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9:35: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相关概念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指的是国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通过行政手段筹集到的社会保险资金收入来安排支出的一种特定预算,它是由政府相关部门编制的用来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规模、结构分布和盈亏状况的预算,是社会保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基础。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对社会保险基金筹集和使用实行预算管理,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使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得到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性、完整性得到提升,社会保险基金的效益得到提高,保证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得到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报的科学性、合理性有待增强,在编制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预算草案时,充分考虑地区上年度基金预算的执行情况、本年度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规划、以及财政补助水平等因素。编制社会保险基金支出预算草案时,按照规定的支出范围、项目和标准进行测算,考虑近年基金支出变化趋势,综合分析人员、政策等影响支出变动因素,严格执行各项社会保险待遇规定,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政策落实,不得随意提高支付标准、扩大支出范围。而在我国,部分地区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预算偏低,支出预算偏高,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增幅远高于收入增幅,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计划性和约束力。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报时间应再提前,财政部数据显示,各地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上报时间与2010年比较提前了3个月,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上报国务院时间提前了5个月。虽然相比以前,大幅提前了编报时间,但仍需为了做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工作而不断努力,适当提前编报时间。
(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在美国,要依据1921年预算与会计法、混合预算调节法等20多部法律来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在日本,为了确保预算编制的严肃性,做到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实行有法可依,他们也制定了许多相关的社会保险制度法律法规。而在我国,现有的关于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制度多以“条例”、“决定”、“暂行规定”、“办法”、“意见”等文件形式出现,立法层次低,权威性不够,而且分布零散混乱,存在立法空白。[1]社会保险法最近才正式出台,社会救助法与社会福利法尚未列入立法议程,以社会保险法、社会福利法、社会救助法等为框架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至今还未得以确立。社会保险法对试行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和执行还缺乏应有的法律约束力,各类相关法与法规之间缺乏照应和关联,立法层次不高,法律体系不健全,缺乏统一的政策指导和法律、制度规定,必然使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的法律效力大打折扣。
(三)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缺乏科学性、规范性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有着特殊性。从基金统筹层次看,基本养老保险有超过半数省实现了省级统筹,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有部分地区实行市地级统筹,多数实行县级统筹。目前我国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主要社会保险品种的统筹层次偏低,而社会保险基金又是按照统筹地区来实施管理,这种管理是分散状态下监管,常常出现地方利益至上的情况,导致非法挪用、挤占保险金等违法犯罪的行为。而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低导致了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的降低。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执行和监管力度不够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一旦通过公布后,要把计划目标变成现实,必须做好预算的执行工作。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监管的工作具有复杂性和严谨性的特点,要确保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安全运作,单靠杜会保险管理机构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其他机构也应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监管工作负责,诸如国家行政监管机构或者那些专职监督部门,尤其是财政和劳动保障监管部门要对基金收支情况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了解、监督和检查,并把掌握的情况向同级政府做出报告,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依据,使基金收支平衡并确保其安全完整。而我国在进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执行和监管工作时,明显力度不够,出现一些不按预算行事的情况,导致基金收支不平衡。
三、解决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编制水平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是根据国家社会保险和预算管理法规建立,反映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的年度计划,体现了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方向。而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编制与管理,有利于全面掌握基金收支运行情况,增强社会保险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对于完善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运营预算和和社会保障预算在内的政府预算体系具有重要意义。[2]因此,针对我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我们不能回避,要积极应对,找出解决对策。在综合考虑上年度基金预算执行情况,本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因素的基础上,对预算的编制项目分别进行测算,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二)完善我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社会保障立法滞后必然导致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的立法滞后,虽然我国已出台社会保险法,但社会保障法律体系还不健全,应该加快社会救助法、社会福利法等的出台,完善社会保障法体系,给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管理提供良好的法律平台。[3]同时,更应提高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立法层次,尽快制定社会保险预算条例,修改预算法,增加有关社会保险预算的条款,明确规定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有关内容和编制程序,使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编制、执行等有法可依,实现规范管理。
(三)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
社会保险具有互济功能,在各险种之间、各地区之间,应该相互支持,风险共担,2010年试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以来,由统筹级次的地方政府批准,财政部只有建议权而没有决定权的情况,不符合我国预算的编制原则。因此,要改变这种情况,应按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尽快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实行全国统筹,其他几项社会保险基金也逐步实现省级统筹,从提高基金的统筹层次方面提高基金预算的科学性和规范性。[4]
(四)强化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执行和监管
做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执行工作,要求各级社会保险的经办机构和人员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检查,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执行情况和问题,发现问题要及时研究对策和措施。上级社会保险管理和经办机构、财政部门、审计部门都应对相关的社会保险管理和经办机构的基金收支结存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应当依法处理,并公开处理结果,提高监督检查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使基金预算管理更加规范和透明。
2010年《国务院关于试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意见》(国发[2010]2号)正式颁布实施起,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制度。虽然这一制度还不成熟,存在一些问题,但这是社会保险领域的重大制度建设,是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客观需要。加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管理,对进一步规范政府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率,推进基金管理公开透明,促进社会保险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针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我们要迎难而上,积极寻求解决对策,力求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提高社会保险基金规范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法律问题研究[J]. 研究报告.2011(5)
[2]徐畅.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不得随意调整[N]. 中国证券报,2010—01—07A06
[3]海涛.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制度迎来元年[N].中国财经报,2010—01—26002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优化路径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保险金制度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但是,自从2013年我国人大会议通过了社会保险基金的草案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险资金制度得到了飞速发展,并意味着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不仅是政府工作预算中的一部分,也是为社会保险的按时发放提供了重要的保证。由此可见,社会保险基金制度是否合理,不但关系到了政府的工作效率,更关系到了我国每一个参保公民的切身利益。
一、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含义
所谓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指得是国家以相关法律法规作为标准,对用行政手段筹集到的社会保障基金,进行支出安排的一种预算活动。它可以对社会保障基金数量的多少,以及该基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且客观的反映。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不仅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为社会保障提供了基础。我国政府在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预算的过程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为基本原则。并且对社会保险基金的预算进行有效管管理,可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进而为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缺乏必要的合理性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过于随意化,缺乏必要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政府在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进行制定的过程中,应该对本地区上半年的社会保险基金执行情况有所了解,并要对本地区的一些特殊经济因素,以及地域因素予以足够的考虑,不能盲目的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进行制定。另外,在编写的过程中还要对超出预案的情况进行考虑,并根据不同的超出范围,制定不同的预算标准。但是由于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一些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使得社会保障基金的收入和支出之间存在着不对等的情况,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的权威性和计划性。
(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美国政府为了提高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在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进行制定的过程中,参考了以宪法为主的20余部法律。日本政府在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进行制定的过程中,为了保证这项制度的有效实施,也制定了很多法律法规,其中有些法律还是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进行的专业性立法。但是,从我们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的立法工作还很不完善,现有的法律条文也是以“法律法规”以及“暂行条文”为主。不仅缺乏明确的相关法律,而且在立法的层次以及立法的权威性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不足。不仅如此,在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的相关法规中,有些规定和条文还存在着一定的冲突性,这给我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的执行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优化路径研究
(一)确保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的合理性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是社会主义保险事业和发展方向的重要保障。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有助于提高政府在对社会保险管理过程中的有序性、合理性和科学性。此外,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进行完善,还可以使政府对该地区的财政财政管理制度进行全面化的了解,进而制定出适合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进行完善,也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为了确保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的合理性,政府在对进行相关预算时,不仅要根据以往的管理经验,还要积极听取相关经济管理专家的意见,并对这些意见进行讨论。对于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制定和实行过程中的一些不合理现象,要进行及时的改正。在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制定的过程中,政府还要勇于对一些错误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
(二)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的相关法律建设
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管理的滞后性,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立法的滞后性造成的。虽然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实施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从社会的反响上看,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由此可见,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的相关法律建设,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我国政府应该提高关于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立法的等级,使其更加具有权威性。并且要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制定专业化的法律法规。
综上所述,为了使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能够有序化进行,对社会保险保险基金的预算进行制度化建设无论是从微观上、还是从宏观上看都是很有必要的。此外,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优化路径进行探讨,还有助于规划政府行为,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并促进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透明化建设,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优化路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优化路径进行研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且动态化的过程,这还需要我国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
作者:乔海霞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财政厅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贾美艳.完善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制度的思考——基于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角度[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11-17.
