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供应链风险防控范文

供应链风险防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5:1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供应链风险防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供应链风险防控

篇1

一、旅游服务供应链概述

供应链实质上就是指企业将自己的发展方向集中到更为专业的角度之上。相比较于传统经营模式,供应链能够帮助一个行业在最短时间内确定最佳的合作伙伴,并能够以最低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在21世纪这样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之中,以供应链为自身的发展模式,无疑能够帮助企业或者一个产业实现更大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在这种背景之下,休闲娱乐也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内容。而外出旅游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方向。旅游者为了满足自身更好的物质生活享受,他们对高质量的衣食住行的追求,都促进了这一过程当中的旅游产品的消费。作为影响旅客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旅游产品组合所能够带个旅游者的期望和实际的感知,将直接影响到旅游服务的成功与否。

纵观目前旅游业的发展,其形成一个以旅行社为核心,以提供旅行者服务为根本,并涉及到宾馆、餐厅等为一体的服务供应链条。在这个供应链条之内,实现自身的特色化和优质化服务提升,将是旅游业发展未来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二、建立旅游服务供应链运作模式的重要性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推动旅游业实现更大的发展,建立服务供应链是非常关键的途径。首先,建立旅游服务供应链能够有效提升我国整体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联系的日益紧密,外资旅行社也开始大量涌入我国市场,这就与本土的旅游企业形成一个巨大的竞争。而且,由于我国旅游企业在经验、技术等方面的先天差距大大加重了我国旅游企业的发展负担。而如果我国企业能够利用自身的本土特色,以及所拥有的客户资源,而为旅客建立一个相对更加优质和完整的服务供应链条,必然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另外,建立旅游服务供应链能够为旅客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从而争取到更多的有效资源,实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一个完善的服务供应链,能够将有效的资源结合起来,并将其充分利用。对于旅客来讲,在一个更加完整的服务中,其个性化的需求更容易得到满足。一旦旅客在旅游的过程当中享受到被服务的乐趣,必定会大大提升他们的满意度。而这个满意度将促使旅客进行再次消费。在这个过程当中,旅游企业就能够获得更多的有效资源,而保证自己长足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又必定会带动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三、旅游服务供应链运作风险

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之下,毫无疑问,我国旅游服务行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在这种高速的发展模式之下,却也存在有一定的不和谐因素。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存在,都会演变成旅游服务供应链中的运作风险。这种运作风险是由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对于外部环境来讲,主要是自然灾害、政策变动等这些不稳定而不可抗的因素,造成旅游服务也在运营过程当中出现社会信用机制的缺失等风险。而内部环境因素,则主要是由于旅游企业自身在信息掌握程度的欠缺、经营方案不够科学或者是企业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因素,为自身的发展运营造成了障碍。

就目前来讲,比较常见的旅游服务供应链运作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环境风险。其中又包括自然和社会这两种环境风险。自然环境风险主要是指地震、洪水等因素,而社会风险主要是指政策和法律法规等内容。第二,信息技术网络风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旅游行业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和优势,而信息在通过网络传输时,难免会出现一定的缺失。而这种信息传输中的失误,就非常容易造成旅游服务供应链条的断开。第三,系统风险。旅游服务供应链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都将会对最终的结果产生影响。实际上它是一个整体的系统。而一个如此庞大的供应链条很难保证每一个环节的完美。这就造成了旅游服务供应链条运作的系统风险。第四,服务运作风险。这种风险就是指在旅游服务供应链运作过程当中,每一个环节所产生的风险,例如,计划服务风险、旅游服务传递风险等等。第五,合作风险。一个完整而科学的旅游服务供应链需要多个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方能完成。而由于企业文化的差异,以及获取信息方面的滞后性和利益分配等问题存在,很可能会造成企业合作的破裂,而形成旅游服务供应链运作的合作风险。

四、防控旅游服务供应链运作风险的措施

(一)建立供应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要想将旅游服务供应链风险防控到合理的范围,最为基础的工作就是对这一风险进行必要的分析。建立供应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既能够辅助旅游服务供应链运作风险分析工作,同时还能够对这一风险完成评估。由此可见,建立一个科学而完善的预警风险指标体系,对于防控旅游服务供应链运作风险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而供应链风险主要分为三大类:环境风险、内部风险和整体风险。与之相对应的预警指标为环境风险预警指标、内部风险预警指标和供应链整体风险预警指标。其中环境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主要从旅游服务供应链所处的宏观环境出发。由于这些宏观因素具有抽象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因而在描述时可以选择定性方式。内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衡量供应链条内部风险的重要指标,其主要考虑的范围是企业自身、供应商和经销商这三大主体的风险。而整体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则需要从整体上考虑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就是旅客满意度的问题。

(二)完善信息辅助决策系统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各行各业所使用的重要辅工具。对于旅游服务行业来讲,网络信息技术更是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然而,由于技术本身的漏洞,致使旅游服务供应链中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信息辅助决策系统,以解决供应链运作风险中所出现的半结构化决策问题。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注意将旅游服务供应链信息服务决策系统分成两个独立的分支。一方面,是建立以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供应链管理监控和采集系统。这一信息决策系统,有助于旅游企业进行科学的信息管理和最佳信息的获取,为将来的企业决策规划提供重要参考。另一方面,还应当建立起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预警模型推理系统。这一系统的建立能够大大节约企业的资源,节约企业的成本,为企业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提供了可能性。

(三)建立供应链运作监督机制

任何工作的高效运转都离不开一个严谨的监督机制的存在。作为一个正在逐步向上发展的新兴行业,旅游服务行业的发展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有可能造成旅游服务供应链实际运作的风险。为了将这一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就应当建立起一个科学而完整的监督机制。当然,由于旅游服务供应链中所涉及的企业很多,要想将这些环节监督起来,就需要建立起一个个与之相适应的具体化的监督机制。只有将所有的环节严格的监控起来,旅游服务供应链运作风险的防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篇2

真实的一课

笔者第一次接触供应链金融是在2013年。开始,对于这一业务一点都不了解,而且,公司在启动这一业务时,交代得也不太清楚,只是要求我们寻找煤炭、钢材、金属品等行业的企业,然后对他们的相应物品进行质押监管。当时笔者就纳闷:我们是快递为主的企业,虽然有部分物流业务,但基本没有和煤炭、钢材等行业有过业务交集,去监管他们的产品有何作用呢?

后来,一次在与某合作银行接洽中开始找到答案。原来,银行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对这类易统计、易变现的动产进行监管,银行业叫作仓单质押。企业以这部分动产质押给银行,以获得贷款。银行一般把监管工作交给合作的物流公司,因为他们熟悉物流、仓储等情况,同时也可以将监管企业的物流业务接下来。这样,是几方都可以受益的。

其后某一天,接到上级公司的电话,说是通过合作的银行关系,在我们分公司的范围内找到一家可以开发供应链金融的企业,且在第二天就要来。第二天,上级公司和银行的人来了,我们一同去拜访了这家意向动产质押监管的企业。

这是一家摩托车配件制造企业,由于急需资金,提出将生产中的摩托车铝制配件作为动产进行质押,并确保仓库中一定量的配件作为质押产品。我们到车间一看,好家伙,有活塞、缸体、缸盖、轮毂等10多种产品,个数数万,各自分类,堆放的仓库就有三个,面积达上千平米。这该以何标准统计和监管呢?

银行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监管期内,不需管某个产品的价值多少,只需掌握每个配件的标准铝重量,确保在进出库的同时,仓库内监管的铝产品总重量与申报的总重量相符就行,这就确保了申报质押品的总值全在。但笔者在仔细了解后发现,事实并非仅是找一两个人员看守监控这么简单,除了要有人日夜通过现场和视频方式监控该企业的仓库情况、原材料、产品进出库情况外,还需要有较专业、较负责的人员核对进出库实物和台账,实际上这并不简单。

当天上午的洽谈情况比较顺利,银行表示如核查无问题之后,会较快进入质押监管和发放贷款流程。这家企业的老板非常高兴,中午请我们吃饭,并表示将把他们的物流业务全部交给我们公司做。

几天后,银行给我们传来了消息:经过他们仔细核实,这家企业之前实际已将产品向其他银行申请做过了仓单质押并获得过贷款,此次涉嫌重复骗贷。听到这个消息,笔者感觉,这次经历使我们对于该新业务的风险上了真实的一课,真是隔行如隔山,还好银行把关仔细,我们没接下这单业务。今后发展中一定要谨慎小心才是。

再次风险提示

这次业务接洽后没多久,合作银行又告诉了我们一次风险。这是另外一家与该银行合作的物流商在监管中出现了问题,导致了较大的损失。

这次监管的物品是钢材,被监管方在出货时多次利用监管方监管不严的漏洞,连续少报出货数量,从而在近半年时间内将40多万元的钢材偷运出变现。监管方工作人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只看出货单,对于出货、库存不做仔细核对,导致半年后才发现问题。

问题出现后,监管方找到被监管方老板,对方摆出一副“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态度。而银行认为,合作协议写得很明确,出现该类问题,责任当在监管方。万般无奈之下,监管物流企业只有将被监管企业告上法庭。

由于这次风险发生在与我们合作的银行团队,因此,对方对我们的告诫非常详细,而我们公司也将该事作为一个业务发展的典型案例,提醒我们的业务人员,供应链金融虽然有较高的收益,但无论是开发前,还是监管中都有不小的风险,一定要谨慎细致,并保持高度的警觉性。

做自己熟悉的领域

有了这两次经历,使我们对发展适合自己的供应链金融有了较深刻的认识,那就是要做我们较熟悉的领域,找认识、较可靠的客户,并且在合作过程中,我们要能占据主动位置。

不久,营销人员挖掘到了一条有价值的线索。一家与我们合作的电商企业由于铺货量较大,因此有以货品作为质押贷款缓解资金压力的需求。这是一家做中高端礼品寄递的电商企业,信誉良好,且从来没有拖欠过我们的快递费用。收集到相关情况后,我们向合作银行进行咨询,银行认为,将对方有较高价值的货物进行监管,虽然比煤炭、钢材等监管、统计的难度要大,但是可以做。

接下来,我们、合作银行与该电商企业进行了反复的商务谈判。在谈判中,为了便于监管同时争取利益最大化,我们提出,利用我公司自有的仓库进行监管,同时由我方人员进行分拣理货,出货方面只能选择我方的快递渠道。

