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9:35: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物学科的学科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要想学好生物,必须先要对生物学有个很好的认识,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高中生物学的学科性质极其特殊,不少同学说高中生物应该算是文科才对,大量的概念、定义、生物学现象都是需要记忆的,而对于学生来说所谓的“记忆”就是“背诵”。殊不知,生物的记忆很大程度上是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要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进来,这个时候结合的知识基本上都是数学、物理、化学的知识。没有活跃的思维,生物是学不好的。换句话说,那就是背下的东西要融会贯通,知道如何去处理,去综合。所以准确的说高中生物是具有文科性质的理科综合学科。
二、生物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方法
学法一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三个基本环节
1、做好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对预习的章节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就能有效增强课堂效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要带着问题多方获取相关知识信息,如走进图书馆,访问互联网站,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等,及时查阅收集、检索处理生物信息。
2、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上认真听讲。此时应注意的关键一点是,思路一定要跟着老师走。遇到难理解的问题,应立即做好标记,待老师完全讲授完以后,再进行思考。平时学习一定要牢记这一点:抓住课堂,这是学好新课最重要的环节。听课过程中还要注意记笔记的方法。生物学虽是理科课程,但中学阶段所学知识需要识记、背诵的占有很大比例,所以记笔记在这门学科上就显得更加重要,学生记笔记时,既要避免将笔记记为教师上课的流水账,也要避免记成教师板书的翻版。教师强调的关键词、分析的重难点要及时记下(或在书上划下);教师在解析的题目中所归纳、补充的重要知识要及时记下。
3、及时复习
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等人发现,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在识记后的20分钟,就差不多遗忘了40%左右;一天以后,遗忘就达到66%.如果过了很长时间,直到考试前才复习,就几乎等于重新学习了。所以,新课之后一定要注意及时复习。
(1)利用好课内外时间及时复习
课堂上,教师总留有一些时间来及时回忆、复习、反馈新知识,学生不能认为听懂了就忽视此环节,应按老师的要求积极地投入到这一时间段的复习中。作业前,必须将当天所学新知复习一遍(具体形式可为读书、整理笔记等),再做作业,即先复习后做作业。若能养成做作业前先复习的良好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当天做作业的效率,还能在长期的学习中培养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归纳知识体系等诸多能力。
(2)知识周周清、月月清
对于生物学习来说,在做到以上环节的基础上,要在每周和每月选个恰当的时间来复习巩固一周和一个月所学的知识,在这一阶段复习的过程中,由于往往一个单元已经学完,此时的复习要注意知识树、知识网络的构建,复习要全面。
学法二掌握规律,突破难点
1.掌握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生物有自身的规律,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以及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掌握这些规律将有助于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学习线粒体就应该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①外有双层膜,将其与周围细胞分开,使有氧呼吸集中在一定区域内进行;②内膜向内折成嵴,扩大了面积,有利于基粒、酶在其上有规律地排布,使各步反应有条不紊地进行;③内膜围成的腔内有基质、酶;④基粒、基质、内膜上的酶为有氧呼吸大部分反应所需,因而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这样较易理解并记住其结构与功能。
学习生物同其他学科一样,也要遵循认识规律和大脑活动规律。如人的认识都是由浅到深,由少到多,逐步积累,逐步深入的。因此学习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如学习减数分裂过程,开始只要弄清两次分裂起止,染色体行为、数目的主要变化,而不能在上新课时对染色体行为、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目、与遗传三定律关系、与有丝分裂各期图像区别等一并弄清。后者只能在练习与复习中慢慢掌握。
2.突破难点。有些知识比较复杂,或是过于抽象,同学们学起来感到有困难,这时就应化难为易,设法突破难点。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复杂问题简单化。生物知识中,有许多难点存在于生命运动的复杂过程中,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而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能使知识一目了然。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纺锤体、核仁、核膜的变化,我们若将其总结为“前期两现两消,后期两消两现”,则其他过程就容易记住了。动物体内三大物质代谢过程复杂,可总结为“一分(分解)二合(合成)三转化”。对一些复杂的问题,如遗传学解题,可将其化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小题,依次解决。
(2)抽象问题形象化。思维越离开具体事物,就越抽象。有些知识,与现实联系少,理解起来困难。这时,要尽量借助某种方式,使之与实际联系起来,以便于理解,如DNA的空间结构复杂,老师很难讲清楚,但出示一个DNA模型,几分钟即可解决问题。因此,学习生物常常需借助图形、表格、模型、标本、录像等形象化的手段来帮助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
学法三加强归纳总结和规范化练习,强力纠错
在生物新课学习过程中,一般都是将知识分块学习。但当学完一部分内容之后,就应该把各分块的知识联系起来,归纳整理成系统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在脑子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且也便于理解和记忆。
归纳总结要做到“三抓”:一抓顺序,二抓联系,三抓特点。
抓顺序就是要将各知识点按照本身的逻辑关系将其串联。如高中生物的“遗传的物质基础”,可以整理成:配子合子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蛋白质性状。
抓联系就是要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点线的纵横关系,由线到面,扩展成知识网络。
抓特点就是抓重点、抓主流,进行归纳总结,不能大杂烩,胡子眉毛一把抓。应将次要的东西简化甚至取消
1 引言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时期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分布、起源及进化的科学,是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因此,长期以来,“古生物学”课程一般都在地质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地质系设置,而生命科学学院或生物系很少设置本门课程。但古生物学同时也是一门跨生物学和地质学的交叉学科,生物学中的一些系统学问题,如生命的起源与演化、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等问题都有赖于古生物学的研究。本文将介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开设“古生物学”课程的意义、教学特点以及通过三个学期的教学尝试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 生物科学专业开设“古生物学”课程的意义
随着学科之间的不断交叉和渗透,古生物学和现代生物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生物学中的一些系统学问题,如被子植物的起源等问题都有赖于古生物学的研究。中国是古生物化石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在国际古生物学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通过古生物学和生物学的交叉研究,相继在生命起源、鸟类起源及被子植物起源等问题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令世人瞩目。如云南澄江动物群中最早脊索动物的发现、辽西带羽毛的恐龙—中华龙鸟的发现等等,这些成果相继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数十篇论文。
长期以来,“古生物学”课程一般在地质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地质系开设,而生命科学学院或生物系很少设置本门课程。由于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的现代生物学知识,因此在生物科学专业开设本课程,将能使本专业的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地球生命的起源以及生物界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进化的地质历程,并及时了解国际古生物学和生物学交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本课程的开设对开阔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视野,启发他们认识生物学和古生物学交叉领域一些重大科学问题,进而发现并探索一些新的问题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3 生物科学专业“古生物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地质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地质系开设的“古生物学”课程的教学特点,主要是介绍不同地质时期发现的各门类动、植物化石的形态特征,因此主要是形态分类方面的。编写的“古生物学”教材一般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论主要介绍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化石的形成过程、化石类型、生物的演化以及古生物学的任务;第二部分各论主要介绍各门类化石,包括:原生动物门、海绵动物门、古杯动物门、腔肠动物门、苔藓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以及古植物等各个门类。
但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在三年级以前已经系统地学习了动物学和植物学课程,对动、植物的形态解剖特征以及系统分类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因此生物科学专业的“古生物学”课程如果还是象地质院系一样介绍系统分类,势必会造成很多重复,学生也会感觉枯燥而没有新意。基于此,生物科学专业的“古生物学”程教学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在系统介绍地质时期主要化石门类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的一些科学问题和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地质时期生命演化的主要历程。同时,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野外亲自采集化石标本和室内鉴定研究,增加学生的兴趣。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古生物学”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地质时期主要的动物和植物化石门类;生命演化的五个主要阶段的特征,包括藻类和无脊椎动物时代、裸蕨植物和鱼类时代、蕨类植物和两栖动物时代、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时代、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时代;各主要时代生物界的特征以及主要门类动、植物的起源与演化;野外认识地层及化石的产出状况,采集并鉴定、描述和研究化石。
