公共利益及不同群体的利益。于是,代表着国际社会中不同群体利益的非政府组织,为了使这些全球化问题的解决能反映其利益和愿望,就在国际社会上作为“压力集团”来发挥其影响,特别是在国际人权、劳工权利、环境保护等方面。

三、国际经济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经济基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法律,尤其是与世界经济息息相关的国际经济法,必须作出相应的回应,有新的发展。

(一)国际经济规则统一的进程不断加快

经济全球化首先意味着跨国经济交易的增多。为了降低交易风险,保障预期利益,就需要为跨国交易设立规则,特别是推动世界范围内规则的统一。国际经济规则的统一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 首先,作为国际经济法重要主体的商人(尤其是跨国公司)通过自己的机构创设或统一了大量的商法惯例。国际商会近几十年来,主持修订了各种商事惯例,它们将商人们实践中所形成的习惯做法确定化,成为统一的商事惯例,来便利商人们所从事的跨国交易。

其次,各国国内商事立法的趋同,一些国家制定出与多数国家相一致的商事法律规范,也推动着国际经济规则的统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各国在普遍选择实行了对外经济开放的发展战略的同时,对内也先后进行了市场化的改革,以市场经济作为国内经济运作的基础。这种全球经济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促使作为国际经济法渊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各国国内经济法律制度,尤其是有关涉外经济法制之间的差异性进一步减弱,而趋同性增强。

最后,国际经济规则的统一在很大程度上还借助于调整跨国交易关系的国际统一规则的迅速发展。最初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只涉及国际货物贸易的政府管理问题,而且主要是规定关税问题。但在随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总协定条约体系所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至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世界贸易组织条约体系已从国际货物贸易扩展到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投资、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在贸易管理措施方面,已具体到反倾销、反补贴、政府采购、海关估价等各个领域。同时,WTO已经开始新的“千

年回合”谈判,新一轮的多边谈判可能涉及环境保护、劳工标准和竞争政策等议题,从而可能导致上述领域内新的国际统一规范的形成。

(二)国家对国际商事交往管理的弱化

规范国家对国际商事交往管理的法律是国际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这部分法律规范在过去几十年所发生的变化,可以看出,国家对国际商事交往的管理呈弱化趋势。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国家对商人的跨国交易的限制在不断放松。其原因主要是:(1)商人们在利益的驱动下,要求市场规律突破国家疆界的限制(事实上是各国的管理措施的限制)而在全球范围内发挥作用;(2)各国政府认为扩大的对外经济交往从总体上是有益于本国的发展的。

(三)新旧两种国际经济秩序的矛盾更加激烈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财富在大量增加,但财富的集中程度也大为加速。据统计,1960年全世界20%的最富有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占人口同样比例的最贫穷国家的30倍,而30年后,这一差距已扩大到60倍。由此可见,未来经济全球化的稳定和持续发展,需要首先解决广大发展中国家目前面临的巨额债务负担、贸易条件恶化和外部援助匮乏等紧迫问题,改革现存的造成南北经济发展失衡的旧的国际经济体制,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兴盛,是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希望所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新旧两种国际经济秩序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只有最终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起国际经济新秩序,才能使经济全球化在一个平衡稳定的环境下发展o

(四)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法的挑战

电子商务就是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讯方式直接进行交易,从洽谈、签约、交货到付款均在全球电信网络上进行。新的交易方式必然会带来新的法律问题,由电子商务所产生的合同的成立与履行、电子货币与网上支付以及税收征管、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法律问题,各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和有关的国际条约均缺乏相应的调整手段和规范措施。因此这种新型的经济活动,在改变传统的生产、销售和经营管理模式的同时,也对现行的适应于传统商业交易活动方式的国际经济法律制度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和冲击。

篇10

关键词:高速铁路;高铁产业;发展前景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railway industry to the strong investment, high iron railway in a few years have developed rapidly, and gradually become China's railway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indispensable important components. Although at present the high speed railway in our country is developing rapidly and has become the world's few several system technology and integrated ability of one of the most advanced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and become the longest operation speed operation mileage highest in the world. But through the relevant national policy and China high-tech applied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high speed, high speed railway at present in China report out with the difficulties and development bottleneck. The following by oneself on China's future prospec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speed railway.

