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背景范文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背景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5:17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背景

篇1

关键词:大数据;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防控系统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7.077

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全面推进的阶段,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必然导致各种治安事件和突发事件的增加。城市社会治安防控针对类型单一,各部门防控规划各行其是、条块分割问题严重。因此,面对以上问题有必要构建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对各种事件发生进行预防和控制,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新时期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一个重要的举措,对于完善国家的治理体系、有效维护转型期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社会治安防控本质是一个系统化的社会控制,其目标是维护转型期的治安秩序和公众的安全感。但是,在传统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研究中,并没有突出信息、通信等技术的地位,这将会导致城市社会治安防控相关研究不具有时代性和适应性。

面对治安事件或应急事件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实现全面监测监控,并且快速动态的全面了解现场状况;面对不同类型事件,如何科学预测其发展趋势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且快速做出预警;如何科学决策,综合协调和高效处置。所以,城市社会治安防控管理部门需要采用先进的数据采集手段来采集各方面的信息,通过这些新技术提供准确的事态感知;城市社会治安防控部门需要利用先进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来研究城市社会治安事件的规律和特点,洞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最后在治安事件或突发事件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需要多部门跨区域协同处理。城市社会治安防控部门需要对这些治安事件或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和多部门跨区域进行有效协作,因此,这些需求都需要大数据背景下的城市社会治安防控系统的构建研究。

1文献综述

国内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研究较早,将社会治安防控定义为各种防控要素相互耦合构成的“打、防、管、控”一体化的警务工作系统,核心主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基础防控、巡逻防控和专项刑侦防控(熊一新和周舜,2004)。包括八个分体系,分别为预警指挥、严打整治、阵地控制、治安管控、封堵插控、联防联控、应急处置和组织保障(张培林,2011)。研究经济功能区、人居环境、交通、流动人口和居民居住环境安全感等要素差异会导致不同的犯罪类型和犯罪集聚区产生社会治安问题(李业锦和朱红,2013)。

然而,社会治安面对流窜犯罪、经济犯罪更加频繁,对外来犯罪的集聚作用凸显,城市规模扩张产生治安防控“盲区”,人口管理漏洞增加,交通和消防问题更加复杂的情况(贺红梅,2011),针对迅速变化的社会治安状况,现行公安体制存在公安体制结构不合理、警政分工不清、社会治安资源配置不当、经费保障不足、部门配合不紧密、条块关系尚未理顺和警力配置不当等问题(陈伟,2010;熊一新,2004),在实践中也出现“边缘化”和“碎片化”两种趋势(袁振龙,2013)。传统的治安防控思路多以人海战术为主,扩大搜索网、群防群治,提倡警力压上一线、提高出警率、加大网格化巡逻等举措(彭知辉,2011)。因此,借助新技术研究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国际警务改革中,英国20世纪90年度最早提出信息主导警务的理念(吴开清,2005)。信息主导下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以情报信息采集、汇集和整合为前提,情报信息分析研判、警务管理、高效决策和调度指挥为流程的工作模式,包括情报信息预警系统、决策指挥系统、打防控一体化系统、绩效评估系统和警务保障系统的网络型系统(王庆功,2013)。以信息化手段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达到动态、整体、主动、联动、集约的功效,能够提高驾驭社会治安局势掌控力的有效方式(彭知辉,2011)。很多学者以信息化为背景进行了相关研究,构建信息收集、态势测评、趋向调节和控制的社会综合管理治安预警系统,建立实名制互连互通的信息网络,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实现监控点位布局规划,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基础信息整合与共享,物联网技术与社会治安的关联性分析(冯锁柱,2003;宫志刚和李小波,2014;罗万杰等,2012;尹卫民,2012;张小兵和戴锐,2014)。

2城市社会治安防控系统框架构建

2.1城市社会治安防控特征分析及信息提取研究

篇2

【关键词】多元警务;社会治安;社会参与

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当今的信息时代,人类社会已然演化成为了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体。我们不仅用科技知识改变了生存环境,亦用契约规范构建了自身的社会生态。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在满足了基本生理需求后,就是对安全的需求了。安全需要社会秩序来保障,所以我们组成了国家,授予政府权力来维护社会秩序。在现代社会,行使这一权力的主要主体就是警察,警察行为的总和,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警务。

一、警务的概念

警务,英文为“Policing”,一般指警察行为。“警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警察在维护社会治安方面的事务。”英文中“Police”可以作为名词或动词使用。在它作动词时,意为警察行为,如警察控制、维护等。“Policing”则指全部警察行为的总和,译为警察工作。中国台湾地区常译为“警政”,而大陆则习惯译为“警务”。我们把有关中外警察履行治安行政管理和刑事司法职能之全部职务活动,也就是中国俗称的“警察(公安)业务工作”,称为“警务”。【1】

(一)传统意义上的警务概念及其局限性

英国警学专家约翰・安德逊在《自由警务论》中对“警务”概念做了狭义与广义之分。他认为:“狭义警务即指警察队伍所干的事情;而广义警务则指由社会各个部门所实施的打击犯罪、维护治安的行为。”国内学者认为:狭义的警务指警察实施的行为,广义的警务指全社会实施的维护治安、打击犯罪的行为。 【2】

传统意义上的警务即为狭义上的警务,认为警务即为警察行为的总和。这种观点单纯从行为的主体出发去定义“警务”的概念,即一行为是否为警务仅仅只是看其是否为警察的行为。显然,这种观念有明显的局限性。当人们为了寻求安全的社会环境而组成国家授予政府权力后,政府所实施的一切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都是现代意义上的“警务”。而警察则产生于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以后,所以,现代意义上“警务”的产生先于现代意义上的警察。

传统意义上的狭义警务的定义仅仅从主体出发,尤其明显的局限性。传统意义上广义警务的定义虽然突出了警务的目的功能,但也没有完全脱离以主体为标准。从警务产生的渊源不难看出,警务是维护社会秩序、满足人类安全需求这一功能性目的产物。所以,对警务的定义应以其功能性目的为标准。在《美国警务热点问题研究》一书中,警务概念被解释为一系列的功能和服务,既包括传统的执法反应,如刑事调查、逮捕,也包括旨在改善社区整体生活质量的预防犯罪活动。【3】

(二)多元警务兴起背景下的警务概念

多元警务是指多种主体共同参与的维护公共安全和公共秩序的工作。多元警务的兴起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产物,是现代社会警务工作进化的趋势。多元警务的兴起有其时代必然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日益紧密,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使得世界范围内地理上的界限不再是难以逾越的鸿沟。而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社会分工也日趋精细科学,社会各部门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协同日益成为整个社会前进的推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多元化的社会对于安全的需求也不再有单一的标准。

多元警务兴起背景下警务概念该如何定义,国内学者郭太生教授对国外有关警务的概念进行了归纳,指出,警务是广义的、分层次的:第一是作为法律规范过程的警务;第二是作为警察工作的警务;第三是作为以提供安全、维护秩序、控制社会、维护和平、预防犯罪为核心的警务;第四是作为提供安全的警务;第五是作为治理的警务。【4】可以看出,多元警务下警务应该是一个综合体的概念。它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从主体层面界定的警务概念,而是为全社会提供安全服务、供给秩序产品的一切行为的综合体。

与传统的警务概念不同呢,多元警务兴起背景下警务概念,更多的着眼于对社会安全需求的供给上。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某一特定主体的行为,而是为了满足社会多元化安全需求这一目的,多个主体所实施的行为的总和。简而言之,在多元化警务兴起的背景下,我们应从提供安全和秩序服务这一功能性目的出发去定义警务的概念。即多元化警务兴起背景下警务的概念是一个功能导向性的概念,它所具有的新的要素即为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多元化警务的需求。

二、多元警务兴起背景下社会治安治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多元警务的兴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甚至于普通人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都可以了解到社区警务、微博警务等相对专业化的名词。多元警务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产物,警务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历史大的发展方向是不可逆的,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分析研究在多元化警务兴起的背景下社会治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多元警务兴起的社会环境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爆炸性发展,信息时代的魅力愈加彰显无遗。上世纪末我们还沉浸于互联网科技所带来的信息交流的便利中,感叹于科技对生活的改变、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短短十年之后,移动互联网已然快要取代传统互联网生态,全方位的渗透和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这样一个变革迅速的时代,人们对于安全的需求是亘古不变的,只是在形式上有了新的要求,多元警务便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应时而生。

1.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结构总的变化趋势是一元化转向多元化、由集中型变为松散型。改革开放以前,个人食物的供给、住房教育资源的分配、医疗服务的提供等等,都依赖于个人所依附集体的提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个人开始有能力拜托集体的束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少数人的成功范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尝试脱离集体,投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社会组织结构的变革。在此过程中,市场作为资源分配的基础起到了主要作用,但是政府在宏观调控上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譬如九十年代的国企改革,很多巨无霸量级的国企进行了破产重组或者是私有化改革,很多人脱离了原集体组成了市场经济下的新的细胞。社会组织结构也日益呈多元化发展。

2.人口组成分布的变化。人口组成上的主要特点是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增加,人口分布上的主要特点是人口流动性极大。长期坚持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中国在过去三十年少出生四亿人,也使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来,中华大地上出现了历史上任何一次人口大迁徙都不能与之相比的巨大的人口流动。东南沿海的率先开放吸引了很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入驻,随之而来的是大批的中西部务工人群。这些远道而来的务工者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改善了自己家庭的生活,直到现在我们依然要感谢他们对中国经济起飞所做出的贡献。务工潮的出现是的现阶段中国人口的特点之一就是流动性极大,过去政府对于人口流动强大的控制力已不复存在。

