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9:35: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语文学习的思考,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兴趣;培养;学生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带着喜爱的感情去学习、认识、探索、解答疑难,就能提高学习效率。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经指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一、巧妙应用教学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精心进行设计,让导入做到“新、奇、异”,使学生感到新颖奇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注意进行情景渲染。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人的思想感情是客观世界在人的大脑中的反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被激发和点燃的。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善于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恰当地运用幻灯、录像、音乐等直观教具,呈现出生动、情景交融的画面,借以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到课堂气氛中。另外,视频和动画的播放,也能够进行情景渲染,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导入新课时要做到音色和情感的动人。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能够做到声情并茂,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往往能够用一些简洁生动的语言去吸引学生,使学生不仅能够聚精会神地听课,而且能够展开丰富的想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表情、动作的结合,要注重语言的丰富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三是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善于设置悬念。所谓“悬念”是指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悬念”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表现技法,是吸引兴趣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段。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把所学内容用疑问的形式提出来,巧设悬念,让学生在浓浓的趣味中去寻找答案。这样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会产生急于想知道结果的心理,迫不及待地看书,积极思考,在“疑”中生奇,在“疑”中生趣。设置悬念,使学生的一颗心都处在惊奇之中,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增加语文学习的娱乐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古代教育家孔子有句治学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兴趣与娱乐有密切的联系。一件事情的娱乐性强,学生就感兴趣;反之,就不感兴趣。教师在讲课时要增加教学内容的娱乐性。怎样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乐之者”?怎样增加语文教学的娱乐性呢?首先教师应该在活跃课堂气氛上花一番气力。教师备课时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在课堂上,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把握机会、创造条件,使学生产生语言表达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学习增强娱乐性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如讲故事、猜谜语、课本剧、联句等,这些方式方法都能够提高语文课的娱乐性,能够收到寓教于乐、提高兴趣的作用。总之,教师要力争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得到欢乐,在欢乐中学到语文知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兴趣。
三、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想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方式,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创造力。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营造愉悦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最佳的心态下学习。教学过程不单单是教师的教,也不单单是学生的学,而是教师与学生密切合作的过程。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交朋友,密切二者之间的关系,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经常不断地与每个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教师要有民主作风,善于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并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要轻易否定和评价学生的意见。教师要热爱学生、贴近学生、尊重学生,切不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疏远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学生的心理需求,应千方百计地给予关怀和帮助。教师要大胆地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对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报以热情的赞许,表露出对学生的信任态度,从而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积极组织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应给学生更多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在课堂上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能够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科学地设计和组织“语文学习小组”,可以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语文学习小组”,把学生读书、测试、写作、作业等内容纳入学习小组的竞赛内容。这种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感染,共同提高。在竞赛过程中,教师还要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从而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奖励具有促进和强化的作用,及时进行奖励能够促使学生提高学习动力。奖励能够使学生不断获得学习成功的满足感,教师对于学生的进步,那怕是微小的进步和闪光点,也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奖励不单单是指物质奖励,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三言两语的表扬,也是一种奖励,运用得好同样能够起到促进学生进步的作用。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进步要科学地进行奖励,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终上所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学好语文,就要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作为当代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与时俱进,攻坚克难,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体验、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热情和兴趣。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的教育,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晓旭.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研究,2011(2).
2.云秋菊.让课堂充满激情的策略[J].新课程研究,2011(2).
一、利用开放型教学模式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一直按照循规蹈矩的教学方法,“考――讲――订”三点一线的固定课堂模式充斥了学生的大脑,导致学生的肢体乃至头脑的灵活性下降。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培养初中生语文学习的自能发展能力,教师必须投入相当的精力以改变现在“满堂灌”的错误状态。因为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更不是知识的搬运者,正确的方式应是设置开放的教学课堂,增加学生更多的互相交流、合作的机会。例如:在学习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这篇文章时,同学们肯定都会触文生情,教师便可以抓住这个机会留出一堂课的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心得体会,并分享自己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往事、趣事,这样不仅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情感,更能够让学生从作者角度思考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深刻意蕴。开放型课堂还有很多方式,比如放映相关课件的PPT,看相关题材的电影,举行演讲比赛等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事情,更可以开掘学生在某方面的特长并发展,其实开放型教育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它对创造性思维发展能力特别有效,也锻炼了个人修养。语文学习本就与道德素养息息相关,自能发展是提高素养的必备因素。因此作为教师,应时刻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做他们的倾听者、领导者和参与者,这样才有助于培养自能发展。
