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金融风险管理策略范文

金融风险管理策略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5:16

金融风险管理策略

篇1

关键词:金融工程;风险管理;对策

金融工程学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飞速发展的一门新型学科,它包含了金融、数学、工程学、统计等学科[1]。金融工程的核心在于对新型金融产品或者业务的开发设计,其本质在于提高效率。

一、金融工程的特点

从以往对金融工程的运用中可以看出,金融工程就是一切金融活动的工程化,而工程化是指结合其它学科的内容来处理特殊问题的规范化过程。金融工程的主要特点就是工程化,是根据无套利均衡理论进行思考,并且在结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组合复制技术。金融工程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回避各类金融风险,从中寻找获取利益的机会,加强在市场中的竞争力[2]。金融工程作为现代管理金融风险的主要手段,其中本身比较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数理化,因为在金融工程的使用中涉及到许多复杂、深奥的数理知识,需要人们掌握数理化的相关知识以及各种处理方法才能够有效的运用,所以,数理化是金融工程较为明显的一个特点,目前,对于数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已经成为衡量金融工程的标志。

二、金融工程和传统风险管理方法比较之下的优点

在金融工程学没有具体形成以前,人们主要运用三种手段对风险进行管理,分别是资产负债管理、保险、证券投资组合[3]。这三种手段在风险管理中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把这三种管理手段和金融工程相互比较,能够发现金融工程在管理过程中有以下几个优点:

1、准确性和及时性

市场中基本工具的变化影响着金融产品的价格,而金融工程就是以基本工具为手段滋生而来,变化的趋势存在着微妙的规律,金融工程的性质能够让期货交易在逆向相等的操纵下发现金融风险,并且能够在交易过程中准确的防御风险。另外,流动形成的市场能够及时的根据市场价格做出相应的反应,有效的解决了风险管理中的时间滞后现象。

2、提高了金融市场的交易效率

目前,在市场中主要应用的金融基本工具有:现金、商业票据、债券、股票等,把金融工程的基本工具和金融风险的远期、期货、互换进行结合,形成了现代金融工程所应用的基本工具箱。通过各种各样的组合,形成了巨量大金融创新产品,扩展了投资者的投资角度、投资类型,也给投资者带来了合理的投资组合机会,能够有效的把风险控制在最小。还因为金融市场中拥有“套利”机会,投资者根据金融创新就能够获取没有风险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市场上的商品如果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失去了价格平衡,使用套利这种方法短时间内就能使产品的价格恢复平衡。

3、合理的避开了系统性风险带来的损失

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系统性风险事件,比如: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等都说明了,传统的控制风险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于现状,必须要开发出新的方法来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4]。从控制风险的思路出发,目前主要有两种控制风险的思路,一种是把指投资者在选择投资项目时,把自己分别投资在几个或者多个项目中,当金融风险产生时,对投资者带来的损失是非常小的,证券投资组合就是这种思路的主要表现,在面对非系统性风险时,这种方法能够较好的减少非系统性风险为投资者带来的损失,但是,当面对系统性风险时,使用这种方法能够收到的成果几乎微乎其微;另一种是把风险转移给有能力承担或者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风险越大意味了利益越大,投资者不能承担的系统性风险,可以转移给其他投资者进行处理。金融工程就是属于这种方法,运用分散风险、转移风险以及合理的控制风险等形式,能够让投资者合理的避开系统性风险带来的损失,当前,金融工程已经变成现代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中最主要运用的方法。

三、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金融风险管理是指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衡量和控制风险及回报之间的所得所失,金融风险主要包括价格风险、信用风险、投资风险、流动性风险、风险、行业风险、数量风险、法律法规或政策风险、人事变化风险、自然灾害或突然事件等风险,而把金融工程运用到这些风险中都能起到不错的效果,以下针对风险管理中主要存在的几种风险进行分析。

1、金融工程在投资风险中的应用

根据相关资料得知,投资者如果在全球各个国家的股票市场进行分散化投资,能够有效的扩展股票投资组合的范围,从而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利益。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机构或投资者都使用这种方式进行投资,其中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这几个国家较为突出[5]。但是,部分国家的投资机构和投资者因为外汇制度的约束以及对流动资产的管理,不能把过多的资金投入其他国家的股票市场中进行操作。而金融工程的产生,全球各个国家的投资者都能够运用金融工程所制造的国际股票收益相互交换这种金融商品,就能有效的解决掉这个问题,从而满足了全球投资者的需求。

2、金融工程在风险中的应用

风险是指企业所有者把企业控制权转交他人进行,而所有者则成为企业的股东参与到企业利益的分红中,目前,部分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没有把股东利益最大化放在企业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没有考虑到股东的感受,甚至有的企业管理者往往会为了自身的利益或者在任职期间的权益而牺牲了企业长久的发展[6]。在这一现状下,企业股东可以通过金融工程来收购本企业,在股东所占的股权成为企业中超过了法律规定的比例时,就会成为企业的管理者或者可以对企业进行重组。

3、金融工程在数量风险中的应用

数量风险是指市场对某一产品的生产量、销售量以及交易数量不确定,这种不确定性也许会来自企业的生产方面,也有可能会来自社会对产品的需求方面。在以往主要是根据调整企业的生产过程来控制数量风险,但是,这种调整方法所产生的费用相对较多。在金融工程实现以后,根据数量风险的特征,金融工程制造了两种新型产品,分别是产品期权和宏观衍生的金融产品,企业可以分析宏观衍生的金融产品交易,从而分散和避开数量风险带来的损失。

四、促进金融工程在我国风险管理中发展的对策

金融工程是根据社会需求而衍生的产物,顺应了时展的潮流[7]。首先,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到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和价值,明确金融工程在我国风险管理发展的地位;其次,针对我国金融工程发展较晚、缺少专业性人才的现象,在对金融工程的运用和研究中,缺少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政府应该聘请一批金融工程专业能力较高的人才来我国授教,在学校开设金融工程相关联的学科。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企业金融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让工作人员能够对金融工程有着全面的了解,通过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对金融工程的相关运用。最后,对我国目前的经济体系和金融系统进行改善,要充分的认识到制度和业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还需要把金融工程的发展现状和我国金融机构的需求以及存在的风险有效的结合起来,合理的制定出适合我国发展的金融工程方案。从事实的角度而言,金融工程本身作为风险管理技术,其只能通过金融工具的组合使用来对风险进行分散,从而以此来促使风险明确化发展。但是其本身很难真正成为减少乃至降低风险的有效途径,因此对于金融工程的风险管理必须要理性认识,要在微观角度促使经济主体更全面,而在宏观方面由于市场投机力量的攀升,直接提高了系统风险的概率。所以,要想真正做好风险管理,就必须要采取科学化的方法及技术,同时也需充分结合风险管理实践来将二者进行有效融合。另外,对于经济体系和金融体系来说,金融工程的发展必须要不断的对其经济主体系统的内部风险控制主体加以完善,并联合政府实施内外同步监管,这样才能真正促使主体所承受的风险获得全面监控和管控。

五、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工程是一门全新型的学科,它打破了传统的风险管理手段,是根据社会需要而衍生的产物,作为一种新型衍生的学科,表现出了传统风险管理所不具备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了金融市场的交易效率;合理的避开了系统性风险带来的损失。根据金融工程的价值和作用来看,势必在未来的金融风险管理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我国应该把金融工程作为一项长期性发展的对象,从多个角度促进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形成,从而进一步加强我国的国力。(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参考文献:

[1]卢伟阳.浅析金融工程和外贸企业外汇风险管理[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7(03):75-78.

[2]杨世峰.中国金融工程学科及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发展———2013年中国金融工程学年会暨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论坛综述[J].宁夏社会科学,2013(05):42-45.

[3]李婕.金融工程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04):32-33+37.

[4]左相国,张伟.金融工程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0(09):138-139.

[5]沈沛龙,崔婕.金融工程学科发展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010年中国金融工程学年会暨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论坛综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04):16-19.

[6]于天宇.金融工程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发展实践[J].中国外资,2011(24):116.

篇2

【关键词】金融风险;风险管理;管理策略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的健康平稳发展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对金融风险管理策略的研究对于防范和规避金融风险,确保资金安全,提高资金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任何企业都要面对风险,任何经营活动都有风险。所以任何企业要想取得成功,都必须学会风险管理。金融风险管理是特别针对金融行业而言,指因不确定因素的发生而给金融活动造成的损失或者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不确定因素被称为风险因素。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分析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造成资金损失的大小以及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风险管理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风险意识开始到风险识别,再由风险识别到风险分析,到风险处理后的风险控制和反馈,最后又返回到提高风险意识,开始新一轮的风险管理过程。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风波迭起,危机频发,引起各国政府和金融界的广泛关注。而随着我国金融领域的进一步改革与开放,在原本比较薄弱的金融体制基础上,金融市场产生风险的因素逐渐增加。因此,分析和研究金融风险根源以及金融风险管理策略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二、我国金融风险的产生根源和表现形式

我国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有金融行业自身的特点,也有我国特殊国情下的产物。从金融行业内在原因来看:

1.金融业务活动的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与一定环境变化相结合,就会出现风险问题,存在潜在的资金损失的可能性。如果处理不当或者缺乏必要的风险控制措施时,风险就会产生。

2.现有的金融管理理论和方法不能完全满足现实需要,其分析基础是在完全均衡假设和静态假设下得出结论,却要应用于非均衡状态的,复杂多变的现实经济活动中,必然常常遇到挫折和失败。

3.金融管理人员能否根据环境变化做出正确决策并组织实施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如果不能完全做到,就会给金融管理目标带来不良影响,造成风险。

从外部环境来看:

1.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在快速发展,然而由于众多原因,相应的金融运行有时紧缩、有时放松和再膨胀,加大了银行风险管理的困难。

2.我国人民银行侧重于法规性监管,忽视风险性监管,金融风险控制环节薄弱,金融立法和执法不健全,金融体系不规范。

3.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市场信用体制的建立更是任重而道远,许多企业改革不规范,造成巨额的银行不良资产,给银行信贷资金运作带来风险。

在我国金融业快速扩张的同时,金融发展中的风险隐患也在不断加剧。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形式。

1.管理体制风险。这是指金融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引起的资金损失或运营效益下降。由于在实际工作中的管理效率降低,监督乏力的问题,以及其内部之间、与业务部门之间、与外部的经济单位之间,存在不协调和沟通不及时等问题。管理体制风险是最大的风险,对该风险的化解与防范极为重要。

2.金融交易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不能或不愿履行合同规约的条款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这是当前我国银行业比较突出的金融风险。虽然我国几次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划出不良贷款,使不良贷款比率下降,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不良贷款还是相当高的。我国银行自身约束不利,对债务人的法规约束软化也是造成信用风险的原因。

3.金融改革风险。是指因出台一项政策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毫无疑问,一项政策或改革的实践是为解决现实中的突出问题,但也可能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又产生其他问题。从风险的角度分析,就是又增加了一些新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轻则影响政策或改革的成效,重则危及政策或改革的成败。因此,政策风险是决策时首先应该充分考虑的。

4.资金运作风险。资金运作风险包括资金流动性风险和资金管理风险。流动性风险指没有足够的现金清偿债务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而给银行带来的损失的可能性。资金管理风险是指因资金被挤占挪用而不能满足支储需要或存储不经济所产生的负面作用。这种风险出现时将严重影响商业银行。

5.金融机构内部管理风险。内部管理风险主要有技术风险和道德风险。由于金融活动和金融关系的复杂性,使得金融人员及有关业务人员在工作中可能出现技术性差错而带来损失。例如随着金融办公自动化的提高和金融管理任务的增加,线路故障、操作失误、黑客入侵、数据丢失、业务差错等问题时有发生。道德风险是指因金融人员道德品质下降,给资金安全带来的负面影响。在金融活动中,有些金融人员抓住各种机会以各种似是而非的名目、借口和手段侵吞公款的事件屡见不鲜。

6.利率汇率风险。我国银行业及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之间时常会互相竞争抬高存款利率,收揽储蓄。这种竞争方式使得利率风险大大增加。此外,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变动频繁,直接影响外汇资产,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高汇率风险。