3.国退民进,政府控制力的下降。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企业基本都是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其中全民所有制占绝对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实行战略性调整,国有经济比重显著降低。所以说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退民进是大趋势。国进民退所带来的影响之一就是政府的控制力的下降。计划经济时期政府直接控制着全社会的生产生活的安排,通过各种供给制度严格限制着个人的活动范围。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应该回归于它的角色,而不是过度参与到经济活动之中,以及对于公民活动的控制。

(二)社会治安治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多元化警务是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产生的,产生的因素包括社会环境的复杂化、人们对于安全需求的多元化等等。社会的大变革预示着政府提供的单一化警务服务已不能满足社会的全部需求,社会治安治理的主体不能再仅限于警察等公务人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水治安维护的时机已经到来。多元化警务兴起的背景下,社会治安治理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局面。总的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

1.社会参与度增加,综合管理的难度加大。多元警务背景下突出的特点是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治安治理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幅度提高。社会力量的参与,在维护社会治安之一大的功能性目的导向下有很多益处。但我们不能忽视一个问题:如果社会力量在参与维护社会治安的过程中侵犯了其他公民或法人的合法利益,该怎么处理?当然,在民法通则和刑法上,可以援引诸如“紧急避险”等理论进行解决。但在预防为主的理念下,我们该如何防范这种情况的发生呢?只有规范对相关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治安治理的管理。譬如近几年社会上兴起的私家侦探。不可否认,在诉讼爆炸的今天,私家侦探在帮助公民搜集证据、赢得诉讼上相对于公权力部门有很大的便利。但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又会发生侵犯公民隐私权等违法问题。规范对相关社会力量的管理,引导其依法参与到社会治安治理,才能最大程度避免其负面的影响。

2.多元警务下社会参与主体的合法性问题。在多元警务背景下,社会参与度增加,维护社会治安的主体随之多元化,主体的合法性问题就产生了。在公职人员作为单一主体维护社会治安时,其具有法律法规所赋予的相关职权,主体的合法性问题无需探讨。但是在多元警务背景下,参与维护社会治安治理的主体不再是单一的警察等公职人员,那么其他主体在行使相关权利时的合法性就使人产生质疑了。

以保安服务行业为例。保安服务业在当下发展十分迅猛,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或多或少的与保安有接触。但是我国当前并没有专门的保安法,只有国务院颁布的作为行政法规的额《保安服务管理条例》,对保安法律定位的缺失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根据《保安服务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的规定:保安员应当及时制止发生在服务区域内的违法犯罪行为,对制止无效的违法犯罪行为应当立即报警,同时采取措施保护现场。但同样是上述条例带三十条规定:保安员不得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搜查他人身体或者侮辱、殴打他人。也就是说,保安在制止违法犯罪行为时,他在法律上并没有特殊的主体地位,他是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在从事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工作。在发生纠纷时,他不能援引法律条文中适用于特殊主体的相关条文维护自身的权益。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合理的规章制度,保障参与到社会治安治理中的相关社会力量的权益。

三、现有警务模式及社会治安治理路径的创新

(一)现有警务模式

1.国内关于警务模式的提法很多,但主要以警察为核心,围绕“警察到底是什么”“警察该干什么”“警察该怎么干”等问题进行研究,即以警察工作为导向来定义警务模式。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说法:以警务活动的领域为标准分为社区警务模式、微博警务模式、单位警务模式;以警务手段定义为标准分为情报主导警务模式、电子警务模式、信息警务模式;以警务理念界定为标准分为民生警务模式、合作警务模式、赞同式警务模式。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警务模式是具体的行为方式与内在附着的警务理念与目标动机的统一体。

2.国外关于警务模式这一概念,都以“policing”所囊括。国外学者的研究中,按照主体划分的警务模式包括:

(1)公共警务,即“public policing”。公共警务以警察为主体,以法律为依据行使权力,其工作范围是维护公共安全与公共秩序,具有较强的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它主要通过解决争端、管制交通、打击犯罪以及承担一系列其他任务发挥作用,参与社会管理的方式主要体现为控制。

(2)私人警务,即“private policing”。一般认为,私人警务以除警察之外的警务机构为主体,如保安、社区援助官,以法规或警察的授权为行使权力的依据,以参与社会管理的方式提供安全服务及进行安全防范,其工作范围是特定安全与秩序的维护,主要通过巡逻监视、报警和监控来发挥作用。鲍登认为,“在英国,私人警务形成了公共警务本身的最初核心”。莱斯・约翰斯顿则认为,现代警务从来就没有被公共部门所垄断,并且在结构剧烈转变的时候,公共警务与私人警务之间的平衡也许要重新考虑。所以,“任何对于当代警务工作的严谨分析研究都应该集中在整体的多样性之上”。

(3)混合警务,即“hybrid policing”。胡根布姆认为,混合警务包括刑事司法系统之外的不同社会控制机构之间各种形式的合作(1991)。莱斯・约翰斯顿认为,混合警务“由部门身份不清的组织承担”,如保卫市政安全或单方街头巡逻的不宣誓、穿制服的人员团体。其中有两种形式尤其重要:一是在公共和私人两大领域均有立足点的某些组织机构,比如提供调查服务的公共机构(如邮政调查处);二是有些公共警务组织的“公共性”可以不受它们在“公共场所”进行常规部署的影响(如原子能机构警察局是法定的公共警察机构,然而它们对之负责的公众是狭义的)。【5】

(4)自我警务,即“self policing”。莱斯・约翰斯顿认为,自我警务是个人和团体在政府没有认可和支持的情况下参与的治安维持活动,是一种“公民自治”的体现。虽然难以提供具体数字证明,但还是有理由相信居民自己组织的维持治安活动日渐重要。这种警务容易走向极端,有可能危及普通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但如果加以合理引导也可以承担一些基础性的治安维持工作。

(二)社会治安治理路径的创新

建国以来,我国社会治安治理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和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了自己富有特色的工作方针和指导原则。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是: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公安司法机关的职能作用,广泛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协调一致、齐抓共管,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多种手段,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人员,逐步限制、消除产生违法犯罪的土壤和条件,建立良好的稳定的社会秩序,保障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保护人民安居乐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原则是: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谁主管,谁负责;属地管理。【6】

我国现有的社会治安治理的指导方针和原则是经过长时间经验教训的积累总结出来的,无疑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合理的理论。但是信息时代下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能一成不变的简单重复已有的理论,我们仍然要继续完善现有的警务模式,创新社会治安治理的路径。恶性案件、甚至恐怖袭击事件的接连发生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创新社会治安治理路径已经刻不容缓。

1.社区警务。社区警务是在政府倡导和警方积极参与及指导下,充分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以调查、发现和解决社区治安问题为导向,以预防减少社区犯罪为根本目标,不断增强公众安全感,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治安战略思想及战术方法。社区警务为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落实到社区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基层平台和可操作的基本单位,是社会治安资源和力量整合的基础工程。社区警务既是一种新型的警务理念,又是一种新型的警务战略,同时还包括一系列新型的可操作的警务工作方法等。【7】

社区警务是六七十年代兴起于欧美发达国家的警务理念,如今是流星于世界各国的一种主流的警务研究历年和警务改革探讨的方向。社区警务以其先进的理念获得了众多的支持者,他们认为社区警务能够深度发掘社区力量参与到犯罪预防与犯罪控制中来,有着以往各种警务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第一,社区警务可以深入到公众日常生活之中,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并传送违法犯罪的信息线索,对于违法犯罪的控制力度空前加强。第二,社区警务在控制假释缓刑人员及有犯罪记录人员方面的效果强于以往警务模式,对于吸毒贩毒等违法犯罪行为也颇具威慑。

2.危机警务。危机是一种严重威胁社会生态系统基本结构和基本价值规范的突发性紧急事态。在这种事态中,决策者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在极不确定的情况下作出关键性决策,才能防止事态继续严重恶化。危机管理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通过建立危机应对机制,制定危机应急预案,并在危机发生时依法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防范、化解危机,恢复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一种特殊状态下的的公共安全管理活动。危机警务则是政府在危机管理中正确运用警察力量、发挥警察治安职能的工作。包括依法确定警察部门参与危机处理的职责、任务和权限,明确警察部门在政府危机管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制定和实施警察部门参与危机管理的战略原则及战术方法等。与警察部门履行维护社会治安和预防控制刑事犯罪职能的常规警务相对而言,危机警务是警察部门在危机状态下履行治安行政管理和刑事执法职能的非常规警务,是政府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强力措施。【8】

在全球化、信息化趋势加快和国内“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由于自然因素、人为事故及各种社会矛盾所引发的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已经成为影响当代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秩序的重要社会现象。例如各地频繁发生的以及严重威胁国家安全的恐怖组织所实施的恐怖事件。有效实施危机管理已经成为政府公共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其中,以在危机应对中正确运用警察力量、发挥警察治安职能为核心的危机警务,对于政府有效实施危机管理则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职能作用。无论是自然灾害危机,还是社会性危机,其危机状态下国家安全的保护和治安秩序的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国家财产的紧急救助与保护,以及对那些趁火打劫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者的严厉打击等,都既是政府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强力措施,更是警察部门的法定职责。

3.信息警务。所谓“信息警务”,是指在信息社会条件下,以社会治安信息和警务管理信息为资源,以信息化警察队伍为主体,以信息化警械为手段,以信息化网络为神经中枢系统的一种新型警务模式。【9】信息警务是进入信息时代后警务工作的必然转变,是适应时展需要的警务工作指导理念。第三次产业革命兴起以来,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科技产品已经改变了社会生活的原有面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社会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信息时代环境下,原有的社会治安治理思路需要进行创新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才能有效的指导实际工作。信息时代显著的特点就是信息传播的高速率和高效率,这就为我们开创情报主导型警务工作的新局面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载体。通过现代化的通讯手段甚至社交平台,我们可以迅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线索,帮助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但这需要对整个流程进行透彻的研究,合理评估相关措施的可行性和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譬如现在很多警务部门开设了微博警务平台,通过社交信息传播的倍率递增效应获得预期的效果。但是对于相关内容的应严格掌握,尤其是恶性犯罪的信息,防止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大伟.英美警察科学原理――世界警务向何处去[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14.

