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8: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课程与教学的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现代汉语;教学;问题;对策
现代汉语课程是高职高专文秘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作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其使用范围非常之广,它不仅是国内兄弟民族所使用的交际工具,也是海外华人的通用语言,更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
一、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忽视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的价值。作为一门传统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它的开设和教学的价值一度受到教学界、学术界部分人的怀疑。有人认为接受过良好母语基础教育的大学生已经具备较高的现代汉语的语言素养,无须在大学重新开设一门学习母语的课程。也有人认为现代汉语作为母语,已为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和运用,教学必然因教学内容没有新鲜感,缺乏新的刺激,难以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2.教学与现实语言生活紧密脱离。与文学课相比,现代汉语课似乎更枯燥、单调,既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又没有感人的艺术形象,课程教学又往往重理论而轻实践,与学生的现实语言生活紧密脱离,对学生语言状况的改善又难以在短期内见到实效,因而常常使课程处于难教、难学,又难听(枯燥乏味)的尴尬局面,不受学生欢迎。
3.教材内容的重复与语料的陈旧。现代汉语教材中的基础知识部分有不少内容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涉及过,如“语音”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汉字”中的汉字结构、形声字,“词汇”中的同义词、反义词,“语法”中的词类和六大句法成分,“修辞”中的常见辞格等。问卷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许多之前已学过的内容,现在再学觉得没什么兴趣,学的时候觉得早就懂了,只是做作业又往往心里没底。相同的内容反复刺激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反而易使学生渐生倦怠乃至厌烦。教材中用例大多是过去的语言材料,重弹老调不仅乏味,更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审美情趣和语言修养。
4.教学方法陈旧。传统的教学方法便于系统地教授学科知识,但是这种类似新闻联播式的教学常常使学生在视觉上、听觉上和心理上产生疲惫感。师生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很重要,不少教师希望通过提问来争取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提问也有局限性,提问过滥,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等,同样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结果往往是“启”而不“发”,甚至出现“问”而无“答”的尴尬局面。
5.过分依赖现代教学手段。很多教师喜欢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把所有的教学内容统统做成课件。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缓解过多的教学内容与有限的课堂授课时间之间的矛盾,增加传授知识的信息量;另一方面可以增添视听效果。但是事情往往存在一个度的问题。如果只注意外在的教学形式,不留意教学内容的科学和预期的教学效果,过分热衷于现代教学技术,一味地依赖新技术的方便和视听效果,学生或许由于一时新奇而暂时沉浸于热闹的图文中,何况课件用得太过频繁,也会造成视听疲劳。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明确现代汉语课程的定位
关于现代汉语课程的专业定位,应该在培养学生“三基”、“三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为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论意识。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确目标,唤醒其对现代汉语的自觉学习意识,实现认识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而构建较为系统的现代汉语知识体系。
2.紧密联系现实语言生活
理论脱离实际就会失去生命力,任何学科研究的终极目的都是应用,不面向应用就没有出路,现代汉语教学更不例外。汉语教师必须走出象牙塔,现代汉语教学必须面向社会、面向时代、面向应用才有出路,这是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的总原则。
3.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内容
《现代汉语》教材中,有不少内容都涉及国家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任务以及汉语规范化等与社会语言运用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知识的讲解不能只讲一些抽象的定义,而应该联系实实在在的社会语言生活。如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去调查招牌、广告等社会用字的规范问题,然后撰写调查报告,并进行相关讨论。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调查、分析和研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一高师院校创造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创造学是我国近年来新兴的一门学科,作为课程,目前已经在很多高师院校开设,课程开设的目的是提高师范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增强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但在创造学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创造学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有些任课教师在创造学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按照课程安排和教学要求进行实践教学,认为教学任务就是对创造理论的讲解,轻视实践应用的训练,这导致创造学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二是实践教学的效果不理想。虽然一些任课教师在创造学教学中开展了实践教学,但这种实践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不能将创造应用到和学生息息相关的学习、生活和专业等各个领域中,范围相对较为狭小,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高,实践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为:一是创造学课程地位较低。与其他高校将创造学课程定位为专业课不同,高师院校的创造学课程一般被设置为通识课,课时数量少,学分少,课程地位也较低。二是不重视实践教学。部分高师院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开展实践教学的氛围。任课教师对创造学实践教学的认知程度也较低,认为实践教学操作起来费时费力,效率不高,效果又难以立刻体现,因此对实践教学持有抵触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愿意采用。部分学生学习创造学只是为了获得学分,对于是否进行实践教学并不关心。三是实践教学方法单一。高师院校创造学课程在讲授的过程中仍旧以理论讲解为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很少使用,即使使用效果也不理想。四是实践教学的师资和基地较少。高师院校创造学的教师大多擅长理论教学,开展实践教学的能力较低,导致优秀的师资比较少,同时和高师院校建立广泛联系的实践基地也较少,学生无法开展有效的实践。五是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不健全。高师院校创造学的教学质量考核主要以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为标准,对于实践教学的考核少之又少,往往在教学质量考核过程中被忽略不计。
二解决高师院校创造学实践教学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