篇3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风险预警;防范控制

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都存在客观的风险因素。风险和利益同时存在,风险是利益的代价,利益是风险的报酬,两者相辅相成。动态的市场竞争环境与变化的客户需求使得供应链中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潜在的风险对供应链的正常稳定运营构成威胁。供应链运营过程中的动态特性增加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管理与决策是供应链管理研究中极其重要的研究内容。这不仅要求在供应链中建立利益分配和风险共担的机制,同时为了避免风险、减小风险对供应链构成的威胁与损失,还应建立合理的供应链风险防范控制机制,对供应链运营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决策并采取防范和应急处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小风险造成的损失。

一、供应链风险的内涵及种类

供应链风险是指由于供应链内部和外部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从而影响和破坏供应链的安全运行,使供应链管理无法达到预期目标,造成供应链效率下降、成本增加,给整条供应链成员企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及危害。供应链上物资从供应源流经众多节点企业,最终到达用户手中,要经过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过程,期间伴随着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虽然整个供应链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但供应链上的企业毕竟是一个个独立的经营主体,有各自的经营战略、目标市场、技术水平、管理制度及企业文化等,甚至存在一个企业同属多个相互竞争的供应链的情形,这一切都增加了供应链管理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导致风险的产生。因此,在分析供应链利益的同时,更要重视对供应链风险的认识。企业在供应链规划、建设与管理过程中,既要最大化供应链可能给企业带来的长远持续利益,更要对供应链中潜伏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认真的分析,并建立起防范与控制机制。

供应链的风险因素分为两大类:内生风险(In-digenous Risk)和外生风险(EXO enOLl$Risk)。内生风险是指供应链系统内部来源于企业之间或企业内部不确定性的风险,如各环节企业之间潜在的互动博弈与合作引发的道德风险、信息传递风险、文化差异风险、利润分配风险、能力风险等。外生风险是指由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整个供应链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一般不能通过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努力加以消除,而只能利用完善的预警系统规避风险,在风险发生后采取紧急措施。如经济环境风险、法律法规风险、自然灾害风险、战争风险等。

二、供应链合作中风险预警管理体系框架的构建

供应链风险预警是一种主动型的供应链风险管理。是指供应链主体有计划、积极主动地对其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测定和分析评价,适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以经济、合理、可行的方法进行处理,以保障经营活动安全正常开展,保证其经济利益免受损失的管理过程。它的主要特点:一是强调积极预防,通过有计划地对供应链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测定和分析评价,为防范和控制各种可能出现的灾难提供经济、合理、可行的预案,从而将灾难所带来的损失降至最小:二是强调整体性,其立足点是整个供应链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

(一)供应链风险预警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

1、系统(整体)性原则。供应链管理是通过信息流、物料流和资金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联系起来的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因此,对供应链的考察不能局限于某一企业以及其内部职能部门或者职工个人,应全面、整体考察整个供应链,即要求风险预警系统从考察整个供应链角度出发对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可能面临的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市场营销风险、管理风险和财务风险等,而且对各类风险的各个影响因素都予以充分考虑,做到监测指标不重复、不遗漏,使监测指标体系能全面真实地反映供应链的风险程度。

2、层次性原则。对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的研究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人手,三个层次彼此联系。宏观风险一般是以信息决策流的运行表现出来,中观风险主要是以资金流的运行表现出来,而微观风险主要是以物流的具体运作表现出来。对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的研究也应从信息层、资金层和物流层三个层次不同角度进行研究,

3、动态性原则。动态性体现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从空间上看,供应链与企业不同,它的组成要素具有一定独立性,供应链上各节点之间的联系不是通过行政手段强制联接的,而是通过共同的经济利益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的联系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因此,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对供应链经营风险的监测有一定的柔性。

从时间上看,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对供应链经营风险的监测不仅具有预测未来的价值,而且要具有分析经营趋势的作用。它要求预警监测必须把过去与未来连接在一起,把供应链经营活动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分析过去的基础上,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即风险预警监测应是一种动态的分析监测,而不是一种静态的反映。动态分析监测还可以反映供应链对风险的识别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从监测时间跨度上看,监测的时间越长,越能反映供应链的经营管理水平。动态性还体现在这个风险预警系统必须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供应链风险的变化而不断修正、补充监测的内容,确保风险预警系统的先进性,

4、灵敏性原则。由于供应链结构的特殊性,一种微小的风险都可能带给供应链剧烈的连锁反应甚至可能完全破坏一条供应链,使之解体。因此。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作为一种信息系统,所采用预警指标的灵敏度要高,即指标微小的变化能直接、客观、及时、准确地映射出供应链运营状况的变化。

5、及时性原则。从预警的性质来说预警是一种警报,即在供应链的运营状况出现恶化或发生险情之前,能够及时地亮出“黄牌”,给予警示。为此,预警机制必须具备及时性,能够及时发现并警告供应链运营过程中潜在的问题。否则,等到风险已经转变为损失后才拉响警报,而此时“木已成舟”,预警已经变得毫无意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及时性是预警机制的灵魂。

6、经济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是指因构建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而发生的成本不应超过因缺少预警机制而导致的损失。强调经济性原则的主要目的在于企业构建预警机制只在重要环节和领域选择关键因素加以控制,而不对各个环节和领域进行同样周密的预警,

(二)供应链风险预警管理体系的内容

1、风险意识。在供应链的各种活动中,风险并未受到人们的充分认识,难以置信的结果可能令人手忙

脚乱。其实,其中有些后果是可以避免的,这就要求将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能被系统地管理起来,识别风险并能确定其影响范围,也就是说供应链的员工特别是管理者必须提高对风险的主动意识,对待风险及其影响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预案、有措施。

2、风险识别。它是整个管理工作的基础,不经过识别并用语言描述,风险是无法衡量、无法进行科学管理的。风险识别是指风险管理人员通过对大量来源可靠的信息资料进行系统了解和分析,确定经济单位所面临的风险及其性质,并把握其发展趋势。

3、风险评估。是指对可能引起风险的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定量计算,以测量可能发生风险的概率,为风险处理提供依据。其目的和任务是评价供应链已识别风险的原因和结果,

4、风险处理。是指针对经过风险识别和风险衡量之后的风险问题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它是风险管理过程的一个关键性阶段。风险处理的手段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即控制型和财务型。控制型风险处理手段是损失形成前防止和减轻风险损失的技术性措施。财务型风险处理手段是通过事先的财务计划、筹措资金,以便对风险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及时而充分的补偿,与此同时,还要进行风险控制与反馈。

(三)供应链风险预警管理体系框架

如图所示:

三、供应链风险的防范控制策略

供应链风险防范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根据风险预警实施过程中提出的信号显示,分别根据不同风险类别采取的解决和消化供应链风险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的总称。其目的是将可能出现的损失减至最小,确保供应链正常运行,消除或降低供应链风险损失。

第一,建立科学的进入考评标准。供应链中企业合作的关系属于战略性的合作关系,它应具有科学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因此,在考虑新成员的加入时,应根据一套全面科学的标准体系对其进行考评。这套标准体系涉及到对企业多方面的水平和能力的要求,如服务质量、交货时效、创新能力、产品开发,另外,还涉及到合作的基础与前提:优势能否实现互补、文化是否兼容共存、组织是否协调有效等。科学有效的考评系统,有利于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合作伙伴选择;选择与自己业务密切相关且能力较强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有助于规避风险,加强供应链的稳健性。

第二,订立防御性合作关系条款。选择了合适的合作伙伴后,在订立相应的合同内容时,可适当考虑加入一些防御性条款。比如,供应链中成员企业可以达成共识,对于新进的成员,不论是有形资产还是无形资产,都要做出相应的责任承诺,如资金或设备的投入,或名誉、商誉的保证。如果放弃合作关系,该成员企业的人力、设备和商誉等资产将受到很大损失。通过这种防御性合作条款的订立,一方面,可以使有意进入供应链的企业做好充分准备,达到既定的标准要求:另一方面,可以约束成员企业关心整条供应链的兴衰成败。另外,较高的退出成本也可以尽量消除企业通过欺骗而谋私利的可能性。

第三,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信息共享就是供应链中各个企业共同拥有一些知识或行动。供应链上各企业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一方面,提高了供应链运作的协同性和运作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及时发现供应链上潜在的风险,为规避风险、及早采取补救措施赢得宝贵时间。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共享信息至少应该包括:库存信息、销售量信息、订单信息、计划信息、物流信息等。

第四,完善供应链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对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出现的道德风险的防范。主要是通过尽可能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性,减少出现败德行为的土壤,同时要积极采用一定的激励手段和约束机制,使得合作伙伴的合作行为能得到比败德行为更大的利益,或败德行为被发现所受到的处罚远远大于败德的期望收益,以此来消除人的道德风险。

篇4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预付账款融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

一、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及模式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主要面向中小企业的新型融资模式,能够为处于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商业银行通过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来对企业的预付账款、应收账款及存货等在传统信贷下难以用于抵押的流动资产进行方案设计,使这些流动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信贷资金。前提是商业银行必须对整个供应链的内部交易结构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并且能够对供应链上各成员与交易相伴而生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进行有效的整合利用。商业银行通过将核心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引入供应链金融来降低自身的风险。与传统信贷相比,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征是改变了授信的视角。从面向单个企业进行授信转变成为面向整个供应链进行授信。授信视角的改变也引起了风险管理模式的改变,对于供应链金融而言,融资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指标已经不是考察的重点,交易的真实性以及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才是降低信贷风险的关键。

对中小企业自身考核的弱化使供应链金融能够降低中小企业融资的门槛。供应链金融之所以被视作一次重要的制度创新,关键在于其有效激活了预付账款、应收账款及存货等流动资产作为信贷质押物的功能,也因此形成了供应链金融的不同模式。如果供应链金融方案设计针对的对象是企业的预付账款,称之为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也叫保兑仓融资模式。如果对象是企业的应收账款,称之为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如果对象是企业的存货,则称之为融通仓融资模式。无论是哪种模式,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一般都要包括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核心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这四个参与主体。这四个主体在供应链金融中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运作良好的供应链金融能够使四方都受益。