通过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进行预算管理能够保证基金的稳定性,提升基金的利用率。预算管理是对基金进行事先规划,这样能够降低基金使用中的风险,保证基金收益,最大限度的保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能够为居民带来的稳定的生活。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另外,通过预算管理能够降低基金运营风险,对各种投资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保证基金使用过程中投资方风险的可控性,保证基金收益的最大化,基金风险的最小化。
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严格的预算监管和执行力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对于预算的执行情况缺乏一定的监督与管理,因此预算的执行情况不是非常的好,很多的预算编制以后根本就不执行,使得预算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流于形式。在监督预算执行的过程中由于监管力度不强,使得监督管理的作用也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目前我国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工作未完全按照预算标准执行,预算编制的意义无法充分的发挥。
(二)缺乏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对于预算管理制度的建立不是非常的重视。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不是非常的健全,这使得很多的预算管理人员经常利用制度上的漏洞来损害基金安全,影响了城乡居民的根本利益。另外,预算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使得预算管理人员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执行标准,他们在工作过程中过于盲目,影响了预算管理的效果。
(三)缺乏健全的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工作人员对于预算管理的认识不是非常到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人员认为只要完成预算的编制工作就是做好了预算管理工作,完全忽视了预算执行的重要性。因此,很多的预算在编制完成后根本没有相关的人员对预算进行有效执行,这使得预算的作用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不能有效执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缺乏配套的预算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
(四)预算管理缺乏战略性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工作缺乏战略性。基金在进行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有一定的战略作为指导,预算管理人员向着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基金的总额不断地增加。预算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战略为指导,只有符合战略的预算才是最符合基金需要的预算,才能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创造更多的价值。然而,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忽视了战略的价值,造成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全面预算脱离预算目标,缺乏战略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不能在短时间内有效提升管理水平,为基金保值增值带来价值,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不能有效的显示,最终只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双重浪费,完全背离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全面预算的初衷。
三、解决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对城乡居保基金预算执行力度监管
为了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水平,必须要保证预算编制结果能够被有效的执行,因此应该加强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与管理,通过提升执行力,保证预算管理的作用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来。为了保证预算监督管理的有效性,应该设置独立的预算监督部门,部门的工作人员直接对管理层负责,不受各个层级的管理人员管控,保证监督管理的效果与效益,提升监督管理的有效性。
(二)建立健全的预算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应该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保证预算管理人员在开展预算管理的过程中拥有更多行为标准,保证预算工作人员行为的规范性与合理性。为了建立健全的预算管理制度,我国政府在进行预算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对整个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活动的流程进行深入的分析与了解,及时发现流程中的问题,保证预算管理制度能够与实际有效的联系在一起。提升预算管理制度的全面性与真实性,保证预算管理制度能够为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城乡居保基金预算的绩效考核制度
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能够保证预算内容实行的有效性,因此为了不断提高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必须要建立配套的绩效评价机制,以公平、公正为原则更好的开展绩效评价,让预算管理人员都积极地参与到预算管理的工作中来,为预算管理工作更好的实施创造条件。首先,预算管理过程中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根据不同的指标评价员工对于预算的执行情况,对执行力强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执行力差的给予一定处罚,寻找执行力不足的原因。其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人员应该强化对预算管理的绩效考评,制定一些有效的激励措施,通过这种激励有效提高全员执行预算的积极性,保证预算管理的有效性。
(四)从战略的层面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想要不断增加,预算管理过程中必须要从战略的层面提高预算编制水平,根据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战略,制定科学有效的全面预算方案,保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战略与预算方案高度的一致,只有这样,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方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的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服务。首先,开展预算管理前应该明确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战略,让经办机构所有员工都为战略目标的实现共同努力,让预算管理人员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拥有明确的方向。其次,预算方案在执行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必须以发展战略为前提,根据战略做出有利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解决方案。另外,在以战略为导向开展预算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战略目标的可执行性,避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过程中由于盲目的追求战略上的一致性导致管理上的失误。
四、结束语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对于保证我国居民的老年基本生活,维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了能够进一步的保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平稳运行,必须强化基金管理。尤其是预算管理,通过预算管理把一系列的问题扼杀在摇篮里,最大限度的保证居民的养老待遇,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针对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中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有针对性的解决相关问题,保证城乡居民的根本利益不受损失。
作者:姚军 单位:龙口市社会保险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平罗县人民政府.平罗县统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方案[Z].内部资料,2013.
北京市1996年度企业城镇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险费收支决算工作于1996年12月1日开始。为作好此次决算工作,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为保证北京市1996年度企业城镇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险费收支决算工作的顺利进行,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统一印制下发《1996年度北京市企业城镇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险费收支决算表》(以下简称《决算表》)及附表,同时下发填报说明及指标解释,各参统单位要严格按填报说明及指标解释填报《决算表》。
二、我市从1996年开始,对养老保险基金实行零点决算制度,即以财务核算年度为基金决算年度,相应的统计口径为上年的12月月报至当年11月月报数据。鉴于1995年12月月报数已进入1995年决算,因此1996年的基金决算期为1996年1月至11月,1996年12月的月报数据将进入1997年决算。
三、为便于新老决算年度的衔接,按季报表的单位1996年第四季度的报表提前一个月上报,即12月5日前向上级社保机构报送1996年第四季度的报表(表中只含10、11月两月的数据,12月份的数据与1997年1、2月的数据做为1997年第一季度的报表数据,以此类推)。
四、凡在1996年中隶属关系发生变化的企业,以统筹报表隶属关系实际发生变化之月为界分别填报汇总,即隶属关系变化前部分,仍报原主管部门,并由原主管部门汇总;其后部分报现主管部门,由现主管部门汇总。
五、根据京劳险发〔1996〕233号文件规定,军队企业从1996年1月起,企业缴费比例由工资总额的19%下调到16%,已按19%多提部分在决算中调整。
六、各区县、局总公司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除报《决算表》外,同时报送软盘。
七、《决算表》由参加本市统筹的基层企业于1997年1月1日前报主管部门;区县、局总公司按企业所有制性质分别汇总后一式两份于1997年2月1日前报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
八、各类报表必须字迹清晰,不得涂改。表头、表尾必须填报齐全。
(一)优化控制环境和风险防范对策
首先,影响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组织机构的权责体系、管理控制方法、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风险意识、人力资源政策和实施规程等。笔者认为,优化社会保险基金内部控制环境要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构建完善的组织决策控制制度,对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的决策程序和机构负责人授权等内容进行明确规定;构建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对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的岗位设置及职责范围等内容进行明确规定;构建完善的内设部门组织架构,对各部门间业务信息的传递、反馈和监控流程进行明确规定。其次,社会保险基金是人民的“救命钱”,增值固然重要,但安全却是第一位的,因此要构建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笔者认为,优化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内部控制管理的风险防范对策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构建完善的部门责任制,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来明确会计操作流程,按照“管钱和管事分开”的原则,由财政国库部门负责进行社会保障财政账户的资金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按月分险种向财政社保部门提供本级社会保险基金国库征缴入库数据及社保专用户收支相关数据;财政社保部门负责预算指标下达、业务台账记录和用款计划审核等工作;各级财政国库部门和财政社保部门要细化分工职责,从流程和制度上来防范风险的发生;构建完善的会计控制系统,通过完善的会计核算流程来规范发生业务的账务处理,确保记账依据的原始凭证合法且真实;财务部门要设立记账、财务负责人、出纳和复核等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
(二)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
在实行程序化管理过程中,社会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讨价还价”过程,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并落到实处,从而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目标得以实现。笔者认为,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要做到如下工作:
1、编制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为了编制一份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首先要明确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目标,即以社会保险基金的短期和长期目标作为预算编制的目标;其次要在准备理解国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采集相关数据指标(如各项保险的享受待遇人次,各项保险的参保人数等),利用合理的分析方法(如比率分析或时间数列分析)来判断有关经济指标和数据的变化趋势,从而测算出可能实现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值。
2、确保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有效执行
并在执行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调整在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执行过程中,要记录好预算执行的真实情况和数据,这就意味着必须做好社会保险基金的财务核算工作,及时发现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采取处理对策,并未下一步是否进行预算调整提供依据。一般而言,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是不能随意调整的,如果因特殊情况确实需要减少收入或增加支出的,那么要按照规定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调整方案。
