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9:35:0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生的社会实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象牙塔的学生们提供了广泛接触基层、了解基层的机会。深入基层,深入农村,能从中学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也真实的理解了“从群众中来,从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的确,感性认识到只身到实践中去,到基层中去检验才知道其正确与否,同样,只有在实践中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才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这次短暂而充实的实践将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作用、过渡作用,将是我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
社会实践告诉我,在新经济时代学生应当具备创新观念和掌握成熟技术的能力,善于经营和开拓市场,富有团队精神等素质。要有严密的思辨能力和理性的思考能力,致力于探索理性、情操、才智、体质之完美,只有做到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并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要时刻与外界社会保持同步发展做到与时俱进,不与社会脱节,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学习好知识,运用知识,时刻牢记,虚度年华就是作践自己。与此同时,多多与社会接触是很必要的。如果我们想接受时代的挑战受到社会的欢迎,就抓紧时间好好地充实自我。不仅要学好各门学科,还要广泛地吸收各领域的知识,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一路的艰辛与微笑,虽有所收获,然所学是开始,新的考验和抉择要奋斗不息,请不要让我们年轻的时光留下太多遗憾!在这短短的暑假实践我碰过壁,受过累,流过汗,但是我却成长了,这次亲身体验让我有了深刻感触,这不仅是一次实践,还是一次人生经历,是一生宝贵的财富。
此次社会实践告诉我:“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而当初的芽,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刚刚起步的时候,用我们充分的准备,去面对不知的过程,迎接满意的结果。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短暂而又充实的活动,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可以避免我毕业后的眼高手低现象 。向他人虚心求教,遵守组织纪律和单位规章制度,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大多来自领导和同事们的教导,这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这次实习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在工作中和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大学面临走向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可以向他们学习很多知识、道理。
实习是每个中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他是我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道的知识,也打开了视野,长了见识,为我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我想,作为一名中学生来说,建立自身的十年发展已迫在眉睫。
小学生寒假社会实践心得范文500字
文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摄影专业寒假社会实践心得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心得
大学生村官社会实践心得范文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心得感想
暑假工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暑期毕业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2019
寒假促销员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精选寒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模板
大一工厂打工社会实践心得
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精选初中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例文
一方面,我们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学习,充实了自我,增强了口头表述能力,与人交流,真正地走出课堂。去义务地帮助别人,让别人享受自己的成果,使自己陶醉在喜悦之中,有时会很累,但更多的感觉是我在成长,我在有意义地成长,在这之后,我明显地发现自己变开朗了,虽然我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改变一些东西,但如果再多一些人 呢,整个社会共同努力,这才是动力之根本,动力之源泉,使国家繁荣富强的途径,提高国民素质的实践活动。
另一方面,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没有经验,没有与人交流的口才,有些东西以前没有尝试过,难免会出差错,如果我还一成不变的话,以后很有可能没有立足之地,现在的社会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拥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以及一些应辨能力,光靠在学校汲取知识,远远不够,从现在开始,就要培养自己的能力。
我们以后也要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不断参加类似的活动,有目的的深入实践,之后还要进行分析与体会,才能紧跟社会步伐,在以后的生活中站稳脚跟,做一个强人,才能哟能否自己宝贵的实践阅历打开成功之门!
社会实践报心得体会
20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初中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范文
小学生寒假社会实践心得范文500字
文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摄影专业寒假社会实践心得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心得
大学生村官社会实践心得范文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心得感想
暑假工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暑期毕业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2019
寒假促销员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精选寒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模板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人文性
《历史与社会》作为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实施的公民教育综合文科课程是教育部针对文科类教育提出的新变革。我国青少年的人文素质水平特别是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关乎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和伟大复兴。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公民素质的培养仍也马列思想为指导,因此在传统义务教育阶段我们设有地理、历史、政治等文科类课程,但由于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的相互渗透,注重学科之间综合认识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社会生活的整体认识。为此,在2001年教育部便正式制定了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并在2004年进行了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改革。作为一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笔者将以自身教学实践出发来谈谈如何构建高效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
一、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特点及现状之分析
初中历史与社会以培养公民人文素质、综合探究和社会实践能力、历史责任感和创新能力为教学基本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公民。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讲究史学观念的多维性、教学方式的艺术性、思维训练的灵活性以及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就目前各个学校的教学近况来说,我们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并没有将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完全领会,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人文性教学内容的缺失仍然普遍存在。另外,许多同学还人文历史与社会课程内容枯燥乏味,课后作业死板枯燥。这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以生为本—构建初中高效历史与社会课堂之途径架构
1.兴趣激发培养学生历史与社会学习动机是前提
首先,笔者不得不说的是许多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都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怪圈。初中历史与社会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实行开卷考试,分值与思想品德合卷为80分。因此,无论在课堂讲授还是课后作业上教师往往存在一本作业或一张试卷了事的想法,导致历史与社会课缺乏趣味性、学生不爱上。因此,只有激发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程学习的兴趣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不受重视”“副科”的地位。柏拉图说:“强迫的体育锻炼对身体没有任何害处,但是强迫的学习不会再心灵中长久保存”保护学生珍贵的好奇心才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法宝。针对这点,笔者认为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应该明白是什么阻碍着学生们的好奇心,那么制作调查问卷和私下找同学谈心就可以让教师明白为什么学生不愿意上历史与社会课。只有正确打开学生心灵的窗口才能从思想上彻底解决缺乏兴趣这一问题。
2.情感体验丰富历史与社会教学方式是重要途径
精心设计课程,关注教学中的细节是实现兴趣教学的重要途径。笔者提出两种教学模式:一为体验式教学,二为情景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提出:“将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有利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促进他们整体的认识社会,逐步学会利用唯物历史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内容本身就非常适合进行体验式和情景式教学,比如在学习古代各个朝代的经济文化生活时会涉及对古代城市建设的学习,这些内容离学生现实生活远导致大部分内容难以消化理解。这时,教师课程找到所讲朝代的城市地图让学生坐着“时光机”穿梭回去,作一天的小导游。例如北宋的东京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清明上河图去考察城市、采访古人、返回现代,分小组合作体验的方式将结果写成文章或做成ppt文本相互展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还可开启他们对历史与社会知识的渴望。
3.提高教师素养水平实现历史与社会教学实效性是关键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是笔者担心的另一个重大问题。历史与社会内容综合性的提高使得大部分老教师无法跟进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进而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升。针对这点笔者认为,集体学习新课程标准是提升历史与社会教师整体素质的前提与基础。另外,开展学术研究,重视学术交流也是培养专门性人才的关键。
4.减轻负担增加教学评价全面性是有利保证
初中历史与社会具有广泛的科学性,这点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还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有助于学术减轻学业负担,在分科课程下一个初中生要在3年内学习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基础课,还有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美术、音乐等单科课程,可以说分担十分沉重。这种综合性的课程设置方式使得原本无法进入评价体系的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及生物等课程进入了评价范围,评价体系更加优化升级。
三、结语
以综合性为主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是对初中教育的一种创新和突破。学科交叉性及人文综合性的特点使得学生可以更加全面的认识社会生活。这无疑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革新也是对老师素质的考验,笔者一直认为改革教育理念和优化教学方式的时刻已经到来。为此,我们应与学生携手努力,共同谱写出“年轻”的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牛学文.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刚进房间,我们就闻到了一股淡淡的清香味,那是一股花香,一股桂花的清香。随后,清洁工人又告诉我们,这位奶奶姓张,今年已经76岁高龄了。然后,他又向老人说明了来意,说完便走了。
看到老人后,我们便亲热地叫了她一声"张奶奶!”她也开心地应了一声。
张奶奶要我们坐下,还准备给我们倒茶,我们却异口同声说“不用了!”是啊!我们是来帮老人解忧的,而不是来为她添负担的。
然后,我们就和她聊天、谈心,只到我们要走的时候,他还依依不舍的抓住了我们的手说:“你们以后一定还要再来哟!”嗯嗯嗯,我们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可能这句话并不是只针对她自己一个人,而是针对敬老院里的老人吧!
