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物学科的学科特点范文

生物学科的学科特点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5: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生物学科的学科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生物学科的学科特点

篇1

一、高中生物的学习内容及学科特点

要想学好生物,必须先要对生物学有个很好的认识,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高中生物学的学科性质极其特殊,不少同学说高中生物应该算是文科才对,大量的概念、定义、生物学现象都是需要记忆的,而对于学生来说所谓的“记忆”就是“背诵”。殊不知,生物的记忆很大程度上是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要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进来,这个时候结合的知识基本上都是数学、物理、化学的知识。没有活跃的思维,生物是学不好的。换句话说,那就是背下的东西要融会贯通,知道如何去处理,去综合。所以准确的说高中生物是具有文科性质的理科综合学科。

二、生物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方法

学法一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三个基本环节

1、做好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对预习的章节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就能有效增强课堂效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要带着问题多方获取相关知识信息,如走进图书馆,访问互联网站,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等,及时查阅收集、检索处理生物信息。

2、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上认真听讲。此时应注意的关键一点是,思路一定要跟着老师走。遇到难理解的问题,应立即做好标记,待老师完全讲授完以后,再进行思考。平时学习一定要牢记这一点:抓住课堂,这是学好新课最重要的环节。听课过程中还要注意记笔记的方法。生物学虽是理科课程,但中学阶段所学知识需要识记、背诵的占有很大比例,所以记笔记在这门学科上就显得更加重要,学生记笔记时,既要避免将笔记记为教师上课的流水账,也要避免记成教师板书的翻版。教师强调的关键词、分析的重难点要及时记下(或在书上划下);教师在解析的题目中所归纳、补充的重要知识要及时记下。

3、及时复习

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等人发现,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在识记后的20分钟,就差不多遗忘了40%左右;一天以后,遗忘就达到66%.如果过了很长时间,直到考试前才复习,就几乎等于重新学习了。所以,新课之后一定要注意及时复习。

(1)利用好课内外时间及时复习

课堂上,教师总留有一些时间来及时回忆、复习、反馈新知识,学生不能认为听懂了就忽视此环节,应按老师的要求积极地投入到这一时间段的复习中。作业前,必须将当天所学新知复习一遍(具体形式可为读书、整理笔记等),再做作业,即先复习后做作业。若能养成做作业前先复习的良好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当天做作业的效率,还能在长期的学习中培养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归纳知识体系等诸多能力。

(2)知识周周清、月月清

对于生物学习来说,在做到以上环节的基础上,要在每周和每月选个恰当的时间来复习巩固一周和一个月所学的知识,在这一阶段复习的过程中,由于往往一个单元已经学完,此时的复习要注意知识树、知识网络的构建,复习要全面。

学法二掌握规律,突破难点

1.掌握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生物有自身的规律,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以及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掌握这些规律将有助于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学习线粒体就应该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①外有双层膜,将其与周围细胞分开,使有氧呼吸集中在一定区域内进行;②内膜向内折成嵴,扩大了面积,有利于基粒、酶在其上有规律地排布,使各步反应有条不紊地进行;③内膜围成的腔内有基质、酶;④基粒、基质、内膜上的酶为有氧呼吸大部分反应所需,因而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这样较易理解并记住其结构与功能。

学习生物同其他学科一样,也要遵循认识规律和大脑活动规律。如人的认识都是由浅到深,由少到多,逐步积累,逐步深入的。因此学习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如学习减数分裂过程,开始只要弄清两次分裂起止,染色体行为、数目的主要变化,而不能在上新课时对染色体行为、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目、与遗传三定律关系、与有丝分裂各期图像区别等一并弄清。后者只能在练习与复习中慢慢掌握。

2.突破难点。有些知识比较复杂,或是过于抽象,同学们学起来感到有困难,这时就应化难为易,设法突破难点。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复杂问题简单化。生物知识中,有许多难点存在于生命运动的复杂过程中,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而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能使知识一目了然。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纺锤体、核仁、核膜的变化,我们若将其总结为“前期两现两消,后期两消两现”,则其他过程就容易记住了。动物体内三大物质代谢过程复杂,可总结为“一分(分解)二合(合成)三转化”。对一些复杂的问题,如遗传学解题,可将其化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小题,依次解决。