Keywords: high speed railway; High iron industry; Development prospect

中图分类号:U2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自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发展纲领后,我国高速铁路发展速度曾指数发展,其发展进程仅在短短8年里便赶上了其他国家整整30年甚至长达半个世纪的漫长历程。现在,我国已径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成为其他各国建设高速铁路的头号榜样。我国高铁在技术方面屈指可数,在管理方面也更加突出。我国铁道部利用统筹原理,将国内外技术和国家科研力量及人力资源整合起来并充分应用在研发建设我国高速铁路,这大大加快了我国高铁的研制和建设速度,并在我国铁路路网完整性和运输集中统一性这一优势里充分体现了我国铁道部的创新能力。

2 我国高速铁路在未来8年内的发展前景

我国铁道部计划自现在开始到2020年前,在另一个短短的8年里,将使国家铁路运营里程达到惊人的12万公里以上,其中,将高速铁路的运营里程建设到1.6万公里,持续保持世界第一领先位置。到2020年,我国铁路电化率和复线率分别达到百分之六十和百分之五十以上。到2020年,建设多处集装箱中心站并改造了集装箱运输路线,开设双层集装箱列车。到2020年,为快速构建客运网的主要枝干形成更加先进更加快速的高速铁路线路,我国高速铁路将依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实现以“四纵四横”为重点的宏伟铁路网线,届时高速铁路网将要遍布全国各大主要区域,其总长将要超过目前世界高速铁路长度的总和。

2.1 我国高铁对国家经济的推动作用

与高铁相关产业也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和不断获得令人称赞的成就而获得越来越多的利益。其中“四横四纵”高速铁路网主骨架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可比拟的强大动力,通过它形成的高速铁路网将以大城市为经济纽带向周边中小城市辐射,带动周边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加快其城市化水平,由此形成既利于交通又利于经济发展的便捷运输网。国家对高铁的重视及认真对待,望在未来几年里拥有以下几点优势:

第一,高铁对资源分配方面起到优化作用。高速铁路凭借其快速的反应速度将缩短各地的空间距离和时间,未来的高铁网和现有的铁路网将共同推动国家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强化国家生产力,以此来逐渐满足人民日渐增长的物质需求。未来的10年内,富有各类战略资源的城市、拥有发达高新技术产业的城市、制造工业雄厚的城市、对外贸易频繁的濒海城市、重型工业基础良好的城市将通过高速铁路更加有效地紧密结合起来,使各地的各类资源进行整合分配,促进国家各城市和谐稳定共同发展的势头。

第二,高铁对促进旅游业发展及周边城市一体化起到推动作用。高速铁路凭借运输安全稳定、设备质量可靠、高速舒适便捷等特点赢得越来越多的游客青睐。这不仅使游客不再遭受遥远的距离、昂贵的运输价格、漫长时间等待之苦,提高了人民对旅游的渴望;还使周边相邻城市如同一个整体连接起来,便利居民向其他城市购买特色产品,带动经济快速发展。同时有力的促进了沿线区域旅游业及其他相关产业升级的快速发展,快速建设高速铁路得到地方政府和人民有力支持。

第三,高铁有效地降低运输行业的时间和成本。高铁通过实现加大货运量、丰富了产品体系、提升货运服务质量和完美的满足各式各样的市场需求,对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根据国家发展大纲规划,到2020年之前,我国的高速铁路将全国各省会及人口超过50万的城市紧密连接起来,同时人口覆盖率将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这不仅仅将减少物资运输的运输环节,还将解决春运等高爆发期人群的回家难等棘手问题。

2.2 我国高铁对节约能源及减少环境污染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能源供应日益紧张的问却影响着人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国家也开始注重对国家环境的环保和节约能源,坚决不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和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其中国家对高铁运输业的大力扶持也恰恰反应了国家对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政策的坚决立场。以下详细介绍地铁的环保作用和节约能源作用:

第一,高铁的发展将有利于国家环境的保持。我国虽然在这三十年里保持着高速的经济发展速度,却也极大的破坏了我国自然环境,令许多生态系统面临崩溃的危险。这其中,运输行业对环境的污染占到了很大的比重,尤其是对空气环境的影响最为明显,相比之下,铁路行业对环境影响低,特别是最近发展的高铁将缓解甚至减少其他污染较重的运输体系。

第二,高铁将缓解日渐增长的能源消耗压力。各类车辆和地面之间的摩擦阻力远大于高铁与铁轨之间的摩擦阻力,同时高铁对能源的利用率超出各类汽车的能源利用率10倍有余,因此发展高速铁路将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同时可知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的能源消耗也远高于高铁的运输成本。

2.3 我国高铁补填了国家总体运输大纲的空白

当人们不再为吃衣住行而发愁的时候,也开始注重提高生活质量和提升自己非物质领域的生活质量。而高铁在我国的大力发展并凭借其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安全舒适正点率高等优势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以下两点是对其满足游客需求而作的详细论述。

其一,高铁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为满足全国各地对物资的运输需求,依靠现代化高新技术,可以将地铁修建到国内任何有需求的地方,还同时能保障全天候不断的运营,可以避免航空对气候的要求及公路受地理的影响。

其二,高铁已其安全舒适的特点和正点率高而受到广大人民的青睐。通过采用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使高铁实现了自动停车、自动操作、出现故障等情况进行危险警告报警。由于环境天气情况对高速铁路的影响极低,这将极大地提高了高铁的正点率。