二、开展自主学习环节,提高学生自能发展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学生听和记笔记为主,整个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很容易丧失学习耐心,导致较低的学习效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利于学生自能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自能发展,以达到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需要调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例如:在学习《幼时记趣》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需要改变一开始就教学生复杂的文言翻译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讨论一些自己的幼时记趣,让学生没有拘束地在课堂上自己讨论,让学生主导课堂,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是课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这种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自能发展。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人数较多,教师无法让每个学生分享自己的趣事,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先在小组内部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同学在全班范围内分享。这样既能照顾到了每一位学生,也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活跃和内向的学生综合搭配,从而保证每个小组都能够积极讨论。
三、鼓励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能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课前预习有利于从总体上掌握所学内容的难易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由于学生对课文还比较陌生,因此在预习的时候要完全依靠自己仔细通过定义、例题等挖掘知识点,而不是依赖教师的讲解,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思考的过程,从而逐渐地掌握知识点,这是有利于自能发展的。例如:在学习《斜塔上的实验》这一课的时候,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上网搜索斜塔上的实验具体内容,这样更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并且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学生还可以将课一个基本的了解进行简单的分段,这样才更容易赶上教师的上课进度。
四、营造积极氛围,建设文化校园
(一)笔试(100分)
1.评价内容。依据“坚持课程标准,强调语文素养;立足教学常态,引领课程实施;体现汉语特点,遵循学习规律;关注个性差异,体现时代特征”这样四条命题思路编制试题,整张试卷由“积累与运用”、“阅读与理解”、“思考与表达”、“书写”等四个版块组成。各年级的内容及分值各不相同,根据相应要求分别设置。每学期的评价内容由教研室提供样卷。
2.评价方法。闭卷、纸笔考试。
3.评价标准。根据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由教研室提供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二)朗读(10分)
1.评价内容。①从教材中选择10篇(段)课文作为考核内容。②从教材以外选择5篇(段)相应的文章作为考核内容。字数控制:一、二年级150字左右,三、四年级300字左右,五、六年级400字左右。
2.评价方法。①考核前,将上述两类文章的题目制成抽签卡。如果用的是文章的部分内容,须注明起迄位置。②考核时让学生任抽其一,准备3分钟后当场朗读。③提前两天公布考核篇目和办法。
3.评价标准。①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得10分。②朗读中添字、漏字、错字、换字、回读、标点停顿、段落停顿不当,每处扣0.3分;句中停顿不当,影响句意表达的每处扣0.5分。③没有融入情感,或情感处理不当,一、二年级酌情扣0.3~0.5分;三、四年级酌情扣0.5~1分;五、六年级酌情扣0.8~1.5分。④唱读、溜读、拖腔拖调,酌情一次性扣1~2分。⑤不用普通话朗读或声音过小,让人听不清楚,一次性扣3分以上。
(三)背诵(10分)
1.评价内容。①从要求背诵的课文中选择5~10篇(段)。②从课程标准推荐的古代诗词和由学校或任课老师推荐的现代诗词中选择5~10篇(段)。(我们要求:一、二年级每学期至少背诵课本以外的古今诗词15首,三至六年级每学期至少背诵20首)
2.评价办法。①考核前将本学期要求背诵的诗文题目制成抽签卡,并将课文和其余诗词分成两类。②让学生从两类题目中各抽一题,准备3分钟后当场背诵。③两类内容合并评分。④提前两天公布考核篇目和办法。
3.评价标准。①背诵正确、流利、有感情,得10分。②背诵中添字、漏字、错字、换字、回读、标点停顿、段落停顿不当,每处扣0.3分;句中停顿不当,影响句意表达的每处扣0.5分;漏背句子,每个扣1分。③没有融入感情,或情感处理不当,一、二年级不扣分;三、四年级酌情扣0.3~0.5分;五、六年级酌情扣0.5~1分。④唱背、溜背、拖腔拖调,一次性扣1~2分。⑤背诵中有遗忘,经老师提示能背完的,每处扣2分。⑥不用普通话背诵或声音过小,让人听不清楚,一次性扣3分以上。
(四)口语交际(20分)
1.评价内容。①平时学习中的提问、回答、交流、讨论等口语交际活动。②期末的考核内容由教研室提供参考题目,由学校选用或者由各单位根据课标及教材要求,自主确定。考核内容应依据教材、贴近学生生活,使人人都有话说。
2.评价方法。①观察记录学生平时学习中的口语交际表现。②期末考核提前两天公布考核时间、办法和内容,并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③考核时,由教师或同学与考核对象围绕话题形成交际情境。可以同时进行多人考核。④考核者适当记录被考核者的交际要点,以此作为评分依据。
3.评价标准。①围绕话题,乐于交际,用普通话交际;讲文明懂礼貌,仪态大方,声音响亮;语言连贯,有条理,得20分。②一、二年级侧重于“围绕话题,乐于交际,用普通话交际,能够讲述自己的意思;讲文明懂礼貌,仪态大方,声音响亮”。三、四年级侧重于“围绕话题;听得懂别人的意思;说得清楚自己的意思。”五、六年级侧重于“围绕话题;听得懂别人的意思;说得清楚自己的意思,并做到语言连贯,有条理”。③一般来说,在交际情境中围绕话题的单独说话时间,一、二年级0.5分钟左右,三、四年级不少于0.5分钟,五、六年级不少于1分钟。不能达到这一最低标准的,酌情扣2~4分。④表达时,有明显的语病,每处扣0.5分;语言不流畅,一次性扣2分。⑤有下列情况者,每项扣2分:偏离话题,经提示能回到正题的;不愿交际或不敢交际,经帮助能参与交际的;用方言交际,经提醒能用普通话交际的;有不文明现象,经提醒能改过的;听不懂别人的意思,经强调、解释能听懂的;说不清楚自己的意思,经别人帮助能说清楚的。⑥上述第⑤条中,在任何一个方面,经提醒、帮助,仍不能改过的,扣4分以上。
(五)课外阅读(20分)
1.评价内容。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情况。
2.评价办法。①主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记录单和编制的读书小报进行评价。②针对某一次的阅读记录单和读书小报编制的评价,一、二年级用画星的办法进行,得“优”画3颗星,得“良”画2颗星,得“合格”画1颗星;三至六年级用写“优”、“良”、“合格”的办法进行。
3.评价标准。①每学期在阅读记录单中,至少要有读4本书的体现,每少一本扣5分。每学期完成阅读记录单不少于20次,编制读书小报不少于1张。②一、二年级每学期累计得“3颗星”15次以上,得20分;每少3次“3颗星”,扣2分。③三至六年级每学期累计得“优”15次以上,并编制一张良好的读书小报,得20分;每少3次“优”扣2分;未编制一张读书小报的,扣2分。
(六)学习习惯(等第)
1.评价内容。 由基本学习习惯和每学期的学习习惯组成。基本学习习惯是指正确的读写姿势、上课时的认真倾听、思考、积极发言习惯和认真、及时完成作业习惯。每学期的学习习惯根据教材确定。
2.评价办法。①平时观察,每周记录1次。②记录方式可以根据年级特点而不同。 建议使用简单易行的爬格法。
3.评价标准。①评价标准参照教材要求。②每次评价分“合格”与“不合格”两个等第。③一学期累计达到80%的“合格”,即总评等第为“合格”;一学期累计少于80%的“合格”,即总评等第为“不合格”。
(七)相关说明、要求
1.本评价方案的实施以学期为单位。笔试时间由教研室统一规定,其他内容的考核时间由学校自主确定。
2.评价的实施应遵循“基于教学、引领教学”的原则,避免两者的分离。
3.一般情况下,笔试部分的试卷由教研室编制,其他部分的试卷由学校根据上述方案编制。在不违背课标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方案做适当的调整。
4.评价主体(由谁评价)应主要根据评价内容确定。除笔试外,在学校和任课教师的精心组织下,要积极引导学生本人、同学、家长适度参与。
5.乡镇以中心小学为单位,直属小学以学校为单位成立评价组。组长由分管校长担任,组员由爱岗敬业、能力较强的老师担任。
6.评价组在考核过程中应做好下列工作:制定评价计划;制定评价细则;编制试题;评定成绩;总结反思;累积过程资料。
7.建议设立免试制。除笔试以外的评价内容,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在进行分项考核前提出35%左右的免试名单,让全班学生评议通过;也可以由学生自我申报,由任课教师和全班同学评议通过。获得免试权的学生在免试项目上得满分。
8.综合成绩评定应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定量评价,合计前五项内容的成绩,若遇小数,则采用四舍五入的办法记分。分数与等第的转换为:总分达144分以上的为“优”;120~143分为“良”;96~119分为“合格”;95分及以下为“不合格”。若习惯评价为“不合格”,则综合等第降一档次。定性评价,主要是从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档案资料和考核、考试结果来分析,尽力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用鼓励的语言、最具代表性的事实描述学生的进步,同时对学习中的不足提出建议。
我们都知道,理念是行为的先导,缺少先进理念的指引,实践的道路不可能伸向远方。但先进的理念只有物化为具体的操作行为才具有实际意义,否则永远是一纸空文。
想象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7―0068―01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就有关如何提高中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创新能力,我总结了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知识零碎,系统性不强,需记忆、创新的成分比较多,需具备较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没有学习语文的兴趣,单凭教师的督促、指导,一味的题海战术苦练是远远不够的。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认为这“渔”既准确地概括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途径,又诠释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的认识规律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二、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织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松树》后,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小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要富有充分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以此来鼓励他们。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以现实实践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紧接着再布置一些作文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了认知能力的二次飞跃和突破。同时,教师要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和鼓励。教师肯定性的评价,对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和作用。“你很有见解”、“老师根本没想到,了不起!”……这一声声看似平常而简单的赞扬和鼓励,犹如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了极大的喜悦和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去。