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的运作机理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适用的主要对象是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在供应链内部的交易中,处于强势地位的核心企业常常会要求下游的中小企业预先支付货款,下游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采用供应链金融预付账款融资模式获得商业银行的短期信贷支持,缓解由于向核心企业支付预付账款所带来的资金周转压力。一旦下游中小企业(买方)与核心企业(卖方)发生了真实的交易关系,买方可以通过从银行取得授信来支付卖方所要求的预付账款。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涉及到的参与主体一般包括融资企业(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供应商(核心企业)、商业银行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的运作流程如下:第一步,融资企业与供应商签订购销合同之后,向商业银行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申请开立可以用于向供应商支付货款的银行承兑汇票;第二步,供应商将货物发往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步,融资企业存入保证金,商业银行据此签发提货单并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向融资企业释放相应金额的货物;第四步,融资企业利用手中的提货单到第三方物流公司提取相应金额的货物;第五步,融资企业利用销货收入续存保证金并再次获得银行签发的提货单并到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取相应金额的货物;第六步,不断重复第五步的过程,直到保证金账户的余额与原先开立的银行承兑汇票金额相等为止。从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的运作流程上看,这种模式有助于实现供应商的批量销售以及融资企业的杠杆采购。融资企业的货款是分批支付的,不必再承担一次性大额支付货款的资金压力。

三、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信用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在开展预付账款融资业务时,由于供应链整体信用等级下降或者其他参与方不履行合同约定义务而导致发生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就是其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可见,供应链金融预付账款融资业务的信用风险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供应链整体信用等级的下降。由于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上处于枢纽地位,因此,供应链整体信用等级的下降往往是由核心企业信用等级下降造成的。此外,供应链整体信用等级下降也可能是由于供应链所关联的产业链发生运行风险所导致的。与传统信贷相比,供应链金融实现了授信视角转移,银行授信时更关注整个供应链的情况而非融资企业本身。因此,当供应链整体信用等级下降时,商业银行发生信用风险的概率就会上升。二是其他参与方不履行合同约定义务。

其他参与方不履行合同约定义务可能是因为主观上“不愿意”履行或者客观上“不能够”履行。无论哪种情况,只要合同约定事项得不到执行,势必会给商业银行带来信用风险。供应链金融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信用风险最需要关注的潜在风险点主要包括:一是质押商品价格的波动。质押商品的价格波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商业银行贷款的安全性。质押商品价格的波动可能源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也可能源于市场供求的变化。二是核心企业资信风险。在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中,商业银行要与核心企业即供应商签订回购协议并要求核心企业承担还款的连带责任,一旦融资企业出现保证金不足的状况,核心企业必须按约定进行质物回购。核心企业的回购能力是商业银行风险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三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资信风险。

商业银行将监管质押商品的工作转移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就意味着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着部分信托责任。第三方物流企业有无承担这部分信托责任的能力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会不会利用其信息优势与其他参与者联合欺骗商业银行,也是商业银行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的风险点。总的来说,影响预付账款融资业务信用风险的因素有如下几点:第一,政策的不确定性。产业政策的转变可能会对质押商品的价格造成剧烈的冲击;第二,市场的不确定性。市场供求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融资企业和供应商的销售情况及利润水平,进而引发这些企业的违约行为;第三,相关法律不完善。预付账款融资业务属于金融产品创新,牵涉到复杂的契约结构,相关法律的滞后使商业银行可能会在自身不存在任何过失的情况下由于法律的模糊不清或存在漏洞而遭受损失。第四,道德性风险。其他参与方因为追求自身利益而背弃契约精神,不履行或消极履行合同义务,也是引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

四、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信用风险防控措施

与传统信贷信用风险的防控相比,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防控因为涉及多方主体而变得更为复杂,且由于预付账款融资模式面向的是整个供应链而非融资企业自身,因此其风险防控的措施与传统信贷相比也有重大区别。但是,就信用风险防控的关键是通过获取真实信息来缓解信息不对称的危害这一点上讲,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与传统信贷是一样的。为了实现通过信息获取来降低信用风险的目的,提供预付账款融资业务的商业银行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推进信息系统建设

掌握供应链运行过程中的信息流对于商业银行改变信息不对称地位、降低预付账款融资业务信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商业银行应致力于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实现对各项数据指标的电子化统计。对于质押商品的管理,应搭建电子操作平台并要求各参与方使用电子操作平成对于质押商品的仓储、运输、监管等,这样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又能够实现对相关信息的掌控。

(二)加强信贷和资格审核

对于核心企业,要设置准入门槛,不仅要回避规模小、资信差的供应商,而且要多方面评估核心企业的经营状况来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对于有融资需要的下游中小企业,同样要实施准入制度。如果发现融资企业有违约行为,银行可以选择提前回收贷款。一旦观察到影响资金安全的现象发生,银行须及时保全信贷资金的安全。银行对于融资企业的授信额度可以根据对其监测的结果进行动态调整并在必要时选择提前退出。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要选择规模大、资信状况良好的公司。通过对账制度、实物盘点等方式来防范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不当行为。

(三)加强对质押商品、票据以及资金的管理

对于质押商品的管理,银行应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共享相同的电子信息平台,及时掌握质押商品的相关信息。质押商品的产权归属须明确,质押商品所有权证明资料必须落实。另外,质押物必须足值有效且便于变现。对于票据的管理,银行必须确认发票上载有关于债权转让的有效条款,对于供应商和融资企业之间的购销合同,要加以严格的审核,对合同中存在的可能影响信贷资金安全的瑕疵,要积极加以补救。对于资金的管理,关键在于降低由于质押商品价格波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一般而言,如果质押商品的价格下降超过某个限度或界值,银行就须要求融资企业及时存入保证金。

[参考文献]

[1]杨亚静.供应链金融下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探讨[J].财会通讯,2014(11):14-16

[2]张晓洁.保兑仓业务模式研究[J].中国储运,2010(5):85-87

[3]袁伟杰.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研究———以保兑仓融资模式为例[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13:18

[4]保雅坤.论我国物流金融保兑仓模式的法律完善[J].全国商情,2014(5):42-44

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 供应链融资 风险控制

我国的经济增长离不开中小企业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却面临着融资困难的问题,加之我国今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更是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供应链融资业务作为商业银行在近年发展起来的额一项全新的融资模式,或许就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新途径。

一、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现状

供应链融资是将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看作一个整体,并对该整体内的交易关系、营销模式以及资金流状况做出综合授信分析,解决其整体的融资难题、降低其融资成本以及提升核心企业在内的多个企业竞争力。在这种融资模式中,银行从核心企业的信息入手进行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分析,通过应收账款、存货质押、预付账款等融资形式,为融资难以实现的配套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以达到保障整个供应链稳固有序运行的目标。

2006年年中,深圳发展银行作为首个在国内推出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银行,开启了供应链融资业务在我国的新时代。自此,中国银行、民生银行、建设银行等纷纷效仿也推出各自的供应链融资服务。我国商业银行的供应链融资服务虽然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许多方面还不够成熟,但就其发展速度而言却是相当迅速的。而深圳发展银行一直处于银行业在该项业务发展的前列,该行于2008年首次启动线上供应链融资系统的试点服务,并于09年的第二季度正式投入使用;自正式投入15个月后,该行的线上供应链融资用户数已突破一千家;于此同时,深圳发展银行协助开启的供应链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企业也超过了50家。

二、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阻碍

(一)融资产品单一,缺乏特色

我国进行市场经济改革已经有30多年来了,其为三大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小的动力,但是和国外发展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尤其是金融行业。然而,在中国进入世贸组织后,这差距被进一步放大。就以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服务为例,相对外资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业务来说过于简单、基础以及缺乏特色,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二)商业银行的供应链融资服务存在风险

风险性是金融类服务产品的主要特点之一,但就供应链融资服务而言,其风险特点和传统的金融业务相比,其风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供应链的自身风险。因为供应链融资的参与者是银行、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公司,其还款支付则依赖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但是,实际生产中客户消费需求在向核心企业传递的过程中信息的有效性难以完全保证,信息的波动逐级增大,这也叫做牛鞭效应。最终,由于信息扭曲的不断累积,误导了上游供应和生产商的生产和库存的决策。

其次是供应链融资服务的信用风险。因为该融资业务的客户是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以及不同状况的企业,所以供应链中企业各自的信用风险就构成了供应链融资的整体信用风险。尤其自身资金实力不足或是财务问题的中小企业存在较大的信用风险,经过逐级积累加倍之后,供应链融资的整体信用风险变得不容小觑。

最后是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供应链融资业务涉及的融资企业众多、业务流程比较复杂以及决策链条较长等问题,商业银行需要对供应链内各个授信企业的机械能整体业务流程的监控,也要对供应链融资的相关企业进行资料和征信的审查,因为任何环境的误差都是引发操作风险的原因。

(三)供应链融资组织管理不健全

我国的商业银行融资业务的审核、跟进以及营销分属在各个不同的部门,各部门之间权利和衣服的分属不明确,难以进行高效率的整体合作。加之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时间还不够长,各地分行、支行的业务团队组建还不够完善,也没有规范化的供应链融资业务管理制度,最终导致在办理供应链融资的服务效率一直很低。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改进意见

(一)创建供应链融资特色业务

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发展的状况,将企业的各方面信息作为金融产品开发的重要依据,创建供应链融资特色业务。例如,阿里巴巴平台的“小贷+平台”模式。阿里巴巴集团通过对淘宝网交易数据的分析,将商户的交易量、注册资金以及资金流动周期等做出全方位的分析,以此了解潜在具有融资需求的对象包括履约能力、资金规模以及销售规模在内的各项信息,在解决个体和小微企业在内的短期融资需求,同时也是对传统模式中由于信息不完整引发风险的积极应对。

(二)加强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风险防范措施

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是一门复杂、系统的学科,对于供应链融资业务而言,首先必须建立完善的客户信用评估体系,对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服务主体进行全方位的信息采集、分析以及判断机制,要对所有企业的整体分析;然后,确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也就是要对营销、审核以及管理的各部分负责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保障风险防控在各个环节都有足够的专业支撑;最后是将标准化管理模式引入到供应链的融资业务之中,对该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和整合,形成标准化的业务管理模式。

(三)加强供应链融资管理体系建设

为了改进目前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不良管理局面,商业银行仔细分析本行发展的现状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特点,建立专职为提供企业供应链融资服务的主管部门,对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授信分析、审核批准以及跟进服务进行统一的管理。