[2]王大伟.欧美警察科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3][5]曾忠恕.美国警务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195,52.

[4]郭太生,戚丹.警务理念的创新与社会管理的完善[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6]公安部政治部.公安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72.

[7]张兆端.社区警务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区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篇3

>>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舆情与政府危机管理 面向大数据的网络舆情多平台交互机理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建立 大数据语境下网络舆情的价值转化 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分析方法探讨 大数据影响下网络承载问题研究 网络大数据助推网络舆情研究与政府管理实践 基于大数据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对策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舆情管理研究 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IM交互设计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特征及趋势探析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网络舆情分析与应对 政治稳定背景下网络舆情的应对 大数据下的网络舆情应对 大数据环境下网络稳定性测试模型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我国网络借贷监管对策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政府数据管理对策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网络视频的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相丽玲,王晴.信息公开背景下网络舆情危机演化特征及治理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2014,32(4):26-31.

[3] 王芳,王晴.微博舆情的演化机理、价值特征与治理机制[J].情报杂志,2014,33(1):120-124.

[4] 杜建华.风险传播视域下舆论安全及其治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143-149.

[5] 蒋明敏.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风险的特点、成因及其治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173-177.

[6] .公共危机事件的网络传播与舆情治理[J].东岳论丛,2012,33(9):140-143.

[7] 张健华,李娜.智慧城市理念下的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2014(6):79-84.

[8] 张勤.网络舆情的生态治理与政府信任重塑[J].中国行政管理,2014(4):40-41.

[9] 梅松.基于电子政务的网络舆情危机治理[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4):41-46.

[10] 谢金林.网络舆论生态系统内在机理及其治理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14(4):90-101.

[11] 李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中的政府决策:过程与机制[J].青海社会科学,2014(2):94-99.

[12] 张小明.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综合治理:体制建设与制度保障[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14(5):81-87.

[13] 马荔.新媒体视域下网络舆情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关系及治理路径[J].江淮论坛,2015(3):106-109.

[14] 李阳.危机管理模式下新媒体网络舆情治理路径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5(4):49-54.

[15] 韩舒立,张晨.网络舆情治理中的政府逻辑:困境与重塑[J].电子政务,2013(5):15-22.

[16] 舒刚.风险社会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的治理机制创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9):33-39.

[17] 常锐.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18] 张杰,张文胜.食品安全智库参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治理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5,36(15):143-147.

[19] 王向文,图登克珠.舆论场+:一种探索性思考――兼谈对涉藏舆情治理的启示[J].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3):28-32.

[20] 刘泾.网络舆论生态视域中的谣言治理研究[J].情报科学,2014,32(5):42-46.

[21] 张佳慧.中国政府网络舆情治理政策研究:态势与走向[J].情报杂志,2015,34(5):123-129.

[22] 盛明科,邵梦洁,徐厌平.国内网络舆情治理研究:主题、范式及展望――基于CSSCI数据库2005-2013年的数据分析[J].情报杂志,2014,33(8):190-195.

[23] 维基百科:大数据[EB/OL].[2014-08-28].http:///ch-cn/%E5%A4%A7%E6%95%B8%E6%93%9A.

[24]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3.

[25] 曾润喜,徐晓林.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系统、指标与机制[J].情报杂志,2009,28(11):52-54.

[26] 兰月新,曾润喜.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规律与预警阶段研究[J].情报杂志,2013,32(5):16-19.

[27] 蒋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43-245.

[28]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管分散在四类政府部门[EB/OL].[2016-04-01].http:///shendu/xxsb/detail_2013_0

7/22/27739989_0.shtml?_from_ral-ted.

篇4

一、大纲版高考文综历史试题与课标版试题的异同

2012年的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无论是大纲版还是课标版,其共同特点是:难易适中,凸显历史学科特点,渗透新史观。

1.试卷结构稳定。试题紧扣考纲要求,第一卷文综历史选择题都是12道,但大纲版文综历史选择题安排在地理学科选择题后政治学科选择题前,课标版历史选择题则安排在地理、政治学科选择题后。第二卷非选择题,大纲版历史材料解析题仍然为37题,三科综合题的题号顺序有所调整,历史角度的设问被置于39题的(1)(2)问。课标版文综历史非选择题则继续保持两道大题,分别为25分与12分,以及选做题(4选1)每题各15分的形式。通过对2012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与考纲的比较,笔者发现,两套试卷结构稳定,试题的命制没有拘泥于教材,也没有游离于考纲之外,都做到了情景创新、古今贯通及中外关联。

2.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突出学科特点。大纲版与课标版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命制遵循了知识为基、能力立意的原则,做到了以教学重点为切入点,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突出了历史学科特点。试题清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如,2012年大纲版高考文综历史试题37题和课标版的40题都涉及了两次工业革命。大纲版试题运用了“世博会”的情景材料,涉及了全球史观下中西方文明的冲突,考查了学生对工业革命这一主干知识的运用能力。课标版试题则以日常生活中的交通信号灯为切入点,提供了交通信号灯变迁的材料,并设计了如下问题:(1)交通信号灯诞生的背景是什么?(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3)根据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科技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变了城市生活。从问题设计的角度来看,其考查了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包括工业革命爆发的背景、新技术与新发明的出现及其影响等,做到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考生在作答时,应认真阅读相关材料,准确合理地提取有关信息,并积极调用储备知识,有效地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进行阐释。

3.传承文明,关注社会转型。高考历史试题的立意积极向上,在传承文明的同时,也渗透着文明的多样性,体现出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与融合,并且非常关注社会转型。如,2012年大纲版高考文综历史试题37题与课标版41题两道题的背景材料实际上给出的是西方对中国的冲击与中国的反应等史实,展现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其要求考生做到史论结合,运用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与文明史观等对相关史实进行分析。

4.课标版考纲与大纲版考纲的主要区别。课标版与大纲版考纲的主要区别如下:课标版考纲四个考核目标中,每一层次的要求都比大纲版考纲表述得更为具体;大纲版考纲的能力要求针对的是文综三科的共性,课标版考纲针对的则是历史单科;在能力的定位上,大纲版考纲主要涉及理论性知识、综合性能力的考查,课标版考纲主要涉及考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其更具有可操作性。如,2012年课标版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24题考查了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对应考点为汉到元朝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的监察制度;25题利用民间传说创设情景,考查了宋代世俗文化,对应考点为古代商业经济发展对世俗文化的影响;26题考查了明清工商业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变动,对应考点为古代经济中手工业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27题考查了王阳明的心学,对应考点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中的宋明理学;28题考查了清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29题考查了中央内阁的职权,对应考点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明清君主专制;30题涉及了经济结构调整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晚清民族工业兴起,考查了民族实业家的思想与品行;31题考查了20世纪20年代前后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的影响;32题考查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33题考查了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34题为案例情景题,考查了罗马法的内容与实质,对应考点为古希腊罗马中的罗马法;40题为材料解析题,对应考点为近代世界的工业革命。

为了使复习做到有的放矢,笔者现将课标版考纲的具体要求和增删的考点列举出来,以供高三历史教师和广大考生参考。课标版考纲新增的考点包括以下内容,其中,中国史部分包括:(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如,内外服制度、宗法制度)。(2)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3)手工业的三种形态。(4)宋明理学(包括陆、王心学)。(5)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6)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7)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8)国有企业改革。(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11)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其中,思想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新增内容)。(12)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教育事业的发展)。世界史部分包括:(1)古代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2)宗教改革。(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4)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5)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7)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发展(其包括世界文学取得的主要成就,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等)。

课标版考纲删除的考点包括以下内容,其中,中国史部分包括:(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2)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3)北洋军阀的统治。(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部分具体史实。(5)新中国建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6)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7)曲折发展时期的政治运动。(8)“”中的史实类内容。世界史部分包括:(1)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2)19世纪60、70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选修中保留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3)亚洲革命风暴。(4)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的过渡。(5)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选修中保留第二国际)。(6)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保留苏联的改革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7)亚洲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2013年甘肃省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命题趋势是: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中心,整合历史课程资源,创设新情景,以能力立意,以新史观为引领,重视对考生阅读与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

二、2012年甘肃省文科考生文综历史试题作答情况分析

1.考生作答的基本情况。2012年大纲版高考文综试卷历史部分遵循了考纲的基本要求和命题指导思想,体现出了在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和社会史观指导下的命题特点,凸显了立足现实、取材历史、展望未来的原则,这对中学历史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试卷在继承2011年试卷表述风格的同时,推陈出新,有所发展。纯粹知识记忆性的题目已不可见,全是以能力立意的题目,有的题目从内容到观点都不拘泥于教材,习惯于死记硬背的考生对此会感到非常迷茫。

历史试题12题考查了秦汉文官名称;13题考查了唐代重农抑商思想延续的内容;14题考查了唐宋元文化的发展;15题考查了清代经济发展与社会观念的变化;16题考查了近代历史人物中的李鸿章;17题考查了近代海关管理制度的变化;18题考查了国共对峙时期对红军新的认识与理解;19题考查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生产资料的变化;20题考查了法国政治民主发展历程中的巴黎公社;21题考查了苏俄社会主义革命的历程;22题考查了二战中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23题考查了二战后美苏关系发展的历程,即北约与华约的相关内容;37题(1)中考查了工业革命后英国举办博览会的时代背景和作用,(2)中考查了两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中国社会文化的状况,(3)中考查了三次科技革命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理念的变化;39题(1)中考查了汉朝加强对岭南统治的背景,(2)中考查了西汉加强统一的历史作用。