4 教学效果及今后展望
为了进一步拓展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知识面,作为教学改革尝试,本文作者于2003年提出申请,为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三年级)开设“古生物学”选修课,同年得到学校批准,并于2005年度第二学期在2003级生物科学专业正式开课,共有33人选修了本课程,成为该学期生物科学专业选修人数最多的课程之一。其后2006和2007年度选修本门课程的人数均达到了50人,从中反映了本门课程在生命科学学院的影响在不断扩大。
根据上述教学特点,本门课程理论课主要介绍古生物学基本原理、常见化石类型、重要门类生物的起源与演化、地质时期生命演化的主要历程以及我国古生物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贡献等;野外实习主要带领学生到广州近郊花都花东镇认识地层和岩性,了解化石在野外地层中的产出状况,亲自采集动、植物化石标本,初步掌握采集化石的技巧,并能初步判断哪些地层中可能含有化石;室内实习主要让学生认识各种常见化石标本,并亲自鉴定自己从野外采集回来的动、植物化石,然后进行形态描述和初步的研究。
具体教学方案如图1:
关键词:减负增效;有效作业;学科特点
作业既是课堂的延伸,又是知识巩固的主要途径。然而在现实中,学生不完成作业或抄袭作业现象屡见不鲜,更有甚者教师几遍甚至几十遍罚学生写作业。难道我们教师不应该反思究竟何因使作业失去了意义?翻开学生作业,我们不难发现作业形式单一、机械重复、缺乏个性、追求量化、脱离生活等弊端暴露无遗。毋庸置疑,教育不是为了浅层次的分数、生存、功利而存在,它是为了让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一代代人的素质而存在的。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今天的教育,联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试想一年365天,谁愿意每天都吃一样的饭菜?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可见,提高作业的有效性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此话的确有道理。实践证明,只要找到最佳契合点——“支点”,我们就可以花最小的力,做最大的功。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依据“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积极探索让生物作业回归生活,凸显做中学和学中做的学科特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提高生物作业的有效性。
一、制作鲜花标本,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为此,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开花和结果》后,就可以通过生物作业——制作鲜花标本,让学生实现手和脑并用,进一步加深对花基本结构的认识。平时家里都养了不少花卉,每年不同季节,这些花卉都会相继开放,当我们欣赏完了后,该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呢?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因地制宜巧利用。具体方法:取A4纸一张,及花一朵(最常见的是杜鹃花、君子兰花和水仙花等)。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到内的顺序,用镊子将花的各个结构依次取下,按自己的设计创意用透明胶纸粘贴在A4纸上,拼出各种图案,并标注出各部分名称。然后,在汇报课上交流展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掌握了花的基本结构。
二、发黄豆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苹果里面有什么?研究要从好奇、疑惑开始。拓展课堂教学的宽度,明白知识是学生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时,才发现曾经的努力并没有让更多的学生成功,而是让更多的学生远离学科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人对奇怪的事物都有一种好奇心,都希望能够搞清楚其中的缘由,而自己去探究无疑是最好的途径和方法。”种子萌发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平时上课学生很难观察到全过程。为此,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种子的萌发》后,就可以通过生物作业——动手发黄豆芽,来仔细观察种子萌发过程。具体方法:取黄豆10粒,放到一个凹底盘中,加入适量的水,盖上湿布放到阳光下或暖气旁,观察黄豆的萌发及生长,并每天做好记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了解种子的萌发过程及无土栽培的知识,而且还为下节课《植株的生长》打下基础。
三、学做细胞模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可见,每种事物都有多个侧面,要想把握一种事物,必须从多角度、各层次、全方位去了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认识、把握事物,获得认知的自由和创造灵感。为此,在学习七年级上册《观察细胞结构》后,就可以通过生物作业——学做细胞模型,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细胞的理解。通常采用的方法:先把琼脂和水煮成溶胶状;取适量琼脂倒入小塑料袋(其余部分放在温箱保存);当塑料袋中的琼脂即将凝固前,放入一个海棠或山楂果脯,然后再倒入另一部分琼脂溶胶;将塑料袋口用线扎好,一个动物细胞模型就做好了。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所以,上述‘学做细胞模型’的这个方法仅是范例,不是唯一。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从身边出发,根据经济、环保、实惠的原则,利用各种材料和方法,制造出形状各异、千姿百态的细胞模型,如拼图、贴画、用橡皮泥制作、在面包或馒头片上用奶酪或果酱作画等。然后,在课上交流展示,并与同学分享丰盛的“细胞模型大餐”。我想这样的作业不仅有趣,而且还有助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四、用小鱼苗检测水质污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只有尊重每一个人的自由个性和创造权利,才能首先恢复全民的即大众主义的创造性,进而从中产生少数“杰出人才”;只有使教学论由“知识传授论”转变为“知识创造论”、教学实践由传递别人的知识转变为创造自己的知识,每一学生的自由个性才可能获得发展。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生物新教材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水是生命的源泉,有了水才有生命的生存和繁衍。然而,由于生活污水、工厂污水的大量排放,使得大海已不堪重负。近几年来,接连不断的赤潮便是海水受到污染所发出的信号。为了使大海不再有赤潮,不再受污染,使地球上所有的人生活的更好,教师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组织学生选择“用小鱼苗检测水质污染”的课题研究。具体方法:用洗衣粉配制不同浓度的水样做变量;取6只500毫升的烧杯,编成1至6号,分别倒入不同浓度的水样(必须用露天存放了7天的自来水稀释),并贴上标签;1至5号为实验组,6号为对照组;进行观察纪录,实验重复三次,取平均值,结果统计如下: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还唤起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五、捕捉生活疑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认为: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15%靠的是其精湛的专业知识,而另外85%则是因为其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高人一筹。而这种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实际上就是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技能。众所周知,酸奶开胃助消化。那么酸奶是变质的牛奶吗?为此,在学习八年级上册《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后,就可以通过生物作业——制作酸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小组分工合作,动手做酸奶。具体方法:准备鲜奶一升,150G的酸奶一杯(最好选高钙低脂这样健康),放在室温下。用沸水将玻璃瓶、搅拌棒冲洗干净。将鲜奶用热水泡热,到30-40度(因为这个温度最适合乳酸菌的繁殖)。然后,把温热的牛奶倒入消毒好的玻璃瓶中,再将150G的酸奶倒入,并搅拌均匀。用保鲜膜盖上。放入烤箱,温度大概为30-40度左右(太高或者太低都不适合乳酸菌的生长),六小时后取出即可。这样做,学生不仅可以交流品尝自制的酸奶,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了解酵母菌的作用和酸奶的制作过程。
苏霍母林斯基说过:“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所显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意志和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可见,只要我们在作业设计上多下功夫,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个体差异,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体现分层次和互助合作,学生就会在作业中,体验成功、品味快乐、探奇览胜。
关键词: 新课改初中生物教学新特点
新课改已进行多年,初中生物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主要是由于课程理念的革新所引起的。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具体到初中生物教学,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为了更好地达到以上的课程理念,初中生物教学具有如下三个新特点。
一、新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以权威者和知识占有者的身份出现的,学生总是被看作一个无生命的容器,教师总是试图将全部知识灌输给学生,总是担心学生学不会而“抱”着学生“走”。由此,学生的记忆力代替了思维创造力。教师更以知识记忆的多少来衡量学生的优劣,这就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学习主动性。
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师生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主体,而是发展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教学组织模式。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在学习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的内容“大型真菌――蘑菇”的过程中,笔者只是给予学生引导,带领学生观察蘑菇种植场,在观察中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笔者只起到了启发与组织的作用,而学习掌握新知的整个过程则是学生自主完成的。