三、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策略研究

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现状是值得人们担忧的。建立符合金融行业战略定位的科学、完整、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是我国金融行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从宏观角度看,我们应该采取以下策略:

1.完善金融法制法规。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需要成熟的金融法制法规来防止金融犯罪。1993年起,我国着手的金融领域法制建设已经基本形成。法律手段作为金融风险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手段日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但是要达到理想的效果还有待于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

2.加快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加快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是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前提。这些工作包括建立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真正实现利率市场化;完善票据贴现市场为企业和银行短期融资创造条件;加快资本市场发展,适度扩大股票和企业债券市场规模。国家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保持必要的力度。以期在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和低通货膨胀率的同时,继续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从而保持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和国民经济的内外均衡,进一步增强我国抵御国际投机势力和国际金融风波冲击的能力,实现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

3、加强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必要条件。加强金融监管需要从目前的法规性监管向风险性监管转变,从单一的现场检查向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并重转变。逐步健全对金融机构的接管、终止、兼并和破产等制度,以及对金融机构负责人的离任审计制度、要建立金融监管责任制。监督金融机构降低资产风险,提高资产质量。

从金融风险管理具体操作上,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对金融操作人员强化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把风险意识贯穿于金融人员的工作中,深入到金融部门内部,使他们在注重工作成果的同时,要善于及时发现可能的风险。只有在金融部门内部形成风险意识的氛围,开展金融风险管理才有可能。

2.制定金融风险评级机制。在找出潜在的风险之后,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将造成的损失是非常的重要的。风险造成的损失取决于风险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风险评级制度可以使风险分析定量化,为选择最佳的风险管理策略提供可靠依据。风险评级机制就是在风险识别和衡量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排序,列入不同的风险级别。风险级别一般有高频率高损失、高频率低损失、低频率高损失和低频率低损失四种类型。相应的金融风险管理策略的选择也有、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四种。可以用来防范和化解风险。

篇3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1

互联网金融作为传统金融行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结合产物,采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将金融行业与相关用户有效地联系在一起,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加快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但是,互联网金融在为用户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也存在较大的金融风险,对用户的资金安全产生严重威胁。本文在对互联网金融行业风险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详细概述了风险防范策略,以期对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互联网金融简述

互联网金融,即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金融行业采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与信息通信技术实现用户资金支付、借贷、投资与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模式。也就是说,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行业的结合衍生体,其主要形态包括金融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互联网货币基金等。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与包容,这也是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行业最突出的不同之处。

互联网金融采用先进的大数据技术与社交网络技术,将广大用户联系在一起,为线下用户提供了一个自由平等、开放包容的互联网平台。资金需求方与资金供给方可以通过该平台获得自身的所需信息,同时,可以在公平环境下进行自主交易,交易过程真实透明。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

(一)风险问题

1.网络安全风险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网络安全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第三方支付终端安全问题。因第三方支付终端出现技术漏洞,使得用户交易信息发生泄露。例如发生在2013年的支付宝信息泄露事件,对用户信息产生严重的安全威胁。第二,数据库安全问题。如今的数据库时代,许多用户信息被曝光,如果发生恶意侵袭事件,必定涉及用户信息,最终导致用户数据安全受到威胁。第三,平台安全问题。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一旦受到安全攻击,可直接导致系统瘫痪,导致用户数据被曝光。

2.技术风险

在互联网金融行业,对于成熟技术方案的要求非常高,一旦发生技术安全问题,后果不堪设想。然而,在对技术方案进行选择时,往往存在错误选择的风险。此类风险不但出现在操作系统中,而且还会因客户最终的软件兼容差导致信息传输变慢,最终导致更大的风险问题。

3.信用风险

通常情况下,在用户约定的借款期限内,若借款方未履行约定的业务期限,就会引发信用风险。在互联网金融行业,因其服务模式存在一定的虚拟性,支付双方仅能通过网络技术进行沟通,因此交易信息的真实性受到一定的质疑,进一步增加了信用风险。

(二)原因分析

1.监管政策缺失

当前,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政策欠完善,行业相关监管机制大多通过企业自律的形式维持,互联网金融平台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讲,网贷平台跑路潮就是监管机制欠完善的重要表现。截止2015年11月,我国网贷平台总体数量达3769家,其中问题平台达1157家,仅11月份,问题平台就达79家,其中跑路的平台占77.22%。这在很大程度上显示出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政策的缺失。

2.行业自律能力较差

当前,互联网金融行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完善,政策监管并未完全覆盖,这就给那些并未打算长期发展的企业带来可乘之机,许多不具备行业资质的企业混进来,导致整体行业的自律能力下降。

3.传统金融行业的回击

毋庸置疑,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对传统金融行业带来一定的冲击。但传统金融行业已提高警惕,不断完善自身组织架构与业务体系,在诸多方面做出回击。例如,各大商业银行逐渐开始建立互联网金融体系,组建电子商务平台;各大保险公司开始网上销售保险理财产品;各大证券公司逐渐实现网上开户,设立互联网网络平台等。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

(一)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

虽然互联网金融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但其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却不容小视,因此,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政策必然要尽早提上日程。2015年12月28日,为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相关业务活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正式。以负面清单形式划定业务边界,并且明确提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不得吸收公众存款、不得归集资金设立资金池、不得自身为出借人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等,严格打击非法集资行为,力争全面净化市场环境,为广大用户的合法权益提供安全保障。相信该《意见》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给予违法违规行为重重的打击,进而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行业自律

互联网金融属于新生事物,作为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行业的创新产物,监管政策难免存在涉及不到的领域。在监管政策欠完善的背景之下,互联网金融行业需要自律。这就要求互联网金融企业对整个行业负起责任,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同时,行业应建立自律协会,参与企业进行互相监督,并定期举行行业自律活动。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净化行业乱象,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行业内各大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恶性相争。

(三)完善风险控制制度

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而言,保证其正常运行的关键问题就是风险控制。在当前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相对匮乏的阶段,全面的风险控制制度的建立必不可少。企业应组建起专业的风险控制团队,对企业运营中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控与评估,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避免风险问题的发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风险问题对于行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为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对行业风险管理的研究势在必行,希望通过本文的概述,能够引起行业相关管理人员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重视,日常管理中正视风险问题的存在,针对风险问题给出相应的防范策略,由此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冯非.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及其防范策略研究[J].现代企业文化,2015(2):86-86,88.

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策略

0 引言

在我国金融行业中,互联网的出现一方面推动了金融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金融风险。近年来,我国社会出现了许多利用互联网杂诈骗的行为,给我国当代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了促进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就必须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确保我国金融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1 互联网金融的概述

互联网金融指的是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的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是一种全新的金融业务模式。在互联网金融中,它不是简单的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而是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金融业务的往来。随着信息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而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使得互联网金融的具有一定风险性。为此,做好风险管理意义重大。

2 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互联网金融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工作的需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已经延伸到自助转账、第三方支付、网金融电子商务等模式。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里,互联网金融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人们通过互联网进行金融活动,所涉及金额越来越大,使得我国金融市场日渐繁荣。然而互联网作为一种非工具,它本身具有开放性,人们在使用互联网金融的时候,需要承担较大的互联网金融风险,如竞争风险、信誉风险、经营风险等,一旦风险发生,不仅会影响到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还会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面对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互联网金融要想更好地发展,就必须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只有做好风险管理工作,互联网金融才能得到健康发展,进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1]。

3 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

(一)网络安全风险

互联网金融是与互联网为依托的,人们在进行金融活动中的时候需要依靠计算机或移动设备来完成,然而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在这个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人们在使用互联网金融的时候很容易遭受到网络黑客的攻击,网络系统遭受到攻击,就会造成重要的信息泄露,进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竞争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扩大了金融交易方式,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我国传统银行价格面临着的较大的竞争风险,与互联网金融相比,传统银行的业务将受到巨大的冲击。

(三)信誉风险

信誉风险指的是参与交易活动的主体不能按照约定时期履行相应的职责,互联网金融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交易,而互联网具有虚拟性,对于企业而言,在向银行申请贷款的时候会虚构自己的财务信息,等到了偿还贷款的时候,企业往往会借经营不善,不再规定日期内归还。另外,在电子商务中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中,常见的信誉风险有卖家信誉风险,买家信誉风险,第三方支付平台信誉风险。如买家在支付款项后,卖家不能按时发货,这就是典型的卖家缺失信誉

(四)法律风险

尽管互联网金融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是我国对互联网金融立法方面的规定还没明确,现有的法律法规都只是针对传统金融业务,不适应互联网金融,使得人们在进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时候市场发生纠纷,严重的还会引起网络诈骗,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4 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策略

(一)加大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互联网金融作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依赖性也越来越高。而网络安全风险作为威胁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就必须重视互联网技术的应用[2]。如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技术等,都可以有效地保障人们在互联网金融活动过程中的安全性。

(二)转变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

随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我国传统银行既迎来的机遇,同时也面临了较大的挑战。在机遇面前,银行要把握时机,抓住机遇,为银行的发展提供保障。面对挑战,银行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刻认识互联网金融的弊端,要善于扬长避短。在银行发展过程中,要积极的转变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强化资产负债组合,优化银行资产结构。同时,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负债可控性,促进金融业务的发展[3]。

(三)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

互联网金融作为我国社会经济的一部分,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可以有效地减少金融风险,促进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完善企业、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对企业、个人进行客观的信用评价;其次,完善互联网身份认证,确保互联网金融的透明度[4]。

(四)完善金融法律法规

在这个国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法律来提供保障和依靠,只有健全的法律体系才能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首先,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应的金融监管法治体系,确保金融监管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次,要完善金融立法,使法律能够有效地运用于金融经济活动中,规范金融套利行为,保障资金安全。另外,金融监管机构还可以利用现有的一些制度,建立起有效的反馈机制,提高对金融活动的敏感性,逐步减少现有的金融管制,在确保我国金融稳定的前提下积极的推进金融自由化进程,实现资金在市场内部和市场间自由流动,使市场机制发挥真正的作用,降低整体市场运行成本[5]。

(五)提高风险管理的认识

随着互联网的发扎,我国金融行业引来了发展的新时期,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也在不断增加。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虽然活跃了金融市场,然是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为此,对于个人而言,在进行利用互联网进行金融业务的时候,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性,做好风险管理工作,降低不必要的损失。对于银行而言,就必须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在发展信贷业务的道路上不断提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时刻保持较高的风险意识,在银行内部完善风险管理制度,进而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进而促进银行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6]。

(六)加大专业金融人才的培养

信贷业务在银行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银行信贷业务风险也越来越大,为了确保银行信贷业务的稳定发展,加大专业内控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金融管理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金融专业知识、理财知识、高超的沟通技巧,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与客户沟通中能够维持银行与客户之间的良好关系,具备超强的风险意识以及风险管理能力。对银行内部,银行必须加大专业的金融人才的培养,尤其是CFP、AFP人才方面的培养;其次,同时还要放开政策,拓宽人才招聘渠道,引进国内外高素质的人才,注重专业技能及专业知识的培养与培训。另外,为了稳住人才,商业银行应当为专业的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政策待遇及收入待遇,进而为银行的发展提供保障。

5 结语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增加了金融风险。面对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我国金融行业要想稳定发展,就必须全面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只有做好风险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防范风险法,降低风险的发生,确保金融活动安全,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鹏.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

[2]康欣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启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3]吴钊.在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背景下的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4]王泽华.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风险管理研究[D].河南大学,2014.