我觉得这些最平凡的人才是世界上最需要人们关注和关爱的人,往往这些人的生活总是空虚的,那是因为很少会有人去看他们,她们很寂寞!
在为期一个星期的下乡过程中,给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是关于“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问题。我觉得自己了解到许多在课堂上无法了解到的事情,个人的心境也有了一些变化,或者说是有了一些提高。
这几天,我们每天都会下到不同的村子,去做一些调查问卷,和村民们进行交流沟通。我从小就很喜欢和别人沟通,我一直觉得和不同的人沟通,透过不同的人可以看到不同的是世界。 在村里的时候,我最多的就是和老人闲话家常,可以说每个队员应该最多的就是和老人沟通,这并不是我们有多喜欢和老人聊天,而是偌大的村里,几乎没有什么年轻人,年轻力壮的大都出去打工了。
村里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现象非常严重。这个情况在下乡之前,我们也是有做数据调查的工作的,多少是有些了解的,但是冰冷的数字总是不及真实的画面更令人震撼。七八十岁的老汉,带着五六岁的孩童一起生活,这个画面没有给我温馨的家的感觉,倒是莫名的衍生出一种苦涩。
在我眼里,人的一生有两个时间段是最温馨最幸福的。一个是童年,而另一个则是晚年。在天真烂漫的童年里,可以无所事事,可以无所顾忌的去做一些你想做的……当然我并不是鼓励小孩子做什么坏事,只是觉得在孩童时代,总是可以放开的去玩耍,去嬉闹,因为在这个时候,你的父母会一直在你身后保护你。他们为孩子撑起了一片广阔的天。而在一个人的晚年,是在经历过了年轻时的风风雨雨,风光也好,落魄也好,晚年算是人生最后的避风港,儿女就是屋檐,理应为自己的父母遮风挡雨,让他们安心,安享晚年。
遗憾的是,在乡下的这一个星期以来,我一直以来认为理所当然的观念动摇了,没有父母在身边的童年,如何能够天真烂漫呢;没有儿女在身旁的晚年,如何能够安心享受呢?
一、自觉转变教师角色,更新教学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生活化的前提条件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但是,在传统的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只有教师对学生可以说“不”。这时,教师不仅是传授者、监督者、指令者,而且拥有绝对的权威。这显然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因为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让师生在对话中、在不同意见的交锋中进行碰撞,共同成长,相互启发,让学生不仅仅掌握知识,更获得一种求取知识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来自海上的挑战》时,我是通过请同学表演情景剧的方式来完成的。上课之前我准备了一份自制剧本,并让四名学生熟读台词,而且制作道具分别扮演乾隆皇帝、马戛尔尼和解说员,没想到上课登台表演时,学生个个都发挥出极高的表演才能,把剧中人物演绎得活灵活现。如解说员的充满激情,乾隆帝的傲慢,甚至马戛尔尼的说话也作了创造性的发挥:说一口不甚流利的汉语。整个表演剧历时约五分钟,学生把过去的历史神奇地再现出来,课堂上同学们笑得非常开心,掌声不断。之后,我提出如下问题:你认为乾隆皇帝做得对吗?如果你是乾隆皇帝身边的大臣,你会怎么做?为什么马戛尔尼使团没有达到来华的目的?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从而领会清朝统治者坐井观天,盲目自大,是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下逐渐落伍的重要原因,为日后学习中国近代史埋下伏笔。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体现了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交流、感悟,是实现历史与社会教学生活化的主要举措
《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它为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而生活素材的选择是有章可循的: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生活的需要的结合点就是生活素材的采集点。它不仅包括时事新闻,也包括学生已知和正在感受的日常生活,而且后者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挖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和围绕学生普遍关注的话题或实际存在的问题,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去合作、探究、交流、感悟,从而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
例如,在讲七年级《气象万千》中季风的成因和特点时,关于季风的形成,如果按书本介绍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造成的,估计没几个学生能懂。所以,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情景:“夏天某个中午,你和爸爸妈妈到海边去玩。顶着炎炎烈日,你是选择游泳呢还是选择玩沙?为什么?”学生肯定喜欢游泳。老师再问:“为什么?”“水里凉快。”“为什么沙地上烫脚,而水里会凉快一些呢?”这时候我再介绍海陆热力差。同样条件下,夏季海洋升温慢,水温低而陆地升温快,气温高。如此一来,学生就易懂了。
三、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是实现历史与社会教学生活化的终极目标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终极目的。积极引导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已逐渐成为大多数新课程教师的共识。历史与社会课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生活,从社会大课堂中汲取生活养料,从生活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让学生明白“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道理。因而,历史与社会课教学要回到生活中去,要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活动,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生比女生的违规行为严重,但是却比 女生更少自卑烦恼,更多乐观的自我评价。结论 ①中学生社会适应状况包 括六个因素;②自编中学生社会适应状况问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有较好的构想效度 和效标关联效度。
【关键词】 社会适应;问卷法;问题行为
Development and Initial Validation of the Social Adjustment Questionnaire for Mi ddle School Students.Zhou Hui, Zhang Bao, Tan Rui, et al. Department ofPsychology, Sun Yat-Si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velop an instrument to investigate social a djustment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thods A preliminary questionnairewas developed ba sed on an open questionnaire study. 300 high school students finished self-deve loping social adjustment questionnaires and YSR. Results ①An e xploratory facto r analysis revealed six factors. ②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 coefficient s varied from 0.770 to 0.898. ③Correlations between social adjustment and YSR s h owed that social adaptation wa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problem behaviors andsocial mal-adaptation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problem behaviors. ④Gend er differences of social adjustment were found. Conclusion ①Soc ial adjustmen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cluding six factors. ②Self-develop ing social adjustment questionnaire illustrated satisfactory internal consistenc y reliability, construct validity, and 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
【Key words】 Social adjustment; Questionnaire method; Problem behaviors
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达到一种适应的状态。心理学中,“适应”有多种 含义。在临床心理学和特殊教育研究领域,研究者通常用适应(adaptive behavior )来表示适应[1]。而在对普通儿童青少年的研究中,“社会适应(social adjust ment)” 这个概念更为常用。在当前实证研究中,没有一个公认的社会适应定义。有研究者把社会适 应看作个体通过不断做出身心调整,在现实生活环境中维持一种良好、有效生存状态的过程 ;也有研究者把社会适应看作在人格水平上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过程,也称人格适应[2 ]。在许多研究中,研究者甚至没有对社会适应进行界定,而直接选取一些指标来衡量儿 童青少年发展状况。如:Crick 和 Dodge使用的社会适应指标包括儿童被同伴接受的程度、 对同伴攻击性的程度、从同伴交往中退缩的程度[3];陈欣银使用同伴关系、学校 相关能力和规范的学校行为、学习成绩、是否班干部等指标来衡量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4]。我国目前的研究常使用内隐和外显行为问题、同伴关系、学习成绩等衡量青少年 的社会适应状况[5-7]。