三、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关键词:语文学习;新型方式;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126-01
1.构建合作型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相对个体学习而言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共同工作来实践言语技能,学会共同生存。
合作学习有以下几个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任务中的责任;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地促进性地互动;期望所有的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语文教学,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更是必不可少的方式。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一般程序是:独立思考DD小组讨论DD组际交流DD整体评价,其中小组讨论是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创造一种宽松、自由、平等的课堂气氛,在巡视指导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和倾听,适时干预和引导,在组际交流的环节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不同意见的碰撞,不断将讨论的问题引向深入,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信息共享。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只有在合作交流中才能得到培养。
2.构建探究型的学习方式
探究学习是体现学习的真正价值、实现有意义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自主学习是基础,合作学习是过程,探究学习则是新学习方式的归宿。
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明确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探究教学的一般操作程序是:提出问题DD形成假设DD拟定计划DD验证假设DD总结提高。具体到语文教学中,不一定拘泥于这个固定程序,可将自己的探究性课堂教学思路归结为:自读课文,查阅资料DD提出问题,小组讨论DD解决部分问题,提出新问题DD深入研究,总结评价DD成果展示,延伸拓展。这种探究性课堂教学突出了探究学习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其中既有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独立研究,也有学生群体的合作交流、讨论切磋和师生间的共同探讨、教学相长,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构建重于实践的学习方式
实践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学生学习知识的获取、学习技能的培养、学习素质的提高,无不是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学生的学习是以实践为基础和生长点的,学习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互为统一的有机整体。而传统的学习方式割裂了学习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关系,过分甚至仅仅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结果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厌学逃学等不良后果。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局限于此是不够的,也是很危险的。因为现成的书本知识,是他人的认识成果,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他们亲自得来的,是一种间接知识,一种偏于理性的尚未和感性认识结合的不完全的知识,学生要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转化为理解的和能够运用的东西,还必须有一定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为基础。这就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的开展,如以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为目的的认知实践,以处理自身日常事务的生活实践,以处理与他人相互关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交往实践等。
学生生活于火热的社会实践中,作为其生活的重要部分的学习活动也应深深地根植于实践。学习不是一种封闭在书本上和禁锢在屋子里的机械识记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学习与生活、与实践是有着相同外延的,是"合一"的。只有在多姿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发掘学习资源,学习才是生动的、鲜活的、真实的;只有在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中展开学习过程,学习才是完整的、详尽的、美妙的;只有在绚丽多姿的社会实践中体验学习感受,学习才是亲近的、深刻的、诗意的;只有在变化多端的社会实践中评价学习成果,学习才是高效的、智慧的、灵动的。
4.构建基于个性发展的学习方式
基于个性发展的学习方式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复合体,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4.1 学习的自主性。这是说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必须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与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善于摆脱对他人的依赖,合理确定学习目标,主动规划学习进程,科学制定学习策略,主动调节学习情绪,客观评价学习效果。要逐步确立主体意识和观念,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4.2 学习的独特性。由于遗传、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的不同,每一位学生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品质。正是这种差异和独特性,构成了他自己的个性,使这个学生与其他学生区别开来。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和利用这种独特性,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状况和实际需要,选择和采用自己喜欢并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搞"一刀切"、"标准化",让不同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根据同样的条件,运用同样的方法,按照同样的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达到同样的水平和质量,这是违背规律的,也是愚蠢的。
4.3 学习的创造性。创造性是个性的核心品质,帮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学习,是最可贵的,也是最困难的。这需要我们在学生的学习中加强"趋异"、"求新"、"自信"、"冒险"、"进取"等品质的训练和培养,指引学生敢于认识和研究自己所不知道的问题,善于将新的学习内容灵活变通地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改变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实现对自身的超越。
5.构建基于网络的学习方式
基于网络的学习是学习方式的重大革命,它有助于将日新月异的知识信息及时传递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来,极大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有助于构建丰富的、反思性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的自由探索创造更多的机会;有助于实现学习资源的合理整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选择余地,增强学习的主体性;有助于模拟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两极分化 原因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the Polarization of Primary
Students'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LU Gang
(Yixing Youtang Primary School, Yixing, Jiangsu 214246)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we find language learning students polarization phenomenon is relatively common, polarization phenomenon is not only seriously affect the results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have a very negative impact on students after learning, so we need to for language learning in primary polarization analysis.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causes of polarization formed primary language is analyzed, proposed a series of response measures.