篇5

关键词:风险等级;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管理

1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等级分类

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存在着自身的特征,且随着农产品物流金融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根据层次分析法中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指标层次总排序的结果,即根据层次总排序综合权重系数的结果,可以进行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等级的分类,从而为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防范提供现实性的理论借鉴。在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农产品物流金融要素评价过程中,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的分布状态得到了有效反映。在国内外物流金融风险等级分类研究中,通常根据风险大小的相对程度对风险进行分类,以便有针对性地实施各级风险管理。

2基于风险等级的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管理策略分析

基于农产品金融物流风险等级的分类,借鉴于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调查性认识,可以归纳出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的管理策略依次如下。首先,在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中,应重点加强对一级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即加强对质押物合法性风险和仓单管理不善风险的控制和管理。质押物合法性风险包括了质押合同的风险、质押证件的风险、质押物产权的风险、质押物价值的风险、质押物保管的风险和质押物处置风险等。质押物合法性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法律意识淡薄、诚信不足、外部监管不力等原因。一些农业企业将来源不明、产权模糊或根本不存在的农产品作为质押物,甚至偷梁换柱、伪造仓单,将他人的物品作为质押物,往往为物流金融业务带来严重的后果。对质押物合法性风险的控制不仅依赖于外部法律环境建设,也要大力实施诚信宣传,同时对质押物的来源渠道进行严格审查。仓单管理不善是引发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的常见事件,导致产权纠纷,多方利益受损,甚至引起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中断。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很不成熟,缺乏统一的、有效的规范性操作,随意性很大,甚至带有人为扭曲的色彩。仓单管理的完善和加强主要依赖于物流企业自身管理的优化和改进,与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关系。物流企业应尽快制定翔实可靠的仓单管理程序,督促各方严格按照标准程序办理仓单交接手续,才能逐步降低仓单管理不善风险。其次,在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中,应加强对法律法规缺失风险、质押物品种选择风险、质押物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企业诚信风险的控制和管理。我国目前尚不存在针对于农产品物流金融的专门性法律法规,这是阻碍农产品物流金融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外部因素。美、英、德等西方国家在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处理中,都可以寻找到针对性很强的法规条例,极大地减少了农产品物流金融的不确定性。在这种局面下,应根据自身的风险状况,率先制定一些地方性的法规条例,以确保区域农产品物流金融的顺利实施。此外,由于农产品物流金融比其他物流金融而言又存在着明显的特征,因而需要对相关法规条例进行细化。农产品质押物品种繁多,且质押物的特性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为质押物价值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于金融机构、农业企业和物流企业而言,对质押物选择的倾向也不同。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希望选择质量较好且稳定、市场需求量较大、市场价格波动较小的农产品作为质押物,而农业企业希望选择质量较差、质量季节性变化明显、价格波动较大的农产品作为质押物。因此,在质押物的选择上,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需要加强对质押物选择的监督。质押物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主要源于对市场价格预测的偏差或失误。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是常见的现象,不可避免,因此,在贷款额度核算和质押物价值核算时,需要将质押物价格波动的因素也考虑进来。在现实的业务操作中,银行机构和物流企业对作为质押物的农产品的特性并不熟悉,对市场价格信息掌握得较少,甚至对价格波动并未进行预测,只以历史数据为参考,再加上质押物选择不当的影响,必然经常导致质押物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目前,银行和物流企业应尽快建立起质押物价格评定和预测制度,完全可以将这种风险降低到低层次风险。在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中,应重视对三级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即重视对物流企业组织结构设置风险、物流企业员工素质不足风险、商品监管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在新的物流形式下,一些物流企业组织结构僵化的弊端开始显现出来。许多物流企业并没有设置专项负责农产品物流金融的部门,导致管理失误频发,管理成本增大。同时,专业从事农产品物流的企业,也很少针对物流金融的需求设立专项的职能部门,仍旧采用传统的组织结构模式。可见,为了适应和促进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发展,物流企业应逐步实行组织结构的变革。物流企业员工素质的不足不仅是阻碍农产品物流金融发展的不利因素之一,也是阻碍物流行业成长的突出性因素。我国物流企业普遍不重视员工业务素质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滞后,导致员工无法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业务胜任力逐渐下降。农产品物流金融是一种新颖的物流业务,许多员工对这一业务缺乏深刻的认识,在操作中把握不住要领,达不到物流金融业务的基本要求。可见,物流企业员工专业技能的提高是降低员工素质风险的必由之路。商品监管风险是指物流企业对农业企业所提供的质押品的监管的偏差或失误。质押品的存在是农产品物流金融赖以存在的前提,而对质押品的监管是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顺利实现的条件。由于经验的匮乏、制度的缺失和重视程度的不足,物流企业在质押品监管中经常产生不良现象,如质押品选择不当、仓单提取程序错乱、质押品变质毁损等。因此,对于物流企业而言,应尽快制定严格的质押品监管章程与制度,确保质押品的顺利流转和交接。最后,在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中,除了有针对性地对一级风险、二级风险和三级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外,也要关注对四级风险和五级风险的控制和管理,防止在高级风险下降的同时,发生低级风险上升的现象。同时,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各方,应时刻加强对低级风险的监测,防止低级风险的突发性爆发。

3基于风险等级的农产品物流金融参与主体的风险管理策略分析

从银行的视角来看,由于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伴随着农业企业生产的全部活动过程,可能面临着来自采购、生产、运输、销售、售后服务、货款回收等方面的风险;同时,也存在着政治、经济、自然等风险;此外,还有信息系统风险、物流企业监管风险等。因此,银行机构需要对农业物流金融项目进行全封闭管理,或进行专人管理,实施成本费用独立核算、销独立做账、效益利润单独反映的业务方式,大力探索分散风险和转移风险的金融技巧。从农业物流企业的视角来看,由于物流企业的物流运作监管直接影响到物流金融贷款项目的安全回收,因此,物流企业应加强对融资农业企业的信用调查,选择信誉好、实力强的农业企业,避免与不良信誉的农业企业合作,合理地评估农业企业的动产质押,准确把握客户的履约能力,才能合理确定担保款项。同时,应充分掌握农业企业农产品生产和库存的状况,了解采购、销售、运输等实际信息,以及质押物的市场变现能力,优先选择市场需求大、储运方便、变现迅速的优质农产品作为质押物。从农业企业的视角来看,由于农产品的市场供需和市场价格经常产生波动,导致质押物存在市场运营风险,因此,农业企业在质押物选择上应优先选择市场价格稳定、需求量大、变现及时、储存方便的农产品,时刻关注农产品的市场信息,根据信息及时采购和销售,缩短资金周转时间,合理控制现金流量,将市场价格波动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同时,也要建立良好的企业信誉,缩短金融机构对质押物的评估时间,减少现场管理费用,降低融资成本。

4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改进策略分析

在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中,为了提高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运作成效,应改进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提高仓单管理的安全性,并培育农业企业的诚信度。农业企业诚信意识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但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重视程度不够,不采取循序渐进的培育措施,必将长久地阻碍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发展。银行机构在进行信贷业务服务中,应对农业客户进行诚信宣传,以及采取一些其他的诚信促进措施。仓单管理水平主要受制于物流企业的管理思想、理念和方法,因此,物流企业应将仓单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业务来对待,制定专项仓单业务规章并进行严格监督。其次,重视质押物的合理选择和物流企业员工素质的开发。在现有的业务运作中,农产品质押物的选择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仅关注了质押物的季节性,没有考虑市场需求、价格波动、政策影响等因素,导致质押物价值往往低于信贷额度,诱发了农业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和倾向。物流企业在招募员工时,综合素质一般并不低,但是,由于不注重员工的培育和学习,缺乏对继续教育的投入,导致员工业务能力无法跟上物流业的发展,对物流金融感到陌生,致使在许多业务环节上产生漏洞。最后,探索物流企业组织结构的改革路径,并及时出台一些对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这两个要素是农产品物流金融发展的潜在风险,尽管在现有的业务中尚未体现,但随着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规模的扩大,这些潜在的风险迟早会发生或爆发。

参考文献

[1]庞燕,易君丽.农产品物流金融发展的风险防范研究[J].物流技术,2012,31(15):7-9.

篇6

关键词:“营改增”;金融行业;税务风险;管理措施

引言

税收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管理税务风险上,提前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这样能够有效避免一些风险问题的出现。在营改增的背景下,如何正确的使用税收政策来加强管理成为了企业应该重点研究的问题,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做好税务风险管理工作,将会直接增加企业所要面临的税务风险,这将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

1营业税和增值税的利弊分析

1.1营业税

营业税最大的优势在于整个计算过程较为简单便捷,而且在后续的核算过程中也会十分清晰,整个过程没有十分繁琐的报表和相关操作,因此更容易让企业所接受。但是营业税的缺点也十分明显,那就是在进行流转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重复,一旦出现重复问题将会直接增加纳税人的负担。

1.2增值税

增值税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解决营业税中的税基重复问题,企业在进行缴纳的过程中只需要缴纳流转增值的部分。虽然增值税有许多优势,但是其最大的劣势在于报表较为繁琐,而且涉及的细节问题较多,无论是计算还是后期的核算都会较为复杂。除此之外,在对增值税的发票进行管理时也会显得较为复杂。

2“营改增”对金融企业带来的影响分析

2.1对金融行业税负的影响

在“营改增”的背景下,对于金融企业的各方面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众多的影响中,对金融行业负税的影响会比较大。在正式实施“营改增”之前,金融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营业税税率为5%,在开展“营改增”以后,金融行业的实际税率则上升为了6%。虽然在营改增的背景下,金融企业可以对一部分税额进行抵扣,但是在具体的抵扣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我国所提出的法律规定,企业在进行税额抵扣时,不能将劳动力成本计入其中,也就是说劳动力不能进行直接性的税额抵扣,但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人力成本占据了企业总成本的一半以上,由于劳动力成本所占份额较大,而且无法进行税额抵扣,因此想要从根本上对金融行业的税负进行降低则显得具有一定难度。

2.2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在“营改增”的背景下,金融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会变得更加复杂,在实施营改增之前,金融行业的应税收入会直接记入收入,而应缴营业税则会直接记为支出,营业税的税率较为单一,在进行核算的过程中,只需要人工对个别项目进行适当的调整就能够快速的进行计算和核算,整个过程都会较为简单且便捷。但是在“营改增”以后,金融行业的应税金额包含税额以及不含税收入,税额会被直接归类为应交税费,而不含税收入则会归结到支出类的相关科目。这就直接导致在“营改增”的背景之下,金融行业的计税原理会变得十分复杂,在计算和核算的过程中需要人工对价税进行分离,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再开展相关核算工作,整个过程会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2.3对金融企业纳税管理的影响

在“营改增”的背景之下,金融行业想要对相关税额进行抵扣则必须要按照相关规定获得增值税的专用发票,在经过一系列的确认以后才能够对税额进行抵扣。但是部分金融行业在对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获取的过程中,会出现虚开和代开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对于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这就需要金融企业必须要加强纳税管理工作。除此之外,在“营改增”的背景之下,金融企业必须要与税务局进行数据交换,在对相关数据进行交换和确认完成以后才能对进项税发票进行进一步的确认,整个过程显得较为繁琐。对于金融企业来说,税务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项较为复杂且难度高的工作,因此许多金融行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税务管理问题,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如果不对现存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将会严重影响金融行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3“营改增”后金融业务税务风险分析

3.1制度执行的税务风险

想要在“营改增”的背景之下对金融企业的税务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则必须要对我国所提出的相关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只有在充分了解实际内容的基础之上,才能对其进行合理利用。在“营改增”的背景下,增值税的税率由于行业的不同会产生一定的差异,因此不同行业的税率也会有一定的不同,而税率的不同将会直接影响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之间的抵扣,金融行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采用营业税制度,而营业税制度的操作过程较为简单,不需要过多繁琐的步骤,这就使得金融企业会形成一些惯性思维,导致在营改增的背景之下,企业的财务人员缺乏对增值税的深入了解,企业也没有组织财务人员对增值税进行统一学习。由于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得在进行进项税或是销项税抵扣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会直接导致金融企业需要承受本不应该承受的财务损失。除此之外,部分金融企业的税务管理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工作混乱的情况,这对于企业合理控制税务风险会产生不利影响。

3.2发票管理的税务风险

上文提到在“营改增”的背景之下,金融企业想要进行抵扣则必须要获取专用的增值税发票,但是增值税发票的整个开学过程十分繁琐,会涉及多个不同的部门,任何一个部门出现一些细小的问题都会导致发票最终出现开具错误的情况。根据我国相关规定,金融企业在支付各类手续费时间的进项税额是可以进行抵扣的,但是由于金融企业的日常业务量较大,因此对于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有一定要求。金融企业在对发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会存在虚开代开的问题,部分金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提高抵扣税额,并没有对虚开增值税发票的相关行为进行严格防范,部分企业甚至会直接默许该种行为,虚开增值税发票的行为对于企业的发票管理会造成不利影响,而且这样的问题涉及到相关法律责任,对于企业的发展会十分不利。