3、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进行分析和考核
严格的考核机制是确保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因此财务人员要将预算指标和实际预算的执行结果进行认真比较,对取得的成绩进行肯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为日后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三)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的信息沟通机制
首先,要完善机-机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从制度上明确定点医疗机构、乡镇社会保障所和定点药店等金保工程的外部接口按时保质的上传和下载数据,通过在社会保险基金信息系统中设置硬性指标(如某投资理财些关键数据必须当天进行更新),来确保数据的实时性和完整性。其次,要完善人-机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在社会保险基金信息系统中根据最基础的业务单元来完善报表查询功能,使各业务步骤的操作结果能够以直观的图表形式进行展示;对于异常指标可以在社会保险基金信息系统中做出提醒标志,对于有关联性质的业务用综合性的表格形式来表示,对于经常性的动态指标在社会保险基金信息系统中开发领导查询功能模块。最后,要完善人-人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以制定规定的形式来形成定期报表制度,并明确规定报表报送的时限和渠道,对于关键指标还要定期进行动态分析并形成运行分析报告。
(四)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的内部审计
社会保险基金的内部审计主要负责依法监管社会保险及其补充保险基金的征缴、支付、管理和运营,并对重大案件进行查处,因此要重点做好如下工作:监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执行情况,全面且实时掌握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情况,从源头上防控社会保险基金的风险;分析和监控社会保险基金财务,一旦发现财务核算系统中出现背离审计界限或参数的情况,要自动向内部审计人员发出预警消息;监控相关经济指标,在社会保险基金信息系统中定义经济指标的数值范围、预算数和数值趋势等内容;监控大额收支,对货币资金科目设定监控限额,一旦超限就自动产生预警信息来提示内部审计人员介入。
二、结束语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会计规范
一、社会保险基金会计
(一)定义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是一个复合的概念。社会保险基金是指社会保险税(费)征收机构进行各种社会保险收支活动后,最后由社会保险的结余资金形成。由于完全积累制或部分积累制形成的社会保险基金,是保证社会保险制度平稳运行,或者解决制度运行支付危机的物质基础。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核算、反映和监督某项经济活动的管理工作。综合上面两个概念,从会计的视角研究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单独反映和核算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成果,最终达到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效益,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
(二)社会保险会计规范建设的必要性
其实早在社会保险制度建成之初,一个核算和监督社会保险资金运营状况的职位就随之产生了。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社会保险模式的影响,社会保险资金和其他财政资金融为一体,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运动目标和方式,下表是我国2010年-2014年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支出、结余和累计结余的数据:以上每一项都是由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这五大险种汇总费用的收支合计构成,其中基金累积结余是指以往年份基金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累积和当年度基金投资获得的收益的总和。在五年间每一项指标都有显著地增长,其中随着基金收入的增长,基金支出从15018.9亿元增长至33002.7亿元,增长了2倍多;基金累积结余从第一年的23407.5亿元,到5年后直线上升52462.3亿元,增幅达到近2.24倍。如此可观的社会保险基金数据,不仅显示出我国社会保险事业通过各方不断努力和划时代的改革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和步入了正确的轨道,同时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重要性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规范化建设的要求也被提上议程。社会保险基金不仅关乎国家的发展改革,说到底还是人民的养命钱。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可以根据参保人、劳动者、国家政策制定者、社会保险经办部门等不同对象的要求,完整地提供其关注的不同方面的社会保险资金的运营详情,以供使用者评价基金运行的效率和保值增值的程度,最终,为政策制定者做出正确决策和为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信息数据支持。
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发展的建议
(一)增强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独立性
社会保险预算是指将社会保险资金收支及各项基金结余的投资活动纳入预算管理,有利于规范社会保险资金收支及各项基金结余投资运营活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社会保险事业的平稳发展。在建立预算管理时,要遵循全面性和统一性、法制化和规范化以及独立性与专门性原则,严格规范各项收支行为,防止滥支超支。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模式是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模式,这种将社会保障基金收支和结余同政府公共预算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收支情况,不分界限融为一体地预算模式,虽然能够增强资金的协调性,但是实践的困难比较大,编制方法复杂,独立性较差,会影响基金的流动和使用。建议选用基金预算模式或者政府公共预算下的二级预算模式,以增强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独立性。
(二)加快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法制化发展
我国从1999年开始重视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并与此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规范化文件。目前在此领域仍适用的有《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会计核算办法》,但是三者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缺乏基金会计知识的理论指导,会计要素命名不统一。根据不同的规范得出的会计信息之间不能通用,信息间不能进行整合,最终无法得出全国社会保险基金的总体运行情况,也无法对社会保险基金运行的效率进行客观地分析比较。2016年由财政部公开《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文件向用来征集社会大众不同阶层的看法和建议。在本次的征求意见稿中将新时代社会保险基金核算的要求纳入其中,统一了社会保险基金会计要素的名称,修改并制定了很多会计科目应该包含的规范化的内容和核算方法。将原来不统一核算原则统一为权责发生制。还有很多细节上的变更都做了详细的说明和解释,向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规范化的道路迈出了一大步。希望尽快将其落实成为真正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三)针对基金运行的不同环节,强化会计预测和监督的职能
社会保险资金运行和操作过程的由三个主要步骤组成:第一项,征收社会保险费(税),按法律规定的社会保险费收取的对象范围和比例征集社会保险费(税);形成社会保险基金,将不同地区的收取社会保险费(税)汇总,在社会保险的经办机构通过统一的审查和归档,最终形成社会保险基金;基金支付,劳动者遇到各种风险,影响其基本生活时,按规定的标准支付社会保险金。在以上的每一个环节中,都有大量的资金参与,通过发挥会计基本核算的作用,确保资金数额的完整性以外,更应该加强其对资金的预测评估和监督的作用。不仅可以强化资金保值增值的程度,增强基金的安全性,同时给社会保险基金的市场投资带来多样性和科学化的选择,最终从效率的角度看可以获取更多的投资收益。
作者:郭敬 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邓大松著.社会保险(第二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一、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社会保险基金绩效评价首先要建立健全指标体系。社会保险基金绩效指标体系设置在实践中应采用“4E”(“Economy”“Efficiency”“Effective-ness”“Equity”)标准,即要考虑社会保险基金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和公平性。政府参与社会保险基金运作过程,但是由于其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因此很难制定出统一的绩效评价标准。一般而言,社会保险基金产生的社会效益要比经济效益高,可是又很难找到可以量化的标准来评价社会效益。举例来说,公众感受等评价指标的主观色彩很强,因此很难针对这些指标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另外,社会保险基金绩效评价标准在制定的过程中,不管采用哪一种程序以及方法,都不可避免地会带上主观色彩。所以,社会保险基金政府审计标准体系并不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必须根据特定的经济条件,制定有效的绩效标准体系。本文设定了四大类的22个指标,合计100分。
(一)经济性评价指标。此类指标2个,共10分,分别为管理成本率和公共财政投入率。社会保险基金绩效评价的经济性指标是考核实现预期经济活动时的成本投入。该类指标主要考虑收支过程经济合理、内生交易费用降低等目标。管理成本率是指在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和运作过程中发生的运营成本与此类工作最低成本的比率,如社保经办机构的日常人员及办公经费等,该指标比例越低,经济性越好。公共财政投入率是指财政补助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率。
(二)效率性评价指标。此类指标8个,共40分,分别为缴费率、征缴率、基金结余率、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收益率、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比、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增长率、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增长率和抚养比。效率性指标是评价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关系,它表示在产出一定时如何以最小的投入取得该产出,或者是在投入一定时如何获得产出的最大化,其核心就是资源的最优配置。社会保险基金绩效评价的效率性指标主要考察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情况、收支平衡以及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等方面。
(三)效益性评价指标。此类指标8个,共40分,分别为医疗保险补偿比例、养老保险替代比率、群众满意度和养老、医疗等五个险种的参保率。效益性是指政府行为的最终效果。社会保险基金在使用过程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否达到当地政府的要求,社会公众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运用是否满意等。本文采用了医保补偿、养老金替代率、参保率和满意度等作为社会效益的评价指标,重点考察社会保险基金在分配过程中是否实现了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预期目标。
(四)公平性评价指标。此类指标4个,共16分,分别为城乡覆盖率、各种人群待遇差距、文件公开程度和投资运营公开程度。公平性指标反映公民平等享用社会资源的情况。当城乡覆盖率越来越高、各种人群待遇水平差距越来越小,公民的知情率越高时,社会才会越来越公平。本文根据4E的标准和原则,设计了社会保险基金绩效指标评价表。绩效评价表首先按照实际值和评分标准进行打分,经过权重计算后,得出最后得分。本表需要使用者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评分标准,假设满分和权重,输入打分情况后,即可自动计算最后得分。需要说明的是,所打分数不可超过满分;得分标准要按实际情况或评价小组事先商定;权重可按评价小组集体商定的数字确定,也可按照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等赋值方法确定。
二、加强绩效信息披露
首先,要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绩效外部审计制度。我国的很多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都建立了外部审计制度,然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还没有建立绩效评估的外部审计制度。目前,我国审计部门,如审计署、财政部监察办和地方审计部门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进行审计,但是一般只对社会保险基金是否符合国家政策进行审核,缺乏对各个指标全面的绩效评估,通常也不向社会。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如果拥有独立的外部绩效评估体系,将有利于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实施和执行,也有利于提高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的规范性和有效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覆盖人群广、影响面大,因此很有必要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绩效评价的外部审计制度。其次,要公开披露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社会保险法》规定社保经办机构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支出、结余和收益情况。各级政府要监督各级保险经办机构按要求披露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绩效评价的有关结果。只有将社会保险基金编制、执行和投资运行等报表和其绩效评价向社会和有关部门公布,参保人员才能及时获得社会保险基金绩效信息。在公开绩效评价的同时,也要向社会公开披露社会保险基金资产负债表、社会保险基金收支表、其他资料表、精算情况等。美国对社会保险基金绩效信息披露的非常详尽,将精算方法、对未来假设和采取的措施都在社会保险基金绩效信息报告中予以反映,这一点应该值得我们借鉴。
三、及时运用绩效评价结果
[关键词] 医保基金; 预算; 管理
[中图分类号] F840.6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3- 0077- 02
1 衡水市医保基金预算管理现状
2010年年初,国务院了《关于试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社保基金预算制度的建立。《意见》要求对制度较为成熟的5项社保基金编制预算,上报国务院审议,待成熟时将其余保险基金逐一纳入预算。按照要求,衡水市从2010年开始试编医保基金预算,至今已完成3年试编预算工作,新编制的2013年预算也将提交人大审议。3年来,在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不断健全医保基金预算管理机制、完善制度体系、明确工作程序、细化编制内容,确保医保基金预算试编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效。