研究者们对社会适应的定义及测量指标存在不同看法,但他们对社会适应的理解有一些共同 点。首先,社会适应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通过顺应、调控和改变环境,最终 达到与社会环境保持和谐与平衡的状态;其次,社会适应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衡量个体社 会适应的指标不是单一的;另外,社会适应与个体生活的社会环境有关,与个体的年龄有关 。 因此,衡量不同年龄个体社会适应状况的指标可能是不一样的。中学时代是个体从不成熟走 向成熟的重要时期,探讨中学生社会适应的结构对于系统地研究他们的社会适应状况及其影 响因素都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已经有一些测量青少年社会适应工具。有些工具对社会适应的 各方面做了详细考察,但
项目非常多[8];有些工具则主要从个 体差异角度考察中学生的社会适应性[9]。虽然社会适应本身是既包括了适应现状 ,也包括调节过程,但对调节过程的 测量是比较复杂的,而且人们在评价一个人是适应良好还是适应不良的时候往往从其适应现 状进行评价。因此,本研究拟编制一个简便的、适合测量我国中学生社会适应状况的量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某普通中学高一、高二学生共300名。年龄在15~17岁之间,男生153人,女生14 7人。
1.2 工具
1.2.1 自编中学生社会适应状况问卷 问卷的编制基于以往相关研究以及一个开放问卷研 究的结果。开放问卷收集了社会适应状况良好以及社会适应不良中学生的特点,结果表明, 社会适应良好的中学生具有人际关系良好、乐观开朗、对生活积极有热情、自立有主见等特 点;而社会适应不良中学生的重要特点包括自卑、悲观、无朋友、依赖等。
根据以往理论研究及开放问卷结果,本研究对中学生社会适应状况的结构做了如下假设:社 会适应状况包括个人情绪状态、自我知觉、个人处事效率、个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状况 、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对社会规范的遵从情况。根据开放问卷结果和以往相关研究工具选择了 100个项目组成原始的社会适应问卷。五点计分,从1“一点都不符合我”到5“完全符合我 ”。
1.2.2 青少年自评问题行为问卷(YSR) YSR由能力量表和问题量表两部分组成,问题量 表有106项,每项按3级评分。Achenbach 基于因子分析将YSR归纳为9个因子, 即焦虑、抑郁、退缩、躯体化症状、社会问题、思维问题、注意问题、违规问题、攻击行为 和其它问题。
2 结 果
首先对问卷所有项目进行分析,删除了偏态明显(偏态系数接近正负l)以及与问卷总分 相关不显著的15个项
目,对剩余的85个项目进行分析。
2.1 结构效度 探索性因素分析用于考察问卷的结构效度。因素分析中KMO为00.890,Bartlett's球形检 验(2值为8209.75,显示本问卷适合进行因素分析。根据Screen plot进行陡坡检验,提取6 个因子是合适的。初步分析后,删除了部分因素负荷低于0.30和影响了整体信度值的项目。 对于剩余的65个项目再分析,结果显示,6个因子解释了总变异的44.7%。
根据每个因素包含的项目内容,对这6个因素进行了命名。因素1,包括20个关于人际关系和 亲社会行为的项目,如“我可以和各种类型的人和睦相处”,被命名为人际适应,得分越高 , 人际适应越好。因素2,包括11个关于低自我评价、消极情绪等项目,如“我觉得自己毫无 用处”,被命名为自卑烦恼,得分越高,情绪越消极。因素3包含的11个项目反映了对变化 和困难的应对效果,如“不论生活条件多大变化,我也能很快习惯”,被命名为应对困难和 变化的效果,得分越高,应对越好。因素4的10个项目反映了学习和行事的效果,如“我做 事 效率高,而且做得好”,被命名为学习及行事效率,得分越高,行事效率越高。因素5反映 遵 从或违规范的行为,如 “我觉得社会规范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命名为规范 行为,得分越高,规范的程度越高。因素6反映了个人自信心,如“我相信,别人能 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命名为自信,得分越高,自信程度越高。
因素分析的结果与我们假设的社会适应结构较为符合。进一步分析发现,这6个因素之间 的相关系数在0.284~0.654之间。人际适应、应对困难、行事效率和自信之间有着较高的正 相关。自卑烦恼与规范有着显著正相关,而这两个因素与其它因子呈显著负相关。
2.2 信度分析 对问卷6个因素分别进行内部一致性分析,从因素1到因素6的alpha信度系数分别为0.898,0 .873,0.831,0.823,0.776和0.770,达到心理测量学要求。
2.3 高中生社会适应状况与自我报告问题行为的关系 本问卷6个因素与青少年自评问题行为问卷中9个问题行为维度以及一个社会能力维度的 相关如表1、表2。
从表1看到,社会适应中的人际适应、应对困难、行事效率和自信与青少年自我报告的 各种问题行为都呈显著的负相关,与社会能力呈显著正相关;自卑烦恼和行为与YSR 各维度的关系正好相反。
2.4 性别、年级差异分析 以性别和年龄作为自变量,社会适应状况各因子作为因变量分别进行了6个MANOVA分析, 结果发现,所有分析中性别和年龄的交互作用都不显著,另外,人际适应的年级主效应显著 (F=11.08,P=0.001),高一得分高于高二。自卑烦恼的性别(F=4.12,P=0.043 )和年级(F=6.72,P=0.010)主效应都显著,高二比高一得分高,女生比男生得分高。应对困难的性别主效应显著(F=15.62,P=0.000),男生比女生得分高。规范行为的 性别(F=11.26,P=0.001)和年级(F=14.86,P=0.000)主效应显著,高二比高一得分高, 男生比女生得分高。对于自信,性别(F=4.30,P=0.039)主效应显著,男生比女生得 分高。
3 讨 论
3.1 中学生社会适应状况的结构和特点 从问卷结构来看,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的6个因子基本符合我们的构想。首先,人际适应是 所有因素中对变异解释最多的因素,这与以往研究和我们开放问卷的结果都非常一致。在以 往大量研究中,研究者都使用了人际关系,特别是同伴关系,作为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的重 要 指标[10,11]。社会适应本身与个体生活的社会环境有关,而人是社会环境主要成 分, 中国人又特别注重与他人关系的和谐,因此,人际关系成为中学生社会适应的重要特点之一 。
自卑烦恼这个因子反映了个体消极的自我评价和消极的情绪特征。以往的研究也常常把 个体的情绪特点,如焦虑、抑郁、孤独等[4]作为社会适应的指标。
处理各种困难的水平及学习做事的效率对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在以往的 研究中往往被忽略了,或是仅仅以学习成绩作为社会适应的一个指标[5]。本研究 编制问卷的第3、4个因子则反映了社会适应的这两个重要方面。
在评价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状况时,研究者们倾向于从消极的方面,如儿童的攻击、退缩 等问题行为进行考查[4,5]。本问卷的第5个因子考察了中学生在社会行为规范方面 的表现,不仅包括了违规行为,也包括了尊敬师长等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
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自尊(self-esteem)的发展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前人的 研究常常用自尊作为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的指标[12]。本研究开放问卷调查中,被 试虽然没 有提到自尊,但自信、自卑等也反映了自我知觉在中学生社会适应状况中的重要性。而本研 究自编问卷的第6个因子也考察了中学生对自我的评价和感受。
3.2 中学生社会适应状况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问卷6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从0.770到0.898,是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的。
高中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和他们自我报告问题行为的相关分析结果完全符合预期,说明 我们的社会适应状况问卷的效标关联效度较好。结果显示,本问卷中自卑烦恼与YSR中的焦 虑抑郁和退缩有很高的相关,规范与YSR中的违规和攻击行为有很高的相关。
社会适应的性别差异的分析结果与以往类似研究结果较一致,如男生比女生的违规行为 严重,却比女生更少自卑烦恼、更多乐观的自我评价。这些结果也表明问卷具有一定的效标 关联效度。
以上结果初步证明,自编社会适应问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但研究样本只来自高一高二 的学生,缺乏代表性。进一步的研究中将抽取更有代表性的样本检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并 将比较普通中学和工读学校在社会适应状况方面的差异,进一步考察问卷的效度。
4 结 论
4.1 自编中学生社会适应状况问卷提取出6个因子:人际适应,自卑烦恼,应对困难和变化 ,学习及行事效率,社会规范行为,自信。
4.2 问卷6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从0.770到0.898。
4.3 自编社会适应状况问卷所反映的中学生社会适应状况和他们自我报告问题行为的相关 分析结果完全符合预期,说明社会适应问卷的等同效度好。
4.4 根据问卷进行的社会适应的性别差异的分析结果与以往类似研究结果较一致。
5 参考文献
[1]韦小满.关于弱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评估的理论探讨.中国特殊教育,2004,1(43 ):19-22
[2]陈建文,王滔.关于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结构与功能.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 学报,2003,2(4):90-94
[3]Crick NR, Dodge KA. A Review and Reformulation of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chanisms in Children's Social Adjustment.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4,115(1):74-101