3.3纳税核算的税务风险

“营改增”的背景下,对于金融企业的财务人员综合素质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由于计税方法变得更加复杂,许多财务人员需要对日常工作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对于每一笔业务都要进行详细的价税分离,在审核计算的过程中要严格谨慎,否则将会直接增加企业所需要面临的纳税风险。在“营改增”的背景之下,金融企业的各项收入范围都会发生一定变化,对于不同的业务则需要采用不同的税率,在进行核算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细致的区分,这就需要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能够正确的对税率进行使用。但从当前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由于金融企业的业务量较为庞大,日常工作内容较为繁杂,这就使得财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出现未分别核算收入的情况,这样的问题将会直接导致企业要承受相应的经济损失。

4“营改增”背景下金融行业税务风险管理策略

4.1加强对增值税政策的学习

金融机构在对税务风险进行防范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对会计和税务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如果会计和税务人员缺乏对增值税相关政策的了解,将会直接导致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无法应用相关政策来减少应纳税额。部分会计和税务人员由于缺乏深入了解,使得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违规行为,这样的问题都会严重影响金融企业的稳定发展。因此金融企业必须要定期开展增值税政策制度的学习活动,让财务人员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不断提高自身的实务操作能力,能够合理应用各项政策来帮助企业减少应纳税额。金融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始终秉承“实用高效”的发展原则,在开展培训工作时树立层次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思路,将具体的培训内容进行细致的划分,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添加一些具有特色化的内容,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培训效率。除此之外,金融企业还需要开展相应的学习动员会,提高企业内部员工对增值税法规政策的重视度。在开展学习活动时,对员工进行正确的思想和方法指导,动员员工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各项学习活动中。在对相关政策制度进行学习时,需要始终围绕增值税的相关概念以及具体内涵,让工作人员准确掌握征税范围、纳税人的分类管理、计税方法以及相关税收减免等内容。为了进一步加深员工对知识点内容的印象,在开展培训活动时可以融入一些实际案例,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提高培训效率,同时也会增强工作人员的实务操作水平。在开展完高效的学习讨论活动之后,金融企业的高层领导人员需要对本次参加培训活动的工作人员进行评价总结,在一段时间以后需要参加培训的人员完成相关考核,考核结果对于工作人员的未来发展情况会产生直接影响,为了打造更好的学习氛围,金融企业可以制作一些工作手册和企业网站,这样能够让工作人员随时随地对增值税税收政策进行学习,对于在培训过程中表现较为优异的员工,企业可以给予相应的奖励,这样能够更好的发挥带头作用。

4.2完善部门间的沟通传导机制

金融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工作较为复杂,其中所涉及的相关部门也会比较多,最为主要的包括企业本身、税务局以及一些中介机构。金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想要对税务风险进行更好的防范,则必须要建立完善的沟通传导机制,让各部门之间都能进行高效的沟通和交流,能够及时将税务局和中介机构的相关信息政策进行下发和部署,同时也能够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税务风险管理问题及时与相关机构和税务局进行沟通,通过高效的沟通能够对所有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对税务风险进行防范。在对沟通传导机制进行建立的过程中,税务风险管理人员首先需要认识到高效沟通的重要性,只有当思想意识发生改变以后才能正确地开展后续一系列工作,为了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企业需要定期开展周会、月会,对企业现阶段面临的税务风险进行深入分析,共同商讨解决策略,通过这样的工作方式既能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时也能及时对相关信息进行传递,避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信息孤岛的问题。

4.3对增值税发票进行专项管理

针对如何正确的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金融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学习,在发生业务时能够主动且正确的向供应商索要增值税专用发票。在对供应商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除了要看供应商所提供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以外,同时还要对增值税纳税人的身份进行严格考核,要尽可能选择增值税纳税人身份的供应商,这样能够方便后续索要增值税专用发票。如果在特殊情况下选择了小规模纳税人身份的供应商,金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则需要辅助供应商来获取相应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将增值税专用发票获取与工作人员的薪资结构和绩效进行直接挂钩,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责任感。在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过程中,金融企业必须要注重对客户信息内容进行核实,要求客户提供相应的付款凭证,只有在经过严格的审核以后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开具增值税发票所带来的一些风险问题。金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发票的管理,对于所开具的发票进行严格审核,辨明其真伪,对于虚开增值税发票的工作人员要进行严肃处理,从源头上对风险进行把控,这样才能避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影响。除此之外,金融企业还需要对所开具的发票进行不定期的随机抽查,做好存根和保管工作。

篇7

【摘要】自20世纪后半期开始,各国都频繁出现金融危机,需要将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通过不同的形式体现出来。尤其是零七年以来,美国爆发的“次贷金融危机”对各国家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造成世界经济出现巨大的动荡,目前我国也正在研究金融危机的原因、防范金融危机意识、虚拟经济、实体经济等。在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当中,专业研究人员一致认为,金融体系自身就有一定的脆弱性。因此,加大力度管理金融风险被视为我国经济管理的重点目标。

【关键词】金融投机攻击 脆弱性 风险管理策略

伴随着前些年出现金融危机的情况,本文根据我国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导致金融脆弱性的原因、针对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合理的风险管理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专业人士提供帮助。

一、我国金融脆弱性的具体分析

(一)信用基础薄弱与缺失法律环境

相关信用基础薄弱与法律环境缺失会造成行为上较大的差异,使得我国金融秩序非常混乱。金融领域具有超强的趋利性,其中普遍存在道德败坏的行为部分市场中出现参与者将伦理道德规范给抛弃,甚至出现损害其它参与者利益的不道德行为。但是,当参与者处于缺乏信用与法律文化的环境当中,出现欺瞒、耍赖、威胁、违约等道德败坏的行为不只是受到功利的驱使,这种行为更是习惯力量的制伏。在我国长期经济体制计划中各企业之间形成的“三角债”、银行与各企业之间的倒逼机制、地区政府与银行之间的强制贷款、逃废债务这都是不利于金融发展的三大弊端,外加自改革开放以来引发的文化撞车、超调、法律服务于权力、立法存在严重落后的现象,整个金融融资领域的信用方面与法律环境受到严重的腐蚀。对市场体系进行全面的观望,一些被欠的经济主体会立即在欠债中感受到平衡的感觉或者是干脆实行企业蓬齐式融资对策进行欠债还债,很少会出现有人为此受到良心的谴责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无严格规范的债务与债权如同桌子上散落的筷子,只要抽出其中一根整体就会瞬间的崩塌,在某种层次上加大了经融体系的脆弱性,因此,很难承受各种扰动产生的冲击与外在冲击。以上的一些理论并不能作为金融脆弱性的常理解释。由于存在的道德风险大多都属于是人为现象,并没有扩展到一种常见的社会气候。

(二)金融体系中存在严重的“产权虚位”

我国经济体系在转型过程中,产权中存在的题与多个领域改革需要面临的包括金融领域,这方面也是金融体系脆弱性的重点因素。金融脆弱性的分布非常的不合理,由于重点都集中在国有的四大商业银行为重点体系,面对这样的现象自然就与我国独有的畸形融资的结构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现阶段,业界一致的看法都是我国银行存在的脆弱性重点体现在资金方面的不良现象、盈利的效率较低、低资本充裕程度、资金方面流动性不足。主要的根源在于:首先,我国财产所有的权力都在国有商业银行人财产权之上,导致不具备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无法确保企业自身稳健的运用。其次,银行中的决策人员、管理人员、经营人员的工作流程犹如政治而并非从商。整体组织结构到处都散发着浓厚的行政味道,有关政治方面的虚拟现象完全覆盖了经济绩效。产权的不清晰为政府中不合理行为提供便利的条件,相关人员极易将经济的冲动与寻租行为转移到各银行的体系当中。有关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具体展现出,中央银行独立与货币政策的效率以及货币的膨胀息相关。为此,将自身失误的决策排除,政府对干预央行的监管、货币政策、信用政策都将会造成货币供给量过多的现象,使得经济输入货币的利率极不稳定。另外,由于政府直接参与信用贷款的活动导致商业银行承担社会的职能偏多,从而经济职能受到严重的压制。曾经发生的信贷资金财政化将是最好的例子。因此,产权出现的不明确现象最终会造成银行被迫转型为高风险收益项目的放贷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降低了信用贷款资产的质量,导致国有四大银行存在的脆弱性明显的增加。相比较之下,我国银行降低安全边界也并不能将银行家存在理性缺陷当做理由,而是自身存在特殊制度的原因。

二、二机攻击模型

布斯特菲尔德在1994-1997发展了一代标准模型,构建出一代金融投机攻击模型,由我国内线信贷增长函数作为表示。这些线条的基本条件完全与预期的条件有种相互的作用,可以充分的总结出投机攻击的唯一时点。但万一在行为的方程中将非线引入,就会造成多重均衡的效果。因此,需要将二代金融投机攻击行为方程中引入一定程度的非对称性充分的发挥二机攻击模式的主要特征。

图1 确定性模型中的攻击时间

通过图1可以充分的体现出当中有两条影子汇率线,一条对应信贷扩张速率,另一条对应着很高的信贷扩张速率,它们与固定汇率线的交点分别为A点和B点。现在设想初始的d满足:d

三、完善我国金融机体的有效对策

(一)将银行制度与企业制度进行有效的创新

一方面,我国需要通过对股份制度的逐渐改造来消除原来银行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加强完善银行内部组织的治理力度与管理制度。同时,强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加强企业中偿还债务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得到明确,促进各方面都能自主的经营、自行承担各种风险、并且两者之间都具备独立的法人主体,为两者中存在捆绑的现象及时给予消除,以此来规避传染的风险。

(二)加强提高金融体系的控制能力

虽然无法消除监管理性的缺陷,但是我国仍然具备很大的紧缩减少的空间。专业人士主要是根据金融监管当下改变监管的方式,规划监管的行为,清晰监管对象,提高监管力度,健全监管体系,以这些方面来实现金融脆弱--监管--预警--纠正的合理循环,为金融体系构建出安全性的区间。

(三)建立信息制度,提高信息流通的质量

基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信息作为实现经济效率的重点因素。只有金融市场增加信息的透明程度,规划金融市场的信息显露程序,为金融体系健全指企业的经济技术实力、履约守信水平评价体系,从而降低经济市场中信息的成本,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金融体系顺畅的运行,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抵挡市场因为盲目冲动的行为给金融体系构成为威胁。

四、结束语

总之,通过本文的具体研究金融一体化和金融的深化能有效的促进各国的货款数量明显的提高。在封闭式的经济当中,我国为金融中介供应货款的能力相对来讲具有一定的限度,但在全球化的经济基础中,企业的生产者可以在任何国家进行借贷,相对来讲信贷的收缩程度与价格方面受到的冲击也开始从单一的国家逐渐的扩散,这也是金融传染宏观主体的传播过程。而对于微观金融的传染模式,本文采取开放的经济条件下两国之间基本的金融传染模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并且概述因素变化造成金融传染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慧悦. 金融投机攻击、金融脆弱性与金融风险管理[D].吉林大学,2013.