1.1 医保基金规模迅速增长
3年来,医保基金收支规模迅速扩大,衡水市包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由2009年的34 971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58 125万元,年均增长18.5%;医疗保险基金总支出由2009年的17 955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46 845万元,年均增长37.6%;2012年底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余93 548万元。
1.2 编报时间大幅提前
2010年全市医保基金预算在1月份布置,3月上报政府审定。此后,我市加大工作力度,大幅提前编报时间,2012年医保基金预算提前在2011年10月布置,2011年12月上报;2013年医保基金预算提前在2012年9月底布置,2012年11月上报,有效地增强了基金预算的计划性和指导性。
1.3 编报质量不断提高
经过3年的试编工作,各级医保经办机构预算编制人员逐渐掌握了预算编制的相关指标体系,认真整理基础数据,按照规定的编制程序、方法、表式,按时保质地完成了基金预算的编制工作。
1.4 建立了内部预算编制联合小组
医保基金预算编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医保基金经办管理的诸多环节,需要各业务部门的通力合作。为此,我们经办机构内部专门成立了预算编制联合小组,各业务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确保了预算草案编制工作顺利进行。
1.5 强化了预算执行
初步建立了医保基金预算执行分析报告制度,按季度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对预算完成不足的情况及时查找原因,改进工作,有效促进了医保基金预算编制与执行之间的衔接,增强了医保基金预算的约束力,强化了预算执行管理。
2 医保基金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数据指标不全面、不准确
医保基金预算的编制离不开大量的基础数据,这些数据主要来自于医保经办机构,数据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对基金运行情况及未来趋势的判断。但是,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发现,各县级医保经办机构还存在基础数据指标不全面和不准确的情况,有的是因为业务经办的基础管理工作不细致,无法提供相关细化指标数据,有的是因为信息化系统不完善,平时又缺乏数据核对的内部管理程序,导致数据明显不合理,数据修改又缺乏依据。如人均缴费基数与社平工资差异较大、平均费率不在合理范围内、平均支付水平各年之间变化趋势明显异常,且没有合理的理由充分说明。
2.2 编报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各医保经办机构主要是由财务人员负责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的编报工作,各医保经办机构本身人员少、任务重,加上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缺乏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的经验和专业知识,缺乏对基金收支因素的宏观把握和微观分析,而且认识不清预算与计划之间的区别,预算收入低估、预算支出高估的情况普遍存在,必然影响预算管理的科学性。
2.3 预算执行约束性不强
预算编制完成后,医疗保险基金的收入和支出没有按照批准的预算和规定程序执行,而且随意性很大,常常出现调整和变更预算的现象,损害了预算的严肃性和法定约束力。如财政负担人员医保费迟迟不到位,定点结算及年底待遇支付不及时,使预算编制与执行脱节,预算执行约束性不强。
2.4 预算管理观念滞后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是指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主体通过基金预算编制、汇总、审批、执行、调整、决算等相关环节,对社会保险基金运行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而我市各级机构还只是停留在编制、汇总、审批、决算等具体工作环节,为了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缺乏医保基金预算管理的新观念,没有主动通过基金预算编制的过程和结果,对自身的医保基金运行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预算管理的观念滞后。
2.5 缺乏预算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
目前,我市还未建立预算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导致各级部门对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预算数据审核不过关,反复修改,预算执行不到位,不仅影响了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严肃性,也不利于提升医保经办机构预算工作的效率。
3 完善医保基金预算的着力点
3.1 提高基础数据质量
基础数据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预算编制的结果,各级医保经办机构应高度重视基础数据的质量,科学采集分析相关数据,加强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为医保基金预算编制提供基础条件。首先,要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充分细化指标数据,建立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统计数据分析系统,能够全面动态地掌握医保基金的收支情况、参保人员结构、费用组成等,科学预测医保基金收支发展变化趋势,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其次,实现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的接轨。目前,我市财务软件与业务软件是两个独立运行系统,还没有实现数据接轨,导致两者之间的数据缺乏关联和制约关系。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需要全面准确的基础数据作为支撑,而我市也正在初步开展医疗保险的市级统筹,统一规范全市的信息系统建设是其中一项非常关键的基础工作,建议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实现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的接轨,两者之间数据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不仅提高了数据质量,还减少了数据核对,使工作更加高效快捷。再次,提高认识,重视数据质量。目前我市部分县级经办机构报表逻辑关系混乱,甚至存在虚报。我们应该提高认识,严把数据质量关,这样才能保证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3.2 加强预算编制队伍的培训
有了准确全面的基础数据和科学完善的预算编制方法还不够,最主要的还是编制预算的人员。加强基层预算编制队伍的培训,提高预算编制人员的素质已迫在眉睫。虽然前两年部社保中心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市级人员社保基金预算的培训,并在2012年下发了《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工作指南》,但也只是针对具体的预算编制表格的填写和指标释义等基础工作方面的讲解,各基层预算编制人员普遍素质不高,不能熟练运用专业判断来把握基金收支的发展变化趋势,也没有掌握医保基金预算管理的理念,使预算管理还停留在报表编制阶段。建议省里多组织一些相关方面的培训和交流,加强新的预算管理理念的灌输,探索社会经济发展、收入分配、消费价格指数等宏观经济指标因素的影响,并充分借鉴医保精算方面的知识,提高预算编制人员的分析判断能力,使医保基金预算的编制更加科学化和精细化。
3.3 严格执行收支预算
医保基金的收入和支出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和规定的程序执行。医保经办机构对各项收入应做到应收尽收,要加强医保基金征缴管理,扩大医保覆盖面,加大稽核和清欠力度,并严格按照现行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对预算超收部分不得人为挂账、转入下年或不入账,对预算不足部分不得虚列收入;对预算内的财政拨款收入、调剂金收入应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按进度及时入账;对医保基金支出应规范待遇项目和计发标准,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并确保医保待遇按时足额发放,不得虚列支出,不得拖欠待遇支付。
3.4 加强预算的监督管理
要加强对医保基金收支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财政、医保双方工作协调机制,定期对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执行情况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总结前期医保工作,查找医保基金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步工作计划,确保医保基金运行平稳。同时,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协调配合,加强对医疗保险基金的收缴、发放、保值增值情况进行监督;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向人大报告基金预算,通过人大对医疗保险基金的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决算、收入组织和支出管理等进行监督;要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向社会公众及时公布医疗保险的政策法规,定期公布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情况及个人账户情况,自觉接受民众监督。
3.5 建立预算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预算绩效考核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是衡量预算编制与执行质量的制度基础,也是提高预算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各级医保经办机构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考核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的意见和建议,在系统内部加强预算草案编制的考核工作,研究建立系统内部的绩效考核办法,推进医保基金预算制度的发展,提升医保经办机构预算工作的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社会养老保险;预算管理;预测模型;研究综述
一、 引言
在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预算特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预算,是根据国家社会保险和预算管理法律法规建立的,反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年度计划,是国家用来管理指导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重要工具。在人口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养老保险基金未来收支压力日益沉重的背景下,建立养老保险基金预算,可以增强基金筹集、运营和使用的计划性与约束力,有效提高基金运行效益,兑现政府在社会养老保险方面的承诺,促进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起步较晚。2010年1月2日下发的《国务院关于试行社保基金预算的意见》,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正式开始。2011年7月1日实施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进一步明确规定“社会保险基金通过预算实现收支平衡”。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从国务院规范性文件上升到人大法律规范,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与其它四种社会保险相比,养老保险具有涉及面广、影响时间长的特点。从财务管理层面看,编制养老保险基金预算需要运用保险精算工具、建立中长期预测模型等技术手段,评估未来基金的充足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仅要当期预算平衡,还要保证结余基金保值增值。实践中,由于受公共管理能力和基础数据的制约,我国政府部门总体上缺乏对社会养老保险中长期的预测。目前我国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各省市财政、社会保障部门采用的养老保险预算的预测模型比较粗糙,迫切需要科学的模型理论来提高预算的精度。在理论研究上,国内学者对养老保险基金预算方面的成果不多,特别是对基于养老保险预算的长期预测模型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因此有必要借鉴国际经验。本文基于对国外在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经验和模型构建方面研究成果的述评,以及国内研究现状的梳理,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预算提出了几点启示。
二、 国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 社会养老保险预算管理的国际经验。纵观世界各国社会保障预算管理的模式大致有三类:一是专项基金预算模式,以美国、日本和德国等为代表;二是政府公共预算模式,以英国、瑞典等福利国家为代表;三是完全脱离政府财政的预算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严格来讲,第三种模式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预算,而且目前只是被少数小国所采纳。下文选取前两种模式的三个代表性国家:美国、日本与英国,分别阐述其在养老保险预算管理方面的经验。
(1)美国。美国的社会养老保险由财政部实行经常性预算之外的独立预算管理,即实行专项基金预算管理模式。Koitz(1998)指出实行独立预算一方面是为防止联邦预算赤字对社会保险基金的长期收支平衡产生影响,避免社会保障基金盈余掩盖公共支出的巨额赤字;另一方面是因为养老保险基金与其它社会保障项目不同,其收支具有长期性,需要对其进行短期(10年)和长期(75年)预测,以便政府及时调整政策应对未来支付高峰。Koitz(2000)指出美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经历了独立到统一,再到独立预算的过程,因每一次变动都有相应的法案跟随,确保了预算编制的合法性与稳定性。
为编制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美国有多个政府机构每年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状况进行中长期预测,主要有社会保障总署(Social Security,缩写SSA)、为总统服务的行政管理与预算办公室OMB(The 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国会预算办公室(The Congress Budget Office,缩写CBO)、社会保障咨询委员会(Social Security Advisory Council)等。这些政府机构都会根据实际人口、经济数据设定精算假设、建立特定的模型进行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预测。
(2)日本。日本的社会养老保险实行特别会计预算,其实质是专项基金预算,预算编制受到《健康保险法》、《厚生年金法》、《社会保险审议官和社会保险审查会发》等共28项法律法规的限制。各项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管理有法可依,确保了预算编制的严肃性与稳定性。与美国类似,日本政府部门重视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编制的精细管理,突出养老保险预算的风险预测功能,规定厚生劳动部养老金局下设的精算处至少每5年对养老金体系的未来中长期收支做一次精算评估,并向公众披露,以此增加预算管理的透明度。