(2)抽象问题形象化。思维越离开具体事物,就越抽象。有些知识,与现实联系少,理解起来困难。这时,要尽量借助某种方式,使之与实际联系起来,以便于理解,如DNA的空间结构复杂,老师很难讲清楚,但出示一个DNA模型,几分钟即可解决问题。因此,学习生物常常需借助图形、表格、模型、标本、录像等形象化的手段来帮助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

学法三加强归纳总结和规范化练习,强力纠错

在生物新课学习过程中,一般都是将知识分块学习。但当学完一部分内容之后,就应该把各分块的知识联系起来,归纳整理成系统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在脑子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且也便于理解和记忆。

归纳总结要做到“三抓”:一抓顺序,二抓联系,三抓特点。

抓顺序就是要将各知识点按照本身的逻辑关系将其串联。如高中生物的“遗传的物质基础”,可以整理成:配子合子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蛋白质性状。

抓联系就是要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点线的纵横关系,由线到面,扩展成知识网络。

抓特点就是抓重点、抓主流,进行归纳总结,不能大杂烩,胡子眉毛一把抓。应将次要的东西简化甚至取消

篇2

1 引言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时期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分布、起源及进化的科学,是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因此,长期以来,“古生物学”课程一般都在地质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地质系设置,而生命科学学院或生物系很少设置本门课程。但古生物学同时也是一门跨生物学和地质学的交叉学科,生物学中的一些系统学问题,如生命的起源与演化、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等问题都有赖于古生物学的研究。本文将介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开设“古生物学”课程的意义、教学特点以及通过三个学期的教学尝试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 生物科学专业开设“古生物学”课程的意义

随着学科之间的不断交叉和渗透,古生物学和现代生物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生物学中的一些系统学问题,如被子植物的起源等问题都有赖于古生物学的研究。中国是古生物化石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在国际古生物学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通过古生物学和生物学的交叉研究,相继在生命起源、鸟类起源及被子植物起源等问题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令世人瞩目。如云南澄江动物群中最早脊索动物的发现、辽西带羽毛的恐龙—中华龙鸟的发现等等,这些成果相继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数十篇论文。

长期以来,“古生物学”课程一般在地质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地质系开设,而生命科学学院或生物系很少设置本门课程。由于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的现代生物学知识,因此在生物科学专业开设本课程,将能使本专业的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地球生命的起源以及生物界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进化的地质历程,并及时了解国际古生物学和生物学交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本课程的开设对开阔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视野,启发他们认识生物学和古生物学交叉领域一些重大科学问题,进而发现并探索一些新的问题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3 生物科学专业“古生物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地质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地质系开设的“古生物学”课程的教学特点,主要是介绍不同地质时期发现的各门类动、植物化石的形态特征,因此主要是形态分类方面的。编写的“古生物学”教材一般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论主要介绍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化石的形成过程、化石类型、生物的演化以及古生物学的任务;第二部分各论主要介绍各门类化石,包括:原生动物门、海绵动物门、古杯动物门、腔肠动物门、苔藓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以及古植物等各个门类。

但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在三年级以前已经系统地学习了动物学和植物学课程,对动、植物的形态解剖特征以及系统分类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因此生物科学专业的“古生物学”课程如果还是象地质院系一样介绍系统分类,势必会造成很多重复,学生也会感觉枯燥而没有新意。基于此,生物科学专业的“古生物学”程教学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在系统介绍地质时期主要化石门类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的一些科学问题和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地质时期生命演化的主要历程。同时,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野外亲自采集化石标本和室内鉴定研究,增加学生的兴趣。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古生物学”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地质时期主要的动物和植物化石门类;生命演化的五个主要阶段的特征,包括藻类和无脊椎动物时代、裸蕨植物和鱼类时代、蕨类植物和两栖动物时代、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时代、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时代;各主要时代生物界的特征以及主要门类动、植物的起源与演化;野外认识地层及化石的产出状况,采集并鉴定、描述和研究化石。

4 教学效果及今后展望

为了进一步拓展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知识面,作为教学改革尝试,本文作者于2003年提出申请,为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三年级)开设“古生物学”选修课,同年得到学校批准,并于2005年度第二学期在2003级生物科学专业正式开课,共有33人选修了本课程,成为该学期生物科学专业选修人数最多的课程之一。其后2006和2007年度选修本门课程的人数均达到了50人,从中反映了本门课程在生命科学学院的影响在不断扩大。