篇8

投资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但是因为其本身存在风险性也会给企业的财产带来较大的损失,尤其是在我国的当前环境中,风险投资起步比较晚,还处于初级阶段,金融投资的风险性要进行更好的研究和分析,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得。要想减少这种风险的存在就要从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入手对风险类型做分析,最后找出金融投资风险的对应性措施。

对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金融投资风险的分析

企业金融投资主要是在企业的金融市场当中恩能够从事金融投资的行为,企业的金融投资风险也是在金融投资的活动中一些不确定的收益,可能是收益,也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甚至是本金的损失或者不确定的变化。金融投资风险存在于企业投资的全过程当中,但是金融市场在市场经济中一直存在不确定性,企业的金融投资也会受到很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从此可以看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企业金融风险投资,有几种类型,主要有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包含金融市场中的政策风险以及波动性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内部金融风险主要是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操作风险,风险控制制度不健全等等,一般来讲,财务管理过程中的金融风险都是指内部风险。以下对风险的具体类型进行分析。

企业财务管理中金融分先投资的类型

金融投资人在操作方面的风险。金融投资操作人员在金融活动过程中处于重要性的位置,因此操作人员的素养和对金融产品的了解以及对整个企业的市场情况都决定了金融风险的发生程度。很多企业在安排相关人员做金融投资的过程中,并没有对操作人员的基本素养进行考察,也缺乏投资前的培训以及实际的锻炼,这样非常容易让操作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产生种种问题和失误,由此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被降低。

金融投资决策的机制风险。很多企业在金融投资的决策上存在漏洞,以此让企业的金融产品选择也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益,甚至有些企业对金融投资决策也没有予以充分的重视,最后出现的问题是资本的有去无回。很多企业对这个问题会有所忽视,仅仅想到的和看到的都是高额的收益,并且盲目的跟随其他企业进行金融市场的投资,投资的决策需要按照已有的程序办事,如果企业对金融投资的期望过高,就需要深入到专业的机构或者投资咨询中心进行可行性分析,然后通过投资审议,在不了解具体金融产品的情况下,盲目的投资,会导致风险的发生和财产的损失。

金融投资风险的控制不健全。企业金融风险的控制机制不是十分健全,这样非常容易让企业面临更大的投资风险。风险是伴随着整个投资活动始终的,风险一旦发生,企业所面临的灾难就是不可估量的,经济上也会备受打击。很多企业的金融投资风险控制机制不是十分完善和健全,因此在日常的金融投资过程中,就缺少有效的管理,也没有更加全面的监督和控制,忽视了企业的资产管理问题。

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应对金融投资风险的措施

完善金融投资人员的岗位职责。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每一个人员都有自己的职责,做到职责清晰,各司其职是企业应该完善的一个工作方面,在金融投资方面也不例外。岗位责任制的建立可以从岗位的职责、权限入手分析,例如,将经理和副经理以及分析人员、操作人员等等的职业更加清晰化,无论是决策还是执行或者是资金的管理都需要做好岗位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不能出现一人身兼多职的情况,也不能让同一个部门的人员办理所有的金融交易活动,没有经过授权的人员不能去办理金融投资业务。另外,作为企业的金融投资分析人员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升在金融投资过程中对风险的判断能力。

企业金融投资决策制度的制定。授权审批制度就是按照企业金融投资的金额对不同的机构进行审批,若是遇到了一些投资上金额比较大的投资项目,那么就需要经过董事会议的讨论以后才能实施原有的投资计划。这项投资计划也需要根据讨论人员的集体建议进行不断的优化完善投资决策机制体系当中的投资追责制度,责任的追究能够让投资人员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也能够让其在投资当中更加细心,更加认真。企业投资所获得效益以及亏损和投资决策人之间的利益要联系在一起,一旦企业发生亏损,投资人的利益也将受到损害,并且在此过程中承担一定的责任。若是对投资决策,董事会存在不同的意见,存在明显的分歧,就需要将每一个成员的意见、建议记录下来,通过每一个人签字确认的形式,在投资结果明朗的情况下对其进行绩效或者责任的追究。

除此之外,每一种金融投资项目在决策的过程中都需要进行汇报以及审批,企业在主管投资的部门和人员也需要按照规定的日期向企业董事会以及财务管理部门做投资的报告。在报告中需要对本期的投资情况作详细的记录,主要有金融投资的类型,具体的盈亏情况以及投资最后所得的效果或者结果,还要对存在的风险进行估测和罗列[1]。

金融风险投管理体系的完善。首先,企业的每一个管理人员以及管理层中的人员都需要具备一定的风险性意识,在企业的内部也需要建立起合乎金融管理以及对金融风险进行投资的应急体系。 其次,还需要构建起较为科学的规范的金融管理体系,有效的考虑到金融投资、金融产品的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将风险合理的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构建金融投资决策责任体系,强化对投资主体的管理力度,并且还需要对金融风险的应对体系进行完善,制定出相应的应急预案,针对损失进行规范化的管理[2]。

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理策略

一、引言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时的重要传导环节。在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直接威胁到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随着我国金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模式受到金融市场的挑战。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监管部门对传统信贷业务监管力度的加强使得传统存贷业务的经营模式带来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以理财、债券、基金等为代表的新兴的金融市场业务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并逐渐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晰的认识到,在金融市场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经营风险日益增大,加强对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业务中的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现状分析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主要的几家国有银行先后开办了信托、租赁、证券、投资等业务,此时的金融行业属于混业经营时期。自1995年起,我国《商业银行法》的颁布正式从法律上确立了金融体系分业经营的制度。随着我国金融业务改革的不断推进,金融市场业务作为商业银行中的新兴业务也应运而生。具体而言,商业银行的金融市场业务与传统业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的现状。

(一)单笔交易的巨大金额对银行流动性产生影响

不同于传统的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与储蓄业务,金融市场业务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单笔交易的金额巨大。银行同业之间的资金业务往来一般都在上亿元,这样大笔的交易资金的进出对银行的日常流动性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样的大笔交易资金可以比较容易帮助银行间市场成员或同业间经常性资金的融入和融出,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比较市场化的资金价格对资金进行融通,同样,商业银行也可以将自己手中的资产质押出去进行再融资,通过这样反复的操作,商业银行在获得收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

(二)商业银行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助于转变银行的产品结构

在商业银行中,传统的存贷款产品业务不断受到了来自股票、基金、信托、保险等新产品的冲击,传统的、固有的盈利模式被弱化,商业银行的经营日益艰难,这在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及时转变自己的业务模式与运行机制。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为商业银行不断扩大自己的业务规模、持续开发金融产品提供了平台,这样的商业银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例如:债券市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国债、金融债、企业债的发展过程,业务的拓展使得商业银行的闲置资金得到了有效的使用,帮助商业银行一改传统的、单一的资产结构,实现了对资产的多元化经营模式。

(三)实现了由被动负债向部分主动负债的转变

随着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也由过去传统的被动负债模式转向主动性负债,从而丰富了商业银行的负债资源。例如: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发行次级债、金融债等业务可以锁定负债的期限,以此来降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难度。另外,在商业银行进一步推进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可以将长期资产以证券化的方式通过债券市场转让来优化商业银行存量资产负债结构。规模不断扩大的银行间市场和各类交易所市场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泛的负债来源。

三、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理中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与后危机时代的到来,金融创新呈现出新的势头,向着更加复杂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金融市场国际化的不断深入,都使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业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风险。

(一)金融创新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全球金融业务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金融创新的加剧。上世纪70年代,国际金融市场迎来了金融创新的春天,这种趋势一致持续到今天,并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目前,全球金融市场的金融产品和工具已经改变了过去的单一的存贷款、现金、证券等业务,逐渐演变成形式多样化、结构复杂化的各类金融产品和工具。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已经实现了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接轨,而不断涌入的国际金融市场的创新金融产品和工具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分业经营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一方面,金融产品和工具的不断创新迫使金融监管当局放松了管制,同时也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带来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金融产品和工具的创新在为商业银行带来了丰厚的利润的同时也增加了其面临风险的复杂程度,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利率的市场化对资产价值产生的波动不断激励

我国自2013年以来,全面放开对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管制以来,不断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仍未完全实现市场化。但是,以为商业银行的利率自主定价提供了很大的浮动空间。在实际中,银行间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已经基本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面对这一背景,利率的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一方面在面临着利差缩小的挑战,而同时资产与负债之间的期限错配风险也在不断增加。而一旦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期限不匹配,利率价格的变动就需要商业银行承担缺口部分带来的风险,并且还将为商业银行带来重新定价的风险。据人民银行的相关数据统计近年来我国货币市场利率的波动较大,收益率曲线的极端性变化比较明显,这对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带来了巨大冲击。例如:2013年6月由于我国财政缴款、外汇占款的持续回落等多重因素叠加产生的协同效应,使得中国的货币市场利率波动剧烈,银行同业间的拆借隔夜利率一度创下高达年利率30%的历史新高。

(三)受国际金融市场变化的影响明显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逐渐以新兴经济体的姿态屹立在国际市场上,并对国际经济市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也带动了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密切联系。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国际化发展进程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金融市场在为商银行提供低成本负债来源的同时,也使得大量境外资金涌入商业银行经济循环体系,迅速扩张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规模,加快了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但是,当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严重不合理时,大规模境外资金的涌入加剧了其流动性的波动,从而使得资产快速膨胀与紧急收缩呈现交替出现的现象,加大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并引发整个金融体系的流动性风险波动,严重的还将引发金融危机。另外,大量境外资金的涌入,商业银行持有巨额对外负债将面临更大的汇率风险,如果汇率出现大幅度波动等都将为商业银行管理汇率风险增加难度。例如:在2013年的24个交易日中,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即期交易价围绕中间价双向浮动,交易价相对中间价的日间最大波幅日均为0.18%,这一比率高于2012年同期的波动水平。2013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内外外汇供求关系的变化,交易价的波动明显增加,多个交易日出现交易价触及当日中间价0.5%的浮动区间上限。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震荡的减弱,人民币汇率预期在2013年9月后逐渐贬值。可见,外部市场的剧烈震荡对商业银行的外汇资产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带来了冲击。

四、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不断建立与完善适合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的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大公国际资信评级公司、联合资信评级有限公司等专业信用评级机构依靠各自经过多年积累和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和方法对我国的大部分金融机构主体和有价证券的债项提供客观公正和和独立的信用评级,并对评级的方法和评级结果及时进行公布,并对跟踪评级信息进行及时更新。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金融机构在对债券等金融资产进行投资时,一般都会将第三方评级机构提供的评级结果作为投资的重要参考依据,并最终做出投资决策。但是,对于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而言,只依靠外部评级是不够的,还必须与本行的自身经营状况和风险管理策略进行密切结合,逐渐在本行内部建立起完善的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与风险模型。从而有效控制信用风险、提升银行的盈利能力。首先,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预警机制,不断收集金融市场业务的相关信息。通过完善信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客户资料数据库,并及时对客户进行跟踪,实现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动态化管理。第二,建立完善和有效的内部信用风险评级模型,实现对投资方案信用风险有效评价,提升投资决策效率和质量,实现投资配置的最佳效果。第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科技手段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实现对风险管理与绩效评价体系的有效结合。

(二)积极有效地防范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动性紧扣银行的经营命脉。商业银行在开拓金融市场业务时必须构建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地实施对资金的管理。商业银行可以以业务条线为单位,对资金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从而提高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效率与专业化水平。例如:在资金的配置上,必须通过对各种风险的量化比较与分析,制定适当的流动性比率、杠杆比率指标,建立有效防范流动性风险的能力。

(三)加大对传统业务持续发展的管理力度

在我国商业银行中,传统业务不能摒弃,并且还应坚持其可持续性发展。这主要是由于传统业务的持续发展是商业银行有效抵御风险的根本保障,更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商业银行在发展金融市场业务的同时往往伴随着高风险的产生,正是这种情况才使得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对传统业务的稳定发展,以此来保证传统业务在全行业务规模中的比重。在未来,商业银行在存贷款息差空间不断收窄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与其他银行相竞争、保证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必将要调整业务发展的重心,通过提升金融市场业务收入的占比保证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四)加快对新产品的开发与创新

商业银行在保证传统业务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新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可以开发一些能够实现主动负债或提高资产流动性的产品来达到改善资产负债组合的目的。例如:发行次级债券和金融债券等;商业银行还可以尝试开创一些能够连接不同金融市场的产品,例如: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存款等;商业银行通过利用利率互换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有效的管理利率和汇率风险;商业银行可以推进积极型的债券组合管理,在综合考虑各券种流动性水平、信用风险和利差的同时,及时优化资产的管理策略。

(五)加强对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人才队伍的建设

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对商业银行业务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业务人员必须要具备丰富的金融专业知识、熟知国家的各项监管法规与业务规则、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产业发展方向、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与积极进取精神。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这些员工的培训力度。提升业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商业银行推进金融市场业务发展做出保障。

总之,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与金融市场国际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为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风险管理,采取稳健的经营方式,为商业银行谋求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运凯.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发展思考[J].中国外资.2011(24).