“重视知识和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甚至把实践教学理论化,这种现象在近代大学中是普遍存在的。”[2]在当代的高师院校中,这种现象也是存在的,尤其是创造学这样的通识课,更是如此。因此,有必要提高学校、任课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重视程度,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才能真正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学校层面:要形成良好的实践教学氛围,倡导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增强实践教学的比重,通过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完善实践教学的过程和制度管理、加强实践教学的考核等方式不断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氛围,积极为各门课程开展实践教学创造条件。教师层面:创造学任课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创造学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能够丰富教学形式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还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层面:要积极参与创造学的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同时也会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对工作、人生的正确认识和态度,这也有利于学生的生命成长。
(二)拓展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是案例式教学。创造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在对有关创造的成功案例进行介绍和剖析时,应该模拟创造案例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进行角色表演,这有助于学生对创造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二是进行项目式教学。项目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为组织学生完整地实施一个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主要指一个具体的创造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己运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自己的亲手操作,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某一创造问题。学生通过实施整个项目过程,获得了创造的成果,这会锻炼学生独立实践的能力,同时也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动机。三是进行观摩式教学。创造学课程的观摩指的是在学校和任课教师的组织下到科技展馆、发明创造单位、知名企业等地方现场参观创造发明、科技创新、企业创新等实践活动,学生参观后要撰写分析报告,交流心得体会,在感悟中理解创造理论的实践应用。四是互动式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和学生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倾听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要求,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加入学生创造成功的经验和学生身边的创造故事,这有助于提高创造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五是结合学生的专业进行实践教学。创造总是在某一个专业领域中进行的,在进行创造学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紧密结合学生所学习的专业进行教学,将专业领域中的创造可能一一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创造激情,为将来进行创造奠定基础。
(三)构建开放式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开放式的师资队伍主要包括以下人员:一是专职实践教师。目前高师院校还没有建立专职的创造学实践教师队伍,这需要高师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引进具有创造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师资队伍中。二是聘请当地的科技发明人、创造团体的负责人、企业家、知名成功人士等作为创造学的兼职实践教师。这些兼职教师由于拥有丰富的创造、发明和创业经历,已经形成了独具个人特色的创造经验和理论,能够把创造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有助于学生对创造理论的深入理解,同时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创造实践。三是建立创造活动指导教师队伍。创造活动指导教师的组成应该是多元的,包括校内从事创造教育教学的教师、从事学生管理的教师、具有一定创造经验的学科教师,同时还包括当地的科技发明人、创造团体的负责人、企业家、知名成功人士等,创造活动指导教师队伍的设立有利于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创造活动,提高创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四)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创造学进行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也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目前,高师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大部分是关于教育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对于创造学这类通识类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基本上是空白。创造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进行创造。因此,有必要加强创造学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为实践教学的实施提供设施保障。创造学实践教学基地应该包括校内教学实践基地和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校内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包括建立创造发明科技馆、创造发明和创业社团等,以此为依托积极组织创造发明和创业设计大赛等并要求学生参加,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上要积极开拓校外资源,广泛和科技部门、创造发明组织以及当地的优秀企业加强联系,建立一批稳固的创造学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开展创造活动提供场地和资源,以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五)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是创造学实施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所谓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指的是在实施考核过程中既注重过程考核,又注重结果考核;既注重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又注重学生学业质量的考核。“实践教学的评价应贯穿于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在注重结果评价的同时,注重结果形成的过程性评价。”[3]以往创造学课程的实践教学考核更多的是关注最终的实践教学结果,忽略了实践教学过程的考核,这直接导致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走过场的现象。因此,要把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教师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在实践教学考核的主体上,以往创造学的考核对象多为教师,即针对教师实施实践教学的情况进行评价,对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和获得的结果往往不予评价。因此,在创造学实践教学的考核上,不仅要把教师的实践教学考核作为评优、晋级的条件,同时还要把学生实践教学的过程和结果纳入到评价中来。对于学生而言,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和结果同样也要作为考查学业成绩的重要指标之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才能在实践过程中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柳礼泉.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41.