[4]Chen XY, Rubin KH, Li Z. Social functioning and adjustment in Chines e Children: a Longitudinal stud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5,31(4):531-539
[5]方晓义,张锦涛,孙莉,等.亲子冲突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应用心理学,2003 ,9(4):14-21
[6]雷雳,王争艳,刘红云,等.初中生的亲子沟通及其与家庭环境系统和社会适应关 系的研究.应用心理学,2002,8(1):14-20
[7]郭伯良,张雷.班级环境对儿童受害和同伴接受、学习成绩关系的影响.中国临 床心理学杂志,2004,12(3):244-249
[8]杨彦平,金瑜.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2(4):108- 114
[9]陈建文,黄希庭.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心理科学,2004,27( 1):2-4
[10]Chen XY, Rubin KH, Dan l. Relation between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social adjustment evidence from Chinese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7,33(3):518-525
[11]李文道,邹泓,赵霞.初中生的社会支持和学校适应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 03,19(3):73-81
关键字:城市化 非正规就业 安徽省 政策落实
一、引言
城市化是指人口、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动态过程。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的城市化正在发生着从传统城镇化战略朝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转型的一系列积极变化,即朝着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方向发展。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这是我国政府首次将城镇化建设提升到最大化释放内需潜力,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的高度上来,表明我国政府对城镇化建设的认识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安徽省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将城镇化作为重大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人口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28%上升为2012年的46.5%,上升了18.5个百分点,年均上升1.54个百分点。以2000年和2012年为例,与全国的城市化率水平的差距由2000年的8.09%缩小为2012年的6.30%,与相邻省份浙江的差距减少了3.36个百分点,与中部省份湖南的差距减少了1.91个百分点,与陕西的差距减少了1.95个百分点。这说明安徽省的城市化建设在21世纪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另外一方面,由于安徽省为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省份,截至2012年末,全省城乡户籍人口约6900万,城市人口只有2784.4万,其余皆为农村人口。鉴于安徽省今后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也必将转向依靠内需拉动,发展非正规就业,对于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如果非正规就业的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非正规就业者不能尽快实现从职业“城市化”到身份“市民化”的彻底转变,非正规就业者的收入水平如果不能合理提高,那么,这部分庞大的潜在消费市场便不能迅速开发。于是,便难于摆脱“非正规就业者收入水平低下――潜在购买力不能变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非正规就业者收入水平低下”的恶性循环。这无论对于整个宏观层面的经济社会发展,还是对于非正规就业者自身的切身利益来说,均是百害而无利的。在人口众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安徽,非正规就业作为省内重要的就业形式,应该引起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在安徽省城镇化建设中非正规就业能否得到必要的重视和健康发展,对于能否取得城镇化建设的预期目标,以及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二、2000年以来安徽省非正规就业发展及主要特征
安徽省非正规就业人员主要由本省和外省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城市下岗失业人员、个体从业人员构成。2000年以来,安徽省非正规就业迅速发展,非正规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安徽省政府和各市政府陆续出台了10余项旨在促进省内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的通知和规定,也出台了专门针对扶持非正规就业组织发展的政策规定,如2004年10月,蚌埠市劳动保障局等部门印发了《蚌埠市扶持发展非正规就业组织暂行办法》;2007年安徽“两会”上,代表孔庆福提出要围绕构建和谐社会促进非正规就业发展,2008年淮北市免费为全市临时务工人员、用工单位及个人提供良好的洽谈环境和服务场所,开展了对非正规劳务市场进行规范的初步尝试;2009年,安徽肥东将各种非正规劳动就业组织按从事方向进行分类指导,然后统一搬进园区,试图将非正规就业组织“转正”,等等。但细心观察不难发现,除了最后一项比较具有针对性,大多政策规定也好,倡议主张也好,着力点无不放在以城镇下岗人员的再就业上,而对于省内非正规就业的主体,及农民工非正规就业问题,除了一两条关于帮助解决农民工拖欠工资问题的通知外,则缺乏有力帮扶。
虽然没有权威统计数据, 但我们可以从下面一组数据做一些粗略的了解。根据2002年度安徽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安徽省 2002年城镇从业人员 562.5万人, 而全省各类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人数仅为 336万人。城镇从业人员中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人数为226.5万人,占城镇从 业人员的40.3%。到了2008年,省内城镇从业人员901.9万人,各类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人数为372.9万人,城镇从业人员中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人数为529万人,占城镇从 业人员的58.65%。而2009年城镇从业人员中未签订劳动合同人数占城镇从 业人员比重为40.6%。由于统计数字比实际数字要小,故安徽省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的非正规就业人员比重一直处于高位运行的状态。2002年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人数603万人,其中向外省输出490万人。占全省跨地区流动就业农村劳动力的比例高达 81.26% 。而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安徽省外出流动人口为1611万人,其中,流动到省外的人口达1038万人,占全部外出流动人口的64.5%,该数据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安徽省非正规就业的一大特点是以省外输出为主。而另外一方面,2010年外省进入安徽省常住人口总量为71.7万人,由此可以推断,外省进入安徽省从事非正规就业的人数必然小于71.7万这一数字,据此,考虑到人口省际流动“进”、“出”的双向自由性,从1038万和71.7万这两个数字对比中,则可以发现另外一个粗略的事实,即安徽省省内非正规就业环境相对其他部分发达地区存在着显著的“劣势”。此外,安徽省以农民工为主体的非正规就业人员与其他地区非正规就业群体具有共同的特征,集中表现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维权意识差,市场谈判地位低,面对该群体的社会保障的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等。
三、安徽省非正规就业者面临的三大突出问题
事实上,安徽省的非正规就业群体当前的处境甚为“尴尬”。
首先,职业技术层次过于低端,缺乏必要的职业技术培训。对于在省外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劳动者来说,其处境的“不乐观”,可以从长三角等东南沿海地区“民工荒”的发生中看出。这是由于“民工荒”更多表现为“女工荒”和“廉价农民工荒”,而女性和廉价农民工正是非正规就业者的构成主体,对于“用工荒”的原因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全社会生活水平(包括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逐步提高必然会推动农民工的工资上涨,而当实际工资水平未能满足劳动供给者的要求时,在城乡就业比较收益不利于农民工的状况下,大部分农民工选择返乡就是有可能的[1],其原因就在于劳动力实际工资水平过低而挤压了非正规就业者的生存空间。