[2]黄志凌.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反思与重构[J].中国金融,2012(04).

[3]邰莹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市场风险测度新视角-基于CAPM的启示[J].西南金融,2011(04).

[4]吴伟艳.浅析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J].研究与探索,2009(04).

篇10

金融衍生品是金融创新的产物,它最早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在浮动汇率制下出于规避风险的需要,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诞生了第一张外汇期货合约。金融衍生品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其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性金融工具。金融衍生品的主要功能是:规避风险、价格发现、套利和投机,它们的发展增加了金融产品的多样性,为借款人提供了融资的新途径。

一、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分类

(一)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指由于交易对手不能履行约定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可分为交割前风险和交割时风险。信用风险特征因为金融衍生工具品种的不同也会有差别。对于远期、期货类金融衍生工具,其信用风险是双向的;而对于期权类品种的信用风险,则具有单向的特点。目前国际上有三个用于信用风险的度量的主要模型,第一,Cerdit Metries模型(JP摩根)第二,KMV模型(KMV公司)第三,Credit Risk 方法(CSFB)。

(二)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指衍生工具持有者不能立即以合理的价格卖出该工具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包括市场流动性风险和资金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目前主要是利用VaR模型对其进行测算,即将流动性风险纳入到较为成熟的风险度量标准VaR的框架中进行度量。

(三)操作风险:操作风险一般指在金融衍生品交易和结算中,由于人为失误、系统失误、不完善的控制和程序、未经授权的活动和外部事件导致的非预期损失。操作风险损失频率的概率密度函数可由参数分布来确定,一旦参数分布得以确定,就可以更好地对操作风险进行控制与管理。金融机构在管理操作风险的的实际操作中,主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来达到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的效果。

(四)法律风险:指无法满足或者违反法律的要求从而导致不能执行合约所带来的损失。有相对比较多的部分发生在敷衍生产品在交易中的亏损是来自于法律风险。目前由于金融市场的建设比不上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很多法律、法规都尚不健全,很容易造成法律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对信用风险的监控非常有限。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普遍使用由国外某公司开发研制的资金交易监控系统对大部分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进行实时监控,但是该监控系统的功能还不够完善,不能够设置交易员的敞口限额和止损限额,不能担负起衍生交易风险管理的主要职责。尽管大多数国内商业银行已经制定了较为明确的管理职责,但在实际操作中,相关部门对信用风险的监控是仍然是非常有限的。

(二)对风险信息披露不完善

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把公司和金融市场二者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是却缺少统一的标准来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进行控制。各商业银行普遍缺乏一个透明、连续的信息体系,存在着如会计处理方法不统一、报表可比性差、风险信息披露不足等问题,使得商业银行的金融衍生产品业务未能得到真实的反映,容易导致流动性风险。

(三)缺乏对交易员的权限的限定

按照《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第16条的规定,建立交易员定期或不定期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部分商业银行至今仍未严格执行此项规定,并没有对交易员的权限进行限定,容易导致交易员超权交易现象,存在着发生操作风险的隐患。如巴林银行事件、1995年我国发生的“327” 国债期货事件,这些发生在金融衍生产品上的巨额亏损其实是操作风险导致的,而不是人们习惯上所认为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

(四)相应的监管法律法规制度欠健全

由于我国还处于发展金融衍生品的初级阶段,在其监管法律法规方面,虽然基本框架已基本建立,但目前存在的条文对于金融衍生品市场不够严谨,使金融监管的随意性有余而严密性不足。无论是发生违约事件后采取法律手段来追索保全,还是通过减少因法律不清晰可能导致的纠纷,都显得非常必要。

三、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金融衍生品业务的措施

(一)建立风险评估、风险预警和风险应急预案制度,减少信用风险。为了能够对金融衍生品交易存在的各种的风险进行事前评估,商业银行应该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在对风险进行评估基础上,商业银行还应建立衍生交易的止损水平和风险预警线以及救援预案制度。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建立大型的违约数据库,通过对累积的历史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测算出不同信用级别的实际违约率和损失程度,用以抵御信用风险。

(二)规范信息披露制度,预防流动性风险。为加强财务监督和信息透明,改革传统的会计记账方法显得十分必要。首先应该制定统一的金融衍生品交易业务信息披露规则和程序,可以让监管部门和投资者清晰明了地掌握风险暴露情况,从而能制定相应风险控制对策。其次,有效管理衍生金融工具资金流动性风险的措施应当是实行多元化投资,多元化投资要求每种投资都必须有一定的额度限制,这样才能保证部分投资具有高度的流动性,才能应付不时之需。

(三)对交易员的权限进行明确的限定,建立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防止操作风险。对一线交易员的管理的重要性在资金交易的特殊性中可以充分体现出来。一方面通过来负责各类衍生交易的风险监控,另一方面通过后台对各类衍生交易的交割、核算、确认和付款进行确认,来支持和监控前台交易员的交易行为。实行前台交易与后台管理脱钩,交易业务与风险管理分离才是之有效的约束机制。设立严格的防火墙,实现银行交易部门的前台和后立运作,从而消除人为因素所引起的操作风险。

(四)完善监管法律,防范法律风险。我国对于衍生产品的交易市场复杂性应当制订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积极的借鉴国外的有利经验,对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设立完备和专门的法律和制订相关交易的管理统一标准,从而来保证金融衍生产品的规范、健康和稳定的运行。人民银行和有关监管部门应加强配合,要为商业银行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提供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赵素萍.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金融衍生品业务所面临风险的思考.金融经济,2007.

[2]上海银监局沪中外资银行衍生产品通告.ballk.省略.2008.

篇11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创新;风险监管

一、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逻辑关系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近代金融创新的目的之一就是规避金融风险。金融创新,特别是以金融工程形式出现的金融创新,为管理和控制金融风险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金融创新本身在规避了某些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特别是金融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将一种金融风险转化为另一种金融风险,有些金融创新在初期能够有效地规避金融风险,当其成熟以后反而会带来更多的风险。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逻辑关系为:

1.金融风险促进了金融创新的发展。

从金融创新的起源来讲,最初的金融创新就是为了规避金融风险。金融创新的发展过程证明,金融创新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就是金融风险表现最为激烈的时期。金融创新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与金融风险的加剧有着直接的关系。

2.金融创新增强了各主体规避金融风险的能力。

在规避直接风险方面,承担金融风险的主体可以适当地使用金融创新来减少损失。在规避间接风险方面,由于直接风险的规避,所引起的间接金融风险必然会减少,所以金融创新也能帮助规避间接金融风险。例如,在上世纪5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资产证券化,就是为规避银行贷款风险而产生的一种金融创新工具。

3.金融创新并不能规避所有的金融风险。

不是所有的金融风险都可以用金融创新来规避,有些金融风险可以依靠金融创新来管理,有些金融风险则只能依靠其他的手段来规避。例如,银行等金融机构内部工作人员自己作案或内外勾结共同作案的违法犯罪活动,也会给金融机构带来很大的金融风险。然而这类金融风险是没有办法依靠金融创新来解决的,只有依靠制度创新以及其他的法律手段来加以解决。

4.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并不具有完全相关性。

金融创新的重要功能是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的金融创新,其主旋律便是风险转移型创新。但并不是所有的金融创新都与金融风险有直接的关系,或直接针对金融风险而产生。有的金融创新是为了提高效率,有的是为了逃避金融监管,有的是为了增加资产的流动性,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用来规避金融风险的。因此,不是所有的金融创新都肩负着规避或消除金融风险的职责。

5.金融创新理念在规避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

尽管金融创新的转移和分散风险的功能是有目共睹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金融创新在规避风险方面所产生的新的金融风险。金融创新动因之一是规避风险,但运行结果却产生了新风险,这是金融创新本身无法逃避的结果。但如果因为金融创新创造了风险就因噎废食,关闭金融创新之路,或是回避金融创新,那就是彻头彻尾的错误之举。因此,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不能停止金融创新的步伐,关键是如何利用金融创新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服务。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金融创新的策略

虽然我国银行业近几年在金融创新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就我国银行业目前的金融创新状况与国际金融业相比,无论是金融创新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比如在实践中缺乏明确的金融创新策略和目标,银行业的一些金融创新体现出为创新而创新的现象。

当前,中国经济与金融运行都呈现出非均衡特征。一方面金融体系中的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农村、中小企业等经济领域仍难以获得足够的金融支持。而在金融脱媒使银行体系作用降低的情况下,必须通过直接金融工具的创新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促进金融创新,应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但在发展金融创新的同时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1.金融创新应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危机重申了金融业的“万有引力”定律:金融创新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天马行空。危机后我国的金融创新应把重心重新转移到为实体经济服务,尤其是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企业及“三农”服务。具体地说:(1)贴近生产需求创新金融产品,构建中小企业融资与金融机构双赢的有效渠道。随着直接融资体制的逐步健全和环境好转,大型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将逐渐成为常规手段。中小企业融资是银行业务的弱项,未来的形势要求金融机构必须通过创新加强此项业务,以适应金融脱媒的形势变化。(2)针对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的特点,要推进“三农”金融服务体系的创新与完善。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大宗农产品期货等金融服务,体现多方共赢,从而构建一个多种农村金融组织功能互补、产权明晰、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此外,中国通过科技创新超越“世界工厂”角色的过程中,金融创新落后可能成为制约科技创新的瓶颈。而解决这一瓶颈问题,对于我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2.金融创新应处理好市场导向与加强监管的关系

危机呼唤“加强监管”。但是,加强监管并不意味着金融创新应该放弃市场化导向的基本逻辑,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在市场化道路上走过了头的美国人,现在开始高举“加强监管”的旗帜;对我国来说,“市场化导向”仍然是一个没有实现的改革目标,还得继续推进。在理论上,存在一个监管与市场的最优边界。但是,在实践中划定“最优边界”并不容易,有证据表明双方都有将边界前移的理性动机或非理性冲动。因此,我们需要实现的一个目标就是监管与市场的“最优边界”。

3.金融创新应处理好交易所市场与场外市场的关系

过去10余年,国外场外市场发展迅速,交易所传统地位受到挑战。海外有激进者甚至预言,交易所会发展成传媒产业。危机后,交易所的价值将被重新认识。人们已经发现,在金融工具创新和交易环节,危机的重灾区是场外市场。与场外市场的混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交易所上市的产品在信息披露、流动性、标准化、成本以及监管上都具有优势,而这些优势对保障市场安全十分重要。由于场外市场在我国没有形成气候,而交易所市场的产品线又过于狭窄,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场外市场发展路径,仍然是我国金融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在积极拓宽交易所产品线的基础上,把交易所打造成一个安全高效的金融超市,应该成为金融创新最具现实意义的重头戏。

三、加强监管并防范市场的宏观风险

金融创新产生的风险有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因此对风险的管控也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着手。微观风险主要产生于金融创新使用主体的内部,需要通过建立完善而有效的内部风险管控体系,有效地防范微观风险。但是像衍生产品这样的金融创新工具因其本身所带有的虚拟性和契约型以及证券化技术和对冲基金的高杠杆性的相互作用,使得微观风险迅速向宏观风险扩散。因此仅仅依靠市场制度是不能解决市场的宏观风险的,这就需要政府和相应的监管层发挥应有的经济功能,通过实施有效的监管安排来防范和化解市场的宏观风险。

1.政府有义务通过宏观调控和改善监管来防范风险

在现代经济与金融体系中,政府作为监管者和宏观调控者,需要界定自身在宏观经济、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在于推动市场制度建设,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金融稳健运行。由于市场运行存在天然缺陷和系统性风险,因此政府有义务和责任通过法律手段等宏观调控来完善风险提示机制,市场运行也需要“看得见的手”来补充,系统性风险也需要政府通过调控来防控和治理。