一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定位不够明确
在学前教育学教学实践中,一是此门课程的开设缺乏必要的调查和论证过程,造成所学的部分内容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大,教育理论和实践脱节。一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沿用多年,对学生真正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缺乏深入理解,课时安排也不尽合理,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比重远大于实训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普通,往往造成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不懂得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学习效果欠佳,更不利于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2课程内容交叉重复
学前教育学课程应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但是实际教学中,有些章节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现象严重,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没有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高职生源质量不均衡,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解和认同不足,倾向于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轻视理论知识学习,也缺少对学前教育现象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对教育理论知识的接受有一定困难,不能融会贯通,综合运用能力不强。许多任课教师关注的往往是自己所教课程的完美性,而很少顾及与其他课程的重叠问题,更很少去考虑学生学习的感受,这会让学生产生倦怠情绪,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3教材面临严峻挑战
学前教育学教材版本较多,估计未来几年会有更多教材出现,但是目前大多数教材与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去甚远。这些教材一是强调学前教育学的学科独立性,重心在于学前教育学的学科框架,而不关注未来的幼儿教师到底应该知道什么,学些什么。二是教材的教条主义倾向严重,基本是沿用普通教育学教科书的编写模式。事实上,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会关注学前教育学是否应独立成为一门学科,而是关注学前教育学究竟是什么,它和中小学教育不同之处何在,独特性在哪里。学前教育学应该是幼儿园教师职业视角下的学前教育学。
4教学范式急需改革
独白式教学是目前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的主导范式,在独白式教学范式中,师生之间是非民主的对立关系,教师成为传递知识的专家,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师讲、学生听是学前教育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教师关注课程知识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容易忽视学生的实践经验,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去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教材、幼儿等建立对话式关系等。独白式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5考核评价标准单一
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并对教材体系如何转化为教学体系的把握不足,教学过于注重学科的理论性而忽略其实践性,教学评价基本沿用多来年的考核评价标准,任课教师往往是根据学生期末成绩,再加上平时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定。课程考试以知识点为主,大多数学生在期末考试之前突击应付,学生只凭记忆就可取得高分。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已经成为教学的生动写照,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学前教育学相关知识。这种考核方式急需改革,否则不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完善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的建议
1课程开设需经过必要的调研和论证
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经过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广泛收集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将这些要求进行整理、归纳和分类,转换成核心技能,再根据核心技能的要求开设相应的课程。明确每一门课程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这样才能保证所开设的课程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一致,避免所开课程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的现象。把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的地位。要积极从幼儿园实际需要出发开发课程,紧紧围绕“学生毕业后可适应哪些工作岗位”、“幼儿教师需要完成哪些主要工作任务”、“幼儿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素质”等重点问题开展调查,以此为据构建课程体,实现由学科知识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