2.4 我国高铁发展即将面对的困境及发展瓶颈

虽然高速铁路的发展对我国各个领域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但是想要真正实现高铁引起的经济效应依然存在许多妨碍因素。其中高昂的建造价格将是许多企业甚至是国家的阻碍,也许资金筹集的问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有效地解决,但是在建造高铁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违纪甚至违法的事情,而这些若不能有效的解决,将对高铁的发展起到致命的阻碍作用。如目前一些企业进行违规招投标、资金和财务管理有缺陷、出现伪造虚假发票、未将执行制度贯彻到底等其他严峻问题屡治不绝。因此,为使我国高铁行业的发展进入正常轨道,国家监察部门必须下大力度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相关条例,以此杜绝层出不穷的违法违纪的行为。

3 结论

虽然多年以来,高铁建造技术一直由个别发达国家掌握,但中国毅然凭借其大国优势和民族智慧解决重重阻碍,将高铁行业跻身于国际市场,未来的发展格局充满着机遇与合作,中国也必须加强同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061-03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国务院要引导一批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内新一轮综合改革的战略主题。地方本科高校黄冈师范学院作为湖北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在不断的摸索和创新实践中发现,转型期研究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和重要途径意义重大。

一、转型期抓好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的需要

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着巨大变化。从国际来看,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分化组合、文化霸权主义横行等都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从国内来看,社会变迁引发价值观念新变化,人们的思想活动出现新动向,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不断创新;从高校综合改革来看,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地方本科高校要转型发展办应用技术型大学,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显然是不能适应学校面临的新变化。

(二)当前部分教职工的思想已凸现误区

第一,思想多元化趋势明显。教职工思想中存在不容忽视的多元化现象,有信仰宗教的,有追捧实用主义的,有信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或有的教职工什么也不信,存在信仰缺失现象。

第二,思想政治意识淡薄。部分教职工片面追求物质利益,认为政治空洞,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甚至觉得政治理论学习是额外负担。少部分教师还不致力于本职工作,忽视教学效果,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兼职上,造成“教学、育人”脱节。

第三,个人主义思想凸显。教职工中以个人和小家庭为中心的思想较为严重,如不加以正确的引导,极易使教职工逐渐产生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思想,从而导致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

第四,教育思想理念传统。主要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经验主义,缺创新教育。这不仅偏离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期人才培养质量目标,还严重影响了教职工自身的成长和进步。[1]

(三)当前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创新

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期,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受传统模式影响,存在不足:

第一,教育内容单调,参与主动性不高。当前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浓厚的政治色彩,主要表现为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窄化为政治教育,重政治教育,轻品德培育和心理素质培养。这就导致对政治不感兴趣的教职工难以接受以政治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注重提高个人素养的教职工参与主动性也不高。

第二,教育方法滞后,教学效果不大。当前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还是以传统理论教育法为主,就是通过基本原理、思想观念的传授和学习以及宣传进行教育。这种教育方法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大作用,教学效果显然不佳。

第三,教育形式呆板,吸引力不强。当前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主要以听报告、讲座,看文件,开会议等理论“灌输”为主。这种教育形式不顾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对具有较高学历层次和较强思想意识的高校教职工,根本达不到教育者的理想预期,也经常会使受教育者反感。

第四,教育效果评价不力。当前对教职工的评价标准主要还是重业绩、轻思想。对教职工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往往是填表时写一堆套话、推荐时说一堆空话,再就是简单的把教职工写了多少学习体会、参与了多少次专题学习等形式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2]这种空泛的考核难以促进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热情。

二、转型期抓好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转型期对教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开展成效不明显

一是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根本不能充分发挥出在学校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二是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体系缺乏监督、考核,管理者、组织者开展工作时底气也不足,经常走过场、完成任务即可,教职工认为学得也很虚、不实用。

(二)转型期教职工思想上存在与学校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

一是学校转型期教职工思想不够统一。在学校转型发展期,存在杂音,有的教职工认为当前转型期提出的思想是“一阵风”,时间一长,还是各行其是,参与的积极性不持久。

二是学校转型期教职工思想意识淡薄、认识不足。一些教职工认为学校转型成功与否,主要靠领导,事不关己,教师只管教好书、钻好研,职工只管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即可。

三是学校转型期有的教职工产生错误思想。学校转型发展的最终指向是应用技术型大学,并非是有的教职工认为是退回去办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技术型高校也并非等同于职业教育的本科层次。[3]

四是学校转型期教职工存在能力不足问题。学校转型发展落脚点是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质量要求更高,教职工业务素质、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开拓精神等都必须进一步增强。

三、转型期抓好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篇12

中原文化虽然是一种地域文化,但在南宋以前它又是中国文化的缩影。把中原文化放在世界一体化与文化全球化的框架下去观察,我们认为,中原文化虽然是一种传统文化,但在当代仍然具有巨大的精神价值。即是说,对全人类而言,中原文化精神依旧有着其独特的价值,仍然闪烁着独特的光彩,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仍将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亨廷顿在《西方文明:是特有的,不是普遍适用的》一文中指出:“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既不需要、也不会造成西方化,相反,它们将促进本国文化的复兴。”我们相信,在中原文化思想里,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先民们面对各种挑战所生成的原创性智慧,对于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正确处理“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处”有着重要的启示。我们坚信,这种对中国文化传统、对中原地域文化的传承,将会极大地增强中国的“软实力”,将会极大地推动河南实现“中原崛起”,从而推动中国实现“和平崛起”。“让中原告诉世界”,就是表明文化传统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中原文化“有容乃大”的宽容意识对于正确处理“文明的共处”有着巨大的意义