(3)英国。在英国,社会养老保险资金全部纳入经常预算内,实行政府公共预算模式,同政府其他收支混为一体。资金收入来源于养老保险捐款,同其他税收收入一样列入政府的经常收入项目中;资金支出体现在两方面:部门支出DEL (Department Expenditure Limits,缩写DEL)预算下的工作与退休金科目中和每年的管理支出 (Annually Managed Expenditure,缩写AME)预算下的社会保障津贴项目中。英国养老保险的收入与支出分别由财政部(Her Majesty's Treasury)和工作与养老金部(Department for Work and Pensions)负责管理,每年度养老保险收入与支出预算,分别基于两个部门建立的预测模型结果来编制,最终由预算办公室(The Office for Budget Responsibility)的公共预算部门则基于对这些部门预算结果的审核来制定年度预算。此外,政府精算部(Government Actuary's Department)每5年向国会提交并向公众披露的国家保险基金财务报告,用以展示基于精算假设和模型技术的短期(1年~2年)和长期(5年)的国家保险基金的收支状况,为养老保险预算的编制提供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从制度层面,美国、日本的养老保险基金预算实行独立于国家预算之外的专项基金预算模式,有利于防止政府预算赤字对养老保险基金的长期收支平衡产生影响,并且预算依法律运营,体现了社会保障预算的严肃性;英国的养老保险预算实行政府公共预算模式,养老保险的收支全部纳入国家预算,政府直接参与其具体的管理工作,体现了较高的福利水平,其前提是国家有较强的经济支持力,否则会对国家财政造成较大困难。可见,美国、日本的养老保险专项基金预算模式与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的实际最为接近,因此其预算管理经验值得我国借鉴。从技术层面,美国、日本、英国三个国家的政府部门都重视利用模型技术对养老保险基金未来的财务状况进行预测,为养老保险预算提供决策依据,并定期公布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报告,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其严谨真诚的管理态度和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值得我国预算编制部门学习和借鉴。
2. 政府部门对基于养老保险预算的长期预测模型的研究。在养老保险预算制度比较健全的西方国家,政府部门对基于养老保险预算的长期预测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精算机构定期对社会保障基金或公共养老基金在未来长期内的财务状况做出预测,为养老保险预算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从理论上看,养老保险基金的长期预算建立在对未来计划人口预测、未来工资和利率预测的基础上,根据输入变量赋值方法的不同,通常将养老保险未来收支的长期预测模型划分为确定性模型、多情景模型、随机模型等三类。
确定性模型的输入变量是一系列预先设定的值,输出结果是点估计值;如果在确定性模型上增加情景测试,通过对输入变量在若干可能情景下分别赋值,就会生成在不同情景下的预测值,即为多情景模型。随机模型则通过考虑一个或多个输入变量在时间上的随机波动,能够生成基金未来财务变量估计的概率分布。其基本思想是:基于每个输入变量的历史数据,先构建时间序列随机模型,再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进行随机模拟,最后得到社会保障基金未来财务变量的概率分布(Kenneth,2007)。
与确定性模型相比,随机模型不仅可以提供对未来财务结果的预测值,还可以给出这种预测在一定概率下的估计区间,有利于读者理解预测结果所面临的不确定,因此它是养老保险基金未来长期财务预测发展的新趋势。由于该模型的数学表达和运算过程比较复杂,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不容易掌握和运用,因此,目前大部分国家政府部门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预测仍然采用高、中、低三个情景的确定性模型,只有美国采用随机模型预测养老保险基金未来的长期财务状况。可以说,美国政府部门在运用随机预测模型对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财务状况做出预测,为养老保险基金预算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方面走在世界最前端,有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
Clark (2003)指出美国政府部门建立的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财务随机预测模型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总署SSA所属总精算办公室的OSM模型(OCA Stochastic Model)、国会预算办公室的CBOLT模型(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Long Term),以及社会保障咨询委员会(Social Security Advisory Council)的SSASIM模型等。
(1)OSM模型的研究与应用。从2003年开始,SSA在确定性模型、多情景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OSM随机预测模型。SSA(2004)详细阐述了用OSM取代多情景方法对总和生育率、死亡率的下降率、移民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实际工资增长率、残疾发生率和康复率等因素建立时间序列模型,以及通过对误差项的随机模拟,得到每个影响因素的75年预测值的过程,并基于随机输入变量的大量取值,生成每年基金财务状况的随机预测结果。
(2)CBOLT模型的研究与应用。在美国,CBO的职责在于客观及时地分析国家经济状况和联邦政府的预算报告,并依据自身对有关经济和技术因素做出的假设,对总统预算进行分析和修改,其预算报告中有单独的养老保险预算部分。CBO(2001)在模仿SSA的基础上,选取了与SSA相同的9个随机输入变量,建立了社会保障基金的随机预测模型CBOLT(CBO Long Term Model),其优势在于将人口子模型、经济子模型、制度子模型和社保基金财务状况的输出子模型,编制成了一体化的程序,使随机模拟过程变得更加简单快捷,有利于在实务部门的推广应用。
从2002年起,为了分析联邦政府潜在的社会保障财政改革可能造成的长期财务影响,以及各种潜在改革对不同人群产生的不同影响,也为了给社会保障基金预算提供定量分析支持,CBO开始构建和使用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微观模拟模型。CBO(2005)和 CBO(2009)概括介绍了经过8年时间建立的CBOLT,认为它是一个集人口、经济和联邦预算为一体的基于个人的微观模拟模型,其优势在于能够提供详细的个体层面的人口统计与经济变量的预测数据,并允许代表样本被分成任何可以想象的人口组,从而能够分析潜在的社会保障政策改革对系统内每个个体或者按任意特征变量划分的人口组所产生的影响效果,能更好地满足联邦政府对于预算和分配效应深入分析的需要。
(3)SSISIM模型的研究与应用。SSISIM 模型由美国社会保障咨询委员会的政策模拟小组(Policy Simulation Group)建立,用来定量地模拟对DB养老金计划进行的各种参量改革、以及转变为DC型个人账户制的结构性改革等的效应。它从1994年开始每年向公众提供模型指导书(SSISIM Guide),介绍模型的整体框架和内容,描述模型的安装程序,并提供模型使用的参考资料和工具,目的是为政策研究者或研究人员提供研究养老保险基金的政策模拟模型。(Martin,2007、2009、2012)。
3. 学者对基于养老保险预算的预测模型的研究。国外学者对基于养老保险预算的长期预测模型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人口假设、经济假设赋值方法的改进,以及对随机模型的构建与改进等方面。在人口假设方面,Lee (1992)提出了一种包含死亡率未来变动趋势的死亡率预测模型(Lee-Carter模型)。Lee(1993)建立了美国人口的Lee-Tuljapurkar生育率预测模型。在这两个模型的基础上,Lee(1994)用随机模拟方法取代了“高”、“中”、“低”三种情景的模型,建立了美国未来人口的随机模拟模型,其预测结果被CBO应用于1997年美国联邦政府的长期预算展望报告中。Samir Soneji(2011)在进行死亡率预测时,用现代统计方法代替美国SSA正在使用的线性插值和数量调整法,通过引入更多的风险因素(吸烟、超重等)得到更精确的死亡率预测。在经济假设方面,Foster(1994)基于历史数据分别为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实际工资增长率等变量建立了一维的ARIMA模型,并对1994社会保障基金财务报告短期的经济假设进行了评估,提出了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和实际利率三个经济变量间存在相关性的结论。在此基础上,Edward(1998)为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和实际利率建立了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 Regression, 简称VAR),使每个变量的估计方程中既包括了变量自身的滞后项,又包括其它两个变量的滞后项,这样可以捕捉到变量间的相关性对每个变量产生的影响,使模型的拟合优度更高。
在随机模型的构建与改进方面,Lee (2003)基于Lee-carter死亡率模型和Lee-Tuljapurkar生育率预测模型,以及利率、工资增长率、资产回报率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蒙特卡洛方法生成了社会保险基金的随机预测,并对提高正常退休年龄、或增加税收、或将部分基金投资到股票市场等改革计划进行了效果评估。Martin(2003)尝试采用在数学上更复杂的结构时间序列模型为输入变量建模,并利用蒙特卡洛方法为输入变量设定不确定的长期预测均值。结果表明,结构时间序列模型比ARIMA模型得到的结果波动性更大,指出SSA采用的OSM存在忽略均值随时间的位移而导致对未来财务状况不确定性低估的问题。但随后Lee(2004)的研究证实,如果选取更多的输入变量,采用结构时间序列模型和常用时间序列模型的财务预测结果不存在显著差异。2004年后,有不少文献讨论对OSM模型的改进。此外,每年由精算、人口、经济方面的专家组成的美国社会保障咨询委员会的技术小组每年会对社会保障基金财务报告的精算假设、模型方法等进行评估 (Technical Panel 2011) 。
三、 国内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 社会养老保险预算管理方面。国内关于社会养老保险预算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理论成果不多,其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从社会保障整体出发,总结各国的预算管理经验,分析我国社会保障预算管理现状,对建立我国社会保障预算体系的必要性、预算模式选择提出具体构想。朱柏铭(1998)对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理论依据、框架体系、运行条件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是早期比较有影响力的研究。周顺明(2000)从政府财政的本质职能,国家预算、复式预算与社会保障预算之间内在关系的角度阐述了社会保障预算产生的必然性,分析借鉴了国外社会保障预算的模式,提出了社会保障预算的收支政策、收支体系、收支分类、预决算编制等内容。林治芬(2006)则立足中国现实,汲取国际经验,完整论述了在我国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必要性、现实可行性、技术方法性和制度保障性,明确提出量化分析社会保障收支,进行长期精算预测模型的重要性。肖红梅(2007)基于对国内社会保障预算发展现状和社会保障预算模式的国际经验的背景,系统地分析了我国推行社会保障预算制度所面临的一系列难点,提出了应先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然后随着制度的日渐完善,最终编制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便于清晰地反映整个社会保障事务的收支全貌的观点。
第二阶段始于2010年前后,是围绕刚刚起步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实际工作展开的研究。单晓红(2010)对社保基金预算的方法、路径与机制进行了深度解析,强调了新的预算制度要求预算编制方法要采用科学、规范的方法,综合考虑统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社会保险制度运行发展情况,运用规范的财务预测和精算方法进行编制。杨燕绥等(2011)提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工作应依照《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尊重社会风险特征,养老属于长期性风险,建议年度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的编制应建立在长期预测,甚至精算模型基础之上。闫俊(2011)指出养老保险预算编制应根据养老风险周期长且有积累性的特征,明确提出社保经办机构不仅要测算出下一年度养老基金收支总量,而且要通过精算模型预测远期养老基金收支需求,评估养老基金结余额可支撑的收支平衡基准点期限。在预算监督环节,应提供预算的政策依据和支撑预算的主要假设等。
2. 基于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的预测模型方面。
(1)政府部门的研究。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从2010年开始编制,其预测模型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建立。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和支出的预算指标除特别注明外均按综合增长率测算,以2012年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编制来说明预测模型,如公式1所示。
2012年预算数=2011年执行数×(1+综合增长率)+修正值 (公式1)
综合增长率预测综合考虑了预算指标近期及中长期增长变动情况,近期增长趋势以同比增长率为准,中长期增长趋势以近3年平均增长率为准。各编制单位根据指标性质和实际情况自主设定同比增长率和3年平均增长率的权重,计算综合增长率。可见,我国政府部门构建的养老保险预算模型具有简单易用的特点,但过于粗糙,模型未考虑人口的出生、死亡、迁移状况等人口统计变量、以及通货膨胀率、利率、实际工资的增长率等经济变量对基金收支的影响,因此预测结果精度偏低,与国际经验存在着很大差距。
(2)国内学者的研究。国内学者对基于养老保险预算的预测模型的研究基本是空白,但存在一些关于养老保险制度的有价值的实证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应用长期精算估计模型预测养老保险基金未来的财务状况、应用微观模拟模型评估养老保险改革方案和分析养老保险制度等两方面。代表性的研究有:王晓军(2000)明确了养老金计划长期精算估计的基本思路和模型,利用人口模型和工资模型对基本养老保险的长期财务状况进行预测,是国内将精算模型应用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的早期重要文献。高嘉陵(1999)率先将微观模拟模型应用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分析中,介绍了微观模拟模型的基本思路和建模方法,并以烟台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模型为应用实例,建立了人口状态模型和政策模型,给出了1996年~2025年人口变化的模拟数据和模拟执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政策的状况。张世伟、李学和樊立庄(2005)利用长春市微观数据建立微观模拟模型,分析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的财政效应,指出了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就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的优化和完善进行了探索研究。郝冬阳(2008)利用吉林省城镇人口微观数据,用Logistic模型对微观模拟模型中事件发生的相关参数进行估计,完成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模拟实验。
四、 结论与启示
世界上养老保险制度比较健全的国家,在社会养老保险预算管理的制度层面强调依法律运营和预算的严肃性;在技术层面,政府部门和学者重视利用模型技术对养老保险基金未来长期的财务状况进行预测,为养老保险预算提供决策依据,理论研究成果丰富。相比之下,我国在养老保险预算方面的研究较少,代表性的研究主要围绕养老保险的管理模式和制度开展,虽然存在一些围绕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证研究,但缺乏从养老保险基金预算角度出发的长期预测模型的研究。