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polarization; cause and countermeasures
1 小学语文学习两极分化的分析
语文教学中的两极分化是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语文成绩很好,学习兴趣足并且学习积极性高,因此这部分学生的语文成绩会越来越好;而另一部分学生由于本身语文成绩差,再加上部分教师的严厉批评,所以这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这部分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进而与学习好的学生之间产生两极分化。
两极分化会导致学生语文成绩好坏的差距越来越大。我们都知道成绩差的学生其语文运用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然而成绩好的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就一定好吗?其实不然,一般我们所说的“成绩好”是指学生考试分数高,但是语文学科是一门以应用为主的学科,因此分数高不一定代表语文能力高。由此我们看出,目前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两极分化问题,不管是对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对成绩差的学生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两极分化会严重影响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另外,分析两极分化时我们发现,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两极分化现象并不明显,然而在学生升入三年级以后,学生学习的两极分化现象会越来越明显。因此,我们知道一定有一些特定的原因在影响着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现象。
2 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2.1 学生自身的因素
学生自身的因素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学生自身心理方面的因素,其二是学生个体行为差异因素。
第一,学生心理方面的因素。首先个体是不断发展的,个体发展过程中其心理特征会发生变化,表现在小学生身上就是:随着个体成长小学生自主意识有了很大提高,独立性得到很大发展,此时小学生会表现出一定的固执,会由于某些小事而丧失语文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到其自身的语文成绩。其次,随着个体的不断发展,小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差异逐渐加大,较低的智力水平会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效果。
第二,学生行为方面的因素。首先,随着个体的发展其学习习惯会发生改变。一些小学生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自身成绩的进步;而另一些小学生会形成不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其次,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进入小学三年级以后,部分小学生会逐步掌握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然而,也有部分小学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造成小学生之间成绩的巨大差异,进而产生两极分化。
2.2 学生自身以外的原因
学生自身以外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教师和学校。
第一,教师方面影响学生两极分化的因素有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存在错误的教学理念。我们都知道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的学生的自主性,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合理。因为小学生自主意识不高,所以课堂中小学生不会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而此时教师却过分重视课本讲授的教学方法,忽略了能够增强师生交流的课堂活动的运用,从而使语文教学变得枯燥,难以取得效果。最后,教师的评价方式存在错误。现阶段,部分教师评价学生的好坏主要依据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就是“坏学生”。这种评级方法太过片面,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成长,进而加重了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
第二,学校方面的因素。阅读是提高语文成绩的重要方法,学生在学习中除了要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外,还要多进行课外阅读,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运用能力,这就要求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然而现阶段部分学校没有建立完善的图书资源库,所以学生无法得到更多的课外读物,因此学生的阅读训练也就无从谈起,从而影响到学生的语文成绩,产生两极分化。
2.3 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担负着很重要的责任。一方面,现在大多数的小学生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父母对其过分溺爱,所以学生从小就缺乏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当孩子进入小学以后,父母意识到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此时习惯的养成已经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了,父母就把这个责任推给了学校。另一方面,一些学生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或者留守儿童,父母为了生计在外奔波,使得其对于学生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一些疏忽,家庭教育方面几乎为空白,由于缺少家庭教育正确的引导,使这些学生在学习基础以及学习习惯方面处于较为劣势的地位。甚至有一些家庭特别困难的农村学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漠不关心,所以导致这些学生在学习上缺乏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2.4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因素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全面实施,其对小学语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更注重课堂的开放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性,因此新课程改革不仅对学生,而且对老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给予了老师更大的发挥空间,如果老师没有认真备课,上课内容刻板、不生动,则很难吸引学生,久而久之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另外,新课程改革后的语文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参与性,这使得一些思想懒惰的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3 避免两极分化产生的对策
3.1 努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虽然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但是这种意识还不强,因此依靠小学生自己转变语文学习的兴趣是很难的。所以,教师和学校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
首先,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改善这一现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知识的交流,更重要的还在于情感上的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平等对待成绩好与成绩差的学生,切不可过分关注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成绩差的学生。学生感受到平等之后,便不会产生消极低沉的情绪,从而其语文学习也就更有效果。
其次,教师要多鼓励成绩差的学生。我们要改变以前对成绩差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方式,要更多地采用谈话、鼓励等教育方式。教师要针对成绩差学生的优点进行表扬,肯定学生哪怕十分微小的进步,从而逐渐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进而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3.2 教师要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第一,小学生都是活泼好动的,单调的课堂讲授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这一特点,采用课堂讲授为主、课堂活动为辅的教学方法。我们都知道课堂活动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在小学课堂中过多的课堂活动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课堂活动变成“闹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是要将课堂讲授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然后辅以适当的课堂互动,以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改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法。因为在小学生学习生活中,成绩好的学生会习惯性地凑到一块,学习差的学生会凑到一块,如果教师让学生自主分组就会加速两极分化的产生,所以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分组,不要按照成绩分组,这样可以大大减少两极分化。虽然合作学习会使学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但是在小组中成绩好的学生会很容易成为“焦点”,成绩差的学生很容易成为“背景”,因此教师要适当增加对成绩差的学生的关注,多给他们鼓励与机会,从而帮助他们融入集体中。
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分层教学。由于学生自身程度不同,使得他们对于新课程的接受能力也不一样。大多数老师对于教学的态度就是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然而这种态度可能会加剧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两极分化现象。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应用分层教学。按照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进行分层,程度相近的学生在同一层次,这样教师就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教学,这样有助于小学语文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3.3 学校要加强自身硬件设施的完善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就是学生的另一个家,因此学校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学校要加大对图书资源的引进开发,在学校内建立小型的图书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阅读机会,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4 结语
小学教学中的两极分化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并且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所以严重的两极分化会对学生以后的成长以及教育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避免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具体而言,我们要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变教师教学方法,改善学习教学设施等方面入手,针对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措施,通过与家长、学生之间的密切配合,避免两极分化问题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徐芝梅.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6).
[2] 邹卡卡.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避免学生两极分化[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09(7).