四、结束语

商业银行应当尽力完善供应链融资服务的管理制度和风险防控体系,积极保障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的有效传递,推动企业、银行以及第三方物流的有序、稳固和持续的发展,缓解了供应链中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参考文献:

[1]郁章鑫,张璇.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控制研究[J].现代商业,2015,11:159-160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

1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金融大致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分析,广义的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资源的整合,由供应链定的金融组织为其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狭义的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机构为上、下游提供的信贷产品。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等特定的金融机构以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为背景,以企业经营的贸易行为产生的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并根据核心企业与相关贸对象的信用水平,为企业提供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以及产品销售环节过程中有针对性的信用增级、担保、融资、风险规避、结算等金融产品与服务。

2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因素分析

2.1政策风险

一方面,供应链融资作为一种新的金融产品,其相关的政策、法律不尽完善。随着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充实与发展,新的金融信贷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市场与相关领域不断广阔,因此这些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领域其法律法规往往存在空白,甚至有些地方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相关商业银行一旦遇到法律纠纷,通过相关的司法程序维护自己权益就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我国动产浮动抵押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动产浮动抵押面临主要抵押财产不特定性,容易产生担保物债权的不稳定。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中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管理不完善。相关的管理机构对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的内容撰写缺乏规范性的要求,而这些将导致商业银行在相应债权到期后无法顺利实现自身权利。

2.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被称作违约风险,它是指交易对手在合同到期时未能履行其义务而导致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整个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也是商业银行在业务流程中面临的难题与制约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瓶颈之一。传统信贷业务是对单个企业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而供应链金融是通过核心企业作为传导,实现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仓储物流公司、第三方监管和银行多方位、多主体全面参与的有效运营模式。因此,供应链金融主体的多元化也势必造成风险源的多元化、复杂化,而这些风险突出的表现为资金引发的风险与质押货物引发的风险。在资金引发的风险方面,一旦核心企业资金链条无法正常运转,这样风险会迅速波及当前供应链条上的各个主体,给商业银行造成巨大损失,或者融资企业由于自身财务等问题,无法归还信贷资金与利息都会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在质押物引发风险的方面,由于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中,商业银行对质押物的管理较传统信贷业务有所创新,在整个监管过程中,商业银行只过于依赖第三方监管公司,如果监管公司对质押物处置不当就会导致商业银行遭受风险甚至重大损失。

2.3市场风险

所谓金融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动及不确定性造成市场商品价格大幅变动而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主要分为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首先,价格风险是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企业商品流通产生的现金流是融资企业归还商业银行的第一还款来源,所以平稳的市场价格是融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一旦质押物因为市场价格下跌则会导致企业蒙受损失,进而影响商业银行收回信贷资金及利息产生风险。其次,汇率风险是由于汇率波动继而导致商业银行的长期市值和净收益下降的风险,供应链中,如果相关的供应链主体涉及国际结算,汇率则会对融资企业及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风险。最后,利率风险是指金融市场利率发生变化对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当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融资产品在定价方式上仍然采取传统的信贷模式下的固定利率定价方式,如果国家对当前利率进行调整,而商业银行不能根据当前市场利率及时调整其战略计划,那么银行只能承担此期间因利率调整而带来的风险。

2.4操作风险

根据供应链金融的特点来看,其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因素有信贷流程不完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首先,信贷流程不完善导致的风险,由于供应链融资过程较一般信贷业务流程主体众多且流程复杂,且由于供应链金融发展起步较晚,配套的业务规范、流程制度不完善,因此在操作过程中,信贷经办人员无据可依,进而造成操作失误引发操作风险;其次,内部因素导致的风险。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相关业务人员在业务调查、授信审批以及贷后监管过程中,由于其经验、技能不足或者人为主观原因产生渎职、欺诈等行为而导致的风险;第三,外部因素引发的风险。外部因素主要是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拒的因素。这些风险一旦涉及供应链融资中的相关主体或者是质押物,都会引发资金链断裂,直接或者间接给银行带来风险。

3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措施

3.1建立严格的准入条件

首先,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伊始要对核心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审查,挑选效益好、行业前景好且规模大,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同时对供应链金融内的其他交易主体进行严格筛选。其次,鼓励核心企业对其上下游的交易企业设置奖罚措施,这样有利于商业银行利用核心企业的行业地位约束融资企业,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最后,充分利用核心企业给予上下游企业的排他性优惠措施,有利于商业银行实施信用捆绑技术,降低商业银行承受的信用风险。

3.2建立科学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构建科学的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可以有效对供应链内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与防范,发现风险发生的源头,提前对风险源进行处理,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发生概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首先,建立科学的风险分析机制。科学的风险分析机制能够发挥供应链金融风险信号的检测诊断功能,通过发现供应链金融中的异常信号,应用当代科学的风险诊断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与判断,对风险的大小与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评估。风险预警机制的基本办法是将其采集的信号传输给供应链金融预警分析系统,通过各项风险指标与风险预警的判断模型对风险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判断;其次,完善风险预警后相应措施。通过供应链金融预警信号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别对风险进行有效处理,将可能出现的损失降到最小。

3.3加强供应链金融现金流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必须基于真实的贸易背景并以贸易项下利润的实现与结算的控制去引导现金回流至银行的通道,进而保证了银行信贷资金的还款来源。因此信贷资金的专款专用体现了现金流的有效管理,也是保障融资企业还款来源的核心技术之一。首先,流量管理。商业银行对现金的流量管理具体地体现为授信额度与规模。因此,商业银行要重点考察现金流量与授信企业的经营规模与支持性资产的匹配状况,以及供应链网络内各主体的经营能力;其次,流向管理。商业银行要在供应链金融的具体环节通过对回流资金的时间、额度与路径的控制,实现对现金流向的控制;最后,循环周期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要在综合行业结算方式、平均销售周期的基础上,计算出一个完成的资金循环时间,从而保证授信企业在供应链内完成资金流与物流的循环。

作者:薛静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公司

参考文献:

[1]杨晏忠.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2007(10).

篇7

【关键词】标准化;电力;五位一体;物资;供应链

一、工作描述

为了对“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成果的巩固,进一步深化运用“五位一体”,国网天津物资公司积极落实新体系,做到高质量运营常态化,将全过程质量管控体系作为根本保障,从成效诊断评估、先进屁股痛工具运用、科学理论体系的创新等方面发力,有力推进标准化建设。从物资公司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前的物资供应情况出发,对当前在标准化建设上所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研究出具体的策略,有效改善物资供应质量,保障物资集约化工作的稳步推进。

二、主要做法

1.系统梳理供应链流程和优化再造,建立完善的供应链运作标准

(1)系统梳理端到端流程,保障流程体系的完整性

首先,对流程范围进行确定,明晰各个部门的具体责任流程以及配合流程。从各个部门所负责的业务以及岗位的设置情况出发,和实际业务以及“五位一体”管理平台中的业务流程进行对比,分析需要进行调整改进的流程,对缺少的流程进行增加,力争说的供应链标准体系可以覆盖所有的实际业务。其次,以确定好的流程作为媒介,对各个专业部门的业务关系进行协调,做好业务流程的末端融合,尽可能的避免出现业务孤岛,并让后端业务有效支持前端业务,使得从物资计划到质量监督能够形成畅通的供应链通道,形成有效合力,使得内部业务能够实现互补。最后,立足整体,从宏观上建立与实际业务相符的流程树,理清业务流程中各个流程的衔接问题。

(2)深入分析制度规范,完善实际业务流程

参考“五位一体”管理平台,拆分《物资管理通用制度》(36项)以及2015年国家电网公司印发的《国家电网公司招标活动管理细则》等6项通用制度,认真分析制度规范,整理规范业务流程图,并结合实际业务流程进行对比分析,有效识别影响流程准确执行的问题及其成因。

(3)强调业务交接流畅性,确保业务开展不断不乱

为避免出现流程断点,我们对流程环节中出现的业务交接的流程节点进行了详细的交接描述,制定业务交接及风险防控指导意见,明确业务交接双方职责、交接条件及交接形式,确保“交的清,接的明”。

(4)诊断分析管理短板,加强风险防控

对流程中的风险环节进行详细的风险点描述,并根据制度规范与业务经验,总结业务执行中的风险防控措施,降低业务执行风险,提高业务执行效率与质量,保障供应链条的顺畅运行。例如开标流程中,在检查开标文件是否密封完好时容易出现未按规定对开标文件的密封性进行检查,或进行密封检查的人员资格不符的情况。因此,可以在现场随机选取两名投标人代表对所有开标文件的密封情况进行检查,并当场宣布标书密封情况检查结果。开标文件密封情况检查由开标监督人员进行监督。

2.深入研究供应价值流,提高合同履约水平

依据“五位一体”和价值流理念,在供应流程深化提升的基础上,从实际操作层面固化核心供应价值流的操作范围和方法,框定重点物资范围,访谈技术专家和供应商,确定需要制定合同履约指导手册的重点设备或物资。汇总各物资技术参数和工序,根据供应商排产关键节点提取合同履约专责工作关键节点,制定合同履约业务流程,建立履约跟踪表单,编制合同履约作业指导手册。

3.积极开展供应链标准体系成果评估,确保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基于“五位一体”卓越供应链标准体系,物资公司内部全面开展卓越供应链流程节点质量提升检验工作。邀请各专业专家、新入职员工或转岗员工对成果进行评价考核,有针对性地设计标准化考评表,以科学的手段查找个人和部门在上下游衔接方面的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进和完善措施。

4.加强对供应链标准体系的培训宣贯,做好人力保障

为提升物资供应链全过程管理水平提供人力支撑,提升电网物资服务保障能力,物资公司深化人力资源培训,全面提高队伍综合素质。系统的制定培训计划,从物资公司、部门标准化联络员、职工3个层面制定培训计划,采用集中培训、自学、跟班学习等形式开展差异化培训,针对业务骨干重点开展“五位一体”协同机制及其建设、标准化培训、卓越供应链质量提升策略等培训,针对班组开展“五位一体”深化应用培训,落实业务衔接问题,切实提升人员业务素质。

5.固化卓越供应链建设成果,实现动态管理

根据项目建设成果,总结提炼基于“五位一体”协同机制的卓越供应链流程节点质量提升经验,将系统梳理后的供应链标准体系固化至“五位一体”管理平台,建立起基于“五位一体”协同机制的常态化更新机制。实现以流程为核心的各管理要素动态管理,推动卓越供应链标准体系落地应用、持续完善。