2关注幼儿园发展动向,更新课程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要推陈出新,任课教师要充分关注学前教育领域的发展动向,创造条件深入到幼儿园一线,做好资料收集工作。所编写的学前教育学教材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教学内容应贴近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反映幼儿园教改新动向,对课程内容和教材进行革新,不拘泥于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跳出原有的课程框架。教师也可以编写补充教材或是以活页补充讲义的形式,把最新的知识充实到课程教学中,特别是丰富的家庭教育学相关内容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不能再自我陶醉于现有的学前教育学教科书体系,不能再迷恋学科体系的完美光环,而应与时俱进,转换思维方式,超越单一课程逻辑的局限,对传统学前教育学教材进行变革,让课程内容具有鲜活性、情境性、有效性、实用性。将以往教科书的宣言式风格转换成对话式,对教科书和教学计划重新设定,既要考虑教师教的空间,也要考虑学生学的空间。在教材的编写与教学过程中就要把“主题活动”模式贯穿其中,让学生从学习之初就真实地接触到幼儿园教学情境。着眼点要放在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备的有效性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上,不再局限于自身逻辑的科学化追求,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取向
3变革学前教育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引入幼儿园活动模式,改革幼儿园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学生根据分科教学所学的知识技能并不能适应目前幼儿园以“主题教学”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延长实践教学活动时间,丰富教学实践方式。要按照职业工作岗位所对应能力的要求组织教学,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基本的原则,增加学生实践实训课程的内容与比重,让学生在“教、学、做”合一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提高,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实践中提升”。一是统一安排学生深入幼儿园进行教育实习,加强对教育实习的管理与指导,通过改革教育实习过程、指导方法、评价指标和考核方式等,提高教育实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以完成幼儿教师工作任务为驱动,在课堂内进行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训活动,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操作练习法、情境体验法、片段模拟练习法、试讲评价法等多种形式(包含教育活动设计、说课、研讨、相关的教育材料制作等内容)。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发挥其“直观感性、开阔眼界、启迪思维”的重要功能。
4改革课程评价体系,大力推行过程性考核
一是改变学生成绩的评定办法,强化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以学生的实践学习为主,应适当增加学前教育学课堂考核和课后作业的评价环节,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小组作业、教育实践报告、研究性学习小论文、讨论以及平时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应作为课程评价指标。二是可以举办校园文化节、舞蹈、音乐剧、玩教具制作,开展美工、故事演讲等实践技能比赛,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项目完成的情况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实践体验和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三是要改变教育实习的评价方法。例如,增加评价环节,变目前的结果评价为过程评价,对实践教学的准备、中间过程及结果均进行评价,从而对教育实习活动进行全程监控和指导;改变评价主体,变过去指导教师的单一主体评价为多主体评价,除高职指导教师、幼儿园指导教师评价外,将同学互评和本人自评也纳入评价范围,从而充分调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一是组建由高职指导教师和幼儿园指导教师共同组成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充分发挥高职教师的理论优势和幼儿园教师的经验优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建立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在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架起连接平台,在此基础上,开展教育实习、教育见习、教学观摩、幼儿园教学研究、科研课题研究等系列活动,既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践教学机会,又丰富高职教师的实践经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二是着力打造一支“名师引领、双师素质、专兼结合、重在建设、形成梯队”的优秀课程教学团队,吸纳行业专家参与课程改革,加强“教学研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的指导,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学术交流和横向研讨,开发校企合作和行业技术服务,实现校、园互动,全面参与幼儿园的教改实践,培养青年骨干,推动课程团队教师的成长。总之,通过搭建合作平台,可以加强高职教师和幼教一线工作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助于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方形成实践指导合力,不断提高幼教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秦金亮.学前教育专业“三学”受到的挑战与未来改革路径[J],幼儿教育,2011(7).
[2]范小玲.高专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时代教育,2011(6).