叶圣陶曾经指出:教学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使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的“学”;不仅要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激励思维,变“教”为“导”,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全新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拥有了学习的自由和主动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团队中的普通一员,而不再是掌权者。若非要指出教师与学生的不同,那他也只是这个团队中的一个“首席”,一个“参谋”。
二、新的学习方式
探究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随着各种教育教学设备与手段的更新发展,探究性学习在生物的课堂教学中有着更为广泛的运用,其中尤以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和实验课程的开展为代表。
在现代生物课堂教学中,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参与,许多原本在课上无法完成的探究过程得以实现。仍以“大型真菌――蘑菇”一节教学为例,在原本的教学条件下,城市中的学生很难到蘑菇种植场参观研究。而现在,教师完全可以自己先去种植场参观,并用DV将整个参观过程拍摄下来,在拍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置若干个小问题,引导学生在观看DV的过程中思考、探索,从而在这种身临其境的探究过程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此外,实验也是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探究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中引入了大量的实验内容,学生通过开展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问题观察,注重实验结果的分析,能提高操作能力、观察和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生物实验,学生还能养成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和认真求实的实验习惯。
总体来说,探究性学习和以前的“填鸭”式学习相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促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改善思维的品质,完善研究方式和方法,让学生的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成为自身发展的动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张扬个性,使学生在各自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层次上得到发展和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新的评价方式
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是教师了解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情况和调控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新课标提出: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教学中的缺陷,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教师要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习动力为目标。
在新课改下的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的评价方式由过去的单一性转变为多元化,教师以“分数高低”评价学生的旧观念向学生全面的“素质能力鉴定”转变。
在评价范围上,只限于智能知识掌握的评价转变为全面的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性评价,教师更加重视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例如,评价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态度是否积极、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能否根据问题提出假设、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实验、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能否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否独立思考问题、能否表现出对自然和祖国的热爱等。
在评价方法上,以考试测验为主、片面强调定量分析向注重观察与调查、了解内在因素的定性分析转变,注重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特别重视形成性评价。例如,对于学生所做的实验,不仅看重其结果,更看重其过程。
关键词: 物理学科 学生厌学 创新能力
近年来,教学第一线存在的最严重问题就是学生不学习,老师仅凭一个人的微薄力量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学生的厌学原因有很多,老师不是不管而是望而却步,受到当今的舆论压力,不敢管,那么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老师,要想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们不能不作为,因此我从物理学优势特点出发,挖掘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实际教学中我尝试地做了一下,发现还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最起码那些厌学的学生能参与课堂中,愿意主动获取知识,这种方法让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学到很多科学探究方法,大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厌学原因有很多,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学校的。中国有句古话叫“严师出高徒”,没有严厉的方法教育,没有适度体罚,学生就不会有板有眼地学习。在几个教师大骂学生案例的片面宣传下,我们的教育走向另一个极端,老师可以不作为,但绝不能严厉地管教学生,否则家长告你,舆论谴责你,上级找你谈话,等等。现在怎么样了,学生干脆为所欲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作为老师,我不能就这样放弃,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但要从我教的物理学科特点出发最大限度地改变学生厌学现状,充分利用物理贴近生活,以实验为主的特点,课堂上尽量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先不谈他们能不能用心学习的问题,只要他们能跟着我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就成功了一半。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首先我把一些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至于物理知识可以先不用考虑。如我在讲《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的时候,就设计了很多学生实验,学生可以利用手边的学习用具做这些实验。我先让所有学生把两张纸平行放置,然后让学生向中间吹气,观察看到的现象。让平时不学习的学生回答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学生非常高兴地回答两张纸没有分开,反而向中间靠拢。这时要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充满成功感和成就感,并尝试回答其中的原理是什么。老师可以加以引导:中间的空气流速快压强会有什么变化?这些学生虽然在老师的引导下不能完全正确地回答。但至少让他们体验到了实验的成功,让他们感觉物理很有兴趣。为了更好地激发厌学学生的学习动力,接下来把准备好的漏斗和乒乓球的实验做一下。可先让两个学生一个吹气另一个吸气,让学生猜想乒乓球会怎么样,当学生看到无论吹气还是吸气乒乓球并没有掉下来时,他们的好奇心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这时不用你组织,他们会立即把手边的漏斗和乒乓球拿出来做这个实验,亲身体验这个看上去不可思议的实验,这时学生的胃口被吊起来,自然会想到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时如果让他们中的一员说出答案,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再举一个例子,我在讲浮力这一节时,充分利用学校器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亲身体验物理的魅力。如为了研究浮力到底和什么因素有关,我让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可乐瓶子,然后让学生将可乐瓶子慢慢地压入水,让学生亲自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并且明白浮力是与物体的浸入深度有关还是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学生有了亲身体验,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浮力的相关知识,这时老师及时给学生布置下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如一个不规则石头的体积怎样用浮力知识求出它的体积大小。厌学的学生即使没有思路也没有问题,我们可以进一步降低难度,让学生分两步做实验。第一,可以引导他们先测出石头的重力大小,这个对所有学生都没有问题。第二,可以让学生把石头放到水里,再观察测力计的读数,发现测力计的读数变小了,这时老师就要发挥作用了,可以把石头在水里的受力分析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到底怎么回事。
所以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让他们在实验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乐学而不是被迫学习,发自内心地学习而不是带着包袱学习,这样学生就不会在课堂上感到乏味,让那些厌学的学生情不自禁地参与到学习中。
“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亲身体验,是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是能用事实检验的,是经得起考验的一句话。尤其现在学生个性比较强,要想让他们真正信服你,就要和他们交朋友,多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尤其班里淘气的孩子,别看他们不学习但在班级里很有人缘。作为老师,我们要利用他们这个特点,他们愿意玩球,我们就要抽出时间和他们玩球;他们愿意玩网络游戏,我们就要在周末陪他们玩网游,培养师生感情,让他们在课堂上不得不听你的。
(一)科学性。生物学作为一门科学,科学性的语言表述也是必须有的。首先体现在能够准确地表述课本中概念和生物学规律能,其次能用语言客观正确地解释生物的多样性现象。语言的准确性是生物学科教学的核心。作为新时期的生物学教师,只是简单的掌握课本知识是不够的,面对新时期的学生,生物课教师不仅需要准确地理解课程中的概念、规律,还应进一步把握其本质内容,通过准确的语言把事物现象及本质描述出来。
(二)严谨性。教学语言的严谨性是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即对具体课本中的概念、生物规律的解释,生物现象的描述,不仅要准确,更重要的是要严谨恰当。比如,“能量”不等同于“能源”、胚囊”不等同于“囊胚”、“脂肪”不等同于“脂质”。二是指对概念的描述要确切、肯定,不能出现“可能”、“也许”、“应该”之类的非确定性词语,避免学生获得的信息无法准确帮助他们进行知识理解和建构。同时,还要注意一些限制语的使用,以避免把问题绝对化。