[3] 陈常惠.小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成因与对策[J].考试周刊,2012(26).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1—0089—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怎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培养学生认真做好课前预习
在布置预习时,应提出如下要求:①认真阅读“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以便对文章的作者、作品、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写作特点有个大体了解;②细看注释,扫除障碍。要求学生通读全文时边读边勾画生字,难词,然后对照注释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对注释以外的生字,难词,充分利用字典、词典解决,这样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③结合练习,把握重点。让学生带着课后练习的问题来预习,找出本课的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课堂上参与讨论。
二、课堂教学以读为主,读中求义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本体,是语言教学的基本策略。过去,我们在课堂上讲得多,读得少;重视课文分析,轻视阅读理解。结果学生在考试中,遇到阅读理解题,仍然是不知所措。其实,有些试题的答案就在此选文中,但有些学生就是不会答。究其原因,还是不会阅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行语文教材很多课文,学生只要认真地多读几遍,老师稍加点拨,就能感知、理解内容。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方法引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听录音,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分角色朗读;也可朗读和表演相结合。我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雪地捕鸟”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就叫全班学生齐读本段,两名学生在讲台前表演“雪地捕鸟”。学生兴趣浓厚,纷纷要求表演,朗读。这种方法,既活跃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学到了知识。
三、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探索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还应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环境,创设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的氛围,尽量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多动手,动口、动脑,引导他们讨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大胆争论,解决问题。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争论中积极性很高,有不少学生的发言显现出真知灼见,学生在讨论争辩中学到了知识。我在教《扁鹊见蔡桓公》一课时,当学生疏通完文义后,我问道:“大家还有哪些地方不懂?”一个学生马上提出:“‘司命之所及也’一句应怎么理解?”其他同学马上根据注释解答了这位同学的问题。这时,另一位同学问道:“蔡桓公他有病,为什么不治呢?”一个学生立刻举手答道:“当扁鹊第一次见到蔡桓公时,蔡桓公说‘寡人无疾’。”还有一个学生说:“他认为他没有病。”另一个学生说:“蔡桓公认为扁鹊在炫耀自己的医术。”这时,我及时肯定了几位同学的解答,并画龙点睛地指出:“桓侯的所为就是‘讳疾忌医’。”这样,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个问题。并意识到自己的潜力,会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教会学生如何创新
创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在质疑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创新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注重对互动学习小组的指导
高中生的互动学习依赖于教师的全程指导。高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够完善,互动监控水平还比较低,教师如果不能及时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的互动学习就可能处于失控状态。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开展互动学习时,语文教师绝对不能无所事事,而应该从不同方面积极参与到学生的互动学习过程中,除了要指导学生学习外,还要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小组互动学习还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教师应牢牢抓住这些问题,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指导。
1.纠偏。在教师宣布小组合作探究开始后,学生的思维很可能会偏离讨论的主题,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的动态,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指导,把小组讨论的主题及时引导到课堂主题上来。
2.消除误会。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对于一些语文学习的内容,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出现偏差和误解,这就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及时消除误解、纠正偏差,拨正方向,带领学生走出学习的误区。
3.避免冷场。刚开始实施小组合作探究互动学习时,小组成员可能缺乏组织性、纪律性,配合不好,容易出现冷场局面。另外,学生在表述讨论结果的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冷场局面,教师应分析冷场的原因,或指导互动学习中的一些技巧,或教会学生如何解决问题,或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个性化的见解等。
4.避免过分依赖。在小组互动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学习能力不够强,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对教师、同伴有着过度的依赖心理,过度渴求他人帮助,自己却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努力学习。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应当帮助其明确个人职责,增强责任感,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还要鼓励他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去帮助同伴,共同提高。
5.关注问题学生。在小组互动学习中,我们发现有六种消极学生:过分沮丧的学生,不被认可的学生,灰心丧气的学生,不够主动的学生,厌学乏味的学生,骄傲聪明的学生。教师应关注这些学生,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加强对他们的学习方法指导,为其提供情感动力和学习能力、学习方法,让其在互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与同伴开展互动合作,发挥互助学习的最佳效果。
二、追求“合力效应”
“合力效应”是小组群体意识的反映,体现在互动行为的协调性、效率性等多方面。高中教师要想成功地实施互动教学,就应该使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效地融合,高效地统一,发挥小组互动合作学习的最大作用。教师要实现“合力效应”必须做到:
(1)同心合力原则。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应该想方设法地实施多样化的教学行为,将教学目标高效统一到学生的学习上,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学会科学合理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启发学生的智慧,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2)小夹角的原则。教师与学生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思维方法、知识基础、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因此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矛盾和分歧。矛盾如果不解决,不化解,很可能就会影响教学,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从而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这样就无法形成教学“合力”。
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学的主导,是教学活动的“导演”,对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教学的合力作用,语文教师要做好以下工作:
1.提高教学目标的高效度和高期望值
教师应不断发掘学生的能力,向学生展示语文的魅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努力提高学习能力,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能力是综合素质最为集中的表现,它和每一位学生的个人发展都息息相关。教师应将教学目标具体细化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中,将设置的群体目标内化为学生学习的个体目标。
2.教师要强化自身魅力,形成吸引作用
教师要运用崇高伟大的思想品德、渊博深厚的语文知识、科学独到的教学方法和合理新颖的教学手段,才能将学生牢牢吸引过来。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优化自己的素质和人格。教师要做到让学生尊敬,让学生信任,让学生全面配合支持自己,从而形成教育教学的强大合力。
3.强化和学生的有效沟通,反馈和协调