中原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中原地区为各民族文化的汇聚地:殷商古都安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都曾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为各民族文化甚至是异域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融合并最终形成中原文化所特有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气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孔子视“宽”为“仁”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庸》讲“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对于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关系,对于弱势文化和强势文化之间如何和谐相处,中原文化“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具有可资借鉴的重要价值。由此出发,中原文化还主张一种“无为”的治理思想,主张对于事物的发展过程不干预或尽量少干预。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以老子的眼光来看,所谓“文明的冲突”正是由于一些“新帝国”奉行“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文化霸权造成的。在这个意义上,老子的“自然”思想对于消解“文明的冲突”,消解“新帝国论”也是具有意义的。

中原文化“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有助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中原是中国农耕文明达到较高生产水平最早的地区。与其他生产方式相比,农业生产对自然的依赖性最强,依赖关系最明显。这决定了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中原人很容易与大自然、与天地产生亲近感和一体感。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则提出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物、我平等思想。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矣,百物生矣,天何言哉?”这种物我一体、人天同构的“天人合一”精神,与西方社会的“天人相分”的文化理念具有极大的不同。“天人相分”,意味着一种“主客二分”模式,它造成了科技理性的诞生,对西方社会的历史性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但也导致了人心的堕落和对自然的空前破坏。因此,尼采主张一种“自然的人生”,海德格尔主张“人诗意地栖居”,马尔库塞反对“单面人”的存在。而中原文化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自然价值观,虽然还有“笼统”和“模糊”的局限性,但它对于正确处理全球范围内的人口膨胀、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建构生态文明,显然不乏意义。例如,河南以占全国1.74%的土地,承载着全国7.1%的人口,人均土地资源不及全国的1/4,人均水资源不及全国的1/5,如此捉襟见肘的资源状况决定了我们经济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中原文化所包含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精神,是维系民族生存能力、竞争能力的优秀品格,对于提高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启示

中原人在长期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在长期坚持不懈的劳作中养成了韧性品格。中原战乱所长期上演的惨烈而又悲壮的历史活剧,又强化了这种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文化心理。对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文化心理,老子思想概括为“柔弱”,“柔弱”就是“柔韧”,“柔弱胜刚强”。黄河文化体现的就是这种中华民族“九曲不折”的民族韧性。从《易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到“愚公移山”,都体现出这一文化意向。河南林县(现林州市)的“红旗渠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中“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这种精神仍然是中华文化发展、复兴的伟大动力。

中原文化中的“中庸”理念,“和谐”、“兼爱”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时代感

儒家的“中庸”、“和谐”,是我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伟大智慧。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非攻”。墨子认为诸多社会矛盾纷争的根源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猜忌和争斗,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兼相爱、交互利”。同时,他还极力反对兼并战争,认为国与国之间的纷争应该通过和平外交的途径予以解决。墨家以“兴天下之大利,除天下之大害”为目的,要求“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后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以及“精忠报国”的意识,都反映了中原文化中的这种价值取向。在当前世界范围内种族、地区冲突不断,霸权、强权主义思想还无法消除的严峻形势下,中原文化中所倡导的“和为贵”、“中庸”、“兼爱”、“非攻”等思想应该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要准则。

中原文化所特有的凝聚力、向心力,对于中华民族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保持独立性具有特别的价值

凝聚力、向心力是把中华民族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并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内在力量。在中国“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中,血缘关系和割舍不断的亲情是产生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精神纽带,它集中表现为对故土、亲情、故乡、家园的依恋,表现为报效国家、故土的强烈愿望以及落叶归根的情怀。“故土难离”、“血浓于水”,这是中原文化所特有的民族凝聚力的表达方式。虽然中原文化“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中有分有合,但却是以和为主的。因此,与美国文化中的“移民文化”不同,中原文化中“常回家看看”的心理意向是十分强烈的。

中原文化关于“和而不同”的认识,对于我们正确地处理文化、文明的共处问题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孔子曾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老子则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这里,“和而不同”不仅仅是指君子的为人、交友之道,更是正确处理世界文化发展中相互矛盾的文化关系之道。显然,我们所谓的“和”,指的是“文化全球化”趋势和“文化的共处”问题。我们所谓的“不同”,则是指承认事物的差别和个性,肯定不同民族、地区和国家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文化的发展历程表明,不同文化之间虽然不时会发生碰撞和冲突,但是它们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与相互交融却从未间断,并成为文化进步的巨大动力。在当前的国际经济社会新形势下,坚持“和而不同”的伟大原则,尊重文明文化的多样性,鼓励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包容共处,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安全,促进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中原文化是一种“天下”文化