首先,包括评级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所具有的道德风险需要政府通过调控和监管来进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研究表明,评级机构产生利益冲突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两点:一是发行方付费的业务模式,这使得评级机构有动力为大型证券发行机构提供评级咨询或给予更高的评级。二是业务多元化发展,评级机构除评级之外还从事咨询、风险管理等其他金融服务,这些评级机构对购买咨询及其他服务的客户评级可能会受到相关利益的影响。

其次,过度乐观的预期所支撑的资产价格快速上涨是引诱人们负债购置房产和其他金融资产的重要因素,而这也正是系统性风险最大的隐患。一旦外部条件发生变化,一系列违约所造成的价格下跌就不可避免,而这种系统性风险是单个金融机构很难防控的。因此金融管理当局有义务和责任防止负债率上升和金融资产泡沫扩张的自我循环。

2.审慎推动金融创新,改善信息披露,防范金融衍生工具风险

从根本上讲,金融创新并未消除风险,而只是将风险在不同风险偏好者的投资者之间进行分散和转移,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并没有因金融创新而降低或增加。此外,由于现代金融创新往往与衍生工具极为密切,并且体现为透明度不足、信息不对称的负面性,所以很容易将风险转嫁给广大投资者。

因此,政府在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时应更加注重防范基础资产本身蕴涵的风险,严格把握基础资产的标准,稳步推进金融创新。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关于信息披露的有关要求,对金融创新的监管重点应为改善金融机构和金融创新产品的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一是必须对衍生产品等金融工具可能给市场带来的风险和收益有更清晰的认识,对金融衍生产品及其交易进行全方位的监管。二是对金融创新产品,特别是结构型信贷工具和混合型资本工具以及私募投资基金等机构建立严格的透明度监管标准。三是需要加强对市场中介机构的独立性监管。维护市场健康运行是市场中介机构的社会责任,但是作为商业机构,追逐利益最大化也是市场中介机构的重要目标。如何在两者之间实现平衡,不仅是中介机构内部行业自律的问题,更是政府监管的内容。

3.加强金融监管的全球协调,建立促进全球金融稳定的协调机制

金融自由化、一体化趋势使各国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它们的连锁效应也使加强金融监管国际协作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由于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特别是证券市场的一体化,使各国体系的联动性日益增加。一旦某国的金融体系出现问题,就可能通过多米诺骨牌效应扩散到全世界。金融创新与金融衍生工具的增加一并产生了许多问题,金融创新也大大增强了国际游资的冲击力与破坏力。跨国银行、对冲基金等机构在金融市场的全球化活动,以及向全球蔓延的特点再次将监管的重要性提升了无法估量的高度。全球各经济体必须加强金融监管的全球协调,建立促进全球金融稳定的协调机制,才能避免区域性动荡转化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四、总结

在当今经济金融全球化时代,金融创新能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服务的需求,并有效提高了金融服务质量,增强金融企业竞争能力。但是,事实证明一味追求金融创新,而忽视金融创新工具与产品所隐含的风险,将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那么,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是否就不需要进行金融创新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们认为,只要金融创新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处理好市场导向与加强监管的关系、处理好交易所市场与场外市场的关系,就能更好地为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此外,针对现代金融创新风险的特点,我们认为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进行防控从而降低金融创新的风险是可行的。一方面需要通过建立完善而有效的内部风险管控体系,以防范微观风险;另一方面应通过政府和相应的监管层发挥应有的调控功能,通过实施有效的监管安排来防范和化解市场的宏观风险。

参考文献:

[1]厉无畏,朱淑珍.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关系研究[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2]李翰阳.从全球金融危机看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问题[J].国际金融研究.2009(2)

[3]次贷风波研究课题组,次贷风波启示录[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4]李树生,祁敬宇.从美国次贷危机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辩证关系[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7)

[5]何德旭,范力.切实保障金融创新中的金融安全――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J].上海金融,2008(10)

[6]邓岩,丛继青.金融监管、金融创新、金融风险三者关系的辩证思考[J].山东经济,2004(1)

篇12

对金融企业而言,品牌危机主要是指由于金融企业经营或品牌管理中的失误,或者由于客户与金融企业之间对金融产品、服务或者事件的认知不同、相互沟通不够,从而导致其产生激烈行为,并在短时间内波及社会公众、进而严重影响金融企业品牌价值的事件状态。

一、金融品牌危机的主要形式

(一)存款危机引发品牌危机

存款危机是由于某种因素,短期内造成存款大幅度下降,客户撤户、划转存款或客户与商业银行发生定价纠纷等,造成商业银行资金极度紧张,社会形象受损,集中挤兑、支付存款的一种状态。主要表现为:

1、存款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或绝对额快速减少。按照现行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率管理办法,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应控制在75%之内,备付率5%左右,商业银行存放在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7—11%之间,其他金融资产约占10%左右。如果商业银行存款忽然下降至约占总存款的15%时,商业银行就会预示出现存款危机,如果下降到20%,就会出现较严重的危机,如果下降到30%,可以说商业银行如果不及时调整策略就将爆发严重的存款危机。

2、客户集中提取存款造成挤兑危机。客户存放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往往受多种因素制约,所有客户往往会因为不同的因素在不同时间存、取款项,但如果某一商业银行客户在特定时间段内同时进行提现,则会造成商业银行的支付危机。

(二)贷款危机引发品牌危机

贷款危机是指商业银行贷款出现大面积坏账或营销出现滞销造成资金损失和财务压力。

1、出现大面积呆坏账。商业银行贷款质量按照国际惯例不良率必须控制在总贷款余额的15%之内,目前商业银行平均不良率在10%左右。对于中小银行而言,甚至10%呆坏账都可能导致商业银行发生信用危机,而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不好,不良率有的高达20—30%,对于众多的存款客户而言,一旦了解到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不佳往往会出现存款挤兑,从而造成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财务亏损面大,最终形成破产、倒闭。

2、贷款客户普遍出现经营周转困难,但并未破产倒闭。短期内商业银行可能出现大面积贷款回收困难,造成短期贷款长期化,长期贷款固定化,财务效益下降。如果在这期间出现存款下降或其他特殊情况,足以使商业银行走向破产。

(三)操作危机引发品牌危机

操作危机是指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不充足或者运行失当,以及因为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所引发的商业银行危机。

二、品牌危机的化解策略

(一)启动品牌危机管理预案

银行的管理者应对品牌危机,首先要准确确认危机已经爆发。并将危机定级分类,针对不同的危机采取配比的治理措施。根据危机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以及危机蔓延速度等因素,品牌危机可分为一般危机、较严重危机、严重危机。对于一般危机无需启动危机管理预案。一旦确认较严重危机、严重危机已经爆发,就要迅速启动品牌危机管理预案,按照预案程序,立即组建专门的品牌危机管理组织,包括危机处理团队、危机指挥中心、危机发言人等,这些组织要按照处理危机的既定程序,尽快弄清品牌危机的真相,准确确认品牌危机的性质、范围及其原因,针对危机事件提出解决方案,并领导、协调商业银行完成危机管理任务。

(二)策划品牌的危机管理传播

1、向社会公布危机事件的真相。危机发生后,商业银行必须迅速、全面、准确地提供有关危机事件的资料,向社会公众公布有关危机事件的所有信息,使自己成为信息的唯一可靠来源,这样也就掌握了舆论的主动权。要把真诚贯穿于危机事件信息传播的管理全程,对于危机发生的原因及对各自可能产生的影响这类敏感问题,要善于把问题公开,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要敢于面对自己的失误,分析原因、寻找差距并及时改进基本经营理念,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媒体对事件的无故猜测和炒作,有效抓住主动权,避免陷入被动局面。

2、有重点地选择危机事件传播的内容。危机发生后,商业银行危机事件信息管理传播的核心内容是商业银行以何种姿态对待危机事件中的当事人、是否愿意主动承担责任、是否愿意采取改进措施等。在具体传播内容上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尽快拿出事实真相给危机事件传播管理者。二是从正面阐述事实真相,在必要的情况下适时对公众做出必要的承诺。要尽量避免重复危机事件信息本身,以防公众只获取信息中的危机事件信息片段,而加强对危机事件信息的信任。

3、准确选择危机宣传管理的时间。宣传时间有两种可供选择,即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和危机真相大白之时。英国经济学家查尔斯—古德哈特提出金融危机管理的“48小时法则”,就是说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必须在48小时内稳定金融体系,切断金融危机蔓延的渠道,迅速恢复金融秩序。

(三)妥善处理与事件当事人以及相关利益群体的关系

商业银行要以积极诚恳的态度对待客户的投诉,考虑客户遭受的损失。需要与相关利益群体沟通的程度和范围同品牌危机本身的复杂程度和涉及的范围直接相关。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沟通范围,范围小了会有隐瞒的嫌疑,范围太广也可能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1、资产质量引发的存款安全性危机。这主要是由于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不良率较高引起客户对存款安全性的担忧。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如果确实如此,应把解决办法向客户说明,如果有信息失真,则要通过监管部门予以澄清。

2、存款利息过低引发的客户存款利益损失危机。目前规定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有最高限,但没有规定最低限,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当然存款利率越低越好,如果客户仅仅因为存款利率过低因素引发存款危机,商业银行应根据当地同业水平,及时调整客户定价标准,同时还可以通过提高存款客户的附加值,甚至对客户已形成的一些利益损失通过一定形式补偿,来挽留原有客户,乃至吸引更多新客户。

3、因物价等因素造成存款预期收益危机。商业银行客户往往会因为对未来通货膨胀预期较高,存款不如储物,这往往会使整个商业银行存款下降。因此,处置这类危机,商业银行要从产品创新的角度来化解客户的预期损失心理。

篇13

关键词:金融风险;综合分类;控制模式;策略集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37(2011)02-0045-0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进入到了金融经济时代,金融风险作为金融活动的组成部分和内在属性,它的存在和管理也成为金融市场的核心内容,相应的金融风险管理也成为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必然组成部分。

为了适应不同时期金融风险管理的需要,各种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也相继产生。根据风险管理的主体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层次的金融风险管理,前者是针对国家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管理,后者是以金融机构、企业为中心的微观主体的风险管理,不同层次的风险管理具有不同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然而,这些技术只是侧重于风险的反映、检测功能,同时本身在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时也存在模型风险、估计风险。鉴于此,本文在分析金融风险分类的基础上,针对风险的特点及风险主体的特点,给出了一种基于综合分类方法的风险控制模式。

一、金融风险常用的分类方法

对风险进行分类的目的,是为了便于风险的识别和对不同的风险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管理措施,从而提高风险管理效率和集约成本。一般来说,按不同的原则和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风险有着不同的分类,金融风险常见的分类如表1所示。

上述基于单一标准的分类,其优点是便于经济主体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缺点是不利于经济主体综合权衡其所面临的风险,容易造成顾此失彼,而且这种基于单一标准的分类方法,由于对风险的作用层次和作用方向把握较难,不利于有效管理工具的选择,降低了风险监控的效率。

二、基于综合分类方法的金融风险分类及策略集

综合分类方法是基于上述单一分类方法,按照风险管理的主体、风险形态、风险可管理性及风险作用层次将金融风险分类,具体如图1所示。

对于金融风险而言,这种多层综合分类方法有助于金融风险管理主体有效识别所承担或面临的风险,并通过判别其是否可管理、作用程度的大小来快速、准确地采取措施。

同时,上述分类最关键的就是每种风险选择下策略集的构建。在构建策略集以前,经济主体必须认识到风险并不一定意味着就是损失,金融对整个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集中体现在其突出的风险特征,风险本身也是一种资源,对金融风险的管理是一个资源配置的过程。管理是对组织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以形成组织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而其整合资源的功能集中体现在资源配置的优化,以提高效益,降低成本。因此,管理风险具有资源配置的功能。

在上述认识下,不同策略集的风险控制如下。

策略集一:当金融机构面临可管理的高度风险时,从管理理论的角度看,如果对该类风险处理得当,其对风险资源的高效整合能与组织目标有效的融合。当然,在这里风险管理作为一种艺术性技能,非程序性操作就体现的特别明显,对于这种风险,可以通过一些诸如风险规避、对冲策略及反向运作方式来平衡风险。