根据上述教学特点,本门课程理论课主要介绍古生物学基本原理、常见化石类型、重要门类生物的起源与演化、地质时期生命演化的主要历程以及我国古生物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贡献等;野外实习主要带领学生到广州近郊花都花东镇认识地层和岩性,了解化石在野外地层中的产出状况,亲自采集动、植物化石标本,初步掌握采集化石的技巧,并能初步判断哪些地层中可能含有化石;室内实习主要让学生认识各种常见化石标本,并亲自鉴定自己从野外采集回来的动、植物化石,然后进行形态描述和初步的研究。

具体教学方案如图1:

篇3

关键词:减负增效;有效作业;学科特点

作业既是课堂的延伸,又是知识巩固的主要途径。然而在现实中,学生不完成作业或抄袭作业现象屡见不鲜,更有甚者教师几遍甚至几十遍罚学生写作业。难道我们教师不应该反思究竟何因使作业失去了意义?翻开学生作业,我们不难发现作业形式单一、机械重复、缺乏个性、追求量化、脱离生活等弊端暴露无遗。毋庸置疑,教育不是为了浅层次的分数、生存、功利而存在,它是为了让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一代代人的素质而存在的。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今天的教育,联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试想一年365天,谁愿意每天都吃一样的饭菜?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可见,提高作业的有效性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此话的确有道理。实践证明,只要找到最佳契合点——“支点”,我们就可以花最小的力,做最大的功。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依据“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积极探索让生物作业回归生活,凸显做中学和学中做的学科特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提高生物作业的有效性。

一、制作鲜花标本,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为此,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开花和结果》后,就可以通过生物作业——制作鲜花标本,让学生实现手和脑并用,进一步加深对花基本结构的认识。平时家里都养了不少花卉,每年不同季节,这些花卉都会相继开放,当我们欣赏完了后,该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呢?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因地制宜巧利用。具体方法:取A4纸一张,及花一朵(最常见的是杜鹃花、君子兰花和水仙花等)。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到内的顺序,用镊子将花的各个结构依次取下,按自己的设计创意用透明胶纸粘贴在A4纸上,拼出各种图案,并标注出各部分名称。然后,在汇报课上交流展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掌握了花的基本结构。

二、发黄豆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苹果里面有什么?研究要从好奇、疑惑开始。拓展课堂教学的宽度,明白知识是学生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时,才发现曾经的努力并没有让更多的学生成功,而是让更多的学生远离学科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人对奇怪的事物都有一种好奇心,都希望能够搞清楚其中的缘由,而自己去探究无疑是最好的途径和方法。”种子萌发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平时上课学生很难观察到全过程。为此,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种子的萌发》后,就可以通过生物作业——动手发黄豆芽,来仔细观察种子萌发过程。具体方法:取黄豆10粒,放到一个凹底盘中,加入适量的水,盖上湿布放到阳光下或暖气旁,观察黄豆的萌发及生长,并每天做好记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了解种子的萌发过程及无土栽培的知识,而且还为下节课《植株的生长》打下基础。