(三)生动性和趣味性。课堂上语言的生动性,是指将课本中较为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将复杂的理论通俗易懂化。生物课堂上的语言生动性必须在保证语言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基础上,把抽象、复杂的内容变得形象、浅显和熟悉,便于学生接受和掌握。课堂中的语言生动性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轻松学习。
关键词: 物理教学 课堂效率 心理特点
高效率的课堂是每一位教师每一天、每一节课所追求的目标。提高课堂效率,就是努力在课堂上让每一位学生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有最大的收获。提高教学质量,主要问题就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在日常教学中存在的有效性缺失严重现象,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我们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但学生听完后的效果总没有预期的好,有时相去甚远,于是我们总抱怨:这知识很简单,我也讲得很清楚,也强调多遍了,为什么学生还不明白,学生太笨了。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不了解学生,不了解学生在这节课内容上哪些知识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哪些知识是不容易接受的,甚至是不能接受的;不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没有按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许多知识点,我们认为简单、易懂,但对初中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很难的。因此,要提高课堂效益,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并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下面我就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实施物理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谈一些认识。
一、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需求设计教学
物理教学设计是物理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教学活动的蓝图。符合初中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设计能增强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设计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新课教学中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有哪些,了解会影响新知识吸收的重要因素,了解学生对新教学目标中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多少,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如何,并充分估计学生知识技能的基础、生活经验。美国著名心理学奥苏贝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因此,在备课时,不单单要充分吃透教材,还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认知水平,选择教法进行课堂设计。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讲解,哪些知识可以略讲,只有这样才能贴近学生实际,拉近学生与未知知识的距离,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增强教学设计的效果。
学习的需求就是一种学习动力。教师要选好学生学习需求的知识作为切入点,通过知识的拓展提升教学的实效。例如,在设计“光的传播”这节课时,为让学生对光的知识产生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先通过课件播放一个情景:一段优美音乐后,画面出现了城市夜景。节日的夜晚,在礼炮的轰鸣声中,整座城市被五颜六色的礼花、灯光装扮成了光的世界,令人心旷神怡。看完这段画面,学生兴奋了,产生了对光的知识的学习需求,于是我问:“同学们,你们想了解光吗?你们想了解光的有关哪些知识呢?”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在我的启发下,学生提出了很多有关光的问题:“光是怎样传播的?”“光现象都有哪些规律?”“光有什么作用?”“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光是怎样产生的?”……针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我根据课的教学要求,设计多种教学方法,将学生的问题一一落实到位,使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利用学生需求来设计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有充实的渴望,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有很浓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课堂实效。
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认识论和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认知过程为“感知、理解、应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课堂教学规律就是人的认知规律,教学不能刻板地重复书本上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进行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1.将抽象问题形象化。
初中阶段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初中学生的思维主要立足感性认识。而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有时只有死记,无法进入创造思维情景。教师应尽量多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抽象的概念活化,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让学生能形象直观地理解概念的内涵。
例如:人们时刻跟大气压打交道,从来未感觉到大气压强,因而学生感到大气压强很抽象。为此,在讲大气压强前增加一个小实验:将小试管插入盛满水的大试管中,竖直倒悬于空中。当学生看到小试管慢慢升入大试管时,会惊讶地发出疑问:“为什么小试管不会掉下来?是什么力把小试管推进去了?”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当学生发现是空气压力作用时,成功的喜悦会溢于言表。此时,学生还会怀疑是水的粘性引起的,于是接着演示,用一个纸杯做覆杯实验,当水杯倒置时,纸片不会掉下来,当在杯底钻一小孔时,纸片立即掉下来,这就排除水的粘性起作用,大气压的概念自然而然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下来。
2.帮助学生修正前概念,建立正确的新概念。
教育心理学把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某些现象的观察和体验形成的非科学的概念,称为“前概念”。前概念的形成源于学生长期、大量对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观察和感知,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理解而得出的一些错误的看法。这些错误的认识都是潜移默化形成的,具有很强的牢固性,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克服前概念的影响,建立正确的新概念,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例如:水的沸腾现象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学生对产生水的沸腾的两个必要条件并不深刻理解,往往认为水的温度达到沸点时就沸腾。这是学生对水沸腾的条件形成的前概念。要改正这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只要多讲几遍,就能达到目的,那就过于天真了。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我设置了一个实验:在盛有适量水的大烧杯内漂浮一个盛有少量水的小试管,然后给大烧杯加热。在加热的同时问学生:“大烧杯里的水和小试管里的水都会沸腾吗?”多数学生认为大烧杯和小试管里的水都会沸腾。当加热一段时间后,学生发现大烧杯里的水剧烈沸腾,而小试管里的水却怎么也不沸腾,使用温度计测量它们的水温,都在98摄氏度。这时,学生不禁发问:小试管内的水温达到了沸点为什么不沸腾呢?在我分析后,学生自然而然地建立了正确的沸腾概念。
3.制造认知冲突,引发思维主动性。
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与冲突,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注意和惊愕,从而产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的行为,教师应留意学生的已有知识,灵活创设认知冲突情景,从而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认知冲突可以形成悬念,使学生产生企盼、渴知、欲答不能、欲罢不忍的心理状态,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例如:在学习“变阻器”时,可问学生:“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个按钮,荧光屏上的画面会变明变暗?喇叭的声音会变大变小?”这种现象和例子,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不足,形成冲突,从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促进思维的主动性,提高听课效果。
三、抓住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一般不相同。5―7岁的孩子注意力稳定时间为15分钟左右,7―10岁的孩子注意力稳定时间为20分钟左右,初中学生为30分钟左右。因此教师不能满堂灌,要将新知识及重点、难点放在学生注意力最稳定的时间讲授,以达到最好的听课效果。有专家说:“教师上课最大的技巧就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另外,初中学生在课堂45分钟内的思维、注意力有一定的规律性。教师要根据这规律在一节课上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一般来讲,课堂前10分钟为思维、注意力启动阶段,在新课引入时,应根据初中学生好奇、好问的特点,做到新颖别致,创设扣动人心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启思维。课堂前10―30分钟为思维的高质量阶段,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快速,教师应抓住此时“高强度”的特点,将重点内容的教学,以高旋律的节奏,与之相匹配,师生共建课堂活动的“谐振腔”,产生放大效应。在课堂最后约一刻钟是学生的注意力疲劳阶段,兴奋正在消退,教师应根据初中生好动的特点,围绕课题组织一些活动,进行必要的练习,适当降慢教学节奏,尽可能让学生各种器官参与,精心设计课堂结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感知。因此,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采取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提升理解力,解除思维障碍,从而减轻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廖伯琴,张大昌.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6.
[2]郭长江.新课程物理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4.
[3]梁学军.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0.