篇13

国民经济活动按照产品用途可以划分为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类,其中消费又可以分为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居民消费作为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变化对其他两类国民经济活动具有引导作用,尤其对投资和生产。改革开放以来,在适应消费结构“吃-穿-用”的逐次升级过程中,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实现了升级。本文以山东菏泽为例,论述居民消费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仅供参考。

一、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

世界银行按人均收入分组划分的居民消费结构表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衣着类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居住、医疗、教育、交通等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上升。

1.生存消费比重普遍下降。美国、西德、英国等国家和地区基本生活(食品、衣着合计)支出比重平均下降了11个百分点,多数国家和地区食品类支出比重下降到30%以下,衣着类支出比重下降到10%以下。

2.居住比重普遍提高。人均GDP1000美元阶段,多数国家和地区居住比重在7%-16%之间;人均3000美元阶段,居住比重则提高到10%-18%,提高1-7个百分点。

3.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和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比重普遍增加。在医疗保健方面,法国提高最多,达3.5个百分点;在交通和通讯方面,西德增加最多,达8个百分点;在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方面,中国台湾省增加最多,达5.2个百分点。

二、未来居民消费趋势与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根据菏泽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到2010年人均GDP将达到3300美元。按照目前经济发展速度,在未来十年内,菏泽市人均GDP毫无疑问将超过4000美元,进入富裕阶段。菏泽市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趋势是:物质消费的增长将低于服务消费;享受和发展消费比重上升,生存消费比重将进一步降低;各种高档消费品,如住宅、汽车的有效需求上升,对商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将进一步提高等。

1.消费安全意识增强,绿色、环保产品受欢迎。消费安全意识是指产品和服务应满足消费者在生理健康方面的要求,是近年来随着环保运动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更为理性的高层次的消费观念,是居民消费观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重要特征是各种产品安全标准的出台以及“绿色食品”、“环保家电”“环保汽车”等产品纷纷出现并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安全标准一般是强制标准。菏泽市企业要跟踪国际和国家产品安全标准变化,改进产品生产环境、材料、工艺,积极研发安全产品,淘汰非安全产品,避免因产品安全问题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

2.信息技术将改变生活和消费方式。信息技术在生产和消费中的广泛应用,将造就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的生产、生活与交往方式,居民消费方式也将被彻底改变。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要加大信息技术在生产过程控制环节的改造和应用力度,提高控制精度,降低生产消耗和工人劳动强度;积极改造成套机械、电子等类产品,提高产品性能;强化信息流接收与处理,提高生产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和效率。积极鼓励、支持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以高校为依托,大力发展软件产业,为菏泽市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教育消费进入质量提高阶段。菏泽市城镇居民教育消费目前占全部消费的7%,比十年前增长1.3倍。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居民对知识需求日益增强,教育将继续成为居民消费的热点。未来义务教育应重点提高质量,改善教学环境,发展特色教育;高中、职业和高等教育应规模与质量并重,降低费用,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并突出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为提高地区人力资源质量服务。积极发展育教育相关的图书出版、计算机教学软件、信息服务等行业,使教育产业成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4.旅游消费将继续以生态、观光、度假等休闲游为主体。近年兴起的生态旅游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需要,菏泽市花卉旅游的迅速发展正是反映了居民的消费需求。菏泽市依托本地旅游资源,拓宽旅游产品,提高游客半径和滞留时间,带动餐饮、住宿、特色商品经营等行业的发展。

5.服务消费支出将有较大增长空间。当前,许多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产值早已超过一、二产业产值之和,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重也达到70%以上,而菏泽市目前都不足30%,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未来5-10年居民消费将更多投向劳务和精神产品,从而拉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发展第三产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足够的消费群体,如菏泽市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消费群体明显不足。一方面要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吸引更多的居民来中心城区安家;另一方面要逐步培养居民的消费习惯,让居民在闲暇时间不再呆在家里看电视,而要走进体育馆、剧场等。

6.医疗保健需求旺盛。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富贵病和老年病增加带来医疗保健需求加大,特别是慢性病患者增多,导致医疗服务的需求上升。菏泽市医疗单位应积极提高医疗水平,发展专科及特色医疗服务;企业界应强化医药、保健产品生产资源的整合,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品疗效和知名度。

7.个性化消费趋势日益突显。近年来,展示居民个性魅力、风采的消费品和服务,如时装、珠宝等受到消费者的追捧,消费需求的个性化趋势日益明显。个性消费行为的发展对企业营销方式将产生重大影响,产品设计周期更短,花色、款式更新更快,产品批量越来越小。消费者对企业单方面的诱导日趋弱化,要求按照新的生活意识和消费需求,共同开发能产生共鸣的个性化商品,更多的个性商品和服务将走向市场。