关键词:高职院校 ESP课程教学 问题 对策 建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23-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青睐。作为世界各国交往中最普及的交流工具―― 英语,其工具性和应用性特征日益明显。对于专业性较强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学习专业英语不仅仅是为了掌握另一门语言,更重要的是为了获得一把开启更深、更广阔的专业之门的金钥匙。ESP(Englishfor Special Purpose)即专门用途英语,又称特殊用途英语)指的是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如电子商务英语、新闻英语、法律英语、学术英语等,它是英语教学领域的一个分支,ESP在英语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展起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英、美等国在ESP教学上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而在英语水平较高的许多欧洲和亚洲国家与地区,ESP也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主流,如罗马尼亚、新加坡等国,虽然对于改革开放的和入世的中国来说需要ESP专业人才是不容质疑的,ESP教学在高职学校的英语教学中也得到了普及推广,但就我国高职院校目前现在ESP教学的开展却不容乐观,一些高职院校中有些专业开设了ESP课程,有些专业就没有开设,有些专业原来开设的有,而后来却由于种种原因又取消了,课时少、大班上课,而且几乎所有的ESP课程都是由专业课教师兼任,教学仅仅是对课程笼统的介绍和经验之谈,教学方法单一,很多学生把ESP课程看作为了解专业信息的手段,与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精神相违背,专业英语教学的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能力。2008年5月,我院承担了为期一年的“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 “专门用途英语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编号为:谢德荣ZGWYJYJJ2007B56)课题。根据课题组对ESP需求分析的研究、学习动机与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现状的研究,力图通过情景需求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解决高职ESP教学在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以及培养目标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对策。
1 高职ESP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高职ESP课程研究起步晚、实践运用滞后
ESP在英语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展起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英、美等国在ESP教学上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而在英语水平较高的许多欧洲和亚洲国家与地区,ESP也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主流,而我国在1982年教育部出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才第一次把专业英语的性质进行定位,但目的仅仅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专业的英语书刊和文选方面,直到2004年出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对专业英语的定位才充分明确,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完成从学习过渡到实际应用的有效途径。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是十分滞后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于2000年以后,所以高职院校对专业英语的理论研究和运用还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许多高职院校开设的ESP课程仅仅是点缀,课时非常少,大多为32~48学时,再加上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薄弱,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1.2 高职院校ESP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自身特色
在我国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基本沿袭了普通本科院校的模式,没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职英语课程体系,远远不能适应高职培养目标对英语教学的要求。本科大学英语教学分为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现行的高职英语课程除了在课程的进度上放慢以外,其余的几乎全部按照本科规定执行,而高职院校的ESP应有明确的目的性,能满足学生特定行业的需要,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时间是在第五学期,而此时很多学生都忙于找工作,这就造成专业英语课形同虚设。
1.3 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
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总体水平相对于本科生来说,不能相提并论,而其个体英语的水平也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源于普通高中毕业生和职业高中毕业生,学生入学的英语基础就远远的低于普通高校的学生,而且两级分化的现象也十分的突出,而且又由于高职教育的学制短,许多高职院校EGP课程开设的灵活性很大,相关统计显示绝大部分高职院校EGP课程开设一年,有120多个课时,但是与《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建议开设课时数相比远远不够,导致很多学生在基础英语结束时,没有自信心对学好接下来的ESP课,导致ESP课程成为一种形式。
1.4 缺乏一支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师队伍
目前,我大部分高职院校ESP课程的教师是由专业课教师或由语言教师担任的,英语教师的英语基本功底虽然扎实,教学经验也丰富,但在相关专业课的基本知识和实践经验方面相当匮乏,对于ESP课教学的特殊性不了解,导致在教学中经常遇到“无知”的尴尬;而专业教师虽然熟悉本专业的特点,但由于他们自身英语功底不足,在教学的方法和技巧上存在明显的不足,ESP课通常把课文翻译一遍,练习处理一下,而在语音、语法、句型等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优秀的ESP教师应该是既具备专业的英语语言学知识,又具备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但目前从事ESP教学的教师,不是英语教师就是专业课教师,往往只熟悉其中的一个领域,这些都会对ESP的教学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5 ESP教材的选取和编写缺乏实用性
教材不仅是课程的主要载体,而且是教学原则、理念等方面的具体体现,还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工具。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ESP教材多以专业内容为导向,而且教材偏重知识的介绍,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材的使用上也是相当混乱,没有统一、规范的要求,有任课教师自编的教材、讲义,也有从网上直接下载的,同时,在教材的难度和内容的覆盖面也有相当的差别。在调查中学生对评价教材的标准有三个:实用性、趣味性、适应性,目前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教材理论性过强,缺乏实践性和趣味性,而且在教材的选择上完全由院系做主,教师没有任何权利。蔡基刚认为“ESP教材内容专业性不宜太强,但语言上要有代表性”,教材本身应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进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2 建议与对策
2.1 建立一支专业的ESP教师队伍
ESP教学成败的关键取决于师资队伍的素质,要全力打造一支稳定的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的ESP教师队伍,可鼓励英语教师攻读专业的硕士或博士,也可采用合作教学模式,使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共同合作,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完成ESP的教学。ESP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在课程设置上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殊需要,在内容上与学科、职业相关,ESP教学必须遵循真实性、需求性及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因此,教师应具备扎实的语言理论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
2.2 ESP教材编写
ESP教材内容的专业性不宜太强,但是在语言上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教材应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在ESP教材的选择和编排过程中,应依据不同专业、生源地情况、学生学习需求,突出实际性原则,同时老师也可以利用活页、引进原版教材、自己改写或编写教材,使教材更贴近专业和学生实际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
2.3 ESP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ESP课堂教学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将来工作需求的基础之上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引导,促进师生的双向交流,改变以往采用“语法一翻译”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运用场景来接触真实的语言,进而来优化教学效果。
3 结语
ESP是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英语人才,它更是体现高职办学特色,高职院校应该对ESP教学进行准确定位,编写符合ESP教学特点的教材,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建立一支专业的合格ESP教师队伍,实现为社会培养出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这一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郭曦.改进高职院专业英语教学的对策和思考[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62-65.