【关键词】学科特点 学生事务角色转变 人才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051-02
党的十报告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新时期、新特点,要求教育方式要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转变。这些都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事务管理也应该结合所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新思考自身的角色定位。
一 新时期研究型大学学生事务管理角色定位的理论思考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大致经历了“替代父母制”“学生人事”“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和“学生学习”的演进过程。20世纪90年代,为了应对高等教育出现的质量危机等诸多问题,随着“学生学习(SLI)”理论的兴起,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和管理者提出必须加强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的合作。在“学生学习”阶段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角色定位是面向学生学习的,他们与学术事务共同分担学生学习的责任,着力营造一个紧密结合课堂内外且具有教育目的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
国内有学者从学生参与度的视角,综合分析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近年来大学生发展方面的实证研究和数据,总结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与学生发展的关联性,提出要重新认识高校学生工作的角色定位,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高校学生工作系统。这与美国高校强调加强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的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学习的理念是一致的。相关的研究还表明,大学生课外活动参与有其适度性,学校提供给学生的课外教育及活动需要明确重点,有所规划。
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论近十年来汲取美国等发达国家及地区学生事务管理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学生工作的特点,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角色定位做了诸多探索。相关文献大多认为学生事务管理角色定位在教育、管理或专业化服务上,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但没有考虑不同类型大学的差别。由于高校学生事务的角色定位直接影响着学生事务工作体系内容的构建,一定程度上也对机构设置、队伍保障等问题带来影响。因此,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现有运行体系内容繁多、重点纷呈、工作任务重,考虑计划和方法层面的问题较多,但对学生事务管理自身的理论思考不够,尤其缺乏对角色定位、目标理念等更高层面问题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另外,高质量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这从客观上要求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就自身所在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尤其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和任务进行必要的反思。
研究型大学是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构建与实现的方式上有自己特色。新时期培养众多的精英人才客观上需要研究型大学的学生事务管理者积极转变角色定位,加强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的合作,强调以质量为本。学生事务通过紧密联系第一课堂,整体规划课外学习和课余活动等教育、管理及专业化服务活动,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 紧密结合学科特点,推动学生事务管理角色定位的转变
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在教育现状问卷调查、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学科特色,对研究型大学的学生事务管理者的角色定位进行了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认为现阶段学生事务管理者应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当更重要的教育伙伴角色,在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方面承担比以往更大的责任,在教育、管理、专业化服务角色的基础上凸显质量意识。通过构建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主动配合的工作机制,紧密联系第一课堂整体规划所有课外活动,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推动学生事务管理者角色定位的转变。
1.调整工作定位,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为工作目标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质量是必须保障的,提升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不能以牺牲培养质量为代价。把提高培养质量当成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院系的学生事务管理和学术事务管理工作也就有了紧密配合的坚实基础。当学生事务管理主动配合学术事务管理一起着力培养品德优良、知识丰富的人才时,学生事务管理对院系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也就体现了出来。这为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融入院系学科建设等中心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工作定位的调整必然带来工作重点的转变。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特点要求是有一定差别的,如学生的钻研精神、思维活跃、表达能力、逻辑分析、吃苦耐劳等素质均十分重要,但不同学科的侧重点又各有不同。院系学生事务管理要考虑各个学科的背景,要有差异性,通过紧密结合学科特点,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中屏蔽掉外部过多的影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将工作重点放在与学术事务主动配合,共同培养本专业需要的学生基本学科素养上。
2.转变工作方式,推动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的深度融合
学生事务管理与学术事务管理工作“两张皮”的现象在现实中是普遍存在的,不利于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应转变现有学工教务各自为政的理念,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积极探索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紧密配合的机制和体制,以此作为营造的全员育人氛围的着力点,从而有效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这一工作方式要求建立一个质量导向的运行模式。新的学生事务体系一定要紧密联系第一课堂展开,切实发挥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促进作用,不能自行一套理念,让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成为两条平行线。学生事务管理部门与教务部门一起整体规划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将思想教育、课余活动与课堂教学、课外学习的有机结合,切实发挥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促进作用。
3.扩充工作队伍,建设职业化与专业化结合的学工队伍
推行职业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方式建设学工队伍,以弥补大多高校现有辅导员队伍专业背景不足的弱点,以便更好地推进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的院系学生事务管理新体系的实现。职业化是指辅导员以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帮助学生应对成长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专业化是指本专业的优秀教师为学生提供专业学习方面的良好引导。
辅导员在落实各项教育管理工作任务的同时,还应积极搭建各种交流平台,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积极推动聘任有影响力的教师担任本科生年级导师和班主任,利用学术优势与辅导员一起探索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机制;在与学生交心谈心的过程中开展专业引导,让学生对专业充满兴趣。
三 以理科为例,推行紧密联系第一课堂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实践探索
围绕“打造培养科学家摇篮”的人才培养目标,从研究型大学学生事务管理的角色定位出发,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构建了一个有物理特色、紧密联系第一课堂的学生事务管理新模式并予以实施,现已初见成效。这一新模式着力营造培养科学家苗子的有利环境,本着少而精的原则,就有限的活动做出亮点。
整个工作体系以学生事务和学术事务紧密配合做为构建大德育体系的着力点和出发点,重在强调责任感教育、专业兴趣培养和学习主动性激发。通过提升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参与度、调整学生对课余活动的参与量,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第一课堂学习质量,使学生打好本科阶段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其主要内容是:
第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励其立志投身科研事业。现阶段我国十分需要高水平的基础学科人才为振兴国力贡献力量。就理科而言,培育学生对民族振兴大业的社会责任感十分必要。学生事务管理者要强调重视专业语境中的科学精神、价值观、科学态度的宣传,激励学生树立投身基础学科科研事业信念。
第二,密切关注课内学习效果,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培育良好的学习风貌。定期开展本科生教育现状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教学状况、对学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每学期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关联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实施适度的严格管理,如鼓励认真遵守学习纪律的学生和班级,严格执行管理制度,注意加强沟通赢得学生对管理制度的理解。营造高品位的物理学术文化熏陶师生,如在教学楼建立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事迹墙、在宿舍张贴物理学家画像等。
第三,整体规划课外学术活动,立足于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课外学分的实施,整体规划第二课堂的学术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第一课堂学习质量的提高。包括:学术交流定期化,如开设博学讲堂,定期邀请物理学大师和杰出的青年学者为新生做报告,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研究机会大众化,鼓励本科生早进科研团队,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让有潜力且对物理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得到名师的悉心指导和言传身教;专业导航深入化,面向中年级学生开展定期的“专业导航”活动,为学生保研、考研、出国、就业做专业方向上的导航,加强对学生继续深造的引导力度。
目前,物理学院近几届毕业生在入校之初第一志愿率不高的情况下,读研比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学生们不断受到北大、科大、中科院物理所等校内外深造机构的好评,在研究领域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储祖旺、蒋洪池.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概念的演变与本土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9(2):86
[2]丰蓓.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关系的新发展――加强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的合作[J].复旦教育论坛,2006(2):81
[3]朱红、李雪凝.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与学生发展的关联性――实证研究发现了什么[J].高等教育研究,2011(8):79
关键词:高中生物 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 整合 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1
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找到信息技术的切入点,就是要让高中学生在一个合理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生物学习活动。高中生物学习内容较为丰富,将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进行紧密结合,可以使高中生物学习内容更加直观与形象,使学生对高中生物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正确把握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学科的切入点,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教学任务的完成。
1 坚持教育理论的指导,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切入点
坚持对教育理论的指导,是将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学科整合起来的重要基础。只有在正确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之下,信息技术才能正确地作用于高中生物学科的发展。不管是从教学的方面来讲,还是从学生学习的方面来讲,教育理论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讲,并不是所有的教学理念都具有正面意义,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信息技术的切入,教师需要选择有效的教学理论来进行教学指导。
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认知主义理论的学习与落实,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重点,使信息技术既可以服务于教师,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调动与维护。教师更要加强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与落实,使信息技术为高中学生的生物学习打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学生可以在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开展自主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例如,在学习《DNA的复制》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让学生在多媒体的课件基础上,进行DNA复制方法的自主探究。在正确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对信息技术进行正确的应用,可以促进高中学生生物知识体系的有效构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高中生物学习的目标与意义,从而促进学生生物能力的提高。
2 依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切入点
高中教育体系中之所以具有诸多不同的学科,是因为每一个学科都具有不同的学习内容,每一个学科都具有不同的具体教学目标。学科之间知识结构与学科特点不同,使得学生对于学科的学习需求也有所不同。如语文学科,教师通过语文繁体要让学生掌握汉语言的正确使用方法,使学生用语言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数学,则是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数学定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高中生物教学,是以高中生物基础知识为前提,让学生对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具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世界中的不同现象与理论。此外,高中生物教学更要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具有生物实验的水准。这样的学科特点,使得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很有必要。教师要应用信息技术,加强学生的实验水平,使学生在实验中对生物知识进行探索,促进学生生物实验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讲解《酶的特性》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对酶进行认识,就要利用实验让学生对酶有一个具体与形象的认知。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让学生对酶的具体形态有一定的了解,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酶实验的呈现,从而让学生了解酶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积极作用。然后在信息技术条件的支持下,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模仿,自主动手操作生物实验,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生物内容。这样信息技术应用切入点的准确把握,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以及生物学习兴趣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3 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切入点
教学内容的不同,对应着不同的信息技术使用方法。因此,面对丰富的高中生物教学内容,教师需要从教学内容的性质出发,对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方法进行有效的选择。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会接触到一些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生物现象,也会接触到生活中很难观察到的生物现象。对于学生不能用肉眼观察的生物现象,教师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走进微观的生物世界,促进学生完整的生物思维的形成。
例如,在讲解《细胞的分化》的时候,教师单纯的讲解,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生物知识学习的需求,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接触一些细胞分化的图片或者细胞分化的动态作品,使学生能用肉眼对细胞的分化现象进行观察。又如,在讲解《微生物在实验室的培养》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深入到科学实验室内部,对微生物在实验室中的培养方法与过程进行全面了解。以教学内容的性质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会使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资源更加丰富,促进学生眼界的扩展,实现高中学生物学习积极性快速提高的目标。
4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对于高中生物教学的促进作用,得益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微观世界与宏观教学进行结合,是信息技术对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的重要贡献。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生物教学资源的扩展以及教学信息的有效传达。
(吉林省公主岭市范家屯镇第一中学,吉林 公主岭 136105)
参考文献:
[1]刘凯春.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探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2):125-126,129.