其次,从省内来看,省内城镇化发展对于经济社会的就业吸引力较为有限。其原因包括:其一,安徽省GDP总量和人均GDP无论在全国还是与中部地区整体水平相比,不甚理想。2013年新的《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1~2012)》指出,2011年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经济综合竞争力中,安徽省仅排第16位,比2010年下降2位,处于全国中等水平,而在中部六省的排名中,则从中部第2位下降到中部第3位[2]。其二,安徽省收入分配制度中不合理的成分仍然存在。近年来收入分配领域出现了宏观上劳动者报酬占初次分配收入比重减少,国民收入向企业和政府部门倾斜,居民收入占比持续下降;微观上,居民收入仍然偏低,城乡间、行业间、地区间等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仍有拉大趋势,其中城乡收入相对收入差距(城乡收入比,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虽经历了2006年前升后降,但仍由2000年的2.74扩大到2011年的2.99,位居中部省份第二,仅低于山西。农村发展长期滞后,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也由2000年0.23扩大到2011年0.32[3],非正规就业者的生存空间在不合理的分配体制作用下更加狭小。其三,县域经济不发达,非正规就业者在城镇就近就业难以获得预期收益。相对于周边省份,安徽的县域经济处于滞后状态,县域经济已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突出薄弱环节。有研究表明,近十年来,全省县域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县域经济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以及县域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都在下滑[4]。此外,有研究表明,中东部地区差距主要不在城市经济上,而是体现在县(市)域经济上。从全省范围来看,尤其是合肥等重点城市,尽管自2005年起,县域发展速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县域经济出现“V”型大反转,步入加速发展新阶段,交通通讯、电力、公用设施已得到较大程度改善,但县(区)以下大多数地区基础设施欠账仍然较多,投资缺口很大。县(市)域内的交通、电力、通讯、供水、市场等基础设施也欠账较多,地方政府限于财力拮据,无力采取挖隧道、架路桥、建设高速公路的大手笔投资来改变现状,从而制约了这些县域经济在招商和迎接产业转移方面优势的发挥[5]。
再次,省内吸引务工人员就“地”务工的政策环境供给不力。具体来说,近年来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方面的政策力度客观上虽有所加大,但新的问题,如大多政策倾向于片面追求覆盖面扩大,政策到农民手中的渠道实际不畅通,各执行部门在执行政策时多有“折扣”致使农民工实际受惠有限,重政策的应急性而缺乏站在帮扶对象立场上的长远规划等问题层出不穷,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最终非正规就业者在就业习惯或者说就业“惯性”的作用下,陷入在“本省(地)还是到外省(地)”就业的“徘徊不定”的艰难选择中。
四、促进安徽省城市化建设中非正规就业健康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财政资金向县域倾斜
按照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必须统筹大城市和中小城镇、统筹城乡的协调发展,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更大力度地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促进传统县域经济向现代县域经济转变,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县发展,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突破的关节点之一。针对县级财政可用财力不足,工业投入资金困难的状况,故一要加大金融部门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二是尽快通过市场化渠道缓解“融资难”困境,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劲动力[6]。此外,要严格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加大对县域项目建设的支持,简化审批手续,严格执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实施积极的财政扶持政策。为保证现有的规定得以有效执行,建议对《意见》贯彻实行问责制,以切实保证扩大县级政府管理权限、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改进建设用地管理、支持开发区建设、大力推动全民创业等具体措施落实到位。
(二)将非正规就业作为专项工作来抓,分类指导
建议省劳动社会保障厅尽快制定本省非正规就业对象认定,将非正规就业工作从本省困难就业群体中独立出来,成立非正规就业专门领导小组,根据下岗工人、高校毕业生、本省农民工等不同来源分类指导开展工作。组织上,可以考虑在省级部门负责一手统抓的指导下,将工作目标和要求下发至各市县及城镇街道基层单位。省级以下的各基层负责单位定期向省劳动社会保障厅汇报工作,省劳动社会保障厅向省人民政府汇报,最后由省人大审议通过。在具体帮扶措施上,需重点考虑探索全省范围内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为重点的非正规就业培训统筹管理办法。一是由各市、县人民政府建立统一领导,劳动保障部门牵头,财政、农业、扶贫等部门密切配合的农村劳动力培训组织领导和工作体系,尽快出台全省乡镇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平台建设规划,落实工作人员、服务场所、办公设备、工作制度、工作经费等基本平台设施要求,全省范围内动态就业信息,并使用财政补贴资金,设立符合本乡镇就业需求的按照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进行分类培训,突出职业技能和职业安全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二是积极统筹协调,鼓励和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并建设完善的就业联系机制。三是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建立健全职业培训补贴与职业技能鉴定、促进就业效果相挂钩的机制。四是加强职业培训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职业技术院校建设,积极发展技师学院和高级技工学校,建设若干规模较大、装备水平较高、专业特色鲜明的公共实训基地,尽快形成布局合理、资源共享的公共实训体系。
(三)细化政策规定,纳入政绩考核,确保政策 “可行” 且“可达”
一是各项管理规定或扶持政策需明确提出实现一定目标的行动期限;二是尽量减少政策管理规定中的“有关部门”等字眼,力争每项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都能明确具体化;三是在省政府的领导下,务必实现社会劳动保障部门、就业管理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门、统计部门以及审计部门等多个部门之间联动,建立起非正规就业保障扶持的宏观管理体系;四是以具体可行、可操作的详细措施细化各条政策建议。五是将发展非正规就业发展的成果纳入到各级政府主管单位的政绩考核体系。总而言之,切实优化非正规就业的政策环境,加大财政资金的各种优惠政策力度,同时确保政策配套和政策落实。
(四)完善小微企业发展环境,拓展非正规就业保障渠道
在尊重安徽省基本省情的基础上,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在提供就业岗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双重作用。为此,就必须下狠决心为中小和小微企业“减负”。可以在省、市两级层面,逐步建立和完善针对小型企业和个体经营的信贷和担保制度,切实解决小型企业和个体经营创办及经营过程中融资难的问题。鼓励充分就业,省、市相关部门要制定和实行对小型企业和个体经营的税收优惠和其他优惠政策,简化小型企业和个体经营开办的各种登记注册手续,降低收费标准,废除不合理收费项目。同时,在经营场所、注册资金、经营范围等方面降低小型企业和个体经营的市场准入门槛,逐步建立为小型企业服务的信息服务、经营咨询服务体系,大力沟通它们与正规部门的密切联系[7]。此外,鼓励其参加正规部门的社会保险,并制定不同保障水平的、灵活、可供选择的社会保障服务,拓展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保障覆盖面和保障水平。
(五)管理与建设并重,将“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本质要求落到实处
城镇化建设要进一步做好管理工作,关键是管理要精细。
一是事前规划需真正统筹各方面,做好不同类型城镇的发展定位工作,尤其是县域层面的规划需进一步细致化。区域特色挖掘工作有待深化,特别是县级以下城镇特色不鲜明,建设标准较低,文化建设更是滞后。
二是农民市民化建设缺乏经验。加快城镇化进程,最急迫的是要使长期在城镇生活,有工作、有稳定住所的农民工固定下来;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真正使进城农民“进得来、住得下、过得好”。目前安徽省人口异地城镇化趋势非常明显,2009年流向省外的人口达到了911.9万人,在皖江地区存在用工缺口的情况下,这实际上是弱化了本省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故首先未来皖江地区应进一步壮大经济实力,完善城市功能,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吸引外出人口回流,促进城乡融合和“城”“人”融合。对此,前提是畅通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农村土地征用法制化、民主化。其次,要加快研究本省财政、金融、税收、住房等各方面的农民工市民化支持政策,形成体系,建议将农民工市民化的建设细化到针对本省农民的医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及城市购房等各项具体政策的研究落实中去。此外,要加快充分研究本省农民工省外权益保护对策,建议成立省级省内维权组织,负责与外省市相关的职权部门相沟通。
三是研究制定农民工市民化指标体系,并将其纳入到各级政府部门主管官员的政绩考核中去。要彻底改变“口号响亮,行动寡寂”,只说不做的工作作风。
参考文献:
[1]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用工荒”问题综合分析(摘自《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1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1~2012)蓝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3]过劲松.对安徽省收入分配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安徽省统计信息网. 2013-1-14.
[4]陈中楼. 奋力崛起中的安徽县域经济发展探析.人民网.2006-08-08.
[5]谢 培 秀.中部崛起:安徽省情再认识及发展战略取向(摘自《2006年:中国中部地区发展报告》).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年.