8.奢侈品消费逐步增加。根据有关机构研究报告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年增长率达15%以上,到2015年,我国将登上全球奢侈品消费市场的巅峰。百万元级的高级汽车、私人飞机、豪华游艇、高级别墅将登场,奢侈品消费在中国发展势头引起欧美的奢侈品制造商们极大的关注。菏泽市应消灭奢侈品生产上的空白。

9.食品消费向营养、保健、方便和休闲方向发展,制成品水平进一步提高,饮食业继续快速发展。菏泽市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2005年比1996年增加了5065元,用于食品支出增加了614元,即居民收入增加一元,一角二分钱用来增加食品消费,其中6分钱用于饮食业,其余用于食品制成品。目前,居民饮食业消费占菏泽市城市居民食品支出的17%。在发达国家,食品制造业产值是农业产值的2∽3倍,工业制成品占全部食品消费的70%∽95%,菏泽市在食品制成品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都不足45%。

未来居民食品消费的制成品比例将继续提高,粮、油、肉等粗加工食品比例继续下降,食品制造业和饮食业将大有可为。菏泽市食品工业应发挥资源优势,追寻居民食品消费方向,发掘潜力,尽快建立满足居民小康、富裕阶段的产品结构。

三、积极转变企业经营方式,提高捕捉机遇的能力

伴随消费结构转变的还有消费方式的变化。如:消费多元化,使需求变化多端和日益细化;消费个性化要求产品设计时,要更多考虑消费者的要求:消费档次的提高,要求企业提供的产品质量、档次、服务应相应提高。如:在上世纪九十年,白酒行业流行二十元左右的主流产品,菏泽市企业也曾抓住机遇,兴旺一时。现在主推五十元左右的产品,汾酒、仰韶酒等产品又开始旺销。菏泽市企业只有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积极运用市场开发的各种工具,跟踪预测消费趋势,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一)加强专业市场调查研究,摸准市场走向,推动营销观念的转变

目前菏泽市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进行系统、深入和专业的市场调研工作,没有专职市场调研部门和专项市场调研预算,委托专业市场调研机构进行市场调查的企业更是屈指可数,企业市场营销整体处于生产观念向市场观念转化的阶段,与沿海地区相差一个或两个阶段。

只有具备一定的规模、成熟的、具有长期战略眼光的企业,才能真正地将企业营销由生产观念、产品观念转变为市场观念,并接受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将市场调查作为企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增强质量和创新意识,提升产品档次

从小康向富裕阶段的居民消费,消费的产品档次逐步提高。如:居民在”行“方面经历了从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向摩托车、汽车的变化,衣着消费则经历了布料加工和成衣为主阶段后,转向以时装、名牌、休闲为标志的新阶段。在诸如此类的转化过程中,都伴随着产品档次提高的过程。

从目前情况看,菏泽市企业界对产品档次偏低的状况缺乏足够的重视,尤其是轻工行业。对轻工业产品调查显示,居民和商户认为菏泽市产品档次偏低的比例高达80%和60%。提升产品档次的途径有很多,主要有:

1.提升原有产品的品质,强化产品功能,丰富产品体系。菏泽市产品结构基本上是温饱阶段建立起来的,过于老化,不能够适应小康阶段和富裕阶段居民消费的需要,多数产品市场处于萎缩状态,企业陷入不景气。如酿造厂生产的酱油、醋等产品,二十多年来,也仅仅把散装改为袋装而已,与乡镇、个体企业陷入恶性竞争,市场价格维持在0.9∽1元(350克袋装)。其他地区的同类产品,如”加加“、”海天“则不断提高品质,不断加入其他营养元素,形成专用、细化的产品体系,加之有效的产品促销,占领了菏泽市中高档酱油市场的很大份额,售价相当于”风帆“酱油的五倍以上。老产品有没有提升品质的需要,要看这类产品在整个消费市场处于的状态,即处于扩张、维持,还是处于萎缩状态。如果处于前两者状态,则还有提升的必要。超级秘书网

2.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根据国外企业管理的经验,企业用于研发的比例一般不应低于销售收入的3%,否则企业就缺乏长远发展的能力;如果低于2%,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将被淘汰。

经济结构的调整,必须从产品结构调整入手。从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几个标志来看,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等百元级的”三大件“是温饱阶段家庭消费重点;八十年代,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千元级”三大件“成为居民消费的潮流;九十年代,空调、摄像机、电话、电脑、手机等成为城市居民消费新宠。消费热点产品不仅改善了消费结构,而且有效的改善了生产地区的产业结构。

3.积极创建名牌产品,提供完整的产品服务名牌商标蕴涵并传达着企业从产品设计、生产、管理、销售、售后服务、企业文化等全方位的信息,名牌商标就如同企业的”脸面“,它是企业机体运作功能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根据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小康阶段是名牌产品的成长期,居民对名牌产品的认识逐步加深;进入富裕阶段,名牌产品在居民的消费和思想中逐步成熟,进入品牌忠诚期。