鉴于2011年高考文综历史单选试题所给材料容量较大的弊端,2012年的单选试题则缩减了材料容量,题干所要表达的信息更为清晰、明确。试题与往年相比,更加强化了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单选试题要求考生在对历史阶段特征准确把握的前提下,阅读、理解所给材料,全面解读相关历史概念,依据设问角度选择正确答案。综合题37题以世博会的历史发展为主题,展示了全球史观下人类文明(包括中国)发展的历程,彰显了人类未来发展所应持有的理念。该题立意高远,符合时展要求,设问角度科学,能力考查指向明确。39题考查了汉朝加强对岭南统治的背景等内容。其都要求考生必须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深入地掌握历史主干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2.考生作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1)审题不够细心。审清题目要求,仔细地阅读相关材料是答好主观试题的前提。但很多考生因理解能力较差,审题不够严谨导致失分。如,2012年大纲版文综历史试题37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博览会举办的背景及其意义。考生只有根据要求答出背景和意义才能保证得分。(2)不会利用给定的条件进行答题。其主要表现为:考生综合分析与阅读能力较差,难以有效提取相关信息,语言表达缺乏层次性、逻辑性,不会使用学科语言进行规范的表述,所述内容烦琐空洞甚至出现明显的错别字。如,37题第三问要求考生依据材料一、二和三所反映的社会发展特点分析概括出“发展理念的变化”及其原因。很多考生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发现所问问题与三段材料之间的关系,只能依靠思维定式作答,想到哪答到哪,最终导致得分偏低。(3)存在不良心态。如,存在投机心理,不同问题采用同一答案;肆意发挥,答题漫无边际;心理紧张,未找准答题位置。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考生对于知识和能力关系的认识出现错位;对于理解知识与记忆知识关系的认识出现错位;对于教材与其他复习资料关系的认识出现错位;对于长期努力与短期突击关系的认识出现错位等。

三、备考方略

篇5

一、政治学科时政材料的命题特征

1.科学发展观是政治试卷命题的生命和灵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综观全卷,第26题以“民工荒,招工难”为背景考查企业应采取的措施,第27题以“农民卖菜价格低,菜贱农伤”为背景考查国家的宏观调控,第28题以“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为背景考查认识论的相关知识,第33题以“城乡医保”为背景考查国家职能,第35题以“金砖国家会议的召开”为背景考查国际关系问题,第38题以的和平解放与改革发展为背景考查我国的民族政策、国家财政的作用和实践的相关知识,第39题以延安的过去和现在考查延安的发展和历史地位与作用。这些问题的设置无一不体现出时代气息,同时也体现出高考试题的命制不可能脱离科学发展这条生命线。

2.巧用时政热点材料考查学生双基。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随便翻阅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我们都会发现,很多考点经久不衰、常考不变,只不过换了材料而已,正所谓“动中有静”。教师要把充满时代气息的时政材料引入试题,为设问提供具体情境,使政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考查学生的能力。以第38题为例,题目以废除农奴制实现和平解放和的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为背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而具体的设问情境,如第(1)问,直接考查我国民族政策的依据和作用,属于中等难度题,只要分析出的巨大变化就可以归纳出这一政策的作用;再如第(2)问,考查财政的作用,难度较低,只要把握了这一基础知识即可答出;第(3)问设置问题的角度较小,对这种问题不太好把握,有一定难度,但只要能分析出取得的成就得益于改革,改革就是一种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就不难得出改革这种实践对发展的巨大作用。

我们再来梳理一下政治部分的考点:宏观调控、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认识论、社会历史观、按规律办事、公民的权利、国家职能、党的建设、国际关系、民族政策、财政作用、实践观、三大产业、矛盾分析法等。不难发现:注重双基,突出主干,考查分析综合能力,这是历年高考不变的规律。

3.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历年高考试题的共同特征,2011年的全国高考文综卷Ⅱ也不例外,不管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特别注重对“三力”的考查,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描述和阐释问题的能力”。

先说说“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第25题为例,题目以一统计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外经济方面的知识能力,要求学生通过读图获取到进出口商品的变化规律,提炼出有效信息并对其分析整合,形成综合信息后对照备选答案方可正确选出。在选择题中出现这种图表,这在近几年的考题中没有出现,考生很有可能只读文字而忘记看图表,或者对图表只是“走马观花”一趟而无法提炼出有效信息的内容与价值,从而选不出正确答案。

再谈谈“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此项能力的思维过程一般是这样的:运用已学知识―联系试题内容―分析说明问题,该类题目的问法也基本如此,如第39题第(5)问:“运用经济常识的知识,结合材料谈谈延安的发展措施及依据。”回答该题首先要锁定角度(经济常识),然后分析材料(三个方面: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最后梳理出答案要点。另外,这道题目容易忘记的是每条措施的依据,这必须从材料中去寻找,即延安在发展三大产业方面的优势(可摘抄部分文字)。

最后来看“描述和阐释问题的能力”,这是指通过理性思维后,用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的专业术语正确作答,精心组织表述答案,切忌信口开河。如第38题第(3)问考查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的重要性,首先要将角度锁定为《哲学常识》的实践观,然后才是对这个知识的描述和其重要性的阐述,最后要准确对应于的发展,否则就会张冠李戴,洋相百出。

二、对2012年高考备考的几点看法

1.强抓关键。

深入研究《新课标》、《考试说明》及考纲考点,切实加强对近五年高考试题的分析。把握重、难点和高频考点,重点复习,强化训练。

2.夯实双基。

“万变不离其宗”,“书本是高考的本钱”,历年来高考备考复习的基调都是“夯实基础,回归课本”,2012年高考备考复习也不例外。夯实基础务必做到“准确”、“扎实”,切忌“大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3.联系实际。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以人类共同关注和面对的问题为背景,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这是高考文科综合特别是政治试题的显著特征,而高考题目又遵循“稳中求变,动中有静”的规律,这就要求师生在抓好双基的同时要把握时政、强抓热点,其中科学发展观依旧是我们备考的灵魂,需要重点加强。

4.科学备考。

篇6

[关键词]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重视知识经济的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下,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求在竞争中寻求发展,各国都开始重视创新性,力求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各大高校开始重视对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将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作为教育目标之一,以求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以丰富我国人力资源,提高我国综合国力。近年来,我国就业问题日趋严重、急需解决,而创业则是缓解我国就业压力,提高我国就业率的重要途径。各高等院校均开始开展创业教育活动,以带动就业,促进高校就业率的提高。这种创业教育活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使其教育价值发生改变,已逐渐成为高校中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一、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发生转变的原因

从时效价值的角度来说,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途径。创业教育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以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转向是为迎接新时代下的挑战,重视对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以拉动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从实效价值的角度来看,将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其变得更为具体化,能走进学生的生活中,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统一;从后效价值的角度来说,在素质教育的深入改革下,创业教育成为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产物,其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顺应了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趋势。

二、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具体改变

(一)开始重视个体价值。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社会价值,而忽略了个体价值的实现,不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质。而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则改善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足之处,其认为实现社会价值的前提,便是个体价值的体现。在创业教育中,其强调主体性,认为个人是自主创业的主体;重视个性化,认为其必须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

(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多元化。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其价值的体现较为单一。而融入创业教育之后,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越来越多元化。其具有经济价值,能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增长;具有文化价值,创业教育的实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创新是我国的重要文化精神和发展动力;具有社会价值,其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具有现实价值。在过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强调的内容过于理想化,与实际生活并不相符,是一种愿望型教育。而创业教育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更具有现实性,更为全面、协调,可促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真正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

三、创业教育背景下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有效途径

(一)丰富教学活动的形式。创业教育是通过一系列课程来进行的活动,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通过课程来开展,为此可以在高校素质教育教学计划中加入创业教育。要开展专门课程,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本知识和技巧为主要内容,结合各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另外,还可在创业教育专门课程中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设置专业课程,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具备创业活动所必备的知识和技巧,重视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并在创业专业课程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基础课程的建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创业教育纳入大学生细想政治教育中,以形成新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在开展创业教育活动中,各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加强文化宣传力度,强调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以提高学生的创业兴趣;可开展创业竞赛活动,例如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论文大赛、创业演讲比赛等等,以此丰富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创业教育的理解程度;可请成功的创业人士来学校进行创业讲说,向学生介绍其创业过程和经验,以激励学生勇于创业,尤其是成功创业的校友的真实事例,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业动力;可充分利用社团组织,以培养学生在创业中的合作能力。

(三)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创业教育必须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任度,充分发挥校园资源,增强学生的创业行动力,将其真正的付诸实际。要建立创业实践基地,以促进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可根据学生专业性的不同,而为其选择合适的企业以进行创业锻炼,使其了解创业过程中的艰辛,熟悉企业的基本操作流程,进而为日后学生的创业活动打下基础。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变迁,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中重要的教学活动之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顺应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创业教育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本文从其价值转向的缘起、维度与路径三个方面来展开讨论,以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符合新时期下的要求,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创业教育背景下的有效性,培养出更多的创业型人才,解决我国就业困难,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贯彻落实国家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进而提高我国国际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左雪松,刘继昌,夏道玉等.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转向的缘起、维度与路径[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

[2]曾涛.试论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

作者简介

篇7

[关键词]社会治理;法治化;合作共治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719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变迁的不断深化,基层的社会生活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管理模式正面临着诸多的挑战。面对新形势,我们要突破以往基层社会管理以行政为主导的局限,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1国内外关于社会治理模式的理论综述

在20世纪90年代,国家与社会理论被引入中国并迅速传播,广泛应用于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社会科学领域。随之,社会治理理论成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重点。就目前而言,国内外对于社会治理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四种不同的类型:“强政府―弱社会”背景下的全能控制模式、“强政府―弱社会”背景下的政府主导模式、“强政府―强社会”背景下的国家与社会合作共治模式及“弱政府―强社会”背景下的社会自治模式。