[2] 刘法公.论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31-33.
[3] 严玲.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ESP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9(4):101-103.
[4] 邓俊.高校ESP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6(7):156-159.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标;问题与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3-0036-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多动脑、勤动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断的对所学知识进行掌握和理解。教师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新课程的优势和作用。另外,教师要在改变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断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浅析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学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目标上。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仅仅是把化学知识准确的传授给学生,学生就按照教师所讲解的知识进行记忆与练习。传统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备课与讲课,并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这种方法过多的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加强我国新课程的改革,我们把化学教育与化学实验充分的结合起来,进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发散性思维,进而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缺乏操作的机会
高中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尽量多的为学生创造实验的机会,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学生不仅能深刻的理解所学知识还能加深记忆。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的教师为了加深教材与测试题的难度,花费过多的时间进行讲解与习题练习,减少了学生进入实验室做实验的机会。虽然有些探究性实验,教师会准备器材在教室中演示,但是很多学生不能真正的去操作,其效果远远不如走进实验室亲自动手操作。还有一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直接用视频资料代替学生实验,这种做法不仅不符合新课程的标准,而且教学效果也不是很好。学生在独自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对实验进行直接操控,在实验的过程中,如果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存在差异,学生就会积极的思考,这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引导,使学生对实验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与记忆。而视频中的实验都比较正确,学生不能从中找出易错点和注意事项,容易出现看过就忘记的现象。对于演示实验来说,虽然学生能够真正的看到实验的过程,但是由于实验结果的不明显与学生所处的位置等问题,学生观看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以至于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演示镁条在空中燃烧的过程中,老师直接在讲台上进行实验,那么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很清楚的观察到实验过程,最后学生还需要死记硬背进行记忆。
2. 教材方面的问题
(1)由于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减负”,所以高中化学的教材被减的很薄。教材的改变与高考的测评没有进行很好的结合,导致必修两本书把以前三年所学的内容都包括了,由于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讲解透彻。其中物质的量在原来的教材中安排了有十几个课时,而新课标只安排了三个课时,但是教师需要讲解的内容却没有太大的变化。有些内容在教材中没有涉及,但是资料中却包括,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参考书的基础上,练习超纲的部分。有很多问题,新课程的教材中没有涉及,但是练习题与历年的高考试题却频频出现。教材中的一些知识,既然包含就要给学生讲解透彻,要不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知半解,对以后的学习也有影响。
(2)在新课程化学教材中,有一些课后习题与教材的内容有一定的偏差;还有一些辅导资料表面上是与新课程配套,实际上是以前辅导资料的拆分与组合,辅导资料中的习题与学生所学知识有很多不相符的地方,因此会出现学生在习题练习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的困难。虽然教师对辅导资料进行了筛选,但是市场上的辅导资料种类比较多,学生在选择的过程中很难把握。
(3)新课程的选修教材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首先选修中的知识与必修中的知识有很大程度上的脱节,在学习顺序上也要进行合理的调整,使其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例如在学习物质结构与性质的过程中,学生能很容易的完成必修1与必修2的内容,但是选修3里面的杂化轨道理论、金属晶体堆积模型等,对学生来说特别的抽象,在缺少模具的情况下,教师很难直观的向学生讲解,给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另外,新课程缺少新教材的考试大纲,教师对高考中所要测试的知识点、考试的重点等问题没有一个很好的把握,使得教师对教学的内容不好把握。新教材的知识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整合起来比较复杂。
三、 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1.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我国的传统教育主要以考试为手段,并将重点放在升学上,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的教育模式。学校将重点放在智育的发展上,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与潜能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思想对化学实验课程有着严重的影响,教育部门与学校对化学实验课程不够重视,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实验课程纯属浪费时间,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常常选用比较快的方法来代替化学实验。我国的新课程教学应该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作为教育的目标,并确定实验在化学中的重要地位,并通过化学实验来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鼓励学生积极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师,应该正确的认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并在实验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后期的学习。