教师要学会调动所有的积极因素作用于教学,并不断化解教学中的矛盾,使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实施互动教学,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由于许多教师对它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往往会使这种互动变成盲目的、随意的为互动而互动,使互动流于形式。教师要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让“互动”真正落实到语文教学中。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真正落实互动教学,对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推进语文教学改革有着重要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些命题更加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国内外研究表明自主学习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学习者参与并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 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目标。目标既有教师预设部分,也有在课堂中根据实际情况生成的部分。而不是所有目标都由教师预设或像个教师为体现所谓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完全由学生制订目标。学生对于分层次的目标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做出选择,学的快的可以拓展阅读大量的课外材料,慢的能保底即可。2、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生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自己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在问题和任务的推动下,以主动的姿态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性感体验。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识活动进行监控并作几时的调整。在教学中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对自己始终学习保持一份自尊和自信心。简言之,一堂课是否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就要看教师是否真正发挥引导作用,学生是否参与学习目标的制订,能否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保持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出了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那就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在科技高度发达专业高度分化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合作,既是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基本要素,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学会合作”已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远不只是一个认识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其实,合作学习是教学条件下的学习的组织形式。其意义在于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学会合作与学会知识同等重要。可以使学生从多交角看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当前语文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
1、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没有能够很好的结合
有的教师怕人说限制学生自主,而大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有的教师课前设计好问题,学生上课就回答问题,一个学生答不对则换另外一个学生,一直到有学生答对为止,然后再换另一个问题,如学生答的不满意,教师就想千方百计直到学生说出教师想要的答案,一位教育专家说:“这就是以学生之口代教师讲出答案,由满堂讲变为满堂问,是满堂讲的翻版;这就好比教师设下的一个个陷阱,让学生一个个往里跳”以上现象说明我们教师没能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前提教师角色的转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当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积极的提出建设性意见,例如:当学生为学习内容或方法发生争论,意见难以统一时要适当集中,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要适当点拨,学生对问题百思不解时要适当讲解。教师的引导应是含而不露,指而不名,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时,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不是拖着他走,而是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高质量的引导应或开阔见闻,或增强技能或提高认识升华精神。
2、学生合作学习流于形式,难以收到实效
有的教师将课堂上的时间大多用于朗读、提问、讨论、表演等形式上,表面上课堂轰轰烈烈,实际难于收到实效。要想真正实现合作学习需要学生有相当的阅读储备,广阔的视野,这是语文课改的所有活动得以有实效的关键。所以不能上课就一味的提问、讨论,对于简单的问题没必要浪费时间在那儿“一本正经”的讨论,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限于学生知识层面的狭窄,阅历的肤浅,即使“挖地三尺”也不可能讨论出个“丁与卯”来,让大家在那儿作“深思状”也毫无意义。我认为要想收到实效,讨论前必须先让学生明确小组“共同任务”及自身承担的责任,讨论时教师应融于其中,巡视引导,有针对性的做一些辅助工作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学会融合……,另外教师要注意合理分组,适时调控,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和表现的机会。
3、学习中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和方法
具体表现为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提的要求不明确,不具体,造成学生学习过程的混沌,缺少针对性和目的性,教师和学生都只注重讨论结果是否正确,而忽视了对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应该在重视结果的同时更重视情感态度的体验和学习方法的习得。教师要树立问题意识、探求意识、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寻找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使教学有特色,有成效。
三、我们既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应把他看作一种教学思想
兴趣是学生学习向导,是学习的动力之一,激发兴趣是启发思维,激活内因的手段。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教师只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使学生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下面就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作品具有生动的形象性,教师可采用直观演示、暗示启发、情景诱发,出示教具模拟表演等多方法,充分挖掘教学本身的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因素。
(1)用好电教手段增强直观感。充分利用电化教具“化静为动,以动促思”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演示把死的东西变成栩栩如生的画面展现在学习面前,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融表演音乐等多种艺术于课堂、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和灵活性,这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如对于小说戏剧题材的文章,可要求学生改编成课本剧,然后表演、讨论、分析。诗歌、散文等采取自己乐欣赏的形式,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受到了美的熏陶,从而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二、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步。
1.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助者。
2.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信赖、喜欢的老师,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上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应用期待的目光看待他们。回答错了既不能讽刺,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的引导这些学生,使之正确的回答完毕,再予以肯定。这样,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
3.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相信学生有潜在的尝试能力,对学生的探索活动要充满信心,循循善诱。创设师生心理相容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师长,也是最可亲近,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一般情况下,上课半小时以后一些学生因为端坐时间较长,感觉不太舒服,导致精力的分散和课堂效率的下滑。语文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站起来模仿一个动作,齐诵一句口号,分组朗读一组对话等。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教学内容之中。
三、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一堂语文自习课上,一名小女生懒得做练习册上的那些机械重复的题目,只对造句和看图作文感兴趣。不知什么时候教师突然来到她身边,并抽走了她的练习册。霎时间,她惶恐不安,如临大敌。然而教师并没有因为练习册上大片大片的空白而大发雷霆,却对小女孩造的句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句子是这样的:“花骨朵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倾听春天。”教师看了以后,轻柔的朝小女孩一笑,夸赞道:“非常好,很有想像力,多有灵性啊!”随后又问道:“为什么不说‘倾听春天的脚步’呢?”小女孩第一次受到如此夸奖,心头一暖,胆大了起来,反驳道:“有时候春天来时是没有脚步的,是披着绿纱乘着风来的。”教师没有说话,只是轻轻地拍了拍她的头,走上讲台,她的练习成为讲造句题的范本。欣赏和鼓励带给小女生无穷无尽的动力,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学习热情特别高涨,特别用功,成绩一跃成为班级第一名。由此说明: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每个学生都愿意学有进步和获得成功。
四、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他们的多种兴趣,增植厚实长远的语文学习兴趣
语文学习涉及的面广,除生动活泼的课内学习外,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所以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汲取多种营养、从而让学生发展多方面、多层次的兴趣。