菏泽市2002年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以来,鼓励企业积极争创名牌,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奖励获得名优产品称号的有功人员及集中推广宣传经费的补助。2005年底,菏泽市拥有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生产企业11家(11种产品),其中”中国名牌产品“生产企业1家。但从整体上看,依然没有改变菏泽市企业不注重自身的宣传,市场知名度偏低的通病。在众多的新闻媒体中,菏泽的产品广告寥寥无几,特别是在国家级和省级新闻媒体上更是少见。在国际上,产品广告投入一般占销售收入的5--10%,某些产品可以达到20%或30%。菏泽市轻工企业广告投入占销售收入不足千分之一,少的非常可怜。

4.要有冲击中高档市场的勇气。开拓高档次市场和国际市场历来是大企业和大公司的重点,虽然初期企业经营可能比较困难,但可以使企业产品档次、经营观念和管理水平处在较高水平上,容易在消费市场树立企业及产品形象,尤其是企业在经营上容易跟踪市场的发展趋势,对企业今后的发展非常重要。

(三)把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作为地方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论述了消费从两方面生产着生产的道理:一方面,”产品只是在消费中才成为现实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马克思的这段话可以理解为:消费为国民经济的循环提供最原始、最强大的动力。

发展地区经济必须更充分、更有效利用消费提供的强大动力。怎样才能利用消费的动力呢?

首先:强化地方市场建设,吸引资本流入。目前,吸引外资的政策重点是土地出让、税收减免等方面,而对本地市场档次和市场容量建设重视不够。从国际上看,美国的西方发达国家,无论在人力成本、市场竞争程度等投资环境比中国、印度的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的工业化国家要高,但这些国家的资本流入依然十分强劲,吸引了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许多资本,产生了所谓的资本倒流现象。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群体的扩容是市场建设必须得到强化的因素。

篇14

[关键词]政府主导;安顺;旅游业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3-0146-02

1 安顺旅游发展中政府主导的现状及问题

(1)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主导功能弱。市、县的旅游发展委员会实际开展工作不是很正常,只是政府分管领导用少量精力来抓,个别情况下主要领导也出面做了一些工作,但并未实现经常化、制度化。旅游管理部门管理、协调职能弱,难以真正有效地担当起规划、建设和管理全市旅游产业的职责。

(2)政策措施不到位。旅游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切实有效的政策支持,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尤为重要。安顺经济基础薄弱,政府旅游政策扶持相对较为薄弱。由于没有持续、完善和切实可行的扶持鼓励措施,导致安顺一些旅游企业发展难,甚至生存难,不少旅行社是“夫妻店”,“酒店”、“宾馆”也不过就是个“初级阶段”的小饭馆、小旅馆,不能形成有机联系的网络和规模,所谓的“旅游商品”也大都不过是一点点“小玩意”……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3)“大营销”观念薄弱,缺乏对安顺旅游业发展的整体布局、准确定位和系统策划。我市对旅游的分析研究长期实际重视不够,理念相对滞后,没有从“综合旅游区”的整体层面认真对安顺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行整体分析、准确定位和系统策划,在旅游环境、营销战略、管理模式、产品结构、产品质量等方面都缺少深层次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创新。

(4)相关部门认识不足,各自为政,未能就旅游业的发展形成联动效应,缺乏必要的有机配合。出于部门利益或者职能配置等考虑,一些部门对旅游业发展长期缺乏应有的认识,或者长期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具体行动和实际支持几乎为零,未能形成各部门、各方面全力以赴“以促进旅游发展为中心、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大气候”、“大格局”。

(5)政府在旅游发展中没有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虽然政府部门一直也对安顺的旅游业发展高度重视,但一直未能形成科学合理的整合协调发展机制,资源整合度差,整体配合无力,各景区、各旅游企业散兵游勇、各自为战,甚至恶性竞争,客观上对安顺旅游业发展乃至整个安顺形象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6)缺乏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规划指导。虽然安顺旅游业产业发展规划也已出台,但并未见其对相关方面产生实际的和应有的指导效果。

2 加强政府主导,推动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

(1)科学规划。首先,要学习借鉴成功目的地的做法。旅游业较发达的城市以及目的地都是聘请有关专家学者进行调研论证,制订出着眼本地区长远发展的旅游业总体发展规划,使旅游产品、旅游资源开发具有科学性、持续性,避免盲目性。以成为国内第一个城市旅游营销战略的样板城市――宁波市来说,宁波市委市政府在《宁波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一核一廊两翼五圈”概念,亮出四张名片、打造十大主题、构筑十二大重点发展区块的设想,为宁波旅游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以“党政主导、整合营销、市场运作、产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闻名的“栾川模式”――栾川县来看,不仅编制了旅游业发展规划,同时还围绕生态建设制订了《栾川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子系统规划》,为将栾川县打造成为以“山水栾川”为标志的生态观光型旅游品牌奠定了基础。我市要尽快出台并组织实施适合我市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使我市旅游业走上一条科学、规范、高效、健康的发展道路。其次,结合现代旅游发展趋势,及时对旅游规划进行调整。我市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新的休假制度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顺应新的休假制度,结合我市实际,在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合理配置目的地旅游资源的前提下,尽快出台休闲度假旅游规划,用新的视野规划休闲产业发展思路,规划推出新一批旅游项目,积极引导企业对休闲度假旅游的投入和经营,积极引导和培育旅游者未来强劲的休闲度假旅游需求。