2. 加大实验设备的投资
首先学校要加大化学实验资源的投入,尽量满足教学对基本化学实验的要求。学校不仅要向上级反映化学实验设备的真实情况,还可以建立小型的化学实验室,以此来完善学校的化学实验资源,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要求。小型的化学设备成本比较低,而且也比较符合绿色化学的思想,它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其次,学校也可以用多样化的管理方法对实验室进行管理,学校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提高实验室的开放率,以此来解决实验室需求紧张的现象。我们可以先开放一个实验室,提供实验所需的药品与仪器,对于其他需要的药品,可以进行预先申请。另外,为了减轻化学教师的工作强度,学校可以鼓励学生来进行化学实验室的管理,选举在化学方面有一定实验能力的学生对开放的实验室进行管理,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对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进行管理;同时,他们还要指导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化学实验的低年级学生,并与他们进行沟通与交流,积极的帮助低年级同学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避免化学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指导低年级学生的过程中,也增强了他们自己的实验能力水平。
3. 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1)高中化学课堂需要良好的教学氛围,只有在平等、有趣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充分的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下,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动手,以此来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健康、愉悦的教学环境,能给学生带来一种平等、自由的心理感受,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有太大的压力,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2)良好的教学环境需要教师发扬民主的教学思想、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进行优化组织教学,使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这样老师可以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进行自我提升,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课堂反应,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4.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中化学中有很多知识需要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来巩固学习,在实验的过程中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所以教师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将化学课堂的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里。另外,新课程教学鼓励合作探究式学习,加强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化学课堂的主角,以此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化学课堂上,要留出足够多的时间供学生思考与表现,以此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动手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在新课程下,教师要设计一些与课程有关的问题,并鼓励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教学氛围,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5. 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高中化学教学主要包括两部分: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用的教学方法。首先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并联系所学知识进行总结与归纳。另外在实验教学部分,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动手,独立思考,加强学生的自主操作能力。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课堂的创新性和灵活性发展,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教师要从实际出发,结合不同教学方法的经验,灵活运用启发式与讲授式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6. 加强化学教学的教学评价
化学教学评价,不仅能反映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且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有引导作用。例如在化学实验方面,很多学生都认为高考中的化学实验测试还停留在纸笔测验上,很多试题都可以通过做练习来加强,所以很多教师比较重视化学实验题的讲解,而对于真正的实验课则草草了事,不太重视,这就导致学生对化学原理的了解比较透彻,实际操作中却非常的生疏。很多学生都希望通过增强化学教学评价来改善教师对于化学实验的态度。教师不仅要重视结果性评价,还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可以从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态度和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建议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学评价是推动化学教学的前提,我们应该建立起完善的化学教学评价。另外还要将执行评价和量化评价结合起来,进一步的构建全面的化学教学评价体系。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断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不断的改变教学方法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教师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与教学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愉悦的学习环境。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让化学教学贴近学生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另外,学校要为化学教学创造有利的教学条件,并积极配合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所做的努力,提高高中化学的教育效率,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孙鸿,杜永权,梁永平.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J].化学教育,2011,(4):148
[2] 陈冰心.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4):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