11“强政府―弱社会”背景下的全能控制模式

全能控制模式是指政府凌驾于社会之上并支配覆盖着社会,全方位控制社会方方面面。在政府的强势掌控之下,社会组织生长空间十分狭窄,公民社会十分弱小。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社会管理模式就属于这种模式,政府是社会管理模式的唯一主体,掌控着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所有事务。

12“强政府―弱社会”背景下的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是指由行政力量主导、公民和社会组织参与的治理模式。当社会力量发育到一定程度,同时,民主政治、公民社会、有限政府等现代政治理念通过网络等媒介逐渐传播和普及,公民参与意识与参与热情不断提升,具备一定的实力参与到基层治理中,但力量又不足以抗衡,这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区普遍采取的治理模式。

13“强政府―强社会”背景下的国家与社会合作共治模式合作共治模式中,社会事务主要由社会居民和社会组织来承担,政府对社会事务并不直接干预,政府主要职能就是政策规划和经费支持。当今世界,社会治理模式比较成功的国家,大多属于这种模式,比如日本。强社会是这种治理模式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当下中国公民社会发育尚不完全,合作共治仍需假以时日。

14“弱政府―强社会”背景下的社会自治模式

社会自治模式是指社会事务由社会组织主导的管理,公民主动参与,由下而上实施的治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政府并不直接介入社会事务,而是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的方式间接指导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及公民按照自主自治的原则处理具体事务,政府与社会相对分离。这种模式在早期的希腊城邦模式比较常见,也是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

2转型时期基层治理模式法治化的困境

随着体制转轨的深化和公民社会的崛起,政府主导模式的弊端和不足开始显现。

21“人治”思想和基层治理行政化

由于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当前我国部分基层干部人治思想仍然很严重,做工作习惯于讲人情,凭个人经验做决策、下命令。加之我国金字塔式的行政管理体制,上级政府和下级政府之间很难博弈,争取决策的自由裁量权,往往是按照上级政府的政策简单机械地执行任务,基层治理模式行政化倾向严重。

22公民社会的发育成长与政府公信力下降

公民的社会发育成长,越来越多的公民维权的意识开始增强,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群体开始壮大,民间社会组织化程度增强,社会对国家的依附性降低,自主性增强,伴随而来的自然是对政府的政治认同降低,加之网络的普及为公民参与监督公共事务提供了渠道和平台。伴随着公民社会崛起的同时,政府公信力却在不断地下降,伴随着经济改革中权利与资本利益的捆绑导致社会陷入弥散性腐败和严重的贫富分化,再加上机关官僚作风,老百姓办事难,造成群众“仇官仇富”的心理开始滋生蔓延,自然对政府信任度逐渐降低,陷入“塔西佗陷阱”,即无论政府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政府的决定和公共政策难以贯彻执行,执政陷入困境。

23风险社会与多元化利益诉求的现实困境

所谓的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自然界的风险;难以预防的天灾人祸,比如: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力、物力的损失,日本的地震都能让我们的市民一窝蜂地哄抢食盐;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于社会生活本身的现实困境,公共危机事件频发、资源短缺、公共物品涨价等能够引起大面积的紧张和恐怖,有时会严重影响公共生活秩序。此外,社会不公和利益诉求多元化导致社会矛盾尖锐,人民对基层的居住环境和综合服务有了更高的期待,而滞后的公共服务又不足以承担提供多样社会服务的重任,基层社会的各种纠纷和矛盾涌现,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诉求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团结。如何弥合日益严重的社会分化和平衡社会各层面的多元利益所求,成为摆在执政者面前的严峻考验。

24全民守法与法治意识淡薄的悖论

全民守法,这是我们讲的一个法律认同的问题,首先就是老百姓要有法律意识,不然即使你做出了公正的判决,他也会内心上抵制这部法律。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还是相信熟人,所以要求法官必须是与此案无关的“陌生人”。如果不是,当判决对一方当事人不利时,即便判决是公正的,该当事人仍不相信。所以,建设法治国家首先就是要把老百姓几千年的这个惯性思维给扭转过来。当前,基层群众法律意识不强,学法、守法、用法氛围不浓,加之司法公信力不足,造成很多老百姓不信法,甚至畏惧法律。遇到事情宁愿私下协商解决或通过行政方式调节,而不愿意诉诸法律。比如:“不信法、越法违法维权”现象较为普遍。

3新形势下我国基层治理模式的积极探索与路径选择31基层网格化治理

基层网格化治理就是将原有的金字塔模式不断地压缩,使之扁平化,形成官民共治的局面。我国目前部分乡村所采用的村两委、村(党)小组长、村民代表实质上就是这种模式,这种模式看似增强了基层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在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社会矛盾、提高管理效率上成效显著,但实际上这种行政中心下移容易导致这些参与治理的人员“一边倒”,重社会控制,轻治理服务,加剧行政化的局势,增加财政负担。

32能人治理模式

这种模式的突出特点就是个别或少数能人在村级治理实际过程中居支配性地位,具有相当高的权威。这个权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德高望重的家族长老,常见与民国时代的家族村落中;二是当代农村里的致富能人,比如华西村、蒋尚存等,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阜南县、界首市等不少村庄,大多数村两委都是来自村办企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和个体户等致富能人。农村中的能人治理现象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表现较为普遍,从实践来看,能人治理村庄相对于以前的靠道德权威治理有很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经济能人在自身发展经济的能力比较强的情况下,能够带动村民发展经济、走向致富。但能人治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能人治理模式说到底还是人治。一旦这个人在带领村民发展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人们对他便产生了一种依赖感、崇拜感,在村一级事务中有着绝对的权威,人们佩服他的能力,无形中就模糊甚至消弭了对他行使权力的监督,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把发展经济作为评价村干部的唯一标准,认为只要村干部能够带领村民致富、发展经济,其他的问题可以不管。在村民这样的心态氛围下,许多能人村干部的不良作风开始滋长,这是在今后的基层政权建设中需要加强监督并着力解决的。

33公约典章模式

这种模式下,大到村干部违规如何处理,小到一块荒地的承包等各项村务,都有“公约典章”可循。与传统的村规乡约不同,“公约典章”由村民公议公决产生,在现行法律框架内对村务运作制予以明确和细化,给农民以行使民利的充分依据。以绍兴新昌县一个村为例,通过全体村民公决,通过浙江省首部“乡村典章”。根据全体村民授权,典章按重要程度及数额大小将村务分为“重大村务”“重要村务”和“一般村务”,哪一级村务须由哪一个组织研究决定,哪一类开支如何审批等,都规定得清清楚楚。典章形成小册子发到每家每户,内容主要涉及村级组织职责、村务议事及决策、村级财务管理、财务公开制度、村干部违规追究办法等。“乡村典章”的推行改变了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方式,由为民做主的“父母官”变成让民做主的“服务员”,党在农村基层的威信大大提高了。

34合作共治模式

合作共治模式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通过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新的社会阶层、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不断涌现,并发出利益诉求和自治诉求,推动政府不断放权,使治理主体由单一转为多元;治理过程互动化,社会组织与社区成员广泛参与社区事务,不仅能够解决社区里规范化、表面化、浅层次的问题,还能解决复杂社会中遇到的纷繁多样的深层问题;治理结构的扁平化,改变了传统的行政主导的自上而下行政管理模式,减轻社区居委会繁重的日常行政工作,让社区居委会真正成为社区居民自己的组织。

通过上述我国基层治理模式的积极探索和路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基层治理完全地去行政化仍然是不现实的,而另外,公民社会的发育成长,要求参与政治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双方的因素,既要压缩政府的公权力,防止权力寻租;又需要将公民纳入基层治理的框架内,听民声、取民意。因此,合作共治模式无疑是当下我国基层治理模式的最佳选择。这种模式中的政府与社会存在着一定的张力和弹性,既充分地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主动性,又通过互动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这种多元利益主体博弈机制下的治理模式正是立法的基本精神,将分散的个体利益诉求整合为组织共同的合理化利益诉求,并通过法治渠道将诉求纳入政府的政策过程,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的法治化。

参考文献:

[1]张康之对“参与治理”理论的质疑[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1)

[2]毛万磊,吕志奎厦门综改区“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优化――以鼓浪屿社区为例[J].东南学术,2013(4)

篇8

摘 要 通常情况下,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对于保障社会安定,维护社会治安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油田企业逐渐开始重视本企业的社会管理情况。并对其管理状况进行理性思考,以期为油田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在此基础上,油田企业也进一步加强创新管理理念,全面规范企业社会管理治理方案,

油田企业在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过程中,不断推进油田企业的法制建设,希望通过法制建设的完善为社会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和社会保障,进而推动油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油田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支持,基于此,本文将对油田企业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进行简要研究和分析,通过对社会管理途径的有效探索,推动油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油田企业 社会管理 综合治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石油企业逐渐加入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中,由于当前各种社会治安问题凸显,各种访问与纠缠层出不穷,使得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不得不进行改革和创新,创新管理理念是贯彻落实石油企业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的根本,也是保障其治理工作有效进行的前提,在此过程中,要不断推进油田企业的法制建设,进而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提供法律依据和社会保障,并不断推进法制文化建设,以此带动油田企业的科学、持续发展,同时要处理好石油企业改革发展与企业稳定的关系,确保企业的和谐稳定。简单来讲,在石油企业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构建良好治安环境和秩序,并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最终实现石油企业的有序发展,保障社会稳定。

一、油田企业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的原由

首先,油田企业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是油田企业发展和进步的内在要求,油田企业只有不断加强自身法律建设,全面贯彻落实社会管理工作具体内容和措施,才能在经济不断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下取得一席之地,与此同时,科学有限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有效有段,油田企业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基于此,加强石油企业法治文化建设,贯彻和落实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发挥各职能部门的相关职能,是保障石油企业快速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此外,在贯彻落实石油企业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过程中,要不断建立健全相关监督机制,同时实行鼓励机制,带动石油企业自觉自发的加入到维护社会稳定的行列中。