6.严格监督,全面深化应用“五位一体”

严格按照国网天津电力公司基层单位“五位一体”深化应用工作评价标准对项目开展情况进行全方位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五位一体”成果是否得到固化,卓越供应链质量是否得到提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施方案运行的合理性等。并对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限期完成。

篇8

企业声誉是一种能带来潜在价值的无形资产(Roberts,Dowling,2002),国内外很多学者对企业声誉的作用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然而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企业声誉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上(Black,Carnes,Richardson,2000;Brammer,Brooks,Pav-elin,2004),很少关注企业声誉对企业风险的影响。企业风险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元素(Bromiley,Miller,Rau,2001;Hen-kel,2009),经济绩效不仅仅依靠高额的财务收益,还要依靠尽可能低的企业风险。企业声誉可以通过其对企业经济绩效的制约而影响企业风险,因此,企业风险管理必须要包括企业声誉风险的管理(JuanBautistaD.G.,EstherdeQ.P.,2011)。企业声誉风险是指由企业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企业负面评价的风险(Fred,HenryL.,2012)。声誉风险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有可能是企业内、外部风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可能是非常简单的风险因素就触发了严重的声誉风险。如果企业不能恰当的处理这些风险因素,就可能引发外界的不利反应。在供应链网络环境下,一方面企业声誉可以为企业带来与竞争对手相区别的无形资产;另一方面由于声誉的溢出效应,一个网络成员的声誉可以影响其他网络成员的声誉(Kothaet.al,2001)。社会网络理论认为,网络中的直接联系会使得网络成员在战略方面具有相似性(Galaskiewicz,Burt,1991),因此,声誉危机可能会蔓延到与网络核心企业有直接联系的成员。而且,网络中的信息不对称性使得声誉危机发生时,网络成员没有充足的信息去理清危机的原因和后果,所以危机会惩罚网络中所有与核心企业有直接联系和具有结构同质性的成员(Yu,Lester,2008)。

2供应链声誉风险管理中核心企业的识别

社会网络分析中一个重要概念是社会网络结构位置,一般用网络中心性(NetworkCentrality)来测量。网络中心性常被用来检测行动者取得资源、控制资源可能性的结构属性。网络中心性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程度中心性;二是中介中心性;三是接近中心性(Freeman,1984)。其中,程度中心性(De-greeCentrality)是用来测量群体中核心人物、权力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拥有程度中心性高的人,在一个群体中就是核心人物,也拥有很大的权力,其他人对其依赖性就大(孙立新,2012)。供应链网络中的核心企业应该是能够承上启下的、处于链上中心位置的企业,并且具有一定的能力保证这种地位的持续性。Fred,HenryL(.2012)在对供应链进行声誉风险研究时表明,供应链中的生产商在声誉的各个维度表现中都是声誉拥有者的角色,见表1。由此看出,在供应链声誉风险管理中,生产商主导了整个供应链的核心声誉资源,并具有影响其他供应链成员的能力,作为供应链声誉风险管理中的核心企业,其必须承担起协调和控制整个供应链风险管理的任务。

3核心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声誉风险管理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供应链网络是个复杂的社会网络系统,供应链成员在网络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供应链的声誉风险管理必须以核心企业即生产商为主导,协调和评估供应链所有成员的承诺、行动和政策环境,才能更好地减少和降低声誉风险的发生。供应链声誉风险管理的过程如图2所示。第一阶段:成员定位。首先以核心企业为主导建立一个知识共享的学习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收集供应链成员的信息,包括他们的企业责任表现、政策措施的执行、相关的绩效、与其他成员的关系等。此外,还要对成员的产品进行生命周期分析,以便帮助企业识别环境、人权、供应中断等问题,确保成员利益,避免对其他成员的影响,越早识别风险才能更好地帮助成员避免潜在的风险。这个过程使得整个供应链更加透明,各个企业的综合情况更加清晰。第二阶段:风险分析。要根据正确和相关的信息识别并描述风险的特征,包括风险的可能性、影响、对组织的社会成本。由于核心企业在供应链网络中的特殊地位,所以核心企业不仅要分析本企业内部的风险,还要分析企业外部的风险,以引导供应链其他成员对声誉风险进行全面识别,并优先决定什么风险应该立即关注。第三阶段:风险分析的选择。对上阶段识别出的风险应该区分优先次序,才能明确地确定组织应该如何管理它们。这也可以帮助管理者决定是否应该减少导致风险发生的活动,进而减少风险及风险的影响,同时选择更好的管理实践。风险控制的优先级别,可根据实时的市场环境和风险对整个供应链影响的程度进行排序。第四阶段:决策。在这个阶段,核心企业要联合供应链其他成员共同制定选择最优决策的标准和要求,以减少或降低风险。同时,最优决策的选择必须要确保决策要求和成员执行强度协调一致。只有不断提高供应链成员在分析、识别和决策制定方面的管理能力,供应链才会变得更有竞争力。第五阶段:实施和评估。供应链成员要根据最优决策制定适当的政策、建立目标和指标、明确角色和责任、获取实施计划需要的资源,并评估其绩效,这样才能确保管理实践的可测量性和发展的持续性。在这个阶段中,核心企业必须要协调各个成员的利益,发挥协同作用,实现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统一。第六阶段:反馈。数据收集和绩效评估完毕后,这个回路必须是关闭的。绩效评估的数据要反馈到回路的前端,风险分析的过程重新开始。如果所有的供应链成员都执行了同样的风险防控政策,声誉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减小。因此,这个过程激励供应链成员共同合作,而那些不积极的成员将会被替代。最终,只有那些有责任的供应链才能真正地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赢得积极的声誉。

4结论

篇9

一.注重社会责任战略融入

全球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新阶段要求企业将社会责任融入决策机制、日常运营管理。G4体现了这一趋势:指南新增指标中近三分之一为公司治理指标,强调公司治理结构要体现对环境和社会影响的管理,特别是最高治理机构在管理经济、环境、社会风险方面的决策机制应在报告中予以披露;新增商业道德和诚信议题;此外,指南要求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对重点议题管理方法的披露更加细致。这要求企业真正将社会责任管理作为企业风险管控的工具,纳入公司战略决策,融入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

二.强调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

G4要求企业披露更多的供应链管理信息,说明其在商业实践中促进和带动供应链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如供应商环境影响评估、劳工实践评估、人权评估、社会影响评估等。这要求企业要把供应商的潜在风险纳入自身风险管理体系中,建立健全供应链管理办法、监督体制,特别是在供应商筛选、进出机制方面将环境、劳工、人权、社会影响等因素纳入系统考虑,推进产业链健康良性发展。

三.突出对核心议题的披露

G4强化了报告内容质量方面的要求,尤其提高了报告对核心议题的披露要求。G4要求企业分析哪些是对自身战略目标和核心业务相关度高且对利益相关方影响大的议题,在报告中予以重点披露,并将此分析过程写入报告。这使得报告内容能够更好地反映企业战略和运营,便于利益相关方评估企业履责业绩。这要求企业要用战略思维来看待报告编制工作,把报告编制与企业风险评估、利益相关方沟通等工作相结合。企业应将社会风险放在与传统的环境风险同等重要位置,纳入统一考虑。完善利益相关方沟通管理机制,定期收集和处理利益相关方反馈及评价,及时调整关键业绩指标,提高沟通效果。

篇10

在线供应链金融是在信息化条件下,通过互联网或者是其它的专用网络,实现金融机构与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服务企业,实现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发挥核心企业的价值链和信息链主控作用、服务企业的辅助作用,通过相关信息的分享,实现对供应链运行中的动产物结、资金帐权、经行为的动态监管和风险控制,从而实现对成员企业提供实时按需的信息,包括融资、赤字结算在内的全面金融服务。我国金融正在和实体经济、产业技术密切地融合,以在线供应链金融为代表的新的互联网机制、金融服务形式,正在实体经济和银行业之间相互交流、推进、促进,推动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创新发展,推动我国金融与实体经济及互联网经济的发展。

在线供应链金融引领信息化条件下产融创新共赢

大会首先对在线供应链金融进行了宏观介绍,强调“争取使2014年成为在线供应链金融的元年”。

在线供应链金融引领信息化条件下的产能创新。金融和实体经济是现代经济的“双核驱动”,实体经济与金融服务面对面,必须打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血脉,才能达到二者的融合发展、共赢发展。而在线供应链金融是信息化条件下实体经济与金融服务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佳推进载体。金融全面开放、信息化发展普及、金融与信息服务业的本质趋同,再加上互联网业和金融业企业家们的共同推进,使得2013年成为了互联网金融的元年,对金融业创新带来了金融电子化、跨界融合、创新引领三个层次上的影响。其中,在线供应链金融属于第三个层次,推动向信息主导、按需金融、甚至智慧金融的方向发展。在线供应链金融是对传统供应链金融的一个重大变革和创新,它优于原有的传统的供应链金融的创新特征有九个:总架构上从1+N走到了N1NM的状态、互联互通、上下一体、风险可控、在线实时、按需金融、资金高效、合作共赢、创新变革。在线供应链金融也是金融业创新发展的新蓝海和制高点,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金翅膀。

在线供应链金融推动产业产融共赢。“在线”二字使得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产生了一个质和量的变化。互联网冲击着金融业传统的思维理念、服务模式、业务模式;互联网的创新彻底改变了风险领域和风险控制的级数,使得供应链金融能够真正的在线上有一个可以实现的风险管理机制。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正在进行增速扩大,任何企业或者都要寻求在新的经济增长常态中如何更好地发展,对采购、仓储、物流、分销等上下游企业分销链条进行有效的整合管理,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协作,建立敏捷的供应链,降低内部的供应链成本,毫无疑问是更好的、必然选择的路径。然而,技术条件不具备难以满足企业和银行迅速增长的动力。需要完善的地方至少有三个:进一步的拓展应用的领域、进一步升级服务模式、进一步的丰富参与的整体。