【关键词】初中语文 写作教学 生活素材 阅读 自然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65-02
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培养初中生的写作能力有利于帮助初中生凝练语言,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作文教学中,素材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学生只有用好素材才能丰富作文的内容,提升作文质量。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指导初中生在日常学习中注重素材的积累,并帮助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以此提高初中生写作水平和质量。
一、重视阅读环节,在阅读中寻找生活素材
语文作文课堂教学体系僵化的原因在于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太多单一。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时都会侧重讲解写作技巧和在写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并没有重笔墨讲解优秀作品中素材的运用,导致学生在写作时脑子里没有资料,无从下笔。于是学生开始抵触写作,抵触语文教学,严重影响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所以,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语文教师需要为写作教学寻找素材,并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初中生积累贴近自己生活的素材,使写出的文章更具有真实性,情感更丰富。
首先,语文教师可以把阅读和作文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在阅读中寻找生活素材。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备课的机会,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从中寻找与初中生生活的契合点,挖掘课文中隐藏的生活素材。这样,教师在挖掘生活素材之后可以以身示教,指导初中生从多方面入手积累生活素材。例如,在教学朱自清散文《背影》一课时,教师可以从中挖掘几个关键词“亲情”“感恩”以及“回忆”,把这几个词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值得思考的故事。教师从《背影》中可以挖掘有关亲情的素材,并指导初中生把课文中的素材运用到与自己作文相符的情境中,丰富作文情感。
当然,通过阅读积累生活素材还需要教师拓宽初中生的阅读渠道,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素材,掌握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生活化的素材需要优美的语言点缀,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的过程中还应该让学生积累一些优美词句。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积累素材的效率,又能让培养初中生的审美能力,让初中生感受到积累素材的快乐,把积累素材当作一项乐趣而不是一项工作。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师需要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积累丰富的知识,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亲近大自然,在自然中积累生活素材
大自然是奇妙的世界,我们可以从大自然观察太阳的朝升夕落,感受四季轮回,品味鸟语花香。在初中作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初中作文的内容都涉及到了大自然的风景、现象等。所以,教师需要在自然中积累生活素材,并借此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从大自然中感悟到学习的快乐。教师从大自然中挖掘教学内容可以使初中生接触更多的知识,为初中生展现不同的世界,让他们了解大地山川、河流树木的岁月更替。当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善于从大自然中寻找写作素材,丰富写作内容。
为了给学生提供观察大自然的机会,语文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郊游,去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同时,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室外,延伸到大自然中,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从大自然中挖掘写作素材,丰富自己的作文内容。同时,教师还需要把大自然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寻找两者的契合点,利用与学生郊游的契机渗透课文知识,让学生在观察大自然景色时加深对课本知识的印象。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让初中生领悟到大自然的美,又能让学生充分掌握课文知识,以此提高学习效率。当然,深入大自然,感悟大自然的美最终是为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服务的。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初中生的所思所想,并结合客观实际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和任务,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高效完成任务。教师只有积极引导初中生留心观察事物,从大自然中寻找写作素材,才能提高初中生写作的质量和水平,提高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效率。
三、深入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探寻生活素材
除了从阅读中和大自然中寻找生活素材之外,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从实践中积累生活素材,在生活中通过反思感悟,分析自己的不足,尽全力弥补自己的缺陷。生活为初中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语文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当中,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积累写作素材。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既能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又能感受到人情冷暖,是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的重要机会。为了贴合生活化积累素材的主题,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需要使活动内容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相关。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收拾家务、帮妈妈做饭、关爱社区孤寡老人以及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以此培养初中生的爱心,观察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在学生完成社会实践任务之后,教师需要让学生把经历写出来,这样,学生在写作时会回顾自己一天的经历,既是一个重温幸福的过程,又是一个积累知识的过程。
总而言之,积累素材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时需要指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并通过积累素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写作质量。当然,教师还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和权利,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成长,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 林海.丰富学生作文素材之我见[J].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2013,3.
[2] 温耀林.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与对策[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7.
[3] 温旭光.关于作文教学的浅层次研究[J].价值工程,2010,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但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党的执政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为加强和改进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中学是社会的一部分,中学本身也是一个小社会,建设和谐校园理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态势下,应当把服务和谐社会、创建和谐校园作为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引导初中生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和谐校园的辩证关系
加强和改进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服务和谐校园建设为直接目标之一。过去较长一个时期,我们对校园和谐问题关注不够。反映到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就是在认识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时,比较多地强调它的政治功能,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则很少谈到。实践证明,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和谐校园,两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为构建和谐校园进行理论宣传。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宣传媒介,必将起到良好的理论宣传作用。由于中学拥有较为活跃的宣传队伍,通过理论宣讲深入校园的各个角落,将和谐校园的理论以朴实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校园内外广泛宣传,必将收到良好的效果。可见,初中政治教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和谐校园理论的内容全面系统、科学准确地传授给当代初中生,帮助学生对和谐校园理论进行解读,然后通过学生将教育的效果宣传到校园内外,从而为和谐校园的构建创造条件。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智力支持。初中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主体,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应在人才的培养上为和谐校园的构建发挥作用。其实,“初中生的全面发展”也是和谐校园的应有之义,“初中生的全面发展”应该是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懈追求。
2.构建和谐校园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构建和谐校园为加强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谐校园建设有多方面的要求和目标,如学校教育环境与社会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等等,总之,和谐校园的构建必将为初中生成长和成才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处在和谐发展的状态中。第二,构建和谐校园为增强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根本保障。和谐的校园环境能培养学生的美德,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这正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保障。只有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才能全面调动初中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的主动性,从而形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科技文化、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好地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行为,也才能真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二、和谐校园构建进程中加强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当前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的确受外界影响较小,但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因此,建设全方位育人的和谐校园,保证初中生健康成长,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人才强国战略的现实需要,又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为此,要充分发挥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能,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
和谐校园是以人为本的校园,对于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以人为本就是从初中生的实际出发,满足他们的需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过去我们对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主要是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眼点是“管理学生”,甚至是“监管学生”,视角在学生、在手段,缺乏理念和思路上的创新。从“以人为本”这一新理念、新认识出发,有助于满足初中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发挥初中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从而把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和谐校园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实现为高中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的教育目标。