鉴于养老保险预算编制部门对模型理论的迫切需求,我国政府部门和学者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重点开展支持社会养老保险预算的长期预测模型的理论研究工作。为推进这项工作,首先,需要加强在养老保险数据信息系统基础工程方面的建设。虽然我国从2002年已启动劳动和社会保障“金保工程”,并且在劳动与社会保险统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仍然存在各地区数据和应用软件不统一,数据和指标的标准化程度不高等问题,现有数据很难满足构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长期财务预测模型的需要。其次,需要加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精算管理的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在我国,尽管早在2004年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所属的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设立了精算处,并希望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精算报告制度,但由于在实践中缺乏制度保证和相关的专业人员,至今并没有建立起类似美国社会保障信托基金年度报告的财务预测报告。今后我们需要在法律和制度、机构和人员、基础数据和模型技术等各方面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长期财务预测分析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 高嘉陵.微观分析仿真的建模与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的应用.计算机仿真,1999.
2.郝东阳.一个动态微观模拟模型及其在养老保险制度分析.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
3.林治芬,高文敏.社会保障预算管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4. 单晓红.社保基金预算的方法、路径与机制解析.中国社会保障,2010,(2).
5.杨燕绥,闫俊.依社会保险法做好社保基金预算. 中国社会保障,2011,(3).
6.闫俊.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中的政府理财责任. 社会保障研究,2011,(1):26-30.
7.王晓军.中国养老金制度及其精算评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8.肖红梅.社会保障预算制度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7.
9.张世伟,李学,樊立庄.养老保险政策的微观模拟。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
10. CBO, U.S. 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Uncertainty in Social Security Long-Term Finances: A Stochastic Analysis. December,20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保障预算管理研究”( 项目号: 71173230)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科研项目“我国基本养老保险预算模型研究”。
一、社会保险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时确立了我国社会保险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是社会保险的行政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全国的保险规划及其有关方案和政策,制订社会保险有关法律、法规,领导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做好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属事业单位性质,主要负责社会保险费的核定、征集、记录和社会保险待遇的审核、支付以及社会保险个人账户的登记、管理等具体的社会保险业务;财政部门参与研究社会保险政策的制订、基金监管等。总体来看,现行社会保险管理体制的设计与原来分散的管理体制相比,有了很大进步,但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社会保险费征缴主体不统一。《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规定,社会保险费的征收机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可以由税务机构征收,也可以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这样的规定使得多数地区实际上有两个社会保险费征缴主体,企业缴纳税费要面对两个部门,增加了企业缴费的负担,两个征收机构并存,无形中增加了征收成本,也使社保与税务部门之间的关系难以理顺,不利于社会保险费的征收。另外,随着社会保险覆盖面的不断扩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征收社会保险费也不利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中心工作的开展。
2.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名目繁多、机构重叠。现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有的按险种命名,如医疗保险管理处、工伤保险管理处、养老保险管理中心等,有的称社会保险公司、社会保险管理处、社会保险管理局等,甚至有些地区五大险种由多个部门分头管理,有的城镇、农村养老保险机构分设,造成机构重叠,重复投资,大大增加了社会保险制度的运行成本。同时,名目繁多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还造成一些参保人员无所适从,不知往哪个单位领取社会保险待遇。
3.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主体不明确。自1998年社会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以后,多数地区社会保险费改由税务机关征收,社会保险基金全部纳入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管理,对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主体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还是财政部门,机关法律法规没有明确,以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造成多头管理。
4.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乏力。按照现行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集社会保险资金行政主管与投资运营于一体,对社会保险基金的使用,则由下属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监管,两者的行政隶属是上下级关系,因而无法实现有效监督。而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依法对社会保险基金实施监督也显得力不从心,有些地区虽然设立了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实际上也只是有其名而无其实,没有真正实施监督作用。
二、完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的现实意义
1.完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有利于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制度保证和基础工程,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我国的社会保险主要由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5个险种组成。由于社会保险涉及的对象范围广泛、人数众多、资金量大、利益关系复杂、资金分配刚性特点突出,使得社会保险管理十分复杂。截止2005年底,全国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覆盖人数分别达到17487万人、13783万人、10648万人、8478万人和5408万人。2005年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6968亿元,支出5401亿元,累计积累6066亿元。很显然,如此庞大的社会保险系统工程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作支撑。
2.完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有利于提高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率。社会保险管理体制决定着社会保险制度的运行效率,社会保险的本质是一种财政分配关系。虽然我国社会保险主要依靠企业和个人缴费,但是社会保险缴费作为成本列支,实际上抵减了国家的利税,政府为了保证社会和谐稳定,在社会保险基金出现缺口时,政府将成为社会保险基金的最终承担者。因此,完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确保社会保险制度的良好运行,有利于提高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率。
3.完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有利于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改革后的政府收支分类,不仅涵盖了原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中的一般预算、基金预算和债务预算收支,而且还纳入了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和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收支,从而形成了完整的政府收支概念。理顺社会保险管理体制,建立一对一的部门预算管理,实现一个部门一本预算,对确保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分类能够全面、正确、及时地反映政府收支活动,显得十分必要,有利于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三、若干政策建议
当前,要按照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保证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要求,建立新型社会保险管理体制,实行由政府统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管政策、财政部门管社保基金、税务部门负责社会保险费征收、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社会保险业务办理、基层平台负责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新型社会保险管理体制。各部门之间有严密的制约措施,严格按照各自的职责进行管理,实现数据共享。各级政府应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和领导,切实担负起管理和服务的职能。
1.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费征收体系,实现社会保险费全部由税务部门征收。规范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实行五费合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由税务机关征收社会保险费,为稳步推进社会保险费改税作准备。五费合征后,社会保险费的欠费管理也由税务部门负责。几年来的实践证明,税务机关征收社会保险费优势明显,成效显著。税务机关是专门组织财政收入的执法部门,熟悉企业情况,执法手段强,征收力度大,由税务机关征收社会保险费,可有效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征缴率,减少征收成本。
2.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业务管理体系,整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整合精简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五大险种统一合并成一个机构,统一名称(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人员严格定员定编,实行参照公务员管理,财政部门在整合硬件资源的基础上,要加大对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工程的投入,确保整合精简后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能够高效运行,使各类保险管理工作基础数据实现资源共享。
3.明确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主体。社会保险基金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实现“税务机构征收、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放、财政部门管理”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明确财政部门的基金管理主体地位,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完整与保值增值。在此基础上,探索实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等大额资金实行财政集中支付。
4.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制约着社会保险管理体制,关系着社会保险资金的安全,最终决定着社会保险的制度建设和事业发展,逐步将社会保险基金纳入预算管理,纳入国家财力的统一规划当中,以便及时对社会保险基金盈亏拨补进行统盘安排。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是根据国家社会保险法和基金预算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的,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支出两方面的预算和管理,有利于国家宏观管理,加强基金的监督,合理保证基金的安全,并保障社会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运行。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是社会保险的一项创新的工作,是保障社会保险基金核心工作,只有做好社会保险预算管理工作,才可以保障基金管理工作有序进行。2011年新农保基金纳入基金预算编制,2012年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纳入基金预算编制,2015年因为江苏省整合全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纳入基金预算编制。
一、城乡居保基金预算编制的内容和方法
城乡居保涉及面广,基金流入流出量大。城乡居保基金预算的编制工作应把以前四个年度基金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本年度的社会生活水平和本年度的目标、任务因素进行预算,包括城乡居保参保缴费人数、领取养老金人数、领取养老金的标准、政府缴费补贴标准和银行利息等。基金预算由县级农保机构编制,逐级汇总,各级农保机构对以前年度和本年度影响预算数字正常规律的重大情况进行说明原因,并说明应采取怎样的防范措施。
在具体的预算编制过程中,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规定了预算编制的统一模式,以便全国预算编制的一致性。基金收入的预算指标主要包括个人缴费收入、集体补助收入、政府补贴收入、利息收入、转移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下级上解收入、其他收入等指标。基金支出的预算指标包括基本养老金支出、转移支出、补助下级支出、上解上级支出、其他支出等指标。
收入中主要是当期个人缴费收入的预算。当期个人缴费收入的预算数=当年平均缴费标准×当年参保缴费人数。当年参保缴费人数的测算,以各地前三年缴费人数平均增长率与同比增长率的加权平均数为预算年度缴费综合增长率,并在考虑各项综合因素后对综合增长率进行修正,得出修正后综合增长率。以2015年为例来说明,2015参保缴费人数年预算数=2014年执行数×修正后综合增长率。支出预算中享受待遇人员的测算也是按照参保缴费人数测算公式修正后综合增长率进行测算。
二、城乡居保基金预算执行中有以下几个问题
在对近五年的城乡居保基金预算的编制情况看,城乡居保基金预算的编制,对城乡居保基金的收缴和支付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也保障了城乡居保制度的健康发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城乡居保基金预算编制也欠缺科学性,约束力也有待加强等一系列问题。