二、油田企业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强化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

通常来讲,在整个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过程中,相关人员必不可少,所以在此过程中,需要成立一个长期稳定的治理小组,并对该小组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以此确保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成效,培养出更多具有专业素养的治安人员,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提供人员保障。在综合治理过程中,安排专职人员进行一系列教育宣传,并成立普法、调解、巡逻的专职小组,维护社会稳定。与此同时,强化石油企业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各层级的主要任务,做到权责分明,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和治理效果,此外,规范工作机构,确保基层事物能够及时有效的被发现,并被有效的解决。提高基层组织队伍人员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养,致力于建设一支高素质、严要求的基层治理组织。

(二)强化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和法制文化理论研究工作

理论指导实践,在石油企业强化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过程中,首先要强化理论建设,使更多的人意识到石油企业开展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将石油企业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与法制文化建设连接起来,使其共同发挥相关效能,进一步提高综合治理效率和水平,此外,还要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方针和政策,明确法制文化建设的具体方针、政策、方向和策略等,为石油企业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营造一个稳定的氛围,同时,要将石油企业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相关理论研究提上日程,进一步探讨和解析石油企业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和治理意义,并深入分析治理措施,增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的可见性和主动性,进而推动石油企业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规范化、法制化。

三、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石油企业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势在必行,在新时代背景下,要不断提高石油企业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水平,结合时代需求,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在致力于建设基层组织的同时,结合相关研究理论,不断提高石油企业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有效性和时效性,以此带动石油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并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课题组,刘文静.城市化背景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的思考――以河北省为例[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4.05.

篇9

对大数据背景下兰州市的治安防控管理研究,首先要了解国内外治安防控的相关理论,以及治安管理的现状和手段,其次研究大数据在参与治安防控管理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起到的作用,明确新形势下大数据和治安防控管理的关系,最后要研究大数据在助力治安防控管理时出现的问题,解决对策及产生的意义。

本文立足于近年来兰州市社会面治安现状,结合主城区城关区在警务工作方面的实际情况,例如社区基础、打击犯罪、治安管理、交通管理等方面的情况,结合转型理论、警务模式理论、立体化防控等理论和大数据相关概念,同时参考国外及国内其它省市的先进案例,探讨了在社会治安管理工作中如何更好的运用大数据,为兰州市今后的治安防控管理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对策。

Abstract .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二、治安防控管理与大数据概念 .

(一)社会治安防控管理概念

(二)警务大数据相关概念

三、兰州市城关区治安防控管理中大数据的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兰州市城关区治安防控管理现状.

(二)警务大数据在城关区治安防控管理中应用现状.

(三)兰州市城关区警务大数据在治安防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四)兰州市城关区警务大数据在治安防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四、大数据在国内外社会治安防控管理中的运用及启示

(一)大数据在国外治安防控管理的运用.

(二)大数据在国内治安防控管理的运用.

(三)大数据在社会治安防控管理中的优势.

(四)社会治安防控管理应用大数据的重要意义.

(五)对兰州市城关区治安防控管理的启示.

五、兰州市城关区治安防控管理中大数据应用的相关对策

(一)加强大数据共享.

(二)提升智慧化程度.

(三)提高智慧化水平.

(四)推进警务实战应用.

(五)做实基础信息化.

六、结语

篇10

【关键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监管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有党、政府部门发起的,通过政法部门与人民群众、有关单位等部门的协调,运用一切科学手段对社会环境中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打击治理的过程,是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有效途径。新时期下,社会中违法犯罪行为在呈现多样性的态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也应进行不断的优化,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分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应从其定义及概念着手,系统性、全面性的了解其治理要点非常关键。

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定义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政法部门与人民群众、相关部门协调合作,利用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对违法犯罪人员的行为进行管制、预防和打击等,以降低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概率,在根源上实现对违法犯罪根源的控制与预防,杜绝和化解社会中存在的不安定因素,以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保证社会秩序的安定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具有高度的存在价值,必须严格遵循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制度,以保证综合治理的规范性与合理性[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制度在不断的更新,将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作为主要工作,通过完善与升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制度来参与管理,才能适应新型社会形势和环境的发展。新社会形势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陷入瓶颈期,面临着在诸多的问题,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优化和升级,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

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面临的问题

2.1社会环境问题

过去,政府管理着社会,呈现出政府大、社会小的态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社会与政府的地位都逐渐提升,进而形成了双面性格局。政府延续了传统的管理职能,在治安管理方面的态度依旧保持积极性,但是社会在治安管理方面却存在消极的态度,二者相互低效,其治理工作的开展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是由于外部社会环境因素所致。

2.2治理观念问题

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具公众性与服务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实施,应以治理观念为基础,治安管理人员的治理态度不诚恳、不严谨,使得治理效果远不及预期,治安管理效果平平。同时,公共管理理念与现行的管理理念相互矛盾,公共管理是通过大众来参与管理,而现行的管理将管理的执行者界定为党委和政府,与公共管理背道而驰,二者在观念上格格不入,制约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

2.3制度上的问题

传统的治安管理制度将其管理的关键点设定在户籍、身份证件方面,构建身份、户籍管理制度,以此来约束社会中的违法犯罪分子[2]。但是,新社会体制下,社会中的身份、户籍制度变得相对宽松,对违法乱纪人员的约束程度被弱化,是导致社会治安管理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例如,现代社会中利用他人户籍或身份证进行违法活动的现象很多,就业信息填报、社会中多元化的活动组织中都存在信息泄露的可能性,为违法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身份、户籍制度的约束效力逐渐被削弱。

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体系的构建

3.1加大对治安管理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的治安管理意识

提高治安管理意识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体系构建的思想基础,是影响社会公众行为的关键。新社会背景下,社会环境与格局的不断变换,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困难,也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为关键的问题[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的构建,党和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治安管理意识的灌输,加大对治安管理的宣传力度,呼吁公众投入到治安管理工作中来。党和政府可以通过宣传页、电视、微信、微博等平台来大力宣传治安管理的重要性,通过不同的渠道来引起公众的关注度,调节好公共管理理念与现行的治安综合管理之间的关系。在城市地区,可以借助网络平台、LED显示屏等方式进行治安管理的宣传,并将不同类型的治安管理的案例进行视频播放,可有效达到宣传的目的。在农村地区,可以以村为单位,派发相关的宣传页或播放公共宣传短片等的形式,来增强村民对治安管理的重视,共同为提高治安管理水平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3.2构建新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式,以提升社会治安管理质量

构建新型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式,应实现软硬兼施,将软法作为工作的主线,利用硬法予以辅助,是人性化的充分体现。与社会治安相关的法律,《刑法》、《形式诉讼法》等都属于硬法的范畴,硬法的数量不多,以强制力相对较弱的软法为主,利用软法中的意见、政策、办法等内容来约束相关人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应开通热线专区,24小时全天候服务,能随时掌握社会安全信息,以便做出紧急应对措施。另外,社会治安管理队伍应随时待命,对各种可能存在的安全可能进行评估,一旦接到通知,可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措施,可有效降低社会安全问题所带来的威胁。同时,2008年总书记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为此,应增强政府的服务职能,在城市的各个社区、大型的公共场所、繁华地带应加派治安管理人手,对抢劫、群殴、纠纷等事件予以严格处理,加大惩处力度,以警示他人。

3.3建立健全治安管理制度,实现权责的明细化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实施,应具备健全的治安管理制度,以此来约束参与治安管理的各部门、人员,以增强治安管理制度的约束力。传统的治安管理制度,一旦出现治安管理质量问题,由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无法直接找到相关责任人,影响问题的解决效率。为了解决此项问题,应建立健全治安管理制度,实现权责的明细化,将治安管理工作中的各项问题落实到个人,可大大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例如,禁毒监督人员的职责,应依法监督涉毒人员的行为,并督促其严格遵守我国的相关的法律;构建禁毒的网络建设工作,对涉毒人员的心理、思想进行了解,在禁毒工作中做好尿检、心理健康辅导等工作,强化自身的责任感。

4.结束语

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的基本要求,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可有效保证人们生活质量,促进和谐社会的稳步发展。为了构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将社会治安综合管理提到日程上来,呼吁公众参与到社会治安综合管理中,根据新时期社会环境中的安全现象,来赋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新的定义,不断的融入新的治理方法与要素,促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运行效率更高。 [科]

【参考文献】

[1]游祥斌,李祥.反思与重构:基于协商视角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改革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4,12:58-62.