(2)政策支持。脆弱性是旅游业经济的一个重要显著特征,因此,该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强有力的政策作为保障和支撑。这些年来,即使在2008年雪冻、汶川大地震以及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影响之下,我国旅游市场仍呈现持续增长势头。这主要得力于国家各级政府政策、资金的大力支持:4万个亿扩大内需保增长的经济振兴计划、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全国乡村旅游倍增计划等一系列政策计划的实施。

政策的支持和保障是当地旅游业快速稳健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源泉。一直以来,安顺市委市政府虽然对旅游发展给予高度的重视,但缺乏及时、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措施引领,导致旅游发展模式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仅仅参与每年的宣传、推介),旅游发展方向不明晰,各相关部门职责不明确,管理、协作较为困难,大小旅游企业散兵游勇,各自为政,艰难维持,更谈不上长远规划、发展壮大。理清思路,科学规划,分阶段、有重点推出旅游发展具体政策与措施,是安顺市委市政府当务之急。

(3)积极开拓多元化社会投融资市场化渠道,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一,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是目的地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条件。旅游业发展水平一直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的京津、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其便利、快捷、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其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长三角是我国城镇部分最密集、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水平在全国已处于领先地位,已初步形成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共同发展的综合立体式运输体系。京沪高速铁路的建成运行,一批城际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的建成推动以上海为中心的3小时车程的旅游经济圈的形成,为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未来15年内,长三角地区将搭建以上海为中心,沪宁、沪杭(甬)为两翼的城际轨道交通主构架,覆盖区内主要城市,建5条城际轨道交通,形成以上海、南京和杭州为中心的“1至2小时快速交通圈”,这又将进一步推动其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我市这些年,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黄果树机场建成通航,清(镇)镇(宁)、贵(阳)黄(果树)、关(岭)兴(仁)、水(城)黄(果树)等高速、高等级公路纵横交错,贵(阳)昆(明)铁路和株(洲)六(盘水)铁路纵贯境内,黄织铁路、镇胜高速公路开工建设,距省会最近的入海码头镇宁坝草码头正在抓紧建设,市内旅游骨干公路网基本建成,航空、铁路、公路、水路协调发展的立体综合旅游交通运输网络已初步形成,提高了旅游可进入性。但安顺市作为省级重点发展旅游区,与发达地区相比较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还有急需建设完善的方面:道路、供电、供水、通信、标识系统、垃圾污水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须进一步完善配套;旅游区内、通往旅游区的通道以及休闲者主要活动场所的专业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包括各种指路牌、景点指示牌、景点介绍、游览安全设施、旅游运输站场及停车场;全市的旅游信息服务中心、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建设;全市旅游目的地管理系统的建立实施;规范集中的大型文化娱乐设施(如:博物馆、展览馆、大型游乐场等)和旅游商品购物中心的建设;酒店住宿接待设施的完善。

第二,坚持政府投资为主,积极开拓多元化社会投融资市场化渠道。由于基础设施的公共属性和对投资的高要求,政府必须承担起投资建设基础设施的重任。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直接投资景区景点开发、旅游基础服务接待设施,是启动旅游业的关键一步。同时,政府投资往往能够促使社会资本投资到旅游业中,起到抛砖引玉的成效。

借鉴成功模式,提振旅游投融资市场化、社会化的信心,通过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鼓励多元投入,政策作保障,提升产业基础。遵循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鼓励支持非政府性资金投资建设如新景区(点)、星级酒店、旅游交通、娱乐中心、旅游商品购物中心、客服中心等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加快提高旅游接待能力。为激发起非政府性资金的注入积极性,政府要积极提供政策支持,如:根据其投入的实际情况由市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助)或在税收上给予减免或优惠;新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据其开发投资项目实际投资额市财政按一定比例给予一次性补助;旅游饭店自投入经营之日起,其缴纳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城建税地方留用部分,前三年由市财政给予全额补助、后三年减半补助;对旅游运输企业购买新旅游车,单车价格在40万元以上,报市旅游局备案,且在我市营运3年以上的,经交通、旅游部门审核认定后,按车价的一定比例由市财政给予一次性补助等。

拓宽旅游项目融资渠道。争取金融机构加大对省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和延长贷款期限,争取国家商业银行总行对省市贷款金额较大的旅游重点项目给予直贷。选择条件成熟的部分旅游区,采取经营权转让、特许经营、合资合作、租赁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吸引国内和省内外资金参与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环境综合治理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国外优惠贷款、政府间投资进行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和生态环保项目建设。积极探索以旅游项目收益权作为质押向银行贷款,通过建立旅游产业基金、开放式旅游基金和股权置换等方式进行市场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展成为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