策略集二:面对可管理的中度风险,经济主体在准确判断风险形态后,对其进行动态监测、控制,一方面要防止其恶化,另一方面也要从效率的角度考虑该风险。对于这类风险,可以用多样化的资产组合来分散风险,也可以考虑选用适当的金融衍生工具来转嫁、对冲风险,从而实现收益与风险的平衡。

策略集三:这一策略集主要用来控制可管理和不可管理的低度风险。需要强调一点,低度风险并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风险,而是以其可预见的波动性大小来划分的。这类风险往往带有隐蔽性,对这类风险主要是预防,或者可以将这类风险纳入到经济主体常规风险中自动监测。

策略集四:经济主体在面对不可管理的中度风险时,由于无法实现风险管理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此时,应该适当采取一些补偿策略来进行预防,运用动态跟踪的监控手段尽量将损失控制在最低。特别是当国家的基于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不利于自身发展时,一定要对这种影响动态跟踪,不断的调整自身策略,向政策利好的方向转变。

策略集五:对于不可管理的高度风险而言,很难做到风险资源配置和组织目标的一致,同时管理技术也显得无能为力,此时,经济主体必须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来进行风险控制,进行金融安全检测,通过创新来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同时,经济主体应该主动申请金融监管机构来协助管理。

三、基于综合分类方法的金融风险控制模式选择

实践中,应用综合分类方法进行风险管理的流程如图2所示。

1.金融风险的识别及其综合分类

(1)金融风险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在这里主要是指相关时间序列数据的收集,为分类和分析提供资料。

(2)风险的识别与分析,此处主要是对风险形态的识别。经济主体通过收集到的数据和前期运作情况分析自身的风险暴露,找出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金融风险形态及其可管理性,进而分析其所面对的金融风险的特性。

2.基于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定量测试

(1)金融风险的定量测试。汇率、利率和商品价格波动的增强促进了新的金融工具和风险管理工具的产生和发展,同时,技术创新、数理金融的发展也为风险管理工具的发展提供了可能。表2给出了金融风险分析工具的主要发展过程。

上述这些风险分析工具,并不是以其提出时间的远近来衡量其可用程度,而是这些工具对不同的风险形态各有其针对性。当然,有的工具适应于多种风险形态的分析,比如VaR通过数据集成集中反映金融主体所面临的风险能量的大小及其可能性,因此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也被巴塞尔委员会选定为金融风险分析的标准方法。

(2)进行金融风险综合分类,形成分类报告,为经济主体的决策提供依据。对于经济主体的高级管理者而言,需要公司整体的经营状况报告及风险综合分类报告。理论上,应该把数据放到过去报告的观点上来看,以便观察到反常现象。对于风险管理者而言,除了风险综合分类报告外,还需要一个能显示逐日交易头寸变化的系统,也需要风险综合分类报告的“逐层显示”功能,以便反映对公司风险影响最大的头寸变动或者超额交易限额的原因。对于交易员而言,需要有关他们自己头寸的详细、实时的信息,他们也需要对潜在的交易定价或对冲进行检测。当然,如果他们的操作违反交易限额,风险管理系统应该自动提出警告。对于其他的报告使用者而言,他们需要明确投资机构所面临风险的强度及风险的利好变动,因此,要提供能反映公司整体风险水平、基本交易情况和发展趋势的报告。

3.经济主体的风险控制过程

(1)针对可管理的高度风险,力求做到风险资源配置与经济主体目标的一致性,采取对冲、反向运作等方式进行管理,并制定和执行策略集一。

(2)对于可管理的中度风险要进行动态监测,可以考虑通过资产的分散化来降低、平衡风险,制定并执行策略集二,对于这类风险一定要注意风险性和收益性之间的权衡。

(3)对于低度风险主要是预防,要进行常规检测。特别是当内外环境发生改变时,对这类风险要重新分析、评估。

(4)对于不可管理的中度风险,要进行动态跟踪,尽量通过自身政策体系调整、预防来配置该类风险,制定并执行策略集四。

(5)对于不可管理的高度风险,就应当引起高度注意了,要借助金融监管机构实施政策性控制,需要时要上升到金融安全级别,以免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同时,通过模式创新来配置风险。

4.回测

按照指定的风险控制策略集对风险进行管理,并将结果进行反馈,来回测管理效率,以便于管理水平的改进。其中关键的环节是策略集的构建集成,这里需要将现代金融风险管理技术、行业专家等进行集成,形成模块化管理系统,以便于在风险分类分析后选择相应的策略集,实现风险资源的有效配置。

四、结论

篇14

关键词:影子银行;金融监管;动态博弈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6-0215-02

一、我国影子银行的界定

影子银行的全名为影子银行系统(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又称平行银行系统(The Parallel Banking System)。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保罗・麦考利(Paul McCulley)于2007年提出。影子银行是游离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的“类银行”金融活动,即从储蓄人或投资者手中获取资金并最终向借款方融资,其中大多数金融活动不受监管或仅受轻度监管。美联储将影子银行定义为:从事期限、信用和流动性转换业务,但无法享受中央银行流动性支持或公众信用担保机制的中介机构。

以上定义主要强调影子银行的“类银行”性和监管缺失的特点。这也是该类金融主体或活动被冠以“影子”的真正原因。另外,以美国影子银行为代表的主体主要以投行为主,其依靠强大的金融创新能力规避监管,且采用高杠杆经营策略,并利用复杂的金融衍生品,风险较大。但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与国外、尤其是发达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和金融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距,且我国影子银行活动以商业银行为主导,因此这一定义不能准确地界定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

在界定中国影子银行之前,首先必须明确“银行”的概念。这里的银行是指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业务的传统商业银行,并可引申为进行资金的流动性、期限、信用转换的金融中介。“影子银行”至少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首先是“银行”,其次是“影子”。

影子银行的“银行”性质要求影子银行作为金融中介从事的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类银行业务,即间接融资行为。这一特征直接排出了企业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鉴于目前影子银行多使用复杂的金融工具和结构设计,以间接融资的形式掩盖直接融资的实质,因此不能简单地以是否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这一标准界定我国的影子银行。影子银行的“影子”性质是“银行”性质的有效拓展,强调影子银行业务与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的区别,强调其不受或较少受到监管约束的特性。

综上,影子银行是一个中性名词,与任何金融业务一样都具有风险性,因而与其他金融业务一样需要引起监管方和市场的重视。本文认为,我国影子银行主要包括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贷款(包括银信合作、政信合作类信托产品)、券商资管、委托贷款、地方融资平台、民间借贷、地下钱庄等。

二、不完全信息动态监管博弈模型及其均衡分析

我国的影子银行业务是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创新的产物,是传统融资方式的有力补充,对各类企业的发展及社会资金融通产生的促进作用也同样不容忽视。因此,针对不同风险程度的影子银行业务,应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监管措施,在加强监管的同时细化、量化监管指标,而不应因噎废食,采取全面禁止的做法。另外,过分严格的监管也将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在合理控制市场风险的基础上适度放松监管,有利于效率的提升。然而,在实务中,由于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监管方无法了解金融机构的真实风险,因此,需要通过建立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探求符合理论设计的监管方式。

(一)模型的基本假设

1.博弈参与者:影子银行金融机构(I)、监管方(R)。博弈双方都是理性经济人,双方博弈的潜在动力都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虚拟变量“自然”(N)将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分为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H)和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L)。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水平相对较差,且抗风险能力较低,业务创新灵活,但存在监管套利行为。而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流程规范,注重风险控制和内部监控。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L)在所有影子银行金融机构中所占比重为p,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所占比重为1-p,即:

P(L)=p ;P(H)=1-p (0≤x≤1)

3.两类影子银行金融机构都有两种策略:从事影子银行业务(D)和不从事影子银行业务(D)。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从事影子银行业务获得的收益均为BI1,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从事该项业务的收益为BI2。

鉴于风险与收益往往呈正比,因此0≤BI1≤BI2。

4.监管当局有两种策略:加强监管(R)、放松监管(R),且

P(R)=r,P(R)=1-r

当当局采取加强监管策略时,监管当局所耗费的监管成本为CR1,金融机构为应对监管而耗费的内控成本为CI1。一旦监管当局采取严格的监管策略,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将受到影响,其利益损失为CI2。而监管当局则获得监管有效的正向激励BR2。当监管当局采取放松监管策略时,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将给市场带来负面影响,从而给监管当局带来危机处置成本CR2。且危机处置成本大于放松监管的收益(BR1),即0≤BR1≤CR2。

5.博弈双方都是有效率的:监管当局的监管是正当的,且影子银行金融机构不会单纯因惧怕监管而停止开展业务。

(二)均衡分析

以上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树表明博弈双方不同策略选择的收益。在未对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业务进行详尽调查之前,监管当局无法准确判断其风险类型,即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的所属类型所具备的信息是不完全的。金融监管当局只能根据影子银行的行动判断其所属类型。在现实中,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均衡。

1.混同均衡

以上博弈模型的混同均衡是指,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和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均选择开展影子银行业务,监管当局采取放松监管策略。混同均衡的条件是监管当局采取放松监管策略的收益大于严格监管策略。

当观察到金融机构开展影子银行业务时,监管方对影子银行金融机构风险类型的判断依照以下后验概率:

P(L|D)=q P(H|D)=1-q

监管当局不同策略的期望收益如下:

E(R)> E(R),求得q>

当监管当局选择放松监管的策略时,由可知,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将选择开展影子银行业务;同理,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也将选择开展业务。

综上,当q>时,博弈最终得到混同均衡,即无论是低风险还是高风险的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均选择开展业务,而监管当局则采取放松监管策略。

2.准分离均衡

影子银行监管博弈模型的准分离均衡是指,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采取纯策略,即以1的概率选择开展影子银行业务;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采取混合策略,即以一定的概率选择开展影子银行业务;而监管当局也选择混合策略,即以一定的概率决定采取加强监管策略或放松监管策略。

金融监管当局对影子银行风险程度的判断:

P(D|L)=1,P(D|H)=s

按照贝叶斯法则修正监管当局对影子银行金融机构风险程度的判断:

P(L|D)=[]

P(H|D)=[]

要实现准分离均衡,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首先,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采取纯策略――开展影子银行业务,而高风险影子银行采取混合策略,需满足条件:

E(D)=E(D),即(1-r)・BI2+r・(BI2-CI2)=0,求得,r=

同时,监管当局采取也采取混合策略,即E(R)=E()

P(L|D)・BR1+ P(H|D)・(-CR2)= P(L|D)(-CR1)+ P(H|D)・(BR2-CR1),解得

S=

综上,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采取纯策略――开展影子银行业务,而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以S=的概率开展影子银行业务,监管当局以r=的概率加强监管。

三、模型分析及政策建议

(一)影响博弈行为的因素分析

1.混同均衡

在混同均衡中,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和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均开展影子银行业务。q越趋近于1,开展影子银行业务的机构是低风险影子银行的可能性就越大,监管当局采取放松监管策略就越有效。由混同均衡条件q>可知,其越小,q越趋近于1。因此,当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内控成本较低时,如果监管当局采取放松监管策略,此时,开展影子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中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占比较高,对市场而言无疑有着极大的积极意义。

2.准分离均衡

在准分离均衡中,监管机构采取严格监管策略的概率r=,即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收益B12越高,高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受到的负面影响越大,监管当局采取严格监管策略的概率越大。而在此条件下,高风险影子银行冒险开展业务的激励也越小。因此,在此情况下,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效率较高。

(二)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模型分析,要提高监管当局的监管效率,首先应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加强信息披露,区分高风险机构及其业务。对于风险可控的影子银行业务,应在量化监管指标的同时鼓励金融创新,通过完善监管法规来规范该类业务;对于高风险影子银行业务,应采取严厉监管措施,提高该类机构的违法成本,加强投资者教育,压缩该类业务的开展空间。其次,鼓励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提高风控效率,在提升风控水平的同时实现规模经济,降低风控成本,从而提高低风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的市场占有率,降低整个市场的风险水平,保护投资者利益。

参考文献:

[1]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 刘昌臣.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金融监管的博弈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