三、学做细胞模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可见,每种事物都有多个侧面,要想把握一种事物,必须从多角度、各层次、全方位去了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认识、把握事物,获得认知的自由和创造灵感。为此,在学习七年级上册《观察细胞结构》后,就可以通过生物作业——学做细胞模型,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细胞的理解。通常采用的方法:先把琼脂和水煮成溶胶状;取适量琼脂倒入小塑料袋(其余部分放在温箱保存);当塑料袋中的琼脂即将凝固前,放入一个海棠或山楂果脯,然后再倒入另一部分琼脂溶胶;将塑料袋口用线扎好,一个动物细胞模型就做好了。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所以,上述‘学做细胞模型’的这个方法仅是范例,不是唯一。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从身边出发,根据经济、环保、实惠的原则,利用各种材料和方法,制造出形状各异、千姿百态的细胞模型,如拼图、贴画、用橡皮泥制作、在面包或馒头片上用奶酪或果酱作画等。然后,在课上交流展示,并与同学分享丰盛的“细胞模型大餐”。我想这样的作业不仅有趣,而且还有助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四、用小鱼苗检测水质污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只有尊重每一个人的自由个性和创造权利,才能首先恢复全民的即大众主义的创造性,进而从中产生少数“杰出人才”;只有使教学论由“知识传授论”转变为“知识创造论”、教学实践由传递别人的知识转变为创造自己的知识,每一学生的自由个性才可能获得发展。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生物新教材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水是生命的源泉,有了水才有生命的生存和繁衍。然而,由于生活污水、工厂污水的大量排放,使得大海已不堪重负。近几年来,接连不断的赤潮便是海水受到污染所发出的信号。为了使大海不再有赤潮,不再受污染,使地球上所有的人生活的更好,教师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组织学生选择“用小鱼苗检测水质污染”的课题研究。具体方法:用洗衣粉配制不同浓度的水样做变量;取6只500毫升的烧杯,编成1至6号,分别倒入不同浓度的水样(必须用露天存放了7天的自来水稀释),并贴上标签;1至5号为实验组,6号为对照组;进行观察纪录,实验重复三次,取平均值,结果统计如下: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还唤起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五、捕捉生活疑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认为: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15%靠的是其精湛的专业知识,而另外85%则是因为其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高人一筹。而这种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实际上就是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技能。众所周知,酸奶开胃助消化。那么酸奶是变质的牛奶吗?为此,在学习八年级上册《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后,就可以通过生物作业——制作酸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小组分工合作,动手做酸奶。具体方法:准备鲜奶一升,150G的酸奶一杯(最好选高钙低脂这样健康),放在室温下。用沸水将玻璃瓶、搅拌棒冲洗干净。将鲜奶用热水泡热,到30-40度(因为这个温度最适合乳酸菌的繁殖)。然后,把温热的牛奶倒入消毒好的玻璃瓶中,再将150G的酸奶倒入,并搅拌均匀。用保鲜膜盖上。放入烤箱,温度大概为30-40度左右(太高或者太低都不适合乳酸菌的生长),六小时后取出即可。这样做,学生不仅可以交流品尝自制的酸奶,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了解酵母菌的作用和酸奶的制作过程。

苏霍母林斯基说过:“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所显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意志和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可见,只要我们在作业设计上多下功夫,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个体差异,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体现分层次和互助合作,学生就会在作业中,体验成功、品味快乐、探奇览胜。

篇4

关键词: 新课改初中生物教学新特点

新课改已进行多年,初中生物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主要是由于课程理念的革新所引起的。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具体到初中生物教学,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为了更好地达到以上的课程理念,初中生物教学具有如下三个新特点。

一、新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以权威者和知识占有者的身份出现的,学生总是被看作一个无生命的容器,教师总是试图将全部知识灌输给学生,总是担心学生学不会而“抱”着学生“走”。由此,学生的记忆力代替了思维创造力。教师更以知识记忆的多少来衡量学生的优劣,这就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学习主动性。

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师生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主体,而是发展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教学组织模式。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在学习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的内容“大型真菌――蘑菇”的过程中,笔者只是给予学生引导,带领学生观察蘑菇种植场,在观察中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笔者只起到了启发与组织的作用,而学习掌握新知的整个过程则是学生自主完成的。

叶圣陶曾经指出:教学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使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的“学”;不仅要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激励思维,变“教”为“导”,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全新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拥有了学习的自由和主动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团队中的普通一员,而不再是掌权者。若非要指出教师与学生的不同,那他也只是这个团队中的一个“首席”,一个“参谋”。

二、新的学习方式

探究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随着各种教育教学设备与手段的更新发展,探究性学习在生物的课堂教学中有着更为广泛的运用,其中尤以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和实验课程的开展为代表。

在现代生物课堂教学中,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参与,许多原本在课上无法完成的探究过程得以实现。仍以“大型真菌――蘑菇”一节教学为例,在原本的教学条件下,城市中的学生很难到蘑菇种植场参观研究。而现在,教师完全可以自己先去种植场参观,并用DV将整个参观过程拍摄下来,在拍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置若干个小问题,引导学生在观看DV的过程中思考、探索,从而在这种身临其境的探究过程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此外,实验也是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探究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中引入了大量的实验内容,学生通过开展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问题观察,注重实验结果的分析,能提高操作能力、观察和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生物实验,学生还能养成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和认真求实的实验习惯。

总体来说,探究性学习和以前的“填鸭”式学习相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促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改善思维的品质,完善研究方式和方法,让学生的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成为自身发展的动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张扬个性,使学生在各自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层次上得到发展和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新的评价方式

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是教师了解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情况和调控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新课标提出: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教学中的缺陷,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教师要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习动力为目标。

在新课改下的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的评价方式由过去的单一性转变为多元化,教师以“分数高低”评价学生的旧观念向学生全面的“素质能力鉴定”转变。