(1)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读书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文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然对课外读物我们要有所选择,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以下五类书:第一,与课内教学密切配合的书。第二、有助于巩固和拓宽语文知识以及提高语文能力的书。第三,各种文化科学知识书。第四、有代表性又有相当深度的必读名著。第五、常用工具书、重要参考书等。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还可在学生中有的开展一些读书知识竞赛,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发展为乐趣、志趣。
(2)指导学生课外练笔。指导练笔方法可结合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进行,如学了,学生可以仿造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围绕线索组织材料,托物喻人的方法,歌颂先进人物,也可就某些单项作相应的练习。生活是之源。要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和感受生活,为了积累素材,要指导学生写好观察日记,为了激发热情、培养能力,发挥语文工具的宣传作用,还可组织学生为黑板报、墙报、广播台站编写材料、开展编写“手抄报”等活动。搞一些书法竞赛和作文竞赛,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书写能力。
总之,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摘 要】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学生的语文学习当然还需要学生在充分的语文实践中做好语文学习的许多事情。对于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慢节奏学生则更应当让其能够获取比较充分的语文学习的实践。本文作者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后进学生能够学习语文所做出的思考很值得我们大家借鉴。
关键词 后进学生;科学实践;策略思考
一、关注后进学生语文实践的自信心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的课是我们小学教师所耳熟能详的,于先生的语文教学在我们心目中的最大亮点是什么?那就是在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让后进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信心,回味他的语文课,他把读看作发展学生、提高学生自信心的生命,送教下乡,他不知道班情和一些学生的底子,课堂上他悄悄获知某些后进学生,而他就是在这些学生中去用心,力求就把心用在这些学生的身上。看过他教学《全神贯注》的实录,人们拍案叫绝,先生将那些学生课堂积极性调动得那样的惟妙惟肖。这让我们感到:后进学生的教学我们不能去埋怨,而是要想方设法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提高他们对自己的自信。必须让学生在具体语文实践的诸多活动中真正感到“我能行,我努力,我成功,我快乐”。当后进学生能够感到这些,他们也就比较充实进而进行比较有持久性的学习。应当说对于后进学生我们也过多的加大其机械训练的力度,但似乎总有这样的感,训练得越多越是让我们产生过多的南辕北辙之感。所以,平时的语文教学笔者总是考虑如何让后进学生能够有这样的感觉:自己跟同伴们在一同学习,也在一同进步。具体做到把属于后进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尽快且尽早地抛给他们,把关爱之心多向他们释放,把他们的成功适当进行细节性的描述。这个时候的后进生,最起码他们的心态是不可能有自己就是后进生的感觉了。教育教学的实践则比较充分地告诉我们:就是后进学生,当他们有了一定的自信心,学习的能量也会得到十分充分的释放的。
二、关注后进学生语文实践的倦态度
平时的语文教学我们谁都有这样的感觉:后进学生往往是最缺乏语文学习实践的自觉性和持久性的,他们极易产生语文学习的倦态。课堂上他们往往多去做他们自己喜欢的事儿,要么就是用手去玩他所喜好的玩具,要么就是看那些与语文课堂学习所无关紧要的数籍。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需要力图解决的问题是要努力消化甚至消除后进学生的学习倦意,当学生对学习没有了倦意,才能通过学习的诸多正能量的释放去进行属于自己的学习实践。譬如我们现在的语文学习都要让学生去进行比较广泛的积累,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小学生要能够背诵古诗文80篇(段)并要阅读相当数量文字要求的儿童读物。这样的要求对于我们教师乃至后进学生且多是十分头疼的,放弃了对后进学生阅读积累的要求,那最起码可以说是我们语文教师严重的不负责任。所以,我们必须凭着自己的教育良知努力消除后进学生语文阅读实践的诸多倦意,让后进学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语文阅读实践的积极状态。就拿小学生的阅读积累来说,笔者首先利用小学古诗文读本上面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让学生尤其是后进学生也能尝到琅琅上口地诵读记忆的甜头。在让后进学生进行诵读记忆时往往不给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而且在每天进行检查时总让后进学生能够有着比较充分的准备,更为主要的是让他们有提前表现的机会,使得他们能够不再腼腆于全体学生。后进生在这个时候往往显得十分的兴奋,这就从一定意义上消除了后进学生学习的倦意,因为他们能从自己的成功分享到一定属于自己所创造的快乐。
三、关注后进学生语文实践的成长欲
人都是有一定欲望的,尤其喜好看到自己的成功。小学生也是十分喜欢获取成功感的,就是我们经常见到的那些语文学习的后进学生,他们也大都喜好自己的成功,即使是有了那么一丁点的成功,往往也都是喜形于色。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也比较充分地告诉我们:当后进学生能够去获取了,即使是某一个小的方面获取,那么学生则完全有可能就在这个方面得到一定或者长足的发展,甚至是这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或者是长进。这就需要我们在具体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从关注后进生对语文学习成功向往度出发,既让他们感受自己成功的喜悦,又让其增强再学习的信心。譬如我们在让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时,作为教师抱着一颗尊重后进学生的心,让他们把自己阅读鉴赏的自我发现和见解表达出来,对于他们的表达我们并不强求怎样的到位,但只要沾一点边儿就行。实际上在我们的后进学生中,有时尽管是不够到位的见解却能引爆我们全体学生的思维火花。一次教学古诗《七律 》时,笔者发现一位平时不怎么好于表现的学生,把他在课余时间用自己的笔描画的图很腼腆地拿给我看,起先我还真没有把它当回事儿,哪有什么画的意味儿?但仔细端详,画笔是幼稚的,但轮廓却是清晰的,能够表现比较理想的主题。由此,笔者利用实物投影仪把它投影出来,让学生进行观赏。学生不但尽情地欣赏起来,还对其投去羡慕的目光。学生对他的羡慕令其感到相当的自豪,当我与其交谈侧面了解为何能有此等灵感时,这位学生则近乎滔滔不绝的说出了原委:他看到电视节目,想到的艰辛,虽然自己不能像画家那样,但坚持着练就能画出自己感到理想的画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深化.教育研究,1997(9)
关键词:语文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C-0009-01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语文教育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改变,为我国培养优秀语文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对语文的深入研究学习,能提升学生语文综合水平,对我国培养优秀的语文教师具有重要影响,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在我国的教学实际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育中老师只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不能对各个知识点进行深入地研究,使学生不能准确把握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点,缺乏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学生的文学素养得不到有效提高。为此,我国在语文教育中应重视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相联系,实现二者的对接。
一、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系
语文教育是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文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大学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为语文教育作出重要贡献。汉语言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不仅是对语文教育的深入研究,还能为语文教育提供优秀的教师资源;语文教育内容包含汉语言文学教育,是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基础,二者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的重要性
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但在我国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不高,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难以实现。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能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汉语言文学的基础,加深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也能更加灵活地运用语文基础知识,为国家培养优秀的语文教师奠定基础。因此,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水平,还能促进我国语文教师资源的丰富,进一步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
三、如何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巩固学生汉语言文学基础
在我国的教育中,语文教育贯穿始终,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语文教育都是重点内容,只是在大学中对语文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变成了汉语言文学教育。由此可见,语文教育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础,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对语文教育的进一步探索。因此,要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首先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为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打下基础。
(二)语文教育中要重视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系