高中 生物 教学 导入 方法
一、高中生物科特点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知识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自然界有生命特征的物体。通过学习生物,可以更好的了解自然界中的万物,有利于扩展学生知识面,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因此,学生掌握好高中生物对于以后的研究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但是,高中生物科因为是将自然界万物的生命特征结合起来的高度结晶,因此,理论知识性比较强,知识比较抽象,这样就需要在授课时做好导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二、高中生物导入教学的原则
1、实验性需要很强
为了做好高中生物授课前的准备工作,需要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通过一些实验,直接更直观的演示一些实验,让学生更直观的观察到生物现象,对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2、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导入教学如果只是简单的走走形式,不但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还是耽误教学时间,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做好导入教学一定要重视导入教学的重要性,需要选择有针对性、启发性的方案,这样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具有很强的兴趣性
导入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在导入教学中选择一些有兴趣、学生很喜欢的一些智力娱乐活动,这样可以更好的让学生掌握生物知识,为生物授课做好铺垫作用。
三、生物导学方法探究
1、结合学科特点,做好实验导学工作
生物学科是以自然界万物为研究对象,小到肉眼无法识别的微生物,大到比人类大数倍的庞然大物。以生命研究为对象,也就决定着在生物教学中需要做好实验工作,通过研究有生命特征的对象,才可以将抽象的知识更加容易的被学生掌握。在授课之前,可以先做实验,引起同学们的兴趣,比如说在传授“根对水的吸收”这一章节生物知识时,可以在上课之前,让学生看一个实验,直接将盐等物质放在黄瓜片上面,这样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有水分出来,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观察到根对水分吸收现象的发生。对于淀粉遇碘变蓝实验,可以在课堂讲述原理之前,拿馒头与碘做实验,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继而解决问题,那这样上课就会提高质量。
2、利用兴趣知识导入法
生物学科对于人类来讲是很重要很实际的一门学科,但是生物的复杂性及广泛性决定了生物学科有时也会枯燥无味,为了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利用兴趣知识导入法,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比如说可以利用谜语将生物学科的一些知识结合起来,对于脊椎动物来讲,可以利用谜语,“一把刀,顺水漂。有眼睛,没眉毛。”对于鸟类飞行动物,“日飞落树上,夜晚到庙堂。不要看我小,心肺肝肠全。”,讲植物时,“嘴尖皮厚腹中空,头重脚轻根底浅”,这样可以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利用一些时间让学生互相竞猜,可以提供小礼品,这样就能完全的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对生物学科的好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物学科的用处,有利于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3、用实际阐述理论知识导入法
生物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将自然界中万物的实际特点聚集在一起,组成了生物学科这一理论知识课程,而为了更好的学习生物学科知识,需要将理论知识再实际化,通过实际将理论重新验证一编,将实际抽象出来,再整理成理论知识,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更为了以后其他科学研究发展铺下了道路。对于DNA遗传基因来讲,很多学生感觉枯燥,太抽象了,没有实际意义,实际上,这对于此,可以以实际为出发点,举一个实例:“一个家庭中,女儿患有色弱遗传病,但是其兄没有患色弱遗传病,母亲也是正常的,那这个遗传基因是由母亲这边传来还是父亲那边呢”。色弱对于人类来说是很容易见到的,举出这个例子,让学生自己分析,通过这件事,学生还可以利用到其他相关事情上,比如说有的人皮肤是白色,有的人皮肤是黑色,这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呢?除此之外,对于免疫功能的介绍,可以通过实例,比如说教科书上有多少细菌,学生板凳上有上万个细菌,在学生感觉到很惊讶的同时,引出教课核心,为什么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还可以健康的生长,主要就是由于免疫功能的存在,如此一来,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疑问、惊叹到最后顺利掌握知识。
1.对整合的实质内涵、目标意义把握不清
一些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课程简单地叠加在一起,在一些生物课中,把一般教室换成信息技术教室、书本换成电子稿、投影仪代替黑板、键盘代替粉笔,教学过程仍然“涛声依旧”。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评价和教学方式等相关因素变革缺乏清晰的认识,没有理解整合的深刻内涵。
2.整合流于形式,忽略实际效果
有些教师不管教学内容适不适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都要与信息技术挂钩,以为用到信息技术就是一节好课。甚至整节课都是教师围绕信息技术教,学生围绕信息技术学。教师把生物课上成了“夹生饭”,学生吃到嘴里磕牙,吞到肚里不消化,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出现厌学症。
3.忽略生物学科特点,滥用整合
生物作为一门以观察与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性。因此生物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求。但是,许多教师未注意到这些问题,认为整合就是无差异的整合,只要在生物课堂中用到信息技术就行,采用的教学方法全部是统一方法,生搬硬套。不考虑生物学科特点的生硬整合,无法做到生物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结果可想而知。
4.高投入低回报,不愿进行整合
要想实现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有效整合,要求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挖掘备整合课程资源,这必然会给本来就辛苦备课,疲于奔命批改作业的教师带来更大的压力。同时,学校还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构建校园信息化平台,建设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等。教师教得辛苦,教学辅助部门配合得辛苦,学生学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往往高投入的背后是很低的收益,这导致许多教师也不愿意进行整合。
二、解决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问题的办法
1.明确整合的意义,确立正确方向
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意义在于利用信息技术把枯燥、复杂、抽象的生物学知识生动、活泼、具体地呈递出来,创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去启发学生的思维,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教师必须明确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意义,以确立正确的整合方向。
2.加强理论学习,将整合落实
在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过程中,要充分加强教法、教育心理学、教学论等理论的学习指导,把这些教学理论融入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过程中,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构建易于实现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3.结合生物学特点,进行科学整合
现行高中生物教材,并不是每一节课的内容都适合用信息技术来完成的。比如“细胞器”“遗传的分子基础”“生态系统”等用实物或投影演示,效果会很好。因此我们应该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出发,明确信息技术教学用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用,怎么用,期望收到什么效果,以真正达到“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科学整合”。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应科学合理,其地位是“辅助”而不是“替代”。
4.建立评价机制,让师生看到整合效益
【关键词】高中生物 课程教学 教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032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对于课程教学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高中生物课程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等方面,也随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调整,虽然使得生物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依然存在着诸多教学问题,需要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继续努力,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建设。在现阶段的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教师虽然在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的课程学习效率,但是很多地方的高中生物课堂,仍然存在着较为浓重的应试教育色彩。学生在进行生物知识的学习时,往往习惯于学习的重点放在对各种生物原理和生物知识机械式的记忆上,很少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从而使学生的生物课程学习缺乏现代意识和自主探究意识,最终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高分低能”者,影响生物学科教学效率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在生物学科方面的学习和发展。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较为陈旧和单一,不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一言堂”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的生物课程教学处于一种尴尬的“瓶颈”状态,教师可能已经意识到这种传统教学方法的缺点和不足,但是却无法找到突破口对其进行有效的改革,从而遏制了教师的创新自信心和创新意识,使教师局限在狭小的教学框架之内,进而影响了生物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针对这些教学问题,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和解决,改革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树立清晰的课程教学目标。