2.完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体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同样,创新也是中学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在当今市场经济与社会转型的负面影响下,中学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为切实扭转中学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每况愈下的不良局面,只有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等方面不断地完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此为切实提高中学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关键。第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有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来实现。在新的形势下,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关键要抓住结合点、闪亮点和技术点,增加科技含量、情感含量、文化含量。具体讲:一是创新科技型工作载体。有条件的中学要充分利用和开发网络的思想教育功能,以网络技术为载体,积极开拓校园信息网,通过网上谈心、通气、讨论问题,扩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和辐射力,从而实现把教育功能体现在网络服务之中,把思想导向渗透到虚拟的空间中去。二是创新情感型工作载体。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种情感交流与共鸣的过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的原则创新更多情感型的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把民主精神和真诚情感融入其中。三是创新文化型工作载体。加强对学生社团组织的规范管理,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积极倡导公益服务型社团,正确引导课外兴趣爱好型社团,支持和引导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第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保障。创新思想政治工作途径,关键要抓住社会实践环节和健全育人机制。具体而言:一是深入开展切实有效的初中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初中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锻炼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有些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大多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初中生社会实践的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并提供必要经费。要注意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开展实践活动,根据初中生的实际需要开展实践活动,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二是健全全员育人机制,探索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基础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配合。社会与家庭要保持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从而为初中生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一是组织保障机制。大力加强以中学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为主体的初中生思想治教育队伍建设,逐步增强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做好初中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领。二是领导保障机制。健全和完善校长统一领导、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三是经费投入、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机制。要不断加大对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改善条件、优化手段;要把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对中学办学质量和水平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中学教育教学评估体系,要把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开创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3.切实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初中教学 政治理论 社会实践
中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既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清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普遍对社会及学校以外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探索心理,对于法律意识极其薄弱的他们,如果没有良好的引导将极易被社会中的一些不良因素所影响。社会中的诱惑无处不在,中学生的辨别能力又十分低下,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容易将我国的青少年荼毒成日后对国家有害的败类,为了避免此现象的发生,国家应该重视中学生的政治教学。
政治素养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社会需要的是才行兼备的人才,学校在面对尚未成型的青年教学时,应该重视将初中政治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政治教学的实践性,及时引导中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意识,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初中生最需要的就是政治教学的科学引导。
一、政治教学中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在中学政治课本中首先对学生进行关于自尊、自强、自立的相关概念的分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辨别自尊与虚荣的区别,教会学生在社会上如何做到自尊自信,拒绝虚荣心理的存在,这些政治理论是学生在逐渐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中的重要指导理论。不仅如此,政治课本中还讲授了对于我们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如何去调整自身的情绪,培养自身的坚强意志力。教会初中生相关的法律知识,让他们做到知法懂法,使之清楚地意识到作为社会主义公民应该具备的权利和义务,提升自己的责任感。这些政治理论看似只是书本上的知识点,但对初中生成长的过程,会逐渐培养他们在社会中树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观。
在初中政治课本中以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和父母间的矛盾为例:课本中从青少年与父母两方面的观点展开分析,首先是青少年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具有自身独立的思想,希望父母不要再对自己的私生活多加干涉,希望自我独立。但从父母这方面看孩子,他们永远是自己的孩子,他们没有自己的主见,思想还不够成熟,需要作父母的不断对其叮嘱。由于双方的思想没有交集点,因此矛盾不断,初中生通过老师对这节内容的讲解与分析,逐渐明白父母的想法,在发现父母对自己的用心后,学生将学会如何换位思考,懂得理解和宽容,在不断学习与反思中完善自身。
二、优化教学策略,服务社会实践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大多数都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纸上谈兵对初中生的社会实践性而言没有太大作用。就如在政治学习中,我们学习有关的法律知识,但在社会实际中我们还是不懂得如何运用法律去捍卫权利等,知法但不懂法也是徒劳无功。在政治教学中,学习自尊、自强、自立不是只为了背诵其含义并默写下来,更重要的是理解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使自己的内心能够真正受到影响,政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偏重于实际的效用,充分发挥其理论知识。
首先老师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本身具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意识,才能做到言传身教,政治老师其自身拥有的政治品质,使得其在一言一行中都具有具体的体现,这种自身的影响带给学生的是更具有说明力的语言,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容易将老师作为人生的崇拜者,因此政治老师自身的品质培养对于学生的影响力和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初中政治课本大多都是理论知识,但是这些理论知识的理解层次又都来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老师在对学生进行长篇理论知识灌溉后,将课本中的案例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能够理解课本中理论知识的含义,以致能更深层次了解我们所处的现实社会的一方面。
三、知行统一,提高社会认知能力
初中政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还不成熟的中学生树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让学生逐渐认识到真实的社会面貌。为了将政治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就不能单纯满足于在课堂中进行政治知识的传授,政治课堂应该逐渐向开放式方面转变,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在实际的社会中去体验真实的环境。由于传统教学的束缚,现在的初中政治教学还局限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并要求学生背诵下来以便于考试的时候直接默写出来,但这种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的政治知识对学生今后走入社会没有任何作用。政治学科是学生日后步入社会的一门实用基础学科,学生逐渐学会如何在社会中与人相处,如何培养自己自信自强的基本能力等。就如政治课本中所涉及到的消费者这章内容,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同时也是消费者角色,如何维护自身作为消费者的权益就是通过政治课本中所传授的关于消费者维权的知识,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处理类似问题。关键还在于学生如何有机协调和运用这些理论知识。
总结:政治学科不仅是初中课堂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社会学科,它的实用性和价值是与社会实践分不开的,政治学科中包含了关于社会中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和知识,对初中生而言,其思想和各方面的心智还没有成熟,但却具有相当强的好奇心,在这种特殊的年龄阶段就需要有一种有效、明智的引导,对其进行及时的提醒和矫正。政治学科在初中课堂中的作用就应该是引导初中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不是为了让中学生学会背诵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能通过考试。将政治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目前初中政治教学中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一、初中生责任感弱化原因分析
有些人在形容现代青少年时,称之为“垮掉的一代”,原因之一就在于现代的青少年责任感弱化。曾有一个调查显示,初中生在价值观取向中倾向于重个体和家庭、轻国家和社会,社会责任感相对淡化,并且在自觉性方面表现出明显的“跟风”倾向,容易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在社会公德建设和社会责任感形成方面缺乏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面对不负责任行为和习惯选择的是独善其身、默不作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中生生理与心理处于剧烈变化阶段,三观尚未养成
初中阶段正是一个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情感上还不够成熟和稳定,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对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缺乏足够的辨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容易出现偏颇,甚至误入歧途。此外,理想或者目标相对单一,导致对社会责任感认识不足。
(二)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影响了初中生责任感的养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家庭的生活水平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家里有家庭教师,去学校有专门的车接车送,孩子在家从来不干家务,同时现在的家长都在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转变,或许是阅历多了,或许是觉得没有意义。但是这些小小的言语,都在孩子的心理有了定义,同时少了一份关爱他人的心。
(三)学校教育存在偏差,忽视了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在强大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了,重智育不重德育仍在大部分初中学校占据重要地位。智育被摆在了最主要和突出的位置被无限制地放大,其余的则只是蜻蜓点水般的涉及。此外,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与学生心理和实际生活严重脱节。目前学校对学生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的培养,包括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主要采取的还是“填鸭式”的理论说教和灌输式教育,显得“假、大、空”,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二、初中历史教育与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关系