在目前的语文教育中,由于语文知识内容复杂,老师是为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成绩而教学,缺乏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也忽视了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根据老师的教学内容进行,语文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要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重视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系,找到二者的相互联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汉语言文学基础的巩固,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与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相互关系,从而进行针对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文学水平的提升。
(三)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增长见识。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中,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网络搜集与语文教学相关的课外知识,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拓展他们的知识,为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奠定基础。另外,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对汉语言文学知识涉及比较少,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更多地了解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四)提高实践能力,促进语文与汉语言文学的对接
新课改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使他们把学到的语文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促进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综合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对语文教育的深入开展,是语文教育的一部分,能为国家培养优秀的语文教师,二者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实现二者的对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老师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他们能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参考文献:
一、高中语文课堂生活化的相关感想
1.高中语文课堂生活化学习的内在含义
语文课堂的学习是语言的学习,语言和文章、语言和文化,语言是组成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而语言是生活中交际和社会往来的必要方式,因此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最终走向是生活化学习。在生活中,倾听别人的话语,获取不同的信息组成自己的语言,与他人通过语言的交流,让自己说的话语被理解被认可,满足自我情感价值的追求和提升。在生活中的部分需求中,还会书写便签、邮件等以读写的方式来构成多方面的生活需求,用语言服务于生活,所以语文课堂的学习脱离不了生活化的学习。
2.高中语文课堂生活化学习的价值
高中语文课堂的学习是为日后进入社会和其他学科的学习而做准备的,所以语文学习走进生活,发挥高中语文生活化学习的价值。高中语文生活学习的听说满足了日常交际过程中的交往需要,学会用合理的言语与他人交际,明白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语言,发挥语言智慧享受与他人交往的快乐。高中语文课堂生活化学习,如在生活中学习课外读物,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情感需求来阅读,还可以通过写文章、写日记的方式来满足自我情感的抒发,表达自己的生活观念、分享自己的困惑和喜悦。生活化语文满足了听说读写的学习要求,提升了融入社会的技能。
二、高中语文课堂生活化学习的重要意义
1.满足多方面发展学习能力的需求
高中语文课堂生活化学习不仅可以提供语文学习上的帮助,更是满足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求,在心理、情感和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供了有力的指导。语文生活化课堂学习,在给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其内心的发展需求,积极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2.增强自身的生命意识
生活化语文学习充分地展示了在学习中生活以及在生活中学习的真谛。教师们在关注学习的同时也关注了生命,从而增强了自身的生命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语文知识来与他人交流,不仅仅分享了自身的生命情感,也从他人的经验和阅历中受到了积极的熏陶,体验到了丰富的情感和人文精神。联系生活的语文课堂内容,通过生活中每一个人的情感生活历程体验到生命的价值、生活的美好,细细体味和思考人生,感悟到生命的强大意义和价值。
三、促进高中语文课堂生活化学习的方法
1.加强对学习参与过程的探究
生活化语文学习不仅仅拘束在课堂理论上,更要从生活中加强对参与学习过程的探究,语文课本身给予的便是广阔的思维,更为多彩的生活,和研究性学习的自主。从自身加强学习参与过程的探究可从社会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入手,自我发现不足,取长补短,有利于增强学习中的合作交流,还有利用增强自我动手能力,主动探究收集和分析信息,根据自我学习中的不足来对应的加强和巩固。
2.及时关注生活热点融入日常学习
生活中有许多热点内容融合了高中语文课堂的知识,在提升生活化语文学习的方法中,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融入日常学习中是非常直接有效的方法。社会时事热点涵盖着巨大的语文知识财富,合理把握重点分析才能综合全面学习语文知识。例如针对规范用词、规范用句时,可针对生活中一些经典广告,某药品广告“咳不容缓”或者驱蚊器广告“默默无蚊”等,留意收纳此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词语来达到特定效果的广告,分析总结规范词语的使用,而又根据语境和情况体验文字效果。生活中,互联网是热点内容集聚地的大熔炉,学习生活化语文的过程中,要利用学生对互联网的关注热情,来综合学习语文内容,根据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资源,深入感悟和学习。
3.树立生活化学习目标增强知识运用
树立生活化学习的目标,来沟通课堂内外的知识,将学校和社会资源整合利用,扩展学习的空间,增强知识的运用。只有在课堂语文生活化的学习中感知生命美好、品味文化、健全人格,才能树立起生活化学习的目标,并将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放到生活中去验证,从生活中的语文实践去寻找蕴含的语文现象。还会随时关注周围的人物和实例,拿周围有效的人物做榜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和为人处世的风格,在潜移默化中锻炼自身的意志。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的优点与不足
语文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两面,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经验性与逻辑性两面,这种多层面的两面性互相交叉之后,会形成小学语文学习中异彩纷呈的情形,也体现出语文学习复杂的一面。在这一现实中,自主学习的优点有哪些呢?
以生字词的学习为例,我们就可以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作用,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支撑起相当一部分生字词的学习。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一株紫丁香”的教学为例,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认识其中的绝大部分生字词,是因为学生在生活中遇到这些字的机会非常多,事实上自主学习过程,学生也确实能够认识、理解这些生字词,比如说对于“香、浓”的学习,学生说很多牛奶盒上就写着“香浓”二字。
但自主学习的不足有时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知道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他主学习而言的,教师控制(与“教师主导”含义不同)的课堂上,学生一般没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习惯的往往是他(教师)做主学习,因而真正的“我的学习我做主”是很难发生的,这里除了教师基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不愿放手之外,也有学生不能完全自主的情形。我们这里来看一个教学片段:
师:读完了《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大家有什么想法呢?
生1:狐狸太狡猾了。(这是学生公认的观点,也是一种已有的经验,与本文关系其实并不十分密切,因而容易出现貌似自主学习出了成果的情形。)
生2:乌鸦也太爱听漂亮话了。
师:狐狸的狡猾体现在哪里呢?如果你是乌鸦,你听了狐狸的话后会怎么样呢?
生思考,几分钟后仍然没有明确的答案。
这两个问题按理说并不十分困难,为什么大部分学生却得不出明确的答案呢?因为这个时候学生个体处于独立思考的环境中,面对问题他们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甚至是间接经验可供借鉴,因而很难得出答案,或者说得出了答案也没有信心说出来。这就出现自主学习难以发挥用武之地的情形。
二、自主学习与讲授教学的互补性探究
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什么样的讲授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讲授呢?讲授与自主学习又应该进行怎样的互补呢?
在学生需要时进行的讲授就是有意义的讲授,给学生提供的不只是现成的答案,还包括答案产生的分析过程的讲授就是有意义的讲授。互补不仅体现在时机的掌控上,还体现在对学生学情的掌控上。
仍然以上面提到的《狐狸和乌鸦》一文的教学为例。通过讨论之后,会有更多的学生相信“狐狸聪明”的观点。这个时候教师的讲授就是必须的:
聪明与狡猾都是形容一个人的智力,但在感彩上却有着褒义与贬义之分。狐狸这种行为到底是聪明还是狡猾,取决于狐狸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取得自己想需要的东西的。很显然,狐狸获得肉的手法是不光彩的,因此我们认为狐狸是狡猾的,而不是聪明的。
三、自主学习与讲授结合教学模式初探
作为一种互动过程,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因此形成一种基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讲授提高学生学习层次的模式是值得尝试的。在《爱迪生孵小鸡》的教学中,对于“刨根问底”、“纳闷”等词语的意思,学生敢于作出如下表达:
生1:“刨根问底”就是问个不停的意思,我小时喜欢问问题,问我是从哪里来的,爸爸说我是妈妈生的;我就问为什么不是奶奶生的,爸爸说奶奶生的是他自己;我就问妈妈是怎么生的我,爸爸说他和妈妈结婚就生了我;我就问为什么有的人家结了婚却没有生孩子,我爸不知道怎么回答了,就说我喜欢刨根问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