1.缺乏严格的预算监管和执行力。城乡居保基金预算的编制,不仅需要农保部门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而且还需要政府、财政部门、人社系统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支出及预算执行情况,同时将监督检查结果汇报给同级政府部门,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确保基金收支平衡,提高基金的安全完整性。但是,我国在监督管理与执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时,还缺乏一定的力度,存在不根据预算办事的现象,致使基金收入与支出与预算相差很大的现象。
2.城乡居保政策的相关规定影响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如《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提高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的通知》(苏人社发[2015]55号)规定“从2014年7月1日起,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每人每月90元提高到105元。”而做2015年预算时,基础养老金按每人每月100元预算,因此直接影响城乡居保基金支出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又比如,《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的通知》(苏政发[2013]144号)参保范围规定“具有本省户籍,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以上、60周岁以下,未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和城镇非从业居民,均可在户籍地自愿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而这几年随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力度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增加,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增加,城乡居保的参保缴费人数就相应减少,从而影响城乡居保收入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由此可见上层政策的制定、经办机构对政策的领悟程度及执行力度,对城乡居保预算工作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3.城乡居保基金的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尚未真正建立。预算按照系统中要求编制完成后,第四季度时如数字相差比较大,可以做预算调整表进行调整。这就保证不了年初预算的质量,没有约束性。
三、完善城乡居保预算管理的对策措施
1.加大对城乡居保执行力度的跟踪和监管。应对城乡居保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制定城乡居保基金预算执行报告制度,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跟踪和分析,由上级主管部门和经办机构、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负责监督检查城乡居保经办机构的基金收入、支出、结余情况,保障监督检查的公平度与透明度,实现科学规范的城乡居保基金预算管理。
【关键词】公共财政;社会保障预算;社会保障基金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3-0110-1.5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在社会保障事业中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可是就目前而言,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管理非常混论,转移支付水平较低,与经济增长速度不相适应,社会保障转移支付需求与供给缺口逐步增大。所以,我国只有加快社会保障预算制度的建立与健全,才能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预算制度的管理,最终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发展。
一、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建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保障制度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可以调节市场机制,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符合我国的国情,并具有中国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保证社会保障各项目的顺利实施。因此,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它是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市场经济发展的表现方式是竞争,而其的平等性和竞争结果所带来事实上的不平等一定会加大贫富差距,激化社会矛盾,直接导致整个社会秩序的混乱。国家实施社会保障预算制度正是实行这种限制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并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方式,给与一定的补偿。而只有这样,通过这些方式将社会保障制度落实到位,才能健康地、富有活力地发展起来,而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制度正是以上项目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保持政府收支平衡和调控能力。为了能更好地对国家经济进行调控,保障政府经济建设更好的发展,我国必须建立健全适应我国社会和国情的社会保障预算体系,从而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预算的主观能动性,使我国国民经济有效的发展。
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制度我国现阶段社会的迫切需要。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可以使社会保障的各项事业保持一致性,对于社会保障的各项资金,实施统一监管,更有利于保障资金的平衡和稳定。由国家统一对保障事业的资金进行征收,是一种社会行为,可以充分使国家和个人利益得到共同保证。因此,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制度,民众和社会舆论也会积极参与和监督,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
二、我国社会保障预算目前的现状
我国社会保障的现状分析。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政府一般预算中的社会保障支出;第二部分是政府基金预算中相关的医疗保险基金收支;第三部分是政府预算外的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四项社会保险收支。总体来看,几年来,我国的社会保障收支一直是不集中的。一般性税收收入安排的社会保障支出分散在各项事业的有关科目中,没有作单独和明确的反映,社会保障资金的收入与支出之间缺乏严格对应的制度保证,而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可以从预算制度上规范政府在这方面的收支。
我国社会保障预算所采用的模式。从上述,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现状角度来看,我国的社会保障预算还有许多弊端,要想使社会保障预算真正的发挥作用,必须要合理选择适合我国的社会保障预算模式。
社会保障预算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两板块式社会保障预算;社会保障基金预算;预算外模式;政府公共预算模式;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模式。
我国采用的社会保障预算模式。依据我国国情和其他国家经验,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的编制方案比较适合我国国情,即社会保障基金预算=政府公共预算中安排的社会保障支出+社会筹集资金+社保事业单位的收入(减去成本费用的结余)。
上述模式不但可以满足我国现行预算管理办法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各项基金管理混乱等问题,又能够克服社会保障基金预算不能全面反映社会保障收支状况的弊端,同时吸收了政府公共预算管理办法和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管理办法的优点,符合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完善预算体制的客观需要。
此模式的优点为:有利于全面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各种社会保障基金纳入预算管理,依法运营,使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逐步向制度化、规范化过渡。明确体现政府的支持。一般性税收收入用于社会保障事业的支出在公共预算科目中列支,体现了政府对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责任和义务。
三、我国社会保障预算缺失引起的弊端
我国社会保障收支没有纳入预算管理,和其他的财政资金混在一起,得不到统一的反映,社会保障资金不能得到保证,有可能被挤占甚至挪作他用,最终会影响社会保障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保障对象的利益得不到保证。从收入与支出的角度来讲,由于缺乏社会保障预算制度,我国社会保障收支共同存在的弊端:一般性税收收入安排的社会保障支出分散在行政费和各项事业费的有关科目中,没有作单独和明确的反映。财政社会保障预算的执行内容包括政府拨款的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安置和社会福利资金的收支。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项目的收入和支出管理混乱。社会保险项目资金主要由企事业单位及其部门进行管理,并不作为财政社保资金预算编制的收入来源,未纳入预算管理。国家进行社会保障预算的编制是不全面、不完整的,反映不出国家对社会保障收支总的计划和安排,同时也给财政监督增加了难度。
四、我国社会保障预算体系的应采取的措施
明确职权范围。在社会保障预算管理体制中,事权划分是财权划分的基础。它可以关系到各级政府社会保障责任的大小,关系到社会保障预算收支的划分以及整个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清晰而明确的事权是理顺社会保障预算关系,理顺社会保障预算同国家预算关系,理顺社会保障事业同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的关键。
加强管理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体制上普遍存在管理者身份和经营者身份交叉重叠现象。在这种体制下,给社会保障预算带来很多问题。因此,可以采取建立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管协调机制来解决现在存在的问题。所以,必须建立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管协调机制,来协调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中所发生的问题。
对社会保障预算的管理控制。运用社会保障预算运行的财务业绩,对社会保障制度执行情况做出评价,并提出决策建议。
对社会保障预算的监督。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必须有一个完善的监督体系支持,具体要求:.完善监管体系,重视专门监管;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丰富监督手段;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监控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基金法律责任制度和社会保险司法救济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强化内部监控;建立社会保险基金专项审计制度。
综述所述,我们必须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选择合理的基金收支预警模型,确立社会保险基金预警线,及时社会保险基金财务预警信息,以使社会保险部门及各级政府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调控,才能使我国的社会保障预算体系向着健康方向发展,使我国社会安定。
【参考文献】
[1]楼继伟.中国政府预算:制度、管理与案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郑建新.中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关键词: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F842.6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0-0214-02
一、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改革的必要性
为了规范和加强医疗保险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维护保险对象的合法权益,财政部于1999年制定《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规定对医疗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当前,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基础为收付实现制,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间与现金收支行为的发生联系紧密,能客观真实地记录现金流量,反映医疗保险基金实际的结余。但是,以此为基础的医保会计核算也存在一些缺陷,难以准确反映当期损益。首先,收付实现制所提供的财务信息不完整,仅按照医疗保险基金的进出情况核算基金收入、支出,无法反映基金收支和当期损益的全貌;收入只核算实际缴纳数额,不核算欠缴数,单从账面上看,无法获取应收未收基金的信息,难以保证应收尽收;医疗保险基金形成的隐性资产和隐性负债不能在会计账簿和资产负债表中得到反映,其财务状况不能真实有效地反映,增加医疗保险基金风险。其次,收付实现制不能全面揭示医疗保险基金的真实信息。如支出只反映实际付款支出,不包括已发生未结算及已结算但未付款的支出,这种核算方式会导致低估当期支出,虚增可供支配的医疗保险基金,无法准确评估当期结余,既造成信息误导,影响基金收支的真实性,同时也给人为调节收支留下了操作空间。 随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现行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基础存在诸多不足,现行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基金财务制度所提供的财务信息不完整,甚至出现信息误导,使社会保险基金的决策、管理、监督等缺乏准确依据,不利于形成公开、透明的监督管理体制,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采用什么样的会计核算基础,不应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性质决定,而应与社会保险基金的性质或业务相适应,针对不同险种基金运行特点,采用以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方式。在实行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根据基金核算和管理的需要,部分地采用一些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来弥补收付实现制的局限性,使基金管理更加合理化、全面化。