篇11

关键词:公安消防部队;网络文化背景;思想政治教育

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而公安消防部队基层官兵作为一部分新生力量,其对于互联网的整体接触能力与理解能力一直处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整体发展水平。基于此类背景,很多相关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不断积极调整,尽管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探究发展,此类型的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其也面临着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多元化而产生的棘手问题。故而,在当前的整体发展过程中,深入探究当前公安消防部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全新的发展脉络,对于其长久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意义。

1 网络与公安消防部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网络为公安消防部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有效载体

当前时代背景之下,随着互联网行业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的网民数量亦开始不断攀升。依照新近出台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相关数据,超过半数的公安消防部队基层官兵选择采用互联网来进行信息及知识的获取,有超过30%的公安消防部队基层官兵在接受调查时表示,他们更乐于在互联网上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即时表达。尽管此项调查并未全面细致地涵盖公安消防部队基层官兵对互联网的利用状况,但不难看出,当前网络已经成为了青年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环。基于这种整体发展背景,互联网依照其庞大的用户群,为公安消防部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极为宽泛的载体。

(二)公安消防部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为网络发展提供了重要内容依托

公安消防部队因其社会工作指向性强的基本特征,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亦与普通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故而,在实际推进的过程中,公安消防部队都开始依照基层官兵的基本特点进行了符合实际情况的思政教育探索,并力求构建纯净的思政网络教育环境。基于这种整体发展状态,当前我国公安消防部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互联网环境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推进空间。

2 网络文化背景下公安消防部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公安消防部队基层官兵整体网络素质不高

当前公安消防部队基层官兵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整体素质不高的尴尬局面,很多公安消防部队基层官兵在实地走访调查时表示,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说谎、表达粗鲁等行为是可以理解并全然接受的,这在极大的程度上说明了当前公安消防部队基层官兵在互联网使用过程中面临着“失范”的不当发展趋势,长此以往,不当的互联网行为必将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合理构建,更使得公安消防部队基层官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难度不断提升。

(二)师资队伍相对薄弱

当前我国公安消防部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尚处在起步探索阶段,在其整体发展过程中,尚缺乏一只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性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队伍。很多思想教育工作者在专业选择的过程中,片面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枯燥、收入较低,对其存在选择偏见;更有一些思想教育工作者在面临新的网络环境时,缺乏自身学习的劲头和能力,在实际推动的过程中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延缓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公安消防部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

(三)工作制度尚不完善

网络环境的产生和发展,实际对于公安消防部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发展领域,而在此领域中,很多公安消防部队往往只是“听之任之”,而缺乏自主性的探究发展,并未在实际推进过程中结合自身特色对互联网这一有机载体进行综合性利用,这也在极大程度上削弱了公安消防部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条件下的持续推进和发展。

3 网络文化背景下下公安消防部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对策

(一)持续打造网络思政教育新平台

基于互联网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合理的互联网平台规划,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公安消防部队首先要依照自身发展实际,依照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特点,在检查公安消防部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教育理念,符合人力财力投入的基本前提下,不断打造、完善针对公安消防部队基层官兵本身的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并配以专人关注、控制和引导,从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朝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对公安消防部队基层官兵进行正确引导。

其次,公安消防部队在网站的管理维护过程中,要广泛吸取各方意见,特别是公安消防部队基层官兵本身的意见诉求,依照实际情况、实际需求开打造良好的网络架构,不断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以此为契机,调动公安消防部队基层官兵本身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全新形式

基于互联网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在于对公安消防部队基层官兵的引导作用、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推进效果。在实际推进过程中,相关网站的构建者要特别注意此网站对于公安消防部队基层官兵的整体服务功能,并适当配合心理疏导、工作指导等模块,提升公安消防部队基层官兵的关注度。

(三)打造一支过硬的管理工作队伍

公安消防部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互联网方面的合理发展,里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支持与推进,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相关工作者要不断提升与之相对应的业务素质,多方探索,实现公安消防部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真正借助一支过硬的管理工作队伍来实现公安消防部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效性。通过创建消防部队政治学习数据库,将百家讲台和名人演讲等归入库中,实施文化育警和素质强警等系列工作,拉动部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使之以先进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创新的智慧为消防事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4 结语

本文充分分析了网络与公安消防部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并对其存在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探求、给出具体对策,以期能够实现对于公安消防部队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带动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兢. 警营文化对公安消防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分析――以常德市公安消防支队为例[J]. 武警学院学报,2013,07:66-68.

篇12

一、地方特色资源应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地方性

我国幅员辽阔,国家课程和教材难以全面呈现各地的具体实际。地方特色资源既具有浓郁区域色彩,又真实反映地方社会生活实际。对地方特色资源有针对性地提炼,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思考、解决身边社会问题的能力。

福建东南面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该地缘优势成为福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独具特色的教学和考试资源。

例题:海洋文化是福建文化最大的特色。在漫长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曾孕育出昙石山文化、海丝文化、妈祖文化、船政文化等,形成开放包容的海洋文化体系。进入21世纪,海洋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日趋繁荣。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

(2)你认为怎样才能进一步推动福建文化繁荣与发展?

这是一道以福建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为背景而设置的题目,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文化生活,考查学生对学科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有利于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增强投身家乡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地方特色资源应体现较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性

生活之于教育,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思想政治教育需融入生活中,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政治课教学与考试命题必须反映现实生活,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我们在高三毕业班文科综合模拟考试中,就曾以“家电以旧换新”为背景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

例题:2009年6月,国家出台了鼓励家电“以旧换新”的政策。试点省、市凡在规定时间内交售并购买新家电的购买人,可以享受10%财政补贴。家在福建南平市的小周和家人围绕一台五年前的旧电脑是否要更换进行了讨论:

爷爷:现在生活好了,但不能丢掉勤俭节约的美德,这台电脑还能用,我看就不换了。

爸爸:“以旧换新”换下来这么多的旧家电会不会造成资源浪费和新的污染?

小周:我们家的电脑内存小速度慢,耗能大效率低。“以旧换新”既能提高学习工作效率,又有益于国家经济发展,何乐而不为呢?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文化对人影响的知识,分析爷爷为什么反对将家里的电脑“以旧换新”?

(2)小周认为家电“以旧换新”对国家经济发展有益,你认为益在哪里?

(3)小周认为爸爸不必担心。请你运用政府的有关知识说说不必担心的理由。

(4)小周一家经过讨论决定将电脑“以旧换新”。你认为他们应该怎样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挑选电脑?

这道试题以国家政策为背景,体现了当前社会热点,对生活中的事件进行典型化处理。回答问题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而是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既能彰显时代性和现实性,又能积极引导学生关注与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科理论知识得到活学活用。

三、地方特色资源的选用上要注重探究性和实践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侧重于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搜集资料、判断、推理并得出结论的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地方特色资源贴近学生生活背景便于学生较快进入“情境”,可提供典型案例及系列材料或场景,锻炼学生收集资料、筛选信息、选择方法、评析观点、设计方案、提出建议等能力。因此在地方特色资源的选用上必须注重探究性和实践性。

例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编制了这样一种题型:根据“公民的政治参与”这一知识背景,要求学生至少参与一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居委会或村委会)的活动。在活动结束后,让学生以小论文、调查报告、楹联诗词、“三句半”、“打油诗”、歌曲、小品、舞蹈等多种方式呈现活动参与情况、对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认识、发现了哪些问题及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等。这样的课堂教学和考查方式贴近学生的实际,使其有话可说,有思可想,把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主动的探究者和实践者。

四、以地方特色资源命题,彰显能力,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和考试既要注重对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查,又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学习新知识、综合探究、实践和创新等方面能力。这就要求以地方特色资源命题时,要多角度、多层次充分挖掘地方资源信息。

例题:材料一:“福建土楼”地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闽西南山区,它造型独特,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土楼的建筑融合到自然环境里,与周边山水和谐共存,成为“天人合一”的典范。

材料二:2000年4月,福建省政府决定以龙岩市的永定和漳州市的南靖及华安三县组成的“福建土楼”申报世遗。2008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将“福建土楼”作为中国36项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材料三:当地政府以申遗成功为契机,突出整体规划,保护土楼及周边环境,通过招商引资,建设配套的旅游景点和设施,提高接待能力。同时,当地政府将土楼文化作为与台湾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2008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景区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均创历史新高。阅读上述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当地政府在土楼“申遗”和旅游开发过程中履行了哪些职能?

(2)结合材料,说明开发福建土楼旅游资源的经济意义。

(3)面对土楼旅游大潮,有人认为“游客多多益善”,有人认为“为保护土楼,应尽量限制游客的数量”。请你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评析。

(4)请你就如何发挥土楼文化对政治的作用,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篇13

关键词: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治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3-0097-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不少地方将农村人口转移到一个稳定的地区,并实施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目前我国对新型农村社区的治理措施还不够完善,在实际治理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加强对治理措施的改进,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的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目前各个国家政治方针都从原本的统治转向治理,通过“治理”解决人民的需求。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是指无需依靠国家政府的强制要求,而是上下互动的过程,并推动新型农村社区进步和发展的机制。在对新型农村社区的治理中,首先要明确治理具有互动性的特征,其并非国家政府对新型农村社区的强制管理,而是政府及相关部门,以及新型农村社区经过协调,互动等,而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过程。将新型农村社区公共利益最大化,则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的最终目标。在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中,需要政府、居民、社会组织及相关单位和企业平等协调合作,从而推动农村社区的发展。

由于全球关于农村社区治理存在多种不同的见解,本文主要对以下几种理论进行了分析:①社区治理,即主要由当地政府、农村社区组织、居民等共同管理社区内的大小事务,促进农村社区发展的模式。该种方式使农村社区内,各个主体相互促进发展。②自组织治理,该种治理模式主要是保证新型村农社区建设的有序性和活力。③社会资本治理,该种治理主要是促进新型农村社区资本存量增加,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模式。④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治理,即通过构建环境、经济、社会等指标体系,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的现状

在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发展中,我国政府对农村社区治理非常重视,主要是由于我国新型农村社区普遍存在经济基础差的问题,政府通过大量资金的投入,有效推动了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由于新型农村社区存在严重的资金问题,且其还处在建设之中,各项事务都比较繁琐,需要所有居民的支持和参与,才能促进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首先农村社区需要根据其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让居民有目标、有动力参与到农村社区治理中。同时通过对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要让社区居民真实感受到社区的进步和改善,居民才有信心和动力参与到建设中。为了实现新型农村社区的进步,其加强了科技的发展,各个政府部门通过开展多项技术培训,让社区居民提高种植、养殖技术。

但在目前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中,存在居民收入不稳定、公共服务不完善等问题,农村居民青壮年基本都在外务工,居民家庭收入主要是来源于在外务工,而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相对不稳定,且农村居民所能够选择的行业相对较少,其经济来源很容易受到市场经济波动的影响。目前主要是由政府承担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机构的职能,但存在公共服务不完善的情况,即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并非居民实际需要的服务,而且很多非政府农村社区服务组织在发展期间,会出现资金不足问题,影响农村社区的发展。