在线供应链金融促进产业链各环节融合升级

在线供应链金融促进服务商整合创新,助力跨界电商加海外仓创新模式的形成。在打造跨界电商和海外仓业务模式的时候,供应商融资难的问题是一大难题。通过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跨境电商联合多家银行为国内的生产工厂提供应收帐款在线保底业务,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为会员提供在线融资服务,助力企业的发展。跨境电商与银行合作,进行电子信息的交互,让上游供应商供货,为全国的产品供应商提供全国共享的全国承保保底服务。它的特点是低成本的底价无担保,快速高效,24小时及时,无论是沿海还是内地的供应商都可以在易单网说申请贷款;对内支持供应商,对外支持海外买家卖家,此外会员就获得更加优惠的信保汇率,同时在线操作更加方便、快捷和高效,借助客户咨讯渠道,可以评估它的咨讯状况,保证产品出口的安全。在线信保助推了跨境电商加海外创新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在线供应链金融与跨境电商的结合,推动了跨境电商在海外仓储的形成。

在线供应链金融优化交易商集成服务。大宗生产资料供应链存在着一些问题:大宗商品的供应链很长、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窄链条长、大宗商品供应链的体系不健全、物流成本高效益低、大宗商品产能过剩、大宗产品的定价权缺失。大宗商品交易优化后具有了新的功能:在线交易服务为了满足客户各方面的交易富态,评审设有交易打听,有厂家专区,仓储专区多种的在线交易方式能够缩短交易过程中的供应链条。能够交易渠道也变坏,使供销双方压缩各自的成本;在线融资服务,实现银企之间的对接。在平台在线的融资服务当中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实现随借最还随用随取,降低了客户使用资金的成本;大数据分析,构建大宗商品信用连的信用体系。为客户提议行为的可以进行细分,构建大宗商品的供应链信用体系;大物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益,打造物流生态圈。

篇11

论文摘要:网络交易正随着其交易额的迅猛增长,逐渐成为当前主流的商业模式。但是,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严重。文章以供应链的视角,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探讨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阐述了网络交易中供应链特性以及供应链风险特征,以供应链为基础,对网络交易信息风险因素进行了归纳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  

 

一、 引言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的普及和人们消费理念的转变,网络交易作为一种当今迅猛崛起的商业模式越来越受人青睐与关注。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 年12月,中国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4.57亿元,比2009年底增长7 330万元,网络普及率达到34.3%。同时,网络交易额的增长率已达到数倍于传统实体渠道的销售额。以2010年手机与笔记本的销售为例,传统实体渠道销售额分别增长15%和40%,而通过网络交易的销售额增长率则达到惊人的64.6%和193.8%。 

与网络交易快速发展产生鲜明对比的是,由于网络交易对信息的高度依赖性,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据调查显示,40%以上的消费者反映在线服务的承诺不真实或不能兑现,有60%的消费者个人信息曾被商家或网站滥用,而更有70%以上的消费者在进行网络交易活动时怀疑交易网站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 

以上调查只是从消费者角度说明了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当前的严重性,但这只是问题的表象。毕竟,网络交易活动中是围绕产品和服务来进行的,只有同时存在供应方、制造方、分销方、网上商家直至消费者等参与方,网络交易行为才能真正实现。以往研究往往只针对上述某一方或几方来讨论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显然这只能解决部分问题。本文将从供应链的角度,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探讨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 

 

二、 网络交易中供应链特性 

 

网络交易行为对供应链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以往传统供应链相比,主要体现出以下新的特性。 

1. 网络信息平台出现。网络交易中的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相比,除了由各成员企业构成的信息流交换系统外,还拥有专门应用于信息集成与共享的网络交易供应链信息平台。网络交易供应链依托这一平台的信息生成、处理、传递与接收,实现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网络交易决策行为。同时,通过这一平台获取与预测市场需求并做出积极响应,实现供应链稳定性与柔性的有机结合。 

2. 网状结构替代链状结构。供应链结构的完整是其正常运营的保证。以往供应链是由供应方直至最终消费者的链状结构,物流成为这种结构下的主要形式,供应链中任一成员单位的中断,都可能对整个供应链结构产生破坏,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运行。而基于网络平台信息发散性的网状供应链结构,当某一成员出现中断时,供应链能及时通过信息的协调作用,调整供应链结构,实现供应链结构的修复,保证供应链的正常运营。 

3. 沟通与服务方式改变。网络平台的应用使供应方与需求方通过直接的信息交流建立沟通关系,消除了双方的时间与空间距离,提高了响应速度与客户满意度。同时,以信息共享为基础的生产与消费过程的协同,使得整个供应链更加开放、灵活和高效,为个性化的服务方式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 供应链成员共赢。供应链成员的共赢主要体现在供应链整体效率的提升。网络平台的应用,使成员单位的信息在网络平台实现共享,使零库存、准确的销售计划与需求信息获取成为可能,将整个网状供应链真正地整合成一个整体,信息在网络平台中快速高效的流动,消除了整个供应链的多余消耗和运作,保证供应链整体效益的最大化,提高了总体竞争力,实现成员单位的共赢。同样,通过网络交易平台,也为作为供应链终端的消费者提供了信息便利,节省了交易成本。 

 

三、 网络交易中供应链风险特征 

 

1. 复杂性。首先,造成危机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供应链外部因素,也有供应链内部因素。其次,网络交易平台环境中供应链网络结构的特性,造成链上成员不仅要面对单个成员企业的风险,还要面对成员企业之间的风险。再次,信息风险发生过程和产生后果也是复杂的,使得供应链成员难以评估风险并准确及时地做出决策。总体来看,网络交易下的供应链风险的复杂性相对传统供应链更高。 

2. 虚拟性。网络交易是以互联网与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平台信息共享的形式存在,这使得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和供应链成员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关系具有虚拟性的特征。基于网络交易虚拟性特征,它所带来的供应链风险同样也具有虚拟性特征。网络交易服务器流量限制,软件设计的合理性以及网络病毒的传播等等潜在风险,都会给网络交易中的供应链运营带来虚拟性风险。 

3. 传播性。网络交易平台中供应链风险的传播性特征,是由网络平台中供应链自身的网状结构决定的。通过网状结构供应链把从供应方、制造方、销售方以及顾客有机的联系起来,环环相连,互相依赖,彼此影响,每个成员的信息风险都会通过网状结构传播给其他供应链成员,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运作。在网络交易平台的环境下,这种影响的破坏性更加突出,传播的速度也更加迅速而难以应对。 

4. 易变性。供应链整体与成员绩效的提高都离不开成员之间的合作互补,以提高竞争力,实现多赢。但是在市场理性的竞争规律下,供应链中的每个成员又是独立核算的利益主体,彼此都以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以此竞争规律,我们不难得出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合作关系必将随着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博弈结果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在网络交易环境下的供应链内部和不同供应链之间,成员企业可能同时处于链内与链间的网状结构之中,由于面对的环境和充当的角色不同与变化,其利益关系也随之变化。因此,由于这些变化而带来的不确定风险显而易见。 

 

四、 基于供应链的网络交易信息风险因素 

 

1. 供应链成员内部信息风险因素。 

(1)信息不畅。信息在供应链中的高效流动才能保证供应链运营的高效。其前提是应保证信息在成员企业内部的高效有序流动,形成链内企业之间的高效有序的信息流,实现信息的及时可靠交换。但是,供应链成员内部的种种不利因素如组织设置往往会制约其信息效率,引起内部信息不畅,更无法形成有效的链间信息流,给整个供应链的稳定运营带来信息风险。 

(2)信息虚假。网络交易条件下的供应链是由信息连接的各节点企业组成的网状动态组织。相比传统供应链,由于成员内部信息的可视性差,其合作关系的不稳定性显而易见。特别是在链内成员企业追逐各自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都会存在隐瞒或虚报商业信息的情况。其中夸大需求信息以增加对供应链上游企业的议价能力的虚报需求信息情况尤为突出,这无形中扩大了整个供应链的牛鞭效应,使整个供应链失去有效协调,必然带来信息风险。 

2. 供应链成员间信息风险因素。 

(1)逆向选择。供应链成员之间主要为委托关系。链内企业的开展合作、共享信息等行为都是以供应商与制造商、制造商与销售商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协调和委托机制为基础。然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委托关系往往引起逆向选择风险。一般来说,方通常处于信息有利地位,它能通过信息不对称性的加剧,获得更多的利益但会降低供应链的整体利益。这种逆向选择风险产生于信息不对称,同时由于逆向选择的存在也会扩大信息不对称,加剧信息风险。

(2)信息共享。供应链中的信息交换均可视为信息共享行为。在网络交易的虚拟化环境中,信息共享尤为重要。各成员企业往往通过建立将各自的信息数据平台与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共享数据平台连接实现彼此的信息共享。但是,由于成员间信息数据平台软硬件的不匹配,数据集成和处理方式的差异,通常会造成数据生成、传递与处理的不确定性,使信息共享本应成为有利于降低供应链信息风险的环节变成了信息风险环节。其次,如果信息安全措施不到位,信息共享便会成为网络交易信息泄漏的一个主要出口,可能会造成参与网络交易的供应链参与方的巨大损失。 

3. 技术设备信息风险因素。 

(1)网络安全。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网络交易的迅猛增长,而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基于供应链的网络交易无论是从需求信息的收集反馈、供应商与制造商的订货协调,供应商与顾客的信息传递等方面的运营方式都对网络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网络交易中网络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主要的隐患。系统安全漏洞、病毒、木马、间谍软件和安全机制缺失都严重破坏供应链信息的有效传递,成为网路交易供应链亟待解决的问题。 

(2)信息处理。供应链运营中的信息量会随着网络交易量的增长而变得日益繁杂,对信息处理的技术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的有效处理是信息有效传递和利用的前提。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发生的信息不完整、失真等都可归为信息处理风险。这类风险的原因主要由信息处理技术不当造成,报文形式、信息处理标准等问题都可能引起信息处理风险。 

 

五、 基于供应链的网络交易信息安全对策 

 

1. 发挥供应链核心成员信息领导作用。供应链是由核心企业构成,围绕核心企业运作的现代商业组织形式,网络交易中的供应链也不例外,只是将更多的网络信息技术加入其中。供应链核心企业在信息风险防控的作用很大程度反应在其对整个供应链信息规则的制定与监管执行方面。同时,核心企业可利用其供应链支配方的有利地位,获取更多的供应链信息,并利用其强势地位达到有效地信息监管的作用。另外,核心企业在信息真实性、信息标准、信息内容形式、信息处理方式、信息传递规则等方面都能起到其他成员无法取代的领导作用,从而有效防范信息风险。 