(一)采用“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可以真实、准确记录医疗保险基金的收入状况和全面掌握参保单位的缴费情况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执行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会计核算基础是可行的,它既可解决现行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存在的缺陷,满足政府对医疗保险基金实行宏观管理的需要,又能提高医疗保险基金财务数据的透明度和真实性。如在医疗保险费的征缴方面,对于可以正常收到的医疗保险费,可以按照收付实现制的原则,在款项实际收到时记入收入;对参保单位违反规定不按时缴纳医疗保险费,补缴或预缴医疗保险费及应计利息的计提等,应采用权责发生制。经办机构应设置“应收医疗保险费”科目,待实际收到医保费时再冲减“应收医疗保险费”科目。“应收医疗保险费”的借方余额即为应收未收的欠缴基金,欠缴基金根据单位设立明细账,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披露。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当期医疗保险基金收入的情况,确保医疗保险基金征收的准确性,为决策部门及时调整征缴政策提供科学的决策数据。
(二)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有利于全面反映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行情况和财务成果
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管理是基金管理的重点,在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过程中,对已发生的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的记账医疗费,经办机构可以设置“应付医疗保险费”科目,待实际支付医保费时再冲减“应付医疗保险费”科目[1]。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完整地反映当期医疗费实际支出的总体情况,进而真实反映出每个会计年度基金结余的情况,同时又能有效地将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行绩效与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经办机构的责任联系起来。
(三)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为科学、翔实地编制医疗保险基金预算提供了有力依据
随着医保基金会计基础的转换,要满足财政管理的要求,预算管理不仅要根据以前一年度的现金实际收入数和现金实际支出数,也要参考那些当取得的收入或承担的支出而实际尚未收到或无力承担的债权或者债务,对医保基金预算采用权责发生制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四)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基础,是促进医疗保险财务管理科学化、网络化的需要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单一的收付实现制已无法对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在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应用软件与财会电算化应用软件系统同步、同数额进行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会计核算基础,才能使财会电算化软件与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实现接口成为可能,从而促进医疗保险财务管理的科学化、网络化的需要。同时,也适应将来实现市级统筹后发生的大量的纵向、横向医疗保险基金往来结算的要求。
二、加强对医院的医保管理与会计核算
强化医保资金管理。医疗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内容。医保费用的会计核算,对医疗保险基金有着重要影响,对其合法使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纳入医疗保险范围的人数起来越多,医院作为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载体,医保管理的好坏,关系到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合法性,合规性,关系到医院、患者的切身利益[2]。医保资金是医院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财务部门应协同医保部门共同强化医保资金管理。医院的会计核算也应根据医保资金收支情况采用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会计核算基础,设立医疗保险资金应收、应付科目,加强应收款项的追收,医保的回款事项定期整理,及时发现问题并向相关部门反映,将滞留的资金及早收回,从而减少医院资金周转压力。要配备财务管理能力强、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财务人员来负责医保结算事务,尽量提高医保资金的汇款速度,而且应设立专门报账人员,对当医保费用超过总控费用时,其实质是无法收回的应收医疗款,要根据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视为坏账处理,在清理和核对后,报经主管部门批准,在坏账准备中冲销,如果坏账准备不足,可留作下年度计提后冲销。
医院应加快医保管理体系的建设步伐,优化结构布局,强化医保会计核算,提高医保管理部门管理水平、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民众满意度,促使院内各项工作协调发展,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为构建和谐医院,促进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
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区分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居民医疗保险,是以《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为依据,编制会计报表,进行会计核算,《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中规定:医疗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主要目的是将医疗保险基金纳入国家社会保障预算体系,以实际收支的款项为确认标准,能如实反映国家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的收支和结余情况。将医疗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应纳入政府会计核算体系中,作为政府托管基金,归属政府会计的一部分,完善了政府预算编制体系。进一步推行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医保资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银行存款账户既要开设支出户又要开设收入户。收入户核算收到的医疗保险费收入;支出户核算医疗基金的支付支出,该户除从财政专户存款中拨入款项外,一般只支不收,强化财政监督。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一方面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要加强内部控制与自我约束,严格审查医疗保险待遇支付程序,防范基金风险,保证医疗保险资金的安全、快捷;另一方面财政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的有效监督与制约,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年初有计划,年中有监督,年末清缴财政专户。严格执行预算管理,不断健全并完善医疗基金预算管理体系,努力使医疗保险基金管理进一步科学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 会计 核算 制度
作为一项会计活动,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目的是通过发挥会计的反映、监督等职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效益,满足广大劳动者社会保障的需要。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对象是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的社会保险基金及其运动情况。社会保险基金专款专用,专户管理,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自身活动的管理经费相分离,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自身的会计活动也要区别开来,以准确地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状况并实施有效的监督。
一、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性质和意义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是为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效益,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各种社会保险基金及其运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门专业会计。作为一项会计活动,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目的是通过发挥会计的反映、监督等职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效益,满足广大被保险人的需要。从对象上看,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是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的社会保险基金及其运动进行的专门反映和监督。这样就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的社会保险基金与其自身活动的管理经费区别开来,从而可以准确地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状况并实施有效的监督。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与社会保险会计是有区别的,社会保险会计是一个复合概念,是所有社会保险经济业务会计活动的总称。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与一般基金会计也有差别,对基金会计有两种理解,一是特指西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在西方根据会计服务对象活动目的的不同,一般将会计分为两大类,即:企业会计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由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是按照基金理论,采用基金会计工具进行反映与控制的,因而西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也称为基金会计。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与基金会计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两者都以基金理论为基础,都以基金作为会计主体,两者的服务领域都是非营利性的等;但西方基金会计中的基金是隶属于政府或某一机构的,其运行和管理方式都不同于社会保险基金。因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在核算对象、核算原则等方面与西方基金会计有一定的差异。
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的特点
由于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是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与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相比较,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既有会计所具有的一些共性内容,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第一,以基金为会计核算主体。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以企业和单位为会计核算主体,而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主体是基金本身。所以,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和医疗保险基金等会计核算的主体分别为各项基金。
第二,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但是经营活动,以内部成本核算的,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之所以采用收付实现制,主要考虑社会保险基金纳入国家社会保障预算,以实际收到或实际支付的款项为确认标准,能如实反映国家社会保障预算的收入、支出和结存情况,防止社会保障预算虚收、虚支现象的发生。它与我国预算会计的一般记账基础也是一致的。
第三,社会保险基金会计要素的特殊性。企业会计的要素包括资产、负债、业益、收入和成本费用。预算会计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基金、收入和支出。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要素虽然有些要素名称与企业会计、预算会计相同,但其内容构成上有很大不同。
第四,社会保险基金的资金账户设置有其特殊性。为保证社会保险基金安全与完整,有计划地收缴与发放,防止挪用、侵蚀基金,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规定将社会保险基金视为财政资金纳入预算进行管理。基金收入形成的资金按规定全部划入财政专户,基金支出所需资金由财政专户划拨到支出户,由支出户再向保险对象支付或直接通过财政专户划拨。由于会计核算上体现了对保险基金管理的这一特殊要求,因此有“财政专户存款”账户。
第五,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和支出核算有其特殊性。由于社会保险基金是保险对象的“养命线”、“保命钱”,政府对其最后余缺负有补充、填补作用,因此,对其实行预算管理,纳人社会保障预算,按年度考核。在会计核算上基金的收入类科目和支出类科目核算和反映当年社会保险基金的收人和支出,年度结束后,所有收入类科目和支出类科目的余额均需全部转入基金类科目,形成结余。
三、改进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制度的建议
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全面、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情况,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以便于他们及时了解社会保险的运行状况,评价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绩效,作出正确的决策,确保社会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转。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体系是指为实现会计目标,依照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基本理论确定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选择程序和方法。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体系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核算的具体内容。要把各种社会保险基金业务信息变为会计信息,就要根据会计活动的特点,选择确定可以纳入核算体系的经济业务,并对这些经济业务进行必要的划分归类。这样,不仅明确了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而且对这些业务的性质、特征有了进一步认识,它是设置会计账户、选择会计方法的基础。二是制定合理的记录与报告的程序与方法。确定核算内容之后,就要解决如何对其进行记录、报告的问题,即确定设置哪些账户、选用何种记账方法、设计哪些会计报表、采用何种核算形式等,从而准确的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会计核算和报告。
参考文献:
[1]俞传尧.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