首先,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高中生物课程教学时,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生物学科专业知识的讲解和分析,使学生能够系统性的掌握生物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的生物课程知识储备,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课程教学过程中来,使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和探究意识,并且独立自主的进行生物知识点的分析和挖掘,从而使学生能够掌握生物学科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生物学科研究者,为学生今后在生物学科方面的学习和发展创造各种可能性。
可以说,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转换教师和学生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的位置,将学生的学习地位凸显出来,使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进行独立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使学生从繁重的、复杂的生物课程学习任务中解脱出来,进行生物学科知识的科学性探究,使学生从考试机器转化为生物学科的专业性人才,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注重讲解知识、分析原理的同时,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去感受蕴含在生物学科之内的科学性和探究性,使学生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生物学科知识不仅仅只是局限在生物教材中,它是发散性的,并且是不断发展着的,而不是停滞不前的,从而使学生能够树立起正确的生物课程学习意识,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将提升自身的生物学科素养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激发学生的生物学科探索意识,端正学生的生物学科学习态度。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于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的营造,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内,更加放松的进行生物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学生只有以一种轻松的心态,才能真正的融入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中去,才能静下心来进行知识的分析和吸收。在传统生物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更加充分的利用课程教学时间,常常采取一种权威性的高压政策对学生进行教学,这种具有强迫性和压迫性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长时间的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情绪里,根本不能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同时这种学习氛围还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厌倦疲惫的学习心理,使学生对生物课程和任课教师产生偏见和狭隘的认识,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敌对”的状态,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
针对这种教学问题,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程教学时,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教学氛围对教学的辅助作用,减轻教师身上所具有的权威性和压迫性因素,将课堂氛围从紧张转化为舒缓愉悦,使学生能够放下内心的紧张和防备,更加轻松的和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配合教师顺利的展开生物教学,和教师进行良好的互动,在互动中解决自身在生物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生物课程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参与到生物课程教学氛围之中,自由主动的进行生物问题的思考和分析,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树立学生的生物课程学习自信心。
学生在进入高中学习阶段之后,由于有了初中阶段的生物知识积累,在进行高中生物课程学习时,往往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生物课程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程教学时应该从学生的生物课程学习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感受,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想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物学习状况,对自身的学习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更加符合高中生物课程的学科特点,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和积累。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物学科知识储备,将高中生物知识与初中生物知识进行有效的衔接,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现有知识进行探索和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的生物学科新知识,在提升学生生物知识储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在实施目标教学达标过程中,我们具体运用的是“四、四三五六”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第一个“四”即是前提测评、认定目标、导学达标、达标测评四个环节。第一个“四”之后的“四三五六”就是前提测评的“四性”(作用的助学性、内容的针对性、对象的全员性和方法的多样性),认定目标的“三性”(作用的有效性、方式的简易性和方法的灵活性),导学达标的“五步”(基层目标导达,高层目标助达,情感目标诱达,运用目标练达,发展目标引达)和达标测评的“六原则”(对应原则、分解原则、前联原则、客观原则、递进原则和变式原则)。这个目标教学基本模式是对过去习用的“五环节”教学模式的继承、发展和完善,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机制的改进、优化与提高;是全国各地目标教学改革实验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在两个泰安会议上群策群力,切磋研讨,集思广益,拾遗补阙所凝集而成的一项重要成果。为我们今后进一步规范目标教学基本模式指明了方向,为深化目标教学的改革奠定了基矗.
规范目标教学基本模式,不可忽视“基本”二字。我们认为,“基本”二字的含意有三:(1)从运用看操作,既要遵循模式,又要灵活变通,做到“入格”与“出格”相统一;(2)从纵向看发展,既要相对稳定,又要不断发展完善,做到定型与演进相统一;(3)从横向看范围,不同学科既要有大体统一的教学模式,又要体现出各学科的特点,做到不同学科的共性与各自学科的个性相统一。就上述“基本”二字含义的第三点,在目标教学基本模式操作过程中,各地都进行了相应的研究,我们既不能因为过分强调学科特点,强调事物的个性,而模糊了甚至湮没了不同学科的共性,即它们的共有规律;也不要因为过分强调不同学科的共性,而否认或者忽视了各个学科的个性,即学科特点。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形式,或者说构建什么样的操作规范来充分体现各自的学科特点呢?这就是本文所要阐述的主要问题,即灵活运用教学模式,着力研究达标规程。
学科达标规程的含意和作用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在运用统一的目标教学基本模式的时候,一定要充分注意各个学科在具体运用中的各自特点,做到不同学科的共性与各自学科的个性相统一。现在我们把目标教学基本模式操作规范的四个环节逐一审视一下,不难看出:第一个环节前提测评“四性”,第二个环节认定目标“三性”,第四个环节达标测评“六原则”等,这些要求,对于不同学科大体都适用,基本作法也大体相同,没有也不必要去深究各自学科特点。只有第三个环节,也是目标教学基本模式中分配时间最多最核心的一个环节,即“导学达标”这个新授课环节,才是体现学科特点的关键环节。虽然,这个环节对于不同学科也有统一要求,比如基层目标导达,高层目标助达,情感目标诱达,运用目标和发展目标引达等,对于不同学科来说,这些要求是共同的。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由于各种目标表现形式不同,因此,具体的自达、导达、助达、诱达和引达的方式也会不同。比如以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为例,基层目标是知道实验所使用材料的名称和实验的目的等,就高层目标而言,实验教学可能是对实验现象的原理分析和综合运用。这种基层目标与高层目标表现上的差异,也必然带来“导达”与“助达”的方式与方法的不同要求。目标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科特点,就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关键环节上,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并总结出符合各学科特点的助达和导达的规律和程序。我们把导学达标所遵循的规律和程序,简称之为“学科达标规程”。
达标规程,顾名思义,就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规律程序。它是以教学基本模式为基础,以多种教学方式为补充的具有学科化特征的系统。具体讲就是学科知识规律和能力训练的程序。
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都有其各自的规律和特点,总结出这些规律和特点,形成一个相对稳定和独立的导学达标教学规程,用于指导教学活动,这样就可以更有效地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功能。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生的智力乃是一种认知结构,学习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变化的过程。”他强调:“教学内容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有效的教学在于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原理和基本结构,学习就是新的知识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认知结构过程。”可见,具有学科特点的达标规程,就是形成认知结构的规律和步骤。如果说教学目标是师生共同达到的“目的地”,那么达标规程则是通向目的地的“路标”。循着路标走,师生才能更准确、更有效地把握教学内容,减少教的随意性和学的盲目性,以保证顺利达标,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著名的教育学家巴班斯基曾讲过:“教学最佳优化可以说是从解决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消费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这种“最好方案”就是在导学达标中的多种教法最佳组合,以保证让所有学生都学会本节课应掌握的教学目标的达标规程。可见,要深化目标教学的实施,规范目标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导学达标的学科达标规程。
达标规程的制定和操作 1.达标规程的制定