2. 加强供应链成员企业信息控制。面对供应链成员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动机下的虚报信息,造成信息失真,给整个供应链带来的信息风险。在信息收集环节,应加强对成员企业的控制监督,对其内部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核查。并且,应制定供应链成员间的诚信与制约机制,对虚报、瞒报信息的行为给予制裁,避免由于供应链成员企业人为信息风险因素的存在。 

3. 严格供应链成员选择。供应链是由从原料采购到加工制造,产品运输到分销,直至最终客户的空间与时间分布的网状结构。构成成员素质直接制约了供应链的整体素质与竞争力,也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的潜在信息风险。一般来说,构成成员企业素质越高,潜在风险信息越小。基于供应链的网络交易信息风险也不例外,甚至成员素质对信息风险的影响会更高,因为网络交易的信息不对称性更强,更需要供应链成员的自律,没有自身素质的保证,这种自律恐怕难以保证。解决成员企业素质问题,除了提高各自企业的能力素质外,供应链成员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在选择成员企业是要注重其竞争力,也要注重对其商誉、质量等方面的考虑。同时,制定有效的合作契约,有效控制成员企业的信息风险。 

4. 增强供应链成员间信任。信息风险很大程度上产生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为什么会存在信息不对称,不难否定供应链成员企业间彼此的不信任是其主要原因。很难想象,两个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之间,会相互隐瞒,彼此欺骗。这种隐瞒欺骗其实就是信息不对称现象,根源在于彼此不信任。大家都害怕对方获得信息后会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损害自己的利益。在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下的成员企业各自利益最大化,处理不好就很容易产生导致信息不对称的不信任行为。那么,建立信任肯定不能凭空想象。首先,需要有兑现彼此间的承诺的能力,保证承诺的信息能够按时按质实现;其次,应制定有效的契约,对信息不对称行为进行制约。 

5. 加强信息技术建设。供应链信息在成员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高效流动与共享必须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信息技术建设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将供应链成员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与信息有关的软硬件系统有效连接与整合到一个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共享平台上来。这些需要整合的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和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通过有效整合,建立高效顺畅的信息流通途径,保证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效率,降低信息风险的可能性。 

6. 推进信息标准化。供应链信息要达到准确高效的目的,信息共享是前提。信息怎么样才能有效共享,信息本身、信息处理以及信息传递的标准化是解决信息有效共享,提高运作效率的根本保证。这就要求信息数据的格式、名称、字段的规范,信息之间关系明确定义,信息处理遵循统一的程序,避免由于成员企业间信息差异造成的信息共享阻塞和中断。 

7. 提高网络安全水平。供应链是基于信息网络而存在的,网络交易中的供应链对网络的依赖就更加突出。网络安全状况直接制约着基于供应链的网络交易的信息安全水平。网络病毒是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病毒具有传播快,影响广,控制难度大的特点。这就要求从源头来加以控制与管理。首先,主要由防毒软件构成的网络安全屏障应该具备,且能实时更新病毒数据库。另外,对于威胁大、发生频率高的主要网络病毒,可有针对性的设计网络安全策略。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软件也应注意实时更新。而备用网络系统和软件,在网络威胁发生且一时难以控制的情况下,能保证供应链的正常运营和网络交易的继续。 

 

参考文献: 

1. 马国顺,宋伟伟.基于交易平台的c2c完全信息博弈分析.现代情报,2010,(6):3-5,15. 

2. 陈璐. 基于我国市场环境下网络购物风险防范对策研究.江苏商论,2011,(3):47-49. 

3. 贾炜莹,刘永胜,张剑.基于不对称信息的供应链契约风险管理.商业研究,2011,(1):57-62. 

篇12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风险防控

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新型城镇化视角下黑龙江省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策略研究”(编号:15JYD06)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20日

现代供应链金融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供应链金融是指商业银行依托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通过对供应链上相关企业的信息获取和资金流、物流的控制,降低资金风险,为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自深圳发展银行最早开始从事供应链金融业务起,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近年来,“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全新运作模式进一步拓宽了供应链金融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一、供应链金融的产生与发展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中坚力量。然而,中小企业融资难在当下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自身信用级别较低、社会公信力不足、固定资产等抵押担保品少、经营管理不善、财务信息不透明等原因使得中小企业不受银行等金融机构青睐。供应链金融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新思路。

2000年深圳发展银行在国内开始开展货押业务,可以视为我国供应链金融的最早形态。2003年7月,该银行率先推出了“1+N”供应链金融业务,成为我国首先推出供应链金融的商业银行。2005年7月,提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贸易融资”的业务策略,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推出“供应链金融”品牌,当年荣获深圳市金融创新奖,成为我国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拓新者。

随着深圳发展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取得的成功,众多商业银行纷纷利用金融产品同质性、易复制等特点,改良出符合自身的供应链金融。例如,华夏银行的“N+1+N”模式、广东发展银行的“N+1+M”模式等,至今为止,95%以上的商业银行都拥有带有自己特色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

2008年之后,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较长一段时间内,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处于银根紧缩、信贷业务收缩的状态,但供应链金融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以深圳发展银行为例,在2010年末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授信规模达到1,755亿元,不良率仅占0.32%,这既体现出供应链金融风险较低的优势,也彰显出供应链金融作为商业银行一个重要利润增长点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

二、“互联网+”时代供应链金融新发展

当下供应链已由传统模式,发展为互联网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的结合,实现了信息与产业透明化。金融机构与核心企业及中小企业的有机结合,带动物流企业等第三方企业的发展。以互动、协同、可视为理念,利用成熟互联网和IT技术构建平台,链接供应链的上下游及各参与方,包括核心企业、中小企业、商业银行、物流服务商、保险公司等,为企业提供准确及时的在线融资、在线结算等投资理财服务。

相对于电商领域企业,实体企业对供应链金融的需求更加的渴望,在当下互联网电商飞速发展,像淘宝、京东等对实体企业的冲击越来越严重,实体企业希望通过完善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加强实体企业的竞争力。

较之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互联网+”时代下的供应链金融可以利用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和IT技术构建平台,金融机构与核心企业密切合作,运用大数据、云平台等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并且通过对相关各方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归集和整合,提供适应供应链全链条的在线融资、结算、投资理财等综合金融与增值服务。这就扩展了供应链金融的规模,由原来的“链”逐渐扩大为“网”,这张“网”覆盖的范围更大,参与的主体更多,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供应链金融变得更为复杂和高效。

我国互联网企业都在供应链金融这一领域努力发展,京东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京东现在已经不单单是电商,而且集京东物流、京东金融于一身,已经形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在京东企业发展战略中,已将供应链金融作为产业的基础,京东自身建设的物流给它带来了很大的优势,经过京东不断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供应链金融,为上游企业提供资金与理财服务,为下游消费者提供分期付款模式。同时,京东拥有优质的上游供应商、下游消费者的精准大数据,成功搭建了较完善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框架。

未来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将更加依靠大数据、云平台等互联网技术,体系也将越来越完善,企业发展也必将依靠供应链金融这条道路,谁能使体系更加完善且成熟,谁就会在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运行模式

供链金融要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四流合一”,互联网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式。互联网与供应链金融结合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网络化、精准化、数据化方面。从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看,存在着几种比较主流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运行模式。

第一种是电商平台发展模式。电商平台发展模式是指电商平台通过获取买卖双方在其交易平台上的大量交易信息,并且根据客户的需求为上下游供应商和客户提供金融产品与融资服务。即电商平台凭借在商流、信息流、物流等方面的优势,扮演担保角色(资金来源主要是商业银行)或者通过自有资金帮助供应商解决资金融通问题,并从中获取收益。电商平台能够方便并快速地获取整合供应链内部交易和资金流等核心信息,由于积累了大量的真实交易数据,电商平台可以通过不断积累和挖掘交易行为数据,分析、归纳借款人的经营与信用特征,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电商平台可以做到合理的风险定价和风险控制,且相关成本很低。电商模式包括综合电商模式和垂直电商模式两大类。目前,国内综合电商模式的成功案例包括阿里、京东、苏宁等,垂直电商模式主要有上海钢联、生意宝等。

第二种是P2P网贷平台发展模式。P2P网贷的供应链金融是网贷平台围绕供应链核心企业,平台直接接触此类企业的经营生产,通过数据共享、实时监控、产品抵押等手段,把企业通过平台的融资风险经由其生产活动化大幅降低,从而为投资人提供低风险高回报的标的项目。P2P的供应链模式面对的是整个行业而非单个核心企业,行业存量、市场空间将会给互联网平台提供更为巨大的成长空间。P2P网贷平台处理和整合信息能力以及审批效率、创新速度都远超商I银行,贴合市场、机动灵活,且资金来源风险偏好多元化,可以满足产业链中的中小企业的个性化需求,P2P平台把相应债权标的可以打包设计成短期产品,符合目前P2P线上投资人的短期投资偏好,且收益率相比银行理财产品要高出很多。一些国内领先的P2P平台在自身丰富的行业经验累积和专业的风控能力的基础上,纷纷深度介入能源、农业、旅游、珠宝等产业供应链领域。目前,国内成功切入供应链金融的P2P平台主要有宝象金融、银湖网、农发贷等。

四、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防范

因搭上“互联网+”快车而飞速发展的供应链金融仍然面对着很多严峻的问题。首先,与供应链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比较滞后,在供应链金融飞速发展的同时,急需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来保驾护航,这样才会使供应链金融业务走得更加长远;其次,一些行业不正当竞争,也影响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像一些O2O平台的虚假融资信息等;再次,供应链本身内部的风险也日益突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供应链金融由“链”向“网”发展,在更多企业享受到供应链金融利益的同时,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最后,当下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需要较为先进的网络技术,对从业人员业务技术也有较高的要求。由于产业发展不是很完善,一些体制中还有很多漏洞,近些年互联网金融诈骗越来越频发,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迫在眉睫。

商业银行竞争优势的发挥在于创新,而与产品和服务创新相伴而来的各种风险必须得到有效控制和防范。因此,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在整个商业银行的范围内建立一个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所面临的风险减弱到最低程度,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对供应链金融风险进行管理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加强风险信息的了解和沟通,对潜在的意外和损失进行识别、衡量和分析,以最小成本、最优化组合对风险实行有效规避、实时监控,以保证供应链金融的安全。

主要参考文献:

[1]赵燕.互联网金融冲击下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现状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11.