三、我国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发展阶段及模式

我国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主要是从2006年开始起步,国家政府根据农村发展实际情况,选择部分农村进行农村社区建设试验。到2009年,我国进入农村社区治理发展阶段,主要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农村社区居民和组织参与到农村社区治理中,推动了我国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到2013年,我国新型农村社区治理趋向于成熟阶段,主要是由居民和社区组织根据农村社区的实际情况,有规划地进行发展。目前常见的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有:①城市化社区管理模式,如我国深圳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城市规模的扩张也比较迅速,将城中村、城郊农村基本消除。在城市化扩张下的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模式主要是加强城市化社区管理模式的发展,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②村民自治模式,该种模式主要是农村社区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发展进行规划,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促进民主发展。③就地城镇化治理模式,该种模式主要是针对农村地区进行城镇化治理模式,将农村划分为农村社区,按照城镇化标准进行建设,并通过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感,推进农村社区的发展。

四、加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的措施

(一)加强农村社区民主自治模式的发展

在如今的农村社区发展中,要注重农村社区居民的自我治理,即居民在政府的引导下,完成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等工作,使农村社区居民各个主体的利益都能够得到保障。另外,在农村社区治理中,政府主要起到引导作用,最好让社区居民自主完善社区的规划和建设,促进社区民主自治模式的发展。同时政府部门要明确自己的职能,不应随意将工作转移至其他部门。农村社区民主自治模式,需要全部居民参与到农村社区的治理中,因此需要通过对居民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居民的参与感,让居民认识到自己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作用,以及自身与农村社区治理的利益关系,使居民更加有动力参与到农村社区治理中。

(二)注重农村社区特色经济的发展

经济是农村社区发展中,居民最关注问题。在目前经济发展模式下,人们非常注重经济与生态环境同步发展。农村作为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其应当结合自身的特色实现经济的发展。首先农村社区应当明确自身的主要发展产业,并加强对产业基地的建设,同时通过建设合作社,发展龙头企业等方式,促进农村社区经济的发展。同时如今人们非常注重生态产品,而很多农村都没有被工业影响,其产品基本都属于生态产品,农村社区要意识到生态产品在如今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将其作为发展特色经济的主要方式。旅游业也是农村社区特色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农村自然环境恬静,没有收到城市和工业的影响,受到城市居民的喜爱。

(三)注重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农村社区居民的个人收入越来越好,但集体意识却越来越淡薄,导致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建设得不到居民的支持,因此需要让农村居民认识到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加强集体经济的发展,能够使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得到保障。要想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根据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建立有领导性强、规划性强等特征的领导班子,带动居民促进社区集体经济的发展。其次还需要注重对社区闲置资产的利用,很多农村社区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集体资产,其可以通过租赁、拍卖等方式,盘活集体闲置资产,壮大集体经济。另外通过对特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也能够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如旅游业。农村普遍存在素质能力不强的问题,传统的经营理念不适合农村社区的发展,应当注重经济创新,如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完善农村社区基本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是每一个居民的基本权利,我国目前非常注重农村公共服务的建设。由于农村社区资金较为紧张,在建设社区公共基础设施时,需要把握每一笔资金的用途,并可以结合城市社区公共设施的建设特点,对农村社区进行规划。首先要保证电力、网络、水质等基本服务的完善,针对不同的公共服务要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使资金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还需要加强社区服务体系的完善,即根据居民的需求改变社区公共服务不完善的问题。

(五)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的社会保障

首先应提高政府对农村社区居民社会保障的支付比例,使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得以提高。如可以通过社会保障彩票的形式募集资金。另外可以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建立社会保障基金运用机制。针对失去土地的居民,要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需要根据失地居民的实际情况,给予居民相应的补偿,并加强对居民的教育培训,让居民可以在其他的行业寻求发展道路。农村社区还需要加强对养老托残制度的建立,使老人、残疾等得到社会保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城镇化率成为我国提高经济的发展方式之一,但如何对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进行治理,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需要注重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居民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等。

参考文献:

[1]徐世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网络供给模式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29-33.

[2]陈藻,冷天.“人”的城镇化背景之下的农村新型社区治理研究――以成都市温江区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2015,01:111-116.

[3]丁宁宁,李国锋,袁王月.新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模式变迁的制度选择――基于多案例研究视角[J].农村经济,2015,06:56-61.

[4]贾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结合部社会治理问题研究[J].理论导刊,2014,03:10-13.

[5]华芳英,鲍忠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中心能力建设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07:23-26.

[6]刘国章,王志彬.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建设研究――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J].陕西农业科学,2014,09:91-94.

篇14

一、“微时代”背景下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越性

要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当代大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而“微时代”呈现的新特点有助于对当代大学生实行更加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当代大学生的普遍认同并广泛应用微信、微博

依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资料看来,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手机网民大幅度增长。当代大学生自身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事物,微信、微博作为网络媒介的新事物,大学生能很快接受并利用这些电子设备。据多个学者对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是发微博、微信的主要群体之一,并且他们对微信、微博的使用量将逐步提升,当代大学生不仅在电脑上、手机上更新微博,还在手机上发布微信。在“微时代”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学生对微信、微博的认同度高、使用率频繁的特点,在微信、微博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布,使他们潜移默化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对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有重大的意义。

(二)微信、微博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多样化

首先,在“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纯理论的教学内容,内容更加海量化、专门化和时代化。与此同时思想课的老师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平台及时发送一些大学生感兴趣的能够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兴趣,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贴切生活性,多方相互互动。这样就不会觉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空虚,进而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其次,方式上,“微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得到革新,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单向灌输走向了双向互动,教育平台从网上到网下。教育者与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交往空间更加广阔、地位更加平等,双方通过微信、微博相互互动了解、学习。这样就进一步提升了当代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同时手机的便捷性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性,采用多样的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贴切地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微信、微博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师生交流直接化

“微时代”为师生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平等开放的平台,双方之间可以进行关注、评论、转发、共享等拉近了他们之间交流互动的距离,教育者可以积极关注大学生的微信、微博动态,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直接准确快速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而跟他们互动,根据当代大学生实际情况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使了师生之间的良性关系的形成。这样就强化了主体之间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更好地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互动结构模式,同时也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使得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在质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微时代”背景下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性

(一)传播信息复杂性导致部分大学生价值判断缺失

“微时代”下,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通过微信、微博大学生可以了解到各种纷繁复杂的内容。部分内容缺乏真实性,面对当前西方思潮渗透严重,意识形态斗争激烈的特殊状况,当代大学生处于这样复杂的教育环境中,微信微博在促使大学生了解优秀的思想的同时也会接受到一些错误的思想,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自制力差、自我甄别能力差,社会阅历不够丰富,容易受各种诱惑的影响,对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造成了一定的挑战。此外微信、微博的过度自由性,容易导致大学生忽略法制观念和自由意识过度,主流精神文化会受到物质文化的冲击,对思想政治教育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此外,“微时代”下,微信、微博的相对透明性,会暴露出一些社会下的不良问题,部分大学生会出现看问题片面化,看不清社会的本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当代大学生共产主义政治信仰,对中国未来的社会发展产生悲观的态度,导致价值判断缺失。

(二)传播内容直接性导致部分大学生思辨能力弱化

“微时代”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系统化理论教育,而是通过随时变化的直接的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方式具有直观形象性,使大学生容易接受思想政政治教育内容,也提升了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但是这种方式使部分大学生流于形式,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图片上,看不到图片文字背后真正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精华,会使大学生的认知模式朝着单一简易化的方向发展。部分大学生会深陷其中,形成固有的单一思维方式,形成了碎片化的思辨方式,缺乏整体逻辑性,不利于大学生真正认清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精髓,甚至有的大学生会丧失自己的主体意识,这对当代大学生未来各个方面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三)传播方式虚拟性导致部分大学生社会交往异化

“微时代”下,人们的交往方式具有虚拟性,当代大学生对网络信息敏感,在虚拟的环境下,容易使大学生真诚的表达自己的心声,但在这种虚拟的环境下,容易使大学生放松对自己约束进行交流,部分大学生过度沉溺于虚拟的“微时代”交流中,而缺少实际社会的真实交往,这样就降低了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惧怕现实生活与虚拟生活的落差,就不愿意面对现实中人的正常交交流。这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意义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三、“微时代”背景下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社会积极完善微信、微博平台的创建

“微时代”背景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要提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社会就要积极完善微信、微博平台。首先,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网页,开设学生自我学习平台,吸引当代大学生关注微博、微信内容,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利用微博微信的更新速度快、开放性特点,增多思想政治教育板块内容,使其真正占领网络媒体的阵地。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及时了解最新动态,有针对性地不断创新发展微信、微博平台,使其传播的内容更具有实质性的意义,不断优化微博、微信功能,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次,积极净化微信、微博网络平台。微信、微博的资源共享性、开放性、虚拟性使用简单性等特点,是虚假的信息容易入侵,当代大学生防范意识薄弱,会随意转发、评论消息,使一部分不良的信息得到扩散,这就需要加强平台的审核、监管制度,净化平台内容,完善相关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加大对对平台的管理监制、网络信息的安全监管力度,必须加强对平台信息的分析,敏锐挖掘信息背后的意识形态本质,加强平台动态监控,确保信息的正确导向。只有这样才会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

(二)高校积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综合素质

随着“微时代”的不断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帮助学生充分加强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的学习,还要掌握微信、微博的使用技巧,进而体现在行动上。在课上要进行理论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还要使用微信、微博平台上更新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他们进行教育。在课下通过微信、微博平台来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使用平台与大学生进行互动,组织学生讨论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就需要教师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不仅要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相关知识,还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辨识力,能够快速处理学生的问题。培养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此外,学校还需要调整教师结构,多引进年轻老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

(三)当代大学生积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