(一)培养学生责任感是初中历史教育的目标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目标是”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意识;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二)初中历史教育是学生责任感培养的重要载体
历史是一去不复返的,想要时光倒流,回到过去是不可能的。但是,人们借助有效的情境再观,也能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就是教师在历史的教学课程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感官和思维进入历史情境当中去,经历历史,获得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体验认识历史知识的过程。新课程明确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在课程标准中设置了许多有操作性的活动建议,在教材中设置了若干活动探究课,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其出发点就是在于抛弃陈旧落后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倡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也要看重学习的结果,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并树立远大的理想,学生也有了正确的人生抉择。
三、在历史初中历史教育中培养学生责任感
(一)加强对学生的国情教育
有人说:“中小学生就像笼中的鸟,对外界的时事政治一概不通”。初中生不像大学生那样自由分配时间,要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学校的时间管理,每天大部分的时间在学校,有些学校是封闭式的,这样阻碍了学生对外界事物的了解,造成初中生对国家政治的不了解以及爱国思想的弱化。作为历史课程,就应该加入国情教育,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国家的了解,同时增进了与社会的联系。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就是让学生知道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社会发展趋势,以及本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化。所以我们的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长远规划考虑,树立远大的教育观,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当今国情教育的渗透。这就要求教师要扩大自己的知识储量,不仅要向学生讲述课本知识,还应该联系当今世界,议古论今,加强学生的国情教育。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学生体验;实践能力;培养
一、引言
当前,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初中物理教学应侧重对学生物理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中获得物理知识,去体味其中蕴含的物理规律。这样能够在实践中培养物理知识的创新意识。对于初中物理的学习,学生不能仅仅依靠抽象思维,而应该依托社会生活,以此为基础进行物理知识与定理的观察与实践,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感性体验,为抽象的理论寻找到现实基础。初中在此教学过程中,开展了师生互动交流方式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深入探讨了初中物理学知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中学物理教学中对学生体验的培养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环境中,教师应培养初中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初中物理学课堂教学应重视教学模具以及课堂实验是运用,这样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思维对象,让学生可以进行观察和分析,自己得出相应的结论。例如:摆的等时性原理,就可以进行课堂实验,学生对此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比较,能够获得更多的体验,逐渐得出该物理学理论知识。再比如,进行声音产生于传播、浮力应用等实验,教师可以进行多种物质进行实验,学生可以进行比较,来感悟不同的物理现象。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面让学生来感受物理实验,进行亲身体验。例如:教师在课堂上面进行小孔成像原理的实验,让学生进行体验多个孔成多个像的现象,还可以进行大气压的验证实验,有了大气压的存在,人们吸饮料时才能比较顺利。用瓶子、胶塞等,把玻璃管插在胶塞上,在瓶内装满水,用胶塞塞好,用嘴向外吸,水没有被吸上来,通过反面证明大气压的存在与作用。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首先,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对物理现象和知识要多进行观察和动手实验。这样就将物理课堂上书本上面的知识转到学生身边,物理学定理不再是枯燥的公式,而是富有乐趣的各种物理实验现象,能吸引学生更主动地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初中生所处的阶段,对各种自然现象充满了好奇,对物理课程的学习要通过观察物理现象与动手做物理实验获得亲身体验,这样就能够将物理学课本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相结合,物理学理论就显得饱满和有张力,而不仅仅是各种公式和符号。初中生对物理现象与实验累积,增强了自身的知识储备。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首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师培养学生严谨和求实的科学精神,要对物理现象认真观察和分析,不要受到权威观点的影响,学生要独立做出判断和结论。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和学生教学参与程度,实现学生实验和社会实践的教学目的。教师要对学生的实践给予指导,形成科学的实验方法。比如:首先要明确进行物理实验和社会实践的目的,其次要进行思考,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最后,要能够对发现的问题给出科学的解释。这样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与思考的模式,为以后的物理学习奠定思维模式基础。
其次,要将物理学理论和相关知识与社会实践进行对应与验证。初中物理学知识与社会生活有着紧密的关联,学生要意识地进行物理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对应于验证,这样才能将理论知识回归应用于社会生活,体现科学知识的价值。初中生可以根据物理学原理设计制作出一些方便家庭生活的东西,还能够对家电等进行简单维修。初中生应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进行科学解释,有助于推动科普教育。初中生将物理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在社会生活中,学生有了更多的想象力与发挥作用的舞台。初中物理教学的课堂就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还扩展到了社会生活。
最后,初中物理教学重视实验与实践活动。由于当今的初中生生活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其接触的知识更加丰富,也激发了学生的开拓性创新活动。因此,初中物理教学应因势利导,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与实践的开放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指导学生,一种方式就是让学生单独进行物理小实验,根据物理课堂教学内容,将所学的物理学原来与知识进行运用,使相关理论得到验证,例如:浮力定理等,这样增强了学生对物理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感性体验。另外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开放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组成实践小组,让学生能够进行团队合作,加强对信息收集与逻辑思维,设计出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法,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进行物质的密度的比较等等。
四、结论
通过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体验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得出初中物理教学应贯彻素质教育,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与生活中关注物理学知识与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初中生能够得到思维能力的锻炼,有效扩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能力。为学生理解与学习物理学定理与相关知识建立逻辑联系,学生逐步养成探究科学的品质与创新素养。学生在体验物理现象与知识过程中,能够不断进行感悟和总结,形成自主探索学习模式,这样才能良好地开展初中物理课教育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矫淑娟.关于加强初中物理教学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刘益.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3]王晓凤.初中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应该加强[J].邢台学院学报
【关键词】好动 好奇心 内敛 理性 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193
社会实践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增强学生社会责任心,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对促进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德具有重要作用。我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好多年了,本学期,我认真观察了各个年级的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积极性最高的是初中的同学,特别是初一的同学,其次是高一,我们高二年级的同学,积极性是较差的。通过对这种情趣现象及学生年龄特征的分析,既符合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年龄特征,又说明我们的社会实践需要根据学生情趣的变化进行改进,着力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责任素养。
一、当前社会实践开展情况分析
(一)初中,一个好动又充满好奇的年龄段
十二三岁的初中同学,刚刚从幼稚的孩童生涯中脱颖出来。他们有着儿童般好动的天性,有着儿童般好奇的心理,还有着青少年强壮的身体。当他们接到了社会实践任务的时候,高兴得手舞足蹈。争先恐后的抢着去当少年交警,尽管衣服大得出奇,穿上是那么滑稽,可是他却在十字路口上干得是那么的认真,表情装得是那么的严肃。清洁卫生是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都不愿意去做的,可是接到任务的同学们还是那么认真的去完成。
我亲自看到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办公楼前黄桷树下,那一天正下着蒙蒙细雨,天湿路滑,可是还有几个初一的学生拿着比自己还长的大扫帚一笔一划的扫着。我路过时就问道:“地太湿了,不好扫,你们只需要把树叶用夹子夹起来就行了。”没有想到其中一个小女孩回答到:“用扫帚扫更干净些。”第二个场景是在厕所,当我去上厕所的时候有几个小同学在厕所里面等着,厕所里面很干净,一点味儿也没有,他们负责就是把所有的脏东西冲洗干净。我当时就说了一句笑话:“感谢你们,你们辛苦了。”让我震惊的是,当我往外走时,有一个学生就拿着拖把把我走过的脚印又拖掉了。
(二)高中,一个内敛而又充满理性的年龄段
高一的同学,初中毕业刚刚进来,个头已经长高了,心理年龄比初中生要成熟一些,知道社会实践活动哪些项目要辛苦劳累一些,哪些要轻松光鲜一些。于是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有些项目挤得头破血流而有些项目却无人问津,比如摄影、少年交警等很热门,自愿参加教学楼清洁卫生、食堂帮橱体验的学生少之又少。但是高一的学生不论是执行的活动是自己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学生都会认认真真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因为有同学专门摄影还有学校老师的监督。
高二的学生们就不一样了。经过一年的洗练,他们更理性了,对待事物的看法更不同了。比如我班社会实践活动的任务分配时,大家都要求换一件工作,以前是少年交警的同学要换去清洁卫生,以前教学巡查的同学却要去少年交警。去专业摄影的同学早早就回来交了差,只丢给我一句话:“大家都不愿意拍,说以前拍的有。”第一学期各位同学的手机自拍照片整理时可以爆盘,这一学期居然没有几个人拍,有学生拍了也没有拍几张。少年交警的学生因为下了点小雨,经过请示就早早回到了教室,然后一二十个学生就在教室里面看书做作业。
二、今后社会实践开展方向建议
通过对初中、高一及高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分析,发现同学们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情趣已发生了变化,不同的年龄段表现不同的反应。反思我们的工作,在给学生安排活动任务时候,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结构、兴趣爱好及情趣变化,不同阶段的学生安排不同的任务,要多设活动项目,尽可能让学生不重复做同一个项目,同时要进行社会实践的意义教育,明确社会实践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增强学生社会责任心,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对促进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德具有重要作用。
(一)初中生活泼好动,宜多安排参观巡查
初中生活泼好动,身体还没有长高,体力也还不强。在给初中生安排社会实践活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工作要轻松,但有趣,而那些体力劳动强度大的比如扫地、淘菜等就最好给高中生安排。初中生多安排一些参观、巡查等活动,更适宜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兴趣。
(二)高中生理性好强,要多安排实践调查
高中的同学们已经长高了,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是一种非常好的锻炼,我曾亲自看到有高中的男生不会用那个大扫把。但是高一和高二的活动内容可以有所区分,高一做过事情高二不再重复,这样可以增加同学们的积极性和趣味性。除了我们学校的几大精品活动以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及形式还有很多,比如有趣味游戏、游园活动、关爱老人儿童、公益表演、公益宣传、环保行动、社会调查等,我们可以精心挑选,让不同年龄的学生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会让活动更加精彩,学生收获更大。
(三)强化奉献责任教育,着力培养责任意识