[2]刘达.基于传统供应链金融的“互联网+”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11.

篇13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供应链金融;策略;探讨

1前言

供应链金融作为近些年银行业务推出的创新举措,为我国广大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开辟了新的解决路径,成为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新的业务增长点。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银行围绕核心企业,将银行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优势最大化的应用到企业当中,并通过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并把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通过立体获取各类信息,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的金融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可靠的融资渠道,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情况。

2供应链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出现的问题

2.1供应链金融运行环境有待改善

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成熟的供应链金融市场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转变,当前的经济制度和措施极大地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通道,目前我国的税收体制,信息平台等环境没有能力支撑供应链金融的运行,信用评估消耗的人力成本和资金成本无法承担,缺少相应的制度进行约束和管理等问题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在我国中小企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2中小企业自身管理存在问题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没有进行有效的解决,造成供应链金融不能顺利的对企业进行管理和服务,例如中小企业发展水平高低不一,建设规模参差不齐,经营管理水平不够先进[1],财务状况不明不白,资产状况犬牙交错等许多企业内部问题无法得到银行的信任和认可,因此不能和银行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无法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2.3缺乏完整的决策信息

我国在供应链金融在运行方面稳定性和秩序性仍然有待加强,银行不管是在金融活动监管还是金融风险的防控都没有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制度和办法,企业内部以及企业和银行间信息流的不通畅也造成供应链金融无法发挥应有的价值,不管是对中小企业还是中心企业,在中小企业市场环境中,经营状况不透明,信息造假的情况仍然屡禁不止,在供应链金融环境中,必须保障信息的完整以及信息的对称,才能支持银行作出正确的决策,否则无法使供应链金融在企业之间持续稳定的运行[2]。

3供应链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有效策略

3.1加快建设供应链金融运行环境

首先,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将供应链金融的大力推广上升为国家经济建设战略层面,二零一六年二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改革发展委员会等众多国家政府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定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力支持大规模立业创立产业创投基金,建立专门的资金支持以及搭建担保平台,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发挥供应链金融应有的价值,同时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供应链金融管理经验,指导国内供应链金融健康稳定发展,建立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供应链金融的内部企业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交流与沟通。其次,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国家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减轻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提升中小企业的经营效益,为供应链金融提供有利条件,进一步化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成本高的困境。例如美国在供应链金融发展处于萌芽状态时,减轻了中小企业税收压力,使得供应链金融在美国实现了快速应用和大力推广,为美国经济的腾飞插上了飞翔的翅膀[3]。最后,完善供应链金融运行环境,建设有组织有秩序的环境构架,培养专业人才,更好的实现供应链金融服务;还要加速金融产品的研发与创新,完善产品种类和服务功能;对于中小企业给予政策倾斜,放宽融资条件,保证具备发展前景和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能够及时获得资金支持。

3.2中小企业加强自身建设

第一,中小企业在加强自身建设中必须狠抓产品质量,加大产品研发投入,不断推出新产品,加强产品的技术支撑,扩大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升企业业务经营水平。第二,学习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转变落后经营管理理念,改善自身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提升自身整体管理水平,在供应链金融市场中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第三,中小企业在供应链金融系统中与合作伙伴建立和谐的合作关系,与核心企业在业务来往中保持良好合作,与银行机构保持良好的沟通,增加社会资源,拓宽融资渠道,在经济洪流中不被击败。

3.3建立完整的风险分担与信息对称机制

在我国金融行业中不良贷款率中小企业占很大比重,金融机构基于风险因素考虑,不愿意将资金贷给中小企业,形成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局面。应当在顺应市场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建立多元化的担保方式,例如第三方担保机构,风险补偿基金等[4]。共同承担贷款风险,保证中小企业贷款质量。信息不对称是阻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如果不能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供应链金融将寸步难行。发挥政府职能,建立信息披露监督机制,建立标准的信息披露流程,解决信息不对称对融资造成的影响。

篇14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俨然从以往的个体化激烈竞争演变为了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与自己的供应商或客户企业长期合作。针对这一关系,它对企业现金持有的影响有多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本文将采取案例研究的方法,选取一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来分析供应链对现金持有的影响。

关键词 :供应商;客户;现金持有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俨然从以往的个体化激烈竞争演变为了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不再像以往那样依靠自身力量“单打独斗”,而是依靠供应链整体的实力来获取竞争优势。诚如郎咸平教授所说“当今商界的竞争不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空客供应商与华欧航空合作,为公司提供备件支持、客户联络和培训等方面服务;宝马集团印度公司与当地七家供应商合作,增大本土化率;永兴特钢与客户企业江阴祥瑞不锈钢精线有限公司维持了长达十年的合作关系。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与自己的供应商或客户企业长期合作这一方式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问题的提出

(一)理论构建

供应链这一概念是从扩大再生产这一概念衍生而来的,百度百科对供应链的定义是“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商流、信息流、物流及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链条,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乃至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供应链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供应链主体以核心企业为中心,通过前向的物流、反向的资金流和双向的信息流将供应商的供应商至客户的客户连接起来,银行和除银行外的其他供应链主体之间通过双向的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连接;狭义的供应链主体以核心企业为中心,通过前向的物流、反向的资金流和双向的信息流将供应商的供应商至客户的客户连接起来。

公司将持有现金作为一种风险防控的工具,具有高外部融资成本和较大发展机遇的有价值的公司以持有现金来降低投资不足的问题。持有现金可以给企业带来和衍生工具一样的利益,可以促使企业通过投资具有成长潜力的产品这一方式,来提高企业在激烈的产品市场中的竞争力。

本文将从供应链出发,具体探讨供应商、中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通过比较供应商占供应额比例、客户占销售量比例和企业现金持有的变化,来分析供应链对现金持有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二)提出问题

对于供应商而言,与主要客户维持一段长久的联系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好处包括便于获取客户信息和由企业做出联合投资的潜力。获取到的信息有助于供应商了解底线价格,从而更好的管理和利用存货、减少支出(如销售及管理费用)。这种关系的长久性间接让企业更容易的获取到银行贷款。但是,这种关系也增加了供应商的成本。主要客户并没有明确保证他们将继续购买企业的商品,倘若主要客户失约,供应商收益将会严重受损,从而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

三、案例分析

在进行案例的选择时,研究者不应过分强调案例的随机抽样性和总体代表性,而应注重案例本身的独特性与理论的符合性,基于这样的考虑,由理论抽样而选择的案例可能是合适的,这意味着选择一个案例是因为它非常适合说明和扩展不同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和逻辑架构。本文选择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JL 公司)作为案例企业,该公司是一家集汽车销售、快修、保养及金融等其他服务于一体的全国知名企业。

本文通过查询JL 公司2009-2013 这五年的年报获取到了其前五供应商的采购额及前五客户的销售额占比,由于企业遵循供应商信息的保密性原则,只有2013年年报披露了前五供应商的具体比例。因此,2009-2012年的JL公司前五供应商占比以合计数为主。

(一)主要供应商占比

JL 公司前五供应商占比约总采购额的20%左右,与几家供应商公司维持着合作关系。为保持稳健的成长,公司持续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提升供应商能力和零部件质量,持续降低零部件采购成本;(2)在确保公司长期发展和公司目标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对可控费用实施严格管理,优化业务结构;(3)强化公司治理,健全风险评估和控制机制。

(二) 主要客户占比

从下表(见表2)可知,JL公司前五客户占比约总采购额的15%左右,与江西江铃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浙江江铃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和上海科达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维持着长期合作关系。JL 公司为了防范客户的违约风险,对于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和应收票据,设定相关政策以控制信用风险敞口。公司基于对客户的财务状况、从第三方获取担保的可能性、信用记录及其它因素,诸如目前市场状况等评估客户的信用资质并设置相应信用期。同时,公司会定期对客户信用记录进行监控,对于信用记录不良的客户,公司会采用书面催款、缩短信用期或取消信用期等方式,以确保集团公司的整体信用风险在可控的范围内。

(三)现金持有

本文将现金持有这个指标用“货币资金/总资产”的数值来表示,如下表所示(详见表3)。

通过以上数据的收集和汇总,将供应商、客户占比扩大同样的倍数,使变化趋势更加明显,利于观察和分析,三者的变化趋势如下图所示(见图1)。

从图中不难看出,2009-2011 年和2012-2013 年的供应商占比与现金持有的变化方向大体一致,2009-2013 年的客户占比虽然变化不大,但仍与现金持有的变化方向呈相反运动。另一方面,前五供应商采购额的变化与前五客户销售额的变化相比,前者的变化对现金持有的变化影响更明显。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首先,研究发现主要供应商与企业现金持有大致呈现着正相关的关系。具体来说,处在与供应商合作关系中的企业往往比没有固定关系的企业持有更多的现金。而且,当主要供应商占供应量的比重越大,企业将会持有更多的现金。这一结果表明,企业为了防范这种长期合作关系所诱发出的风险,会持有更多的现金以抵消该风险。应该引起企业重视的是,不仅要降低有形的供应链成本,如采购成本、配送成本,还要建立相应的规范来降低供应商的违约成本,如不按期交货、更换供应商导致的无形交易成本。

其次,主要客户的占比会影响到处在这一合作关系链条中的上游企业。主要客户销量的减少会因为合作关系产生的运营风险而影响企业的现金持有量,使企业增加所持有的现金来防范企业可能会遇到的违约风险、债务风险。

最后,通过案例经验分析,现金持有对于供应商采购额的变化更加敏感。因此,企业应更加注重和供应商的关系,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①注重供应商长期合作,合作的第一年重点在于加大对供应商了解和适应;②建立产品标准,确定采购计划。每年给供应商一个准确的计划,在年初会有全年计划,每三个月有一个计划;③鼓励供应商全国布局、多种类、跨行业合作,会有更好的合理利润。企业既不过分依赖于少数几家供应商企业,也不将供应商企业零散化。

综合来看,在市场环境下,尤其是制造类企业可以参考案例中的经验和研究结论,分析自身供应链的特征,再定位应建立何种关系来持有最佳现金数以应对风险,获得供应链管理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刘晓军.关系情境对供应链成本管理影响研究[D].2012.3.

[2]张先敏.供应链管理与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影响机理与实证检验[D].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