在评价范围上,只限于智能知识掌握的评价转变为全面的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性评价,教师更加重视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例如,评价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态度是否积极、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能否根据问题提出假设、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实验、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能否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否独立思考问题、能否表现出对自然和祖国的热爱等。

在评价方法上,以考试测验为主、片面强调定量分析向注重观察与调查、了解内在因素的定性分析转变,注重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特别重视形成性评价。例如,对于学生所做的实验,不仅看重其结果,更看重其过程。

篇5

关键词: 物理学科 学生厌学 创新能力

近年来,教学第一线存在的最严重问题就是学生不学习,老师仅凭一个人的微薄力量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学生的厌学原因有很多,老师不是不管而是望而却步,受到当今的舆论压力,不敢管,那么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老师,要想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们不能不作为,因此我从物理学优势特点出发,挖掘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实际教学中我尝试地做了一下,发现还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最起码那些厌学的学生能参与课堂中,愿意主动获取知识,这种方法让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学到很多科学探究方法,大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厌学原因有很多,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学校的。中国有句古话叫“严师出高徒”,没有严厉的方法教育,没有适度体罚,学生就不会有板有眼地学习。在几个教师大骂学生案例的片面宣传下,我们的教育走向另一个极端,老师可以不作为,但绝不能严厉地管教学生,否则家长告你,舆论谴责你,上级找你谈话,等等。现在怎么样了,学生干脆为所欲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作为老师,我不能就这样放弃,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但要从我教的物理学科特点出发最大限度地改变学生厌学现状,充分利用物理贴近生活,以实验为主的特点,课堂上尽量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先不谈他们能不能用心学习的问题,只要他们能跟着我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就成功了一半。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首先我把一些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至于物理知识可以先不用考虑。如我在讲《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的时候,就设计了很多学生实验,学生可以利用手边的学习用具做这些实验。我先让所有学生把两张纸平行放置,然后让学生向中间吹气,观察看到的现象。让平时不学习的学生回答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学生非常高兴地回答两张纸没有分开,反而向中间靠拢。这时要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充满成功感和成就感,并尝试回答其中的原理是什么。老师可以加以引导:中间的空气流速快压强会有什么变化?这些学生虽然在老师的引导下不能完全正确地回答。但至少让他们体验到了实验的成功,让他们感觉物理很有兴趣。为了更好地激发厌学学生的学习动力,接下来把准备好的漏斗和乒乓球的实验做一下。可先让两个学生一个吹气另一个吸气,让学生猜想乒乓球会怎么样,当学生看到无论吹气还是吸气乒乓球并没有掉下来时,他们的好奇心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这时不用你组织,他们会立即把手边的漏斗和乒乓球拿出来做这个实验,亲身体验这个看上去不可思议的实验,这时学生的胃口被吊起来,自然会想到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时如果让他们中的一员说出答案,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再举一个例子,我在讲浮力这一节时,充分利用学校器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亲身体验物理的魅力。如为了研究浮力到底和什么因素有关,我让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可乐瓶子,然后让学生将可乐瓶子慢慢地压入水,让学生亲自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并且明白浮力是与物体的浸入深度有关还是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学生有了亲身体验,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浮力的相关知识,这时老师及时给学生布置下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如一个不规则石头的体积怎样用浮力知识求出它的体积大小。厌学的学生即使没有思路也没有问题,我们可以进一步降低难度,让学生分两步做实验。第一,可以引导他们先测出石头的重力大小,这个对所有学生都没有问题。第二,可以让学生把石头放到水里,再观察测力计的读数,发现测力计的读数变小了,这时老师就要发挥作用了,可以把石头在水里的受力分析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到底怎么回事。

所以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让他们在实验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乐学而不是被迫学习,发自内心地学习而不是带着包袱学习,这样学生就不会在课堂上感到乏味,让那些厌学的学生情不自禁地参与到学习中。

“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亲身体验,是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是能用事实检验的,是经得起考验的一句话。尤其现在学生个性比较强,要想让他们真正信服你,就要和他们交朋友,多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尤其班里淘气的孩子,别看他们不学习但在班级里很有人缘。作为老师,我们要利用他们这个特点,他们愿意玩球,我们就要抽出时间和他们玩球;他们愿意玩网络游戏,我们就要在周末陪他们玩网游,培养师生感情,让他们在课堂上不得不听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