(1)制定学科达标规程必须符合学科的教学规律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一方面按生物的生活习惯、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知识结构编排;另一方面按各类生物在地球上出现的先后顺序编排。这样的编排体系是贯穿于整个教材的两条主线,也是生物教学必须紧扣的两条主线。生物学科的达标教学,一要以生物的生活习惯为线索,从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方面展开,促进生物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生态学观点形成;二要以生物在地球上出现的先后顺序为线索,从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方面展开,促进生物进化观点的形成。只有按照这个规律制定的达标规程,既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也体现了生物教学的基本规律。遵循规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紧紧围绕上述要求的两条主线,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学生不断观察思考、分析综合,从而正确认识生物体是怎样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又是怎样进化发展的。
(2)制定学科达标规程必须符合学科的特点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科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方法。初中生物学主要学习感性的、浅显的、侧重生命现象的基础知识;而高中生物学主要学习内容侧重生命本质的理论知识。所以在制定达标规程时,要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通过学生的观察描述、分析综合、整理归纳,从而获得有关的生物学知识。这样制定的规程才符合生物教学的实际和特点。
(3)制定学科达标规程必须符合学生的特点和认识规律初中学生刚从小学进入中学,他们好奇心强、活泼好动,但思维活动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具体、直接、新鲜的东西最敏感。而高中学生多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善于思考,容易接受新事物,研究新问题,思维活动已发展到抽象的逻辑思维。所以在制定达标规程时,要体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由直观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这样的达标规程就符合学生的特点和认识规律。
(4)制定学科达标规程必须体现目标教学的特点学科达标规程必须体现目标教学的先进的教学思想,学科达标规程制定要始终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强烈的目标意识、情感意识、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意识和及时有效的反馈矫正意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达标率,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保证。
2.达标规程的操作
达标规程因学科、课型、教材内容、教材对象而异,不能模式化和固定化。但不管怎样,导学达标过程总有一个科学的程序。
生物新授课的达标规程一般可制定为:“观察—探究答疑—自结深化”,也可定为:“启发诱导—探索—整合”或“观—思—议—练—结”。实验课的达标规程可为:“实验操作—观察探索—精讲辅导—归纳整合”等。
对上述规程在具体操作时,如观察、提示、实验时,一般操作方法可用诱导—提示—演示—复述—描述等。因为这一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性活动,所以要充分利用生物活体、标本、模型、挂图、板画、演示、幻灯、电影和录像等,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给学生提示观察内容,指导观察方法,进而训练学生的有效观察,使他们获得感性知识,培养其观察能力。
再如,深究、探索、答疑、思考、讨论时,一般操作方法是提问—启发—独立思考—分析—讨论—研究—点拨—质疑—答疑。这一过程教师要充分体现主导作用,遵循目标,精心设计有关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分析,追究问题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对存在问题教师要及时点拨、疏导和指导,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获得理性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自结深化、总结归纳、整合时,一般操作方法是分类—整理—综合—归纳—概括—深化—提高。在这一过程中是通过学生的分类整理、综合归纳,提出正确结论,教师要对学生建立起新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促进知识结构向能力结构转化,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强化生态学和生物进化等基本观点,完成课堂教学知、能、情、思一体化的教学任务。
生物学科的特性决定了高中生物教学难度比较大,生物教师必须改变传统以书本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文章以高中生物教学的特点为出发点,从规范生物实验教学管理、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着重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构建生物课程教学团队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中生;生物学科;动手能力;教学效率
生物是理科生的必修课,新课程改革对生物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生物教师要依据学科特点和高中生的知识构成,改变传统以书本理论为主的教学方法,增加实验教学比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主动参与到生物学科的学习及实验中,培养他们的生物学习兴趣,提高其在生物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以全面掌握学科知识,并在实际生活及工作中加以应用。
一、高中生物教学的特点
应试教育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强调学生的成绩,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对生物学科的理解和认知仅限于理论层面,与高中生物教学要求及目标相悖。生物学科中涉及到很多实验内容,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教育部门和生物教师要依据素质教育要求,改变传统的生物教学方法,强调实验操作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实践中,通过实验训练及操作,不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及生物教学效率[1]。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生物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生物教学效率,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出发。
(一)规范生物实验教学管理
部分高中学校由于缺乏资金,没有专门的生物实验室,实验设备和器材不足。因此,就要求学校依据自身发展水平及高中生物教学要求,整合现有生物实验资源,采用多种集资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并对学校生物实验室进行科学管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从根本上增加实验教学比重,实现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
高中生物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比较固定,很难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生物教师要依据高中生的具体学习诉求,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将多媒体应用到生物课堂教学中,使书本上的内容更加直观和具象化,使学生能够更全面的认识生物教学内容。生物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借助具象化的实验,培养高中生的动手能力,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实现高中生物教学目标。
(三)着重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高中生物对学生的考核注重理论性,很难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进行考查,对学生生物学习情况的考查具有片面性,这种考核方式,使学生的动手能力被弱化。要将课堂实验情况、作业、实验报告等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重要指标,对学生动手实验操作能力进行量化考核,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够引起学生对实验的重视,又能够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生物教学效率。
(四)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在生物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观察,从而发现实验过程中的细微变化,继而充分发散思维,对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推理。生物教师要依据高中生物教学要求,由易到难地为学生设计实验内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不断提出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不断寻求答案。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初期,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比较差,实验结果也容易出现偏差,在该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学生对实验进行不断重复和改进,从而得出想要的结果。通过具体的实验,能够使高中生的生物实验水平不断提高,思维得到启发,为生物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提高该学科教学质量,实现最终教学目标。
(五)构建生物课程教学团队
应试教育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重点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生物教师很难兼顾学生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校可安排有经验的生物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开展高中生物教学工作。教师要依据自身的特长,对教学内容及任务进行合理分担,实现教学经验的整合,确保书本理论知识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同步性,为学生制定合理的学科规划,使学生依从于具体计划,进行生物学科的学习。例如,部分生物教师在细胞教学板块比较擅长,而部分教师则比较擅长植物和微生物教学,可使他们在自己擅长的类目中,为学生提供指导,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良好的生物课堂教学效果。
三、结语
高中生物教学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其中实验教学尤为重要。生物教师要依据学科特性,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实验环境,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时间,指导学生对书本实验进行操作和延伸。通过该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实现高中生物教学目标。
作者:张富财 单位:云南省元阳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